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三国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看三国谈伯乐
longfo 2010-6-28 08:31
三国大战,作为 国之 君主,要作为伯乐才可以治理好国家。但是并不是三个君主都是伯乐。 刘备 兄弟治国。管理一个家庭还可以,但是管理一个国家,就很难了。虽然后来请来了诸葛亮,但是三顾茅庐请来的应该是个伯乐,但是整体来看,他是把诸葛亮当人才来用的,而且事实也证明,诸葛亮也就是个人才,做不了伯乐。 孙权 孙权也是打算利用周瑜佐伯乐,但是同样周瑜也不是伯乐。而且孙权有个问题就是没有远景目标,做了一些及其龌龊的事情,比如夺荆州杀关羽。得到了土地,但是失去了人心。同样,《三国演义》描述的孙权手下的人也是分崩离析的状态,比如鲁素和周瑜的关系,这也是孙权的目标问题导致的。 曹操 曹操最大的特点就是营造平台,给每个人提供合适的施展拳脚的平台,而且每个人都互相制约,互相利用。但是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使得自己的大臣失去了制约,而且传位的时候导致司马家族占据了优势。主要原因在于曹操爱才,爱的是文采。失去了伯乐的理性。 综上,如果在传位的问题上理性的话,曹操将会不可战胜。
个人分类: 伯乐论|2216 次阅读|1 个评论
由汉献帝刘协所能想到的
sweetstone 2010-6-27 20:37
如果一个人的一生也可看成是一部历史的话,那么汉献帝刘协的一生无疑是一部屈辱、窝囊史。自古至今,对于极权的渴求,从来不乏芸芸者,而对于皇位的追捧尤为众多,刘协是幸运的,出于皇族,九岁便登帝位。不幸的是他生于宦官当道、军阀混战的乱世,更不幸的是他无治国的雄才和平天下的奇略。在这些不幸的条件下,刘协的幸运反而使他的人生成了一个大的悲剧。 刘协的出生一开始就充满戏剧性,而登上帝位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   刘协的母亲王美人,出身于名门世家,举止文雅,再加上容貌姣好,身材匀称,深得灵帝的宠爱。当时主宰灵帝后宫的是何皇后,出身于屠夫之家,靠贿赂宦官被选入宫并当了皇后,对王美人非常嫉妒。因此当王美人怀着刘协时,怕招惹何皇后更深的嫉妒,就没有告诉灵帝,而是偷偷地堕胎。但服堕胎药没有奏效,孩子还是生了下来。以此可知,刘协还险些错过来这世上走一遭的机会。也不知道是不是在胎中受到了堕胎药的影响,成年的刘协十分的软弱,名为皇帝实为傀儡。这在某些方面使我想起了刘阿斗,襁褓时长坂坡一战后被刘备这么往地一掷,脑瓜子多少受了点影响,以致后来成了扶不了墙的烂泥。刘协成为不称职的皇帝或许多少也是受先天不足的影响。刚开始立太子,灵帝没有选刘协而选的是刘辨,王美人被何皇后害死之后,刘协一直寄居董太后门下。灵帝死后,宦官和众臣为争权相互厮杀,而拥有兵权优势的董卓也去掺和了一脚,率兵直接杀入京城。董卓自称和董太后出于同族,控制住局势后废刘辨,立刘协为汉献帝自封为相国。 好皇帝不是一个人能当出来的,历史上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之所以能于乱世建丰功伟绩是由于身边多谋才和良将。被作为傀儡的刘协,无论是被董卓控制还是被曹操摆布,其实身边还是有许多的忠臣可用的。王允、董承十分的衷心,献帝对他们寄予了厚望,他们也为兴复汉室牺牲了生命,但可惜的是终究是于事无助。还是毛泽东的枪杆子出政权说得好,在那种情况下衷心的文臣固然重要,但能卖命的掌握兵权的武将也不可不重视,如果刘协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拉拢几个大将,或许他的命运会有可改善。刘协不懂用人,身边的仆人也少有他的亲信,以致每每和自己的信得过的人商量大事时只能躲进厕所嘀咕,一个皇帝被逼到躲进厕所议事,不能不说是一大悲哀。刘协的另一大悲哀在于无任何能力保障自己人的生命,哪怕是自己最爱的董妃。玉带血诏的事情败露之后,机灵的董妃主动承罪给了曹操一步台阶下,当可伶的董妃最终被勒死时汉献帝只能含泪站在一边看,一个皇帝无能至此,窝囊的令人悲叹。 历史上如刘协般软弱、窝囊的皇帝不在少数,还有更甚者。大权不好握,皇帝不好当。对于刘协,若他能生在一个平常的百姓家,粗茶淡饭,不去想宫廷里的勾心斗、不去想宫廷外的诸侯割据,简简单单的过活,简简单单的去爱一个人,这样远比要在皇宫中快活!无能的皇帝,不仅是个人的悲哀更是国家的悲哀。
个人分类: 未分类|3478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三国故事的主题诗歌看时代的特点
王铮 2010-6-24 10:49
2010/06/24 中国的经典文学作品,开始都有一个点名主题的诗歌,在现代就往往成为主题曲了。这个主题诗歌反映了时代的建设特征。我所以要说这个话题,就是想从新版《三国》看看我们时代的精神特征。 先看保留下来的三国故事的最早版本,元至治新刊《新全相三国志平话》,这个话本成型年代是宋代初。《新全相三国志平话》开始的诗歌是: 江东吴土蜀地川,曹操英勇占中原。 不是三人分天下,来报高祖斩首冤。 这个诗歌显然很符合现代一些人对曹操的推崇。其对因果报应的推崇,也是对当时社会杀戮的警告。是最初人类利用宗教学说争取人权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同时承认了形成社会集团,追求独立利益的正当性,打破了君权神授的实现。这种社会思潮,带来了宋代和元代的经济活跃也奠定社会分裂的基础。顺便说一句,刘备的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的名言也是这一社会思想的产物。实际上,为了形成社会集团去瓜分社会利益,兄弟的关系的确关系个人命运,比夫妻关系重要。 《三国志平话》基础上发展的《三国演义》,用的是明代词人 杨慎 (1488 ~ 1559) 的词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个诗歌突出的是 是非成败转头空的认识。他强调的是对白发渔樵能把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太平盛世的期望,是典型的人权追求。主题诗歌与整个小说坚持仁政学说一致,反映了当时民众的社会理想。实际上 杨慎生活在正德 - 嘉靖年间。正德年间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文化兴盛,对外交流鼎盛的时期。毛泽东认为明代只有三个皇帝优秀,朱元璋、朱棣和正德皇帝 朱厚照(虽然他被后来的嘉靖皇帝丑化),在一个经济鼎盛时代,民众对仁政的渴望,对人权的追求是社会主流。可惜嘉靖皇帝上台,破坏了明代的发展, 杨慎因为反对嘉靖要封自己没有做过皇帝的父亲庙号,受廷杖,谪戍云南永昌卫,死于戍地。这个小说反映的鼎盛时代的 社会期望一种平静,对变革的保守的思潮在任何国家、任何经济时代都存在。而对人权的强调是永恒的人类主题。 