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数学天才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人工智能名人堂 | 百科全书式的天才数学家-布莱士·帕斯卡尔
Kara0807 2016-12-13 08:04
人工智能名人堂 | 百科全书式的天才数学家 - 布莱士·帕斯卡尔 丘吉尔曾说过, “The longer you can look back, the farther you can look forward. (回顾历史越久远,展望未来就越深远)”,为纪念人工智能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先辈与开拓者们,鼓励更多后起之秀投身该领域,人工智能国际杂志《IEEE Intelligent Systems》自2006年始至今陆续推选出了60位人工智能专家。从本周起,德先生将定期于每周一在微信公众号(D-Technologies)上发布人工智能名人堂60位成员的相关介绍,欢迎感兴趣的读者订阅德先生查看精彩内容。 本期小编将为您介绍 “AI名人堂里面百科全书式的天天数学家布莱士·帕斯卡尔(Blaise Pascal)。帕斯卡尔认为“人是为了思考才被创造出来的”,在他39年的短暂人生里,帕斯卡尔一直用行动向我们阐述了这句话的含义。 帕斯卡尔 1623年6月19日生于法国奥维涅(Auvergne)州的克勒蒙-菲朗(Clermont-Ferrand)城;父亲艾基纳(Etienne Pascal)为克勒蒙城法庭庭长,以博学知名。帕斯卡尔八岁时,举家迁至巴黎。迁居巴黎后,艾基纳和当时社会上的科学家、作家和艺术家经常交往,也常携带帕斯卡尔参与各种学术集会。帕斯卡尔自幼生长在学术气氛浓厚的环境之中,并且受到他父亲的严格教育而没有受当时流行的经院教育;这为他后来的学术思想活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幼年的帕斯卡尔显示了他对研究自然的兴趣和卓越的才能。 十一岁时他写了一篇关于声学问题的论文,探讨振动体一经摸触立即停止发音的原因。这篇文章给他父亲以深刻的印象,以致父亲怕他的智慧发展过早不利于成长而中止向他教授几何学。 但帕斯卡尔却独自钻研几何学并掌握了大量的几何学知识。 1639年帕斯卡尔十六岁时写成有名的论文《圆锥曲线论》,其中提出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定理。这个帕斯卡尔定理,帕斯卡尔称之为“神秘的六边形”,即圆或椭圆的任意内接六边形的三组对应边的交点是在一条直线上。《圆锥曲线论》继承并发展了数学家德札尔格(Desarques,1593—1662)的工作,引出推论四百余条;笛卡尔看到后曾大为赞叹。帕斯卡尔就这样和笛卡尔、德札尔格一起开辟了近代的几何学。从此帕斯卡尔在科学界显露头角,并与当时有名的科学家和思想家笛卡尔、霍布斯、伽桑狄、德札尔格、费玛(?Eermat,1601—1665)、梅尔森(Mersenne,1588—1648)、罗伯瓦(Roberval,1602—1675)等人建立了联系;帕斯卡尔一生的科学工作和思想发展与这些人有着密切的关系。 1641年帕斯卡尔十八岁时,开始设计计算机 ;他曾先后草拟过五十种模型,终于根据齿轮系的转动原理制成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架计算机,能够手摇计算出六位数字的加减法。计算机制造的成功是当时国际科学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在这时候艾基纳病中得到一个冉森派医生的治疗,于是举家接受了冉森教义,这就是所谓帕斯卡尔的 “第一次皈依”。 帕斯卡尔加法机内部的数字圆柱 此后,帕斯卡尔开始从事大气压力的研究;在这个问题上,他完成了由伽里略所开始并由伽里略的弟子托利拆里( Torricelli,1608—1647)所进行的工作。空气有重量的事实至迟在1630年已经被人知道了;伽里略也知道空气是有重量的并做过测定空气重量的实验,但是他没有把水银柱的高度和大气压力联系在一起加以考察。