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太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小地震也可能死人
whitesun 2010-6-8 17:35
今天听说太原地震死人了,还是我校大四学生,这一方方面说明年轻人懂得生命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说明年轻人缺乏应有的素质,缺乏判断力。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从2层跳下死的,并踩踏伤不少人。
个人分类: 有思有考|3709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普集锦之四 科学的意识
fay2631 2010-6-6 21:52
基本的科学意识的存在与增强,对于每个人幸福安全的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和保障作用,须臾不可离开。 6月5日晚11时阳泉电视台飞播字幕,震情快报:山西省阳曲县发生4.6级地震初报。据我市地震台网测定,2010年6月5日20时58分阳曲县发生4.6级地震,我市普遍有震感。阳泉市地震局。 6月6日网上已普遍传播此消息。据报道,阳曲县地震后,部分村庄土窑洞有裂缝,尚无人员伤亡报告,供水供电正常。地震只有短短的几秒钟,震源深度5公里。太原、阳泉(距离震中100多公里)、石家庄(距离200多公里)均有明显震感。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预报部主任分析,原震区不会再有强震,这个地方是盆地内部的地震比较大,历史上没有发生过比较强的地震。震后,居民反映平静,理性对待地震,保持了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 我在阳泉亲历了地震前后的情况。震时,晚饭后我正在看电视剧《南下,南下》,震时的感觉为上下颠波,震感明显较强烈,可能是离震中较近的缘故。由于受到近期山西地震消息传播较多的原因,就和父母家人到附近公园避灾。山上广场人较多,附近居民大部分人出来躲避,人们提着包,备有少部食品、雨具、衣服等物品。外面微有南风,气温不冷不热。不懂事的小孩子,很快开始互相打闹嬉戏。震后人们并不特别惊慌,反而成了大聚会的好时机,人们相互打听地震的消息。手机可能由于线路拥堵一时打不通,约40多分钟后,传来了震中是太原阳曲县,手机上网也能看到太原市居民在街道上躲避地震的画面。一个多小时以后,人们经不住紧张后的疲惫,睡意的侵袭,天气也渐渐凉了,逐步散去。 山西人经历了由于谣传2月21日凌晨的等地震;又有山西省地震局通过电视台、网络平台发布辟谣信息,而后一二日又发生运城地震的闹剧。山西省地震局、宣传部、科技局为此专门编绘了《防震减灾知识挂图》。人们头脑中对于地震的预防意识普遍增强,这次阳曲县4.6级地震后,就能够比较理性对待,没有引起大的恐慌。 科学启示录:今年国内外地震发生较多,传言较广。科学的意识,这里主要指对于防震减灾的意识需要进一步的增强(包括其它自然灾害)。一是要靠宣传灌输,使人们学习防震知识,增强减灾意识,懂得如何防止自然灾害,尽量减少生命财产损失。二是对于学校、企业、机关等人员较多的地方,应该组织一些有针对性的演练,使人们形成一定的防灾的习惯,有一定的防灾技能。三是要制定防灾减灾的预案,有备无患,关键时能够有组织的开展抗震救灾。教育人民提高科学的意识,提高防止自然灾害的能力和本领,提高科学的素质,仍是一项艰巨重大的任务。 (插图为设在阳光广场的防震救灾科普宣传栏)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73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山西的万年地震史 未来百年 太原强震可能性很小
whitesun 2010-6-6 01:18
   据历史记载,我国境内共发生过17次8级地震,山西有两次,即1303年洪洞8级地震和1695年临汾8级地震。   6级以上地震发生在断陷盆地内   从公元前512年至1991年3月,山西发生5级以上地震69次,除两次8级地震外,有7~7.9级地震4次,6~6.9级地震10次,5~5.9级地震53次。所有6级以上地震都发生在省境中部的一系列断陷盆地之内。   就断陷盆地而言,地震活动的差异也很大。临汾盆地曾发生两次8级大震、9次大于5级地震;忻定盆地多系强度大而频度低的地震;太原盆地的地震强度中等,但频度居全省之首;大同和运城盆地的地震强度和频度均为中等。   据省地震局刚刚被国家通过的《关于太原市活断层探测与危险性评价项目》显示:太原市大体存在18条隐伏断层,原来有隐患、需重点勘探的有7条。 