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晚清期刊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冯丽硕士学位论文:《北直农话报》与晚清直隶农业传播研究
kexuechuanbo 2010-9-6 22:41
《北直农话报》与晚清直隶农业传播研究 冯丽硕士学位论文 指导教师 姚远教授 ( 2009-06-18 答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晚清民初期刊演化与科学传播项目编号 :(O7XXW004) 摘要 清朝末年中国传统农业己不能适应社会需要,西方近代农业科技逐渐传入中。光绪三十一年 (1905) 年直隶高等农业学堂的学生于直隶省保定创刊《北直农话为直隶甚至中国北方地区农业由传统走向近代做出了卓越贡献。本文将从新闻传考察该刊的媒介形态、传播内容、传播模式等,并分析其浓郁的地方特色为该刊影响和表征。笔者搜集到该刊的部分原件,以此为基础并结合其他历史资料主要史文献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北直农话报》是北方最早的农业科技期刊,它以振兴农业、开通民智为旨,其传播模式表现为典型的复合传播,贯通课堂教育传播期刊传播社会教。它是袁世凯在直隶地区推行新政的产物,并打上了区域政治文化的鲜明印记。试用农业戏曲、农学诗歌、农学小说等文艺体裁传播农业科技内容,并开创我国话文的先河。《北直农话报》倾力打造兴农强国的舆论氛围,提倡实业救国,民众的爱国思想。在传播渠道上该刊对西方近代农业科技进行了第三次传播,其 : 西方近代农业科技西方近代农业科技经日本学习直隶高等农业学堂的习以及经翻译的日文教材直隶高等农业学堂学生创办的《北直农话报》广大农民。它是最尖端的西方近代农业科技与最终端的中国野老田夫之间最关键的联:结者。 关键词: 北直农话报直隶高等农业学堂近代西方农业科技农业传播 结 论 本文首次从新闻传播视角对《北直农话报》的媒介形态、编辑传播策略、农业科技传播内容等作了全面的历史考察。 一、首创我国北方地区农业科技期刊白话文新闻传播的样式。 《北直农话报》是晚清北方地区创办最早的农业科技期刊。它以振兴农业、开通民智为办刊宗旨,在晚清提倡新政、重农思潮迭起的社会背景下开启中国北方由传统农学向现代试验农学转变的一扇户脯。它以北方的几个农业大省的农民为主要读者对象,由学堂学生创办并以学生为主要作者和编者队伍,刊登与农业有关的基础知识如肥料、蚕学、土壤、畜产、农产制造、植物病理、病虫等,为北方农民带来全新的农业知识、技术和理念。它在北京、天津、直隶、山东、河南、奉天、上海 7 个省市设立 34 个代派点进行发行,后来甚至仰布政司通伤各属分别订购,用为宣讲之资。作为近代农业科技期刊的《北直农话报》,其编辑技术和理念也非常先进。此刊编辑秉着认真负责、为读者服务的态度,对一些专有名词术语进行通俗注释、并对期刊中出现的错误及时刊登勘误表 ; 在编排中大量运用表格和精美的插图 ; 同时对期刊不断进行着改版,这些精神都值得现代编辑学习。编辑还有着广阔的视野和开阔的思维,设立新闻性栏目《选录》,刊登全国范围内与农业有关的新闻甚至包括一些国外农业新闻,这些新闻的内容包括各省农业学堂、农会、试验场开办管理情况,各地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良和新技艺的介绍,有关实业公司的发展情况,各级政府对农业的管理,国外农业发展情况等,从侧面也反映出晚清时期为追求农业发展实行的各条路径,成为晚清农业的一个缩微标本。它还尝试用农业戏曲、农学诗歌、农学小说等文艺体裁传播农业科技内容,并开创我国科技期刊白话文的先河。它针对农民读者的特点采用通俗易懂的方言、俗语、诗歌、谚语、演讲词等口语化语言传播深刻的农业科技知识,使其成为野老田夫也能读得懂、 看得清、用得上的通俗读物。 二、《北直农话报》传播模式表现为典型的复合传播,是贯通课堂教育传播期刊传播 社会教育传播的连接者 直隶农务学堂是直隶农务总局附设的机构,后改称直隶高等农业学堂,以推广联络农业为己任的农学社会团体直隶农会就设立在该学堂,因此《北直农话报》才作为农会之起点和政府推广农业科技之利器。农事试验场作为科研基地与农业学堂教育互为促进,并且从日本引进的各种新技术和农作物新品种都是首先通过在试验场的试验,本试验场昭著成绩,确有心得,一并登载,然后借助《北直农话报》才传播到社会。