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李鸿章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甲午战败李鸿章难辞其咎
热度 4 zywsict 2014-5-13 20:04
李鸿章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在中国近代史算是一位举足轻重且颇具争议的人物。李鸿章 字渐甫,号少荃,安徽庐州府合肥县人。父名进文,母沈氏。生于道光三年癸未正月五日,幼受学于寻常塾师,治帖括业,年二十五,成进士,入翰林实道光二十七年,丁未也。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幕僚于湘军曾国藩府下,后创立淮军,开始其最辉煌的生涯。在戈登的帮助下,平定江苏,后又率淮军,平定捻回起义,为大清王朝立下汗马功劳。在天津教案中,显示出其出色的外交才能。在当任北洋大臣时,开半洋务,创建海军,办煤矿,修铁路,训练新军,事业到达顶峰。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作为大清朝的全权代表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功过是非很难定论,但甲午战败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其一,朝鲜作为大清的附属国,李鸿章却错估形势,劝朝鲜与日本订立条约,使朝鲜变为独立的国家。 其二,既然允许朝鲜自立,却又发兵干涉朝鲜内政,以致给日本借口出兵朝鲜,致使在国际社会上失去道义。 其三,日本既然出兵,狼子野心,众人皆知。李鸿章却不积极准备备战,却想通过他国进行居中调停,以致贻误战机。 其四,聂士成提议趁日军立足未稳,即刻出兵平壤,抢占先机,牵制敌人,李鸿章也未采用,以致再次错失良机。 其五,高升号事件之前,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建议乘日本兵力不集中,主动出击,李鸿章为了保存水师实力,拒不采纳丁汝昌的建议,而寄希望于外交手段解决中日矛盾。致使日本海军逐渐集中壮大,反客为主,为北洋水师的全军覆灭埋下了伏笔。 其六,李鸿章为了保存水师实力,以经费不足和兵力不足为借口,认为不足以与日本抗衡,以致一错再错。须知,那时北洋水师的实力比日本还强,而且日本远道而来,清军以逸待劳,要是事先有准备,战局完全有利于清军。 其七,李鸿章治军不严,其麾下 叶志超、卫汝贵诸军,素以久练著名, 但军纪涣散,克扣军饷,强抢民物,强奸妇女时有发生。却没有及时对犯军纪的军人予以严加惩处。 其八,李鸿章所管辖的军械厂,所造的枪炮弹药不合格,以致水师舰船只能处处挨打。 其九,在平壤战役中,没有全局的统帅,以致群龙无首,各军队不能相互节制,而是各自为战,相互之间不能互相支援。以致战局出现不利情况时,各军队不能众志成城,而是弃城逃走。 其十,战争爆发时,李鸿章命令军队不要主动出击,而是坐以待毙,以致再次错失良机。 其十一,在海战时,海军战术出现大的失误,不使用快船快炮,以致处处挨打。 其十二,用人不当。旅顺天险,兵精粮足,如果能够凭险阻敌,日本根本攻不进,然而守将却弃天险,闻风而逃。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3547 次阅读|7 个评论
[冯言冯语]北大师生穿民国服装迎习总
冯用军 2014-5-5 12:15
老冯故事会iStory of Feng(冯用军说时事)之“北大精神” 唐山市著名教育学者、河北省历史文化讲师、中国最年轻资深大学评价专家 冯用军博士 想起了蔡元培、想起了学术自由、想起了兼容并包、想起了教授治校、想起了五.四、想起了“德赛先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之复兴而呐喊... 谨以此纪念消失的“北大精神”、消失的“五四精神”、消失的“青葱岁月”...
个人分类: CHAM胜美公司Corporation国安中心|1495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河北体验文化(2)---直隶总督府、保定府的钩腿子、抗日电影
热度 1 xuxfyuwp 2014-4-24 14:28
保定曾是河北的省会城市,“文革”中因武斗,将省委赶走了,省会城市也因此前移至石家庄。不知保定人现在对这一段历史如何看,总是件遗憾的事,至少从投资、建设的角度应是这样。 位于保定的直隶总督府,始于清雍正时期(雍正八年-1730年),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八帝,达180年,直到1912年清朝末代皇帝退位后才废止。有99任次总督在此任职,如李维均、李卫、刘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在总督府给人留下较深印象的是那些对联和堂匾文字了,可以称之为官文化吧。如在总督府大门上就可以看到如下一幅对联: 北吞大漠,南亘黄河,中更九水合流,五州称雄,西岳东瀛一屏障; 内修吏治,外肄戎兵,旁兼三口通商,一代名臣,曾前李后两师生。 这算是对直隶总督府最简明、精练的介绍了,概括了总督府的地位、作用、所辖范围及最著名的两位总督。对曾国藩、李鸿章两位清代名臣的历史功过,为官之道确实有许多值得重新认识之处,不应脱离历史的大环境而就事论事。 进入总督府大门后可以看到一座牌坊,牌匾上刻有 “公生明”三个大字,应是取公生明,偏生暗之意。 记得朱镕基任总理时在一次记者会上曾引用过明代流传下来的一段“官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不知是否为同一出处。牌坊后面则刻有北宋书法家黄庭坚书写的《戒石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样的牌匾立在府衙院内,应算是对任职官吏们提示的警句了。 府内可以见到不少曾国藩的文字,多为对联,如有一幅如下: 长吏多从耕田凿井而来视民事须如家事; 吾曹同讲补过尽忠之道凛心箴即是官箴。 此联不难懂,上联大意是官员多来自百姓,要将百姓的事作为自己的家事来对待;下联大意是为官要注意改正自己的过失,恪守尽忠,以此作为为官的规戒。 在《雍正王朝》电视剧中,有一位敢于直言的大臣孙家淦,后被居功自傲的年羹尧杀了,估计这应属于文学加工中的不实传说。但在府内的一面墙上,确有曾任过直隶总督的孙家淦书写的“居官八约”,内容为:“事君笃而不显,与人供而不骄,势避其所争,功藏于无名,事止于能去,言删其无用,以守独避人,以清费廉取。”此“八约”既有内涵,又有文采,有些话读后确能令人回味、深思、感叹、赞赏,如“事止于能去,言删其无用。”若为官者确能按如此规约行事,也算符合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了。 与保定人聊天说笑,我问他们为什么民间有“保定府的狗腿子”一说。他们解释,这可能是误传,原话应是:“京油子,卫嘴子,保定府的钩腿子。”意思是说北京、天津人都能说,但光说不做,只有保定人腿脚功夫了得。这样的解释我确实是第一次听说,不知是否有据可查。另有人插话说,也可能是指历史上保定出了不少汉奸,留下恶名。但马上有人接话说:抗日战争时我们河北一带的人民可是真了不起,你可以注意那些反映抗日战争的电影作品,大多数都是描写河北的事。如《小兵张嘎》、《平原游击队》、《地道战》、《狼牙山五壮士》、《冲破黎明前的黑暗》、《烈火金刚》、《烽火雁翎》等。仔细想想,还真是那么回事,不知这算不算是一种革命斗争文化呢。不过,从中也可以悟出我们目前所看、所读过的文学作品,并没有全面反映中国抗日战争的全貌,比较注重表现共产党领导下的一部分,这种状况正在逐渐改变。 (原文写于2010-11-18 21:31:11 新浪博客)
