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中译本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最早传入我国的“几何学”中译本
rongqiaohe 2017-4-15 23:09
最早传入我国的“几何学”中译本 四百三十七年前( 1580 年,明神宗万历八年),基督教 意大利 传教士 Matten Ricci 来到澳门,后来到肇庆从事传教。将《几何原本》等中译本传于我国,可谓第一部传入我国的数学教本。 1599 年, Matten Ricci 到北京,与朝臣有交流。 1607 年,他再次到北京,建造了天主教堂。四五年之后,其信徒达到两百余人,其中包括李之藻、杨廷筠、徐光启等,热心研究西洋科学的人,他们也是我国最早学习科学的学者。 参考文献 Lv S.M. History of China, in 1920.
个人分类: 浅谈|3204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推荐一本书:中译本《发明污染~工业革命以来的煤、烟与文化》
热度 1 Talky 2016-4-3 11:48
启蒙编译所在回复我上篇 博文 意见的同时,赠送我另一本新书,也是 2016 年 1 月 1 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中译本《发明污染 ~ 工业革命以来的煤、烟与文化》。该书原版是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 Peter Thorsheim 所著,书名《 Inventing Pollution: Coal, Smoke, and Culture in Britain since 1800 》, 2006 年 Ohio University 出版社出版。 该书作者是从事历史研究的, 文字有更多当年社会各界对能源变迁,从木材到煤,到大量使用煤。从认为 “ 瘴气 ” 是空气污染,到煤烟成为众矢之的的过程。和 The Big Smoke 作者的文字起着互相补充的效用。网友如果对人类空气污染,特别是对传统的 “ 煤烟型 ” 空气污染的发展历史有兴趣,该书值得一看,也特此推荐。 该书作者说明,《 The Big Smoke 》虽然分析了随着时间推移煤烟的数量和聚集情况,却没有考察烟的含义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例如,最早人类认为是空气污染的并非烟气,而是“瘴气”。在大量使用煤炭之后,煤烟被发现沉积在建筑物植被表面,严重烟雾导致人类死亡率急性升高,烟气才被认定为空气污染。而“ 把烟重新定义为污染既是一个科学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过程 。 ”曾经争论烟气的主要来源是工业还是民用(火炉和壁炉)。说1880年代伦敦有60万座房屋,壁炉则是房屋的6倍。而且周日许多工厂停工了,空气里仍然烟雾弥漫。民用煤炭虽然不及总量的一半,但燃烧方式使得产生的烟气更多。但是其他城市,如曼彻斯特,工业排放烟气量大大超过民用 。... 又如,因为烟气对社会和健康的影响,在19世纪下半叶,英国出现了不少支持环保和烟减排协会。“全国烟减排协会”在1882年成立。但这些协会的工作和进展受到了重重障碍,既来自工厂主,也来自工人,更来自传统的家庭生活方式。...直至1952年12月的“伦敦烟雾”之后。... 该书还介绍了一些有趣也有重要意义的文字,例如: “在《我们共同的朋友》(Our Mutual Friend, 1864年)中,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声称,城镇雾与乡村雾有着不同的特点。在乡村地区,‘ 雾是灰色的。然而,在伦敦,在边缘部分,它是深黄色的。在往里一点,它是棕色的。越往里,棕色就越深。到了市中心......它是生了锈的黑色。 ’” “1904年圣诞节,为了让人们意识到弥漫着烟的雾既非自然现象亦非不可避免,医生、煤烟减排协会司库H. A. 德斯•武科斯(H. A. Des Voeux, 1861~1942)给伦敦《泰晤士报》的编辑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坚称,在‘真正的雾,或大气中湿气的雾化’和经常在伦敦发现的充满烟的雾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为了避免混淆,德斯•武科斯建议使用一个新词,这就是 ‘烟雾’(smog) ” 该书和上篇博文推荐的《大烟雾(The Big Smoke)》相似,都告诉我们空气污染也有发展历史。 我们讨论当前的空气污染问题,也应当尊重历史,尊重发展变化,重视空气污染的新特色和新问题。 中译本书名上应当加“英国”两字,即《发明污染~工业革命以来 英国 的煤、烟与文化》。
个人分类: 灰霾|4956 次阅读|1 个评论
推荐一本描写英国伦敦空气污染历史的中译本《大雾霾》
热度 3 Talky 2016-3-12 14:20
昨天偶然在“京东网”上发现,即买到了一本由“启蒙编译所”编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年1月1日出版的好书: 《大雾霾 ~ 中世纪以来的伦敦空气污染史》 该书译自澳大利亚著名大气科学家,国际著名大气科学期刊《Atmospheric Environment》主编,Peter Brimblecombe著,1987年出版,1988年再版的图书《The Big Smoke ~ A history of air pollution in London since medieval times》: 该书详细介绍了伦敦中世纪以来空气污染的发生发展过程。从室内开始,继而因为开始用煤,并且迅速增加,因此空气污染日益严重。社会各界、普通居民及工匠,社会名流和社交界,及至贵族,都受到了黑烟臭烟的困扰。因此开始I重视监测和控制煤烟型污染的方法和法律。也详细介绍了1952年12月“杀人烟雾”的具体情况。 本书从大气环境专业人士角度,汇集大量社会和历史资料,分析介绍伦敦烟雾的发生发展过程。因为有当时的社会生活描写和当年各界对空气污染的看法、态度和行动,读来引人入胜。 可以比较伦敦烟雾和我们雾霾的相似和不同之处。 但是翻译本没能摆脱我们媒体用语:书名本来是“The Big Smoke”但翻译是“大雾霾”。书中第八章标题是“The Great Smog and after”,但翻译是“大雾霾及其后”。第八章有多处把smoke和smog翻译成雾霾。其实读这本书之后,想想比比,伦敦烟雾主要是黑烟和臭气(二氧化硫),和我们的雾霾差别很大的。我想去启蒙编译所交流意见,??? 后记(3月15日): 启蒙编译所对我提的意见回复: “ 关于smog和smoke的译法,确如您所说,二者有着严格的区别,不应为了使大众好理解而混淆。待出修订版时,我们一定认真审查,予以纠正,以后也会尽力避免出现此类问题。 ”
个人分类: 灰霾|6911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和大家一起关注:《科学知识图谱》第二版中译本2014年7月出炉!
