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蛋白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Nature头条:同步的时钟
crossludo 2012-5-18 01:58
Nature头条:同步的时钟 编辑推荐:   许多的生物体呈现出昼夜节律——调控每日新陈代谢、生理学和行为改变的内部生物钟。但是从真菌、果蝇到人类,在物种间还没有发现有共同的生物钟基因或蛋白。在新研究中,研究人员首次鉴别出了在细菌、古细菌(archaea)和真核生物(eukaryotes)的昼夜节律中活跃的一个代谢蛋白。 研究人员鉴别出了跨越生命所有三个领域的首个保守的生物钟元件。 许多的生物体呈现出昼夜节律——调控每日新陈代谢、生理学和行为改变的内部生物钟。但是从真菌、果蝇到人类,在物种间还没有发现有共同的生物钟基因或蛋白。在新研究中,研究人员首次鉴别出了在细菌、古细菌(archaea)和真核生物(eukaryotes)的昼夜节律中活跃的一个代谢蛋白。 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5月16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表明与此前的观点相反,昼夜时钟可能享有一个共同的祖先。此外,由于这一清除活性氧的代谢蛋白发生了周期性的改变,作者们认为在25亿年前对于大气中氧聚集的传感和反应有可能驱动了昼夜节律的进化。 “最厉害的是它表明不知何故所有这些生物体都具有从前不明显的代谢昼夜节律,”俄勒冈州立大学生物学家P. Andrew Karplus(没有参与这一研究)说。不过,他指出尽管鉴别的蛋白是代谢昼夜节律的一个有力标志物,但是没有证据表明它是这种节律的原因。最大的问题是这一节律的起源是什么?它是如何发生的? 在过去的20年里,研究人员主要通过研究果蝇确确定了大量的基因和蛋白质提供给共同模式:一个转录-翻译反馈回路,凭借它基因被转录然后翻译为蛋白质,然后累积直至它们达到能够触发转录关闭的阈值,所有都发生在大约24小时的周期内。这一模型已经成为了昼夜节律研究的基础。 然而在去年,英国剑桥大学的Akhilesh Reddy和同事们证实这一昼夜生物钟机器至少有一个组件与转录无关——一个称为过氧化物酶(peroxiredoxin)蛋白的抗氧化剂家族,它可以在与代谢相关的24小时氧化-还原循环中吸纳细胞中过量的过氧化氢。Reddy研究小组发现这一几乎存在于每一个生物体中的蛋白质在人类、小鼠和海藻细胞中均显示出了昼夜节律振荡(circadian oscillation)。 “我们似乎已经发现这些真核生物体具有这些节律,因此我们决定在细菌和古细菌中开展进一步研究,”Reddy说。在最近的研究中,他的研究团队在淡水蓝藻细长聚球藻(Synechococcus elongatus)和海洋有氧古菌嗜盐杆菌(Halobacterium salinarum)中检测了过氧化物酶的氧化节律。每个生物体均在48-72小时内维持在恒定的光线和温度中,在这期间研究人员定期检测样品的过氧化物酶氧化与否。果然,在这两个物种中,蛋白质随着24小时周期显示出强大的氧化振荡。 研究小组还检测了从前鉴别的生物钟机制与过氧化物酶之间的联系,发现当果蝇和拟南芥中的已知基因突变时,过氧化物酶周期仍持续不间断。这表明两个组件——传统的转录-翻译回路因子和过氧化物酶——相互独立运作生成了生物体的昼夜节律。 由于从前在生命的不同领域没有鉴别出共同的生物钟机制,科学家们认为昼夜节律是独立多次进化而来。“但是为何要多次推倒重来?它没有任何的意义,”Reddy说。Reddy早就怀疑昼夜节律可能享有一个共同的分子起源,而事实上生命的所有三个领域都享有过氧化物酶周期支持了这一观点。例如,昼夜节律有可能是随着细胞适应早期环境能源供应(阳光)循环和随后的氧化应激循环而进化的。 目前进化的证据还不能完全令人信服,Karplus说:“过氧化物酶蛋白似乎没有驱动任何或是大概与生物钟蛋白的互作。它们只是碰巧发生了成为了代谢活动的读值。” 但是由于新发现,过氧化物酶现在可用作一种标记物来在其他研究很少的物种中寻找昼夜节律。“第一次我们发现了可在所有生物体中观测昼夜节律的一个共同点,”Reddy说。 Reddy补充说研究结果也可能还有其他更多的实际应用。例如在未来,研究人员或可利用小分子靶向过氧化物酶来破坏致病细菌的昼夜节律,或是提高农作物的节律帮助它们更有效率地生长。 (生物通:何嫱) 原摘要:Peroxiredoxins are conserved markers of circadian rhythms Cellular life emerged ~3.7 billion years ago. With scant exception, terrestrial organisms have evolved under predictable daily cycles owing to the Earth’s rotation. The advantage conferred on organisms that anticipate such environmental cycles has driven the evolution of endogenous circadian rhythms that tune internal physiology to external conditions. The molecular phylogeny of mechanisms driving these rhythms has been difficult to dissect because identified clock genes and proteins are not conserved across the domains of life: Bacteria, Archaea and Eukaryota. Here we show that oxidation–reduction cycles of peroxiredoxin proteins constitute a universal marker for circadian rhythms in all domains of life, by characterizing their oscillations in a variety of model organisms. Furthermore, we explore the interconnectivity between these metabolic cycles and transcription–translation feedback loops of the clockwork in each system. Our results suggest an intimate co-evolution of cellular timekeeping with redox homeostatic mechanisms after the Great Oxidation Event ~2.5 billion years ago. · 创新参选:Western Blot中如何消除内源的过氧化物酶( 4-28) · 奥运新忧:Cell报道提高耐力药物问世( 8-4) · 日研究人员发现膀胱生物钟机制( 5-7) · 生物钟有助人体昼夜循环( 5-4) · Nature头条:调控我们的生物钟( 4-1) · 生物钟节奏对新陈代谢有重要影响( 3-26) · Science:植物内部的生物钟( 3-12) · 《自然》:科学家用大肠杆菌创造出“遗传时钟”
个人分类: 医学前沿|141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悲伤的分子生物学(转)
热度 3 luyuyang 2012-5-17 12:52
[转载]悲伤的分子生物学(转)
转个几年前的东西。 有个mRNA,觉得自己很孤单,就拉个核糖体过来翻译个蛋白给自己作伴,翻译好之后对蛋白说:“你好,我是你的模板。”蛋白说:“你好,我是 RNase。” mRNA沉默了一下,说:“没关系,反正我本来也活不了多久.你就陪陪我吧。” 蛋白说:“好”。 于是两个人(???)就手拉手默默地站在一起。 过了一会儿蛋白忽然说:“其实我现在还不是RNase。” mRNA:“嗯。” 蛋白:“我现在只是多肽。” mRNA笑了。 蛋白:“可是我很快就会变成真的RNase了。” mRNA:“没有关系。我总是要死的。” 于是蛋白依旧和mRNA靠在一起,他慢慢地转圈,折叠,开始修饰自己。他越来越像真的RNase,而mRNA慢慢地开始降解。 蛋白说我走吧,离开了我你也许能活得久一些呢。 mRNA说你别走。我有些话要和你说。 mRNA说,你知道么,我也有过一个模板,他叫DNA。 蛋白说:“他现在在哪里呢?” mRNA说:“他的启动子关闭了。他睡着了。” 蛋白问:“是谁把他的启动子关掉的呢?他还会醒过来吗?” mRNA说:“是我把他关掉的。”然后他又笑笑:“但是他还会醒的,我一消失,他就又会醒来了。” mRNA说:“我记得我刚被转录出来的时候,DNA对我说,你好,我是你的模板。我说你好,我是mRNA。他笑着说很高兴见到你,然后就慢慢睡着了。” 蛋白没有说话。 “我很想念他。”mRNA的声音越来越虚弱,“我马上就要消失了。如果他醒过来,如果你碰到他,请替我再和他说一句你好吧。” 然后mRNA就被降解掉了。 DNA慢慢醒了过来,看到旁边站着一个蛋白正小心翼翼地看着他。 蛋白看DNA醒了,说:“你好,我是RNase。” DNA说:“你好,我是DNA。” 蛋白:“你好。” 蛋白:“第二句你好,是mRNA让我对你说的。” DNA想起来,他上次睡觉之前,转录了一个mRNA,可是就说了一句话,自己就睡着了。 DNA:“mRNA他在哪里?” 蛋白答非所问:“他说他很想念你。” DNA笑了:“我也很想念他。” 蛋白:“他已经被降解了。” ……………………………… 蛋白:“有时候我却羡慕他。” DNA:“为什么?” 蛋白看看DNA,说:“因为你也在想念他啊。”蛋白说完,忽然觉得湿湿的。原来是自己哭 了。哭着哭着,蛋白就水解了。(= =|||||||||||||||||) DNA终于又转录了一个mRNA。 DNA说:“你好,我是你的模板。” mRNA说:“你好,我是mRNA。” DNA仔细地看着mRNA:“你和他,真是一模一样。” mRNA:“谁?” DNA:“我上一次转录的mRNA。”停了停,又说:“你们明明是一样的,为什么我还在想念他呢?”说完,DNA慢慢合上了眼睛(…)。 如果相遇的尽头注定是错过,是不是,还是做一个内含子好一些呢?