个人分类: 杂记|1347 次阅读|1 个评论
上周出京路上看了本《赵匡胤》,回来看了《李鸿章》
热度 2 陈安博士 2013-4-22 12:37
且不说文笔如何,还都具备一定的可读性。 第一本书居然有595页,够厚的。《李鸿章》则是雾满拦江(网名)的作品,接下来再度出门时该看《凯撒大传——十月马》了。
个人分类: 书论|3033 次阅读|3 个评论
李鸿章对央企的贡献
热度 1 huailu49 2013-4-20 07:48
明眼人一看便知,这里说的是招商局。 清末洋务运动期间,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奏请设立招商局,获同治皇帝批准。 1872 年,招商局正式成立,总部设在上海,并在中国各大港口,日本的长崎、横滨、神户,以及新加坡等处设有分局。 招商局成立之后,曾组建了中国近代第一支商船队,开办了中国第一家银行、第一家保险公司、第一家电报局、修建了中国第一条铁路,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和社会发展史上书写了浓重的一笔。 新中国成立后的 1950 年,招商局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香港的全资国有企业,主要经营活动遍布香港、内地、东南亚等地区。 1986 年,招商局再次进军金融业,收购了香港友联银行,开创中资企业收购香港上市公司的先例,并成为中国首家拥有银行的非金融性企业。 如今在招商局集团旗下,与普通百姓联系最为密切的,也许就是招商银行了。 1987 年,招商局创办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成为中国银行业经营体制改革的起点。 招商局成立之初,其身份为“官督商办”,如今的招商局集团则是国资委管辖之下的 115 家央企之一,也是香港四大中资企业之一。 这么说来,如今的央企和一百多年前的李鸿章还真有一段渊源呢。 (附图摄于合肥的李鸿章故居)
个人分类: 人文地理|4222 次阅读|1 个评论
李鸿章故居
热度 2 huailu49 2013-4-19 14:41
李鸿章故居位于合肥市淮河路中段,坐北朝南,是合肥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名人故居。1998年被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9月27日正式对外开放。 李鸿章1823年出生于合肥,24岁中进士,后组建淮军,镇压农民起义;在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期间,主办洋务,兴办近代企业,创立北洋海军,力图富国强兵,被誉为“中国对外开放第一人”;对外曾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1901年卒于北京,谥文忠,后归葬合肥,有《李文忠公全集》传世。李氏兄弟6人均身居高位,聚族而居,深宅大院,鳞次栉比,覆盖了合肥市繁华的淮河路中段的半边街,时称“李府半条街”。李鸿章故居,仅为其中一部分,是典型的晚清江淮地区民居建筑,布局整齐,结构严谨,雕梁画栋,精美豪华,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 2005年5月28日,时任浙江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习近平,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善,省政协主席李金明,省委副书记乔传秀率领浙江省党政代表团前来李鸿章故居参观,安徽省委书记郭金龙,省长王金山,市委书记孙金龙陪同参观。 1 2 3 4 5 6 7 8
个人分类: 人文地理|1873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签署的《马关条约》全文
hdmutong 2013-4-17 17:56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签署的《马关条约》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等人在日本马关(下关)签署《中日讲和条约十一款》,即《马关条约》。 《条约》规定中国清政府向日本赔偿军费达2亿两白银,并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同时朝鲜沦为日本控制之下的附庸国家。《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日甲午战争结束。该条约丧失领土以及赔款数量都开创了《南京条约》以来丧权辱国的纪录。 《马关条约》全文 第一款 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国,故凡有亏损其独立自主体制,即如该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等,嗣后全行废决。 第二款 中国将管理下开地方之权,并将该地方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一切属公对象,永远让与日本。 一、下开划界以内之奉天省南边地方以鸭绿江溯该江以抵安平河口,又以该河口划至凤凰城、海城、及营口而止,划成折线以南地方。所有前开各 城市,皆包括在划界线内。该线抵营口之辽河后,及顺流至海口止,彼此以河中心为界。辽东湾南岸及黄海北岸,在奉天所属诸岛亦一并在所让界内。 二、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 三、澎湖列岛,即英国格林尼次东经百十九度起至百二十度止,及北纬三十三度起至二十四度之间诸岛屿。 第三款 前款所载及黏附本国之地图所划疆界,俟本约批准互换之后,两国应各 选派官员二名以上,为公同划定疆界委员,就地踏勘,确定划界。若遇本国 所约疆界于地形或地理所关有碍难不便等情,各该委员等当妥为参酌更改。 各该委员等当从速办理界务,以期奉委之后限一年竣事,但遇各该委员等有 所更定划界,两国政府未经认准以前,应据本约所定划界为正。 第四款 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该款分作八次交完。 第一次五千万两,应在本约批准互换六个月内交清。第二次五千万两,应在本约批准互换后十二个月内交清。馀款平分六次,递年交纳,其法列下:第一次平分递年之款,于两年内交清。第二次于三年内交清,第三次于四年内交清,第四次于五年内交清,第五次于六年内交清,第六次于七年内交清。 其年分均以本约批准互换之后起算。又第一次赔款交清后,未经交完之款,应按年加每百抽五之息,但无论何时应赔之款或全数或几分,先期交清,均听中国之便。如从条约批准互换之日起三年之内能全数还清,除将已付息金或两年半或不及两年半于应付本银扣还外,馀仍全数免息。 第五款 本约批准互换之后,限两年之内,日本准中国让与地方人民愿迁居让与地方之外者,任便变卖所有产业退去界外,但限满之后尚未迁徙者,酌宜视为日本臣民。又台湾一省应于本约批准互换后,两国立即各派大臣至台湾,限于本约批准后两个月交接清楚。 