后经勘探,其中汾河西断层、汾河东断层、新城亲贤断层为死断层,即这些断层不会活动,不会发生地震,这一结论将使太原汾河两岸新增数目庞大的规 划用地。   未来百年太原强震可能性很小   太原市未来地震危险性较高的断裂是交城断层(含柴村段和晋祠段),这一段的发震概率相对较高,太原市地震危害性也来自该断层的影响。但太原未来 100年内发生强震的可能性很小(2007年底,评价项目被国家通过后,山西日报曾以《太原未来发生强震可能性很小》为题进行了报道)。这是太原地震局根 据对各条断裂的新的活动性,用先进的探测方法进行研究的结果,采用适合太原构造特点的地震危险性概率评价方法和地震危害性评估方法得出的结论,已经得到国 家专家的认定。   太原上古之前的三次强震   2005年5月24日至6月5日,山西省地震工程勘察研究院在太原柴村乡西张村开挖出一长120m、总宽8m、总深9m的特大探槽。初步探明该 探槽展现出3条断层,断距最大为2.8m,推测这3条断层反映了发生于全新世的3次7级以上地震。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的专家在太原市新近发现一处中国古 代地震遗址。   据专家称:此遗址的发现及大量实物佐证推翻了太原一带未发生过7级以上地震的论断,对研究太原乃至山西的地壳运动具有重要意义。西张村古地震遗 址表明太原历史上至少曾发生大震级地震有三次,震级约在里氏7级至7.5级之间。三次发生地震时间,最远的一次距今1.2万年左右,最近的一次在大约距今 4000年前后。   原中国地震局副局长何永年研究员带领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多名专业人员赶赴太原,现场考察取样。何永年指出:西张古地震遗址的发现,不仅对研究山西地震的历史有帮助,而且还对指导国家今后的防震减灾工作,为城市规划建设避开活断层,提供了科学依据。   太原7级以上大地震仅出现在人类文明出现之前,所以只有地质遗迹,无史料记载。   北宋中期太原强震频发   在有史料记载的地震中,太原历史上发生最大震级的地震是公元1002年在交城县附近的里氏6.5级地震。晋祠三绝之一的圣母殿内宋代的彩塑仕女像受到地震破坏。这场地震一直波及到大同、应县一带,震感强烈。   宋景德年间(公元1004年~1007年)太原又一次地震。   由上可见,1000年前北宋中期的太原曾经是一个强震频发时期,从此之后太原盆地再没有发生过大震。但太原盆地北部的忻定盆地和南部的临汾盆地发生的多次7级、8级地震,都曾波及太原并造成震害。   相对来说,山西北部的大同盆地的地震强度和频度均为中等。破坏性不大,出现频率不高。   临汾盆地最大的四次地震   临汾盆地在金元时期曾经是剧震高发地,历史上有四次大地震。   公元1209年(金卫绍王大安元年),平阳府(今山西临汾市)境曾发生强烈地震。   公元1291年(元世祖至正二十八年)八月初一,平阳府再地震。   1303年(元成宗大德七年),全国普遍发生地震,南至云南,北到内蒙古自治区,东起辽东半岛,西至陕西、甘肃,地震灾害连续不断。   三百多年之后,公元1695年(清康熙三十四年)5月18日,临汾一带第四次大地震,这一次是8级。(来源:山西青年报;张军)
个人分类: 有思有考|4770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果今晚太原还地震
whitesun 2010-6-5 23:37
如果今晚还地震,怎么办?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0年6月5日20点58分,在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北纬38.2,东经112.7) 发生4.6级地震。震源深度5.0公里。 因为我家是太原的,我父母感觉到地震后,第一时间就来看我们,结果我和老婆只顾着哄孩子了,没感觉到。第一反应就是下午6点多下大雨的时候,我和我爸说,今天说不定要地震,怎么给说中了。当时我只所以有这一想法,有三个原因: 第一,下午6点多的雨下的很大,挺恐怖; 第二,一个多月没听报道哪儿地震了; 第三,太原前一段就谣传要地震。 只是当时觉得地震还很遥远,仿佛与我没关系似的。 晚上9点地震了,才引起我的注意,直到10点多才整理一下东西,想该怎么逃生等。 如果今晚还发生地震,如果感觉到了,就会带着孩子跑到公园里,这是我所不希望的,但是我却觉得再有较大的地震的可能性挺大,只是不一定是今晚,说不定是2-3天内的一个午后,但想必也不会超过7级,为此,不避也行,今晚继续看论文吧,其实我并不担心会再地震,很大的话,就只能看运气了。而我向来运气一般,有时候还很差,逃不逃我看都一个样,只要老天开眼,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只要这样我很知足。
个人分类: 有思有考|6578 次阅读|2 个评论
太原阳曲20点58分13秒发生4.6级地震,涿州有震感!
