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勤勉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第一个脚印
热度 3 maxinehqr 2014-3-13 13:41
早晨醒来收到科学网的邮件,说通过了审核可以发表文章啦,很开心。好久没有写东西了,上次真正认真写文章还是大一时候的QQ空间日志,空间也早已蒙尘三尺再没去打理过。几年理工科的学习让我好久没有和文字亲近,语言表达功能自高考期间达到人生顶峰后一直在慢慢退化,现在面对电脑屏幕上空白的博文撰写框,一股子挫败感涌上心头啊 ,真不知怎么要怎么下笔了。。 科学网的微博很早以前就关注过,只是那个时候还是个彻头彻脑的小孩,关注了TED,公开课,科学探索,科学网blabla认为可以让自己显得很有逼格的东西,幻想着每天遨游科学的海洋有一天头顶一柱光闪亮亮升级成一个知性智慧女青年,可微博玩了一年多,无数个日日夜夜坚守在电脑前对着微博页面追星八卦哈哈哈,从来没有真正把目光驻留在这些“让人进步”的网站上,沾边的也就是玩玩果壳凑凑松鼠会的热闹。。。 一年两年过去了,我继续浮躁着,为了出国而出国,为了申请而申请。为了拿高分获奖学金,托福全国遍地的考,老G新G一起刷,为了让简历好看,和小伙伴们参加各样比赛,申请各种专利,为了让PS好看,死皮赖脸蹭学长学姐的实验,乱投会议论文,为了丰富研究经历,不懂装懂,老师做啥项目我就对啥“感兴趣”。。就是这样忙忙碌碌,盲盲目目。。。旁人都说我过得充实,其实还是自己最懂自己,我知道那颗浮躁的心从来没有静下来过,在科学研究面前,我始终像个小丑,在她宏伟的大门之外张牙舞爪地乱蹦。 再次认认真真来看科学网的文章是在前几天,PhD生涯已经开始了大半年,老师让写一篇review而自己却依旧茫然慌张不知所措。从来没有写过review,谷歌之,百度之,偶然看到一篇科学网的博客,一位PhD师兄记录他写review的过程和感慨,其中一句话看起来似曾相识,说PhD就是要做对你所研究领域最熟悉的人(记不清原话了),突然惊觉,这不是现在的导师一直在强调的吗?You should be the expert in your area. 这样的话他说过不止一次两次,而我每次都当耳旁风。其实我很崇拜导师,他是典型的勤勉智慧有能有耐,手下好几个NSF项目,也算是学术大牛,可他每次开会总会不时地向我们请教关于研究的问题,我常常被问得哑口无言,下来还总抱怨,你是老师,搞研究三十多年你都不懂我怎么可能懂。直到有一次跟他聊天,问到他以前的学生,他有点惋惜的表示,以前的学生没有达到他的要求,they focus on their research area for several years, 但是对于研究项目的理解和造诣还是不如他。现在看来确实是这样,组里连MS带PhD三十多号人,大大小小的项目十多个,他今天找这几个开会,明天看那几个的实验报告,还有一个接一个的proposal和中期进展在due,这样下来平均一个项目在他那里顶多就是几个星期的了解和研究,而我现在在做的项目,每进行不下去或者收获了很weird的结果, 还是离不了导师一步一步地帮忙分析解决,我把结果汇报给他,他一二三四五地列出可能原因,再一个个想办法克服改良,从这儿找到个合成方法,从那儿找到个可用的理论,把文献一篇篇attach给我,每次我都忙不迭地回复Thank you,然后就开始感慨他怎么解决问题这么厉害。其实倒也不奇怪,组里几个同事经常调侃,“你看,你老板办公室灯还亮着呢”,“你看,你老板早晨六点给我发的邮件”,“你老板昨晚半夜两点到三点半之间和马哥互通邮件讨论电镜结果还cc给我 ”...... 导师勤勉当学生的会鸭梨很大。每天上午睡眼惺忪地去工程楼他已经在办公室带着大眼镜伏案工作了。悻悻躲远,不敢让他瞥见我犯懒才来。不由得想起本科时候的所长,因为是基地班,所长很早就给大家配了研究生小格子间,他自己也在办公室里,每天我们吃完早饭8点多晃晃荡荡去了办公室,最害怕的就是所长已经在那里坐定,威严的余光扫在我们脸上。他经常是第一个去开门,烧办公室里第一壶开水,作为学生的我们,已经习惯了活在鸭梨和愧疚之下。。所长常说,万事赶早不赶晚。哎,这里,脑洞大开,又联想到乔布斯,每天4点起来工作,上午9点之前就做完了一整天的工作了。。。9点啊。。。正是我等俗辈哼唧哼唧腻腻歪歪打算开始一天工作的时候。。因为这个,我曾经试过每天5点起床,其实不是那么难受,起床这事早晚都是痛苦,早起是带着委屈的痛苦,心疼自己,晚起是带着愧疚的痛苦,对不起祖国,但是早起后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伟人感”,就是在整个世界都在昏睡的时候只有你在享受着天为我亮,地为我转的存在感。