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博物馆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博物馆

相关日志

圣彼得堡埃尔米塔日博物馆:莫奈的油画
Mech 2020-6-26 22:54
埃尔米塔日博物馆现代派作品收藏颇为丰富,尤其是马蒂斯。那属于成熟现代派的作品,在我看来,缺乏古典作品的可观赏性。印象派作品似乎稍好些,博物馆藏品不多,至少我看到的不多。有几幅印象派创始人和代表性人物莫奈 (Claude Monet, 1840-1926) 的作品。当然,照片远不能反映原貌,更何况照明也不是很理想。 嘉布遣大道 (Boulevard des Capucines, 1873) 蒙日龙池塘 (Pond at Montgeron, 1876) 蒙日龙花园一隅 (Corner of the Garden at Montgeron, 1876) 罂粟田 (Poppy Field, 1890-91) 雾中滑铁卢桥 (Waterloo Bridge. Effect of Fog, 1903) 圣彼得堡埃尔米塔日博物馆:文艺复兴“三杰”作品 圣彼得堡埃尔米塔日博物馆:康定斯基的油画
个人分类: 风光过眼|4624 次阅读|0 个评论
沈阳辽宁古生物博物馆掠影
Mech 2020-6-22 22:57
《 沈阳师范大学校园重游 》后,匆匆看了古生物博物馆。博物馆以恐龙化石见长,但真正的化石外行看不出什么门道。恐龙骨架模型看得热闹更引人注目。用新手机拍照。 刘家峡黄河巨龙 朝阳禽龙 辽宁巨龙 义县薄氏龙 薄氏克氏龙 意外北票龙 吉氏双庙龙 董氏东北巨龙 博物馆的外景和夜景。整个展厅看起来像恐龙的脊背。
个人分类: 风光过眼|4256 次阅读|0 个评论
布达佩斯寻故
taodeng 2019-10-22 17:55
布达佩斯寻故 当 2004 年 5 月我在德国魏玛参加第四纪哺乳动物学的国际会议时,非常吃惊地在学术委员会名单中看见了克莱佐依( Miklós Kretzoi )先生的名字。吃惊之处在于,我一直认为先生是一位 “ 古人 ” 了。因为,我经常阅读的他的文献大多数写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实际上,他的第一篇古脊椎动物学论文发表于 1927 年,恰巧与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开拓者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奠基人杨钟健先生的第一篇古脊椎动物学论文发表于同一年。杨老于 1979 年去世,我在 1980 年才开始学习古生物学,与杨老未曾谋面,所以完全没想到竟然有可能见到与杨老同时代的克莱佐依先生。 克莱佐依先生在野外发掘 但还是没有这样幸运。魏玛会议的组织者卡尔克( Ralf-Dietrich Kahlke )博士告诉我,由于克莱佐依先生已是 97 岁高龄,他们也担心从匈牙利布达佩斯到魏玛的旅途对他来讲是不安全的,所以最后还是没敢冒健康的风险迎接他前来。还真是谨慎的考虑,因为很不幸,克莱佐依先生在第二年,也就是 2005 年的 3 月 15 日,就在他快要成为世纪老人,已步入生命的第 99 年时去世了。 以前只是看克莱佐依的文献,他甚至 1987 年时还在古脊椎所的《古脊椎动物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题目是 “ 评欧亚晚新生代生物地层对比 ” 。很有意思的是,他的论文署名方式跟别人不太一样,经常都写成 “M. Kretzoi ,匈牙利布达佩斯 ” ,名缩写为 “M.” ,没有单位只有城市。所以,在我的印象中克莱佐依就跟布达佩斯紧紧联系在一起。本来 2019 年国庆期间我只是到布达佩斯来度假,但必定会想到克莱佐依,那一定要设法在这个他生活工作了一辈子的城市寻觅前辈的足迹。 1987 年发表在《古脊椎动物学报》的论文 匈牙利有悠久的人类演化历史,史前考古发现证实, 35 万年前就有人类在多瑙河畔居住。当罗马人在公元前 3 世纪来到这一地区时,将其命名为潘诺尼亚。该区域居于欧洲中心地带,分布着温带草原、湿地和森林,还包括罗马尼亚、塞尔维亚、捷克、斯洛伐克及奥地利的部分地区。 而在地质上,潘诺盆地对研究新生代的地层和古生物具有重要的意义。正是在新生代时期,地中海的海水经现代罗讷河谷穿过瑞士西北部至德国巴伐利亚州南部的一个狭窄的通道,进入被喀尔巴阡山脉所环抱的潘诺盆地,并由喀尔巴阡山北麓进入现在的黑海、里海、咸海,甚至一直到中国新疆的塔里木盆地,以及以北的欧亚大陆平原地带,形成一个广阔而联通的内陆海,称为副地中海。在潘诺盆地,上部地层由海相沉积逐渐向陆相转变,被命名为潘诺阶( Pannonian ),其哺乳动物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之前的中新世中期的安琪马动物群转变为中新世晚期的三趾马动物群。 匈牙利的国名让一些人联想到匈奴,由此关于匈牙利人的起源有了众多争议。然而,匈牙利的国名实际上在匈牙利语中称为马扎尔,这是他们自己认为其种族是来自乌拉尔山区附近的马扎尔部落的缘故,跟匈奴没有什么关系。 “ 匈牙利 ” 一词是 “10 支箭 ” 的意思,指当时以马扎尔为首的 10 个部落。匈牙利在公元 1001 年被教皇批准一个独立的王国,其历史在市中心的匈牙利国家博物馆中有精彩的呈现。而由匈牙利国家博物馆分出的匈牙利自然博物馆位于佩斯南部安静的 Ludovika 广场之中,是我要前往的另一个博物馆,特别是因为克莱佐依曾担任博物馆矿物和古生物部的负责人,为博物馆的收藏增添了许多化石。 匈牙利国家博物馆 匈牙利自然博物馆也是一座古老的博物馆,未分开之前的国家博物馆创建于 1802 年,最早的藏品是匈牙利的矿物。在 1811 年开始收藏古生物和动物标本,此后藏品数量快速增加。从上个世纪 50 年代开始,博物馆专门组织到国外采集标本,一开始是到非洲、朝鲜、越南和蒙古;从 80 年代开始,更多的亚洲、非洲、南美洲和大洋洲国家成为他们的采集目的地。 目前博物馆的藏品超过 1000 万件,涵盖植物学、动物学、人类学、古生物学和地质学,其中有超过 65000 件正型标本。动植物占了博物馆收藏的主要部分,动物学部的 800 万件标本是东欧南部最大的相关收藏,同时也包括除北美以外世界上其他地区的重要标本,如巴尔干半岛、亚洲腹地、东南亚、新几内亚和非洲等地。植物学部收藏有 200 万件标本。这些藏品代表了匈牙利和喀尔巴阡山独特的自然历史,也有来自世界各地的重要标本,博物馆每年吸引 30 万人参观。 动物剥制标本 古生物学部保存的喀尔巴阡盆地的化石标本超过 10 万件,包括在匈牙利首次发现的恐龙化石,产自晚白垩世地层。最重要的化石收藏涵盖有孔虫、头足类、苔藓动物、腕足类和脊椎动物,特别是中、新生代的标本,包括我最关心的新近纪和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人类学部保存了代表喀尔巴阡盆地整个更新世之后人口的 5 万个个体, Subalyuk 洞穴的尼安德特人遗存和 Vác 镇自然形成的木乃伊受到最大的关注。矿物和岩石学部收藏了 8 万件标本,主要来自匈牙利本土,也有相当数量的标本来自世界各地,其中的陨石和月岩样品具有突出的国际意义。 10 月 5 日下起了小雨,正好适合室内活动,所以选择这一天去自然博物馆。博物馆的主体建筑在 Ludovika 广场一片开阔的树林和花园之后,馆前露天陈列着一些大型的岩块,向观众传授岩石学的知识。博物馆的标志很特别,是一只蜥蜴趴在一个圆球上,令人印象深刻。博物馆不大,与匈牙利的国土面积相比也是合适的,但一进门就是一件巨大的展品,一具鲸鱼的全身骨架悬吊在大厅上空。 自然博物馆的标志和馆名 博物馆的永久陈列布置在两层楼的展厅,其中古生物占了相当重要的部分。一楼除了开篇的矿物展示,其他部分几乎都是化石,尤其是脊椎动物的化石,包括许多中生代的水生和陆生爬行动物。有不少来自德国的标本,而在匈牙利发现的恐龙化石是重点。展出内容有化石标本、组合骨架、复原雕塑等等,展板图文并茂,使用匈牙利语和英语,使本国和外国的参观者都能很好地理解展出的内容。二楼从新生代早期一直讲述到现代,有匈牙利代表性的树木、草本植物、昆虫、鸟类、哺乳动物以及化石等标本。其中有一列犀牛、斑马等各种动物标本鱼贯走入一条木船之内,就是 “ 诺亚方舟 ” ,这个设计近乎完美地体现了一个自然博物馆的本质。 人类狩猎猛犸象,远处背景为“诺亚方舟” Iharkút 是匈牙利的第一个恐龙化石地点,位于西部维斯普雷姆州 ( Veszprém ) 的一个露天矿坑。该化石地点于 2000 年发现,地质年龄为 8500 万年,地层为一套泛滥平原与河流相沉积,包含大量砂质粘土层与砂岩层,属上白垩统桑托阶。在 Iharkút 发现了超过一万件化石标本,至少有 30 种不同的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沧龙、翼龙和鳄鱼,以及恐龙和早期鸟类。恐龙有三种食草类型,即匈牙利龙( Hungarosaurus )、奥伊考角龙( Ajkaceratops )和凹齿龙类( Rhabdodontida )。匈牙利龙是甲龙类中的一种结节龙,并且是结节龙科的基干类型。奥伊考角龙的标本较少,但能够估算出身长可达 1 米。 恐龙生态复原 克莱佐依研究的鲁达班亚( Rudabanya )地点的化石陈列在二楼,远远就瞧见有一个复原的古猿,走近看连身上的毛发都做得非常逼真。鲁达班亚遗址位于匈牙利东北部,其地层就属于潘诺阶,因此除了古猿化石,还产出了大量哺乳动物和其他动植物的化石,包括三趾马动物群典型和广泛的代表,如三趾马、无角犀、嵌齿象等,使这一地区的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能够精确地重建。在 1000 万年前,鲁达班亚是潘诺海的一个半岛,气候比今天更加温暖湿润,生物繁盛,海滨覆盖着沼泽森林,而靠近内陆的植被则是开阔的草原并分布有溪流,这些沼泽的沉积物最终变成了这个地区现在的褐煤。 鲁达班亚地点的化石是上个世纪 60 年代末到 70 年代初发现的,古猿化石非常丰富,有相当多的颌骨和牙齿化石,克莱佐依 1975 年在《自然》杂志发表的论文中就包括 20 个个体的 84 枚牙齿和 18 件头后骨骼。他认为这些古猿可以分为 3 种类型,都是他之前已建立的新种,其中就包括他在 1967 年命名的匈牙利鲁达猿( Rudapithecus hungaricus )。鲁达猿身高 1.2 ~ 1.3 米,体重 25 公斤,其雄性比雌性个体更大、更强壮。它们的生活环境为沼泽森林地带,依靠四肢运动,偶尔会在树间悬吊穿行,以比较柔软的果实为食。关于鲁达猿的演化存在比较大的争议,一些研究者相信它们属于一个绝灭的支系,没有现代的直系后代;也有一些古人类学家认为它们随着亚热带森林的消失而返回了非洲,并成为人类、黑猩猩和大猩猩的共同祖先。 匈牙利鲁达猿 对鲁达班亚古猿化石的研究只是克莱佐依的众多学术成果之一,他在 20 世纪的绝大多数时间里都是古人类学和古脊椎动物学发展的重要参与者。他深厚的学识得益于他的成长和学习经历。克莱佐依于 1907 年 2 月 9 日出生于奥匈帝国治下的一个布达佩斯家庭,从小接受到基础宽广的教育、旅行、语言和科学训练。他是一个语言天才,他的第一语言是德语,在青年时代掌握了匈牙利语,后来又精通了意大利语、法语、英语、俄语和西班牙语,这使得他能大量阅读世界各国的古生物文献。 克莱佐依的专业知识受教于布达佩斯大学(当时称为 Pázmány Péter 大学,也是计算机之父冯 · 诺依曼的母校),于 1929 年毕业并取得地质学学位。他一开始作为志愿者在匈牙利地质研究所工作,这是东欧最老的此类机构,收藏了匈牙利大多数的地质和古生物标本与样品。 1933 年他在匈牙利 - 美国石油公司担任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的工作,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才转到匈牙利国家博物馆并成为矿物和古生物部的负责人。从 1950 年开始,他又回到地质研究所,一直工作到 1970 年,并在 1956 ~ 1957 年期间担任所长。 1970 年他调到匈牙利德布勒森( Debrecen )的科苏特 · 拉约什( Kossuth Lajos )大学,担任动物学与人类学系主任,于 1974 年退休。 克莱佐依在退休后继续从事研究工作,撰写了大量关于中新世人科化石的论文,其中包括 1975 年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非常有影响的鲁达班亚古猿化石的论文。他最终成为一个传奇的古生物学家,发表了许多关于小哺乳动物、食肉类、灵长类、有蹄类、长鼻类、鲸类、脚印化石、鸟类和其他类群,以及旧石器考古学方面的学术论文。但据克莱佐依的同事说,没有人准确地知道他到底发表了多少论文。 鲁达班亚的嵌齿象化石 克莱佐依最为人知的是他创立了数量庞大的拉丁文学名,因此许多古生物学家认为他是一个在分类学上过度的分裂派( splitter ),提出了太多的分类阶元,尤其是他最感兴趣的食肉类和小哺乳动物。不过,他非常精细地遵循了动物分类法规的条例,所以其提出的几乎所有学名都是有效的,即使现在不被使用。他也深深着迷于全球的古生物学,撰写了许多文章来及时向匈牙利人介绍北美、亚洲和非洲的古脊椎动物学家,包括中国的古脊椎动物学家。 克莱佐依与许多古脊椎动物学领域的大师齐名,并由于他的长寿,非常令人惊奇地连接了过去和现在的古脊椎动物学。他在 2002 出版了关于鲁达班亚地点的古猿及其伴生哺乳动物群的专著,并于 2004 年在匈牙利国家博物馆举办了一个专题展览。尽管他的这本专著由于对灵长类演化的解释存在争议,但仍然是人科化石研究方面的重要著作。 在我从事的犀类化石研究方面,也对克莱佐依的学识和风格深有体会,山西犀( Shansirhinus )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德国人舒罗塞( Schlosser ) 1903 年依据一些从中国的药铺购买的孤立的牙齿描述了一个独角犀属新种 Rhinoceros brancoi ,其牙齿形态非常独特。瑞典人林斯顿( Ringstrouml;m ) 1927 年描述了一个带完整颊齿列的上颌,产自山西榆社,鉴定为 R. aff. brancoi ,其牙齿与舒罗塞描述的标本相似但也有差别。克莱佐依在 1942 年发表的论文中认为 R. brancoi 的特点相当独特,为其建立了一个新属山西犀( Shansirhinus ),以化石的产地命名,模式种即为布氏山西犀( S. brancoi )。他还根据林斯顿的 R . aff. brancoi 上颌创建了另一个种林氏山西犀( S. ringstroemi ),以最初的研究者的名字命名。 由于山西犀的材料仅有上面提到的牙齿标本,所以其真正的性质长期无法得到深入的了解,也就未被人使用。直到 1998 年,我们在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的上新世红粘土沉积中获得一批保存完好的哺乳动物化石,其中包括一个完整的犀牛头骨及其关节在一起的下颌骨,其牙齿特征与山西犀完全一致,而头骨和下颌骨特征清楚地区别于其他无角犀类,由此在 2005 年发表的论文中证明当时克莱佐依的修订是完全正确的。 林氏山西犀头骨 克莱佐依还研究过熊猫的起源问题。 1942 年在潘诺盆地中匈牙利哈万( Hatvan )地点 700 万年前的沼泽相地层中发现了一件食肉类动物的右下牙床,他对这件标本进行了分析研究,根据其牙齿的性状建立了一个新属新种葛氏郊熊猫( Agriarctos gaali )。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葛氏郊熊猫被看作是东亚熊猫的祖先,直到 1989 年才被邱占祥院士等人发表的在云南禄丰盆地 800 万年前同为沼泽相地层发现的禄丰始熊猫( Ailurarctos lufengensis )所取代。 但在欧洲确实有熊猫的远亲存在, 2012 年西班牙古生物学家 Abella 等人将在加泰罗尼亚地区发现晚中新世的一种原始熊类命名为新属新种 Kretzoiarctos beatrix ,属名正是为了纪念克莱佐依,称为克氏熊猫。命名者认为大熊猫的直系祖先可能来源于亚洲,但与欧洲更古老的种类也有着联系,克氏熊猫是已经灭绝的旁支,这也被我们后来的研究所证实。 克氏熊猫复原图 克氏熊猫已经灭绝,而克莱佐依先生也已仙逝,但都会被人们永远记住,因为它和他已共同深深扎根于人类的知识体系之中。
个人分类: 考察随笔|8882 次阅读|0 个评论
圣彼得堡埃尔米塔日博物馆:文艺复兴“三杰”作品
Mech 2019-7-23 16:37
埃尔米塔日博物馆 ( TheState Hermitage Museum ) 以收集外国艺术作品为主,与收集本国作品为主的俄罗斯博物馆 ( Russian Museum ) 不同。 文艺复兴“三杰”的作品,博物馆均有收藏。虽然数量不多,可能不是最负盛名的作品,也算难能可贵。 达芬奇的作品收藏有两张圣母圣子像,《圣母莉塔 (The Litta Madonna, 1490-91) 》和《带花圣母 (The Madonna with a Flower, 1478) 》。达芬奇的绘画只存世十幅,有两幅已经算相当高比例了。但非常不幸,去那天《带花圣母》没有展出,后来在导游手册上看了照片。我觉得,《圣母莉塔》更有创意,画中的圣母充满母性的光辉,彰显了人性,而非神圣性。 《圣母莉塔》 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只有座雕塑,《蹲着的男孩 (The Crouching Boy) 》。米开朗基罗虽然以雕塑见长,创作生涯也很长,但作品也不算多。主要的过去贴过,《 名作过眼:米开朗基罗的雕塑 1 》和《 名作过眼:米开朗基罗的雕塑 2 》。这幅雕塑非常有力度,而且很收敛,完全符合米开朗基罗的标准,雕塑从山顶滚到山脚,雕塑完好如初。 拉斐尔的作品也有两幅。虽然比较而言,拉斐尔作品数量众多,但这两幅都是杰作。有些拉斐尔的肖像画,真看不出什么不同凡响之处。一幅是圣家庭图,《圣母和没有胡子的约瑟夫 (Madonna with the Beardless Joseph, 1506) 》。圣母很美,更有意思的是约瑟夫的表情,有些嫌弃有些不屑。从无神论者的角度,很容易理解。妻子突然怀了不是自己的孩子并生出来,丈夫总是心有不甘,哪怕那孩子的生父据说是上帝。另一幅是《科涅斯塔比勒圣母 (The Conestabile Madonna, 1503) 》,总体上是比较俗套的圣母圣子图,但不寻常的是,圣母手中拿本书 ( 推测是《圣经》 ) ,母子同读。这样目光有所聚焦。 《圣母及没有胡子的约瑟夫》 《科涅斯塔比勒圣母》 圣彼得堡埃尔米塔日博物馆有文艺复兴“三杰”作品 5 件,看到了 4 件。
个人分类: 风光过眼|4563 次阅读|0 个评论
俄罗斯博物馆:希腊诸神雕塑
热度 1 Mech 2019-7-18 22:53
圣彼得堡俄罗斯博物馆 ( Russian Museum ) 主要收藏俄罗斯艺术家的作品,这不同于收藏更国际化的埃尔米塔日博物馆 ( TheState Hermitage Museum ) 。对俄罗斯艺术史不了解,因此多数艺术家都没有听说过。能想到的作品只有一件,列宾的《伏尔加河纤夫》,但那幅画没有找到。问工作人员,说是拿到莫斯科展览了。 这次贴出希腊神话题材的雕塑。见到这些诸神雕塑如见故人,很感亲切。因此看到的都拍照了。按照创作时间排列。 拿竖琴的太阳神阿波罗 (Apollo with a Lyre 1752) by Vasily Maximov (mid-18th century) 神后朱诺 (Juno 1756) by Vasily Chvanov (mid-18th century) 普罗米修斯 (Prometheus 1769, 19 世纪复本 ) by Fyodor Gordeyev (1744-1810) 半羊人玛耳绪阿斯 (Marsyas 1776) by Fyodor Schedrin (1751-1825) 梦神摩耳甫斯 (Morpheus 1782) by Ivan Prokofiev (1758-1828) 维纳斯 (Venus 1792) by Feodosy Shchedrin (1751-1825) 第二代众神之王克洛诺斯 (Cronos 1792, 1912 年复本 ) by Ivan Martos 丘比特 (Cupid 1797) by Mikhail Kozlovsky (1753-1802) 月神狄安娜 (Diana 1798) by Feodosy Shchedrin (1751-1825) 牧神和巴切坎特 (Faun and Baechante 1837) by Boris Orlovsky (1797-1837) 帕里斯 (Paris 1838) by Boris Orlovsky (1797-1837) 牧神和小羊 (Faun with a Kid 1839) by Nikolai Ramazanov (1818-1867) 水仙女 (Nymph 1845) by Pyotr Stavasser (1816-1850) 脱去水仙女鞋的牧神 (Faun Removing a Nymph’s Shoes 1849) by Pyotr Stavasser (1816-1850) 维纳斯 (Venus 1852) by Ivan Vitali (1794-1855) 吹排箫的牧神 (Faun playing Syrinx 1858) by Boris Orlovsky (1797-1837)
个人分类: 风光过眼|5741 次阅读|10 个评论
上海东方乐器博物馆2017博文汇总
Mech 2019-5-5 09:03
两年前参观上海东方乐器博物馆。博物馆在一个小花园别墅内,是荣毅仁先生父亲的故居。 参加快结束时,还听了两首民乐演奏,其中一首似乎是扬琴 ( 还是其他打击乐器? ) 独奏《渔歌晚唱》,另一首好像是管乐,西域行路的场景,名称忘记了。 参观后选些照片,整理成文。由于电脑出些问题,文字都没有了,照片还在。没有兴致重写说明文字了,只是把照片贴一下。相关博文标题及其链接汇总如下。 上海东方乐器博物馆:中国古代乐器 上海东方乐器博物馆:曾侯乙乐器 上海东方乐器博物馆:中国现代乐器 上海东方乐器博物馆:中国少数民族乐器 上海东方乐器博物馆:外国乐器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2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常州市武进博物馆
terahertz 2019-5-3 17:00
2019年5月1日参观了常州市武进博物馆。
个人分类: 经典收藏|2417 次阅读|0 个评论
笔墨见真章
热度 6 xinyumri 2019-1-1 04:37
2018年的岁末,因科研上的合作,我和医学院的同事一起访台。蒙主人盛情,于学术交流之余,安排我们参观了台北故宫。 我对台北故宫仰慕已久,几年前曾看过一部名为《台北故宫——故宫国宝在台北》的系列纪录片。片子做得很用心,把迁台国宝和第一代赴台博物馆人的故事交织在了一起来讲述。片头的主题曲也很走心,以至于看完后很长一段时间,这首主题曲的旋律一直在我的耳畔萦绕,挥之不去。 在迁台的众多国宝中,历代书画作品占了很大的比例。仅 12 集的 《台北故宫 》,就有两集介绍书法的“翰墨风雅”和一集介绍绘画的“云山深处”,这些书画藏品的顶级国宝地位由此可见一斑。只是书画藏品怕见光,不易保存,不能像青铜一般作为常设展品示人,因此难得一见。 所幸的是这次访台巧遇两个书画特展,《笔墨见真章——历代书法选萃》和《国宝再现——书画菁华特展》,我们得以一睹部分国宝级书画精品的真容。《笔墨见真章》历时两个多月( 2018.10.01-12.25 ),共展出 19 件书法作品,其中有苏轼、蔡京、蔡襄等人的尺牍和黄庭坚的《书婴香方》。《国宝再现》历时亦有两个多月( 2018.10.04-12.25 ),共展出 26 件书画作品,因部分特级国宝有一次展期不得超过 42 天的限制,分为 A 档和 B 档。我们去的时候已是 B 档的尾声,和 A 档展出的王羲之的《 平安何如奉橘 》三帖、 夏珪 的《 溪山清 远》、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失之交臂,十分可惜。 蘇軾《書尺牘》 蔡京《書尺牘》 蔡襄《致彥猷尺牘》 尺牍,在书法作品中占了很大的比例,从内容上看和我们今天的短信类似,五花八门,短小精悍。只不过古代没有手机微信,须用毛笔写了让家童送去。收的人有心留了下来,便成了传世的名作,放在朋友圈里供欣赏,那些个红印,便是大家的点赞。尺牍不像碑帖,需要正襟危坐了来写,其随意性往往更能反映出书者的性情和心境。上面三幅尺牍,苏轼的姿态随意,一派天真;蔡京的锋芒外露,神采飞扬;蔡襄的则于端庄稳重中透着圆劲清丽。 最有名的尺牍,大概莫过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了,其真迹早已失传,只有摹本存世,也被收在台北故宫。全文只有 28 个字,作者在大雪初晴时心情愉快,想和朋友分享,于是提笔写下“ 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 ”云云,和近日钱塘的诗人们在朋友圈里晒雪景、按捺不住要吟诗,是一个心情。这段“快雪时晴”的短信,被无数后人点赞,篇幅远远超过了尺牍本身,那个大大的“神”字,出于点赞王、毁文物专家乾隆之手。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台北故宫收藏的所有书法作品中,重中之重当属颜真卿的《祭侄稿》,苏轼的《寒食帖》,和怀素《自叙帖》了,想见这些作品的真容更是难上加难。不过最近从一位在书法上颇有造诣的大学同学那里得知,《祭侄稿》和《自叙帖》将于年初在东京展出。老同学早就规划好了东京之行,估计国内不少书法爱好者也会纷纷前往,我在北美只能想象一下届时的盛况了。 颜真卿《祭侄稿》 苏轼《寒食帖》 怀素《自叙帖》 台北故宫绘画的顶级藏品,当属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这幅总长约 7 米的山水长卷以富春江为背景,用墨秀润淡雅,山水布置疏密有度,有着画中“兰亭”的美誉。而这幅画多舛的命运更增加了它的传奇色彩:据传它的收藏者在过世前决定把画当作陪葬来焚烧,被其侄子从火堆中抢救了出来,但画卷已被烧成两段。小段经过修复后称为“剩山图”,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长段则称为“无用师卷”,收藏于台北故宫。一幅堪为绝唱的山水咏叹,其命运似乎也契合了海峡两岸百年来的风云变迁,令人唏嘘。 莫道管毫轻,书成宇内惊。 素心托翰墨,逸兴入丹青。 曲水留觞咏,春山忆晚晴。 何当言契阔,碧海月空明。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剩山图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 附:《台北故宫》主题曲 溪的美 鱼知道 那流泪倾诉的依赖难分离 风的柔 山知道 那留在千年的故事难忘记 想到梦里都会笑 期待看见你的好 感谢天都知道我心里的想要 看似漫长的等待 却是永恒的未来 你的出现将是我 幸福开始的骄傲 Here I'm To be together 伸出手我就想拥抱 Here I'm To be together 秋去冬梅开雪地 春后夏夜望月星 爱 延续 祝科学网的朋友们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个人分类: 音画|6433 次阅读|12 个评论
长汀博物馆
huailu49 2018-12-21 11:51
此处建筑始于宋代,原为汀州禁军署址,元代为汀州卫署旧址,明清两代辟为汀州试院,是汀州所辖八县科举应试考秀才的场所。上世纪30年代,这里曾为福建省苏维埃政府驻地。1995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内设“汀州客家博物馆陈列展览”、“长汀革命历史陈列”、“瞿秋白被囚处”、“汀州试院旧址”和唐代古柏等参观游览内容。
个人分类: 人文地理|2830 次阅读|0 个评论
山西博物院
热度 1 terahertz 2018-11-19 08:36
2018年11月18日参观了位于太原市汾河西畔滨河西路北段13号的山西博物院。 \0 \0
个人分类: 经典收藏|2231 次阅读|2 个评论
越北穿行
热度 2 taodeng 2018-10-28 15:59
越北穿行 记忆的力量既是强大的,也是相当奇妙的。关于越南,我们从小就了解很多,特别是关于战争,有胡志明和阿福,有橙叶剂和美莱 …… ;我也曾在高中时被选为作文代表,给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将士们写慰问信。但不知什么原因,只要一想到越南,我的脑海中就会冒出来几句诗: “ 红蓝金星旗啊,你像一团火,你燃烧着南方的土地,燃烧着山林,燃烧着江河 ” 。我知道红蓝金星旗是越南战争期间南方民族解放阵线的旗帜,也与现在的越南国旗很相似,但一直不知道为何这个记忆如此深刻。我记得是在一本杂志上读到过这首诗,却早已不记得是什么杂志。 这次要去越南进行科学考察,也是我第一次去越南,所以愈发好奇到底是在哪里读到的这首诗。真是感谢现代的网络,没费太大的功夫就查到了,原来是在 60 年代越南战争时期的《人民文学》上。其实早该想到是这个杂志,因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能够出版的杂志太少了,也就只有可数的几本,甚至这是唯一的文学杂志吧? 我们一行 6 人于 2018 年 10 月 14 日启程去越南,但分别从西双版纳和北京出发。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苏涛博士带着刘佳、邓炜煜东两位年轻人从景洪经昆明转机到河内,我则同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吴飞翔博士和土耳其博士生 Kazim 从北京先飞深圳再飞河内。之所以要转机,并非河内是不容易到达的偏远城市,而是北京到河内的航班都非常奇怪地是半夜起飞凌晨到达。 从深圳到河内的航班从行程单上看只需一个小时,这其实是因为河内时间比北京时间晚一个小时的缘故,实际飞行时间是两小时。降落前可以清楚地看见主要由红河和太平江水系泥沙冲积而成的红河三角洲的地形,广阔平原的土地上是绵延不尽的水稻田和星罗棋布的村庄。红河三角洲是越南北部最重要的经济区域,人口极为稠密,房屋杂乱而拥挤地聚集在一起,形成东亚特有的风格。 越南国家自然博物馆的小杜来接我们,他是一位在德国取得博士学位的植物学家,越南文名字是 Do Van Truong 。越南语在古代引入了庞大的汉字词汇,其发音类似古汉语的中古音。越南在 1945 年之前也一直使用汉字来书写,此后才转为法国传教士发明的拼音文字,因此他们的名字是有固定的汉字,而不是根据发音翻译。我只知道 10 月 1 日刚刚去世的越共中央前总书记杜梅的姓也是 Do ,但 Van Truong 对应的汉字却不知道。其实,在越南通常是称呼小杜的最后一个字 Truong ,这次考察中的另外两位越南队员,古生物学博士 Nguyen Huu Hung 和司机师傅则都称呼为 Hung 。 此行一辆中型客车全程跟随我们,既可以全体队员坐在一起随时讨论,也有足够的空间装下采集的标本。我们先乘这辆车到位于河内市西北部的西湖旁的旅店住下,然后去晚餐。我对于越南饮食的了解,是在很多国家都有的越南米粉店,特别是对每碗米粉上配的罗勒,即九层塔印象深刻。到了越南发现,米粉确实是重要的主食,而除了九层塔、紫苏叶和芭蕉花以外,还有很多野生植物都当成蔬菜或调料。想想这里应该不会到处都撒农药,所以我就很放心地吃了各种草叶和树叶。店家推荐,他们的鸡都是跑路鸡,我也立刻就相信了,因为看见店里还养着红原鸡。 时间还早,晚上我们就去市中心看看。巴亭广场中央是胡志明主席的陵墓,停放着他的水晶棺,陵外有身着白色军服的仪仗兵值守。看起来越南人过得非常轻松愉快,广场完全是市民纳凉的好地方,许多家庭带着孩子在国旗杆周围嬉戏玩耍。我们又去了还剑湖,这里则是年轻人的天地,在星期天的晚上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都很随意,连李朝开国皇帝太祖 李公蕴 的青铜雕像前都变成了跳街舞的热闹场所。 第二天是星期一,我们先去博物馆签订合作备忘录。双方代表团各自介绍了本单位的情况,然后展开讨论。越南国家自然博物馆是一个以生物多样性为主题的特色博物馆,通过与古脊椎所签订合作备忘录,我们双方达成共识,将建立互访、交流与合作的机制,共享越南境内的古生物学和古人类学资源,越方参加由中方主导的考察和研究。 热带越南的生物多样性自然不用强调,想想在 1992 年还能发现武广牛( Pseudoryx nghetinhensis )这样的大型动物新种就很容易理解了。全世界博物馆的多样性也不容置疑,各有各的特色。越南自然博物馆虽然面积很小,历史也很短,是 2006 年才建立的,但其收藏展示的现代生物标本和远古生物化石也跟世界上的其他自然博物馆一样,是其最重要的内容,也非常丰富、非常有代表性。博物馆的布展相当用心,尤其是生命树的雕塑和木刻,不仅清晰地诠释了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内容,也展示了越南独特的木材资源。 我们的时间安排非常紧凑,所以签完协议立刻出发。第一个考察地点在越南西北部的山脉地带,我们沿 6 号公路先向西进发,到和平县后开始溯黑水河谷行驶,逐渐投入山区的怀抱。在杭盖县附近的休息地点,路旁的小贩已是山地民族的打扮。眼前的山峰有变质岩的陡崖,更多的是石灰岩的喀斯特地貌。摊点售卖的山货,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丛丛的野生兰花,特别是从树上砍下来的寄生种类。但 Truong 告诉我们,这些山里的兰花其实很难适应室内的环境,许多人买回家去最终都养死了。 在山区里走了上百公里,木繁水秀自然得益于气候条件。越南的人均 GDP 只是中国的 1/4 ,不过令人感慨的是,这里的生活水平虽然简朴,房屋也有些杂乱,但无论经过乡村城镇,到处都非常干净,即使是在偏僻之地,也完全看不到有随意遗弃的垃圾。 过杭盖后我们转向北行,山势逐渐升高,最高峰超过 1000 米。道路也变得险峻,不过路面质量很好,不时有大型货运卡车驶过。地层开始出现紫红色的白垩纪堆积, Hung 说到这一带来找过恐龙,尚未有发现,但我感到进一步的搜索一定会有收获。不过,由于越南的植被非常好,大多数地方都覆盖有茂密的森林,所以裸露的地层比较少。 傍晚时分到达山萝省安州县,旅店就在县城中心的十字路口, 6 号公路穿过,夜里一直有卡车的轰鸣。歌厅传出的卡拉 OK 也吵闹到 12 点,但困了很快睡着,并没有受到影响。不过,早上 5 点就被高音喇叭吵醒了,虽然听不懂,但从语调判断,显然是新闻宣传节目。让人诧异的是,这节目连续不停到 8 点还在播放,很好奇到底是什么具体内容。 县城沿街的建筑主要是各家各户的民居,通常两、三层楼高,都有阳台和凉棚,屋顶红色的居多。而最大的特点是门脸狭窄,纵向延长,据说政府是按房屋宽度收税,所以就建成这样了。越南的早餐都是米粉,这跟田地主要种植水稻相一致。我们先去了农贸市场,不是为了解民情,是飞翔想收集一些本地区的现代鱼类标本,以作为化石研究的对比。东南亚以斗鱼为典型代表,在山民售卖的野生杂鱼中可以发现。 我们的第一个化石地点是安州县的 Hang Mon ,这是一个发育在三叠纪灰岩中的岩溶漏斗式小型新生代盆地,以前曾报道过早中新世的爪兽、犀牛、乌龟化石。地层中有大量碳化的植物,苏涛课题组发现了一些立体保存的种子化石,是今天的采集品中最有特点的。 中午正准备野餐,但老乡特别友好,非要拉我们去家里。最后我们就到一家的堂屋中铺开,席地而坐用餐。可能当地人也是这样,因为屋子中没有看见桌子,而照壁正中是祖先牌位,挂着标有越南语读音的中文横匾和对联。 老乡说村后的山上有石灰岩洞穴,去年曾在洞中抓了一条 7 公斤重的眼镜王蛇来泡酒。我对蛇一向厌恶和恐惧,但越南和广西的山洞很相似,不仅有俗称为 “ 龙骨 ” 的哺乳动物化石,尤其是还有神秘的巨猿材料发现,所以我们决定去踏勘。先穿过果园,村民热情地摘下龙眼让我们品尝。然后钻入树丛,沿满是石牙的岩溶风化表面向上攀登。说实在的,我很担心茂密的野草中藏着毒蛇,所以找一根树棍拿在手中不断打草惊蛇。终于爬到洞口,确实有沉积物保留,是一个值得发掘的地点。再往洞中走一点,头灯的照明下赫然发现一条巨大的蛇蜕挂在洞壁上晃动,确实有点吓人。 我们的下一个地点在越南东北部的谅山地区,所以结束了 Hang Mon 的工作,立刻返回河内方向,尽可能多地赶路。晚上下起雨来,雾气也非常重,能见度很差。温度马上就降下来,白天还穿短袖,夜里大家把外套都加上了。不能一直走,我们的司机师傅也需要充分休息,所以在距河内 40 公里的郊区找了一家旅店住下。 早上起来,看见旅店的外墙刷成黄色,跟越南随处可见的黄色建筑一样。大家都说,这是法国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有名的 “ 法国黄 ” 。可以,去法国却很难发现有这种黄色的建筑,法国人就告诉你,那是越南最典型的颜色,所以叫做 “ 越南黄 ” 。我们先返回市内的博物馆取相关的文件,因为到各地考察需要与当地政府和派出所接洽。在早晨的交通高峰期又一次感受了越南如潮水一般涌动的摩托车流,城市的活力正是从每天早晨轰鸣的摩托车引擎开始,即使在绵延的秋雨中也不能减弱分毫。 再次离开河内,我们沿 1 号公路北行。河内到友谊关的铁路也是同一走向,但一列火车都没有见到,客运货运都完全让位于公路交通了。接近谅山,山势变得来跟广西的岩溶峰林峰丛非常相似。我们未进谅山城,直接向东转到禄平县,第二个工作地点,也是此次考察最重要的化石地点那阳煤矿就在这里。 我们先到煤矿总部去办手续,在大厅的陈列柜中看到各种化石,包括鳄鱼、乌龟、石炭兽、腹足类、粪化石等等,植物化石就更多了。办好手续,我们迫不及待就到煤矿的采坑去。那阳煤矿是越南最大的煤矿,也是一个露天煤矿,还建有坑口发电站。采坑的坑壁就是非常好的地层露头剖面,为我们搜寻采集化石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实际上,这次除了石炭兽,其他各类化石都找到了。 次日雨下得更大了,当地人都穿起了羽绒夹克,这让我们完全没想到。越南同行说,谅山地区在越南的最北方,跟南方不同,所以会很冷。可我们觉得,整个越南都在我们南方的云南、广西以南,怎么还跟我们一样有南、北方的巨大差异?越南的气候分为雨季和旱季,我们刚好赶上了雨季的尾巴,旱季要在 11 月才开始。下雨无法到采坑工作,只能在禄平的县城里找了一家咖啡店坐着等待天晴。据说越南的咖啡很不错,但我只觉得很浓很苦。 中午雨终于停了,但剖面上会非常泥泞湿滑,于是我们到那阳的小镇上去买了长筒雨靴,这样就没有问题了。下午飞翔首先发现了一枚鳄鱼的牙齿,我开始还有点不敢相信,随后鳄鱼的头骨也找到了。还发现了两只乌龟,保存得特别完整。要毫发无损地取出来,所以特别小心而细致。这个季节 5 点钟就天黑了,大家一直工作到完全看不见才肯往回走。在漆黑的山路上,我们的车到了满是淤泥的斜坡前寸步难行,最后不得不全体下来推车才终于脱离困境。 由于收获远大于预想,准备的发掘材料不够了, 10 月 19 日上午我们就先在县城里采购。但石膏绷带根本没有,而建筑装修用的石膏要几个小时才能凝固硬化,因此不适用。不得已,我们只能用锡箔纸代替。本想将昨天发现的化石全部取出后就可以奔赴下一个地点,没想到幸运地又发现一件保存最好的鳄鱼头骨,还有鱼类的鳃盖骨和鳄鱼的肢骨。有利的是,保存鳄鱼头骨的炭质页岩很容易剥离;不利的是,保存在其中的化石也非常容易受到损伤。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精心细心耐心的发掘下,整个岩块被切割、加固、包裹、取出。为绝对保证鳄鱼头骨的安全,所以我们把岩块切割得很大,但要从超过百米深度的采坑底部搬运上去就费劲了。好在考察队的小伙子们似乎都有使不完的劲,终于交换接力,顺利地运送到车上。而当大家吃上午饭,时间已近 4 点钟。 继续赶路, “ 你问我要去向何方?我指着大海的方向 ” 。没想到中国的流行歌曲在越南也很受欢迎,我们就在群山中和稻田旁向着北部湾前进。在先安县到达海岸线,落日的余晖中可以看见成片的红树林。然后转而向南,在夜色深沉时分住进了同旺县的旅店。海边的生活显然比山地热烈,虽然时间已经很晚,但我们去找餐厅吃饭,发现街上依然人来人往。 20 日早上还是先去农贸市场了解当地的土著鱼类,谁知这里靠近海边,只有来自大洋的馈赠。今天是越南的妇女节,街边多了不少卖花的。不过,农贸市场上还是有很多妇女摊贩,在稻田中收割劳作的也不乏妇女的身影。也许单位上的妇女会放假,但今天本来就是不上班的星期六。 我们住的地方离化石地点只有 5 公里距离,很方便就到达了。这是在平原上的粘土采坑,用于烧制砖瓦。地层水平,从上到下依次为紫红、黄褐和黑灰色的碎屑堆积,粒度逐步变细。我们就在底部的黑灰色泥岩中发现了大量阔叶植物化石,完整的棕榈标本甚至超过两米尺寸。最大的困难是泥岩失水后很快会开裂,所以我们一方面用化学药品加固标本,同时用塑料薄膜密封,保证运回实验室后不变形不破损。 每发现一件标本就需要有精确的 GPS 定位,但当第一个数据出来时让我大吃一惊,海拔高度竟然是负的, -14.1 米。我以为出了什么问题,再测,还是负的。原来,这里的平原地面已接近海平面,采坑向下掘进不少,坑底确实是在海平面之下。习惯了在青藏高原的工作,随便一测,不是 5000 米也有 4000 米,猛然还没有适应过来。 稻熟蛙停雨放晴,晨光映照佛寺明;喧嚣早市乡民聚,米粉飘香慰我行。结束了在同旺县的工作, 10 月 21 日我们开始返回。从下龙市穿过高大的红河口大桥到达南岸的海防市,然后沿高速公路直奔河内。我们再次来到越南国家自然博物馆,整理这次采集的丰富化石标本。一部分标本保留在博物馆,另一部分标本根据双方的合作协议,我们将带回中国进行修复和研究。 回程我们将从越南的老街出关,从中国的河口入关。河内到老街的高速公路全长 264 公里,是 2014 年才建成的。虽然由于资金问题有些地段还是没有中央隔离带的双幅路面,但车流量并不大,所以行车速度能够保证。公路沿红河上行,与滇越铁路如影随形,山势逐渐上升,向云贵高原靠近。黄昏时分,我们到达边境附近,可以看见黄连山下炊烟袅袅升起,一片宁静祥和的景象。双方的海关在河内时间 19 点、北京时间 20 点同时关闭,我们在最后时刻赶到。不过,持有自助验放证件的边民很晚了还可以过关。 连接两国的桥梁并不在红河上,而是在其支流南溪河上。站在海关过境通道两国的分界线位置,滇越铁路河口 - 老街大桥的夜景清晰地刻画出差别:越南一侧只有照明灯,而中国一侧霓虹灯通明,这形象地反映出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正因为有中国政府对科技的重点投入,我们才能有足够的经费开展科研活动,包括像此次这样到越南的野外考察。
个人分类: 考察随笔|7048 次阅读|2 个评论
厦门的猫咪博物馆
热度 4 ncepuztf 2018-9-20 19:40
国内第一家民营猫咪主题博物馆。也是海峡两岸唯一的一家猫咪博物馆。 厦门是全国范围内最具有猫文化的城市,鼓浪屿更有中国猫岛的别称。 博物馆邻近厦门大学和厦门理工学院。入口有猫塑像和招牌。 再往里走,是室外猫标语和猫系列宣传品。 博物馆内到处是猫商品,还有一列付费可入的喵星号列车,二楼是猫餐厅。 喵星号列车,里面是真正的猫,付费可近距离接触。 离开时买了2包猫卡片和一只猫铃铛,算是对猫咪博物馆的支持。 门外一只猫懒洋洋地躺着,腿长身大,不知什么品种,十分妖媚。 邻近的厦门理工学院和厦门大学,据说厦门大学很美丽,去时不凑巧,不让进。 邻近的南普陀寺也不错,时间紧,没进去。 号称“猫岛”的鼓浪屿也少不了猫,商店门口就有。 去厦门看过猫,算不虚此行,最后还是看看自己的猫吧。 米奥是我家的一员,他会拿饮料,有时候也做一只鞋猫。
个人分类: 图片故事|1246 次阅读|10 个评论
达州博物馆赋 *向胤道*
xiangyindao 2018-7-11 15:51
达州博物馆赋 *向胤道* 凤凰山下,州河之滨,春申君诞生地,川陕苏区中心,中国气都福地,八相迹履流痕。城西新区,凸耸华庭,宏伟巨厦,鹤立鸡群。高阁矗立,与大寨子公园相望;楼台当道,和四大班子毗邻。 壮哉!达州博物馆:敛珠集珍,聚大巴山之宝;藏博汇物,纳七县市之琛。炳藏浩瀚物证,炜煌磅礴史存。座落川东,容纳八垠精萃;甲魁巴蜀,享誉九州乾坤。上连炎黄一脉,更牵巴族先人。著厚重綻芳菲,耀华彩呈纷纭。蔚历来巴风賨韵之艺苑,汇今古蜀山渠水之桂馨。毕陈典邃之精品,展示绵远之宏文。丰厚悠久,到处物华天宝;沉重灿烂,古今人杰地灵。春秋尊、殷周鼎,刻录封疆裂土之庆典;战国戈、秦汉剑,叙说血雨腥风之杀声。秦砖汉瓦,见证巴族发展之盛况;古陶土瓷,记述先祖智慧之结晶。汉阙文庙城址,辉映时代沧桑风云;红星军衣马灯,照耀革命艰辛征程。草帽草鞋红旗,点燃燎原星星火焰;大刀长矛斧头,铸就铁血巍巍精英。一件件珍贵文物,留下了一个时代之特殊记忆;一个个美丽传说,沿续着巴蜀文化之历史传承! 盖达州博物馆,方案设计新颖,体现时代特征,风格协调;建筑布局科学,富有地域风情,创意超前。大气而凝重,集收藏、保护于一馆;庄严而肃穆,融研究、展示于一殿。以史迹发展顺序为主线,向各个方面延展:历史积淀,沉重凝悠远;红色文化,烽烟卷灿烂;民俗风情,独特势态妍;当代达州,展示新容颜。历代瓷器铜器菁华,珍储名贵;古今书法绘画嘉品,宝藏精湛。多具本地恐龙骨架,述说白垩纪之裂变;众多出土生物化石,展示着上古时之渊源。仿真模型和雕像,栩栩如生,演绎着远古人类生活之宏博景观;青铜器物和陶器,件件精致,纪录着巴人祖先智慧之卓绝拔尖。文化遗址堆积丰富,铜戈、铜斧、铜矛、汉砖……见证政治经济文化之进展;历史陈迹分布广泛,水井、城墙、墓葬、窑址……确定巴人活动规模之浩繁。 伟哉,达州博物馆!个个展馆,文化灿烂。地域广袤,覆盖湘渝川陕。巴文化之腹地,时间亘古贯今,绵延三千年,令人梦牵。巴族先人,辈出群贤,遗迹遍野,故事成串:武王伐纣,巴山人擂鼓荡邪恶;高祖聚义,板楯蛮挥戈帮大汉。春申君黄歇助楚国兴盛,汉大将冯鲲建功盖河山。张飞大战八濛山,徐庶隐居花萼岩,建文帝魂归中山寺,大成国威风扫西南。《潜书》鼎尖于前,唐甄思想耀赤县;《鹖冠》创新于后,道家法理沁人寰。抗清名将李长祥文韬武略,《天问阁集》壮志搏云天;盛唐诗人元微之才华横溢,《连昌宫词》诗坛著名篇。“五牛图”呈现第一国宝之神韵,“红军亭”述说第二苏区之斑斓。八丞相达州留政迹,五元帅播火川陕甘……。 罗家坝战国墓葬在这里复原,乃巴人文化浓縮之画卷。历史堆积深厚,集聚两汉、周、商、夏、新石器时代诸多特点。名声震撼天下,和成都金沙遗址、古蜀船棺遗址,被称为古巴蜀文化之三颗明珠,璀璨河山。车骑城汉代遗址在这里浓縮,系賨国国都丰采之再现。知识性糅合历史性,巧妙启智于愉悦;教育性赋予趣味性,轻松寓教于休闲。使参观者,穿越历史长河,从中享受人文与历史、艺术与美学熏陶之盛宴。 乐哉!达州博物馆!馆陈藏品引摩肩继踵之客,个个流连忘返;知识胜地纳五湖四海之朋,人人拍案称赞。 赋毕颂曰:勃勃盛世,代国守宝,妙手匠心绘宏图雄愿; 煌煌藏馆,与时俱进,继往开来立伟业勋篇! 注:黄歇,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达州万顷池人,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为楚国丞相,赐淮北地12县。 冯鲲,封车骑将军,达州渠县人,与其父冯焕均是东汉名将,因其战功赫赫而賜在故乡修车骑城、建车骑国。 三国五虎上将张飞曾在渠县八濛山屯兵。 徐庶,三国时有名智者,隐居万源花萼山岩。 明末建文帝落难,逃到达县隐居,最后魂归达县中山寺。 大成国,又称成汉(306~347)。两晋时期的五胡十六国之一。巴賨贵族李雄所建,李雄是巴氐族人。都成都,盛时有今成都平原、四川东部和云南、贵州的各一部分。历五主,共四十四年。 《潜书》,明末清初,达州通川区唐甄著,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合称为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与遂宁呂潜、新都费密,合称“清初蜀中三杰”被中宣部、国家教委评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100位杰出思想家之一。 《鹖冠子》,鹖冠子巴人(达州),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鹖冠子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知识都在不停地变化,人要不断地学习,国家要靠大家来治理。举贤任能,废私立功是他的主要思想,他提出废除封建,设立郡县,建立法制等主张。这些提法在当时新颖而进步。后来,鹖冠子把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写成了书,按照当时的习惯,书名用作者的名字叫《鹖冠子》。由于他的书思想进步,文笔雄健,瑰丽多采,很快便传遍全国,深得后人喜爱。 《天问阁集》西蜀达州人李长祥著,抗清名将。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举进士,入仕于朝。明亡后,在抗清斗争中,李长祥与郑成功等屡仆屡起,抗节不挠。鲁王监国四年(1649年)进为兵部左侍郎。 八相:在达州为官,然后升为丞相的八个人:唐朝李峤、刘晏、李适之、韩滉、元稹、韦贻范,宋朝王随、张商英。 五元帅:朱德、陈毅、刘佰承、聂荣臻、徐向前等曾出生、学习或战斗在大巴山地区。 ——向一2018年春夏于凤凰山下之山雨楼至蓉城羁旅斋
个人分类: 向一辞赋|174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水电史料及科技博物馆藏品征集研讨会在三峡坝区召开
zbt92 2018-6-8 11:34
新闻来源: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三峡时“大国重器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等一系列重要指示,弘扬自力更生、勇攀世界高峰的三峡建设精神,我国的三峡工程博物馆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建中。与此同时,为响应中国科协对全国性学会办好行业科技博物馆的号召,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也正在筹划在即将建成的三峡工程博物馆中,建设一个中国水电科技博物馆。 6 月6日由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主办,三峡工程博物馆承办的《中国水电史料及科技博物馆藏品征集研讨会》在宜昌三峡坝区顺利召开,来在全国各个水电设计、建设及有关单位的史志编撰工作者30余人参加了研讨。 研讨会上水电学会和三峡工程博物馆的筹建部门分别介绍了中国水电历史资料的征集、汇总情况以及中国水电科技博物馆筹建工作的进展。与会代表在介绍本单位史料编撰工作及经验的基础上,纷纷为水电科技博物馆筹建工作建言献策、提供线索。 参会代表普遍认为: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崛起,我国的水电的事业已经取得了举世触目的成就。得益于我国世界第一的水电的资源量和水电开发的后发优势,目前无论是我国的水电建设的规模,还是水平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之首。然而,对于水电这样一个我国为数不多的全球领先的行业,我们至今还没有建立起全面记录和展示我国水电行业发展历史和现状的文献和场馆,不能不说是一项缺憾。 好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工业文化历史的挖掘和传承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我国很多水电设计、施工、科研以及相关单位,已经意识到水电建设的历史和文化传承问题的重要性,纷纷着手收集和编撰本单位的史志,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在此基础上为了能把各单位所记录的水电发展历史汇聚在一起,并为筹建全面反映中国水电从学习、引进到创新、超越的水电科技博物馆创造条件,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和筹建中的三峡工程博物馆共同举办和承办了此次研讨会。
1080 次阅读|0 个评论
感谢华盛顿市给我人生的尊严和信心
热度 2 jiangjiping 2018-6-3 20:42
感谢华盛顿市给我人生的尊严和信心 蒋继平 2018年6月3日 2007年春天, 7年级的女儿被所在城市的中学推荐去首都华盛顿参加世界未来领导人的少年夏令营。时间是一个星期。因为女儿还只有12岁, 又是第一次一个人出远门, 我和她妈有些不放心, 就决定借此机会一起去华盛顿度假一个星期。 我们向单位分别请了一个星期的假, 加上前后两个周末, 一共准备出门在外9天时间,其中两天花在来回的路上。 我们开着自己的私家车,来到会议地点, 华盛顿郊区的压力山大(Alexandria)的一个旅馆住下来。因为会议规定,学生们在注册报到后除了每天吃了晚饭后有几分钟的时间可以与父母短暂相见, 其余时间不能见面, 所以,我和她妈决定利用这个机会把华盛顿游览一遍。 考虑到市区停车比较麻烦, 我们决定乘地铁去市区。 地铁很方便, 可以直达市区的一些景点。我们每天早晨早早起来, 在旅馆吃完早饭, 就乘地铁前往游览景点。 我们首选国会图书馆。 这是因为这个图书馆是世界上藏品最全最丰富和数量最多的图书馆。这个图书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三样东西:第一是大厅正中的一个大型玻璃窗内摆放的一本巨大的古登堡神经,第二是图书馆几乎每个房间的墙上都挂着各种各样的牌匾, 这些牌匾上的字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富含人生哲理和正能量,第三是许多地方都立着世界名人的雕塑。我曾经问带队的导游,这个图书馆内还有空间留给将来的世界名人吗?导游非常友好地告许我, 有, 只要你能被世界大众公认为这样的名人, 你也可以有一座雕塑立在这个图书馆的某个地方, 哈哈。 上午参观图书馆后, 下午游览国会大夏。这个景点虽然是美国的心脏,是国家的最高权力中心,可是她却对外免费开放,不过, 在进入的入口处,需要接受像机场一样的安检。 国会大夏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中央圆形大厅。在这个圆形大厅, 可以看到美国政治的缩影。在55米高的穹顶上, 是19世纪意大利画家布伦米迪及其学生所绘的大型画作, 画面中心为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 在他身边分别为自由女神和胜利女神,画面中还有13位代表美国初建时13个州的女神。大厅四壁挂着8幅记录美国历史的油画。 大厅所立的杰出总统石雕, 每一尊都是一个辉煌时代。 接下来的四天, 我们游览了华盛顿国家广场,华盛顿纪念碑,林肯纪念堂,杰彿狲纪念堂,马丁路德.金纪念堂,国家二次世界大战纪念园,越战退伍军人纪念馆,韩战军人纪念碑, 国家航空和航天博物馆,史密森尼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罗斯福总统纪念馆,国际间谍博物馆,国立美国历史博物馆, 国立地理博物馆, 国立肖像馆,码公园,赫雄博物馆和雕塑花园, 还有一些地方记不清了。 最后一天我决定去国会山庄拜会当时正在积极准备参选美国2008总统的奥巴马和希拉里两位候选人。我和太太先来到奥巴马的办公室, 前台的两位接待员说奥巴马当天在外地进行拉票活动, 不在办公室, 如果我有话跟他说,请在这本留言本上写下来。我立即拿过这个本子, 并且跟她们要了一支笔, 在本子上写下了五条建议, 作为奥巴马竞选时的执政理念和演说纲领。我后来发现, 奥巴马在他的竞选演说中谈论的话题多数与我的建议一致。 从奥巴马办公室出来, 我们又去了希拉里的办公室。 不巧的是, 希拉里也在外地进行竞选拉票活动, 我们没有见到她。 所以, 我们只能留言纪念。从希拉里办公室出来, 又去了几位比较知名的参议院办公室, 向彿州的参议员反映一些当地的社会问题。 这次拜访国会山庄, 所到之处, 他们的接待人员非常友好热情, 没有因为我是中国人和耳朵听力不好而歧视我。这次访问使我感到什么是真正的自由和平等的意义, 也使我感到活得有尊严。 这使我对未来的生活更加充满信心。
个人分类: 个人经历|2261 次阅读|2 个评论
荒原龙吟
热度 3 taodeng 2018-5-17 08:59
荒原龙吟 两天前我还在青藏高原,看惯了那里绵延起伏的雪岭冰峰。而 2017 年 8 月 21 日,当飞临加拿大落基山脉上空时发现,在山腰茂密的针叶林之上,也是一片冰雪皑皑的世界。这是由于靠近海洋,水汽强盛带来大量降雪的结果。没想到北美夏季里山顶的气温也是非常寒冷的,既觉得亲切又觉得惊奇。 加拿大落基山脉南北向延伸于太平洋海岸和加拿大大草原之间,属于美洲科迪勒拉山系的一部分。加拿大落基山有一系列高峰,如 3954 米的罗布森峰和 3747 米的哥伦比亚峰,它们分别是加拿大落基山脉的最高峰和第二高峰。从地质上看,加拿大落基山脉由页岩和灰岩构成。由于在夏季依然有冰雪覆盖,再加上植被茂盛,所以从飞机上鸟瞰,满眼都是白色和绿色,很少有裸露的岩石。再仔细分辨,还有一系列冰川和冰川地貌,如角峰和 U 形谷。 俯瞰加拿大落基山脉 为了参加在加拿大卡尔加里举行的第 77 届北美古脊椎动物学会( SVP )年会,我们取道温哥华前往。虽然知道卡尔加里将习惯于秋天举行的年会改在夏天,是因为加拿大的纬度比美国高,秋天将太冷,但确实没想到落基山脉在 8 月份也会有积雪。 卡尔加里是阿尔伯塔省的城市,处在加拿大落基山脉以东 8 0 公里的山脚,从地理上说位于与加拿大大草原之间的过渡地带,处在该省南部弓河( Bow River )和 埃尔博河( Elbow River )的汇流处。弓河从西向南流,而埃尔博河从南向北流,两河在卡尔加里市区汇合。到达的当天傍晚我们就到弓河上的狮子桥和河边走走,风景优美,空气清新,温度凉爽,可以看到坐着橡皮艇漂流的人们。 流经卡尔加里市区的弓河 我对卡尔加里最初的印象来自于 1988 年的冬奥会,那是中国参加的第三次冬奥会,前两次都未获得任何奖牌。正是在卡尔加里冬奥会上,虽然不是正式比赛项目,但中国运动员李琰在女子短跑速滑表演赛中获得 1000 米金牌,由此也开启了后来中国在短道速滑项目上的突飞猛进。还是李琰,她在 2006 年被聘为中国短道速滑国家队总教练,先后培养出众多实力新秀,并带领男女队员多次出征冬奥会,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卡尔加里本身的历史也是非常悠久的,根据考古发现,这个地区在 1.1 万年前就已有印第安人居住。在欧洲人到来之前, “ 黑脚 ” 等印第安部落是这里的主人。实际上,在 SVP 为会议代表举行的欢迎会上就有穿着土著服装的印第安人表演传统的迎宾仪式。 1787 年有记录的第一个欧洲人到达这里,随后在 1873 年欧洲人开始在此定居。 自那时起,卡尔加里作为一个毛皮交易的地点逐渐发展起来。最重要的时间节点是 1883 年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延伸到这里建立了火车站,卡尔加里由此成为一个重要的商业和农业中心。值得一提的是, 1996 年加拿大太平洋铁路的总部由蒙特利尔迁到卡尔加里来。我们一下飞机,就在卡尔加里机场提取行李的转盘中央,看到布置有宣传城市历史的立体布景,铁路就是一个重要的事件。 1886 年 11 月 7 日卡尔加里发生了一场大火,烧毁了大量建筑。虽然并没有人员伤亡,但在这场大火之后,城市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从此以后的大型城市建筑都必须用砂岩石材建成,防止再次发生类似的火灾。因此,在举行 SVP 会议的市中心步行街两侧,我们现在依然能看见许多 19 世纪的漂亮建筑。 1902 年在阿尔伯塔发现了石油,卡尔加里也获得了以石油为基础的经济繁荣。随之而来是在商业区建立起一幢幢摩天大楼,其密集状况达到了令人窒息的程度,打开我们住的旅店的窗户就能直观地感受到这种氛围。 摩天大楼下的 19 世纪建筑 卡尔加里的总人口在 2016 年的统计仅有 120 万人,但它却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是阿尔伯塔省的最大城市和加拿大的第三大城市。每天会在路上遇见一眼就能区别出来的各种族民众,餐饮也包罗四方。商业区的步行街上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风格的乐队表演,中午的会议休息时间,看表演就成了大家的一个轻松时刻。第一天看见的是一个美国乐队,喧嚣激昂的摇滚乐;到第二天就换成了墨西哥乐队,很奔放很悠扬的曲子,听起来就是典型的拉丁美洲味道,也让人想起古巴,因为那是中国人最早能接触到的拉美风情。 卡尔加里在 1985 年与中国黑龙江省的大庆市结为姐妹城市,可以想到这两个城市之间的联系:冰雪和石油。但对我们而言,去年在大庆举办了中国的古脊椎动物学年会,而今年就在卡尔加里举办北美的古脊椎动物学年会,这真是有缘了。大庆博物馆有大量野牛化石,而野牛也是卡尔加里的标志性动物,比如在弓河大桥上就有北美野牛的头部雕塑。 商业区和弓河大桥 会前安排参观泰瑞尔古生物博物馆,博物馆在距卡尔加里市区 135 公里的地方。三辆大客车载着大家出发,很快出城,路旁是加拿大一望无际的低缓起伏地形,全都种满了小麦,正是一片金黄快要收获的季节,整个行程都是如此,再无别的景观。渐近德拉姆黑勒( Drumheller ),路两旁开始出现各种恐龙的装饰,有壁画,也有雕塑。 公路下到谷中,白垩纪的地层清晰可见,博物馆就建在此处。这是一个以古生物,尤其是恐龙为代表的博物馆。馆方先用幻灯片给大家做了一个整体介绍,然后分成小组开始参观。总的印象就是:标本非常精美,布展也深具匠心。序幕部分用恐龙化石为代表,介绍了古生物的各个方面,就像我们在甘肃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用哺乳动物化石所做的一样。然后是地球的编年史,哺乳动物在最后一个部分,都非常吸引人。确实,虽然是在一片荒原之中,但博物馆里却人流涌动,非常热闹。 恐龙化石骨架展示 恐龙生态复原场景 中午安排了自助的简餐,就在博物馆的天台上。下午继续参观,分组进行修复室和标本库房的详细讲解。古脊椎所标本馆的同事也正在这里访问,再加上我们前来参会的人员,看过之后大家在一起讨论了古脊椎所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泰瑞尔博物馆周围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化石产地之一,我们还到外面观察了实际的地层,白垩纪地层中夹有很厚的斑脱岩,可以进行测年。这些岩石的产状水平,也很容易对比化石层位。特别是地层的颜色丰富,不仅在外观上非常漂亮,也是追索对比不同化石地点的一个参考标志。 车间一样的化石修复室 观众全神贯注地了解化石的修复过程 泰瑞尔博物馆在世界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正是由于这类博物馆的重要贡献,在今天, “ 古生物学 ” 已经成为人们语言中的熟悉的一个词汇。泰瑞尔博物馆的馆长安德鲁 ▪ 纽曼( Andrew Neuman )说过,他就在阿尔伯塔省中部长大,但在他小的时候几乎没有人知道什么是古生物学。他说: “ 当然,人们知道恐龙,但在大众的意识中并没有太重要的位置 ” 。而现在,化石在泰瑞尔博物馆被采集、修复、保存、研究、展示和欣赏,每年都会吸引世界上最顶尖的恐龙学者前来造访,就像我们这次在此遇见古脊椎所的徐星研究员,他在 SVP 开会前就来这里进行一段时间研究了。泰瑞尔博物馆对全世界的化石迷来说也是一个圣地,每年有超过 40 万人前来参观。 精美的鱼类化石标本 泰瑞尔博物馆我早就听得如雷贯耳,因为 1986 年至 1990 年开展的规模宏大的中 - 加恐龙考察计划即是由古脊椎所、泰瑞尔博物馆和加拿大自然博物馆三方联合组织实施的。但以前还真没有去深究过这个名字的来历,直到这次才知道,是为了纪念约瑟夫 · 伯尔 · 泰瑞尔( Joseph Burr Tyrrell )。 1884 年, 26 岁的泰瑞尔在加拿大地质调查局工作时来到西部进行考察,他的主要任务是为这个成长中的国家寻找煤矿,在此过程里他幸运地成为在加拿大发现第一件肉食类恐龙的人。 1884 年 8 月 12 日,他在离现在的博物馆几公里的地方发现了一具距今 7000 万年的恐龙头骨,是这个物种的首次发现。尽管泰瑞尔并不是一个古生物学家,但他充分地认识到其发现的重要意义,由此也开启了加拿大恐龙的黄金时代。后来经过古生物学家的研究,这具头骨在 1905 年被命名为肉食阿尔伯塔龙( Albertosaurus sarcophagus )。 两只争斗的雷兽 一万年前,冰川融水切割了德拉姆黑勒附近红鹿河谷的地形地貌,随后的侵蚀作用形成了现在的荒原地带。这里植被稀疏,存在着极端的高温和低温,陡峭的山坡和疏松的土壤对旅行者而言崎岖难走,而早期的探险者很快就发现,这里是一片寻找化石的沃土。 1910 年至 1917 年期间的发掘中,在阿尔伯塔省发现了数以千计的标本,成为世界上许多博物馆的重要藏品。例如,送往纽约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标本装满了许多火车车皮,由此化石产地红鹿河谷被《纽约时报》称为是经典的白垩纪恐龙 “ 狩猎场 ” 。近水楼台先得月,阿尔伯塔大学收藏的采集自本地的脊椎动物化石标本超过 44000 件。 猛犸象和剑齿虎 博物馆所在的小镇德拉姆黑勒因为红鹿河谷的丰富煤炭资源而建立,但上个世纪 50 年代随着天然气的应用,煤炭工业逐渐式微,当地的经济支柱转向了由恐龙化石所带动的旅游业,德拉姆黑勒成为了加拿大的恐龙之都。为此,泰瑞尔古生物博物馆于 1985 年 9 月 25 日在德拉姆黑勒开馆。 标本丰富的库房 泰瑞尔博物馆秉持的信念是:今天的研究是为了明天的展览。所以,在博物馆里面总能观赏到最新的研究成果,保证给予游客最正确的科学知识。我在参观中印象尤其深刻的是一块展板,上面介绍在阿尔伯塔省,所有的动植物化石和遗迹化石都受到省政府的历史资源法案保护,这是世界上最严格的化石保护法律之一。违法行为将受到最高 5 万加元的罚款以及入狱一年的刑期。该省的所有采矿工程都必须事先与博物馆取得联系,在进行地质评估之后才能决定是否上马。 收藏架上的角龙头骨 我们在泰瑞尔博物馆周围的环境中可以感到,这个地区的气候非常干燥,只有在河谷两岸才有比较茂盛的植被。参观后的第二天去会场报到,当时就给每位代表赠送了唇膏,后来确实有人因为干燥引起不适,包括我自己。虽然从也是相当干燥的北京过来,但 8 月份北京还没到达到这样严重的程度。卡尔加里 8 月份的温差也很大,早上不到 10°C ,而至中午则超过 30°C ,在阳光下穿着短袖还会冒汗,紫外线也像西藏一样强烈。 以埋藏状态展示的霸王龙 SVP 的会场很热闹,不过似乎没有在美国城市召开那样多的人,不少熟悉的研究哺乳动物化石的同行都没有看到。虽然是在紧邻的加拿大,对美国人来讲出国也还有什么问题吗?问了问,主要是今年的时间比过去通常的情况提前了两个月,这可能对一些人在时间安排上有点问题。另一个原因是会议举办地在市中心,一切的费用都较高,吓退了不少人。对出国确实有影响的是一些来参展的公司,比如专营化石修复工具的公司就没有来,据说是因为要上附加的税。这样,整个展出的规模都比较小,也没有见到常来 SVP 的模型公司。 会议第一天晚上跟大家一起去参加了招待会,相当于开幕式。酒要自己另付钱,我没有搞懂不同酒之间的差别,就随便点了一杯杜松子酒,兑上水和冰,也就没有多少度数了。举行欢迎会的泰勒斯火花中心( Telus Spark )是卡尔加里的一个科学博物馆,有互动式展览、多媒体演示和教育示范,每年也有将近 40 万参观者,其中大约 10 万名学生。 厚鼻龙骨架 在招待会上除了跟同行聊天,实际上熟悉的同行也不多,就是看了一下表演。除了前面提到的当地印第安人的欢迎仪式,穿着的服饰比较有特点和代表性,还有就是这里的牛仔帽授予仪式,是加拿大草原地带的传统象征。 每天都是晴,虽然早上去会场稍有一点凉意,但是中午出来太阳晒着,就完全是炎热夏天的感觉了。参加会议讲自己的报告,听不同主题的专场,看板报展示,与同行讨论交流,都是会议的常态。比较特别的是,在今年的公益拍卖会上我送去了最近三年的《古脊椎动物学报》,让更多人了解它,扩大了我们杂志的影响。 我参加的专题在 8 月 26 日,是 SVP 的最后一天,多数的报告是关于哺乳动物化石的,特别是生态、演化、绝灭等问题,都很有意思。不过,很多报告人都讲满了 15 分钟,就没有时间提问讨论了。其实做板报还能讨论得更充分,因为有两个小时的个人时间。我在上午的倒数第二个做报告,虽然到了 12 点的午饭时间,但听众仍然非常踊跃。 在这个专题上,一个美国女博士生在吉尔吉斯斯坦研究新近纪哺乳动物化石。下午与她约好,她一方面要与我讨论一些化石上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打算到古脊椎所来做博士后。上午也听她做了报告,她还是我们这个专题的主持人之一。总体感觉是一个不错的学生,所以鼓励她到古脊椎所来。 到了 SVP 的最后环节,举行颁奖晚宴,同时也就是闭幕式,有致敬、有嘉许、有鼓励、有怀念,依然是最热烈和最感人的场面。虽然已参加过很多次,但仍然觉得有很多我们的古脊椎动物学会可以借鉴的地方。
个人分类: 考察随笔|9843 次阅读|3 个评论
So I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1)
zhengyongjun 2018-3-12 16:37
( 博主按:读研时写的一篇作业,留存 ) People travel to new places for many different reason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reasons is to see a new place, culture, or way of life. For a total outsider with only a short amount of time, museums offer a glimpse into these ways of life through specially designed education, cultural insights, and entertainment. People come to museums to learn about the world. The educational experience in a museum is quite different than that of reading or studying. In a museum, learning experiences are direct and thrilling. Reading books about primitive history might seem boring, but seeing the huge skeleton of a terrifying dinosaur in person is a thrilling experience. Reading history books about the Nanjing Massacre are horrifying, sad, and yet abstract, but a trip to the Memorial Museum in Nanjing is an experience that has moved many students to tears. Museums can make otherwise distant and mundane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come to life. The museums of a place tell an outsider much about what the people of that place value culturally. A trip to the New York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would tell the visitor that Americans are interested in art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but by comparing the size of the European Art collection with that of the Asian Art collection, one might conclude that Americans feel a strong cultural affinity with European Art. Similarly, a tourist to a place like San Francisco, where there is a large museum devoted solely to Asian Art, might conclude that people from San Francisco have a stronger affinity to Asian culture. Meanwhile, many people who travel simply want to relax and be entertained, and museums also provide an excellent venue for leisure. Even most nominally educational museums provide exciting attractions like movie theaters and special cultural performances such as dances, gourmet dinners, lectures, and musical performances from jazz to rock and roll. Many museums in the United States hold special nights once a week where young people can drink and socialize. Museums are not only spaces for education and culture, but have also become important entertainment and social venues.
个人分类: 观海听涛|4042 次阅读|0 个评论
皮村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
xin 2017-12-25 08:38
好几年前,我就知道皮村了,这可能与 2012 年皮村农民工春晚有关。当年崔永元去皮村主持晚会,网上兴盛一时,让我对皮村有了一些模糊记忆。具体来说,应该是网络上出名的乡村作家范雨素,通过读她的文章,让我对皮村有了更为具体的认识。上周末,范雨素读者见面会让我对皮村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也让我对皮村更加好奇。 在上周我就盘算着,是否骑车去皮村看一看。查看地图得知,皮村在北京东面,朝阳区最东面,金盏乡,温榆河西面。皮村四周都是广阔的农田,但在村周边围聚着一些小工厂。百度地图上标注了几个地标,除温榆河之外,就是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这让我好奇。 1. 骑车前往皮村 皮村距我们单位 30km ,走不同路线有所差别,但大都在 30km 上下。昨天,也就是 2017 年 12 月 23 日,周六。睡个懒觉起床,在食堂吃完午饭,上午十一点半,我就骑车去皮村。天色阴沉,天上没有蓝天白云,还好没风。可能与久在校园闷着有关,也可能与刚出来心情放松有关,当然,也与地势西高东低有关,最重要的是刚开始体力好,去程可谓一路轻松,只是查找路线、花费了一些时间。 皮村与城区并不相连,是远离城区的一个村庄。但北京的道路修建的很好,一路上都是很不错的公路。公路两旁风景各不相同,城内是高楼林立,钢筋混泥土组成的城市森林。城郊过度的时候,就成了疏林草原萨瓦纳景观。再向东走,大片拆迁工地映入眼帘,都铺盖着塑料布,与水土保持方案和监测有关。这是生怕起了风沙,吹到城里人嘴里、鼻子里。看到一片片曾经的村庄,感受到国家发展的迅猛和活力,尚处于改革的青春期,野蛮生长阶段。 2. 饱览温榆河景色 经过两个半小时的奋斗,我在下午两点到达皮村东面的温榆河大桥。将自行车靠在大桥上,拿出相机,俯视了桥下温榆河两岸风光。此地风景,给我两个最鲜明印象:一是头顶上每隔几分钟,就有伴着轰鸣声的大飞机飞过,感觉飞的很低、很慢;二是温榆河两边建了滨河公园,景色优美,难得有这么一片相对自然景观。 我从桥上走下去,进了滨河公园,看了看河岸修复措施,与河边垂钓的人们攀谈了一会儿。感觉他们悠然自得,享受惬意的周末时光。然后,调头进村,近距离考察北京郊区城中村典型活样本——皮村。 图 1-1 自行车靠在温榆河桥上 图 1-2 皮村上空的雄鹰,不同航空公司飞机涂装差异很大 图 1-3 高规格河岸生态工程修复,却是一汪臭水流入温榆河 图 1-4 垂钓温榆河畔,挺会享受生活啊 图 1-5 柔美芦苇花,古称蒹葭( ji ā n ji ā) 图 1-6 美秋冬河景代表作,美到极致,如梦似幻 图 1-7 温榆河畔的情侣,享受生活的人们 图 1-8 民航飞机的动态与温榆河的静态,相得益彰 图 1-9 温榆河公园,幽静迷踪 3. 皮村一小时印象 以前以为皮村是个小村落,到了皮村才知道,这个村庄并不小,是一个很有规模的大村庄,但很特殊。村口有一个大转盘路,转盘四条路中有一条路是通往北京市区,转盘边上有公交车,这也是我来的路;有两条与村庄正切,另一条南向不知去处的路,应该是通往通州。在村口,有铁大门,上面写着欢迎到皮村。机动车进村需要打卡,一杆一车,像模像样,管理很规范。 进入村里第一印象是楼房都是两三层,街道显得拥挤闭塞;其次到处都是租房子,几乎每个楼房都是在向外租房,这是北京城中村的代表性产业;第三是人多,大街小巷都是人在走动,一片繁荣的景象;第四是每个人穿着与城里似乎并无差异,都干净利索,和过年一样。倒是我这个所谓从城里来的人,显得浑身风尘仆仆、带个光头强一样的保险帽,脖子上挂个大相机,显得落魄、滑稽。 我骑车将皮村大街小巷随意转了转,有一种很特别的感觉。青灰的水泥楼房、狭窄幽暗的街道、满街的人们,天空飞着轰鸣的大飞机,成群家鸽在空中盘旋,伴随着美妙悦耳的鸽哨声。这是一个人群密集的聚落,一个欣欣向荣、充满生机活力的聚落。 街道墙壁上,喷漆了各种小广告,地上常见污浊冰碴子,半化不化的样子。水果、小吃沿街展开,路边服务生活的小店应有尽有,像个村庄、像个集市场,像个云集宾馆的小都市。如果大陆出个周星驰,在皮村拍电影,这种城中村景观,应该是个很不错的选景的地方,展示当代中国发展丰硕成果的大舞台。 图 2-1 皮村路口 图 2-2 村口抽烟的男人,是不是很有范? 图 2-3 村中街景,欢迎您到皮村来 图 2-4 村里抬头看大飞机 图 2-5 皮村街景,典型景观 图 2-6 错综复杂电线,当代城乡结合部缩影 图 2-7 皮村街道景观 图 2-8 这个街道横向组合,很有特色 图 2-9 街道墙壁上的小广告 4. 打工文化博物馆 皮村转了一圈,一些街道转了两次。接下来有 2 个选择,一个是寻找村支书家,去找范雨素聊聊天。可是,事先没有预约,冒昧去打扰人家不礼貌,又说了,范雨素同志也不一定在家。想了想,即使范雨素在家,我也不知道聊什么好。因此,我就从手机上查看了下地图,决定去打工博物馆参观。看完地图之后,凭着直觉就来到了打工博物馆前面。 博物馆在一个大院里面,大院门口设计的很有特色。宣传画是剪纸风格,很有中国民俗风,又有毛主席时代宣传风格。我在门口拍了几张照片,便推自行车来到博物馆门口。迎接我的是 2 个青年、二十三四岁的样子。他们介绍自己说,是过来打义工,也就是过来帮忙的。 博物馆只有一层、建筑非常简陋,里面灯光幽暗,系统介绍了中国打工族,即新工人的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的生存状态,经历的种种不公,一部充满鲜血和泪水的生存之路。如果不开闪光灯,拍照太黑了;如果开闪光灯,只有中间是亮的,对完美主义的我来说,意义不大。一条走廊连接了很多房间,每个房间都有各自主题。 在参观完之后,门口有一个留言簿。我在上面郑重地写下了我的所思所想,并留下了我的姓名、电话、邮箱。我看了看以往那些人留下的联系方式,国内外高校、不同省份、不同国家,五花八门的职业,感觉很有意思。 博物馆门口廊道被封起来,像一个狭长的会议室,靠近墙壁是书架,堆满了各种书,成了一个图书室。几个中学生在一张桌子上,叽叽喳喳的在下棋。走到院子里,几个青年在车里卸书籍,他们都是义工,其中有个刚从 MIT 回国。从国内捐赠的书籍,被整理后放入大铁柜子里面,书籍很多、再不整理就烂掉了。这些书籍,似乎也没人再看了,只是整理后堆在铁柜子里。 院子里还有个新工人电影院,还有个爱心超市,用来义卖捐赠来的衣服。可是,中国人没有买旧衣服的传统,看样子并没有人购买。义工说,与其捐赠旧衣服,似乎不如捐款更好一些。我站在这个院子里,看着眼前的建筑、标语和青年人,抬头看天,大飞机划着树梢,轰鸣而过,有一种莫名的感觉。 图 3-1 打工文化博物馆院大门口 图 3-2 剪纸宣传画,红色代表红色中国、农民工的鲜血 图 3-3 博物馆大厅,开宗明义、整体介绍 图 3-4 博物馆大厅,是不是有点简陋 图 3-5 伤痕 图 3-6 穿廊,穿过改革开放四十年 图 3-7 温总题词 图 3-8 进城的营生,是生存,是创业,也是中国梦 图 3-9 正在整理书籍的义工与新工人电影院 图 3-10 从麻省理工到皮村义工(黑衣站立者) 图 3-11 将书籍从一个院子转运过来,繁忙的义工们 图 3-12 最后一撇 5. 回家吃饭与抽筋 回城三十公里,远不如来的轻松。体力耗尽、从东向西爬坡、天色渐晚、气温转低,回到家里已经是六点半了。路上很饿,很想在路边吃顿饭,但是感觉还是家里吃饭好。除了省钱之外,家里还有美味在等着我。另外,晚上七点还有一场元旦晚会等着我。 回到家里,我将衣服换下来,洗了把脸,一看时间六点四十多了。感觉今天我收获可以了,没必要将自己弄得太忙。我决定放弃看晚会,好好地吃上一顿饭了。我热了三个馒头,整了一盆菜,倒半碗烈酒。酒足饭饱,困意袭来,或许真的太累了,倒头就睡。 入睡不久突然醒来,左大腿抽筋,肌肉疼的要命。以前抽筋,肌肉坚硬,这次我匆忙中寻找是那块肌肉痉挛,却怎么也找不到。我气急败坏,在自己大腿上乱捶,乱掐。屋漏又逢连阴雨,我担心的右腿,也跟着开始抽筋。疼的我从床上滚下来,稍微缓和一下,我坐在一个塑料板凳上。汗水从后脊背噼里啪啦的滚下来,疼的我呼吸都有一些困难。我度日如年,煎熬中,等着盼着这股子劲快点过去,真有一种生不如死的感觉,命运啊,好苦啊。不知过了多久,痉挛结束了。我重新钻回被窝里,逐渐昏睡过去,一天就这样结束了。 6. 皮村之行的收获 早上醒来,总结了下昨天这次考察,形成 4 个认识,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 1 )路线距离分维特征。我来回路程,有两种测量方法,一种是咕咚运动软件,采用 GPS 测定距离;一种是自行车带的根据转圈测定距离。咕咚显示,我骑行 68 公里,可自行车显示 69 公里 。这是因为 GPS 与转圈两种不同原理,测定距离时步长不一致造成的,也与著名的海岸线长度测不准现象一致。 ( 2 )经历是最好记忆。去程浪费时间很多,都用在找路上了。回城的时候,我想走原路返回,真没想到竟然严丝合缝的找到了东四环。开始我没有这个自信,但凭着直觉都走对了。现在看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真的。只有经历过,才能形成相对稳固的感受和记忆。科学研究也要靠真抓实干,实干出真知。 ( 3 )抽筋的一些体会。抽筋并不可怕,只是几分钟的事情,挺着、忍着,总会过去。难点有 2 个,一个是疼痛心切,急迫知道到底什么时候疼痛停止;一个是担心其他肌肉群跟随一起痉挛。人生何尝不是,时常会遇到困难时刻,只要挺过去就好了,但难点不知道何时结束,害怕发生连锁反应其,他事情也跟着坏掉,让局面每况愈下、雪上加霜,总有些小人等着、盼着,落井下石的机会终于来了。 ( 4 )社会的一些思考。皮村是中国城乡结合带村镇的典型代表,是具有城市与乡村景观的集合,是不同阶层、不同区域进行联通的节点。只有每个人的尊严得到保证,那样才能真正的实现中国梦,实现大国崛起。相信勤劳、智慧的中国人,依靠双手的劳动,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一切说到底都需要时间、需要发展,希望在于未来。当我看到那群鲜活的青年义工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希望。 ( 5 )年轻真好。再过几天我就不再三十来岁了,不小心跨入四十岁元年。现在身体很好,可以骑车到处溜达看看,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社会发展历历在目,锻炼身体、开阔思路,拍一些照片、留作给未来、当做纪念。
4816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生的生活也应该多彩一点
热度 7 Taylorwang 2017-12-13 08:15
广州大学城建设在广州市番禺区的一个岛上,全岛一共新建了十所大学的新校区,还建有一座比较现代化的广东省科学馆。科学馆除了用图片或电子屏等展览科学发展的历史外,还有科学体验馆,以及四种不同类型的电影院,如全国最大的 I-MAX 影院,球形屏幕影院, 4D 影院及动感影院。我不仅去看过,还带父母去过,让长辈们体验一下现代科技成就所带来的感观享受。 前二周上课,我在课堂上问研究生们,有几位去看过广东省科学馆, 30 多位硕士生,去看过科学馆的没有几个,这结果出乎我的意料。我校离广东省科学馆也就只有 5 ~ 6 公里,岛上有环岛的公交车可以直达外,即使骑自行车或步行都可以到达。不少研究生,习惯于二点一线的生活。现在的网络特别方便,不仅不用去图书馆,通过校园网络,在宿舍或实验室就可以查到学校图书馆最新的国内外学术杂志动态,而且也可以通过网络,采购到所需要的日常用品,甚至快餐都可以要求供应商将做好的快餐送到手上。 网络生活固然方便了大家的生活,但走出去,现场的实际感受仍是网络与电脑屏不能完全给予的。以往每个学期,我们都会组织课题组的研究生参加一次户外活动,以前的活动,主要以爬山郊游,这次我们准备做一点改变,让大家能更好地了解我们学习工作的这座城市 ——广州。 广州最亮丽的城市风景线应是处在广州中轴线的花城广场。花城广场处在广州 CBD 中心,周边现代化高楼林立,从花城广场向南看珠江对岸的广州塔,西侧有艺术殿堂的广东歌剧院,东侧有广东省博物馆。花城广场我去过许多次,有外地或国外的朋友来广州,吃完饭若他们没有去过花城广场,我都喜欢带他们到花城广场走一走,让朋友了解现代化的广州,花城广场已成为广州的城市名片。 在课题组定期召开的班组会上,我问大家去过花城广场没有,居然大部分同学都没有去过。更不用讲,参观就在花城广场西侧的广东省博物馆。原来旧广东博物馆我去过,但这花城广场边上的新博物馆,我也没有参观过,每次到花城广场,看到这博物馆,总默默地下决心一定要抽时间进去看一看,但一直没有拿出时间来成行。就这样,居然也拖了许多年。这次我计划带大家参观广东省博物馆,参观完博物馆,就在广场食街吃晚饭,接上再在晚上观看花城广场的彩灯汇演。其实带大家看博物馆,更是为了满足我自己的好奇心。我们到美国也是看美国的博物馆,自己家门口的博物馆,居然没有参观过。这样,按广东省博物馆的要求,我们确定参观日期,不需要门票费用,提前预约,为了看到更美的灯光效果,我们将参观时间确定在广州财富论坛会议期间的 12 月 7 日。 花城广场的地下有多层结构,有商业区,餐饮区,在地下三层就是巨型的停车场。财富论坛期间,广州市对进城的大货车等进行了管制,我们几乎非常顺畅地将车从学校开到花城广场的地下停车场。由于有网上提前预约,到了博物馆门口,只要拿出身份证,证实身份就可以进入博物馆参观了。 广东省博物馆是一座有四层结构的建筑物。首层有学术报告厅及一些餐饮服务,二楼,三楼及四楼就是各种展厅。不象国内其它城市的一些博物馆,或因为广州市还有其它的历史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并没有展览从广东出土的各种历史文物来证明广东省 “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看到的主要展厅有:俄罗斯沙皇时期珍品展,肇庆端砚层,潮汕木雕展,自然动植物展,海洋动物展,矿物展等。青花瓷的展厅正在封闭布展,博物馆的全部展品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会经常更换一些展品,甚至更换展览的主题。我们一行人,下午一点半进馆,直到通知我们还有半个小时闭馆,这才急急忙忙将所有展厅走完,一共看了 3 个半小时。 花城广场的南部,珠江对岸就是广州地标性建筑广州塔,而广场的北部,则是布置成人工湿地的水景。在广场的地下负一层,餐饮业非常发达,各地风味小吃齐全,大家在这里吃上火锅,居然价格也与学校周边的火锅店相差无几。虽然在这花城广场所谓 “高、大、上”的地方,由于市场竞争的原因,反而能提供市民可以接收的消费价格。 再回到花城广场,已是华灯初上的夜晚,由于财富论坛期间,平时只有在节假日才会有的广州塔激光表演也打开了。广场有点异样的感觉就是军警,安保力量明显加强。我们也看到海心沙区域不断有许多航模的直升机升降,我还与大家讨论若从安保的角度,为什么要那么多的航模呢?也许是航模俱乐部申请了活动。看到没有其它新的表演,我们一行人 8 点多离开回校,车在停车场停了 6 个多小时,每部车停车费 50 元,只是宾馆停车费的一半左右。 回到学校,很快我们就后悔了,我们错过了一场难得一见的演出,若再在花城广场等半个多小时,当晚 9 点在花城广场与广州塔之间, 就有一场由 1180 架无人机进行的华丽演出,既有整齐的文字队形,更有浪漫的彩雪飞舞。
9781 次阅读|18 个评论
关于国际会议(组诗)
suqing1961 2017-12-8 20:11
国际会议 摆一张桌子,放百十张座椅 再插上一面主办国的国旗 不同肤色的语言轮流走上讲台 分别和麦克风隔空较劲 语言这个家庭很不和睦 聚在一起总要请人来回调停 据说,相互之间越是六亲不认 这样的聚会,就显得越有水平 好在幻灯片都很重感情 演出之后,都想挤进一个叫U的盘里 通常,里面的文字和图片 日后会在另一摞装订成册的纸里相爱成亲 在有学问的人嘴里 这,就叫国际会议 每一个参会者,都想 从后排坐到前排第一把交椅 Mr.Dahmali Mr. Dahmali 是摩洛哥电气博物馆馆长 国际博协科技馆专委会主席 在中国人看来,职位大概相当于师局级 师 局级的Mr. Dahmali 一个人主持会议,并包揽全场翻译 把法语、阿拉伯语一一介绍给英语 接待客人时,还优雅地客串volunteer 在中国,不少师局级官员 通常只需演一出戏 拿着秘书写好的稿子上台讲话 ——其他参会者讲话只能叫发言 关注的是职务高低姓氏笔画的排序 Mr. Dahmali, 你究竟是 行政官员、博物馆学者, 还就是一名跑堂的伙计 在中国,通常这是有严格区别的 如果弄混了,就必须有人说对不起 Mr. Dahmali 我们真的很同情你 忙得一个人包办国际会议 怪不得我的小伙伴要把你译成“大马力” 博物馆人 博物馆人都是探险家 和你我一样拥有同样的眼睛 探测到的世界却大相径庭 博物馆人都是收藏家 细心地拾起人们遗忘的记忆 今天的一切就是明天的历史 博物馆人都是教育家 访客走进博物馆的目的各不相同 带走的收获却一样厚重 博物馆人都是哲学家 四处流浪的思想 在这里固化成警示后人的展品 茶歇 Tea Break 在中国,翻译成茶歇 意思是,嘴巴和喉咙交锋累了 抽空再去把饮品和糕点蹂躏 其实,茶的主人们 并不想真正歇气 只不过是从一个战场 向另一个战场转移 当每一种语言 都攒够了精神和力气 于是,又回到原来的战场 重新操起斗嘴斗脑的武器 Volunteer 在摩洛哥, Volunteer被请是需要付费的 只是不知道 是否还可以翻译成“志愿者” Mr. Dahmali对中国很熟悉 请来他的四个学生做Volunteer 于是,Volunteer又成了“志愿者” 看来,每个国家都有抹不开的情面 年轻人的心总是相通的 何况,都是一群帅哥美女 一天下来,我的小伙伴们 就和这些“志愿者”们称姐道弟 从此,我们的舌头充满了自信 我们的眼界瞬间无比开阔 所有陌生的路开始平趟 我们和他们组成了一个亲密的独联体 其实,建“国”也是需要成本的 小小的礼物就是独联体的奠基石 只不过,时间长了 感情就成了最好的黏合剂 ——2017年12月6-8日 更多内容请看本人微信公众号:
个人分类: 学者风采|2665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的图书馆、博物馆、高等教育和中国海归博文目录(2007-20...