chrujun 2010-6-5 21:56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10-06-05 20:58:13(北京时间),在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北纬38.20度,东经112.70度),发生(M)4.6级地震,震源深度5.0公里。 上面是我的QQ聊天记录拷屏。涿州有较强震感,我发现灯在晃,人坐不稳,持续了一分钟左右。我还以为我生病了。 从地图看,地震发生的位置距涿州不远。 图片来源: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0_06/05/1589865_0.shtml 不知是不是大地震前兆? 今天晚上敢睡吗? 这个地方距太原也没有多远,我担忧啊!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及仪器|6496 次阅读|3 个评论
太原9点地震
whitesun 2010-6-5 21:13
太原9点地震,感觉挺大,但还没听到报道。 补充: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0年6月5日20点58分,在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北纬38.2,东经112.7) 发生4.6级地震。 震源深度5.0公里。
个人分类: 有思有考|21463 次阅读|35 个评论
太原街景
lixuekuan 2010-5-12 15:57
2003年,太原庆祝了建城2500周年,今年应该是2507年了。 太原,古称晋阳,从战国时代起它就一直是中国北方的雄关重镇,历来为兵家必争 之地。早在十万年前,先者们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黄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晋阳文化,西周时,成王将他的弟弟封予唐,后改名为晋。这就是晋国历史的开始,也是山西省简称为晋的由来。  公元前497年的春秋时期,金国的赵简子执政,命家臣董安于在晋水之北的太原大平原建造了一座歼城,取名晋阳,于是便有太原郡,赵、魏、韩三家分晋后,晋阳成为赵国的都城,到秦国时建立了太原都,郡治设在晋阳,从此晋阳城又名太原城。 太原历史上人才辈出、名人云集,从春秋时期到明清时代,许多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从这里走向成功,成就了一番事业,其中,廉颇、狄仁杰、王昌龄、王之涣、白居易等。 太原又是李渊起兵反隋的地方,所以又称龙城。宋朝赵光义打下晋阳城,一把火把太原烧了个精光,号曰铲除龙根。所以太原古建筑基本上都是明清以后的。 现在的太原城和中国的其它大城市没有什么两样,如果非要说出不一样,就是比邻近的省会城市前进的步伐慢一点,立交桥、高架桥少了点。 本来太原是一个文化沉积很重的城市,经过多次拆迁和改造,已经没有任何特点。 一个没有特点的城市是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影响的。 随拍几张了街景,也算留念。
个人分类: 美图欣赏|6439 次阅读|18 个评论
湿地公园里的鸟
lixuekuan 2010-4-6 19:29
清明节加周末有3天假,天气不错,我和妻子决定去湿地公园散步。 太原湿地公园原来是汾河河滩,经过整理和绿化成为太原市市民散步、游戏的好地方。 由于今年气候变冷,这个时候的湿地公园很难看到绿色,可有不少鸟在水里或者草地上嬉戏。拿出相机拍了几张,回来放大看真不知道这些鸟的名字,而且以前也没有看到过这样的鸟。希望知道这些鸟名字的博友告诉我以增加我的知识。 这应该是一种雀: 这种鸟从来没有见过,不知道这叫不叫偷窥。 是不是野鸭子的幼雏?
个人分类: 美图欣赏|5221 次阅读|15 个评论
[转载]中国目前的航天中心
runningabc 2010-3-26 17:14
中国的航天发射中心包括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和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运载火箭的发射试验基地之一,是中国建设的第一个卫星发射场。它位于中国西北部甘肃省酒泉市东北地区,海拔 1000 米 ,始建于 1958 年,占地面积约 2800 平方公里。该地区属内陆及沙漠性气候,地势平坦,人烟稀少,全年少雨,白天时间长,年平均气温 8.5 摄氏度,相对湿度为 35%-55% ,环境条件很适合卫星发射。每年约有 300 天可进行发射试验。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要用于执行中轨道、低轨道和高倾角轨道的科学实验卫星及返回式卫星的发射任务。 1960 年 11 月 5 日,这里成功地发射了中国制造的第一枚地地导弹。 1966 年 10 月 27 日,中国第一次导弹核武器试验也在这里试验成功。