而且这一天会变得很长很长很长,可以做很多很多很多事情,早起真的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只是毅力这种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我从来没拥有过T^T。。。希望下次的“每日早起系列”能坚持超过一个星期。。。 话题跑偏了,我觉得自己很幸运,一直以来都在遇着贵人,遇着十分优秀的导师。但我更多的是担心,导师越勤勉越能干学生越容易懒散放松无所事事不成气候。其实对自己现在的状态就很不满意。依旧是浮躁,知道自己到底几斤几两,但总是把事实藏在那个不愿看到的角落。每天依旧忙忙碌碌但是始终没有一个夯实的目标,也没有对现在的自己一个清晰的反省和对未来的自己一个明确的要求。曾经以PhD毕业为目的,但发现为了毕业而读的PhD永远没法毕业。回到开头,to be the expert on your area,真正地了解熟悉进而热爱自己的领域,要知道在这个方面你要做世界上最有说话权的人!那天顺便看了那位博主师兄的其他文章,从他第一篇文章读起,看到了一个博士生一路的成长,看得我十分激动。他有说,感谢科学网陪伴他毕业。很羡慕他能说这样一句话。真希望我也能在这里记录困惑,记录痛苦,记录学习,记录领悟,记录灵感,记录自己的成长。 原谅我用词粗犷思维简单。。。恩。。这就我的第一篇日志。。。写给现在的我。。。看未来的我怎么回头看自己
3894 次阅读|5 个评论
勤勉做事 坚持理想
热度 2 alphong 2012-7-12 18:45
勤勉做事固然很好,但不能迷失方向。 我的博生导师一次评价我的发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我有点儿限于局部,有身在庐山之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毛病却一直伴随着我,原因在于我很多时候都是先看到树木,然后还是树木,即便远行了很久,还是没有发现森林的边界。这种时候,最需要的就是有个人拎起我的脖领,如直升机悬吊般把我拜托困境。用我父亲的话说,既要使劲拉车,也要抬头看路。路走错了,即便不是南辕北辙,仍需耗费额外的时间,更别提事半功倍了。 方向是什么?大而言之,是自己的理想;中而言之,是当前的任务;小而言之,是手边的事情终点。 手边的事情不能拿来就做,因为不少会偏离当前的任务。我比较好说话,如果有人过来求助,我一般都会停下来先问什么事情,尽可能帮别人。后来懂得:要么做好,要么不做。如果我能够在容许的时间内找到可额外打发的时光,我一定尽力帮其做好;如果不能,就诚恳道歉,说明原由,或请其等上一段时间。任务就在那里,无论是否有人监督,都需要在限定的时间保质保量完成。我之所以不少蹉跎岁月,与这有很大关系。 任务也不是什么都可以接的。科学网的博主陈昌春先生曾在博文中提及: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讲杨振宁先生的故事,为了挣钱,误及学业(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50729-591223.html )。从人的生理阶段看,不同年龄的科研创新力是不同的,犹如春夏秋冬,各有风骚,不仅需要鉴赏,更需要充分利用时光。学生打工,学生实习等等话题扰动了不少教育工作者的神经,至今仍具争辩色彩。其实,从本质而言,要看学生本身的发展。打工呢,如果其能够精于总结,不断进步,对其未来工作庇益良多;如果仅仅为了钱去耗费时光,则有些不值。实习亦然。可见,任务也不是什么都可做的,要选择。 选择的标准是什么,是理想,是一生的发展规划。实际上,不少人一生都在找自己的定位,我何尝不是长时间陷于彷徨。这方面钱三强先生应该是个楷模,因为他的标准是,国家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全身心地投入去做什么。积沙成塔,以致大家。可这毕竟很难,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到,人性好恶往往会左右自己对工作的态度。定位自己的理想,无怪乎三个方面:家庭影响、人生际遇、坚持爱好。 家庭影响对一个人的发展,乃至性格都有很大关系。记得一位科学网博主撰文:为什么高考状元不能成为名士或者名家?我的同学中,成就一些事业的没有一个是学习成绩排名第一的,第二的也没有,往往是中游,或者中上游。成绩出类拔萃的,一般中“教育”之毒颇深,理论功底深厚,创新不足。 人生际遇也很关键。贵人相助,飞黄腾达的事情不少。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也人所共知。