第六款 中日两国所有约章,因此次失和,自属废决。中国约俟本约批准之后速派全权大臣与日本所派全权大臣,会同订立通商行船条约,及陆路通商章程。两国新订约章,应以中国与泰西交国见行约章为本。又本国批准互换之日起,新订约章未经实行之前,所有日本官吏臣民及商业工艺行船船只陆路通商等,与中国最为优待之国礼护视,一律无异。 中国约将下开让与各款,以两国全权大臣押盖印日起,六个月后方可照办。 第一、见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之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往来侨寓,从事商业工艺制作。所有添设口岸,均照向开通商 海口或向开内地镇市章程一体办理, 应得优例及利益等,亦当一律享受。(一)湖北省荆州府沙市。 (二)四川省重庆府。(三)江苏省苏州府。 (四)浙江省杭州府。日本政府得派遣领事官于前开各口驻扎。 第二、日本轮船得驶入下开各口,附搭行客装运货物:(一)从湖北省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府。(二)从上海驶进吴淞江及运河以至苏州府杭州府。中日两国未经商定行船章程以前,上开各口行船务依外国船只驶入 中国内地水路见行章程照行。 第三、日本臣民在中国内地购买工货件,若自生之物,或将进口商货运往内地之物,欲暂行存栈,除勿庸输纳税钞派征一切旅费外,得暂租栈房存货。 第四、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 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什派,以及中国内地沾及寄存栈房之益即照日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至应优例豁除,亦莫不相同。 嗣后如有因以上加让之事应增章程规条,即载入本款所称之行船通商条约内。 第七款 日本军队见驻中国境内者,应于本约批准互换之后三个月内撤回,但须照次款所定办理。 第八款 中国为保证认真实行约内所订各款,听允日本军队暂占守山东省威海卫。又于中国将本约所定第一、第二两次赔款交清,通商行船亦经批准互换之后,中国政府与日本政府确定周全妥善办法,将通商口岸关税作为剩款并息之抵押,日本可允撤回军队。倘中国不即确定抵押办法则未经交清末次赔款之前,日本仍不撤回军队。 第九款 本约批准互换之后,两国应将是时所有俘虏尽数交还。中国约将由日本遣还俘虏,并不加以虐待若或置于罪戾。中国约将认为军事间谍或被嫌逮系之日本臣民,即行释放,并约此次交仗之所有关涉日本军队之中国臣民,概予宽贷,并饬有司不得擅为逮系。 第十款 本约批准互换日起,应按兵息战。 第十一款 自本约奉大清国大皇帝陛下及日本帝国大皇帝陛下批准之后,定于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十四日,即日本明治二十八年五月初八日,在烟台互换。为此两国全权大臣署名盖印,以昭信守。 大清帝国钦差头等全权大臣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一等肃毅伯爵李鸿章(押印) 大清帝国钦差全权大臣二品顶戴前出使大臣李经芳(押印) 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内阁总理大臣从二位一等伯爵伊藤博文(押印) 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外务大臣从二位勋一等子爵陆奥宗光(押印) 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订于下之关缮写两分。 明治二十八年四月十七日 1895年
个人分类: 娱乐休闲|2038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眼中的孔子、老子、释迦摩尼与西方文明
热度 1 xiaoxue6228 2012-6-19 22:11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春秋时 期鲁国人)开辟了儒家学派影响了中国2500多年,老子开辟了道家文化,同样释迦摩尼是佛家的开山鼻祖,从历史的角度,孔子对中国的影响最大,老子次之,释迦摩尼再次之。最近在凤凰卫视看见王康先生对孔子的解读,颇有感触。我很赞同牟宗 三先生对孔子的解读,从世 界角度看孔子开辟了人文主义精神,才有了后来中国的文人雅士,中国2500多年的文明盛世;基督教开辟了宗教主义精神,才有了西方后来的文明;西方开辟了科技主义精神,才有了至今都在发展的科学;欧洲开辟了哲学主义精神,才有到现在为止还在影响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所以放眼全世界中国是文化的传承发源地,是全世界璀璨的 文化明珠。我一直在考虑一 个问题,在中西方文化的对抗中,中国其实是一个失败者!最近我回读历史发现李鸿章先生当年已经不无忧郁地预言:中国正处于3000年未有之大变局,竟然与我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面临西文强势文明之时,中国何以处之,鸦片战争以来,这里面充满各种历史性悖论。比如,要使中国不至于 全盘沦为殖民地,就不得不接受 西方的工具,而西方的工具(包括坚船利炮、经济贸易,社会制度等等)背后还有一整套文化,精神、价值体系。只接受西方工具而拒绝其价值,这是所有非西方国家共同面临的巨大悖论,中国不仅不例外,中国还有更深的困境。把西方的工具连 同价值拿来了(马克思主义 肯定是一种西方价值),甚至比西方更强大了,中国的独立,中国的特性也就不复存在了,那中国的中国还是中国吗?如果中国现代化实现之时,竟是西方精神最终胜利之日,对中国来说、对中国文化而言,不啻是莫大的悲哀。但中国如果不采用西 方的那一套,似乎又不能在 全球化的世界中真正安身立命。换句话说,西方对中国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偶然,这种偶然强悍地要成为中国的必然。东西方文明的冲突,一直是中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漩流,充满历史悖论和悲剧性,我们以及以前几代人深深坎陷在其中。其实中国改革开放之路是一条不得不走的道路,但是如果走下去,中国就变了味道,但又不得不走, 这就是一条永远的悖论吧 。这也就是邓小平伟大的地方!! 在物质文明发达,精神文明匮乏的今天,信息时代已经渐渐将人隔阂,前段时间我记得有老奶奶过马路晕倒在路上,前前后后有几十辆车经过,没有一个人过去扶一把,我认为这不简简单单是老奶奶没人扶起的悲哀,而是中国文化没落的悲哀,特别是儒家文化的丧失,尤为明显,孔子建立了在人性基础上的人本主义精神,仁是儒家文化的根本,在一切向钱看的今天,人与人之间信任度急剧下降的今天,这种思想简直成了笑话,来上海一转眼5年多了,处在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也许有些问题体会的更深刻一些,同时我也注意到,前几天党中央开始号召学雷锋了,接着新闻也开始捕捉典型,比如救小孩的托举哥、杭州殉职的最美司机、救小孩的阿里巴巴员工等等。我觉得这是好事,应该提倡,但在中国人信仰缺失的今天,不能光拿雷锋说事,这都是治标不治本的东西,如果文化没有了,信仰没了,只能在社会人一笑了之中匆匆收场。所以如何立东方之本位,携西方之文明乃我中华民族所需思量之事!