黄安年 2017-11-27 07:43
美国的图书馆、博物馆、高等教育和中国海归博文目录( 2007-2012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08 年 11 月 27 日 发布 这里是所见所谓所感所评的博文目录, 2013-2015 年博文目录待续。 9320 美国图书馆( 2007-2012 ) * 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启示,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 4 月 8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248 ) * 丹伯里公共图书馆参观记,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 4 月 12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340 ) * 里根图书馆,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6 月 15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272 ) * 尼克松图书馆,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6 月 15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273 ) * 索默斯镇社会史博物馆 ,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 6 月 15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274 ) * 亨廷顿图书馆,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 6 月 24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03 ) * 俄亥俄图书馆的启示 ,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 6 月 26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78 ) * 富兰克林·罗斯福图书馆图片选(一),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7 月 13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453 ) * 富兰克林·罗斯福图书馆图片选(二),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7 月 13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4536 ) * 美国约巴林达尼克松图书馆和诞生地, 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 8 月 15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6002 ) * 方便读者康州 Danbury 公共图书馆,图 26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11 月 21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10444 * 光顾美国书店 ,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 4 月 11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308 ) * 光顾美国书店,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6 月 15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269 ) * 网上租用录像店, 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 6 月 17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80 ) * 由亦凡书库网上图书说起 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 6 月 17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83 ) * 网际网络时代的来临( 2000 年 1 月 8 日 ),图 10 2007-6-17 07:09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3378.html * 雅虎网站快速发展的启示 2007-6-17 07:13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3379.html * 美国图书和研究者评论(黄安年文章目录) 2009-1-7 09:08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208941.html 9321 美国博物馆( 2007-2012 ) * 参观美国康涅狄克州丹伯里铁路博物馆,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4 月 12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341 ) * 哈德逊河博物馆, 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 6 月 23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647 ) *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 6 月 25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18 ) *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 6 月 25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19 ) * 康宁玻璃博物馆参观记,黄安年的部客 , 2007 年 6 月 27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30 ) * 诺沃克 (Norwalk) 洛克伍德 -- 马修士 ( Lockwood — Mathews) 庄园博物馆参观掠影 (2007-06-01), 黄安年的博客 , 2008 年 3 月 9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7722) *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宇宙、地球演化掠影 , 黄安年的博客 , 2008 年 3 月 11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7840) *Danbury Military Museum of Southern New England 掠影 , 图 21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12 月 3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14634 * 康州 Discovery Museum and Planetarium 掠影(一)( 2010 年 12 月 19 日 ) , 图 25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12 月 4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15043 * 康州 Discovery Museum and Planetarium 掠影(一)( 2010 年 12 月 19 日 ) , 图 23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12 月 4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15052 *The New England Air Museum 掠影 ( 一 ), 图 26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12 月 5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15341 *The New England Air Museum 掠影 ( 一 ), 图 26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12 月 5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15345 *The New England Air Museum 掠影 ( 一 ), 图 24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12 月 5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15348 *NASA 参观掠影( 2010 年 11 月 21 日 ) , 图 20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美东时间)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15738 * 纽约科学厅( NYSCI )掠影 , 图 30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12 月 7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16078 * 珍珠港亚利桑那号纪念馆掠影(一) , 图 26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12 月 8 日 (美东时间)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16366 * 珍珠港亚利桑那号纪念馆掠影(二) , 图 6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12 月 8 日 (美东时间)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163671 *Yale Peabody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掠影 ( 一 ), 图 26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12 月 8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16455 *Yale Peabody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掠影 ( 二 ), 图 26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12 月 8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16468 *Yale Peabody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掠影 ( 三 ), 图 16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12 月 8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16477 *U.S. Army Museum of Hawaii 掠影(一) , 图 26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12 月 9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16876 *U.S. Army Museum of Hawaii 掠影(二) , 图 16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12 月 9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168792 *Hawaii 土著 Polynesian Cultural Center 掠影 ( 一 ), 图 26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12 月 14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18558 *Hawaii 土著 Polynesian Cultural Center 掠影 ( 二 ), 图 24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12 月 14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18559 *Skagway 博物馆掠影 ( 一 ) , 图 26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10 月 25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01097 *kagway 博物馆掠影 ( 二 ) , 图 26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10 月 25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01120 *Skagway 博物馆掠影 ( 三 ) , 图 26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10 月 25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01134 *Skagway 博物馆掠影 ( 四 ) , 图 28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10 月 25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01154 9322 美国高等教育( 2007-2012 ) 1172, 美国最富有的大学:十所长青藤学校 2007-12-3 09:50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11998.html * 从美国没有围墙的大学和大学的地下城到再谈大学地下城建设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 月 7 日 (美东时间)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 * 值得关注 : 美国也有学店高校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2 月 17 日 ( 北京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38247 * 美国高等教育专题索引目录(黄安年的博客, 2007-2011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3 月 6 日 ( 北京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44552 * 美国大学的网络课程的思考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4 月 17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560385.html 9323 美国高等院校( 2007-2012 ) * 美国马萨诸塞州文理学院( MCLA )参观记( 2006 年 10 月 14 日 ),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 4 月 12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338 ) * 没有围墙的美国安阿伯大学观光记( 2006 年 9 月 5 日 ),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 4 月 12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339 ) * 没有围墙的大学和大学的地下城(补充版) , 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 6 月 15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267 ) * 旧金山高校观光记, 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 6 月 24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685 ) * 再访斯坦福大学,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 6 月 24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686 ) * 哥伦比亚大学行,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 6 月 25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21 ) * 耶鲁、哈佛掠影,黄安年, 2007 年 6 月 25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29 ) * 康乃尔大学掠影 黄安年的部客 , 2007 年 7 月 6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211 ) * 在纽约州立 Albany 大学( SUNYA )的日子里 ,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 7 月 18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655 ) * 美国最富有的大学:十所长青藤学校 黄安年译 , 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 12 月 2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1998) * 哈佛大学校园掠影( 2007 年 8 月) , 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 12 月 19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2978) *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校园风光掠影 (2007 年 8 月 ) , 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 12 月 21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3064) * 耶鲁浮光掠影 , 黄安年的博客 , 2008 年 3 月 12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7964) * 再谈大学地下城建设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0 年 10 月 29 日 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8186 * 走马观花普林斯顿大学印象 ( 一 ) , 图 26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9 月 27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91259 * 走马观花普林斯顿大学印象 ( 二 ) , 图 18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9 月 27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91267 * 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图书馆印象, 图 8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9 月 27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91290 * 走马观花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图 15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9 月 28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91541 * 参观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有感, 图 18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9 月 29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91936 * 读普林斯顿大学校报有感, 图 8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9 月 29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91927 * 大学校历课表一条龙 三个月前早知道,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 6 月 26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80 ) * 从美国没有围墙的大学和大学的地下城到再谈大学地下城建设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1 月 7 日 (美东时间)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26866 *Cultural Care Au Pair Training School 在纽约长岛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 月 14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图 26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29022 9324 中国留美学生( 2007-2012 ) * 从中国的美国历史学硕士到美国的美国药学博士 , 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 3 月 20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739) * 来自英美的留学生和中国学生对话学口语十分走俏, 黄安年 的博客 , 2007 年 4 月 5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149 ) * 莫老师电脑培训学校参观记 ( 补充版 ) ,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 6 月 12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14 ) * 新一代中国留美学生的自强不息,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 6 月 14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215 ) * 北师大学生成了美籍华人牧师 ,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 6 月 18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13 ) * 一位老同学在美国的子女来上海“贵族”学校就读的感受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10 月 28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02259 * 小议美国“购屋定居”设想和放宽雇用留美大学以上学历新思路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11 月 3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04267 * 美国官方网站撰文谈入学申请和体检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11 月 25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11664 * 从官派幼童留美到民间幼童留美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 月 12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28478 * 值得一看的最早官派留美幼童【 5 集纪录片】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10 月 23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25291.html 9325 中国海归人员( 2007-2012 ) * 实事求是看海归,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 6 月 12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13 ) * 有感于在美国“招聘特聘岗位教授” ,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 6 月 20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04 ) * 海归潮再成热门话题 , 黄安年的博客 , 2009 年 5 月 2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9424) * 海归赤子爱国不分先后 , 黄安年的博客 , 2009 年 11 月 7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9287) 6953 ,一位老同学在美国的子女 * 来上海“贵族”学校就读的感受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10 月 28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02259
个人分类: 博客专题目录(2017--)|2071 次阅读|0 个评论
野外工作和访学杂感
热度 5 zhuchaodong 2017-9-3 12:25
今天上午需要在办公室准备9月5日培训班的PPT。出发之前,看到在欧洲不同博物馆访学的曹焕喜同学在微信中的留言(附后),心中大为快慰。到办公室,一边整理PPT,一边禁不住想到野外工作和访学过程我个人的影响。就断断续续把这些杂感写下来,和小曹等有志于昆虫分类学工作的青年共勉。 我在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本科学习之初,对生物学没有太多的兴趣。大学一年级植物学由陈俊福先生教授,常福辰老师带学生实验认植物。我们班设立了生物兴趣小组,主要对南京的植物进行辨识。那时候,常福辰老师一家住在生物楼西侧后面的一个植物园里面。每到周末,兴趣小组出去跑一圈,带回植物标本就到植物园请教常老师,并学习如何制作标本。这个习惯,我们几个小组成员一直延续到大学三年级。当时我对植物兴趣之浓,以致于后来对二年级之后的很多课程,包括动物学都不是特别上心,专心攻读不同的植物学教科书。不懂的知识,问常老师,也在中午去陈先生的办公室去请教。偶然也能够见到陈祥生老教授。当时心里的目标是报考北京大学的植物解剖学。后来被推免成为动物教研室的硕士研究生,实习就选择了蜉蝣卵壳外部比较形态学的研究。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的神奇和便利从此一直影响我。杜开河老师和王文老师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平和的处事方式也对我有很多影响。生物系的吴老师非常干练的一个人,对我去资料室看书总是给予关照。就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条件相对比较艰苦。一台江南解剖镜下,练习解剖蜉蝣雄性生殖器。尽管我努力让自己端坐冷板凳,但总很难培养起兴趣来。当然,一到采集季节,我就迫不及待地希望进入大自然。这段时间的想法主要还不是昆虫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带着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的介绍信,不断到不同地方去采集,几乎把江苏跑遍,接触了不同的人群,增长了人生阅历,显然对我的成长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现在想来,当时应该算是“穷游”的经历。 硕士研究生做蜉蝣工作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野外工作。我到了宜兴湖㳇水库下游,发现了一个水质很好的溪流。当时没有旅馆,只能每天坐公交车前往采集。蜉蝣成虫采集必须要晚上灯诱。我在村头挨家询问,就找到了刘营春老师家。刘老师和刘师母就安排我在他们家二楼住下。每逢暴雨来临之前,我就把水银汞灯架在二楼的屋檐下,收集了大量的蜉蝣标本。由于有住宿的便利,我能够便采集便思考:1)单管存放,可以更好保存蜉蝣成虫;2)蜉蝣在夜间不同时段出现,需要连续采集。我的硕士研究生论文材料主要来自宜兴湖㳇刘老师家;后续一直延续到2002年的蜉蝣野外采集经验,也主要来自于这里。后来1995年和周长发师弟去浙江采集,到了浙江丽水市龙泉县。沿途坐公共汽车,一心搜寻合适的采集环境。在半山腰选定的地方,也没有旅馆。只好去联系村支书。好在这位支书原来在苏州当过武警,对江苏来人很有感情。我们住在他家,一日三餐,只交一元钱。他妈妈说话当地口音,我们也听不懂。每天他的孩子,大约7、8岁,就给我们当翻译,喊我们吃饭。这次采集是我研究生阶段最大的转择点:分类兴趣油然而生,再无更替。 1996年考取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博士生以后,既有到了科学殿堂的神圣感,也感受到这里条件的优越。身边每位先生都非常刻苦努力,晚上11点被锁在生物楼是经常发生的事情。那时候每个方向研究生很少;不同方向的学生也能找时间交流。研究生看标本,做实验连轴转。随处可见一位位昆虫学的先生,经常有宝贵的野外工作经历。1997年夏天,我和吴岷师兄去西藏采集80余天。之前,大卫老师就叮嘱我们要多向黄复生、王书永和张学忠等老先生请教。从此,易贡、察隅、亚东、聂拉木就成为我和黄复生先生交流过程中出现最频繁的地点。1998年,广西十万大山考察,我有幸作为队员参加,并得到黄先生的指导。黄先生当时应该是72岁高龄了。出发前,大卫老师让我到医务室领上救心丸。我在山里,也紧随先生左右。但他每次进山,健步如飞,还真很难跟上。尽管黄先生研究的类群涉及弹尾虫、白蚁、小蠹虫等,但广西以小蠹虫为主。他的腰间总绑着一个子弹带,非常方便放一些玻璃管;随身携带一把军用小砍刀,便于切削树干,寻找小蠹虫。经常在山里,找不到老先生,我们只需要搜寻“啄木鸟”的砍木头声音。动物研究所的室内、野外工作,对我个人的影响更多的是对昆虫分类学情怀的无处不在的熏陶。 印象中在1994年,我记得在逸夫馆门口的路上,偶遇归鸿先生。先生曾经当过南京师范大学的校长。他风度翩翩,但说活声音宏亮,不怒自威。听先生提到做昆虫分类工作的人,都应该到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去访学。我恭敬地记下了,但直到2004年初才有机会去访学,并切身领略访学的重要性。1999年博士毕业,继续延续学位工作,大约有三年的时间,慢慢开始从学生到研究工作人员的角色转变:参与一些分类之外的工作;参与一些会议的组织。2002年,根据大卫老师的安排,我认真参与了第五届膜翅目学家大会的准备和组织的工作。尽管前面有BioNET的工作,也有和副导师John LaSalle博士的交流,膜翅目学家大会涉及的人员更多,事情更加具体。这时候我就接触了一些类群上重要的分类学工作者,如John Noyes、Gary Gibson、John Huber、 John Heraty等,并在后续的寄生蜂研究工作中和他们保持联系。 这次会议既让我提升了对形态分类学的认识,结识了更多的同行,特别是Zdneck Boucek。认识到自己工作的不足,也让我又一次萌生了去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访学的想法。这时候,John LaSalle博士已经离开英国。John Noyes博士提供了不少支持,帮助我申请皇家昆虫学会的资助。在拿到这项资助之前,我的运气很好,2001年年底通过了职称申请,后续得到资助先去了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开始在Robert Murphy(Bob)实验室学习分子系统学。Bob一方面毫无保留地支持我在实验室的工作,另外一方面也让我有足够的自信磨练分子系统学功底,并主动拓展和英语母语同行的交流、合作。 另外,在多伦多期间,我也得到Chris Darling博士的帮助。他驾车带我去渥太华访问了Lubo Masner、John Huber和Gary Gibson等同行。 John Noyes退休后继续定期去博物馆 ( Jaswinder Boparai 拍摄 ) John Noyes制作的玻片(卵寄生蜂 Tinkerbella nana) 2004年初,带着特别浓的分类学兴趣和分子系统学的皮毛知识,我终于到达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在这里,我持续访学2年,不仅有机会看到大量模式标本、定名标本,也有机会和Zdneck Boucek博士、John Noyes博士、Andrew Plaszek博士和其他来访的学者在茶室交流。在这里,除了分类学的初心得到稳固之外,我有两个重要的收获:1)每天茶室和周五傍晚的TGIF的自由交流;2)在Alfried Vogler实验室的分子分类学培训。 显然,自由交流从很多方面浸润、培育并坚定了我个人的分类学兴趣;而Alfried实验室则引导我更加从量化角度思考昆虫分类学问题。在这里,厚实的历史积淀、学科实力等因素,也曾让我喘不过气来。但是,自由交流帮我轻松化解压力,并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我们常说:分类学人才培养周期很长。但我个人的体会是:分类学人才培养的氛围很重要。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对分类学年轻人的滋养,来自长期的标本积累、成熟并不断创新的技术和超脱的人文情怀。 Alfried Vogler教授到访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没有人天生就掌握了昆虫分类学技能,需要不断主动学习、磨练和积累。我的运气很好:资质不够好,基础比较薄弱,早期还对学科没有兴趣,却总在重要的时间节点得到强有力的支持。从个人的角度,自己一旦确立了专业兴趣,就再无更改,并主动去追求。在努力的过程中,我除了得到很多先生的鼓励和熏陶,也受到许多同伴的帮助。大多数同龄人经过野外工作的洗礼、得到访学过程中国内外同行的认可,逐步建立了自己对昆虫分类学的专业兴趣、学术伙伴和追求目标。多年以后,我欣喜地看到我自己培养的学生,尽管饱尝求学的压力和各种打击,但已经开始自主培育兴趣、滋养情怀。我相信她欧洲这段对不同博物馆、不同学者的访问和交流,会有助于她培育新机遇。自然,她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存。有了兴趣和情怀的苗头,小曹自会踌躇满志,坚定初心,不断前行! 附:曹焕喜访学心得 今天离开隆德,来到访问的第四站维也纳。隆德因为有Hansson而成为一个奇妙的地方。我每天待在一层的标本馆,他每天会出现两三次关切地询问我是否一切顺利。我们从恩姬小蜂亚科聊到姬小蜂亚科,啮小蜂亚科,最后聊到艾姬小蜂亚科,还聊到一些从事姬小蜂研究的人,受益匪浅。他说 Chrysocharis 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那也是他开始姬小蜂研究的第一个类群。这是一个与双翅目潜蝇科密切相关的类群,还有与甲虫尤其象甲密切相关的 Entedon ,这样相似的生态位却衍生出了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最后他说我想做的东西可真多,但why not,前提是我能够顺利地完成我的毕业论文。我们彼此期待再次相见,他说在大英博物馆,我将会有新的发现,那也是他喜欢的地方,因为有更多的同事。关于 Pediobius ,不得不感叹,物种极其丰富,丰富到已经眼花缭乱了,但我已经不喜欢增加新种了,尤其 P. metallicus 和 P. eubius 内的more in one,我想火眼金睛也辨别不了模式和这些separations的区别了,而“为什么”还在原地踏步,停滞不前,并且受到了打击。然而我是一颗小陀螺,总是把昨日的忧伤碾啊碾,并在新的想象里转啊转~呵呵哒。但无论如何,感谢我敬爱的朱老板给我的自由和鼎力支持!我又发现了新的乐趣,尝试着写了第一个python脚本,运行成功,虽然简陋,但还是有点儿小兴奋~呵呵
12170 次阅读|10 个评论
“泥巴”住进博物馆,需要几步?
热度 3 huagu66666 2017-7-8 21:42
“泥巴”住进博物馆,需要几步? 撰文 / 杨顺华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本文原载于“科学大院”微信公众号,2017年6月29日首发) 去年年初,一部名叫《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刷爆了大家的朋友圈,掀起一阵文物热。该片讲述了故宫里一些珍贵文物的修复过程和修复者的生活故事,让观众一窥各种奇珍异宝光彩的同时,也对大国 “ 匠人 ” 的敬业精神肃然起敬。 显然,人们总是容易对一些稀世珍奇表现得尤为好奇,却甚少对被我们踩在脚下的土壤表现出应有的关注。文艺复兴巨擘达 · 芬奇就曾直言 “ 我们对自己脚下土壤的了解,远不及对浩瀚的天体运动了解得多 ” 。作为人类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土壤资源对拥有 13 亿多人口,其中农村人口占 3/5 的中国来讲,显得尤为重要, “ 有斯土,始有其粮 ”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土壤学家常将土壤形象地比作地球的皮肤。这种说法绝非哗众取宠,亦非博人眼球的所谓 “ 标题党 ” ,而是基于对土壤功能的深刻认识,一个恰如其分的比喻。土壤作为陈铺在地球表面的一层松散物质,不仅具有皮肤一样的各种层次结构,还具有皮肤一般的功能。土壤的功能是方方面面的,土壤与人类生存与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只有深刻认识土壤的功能,才能更好地开发土壤服务社会的价值。 土壤的功能:生长植物、调节气候、净化水和保存文化遗产等 为了更好地认识土壤功能,实地考察是大有裨益的。然而,我国疆域辽阔,土壤资源绝对量大、资源区域差异明显、有着丰富的土壤类型。类似于生物分类学上的界、门、纲、目、科、属、种,我国土壤学家将土壤 划分出 14 个土纲, 39 个亚纲, 138 个土类, 588 个亚类 ,以及仍在调查和增加的土系,估计其土系的数量不亚于美国的 22000 个,充分说明了土壤资源类型之丰富和变异程度之大。面对浩如烟海的土壤资源,一般的人难以真正做到既 “ 读万卷书 ” 又 “ 行万里路 ” ,加之土壤藏于地下,随处可见的表层土根本无法全面反映出土壤形成的来龙去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人们充分认识土壤资源的愿望似乎变得难以实现。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地球这么大,土壤那么多姿多彩,如果能让原本远在天边遥不可及的各地土壤济济一堂地汇聚在一起开个 “ 群英会 ” ,参观者借此就可以日行“万里路”,在博物馆内亲近和认识全国甚至全球的土壤,该是一件多么让人兴奋的事情。这就有了 我们今天要聊的原状土壤整段标本。这种标本是从土壤剖面上用木箱套取或合成树脂粘贴制作而成的。土壤剖面是一个具体土壤的垂直断面,其深度一般达到基岩或达到地表沉积体的相当深度为止。一个完整的剖面通常具有数层性质各异的“皮层”(学名为发生层),这些“皮层”具有特定的性质和组成,大致与地面相平行,忠实地记录了成土过程所留下的线索。全国性土壤整段标本的选择,讲究代表性、完整性和科学性。这样一套标本,必须既能满足专业人士解译土壤发生演化过程的需要,又能教化大众,提高全民爱土护土的意识;同时,从国家层面来看,一套较为完整的土壤剖面标本,对于摸清国家土壤资源家底,保存稀缺性土壤(有些土壤类型比大熊猫还罕见),制定 “ 藏粮于地 ” 的国家战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国农业博物馆一角 当前,国内制作完整且工艺优良的土壤整段标本十分稀缺。囿于当时的技术水平,许多已有早期制作的标本存在开裂破损的情况,真实情况不容乐观。较为专业的土壤标本,仅存在于少数几个土壤研究机构或农业高校,如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标本馆(已展出 295 个)。而就算是土壤所这样的国字号研究机构,其土壤标本也是缺这少那的,如目前缺乏火山灰土土壤标本。国外对于土壤标本的制作和保存十分看重。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世界土壤资源中心(荷兰)搜集了来自全球 60 多个国家共 8000 多个土壤样品,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土壤标本库;美国各州都设有 “ 州土 ” ( State Soil ),相当于 “ 市树 ” 、 “ 市花 ” ,来提醒人们爱护脚下的土壤。许多欧洲国家都曾发行过土壤邮票。如果我们每个省都设有 “ 省土 ” ,发行独立的 “ 省土 ” 邮票,一定比别的国家更加丰富多彩! 荷兰世界土壤博物馆土壤标本 德国土壤邮票 斯洛文尼亚发行国际土壤年邮票 作为土壤科学研究的国家队,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近年来陆续承担了为中国地质博物馆、广东地球土壤研究院分别制作一套土壤类型较为完整、制作工艺较为优良、基于最新分类系统的土壤整段标本的任务。就这样,一个关于把 “ 土土的泥巴 ” 请进高大上的博物馆的故事拉开了序幕! 中国农业博物馆土壤整段标本展览 前传 —— 众里寻她千百度 “ 在那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群蓝精灵,他们活泼又聪明,他们调皮又灵敏,他们自由自在生活在,那绿色的大森林 …… ” 在土壤标本采集的路上,采样人就像一群意气风发的精灵,高昂着斗志穿梭在千山之巅、万水之源,寻找着我们的土壤 “ 意中人 ” 。 样点的位置遍布全国,我们的足迹也遍布全国 采集土壤标本,首先要找到采样点。千万别小看了一个代表性点位的确定,这里面有着很深的“道道”。概括来说,土壤学家在野外踏勘的基础上先对野外环境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而后借助 3S (全球定位系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综合利用地形、气候等各种环境信息,找到预先布设的采样点,并在野外根据专家知识做出实地调整,最终确定采样点位置,采集土壤样本带回实验室。 跋山涉水与风餐露宿的采样之路 专家在野外讲解采样要点 祁连山上,数十斤的土样压弯了腰 挖掘剖面是一份专业而又费力的工作。为了便于观察,剖面的观察面应向着光线照射的方向。剖面的尺寸一般为 1.2m (观察面 宽 ) ×1.2m 或岩石风化层上界向下 250px (观察面 深 ) ×2-4m (水平面 长 )。值得一提的是,需要将挖出的各层土壤应分开堆放,分别放在土坑的左右两侧,观察完成后按土层原次序回填,以保持表层的地力。 标准土坑示意图 采集整段标本是野外工作的重头戏。土坑挖掘好了之后,需要用特制的木盒在观察面上采集我们需要的整段土层,带回室内制作土壤整段标本。如下图所示,在观察面上处理出与木盒容积大致相当的形状,然后轻轻地将土体 “ 塞 ” 进木盒内,取下后密封固定保存,带回室内风干、制作整段标本。当然,采集的样品还要详细地记录好各自的 “ 身份信息 ” ,包括精确的样点位置,地形部位,成土母质,气候,植被,利用方式等。 在土坑内采集土壤整段剖面 正传 —— 当我们修剖面时,我们修的是什么? 如果说野外采样是将散落人间的各色土壤 “ 娶 ” 回家,那么接下来的标本制作过程就是让土壤样品适应新环境和给土壤 “ 梳妆打扮 ” 的过程。给土壤 “ 梳妆打扮 ” 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个过程包括钻孔、干燥、浸胶、粘贴麻布、粘结底板、标本修饰和喷胶定型等多个步骤,走完整个流程通常需要数月时间。为了尽可能地还原土壤在野外本来的样子,我们首先得认识土壤。 土壤剖面的基本土层 土壤具有一定的剖面层次和形态特征。土壤是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下的产物,并随着这些成土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土壤发生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形态、物质组成和结构上可以剖析的自然实体。土壤剖面分为三个基本矿质土层: A 层,又叫表土层或者腐殖质层,是植物生长、动物和微生物活动最频繁的层次,也是人类扰动程度最大的层次; B 层,又叫心土层,处于土壤剖面的中间层次,由于该层有物质的移动和淀积,因此心土层最能反映土壤形成过程的特点; C 层,又叫成土母质层,这是一个非常形象的名称,母质层就像母亲一样,源源不断地为土壤的发生发育提供物质原料,因此土壤的某些性质常常与成土母质具有很高的吻合性,带有某种程度的继承性。需要指出的是,这只是三个粗分的土壤层次,实际上,土壤剖面的层次比这三层更为丰富。比如,长期的人类耕作使得土壤形成利于作物生长的耕作层和保水保肥的犁底层。 人为耕作改变水稻土水分状况和物质循环的过程,形成特殊的土壤层次 修剖面,修的是 “ 过程 ” 。也许有人会问, “ 过程 ” 是一系列连续变化的动作、行为,是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阶段,怎么能够在土壤剖面上修出来呢?此言差矣!其实,土壤形态和性质就是土壤形成过程的告密者。《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将土壤划分出 14 个土纲,这些土纲之间就有着明显的区别,我们修剖面就是要努力反映出这些土壤在剖面层次、结构、颜色等方面的差异,并且能够让剖面的观察者能够从中解译出土壤的形成过程。例如,灰土剖面中具有一个明显的灰化淀积层,在修饰土壤剖面时,就需要突出灰土剖面中的这一层次;变性土具有强烈的胀缩性,当土壤中水分散失到一定程度时,剖面则表现出大量的粗的裂隙。土壤的性质千差万别,结构千变万化,只要我们对土壤的形成过程有个大致了解,性质有所涉猎,修剖面时才能做到目无全牛,游刃有余。 一个典型的灰土剖面和变性土剖面 对标本表面做自然化修饰 修 好的剖面,要层次分明,结构 “ 自然 ” ,不同类型的土壤剖面区分度高 后传 —— 在博物馆中绽放光芒 世界上幅员较大的国家有如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但论土壤资源类型,则我国最具特色。我国青藏高原的高山土、西北内陆的干旱土、亚热带的红土以及历史悠久的水稻土世所罕见。反观其他国家,俄罗斯虽然地域辽阔,但土壤仅以黑土为主,并且缺乏热带土壤;加拿大盘踞温带地区,土壤类型以冻土为主;美国则主要以棕壤为主,缺少人为土样本。因此,中国土壤类型可说是极为丰富、极具特色。把如此丰富多彩的土壤请进博物馆,我们责无旁贷。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标本馆部分内景及展出样本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土壤入驻博物馆,浸透了无数土壤人的汗水与泪水,如果我们费尽千辛万苦采集、费劲心思制作的土壤标本只能安静地躺在阴冷的标本馆里逐渐老去,就像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只能 “ 养在深闺人未识 ” ,不禁让人扼腕叹息。再香的酒,也怕没人吆喝;再美的花,也需要摄影师的镜头。让土壤入驻博物馆是众望所归的,但是我们的要求不仅仅是把土壤请进博物馆,我们还要让更多的人发现土壤的美,从而更好地爱护土壤的美。博物馆里的土壤,完全可以绽放更大、更耀眼的光芒。 北京中山公园社稷坛的 “ 五色土 ” 展示 弘扬土壤文化。北京中山公园社稷坛的 “ 五色土 ” 是我国最早的大型土壤展示,先人们在春耕之前祈求社(土地之神)稷(五谷之神)保佑,秋收之后报谢谷神恩泽,这种祭祀活动源远流长,显示了中华文化中对大地母亲和五谷的深厚感情。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在中华大地上经久不息,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些人土相依的故事。在博物馆中,我们能够更加系统地讲述与土壤有关的文化故事,让人们深刻认识到 “ 万物土中生 ” ,也将 “ 终归于土 ” 。据此加强人们对自然、对土壤的敬畏,提高人类土壤文化水平,才能真正让语言学家林语堂 “ 与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 ” 的格言更加深入人心。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标本馆内展出的不同时间序列水稻土标本 科学的营地,知识的窗口。让土壤学知识在代际间传播,启迪年轻的一代正确认识我们脚下所踏立的土壤。每年的 12 月 5 日是世界土壤日,我们应当借助这类契机,将土壤文化的种子播撒到青年朋友的心中,让人们更加懂得土壤之于人类生存和健康的重要性。让土壤住进博物馆,让土壤学知识在这里生发。 土壤学家在土壤整段标本前分享土壤学知识 中外专家参观土壤标本馆 土壤学知识在青少年中生根发芽 (左图:以土壤为原料巧绘土壤剖面观察教学活动;右图:面向中小学生的土壤科普活动 ) 遥望广袤无垠的祖国大地,七连屿上,海鸥竞翔;长江之侧,稻花飘香;黄河之滨,麦浪滚滚;黄土高原,千沟万壑;东北大地,黑土赛金;江南佳地,稻花飘香;辽阔西北,胡杨林立;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欲与天公试比高。正是我们脚下这寂静的土壤装点了辽阔的大地,也支撑了这片土地上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地球上也没有两个相同的土壤单元,仅以水稻田为例,有代表性的就有水田、坑田、垅田、砂田和桑基鱼塘等丰富多彩的利用类型。让土壤住进博物馆,不是要囊括这纷繁芜杂的大千世界,而是要把遍布天涯的土壤请到人们的身边,启发人们更好地认识土壤,改造土壤,爱护土壤。 参考文献 龚子同 , 陈鸿昭 , 张甘霖 . 2015. 寂静的土壤 . 科学出版社 . 张甘霖 , 史学正 , 黄标 . 2012. 土壤地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 科学出版社 . 龚子同 . 2014. 中国土壤地理 . 科学出版社 . 黄昌勇 , 徐建明 . 2010. 土壤学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http://www.issas.cas.cn 中国农业博物馆, http://www.zgnybwg.com.cn 联合国粮农组织, http://www.fao.org 世界土壤信息中心( ISRIC ),http://www.isric.org/
个人分类: 科普|8730 次阅读|9 个评论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水生生物博物馆
candyshan 2017-6-19 15:55
水生生物博物馆的前身是 1930 年成立于南京的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博物馆现有库房 1500 平方米,收藏有 40 万号标本,包括我国淡水鱼类标本 1000 余种, 30 余万号;鱼类模式标本 260 种;产自国外 34 个国家和地区的鱼类标本 600 余种;藻类标本 2 万多号;以及部分水生无脊椎动物标本。本博物馆的鱼类收藏中,鲤形目和鲤科鱼类的标本最为完整,反映了东亚鱼类区系的特点,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 水生生物博物馆展厅面积 1000 平方米,展示有白鲟、白鱀豚等灭绝物种;中华鲟、扬子鳄、长江江豚、胭脂鱼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被誉为“活化石”的矛尾鱼;特别展示了长江鱼类和青藏高原鱼类。本博物馆通过图片、视频和文字等方式,展示了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展示了除鱼类外的其他一些水生生物类群。博物馆还展示了部分研究成果。本博物馆也肩负有科普教育的重任,设有科普课堂,不定期讲座,网上博物馆;开发有手机 APP 等。 更多详情请登录网站了解:水生生物博物馆网站 http://mhbs.ihb.ac.cn/ 另外还有微信公众号,手机APP。不仅可以了解博物馆的藏品,还有不定期的科普文章推送,还可以进行免费预约参观。 微信公众号 手机app iOS版 手机app Android版
个人分类: 博物馆|5256 次阅读|0 个评论
《淌过博物馆(第二版)》出版
热度 2 liangjin 2017-6-4 22:49
记载我“科学网”脚步的《淌过博物馆(第二版)》已由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 再版说明 在我写《淌过博物馆》第一版时,我并没有去过美国。我自以为是地认为作为历史不长的美国,博物馆的水平大概不会超过欧洲。 第一版出版后,我又去了一些国家,淌过了更多的博物馆。特别是两次去了美国后,我才知道我的偏见幼稚可笑,我的自以为是大错特错了。回来后,在科学网上又发表了一些关于新博物馆的博文,所以当第一版售罄后,我萌发了改版的想法,感谢科学普及出版社的支持,我又加进了一些我后来淌过的美国等地高水平博物馆的内容,才有了这第二版。 第二版的结构也有所调整,原来放在科学篇内的自然部分剥离出来专门形成一篇“自然篇”,该篇中主要介绍了纽约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加上原来在科学篇中动物园、植物园和水族馆等内容。“艺术篇”作了较大的补充,添加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淌记。在“皇宫篇”多介绍了西班牙的阿尔罕布拉宫。在“综合篇”补充了的澳大利亚博物馆的土著文化展。“大学篇”加了美国圣母大学的斯纳特艺术馆。“杂类篇”加上了法雅纸雕的内容,另外还新添了一篇“馆群篇”,重点介绍美国华盛顿的博物馆群以及运行免费博物馆的史密森尼协会。因为有了更好的图片,还对原来的一些图片做了调整。特别感谢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孟津先生,他提供了大陨石的照片,还在百忙中对我的第二版的相关内容进行了修订。 太多的心得和体验,很难取舍,修版成现在的样子献给读者,希望心爱的读者喜欢,使他们可以更多地分享我的淌博之旅。
个人分类: 淌博物馆|12444 次阅读|2 个评论
游荆州博物馆
yaoweijian 2017-4-24 10:47
4月22日上午,我们一行四人来到湖北荆州参观了荆州博物馆。 荆州博物馆位于湖北省荆州市 荆州区 ,是一座地方综合性博物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占地4.8万平方米。以其优美的环境、丰富的馆藏文物和独具地域特色的文物珍品陈列,以及考古研究的丰硕成果而享誉海内外。1994年经国家文物局专家评选,该馆荣获中国地市级十佳博物馆之首的美誉。荆州博物馆配合各项工程建设,发掘出土珍贵文物12万余件。其中,有战国丝绸;吴王夫差矛;有战国秦汉漆器;有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数学专著《 算数书 》和萧和二年造律的《二年律令》等汉初 简牍 ;有迄今为止保存年代最久远、最为完好的西汉男尸。该馆配合各种基本建设,先后发掘了7000多座古墓葬和近20万平方米的古文化遗址。
29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澳大利亚的许多公共场所你能见到人们在学习和研究
Huangyy 2017-4-21 14:17
我已经写过一篇关于在澳大利亚见到许多静心读书的人,而在澳大利亚,我在几个城市都见到人们在研究,比如在堪培拉的国家博物馆,你能看到有来自各地的人们在那里观看,讨论和做笔记,这些人不是一般的走走参观的游客,是带着研究任务来的。他们当中有一个人的,也有几个人在一起的,很专注,很感兴趣,也很陶醉。 在堪培拉的市博物馆,我看到来自澳洲其他城市的老师带着一大群听话的中学生们在那里听讲,先开会,集中由讲解员讲解,老师做一些解释和补充,然后再有序地进行观看和记录,拍照。这就是学习的氛围和精神。 堪培拉首都博物馆 堪培拉的大街 江边的水鸟,对岸为国家博物馆 然后,到了中午,我到旧的国家政府大楼的广场参观时又见到这群学生们,他们那时比较开心地玩耍,吃着带来的午餐。我心里觉得他们真是让老师高兴的一群大孩子。 这样的现象在澳大利亚许多地方都能见到,一次我在悉尼的皇家植物园里,见到好多批的中学生, 一些还是高年级的小学生,穿着很漂亮的校服,在兴致勃勃地看着各种树木、花草,听着老师的讲解和指导。 在悉尼市,从大街上漫步到海边沿途的景象 新南威尔士州艺术馆 皇家植物园 皇家植物园景色 这里是一群的穿着有气质校服的学生们在观看、 及记录着各类漂亮植物的特征 皇家植物园景色,老师带着可爱的充满求知愿望的小学生们 远处一帮学生在静心、兴致勃勃地听着老师讲解 可能会有人想,在中国好像也见到过一些参观的中小学生,但是,他们可能没有那么的静心和专注地听和学习,可能看热闹和开小差的人比较多一些,也可能在讲其他的与当时主题无关的事,或者自己在另外找着一些小乐趣呢。本科生的情况比中小学略好一些而已。当然,中国的研究生在这方面是做得好的甚至是很好的。这一点必须要指出。 过了一个区域,在另一个地方,见到一位看上去是大学老师的,在给几名应该是研究生们在介绍其周围植物的特性等理论知识。他们都认真、细致地听和做着记录。很投入和敬业。 教授与研究生等研究成员们在探究学术问题 悉尼的海滨的景色 悉尼城里的花园 当时我想,这样的学习、研究的氛围,在中国要加强。我虽然强调要文明礼貌,认真求学、探索,有秩序和遵守法律。但不是说所有的人都只柔而不刚,而是对于坏人坏事要敢于出面指出、劝解和举报等。对于国家的军队官兵而言,要刚强,要智勇双全,勇于战斗和冲锋,保家卫国。具备刚柔并进、严格尊法,而又文明、礼貌,互尊互助的社会环境与氛围才是好的。 只有形成喜欢学习和探索的氛围,国家的民众才能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 科技的水平才能普遍地提高和得到很好的推广应用,人民的思想境界也才能进一步的提升。社会、经济、生态等各项事业才能更加和谐、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3743 次阅读|0 个评论
央视12套社会与法频道,道德观察栏目20170416《哭泣的鱼》
candyshan 2017-4-17 15:15
http://tv.cctv.com/2017/04/17/VIDEZ6NA1j4UMMwkaHaEUvpY170417.shtml 《哭泣的鱼》:关于农业部长江全流域禁渔执法宣传 鱼儿在哭泣,生态面临着危机,我们人类是否该做些什么,来保护我们的母亲河,保护我们的同伴。留住可爱的水生生物!
个人分类: 博物馆|2681 次阅读|0 个评论
双面盐湖城
热度 5 taodeng 2017-3-16 08:40
双面盐湖城 还没到盐湖城就知道,它是摩门教的圣地,因此会很好奇,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果然, 2016 年秋天来到这里,乘一天中午的休息时间,走到市中心,发现整个一大片建筑群都属于摩门教:建于 1853~1893 年的哥特式耶稣基督后期圣徒圣殿、建于 1864~1867 年的椭圆形大会堂、教会历史博物馆、教主杨百翰( Brigham Young )的住宅狮屋( Lion House )、能容纳 21000 人的摩门教会议中心等等,而新落成的 28 层的全盐湖城最高建筑也是摩门教的办公大楼。虽然是犹他州的首府,但盐湖城的人口还不到 20 万,街上很安静。不过,当走到圣殿广场时,立刻会有热情的教会志愿人员主动上来打招呼,为我们讲解周围的建筑,以及与摩门教有关的知识,并详细地回答有关教会的一切疑问。在博物馆参观时,遇见一对老年志愿者夫妻,曾在北京大学教授过两年英语,看见我们更是亲切有加,甚至还想专门为我们播放中文版的摩门教创始人小约瑟 · 斯密( Joseph Smith Jr. )的生平短片。 摩门教圣殿 当然,盐湖城与摩门教的紧密关系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这个城市实际上就是 1847 年由杨百翰率领一批摩门教的信徒在此拓荒所建。此后,该教会的总部一直固守在盐湖城,直到如今,盐湖城超过一半的人口都信仰摩门教。 那么,盐湖城真的只是一座宗教之城,科学在这里没有地位吗?其实宗教只是盐湖城的一面,世俗的生活跟美国其他城市并无太大差别,而追求科学的另一面在盐湖城同样突出。不用说 享有世界盛 誉的犹他大学就位于盐湖城,从对犹他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参观已经可以了解到,科学在盐湖城依然是深入人心的。 犹他自然历史博物馆 很有意思的是,也许是考虑到不少人在盐湖城会跟我一样有关于宗教和科学的疑虑,所以犹他自然历史博物馆不仅强调自己的使命是阐明自然世界以及生活于其中的人类,还专门做出一个关于进化论的声明。博物馆宣称作为一个科学机构,因此接受和认可进化论是所有生命科学的共同理论。当然也强调,进化论正在完善,也存在争议,但这些争议只是关于进化演变的过程,即进化怎样发生。生物学家们完全支持这样的观点,即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来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生命的发展已 经经历了几十亿年。就像万有引力一样,进化是现代科学基石之一,它代表了犹他自然历史博物馆所倡导宗旨的关键主旋律。 我非常高兴有机会参观犹他自然历史博物馆,除了本来就对博物馆有兴趣,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新建的博物馆。我所在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也正在筹建一个自然博物馆,必然会从这里得到很多启迪和借鉴。 犹他自然历史博物馆位于盐湖城外地势比市区更高的华沙溪( Wasatch )山脉脚下, 我们来参观的时候是每周有一天的晚上开放时间,因此对博物馆的外观看得不太真切,所以我特意向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了解了相关的设计。其实 犹他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开放时间是很长的,全年 363 天开放,还很幽默地特别提示闰年 364 天开放,每年只有感恩节和圣诞节的当天闭馆。每天通常的开放时间是从上午 10 点到下午 5 点,但每周星期三直到晚上 9 点。 博物馆的整个建筑被命名为力拓( Rio Tinto )中心, 坐落于几级与山坡曲线吻合的台地上,因而与周围的环境非常协调,这里也是盐湖城市民登山和从事山地自行车运动的热门地点。之所以叫力拓中心,看到包裹在建筑外墙的闪着冰冷金属光泽的铜板就隐约猜到几分。果然,博物馆主人介绍说,力拓集团捐赠了博物馆外立面使用的近 4000 平方米的全部铜板材料。这些铜板并非仅仅是对建筑的装饰,首先其产自犹他州的铜矿,是博物馆所展示的地质内容的一部分,其次铜板在建筑物上不同高度呈水平条带的安装象征了在整个犹他州所见到的不同岩石地层单位。 拾级阶梯,一进入博物馆就被深邃而高大的门厅所震撼。设计者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大厅被命名为 “ 峡谷 ” ,刻意表现出盐湖山谷在科罗拉多高原上崎岖的地貌。 “ 峡谷 ” 两侧三层楼的垂直立面就构成了 “ 峡谷 ” 陡峭的 “ 岩壁 ” ,并且成为博物馆的展示墙,上面悬挂着 500 多件展品。 “ 峡谷 ” 被设计为博物馆的中心公共聚会区域, 观众们从这里就分散开来,参观博物馆的各个展厅。 我们随参观线路首先登上地面第二层,在走廊的两侧陈列着在五颜六色、晶莹缤纷的 宝石和矿物。展览特意将 原生矿物与切割后的漂亮宝石并排陈列,由此传授了关联性的科学知识。在走廊上还有一些非常高大的玻璃窗,近前一看,原来里面是博物馆的标本库房。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设计,不仅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得以见到通常对外人来说非常神秘的博物馆密室,而且可以观看更多的标本,了解到从收藏到展出之间的差异。 博物馆库房 犹他自然历史博物馆有超过 150 万件的藏品,不仅观众可以管窥库房的一角,在公共区域以外还为博物馆的研究人员提供了科学研究及收藏管理的空间和设备。研究和收藏区域有先进的恒温恒湿以及其他条件控制,以便最大限度地保护标本。博物馆与犹他大学有密切的关系,丰富的藏品为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学习和培训提供了专业的场所。 就在矿物展览的尽头竖立着一张海报,上面写着 “ 毒物的力量 ” ,这可少见,原来是博物馆的一个特展。 它通过仿真的环境和参与互动来探索毒物,以及毒物在自然和文化历史上令人惊奇的角色。从童话故事到现代医药,这个特展将解释什么是真相,什么是神话,什么还保持着秘密。 “毒物的力量”特展 这么有意思的展览,立刻就去看。一进展厅,发现开始部分布置成热带雨林的模样,展板上介绍说是模仿哥伦比亚的乔科( Chocó )森林。看见一个玻璃罩中有几只一厘米左右的金色和绿色小蛙,当然应该箭毒蛙,它们一动不动,我还以为是标本。再仔细瞧,原来有伴随呼吸的轻微颤动,它们竟然都是活的。不过,这里展示的 “ 自然界的毒物 ” 中,巨大的巴西漫游蛛、进攻性的子弹蚁、有毒的毛虫、可使其他生物瘫痪的箭毒树等确实都是标本或模型,尤其是蜘蛛和蚂蚁模型放大了许多倍。通过详细的说明,我们可以了解这些有毒的生物是如何利用毒素来使它们在其生命过程中进行自卫或进攻。 其实人类更会利用毒物,所以在展览中有很大一部分介绍相关的内容。有几组雕塑看起来还有些渗人:一群巫师在熬制毒药,中毒的白雪公主躺在树丛中,竟然还有一个秦始皇的场景表现他与水银的故事。一些新颖的展出方式也值得借鉴,如关于古代有毒植物的知识就呈现在一本巨大的羊皮书中,每翻动一页,各种植物的动画内容就会被投影在书页上,非常有趣。 一些历史上最有名的下毒案例在 “ 罪犯和牺牲者 ” 单元被介绍,其中不少直到今天仍然是未解之谜。由于毒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 19 世纪后期才出现,因此不少神秘的死亡,包括 克里奥帕特拉和拿破仑,仍然被一些专家认为是被毒杀的。尽管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投毒也许会认为只是虚构,但 臭名昭著的真实下毒事件也是观众希望揭开谜底的,这就伴随着如何破解犯罪的问题。 本来安排有实况话剧表演,表现从 1830 年以来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下毒案例。但我们来博物馆是在晚上,业余演员们已经下班回家了,只是在投影屏幕上观看了一段表演的录像。在这里展示犯罪学家如何利用科学方法来破解这些案子,观众 可以作为侦探角色参与破案,通过检测受害者的症状来发现到底是受到何种 毒药或有毒生物的伤害。 随着科学的发展,通过分析毒素如何作用于 人类细胞,科学家可以发明出怎样防止、修复和治愈毒素影响的方法。 从另一方面来说,并不是所有有毒物质都是对人类有害的。 在 “ 有益毒物 ” 单元,可以了解如何研究植物和动物毒素来帮助研究人员开发出拯救生命的药物有用成分。比如介绍了毒蜥的毒液,已经发现其 可以刺激胰岛素的产生,现在用来治疗糖尿病。从谋杀到现代医药,毒物的力量已经改变了历史,并将塑造我们的未来。 哺乳动物化石展区 在博物馆的永久性陈列中,古生物化石,尤其是脊椎动物的化石显然是我最关心的。犹他州以恐龙闻名,其中近来最有名的莫过于大鼻角龙( Nasutuceratops titusi ),几乎成了犹他州的代表性形象。在宽大的 “ 过去世界 ” 展厅,虽然也有猛犸象、大地懒、尤因它兽等大型的哺乳动物化石骨架,但恐龙无疑最受关注。有十多具恐龙复原骨架展出,包括一具由真实化石材料装架的鸭嘴龙类( Gryposaurus ),以及悬挂在墙上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带角恐龙头骨阵列。古生物的展品侧重于描绘了犹他州的远古环境和其中的生物世界的变化,展示在过去生态系统中早已绝灭的植物和动物的多样性,恢复当时的景象,模拟动物的声音,复原植物的气味。像美国很多的自然博物馆一样,在这里也设置了可视性的化石实验室,透过玻璃幕墙,观众可以看到博物馆技术人员和自愿者在修复化石标本。 带角恐龙头骨阵列 博物馆的地质部分也很有趣,使我们不去野外就能了解犹他州的主要地貌特点,因为这里展示了几百万年来形成的犹他州落基山脉中段、大盆地和科罗拉多高原的景观。不仅是表面特征,沿着 展厅内的之字形坡道,可以触摸真实的岩石标本,并在互动的地震、板 块构造、风化以及更多内容的展览中得到深刻体验。一组用许多木块组成的构造模型通过手动摇臂表现了断裂带来的一系列地质现象,一个大型的水槽可以用自来水演示泥沙的沉积过程。本来还可以走到户外平台上与博物馆背后犹他州真实的落基山进行近距离接触,可惜我们来参观时是晚上,就无法体验博物馆的这个精心设计了。 地貌和生态模拟展示 生命展厅也很吸引人,解释了从 DNA 到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尤其聚焦于犹他州奇特的生物多样性。这个展览通过丰富的图像、自然环境中的声音、动手的实验、活的动物和研究故事来呈现。 节肢动物世界 人类也是自然历史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部分,犹他自然历史博物馆中就有特别丰富的相关展示内容。 “ 第一批人类 ” 单元根据考古学家的成果,让参观者了解 大盆地史前人类的故事。展厅中按照实际考古资料重建了一个村落遗址,是 20 世纪 60 年代在犹他州塞维尔( Sevier )县发掘的。在称为 “ 干洞学习实验室 ” 中停留,则可以了解更多关于为何犹他州有史以来如此与众不同的考古学证据。 人类的进化 犹他州的土著印第安人也在博物馆中有重要的位置, 建筑物顶层的环形展厅由博物馆与犹他州经联邦政府认定的 8 个印第安部落共同商议设计。这个展览描绘了土著美洲人的艺术和文化,解读了犹他土生土长的人们悠远的记忆和当代的现状。在 “ 讲故事 ” 的环形走廊中,可以听到部落起源以及与这片土地相联系的故事。 印第安人工艺品 因为想为我们正在筹建的博物馆收集更多的参考资料,我对博物馆本身的历史和发展做了进一步的咨询。实际上,犹他自然历史博物馆早在 1969 年就对公众开放,但不是现在这个建筑,而是另一座大楼。自那时起,从犹他大学的各个科学系转交给博物馆大量收藏品,同时通过采集、购买和捐赠的方式,现在已有超过 150 万件藏品。 恐龙和鳄鱼化石 在我比较关心的古生物方面, 犹他博物馆有将近 3 万件标本,其中 2 万多件是脊椎动物标本,还有 5 千件植物化石和 2 千件无脊椎动物化石。恐龙化石来自犹他州南部的晚白垩世地层和犹他州中部的晚侏罗世莫里森( Morrison )组,包括从世界闻名的克里夫兰 - 劳埃德( Cleveland-Lloyd )恐龙地点采集的这个层位的最丰富收藏;哺乳动物化石来自尤因他盆地的始新世、南达科他州劣地国家公园南区的渐新世、上新世海格曼( Hagerman )马类化石地点和犹他州的更新世地层;植物化石来自犹他州和怀俄明州早始新世绿河( Green River )组以及科罗拉多高原的三叠纪沉积。 尤因它兽骨架 这座博物馆是犹他州的自然历史博物馆,所以在展出陈列和科普教育两个方面都惠及全州。博物馆新址力拓中心在 2011 年 11 月建成开放,这里全新的展厅、别出心裁的陈列、先进的藏品保护和研究部门,成为博物馆建设和发展历史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博物馆的力拓中心建筑耗资 1 亿美元,通过成功的社会合作,由政府和公众合资建设,经费来源于联邦政府、犹他州议会、由盐湖县选民赞助的债券基金,以及个人和慈善机构捐赠的 4400 万美元。新博物馆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座建筑和周边庭院按照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要求设计,停车场地面可供雨水渗透,屋顶有太阳能电池板。 国外的博物馆通常都有很强的研究能力,犹他自然历史博物馆也不例外。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自然界的过去来理解地球和生命演化的模式与过程,他们相信这些知识为人们了解影响未来的决定提供了基础。新的研究成果总是及时地体现在博物馆的展览中,让普通观众不仅得到轻松的浏览,还通过引人入胜的互动体验,了解到我们对自然界的影响,从而规范自己的生活行为,为人类共同拥有更美好的世界贡献一份力量。
个人分类: 考察随笔|10919 次阅读|5 个评论
热成像仪看博物馆
热度 2 lichunjie08 2017-1-25 19:04
听说成都博物馆开馆了,一直也没去看。好久没和爱人逛街了,趁着机会一起参观了该馆,无论老小个个俨然历史学家的表情,真是华夏神州皆尧舜呀!从该馆中可以读懂成都的历史沉淀,有盛世繁华、有波澜壮阔、有沧海沉沦,更有不挠进取,像我们每个人一样有血有肉有生命力。只是有一点馆中陈列的文物,许多都有修复的痕迹,历史的沧桑感不强,对于文物---真实比体面更重要,我们不是去逛暴发户的家,而是想触摸真实的历史,和古人对话。 以下图像是热红外(8-14um)和可见光融合图像,专业术语叫MSX多波段动态成像。博物馆的空调很好,温度控制的相当精准,各展厅非常接近25℃。分享给大家一起欣赏。
2949 次阅读|4 个评论
武汉教育电视台--3期与长江生态相关的节目
candyshan 2016-12-28 08:55
1.走进中科院水生生物博物馆--聆听水生生物的呐喊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3MTQ0NjczMw==mid=2247483657idx=1sn=05642e4d7a5bdf9a77000017d6f18ea7chksm=eac0e6abddb76fbd5e82e82a5fd777ff72c44da642545069927becbb1c813f625cff018141d5mpshare=1scene=23srcid=1228khjF0cXQ1GnwLAErRuPu#rd 2.留住江豚的微笑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3MTQ0NjczMw==mid=2247483660idx=1sn=cb078cff482c09ea7a641da5b7b7aa0fchksm=eac0e6aeddb76fb88c4b7999425d9e84311a37d1db40c0d15bf2d11c46d25fc428c9cf11f3cdmpshare=1scene=23srcid=1228xaZM5yn5mJRfpsG9EHdr#rd 3.21公里长江故道呵护的生命--江豚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3MTQ0NjczMw==mid=2247483721idx=1sn=47e05b365221be457d96ffe5af2193c4chksm=eac0e6ebddb76ffd79306bbad07aa3f1b249c53862a5052bb28004f48991f9fe94827ce5de9fmpshare=1scene=23srcid=12283zbjSrRbdojxMkxOJkCs#rd 了解更多资讯,请关注中科院水生生物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个人分类: 博物馆|2916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物馆里的土著风II —— 加拿大的人类学博物馆
热度 11 liangjin 2016-12-9 06:58
温哥华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城市。也许真是太多元了,以至于这个城市几乎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尽管温哥华有美丽的自然环境和宜人的四季气候,房地产却被移民们炒到了天价,还是摆脱不了这里的夜晚静悄悄的窘境。同样不振的是城市的活力和能够传承的文化传统。温哥华的文化生活相对贫乏,博物馆水平也不是很高。但有一家博物馆却是非常精彩,相当独特,很有味道,这就是位于卑斯大学( UBC )内,临海而立的人类学博物馆( Museum of Anthropology, 简称 MOA ) 。 今年 夏天,我因教学项目,在 UBC 呆了两个月,这个博物馆去了 3 次。本以为人类学和我的专业差得太远,估计也就去看个热闹。但没想到这个博物馆向我们展示的不仅是加拿大本土人类学的一部分,还向我们拉开了加拿大的历史,本土艺术,特别是土著文化,以及在人类发展史上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织。去理解这些展品背后的道理,也许对今天当今世界的混乱局面有些启发。 这个博物馆收藏着 38,000 件人种相关的展品,以及 535,000 人类学的展品,这些收藏展览是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文明杰作,特别出名的是有关第一民族的艺术品、图腾、生活用品。博物馆的设计很有特点,虽然不是很大,却精致巧落,与一般博物馆庄重沉闷的风格不同。门口装饰着第一民族的艺术,最里面对外是通透的大玻璃和室外布置着图腾柱的草地、山坡以及不远的大海融为一体。让人感到走进了一个崇尚自然的艺术氛围。博物馆分成几个部分,正厅里收藏着许多巨大的图腾柱,以及这些图腾柱的原始照片。还有厚厚的资料储存着更深入的资讯。两边两个大展室,一个展览着更广泛的历史文物,包括欧洲的,亚洲的,甚至有中国的文物。但由于有点杂,这部分印象并不深刻。另一个大展示着全方位收集了第一民族的文物,包括服饰、器皿等生活用品、独木舟、渔具等劳动工具和用于仪式的面罩和用具,还有很多不知何用却很抽象精美的雕塑。橱窗里密密麻麻,抽屉里紧紧实实,从生产工具到生活用品,从礼仪面具到宗教艺术,令人叹为观止,目不暇接。后面还有一个展室用影像放影着第一民族的艺术创作和庆典盛况。 加拿大土著人主要是指欧洲殖民者征服加拿大之前就生活在那里的人,其中包括印第安人、因纽特人和米提人等由不同的民族组成并代表至少 10 个语族的上百个部落共同体居住在从纽芬兰省到温哥华岛的加拿大。他们也是从别处移民过来的,只不过捷足先登而已,所以加拿大不愧为移民国度。不过土著自己更愿意称自己为“第一民族( First Nations )”。欧洲人登陆加拿大后,对待土著人,他们采取了和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其他殖民地不同的政策。他们没有直接驱赶、杀掠或者染病,而是和当地签订合同的方式使用土地等资源。而殖民者的先进技术让他们处于绝对优越的地位。这些貌似更文明的方式,背后也有着血淋林的事实。这些合同的条款双方的理解和解释是完全不同的,土著人还是觉得自己受骗了。再者,殖民者为了所谓的传播自己的文明,几乎采用了灭绝另一种文明的方式。例如以法律的方式禁止土著人进行他们的礼仪和宗教活动;强迫土著人的子女远离父母,来到所谓的寄宿学校进行全盘西化的教育,不听话的孩子受到了非人的虐待,导致了很多孩子的死亡。直到 2003 年,加拿大政府才为此正式做出官方道歉。目前,加土著居民人口大约有 130 万,其中 25 %居住在大城市,其他人生活在 保留地 上。我们在旅游的时候,导游远远地指着一片土地,说那就是第一民族的保留地,说那些房子都是政府盖的,政府还给很多补贴。他劝我们远离那个地方,因为那里加拿大骑警进不去,他们有自己的法律。他们采取的是自我封闭的生活方式,仇视外来人。你要是不小心侵犯了他们什么,直接被人间蒸发了也说不定。加拿大殖民者的强硬归化政策显然不太成功,尽管一部分“第一民族”融入了加拿大社会,但更多的人还在保留地里自我封闭并过着原始的生活。 另一方面,博物馆里展示的土著文化和艺术却是灿烂的。第一民族巨大的图腾柱,宣示着第一民族的宇宙观、精神世界和宗教信仰并记载着神话故事、现实生活和民族历史。以此为基础的各种仪式、习俗和生活方式就是第一民族留给我们地球这个大家族的重要的文明遗产。这些图腾柱的历史要向前追溯好几代。那是雕刻在高高松木柱上的各种各具含义的形象。在实际中,图腾柱通常被放在屋前, 有时也当作门或横梁使用。每当树立新的图腾柱时,土著都会举行被称为炫财冬宴的仪式。19世纪末期这些庆宴被加拿大政府定为是违法的,于是雕刻图腾柱转到了地下,直到1951年这个违法法令被废止。现在雕刻图腾柱成为了艺术并衍生成为了加拿大的文化符号。 博物馆的文物也透露出文化的生命力是强大的,外在的力量是难以扼杀的。很多优美、神秘和奇幻的神话故事让人动容。例如第一民族海达艺术家 Bill Reid 创造的雕塑《渡鸦与第一人》( The Raven and the First Man )刻画了他们信仰的神鸟渡鸦,它是如何在洪水后的沙滩上发现藏有生物的贝壳,然后撬开贝壳,鼓励和帮助人类走向新世界。这就是最初的第一民族海达人。传说唯美动人,雕塑更是生动有趣。 参观结束,有一个念头总是挥之不去。不同的文化,怎样融合 ? 怎样共存?一种驱逐另一种不是解决方案,而大杂烩好像也没有显出太大的优越性。在这点上我们不能不赞叹中华文明的强大融合力,然而如何继承、发扬和学习是另一个值得深究的大课题。
个人分类: 海外浏览|14262 次阅读|13 个评论
青海察尔汗盐湖科学考察(三)
rczeng 2016-11-5 19:08
青海察尔汗盐湖科学考察(三)———盐湖博物馆 盐湖博物馆坐落在中国盐湖循环经济产业展示中心旁一栋大楼里。 我们 好像来到了群山环抱之中。 有的盘如泰山、险如华山、秀如武陵。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形态各异的盐柱, 不禁感叹大自然鬼斧神工般 的造化;林立的 盐柱 ,有如 冰雪 覆盖下的武陵源 ,仙风道骨、灵秀飘逸;又如地下洞穴世界, 金钟 倒挂, 乳石流涎; 抑或科幻世界,高耸入云的教堂、希腊古神庙、绝壁陡峭的天梯。 实际上,盐柱每层细微晶体结构上的变化都反映了当时盐湖气候环境的变化,如温湿度、盐浓度、水蒸发量和水文、地质情况等。盐柱平台的水平度和垂直度似乎诉说过去的漫长岁月中风的娇羞、水的浪漫和光的无情。 在流连忘返之中,人群已走远。继续往里赶,又似乎来到了一片五彩植物王国和宝石天地。乳白的蘑菇,晶莹的菜花,灰色的玫瑰;殷红色的如红宝石,黑褐色的如煤玉、浅黄色的黄玉。 其实,色泽的变化反映了盐柱中微量化学元素和成分的变化。 参考资料: 镁电气石(Daravite Tourmaline) 镁电气石是属于电气石族(Tourmaline group)中的一种矿物,化学成分为NaMg 3 Al 6 (BO 3 )3Si 6 O 18 (OH) 3 (OH),是含有较多钠和镁成分的电气石,因含镁而成褐色。属于六方晶系,晶体多呈长柱状,晶柱面上有纵向条纹,横断面呈球面三角形。属于六方晶系,晶体多呈长柱状,晶柱面上有纵向条纹,横断面呈球面三角形。
个人分类: 国内游|5942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物馆里的土著风I —— 澳大利亚人博物馆
热度 2 liangjin 2016-10-3 09:59
澳大利亚的国家博物馆在澳大利亚的首都堪培拉,不过澳大利亚人博物馆( Australian Museum )却在澳大利亚著名的海滨城市悉尼。澳大利亚人博物馆是一所很有名的世界顶尖的自然和综合性博物馆,也是具有 180 年历史的澳大利亚最早的博物馆。它虽然古老,却承担着澳大利亚前沿的科研、采集、展示和教育的重任。 ( 澳大利亚人博物馆外观 ) 这家博物馆 1827 年建于一个旧的邮局里,也有说是建在殖民地秘书的办公室里,是为了“采集自然历史那些许多稀少而珍奇的标本”。最初的名字叫悉尼博物馆( Sydney Museum )或殖民博物馆( Colonial Museum )。 1836 年改成现在的名字。 1846 年开始在海德公园边上的新址设计和建造现在的就是现在这座古色古香欧式风格的博物馆大楼, 1857 年对公众开放,当时只有一个展馆。经过这些年的扩建和改造,现在已是具有分属人类学、动物学、古生物学、环境科学和矿物学研究基地和展览大楼,年访问量 40 万人次规模的大型博物馆。 我到悉尼时,正值澳大利亚国庆节前的澳大利亚艺术节。不过大概由于澳大利亚人口稀少,远没有很热闹的气氛。博物馆边上的海德公园有些演出,人气也不是很足,不由让人感叹当初澳大利亚的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会是一种怎样的寂寞。而澳大利亚博物馆恰好试图回答了这个问题。 ( 恐龙室里的小甲龙模型 ) 博物馆分为三层。第一层是骸骨和土著展,第二层是矿物矿石展,第三层有在澳洲生存、绝种动物画廊、恐龙、鸟类与昆虫、探索与发展、儿童空间和流动展厅。在这里,可以看到很多恐龙以及包括蛇、鱼、禽等动物化石,争奇斗炫美轮美奂的矿物宝石,澳大利亚特有的珍禽异兽模型如有意思的树袋熊、袋鼠和跳鼠等有袋类哺乳动物模型和大鳄鱼、大蜥蜴等爬行类动物模型等等,不过在这篇文章里我们重点谈谈这家博物馆的土著风。 ( 澳州袋狮模型 ) 土著文化是澳大利亚文化中特有并且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与后来的开发者带入的西方文化,移民迁入的各种文化一起形成了澳大利亚特别的多元文化。澳大利亚博物馆虽说属自然博物馆,但也是有特点有重点的,土著文化的展示就是它的一个亮点。 ( 骷髅模型 )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大课题。研究这个关系最好的角度是反省人类自身的发展史,特别是久远的古代,先人们是怎样和大自然相处,怎样在大自然的怀抱里,索取自然的馈赠,躲避自然的灾难,一代代延续下来。博物馆大厅里有一件意味深长的展品,一个人体骷髅坐在温暖灯下的沙发上正在看报思考,边上趴着一只骷髅狗,墙上还挂着一只骷髅鸟。审视今天,人类的能力越来越强大,但和自然的关系却不断恶化,我们更需要研究早期人类的生活状态。可惜的是,古代太遥远,留下的可以解读的资料很少。我们很大程度上只好猜猜猜。而澳大利亚却得天独厚——因为他们有土著。对待土著,现代人容易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去对待他们,或不屑,或猎奇,或怜悯,或施暴,或麻木,或改造,缺乏足够的尊重。早期的殖民者更是仗着先进的武器肆意掠夺、驱赶、霸占和残害土著人,对土著文化造成了巨大的伤害。然而正是土著人,相当程度上保持了古代的生活状态。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活化石般的原始生活,教会我们如何处理和大自然的关系。好在人们现在意识到了这点,土著文化的保护也日趋重视,博物馆里的展示说明了这一点。 ( 土著图片 ) 博物馆从几个方面展开了对土著文化的探索,一是生活环境状态,二是劳动和生活用具,三是和动植物的关系,四是装饰品、艺术品和图腾等精神作品。特别是他们的艺术,我们可以感觉那就是他们生活、劳作、环境和精神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从而有很强的生命力,很动人的美感。博物馆让我们亲临感受了土著风。 ( 土著图腾柱 ) 澳大利亚在南半球,是世界上唯一国土覆盖整个大陆的国家,是地球上最小的大陆板块,也是地球上最大的岛屿。 欧洲人在 17 世纪初叶发现这块土地时,误以为是一块直通南极的陆地,故而得名 Australia 即由拉丁文 Terra Australis (南方的土地)变化简称而来)。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相对单一,但自然资源相当丰富,自然景观多样,有热带雨林、有别称为“红色中心”的沙漠、也有绵长的海岸线。澳大利亚土著人是澳大利亚最早的居民,他们属游牧民族,没有固定的居住点,分散在整个澳大利亚,在欧洲人占领澳大利亚之前,共有 500 多个部落,人数达 75 万之多。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他们与世界上的其它地方完全隔绝,以很原始的方式打猎和采集为生。他们一直过着和自然和睦相处,平静悠然的日子,直到西方殖民者的侵入。不断被蚕食领地又处于劣势的他们蜷缩在角落里苟活,文化慢慢衰落。还好现在人们开始意识到了他们作为多元文化一分子的重要性,他们也开始有了自己发展的天地,只是要真正兴旺发达还要待以时日。 ( 土著活动用具 ) ( 土著劳动生活用具 ) 土著人的劳动工具大都是木制品,雕刻有他们那种特有的花纹。有一种很有名的弯弧形的飞镖,可以飞旋扔出去狩猎,现在成为澳大利亚标志性的工艺品,大大小小的仿制品在澳洲全国旅游商店有售。 ( 土著独木舟 ) 澳大利亚土著人的文化是全世界历史最悠久,迄今一直充满活力的文化。其中土著艺术是其最精华的部分。一方面艺术是人们精神生活表现,也是和大自然的共处中试图和自然及超自然对话的语言。土著人的生活与自然的关系十分紧密,因此其艺术也显得多姿多彩。我们在博物馆看到了他们的奇特的手工艺装饰品,也看到了他们制作的精美的“艺术鱼”,夸张变形的人脸模具,以及他们和宗教及信仰有关的各种图腾。除次以外,博物馆还有一个展室,专门展出土著艺术家的艺术创作。那带有热烈圈点特性的图案很有意思也很迷人。它们表现出一种原始粗狂但又充满激情的韵律,和当今一些西方最现代艺术的风格相近。也许最自由的艺术可以以不同的方式殊途同归。 ( 土著艺术鱼 ) ( 土著艺术雕刻 ) ( 土著艺术装饰 ) 在黄金海岸,我赶上了一个土著表演,和土著有了近距离得接触。 他们的音乐和舞蹈更深地诠释了我在博物馆了解到的土著文化。 ( 土著表演 ) http://australianmuseum.net.au/a-short-history-of-the-australian-museum
个人分类: 淌博物馆|12566 次阅读|2 个评论
扬州中国淮扬菜博物馆
terahertz 2016-10-2 23:31
2016年10月2日参观了扬州中国淮扬菜博物馆。
个人分类: 经典收藏|493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临沂市科技馆
热度 1 terahertz 2016-8-24 17:55
2016年8月24日参观了位于山东省临沂市的临沂市科技馆。
个人分类: 经典收藏|4093 次阅读|1 个评论
临沂市博物馆
terahertz 2016-8-24 17:50
2016年8月24日参观了位于山东省临沂市的临沂市博物馆。
个人分类: 经典收藏|3732 次阅读|0 个评论
摆脱暑期酷热难耐的几种建议
ant121 2016-7-27 02:08
一、关注健康,健身OR研究美食,乐在其中时,忘记热滋味。 二、注册为国家图书馆用户,或者直接访问你有权使用的公共或专用图书馆,畅游于知识的海洋。 三、去博物馆或者美术馆,享受空调的同时,还能享受穿越时空的艺术与文化。 四、早一点起床,看日出,在太阳变得娇阳似火之前,完成预计的当天计划,太热时,睡觉又如何。 五、迫不得已,时间不归自己安排时……,冥想,不需要太久的精神上的清空;易筋经,不需要太久的筋骨锻炼。 …… 总之,有所获,便少了所烦忧。
个人分类: 生之杂谈|2648 次阅读|0 个评论
规模宏大的埃及博物馆
热度 2 yaoweijian 2016-4-12 08:47
有人说,埃及观光的重头戏,是在公元前3000年到300年的这段古埃及时代文明。对于像我那样没有时间概念的人,公元前3000年和公元前300年听起来都一样遥远莫测,倒不如这样说吧,埃及文明是目前已知的世界最早的文明,那就清楚多了是不是? 路克索神庙入口处,庄严石狮仍死守千年不离不弃的誓言。 从开罗市区驱车到郊外的吉萨(Giza)参观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来到高大雄伟、高100多公尺的金字塔前,想到飞越千山万水而来,只为一睹这世界七大奇观之一,心里涌现一种不可思议的感觉。触摸着它外身的石头,闭目神思,仿佛意念也飞跃时空回到上古世纪,见证人类的存在与其智慧的光辉。   金字塔是法老王的陵墓,全埃及共有98座左右,我们千里迢迢来到,当然不能不把握机会走进其中一座看看。只见里面一片阴暗幽森,宝物早已被人一早盗空,游客只能作循例的“到此一游”式参观,只是入口处不过一公尺高一点,游客必须紧抓把手沿路躬身慢步前行,教人惊叹那是谁的智慧,要所有到访的后人都必须折腰入内以示恭敬。 开罗的埃及博物馆则是一大宝库。想想埃及历史之长,就可以估计它馆里的宝物计无可计,数不胜数了。   古埃及文明依附着一部帝王史发展下来,游客所参观的几乎都是帝王统治下的史迹。而埃及博物馆规模宏大,分类清楚,收藏丰富,出发游尼罗河之前先进馆参观,游客可对古埃及的历史有深一层的了解。   古埃及分为早期王朝、古王朝、中王朝、新王朝和末王朝五大时期,总共31个朝代。有几段宫廷斗争帝王情仇传到后世,其中主角未必是明君雄主,但经由影剧搬演炒作,名气特别响亮,比如末代君王埃及艳后克莉奥佩特拉(Cleopatra)就是。另外,十八王朝的女王哈奇索(Hatchepsut)和少年早逝的法老图唐卡门(Tutankhamen)也为人所熟悉。 埃及之行(2002.10拍摄)
1435 次阅读|2 个评论
哈市昼夜街景随拍
热度 1 xucq45 2016-4-12 06:17
老伴因心脏病在哈医大四院住院,这段时间我经常往返于哈医大校本部(我家就在大学家属区)和四院,每次都乘地铁在博物馆站下车,经建设街步行街徒步到四院或相反,步行街两侧有许多商店。有时是早晨,有时是晚上,看见好街景顺手掏出手机,记录在案。
个人分类: 秀美风光|2861 次阅读|2 个评论
参观桑德贝博物馆
xucq45 2016-4-1 19:02
2010年夏季,我曾到加拿大雷克汉大学WANG Rui教授实验室做访问学者。大学所在地桑德贝是个小城市。桑德贝市博物馆是三层小楼,面积不大,它介绍了城市诞生的历史和面貌。2010.9.15,在离开这座城市的前几天,特地和夫人一起到博物馆和市政府参观一下。
个人分类: 国外之旅|269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Dr. Bob came to share his academic experiences
热度 1 zhuchaodong 2016-3-4 08:20
Dr. Bob came to talk about AXIOS Robert Murphy(Bob)博士、教授,是加拿大皇家安大略省博物馆馆员,多伦多大学教授,世界著名的两爬系统学家。2003年2月,我有幸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到他的实验室访学。从此开启了昆虫分子系统学研究的窗口。十多年来,Bob几乎每次在北京转机,都来动物研究所和包括我在内的老朋友交流科研进展和心得,并开展合作研究工作。 此次来京,Bob和我们分享了他长期投稿过程中经历的一些问题和对AXIOS系统的想法。AXIOS系统是Molecular Ecology和其它一些生态和进化生物学领域的编辑们,为提高作者投稿效率,提出的一套新思路:在作者投稿到专业期刊之前,评估最合适的候选刊物。这个思路,可以避免作者被拒稿后,不断修改论文格式,并占据编辑和审稿人宝贵的科研时间。在投稿量较低的情况下,这样的情况不算太严重;但在很大的投稿量情况下,每年投稿人、编辑、审稿人在质量不高、反复拒稿或修改稿件格式的过程中浪费了海量而宝贵的科研时间。 What’s is AXIOS? Axios Review is an independent peer review service for evolutionary biology and ecology. We aim to eliminate rejections on the basis of novelty or scope. http://axiosreview.org/about-axios/ 下面引用了2001年,Bob在科学杂志上的一段评述(www.sciencemag.org/careers/2001/06/curator-new-millenium)。在这段评述中,Bob和大家分享了他的职业生涯中一些重要的阶段、经验和对传统博物馆分类学馆员的见解。 A Curator in the New Millenium F or as long as I can recall, I have wanted to be a museum curator. Blessed or cursed, I have the “collecting gene.” After I completed my B.A., I interviewed with a potential graduate adviser, Alan Leviton, a renowned herpetology curator at the 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 in San Francisco. He asked when I expected to graduate with a planned Ph.D. “About 1980, sir,” I replied. Next, he asked me to name every major North American natural history museum. This was easy. He seemed to be impressed. Then he asked the names and approximate ages of all herpetology curators. The names were easy, but the ages presented some problems. He then noted, “So you see, young man, you don’t stand a snowball’s chance in hell of getting a job in a museum, because no one will retire when you graduate!” To this I responded, “But wasn’t the same true for you?” I became his student and 10 years later a curator at the Royal Ontario Museum. Museum curatorial positions are very rare. In North America, there are only about 20 herpetological curator positions in what can be termed major museums, and yet there are far more than 600 herpetologists in academic positions. When a new position is offered, it’s news that everyone watches. Competition tends to be fierce. After all, what other academic position requires fieldwork and usually provides some or all of the funding to accomplish the task? Major museums with herpetological curatorial positions linked to faculty slots at leading universities are even more rare: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Harvard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Kansas, Lawrence; McGill University in Montreal, Canada; and the Royal Ontario Museum with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Canada. In contrast, the other major natural history museums do not have direct faculty ties: the Field Museum in Chicago, 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 in San Francisco, the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in Washington, D.C.,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in New York City, Carnegie Museum in Pittsburgh, and 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although many curators have adjunct faculty appointments. For a curator, both direct academic ties and graduate student supervision are critical. As Al Leviton once aptly commented, “You won’t stay current if you don’t have students to teach you new tricks.”Getting a curatorial job is tough. It takes a combination of self-marketing, academic training, interview skills, politics, and a whole lot of pure luck. Applicants must market themselves by publishing in the appropriate, leading journals and in traditional museum publications. Publications need to have a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orientation and be novel or environmentally relevant or both. Visibility is almost as important as academic pedigree; the chosen topic must have intrinsic appeal and should have demonstrable innovation. Students with a background in museum-based research and collection management have a distinct advantage over those who do not, but essential experience also can be gained through part-time employment or volunteering. Interview skills are no less important. Regarding pure luck, usually someone must retire just as you graduate, and your research organisms may need to be from a particular geographic region. Collections tend to have geographic orientations, and many positions are tied to the strengths in the museum’s holdings, whether in Canada, Latin America, Asia, Africa, or the Caribbean.Perhaps politics is most important of all, and from this no one ever escapes-ever. It can range from committee meetings, confidential telephone calls, and e-mails to pure, unadulterated, uncensored gossip and spiteful power struggles. The curators of the major museums know each other well, and they rely on each other for research, exchanges, loans, assistance, and information, even about one another. Politics can make you, break you, promote or fail you, fund you, or leave you selling used cars, regardless of your qualifications or the tenure of the incumbent. It’s just like poker if you’ve got the ante to play: You are rarely dealt a royal flush, but you don’t need one to win. Winning, and the amount you win, depends as much on the cards you hold as on how well you play them.Academically successful curators spend the most time on research-related endeavors, including acquiring research funding. The mere description of new species is no longer viewed as indicating original research. Today’s life science curators are expected to reconstruct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organisms and interpret the evolution of particular features based on their history, apply their phylogenies to conservation issues, and be involved in bioinformatics. The description of new species is secondary. Research is quickly shifting toward applied conservation issues–not only the documentation of species diversity, but also fine-grained DNA analyses of geographic variation for species management and status assessment. Research has become very molecular and, unfortunately, traditional anatomical studies have become rather passé. The most productive research programs invariably involve graduate student training, and for me, work with visiting colleagues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 such as Mexico and China. The traditional requirements of fieldwork and collection acquisition continue today, consuming 2 or more months per year. To this add a proverbial mountain of manuscripts and grant proposals to review. There is considerable variation among individual curators in terms of research, exhibits, and administration, and no two are alike. Some curators do not have academic appointments, and thus have neither a cohort of graduate students, external research funding, nor active research programs. The future of museums is uncertain, certainly far more so than equivalent university professorial positions. For example, the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just announced plans to reduce its research staff by 350 positions. We are in a biodiversity crisis, and highly qualified systematists and museums are desperately needed to study and evaluate environmental trends and to help document priorities for conservation. Yet, there has been no significant expansion of museum positions. Many museums are suffering from frozen or reduced budgets and vacant or terminated curatorial and support positions. The number of curatorial positions has dwindled recently in many countries, including in Canada and the United Kingdom, and yet globally the human population, potenti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needs have all grown at an alarming rate. There is a paradox between granting agencies putting large amounts of additional financial resources into 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research, and the trend for stagnation or cutbacks at museums. For the optimist, this presents a great challenge to excel in research relevant to all of society. Although I sometimes wonder about the future of museums, the positive aspects of being a museum curator far outweigh such concerns. Dr. Robert Murphy is a senior curator of herpetology at the Centre for 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Biology, Royal Ontario Museum, and a professor of zo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2544 次阅读|1 个评论
密歇根湖畔
热度 10 taodeng 2016-3-1 11:20
密歇根湖畔 中国拥有得天独厚的古生物资源和高水平的古生物研究,最近 20 年来在澄江生物群、关岭生物群、热河生物群、和政动物群、札达动物群等的研究上取得令各国同行称羡的发现。美国拥有强大的古生物研究力量,设备优良、技术先进、思路新颖,一直是我国古生物学国际合作研究的主要国家。我国新一代的青年古生物学者和研究群体正逐步进入国际行列,在此背景下中美古生物学者的合作讨论会已分别在中国和美国举办多次。 2015 年的中美古生物合作讨论会在芝加哥召开,由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承办,会后还将参观芝加哥大学阿贡国家实验室 ( 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 )可进行化石同步辐射扫描的先进光源 ( APS , Advanced Photon Source ) 。 我们于 4 月 3 日抵达芝加哥,住进了密歇根湖畔离菲尔德博物馆不远处的旅店,另一面的窗户可以望见曾经的世界第一高楼西尔斯大厦。 五大湖位于加拿大与美国之间,但 密歇根湖是唯一全部属于美国的湖泊,而其他四湖均跨越两国。旅店和密西根湖之间是格兰特公园,穿过公园去博物馆时总会看见约翰 • 洛根( John A. Logan )的骑马铜像。洛根出生于伊利诺伊州,是南北战争时期联邦军队的将军,后来成为代表伊利诺伊州的国会议员,所以在芝加哥为他竖立了雕像。 约翰 • 洛根的骑马雕像 去博物馆还要跨越芝加哥的铁路网,一边是密歇根湖,另一边是城市的摩天大楼,一切都安排得井然有序。 芝加哥由于地处北美大陆的中心地带,因此成为铁路和航空枢纽。奥黑尔机场就不用说了,而铁路在现代仍然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就显得很特别了。芝加哥的第一条铁路始建于 1848 年,后来成为美国中北部 30 多条铁路线的集结点,城市铁路线总长达到不可思议的一万多公里。每天去博物馆都要经过横跨铁路的大桥,一条条铁路和复杂的道岔在芝加哥的摩天大楼群前自如地延伸。 别看芝加哥是现代的时尚之都,但地铁和轻轨仍然保持着原始的风貌,锈迹斑斑的铁架上列车夜里还在呼啸而过,市民们已经习惯了,住了几日我们似乎也不再注意其吵闹。芝加哥的市中区之所以称为卢普( Loop ),其意即为环行道区,因地处高架铁道所围成的矩形环道之内而得名。这条建于 1892 年的高架铁道,也是芝加哥诞生的许多世界第一中的一项。不过,芝加哥也是美国枪击案发生频率最高的城市,是黑帮的老窝,很多好莱坞的警匪片也以芝加哥为故事的背景。因此,晚上走在芝加哥行人不多的街道上,头脑中会闪过也许转个街角就能撞见艾尔 • 卡彭( Al Capone )似的人物。 这次会议召集和 联合了 中美两国古生物学、地层学、年代学等方面的专家,以 “ 地质时代重大转折期的生命历史过程 ” 为主题,就当前古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关键前沿科学问题开展交流及讨论,以期创建一个有效的合作和交流平台,并达到数据共享和优势互补。通过三天的报告和讨论, 会议 达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古希腊风格的博物馆建筑 在菲尔德博物馆开会,会间休息时一定要去参观展览,而 晚白垩世的 “ 苏( Sue ) ” 是最不能错过的展品。“苏”是菲尔德博物馆编号为 FMNH PR 2081 的霸王龙( Tyrannosaurus rex )骨架的绰号,它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已发现的最大、最完整和保存最好的霸王龙标本 。这具骨架的长度达 12.3 米 ,在臀部的站立高度有 4 米 ,在它活着时候的体重将近 20 吨。由于化石的头部太重,在菲尔德博物馆陈列大厅的骨架上只能放一个模型,以免压塌支架,而真正的头骨标本则单独放置在二楼一个专门的大型展柜中,四周还摆放着一些单个的牙齿。虽然之前就听说过“苏”的情况,但真正看见它还是惊叹不已!这条霸王龙的化石于 1990 年夏天由古生物学家苏珊 • 亨德里克森( Susan Hendrickson )发现,因此用她名字的昵称 “ 苏( Sue ) ” 给这具骨架起了绰号。“苏”的出名还在于它的所有权曾产生严重争议,在问题得到解决后,这具化石在 1997 年 10 月以 836 万美元被拍卖,由麦当劳和迪斯尼两家公司出资。这是有史以来价格最高昂的恐龙化石,被买下后捐赠给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成为永久藏品。 “苏”的发现也是一个传奇,维基百科上有详细的介绍。 1990 年夏天,来自南达科他州希尔城( Hill City )黑山研究所( Black Hills Institute )的一队工作人员正在该州西部靠近费斯( Faith )市的夏延河( Cheyenne River )印第安保留地搜寻化石。在炎热的天气就要结束时,考察队已经发现了埃德蒙顿龙( Edmontosaurus )的化石,正准备离开。然而,考察队在 8 月 12 日 收拾行装将要出发之时,他们卡车的一条轮胎瘪了。考察队的其他人到镇上去修车,亨德里克森决定去探查附近他们之前没有搜寻过的一面悬崖。当她沿着悬崖底部走过时,发现了一些小骨片。她抬头看见了骨骼的原生层位,发现有更大的骨骼从崖壁上伸出来。她赶忙带着两块小骨片回到营地,向黑山研究所的所长报告了这个发现,所长根据其独特的形态和结构识别出这是霸王龙的骨头。随后,进一步的观察发现在地面上方还可以见到许多骨头,甚至有连接在一起的脊椎。尽管一些队员要离开了,考察队还是订购了额外的石膏,亨德里克森和其他几名队员开始发掘这些化石。当有明显的证据显示这条恐龙的大部分都保存下来时,这个小组非常激动。此前发现的霸王龙骨架通常都只保留了不到一半的化石 ,后来证实 “ 苏 ” 创造了 80% 完整度的记录。科学家相信这件标本在霸王龙死亡后迅速被水和泥掩埋,从而使其他动物不能来扰动这些骨骼。此外,湍急的水流将骨骼混合在一起。当化石被发现时,臀部的骨骼在头骨上面,腿骨跟肋骨纠缠在一起。庞大的体型和精美的骨骼保存状态也令人惊异,头骨达到 1.5 米长,大多数牙齿完好无缺。发掘出的化石由石膏包裹,运到黑山研究所进行修复。 霸王龙“苏” 谁是这些化石的合法主人?争议很快就来了。黑山研究所之前向土地所有者莫里斯 • 威廉姆斯( Maurice Williams )支付了 5000 美元,因此认为可以发掘和运走这具骨架。但 威廉姆斯 后来宣称这笔钱不是为了卖化石,他只是允许将这些化石运去清理,以便今后卖出。 威廉姆斯 是苏族( Sioux )印第安人,这个部落宣称这些化石属于他们。然而,发现化石的区域已经被美国内务部托管,因此从技术层面上说这块土地是政府的。 1992 年,联邦调查局和国民卫队突然搜查了黑山研究所清理化石的场所并扣押了这批标本,转移到南达科他矿业技术学校。在漫长的审理之后,法院判定 威廉姆斯 拥有产权,化石在 1995 年归还给他。威廉姆斯随后决定卖掉这些化石,并跟索斯比拍卖行签订了合同。许多人担心化石最终落入私人收藏者之手,从而令人们无法再观看和研究。菲尔德博物馆也非常着急,因此决定设法购买 “ 苏 ” 。然而,博物馆认识到可能很难筹措到足够的经费,因此请求公司和个人提供财政支持。加州州立大学、迪斯尼、麦当劳等机构以及一些个人捐助者同意帮助菲尔德博物馆买下 “ 苏 ” 。 1997 年 10 月 4 日,拍卖以 50 万美元起拍,不到 10 分钟之后,菲尔德博物馆以最高报价 760 万美元拍下 “ 苏 ” ,加上支付给索斯比的佣金,实际付费 836.25 万美元。不过,在这具化石的修复过程中已经有成百万的参观者通过实验室的玻璃窗口亲眼见证,因此还未正式展出就获得了巨大的门票收入。 随后,古生物学家开始对“苏”进行学术研究。除了为每一件骨骼进行常规的拍照,研究团队还挑选了一些骨骼进行 CT 扫描。“苏”的头骨太大而无法使用医用 CT ,所以波音公司在加州的 洛克达因实验室 同意让博物馆使用他们的 CT 扫描仪,这台仪器通常是用来扫描航天飞机零件的。对骨骼更深入的检测揭示 “ 苏 ” 死亡时的年龄为 28 岁,使它成为已知寿命最长的霸王龙。它死于一条季节性的湍急河流中,所以一些小骨头被冲走了。在它活着时,这个食肉动物受过几次伤,承受了不少病变。一处伤在 “ 苏 ” 的右肩区域,造成了肩带的损坏,右臂的肌腱撕裂,以及三根肋骨折断,但 “ 苏 ” 在这次事故中幸存下来,它的死因尚未能了解。 “ 苏 ” 在 2000 年 5 月 17 日正式对外展出,当天就有超过 1 万人观看。 恐龙守护着博物馆 实际上, 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珍宝远不是只有“苏”。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然博物馆之一,在美国排名第三,每年吸引的参观者人数达到 200 万。观众们踊跃前来,因为菲尔德博物馆收藏的标本超过 2400 万件,这些藏品包括生物、宝石、陨石 、化石,以及来自全世界的丰富的人种学材料和文化艺术品。菲尔德博物馆的许多藏品位列世界上不同类别的 10 大藏品之列,如世界上最大的鱼类收藏、世界上位列第 4 的剥制鸟类标本、北美第 5 大的贝壳收藏等。 连延不绝的爱奥尼亚圆柱 菲尔德博物馆的丰富藏品来自它的独特历史。 1893 年,芝加哥主办了哥伦布世界博览 会,庆祝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400 周年。博览会 获得巨大成功,共吸引了 2750 万游客前来参观。 为了给未来的人们保留这届博览会的展览和展品,百货商人马歇尔·菲尔德( Marshall Field )资助建立了一个博物馆,最初的名字是芝加哥哥伦布博物馆,直到 1905 年才更名为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以此显示更专注于自然科学方面。从 20 世纪 30 年代后期开始,菲尔德博物馆成为美国三个最重要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之一,另外两个是纽约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和华盛顿的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菲尔德博物馆并不仅仅是靠吃老本,它通过持续不断地增加收藏品并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成果,保持着很高的声誉。 菲尔德博物馆壮观的大厅 我们的时间比较匆忙,但仍然不想放过重要的展览。出于自己的专业兴趣,以 实景模型为依托的动物展览,如 “ 徒步自然 ” 、 “ 亚洲哺乳动物 ” 和 “ 非洲哺乳动物 ” 等,成为我们的首选,可以近距离地观看动物生存的多样化环境。 森林中貘的一家 在古生物部分以“进化的星球”为主题展示了地球 40 亿年的生命演化历史,从最早的生物到现代的生命。参观者能够看到地质历史上的大灭绝后各类生物又怎样复苏,这里还有扩大的恐龙厅,包括每个时代的恐龙以及非常引人入胜的展览。在买下“苏”后建立的麦当劳化石修复室中,公众可以观看古生物学家如何为研究工作修理真实的化石。 面部长相奇特的高鼻羚羊 菲尔德博物馆对于人类学的资料也用心收集,并用相当大的面积布置展出。我们窥见非洲原始而自然的生活方式,“途经”几个太平洋岛屿,“访问”了新西兰 托科马鲁 湾( Tokomaru Bay ) 19 世纪毛利人举行部落会议的长屋,重温了中国西藏地区的传统服饰,从而了解到地球上许多不同的文化。 具有恐怖獠牙的疣猪 更久远的人类历史也可以在博物馆中找到踪迹, 在为我们举行正式晚餐的捐资人主席厅的墙上就镶嵌着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刻板。在古代埃及展厅,借助 许多 人体和动物木乃伊,展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侧面,但看着有点惊悚,尤其是布置了一个可以走进去的墓穴,里面装饰着 5000 年前的象形文字。古代美洲展厅反映了 13000 年来人类在西半球的 智慧 和成就,在这里成百个不同的社会在欧洲人到来之前已经 繁荣已 久。在大型的永久性陈列中,可以了解在美洲大陆上人们从北极到最南端合恩角的传说和 史 诗故事。 在会议组织者的安排下,我们还去参观了芝加哥郊外森林保护区内的阿贡国家实验室 ,离市区有一小时车程。近年来,通过同步辐射观察化石标本内部精细结构的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阿贡实验室就提供这项服务。这个实验室是 美国政府最早建立的国家实验室, 1942 年,著名物理学家 费米 在此领导创建了第一个可控核反应堆,人类从此迈入原子能时代,并使得阿贡实验室名垂青史。战后,实验室接受和平开发利用原子反应堆的任务,但要进入实验室区域还是相当严格。我们会前就递交了申请,达到园区大门后,再进行仔细的安检,每个人都领到一张印有自己名字的通行证。实验室规模巨大,拥有几千名工作人员。 阿贡实验室的同步辐射观察平台 我们参观的是阿贡实验室的先进光子源,首先听了一系列有关回旋加速器产生同步辐射光源及其应用的报告,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化石研究,了解到很多新知识。下午实地参观加速器,在五层顶楼俯瞰全貌,然后进入实验室内部观看具体的操作。 同步辐射是在环形加速器中运行的高能电子放射出的电磁辐射, 可以提供性能优异的硬 X 射线和很高的投影成像分辨率,进行高空间和高密度分辨率的相衬三维成像,十分适合用来对微小化石的内部结构作 3D 无损研究。 短暂的会议结束了,在离开之前想要体验芝加哥现代的一面,我们就去看千禧公园( Millennium Park )中的城市新地标云门( Cloud Gate )。这座雕塑的主体造型远远看去就像一滴水银,而市民们给它取的绰号 “ 豆子( The Bean ) ” 则更加形象。虽然是阴天,但云门周围的鸟儿仍然欢快地飞舞鸣叫,天空和高楼投影到云门的抛光不锈钢外壳上,映射出一个诗意的城市,让人有种向上飞升的感觉。 阴天的云门 四月的芝加哥依然春寒料峭,尤其是在早晚 时分。离开的早上下雨了,高楼的上半部笼罩在云雾中。我们到密歇根湖岸走走,都觉得有点扛不住冷风了,芝加哥不愧有 “ 风城 ” 之称。波浪拍打着湖岸,只有大雁和野鸭等水鸟全然不惧,或在水中随波逐流,或在岸上悠闲漫步,好像它们才是这里的主人。是的,人类在北美的历史和欧洲人在芝加哥的殖民都远远落后于这些鸟类,而我们的访问简直就是一瞬,但已留下深刻的印象。
个人分类: 考察随笔|17072 次阅读|10 个评论
古城西安掠影
热度 4 waterlilyqd 2015-12-4 11:30
利用在西安参加中科院自然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前后的各半天时间和晚上,在离宾馆(西安宾馆)不是很远的城区和几所大学去看了看。这座城市处处透着历史的厚重感,浓郁的乡土文化和高精尖的现代科技在这里交汇融合。古老的建筑包括古城墙、钟鼓楼、大雁塔、小雁 塔等,很多新的建筑也采用仿古模式,庄重大方,这里的乡土文化包括皮影、提线木偶戏、剪纸、手工缝制的衣服、鞋帽等,还有全国有名的陕西户县年画,晚间在广场还见到大爷大妈们跳着欢乐的秧歌舞,大妈们一手拿一把大大的花扇扭着秧歌, 大爷们 手持大花伞穿行在大妈中间,看了让人忍俊不禁! 这里也云集了众多的 高校和科研机构,其中,尤以航空、航天、航海以及公路铁路运输方面的研究所和大学最为著名,如中科院西安光机所、西安 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长安大学等!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这里的博物馆文化。 这里除了有著名的 陕西历史博物馆 、 西安博物院 、 秦始皇兵马佣博物馆 、 西安 碑林 历史博物馆 ,还有其它的很多各种类型的博物馆,如文化艺术博物馆、民俗博物馆、著名历史人物博物馆,另外,似乎所有的大学都建了自己的博物馆或者校史馆。几年前去过陕西历史博物馆,今年去了西安博物院,与小雁塔在同一个地方,另外,还参观了 长安大学地质博物馆、 西北工业大学校史馆、 西北大学博物馆兼校史馆 。这几个博物馆和校史馆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长安大学地质博物馆 里展出了很多 珍稀奇石、矿石晶体、古生物化石及各类宝石 ,其中由学校原党委书记捐赠的奇石馆中展出了“ 沙漠玫瑰”等我们平常难得一见的奇石。这里的 恐龙博物馆也很有特色,除展出大型的恐龙化石骨架外,还采用声光电展示了恐龙时代的景象。 西北工业大学的校史馆中钱学森的几封信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从他对写史的态度和对研究生教育的观点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思想但谦逊的人,也是一个务实的人。他对研究生培养的观点也很有见地,他认为研究生要写三篇论文:一是学术研究论文;二是发展史论文;三是科普论文。我个人理解为研究生要写一篇自己研究领域的综述论文,一篇通过实验和调研撰写的研究论文,还有一篇将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向社会公众宣传推广的科普文章。在西北大学校史馆的知名校友中看到我们所的崔鹏老师的照片,也看到现任政治局常委王岐山的照片,他的照片和前任校长陈宗兴的照片单独并排放在一起,比其它名人的照片略大。 这座古城幸好还没有像其他城市那样将古老的建筑全部拆完,民俗文化在这里还保留了很多,现在开始大放异彩。 小雁塔 陕西户县的农民画家的画 秦史馆中对秦始皇功过的总结 西北工业大学的梧桐大道 西北工业大学logo 钱学森与西北工业大学教授的往来手稿 西北大学校训 西北大学校史馆兼博物馆 西北大学知名校友
个人分类: 科技杂谈|4787 次阅读|9 个评论
美国伊利诺伊州Mahomet市大草原博物馆
热度 1 terahertz 2015-10-12 07:45
当地时间2015年10月11日下午参观了位于美国伊利诺伊州Mahomet市的大草原博物馆(Museum of the Grand Prairie)。
个人分类: 出国留学|2623 次阅读|2 个评论
美国伊利诺伊Octave Chanute Aerospace Museum(航空航天博物馆)
terahertz 2015-9-27 02:23
2015年9月26日上午参观了位于美国伊利诺伊州Rantoul市的Octave Chanute 航空航天博物馆。
个人分类: 出国留学|2625 次阅读|0 个评论
汉堡艺术和建筑博物馆
热度 2 kd652 2015-9-19 13:43
参观汉堡艺术和建筑博物馆,里面有不少东方风格的文物: 依拙见,下面首句为“莫言采菊向篱东”似乎更好:
个人分类: 海外游记|2306 次阅读|4 个评论
美国伊利诺伊州Springfield林肯博物馆、林肯故居、林肯墓碑
热度 1 terahertz 2015-5-18 10:35
2015年5月17日参观了位于美国伊利诺伊州Springfield市区的林肯博物馆、林肯故居、林肯墓碑以及 伊利诺伊州立博物馆。 林肯博物馆(1) 林肯博物馆(2) 林肯故居 伊利诺伊州立博物馆(1) 伊利诺伊州立博物馆(2) 伊利诺伊州立博物馆(3) 林肯墓碑
个人分类: 出国留学|7636 次阅读|2 个评论
国子监街见闻录
热度 1 lixiong45 2015-3-15 22:31
【引言】 《草色花香》博客将于近期推出系列研究生生活旅游杂记,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思考,敬请关注! 除了学习专业知识,还有两个方面的东西必须学习,一是生活技能,二是历史文化。 北京是全国的文化中心,文化氛围自然十分浓厚,每个地方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历史文化气息,而 国子监街无疑是文化重地,元明清三代的中央最高学府国子监和孔庙都坐落于这里。 我就从宿舍消失一个小时后出现在了国子监街。这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街,实际就是一条胡同,在东西的街口处分别立着一块高大的牌坊,上面写着它的原始名字“成贤街”,这个名字取得很是吉利,希望远道而来踏上这条街的人都能成为贤士。在街的中间地段,即国子监地段相距不远还有两块牌坊,上面写着“国子监”。 典型的胡同样式,青砖青瓦的房屋,雕梁画栋的房檐,红色或绿色的大门,镶嵌着几段红色围墙。同样青色的地面,旁边陪伴着一行精神的老国槐。过往的行人不多,大多骑着各个世代的自行车,慕名前来的游客迈着好奇而轻盈的步伐,与这古朴的街道很是相配。但现代文明总是无处不在,街边歪歪扭扭停放着的和时不时飞驰而过的汽车在这里显得很不和谐。人口密度最大的地方是在街的东头,一群老头和快成为老头的围成两窝,都是在下象棋。这样的街面一点也不热闹,但也不能称之为冷清,仿佛这种地方就是要这样,才不会失去自己的特色。 走在街上,自然而然会感到很古雅。街道两旁零零散散开着几家小店,名字取得十分高雅,都是 X X 轩、阁、斋、居的,比如盛唐轩、德贤阁、启明斋,闻逸居。大都卖的北京的特色工艺品和文化用品,都是古雅之物,但也夹杂了一些现代成分,比如几家咖啡馆。店铺都是关着门的,让我以为没人,确定有人了,也让我不敢擅入。在故乡,店铺都是开着大门欢迎顾客的,关门就有谢客之意,但仔细一想,又觉得这样反而拉近了与顾客间的距离,想想,只有自己家的门才可以开闭自如,当顾客推开门走进去那一刻,是否会有一种亲临自家的感觉?我用我自己的感受证明会有一点的,尽管我知道关门主要是为了抵御寒冷,没有人喜欢关着门做生意。 街的东头是道佛混杂的地方,道佛文化在这里蔓延,取名算命楼盘坟墓风水店有好几家,各自打出自家的招牌,有穿扮成古时道士摸样的真人,实际就是店主,让人看上去就像是一个高人。佛教物品都是泰国、印尼等外来的,不是印象里中国本土盛行的佛文化。我对两家店铺的名字很感兴趣,分别叫做佳名轩和启明(起名)斋,两个店铺都是帮人起名的,我以为这两个铺面是可以相信,值得去的,因为两个店名都起得很有水平,或许整条街的铺面名字都是他们取的。 街上除了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还有一个私人博物馆,叫做北京松堂斋民间雕刻艺术馆。门口写着免费参观,还有一个挂着志愿者牌子的帅哥在免费向路人从门口的台阶到房檐一一给路人讲解历史和传说,真是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把路人一步一步往屋里引,跨过那道门槛的确是免费的,但要时刻谨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在观看了杂乱摆放着几尊石雕的几平米的小院后,里面真正的博物馆要十块的门票,可能是那个志愿者太能说了,我们竟然很乐意出了那十块钱进去了,不愧是私人博物馆,比起公家的袖珍多了,里面陈列着各个朝代各个地方搜集来的木雕、石雕和铜雕,基本都是建筑用物。 我要说那十块钱花的很值,我的的确确长了不少见识。志愿者帅哥让我们辨认一个古时门墩上的动物是啥,我第一个认出是狗,但又怀疑它不是一只狗,因为那尾巴很长,末端竟然像蚊香一样盘了一圈,我感觉没有哪种狗能够做到那样,但它又确实是一条狗。志愿者告诉 我们在宋代以前,门前雕的都是狗,宋代以后才是狮子 ,这点我想能够理解,中国不是产狮子的地方,大概在宋代或稍早一些时候才从外国人那里知道了狮子,觉得狮子比狗更有资格看门,于是狮子取代狗看家护院了。但我有点纳闷,中国自古有之的百兽之王老虎为什么没有受到重用呢?意识里只在强盗窝的正堂中央会挂着老虎的画像或者在土匪头子的座椅上包着一张虎皮,老虎很少成为力量、勇敢、威猛的象征,反倒是一直扮演坏虫的角色,成为英雄的垫脚石,电视里有多少人是靠着打虎成为英雄的,可老虎,这个百兽之王为什么就不能成为英雄?这是个谜。 有一幅名为“喜上眉(梅)梢”的木雕图案,让人顺理成章想到就是一幅喜鹊梅花图,的确是梅花,但不是喜鹊,而是乌鸦。请不要丧气,其实乌鸦是个好东西, 乌鸦传说里是骄傲的凤凰被火烧成的,而且乌鸦成为邪恶与倒霉的象征是在新文化运动以后,因为外国人不喜欢乌鸦,国人崇洋媚外过了头,也就不喜欢乌鸦了。 图上画的是一只年幼的乌鸦口中悬着食物来喂自己的双亲,这叫反哺现象, 乌鸦可是动物界唯一有反哺行为的,百善孝为先,乌鸦是个大孝子,怎么会招人讨厌呢? 这也是个谜。此外, 乌鸦还是爱情忠贞的象征,乌鸦是一夫一妻制,而且据说如果其中的一只死了,另外一只会一直守候在同伴的周围。 实际鸳鸯是典型的一夫多妻制,说白了就是一个花心大萝卜,怎么就成了爱情专一的象征了呢?这还是个谜。 胡主席经常倡导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什么是和谐呢? 原来“和谐”来自古代的荷蟹雕刻的谐音,一只螃蟹坐在一株荷花上,螃蟹左钳握着毛笔,右钳拿着砚台,书写着和谐。螃蟹壳雕得像个铜钱,仿佛是在说有了钱才谈得上和谐,和当今社会是多么的符合。 据说这个雕刻出自胡主席的老家,这是怎样奇巧的事。 此外我还知道了 释迦牟尼佛的左手掌叫做无畏印,就是无所畏惧的意思,右手掌叫做如愿印,代表心想事成。而边上的四大天王手里分别拿着的宝剑、琵琶、雨伞、蟒蛇,代表了风(锋)调雨顺的意思。 看来我真是一个好学的人,或者叫好奇的人,这些故事吸引了我的大部分时间,从私人博物馆出来已经是下午四点多,我匆匆赶往此趟前来的主要目的地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两个地方连在一起的,我买了一个半价 15 元的门票进去了,离关门只有几十分钟的时间,那么大的博物馆我根本没时间自习观览,只想走马观花的过一遍,慌乱的拍了些照片。 里面古树参天,碑亭林立,都在宣示这这里年代的久远,我禁不住想那时的学生是什么样子,会不会像我们现在过着宿舍—教室—食堂的三点一式的生活?会不会像我们也要隔三差五的考试? 很快会拥有研究生学历的我们在那时又能考到个什么功名呢? 电视里面放的不大可相信,导演都是极能忽悠人的。 虽然只是走马观花,但园子实在是大,我并没能走完全部地方就被迫出来了,好在去了两个重要的地方。一是大成殿,里面供奉着孔子、孟子、曾子以及他们部分弟子的灵位,正中自然是孔子的,我站在灵位前静思了一阵子,实际是许了两个愿望,希望孔子他老人家保佑我学业有成,将来能够实现自己的抱负,马上想到不能那么自私,于是又求他老人家保佑天下所有品行良好的学子都学业有成,言外之意就是对于那些自私缺德的家伙就不用保佑了,趁他们还没有能力危害社会,毁了他们的前程吧!另外一个是状元桥,来这里的人都争着要过这座木桥,不知道过这个桥有没有什么讲究,总之我是逆着一个导游带着的一群游客通过去的。桥上挂满了红色的祈福的牌位,小孩巴掌大的一块木头拴上几根红丝线就要五十元钱,而且牌子不能买下带走,必须写上名字挂在那里,我猜想挂不了几天,里面的人又将牌子摘下除去名字,重新卖给下一个据说会很幸运的人。 很想把这里的一切都带走,照片满足不了我的欲望,不买点什么始终不甘心。我走进一家叫做北京百姓的工艺品店,里面好漂亮,每一件物品都吸引着我。最喜欢一个北京典型四合院门庭的模型,要一百元一个,还有京剧人物,六十元一个,虽然很想买,还是嫌贵了点,最后买了两个小泥人,一男一女,代表了我对爱情的向往,还有一个塑胶的元宝笑佛,像是弥勒佛,想学习他的笑容和度量,还有他手里的大元宝,希望保佑我发点小财,比如找到一个好职业,或者中个一千万。 夜幕快要降临,我孤独的身影向车站走去,不知我还会不会来到这里,或许那个道士摸样的真人能够算出!