1632年伽里略在他的著作035中曾谈到抽水机只能把水抽到一定高度为止,这个命题就在理论上蕴涵了大气压力的问题在内,但他在思想上却仍然局限于“自然畏惧真空”的传统观念而未能对这一现象作出正确的解释。1643年托利拆里用水银柱做实验,认识到不同气候条件下气压的变化。托利拆里的实验开辟了人类流体力学研究的新时代,它决定性地证明了大气是有压力的,并且奠定了测量大气压力的基本方法。但托利拆里对气压的观念是含混的、不明确的,还没有能确定气压变化的规律。 1646年二十三岁的帕斯卡尔重复做了托利拆里的实验。帕斯卡尔细心研究了水银柱在各种高度不同的地方的变化,从而使气压及其变化的规律问题获得了明确的科学概念。 1647年帕斯卡尔请他的姐夫比里埃(Perier)分别在山顶和山脚用水银柱反复进行实验,观察水银柱高度的变化。帕斯卡尔已确知山脚的空气要比山顶的空气浓厚,因此结论应该是水银柱的高度在高处比在低处更低,亦即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1648年九月十九日比里埃在奥维涅州的普.德多姆山(Puy de Dome,海拔1400公尺)按照帕斯卡尔的设计进行了实验;实验证明在山脚和山顶水银柱的高度相差3.15时,使得当时在场的实验者们惊叹不止。这个实验震动了整个科学界,并且得到科学界的公认(它同时也标志着科学中心在十七世纪中叶由意大利转移至西北欧)。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帕斯卡尔写成他的《液体平衡论》和《大气重力论》两部著作,确立了大气压力的理论与流体静力学的基本规律。 1648年的实验是科学革命史上最动人心弦的实验之一。 它是自从阿基米得以来流体静力学历史上最重要的进步,同时它也是长期以来 “在普遍的革命中发展着,并且它本身便是彻底革命的”新兴科学向旧思想意识作战又一次光辉的胜利;它证明了水银柱的高度是大气压力作用的结果,从而彻底粉碎了经院哲学中“自然畏惧真空”的古老教条。 帕斯卡尔的真空试验对近代思想所起的解放作用,可以和伽里略的落体实验相媲美 ;两人同样以自多德的教条这一长期以来广泛流传的故事,却并没有任何文献上的根据。(可参看伽里略,《两大世界体系对话录》,加州大学版, 1953年。)帕斯卡尔的实验打破了中世纪思想的束缚,开辟了近代实验科学和思想方法的新纪元。这一成功标志着思想领域内两条路线斗争的新高潮:一条路线是由伽里略所开始的近代实验科学的路线,另一条则是传统中世纪经院哲学的路线。 帕斯卡尔就这样以其科学实验、以普通过观察与实验所总结的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有力地保卫并发展了近代实验科学的路线。 随着这一实验的成功,帕斯卡尔并且从思想方法的高度上总结出一套卓越的认识论理论。在题名为《真空论》的论文里,帕斯卡尔尖锐地攻击了当时 “哲学上的权威”,并提出如下的论点: (一)墨守古代权威的教条,绝不是追求真理的态度。 他说: “我们今天对古人的崇拜——本来在各个学科上,它都不应该具有这么大的份量的——已经到了这样的地步,竟致把他的全部思想和神话当成了神谕,竟致敢于提出新的创见来就不能没有危险,竟致一个作家的条文就足以摧毁最坚强有力的依据”。这里的“一个作家”即指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的教条在中世纪是被经院学者奉为权威的。帕斯卡尔坚决反对经院哲学的这种崇古风尚。他认为古人的权威只能在神学和历史学,亦即在凭启示与记述的知识领域内,才能成为根据;“但在属于感觉与推理的题目上,情形就不同了,在这里权威是毫无用处的,唯有理智才能认识它”。事实是否认不了的;因此,他的结论是我们决不可盲从古人与教条,一切科学真理唯有依靠实验和推理才能臻于完善,这是“科学的唯一准则”。 (二)人和动物不同。动物的能力和技巧只是出于天然的需要,它们并不知其所以然,因而只能盲目地不自觉地重复 。 人则可以积累前人的经验,因而具有无穷的能力。积累是无止境的。古人若是活在今天,有着今天凭借,也会像今人一样高明。这并不是今人有什么特殊的优异,而是人类历史进步过程的自然结果。