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馆藏建设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圕人堂议题:关于馆藏复本问题
热度 1 libseeker 2018-9-14 07:07
关于馆藏复本问题,“书上说”或“听说”美国高校图书馆是“一个复本”(或者叫“零复本”,一种书只买一册)。图谋的疑惑是:(1)能满足用户需求吗?(大致是如何做的?假如一本书已借出,有读者预约,借阅者是否需要提前归还?);(2)假如高校有多个校区,仍是严格执行“零复本”吗?希望麦子老师可以抽空解惑。也欢迎更多群成员各抒己见。 “复本”之惑是馆藏建设中的老问题。前些天,还有成员提起。历史上的讨论,也不少。比如吴志荣馆长曾发表过《感悟“一个复本”》之感悟。吴先生这篇文献:文章从西方大学图书馆在图书采购中每种书仅购置一个复本的做法中,感悟到西方图书馆“效益第一”的办馆理念,并认为我国大学图书馆之所以与西方大学图书馆在这方面存在差距,主要是体制不同所致。(见:吴志荣.感悟“一个复本”——探究西方大学图书馆的办馆理念 .图书馆杂志,2004(12):42-43+41.) 特此把吴先生的感悟上传至群里。作为阅读材料,供参考。 延伸阅读: 关于“复本”研究文献(部分) 赵炜霞,唐金玲,吴雷.数字时代高校图书馆纸质图书“零复本”馆藏策略研究 .图书馆研究,2017,47(06):74-79. 孔辉.图书馆复本问题回顾研究——兼谈低复本建设的可行性 .图书馆研究,2016,46(06):42-45. 田傲然.配置高校图书馆中文图书复本的新方法 .图书馆建设,2014(06):40-43. 秦嘉杭,郑建明.基于需求驱动的图书复本采购模型研究 .图书馆论坛,2013,33(03):118-121. 蒋鸿标.基于借阅排行的图书复本控制研究——以广东海洋大学图书馆为例 .山东图书馆学刊,2013(01):77-81. 孙婷.高校图书馆复本积存问题及解决方法探析 .图书馆建设,2012(11):15-16+20. 常亚青.47所重点高校图书馆复本量抽样调查研究 .情报杂志,2009,28(06):192-196. 孙宝,付晓艳,刘玲,陈晓红.基于回归分析的高校图书馆平均复本量研究 .情报杂志,2009,28(04):189-192. 张萍.“一个复本”之我见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7(02):49-51. 金更达,张军,吴京华,苏开颜.图书复本决策模型构建 .图书馆杂志,2006(01):19-21. 曹臻.大学图书馆馆藏中文图书复本的配置 .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03):53-56. 王清.图书复本的鉴别与采编对策 .图书馆建设,2004(03):45-46. 陈尧禧.试论藏书品种与复本的关系及对策 .图书馆学研究,2003(06):55-57. 杨红,樊绍明,赵亚兰.几种“特殊图书”的复本处理 .高校图书馆工作,2002(04):25-28. 马瑞莹,吴开华.“动态复本量”及其调控 .图书馆建设,2002(03):48-50. 刘艺.中小型馆确定藏书复本量的方法 .图书情报知识,2000(04):77. 刘铮,段磊.关于文献复本配置模式的探讨 .情报杂志,1999(03):43-44+47. 俞培果.再论馆藏最佳复本量的统计模型 .图书情报工作,1996(03):68-69+10. 刘俊,丁星.馆藏复本量与其借阅频次关系方程的研究 .图书情报工作,1995(02):40-41. 杨沛超,程岩.论复本需求与复本结构 .图书馆建设,1994(05):25-27. 莫小不.“复本”定义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04):48. 俞培果.馆藏最佳复本量的统计模型研究 .图书情报工作,1993(05):36-39. 徐雄风.复本理论的原则问题 .图书馆论坛,1993(04):85-87. 叶建国.高校图书馆图书复本的量与质分析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01):144-146. 王建志.文献采访中复本量的确定方法 .图书馆建设,1993(01):24-26. 徐雄风.确定复本量的非主题因素 .图书馆建设,1992(06):11-13. 宛章齐.高校馆藏书复本控制研究的误区 .图书馆杂志,1992(05):8-12. 于军.小学藏书复本过多 .图书馆杂志,1990(06):45. 邓广宇.复本问题研究综述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0(03):50-51+49. 唐光宪.馆藏利用率的主观评价与复本控制 .山东图书馆季刊,1988(04):1-4. 林申清.复本问题研究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87(03):8-13. 陈慧杰.图书订购中的复本控制(续) .大学图书馆通讯,1987(03):9-13. 徐力泉.大学图书馆的复本问题 .大学图书馆通讯,1984(05):69. 刘泽生.复本问题的分析研究 .高校图书馆工作,1983(03):30-33. 池一泓.县馆图书复本量计算法 .图书馆学研究,1983(03):67. 李德宁.复本问题(上) .图书馆学通讯,1982(02):33-42. 邵文杰.复本问题(下) .图书馆学通讯,1982(02):43-50.