自 1970 年 4 月 24 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卫星 东方红一号 以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一号、长征二号丙及长征二号丁火箭已成功发射了 20 多颗科学实验卫星。 1975 年 11 月 26 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在这里发射成功。 1987 年 8 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法国马特拉公司提供了发射搭载服务,使中国的航天技术从此开始走向世界。 1980 年 5 月 18 日,中国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也在这里发射成功。 1992 年 10 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首次为国际用户执行了发射任务,即利用长征二号丙火箭发射中国返回式卫星时搭载发射瑞典空间公司的弗利亚卫星进入预定轨道,获得成功。 1999 年 11 月 20 日, 神舟 号试验飞船从这里发射升空,拉开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幕布。此后, 神舟 二号、 神舟 三号、 神舟 四号、 神舟 五号飞船相继从这里成功进入太空预定轨道。走进中国航天第一港戈壁深处航天城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北的高原地区,地处温带,海拔 1500 米左右,与芦芽山风景区毗邻,是中国试验卫星、应用卫星和运载火箭发射试验基地之一。发射中心拥有火箭和卫星测试厂房、设备处理间、发射操作设施、飞行跟踪及安全控制 设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具备了多射向、多轨道、远射程和高精度测量的能力,担负太阳同步轨道气象、资源、通信等多种型号的中、低轨道卫星和运载火箭的发射任务。发射中心始建于 1967 年。这里冬长无夏,春秋相连,无霜期只有 90 天,全年平均气温 5℃ 。    1968 年 12 月 18 日,中国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枚中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1988 年 9 月 7 日和 1990 年 9 月 3 日,该中心用长征 4 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中国第一颗和第二颗 风云 1 号气象卫星送入太阳同步轨道。此外,它还进行过一系列运载火箭试验。 1997 年 12 月 8 日,该中心第一次执行国际商业发射,成功地将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制造的两颗铱星送入预定轨道。 1999 年 5 月 10 日,该中心用长征 4 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地将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和实践五号科学实验卫星送入轨道高度为 870 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这是该中心连续第七次成功地以一箭双星方式进行的航天发射。   始建于 1970 年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是以发射地球静止卫星为主的航天发射基地,担负通信、广播、气象卫星等试验发射和应用发射任务。发射中心总部设在四川省西昌市,发射区位于该市西北约 60 公里处。该地区属亚热带气候,全年平均气温为摄氏 16 度,全年地面风力柔和适度。这里每年 10 月至次年 5 月是最佳发射季节。发射中心于 1983 年建成, 1984 年以来发射过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及实用通信卫星, 1990 年又将美国制造的 亚洲 1 号 通信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个人分类: 航天活动|2339 次阅读|0 个评论
寒冷的感觉--又下雪了
lixuekuan 2009-12-16 09:18
太原又下雪了,尽管雪不大,可沥沥拉拉下了一整天。我已经不记得这是第几场雪,今年雪太多了,可以说是我到太原这近30年最多的一年。都说气候在变暖,今年我怎么感觉在变冷哪? 这场雪下来,高速又不好走了,菜价会马上涨上去,山西的青菜全部要靠外地运来。 昨天发工资下来,总数少了很多,是因为缴了暖气费,今年太原的暖气费每平方米涨了1.2元。 这几天来课题组要帐的特别多,年底清算后帐上的钱一下少了。昨天签了一个水电费加暖气费的单子就是13万多,水电费仅仅是一个季度的。 看看自己课题组的账本和窗外皑皑白雪,感觉今年的冬天特别冷、特别寒! 大门口有一家结婚的,一色的红色中华车,又喜庆又爱国。 警察也不容易,天寒地冻还要执勤! 协警上岗前:
个人分类: 美图欣赏|4186 次阅读|6 个评论
今天太原又下雪了!