人类绵延相续,其情形正如一个永生不死的人在永远不断地进步一样。崇拜古人是错误的,因为古人实际上只是婴儿。古人的知识也不应该加以蔑视,这是 “因为他们留给我们的知识,可以作我们自己知识的垫脚石”。学习古人乃是为了超越古人,所以不应该盲从古人。今人由于积累了更多的知识而超出于古人之上;“我们的见解更广”,“我们看到的比他们更多”。所以,应该加以崇拜的并不是古人而是今人;可是人们却又何其颠倒:“反对古人竟成了罪行,补充古人竟成了叛逆,竟仿佛古人再也没有留下来任何有待后人加以认识的真理似的”。我们不应该崇尚古人而应该崇尚真理。真理尽管是新发现,但它却比一切古人和古人的意见都更为古老。 (三) “自然畏惧真空”的教条是荒谬的。 1648年的实验证明水银柱的高度是被大气压力所支持,而不是由于什么“自然畏惧真空”的缘故。帕斯卡尔质问道:“说没有生命的物体也有感情和畏惧,说没有知觉、没有生命、甚至于不可能有生命的物体也有感情,还有什么能比这种说法更加荒谬的呢?而且,假如这种畏惧的对象果真是真空的话,那末真空又有什么可以使它们害怕的呢?还有比这更无聊、更可笑的事情吗?不仅如此,假如它们体内真有逃避真空这样一条原则的话,难道说它们也有手,有脚,有肌肉,有神经吗”?毫无疑问,自然本身是没有生命的,它绝不会畏惧什么真空。 所谓 “自然畏惧真空”,只是古人在他们当时的认识条件之下对自然所做的解释。 这篇论文里不但包含有他非常可贵的方法论,即认识真理不能仅凭信仰与教条而须依靠理智进行观察与实验;并且也包含有他的历史进步观,即人类的认识是不断积累的,历史是不断前进的。文中充满了战斗精神,对封建经学笼罩之下的顽固思想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但同时也可以看到,虽然论文以其颂今非古的宣言打破了历来的迷信,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提出了关于科学方法的理论,因而成为十七世纪思想史与科学史上的一篇里程碑式的重要宣言;然而在积极因素之外,其中也透露出了确凿的认识乃是不可能的这样一种消极思想的萌芽。这一思想上的矛盾在十年以后的《思想录》一书中,得到更进一步的表现。 和这个实验相联系,帕斯卡尔还设想了一个逆实验, 即以气压计的变化来测量山的高度; 这个逆实验的工作后来由法国科学家马略特( Mariotte,1620—1684)所完成。 帕斯卡尔又以大气压力解释虹吸现象,并发现气压的变化与气候条件有关,这对后来气象学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启蒙意义。 进行了气压试验之后,帕斯卡尔就转而研究液体平衡的一般规律,并发现了流体静力学最基本的原理,即封闭器内流体任何一点所受的压力以同等的强度向各个方向同样地传递;这就是有名的 “帕斯卡尔定理”。这一定理的发见有着极大的理论上与实践上的价值,它奠定了近代流体力学的基础。 进行过一个时期的流体力学的研究,帕斯卡尔又回到数学工作上来。与帕斯卡尔同时而稍早的意大利数学家加伐丽丽( Cava-lieri,1598—1647)曾经提示过三角形的面积可以用划分为无数平行直线的办法来计算。帕斯卡尔在这个基础上做出了重大的新贡献。他指出加伐丽丽所谓的直线实际上乃是细小的长方形,由此遂导致了极限与无穷小的观念。这一不朽的研究开辟了近代的数学方法,为以后的微分积分学扫清了道路。 此外,帕斯卡尔还从事多方面的科学研究与技术设计 。十七世纪在某些科学史著作中曾有 “天才的世纪”之称。还在青年时代,帕斯卡尔就以他的光辉的科学贡献而侧身于十七世纪的天才的行列。但“天才的世纪”的天才行列并不是凭空涌现的,它是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刺激的结果。海外航行刺激了天文学的建立,水利工程刺激了流体力学的出现,机器的采用“对当时的大数学家来说……就是使近代力学得以创造出来的实际支点和刺激”。没有这个社会物质基础,十七世纪就不会举行近代科学的奠基礼。 帕斯卡尔这些丰富的科学研究工作,是在疾病不断缠绕、身体极其衰弱的情况下进行的。从十八岁起,他就没有一天不在病中,二十四岁时又曾因中风而瘫痪。