新《三国》电视剧主题歌是 风云起处,苍黄变化,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允文允武,三分天下;鼎之轻重,可以问吗? 弹剑作歌,披挂上马,霸王大业不是空话。男儿碰撞,一团火花;百年人生,瞬间光华。 塞北秋风猎马,江南春雨杏花。千古江山如诗如画,还我一个太平天下。 虽然后面一句有点画蛇添足,但是这个歌曲的积极向上精神跃然电视剧。电视剧问鼎的精神,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心态,无一不是一个正面承认个人精神扩张的时代主旋律。电视剧对不择手段的创业者曹操、司马懿的歌颂也符合我们这个变革时代的流行的美学追求。作品在思想性上超越了张纪中的老版《三国演义》。这种思想性与当年造反派喊着国家者,我们的国家;天下者,我们的天下是一致的。缺乏的就是人权思想,至少缺乏人民的理念。对于这种社会思想政府只有引导的好,才有积极的社会发展后果。不然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七亿人民七亿批判家,人民都起来了,国家处于一种精神亢奋状态,可是以阶级斗争为纲,侵犯人权,国家走向崩溃的边缘。 总之,新版电视剧《三国》代表的社会思潮对中国的冲击将会怎么样,只能拭目以待。
个人分类: 在历史中思考|3977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品三国之司马懿
chxl95 2010-6-19 21:51
(本文仅以《新三国》为素材) 司马懿,一代权谋大师。生在乱世,心往大治;身居陋舍,目视寰宇,其超凡的眼光与韬略,让他在当世豪杰中独树一帜,卓尔不群,他的壮志雄心也因此有了强有力的支撑,最终使得三家归晋,成就功名大业,名垂千古。 司马懿的个性魅力,不是曹操四海皆空的洒脱霸气,不是刘备四平八稳的道德仁义,不是孔明用兵如神的饱学智慧;没有周瑜的自负与自卑,没有庞统的狂傲与不羁,没有荀彧的忠实与固执;他,志在天下却隐忍不发,心为王者却甘委人下;他,眼界开阔看得出大势所趋,深谋远虑窥得见人心向背;他,谋略纵横、冠绝群雄,一生谨慎、如履薄冰,刚毅果敢、厚积薄发。司马仲达,大才如你,旷世几人? 真正的英雄从来都不乏敏锐的洞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曹操赤壁大败,铩羽而归。众将悲泣,士气低迷,曹操欲振三军之气,与众将士推心置腹之际,一阵鼾声骤起,司马懿就此走进了曹操的视线。他选择了在这个关键的时刻,以这样独特的方式走上了历史舞台。乱世年代,那些满腹才华、心怀大志之人无不向往着成就功业,不枉所学,留名青史。他们游走江湖,待价而沽。想必司马懿投曹之前,早已有了一番深思熟虑:刘汉天下土崩瓦解已是大势所趋,乱世纷争群雄逐鹿已然不可避免;各地诸侯,佣兵之重者不乏其人,然能成事者却寥寥无几,他不见得看得出日后的三国并立之局,他能确定的是曹孟德必占有一席之地,俗话说,树大好乘凉,司马懿深知,自身欲成就功名大业,必须假身于曹孟德。于是他审时度势,在曹操大败,锐气受挫,求贤若渴之际,适时地走进了他的视野。他深知曹操眼界非凡,欲获其关注,继而重用,必须剑走偏锋,一鸣惊人。当然如司马懿所料,孟德来牢中探视,一番敏锐透彻、高瞻远瞩的谈话赢得了曹操的赏识,司马懿的谋略胆识可见一斑。 司马懿身怀绝技之一便是他的权谋之术。权谋是一种高层次的智慧,古来各代雄主豪杰都深谙权谋之道,然而将权谋之术发挥得如此炉火纯青、登峰造极者,非司马懿莫属。权谋之一,是识人。识人就是要看透你所关注的人,看透他你才能把握他。司马懿看透了曹操,他知道曹操雄心大略,实力超群,日后可成功名大业;他也知道曹操知人善用,唯贤是举,跟随他可发挥所学,赢得一片天地;他当然也知道曹操为人多疑,所以他一生谨慎、如履薄冰,如此方保得自身平安,为日后崛起留住青山。当曹冲为曹丕所害,曹操命其选一子辅读时,因其时司马懿没能看透几个公子的潜质,因此他以守为攻,自请为冲公子守孝三年,没把握的棋,他不会轻易落子,三载年华,亦不足惜。深入的观察之后,司马懿发现丕公子可承继大统,即向曹操请缨辅佐曹丕,而当曹丕因曹冲之死而受曹操考问时,也正是司马懿给曹丕的赖、诬二字箴言才让曹丕逢凶化吉,全身而退,至曹操辞世,曹丕都是一赖到底,赖得世子,赖得王位。如此一切,正是司马懿看透了曹操自身就是一个敢赖、会赖、一赖到底的君王。权谋之二,是度势。透彻地分析形势是发挥权谋智慧的关键。看清事物的来龙去脉才能预见事情的发展方向,也才能适时采取准确的对策。三国纷争前期,各国之主意气风发,实力雄厚,曹操对汉廷的控制力不可撼动,所以司马氏按兵不动,一心辅佐未来的君王,步步为营地扩充自己的势力,巩固自己的地位。曹操辞世,曹氏亲贵掌权。司马懿清楚曹休、曹真等实为不入流之辈,他发挥才能的时刻已经到来。曹氏将用将疑,但他毫不在意,司马懿知道,时下之势,曹廷没他不行。空城计,或许司马懿给世人留下了笑柄,但换个角度说,如若真的进城灭了诸葛亮,那他司马懿在曹氏眼中还有何用?强敌在,自身的价值在,诛杀孔明,时机未到。后幼主曹芳继位,辅佐者曹爽当然不是司马父子的对手,司马家族的春天因此到来,这不能不说是司马懿准确地审时度势的结果。 司马懿闻名于世的还有他的隐忍之术。大丈夫可厉兵秣马,血战沙场,杀他个酣畅淋漓;大丈夫也可另辟蹊径,来他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能屈能伸,进退有度,是为隐忍的真谛。隐忍之一,是隐。隐即不发,即伺机而后动,讲究厚积薄发,再大的志向,再好的才华,时机不到即草率而出,做不到恰到好处,其后果可想而知。古人有 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 ,司马懿隐于曹廷,视为大隐者也。隐忍之二,是忍。忍即承受人所不愿,人格的侮辱,生活的压迫,生命的威胁,都是忍的对象,而长久如此,还可昂首挺立者,非有大志大毅所不能为。古有勾践卧薪尝胆,韩信受辱胯下,想来司马懿深解其道,否则他不会躬身伺候曹操上马,更不会克制万丈豪情而委身受制于曹氏达十几年之久。 司马懿的身上,还尽显才华魅力。超人之才,让司马懿可以在曹操帐下脱颖而出,得以重用;超凡之才,让曹氏对他百般提防仍不离不弃;超凡之才,让他的生命多次有惊而终是无险。曹操用其才而纵横捭阖,曹丕用其才谋得大统宝位,曹睿用其才而保政权巩固。曹氏三代,用其才,防其人,可谓有他堪忧,没他不行。然而,司马懿其人终非池中物,司马懿之才也非只为他人所用,大才得用武之地,焉能不得功名大业?司马懿未得帝王之尊,时不假年耳。 伟业是目标,雄心是动力,谋略给方向,权谋给方法,才华是武器,司马懿得其全部,堪称千古奇才,一代权谋大师当之无愧! 拙诗一首,结束本文: 拜司马懿 峰烟骤起漫黄沙, 群雄逐鹿赛风华。 赤壁大败谁之过? 孟德稽首问仲达。 两汉传承踞华夏, 三国并起化奇葩。 人间大势何处去? 天象青垂司马家。 人物小释: 司马懿 (179-251) ,字仲达,河内温(今河南 温县 )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西晋 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 大都督 ,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 托孤 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全权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平生最显著的功绩是多次亲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的北伐。死后 谥号 舞阳宣文侯,次子 司马昭 被封晋王后,追封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懿为 晋宣帝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593 次阅读|3 个评论