xiaoyanghu 2014-6-28 22:24
期待中: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649do=blogid=806672
个人分类: citespace|1923 次阅读|0 个评论
《物种起源》:最新中译本问世
热度 7 rensl 2013-12-1 22:05
《物种起源》达尔文 著; 苗德岁 译,于小波 校。译林出版社, 2013 年 10 月出版 2012 年 10 月,英国《新科学家》杂志公布了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十大科普书籍的评选结果,《物种起源》排名第一,并被称为是 “ 有史以来最重要的思想 ” 。已故著名遗传学家杜布赞斯基有句名言: “ 要是没有演化论的话,生物学里的一切都说不通。 ” 《为什么演化论是真理?》的作者、芝加哥大学演化生物学家科依恩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 “ 读没读过《物种起源》,应该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受过正规教育的标准之一。 ” 2009 年是达尔文诞生 200 周年、《物种起源》问世 150 周年,世界各国都进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中国在北京大学举办了纪念达尔文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当时译林出版社找到研讨会组织者之一的周忠和院士,经他介绍得以力邀美国堪萨斯大学古生物学家苗德岁翻译该书。 译、校者苗德岁和于小波都是 1978 年文革后首批考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生,又都是 1982 年赴美留学、在美取得博士学位、分别在美国高校工作和任教至今。他们的专业最接近达尔文时代的 “ 博物学 ” , 因此对博物学、地质学、古生物学、生物学、生物地理学、生态学、胚胎学、形态学、分类学、行为科学等,都有较强的知识背景,且两人的英文熟练程度几近其母语中文。两人对中英双语间的互译,均极富经验。 苗德岁在《译者序》中写道:达尔文自谓《物种起源》从头至尾是一 “ 长篇的论争 ” ,他深知不同凡响的立论要有不同寻常的证据支持方能站得住脚,故该书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搜集了大量的证据,阐明了物种不是固定不变的,不是超自然的神力所创造的,而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的,演化的机制则是自然选择,演化是真实的、渐进的,整个生物自然系统宛若一株 “ 生命之树 ” ,败落的枝条代表灭绝了的物种,其中仅有极少数有幸保存为化石,而生命之树常青。总之,《物种起源》是一部划时代的鸿篇巨制,它不仅是现代生物学的奠基百科,也是一种崭新世界观的哲学论著,还是科学写作的经典范本。 …… 《物种起源》问世 150 多年来,印行了无数次,翻译成 30 多种语言,可见其传播之普遍、影响之深远。尽管时隔 150 多年,对我们来说,《物种起源》远非只是一部可以束之高阁、仅供景仰膜拜的科学历史元典,而是一泓能够常读常新、激发科研灵感的源头活水。 译本亮点: 译本选择 在 1859 年至 1872 年间,《物种起源》一书总共出了六版。其中,以第一版的重印本最多,而在 20 世纪的前 80 年间,最常见的却是 1872 年第 6 版的重印本。按照达尔文本人的说法,第一版是 1859 年 11 月 24 日出版,第二版是 1860 年 1 月 7 日出版,其间相隔只有一个半月。 第二版在字体、纸张和装订上,跟第一版毫无二致, 最重要的是没有经过重新排版(两版的页数相同),主要是改正了一些印刷、标点符号、拼写、语法、措词等方面的错误,故可说是第二次印刷。在其后的 12 年间的第三 ( 1861) 、四 ( 1866) 、五( 1869 ) 及六( 1872 )版中,达尔文做了大量的修改,以至于 第六版的篇幅比第一、二两版多出了三分之一。 达尔文在第三、四、五及六版修订的过程中,为了回应同时代人的批评(尤其是有关地球的年龄以及缺乏遗传机制等方面的批评),做了连篇累牍的答复,甚至于 “ 违心 ” 的妥协,以至于越来越偏离其原先的立场(譬如越来越求助于拉马克的 “ 获得性性状的遗传 ” 的观点)。现在看来,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那些对他的批评很多是错误的,而他的答复往往也是错误的。结果,新增的很多零乱的线索与内容,完全破坏了他第一、二版的构思之精巧、立论之缜密、申辩之有力、行文之顺畅、文字之凝练。鉴于此, 当今的生物学家以及达尔文研究者们,大都垂青与推重第一版;而近 20 年来,西方各出版社重新印行的,也多为第一版。 然而,牛津大学出版社的《牛津世界经典丛书》 (OxfordWorld’s Classics) 的 1996 版以及 2008 修订版,却都采用了第二版,理由很简单:与第一版相比,纠正了一些明显的错误,但总体上基本没有什么大的变动。故此, 苗德岁最后选定牛津 2008 修订版为该译本的蓝本,并根据多个版本的检校纠正了牛津版几处印刷上的错误(漏印、误印)。 时下通行的《物种起源》中译本,均为第六版的译本,由于上述的原著第一、二两版与第六版之间在内容上的显著差别,故该译本其实是一本与其他中译本十分不同的书。 译文特色 译者在功能对等的原则下,除了在词汇和语义上寻求双语间的对等之外,更注重译文与原著间风格和文体的对等 ,诚如《译后记》中所言: “ 达尔文的维多利亚时代的句式虽然清晰却大多冗长,翻译成流畅的现代汉语也实属不易。