可见,际遇是外因,自我品质和能力才是内因。 坚持爱好伟大之极。因为,爱好是最好的导师,爱好使人处困境而兴奋,斗艰苦如品饴,享受之至。那些成名立业的人,大多从小都有自己思考的空间,有特定的爱好,是自己决定怎么去学习,而不是“让父母为荣”、“永远争第一”什么的。当他们发现自己的工作能和兴趣联系在一起,那幸福就一直围绕身边了。记得印度有一个电影《Three idiots》,被译作《三傻大闹宝莱坞》,看过的人都可从中了解兴趣的伟大。 无论如何,理想都是确定人生的基石。如果有,就坚持去做吧。如果还不确定,或者自己认为没有理想,那也没有什么可怕的,抓紧时间,让自己对手边的工作产生兴趣,努力去做好它。过一段儿时间,或许就可以发现自己理想的踪迹。一旦有了理想,就知道自己最要紧的任务是什么,以及任务怎么组织去完成,也就决定了手边的事情是什么,自然会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奔向终点,因为那种小成就感很迷人,能从内心激发幸福,也增进自信,增加开启下一任务的动力。 坚持理想,能够不为琐事烦扰;勤勉做事,能够造就一个完美人生。诚若是,人生该多甜蜜和幸福,世界该多和谐与美好。
个人分类: 镜湖幽深|4833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为学术“开门挖洞”
eagerss2008 2010-8-31 08:44
周其凤校长特地发来短信 , 让我代表他给您鞠躬 ! 话语刚落 ,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吴志攀走到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研究所教授严绍璗面前 , 深深地躬下身去。   这是 8 月 28 日在 三十年日本文学研究的成就与方法国际研讨会暨严绍璗先生七十华诞庆贺会 上的一幕。来自海内外的学者们会聚一堂 , 总结着三十年来日本文学研究的成就与方法。严绍璗或颔首微笑 , 或侧耳倾听。   吴志攀说 , 严绍璗是用生命做学术的人,三十多年来 , 他孜矻不懈 , 沟通了数个学科之间的渠道 , 让人们看到了中国文化在日本的映像以及日本文化的实像。   当谈到如何为自己的学术定位时 , 严绍璗用了 彷徨 两字。在学术边界十分清晰的今天 , 严绍璗不知道自己的书应该放到哪一类。他戏称自己是一个为学术 开门挖洞 的人。从古典文献学到日本中国学 , 又从日本中国学到日本文化与文学 , 他说 , 他的学术道路是 随性 的。    1959 年 , 严绍璗进入刚刚设立的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学习。魏建功、林庚、王力、吴组湘、张岱年、冯友兰、郭沫若、顾颉刚等名师组成了强大的教师阵容 , 加之勤勉 , 严绍璗拥有了很好的古典文献学教养。让严绍璗走上日本中国学研究道路的推力 , 来自魏建功先生的指点。魏建功说 , 日本从中国拿了很多东西去 , 我们不知道日本对中国文化做了什么 , 以后肯定要整理研究它们。    1980 年 , 严绍璗在日本中国学领域的第一本书诞生了 《日本的中国学家》 , 它至今被称为 研究国际汉学的开山工具 。此后 , 严绍璗筚路蓝缕 , 用半生的时间开拓着这条学术之路 , 《日本中国学史》、《中日古代文学关系史稿》等首着先鞭的著作相继问世。   严绍璗曾回忆旧时的光阴 : 为了抄录国家图书馆的外文资料 , 每天九个小时 , 不停地抄录 , 唯一对身体的一点补充是去男厕所喝几口自来水。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两个多月。    2007 年 , 严绍璗编著的 380 万字大书《日本藏汉籍善本书录》 (3 卷 ) 由中华书局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著录汉籍在日本收藏和传递的大型工具书 , 构架起了运用原典文本进行 文化与文明对话 的桥梁 , 并成为这一领域研究的出发点。为了完成研究 , 他往返日本三十余次 , 整理文献一万零八百余种 , 整整花费了二十三年。眼下 , 这位学者所构建的关于 日本学 的学科谱系与研究方法已日趋成熟 , 他半生的辛劳 , 总算有了慰藉。 ( 本报记者 柳霞 发布时间: 2010-08-31 03:52  来源:光明日报)
个人分类: 做人与为学|198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22: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