正统是人民的选择:从科学与管理学偷看历史之十七
王铮 2010-6-16 10:39
2010/6/16 中国可能没有任何时期的历史会如三国历史一样,成为民间流传的历史故事,三国故事的形成,是历史通过故事化从而表达社会要求的过程。社会历史故事化或者说世俗化形成的三国故事,表达了中国人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以至于可以说,不看《三国演义》就不懂中国。《三国演义》之所以有这个地位是因为它凝结了中国人的思想伦理。然而细细一看,这个过程是在演变的,而且今天的电视剧《三国》是这个演化的继续。值得一提的是,在 昨天提到了中国政治伦理对三国的正统性认识,是政府的观点;三国故事反映的是国家政治生态对正统性的认识,是民众的视角。人民,只有人民才能选择正统性。 三国历史成为三国故事在民间流传,似乎在唐代就开始了,因为有记录提到唐太宗评价过三国故事。但是当时故事的思想倾向不得而知。从唐太宗对它的评价看,三国至少有军事教科书作用。换言之,在唐代,三国故事至少部分是作为实用教材流行的。 到了宋代,三国故事已经形成了流行的话本《三分事略》,《三分事略》已经无存,有人考证与保留下来的《全相三国志平话》是同一书。在这个版本中,强调的是一个因果报应的故事:汉献帝刘协是刘邦转世,曹操是韩信转世,刘备是彭越转世,孙权是英布转世。他们三位是刘邦的功臣,被害死,所以神的力量判他们三分刘邦的天下。当年韩信最惨,所以他转世曹操,对刘邦即汉献帝刘协实施直接的报复,当然伏皇后就是吕后了,曹操要杀死他的孩子是理所当然,在并不敬重生命的古代,杀人不算罪不可赦。这时曹操是一个正面英雄形象。故事的结尾是让作为刘氏后人的刘渊重新统一天下。刘渊是匈奴人,也是汉高祖和亲的后代,他建立了匈奴族的国家称汉,政治口号是要在宗庙不血食四十年之后,绍修三祖(刘邦、刘秀、刘备)之业,因此他尊刘禅(阿斗)为孝怀皇帝。刘渊史称光文皇帝,也的确做了不少有利于国家发展的事。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三国故事一方面受佛教的因果循环思想影响,另一方面也是一个政治故事。这个因果报应的政治故事,应该是对晋代以来政治纷争的总结,是官僚告诉皇帝,下层官僚警告上层官僚的故事。它与北宋初年杀功臣不无关系吧。后来在《三分事略》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三国志平话》。现代人考证,《三国志平话》应该是金人的作品,他仍然保留了因果报应的关系。也可能与金的政治有关。故事里刘渊的出现至少告诉统治者,只有得到贵族(功臣)一直支持的皇室才是正统的、合法的,而且这个皇帝应该是汉化的。 《三国志平话》在南宋的流行本有两个故事值得注意,第一个是貂蝉的故事。故事里貂蝉原来就是吕布的妻子,姓任,战乱使得她夫妻分离,流离失所,为王允收为义女,视如亲生。在貂蝉发现吕布在朝为官后,拜月希望夫妻团圆。王允发现后,晓之大义,让她用连环计匡扶了汉室。第二个故事是汉帝杀了十常侍安抚天下。这里的第一故事反映了南宋时期夫妻被战乱离散的现实。值得注意的是,故事告诉人们只有杀了乱臣贼子才能夫妻团圆,貂蝉的故事与汉帝杀十常侍有一致性。反映了南宋的社会问题,人们已经对南宋官僚的腐败不满意了。在这个话本中还说刘备曾经受朝廷迫害在太行山落草为寇,而且他与黄巾军有友好关系。这既是南宋政治的反映,南宋有许多类似岳家军那样的私募军队,希望得到朝廷的真正信任和不被皇帝身边的常侍陷害,因为已经有了岳飞的教训;而且更重要的是,三国故事同时也折射出对下层民众的政治诉求:夫妻团圆,政治清明。因此我认为南宋的《三国志平话》已经有了一定的人民性,他强调了只有关心民众利益的朝廷才有合法性,即正统性。 元代以后,三国故事主要活跃在各种杂剧中。其中,关于张飞的故事最多,这时候的张飞,仿佛水浒传英雄,挑战官府,好打抱不平。刘备鞭笞督邮的历史事实,也在杂剧中成为了张飞的故事。《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和关羽过五关的故事也在这个时候形成。元杂剧的内容很多,但是突出了两个问题,反抗不平等统治和结盟争取社会地位。三国故事的人民性也就在这个时期形成。由于杂剧必须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大众而不是官僚是主要市场资源,政治警钟的故事没有了,人民关心的社会问题成了故事的主题。为什么结盟争取社会地位,义的主题会第一次出现。众所周知,元代社会法律上人分四等,社会公开地支持不平等。元杂剧的三国故事推出了解决元代社会矛盾的办法:个人暴力反抗和结盟。正统性问题已经不再为故事的主题。 明代开始,罗贯中的《通俗三国演义》登场了,与元杂剧不同,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里注入了新元素仁。对仁政的追求,被作者发现通过悲剧美来像社会说教更为有效。对仁的追求,是社会经过元代人权被残暴践踏的历史反思。考虑到朱元璋出生草莽,刘邦也出生草莽,刘备也出生草莽,刘备的仁义成分被作者充分描写,朱元璋建立的政权被社会要求学习塑造出来的刘备。人民用历史故事告诉统治者,政权的正统性应该是以实施仁政为标志而不必如刘渊、李世民要强调血统。曾经有许多屠城记录和人权犯罪行为的曹操被当时的社会思潮不可避免钉到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他的历史功绩对需要宽松政治环境的老百姓来说,变得一文不值。而具有草莽英雄特点,实行人和政策的刘备、诸葛亮成为了故事的主要英雄。我想魏延虽然坚持匡扶汉室,可是却被作为反面人物,应该与他没有好的人权记录有关。朱棣以后,《三国演义》或者说三国故事开禁了。明中期,经济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 清代开始以后,异族统治,社会最初结盟反抗异族的政治生态演化出许多帮会,这时义的主题有突出了,关公戏流行起来。义的社会追求高于了仁。这时候民间流行了一种说法,乾隆皇帝是刘备转世,我怀疑这个说法就是乾隆自己制造的,他用这个故事来团结国家,首先是团结汉族,同时也强调了自己政权的正统性。这种团结汉族的政策,的确得到了汉族上层的承认,乾隆皇帝自称千古一帝。