个人分类: 山水之间|2597 次阅读|3 个评论
说说消防博物馆的文化定位
fpe 2015-2-26 07:05
说说消防博物馆的文化定位 看了武老师对德国博物馆的评论,我想说说中国某地的消防博物馆,谈谈消防博物馆的文化定位。 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域广大(地大物不博,少能源)、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文化丰富。从史料和实物来说,应当是丰富的。关键在于,能否把史料编制成小故事,让人们体会这种历史的和文化沉淀,我想这是最关键的、也是最缺乏的。我们的历史学家总是把山顶洞人当作火灾的源头,表面上一点问题没有,山顶洞人用火,必然有火灾问题。可是这是利用火,与火灾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一旦定位不清,对火灾的认识就模糊了。通常我们认识的火灾,是社区发生的,给人们带来生命和财产损失的失控的燃烧现象。这三条准则对山顶洞人的用火显然都不合适,山顶洞人哪有那么多的燃料积累呢?火灾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所带来的现象,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密切相关。不能认识这一点,必然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中国的社区火灾问题,一般来说是公元前 828年的大火(记录不详),或者公元前525年的一场大火(“宋卫陈郑火”)。在此之前,大多数的火灾是偶然性的野火、战火、室火、纵火,与社会的文明发展进程关系不大。社会对火灾问题的关注是连续的,如果我们把火灾的源头定位太早,就会发生文化的断裂问题。从炎黄开始,中国的刀耕火种经济一直持续到近代(畲民文化),这算火灾么?比如西方消防史的源头大约是公元前三世纪初的罗马,而我国把消防史的源头一口气定义为几十万年前的山顶洞人,有些过头了。山顶洞人是直立人,被气候变化消灭了。 本来消防史与城市规划相关,与建筑特色相关,所以参观消防博物馆,是了解古代的城市文化与市民生活的一个窗口。对此,该馆有一个场景不错,但是我看不出是哪一个朝代(望火楼看上去像是汉代,但汉代的民居不是这个样子的,更像明代的苏州,可是苏州的望火楼是木头的),这就说明我们的历史被简化了。 各个朝代对火灾的考量是不同的,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建筑文化和规划来反映当时的火灾形势。 显然,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这是历史认识的不足。在我了解的中国近 3000年消防史当中,与消防有关的名人大约有120人,每一个人都对当时的火灾形势和火政管理有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如果视而不见,就是对历史的无视和漠视了。该馆最大的问题是,对中国古代为什么多火灾的问题,从来没有认真对待。对古代居民的火灾和防灾自救意识,视而不见。 美国同行对中国消防的认识,是中国的丰富消防文化,让他们叹为观止。而该馆最欠缺的是对文化的研究。消防文化可以是建筑文化、民俗文化、法制文化、科技文化和科普文化。该馆对灭火技术稍有涉猎,其他文化比较少。 而中国的每一项灭火技术几乎都有国外的源头,所以该处是把国外的消防展览馆搬到了中国,并没有反映中国本土的文化特色。 什么是中国的消防文化?太多了,文化实际上主要包括器物(物质文化)、制度(制度文化)和观念(精神文化)三个方面,对于消防文化来说,器物层次包括消防工具,建筑特色,城市布局等有形的防火手段;制度层次包括法规范、惩罚措施、风俗习惯、政策措施等救火战术和戒火措施;观念层次包括:人事组织、地名渊源、习惯作法、逸闻故事等,这些观念和故事给人安全教育,达到潜移默化的科普效果。人们正是在这三层消防文化的熏陶中,获得充分的安全常识教育,融入当地的消防安全文化当中,避免大型火灾的发生。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 2014年初发生的独克宗大火,为什么失火的总是外地人?因为他们不懂当地的消防文化。 中国在消防技术上,总是被西方慢一拍,而中国的火灾问题并不比西方严重,关键问题是历史长河中沉淀的消防文化,弥补了消防技术的不足。我们不能大胆地宣传自己的消防文化,迷信于西方的灭火技术,岂不可惜? 照我看来,中国消防文化至少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对此,我们的消防博物馆基本没有涉及。 1. 地方灾难趋势(火灾形势) 2. 地方建筑文化(防火文化) 3. 地方民俗文化(戒火文化) 4. 地方法律制度(戒火文化) 5. 地方应急管理(救火文化) 6. 地方消防技术(救火文化) 7. 地方移民文化(戒火文化) 消防博物馆有一项重要的功能是体验,对此有地震体验和逃生体验。问题在于,为什么没有古代的火场体验呢?展览的大多数展品都是仿造的,为什么不多仿造几套让观众体验一下古人的灭火方式呢?火场行动为什么要穿号衣?为什么救火会要每年要“赛龙”?为什么要搞火神崇拜?这些文化上的东西,可以通过手动体验来解决。不幸的是,中国人自己敬拜的火神有哪几种?我看大多数人都搞不清我国多神崇拜体系当中的三套火神敬拜系统。祝融回禄一块拜,閼伯灵官保平安,这也是对我国古代消防文化稀里糊涂、认识不清的结果。 该馆为什么门可罗雀?我认为是没有特色。每一位访问者都有自己的预期,如果达不到他的预期,他就不会再来,也不会推荐别人再来了。为什么不能满足他们的预期?我想一条重要的理由是,每一个访问者都是不同的,他们来自全国各地,都希望在这里找到独特的东西, 比如重庆为何设立七星缸?温州为何怕火煨?杭州为何喊火烛?元大都为何多火巷?汉口为何要拜四官殿?长沙的火宫殿为何破落得只剩下臭豆腐小吃了?广州为何称火灾为“冇牙老虎”?商丘为何拜閼伯?山西为何多寒食?徽州民居为何“粉砖黛瓦马头墙“?北方民居为何多合院?苏州民居为何设备弄?上海民居为何称作石库门?袁州(宜春)为何多次开李渠?津门为何多会所?扬州为何多水仓?滕王阁为何多焚毁? 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有一段火灾历史和消防文化的沉淀,说白了,有一段动人的历史故事在背后。把其中的消防文化搞清楚了并传达给参观者,至少可以满足全中国一半以上人口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和探秘心理。如果把博物馆的参观者吸引到可以办庙会的程度,国家投资可以得到回报,中国数千年来的戒火文化也可以得到继承和发扬了。坐拥丰厚的消防文化遗产却视而不见,该馆的设计思想是有问题的。 那么,如何吸引中国剩下的一半人口来博物馆呢?消防文化远远不止上述的表面上的地方文化,我们还有历史,还有外国,还有科技,还有法律,还有民俗。 比如汉代为何多望楼?曹操 /石勒为何禁寒食?唐代为何多狼烟?《唐律疏议》为何规定“见火起不告救”(要惩罚)?阿拉伯人的希腊火为何进中国,并改变中国的战场攻防态势?宋代的《营造法式》为何关注望火楼?南方民居的涂泥阻燃技术为何要在元代强调?朱元璋为何要“广积粮”?康熙为何大麻子?水龙的源头为何在埃及?英国的泵浦使用为什么有1000年的中断?阿拉伯的科技为何曾经很辉煌?丹麦为何花了350年从草屋顶改成瓦屋顶?德国为何30年更新一次消防法规?拿破仑为何要办军事消防?日本为何放弃拿破仑的做法?为何古代欧洲火场多梯子,而中国不需要?水龙是如何从西方传到东亚? 所有这些内容,背后的核心问题是:文明是如何演化,技术是如何进步的?他们都有消防文化的考量,以及背后的气候变化推手。 自从黄帝开始的 “节用水火”,中国曾经是消防文化异常丰富的国家,可是我们很少有人去认真思考古代的消防文化问题,也就失去了认识家乡地理,认识地方文化,认识国家历史,认识世界文明的好机会。 坐守丰富的文化遗产,可以选择的消防主题很多很多,为什么我们的消防博物馆只关心最没文化的西方技术呢?古董虽旧还是西方的技术,文化虽新却是古代的延续。这是我对现有的消防博物馆感到很惋惜的地方。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博物馆没文化。
个人分类: 消防时评|81 次阅读|0 个评论
唤醒沉睡的DNA
热度 2 水颂 2015-1-28 12:35
基因组学不仅让分子生物实验室的研究者们感兴趣,连自然博物馆类的学术部门也对基因组学产生浓厚的兴趣。2014年12月12日,美国史密森学会宣布成立生物多样性基因组学研究所(Institute for Biodiversity Genomics),以加速获取地球上所有动植物的DNA数据。 尽管这一刻有些姗姗来迟,但史密森学会毕竟已迈出了这具有风向标的一步,对未来的自然史以及动植物研究来说,具有深刻的意义。事实上,对傲娇的史密森学会来说,如果没有其他科研工作单位给予他们的一记重拳,他们很难会回过头来看,到底发生了什么,因为他们在这个领域做得太棒了,拥有上亿的动植物标本以及众多一流的动植物专家。 2014年12月,由华大基因领衔的20多家国际研究机构在Science等杂志上,以专刊的形式发表了48种鸟类基因组数据,这些数据对揭示鸟类进化有着重要的意义。该项目的大多数参与者并不是鸟类专家,但是他们却做到了比鸟类学专家更为漂亮的研究工作。另外,昆虫的基因组数据,也被挖掘出来,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这一切让动植物学家以及生态学家们有些坐立不安,同样感到不安的还有史密森学会,尽管拥有1.4亿以上的标本数,但是大多数标本只是静静地躺在博物馆中。在物种分类、标本储藏等方面史密森学会拥有无法匹敌的地位,但是在物种的分子进化方面却相对落后一大截,大量的标本并没有发挥到应有的科学价值。 未来,史密森学会将每年投入1000万美元在生物多样性基因组学研究所的项目上,生物多样性基因组学研究所也将专注如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DiversityGenomics: What are the origins of life and how are species related across the globe? ·EvolutionaryGenomics: How does the blueprint of life vary among individuals and species and whatdoes this mean for their ability to adapt? ·EcologicalGenomics: How do ecosystems work and what makes them resilient to change? ·ConservationGenomics: How do we sustain biodiversity and protect species and ecosystems? 事实上,史密森学会并不是此刻才觉醒起来,早在数年前,它就同美国NIH进行合作,共同筹划了一个有关人类基因的展览项目,以向公众普及有关基因、基因与健康方面的科普知识。另外一个值得称赞的科研工作——小尖吻浣熊的发现。2013年8月15日,哺乳动物学家克里斯托弗•海尔根(Kristofer Helgen)得益于对小尖吻浣熊(Bassaricyon neblina)的基因组比对,最终确认了Olinguito(小尖吻浣熊)这一新物种,让史密森学会在全世界面前赚足了眼光。但此后史密森学会并没有大举进入物种基因组学研究领域,直至去年12月份。 就在史密森宣布向动植物基因组迈进时,有很多人并不是很看好史密森学会的这一举动,因为它们相比其他的科研机构,显然在这一前沿领域有些迟缓。然而反观国内,这种跨领域的屏障正被知识结构所桎梏,好在国内目前陆陆续续崛起的测序公司唤醒动植物研究者们对这方面的关注。只不过,这仍需要一段时间,至于国内博物馆里的标本则要沉睡更长的一段时间。 更多阅读 Global Genome Initiative http://www.mnh.si.edu/ggi/ Smithsonian Launches Major New Initiative to Better Understand Life on Earth http://newsdesk.si.edu/releases/smithsonian-launches-major-new-initiative-better-understand-life-earth 美史密森学会成立生物多样性基因组学研究所 http://scitech.people.com.cn/n/2014/1216/c1007-26215136.html 另见:http://www.btreview.net/archives/5
个人分类: 新媒体|7114 次阅读|3 个评论
自然博物馆之动物标本,化石及大陆板块假说
热度 1 kd652 2014-12-14 23:15
看了一个自然博物馆,少不了有动物标本,看这独钳蟹(名字系参观者随口说,待专家指正,下同): 化石,剑角兽: 化石古巨鹿及其复原: 大陆板块假说: 当前 右侧时间坐标单位:百万年
个人分类: 摄影|4433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为何要销毁日本侵华证据
热度 4 yejian 2014-12-1 09:04
杀了几千万人,才过去几十年,人家连侵华战争都不承认,现在,受害国要自毁证据,日益稀有的证据! 政府那么有钱,为何不系统收集整理和保护这些东西?抗战博物馆中国有几个? 再过50年,别说日本人,中国人自己都不敢相信有日本侵华战争了! 在自己家里被强奸,又是报警又是找妇联,但没有硬证据,加上强奸犯矢口否认,过了几天,相信的人越来越少。事后发现被自己手机无意中录了下来。受害人却报告扫黄打非办,说自己不该私藏A片,并联络强奸犯,搞了个隆重的销毁A片的仪式。然后,世界太平了。 过了几天,强奸犯又上门了。
4596 次阅读|9 个评论
贵州云峰八寨游记
harmonySi 2014-10-12 17:25
整个十一假期的出行在昨天结束。回想整个出行经历,最有感触的还属贵州的“云峰八寨屯堡”。这可能是国内少有的历史遗迹保存比较好,商业化气息又比较少的旅游景点。 屯堡的博物馆外大门上有一幅对联 : “六百年屯堡东望江淮传承史册千秋 , 九千里征程西来云贵成就江山一统。“ 这副对联浓缩了几个屯堡的由来和西征军民的气魄。根据导游的介绍,在明朝初年,朱元璋刚建明朝,打败了盘踞在云贵的元朝残留势力。因为安顺附近属于交通要地,计划屯兵驻守。而远征将士多来自江南,由于担心将士思乡心切而军心不稳,丞相刘伯温鼓励将士的家属也离开故地,随军移居西南。为了说服人们离开故土,远赴西南边疆。刘伯温还曾作诗一首:“江南千条河,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赛江南。“ 这首显然缺乏逻辑性的诗能够说服众人,有赖于当时刘伯温是与诸葛亮齐名的人,人们对他的料事如神已经深信不疑。于是,几十万军民便踏上征程,来到了当时还是蛮荒之地的贵州,在安顺附近建立了八个屯堡村寨。如今看,导游介绍的这段历史颇有些类似于解放初期新疆建设兵团的经历。看来军民一家、民族融合是远比资源掠夺、武力镇压更有利于开疆拓土和长治久安的举措。 在屯堡的博物馆里,还听了一场当地人演的戏:《 三英战吕布 》。演员们带着非常有人物特征的脸谱,上台表演。但唱的台词我却一句也听不懂。后来在车上和一位同行的同事聊天。他说他听得可是非常明白,因为台词就是他的家乡话。他的家乡在江西上饶地区,所以这台戏也进一步验证了的汉人的迁徙和中原文化在贵州的传承。 出了博物馆,我们第一个参观的是本寨。这里过去是明朝征南时期大本营。远观村寨,古朴典雅、依山傍水。散步在寨外的稻田间,你会认为这就是一个普通的充满农耕生活情趣的小村寨。而走进村寨细观,你会发现碉楼耸立、石房紧凑。石房上甚至还有不少暗孔,可用作射击杀敌。街道的设计也独具匠心,可使来犯的敌人难有藏身之地。真是一个可攻可守、军民两用的典范! 午饭在一家名为“忆江南“的餐厅,餐桌面对的是类似江南水乡的水塘。饭菜虽然不是非常纯正,但可以感觉出是在模仿江淮菜系,又与贵州本地饮食传统相融合后的产物。中国明清之后的文化中,似乎都有一种“江南情怀“。同样是十一期间参观的承德避暑山庄被誉为 ”塞外江南“,抗日时期解放军开垦的南泥湾被称作”陕北的好江南”……“江南“一词几乎成了美好环境和生活的代名。而这里的”忆江南“,除了代表美好,不知是否也寄托着某种对故土的思念。 再回想刘伯温当年的诗句,“五百年后看,云贵赛江南”。如今距离明朝初年已有六百多年的时间,云贵秀美的风景,毫无疑问,可以“赛江南“甚至可以”胜江南”。但是遗憾的是,出行一天的所见,附近地区的经济仍然是出于相当的贫困当中,绝对逊色于江南地区。在我们之后游览的八寨中的云山屯,主街道相比于本寨要宽一些,也没有那么曲折,但两边的房屋却是更为陈旧,年久失修的痕迹处处可见,几乎看不到一个有完整玻璃的窗户。在出云山屯时,看到两个女孩趴在上山的石阶上写作业。通过询问,了解到她们所上的小学距离村寨也非常远。特别是在游览的几个村寨中,我见到的多数是年纪较长的妇女,少数是很小的孩子,但几乎没有一个年轻男村民。导游介绍,这里的壮年都已外出打工,整个村寨的空心化现象非常严重。 六百年来,时光荏苒。政权的更替、交通的变迁,村寨往日作为军屯、商屯的兴旺逐渐逝去。如何让这些悠久古朴的村寨重现往日的繁华,如何让身居此地的先民后代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是人们在此欣赏美景、品味历史之后,值得思考的问题。
1 次阅读|0 个评论
哥德堡印象
热度 6 maqingping 2014-9-7 17:53
二十年前到北欧旅行,从德国汉堡到挪威奥斯陆在哥德堡 (Gteborg ,英语 Gothenburg) 换车。因为时间不多,所以只在火车站周围转了转,对这个城市并无什么印象。这个星期有机会再访哥德堡,对这个城市有了更多了解。哥德堡市是瑞典第二大城市,也是 斯堪的纳维亚 最重要的 港口 。瑞典人口密度不高,第二大城市的居民也只有 50 余万人,加上周边小城镇,大哥德堡地区人口 90 万。 从伦敦乘飞机到哥德堡,英航( BA )航班到兰德维特 (Landvetter) 机场。兰德维特离哥德堡市中心 20 公里,国际航班大多到这个机场。哥德堡地区还有一个城市机场 (Gteborg City Airport) ,离市中心较近。从兰德维特到市中心的长途汽车总站( Nils Ericssons Terminalen )有机场大巴,单程 99 瑞典克朗。从机场出来,看见有几十辆出租车在等客,却几乎看不到有人打的。出租车到哥德堡市区需要 400 到 500 克朗,相对较贵,而机场大巴也可靠、准时。这说明瑞典人虽然生活水平很高,但是在消费上还是讲究实效。 办好酒店入住手续后,就到附近的北城区( Nordstaden )和内城区( Innerstaden )转了转,两个区都不大。北城区方圆约 500 米,为长途汽车总站和火车站所在,还有北欧最大的购物中心 Nordstan ,以及哥德堡最古老的建筑、建于 1654 年的老市政厅( Kronhuset )。哥德堡歌剧院 (Gteborgsoperan) 位于约 塔河 边( Gta 在瑞典语中近似读约塔,按哥德堡的翻译似应译哥德河)。北城区和内城区交界的 Stora Hamn 运河边上有市政厅( Radhuset )、哥德堡城市博物馆( Stadsmuséet )、古斯塔夫 · 阿道尔夫广场( Gustav Adolfs torg )。广场上有古斯塔夫 · 阿道夫全身铜像(图 1 )。 图 1 古斯塔夫·阿道夫广场上的古斯塔夫·阿道夫铜像 古斯塔夫 · 阿道夫 ( Gustav II Adolf , 9 December 1594 – 6 November 1632) 即古斯塔夫二世,为瑞典历史上大有作为的国王, 1611-1632 年在位。在位期间,他领导了对丹麦的战争( 1611-1613 , Kalmar War )、对俄罗斯的战争( 1610-1617, Ingrian War )、对波兰的战争( 1626-1629 ), 1628 年率瑞典军队参加了决定此后欧洲命运的“三十年战争”,扭转了不利于新教徒军队的战争局面,使瑞典成为欧洲强国。 古斯塔夫 二世在 1632 年的卢森战役中率骑兵冲锋时阵亡,新教徒(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军队取得了战役胜利,但是 古斯塔夫 二世的阵亡使他们失去了一个强有力的统帅,瑞典在反皇帝同盟的影响力也大为下降。 古斯塔夫 二世阵亡时不足38岁,可以说是英年早逝。他对瑞典军队的多项改革使瑞典成为军事强国,是世界历史上的优秀统帅之一,法国的拿破仑一世和(德国)普鲁士的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作者)对其评价很高。瑞典国会给他加授了the Great(中文常译为“大帝”,不太准确,因为很多“the Great并非皇帝;the Great相当于中文“伟人”)的称号,这是瑞典历史上唯一被称为“the Great”的君主。 1619 年 古斯塔夫 二世下令重建哥德堡,作为抵御丹麦的重要 军事 堡垒,因此,他被认为是哥德堡城市的创立者。 图 2 Rosenl 运河 内城区长轴 1000 余米,最宽处约 500 米,被运河和约 塔河 环绕。哥德堡早期被荷兰人控制,城市由荷兰人设计规划,城内运河纵横 ( 图 2) ,据说与同一时期荷兰人建设的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的城建方案是一样的。城内人工河道与自然河道、湖泊连成一体,景色宜人。内城区是哥德堡旧时的城市中心,很多商店、咖啡店和饭店。 图 3 哥德堡车站的铁轨。远处的红楼是 Skanska 公司的总部大楼 Skanskaskrapan, 常被称为 “ 唇膏 ” ( lipstick ) 图 4 Haga的街道 第二天早晨从酒店举目远望,天高气爽。酒店在火车站附近,近处的列车、远方的群山尽收眼底(图 3)。到以传统商店、木板建筑和石块铺路的 Haga 区漫步(图 4 ),在咖啡店外的木桌上喝一杯咖啡,酒吧外来一杯啤酒,让人忘记尘世的烦恼。从商铺林立的 Haga Nygata 街南望,可见一山丘带王冠金顶的建筑物。顺阶而上,发现这是 Skansen Kronan ( Crown Redoubt ,皇家城堡),山丘称为 Skansenberget 。该城堡是哥德堡的许多重要防御城堡之一, 1687 年在老城堡的基础上建起(图 5 )。哥德堡名称的含义是哥德人( Gte , Geat 或 Gothe )的堡垒或城堡( borg , burg )。哥德人是瑞典南部区域的居民,这一带过去称为哥德兰( Gteland ),只是近代哥德兰人才把自己看成是瑞典人。既然叫哥德堡,必然曾经是军事要地,有过防御性的堡垒是自然的。 图 5 皇家城堡 图 6皇家城堡的大炮 皇家城堡有 4 层,山顶环绕城堡有防御工事和(老式)大炮(图 6 )。这个城堡从建成起从来没有受到攻击,大炮也从未轰击过敌人。在 18 世纪初建成的另一个城堡是哥德堡东北部的狮子城堡( Skansen Lejonet, Lion Redoubt )。到 19 世纪初,哥德堡作为贸易中心的地位日益重要,防御外敌的需要基本消失。 1807 年,政府决定拆除哥德堡的各个防御城堡以便为城市发展提供空间;保留了皇家城堡和狮子城堡,因为这两个城堡不在妨碍城市发展的位置上。 图 7远处的奥斯卡 · 弗里德里克斯教堂( Oscar Fredriks Kyrka )和 Masthuggs 教堂的尖顶 站在皇家城堡上远眺,西面有奥斯卡 · 弗里德里克斯教堂( Oscar Fredriks Kyrka )和 Masthuggs 教堂的尖顶(图 7 )以及约 塔河 上的码头、轮船;北面是近处的 Haga 区,远处是内城区,还有约 塔河 上的码头、轮船;东面是 Vasastaden 和 Lorensberg 区,那里有酒吧和饭店聚集的 Avenyn 大道,以收藏北欧艺术大师作品著名的哥德堡艺术博物馆( Gteborgs Konstmuseum ),还有城市剧院( Stadseatern )和音乐厅( Konserthuset ),更东面有北欧最大的游乐场之一 Liseberg ;南面近处是 Olivedal 区,更远处是大片的绿地和树林。虽然瑞典人口密度不高,但是哥德堡的住宅似乎以公寓楼为主,不像伦敦住宅以terraced house(联排别墅,美国称town house)为主。哥德堡在地貌和建筑上与青岛有些相似之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 图 8 奥斯卡 · 弗里德里克斯教堂 从皇家城堡下来到奥斯卡 · 弗里德里克斯教堂(图 8 )。这一哥特式建筑在一个高坡上,主要以红砖建成,里面有漂亮的彩绘玻璃。教堂静静的,只有一个人在祈祷或沉思。奥斯卡 · 弗里德里克斯教堂向北的街道正对着约 塔河 上船运公司 Stena Line 的码头。沿约塔河边向北走过内城区和北城区,河两边都是码头,有各种大小的轮船(图 9 )。 图 9 哥德堡港 哥德堡港 依约 塔河 的出海口而建,终年不冻,是瑞典和西欧通商的主要港口,有多条航线通往世界各地。历史上 哥德堡港 在与中国清朝的贸易中起过重要作用。 1731 年 瑞典东印度公司 在哥德堡建立,它是瑞典第一家国际贸易公司,其与中国的贸易为瑞典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哥德堡城市博物馆(即 瑞典东印度公司 原址)中有不少反映与中国清朝的贸易的展品包括瓷器、丝绸等(图 10 )。 图 11 清朝居民的形象及一些展品 城市博物馆有很多反映哥德堡工业历史和居民过去生活的展品。瑞典有丰富的铁矿,钢铁工业在早期比较发达,钢铁是哥德堡的重要出口物资。煤炭在十九世纪是居民取暖和工业的主要能源,博物馆展出了 运炭的独轮车(图12)。 政府根据重量对钢铁抽税,需要有很大的称来称量铁锭(图13)。图14老式织布机和图15夜壶(nightpot)是城市博物馆中展出的大量的生产、生活用品的例子。 图 12 运炭的独轮车 图 13 称铁用的天平,政府根据重量对钢铁抽税 图14 老式织布机 图15 夜壶(nightpot) 总的印象,哥德堡像大多数其他斯堪的那维亚城市一样,环境优雅,基础设施健全,居民态度和蔼。虽然没有罗马、巴黎和伦敦那样的辉煌,但也很值得一游。哥德堡街道甚至车站的大多数标示只有瑞典文,没有英语或中文。不过瑞典人和其他北欧人英语水平非常高,能讲英语的游客在瑞典旅行没有交流困难。
个人分类: 地理|11545 次阅读|12 个评论
波士顿美术馆拾珍(1)——爱琴海的清风
热度 11 xinyumri 2014-9-7 11:06
波士顿美术馆( Museum of Fine Arts ,简称 MFA ),在美国应该算得上重量级的美术馆了。该馆于 1876 年 7 月 4 日,即美国建国 100 周年之际正式对外开放,迄今已有百年多的历史了。其收藏之丰富,精品之多,可与欧洲的一些美术馆比肩。 我在微信上显摆的时候,把 MFA 称作我的老自习室,嘿嘿,有些矫情。那时候基本上过的是两点一线的生活,即便有一些富余的时间,也多用来安抚异常发达的胃肌了(见 吃货的乡愁 )。 MFA 在查尔斯河的另一边,不处在实验室与家这两点的直线上,因而极少光顾。倒是离开了波士顿以后,每次有机会,哪怕只是路过,也会挤出时间去那里呆上个把小时。我觉得逛博物馆和去音乐厅有异曲同工之妙,图的是暂停一下陀螺般旋转的生活,让时光凝固片刻。 上月去新英格兰约会戈登同梦,起了个大早飞波士顿,在机场取了车后,就直奔 MFA 去了。带着兔子,在我喜欢的欧洲馆和希腊馆里流连了个把时辰。 我是在 MFA 里对古希腊的陶器和瓶画一见钟情地喜欢上的,那些画在酒器与水罐上的人与神的故事,活泼泼地唤醒了中学时读希腊神话的记忆。我觉得希腊神话讲的,其实就是江湖的故事。那些可爱的神仙们,虽然各怀一身特异功能,却有着凡人的七情六欲和种种弱点,演绎的也都是一幕幕人间的悲喜剧。只是古希腊的人们比现代的人更浪漫,更具英雄情结。那些喝酒、打仗、谈恋爱的故事,经过一代一代行吟诗人的演绎与传唱,变成了史诗。这些史诗,又伴着爱琴海的清风,化作了纤细流畅的线条,定格在朱红色的陶器上,美轮美奂,两千多年后仍散发着其独特的魅力。 雅典娜 阿波罗 美少年刻法罗斯 这位大叔的出镜率之高, 和我们的灶王爷有一拼,他就是酒神狄俄尼索斯。 英雄赫拉克勒斯战海神 赫拉克勒斯力擒地狱的看门犬——刻耳柏洛斯,围观者为信使赫尔墨斯 自由不羁的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喜欢在月光下宁静的山林里徜徉。阿克特翁偷窥了沐浴中的女神,被女神射杀并变成了一只鹿,让他的 猎犬将他撕咬。 并不是所有的女神都这么绝情,比如海洋女神忒提丝,被凡人佩琉斯所征服,于是有了伟大的英雄阿基里斯,也有了著名的金苹果的故事。 祝朋友们中秋佳节愉快!愿天长蓝、水长清、月长明、人长久!
个人分类: 音画|7461 次阅读|23 个评论
看核武老人回忆有关蘑菇云的故事有感
yangxintie1 2014-8-22 18:15
  《核武老人26年吐血亲历——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中国核基地生活!》易读整理版: http://www.yiread.com/art_6708_1450.html 看了以后很令人感动。这个青海221厂老人的经过艺术加工的回忆录,浓缩了多人的故事,确实催人泪下,这里面的事情,有些后人知道,有些还不知道,我想后人一定感兴趣继续挖掘。    凡是那个年代参加过保密国防项目研制的人都觉得这个本子写的好,很身临其境,这个原作者魏老工程师尽管历经坎坷,现在还活着,在山东黄岛,刚好也是您的同乡。他的名字叫魏世杰,中物院副研究员,退休后成为科普作家,出版有《东方蘑菇云》等10余种图书,曾在《科幻世界》发表科幻小说《星际之恋》、《洗手》等作品。    挖掘这些题材,我觉得很好,其实原子弹最难的部件是起爆的炸药设计,看起来这是个属于个常规武器问题的研究,但是无论核试验成功,以致他的小型化,甚至他的从大气核试验转入地下核试验,都离不开它。    为这个炸药元件的研制,死了不知多少人,我自己虽然没有参加原子弹的制造,但是那国防工程的大山,那些排除未爆炸引信的焦虑,未扑灭山火面前的焚烧和烘烤,武器研制的爆炸,失去亲人的悲痛,以及为排除武器发生爆燃而进行计算机编程和计算的日日夜夜,真是历历在目。故献诗一首,以为纪念。也献给当年为国防献出青春的一代人:   青海湖畔白云淡   草原疾风红旗漫   敢有牺牲多情愁   蘑菇云里笑永留 由于魏老书的感召,我们前年夏天专门去了青海湖边的海晏厂,参观了那个原子弹制造博物馆,有些原来并不知道的秘密眼前,可惜我们都老了,没有带孩子,如果带上孩子,那既是科技又是人生的净化,想不到核爆炸的炸药芯就是拿铁皮桶熬热了浇出来的,想不到防爆土岗之间安排的那些原子弹研制的试验室如此简陋。我们在烈士的陵墓前作了祭奠并留影留念 其中一个和我们相约去金银滩原子弹基地的后人,是个在原子城长大的美丽的女孩,回故乡参观时很激动,她父亲是75,76年以后的基地某分厂政委,这次返回故乡掩盖不住激动,多去了几个分厂,还多去了一些分厂一下,回来腰椎痛不欲生,也不出查不出病因,后来一查是得了骨癌。搞原子弹的很多人骨质都不太好,也多有骨癌,还有些人也说不出为什么,就得了骨质疏松,一碰就断。西宁城和一些别的城市,还住着一些当年的家属,他(她)们都是全家为国家作出牺牲。很少听到他们的诉求。那个当年在原子城长大的美丽的女孩,她的回来就得了这种莫名其妙的病,骨癌转移,可惜,她本来还可以在某厂总工的位子上为国家出力,我们本来还谈过挖掘这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可惜他得病后没有一年就走了,也许是前辈冥冥之中在召唤吧,让我们都感到非常惋惜。 看到有写这方面素材的影视,叫青海花儿,比魏老的原著在精神上写的要差。看过后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我们希望有更高水平的编导,把这个震撼人心题材再一次搬上银幕。 最后让我们祝愿还活着的国防献身的勇士和他们的后代生活美满,身体健康!
个人分类: 胆剑篇|3547 次阅读|0 个评论
台北的那些博物馆、纪念馆
热度 15 mdzhao 2014-8-21 15:19
在台北主要是去参观那些博物馆和纪念馆。其中一直心心念念的是去参观台北的故宫博物院,所以到台北的第二天便去了那里。其实 台北故宫博物院从外形上看算不上有多震撼,国内现在新建的许多建筑都可能比它更富丽堂皇,有些仿古建筑也可能比它看上去更古色古香。不过进到里面看到 那里的许多国宝级文物,才真的震撼了,可惜按规定里面不允许拍照,所以这些藏品只能让偶自己大饱了一下眼福,却不能在这里展示照片。展览的藏品放在20余间展览室里,有书画、玉器、陶瓷、青铜器等类型,给人感受最深的是那些年代很古老的藏品都仍然品相很好,像青铜器这种材料的藏品,都还熠熠闪光。当然我最感兴趣的是书画类的展品,当时正做唐伯虎的专题画展,展出了他的几十幅作品,都是真品,图书部分看到那么多善本古籍,都很有点心痒难搔的感觉。其实现在许多国内收藏古籍较多的图书馆都在做古籍的翻印和电子化的工作,感觉这些古籍真应该也电子化让两岸学者能共享。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建筑主要还是用了中国传统的宫殿建筑的元素,淡蓝色的琉璃瓦屋顶覆盖着米黄色墙壁,白石栏杆环绕在青石基台之上。下面放几张 台北故宫博物院外面的照片。 中正纪念堂大概可算 是台北市最宏伟的纪念性建 筑了,它是为纪念蒋介石而建的,1980年才完工并对外开放,所以还是一个相对新的建筑,加上很大的广场、公园,另有“国立”剧院、“国立”音乐厅相向而立,所以应该也是台北的一个文化中心。 中正纪念堂的建筑感觉风格不是很明显,可能考虑了太多的元素,据介绍,这个建筑借鉴了天坛的风格,我的感觉好像还有一点宝塔的元素,却既不像庙宇,也不像宝塔。 台北的国父纪念馆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兴建。与正中纪念堂相比显得略为旧了点,不过与之相配的广场、中山公园却是市民锻炼、活动的好地方。我们去的时候是早上,广场上至少有十来个锻炼的团队,或打太极拳,或跳广场舞,在广场上可清楚看到台北最高的建筑 101摩天大楼。可见目前 国父纪念馆一带已经是市民户外活动、休闲以及欣赏艺术,文化演出的综合性场所了。 在那些纪念馆里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台北的忠烈祠,是一个祭奠战争中为国捐躯的将士和官兵的地方,其中存放了 国民革命第一次起义以来的烈士灵位,门口有士兵站岗,在那里看到有 讨袁、北伐、抗日战争等各次战役阵亡的将士,据介绍, 只要是在战场上杀敌阵亡的, 无论军衔大小,哪怕是一个小兵, 只要有名字都可以进去。看到那些排列整齐的灵位很有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
个人分类: 旅游相关|6405 次阅读|38 个评论
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稀罕玩意
热度 6 lanhan8103 2014-8-13 23:41
每次看到这些标本(此类标本是给大众看的,不是馆藏的珍贵标本),我都会惊叹或者感叹制作者的专业精神。可能是我孤陋寡闻,在国内从没有见过类似的好玩意。也许,这就是国人缺乏的专业精神,什么都“差不多”。差不多害人不浅呢。多么希望国内的孩子也能随时看到这么精美的标本,而不是一定要飞到地球的另一端才能欣赏到这么精致的标本,或者叫艺术品。 上图 这是河豚么? 某种鱼 各种蛋 各种甲虫 各种贝壳 贝壳化石 植物化石 人类近亲的头盖骨模型 臭鼬,美国常见的小动物,曾经开车路过碾死的臭鼬,臭味马上就进入车内,而且玻璃是摇上的。 这个可能是Alligator还是Crocodile 猞猁? 节肢动物 各种蝴蝶 各种蝴蝶 其它昆虫 大蝴蝶 龟 turtle, snake, bat and star-nosed mole 松鼠,鸭 竹节虫 大龙虾 各种海星 海葵 最下面的是鲎 珊瑚 珊瑚 动物化石 贝类化石 这个是臀椰,像屁股 人类文明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926 次阅读|7 个评论
参观华盛顿航空航天博物馆(一)
odyssey 2014-7-21 17:12
2014年5月中旬去美国华盛顿参加学术会议。回国的航班在傍晚起飞,抽空去附近的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National Air and Space Museum)转了转。里面的展品很多,不停地用手机拍,最后电用完了,也还有很多展品没拍下了。回来发现,一些照片的拍摄效果不怎么好,只能整理一些质量稍好的,分批传上来与大家共享。 照片1.1:进入博物馆拍的第一架飞机,却忘了拍说明。 图1.2:型号:Langley Aerodrome A。翼展:14.8米,长:16米,高:3.5米,包括飞行员在内重:340千克,引擎:Manly-Balzer 5-cylinder radial(52.4马力),制造者:Samuel P. Langley, Washington D.C.(1903年)。 说明里面提到,这架飞机建造时间早于莱特兄弟的首飞机型,可惜由于结构太复杂,始终没有真正意义上飞起来,故让莱特兄弟抢到了飞机第一发明人的荣誉。很多时候,科研也是这样吧。 图1.3:型号:North American P-51C, Mustang Excalibur III。翼展:11.3米,长:9.8米,高:3.9米,净重:4445千克,毛重:5052千克,最高速度:700公里/小时,引擎:Parkard Merlin V-1650-9(1695马力),制造者:North American Aviation, Inglewood, Calif.,(1944年)。 这架飞机的特点是速度快,当时连续创造了多项飞行记录。 图1.4:型号:Grumman F6F-3 Hellcat。翼展:13米,长:10.2米,高:3.4米,净重:4092千克,毛重:5631千克,引擎:Pratt Whitney R-2800-10 Double Wasp 18-cylinder, air-cooled radial(2000马力),武器:six .50 cal machine guns,two 500-lb bombs and six rockets,制造者:Grumman Aircraft Engineering Corp., Bethpage, N.Y.,(1944年)。 图1.5:型号:Piper J-3 Cub。翼展:10.7米,长:6.8米,高:2.0米,净重:309千克,毛重:554千克,最高速度:129公里/小时,引擎:Continental A-65(65马力),制造者:Piper Aircraft Corp., Lock Haven, Pa,(1941年)。 图1.6:Boeing 707 客机。 图1.7:型号:Boeing B-29 Superfortress Enola Gay。翼展:43米,长:30.2米,高:9米,净重:32,580千克,毛重:63,504千克,最高速度:546公里/小时,引擎:4 Wright R-3350-57 Cyclone turbo-supercharged radials(2200马力/台),制造者:Martin Co., Omaha, Nebr,(1945年)。 1945年8月6日,这架飞机在日本广岛投下一颗代号为“小男孩”的原子弹。 图1.8:B-29驾驶仓。 图1.9:B-29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156 次阅读|0 个评论
整理近期微博(5) (2013-01-06 )
xuxfyuwp 2014-7-1 13:45
 青春是一场无畏的奔忙,总会有所获有受伤,我多么希望天天有太阳,相伴着需要温暖的梦想。//@东方笑66:青春是一场无知的奔忙,总会留下颠沛流离的伤,我多么希望明天有太阳,灼烧我那腐烂的梦想。 前天在上海气象局气象博物馆里见到了一张手绘的台风图,是1879年7月31日时任徐家汇观象台台长的能恩斯在台风发生后用铅笔绘制的。从形态上看,与当今卫星云图拍下的台风很相像,包括台风眼状和气流的走向,应该说那时对台风的认识已达到相当水准。 叶公超授课很随意,一次让学生翻译李白的《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无痕,不知心恨谁?”一同学直呼叶公超英文名:“乔治,你没交代清楚。美人心中到底恨的是谁?叫我们怎么翻呀?”叶公超半眨着眼回答说:“我哪儿知道她恨谁?要是知道,也不叫你们翻译了!”学生听后笑翻一片。 现代技术真可气,两人相貌可交替,彼此潜伏很随意,变来变去太容易。 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1643年的1月4日伟大的科学巨匠牛顿诞生,诗人波普(A. Pope)为牛顿的墓志铭写下了这样的名句: 自然和自然规律隐藏在黑夜里, 上帝说: 降生牛顿! 于是世界就充满光明。 吃完午饭翻报纸,人民日报一条新闻标题:雪灾再大也不怕;科技日报一条新闻标题:贵州为"人定胜天"强化科技支撑。仅从标题上觉得对大自然缺乏敬畏之心,在自然灾害来临时,人的力量有限,以设法归避为妥。 好英明的决定!等兜姐睡醒后,就告诉她那盘好吃的被留在2012年了。@刘轻扬我决定趁兜姐睡着之际,把这盘在2012年全吃掉!!! 今天中午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节目教了一个如何炒股到一百万的方法,很简单,易掌握,关键点是先投入一百八十万,再慢慢炒就行了。 远上寒山石径斜,年终又要写总结; 桃花潭水深千尺,准备落笔才开始;姑苏城外寒山寺,一气写了上千字;明月何时照我还?继续努力还没完。 平安夜铃儿响叮当乐曲奏起多欢畅,演台前不知驴和羊心情究竟是啥样。 上午参加了陶诗言先生的告别仪式,听陶先生的亲属讲了一段话:“陶先生十一月已躺在床上了,仍无法放下气象上的事,对学生讲:现在做技术的人很多,但深入想问题很不够。我走不动了,但还可以想,想到的问题你们可以带给一线的同志,供他们参考。”老先生看问题真是很准啊! 《自然》杂志在12月20日的年度回顾专刊中,评选出了11张年度图片,其中几张与气象有关:1. 今年北极海冰面积打破最低纪录;3. 美国6月发生的一场龙卷风 ;4. 8月31日太阳表面等离子体喷射画面;8. 头盔星云“雷神”。 与台湾朋友谈影片"The Day After Tomorrow"的翻译,大陆翻为"后天,台湾译为"明天以后",感觉台湾的译法更有韵味。 英国媒体12月9日报道,一道闪电近日划破迪拜长空,光临位于阿联酋的世界第一高楼哈利法塔,带来不可思议的奇观。哈利法塔的特殊结构可以使建筑主体免受雷电伤害。这次闪电中,哈利法塔安然无恙。正所谓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雷电过后,哈利法塔周围出现彩虹。但塔身实在太高,就连彩虹也够不到顶。 整理近期微博(5) 冷空气远道奔袭逐步逼近有点强,提个醒注意保暖多加注意别受凉。 一下熨过了劲儿,穿衣可省了事儿。 科学报:UMNet移动网络质量评估平台日前发布报告显示,10月份我国平均3G感知速率为52.51KB/s,不到日韩等国家3G平均速率的十分之一。日本和韩国3G网络平均速率已达1400KB/s。 莫言在诺贝尔奖的演讲中说,他是一个讲故事的人,由于讲故事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普及气象知识也是需要讲故事的,讲有趣的故事,讲科学的故事,讲有趣的科学故事。 12月3日《自然》的《自然•气候变化》专刊发表了英国丁铎尔气候变化研究中心的科研报告《维持全球升温低于2℃的挑战》,公布了丁铎尔中心“全球碳计划”年度研究成果和最新研究数据。研究显示,2011年全球碳排放最多的是,中国、美国、欧盟和印度。中国的人均排放量为6.6吨,美国的人均为17.2吨。 参加了应急管理国际研讨会,在这样一较多涉及管理层面的国际交流中,可以感受到中外报告人在一些方面交流时的不同风格,如宏观表达与具体阐述,成绩肯定与问题分析,政策制定与技术依据,政府职能与社会作用等。 敢于直面你的请求说“不行”的朋友,往往更加值得珍惜。直至我长大成人,便总是有意躲避那些内容空洞的亲热和形态夸张的友好。每每觉得,很多人在这亲密的外壳中疲惫不堪地劳累着,你敢于为了说一个真实的“不”而去破坏这状态吗?在人们小心翼翼的疲惫中,远离我们而去的,恰是友谊的真谛。--铁凝 昨晚,罗姆尼满怀信心地对妻子说:明天开始你就可以跟总统在一起生活了!。当得知奥巴马胜选后,罗妻激动地问:今天是请总统来我们家,还是我过去呀? 风携残云吹过,几多飞叶飘落,远望蓝天辽阔,近看依然秋色。 西山秋叶红,霜落色愈浓,寒风几程送,一岁一凋零。 都干同样事儿,也有我的份儿,占上一块地儿,趴下歇口气儿。 身背大炮不少,还是这玩意最好。 近期《科学》杂志发表了中国地质大学牙形石研究组与英国保罗•魏格纳教授和德国授麦克•约阿希姆斯基教授合作研究成果。记录了贵州和广西交界南盘江地区完整温度变化情况,第一次说明2.52亿年前至2.47亿年前早三叠世时期的海洋表面极端高温气候是导致赤道纬度生态系统在几百万年内不能得到恢复的原因。 美国犹他大学气象学家Thomas Reichler等人重新考证了美国NOAA的一个著名气候模型得出的模拟结论,该气候模型编辑了4000年里的大气和海洋条件,并与过去30年里的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平流层风和海浪下方2千米的洋流之间有着令人惊讶的联系。在近期《自然—地球科学》网络版上报告了这一新发现。 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 莫言《檀香刑》 美国波士顿大学的一位教授,在一堂课的最后用一句很有文采的话作为结语。谁知一同学下课后向院长反映,这句话出自他人并非教授原创,而教授并没有表明出处。教授得知此事后,当即辞职,当地媒体也报道了此事。这在中国会被认为是小菜一碟、小题大做,但在美国却是很严重的事。-杨福家 金秋季节丰收在望 黑土地上稻浪飘香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马蹄疾,眼看他从天落。 佛来克斯纳是对美国教育有重大影响的人物,1930年创建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一开始就聘请了世界顶级学者,包括爱因斯坦,冯.诺依曼,哥德尔等。研究院规模很小,到今天也只有28位常驻教授,这些教授们的共同特点,就是从事看上去无用的研究,就是那些在近期,甚至在可遇见的未来都没有用的研究。钱颖一 原发于新浪博客 
个人分类: 杂记|257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两处不同特点的恐龙遗址 (2012-11-01)
xuxfyuwp 2014-6-19 10:06
最近,先后参观了两个地方的恐龙博物馆,一处位于河南南阳的西峡县,其中包括“恐龙化石蛋博物馆”和“恐龙蛋遗迹园”;另一处位于黑龙江省伊春市的嘉荫县,被称为“嘉荫恐龙国家地质公园”。 从位置上看,这两个地方相隔约两千公里,一个位于我国东北,气候寒冷,一个位于我国中部,气候暖湿。这只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不知上亿年前,气候的分布会是怎样,估计与现在肯定有很大不同。 从拥有恐龙遗迹的特点上来看,河南西峡一带发现的仅是恐龙蛋化石,并没有恐龙骨骼化石;而在黑龙江嘉荫一带发现的则是各类恐龙化石,好像没有恐龙蛋化石。但在两地博物馆里既可以看到复原的恐龙骨架,也可以看到恐龙蛋化石,这通过相互交换就可以做到了,不难理解。需要想象一下的倒是这种地理分布上的不同究竟意味着什么。 有些动物确实有这种习性,生活、活动在一个地方,产卵则要到去另一个特定的区域。如黑龙江里的大马哈鱼,就属于洄游鱼类。在每年八、九月间的产卵季节,会有成群结队的大马哈鱼从太平洋回游到黑龙江、乌苏里江一带来,逆流而上,寻找合适的产卵场所。产卵后,经过长途跋涉、精疲力竭的雌鱼和雄鱼,都不再进食,而是静静地守护在卵床边,直到死亡,一生只繁殖一次。100多天后,小鱼破卵而出,一开始便以死去的母体为食,完成最初的生存。随后,它们便会成群结队顺流而下,又游向太平洋,在大海里生存约四年后,会达到性成熟,便再历经艰辛,返回出生地产卵。有人称大马哈鱼具有三种精神,一是一往无前的拼搏精神,二是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三是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恐龙是否也有集中到一处去产卵的习性呢?这仅是根据以上提到的两处恐龙化石遗址特点所做的猜测。但显然不具有普遍性,如被称为“南国恐龙之乡”的广东河源一带就是少有的既有恐龙骨骼化石,也有恐龙蛋化石的地区之一。 恐龙在地球上生存了近一千七百亿年,这期间无论是地质地理、天气气候条件,还是恐龙自身情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显然不能用静态的观念来判断漫长的演变进程,需要靠生物、考古等学科的专家慢慢去分析研究,给出解答。 若从人类始祖的古猿开始算起,人类在地球上生存的时间已经历了数百万年,也不算短了,在诸多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巨变。但若与恐龙的生存年代相比,则确实还短得多,是量级上的差距。如果再进化数千万年,人类将会演变成为什么样子呢?难以想象和判断,不知人类是否还能有那么长的时间,这既要靠天,也要靠人类的智慧了。
个人分类: 杂记|2680 次阅读|0 个评论
明天有三火的养生讲座
热度 5 张三火 2014-5-16 17:42
关于邀请全校师生参加吉林省科技活动周暨校园开放日的通知 各单位、各部门: 2014年吉林省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暨长春中医药大学开放日将于5月17日在我校净月校区举行,邀请全校师生参加相关活动。 一、活动时间:2014年5月17日上午9:00-12:00。 二、活动地点:净月校区八卦广场、喷泉广场、中医药博物馆。 三、活动内容:科普宣讲和健康讲座,专家义诊,科技成果展示,健康养生运动,参观中医药博物馆,招生说明会。 本周六(5月17日)我校承办“2014年吉林省科技活动周”的启动会,届时学校内将有科技讲座、科技成果颁奖大会、名老中医义诊等多项活动,周六科技周启动会也是我校的对外开放日,我院五运六气馆也将全天开放。 活动安排: 1、10:00——11:00在体育馆西侧进行启动仪式 2、9:30-11:30在致知楼、体育馆、档案馆门前有义诊活动 3、10:00-11:40在四象城剧场是王富春教授作题为“国家973项目与针灸基础研究”的讲座;致知楼报告厅刘铁军教授“肝胆脾胃健康讲坛”;档案馆报告厅张焱教授作题为“夏季养生之道”讲座。 4、9:30-12:00在喷泉广场有科技成果展示 5、9:30-10:00在八卦广场有健康养生运动 6、9:30-12:00场馆参观 届时三火将做题为“夏季养生之道”的讲座,祝愿大家过一个健康快乐的夏天哦!
个人分类: 张焱讲养生|3706 次阅读|11 个评论
魅力腾冲(3)---神助?人助?
xuxfyuwp 2014-5-4 16:29
在腾冲有许多关于地质文化的话题可谈,也确有许多值得一看之处,因时间有限,难以前往一睹。但只要到了腾冲,地质特色随处可见,有些也不需专门去探寻。有一句当地流行的话:“好个腾越州,十山九无头。”只要四处望望,无头的平顶山不难发现,据介绍这些无头山就是火山喷发后留下的。腾冲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板块的结合处,是是我国最著名的火山活跃区之一,也有人称其为天然的火山地质博物馆。 当地人介绍说腾冲有97座火山,都是活火山,但都处于休眠期,最近一次爆发是在3800多年前。这样长的时间尺度,是活是死大概也只有对于专门从事研究的专家才有意义。看腾冲的火山群,最好是能从空中看,可看到各类火山的排列和分布。腾冲地质公园专门设了乘热气球和小飞机腾空眺望的游览项目,没时间开此眼界,只能在火山周围转转看看了。有一张从空中拍下的照片显示出了区域火山的奇特分布,被称作大空山、小空山、黑空山等7座火山组成了类似夜空中的北斗七星状,增加了人们心中的神秘感。 如果不看火山,从处处可以见到的火山石也可以感受到火山在当地的存在。铺路的石头、建筑物的墙壁、庭院里的装饰物、路边的垃圾箱、商店里的工艺品,都有火山石的一席之地。火山石有孔隙多、质量轻、强度高、保温、隔热、吸音、防火、耐酸碱、耐腐蚀,无放射性等特点,是理想的天然环保节能原料,因而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腾冲另一个引人之处是地热,我猜想这些从地下冒出的热水应与火山有着某种联系。在地热较集中的热海,山路上不断遇到热泉喷涌,团团热气在山谷中缭绕。最有名的要算是大滚锅了,直径有好几米,90几度的热水不断地翻滚着,可以直接用来加工食品。在大滚锅旁边的小摊上,就可以品尝用大滚锅中热水煮熟的鸡蛋、鹌鹑蛋、土豆、山芋、花生等小吃,有不少摊位,相信效益应不会差。 在腾冲流传着一则关于神柱的故事。所谓神柱是火山岩浆冷却后留下的一种结晶体,呈六面状的石柱。在腾冲有两个地方可以见到这种柱状体,神柱谷和叠水河瀑布。据说香港富豪邵逸夫先生90多岁时曾梦到一位神仙,说他若想活过100岁,需要神助,否则就只能活到97岁。邵老先生不解如何才能得到神助,便注意打听,终于在报纸上发现了腾冲神柱的介绍,非常高兴,认为神柱便是神助。2005年,97岁高龄的邵逸夫先生塔乘包机飞到保山,然后乘车到腾冲,轿夫抬着他下到龙川江神柱谷,亲手抚摸了神柱。去年,邵老先生已经过了103岁的生日,不知是否真有神助。不过,由于邵逸夫先生的光临,使得神柱谷名声大振,这可是实实在在的人助了。 (原文写于2012-02-13 21:26:33 新浪博客)
个人分类: 杂记|2054 次阅读|0 个评论
横贯澳洲——阿德莱德——街头&南澳博物馆
liuhuiyingcn 2014-5-1 20:42
从袋鼠岛回来后,在阿德莱德晃悠了一天。 先是优哉游哉的在街头找个咖啡店,喝咖啡,吃早饭!然后就是闲逛,去南澳博物馆。此次旅行,反正已经附庸风雅了,就附庸到底好了。不过,逛博物馆,真的,很有压力的。因为,那些东西,真的,不懂啊! 阿德莱德街头。古典的欧式建筑。刚发现我不小心拍到了一位绅士。 街头的一个雕塑,是澳洲曾经的一位著名喜剧明星。 街头雕塑。 然后我就晃去博物馆了。 现在做眼科医学图像分析,有点儿职业病,喜欢看眼睛。看资料的时候知道羊的眼睛,瞳孔是矩形,这样的瞳孔,是的羊的视野非常广,接近 360 度!从袋鼠岛回来的路上,到甲板上吹海风,看见一车绵羊,就认真看了一下羊眼睛,发现果然是矩形的(资料上写的 slot-eyed)。这次到博物馆,看见这个和羊差不多类的动物,忍不住继续看眼睛。 土著著名的“飞去来”神器!到了这里才发现有各种不同的规格。曾经一直担心,那个飞去来飞回来的时候,会不会打到猎人自己,后来问别人,说不会,会落到附近。 这种植物,名字叫做old man's beard,yalkery,在火上烤了之后用用缓解关节疼痛。我只想说,长的挺文艺的。 这种植物,叫做 grevillea leaf,呃,下奶用的。。在大石头的时候导游介绍过。他讲完我就忘了,刚才翻照片居然翻出来,原来在阿德莱德博物馆我就见过了。 居然看见一把羽扇。。羽扇,是诸葛亮还是周瑜用的呢?我觉得我应该看看三国志了。 不同规格的飞去来,刚才不小心写成了归去来。。。 博物馆外观 阿德莱德街头 done!然后,下午六点,离开阿德莱德,去往 Alice springs,中途在 coober pedy 停留一天!