个人分类: 社会学|3774 次阅读|1 个评论
论李鸿章
wosococo 2012-6-15 00:16
要而论之,李鸿章有才气而无学识之人也,有阅历而无血性之人也。彼非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心,后彼弥缝偷安以待死者也。彼于未死之前,当责任而不辞,然未尝有立百年大计以遗后人之志。谚所谓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中国朝野上下之人心,莫不皆然,而李亦其代表人也。虽然,今日举朝二品以上之大员,五十岁以上之达官,无一人能及彼者,此则吾所敢断言也。嗟乎!李鸿章之败绩,既已屡见不一见矣。后此内忧外患之风潮,将有甚于李鸿章时代数倍者,乃今也欲求一如李鸿章其人者,亦渺不可复睹焉。念中国之前途,不禁毛发栗起,而未知其所终极也。
个人分类: 闲扯|125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郭嵩焘一句话让李鸿章目瞪口呆!
WuchangZhang 2012-5-22 20:13
是否可以这样说 中国 科研 之大患,在于 没有见识 转自 http://romadengyi.blog.sohu.com/132298046.html 郭嵩焘一句话让李鸿章目瞪口呆! 马可中国 —— 中国的马可波罗在欧洲! 今天人们能记住的晚清官员,大概只有李鸿章、曾国藩了和左宗棠了。 不过,我相信用不了多久,一位名叫郭嵩焘的名字,将超过他们三位,成为晚清最值得记住的中国人。 郭嵩焘,大清的兵部侍郎(国防部副部长),中国第一位驻外使节, 中国第一个放眼看世界的人。当年他从英国归来的一席话,曾让李鸿章瞠目结舌! 1818年,郭嵩焘出生在湖南湘阴岳阳楼畔。 1835年,郭嵩焘进入岳麓书院读书,与曾国藩、刘蓉等为同窗好友。 1847年,郭嵩焘金榜题名,与李鸿章、沈葆桢等为同科进士。 郭嵩焘仕途坎坷,先后任上海任松沪粮道和广东巡抚等职,最终官至兵部侍郎(副部长)。 当时的大清可谓内忧外患,口岸有英法两国骚扰(鸦片战争1840年),内陆有太平天国(1850-1863)、捻军和回教纷争。郭嵩焘曾力劝曾国蕃、左宗棠组建“湘勇”平定叛乱。结果,曾国藩操练湘军成为剿灭太平天国的主力,曾国潘的湘军与李鸿章的淮军联手剿灭了捻军,左宗棠则对剿灭回教起义居功至伟,三人同为晚清中兴名士。 正是在这段时间,郭嵩焘开始接触了西方人。他亲自考察了百战百胜的洋枪队和英国人管理的海关。英国人管理的海关,正是当时中国最有效率,也最清廉的衙门!1859年2月,他给皇帝上疏,要求清廷培养专门的外交人才。在中国最早的三所外国语学校中,他协办、主办了上海广方言馆和广州同文馆。 在与洋人面对面打交道过程中。郭嵩焘发现洋人并不是那么可怕。相反,他们举止有礼貌,说话讲道理的,办事循约守法。如果不是我们自己妄自尊大,我们完全有和洋人友好相处的可能。如果一味用蛮力,反而会使夷乱加剧。郭嵩焘通过谈判解决了很多外事争端。他甚至还援引国际法,要求英国人协助抓海盗——英国人真的照办了! 郭嵩焘处理洋务事宜的能力广受赞赏,李鸿章、恭亲王奕?等都称他是当时最精通洋务之人。这也为他日后的“不幸”,埋下了“祸根”! 1875年2月,英国领事人员马嘉理和5名中国随员在云南被杀,这就是著名的“马嘉理”事件。即使在今天,外国领事人员被杀也不是小事。当时清廷没有采纳郭嵩焘严惩地方官员以谢罪的建议,反而官官相护,一拖再拖,致使“马嘉理”事件一再升级,最终导致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的签订。 《中英烟台条约》有一条规定,清廷必须“速派钦差大员到英国”谢过。兵部侍郎(副部长)郭嵩焘这个“最精通洋务”的人,自然成了去英国谢罪的最佳人选!在今天看来,一个国家因为疏漏或者过失,向别个国家表示抗议或者歉意也是国际惯例。但当时清廷从皇帝、官员到百姓,都喜欢看万国来贺,去他国谢罪岂不让老祖宗脸上无光? 既然两国《条约》的内容必须执行,皇帝的决定不能违背,要去英国的郭嵩焘,不幸就成为众矢之的。清廷内部有不少王公大臣与名士还恪守着“天朝上国”的狭隘观念,朝野上下甚至骂郭嵩焘是汉奸!湖南同乡和朋友们纷纷以他为耻,家乡的学生们要烧他家的房子(红卫兵?)。郭嵩焘的挚友——晚清名儒王湘绮写了一副对联来嘲讽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 郭嵩焘闻讯身心俱疲,七次上书请辞英国之行。慈禧太后这个老太太假意召见,“反复宣慰”,郭嵩焘也就无法再推辞了。等郭嵩焘上了路,清廷立即追加一道命令:完成公务后不必返回,直接留在英国出任公使!郭嵩焘,就这样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驻外大使!他的悲剧人生也由此正式开始。 公元1876年1月21日。郭嵩焘一行在英国南安普敦港登陆。郭嵩焘登上南安普顿码头的这一步,正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第一步。只可惜从万国来贺到郭嵩焘的这一步,是被逼着迈出来的!出发前,朝廷应总理衙门之奏请,命郭嵩焘将沿途所记日记等咨送总署。郭嵩焘到达英国后,立即抓紧时间把途中和在英国考察见闻逐日详记,几个月后,《使西纪程》一书脱稿,寄回中国呈总理衙门。 身为外国公使,受到一些限制也是正常的。开始的时候,郭嵩焘也是这么想的。不过他很快发现,自己在英国是自由的。学校、工厂、医院,以及沙龙、舞会、歌剧院等,甚至连议会也可以旁听。1877年(光绪三年)5月,刘步蟾、方伯谦、严复等人海军留学生到达英国。在郭嵩焘的安排下,这些留学生一部分被分派至英国舰队中,另一部分则考入了皇家海军学院。这些事情办完了他还纳闷——难道英国人不怕这些学生学成后和英国军队作战? 渐渐的,英国和西方在他面前撩开了神秘的面纱,郭嵩焘开始走进与东方差异甚大的西洋文明。他甚至得出西洋文明高于中国文明论断。这个结论在今天早已成为共识,100多年前的大清官员能认识到这一点,实属难能可贵。 郭嵩焘在英期间,圆满地处理了喀什噶尔问题、武昌教案和许多商务纠纷。他与英法外交界相处融洽,英国女皇和首相等人对郭嵩焘都给予好评。郭嵩焘还效仿西方礼俗,举行大型茶会,一些场合还携夫人参加。他本人曾被推举为“国际法改进暨编纂协会”第六届年会的大会副主席,被称为“东方人中最有教养者”。 正当郭嵩焘在英国如鱼得水时,后院却着火了:朝野响起了要求对郭嵩焘撤职查办的呼声。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他的《使西纪程》这本书惹得祸;二是自己的副手刘锡鸿在背后给清廷密报中伤。