个人分类: 圕人堂|3645 次阅读|1 个评论
电子书在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中处于何种地位?
热度 2 libseeker 2015-10-22 16:23
高校图书馆是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主要职能是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互联网成为学习、教育和研究的“场所”而不仅仅是一种“媒介”,高校的学术环境发生了变化:新兴媒体成为研究人员和高校师生学术交流的新手段,学术博客成为记录学者学术思维过程的重要平台,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成为学生研究和学习的新型资源。图书馆资源建设方向亦将发生变化。 当前,许多高校在制定十三五规划,资源建设(馆藏、数字资源)是重中之重。馆藏主要指印刷型图书、期刊。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指标对印刷型馆藏指标作了规定,比如综合性大学生均100册,每年年进新书生均4册;工科院校生均80册,每年进新书生均3册。按照这个标准,包括211高校在内的高校,不少是打了若干折,有的八折,有的更多。据悉,今后印刷型馆藏的要求有所弱化,对数字资源更为侧重。 据华中科技大学章文浪《学术环境演变中的高校教学研究所需文献资源初探》,不同学科教师和学者所需教学资源与学术资源的一般规律:无论是人文社科、工科,还是医学的教师、学者,都重视学科领域的基础文献使用,如基础理论方面的原著、学术专著、学术期刊、会议和学位论文、国际同行交流等文献,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建设仍然要以这些文献为主。尽管出现了一些新形态学术资源,但采购经费仍然需要在传统资源上进行高比例投入。(参见:王晶晶、朱本军、肖珑.演变中的学术环境和图书馆资源建设新方向——第三届中美高校图书馆合作发展论坛综述 .大学图书馆学报,2015(5):5-11.) 有高校领导由于学校经费紧张,打算大力削减印刷型文献,十三五期间购书为应购册数的1/5,寄希望于电子书。印刷型期刊经费很少,主要是少量大众阅读类期刊,也就是消减的是印刷型图书经费。笔者认为这是不可取的,在现阶段电子书,更多的是起着有益的必要的补充作用。《2014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5-09/06/c_134593408.htm),提到了“2014年,全国共出版电子出版物11823种、35048.82万张”,全文未见电子书字样。超星电子书是数字化图书,据2014年的介绍,数字化近300万种,中文文本书30万种,近十年新书75万种,授权作者35万位,合作出版社200多家。方正APABI中华数字书苑 收录近12万种电子图书(注:2012年的介绍)。我国原生电子书很少,学术性电子书比例更少。Springer电子书数据库根据研究人员及科学家需求而特别设计的在线图书数据库,大部分图书电子和印刷版同步出版,收录超过54,000种STM书籍、丛书及参考工具书等电子图书,每年增加7,000余本最新出版图书,供读者在线阅览。 电子书的服务模式、利用模式有优点,同时也存在问题。超星电子书2007年前江苏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JALIS)集团采购(53万种),设了四处镜像点(东南大学镜像点;南京大学镜像点;江苏大学镜像点;徐州师范大学镜像点),目前各镜像点服务器不时有故障,服务不正常。传统镜像:不支持馆外访问;不提供整合接口;不接受定制需求。新型镜像:高清晰图像数据阅读体验;送每日新书推荐;开放目次检索。超星阅览器在不断升级中,不同的版本存在不同的问题。有些图书馆提供电子书阅读器借阅,一方面是需要费用投入,另一方面还需考虑产品更新。有的电子书的服务模式,模仿印刷图书,也设借期、借阅册数限制等。当前还有一个现实是,由于网络设施人力物力投入不足等原因,有较大比例高校学生用户利用网络资源并不方便。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功能弱化了,甚至有好些馆已经消亡了。更多信息可以阅读:魏来、刘骁.中美图书馆电子书服务模式比较研究 .图书情报工作,2015(2):56-62. 以每年综合性大学生均进新书4册为例,假如是2万在校生,年购新书8万册,当前复本数通常为1.8左右,也就是不到4.44万种。再各个学科各个专业平衡一下,没多少书。简而言之,电子图书目前替代不了印刷型图书,不宜对电子书寄予过高期望,必要的图书经费投入应给予保障。 ( 图谋注 :文中涉及数据,部分不够准确,仅供参考。)