个人分类: 游记|4939 次阅读|0 个评论
嘉兴邮电博物馆
huailu49 2014-4-29 19:54
一个地级市,能有这样一个博物馆,很难得。
个人分类: 人文地理|215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纪录片】【爱丁保罗夫爷爷的博物馆奇妙夜 David Attenborough'
lcj2212916 2014-4-26 18:53
导演 : Daniel M. Smith 主演 : David Attenborough 类型: 纪录片 官方网站: http://www.sky.com/tv/show/attenborough-museum-3d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4-01-06 片长: 64min IMDb链接: tt3438608 Britain's best-loved broadcaster brings his favourite extinct creatures back to life in David Attenborough's Natural History Museum Alive.   In this ground-breaking film, Sir David takes us on a journey through the world-famous Natural History Museum in London in a captivating tale of discovery, adventure, and magic, where state-of-the-art CGI, science, and research combine to bring the museum's now long-extinct inhabitants to life to discover how these animals once roamed the planet. As the doors are locked and night falls, Attenborough stays behind and meets some of the most fascinating extinct creatures which come alive in front of his eyes; dinosaurs, ice age beasts, and giant reptiles. The film fulfils a lifelong dream of the nation's favourite naturalist, who said: I have been coming to the Natural History Museum since I was a boy. It's one of the great places to come to learn about natural history. In this film we have the technology to bring back to life some of the most romantic and extraordinary extinct creatures that can be conceived; some are relatively recent animals like the dodo, others older like the dinosaurs, and some we only know through fossil evidence. Using our current scientific knowledge, this film brings these creatures alive, allowing me to look at some of the biggest questions surrounding them.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63358644
2405 次阅读|0 个评论
金陵印象之古鸡鸣寺
热度 4 saraca 2014-4-12 18:51
古鸡鸣寺, 依鸡笼山而建,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庙宇、神殿等古建筑群。高矮有序,飞檐翘角,青瓦黄墙。香客熙攘,独拣右边清净的旁路,悄然拾阶而上。 行至大雄宝殿右侧,忽觅到一方清净庭院,需沿梯而下,四方庭院中有一精巧的亭阁,中央有一口井,多边形井沿直径不宽,一眼看不清井底。亭外有一石碑,上书“古胭脂井”四个大字。忽地觉得这寺院的一角庭院,犹如深锁的枯井,隐藏着好多不为人所知的秘密。是传说中南朝流亡国君的妃子藏身之处吗?亦或是六朝脂粉所渲染过的庭院深深中的古井? 静坐亭边,春暖花开,明亮的阳光照耀着这金陵古城一角。静谧的空气中,不时传来一两声清脆的叮铃声,那是悬挂于飞檐一角的铜铃正与风低语;偶尔也能耳闻声声传诵经文的低声细语,那是虔诚的信徒们,跪坐于大雄宝殿,念诵佛经。 静坐良久,忽地对自己身处金陵的真实性产生了幻觉。 恍惚间,用手机发布了一条微信,包括一古刹,一口井,一座碑和一段文字: 有一座城,叫金陵。城边有一湖叫玄武湖,湖畔有一座山叫紫金山,山对面有一寺叫鸡鸣寺,寺里有一口井叫古胭脂井。古井安安静静地跻身于古刹一角,多边形的井沿很厚实,岿然不动,井很深,一眼看不到底。看着古胭脂井,听着阵阵诵经声和飞檐屋角处传来的清脆铃铛声,难以想象历朝历代映照着明月的二十四桥与被香浓脂粉渲染的秦淮河是何等景象? 金陵城,我曾来过。 图1:一口井 图2:一座寺 图3:古刹一角 图4:古刹远眺民国考试院
个人分类: 生活浪花|2098 次阅读|9 个评论
形影相随鸟晴空Gutzmer-世界杰出青年经济地质学家(十二)
热度 5 tidesung617 2014-3-31 13:10
走在水泥钢筋浇筑的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想起泛舟小湖,凉风习习、烟波浩渺中你柔情的目光,欲要寻找城邦走过的漫长岁月,唯有与你相拥徘徊于历史博物馆的深深走廊,鲜花盛开中你笑语盈盈,绿意苍松里,你暗香阵阵。斜倚雾霾而去,阳光而来的拱桥栏杆,我闭目凝思,心中多是巴特农神殿的雄伟壮观与蒙娜丽莎淡淡的微笑。我一时段呆滞的目光好似中世纪1000年沉睡的肉身,而刹那间的目光流转又似波提切利画笔下体态如酥的维纳斯,有了觉醒的活力,接受众神的瞻仰。在一如既往、平淡无奇的岁月里,总有突然而至活跃元素改变从前的模样,宁静与动荡是世间万物的两种态势,均变论与灾变论、水成说与火成说、儒家学说与道家学说……无不将之体现的淋漓尽致。在矿床的天地里,化学的天空下,U +4 、Fe +2 、Mn +2 正在酸性条件下,还原状况的流体里肆意游荡,却一不小心误入碱性、氧化的条件而自身改变成为U +6 、Fe +3 、Mn +3 ,于是沉淀为一种氧化物而从此慵懒。我们前面介绍的大多数经济地质学家都喜欢研究“有色”的黄铜矿、辉钼矿等,而“黑色”的黑钨矿、磁铁矿、软锰矿则鲜有提及,但有人偏偏喜欢向这“黑暗的角落里”,“黑金”统治的世界里彳亍前行,且斩获颇丰,今天我们有幸介绍一位研究锰矿的德国青年经济地质学家Jens Gutzmer。 Jens Gutzmer(照片来自EG) Jens1969年 生于德国Lower Saxony州的Damme小镇,并在那里长大,他的父亲是当地一名护林员。当还是一个孩子时,透过卧室窗户上的玻璃,他看到一个废弃的铁矿高耸的井架与死寂的选矿厂。十岁时,他独自一人漫游其间,在废石堆里寻找矿物与化石,并在家里建立了一个小型科学矿物收集室,至今依然保留。对于Jens的兴趣爱好,父母看在眼里,并积极支持,还把他介绍给了Siegfried Flach一个不但喜欢收藏矿物与化石,还喜欢使用双目镜识别和描述它们的家伙。Flach那里有大量的书籍,还告诉他许多常识,由此奠定了Jens后来在 Technical University ofClausthal-Zellerfeld就读矿物学和经济地质学的基础。想我自小也喜欢看小人书,并且收藏了两个纸箱,但到如今,都已灰飞湮灭,不知去向,想来就涕泪交零。 在上学期间,Jens很快就认识到经济地质学家在德国处境艰难,Harz山西部的两个贱金属矿山已经关门大吉,同样的命运也将降临于将与之合并的东德的矿山身上,他突然有了要游览一些课本上描述的世界上著名采矿区的想法。这个想法很快落在了南非身上,因为南非有着世界上密集程度最大的世界级矿山,这包括享有盛名的Witwatersland 金矿田和产出铬铁矿等的世界上最大的层状基性侵入岩体Bushveld Complex。有想法就要有行动,Jens开始给南非的矿山写申请,希望以实习学生的身份到矿山实习,不幸的是,所有的矿山都毫无例外地拒绝了他的申请,因为这些矿山需要的是地质学家,对于实习的学生还是不怎么欢迎。正在悲观失望之际,在南非有研究项目的学校矿物博物馆馆长Karl Strauss博士(Jens曾有幸作为学生助手在Karl Strauss博士领导下工作),以Jens的名义给他在南非的RAU(Rand Afrikaans University)大学的合作者Nicolas J.Beukes写信寻求帮助。Nic很快就答应了,开始想让Jens作为访问学生在Witwatersland工作,但很快临时变卦,在Kalahari锰矿田从事矿物学研究,开始听到这个消息时,Jens很失望,还有什么矿山可以与Witwatersland相媲美呢?但到现场后,他很快从悲观失望转为积极乐观,因为这个锰矿床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锰矿床,规模巨大,采场壮观。Nic只所以让Jens来这个锰矿床,是因为他当时认识到:在这个矿田,正断层和矿石品位、矿物组成之间有着一些内在的关联,但还没有进行详细研究。这样的重担一不小心落在了Jens这个当时几乎对锰矿一无所知的硕士学生身上,开始尝试性调查Nchwaning锰矿正断层中矿石品位变高的原因。 Witwatersland Gold Field(照片来自网络) 在6个月的时间里,Jens完成了一份令人惊异的研究工作,清晰阐明了断层中从低品位矿石到高品位矿石热液矿物的分带性,众所周知,锰氧化物矿石在中微观尺度上是难以区分的,这不由得让人对Jens这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刮目相看。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几乎没有高人指点的情况下,Jens成了识别这些锰氧化物的专家,其研究成果有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影响了不同锰矿石的冶炼,提供了不同矿石类型间化学组成和矿物组成的关系。因研究成果突出,他的毕业论文获得了学校Rudolph Vogel Award。 Kalahari Manganese Field(照片来自网络) 热情被点燃了!1993年5月份,听从Nic的建议,他又重回RAU,攻读博士学位,继续研究锰矿床,Kalahari和Postmasburg锰矿石和围岩的矿物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是核心所在,努力理解成矿作用过程和随后的热液蚀变效果,资金保障来自Pretoria的National Research Foundation,后勤保障来自采矿公司。1996年初春,他的博士论文就完成了,在Kalahari锰矿田区域和地区尺度上清晰阐明了控制锰矿品位和矿物组成的多个阶段的热液蚀变和表生富集作用。研究成果对理解古元古代喀斯特灰岩为容矿围岩的锰矿和与之有密切关系的铁矿也颇有裨益。后来还将之包括进了“The Manganese Adventure”这样一本书中。Jens后来回忆,重回南非当时是一项艰难的抉择,但考虑到当时正在从完全不同的角度接近地球科学,而且Nic有着丰富的野外知识,自己有着敏锐的矿物学眼光,两者结合,珠联璧合,最终Jens还是回到了南非。 博士毕业后,Jens继续在RAU呆着开始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后来则成了高级讲师。在这段时间里,他有了一项重要发现:古元古代Gamagara组的红层中的砖红土壤古风化面直接覆盖于Postmasburg锰矿之上。这项发现把我们对砖红土壤的形成时间倒推了1500百万年,暗示在2.2Ga年前就已有陆地生物体的存在。而且这改变了我们以往对古元古代土壤形成的认识,增加了我们对早期大气圈氧起源和演化的合理推断。 利用新建立的喀斯特灰岩为容矿围岩的锰矿和古元古代砖红土壤形成的知识,Jens开始研究与年轻岩石中风化作用有关锰矿床的形成,并逐渐占据领导角色,指导了一些硕士毕业生,三项成就最为突出:一描述了南非一种赋存于二叠纪地层中的新的铁锰矿床类型,这种矿床类型起源于晚白垩纪和早第三纪后冈瓦纳非洲地表铁锰碳酸盐矿床的风化作用;二利用 40 Ar- 39 Ar测年方法测定了后冈瓦纳非洲地表的年龄;三描述了1.9Ga年古元古代红层中的浅水生物扰动富锰的似核形石的最早证据,论述了它们如何与从海洋到陆地环境的锰矿床的时间演化的关系。 除了聚焦于南非锰铁矿床外,Jens也热衷于把它们放于全球演化的框架下,为此他在南非组建了好几个工作室,积极参与国际IGCP318“海相多金属矿床”的相关性研究,发表了一篇有关印度新元古代Penganga锰矿的研究论文,这个矿床的矿石原来认为是锰的氧化物,但Jens通过研究,认为主要矿石是碳酸锰。 1999 年10月份至2000年9月份,Jens曾短暂回到德国,在theUniversity of Muenster作为副教授帮助Karl Strauss博士的兄弟Harald Strauss教授筹建稳定同位素实验室,因此他的分析实战经验大增。但没有抵挡住南非阳光普照的海滩,热情洋溢的人们,以及地质学会的盛情邀请,他又一次返回了南非。 2000 年10月份起,作为RAU的副教授,参与领导了古元古代矿化研究团队,主要是研究早前寒武纪古环境变化和沉积型Fe、Mn、贱金属矿床起源之间的关系。Jens也慢慢加大了他的研究范围,开始涉足铁锰矿床稳定同位素、流体包裹体研究,研究区域则包括巴西、摩洛哥、加纳、南非和印度,也研究古元古代Pb-Zn矿床。 可以看出,Jens从一个只研究单一矿床类型到研究铁锰矿床的方方面面,以及它们随时间变化与古环境的关系非常快,这也给我们很好的启示:若想多点开花,首先要单点铆劲。正是因为孜孜不倦的追求,他获得了2002年SEG象征青年最高成就的Lindgren Award。 2005 年,他成为约翰内斯堡大学( theUniversity of Johannesburg ) 全职地质学教授;2008年,他回到德国,成为弗莱贝格工业大学( TU Bergakademie Freiberg ) 矿物系教授,并领导经济地质与岩石学研究小组。 Jens在弗莱贝格工业大学办公室内(王敏芳提供,照片中即是) 地球化学特征表明Fe +2 相比Mn +2 更容易被氧化沉淀,由此造成了在空间上二者经常“相望不相闻”。现代形成锰矿的重要之地在黑海,不断活动的沉积作用导致了MnO 2 的不断沉积。总体而论,人们对锰矿的研究还相对薄弱,这可能与其不怎么重要的地位有关,或者淹没在铁矿的研究漩涡中。Jens对锰矿孜孜不倦的追求给了我们人生很大的启发,只要坚持不懈,哪怕是别人不怎么重视的领域,也会“野百合也有春天”。在我们国家的本科教育越来越细的今天,希望地学研究领域也越来越细,我们总不能只是以博物学家的姿态站在高高的土堆上指手画脚,希望俯下身子,耐得住清贫与寂寞,受得了孤独与冷清,切实做出自己的贡献,哪怕微不足道,哪怕暂不为人识。但在中国“以人为本”的千年教育下,“学问只是工具,利禄才是目的”的功利思想已经牢牢占据了人心,“撼山易,撼思想难”。科技强身才是大国崛起,国家强盛的标志,才是“中国梦”实现的基础,“人必先知其所事者为何事,然后有欲善其事之心”,所以实现“中国梦”科技强身的当务之急:改变中国人的做事态度。
5914 次阅读|10 个评论
东北化石
taodeng 2014-3-30 11:30
辽宁 沈阳 皇姑 在沈阳城北安静的一隅,一座博物馆悄然耸立,四层展厅里琳琅满目地陈列着辽宁、以及东北、还有全国、甚至世界的化石。这是一个集展示、收藏、科研、科普、教学等功能于一体的公益性博物馆,是一个系统全面的古生物博物馆。最具特色的是可以看到30亿年来辽宁的“十大古生物群”,很好地诠释了地史时期生命起源与演化的脉络。 辽宁恐龙 锦州禽龙 猛犸象 拟银杏 李氏果
个人分类: 鸿爪留影|3577 次阅读|0 个评论
化石叙事 2012-11-18 20:53
taodeng 2014-2-25 11:09
甘肃 和政 博物馆 在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的新馆里,众多的化石珍品无声地叙述着过去的故事。这里几百万年前曾经是一片动物的天堂,彷佛今天的塞伦盖蒂草原。我们可以见到世界上最大的马,其头骨就有0.7米长。原始披毛犀庞大的身躯依然伟岸。那些追捕食草动物的食肉动物们现在也雕塑般凝固在岩石中,与它们的猎物沉积在一起,共同归于天地了。 世界上最大的马 原始的披毛犀 凶猛的后猫 数量众多的大唇犀群体 化石埋藏状态 食肉动物头骨陈列 食肉动物骨架陈列 化石透镜体 席状化石层 神秘的珍品
个人分类: 鸿爪留影|2540 次阅读|0 个评论
闹市藏宝 2012-05-09 21:09
taodeng 2014-2-23 13:59
上海 黄浦 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是一座中国古代艺术的宝库,收藏有珍贵文物12万件,虽然数量不多,但在中国已算难能可贵了。其中的青铜器尤为精湛,陶瓷和绘画也享有盛誉。商周时代青铜器是古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陈列的400余件精美的青铜器完整地反映了中国古代青铜艺术发展的历史。鄂叔簋、龙流盉、青铜觥,斝觚罍瓿,让人不识字了。
个人分类: 鸿爪留影|1728 次阅读|0 个评论
洛城新展 2012-03-09 13:21
taodeng 2014-2-23 13:51
美国 加利福尼亚 洛杉矶 博物馆 加州的春天,已经暖热得像夏季了。洛杉矶自然历史博物馆为了迎接明年的百年庆典,重新布置了展览,所以值得又一次欣赏。最震撼的是恐龙厅,那些嚣张的架势,你仿佛能听见雷霆万钧的脚步声滚滚而来。哺乳动物时代中不仅有化石骨架的陈列,还有现生动物的剥制标本加深观众的理解。印第安文化的遗物不时更换展品,件件都很神秘。
个人分类: 鸿爪留影|1888 次阅读|0 个评论
石化森林 2011-11-29 21:10
taodeng 2014-2-23 13:42
泰国 那空叻差是玛 呵叻 素拉纳丽 硅化木公园是呵叻的一处重要博物馆,这里收藏的木化石超过一万块,就是在公园原地之下的地层中发掘出来的。这里曾经是恐龙游荡的森林,也曾是大象栖居的乐土,实际上大象现在还在这里徜徉。硅化木标本小到鹅卵石尺寸,大到直径超过1米的巨木,缤纷的色彩仿佛用玉石聚成,而恐龙和大象的骨架也陈列其中,展示它们过往的历史。
个人分类: 鸿爪留影|1845 次阅读|0 个评论
柳湾彩陶 2011-06-18 13:57
taodeng 2014-2-23 13:24
青海 乐都 柳湾 原始的先民似乎比现在的人们更有艺术追求,就那么些看起来像今天的土罐瓦缸的容器,都画满了复杂抽象的图案,而当时用于绘涂的颜料和工具还很难寻找和制作。柳湾是彩陶出土非常集中的地方,具有黄河上游最大的原始社会晚期氏族公共墓地,发现了大量半山、马厂、齐家和辛店文化等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其年代距今4600至3600年。
个人分类: 鸿爪留影|2802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命凝固 2011-03-06 09:48
taodeng 2014-2-23 13:05
上海 浦东 科技馆 在大都会,尤其在像上海这样人口超过2000万的城市,川流不息的都是汹涌的人潮,要想看见其他鲜活的生命却就机会渺茫了。好在博物馆里还有从古代化石到现生标本的陈列,让人们可以感受到曾经早于人类,也曾与我们一道呼啸原野,但今天已退避三舍的动物们留下的印记和身影,远去的鸟鸣兽吼只能通过数字的信号回响在观众耳边。
个人分类: 鸿爪留影|1931 次阅读|0 个评论
魏玛绿野 2010-11-24 16:41
taodeng 2014-2-13 23:38
魏玛绿野 从法兰克福乘火车去魏玛很方便,一个小时就有一班。这个季节树木都发出新绿,草地上缤纷的野花绽放。山上有绿色的森林,四野有白色和红色的房屋,还有整齐的道路和鱼贯的车辆,从法兰克福到魏玛的300多公里路途的两旁都是这样的景色。 火车在开行了2小时20分钟后准点到达魏玛,我们参加的辛氏博物馆国际会议的工作人员已来接站。一出车站就能看见满城精致的古建筑,正对车站的一座巴洛克的楼房还刚刚喷过金粉。魏玛沉浸在古典的辉煌中,花园和别墅环绕着城市。就像安徒生说过的那样,魏玛不是一座有公园的城市,而是一座有城市的公园。 到达的那天正是星期日,诺大的一个城市安静得像一座弃城。实际上,魏玛确实是一个小城市,只有6万的人口。魏玛也曾有过作为德国文化中心的辉煌时代,许多艺术大师,特别是音乐家,如歌德、席勒、李斯特、巴赫、瓦格纳、施特劳斯、勃拉姆斯等都曾在此生活,歌德和席勒还在这里创作出不朽的文学作品。魏玛有很多街道以名人命名,歌德大街和席勒大街自不用说,还有贝多芬街、舒伯特街、李斯特街、普希金街等等。魏玛代表着古典文化的传统,被人们赞誉为德国的雅典。1998年,“古典魏玛”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辛氏博物馆国际会议在魏玛的希尔顿饭店举行。当天晚上的招待会上见到不少熟人,但更多的是不认识的新人。第二天举行了正式的开幕式,首先是辛氏博物馆的馆长讲话,然后是图林根州的文化部长致辞。接下来是一个专门关于魏玛第四纪古生物研究所历史的报告,谈到了过去东、西方之间的冷战和交流,而处在东德的魏玛正好是一个交流的窗口。魏玛第四纪古生物研究所成立于1962年,它非常小的体量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但它却成为一个发掘和研究图林根化石遗产的重要中心。东、西德重新合并后,魏玛研究所也成了法兰克福辛氏博物馆的第四纪古生物工作站。 会议的报告分在两个报告厅进行。一个是歌德厅,我主要在这里听报告,我自己的报告也在这里宣讲。另一个是观景厅,这个会场较小。会议上有附近士兵博物馆的人来卖工艺品,有手工制作的猛犸象和披毛犀,做得非常精美。晚上在城里有一个对公众的演讲会,就在歌德故居举行,内容是关于在北极圈发掘猛犸象的报告,听众非常踊跃,来了很多当地人和学生。 星期一城里的人多了一些,看起来年轻人不少,这里是包豪斯大学的所在地。歌德和席勒对这里有着巨大的影响,随处可以看见歌德的纪念雕像和标牌。1775年年仅26岁的歌德来到魏玛,在这里一直生活到1832年逝世。他的非凡才华,为魏玛开创了第一个文化上的黄金时代。歌德不少千古传世的作品都是在这里创作的,他的巨著《浮士德》也完成于魏玛。诗人和剧作家席勒也两度在魏玛生活,并在这里写了剧本《威廉·退尔》。现在我们还能在街上看到穿着魏玛时代的衣服、戴着假发套、赶着马车的导游者。 从希尔顿饭店到城里的路上会经过伊尔姆河公园旁的李斯特故居。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是魏玛的第二个文化黄金时代,李斯特来此担任宫廷乐长,在这里创作了《但丁交响曲》和《浮士德交响曲》等杰出的音乐作品,使魏玛无可争议地成为当时欧洲的音乐中心。 大会在市中心广场傍的一家餐厅组织了晚餐,餐厅正对着歌德的故居。我与两个德国的老考古学家坐在一起,聊得很热闹,大概老年人的话都多,你才说两句,他一定要说十句、二十句,很有趣。晚餐有乐队演奏,开始是古典音乐,但主要是维也纳的音乐,并非德国的魏玛风格,后来是爵士乐。实际上,魏玛有优秀的艺术传统,从巴洛克直到古典风格,都有与魏玛密切相关的乐章。 天空有些厚重的云,远处有些暗淡的雾气,不时还飘下几点雨滴,但也有短暂的云开雾散的时刻。会议中间的一天野外考察就在图林根州的范围内,要看的都是第四纪的地点。汽车在一大片历史建筑中穿行后出了魏玛城,然后沿高速公路前进,从车窗望出去,这是一次在大花园中的旅行。沿途都是德国风格的木结构房屋,墙壁大多是白色的,也有米黄色的,而其他的色彩,就是绿色的森林、绿色的麦田以及黄色的蒲公英开满的未耕种的土地,没有任何裸露的地表。 实际上,已耕种的土地并不多,绝大多数都任由蒲公英泛滥。黄色地毯一样的蒲公英地常常是几百亩一块的巨大面积。我开始还以为是油菜花,也确实看到过一、两片油菜花地,但大多数都是蒲公英。我没有搞明白,那些蒲公英都应该是野生的吧?但如此大规模又非常纯粹的单一物种,似乎应该是人工栽培的,但栽它们干什么呢?尽管有草原一样宽阔的草地,但并没有放牧任何牲畜,这样的地全都是用来装饰的吗? 由于几乎没有裸露的土地,所以我们去参观的两个第四纪化石地点露头都不好,但发掘非常精细。化石地点严格按照考古学的规范进行工作,在发掘坑上还有帐篷保护。考察活动也组织得非常好,除了发掘现场,还有丰富的展板并有现场报告,同时展示各种图件、报告、出版物、出土化石实物,以及修理过程的演示等等。下马斯费尔德地点的化石是在河流冲积物中发现,布格托纳地点是在野外钙华堆积中。后一个地点的历史相当长,300年前就在这里发现了象的化石。在到达每个地点之前就在车上作详细的讲解和图示,所以每到一个地点大家对要观察的内容都非常清楚,同时还带有各种设备到现场演示,这样的考察收获很大。 每座山上都密布森林,从山顶向下的很大范围一定是绿树,再向下才会有耕地,而大多数山丘完全被森林覆盖。散落在森林和草地之间的就是红瓦白墙的村镇,而整齐的高速路和快速路将这些村镇连接在一起。中午在一个国家森林公园的露营地用餐,是会议组织的野餐。说是国家公园,只是一个范围广阔、布满森林的山地。这里的山脉并不高,通常只有几百米,但为了不破坏环境,高速公路在山地都尽量从隧道穿越,最长的一个隧道将近8公里。 这一天考察最后的行程是到魏玛第四纪古生物工作站的新楼前面举行一个仪式。说是新楼,只是对将要搬进去的工作站而言,实际上这是一座已有120年历史的建筑,现在正在进行重新装饰。 整个大会结束后,安排去著名的曼塞尔化石坑考察。去曼塞尔的路很远,离魏玛有300多公里。行车方向是向南,景色依旧,但比较高的山脉没有了,大多是丘陵地带。高速公路的边坡都被绿色的植被覆盖,偶尔见到一点出露的岩石,立刻会有带队的人详细讲解说明其岩性时代和所含的化石。汽车在高速路上飞驰,在图林根州境内一直是由魏玛工作站的人讲解,除了偶见的露头,大多数的讲解都是关于历史。不仅有随处可见的古老村落,还有山头上出现的一座座古堡,与德国,特别是图林根州的历史密切相关。 汽车在一个并没有任何明显标志的地方穿过了图林根州与黑森州的界线,而在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东德和西德戒备森严的国界,也就是东西方之间的鸿沟。穿过界线,对沿途的讲解就交给法兰克福辛氏博物馆的人。实际上,曼塞尔化石坑是辛氏博物馆的另一个工作站。我们经过法兰克福,没有进城,继续前往达姆斯塔特,曼塞尔就在它附近。 中午时抵达曼塞尔,这里现在是世界自然遗产,但十多年前差点被作为垃圾填埋场。这个坑的形成至今没有定论,认为有三种可能:断层、火山口、陨石坑。在坑底打的一口井的深度还不够揭示其秘密,所以最近有得到私人捐助,继续进行钻井工作。化石坑现在绿荫环绕,坑边有一个了望观察台。在作了一个全景扫描后,我们下到坑底,可以直接看到产出众多精美化石的油页岩。曼塞尔的时代为始新世,最著名的莫过于其中发现的原古马化石,与始祖马很接近。油页岩风干后就像书页一样卷曲起来,要从中修理出化石也非常费劲。 在曼塞尔发现的原古马化石为研究当时的生态环境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这个地点的沉积物是安静湖泊底部的细颗粒物质,保存了难能可贵的化石骨架。湖水的化学条件隔绝了细菌对死亡动物软组织的完全破坏,同时没有强烈的水流和食腐肉的动物,所以这些化石骨架完整无缺,仍然保持着原来的关节状态。这里发现的许多标本不仅是骨架完整,甚至还保留着软组织的印模,使我们能够看出它们原来的身体外形轮廓。毛发、皮肤和内脏器官的痕迹,以及胃内的食物都曾在这个地点发现。当然,这个地点最多的是鱼类的化石,但也发现了不少哺乳动物骨架,其中就有原古马。从化石的牙齿形态可以推断动物吃什么样的食物,而曼塞尔化石的胃容物标本更可以提供直接的食物类型证据。跟以前推断的一样,原古马主要吃树和灌木的嫩叶,但令人惊奇的是在一个原古马化石的胃的部位找到了葡萄的化石。当然,是不是所有的原古马都吃植物的果实还不能完全肯定,因为这样的发现并不多。 我们来到坑中心,这里就是打井的位置。在暂时停工期间,井口装上水管,源自地下深处的泉水喷涌而出,工作站特意准备了杯子给大家饮用这最纯净的天然矿泉水。井口旁边有一个活动房子,里面有关于钻井和曼塞尔化石的展示,特别是有一件原古马的复原雕塑。魏玛工作站还有一辆工作面包车跟着我们,当我们在坑底参观时,他们已经准备好丰盛的野餐。结束了在曼塞尔的考察,回程时由于周末的堵车,我们花了5个小时才回到魏玛。 离开魏玛前花了一上午的时间到城里逛一逛。魏玛依偎在埃特斯山的怀抱中,清澈的伊尔姆河水从身边静静的流过,掩映在树木花丛中的中世纪建筑物,以及富有田园诗风味的公园,还有矗立在公园和街头的雕像,都给魏玛增添了无穷的魅力。魏玛城内到处是历史建筑和博物馆,我们没有时间仔细端详,只能走马观花地匆忙而过。仅城内的皇宫就得看上一个上午,所以我们只能在皇宫的庭院里简单一瞥,然后沿着古老曲折的街道,浏览着庄严厚重的古典建筑和风格清新的老旧民居。 当然,魏玛的魅力更在于它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公元975年,皇帝奥托二世在这里大会诸侯,使这座千年古城首次载入史册。从1547年起,魏玛成为萨克森-魏玛公国以及后来的大公国的都城。城里的故宫以及郊区的贝尔维德雷宫和梯夫特宫就是当年留下的宅邸。魏玛不仅曾是德国文化艺术的心脏,而且还在政治史上留下烙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意志皇冠落地,王侯们也纷纷退位。1919年德国国民议会在魏玛制订了第一部共和宪法,民族剧院就是通过该宪法的会场。人们把这个宪法称为魏玛宪法,依宪成立的共和国为魏玛共和国。14年后,希特勒上台,扼杀了魏玛共和国。希特勒时期是魏玛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在这个文化古城西北8公里的布痕瓦尔德设立了臭名昭著的集中营,五六万人在那里丧生。 我在法兰克福中转时去了辛氏博物馆,老远就看见了这座用红色砂岩建造的哥特风格建筑。辛氏博物馆是德国最大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之一,它的展览包括现代的生物多样性和生命进化,以及地球在过去历史中的变化。在生物学、古生物学和地质学各个领域中的新发现都在这里得到陈列。展览陈列设计得非常好,还有许多重要的标本。馆内人潮涌动,摩肩接踵。 在古生物方面,辛氏博物馆有德国最丰富的恐龙化石收藏,5个主要的恐龙类群中至少有两个在此陈列。三角龙,这种武装到牙齿的植食性恐龙的形象已经成为辛氏博物馆的标志。爱德蒙顿龙是一具独一无二的石化的恐龙木乃伊,发现于美国的怀俄明州,它不仅保存了完整的骨架,还有皮肤印痕和角状的喙。食贝高手盾齿龙这种水生爬行动物通常只有牙齿被保存下来,而辛氏博物馆的标本是一具完整的骨架。喙嘴龙是一种小型的翼龙,在辛氏博物馆展出的这具原生的骨架是产自索伦霍芬灰岩的最漂亮的标本之一。 这里还有人类远古的母亲“露西”。露西是这具相当完整的阿法南猿最早骨架的绰号,这里展出的标本被复原成直立行走的姿势。海中巨兽鳍鲸是世界上第二大的动物,你可以站在它的嘴里或胃里吗?在辛氏博物馆你能做到。美州猛犸象是一个尽人皆知的电影明星,由于动画片《冰河世纪》的放映而变得非常有名。辛氏博物馆的这件标本带着它令人印象深刻的巨大象牙,是欧洲到目前为止唯一展出的完好标本。 德国的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曼塞尔坑的化石也是辛氏博物馆的重要展出内容,展览揭示了这个远古淡水湖的起源和曼塞尔坑的历史。观众在这里可以了解研究和修理化石的现代方法,最引人入胜的是曼塞尔保存得非常精美的化石,使你能够精确地了解5000万年前的生命。一些化石还保留了胃容物和软体印痕,甚至还能够看到昆虫原来的颜色。在曼塞尔发现的长吻鳄是一个很好的气候指示者,它为古环境的恢复增添一些有用的信息。短吻鳄和长吻鳄指示那个时代的平均温度比今天大约高10度,因为像鳄鱼这样的大型冷血动物只能生活在热带的条件下。实际上,曼塞尔湖当时被热带雨林所环绕,原古马就生活在热带雨林中。在曼塞尔已经发现了70多具这种小马的标本,它的大小只有猎狐犬一般。与现代马相反,原古马的前肢是四趾的,后肢是三趾。 德国是一个多雨的的国家。我在雨后从法兰克福来到魏玛,而在魏玛的每一天似乎都有粘衣欲湿的绵绵细雨。当又回到法兰克福,厚厚的云层在聚集,别了,这西天飘飘的雨丝。
个人分类: 考察随笔|3137 次阅读|0 个评论
卡内基博物馆 2010-10-25 09:29
taodeng 2014-2-13 23:34
美国 宾夕法尼亚 匹兹堡 奥克兰 匹兹堡是卡内基之城,作为在这里发展壮大的钢铁公司,数十年保持世界最大钢铁厂的地位,几乎垄断了美国钢铁市场。卡内基从不名一文的移民到堪称世界首富的钢铁巨头,在功成名就后,他又将几乎全部的财富捐献给社会。卡内基仅在匹兹堡就创建了四座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是其中之一,艺术博物馆也毗邻,还有典雅堂皇的音乐厅相连。
个人分类: 鸿爪留影|2573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茵古渡 2010-06-04 10:19
taodeng 2014-2-12 23:55
德国 黑森 法兰克福 韦斯滕德南 法兰克福是欧洲少数几个有摩天大楼构成天际线的城市,似乎与其德国重要工商业、金融和交通中心的地位相称,被誉为“美茵河畔的曼哈顿”。这其实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法兰克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曾遭严重破坏,战后重建成了现代化大都市。罗马时代这里就已形成了渡口集镇,今天自然博物馆里如潮的人流延续着城市深厚的历史底蕴。
个人分类: 鸿爪留影|2311 次阅读|0 个评论
赛车静卧 2010-04-23 09:33
taodeng 2014-2-12 23:45
澳门 半岛 赛车博物馆 澳门汽车大奖赛首届举行于1953年10月,现已成为澳门体坛和车坛一年一度的盛事。比赛在东望洋跑道上进行,全长6.2公里,主要是以现有的闹市街道构成,以多弯、狭窄等赛道因素闻名于世。现在定于每年11月第三个周四至周日举行。澳门大奖赛也是一众赛车新星的摇篮,不少世界知名的赛车手在新人时期,都曾经到澳门参赛。
个人分类: 鸿爪留影|2082 次阅读|0 个评论
困兽犹斗 2010-04-09 09:15
taodeng 2014-2-12 23:40
美国 加利福尼亚 洛杉矶 自然博物馆 洛杉矶自然博物馆收藏有非洲和北美洲的代表性动物,并且展出昆虫、鸟类、哺乳类、动植物化石等珍贵标本,还完整地介绍了美洲印第安人的历史和文化。博物馆保存有3500万件标本,其中最古老的岩石有45亿年的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的化石骨架被复原成它们活着时的姿态,虽然已经被禁锢在展厅里,但仍然栩栩如生,彷佛还在争斗搏杀。
个人分类: 鸿爪留影|1891 次阅读|0 个评论
沥青陷阱 2010-04-05 10:21
taodeng 2014-2-12 23:37
美国 加利福尼亚 洛杉矶 佩奇博物馆 佩奇博物馆就建在洛杉矶心脏地带的天然沥青坑边上,这里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化石地点之一,具有最丰富和最多样的绝灭冰期动植物化石。参观者在这里可以了解到洛杉矶地区四万到一万年前末次冰期的历史,那时剑齿虎和猛犸象等动物在洛杉矶盆地游荡,饮水时不小心掉进了自然溢出而形成的沥青坑里,最终成为现在陈列在博物馆内的化石。 招贴画 博物馆入口 沥青还在漫涌 地懒雕塑 小心陷阱 浮雕墙 地懒骨架 野牛骨架 剑齿虎骨架 群兽骨架 架上都是鹰翅
个人分类: 鸿爪留影|3022 次阅读|0 个评论
白色原野 2010-01-12 09:42
taodeng 2014-2-11 23:57
芬兰 赫尔辛基 塞乌拉 露天博物馆 伴侣岛是赫尔辛基西郊的一个美丽小岛,在平常的假日里总有许多市民前来游玩。不过,北欧的冬日里大雪成了主角,伴侣岛也一片银装素裹。寒冷使这里变得格外安静,仿佛能听得见红松鼠在雪地上跳跃的声音。岛上的露天博物馆中分布着从芬兰各地迁移来的古老木屋、农舍、桑拿房、庄园和木制教堂,还有旧风车、旧木船和旧农具供游人参观。
个人分类: 鸿爪留影|1699 次阅读|0 个评论
牛津博物馆 2009-10-04 10:38
taodeng 2014-2-10 21:08
英国 牛津郡 牛津 博物馆 牛津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壮丽的新哥特式建筑具有高大宽敞的玻璃屋顶,环绕的拱廊由英国各地不同的石材构成,一层的四周是许多著名科学家的雕像。世界上发现的第一个恐龙化石就保存在牛津博物馆,1860年赫胥黎为达尔文进化论与神创论所做的激烈辩论发生在这里,卡洛尔在《爱丽丝漫游奇境》中的许多灵感来自于对博物馆的浏览。
个人分类: 鸿爪留影|1598 次阅读|0 个评论
前世今生 2009-09-28 06:29
taodeng 2014-2-10 21:05
英国 剑桥郡 剑桥 博物馆 剑桥有许多博物馆,地质博物馆和动物博物馆就在一条小街的两侧。地质博物馆为纪念薛知微而创建,其藏品从17世纪就开始收集,丰富的化石至今仍然保存在18世纪的木柜中。动物博物馆主要收藏现生动物的标本,在一座剑桥少见的新楼中,约一百万件标本为我们留下了不可替代的生物多样性记录,与化石一起勾画出生命演化的轨迹。 野牛 恐象 大角鹿 水鸟 偶蹄类 白犀
个人分类: 鸿爪留影|1710 次阅读|0 个评论
彩蝶缤纷 2009-07-10 14:34
taodeng 2014-2-10 20:38
山东 平邑 自然博物馆 蝴蝶在分类上属于昆虫纲鳞翅目锤角亚目。现今世界上的蝴蝶有14000余种,它们从白垩纪起随着作为食物的显花植物而演进,并为之授粉。蝴蝶一般色彩鲜艳,翅膀和身体有各种花斑,头部有一对棒状或锤状触角。白天活动,翅膀在停歇时竖立于背上。最大的蝴蝶展翅可达24厘米,最小的只有1.6厘米,人们往往将其作为观赏昆虫。 光明女神蝶 阿齐闪蝶 尖翅蓝闪蝶 凯恩鸟凤蝶 维多利亚凤蝶 火狐长翅蝶 美丽邮差蝶 黑脉蛱蝶 弧带蕃凤蝶 瓦氏袖蝶
个人分类: 鸿爪留影|1893 次阅读|0 个评论
化石杂陈 2009-07-07 09:20
taodeng 2014-2-10 20:38
山东 平邑 自然博物馆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时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都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物质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原来的形态、结构依然保留着,它们就被称为化石。 满州龟,辽宁,白垩纪 叶蝉,辽宁,白垩纪 近无角犀,山东,新近纪 鹗头贝,广西,泥盆纪 硅藻鼠,山东,新近纪 蜻蜓,辽宁,白垩纪 苏铁,辽宁,白垩纪 矢部龙,辽宁,白垩纪 海百合,贵州,三叠纪 燕鸟,辽宁,白垩纪
个人分类: 鸿爪留影|1797 次阅读|0 个评论
宝石璀璨 2009-07-03 08:53
taodeng 2014-2-10 20:37
山东 平邑 自然博物馆 在自然界以完好单晶或晶簇产出的矿物稀少,通常在晶洞裂隙中才能找到。矿物晶体发育完整的重要条件是要有自由生长的良好空间,且溶液的过饱和度比较低,使矿物结晶缓慢进行。矿物一端固定于基底岩石上,另一端自由发育而具有良好的晶形。在一定温压条件下,流体和洞壁围岩不断相互作用,从而生成各种发育完好的矿物晶体。 海蓝宝石 碧玺 金刚石 彩钼铅矿 祖母绿 自然金 菱锰矿 绿松石 萤石 鱼眼石
个人分类: 鸿爪留影|1657 次阅读|0 个评论
慕尼黑之行 2009-05-25 14:15
taodeng 2014-2-9 23:39
慕尼黑之行 尽管德国的冬天也是寒冷的,但我从北欧的芬兰飞过来,却觉得在新年刚过到达慕尼黑的时候还相当的温暖。慕尼黑是德国巴伐利亚州的首府,德国的第三大城市,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8世纪的一个修道院,至今仍保留着许多中世纪建筑的典范。尽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但慕尼黑已尽可能地按照原样非常杰出地重建。同样在二战中受到很大损失的国立巴伐利亚古生物与地史博物馆,也在战后得到很好的恢复,慕尼黑的这个博物馆正是我此行的目的地。 巴伐利亚博物馆保留着不少早期在中国收集的哺乳动物化石标本,特别是舒罗塞研究过的材料。虽然巴伐利亚博物馆在二战期间丢失了许多标本,但那些由哈贝雷尔在中国的中药铺购买的“龙骨”仍然保管得很好。巴伐利亚博物馆的标本是按分类保存的,有一间库房是哺乳动物标本,库房内依然是很老式的带抽屉的木柜,但标本放置得井井有条。并没有专门的标本管理人员,每个门类的化石由博物馆内从事相应研究的研究人员整理,他们对标本的情况都相当熟悉,向他们查询任何一件标本都能给你清楚的信息。我需要看舒罗塞1903年研究的中国犀科化石标本,尽管都是一些单个的牙齿,但我要看的每件标本都能找到。我一到博物馆,管理人员就给我一大串钥匙,有图书馆、复印室、修复室,最重要的就是标本室的钥匙。这样,我可以在任何时间去需要去的地方,当然,我在标本室里花了最多的时间,这里不仅有德国的化石材料,还有其他国家的化石和模型。我第一次去标本室,他们就让我看了博物馆引以为骄傲的来自希腊匹克米的灵长类头骨化石。 巴伐利亚博物馆是一个涉及地球生命多样性和发展历史,以及地球系统与生物界相互关系的研究和科普中心,它是巴伐利亚负责化石发现的国立研究机构。巴伐利亚博物馆与慕尼黑路德维希·马克西米连大学的古生物和地史学科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也与一些私人社团有良好的关系。慕尼黑大学以前的古生物和地史研究所,即现在的地质和环境科学系的科学家花费了很多的时间来支持博物馆的工作。博物馆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如图书馆和修复室的工作人员同样非常重要。 在博物馆内的古生物学家主要研究的是古动物和古植物的分类、系统发育、进化、生物多样性、地层、古生态等问题,也包括地质演变,特别是巴伐利亚的区域地质问题。这些研究工作一部分由地质和环境科学系的研究小组完成,也有德国国内和国际的研究人员参加合作研究。博物馆的工作还包括化石材料的发掘、采集、修理、保护、资料整理等,以便为这个国立博物馆增添更多的内容。 博物馆就是专业科学家、记者和教师等知识分子、以及广大的公众对于科学研究结果的一个重要交流场所。巴伐利亚博物馆一方面出版两本专业的杂志,另一方面通过博物馆的展览对公众开展古生物学的教育。科普活动包括永久陈列、巡回展览、引进其他博物馆的特别展览、科学指南、通俗出版物和讲座等,还通过与学校的直接合作以及互连网进行更广泛的科普教育。 巴伐利亚古生物与地史博物馆的历史与巴伐利亚科学院的事业和发展密切相关,而巴伐利亚科学院是1759年在马克斯三世王子的支持下创立的。1826年,在卡尔·特奥多尔王子的关心下,属于他自己的首批采自曼海姆的化石材料得以收藏到慕尼黑大学中。到1843年瓦格纳被任命为国家和大学的古生物收藏品管理员时,这批材料正式独立出来,被命名为古生物博物馆。在齐特尔的领导和管理下,慕尼黑的古生物学在19世纪末获得了国际性的声誉。1890年巴伐利亚的地质收藏品与古生物部分合并,又收回了曾经独立出去的图书资料,并在1919年更名为“国立巴伐利亚古生物与地史博物馆”,成为当时欧洲大陆上最重要的专业博物馆之一。2000年古生物与地史博物馆和地质博物馆合并成为国立巴伐利亚古生物与地质博物馆。 从1920开始,巴伐利亚博物馆成为研究各个古脊椎动物门类的中心。大量野外考察以及地方矿业部门提供的标本材料使得博物馆的收藏得到更新和充实。在二战期间,为了防止盟军的炸弹袭击,从1942年开始这些藏品被运往巴伐利亚皇宫。不幸的是,1944年4月这个新建筑还是受到袭击而燃起大火,有不少标本被烧毁。战争结束后,博物馆组织了回归运动并集中了保存下来的藏品,从此栖身于瓦格纳大街10号从前的城市工艺美术学院的建筑内。尽管当时资金不足,博物馆在自己组织的发掘之外还尽可能地通过购买有价值的标本来增加收藏,微体古生物学和古植物学的研究开始得到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巴伐利亚博物馆开始强调对微体古生物学的研究,特别是在德国、奥地利、意大利的阿尔卑斯地区以及西班牙等地的白垩质沉积中发现的微体化石。 巴伐利亚博物馆的古生物部分陈列了各个门类的重要化石,不过在战争中失去的那些标本再也无法弥补。目前,博物馆拥有的大型标本超过150万件。而小型标本,如有孔虫、珍珠、花粉和藻类等,其数量已达到数百万件,无法给出一个精确的数据。博物馆特别注意收集巴伐利亚和邻近地区的化石,所拥有的最重要的藏品之一就是索伦霍芬化石,还有采自阿尔卑斯地区弗兰克-士瓦本汝拉和沃拉尔彭兰德斯磨拉石中的大量菊石。博物馆也收藏着欧洲其他国家一些经典化石地点的标本,尤其以希腊为代表,还有来自埃及、澳大利亚、巴基斯坦、南非和美国的材料,当然,早期来自中国的化石也在巴伐利亚博物馆的收藏之列。 来自索伦霍芬石印灰岩中的巴伐利亚始祖鸟是巴伐利亚博物馆鸟类化石收藏中最有价值的标本,其购买经费来自众多的捐助者。还有一根单一的羽毛也出自索伦霍芬,别看只是一根不起眼的羽毛,它可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化石。这根羽毛在1860年由迈耶描述,在那时被认为是地质上首次发现的鸟类存在的最早证据。 哺乳动物化石是巴伐利亚博物馆收藏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早期就得到很大的重视。随着筛洗方法的应用,哺乳动物化石收藏得到快速的增加。如在卡尔施茨帕尔腾富尔龙根的新近纪上淡水磨拉石河湖相沉积中,通过筛洗数以吨计的砂样获得了大量小哺乳动物化石标本,包括食虫目、啮齿目和兔形目等几个类群,它们对于古生物和地层的研究对比非常重要。还有在美因堡的桑德尔豪森地点的化石发掘活动持续了很多年,发现了几千件脊椎动物化石标本。 在地史和区域地质的收藏品中,除了岩石标本和不同时代的标准化石以外,还有各地区代表性的岩石地层剖面和钻孔岩心保存在巴伐利亚博物馆中。收藏的岩石标本都经过了严格的科学描述,成为在今后研究中有重要作用的对比标本。这些标本主要来自巴伐利亚各地,如弗兰克汝拉、诺伊尔德林格尔里斯、莫拉斯和阿尔卑斯地区,有些也来自邻国。 巴伐利亚博物馆是免费对公众开放的,而且每周还有专家为参观者讲解。每当这时都有成群结队的观众,主要是孩子们来到博物馆听讲解。与世界各地的其他博物馆一样,慕尼黑博物馆最吸引人的自然也是恐龙,在博物馆的中央大厅就有巨大的恐龙和其他爬行动物的骨架,半空中还悬挂着几只翼龙。巴伐利亚博物馆的哺乳动物动物化石也非常出名,比如在大厅中伫立在恐龙旁的嵌齿象骨架。嵌齿象是长颌乳齿象的主干类型,它们生活在中新世和早上新世,事实它们就是从早期乳齿象演变而来,特别的是体型已变得非常庞大。嵌齿象的下颌极大地伸长,上面有同样前伸的两枚象牙。它们的前面两枚臼齿,即第一和第二臼齿具有三对横排的锥形齿尖,经过磨蚀后就形成三排横脊,而最后的一枚臼齿,即第三臼齿在牙齿后部发育出一个后跟,从而变得比前面的两枚臼齿更长。当然,嵌齿象在活着的时候也有一条能伸能卷的长鼻子。 还有一种已绝灭的象更为特别,那就是在欧洲广泛分布的恐象。巴伐利亚博物馆虽然没有完整的恐象骨架,但在展厅中陈列着复原的恐象最特别的下颌骨化石。恐象站立时的肩高达到3米,甚至更高。恐象之所以能够自成一类,是因为它们的头骨和牙齿与其他的长鼻类动物相去甚远。恐象的头骨比较扁平,而在进步的长鼻类中头骨却比较高,尤其重要的是恐象的头骨上没有象牙,即没有变大的上门齿,不仅没有变大,所有的上门齿都消失了。更特别的是恐象的下颌上有两个大象牙,它们不像其他长鼻类的下门齿那样是向前伸,恐象的这两枚下门齿从颌前端向下弯曲,再向后弯向身躯,看上去像一对大吊钩。恐象的这对奇怪的象牙有什么作用呢?因为在现生的动物中找不到这样相似的牙齿,所以尚不能得到肯定的结论。有些古生物学家认为恐象用它们的象牙来挖掘泥土,从中拉出草根或整棵植物来食用,就是说把象牙当锄头用。而一位古生物学的老前辈还有一种普通人难以想象的推断,他认为恐象生活在河里,晚上当它们在水中休息睡觉时,就用这对大吊钩似的象牙钉在岸边的泥土中,以免在睡梦中被水流冲走,就是说把象牙当锚用。在恐象的大多数牙齿中,每枚牙齿的齿冠上都有两条锐利的横脊。 博物馆大厅里的一具完整的大角鹿化石也常常吸引参观者的注意。在地质历史中,随着鹿类体型的增大,它们的鹿角也不断增大,在更新世的大角鹿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最大的鹿角从一端到另一端可以达到2.5米,每一个鹿角都有一个人那么长,有这么大的角它们还能把头高高抬起真是奇迹。在发情期,雄性大角鹿为了周围的雌性配偶而撕打,胜者将得到所有的雌鹿。打斗使大角鹿筋疲力尽,这常常导致它们觉察不到自己已经落入到了食肉动物或者人类的危险威胁之中。更新世的原始人类使用的不是力量而是智慧,与动物捕食者不同,人类把大角鹿赶到树丛里,在那里它们的大角被树枝缠绕就无法逃脱了。 巴伐利亚博物馆有丰富的犀科化石收藏,在展出标本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在欧洲,犀科在早渐新世以龙佐犀的首次出现为代表,这是一种最普通并被人们了解得最清楚的欧洲渐新世小型犀牛,巴伐利亚博物馆就展出了保存相当完整的龙佐犀下颌骨化石。博物馆中的犀科化石包括了在德国以及其他国家发现的各个主要的类型,如从晚渐新世开始出现的无角犀和并角犀,它们分别是中新世真正具四趾型前肢的无角犀谱系和大型半水生的矮脚犀谱系的祖先。并角犀和矮脚犀是具高冠齿和河马型身体的大到很大的犀牛,它们的肢骨缩短的程度虽没有达到北美远角犀的水平,但仍然像远角犀一样具有相似于河马的水生食草生活方式。最早发现于德国中中新世的小型短腿的三趾犀牛奇角犀,在中、晚中新世达到它的顶峰,这种犀牛的分布远至印度和中国。双角犀出现于早中新世,其体型中等,具有善跑的长腿,颊齿低冠,它在西欧和土耳其的中中新世地点占统治地位,并残存到晚中新世。在巴伐利亚博物馆还能看到其他德国的犀科化石,如稀角犀、原无角犀、近无角犀、武无角犀、并角犀、比角犀和拉氏犀等。 慕尼黑还有很多博物馆,据称有46所博物馆和收藏室,以及70多座绘画陈列馆,融合了整个欧洲的文化精华,呈现在人们面前。在周末想休息一下,特别是星期天巴伐利亚博物馆闭馆的日子,我就去参观其他的博物馆。对我而言,首选的就是旧美术馆,这里展示有从14世纪到18世纪的许多欧洲名画,因其收藏有众多名家,如丢勒、伦勃朗、鲁本斯和达芬奇等的作品而成为了闻名世界的陈列馆,所收集的鲁本斯绘画堪称世界之最。在旧美术馆对面的新美术馆也不容错过,在这里可以看见19世纪的欧洲绘画和雕刻艺术品,囊括了印象派、现代派和象征主义作品,但我喜欢的作品不多。实际上,巴伐利亚博物馆所在的国王广场周围被认为是慕尼黑艺术珍品最集中的地带,如古物馆和雕刻馆,收藏了大量的希腊、罗马的花瓶、陶瓷、玻璃器皿和雕像等。伦巴赫别墅现在是慕尼黑市立美术馆,主要展示15至20世纪慕尼黑画家的作品。 我也很喜欢去慕尼黑的各处名胜,除了那些风格独特的古建筑,英国公园最吸引我。从18世纪末期起,英国公园就成为了慕尼黑人休闲放松的绿洲,它以其约340公顷的占地面积成为最大的城市公园之一,甚至比纽约中央公园还大。园内奇妙的砧木、优雅的希腊神殿、漂亮的露天花园啤酒店和有趣的中国宝塔使这里成为重要的旅游景点。我第一次去英国花园是在一场大雪之后,大地一片银妆素裹,尽管天气非常寒冷,公园仍然有许多游人。湖泊还没有完全结冰,成群的野鸭和其他的水鸟在一小片水面上嬉戏。在公园旁的伊萨尔河水闸口,一个顽强的赛艇爱好者正在逆流冲浪而上。我当然要去看中国宝塔,它原建于1791年,仿照苏州园林建筑的风格。宝塔在二战中也被摧毁,现在的宝塔是1952年重建的。 在慕尼黑冬天最冷的时候,迎来了中国的春季。巧的是,慕尼黑的狂欢节正好与中国春节同时。早上我还是去了办公室,一会儿有人推门进来跟我打招呼,脸上画得五颜六色,还穿得稀奇古怪,真让我认不出是谁,最后才知道就是博物馆里很熟悉的人。原来还真不知道德国也有狂欢节,但想想慕尼黑狂热的啤酒节,那情景就跟狂欢节差不多,甚至被认为是全世界最大的民间狂欢节。慕尼黑的啤酒节是在9月末的两周内举行,据说每年都有超过六百万游客从各处涌来参加庆祝活动。可惜我来的时候是冬天,看不到啤酒节的盛况。那么,慕尼黑,下次我是否该在秋天的时候再来?
个人分类: 考察随笔|4084 次阅读|0 个评论
冰河来客 2009-05-11 08:56
taodeng 2014-2-9 23:19
北京 崇文 自然博物馆 两具几万年前的西伯利亚猛犸象木乃伊来到了北京,静静地躺在零下15度的冷冻屋里接受穿越时空的目光。在第四纪冰期最为寒冷的气候中,猛犸象在欧亚大陆和北美到处漫游,最长可达一米的蓬松皮毛和10厘米厚的皮下脂肪是猛犸象抵御严冬的装备。尤加吉尔的毛发不长,说明它死于夏季,那时解冻的沼泽地成为了猛犸象可怕的陷阱。 肉身不腐 40岁的尤加吉尔和3个月的欧米亚空 陪伴猛犸象的披毛犀 在东北发现的猛犸象牙 昨日重现
个人分类: 鸿爪留影|1814 次阅读|0 个评论
恐龙墓地 2009-02-02 10:44
taodeng 2014-2-9 22:45
四川 自贡 大山铺 如此众多的恐龙长眠于此,自然而然地引起各种各样的猜测。其实,这里不过是侏罗纪时代一条河流的回水沱,那时的恐龙们就在河边栖息觅食,死亡后的遗体被大水冲入河中,泥沙再把它们掩埋在河漫滩里。人们在无意中打开了恐龙墓地的一角,然后古生物学家发掘出更多的恐龙化石,一些还保留在原地,一些被修复成壮观的骨架。
个人分类: 鸿爪留影|1812 次阅读|0 个评论
萨瓦德尔小城 2008-11-19 10:31
taodeng 2014-2-9 22:25
萨瓦德尔小城 萨瓦德尔是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的一个小城,位于巴塞罗那西北约40公里的地方。在地理位置上,萨瓦德尔位于圣略伦斯山脉东南巴耶斯深切构造中的里波尔河谷内,其实巴耶斯一词在西班牙语中就是河谷之意,里波尔河从东北到东南贯穿了这个城市的范围。萨瓦德尔总的来说是平坦的,但缓缓地从北部向南逐渐降低,它的最高点在西部,而东部的里波尔河左岸是一片崎岖的低地。城市的海拔高度还不到200米,位于里波尔河右岸的阶地上,略微延长地沿从北向南的方向展布。 萨瓦德尔最早只是形成于罗马时期的一个伊比利亚村庄,早期在这里定居的人群是农民,直到12世纪仍然还是一个村庄,只是到了公元1111年这里才有了现在的名字萨瓦德尔。萨瓦德尔是蒙特卡达家族的采邑,但在14世纪时成为西班牙王国的一部分。作为一个工业化的地区,萨瓦德尔的纺织品在波旁王朝时期进入了西班牙王国,这是小城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萨瓦德尔旧城的中心是有城墙的,它位于现在的广场大街和曼雷萨大街之间,形成被称为兰布拉长街的一部分,兰布拉在西班牙语中是林荫大道之意。萨瓦德尔的兰布拉大街沿平行于里波尔河的方向穿越整个城市,宏伟的圣费留教堂就位于大街的旧城部分。萨瓦德尔的这条林荫大道形成于19世纪,两旁的房屋大多是英国风格的。 要到萨瓦德尔去,巴塞罗那是一个重要的中转站。巴塞罗那是西班牙的第二大城市,是西班牙主要的工业和商业中心。巴塞罗那还是在西班牙有很大自治权的加泰罗尼亚自治区的首府,这使得它的地位更加独特。特别是巴塞罗那承办了1992年的第25届奥运会,更使它享誉世界。当我乘火车从马德里经过一夜的行程到达巴塞罗那时,马上就感到这里的浓郁的加泰罗尼亚风格:所有的公共标识上都写着西班牙文和加泰罗尼亚文两种文字,而传入双耳的人声已大多数是完全不懂的加泰罗尼亚语了。实际上,巴塞罗那是西班牙主要的港口之一,它在地中海边的有利位置使它对西班牙的海上贸易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西班牙的陆路运输受到伊比利亚半岛北部地峡的严重限制。 巴塞罗那是一座古城,根据传说,它大约在公元前230年由迦太基将军阿米尔卡·巴萨建成,当时称为巴塞诺,而人们现在有时也用巴萨来作为巴塞罗那的简称。巴塞罗那有许多纪念性建筑,包括由高迪始建于19世纪的独特的神圣家族教堂。20世纪的西班牙建筑家高迪不同寻常的建筑装饰着巴塞罗那城,很少有建筑师能与高迪对巴塞罗那的贡献相媲美。高迪的风格中跳动着想象的哥特式的影响和变异,可以用米拉宫和桂尔公园等建筑物作为代表,其弯曲立面的设计抛弃了直线而模仿生物世界。巴塞罗那尚未完工的神圣家族教堂也许是高迪最重要的作品,其镂空的尖顶是巴塞罗那天际线上最美丽的点缀。高迪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这座教堂的建设,一直工作到他在1926年过早地去世。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里,高迪住在教堂地下室的一间小屋里,全身心地投入这项工作。尽管在西班牙内战中高迪的建筑设计图被烧毁,但直到今天人们仍然忠实地依照高迪的风格来继续教堂的建设。巴塞罗那最古老的部分位于城市的海港附近,横跨古城区中央的著名商业街也称为兰布拉,这条林荫大道从海港延伸到城市的中心点加泰罗尼亚广场。 在巴塞罗那的一个矿物商店里看见有来自中国河南的恐龙蛋,还有贵州龙标本,并有详细的标签说明这个种的正型标本在中国科学院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也不算很贵,标价一千多欧元,也就一万多人民币,好象卖得比国内还便宜。此情此景让人感受到化石贩子的猖獗,并为我们国家重要古生物材料的流失而痛心。 从巴塞罗那到萨瓦德尔非常方便,有频繁的郊区火车往来于两地之间,全程时间不到一个小时,十多分钟就有一趟火车。铁路在巴塞罗那的一端直接连着地铁,而快到萨瓦德尔时铁路也钻入地下,直到城市商业区下面的中心火车站。现在的萨瓦德尔是巴塞罗那的一个的卫星城,它是重要的工业基地,这里的工厂生产化学品、电子设备、皮革制品、金属和纺织品。在这个卫星城里,巴塞罗那历史档案馆和萨瓦德尔历史博物馆为城市增添了文化气息。但对古生物学家,尤其是古哺乳动物学家而言,萨瓦德尔的克鲁萨封古生物博物馆是研究欧洲新近纪哺乳动物化石的圣地之一,这也是我此行的目的地。 萨瓦德尔的旧城以古老的石砌教堂为中心,地面也全是铺的花岗岩。市政厅是1559年的建筑,周围的街区也差不多的古老,有些建筑也许更古老,但都在正常的使用中。在节日里,家家户户都挂出了加泰罗尼亚的旗帜。市政厅上插着四面旗,分别属于欧盟、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和萨瓦德尔。市政广场在上午是一个蔬菜市场,中午就变成了鲜花卖场,晚上则又变成了咖啡广场。萨瓦德尔的交通很方便,除了有便捷地往来于巴塞罗那的火车,在它的郊区还有一个飞机场,停着不少小型飞机和直升机。萨瓦德尔饭馆里的菜单也都是用加泰罗尼亚文写的,与西班牙文大不一样,完全看不懂,也没字典查,我只好指着橱柜里的菜直接点了。这里真是处处体现加泰罗尼亚,随处可见加泰罗尼亚的红黄条纹旗。 萨瓦德尔的克鲁萨封古生物博物馆就坐落在小城广场的一隅,它的后面是一个小型的花园,里面的花草装点得格外宜人,与博物馆相对立于花园大门另一侧的是市图书馆。一走进博物馆,迎面映入眼帘的是一具三角龙的骨架,它已经成为萨瓦德尔博物馆的标志。不过,这具三角龙只是一个模型,是美国人送给萨瓦德尔博物馆的礼物。博物馆是一幢现代建筑,很漂亮,两层展厅也特别美观。博物馆一层大厅展览的都是爬行类化石,尤其是恐龙,在大厅的一角还有一个很大的野外发掘实景。博物馆二楼展厅陈列的是哺乳动物化石,它们绝大多数都采自萨瓦德尔所在的特鲁埃尔盆地。特鲁埃尔盆地的新近纪沉积物是河湖相砂砾岩,其中保存的化石都经过一定距离的搬运,所以大多是比较破碎的标本,很少有像中国的新近纪土状堆积中保存的非常完整的哺乳动物化石。但是,萨瓦德尔博物馆的陈列很有特色,破碎的标本都有一块画着完整动物轮廓的展板,标本就被显示在板上相应的解剖位置。实际上,萨瓦德尔博物馆的陈列主要就是哺乳动物化石,这是它的代表性特色,特别是新近纪的材料。当然,跟世界上其他的大博物馆相比,萨瓦德尔博物馆的标本还是很少的,而且没有一具完整的骨架。其实萨瓦德尔博物馆主要是一个研究性的机构,尽管博物馆的规模不大,但他们办的杂志很不错,是用加泰罗尼亚文命名的《古生物与进化》,据说曾被要求在上面发表的文章也用加泰罗尼亚文,但遭到大多数作者的反对而作罢,因为它也是一个国际性的杂志。 萨瓦德尔古生物博物馆在1969年由巴塞罗那议会授权命名为米格尔·克鲁萨封研究所,以纪念米格尔·克鲁萨封博士,它是一个加泰罗尼亚古生物遗产的研究、传播和保存中心,拥有相应的实验室和图书馆。克鲁萨封1910年就生于萨瓦德尔,他卒于1983年,被认为是20世纪西班牙古生物学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对古生物学有着不可磨灭的众多贡献。 萨瓦德尔所在的特鲁埃尔盆地的中新世陆相沉积中保存了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遗存,这些化石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被人所了解。克鲁萨封青年时代正是在萨瓦德尔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古生物学考察,并得到了与他同时代的博物学家、著名的加泰罗尼亚自然历史研究所的比拉尔塔的热情帮助。从1933开始,克鲁萨封和比拉尔塔密切合作,对古哺乳动物研究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工作曾因为西班牙内战而被中断,但从1940年他们又重新开始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把工作扩展到整个西班牙第三纪的多样的地质环境方面。1942年克鲁萨封和比拉尔塔对加泰罗尼亚的特鲁埃尔盆地进行了首次联合考察,1944年又对杜罗河盆地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接下来的一年他们考察了塞尔达拉的皮内奈卡盆地,1946年考察了埃布罗河盆地的西部,1947年考察了库特盆地的不同地带。他们在20世纪40年代的整个十年里发现了许多新的化石地点,在其中的几个地点后来进行了多年的发掘活动。 克鲁萨封和比拉尔塔的研究促使人们不得不重新考虑传统的中新世的陆相序列,发现需要对其进行修改。在1960年,他们确定了对陆相晚中新世的一个新的划分,即瓦里西期,并在1965年创立了吐洛里期,以取代先前使用的含义不太明确的蓬蒂期。克鲁萨封和比拉尔塔继续在伊比利亚半岛上进行中新世地层的考察和发掘,他们的研究对象同样地包括古近纪,并于1954年首次在皮内奈卡的始新世地层中发现了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遗存。克鲁萨封和比拉尔塔还对上新世和第四纪的地点进行了考察。 克鲁萨封和比拉尔塔描述了如此众多的西班牙陆相第三系中的哺乳动物化石,在经过几年的修订后成为欧洲最丰富的动物群之一。克鲁萨封1946至1948年之间在法国地质学会的刊物上发表了八本专著,他在西班牙建立的所有新种类几乎都是人们以前不熟悉的。克鲁萨封的这些成就得到了欧洲和美洲古生物同行的承认,对古生物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克鲁萨封得到的国际威望在他1952年发表其博士论文“西班牙的长颈鹿化石”时表现得更为明显,这项工作对欧洲中新世的古生物学研究来说是一个惊奇的出乎意料的好消息。 克鲁萨封一直在萨瓦德尔的博物馆中从事他的研究工作,并在1961年将其工作成果展示出来,萨瓦德尔的博物馆很快成为欧洲第三纪的研究中心之一。克鲁萨封所取得的伟大声望正是来自他在众多的野外考察中采集并保存在萨瓦德尔的著名的化石藏品。萨瓦德尔博物馆在50年代中期最值得称道的一件事是组织了由克鲁萨封指导的国际短期古生物论坛。这个论坛汇集了不同的古生物学家,聘请来的客座教授也受到公众的注意,论坛促使大家广泛地交流研究的成果和体会,特别是在生物进化的古生物证据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种短期论坛第一次在1952年进行,后来又分别在1954年,1956年和1958年成功地举办了三次。在那些年代这样的活动非常少,萨瓦德尔的论坛使相当多的古生物学家能够有一个国际交流的机会,它使所有的参与者都感到高度的满意。 克鲁萨封的研究成果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古哺乳动物学的知识,更精确地划分和对比了西班牙第三纪的地层,还对生物进化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克鲁萨封至少从1948年开始就不遗余力地为解答生物进化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他在各种会议、论坛和著述中详细阐明了他的观点。在克鲁萨封的进化论思想形成过程中,法国著名古生物学家德日进的观点对他的影响最大。在工作方法上,克鲁萨封被生物统计学吸引,特别是形态统计学,他在研究哺乳动物骨骼残片的种内形态变化方面取得了成功。1961年,克鲁萨封获得了奥维耶多大学古生物教授的职位,两年后调到巴塞罗那大学以接替去世的著名古生物学家巴塔列尔。克鲁萨封广泛的古生物研究工作在同行中得到高度的评价,他被巴西利亚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并得到法国、荷兰和西班牙等国最高学术机构的褒奖。 目前,萨瓦德尔博物馆的藏品中包括总数超过10万件的脊椎动物化石标本,许多采自特鲁埃尔盆地。大多数标本属于哺乳动物,主要生存于1500万年到200万年之间,萨瓦德尔的哺乳动物化石藏品在世界上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值得强调的是萨瓦德尔博物馆的灵长类化石收藏,它是欧洲最重要的藏品,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藏品之一。博物馆的专业古生物图书馆中至少包括两千卷专著和三万份其他的出版物。这里还保存着克鲁萨封博士的重要文件,包括他的通信和科学著作。萨瓦德尔博物馆收藏的犀科化石相当丰富,虽然标本大都比较破碎,但管理得非常好,清楚而有序,查找极其方便,管理人员会热忱地把你需要的标本搬到你的办公桌上。管理人员并非全职做标本的管理工作,实际上是由专业研究人员兼职的。 萨瓦德尔博物馆不仅是一个研究中心,它还是进行古生物和地质教育的重要场所。博物馆对来自中小学的参观者提供特别的导游服务,常常可以看见讲解员为那些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小朋友做不厌其烦的回答。博物馆还开展针对学校教师的咨询活动,并为生物和地理等方面的课程提供教学建议。最为周到的是,萨瓦德尔博物馆准备了包括文字说明、图片展示和复制标本等内容的关于人类进化的教学箱,免费借给各个学校进行巡回的教学活动。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和研究生们也定期到学校去为老师和学生作地质古生物方面的专题讲座。 每当看到一队队的学生走进博物馆,工作人员都感到非常的高兴。萨瓦德尔博物馆并非一个以赢利为目的的机构,它的专业人员通过科学的考察和研究丰富了古生物的知识,正是通过博物馆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大众,特别是青少年,使他们从小受到科学的熏陶,为将来更好地认识世界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也非常喜欢萨瓦德尔的克鲁萨封博物馆,它在这座小城安静的一隅,默默地为古生物学做着日积月累的贡献。
个人分类: 考察随笔|381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三晋春秋 2008-11-08 14:36
taodeng 2014-2-7 23:51
山西 太原 博物院 山西现在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煤都的称呼,其实在远没有发现煤炭之前,晋人已经很精致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光是看看那些青铜器,你就不得不佩服古代的先民比我们更有艺术的追求。山西的夏文化遗存灿若繁星,而大量青铜重器和完整城池的发现表明商王朝已将晋南作为经略的要地,周代的晋国有精湛的手工业自然不足为奇了。 鸟尊·西周 兽形觥·商代 彩陶罐·新石器 水瓶·新石器 鸮卣·商代 云雷地乳钉纹瓿·商代 玉鹿·西周 虎头匜·春秋 匏壶·春秋 饕餮纹卣·西周 杂技俑·北魏 观音菩萨五尊像·北齐
个人分类: 鸿爪留影|3306 次阅读|0 个评论
化石宝库 2008-11-04 08:11
热度 1 taodeng 2014-2-7 23:51
甘肃 和政 博物馆 临夏盆地处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汇地带,发育并出露距今约3000万年以来的新生代陆相沉积,其中富含哺乳动物化石。它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晚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最丰富的地区。已发现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包括晚渐新世巨犀动物群、中中新世铲齿象动物群、晚中新世三趾马动物群和早更新世真马动物群,尤以三趾马动物群最为繁盛。 一号馆 二号馆 铲齿象头骨序列 铲齿象骨架 陆龟 犀牛头骨 壁画 萨摩麟骨架 三趾马动物群埋藏 回廊 库房一角 和政羊雕塑
个人分类: 鸿爪留影|3616 次阅读|1 个评论
马德里之夏 2008-08-08 08:33
taodeng 2014-2-7 13:20
马德里之夏 飞机在马德里上空降低高度,可以看见有淡淡的云,其余就是碧蓝如洗的天空。向下望去,大片大片的土地呈现着收割后的金黄色,这就是典型的地中海地区的夏天景色。除了北部沿海岸一带较为潮湿和凉爽,西班牙的气候明显炎热并缺少足够的降水。中央高原在夏季是如此的干旱,以至几乎所有的溪流干涸、土地开裂、旱灾频发。西班牙大多数地区的年降雨量少于610毫米,北部山区相对要潮湿一些。在中央高原的心脏马德里,冬天的寒冷足以使周围的河流结冰,而在夏季的温度可以高到42度。相反,南部地中海沿岸的马拉加冬季的平均温度达14度。 我正是在炎热而干燥的夏季来到马德里,深有感触的是,整个夏天似乎就没有下过一场真正的雨。有一天早上起床时看了一眼窗外,见天空有厚厚的云层,心想今天终于有可能要下雨了,准备上班时还特意带上了雨伞,可当走出旅馆一看,又已经是阳光灿烂,降水概率是零。马德里郊外就是茂密的森林和一望无际的草地,还有鹿这样大型的野生动物在其中出没。在夏天里,草地全是枯黄的,这就是地中海气候,夏季是旱季,草都干死了。西班牙朋友告诉我,这里的降雨集中在冬天,那时草又绿了,这真是奇特的景观。 作为一个古都城市,马德里以它独特的魅力和怡人的文化生活而闻名于世。在公元十世纪,摩尔人的一个叫马格里特的要塞最早建于这个海拔656米的地方。西班牙基督徒在一个世纪后占领了这个城市,但马德里直到1561年才变得重要起来。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选择它作为国家的首都,主要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非常接近这个国家的中心。尽管西班牙内战给这个城市留下了沉重的伤痕,但十六世纪以来的一些历史建筑仍然优雅地排列在马德里老城区的街道两旁。而现代的马德里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城市,具有宽阔的林荫道、宏伟的新古典主义建筑和壮美的广场。 我到马德里来的目的是要观察和对比西班牙新近纪的犀科化石。西班牙分布着众多的新近纪盆地,包含了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马德里的国家自然科学博物馆就收藏了大量这一时期的化石标本,不仅有西班牙的实际材料,还有不少欧洲其他地点重要犀科化石的模型。在博物馆的工作使我得到很大的收获,对欧洲新近纪的犀科化石有了直观的认识,这种认识比从描述和图版上得到的要真实可靠得多。 国家自然科学博物馆位于马德里的阿瓦斯卡尔大街2号,它是西班牙科学研究高级委员会的下属机构,不仅担负着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还收藏着大量的重要标本,开展了针对大众的科普和教育活动。博物馆所有活动的共同目的是促进对自然界生物多样性更完整的了解,普及保护自然环境的基本知识。博物馆通过传播这些知识,希望得以增强社会对科学的理解、提高大众对自然遗产的欣赏水平。在对生物和地质多样性以及产生这些多样性的进化机制的研究方面,国家自然科学博物馆是西班牙国内一个领先的学术中心。此外,这个博物馆在培养进行高水平研究的青年科学家方面扮演了重要的教育角色。 今天,国家自然科学博物馆收藏的标本超过了600万件,拥有西班牙最全面的自然科学藏品。这些标本对研究人员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材料,也是科普展览的物质源泉。这些藏品基本上来自地中海地区,但也包括在历史上的探险中从受西班牙影响的地区,如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采集的重要标本。博物馆还拥有文献丰富的自然历史图书馆和档案馆。博物馆的主要研究和科普活动包括生物多样性、动物生态、古生物、火山、以及地质历史中的气候环境变化等等。 国家自然科学博物馆具有悠久的历史。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三世在1772年敕令建立皇家自然历史陈列室,陈列室在1773年落成于马德里阿尔卡拉大街13号,在1776年作为博物馆向公众开放。1815年陈列室更名为皇家自然科学博物馆,1913年改为国家自然科学博物馆。 皇家自然历史陈列室最初的藏品由一个住在巴黎的西班牙商人达维拉所拥有的杰出收藏和图书组成,他在1771年通过学识高深的奥古斯丁僧侣弗洛雷斯和大臣德格里马尔迪的引见将它们献给了西班牙王室,达维拉也因此被授予博士之名。他的藏品包括几千件矿物、植物和动物标本,还有不同文化和时代的器具、武器、陶瓷艺术品,来自各个大陆的水晶和宝石,古代青铜器、雕刻和勋章,以及各个国家和流派的杰出艺术家的油画、微雕、素描、水彩和珐琅饰品。 陈列室的收藏中很快增加了维苏威火山岩、塞纳陨石、王室捐赠的贵重珠宝、阿尔库迪亚的第一批考古珍品、来自西班牙不同地区的树木、大理石和矿物、还有植物、种子、贵金属、贝壳,以及来自美洲和远东的文物等。达维拉还根据自己的专业方法制作的不少动物标本。西班牙本土和海外殖民地人士的捐赠迅速地使陈列室的藏品丰富起来。一个名叫希尔的机敏的街道清扫夫所发现的纳瓦塞拉达斑岩是这一时期陈列室的新奇标本之一。与此同时完成了一具完整的印度象骨架和一件印度象的剥制标本,还有一件由阿根廷传教士赠送的大型雕齿兽化石标本也成功地装配为骨架。我发现这三件作品至今还陈列在国家自然科学博物馆里。 皇家陈列室从一开始就非常注重研究成果的发表,其最早的出版物是现代科学诞生以前在自然历史方面最好的记述,这就是在1784年和1786年出版的精装文献卷。博物馆还保留着描述巴拉圭和拉普拉塔河鸟类的早期手稿,它在1801年首先以法文出版,随后在1802年用西班牙文出版。这一时期出版的其他著作还包括鱼类素描手稿以及阿尔卑斯山横剖面和地质图手稿,后面一项成果在1993年增补了一些新内容以后重新出版。从1799年直到1804年,皇家陈列室出版了《自然历史年鉴》。在1912年,国家自然科学博物馆的系列著作第一次出版,紧接着用希腊神话中黎明女神厄俄斯的名字命名的杂志在1925年出版,而古生物和史前研究委员会的集刊在1915-1934年期间出版。 皇家陈列室在法国1808年入侵期间不得不关闭。它不仅被拿破仑的军队在1813年开始的撤退中抢劫和盗窃,而且陈列室自己的一个法国动物标本剥制师也参与了掠夺。在1814年,陈列室重新开始了它的活动,并要求法国政府归还被偷走的物品,但到次年仅有一部分物品被归还。 1815年当陈列室更名为皇家自然科学博物馆后与植物园、矿物学研究部和化学实验室的藏品合并。天文台也加入进来,并创立了以下的学校: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矿物学和矿业科学、植物学、动物学和农业科学。1818年化学家、画家和作家米耶格出版了《漫步马德里自然历史陈列室》一书,这是一本新颖和有趣的博物馆参观指南。博物馆自1887年搬入了建于马德里赛马场高地的建筑物中,直到今天这座建筑物仍然是博物馆的一部分。在19世纪晚期,博物馆的藏品在质量和数量两方面都得到提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陨石、硅藻和昆虫标本大量增加。 博物馆的研究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包括在研究矿物结构方面对放射技术的应用、国家地质图的测绘、地质构造和地貌学研究、古生物学发现、遗传学探索、原生动物的运动生理学、后生动物的组织学,以及为林业部门所做的森林害虫的研究和防治。博物馆的一系列研究工作极大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同时,根据研究成果还出版了一批重要的著作,包括伊比利亚动物志,以及哺乳动物、鱼类、双壳类和直翅类昆虫目录等等。博物馆还在人类学和史前考古学方面的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国家自然科学博物馆的展览陈列一直有非常高的质量。从1911年贝内迪托进入博物馆担任动物剥制室的主任开始,制作和装架了顶级的大型哺乳动物标本,创建了大量精巧的展览范例。在动物学家的大力帮助下,贝内迪托成功地给予制作的鸟类和哺乳动物标本以运动和生命。在自然界拍摄的照片和高度细节的图解的引导下,贝内迪托在陈列箱里创造了非凡的自然物的复制品。通常,他将这些动物分组,不仅布置出单一的生物行为场景,更重要的是将它们置于艺术的氛围之中。贝内迪托后来将他的技艺传授给更多的动物标本制作者,使博物馆的展览一直能够保持高水平。 在1913年,马德里的国家自然科学博物馆是当时世界上仅有的8个同类博物馆之一。卡内基赞助了一具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梁龙的骨架复制品,这是一种在怀俄明发现的侏罗纪大型食草恐龙,这个巨大的骨架至今仍然是博物馆的重要展品之一。然而,1936年的内战迫使博物馆不得不再次关闭。在这一时期,博物馆员工的数量急剧下滑,藏品经受了严重的混乱和损坏,还有许多完全丢失了。 内战后国家自然科学博物馆得到了复新,特别是在结束了佛朗哥的独裁统治之后,迎来了博物馆的全盛时期。今天的马德里国家自然科学博物馆包括5个研究部门:古生物学、进化生物学、生物多样性、地质学和火山学,还有两个野外工作站。博物馆拥有的档案和图书也大幅度增加,对公众提供的文献和咨询服务更加全面。我在博物馆看到,所有的标本都得到妥善的保管,不同的藏品都有专门的保管员,包括矿物和岩石、古无脊椎动物和古植物、古脊椎动物、哺乳动物和鸟类、鱼类、以及爬行类等各个收藏部门,每个部门都有专用的修理和修复实验室。博物馆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面向公众的展览,有开发、设计、剥制、评估和出版各个办公室服务于博物馆的展览陈列,还向公众,特别是学生提供信息、课程和媒体服务,并开展广泛的与自然科学相关的教学和文化活动。 马德里的国家自然科学博物馆现在扮演着保存自然界标本和自然科学文献双重作用的国家中心的角色。它不仅通过研究取得自然科学方面的新知识,还要通过展览和教育课程来传播这些知识。我在马德里博物馆工作期间,在休息的空闲时间总是留连在博物馆美妙的展览陈列中,特别是南翼的地球和生命历史、北翼的自然的韵律,以及重建的皇家自然历史陈列室三个部分的永久性展览尤其吸引我,真是百看不厌。生命历史的展览主要是通过古生物标本来实现的,包括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化石。在西班牙发现的白垩纪的鸟化石是一件重要的展品,不过材料相当破碎,做了一个复原模型,用现代鸟羽粘成的,很形象。而对公众最具震撼力的就是巨大的梁龙、雕齿兽和猛犸象骨架。博物馆门前的露天的岩石花园展览中还有硅化木标本,常常可以见到来参观的小孩在这些古代树木上爬来爬去。博物馆前的花园中的鸟儿也不怕人。我中午常在博物馆外的花园旁的快餐店吃饭,我一边吃薯片,一边掰成小片放在桌子面前,麻雀马上飞过来叼走,当我脚下掉了一些土豆屑时,呼啦就飞下来了一大群麻雀,围着我的椅子转。所以,在马德里的国家自然科学博物馆里不仅能够看到凝固的地球历史,还能发现鲜活的自然生机。 马德里的博物馆很多,除了国家自然科学博物馆,国家考古博物馆中也收藏和展出古人类遗物和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西班牙的国家考古博物馆建于1867年,是一座巨大的花岗石建筑。在考古博物馆外的庭院里还有一个地下大厅,复制了著名的阿尔塔米拉史前壁画。明亮的色彩和神秘的形态是西班牙北部阿尔塔米拉史前壁画的特征,野牛和其他动物的图象保留在石灰岩洞穴的墙壁和顶板上,时间为公元前一万五千年至一万年。许多这样的绘画远离旧石器人类的生活场所,所以它们的作用可能是一种作为避难所的洞穴。这些作品一直使现代人困惑:为什么画它们?大多数信息似乎支持以下的结论:它们是为狩猎进行的一种巫术仪式,尽管这个假说也是有疑问的。 马德里还以拥有闻名世界的艺术博物馆——普拉多博物馆而骄傲。普拉多博物馆被公认收藏着世界上最好的西班牙艺术家的绘画作品,它是西班牙最重要的博物馆,收藏着近3000幅油画和许多其他的雕塑、素描、家具和装饰艺术作品,包括格里科、委拉斯凯支和哥雅的油画。今天的马德里依然聚集着许多西班牙最著名的艺术家和作家,受欢迎的剧院表演,包括露天歌剧、世界级的交响音乐会、年度艺术节和全国最大的斗牛场,奉献给马德里繁荣的文化氛围。 马德里,一个充满活力和惊奇的令人激动的城市。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西班牙悠久的历史、缤纷的文化传统和迷人的伊比利亚风情,而且对古生物学家而言,这里还是欧洲代表性的新生代陆相盆地。直到今天,马德里的城市建设中依然不时有哺乳动物化石发现的报道,这真是一个古生物研究的乐土。
个人分类: 考察随笔|3833 次阅读|0 个评论
榆社往昔 2008-06-29 22:42
taodeng 2014-2-7 13:10
山西 榆社 博物馆 榆社有一个很不错的博物馆,藏品丰富而珍贵,陈列展览也相当出色,是国内县级博物馆中的佼佼者。在这里不仅能看到历代的艺术杰作,还有久远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尤其是新近纪的三趾马动物群遗存。据说这里在商代是纣王叔父、太师箕子的采邑,所以古名叫箕城。春秋时自然是晋地,西汉称为涅氏县,而从隋开皇十六年就叫榆社县了。 凝固的生命 汉代的铜灶 欢乐的陶俑 受难的菩萨 斑斓的瑞兽
个人分类: 鸿爪留影|1952 次阅读|0 个评论
佛罗里达阳光 2008-06-10 08:55
taodeng 2014-2-6 21:14
佛罗里达阳光 塔拉哈西是佛罗里达州的首府,却是一个不大的城市,我要访问的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就在塔拉哈西。这是一座建在浓浓绿荫里的城市,除了市中心的一小片范围,整个城市就散布在广阔的森林中。塔拉哈西也有许多历史遗迹,有印第安人的,更有大量欧洲人殖民以来的产物。塔拉哈西的建筑都有很宽的间隔,城里只有一幢摩天大楼,就是州政府的新楼,而旧楼在其前方,现在是一个博物馆。市中心比较多的古色古香的建筑是教堂,都是比较小型的规模。州政府大楼附近就是一片建于18、19世纪的历史街区,全是殖民初期的建筑。所有建筑都在树木的掩映之中,市中心还可以看到很多古老的橡树,叙述着这里悠久的历史。 美国国家高磁野外实验室位于塔拉哈西郊外,离市中心有几公里的路,我就在这个实验室进行哺乳动物化石牙齿釉质的同位素测试分析。高磁实验室原来属于麻省理工学院,后来才迁到塔拉哈西,由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佛罗里达大学和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共同管理。利用哺乳动物化石牙齿釉质稳定碳同位素组成恢复过去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环境特征的方法近年来已得到广泛应用。这一方法的原理是食草哺乳动物组织,包括骨骼和牙齿中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与其取食的草本植物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密切相关,碳同位素将在动物的骨骼和组织中以固定的幅度富集。哺乳动物牙齿化石的釉质部分对成岩作用有极好的抵抗力,因此根据其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可以推断动物生活时期植物生态类型的分布情况。 高磁实验室每年都有一个公众开放日,我在这里时正遇上今年的开放日。其实这个实验室跟我有关的地球化学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它主要是物理学方面的,比如超导体的研究。开放日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一天的访问量超过4000人。我也花了一个小时到各处看看。很多实验吸引着观众,比如低温效应、显微成像、静电反应等等,还有月岩的展示。表现自己动手能力的地方也不少,大人小孩都跃跃欲试。塔拉哈西科学博物馆也有展品来参加这个开放日,带来的活体动物包括猫头鹰和蛇等。 尽管才是二月份,塔拉哈西的温度已经象夏天一样炎热,很多人都穿着短袖短裤,只是在下过雨的时候才会有些凉意。不过,毕竟春天刚刚到来,许多树木还没有抽出嫩芽,所以森林中还显得有些萧条。但树木相当密集,据说到夏天就变得密不透风了。高磁实验室周围的环境很好,到处都看到松鼠在跳,还有知更鸟在窗上撞来撞去,很想进办公室来的样子。很方便就可以走到林中散步,有时可以看见成群的白尾鹿在林中穿梭。 跟美国其他地方一样,塔拉哈西也是一个移民城市,有各种风味的餐厅。去过一家印度饭馆,装饰是典型的印度风格,熏香的气味飘过来,有些似曾相识的感觉。原来是西藏的记忆,那里也总是用印度香来敬佛的。 处理釉质样品的第一步是将釉质从牙齿上剥离下来,尽管有电动工具,仍然相当困难。比如三趾马牙的内芯部分,釉质被厚实坚硬的齿质包裹,要取出来简直太难了。象的样品最好处理,因为釉质非常厚,实际上采集的象颊齿碎片几乎完全是釉质层。犀牛的标本也相对简单,没有像马牙那样复杂的褶皱。把釉质样品磨成粉末也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因为釉质很硬,又不能砸,怕溅跑了。磨了一天,胳膊都磨酸了。但实验室的条件很好,什么材料都具备,各种手段也齐全,做起来虽然费劲,不过仍然可以说是得心应手。接下来处理样品的第一个化学步骤是用次氯酸钠去除掉有机质残留,然后冲洗过滤样品。刚开始操作起来不太熟练,逐渐就流畅快速了,只是从滤纸上再冲洗回试管的过程有点费事。上午做完这一步,下午在试管完全沉淀后,倒掉上面的蒸馏水,放入冰箱冷冻。随后就是将从冰箱中取出的样品放入冷冻风干机上彻底干燥成粉末。 做了一段时间的工作后,就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放春假的日子。春假的第一天,学生们像是一夜之间在校园里蒸发了一样,一个都见不到了。满校园里只有松鼠和野鸟在跑来飞去,甚为可爱。趁着安静,我也正好到学校四处都看一看。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成立于1851年,去校园的这一路到处散布着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以来的各种建筑。大学最古老的建筑就是建于1851年的一座英式红砖楼房,从那以后,整个校园的建筑都保持同样的风格,包括巨大的现代化橄榄球场也用红砖建成,而眼下还在施工中的医学院也是同样的红砖建筑。大学主楼前的中央喷泉环绕着红砖铺成的地面,而每一块砖都成为校友的纪念标志,刻着各人的姓名、毕业年份和所获学位。学校的运动区有田径场、网球场、篮球常、棒球场、游泳池等等,而最大的就是橄榄球场,环绕橄榄球场的一圈建筑则是学校的行政中心。令人惊奇的是还有一个马戏场,据说全美大学仅此一个。一切房屋都掩映在树林中,满地是绿草茵茵的花园。校园里随处可见几百上千年的古老橡树,至少是两人合抱以上的,枝繁叶茂,树枝上还挂满了松萝和蕨类。 天气出奇的好,我们就借着春假到海边去观景。从塔拉哈西出来奔西南方向就可以到达墨西哥湾,一路上的风景极好。沿途广大的范围都是森林,跑了一百多公里,还是在森林中穿行。我们一直沿去海边的州道前进,两旁连绵不绝的森林中间不时出现一些湖泊和沼泽。零零星星有一些住宅建在森林的边缘,这样的景观一成不变地直到海边。一座大桥跨过风平浪静、一碧万顷的海湾,可以看见海湾边有垂钓者。据说很好钓螃蟹,把一个鸡腿拴上绳子扔到水里,一会儿拉起来上面就有一只紧紧抱住不放的大螃蟹。海边的景物还是不断的森林,只是公路的另一侧变成了蓝天下的碧海,海滨的别墅都建成高脚屋,以防止海水上涨时淹没居室。 我们的目的地圣乔治岛是一个细长的小岛,它是这一线沿海岸延伸的三个障壁岛之一。岛上人不多,但有一座长长的跨海大桥将其与陆地连接。眼下这座桥是新桥,旁边的一座老桥在飓风中被毁,现在残余的部分成了垂钓者的好去处。上得岛来,建筑和环境更是一派热带风格。我们一直开车到岛的东端,这里是一个州立公园,或者说是自然保护区。圣乔治岛最出名的是它长长的沙滩,完全由纯白的沙子组成,据说曾获得过世界第一的沙滩排名。海边的一应设施俱全,但天气不算热,所以还没有人来游泳,只有不多的人在晒太阳。尽管只是沙子,为了保护自然生态,公园的路径都铺上了木板步道,而木板之外就建议大家不要去践踏了。 海边实际上也是一个野营地,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当然最吸引人的还是海滩本身。在碧绿透明的墨西哥湾海水映衬下,沙滩白得耀眼。海边更是一个动物的天堂。海水不断把各式各样的贝壳冲上岸来,只可惜风吹浪打,完整的贝壳不多。还有无数的水鸟在上下翻飞、前后奔跑,有海鸥、沙鹬、鹈鹕和白鹳。海鸥一大群一大群地在海滩上聚集,而沙鹬则忙忙碌碌地跑个不停;鹈鹕在空中飞翔盘旋,一发现水中有情况,就把长嘴瞄准,一个猛子扎下来;白罐懒洋洋地守在钓鱼人的旁边,希望能分一杯羹,也就是企求一条鱼。最让我们高兴的是看到了一群海豚在近岸的水中游弋,不时露出它们黑色的背鳍。在海滩的木屋里野餐还觉得非常冷,因为海风很大。有不怕冷的人穿着游泳衣在海滩上活动,不过在太阳底下是要暖和得多。 在春假的日子里我还去了盖恩斯维尔的佛罗里达自然历史博物馆,博物馆同时也是属于佛罗里达大学的。从塔拉哈西到盖恩斯维尔,先沿10号州际公路东行,而这条公路向西一直到洛杉矶。公路和中间的隔离带都相当宽阔,路两旁是茂密的森林。塔拉哈西附近有一些丘陵,到莱克城转而向南走75号州际公路,就完全变成了平原地带。佛罗里达是阳光州,也是橘子州,沿途可以看见大片的橘子果园。公路上不时有野生动物横穿,也有不小心丧命于车轮之下的,我们就看见路上有撞死的鹿和兔子。中午时分到达盖恩斯维尔,这里是一个十几万人的城市,佛罗里达大学宽阔的校园就掩映在绿树丛中。 我们先参观了佛罗里达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研究区。库房中的标本特别丰富,尤其是佛罗里达地区的化石最为齐全。博物馆的脊椎动物化石藏品中包括了各个纲的标本,以新生代的化石为主。藏品的90%来自佛罗里达的近1000个化石地点,其他化石地点包加勒比盆地和南美安第斯山脉。博物馆一共有40万件标本,其中有约200件正型标本,超过23.5万件已经编目,22万件已录入电脑数据库。佛罗里达博物馆的脊椎动物化石收藏包括了前佛罗里达地质调查局的藏品和佛罗里达大学动物学系的鸟类化石藏品,这些不同的藏品在上述单位中都分别保存了一个单独的目录。佛罗里达博物馆的化石收藏为研究美国东南部和加勒比盆地的新生代古脊椎动物学提供最完整的基础。从生物地理上说,这些化石记录了佛罗里达地区过去5000万年地质历史中的关键事件。我很关心犀牛化石的情况。北美的犀牛化石相当丰富,而佛罗里达的犀牛非常有代表性,当然也有其独特性。这里还有著名的古脊椎动物学家辛普森曾经工作过的房间,以及他留下的大量文献。 然后我们去博物馆对公众开放的展览区,这是在校园的另一个角落新落成的一座现代风格的建筑。一进门就是两具巨大的象的骨架,其中一具是在佛罗里达发现的猛犸象,与北方的猛犸象不同,这里的猛犸象没有长毛。 博物馆最吸引人的地方是热带蝴蝶雨林,这里有活的蝴蝶飞来飞去,实际上是一个蝴蝶温室。在蝴蝶雨林中青葱的植物和艳丽的花卉背景下,你可以面对面地观察在你头顶鼓动翅膀飞舞的奇异蝴蝶,温室中的热带和亚热带植物可以支持55到65个不同蝴蝶种类的几百个个体自由生活。游客可以在蝴蝶雨林的曲折小径上漫步,还可以在瀑布倾泻的水声中放松。被称之为“翅膀之墙”的陈列柜中展示了几千件色彩缤纷的蝴蝶标本,还有毛毛虫标本和蝴蝶照片,真是令人叹为观止。这堵墙是博物馆在鳞翅目和生物多样性研究方面的结晶,参观者还被允许从近处观看博物馆的科学家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鳞翅目研究机构中的工作过程。 古生物部分也是新近完成的陈列。一进去就可以看见几具张着血盆大口的鲨鱼,最大的口径起码有两米,口沿上镶满了巨大的尖利牙齿。进去后的陈列也很有特色,内容都是北美的代表性哺乳动物化石,几乎每具骨架都有对应的铜塑复原像。“生命和陆地的演变”展览依托博物馆全球性的化石收藏,浓缩了地球自恐龙绝灭以来6500万年的历史。展览以佛罗里达台地为主要场景讲述了这个引人入胜的故事,陈列的500件化石中超过90%都是真品,而且许多化石都是在盖恩斯维尔周围100多公里的范围内发现的。时间之旅从始新世开始,那个时候佛罗里达还处在水下环境,然后经过渐新世、中新世、上新世和更新世,直到1.4万年前人类初次出现在佛罗里达。佛罗里达最早的陆生动物和南、北美洲间的陆桥形成于约300万年前,5米高的地懒和半米高的马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人们还可以在网络上看到相关的内容,包括佛罗里达古生物和地质研究的历史综述和最新成果,还有新设置的数字图书馆,以及不断丰富的佛罗里达现生和绝灭动植物群的科学信息。 佛罗里达博物馆的其他展览也非常有意思。例如,“佛罗里达西北部的水流和野生动物”就表现了这个地区的独特环境,它是佛罗里达州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这里复制了真实大小的石灰岩溶洞,被布置成佛罗里达巨洞州立公园早春的场景。沼泽地带陈列了海岸平原的食肉植物,画廊中描绘了土著美洲人进行贸易的情形。参观者在模拟的海岸盐沼木板步道漫游,也能够看到著名的帝王蝶,它们在一年一度向墨西哥迁徙之前都会先到佛罗里达的西北海岸来采食野花蜜。 博物馆中也有专题的人文内容,“佛罗里达南部的人民和环境”陈列就展示了在这个地区生活了几千年的的卡卢萨、密科苏基和塞米诺尔等印第安人部落。这个展览是基于佛罗里达博物馆在考古和生态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提供了关于这些人民及其生活环境的有趣新知识。参观者可以看到全尺寸布置的红树林、水下景观和一座卡卢萨首领的房屋。展览包括了从博物馆收藏中精选出来的700多件物品,有日常生活用品,如卡卢萨人的贝壳工具和渔具,还有真正的艺术杰作。 博物馆入口南边的花园被命名为化石植物花园,里面栽种了许多被称为活化石的现生植物,包括苔藓、西米椰子、龙鳞榈、锯齿蒲葵、海岸泽木、银杏等,它们的祖先都生活在几百万年前,在世界各地都曾发现它们的化石。花园里也有真正的化石,那是一株1800万年前的柏树。 回到塔拉哈西的第二天气温突然变得很低,房间里要开暖气才觉得好过一些,真是奇怪的天气。不过报道也说这是不正常的现象,比往年同期的温度要低10度左右。而寒流过后气温很快回升,又热得只能穿衬衣了。我回到实验室准备更多的样品。现在技术已经很熟练,可以把釉质碎片分离得相当干净。上次冷冻干燥的样品已经完全变成粉末,然后进行加入溶液的步骤,再清洗过滤干燥后就可以到质谱仪上测定同位素。现在测定碳同位素已不再用液氮制备二氧化碳,而是用氦气带动二氧化碳到质谱仪中。全部过程用电脑控制,样品只需微量,一次可测88个样品。做完了这些样品,我在塔拉哈西的工作就告一段落了。 离开塔拉哈西的日子是在晨雾朦胧中起飞的,可以依稀看见下面都是黑郁郁的森林。我要去纽约转机,所以一直向北飞。当从温暖的塔拉哈西来到还在严寒中的纽约,大地一片银妆素裹。哦,真怀念佛罗里达灿烂的阳光。
个人分类: 考察随笔|35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加州春雨 2007-09-11 09:12
taodeng 2014-2-5 23:46