《北直农话报》还刊登了各种农业书籍的出版预告。该学堂还曾将所译的《栽桑捷法》、《育蚕捷法》等书向农户大量销售。此外,《北直农话报》刊登的科学内容是直隶高等农业学堂学生按照所学的教科书 逐编逐次地编辑,可以说完全是学堂教育的一个延伸。因此,《北直农话报》是学堂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个完美的联结者。通俗教育、通俗演讲和通俗书报报章是晚清民初社会教育的主要形式。《北直农话报》以白话文传播农业科学知识和新理念,以通俗之文达科学之理,野老田夫亦能通晓就是一种通俗报章,因此被布政司通伤各属,分别订购,用为宣讲之资。此刊创办目的愿识字的人念给不识字的人听听,转转相传如法办理以达到农业兴旺的目的,这也可以作为通俗演讲的一种形式。其中《北直农话报》是关键环节,发挥了联络、沟通的桥梁作用,也有助于将公共资源最大化地普及到社会底层。 三、《北直农话报》的传播路径是经由日本传入西方近代农业科技 在西方近代农业科技日本学习的西方近代农业科技直隶高等农业学堂的日籍教习直隶高等农业学堂学生创办的《北直农话报》中国北方广大农民这个传播渠道中,它是最尖端的西方近代农业科技农业进步所必须依赖的技术知识,与最终端的中国农民中国农业进步所必须依赖的最重要的群体,之间最关键的联结者。从传播渠道来看,《北直农话报》是晚清中国学习日本的一个典型标本,其很多内容都是转载自日本期刊,并且有日籍作者口述的文章刊登。这种传播渠道可以作为三次传播的典型,即西方欧美国家的近代农业科技传入日本作为首次传播 ; 日本吸收西方农业科技经由日籍教师以及据日本农业学校课本翻译的教科书传入清朝的教育系统直隶高等农业学堂,作为二次传播 ; 直隶高等农业学堂的学生吸收日籍教师的农业科技知识编成《北直农话报》,以其作为载体将西方近代农业科技最后传入中国民间,到达中国广大农民手中完成三次传播。清末兴起一种留日热潮,甲午战败、日本近代化改革的成功取法泰西,获效最著者,莫如日本,促使中国朝野决心向日本学习。清政府派遣官员留日游历,奖游学、停科举的政策也推动学生留日潮流的兴起,再加上日本距离中国比较近,日语文字较英语、法语等更为易学,诸多便利之处使得清政府的教育和实业各方面深受日本影响。此外,直隶总督袁世凯提倡官员和学生留日态度使得直隶地区受日本影响比其他地区更甚。早在 1902 年,直隶农务学堂总办黄憬就曾到日本考察, 1905 年直隶高等农业学堂监督李兆兰和日本教习指宿武吉也曾东渡日本调查农务,直隶农务学堂创办之初就聘有 5 名日籍教习,到直隶高等农业学堂时期曾一次性聘请十几位日籍教习任教。《北直农话报》中刊登的农业技术和科学大部分是由日本期刊或者日文书籍翻译为中文白话文,这些农业科技传播内容,源头在西方,日本是间接的,但也有一些经过日本改造的内容和经过中国人改造的内容,使其适合于华北早作农业。其中也有少部分的内容涉及到英、美、俄、法等国家,但这些一般为对这些国家农业的介绍性文字。日本的近代科学和技术也是在明治维新时期由英美等发达国家传入,因此形成了这种特殊的三次传播渠道。 四、《北直农话报》是袁世凯在直隶地区推行新政的产物,并打上了区域文化的鲜明印 记 《北直农话报》诞生于清末举办新政时期,清政府令各省将省城书院改设大学堂,袁世凯对此十分热心。他任直隶总督后,聘请日本人渡边龙胜为教育顾问,制定了创办学堂的计划。在袁世凯伤令下, 1902 年直隶农务总局筹备建立直隶农务学堂,袁世凯还亲书儒通天地人技近道矣,学纵亚欧美艺以贯之对联一幅,标榜新政。光绪三十年 (1904) 二月,遵照学部令,改直隶农务学堂为直隶高等农业学堂, 1905 年该学堂的学生才创办了《北直农话报》。此刊的创办也得到袁世凯的大力支持,他曾批示 : 开办农报以为农会之基,用意甚善《北直农话报》出版地位于京盛之地的直隶省省会保定,该地浓郁的政治影响因素也深深给这份期刊打上烙印。从期刊主办单位来看,它由直隶高等农业学堂的学生创刊,但出版至第 6 期,即改由官派,后来归直隶农务总会承办,并改组为《直隶农务官报》 ; 从发行上来讲,该刊取得仿照官报发行的资格,并且仰布政司通伤各属分别订购,用为宣讲之资 : 在内容上刊登若干篇有关农业的公腆录要还有农业官员的论说之辞,如第 3 期刊登黄璨的《农话报小引》、第 4 期刊登袁世凯批复的公文和王树善《论农话报为农学会之起点》等文章,可见政治因素的影响始终笼罩在该刊各各方面。《北直农话报》是直隶地区受政治因素影响下所办的期刊一个范本。