个人分类: 圕人堂|4567 次阅读|3 个评论
高校所需教学资源与学术资源的一般规律
libseeker 2015-10-22 10:52
摘自:王晶晶、朱本军、肖珑.演变中的学术环境和图书馆资源建设新方向——第三届中美高校图书馆合作发展论坛综述 .大学图书馆学报,2015(5):5-11. 据华中科技大学章文浪《学术环境演变中的高校教学研究所需文献资源初探》,不同学科教师和学者所需教学资源与学术资源的一般规律: (1)无论是人文社科、工科,还是医学的教师、学者,都重视学科领域的基础文献使用,如基础理论方面的原著、学术专著、学术期刊、会议和学位论文、国际同行交流等文献,这意味着,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建设仍然要以这些文献为主。 (2)在使用纸本资源和电子资源方面,人文社科侧重纸本,而工科和医学侧重电子。这意味着,数字化对人文社科而言,未必是最好的选择。 (3)资源利用的频率从高到低,依次是电子期刊、会议论文、学位论文、图书、报纸,且外文利用先于、多于中文文献。 这意味着尽管出现了一些新形态学术资源,但采购经费仍然需要在这些资源上进行高比例投入。
个人分类: 圕人堂|2912 次阅读|0 个评论
纸质馆藏文献利用率为什么那么低?
热度 1 libseeker 2013-4-2 11:18
馆藏发展是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物质基础,馆藏建设是图书馆的基础业务工作之一。近期,笔者采取一定的方法程序对9所不同类型不同办学层次的高校图书馆纸质馆藏利用情况进行了调研,总体印象为:纸质馆藏量年年增长,借阅量年年下降,利用率年年下降。有的学校还很不协调,亟待引起重视,采取措施。笔者拟选取某省属地方本科院校(简称H校)作为一个“个案”进行剖析。 关于文献利用率,有许多种表述,比如图书利用率、藏书利用率、馆藏利用率等等,定义繁多,计算方法也不尽相同。本文指的文献利用率是指某一年,该年全部馆藏地的借阅量(同一册书或刊,当借阅次数多于一次时,仍计为一册)除以截至该年12月31日拥有的可借文献馆藏量所得的百分数。 H校可借文献馆藏量(也就是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中所有纸质馆藏)2003年至2012年这10年的情况是:2003年为41.5万册,2012年为137.7万册,2012年为2003年的3.32倍。H校图书种数为31.1万种,平均复本4.42册。2004-2012年的各年环比增长率:45.3%、23.0%、29.2%、21.8%、2.3%、3.2%、3.9%、3.9%、3.5%。2006-2012年各年借阅量为150695、170475、160776、126360、105567、97221、81539。2006-2012年文献利用率分别为:15.71%、14.59%、13.45%、10.25%、8.24%、7.30%、5.92%。所有年份借阅量为507053,利用率为36.8%。(一所985高校2012年可借文献馆藏321.2万册,借阅量50.1万册,利用率15.62%。一所师范类省属本科高校:馆藏量242.3万册,借阅量127.7万册,利用率52.72%。)2006年至2012年被利用图书平均每册被借阅次数:2.92;2.92;2.44;1.92;1.72;1.72;1.59。2007年为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年,其时折合在校生人数约为1.6万人。H校2003-2012年,有效读者人数约2.2万人。“有效读者”人年均借书最高年份为2007年,22.6册次;最低为2012年,5.9册次。 H校纸质馆藏文献利用率为什么那么低?除了网络化数字化大环境的影响,可能的影响因素还有:本科评估;“新书借阅中心”的建与撤;多校区(校区功能不断调整);馆藏地设置(藏书结构);书目数据质量;图书馆环境等等影响因素。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带来的影响,可以说最主要的。据文献报道,其时,图书数量盲目增加,打乱了图书馆藏书长远规划为迎接本科教学评估,图书馆想尽办法来增加馆藏。“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购书量大,无暇顾及书的质量,只为完成评估指标,不管是否符合本校专业和各学科需要,盲目购买。更有甚者,为了凑数量,有的图书馆大量购买大打折扣过时的特价书,有的盲目增加小说、人物传记的副本量,结果造成该买的没买,不该买的却在书架上堆成排,不但占用了图书馆的有效空间,还给图书管理带来了不便,对图书馆的长远发展也是不利的。其次是从教材科调拨多年剩余下来的过时的旧教材,这些教材数量多、复本量大,虽然摆在书架上整整齐齐但却无人问津,占用了图书馆大量的空间,最终也只能成为‘死书’。