lixuekuan 2009-12-7 22:35
午觉起来,拉开窗帘外面一片白茫茫。又下雪了,没有一点预兆,中央气象台没有预报天竟敢下雪? 拿上小DC,一边走路,一边拍几张。从家到单位走路1分钟,到办公室只要3分钟,羡慕吧!
个人分类: 美图欣赏|5500 次阅读|10 个评论
航拍太原
lixuekuan 2009-11-20 21:59
拍了几张太原的照片,傻瓜机子拍的,效果不是很好,还算清楚。请欣赏! 中间是曾经黄河第一大支流-----汾河,可水已经被城市喝光了。下面是太原的西山。
个人分类: 美图欣赏|6915 次阅读|12 个评论
太原日偏食
guoxiangyun 2009-7-22 15:20
发几张用普通数码相机排的日偏食照片。
个人分类: 科研进展|4274 次阅读|3 个评论
《摄影圈家乡美》徐沟背铁棍
热度 1 lixuekuan 2009-7-9 23:23
太原与晋中一带,早在清代就流传着南庄的火,太谷的灯,徐沟的铁棍爱煞人的民谣,几百年来民间口碑传颂不绝,老百姓以自己特有的审美观和谣谚形式评价着民间社火艺术中的三枝奇葩。其中,太原清徐的徐沟铁棍就是当地民间欢度元宵佳节的一种独具风格的民间社火形式,以其构思奇特、制作精巧、服饰华丽和表演惊险而成为众多社火形式中的一绝。   徐沟铁棍是百姓习惯的简称,包括背棍与铁棍两种形式,也可称作徐沟背铁棍。据史料记载,徐沟背铁棍起源于1162年(金大定二年),是年徐沟设县,恰逢大旱,百姓便举行抬神祈雨活动,得雨后将神像请上供桌,连同身旁两个扮作童男童女的孩子抬着上街游行,始称为抬阁。1560年(明嘉靖三十九年),徐沟祈雨队伍在抬阁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走阁,即由一个大人将童男童女扛在肩上游行谢神,后经传承艺人反复改造,将抬阁定名为铁棍,走阁定名为背棍。1875年(清同治十四年),徐沟知县王勋祥操办社火,大闹背铁棍,此后徐沟背铁棍声望愈隆,逐渐演变为独特的民间社火形式,成为今天铁棍、背棍艺术的雏形。   徐沟铁棍、背棍又是一种人体与器械相结合的表演艺术,经过人们长期的加工创造,人物服饰与扮相逐渐演变成以戏曲人物为造型,以铁棍为连接的人上立人、人上缚人的民间舞蹈形式。尤其是背棍发展变化最为显著,有直顶、旁挂、活心(转轴)和单人棍、双人棍以及三人棍等样式,其制作工艺集中体现了清徐民间工艺美术的精湛与灵性。背棍的结构分为上、中、下三截,下截的铁绊和曲挺历来被认为是民间的绝活,制作巧妙,充分运用了物理学的力学原理,从打造捆绑至插合表演,都准确地掌握了重心与力量的平衡。铁棍的制作,既大气又精密,其总挺、支挺、圆盘、插头等部位最为关键,桌面与总挺整体装饰讲究华丽与活泼相统一,个性张扬与和谐融洽相统一。铁棍在行进中表演,抬棍者众多而步调一致,其奥妙在于传承艺人创造了与众不同的号子,无论起停、转弯、快慢、路滑以及遇各类障碍物等情况,都有特定的口号,即使在欢腾吵闹的环境中,这些口号语言也会格外醒耳。   徐沟背铁棍表演的时间近代以来逐渐固定在每年正月十五闹元宵的社火娱乐之中。表演时,背棍者根据人物角色、故事情节,随着锣鼓音乐节奏迈开步伐、摆动肢体;被背儿童也随之做出相应的表情和舞姿,达到上下默契、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背棍表演时,少则五六组,多则上百组,俯视步履铿锵、尘土飞扬,仰视彩袖挥舞、珠光眩目,教人顿时忘却人间天上。由于背棍、铁棍表演时不说不唱,只以锣鼓音乐和舞蹈动作表演传情,历来被人们誉为无言的戏曲、空中的舞蹈。百姓们视此为喜庆吉祥,家长们希望自已的子女每年都能进入背棍表演队伍,盛服彩妆,凌空起舞;壮年汉子也以参加背棍、展示自已的技艺和耐力为荣耀。   民间祈雨祭祀活动,是源于农业生产和民间信仰的古老风俗。这种风俗历经千年而不衰,因地域不同而有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由于科学文化的发展与交流,清代晚期以后,就全国范围来讲,祈雨的风俗趋于衰亡,原先的活动逐渐演变为民间歌舞艺术或民间体育竞技的独特形式。在山西境内,徐沟铁棍就是由祈雨祀神活动而演化为民间舞蹈形式的突出例子,成为太原乃至晋中等地春节民间社火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表演节目。虽然徐沟铁棍原有祈雨的文化含意被日渐丰富而时尚的戏曲人物舞蹈表演所冲淡,但在很长的时间内,铁棍(尤其是抬阁、划棍)的外观装饰和人物服饰上,一直保留着传统的云纹、水波纹图案,向人们暗示着徐沟铁棍那段隐秘而遥远的历史。(来源:太原日报;聂元龙)
个人分类: 未分类|6450 次阅读|5 个评论
太原之远
fxf 2009-7-5 12:30
今天的太原,在许多人看来,是一座远城,既远离了古代,又远离了现代,所以生活在或来到太原的人们,既感不到古代的沧桑,又感不到现代的轻浮,唯有实实在在的当下。太原作为一座远城,在我看来,既不是偏远,也不是遥远,而是悠远。太原历史久远,风物绵长,曾经作为北方重镇,偏居一方,但在今天,她不偏远,因为即使过了雁门关的大同,也显得生机勃勃,宛如昔日中原名城,何况中部重地太原。不偏远是从历史角度而言的,不遥远却是从地理里程而言的。近几年的发展,太原在人们的眼里,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容易接近的城市,发达的交通,使北方大地上的许多城市,没有了里程上的恐惧,说不上近在咫尺,也是指日可达,太原也不例外,她已经在人们的视野之内。 太原之远,全在悠远,悠远的是其文化。作为一座古城,太原好像并没有延续多少传统下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很难感受到它悠久的文化,唯有现实生活最为贴近。