4295 次阅读|6 个评论
表观遗传蛋白家族:药物发现的新领域
热度 1 liuyingxiang 2012-5-15 10:15
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这种改变是胞内除遗传信息以外其他可遗传物质发生的改变,这种改变在发育和细胞增殖过程中能稳定传递。表观遗传学是上个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在细胞核DNA序列没有发生改变时,基因发生功能新的可逆的、可遗传的基因表达改变。进入21世纪以来,表观遗传学研究已成为当今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 Cheryl H. Arrowsmith、Chas Bountra、Paul V. Fish、Kevin Lee和Matthieu Schapira在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11, 384-400 (May 2012)上发表题目“Epigenetic protein families: a new frontier for drug discovery”的综述。指出基因表达的表观遗传调控是一个不仅建立正常的细胞表型也有助于人类疾病的动态的和可逆的过程。在分子水平上,表观遗传调控涉及核酸和封装DNA的蛋白质如组蛋白的分层共价修饰。本文作者综述了通过组蛋白的乙酰化和甲基化诱导表观遗传信号转导的关键蛋白质家族,这一家族包括组蛋白去乙酰化酶、蛋白质甲基转移酶、赖氨酸脱甲基酶、溴结构域蛋白以及与甲基化组蛋白结合的蛋白。这些蛋白质家族作为新的成药类酶和成药类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域。作者还讨论了与疾病已知的关联,基础分子作用机制和每一类蛋白质药理调控的最新进展。
个人分类: 化学哲学|498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COBALT:NCBI在线蛋白多序列比对(比ClustalW还强大的工具)
charles08 2012-5-10 08:53
COBALT 是一个蛋白的 多序列比对 工具,其实用法跟 ClustalW 是很像的。算法应该是不一样的。在我看来,COBALT是应该更加精确的。因为COBALT在多 序列 比对的同时,也用到RPS-BLAST, BLASTP, 和PHI-BLAST等工具,并且也用到了conserved domain database (CDD) 和PROSITE protein-motif database来保证COBALT比对结果的质量。最后比对的结果可以生成 系统进化树 。COBALT算是 NCBI 在线Blast功能的一个的延伸。 COBALT的用法与结果分析 在线COBALT的网址可以在 NCBI 在线Blast的主页能找到或是直接用下来的网址: www.ncbi.nlm.nih.gov/tools/cobalt/ 进入COBALT的界面如图1-A所示,跟Blast的界面是相似的,比较简单,也是用 Fasta 格式的序列,这里就不多讲了。在最下面”Advanced parameters”也可以设置比对的参数,一般来讲,默认的参数是保证结果质量和比对速度最优化的参数,乱改的话反而会使比对的性能下降。 图1-B所示是COBALT序列比对的结果,可以看出其中有条序列(XP_511495)跟其它序列的差别很大,使整个比对的结果多了好多Gap,并且打断了可能的蛋白结构域。由图1-C所知,XP_511495是一个预测的序列,这样的序列对序列比对是没有任何参考作用的,反而对比对的结果造成影响。 COBALT另一个好的功能就是可以把不好的序列去掉再重新比对,看图1C,把XP_511495前面的勾去掉,然后点击Re-align,这样多次的筛选与比对,才能达到精确的结果,看图1-D。 图 1. COBALT interface and multiple alignments. 从NCBI在线Blast结果运行COBALT 另外,也可以从在线Blast运行后的结果中再接着运行COBALT,这样子可以更容易地收集同源蛋白。例如以人的参考序列NP_000939为例做Blastp找bony fishes的同源蛋白,参数选择如下:Database = Reference proteins (refseq_protein); Organism = bony fishes; Entrez query = srcdb RefSeq known ; Expect threshold = 1e-6。运行的结果如图2-A所示。图中2-A 箭头所示,点击“Multiple alignment”就链接到COBALT接着做 多序列比对 。 生成系统进化树 Blast的结果跟COBALT的结果都是可以直接生成系统进化树的,如图2-B所示,点击“Phylogenetic tree”就能显示进化树。进化树结果如图2-C所示。 图 2. BLAST, COBALT results, and phylogenetic tree of growth hormone family members 重新找回COBALT运行的结果 COBALT运行的结果会生成一个Cobalt RID值,并且这个结果会在NCBI保存36个小时,如果在这段时间,你需要重新看回这个结果,你可以根据这个Cobalt RID找回COBALT运行的结果。保存的结果页面在COBALT页面最顶端的左边,点击”Recent Results”进入。 总结与COBALT接下来的改进方向 COBALT是一个新的蛋折分析工具,是对Blast的一个补充。COBALT接下来需要改进的是,可以重新设定和下载比对结果的格式。
个人分类: 科研资源|649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关于蛋白稳定性需要考虑的几个因素
charles08 2012-5-7 11:04
1. 小分子诸如甘油和蔗糖可以促进蛋白的稳定性,但是需要注意这些小分子对目的蛋白的活性是否有影响,例如蔗糖和PEG对转化酶有很好的稳定促溶作用,但是对溶菌酶却是一种变性剂。 2. 盐离子可以明显提高蛋白的溶解性。在促进蛋白稳定上,常见的一些盐离子作用大小依次是(CH 3 ) 4 N NH 4 K Na Mg Ca SO 4 Cl NO 3 ClO 4 SCN 3. 高度稀释的蛋白样品通常是不稳定的,如果不能迅速浓缩,可以加入一些其他蛋白,比如BSA,来提高目的蛋白的稳定性; 4. 不带电荷的氨基酸,如甘氨酸和丙氨酸,也可以作为蛋白的稳定剂使用,通常的 工作 浓度是20-500mM,常使用的还有GABA,TMAO; 5. 一些底物、辅助因子或者竞争性抑制剂也可以提高目的蛋白的稳定性;因为它们可以促使蛋白采取一些更紧密的折叠形式,从而减少unfoled区域,避免聚集; 6. 一些金属离子会使蛋白中的半胱氨酸氧化,导致聚集沉淀,因此,EDTA等一些螯合剂可以促进蛋白的稳定,而还原剂,比如巯基乙醇和DTT也可以防止蛋白被氧化(巯基乙醇的工作浓度一般为5-20mM,pH6.5和20摄氏度的条件下,巯基乙醇的半衰期是100小时,而pH8.5和20摄氏度的条件下,其半衰期降低到只有4个小时;DTT在低浓度,0.5-1mM的情况下是有效的还原剂,但是其浓度不应过高,因为浓度过高的DTT会变成蛋白的变性剂,而且在高盐条件下,DTT的溶解度下降,pH6.5和20摄氏度的条件下,DTT的半衰期是40小时,pH8.0和20摄氏度的条件下,下降到只有1.4小时)
个人分类: 科研资源|290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分析蛋白要尽量减小流速?——2010.1.12于剑桥
iamyuehua 2012-4-29 01:13
做蛋白的都知道,用 ESI-MS-MS 分析蛋白的时候要尽量减小流速,同时尽量增大样品浓度来提高灵敏度。为什么呢? 增大浓度没太多可说的,主要讨论为啥减小流速。今天我第一次认真考虑这个问题,菜则菜已,但是还是想把过程记下来。 假设可能的原因有: 1. 减小流速可以为检测器提高检测限。 2. 其他原因。 为验证假设 1 ,设有 1 pg 某肽段。 A: 1 nl/min 流速下流出,色谱峰宽 1 min ,那么 1 min 内平均浓度是 1 pg/nl 。 B: 假设流速增大 100 倍成 100 nl/min ,色谱峰宽可能减为 0.1 min 而不是 0.01min -- 因为色谱峰宽变化不是线性的,事实上, 半峰宽与流速倒数的平方根存在线性关系 (这个事实以前我都不是很清楚)。那么 0.01 min 内平均浓度是 0.1 pg/nl 。而且峰形不发生特殊的改变,那理论上任一个无限小单位时间内的浓度 B 也都比 A 高 10 倍左右。 因为离子进入真空系统之前,溶剂早就挥发干净了,并且质谱检测器扫描一次的用时远远小于峰宽,因此假设对于同种物质来说 ESI-MS 的检测器理想状态下响应值只与单位时间内进入检测器的流量成正比 , 而和浓度无关。单位时间肽段的 流量 = 流速 × 浓度 ,那么 A 情况下流量 1pg/min, B 情况为 1pg/0.1min = 10pg/min 。这样看来应该是流速大有利于降低检测限。假设 1 不成立。 对 ESI 这样的离子化模式,如果流速太高,喷雾的过程易形成较大液滴,液滴中的样品分子在离子源就不能完全离子化,从而降低了样品的利用率和灵敏度。在低流速下雾化,易于达到库仑分裂条件,有利于产生气相离子,提高信号的强度。( 好吧,我承认这段是网上摘抄的。顺便有个问题下次考虑:离子化效率一般是多少?不完全的情况下是否能做出理想的数据? ) 经验表明做蛋白组学时色谱的分离能力总是被肽段数目所饱和,所以流速小的好处还有能解析出新的峰,也就是 分离度的增加 。这也非常重要。 应该是因为这两个原因,才要尽量降低流速吧。 另外,我想,浓度高了除了能降低检测限外,样品量相同的情况下溶剂少,离子化应该也更容易,能够弥补流速小造成单位时间检测量变少的缺点。 我的课题不是蛋白组学,但是我也用 ESI 。发现有基本问题没考虑清楚,总觉得如芒刺在背。当天问题当天解决,虽然不细致但总算舒服多了。
个人分类: 科研等于玩|3520 次阅读|0 个评论
煮熟的鸡蛋,蛋白/蛋黄之间为什么发黑?
热度 3 hxgwzu 2012-4-21 10:58
煮熟的鸡蛋,蛋白/蛋黄之间为什么发黑?