说起来,在当驻外大使就是汉奸的年代,郭嵩焘的书遭到非议并不奇怪,老说外国这个好那个好,岂不就是卖国?遗憾的是,赴英前,郭嵩焘的身边就被埋下了定时炸弹!由于没有人愿意去当“汉奸”,郭嵩焘两个随从都不好找。总理衙门只好将与郭嵩焘有过节的刘锡鸿定派为副使,着也就等于安排了一出让中国人窝里斗走向世界的好戏! 刘锡鸿听到朝廷传来不利于郭嵩焘的消息,立即动手给郭嵩焘罗织罪名进行恶意中伤。连郭嵩焘向外国国君主起立致敬,郭嵩焘考察英国海军时,因为天气寒冷,英国将军给郭嵩焘披了一件大衣御寒等,都成了告密状的内容。不过,这些原本属于一般礼仪和人之常情的东西,传到了国内那些死脑袋瓜子那里,自然也就是大问题了。最终,郭嵩焘的《使西纪程》被清廷申斥毁版,严禁流行。迫于压力,郭嵩焘于1878年8月奏请因病销差。清政府“立即同意”,另派曾纪泽接任。那个刘锡鸿也没捞到好处,也被同时撤职回国。 郭嵩焘做梦也没想到,这次回国,就是回家!从住英大使任上下来,他的一生也就告别政治那辆自行车了。只是,归国后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等着他呢! 1879年5月5日,郭嵩焘乘坐着李鸿章特派的小火轮抵达家乡。家乡的乡绅土老们竟然拒绝让小火轮靠岸。理由似乎很充分——小火轮是洋船,而那里还不是开放口岸。郭嵩焘对此,只有苦笑而已。 自1879年黯然归国后,郭嵩焘一直赋闲家中,无人问津。 英国《泰晤士报》、上海《字林西报》载文称誉郭嵩焘,并盼朝廷起用郭氏。洋务派官员刘坤一等也一再上奏,请召用郭嵩焘,可惜一切都如泥牛入海无消息了!在波澜壮阔的时局动荡大潮面前,他无可奈何地成为观潮者。 做不了官,那就做实业。郭嵩焘,晚年三次申请开办轮船公司,第三次还直接得到李鸿章的支持,遗憾的是,一切终归化为泡影。 郭嵩焘唯一感到欣慰的是,一次在和李鸿章的秘密会见中,他斗胆将自己对西方最大的感受凝结成一句话,亲自讲给李鸿章听: “西洋富强,固不超过矿业轮船火车… …我们必须风俗敦厚,人民家给户足作为基石,然后才可以谈到富强… …现在谈富强的人把国家大事看作与人民无关的事情,这是很可怕的。官员贪污,盗贼横行,水灾旱灾不断,上下交困,每天都在忧患祸乱。这时轻率地追求富强,只不过浪费金钱… …船舰炮利是最微末的小事,政治制度才是立国的根本… …议会(上下两院)和互相牵制才是英国强大的真正原因… …中国之大患,在于士大夫没有见识… …” 李鸿章听了这话,愣了很久,两个人也就再没有说一句话。 李鸿章太清楚郭嵩焘的意思了。中国的事情谁都清楚该怎么办,但没有人会真的去想去说去做。两千年儒教已经把这个国家的臣民训练成胆小怕死、墨守成规的怪物,谁先挑头,谁就是牺牲品,徒死无益!郭嵩焘这话如果不是讲给李鸿章,恐怕连自己的脑袋也保不住。而李鸿章听了这话能做什么,也只有沉默! 李鸿章走后,郁郁寡欢的郭嵩焘在一首《戏书小像》诗中叹息道:“学问半通官半显,一生怀抱几曾开?”不过,他相信“流传百代千年后,定识人间有此人。” 1891年,郭嵩焘逝世,享年73岁。郭嵩焘死后,李鸿章曾请按惯例赐谥立传,也无人搭理。郭嵩焘死后9年正值义和团兴风作浪,还有官员上奏要求开棺鞭戮尸以谢天下。 郭嵩焘的身上,正是一个民族变革的缩影。他用一个人之身,承受着一个民族的伤痛和负累。 郭嵩焘之前,中国历史没有改变,郭嵩焘之后,也没有任何改变! 很多中国人甚至不知道有过一个名字叫郭嵩焘的人! 100多年,我们就这样白白地走过!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95 次阅读|0 个评论
【阅后即删】老蒋看过来之二:李鸿章吃狗
热度 2 Bobby 2012-2-1 07:07
我以前介绍过一本《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 Kate Fox Watching the English: The Hidden Rules of English Behaviour ),英国人爱狗实非其他任何国家民族之可比。他们将狗作为家里的最重要的成员,吃食、看电视占据最好的位置,就是讨好谄媚主人,也要先夸奖主人家的狗才好。 李鸿章有腹葬名犬故事。李鸿章当年出访英国时,戈登家属将一头名犬送与李鸿章。不料数日后,戈登家人收到李鸿章的一纸谢柬,内称:“厚意投下,感激之至。惟老夫耄矣,于饮食不能多进,所赏珍味,感欣得沾奇珍,朵颐有幸。”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43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历史 绕不开 的 李鸿章
dongzg101 2011-9-4 04:16
李鸿章的洋务起点 李鸿章正是在上海战场亲眼目睹了西洋火器的威力后,才从一个传统的中国士人,转变为西方技术的终身信徒。他之所以能率领淮军在常熟、太仓之战中屡败太平军,主要得益于英籍军官戈登指挥的榴弹炮、科赫恩迫击炮,以及浅水铁甲舰“海生”号的火力。是时,李鸿章在寄给老师曾国藩的信函中自信地写道:“炮力所穿,无孔不入……西洋炸炮,战守攻具,天下无敌”。 曾国藩虽以理学大家自命,但也无可奈何地承认:治国平天下应考虑到“利”。他痛感自王安石言利变法失败以来,士人鲜有谈“利”之风。在洋务运动中,曾国藩更发现自己开始认同南宋实用主义思想家叶适(1150-1223)的观点,后者写道:“仁人君子不应置理财于不讲。”作为曾国藩最知名的学生,李鸿章比老师更进一步,他为官行事之道无不浸淫着叶适的思想——“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 "军事和经济两手都要硬 如前所述,李鸿章最初是为“天下无敌”的坚船利炮才开办洋务。他在1863年写信给老师曾国藩:“若火器能与西洋相埒,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但作为一个中国士大夫,他在上海与洋人多番接触后,对洋人在经济领域的骄横霸道深感愤慨,认为中国若要“自强”,必须在军事和经济两方面着手。持此观点的也并非他一人,李鸿章在1864年收到了上海道丁日昌的信,信中称:惟有凭借轮船,才能击败跨海而来的洋人,无论“兵战”“商战”,均是如此。 造船还是买船? 但就李鸿章本人而言,“有敌自海上来”的观念是在19世纪70年代与左宗棠的“海防塞防”之争中具体化的。与汉唐宋明困于游牧民族侵攻所不同,清王朝在彻底解决了此一难题后,却两次被来自海上的西方国家击败。要想解决“海防”问题,自然非有军舰不可。经过洋务派的苦心经营,中国当时已有江南制造局和福建船政局两家造船厂,但李鸿章拒绝在国内造船,原因是什么呢?