其实并不尽然,任何文化的精髓,其传承的主要载体不在于典籍,不在于建筑,不在于各种艺术之形式,而在于生活本身,透过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习惯和平素喜恶,浸染人的心骨,传承开来,这些日常习俗才是一种文化最大、最深和最广博的藏身之地。从晋祠一路下来,直到东边的双塔,太原有太多的遗迹可寻。且不说晋祠的彩塑和难老泉,单说太原之西的风穴和西北的天门,多次入历代诗人的法眼。太原之北的上兰村,更是风物颇多,不胜枚举,烈石山、崛围山和霜红龛也曾吸引来往旅客,告慰周围的民众。 梳理太原的过往,我们不能不提到与太原有过接触的一些文化名人。李白在太原小住期间,写下了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的诗句,一代诗仙,多少骄傲,策马汾河时,该是怎样的景致。今日断续不堪的汾河,在盛唐时期,应是滔滔不绝,两岸繁绿,草树开花。小李杜中的杜牧,出公差途经太原时,旅途劳累,心情可想,正巧戍楼春带雪,边角暮吹云,好一个春带雪,好一个暮吹云,这样的比拟,心境可见,于是极目无人迹,回头送雁群,排排雁阵,荒凉大地,春寒袭人。似乎在古往,太原的气候更是凉快一些,司马光曾书上国花应烂,边城柳未黄,开封鲜花烂漫时,太原这座边城,连柳枝之鹅黄尚且不见,而入秋之后寒来更早,仍说秋寒早,年年八月霜。其余的几位,裴度、元好问、杨基、于谦、朱彝尊等等,更不消说,有的是山西本土人士,有的在太原做官为宦,太原在他们眼里,不乏风物,也更容易引发对历史的感悟,这些动人心肠的作品,今天看来依旧唏嘘。 提到与太原有过接触的文化名人,以晋祠最为集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在晋祠看到满眼的南方情景,千家溉禾稻,满目江乡田,作为苏州人的范仲俺,肯定没有想到能在边城看到江南场面。欧阳修在晋祠游览时,感慨并州自古多豪杰,战争五代几百年,他在诗中提到宋太宗灭北汉、焚晋阳、斩龙脉、拔龙角一事,可以想见太原当年民风之强悍,英豪之集聚,能令一代枭雄赵光义,大动脑筋、费尽周折,非它方土地可及,龙城太原的说法,由宋之晋阳而风起。太原在当时与晋阳并列二县而已,今天都成为新太原之一域。 与晋祠关系最为密切的,与太原渊源最为深远的人,莫过土生土长的太原人傅山傅青主。这位曾在晋祠居住的明末反清名士,一己之力,横跨诗、文、书、画,精通医术,尤其对书法之见解,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 振聋发聩。傅山凭一己之望,联络反清名人义士,曾几次入狱坐监,深得康熙敬重,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昆山人顾炎武,与傅山多次聚首,后来在山西长久盘桓,有传说顾亭林还在雁北广积财物,如此人物,眷恋北地山西,于今天看来,似乎多少有些不信,其实一方水土自有妙处,何况还有傅山这样的人物。 昨日的太原,作为兵家必争、皇家必防之地,却也有过浪漫,牵人心肠。唐德宗时期,与赫赫有名的韩愈同登进士龙虎榜的福建人欧阳詹,游览太原时,与一妓相爱,二人分别时,约定欧阳詹回长安后前来迎娶。欧阳詹回长安途中,写诗一首寄托相思,诗中道一屦不出门,一车不停轮。流萍与系匏,早晚期相亲,可见二人情重。可惜的是,欧阳詹走后,与他相爱的妓相思成疾,临终前剪下一缕自己的头发,并做绝命诗一首,一并寄赠欧阳詹,以示胸怀。欧阳詹听到消息,狂奔赶到太原,可是爱人已经香飞魂散,欧阳詹痛苦难耐,几次欲死。这个故事或许传说了其中的细节,但这个故事所映衬出的情份,是太原龙脉之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回望太原,不能不提及李唐宗室。李渊在太原任职一年有余,就自立为王,挑战先主,除却个人抱负之外,更多是太原风气感染,想一想其麾下兵士,应该大多是并州男儿、晋阳猛士。从李世民开始的大唐风气,到李隆基的开元盛世,多少李氏后代曾到太原凭吊先祖,激励自我与后人。在我看来,李唐风骨生于太原、成于长安,长安城只不过是迎接了风骨的开放,享受了应有的艳丽。而无生何以言成,可今天,我们似乎已经淡忘了,太原曾经孕育了大唐开创者的风骨。风骨生于太原,意味着此地存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后人,我们常常一厢情愿地将烈烈风骨与文化对立,真是大错特错,文化不是文人情调,你浓我浓,文化更是人类生命力的彰显,强悍无畏为主。试想中日之战,难道仅是战争的胜利,难道不是文化的胜利?中华中庸之道,不是温情蜜意,而是理性务实。辽、金、西夏和元的故事,如果我们简单地用强悍加以解释,多少有些偷懒,因为这背后所隐藏的人类秘密,与孕育生命力的深层文化不无关系,也正是日常生活方式,成就了一个群体的生命力品质,大唐风骨应该也是这样吧。 可今天,老实说,这种风骨已经不易寻觅,原因权且不去管它,事实却是如此。还有多少在太原生活的人,知道揭竿而起的李自成,当年在双塔下的直白吟咏,郝庄两座塔,就把天来穿。穿也穿不上,多放了两块砖。李大王的豪情暴露无遗,双塔的雄伟可见一斑。我们渐渐地遗忘了过去,甚至过去最为自豪的东西也被轻轻地带走了,余下的就是一片混沌的文化栖息地,远看近乎滩涂,近看若有若无。一个耕地文明的民族,不可能轻易失去文化的承接,事实上,文化的内容是分化的、多元的,只不过在某一时段,某种成分比较热闹,某种成分比较安静而已,但这种文化的基调依旧在暗流般静静流淌,直至时机到来,绚烂的风骨会再度辉煌,太原的风骨就是这样,必有重新绽放的一天。
个人分类: 关于生活|4416 次阅读|0 个评论
《摄影圈家乡美》太原汾河公园
热度 2 lixuekuan 2009-7-3 23:45
汾河贯穿整个太原市,把城区分为了河东和河西。由于城市用水量的增加,在汾河上游兴建了两座水库,流到太原市市区已经没有多少水了。前几年把汾河市区段举行的整修和绿化,成了太原市亮丽的风景线。我们单位就在汾河公园旁边,晚上经常去公园散步。有一天正好带着小相机,天空出现了火烧云。记录下来请欣赏!