再次是动员全校广大师生捐书。众所周知,这种形式所捐之书大多五花八门、良莠不齐,多数没有利用价值。如学生捐的公共外语教材,同一种书的副本就有上百本,而且有的书已经被画的乱七八糟,还有的书要么只有上册,要么只有下册,大多无法编目利用,但为了凑数也只好给个财产号入室上架。”,“突击加工新书,质量无法保证”,“新书加工任务,不得不委托书商进行加工编目。有些书商为了降低成本,使用劣质磁条、条码和书标,给图书馆今后的管理留下了隐患。”,“一个专业、一个学科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图书馆藏书与学校学科专业建设也应该是同步的,高校只有对图书馆有计划地、连续地逐年投入购书经费,才能更好地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然而有的图书馆为了达到评估标准提前预支了以后几年的图书购置费,今后几年的所谓‘时髦书’、‘畅销书’却无力购买,到那时广大师生也只好是望书兴叹了,这样一来势必会造成图书馆未来资源的短缺,无法跟上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同时也阻碍了图书馆持续有序发展。”。还有一重要影响是,H校图书馆多年来,中止了(或者说不敢)开展馆藏剔旧工作,馆藏快速增长,馆藏空间紧张,馆藏利用环境每况愈下。以上种种,可以说本科评估给H校图书馆馆藏建设留下了后遗症。 如何提高纸质馆藏文献利用率?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相关研究与实践探讨,1980年代比较多,不少理念与对策其实并没有过时,比如三线馆藏制、图书宣传、阅读推广等。当务之急是:1、针对低利用率文献采取必要对策,该集中存储集中存储,该剔旧剔旧;2、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图书流通岗位队伍建设;3、重视阅读推广,数字阅读值得关注,纸本阅读时下尤其有必要关注。 1876年美国图书馆学家杜威提出的“以最低的成本、最好的图书、为最多的读者服务”作为图书选择的准则,宜作为馆藏建设的指导思想。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数字馆藏(或许更准确的表达为数字资源)的发展对纸质馆藏的发展已然形成强烈的冲击,然而,纸质馆藏的建设与服务,在较长时期内仍是图书馆的“中心工作”。 以上思考,尚待进一步思考。不当之处,敬请学者先进,不吝教正。 延伸阅读: 王启云.关于高校图书馆文献利用状况的思考.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670592.html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6093 次阅读|2 个评论
读《书库调整之解决方案》有感
libseeker 2010-8-29 10:35
书库调整是所有图书馆的基础工作之一。暑假期间,笔者参与了一次馆藏大调整,比较完整的参与了全过程,边劳动边学习边思考。我们的工作给我留下的印象:突出特点是采取人海战术,缺乏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知识指导,缺乏科学地组织与实施。因为紧接着就读到邓友诚先生《书库调整之解决方案以重庆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见:邓友诚.书库调整之解决方案以重庆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4):45-50),这是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上升为理论的佳作。比如通过宏观掌握藏书情况,科学地进行架位分配等问题,我曾思考过,但远未理清,而这篇文章做了很好的回答。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写点读后感。 这篇佳作是适当的人做适当的事的结果。借阅部主任是书库调整的灵魂人物。邓友诚先生是该馆借阅部主任,对书库调整工作做了大量认真细致的工作。既参考了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又对本馆的实际做了周密的调研,且在实践中不断优化。此项工作,多头领导或者领导乏力都是不可取的,后遗症不得而知。 邓先生的文章,给我们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经验,但不宜全盘接受。面对堆积如山的图书,我们先分大类,再分小类,直至分到每个小类在500册左右才开始细排。