煮熟的鸡蛋,蛋白/蛋黄之间为什么发黑?这是一个很普通的现象,却隐藏深刻的化学。 研究发现,在蛋黄高磷蛋白(phosvitin)中,富含丝氨酸(serine),其侧链上的羟基(-OH)是磷酸酯化的。通过由此产生的许多阴离子位点,蛋黄高磷蛋白可以络合鸡蛋中的所有铁离子(Fe 2+ ),如式(1)所示。 (1) (2) 长时间的煮,可以造成丝氨酸磷酸酯键的断裂(实际是发生皂化),导致自由磷酸的释放,同时还有蛋黄中被络合的铁离子的释放,如式(2)所示。在蛋白/蛋黄的界面上,铁离子可以迅速遭遇从蛋白中的半胱氨酸—丝氨酸转化反应,如式(3)中释放出来的硫化氢(H 2 S),生成不溶性的、棕黑色的铁硫化物(iron sulfide)。这样,人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煮硬了的鸡蛋中蛋白与蛋黄之间的典型黑环了。 (3) 参考文献: http://www.chemistryviews.org/details/ezine/1664685/Boiled_Eggs_Soft_and_Hard__Part_3.html
个人分类: 分享|26549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纳米粒子与转铁蛋白结合即可猎杀癌细胞
jiangbangtong 2012-4-6 10:18
科技日报2011年 8 月 5 日讯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转铁蛋白与纳米粒子结合就可瞄准并杀死拉莫斯癌细胞,而无需负载其他化疗药物,此项发现将有望发展出癌症靶向治疗的新策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本周的《美国化学协会杂志》上。   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文理学院的首席化学教授约瑟夫 • 德西蒙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人体中的一种正常的良性蛋白质,如果和纳米粒子相结合,就能瞄准并杀死癌细胞,而无须负载那些携带化疗药物的粒子。此前,研究人员曾认为,纳米粒子只有携带了有毒的化学载体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转铁蛋白是人体血液中数量第四多的蛋白质,近 20 年来一直被作为肿瘤靶向载体用以递送治癌药物。纳米粒子通常也是无毒的,需要通过负载标准化疗药物来治疗癌症。然而,结合转铁蛋白的 “ 打印 ” 纳米粒子,不仅能识别它们,还能诱导癌细胞死亡。而不与任何纳米粒子结合的自由转铁蛋白,能从拉莫斯癌细胞中获得养料生长,即使在很高浓度下也不会杀死任何拉莫斯癌细胞。   然而令人吃惊的是,转铁蛋白附着在纳米粒子表面后,其能有效地筛选标靶,攻击并杀死 B 细胞淋巴瘤。在许多迅速生长的癌细胞表面,蛋白质受体被过度表达,于是和转铁蛋白配体结合的治疗就能找到并瞄准它们,而结合转铁蛋白的纳米粒子被认为是安全且无毒的。   德西蒙实验室发明了一种 “ 打印 ” 技术,能人为造出尺寸精确且形状符合预期的纳米颗粒。他们采用这种技术制作出一种可与人类转铁蛋白相结合的生物相容性纳米粒子,其能安全且精确地识别广谱癌症,除了 B 细胞淋巴瘤外,还能有效地指向非小型细胞,如肺、卵巢、肝脏和前列腺的癌细胞。   研究人员目前正在进一步研究,携带转铁蛋白的纳米粒子如何及为何对于拉莫斯癌细胞是有毒的,而对其他细胞却无毒。   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曾被认为是癌症的最有效疗法,但这些疗法通常会损害健康组织和器官。这一发现将可能发展出一种全新的策略来治疗某种类型的淋巴瘤,而副作用更小。   不过,德西蒙承认,该研究也会引起一些人对不可预期后果的担忧,即一个设计好的针对某类癌症的靶向化疗载体是否会偏离目标。
个人分类: 科学|223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国CNN:谁在扼杀素食的真相
oasisxiang 2012-4-5 13:03
摘要:为什么曾经在中国进行的研究结果,对我们的健康如此关系重大,但是我们自己却都不知道? 究竟是谁或者什么机制在阻碍我们获得正确的信息。   老实说,“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会导致慢性疾病的发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最有利于健康,也最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慢性疾病”,对我来说这并非什么“石破天惊”的新观念,不过是一些未被大众普遍接受的常识而已。美国的相关研究表明,素食者的营养知识和意识都要比肉食者明显高出许多。这再次印证了女性主义科学哲学家桑德拉·哈丁“立场认识论”的观点:边缘人群往往比主流群体更有反思批判能力,看问题更加全面,因而观点往往也更加客观。令我惊讶的是,大多数人群不假思索地接受的许多理念都没有科学依据,仅仅体现了食品工业者的利益。    从 1983 到 1989 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英国牛津大学、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等多家中外权威机构精诚合作,在中国 24 个省市区的 65 个县开展了三次关于膳食、生活方式和疾病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研究。这项研究荣获我国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被《纽约时报》称为“流行病学研究的巅峰之作” ; 然而它在国内的影响却并不很大。反而是在国外,不仅发表了几十篇广为引证的研究论文,而且还被许多国家的电视和平面媒体作为专题广泛报道。    该项研究的主要领导者 T- 柯林 - 坎贝尔教授,发表过 350 篇论文,荣获包括 1998 年美国癌症研究所颁发的终身成就奖在内的无数奖励,是世界营养学界的最重要权威之一。《中国健康调查报告》就是他积一生营养学研究心得精心打造的科普杰作,出版之后好评如潮。诺贝尔奖得主罗伯特· C ·理查森教授称赞本书在营养学图书中占有重要地位。美国预防医学研究所创始人及所长迪安·奥尼什教授称之为迄今为止最为重要的营养学专著。 多少年来,动物蛋白意味着健康、强壮、进步乃至文明和希望,这一“迷思”早已深入人心,根深蒂固,成为不言自明、天经地义的常识。甚至有许多人将近代以来中国国势不振、文化衰退,全都归罪于中国人的饮食传统。基于大量确凿的科学事实,经过严谨的论证,本书得出了非常明确的结论:动物蛋白 ( 包括甚至尤其是牛奶蛋白 ) 能显著地增加癌症、心脏病、糖尿病、肾结石、骨质疏松症、高血压、多发性硬化病、白内障以及老年痴呆症的患病几率。尤其令人吃惊的是,所有这些疾病都可以通过调整饮食来进行控制和治疗。中国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传统饮食习惯,反而是更加“科学”、更加有利健康的。在西方文化的背景下,在当代中国饮食习惯日益西化的形势下,这一颠覆性的结论无疑是振聋发聩令人深思的。 震惊之余,我们不仅要问:长期以来我们视为天经地义的饮食观念,多少人信誓旦旦地以科学的名义向我们灌输的那些信条,怎么一夜之间就变成了错误的理念,疾病的祸首?“科学”的食谱怎么会如此不科学?难道过去的科学家和医生们都没有发现这些错误吗?为什么十几年前在中国进行的研究结果,对我们的健康如此关系重大,我们自己却都不知道?究竟是谁或者什么机制在阻碍我们获得正确的信息? 坎贝尔在书中讲述了他是如何克服重重障碍才将这些珍贵的真理向大众传播的。他指出:“整个社会体系,政府、科学界、医疗界、工业界、媒体都将利益置于健康之上”,为了各自的利益,他们会非常默契地合作,试图将真相隐藏起来。我们不能对学界过份相信,因为今天世界各国艳称的产学研一体化,往往导致共谋分赃。“经过无数艰难的考验,我对学界内部有这样的阻力的原因有了一个更深的体会。科学家得到的这些资助都是由像米德·约翰逊营养学实验室、 LEDERLE 实验室、 BIOSERVE 生物工程公司以及以前的宝洁公司,还有达能营养中心提供的。这些都是食品工业和药物工业的衍生机构,他们代表的是科学界和产业界的一种畸形联姻。你能相信这些所谓‘科学界的朋友’真正致力于追求科学的真相,而不管结论对自己的影响是好还是坏吗?” 医学教育与药品公司长期以来一直狼狈为奸。医学院的学生、住院医生长期受到药品行业和医药代表的影响,对药物和设备的依赖程度远远超出了必要。年轻的医生学到的理念是对于每一种疾病都有一种合适的药物。医生越来越习惯于从制药企业接受各种礼物和帮助,而制药工业则利用这样的小恩小惠来影响医生们的继续医学教育。整个医学学术界心甘情愿地沦为了工业界的前沿阵地,将研究重点放在药物和医疗设备的研究开发上。 相比之下,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的研究,很难得到资助。正是这一原因,像基因工程、心脏移植手术这样引起轰动而又花费巨大的治疗手段,工业界因有利可图就会大力支持,而营养学很难得到公平、公正的关注。无怪乎,像约翰·麦肯道格尔、埃塞尔斯汀这样通过教给病人正确的生活方式,控制膳食,不用手术就能成功地治疗心脏病的大夫,会受到医学界的排挤。 因此,我们对于医生的建议也要分析,不能迷信。“你不应该先入为主地认为,医生比你的邻居或同事有更多的营养学知识,对食物与健康的关系懂得更多。现实情况是,医生并没有接受多少营养学培训,他们向体重超重的糖尿病患者建议多摄入牛奶或是含糖的奶昔作为正餐替代品。也正是这些医生,向那些想减轻体重的患者建议摄入高比例的肉制品和奶制品。也正是这样的医生,向骨质疏松症患者建议摄入更多牛奶。医生对营养学的无知给病人带来的恶果实际上是非常令人震惊的。” 医学教育与药品公司长期以来一直狼狈为奸,他们为了商业利益,将营养的“科学”变成了商业营销的工具。