在中国造船还不如去地球另一头的欧洲买船便宜,何况铁甲舰一类的新式战舰国内还造不了。于是他在中央支持下,从德国买来了“定远”和“镇远”,从英国买来了“致远”和“靖远”。 “造船不如买船”的问题在当时并非个例:李鸿章属下的江南制造总局在创办的第六年,开始量产先进的林明敦式后膛来福枪,但只造了不到五千支,明察秋毫的李大人就看出了问题:国产林明敦枪造价不但是进口林明敦枪售价近两倍,而且质量还远不如进口货。李鸿章本着对国防大计负责的态度,果断拒绝这种国产步枪在淮军列装,继续带头进口价廉物美的洋枪洋炮。 "在贪腐中自强 洋务运动的产品确实如此——成本高昂、质量低劣——逼得李鸿章们不得不继续买外国装备来搞中国国防,原因何在?一是采购大吃回扣。中国商人给官员回扣自古天经地义,毋庸再提;洋商与中国官员打过几回交道,也入乡随俗了。克虏伯进入中国不久,就学会了在合同金中划出专门比例送回扣。痛心疾首的李鸿章专门出台规定:所有采购都要经总办(总负责人)以及采买、支应、会计三个有关部门共同签字才能生效。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李大人此举见效甚微。二是人力成本高企。来华工作的洋人工资远比在本国工作要高,这倒好理解。中国没有技术骨干,能不求着洋人吗?问题在于,很多有关系的中国人想方设法挤进这些“有钱途”的洋务单位:19世纪70年代初,江南制造局只有40个官员领导管理;到70年代末,就有80个官员吃拿卡要了。 “中国特色” 这一情况并非李鸿章的江南制造局独有,左宗棠手创的福建船政局问题更为严重:高价买来的木材、煤炭和金属材料居然“不堪使用”;拖欠工人工资也是见怪不怪;局中职员多系福建达官显宦的亲友,连官居二品的船政大臣沈葆桢处理人事时也深感“棘手”。江南制造局和福建船政局,一处上海,一处福州,相距上千里,风土虽为迥异,贪腐却属雷同,只能归结为中国特色了。 "清朝特色的国企改革 国营不行,公私合营总行了吧?在搞了多年的国营企业后,李鸿章也深知其中不堪,于是改搞“官督商办”。简单来说,就是先将启动资本借给商人,然后由商人借政府参股的信用集资办厂,盈利后按股份分红。李鸿章在1872年主持筹建的中国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在1878年主持筹建的中国第一家机器棉纺厂——上海机器织布局,以及煤矿、电信等各企业,多以此模式建成。多年以后,李鸿章仍将轮船招商局看作事业上的最大成功,自称“招商轮船,实为开办洋务四十年来最得手文字。” 在李鸿章看来确是如此,这位帝国的中流砥柱所关心的,只是轮船招商局能为“富国强兵”提供多少白银。至于那些入股招商局的民间资本的命运如何,日理万机的李大人是无暇顾及的。《盛世危言》作者郑观应曾经积极入股轮船招商局,事后以苦主身份大谈血泪史:“轮船招商开平矿,创自商人尽商股”,“名为保商实剥商,官督商办势如虎”。晚清几乎所有的官督商办企业——包括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上海机器织布局、津沪电报局——概不例外:“商民虽入股,不啻途入(跟班),即岁终分利,亦无非仰他人鼻息,而局费之当裁与否,司事之当用与否,皆不得过问。”想来也是,在中国,区区商人即使被黑得倾家荡产,莫非还能对堂堂“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说半个不字? 富国强兵梦的破灭 李鸿章办了多年洋务之后,在给老师曾国藩的最后一封信中写道:“惟中国政体,官与民、内与外均难合一,虑其始必不能善于后……有贝之财、无贝之才不独远逊西洋,抑实不如日本。”1884年6月,就在李鸿章为“富国强兵”大搞“国进民退”的同时,日本政府将最大的国有船厂——长崎造船所,以45.9万日元的惊人低价转让给了一家民营企业,这家企业在1893年更名为“三菱株式会社”。50年后,这个造船厂造出了世界最大的战列舰“武藏号”;而曾经的“洋务运动旗帜”——江南制造总局,已被侵华日军侵占,更名为“三菱重工株式会社江南造船所”。 19世纪,世界已是社会达尔文主义时代,任何国际或国内斗争的失败,都可能被视为落后,洋务运动也因甲午战争之败被归为此列,但它不过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连续“失败”中的一次。尽管“自强”进程颇多可指摘之处,但传统中国的架构已被突破——洋务运动以引进技术为富国强兵手段;百日维新则以为立宪才能救国;“五四运动”时国人已认识到改革还需从思想着手。虽无人事先计划,但这一系列改革的推进,使我们感受历史自有其逻辑。 凤凰网历史 频道 出品 欢迎转载 注明出处 编辑:石立
187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千 秋 功 过 - 李鸿章(改革从历史中汲取营养)
dongzg101 2011-9-4 04:07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jindaishi/special/jiaokeshuzhenxiang7/ 导语: 洋务运动,即自强运动,典出《易经·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用此一旧式语言概括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现代化改革,已暗示了面对传统时的瞻前顾后。李鸿章等人也自知必遭保守派攻讦,于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自辩,解释改革目的仅为“富国强兵”,绝非动摇国本,卖国求荣。 主要由于奕?、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的努力,清王朝不但从北京和南京均被攻占的窘境中幸存下来,还恢复为一个具有统治力的全国性政权。美国汉学家芮玛丽(Mary Clabaugh Wright)这样评价这一阶段的“自强”运动:“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六十年。”  "数字上的强大国家 清政府内的洋务派为达到“自强”目的,提出了许许多多改革方案。尽管由于旧体制的掣肘,以及众所周知的中国特色,只有一小部分改革措施能够落实。“洋务”和“自强”也逐渐从一个为富国强兵而呐喊的呼吁,蜕变为一个用来为开支辩护和为利益集团服务的借口。但无论如何,“洋务运动”的成绩毋庸置疑:经过三十年洋跃进,清朝陆军洋枪数量“甲乎天下”,海军位列“亚洲第一”,诸省竞相修路开矿建厂,地方暴乱也悉数被轻易镇压,天朝的江山看上去稳固了不少。 