这段时期内,他和父亲与妹妹雅克琳( Jacqueline)同住在一起,受到他们两人的影响,逐渐注意思想和信仰的问题。 1651年他的父亲去世,接着妹妹又入波罗雅尔修道院。从这时候到1654年为止的两三年间,帕斯卡尔(28岁—31岁)独居巴黎,过着世俗生活。现存的《爱情论》一文,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是帕斯卡尔的著作,并且是这一世俗生活时期的作品;这篇文章全文洋溢着伊璧鸠鲁主义的精神,表明他的冉森主义的思想已经遭遇危机。这时,他和当时的无神论者、自由思想者、人性学者戴巴鲁(Des Barreaux,1602—1673)、米东(Miton)默雷(Méré,1610—1684)等人交游,特别受默雷的影响;同时他又深入钻研从艾比克泰德(Epictetus,50—135?)至蒙田(Montaigne,1533—1592)等人的著作。他在科学中、在哲学中、在沉思生活中又在世俗生活中,探求世界的真理问题和人生的幸福问题,并且往而不返地求之不倦。这一段时期的世俗生活使他有机会比较深入地观察形形色色的社会生活与人世现象,从而为后来的《思想录》提供了多方面的素材。 世俗生活的另一个侧面,赌博,则诱导了他着手研究概率论 。 帕斯卡尔和费玛两人是概率论这一学科的创立人。据莱布尼茨说,十七世纪的数学家们是从计算赌博中的机遇而开始奠定概率论的。帕斯卡尔的友人而兼赌客的默雷提出了如下的问题:赌博进行到任何一定阶段而告中断时,其胜负的机遇应该如何计算?这个问题在当时的学者中间曾轰动一时;帕斯卡尔就这样被引入概率论的研究。帕斯卡尔曾把自己的研究通知费玛,两人分别得出了自己的解答。莱布尼茨于 1672—1676年侨居巴黎时读到帕斯卡尔的研究成果,深刻地意识到这一门“新逻辑学”的重要性,并且进行了认真的研究。继帕斯卡尔、费玛和莱布尼茨之后,历代的数学家如惠更斯、雅贝努义、德麻福、拉卜拉司等人,都曾继续研究过并发展了概率论。由帕斯卡尔所开创的这一学科在近代科学技术的许多部门日愈获得广泛的应用,对于近代理论科学和哲学思想也有巨大的启发,它的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已经为后来的科学实践所证明。 帕斯卡尔的世俗生活时期也是他丰富的科学创作时期。 他的两篇著作《大气重力论》与《液体平衡论》均于 1653年问世;次年他又完成了一系列数论和概率论的研究工作,代数学上沿用至今的有名的“帕斯卡尔三角形”(即二项式系数的三角形排列法)就是在这一年提出的。 1654年11月23日帕斯卡尔乘马车遇险,两匹马均坠死巴黎赛纳河中,而帕斯卡尔本人却奇迹般地幸免于难。这次事故刺激他经历了一番特殊的内心经验,这就是历来某些帕斯卡尔研究者所谓的“第二次皈依”。此后,帕斯卡尔即入居波-罗雅尔修道院,终其余生全心全意地追求宇宙与人生的真理,而且是在激烈的斗争与痛苦之中追求着的。 冉森派的风格是强调理智的,帕斯卡尔所遵循的基本路线也是理智的而非经院的,是哲学的、思考的,而非神学的、教条的。他短促一生的晚年所写的几部重要著作 ——1655年的《与沙西先生的谈话》,1656—1657年的《致外省人信札》与1658年开始写作的《思想录》——都反映着这一思想特点。 自从投石党被镇压之后,耶稣会在法国的活动加强了。在十七世纪法国思想战线上的那场尖锐斗争中,即冉森派反抗耶稣会的理论斗争中,帕斯卡尔作为冉森派突出的辩护人,曾以俗人的身份前后写了十八封抨击耶稣会的信。这十八封信成为当时反耶稣会的教权思想统治的重要历史文献,对新兴的人文主义思想起了鼓舞作用。这部《致外省人信札》和后来的《思想录》,以篇论战的锋芒和思想的深邃以及文笔的流畅隽永已经成为思想文化史上的古典著作,它们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就在沉耽于哲学与宗教沉思的时期,他也没有放弃他的科学研究工作。他的《数学三角形论》经费玛修订后于 1665年出版,书中第一次奠定了关于数学归纳法的证明方法。 他晚年研究得最多和贡献最大的科学问题是旋轮线的问题。 旋轮线的研究提供了十七世纪由于工业技术的发展 “运动和辩证法便进入了数学”的光辉例证,并为后来牛顿和莱布尼兹的工作奠定了基础。