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期刊传播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宋轶文,姚远:晚清无线电报技术经由期刊在中国的传播
kexuechuanbo 2010-9-7 15:28
晚清无线电报技术经由期刊在中国的传播 晚清无线电报技术经由期刊在中国的传播
个人分类: 弟子学位论文|22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刘小燕,姚远:《农学报》与其农业基础科学在中国的传播
kexuechuanbo 2010-9-7 15:27
《农学报》与其农业基础科学在中国的传播 《农学报》与其农业基础科学在中国的传播
个人分类: 弟子学位论文|1979 次阅读|0 个评论
宋轶文,姚远:民初无线电报技术经由期刊在中国的传播
kexuechuanbo 2010-9-7 15:24
民初无线电报技术经由期刊在中国的传播 民初无线电报技术经由期刊在中国的传播
个人分类: 弟子学位论文|2228 次阅读|0 个评论
姚远:《六合丛谈》与其数理化传播
kexuechuanbo 2010-9-7 15:04
《六合丛谈》与其数理化传播 《六合丛谈》与其数理化传播
个人分类: 团队发表论文|2379 次阅读|0 个评论
原付川,姚远,卫玲:《西国近事汇编》的期刊本质及其出版要素再探
kexuechuanbo 2010-9-7 15:01
《西国近事汇编》的期刊本质及其出版要素再探 《西国近事汇编》的期刊本质及其出版要素再探
个人分类: 弟子学位论文|2275 次阅读|0 个评论
姚远:衷心恭贺《宝鸡文理学院学报》届而立之年
kexuechuanbo 2010-9-6 23:45
衷心恭贺《宝鸡文理学院学报》届而立之年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编辑部: 欣闻《宝鸡文理学院学报》创刊三十周年,谨向你们表示热烈祝贺!向全体编辑人员致以亲切的问候! 宝鸡为吾华夏始祖炎帝的诞生地,也是周秦王朝的发祥地。然而由于地气逐渐东移,秦之西域,虽为祖庙所在,却辉煌不再。仅以科技期刊为例,历史上也仅见有宝鸡中国工业合作协会西北办事处于 1939 年 11 月创办的《西北工合》半月刊,而且仅办 8 卷 80 余期,即于 1945 年 2 月停刊,另于 1939 年 11 月同时创办的《西北工合通讯》旬刊( 1943 年起改为周刊),出版 46 期之后,也于 1944 年 4 月停刊。自有宝鸡大学、宝鸡文理学院之后,才有了依托于此学府的大型学术期刊问世,我亦曾为此之公开发行奔走呼号,略尽绵薄之力。三十年来,你们立足地域文化,根植学术,积极创新,务真求实,使《宝鸡文理学院学报》成为众多学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经国济世,探求新知的重要依托,成为西府最高学术论坛。这三十年,你们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认真执行党和国家有关新闻出版的政策和法规,大力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风气,为繁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推动学术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也是这三十年,学苑溢香,捷报频传,你们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社科版》荣获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陕西省优秀社科学报;《 CAJ-CD 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周秦文化与青铜器栏目为全国第三届社科学报名优栏目;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收录,成为多个数据库来源期刊。《自然科学版》从 1995 年以来先后被美国《数学评论》 (MR) 、《最新数学出版物》 (CMP) 、《数学文摘》 (MathSciNet) 、《化学文摘》 (CA) ;德国《数学文摘》 (ZBl) 、俄罗斯《文摘杂志》 (P Ж ) 等国际重要检索系统列为收录刊源;同时也是国内《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化学化工文摘》、《电子科技文摘》、《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文摘》《全国报刊索引(科学技术版)》、《中国学术期刊 ( 光盘版 ) 》、《中国期刊网》、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多家专业文摘检索系统或数据库列为收录刊源。 2000 年以来,《自然科学版》先后被评为陕西省优秀科技期刊,并获一等奖;《 CAJ-CD 规范》执行优秀奖。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科技部经过评审列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被陕西省科学技术厅评选为陕西省科学技术类特色期刊 ; 2006 年、 2008 年、 2009 年分别被中国高校自然科学研究会、陕西省高等学校学报研究会多次授予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等荣誉称号。 值此三十年刊庆之际,回顾三十年辉煌历程,希望你们在新的机遇面前,开拓创新,务真求实,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衷心祝愿《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能为西部的学术发展、思想交流、新知传播做出更大的贡献。 正可谓:古有吕望公垂竿钓侯于渭涘,道峻匡周;今有宝文理传道授业于姜水,功崇国西。以区区学报为斯文道统所系,成朗朗宇内聚信息知识之源。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关学沃土,荧烛末光竟成大器网络天下。故土风流今在此,名垂竹帛标青史。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再为《学报》寿。 陕西省高等学校学报研究会理事长 西北大学博士生导师 姚 远 2009-12-25
个人分类: 期刊传播史论1|3402 次阅读|0 个评论
姚远:《北直农话报》传入的西方农学及其科技传播学意义
kexuechuanbo 2010-9-6 23:37
《北直农话报》传入的西方农学 及其科技传播学意义 姚 远 1 ,  黄金祥 2 ,  颜 帅 3 ,  陈浩元 4 (1. 西北大学学报编辑部 , 陕西西安 710069 ; 2.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 河北保定 070001 ; 3.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 北京 100083 ; 4.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 北京 100875) 摘要 : 试图运用科技传播学方法 , 重新认识《北直农话报》的农林学术内容、学术价值和在全国所处的地位。认为 : 该刊为清末学堂所办仅有的两份农学期刊之一和中国北方旱作农业区创办最早的综合性农学刊物 ; 它是中国近现代经由日本传入西方农学这一历史过程的见证 ; 其传入的西方农学具有新的系统性 , 特别是关于西方啤酒酿造技术、北美水稻生产技术、日本科学选种法等科学实验方法和俄国农业教育体制 , 以及农作引种、制造、展览和蚕桑、植树造林等实践 , 在农林科学技术的西学东渐中具有首创性。 关键词 : 《北直农话报》 ; 日本农学 ; 西方农学 ; 啤洒酿造 ; 农业教育 ; 科技传播学 ; 中国科技期刊史 中图分类号 : G 239. 29 ; G 649. 29          文献标识码 : A The agricultural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introduced by the J ournal of Beizhi Agricultural Science from the West and its signif icance in sci - tech spreading YAO Yuan 1 , HUANGJ in 2 xiang 2 , YAN Shuai 3 , CHEN Hao 2 yuan 4 (1. Journal Editorial Department , Northwest University , Xi p an 0710069 , China ;2. Journal Editorial Department ,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 Baoding , 071001 , China ;3. Jorunal Editorial Department ,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 Beijing 100083 , China ;4. Jorunal Editorial Department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 Beijing 100875 , China) Abstract : The research methods in sci - tech spreading are used to re - appreciate the agro - forest ry content s , academic values and social position of the Journal of Beiz hi A gricul t ural Science . It isconcluded that this journal is one of the only two agricultural journals published by Chinese colleges in late Qing Dynasty , and is the earliest agricultural journal in the dry farming regions of North Chi na. The journal is confirmed as a withess of the int roduction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 rom western count ries to China through J apan in modern times. The int roduced agricultural sciences are found to be systematized , especially in the technologies of beer - making in the West , rice produc tion in North America , seed selection in J apan. It also int roduced systematically the agricultural ed ucation systems of russia , together with the pracices of crop int roduction , manufacture , exhibition , sericulture , silviculture , etc. Therefore , the journal , Beiz hi A gricul t ural Science , stood as the pio neer in agro - forest ry technology int roduction f rom western count ries to China. Key words : Beiz hi A gricul t ural Science ; agriculture in J apna ; agriculture in the West ; beer - making ; agricultural education ; sci - tech spreading ; history of chinese sci - tech journals 收稿日期 : 2005 - 03 - 20 基金项目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 ( KJCX 2 W6)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70150002 2 G01) ; 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基金联合资助项目 发表于: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第 28 卷第 3 期 第 107-113