以富国强兵为中心 虽然遭受着“以夷变夏”的谴责,但面对亡国危险,改革派几乎别无选择。更何况,他们还从几千年的中国史中找到了不少为自己辩护的理由,其中最有名的一条时至今日仍被引用:“天下无敌”的西洋火器,其实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洋人只不过加以改进,以致“奇巧百出”。尽管对西方文明是持如此认识,改革派的改革宗旨依然明确:“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在之后数十年里,洋务运动尽管问题众多,但基本路线不脱这一“富国强兵”的范围。 坚持天朝上国地位 但和任何改革一样,洋务运动也有不容涉及的禁区。首先,即使是作为改革旗手的李鸿章,也不容人损害“天朝上国”的威严。当他被太平军的咄咄攻势逼入困境时,还在写给曾国藩的信中注明:“无论军事如何紧急,鸿章却未求他(洋人)出队帮助。”李鸿章的下属、洋枪队首领戈登的经历更能说明这一点:他在1864年就已注意到,尽管清朝军官们很欣赏西洋步兵阵列,“但认为他们的士兵未必会这种阵势”。其原因主要源自被总结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中国中心主义,它始终坚持把可量化的物质因素和难以量化的精神文化因素相区别。用戈登的话来说,就是“承认我们(西方)的炮兵是优越的,但却认为他们(中国)的步兵要先进得多”——大炮差距来自于“物”,步兵差距则来自于“人”,“天朝子民”怎能认为自己不如洋人?同样基于这一认识,淮军军官们虽喜欢大炮,但反对学习炮兵操练——如果学了,那就不是“器不如人”,而是承认“技不如人”了。于是,对中国国情难以理解的戈登向李鸿章抱怨:您的手下连“喊口令”也不想学。 "坚持清朝政府领导 除了要忍受这类抱怨以外,李鸿章对戈登很满意——这是个服从清政府领导的外国军事专家。李鸿章特意向中央政府声明,在坚持政府领导的前提下,“以洋御华”古已有之:唐朝就不乏“蛮夷名将”为天朝效忠的先例。戈登也投桃报李:他为了替清朝效忠,主动退出英军现役,担任了清军绿营总兵。与李鸿章并称的洋务领袖左宗棠,在坚持政府领导方面更有过之而不及:他麾下最善战的洋将德克碑为表示归心中国,甚至“薙去了连鬓胡子,以表示他不愿当夷人”。 当然,在洋务运动中,中西关系也出现过不和谐的事件。在组建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李泰国-阿思本舰队)时,为了避免英国的控制,洋务派重臣文祥放出狠话——“清廷宁可退到长城以外”,也不接受这一结果。果然,为避免领导权旁落,清政府解散了这支海军。这一举动不但导致数十万两白银的损失,而且把中国海军的现代化进程推迟了十几年。对外从来优柔隐忍的清政府,为何有决心“壮士断腕”?按照恭亲王奕?的说法,洋务运动“事权悉由中国主持,方为妥善”。 题外话 几乎是在“洋务运动”的同时,日本也开始了“明治维新”。当李鸿章得知日本名门子弟甘愿去西方工厂作学徒,以获得“制器之器”时,颇为感动。他引用了《易经》名言:“生生不穷,事事可通”,建议朝廷在科举制度中对精通技术的应试者另设新科:“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遗憾的是,尽管李鸿章身为晚清第一重臣,但这一涉及体制问题的改革建议却从未被最高统治者认真考虑过。 。。。。。。
1486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梁启超《李鸿章传》
热度 1 jiyipeng 2011-4-15 18:49
咏李鸿章 其一 剿捻有大略 平吴亦诵奇 功业赖强毅 宠辱寸心知 遭逢变局始 祸福诚相依 但效纵横术 无益弥缝时 其二 小小寰球成一体 五洲四海入霸图 旧邦因循奉遗策 庙堂无算空踯躅 可笑六军无一帅 黄海一战水师无 莫说少荃多制肘 裙带密处英物疏
个人分类: 诗词自娱|2023 次阅读|2 个评论
历史上的今天 2月15日
xupeiyang 2011-2-15 07:41
1823年,中国清朝末期重臣 李鸿章 出生 1898年, 美西战争 爆发 1912年, 袁世凯 任临时大总统 1985年, 中国南极长城站 建成 1989年,苏联军队全部撤出 阿富汗
个人分类: 我的日记|935 次阅读|0 个评论
福州船政局与罗星塔
fqng1008 2010-11-8 00:27
昨天上午讲完了课,小陈陪杨进教授和我去参观福州船政局(现马尾造船厂)。真没有想到,福州还有我国最早的工业和最早的学堂。 19世纪60-90年代,中国掀起了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比较重要的有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开办的福州船政局,崇厚的天津机器制造总局。1864年,左宗棠曾在杭州制成一艘小轮船,“试之西湖,行驶不速”。1866年,他在镇压了太平军余部以后,着手筹建船厂。他奏称:“自海上用兵以来,泰西各国火轮兵船直达天津,藩篱竟同虚设。”“臣愚以为欲防海之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同时指出:“轮船成则漕政兴,军政举,商民之困纾,海关之税旺,一时之费,数世之利也。”他把建设船厂看成是富国强兵、得民惠商不可缺少的要务。经清廷批准,他便同法国人日意格、德克碑商订合同,议定自铁厂开工之日起,五年内由他们监造大小轮船16艘,并训练中国学生和工人。厂址设在福州马尾罗星塔地方。除开铁厂和船厂之外,船政局还设立船政学堂(又称“求是堂艺局”),分前后两堂,前堂学习法文,以培养造船人才为主;后堂学习英文,以培养驾驶人才为主。严复、詹天佑等一批近代名人都是来自于船政学堂,罗星塔的树林里留下了他们的石雕。 1866年9月,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赴任前推荐前江西巡抚沈葆桢任部理船政大臣。福州船政局制成的第一艘轮船“万年青”号,于1869年6月下水。船政局在办厂过程中,最初只能制造150马力以下的木壳,到1887年则制成第一艘铁甲船,轮机也由旧式单机改为复合机,马力由150增至2400,在中国近代造船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曾经是东亚最大的造船厂。