可是社会不公平的矛盾没有解决,孙逸仙看到民主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振臂一呼: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清王朝的正统性被彻底动摇了。 中华民国时期,持续了明代开始的三国故事思想,似乎更多批评曹操。国民党政府提出的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就被指责是发扬了《三国演义》的曹操宁可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思想。我没有查到蒋介石先生谈三国人物的记录,但是当时用曹操影射蒋先生的却大有人在。三国故事以仁义为主体的思想直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才被破除。文革前, 1959 年,庐山,彭德怀检讨说,我是个张飞,心直口快。主持批判会的刘 ** 说,不!你是个曹操,是阴谋家。可见在中共党内, 1959 年仍然认可《三国演义》所传递的三国故事正统思想。不过毛泽东很快表态为曹操翻案。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曹操第一次作为完全正面社会英雄人物出现,被强调的就是他的法家思想,用他作为反仁政的工具,作为践踏人权的旗帜特别符合四人帮的政治意图。不过毛泽东并没有否定刘备、诸葛亮,当出现否定诸葛亮的文章不久,我们就被传达了中央精神:曹操、刘备、诸葛亮和孙权都是革命的法家。谁是反革命的儒家?汉献帝、孔融、李严和张昭是儒家。我想毛泽东知道人们要的是什么?如果把刘备、诸葛亮说成与林彪是一丘之貉,历史将会如何看待他。毛泽东曾经自比秦始皇,但是从来没有自比魏武帝。毛泽东没有糊涂。顺便强调一下,四人帮不是造反派,真正的造反派实际上是让四人帮送进大牢的,所以曹操、刘备这些镇压造反派黄巾的人仍然在文化大革命中高高在上,不过有的批林批孔的文章把镇压黄巾起义的罪过统统算在孔融身上了,因为黄巾是贫下中农呀!虽然矛盾,但那个时期曹操的对公众的说服力在于曹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因为当时的中国在世界上实际上很是孤立,到处是我们要打倒的美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对派。曹操至少符合当时的国家需求。使得国家强大的政权就是正统的,这一点成为了社会共识。 1990 年以后,有一位老人用红笔在全国画了许多圈,社会进入一个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和国有资本再分配阶段,曹操的宁我负人,勿人负我的人生座右铭特别地适合这个资本积累商业社会的竞争,胜利者就是英雄。曹操得到实用主义历史学家、文化大革命的左派、新兴的资产阶级右派和正在希望挤入社会有产阶级青年的认可是必然的,在这些形形色色人物组成的队伍中,曹操的形象至少能够鼓励人们不断的取得成就也而且精神上避开了道德约束的折磨。曹操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还在 1800 年后会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 因此,今天人们说曹魏政权才是正统,曹操才是真正英雄,有历史的必然性。 末了,我相信,坚持建设和谐社会,就得把行仁政,护人权作为的国家正统的的思想,这也是政权正统性(合法性)的基础。
个人分类: 在历史中思考|3605 次阅读|6 个评论
刘备的眼泪
sstone2009 2010-6-15 16:07
刘备的眼泪举世闻名、路人皆知,我们不妨把刘备的成功归结为是他的眼泪的力量,刘备用眼泪打天下,网罗天下英雄豪杰、智慧大才,桃园结义、哭抱子龙、三顾茅庐、临终托孤无不泪水涟涟,终成三国鼎立大局! 刘备的眼泪不单单是从眼睛里流出的泪水,也包括了表面上看来的懦弱,经不起雷声的惊吓、时常的愁眉苦脸、对时局的胸无大志之感然而越是如此,越笼络了天下人心! 刘备的眼泪背后,实在是隐藏了巨大的能量。在男儿有泪不轻弹的意识里,刘备的泪水表达了人类最高的最标致的诚意,让面对他的人为之心动,看到了可为兄长、可为主任的独特气息;让面对他的人为之窃喜,日夜思想、不停期盼的明主仁君非他莫属!在崇尚同情心的汉民族传统里,刘备以其皇族的特殊身份,用泪水极致地表达了懦弱的一面,以此深深地勾起了人们莫大的同情之心,无意之间,心已归之。 刘备的眼泪只是他的一种表达,与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达到了他的一个又一个战术目标,最后构成的他的宏伟的战略实现!这是心理战的威力无比的武器。 刘备的眼泪只是他的一种表达,但不是一种懦弱的心理表现。在他的心底,大概隐伏着光复汉室皇权的使命感。在他的心底,永远有一个宏伟的理想报负,为此,泪水和屈辱算得了什么,都可以不屑男儿之泪、皇叔威仪,实在是有着强大的内心支撑!这种强大即是对未来的坚毅信心! 刘备的眼泪在我的脑海里汹涌澎湃,这与诸葛亮的幸福一样地给我着启发!
个人分类: 随笔|3263 次阅读|1 个评论
找一个主子来效忠
famingkuang 2010-6-15 15:37
看《三国》的好处就在于,能够明白人才的自我定位问题。 1,人才为什么都要有个好主子? 诸葛亮、周瑜、司司马懿等都是绝世的英才,为何不自己举旗做老大,而心甘情愿的做老二呢?这是一个值得每一个自认为是人才的人深思的问题。自古以来,找到主子,走对路线才是人才的最好选择和出路。不过自从推翻了封建王朝后,大伙以为自己被解放了,没有主子和奴才之分了,其实不然,主子还是主子,奴才还是奴才,只是换了个名称罢了。中国近代的三国应该是:日、国、共,国共联盟打败了日,日被打败灭后国共联盟随之破产,共打败了国,再一次统一了中国。如果罗贯中在世定能写出更加精彩的《新三国演义》。 在《新三国演义》里,奴才们称呼他们的主子不叫做主子分别叫做皇军、国民党、共产党。 现在,就是相当讲明主的西方,仍然有主子他们就是那各个党派。只有跟对了主子才有出路,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奥巴马如果不跟随民主党这个主子,现在也不过是一美国黑人罢了。 2,只有对主子绝对忠诚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 战争年代,大家都知道对主子忠诚的重要性,因为你不忠,被称为叛徒,马上就有性命之忧。 如今在和平年代,人们似乎已经不太讲究对主子的忠诚了,不讲对主子忠诚的人都是被一叶障目了,这些人都是走不远的,最终都会被他的主子所抛弃,被一个个揪出来的贪官就是最好的证明。 自命有才而没有奴才可当(找不到主子)是件悲哀的事,找到了主子而又不忠诚于主子是一件更为悲哀的事。 人生的快事莫过于找到主子(或被主子发现),并永远忠诚于主子。 现代中国的一些人之所以这么痛苦就是因为他们找不到主子,或找错了主子。
个人分类: 博客风云|2906 次阅读|19 个评论
历史当年存在在过“蜀汉”吗?