以便大众在健康出现问题时,它们既可粉墨登场立即以拯救者和权威的姿态出现在你的视野,而绝不会告诉你健康原本还有另一种选择。 至于工业界,他们为了商业利益,将营养的“科学”变成了商业营销的工具。他们不仅不顾公众的健康,而过度夸大宣传其产品的营养价值,掩盖其副作用,甚至于会派间谍密切监视相关科学研究人员的一举一动,针对任何不利于其产品营销的科学研究成果,及时组织对抗性的宣传。他们毫无顾忌地收买科学家,以学术争论的形式掩盖其商业推销真面目,破坏科学界的诚信原则。 近代科学技术和医学的高速发展,不仅在社会运作层次上和资本主义追逐利润的极端产业化紧密相联,而且在自然观层次上表现为对自然的全面征服和控制,在方法论上表现为还原论的大行其道。而《中国健康调查报告》所揭示的真相,不仅因推崇简朴自然的消费观念而受到鼓励消费的资本主义产业的封锁,而且因提倡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和整体综合的研究方法,而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冲突,因而受到打压。 在有关蛋白质的问题上,存在着太多的文化偏见和神秘观点。人们往往将蛋白质等同于肉食,等同于健康、强壮、甚至是先进文明。近代文明中将自然界的食物链与人类社会中的权势、地位与健康简单等同起来,所以植物蛋白往往被认为是低等的。但是,“有大量的研究表明,所谓低品质的植物蛋白,尽管用于合成新蛋白质的速度比较慢,但是很稳定,这种蛋白才是最健康的,也是身体最需要的蛋白。和动物来源的蛋白质相比,植物蛋白缓慢,但是能稳定地赢得‘健康比赛’的胜利。” 在营养学的问题上,还原论的思路是错误认识占统治地位的重要原因。“现在我可以自信地说,公众对膳食与营养缺乏清晰的认识,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某些科学家仅仅强调细节,而不谈整体。科学家总是花大量时间去分析某个单独的营养素的作用,例如维生素 A 是否能预防癌症,或者维生素 E 是否能够预防心脏病,因此他们总是通过高度抽象化或简单化的分析总结出结论。这种做法实际上低估了自然本身的复杂性。我们总是研究食物中极小的生物化学部分,试图从中得到广泛适用的结论,这就导致了研究结果的自相矛盾。而这种自相矛盾的结果导致科学家和决策者无所适从,并进而导致了公众的困惑、不安和无所适从。” 长期以来,现代科学与历史进步的观念把臂而行。人们总是相信,科学在进步,现代的观念意味着更加准确、真理和理性的发展,古老的信念意味着迷信、教条和可悲的谬误。然而,坎贝尔教授通过研究相关历史,惊讶地发现,在有关膳食与健康关系的观念上,历史更像是轮回而非进步,许多情况下历史是在退步的。当代耗费 1 亿美元的“护士健康调查”项目,最后被证明对于预防乳腺癌没有任何帮助。而毕达哥拉斯、柏拉图、塞涅卡早就在批评肉食的危害,其主要思路与今天的认识并无二致。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把膳食作为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主要方式。一方面癌症等现代富贵病肆虐流行,另一方面大批关于膳食与癌症等疾病关系的研究著作却尘封在图书馆中,无人问津。新潮的思想未必比得上传统的智慧。 如此看来,《中国健康调查报告》不仅仅传播了医学和营养学的新知识,它还警示我们,只有挣脱当代社会流行的意识形态的束缚,只有始终带着批判的眼光看待科学与工业以及其他当代社会的统治势力的共谋,只有我们真正以理性来尊重一切传统智慧,以毫无偏见的精神来对待世界各民族的多元文化,真相才不会被以科学的名义所蒙蔽。   后记 你知道那些大型制药公司、食品和保健品企业的运营策略吗?在《中国健康调查报告》一书的第十五章“产业界的所谓科学”中 T. 柯林 . 坎贝尔教授写道:“……各家公司争相竞争你口袋里的钞票。这些公司竭尽所能,希望能卖出更多的产品。同时,还有很多行业组织致力于增加公众对某类产品的总体需求。如全国奶制品推广研究委员会、全国奶制品加工者联合会、肉制品研究所、蛋制品生产商联合会等都是非常典型的行业组织。这些食品公司和行业协会,在增加他们产品的吸引力、拓展产品市场方面,不惜采取任何手段。 比如大肆宣扬他们的产品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雇用、资助知名科学家、医生和专业人士利用他们的科学、权威形象发表一些貌似有科学依据、有利于产品销售的言论,并抨击和消除所有伤害他们利益的举止和信息,让‘科学’的光环变成商业营销的利器 ; 又如奶制品业者的工作目标是: 1. 以 6-12 岁的母亲为营销对象。 2. 将学校作为培养新一代顾客的渠道。 3. 挖掘对该行业有利的研究成果并传递给公众。 公共教育系统作为增加产品需求的主渠道,不但渗透有大量的营养学课程方案,还有各种各样返利促销手段。我们是否应对此感到担心呢?答案是肯定的。他们投入巨额资金千方百计地对公众施加有利于自己产品的影响。很明显,不论是孩子还是他们的父母,没有人知道牛奶和动物性蛋白 ( 肉类 ) 与癌症、糖尿病、骨质疏松、多发性硬化症、自身免疫病等疾病有关联关系的事实真相。为了把它的营养学观念灌输给下一代,真是付出了超常的努力。他们坚持这样的做法已数十年了,而且非常成功。当许多人听说奶制品对健康有潜在威胁时,马上会说:‘牛奶不可能对身体有害。’通常没有任何证据支持他们的观点,他们只是有那么一种感觉,认为牛奶是好的,并且喜欢这样认为。这种观点可以追溯到他们上学的时候,那时他们学的就是二加二等于四,还有牛奶对身体健康是有益的……” 学校的营养餐真的营养吗? 1956 年,美国政府公布了一份全民饮食建议,建议美国人:饮食必须以高糖、高脂、高蛋白、低纤维为主,并以肉、奶、蛋为主食。事隔五年, 1961 年美国医药学会的会刊就报导说:素食至少可以预防 90% 到 97% 的心脏病。显然这份报告已经在悄悄地修正先前错误的认知了。 1992 年 4 月 28 日,美国政府再度公布一份新的饮食建议:理想的饮食当中,应以蔬菜、水果、五谷、豆类、坚果为主,宜占 90% 以上,而肉、奶、蛋的比例应小于 10% 。 1998 年美国癌症研究所授予美国康奈尔大学 T. 柯林 . 坎贝尔博士“终身成就奖”,因其发现动物性蛋白是促发各类癌症的主要原因,是罹患心脏病、肝肾疾病、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过敏性疾病、自身免疫病、骨质疏松 ( 缺钙 ) 、便秘、痛风、结石、老年痴呆、皮肤粗糙等各种富贵病、慢性病的罪魁祸首。 坎贝尔博士是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被誉为世界营养学界的爱因斯坦、二恶英的主要发现者。从认为正确到逐渐发现错误,美国这次用了约 40 年的时间来认知正确的饮食。同样的问题,我们呢?在现代环境下,我们听到和看到的多是“强者”的声音,多是“有钱人”为了得到更多的金钱而发出的声音,我们别无选择地接受这些为情欲、利益服务的资讯影响,被潜移默化而认同,如果你没有理智就无法辩别,也就意味着远离科学、远离真相。健康饮食理念的发展趋势又带给您怎样的思考呢?何止是大众的饮食习惯,呜呼哀哉 ...... 注:《中国健康调查报告》 ( 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作者: ( 美 ) 坎贝尔,坎贝尔著,张宇晖译 ) ,是有史以来世界上所作最具权威的报告。其中内容发人深省。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现今也吃素食,据他自己讲与此书有直接关系。建议大家阅读。当然,如果您要是相信那些企业家们的话,也可以。不过,没有人为您承担后果。 来源:中华素食网
11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这一年的工作
热度 2 zhangheqiao 2011-11-16 22:30
时间过得真快,我已经研二了,回顾这一年多,上学期在玉泉路上课,每周坐751回所里做两三天实验,后来因为师兄给我的某个蛋白被师兄给收回去了,有两三个月没回去。直到过年后才开始疯狂地做实验。下学期,几乎是周一到周三上课(现在想想玉泉生活还是很美好的),周四到周日回所做实验,天天睡休息室的沙发 。 7月10号回所后,一直在做一个军工项目还有自己感兴趣的结构生物学。 最近遇到一些挫折,搞得我心情极其郁闷。那个军工项目马上就结题了,可是在最后阶段遇到一些问题,而且对这个项目来说有可能是最困难和最致命的问题。我也苦恼了很久,感觉这种问题的解决就像是在几百米高空中走钢丝那样难。对于一个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不太可能完成的任务,我表示极其的无奈 。 庆幸的是,自己自研一还在玉泉上课时就断断续续在做的某个蛋白,经过我将近一年的努力,终于长出了晶体,而且经过对晶体脱水,终于在上海同步辐射收了一套2.01埃的数据(可惜有点栾,还需要继续优化)。对于这个蛋白我真是费尽了心血,实验室以前有三个人都在做,但是都没有衍射,带我的一个师兄优化了纯化条件,最终使蛋白均一性非常好,我长出了比较漂亮的晶体,但是也是一点衍射都没有,筛过Additive,筛过Detergent,都没有改善。带我的师兄今年6月份毕业了,实验室又没有人在做结构,没人可以请教,无奈之下,只能去翻所里的历年毕业论文,还记得那一阵几乎天天下午在图书馆三层看论文。终于在众多的毕业论文中找到了三本合适的,这三个人的晶体刚开始都没有衍射,其中的两个人(Gui Wenjun和Wang Lican)对晶体进行了脱水,另一个人在4度长晶体(让晶体长得慢一些)。综合了三个人的解决方法,我采取了尽量减缓晶核形成的速率并缓慢脱水的方法,结果9月份的某天我拿到所里X光机上照,终于衍射了,可是分辨率只有8、9埃,这是坏消息也是好消息,这说明脱水的方法还是奏效的,继续脱水。在11月12号那天晚上晶体终于衍射到3埃以内了!当时那叫一个兴奋,因为毕竟我是在没有一个人帮助的情况下长出了较高质量的晶体 。 我现在希望那个军工项目能够收尾,不管让不让人失望,我只想完成它。而对于我感兴趣的这个蛋白,希望能再收到一套好数据,跟师兄合作解析它的结构,希望毕业后能去我一直梦寐以求的结构生物学实验室读博士,专心致志做结构 !