个人分类: 未分类|6503 次阅读|9 个评论
不得不防的黄土湿陷
pony1984621 2009-6-17 16:35
文/马志飞 1. 案例敲响的警钟 2004 年 3 ~ 8 月,山西省吕梁市岚县顺会乡北白家庄村村民为解决饮水困难,未到有关部门办理手续,自行开凿了 8 眼 30 余米深的水井。结果在 2005 年 2 月,一些村民发现自家菜窖中出现积水, 3 月中旬又发现房屋变形开裂。后来,该村填埋了 4 眼水井,但效果不明显。到 5 月,全村 37 户村民的房屋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形和裂缝,其房屋周边地表 0.3 米以下黄土层变成稀泥状,后经 山西省国土资源厅派出的专家组现场调查,查清了原因:打井不慎打穿地下隔水层,地下水以较大压力涌出,使黄土层湿陷、变软,导致房屋地基不均匀沉降,房屋变形、开裂。 2008 年 4 月 15 日 19 时 30 分左右,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黄寨镇黄寨村刘家堡北侧发生一起黄土坍塌地质灾害, 15 间房屋被破坏,但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太原市国土资源局介绍,灾害原因是由于地下水位抬升,引发黄土湿陷性坍塌。坍塌体长约 70 米、宽约 16 米、高约 20 米。由于预警及时,现场处置合理,没有发生人员伤亡。 2008 年 9 月 7 日晚,太原市杏花岭区杨家峪村由于雨水和地面污水共同作用,出现了大面积湿陷性黄土塌陷,造成部分道路和房屋塌陷、裂缝。灾害直接威胁着东北侧 4 户和西南侧 10 余米高土崖下的 10 户居民的窑洞和平房,以及 56 人的生命安全。间接威胁周边东山煤矿的 3 座 6 层家属楼,居住有 150 余户 700 人左右,以及周边的其他零散住户,经济损失无法预计,后果不堪设想。区国土分局又聘请资质单位编制了《地质勘探报告》和《灾害治理方案》。确定治理范围约 7000 平方米(东西长 100 米,南北宽 70 米,涉及 14 户、居民共 56 人),分两级对土坡进行开挖,挖深 10 米,土方量 15000 方;排除危险后垒石坝,同时分层回填,恢复原貌。经过多方共同努力,最终于 10 月 5 日使受威胁的 14 户 56 人全部搬迁撤离并妥善安置。成功避险一起湿陷性黄土塌陷地质灾害。 2. 什么是黄土湿陷? 黄土主要为黄色的特殊的第四纪沉积物,是在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特种土,一般为浅黄、灰黄或黄褐色,色调有深浅差异,具有目视可见的大孔和垂直节理。颗粒级配均匀,颗粒成分中粉土粒组含量高达 50 ~ 60 %以上,且以粗粉土粒组( 0.05 ~ 0.01 毫米)为主。含有大量的碳酸盐,含量一般在 6 ~ 8 %以上。黄土还可具有其他一些特征,例如无层理性,具大孔隙和空间,含有植物根茎的遗迹,具垂直劈理 , 以及遇水湿陷等。黄土覆盖着全球陆地表面的 11 %左右,集中分布于温带和沙漠带前缘的半干旱地区。中国黄土的分布面积达 44 万平方千米,特别是在黄河的中游地区, 100 ~ 200 米厚的黄土连续覆盖面积约为 27.3 万平方千米,形成世界罕见的黄土高原。 主要分布在我国陕西、甘肃、山西大部分地区,宁夏、河北、内蒙古、东北三省、青海等地也有分布。 有一些黄土,在覆盖土层的自重压力下或自重压力和 建筑物 的共同压力作用下,井受到水的浸扰后 土的结构 迅速破坏,伴随显著下沉,其强度和 承载力 也随之降低,这种现象叫做黄土湿陷,由于这种黄土遇水后 土的结构 迅速破坏 , 发生显著的附加下沉,故称为湿陷性黄土。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 GBJ2590 )的规定, 湿陷系数 大于或等于 0.015 时,称为湿陷性黄土,当湿陷系数小于 0.015 时,称为非湿陷性黄土。湿陷性黄土分为 自重湿陷 性和非自重湿陷性两种,它主要为后于晚更新世 (Q3) 的马兰黄土( 中国 第四纪黄土分期名称之一,标准剖面地点在 北京市 门头沟区 斋堂川北山坡上,因附近 清水河 右岸有马兰阶地而命名。马兰黄土为淡灰黄色,疏松、无层理。底部见有基岩碎屑。其生成期较山西离石午城黄土为晚,属上更新统沉积物。马兰黄土广泛分布于燕山南麓、太行山东麓及山东 泰山 、 鲁山 山麓和山东半岛北侧山麓与山间盆地中。)以及属于全新世 (Q4) 的黄土状土( 黄土状土是由坡积、冲洪积等成因次生的一种黄土,呈黄色、黄褐色,具有近代堆积的特点 ),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西北、华中和华东部分地区的黄土多具湿陷性。黄土湿陷的发生一般是贮水构筑物或输水管道漏水、生产和生活用水等渗入地 下、由于降水量较大而 渗入和积聚以及地下水位上升等 而引起的。 3. 黄土湿陷的危害及其处理措施 黄土湿陷的危害主要表现在突然毁坏城镇设施、工程建筑、农田,干扰破坏交通线路,造成人员伤亡。所造成的建筑物地基的湿陷变形往往是不均匀的 , 属于失稳型的地基变形 , 一般在一两天内就可能产生 20 ~ 30 厘米的变形量。这种数量大、速度快、而又不均匀的地基变形正是建筑物所难以适应的,往往会造成水塔、烟囱等高耸构筑物严重倾斜,房屋墙身破坏,梁、柱等承重结构开裂,以及机器基础倾斜等恶果。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主要措施有:( 1 )地基处理措施,包括垫层法、重锤夯实法、强夯法、挤密法、预浸水法、化学加固法等;( 2 )防水措施,即防止和减少水浸入地基;( 3 )结构措施:包括加大基础刚度使受力较均匀、对长度较大形体复杂的结构物采用沉降缝将其分为若干独立单元等。 有关数据来自: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新华网、中国太原政府网