个人分类: 团队发表论文|22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姚远:《北直农话报》的白话科技传播语言研究
kexuechuanbo 2010-9-6 23:34
《北直农话报》的白话科技传播语言研究 姚 远 1)  黄金祥 2)  颜 帅 3)  陈浩元 4) ( 1) 西北大学学报编辑部 ,710069 , 西安 ;2)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070001 , 河北保定 ; 3)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100083 , 北京 ;4)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100875 , 北京 ) 摘 要   基于期刊传播学原理 , 对直隶高等农业学堂创刊于清光绪三十一年 (1905 年 ) 的《北直农话报》半月刊的白话农学传播语言进行探讨。 《北直农话报》对科学术语、外来语、注释、图表等作了通俗化处理 , 使用了大量口语、俗语或方言 , 也使用了大量的故事、笑话、对话、座谈等形式增加趣味性 , 从而达到了 以通俗之文 , 达科学之理 , 野老田夫亦能通晓 , 实于农业有裨的良好效果。这在我国早期科学技术白话文的进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其中 , 有关农学、林学、气象学、病虫害命名、啤酒酿造、农产制造、土壤与肥料方面的一些名词、术语、译法、图表使用、注释出处等奠定了以后逐渐规范化的基础。《北直农话报》对我国科技书面语文化的贡献 , 不仅限于使文字从人工记忆向科学知识贮存的转化 , 它还脱离口语传播的局限 , 在农学家 ( 叙事者 ) 和野老田夫 ( 受众 ) 间构建起一个有效运转的科技白话文传播体系 , 从而不仅成为创立科技期刊白话文体系的先锋 , 也成为推动农业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发展以及教化民风的原动力之一。 关键词  《北直农话报》半月刊 ; 期刊传播学 ; 科技传播语言 发表于:编辑学报 2005 年,第 17 卷第 3 期 ,第 157-159
个人分类: 团队发表论文|2373 次阅读|0 个评论
姚远:《农学月刊》与“五四运动”前后科教兴国思想的传播
kexuechuanbo 2010-9-6 23:30
《农学月刊》与五四运动前后 科教兴国思想的传播 姚 远 ( 西北大学学报编辑部 , 陕西西安 710069) 摘 要 : 运用传播学方法和科技期刊文献考证方法 , 对直隶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创刊于 1918 年 9 月的《农学月刊》及其科技传播思想做了初步研究。认为该刊从农业科技视角对中国农业不发达的原因、如何借鉴西学和倡导科教兴国 , 并在以期刊为媒介传播科学思想方面做了创造性的探索。 (1) 《农学月刊》与直隶高等农业学堂于清光绪三十一年 (1905 年 ) 创刊的《北直农话报》为一脉相承的关系 , 它也标志着河北农业大学前身所创办的一系列农业科技期刊的一个重要转折 , 由此始改白话为文言 , 改通俗为学术 , 改订阅为普赠要冲。虽然 , 其栏目设置上还有农家余兴这样的通俗性栏目 , 但主要内容已为论著、论说这样的学术性栏目所取代。其学术内容和水平也由过去《北直农话报》以译介日本农学为主 , 而转向直接引进西方农学 , 甚至对诸如日本仅宜海岛性气候的林学还有所批判。然而 , 其交换知识、互资研究、以发表学生成绩和连络农业者、 藉为农事改良之一助的宗旨未变。当时 , 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所办期刊随即停刊后《 , 农学月刊》不仅是全国农业高等学校惟一的农学期刊 , 也是整个北方地区惟一的农学期刊。 (2) 《农学月刊》除继承原《北直农话报》在广泛与农会、农场、农校、农家联络沟通的传统以外 , 还对《北直农话报》益加调查的传统 , 有新的发扬和光大 , 报道不少学生的暑假调查、星期日调查、实习调查等 , 并认为惟调查可得真学。这些调查信息反馈回校 , 反馈回刊 , 促进了学校教育 , 促进了刊物对新学理的再探索。其第 3 期的 16 周年校庆与农业科技展览专辑 , 还创造了一种新的科技传播模式 , 即校庆 + 会展 + 期刊专号 , 并称其达到了传播学说 , 与社会同声相应的良好效果。其中 ,4 万余名参观者 , 既睹实物 , 又闻其详说 , 既可用显微镜自测 , 又可听演说知所以然 , 形成了教员、学生与农事者的水乳交融 , 收宏大效力。这既是直隶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在教育传播模式上的创造 , 也是《农学月刊》以专辑形式集中报道和传播重大科学事件的创新。其所载学校 16 周年大事记 , 也集中反映了 1902 年至 1918 年学校的农业教育传播和农业科技传播的成就。 (3) 《农学月刊》创刊之际 , 正值五四运动前夕 , 故其极力推崇科学与民主 , 指斥守旧、封建、迷信、官僚和农政不为 , 努力传播科学与教育兴国的思想。其无论是论述农业落后、林业落后、蚕桑业落后 , 还是工商业落后 , 一旦涉及原因 , 均归结为科学不振、教育不兴 , 主张以科教立国、富民富邦。而且 , 对日本岛国海洋性林学已不是盲目传入 , 而是主张不可不研究本国之林学。办刊者将以近代自然科学为基础的农业科学推至崇高无比的地位 , 并将农业的蒸蒸日上 , 国家之富强、人民之福祉作为崇高的办刊理想。全刊充满爱国激情 , 对神州禹域、一落千丈忧心忡忡 , 对外货入侵、人民贫困之至极、哀鸿遍野痛心疾首 , 对农政不为、当局复无以倡率、未救吾民于困苦之中深表痛惜 , 并极力推崇英法德美等国富强甲于全球的根本原因是人无游荡 , 田不荒芜 , 山林矿产无弃置 , 工厂艺术无停废。我们欲人民之积饶 , 国家之富强 , 必须以农立国 , 振兴农工商 , 而最根本的是要藉科学之力 , 藉教育之功 , 广立农校 , 传播学说 , 明物理、明化学、明气象、明生理、明算术 , 创新法、改旧制 , 创新学理、用新器 , 论新事 , 实施新理、新机发明的特许专卖之 权 , 并加以奖励 , 并要改良农政 , 则农业可勃然兴盛 , 国家亦必随之富强。是重心不着实儿 , 无论物体哪一方哪一角着了实儿 , 搁着一定是不稳当。比方手指头不粗罢 , 要是拿手 指头顶着物体内的重心 , 那物件一定可以稳稳当当站着。两三把粗的棒子比手指头粗罢 , 有时拿它以头顶着那物体的旁边不顶着那重心 , 那物体一定是不能稳当。《北直农话报》对这些知识的介绍都是从对身边的事物或现象的解答开始 , 易于理解又体现出知识的使用价值 , 深入浅出 , 达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 : 《农学月刊》 ; 科技期刊 ; 科教兴国 ; 科技传播 发表于: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 农林教育版 ) , 2005,7 ( 4 ): 6-15
个人分类: 团队发表论文|1825 次阅读|0 个评论
陈镱文,姚远:杜亚泉主编三刊及其科学传播实践
kexuechuanbo 2010-9-6 23:27
发表于《编辑学报》2009,21(2):1-3 杜亚泉主编三刊及其科学传播实践 摘要:通过原始期刊文献考证,对晚清民初时期杜亚泉先后主编的《亚泉杂志》、《普通学报》、《东方杂志》三刊作了全面研究。结果表明:杜亚泉首创中国学者自办的第一份综合性科技期刊;三刊的科技传播倾向形成了杜亚泉前后一贯的办刊理念。结论认为:杜亚泉为中国近代西学东渐背景下致力于西方科学知识引进及传播的标志性人物,通过主编 3 份综合性期刊,完成了从传教士与中国学者合办期刊向中国学者自办期刊的历史性过渡,开创了近代中国期刊史的新篇章。其综合性期刊特色化的办刊实践,对今天期刊的发展仍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杜亚泉 ( 1873 1933 );综合性科技期刊期刊;科学传播思想;中国期刊史 The practical editing journals and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of DU Ya-quan CHEN Yi-wen 1,2 , YAO Yuan 1,2 ,QU An-jing 1 (1 Center for History of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Northwest University; 2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069,China) Abstract: Journal of Ya-quan , Journal of General and Eastern Miscellary which were edited by DU Ya-qua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re systemically studied through analyzing literatur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irst scientific journal was published by DU, which lead to a new history of journal. His practical experience has an important val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journal today. Keywords: DU Ya-quan ( 1873 1933 ) ; comprehensive journal; scientific thought; history of China journal 清代中期到清代晚期,我国期刊完成了从传教士办刊、传教士与中国学者合作办刊到中国学者独自办刊的历史性过渡。清光绪二十六年( 1900 )年,杜亚泉 ( 1873 1933 )在上海创刊的《亚泉杂志》,是这一历史性过渡的重要标志之一。 杜亚泉之后接续创办的《普通学报》和接任主编的《东方杂志》,形成了其期刊编辑思想和科学传播思想的完整体系,对其所主编的三刊作系统全面的研究,显然在廓清整个中国期刊编辑历史脉络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对杜亚泉所办期刊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个案研究、新闻史或社会科学研究层面 ,然而对其所办全部期刊的作整体性研究者,或解剖其期刊编辑出版思想和科技传播思想方面,则鲜见报道。本文拟从这两个视角对其作初步探索。 1 杜亚泉与《亚泉杂志》 杜亚泉( 1873 1933 ),原名炜孙,字秋帆,号亚泉,笔名伧父、高劳等。浙江会稽伧塘人(今属上虞长塘人)。 1900 年秋 ,他在上海创办亚泉学馆时始有亚泉的别号,亚泉者 , 氩线之省写 ; 氩为空气中最冷淡之原素 , 线则在几何学上为无面无体之形式 ; 我以此自名 , 表示我为冷淡而不体面之人而已。 他于 1900 年 11月 29 日 (农历十月初八日)在上海创刊 《亚泉杂志》 , 由亚泉学馆发行,其宗旨是 揭载格致算化农商工艺诸科学 ,推广化学、物理、数学。《亚泉杂志》的载文量达 40篇,其内容涉及自然科学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学等,关于化学的文章 23 篇。其主要撰稿人是主编杜亚泉,除标明作者的 2 篇王琴希的来稿, 1 篇周美权来稿, 1 篇叶振铎的来稿, 1 篇虞和钦来稿,其余均为杜亚泉编写。 袁翰青《中国化学史论文集》 30 多篇重要论中有 4 篇是杜亚泉发表在《亚泉杂志》上的。因此,《亚泉杂志》可以说是一份偏重化学的综合自然科学期刊 ,更是研究近代中国化学史不可的或缺的资料。 《亚泉杂志》对于西方化学的引进尤为突出。 1900 年 12 月 19 日出版的第 3 册中王希琴的《昨年化学界》一文,报道了居里夫妇 1898 年 7 月 18 日和 12 月 26 日宣布发现钋( Po )和镭( Ra )两种放射性化学元素,并精确报道了其性质、光谱线波长。此时距居里夫妇的发现时间仅两年多。这无疑否定了过去认为 1903 年 10 月 10 日出版的《浙江潮》第 8 期中鲁迅署名自树的《说鈤》一文为最早报道的说法和鈤字为鲁迅所造的说法。《亚泉杂志》第 6 册发表的《化学周期律》两篇文章,系统地介绍了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标志着在 20 世纪初,传入我国的化学元素已由 1878 年 2 月 25 日郭嵩焘日记中仅提及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 1855 年合信《博物新编》提及 55 种、 1857 年《六合丛谈》提及 64 种和 1871 年徐寿《化学鉴原》中记述的 64 种增至 76 种。