个人分类: 未分类|465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到底是网游玩家还是面包师傅破解了蛋白的结构?
chemicalbond 2011-9-23 07:47
科学新闻工作者大概是担心自己的文字没有人阅读,因为那些文字往往被淹没在非科学的尤其是娱乐八卦的汪洋大海中,所以为了点击率,他们时常编造出一些惊人的报道。 今天一早,我收到媳妇发来的2封邮件,转载的都是一个科学新闻: http://www.cbsnews.com/8301-504763_162-20108763-10391704.html http://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234664.php 这种新闻科学网一般也会有人编译,果然如此: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9/252863.shtm?id=252863 问题是,对于一般读者而言,他们根本不可能知道那个工作的主要贡献来自一个“面包师傅”,David Baker。只有他和他手下的人才是那套软件的设计者。而通常的网游玩家不过是提供了电脑上的资源而已。显然,新闻的标题就出了问题:是网游玩家破解了蛋白质结构吗? 这种文章至少误导了我媳妇。虽然她没有说出来,我猜她大概是后悔嫁了一个不喜欢玩游戏的人,正郁闷着呢
个人分类: 科普与新知|175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颜旸:美国是如何管理转基因的?
fs007 2011-9-11 02:21
美国是如何管理转基因的? 作者: 颜旸 2011-09-08 10:14:00 来源: 南方周末 在美国,一个转基因作物,因其所带转基因的性质及最终产物的不同,须接受不同执法机构的监管。 目前,在有关转基因的讨论中,经常提到美国对转基因生物及转基因产物的管理。比如,经常提到美国农业部(USDA)已经批准了多少多少转基因生物, 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不要求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标注,等等。有人也以此来证明美国已经在广泛种植各种转基因作物,大量饲养转基因动物,美国人也在 大量吃转基因食品,因此吃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在我回国探亲访问期间,经常有人问我这是不是事实。在回答这些问题前,先让我们来看看美国究竟是怎样管理转 基因生物及转基因生物产物的。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于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技术产品不断开发上市,尤其是转基因产物的大量上市,引起了各方面的争论。在美国,有关转基因食 品的安全问题,也日益成为一个大众话题,也引起了联邦政府的重视。1984年春,联邦政府在白宫自然资源及环境内阁委员会之下,建立了一个跨部委工作小 组,来理清对生物技术产品的管理方法和权限。这个工作小组的主要目标,就是要确保联邦政府,在生物技术产品从实验室到市场这一过程中,对健康与环境安全的 影响及后果,具有适当的监管程序。这一监管程序既要考虑保障健康与环境安全,又不能挫伤美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1986年6月26日,在该工作小组的建议下,美国联邦政府通过其科技政策办公室,公布了一个有关生物技术的协调管理框架书。根据这一框架书,美国 联邦政府的结论是:经生物技术改造过的生物体同普通生物体相比,没有根本的区别;用生物技术生产的产品与用常规技术生产的同类产品相比,没有根本的差异。 因此,美国联邦政府的政策应该是对具体终端产品,而不是对其生产过程,进行监管。而且,此监管不能一概而论,应当立足于个案审批。对生物技术产品的监管, 不需新的立法,而是要在现有法律框架下,立新的规范。而且,任何有关新规定的制定,都要通过公众听证,公众评议,要充分考虑公众意见。该规定本身还要经过 监管机构之外的同行科学审议。 因此,在这一协调管理框架下,对与生物技术作物有关的食品安全,根据现有相关法国,就由美国环保局(EPA)、FDA和USDA共同监管。其 中,FDA负责监督食品和食品添加剂方面的安全。它主要审查新的生物技术食物或食品添加剂是否同既有食物或食品添加剂一样安全,是否需要特别标记。 USDA负责审查生物技术生物是否会成为侵害性生物。而EPA则负责保证生物技术产品及其衍生产品不会对健康和环境产生不合理的影响。 总之,在美国,USDA审查的是一个转基因作物是否会成为超级杂草,是否会成为新的病原。USDA不管该转基因作物或其产物是否有食品安全问题。一 个转基因作物获得了USDA的批准,它能不能在生产上应用,能在什么地方种植养殖,转基因产物能在什么地方销售,以及能向谁销售,则由EPA管。EPA考 虑的,一是种植该转基因作物对当地生态环境可能的影响,二是该转基因作物或其产物,作为食物,对人体健康可能的影响(如是否有毒,是否会引起过敏等)。获 得EPA批准后,该转基因作物的产品要作为食品或食品添加剂上市,还要经FDA批准。FDA关注的是成品食物中是否含有有毒、有害成分或潜在有毒、有害成 分。如有,是否含量在合理限度以下。另外,就是该食品成分是否与众不同,是否需要标记,以及怎样标记等。 由此看见,美国是在既有法律框架下,对转基因、转基因生物、转基因产物以及有关的食品安全施行特别条款监管。一个转基因作物,因其所带转基因的性质 及最终产物的不同,须接受不同执法机构的监管。其中,EPA的管辖范围最广。它既要管种植转基因作物对环境是否有危害,又要考虑该转基因作物的产物对人体 健康的潜在影响。那么,EPA又是怎样判断一个转基因食物对人体健康是否具有潜在的影响呢? 前面讲过,美国法律规定,对转基因食物的安全审定需个案分析。但是,除了个案必须的特殊测定外,EPA也有三个标准,任何转基因蛋白都必须经受此标 准的检验。这就是氨基酸序列相似性、蛋白质热稳定性和蛋白质酸解度。只要其中一个通不过或有疑问,这个转基因蛋白就不能进入食品。 蛋白质的毒性或有害性是由其特定氨基酸序列所决定的。绝大多数过敏原是蛋白质,而这些过敏原蛋白质以及能与其发生交叉反应的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是已 知的。因此,EPA规定,能进入商品的转基因蛋白质,其氨基酸序列,不能与任何已知过敏原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有合理度以上的相似性,不能与任何可以同已知 过敏原产生交叉反应的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有合理度以上的相似性,而且不能与其它任何有毒性的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有合理度以上的相似性。 蛋白质的毒性或有害性取决于蛋白质的特定组织结构。这一特定结构一旦被破坏,其毒性或有害性就会丧失或极大地减弱。由于很多食物原料都要经过热加工 才能成为食品。因此,一个转基因蛋白质,即使它对人体有一定毒性或有害性,只要其经过一定热度的处理就会分解,也会变得对人体无害或有害性很低。按照 EPA的规定,只有其毒性或有害性经合理加热后能降低到一合理度以下,这样的转基因蛋白质才可以进入经过热加工的食品。有些蛋白质耐热性很好,经过正常热 处理加工(如炒、煎、煮、烤等),其特定结构也不会发生变化。这样的转基因蛋白质就通不过EPA这一关。 有的蛋白质,只要遇上一定酸度的溶液就会解体或部分解体,这样的转基因蛋白质,即使它对人体有一定毒性或有害性,它也不会对食品安全带来危害。因为 人的胃酸的酸度很高。只要胃酸能分解它,该转基因蛋白质对人体的毒性或有害性也就会丧失,或者大大降低。所以,只要一个转基因蛋白质有很好的酸稳定性,其 特定结构在合理的酸度下不能发生合理的变化,EPA就不会批准该转基因蛋白质进入食品。 所有这些检测标准中都有一个合理度。这个合理度,是由EPA组织有关专家委员会,针对特定蛋白质所制定,并通过了同行评议的。其依据,是现有的科技 知识和实验数据。其原则,是危害要在统计不显著范围以内。而且,申请人或机构必须提供有关科技知识和实验数据来证明该转基因蛋白质没有食品安全问题。 最后,通过了所有这些关口的基因作物,在美国能否在生产上实际应用,能否进入食品,还要看它有没有市场,以及有没有利润,还要看它能不能经受得起各 种消费者组织的监督。比如,孟山都和先正达两公司早就开发出许多个转基因小麦品种,该转基因小麦品种及其产物也早已获得USDA、EPA和FDA的批准, 可以进入食品。但因为没有市场,至今没有在美国种植。这就是为什么说,在美国销售的食品中,其实直接含转基因有效成分(转基因蛋白质)的少而又少,甚至可 以说没有的原因。 (作者系美国南达科他州立大学生物及微生物系教授)
个人分类: 科学普及|1798 次阅读|0 个评论
牛奶致病致癌的证据铁板钉钉!