此外,在贴近原著风格与融入现代汉语语境的两难之间,我尽量做到两者兼顾,但着意忠实于原著的古风。 ” 结果,译文不仅忠实于原文,而且极少诘屈聱牙的西式句子。 例如:把 “directlyopposite to” 翻译为 “ 南辕北辙 ” ;把 “obscure” 翻译成 “ 扑朔迷离 ” ;把 “like produces like” 翻译成 “ 龙生龙、凤生凤 ” 等。 再如: ...yet no one ignorant of this factwould have even suspected the vast lapse of time represented by the thinnerformation.” 前人一般译为: “ 忽视这一事实的人们,甚至会怀疑这样薄的地质层会代表长久时间的过程。 ” 或 “ 一个不了解这一事实的人 , 将会怀疑这样薄的地层却代表着长久的时间过程。 ” 本书译为: “ 但不明这一事实的人,压根儿就不会想到,较薄的这一组地层竟会代表逝去的极漫长的时间。 ” 此外, 由于译者是古生物学家和演化论学者,对于文中一般读者难以领会之处,从专家角度适当地加了一些译注。达尔文原著的完整书名以及卷首所引的三段涉及到哲学和神学的名言,过去的译本都略去未译,苗德岁这次都翻译了出来。而且,译林编辑将三段引语都附有英文原文,供懂英文的读者们对照阅读以欣赏他的译笔。 译者苗德岁博士: dmiao@ku.edu ; 责编宋旸博士: songyang@yilin.com
个人分类: 论著分享|8422 次阅读|12 个评论
卡尼曼新作中译本《思考,快与慢》网上阅读链接
陈龙珠 2013-3-10 10:29
这本书的中译本已由中信出版社获得授权于2012年7月出版, 春节假期本博在上海徐家汇美罗城书店看到后, 翻阅了几段,在直觉、理性思维方法及其对判断和决策方面的影响,觉得写得很好, 值得我们学工科的人、孩子尚小的父母们抽空系统地读读, 并于开学第一周将该书英文版的PDF文件发给了自己的研究生们。 经检索,这本书中译本的一个在线阅读网址如下: http://yuedu.163.com/source/nb_000BODGQ_4 该书作者年轻时多是研究心理学而并非专攻经济学理论的,但他与阿莫斯合作在科学等刊物上发表过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经济学的理论,被后来引起广泛的重视,由此于2002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令人感慨。( 本博近年来在解剖华尔街专业人士诸多著作的基础上,改进和构思的证券技术分析指标体系的试探结果,自评已具有相当的特色且不乏具有实用价值。 有目标和持续的学科交叉研究,确实很可能获得仅单一学科专业人员研究所意想不到的结果的 )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506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件咄咄怪事——关于《科学研究的艺术》的中译本
热度 32 sqdai 2011-8-29 06:04
贝弗里奇著的《科学研究的艺术》是我最珍爱的参考书,三十多年来几乎与我形影不离,到东到西,总在我的行囊案头,翻阅了不知多少遍。我觉得,它是我科研生涯中的一盏指路明灯。我曾在许多场合向朋友们做过推荐,而且一直想写一篇像样的读后感。 此书第一版于 1947 年问世,陈捷根据 1957 年的第三版译成中文, 1979 年由北京的科学出版社出版,至少印行了 15 万册,网络上已有了电子版。前不久,我的助手董博士告诉我,他在网络上发现台湾出了另一个中译本,并做成了电子版。我大喜过望,赶紧让董博士给我发过来。董博士立即照办,还捎带了此书的原版、北京版译本、《科学研究的艺术》的姐妹篇《发现的种子》的中译本以及威尔逊的《科学研究方法论》,邮件足有 40M ,把我的电子邮路都给堵住了。 我急切地要这个台湾中译本的原因是,北京中译本虽然不错,但译者可能是翻译新手,译笔过于拘谨,有些句子拗口难懂,需要细细体会才能看明白。台湾的中译本是不是翻译得好一些?若是,我就可以向我的博友们推介。于是,迫不及待地打开了台湾的网络版。首先,发现书名改成了《科学之路》,这倒没有什么关系;接着,仔细地读译文,觉得所有句子都似曾相识,找来北京的中译本一对照,令我大吃一惊:原来两种译本是“双胞胎”! 99% 的译文一模一样!是不是原译者陈捷在台湾弄了个繁体字版?不对呀,署名不一样,北京版的译者是陈捷,台湾版的译者是杨新北;陈捷的“译者前言”写于 1978 年 4 月;杨新北的“译者前言”则写于 1983 年 4 月。台网网络版由台湾大学生化科技学系庄荣辉推出,看来他是一位老实的学者,恪守版权原则。为了推出网络版,遍找译者杨新北和原出版社(长堤出版社),结果无功而返(见链接);而《科学之路》已出版了 20 年,所以他选择 2005 年推出网络版,倒也无懈可击。 于是,出现疑案:这是一起“抄袭案”吗? 还不能排除陈捷改名换姓在台湾推出繁体字版的可能性。这样,他违反了与科学出版社的版权协议。按当时两岸交往的态势,这种可能性似乎不大。 更大的可能性是:这位杨新北胆大妄为,公开抄袭译著,利用两岸交流不正常的局面,来了一个“瞒天过海”,难怪他玩起了失踪,连出版社也无影无踪了!杨新北的胆子忒大了一点,从头抄到尾,连“译者前言”也照搬不误,只改掉了不符合台湾当地习惯的一些用语。 且不顾这里头的是是非非了,我只想告诉朋友们,别去读这个台湾的中译本了。台湾网络版比内地网络版清晰一点,这是唯一可取之处。 最后感叹一句:台湾的学术界也不那么干净! 