王铮 2010-6-15 08:30
看电视连续剧《三国》,这个号称精心打造的更真实接近历史人物的电视剧,有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那就是电视里诸葛亮、司马懿都称刘备建立的政权为蜀汉,这反映了导演和编剧的心不精,反映了他们的知识不足。 刘备建立的政权,正式的名称仍然是汉,就像刘秀建立的政权称自己为汉一样,决没有称自己为东汉,当然刘邦更没有称自己的政权为西汉。西汉、东汉、蜀汉是后来历史学家为区分不同的历史阶段采用的名词。 刘备建国,为了强调自己的合法性,强调自己就是汉的延续。合法的汉政权从洛阳、许昌迁移到了成都,天祚在他那里延伸,自己是合法的、正统的,由此他的庙号是汉昭烈帝而不是侮辱性的蜀汉先主。如果称为蜀汉,不仅矮化自己,承认自己是个分裂政权,而且承认天祚就断了,政权合法性成问题。就像现在的韩国政府,称自己为大韩民国,决计不称自己为南朝鲜。同样,司马懿也绝不会称刘备政权为蜀汉,而只会称为蜀,称蜀汉就把刘备政权带上汉的称呼,相当于承认魏政权不合法,因为汉还部分存在,天祚未尽,汉献帝的禅让无效,魏政权没有合法性。实际上,称之为蜀汉就相当于韩国政府称朝鲜为北韩了而不是平壤政权,至少赋给对方某种合法性。所以三国时代,刘备、诸葛亮不会称自己为蜀汉,曹丕、司马懿也不会称对方为蜀汉,可能孙权朝廷倒是会称刘备政权为蜀汉,然而还不能用于正式文件中,不然对蜀汉、对魏都是挑衅。电视剧《三国》里诸葛亮、司马懿口口声声叫着蜀汉,反映了导演和编辑的无知。当然,电视剧《三国》比当年张纪中的《三国演义》要好,在张纪中那里,蜀的旗帜反复出现,这相当于当年的国军的旗帜上写上蒋军一样 。(在第92集,蜀汉军队扬起了蜀的旗号,哈哈。) 关于三国时期,谁是合法政权,在中国的封建时代,一直是个大的政治伦理问题。晋是接受魏的禅让的,所以西晋承认魏室合法政权,天祚所在。陈寿《三国志》就在这个政治伦理基础上完成。可惜由于是私人著作,缺少财政支持,所以比较粗略。加上他原来是蜀汉的臣民,在晋政权下生存,就不可能不回避一些问题。可是五胡入侵后,晋政权逃到南方,首都、宗庙都丢了,这样东晋政权强调蜀汉是正统,天祚在南方政权(蜀)汉,当然也在东晋。这样东晋政权编了新史书《汉晋春秋》(习凿齿撰),所谓以蜀汉为正统,魏武虽复汉禅晋,尚为篡逆,遂以晋承汉统。东晋以后,刘宋政权建立,宋武帝刘裕是让晋恭帝禅让的,重新肯定了陈寿的《三国志》,从而强调禅让的合法性。也可能由于刘裕北伐,收复了北方的青、兖、司三州,拥有了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传统首都、宗庙的问题也淡化了,所以《三国志》的正史地位又被肯定。但是《三国志》内容粗糙,对司马懿父子过分吹捧(有点像现在的电视剧《三国》)而为刘宋不乐,为了还原历史,也可能为了强调刘姓的地位,让裴松之主要根据《汉晋春秋》注了,即补充了《三国志》。然而魏与蜀汉谁是正统一直争论不休。争论的原因还在于刘备政权强调仁义,仁义实际上是人权思想,虽然那个时候没有人权理论,但是人们的人权追求仍然存在,中国主体民族称自己为汉民族,就是对各代汉政权以仁义为旗帜的承认。对刘备政权合法性的承认,反映统治者或多或少认识了人权。后来到了司马光编《资治通鉴》时,因为北宋政权继承的是北方政权,也是禅让得来的,故以魏政权为正统。可是靖康之变后,宋政权又跑到了南方,天祚有出现问题了,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是来自蛮族的,人权侵犯严重,于是强调仁义的思想蔓延,以蜀汉为正统思想重新被确认,《三国演义》早期的一些话本就在这时候诞生了,以行仁义,匡扶汉室为政治理想或者说政治口号的刘备、诸葛亮被塑造为新意义下的民族英雄。陈友谅起义,甚至打出了汉的旗号,汉人成为了中国主体民族的统一称呼而不是元政权分裂性认定的汉人、南人。正统性问题一直到了朱棣时代,朱棣是北方起兵,实际上是篡位者,他强调北方政权为正统的。朱棣做得很彻底的事是,把曲阜孔子后裔随着宋政权南逃的嫡长子系的孔子继承权取消,承认元政权扶持的有孔子非嫡长子系后裔的衍圣公地位(元实际上是封孔子为为文宣王,朱棣政权就这种正统性把孔氏降格为公)。明朝初年,《三国演义》是禁书。 1949 年后,毛泽东推崇曹操,史学界或多或少以魏为正统,至少说魏、蜀、吴,不说蜀、魏、吴,有没有天祚思想成分,我就不知道了。实际上,真正的天祚应该是人民的利益。 新版《三国》号称为曹操翻案,我看未必翻了。看了最近几集,我看新版《三国》真正作用是丑化了诸葛亮,似乎还在妖魔化魏延。《三国》中诸葛亮在北伐时表现的是处处受司马懿所制,充满了悲观情绪,说话唉声叹气,处处表现出我所自我安慰的态势:尽力而为,问心无愧,诸葛亮为仁义、匡扶汉室的事业心被删除了,而让诸葛亮与刘禅的对话来贬低诸葛亮。《三国》魏延则是心胸狭窄,狂妄自大。实际上,魏延才是刘备 - 诸葛亮要匡扶汉室,天下归仁事业的真正继承人。有时候我想,魏延是被杀害的,诸葛亮是不是被反对北伐派的杨仪之流暗杀的。为什么诸葛亮会把自己的事业托付给一个小小的参军,而刘禅不久又杀了杨仪。魏延这个人实际上是很得刘备信任的。刘备取得汉中,张飞认为论资排辈,自己应该镇守汉中,结果刘备、诸葛亮选择的是魏延。魏延这个形象被《三国演义》丑化,现在进一步妖魔化,则是一个值得另外探讨的文化现象。《三国演义》里最值得翻案的是魏延,因为他是仁义旗帜的追求者。至于曹操,他组织屠城、组织大规模盗墓,文化大革命给了他有个法家代表的红色标签,有人喜欢是时代的悲剧。 诸葛亮北伐不成功,主要是蜀汉属地太小,人口不足。据现代学者研究但是蜀汉只有 100 万人多一点,吴有 250 万左右,魏则近50 0 万。当然是统计人口。所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让 1 千多户居民从甘陕迁往四川,人口不足呀。