同时它也是区域传播的一个代表性期刊,这主要体现在其语言传播策略上,大量直隶地区方言俗语的运用强化了对农传播效果。此外在该刊内容上也表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由于农业特别受地理环境、生态气候的影响,所以受地域影响因素较大,区域科学是从农学发展起来的。该刊刊登的内容特别以华北早作农业科学技术为主,并经过优化改良使之适应华北的生态气候。 五、《北直农话报》倾力打造兴农强国的舆论氛围,提倡实业救国,激发民众的爱 国思想 中国几千年来自给自足的农耕文化中没有开放意识,这是一个独立循环的社会系统,保守而封闭,接受西方现代农业技术最大的障碍就在于此。只有当一个系统处于开放性状态时,才能出现差异,而差异越大,系统的学习性和可塑造性也越大。《北直农话报》倾力打造的兴农强国的舆论氛围,无疑是在封闭的农耕文化中开启一扇开眼看世界的户脯,激荡着晚清时期中国北方地区的野老田夫,也为中国农业近代化历程作出自己的贡献。《北直农话报》虽为学生所办,但从社会角度来讲不乏忧国忧民、兴农强国的思想和理念。它传播先进思想、破除社会陈旧思想,广泛宣扬着中国以农立国易图强的理念,通过转变农民落后的农业观念,学习近代农业科技的新理新法,以达到中国兴旺的愿景。对于《北直农话报》的研究,本文还存在一些局限和不足之处。对此刊传播内容还需要进一步作深入梳理和分析,对其传播的思想以及传播模式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笔者只搜集到部分原刊,对于其 19 期以后的样态并未涉及,只是通过文献记载得知此刊后归直隶农务总会接办,出至 50 期后,改组为《直隶农务官报》。《北直农话报》后来的发展脉络及其原因还需要继续作深入研究才能在历史长河中描摹出《北直农话报》诞生、发展、消亡全景,从而给其一个正确历史定位和评价。 致 谢 在西北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求学生涯即将结束,此篇论文也算是我的最后一份作业。拙文中凝结了我的导师姚远教授许多心血,论文资料的搜集大部分是在姚老师的帮助下得以完成,在写作过程中老师不厌其烦地提出诸多宝贵意见,使我的思路不断开阔,我也参考了姚老师的许多成果,最终才形成这篇论文。在此我对姚老师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 此外,为完成此篇论文,我在姚老师的引荐下还得到河北农业大学学报黄金祥、潘秀华等诸位老师的无私帮助,正是由于他们的热心帮助我才有机会到河北农业大学校史展览馆拍摄许多珍贵资料,为本文的写作打下础。 三年以来在新闻传播学院杨立川、韩隽、王晓梅等各位老师的培养下我顺利完成学业,借此机会向他们表示由衷感谢。 三年求学生涯对我影响最大的人是导师姚远教授。作为一名热爱母校的西大人,姚老师使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校训公、诚、勤、朴的含义,他本人几乎就是最好的诠释 : 为人公正、有着宽广的胸怀 ; 待人诚恳、平易近人 ; 在学术研究和工作中超乎寻常地勤奋 ; 生活俭朴。遇良师是人生难得的宝贵财富,姚老师将不断鞭策、指引着我,他是我一生努力学习的榜样和楷模。 最后,感谢答辩委员会诸位老师在百忙之中对拙文的审阅和评定 ! 欢迎到中国知网-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阅读全文
个人分类: 弟子学位论文|2714 次阅读|0 个评论
宋轶文,姚远:计算技术经由期刊在晚清中国的传播
kexuechuanbo 2010-9-6 20:14
计算技术经由传教士期刊在晚清中国的传播 * 宋轶文,姚 远 (西北大学数学与科学史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 710069 ) 摘要:目的 旨在廓清晚清计算技术经由传教士期刊在中国的传播源流,为汉字文化圈数学演化史研究提供新的文献支撑。 方法 用排除法调查 1833 1900 年间出版的 5 种期刊,确认《六合丛谈》和《格致汇编》的代表性和唯一性,然后基于中西数学交融的背景进行原始期刊文献分析考证。 结果 1857 年 1 卷 2 期《六合丛谈》所发表的《新造算器》一文最早在期刊上将巴贝奇、许茨等人研制的差分机传入中国,并再传入日本。其使用线性差分法计算整数的乘方运算,并完全使用机械驱动,最终将结果印于纸上。 