写于 2011 年 8 月 29 日晨 【链接】台湾的网络版缘起 網路版緣起 至今還記得收到包裹,打開牛皮紙,出現兩大疊『科學之路』的情景。 在一九八五年看到『科學之路』中文版之時,正是我博士班快要畢業的關頭,好 像是在公館那家金石堂買的。快快讀過之後,馬上向出版社訂購了三十本,分送一些 大學部或研究所的學生,巴不得全台灣的學生都能讀到。 為什麼這本書如此重要、如此令人印象深刻? 因為書中淋漓盡致地說明了,什麼是科學精神、什麼是科學家的風格、為何生活 中處處是科學。真深深體會到,英國人在科學本質上的高度認知與修養,實在有其文 化上的傳承,堪為借鏡。 將近二十年後,網路已經把地球連結成一個大電腦,然而科學的基本精神卻仍然 完全沒有改變,重讀『科學之路』後更確定此一事實。想要重蹈二十年前的覆轍,購 買數十本書來廣種福田,卻買不到這本書,也找不到出版社。 曾經向『天下』建議重新出版,等了幾個月的專家審查,得到諸如『該書內容屬 研究人員層次,非一般大眾有興趣』之回應。就這樣一直擱著,也一直忙著,差點忘 了有這本書。 但還是在導生會中不斷向學生們灌輸『科學之路』的精神,並且希望能夠經由網 路來廣為散佈。有一位學生自告奮勇幫忙掃描頁面,花了暑假幾週時間轉成文字檔, 再來就是要搬到網頁上去,這要我自己來做。 我並無原翻譯者楊新北先生的授權,因為真的花了很多努力都找不到原出版社, 但迫於『為時已晚』就冒昧地先把文字搬到網頁上去,若有任何方式能夠聯繫到,我 願意付出所有轉載費用。但我自己的空暇時間有限,因此只能一章一章轉換,慢慢地 把整本『科學之路』放到網路;一年多之後,進一步轉成 Acrobat 的 pdf 檔案格式, 希望能夠有更多人受到科學精神的薰陶。 最後向原作者 Beveridge 及中譯者楊新北兩位先生致以最大敬意。 Beveridge 先生 當然讓我撐開了眼界,真正認識西方的科學精神;楊先生的中譯流暢嚴謹,充滿五四 運動時代,中國文化剛受西方科學啟蒙的那種風格,平鋪、直述、儉約、明瞭,毫無 做作。 這不正是科學精神? 台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 莊榮輝 2005 年 4 月 26 日 修改
个人分类: 灯下琐语|12369 次阅读|71 个评论
关于美国独立宣言及其中译本
黄安年 2010-9-2 15:33
关于美国独立宣言及其中译本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9 月 2 日发布 应美国《美国历史杂志》主编 David Thelen 的要求,笔者于 1995 年 4 月 6 日写信给《美国历史杂志》提供了部分《独立宣言》中译本目录,《美国史研究通讯》 1995 年第 1 期刊登了关于《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中译本一文 ( 第 24-25 页 ) 。 2002 年 7 月 4 日 (8 月 10 日重发 ) 学术交流网刊登了该文。 2005 年 4 月 9 日笔者在学术交流网上发表了《也谈美国独立宣言中译本》一文, 2005 年 7 月 6 日首发 《学术交流网发布关于美国独立宣言的文章和资料目录》。 2007 年 7 月 3 日笔者在博客上发表《学术交流网发布关于美国独立宣言的文章和资料目录》一文并加按语:独立宣言是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文献 ,7 月 4 日是美国的独立日 , 准确了解美国的独立宣言、美国的独立日是美国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普及美国历史知识的需要。这里发表的是学术交流网自 2002-2004 年间的相关文章和信息目录,以飨读者。文中的编号是笔者编撰的《 1990-2005 年中国美国问题论文和资料总目》中的顺序号。 现在这篇博文是将学术交流网上的三篇文章汇总发布,以祈独立宣言中译本研究得以完善,更加符合原创之意。 ******************8 关于《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中译本 来源:《美国史研究通讯》作者:黄安年 黄安年辑 公开发表:《美国史研究通讯》 /1995 年第 1 期;致《美国历史杂志》主编 David Thelen 的稿( 1995 年 4 月 6 日);《学术交流网》( www.annian.net ) / 美国问题研究 /2002 年 7 月 4 日网上首发; 2002 年 8 月 10 日重发 一 . 《独立宣言》 1. 《美国独立之檄文》 , 《国民报》 , 1 期 (1901 年 5 月 10 日 ) 2. 《美利坚民主国独立文》,《民国报》 , 1 号 (1911 年 11 月 21 日 ) 3. 《美利坚宣告独立文》 , 《民心》 卷 3(1911 年 5 月 ) 4. 《北美合众国宣告独立檄文》 , 《民国报》 , 4 号 (1912 年 1 月 11 日 ) 5. 《美国十三州独立宣言书》 , 《复旦》 , 6 期 (1918 年 7 月 ) 6. 《谢德风、孙秉莹、郭圣铭、皮名举译 : 《独立宣言》 (1776 年 7 月 4 日 ), 载《 1765-1917 年的美国》 , 第 3-8 页 , 三联书店 , 1957 年 , 统一书号 : 11002-141 7. 黄枝连译 : 《独立宣言》 (1776 年 7 月 4 日 ), 据杨宗瀚译文整理 , 载《美国 203 年》下卷第 965-978 页 , 香港中流出版社 , 1980 年 8. 