加州春雨 到洛杉矶的第一个早上还有些时差反应,凌晨4点以后就睡不着了,听到外面有哗哗的雨声和隆隆的雷声。据说加州下这样大的雨非常少有,在这个初春的季节听到雷声就更罕见了。这是周末,早晨我们从70公里的郊外开车到城里还不算太堵。雨越来越大,快接近城市的地方汽车又密集起来。加州的太平洋沿岸是地中海式气候,两旁的山上都长满了树木和绿草,但到夏天草木就枯萎了。 美国西部古脊椎动物学家协会的年会在洛杉矶自然历史博物馆内召开,会议大约有50人参加,我是第八个做报告。加州的特别之处是要求在进行建设施工之前都必须有化石考古已完成的许可证,所以有很多私人开的公司也进行这项调查,因此这里从事古脊椎动物工作的人还不少。不过,有些人仅仅是做鉴定性的事务工作,这从他们的报告也可以反映出来。当然,会议的大多数报告都很有意思,我也从中受到不少启发。 下午返回郊外时雨又大起来。加州本是很干旱的地区,夏季是旱季,而雨季在冬天,但通常的降水也不多,像这两天持续的大雨是很少见的现象。从今天会议上的报告看,许多研究者在加州的化石地点都是干旱的沙漠,只有太平洋沿岸地带是例外。 会议第二天安排的野外考察地点在洛杉矶的东北方向,有两个半小时的高速公路车程。早上依然在下雨,有些山区的路段雾还很重。春天来了,路旁的很多草和树都开着各色的花朵。翻过太平洋沿岸的山脉,其东界是以圣安德烈斯断层为标志,我们就进入了著名的莫哈比沙漠。虽说叫沙漠,但没有看到通常的沙漠那样的沙丘,实际上应该叫荒漠。山丘上已是完全不同于滨海区的景观,而在极为平坦的盆地内,是一丛丛典型的干旱荒漠植物,特别是约书亚树,长着剑麻一样的叶子,末梢尖锐而坚硬,我想印第安人当年可以直接用它来做箭了。 莫哈比沙漠中有美国极为重要的爱德华兹空军基地,许多重要的航空试验在这里进行,它也是航天飞机的降落地点之一。沙漠中还有一个巨大的民用机场,并非供旅客使用,而是航空公司的专用停机场,那些暂时不用的民航飞机就停放在这里,从这里停放的飞机数量可以反映出航空市场的景气与否。 考察地点就在莫哈比沙漠边缘的红石峡国家公园内,位于内华达山脉最南端与埃尔帕索山脉交汇处。除了有代表性的沙漠植物,红石峡国家公园的地貌也具有典型的美国西部风格。砂岩层被垂直风化成一个个突出的岩石柱,很具观赏性,所以这里也是许多西部影片的外景拍摄地。公园还是一个露营地,许多家庭拉着房车到这里来度假。这里包括一个越野摩托车的活动场,能听到不间断的马达轰鸣声。 红石峡是一个天然的地质课堂,它的独特的悬崖展示了复杂和多变的地质历史。被深深侵蚀的岩石由于干旱的环境而被暴露,乍眼看过去几乎没有什么植被,非常便于进行深入的观察。早在20世纪初期这里就发现了化石,由洛杉矶博物馆进行的持续多年的采集获得了北美西部地区的丰富动植物化石记录。由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和进化生物学家共同进行的研究使这个地区的岩石和化石成为北美同一时期的对比标准。 火山喷发、盆地沉积、断层活动塑造了红石峡地区独特的地质历史,它涵盖了北美5亿年来的演变过程。对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来说,最感兴趣的是一套1500米厚的含化石连续沉积,它被命名为鸽泉组。这套地层由河流沉积、湖相粘土和火山灰组成,一层一层堆积在很多年前曾经存在的谷地中。持续的压力使这些沉积物变成了石头,古代树木的花粉、叶子和树干以及古代动物的骨头被掩埋在这些沉积物中,最后形成了古生物学家今天研究的化石。这一带沿圣安德烈斯断层频繁发生的剧烈地震使早期的谷地整体抬升。随着抬升的缓慢进行,不断的侵蚀使坚硬的岩石风化。抵抗力较强的岩石形成今天在红石峡看到的悬崖,而不耐风化的部分就形成了这里的荒漠地带。 对我们而言,这里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哺乳动物化石地点。鸽泉组形成于1400万年以来的新近纪,含有距今1200~700万年的晚中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包括已绝灭的象类、犀牛、三趾马、骆驼、剑齿虎和豪食犬等。在国家公园的管理所,可以看到一些当地化石的陈列。这里最出名的就是大量的骆驼化石,从小到大有好几个种类,最大的将近5米高,跟今天的长颈鹿类似。还有一些小动物,如原臭鼬、鳄蜥和鼩鼱等。 古生物学家在鸽泉组中发现的已绝灭的动植物化石超过100种,正在进行的研究中还不断有新的动植物被报道。通过花粉化石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对这个地区古代植物的认识。对马类化石牙齿釉质中稳定碳同位素的测定和对硅化木中细胞显微结构的分析,指示了亚热带干旱植被最早的扩散。精确的地质填图与地球物理测年相结合,使古生物学家能够确定在红石峡发现的不同化石的时代。在此基础上,可以恢复各类动物在过去几百万年以来的进化轨迹。将鸽泉组中的化石与遥远的亚洲的化石进行对比,让古生物学家了解到动物在这两个大陆间的迁徙过程。将动植物化石组合与相似的现代群落进行对比,可以再造古代的生态环境。对鸽泉组中古土壤同位素的研究,还为古环境的恢复提供了独立的证据,而环境的改变正是生物进化的最大驱动力。 我们先爬上一个制高点,观看周围地层的全景。来的人很多,长长的队伍沿山脊向上攀登。这条山脊是用洛杉矶博物馆一个退休研究员的名字命名的,他长期在这里做研究工作,今天他也特地赶来为大家带队讲解。不光是有专业人员来考察研究,洛杉矶博物馆每年还组织业余会员到这里来进行发掘活动。一个周末150美元,包括两天的发掘和一晚的露营,参加者非常踊跃。 了解完红石峡地区的地质情况后,我们就开始寻找化石。天气特别好,早上的大雨在我们进入莫哈比沙漠后就停止了,到了国家公园已是一片阳光灿烂。这种天气应该是最容易发现化石的,因为雨水会把化石从地层中冲刷出来,太阳晒干地面后就能够清楚地看到。果然,大家发现了不少化石,但多数是比较破碎的骨头,有些也有鉴定价值,被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记录后包好带回去。我们去了好几个化石地点,但化石多的地点很少。所以,要在这里工作,条件并不是非常好。不过,有多年的工作积累,也取得了不少的成果。我们一直干到下午4点,很巧,开始往回走时又下起雨来,虽然增加了行车的困难,但并没有耽误我们的野外考察,也算是非常幸运了。 确实很奇怪,天天都在下雨。这场雨对洛杉矶的影响不小,接下来的一天去参观沥青湖博物馆时沿路都可以看到塌方的路段。不过,海岸山脉上茂盛的植被也被充沛的雨水浇灌得更加郁郁葱葱。 佩奇沥青湖博物馆是洛杉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分馆,它就位于城市中心的汉考克公园内,而实际上洛杉矶自然历史博物馆最先就是由乔治·佩奇的藏品起家的。乔治·佩奇是加州一个成功的商人和一个热心的慈善家,是早期在沥青湖发现的化石的所有者,他后来不仅捐出了所有的收藏,还出资建立了博物馆。这真是一个奇妙的地方,在大都会的商业区有这样一个独特的化石点。沥青湖听说过不少,也知道其中有保存得很好的化石,但像佩奇博物馆这样的规模可能是最大的,这也是我第一次看见沥青湖。博物馆现在被包围在一片高楼之中,但它自己的面积也足够宽阔,所以并不显得局促。沥青湖的旁边是洛杉矶的艺术博物馆,有很多著名的收藏品,是美国西海岸最好的艺术博物馆之一。 我们先到沥青湖博物馆的园中参观。最大的一个湖由于这几天下雨,灌满了水,直接看不到沥青,但可以看见水面上到处都是冒泡的地方,显然是甲烷气体的溢出造成的。湖中和湖岸有两组乳齿象和猛犸象的雕塑,表现出当初大象陷入沥青湖时的情景。整个园中到处都有实际尺寸的动物雕塑,最多的就是地懒和剑齿虎,它们是这个地点发现的最有代表性的动物。洛杉矶博物馆的标志就是剑齿虎,加州的官方化石标志也是剑齿虎。园中还有很多较小的沥青坑,可以看见沥青正在渗出。每年在这些地点都有发掘,其中一个常年发掘的坑,即91号坑上已盖起了固定的建筑。 佩奇博物馆的建筑很有特色,轮廓呈一个正方形。中间的庭院是一个植物园,四周半地下的回廊就是化石展厅,而被绿草斜坡覆盖的裙边是博物馆的工作室和库房。博物馆的陈列相当出色,有许多完整的骨架,包括地懒、野牛、猛犸象、骆驼、剑齿虎、恐狼等等。沥青湖中发现的化石材料足够丰富,可以布置出高水平的展览,还有不少病理学标本。鸟类化石也非常丰富,大型猛禽的种类尤其多。甚至还在沥青湖中发现了一个早期印第安人的骨架。最让人震撼的就是满满一墙壁排列整齐的几百个恐狼的头骨化石,而这仅仅是博物馆收藏的这种狼的头骨的一部分。通过博物馆实验室的窗口,参观者还可以看到清洁和修理化石的过程。 沥青湖收藏品包括约350万件标本,代表了600多种动植物。这个地点的藏品中还包括地质样品、考古器物和历史文物,有一个图书馆和一个档案馆,以及与这个地点有关的通信资料等。这个地区渗出的沥青从史前时代就已经被利用,土著印第安人用粘稠的沥青做胶合剂和防漏物,洛杉矶的早期殖民者把沥青作为屋顶涂料、燃料和防腐剂。沥青湖所处的地方曾经是一个叫兰乔拉布尔的早期西班牙人村庄,化石的最早记录是在1875年发表的,但对其积极的收集从20世纪初期才开始。近10公顷富含化石的区域在1924年由土地的所有者艾伦·汉考克捐献给洛杉矶县。沥青湖地点在1940年成为加州的170号历史地标,在1963年成为美国的国家自然地标。它还在1951年成为北美陆生哺乳动物分期中兰乔拉布尔期的代表地点。 兰乔拉布尔沥青湖生物群是世界上最丰富和多样性最高的晚更新世陆相生物组合之一,包括60多种哺乳动物。它最为著名的是庞大的食肉类标本收藏,包括4000多个恐狼个体、2000多个美洲剑齿虎个体,以及大量山狗化石。沥青的保护使这些骨骼化石表现出精美状态,这个地点还有世界上最大的鸟类化石收藏。在20世纪初期主要注意大型化石标本的采集,但从1969年进行91号坑的发掘开始,包括微体化石在内的所有材料都得到收藏,包括160种植物、149种昆虫、56种软体动物、3种鱼、5种两栖动物和24种爬行动物。沥青湖因此成为世界上最有名的化石地点之一,这些动植物生活在4~1万年前的末次冰期,那时剑齿虎和猛犸象在洛杉矶盆地到处游荡。 在工作之余,我专门花了一天的时间仔细浏览了洛杉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陈列。这里展出了许多北美新生代的哺乳动物化石,包括大量骨架标本,使我受益非浅。当然,恐龙永远是博物馆中的最爱,洛杉矶博物馆也不例外。这里有一条马门溪龙的完整模型,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脖子最长的恐龙。这里有全世界少有的几件保存最好的霸王龙头骨之一,还有异龙和牛龙的非常精美的模型。 洛杉矶博物馆的永久性陈列包括两个世界著名的生态展厅,即北美厅和非洲厅。它们是在19世纪20年代扩充的,主要展示了北美和非洲的代表性生态环境,为参观者欣赏动物的形态和它们生活的自然条件提供了一个直观的场所。这是博物馆非常重要的使命之一,因为由于人类的活动,许多大型动物在野外已经销声匿迹了。博物馆还展出了世界上最稀少的鲨鱼“巨口鲨”,雄性的巨口鲨长达4.4米,是首次对公众展出。自1976年第一次发现以来,一共只捕捉到17条这种鲨鱼。在博物馆的发现中心,各个年龄的孩子可以在一堵仿真的岩石墙上做化石拓片,在显微镜下认识水滴中的世界,观察蛇、鱼和蜥蜴等活的动物。在昆虫馆中展出了地中海果蝇和犀金龟等昆虫,还有狼蛛和蝎子等其他无脊椎动物。博物馆的鸟类展览内容相当丰富,包括栩栩如生的鸟类标本,可以身临其景的生态复原,以及27个学习站点。一个独特的展览“丛林:来源于火的生命故事”通过多媒体的声、光和气味演示证明了野火对丛林中生命循环的极端重要性。海洋展厅通过复杂的透视画展示了加州水域从潮间带到深海的海洋生物,参观者在这里可以认识许多动植物种类。在宝石和矿物展厅陈列了2000多件标本,以世界上最大的黄金陈列而著名,包括超过140公斤重的自然金块,以及开采金矿的工具,还有红宝石、蓝宝石和祖母绿等。 洛杉矶博物馆设有专门的美洲本土文化展览,陈列着800多件展品,包括纳瓦霍人的纺织品、加州和大盆地的篮子、美国西南部的陶器和珠宝,以及一座普韦布洛人的两层悬崖居所复制品等。古代拉丁美洲厅展示了拉丁美洲的史前社会,包括玛雅、阿兹台克、印加以及许多其他文化类群,有来自墨西哥、中美洲和南美洲的陶罐、小雕像、个人装饰品和其他艺术品。祖尼人的神像反映了美国西南部土著美洲人变化多样的艺术技巧,他们从古代起就用石头和贝壳雕刻小动物。 我最后参观了加州历史展厅,了解到从1500年的美国西南部直到1940年的洛杉矶商业区的演变过程。展厅按年代顺序分为12个主题:土著美洲人、新大陆探险、西班牙前哨、国际竞争、墨西哥领地、美国战争、第31州、手工业、农业、陆地、海空、洛杉矶市。在这个历史展厅中,不仅有文物陈列,还有生活在这里的人民留下的各种记录。 我在这里学到许多知识,一方面是自然的,另一方面是人文的。真是不虚此行,这不只是参观博物馆后的感想,因为整个洛杉矶之行都让我得到很大的收获。
个人分类: 考察随笔|3196 次阅读|0 个评论
巴黎鳞爪 2007-07-25 14:27
taodeng 2014-2-5 23:33
巴黎鳞爪 维克多·雨果说过:“别处有的,巴黎都有”。当然,巴黎也拥有丰富的古生物学收藏和众多知名的古生物学家,是我们的研究工作经常要涉及的地方。采自中国泥河湾和萨拉乌苏的不少重要哺乳动物化石标本就收藏在巴黎的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为了对比和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些材料,并与法国的同行交流,巴黎是不得不去的。巴黎是西方文明之都,欧洲的心脏。尽管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巴黎的绝大部分都保留下来。它是在许多世纪的精心设计下逐步发展起来的,众多的纪念建筑和博物馆在世界上久负盛名,也包括庞大的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 在冰期结束以后,凯尔特人从东方来到现在的法国定居,他们就是传说中的高卢人。最早到达今天巴黎地方的是高卢人的一个驾船打鱼的部落“巴黎吉”人。公元前58年,罗马的恺撒入侵高卢,塞纳河畔的小镇吕苔丝逐渐繁荣起来,最后发展成了今天的巴黎。巴黎最初建立在塞纳河的左岸,为了抵抗外敌的骚扰而迁移到塞纳河中的西岱岛上,就是今天著名的巴黎圣母院的所在地。到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巴黎又逐渐向河两岸扩展。公元987年,巴黎被正式确定为法国的首都。 我是研究化石的,自然对石头的东西特别的在意。与欧洲和近东绝大多数的城市一样,巴黎也是由石头建成的。这个区域内的人民确实十分善于使用石头,从石器时代精美的工具、埃及震撼人心的金字塔、希腊传神的大理石雕塑、直到罗马壮丽的圣殿,他们早已有使用石头的传统。5000年前的埃及人已经能用重达几百吨的石料进行精细而准确的建设,到罗马时代石拱的广泛应用,使石头的建筑从此以后壮丽而坚固,并作为成熟的技术被无数的匠人挥洒自如。在法国,新石器时代的凯尔特人已在布列塔尼树起了叹为观止的巨石阵。我以为,西方文明的发达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石头的有效利用。看看巴黎的建筑,大多在几百年以前就用石头建成了。虽然建设时费了大力,许多建筑的墙壁厚达一两米,并装饰以繁复的雕刻,但它们一直使用到今天,而不仅仅是作为文物保留到今天。历史的变迁并没有在多大程度在改变这些建筑的外貌,但所有文明的进步却都表现在它们的内部,从电的使用直到互连网的普及,只需要安装进去就可以了。人们不用为不断拆旧建新而耗费掉无穷无尽的人力物力。后代只需要在父辈创造的基础上增添文明的新成就,而不必一切从零开始,全部推倒重来。 实际上,从中世纪开始,完全由石头构建的罗曼式教堂就在法国流行,在短短的300年间就有80座大教堂落成,全国各地还相继兴建了500多座主要教堂和数不清的小教堂。各地的石头都被利用起来,比如巴黎盆地白色的海相砂岩以及其他地方的灰色花岗岩和粉红色砂岩。在法国各地,石制的圆形拱顶极为常见,既坚固又防火,使得这些建筑都能保留下来。桶形穹隆很受欢迎,它由连续的半圆或尖形的穹顶构成,再由十字穹顶连接起来。石雕艺术在这里大放异彩。法国还是欧洲最有影响的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发祥地,棱线圆顶、尖塔和拱柱的发明为哥特式建筑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巴黎的无数纪念建筑都是一部部石头雕刻的永恒乐章:圣母院、凯旋门、先贤祠、荣军院、卢浮宫、歌剧院……,数不胜数。不光是这些大型的建筑,无数民宅也尽是几个世纪以来石头的杰作,组成了巴黎的大街小巷。直至近代的许多重要建筑仍然完全是用石料建成的,如蒙马特高地上1919年竣工的宏伟的圣心大教堂,就完全由白色的大理石砌成。从始建于1163年并直到1345年才最后建成的巴黎圣母院就可以对巴黎的石头建筑窥上一斑:教堂完全由巨石建成,是哥特式建筑的珍品;正外立面雄伟壮丽,最下面一部分为三个布满无数人物雕像的石刻门洞,中间一部分为两扇巨大的石质中棂窗和一个直径达十米的玫瑰石窗,最上面的部分是两座高耸的方形石塔,而中央主塔更高达82米;走进教堂内部,所有人无不为它的宏伟气势所震撼,几排直径5米的圆形石柱支撑着长130米,宽50米,高35米,能同时容纳9000多人的大殿;教堂更是石刻艺术的宝库,无数精雕细琢的作品装饰着每一个角落。我简直疑心西方有史以来最重要的工种就是石匠了,巴黎的今天也完全得益于他们的劳作。他们采来巨石、打磨加工、精雕细刻,建起了一座座宏伟的建筑、树起了一尊尊精美的雕像,形成了今天石头的巴黎。 巴黎的无数宏伟建筑还要得益于巴黎盆地丰富的第三系海相沉积岩,特别是在渐新世海侵时期形成的纯石英砂岩。在巴黎盆地也发现了大量古生物化石,很多就收藏在巴黎的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以大型的货币虫和壳厚多饰的软体动物为代表。 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位于塞纳河边上,一系列高大的古典式建筑环绕在繁花似锦、密树成荫的植物园周围。植物园最早是1635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三时创立的皇家药用植物园,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于1793年6月10日根据国会的法令建立。从19世纪开始,大量的研究成果使博物馆得到不断的更新,藏品一年一年愈加丰富,这得益于在那个时代组织的许多科学考察活动。博物馆在20世纪更得到进一步实质性的扩展,新建和翻修了许多建筑。植物馆在1935年开放,一系列实验室于1939年在居维叶大街落成,人类馆在1937年的世界博览会以后于夏洛特宫内建立,同一时期动物园出现在万塞娜森林中。而外表古典庄重、内部现代活泼的进化大展馆在得到彻底的更新后于1994年重新向公众开放。 国家自然博物馆由众多的展览建筑组成,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当然是古生物馆了,它与比较解剖馆一道占据了植物园入口左侧的一幢巨大的18世纪的石头和红砖建筑。比较解剖馆在一层,展出了上千件令人印象深刻的脊椎动物骨架。古生物馆在二层,人们可以在这里追溯6亿年来地球上的生命演化史。在19世纪,第一个古生物学教授德奥比格尼就已经收集了一万多件无脊椎动物化石。随后,戈德里为博物馆建起了真正的古生物陈列。古生物馆带有的一整圈环绕大厅的空中回廊,就是展览无脊椎动物化石的地方。然而,巴黎古生物馆最大的特色还是丰富的脊椎动物化石。陈列的产自马斯特里赫特的沧龙和蒙马特石膏中的古兽都是由乔治·居维叶研究的,具有极大的历史意义。古脊椎动物学的发展实际上是由居维叶在19世纪开创的,他将古兽与现生动物进行了对比研究。居维叶从1808年就开始研究巴黎盆地的哺乳动物化石,他当时的工作还成为早期地质研究的典范。在今天的古生物馆中,当然少不了吸引人的恐龙,有巨大的梁龙、奇特的角龙、直立的鸭嘴龙等。来自南美的巨大哺乳动物化石尤为引人注目,有比大象还高大的树獭,还有身背巨大球甲的犰狳。形形色色的化石令人目不暇接。 在古生物馆的展品中有一具完整的蒙古野驴骨架和一具完整的披毛犀骨架,都产自中国的萨拉乌苏地区。还有在泥河湾发现的三门马的正型标本,是一件完整的头骨和下颌骨。这些产自中国的化石都是由法国的德日进和桑志华神父于上个世纪20年代采集的。 德日进是著名的法国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1881年生于法国多姆山省的一个笃信天主教的贵族家庭,1899年参加耶稣会,1911年升为神父。他到巴黎大学攻读地质、植物和动物三门学科,从1919年开始专心致力于古生物研究。1923年,德日进参加桑志华率领的“法国古生物考察团”到中国进行实地考察。1930年,他又应邀参加“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中亚考察团”,到我国周口店等地考察。从1923至1946年,他先后八次来中国。1929年他作为中国古生物考察组的顾问,直接参与周口店“北京猿人”的发掘和研究工作。桑志华是法国天主教耶稣会的成员,但他同时还是自然科学博士。他于1914年来到中国,开始了他的田野考察活动。1919年,桑志华在甘肃庆阳县城以北的赵家岔和辛家沟一带,发现了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并开展了史无前例大规模的挖掘。他还在天津创办了北疆博物院,收藏了大量在中国采集的包括化石在内的珍贵标本。德日进就是主要根据桑志华在中国搜集的大量宝贵的古生物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写出有独到见地的报告和论文。 巴黎博物馆的古生物馆与比较解剖馆被安排在一起并不是偶然的。实际上,比较解剖学对古生物学,特别是古脊椎动物学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将今论古”是古生物学研究的一项基本原则。博物馆不光有比较解剖陈列,还有比较解剖实验室。实验室在一幢正门上方安放着居维叶头像的独立建筑内,用粗糙的灰岩块砌成的这幢楼房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当年居维叶就是在这里研究比较解剖学。古老的墙壁上爬满了青青的常春藤。在楼内的标本库房中装满几个世纪以来精心收集的大量动物标本,光是完整的马科动物的骨架就有上百具。许多标本都有曲折的故事,如博物馆收藏的第一件象的骨架就来自拿破仑对非洲的远征。标本都管理得非常好,有清楚的记录,也能快速地查找。标本也相当的齐全,比如所有马属和犀科的现生种都有完整的骨架,使我们在研究化石时有绝好的对比资料。 巴黎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每一个展馆都同样引人入胜。矿物馆有超过60万件的矿物标本,包括世界独一无二的巨大水晶,在珍宝室中还有从前皇家收藏的贵重宝石。古植物馆中可以追索植物在地球上起源以来的历史。昆虫馆展出了1500件标本,是从世界上最漂亮或最奇特的昆虫中挑选出来的,它们具有奇特的形状、色彩或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性状。植物园中有两个壮观的温室,一个是热带温室,里面充满了湿热的空气,生长有香蕉、苏铁、露兜树和蕨类等;另一个是墨西哥温室,栽种着美洲仙人掌、墨西哥龙舌兰、马达加斯加的特有植物以及非洲南部的肉质植物,一共有几千个种。人类馆收藏着廊括了各大洲各人种的人类学资料,也包括法国人早年在中国的西藏和凉山地区拍摄的珍贵照片和收集的生活用品,还有人类进化的陈列,有大量的化石和石器。人类馆的门厅内随时有最新的人类学考察和发掘的图片和实物展览。 植物园的小径总是在灿烂的鲜花簇拥下,这些小径把植物园分为好几个部分,包括植物学院、阿尔卑斯花园、玫瑰园、迷宫和鸢尾花园。植物园两侧的林荫道由高大的法国梧桐构成,它们的树冠都经过精心的修剪,形成两道整齐的方形绿色屏风。林荫道内侧是一个个独具特色的花圃,边上是一座座由鹅掌楸修剪成的树塔。在植物园的右侧是一个小型的动物园,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动物园之一,始建于1794年,饲养着不少珍稀的动物,包括240头哺乳动物、500只鸟类和130只爬行动物,面积为5.5公顷。最奇特的是其中还有一个显微动物园,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在森林中和我们的房间里生活的微小动物。位于万塞娜森林的巴黎动物园也是自然博物馆的一部分,那是一个真正的大型动物园,占有14.5公顷的面积,饲养了1200多只动物,中国赠送给法国的大熊猫也在这里生活,珍奇的动物还包括普氏野马、霍加狓、倭河马、狐猴和麋鹿等等。 进化大展馆是巴黎国家自然博物馆中最吸引人的地方,由19世纪的动物馆改建而成。大展馆有6000平方米的永久性陈列,完全围绕生命进化的主题展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生物界的多样性、地球历史上的生命演化、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大展馆的发展有着坎坷的历史。1630年,第一批动物学标本被收藏入新创立的自然历史阁。但随着博物学家在世界各地旅行带来越来越多的标本,自然历史阁再也装不下了。于是,一个花费了12年时间建造的动物馆在1889年落成,此时的收藏已超过100万件动物标本。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动物馆受到的损坏未能得到及时的修复,且每况愈下,不得不在1966年由于安全原因而关闭。一直到80年代重建计划才开始,而此时生命进化已成为大众和专家都共同关心的的主题,所以动物馆被重建成了进化大展馆。它改变了传统的标本陈列的博物馆模式,通过有选择性的实物和影像资料来阐明科学的主题,进化贯穿在所有的生命科学中。 通过对进化大展馆的参观,我们可以了解到今天千变万化的生命世界是怎样从一个共同的起源通过漫长的地质时间逐渐进化而来。我们还可以从这里了解人类怎样变成进化的一个因素,而人类有时也对生命世界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展出的大量绝灭和濒危物种的珍贵标本就提醒着我们人类曾经犯下的错误。 巴黎的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在全球范围内也是顶尖的。它保存了世界上自然和人类科学方面最大的收藏之一;它在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涵盖了天文学、地质学、地理学、人类学、以及生物学的各个重要分支;它的研究生院在10个博士研究方向提供最好的教育,还有来自全世界各个国家的研究人员在这里进行工作;博物馆的各个展览馆、温室、动物园、植物园、花圃和临时展览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藏品和展板,使公众感受到自然科学的巨大吸引力。巴黎博物馆非常典范地成为科学、文化和教育的重要工具,值得我们今后在发展自然科学博物馆方面学习和借鉴。
个人分类: 考察随笔|274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lington Museum of Art——美行(三十四)
jlxt33 2014-1-26 12:23
步行几分钟就可以到Arlington downtown了,是这个城市的政治、文化中心。我喜欢的博物馆就在附近,建筑看着挺简单,原名是JC Penny Building,Arlington艺术协会于1987年购买后改名为现名了。这是一个非营利、非收藏的组织,目的是鼓励当地的艺术家的创作,提供教育活动、社区服务以及公众欣赏杰出艺术作品的机会。 这个博物馆地上三层,地下一层,都可以展出作品,展品和展架都是活动的,可随时搬走,而且这里不收藏,所以展览内容也是不断变化的。墙壁可以作为画廊出租,一个出租周期是一个月,不过今天没看到出售的作品;各个楼层包括天台面积不同可以出租,作为婚礼、生日、宴会、会议聚会等社交活动的场所,倒也高雅。参观者也是要买票的,成人8美元,学生5美元。 今天正在展出的是不同时期的绘画和服装。但是绘画作品的风格一致、主题相同,都是动感的舞蹈,站在远处看,那些舞者似乎在跳跃旋转;服装则是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具有表现力的是,相当一部分绘画表现了服装的动感。 (1)一楼大厅展出的应该是最有价值的作品。 这幅Night Open是所有画作中面积最大的,表现出了舞蹈开场带给人们的欢乐。 而服装和画作以芭蕾舞为主题。例如: 这组服装(为某展览设计的)和画作,都叫做firebird。 (2)红色主题:这是三楼的展品,所有服装均为红色,看视频介绍应该是一个舞剧中的服装;同时展出的丙烯酸作品Ghostdancer也是红色的。 (3)猫和公鸡 这两件服装外观就很悠久了,但没弄清楚来历,那些画跟它们多匹配啊。 (4)这套服装应该是最高贵的了,只有她占了一个单独的展厅。 (5)婚礼服:这样的婚礼服会出现在什么年代呢? (6)哈姆雷特剧服:地下一层是几幅画配哈姆雷特剧服
个人分类: 行者足迹|3430 次阅读|0 个评论
温州博物馆印象
热度 1 胡俊峰 2014-1-24 22:35
11月到温州参加2013年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大会。报到的有点晚,没有机会参加大会组织的雁荡山旅游。刚好有一天的时间,去逛了逛温州博物馆。还真不错! 博物馆内部空间很大,也很敞亮。所有人都可以自由进出,很多都是带小孩来广场玩的家长顺便进来走走逛逛。气氛很和谐。 才知道谢灵运、王羲之都曾在这里(永嘉)当过太守。真是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各种文物展品自然也很丰富。 里面还有一座完整的瓯剧戏台。 是真的一个瓯剧班子家当。应该不过几十年的历史。物还在,人已非。 里面还保存了温州市第一代出租车。独特的历史视角,看得出 温州人对改革开放还是真有感情的。 馆里面甚至还加入了自然博物馆的内容。这种混搭的 形式还第一次见到。难怪里面小孩子挺多,玩的也挺开心。 温州这个城市人文环境好,吃的也不错,特别推荐温州黄牛骨。 下次有机会 再 来考虑 去雁荡山走走。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618 次阅读|2 个评论
西出阳关一个人
热度 9 zxj368 2014-1-21 21:53
因为编辑部的工作需要,我一个人到敦煌出差。 此次工作任务不重,因此我很空闲。今天上午顺利办完正事,并且超额完成任务后,下午决定奖励自己一下,为自己过一个有意义的48岁生日。于是,我便找出租车,去阳关遗址! 西出阳关啦! 巧的是,我遇上的正好是一个女司机。这下我很宽心,她说多少钱,咱出就是了。 一路上两个人很谈得来,我发现自己变成话唠了。 阳关遗址到了,原来还怕没有人来,结果发现,有4辆小轿车,说明冬天还是有人来的。 有人卖门票,50元一张,买! 一路进去,博物馆里人很少。 申请通关,花钱买关牒,然后就可以进去了。其实不买也能进,旁边有路,买了不是更有意义嘛,于是我申请了一个,花20元买了唐代女性文官用的关牒。 下面请大家欣赏照片吧! 阳关博物馆的第一道门 阳关博物的第二道门 远眺阳关遗址博物馆 博物馆内的一些物件 阳关城遗址及阳关大道远眺 游客是在博物馆内,栅栏外面的才是阳关古城遗址,栅栏外面由东向西是阳关大道 文人关于阳关的一此笔墨的石刻长廊 几个代表性的指示标志 我的通关申请及关牒!这关牒是唐代的,一般文官用 阳关,我来了,一个人
个人分类: 照片|6993 次阅读|17 个评论
研究生生活随笔---博物馆之旅有感
zhi900807 2014-1-19 22:51
昨天和几个小伙伴相约把上周没有逛完的南京博物馆在2013年底彻底逛完。 不知道从哪天起,在中国,博物馆也开始不收费,免费对公众开放。其实,这是一个多么好的事情。本来嘛,拿着纳税人的钱修的这些建筑,为什么再让我们拿第二份来看看修的怎么样呢?博物馆对公众开放是特别好的一件事情,我们在里面可以看看以前的祖先怎么生活?怎么娱乐?我们可以看看我们的祖先在整个历史长河中怎样一步步发展到现在这样的。可是,我们的人民貌似怎么在这样的环境中好好享受一 下,好好的徜徉在历史长河中。 事例一:事情还是发生在上周,在即将结束参观的时候,我在座位上等着小伙伴的集合,本来低头玩手机的我听到不远处传来大声吵架的声音,抱着好奇就来到跟前看个究竟。来到跟前看到一个魁梧的男人在抓着一个女的,旁边他的闺女被别人拦着,那个男的嘴里一个劲的骂人,还动手打人,更甚的是他的闺女,人随不大,但是骂人的功夫倒是不再他爸之下。其实,事情的来源特别简单,就是那个女人排队喝水的时候说了前面那个小姑娘一下,貌似动手拽了她一下,他就不愿意了。本来是一件根本都不应该发生的事情,最后发展成那样。 事例二:博物馆最重要的功能也许就是向广大的人民群众传播中华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可是我们有些家长的想法是好的,领着自己的孩子在周日来参观博物馆,可是你想好怎样让他们在这么好的环境中得到成长了吗?博物馆不是游乐园,不能把你们孩子放在里面到处撒欢的跑,暂且不说你碰坏那些文物怎么办,就是你伤着自己也不好吧? 我们不能像外国那样,整天生活在什么古堡里,或者自己所在的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历史博物馆,但是政府给了我们这么好的条件(据说南京博物馆花了6个亿)让我们与历史对话,与祖先亲近,那我们为什么不好好的利用呢? 我想我们逛博物馆 应该是个人或者几个人静静的去欣赏这些历史的见证,也或者我们带着自家孩纸慢慢的去感受这样的氛围。记住:博物馆里面不要大声说话,小心吓坏这些沉默不语的历史述说者。
个人分类: 生活随笔|796 次阅读|0 个评论
法国卢浮宫博物馆精品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 10月29日起免费参观
xupeiyang 2013-10-28 20:15
地中海文明开始中国之旅 绘有掳走欧罗巴图案的盘子 木乃伊棺 贝都因首领的斗篷 吕西尔头像 刻有普罗米修斯造人和人类命运故事的石棺   埃及女王头像,木乃伊木棺,罗马将军石雕像,伊斯坦布尔全景图……今天(28日)上午,卢浮宫馆长吕克·马丁内兹携带地中海文物首次亮相国博。这是国家博物馆和卢浮宫博物馆的首次合作。 http://chinese.people.com.cn/n/2013/1028/c42309-23353771.html
个人分类: 珍宝收藏|2999 次阅读|0 个评论
雷诺见闻(六)汽车博物馆
热度 1 mrapollo 2013-10-21 12:08
今天去的是雷诺的国家汽车博物馆(National Automobile Museum)。以下一段来源于网络: 這個博物館所展示的汽車大部分都是世界上最大的賭博業Harrah's老闆Bill Harrah的私人收藏…所以這間博物館暱稱The Harrah Collection…展示的車種從1892年到目前的車型…超過兩百台的汽車…(有錢人真的是太爽了…是世界上前十大汽車博物館之一…於1989年開幕… 被《汽车周刊》杂志评为美国五大汽车博物馆之一。 美国号称“汽车上的国家”,汽车对他们来说意义十分重大。博物馆里面也引用知名作者的话来表达这一思想:“对美国来说,没有几样物品能够像汽车一样重要……” 哈哈,1892年,最初的汽车是这样的。 1899年,敞篷车为主。 1901年,仍是汽车的启蒙时期。 这辆好像是1913年,已经有现代汽车的雏形了。 进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了车棚,汽车好看很多,也实用很多。 这辆1936年的车,很好看。 展览里面还有引擎的互动展示,按下按钮就可以动,小孩子很喜欢。 这辆很特别,像美丽的小金鱼,真是有创意啊! 这辆有点像军用车,1929年的福特。 进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汽车明显现代很多了。 还有一个赛车的展馆,里面的汽车很新奇。 这辆车要给个特写。为什么?记得《回到未来》系列吗? 最后给的是汽车上的明珠,我最喜欢的两款: 这一款大家可能都知道,是劳斯莱斯(Rolls-Royce)。 这一款可能知道的人不多,属于帕卡德(Packard)。 好了,就到这里了,谢谢观赏!
个人分类: 海外见闻|3251 次阅读|3 个评论
在景德镇古窑陶瓷民俗博物馆留影
黄安年 2013-10-20 20:39
在景德镇古窑陶瓷民俗博物馆留影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3年10月20日发布 景德镇古陶瓷窑区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区,来景德镇必看古陶瓷窑区,10月18日下午,我们有机会来到这里参观,让我大饱眼福,对于这些古窑建筑群得以较为完好的保存,令人感到欣慰。19日正是明清御窑(青窑、龙缸窑、风火窑)三窑复活点火仪式,而我们在它点火仪式的前一天来这里参观人很少,得以清晰地参观。 下面的照片四张是即时拍摄的。 1, 2, 3, 4, ************************** 景德镇陶瓷民俗博物馆 1 民俗博物馆简介 景德镇陶瓷民俗博物馆 景德镇古窑民俗陶瓷历史博物馆 是中国陶瓷专业博物馆。在江西省景德镇市瓷都大道盘龙岗、位于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内。1979年筹建,1984年10月1日正式开放。该馆馆区范围达83万平方米。馆区内有古窑建筑群和清代民居建筑群。古窑作坊内,有瓷工进行手工制瓷技艺表演,烧制仿古瓷;清代民居建筑内,有景德镇陶瓷发展史和书画展览。民俗建筑内,有景德镇瓷业民俗展览。该馆现有馆藏文物5000余件,其中一级文物100余件,尤以永、宣官窑及元瓷器和元青花工艺技术标本为多。宋影青龙虎枕,采用镂雕与挖雕结合;元青花梅瓶属元青花中的精品;明宣德青花海兽大盘,直径72厘米,为当年御窑专制品。该馆还设有湖田古窑址陈列馆。馆属品陶斋,专门从事古瓷研究。该馆与江西省博物馆合办有《古瓷》刊物。(国家文物局)该馆坐落在市区河西枫树山陶瓷文化博览区内,与古窑瓷厂毗邻。这里青山环抱,溪流潺潺,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明闾”、“清园”两组古建筑群布局有致,白墙青瓦,雕檐翘角,环绕翠绿竹古松。气势雄伟的门楼,曲致清澈的明湖,小巧玲珑的兀然亭、环翠亭各成情趣,错落其间。 “明闾”有闾门、店铺、祠堂、民宅八栋建筑。其中闾门在我国明代建筑遗存中较为罕见的,它与安徽歙县溪南明路亭同属明代建筑中精致的建筑小品。“清园”有四栋不同类型的清代建筑。其中有构架精犷壮观,雕刻彩饰华丽堂皇的祠堂;有气势轩昂、用料考究的窑柴行老板大宅。它们是研究景德镇的经济、建筑、陶瓷发展史难得的实物资料。同时又可以一览古时景德镇民间建筑之风貌,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游览价值。 2 民俗博物馆景点 明闾 明闾 “ 明闾”有闾门、店铺、祠堂、民宅等八栋建筑。明代闾门在明建遗存中较为罕见,此处夏田闾门更为精美。明代晚期的店铺为三开间,明间稍大,两次间为柜台,建筑简朴实用。汪氏五股祠堂为三开间,由照壁、享堂、后寝组成。其他五栋民宅的典型平面是围绕天井布置上下堂、上下正房、东西厢房等。层高都在四五米,结构基本是穿斗式。山墙面多做成梯形的封火墙(俗称马头墙),雕刻纹饰各具特色,其中两进三层的苦菜公大宅在明建遗存中尤为罕见。一九八七年十二月,由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园 清园 “ 清园”有四栋不同类型的清代建筑。正中一栋是命名为“玉华堂”的祠堂。该祠堂由照壁、门厅、享堂、后寝组成,平面阔朗,空间高大,地面一色青石板,构架粗犷壮观,雕刻彩饰富丽堂皇。祠堂后是成为“大夫第”的清代进士住宅,旁边配有一书厅和住宅相通,厅前设石栏水池,两旁是格扇厢廊。门外有小花园,形成一处闲静幽雅的小天地。祠堂右侧是一栋沧溪民宅,为小康人家住宅。其后是窑柴行老板的庞大住宅,共有三进,整个建筑立势轩昂,用料考究。一九八七年十二月,由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瓷音水榭 瓷音水榭 景德镇瓷乐团于1985年成功地研制了以瓷盘为主要材料的新型民族打击乐器“瓷瓯”,先后获得国家发明银奖和文化部科技成果奖。这套瓷乐器采用优质瓷土按专业乐器技术要求精致制作,演奏起来清晰悦耳、美妙动听,是景德镇瓷乐器“声如磬”的集中体现,具有音质纯正优美,音域音量适中和音准校定后不受气温影响而较稳定等特点,属于世界首创。瓷乐团第一次在“99”昆明世博会上亮相,立即引起轰动。2000年,时任外交部部长的钱其琛同志听完瓷乐后,欣然题词“奇瓷神韵”。近年来,瓷乐团先后赴日本、俄罗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演出,所到之处,均受到热烈欢迎。 3 民俗博物馆荣誉 1994 年10月,景德镇陶瓷民俗博览馆被江西省委、省政府授牌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11月又入选为全国100家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景德镇陶瓷文化博览区(含民俗馆、古窑瓷厂)2004年11月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现已成为瓷都最著名的文化旅游景点之一。 4 民俗博物馆地址 shadow 2013 Baidu - Data NavInfo CenNavi 道道通 景德镇陶瓷民俗博物馆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景德镇古窑民俗陶瓷历史博物馆是中国陶瓷专业博物馆。在江西省景德镇市瓷都大道盘龙岗、位于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内、在市区乘1路公交车、1路区间公交车都可以到达。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mJTSRu5e5qbfRhqFlmPRR-51C-EfB0_BNUDeXl5I9bIfUwrhzzLAQX_LjCIO5Hs9HY-R34O1RMJXzvfE8XKui_
个人分类: 国内所见所闻(10-11)|4038 次阅读|0 个评论
二十年后再来安康
热度 1 zhaodl 2013-10-18 23:54
安康,我是二十几年前的1991年带学生社会实践时去过,印象中是一座小县城。今天应邀去安康学院报告交流,我想象着,一定是与其他城市一样,只是多了楼房,少了荒凉,正所谓繁华了吧?不管如何,今天的交通方便多了。当年是从西安出发,乘火车经四川、汉中,17个小时才能到达。今天,在西安城南客运站,没十五分钟一趟全程高速的大巴,不到3个小时就到了。一路上,汽车穿行在秦岭之中,山景秋色,除了隧道内的孤独以外,还是蛮享受的。 车穿秦岭又出行,雨后风清步履轻。 秋色斑斓窗外景,天高云淡世间情。 下午6点到达,饭后就在街上转了一下。在温老师的带领下,观赏安康的汉江夜景。汉江,原来在城北,现在是穿城而过,江北面属于安康江北开发区。九一年来时,基层上都是农村。那个灯火辉煌的亭子,也是新修的,名曰安澜亭,1983年发洪水时,安康城被淹到4楼,可1991年没建什么亭子来安澜,现在倒成为一个文化景点,旁边建的是安康城建博物馆。比较有意思的是那个城门——水西门,还真有两扇大铁门,据说是“江水泛滥时可以关闭挡水”。我想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现在的安康城,城市也不算大,但高楼林立,据说最高房价也达到六七千元一平,便宜的也要三四千元一平。城市倒是比较干净,大街上高楼大厦,超市商场,各地都有的那些品牌占住着显眼的位置,都大同少异。想来,只是这个“水门”倒是有特色,我没见过,特此记录。 18号上午参观安康新校区、座谈,下午给青年教师讲座,明天回家。安康,挺不错的小地方。
个人分类: 社会生活|2014 次阅读|2 个评论
别扭的历史叙述
热度 2 fdc1947 2013-10-9 15:49
国庆节前,去参观了苏州博物馆。优美的建筑、适当的展品,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由于天气较热,只穿了一件衬衫,在温度较低的展厅里不敢停留时间过长,只看了几个展厅,便离开了展厅。准备稍后一些时候,等穿上较多的衣服,再来参观。 在博物馆的花园里坐了一会儿,晒了一会儿太阳,就想离开博物馆。临离开时,才知道博物馆的出口在所谓的“忠王府”,即原先的苏州博物馆。在那里,有戏曲的舞台,和文徵明的手植紫藤,都很值得看上一看。不过,在几个主要的大厅里,布置着如“太平天国”的模样,悬挂着颂扬“天国功勋”的楹联,看了实在是别扭得很,甚至令人恶心。 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共和国,我们的党也是“为人民服务”的,也就是说,都是以人民为第一的。可是,很遗憾,过去一些年,对于历史的叙述,有许多总与人民的口口相传不一致,甚至绝然相反。拿所谓的“太平天国”来说,宣传上说是“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把太平天国吹到了天上,但是,老百姓所说的“长毛”就是杀人放火的强盗,怎么说都与在人们的心目中为老百姓谋利益的“革命者”联系不起来。 可能有人会说,老百姓口口相传的“长毛”是受当时的统治阶级宣传的影响,开始,江南的老百姓是做过太平天国的子民的,这实际的感受不是单靠宣传所能够奏效的。历史遗存也说明,太平天国的领导者的作为实在也真的不怎么样。看看那些天王、东王们,刚刚打到南京,打下江南,“革命”尚未成功,就这样的奢侈腐化,娶了那么多个小老婆。就拿“忠王”来说,刚刚打进苏州,战事未定,就把人家“拙政园”抢了过来,在人家的住宅上,翻盖了更加气派的“忠王府”(全国各地类似的王府好像不少,可见并不是李秀成个人的爱好)。这样的王府不知道对老百姓有什么好处。 可能有人会说,“太平天国革命”推动了社会发展和进步。这样的说法实在与事实不符。看看千年以来最富庶的江南,被弄到赤地千里,只有荒草不见人影,不得不从苏北移民,致使一些地方原住民的方言消失。这不是统治阶级的造谣,不是文献的记载,而是客观的实在,没有人能够否定这一点。我想,革命就是要让老百姓过上较好的生活,如果老百姓都死光了,还说是社会发展和进步,那我们还是不要这样反人类的社会发展和进步为好。 太平天国的那些天父、天兄、天子之类的理论,完全是邪教的胡说八道,还远远不如孔老二的仁义道德。千年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不同的意思形态,虽然也要口诛笔伐,不过,在的大多数情况之下,也不过口诛笔伐而已。一般没有用杀光、烧光的办法。每当我们参观到某些名胜古迹,看到说明某建筑毁于186X年、某某年重建这样的字样,心里总会隐隐作痛。邪教对于不同的意识形态的态度是文明社会所不能容忍的。太平天国信奉的就是这样的邪教。可是,有人还吹捧这种邪教为革命,真是很难理解。 人类与其他生物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建立了高度的社会文明。人们会把自己的历史告诉后代,让后代人吸取前辈的经验教训,把事情做得好些。像太平天国这样的历史教训,就很值得后人汲取。如果当政的官员和他们的家属像清代后期的满洲贵族和八旗子弟那样不学无术、不思进取、一心只想多占国家的一些便宜,甚至贪污腐败、违法乱纪,那就必然会引起如太平天国那样的邪教来蛊惑人心,造成国家动乱,使得民不聊生。我们应当将这样的历史事实引以为戒,但是,如果我们以太平天国这种引起国家动乱、民不聊生的邪教为光荣的革命运动告诉我们的后代。是不是有点对子孙后代的不负责任。 我们的历史叙述中,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例如,明末张献忠造反,搞得四川没有多少人,要湖广填四川,即从湖北、湖南大规模移民到四川,我们的历史书上却告诉我们张献忠的造反是农民革命运动,据说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虽然历史对于个别具体事实的记载可能有这样那样的差别,但是,四川人少了,不得不从两湖移民,这是一个任何人都不可否认的基本历史事实。 我们可以看看中国两千多年来历史上的人口变化情况,几乎每次全国性的动乱以后都是人口大减,甚至降低到只有原来的几分之一。像人口变化这些宏观的统计比历史书籍对于具体事件的记载要重要得多。对于老百姓来说,生存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只要老百姓安居乐业,健康长寿,人口增加(这是对古代人们无法用技术手段控制生育而言),就可以说明当时的社会情况比较好。相反,大多数人都死亡了,还侈谈什么历史和社会的进步? 纵观我们对历史的叙述,不少问题是有争议,或者需要重新加以叙述的。对于现代历史上的问题,如果说有些还涉及当前政治、比较敏感的话,那么对于封建社会里面的问题如太平天国这样的问题,应当是相对比较容易解决的。我们不应当继续把那些不适当的历史观教育我们的后代。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1851 次阅读|2 个评论
多伦多闲游记2:安省皇家博物馆
热度 4 IrisXTBG1 2013-9-30 10:23
皇家博物馆是来之前就在打算要去的,拖了两个周末后终于去了。但到那里都快2点了,下午五点半关门,很多东西走马观花。原谅我对那些精致而奢华的收藏品的崇拜,远古文化却没记住什么…… 银制品,散发着银光 宝石厅里的各种宝石,估计每个女人都会喜欢 一定要说下这颗巨钻,896克拉,简直难以想象,什么叫价值连城,天啊 地球里的珍宝,矿石的展厅太棒了,满柜子 色彩斑斓的矿石,足以让每个人为地球的宝藏感到惊叹。 生物馆,其实我最喜欢的是蝙蝠洞,还有给小朋友们设计的各种互动教育游戏,做得非常好 这树够大吧 愤怒的鱼 这样展示植物蛮不错 楼梯围着的两个巨型雕刻,直冲房顶,很壮观 木乃伊的里面和外面,真是漂亮的棺材 其他精致的小物件: 埃及的一面镜子 我很像买一套类似的纪念勺子,没找到 自己唯一的留影,抹杀这昂贵的镜子了 很喜欢这个舞者 玻璃也是一大类收藏,也是我喜欢的 没有广角啊……拍不全这个外貌,古老和现代的完美结合,博物馆的外面是建筑上的一个杰作 我确实很懒,不想写字……看官们随便看看吧
5146 次阅读|3 个评论
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博物馆中原住民图片
黄安年 2013-9-28 17:46
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博物馆中原住民图片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3 年 9 月 28 日 发布 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博物馆很有特色 , 其中主要部分是在中国大陆的民族学调查资料 ,1965 年民族学研究所正式成立后 , 增加了对台湾地区原住民(先住民)文化的调查研究 , 厘清了目前确定的 ” 原住民 ”( 先住民 ) 中的 14 个基本民族情况。使我大开眼界,由于凌純聲先生的接触贡献 , 博物馆也称为凌純聲纪念馆。 材料显示:截至2012年1月,台湾原住民人口数为520440人。其中,平地原住民族人口有244,952,山地原住民族人口数有275,488。 如果依照族群别排序,阿美族人口最多,已经达到191,399人。 其次是排湾族,总人口数达到92,094人。第三名是泰雅族,目前台湾泰雅族人有82,609人。 光是这三个族群的人口加起来,就已经超过原住民族总人口数的七成,如果倒着看,人数最少的是sakizaya族,目前台湾人口只有630人。 原本人口最少的邵族人,目前有714人。噶玛兰族则有1276人。 如果依据县市看人口分布,台湾原住民族人口最多的县市,就是花莲县,达到90961人,其次是台东县,有79749人,桃园县从2年多年就已经超越屏东县,人口数已经突破六万人,跃居台湾原住民族人口第三高的县市,再来是屏东县的原住民族人口数有57,135人,新北市原住民族人口数则是达到50,563人。 所以如果在台湾最新原住民族总人口的52万当中,扣除花莲、台东和屏东县的人口,其他地区包括都会区的原住民族人口已经达到292595,如果扣除台湾西部的 部落 ,已经有超过半数的原住民族人口住在都会区。(见下文) 1 、已承认族群 目前14个已承认的原住民族群,以及将来可能会被认可的原住民族群列表如下: 族名 各原住民语 人口数 承认 附注 阿美族 Pangcah Amis 172,685 人 日本学者划分之传统9族 排湾族 Paiwan 83,391 人 日本学者划分之传统9族 泰雅族 Atayal Tayal 81,348 人 日本学者划分之传统9族 布农族 Bunun 48,974 人 日本学者划分之传统9族 鲁凯族 Rukai 11,408 人 日本学者划分之传统9族 卑南族 Puyuma 10,897 人 日本学者划分之传统9族 邹族 Tsou Cou 6,483 人 日本学者划分之传统9族 赛夏族 Saysiyat Saysiat 5,541 人 日本学者划分之传统9族 达悟族 Tao Yami 3,337 人 日本学者划分之传统9族 原称雅美族 邵族 Thao 626 人 2001 年 原本被认为是为邹族中的平地原住民 噶玛兰族 Kavalan 1,092 人 2002 年 部分噶玛兰人被分类为阿美族 太鲁阁族 Taroko Truku 23,492 人 2004 年1月14日 原本被认为是泰雅族的亚族 撒奇莱雅族 Sakizaya 65 人 2007 年1月17日 在日治时代归并为阿美族的一支 人口为向内政部申报者 赛德克族 Seediq 6,000-7,000 人 2008 年4月23日 原本被认为是泰雅族的亚族 另有其他族群145人、尚未申报原住民34,690人。 2 、未承认族群 巴布萨族 (Babuza) 巴赛族 (Basay) 洪雅族 (Hoanya) 凯达格兰族 (Ketagalan) 卢朗族(Luilang) 马卡道族 (Makatao) 巴宰族 (Pazeh∕Kaxabu) 巴布拉族 (Papora∕Papura) 猴猴族 (Qauqaut) 西拉雅族 (Siraya) 道卡斯族 (Taokas) 哆啰美达族(Trobiawan) 3 、仅地方承认族群 西拉雅族 ( Siraya ): 2005 年 由台南县政府承认、今台南市政府延续。希望争取成为中央政府承认的族群。 现在发布馆中原住民(先住民)部分的若干图片23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 台湾原住民 台湾原住民,大陆称之为台湾先住民,指汉人移居台湾前最早抵达台湾定居的族群。“中华民国”原住民族委员会定义为“台湾原住民族属于南岛语系,在人种上属台湾南岛语族人,台湾是南岛语族分布的最北端”。台湾原住民族原先广泛分布在台湾山区(尤其是台湾中部),并且沿着冲积平原聚集成一个个的部落。截至2009年12月,台湾原住民族人口数为504,531人(占台湾人口数的2.1%),而大部分的当代原住民族则是居住在山区和城市当中。 目 录 1 简介 1.1 原住民与大陆 1.2 两岸古代黑陶文化同源 1.3 两岸少数民族风俗接近 2 族群状况 2.1 族群定义 2.2 族群承认状况 3 文化适应 4 文化特色 5 研究 6 电视台 7 政治影响 7.1 原住民运动 7.2 原住民身份 7.3 选举与选区划分 8 祭祀风俗 9 知名人物 9.1 运动员 9.2 演艺圈 9.3 政治 1 简介 台湾 原住民,是指 汉人 移居 台湾 前最早抵达台湾定居的 族群 、 原住民 。纵使台湾各原住民族拥有各自 台湾原住民 的起源传说,但近年来依据语言学、 考古学 和 文化人类学 等的研究推断,在17世纪汉人移民台湾之前,台湾原住民在台湾的活动已有大约8,000年之久。台湾原住民在 遗传学 和语言学的分类上属于 南岛民族 (Austronesian),和 菲律宾 、 马来西亚 、 印度尼西亚 、 马达加斯加 和 大洋洲 等的南岛民族族群有密切关联。 几世纪以来,台湾原住民经历了各种不同殖民民族的 经济 竞争和军事冲突。当时的中央集权式政府有意地针对原住民族进行语言上和文化上的同化政策,并持续地经由贸易、 通婚 等等和原住民进一步接触,最终导致很大幅度的语言消亡和族群认同的消失。以语言为例,在大约26种已知的台湾原住民族语言中,至少有10种语言已经消亡,5种濒临消亡,其他多种语言则出现轻微程度的损害。如今,原住民的原生部落一方面在努力发扬传统语言与文化习俗,另一方面也在政治和经济上寻求发展空间,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原住民的传统文化 。自从语言学家认为台湾是 南岛语系 的发源地以来,这些语言已经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台湾 原住民 原先广泛分布在台湾山区(尤其是台湾中部),并且沿著 冲积平原 聚集成一个个的部落。截至2012年1月,台湾原住民人口数为520440人。其中,平地原住民族人口有244,952,山地原住民族人口数有275,488。 如果依照族群别排序,阿美族人口最多,已经达到191,399人。 其次是排湾族,总人口数达到92,094人。第三名是泰雅族,目前台湾泰雅族人有82,609人。 光是这三个族群的人口加起来,就已经超过原住民族总人口数的七成,如果倒着看,人数最少的是sakizaya族,目前台湾人口只有630人。 原本人口最少的邵族人,目前有714人。噶玛兰族则有1276人。 如果依据县市看人口分布,台湾原住民族人口最多的县市,就是花莲县,达到90961人,其次是台东县,有79749人,桃园县从2年多年就已经超越屏东县,人口数已经突破六万人,跃居台湾原住民族人口第三高的县市,再来是屏东县的原住民族人口数有57,135人,新北市原住民族人口数则是达到50,563人。 所以如果在台湾最新原住民族总人口的52万当中,扣除花莲、台东和屏东县的人口,其他地区包括都会区的原住民族人口已经达到292595,如果扣除台湾西部的 部落 ,已经有超过半数的原住民族人口住在都会区。 台湾原住民族目前面临着经济上和社会上的障碍,包括高失业率和教育上的差距。在1980年代早期,许多原住民族群开始主动争取高度的政治自决和经济发展。而民族尊严的复兴经由原住民族表现在不同方面,包含成功并入原住民族文化元素的商业性 流行音乐 。在原住民族的原生部落则是努力进行发扬传统文化的仪式和传统语言。各个原住民族部落则是致力发展观光业,以达到原住民族的经济自我维持。 原住民与大陆 大陆称“先住民” 台湾先住民的主要族源是大陆南方的古越人。从古至今,他们与同是古越人后裔的一些南方少数民族之间,不仅保留了不少相同的生活习惯,还保留了许多相同的民情风俗,充分说明二者之间血浓于水,同根共祖的关系。 祖国的宝岛台湾 在远古的时候,原来和大陆连为一体,后来海平面上升,它才成为一个海岛,所 台湾日据时期原住民 以两者之间动植物的种类大致相同。从 台湾岛 发掘出来的动物化石证明,大象、犀牛、野鹿、剑齿虎等,它们本来生活在祖国大陆南部,是在远古时期通过连接海峡的大陆桥到台湾的。台湾先住民也不是岛内土生土长的,而是从大陆 沿海地区 渡海过去的,与中华民族血缘相通。先住民至今还保留着与大陆南方相同的民俗习惯,就是最直接的证明。所以,我们不应该说台湾原住民,正确的科学定义是台湾先住民。 台湾原住民”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 ① 这种说法不科学。小小的海岛上不可能形成原始人类,台湾在上古时代即使有人类活动,也是从大陆走过去的。(台湾过去与大陆相连, 台湾海峡 被海水淹没只是万年之内的事。)也只能称为 东亚 大陆原住民,而不是台湾原住民。 ② 与历史事实不符。台湾先住民源出大陆 东南地区 的古越人,证据确凿。 ③ 此说是模仿西方 殖民者 的说法,对台湾先住民有歧视之意。欧洲人到了非洲,可以说尼格罗人是非洲原住民;到了美洲,可以说印第安人是 美洲原住民 。因为西方殖民者与 殖民地 的土著不是一个种族,不是一个民族。我们对台湾先住民就不能如此称呼,因为我们同是 中华儿女 ,只不过到达台湾的时间不同,他们先去,我们后去。最合理的称呼是台湾先住民。 两岸古代黑陶文化同源 中国历史博物馆 馆长考古学家 俞伟超 :台湾从地理形势来说,它是海中的一个岛屿性质的位置,它本身呢一定是外面文化,慢慢人过去的,渡海过去的,很简单多数人是从大陆过去的,从我们这过去的,而且最直接就是福建沿海过去的,地理路线最近。就是(台湾)大坌坑的遗址跟我们福建福州沿海的遗址发现,文化面貌陶器比较接近,7000年以前。现在呀早不敢说,至少新石器时代来看,它在(台湾)大坌坑遗址包括 台北 的 圆山遗址 ,这些东西都是跟福建岛屿有关系的,福建的文化活动。所以我想,从最原始的九族台湾早期文化起源来说,万年以来文化起源来说,是从我们大陆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福建沿海地区过去的。 古代黑陶文化属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文化系统,公元1968年以后,台湾考古学家在岛内台东、台南等地多次发掘出了大量黑陶制品,经过研究,台湾 考古学家 认定这些黑陶与大陆出土的同进期的黑陶非常相似。 原住民 北京师范大学 历史系 副教授 白光耀 :(台湾)排湾族它有一个特点就是它很崇尚陶器,而且这个陶器多以黑陶为主,像陶器黑陶的质量在排湾族里也至今还反映着人的贵贱高低这个等级这样一个区别,同时,它又是一种似乎近乎于崇拜物,现在呢,他们还有一些禁忌的地方,比如说你要用手去抓这个陶器,你不要抓陶器的口,这样他认为是很不礼貌的,是对陶器的一种亵渎,那么言外之意,也就是对它的崇拜物的一种亵渎,观察它这种陶器就酷似于我们河姆渡文化黑陶,河姆渡文化层出土的黑陶它也有稻草纹,从形状、从它这个陶器当时代表的反映的这个人的身份来讲,至今,我觉得像排湾族至今还保留着(相同的特征)。妇女她们很喜欢戴的项链非常的美,现在是琉璃珠做的,或者是琉璃管把它断成一段一段的短管然后穿起来,戴上非常的漂亮。我们这个河姆渡文化呢,挖掘其中在5000年以前,当时人们作为一种美的装饰,它是用一些漂亮的石子啊,一些个比较好的玉石,经过磨制以后,然后把它串起来,也非常的漂亮,与台湾排湾族这都是很相似。 两岸少数民族风俗接近 台湾先住民和南方一些少数民族之间有许多共同的风俗,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从未中断,几千年来,一脉相承,比如,在男女谈情说爱的时候,常常男用口琴,女用鼻箫来表达自己的心声,这是古越人和他们的后裔经历几千年而不变的风俗。 台湾先住民在恋爱和婚姻生活中和大陆少数民族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尤其是台湾阿美族和大陆云南的摩梭人都保留着母系制,婚姻由女性做主,家务由女性掌管,婚姻真正建立在感情的基础上,不受财产和权势的影响,因此家庭幸福,社会安定。在恋爱和婚姻方面,既没有民事纠纷,也没有刑事犯罪。 南方文明的源头后来融合到整个的中华文明之中。整个中华文明虽然大体相同,南方与北方仍然各有特色。 中华民族史研究会会长史式:作为古越人后裔的台湾先住民他们很早就离开大陆,移居台湾,他们走的时候中华文明刚刚起步,也可以说还处在童年时期,但是他们走的时候还是带走了不少早期的中华文明,也就是南方文明中的一些特点。例如:一、崇拜祖先,宗教观念淡薄,对于外来宗教,能够兼容并包。二、群体意识浓厚,为了群体的利益,可以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三、非常勤劳只要有一块荒地他们就能凭自己一双手创造自己的家园。四、爱好和平,台湾先住民中间的各族,在后来在台湾岛上,也还是来回迁移。但是这个,迁移的目的很简单不是征服别人,不是掠夺别人,而是回避争执,回避冲突,专门向没有人的地区发展。 能歌善舞,活泼开朗,热爱和平,向往幸福的台湾先住民,虽然离开祖国大陆已经很久了,但是在他们的生活中仍然葆有中华文明中许多基本的特征,血缘相亲、文化相同、民俗相同,台湾先住民理所当然的是 中华民族大家庭 中间的一分子。我们既希望祖国大陆各族人民了解他们的历史,知道他们是我们的骨肉同胞﹔也希望台湾先住民了解自己的历史,知道自己源于何处?根在何方? 他们仍是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台湾先住民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海峡两岸 同根共祖是两岸民众的共识,而和平统一更是两岸民众的共同心愿。 2 族群状况 族群定义 在许多的文字历史当中,台湾原住民在不同的 儒家 、 基督教 和 国家主义 等强势文化的统治者各有不同的定 台湾原住民 义和方案。每一个强势文化的定义和方案皆以各族群对于这些 强势文化 理解度上的差异和相似度、习性、地区、面貌和先前对于其他族群的接触状况来定义。针对于各个族群,殖民力量的强制分类将原住民分开成各个已命名的子群。这些分类不总是和原住民的自我描述所出现的差异有所符合。然而,这些分类经由政府的确立和长时间大众的广为传播,变得越来越坚固,并成为大众了解的事实差异,并塑造成今日台湾当局政治上的论调,并且影响着台湾原住民的政策方针。 在1603年,明朝 陈第 的著作《东番记》中,将台湾原住民称为东番(字面上为“东方的未开化民族”);同一时期在台湾殖民的荷兰政府,则是依据先前在现今马来西亚殖民的经验,将台湾原住民称为Indias或Blacks。 18 世纪初,清朝政府统治台湾之后,当时的人们依据强势文化的适应和影响程度,大幅修改了对于台湾原住民的定义,并且依据各族群对于清朝政府的服从程度,建立了一套 系统定义 了各原住民族群的关联性。清朝文人使用生番这个名词定义不服从清政府的原住民族群,而熟番则是定义著这些原住民族群服从清政府,并且履行缴付人头税的约定。根据乾隆皇帝时期和随后时期的标准,熟番等同于被 汉文 化同化,并且服从于清朝政府生活在当下的原住民族群,但是保留这个较轻蔑的名词,表示虽然此族群并非 汉民族 ,但在文化程度上,比起非汉民族有很大的不同。这些名词反应着当时广泛的思想:在采用儒家社会规范之下,任何族群皆可以被同化或顺服。 在19世纪晚期,在清政府巩固台湾平原地区的统治力道,并积极进入台湾山区之下,平埔番和高山番这两个 早期台湾原住民分布 新名词出现并可以分别和熟番、生番交替使用。在将近50年的 台湾日治时期 ,日本的人类学家仍然使用这个二元 分类系统 。但在1898年,人类学者 伊能嘉矩 首度提出了台湾原住民的分类体系,将台湾原住民分为“4群8族11部”,并说明各族的分布区域与文化特质;1990年代初期,日本学者和政府修改之前的2元分类系统,以平埔族代换之前的平埔番、生番,以及使用高砂族代换之前的高山番、生番。而高砂族被分为泰雅族、布农族、邹族、赛夏族、排湾族、卑南族和阿美族。雅美族(后来的达悟族)和鲁凯族稍后加入,成为台湾原住民的传统9族。在中国国民党的统治初期,使用了平地同胞和山地同胞取代之前的日本的分类系统,回归二元分类,用意在移除原住民对于日本统治时期所带来的影响,并且反映出台湾原住民也是中华民族的一部份。后来台湾当局政府采用了日本的传统9族分类法,但官方去除了平埔族这个分类,民间则是使用依据之前的名词所修正的高山族及其下面的9族,以及平埔族。 在忽视近年来人类学者田野调查的变化,以及台湾当局政府政策的变迁下,平埔族和高山族这2个标签在今日的使用上,维持着当时清朝对于各民族吸收汉文化的程度所给予的形式分法。现今承认的原住民传统9族和其相关族群统称为高山族,纵使这种分法并没有受到严谨的地理学分析。阿美族、赛夏族、达悟族和新加入的平埔族噶玛兰族在古早之前是居住于台湾东部的平原上。而 高山族 和平埔族的差异,持续影响着台湾政府对于台湾原住民的政策,以及对于参与政治活动的影响能力。 纵使台湾当局“ 行政院新闻局 ”官方列出了14个原住民族群,不过这些分类是由学者所共同认同,并没有任何的社会实体、政治集团,或者在之前所有鉴定调查的资料所影响。最早期的调查资料是在1624年的荷兰殖民时期,描述原住民族是居住在大小不同的独立部落当中。在这些部落之间常常会发生贸易、通婚、战争和为了防止外敌入侵而形成的结盟关系。根据当时和现代的民族学和语言学的标准,这些部落被人类学家分成20个族群,且被经常引用和讨论,不过这些族群并没有联合成一个 政体 、 王国 或是真正的“族群”。 日本学者土 田滋 就以语言作为主要的判准,将台湾的原住民分成高山族和平埔族两大类。前者包括现今住在台湾高山地区和东部的9个族群: 泰雅族 、 赛夏族 、 布农族 、 邹族 、 鲁凯族 、 排湾族 、 卑南族 、 阿美族 、和 达悟族 。后者则包括原居于台湾北部和西部平原,现已几近消失的10个族群: 凯达格兰族 、 噶玛兰族 、 道卡斯族 、 巴宰族 、 巴布拉族 、 猫雾捒族 、 洪雅族 、 邵族 (水沙连)、 西拉雅族 和猴猴族。 族群承认状况 现今对于台湾原住民族群的认可,主要是由台湾当局行政部门“原住民族委员会”制定认可规范并且执行。要达到承认标准,此待认可族群必须达到一定数量的署名,并且向“原民会”提出申请书和足以证明为一个族群的证据。正式认可之后,会给予该族群合法的利益和权利,并且提供有意脱离原本被误认为某一族群之子族群的状态,成为一个正式独立族群一个很好的管道。截至2008年8月,原民会共认可14个 族群 。原民会认为各种被限制的因素影响族群正式认可是否成功。这些决定的因素包含了该族群的家谱、历史纪录和具有延续性质的语言和文化身分。证明文件的缺乏以及许多原住民族语言因殖民文化和语言政策的影 1895 年清朝时期木版画:部落头目和妇女 响而消亡等因素,会使得族群认可成功机会变得很渺茫。现今的文化观光潮流,促使很多原先生活在平地的原住民族,开始企图推动他们的文化复兴。 在这些平地原住民申请认可的案件当中,只有原先被归类于平埔族的噶玛兰族,和原本被归类于 阿美族 的撒奇莱雅族,成功被官方所认可。剩下的12个族群,则是传统的高山族9族和其衍生族群。 其他目前正在推动申请认可的原住民族和其亚族,包含了基模族(Chimo,目前没有被官方认可)、卡卡布族(Kakabu)、 马卡道族 、巴宰族和西拉雅族。然而,这些认可或是正名活动,对于是否将相关的族群分开形成一个新的族群,并没有在学界形成广泛的共识。 在学界和政治团体间提到原住民族群的其中一族时,会使用最常见和最常使用的拼音型式,而不是最严谨的拼音型式。最常见的例子有 赛德克族 (Seediq∕Sediq)、 太鲁阁族 (Truku∕Taroko)和 达悟族 (Tao∕Yami)。 传统的9个族群在1945年以前已经由日本当局所认可。邵族、噶玛兰族和太鲁阁族分别在2001年、2002年和2004年被认可。撒奇莱雅族则是在2007年1月17日被认可为第13个原住民族群;而赛德克族则在2008年4月23日认可为第14个原住民族群。先前撒奇莱雅族被归类在阿美族,而赛德克族则被归类在泰雅族。 1 、已承认族群 目前14个已承认的原住民族群,以及将来可能会被认可的原住民族群列表如下: 族名 各原住民语 人口数 承认 附注 阿美族 Pangcah Amis 172,685 人 日本学者划分之传统9族 排湾族 Paiwan 83,391 人 日本学者划分之传统9族 泰雅族 Atayal Tayal 81,348 人 日本学者划分之传统9族 布农族 Bunun 48,974 人 日本学者划分之传统9族 鲁凯族 Rukai 11,408 人 日本学者划分之传统9族 卑南族 Puyuma 10,897 人 日本学者划分之传统9族 邹族 Tsou Cou 6,483 人 日本学者划分之传统9族 赛夏族 Saysiyat Saysiat 5,541 人 日本学者划分之传统9族 达悟族 Tao Yami 3,337 人 日本学者划分之传统9族 原称雅美族 邵族 Thao 626 人 2001 年 原本被认为是为邹族中的平地原住民 噶玛兰族 Kavalan 1,092 人 2002 年 部分噶玛兰人被分类为阿美族 太鲁阁族 Taroko Truku 23,492 人 2004 年1月14日 原本被认为是泰雅族的亚族 撒奇莱雅族 Sakizaya 65 人 2007 年1月17日 在日治时代归并为阿美族的一支 人口为向内政部申报者 赛德克族 Seediq 6,000-7,000 人 2008 年4月23日 原本被认为是泰雅族的亚族 另有其他族群145人、尚未申报原住民34,690人。 2 、未承认族群 巴布萨族 (Babuza) 巴赛族 (Basay) 洪雅族 (Hoanya) 凯达格兰族 (Ketagalan) 卢朗族(Luilang) 马卡道族 (Makatao) 巴宰族 (Pazeh∕Kaxabu) 巴布拉族 (Papora∕Papura) 猴猴族 (Qauqaut) 西拉雅族 (Siraya) 道卡斯族 (Taokas) 哆啰美达族(Trobiawan) 3 、仅地方承认族群 西拉雅族 (Siraya): 2005 年 由台南县政府承认、今台南市政府延续。希望争取成为中央政府承认的族群。 3 文化适应 考古学、语言学和其他方面的证据显示,台湾原住民经历了一连串的 文化 变迁,来面对因接触其他社会实 台湾原住民 体或是新科技所带来的压力。 17 世纪 早期,在经由欧洲、亚洲殖民政权的竞争,将台湾纳入广阔的全球经济范畴之下,原住民面对了文化上面的变迁。在某些案例中,一些台湾原住民族群奋力抵抗外来殖民力量的影响,但其他的族群或个体则是和外来的殖民力量相结盟。这种结盟关系有可能是要获取个人或是部落全体的利益,而且结盟关系还远大于邻近部落的结盟关系,或是从不合时宜的社或风俗或是禁忌(如 婚姻 、 年龄 阶层或是出生等等)之中获得自由。 在各个政权积极加强同化政策的影响力之下,原住民自身找到了和其他文化更大的接触机会,尤其是平埔族。这种同化和适应的过程有时会尾随着广泛的社会潮流,尤其是种族标记的变迁(例如裹小脚、饮食习惯和衣着),而且这些过程也在以前的台湾有着识别族群的功能在。而这种过程的更替和变迁引起了从以前被认定的“番”文化到有占强势地位之 儒家 “汉”文化的巨大变化。在日本殖民当局和 中国国民党 等 中央集权 式现代政府的政策之下, 社会达尔文主义 和被认为是有教养的指导教育,以及宗谱文化和其他关于种族同化的相关传统思想等概念,深耕其中。而在高山族对于变迁方面,则是影响极为有限,因为外界难以到达他们的土地上面,而这样的原因导致于中央集权政府所给予的同化压力大于族群本身自发性的社会变迁。但是,大部分的已承认族群,其自身的文化和语言则保有相当高的活力;并且现今的 多元文化政策 则在各族群的社群中促成了自我族群的荣耀。 而在现今,很多文化适应的形式仍然运作。举例来说,中央集权政府实行单一语言政策时,会将该语言贴上经济和社会的优势语文的标签(如 汉语 和 日语 ),使得人们纷纷去学习这一个语言;但在过了一代代之后,自身的本土语言却逐渐凋零甚至消亡。然而,有一些团体正在寻求复苏他们的本土身分。而其中一个重要的政策则是向政府请愿,期望能获得官方认证,成为一个独立和可识别的新族群。 而在原住民适应文化上的复杂性和广泛性质,导致了对于台湾族群变迁上3种一般性的论述。最古老的论述紧抓着在17世纪从 福建 和 广东 两地迁居台湾的汉民族,迫使平地的原住民迁居山地,成为今日的高山原住民。比较近代的观点则声称,在17世纪到19世纪汉民族和原住民的广泛通婚,使得原住民彻底被汉化。最后,一项现代的民族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显示,文化变迁的模式可以互相影响着汉民族和原住民,最终形成了混合文化。现今 台湾 的汉民族文化比起其他汉民族文化有很大的不同,也是基于这个原因。 4 文化特色 飞鱼祭,由御园生畅哉在1940年所作,曾入选第三回 台湾总督府 美术展 依据人类学者的研究分析,原住民的屋架建筑、火垦、吃 槟榔 、 纹面 、 皮衣 制作、轮舞等文化习俗,都与传 太鲁阁人用传统织布工艺制作的书包 统的南岛文化相近。过去大多数的原住民都是以传统游耕及狩猎为主要的生产方式,近年来靠近平地的(高山)原住民则与汉人的生活方式接近,但是部落组织的维系仍然保留着。 原住民常用的衣料是自织的“番布”,是由苎麻制成。成年男子穿鲜艳的腰裙,女子穿长裙,喜欢用鸡尾、鸟羽做头饰。原住民有纹身的习俗,至今仍然保存,但纹身的图案越来越隐蔽。 原住民重视祖灵信仰,相信祖灵居住在山上,并且会保护族人收获丰盛。各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祭典,例如:布农族的“射耳祭”(以箭射兽耳祷求猎获丰收)与小米祭;赛夏族每二年举办一次“矮灵祭”;达悟族的“飞鱼祭”;排湾族人的“五年祭”。此外,卑南族重要的祭仪有海祭、男性的“猴祭”及女性的“锄草祭”等。南邹族相信祖灵依附在收藏的贝珠中,因而有“ 子贝祭 ”;邹族则有“ 战祭 ”、“ 收获 祭”。 另外,原住民的音乐和工艺也具有相当特色。排湾族、鲁凯族的陶壶及琉璃珠制作、雕刻艺术,布农族的皮衣制作技巧、邹族的揉皮技术。泰雅族与太鲁阁族的多金属簧口簧琴、布农族的多声部合唱、阿美族的自由对位式复音合唱等是其 音乐 特色。除此之外,台湾原住民各族的文学与神话传说亦是相当重要的文化宝库。 5 研究 第一届“台湾原住民族生物志”研讨会专刊书影 台湾原住民研究始于日治时期,1898年,人类学者伊能嘉矩首度提出了台湾原住民的分类体系,将台湾原住民分为“四群八族十一部”,并说明各族的分布区域与文化特质。伊能嘉矩所建立的原住民分类体系, 台湾原住民 在历经若干修正之后,一直沿用到今日。 除了伊能嘉矩,战前尚有 鸟居龙藏 、森丑之助、 鹿野忠雄 等学者在台湾各地从事原住民的调查与研究。语言学的研究则以 小川尚义 与浅井惠伦为先驱。 2006 年6月29日 ,由台湾当局“行政院原住民委员会”主办,“国立” 台湾大学 原住民族研究中心执行,假台湾大学第二学生活动中心国议会议厅举行第一届台湾原住民族生物学志研讨会,揭橥“原住民族生物学志通论”、“台湾原住民的动物利用”与“台湾原住民族的 植物 利用”三个面向,是台湾原住民族与台湾本土其他物种互动研究与强化台湾原住民传统智慧之法律保障诉求之论坛平台的起始点。 6 电视台 1997 年,台湾当局“立法院”通过《原住民族教育法》,明文要求当局应编列预算成立原住民专属频道。2005年7月1日,原住民电视台正式开播,定频于有线电视第16频道,目的在于给予弱势的原住民族自主发声权,为亚 台湾原住民 太地区继 澳大利亚 之后成立的第二个原住民电视台。开播之前,“ 行政院 原住民族委员会”已于原住民部落家户免费设置卫星接收设备,同时委托公共电视与台视进行原住民电视人才培训。原住民电视台先后曾委由台视文化公司及 东森媒体集团 营运。2007年,原住民 电视台 纳入 台湾公共广播电视集团 ,成为完全的公共服务频道。 7 政治影响 在1980年代以前,对于台湾政府而言所谓的“原住民问题”并不存在,主要的山地或山胞政策是同化,认为“山地同胞”迟早会被同化为与一般的汉人无异,因而与原住民相关的特殊规定,例如保留地公有,只是当局出于家父长制的心态,在“山地同胞”发展出充分的权利能力之前,所做的暂时性措施,最终则仍 台湾原住民 应将所有权发予“山地同胞”。至原住民运动于1980年代兴起,在岛内 民主化 以及国际原住民族运动的洗礼下,原住民族权利的发展才在台湾政治中展开新的一页。 目前,台湾原住民族自治问题已经提到台面。根据第三代人权观念的潮流,“自决权”应该是各地原住民族的“既有权”(inherentrights)。内涵包括参政权、文化权、财政权、补偿权等等。联合国现已有“原住民族权利宣言”草案送交大会,第三十一条规定“原住民以他们行使自决权的特定形式,有权针对其内部及当地事务进行自治或自组政府,包括 文化 、 宗教 、 教育 、 资讯 、 媒体 、 健康 、 住宅 、 就业 、 社会福利 、 经济 活动、土地及资源管理、环境以及非原住民的出入等各项议题,以及这些自治功能的途径与做法。” 部分原住民人士取法国际法中的民族自决理念,要求“各原住民族成立民族自治政府”,拥有独立财政与教育文化权利,各族与台湾当局之间则定位为“国与国的关系”。 政府与主要政党方面:1999年, 陈水扁 竞选台湾当局 领导人 时曾与各族原住民代表发表《原住民族与台湾新政府新的伙伴关系》条约,使得原住民族自治于2000年以后成为民进党政府选举时的主要口号。 “ 中华民国宪法 ” 亦于2000年第六次增修时,于增修第十条〈“基本国策”〉中,正式承认“原住民族”的民族权,于第十一项指出“国家肯定多元文化,并积极维护发展原住民族语言及文化”;第十二项更规定:“国家应依民族意愿,保障原住民族之地位及政治参与,并对其教育文化、交通水利、卫生医疗、经济土地及社会福利事业予以保障扶助并促其发展,其办法另以法律定之。”,成为原住民族自治权的宪法依据。 “ 立法院”则于2005年1月通过《原住民族基本法》,确认原住民自治权。其中,第四条明定:“政府应依原住民族意愿,保障原住民族之平等地位及自主发展,实行原住民族自治;其相关事项,另以法律定之。” 原住民运动 1980 年代以来,原住民运动也在台湾民主化的过程中崛起,有鉴于过去“番”、“蕃”等歧视性的称呼有碍于原住民族内部意识的觉醒、也不利于主流汉人社会对于过去刻板印象的扫除,因此在1984年原住民运动正式兴起之初,早期原运领袖便选择以原住民自称,以替代过去汉人及 日本人 在各个时期对他们亦或是出于歧视亦或是出于便宜行事所采用的他称,并成立原住民族权利促进会,做为领导早期原住民运动的先锋。 “ 原住民”一词在原运兴起后,逐渐为其他参与台湾社会改革的人士基于相互尊重的原则所接受,1994年的原住民文化会议,原住民一词第一次为官方(“行政院 文化 建设委员会”)所主办的会议所采用,而在会议中,当时的 李登辉 “总统”在致词中首次以“国家”元首的身份在正式场合中使用原住民一词,同年“中华民国宪法” 台湾原住民 修改,“原住民”正式取代“山胞”而在“国家”法律获得采纳。1997年“立法院”通过原住民族教育法,是第一部以“原住民族”为名称的法律,但直至2000年“中华民国宪法”再度修改,具有民族权意义的“原住民族”一词方才正式取代原住民,并成为原住民族自治权的宪法基础。 ◆ 恢复传统姓名 ☆ 恢复传统山川土地名称 ◆ 还我土地运动 ☆ 第一次还我土地运动:1988年 ☆ 第二次还我土地运动:1989年 ☆ 第三次“反侵占、争生存、还我土地”运动:1993年 ◆ 东埔布农族抗议玉山“国家”公园管理处挖坟事件 ◆ 公义之旅:破除吴凤神话 ◆ 兰屿驱逐恶灵(核废料) ◆ 屏东 鲁凯反玛家水库 ◆ 争取共管马告“国家”公园 ◆ 阿里山邹族达娜依谷等部落封溪护鱼运动 原住民身份 份日治时期的平埔族多半被视为本岛人(台湾汉人),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政府迁台后沿袭日人的山地政策,因此仅高砂族在法律上被归类为“山胞”,亦即今天的原住民人口。目前台湾具有原住民身份的原住民个人被区别为“山地原住民”与“平地原住民”,此种分类与“ 平埔族 ”与“ 高砂族 ”的划分不同。目前为官方所承认的十二族原住民族中,仅有噶玛兰族属于平埔族,且仅包含原本被日治时期人类学者误为阿美族而日后取得原住民身份的噶玛兰人及其子嗣,至于原本被日人划分为平埔族而目前不具有原住民身份的族人并不因为噶玛兰族取得民族地位而改变其非原住民身份。 “ 山地原住民”与“平地原住民”的区别是以1945年以前的设籍地为准,其时设籍于山地行政区内者及其 直系血亲 为山地原住民,于平地行政区内者及其直系血亲则为平地原住民,而仅有山地行政区有保留地(准要存置 林野 )的设置,平地原住民因没有保留地,成为早期都市原住民 人口 的大宗。 选举与选区划分 地方行政机关的部分,1945年以后台湾当局政府沿袭日治时期的行政区划分,将原住民分布地区分为山地乡与平地乡,山地乡依据 地方制度 法的规定,乡长必须为山地原住民,平地乡的乡长则无类似的规定。 不论是平地乡或山地乡的选举,汉人往往因为优越的动员能力而对选举结果有实质的影响,在山地乡的部分,虽乡长必须由山地原住民担任,但山地乡汉人居民经常集中票源支持特定候选人,而对于当选的山地乡乡长有实质的影响力;至于平地乡,由于并没有必须由平地原住民担任的规定,即便是在平地原住民站多数的平地乡,亦经常是由 汉人 当选乡长,例如以 阿美族 占绝大多数人口的 花莲县 丰滨乡,直到2000年以后才出现第一位原住民籍乡长。 在民意机关的部分,“立法院”有山地及平地原住民各三席的保障名额,“ 直辖市 ”与各地方县市有超过一定人数的原住民人口时,依地方制度法的规定亦应设置原住民当选名额。 由于各族人口差异甚剧,不论是“立法委员”或地方 民意代表 ,所选出的都经常是属于人口较多的族群。在地方民意代表的部分,由于阿美族不但人口众多,且多为没有保留地的平地原住民,移居都市较早,其他各族都市原住民很难与之竞争。 在“立法委员”选举部分,由于“山地原住民”与“平地原住民”的区别是外来统治者依据殖民利益与 行政区域 便宜行事的划分,因此同一族的人口经常被分在不同的行政区域,各族几乎都间有山地与平地原住民人口。平地原住民中,以第一大族的阿美族占绝对优势,过去立委选举,四席平地原住民代表几乎都是由阿美族候选人胜出,山地原住民人口则以泰雅族为多,但人口次多的排湾族通常在四个名额中亦可以占上一席。而本届六席原住民立委保障名额中,山地原住民中两席是泰雅族一席是 排湾族 ;平地原住民则三席皆为阿美族。 原住民“中央”民意代表的选举又往往仰赖政党支持,而此种原住民选区划分结果造成人数较少的族群如邹族、邵族、达悟族(雅美族)的代表永远无法获选的局面,使得这些族群的意见无法在“ 国会 ”殿堂发声,因此原住民运动向来有要求“国会”设置族群代表的呼声,此一要求也列在原住民族与台湾新当局新的伙伴关系条约之中,但在2008年“立委”选举中并未实现。 8 祭祀风俗 台湾原住民认为宇宙和大地是由无数超自然的、无形的“灵”支配着。各地区原住民关于“灵”的观念不尽一致,如北部的原住民相信凡生物皆有灵,但人的灵始有神力;南部的原住民则认为万物皆有灵,故有人鬼及其他诸神。他们都认为人灵有生灵与死灵之别,死灵才具有神力。布农人、曹族人除了灵魂观念以外,并有创造神和司理神的观念,不过这二者尚未达到人格化的程度。排湾人、鲁凯人、卑南人和阿美人已有多神观念,排湾人有雕刻的神像,是神人格化的具体表现,但他们关于神灵与灵魂的观念是经常混淆的。 原住民把人的“灵魂”分为生灵和死灵两种。人生存时灵魂存在于身体的各部分,灵魂脱离肉体,人便得病,灵魂完全脱离肉体,人便死亡。他们认为打喷嚏是灵魂脱出的现象,故普遍忌打喷嚏。在他们看来,睡眠是暂时的死亡,而患病则是生灵一时被恶神所夺,尚可争取恢复,一旦恢复不了便是死亡。死灵有善恶之分。生前积善或有功者,其灵顺利进入天府、灵界,而横死者的恶灵则到处游荡,没有归宿,不能进入天府、灵界,只好彷惶徘徊于人间,作祟生人。阿美人认为生人体内有魂和魄,人死后魂升入天空,变为祖灵;魄则化为泥土而消失;如因急病、自杀、他杀、横死等恶死的魂,则徘徊于死所附近,作祟生人。泰雅人观念中只有一个灵魂,叫“乌道哈”。曹人阿里山群落,认为灵留在村落,魄一律可入灵界,一般人的灵魂将化为人、狗、百足蛇、鸟等。所以原住民都认为灵在灵界内仍过着家庭生活,那里是极乐世界,距离现世路途遥远,但灵能自由与现世来往,如果现世的人备有酒肉祭祀,其灵即至。 除灵魂外,原住民已产生有神的观念。他们认为有主宰人生吉凶祸福的神,所以需要祭祀、祈祷。神也分为善恶两种,善神是守护与赐福之神,是祭祀与祈祷的对象,如天神、地神、山神、河神和其他自然神等;恶神则是疾病与灾祸之神,是禳祓诅咒的对象。 原住民信仰的神灵,有创造宇宙的主神、自然神、精灵妖怪等几种。创造宇宙主神是宇宙的创造者和主宰人类吉凶祸福之神,如布农人的“利加宁”,曹人的“哈冒”,都是创造宇宙的最高主神。自然神是以广大自然物和自然现象为对象之神,如日月、星辰、山川、风云、雷电等,被认为具有伟大力量,可主宰人类祸福安危。原住民又常把自然神与司理神混淆合一,如认为山神就是狩猎神,河神就是渔泽之神等。司理神是掌管某一事务的神,阿美人、卑南人信这种神,已有人格化和系统化的倾向。司理神也有善恶之分,如山神、水神、风神、雨神、谷神、猎神、家宅之神等为善神;疫神、瘴神等为恶神。精灵崇拜是万物有灵的具体表现,原住民的精灵观念,大都属于泛神崇拜,又称精灵崇拜,即认为宇宙之中,到处都充满精灵。精灵的产生是由于恐惧,尤其是死亡,因为原始的生活环境充满了危险,部族中很多人都不能随自然凋谢而走完人生的旅程。 这类精灵的属类,依各族的观念不同而有深浅。素雅人、赛夏人、雅美人只有死亡的灵魂观念而无精灵崇拜;曹人与布农人则为创世纪神与灵魂观念相混合;排湾人、卑南人与阿美人则有泛神崇拜的倾向,由于已将精灵人格化,所以排湾人有祖先与精灵的雕像。妖怪则是恶神的一种,排湾人、卑南人与阿美人认为有专使人得病或死亡的妖怪,具有怪异的形状和性格。但各族常将鬼魂与精灵两者的定义混淆不清。例如丰收祭的对象为祖灵,同时也是泛灵或物神。他们的祖灵是总括,而非对某一祖先个人的崇拜。 原住民信仰的神多是无形的,只部分有神位或神座。如泰雅人祭祀祖灵时,仅发出大声,招降在天之祖灵。他们虽也有借某物为祖灵之寄托,或设置特殊建筑物作为祖灵临时凭依、坐镇之处的表现,但这些物或建筑本身并非神灵。加赛夏人有家传之蜂巢,置于小藤笼内悬挂于梁柱上,作为祖灵寄托之物。曹人四社群落有卵形小贝,是祖先从本岛原住地分出时,分给各社的象征物,他们将卵形小贝置于小壶内,上面盖上石块,在屋内挖洞藏起来,每年以酒肉祭祖一次,他们认为这个小贝寓有祖灵。曹人阿里山群落在村社的入口处种植赤榕,作为祖灵临时的住处。中部阿美人在屋内绘有粗略的祖先肖像。排湾人、鲁凯人则有象征祖灵的人体雕刻。在鲁凯人、卑南人村社头目家门前榕树边雕刻有祖先之人形木像或石牌,以为祭祀时祖灵降临于此树,祭祖即以榕树旁的神牌为对象。南部排湾人在恒春一带,仅仅立一块未雕刻的石头在榕树旁作为神牌。 占卜在台湾原住民诸族中,也是重要行为,出草、狩猎、祭祀;婚姻、建屋、开垦、都要占卜以问凶吉。依各族不同,而有各种占卜方法。占卜的方法有鸟占、石占、梦卜、水占、竹占、草占、瓢占等。 原住民用以作鸟占的鸟一般是艳头鸟(原住民语称为“西西里”,属燕雀目知目鸟科),以其方位和数量、鸣声长短、缓急、声调。回声等来判断吉凶。各族群用来占卜的鸟不尽相同,但一般都具有体态灵巧、鸣声富于节奏变化等特征,被赋予传达神旨,沟通人神的特殊本领。吉凶征兆的判断标准因族群部落而异,约定俗成。例如,布农人认为占卜鸟的鸣叫位置左吉右凶,飞向自左而右吉,自右而左凶;排湾人认为占卜鸟从右向左飞,谓之“挡路”,为凶兆,相反为吉兆等等。鸟占要格守禁忌,谨言慎行,否则失灵,鸟占通常与梦占并用。 石占是布农人盛行的古老占卜术,主要用于裁决盗窃案犯。占卜人取圆石置于刀尖、瓶口缘或葫芦嘴上,连唱三遍被怀疑者的名字,祈神赐知,如圆石始终不动,即神意裁定的案犯。石占须格守禁忌,谨言慎行,否则失灵。 梦卜相当流行,原住民普遍崇奉祖灵,举凡日常生活和重大行为前要以梦卜祖先神意,预测吉凶。梦兆被视为祖灵对行为、结果、吉凶安危的暗谕和兆示。梦兆常作为现实生活现象的反映,而吉凶的判断则约定俗成。卜重大集体行动之吉凶,以负一定责任的人的梦为占卜的依据。一般根据梦的内容判断吉凶。例如,布农人出猎前梦占,凡梦见阳具、触摸女阴、与女人同寝、吃饭、喝酒。杀敌、遇见背小米者并得其馈赠等,皆为吉兆;如梦见遭劫、妻子出走、与人搏斗未占上风等,皆为凶兆。排湾人梦见水淹、杀猪、日落、破陶壶、人送木箱等,为死兆;梦见性交、日出、火枪、贝珠、分娩、人送陶壶等为吉兆。梦占的方式有集体与个人两种,前者指参与行动的成员于会所或营地宿夜行梦,翌日晨各自呈报梦兆,得吉兆者可参与其事,得凶兆者则无权参与;也有由部落年龄群体的头目、祭司或巫师等主梦而决定团体行动的。在判断梦境时,也有反梦,即将梦的内容作相反的解释,例如梦到自己和亲人死亡,认为是长寿吉兆;如梦到饱食,认为是腹痛凶兆等。梦占要恰守禁忌,谨言慎行,否则失灵。梦占通常与乌占结合使用。 水占在赛夏人地区很盛行,多用于寻找遗物,或遇有疑难或疾病,则行水占。水占以碗盛水,投草一支,在碗中立细竹枝管一根,祷告后,凑耳朵细听竹管“倾诉”,据说会听到精灵给其指示,可以判断吉凶。失窃东西时,用竹管一支,一端含在口中,另一端浸在水里,吸些水,然后用力向空中猛吹,视喷出的水所指方向,来判断失物所在方向。竹占在卑南和阿美两族地区很普遍,如遇家人连续死亡,多行竹占以决定应否要请巫医来做法事。卜具取自法定竹林中的青竹。采竹前梦占,格守禁忌,不与妻子同房,不食动物及河鱼等。竹长约1至2尺,首尾一端有节一端无节,剖开制成竹板,或锯成若干竹片,奉以酒、糕等家品,涂牛血禳祓,即具有降兆晓示的法力。卜前,念咒语祈求神灵或祖灵解疑,尔后将竹节置于人上灸烤,据竹节所呈裂痕判断凶吉;或将无节的一端切细、削薄,在一边凿一个三角洞,念咒语后用力折断,据断口形状与裂纹决断的吉凶,来判断疾病轻重和应施的除灾法术。 草占流行于阿美人中部地区,占卜前先到野外寻找茅草之东向者,请巫师前往斩代特归使用。占卜时由巫师持茅草一端对准口际,呼神之名,然后请问灾祟的原因和疑难事由。然后抚摸茅茎,谓如符合所说者,茅茎可以伸长触口作答。 布农行瓢占法,在瓢壶上放一圆石,由石的固定与否以判凶吉。 原住民在占卜和祭祀时,使用的法器有箱、木壶、木缸和瓢壶等。占卜法器箱大多用木制,也有用竹篾编成。木制法器箱系用整块木料,挖空中心,成为一方箱,无盖。箱外正面刻画人头纹或蛇纹,有时在箱的两侧和背面也雕刻花纹。最精致的法器箱还在木箱表面嵌入贝壳或瓷钮,并涂上红、黑两种颜色。排湾人占卜道具箱以女巫所用者为多,箱内储藏小刀、猪骨、猪脂、相思树叶、珠子等物。女巫作法时,取出这些东西家把神灵、念咒。不过,箱内所装事物各地也有不同。 在原住民中,有专门替人意咒祈祷、驱除邪祟、医治疾病并接受酬礼的巫师。他们依神为业,介于神与人之间,经常每社有数人至十余人,以阿美人为多,市农人、素雅人较少(每社仅有一二人)。北部的原住民巫师多为女性,一般认为女巫的法术较男巫为高明,她们多为世袭。南部的原住民虽有不少男巫,仍以女巫居多数,但无男女巫法术能力分高低的观念,不分男女均需学习巫术后始能取得巫师资格。布农人的女巫也较多,曹族人则以男巫为多。巫师的社会地位极高,受到人们敬畏。对巫师的酬谢礼物,一般为猪、鸡、谷物、食物、布或其他物品,行咒时的祭祀供品,一般也都归巫师。布农人与阿美人还有宴请巫师的习惯。 原住民认为一切吉凶祸福是精灵所致,精灵有善恶之分,祭祀以善灵为对象,巫术以恶灵为对象,依靠巫术可以解除恶灵的作祟;也有用巫术求助善灵保佑,来驱除、镇压以至安慰恶灵的。巫术可以分为普通巫术和特殊巫术两大类,普通巫术人人可以作,特殊巫术只有巫师通过学习后才能施行。行使巫术要使用一定的法物、咒法和咒语,最普遍使用的法物是茅叶、菖蒲根、竹、兽骨等,有时也用油、猪肉、饭、糕等来作法。 原住民的主要巫术有宣托、压胜、禳祓、黑术等。 宣托是将祈求的目的告诉神,求神给予指示。例如泰雅人以二寸许两根竹箸,插于脚趾之间,再在竹箸尖端置小竹管,若固定在竹管上端,则表示所问的答案是肯定的,若跌落则是否定。又如卑南族女巫在作法时,以头发、竹或草、酒陈列于地上,摇振铜铃,然后根据铃声来判定神意。 压胜是克制和驱除疾病的普通方法,在普通巫术中作法很多。例如外出时,以菖蒲根挂胸前,或在夜间行路时涂炉灰在额上,以求平安。又如用茅叶拂触病人身体若干次,认为可以治病;或以菖蒲根、芽叶擦患处后丢掉,以期治愈患处;或以线将病人与猪、鸡相连,意在使疾病移到猪、鸡的身上,然后将猪、鸡杀掉,使疾病消失。 禳祓普遍用于一般性的灾祸。例如赛夏族在淫雨中,有祈晴的禳祓祭;布农族遇有人横死者,则请来巫师行禳祓祭;阿美族北部地区在遇疾病流行时,要请社里巫师参加禳祓。各地原住民发现路毙横死者,一定要请巫师进行禳祓,以驱除崇秽。此外,泰雅人产儿十天至二十天时,要由产妇抱婴儿到室外见天日,行禳祓,以保障婴儿以后出门,不受恶灵侵扰。 台湾原住民中还有害人的黑巫术,专门咒人害病或死亡。据泰雅人传说,古代巫师秘密养有一种名叫“浩奈”的魔鸟,人如见到这种魔鸟,会立即死亡。巫师往往受人雇佣,放魔鸟害人。布农族传说过去有行黑巫术的咒师,他们屈指念被害人的名字,手持竹片念咒,暗地放竹片在仇人腹中,使其生病而死。也有手持火把和生姜念咒,其意乃使火入仇人身内发烧,生姜使其痛苦,等等。这些黑巫术现已灭绝,不再行使。高山各族群的祭祀仪式普通可分为定期的岁时祭祀与临时祭祀两类。定期的岁时祭祀以农业祭为主,狩猎祭、河川祭、祖灵祭和别的特殊祭仪次之。祭祀的对象和仪式各有特点,一般是以公开的集体方式进行。临时祭祀只在有特殊事故或发生灾祸时举行,祭祀的对象和仪式大多是固定的,也大多以公开集体方式进行,只有少数是私祭性质的。 此外,还有新年祭和祈年祭等。 新年祭是高山族支系中的雅美人和阿美人的传统祭祀节日。他们祭祀有不同的日期,雅美人在阳历12月前后择日举行,阿美人则以收割完庄稼的下个月的13、14日为祭日,节期为5天。雅美人举行新年祭是为了祈求来年丰收。他们过节的过程就是一个祭祀的过程。祭祀前夜,各家各户就开始捣粟煮饭。天亮后,宰猪煮肉,分送亲友。接下来打扮一新的一家人在家长的带领下,带着粟饭猪肉及各种芋制祭品来到海岸。各家家长头戴银质大礼帽,守礼服,佩金质大胸饰,手带银镯,非常庄重地把祭品放在海滩上,祭天神,祈求赐福。返家后另备祭品供奉祖先,祈求来年丰收。 而阿美人的新年祭,说它是一个祭祀活动不如说是全村的大聚会、大聚餐,其过程非常开心。在举行祭祀的头一天,未婚男青年在公共会所外,中老年人分别在会所与舞屋,举行诸神的尝新祭,用新粟配制的酒泼地作祭。之后便是这些男人们的天下了,他们整日喝酒跳舞,欢快异常。到了午夜前,青年人便到海边建小屋,而会所中的长老们则派人向每户征收鱼干,带到公所来吃。第二天一大早,老人们出发去海滨,由最高辈分的老人发令,竞走赴海捞鱼,按辈分编组。捕鱼归来,评出优胜者。当天夜里就在海边宿营。第三、四天,最年轻的一辈人着盛装,围绕着营舍走三圈,然后分食煮熟的鱼。由长老在公共会所讲评捞鱼的成绩,以酒奖赏得奖的人。最后,年长者在公共会所欢宴,其他人散去,年轻人则去舞屋参加舞蹈聚会,此时,女子也可以来一起共舞。第五天,鸡叫头遍,妇女们就起床煮票,到天亮时,就揭成了大型糍粑。近中午,就能听到有人喊:“携糍前来’于是妇女们像听到集合号一样,将自家的糍粑送到公共会所,分发给众人,众人也可带回家食用。自此,各家才开始举行家宴加以庆贺。而在舞场上认识的男女青年,如果相互中意就开始了交往,女方开始盛装访问男家,帮助男方汲取水、扫地,这也就意味着求婚。男方如果也乐意,就留她吃晚餐,餐后男方送女方回家,以进一步表达爱慕之情。这也是节日的一大收获。 祈年祭是高山族支系平埔人的传统祭祀节日,也叫做“换年”,也就是说新农作年又开始了,在农历的二月播种前择日举行。其目的就是为了祈求新年五谷丰登。平埔人以农事来区分新年,从二月播种至七月秋收为“力田”之时,其余时间为“换年”。据《台湾府志》载:“其耕田,以草生为准,秋成之日,谓之一年”,所以在播种前举行祈年祭。祭日那天,人们聚集在一起饮酒,谓之做节。 祭祀仪式开始,酋长先入座,大家围圈席地而坐,每人都带来了食品,以鹿肉为主,还有鱼肉蔬菜之类。食品集中平均分配,每人一份,绝对无亲疏远近的分别。吃过饭后,就进行歌舞。这在《台湾府动》中也有记载:“数十人挽手而唱,歌呼蹋蹄,音颇哀怨,相聚会饮,联手顿足歌唱,以为乐。” 9 知名人物 运动员 杨传广 :前田径选手,1960年罗马奥运男子十项全能银牌, 阿美族 纪政 :在1968年 墨西哥 奥运代表中国 台湾地区 夺得田径女子80米跨栏铜牌,平女子100米短跑世界纪录。 蓝少白:中华职棒选手, 邹族 、 布农族 混血 蓝少文:中华职棒选手, 邹族 李濠任:前 中华职棒 选手, 阿美族 李志杰 :前 中华职棒 选手, 排湾族 林英杰 : 中华职棒 选手, 阿美族 林克谦: 中华职棒 选手, 阿美族 、 泰雅族 混血 林智胜 :中华职棒选手, 阿美族 古金水:前田径选手, 阿美族 郭源治 :前旅日职棒投手, 阿美族 高建三:中华职棒选手, 阿美族 高建龙 :前中华职棒选手, 阿美族 高国庆 :中华职棒选手, 阿美族 高龙伟:前 中华职棒 选手, 卑南族 黄忠义 :中华职棒 教练 ,1992年夏季奥运会棒球项目银牌成员, 阿美族 黄佳安:前旅美职棒选手, 阿美族 黄佳明: 中华职棒 选手, 阿美族 张志豪 : 中华职棒 选手, 阿美族 张正伟 : 中华职棒 选手, 阿美族 郑兆行 :原名 郑兆岳 ,中华职棒选手, 阿美族 郑达鸿:原名 郑志雄 ,中华职棒选手, 阿美族 郑昌明 :前中华职棒选手, 阿美族 郑嘉明:业余成棒甲组合作金库队选手,前IBA世界青少棒锦标赛王牌投手, 阿美族 陈连宏: 中华职棒 选手, 西拉雅族 陈金锋 :中华职棒选手, 西拉雅族 陈义信:前中华职棒选手, 阿美族 陈镛基 :旅美棒球选手, 阿美族 陈致远 :前中华职棒选手,现自由业者, 阿美族 陈扬凯 :原名 陈荣造 ,前中华职棒选手, 阿美族 曹锦辉 :前旅美棒球选手,前中华职棒选手, 阿美族 阳介仁:前中华职棒选手,中华职棒首场无安打赛事缔选者, 阿美族 阳建福 :中华职棒选手, 阿美族 阳岱钢:原名阳仲寿,旅日职棒选手, 阿美族 王金勇 : 中华职棒 选手, 阿美族 、 排湾族 混血 余贤明:中华职棒选手,前 红叶少棒队 成员余宏开之后, 布农族 张泰山 :中华职棒选手, 阿美族 增菘玮:旅美棒球选手, 阿美族 石志伟 :中华职棒选手, 邹族 演艺圈 民雄 : 排湾族 温岚 : 泰雅族 沈文程 : 鲁凯族 ,台湾名电视主持人,亦在原住民电视台主持鲁凯语节目。 汤兰花 : 邹族 ,本名优路那那丹妮芙(Yurunana Daniiv)。17岁参加台视第二届歌唱比赛并荣获冠军;18岁以电影《负心的人》一炮而红,由其担纲演出之电影共计35部,灌录电影主题曲及唱片十余张。 TANK ( 吕建中 ):父亲 阿美族 ,母亲 卑南族 。 王宏恩 : 布农族 高胜美 : 布农族 陈建年 : 卑南族 张惠妹 : 卑南族 张惠春 : 卑南族 阿妹妹-SAYA 千百惠 : 泰雅族 罗美玲 : 泰雅族 郭英男 : 阿美族 范逸臣 : 阿美族 罗志祥 : 阿美族 秀兰玛雅 : 布农族 戴爱玲 : 排湾族 A-Lin (黄丽玲): 阿美族 吴亦 帆 (吉娃斯杜赖): 泰雅族 黄瀞怡 (小薰): 泰雅族 黑涩会美眉 纪晓君 : 卑南族 父亲布农族、母亲卑南族混血 胡德夫 : 排湾族 和 卑南族 混血 梁文音 : 鲁凯族 和 泰雅族 混血 马志翔 : 赛德克族 与 撒奇莱雅族 混血 宋少卿 : 阿美族 1/2混血 言承旭 : 阿美族 1/2混血 周渝民 : 泰雅族 1/2混血 张震岳 : 阿美族 1/2混血 萧敬腾 :母亲是 阿美族 1/2混血 张雨生 : 泰雅族 1/2混血(父亲荣民) 徐若瑄 : 泰雅族 1/2混血 曾之乔 ( 乔乔 ): 泰雅族 1/2混血 曾淑勤 : 排湾族 1/2混血 吴忠明 : 阿美族 1/4混血 蔡依林 : 泰雅族 1/4混血 政治 陈莹 :“立法委员”,前“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主委, 卑南族 (父亲为 陈建年 ) 陈建年 :曾任台东县县长、前“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主委, 卑南族 浦忠成:前“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副主委,“国立”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馆长, 邹族 夷将· 拔路儿 :汉名 刘文雄 ,前“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主委, 阿美族 高金素梅 :“立法委员”, 泰雅族 1/2混血(父亲为外省人) 莫那· 鲁道 : 1930 年 雾社事件 首领、头目、外交官, 赛德克族 莫那能 :原住民运动首领,诗人,按摩师, 排湾族 尤哈尼·依斯卡卡夫特:原住民运动首领,前“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主委, 布农族 夏锦春:“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主任秘书, 赛夏族 田富达 : 中华人民共和国 全国人大原代表, 泰雅族 黄荣泉 :文史工作学家,2007年薪传奖(原住民)得主;泰雅族议会议长, 泰雅族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词条图片(13 张) 1 /1 参考资料 1 . 触摸台湾原住民文化:天生的艺术家 .网易 .2011-12-23 . 2 . 最新!原住民族人口突破52万 .台湾原住民族资讯资源网 .2012-02-13 . 3 . 组图:日据时代的原住民 老照片里细看台湾 (9) .人民网 .2009-10-27 . 4 . 两岸共祖:大陆与台湾先住民溯源 .人民网 . 5 . 访著名史学家史式:重新认识中华文化 .人民网 .2006-03-31 . 6 . 组图:日据时代的原住民 老照片里细看台湾 (10) .人民网 .2009-10-27 . 7 . 台湾原住民 .台湾旅游网 .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Iogujady_y7d_xOwJuaPnYZY6GOVYALaX3VsJ9dIkDZ9mII3f_Sz1x8gs1IXI8WC
个人分类: 国内所见所闻(10-11)|35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博物馆图片(二)
黄安年 2013-9-28 16:02
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博物馆图片(二)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3 年 9 月 28 日 发布 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博物馆很有特色 , 其中主要部分是在中国大陆的民族学调查资料 ,1965 年民族学研究所正式成立后 , 增加了对台湾地区原住民文化的调查研究 , 厘清了 ” 原住民 ” 中的 14 个基本民族情况。使我大开眼界,由于凌純聲先生的接触贡献 , 博物馆也称为凌純聲纪念馆。现在分别发布馆中的民间信仰部分若干图片(二)34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个人分类: 国内所见所闻(10-11)|2300 次阅读|0 个评论
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科普?