《亚泉杂志》第 7 , 8 册连续刊登了一系列文章,《述鉰 金瓦 鈤之性情》、《论氩》、《论歇留谟》(即氦气)、《钙之制作及性质》,分别介绍了鉰、 金瓦、 鈤、氩、氦、钙等化学新元素的发现及特性。这些元素都是 19 世纪后 30 年间的重大发现,都是通过《亚泉杂志》初次或更加系统地传入我国,氩这元素的命名更是杜亚泉的首创,这在我国自然科学研究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亚泉杂志》在 1900年的中国实属凤毛麟角的事物。杜亚泉也是继晚清华蘅芳、李善兰、徐寿等人以来,进行科学启蒙和科学传播的先行者之一。然而,他是独立承担这一重任,并不以科学家自居,甘愿做中国科学启蒙的奠基石。蔡元培所撰的《杜亚泉君传》中回忆, 人有以科学家称君者,君答曰非也,特科学家的介绍者耳。 这一点用杜亚泉自己的诗也可以得到诠释, 鞠躬尽瘁寻常事,动植犹然而况人 。 杜亚泉的科学思想在《亚泉杂志》序中体现得比较完整,他撰文写道: 政治与艺术之关系,自其内部言之,则政治之发达,全根于理想,而理想之真际,非艺术不能发现。自外部观之,则艺术者固握政治之枢纽矣。航海之术兴,而内治外交之政一变;军械之学兴,而兵政一变;蒸汽电力之机兴,而工商之政一变;铅印石印之法兴,士风日辟,而学政亦不得不变。且政治学中之所谓进步,皆借艺术以成之。且吾更有说焉:设使吾国之士,皆热心于政治之为,在下则疾声狂呼,赤手无可展布,终老而成一不生产之人物;在朝则竞争冲突,至不可终日,果如是,以毋宁降格以求,潜心实际,熟悉技能,各服高等之职业,独为不败之绩出也。 由此可以看出,他将科学技术用艺术一词表示,即技术之意,与现在艺术一词的含义无关。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固然很重要,但政治的发达与科学技术是紧密联系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政治昌明提供基础。这成为他创办《亚泉杂志》的初衷,这一思想延续到《普通学报》,并在《东方杂志》的栏目设置上有所体现。 2 《亚泉杂志》的续刊《普通学报》 《亚泉杂志》出版第 10期后改为《普通学报》,从 1901 年 10 月至 1902 年 5 月终刊共 5 期,注重数理科学并兼载时事。 普通学是当时的流行名词 , 即通常知识,并无固定范围。在《奏定学堂章程译学馆章程》中有这样的解释:普通学之曰九:曰人伦道德,曰中国文学,曰历史,曰地理,曰算学,曰博物,曰物理及化学,曰图画,曰体操。杜亚泉所说的普通学含义与此还有不同,而是更偏向于自然科学,就是现在的数理化和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并不涉及伦理、文学、图画等。在 1902 年 7 月出版的《文学初阶》第五卷第七十三课中写道:普通学者,如经学、史学、文学、算学、格致之类,无论将来欲习何业,皆有用处。 由此看来,杜亚泉的普通学含义偏重于知识的实用意义。 《普通学报》 是《亚泉杂志》的接续,其创刊号并没有发刊词、刊首语等,仅在首页由其主编杜亚泉题词文部之先声,学生之好友。 度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其内容偏重于理化,设 8 个栏目,经学科(心理、伦理、政法、宗教、哲学),史学科(中外历史、地理),文学科(文典、修辞、诗歌、小说),算学科(数学、几何、代数、三角),格物学科(地学、化学),博物科(矿物、动物、生理、卫生),外国语学科,学务杂志(学校教科章程、新图书评论、海外留学生通讯等)。但是,由于《普通学报》出版的期数太少,其栏目设置后所刊载的文章类别广 《普通学报》与《亚泉杂志》最显著的区别是具有相对固定的作者群。其主要刊登来稿,每篇文章都标明其作者,其中不乏后来的名家,第一期末尾《章程揭要》中清楚地列出执笔赞助诸君有林琴南、蔡元培、王琴希、周美权、谢洪赉、魏允叔、钟宪鬯、陆应麟、叶浩吾、虞自勋、林蕊初等人。其中,蔡元培在经学科栏内发表有《哲学总论》( 1 , 2 期)、《论孔氏祖先教》( 3 期)和《群学论》( 5 期) 3 篇文章;叶浩吾在史学科栏内发表《论中国地势》;周美权在算学科栏内发表有《数之性情》( 1 期),《九九支谈》( 2 期),《几何求作》( 2 期),《几何原点论》,( 2 期),《勾股三角公式》( 3 期),《曲线新理》( 3 期),《顺序组合法及等次积》( 3 期),《弧角脞录》( 3 , 4 期),《开六乘方奇法》( 4 期),《孔球解》( 4 期),《方程式别解》( 5 期) 11 篇文章;谢洪赉发表 4 篇文章,关于自然科学的是格物学科栏内发表的《火说》,;陆应麟在格物学科栏内发表有《论化学变化》;林蕊初在格物学科栏内发表有《造试纸法》( 2 期),《写留路特讲义》( 5 期) 2 篇文章;虞自勋在格物学科栏内发表有《化学命名法》( 3 期);《原子连系说(并构造式)》( 5 期) 2 文章。蔡元培、周美权、谢洪赉等人发稿量共 28 篇,占总发文量的 1/3 多,主编杜亚泉为《普通学报》培养了层次较高的作者群落,且该作者群落遍及经学、史学、算学等诸学科。这些这批作者群落在该刊停办后,陆续成为《东方杂志》、《科学》等期刊的重要撰稿人。其中,周美权在《普通学报》发表算学文章 11 篇,其本人是中国 20 世纪初期著名的数学家,采用传统的方式研究中国数学,其代表著作《数之性情》、《九九支谈》、《几何求作》等均在《普通学报》上发表的。 杜亚泉本人作为作者也为刊物撰稿,创刊号载有杜亚泉的《级数求和》。其他署名普通学书室编辑处的《有机物质之鉴别》、《论洋蓝》、《土壤之种类》、《日本假名文字考》、《议蚁》、《伦戤氏及职肯德氏简易炭酸定量器使用法》、《岩石纪要》的文章估计亦为杜亚泉所作。此外,他还在第 2 期发表《无极太极论》,第五期发表专业性较强的《植物分类学》等的文章。 3 杜亚泉对《东方杂志》的改良和科技传播 《东方杂志》是中国历史上历时最长的一份大型综合性学术期刊,它创刊于 1904年 3 月 ,1948 年 12 月终刊,历时 45 年。杜亚泉任主编的时间为 1909 年 2 月 1920 年 8 月。 《东方杂志》主体部分是分类选刊当时比较权威性的文献和时政资料。杜亚泉接任主编后,立即对《东方杂志》从 5各方面进行了改良: 1 改 32开本为 16 开本,每期 80 页 20 余万字 ; 2 每期卷首列铜版图 10余幅,随之增入精美之三色图板,各栏内并插入关系之图画; 3 各栏内揭载政治、法律、宗教、哲学、伦理、心理、文学、美术、历史、地志、理化、博物、农工商业诸科学最新之论著,旁及诗歌、小说、游记之类,或翻译东西杂志,或延请名家著作,以启人知识、助人兴趣为主; 4 记载时事,务其大者,近自吾国,广及世界,凡政治上之变动,社会上之潮流,国际上之关系,必求其原委,详其颠末,法令公文亦择要附录焉; 5 定价特别从廉。其中,有关理化、博物(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农、工等新增内容,显然是杜亚泉自《亚泉杂志》、《普通学报》(包括后续的《科学世界》)以来的办刊风格的延续。 改良后的《东方杂志》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发表署名文章为主体,扩大篇幅,取消了谕旨、奏章等官方文件,同时大大压缩了时事资料方面的篇幅,时政性与学术性并重,开创了中国杂志界的新格局,以刊登各种论著为主体,大大地拓展和丰富了杂志的内涵与外延。其销行 1万份以上,打破历来杂志销数的记录,成为当时中国杂志界最具影响力的大型综合期刊。 胡愈之就此指出:杜亚泉先生主编《东方》,,先后共历 9 年。当时中国杂志界还十分幼稚,普通刊物都以论述政治法令、兼载文艺诗词为限。先生主编《东方》后,改为大本,增加插图,并从东西文杂志报章撷取材料,凡世界最新政治经济社会变象、学术思想潮流,无不在《东方》译述介绍。而与国际时事,论述更力求详略,对于当时两次巴尔干战争和一九一四年的世界大战,在先生所主编的《东方杂志》,都有最确实迅速的详述,为当时任和定期刊物所不及。《东方杂志》后来对于国际问题的介绍分析,有相当的贡献,大半出于先生创建之功。 在主编《东方杂志》期间,杜亚泉除了处理繁忙的编务、延请名家撰稿外,还大力译述介绍了世界最新政治经济社会变象、学术思想潮流,在政治学、社会学、语言学、哲学方面亦致力于科学思想的灌输。 写和译述的关于政治时事、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的论著多达 300 余篇。在此期间,有关科技传播的内容明显增多,刊登的科技文章主要在新知识和杂俎 2 栏目。新知识栏目刊登的文章有《电气之返老还童》(谢洪赉,译)、《空中飞行器》、《近视摄生法》(胡豫)、《发光动物谈》、《电话奇报》、《冷光》(、《无灯之火》、《治瞎眼之雷锭光线》、《算学杂译》(王寿昌)、《飞行器述略》(甘永龙,译)、《机器学报汇译》(甘永龙)、《论大豆工艺为中国制造之特长》(李煜瀛)、《各国都市电车之办法》(杨志洵)、《桉谱》(出使义国大臣嘉定吴宗濂)、《研究飞行机报告》(飞行研究家李宝焌)、《制万国通用地图新法》(甘永龙)、《代数学中之谬误》(寿孝天)、《几何学之谬误》(寿孝天)等;杂俎栏目刊登的文章有《西人称述中国化学》、《新发明之造纸原料》《记哈黎彗星之历史》《鸡之病菌》等。主编杜亚泉在《东方杂志》上仅发表数篇科技文章,《理科小识》、译文《食物养生法》(摘自日本卫生新报)、译文《鼠疫之防护及看护法》(摘自日本卫生新报 115 号)、《尿粪制造燃灯瓦斯》、《钢骨三合土建筑法述略》,《最轻之金属与最轻之气体》。由此可以看出,杜亚泉 关注焦点已经发生改变,但是《东方杂志》对科技知识的传播仍然与《亚泉杂志》,《普通学报》是一脉相承的。 从《东方杂志》第 8 卷第 1 期到第 16 卷 12 期,他亲自撰 4 结 论 1 )《亚泉杂志》是第一份国人自办的以传播西方近代化学为特色的综合性自然科学期刊。其刊载文章主要为译文 ,经由日本传入中国 , 能够将在自然科学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学术成果系统地介绍给国人,这在近代期刊传播中是罕见的。 2 )《普通学报》是一份以算学为特色的文理综合性自然科学期刊。其以刊登来稿为主,主编杜亚泉开创性地培养了层次较高的作者群落,且该作者群落遍及经学、史学、算学、文学等诸学科。这批作者群落在该刊停办后,陆续成为《东方杂志》、《科学》等期刊的重要撰稿人。 3 )《东方杂志》在杜亚泉主编期间,在栏目上作了重大调整,是以政论为主,兼及科学技术传播的综合性期刊,成为当时中国影响最大的期刊。杜亚泉本人虽然在该刊上也发表少数的科技文章,但是,从其发表的大量时政论述文章看,杜亚泉通过《东方杂志》的平台已成为一位启蒙时期的自由主义思想家。 4 )从自办《亚泉杂志》,《普通学报》,主编《东方杂志》的科学传播生涯可以看出,杜亚泉大胆吸纳西学,并积极地传播和应用。其所从事的传播活动大多为开创性的,而其 科学救国主张和科学传播思想 始终贯穿其中。并且,杜亚泉思想的转变极大地影响其主编刊物的栏目设置及风格。因此,其综合性期刊特色化的办刊实践对今天的期刊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苏力,姚远 . 中国综合性科学期刊的嚆矢《亚泉杂志》 . 编辑学报, 2001 , 13 ( 5 ): 258-260 任元彪 . 面对西方科学的冲击杜亚泉回应方式 . 科学文化评论 ,2006,3(2):5-13 陈镱文,姚远 . 《亚泉杂志》与西方化学元素名称在中国的传播 . 西北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2007,37(2):341-344. 陈镱文 . 《亚泉杂志》与西方放射性化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 农林教育版 ,2005,7(4):93-95 曾敬民 . 杜亚泉 . 见杜石然 .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3 杜亚泉 . 亚泉杂志序 .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01 蔡元培 . 书杜亚泉先生遗事 // 许纪霖 , 田建业 . 一溪集 . 北京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8. 张梓生 . 悼杜亚泉先生 . 新社会, 1934 , 6 ( 2 ) 杜亚泉 . 文学初阶 .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02 杜亚泉 . 封面 . 普通学报 ,(1) 汪家熔 . 鞠躬尽瘁寻常事――记杜亚泉和商务印书馆与《文学初阶》 .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 商务印书馆一百年( 1897 - 1997 ) .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8 东方杂志编辑部 ( 胡愈之 ). 追悼杜亚泉先生 . 东方杂志 ,1934,31(1)
个人分类: 弟子学位论文|3524 次阅读|0 个评论
姚 远:《亚泉杂志》的绝妙借代
kexuechuanbo 2010-9-6 23:21