《三国演义》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的经典,就在于它写了一个从刘备开始,到诸葛亮,再到姜维在匡扶汉室的旗帜下,不断追求仁义而且失败了的悲剧。古希腊戏剧理论就强调悲剧美。可惜两个电视剧的导演都没有理解《三国演义》的政治伦理,更没有理解悲剧美。从他们让诸葛亮自称蜀汉的情况看,读书太少了。 顺便说一句,曹真不像电视剧里那么无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实际上是曹真领兵抵御的,与司马懿无关。《三国演义》改了事实,使故事人物冲突更集中,但也不像《三国》电视剧就进一步丑化曹真是胆小鬼了。诸葛亮后来出祁山,是魏明帝曹睿下令司马懿不让他出战而坚守的。电视剧《三国》的毛病就是三突出,太突出最后的胜利者司马懿了,媚俗! 关于曹真,见: http://baike.baidu.com/view/38796.htm 半夜 4 点,就被蚊子咬醒了,睡不着,于是拉拉杂杂地写了这篇文章。历史材料完全凭记忆,有问题,请原谅。
个人分类: 在历史中思考|4691 次阅读|14 个评论
感悟篇(1)-比新旧三国,看科技原创
liujian129 2010-6-4 06:00
《新三国》终于浮出水面,网评如潮,褒贬不一。还没播完,就已经创下了很多雷人记录。尽管没抱什么期望,还是大概看了几集。第一印象拍得很猥琐,随便打开两集,没想到里面都有曹丞相这位一代英(奸/枭)雄随地小便的镜头。感觉这个细节有点人性化过头了,哈哈。网上有人说曹操在说日语,有同感。曹操身上有很多乔致庸的影子,外在粗野但内在霸气不足,感觉和《三国演义》里的比相差甚远。据说新版的一个基本立足点就是不再尊刘贬曹,但并没怎么感觉到。新版着意创造了很多旧版淡化的矛盾,比如关张和诸葛之间,周瑜和孙权鲁肃之间,不知是好是坏。鲁肃形象焕然一新,给人眼睛一亮的感觉,比旧版强。旧版中鲁肃在当东吴都督前后形象变化过大,个人觉得是一败笔。虽说鲁肃是一位厚道长者,但也绝不应该是旧版中的之前的窝囊形象。新版将其改造为目光长远、有智有德,应该说是还原了其应有的特征。 整体而言,感觉新版很粗,但也不是一无是处。至少有旧版所没有的搞笑效果,收视率应该不是问题。实际上只是跳着看了几集,难免认识偏颇。。。。。。 记得《赤壁》出来的时候,兴致勃勃地看了上集,然后说什么也不想看下集了。总有一种怀旧或先入为主的情结。从另一方面说,原(首)创的大多最难的和最经典的,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后面的改编、重排和续写尽管大多是对前者的改进或延伸,但总是摆脱不了前者所定的基调,从而也很难超越前者的影响力。 科学研究也大抵相同。原创/首创/创新的方法、思路和观点是最难能可贵的,也是对该领域最能起到引领作用的。
个人分类: 人生随想|3207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果刘备复活
whitesun 2010-5-19 22:19
最近天津电视台上演三国,仿佛主要演绎刘备生平是的,所展现的人格美丽让我惊叹不已,他的仁义之心是无人可比的。由此想到中国目前现状,如果官员爱一些民,做事的时候多考虑一下民心,还会出现幼儿园杀小朋友的事情吗?再联想到科研上,如果像刘备一样坚守得民心得天下的信念,真心做科研,用心做科研,何愁我国不出诺贝尔奖得主。如果刘备活着,让他去搞科研,我相信他能做到世界上最好,是大科学家的料。为此,我认为有关部门应该制定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政策和方案,让中华民族踏踏实实地崛起,而不是忽忽悠悠的树立在东方。
个人分类: 有思有考|2726 次阅读|0 个评论
最近看的电视剧
zhchen10 2010-5-11 16:48
博客开张! 我会将我的科研体会、投稿经历、求学历程、往事回忆以及对一些社会现象的个人评论等发表在此博客上,谢谢关注! 今天谈谈现在正在热播的两部电视剧: 《三国》:在这里我不太想拿此《三国》和以前的《三国演义》进行比较,还是说点别的吧!好像是从五一过后,在江苏卫视、安徽卫视和天津卫视同时播放的,我记得那天晚上我正在找有什么好电视看,结果换了好几个台,都在放《三国》的第一集。估计投资方和制片人将版权同时卖给了这三个卫视吧! 刚开始看的时候,发现是陈好演貂蝉,我老婆看了之后,说了一句:哪儿有这么老的貂蝉啊!我还以为说着好玩的,第二天在办公室上班看新闻时,没想到有好多人都对陈好饰演貂蝉颇有微词,觉得最不合情理的就是貂蝉应该比现在的陈好年轻多了。昨晚我突然对《三国》的集数很好奇,说今天上班到办公室查查。因为情节发展太慢,整个故事情节没怎么放,就已经到十多集了。我一查,好家伙,吓我一跳,总共九十五集,这还不得放个两个月啊。中午吃完饭和老婆到华农散步,我问老婆:你猜《三国》总共多少集?她脱口而出:一百集。我心想:难道她也查了?如果我说是啊,那这谈话也太没意思了吧,所以我故意反问道:你怎么每次都往大的说呢?她马上改口说:五十集?我很平静回答道:九十五集。我和她都笑了,而且她还不忘掐一下我的手臂。 《战士》:我在四川卫视看它的预告片时,就觉得这个片子应该不错,所以就开始关注它,共 28 集。里面的侦查场面还行,看着比较过瘾,但枪战场面和整个故事情节还是不太吸引人。不过在最近没什么电视剧看的情况下,这部电视剧应该会受到很多男性朋友的喜欢。四川卫视要到晚上八九点才开始放,每晚放两集。但是在前天,我突然看到在河南卫视,《战士》一下子放到了十几集,仔细一看,原来河南卫视一天放好几集。真是后来者居上啊。 陈道明饰演的《手机》昨晚刚开始放,听说还不错。不过我怕过于沉迷电视,每晚时间都浪费在看电视剧上面太可惜了,所以就没看,没有开始,那有沉迷之说啊。
个人分类: 音乐电影|2007 次阅读|0 个评论
【连城记】:武汉的湖