美国新闻处译 : 《大陆会议 (1776 年 7 月 4 日 ) 美利坚合众国十三个州一致通过的独立宣言》 , 载《美国历史文献选集》 , 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闻文化处 ,1985 年 , (1985.245-209) 。 ( 赵一凡译 : 《大陆会议 (1776 年 7 月 4 日 ) 美利坚合众国十三个州一致通过的独立宣言》 ) 与此相同 , 载《美国的历史文献》第 16-21 页 , 三联书店 ,1989 年 , ISBN 7-108-00284-1/D.12 9. 《世界各国法律大典》总编译委员会主持 , 吴新平译:《独立宣言 (1776 年 7 月 4 日 ) 美利坚合众国十三州的一致宣言》 , 载《美国法典宪法行政法卷》第 5-7 页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1993 年 , ISBN 7-5004-1277-0 二 . 《美国宪法》 1. 章宗元译:《美国宪法》 , 上海文明书局 , 1902 年 ( 北图藏 , 社 239.0/894) 2. 舒高第口译 , 郑昌桢笔述:《美国宪法纂释》 , 江南制造局所刻书 , 第 24-25 册 , 1907 年,北图藏 , 附总 638/17(24-25) 3. 李佳白讲述 , 王振元 , 严善坊编译:《欧美强国宪汇编》 , 英国伦敦麦克美伦公司 , 1909 年 ( 北图藏 581.18/292) 4. 卜布尔撰 , 沈元昌译:《美国宪法释义》 , 上海商务印书馆 , 1913 年 ( 北图藏 , 581.523/594) 5. 基托、韦白斯特同撰 , 陈任生译:《美国宪法总论》 , 上海华通书局 ,1933 年北图藏 , 581.123/349(D971.21) 6. 孟罗撰 , 朗依山译 : 《美国宪法通论》 , 北平佩文书馆 ,1937 年北图藏 , 581.523/357(D971.21) 7. 立法院编译处 : 《美国宪法》 (1787 年 ), 载《各国宪法汇编》 , 立法院编译处出版 ;谢德风、孙秉莹、郭圣铭、皮名举译 : 《 1765-1917 年的美国》 , 转引 , 三联书店 , 1957 年 , 统一书号 : 11002-141 8. 黄枝连译:《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 据杨宗瀚译文整理 , 载《美国 203 年》下卷第 969-986 页 , 香港中流出版社 , 1980 年 9. 李道揆译 , 沈宗灵校:《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1787 年 ), 载《中外宪法选编》第 214-237 页 , 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编 , 人民出版社 , 1982 年 , 书号 3001.1784 10. 美国新闻处译 : 《合众国宪法》、《权利法案》、《其它宪法修正案》 , 载《美国历史文献选集》第 32-54 页 , 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闻文化处 ,1985 年。 (85.245-209) 查尔斯 A 比尔德著 , 朱曾汶译:《美国政府与政治》 ( 下 ) 第 930-944 页 , 商务印书馆 , 1987 年 , 统一书号 :3017.393; 1988 年印本 , ISBN 7-100-00275-3/D.7 12. 王合、陈国清、杨铁钧译:《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1787 年颁布 ), 载 维尔著:《美国政治》第 244-263 页 , 商务印书馆 ,1988 年 , ISBN 7-100-00279-6/D.11 13. 李道揆译:《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1787 年 ), 载《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 , 第 751-774 页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1990 年 , ISBN 7-5004-0620-7/D.48 谭君久等译 詹姆斯 M 伯恩斯等著《美国式民主》所附译本 , 内容除极个别文字小有不同 , 外与李译本相同。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第 1158-1178 页 , 1993 年 , ISBN 7-5004-1013-1/D.90 14. 《世界各国法律大典》总编译委员会主持 , 吴新平译:《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1787 》 , 《根据宪法第五条由国会提出并经各州立法机关批准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修正案》 , 《未经各州批准的待批宪法修正案》 , 载《美国法典宪法行政法卷》第 15-26 页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1993 年 , ISBN 7-5004-1277-0 说明 : 我国有关美国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的中译本 , 究竟有多少 , 最早的中译本是怎样译出的 ? 目前尚不很清楚。这里提供的材料是其中的一部分 , 某些著译著中的中译本和新中国以来各高校和研究单位的油印译本未计在内。海外中译本也遗漏不少,各个译本间的相互关系更知之甚少。