一台普通的印刷机器和一辆同样普通的代步工具脚踏车,在杜亚泉的笔下摇身一变,却借代为晚清出版事业的象征和读书人自求进步,速如奔马的象征。这就是 1900 年《亚泉杂志》创刊号卷末辑录余谈中上下排放的这两幅图的深刻寓意。 杜亚泉认为:试观近年来出版新书甚属寥寥,著作之权落于书贾之手,大率任意抄袭,改换名目,而士林争购之。其弊之由来,因吾等读书之人胶固成见,不肯著出新书,又不留意印刷之事,意谓著作盛业不可妄,希且必藏之名山,传之后丗,方可不朽。此意虽甚盛重,而实阻碍文化之进步。然而,书籍者,记录事物、传布意旨、交换知识,非必务冀不朽,且世界中除经典史册外,亦断无传之不朽之书。东西书册,岁岁更新,陈编旧简无过问者,盖精益求精,每数年必须修改也。至印书之事,我辈尤宜留意图表行幅之类著作者,皆自具匠心,若任他人为之,多失本意。我辈际此时,会当以将来文学之汲引者自任,若非广播书籍,何以发达民智,故印刷之事实为吾辈求进步之脚踏车矣。正是由于铅字石印之法兴,士风一变。吾观西来教士,到处设书会印书,廉价广布,其精到者士林皆珍为鸿宝,有名之印字馆皆教士所立,窃恐将来进步之事,借外力以成之。如果我们不发展自己的出版事业,那就会被传教士越俎代庖,取而代之。 因此,杜亚泉以亚泉学馆和《亚泉杂志》小效其效,但普及尚在来日,故取义于此车。此车不借风力、人畜之外力,自求进步,速如奔马。这正是他的区区寓意。杜亚泉正是从自学自然科学,自学日语,到创办亚泉学馆、普通学书室,创刊以科学为特色的《亚泉杂志》和《普通学报》,改良《东方杂志》,编辑或著译 70 余部以自然科学工具书和教科书为主的著作,在《亚泉杂志》、《普通学报》、《东方杂志》等刊发表以科学和政论为特色的 300 余篇文章,亲自实践了他发表这两幅图的寓意。他终生从事出版事业,传播科学,骑着自求进步,速如奔马的脚踏车度过了短暂而壮丽的人生。
个人分类: 期刊传播史论2|2808 次阅读|0 个评论
王强硕士学位论文:《格致汇编》的编辑与作者群体及其科学传播实践研究
kexuechuanbo 2010-9-6 22:51
《格致汇编》的编辑与作者群体及其科学传播实践研究 王强硕士学位论文 指导教师 姚远教授 ( 2008-06-05 答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晚清民初期刊演化与科学传播项目编号 :(O7XXW004) 摘 要 为了廓清在西学东渐和在科学传播的背景下《格致汇编》的编者、作者群体及其科学传播实践价值,调阅了从清 1876( 清光绪二年 ) 至 1892( 清光绪十八年 ) 间《格致汇编》共 60 期的原始文献,运用文献考证、统计对比等方法,对其作了全面的历史考察。研究结果表明 : 《格致汇编》作为中国第一份综合性科技期刊,已具备现代科技期刊的基本形态和内含,开创了一种新的科技文学体形式一一科技期刊文体,结束了我国知识分子只能凭借科技书籍、信件的交流沟通方式。从《格致汇编》创办、编辑过程、编者、作者群体等各方面看,都有中西士的积极参与,它是中西双方共同合作完成的历史结晶,是西学东渐和科学传播的一块活化石,是中国科技期刊由文理综合性期刊向专门科技期刊演化,以及由合作办刊向国人自办科技期刊演化的过渡性标志。该刊虽由西士傅兰稚 (JohnFryer , 1839 一 1928) 创办和主编,但亦可视为格致书院院刊,故在期刊运作、传播方式、合作机制等方面难免受其影响。中国科学家徐寿有一定的主导作用,可看作是刊物的双主编之一,在刊物创刊时撰写了首份综合性科技期刊的发刊词,在其中首次匀画了晚清自然科学学科体系,并积极为刊物撰写了较高水平的科学论文。从作者队伍看,可考的作者人,西士 23 人,中国学者 25 人,民间投稿者 7 人,其中主要投稿者为英西士和中国学者,分别占稿件总数的 46.1% 和 35.4% ,而在这些稿件中,中西士共同合作完成的稿件占到 42 石 % 。这些数字说明,在刊物的创办过程中,由于中西士的密切合作,保证了稿源、作者、编者和读者的大致稳定,是《格致汇编》顺利编辑出版和发行的有力保证。在科学传播实践上,其所刊载的大量科技论著或译介、报道、演讲稿,不少是首次见诸期干 !J ,这些科技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书籍传播范围小,读者反馈信息少的缺点,首次对西方的最新理论,如微生物理论、进化论、电镀理论等进行了登载报道 ; 对西方的最新科技仪器,如万分之一的精细天平、灵敏度很高的光色分光器、盘管式蒸馏器、电话、显微镜、望远镜等则是首次进行了详细分析介绍。结论认为 : 《格致汇编》是由中西士合作创办、编辑完成的中国第一份综合性科技期刊,是传播科技知识新的物质载体,开创了中国科技期刊的历史,其合作模式既不同于刻工梁发 (1789 一 1855) 与传教士米怜 (WilliamMilne , 1785 一 1822) 在 ((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合作,也不同于学者王韬 (1828 一 1897) 与传教士伟烈亚力 (AlexanderWylie , 1815 一 1887) 在《六合丛谈》的编辑合作,而是在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觉醒过程中,集体的科技合作行为在科技期刊中的首次体现。这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人自办科技期刊的第一次高潮,也培养了近代中国最早的科技期刊编辑、作者和读者群体。其中,以徐寿 (1818 一 1884) 《考证律吕说》为代表的中国较早一批期刊科学论文,并通过西士在国外科学期刊发表,其意义重大,这既是汲取西学营养后中国科学家新的探索,也是中国传统科学焕发生机的重要象征。 关键词 : 西学东渐 : 傅兰雅 (JohnF 叮 e;1839 1925): 徐寿 (1818 1884): 徐建寅 (1845 一 1901); 《格致汇编》 ; 科学合作 ; 科技传播 ; 科技期刊 结 论 (l) 从与传教士合作到国人独立办刊,精神层面的准备和物质层面的准备有着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最初,王韬并不赞成中士独立办刊。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清廷不允许民众办刊,另一原因是王韬等中士长期委身和受雇于西士,不必担心清廷压制,不免有身处世外桃源之感,故少有某种使命感或责任感 . 因此,理雅各在《遐迩贯珍》停刊声明中发出盼望中邦人士,有志踵行的呼吁时,并无人响应。在伟烈亚力向王韬建议中国何不仿行新闻月报时,王韬却断然否定说 : 予谓泰西列国,地小民聚,一日可以遍告。中国则不能也。从利玛窦与徐光启的合作梁发与米怜的合作王韬与伟烈亚力的合作,徐寿与傅兰雅的合作,从佣书一秉笔 ~ 合作者一踵行,中士积累了宝贵经验,孕育了中国第一代报刊编辑群体。中士从被动,主动,从不自觉自觉,从无使命感一具有强烈的使命感的巨大转变,从而逐渐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和精神层面的基础。当然,王韬休于独立办刊或国人自办连续出版物发展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传统印刷术近代化进程的落后。因此,传教士引进的西方印刷技术保障了期刊按期连续出版,是中士自主创办期刊诞生的物质基础。马六甲英华书院印刷所的创办,及其迁港,在中文期刊出版印刷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 当上海墨海书馆的那驾以牛曳车的印刷机器损坏后,其印刷业务即行停止,机器只能运回伦敦修理,而此时从厦门迁至上海的英国长老会又承担起了印刷任务。上海和香港的两个中文印刷所莫定了日后中士自办期刊的物质基础。墨海书馆的铅活字拍卖给了字林洋行,用于出版《上海新报》,而香港的印刷所则直接为王韬的《循环日报》所用,改为中华印务总局。这说明没有造纸、印刷科学技术进步做支撑,期刊的按期连续出版仅靠原始的传统的印制技术是绝难实现的。 (2) 徐寿与傅兰雅在江南制造局和《格致汇编》的合作是真正的科学合作。如果将利玛 窦与徐光启的合作视为第一波西方科学传播运动,那么傅兰雅与徐寿的合作就突出地标志着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科学传播运动第二波的开始。其突出特点表现为 : 一是自 19 世纪初期以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遐迩贯珍》、《六合丛谈》、《中西闻见录》、 《格致汇编》为代表的期刊媒介在渡过图书媒介一枝独秀到书刊共存的历史时期后,成为 西方科学传播运动中的主媒介,有时在期刊发表的文章甚至到 30 余年后才以图书形式再版, 《格致汇编》无疑为这一过渡的象征和活化石 : 二是期刊媒介在传播西方科学方面逐渐显现 出连续、定期出版的时效性,通过栏目设计和连载形式实现传播机制的系统性,以及通过读 者问答实现作者、编者、读者互动、切磋、研讨交流的氛围,表现出明显优于图书媒介和报 纸媒介的优势,科技期刊也开始逐渐摆脱以译介为主而向原创、新颖的科学论文过渡的苗头, 像最新科学演讲稿的发表以及李善兰在《中西闻见录》发表的《考数根法》和徐寿在《格致 汇编》发表的《考证律吕说》即是明证 : 三是无论是马礼逊、米怜、伟烈亚力、麦都思,还 是丁匙良,他们的第一身份都还是传教士,而傅兰雅在创刊《格致汇编》之前即己脱离教会, 是一位真正的西方科学传播者,另外无论是梁发、黄胜、王韬,张福信,还是架学谦,他们 都不是真正的科学家,而徐寿在与傅兰雅合作之前就是中国第一艘蒸汽机驱动轮船的总设技 师、中国舰艇工业的先驱和江南制造局的主要创建者之一,故徐一傅合作显然不同于以前的 米一梁合作、或伟一王合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 四是徐一傅合作翻译西书与编译《格致汇编》中所涉的西学内容,不同于以前以宗教为主夹杂科学内容,或以翻译陈旧科学常识为主的合作,而是突出地以江南制造局造船和兵器工业发展所需的有裨实用的科学技术为主开展合作,并逐渐向民生日用的科学技术发展,从而使格致之学广行中华 ; 五是徐一傅合作形式与机制也发生变化,不再是润色、口述笔受,当遇到疑难问题时徐寿甚至会试验核实,发现原著中的不妥之处会加以注释说明,在翻译《声学》第五卷时发现中国古人与西士所持结论相悖之处,与傅兰雅讨论无果又向英国原著者寄信请教,以致推翻了西士刚刚证明的一个声学定律,研究成果还很快在《格致汇编》和英国《自然》杂志发表,这种合作无疑只能发生在科学家之间,是真正的科学合作。 (3) 中国近代中外科学合作源于中西士合作翻译西书和合作编辑期刊,这是毫无疑问的。最初虽说王韬与李善兰、徐寿与华蒲芳等中士之间都有合作,但还都不具有准国际合作的意义,也不具备跨文化传播的意义。这种合作的另一鲜明特征是它己突出地表明这是朝廷资助或买办官僚、资产阶级资助的一种集体行为,不是个人与个人间的私自合作,而是在组织架构下的集体合作。如果说西方近代科学从私研走向集体合作研究及资产阶资助的标志是卡文迪许实验室的成立,那么中国实现这一转折的标志就是江南制造局、格致书院及《格致汇编》等组织形式的形成。中国自古以来大部分科学层面的研究都处于私研层面,即便有朝廷天文台等组织机构内中士间的合作,都远未形成像西学东渐大潮中,东西方跨国合作这样的规模,当然也少有国际合作的成分。科学越是进入近代,所涉及问题的范围和规模越是广大和深入,仅靠少数几个人的研究或闭关锁国式的内部合作显然不足以取胜。像西学东渐中全面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体系,改造传统的中学体系,建立民族自有的科学技术体系,这无疑是不亚于长城、大运河或长安城建造那样的旷世奇迹工程,甚至比这还要复杂。而且,在这种科学研究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还需要很多社会建制,如研究机构、学术社团、教育机构、图书、期刊、报纸等形式予以支撑和保障。《格致汇编》就是这样的一个支撑和保障建制。它作为中国第一份综合性科学技术期刊,既是中西士合作从西方引进中国的、新型的传播西学的一个媒介组织形式,也是中西士合译的科学技术成果发表的场所。它实现了西学从图书传播为主向以图书一期刊共存传播,并逐渐以期刊的抢先传播为主发展的历史性转折,并经由期刊媒介发表了中国科学家在与西士合作的基础上产生的的一批早期科学研究成果,成为第二波西学东渐大潮中推波助澜的一个突出历史现象。因此,对中西士合作编辑科学期刊历史意义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理论价值和科学意义。本文所涉及的仅仅是《格致汇编》一个典型案例,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尚待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 致谢 在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我的硕士学位论文也即将告一段落,回首三年的硕士生涯,使我再次感受到了做学术研究的困惑与艰辛,但是在导师姚远先生的悉心指导下,从论文选题、开题到修改定稿都给了我及时的辅导与纠正,他在学术上严谨治学,宽以待人的态度为我树立了榜样,使我终身受益 ; 在生活中,姚老师在经济上给予我资助,使我这样一个未有经济来源的学生,能够安心学习,学术上的进步,都融入了导师辛勤的培育与精神感召。还要感谢曲安京教授,三年的研究生学习,给了我很多的指导、启发和帮助,尤其是他在数学史研究领域的独特眼光,踏实的研究风格,深深地扎根于这个领域而心无旁鹜的韧性,让我由衷地赞叹。 感谢赵继伟老师,使我见识了这一片天地,激励我走上这条道路,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对我的论文从整体上给予了许多合理建议,使我受益匪浅 ; 感谢袁敏老师、杨宝珊老师,在西北大学三年学习期间给予我的帮助和照顾 ; 感谢与我在数学与科学史研究中心一起学习的同学,让我们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他们分别是徐传胜、吕建荣、刘昊、潘丽云、孙庆华、唐泉、王全来、燕学敏、冯晓华、白欣、贾小勇、任瑞芳、陆书环、李跃武、金英姬、贾随军、杨赛、陈镱文、周瑞宏、王鹏云、滕艳辉、尹莉、赵晨阳、赵哗、范广辉王昌、王雪峰、张必胜、等。 最后,我要把这浓浓的感谢献给我的父母和大哥,是他们辛勤的努力工作,支持着我的学业,是他们的不断鼓励,陪伴着我的求学之路 . 此外,还要感谢各位答辩委员会的专家在百忙之中对拙文的审阅与评定 . 王强 2008-06 欢迎到中国知网-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阅读全文