等离子体科学 2010-5-9 10:36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武汉周围的湖泊水网,盛产鱼虾。所以除大家耳熟能详的“江城”、“桥城”之外,武汉还有一个昵称,叫做“百湖之市”。 世上以湖泊众多而自豪的地方很多,比如号称“千湖之国”的芬兰、“千湖之州”的美国明尼苏达、“千湖之城”的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等等。明尼苏达和奥兰多笔者都去过,名不虚传。芬兰从地图上看,也到处是湖泊。同样从地图上看,武汉附近,长江两岸,北起桐柏、南抵洞庭,形成一个纵横千里的湖泊群,不输芬兰。 武汉周围的湖泊虽然和芬兰一样,多如繁星,但后者是因为冰川融化而形成的,而前者是由于一个巨大湖泊的“年迈衰老”所致。 事实上,所有的湖泊都是有寿命的。雨水、江河注入所带来的泥沙以及湖中水生物(主要是水草等植物)的“残骸”不断淤积的结果,使得湖面越来越浅,最后成为沼泽。然后渐渐干涸而“死亡”。一个大湖,在成为沼泽前后,因为原来湖底的深浅不同及其它原因,会形成很多的小湖泊。就像起伏不平的路面上积了雨水,会从雨后的一汪深水渐渐变成一片一片的小水洼。 两湖平原古时曾是一个不输北美五湖的巨大湖泊:云梦泽。千里水面,成为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天然分界线。武王伐纣,建立周朝。但南方的楚国,从来没有真正臣服于周天子。周成王封熊绎于楚,不过五代,其四世孙熊渠便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一部春秋,除周天子,称王的只有南方的楚国和吴、越。说明了当时南方在政治上的独立性。只有到了战国,“礼崩乐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之后,魏国首先称王(即《孟子》开篇的“梁惠王”),方开战国七雄的其余六国称王之始。后世有成语“称王称霸”。前半就是指七雄称王、后半则是“春秋五霸”。都是挑战周天子的王权所代表的既有制度。 武王伐纣而其后世周天子不伐楚;西周数百年,楚国基本与中原相安无事;这些事实都说明当时云梦泽还是烟波浩淼、碧水连天,阻断了中原与楚国的联系。到了春秋时期,楚国与中原战事频仍,楚庄王曾几次出兵北上与晋争霸。从一个侧面证明当时的湖水已经开始干涸,形成了一些沼泽和通道。甚至可以大规模行军和运送粮草。 汉高祖统一天下,封韩信在楚。恐信有反意,以“游云梦”为借口,巡行楚地,智擒韩信。说明当时云梦泽还是很大的一片湖泊,值得作为天子巡狩的借口。可是到三国期间,赤壁战场就在当年的云梦泽地区,却不见任何关于这个巨大湖泊的记载。周瑜也只是在鄱阳湖操练水军。看曹军行军路线,不是沿着如今的京广线直取夏口(今汉口),而是绕道襄阳、江陵,再换水路沿江而下。赤壁古战场,在今荆州和武汉之间。如此劳师远征,很可能就是因为当时武汉地区周围已经是沼泽一片,无法行军。后来火烧赤壁,曹军败走华容道。历史记载:道路泥泞,只好用了甲仗军器、甚至老弱残兵铺垫出道路,才得以逃脱。说明这条华容道,就是红军过草地时走的那样的沼泽中的一条算不得路的小道而已。 从汉初到汉末,四百年里,云梦泽就基本消失,成为一片沼泽。留下来的,只有长江两岸的成百上千的大小湖泊。其中最大的洞庭湖,不过云梦大泽的边角而已,竟也得以在近两千年里仍然始终保持着中国第一大淡水湖的桂冠。只是在最近半个世纪才让位给了鄱阳湖。从两湖平原上湖泊的分布区域,大体可以想象出当年云梦泽湖水连天,碧波万顷的壮丽。
个人分类: 天南地北|4999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为歌狂》之一:哭诸葛
pony1984621 2009-10-16 21:31
电视连续集《三国演义》插曲 演唱:刘欢 苍天啊, 你为何急匆匆将他交与秋风, 大地啊, 你为何急匆匆将他揽入怀中。 情愿以死, 换他的生。 好率咱将士再出征。 鞠躬尽瘁, 谁能比? 一生洁白谁人及? 噢......噢....... 苍天你太不公啊, 大地你太绝情! 空留下八阵兵图和瑶琴。 噢......噢....... 蜀国将交付于何人? 生生痛死蜀人心! 十多年前就听过这首歌,不曾想到,第一次被这首歌感动竟然是前些天。刚刚看完2009年新拍的动画版《三国演义》,勾起了对三国故事的无限眷恋,便下载了一些影视剧照和歌曲。《三国演义》已经看过不知道多少遍,却是第一次懂得如何欣赏这里面的插曲。 很小很小的时候,就听老爸讲孔明先生的故事,只晓得他神机妙算,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那时候便幻想着长大能学他一样。 可越是长大,越是觉得童年的童话都渐渐失去了色彩。唯独,诸葛先生,成为我心中永远的神话。 有一次和朋友一起去K歌,唱到最后,实在不知道该选什么歌了,我就点了这首《哭诸葛》,没想到KTV里面居然真的有,也不怕扫了大家的兴了,我满怀激情放声高歌,虽然跟刘欢老师那高亢有力、如泣如诉的嗓音比起来差远了,但自我感觉还非常良好,不知道是被其中那简短的几句歌词感动了,还是被那悲壮、苍凉的音律陶醉了,亦或是真的怀念已经远去我们数千年的卧龙先生了 滚滚长江, 大浪淘沙,无数英雄,化作尘风而去。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诸葛的故事却打动着一代又一代人。这个世界上像诸葛先生这样人,着实不多。但无论是谁,只要曾经感动过我们,就值得我们怀念。 而对于我,如果能有一个人曾被我感动,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歌曲下载: 哭诸葛
个人分类: 我为歌狂|7444 次阅读|2 个评论
诸葛亮为何娶丑妻?