热度 18 wangdh 2013-9-22 12:09
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科普? (王德华) 我想针对科普3个方面的问题,简单谈点我个人的一些认识。 1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科普? 2 、我们科普的对象是哪些? 3 、如何进行科普?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科普呢? 从范围上讲,可以说,我们国家当今需要各个方面的科普,数理化天地生,医药卫生、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都需要,也都很紧迫。 从内容上讲,社会需要“科学”的科普,这也是科普很重要的方面。需要正确的知识,需要科学的知识。我们要杜绝没有科学证据的知识,错误的“知识”,臆想杜撰的知识,哗众取宠的知识,欺骗大众的知识(其实这些都不能算知识)。在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正确的科学知识如果不去占领科普阵地,那些错误的、杜撰的、毫无没有根据的所谓“科学”信息或者打着“科学”的外衣的信息,就会充斥网络,迷惑大众,欺骗大众。 我们科普的对象是哪些人群? 应该说所有人群,每一个公民都是科普的对象。不要局限在中小学生,也要包括大学生和研究生,工人和农民,广大农民是一个非常庞大继续科普的一个群体。还有科学家群体。科普不应该有年龄的限制,每个年龄段都是科普的对象。即使科学家,在一个领域是专家,在另一个领域就是被科普的对象。这就要求我们科普工作者需要针对不同的对象,制定不同的科普规划。 我们应该怎样进行科普活动? 国家要加大投入。国民素质的提高是国家的责任和义务。科普单位要有规划和计划,要有一个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科普是一个长久持续的任务,不是一个时期,不是某个群体,也不是一代人。 我们要号召科学家、专家、学者参与科普活动。这一点非常重要,从第一届培训班我就呼吁科学家要参与科普活动。科学家要去进行科普讲座,要进行科普写作,进行科普创作。 科普创作应该作为科学家的责任。 科学家要有这个责任,至少应该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及其意义和应用前景让大众理解。用自己的所学所思,服务大众。 要根据随时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及时组织专家学者对大众进行科普,如前些年的三聚氰胺、毒大米等食品安全事件,日本地震核泄漏和我国部分地区地震等安全和防护措施,以及各种人类健康保健等问题等。 社会需要科学家站出来的时候,科学家不能沉默,真正的专家要敢于站出来,敢于说真话,说科学的话,如转基因与食品安全问题,营养品和保健品问题。不能总让大众徘徊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如否的问题上,更不能相信绿豆汤、长茄子包治百病的神话。 同时我们要注意,不同的人群,需要不同的科普内容和科普形式。如青少年,要挖掘和发现科学的乐趣,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树立追求科学、践行科学的理念,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对于中老年人,需要消除他们脑海里一些固有的错误的老观念,树立科学的理念,健康理性科学地生活。 科普不是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不是局限于一些传统的知识。要把最新的科学发现介绍给大众。科学家在介绍新的科研成果和科学发现的时候,在对大众说明白科研成果的意义的同时,还要说明白其局限性。很多的科研成果离大众所期望的实际应用还很远很远,路还很长。科学家的实验对象可能是果蝇、老鼠、鱼、鸟或两栖爬行动物,实验过程也会有很多控制条件,实验结果和结论是有条件的,等等,要把科学的价值和科学的局限性告诉大众。科学是一种生活方式,但科学有极限,科学不是万能的。 所以,科普工作要牢记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要传播科学知识,二是要传递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在某种程度上,第二个方面当今社会更需要。科学精神的缺失,使得科学研究和科学发展变了样。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两方面的统一可以帮助人们科学理智地分析和对待一些不科学甚至是打着科学的旗号进行欺骗的事情。 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嫦娥之父”欧阳自远说:“科学传播与科学家做研究工作是同样重要的事情,也是科学家的责任,是科学家不应该推托的一种义务。科学家不要把科学当成你欣赏的花瓶,而要让更多的公众理解,改变他们的未来,改变他们的生活,这也是科学家的责任。” 我们要让大众知道和明白,科学是一种个人素养,是一种生活理念。科学可以帮助我们理性生活,健康生活,自信地生活,科学可以充实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生活, 但是科学是有局限性的,有时代性的,科学不是万能的。相信科学,利用科学,但不迷信科学。 科普工作在我国任重道远。 我们学界有责任,我们科学家有义务。 (说明:第三届“ 全国自然科学类场馆(动物学科)科普培训班 ”今天在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开班。本文是开幕式上的应邀发言稿。)
个人分类: 科普随笔|10540 次阅读|19 个评论
在台北中研院参观历史文物陈列馆、民族博物馆和胡适纪念馆
热度 1 黄安年 2013-9-4 21:56
在台北中研院参观历史文物陈列馆、民族博物馆和胡适纪念馆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3 年 9 月 4 日 发布 今天上午,参加 北美中国铁路工人圆桌论坛会议来自美国、中国大陆、香港地区的学者,在东道主中央研究院欧美所冯品佳兼职研究员的带领下 , 先后参观了 历史文物陈列馆、民族博物馆和胡适纪念馆,这三个馆的内容十分丰富 , 极具特色(另文叙述)。 中午聚餐是剩下九人 , 也是整个会议的最后一顿聚餐。席间中美学者之间就推进北美铁路华工项目继续进行了没有拘束且有一定深度的交谈。
个人分类: 纪念沉默道钉(07-11)|2576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若能建成三个博物馆,则功莫大焉
热度 2 wangjs04 2013-8-27 21:38
第一,建立抗日战争博物馆,由台湾与大陆一起建立,还原历史真相。当时国民党在主战场也是浴血奋战,全国军民同仇敌忾,共产党在敌后也在抗战,这段时间国共合作,值得纪念。 第二,建立内战博物馆。抗日胜利后,常凯申不搞联合执政,导致战争,对国家破坏作用巨大。其实,社会经不起动乱,受伤的都是老百姓,要改良不要革命。 第三,建立中国文革博物馆。法制破坏,人性泯灭,值得反思。应该向受害人道歉。 其实,还可以建一个高校博物馆,把中国大学的演变展现出来,把大学精神挖掘出来。比如燕京大学,其实是具有大学精神的。
个人分类: 我的书柜|1846 次阅读|0 个评论
痛痛病博物馆
niupiye 2013-8-24 11:28
假日,去参观了一下痛痛病博物馆。 同时也拜访了馆长镜森定信教授。 博物馆: http://itaiitai-dis.jp/lang/china/index.html
530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当我们踏进博物馆这座殿堂
wenhuazhoukan 2013-8-15 09:14
中国国家博物馆西门 国博供图 当你踏进博物馆时,你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态?是仅仅想看个新鲜和图个热闹,还是带着对历史文化的尊重、抱着学习的目的? 这不是一个“上纲上线”的问题。前不久,我们都看到了有游客在卢浮宫水池“泡脚”的新闻,除去被热议的“文化素质”、“文化差异”外,对博物馆没有虔诚之心也应该是原因之一。 ■本报见习记者 于思奇 8月1日中午,北京下起淅淅沥沥的雨。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二楼的休息区,一位来自甘肃的中年男性参观者脱掉鞋子,盘腿而坐。身着灰色上衣的馆内工作人员见状,径直朝他走去。男子迅速收腿,穿鞋,开腔道:“刚从故宫逛过来,走得太多,脚不舒服,不好意思。”显然,他已经认识到问题的所在。 此前一天,针对此类问题,中国国家博物馆工会在馆内发起了“参观文明 文明参观”的倡议,号召馆内工作人员在8月1日~31日午间,以志愿服务的形式纠正一些参观者的不文明行为。 在记者跟随馆内工作人员巡视的半个小时里,就看到了5起类似的不文明行为。喧哗、乱丢垃圾甚至在休息区倒头就睡,这些不文明行为都在博物馆里出现了。 感性、从众的“庙会心态” 曾任首都博物馆(简称“首博”)馆长的韩永向记者介绍说:“现在很多人参观博物馆就像在逛庙会,但其实两者不一样。庙会是感性、从众的,大家去庙会并不在乎看了什么,而是在乎和谁一起去,即使每次去庙会看的都是同样的东西,也不会觉得厌烦。而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并向大众开放的非营利性永久机构。它虽然也有休闲娱乐的职能,但教育职能一直以来都被各国博物馆摆在突出的位置。” 所以,2008年开始,我国实行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让更多人能在博物馆里受到教育和熏陶。 不过,博物馆免费开放以后,出现了令人尴尬的现象。以首博为例,免费开放前的2008年3月,除去门票30元,参观者在首博的人均消费达到16元,而开始免票后,这一数字迅速下降到了4元,如今则维持在2元左右。 “这个指标说明免票前后,博物馆里的参观者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是另外的一拨人到博物馆来了。”韩永说。 而韩永口中的这拨人,以旅游团居多。作为一个国家4A级免票景点,首博对于旅行社来说,性价比奇高,大批游客因此被带到这里,漫无目的,走马观花。 虽然免票后,首博的参观人数有大幅增长,但韩永认为,这其实有“滥竽充数”的意味:“现在真正的参观者少了,旅游团来充数,掩盖了博物馆的真正问题。” “来的人多少不是最主要的问题,关键是多少人怀着真正参观的心而来。博物馆不仅要数量,也要质量。”韩永向记者强调。 从游客到参观者 作家叶永烈认为,许多观众有“逛”博物馆的心态是因为他们去的博物馆还不够多,还不完全具备欣赏文物的素养。但只要愿意进入博物馆的门,愿意走进这个课堂,接下来,就是馆方如何抓住机会、耐心教育的事了。 韩永也希望,观众在进出博物馆时,有着不同的感觉,“经过文化的教育与熏陶,哪怕只记住一件事,也不枉费国家花这么多钱盖博物馆,免费提供这么多条件啊”。 如何才能让观众在进入博物馆后,能心甘情愿地接受“教育”,带着收获离开呢? 韩永认为,首先,博物馆需要摆正自身的位置,需要不断地推出新展览、多组织讲座等专业服务;其次,要针对不同人群的特点来提供展览;最后,还要做好“营销”,让参观者知道并选择博物馆内的这些服务。 这三点说起来简单,但真正行动起来也大有学问。比如,在第二点中,不仅要将大众性展览与专业性展览分开,还要在大众性展览中针对诸如成年人、青少年、特殊人群等不同人群选择不同的展品,进行不同的展览设计。 在做专业展览时,韩永提出要通过又预约又收费的方式来识别目标观众。 “不在于钱的多少,即使是收费5分,也必须收费。”韩永斩钉截铁地说。 在他看来,采取这样“必须付出代价”才能前去参观的方式,可以有效控制进入展厅参观的人数。 “观众越多并不意味着展览越好。一个好的展览,需要一定参观的空间,需要观众在参观时在那里思考。这不像是逛庙会,越热闹越好。通过这种‘代价’来对观众进行选择,是希望那些带有学习目的的观众能够进入博物馆,不被游客替代。”韩永进一步解释。 采访中,两位专家都告诉记者,博物馆对公众免费开放,不设置门槛,是希望更多的观众能够走进博物馆。 “这并不意味着博物馆要迎合观众,相反,当下的中国观众在文化素养方面仍需培养。”韩永强调。 叶永烈则认为:“文化素养的提升需要过程,需要循序渐进,当有一天中国参观者的文化素养真的提高了,那些逛博物馆的不文明行为自然也就消失了”。 《中国科学报》 (2013-08-09 第13版 文化周刊)
个人分类: 科普|157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架起博物馆与公众沟通的桥梁
wenhuazhoukan 2013-8-13 10:03
——访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陆建松 ■本报见习记者 于思奇 《中国科学报》:讲解员对博物馆文化的传播起到了什么作用? 陆建松 :博物馆是一个传播知识、文化的机构,是非正规教育的场所。博物馆里面的展览都是博物馆专家对有关学术问题进行研究以后组成的,这一系列的工作是组织知识、加工知识,创造公共知识的过程。而这些知识,要依靠讲解服务社会。 从这个角度来说,讲解工作非常重要。讲解员直接面对公众,是连接博物馆和公众的桥梁。 《中国科学报》:国内博物馆的志愿讲解员情况如何?西方国家呢? 陆建松 :在西方国家,随着博物馆的兴起,经济的发展,就开始有志愿者在博物馆里面工作。我国的博物馆志愿者一直以来也都存在,但比较零碎,不太规范。 在美国,博物馆工作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都是由志愿者来完成的,虽然他们以志愿讲解员为主,但是并没有放弃专职讲解员;而在国内,目前大部分博物馆都是以专职的讲解员为主,志愿讲解员队伍的规模还非常有限。志愿讲解员的现象也并不普遍,即使是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亦是如此。 在国外不称他们为讲解员,而是博物馆教师,大多数博物馆教师会参与展览的全过程,所以他们在讲解的时候,就会讲出很多东西。在日本,要想成为一名志愿讲解员是很难的。一般都要经过半年的培训,他们不但要了解展品,还要就展览背景,观众心理,讲解技巧等进行学习,之后还会有考核。 而在国内,我们的志愿讲解员大都没有经过系统地培训。大部分博物馆都是展览在筹建的过程中讲解员还没有呢,等展览要开始了,招募一些讲解员背背讲解词就直接上岗了。 《中国科学报》: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 陆建松 :首先,在国内,我们整个社会都还没有形成一个公众参与志愿服务的风气,所以,对博物馆来说,它可以选择的范围就很小。第二,即使有些馆有足够的志愿者,但是对他们又不够重视,要求比较低,培训也做得不够。 《中国科学报》:是什么原因导致西方比较重视讲解,而我们在这方面的关注较少呢? 陆建松 :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博物馆就确立了这样理念,博物馆经营就是以展示、教育和知识传播作为核心的。一个博物馆的经营状况不在于收藏多少东西,不在于研究水平如何,关键在于是否鼓励公众参与博物馆学习,博物馆知识传播方面发挥的效力如何。 而我国在博物馆经营理念上有一个误区。我们一直把博物馆看成一个收藏和研究机构,没有把它看作一个公共服务机构,没有树立起公共服务的意识。 《中国科学报》:如果有电子导览等其他讲解的方式,是否就不再需要讲解员? 陆建松 :博物馆一定是需要讲解员的,哪怕现在有电子导览。我觉得它不能替代人的讲解是因为人的讲解带有感情,可以与观众形成互动的有问有答。再好的导览也比不过讲解员的讲解。 《中国科学报》 (2013-08-02 第13版 文化周刊)
103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行走在博物馆的“达人”们
热度 3 Wuyishan 2013-8-13 08:50
行走在博物馆的“达人”们 ■本报见习记者 于思奇 上世纪70年代初,同济大学数学系教授梁进还只是个初中生。 一次,处于“文化饥渴”状态的她,从农村回上海探亲,跟随着城里学生参观团混进了上海工业展览馆。这是梁进第一次走进博物馆,“文化生活的极度贫乏”让她对那里的一切充满好奇。 工业展品——国产12.5万千瓦双水内冷气轮发电机组的模型让刚学了物理的她缠着工作人员问个不停;牙雕、漆器和景泰蓝等工艺品展览在她当时看来也是“新奇”的宝物…… 四十多年后,走过大大小小上百家博物馆并将参观博物馆的心得体会集结成册的梁进,成了博物馆参观者中的“达人”。 透过“双筒望远镜”看世界 虽然对科学类博物馆,梁进一见倾心,但对于文史类博物馆,她则是在反复咀嚼中才品出味儿来。 第一次去中国国家博物馆(当时称“中国历史博物馆”)时,梁进见到“那些破破烂烂的碗碗碟碟”,并没有找到兴趣点。她甚至会觉得它们还没有隔壁阿姨家的碗碟漂亮。 不过,上世纪90年代初期,梁进出国后,这类博物馆又重新回到她的视野里。在欧洲的那些年间,几乎每到一座城市,梁进都要去当地的博物馆里参观,她的博物馆情结也在那段时间越发浓郁。 行走于博物馆间,她发现,原来“一个城市文化水平的高低,只要看看这个城市的博物馆就可以大致判定”了。 作家叶永烈也喜欢参观博物馆,在他看来,每个博物馆都是一个“双筒望远镜”,一个筒是历史,一个筒是文化,它浓缩了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 “没有去过埃及博物馆就等于没有去过埃及,”他说,“埃及金字塔固然壮观,可是里面空空如也。它的精华全部集中在埃及博物馆。在那里,你才能看到法老木乃伊、黄金面具、黄金棺等等,才能切身体会到埃及悠久的历史与文化。” 从量变到质变 让梁进第一次感到心动的是大英博物馆。 那是梁进第一次去伦敦,“太有名”的大英博物馆让她抱着必须要“到此一游”的想法前去参观。但进去以后,梁进就被完全吸引了,“那里有太多的东西要看,有太多的故事。我在那看到了罗塞塔碑。虽然此前就听说过这块解开埃及象形文字之谜的石头,但见了实物后,这种人类历史的厚重和古代文明的灿烂,让人不得不感到敬畏。” 此后,每次去伦敦,只要时间允许,梁进都会去大英博物馆参观。去的多得连她自己都记不清次数,但她却坚称每次去都会有新的收获。 “因为它的藏品太多,每次去都会有不同的展览。”梁进解释道。 起初,每次去博物馆,梁进并不会做功课,但随着文史类知识的慢慢积累,她也开始“具备欣赏各类文物的能力”。从中她虽不会如专家那般看出年代、质地、产地等信息,但博物馆能让她近距离地接触历史,感悟活在历史中人的生活状态,看见一些曾在书中描绘的东西。 原来,参观博物馆的“量变”是能够引发“质变”的。 “博物馆去多了,看得多了,自然就会有比较,收获也就更大,”叶永烈告诉记者,“比如在埃及博物馆中能够看到的法老木乃伊,在大英博物馆中也大量存在,这说明了英国曾侵略过埃及。又比如,在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里能够看到京都的城市布局与西安的布局‘出自一个模子’,这能看出当时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享受心灵浸润 回国后,梁进依然乐此不疲地穿梭在各大博物馆中。与之前不同,她被周围的很多人冠以“博物馆达人”的称号。 起初,这让梁进有些诧异。因为她在国外的同事们,有很多都比她要更像“达人”。他们在去博物馆之前会查阅许多相关资料,对将要去参观的展出有非常全面的了解,甚至会列出一个参观提要。 曾任首都博物馆馆长的韩永也向记者证实:“国外的博物馆参观者在去博物馆之前是要做功课的,博物馆就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与他们相比,梁进确实有点小巫见大巫。 后来,梁进知道了答案。原来很多国人走出国门,最想去的地方不是那些博物馆,而是购物中心。正因如此,去过上百家博物馆的梁进自然就成了国人眼中的“博物馆达人”。 在韩永看来,博物馆的产生源自人类的自我觉醒,它是人类的认知场所,它的存在是为了社会发展。所以,博物馆的意义远不止收集了一些物品,而是刻录社会发展的脚印,记载人类获得的成就,展现自然神奇的奥秘,揭示历史复杂的矛盾,最终增长参观者的知识,激发访问者的反思。 “虽然传播知识的途径各式各样,但是只有博物馆是将实物展品、图片和影像展现给你看,让你可以近距离地触碰历史。即便是有些抽象的概念很难在博物馆里体现,我们也可以通过博物馆里展出的实物和图书馆里的收藏去启发,去想象,去提兴。”这是梁进在参观过数百家博物馆后的感悟。 人类不了解自己的历史,就像一个人失去了自我。在博物馆这个集中人类智慧的地方,又有多少人能同梁进、叶永烈一样可以享受参观博物馆这个浸润心灵的过程呢? 《中国科学报》 (2013-08-09 第13版 文化周刊)
个人分类: 科林散叶|2655 次阅读|4 个评论
在欧美国家的博物馆里能不能拍照
热度 8 陈安博士 2013-8-3 18:54
   常在欧美混的老曹问了一个很让我疑惑的问题:博物馆让照相吗?    我个人的理解,有的博物馆肯定不让拍照。但是我经历的几十个博物馆中,大多是让拍照的。    记得最初到欧洲的时候,进了博物馆不敢拿相机的,就怕被人家说成不懂规矩,给中国人丢脸。    后来看到了很多人都在那里照,内心里也就开始蠢蠢欲动,但是“俺得表现出高素质啊”,没有直接跟人家学,而是问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人家很愉快地告诉俺:可以,但是请不用使用闪光灯,因为会对画作有损坏。    俺就明白,那次在索菲亚博物馆,俺们就一路拍了下去,其实有些艺术品都是现代艺术,刚刚完成的,还怕没人关注呢,所以你一拍有时候里面的人还会和你搭讪,问这些艺术品怎么样?你来自哪里?啥啥的。    当然,也是在索菲亚博物馆,后来达利作品的展室和拥有毕加索那张被法西斯轰炸的稀烂的那幅名作就有明确的牌子说不让拍照的,有图,不只是文字,所以一看就都明白了,俺也就很遗憾没能拍出达利的一些作品来。    如果你进了博物馆不放心,可以先问一下管理人员,我的个人判断,除非有明显的“不让拍照”的标记,缺损设置是“可拍照,但不能用闪光灯”。    如果是人家觉得缺损是不让拍照呢,那就把你相机里的内容删掉就是。    对了,那次在安道尔的国家博物馆,每次都需要工作人员领着进去的那家,在一个安道尔国民代表大会会场的展室,我问了句能拍吗?给我们讲解的工作人员说“不行”,可是过了一会,她说:“只能拍一张。”俺们笑笑感谢了她的好心,虽然拿起相机拍了一张留作纪念,糟糕的是当时有点激动,手臂就没端稳。唉............   
个人分类: 艺论|9785 次阅读|20 个评论
科学中心与科学博物馆(2)
kepusuowdp 2013-7-18 19:54
说教系列 在博物馆中,显性的科学传播涉及到说教式的和非说教式的。经典的自然博物馆和基于对象的科学博物馆通常在说教的比例方面较高,这是因为这些场馆就是用来教授某个概念或者现象的。它们通过一些解释性标签以及视频脚本或者博物馆馆员的讲解来展示物体和藏品。在更具有说教式的展品中,参观者很少有机会和展品进行积极的互动或者对于该展品展示的信息给予一个新的视角。参观者是科学传播的受者而不是科学传播或者对话中的积极首倡者。在非说教式的展品中,为了给其他参观者更好的体验,博物馆的参观者通常受邀就某个展品或者项目提供一些新的视角,理念以及个人情境。在非说教式较强的展品或者项目中,参观者的传播以及观点实际上已经成为这些展品或者项目必不可少且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虽然说教式的阐述涉及到直接的教化以及通过脚本且封闭式的传播方式“告诉参观者”,但是非说教式的阐述涉及到基于探索的学习以及基于问题的学习,同参观者进行对话以及非脚本化的开放式的传播。 叙述式系列 参观者在科学博物馆或者科学中心中体验的大部分展品都是非线性且非不连续的。分开的展品元件也许会通过一般的方式来布置,比如根据内容主题或者话题,但是对于参观这个展品的参观者来说并没有一个唯一的入口或者路径。参观者可以在任何地点开始或者结束,并且仍然可以获得展品的相关内容。和这种类型相反的就是叙述性的且基于议题的展品。这种类型的展品通常会有一个较强的叙述性故事情节来组织展品的布置。一旦你看到该叙述性展品,你就会立刻感觉到它正在阐述一个故事并且可以发挥其最大的功效,你需要按照设计者的初衷来体验这个展品。位于华盛顿的浩劫博物馆就是较强叙述性且弥漫着说教式展品的一个典型。 虽然叙述性展品是连续的,并且具有较强的故事情节,非叙述性的展品是非线性的,但是其主题却是独具特色的。 提倡系列 博物馆越来越倾向于布置在科学中有争议的一些议题,以及具有一定的社会,政治,文化和伦理启示的其他发展议题。通过主题性的基于议题的展品展示,比如近期明尼苏达科学博物馆完成的以种族为主题的展览:我们是如此不同吗?以及以水为主题的展览:水(H 2 O)=生命,博物馆开始通过提高参观者的参与度、提高这些展览与参观者生活的相关性和连接性的方式来制定科学议题的框架,从而把博物馆置于一个更加支持(科技的)角色中而非是中立且不偏不倚的。一些针对参观者的研究表明尽管博物馆努力实现其中立性的目标,但是博物馆参观者并不认为博物馆在对争议性议题的展示中做到了不偏不倚。博物馆中因而也产生了一个涉及到争议性话题的操作化标准,这个标准认为如果半数的参观者认为博物馆支持某个观点,而其他人则认为博物馆支持另外一种观点,那么涉及到争议性话题的某个项目或者展品的中立性就达到了。 倡导性的方法涉及到以特殊的方式为科学议题设定框架,以及展示这个议题并提出基于科学的解决方法,然而中立性的方法则试图达到中立的或者“非框架”的科学来展示科学对象,事实和现象。 新兴科学系列 一些博物馆开始在其展品中布置更多新兴的和当代科学,以及研究议题,争议性议题和新进展,而非侧重中众所周知的或者确定的科学。当呈现某个争议性科学议题两面性的时候,对当代科学的议题进行传播会提出一些涉及到平衡性方面的挑战,并且一旦展品设计完成就要与新兴科学保持信息的更新。尽管这些挑战,更多的博物馆把当代科学传播看作是他们常规展品和项目工作的一部分。波士顿科学博物馆中当代科学和技术展区在通过日常的展示,播客和视频直播等方面来展示新兴科学议题和内容方面是一个引领性的博物馆。 强调确定性科学的方法会聚焦于以结论性为特性的完成科学(finished science)(包括历史科学),强调新兴科学的方法则集中于“未完成的”科学,新的研究发现和议题,以及还没有结论的科学。 权威系列 在决定博物馆展品和项目的内容和信息方面谁具有发言权?传统上来说,这种权威主要存在于确定展品内容的,如果不是排他的,博物馆及其管理者和项目员工之中。这种权威很容易得以保持,只要科学博物馆和科学中心聚焦于科学现象,事实和确定性的理念上。博物馆从较大地展示确定性科学到让参观者参与到新兴科学的议题和争议性议题的转变根本地改变了权威的均衡性,并且邀请,如果不是必须的,更多的社区投入,参与,并且共享对内容的控制。 在什么内容,哪个视角以及主要目标成果方面,对于试图让博物馆在受众和社区中变得更加与其相关且开放的博物馆来说,博物馆专家和社区之间的张力已经成为科学传播的一个关键性考验。“参观者话语权”这个概念在博物馆展品和项目策划中变得十分流行,并且已经在博物馆产业中改变了科学传播的动力学。2007年由Kathleen McLean和Wendy Pollock编辑出版的图书《博物馆展品中参观者话语权》详细列出了博物馆如何创造性地在展品中采用参观者提供的内容。在自由科学中心(liberty science center )中“平民展览”(Exhibit Commons)展区,参观者受邀制造科学内容,包括视频辩论,对话,以及电子展览的程序再设计。 虽然在“博物馆权威”方法中,博物馆控制了内容,并且承担了作者的角色,而在“参观者权威”模型中,博物馆和社区共同分享控制权;博物馆承担编辑的角色,参观者话语权是受到欢迎的。 科学系列的过程 应该传播科学的什么东西,它的过程,它的本质,还是科学的产品,科学的事实以及科学的结果?博物馆是否呈现且传播了作为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的科学本质,并且基于这种方式所从事的科学以及科学方法?抑或博物馆是否传播了更多科学的产品,所知的现象,以及我们所珍视的物体和科学的事实?大多数科学博物馆和科学中心聚焦于相对简单的呈现所知的科学和事实、现象和科学产品的任务。有效地传播科学的本质、科学的过程,以及科学用来建构我们所理解的自然世界的方法是相对较为困难的。随着更多的博物馆接受了呈现当代科学议题的挑战,传播科学本质的努力也随之增加。比如,波士顿科学博物馆“调查”展品邀请参观者参与到实验和活动中,以使得参观者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和采取行动。 虽然“过程”模型强调做科学的过程以及科学的方法,“产品”过程则强调科学的产品,科学的事实,对科学来说是重要的其他现象以及物体。 根据这六个维度对科学博物馆进行分析对于这些机构的科学传播提供了一个原始的评估。它也提供了一个理解博物馆内传播的复杂性的途径,并且提供了一个改变博物馆科学传播偏好的初步的词汇表,由于博物馆在制定策略性项目和展览决定。比如,把某个展品的传播形象与参观者学习以及满足度的已评估水平相比较可能给博物馆员工提供一个有趣的洞察力,因为他们也在寻求办法来改善这些场馆的参观者整体体验。额外的探索活动也有可能表明它们是否有特定的传播方式来更好地满足不同年龄和文化背景的受众,或者什么样的维度组合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科学博物馆和科学中心正在改变—在某些情况下是根本性地改变。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优秀的科学博物馆还保持着原来的展览哲学和方法,一些引领性的博物馆开始积极地测试有不同传播目的的新展品和项目设计。比如,安大略科学中心在过去的几年里一直在进行自我改造,以把自己变成21世纪的博物馆。它正在从一个较为传统的科学中心转变为一个担当社区变革中介以让参观者更多地参与到科学过程的博物馆,特别是参与到当下科学议题和社会所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的新建的或者重建的博物馆也开始了这种转变模式,即在社区中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 不是满足于成为一个为参观者体验创造科学“巨大成功”的科学娱乐场所,这些创新性的科学博物馆正在寻求一种可以提升公众参与科学的传播策略,从而也对影响社区居民和经济健康的一些决定提供基于科学证据的支持。当代博物馆的再定位对于很多场所来说需要改变它们的项目和展品焦点,这毫无疑问会对这些场所的科学传播范围和类型产生较大影响,因为这些场所将来会让参观者完全融入进来。 (译自Encyclopedia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235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烟草博物馆
热度 1 xuyingxiao 2013-7-13 19:08
我是强烈反烟的,但还是参观了这个烟草博物馆。 其实本来是要去参观上海自来水展示馆的,但到了才知道网上查出来的开放时间有误,下午三点就结束了。 我不远百里来回接送、百里迢迢地来看你,你却让我吃了个闭门羹,人我都带来了, 总不能就这么让我送回去吧?赶紧问门卫:附近哪里还有其他博物馆?门卫遥指:上海烟草博物馆。 烟草虽是公害,但还是可以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参观一下的,去吧。路虽不远,但GPS引导我们穿街过巷,都是很小很小的窄巷,我已经做好了思想准备:这个博物馆说不定就是几间大厅放点香烟盒的烟标,十来分钟就能逛完。 到了,其实还是在大路口的。看外观这博物馆还不小。免费停车免费参观。及至内部,看似不大的展厅却每每在尽头又突然峰回路转出现一片新天地。烟草博物馆能展示的东西比我想象的多多了: “烟草发展历程”、“烟草农业”、“烟草工业”、“烟草经贸”、“烟草管理”、“吸烟与控烟”和“烟草文化”,……各种机器设备、广告画、烟标、烟具、历史文献…… 参观完,总觉得缺点什么。网上查查,这博物馆竟然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烟草博物馆,甚至获得过“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上海市未成年人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烟草历史与文化是客观事实,但博物馆在展示那么名人在吸烟、那么多历史文物和烟草知识的同时,对烟草造成祸害也应同等展示,癌变的肺、受损的大脑、各种戒烟方法和器具、各种禁烟的文献……这也是一客观的历史,不可偏废。 一直以为我参观的是上海烟草馆,回来网上一查,才发现这竟然是为数不多的冠以“中国”的博物馆,再仔细一看拍下来的照片,果然叫“中国烟草博物馆” 抗战时期,新四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还是创办了卷烟厂,“ 他们一面派人冒着生命危险,通过敌人的三道封锁线,从淮南军区飞马烟厂调来一部手摇卷烟机,一面通过走私商人将军区的一些毛猪、大豆、油料等运到上海,换来四部机器和盘纸等原料(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0922-379130.html ) ” 解放后生产132特供烟的场所:
个人分类: 生活|1788 次阅读|4 个评论
科学中心与科学博物馆(1)
热度 2 kepusuowdp 2013-7-13 08:57
当代科学中心与科学博物馆向青少年、成人以及家庭参观者提供了一种传播科学复杂世界的让人感触深刻且通常是感到“眩晕”的系列经历。它们把参观者“输送”到一个精力旺盛的学习空间中,那里是一个多种多样科学现象的游乐场,有生命展示,互动展品,基于电脑的多媒体活动,基于收藏的活动,还可以利用实验场所中的科学设备开展科学探索和科学发现活动。另外,博物馆的参观者还可以感受大型IMAX影院中的电影、天文馆中天体的展示、现场戏剧表演、展厅参观和演讲、或者同创造性的动力学展品进行互动交流。 感受这种“全盘包围式”的教育环境是比较容易的。理解通常发生在这些场所的科学传播的维度和多种类型则是较为困难的。为了帮助人们理解这种充满活力的科学传播环境,本文简要地评估了科学中心和科学博物馆拥有的传播资源(或资产),同时也探究了这些场所内对展览以及基于项目的科学传播进行描绘且驱动的六个关键的科学传播维度。 当把科学博物馆行业作为整体来考量的时候,我们清楚的事情是科学博物馆内的科学传播是复杂且迷人的,这种科学传播惠及到全世界众多的人。根据一些博物馆行业的估计,每年超过2亿人走进世界各地的科学中心和科学博物馆参观。每个参观者都能直接地被这些场所创造的科学传播的经历和环境所影响。在考虑到经历的深度和广度的时候,几乎没有其他类型的科学传播渠道有类似的观众达到率或者说影响。从35到40年前仅有的几个科学中心和科学博物馆,这个领域经历了流行病式的增长,如今北美洲就有超过400家科学博物馆和科学中心,全球则接近1500家。虽然当前有为数众多的科学中心,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起源于60年代“典型属”机构所引领的创新模式。旧金山探索馆和加拿大多伦多的安大略科学中心是被全球其他地方广泛模仿的两种早期模式。 科学中心和科学博物馆迅速发展的共同体在全球科学传播中占据了一个独特的“生态位”。科学博物馆中非正规的、自我指导的、激发科学探索的环境为科学传播的发生创造了一个独特情境。科学博物馆把基础科学及其新兴科学的复杂性同提高公众素养以及促进公众参与科学联系起来。由于博物馆创造的互动的,物理的以及基于物体的体验,它们便可以能够将科学,科学现象和科学议题放到合适的情境中,从而让科学对于公众更具有可获得性。科学博物馆在弥合不同的科学观点方面是专业能手,同时在创造融合了物理的、动手互动的(做实验)、个人反映(感觉)以及抽象的或者认知性参与(思考)的学习体验方面也是专业能手。 鉴于这些场所的普及程度较广以及他们在对公众进行正规和非正规科学教育方面承担的重要性不断增加,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设计博物馆内的学习体验,一些重要的教育研究和参观者研究正在进行当中。当前还没有进行系统性评估的是对博物馆内常规的科学传播类型的识别和理解以及如何设计一套科学传播策略来更好地对博物馆的使命予以支持,以及如今博物馆所拥有的复杂学习以及参观者参与的目标予以支持。 在任何科学博物馆中,科学传播都是一种显性传播和隐性传播的结合。博物馆展品和环境是用来传播特定观念和内容的,然而它们也不可避免地会为自发的、未预料的以及参观者发起的传播创造一种机会。惊奇,高兴以及自发性通常是隐性传播的结果,而非显性传播的结果。正是有目的的传播和自发传播的结合才使得科学博物馆的体验在个人层面上变得如此丰富和有意义。最成功的博物馆展品和项目就是那些在显性传播和隐性传播之间达到平衡的。 在探索馆,奥本海默通常强调展品作为推动参观者参与个体探索途径的重要性。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展品通常并不会设计的极其简单或者只用来展示一种效应。相反,好的展品会表达一种科学现象(比如,光的折射),并且可以让参观者以设计者都没有想到的方式来探索这种现象。 科学博物馆中通常发生的科学传播类型有哪些以及人们如何更好地理解这些类型从而使之契合特定的博物馆呢?在评估科学中心和科学博物馆中丰富的传播环境的时候,下列的传播维度能够代表且帮助描述博物馆科学传播的轮廓,同时也反应了总体使命和一系列组织价值。因为任何一个组织可以不同程度地采用这些传播维度,这些维度以下面的方式来描述: l 说教式到非说教式 l 叙述式到非叙述式 l 提倡到中立 l 确定性科学到新兴科学 l 博物馆权威到参观者权威 l 科学的过程到科学的产品 在特定的博物馆中识别这些传播维度,重要的是要注意并没有一个正确的或者偏好的传播维度。实际上,对于任何特定的博物馆或者科学中心来说,很有可能在不同的展区会有不同的传播类型。博物馆的转变或者不断变大、以及博物馆正在经历的展览策略变化,通常是其传播维度变化的一种反应。一个案例就是经典的自然博物馆从传统的基于收藏的透视性展览转变为更具有互动性、主题性并基于当前科学议题的展览。对这一系列传播维度的利用为分析这些场所科学传播的偏好提供了一个简单的工具,并为开始评估科学传播内容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参观者经历这样的目标和结果提供了一种手段。 (译自Encyclopedia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2520 次阅读|4 个评论
安东诺夫与古拉格博物馆
gl6866 2013-7-13 00:22
【按】巴金曾呼吁建立“文革博物馆”,藉此让后世对那些不堪回首的年代进行深刻反思。可是巴老的呼吁并没有成为现实,“文革博物馆”至今没有建成,不仅如此,还有人对文革的所作所为大加赞扬。认为那才是革命的浪漫主义,年代越是久远,人们的记忆越容易淡忘。所以博物馆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而在俄罗斯,就有一座“古拉格博物馆”专门展示斯大林独裁时期的政治迫害,以警示后人。这座博物馆的创始人就是安东诺夫-奥夫谢延科。 据报道,揭露苏共独裁者斯大林政治迫害闻名的莫斯科古拉格博物馆创建人安东诺夫-奥夫谢延科于7月9日去世,享年94岁。这位古拉格集中营幸存者和他的一家尝尽政治清洗之苦。他本人多次被捕,母亲在集中营中自杀,参加十月革命的父亲遭到处决。 作为斯大林政治迫害的受害者,安东诺夫-奥夫谢延科在苏联解体后积极奔走推动成立古拉格博物馆(Gulag HistoryMuseum)。在他的呼吁下,莫斯科市政府把位于市中心主要商业区一栋大楼中的两层楼拿出来作为博物馆场地。2011年之前,安东诺夫-奥夫谢延科是博物馆馆长。 揭露斯大林政治迫害 古拉格博物馆现任馆长罗曼诺夫说,可能由于在古拉格集中营中形成的那种不畏惧困难的坚定性格,安东诺夫-奥夫谢延科经过多年努力后,终于在2001年创建了这个俄罗斯唯一专门介绍古拉格劳改集中营的博物馆。 罗曼诺夫:“博物馆创建后,仅在2004年才对外开放。当时是公寓住宅中的几个房间。在5年或是6年之前,博物馆开始扩大,出现了新的展厅,出现了更换展品的展厅,以及储藏档案的大厅。目前博物馆在迅速发展。莫斯科市政府指定我们作为斯大林政治迫害受难者纪念活动的协调和组织机构。” ​ 这家位于莫斯科彼得罗夫卡大街16号的博物馆除了展出各种同古拉格集中营有关的实物,资料外,还经常举办各种有关斯大林政治迫害的展览和讨论会。 苏联红二代全家经历政治清洗 安东诺夫-奥夫谢延科虽然是苏联的“红二代”,但他本人和他的家庭却亲历尝尽了残酷的共产党政治清洗之苦。他母亲1929年被捕,1936年在劳改营中自杀。老安东诺夫-奥夫谢延科曾是布尔什维克著名党员和十月革命的一名组织者,曾指挥了攻打沙皇冬宫的行动。沙皇军官出身的老安东诺夫-奥夫谢延科革命后曾在布尔什维克政府中担任过军事,政治和外交领域的高级职务。但作为斯大林的政敌,老安东诺夫-奥夫谢延科被指控为特洛茨基反党集团和恐怖间谍组织的成员在1938年被处决。 在父母被捕和处决后,安东诺夫-奥夫谢延科作为“人民敌人”的子女,分别在1940,1941和1943年被捕,前后在斯大林的古拉格集中营中被关押了13年。 收集政治迫害资料警示后人 上个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执政,否定并开始批判斯大林之后,安东诺夫-奥夫谢延科本人和他父母都被平反。从那时起他开始收集有关斯大林政治迫害和古拉格集中营的资料,并发表出版了许多相关题材的历史研究文章和书籍。 古拉格博物馆馆长罗曼诺夫说,人们对揭露斯大林政治迫害历史拥有浓厚兴趣。他领导的博物馆每天都接待大批参观者,有中小学生,有来自俄罗斯各地的民众,同时也有不少外国游客慕名而来。 古拉格博物馆将扩充 罗曼诺夫说,古拉格博物馆正在扩张,过一年半或是两年后,他们将搬迁到一个新的地点。 罗曼诺夫:“在莫斯科的中央区,我们已经找到了一栋独立大楼,这栋大楼具备组建国际水平博物馆的所有条件。在这栋建筑中可以设立学术研究,出版,历史档案,固定和流动展览等各种部门。而且这栋大楼周围也有广场可用于停车,举办纪念活动等。莫斯科市政府已决定把这栋建筑转交给我们。按照我们的博物馆设计方案,目前正对这栋建筑改造施工,安东诺夫-奥夫谢延科也参与了这些工作。” 罗曼诺夫透露,安东诺夫-奥夫谢延科最近因为身体不好一直住院,他因为中风去世。星期四在莫斯科的一家医院中举行了遗体告别仪式。当天晚间在古拉格博物馆为安东诺夫-奥夫谢延科举办了追思会。
个人分类: 海外观察|1844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家地震博物馆与古地震探查
热度 4 dongping2009 2013-7-12 11:58
国家地震博物馆与古地震探查 魏东平 嵇少丞教授刚刚发表了一篇“ 国家地震纪念馆会不会在泥石流中毁灭? ”(新链接见对评论1的回复),关于如何“保留”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的北川地震遗迹,我是倾向于认同嵇教授的观点,亦即在此地质活动十分剧烈的山区型断裂带附近地方,现有的保存办法可能会耗费巨大且得不偿失。这里给出我在2008年8月底拍到的几张北川老城区的震后遗迹照片,可以发现,即使是地震刚刚发生过后的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其地表景观的变化已经十分巨大。 其实,我们人类与自然界“较量”的结果,绝大多数都会以人类的完败而告结束,关于地震的认识也是如此,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是,史前及人类历史上发生的几乎所有巨大地震,迄今都是基本上了无踪迹,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变成了地震学家们通过历史文献及“古地震”田野探查的研究对象。包括这次发生于四川全境的特大暴雨灾害,以及次生的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等,不但给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震区的老百姓造成了又一次的生命与财产损失,同时也给其地震遗迹保护等工作,带来了几乎毁灭性的破坏。 顺便说一下,科学网上能够称得上古地震研究专家的,并不很多,但即使放在国内外同行PK的范围内,我们科学网上的 刘静老师 ,都可以算作非常杰出的一位。希望刘静老师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对古地震及其相关研究,进行比较科普性的介绍。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5442 次阅读|22 个评论
上海电影博物馆
热度 2 xuyingxiao 2013-7-10 22:22
国内规模最大的电影博物馆,位于上海电影制片厂原址。6月16日起对公众开放,有很多巧妙的创意和互动,可惜要门票。
个人分类: 生活|3448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走进哈佛自然历史博物馆
dxzk 2013-7-7 11:46
哈佛不仅图书馆多,博物馆也不少。除了几个富有特色的艺术博物馆之外,哈佛最出名的要数其自然历史博物馆了。由于该馆对本校师生优惠,不仅他们免费,还可以免费带一位朋友。于是,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我和一位朋友就来到了位于牛津街上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参观。 “哈佛自然历史博物馆”(Harvar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实际上包括三个博物馆:植物标本馆、比较动物学博物馆和地质学与矿物学博物馆。由于该馆的大楼还与一座人类学与民族学博物馆相连,因此,进去之后,实际上可以参观上述四个博物馆。 当天,我们进了大门之后来到接待处,出示ID,对方给了两个紫色小标志,我和朋友别在身上之后,转身上楼参观。 楼上左侧,是植物标本馆,且通向动物标本馆等。右侧,则是地质学与矿物学馆,里面延伸处还有人类学与民族学馆等。每个展馆都各有特色。在地质学与矿物学馆,人们可以大致领略地球与行星科学的相关知识;在新英格兰地区森林馆,人们可以深入了解本地区森林的自然历史与生态状况;在气候变化馆,人们可以通过包括哈佛专家在内的世界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了解我们所生存的地球环境的真相,并决定该怎样为地球的未来做些什么。此外,植物标本馆、动物标本馆、人类学与民族学馆等等,都好像一个个宝藏,等待着人们探索和挖掘。 这里的每一件藏品,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无数的故事。但在这里,我想提两个极富特色的藏品,一是紫晶洞,二是玻璃花。 进入地质学与矿物学馆后,展示柜中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成千上万的稀有矿石和闪闪发光的宝石,既有天然的,更有经过加工的。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展室中央的一个白色展台上,放着一块庞大的,也是该馆最大的一块紫晶洞。 据介绍,紫晶洞大概形成于亿万年前的地质生成时代,是由于地壳中的无水硅酸流入了空洞,在一定的压力和温度下附着在崖壁结晶而成。这块紫晶洞的正面应该是用玻璃封闭起来了,但内部一览无余。人们可以看到,在这个大大的中空的内壁上,布满了紫水晶,色彩明艳、纯净无瑕。据说,巴西是著名的紫晶洞产地,而这块巨石就来自巴西,且重达1600磅,算得上是镇馆之宝了。 与楼梯正对面、近邻地质学与矿物学馆的展室,大概算得上是整个自然历史博物馆中最吸引人也是享有国际盛誉的部分。这个展室的全称叫“威尔收藏布拉什卡玻璃植物模型”,俗称“玻璃花”。进去之后,这里有两个不算太大的长方形展室,每个大约有20多平方米大小。两个长条形的展柜,分别摆放在两个展室的中央,房间的两侧和墙壁,也同样是展柜,里面的玻璃花一览无余。 所谓玻璃花,实际上是由玻璃制作而成的植物模型。据介绍,在这个博物馆珍藏着超过4400件植物模型,展出的部分有3000件左右。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人们很难想象这些栩栩如生的植物居然是用玻璃制作而成的。说到她们的历史,这里面还真有故事。 玻璃花的制作人是两位德国玻璃制作工艺大师,他们是父子——利奥波德·布拉什卡(Leopold Blaschka)和他的儿子鲁道夫(Rudolph)。他们两个从1886年开始制作,到1936年为止,历时半个世纪,所制作的标本达到830多个。 他们所以制作这些玻璃花,与一位名为乔治·古德尔(George Lincoln Goodale,1839~1923)的哈佛教授有关。古德尔是美国著名的植物学家、哈佛植物学与自然科学教授。他曾创立了哈佛植物博物馆(the Botanical Museum)。在他那个时代,过去使用的植物标本都是较为粗糙的纸模型或者是蜡模型,但古德尔希望能够有一些逼真的植物模型用于教学。 据介绍,布拉什卡父子是在他们位于德国德累斯顿的霍斯特威茨的工作坊中制作的。而为此项事业提供赞助的,是古德尔先前的学生玛丽·威尔(Mary Lee Ware)和她的母亲伊丽莎白·威尔(Elizabeth Ware)。之后,她们将这些艺术品赠给了哈佛大学,作为纪念父亲和丈夫,也是1834年哈佛博士毕业生的查尔斯·威尔(Charles Eliot Ware)——威尔是个视自然之物为友的人。 凡是到这里参观的人们,无不惊异于这些栩栩如生的植物何以用玻璃制作而成。由于是植物类模型,就很难避免出现既有枝繁叶茂,也有细如发丝,既有花团锦簇,也有残花败柳;既有多姿多彩,也有奇形怪状。要把形态万千的植物用玻璃做出来,其难度可想而知。但布拉什卡父子做到了。 花的局部是依靠玻璃加热变软后塑成的,有些形状则需要吹出来。在这里,可以看到各种颜色的花。早些时候,是用普通的颜料涂抹着色的。后来,工艺有所发展之后,则是通过涂彩的办法,将溶有彩色玻璃或金属氧化物的液体涂在玻璃花上后加热融合而成。正是有了这些玻璃花,哈佛师生再也不用为随季节和气候变化而消失或者再生的植物而发愁了,可以在一年四季的任何时候从事相关研究。 但令人感到神奇的是,据相关文献介绍,到今天为止,人们再也无法复制布拉什卡父子这样的工艺技巧了,他们的手艺和艺术成了人们只能瞻仰和表达敬意的永恒之作。
个人分类: 哈佛周记|1434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然历史博物馆面临的新挑战
Wuyishan 2013-7-6 06:37
自然历史博物馆面临的新挑战 武夷山 (发表于《新华书目报 科技新书目》 2013 年 7 月 4 日) HenryNicolls 是英国科学记者, 2010 年曾发表著作《大熊猫之道》。在 2012 年 4 月 5 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他发表短文《自然进化》(此处,他的意思是自然博物馆的进化),讨论了自然历史博物馆面临的新挑战。 最近这些年,科研的实践和优先重点都在发生变化,那么,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展出内容也应随之改变。随着自然保护运动的崛起和分子生物学的蓬勃发展,野外采集的生物标本越来越少。人们觉得,化石、矿物标本还可继续采集,但是,最好让植物和动物呆在自己喜欢呆的地方,别把它们弄死了挪到博物馆来。再说,生物体的一个组织或一段 DNA 就够生命科学家们忙活的了,不必像过去那样强烈依赖动植物实体。 博物馆“前台”的展出与科学家“后台”的研究最好相互协调。可是,向观众说明南美绒猴的标本比较容易,要想阐释清楚分子分析、理论模型和种系发生史重构是怎么回事,就颇费周章了。 21 世纪以来,一系列自然历史博物馆在勇敢地应对这些挑战。 2001 年,纽约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在人类基因组破译之后不久就举办了题为《基因组革命》的展览,是与时俱进的第一例。在伦敦,参观者可以在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达尔文中心”看见科学家们的“实时”研究场景。 当然,应对新挑战并不意味着放弃展出标本。如果能将科研与展示空间巧妙地对接,则设计出的展品不仅可以在自然历史博物馆展出,还可以在历史博物馆和艺术博物馆展出,别开生面。例如,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有一个“北美哺乳动物展厅”,过去,这里只有哺乳动物标本,现在,展厅里还有跨学科的展示内容,如西奥多 . 罗斯福总统对美国自然保护运动的贡献,正是他创立了 5 个国家公园,设立了美国国家林业局。 还有很多博物馆在展品美观方面越来越讲究。 2002 年,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达尔文中心”首次尝试如何利用酒精中浸泡的样本给观众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2010 年,德国柏林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东翼改造成功后,也开始仿效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做法,这里有一面墙叫作“生物多样性墙”,展示了该馆 17 世纪收藏的生物标本剥制方面的宝贵藏品,令参观者赞叹不已。 2011 年 9 月到 2012 年 1 月,美国史密森学会下属的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展示了华裔艺术家研究员黄世杰( Shih Chieh Huang )策划的生物发光展览。 2006 年 1 月 7 日至 3 月 5 日,上海当代艺术馆曾举办《虚拟的爱――当代新异术国际巡展》,黄世杰先生也是参展的 6 位美国艺术家之一。 19 世纪的哲学家、诗人和环境保护主义者梭罗曾严厉批评博物馆是“自然的墓窟”。如果他有机会看到 21 世纪的新型博物馆展览,也许会修正自己的看法。
个人分类: 科普小兵|402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从博物馆看美国--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livingfossil 2013-6-26 00:33
从博物馆看美国 --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资料 来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28b9ce0100gq8a.html http://blog.sina.com.cn/lexi520 博物馆是一个国家文化和教育水平的体现,也是经济、科技、社会和综合国力的标志。美国的历史不长, 其文化和历史甚至遭人嘲笑。正因为如此,他格外重视其历史文物的保护和运用。美国对待文化历史知识 的态度、管理博物馆、重视教育的举措令人敬佩,把一般认为寂静、黑暗、冷落的博物馆,变为博大精深 的学习和教育生动场所。美国博物馆数量之多、门类之全、规模之大、内容之广、手段之先进、教育和研 究功能发挥之好,令人惊叹。 每到一个国家或者城市,我首先参观的是其博物馆。在纽约,我参观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现代艺术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性博物馆;到首都华盛顿,参观了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到芝加哥,参观了 Shedd Aqua rium 水族馆, Adler Planetarium 天文馆, Fiel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自然历史博物馆,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艺术博物馆, Museum of Science and Industry 科学与工业博物馆;到旧金山,参观了州政府对面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德洋艺术博物馆( DeYang Museum ) .....
个人分类: 古植物学的故事-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 ...|3257 次阅读|0 个评论
发现博物馆的注释文字出现错误, 怎么办?
热度 17 Majorite 2013-6-22 11:04
发现博物馆的注释文字出现错误, 怎么办? 我的一个老外学生去中国旅游,在北京中国国土资源部附件参观了中国地质博物馆。寄给我几张照片,说地质博物馆里岩石、矿物、化石的英文名字拼写时有错误,她说博物馆里怎能出现这样低级错误呢?青少年参观博物馆是为了学习知识,把错字当成正确的字认就不好了。身为中国人,我脸红了, 因为我平时要求学生对待科学严格严谨。在自己的祖国最大 的 地质博物馆内,竟然有这么多由于“工作不认真”而出现的错误, 况且还是我推荐她到北京后一定要去参观中国地质博物馆。 正确的写法: Gabbro 正确的写法: Basalt 正确的写法: Conglomerate 她请我转告中国地质博物馆,早日换掉错误的拼写牌子。可是,我也不认识地质博物馆的负责人,再说人微言轻,即使写信给中国地质博物馆,谁会理我呢?“才吃几天洋面包,就来显摆”,或许我还会挨骂呢。 2009 年 5 月 13 日,我在《南方周末》发表《血的教训不应淡忘 —— 写在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 》一文, http://www.infzm.com/content/28331 。后来,我在搜索时发现该文竟然全文出现在《今日国土》 2009 年第 05 期上,我纳闷我没有给该杂志投稿啊, 你们从《南方周末》拿来怎么不注 明是“ 转载” ? 那是我第一次听说还有叫《今日国土》的期刊,她由 中国国土经济学研究会主办。我随后写信给 《今日国土》 杂志编辑部,询问为什么未经作者允许擅自转载本人文章,即使经《南方周末》同意,也应向作者支付稿费,但是,我的信泥牛入海, 《今日国土》真牛,压根就不理咱的质问, 我又能拿它有啥办法。后来,科学网上还有人别有用心地说我一稿多投,你们看我多冤! 后来,饭桌上有朋友告诉我,当下中国只要不涉及自身利益(官职、金钱、美女、子女、健康),谁无聊管别人的闲事?
个人分类: 中华民族|2129 次阅读|22 个评论
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贪官立个博物馆吧
热度 4 zhangxw 2013-6-18 16:04
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贪官立个博物馆吧 经费:扣除一部分贪污款 资料:从法院定案的实例中取最大的、有警示意义的,历史时期的大贪污犯也可以入选 地点:出品贪污犯最多的城市 把贪官占有的房子作为展览馆地址,并且开展腐败旅游,游客参观各地的贪官住所,形成新的产业链! ---- 以反映我们反腐败的决心、成绩与立场!