个人分类: 弟子学位论文|3799 次阅读|0 个评论
陈镱文博士学位论文:近代西方化学在中国的传播—《亚泉杂志》
热度 1 kexuechuanbo 2010-9-6 22:37
近代西方化学在中国的传播 以期刊媒介《亚泉杂志》为例 陈镱文博士学位论文 指导教师 曲安京 姚远教授 ( 2009-06-10 答辩) 摘 要 近代化学发展时期是化学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为现代化学的快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当西方化学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开始了向中国传播的历 !9 世纪末西方传教士在中国长期扮演着科学知识传播者重要角色的局面。纪以前的化学译书均是由传教士和中国学者合作翻译的。但是,译书原著介内容比较陈旧,与当时西方化学的最新水平相比,具有一定差距。期刊作为媒介引进西方科技知识,具有在某一领域不断深化认识、积累的功能,其时效性较强,并充分发挥集束效应,有效增加内容的深度和力度泉杂志》的出现,弥补了中国化学译书与同时期外国化学书之间存在较大差缺憾。其凭借自身的特点及化学学科特性,首开最新知识引进之先河,在晚初近代西方化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及中国近代专业科技期刊史中具有突出位。本文通过查阅原始文献和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采用文献分析和比较研究旨在厘清元素周期律、质点论等化学理论,氢、氦、镭、针等 19 世纪 70 年发现的化学元素等近代西方化学重要发现通过《亚泉杂志》传播到中国的机明确《亚泉杂志》与近代西方化学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及地位以及主编泉在这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结论如下: 1) 《亚泉杂志》对于西方化学的引进尤为突出,首次引进元素周期律,了西方近代化学在 19 世纪下半叶的重大成果,对分子学说的引进更是弥补国近代化学史上的一项缺憾。《亚泉杂志》是西方近代化学理论传入中国的环节。 2) 《亚泉杂志》是第一份国人自办的以传播西方近代化学为特色的综合然科学期刊,刊载的化学知识,经由日本传入中国,其译介形式、传播机制播内容更具专业性和科学性。这无论从化学知识的传播来看,还是从期刊科语的规范化表达来看,抑或从期刊传播事业规范化来看,都具有重要价值。 3) 《亚泉杂志》标志着我国期刊完成了从传教士办刊、传教士与中国学作办刊到中国学者独自办刊的历史性过渡。杜亚泉所创造的以传播西方近代为特色的自然科学期刊办刊模式,以及为《普通学报》所继承的以数学为特文理综合性期刊办刊模式,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在中国学术期刊发展史上重要意义。 4) 期刊作为一种科技信息的重要载体,其发展与所处之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应把握时代与学术、时代与学术期刊之间辩证互动的深层规律科技期刊是一个时代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时代认知能力重要体现。《亚泉杂志》作为晚清民初以化学为主的科技期刊,具有极高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并在较短时间内将其引入中国,所产生史意义是巨大的,《亚泉杂志》在近代化学传播中具有创始之功。 关键词 : 晚清民初 ; 期刊 ; 《亚泉杂志》 ; 杜亚泉 ; 化学传播 结 论 1) 《亚泉杂志》对于西方化学的引进尤为突出,其对中国近代化学的贡献主要在以下几方面。第一,首次引进元素周期律。这样一个揭示物质世界内在联系,反映其统一与规律的重要定律,就是由 1901 年 3 月 13 日出版的《亚泉杂志》第 6 期《化学周期律》一文首次引入中国。该文分 5 部分介绍了元素周期律、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及同族元素性质相似等重要内容。并且,文中还附有最新修订的元素周期表。第二,《亚泉杂志》反映了西方近代化学在 19 世纪下半叶的重大成果。其中,包括在放射性元素镭、针发现两年后对这一发现进行了报道,是中国有关这方面内容最早的引进。杭、稼、锗、氢、氦、钙等化学新元素的发现及特性。其中,氢、氦的引进据其发现时间相隔 5 年,抗、嫁、锗 3 元素的引进据其最后锗发现时间 1886 年相隔 14 年。这些元素都是 19 世纪后 30 年间的重大发现,均是通过《亚泉杂志》初次或更加系统地传入我国。第三,《亚泉杂志》对分子学说的引进更是弥补了中国近代化学史上的一项缺憾。中国近代化学所有的旧译书一直对元素周期律和分子学说没有引进,使得我国化学译书与同时期其他国家化学书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并且,其第 3 、 4 期连载的《化学理论》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相变理论、酸碱理论、化合价理论等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引进。第四,《亚泉杂志》的《化学原质新表》,是将当时己有的编译出版的化学书籍中化学元素汉译名称进行了较为完整统一后的最新元素汉译名称表,共记录化学元素 76 种,并列出各元素准确的原子量。科学概念都不是孤立发生发展的。这些均是 19 世纪 50 年代后化学界的重大发展。在之前的旧译书中没有引入中国。《亚泉杂志》首次将这些重要知识引入。因此。《亚泉杂志》是西方近代化学理论传入中国的重要环节。 2) 《亚泉杂志》是第一份国人自办的以传播西方近代化学为特色的综合性自然科学期刊。其刊载文章主要为编译性科学文章,经由日本传入中国,能够将在自然科学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学术成果系统地介绍给国人,这在近代期刊传播中是罕见的。这种绕由日本传入西方化学元素名称,且以教科书为蓝本的做法,虽属间接,也相对有些过时 ( 晚了 32 年 ) ,但显然是当时最为便捷和有效的科学传播渠道,也显然优于和新颖于早期西方传教士的传播系统。其译介形式、传播机制和传播内容更具专业性和科学性。这无论从化学知识的传播来看,还是从期刊科学用语的规范化表达来看,抑或从期刊传播事业规范化来看,都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具有重要价值。《亚泉杂志》标志着我国期刊完成了从传教士办刊、传教士与中国学者合作办刊中国学者独自办刊的历史性过渡。 3) 杜亚泉所创造的以传播西方近代化学为特色的自然科学期刊办刊模式,以及《普通学报》所继承的以数学为特色的文理综合性期刊办刊模式,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杜亚泉以此为园地,扶持和培育起来的晚清化学家虞和钦和数学家周美权,形成了科学期刊扶持科学新秀的典型案例,亦赋予科学期刊崭新功能。由于国民科学素养普遍低下,受众市场薄弱,以及经营、定位的多种原因造成的失败,一方面显示了拓荒者竿路蓝缕的艰辛,同时其探索精神也给今天的办刊者以诸多启示。杜亚泉对大型文理综合性的学术期刊《东方杂志》的改造,是其办刊生涯的一个顶点。从创造一种以化学传播为特色的综合性自然科学期刊类型,到创造以数学为特色和企图贯通文理的《普通学报》类型,以至改造《东方杂志》这样的以时政和科学前沿为特色的大型文理综合性期刊类型,杜亚泉所走的每一步都具有探索性和拓荒性,在中国学术期刊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4) 从自办《亚泉杂志》,《普通学报》,主编《东方杂志》的科学传播生涯可以看出,杜亚泉大胆吸纳西学,并积极地传播和应用。其所从事的传播活动大多为开创性的,而其科学救国主张和科学传播思想始终贯穿其中。并且,杜亚泉思想的转变极大地影响其主编刊物的栏目设置及风格。因此,其综合性期刊特色化的办刊实践对今天的期刊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杜亚泉在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形成期及现代中国的知识转型过程中扮演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同时,这说明科学期刊编辑必须具有深厚的科学素养,如此才能适应开创性的科学传播活动,以及做出开创性的贡献。 5) 期刊作为一种科技信息的重要载体,其发展与所处之社会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应把握时代与学术、时代与学术期刊之间辩证互动的深层规律。而科技期刊是一个时代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时代认知能力的重要体现。《亚泉杂志》作为晚清民初以化学传播为主的科技期刊,能够在科学认识发展过程中,敏锐地发现具有极高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并在较短时间内将其引入中国,其历史意义是巨大的。 6) 从一个人可以看一个时代,只要这个人处于时代聚光点下,即可拉出长长的身影 ; 从一本期刊可以透视一段历史,只要这本期刊与历史同进退,即可折射出历史的变迁和特征。杜亚泉就是这样的一位学者,他与其所创办的期刊《亚泉杂志》反映了那个充满变革时代的科学发展。正是在承担这样社会角色的中国第一代学者们不懈的努力下,才使中国诞生了具有真正近代意义上的科学,为中国科学事业的振兴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亚泉杂志》在近代化学传播中具有创始之功。 致 谢 在博士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藉此向所有曾经给我帮助和支持的人们表示衷心的感谢。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曲安京教授,他在学习和科研方面给了我大量的指导,并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让我学到了知识,掌握了科研的方法,也获得了实践锻炼的机会。他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高尚的学术风格和为人师表的风范,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使本人受益匪浅。在此衷心祝愿他身体健康,全家幸福 ! 在攻读博士期间,得到了姚远教授的大力协助,使我顺利地完成了博士论文。在此,谨向姚远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崇高的敬意和良好的祝愿。感谢李文林教授对我的帮助,李老师的平易近人,在学术上的前瞻领地,深深地感染着我,衷心祝愿他身体健康,万事顺意。 在整个资料查询过程中,得到中心袁敏博士、赵继伟博士、白欣博士,清华大学冯立升教授的大力帮助,受到唐泉博士、徐传胜博士、西大学报编辑部徐象平博士、霍丽博士、刘欢博士等的鼓励,使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完成,在此对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感谢同届学友贾随军、杨睿以及数学与科学史研究中心的李跃武、王鹏云、腾艳辉等一起学习过的各位同学,给予我许多无私的帮助。 感谢我的父母和爱人。在我撰写论文期间,他们承担了所有家务,使我有时间顺利完成学业,他们给了我无私的帮助和支持,为我求学付出了巨大牺牲和努力。祝福他们,以及那些给予我关爱的长辈,祝他们幸福、安康 ! 感谢我的女儿,带给我许多快乐和 . 惊喜。 师恩浩荡,亲恩厚重,友情浓郁。此刻,言语不能尽表感激之心,愿所有关心我及 我所尊敬的人,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 本研究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07XXW0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0771169) 资助,在此向他们表示感谢 ! 对于本文的缺点和错误,恳请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陈镱文 2009 年 5 月 欢迎到中国知网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阅读全