旋轮线是当时数学界最有名的曲线,笛卡尔、托利拆里、费玛等人都曾用心钻研过;他则解决了当时被认为是最困难的求积问题。随着这一问题的解决,他又提出了一系列的其它问题向科学界挑战,惠更斯等人都参加应战,他也公布了他本人对于这些问题的解法。这些研究直接促成了微分学的诞生。他的科学业迹曾被十八世纪百科全书派的科学家达朗贝尔(D’Alembert,1717—1783)誉之为阿基米得的工作与牛顿的工作两者的中间环节,这个评价基本上是符合史实的。 晚年的帕斯卡尔又是反对耶稣会的坚决斗士。当波-罗雅尔几经统治当局的严厉打击已经濒于失败的关头,一些冉森派的代表人物都倾向于妥协,唯有他坚持要继续斗争。 因此之故,他几乎与他的波-罗雅尔的朋友们决裂,并且终于在痛苦与疾病之中结束了他天才而又短促的一生。 1662年8月19日帕斯卡尔死于巴黎,享年三十九岁。冉森派与耶稣会的这场论战,作为一场狭隘的神学理论的争论,早已成为历史陈迹;但是他在这场论战的过程中所酝酿的某些光辉的近代思想内容和近代思想方法,却超出神学范围之外而为思想史留下了一份值得重视的遗产。 文章来源:截取自何兆武翻译的《思想录》 由清华大学李力教授、中科院复杂实验室主任王飞跃教授同著,后经李力老师、郭伟老师和杨柳青老师共译的中国智能车领域首本专业技术类书籍《智能汽车-先进传感与控制》已登陆德先生求知书店!欢迎大家关注德先生进店选购!
个人分类: 人工智能名人堂|1822 次阅读|0 个评论
数学偏才的选拔,可乎?
热度 9 arithwsun 2013-8-29 19:1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fb46a470101ez1z.html 数学偏才的选拔,可乎? 王永晖 所谓偏才,就是某科特别强,而其他科特别弱。文科方面,有钱钟书等国学大师,见 网页资料 。 这些事实,作为基础教育的资料,说明我们要善待、要宽待“偏科同学们”,要不拘一格选拔他们。 我要说的是,那是文科,而且是中国的文科,数学学科,也有这样的偏科规律么? 就我所见到的数学家传记,所见到的数学界精英来说,我觉得没有,很多数学大师/精英,文采斐然,更有甚者,有几个原来的专业还偏文,转到数学或科学方面。 刚才洗碗的时候,突然想到这一点,其实,把道理说清楚也就明白了,一个人,如果连话都说不清楚,他怎么做数学。 一个好的数学家,要有好的表达能力,要把抽象的数学公式,在大脑里运转起来,要靠他的理解力,这是内在的表达,而要让同事和学生暸解,理解,则需要外在的表达力。 我们学高等代数的时候,体会最为清楚,往往是把表达写清楚了,题目自然也就做出来了。就我见到的数学家研讲,报告人的研讲能力,总是跟他的数学能力成正比的,像张寿武,刘建亚,像最近的张益唐。 那些语文不好的人,在数学学习上,其实也是会吃亏的,就看吃亏多少的问题,就看功过相抵多少的程度。 所以,我们的工作坊,下学期开始小学三年级数学课外活动的时候,也进一步地强化了过去所做的语文教学,将原先每周一小时的下午语文课,提升到上午2.5小时,隔周进行一次,另一个隔周上午,正是数学课,两个交替进行。 我们的工作坊,以数学为特色,但是就我现在理解来看,我真地有点不相信存在数学偏科天才。文科可能有,因为自然语言为根本,离了数学也能之乎者也。但是数学,不行,因为数学本身也用到自然语言做载体,有一些数学家,思考数学的时候,交流数学的时候,通过电话就能沟通,为什么,因为超脱出了数学公式,化为精炼的语言,彼此会意,即能沟通。 所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强调我们的数学课程,要采用社交性教学法,孩子们要上台讲。 我过去两年带着首师大数学系2011级本科生同学们跋涉,自我感觉还满意,为什么,就是因为其中出现了一批,而不止是两三个,能够把数学讲清楚的同学,Artin, Hecke名著级别的,正在进行时。 这就可以了,本科生能达到这个程度,就满足了教学目标,再下一年,他们能不能继续超越自己,是不是我们得相信命运了。因为,并不容易,想在数学上混口饭吃,下一年是关键起点,前两年,只不过是能确定保研的水平而已。 我们如果看这个世界上最高级别的神童数学家,Terence Tao, 等等, 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都很强,我总是劝诫我的本科生们,多看他们的博客,文字很美。 华罗庚的文字,那也是没得说了,数论导引的序言,写得多凝练,他的文章还进入过中学教材。 所以,想成为数学家,或者,想把数学学好,语文也是基础,这也是我们工作坊招生的一个看点,不是光看数学,我们还要看他的表达能力,这跟他在数学上的潜力相关,偏科对于数学之路来说恐怕是走不长久的。