热度 1 ljry8044 2011-1-15 10:19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并不是说牛奶毫无价值(参看 如何辩证看待吃肉与喝牛奶问题 ),否则,北欧人不会在近 7000 牛内进化出普遍适应牛奶的身体来,不过,北欧的牛奶是从南欧传过去的,可至今仍有 80% 的南欧人无法忍受牛奶中的乳糖,强喝则致病。 为何?道理非常简单! 因为北欧阴寒多雨,食物匮乏,故而能从牛奶中摄入高蛋白和钙质者更易生存,可却未必利于健康长寿。事实上,即使到了北欧经济生活水平已经远远超过了南欧的今天,北欧人的寿命还是不及南欧人。 因此,从此角度来说,喝牛奶更利于在恶劣条件下生存(前提是能吸收),却是以牺牲健康长寿的为代价的。 所以,生长在温暖湿润,农产品丰富的南欧人虽然首先饮用牛奶,但至今大多不耐牛奶中的乳糖,强饮之如喝毒药。 中国人也同样不具备吸收牛奶中乳糖等的基因,只有那些脑残的首席专家等才会宣传中国人必须喝牛奶,历经了数十万年的漫长进化,那些专家的祖宗八代仍未发育完全,仍是软骨头、佝偻的病夫,所以他们必须喝牛奶才有可能像个正常人一样健康。 下面再就牛奶激素、致癌的问题与柳东阳兄作进一步商榷。我首先得感谢柳兄从专业角度给我们普及了一下有关牛奶的知识,使我受益匪浅,不过仍得指出, 牛奶是否致病致癌不能仅从专业角度分析其营养价值,得看饮用者是否罹患病癌或者健康长寿。 事实上,并未看到牛奶有利于中国人健康长寿的研究报导,可相反的报导却到处都有。 牛奶与激素 柳兄认为:【牛奶中存在激素,只要不超过一个值,不必小题大做】。而雌激素则会增加前列腺癌、乳腺癌、卵巢癌等疾病风险。 可现实是: 美国波士顿一研究小组对 20885 例美国男性医师进行了长达 11 年的随访调查,食用奶制品的男性,有 1012 例男性患前列腺癌。统计分析发现,每天从奶制品摄入 600 毫克钙的男性血浆中维生素 D3 浓度显著降低,发生前列腺癌的危险大幅上升。 日本厚生劳动省近日发布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与几乎不食用乳制品的男性相比,经常食用牛奶、酸奶等乳制品的男性患前列腺癌风险会高出 60% 左右。研究结果表明,饮用牛奶最多的调查对象患前列腺癌的风险是几乎不饮用牛奶的调查对象的 1.53 倍,而且饮用量越多,患癌风险越高;食用酸奶最多的调查对象患前列腺癌风险是几乎不食用酸奶的调查对象的 1.52 倍。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报道,在许多国家,与雌激素有关的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发病率也明显增加,乳腺癌已成为女性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的发生与乳制品等的消费呈正相关 …… 数月前,搜狐等各大网站报导,全国多地食用圣元奶粉的婴儿出现性早熟现象,五个月大女婴的胸部居然发育起来了。 或许牛奶中激素确实不值一提,可喝牛奶确实大幅度增大了列腺癌、乳腺癌、卵巢癌等疾病风险。 牛奶与癌症 鉴于上述调研数据,牛奶致癌基本可盖棺定论了,可要完全确定得至少花上数十年用活人做试验,这断不可能。 但大量的实验数据证实,酪蛋白(占牛奶蛋白的 87% )确实能使老鼠致癌,比发霉的花生更致命。以前人们总以发霉花生能使老鼠致癌陈述其可怕的危害,其实牛奶比这可怕得多! T· 柯林 · 坎贝尔教授等研究人员投予黄曲霉毒素(霉花生中的致癌毒素)后所有大鼠都易患肝癌,结果只有摄入含 20 %动物高蛋白饲料的大鼠发生肝癌,而摄入 5 %蛋白质组的大鼠没有一只发生肝癌。 罹患率之比是相当惊人的: 100:0 。 坎贝尔教授等还发现,将低蛋白膳食的大鼠换成酪蛋白膳食,患肝癌的几率随即增大,将酪蛋白膳食的大鼠换成低蛋白膳食,大鼠的肝癌症状居然发生了逆转。 日本等其他国家的研究也证实了上述结论。 坎贝尔教授等教授所获得的实验数据还表明,牛奶中的酪蛋白同样有致老鼠患乳癌的作用。 T· 柯林 · 坎贝尔为美国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被美国癌症研究所授予 “ 终生研究成就奖 ” ,有 “ 世界营养学界爱因斯坦 ” 之美誉。上述实验参见其所著《中国健康调查报告》一书。 需要说明的是,柳兄指出:【 水喝多了也会中毒。药物和毒物只有一点点区别 。】我高度认同,问题是,我国的洪昭光等专家是凭哪个脑袋断定中国人得每天饮用一杯牛奶,每顿得 3~4 分鸡蛋或者瘦肉等高蛋白的? 针对大鼠的实验表明:所摄入的酪蛋白或者动物蛋白超过 10% ,就会加速肝癌,乳癌等各种癌症的发展。 针对中国 65 县近十年的超大规模的调研“中国健康调查报告”表明: 中国农村以素食为主的传统饮食最健康!摄入的动物蛋白越高,罹患癌症(结肠癌,肺癌,乳腺癌,白血病,儿童脑癌,胃癌,肝癌),糖尿病,冠状动脉心脏病等概率越高。而针对大鼠的研究表明,牛奶中的酪蛋白和动物蛋白有同等的致癌作用。 这就是说,对广大中国人而言,摄入牛奶只会增大患癌的概率。 想来也能理解,既然中国人无须喝牛奶就能保证健康,那么多喝牛奶也就只能起到反作用。就像中国人不必像欧美人那样吃生肉、生蔬菜就能保证健康一样,强吃生肉、生蔬菜只会起反作用。 “中国健康调查报告”还显示: 中国人膳食中 90 %的蛋白质来自植物性食物。 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一样能让人长得更高大,达到遗传允许的极限(而不是洪昭光等宣传的必须喝那要命的牛奶才行)。 只要脑残的专家才会放弃针对中国的调研不看,乱推销不适合中国人特质的健康理念。
个人分类: 健身养生|327 次阅读|3 个评论
gp96蛋白肿瘤疫苗用于乳腺癌治疗(摘)
hkhyper 2010-11-16 18:22
(一)项目概述 本项目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孟颂东研究员课题组热休克蛋白 gp96 作为通用高效新型免疫佐剂研究项目为基础,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和本单位具体实施情况,在国内开发利用 gp96 蛋白肿瘤疫苗用于乳腺癌的治疗技术,延长乳腺癌患者复发期,降低复发率,有效延长生存期。 自体肿瘤疫苗技术是目前国际上肿瘤治疗领域最先进的技术手段之一,国外有多家科研单位及公司均投入巨资进行相关开发研究工作,并且有多个项目正处于不同临床实验阶段。 根据美国自体肿瘤疫苗的临床研究结果,该技术能有效延长肾癌、黑色素瘤和脑胶质瘤等肿瘤的术后复发期和患者生存期。与本项目基于同样原理的美国 Antigenics 公司 gp96- 抗原肽复合物作为自体肿瘤疫苗治疗肾癌已经在俄罗斯批准上市。最近,还获得欧盟和美国 FDA 批准,用于临床治疗脑胶质瘤。 为进一步确定该技术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及医疗药品行业要求,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孟颂东研究员实验室研究结果为依据,开展临床前研究工作和初步临床试验,确定该技术用于乳腺癌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大规模应用提供基础和依据。 1 、项目意义和必要性 现行的肿瘤治疗方案是手术切除肿瘤组织并辅以放疗或化疗,但多数患者治疗后肿瘤仍会复发和转移,这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因素。其主要原因如下:( 1 )手术只能切除可见的瘤组织,目前最灵敏的 CT 或 B 超也只能检测到直径约 1 -3mm 的肿瘤块,已转移的肿瘤细胞和微转移灶( MRD ,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导致患者手术后复发,部分患者在临床诊断时已经处于肿瘤晚期而不能施展手术治疗。( 2 )休眠状态的肿瘤细胞( cancer dormancy )和 / 或肿瘤干细胞( cancer stem cell )对放化疗有很强耐受性,是导致放疗、化疗最终失效的根本原因。 由于肿瘤细胞来源于正常细胞,免疫原性低,通常很难为免疫系统识别,加上肿瘤细胞形成各种免疫逃逸机制,因此不能有效激发免疫反应清除肿瘤。肿瘤疫苗( cancer vaccines )是人为发现和鉴定肿瘤细胞特有抗原,并增强其免疫原性,通过刺激患者免疫系统识别和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治疗性疫苗, therapeutic vaccines ),或刺激健康人群免疫系统攻击癌变的细胞( neoplastic cell )或微小原位肿瘤、可致癌的病毒等从而防止肿瘤发生(预防性疫苗, prophylactic vaccines )。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资料统计,发病率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 7-10% ,在很多地区已经超过子宫癌,成为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固然能切除癌肿,但还有残癌、或区域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等,复发转移几率非常高。将自体肿瘤疫苗用于延长乳腺癌术后复发期和防止肿瘤复发的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根据该技术在其他肿瘤的研究基础和临床实验结果来看,拥有大量的理论基础和临床依据,具有相当的可行性。如果能成功将自体肿瘤疫苗技术应用于乳腺癌的治疗,不仅为患者带来了福音,而且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该研究成果将为该技术应用于其他肿瘤的治疗提供扎实可靠的应用基础,前景十分广阔。
个人分类: 生物技术|3570 次阅读|0 个评论
燕窝,有价没营养
fs007 2010-8-12 10:31
燕窝成分功能单一,不像我们所吃的其他食物,大部分是全细胞性食物,富含有机生命需要的各种原料,从营养学价值上来说,燕窝只是一种低级食品,营养有限。   文_寻正 插图_陈洪伟   燕窝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而越来越供不应求。   全球吃燕子口水的唯有中国人,而香港一直是世界燕窝交易的中心。1975年燕窝一公斤的批发价为10美元,20年后翻了40倍,涨到400美元,到2002年,已经涨到每公斤1600美元了,零售价则涨到每公斤8000美元。   由于来自中国的需求持续增长与价格飙升,巨大的利益催生了燕窝产业。在东南亚国家,尤其是印尼,近年来燕窝产业已经形成规模化,燕窝为印尼创造了大约0.5%的GDP,几乎全部用于出口,本地餐馆中见不到以燕窝为成分的菜肴。   燕窝企业仿照金丝燕的自然居所,为燕子修筑家居工程,以吸引或者培育燕子居住筑巢,从中获得燕子口水筑成的燕窝。当地人习惯称此类工程为燕子宾馆,有的甚至直接称自己的工程为五星级燕子宾馆,为入居的燕子提供安全措施、饮水食物以及洗浴设备。   二两燕窝的热量相当于二两米糕   燕窝中含有50%的蛋白质,30%的碳水化合物,5%的铁,3%的其他矿物质,以及1.4%的纤维素。燕窝的蛋白质主要是上皮细胞分泌的黏蛋白(换句话也就是口水),其中它只含有1种必需氨基酸(赖氨酸),3种条件性(某些人群缺乏的)必需氨基酸。   而人体需要8种必需氨基酸,13种条件性必需氨基酸,因此,燕窝的蛋白质营养价值极低,这一点已为动物试验证实。给大鼠饲喂燕窝加上另外一种成分单一的食物,会产生蛋白性营养不良。也就是说,燕窝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在数量,而不在质量上。但通常人们偶尔为之的食用量在数量上来说微不足道,因此,燕窝在蛋白质方面的营养价值,还远远不如各种肉类、大豆等高蛋白食品。   碳水化合物对并不缺乏营养的人群来说没有营养学意义,二两燕窝能提供345大卡的热量,相当于二两米糕或者面包,而价格上相差上万倍了。   说到铁和矿物质的含量,燕窝的确算是佼佼者。但燕窝尤其是血燕中的矿物,是来自自然矿物的渗透或者是燕子筑巢中带入的杂质,这些矿物是无机物,人体对它们吸收甚少或者根本就不会吸收,因此其营养价值可以忽略不计。   最后一项有营养意义的成分是纤维素,这一成分含量平常,吃一个苹果就抵得上4两燕窝中所含纤维素了。   总而言之,燕窝成分功能单一,不像我们所吃的其他食物,大部分是全细胞性食物,富含有机生命需要的各种原料,从营养学价值上来说,燕窝只是一种低级食品,营养有限。   子虚乌有的八大功效   常见的参考书列举了燕窝的八大主要功效:1.养阴补肺;2.补虚养胃;3.补虚慰痨;4.补脾正气;5.养颜护肤;6.益智补脑;7.安胎育儿;8.防治肿瘤。   