个人分类: 弟子学位论文|4125 次阅读|0 个评论
杨莹硕士学位论文:中国英文对外宣传期刊的发展与传播策略研究
kexuechuanbo 2010-9-6 22:31
中国英文对外宣传期刊的发展与传播策略研究 杨莹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姚远教授 ( 2007-06-09 答辩) 摘要 为了廓清中国英文对外宣传期刊的发展脉络,并为当代对外宣传期刊的战略发展提供历史依据和理论依据,运用原始期刊文献考证、典型案例分析和文献统计等方法,对中国英文对外宣传期刊做了全面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英文对外宣传期刊是 1938 年 6 、 7 月间由保卫中国同盟在香港创办的《保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 ; 中国对外宣传期刊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抗日战争时期 (1938 一 1941) 、抗战胜利后 (1946 一 1949) 、新中国成立后 (1949 年以后 ) 三个阶段 ; 《今日中国》是当代最具代表性的多语种对外宣传期刊,其编辑出版主体的民间化、传播内容的生活化、具体化以及出版发行的本土化等传播策略提高了《今日中国》的传播效果 ;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 (IsraelEPstein , 1915 一 2005) 是中国对外宣传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其传播思想集中表现为对外宣传中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提高对外宣传的针对性和重视对外语人才的培养。研究结论认为 : 中国英文对外宣传期刊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其发展紧随中国每一步的社会变革,在对外树立中国国家形象、传播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中国人的思维、文化等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当代中国英文对外宣传期刊还存在着综合性过强、总量不足、整体利用率不高、媒介功能鱼需拓展等问题,建议学术界加强对中国英文对外宣传期刊的研究,并在改革开放、应对全球化挑战、构建和谐世界的背景下将发展新时期的对外宣传期刊提高到战略高度。 关键词 : 对外宣传期刊 ;《今日中国》 ; 传播策略 ;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IsraelEPstein, 1915一 2005) 欢迎到中国知网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阅读全文
个人分类: 弟子学位论文|3208 次阅读|0 个评论
韩国留学生李光烈:日帝强占时期韩国杂志在中发行的社会意义
kexuechuanbo 2010-9-6 22:27
日帝强占时期韩国杂志在中发行的社会意义 ――以杂志韩国青年的创刊号为中心 韩国留学生李光烈硕士学位论文 指导教师 姚 远,韩隽教授 摘 要 日帝强占时期,在中国发行韩国杂志的意义主要在于它 继 承 了 19 世 纪 末 韩国杂 志初期 发 行的 历 史。除此之外,体 现杂 志反映所 谓丧 失 国 家主 权 的 时 代 状况 需要的公益性意 义 也十分重大。 当时国内 的 杂 志 发 行因着日帝的 镇压与严查 而无法充分的起到社 会 性作用,而在中 国发 行 杂 志能更加自由的 满 足社 会 需要。而且因着 当时 南北 韩尚处 在分裂之前的 状况 ,能以同一的 观 点一起感受民族疾苦,可以一起共 尽 克服 难关 的 过 程。因此, 当时 的 杂 志 发 行不 仅 是 设 定、 实现 南 北 韩 共同价 值 的工具, 还为现 世南北 统 一, 也在其 过 程中 赋 予了重要意 义 。在 这样 的背景下,于 当时 中 国 的西安 发 行了名 为《 韩国青 年》 杂 志 创 刊 号 。 现 在 试图 以此 杂 志 为 中心,把 对 其基本 内 容, 编辑 方向及其 杂 志的社 会 影 响 力等方面的 研 究 来 作 为查 考的目的。 关键词: 韩国;抗日战争;《韩国青年》;新闻传播 结 语 上面已经调查整理了从 20世纪初( 1910 年)起直到 1945 年 8 月解放时期的期间内,在中国辖区内发行的期刊信息。下面将要把整理的内容概括为几个种类加以说明并作成了文字材料。 首先,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国辖区内发行的期刊总计 20多种,而期刊的发行遍布中国辖区的整个地区,这一统计成了把握在中国辖区里哪些地区是独立运动的重要活动舞台的主要依据。在中国辖区开展活动的独立运动势力和团体大都发行过期刊。如果以发行主体为中心统计的话能分类如下:临时政府系列, 30 年代活动的独立运动政党和团体系列, 40 年代成立并开展活动的军事团体系列等等。 从时间上看从 3.1运动之后的 1919 年初开始,直到 1945 年期刊是在不断的持续发行,如果把报刊杂志的发行按年代统计的话如下: 20 年代: 9 种 ,30 年代: 13 种 ,40 年代: 5 种。 40 年代仅有 5 年期间,若加上这一因素考量的话,年代间的差别不大。这是因为中国辖区内的独立运动状况没有时间上的波动,可以说这一统计成了能确认从 20 世纪 20 年代到解放时期独立运动持续展开的根据。 最后要说的是,仅在中国华中内调查的就有 20种之多,如果包含东北地区的期刊的话超过 40 多种,竟然发行了如此庞大数量的期刊杂志。 这些期刊都是开展独立运动的团体或当事人发行的,是研究这一地区独立运动史及韩国期刊历史无法再生的,珍贵的一手史料。因此无法不感慨对资料的收集及整理是何等紧迫,重要的课题。 参考文献 姚 远,韩 隽,李光烈 . 韩国在华期刊出版及其抗倭复国精神的传播 . 西安: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 2005 尚未答辩,引用需征得作者或导师同意。另在《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发表有《中韩合作抗战时期韩国在华期刊出版考》(李光烈,姚远(通讯作者),韩隽)一文,欢迎参考
个人分类: 弟子学位论文|25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原付川,姚远,卫玲:《西国近事汇编》及其船舶制造技术传播
kexuechuanbo 2010-9-6 22:19
《西国近事汇编》及其船舶制造技术传播 原付川,姚远,卫玲.《西国近事汇编》及其船舶制造传播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11021106. 摘要 : 目的 重新评价《西国近事汇编》的新闻传播价值和科学技术传播价值。 方法 原文献分析与考证方法。 结果 有关船舶制造技术的报道有223条,主要涉及船舶种类、总体设计和相关制造技术。种类有铁甲船、木质船、水雷船、通信船;总体设计包括船名、船长、船阔、容量、重量、速率、动力配置和火炮配置;相关制造技术有修水道、建船厂、救生船、溷水衣、起沉船之法。 结论 是早期国人办报的成功尝试,在新闻传播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周刊。首次持续广泛地传播船舶制造技术,不仅直接启发指导了洋务派的船舶制造,还对此后中国船舶制造技术的传播、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西国近事汇编》;船舶制造技术传播;江南机器制造局翻译馆 中图分类号 :NC9;G2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4X(2009)06- - 《西国近事汇编》是中国最早、最成功翻译西方报刊的译刊之一,仅有少数学者认识到该刊作为罕见的新闻纸 的新闻传播价值,长期被误解为当时西国大事记或官绅阅看的内部刊物 ,虽被收藏保存了不少,但从《中国近代报刊名录》等较为权威的著作中,仅能找到一些对该刊的基本概括介绍,而找不到馆藏、性质、内容等其他方面的信息。到目前为止,仅有乐正、郑翔贵等少数学者发表有《西国近事汇编》的一些研究成果 ,但他们仅是从近代史的角度来研究,研究的范围也仅限于亚洲,目前尚未有人对该刊西洋大国的报道重点进行研究,也没有人对该刊的制造技术传播作详尽的文献调研。当前的新闻传播学和科学技术史方面的书籍对该刊的描述大多是人云亦云,仅仅是做一些不太准确和不完整的介绍而已。本文将根据原始文献加以分析,重新评价《西国近事汇编》的新闻传播价值和科学技术传播价值,重点研究该刊及其对船舶制造技术的传播,以期解读该刊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和新闻传播史中的特殊科学意义和影响。 1 .《 西国近事汇编》及其主办机构 《西国近事汇编》创刊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由江南机器制局翻译馆主办,以西洋各国新近发生的事实为报道对象,是一份连续出版的综合性、新闻性周刊。 《西国近事汇编》主办者江南制造局是中国机器工业先驱,它的建立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是洋务近代化的标志。在建局之初,江南制造局是一个集军舰、枪炮、弹药、水雷等制造于一身的综合性大型军工企业 ,由于当时的中国还没有配套的工业体系,该局很难连续地独立制造船舶和枪炮等军械,后来迫于自造军械的压力,逐渐具备了冶金、化工和机器制造等配套功能。同治六年(1867),徐寿建议成立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得到曾国藩的支持并上奏。他在奏折中说:盖翻译一事,系制造代工局之根本。洋人制造出于算学,其中奥妙,皆有图说可寻。特以彼此文义捍格不通,故虽日习其器,究不明夫用器与制造之所以然 。从曾国藩的奏折中可以看出,他认为建翻译馆系制造局之根本,翻译西书西报西刊是传播西国先进科学制造技术的必由之路,是该局研发和制造新型船舶枪炮的重要前提。同治七年(1868)九月,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正式建立,同治八年(1869),广方言馆并入,并成为当时中国的三大译书中心、实力最为雄厚的翻译馆,也是官方译书机构中,历时最久、出书最多、影响最大的翻译馆 。翻译馆的译书宗旨是为洋务运动提供最先进的西方科技信息,为洋务学堂教育提供教学参考书,为洋务派提供西洋各国最新的时事动态。翻译馆在江南制造局开拓中国近代技术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史上也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翻译馆在江南机器制造局的历史上不仅仅是一个翻译机构,而且承担了当时中国社会急需的基础科学的传播和应用技术的传播两大任务 。 2. 船舶制造技术传播 根据先后参与《西国近事汇编》的主要编译者的不同,该刊可分为两个时期,即由中西士合作编译的前期(18731882),完全由中士编译的后期(18821900)。本文将着重研究该刊前期对船舶制造技术的传播情况,前期36卷对科学技术的传播可以分为5类:船舶制造、机器制造、声电气学、天文地理和其他。从表1中,可明显地看出,该刊科技传播的重点在船舶制造和机械制造两个方面,前者有223条,占总数的39%,后者有164条,占总数的29%,两者合计387条,占总数的68%,而对其他各类科技知识的报道合计仅185条,仅占总数的32%。这些数据表明,该刊前期36卷以传播船舶制造和机器制造技术为主,而对机器制造技术的传播的绝大部分又是有关军械制造的,船舶制造侧重于海防和海战,而机器制造则有关海战和陆战。这反映了该刊在进行科技传播时,关注的焦点是军事工业的制造技术,重点介绍西方轮船、战舰的制法和制造技术水平,体现了该刊是为江南制造局服务的宗旨。 表1 《西国近事汇编》前期科技传播分类表 Tab.1 The classification table of technology transfer in the earlier Summary of Foreign Events 科技传播 船舶制造 机器制造 声电气学 天文地理 其他 总计 消息条数 223 164 66 71 48 572 所占比例 39% 29% 12% 12% 9% 100% 2.1 首次持续广泛地传播船舶制造技术 早在鸦片战争前,林则徐和魏源就曾翻译介绍了西方的造船技术,《澳门月报》和《华事夷言》中均有对西方火轮船的报道,如《华事夷言》曾有对火轮船的报道,夹板船,顺风逆风,而无风则不能引。