个人分类: Book-W|6214 次阅读|12 个评论
22岁教授刘路论文即将发表 美国主编评点
热度 40 lihujun 2012-3-29 12:30
22岁教授刘路论文即将发表 美国主编评点
看起来,刘路确实是一个数学天才。但中南大学聘请刘路为教授级研究员的做法,是不是反而不利于他成长(100万奖金或许是恰当的,这样刘路可以衣食无忧,安安安心做研究)?中南大学又能否为刘路的成长提供足够好的环境?先不说中南大学有没有人可以指导他,如果身边没有一些人可以做学术交流,恐怕对刘路成长也不利吧? ************************************* 22岁教授刘路论文即将发表 美国主编评点 来源: 财新网 2012年3月29日 芝加哥大学教授 、《数理逻辑杂志》主编 Denis Hirschfeldt 表示,刘路的论文是数理逻辑近年来最好的文章之一,而美国大学基本上不会聘任没有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士做助理教授 【财新网】 关于 22 岁本科生刘路被中南大学破格聘为教授级研究员的争论,至今没有平息。美国芝加哥大学数学系教授、《数理逻辑杂志》主编 DenisHirschfeldt 教授 3 月 28 日 告诉财新记者,刘路提交的论文是数理逻辑近年来最好的文章之一,也够得上一篇杰出博士论文的分量。 有人质疑,在《数理逻辑杂志》上找不到刘路的论文。 Hirschfeldt 教授解释说,刘嘉忆(注:刘路提交论文时的署名为“刘嘉忆”)的论文已经被接受,最终版本送到了出版商那里,估计很快就会出现在杂志上。 Hirschfeldt 教授说,刘嘉忆之前向他担任主编的《数理逻辑杂志》投递论文。然后,他将论文送给一位评审人,他自己也阅读了这篇论文。当刘路 2011 年 9 月到芝加哥大学参加一个 数理逻辑研讨会时,论文已经被接受。 根据中南大学 3 月 20 日发布的新闻稿, 2010 年,本科生刘路破解国际数学难题 “ 西塔潘猜想 ” 震惊国际数理逻辑界。之后,学校特批刘路硕博连读,并为其 “ 量身打造 ” 培养方案,学校还将其作为青年教师后备人才,进入数学家侯振挺教授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新闻稿还说,刘路大学期间自学数理逻辑,大三时对拉姆齐( Ramsly )二染色定理的证明论强度的研究,被认为彻底解决了英国数理逻辑学家 西塔潘( Seetapun )于上世纪 90 年代提出的一个猜想,并获得 Hirschfeldt 教授的高度赞赏。 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 Hirschfeldt 教授确实对刘路(刘嘉忆)赞赏有加。他表示,这一难题提出来已经有二十年,可能是逆数学( Reverse Mathematics )领域最知名的开放问题。过去这些年,试图解决它的学者名单可以列出一长串, Hirschfeldt 教授 本人亦在其中。而 刘嘉忆 的论文,漂亮地解决了这个重要难题。 Hirschfeldt 教授说,刘嘉忆解决的难题可以被称为“西塔潘猜想” ( Seetapun's conjecture ),但 “西塔潘猜想”这个名词并未在学界广为使用。 Hirschfeldt 教授还说, 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据他所知, 刘嘉忆 的工作是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完成的。 “ 我的理解是,他所在的大学并没有逻辑学家( logicians ),他不得不自学所有的背景资料。这是一项令人惊讶的、确实了不起的成果。 ” 很多中国学者认为,美国一些大学助理教授的学术水准,不亚于中国一些大学正教授的学术水准。财新记者问及,刘路目前在芝加哥大学这样的学校有没有可能获得助理教授一职。 Hirschfeldt 教授的回答是,美国大学基本上不会聘任没有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士做助理教授,如今即使是非常优秀的人士 (very best people) ,在获得助理教授(终身教职序列的助理教授)职位前也几乎总会先做做博士后。 Hirschfeldt 教授说,他不想针对刘嘉忆的个例发表看法,但通常,博士学位不仅仅意味着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虽然论文答辩至关重要。 对于刘路今后的职业发展道路,比如是否有必要到美国一流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或者进修, Hirschfeldt 教授不愿置评。 另据中南大学新闻稿, “ 刘路以其卓越的研究成果被提名 ‘ 影响世界华人盛典 —— 希望之星 ’ ,将受邀于 3 月 31 日 参加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礼堂举行的颁奖大会。 “ 影响世界华人盛典 ” 由凤凰卫视发起,多家中文媒体参与。 刘路接受媒体采访。来源:中南大学官方网站
个人分类: 财新传媒环境科技|26197 次阅读|42 个评论
柳智宇,那个心向佛门的北大数学天才
zhouda1112 2010-9-8 14:37
一时间,柳智宇放弃MIT全奖而选择出家的消息,被传得沸沸扬扬,估计这是近一段时间北大最让社会关注的事件。我跟柳智宇没有正面打过交道,但是由于同在一个院系,所以听到这个消息,还是觉得比较震惊。 第一次接触柳智宇,是在火车上。因为我俩都是回武汉,还订到了一趟车的同一个车厢。那时我还不清楚这小孩是什么背景,也不确定就是数学学院的学弟。但是他一路上都在跟同学讨论矩阵和线性空间的一些问题,所以我至少能判断他对数学是很热爱的。而且,我这人总相信,有数学天分的人在外型上都会有与众不同之处,瘦小的柳智宇就给人这种感觉。 后来回到学校,有一次和同学一起吃饭,在食堂又偶遇了柳智宇。巧的是,我那同学是柳智宇的助教,于是了解到一些他的情况。这些情况大家在网上也都能查到,基本上就是一个有着傲人履历的数学天才。而且,他既然能拿到MIT的全奖,说明他的数学才能在大学期间依然得到显现。 但我想大家最关心的是他一心向佛的行为。我也没有办法了解原因,但是当我听说他曾经是北大耕读社社长的时候,我的矛盾会化解很多。可能北大校外的朋友不清楚这个耕读社。耕读社是北大的一个社团,成立时间很晚,大致是2002年。我来北大的第一年,某一次清晨在经过百年大讲堂的时候,远远就听到朗朗的读书声,走进发现,讲堂门口围聚了十来名同学,手握一本中国经典名著,在齐声朗读着。首次见到这样的景象自然是很新鲜,后来经同学介绍,才知道那就是耕读社的晨读活动。耕读社的理念就是通过诵读中华文化的经典名著,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至今,我仍然认为北大耕读社是北大最特别的社团。据说,从耕读社走出来而出家的不在少数,其中耕读社的创始人北大2002级哲学系研究生邓文庆出家的寺院,就是后来柳智宇选择的龙泉寺。 其实在北大,柳智宇出家的消息算不得特大新闻,我身边的朋友当中讨论这个问题的人也不多。我想这也跟北大的氛围有关,大家总觉得这没有什么好与不好,谁说MIT的全奖就一定比出家更有意义。但我想,就我们所处的社会现实,特别是柳智宇的父母来看,接受起来会难很多。我发现,我们这个社会特别不能接受像柳智宇这样的高材生选择一种看似消极的目标。我们总说,这个国家花那么大精力培养你,父母含辛茹苦抚养你,况且又来到中国最好的大学,也即将奔赴世界上最好的大学深造,理应学有所成回报国家和社会。何以至此呢?