杨玉圣同志提供了五个独立宣言译本目录和五个美国宪法译本的目录,在此专致谢意。辑者在《百年来美国问题中文书目》和近年来出版论著的基础上进行编辑加工,但法学方面的译本注意较少,敬请批评指正。 黄安年 1995 年 4 月 4 日辑 来源:学术交流网 作者:黄安年 黄安年文 发表 : 学术交流网 / 美国论著研究 /2005 年 4 月 9 日首发 应《美国历史杂志》的要求 , 笔者于 1995 年 4 月 6 日写信给该杂志主编 David Thelen 提供根据笔者了解的《独立宣言》中译本如下 : 1. 《美国独立之檄文》 , 《国民报》 , 1 期 (1901 年 5 月 10 日 ) 2. 《美利坚民主国独立文》,《民国报》 , 1 号 (1911 年 11 月 21 日 ) 3. 《美利坚宣告独立文》 , 《民心》 卷 3(1911 年 5 月 ) 4. 《北美合众国宣告独立檄文》 , 《民国报》 , 4 号 (1912 年 1 月 11 日 ) 5. 《美国十三州独立宣言书》 , 《复旦》 , 6 期 (1918 年 7 月 ) 6. 谢德风、孙秉莹、郭圣铭、皮名举译 : 《独立宣言》 (1776 年 7 月 4 日 ), 载《 1765-1917 年的美国》 , 第 3-8 页 , 三联书店 , 1957 年 , 统一书号 : 11002-141 ;商务印书馆, 1962 年。 7. 黄枝连译 : 《独立宣言》 (1776 年 7 月 4 日 ), 据杨宗瀚译文整理 , 载《美国 203 年》下卷第 965-978 页 , 香港中流出版社 , 1980 年 8. 美国新闻处译 : 《大陆会议 (1776 年 7 月 4 日 ) 美利坚合众国十三个州一致通过的独立宣言》 , 载《美国历史文献选集》 , 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闻文化处 ,1985 年 , (1985.245-209) 。 ( 赵一凡译 : 《大陆会议 (1776 年 7 月 4 日 ) 美利坚合众国十三个州一致通过的独立宣言》 ) 与此相同 , 载《美国的历史文献》第 16-21 页 , 三联书店 ,1989 年 , ISBN 7-108-00284-1/D.12 9. 《世界各国法律大典》总编译委员会主持 , 吴新平译:《独立宣言 (1776 年 7 月 4 日 ) 美利坚合众国十三州的一致宣言》 , 载《美国法典宪法行政法卷》第 5-7 页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1993 年 , ISBN 7-5004-1277-0 需要指出,其中某些著译著中的中译本和新中国成立以来各高校和研究单位的油印译本未计在内。海外中译本也遗漏不少,各个译本间的相互关系更知之甚少。杨玉圣同志为本文提供了五个独立宣言译本目录。 ( 见黄安年辑《关于〈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中译本》,《美国史研究通讯》 1995 年第 1 期;《学术交流网》 / 美国问题研究 /2002 年 7 月 4 日网上首发 ) 目前流行的中译本主要是三联书店 1957 年版郭圣铭的《独立宣言》译本。它的 1962 年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李道揆教授所著的《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年版)所附的独立宣言译本采用的是 1962 年商务版。 2002 年刘绪贻、李世洞教授主编的《美国研究词典》所附《独立宣言》译本同样是采用了 1962 年的商务版。而美国国务院信息中心主办的美国咨询网( http://www.usinfo.org )中采用的美国独立宣言译本是美国《美国历史文献选集》译本(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闻文化处 ,1985 年版本)。 李道揆教授在《美国研究》 2001 年第 2 期发表了《美国〈独立宣言〉中文本译文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提出直到今天,我国却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独立宣言》中文本的标准本。我手头上有近 30 多年出版的《独立宣言》的五个中文本,分别刊载于下面五个文集中 (1) 《世界史资料丛刊》初集,商务印书馆 1962 年出版(以下简称丛刊本 ) ; (2) 康马杰( Henry Steele Commager )编:《美国历史文献选萃》,今日世界出版社(香港) 1979 年出版,这文集中的《独立宣言》是节本,(以下简称康本) ; (3) 裴孝贤( Donald M. Bishop )编:《美国历史文献选集》,中国翻译出版公司翻译,美国新闻处(香港)校订,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闻文化处 1985 年出版,此选集是《美国历史文献选萃》的增补修订版,对《独立宣言》进行了修改(以下简称裴本) ; (4) 赵一凡编:《美国的历史文献》,三联书店 1989 年出版,此文集中的《独立宣言》采用了《裴本》,故本文将此本归类为裴本。不再专门论述; (5) 吴新平主编:《世界各国法律大典 / 美国法典:宪法行政法卷》 ( 《独立宣言》的译者是吴新平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年出版(以下简称吴本) 李文说:各文本虽各有其优点,但是译文多有不同、不妥和错误,没有一个版本是无错的。