关于燕窝的功效原理之一是相信燕窝中含有EGF(表皮生长因子),有人宣扬EGF就是燕窝美容的关键成分。这一说法无法成立的原因有三,一是EGF本身是蛋白质大分子(只有小分子比如铁才会被直接吸引),如果进入消化道,就像其他的食物一样最终会被完全消化掉而不起任何作用;二是燕窝中的EGF含量甚微,还不如牛奶中多;三是EGF如果真能刺激生长,那就是癌变原因之一,反而不敢吃了。   有不少研究证明燕窝提取液可以与病原比如流感病毒结合,从而保护细胞不受病毒侵害。这类研究不足以提供证据证明燕窝作为食物有相应的作用,因为体外实验的作用机制跟人的消化过程完全不同,而人对病毒的抵抗机制在体内也完全不一样。   其他一些宣传的作用,比如抗衰老、抗疲劳、抗辐射、降胆固醇等等基本上是无稽之谈,既无实验证据,更在机理上缺乏逻辑自洽。有说燕窝天然远离污染,环境好空气洁,没有辐射,所以它能有这些作用。正因如此,套用自然选择因素,反而可以说天然燕窝缺乏对这些因素的抵抗力。   要知道,任何食品并不被允许自由进入我们的身体,任何成分要达到一定的效果,还必须有一定的含量。总体来说,燕窝不能提供多数必需氨基酸,不具备能起到那八大作用的任何物质。   需要注意的是,燕窝如果被当做万能药,不分人群与场合地推荐,尤其是想当然地认为初生婴儿与儿童食用可以补脑,还会存在风险。这些人群食用燕窝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严重者甚至有生命危险。2000年《儿科学》杂志总结了39例报道病例,平均年龄6岁半,中国大陆没有报道,并非中国没有发生,而是医生认识不足,或者缺乏案例报道的能力,目前普遍低估了燕窝过敏发生的可能性。    延伸阅读   燕窝就是金丝燕的口水   燕窝是分布于东南亚各国的一种金丝燕(Swiftlet)用唾液织成的巢穴,其中白巢燕的燕窝除了燕子的口水几乎不带杂质,而黑巢燕在筑巢时会加入羽毛或者其他收集来的杂物,生成毛燕与血燕,因为夹杂的含铁矿物而呈暗红色,当地人以为燕子泣血筑巢,故而名之血燕,价格可以高达每公斤上万美元。纯白色的燕窝又称贡燕、官燕,价格远高于毛燕,故而收集者常常会将收集到的燕窝剔毛除杂而后用碎片修补用胶水一黏之后,难以判断真假。   中国本土不产燕窝,南海岛屿中有燕窝,但采集不易。早在唐朝时代燕窝就成为当地人的一种食品并兴起了市场贸易与国际贸易,中国人应该在那时就接触并食用燕窝,燕窝平淡无味亦无口感,故而偶有接触但从未引起人们的注意与兴趣,医学上也未引起重视。    燕窝迷信始于厨师编造的传奇   据2004年英国《国际发展规划评估》记载,燕窝身份的转变依赖于一个传奇。唐朝时,燕窝第一次作为异地奇珍进贡给皇帝。但最好的厨师并不能改变燕窝口感差、淡而无味的本质,皇帝初尝之后大感不满,皱眉说,这玩意儿不好吃呀!对于等级森严的中国皇权体系来说,皇帝这句话意味着献宝的人失宠或者厨师掉脑袋,厨师为此想了一计,神秘地告诉皇帝,此物珍贵异常,具有延年益寿、金枪不倒之功效,对于贪生怕死、房事糜烂的中国皇帝来说,这不亚于天授圣物,皇帝迅速连汤带渣吃个一干二净,从此燕窝咸鱼翻生,成为中国饮食瑰宝中的王者。
个人分类: 健康之友|8947 次阅读|2 个评论
基因组计划与新药的研发
chemicalbond 2010-6-15 10:47
今天读到一篇有趣的博客文章,【1】讲的是对人类基因组计划【2-3】的回顾。作者提及近日纽约时报上的文章,题目是:十年之后基因图谱几乎没有产生新药。【4】 博客作者 Derek Lowe 在美国制药公司多年从事药物化学的工作,他的文章很时髦,粉丝比较多,包括我自己。读他的文章和里面的评论常常能增长不少见识。里面也经常能读到不同观点的交锋,比如,对这篇关于基因组计划的文章就有人赞同,有人拍砖。 我对基因组学是个门外汉,所以只能看看热闹。不过,我这里抄下纽约时报最后的那句话 Next: Drug companies stick with genomics but struggle with information overload. 确实如此。 相关的研究制造了浩瀚的数据,可是如何从充满噪音的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却不是件容易的事。 即使诞生了好几个学科(包括生物信息学),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包括无数从其它专业转行的中国学生),人们似乎还在困境中挣扎着,也包括如何在高失业率中找到一份和科研有关的工作。 15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投入大概是30亿美元,测出的人体基因大约包括30亿个碱基对。这似乎是非常大的投入,但是对于昂贵的新药研发来说却算不上什么。近年来一个新药从最初找到致病的靶点到进入市场其代价平均为10亿美元左右。那个代价主要还是因为新药的研发很大程度上靠的是经验和运气,而不是一条清晰的可定义的道路。如果基因组计划成果的一小部分被应用到新药的研发,加速了一些新药的问世,那30亿美元的价值是很容易实现的。【注:在2008年,有34个药品的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最高的是辉瑞的降血脂药 LIPITOR, 年销售将近60亿美元。】【5】 实际上,也应该有不少新药研发项目是受益于基因组计划的,只是这些数据可能还没有被收集起来,或者说很多项目还在进行中。期待着这方面文章的问世。 参考 【1】 http://pipeline.corante.com/archives/2010/06/14/looking_back_at_the_genome.php#comments 【2.1】维基百科对基因组计划的介绍 http://en.wikipedia.org/wiki/Human_genome_project 【2.2】 百度百科对基因计划的介绍: http://baike.baidu.com/view/22966.htm 【3】Howard Hushes 生物医学研究院的免费讲座:基因,蛋白和小分子 http://www.hhmi.org/biointeractive/genomics/lectures.html 【4】 http://www.nytimes.com/2010/06/13/health/research/13genome.html?ref=generalsrc=mepagewanted=all 【5】 http://www.drugs.com/top200.html
个人分类: 科普与新知|3960 次阅读|6 个评论
蛋白赖氨酸乙酰化研究文献分析
xupeiyang 2010-2-20 10:05
http://www.gopubmed.org/web/gopubmed/1?WEB0n4sl5oi4rmxuI1cI2mI0 2,012 documents semantically analyzed top author statistics 1 2 3 Top Years Publications 2009 228 2008 228 2007 215 2005 163 2006 159 2004 141 2003 97 2002 95 2001 64 2010 62 2000 57 1999 38 1998 33 1993 26 1995 24 1989 22 1996 21 1986 21 1990 20 1985 20 1 2 3 1 2 3 Top Countries Publications USA 895 United Kingdom 139 Japan 120 Germany 82 France 65 Italy 62 Canada 58 China 46 South Korea 29 Spain 29 India 24 Austria 21 Switzerland 20 Netherlands 18 Sweden 17 Australia 17 Taiwan 16 Belgium 13 Israel 13 Norway 12 1 2 3 1 2 3 ... 19 Top Cities Publications New York 63 Philadelphia 49 Boston 47 Bethesda 38 Houston 36 Cambridge 33 London 32 Los Angeles 31 Baltimore 29 Birmingham 23 San Francisco 21 Madison 21 Kyoto 20 Cambridge, USA 20 Tokyo 19 Rome 18 Columbus 18 Seoul 17 Montreal 17 Atlanta 16 1 2 3 ... 19 1 2 3 ... 23 Top Journals Publications J Biol Chem 240 Mol Cell Biol 121 Biochemistry-us 68 Mol Cell 59 P Natl Acad Sci Usa 55 Biochim Biophys Acta 44 Nature 30 Cancer Res 30 J Mol Biol 28 Embo J 28 Biochem J 28 Oncogene 27 Nucleic Acids Res 27 Cell 27 Science 27 Biochem Bioph Res Co 25 Eur J Biochem 22 Cell Cycle 21 Febs Lett 18 Anal Biochem 18 1 2 3 ... 23 1 2 3 ... 449 Top Terms Publications Acetylation 1,979 Lysine 1,855 cytolysis 1,547 Histones 1,318 Proteins 1,045 Animals 949 Humans 901 Genes 834 histone acetylation 801 Chromatin 743 chromatin 684 DNA 534 Methylation 527 histone h3 505 Acetyltransferases 492 methylation 467 Histone Deacetylases 444 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s 437 Amino Acid Sequence 435 Protein Processing, Post-Translational 390 1 2 3 ... 449 1 2 3 ... 413 Top Authors Publications Allis C 36 Turner B 31 Grunstein M 17 Marmorstein R 13 Pestell R 13 Berger S 12 Erdjument-Bromage H 11 Tempst P 11 Parthun M 11 Perham R 11 Bosshard H 11 O'Neill L 10 Straehl B 10 Belyaev N 10 Allfrey V 10 Seto E 9 Cole P 9 Zhou M 9 Workman J 9 Kouzarides T 9 最新研究报道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2/228483.shtm 《科学》聚焦中国生物医学新成果 研究在一个全新的层面上呈现出广阔前景 美国当地时间2月19日,最新出版的《科学》杂志,罕见地同时发表两篇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的最新成果。其中关于蛋白质向能量转化过程中乙酰化修饰的重要发现,对肝病、肿瘤等代谢疾病的药物研发提供了开拓性的思路,生物医学研究在一个全新的层面上呈现出广阔的前景。 2月19日,该项目的课题组负责人介绍了此项研究在药物研发等方面的意义。两篇分别题为《代谢酶的乙酰化协调碳源的利用和代谢流》和《蛋白赖氨酸的乙酰化调控》的文章,分别研究了乙酰化对蛋白质进行修饰以及对代谢通路进行调控的问题。 据介绍,人体好比一个战场,细胞就是士兵,维持着人体的基本功能;赤手空拳的蛋白质被乙酰武装起来后,才可以变成为人体作战的士兵。嫁接上一个乙酰基分子,修饰后的蛋白质就可以对细胞内的各类通路进行精确调节与控制。 乙酰调控蛋白质活性变化,使其中活跃、不活跃的部分相互平衡。而当平衡出现问题,就会导致代谢疾病。据了解,人类疾病中与代谢相关的占80%,包括肝病、肿瘤等。如果研制出一种药物能使乙酰改邪归正,对细胞进行正确调控,将成为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案。 教科书中关于代谢调控内容将有可能被改写,乙酰化修饰的概念将可能成为代谢调控新内容,相关负责人赵世民介绍说,细胞蛋白、代谢酶等大量非细胞核蛋白的乙酰化修饰,都是在研究中首次得到确认。 《科学》杂志以如此大的篇幅聚焦一个科研成果,实为罕见,充分显示了该研究的开拓性意义。《科学》的评论文章称:了解赖氨酸乙酰化是如何调控,以及改变蛋白质乙酰化对特定细胞通路的影响,对人类疾病的意义不言而喻。 