mqjiang 2008-11-15 10:25
转自: http://blog.qq.com/qzone/611994121/1226518242.htm 有句歇后语叫诸葛亮的丑妻家中宝。《三国志》引《襄阳记》亦载:黄承彦者,高爽开列,为南名士,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孔明许,即载送之。时人笑以为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丑是丑,但人家确实很有才,上通天文,下察地理;凡韬略遁甲诸书,无所不晓,确实是家中宝,给了诸葛亮极大的帮助。但有说法曰:诸葛亮甘愿娶丑妻是否别有所图,虽是亏本的买卖却是政治生涯转折点。事实是否如此,韩春呜先生在《诸葛亮成长之谜》中一书中有一番论述。   诸葛亮到隆中没有沉寂多久,就弄出个动静来:娶了黄承彦以丑闻名的女儿为妻。   黄丑丫究竟丑不丑?人家大家闺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谁知道是俊是丑?那么是谁放出风来,说黄承彦的女儿奇丑无比?一种可能是吃不着葡萄的人,另外就是黄丑丫的父亲黄承彦了。   黄承彦是多有城府的人,他为什么要对外宣传女儿奇丑无比呢?还不是不让别人惦记着,而由他这个当爹的来左右女儿的婚事?当他替女儿选中了如意郎君,便主动将女儿送上了门。   这是从黄承彦这方面讲。凡事一个巴掌拍不响,搞对象必须要两厢情愿。自古结婚追求的是郎才女貌,英雄爱美人。在外人都认为黄承彦的女儿奇丑无比的情况下,诸葛亮怎么会答应这门亲事呢?他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权衡比较,才做出出乎世人意料的决定。   我们来做几个假设,供大家选择:首先,假使黄丑丫真的奇丑无比,诸葛亮会娶她吗?不会。   假使黄丑丫确实很丑,但她是自己恩师的爱女,诸葛亮能娶她吗?犹豫,很难同意。   假使黄丑丫确实很丑,但她极有才华,而她的才华是诸葛亮所不具有的,又是恩师的爱女,怎么样?动心,可以考虑,如果丑得不是那么可怕。   假使黄丑丫确实很丑,但她是名门贵族,家庭成员极有权势,又是恩师的女儿,其本人不仅极有才华,还可以帮助自己进入上流社会,为自己驰骋天下提供非常有利的机会与条件,怎么样?倾心。天下哪有十全十美的事情,无盐女钟离春不就是很好的先例。为什么不答应呢?   诸葛亮一口答应丑丫的这门婚事,顿时成了襄阳百姓饭后茶余谈论的话题。诸葛亮又一次成为襄阳地区议论的焦点。   俗话说成家才能立业,诸葛亮成家以后,确实为自己建功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诸葛亮17岁时,抚养他的叔父诸葛玄死了,他成了真正的孤儿。 诸葛玄从南昌辗转来到襄阳,也许是身心受到严重摧残的缘故,让他和哥哥诸葛珪一样,患上了咳血的毛病。大约是在豫章受到的打击太大了,他的精神十分郁闷。刘表虽然没有给他安排什么位置,但是每月的银两钱粮,却让下边人按时送到府上。他整日闭门不出,待在家中长吁短叹,甚至将郎中也拒之门外。这样勉强支撑了一年多,诸葛玄撒手人寰。   都说诸葛亮娶的媳妇奇丑无比,与诸葛亮站到一起极不般配。叔父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完成了自己的婚姻大事。这段婚姻对他来说,究竟是得大于失,还是失大于得?其中是否有什么难言的隐情?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表章中说:诸葛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刘备在隆中第一次见到诸葛亮时,按照罗贯中先生的描述是,诸葛亮身高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眉聚江山之秀,胸藏天地之机,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而对黄氏的容貌仅用了四个字表达:黄发黑肤,既没有谈到黄氏的五官长相,也没有说到她的身材如何。   这不禁让人感到疑惑不解: 黄头发是丑的标准吗?皮肤黑就没有美的元素?这样的断语未免牵强。或许在那个时代,大家普遍都是黑头发,黄皮肤,而这位怎么黄头发,黑皮肤呢?   让很多人不解的是:罗贯中为什么这么描述诸葛亮的媳妇呢?目的无非是让读者为诸葛亮打抱不平,这么漂亮的小伙子,干嘛偏找了这么一副尊容的女人为妻呢?罗贯中不愧是小说大家,应当说,这个目的,他达到了。在人们的印象中,诸葛亮的媳妇很丑,似乎已经是定论了。   过去讲,郎才女貌,那是一般人理想当中的婚姻。男儿才貌双全,女人奇丑无比,这一对怎么会走到一起,成为一家人呢?   对黄氏而言,诸葛亮是模范丈夫吗?有史书为证,诸葛亮与黄氏婚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孩子。在东吴的哥哥诸葛瑾,特意将自己的儿子送给诸葛亮为养子。有了养子以后,夫妻二人也不知道怎么理顺关系了,开始了生儿育女。不过,诸葛亮在蜀国生活安定下来以后,也还是纳了妾。由此,不能不让人推断,他们的婚姻不一定美满。   有人讲,诸葛亮与黄氏结婚,纯粹是上了老师黄承彦一当。黄承彦在襄阳属于社会名流,经常出入于上层社会,与诸葛亮是亦师亦友。经过观察,黄承彦看诸葛亮小伙子不错,要才有才,要模样有模样,说不定将来能有什么大一点的出息;加之诸葛亮父母双亡,家庭没有什么负担,在襄阳除了姐弟之外也没有什么亲戚,这不是打着灯笼也难找的好事吗?何不让他成为自己的女婿呢?于是,老谋深算的黄承彦一步步采取行动,让诸葛亮一步步就范。   诸葛亮当时在襄阳的的处境,不说举目无亲,也是没有什么依靠。他知道,要打算在襄阳安身立命,出人头地,就得有个依靠,就得有个家。黄老先生既然有意,我还有什么说的呢?当诸葛亮一表示同意,黄承彦生怕夜长梦多,立马将女儿给送到了卧龙岗。简直是急不可耐,或许是担心诸葛亮醒过梦来反悔。这样一来,生米熟饭,小子,你就踏踏实实当黄家的姑爷吧! 黄承彦的这一手,不说是拉郎配,也是欺负人家诸葛亮在襄阳人地两生。黄家丑丫头拣了个大便宜不说,让当年的襄阳城街谈巷议,把诸葛亮当作傻小子,是上当成婚的反面教材。  诸葛亮在与黄丑丫的婚姻上吃亏了吗?诸葛亮真的在择妻问题上冒了一回傻气?诸葛亮是什么人,他能干亏本的买卖吗?有人说,诸葛亮娶黄丑丫为妻是一点也不亏,要说般配,那也是一点不假。因为,若论诸葛亮当时的自身条件,没打光棍就相当不错了。   为什么呢?你想,诸葛亮当时要权没权,要势没势,要钱也没有几文。一个山野村夫,襄阳郊外的农民,高攀一个大家闺秀,那还不是天上掉馅饼?让诸葛亮自个儿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就是说:咱一个普通老百姓,靠种地活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保着命就不错了,哪还有什么非分之想?   再说,你诸葛亮的模样上高大英俊,可那也不能当饭吃。要是靠体力吃饭,你诸葛亮的身体也不怎么样,腿脚受过伤,还有风湿性关节炎。就这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条件,老黄家不说瞎了眼,也是把女儿往火坑里推呢!你还有什么委屈的呢?   还有人说,诸葛亮是受齐文化的影响过重,中了流毒。诸葛亮祖籍琅琊郡阳都县,乃春秋时齐国故地。他娶丑媳妇,是学齐宣王,娶丑女无盐的典故。古今中外,爱江山更爱美人的政治家、军事家不乏其人,有道是英雄爱美人。历史上为了美人丢了江山的也大有人在。   当然,对于有志向有理想的年轻后生,如果能克制自己的欲望,把实现理想作为自己的第一目标,一切都围绕着实现理想而运作,包括谈恋爱,找媳妇。那自然会让人刮目相看,或者是街谈巷议了。笔者写这些不是让有志青年都通过婚姻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果大家都如此那这个世界还何谈爱情?对于婚姻与爱情的选择没有定式,这取决于个人的选择,取决于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取决于很多的现实的因素,也很难说对错。   单就诸葛亮娶黄承彦之女来说,应该说是他政治生涯的一个转折点。不说老丈人为女婿有一个锦绣前程竭尽全力,黄丑丫为日后蜀国军队科技进步做出贡献,单是通过与刘表、蔡氏集团的这种姻亲关系,诸葛亮至少可以经常接触荆襄地区的上层人士,洞悉天下大事和荆襄军政人物的动向,了解和掌握各个政治集团的厉害关系,快捷地获取全国形势的资讯。   正因为有了这些便利条件,才让他对天下形势有了一个正确的估价,对刘备提出重整河山三分天下的战略设想。
个人分类: 天马行空|312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七言狂歌:读三国演义论英雄(滚滚来兮滚滚去)
yue 2008-10-6 14:28
滚滚来兮滚滚去, 笑话笑尽英雄。 最成功时最失败, 最真实处最是空。
个人分类: 朝夕拾花-----诗意|3729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6: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