至中日甲午战时福建船政所造舰船如下: “万年清”运输船,1869.6.10下水,370吨造价163,000两白银,福建水师,1887.1.20撞沉;“湄云”木质兵船,1869.12.6,578吨,163,000两,北洋水师,1895.3.6被日俘;“福星”木质兵船1870.5.30,515吨,106,000两,福建水师,1884.8.23被击沉;“伏波”木质兵船,1870.12.22,1,258吨,161,000两,福建水师,1884.8.23自沉;“安澜”木质兵船,1871.6.18,1,258吨,165,000两,福建水师1874.9.29遇风沉;“镇海”木质兵船,1871.11.28,572.5吨,109,000两,福建水师;“扬武”木质兵船,1872.4.23,1,393吨,254,000两,福建水师,1884.8.23被击沉;“飞云”木质兵船,1872.6.3,1,258吨,163,000两,福建水师1884.8.23被击沉;“靖远”木质兵船,1872.8.21,572.5吨,110,000两,南洋水师;“振威”木质兵船,1872.12.10,572.5吨,110,000两,福建水师,1884.8.23被击沉;“济安”木质兵船,1873.1.21,258吨,163,000两,福建水师,1884.8.23被击沉;“永保”木质兵船,1873.8.10,1,353吨,167,000两,福建水师,1884.8.23被击沉;“海镜”运船,1873.11.8,1,358吨167,000两,北洋水师;“琛航”运船,1874.1.6,1,391吨,164,000两,福建水师,1884.8.23被击沉;“大雅”运船,1874.5.16,1,391吨,164,000两,福建水师,1874.9.29遇风沉;“元凯”木质兵船,1875.6.4,1,258吨,162,000两,福建水师,1894.11被日俘;“艺新”木质兵船,1876.6.10,245吨,5,100两,福建水师,1884.8.23自沉;“登瀛洲”木质兵船,1876.9.15,1,258吨,162,000两,南洋水师;“泰安”木质兵船,1876.12.2,1,258吨,162,000两,北洋水师,1937自沉;“威远”铁胁木壳兵船,1877.5.15,1,258吨,195,000两,北洋水师,1895.2.6被击沉;“超武舰”铁胁木壳兵船,1878.6.19,1,268吨,200,000两,南洋水师;“康济”练船,1879.7.21,1,310吨,211,000两,北洋水师;“澄庆”铁胁木壳兵船,1880.10.22,1,268吨,200,000两,南洋水师,1885.2自沉;“开济”铁胁双重快碰船1883.1.11,2,153吨,386,000两,南洋水师,1902.6.22爆炸沉;“横海”铁胁木壳兵船,1884.12.18,1,230吨,200,000两,南洋水师,1886.2触礁沉;“镜清”铁胁双重快碰船,1885.12.23,2,200吨,363,000两,南洋水师;“寰泰”铁胁双重快碰船,1886.10.15,2,200吨,366,000两,南洋水师,1902.8.17撞沉;“广甲”铁胁木壳兵船,1887.8.6,1,296吨,220,000两,北洋水师,1894.9.17搁浅;“平远”钢甲钢壳兵船,1888.1.29,2,150吨,524,000两,北洋水师,1895.2.17被日俘;“广乙”钢胁钢壳鱼雷快船,1889.8.28,1,110吨,200,000两,北洋水师,1894.7.25搁浅自焚;“广庚”钢胁木壳兵船,1889.5.30,316吨,60,000,两广东水师;“广丙”钢胁钢壳鱼雷快船,1891.4.11,1,030吨,200,000两,北洋水师,1895.2.17被日俘;“福靖”钢胁钢壳鱼雷快船,1893.1.20,1,030吨,200,000两,福建水师1898.7遇风沉;“通济”钢胁钢壳练船,1894.1,900吨,1,100,000元,中央海军,1937自沉。
个人分类: 人在旅途|4425 次阅读|0 个评论
推荐“清国留学幼童”纪录片
harveyho 2010-9-19 05:09
中央电视台录制的五集纪录片幼童可谓部分再现了140年前的中国第一批清国留学幼童的历史。 该片较好地阐述了几个关键人物起的作用:容闳,曾国藩,李鸿章。在容闳的书(《西学东渐记》)里对曾是推崇备至,对李鸿章起的关键作用却没有这部片讲得深刻。 当年美国留学物价飞涨,各部实在拿不出钱来补贴留学费用说,李竟然从北洋海军军费硬生生抽了28万银两。其用心不可谓不良苦。 这部片对这些小孩在美的优异表现着墨甚好。如这些小留学生文采飞扬的英文,充满性灵的给同学的中英留言。许多小孩很优秀。如钟文耀为耶鲁帆船队的舵手,为耶鲁帆船队1881,1882战胜哈佛立下大功。 很难得的是摄制组拍摄到的这些小留学生的实物。这些衣物,墨宝,成绩单,仿佛跨越130,40年的历史而来。这就是文物的魅力!尤其是我们还知道在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 历史就在瞬间变得可以触摸 通过文物,我们知道了几位小留学生如史锦镛被遣回的故事。他写给女同学Jenny的信正兴奋地描述将要去耶鲁读工程的事。本来又可以多一个如詹天佑一样的人才,但剪发入教,是清府断不能容的事。 这些第一批留学生的留学经历,也是美国将部分庚款破天荒用于办学,建立清华的直接或间接的一个原因(其 第一任校长即为这批幼童之一的唐国安)。 从思想上影响中国人,比用坚船利炮巧取豪夺高明。但科学技术,的确是需要用规规矩矩地学习拿来的。 这部片的部分视频:
个人分类: 人物|53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吴汝纶、李鸿章反对中医
Bobby 2010-9-2 16:31
新语丝明确反对中医,科学网则赞成与反对者并有,且相互论争激烈。 近读徐一士《徐一士类稿 一士谈荟》,有一篇《吴汝纶论医》,说吴汝纶以 古文 老师而信仰西医最深,于中医则极端诋斥不遗余力。并说汝纶师事鸿章,其笃信西医之由来,殆即受教于鸿章。 吴汝纶( 1840 ~ 1903 )清同治三年 (1864 年 ) 举人,次年进士,授内阁中书。曾国藩慕其才,留佐幕府,切磋学问,为 曾门四大弟子 之一。汝纶与李鸿章关系亦密切,先后在曾、李幕府任事,曾、李奏议,多出自他的手笔。 百度百科有介绍: http://baike.baidu.com/view/80413.htm?fr=ala0_1_1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5459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10: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