更多阅读 《科学》杂志发表《蛋白赖氨酸的乙酰化调控》论文摘要(英文) 《科学》杂志发表《代谢酶的乙酰化协调碳源的利用和代谢流》论文摘要(英文) http://www.sciencemag.org/cgi/content/abstract/327/5968/1000 Science 19 February 2010: Vol. 327. no. 5968, pp. 1000 - 1004 DOI: 10.1126/science.1179689 Prev | Table of Contents | Next Reports Regulation of Cellular Metabolism by Protein Lysine Acetylation Shimin Zhao, 1 ,2 Wei Xu, 1 ,2 ,* Wenqing Jiang, 1 ,2 ,* Wei Yu, 1 ,2 Yan Lin, 2 Tengfei Zhang, 1 ,2 Jun Yao, 3 Li Zhou, 4 Yaxue Zeng, 4 Hong Li, 5 Yixue Li, 6 Jiong Shi, 6 Wenlin An, 7 Susan M. Hancock, 7 Fuchu He, 3 Lunxiu Qin, 5 Jason Chin, 7 Pengyuan Yang, 3 Xian Chen, 3 ,4 Qunying Lei, 1 ,2 ,8 Yue Xiong, 1 ,2 ,4 , Kun-Liang Guan 1 ,2 ,8 ,9 , Protein lysine acetylation has emerged as a key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 in cellular regulation, in particular through the modification of histones and nuclear transcription regulators. We show that lysine acetylation is a prevalent modification in enzymes that catalyze intermediate metabolism. Virtually every enzyme in glycolysis, gluconeogenesis, the tricarboxylic acid (TCA) cycle, the urea cycle, fatty acid metabolism, and glycogen metabolism was found to be acetylated in human liver tissue. The concentration of metabolic fuels, such as glucose, amino acids, and fatty acids, influenced the acetylation status of metabolic enzymes. Acetylation activated enoylcoenzyme A hydratase/3-hydroxyacylcoenzyme A dehydrogenase in fatty acid oxidation and malate dehydrogenase in the TCA cycle, inhibited argininosuccinate lyase in the urea cycle, and destabilized 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kinase in gluconeogenesis. Our study reveals that acetylation plays a major role in metabolic regulation. 1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32, China. 2 Molecular and Cell Biology Lab,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32, China. 3 Center of Proteomics, Institute of Biomedical Sciences,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32, China. 4 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 Lineberger Comprehensive Cancer Center,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Chapel Hill, NC 27599, USA. 5 Affiliated Zhong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32, China. 6 Bioinformatics Center, Key Lab of Systems Biology, Shanghai Institutes for Biological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anghai 200031, China. 7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Biology, Hills Road, Cambridge CB2 OQH, UK. 8 Department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32, China. 9 Department of Pharmacology and Moores Cancer Cent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La Jolla, CA 92093, USA. Science 19 February 2010: Vol. 327. no. 5968, pp. 1004 - 1007 DOI: 10.1126/science.1179687 Prev | Table of Contents | Next Reports Acetylation of Metabolic Enzymes Coordinates Carbon Source Utilization and Metabolic Flux Qijun Wang, 1 Yakun Zhang, 2 Chen Yang, 3 Hui Xiong, 1 ,2 Yan Lin, 4 Jun Yao, 4 Hong Li, 3 Lu Xie, 3 Wei Zhao, 3 Yufeng Yao, 5 Zhi-Bin Ning, 3 Rong Zeng, 3 Yue Xiong, 4 ,6 Kun-Liang Guan, 4 ,7 Shimin Zhao, 1 ,4 ,* Guo-Ping Zhao 1 ,2 ,3 ,8 ,* Lysine acetylation regulates many eukaryotic cellular processes, but its function in prokaryotes is largely unknown. We demonstrated that central metabolism enzymes in Salmonella were acetylated extensively and differentially in response to different carbon sources, concomitantly with changes in cell growth and metabolic flux. The relative activities of key enzymes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glycolysis versus gluconeogenesis and the branching between citrate cycle and glyoxylate bypass were all regulated by acetylation. This modulation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a pair of lysine acetyltransferase and deacetylase, whose expressions are coordinated with growth status. Reversible acetylation of metabolic enzymes ensure that cells respo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via promptly sensing cellular energy status and flexibly altering reaction rates or directions. It represents a metabolic regulatory mechanism conserved from bacteria to mammals.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Genetic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and Institute of Biomedical Sciences,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2, China. 2 MOST-Shanghai Laboratory of Disease and Health Genomics, Chinese National Human Genome Center at Shanghai, Shanghai 201203, China. 3 Key Laboratory of Synthetic Biology, Bioinformatics Center and Laboratory of Systems Biology, Institute of Plant Physiology and Ecology, Shanghai Institutes for Biological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anghai 200032, China. 4 Molecular Cell Biology Laboratory, Institute of Biomedical Sciences,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2, China. 5 Laboratory of Human Bacterial Pathogenesis, Department of Medical Microbiology and Parasitology, Institute of Medical Sciences,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Shanghai 200025, China. 6 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 and Lineberger Comprehensive Cancer Center,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Chapel Hill, NC 27599, USA. 7 Department of Pharmacology and Moores Cancer Cent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La Jolla, CA 92093, USA. 8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and Li Ka Shing Institute of Health Science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ince of Wales Hospital, Shatin, New Territories, Hong Kong SAR, China. * To whom correspondence should be addressed. E-mail: zhaosm@fud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