个人分类: 垃圾|1541 次阅读|4 个评论
中国首个文革博物馆
热度 5 xupeiyang 2013-6-18 15:40
     全文 http://www.nfpeople.com/News-detail-item-4553.html
个人分类: 文革研究|30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艾敬向国家博物馆捐赠雕塑作品《海浪》
热度 2 Wuyishan 2013-6-11 14:50
艾敬向国家博物馆捐赠雕塑作品《海浪》 2013-06-07 北京青年报 艾敬和她的作品《 海浪 》 本报讯 “音乐不再是我的爱人,音乐只是我的情人。”从歌手转型为艺术家, 艾敬 的创作如今获得了国家收藏机构的认可。昨天,艾敬向中国国家博物馆捐赠了雕塑作品《海浪》,这也是该馆首次收藏的当代艺术作品。 艾敬表示,《海浪》的创作灵感来自于日本江户时代著名浮世绘画家Hokusai(葛饰北斋)的代表作品之一《Tsunami》(海浪)。如果说浮世绘时期的《海浪》更多描绘和记录了当时日本渔民的生态环境,艾敬的《海浪》更是对于内心心境的描绘。“风浪平地起,内心是海洋”,黑白颜色的对比和相呼应也传达出中国水墨的色彩基调和东方人文情趣。艾敬希望这一作品既可以表达她的当代视觉体验,也可以传承对于经典视觉挥之不去的印记。据介绍,《海浪》的创作过程充满艰辛,从草稿、泥稿的创作,到寻找用于制作的大理石,艾敬一度在造型实施的工艺上找不到与心里一致的美感,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并最终完成了这两件作品。艾敬说黑与白是自己最钟爱的色彩,包含了无限张力,“像天与地,阴与阳”。 艾敬曾经把年轻的激情投入到音乐创作中。多年漂泊的海外生活之后,艾敬转身推开了另一扇大门。艾敬1999年开始画画,师从当代艺术家张晓刚,2002年旅居纽约潜心学习当代艺术,2007年正式以艺术家身份参加艺术展,曾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上海华氏画廊、 国家博物馆 举办过个展,还在纽约举办过个人艺术展。
个人分类: 东鳞西爪|3521 次阅读|3 个评论
网址汇总文1-昆虫、博物馆
热度 1 zbv001 2013-6-9 13:18
手头收藏了几个网站,收藏夹越来越乱,与其整理收藏夹不如写一篇汇总文 ①中国科普博览【中科院网络化科学传播平台】 http://www.kepu.net.cn/gb/index.html 其实百度“中国科普”,会出来好几个:中国科普网,中国科普资源共享网等。 更有人写过“中国科普网站调查研究” http://wenku.baidu.com/view/359a56335a8102d276a22ff9.html 首页》虚拟博物馆》生命奥秘》昆虫 首页》走进中科院》特色网站》第二页-上海昆虫博物馆 首页》走进中科院》特色栏目》第三页-中科院动物所 科研部门:国家动物博物馆、挂靠部门:中国昆虫学会 ②浙大昆虫科学研究所 http://www.cab.zju.edu.cn/IAE/index.php ③上海大自然野生昆虫馆 http://www.shinsect.com/index.asp ④台湾大学昆虫标本馆数位典藏 http://www.imdap.entomol.ntu.edu.tw/ ⑤七八七九昆虫俱乐部 http://willy.insectweb.org/forum/index.php ⑥百度昆虫吧 http://tieba.baidu.com/f?kw=%C0%A5%B3%E6 ⑦昆虫爱好者论坛 http://www.insect-fans.com/bbs/forum.php ⑧台湾的一个网站 http://gaga.biodiv.tw/index.htm# ⑨中国自然博物馆 http://www.nature-museum.net/default.html ⑩北京自然博物馆 http://www.bmnh.org.cn/ 其实在 “中国科普网站调查研究”里面有各地区的网站 , 百度的虚拟博物馆也还在持续开发中 http://baike.baidu.com/museum/ 11国外一个蝴蝶网站 http://butterflywebsite.com/ 12最早接触的网站,但是现在进不去了,深圳的电子杂志,QQ群 http://www.yellowman.cn
个人分类: 科普集锦|3146 次阅读|2 个评论
在泰迪熊博物馆回顾上世纪
Mech 2013-6-5 15:34
泰迪熊博物馆收集了不同时期的泰迪熊产品,分成历史和艺术两个专题展出。历史部分又有事件和人物两类。展出再现若干重大历史事件,把参与者都换成了泰迪熊。大致是每 10 年选取 1 个事件。再现历史时,电玩泰迪熊能做些动作,使得视觉效果更为生动。 1912 年的泰坦尼克号沉没,展窗是撞到冰山前的泰迪熊轻歌曼舞。这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灾难, 1523 人丧生。虽然不是最惨烈的人类灾难,但因为影视作品而广为人知 1929 至 2033 年的经济大萧条,展窗是不同生产线上干活的泰迪熊。尽管大萧条的原因学者们还在众说纷纭,但幸运的是那种规模的大萧条没有再发生。 1944 年的诺曼底登陆,展窗是穿不同制服的泰迪熊持枪对峙,后面登陆舰的前甲板打开。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键时刻 1955 年的加州迪斯尼乐园开园,多个盛装的泰迪熊翘首以待。当年的迪斯尼已经落户奥兰多 (1971) 、东京 (1983) 、巴黎 (1992) 和香港 (2005) ,并将要登陆浦东。迪斯尼乐园给全世界的儿童以及童心未失的成年人带来快乐。 1969 年人类登月, 2 只泰迪熊站在月球上。登月是人类科技史上的丰碑,特别在当时的技术限制 ( 例如电脑运算速度和存储容量 ) 下,难度远非今日可想象。 1979 年秦始皇兵马俑展窗, 1 只泰迪熊站在兵马俑阵列中,另几只泰迪熊在清理修复还没有展出的兵马俑。兵马俑也是历史奇观,而创造该奇观的嬴政,不知道是否预料到他建立的统一王朝两代而亡。 1989 年柏林墙倒塌,众多泰迪熊有些鼓掌,有些欢呼,还有些拿起了锤子。而宽大厚重的柏林墙已经被砸开了口子。这真是上令人动容的一刻,历史没有终结,但已经改变。 Ich bin ein Berliner. (JFK) 1997 年香港回归。有些泰迪熊举着标语,还有些电玩泰迪熊在舞龙。这个展窗有些肤浅,应该有跑马和跳舞。最重要的不仅是回归,而且是总设计师设想的,回归后的香港“马照跑,舞照跳”。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500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免费开放博物馆
zxj368 2013-5-19 14:07
白塔寺、 保利艺术博物馆、 北京戏曲博物馆、 北京民俗博物馆、 北京中国紫檀博物馆、 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 北京古代钱币博物馆、 北京鲁迅博物馆、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北京天文馆、 北京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 北京艺术博物馆、 北京自然博物馆、 北京晋商博物馆、 北京励志堂科举扁额博物馆、 北京韩美林艺术馆、 北京市怀柔区怀柔博物馆、 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 北京怀柔喇叭沟门满族民俗博物馆、 北京市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 北京服装学院服饰博物馆、 北京自来水博物馆、 北京市海淀区博物馆、 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 北京百工博物馆、 北京市昌平区博物馆、 北京文博交流馆、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 郭守敬纪念馆、 古陶文明博物馆、 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陈列馆、 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老甲艺术馆、 老舍纪念馆、 李大钊烈士陵园、 茅盾故居、 梅兰芳纪念馆、 上宅文化陈列馆、 盛锡福博物馆、 首都博物馆、 炎黄艺术馆、 西藏文化博物馆 香山双清别墅、 延庆博物馆、 永定河文化博物馆、 詹天佑纪念馆、 中国现代文学馆、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 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 中国印刷博物馆、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 中国化工博物馆、 中国消防博物馆、 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 中国电影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美术馆、 中国地质博物馆、 中国农业博物馆、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中国航空博物馆、 中国长城博物馆、 中国铁道博物馆、 中国马文化博物馆、 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1691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际博物馆日 5月18日
xupeiyang 2013-5-18 16:29
【那些殿堂级的博物馆】博物馆作为民族记忆的宝库,在教育和审美属性上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记忆+创造力=社会变革。数不尽的艺术奇珍,娓娓道来曾经的尊荣与沧桑,来,一起欣赏那些享誉世界的殿堂级博物馆吧↓↓人民日报
个人分类: 文化艺术|1986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普周:明天国际博物馆日 北京59家博物馆免费开放
xupeiyang 2013-5-17 19:00
【北京:明天59家博物馆免费进】明天是国际博物馆日,北京将有59家博物馆免费开放。 目前,北京地区的博物馆共有152家,名单可在市文物局网站( http://www.bjww.gov.cn/ )查询。去之前最好先通过电话咨询一下哦。 北京地区的博物馆共有152家,日常免费开放的数量占到三分之一。这个周末,参观博物馆走起!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3319 次阅读|1 个评论
西藏文化博物馆
perfer5 2013-5-11 21:46
大学毕业之后,因为心向往之神秘的雪域高原,便踏上西去的火车,西安到兰州,兰州到格尔木,格尔木到拉萨,几经辗转到达那个纯净的地方。 依稀记得,稀薄的空气中浓厚的奶腥味,蔚蓝的天空下虔诚的眼神,安静的街道里絮絮地与天对话,凡此种种,令不曾受教的我震惊。 西藏,仿佛传说中的地方,不知道在世界的哪头。即便去过,又能留下什么?那时候很年轻,只知道天空很蓝,脸蛋很红,空气很干,红白相见的建筑很有异域风情。走得进西藏,却走不进他们的世界。 在北京,西藏似乎很远,其实也很近。由于经常看到西藏大厦以及西藏中学还有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也就经常勾起西藏的风西藏的景,今天不由走进去西藏文化博物馆。了解文化,才能理解其行为举止。 参观的人比工作人员还要少,也就显得空旷。或许,在那片空旷的土地上,任何文物都不足为道。土地,其实才是真正记载历史的博物馆;而文物,只是后来人寻找历史的佐证。博物馆很小众,西藏风情倒是浓郁。从旧石器时代的西藏,到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有着天然屏障的西藏与中原地区的文化并不相悖。毕竟,历史按照历史发展的规律在前进,尽管缓慢,但趋势一致。唐宋元明清,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联姻,倒是真真切切地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待到元朝,辽阔的中国疆域让人不由喟叹三千年河东三千年河西啊!达赖与班禅,宗教与政治总会不由自主地揉合在一起,尽管在这个博物馆里显示的宗教特色并不多。或许,附近的雍和宫更能专业地体现其宗教特色吧。到民国,到解放,到青藏铁路开通,西藏的历史很长,其实也不长。。。 文字是文化发展的要素,藏文与我而言真是天书。不知道达赖到印度或者尼泊尔是怎样沟通和交流的。。。一横,很多撇,这个文字是怎样孕育和发展的呢?世界之大,时间是长,一代又一代,浩浩历史长河里,又有何舍与得? 最后,想起仓央嘉措: 你见,或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个人分类: 博物馆游|161 次阅读|0 个评论
他为中医狂——陆有仁和他的中草药博物馆
热度 1 sheep021 2013-5-8 10:06
中医药学,与戏曲、武术、书法、绘画一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仍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 5000 年的理论和实践,沉淀了浓厚的文化和技术,以及数不清说不明的神秘,稍不留神,你就会发现中医原来是披着朴素外衣的绝世美人,并为之痴迷,为之疯狂,为之一发不可收拾……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的陆有仁医师就是这么一位痴迷中医,为之疯狂的人。 陆有仁 医师从医已近 30 年,主攻乙型肝炎和结肠炎的治疗。他从师父那里师承“知百草,才能治百病”的训诫,春夏秋冬都坚持外出采摘,只因为四季中草药的性能不同。 除了摘采中草药、坐堂行医外,他还在空余时间四处搜罗与中医有关的一切藏品。 他的第一件藏品是二十多年前上山采药时发现的一把石刀。“那时我还不懂行,只是拿着这块表面平整、形状像刀的石头四处找专家鉴定,结果让人大吃一惊,这真是古人采药用的器具。”陆有仁说。正是这把石刀让他萌发了收藏古代中草药器具、陈列展出的愿望,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从此,行医之余,他就搜集医药文物文献。通过 30 年的努力,陆有仁积攒下来药杵、碾药床、采药刀等 1000 多件古代中药器具, 20000 多册中医古书籍。建起中医博物馆,免费向社会开放。上海、杭州、苏州等地的不少专家慕名而来,德清当地的一些中小学更是把中草药博物馆作为了解祖国医药文化、增长人文知识、开拓历史视野的教育基地。 五一节莫干山之行,竟然挖掘出这么一位中医奇人,也算是三生有缘。可惜时间关系,没能到他的中草药博物馆一饱眼福。下次,一定。 相关链接: 德清中草药博物馆 : 一部浓缩的 5000 年祖国中医药史 。 德清 “ 药痴 ” 与他的博物馆 ( 组图 )_ 网易新闻中心
个人分类: 感悟中医|1848 次阅读|2 个评论
哈尔滨中央大街——开放式的建筑博物馆
热度 2 bxlh2008 2013-4-11 13:14
中央大街北起 松花江 防洪纪念塔,南至经纬街,全长1450米,宽21.34米,其中人行方石路10.8米宽。被誉称“哈尔滨第一街”的中央大街,以其独特的 欧式建筑 , 涵括了西方建筑史上最有影响的四大建筑流派,有常见的起源于十五、六世纪的文艺复兴式,十七世纪初的巴洛克式、折衷主义,以及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新艺术运动建筑。全街建有欧式及仿欧式建筑71栋,汇集了文艺复兴、巴洛克、折衷主义及现代多种风格等欧式风格市级保护建筑13栋。这些建筑体现了西方建筑艺术的精华,使中央大街成为一条建筑的艺术长廊 。最奇特的是中央大街上铺的石头,他是长方形条形石,但以纵向冲上铺满,由1924年以俄罗斯工程师科姆特拉肖克社监工完成的。 步行街 自开通以来日接待游人20余万人次。步行街的夜晚流光溢彩,游人如织,更有一番特色,充分体现出旅游、购物、娱乐、休闲的功能。风格各异的西六道街、西七道街、 中央商城 、车辆厂住宅楼前等四处休闲区,构成了中央大街集休闲、娱乐、旅游、购物为一体的城市新风景。
个人分类: 硕士生活|6742 次阅读|4 个评论
敦煌市博物馆中的干尸
热度 2 blownsand 2013-4-1 15:50
乌鲁木齐市西北路新疆博物馆展厅中陈列着一些干尸,除高昌国的“张雄”外,大部分都是无名氏,其中最著名的是近四千岁的“楼兰美女”。这些干尸在历史学、气候学、人类学等多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容易引起公众兴趣,从而得以在博物馆展出。 不同于埃及木乃伊,新疆干尸完全是大自然的杰作。除了乌鲁木齐,吐鲁番有专门的干尸博物馆,哈密博物馆也有少量干尸展出。与此相邻的甘肃敦煌同样具有降水稀少气候干燥的特点,应该也是各种干尸的主要保存地区之一。实际上,我们在2008年左右的库姆塔格沙漠考察中确实见到过荒漠干尸。 此前曾有些人花费很大力气把干尸运到敦煌并 郑重 签署以下协议。 根据协议第三条,敦煌市博物馆有义务长久妥善保存。 很奇怪,该馆似乎只热衷于展出经卷、器物和当地的“名人”字画。 六七年过去了,为什么 一直未展出干尸 ? 2005年4月11日,由敦煌市七里镇组织的穿越沙漠考察队在库姆塔格沙漠西北部发现一具干尸(发现人:刘学仁、刘国汉、刘强、李春林、孙学虎、达甫、王吉辉等)并及时向有关部门进行了报告。2005年10月11日,由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组织的库姆塔格沙漠科学考察队董治宝研究员(队员有王训明、张克存等)对该干尸进行了鉴定,疑是1980年在该沙漠周围科学考察中失踪的我国著名科学家彭加木。由于该发现可能会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应,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与敦煌市博物馆就此事达成下列共识。    1、 干尸的身份需要进一步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来确认,在此之前,双方不得作不真实的报道。   2、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负责身份鉴定工作。   3、 敦煌市博物馆妥善保存干尸,并积极配合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取样与分析工作。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董治宝(签字)   敦煌市博物馆: 傅立诚(签字)   2006年4月14日
8572 次阅读|4 个评论
hg摄影作品147-【2013小相机-国家博物馆5-2013年3月24日】
热度 2 hgiap 2013-3-24 21:19
【2013小相机摄影作品-国家博物馆5-2013年3月24日】
个人分类: 摄影作品|3196 次阅读|3 个评论
hg摄影作品146-【2013小相机-国家博物馆4-2013年3月24日】
热度 1 hgiap 2013-3-24 21:13
【2013小相机摄影作品-国家博物馆4-2013年3月24日】
个人分类: 摄影作品|2971 次阅读|1 个评论
hg摄影作品145-【2013小相机-国家博物馆3-2013年3月24日】
hgiap 2013-3-24 21:07
【2013小相机摄影作品-国家博物馆3-2013年3月24日】
个人分类: 摄影作品|2704 次阅读|0 个评论
hg摄影作品144-【2013小相机-国家博物馆2-2013年3月24日】
hgiap 2013-3-24 21:00
个人分类: 摄影作品|2884 次阅读|0 个评论
hg摄影作品143-2013小相机-国家博物馆1-2013年3月24日
hgiap 2013-3-24 20:48
【2013小相机摄影作品-国家博物馆1-2013年3月24日】 周末带儿子去国家博物馆转转,顺便拍了一些小景物。国博坐落于天安门广场东路,就是原来历史博物馆改建而成。现在像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博物馆看齐,特别是地下的古代中国馆还是不错的,推荐大家去看看,而且是免费的,记住带身份证。
个人分类: 摄影作品|2951 次阅读|0 个评论
杭州历史博物馆
wangyunwu 2013-3-24 11:48
个人分类: 旅行|3469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闪视 12 - 大都会博物馆
热度 14 liangjin 2013-3-6 10:01
在我写《淌过博物馆》时,我并没有去过美国。我自以为是地认为作为历史不长的美国,博物馆的水平大概不会超过欧洲。大都会博物馆是早就听说过,我一直不以为然。这次去美国,我才知道我的偏见幼稚可笑,我的自以为是大错特错了。 ( 大都会博物馆埃及厅 ) 由于在纽约出入境,大都会博物馆我实际上去了两次。一次是初入境,一次是临出境。头一次只是参观纽约的伴随曲,和大都会混了个脸熟。后一次则是游弋文明的咏叹调,花了半天和大都会亲密接触。 ( 大都会博物馆欧洲厅 ) 大都会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大。面积上的大,规模上的大,涉域上的大和气派上的大。这个大包括了全。也许正是美国历史较短,她自己没有太多的东西展示,加上美国的文化意识和经济富裕,她却可以站在一个较为国际化的立场来审视人类文明。相比之下,很多其他地方博物馆或多或少的显露出一定的地方色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都会博物馆的地位自然可想之高。 ( 大都会博物馆希腊厅 ) 走进大都会,门票让我有点摸不着头脑。博物馆并不免费,但入场费又像是自愿捐的。当我走上收费处递上信用卡时,收费员问我,你出多少? 我一楞,顺口说20美元,她就真划了20美元,然后递给我一个小徽章。凭着这个小徽章,所有场馆畅通无阻。 ( 大都会博物馆非洲厅 ) 我们科学网的孟津博主是我非常尊敬和心仪的博主,他的博文透露出他深厚的修养和不凡的见解。孟老夫子工作的地方就在大都会博物馆对面的美国自然和历史博物馆。赴美之前,孟老夫子答应陪我参观他的博物馆。我是太高兴了,他可是超级导博。我本来打算在有限时间里把重心放在孟老夫子的博物馆,大都会用少些时间。不想进入大都会第一轮快速扫荡后打电话给孟老夫子却怎么也打不通。只好留在大都会继续自己细品。 ( 大都会博物馆波斯厅 ) (莫奈作品) (凡高作品) (现代艺术) ( 大都会博物馆艺术厅 ) ( 大都会博物馆东方厅 ) ( 大都会博物馆中国厅 ) ( 大都会博物馆日本厅 ) 孟老夫子所供职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和大都会博物馆之间夹着一个绿色大公园,我最后还是在大都会关门后穿过公园抢到半小时上了下孟老夫子的博物馆,本想在本集贴些照片,发现半小时也照了不少,就留在下一集吧。
个人分类: 忆海拾珍|17435 次阅读|30 个评论
[转载]回顾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展览事业——陈瑞德先生访谈
whyhoo 2013-3-1 22:07
【内容提要】陈瑞德先生为原中国历史博物馆陈列部副主任、研究馆员。此次访谈主要围绕“回顾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展览事业”这条线索,内容涉及“中国通史陈列”的历次修改、文物陈列与历史陈列的思考、历史博物馆陈列部的职能、内容设计与形式设计的关系等方面。最后,陈瑞德先生从自己的角度谈了国家博物馆百年发展所留下的重要精神财富及对展览业务的期望。 【关键词】中国历史博物馆 文物陈列 历史陈列 展览事业 李万万:您是哪年进入历史博物馆工作的? 陈瑞德:1953年我回国以后,在上海读了一年高中,1954年考上北大历史系,1959年毕业后就分配到历史博物馆陈列部。因为我在大学学习中古史,到博物馆之后主要做隋唐史这一段,负责隋唐部分的内容设计。 李万万:中国历史博物馆新馆于1959年建成,您也刚刚到馆工作,请谈谈当时“中国通史陈列”的相关情况。 陈瑞德:我来的时候“中国通史陈列”大样已摆出,正进入领导现场审查阶段,当时陪同领导审查的有很多专家,包括北大的、考古所的、科学院的等等。审查之后各阶段根据领导的意见,提出了相应的修改措施。 李万万:领导审查完后,所提出的主要修改意见是什么? 陈瑞德:除了一些具体的意见之外,主要有两条:第一条意见就是“红线不突出”,“只有红点,还不是红线”;另一条意见是“不要见物不见人”,“要历史陈列,不要文物挂帅”。 李万万:能否详细谈谈您对“见物不见人”这条修改意见的具体思考? 陈瑞德:当时所面临的形势已是“山雨欲来”,强调要“政治挂帅”,要“为政治服务”,在陈列中就要突出阶级斗争红线,红线突出不突出是“政治问题”,而“见物不见人”相对来说就只是一个技术问题了。所以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加强阶级斗争”这一点上。 “中国通史陈列”预展从1959年10月2日开始到1961年7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近两年的修改重点都放在“如何突出阶级斗争”上,也就是反复地修改,加强农民起义场面。当时的博物馆界又提出 “陈列以文物为基础”,一时间这又成为热点议题,“见物不见人”的问题也就被搁置下来。我理解的“见物不见人”,一是在直观上,陈列出现的人物相对于文物太少,人物几乎淹没在文物的海洋中;二是文物多,琳琅满目,但有不少是和陈列所要表现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或没有太大的关系,甚至完全没有关系的,也就是说起不了见证的作用,成为可有可无的文物展品。 对于“博物馆陈列是以文物为基础”这个命题,我认为是不准确的。因为博物馆有不同的类型,不同博物馆的藏品是不同的,不一定必须是文物,其举办的陈列也就不可能“以文物为基础”,只有历史文物系列的博物馆陈列才是“以文物为基础”。所以,这是有前提条件的,就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说水烧到摄氏100度就开了(由液体转化为气体),好像不错,但到了西藏,水烧到摄氏100度就是开不了,这只能在一个大气压下,而我们在平原地区待惯了,对大气压不太敏感,就往往忽略了这个前提条件。同样,我国博物馆的特点就是历史文物系列的博物馆占绝大多数,在改革开放前几乎是一统天下,一提博物馆,只想到文物,只和文物挂钩,就习以为常了。这样容易引起误导,好像只有文物才能进博物馆,只有文物才能陈列。其实,即使在历史文物系列的博物馆,也只有对文物陈列是适用的,文物陈列当然必须是文物才能陈列,对历史陈列而言,那就不一定。原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中国通史陈列”,根据内容的要求,展出山西应县木塔,我们不能把木塔从应县搬到历博的展厅,只好用复制模型。此外,我再多说一个相关的话题,我们总爱说“博物馆语言”、“博物馆陈列语言”、“要让文物说话”等等,那什么是“博物馆语言”、“博物馆陈列语言”?好像没有一个明确的界说,有时好像是指“文物”,有时又好像指“文物的直观性”。提出这种说法,是不是说应该直接通过文物来与陈列交流,去了解陈列,不需要附加什么辅助材料、文字等?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用以交流、沟通思想、感情、观念、意见等,但是语言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比如说我们和英国人交流,就要学习英语,或他要学习汉语,否则就无法交流。当然,还有一个办法就是请翻译。同样,我们要通过博物馆的语言—文物,直接与陈列交流,首先要懂得文物,要先学习文物,当观众提出看不懂陈列时,我们总不能要求观众先回家看书学懂文物,再来看陈列吧?此外,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请“翻译”,借助一些辅助展品和文字说明。 “要让文物说话”就更加玄妙,我迄今仍未能参透其中真谛。怎样让文物说话,文物会说话吗?我也做了多年的陈列工作,也看过一些陈列展览,还没有见过或听过一个“让文物说话”的样板,看来“让文物说话”并不是“从实践中来”的。原历博“中国通史陈列”中“隋唐部分”的唐瓷展柜里展出两件秘色瓷,多年来对什么是秘色瓷,秘色瓷烧成于何时,是晚唐还是五代?一直争论不休。陕西法门寺地宫里出土了秘色瓷,证明最晚在中唐就烧成了秘色瓷,也提供了秘色瓷的样品,从而也就结束了这场笔墨官司。不过,我要说的是,秘色瓷被发现是因为入藏地宫这批文物的同时也入藏了一份这批文物藏品的清单,在清单上“秘色瓷”这几个字赫然在目,于是按图索骥,验明正身,也就被发现证实了,并不是秘色瓷会“说话”,如果入藏时没留下清单,恐怕也会是“纵然相逢应不识”吧!前人说得好:“泉虽掷地有声,究不能言,物待有人代其言之,安能再起古而问耶?”博物馆陈列设计正是“代其言”,研究、揭示文物的内涵,以博物馆方式解读,使观众认识文物所承载的历史信息,或艺术观赏价值,而不是要观众与文物直接“对话”,因为观众毕竟不都是文物专家。 我想,如果是理论研究,最好还是使用科学的语言、科学的命题,如果是工作要求,最好使用朴实的语言、可操作性叙述,不要比喻式、禅宗偈语式,使人云山雾罩、不得要领。 李万万:中国历史博物馆于1961年正式开馆,“中国通史陈列”也开始向公众开放,当时社会的反响如何? 陈瑞德:“中国通史陈列”在1959年10月预展后,即在1960年以“公开预展”的名义对外开放。当时社会上的反映是强烈的、积极的、肯定的,轰动一时。因为像“中国通史陈列”这样,以博物馆陈列的形式系统地展示中国的古代历史,毕竟是第一次,而且集全国史学界、考古学界、文物博物馆界之力而成的“中国通史陈列”,确实也反映了建国十年来我国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的科研水平和考古成果,不少高端文物集于一堂。再加上博物馆大楼建在天安门前,是建国十年大庆的“十大建筑”之一,是当时最现代化的建筑,所以产生轰动效应绝非偶然,还有当时来京观礼的各省市代表团、海外华侨代表团,各国外宾来馆参观的也不少,所有的反映都是积极、肯定的。到1961年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同时宣布正式开放时,“中国通史陈列”已展出近两年的时间,所以观众更多地集中在历博也是自然的。 李万万:“文革”开始之后,中国历史博物馆是不是就宣布闭馆?请谈谈当时的具体情况。 陈瑞德:博物馆大楼的安全警卫是由解放军负责的,有解放军驻在馆内,前后大门都设有岗哨。“文革”开始后,尽管历博被批判为“三家村分店”(因为邓拓是建馆小组组长,负责“中国通史陈列”)、“封资修”产物、“皇朝体系”等等,但陈列还是正常开放。到了社会上掀起“破四旧”风潮,出现了“打砸抢”现象,为了保护国家财产、历史文物不受损失,才经上级批准宣布闭馆。大概是在8月份,具体记不太准了。 李万万:“文革”期间,“中国通史陈列”有没有进行过修改? 陈瑞德:1970年,当时的上级主管机构提出对陈列进行修改。5月,我馆大批业务干部被下放到湖北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为了陈列修改,1971年又从外单位借调来一批干部支援。这时我已下放到五七干校,所以修改详情也就不得而知。 大批的业务干部于1972年9月才从五七干校回来,这时陈列已摆出小样,也提出了一个新的陈列体系,即所谓“以农民起义打头”的陈列体系,就是每一部分都以农民起义开始,然后再展开。王冶秋局长向周恩来总理汇报了修改的情况,周总理把这个方案否定了。据说“以农民起义打头”是因为要打破王朝体系,又受到当时南京举办的“中国农民战争史展览”的启发而设计出来的。中国自建立第一个王朝—夏起,朝代前后相继,连续不断地延续着,夏、商、周、秦、汉……宋、元、明、清,它们之间没有空白,没有断层,这正是中国历史的特点。我们讲这件事发生在唐代,就和说这件事发生在618至907年间一样,朝代便成为时间的代序列,而陈列不等于就是王朝体系。 按照周总理的指示,我们重新恢复原陈列体系。我回馆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隋唐陈列”复原,大家当时开玩笑说“回来搞复辟”。但对于已经加大了的农民起义场面,只能维持不动,因为当时还在“文革”期间,尤其对一些大版面的“语录”轻易不敢触动,同时也按照周总理的意见,加了秦汉、隋唐、元明清三大统一的场面。紧接着就是1974年的“批林批孔”,“中国通史陈列”再次受到冲击,但这次我们还是进行一些抵制,并没有按照所谓的“儒法路线斗争”历史去改造陈列,因为这种说法过于荒谬,但为了能通过审查以便开馆,还是不得不在陈列中加了一些“批儒评法”的内容。 李万万:博物馆中一个好的展览必然会有很好的内容设计,同时也应具备很好的形式设计,请您结合工作经历,谈谈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陈瑞德: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明确一点,我并不是研究博物馆学的,对其他的博物馆也没有更多的了解与研究,所以我只就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工作实践谈些个人的看法。 我认为,历史文物系列的博物馆陈列包含历史陈列与文物陈列,虽然陈列的展品主要都是文物,但是文物在两者中的作用是不同的。文物陈列中展示的内容是物,主要在文物本身,即使是物质文化史陈列,也是展示器物的演变、发展,着重它的外形、艺术性。历史陈列展示的人类社会历史,主体是人,不是物,在历史陈列中的文物只是所展示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见证物。所以,我认为就其内容而言,历史陈列和历史著作并没有质的不同,都是讲人类的发展历史;只是历史著作是用文字来表述,以文献史料为依据,历史陈列则以实物史料(文物)为佐证,用形象来展示。在历史著作中叙述或论述某一事件或人物时,也往往会引用文献资料原文,用以表明其出有自、其论有据,即所谓“有史(文)为证”。在历史陈列中,展示某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时,不是引用文献资料,而是陈列文物,即实物史料,也就是“有物为证”。但文物是第一手资料,是最原始的史料,没有经过后人的加工,它更具说服力,“物证”胜于“文证”,我认为这才是历史陈列,即博物馆陈列的优势所在。 “中国通史陈列”中的“隋唐部分”,在“隋末唐初”的陈列之间正好是博物馆大楼的伸缩缝位置,一般在这个位置上不安排陈列,只作过道使用。在“唐朝的建立”组标题下,表现了唐太宗李世民,展出了李世民的画像,同时还选用了“昭陵六骏”石刻浮雕(复制品)。“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他的六匹战马的战功而将其形象刻于石上,并置于他的陵墓(昭陵)前,这六匹战马陪他经历了六次重大战役,尤其是平定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这三股对唐威胁最大的势力,才完成唐朝的统一大业,这六匹战马几乎都有箭伤,其中平定刘黑闼一役中所骑乘的战马身上连中九箭,可见战斗之惨烈。李世民在唐的统一战争中,不仅运筹于帷幄,而且亲临前线,决胜于沙场,虽说“稍逊风骚”,却不失“武功彪炳”,“昭陵六骏”浮雕是这一历史事件的佐证。在形式设计上,利用了伸缩缝的空间,将六骏排列在东西两侧,形成一条由隋末进入唐初的通道,暗喻唐朝平定群雄,是打出来的江山,见证了李世民出生入死的戎马生涯,也为他称帝后能接受“载舟覆舟”之诫、成为一代明君作了铺垫。这样的设计,紧扣陈列主题,内容设计和形式设计相得益彰,我认为这是历史陈列的形式设计,它和内容设计不是矛盾而是统一的。 在“隋末农民战争”的陈列,展出了“李静训墓(复原模型)”。李静训是隋代贵族女子,死时才九岁,她的棺材是用青石雕成大殿的形式,随葬品共计有150多件,其中包括男女陶侍俑60件,还有武士俑,金、银、玉器也不少,其中的嵌珍珠宝石鎏金蝶头饰、嵌珍珠宝石项链等都是一级文物,反映了其生前僮仆成群、锦衣玉食的奢华生活。内容设计是以通过对贵族的奢华生活与平民的贫困生活对照,反映阶级矛盾,形式设计如何体现内容设计的要求?150多件文物全部展出,就得装满五六个展柜,密密麻麻地像考古学陈列,如果只选取一些精品展出,由于是个小孩的用具,虽然不乏金、银、玉器,但个体都不大,显示不出气势。所以,我们复制了李静训的石棺,随葬品按出土时的状况复原(殿外石棺)—簇拥着卫士、男仆、女侍,殿内(石棺内)满布金、银、玉饰和器物,专门设计了特制柜,并将石棺一面立板打开,棺内设置灯,观众既可看到石棺的全貌,又可看到棺内的文物。这个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再举一例,就是“宋元部分”大厅里陈列的元瓷大柜,内容设计的主题是元代“制瓷工艺的发展”,反映元代的制瓷业出现了釉下彩的新工艺,生产出釉黑红、青花瓷器,展品有釉里红缠枝牡丹碗、青花云龙纹玉壶春瓶、钧窑镂空座四兽面双螭耳瓶、龙泉窑缠枝牡丹纹花瓶等10余件;形式设计是在一个四面大柜内集中展出琳琅满目、大小结合、错落有序的组合来反映主题。而这也说明历史陈列与文物陈列的不同,历史陈列表现的是制瓷业发展到元代出现了釉下彩的新工艺,展出的文物为这一历史事件的佐证,着重文物的组合,而文物陈列更着重于文物个体,在形式设计上采用小四面柜,“一柜一物”,便于观众从不同侧面来欣赏这件文物的艺术性,所以不可一概而论,“一枝独秀”是突出,“鹤立鸡群”也是突出。 所以,我认为陈列的内容设计与形式设计的关系不是从属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内容因形式而彰显、形式因内容而精彩。 李万万:您刚才举的例子中提到当时的陈列中使用了一件复制的石棺,这里就涉及到了如何使用复制品的问题。在布置陈列的时候,为什么要用复制品,或者什么情况下会使用复制品? 陈瑞德:这首先取决于内容的需要,如果一件文物是陈列所展示的历史人物或事件不可替代的、重要的见证物,则可以考虑用复制品。其中又有以下几种情况:1.此物原件不是本馆的藏品,不可能展出原件,只能用复制品代替;2.原件虽是馆藏品,但比较娇贵,易受损坏,不宜长期展出,如古画、丝、麻织品类,为了保护文物,就用复制品代替;3.不可移动的文物,只能用复制品,如展出应县木塔或赵州石桥,此类复制品通常被称为“模型”(复制品必须是原大、尺寸必须一致,“模型”则可按比例放大或缩小)。至于李静训的石棺为什么用复制品:首先,原件不在馆内;其次,从展出效果看,用原件则无法展示棺内的情况,如果把棺盖打开又看不出石棺的整体形象(殿宇),而用复制品,其好处是由正面看还是完整的雕成殿宇形式的石棺,由反面看可以去掉一块立板,从而看清棺内的文物及其排列,如果是文物就不能这样做—不能破坏文物的。 李万万:您曾经担任过历史博物馆的陈列部副主任,请您谈谈博物馆的陈列部主要有什么样的职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有什么样的变化? 陈瑞德:从1959年建馆,陈列部便分为两个组,即内容设计组和美术工作组,一直到1984年美术工作组才从陈列部分出,专门成立美术工作部。陈列部的主要任务只是负责基本陈列,就是“中国通史陈列”。陈列部的内部分工,在内容方面分为8个设计组—我们称之为“段”,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简称“六朝”)、隋唐、宋元、明清8段,具体工作则是分段进行的。至于段内人员就不再细分了,有事大家一起去做,如进陈列室,必须一齐去,因为一个人连柜门都打不开,开关柜门至少得有3个人。当然,这并不是说就没有个人的专攻方向,我当时是学习“隋唐”,所以就负责“隋唐”这一段。当时并没有像现在那样的临时展览,就仅有一个“通史陈列”。尽管馆里也承办过一些临时性展览,但具体工作也不是由陈列部来负责,需要时陈列部也只是派人参加。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我虽一度主持临时展览工作,但也只是暂时兼管,陈列部并不承担临时性展览的任务。 对于个人来说,在没有修改任务时,主要对段陈列内容进行研究,掌握本段史学研究的动向和考古的讯息,对馆藏品的掌握和研究,参与学术交流;在修改陈列时,则提出具体的修改计划,拟定修改大纲、修改方案,编写说明,配合形式设计,提取文物,现场布展等。 李万万:改革开放之后,陈列部是否也会负责一些出国交流展? 陈瑞德:陈列部会派人参加,但并不由陈列部具体负责。一个出国展览确定后,就从全馆各部门抽调人员组成一个工作小组进行筹办,从拟定展览方案、挑选文物、编写说明,到文物装箱、和对方交接文物、参加布展,最后到文物回国、点交入库,全程工作都由这个小组进行,这个小组直接对馆领导负责。 李万万:在中国博物馆的发展历程中,“陈列”和“展览”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请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谈谈您是如何理解这两个概念的? 陈瑞德:对于博物馆的“陈列”和“展览”,在我看来好像并没有质的区别。我们说博物馆陈列是在一定空间内、在一定的主题下,选用博物馆藏品并结合必要的辅助展品和文字,以艺术形式组合起的展品群体,能给观众以直观教育、知识传播、美的享受。博物馆陈列可作这样的表述,但用它来表述博物馆展览,似乎也可以。 在工作实践中,博物馆陈列通常指的是基本陈列和专题陈列,博物馆展览则指的是临时性展览。如果说有什么不同,博物馆陈列(基本陈列和专题陈列)展出的地点在本馆的固有展厅内;展出内容反映本馆的类型、性质或与本馆类型、性质有关;展出周期较长,一般在5至10年;要求能反映本馆的水平(藏品水平、研究水平、设计水平和管理水平等),可以说是博物馆的窗口和门面。博物馆展览一般有这么几种:一是运用本馆藏品到外地或国外博物馆展出;二是引进外地或外国博物馆的藏品到本馆展出;三是为了配合形势、任务或纪念活动而举办的展出,通常都称为临时性展览。它的特点是展出地点没有固定场所,可在本馆内,也可在别的博物馆,展品不限于本馆藏品,甚至可以采用图片、复制品,如在流动展览中,展出周期很短,少则几天,长也不过一年,展出周期是比较短的,所以一般不使用专用设备,投资也较少,可由本馆主办或承办,也可和外单位合办。 展览会是另外的一个问题,展览会不是博物馆的业务,展览会一般商业味道比较重,它传达的是商品信息和科技成就,不属于博物馆业务范畴。展览会、博览会其实是一回事,博物馆有时也参加一些展览会的展出,目的是宣传自己、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所以也不能说展览会与博物馆完全无关。民国时期,曾在杭州举办过西湖博览会,博览会结束后,将展品捐献给杭州市,在这个基础上成立了西湖博物馆,也就是今天浙江省博物馆的前身。这样的例子国外也有,如意大利罗马民间艺术博物馆,就是在罗马的万国博览会基础上建立的,博览会展出的意大利民俗展品,还有一些民族服饰以及古老的家具、生活用品就成了这个博物馆最早的一批藏品。现在会展业在中国已经非常兴盛,北京的国展中心、国贸中心举办的都是这种展览会,这是属于另外一个系统。 所以,我觉得“展览”与“陈列”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都是博物馆展示、传播藏品的手段。原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过“中国古代文明”,出国展出了3次,到广州去过1次,如果把这个展览放到博物馆中作为专题陈列,称作“中国古代文明专题”也未尝不可。现在国家博物馆的专题陈列“中国古代玉器艺术”,如被引进到省市博物馆展出,不是也可称作“中国古代玉器艺术展览”吗? 李万万:您曾主持“中国通史陈列”的第三次修改,请谈谈这次修改的经过。 陈瑞德:1987年俞伟超出任馆长,同年底提出陈列大修改,整个陈列修改分两期进行,先修改一楼陈列,即“中国通史陈列”中的“原始社会”至“三国两晋南北朝”部分。1988年初,将《“中国通史陈列”修改要点》上报文物局,并得到批准。《修改要点》主要是:1.要加强反映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生活、民族关系,同时“实事求是表现古代的阶级斗争”;2.要突出文物,减少辅助展品;3.文物要更新,当时陈列的文物显然不能反映当时考古取得的成果;4.对形式设计的要求,还提出“适当运用现代化设施”;5.再压缩800平方米陈列面积,辟作第二临展厅。《要点》并没有提出陈列体系的问题。为更新文物,俞馆长亲赴地方进行协商,在他的努力下,征集到一批新的出土文物,为陈列生色不少。 一层陈列于1990年9月修改完成,经领导和专家审查后,于同月22日正式对外开放。这次修改,基本上是按《要点》进行的,大的框架没动,还是保留“原始社会馆”、“奴隶社会馆”、“封建社会馆”标志牌,但在各馆的部分标题上仍有所变动,如“原始社会馆”原以“各族人民的祖先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原始文化”部分作结束,修改后则改作“文明的曙光(约5000前-4000前)”。这时正值史学界、考古界对文明起源问题的讨论处于热潮中,“奴隶社会馆”和“封建社会馆”的部分标题,则取消了主标题,如“奴隶社会馆”第一部分标题原作“奴隶社会的形成—夏(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修改后只作“夏(约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封建社会馆”第二部分标题原作“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修改后只作“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1992年2月,二层陈列室“中国通史陈列”(隋至清部分)的修改开始提上日程。同年11月,因大楼维修而宣布闭馆,一、二层陈列室中的全部文物撤陈退库。直到1994年12月,一层陈列室才重新开放。开放时,二层陈列室的陈列并没有恢复,继续闭馆。在这次开放前,进行了又一次重大修改。这里要说明一点是,第三次大修改于1997年全部完成并开放后,展出不到两年即于1999年匆匆撤陈。这次并未编印《“中国通史陈列”展品详目及说明》,也就是说第三次大修改并没有留下完整的文字资料,我只根据回忆进行一些叙述。按惯例,我们每一次重大修改后都会编印《详目及说明》。1992年撤陈退库时,我们就先对陈列现场留下文字记录,并编印了《详目及说明》,而第三次大修改后二层陈列部分责成我主持,修改是按一层陈列的标准和要求进行,所以我才对一些重大的变动留有印象,而一些细节由于事隔多年就不一定记得清楚了。 1997年完成的“中国通史陈列”第三次大修改,我认为最根本的就是对“中国通史陈列”的“六条原则”作了重大修订:第一条,将“中国通史陈列”的下限从1940年前下延至1911年,并取消了“按照社会发展分期”;第二条,淡化了阶级斗争,所以陈列中原始、奴隶、封建三个馆的标志被撤销了,以至农民起义不再作为一个历史事件来表现,只在有关说明文字中一笔带过,作为“通史陈列”,表现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是以一个场面或展品,不是有文字说明就是表现了,1997年的陈列把原陈列中的农民起义场面全部撤消,也不再在标题上出现,唯一就是留下了“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组标题,但标题下仅陈列了五代十国的展品,所以,农民起义实际上是被“淡漠”了;第三条,在陈列中出现画像的历史人物基本上不以“对我国历史发展各个方面起过重大作用”为前提,而取决于历史上有无遗存画像,即文物,凡美术创作就被“一刀切”了,对于二层陈列来说,除了农民起义领袖形象的艺术创作全部取消外,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忽必烈、朱元璋、康熙、乾隆等都有画像传世,是否都是“真容”不好说,反正都是文物才被保留下来;第五条,基本没动;第六条,取消,因为不按照社会发展分期,也就不存在封建社会何时开始的问题。这样大的变动,在1992年陈列中没有完全显示出来,如还保留有农民起义场面,标题上也还出现农民起义,只是减少了一些农民起义的美术创作,陈列场面的明显变化还是从1994年的陈列中开始。 李万万:您也曾参与“古代中国”的筹备工作,请谈谈“古代中国”的哪些方面对“中国通史陈列”有着很好的继承? 陈瑞德:我在“古代中国”筹备工作的研讨会上也谈过我的看法。我认为,“古代中国”只是一个时空概念,即时间是在“古代”,空间是在“中国”。但陈列中要表现“古代中国”的什么,这个概念并没有界定,可以是古代中国史,也可以是古代中国文明、古代中国艺术等等。由于“中国通史陈列”已经撤除,复原它已不可能,因为撤除时并未留下文字记录。 自改革开放以后,社会进入转型期,也从国外引进了一些现代史学的观点和方法,思想比较活跃,一些史学问题被重新进行探索,一些史学理论也受到质疑。在这种情况下,重新举办一个新的“中国历史陈列”,困难太大。而“古代中国”这个题目比较灵活,它既不完全是中国古代史,又不完全脱离于“中国通史陈列”,其大框架基本源于“中国通史陈列”,承袭了时间顺序,把陈列内容划分为几大板块—经济、文化艺术、社会生活、民族和中外交流。“古代中国”展示的是中国的相应历史时期,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也就是这一时期的亮点。“古代中国”相对于“中国通史陈列”,更侧重于物质文明,更强调突出文物的艺术性、直观性,但它也不是物质文明史的陈列,不是按器物来组织陈列,还保留有较多的历史陈列因素。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 李万万:您在博物馆做了40多年的陈列工作,您觉得积累下来什么样好的经验,或者哪些方面值得我们今天的博物馆从业人员学习或者继承? 陈瑞德:历史条件不一样了,现在是社会转型时期,是商品经济时代,有偿劳动、按劳取酬。但有一点还是值得提倡的,就是要有事业心,把博物馆当作一项事业来做。有不少博物馆前辈,默默无闻地把一生精力都献给博物馆事业。一定要能经得起寂寞,不要把博物馆工作仅仅当作职业,仅仅当作是谋生手段。博物馆讲“博”,我们的知识面还是“博”一点为好,“专工一点,兼及其余”,既有一项专长,其它方面也要有所涉猎。 原历博的陈列部是分段工作的,但分段不等于分家,因为陈列毕竟是一个整体,过去我们有句话,陈列内容设计要“瞻前顾后”,意思是说你设计本段时,要照顾到前后相邻的两段,你在这里把话说满了,下一段就不好说了,也要了解前一段是怎么说,要前后照应,历史毕竟是连续发展的过程,不要割裂开来。 李万万:今年是国家博物馆百年馆庆,您对展览业务有什么样的期望?您觉得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陈瑞德:国家博物馆现在定位为“历史与艺术并重”的综合性博物馆,强调“历史与艺术并重”,我很赞成,向艺术倾斜,可施展的空间也就更大。以往叫历史博物馆,只能紧紧围绕“历史”方面做文章,相对来说比较有限制。现在可以举办展览的品类更多,更有条件把国博建成雅俗共赏、既有内涵又富艺术和文化氛围的一流博物馆。 国家博物馆现在的基本陈列是“古代中国”。我常想,只有200多年历史的美国,在它建国200周年时,还举办了“美国历史陈列”,何况中国有5000年的文明史,并且有5000年历史的不间断文字记录,还有可作见证物的各代文物遗存,以文物为基础展示我国古代历史的博物馆陈列就显得非常重要。原历博的“中国通史陈列”存在着很多缺点,也有生硬与牵强,但还是有一些可供借鉴的方面;原革博对“中国近代史陈列”也不是没有设想与考虑。在国家博物馆百年馆庆之际,我希望并深信有朝一日以国博人的研究与努力,办成完整的“中国历史陈列”(包括古代、近代和现代),我想对国博人来说,恐怕是责无旁贷的吧! 原文见 http://www.chnmuseum.cn/tabid/468/InfoID/86939/frtid/399/Default.aspx
个人分类: 艺术|144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武术博物馆
热度 3 xuyingxiao 2013-2-23 20:50
中国武术博物馆,“世界上第一家全方位展示武术历史与文化的博物馆”。可惜我们去的时候只展示了一层,地下的互动展厅未开放。 博物馆免费,位于上海体育学院内。 腊梅,这次肯定是腊梅。更准确地说,是蜡梅。 红梅掩映下的武术博物馆。 逛体育学院,学院标志性建筑:绿瓦大楼。1929年通过了《大上海计划》建设新上海市中心区域,之后建造了此中国风格的上海特别市府大楼。 大楼后面的孙中山像。 学院对面长海医院内的,当初是建为上海市博物馆的。
个人分类: 旅游|3005 次阅读|8 个评论
新科学楼
热度 1 lujiangxiao 2013-1-30 10:39
天寒地冻了一个多星期,今天终于阳光明媚。中午吃完饭,看到外面天台上有很多学生在享受阳光,就走了出去。 来到这个新修的天台,眼前一片绿色的草地,缓缓的下坡到远处的球场。草地旁霍然一座崭新的玻璃建筑,我们学校新开的科学楼。半年前就听到开放的消息,今天 在乘兴参观一下。楼不高,借着小山坡地势而建。有的地方是两层,有的地方则是3,4,5层。 西南一面是大草坪,远处是大河边的树尖。楼里十分现代化,有中国现代校园建筑的豪华。高大的电视显示屏展示着各种科研成果,墙上各处贴着兼顾科学又有艺术 成分的大照片,有南美雨林中的植物,纳米世界里的微观美。面向草坪的一面全是玻璃,阳光自然地充满楼道。向阳一面全是教授的办公室,另一面则是长长的实验 室。教学和科研实验室融合,物理,化学和生物各系的实验室融合。 这个新楼为什么对我是个震撼?因为几年来所闻所见都是战争,反恐,国债危机,枪杀事件,政治斗争,科研教学事业更是一派减少资助的红灯。突然走进一个由民 间认捐建成的科学楼,看到那些熟悉的博物馆式装饰,认真读书实验的学生和敞开大门忙碌的教授,真好像到了另一个国家,这才应该是美国,那个具有创新活力, 尊重科学的国家。 走 廊尽头是一个老教授的办公室。他刚动了脊椎手术,动作还不灵活,但是还是很热情地带我看了他的实验室。 听我夸赞这个楼的美丽,他说他从1989年就开始筹划了,到如今白发苍苍才成现实。我早知道他老两口为建这个楼捐出了大半生的积蓄,不禁肃然起敬。同时也 觉得自己也应该做点什么。于是提出到他的课上给个神经科学的讲座。他十分高兴,说神经科学在生物系是个弱项。下午不久就收到他的电邮,敲定时间。讲什么 呢?我是动手的实验科学家出身,就在课堂上演示个经典电生理实验吧。也算我对这位投身科学的老教授的一点敬意。 这年头滔滔不绝的讲座容易,而课堂里演示实验难,许多大学的本科生课没有实物演示,只放视频。因为实验需要动手,在几十个学生面前一点失手就会整个失败。 这个对我也是个新尝试。以后搞研究没钱了,就去好好教书,为美国培养下一代的电生理人才,当然也会培养很多中国和其他国家来的学生。 人才不分国界。
255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游西安必做的事
byronzhao 2013-1-27 23:49
1逛粉巷、回民街品小吃;2秦始皇兵马俑(虽坑爹,但不来还遗憾一次足矣);3茶社品秦腔;4走一段西安城墙;5游华清池感受唐朝帝王邂逅(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自己看一次);6静坐于法门寺;7大唐芙蓉园的烟火、水秀表演; 8陕西历史博物馆; 9晚九点看亚洲第一大音乐喷泉
13 次阅读|0 个评论
看退休人的作品展
zhaodl 2013-1-20 11:56
看退休人的作品展
   我开玩笑,我真的该退休了——连续几天,三位七十几岁的老同志找我或者是要与我聊天,或者是让我提提建议。礼拜五晚上,接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与我一起共过事的老领导的电话。说是自己的以大学文化为主题的书法展明天就要结束了,突然想起了我的思想比较“敏感”,说:如果感兴趣的话,抽空去看看,看看有什么建议。礼拜五上午,我处理完手头的事务,我决定专门抽出时间去看看,否则也对不住别人的抬爱。看来,我的一些思维方式,与退休以后的人能够有共鸣,而与在位的有距离。你说是不是该退休了!   展览,在学校新落成的外语楼的一楼——博物馆的大厅里。我路上还在想,可能是离退休办组织的书法协会的书法展览,可是我进去以后才发现,全部作品都是王可法一个人的。上千平方米的大厅,布置的满满当当的。仅就这一点,就需要多大的毅力、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让人佩服!再看作品,行、篆、隶、楷、草,各种字体都有,这更是不容易,更不容易的是,书法作品之间还有几幅书画作品,真是多才。   我的书法就不用说了,只能使用电脑做假,我不敢妄评、也挑不出毛病,但是我倒是喜欢其中的几幅草体,我感觉那几幅作品流畅自然。现手机拍了几幅,留存。
个人分类: 社会生活|3290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闪视 11 - 华盛顿博物馆群
热度 8 liangjin 2013-1-17 09:39
在华盛顿,有个博物馆群,大概有十多个博物馆吧,集中在国会山庄和华盛顿纪念碑之间的国家林荫大道两旁。这些博物馆不是很大,却精致专特,美不胜收。 如此密集的博物馆群在世界上都是少有的。我去了后才明白武夷山博主给我《淌过博物馆》一书的序里提到的他在华盛顿期间周末当淌客的经历, 那是一种多么幸福的经历! 我可没那么幸福。我在华盛顿的时间只有半天时间。国会山庄耗去了我一两个小时,离博物馆关门的5点或5点半只剩下不到三小时。在这 短短的时间里,我不是淌博物馆,而是闪博物馆。在那一个接一个的博物馆堆里,我强烈地感到了时间和空间的矛盾。即便 如此,我还是闪过了植物馆、飞行馆、艺术馆、自然馆和博物馆组织史密森尼协会。令我扼腕地是我没有时间仔细看,只能 得到一个大概的印象,留待下次找机会弥补遗憾了。 ( 美国植物园 ) 对我这个没时间细品的植物外行来说,美国植物园(United States Botanic Garden)就是个美丽的暖房(conservatory),那里有超过2600种植物,有我喜欢的兰花、有我看不懂的药用植物和许多新奇的奇花异草包括沙漠多汁植物。不过说到底我 只有看热闹得份却说不出很多门道。 不过有意思的是这个植物馆不仅种植着许多珍奇的植物,还有很多植物模型,特别是那些可以吞噬昆虫的植物模型,如猪笼草, 参观者可以按按钮观看植物的叶子合拢吞噬昆虫的过程。 (植物园暖房) 国家航空和太空博物馆(National Air and Space Museum)简称飞行馆时一个很特别的馆,也是很热门的馆。飞行一直是人类的梦,可也是人的弱处,在这方面人远远不如鸟和昆虫,不依赖设备, 人甚至不能离开地面分寸。自古以来神话梦想都和飞行有关,机械发明以来,人们最先应用的方向也是飞行。这方面的展览一般都是科学博物馆的大头,而在华盛顿专门用一个博物馆来记录人们应用先进技术一步步飞起来用宇宙速度飞向太空。然而飞行器也是战争武器,这个博物馆也有专门的展馆展示各个战争时期的飞机。甚至——用于恐怖袭击的民航机。当然博物馆也用各种方式、模式详细展示着飞行原理。 (飞行馆大厅) (太空对接器) (飞行原理展示) (登陆舱) (火箭与航天飞机) 从太空到远古,人类的脚步踩落在博物馆里。 (自然馆大厅) 国家自然和历史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简称自然馆很精致,有海陆空的动物、有植物也有矿石。 (海生物骨骼化石) 许多巨型动物的化石背后是副巨画,反映了该动物的生活环境和状态。 (古象化石) 也有五大洲的动物标本 更有意思的是宝石馆。所展宝石 美轮美奂,有原料也有成品。当然这些成品超出了“自然”的范畴,有了丰富的人文内涵。这些成品背后都有故事,这些故事 使得这些展品更为珍贵。 (红宝石) (绿宝石) (蓝宝石) (钻石) (猫眼) 美国艺术馆(American Art Museum)简称艺术馆也是个很高水平的博物馆。闪到艺术馆时已接近闭馆,很多珍品都没来得及细看,只是闪了闪而已。 (馆外的公园这个平面看起来像立体的房子) 闭馆后来到史密森尼学会(Smithsonian Institution)。史密森尼学会是美国一个系列博物馆和研究机构的组织。总部就在华盛顿。 该组织包括19 座博物馆、9座研究中心、美术馆和国家动物园以及1.365亿件艺术品和标本。也是美国唯一一所由美国政府资助、 半官方性质博物馆机构,同时也拥有世界最大的博物馆系统和研究联合体。管理和经费来源于由美国政府拨款, 其他捐助以及自身商店和杂志销售盈利也在其中。该机构大多数设施位于华盛顿特区,此外还有部分设施散布在从纽约 到弗吉尼亚州,甚至巴拿马的广阔区域。该机构与1846年成立,资金源于1938年英国科学家詹姆斯·史密森(James Smithson) 的遗赠,他死后把财产传给了他的侄子,而他的侄子并无子嗣继承这笔财产,根据遗嘱,这笔巨资就转赠给了美国建立这个学会,用于 “增进和传播人类知识”。学会的董事会由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副总统、参议员、众议员和非官方人士组成。该机构的诸多博物馆除圣诞节外,全年对公众免费开放。 博物馆是个烧钱的地方,而美国博物馆就是以这种方式行资营运的。美国的发达在这里也许能找到部分答案。 (史密森尼学会)
个人分类: 海外浏览|13360 次阅读|17 个评论
洛杉矶盖蒂中心艺术博物馆Getty Center
热度 4 yh77 2013-1-14 15:35
洛杉矶盖蒂中心艺术博物馆Getty Center
先百度一下: 洛杉矶盖蒂中心(Gety Center)位于圣塔莫尼卡(Santa Monica)山脚。鸟瞰洛杉矶全景的盖蒂中心是由世界一流建筑师 理查德·迈耶 (Richard Meier)设计的。简洁的线条,明快的色调,自然的采光,室内天井与室外花园浑然一体,开放的空间集具细腻与粗糙的和谐美感。保罗盖蒂(J Paul Getty)因石油致富,二十三岁即成为百万富翁,培养出他出类拔萃的文艺鉴赏及收集艺术品的雅好。一九六八年他选定在马里布(Malibu)太平洋海岸公路边的山上作为馆址。 洛杉矶盖蒂中心闻名遐迩,离我住的地方还很近,只有15分钟车程。昨天终于去参观了一次,虽然带着孩子没能逛遍所有的展览,但是仍然看到了许多让人惊叹的大师之作。中心免费参观,除了15刀的停车费,看来还得常来。博物馆的藏品当然是不能拍的,但是整个中心的建筑与自然浑然一体,景观的安排独具匠心,一棵树,一丛草中均可窥见设计师的品味。盖蒂中心的建筑以淡色为主,似乎特别适合黑白照片。 1. 中心主展厅 2. 当天的展览主题之一,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 3. 室外雕塑 4. 室外雕塑 5. 展厅内一般不让拍,这个雕塑部分可以,估计是仿品,赶紧拍两张 6. 7. 室外供游人休息的一处平台,可以俯瞰中心花园,远眺太平洋 8. 9. 室外的桌椅在阳光下投射出有趣的光影 10. 中心花园 11. 园林细部非常讲究 12. 傍晚草坪上的树 13. 博物馆一角 14. 喷水池 15. 眺望太平洋 16. 雪山下的洛杉矶 17. 繁忙的高速公路405 18. 夕阳下的洛杉矶 19. 新月如钩
7294 次阅读|9 个评论
海南花卉大世界-琼州文化风情街-达临性文化博物馆
热度 1 Bobby 2013-1-1 19:25
海南花卉大世界-琼州文化风情街-达临性文化博物馆
海南花卉大世界 - 琼州文化风情街 - 达临性文化博物馆位于海南海口新大州大道龙塘路口斜对面的琼山区滨江西路。新开张。 达临性文化博物馆内禁止拍照,所以只拍得两张,就被工作人员喝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923 次阅读|2 个评论
德意志博物馆之行(二)
热度 2 liuhaitao123 2012-12-24 02:11
德意志博物馆之行(二)
不是模型啊,是真的 一个A300被拆开展示 这些应该是航天员吧 一个潜艇被拆开 玩具展
2754 次阅读|3 个评论
德意志博物馆之行(一)
liuhaitao123 2012-12-24 01:58
德意志博物馆之行(一)
本来打算今天和几个同学去天鹅堡,怎知早上风雨交加,临时改变计划,去了德意志博物馆和慕尼黑圣诞市场。在德意志博物馆深深的被德国的机械制造给震撼了: 教堂 轮船模型 星系啊
4491 次阅读|1 个评论
淘宝
热度 7 xinyumri 2012-12-22 18:55
淘宝
阿弥陀佛,世界末日没来,我得以了却了一桩 心愿 。 来不及整理照片和码字儿,先猜猜都是些啥宝贝? 1 2 3 4 5 总算找到了一本李泳老师没有收藏的书 6 徜徉在五千年的长河中
个人分类: 历史与时事|4067 次阅读|15 个评论
北京自然博物馆-非洲的人和动物
pkucarer4300 2012-12-5 09:17
用报废的汽车轮胎做的鞋
个人分类: 摄影|3895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自然博物馆-动物篇
pkucarer4300 2012-12-4 09:08
标本很多,直接上图了:
个人分类: 摄影|58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自然博物馆-恐龙篇
pkucarer4300 2012-12-3 09:58
北京自然博物馆是新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筹建的第一座大型自然历史博物馆,主要从事古生物、动物、植物和人类学等领域的标本收藏、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工作。2008年后,北京自然博物馆免费对公众开放。一批批游客来到自然博物馆,亲身感悟大自然的神奇,慨叹科学给人们带来的惊喜。 周末抽空参观了一下博物馆,拍了点照片与大家分享。 为了突出恐龙扑面而来的紧张感,使用了广角镜 使用对角线构图并降低曝光以表现恐龙的“凶残”感觉 直面主体,希望给人临场感 原来原角龙这么小 这个体重计吸引了很多孩子
个人分类: 摄影|4846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习近平参观中讲话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2-11-30 12:41
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习近平参观中讲话   在全党全国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热潮中,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 11 月29日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回顾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走过的历史进程,号召全党同志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参加参观活动的还有赵乐际、栗战书、杜青林、赵洪祝、杨晶等中央书记处的同志。  《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共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探求救亡图存的道路、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历史重任、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5个部分,通过1200多件(套)珍贵文物、870多张历史照片,回顾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光辉历程。 在十九世纪末列强割占领土、设立租借地、划定势力范围示意图前,在鸦片战争期间虎门的大炮前,在反映辛亥革命的文物和照片前,在《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前,在《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等反映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文物和照片前,在李大钊狱中亲笔自述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前,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照片前,习近平等不时停下脚步,认真观看,详细询问和了解有关情况。 在参观过程中,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表示: 《复兴之路》这个展览,回顾了中华民族的昨天,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今天,宣示了中华民族的明天,给人以深刻教育和启示。 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 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充分展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 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习近平强调, 回首过去,全党同志必须牢记,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 审视现在,全党同志必须牢记,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多么不容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 展望未来,全党同志必须牢记,要把蓝图变为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习近平指出, 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 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一定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习近平最后强调,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个人分类: 其它|2187 次阅读|0 个评论
看上去风水不错
热度 2 xupeiyang 2012-11-29 05:45
江苏华西村博物馆28日建成开馆
个人分类: 美丽中国|1580 次阅读|4 个评论
声声慢•访杭帮菜博物馆
热度 16 baiyuxiao 2012-11-23 17:01
声声慢•访杭帮菜博物馆
声声慢·访 杭帮菜博物馆(用晁補之体) 2012/11/23 今年 9 月 8 日与军英、湘明同访“ 杭帮菜博物馆”,由军英做东品尝了“正宗”的杭帮菜。所谓“杭帮菜”,除了 “东坡肉”、“叫花鸡”、“西湖醋鱼”、“龙井虾仁”等传统的“十大名菜”外,并无多少明显的地方特色,其实现在的杭帮菜乃是博采各大菜系的“迷踪”菜,里面多多少少总有一些苏菜、粤菜、徽菜的影子。博物馆的建筑很有特色,里面的展陈也算内容丰富,看了一遍之后再来亲口品尝一下,自然添了些情趣。 这段时间全力在杭州上课(两门课,其中一门新开课,每周 16 节,还要批改大量的作业),写诗的兴致全无。上个月和了一首军英兄的《声声慢》,用的仄声韵。后来军英兄也用仄声韵填了一首,我答应再用平声韵和一首,这个“债”一欠又是半个来月。今天以 “ 杭帮菜博物馆”为题再填一首平声韵《声声慢》,是还债也是感谢。 柳池悬栈,馆宇横坡,疏林阆苑南山。 锦绣钱塘千里,连陌炊烟。 湖山一隅安乐,似当年、南渡衣冠。 ① 云雾散,剩歌楼酒肆,玉馔琼筵。 多少文章堪烩,想东坡、煮肉 歌咏 盘餐。 ② 宋嫂羹鱼湖畔,味品辛酸。 ③ 梦里江南旧念,渐秋风、鲈 美 莼鲜。 ④ 待归去、泊兰舟 何处? 楼外楼边。 ⑤ ① 南渡 :犹南迁。 晋元帝、 宋高宗皆渡长江迁于南方建都,故史称南渡。唐 李白《金陵》诗之一: “ 晋家南渡日,此地旧长安。 ” 《宋史 · 孝宗纪赞》: “ 高宗以公天下之心,择太祖之后而主之,乃得孝宗之贤,聪明英毅,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可谓难矣哉。 ” 元 赵孟頫 《岳鄂王墓》诗: “ 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 郁达夫 《题闽县陈贻衍西湖记游画集》诗之一: “ 南渡江山气不雄, 钱塘苏小可怜虫。 ” 南渡衣冠 :唐 杜甫《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东西南北更谁论,白首扁舟病独存。遥拱北辰缠寇盗,欲倾东海洗乾坤。边塞西蕃最充斥,衣冠南渡多崩奔。” 宋韩淲《贺新郎》:“击楫凄凉千古意,怅怏衣冠南渡。泪暗洒、神州沈处。”另有李清照的断句:“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 ② 东坡肉的历史典故 1. 徐州的“回赠肉” 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 1077 年)四月,苏轼赴任徐州知州。 8 月 21 日 ,黄河在潭州曹村决口,洪水围困徐州。苏轼以身卒之,亲荷畚锸,率领军民抗洪筑堤保城。经过七十多个昼夜的艰苦奋战,终于保住了徐州城。全城的男女为感谢与他们同呼吸、共存亡的好知州,纷纷杀猪宰羊,担酒携菜上府慰劳。苏轼推辞不掉,收下后亲自指点家人制成红烧肉,又回赠给参加抗洪的百姓。百姓吃后,都觉得此肉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一致称赞,称它为 “ 回赠肉 ” 从此,它就在徐州一带流传,并成为徐州传统名菜。这在《徐州文史资料》、《徐州风物志》、《徐州古今名馔》中都有记述。 2 .黄州的“煮肉歌” 元丰三年 ( 公元 1080 年 ) 2 月 1 日 ,苏轼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苏轼的朋友马正卿为他请得位于黄州东坡的旧营地,于是他在此开荒种地,自号 “ 东坡 居士 ” 。在黄州期间,他亲自制作红烧肉并写下《煮肉歌》诗: “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早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 苏轼在徐州、黄州制作的红烧肉,并没有多大名气。真正叫得响的红烧肉,是苏轼第二次在杭州时的 “ 东坡肉 ” 。 3. 杭州的“东坡肉” 宋哲宗元祐四年 ( 公元 1089 年 ) 1 月 3 日 ,苏轼又来到阔别 15 年的杭州任知州。元祐五年五六月间,浙西一带大雨不止,太湖泛溢,庄稼大片被淹。由于苏轼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带的人民又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他又组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桥,使西湖旧貌变新颜。杭州的老百姓很感激苏东坡做的这件好事,听说他在徐州及黄州时最喜欢吃红烧肉,于是许多人上门送猪肉。苏东坡收到后,便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然后烧制成熟肉,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吃。他送来的红烧肉,民工们都亲切地称为 “ 东坡肉 ” 。当时,杭州有家大菜馆的老板,听说人们都夸 “ 东坡肉 ” 好吃,也按照苏东坡的方法烧制,挂牌写上 “ 东坡肉 ” 出售。这道新菜一应市,那家菜馆的生意很快兴隆起来,门庭若市。一时间,杭州不论大小菜馆都有 “ 东坡肉 ” 。后来,杭州厨师们公议,把 “ 东坡肉 ” 定为杭州第一道名菜,流传至今。 追本穷源,苏轼的这种红烧肉最早在徐州时创制,在黄州时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杭州时闻名全国。故此,《徐州市饮食行业志》写道: “‘ 东坡肉 ’ 创制于徐州,完善于黄州,名扬于杭州。 ” ③ 宋嫂鱼羹: 杭州名菜,至今已有 800 多年历史。由于它色泽金黄,鲜嫩滑润,味似蟹羹。又名 “ 赛蟹羹 ” 。根据宋人吴自牧的《梦粱录卷十三 · 铺席》记载,当年 “ 杭城市肆各家有名者 ” ,其中就有 “ 钱塘门外宋五嫂鱼羹 ” ,可见宋嫂鱼羹在南宋时期就已经成为杭州的一种名菜了。又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卷七 · 乾淳事亲》记载,宋嫂鱼羹在杭州起始于南宋的淳熙年间。南宋淳熙六年( 1179 )三月十五日,太上皇宋高宗赵构登御舟闲游西湖,来至钱塘门外,已时近中午。太上皇的侍从告诉他,这里有家菜馆的鱼羹味道很好,何不品尝、品尝?太上皇此时也稍有些饿的感觉,就命人下船去菜馆买鱼羹。这家菜馆的主人宋五嫂,本是东京汴梁人士,曾在东京汴梁经营鱼羹菜馆。在宋王朝南迁之时,出于对宋王朝的爱国感情,跟随南迁队伍来到临安(今杭州),在西湖边上经营这家卖鱼羹的小店,维持生计。宋五嫂见豪华游艇的人来买鱼羹,估计是皇亲国戚之类,就亲自烹制了鱼羹,送到游艇之上。快人快语的宋五嫂见了太上皇毫不畏惧,就对太上皇说: “ 小奴本是东京人氏,是随着御驾来到这里的。 ” 太上皇赵构闻听此言,不胜唏嘘,心想像她这样的草民,能够跟随他南迁临安,的确是大宋江山的希望。想到这里就命人赏赐给宋五嫂 “ 金钱十文,银钱一百文,绢十匹,仍令后苑供应泛索。 ” 从此,宋五嫂的鱼羹就被称作 “ 宋嫂鱼羹 ” ,更加声名远扬。俞平伯先生在《略谈杭州北京的饮食》中也写到: “ 西湖鱼羹之美,口碑流传已千载矣。 ” 宋嫂鱼羹的调料中有姜末、胡椒粉和香醋,口味微辣偏酸。 ④ 鲈鱼与莼菜: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 识鉴》载:晋 张翰在洛,见秋风起而思故乡莼鲈,因辞官归。后因以 “ 鲈莼 ” 为思乡之典。宋 辛弃疾《水龙吟》:“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明 陈汝元《金莲记 · 同梦》: “ 今朝空有鲈莼想,指日还乘虾菜舟。 ” 清 方文《忆江南》诗: “ 鲈莼初出水,樱笋正盈筐。何必秋风起, 吴人始忆乡。 ” 清 陈梦雷《赠臬宪于公》诗: “ 分知安樗櫟,情忍恋鲈莼。 ” ⑤ 楼外楼: 楼外楼菜馆始建年代有清道光、同治、光绪三说,一般多认为道光二十八年( 1848 年)一说比较可靠。此楼业主是一位清朝的落第文人,名叫洪瑞堂。他与妻子陶氏秀英自双亲亡故后由绍兴东湖迁至钱塘,定居在孤山脚下的西泠桥畔,以划船捕鱼谋生 —— 因夫妻双双是从鱼米之乡的绍兴而来,在烹制鲜鱼活虾方面有一技之长。楼外楼先是捕鱼虾选佳者烹制出售,后来想到西泠桥一带无饮食店,便在略有积蓄之后开了一片规模较小的菜馆,当初仅是一处平房,地处六一泉旁,位于俞楼与西泠印社之间。   菜馆的命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店主从南宋诗人林升《题临安邸》 "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 诗中得到启发而取为 " 楼外楼 " 。   另一种说法是因菜馆建在近代著名学者俞樾先生俞楼前侧,洪瑞堂就到俞楼请先生命名,俞樾先生说: " 既然你的菜馆在我俞楼外侧,那就借用南宋林升 ' 山外青山楼外楼 ' 的名句,叫做 ' 楼外楼 ' 吧! " 最初的楼外楼仅是一处平房,是一爿很不起眼的湖畔小店。但由于店主人善于经营,又烹制得一手以湖鲜为主的好菜,特别是他很重视与文人交往,使得在杭及来杭的文人雅士把来楼外楼小酌,作为游湖时的首选,因此,生意日益兴隆,名声逐渐远播。 1926 年,已颇有财力的洪氏传人洪顺森对楼外楼作了翻造扩建,将一楼一底两层楼改建成有屋顶平台的三层洋楼,内装电扇、电话,成为当时杭州颇有现代气息的酒家,使其生意更为兴隆。在这期间,光临过楼外楼的文化名人有章太炎、鲁迅、郁达夫、余绍宋、马寅初、竺可桢、曹聚仁、楼适夷、梁实秋等以及蒋介石、陈立夫、孙科、张静江等政要。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陈毅、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和文化名人丰子恺、潘天寿、吴湖帆、盖叫天、江寒汀、赵朴初、唐云等也多次临楼品尝名菜佳肴、题诗作画。尤其是周恩来总理曾九次莅临楼外楼,已传为美谈佳话;楼外楼还接待过西哈努克亲王等国家元首和众多国外贵宾,在国际上享有声誉。提起杭帮菜,杭州楼外楼自然是第一招牌。 杭帮菜博物馆简介 中国杭帮菜博物馆,坐落在南宋 皇城 大遗址旁的 江洋 畈原生态公园。南临 钱塘江 ,北靠 玉皇山 ,毗邻八卦田,与钱塘江风景串连成片,周边空气清新,人称天然氧吧。 博物馆展陈设十个展区,二十个历史事件的场景复原,大量的文字图片史料,古近现代的文物陈列,上溯良诸文化,下至改革开放,梳理了杭帮菜传承和发展的肌理脉络。 京杭大运河 的开凿,使 杭州 地域与外界文化、餐饮的交流日渐繁荣,在隋唐时期 “ 杭州菜 ” 形成了南北交流的第一次高峰。南宋定都杭州,是杭州菜发展的又一高峰期。南料北烹以及南宋人对品质生活的追求,使杭州菜独树一帜。明清以来,与杭州菜结缘的历史文化名人,国内外元首政要众多,从而使杭帮菜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改革开放,一大批杭帮菜新老企业进军 上海 开出分号,使杭帮菜热遍全国,走向世界。 整个博物馆内设展馆区、体验区和经营区。观众体验区体现了杭帮菜饮食文化的参与、交流、互动、学习的特征。在室内观众体验区的 “ 老百姓大厨房 ” ,原创性地设置了杭帮菜大师讲堂;烹饪表演与示范;市民游客参与菜点制作;百姓杭帮菜擂台竞技;电视饮食节目直播间等。 在室外互动区的爽园,设置了打年糕、做馒头、磨豆浆等活动。室外亲水平台,可参与饮食文化 沙龙 。在以 40 位杭州历史名人的事迹美文来命名和修饰的包厢中,静下心来,细细品尝,鉴赏正宗的杭州菜肴,回味杭州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变迁,以及杭州城市的市井百态,饮食风格;在与这些历史名人的超时空对话中,感知他们的艺术魅力和人格魅力。 附词谱 声声慢 晁補之 杭帮菜博物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朱門深掩。 擺蕩春風。 無情鎮欲輕 飛 。 斷腸如雪撩亂。 去點人 衣 。 朝來半和細雨。 向誰家、 東館西 池 。 算未肯、 似桃含紅蕊。 留待郎 歸 。 還記章台往事。 別後縱、 青青似舊時 垂 。 灞岸行人多少。 竟折柔 枝 。 而今恨啼露葉。 鎮香街、 拋擲因 誰 。 又爭可、 妒郎誇春草。 步步相 隨 。 柳池悬栈, 馆宇横坡, 疏林阆苑南 山 。 锦绣钱塘千里, 连陌炊 烟 。 湖山一隅安乐, 似当年、 南渡衣 冠 。 云雾散, 剩歌楼酒肆, 玉馔琼 筵 。 多少文章堪烩, 想东坡、 煮肉自美盘 餐 。 宋嫂羹鱼湖畔, 味品辛 酸 。 梦里江南旧念, 渐秋风、 鲈壮莼 鲜 。 待归去、 泊兰舟堤岸, 楼外楼 边 。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4485 次阅读|31 个评论
【光明日报】大学博物馆:收纳文化的踪迹
热度 1 毛宁波 2012-11-20 14:50
大学的第四项功能是文化传承创新。文化传承创新的载体很多,其中建设博物馆是一个重要选择。从理论上说,大学博物馆是荟萃人类历史文化的神圣殿堂,承担着保存、研究和传播人类先进文化的崇高使命,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文化传承创新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从实践上看,纵观世界一流大学几乎都建有一流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已成为传承文化、以文化人的重要载体,成为彰显民族文化记忆和文明进步的智慧宫殿,成为一流大学的精神图腾和文化符号。  博物馆在大学文化传承创新中具有独特作用   大学博物馆是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大学之理念》一书中提出,真正的大学必须包括学术性教学、科学与学术性研究以及创造性的文化生活,博物馆在这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一是文化保存。人类不断地创造着文化,文化却无法永生,大学是保存文化最安全的地方,人们可以在大学博物馆寻找到那些被历史的烟尘所湮没的文化踪迹。二是文化育人。大学博物馆是近代“实验—实证”教学模式的支撑要素,也是现代开展探究式学习、参与式学习、实践教学的理想场所,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博物馆与大学图书馆、教学实验室同等重要。三是文化创造。大学博物馆是揭示科学发展脉络、彰显民族文化记忆、传承知识和文明的智慧宫殿,是开展原创科研的重要基地。我们知道,到了剑桥大学,一般都会去费兹威廉博物馆亲眼一睹爱因斯坦的数学手稿,其间所激发出的好奇、崇敬和遐想其他场所难以比拟。   我国大学博物馆和世界一流大学博物馆相比存在的不足   世界一流大学博物馆具有一定的共性。一是建馆的历史悠久、规模大、数量多。世界一流大学博物馆大都诞生较早,发展过程基本没有中断、连续至今,维系了所在民族和学校的文化命脉。世界上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博物馆,是牛津大学阿什莫林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它建成于1683年5月21日,既是英国又是全世界最古老的大学博物馆。同时,世界一流大学不仅建有一流博物馆,而且大都不止一座博物馆。据不完全统计,每所大学平均有3到4座博物馆。哈佛大学有近20座博物馆,牛津大学有8座,剑桥大学有9座。其中,不仅有综合性博物馆,还有专题性博物馆。综合性博物馆作主干,专题性博物馆为特色,构成了完整的博物馆立馆体系。   二是馆藏物品的丰富、多元。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是一流大学博物馆的立馆之本。世界一流大学博物馆都有成体系、多样性、数量多、质量高的藏品体系。特别是,还拥有体现异域文化、彰显世界文明多样性的藏品。   三是注重育人功能和价值传播。世界一流大学博物馆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加强学生审美教育,贴近专业教育,深化大学精神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审美意识和奉献品格。   四是博物馆建设与学科发展、科学研究紧密结合。一流大学博物馆都注重和本校学科特色和研究优势紧密结合,在学术生产和原创上对世界学术做出杰出贡献,其研究成果已经成为世界学术生产体系的重要内容。   五是管理的科学性与服务的人性化。世界一流大学博物馆把以人为本的要求贯穿到博物馆建设管理、运营服务的各个方面,并积极推进管理运营方式的创新,探索出了一套符合文化管理规律、符合文物保存特点、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现代管理模式。   十九世纪中叶,我国开始引入西方博物馆理念。100多年来,博物馆在重要文物的征集保护、陈列展览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博物馆建设成就更加突出。但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还存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博物馆及馆藏数量有限。相对于世界一流大学每所学校拥有数座博物馆而言,我国大学博物馆总量和结构都明显不足,2300多所高校中只有200多座博物馆,且以校史博物馆为多。第二,藏品相对单一,综合化程度较低。受以往办学体制影响,我国大学博物馆的收藏范围多局限于本专业、本学科,藏品比较单一,专题性博物馆较多,综合性博物馆较少,文科博物馆的影响力、辐射力不足。第三,偏重展示功能,疏忽研究功能。我国大学博物馆受条件限制,主要是维持常规运转,缺少必要的研究和专业队伍,缺乏对我国文化起源、发展的解读和中外文化的比较研究。第四,藏品利用率不高,人才培养介入度低。世界一流大学的博物馆普遍具备了育人或者为广大师生服务的功能,而我国大学博物馆藏品利用率低,不少藏品被“束之高阁”,长期无人问津,尚未成为教育教学体系的组成部分。第五,管理体制不顺,办馆活力不足。我国大学博物馆的外部领导体制和内部管理机制尚不健全,教育主管部门和文博主管部门对其身份界定尚不清晰,现代博物馆制度尚未建立起来。第六,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滞后。我国大学博物馆网络化程度较低,网上传播体系还未成形,有影响力的博物馆综合网站和特色网站鲜有所闻。   要牢牢抓住建设世界一流博物馆的时代契机   可以说,我国大学博物馆建设正逢其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年均实际增长率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三倍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既为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筑牢了强大物质基础,也为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首先是迎接文化强国建设机遇的需要。建设文化强国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重大战略,这一战略为集文化保存、文化育人、文化创造三大功能于一体的大学博物馆建设带来重要发展机遇。其次是强化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的需要。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途径多种多样,目前在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人文学科建设、课程教学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已有体现,但在大学博物馆建设方面则明显不足。再次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需要。一方面高等教育投入的增加为大学博物馆建设创造了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博物馆在大学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与日俱增,这使得大学博物馆建设更具现实意义。最后是呼应社会诉求的需要。国外大学的博物馆多数来自社会的捐赠,当前我国民间的收藏热、捐赠热方兴未艾,这为我国大学博物馆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因此,中国大学博物馆要加快世界一流博物馆建设步伐,更好地发挥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作用、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作用、引领文博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示范作用。在当前条件下,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通过与国家和地方博物馆、民间收藏家的共建和协同,理顺与创新大学博物馆的管理体制与机制。呼吁教育主管部门将大学博物馆建设纳入大学建设规划并设立专项资金。充分发挥大学博物馆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功能。增强大学博物馆的对外文化交流功能,进一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作者陈骏系南京大学校长)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323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奇人 奇想 出奇招
wyc 2012-11-15 06:44
4千万美元的新艺术博物馆 已有 259 次阅读 2012-11-12 00:28 | 个人分类: 教育 | 系统分类: 图片百科 | 关键词:艺术博物馆, MSU 昨天又是养蜂员们开会, 我得去开门做咖啡。 会后已经1点了, 1:30去新开张的博物馆看看。开幕式是上午10点, 我已经看不到了, 而且要事先注册的。 Eli Broad 和他夫人Edythe 捐了2千八百万美元, 所以现在博物馆就叫Broad博物馆。 总共造价4千万, 现在只差1百20万了。   1. 外观很特殊, 是 Zaha Hadid设计的。 是个女的, 名字有点像犹太人? 2. 一个透明的大帐篷里面有音乐。  3. “礼物”是一个有大众参与的艺术构思. 4.大家志愿让拍照, 我被告知不要笑, 然后黑白片片放在这里。 12月大家回来, 你可以拿一个片片, 但是会是别人的。。 5. 如果你今天去, 可能可以看到我了。  6. 拍照的美女, 是个亚裔。 可惜用的相机是加农。 7. 拍照前要填表, 你必须满了18岁才能参加。 8. 卖衣服, 书等的地方。 我买了一个T衫, 15美金。 9.免费的食品。。。有咖啡, 巧克力, 布丁, 等等。    10. 人们在排队。。。估计人多, 里面装不下? 11. 据说今天(礼拜天)大家都可以去看, 昨天要注册才让进。  12. 一帮记者这一起。  The Broad MSU: Located: 547 East Circle Drive. Admission: free. Museum hours: Saturday and Sunday from 10 a.m. to 5 p.m.; Tuesday through Thursday from 11 a.m. to 6 p.m. and Friday from noon to 9 p.m.; closed Monday. For more information, visit www.broadmuseum.msu.edu .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51914-631574.html function errorhandle_clickhandle(message, values) { if(values ) { showCreditPrompt(); show_click(values , values , values ); } }
个人分类: 未分类|2173 次阅读|1 个评论
今天上午参观游览苏州拙政园
xupeiyang 2012-11-11 16:38
周末去苏州旅游,主要游览园林,很开心。秋裤大厦也参观了,更了解了老板的用意。 今天下午高铁回北京 明天上班 拙政 园, 江南园林 的代表,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位于苏州市东北街一百七十八号,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今园辖地面积约八十三点五亩,开放面积约七十三亩,其中园林中部、西部及晚清张之万住宅(今苏州园林博物馆旧馆)为晚清建筑园林遗产,约三十八亩。 中国四大名园 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全国特殊旅游参观点,被誉为“ 中国园林 之母”,一九九七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为 世界文化遗产 。
个人分类: 世界名胜|387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空军司令员马晓天(右)、政委田修思瞻仰空军英雄纪念墙
DynamoChina 2012-11-7 17:00
[转载]空军司令员马晓天(右)、政委田修思瞻仰空军英雄纪念墙
人民网北京11月6日电 (记者 黄子娟)在人民空军成立63周年到来之际,空军在中国航空博物馆隆重举行向空军英雄纪念墙敬献花篮仪式,向为人民空军建设发展作出卓著功绩英模表达敬意,深切缅怀为人民空军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先辈和英烈。谭超摄
3984 次阅读|0 个评论
1228关键词:德术沙龙系列1、2;院长研讨会;陕西历史博物馆;
xiaocaozhh 2012-11-7 11:02
德术沙龙系列 1 (易中天之东南大学) :浏览东南大学网站,看到易中天教授于 10 月 17 日做一场题为《中庸的原则》的讲座,感觉很不错,经典语录收录如下: 1 、谈子女教育。儿子要贱养女儿要娇惯 。易中天说,“《红楼梦》里有句 话:‘姑娘是娇客’。大户人家的女孩都是很娇贵的,我很赞成古代做法:贱养男,贵养女。”如何贱养和贵养?易中天解释说,儿子就别把他当回事,从小让他撒野去,挨打也没关系,儿子不吃点苦,滚打跌爬的,怎么做顶梁柱啊?女儿就要养得娇惯一点,让她吃好的、穿好的、见世面。“如果把女儿从小不当回事,没见过世面,等她走上社会一杯咖啡就被人搞定了。”易中天表示,这种培养方式也是中庸之道,因为传统社会男尊女卑,为了不走极端,这就是一种互补结构。 2 、谈大学生活。大学生是“熏”出来的。 “如果一个大学生忙活 4 年本科下来,发现自己啥也没学到,啥也没干。这叫中国教育失败,现在很多大学,在我看来,是不应该办的,很多专业,在我看来,是不该设的。”易中天说道。重点院校、百年老校和其他学校的区别在哪?易中天表示,每个学校的学生都是一样的,区别在于百年老校有学风。 学风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因此,大学生不是培养出来的,是熏陶出来的。 “我坚决反对百年老校迁校址,实在容不下可以有新校区,但是老校区一定要保留下来,那些树、那些房子,像东大、南大这样的百年老校,走进去,那个气就是不一样。”易中天回忆说,当年他在武大读研时,所有讲座都没有落下,包括数学的、物理的、化学的,听不懂,也去“熏”。 3 、为中庸正名。热衷于“站队”是时代的悲哀。 在易中天看来,“中庸”这个词被大家妖魔化,成为“无所作为,不求进取,不讲原则”的代名词,充满误读。所谓中庸是我们民族独有的智慧,就是不走极端,不唱高调。比如“以德报怨”是一种道德境界,但孔子并不赞同,“在他看来,大多数人做不到,做不到就不能作为道德标准提出来。做不到的结果是所有人都作假。伪君子就是被道德高标培养出来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只有极个别人能做到。”“中庸并不等于不要理想”,易中天说,在教育女儿的问题上,自己也很纠结。把女儿培养成“白雪公主”,将来定会吃下巫婆的毒苹果,但又不能从小就教她如何算计别人,忽悠说假话,“ 一位老校长的话启发了我,他说大学教育还是需要理想主义教育。理想主义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进入社会一定会碰钉子,但我们要学会妥协。” 4 、 论教育得失。 面对有学生的迷茫“在学校感觉没学到什么”,易中天表示根子在于中国教育的失败。“我觉得现在很多中国大学不该办,有些专业不该设,由此导致学生觉得学得没意思,我只能提个建议,多办这样的讲座。”此外, 他也不赞成许多高校的专业教育,导致现在理工科的学生一点文史知识都没有,文科生一点自然科学知识都没有,这很可怕 。“难道我们毕业后都是从事本专业的吗?一个书记曾问我,你不是讲历史,就是讲哲学,你怎么会是中文系毕业的呢?我反问他,你怎么会是书记专业毕业的呢?其实很多学生毕业后都不从事本专业,那我们为什么挤破头要到名校去学我们不喜欢的专业?是冲着百年老校的学风去的!树木和老房子都是气场。当年我在武汉大学读研,所有的讲座包括数学物理的我都没落下,其实也听不懂,就是‘熏’一下。我曾经去一个高校演讲,学生被问及‘阿房宫是谁烧的’,真有人像触电一样站起来说,不是我干的!”易中天笑言,“ 四年争取不要虚度,人生最大的悲哀是人死了,书没读完,读点书听点讲座吧 。”至于不虚度大学生涯有没有可操作的办法,他的方法是写日记,“ 我写日记不写感受,就写每天干了什么,过后一看就知道自己有没有虚度时光 。” 德术沙龙系列 2 (路中之长安大学): 长安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国际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遥感专家,美国地调局路中教授于 10 月 22 日晚上给学生做一场题为《 InSAR 基本原理与应用研究》的讲座,他讲得很不错,深入浅出,受益匪浅,不愧是长江学者,深深感受到科学家的魅力,认识是到研究家是怎样进行研究的。其中一个细节令人思考, 他在讲座 ppt 的首页显示要感谢他的同事和研究团队 ,因为有些资料是他们的研究成果并允许他使用,可见他们很重视知识产权。他非常欢迎学生进行提问,而且很感兴趣,都给予了详细的讲解,是一个很敬业的老师和学者。 院长研讨会: 十一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于 10 月 26-28 日子西安曲江宾馆举行,我有幸去旁听并和几个老师进行交流沟通,受益匪浅。在 27 日上午的报告会上,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吴刚( 76 年生)讲得很精彩, 36 岁的博导把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关于教学好的做法都介绍给大家: 1 、重视毕业设计,实施多次答辩,中间间隔 1 个月; 2 、重视教学,资助教研论文,在评职称上给予倾斜; 3 、重视实践,教师和学生都要积极参加专业实践; 4 、加强学术交流,加大宣传,积极投身于地方建设。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顾祥林也讲得很好(提出了存在的问题:重认识,轻能力;工程文化不普及,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同济好的做法有:高校教师进高校进行交流和宣传,举行国际大学联盟,创造适宜的人才成长环境以及好的机制;)终于见到传说中的高手,还见大了同济大学副校长、土建专家李国强。另外,西建科的徐校长也讲得很不错(双师型培养研究生,加强课题的过程管理来确保质量,重视三盯环节,提倡多学科共同发展的策略),有很多值得学习和思考的地方。  历史博物观: 周末参观了陕西省历史博物观,很震撼,值得参观,建议大家有去看看, 免费参观。 我了解到陕西悠久的历史,尤其是秦朝和唐朝的文化,深深地感受到古代人民的无穷智慧。丝绸之路、秦始皇兵马俑等历史文化令很多游人叹为观止。 师兄弟: 本周和多位师兄弟进行,感觉大家在某些方面都是高手,需要多交流和相互学习。 日三思: 近期在粮库里面走路,发现一个标语,值得学习。标语为日三思:今天应干什么事,今天干了什么事,今天干好什么事。 想母校: 虽然不在学生直接做工作了,但是还是经常在网上关注学校、学院和学生的情况和最近进展,还给学生发短信或者留言进行交流和沟通,希望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学有所得。
2671 次阅读|0 个评论
网络珍宝,我的博物馆收藏
xupeiyang 2012-11-6 20:49
中国历代妇女服饰的演变,从汉代到21世纪,你最喜欢哪个朝代的~~【Nancy Duong · 图】 你拍的全景
个人分类: 珍宝收藏|46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陈丹青谈人才
热度 6 Wuyishan 2012-11-6 08:30
出处: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7291 画家、文化评论家陈丹青在FT中文网2012年度高峰论坛上谈了自己对人才的独特看法。他指出,中国遍地是人才,更重要的课题是怎么选拔人才?过去的六十年,是中国对人才高度控制的六十年,三十年前,很多人才被摧毁。这三十年来,情况有所改变,不少人才出现了,走到世界上去了。但89年后的23年来,中国大学做的最主要工作是控制学生,而且非常成功地控制住了。他指出,现在你再让大学生们像89年前那样畅所欲言,已经很少有大学生感兴趣了。而这些大学生本来就是人才。 陈丹青提到自己曾经想招一名他以为最好的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入清华大学,但只是因为政治和英语各差一分而无法入学。后来这名同学轻松考入英国一家大学艺术专业的研究生,而且并没有因为英语问题受到任何阻碍。如今她的画已经被英国肖像博物馆收藏了。陈丹青认为,她的经历很能反映中国人才面临的问题。 “人才就是一个国家的品牌,就像莎士比亚之于英国,达芬奇之于意大利一样,”陈丹青说。但在他接触的西方人眼里,中国被分割成两个时代,一个是古典中国,有许多为世界所熟知的人才名片。但现代中国,只有毛泽东一张。他遗憾地提到:“我在清华任教的时候,发现校园里很少有赵元任、陈寅恪、王国维等人的痕迹。当时我跑遍了清华园,注意到很少有学生注意到这些人跟清华的关系,也没有人真正在意。只有在谈到清华的历史时,这些人才被当作点缀被提及。” 陈丹青说:“中国的情况是,出不了人才不要紧,最重要的是不要出事。在这个前提下,谈人才是个伪命题。”
个人分类: 换一个角度|2118 次阅读|5 个评论
北航的航空航天博物馆开展了
热度 2 heitiedan2012 2012-10-21 16:57
北航的航空航天博物馆开展了
v\:* {behavior:url(#default#VML);} o\:* {behavior:url(#default#VML);} w\:* {behavior:url(#default#VML);} .shape {behavior:url(#default#VML);} Normal 0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qformat: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5pt; mso-bidi-font-size:11.0pt;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 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 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 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 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bidi-theme-font:minor-bidi; mso-font-kerning:1.0pt;} 现在的航空航天博物馆,比起过去的航空馆,确实不一样了。装饰得档次也不一样了。进门后的博物馆简介就写在一个类似于机舱横截面的展板上, 展厅前面部分的主要展品是机翼、尾翼和发动机的实物与模型,讲解员都是学生志愿者,他们在讲机翼和尾翼部分就像讲结构课程,当然讲得很简洁。发动机有国外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生产的,这个罗尔斯·罗伊斯在香港译成劳斯莱斯,现在内地也这么叫了,但是在航空工业专业里,还是习惯称罗尔斯·罗伊斯,或简称罗罗公司。发动机这一部分还有国产的一些展品,有黎阳公司生产的涡喷发动机,还有北航在文革中研发的涡喷 11 型,那是专为无人机使用的,使用寿命只有 20 个小时,是安装在无人机靶机上的。 黎阳公司制造的发动机 在这部分展厅,还有一个波音 787 的机舱模型。里面空空如也,只有几把座椅。在驾驶舱部分,有几个舷窗,仿佛是驾驶舱的前窗。通过这个舷窗,就可以看到展厅后半部分里的飞机实物展品。从展厅前半部分通过一个出口进入到展厅的后半部分,这个通道口就是波音 787 模型的发动机位置。 波音 787 模型 波音 787 模型的驾驶舱的舷窗 原来的停机坪是露天的,现在上面加了顶,成了室内的了。原来的展品都比较破旧,也有点原汁原味的意思,现在都重新装饰了,焕然一新。除了原来的老式伊尔民航客机、苏联在二战时期的不同种类的歼击机、美国的夜间战斗机黑寡妇( Black Widow )、以及北航学生在 1958 年制造的北京一号等老展品之外,还有新添的歼六、歼七、歼八、歼八二、强五和直九等国产的军机序列,也有北航胡继忠老师自己独立开发的蜜蜂序列,既有轻型飞机,也有共轴式直升机。虽然由于停放实物飞机的场地不太大,这些飞机放在一起多少显得有点拥挤,但也算是错落有致。 北京一号 黑寡妇 共轴式直升机 强五攻击机 展馆的二层是航天部分。这里主要都是模型,不可能把长征系列的火箭实物放进来,就连神舟飞船也是模型。同时也陈列着苏 27 、苏 30 等由中航工业组装的俄式战机模型。 北航的航空航天博物馆就飞机实物展品来说,与空军的航空博物馆也算是异曲同工吧,侧重点不同,展品的类型和数量也不同。 长征火箭系列模型
7316 次阅读|3 个评论
陈仓青铜颂
热度 1 hawer 2012-10-8 23:35
宝鸡者,旧凤翔府古陈仓也,向为川陕咽喉,兵家要地。更兼周秦发祥之地,青铜重器之乡。和谐十年秋,陈仓潇湘客飞岐故地重游,观礼于青铜器博物馆,追慕先贤,为颂一首,   青铜颂      日月光华,炎黄帝胄,   山河壮美,物产丰厚   忆我先民,跌宕九州   胼手胼足,不辞尘垢   周人理粟,秦人牧马   渭塬演易,围城八卦   金石成器,百业俱兴   定礼祭天,耕伐为大   灼灼白刃,佑秦佑华   郁郁铭文,从周从夏。   先王之礼,斯美斯佳   始皇立威,九鼎天下   千年伟业,青铜铸就   轻叹长慕,万古风流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绿锈斑斑,风物苍凉。
3237 次阅读|1 个评论
谢谢梁进君并诸位博友
热度 16 gfcao 2012-9-18 18:06
科学网上读过梁进君系列博文《淌过博物馆》的博主为数不少,但读过她积集出版的著作《淌过博物馆》的博主可能不会太多,而我则是其中幸运的一个。 今年整个的暑假都在外地渡过,先是在香港晃荡了一个月,静心休养闭门思过也算小有收获,回到广州不久又出差西安开会,昨天才再次回到广州。今天走进办公室,一份来自上海的邮件吸引了我,打开一看,果然不出所料,梁进老师慷慨赠送的《淌过博物馆》赫然映入眼帘,该书图文并茂、装帧精美,不失为一本高质量的出版物,可见梁进君与编辑的用心。翻开扉页,柔中带刚、苍劲秀美的“曹广福老师惠存”几个钢笔字跃然纸上,地道标准的赠言。 科学网上数学出身的博主并不多,而能在科学网“叱咤风云”、产生重大影响的数学博主就更少了,梁进君是当之无愧的一个。读着梁进君的博文,我常常有一种感慨:“同为数学人,我咋就没人家那么好的文采呢?”我总是教导学生要多读点闲书,好让自己的笔头生出点花来,但与梁进君相比,我差了一大截,以后还怎么好意思再对自己的学生讲这样的话? 自从 08 年在科学网开博,转眼间快五年了,在这里认识了不少现实中可能永远不可能认识的朋友,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平时学不到的东西。曾经不止一次地有人问我:“你咋有那么多时间写博客?”、“写博客耽误时间吧?”我想只有写过博客的人才知道,与写博客耗费的时间相比,收获是巨大的,如果不是科学网博客,梁进君的《淌过博物馆》也许不可能这么顺利地完成并出版。在一次吃饭时,有朋友问我:“你写博客有没有过想出版的打算?”我说:“开始没有,写着写着有了一点念头。”写博客既是一种锻炼,也是一种积累,博客可以让我们在闲暇之余写下自己平时没心思记录下来的所思所想,有朝一日回眸一看,原来留下了这么多值得留住的文字。对我来说,在科学网上认识几位朋友实属幸运,在这里大家彼此的生活几乎没有交集,不会发生利害上的冲突,所以大家可以用一种超越世俗的心态坦诚相处。有空时彼此聊上几句,高兴时彼此调侃一番,烦闷时彼此吵闹一回,没时间大家各奔东西忙自己的生活,何等的洒脱!现实中是难得有这种境界的。也许是相同的专业让我们有了相对比较近似的观念,科学网上几位数学出身的博主都成了我心目中的朋友,梁进的文采、见南轩的诗才、苹果的率真,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了,还有那个天津的杨家小将,虽说搞什么 PNP 与我的专业相去甚远,但也算是广义上的同道中人。 算上梁进的赠书,我已经收到若干份博主的礼物了,最早是陈安老弟的赠书,然后是见南轩的赠书(差点忘了,赶紧认罪补过,也收到过蒋科学的大作,考盘子的音乐光碟),最近又有干女儿赠予的杂志与梁进的赠书。还收到几件别具一格的赠品,相信在科学网是独一无二的,几年前,马家妹妹丽丹托人千里迢迢捎来两株桂花树,可惜我不善此道,活活地把两棵桂花树伺弄死了,狠狠伤心了几天,愣是没敢告诉她,今天把这个秘密说出来,算是认罪。有个妹妹听说我睡眠不好,大老远寄给我一件有助于睡眠的物件,盛情难却之下俺就收下了。此外还有一个不怀好意的家伙送给我一盒东东,说是教我学坏的,嘿嘿,俺送给俺老爷子泡酒喝了,孤魂你没意见吧?你若想知道会不会让人学坏,下次你去问俺老爷子去。除了上述博主,还有馈赠我礼物但没有开博的网友。 借此机会,向诸位给予本大侠深情厚谊的博友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个人分类: 随笔|4312 次阅读|35 个评论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
xuyingxiao 2012-9-9 21:49
无论是中医粉丝还是反中医人士,对中医是一种文化大都无异议。因此,中医药博物馆还是有必要的。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位于上海中医药大学校园内,由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华医学会医史博物馆、中药标本陈列馆、校史陈列馆三部分组成。展厅不错,只是要门票。 从百度百科摘几段介绍: “馆内设有9个展区和科普活动室,并建有图书资料室、多功能讲演厅、文物库房、多媒体演示教学设施等” “医史博物馆成立于1938年7月,是中国最早建立和目前具有相当规模的中医史专业博物馆,馆藏从新石器时代以来的中医药文物14000多件,《黄 帝内经》、《伤寒论》和《本草纲目》等古今医籍6000多册,医药报刊3000多册/种,其中不少是20世纪20、30年代稀见中医药刊物。分综合馆和养 生康复、针灸推拿、中药方剂、中医文化、中医科教5个专题馆” “针灸推拿馆展示珍品——清代乾隆皇帝赐与编著《医宗金鉴》官员、1744年铸造的针灸铜人,石器时代的医疗用具砭石,翻刻于1665年的《铜人明堂图》,针灸推拿器械等” “中医文化馆展示中医名家等书法、绘画作品和历代医家的处方手迹。” “中药方剂馆有马王堆出土的花椒、茅香、桂皮,晋代王羲之亲属墓中出土的丹丸,泉州湾宋代沉船中的降香、沉香,清代各式盛药器皿,质地各异的制药工具,古代药典等珍贵实物资料”。 贴几张俺拍的照片: 外景 门口环顾四周 内景,原则上不让拍照,就只贴几张远景吧。
个人分类: 旅游|423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技传播系师生南京古生物博物馆交流之行圆满结束
rubyland 2012-9-9 11:10
为了加深对科技传播的理解、推动古生物研究的发展、并进行相关科普项目的的调研以及合作,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于2012年3月4日组织全体师生参观了南京古生物博物馆。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领导潘正祥书记、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主任石云里教授、中科大大学生科普实践基地主任张静明一同参加了考察和交流。 4日上午8点,我系师生一百四十余人在校西大门集合,分乘三批驱车前往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并于11点抵达目的地。随后,老师和同学们来到位于博物馆二楼的报告大厅,接受博物馆馆长冯伟民等古生物研究所工作人员的欢迎大会。 会上,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冯馆长首先对我系师生的此次来访交流表示热烈的欢迎,接着向大家介绍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的基本概况,发展历史以及古生物研究所过去几年的研究成果。冯馆长重点介绍了澄江古生物科普项目的情况,并希望和中科大科技政策与科技传播系开展合作,共同探讨如何利用科技传播的手段推动古生物研究继续发展,最后他再次表示对到场师生的欢迎,预祝大家有个愉快的一天。 之后,我系系主任周荣庭做了简短的讲话。他首先表达了对冯馆长精心安排接待工作的感谢,并表达我系和博物馆的合作面向科技传播,意义重大,我系师生将全力推动古生物科普的研究,并借助“科普新媒体”的概念将合作推向深入。 最后邀请冯馆长向到场师生介绍“生命演化”、“生命进化节点”的知识,帮助大家更好的进行随后的参观。会后大家来到博物馆一层领取了导游笔,开始参观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的陈列和展品。 在博物馆中,师生们在导游笔的讲解下了解了寒武纪大爆发、澄江动物群、瓮安生物群、热河生物群等不同的古生物研究成果,并观看了3D科普电影。 下午3点,周荣庭等系老师以及3D科普电影项目小组的成员和中科院古生物所王海峰副所长、冯馆长等研究员进行了面对面的项目讨论,随后冯馆长和研究员在二楼报告大厅再次面对我系师生,和大家交流观后感,答疑解惑。 晚上7点,全体师生安全回到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区,圆满完成了此次参观活动,老师和同学均表示此次活动受益匪浅,对学习和科研有很大的帮助。 (通讯员:王镱霏)
2061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家博物馆里面的2个小错误
热度 6 chemicalbond 2012-9-2 22:46
国家博物馆里面的2个小错误
今天有机会去参观了一下国家博物馆。里面的国宝很多,一天都看不完一半。网上能找到国宝的图片,这里就不上传了。倒是发现博物馆里头的文字有2个地方好象是有点问题,值得考虑改进。 第一个地方是介绍古代文物和历史的年代表。 里头看上去有个断层,那就是公元24年不知道是哪朝哪代? 回家一查,原来是在王莽的新朝被灭刘秀称帝东汉之间,其实还有个汉皇帝,叫做刘玄。根据史书,刘玄混在起义军里头,并没有多牛叉,不过和后来的刘备一样是刘邦的汉朝的皇室的直系,因此在23年2月被拥为皇帝。可惜,由于起义军内部斗争,25年12月就丢了命。另一个太子党,也就是刘秀,显然更有实力,在同一年(25年)恢复了老刘家的汉朝政权。 这段故事好像以前中小学的历史教科书上也没有讲过。今天是有了互联网,我才从好几个地方(包括百度百科和维基百科)中找到具体的史料。不过,作为国家级的博物馆,似乎不应该把那段历史给含糊过去。我当时就问了一个工作人员公元24年咋回事,可惜被问的好像只是个保安性质的人员,一点都不懂。【1】 参观博物馆的另一个值得一提的事情涉及我的老家。这事还真巧。我看到里头有介绍新石器时代的资料,点击电脑还可以找到不同地方的详细资料。有个在江西的新石器遗址(筑卫城文化)好象离我老家有点近,就点击一下:果真神奇,里面显示就在我的老家江西进贤。那一瞬间真是激动了一把。不过,我怎么从来没有听说有这回事呢。可惜,回家一查网络,原来是国家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搞错误了,那个地方其实是在江西的樟树。【2】让人白激动一回,这有点冤。希望他们以后能够改正过来。 参考资料 【1】 http://zh.wikipedia.org/zh-cn/%E6%B1%89%E6%9B%B4%E5%A7%8B%E5%B8%9D 【2】 http://www.dzwww.com/rollnews/news/201204/t20120402_7511600.htm
个人分类: 科普与新知|2924 次阅读|14 个评论
[转载]上海的科普活动馆
jjmm26 2012-8-30 17:34
宝山 长江河口科技馆 宝杨路1号 31275999 √ 1月24-28日9:00--16:30 玻璃博物馆 长江西路685号   √ 闭馆 海军上海博览馆 吴淞塘后路68号 56163295 免费 1月28日9:00--17:00 陶瓷科技艺术馆 逸仙路3000号3号楼3层   √ 闭馆 长宁 消防博物馆 中山西路229号 28955295 免费 1月26-28日9:30-11:3013:30-16:30 儿童博物馆 宋园路61号 62783130 √ 1月22-28日9:30--17:00 纺织服饰博物馆 延安西路1882号 62378231 免费 1月26、28日9:00--16:00 奉贤 菇菌科普馆 金海公路7299号   √ 闭馆 都市菜园 海湾镇海兴路888弄1号 37571111 √ 1月25-28日9:00--16:30 虹口 邮政博物馆 北苏州路250号 63060798 免费 1月23-28日9:00--16:00 科学节能展示馆 中山北一路121号A1楼5楼   √ 闭馆 黄浦 隧道科技馆 中华路268号 63331160 免费 1月22-28日9:00-11:3013:00-16:00 城市规划展示馆 人民大道100号 63184477 √ 1月25-28日 青少年科技探索馆 上海市建国西路137号 54656808 免费 1月22-28日9:00--18:00 江南造船博物馆 鲁班路600号 63019797-6119 免费 1月25、26日9:00-11:0013:00-16:00 民防科普教育馆 复兴中路593号 24028008 免费 1月26-28日9:00--15:00 科技发展展示馆 上海市南昌路57号   √ 闭馆 嘉定 汽车博物馆 安亭博园路7565号 69550005 √ 1月25-28日9:30--16:30 金山 农业科普馆金山馆 漕廊公路9166号 57397181 √ 1月22-23日10:00-15:00;24-28日9:00-15:30 青浦 中国兵器博览馆 沪青平公路6888号 59233000 √ 1月22-28日8:30--16:30 闵行 航空科普馆 沪闵路7900号 54809490 √ 1月25-28日8:30--16:00 健康生活体验馆 兰坪路160号 64355470-11 免费 1月26-28日8:30--16:30 松江 农业科普馆松江馆 五厍示范区西厍路1号 57877988 √ 1月22-28日8:30--16:00 地震科普馆 佘山镇西佘山 57652473 √ 1月25-28日8:30--16:30 天文博物馆 西佘山山顶 57651723-0 √ 1月24-28日8:30--16:30 徐汇 昆虫博物馆 枫林路300号 54924190 √ 1月22日9:00--15:00;23-28日9:00--16:00 公安博物馆 瑞金南路518号   √ 闭馆 普陀 梦清园 宜昌路66号 62778770 免费 1月22-28日9:30--16:00 长风海洋世界科普馆 枣阳路839号 62235501 √ 1月22-28日8:00--17:00 纺织博物馆 澳门路150号   √ 闭馆 杨浦 中国武术博物馆 长海路399号 51253386 免费 1月24、25、28日9:00--16:00 自来水科技馆 杨树浦路830号   √ 闭馆 院士风采馆 国顺东路369号 55226911 免费 1月22、24、26、28日9:00--16:30 闸北 禁毒科普教育馆 汉中路188号 63533334 免费 1月22-28日9:00--16:00 铁路博物馆 天目东路200号 51221130 √ 1月22-27日9:00--16:30 眼镜博物馆 宝昌路533号 66296332 √ 1月26、28日9:00-11:0013:30-16:00 浦东 银行博物馆 浦东大道9号7楼 58788743 √ 1月27、28日13:00--16:00 电信信息生活体验馆 世纪大道211号   √ 闭馆 磁浮交通科技馆 龙阳路2100号 28907777 √ 1月22-28日9:00--17:30 中医药博物馆 蔡伦路1200号 51322710 √ 1月22-28日9:00--16:00 集成电路科技馆 张江祖冲之路2288弄 58960729 免费 1月22-28日10:00--16:00 东方地质科普馆 机场镇新龙村新龙宅100号 33934565 √ 1月22-28日8:30--16:30 风电科普馆 东大公路5366号 58293030 √ 1月25-28日9:00--15:30 动漫博物馆 张江路69号 58957998 √ 1月27、28日10:00--17:00 中国航海博物馆 临港新城申港大道197号 68283691 √ 1月25-28日9:30--16:00 海洋水族馆 陆家嘴环路1388号 58779988-游客中心 √ 1月22、28日9:00-18:00;23-27日9:00-21:00 上海科技馆 世纪大道2000号 68622000 √ 1月23-28日9:00--17:15
2383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的旅程--武汉美术馆和湖北省博物馆
jingpeng 2012-8-26 20:33
最近,武汉美术馆和湖北省博物馆搞了些特展。整个暑假都没出去,论文写作的进展也很慢,快憋坏了,出去转悠了一圈,真是不虚此行,收获很多。 进门的标志就很有沉淀的感觉 一些作品,油画,忘了是某个大家的代表作了。大部分是些名人的画像 还有些小老百姓,很有人情味。典型的八十年代知性女性,现在还有这种感觉的人吗? 高晓松说八十年代充满了理想,现在怎么都物质主义了? 萌动的青春,正在慢慢逝去~~ 后现代作品?古怪的画,古怪的感觉。配色倒是很亮,对比强烈 不知所云的画,似乎是一片荆棘,要栏住什么 小清新的作品,很家常,很安静 简洁的线条,纯灰色,却勾勒出宁静的教堂。高大威严中,又有一种可亲近的感觉,可能是前面的花草带来的 又是一个小清新的作品,小花草和竹子好像在悄悄对话 下面两幅画是神作,猜了半天,居然画的是张飞和曹操。不看题目,哪个鬼猜的到? 老清新的画,即便有花草和鸟,灰黄的背景,让人感觉是秋天了,隐隐有迟暮的感觉 繁盛,热闹,春天? 在武汉美术馆,刚好碰到一个漫画家--落子,免费给别人画人像,实在是太幸运了。他每周六上午都在,有兴趣的可以去试试 我也画了一个 这个是效果 继续参观了湖北省博物馆,里面搞了一个西方艺术品的展览。感谢西蒙基金会。西蒙先生是一个西班牙裔的墨西哥富商,热衷收藏西方艺术品,在中国搞了一个巡展。这个展览展出了他收藏的一些作品。 这个雕塑的含义是揭开自然的面纱,象征人类的探索,认识自然的美 唯美的人体,略带点世俗的诱惑 这个雕塑是我最喜欢的作品,刚看到的时候真是被震撼到了。给人纯洁神圣的感觉,通体洁白。坚硬的大理石,居然刻画出轻盈的面纱,还似乎能透过面纱看到俊俏的脸庞!作品的名字叫“蒙面纱的利百加”,利百加是圣经里的人物,以美貌、谦逊和好客著称。我还买了一个雕塑的照片,看照片和实物感觉还是很不一样。 参考资料: 【1】蒙面纱的利百加 【2】 古典与唯美---- 西蒙 基金会藏欧洲19世纪绘画精品 展
个人分类: 生活-娱乐|50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单霁翔:故宫博物院应成为世界五大博物馆之一
热度 1 whyhoo 2012-8-22 21:54
“英国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和俄国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是公认的世界四大博物馆,但无论以任何标准进行评价,故宫博物院与之相比毫不逊色,故宫博物院应该成为世界五大博物馆之一。”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日前接受中新社记者独家专访,就此予以详细论述。   单霁翔直指,博物馆的世界性文物收藏,不是以是否有外国文物为标准,更不是以掠夺别国文物为骄傲,而应是以藏品保管和博物馆业务在世界影响力为标准。   “据我所知,欧洲及美国博物馆的文物藏品,绝大多数是来自世界各地,一般主要不是本国本民族的艺术品。而故宫的文物,80%为清宫旧藏,是中国五千年艺术长河的重要载体和见证。”“故宫的建筑群也是文化整体里的一部分,包括了政治、宗教、祭祀、文化、家居、休闲、娱乐等各种功用,它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最高艺术成就和营造水平,甚至可以说是古代东方建筑的典范之作。”   他介绍,从藏品数量上,故宫博物院有180余万件(套);大英博物馆拥有藏品约800万件;大都会博物馆现有藏品超过200万件;卢浮宫在收藏目录上记载的艺术品数量达40余万件;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收藏各类文物270万件。在这一点上,故宫博物院的收藏绝对是值得骄傲的,这在世界博物馆中都名列前茅。   更让他引以为豪的是藏品结构,故宫博物院藏品的93.2%是珍贵文物(即国家一级文物),呈现出“倒金字塔”结构,且大多属于“传世文物”,传承有序、品相完好,是中华文明精华的代表。“这与世界其他博物馆以资料为藏品之最、珍贵文物占很小比例的‘金字塔’结构大相径庭,这也是故宫博物院的独特之处。”   而且,其中的重要类别都是历史序列整齐。以书法为例,故宫的藏品涵盖了从契刻到书写进而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书法艺术的历程,藏品从甲骨文、钟鼎文,直至晋朝开始形成书画艺术,此后历朝各代的名家流派,几乎一应俱全。再如,陶瓷收藏可以举办中国陶瓷发展史,玉器收藏上迄新石器时代下至清末没有断档的时代,这一点是世界上没有哪个博物馆可以媲美的。   从参观人数上相比,大英博物馆2010-2011年度的参观人数为590万人次;卢浮宫2011年接待观众890万人次,2010年7月-2011年6月大都会博物馆参观人数达568万人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每年观众达350万人次,而故宫博物院2010年参观人数约为1283余万人次,2011年约1411余万人次。在他看来,故宫博物院当之无愧是“当今世界上观众来访最多的博物馆”。   单霁翔表示,故宫博物院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逐渐增加,与英国的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博物馆、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等国际著名博物馆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文物保护、陈列展览、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开展日益广泛的合作,也确立了故宫博物院在国际博物馆领域的突出地位。   他介绍,故宫博物院近年来从本院的特点和优势出发,陆续成立了古陶瓷研究中心、古书画研究中心、古建筑保护研究中心、明清宫廷史研究中心、藏传佛教文物研究中心。2009年12月,又设立古陶瓷保护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五个研究中心和国家级科研基地是高层次的国际性学术研究机构,为国内外专家学者开展合作性课题研究提供一个“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学术平台。   在谈到网上关于世界第五大博物馆有北京、台北故宫之争,单霁翔淡然一笑。他表示,由于历史的原因,形成了北京、台北各有一个故宫博物院的局面。但两岸故宫的交流一直从未间断过,特别是2009年双方达成“八点共识”之后,合作越来越具体,在举办展览的同时,如康熙与路易十四展、雍正大展、富春山居图合展等,2010年双方提出的二十几个合作意向,已经落实的就有以同等条件共享影像资料、重走故宫文物南迁路、互访学者、出版物交流等;两岸故宫研讨会已经举办了三届,以后还要举办下去,共同来探讨双方兴趣所在的学术题目。   “故宫是属于世界的,是人类共同的艺术文化宝库。两岸故宫博物院的收藏更是同根同源,血脉相连,都代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都具备世界一流博物院的条件。”他以2005年李敖参观北京故宫为例,参观结束后,他由衷感叹:“过去我说大陆故宫有宫无宝,台湾故宫有宝无宫。我认为我错了,要为此忏悔。”   单霁翔坦言,我们也认识到在博物馆建设一些方面,故宫博物院与世界一流博物馆尚有差距,在多方面都需要虚心学习、加大投入、努力改进和提高。 原文见 http://www.ccnt.gov.cn/xxfbnew2011/xwzx/lmsj/201208/t20120821_261801.html
个人分类: 文化|1812 次阅读|1 个评论
旅美归来说印象 -- 旅美散记之六
热度 28 tangchangjie 2012-8-22 09:13
旅美归来说印象 -- 旅美散记之六
旅美归来说印象 -- 旅美散记之结束篇(唐常杰) 回到成都,先急着温习久违了的家乡味,再带着麻辣余香,接着上篇说。 太多的博物馆,太少的时间 华盛顿有许多博物馆,涉及航天、艺术、历史、非洲,印第安人,邮政,肖像,…;如果要细看,一个馆也要半天一天;时短而馆多,依据兴趣,粗观用10分钟,细赏用4小时。参观感觉有千言万语,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太多的博物馆,太少的时间(Too much museum ,too less time)。 间谍博物馆: 旁 观者进阶参与者 按朋友的推荐,参观了间谍博物馆,这是此行中,唯一收费且禁止照相的博物馆。 其特色是高技术、高交互性和高参与性。第一馆就向观众普及间谍常识,教观众一些监视和识别被监视的基本常识,处处有键盘交互,把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且贯穿全程,很值得国内博物馆学习。其中,二战和冷战时的间谍战例揭秘有点震撼,看完后,觉得20美元的门票挺值。    白宫:友好的界面与外松内紧 在白宫外漫步,碰上一个要求限制民间枪支的示威活动,示威者挂着牌子,安静地展示诉求,游人们似乎对示威视而不见。用刚从间谍馆中被普及的监视常识,觉得远处有人、或有设备在关注着这里的动静。   国会山里,议员正在开会,仍然允许参观,安全检查特别严格。围绕白宫走一圈,花香鸟语中,松鼠和小鸟并不拒绝游人的赐食,显得一派祥和。   不知是刚被普及了识别监视的常识,还是心理作用,觉得这里外松内紧,好像一个软件,在友好用户界面下,天经地义地忙碌着高科技的传感器内核和物联网安保设施。    犹抱琵琶半遮面的 Made in China 旅游中自然会留心给亲友带上一些小纪念品或小IT产品。但看得上、且买得起、性价比相对高的,多是“Made in China ”。   有一位同行朋友,在康宁玻璃中心现场看了艺术品生产过程之后,在其商店看上了一副玻璃的国际象棋,大胆买下,骄傲展示,棋子晶莹剔透,令人爱不释手,边把玩,边夸其物美价廉。笔者弱弱地提醒了一句:这东西太重,不好携带,十年前在成都曾经买到过类似产品,而且廉价得多。众人细细一看,发现降价标签下面,琵琶半遮面地露出“na”,揭开,跃然入目的是“Made in China.”。   某些商店在贴降价标签时, 有意无意 地覆盖“Made in China”,表明许多“中国造”产品,其实质量不错,性价比高,若无偏见,选之无错。商店为了避开某些人的偏见,才出此怪招。   在浏览纺织品时,偶见有的纺织品来自巴基斯坦或孟加拉,遗憾地感叹一声,同行旅客调侃我,说教授又在替总理操心。      给旅行美国评个印象分 准备回国前,一位朋友问我关于百姓生活方式的三个问题,下面用QA (Question -- Answer)的方式列出:    Q1:和多年前在美国学习时相比,中美生活差距如何?    A1: 城市生活设施的差距不太大了。30多年前,看到美国的高速公路,美国的超市,美国的汽车普及程度,曾与此友一起感叹,哪一天,中国有了这些设施就算富强了(现觉此标准太低)。如今,曾经感叹过的上述对象都和美国的差不多了;在农村生活方面,虽有进步但还有差距;在科技核心技术方面差距还大;明眼人都清楚、都承认的。   当时,笔者还说了句大实话:在美国几个城市看到的地铁设施,其实还不如香港、北京,深圳和成都的,可能美国的地铁设施比中国的要落后一代。 这位朋友摇头不信,也难怪,他在父母去世后,有25年没有回来看过。25年,可以把父母的孩子 变成孩子的父母,可以把老师的学生 变成学生的老师。25年可以发生好多好多事;是真是假,回来看看就知。       Q2: 对美国城市生活中什么事物印象最深?    A2: 美国生活用能太奢侈。暑假中,学校的大楼,即使没有人,也是 7 X 24 地开着空调;赤日炎炎的大白天,路灯也是亮起的;一个快餐便餐,附带的包装和一次性的餐具,满满一大盘,比较高碳;一方面烘干机热得频发火灾,一方面不准用晾衣服的方式利用太阳能;一方面自己耗能太多,一方面还要指责其它国家用能太多。如果说,几个世纪以前,殖民者为胡椒打过一场战争,殊为荒唐,或许某一天为能源引起争斗,原因之一就是用能奢侈。       Q3: 此行此游,给美国打多少印象分?怎样综述美国之大 ?    A3: 此题太刁,回答不好就是国际笑话;如果是外交官对记者,可能会答“无可奉告”;朋友之间,趁着麻辣味的余香,你调我侃,调侃的定义中就蕴含了不可太当真。   科研人惯于建模,兹定义三个密度函数:   强大度 S=s(x,y,z,t), s –strong,描述 物理属性 ,国力、军力、经济力等等;   伟大度 G=g(x,y,z,t) , g—great, 描述 逻辑属性 ,包括伦理的、形而上的属性;   老大度 L=l(x,y,z,t), 描述 心理属性 ,phycology catigory; 上述度量都是密度函数,随时间地点变化。解释如下:    G:伟大度 。作为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后起之秀,美国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民主思想、自然科学。工业革命,科技发展,太空探索…等方面,为人类做出过伟大的贡献,伟大度G=g(x,y,z,t) 随时间而变,纵向地考察,G是有起有伏的,例如在二战中,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为人类和平做出伟大贡献,那段时间就特别突出。    S:强大度 S=s(x,y,z,t), 国力军力经济力等等。横向比,是世界上最强的;纵向考察,也有起伏,例如二战末期,达到一个高峰,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稍逊风骚。现在,也许又达到了新的高峰。       L: 老大度 L=l(x,y,z,t), 这是心理属性,属主观范畴。可分为决策层和百姓层。决策层中有那么一些人,自诩为地球老大,似乎最近几年,老大度这种心理还在膨胀。我是老大我怕谁,该管的管,不该管的也要管。   综上所述,美国之大可用包含伟大度,强大度,和 老大度的三维向量描述,而不能用一个一维的评分来简单表述。 问题太刁,答案也刁,你调我侃,不必太认真。 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微笑 老伴年轻时,作桥隧工程;那时我在国外学习,还没有“陪读”这一概念;她跟着工程队,走着山路,牵着铁路,铁路修好了,又走新的山路….; 在今年初,老伴就开始策划这次旅游:趁着现在身体健康能走,趁着有亲友的邀请,趁着暑假的机会,去看看世界, …   一路上,借助手机GPS和谷歌地图,借助短信、WiFi和3G,顺风顺水,从未迷路; 一路上,借助数码相机,收集美景,心态面向着阳光,眼内就无阴影,不为阴影而郁闷;      在人流如潮的旅游点,没有足够的时空取景,采用了快抓快拍,总要用电脑做后期处理(剪裁,调色、调光等),计算机已改变了旅摄技术。有一次,在车里隔着玻璃窗,每5秒钟拍一张,想不到其中有几张既清晰,又抓到了难得的事物。摄影高手会见笑这种“摄影凡人+电脑”的方式,旅游高兴就行。   从3000多张照片中,筛选出65%可用,其中有5%,电脑处理后,也许能算精品。抓住了事件,抓住了微笑。   也许,老伴策划此次旅游的初衷,可以用《最浪漫的事》歌词表达: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 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 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 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 直到我们老得哪儿也去不了,…. 相关博文 标志性建筑和成果的引领作用 (图文)---旅美散记之一 在韩家炜老师的实验室和家里作客---旅美散记之二 黑色矮牵牛与科研特色----旅美散记之三 第三只眼看费城自由钟 --- 旅美散记之四 江山如此多娇 — 旅美散记之五 旅美归来写印象 -- 散记之结束篇 其它系列博文的入口 唐常杰博客主页 科学博客主页
个人分类: 观察感悟|13824 次阅读|65 个评论
东游西逛之特奥蒂瓦坎(金字塔群)
热度 10 zhangt10 2012-8-15 10:51
东游西逛之特奥蒂瓦坎(金字塔群)
世界新七大奇迹里面似乎没有墨西哥游客最多的金字塔群-特奥蒂瓦坎( Teotihuacan )。这里曾经是公元前二世纪左右到公元七到八世纪美洲大陆最繁荣的城市,在高峰期的公元450年左右估计有人口将近25万人,占地83平方公里,主要工业有陶器,首饰和工艺等等,往南影响力达到危地马拉,与玛雅前古典和古典时期的文化发展有直接交流。 这个古城公元一世纪时开建的太阳金字塔是世界现存古代三大金字塔结构之一,而月亮金字塔(公元二世纪到五世纪建成)是整个祭祀建筑群的轴心顶点。附近的住宅区内有多层公寓,里面的壁画精美非凡。 在这个文化衰落几个世纪之后,迁移来的阿兹特克人被这里的建筑震撼,把这里叫做神诞生的地方,他们的祭祀建筑也继承了许多这里的风格。 从墨西哥城到特奥蒂瓦坎48公里,有大巴直到。爬太阳金字塔倒没我想的那么难,毕竟在瓜纳华托山路走多了! 唯一的遗憾是走错出口,没去成当地的博物馆,只有把墨西哥国立人类博物馆里特奥蒂瓦坎馆的照片顶上了。 从月亮金字塔上看Teotihuacan遗迹全貌 月亮金字塔祭祀结构群。中间是祭坛,有正方形广场。 准备开爬太阳金字塔。。大概250级台阶 从太阳金字塔顶看Avenue of the Dead (阿兹特克人取的名字,他们以为边上都是坟墓,其实那些是住宅宫殿的遗迹。。)和月亮金字塔 游客是全家老小都要来的,这位老爸好辛苦。这个景点春分那天游客尤其多。 从太阳金字塔的半坡看羽蛇神庙遗址(公元150-200年)和贵族宫殿群 羽蛇神庙遗址的浮雕 出土文物 羽蛇神庙的牺牲(手都反绑着的哦) 陶器 面具 玉器(好像说是从别处进口的-西班牙文看不懂呀) 壁画碎片,似乎是饮酒图哦 壁画里某神 某大神的形象很抽象哦 这是壁画和公寓的复制吧。。 这些当地人在木杆顶上唱啥呢? 回到现实。。。大巴被警察拦截搜查。。。
个人分类: 东游西逛|6176 次阅读|19 个评论
西点军校博物馆
热度 8 lixuekuan 2012-8-7 12:48
西点军校博物馆
西点军校博物馆博物馆尽管没有没有咱们的军事博物馆大,但也精致,对武器发展史的介绍一会就可以看完。不像咱们的军事博物馆看完武器发展史需要走好几个展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个人分类: 美图欣赏|6033 次阅读|24 个评论
参加了《淌过博物馆》首发式
热度 10 cutefay 2012-7-30 14:08
昨天上午,去参加了梁进老师的大作《淌过博物馆》的首发式,就按照记流水账的方式,说一下见闻吧! 我在去的路上的时候,苗元华以及他可爱的夫人已经到了,他们在门口等我,我们一起进去。本来我以为我们去的还挺早的,没想到刘立老师比我们到的更早。 在会场上,我看到一位穿黑色连衣裙的女士在和一些来宾们交谈,我以为她是会议的主办者之一,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梁进老师。我刚开始居然一点儿也没认出来!现实中的梁进老师比起博客上的照片要显得年轻和有气质,所以确实没敢认。想来我真是惭愧啊!后来知道是梁进老师之后,就赶紧去和她打招呼,并且让她帮我在书上签名:) 在我进来不久,武夷山老师和苏青老师也到了,他们都是我之前很熟悉的老师了:)我们在开场前闲聊的时候,一位瘦瘦的显得很干练的小伙子走过来,自我介绍说他是吴国胜。后来,也没有和他交谈,他中途就离开了。之后,李宁老师、吕秀齐老师等人也都到了。 首发式开始之后,梁进老师用50分钟的时间做了个报告,报告的内容很精彩,让听众们一下子就对各种博物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梁进老师还出了好几个小谜语,让下面的人猜。在场有很多小朋友,他们非常厉害,我还没猜上来的时候,他们都有人猜上来了。 武夷山老师、苏青老师和刘立老师分享的他们作为淌客的经历也很精彩,让我们长了不少见识。 流水账就到这里了,最后再说一下自己的一些感想:科学网上有很多的经常博文和博友们的交流,像梁进老师的《淌过博物馆》这样,把博文变成传统传媒的科普书籍,再到现场讲座式的科普宣传,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在这过程中,也汇集了博友们的互动,增进了博友们之间的友谊。希望这样形式的活动能够继续发扬光大。可惜这次参加首发式的博友还不够多,希望以后能在类似的活动上结识更多的科学网博友。
个人分类: 菲比寻常|3970 次阅读|14 个评论
咋过博物馆?