爰有智士深思遂造火轮舟,舟中置器,以火沸水一点钟可行30余里则皆中国所无,亦中国所当法 ,该文简单介绍了火轮船制造原理和技术。19世纪中叶以后,由传教士创办的影响力较大的期刊,也开始零星地介绍船舶制造技术,如《遐尔贯珍》、《中西闻见录》等。《遐尔贯珍》曾刊登一篇题目为火轮船机制详述略 的文章,介绍了蒸汽机原理及其在轮船上的应用,并配有木板插图一幅。在《西国近事汇编》创办的前1年,《中西闻见录》在第5号也曾发过英国人艾约瑟(Joseph Edkins,18231905)的一篇火轮船源流考 ,显而易见,美国新创的这种水雷船性价比比普通的高,特别是它的铁室一间,简直就是作战的指挥枢纽。又如乙亥冬季(1875年11月5日至11月11日)提到的杀人船,英爹威士爹顺兵船制详前报,船之底面皆圆形如蛋壳,公开数孔以纳空气,舟人若处釜中多病死,佥谓是船杀人 ,在这里该刊清楚地说明了杀人船的得名之因和杀人之法。再如丙子秋季(1876年3月25日至3月31日)的报道,德神机将军毛特克勤求武备,拟改轻气球之制为天船,御风而行,任意旋转,经营日久,尚未有成,惟气之聚散人得主之,气聚则升,气散则降,而可复聚,球降亦可再长升 ,这体现了该刊不仅及时报道常见的船舶,而且密切关注正处于试验阶段的新型天船。该刊对船舶制造的报道,大都详细地介绍船舶的总体设计情况,如船名、船长、船阔、船深、船马力、船容量、船重量、船速率、动力配置和火力配置等信息,如乙亥春季(1875年3月14至3月20日)英国新造付里铁甲船于西三月初八日落成,船制土面长三百四十三尺,合水面外长三百二十尺,阔六十三尺十寸,深十九尺二寸,马力八千匹,容煤一千二百吨,人数共三百五十名。船有旋台二,各驾三十五吨炮二尊,另有二十四磅用药一百二十磅弹,高三英尺,铁甲共重三千二百五十六,船之退率每一点钟行十四海里。又造成三号铁骨木皮兵船一,计长二百二十尺,阔四十尺,马力二千一百匹,驾六十四磅弹炮十四尊 。其中动力配置主要指的是功率和容煤吨数,火力配置主要指驾炮磅数和尊数。 2.2 最早报道 西国的铁甲船和铁甲兵船 轮船是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自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Fulton Robert,17651815)发明了由明轮推进的蒸汽船之后,人类开始了用机器推进代替人力推进船舶的新时代 ,其航行所用动力是1764年英国人瓦特(James Watt,1736-1819)发明的往复式蒸汽机。轮船使用机器动力,大大降低了船员的劳动强度,克服了帆船必须候风的低效率运输的缺点,在船舶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到了19世纪中叶,蒸汽机逐渐代替了风帆,成为船舶的主要推动工具,随着蒸汽和造铁技术的不断发展,制造铁甲船技术的成熟和炼铁成本的下降,西洋各国逐渐放弃制造木质船舶而改造铁甲船舶。在这种在趋势下,江南机器制造局也紧跟世界潮流,于同治七年(1868)八月,该局制造了第一艘恬吉号兵船,该船长一百八十185尺,宽27.2尽,吃水8尺许,马力392匹,载重600t,配炮9门,航速约9节,其大小、航速和建造周期比黄鹄号(中国制造的第一艘木质轮船)均有显著提高,它是用制器之器建造出来的中国第一艘轮船 。船舶制造有三大宗,即汽炉、机器、船壳,恬吉号的汽炉、船壳两项均由中国自主制造,机器则是由国外购买的旧器改装而成。然而,在此之前制造的轮船,汽炉、机器都是购自西洋各国,仅有船壳一项自主制造,从未有自构成重大机器、汽炉全具者 。该局能在短时间内研制出第一艘兵船,当然不乏有识之士的努力和洋务派的鼎力支持,但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该局翻译馆编图说以明理法、广翻译以益见闻翻译的西书。系制造局之根本的翻译馆名副其实,翻译的格致西书门类繁多,顾惟泰西格致之学,天文、地理、算数而外,原以制器为纲领,而制器之中,又以轮船为首务 。 与该馆翻译的西书相比,录新报以知情伪的《西国近事汇编》对船舶制造技术的传播的时效性和及时性要强得多,对船舶制造技术的传播开拓了该局船舶技术工作人员的视野,启发并指导了 金瓯号铁甲暗轮船(1876)和保民号钢板暗轮船具(1885)的建造。《西国近事汇编》第一次报道了西国的铁甲船、兵船和铁甲兵船,如在首期就有铁甲船,癸酉春季(1873年3月30日至4月5日)英人议造极大之铁甲船,名苏勃儿伯,所用铁甲较前倍厚,长三百二十五尺,阔六十三尺八寸,舱深十八尺半,容六千四十七吨,现已鸠工矣 。癸酉春季(1873年5月11日至1月17日)首次报道了西国的兵船,英国所造二等兵船名辣利,能架重炮多尊,及容大机器以速其行,每半时达十五海里,容三千二百一十吨,得马力八百匹,船身以铁为,之外嵌两大木皮,一为柚木,一为栗木,复以铜皮包之,船架大炮二十六尊,其极大者重十二吨半,用弱重二百磅,有訾之者曰:水战不利于大船今为些船得不虑其滞于行乎。英人曰:西国近用铁甲船御敌而向无战争之衅,未见其效,然铁甲船身重不良于行,此船虽大身灵而行速,较之铁甲船不已有上下床别乎?论者韪之。 ,当时英国制造铁甲时,有人提出水战不利于大船质疑,而驳者用已经制造出来的铁甲船船虽大身灵而行速的实事驳之;癸酉春季(1873年5月25日至5月31日)首次报道了西国的铁甲兵船,英国大铁甲兵船二曰爹威士特,身曰吞锋罗船上各营,旋攻炮重一台,内各架炮二,炮上不施表尺,人于台畔对准晷度,便可如法施放,不溢铢黍,创制也 ,而同治十一年(1872)创办的《中西闻见录》,在同治十三年(1874)二月才有1篇名为欧洲铁甲船数的报道,比《西国近事汇编》对铁甲船的报道要晚上将近1年。 2.3 关注西洋大国、传播船舶制造相关技术 该刊对船舶制造技术的报道主要集中于西洋主要大国,又以报道英俄德3个国家为主,对这3个国家的报道占船舶制造所有报道的70%左右,其中对英国的报道有96条,占总报道的43%,对法国和德国的报道分别是29条、13%和20条9%。该刊对英国船舶制造技术的报道几乎占所有报道的半壁江山,这不仅与英国处于当进世界的科技和制造的中心地位有很大的关系,也与中国在两次中英鸦片战争中落败不无关系。这与洋务运动的挽救清政府、富国强兵的目的是一致的,学习英国的船舶制造技术、仿造制造战船兵舰、装备近代化的海军,方可能避免在下次战争中落败。 该刊除了尽力报道西国的船舶制造技术外,还注重船舶制造相关技术的报道,如水道修建、航海器具制造及制造费用预核管理等方面,如在乙亥春季(1876年2月21日至3月6日)就有对英法两国修水道的报道,英法界上水道阔六十中里,深一百五十余尺,风涛甚恶,有欲造巨舟筑长桥以济之者,聚讼无成非一日矣。刻拟营铁路于水底,车行载舟舟行溷水,而以螺丝下绾于车舟中机器,以空气运动之机器转出之空气,可以供人呼吸,倘有危难即交换舟车交黏之螺键转开,舟即升浮水面,仍无异于常船 ,这条说明了营造海底轮路的优势,车与舟可以互补优劣,使船舶通行更加便利。在辛巳冬季补遗(1881)还有对航海救生器的报道,航海之救生器具,向以软木及橡皮制成,今化学士又新得一物,性轻而韧缝,于衣底见者不觉,若穿衣入水,人即浮起,航海者争购之 。在癸酉春季(1873年5月4日至5月10日)还报道了英国船舶制造的费用管理,英人预核本年秋至次年夏京应需造船经费,已陆续缴交议院,查造船之款有七二等铁甲船名布兰德,架炮二十六尊,得马力七千五百匹,压水二千六百六十九,拨原价十三万八千三百磅至铁皮船之嵌木而包铜者,虑海中虫介之属粘固铁皮不良于行,故用木镶嵌,而又虑其不坚,故复以铁皮包之 ,英国预核的造船经费有7类,分别划拨给7类不同天类型的船舶,对划拨给每类的船舶制造经费还有具体要求,以便有效利用经费。另外,该刊还多次报道了英国的铁公船,详细地报道了铁公船的船沉之因,起沉船之法。 3 .结论 近代报刊是研究近代史的重要史料,一般来说,创办时间越长、延续时间越长,其史料价值就越大,就越具有研究价值。《西国近事汇编》从同治十二年(1873)创刊,到同治二十六年(1900)停刊,历时28年,共出版了108卷,总计约有330多万字,前后共有15个编译者,西士有傅兰雅(John Fryer,18391928)、金楷理(Kreyer.C.T,18391914)及林乐知(Young John mlen,18361907),中士有钟天纬(18401900)等。虽然,江南制造局的总办屡更,编译者屡换,但该刊历经28年从未间断,而同时期的《格致汇编》和《万国公报》都曾一度停刊。该刊见证了这一时期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变,如俄土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维新变法,它对当时的国际时事涉及的领域之多、区域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传播了国人前所未闻的,还曾附录了伯灵公约、法安通商和约等国际和约原文,而这些资料对研究近代的国际关系史具有重要价值。该刊还刊登了当时天下各国的总人口、各国兵力兵数、多国国际贸易款额等,这些数据是研究当时各国的经济、社会及综合国力的重要依据。由此可见,该刊刊登的海量罕见史料对研究近代中国、近代国际关系、近代世界史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该刊并非新闻史学大师方汉奇所说的官绅阅看的内部刊物,而是连续出版的、同时向政府和社会发行的新闻纸,而是当时最早译刊中取得成绩最大者。该刊编译刊登了当时近30年的西洋各国的重大时事,为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和企图从器物和制度层面救国的人士,提供了及时的足量的精神大餐,为洋务运动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和科学知识,及时地把科学前沿发明和机器制造技术的信息传播给制造局的科学家。该刊办刊宗旨虽是为洋务派服务的,但受该刊影响的人却远不止是洋务派,从维新派的精神领袖康有为和梁启超惟彼二种颇美善、志士惜焉的说法,足见该刊在维新志士心中的重要地位。 该刊的主办单位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对我国近代的科学技术传播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在船舶制造技术的传播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正如曾国藩所言建馆系制造局之根本,该馆在江南制造局开拓和发展近代工业技术的过程中,完成了自身的使命,在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而作为该馆的一份重要的综合性的、新闻性刊物,《西国近事汇编》也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对科学技术进行广泛地传播,为洋务运动提供西方最先进的科技信息,为洋务学堂水师海战教育提供真实生动的教学案例,为洋务派提供西国船舶制造技术的最新动态。该刊进行船舶制技术传播时,首次持续广泛地传播西洋大国最新的船舶制造技术,最早报道了西国的铁甲船和铁甲兵船,详尽地阐释不同种类船舶的新技术和优势,还 注重传播船舶制造的总体设计及与船舶制造相关的技术。可以想像的是,该刊当时的读者对传播这些西洋科技的心情是复杂的,天朝大国的自信、即将亡国的现实、蛮夷之邦 先进的科学技术交织在一起,启发了众多的爱国人士,帮助他们寻求救国之路。在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走在了前面,践行师夷之长以制夷、富国强兵的口号,掀起了一场近代化运动,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制造战船战舰,打造新式海军,谋求富国强兵。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创办的《西国近事汇编》果然不负众望,紧密地配合了洋务运动的军事制造,在进行科技传播时,以传播船舶制造技术为主,不仅直接启发指导了洋务派的船舶制造,还对此后中国的船舶制造技术的传播、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马光仁.上海新闻史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46. 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三卷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884. 乐正.郑翔贵.近世中国人看亚洲的一个窗口──《西国近事汇编》初探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5 (5):185-195. 乐正.郑翔贵.西国近事汇编及其亚洲报道研究 .近代史研究,1995(2):110-125. 郑翔贵.试析《西国近事汇编》对日本的认识 .贵州社会科学,1996(1):108-112. 曾明.翻译馆的科学和技术意义 .上海造船,2005(2):24-26. 汪广仁.中国近代科学先驱徐寿父子研究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183;168;6. 陈志勇.译书与中国近代化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2):66-70. 辛元欧.中国近代船舶工业史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80-84. 编者.火轮船机制详述略 .遐尔贯珍.第2号,1853. 编者.火轮船源流考 .中西闻见录.第5号,1872. 编者.七月十三日至十九日西报 .西国近事汇编.乙亥秋季,1875(3):10. 编者.十月初八日至十四日西报 .西国近事汇编.乙亥冬季,1875(4):22. 编者.二月十六日至二十二日西报 .西国近事汇编.丙子秋季,1876(3):23. 编者.二月初五日至十一日西报 .西国近事汇编.乙亥春季,1875(1)26. 编者.三月初三日至初九日西报 .西国近事汇编.癸酉春季,1873(1):4. 编者.四月十五日至二十一日西报 .西国近事汇编.癸酉春季,1873(1):68. 编者. 四月二十九日至五月初六日西报 .西国近事汇编.癸酉春季,1873(1):81. 编者.二月十二日至十八日西报 .西国近事汇编.乙亥春季,1875(1):40. 编者.補遺卷 .西国近事汇编.辛巳冬季,1881:39. 编者.四月初八日至十四日西报 .西国近事汇编.癸酉春季,1873(1):53 原付川,姚 远,卫 玲 (西北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西北大学编辑出版与传播科学研究,陕西 西安 710069)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6期