1876 年 1 卷 1 期《格致汇编》发表的《算器图说》一文最早在期刊上将西方机械计算机传入中国,并报道最早购买和使用者为天算家贾步纬和上海格致书院。 结论 《六合丛谈》和《格致汇编》最早传入欧洲计算技术,表明期刊逐渐取代书籍成为传播最新科技成果的主媒介;同时,欧洲最新计算器为晚清中国科学家和科学机构所用,表明中国的科学由纯粹的手工推算步入了机械计算的时代,同时计算机在天文观测计算等科学领域的首先使用也再次表明直到晚清,数学和天文历算等学科仍然是引领中西科学交融的前沿。 关键词 :《六合丛谈》( 1857 1858 );《格致汇编》( 1876 1892 );机械计算器;巴贝奇( Chares Babbage , 1792 1872 );许茨( George Scheutz , 1785 1873 );贾步纬( 1840 1903 ) The calculating technology was communicated via missionary journals in late Qing dynasty Abstract: Aim To find out the origin of calculating technology communicating via journals in late Qing Dynasty, provide literature support for the mathematics and evolution research in Chinese culture area. Methods Exclusive method was used to confirm the representative and uniqueness of Shanghai Serial and The Chinese Scientific Magazine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5 journals between 1833 and 1900.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interflow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mathematics, the original document analysis research was used. Results The new computer in Shanghai Serial in 1857 first communicated the difference engine which was invented by Babbage and Scheutz in China, then in Japan. The difference engine calculated integral involution with linear method of finite difference, it was mechanical drive and printed the results on paper. The calculator illustration in The Chinese Scientific Magazine in 1876 first 发表于:第七届汉字文化圈及紧邻地区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国际学术会议(2010-08-0610,内蒙古呼和浩特),已经投往国外 *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资助项目( 07XXW004 );西北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交叉学科类立项基金资助项目( 09YJC33 ) 作者简介:宋轶文,男,山东淄博人,从事中国科学传播史研究。 通讯作者:姚 远,男,西北大学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科学传播史研究。
个人分类: 弟子学位论文|314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03: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