,找了一间地面光滑、面积最大的房间(约2000平方米),在地上排序,这样工作人员可坐在小板凳上或蹲着操作;排书时,只需前后推移图书即可,若一排无法完成,可在任一位置将其截断,分成二排或多排排序,从根本上解决了倒架问题。排完一个大类就按类号分类打捆,并编号码放,同时统计各类图书长度。这样的工作方法是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笔者可以想象的是,地上排序其实非常辛苦,坐小板凳或蹲着,看贴近地面的书标会非常累,假如放在阅览桌上(可以拼接多张),这样可以坐在椅子上,平视书标,效果也许会更好。 关于每册图书的平均厚度数据,因为统计的样本已足够大。大家可以直接参考利用,A类1.719cm,B类1.538cmZ类1.583cm(见原文表5)。关于图书的平均年增长率,笔者认为这个数据的计算方法可能会有问题。根据近5年的数据来测算通常是很难形成规律,时下许多高校馆都面临教育部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多数馆有临近评估时图书激增,评估之后图书增长缓慢甚至数年零增长的现象。因而预测平均增长率时需要密切结合实际,慎之又慎。 我想给邓先生的文章(简称邓文)做些优化工作。其一,延伸其应用范围。邓文针对新建书库的,书库调整的形式有非常多,比如我馆这次是拆散新书借阅中心,将图书分配到对应的社科文献中心等,而社科文献中心的书要将部分图书下架到二线书库,在这样的情形下邓文同样有参考价值。有些数据我们可以直接利用,甚至可以做点抽样验证,并根据本馆实际进行校正(因为各馆文献收藏,通常是个性化的。)。可以减少不少工作量。其二、充分利用好图书馆管理集成系统。邓文基本未提图书馆管理集成系统,其实书库调整工作必须利用图书馆管理集成系统,如果利用好有事半功倍之效。比如可以批量调拨的,不要使用单本调拨(单本调拨需要逐本翻书皮,而且容易漏扫,吃力不讨好)。不少统计工作让图书馆集成系统来做,比如某小类有多少书、借出了多少本,考虑到存在图书遗失的情况,可以人工逐本清点辅助。其三、同时进行必要的修补工作。在密集的搬迁中,会出现不少问题书,比如书标脱落、条码脱落或存在其它损毁。其中书标脱落最常见,而且比例比较大,对于这部分书,尽量及时修补,比如可以采取钢笔手写书标贴好、用铅笔记下其索书号(随后再打印书标贴上)。有较大问题的书可以将其集中起来,另找时间集中处理。其四、采取更科学的图书排架,将工作做细做实。邓文书架每节的长度是按0.66米(也就是每节放2/3)计算的。书架有很多规格。假定书架高度:2200mm,节距长度:1000 mm,宽度:450mm,标准层6层,格板厚20 mm,每层格板均匀承重80kg,第1层和第6层的图书尽可能的少放点比如放1/2(0.5米),其它层2/3(0.66米)。可以在书架上做标记,第1层和第6层标记1/2处,其他层标记2/3处。(笔者建议书架厂家出厂时就标记上。) 平凡的图书馆工作其实不乏学问。一方面需要加强应用研究,一方面还需要扩大成果的应用范围。 附: 原文摘要 :书库的新建工作一般包括组织书源、图书排序、架位分配、图书上架、整理等,而价位分配始终是整个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重庆师范大学图书馆在新建数据的各个环节都有一些新的举措,特别是在架位分配方面,以小类为单位统计相关数据,通过公式计算出各类图书的架位需求数,并据此分配架位数量,使其更趋合理、科学。 相关文献 : 1 邓友诚.图书搬迁之架位预留技术研究 .图书馆论坛,2010(1):32-35 2 郝朝军.架位预留技术是图书馆藏书搬迁的核心技术 .图书馆建设,2007(6):125-126. 3 王科 李敬平.谈高校图书馆的搬迁工作 .图书馆论坛,2005,(2):. 4 钱嘉燕.图书馆的藏书搬迁与藏书组织 .图书馆论坛,2006(3):262-263. 5 郑晓东.图书馆搬迁过程中的架位测定方法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5,17(3):74-75. 6 张思辉.书库藏书快速迁移的组织与实施 .图书馆建设,2008(9):107-110,112. 7 严永康.馆藏文献架位测算中的统计应用策略.图书馆建设,2008(9):111-112 8 王亚玲、贾雪梅.价值工程图书馆搬迁中的最优效率管理方法的策略选择.现代情报,2006(2):89-91 9 张思辉.如何规划与组织大型图书馆的藏书搬迁.图书馆建设,2005(4):104-106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386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10: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