而这种事情又偏偏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在本就处在舆论风口浪尖的北大。 这终究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我倒是觉得就时下的伦理观,谴责柳智宇的人应该不会多了,毕竟我还是相信经过近几年的价值观重建,国人还是变得理智和宽容了许多。但是,心里有疙瘩的人不会少。也许是在惋惜一个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的数学天才,因为世俗的我们需要发展。抑或是与柳智宇的父母感同身受,毕竟绝大多数的家长不会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做出这样的选择,即便他们能容忍别人家的孩子这样做。 最近我总在跟一些朋友闲聊,闲聊的话题总是绕不开我们身处的社会。回国后,朋友们总在问我对美帝国主义有什么感触?我最想说的总是,为什么普通美国人可以活得那么单纯简单,可以那么善良诚恳。同样的回答也会来自于有过类似海外经历的朋友。即便是在我们的台湾,那里的老百姓似乎也是如此。我的一个朋友就说,为什么中国大陆的小孩从小的理想都是精英,而他见过一些台湾的家庭,小孩子的梦想就是当一名烧烤厨师或者交通协管员。 有人说,我们的浮躁来自于我们这个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阵痛。但愿快些结束。也希望柳智宇一切如愿。
个人分类: 随想|15125 次阅读|6 个评论
由“剑桥最年轻的数学天才”联想到“少年天才的悲剧”
热度 1 liuhuan0216 2010-9-5 17:48
近日,在网上看到了英国15岁少年阿伦费尔南德进剑桥成为 剑桥最年轻的剑桥生 数学天才生,让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联想起了曾经在马来西亚报纸上看到的 牛津最年轻的牛津生 数学天才的悲剧。马来西亚籍女生,各科优秀数学最最突出,16岁进牛津成为牛津最年亲的牛津生,成为马来西亚人民为之骄傲的名人。她在大学期间成绩一直以来非常优异,被直接报送读牛津数学博士(硕博连读),在读博士的前两年成绩及表现均优异,在博士第三年悲剧发生了:忽然从学校消失,在一年以后被发现在从事妓女工作。在接受采访时她说在读博士的这段时间他忽然觉得太累了。这就是牛津最年轻的牛津生数学天才的悲剧。 今天15岁少阿伦费尔南德等在剑桥读到博士阶段时又会是什么状态了,是成为大师?还是像牛津天才那样说一句忽然觉得太累? 她说觉得大一的课程不难,是的,大一的课程是针对大众学生的是不难,并不难说一位15的少年觉得大一的课程不难就你能说明什么。就如我们的老祖先孔子所说 闻道有先后 ,只是先和后的问题。是不是天才还得看在更深层次的博士阶段能做出什么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 要说年龄的话,那么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中国的小天才xx,9岁上大学,上的是天津师范大学,同样是数学比较突出,在我去年看的报道是 去年大三,12岁,提前一年考研已经考上研究生,那么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15岁时他已经开始读博士了。这是个令人惊讶的天才生,当然这些少年天才小小年纪如此厉害是让我感到敬佩,但是值不值得敬仰还看他日后能不能成为 大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曾经被炒得沸沸腾腾的 少年班天才生 们,如今也应该是成年人了吧,也没有听说当年少年班的天才生们现在在哪个领域出现成为了 大师 。 少年天才屡见不鲜,但是有多少少年天才最后成为大师了呢?这是值得教育家们思考的问题!
个人分类: 评论|8696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5 22: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