个人分类: 科普写作|72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卫星梦开始的地方
jlpemail 2007-2-15 08:31
第一次到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时,我22岁。那时,我刚从军校毕业一年多,是某部司令部所属测计队的技术员兼测地四组组长。那时,豪情万丈、充满幻想的我,朦胧中就有一个愿望什么时候能够从事与卫星相关的专业呢? 1987年8月份,我和另外七名同志已经在基地训练场参加过一次演习。发射分队进行的是模拟操作,我们测计队提供的可是成套的数据成果。我们队的任务是先进行一个典型图形测量,也就是由构成三角形的三个三角点确定导弹发射点的坐标,再利用角导线测量的方法标定出导弹射击方向。观测本身不困难,困难的是每个三角点都在山头上,必须携带仪器上山观测。刚下过雨,山路很滑,不要说背着几十斤重的仪器上下山,就是空手爬山也很困难的。艰苦工作了三天以后,观测数据采集回来了。我用自己编写的PC-1500程序计算了观测数据,整理了成果,资料按时上交了,增强了完成实弹发射测量任务的信心。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1987年冬天,我们从青藏高原长途行军数日,来到了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实弹发射任务,工作积极性非常高。担负导弹发射测绘保障任务的干部战士都感觉到了自己肩头的压力,我也不例外,不敢掉以轻心。 还没有到达发射场,天公就不作美,下起了鹅毛大雪。下军列的时候,地上已经是厚厚的积雪了。我们分队的汽车原地打滑时,军大衣都垫车轮底下了,车轮才缓慢前进。 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个细节是:我们推车的时候,一个身材魁梧的首长率领十几个干部朝队伍后面走。一个新兵不知深浅地说:首长,帮我们一把吧? 首长大声笑着说:小伙子,你们人手够了,我还得到前边去推车呢! 队长等首长走远后,教训新兵蛋子:知道刚才那个首长是谁吗?基地司令员! 新兵吃惊地张大了嘴。 发射场上,积雪足有一尺厚,这里就是我们的战场,是我们要进行测量作业的地方。为了保障质量,队领导组织测地二、三和四组各自进行了观测。我率领的是测地四组,张、李等分别负责二、三组。 雪后天晴,发射场上的白雪反光强烈,刺得人睁不开眼睛。我一直不喜欢戴眼镜,更不用说变色镜了。总觉得戴眼镜不习惯、不方便。天寒地冻,隔着厚重的大头鞋双脚都麻木了。双手当然不能揣起来,还得操作经纬仪呢。观测时象征性地带了薄沙手套,不带棉手套或者皮手套,也是便于观测。 观测的结果很有戏剧性:测地二、三和四组观测的导线闭合差分别是2、3和4秒。也就是说,我和两位老同志的成果精度不相上下。三份成果都合格,均交付发射分队使用,并且在上级业务部门备了案。 从末区传来了好消息:我部发射的导弹落点偏差是某型导弹发射中最小的一次,创造了优秀成绩!我旅、我队都受到了上级嘉奖。 这次实弹发射是科学试验,检验了某型号导弹新弹头的性能。蘑菇云散去以后,基地司令员在发射场发表的讲话中评价说:这次发射具有非同寻常的政治意义、军事意义和经济意义。当时,我不完全理解司令员的意思,海湾战争后才明白其中的深层涵义。 1991年夏天,我再次来到了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执行导弹发射测量任务,仍然兼测地四组组长,主要工作仍然是战斗队行联测。 刚到发射中心不久,就下起了雨。雨点是黄色的,弄脏了八七式作训服。第二天,大家纷纷洗军衣,晒衣场都不够用了。幸好,我们是打着背包来的,背包带派上了用场。 太原西北的高原地区,五月份气温仍然很低,发射场上寒风凛冽。我观测时冻得直流清鼻涕,样子挺狼狈,有的记录员跺进了面包车里。 旅参谋长观看了我们的野外作业。那天,基地参谋长也在发射场上,不时看一眼我们架设的三脚架,还看觇板的水准气泡呢,据说将军是懂测量的。 对点的时候,风比较大,用防雨布遮挡仍然漏风,垂线依然摇摆不定。1986年冬季入伍、来自河北曲周县的党员于俊景同志干脆脱下大衣,挡住了风口。经纬仪整平后,垂球尖终于指向了测量标志的十字中心。 我属于紧张发挥型的观测员,看到发射场上有将军在,便兴奋起来,不自觉地加快了观测速度,当然精度还是有保证的。在测站上,我把经纬仪拨动得飞转,读数也干脆利索。有个湖北潜江的兵叫苦:籍组长,慢些吧,记不下来了!很不应该,我生气了:记不下来别记!为抓住有利时机观测,我没有降低速度。 紧张的观测完成以后,记录员兼计算员于俊景同志第一个报出了我最关心的结果:导线闭合差为零秒。我不放心,反复验算,才相信了这是事实。也许是巧合吧,导线闭合差是零秒的情况是很难遇见的。 第二天,旅政治部主办的《战地快报》上刊登了如下标题新闻: 曾经获得基地瞄准方位角连测比赛第一名的籍利平再创佳绩,在发射场瞄准方位角连测中创造了导线闭合差为零的记录。 这就是我两次走进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的亲身经历。而今,我离开军事测绘工作岗位已经三年办,终于从事起与卫星相关的专业,把卫星大地测量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了。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我依然不能忘怀的是: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卫星梦开始的地方。
个人分类: 科苑记事|536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1: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