个人分类: 弟子学位论文|3067 次阅读|0 个评论
姚 远 亢小玉: 延续中国传统算学余韵的《湘学报》
kexuechuanbo 2010-9-6 22:17
19 世纪末期,在西方数学大肆涌入之时,却有一份期刊仍然对中国传统的九章、海岛、周髀、张邱建等算经推崇备至,发表了一批有关中国传统数学的研究成果,亦不乏像李善兰《考数根法》那样的高水平成果。这就是清光绪二十三年三月二十一日 ( 1897 年 4 月 22 日 ) 创刊于湖南长沙的《湘学新报》。 其算学内容主要有自创刊号开始连载 13 期的《算学第一、第二》;自第 13 册起连载 2 期的《算匹补遗》;自第 15 册连载 6 期、李固松的《学算识别》;第 21 册起连载 2 期、李善兰的《考数根法》;第 23 册起连载 3 期、陈棠的《四元消法新例答问》;第 26 册起连载 5 期、陈棠的《四元消法易简单》;第 31 册无名氏的《论造整勾股公式表法》;第 32 册起连载 2 期、刘佐楫的《算法九章翼》和第 34 册连载 9 期的《算式九章翼》;第 42 册张茂滉的《高弧捷法》;第 45 册廖钧焘的《论整勾股递推法》等。另外,尚有算学书目提要,先后提要介绍了《学算笔谈》、《算学启蒙》、《数学理》、《九数通考》、《增删算法统宗》、《算书二十一种》、《九章细草图说》、《海岛算经细草图》、《下学庵勾股六术图解》、《几何原本》、《算学启蒙述义》、《邹徵君遗书八种》、《中西度量衡权表》、《董方立遗书算术》、《代数术》、《运规约指》、《代数难题》、《代微积拾级》、《三角数理》、《周髀算经》、《张邱建算经》、《万青楼图编》、《测圆海镜细草》、《天算策学通纂》、《墨经摘疑》等。另外还有物理学、化学等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该刊的科学内容以中国学者的探索为主,是中国传统科学的余韵,而仅在格致部分或几何部分介绍了一些西学内容。 这是湖南维新派所办的一份文理综合性旬刊,由倡办新政的湖南巡抚陈宝箴委湖南学政江标和徐仁铸先后督办,唐才常、陈为镒主编。长沙校经书院发行。自光绪二十三年十月十一日 ( 1897 年 11 月 5 日 ) 第 21 册起改名为《湘学报》,仅在长沙即销行 1 000 余份。光绪二十四年 (1898 年 ) 戊戌变法失败后停刊。
个人分类: 期刊传播史论2|3066 次阅读|0 个评论
传播载体多样化乃大势所趋 但无纸化预言并无历史根据
kexuechuanbo 2010-9-6 21:23
几天来与几位朋友屡屡谈起无纸化社会问题,颇有些感慨。业内外预言不久将会出现无纸化社会的说法不绝于耳,这实在是历史知识欠缺所致。我断言:非纸质书报刊绝对不可能取代纸质书报刊而独霸天下。电磁波载体也许会成为21世纪以后书报刊传播体系的主要载体,纸质载体的主流地位也许会有所下降,但绝对不会消亡! 实际上我们无时无处地无不处在历史、现实与未来,过去、现在与将来,昨天、今天与明天的时空交互之中,所以历史就是曾经的现实,现实也是过去的未来。正因为如此,知史可以鉴往知来。如果事事都要亲经实往,而不借鉴历史上的经验教训,那是很愚蠢的。 只可能有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载体,而不可能有一枝独秀、灭绝其他而独霸天下的唯一载体。 从东汉至隋唐,以纸质载体为主的书报刊传播体系逐渐形成以后,其他石质、陶质、金属质、木质、竹质、丝帛质,至今并未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仍然在各自适宜的场合发挥着具有独特功能的记载文字,传承文明的重要作用。 以历史不算久远的报纸载体的演化历史为例: 金子报 《经济日报》纪念创刊20周年时,将200克24K黄金制成20个版面的中华盛世报纸,近16万字,成为描绘中华民族走向盛世的经典画卷,每份报纸售价2.9万元。 金箔报  由足金加厚金箔制成。《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北京日报》等都推出过金箔报。《北京青年报》制作的金箔报面积最大,宽19.6厘米,长28厘米,当时的售价为每幅2 000元。 手帕报  1992年8月1日,我国第一份印在手帕上的《齐鲁 收藏 报》诞生于山东莱州,共2版,印制了200份。2001年8月1日《万荣笑话报》手帕报试刊号在山西面世,刊出了多则令人捧腹的笑话,色彩柔和,文字清楚,令人喜爱。 丝绸报 《人民日报》、《中国图片报》、《工人日报》、《中国 集邮 报》、《证券时报》、《文汇报》、《中国 收藏 》等都制作过高级丝绸报,套色印刷,字迹清晰度远胜过同期印制的纸质报纸。《湖南日报晚刊》还推出了微缩袖珍丝绸报。 布报  中国第一份布印报纸2004年12月22日出现在广东东莞,为对开4版单面彩印。 文化衫报  四川石太俐和山东王厚幸共同策划的《文化衫报》2002年夏季面世。纯棉衫背面套色印有试刊词,标题新闻的主题是为中国足球喝彩! 塑料报  世界上第一份印在塑料薄膜上的报纸诞生于委内瑞拉,法国加佛拉市也出版过塑料报《潜水员之声报》。1993年12月18日我国印制的塑料报《齐鲁 收藏 报》也诞生于山东莱州。 此外,非纸质报纸还有电磁卡报、雨伞报、茶杯报、绫绢报等。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新闻出版事业及 收藏 活动的蓬勃发展,今后将会有更多的报纸品种出现。 创刊于1987年5月的《神州学人》杂志,于1995年1月12日,首先创办网站,是中国首家网络新闻媒体,或者说是以电磁波为载体的中国首家网络期刊,是中国 教育部 主管的全国性面向留学人员的综合性媒体。网站创办以来多次改版升级,不断采用最新的互联网技术,满足海内外读者的需求。网站现拥有12个频道:新闻、讨论区、 社团 主页、学人主页、直播访谈、文苑摄影、 招聘 、 创业 、政策、读书、人物和 视频 ,还拥有人才储备/需求信息库、政策数据库、网络视频招聘和直播访谈等平台。 但是,像绝大多数期刊一样,从未有一家纸质期刊停刊,而是绝大多数期刊采取了网-纸载体比翼齐飞的传播策略。 陕西曾有一份纯粹电子版期刊,面向国外集中汇集和传播全国高校数学成果,但不久即收到国外数据库通知,要求纸质与电子版同时出版才能继续收录。美国国会通过议案并拨专款数百万美元,要求各图书馆完整地收藏纸质期刊。 至今,我们最多只是感觉到像电纸书这样的效仿纸感或附和纸质读者阅读习惯的电子书报刊越来越多,但这些非纸质的书报刊不可能取代纸质书报刊而独霸天下。只是拭目以待,纸质书报刊和电子载体书报刊主辅互位的历史拐点何时出现。 2010-8-22于西北大学桃园格致斋
个人分类: 期刊传播史论1|3898 次阅读|0 个评论
宋轶文,姚远:计算技术经由期刊在晚清中国的传播
kexuechuanbo 2010-9-6 20:14
计算技术经由传教士期刊在晚清中国的传播 * 宋轶文,姚 远 (西北大学数学与科学史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 710069 ) 摘要:目的 旨在廓清晚清计算技术经由传教士期刊在中国的传播源流,为汉字文化圈数学演化史研究提供新的文献支撑。 方法 用排除法调查 1833 1900 年间出版的 5 种期刊,确认《六合丛谈》和《格致汇编》的代表性和唯一性,然后基于中西数学交融的背景进行原始期刊文献分析考证。 结果 1857 年 1 卷 2 期《六合丛谈》所发表的《新造算器》一文最早在期刊上将巴贝奇、许茨等人研制的差分机传入中国,并再传入日本。其使用线性差分法计算整数的乘方运算,并完全使用机械驱动,最终将结果印于纸上。 1876 年 1 卷 1 期《格致汇编》发表的《算器图说》一文最早在期刊上将西方机械计算机传入中国,并报道最早购买和使用者为天算家贾步纬和上海格致书院。 结论 《六合丛谈》和《格致汇编》最早传入欧洲计算技术,表明期刊逐渐取代书籍成为传播最新科技成果的主媒介;同时,欧洲最新计算器为晚清中国科学家和科学机构所用,表明中国的科学由纯粹的手工推算步入了机械计算的时代,同时计算机在天文观测计算等科学领域的首先使用也再次表明直到晚清,数学和天文历算等学科仍然是引领中西科学交融的前沿。 关键词 :《六合丛谈》( 1857 1858 );《格致汇编》( 1876 1892 );机械计算器;巴贝奇( Chares Babbage , 1792 1872 );许茨( George Scheutz , 1785 1873 );贾步纬( 1840 1903 ) The calculating technology was communicated via missionary journals in late Qing dynasty Abstract: Aim To find out the origin of calculating technology communicating via journals in late Qing Dynasty, provide literature support for the mathematics and evolution research in Chinese culture area. Methods Exclusive method was used to confirm the representative and uniqueness of Shanghai Serial and The Chinese Scientific Magazine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5 journals between 1833 and 1900.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interflow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mathematics, the original document analysis research was used. Results The new computer in Shanghai Serial in 1857 first communicated the difference engine which was invented by Babbage and Scheutz in China, then in Japan. The difference engine calculated integral involution with linear method of finite difference, it was mechanical drive and printed the results on paper. The calculator illustration in The Chinese Scientific Magazine in 1876 first 发表于:第七届汉字文化圈及紧邻地区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国际学术会议(2010-08-0610,内蒙古呼和浩特),已经投往国外 *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资助项目( 07XXW004 );西北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交叉学科类立项基金资助项目( 09YJC33 ) 作者简介:宋轶文,男,山东淄博人,从事中国科学传播史研究。 通讯作者:姚 远,男,西北大学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科学传播史研究。
个人分类: 弟子学位论文|311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8: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