在列举了一些译文错误和问题后,李文建议中华美国学会成立一个小组,依靠集体的智慧,重新翻译美国《独立宣言》,把新译本在《美国研究》上刊出,征求学界和读者的意见。然后对各方面的反馈意见进行研究,最后译出一部可称为信、达、雅的《独立宣言》的中文本。(学术交流网 / 美国问题评论 /2003 年 2 月 13 日转发) 任东来教授通过学术批评网在 2002 年 11 月 17 日首发《独立宣言》(一七七六年七月四日,大陆会议,美利坚十三个联合邦一致通过的宣言)新译本,他在按语中写道:受李道揆教授文章的提示,结合自己目前进行的研究,在《美国历史文献选集》的译文(中国翻译出版公司翻译,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闻文化处出版, 1985 年)和《 1765 -- 1917 年的美国》的译文(谢德风等选译,北京三联书店, 1957 年)基础上,试着重译《独立宣言》。在此期间黄卫峰(广西师大外国语学院)先生发表《也谈美国独立宣言正式标题的翻译问题》(学术批评网 2002 年 11 月 16 日首发)。 笔者注意到 2005 年 4 月 6 日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网发表了在美华人范学德先生的文章《如此乱译美国《独立宣言》是为什么?》(来源于 http://www.cat898.com, 转发时未注明写作和发表时间)称:在流行的《独立宣言》的中译本中,《独立宣言》中最重要的一句话却译得大错特错,这样的错误再也不应该继续下去了。 文章道: 英文中的这一段话是: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 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文章接着说:在流行的翻译中,它被翻译为: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 造物主 那边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关键在这一句: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 把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翻译成人人生而平等,显然是错了,并且是不应该发生的错误。 为什么在这样一句很普通的英文上,会翻译得如此离谱,这是为什么?是不是某种无神论的世界观在作怪? 如果对照上述几个译本,我们同样注意到,上述这段有关人人生而平等流行的译文中,不仅有中国学者的译本,而且也有美国国务院信息中心、美国驻华大使馆迄今一直采用的译文。如果范文怀疑中国学者有某种无神论的世界观在作怪?,难道美国国务院信息中心和美国驻华大使馆的译者莫非也是某种无神论的世界观在作怪?再说,如果读者从百度网查询范学德先生的基督教背景资料恐怕他的质疑也不奇怪。(如网上资料显示《范学德文集》称作者来自中国大陆, 98 年夏毕业于慕迪圣经学院,现从事福音文字及团契事工作。李健萍在《那時,他為何不願作基督徒?》文中说:一個有二十年黨齡的共產黨員,衝破了歷史的包袱、文化的障礙、唯物論的哲學和理性的掙扎,終於明白了,耶穌基督不僅是世界萬物的創造者,也是他個人生命的主!昔日的馬列主義講師,今日的基督徒,范學德十六歲就讀了「共產黨宣言」,十九歲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二十歲時,已通讀了「馬克斯恩格斯選集」和「列寧選集」一至四卷。他畢業於吉林大學哲學系,又在中共中央高級黨校獲得馬克斯主義哲學碩士學位,並在培訓中共中級領導幹部的省委黨校中教授馬克斯主義哲學多年。一九九一年秋范學德來到美國芝加哥,接觸當地的教會和基督徒,他一直自信他絕不會信上帝,然而當他真誠地探索真理,面對信仰時,他發現了神的真實,不得不放下自己的偏見,信仰上帝,成為祂的兒女。网上资料,摘自 真理報 第 74 期) 笔者以为翻译一本更加符合历史真实的高质量的《独立宣言》译本,需要认真地汲取已有各个译本中的长处,排除各种政治、宗教、价值观念等非学术因素的干扰,集中包括美国学者在内海内外专家的有益的修正意见,形成一份大多数学者认同的新译本。这项工作不能仅仅靠一两个学者的个人努力,更要中华美国学会等学术机构积极组织力量促成这一高质量译本的尽早面世。 学术交流网 (www.annian.net)/ 美国论著研究 /2005 年 4 月 9 日首发 http://www.annian.net/show.aspx?id=13286cid=21 *************************8 学术交流网发布关于美国独立宣言的文章和资料目录 黄安年辑 发表 :2007 年 7 月 3 日 (按:《学术交流网发布关于美国独立宣言的文章和资料目录》学术交流网 / 美国论著研究 /2005 年 7 月 6 日首发。) ************************************** 独立宣言是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文献 ,7 月 4 日是美国的独立日 , 准确了解美国的独立宣言、美国的独立日是美国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普及美国历史知识的需要。这里发表的是学术交流网自 2002-2004 年间的相关文章和信息目录,以飨读者。文中的编号是笔者编撰的《 1990-2005 年中国美国问题论文和资料总目》中的顺序号。 1232 美国独立宣言 1232-W200201 黄安年( Huang Annian): 美国独立宣言的诞生、基本思想和历史地位 , 《美国的崛起》(第三章第二节)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 年;《学术交流网》 / 美国问题研究 /2002 年 7 月 4 日网上首发 ;2002 年 8 月 8 日重发 1232-W200202 黄安年( Huang Annian): 莫把 7 月 4 日美国独立纪念日当作美国国庆日 ---- 从《参考消息》和新华网的报道谈起,黄安年文 , 《学术交流网》 / 美国问题研究 /2002 年 7 月 7 日首发, 2002 年 8 月 8 日重发 1232-W200203 黄安年( Huang Annian): 人人生来平等 , 反对英王控制 ---- 美国《独立宣言》响彻云霄 , 《影响世界的 100 次事件》 /1995 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学术交流网》 / 美国问题研究 /2002 年 7 月 5 日首发; 2002 年 8 月 10 日重发 1232-W200204 黄安年( Huang Annian): 关于《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中译本 , 《美国史研究通讯》 /1995 年第 1 期;致《美国历史杂志》主编 David Thelen 的稿( 1995 年 4 月 6 日);《学术交流网》( www.annian.net ) / 美国问题研究 /2002 年 7 月 4 日网上首发; 2002 年 8 月 10 日重发 1232-W200205 黄卫峰 (Huang Weifeng) (广西师大外国语学院):也谈美国《独立宣言》正式标题的翻译问题 , 学术批评网 / 史学评论 /:2002 年 11 月 16 日首发;学术交流网 / 美国问题评论 /2002 年 11 月 17 日转发 1232-W200206 齐文颖 (Qi Wenyin): 《独立宣言》是美利坚合众国诞生的标志吗 ? 《世界历史》 /1985 年第 1 期;学术批评网 / 史学评论 /2002 年 11 月 10 日;学术交流网 / 美国问题评论 /2002 年 11 月 17 日转发 1232-W200207 任东来 (Ren Donglai): 美国《独立宣言》 ( 任东来新译文 ) ,学术批评网 / 史学评论 / 2002 年 11 月 17 日首发;学术交流网 / 美国问题评论 /2002 年 11 月 18 日转发 1232-W200208 托马斯杰斐逊( Thomas Jefferson ):美国《独立宣言》(英文稿) ,Ths. Jefferson 文 , 选自 info USA /2001 年 4 月;学术交流网 / 美国历史文献 /2002 年 8 月 30 日转发 1232-W200301 布什总统 (Bushi Zongtong): 布什总统发表 2003 年独立纪念日献词 , 发表:美国参考 /2003 年 7 月 3 日;学术交流网 / 美国问题评论 /2003 年 7 月 5 日 1232-W200302 托马斯杰斐逊( Thomas Jefferson ):独立宣言,美国参考 / 美国历史文献选集;学术交流网 / 美国历史文献 /2003 年 2 月 23 日转发 1232-W200303 果戈网( Google 网): Google 网有关 1776 年 7 月 4 日美国独立日条目检索目录 (A), 发表: Google 网 /2003 年 7 月 3 日;学术交流网 / 美国问题资料 /2003 年 7 月 4 日整理 1232-W200304 果戈网( Google 网): Google 网有关 1776 年 7 月 4 日美国独立日条目检索目录 (B), 发表: Google 网 /2003 年 7 月 3 日;学术交流网 / 美国问题资料 /2003 年 7 月 4 日整理 1232-W200305 果戈网( Google 网): Google 网有关 1776 年 7 月 4 日美国独立日条目检索目录 (C), 发表: Google 网 /2003 年 7 月 3 日;学术交流网 / 美国问题资料 /2003 年 7 月 4 日整理 1232-W200306 李道揆 (Li Daokui): 美国《独立宣言》中文本译文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 《美国研究》 2001 年第 2 期;学术交流网 / 美国问题评论 /2003 年 2 月 13 日转发 1232-W200307 VOA 马龙 (Ma Long) 报道 : 美国庆贺独立日:所有人生来就享生存自由幸福权,发表:先锋网 /2003 年 7 月 6 日;学术交流网 / 美国问题评论 /2003 年 7 月 8 日转发 1510.2-W200402 美国指南 (Meiguozhinan): 美国独立宣言 ( 中文版 )/ 美国指南 /2003 年 1 月 21 日;学术交流网 / 美国历史文献 /2004 年 1 月 25 日转发 学术交流网( www.annian.net ) / 美国论著研究 /2005 年 7 月 6 日首发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110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1190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03: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