热度 7 boxcar 2012-7-30 09:23
就在昨天,梁进老师的大作《淌过博物馆》在中国科技馆内首发,而且在众多科学网名博的助淌(煮汤!)和围观(有博友承认,当时“悄悄地进村,发言地没有”)下 “大获成功” (有俺本家吕秀齐老师的博文为证)【 1 】。据悉,到场博友纷纷发表精彩而热烈的的演讲【 2 】,其热烈程度忽然让俺想到了“岩浆”。可以预料,还会有更多博友的纪念博文在最近几日陆续发表。为了不在这一拨“淌”流被落下太远,俺在点灯熬夜看奥运会躺了几个小时恢复一下熬晕的疲劳之后,赶紧起床写下这篇博文,说说众人对博物馆的若干态度和方式,算是给博友隔空做一次“煮汤”(助淌)。在此,先不大严肃地提出一个问句——若去外地旅游,该咋过博物馆? 1) 路过博物馆 这是现如今这个“贪快求多”的时代里游客最常采取的一种方式。知名的博物馆都会在旅游地图或指南上有标记,而且通常都有非常漂亮而有特色的建筑外观,离得老远就看得见。如果游客不是在大巴车上打盹、没被导游忽悠进旅游商店消费或自己拥挤在商业街疯狂购物,通常会到博物馆的大门口或者标志物旁与之“合影留念”,然后再匆匆离开。这种过博物馆们而不入的做法,堪称“路过博物馆”。博物馆之于游客,恐怕和其他任何一个有一定造型,值得拍照做纪念的建筑物没甚区别,只是纸质的或者电脑的相册中的一两张不大值得关注的相片而已。不瞒大家,这种相片,我自己就有若干张。 路过博物馆那种根本“不贴边儿”的态度,简直对不起游客的“游”字。更认真负责的游客,对待博物馆好歹也要“到此一游”一下(不过,刻字留念就免了吧!)。那就买张门票或者登个记走进去。结果,便有了—— 2) 流过博物馆 流,是浏览的“流”。也就是像小溪一样并不停留,对博物馆走马观花地浏览一遍,边走边看,眼睛看多少算多少,脑子记得多少算多少。 3) 冲过博物馆 相比于“流”字体现出的低速度,“冲”是很有“冲击力”的。具体来讲,“冲”可以表现在流量和流速上。最典型的“冲过博物馆”,是每年黄金周中的故宫博物院之类的最著名的大型博物馆会迎来游客高峰,每天接待多少万人,而每个人在博物馆(院)中停留的平均时间却很短,这就像是最近频发的暴雨和洪水一样,流量大、流速高、冲击力强(甚至破坏力都大),过后大流量的痕迹,好像剩不下什么。 4) 拍过博物馆 对有些有心的游客来讲,他们很想关注下博物馆,但却因为时间短(导游给定的集合时间)、任务重(博物馆中可看的东西太多),所以没法静下心来用一天半天的时间去自习地观看、阅读和欣赏每一件展品。这时,现代科技给他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极其快捷的方式来与博物馆“互动”(其实是相对运动),那就是亮出自己的“长枪短炮”——照相机或摄像机,一路走一路拍,在存储卡或录像带中留下博物馆及其展品的影像资料。作为一名拍客,如果遭遇“博物馆禁止拍照”的警告语,可能还要采取点儿不合法的“偷拍”方式。采取这种比较耗费电池电能和存储卡空间的方式拍过之后,电脑硬盘里会多出许多影像文件,。 5) 淌过博物馆 最后,简短地说说我对梁进老师用的这个标题“淌过博物馆”的理解。淌,是液体和固体保持接触情况下的一种流动方式。如果我们闭上眼睛,想想水流在地板上流淌的感觉,就不难看出“淌”与“流”和“冲”的区别。在淌这种流动方式,液体和固体以非常大的接触面积紧密接触,保持很低的相对运动速度慢慢经过,液体即有充足的时间去滋润固体,同时也能溶解吸收或带走固体表面甚至当中那些能够融入的东西。因为有了“淌”这种非常良好、几近完美的方式来对待博物馆并与之互动,所以能够得到最佳的效果。“淌”之于博物馆的游客,能够从观赏展品、阅读介绍和在现场及日后的思考中得到更多的知识和启发。当游客在完成了观和思的过程之后,还可以像梁进老师这样,把所见所思所想变成文字记录下来,形成系列的文章甚至专著。有这样的文章或专著在报刊、网络上流传,甚至有幸被博物馆收藏和展示,对博物馆本身也无疑可以起到很好的宣传和推介作用,并能加深后来游客对展品的理解和领会,起到无声而且无边的导游的作用。事实上,很多历史名胜就是靠淌过(也可能躺过)的文人墨客的诗词游记而“捧红”的。 因此,让我们向梁进老师学习,争取做一个能够“淌过博物馆”的“淌客”。 参考: 【1】 吕秀齐: 梁进主 “ 淌 ”, 武夷山等博主助 “ 淌 ”, 《淌过博物馆》首发大功告成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38991-597098.html 【 2 】刘立: 在梁进《淌过博物馆》发布会上的发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079-597097.html
个人分类: 社会|3693 次阅读|21 个评论
青岩古镇
热度 1 zhaodl 2012-7-28 19:01
青岩古镇
此次贵阳之行,会后没有随大家考察,但我也没有虚行。除了报到的当天下午,租借了一辆自行车,游遍了酒店对面的花溪公园,我还抓住离开前的半天,去了一趟青岩古镇。尽管是没有跟团,也没有当地朋友带领,但我在出发以前做过功课:从花溪到青岩的公共交通十分方便,中巴随时都有。中巴不仅是几分钟一趟,而且票价只有3元,最后一班车可以等到晚上10点。另外,有网友提醒:记得一定要到西门,那里可以看到古镇的全景。我本来就不喜欢人造景点,更不喜欢逛商业街,所以我到了以后,先是在镇子里闲逛了,领略了当地人的生活状态以后,才到景点里边去。景点没有大门,四个城门都是开放的,如果不参观博物馆、文昌阁、会馆之类的地方,就不需要购买门票。我就没有买门票,进了古镇以后,直接奔向西门。 来西门的人很少,街边也没有几个商铺,多为住户人家。西门外边就是通往贵阳的公路,包括高速公路。西门的两边,是两座小土丘,沿着土丘修建有一段城墙。我在城门楼上转了一下,观察后发现:北边的山上树木茂密,城墙也是从山后绕过,上去一定看不到小镇的全景。所以,我就径直沿着城墙登上南边的土丘。一点也不错,一边上行,一边就可以俯瞰小镇。小镇有四座城门:东门的山比较低,但丘陵绵延;南门出去,在两山之中通往一个村庄;北门虽然离山也不近,但北边的山势高大;西门外边相对来讲最为开阔。所以我留一首,记下了自己的印象。 古镇无华四面山,前街阴雨后街干。 东山翠碧青烟起,西路云飞径向天。 碧瓦青砖走雨檐,雕窗油木映薄帘。 蝉鸣僻巷更幽静,揽客商家分外喧。 天是一会雨,一会晴。我打着雨伞,一会遮雨,一会遮阳,抽着烟、看着景、修改着诗句,不知不觉时近中午。我下午还要早点回去,所以就信步下山,在街上闲逛。在走到一条僻静的古巷时,一个叫“古道遗风”的小院子吸引了我。我随性进去,一边休息,一边解决午饭。院子虽小,但花草茂盛,假山流水俱全,是一个难得的僻静之处。我坐下要了壶茶,顺手点了支烟,拿出半通先生刚刚送给我的诗集,翻阅起来。如诗所言。 青岩古巷小茶坊,雨后天晴日照廊。 一串烟灰擎不落,半通诗句伴茶凉。 注:半通,诗词集作者的雅号。 可是,好景不长。自从进来了五六个川渝人家,小小的院子就再也没了安静! 半晴半雨下西山,古巷深深步履闲。 小院餐歇觅静处,川人结伴闹翻天。 没了幽静,我也该离开了。
个人分类: 社会生活|4131 次阅读|1 个评论
为梁进教授《淌过博物馆》写几句
热度 17 陈安博士 2012-7-23 13:23
【Blog主人按:今天有感冒征兆,实在难以提笔,昏昏沉沉之下,勉强凑成四段,见谅!】 一    在科学家与社会的交流中,小同行中主要看学术贡献,大同行里则会注意科学技术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与有启发性的解决思路,非同行则往往把视角集中于人类社会中每个人都可以插话的焦点领域,如艺术、文学、文化、文明等。梁进教授作为应用数学的博士,金融风险的学者,和大同行与非同行交流通过她在欧非等洲游过的博物馆这一主题的系列博文,那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科学普及出版社的苏青老师慧眼识珠,最近出版了梁进教授的博文系列《淌过博物馆》,我个人认为,会让科学界的人为之振奋一下——科学家太需要公众更深入地认知他(她)们在非科学领域的感悟与成果了。 二    目前,在海外的几乎每个国家都能觅得到 中国人的 足迹,或工作或游学,或定居或旅居或过往,而旅游则几乎是每个人必然要做的一件事。在网上可以看得到很多中国人开的旅游公司,有不少是M日N国游的模式,而除了路上行走和床上休息的安排外,就是驻足于海外的景点之间了。而诸多的景点里,博物馆几乎是无法避开的。    从什么角度看博物馆?艺术家和科学家不同,年轻人和中年人不同,甚至男人和女人也不同,梁进教授作为 中年女 科学家,角度自是非常不同于流俗,我之前在她的博客上看过不少,也不时留言交流一下,总之,在科学网的所有博客里面,梁进的博文系列是不可能被忽视的,因为它们具备很强的独特性和敏锐的触角。    欧洲大多数博物馆里都给年轻的艺术家提供临摹的机会,不收 门票,而由于欧洲对于博物馆文化的格外重视,即便有朝代更迭也不影响保护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使得博物馆中的馆藏越来越丰富和多样化,更值得作为游客的我们这些外国人驻足与关注。    而关注博物馆,个人觉得有几个方面,一是从艺术的角度看作品本身,所谓“内行看门道”;二是关注艺术品背后的故事与传说,这些东西和艺术品一样成为整体,所谓之“外行看热闹”;三是看艺术品或艺术家之间的传承与创新,所谓之“ 超越细微 看大道”。作为具备天然审视能力的理科教授,我们期待着梁进教授的《淌过博物馆》能够从大道而入门道,兼告诉我们更多的热闹。由于我拜读过梁进的大多数作品,我认为她是做到的了。 三    据我自己从照片中分析梁进的面相,第一个结论是“很象科学家”,再进一步“很象数学家”,黑 发间偶见的几丝白发,略显憨厚的嘴角笑意之外的聪慧眼神,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加之她偶有的调皮,偶有的深沉,偶有的渊博,偶有的伤感,一起组成了一个无法准确刻画的女教授整体形象,而我特别希望《淌过博物馆》能够展现出一个完整的梁进,在书中,她可以是老师,是同伴,是孩子,是向导。    而从梁进的这一本书,也让我有了一个期待,如果三分之一的科学家能够有机会把自己科学家之外的一面充分展示给家人、朋友、同事与公众,那将是件多么激动人心的事啊,而事实上,科学家本就应该是人类中最为丰富多彩的人群之一,他们有探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基本能力,有着因为学术交流而游遍世界的机会,和记者不同,后者更家关注表象和现象,而科学家则关注事物的本质和本源,加之对资料的掌握能力和对于问题的研究能力,他们天然地对于事物有更深切的好奇和揭穿谜底的欲望。    博物馆里难道展示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创造力中最神奇、最迷人、最谜语的一面吗?而关注科学家们如何从这里面看到艺术家和公众可能会忽略的内容,也是一件有趣的事。 四    我有非科学家的朋友,曾经跑过30多个国家,不少次是M日N国这样的旅游模式,也所以,路途之外的旅游时间其实很少,后来我问:还记得法国有什么值得看的东西没?回答道:有个博物馆叫什么来着,特别大,里面的画和雕塑可真多,感觉两天都看不过来,可是没办法,只能看2个小时。    我不客气地讽刺道:瞧你这旅游的,基本属于驴吃青草,低头大嚼,连走马观花都算不得。    朋友笑笑,说:我知道自己只是在累积旅游国家的数目罢了,也许等老了之后,再回来慢慢地看。    听了这话,我就突然伤感起来,美好的东西其实会在那里,但是我们的脚步往往太过匆匆而忽略与忽视,而虽然它在那里,你却不是永远存在,本来来之不易的一次错过可能就是永恒。    如此,象梁进一样,记录它吧,最好珍存在心里和书里,让你随着它一起永恒。
个人分类: 艺论|4918 次阅读|35 个评论
《淌过博物馆》一书的引言
热度 10 liangjin 2012-7-23 09:25
《淌过博物馆》一书的引言
这本书由我在科学网上发表的 “淌过博物馆”系列整理后出版。当初写这个系列的初衷是为了呼应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将我的一些淌博物馆的经历和大家分享。虽然写作期间遇到了许多困难 , ;但没有想到的是该系列在科学网上大受欢迎,很多资深的学者、老师都鼓励我整理出书。一时有点惶惶然,因为我毕竟是学数学的,淌博物馆只是我的业余爱好,从没有写过这样的书。还有就是因时间较早,受当时条件限制,图片资料很少,又多次搬家,很多照片流失,博文附的图片很多从网上下载不符合出版要求。最后我还是鼓足勇气将它整理出来。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科学普及出版社苏青社长的热情鼓励,郑洪炜、张敬一、李洁等老师付出大量心血的编辑,也感谢武夷山老师帮我作序,还有很多帮我收集照片的朋友闫瑛、张克威、林仲文、林颖之、周薇、佟新、闫征、谢玢以及科学网博友孟津、刘立、祖乃甡的奉献,丰富了我这本书的图片。这里我还要特别感谢我母亲王妙娟女士和我已故的父亲梁孟箴先生,他们一直默默地支持着我,这里有不少照片还是父亲的遗作。 博物馆,自然紧系 “ 物 ” ,收藏了各种好物、老物、奇物、贵物、证物、例物等,因其不同的主题,粗略可分为文物类、艺术类、科学类、宗教类、皇宫类、综合类、专题类等。一个城市文化水平的高低,只要看看这个城市的博物馆就可以大致判定。重要的是博物馆所赋有之功能为:典藏、研究、展示、教育四大项。 然而博物馆的意义远不只是收集了一些物品,而是刻录社会发展的脚印,记载人类获得的成就,展现自然神奇的奥秘,揭示历史复杂的矛盾,最终增长参观者的知识,激发访问者的反思。毫不夸张地说,博物馆是集中人类智慧的地方,淌博物馆就是滋润心灵的过程。 想起过去的几十年,因为喜欢博物馆,每到一处就去当地的博物馆溜一圈。虽涉馆不深,回首一看,大大小小的博物馆竟然也泊过上百个,说淌应该不过分。我自知学识浅薄,没有资格高谈阔论博物馆的厚重沉淀,但却可以和大家分享淌世界部分地区博物馆的种种经历。 因为不是写教科书,所以本书涉及的一些博物馆可能并不全面,但本人认为是比较有特点而且有代表性的。本书还涉及一些并不能严格称为博物馆的访地,如“大学篇”、“事态篇”所记录的地方。特别是最后一篇世博会,几乎集中了我所写的各篇的特点:科学、艺术、文史、专题、综合、巡回、杂类等,在我看来这些地方具有博物馆的特征和功能,姑且称之为广义的博物馆吧(我的选择原则是以商业为目的的各种展示会除外)。 我淌博物馆的经历,应该从我 12 岁时参观上海工业展览馆开始。 那一年,我独自一人,坐了两天三夜的小船,沿京杭大运河从当时所在的刘老涧到镇江,然后深更半夜从镇江码头走到火车站,再搭上去上海的火车,来到上海的爷爷奶奶家。当时的大上海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大博物馆,满眼都是新奇。我一下子泡进了大街小巷,身揣 5 元钱,舍不得坐 4 分钱 3 站的公交车,成天在南京路、淮海路上野。那时最渴望的就是去文化场所。可是去图书馆没有借书证,为一张电影票可以在电影院门口站半天,书店的书一本要好几毛,所有的钱不够买几本。后来听说原来的中苏友好大厦改名为上海工业展览馆,正在进行展览。于是我便杀到了静安寺,来到工业展览馆。 但到了展览馆门口,人家不让进,说是要单位介绍信。我从农村来,哪来的介绍信?莫不是要按手印?或再坚决点,按血手印?我绕着展览馆转了几圈,试图寻找可钻的洞和可爬的墙,未果。只好掏出张纸,慢慢地把手指放进嘴里……忽然,我看到了一批中学生在一个老师带领下正向另一个入口走去。我定了定神,整了整衣服,快步走上前,大大方方地跟上了队伍,昂首挺胸地走过门卫,混进了展览馆。 工业展览馆展示了当时我国工业和科技的最高水平。现在想来,当时的展厅里没太多展品,水平也不高,但对于我这个乡巴佬来说,还是大开了眼界。直到现在还令我记忆深刻的是国产设计的 1/3 大小的十二万五千千瓦双水内冷气轮发电机组模型。这个缩小了的模型仍然占据了一个大展厅,让当时的我心潮澎湃,激动不已。这个模型的说明不多,我的物理知识也很有限,我缠着工作人员问个不停。除了工业展品,还有各种工艺品,有刺绣、牙雕、漆器、景泰蓝等,漂亮得不得了。我一个展厅一个展厅地转,流连忘返,直到闭馆,被工作人员轰赶出来…… ( 前天的中苏友好大厦,昨天的上海工业展览馆,今天的上海展览中心 ) 也许有了 12 岁那年的经历,博物馆对我而言很神奇,每到一地,我总要打听当地的博物馆并去淌一淌,更何况大多数博物馆很友好,参观免费,更不要介绍信。然而,前不久路过的我心目中博物馆圣地 – 已更名为“上海展览中心”的原中苏友好大厦正在进行房展,商业气氛浓烈…… —————————————————————————————————————— 补记 :非常感谢有读者对“淌”的质疑。“淌”是个中性词,没有不敬的意思,恰恰相反,反应了淌者的谦卑。博物馆博大精深,水深不可测,集中了人类集体的智慧和记忆,没有个人敢说可以将其掌控于股掌,有无数资深而睿智的学者穷其一生也只能在某一小方面有所造诣。但博物馆却是对全民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以自己的学识和水平去感悟去学习去收获。我一个外行也只能涉水不深,湿鞋淌过。但我却有很多心得和大家分享,这种心得一定会有共鸣者,事实上,科学网博客的反应也证明了这点。听说国内不少很好的博物馆门可罗雀,国人出国热衷于奢侈品商店而不是博物馆,这些都让我很痛心,我愿为推动博物馆文化出一点点绵力。这就是我出书的原因。博物馆不会因为我的淌而变得浅薄。就像大海不会因为海边有那么多捞小鱼小虾的淌海人而不再伟大、深邃和神秘。运气好的话,我们也可以用自己的好奇心像牛顿那样得到大海的馈赠捡到几个耀眼的贝壳。
个人分类: 淌博物馆|6084 次阅读|25 个评论
到吉林市去学科学——参观陨石博物馆和松花湖
热度 2 xuyingxiao 2012-7-22 19:16
吉林省吉林市,中国唯一的市名和所在省名相同的城市。 1976年3月8日15时许,世界历史上罕见的石陨石雨降落到吉林市北郊方圆5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最大一颗陨石重1770公斤,是世界上最大的石陨石,后命名为吉林一号。 吉林市陨石博物馆位于松花江南岸,它将各种陨石结合现代科技加以展出。 吉林一号陨石 虚拟成像 吉林二号陨石 之后去吉林市的松花湖学科学,松花湖是吉林省最大的湖泊。不过是人工湖,1937年拦截松花江水建设丰满水电站时形成”。现在是夏季,看不到著名的雾凇景观。 吉林市的雾凇号称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严寒季节,气温低至零下20到25度,丰满水电站开闸放出的水却在零上4度,遂起浓雾,经风吹凝结在松花江岸边的树木上。“吉林雾凇”是“雾凇中厚度最大、密度最小和结构最疏松的雾凇品种——毛茸形晶状雾凇”。
个人分类: 旅游|4685 次阅读|5 个评论
我为梁进老师《淌过博物馆》写的“序”
热度 18 Wuyishan 2012-7-22 07:05
(博主按:梁进老师的科普著作《淌过博物馆》首发式将于 7 月 29 日上午在中国科技馆举行,想参加首发式的博主请与苏青博主联系,详情见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47do=blogid=591862 . 下面是我为该书写的序。) 序 很多人都觉得,科学网是藏龙卧虎之地。我佩服的科学网博主很多,掰着手指是数不过来的,其中包括同济大学的梁进教授。她的博文我每篇必读,细细咀嚼。不过,我迄今尚未与梁进老师见过一次面。 给一位未曾谋面者的书写序,不亦怪哉? 说怪也不怪。梁老师刚开始在科学网博客上写“淌过博物馆”系列时,我就开始给她发短消息,吹毛求疵:为什么用“淌”而不用“趟”呢?梁老师耐心地解释了“淌”之妙: 博物馆可以淌吗? “ 淌 ” 有 “ 趟 ” 的意思,但更有湿淋淋的感觉,比较传神。 我淌过的博物馆比梁老师少多了,但也是位淌客(不是坦克)。想当年, 20 世纪 80 年代在驻美使馆科技处工作期间,每到周末,我最爱去的地方就是博物馆。华盛顿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公立私立的博物馆,我都不放过。不光我自己去,而且我拉着使馆里的伙伴们一道去。那时,伙伴们给我起了个绰号――子,即孔夫子的“子”。往好了说,是说我知识比较丰富;往坏了说,是说我比较迂腐,不能与时俱进。但是,“子”毕竟是有作用的。有时候,伙伴们为周末去哪里而争论不休,有的说看电影,有的说逛商场。不能取得一致意见,他们就问我去哪里好?我常说:“去博物馆”。于是,他们开玩笑地嚷嚷起来:“子曰,去博物馆,那我们就去博物馆!”。于是,使馆里充满了快乐的空气。 回到梁老师的“淌过博物馆”系列。其第一大特征,是梁老师的文字水平绝对一流,毫不夸张。 2010 年 2 月 27 日,我在得知梁老师生病后,写过一篇博文,“ 特别的祝福给特别的你”,里面写道: 苏联著名昆虫学家柳比歇夫( 1890-1972 )在一生中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发表了七十来部学术著作,写了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纸的论文,内容涉及昆虫学、哲学、遗传学、历史学、戏剧学等等。他去世后,不同学科的人都在张罗纪念他,可是,历史学圈子的人根本没想到,他的本行是昆虫学家;昆虫学圈子的人根本没想到,他在人文领域有如此骄人的成就。您说:他到底是什么家?不管别人怎么看,反正我最佩服柳比歇夫这样的学者。 梁进老师的“淌过博物馆”系列已经写了 7 篇。您若不了解梁老师的职业身份,能猜到这是出自数学教授之手的文字吗?她的《玉佛之约》简直就是一部高水平小说啊!这是我受到很大震撼的科学网博文之一。更别谈,她还是制谜高手。您说:梁老师是什么家? 该系列的第二大特征,是梁老师的感触特别细腻,充分体现了知识女性的优势。我若看了一个博物馆,也许抓住了它的重大特征,也许抓住了它的某一细节,但是,决没有像梁老师那样的功力,能够捕捉每一博物馆的特殊气氛。如果每座博物馆是一条独特的溪流,梁老师就能通过文字和图片让读者听见这条小溪的流水潺潺,使你禁不住想挽起裤脚,去趟一趟那流淌的生命之源。 还需要第三大特征“图文并茂”吗?还需要第四大特征“门类齐全”(各式各样的博物馆,应有尽有)吗?不需要了,不需要了!有以上两大特征就足够了。 现在是数字化时代,虚拟博物馆越来越多。用 virtual museum 在谷歌网上搜索,可得 1050 万个西文网页;用“虚拟博物馆”搜索,则命中 263 万个中文网页。既然探访网上虚拟博物馆如此方便,而且免去了鞍马劳顿,虚拟博物馆的访客就越来越多。但是,身临现场之体验是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可以推断,陈子昂如果不登临幽州台,决计写不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样的千古名句。梁进老师在本书中记下的感悟和体验,对于那些从未去过现场的虚拟博物馆访客将是极其宝贵的替代性体验。 另外,当代社会较普遍地认可“时间就是金钱”的理念。愿意像梁进老师那样投入巨量时间遍访全球各地博物馆的人少之又少,再次投入大量时间将访博体验付诸文字的人则几乎见不到了。因此,这本书必将成为图书中的珍稀品种。 Blog 音译为“博客”纯属偶然,但“博客网”与“博物馆”同享“博”字则属必然。博物馆必欲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博客网必欲汇聚千家,吞吐万言。科学网著名博主梁进老师动笔撰写“淌过博物馆系列”,不亦宜乎! 梁老师邀请我写个“序”,恭敬不如从命。我甚至可以腆着脸皮说:当今之世,如欲为梁老师的这本书写序,舍我其谁也? 是为序。 武夷山 2011 年 5 月 11 日急就 2011 年 8 月 29 日修改
个人分类: 科普小兵|6090 次阅读|29 个评论
先淌为快:梁进博主《淌过博物馆》
热度 5 liuli66 2012-7-16 19:46
先淌为快:梁进博主《淌过博物馆》
01 封面 02 作者提到 liuli 03 liuli淌过伦敦科学中心 —————————————————————— 相关 博主苏青社长:《淌过博物馆》即将淌进中国科技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47-591862.html 科学网名博、同济大学数学系梁进教授的科普图书《淌过博物馆》,近日已由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作者以她科学工作者的独特视角,和读者一起分享了她淌过世界各地博物馆的感受和领悟,从科学到艺术,从古远到民俗,从自然到文明,有考证有悬疑,有灿烂有黑暗,有故事有趣味。让读者和她一起欣赏博物馆精彩。 7月29日上午,科学普及出版社将在中国科技馆举办《淌进博物馆》首发式,届时梁进老师将亲临现场与读者互动。科学普及出版社和梁进老师还共同邀请武夷山老师、刘立老师、陈安老师、迟菲博士等科学网博友,一同分享《淌进博物馆》面世,探讨扩大科学网博文出版等事宜。7月28日下午,我将有幸陪同梁进老师参观中国科技馆。欢迎广大博友莅临首发式现场。有愿陪同梁老师一同参观中国科技馆者,请在评论栏报名并留下联系办法。 《淌过博物馆》由武夷山老师作序。
个人分类: 杂感|111 次阅读|7 个评论
号召北京的博友们响应"《淌过博物馆》淌进中国科技馆"活动
热度 4 cutefay 2012-7-14 20:05
苏青老师在其博客上发表了一篇 “《淌过博物馆》即将淌进中国科技馆 ”的博文,其中提到“ 7月29日上午,科学普及出版社将在中国科技馆举办《淌进博物馆》首发式,届时梁进老师将亲临现场与读者互动。”“7月28日下午,我将有幸陪同梁进老师参观中国科技馆。欢迎广大博友莅临首发式现场。有愿陪同梁老师一同参观中国科技馆者,请在评论栏报名并留下联系办法。” 号召北京的届时博友们去参加首发式等活动,去给本书的作者梁进老师以及苏青老师捧场。届时,北京的素未谋面的博友们也可以互相认识一下^_^
个人分类: 菲比寻常|3340 次阅读|9 个评论
《淌过博物馆》即将淌进中国科技馆
热度 15 suqing1961 2012-7-13 20:25
《淌过博物馆》即将淌进中国科技馆
科学网名博、同济大学数学系梁进教授的科普图书《淌过博物馆》,近日已由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作者以她科学工作者的独特视角,和读者一起分享了她淌过世界各地博物馆的感受和领悟,从科学到艺术,从古远到民俗,从自然到文明,有考证有悬疑,有灿烂有黑暗,有故事有趣味。让读者和她一起欣赏博物馆精彩。 7月29日上午,科学普及出版社将在中国科技馆举办《淌进博物馆》首发式,届时梁进老师将亲临现场与读者互动。科学普及出版社和梁进老师还共同邀请武夷山老师、刘立老师、陈安老师、迟菲博士等科学网博友,一同分享《淌进博物馆》面世,探讨扩大科学网博文出版等事宜。7月28日下午,我将有幸陪同梁进老师参观中国科技馆。欢迎广大博友莅临首发式现场。有愿陪同梁老师一同参观中国科技馆者,请在评论栏报名并留下联系办法。 《淌过博物馆》由武夷山老师作序。
个人分类: 亲友情谊|4985 次阅读|17 个评论
中国科普研究所2012年“科普与民生”讲坛系列(三)——预告
kepusuowdp 2012-7-13 09:25
嘉宾: 李象益 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名誉理事长,北京市科普顾问,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原国际博协执行局执行委员、国际博协科技馆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技馆馆长、中国科协普及工作部部长、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等职。 1961 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留校 23 年,从事航空喷气发动机改型研究与教学工作。曾获得歼七飞机发动机改型研究国防科工委协作一等奖。其理论研究成果于改革开放之初, 1981 年赴美国发表学术研究论文。 80 年代初,参与创建中国科技馆,主持一、二期展示工程建设,为推动全国科技馆以科学中心理念建馆做出了引领性的工作,是我国科技馆事业主要创建人之一。在主持二期展示工程中,以新的展示分类和创新理念,影响和推动全国科技馆创新建设产生重大影响。担任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法定代表人 15 年,任理事长期间,引进企业入会,提高社会支撑能力建设,协会两次被评为中国科协先进协会。 积极支持地方科技馆建设、先后担任广东科学中心、内蒙、宁波、军事科技馆等多个科技馆顾问。潜心从事科技馆创新理念和设计方法、科普场馆非正规教育创新、数字科技馆建设等领域研究。在各地进行过近百场报告会、在囯内外发表过学术论文数十篇。积极推进北京市科普场馆及基地等创新探索,任中国科学院京区科协首席科普顾问,推动中科院高端科技资源科普化场馆建设。热情培养年轻人才,他提出的建馆创新思路和实践方法,对推动我国科技馆理论建设和创新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活跃于博物馆界国际舞台,是亚太地区科技馆联盟( ASPAC )主要创始人之一,世界科学中心大会八个发起国代表之一。多次在我国组织博物馆相关囯际学术会议,积极推荐我国博物馆界后备力量进入国际组织。 2004 年 10 月在韩国首尔召开的第 20 届国际博协大会上,当选国际博协执行局执行委员,成为我国自建国以来首次进入该组织的领导人。为争取国际博协第 22 届大会在中国召开做出突出业绩,为推进我国博物馆界与国际接轨及友好往来,发挥重要影响和作用。 曾获全国科普 先进工作者,中国科协第二、三届先进工作者,北京市 2002 、 2010 年度科普先进个人, 2004 年被《科学时报》评为“科普十大公众人物”。 2010 年 12 月 21 日,在纪念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成立 30 周年大会上被授于“终身荣誉奖”。 2012 年 5 月 20 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囯科技周《首届科学传播人颁奖盛典》上,荣获“科学传播年度人物”奖。 主题: 《科学与文化手拉手》。 一、 科技发展催生时代文化多元化 ( 一 ) 网络科技促进草根文化 ( 二 ) 快歺文化 ( 三 ) 流行艺术 二、 科技是文化创新的重要支撑; (一)世博的启示 ---- 科学与人文的结合 ( 二 ) 科学与艺术 ---- 科学与艺术的基础都是创造力 ( 三 ) 科学与魔术 ---- 魔术的心理学认知背景 ( 四 ) 数学与文化 ---- 唯独数学和物没有关系 三、科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四、人文感悟与创造力的科学基础。 时间: 2012年7月28日 9:30-11:30 地点:国家图书馆学津堂报告厅(少年儿童馆)
2702 次阅读|0 个评论
树倒猢狲散与古植物学灾难
livingfossil 2012-7-12 22:36
树倒猢狲散与古植物学灾难 ---- 博物馆(标本馆)之研究平台对古植物学的重要性 孙启高 2012 年7月12日 “ 树倒猢狲散 ” 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中文成语,字面意思是:“ 树倒了,树上的猴子会散去”。 英文里似乎也有类似的习语 ---- “ rats abandoning a sinking ship ”(船要沉了,老鼠会夺命而逃)。树倒猢狲散是常见的生活现象,也是有趣的生活哲学。本期《古植物学的故事》将简述古植物学研究的必要条件,树倒猢狲散给古植物学带来的学术灾难,进而阐述博物馆(标本馆)之研究平台对古植物学的重要性。 一、古植物学研究的必要条件 古植物学好像是自然历史研究中的“冷美人”,似乎有些神秘色彩。其实,古植物学并不神秘,而是 实实在在的学问,且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学问,因为古植物学的研究者、研究对象、 地层剖面、研究文献以及实验平台(如博物馆或标本馆)等等都是 “看得见、摸得着”的。 ∮ 1 需要合适的人:要有发自内心喜欢古植物学的研究者和技术支撑人员; ∮ 2 需要研究材料:开展野外工作,在埋藏植物化石的地层剖面上采集植物大化标本和孢粉学样品; ∮ 3 需要 研究文献:围绕科学问题及研究主题收集文献资料; ∮ 4 需要研究平台:要有 博物馆(标本馆)存放标本及有关资料,要有 相关实验室; ∮ 5 需要经费支持:维系研究平台的正常运行,维系研究者及技术人员的正常工作,促进古植物学的稳定而持续发展。 二、树倒猢狲散与古植物学灾难 对于古植物学而言,树倒猢狲散的层面与形式是多样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是直接后果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研究队伍的败落,而是研究标本及相关资料的混乱和散失。在当前中国学术生态环境里,古植物学领域的树倒猢狲散似乎呈现常态化与普遍化之特征。中国的古植物学不仅面临基础薄弱之问题,而且面临体制脆弱之顽疾。 ∮ 1 有些古植物学研究生还没有毕业,其研究标本管理就已经不清楚。 ∮ 2 有些古植物学研究人员视研究标本为自己的私有物,随意存放标本,让同行很难查看。 ∮ 3 有些古植物学研究人员因学习、工作变更(如改行)造成标本丢失等混乱。 ∮ 4 有些古植物学研究人员还没有退休,其研究标本管理就已经很混乱。 ∮ 5 某所大学曾有一个很强大的古植物学团队,有多名专职研究古植物学的老师,有很多研究生,有很多标本。其中,有位老师一度担任学术领导职务,该教师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其古植物学团队很快败落,标本也很快散落丢失。 ∮ 6 某研究所曾有几位古植物学研究人员,他们一生采集很多标本。研究人员陆续退休后,无人接班,植物化石及相关学术资料因长期无人管理而蒙受损失。 ∮ 7 某单位开展孢粉学研究(现代和化石),可是大量的孢粉载玻片( slides )无人专门管理,许多 slides 被无情地扔掉。 在 20 世纪 20 年代之前,中国的植物化石基本上由外国人研究,产自中国的大量植物化石被运到国外,如瑞典。后来,中国人陆续研究中国的植物化石。 20 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总体形势是政局动荡、战事频繁、经济落后。所以,中国古植物学发展很缓慢是有客观原因的。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恢复与建设要求地质先行。中国地质勘探事业的蓬勃发展 大大促进了中国古植物学(包括古孢粉学)的发展。自 20 世纪 50 年代初至 70 年代末,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地质部门和博物馆系统都相继开展古植物学研究(包括古孢粉学)。 1978 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中国古植物学迎来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虽然中国古植物学在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历史进程中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总的说来,中国在古植物学领域的科学积累是很有限的、是很不容易的,中国的古植物学事业 一直在混沌中挣扎,一直在昏暗中摸索。低水平的、粗放的、很不严肃的、很不严谨的学术管理甚为普遍,为中国古植物学事业带来极大浪费和损失,直接危害科学积累和学术声誉。 令人欣慰的是:在中国古植物学界,富有职业操守的古植物学前辈还是有的。他们退休后,供职单位没有空间存在 植物化石标本。老先生将标本运送到千里之外有收藏条件的学术机构。不过 ,完全依赖个人的道德力量或人格力量保护植物化石标本的安全、维护学术的尊严进而维系古植物学的生存与发展是很难持久的。 三、博物馆(标本馆)之研究平台的重要性 针对古植物学的跨学科特点,欧美诸国在漫长的古植物学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了符合古植物学自身发展规律的研究体制和维系模式。 欧美古植物学拥有相对稳固的研究平台和相对稳定的学术体制,为维系古植物学之学科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现实性的可能。 博物馆(或标本馆)是古植物学研究的重要平台,如: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伦敦)、德国柏林和法兰克福自然历史博物馆以及瑞典斯德哥尔摩自然历史博物馆等。美国古植物学的研究力量主要分布在高水平的、研究型博物馆,如:位于美国 首都 华盛顿的史密松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一些大学的古植物学研究也“博物馆化”,即在大学所属博物馆进行,如:耶鲁大学 Peabody 自然历史博物馆等,从而构成了美国古植物学研究的国家体系或研究平台。 ∮ 1 举一个典型例子 --- 推动古植物学稳定而持续发展的博物馆 。 瑞典斯德哥尔摩自然历史博物馆 是代表欧美古植物学研究的一个基本模式。 该馆在 1884--1885 年间成立 苔藓蕨类与化石植物部( Department of Archegoniates and Fossil Plants ),后来改称 古植物部( Department of Palaeobotany ) 。这个古植物部从成立到现在已有 128 年的连续发展之历史了。 该 古植物部收藏有一大批 1920 年前后采自中国的石炭纪和二叠纪植物化石,总计 22,399 块标本已统计入数据库。这可能是在中国境外有关中国植物化石标本的最大收藏 ! 1987 年丹麦籍古植物学家 Else Marie Friis(1947--) 担任 斯德哥尔摩自然历史博物馆 古植物部主任,至今有 25 年。 ∮ 2 树倒猢狲散之现象在欧美古植物学界并不少见,但如何减少损失呢? 美国 普林斯顿大学的古植物学研究非常悠久,开始于 19 世纪 70 年代。许多植物化石标本 具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 普林斯顿大学 地质学家和古植物学家 Erling Dorf ( 1905--1984 ) 1974 年退休,该大学古植物学研究很快停顿,其植物化石标本“孤儿化”。普林斯顿大学没有扔掉其丰富的植物化石标本及文献资料。 1985 年,普林斯顿大学的植物化石标本及文献资料被送至耶鲁大学 Peabody 自然历史博物馆古植物部收藏。 ∮ 3 古植物学研究者所在学术机构没有博物馆怎么办? 在欧美,有些大学或研究所没有长期保持植物化石标本及相关学术资料的条件。有些年轻人完成古植物学博士学位论文后,将他们的标本(包括孢粉载玻片)及相关资料送到有收藏条件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以便各国同行查阅。这种做法已形成基本的职业操守。 为了准确鉴定被子植物叶化石,美国古植物学家 Jack A. Wolfe (1936--2005) 从 1958 年到 1969 年利用透明叶( cleared leaves )对现生双子叶植物的叶结构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一共调查了 15,000 种植物,这些工作主要是在他供职的美国联邦地质调查局 (USGS) 进行的。后来,如此大量的 透明叶永久保存在 史密松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构成全美国 透明叶库 (National Cleared Leaf Collection ,载玻片编码为 NCLC-W) 。 本期编目 古植物学的故事 168 期 树倒猢狲散与古植物学灾难 ---- 博物馆(标本馆)之研究平台对古植物学的重要性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168):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XVI) Palaeobotanical catastrophes like rats abandoning a sinking ship -----Museum or herbarium as important facility for palaeobotanical studies. ===================== 相关资料: 古植物学的故事 166 期 The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 166) 【如何推动中国古植物学全面崛起?(之十五)】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XV) 古植物学的未来在中国 ------ 发展中国古植物学的欧美标准 China is embracing the future of palaeobotany -----About some European –American standard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85485 2012-6-24 22:23 古植物学的故事 159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159):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XIV) The Statute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Fossil Conservation and the futur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 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 》与古植物学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70962 2012-5-14 22:00 古植物学的故事 158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158): Birbal Sahni 古植物学研究所及其博物馆 ( 标本馆 ) ------ 古植物学研究的“印度模式”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XIII) An Indian model: An autonomous institute of palaeobotany (Lucknow, India)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68666 2012-5-8 22:09 古植物学的故事 157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157): 耶鲁大学 Peabody 自然历史博物馆与古植物学 ------ 古植物学研究的“美国模式”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XII) An American model: Palaeobotanical studies of the Yale Peabody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67922 2012-5-6 22:57 古植物学的故事 156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156): 瑞典斯德哥尔摩自然历史博物馆与古植物学 ------ 古植物学研究的“瑞典模式”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XI) A Swedish model: Palaeobotanical studies of the Swedish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Stockholm)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67568 2012-5-5 22:30 古植物学的故事 155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155): 如何推动中国古植物学全面崛起?(之十) 主题:中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有什么用?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X) The roles of the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of China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67169 2012-5-4 23:25 古植物学的故事 152 期 如何推动中国古植物学全面崛起?(之九) 主题:中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在哪里?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152):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IX) Where is the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of China?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63627 2012-4-25 22:05 【博物馆与古植物学 (Museum and Palaeobotany) 3 】 古植物学的故事 147 期 如何推动中国古植物学全面崛起?(之五) 中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势在必建 ---- 科研是办好博物馆的生命线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147):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V) The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of China should be established---The world-class original research is a life lin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useum.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00218 2011-10-23 22:30 【博物馆与古植物学 (Museum and Palaeobotany) 2 】 古植物学的故事 (133 期 ) 美国古植物学是如何崛起的? ( 之十六 ) 美国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与古植物学崛起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133): How did American palaeobotany rise? (Part XVI) American museums of natural history and the rapid rise of American palaeobotany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485370 2011-9-11 23:17 【博物馆与古植物学 (Museum and Palaeobotany) 1 】 古植物学的故事( 132 期) 如何推动中国古植物学全面崛起?(之一) 中国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与古植物学未来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132):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I) China’s museums of natural history and the futur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481614 2011-8-31 21:41
个人分类: 古植物学的故事-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 ...|588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胡锦涛致信祝贺中国国家博物馆建馆100周年
whyhoo 2012-7-10 20:37
新华社北京7月9日电 (记者吴晶)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建馆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致信中国国家博物馆,向全体员工和离退休同志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出席中国国家博物馆建馆100周年纪念大会并为文博界老专家颁奖。   胡锦涛在贺信中指出,100年来,中国国家博物馆始终以继承和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经过一代又一代员工筚路蓝缕、拼搏奋斗,在重要文物的征集保护、科学研究、陈列展览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促进我国文博事业发展、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素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出了突出贡献。   胡锦涛强调,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希望中国国家博物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建馆百年为新的起点,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进一步丰富馆藏内容、提升科研水平、改进展陈方式、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服务质量、拓展对外交流,加快世界一流博物馆建设步伐,更好地发挥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作用、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基地作用、引领文博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示范作用,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再创辉煌。   9日上午,中国国家博物馆建馆100周年纪念大会在该馆隆重举行。李长春出席大会并为获得“学术成就与突出贡献奖”的4位文博界老专家颁奖。纪念大会前,李长春参观了中国国家博物馆百年简史与成果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刘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纪念大会。刘云山在会上讲话时,希望中国国家博物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贺信中提出的要求,坚持人才立馆、藏品立馆、业务立馆、学术立馆,努力把中国国家博物馆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文博界要始终牢记传承历史文明、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使命,珍视无比丰厚的优秀文化传统,珍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让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价值不断发扬光大,成为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滋养。要切实履行好服务人民大众、满足人们文化需求的基本职责,完善服务规范,拓展服务功能,把专业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观赏性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普及历史知识、传播优秀文化,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和社会教育作用。要大力弘扬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积极推进展示内容、展陈方式和管理运营方式的创新,多运用形象化、具象化的展示方式,多开展互动式、体验式的活动项目,不断增强文博展示的吸引力、感染力。要充分发挥促进文化交流、推动文化走出去的独特作用,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文化的桥梁纽带作用,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感知中国,让中国更好地了解世界、走向世界。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扶持政策,加强人才培养,努力为我国文博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文化部部长蔡武主持了纪念大会。会上,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专家代表孙机和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馆长马丁·罗特作了发言。   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人,在京文博界、艺术界老专家及外国博物馆馆长代表等参加大会。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前身创建于1912年7月,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建起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2003年2月两馆合并组建中国国家博物馆,2012年3月改扩建后重新对外开放,现有藏品120余万件,是目前世界上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原文见 http://www.ccnt.gov.cn/xxfbnew2011/xwzx/lmsj/201207/t20120710_257774.html
个人分类: 文化|100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刘云山: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建馆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whyhoo 2012-7-10 20:24
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中国国家博物馆在这里隆重纪念建馆100周年,这是国家博物馆的一件盛事,也是我国文化界、文博界的一件盛事。胡锦涛总书记专门发来贺信,高度评价国家博物馆的巨大成就和历史贡献,并对国家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提出殷切希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出席今天的纪念活动,共贺国博百年华诞,并为获得“国家博物馆学术成就与突出贡献奖”的4位老专家颁奖。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国家博物馆的亲切关怀,对文博事业的高度重视。刚才,几位同志和外国友人作了发言,回顾国博百年历程,展望未来美好前景,充满感情、充满期待。在此,我谨向国家博物馆的全体同志表示热烈祝贺,向为我国文博事业作出贡献的专家学者表示诚挚问候,向长期关心支持中国文博事业的各界人士和外国友人表示衷心感谢!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伴随近代中国深刻变革应运而生的,也是伴随新中国发展进步而不断壮大的。100年前,蔡元培先生倡议成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鲁迅先生建议勘选“国子监”为馆址,并捐献了第一批文物藏品,标志着国家博物馆的诞生。100年来,从国立历史博物馆到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再到两馆合并为新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几经变迁、历经沧桑,规模不断扩大,馆藏不断丰富,功能不断拓展,在文物保护、学术研究、陈列展览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很好地发挥了传承文明、教育人民、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国家博物馆抓住历史机遇、加快发展步伐,无论是展馆建设还是馆藏陈列,无论是社会功能还是对外影响,都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跨越,进入世界大博物馆之列,为促进我国文博事业发展、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素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出了突出贡献。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几代国博人以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以对文博事业的热爱,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用自己的辛劳、智慧和汗水谱写了国博百年华章。 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文博事业,对文博事业的发展定位、目标任务等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采取一系列重要举措推动我国文博事业繁荣发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鲜明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对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作出新的部署,也为我国文博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家博物馆作为我国文博事业的重要阵地,在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贺信中提出的要求,坚持人才立馆、藏品立馆、业务立馆、学术立馆,努力把国家博物馆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博物馆,更好地发挥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作用、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基地作用、引领文博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示范作用。借此机会,对国家博物馆和文博界提几点希望。 第一,要始终牢记传承历史文明、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使命。博物馆是荟萃人类历史文化的神圣殿堂,记录着一个民族成长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上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创造了气势磅礴的先进文化,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生命力的不竭源泉,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把优秀历史文化、革命文化和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赓续民族血脉、弘扬民族精神,是国家博物馆的光荣使命,也应当是整个文博界的责任担当。要始终坚守民族文化立场,珍视我们无比丰厚的优秀文化传统,珍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薪火相传、发扬光大。要着力保护好我们的历史文化,认真梳理各种文化遗产遗存,对于那些最能反映中华灿烂文化、最能反映中国独特国情、最能反映我国考古水平的文物,要千方百计地加以抢救、加以保护、加以收藏。要着力研究好我们的历史文化,依托丰富的馆藏文物典籍,利用考古发掘的最新发现,不断深化学术研究、推出有分量的文博成果,使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价值不断得以传扬,成为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滋养。要着力展示好我们的历史文化,继续办好“古代中国”、“复兴之路”两个基本陈列和若干专题陈列,生动反映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生动反映党领导人民的奋斗史、创业史和改革开放史,引导人们深刻把握中华民族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历史走向,进一步焕发爱国主义精神,满怀信心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第二,要切实履行好服务人民大众、满足人们文化需求的基本职责。为人民大众服务,是文博事业的根本宗旨。建立博物馆的初衷和源起,就是要使民族文化瑰宝为更多的人所共享。在新形势下,各种类型的博物馆以其特有的辐射力、影响力,越来越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成为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平台。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理念,把以人为本的要求贯穿到博物馆建设管理、运营服务的各个方面,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和社会教育作用。要健全服务设施、完善服务规范,拓展延伸服务功能,从展陈改进、观众引导、内容讲解、资料查询等方面,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服务,努力实现博物馆服务的优质化、便利化。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公益性文化活动,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文博沙龙、知识竞赛等,把专业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观赏性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普及历史知识、传播优秀文化,让人们在参与中丰富参观体验、提高审美情趣。一个博物馆,就是一定区域内文化教育、文化传播的中心,覆盖范围越广,参观的人越多,社会效果就越好。要继续做好公共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加强数字博物馆建设,推动博物馆开展流动展示服务,使博物馆真正成为人们共有共享的文化家园,更好地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作用。 第三,要大力弘扬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接受习惯也在发生新的变化,新的社会条件、社会环境对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要认真总结这些年文博事业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积极借鉴国外博物馆建设的有益做法,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增活力,使我国文博事业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要积极推进展示内容的创新,开阔展览思路、丰富展览内容,既办好重大主题展览、又办好相关专题展览,既办好历史类展览、又办好当代类展览,既办好时政性展览、又办好学术性展览,更好地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要积极推进展陈方式的创新,树立现代展陈理念,借助先进科技手段,多运用形象化、具象化的展示方式,多开展互动式、体验式的活动项目,不断增强文博展示的吸引力、感染力。要积极推进管理运营方式的创新,深化内部各项制度改革,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激发广大文博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探索建立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现代管理模式,促进文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四,要充分发挥促进文化交流、推动文化走出去的独特作用。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把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带入同一个展示平台,合作交流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各个国家的博物馆,既是本国文化记忆、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对外展示自身文化、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要适应形势发展的新要求,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文化的桥梁纽带作用,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感知中国,让中国更好地了解世界、走向世界。要抓住国际上“中国文化热”的有利契机,加大走出去的力度,充分利用国际博物馆间的合作机制,针对不同国家公众的兴趣和需求,开展更多的赴外展览活动,把中华文化的精华呈现给世界。要配合重要的双边和多边国际活动,结合“文化周”、“文化年”、“文化中国”、“感知中国”等文化交流活动,精心设计交流项目,着力打造特色品牌,提升我博物馆和文物藏品的知名度。现在,世界各国来华公务、商务、旅游的人越来越多,要加强与外事、外宣、旅游、传媒等部门和单位的联系,广泛宣传推介,提供周到服务,让更多的外国客人走进我们的博物馆、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 加快文博事业繁荣发展,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扶持政策,努力为我国文博事业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要加强文博人才队伍建设,拓宽培养渠道,优化培养方式,着力培养一批热爱文博事业、面向公众服务的宣传教育人才,培养一批潜心文博研究、学术造诣深厚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一批视野开阔、综合素养高的公共文化管理人才,为文博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国运兴、文博兴,现在是我国文博事业发展的大好时期。希望广大文博工作者牢记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珍惜伟大时代提供的良好机遇,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不断开创文博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原文见 http://www.ccnt.gov.cn/xxfbnew2011/xwzx/lmsj/201207/t20120710_257778.html
个人分类: 文化|990 次阅读|0 个评论
暑假带孩子去参观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100周年国宝展览
xupeiyang 2012-7-10 16:01
暑假带孩子去参观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100周年国宝展览 http://www.chnmuseum.cn/Default.aspx?TabId=40AspxAutoDetectCookieSupport=1 http://tv.sohu.com/20120710/n347739667.shtml 中国国家博物馆建馆100周年馆藏国宝纷纷亮相 http://www.leshan.cn/GB/204/246/48051.html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3232 次阅读|0 个评论
黄帝故里游(3)黄帝博物馆
热度 1 flly 2012-6-20 10:22
黄帝故里游(3)黄帝博物馆
黄帝博物馆位于黄帝像的后面 进去以后是一个两层的结构,地下一层,地上一层,大概是不想弄的太高,以免影响前面的黄帝像吧。 这个博物馆除了我前面贴的那几个盘子什么的之外。其他的东西我估计很难超过20年了。 还有各种小商品出售,嘿嘿 一楼的大厅 某地送来的宝剑,一个摆设,拿出来能卖几个钱 这个浮雕有点历史感,但应该是年轻的 威严的黄帝像 表演场地,一首歌似乎只要100 座位似乎是树根,但是我觉得是树脂 顶部的灯光我很喜欢 自拍一张 据说黄帝发明的指南车。但是谁知道是这个样子的呢?难道有人穿越过来
个人分类: 风景|4263 次阅读|1 个评论
索菲亚博物馆体验毕加索风格
热度 4 陈安博士 2012-5-23 05:27
索菲亚博物馆体验毕加索风格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注:以上作品只有部分为毕加索所作】
个人分类: 新西游记|3876 次阅读|11 个评论
新疆首座恐龙博物馆开馆
gaojiange 2012-5-20 10:12
18日,新疆首座恐龙博物馆——昌吉市恐龙馆正式开馆迎接参观者。 昌吉市恐龙馆建筑面积8729平方米,外形酷似一只爬行的甲龙,是昌吉市运用现代文化建设理念,以新颖独特的展示手段竭力打造的新疆唯一集科普科研、科技生态等功能于一体的恐龙馆。除文字、图片、4D影像外,恐龙馆还展出大量恐龙化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亚洲最大的蜥脚类食草恐龙、新疆天山龙和吐鲁番蝴蝶龙化石。馆内还设有互动区,游客可体验坐骑仿真恐龙。 上世纪60年代起,科研人员先后在新疆准噶尔、吐鲁番盆地发现了包括恐龙在内的大量古生物化石。
个人分类: 天山南北【幽幽西部】|185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的博物馆事业何日能兴旺
热度 2 fdc1947 2012-5-19 16:08
今天, 5 月 19 日,是国际博物馆日,想起了博物馆。 到我国的不少城市旅游,最清静的地方几乎都是博物馆。许多博物馆里洋人比国人多。 当然,热闹的博物馆也是有的,例如故宫博物院,但是,去故宫的是看皇上的生活,是一个例外。 我去过的最冷清的博物馆是龙山文化博物馆。那是几年前的一次难忘的经历。 龙山文化是我国著名的古代文化, 以有薄如蛋壳的黑陶闻名于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距今约 4350 ─ 3950 年。龙山距我家只有 30 公里,那里有一座龙山文化博物馆。有一天,我决定去那里参观。 前一天,我查到了那里的电话,打电话询问博物馆是否开放,得到了肯定的回答。 第二天,我一行三人乘长途汽车去那里。从济南到章丘(明水)的车很多,十来分钟发一次车。在龙山博物馆站下车就到了,交通很方便。 博物馆确实开着,四个人正在打扑克。我拿钱买了票(那时候博物馆都要买票的),五元钱一张。我要票,一位女士进去翻腾了两三分钟,终于找到三张皱皱巴巴的票。打开了博物馆展馆那布满灰尘的铁锁。展馆地上的尘土能显示我们的脚印。有的玻璃上需要擦一下才能看得清楚。显然这里已经许久没有人来过了。 博物馆的房子大概建了不到十年吧(距我去的时候),外形古朴而别致。一个展厅里有些展品,另一个展厅里已经空了,只有空空的玻璃展厨。 我们在那个展室仔仔细细的看了大半个钟点。我们去了那里,下一次不知还要等多少天才会再去参观者。 现在那里怎样了?我不知道。 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想起了把这段经历写出。 现在的大多数博物馆是免费开放的了。但是,我估计大多数博物馆大概还是门可罗雀。我目前还不看好中国的博物馆事业。 原因很简单,我们的学生只忙于背书,有点空余时间就上网做游戏。只要学生没有去博物馆的习惯,这个国家的博物馆不可能兴旺。 如果教育部门重视,博物馆还是可以兴旺起来的。不说全国的情况,就说一个地方的情况,如果济南市教育部门下令中小学学生每个学年都要参观一次博物馆,博物馆就热闹了,如果在中考中再出一道博物馆的题目,博物馆那就热热闹闹的了。但是,显然,他们不会这样做的。因为这对高考、考研都没有用,对于找工作也没有用,对于官员们的考核也没有用。 中国的博物馆事业何日能兴旺?
个人分类: 科教与社会|5620 次阅读|4 个评论
艺术的结构与统一
热度 9 yonglie 2012-5-18 09:08
艺术的结构与统一
今天是世界博物馆日,可没机会去博物馆看看。前些天遇到两个外地人,在博物馆旧址问博物馆在哪儿,我说在杜甫草堂外,浣花溪畔。“哎呀,我们昨天刚去了草堂!”然后,他们问从这儿怎么去,我说,路口那头 19 路,到送仙桥。说来惭愧,新博物馆我还没进去看过,不知道里面有什么宝贝——除了汉代的画像砖。 不能进博物馆,就在纸上看两幅画吧——老勃鲁盖尔( Pieter Bruegel the Elder, 他儿子也是大画家 )的《 落水 Ikarus 的风景画 》( Landscape with the Fall of Ikarus )和安格尔( Ingres )的《 罗杰救美 》( Roger Freeing Angelica ),前一幅在布鲁塞尔皇家美术馆,后一幅在罗浮宫。 选这两幅画纯属偶然,因为偶然看到了《科学和艺术中的结构》( Structure in science and art :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C. H. Boehringer Sohn Symposium held at Kronberg , Taunus, 2nd-5th May 1979 )—— 武老师在纪念惠勒的一篇博文里曾提到过这本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29498.html )——我那一本是从旧书摊儿捡来的中文编译本(那会儿好像不讲版权),印刷不好,看那两幅图仿佛隔着 518 英寸 的伦敦雾。那本书真好,可惜没有更好的版本。 就在 Kronberg 的 那个会上, 英国文艺理论家 John Bailey 提出,艺术的结构与统一是一对矛盾。结构是通过画中的景象来呈现,几乎看不到作者的情感;统一则是作品与作者的统一。在诗歌里,叙事诗与抒情诗大概分别代表那两种形式,在绘画中呢,这会儿说的两幅画就是代表。 安格尔那幅画,是 Ludovico Ariosto 的史诗 Orlando Furioso 中的情节——其实,即使不知道那典故,也猜得出画的是英雄救美的故事。 Bailey 说,画中能看到作者的影子——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安格尔恨不得自己 披 大叶连环甲蹬虎头战靴跨万里烟云兽持 丈八蛇矛 去救被困在岩石上的 Angelica 呢?理解画等于理解作者——这就是 Bailey 所说的艺术的统一性。这样的作品,我们好像不觉得新鲜。 勃鲁盖尔那幅画,感觉就不一样——尽管也借了神话的名字。 Bailey 说他就弄不清画的内在含义——这儿没有作者的影子了,那我们就当他没有用意,或者说不管他有什么用意,而只看他的“经营位置”。画的题目是“ Icarus 落水的风景画”, Icarus 是造 Minos 迷宫的 Daedalus 的儿子,父子俩被 Minos 王关在迷宫里。老爹为他用蜡做了翅膀,一起飞出了迷宫。可 Icarus 飞近了太阳,蜡被烤化,掉进海里淹死了。 Fall of Icarus 就是这个故事。然而我们在画里几乎看不到他在哪儿——只有两条腿露在水面,不知道的还以为有人玩儿花样游泳呢。(丢勒的木刻表现了落水的情节。) 画面的真正主角是耕田的农夫,田埂上站着的人好像在和他聊天,谈昨天晚上喝酒的事儿。右下角的水边,一个人正在汲水(洗手?),水面平静地停着帆船……多么平静的田园风景啊!就在这会儿, Icarus 落水了——可那并没有惊动几个老百姓。作者拿神仙的故事来做标题,却几乎不给他一点儿活动空间,似乎想说,俺是农民,只知道耕田,神仙的事儿俺不管。(老勃还真是个农民画家呢。)【这幅画可能不是老勃的原创,而是他临摹的一幅无名画家的作品。】 美国诗人 William Carlos Williams 写过一首同题的小诗,重复了画面的情景(抱歉,原诗分行没标点,贴出来就成下面的样子了): According to Brueghel when Icarus fell it was spring a farmer was ploughing his field the whole pageantry of the year was awake tingling near the edge of the sea concerned with itself sweating in the sun that melted the wings' wax unsignificantly off the coast there was a splash quite unnoticed this was Icarus drowning.
个人分类: 艺术|6753 次阅读|8 个评论
《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与古植物学
livingfossil 2012-5-14 22:00
《 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 》与古植物学 2011 年 1 月 1 日中国 国务院正式颁布并施行 《 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 》 ( 以下简称《条例》 ) 。 《条例》对古生物化石保护的原则、范围和制度,对古生物化石的发掘、收藏、出境与入境管理等都作了明确规定。该《条例》的制定和施行将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被纳入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轨道。这意味着中国植物化石标本的采集、研究和收藏等工作也将被纳入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为了加强 《条例》的 进一步 细化和具体落实工作,今后中国有关部门还要出台一系列配套办法,包括《 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实施办法 》、《古生物化石发掘管理办法》、《古生物化石收藏管理办法》以及《古生物化石进出境管理办法》等。根据《 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实施办法 》及相关配套办法, 今后要建立化石发掘单位的资质和审批程序,要对化石收藏单位的资质进行评估和分级。 中国的一些自然历史博物馆(包括某些大学的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和一些科研院所的标本馆是开展中国植物化石标本的采集、研究和收藏等工作的重要平台。这些自然历史博物馆和标本馆的发展将直接关系到中国古植物学的命运。为了合法而有序地开展植物化石的采集、研究和馆藏等工作,本期《古植物学的故事》简要介绍《 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 》及配套办法。 一、关于 古生物化石发掘 《条例》第十一条规定申请发掘古生物化石的单位应当符合下列条件,并在提出申请时提交其符合下列条件的证明材料以及发掘项目概况、发掘方案、发掘标本保存方案和发掘区自然生态条件恢复方案:   (一)有 3 名以上拥有古生物专业或者相关专业技术职称,并有 3 年以上古生物化石发掘经历的技术人员(其中至少有 1 名技术人员具有古生物专业高级职称并作为发掘活动的领队);   (二)有符合古生物化石发掘需要的设施、设备;   (三)有与古生物化石保护相适应的处理技术和工艺;   (四)有符合古生物化石保管需要的设施、设备和场所。 二、关于古生物化石收藏    《条例》 第二十条规定古生物化石的收藏单位,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有固定的馆址、专用展室、相应面积的藏品保管场所;   (二)有相应数量的拥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古生物专业或者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   (三)有防止古生物化石自然损毁的技术、工艺和设备;   (四)有完备的防火、防盗等设施、设备和完善的安全保卫等管理制度;   (五)有维持正常运转所需的经费。    《条例》 第二十一条规定 收藏单位应当建立本单位收藏的古生物化石档案,并如实对收藏的古生物化石作出描述与标注。 三、建立健全 重点保护、发掘许可、进出境许可和收藏四种制度 (一)建立古生物化石的重点保护制度。《条例》按照生物进化以及生物分类上的重要程度,将古生物化石划分为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 ( 以下简称 “ 重点保护化石 ”) 和一般保护古生物化石 ( 以下简称 “ 一般保护化石 ”) 。凡是重点保护化石集中产地,都应建立保护区;凡是重点保护化石标本,都应存放在具备化石长期保存条件的博物馆或其他收藏场所,并登记造册,建立档案。 (二) 健全完善古生物化石发掘许可制度。 未经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国家级古生物化石保护区内发掘化石以及在其他区域内发掘重点保护化石 ; 未经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发掘国家级古生物化石保护区外的一般保护化石。向国务院或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申请发掘古生物化石的,必须提交 《古生物化石发掘申请表》、《古生物化石发掘方案》、《发掘标本存放方案》、《发掘区自然生态条件恢复方案》和发掘有关的科研、调查、科普等项目批准文件 。发掘单位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方案实施发掘。    (三)健全完善古生物化石的进出境许可制度。重点保护化石出境,由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批准;一般保护化石出境,由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批准。重点保护化石除合作研究和出境展览外,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不批准出境。申请古生物化石出境,必须提交进出境申请书,申请重点保护化石出境的,还应提交外方合作单位基本情况、合作研究合同或出境展览合同、应急保护预案和保险证明。 境外古生物化石临时进境和复出境的,由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核查、批准。 (四) 建立古生物化石的收藏制度。 收藏古生物化石的博物馆或其他收藏单位,在场馆、展室、库房、专业技术人员、设施设备、管理制度、经费来源等方面,应当符合《条例》规定的条件;应当建立收藏化石档案;应当做好化石进库、出库、展示的管理工作。 孙启高 2012 年元月 10 日完稿, 5 月 13 日修改 ========== 古植物学的故事 159 期 《 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 》与古植物学 关键词:《 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 》; 《 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实施办法 》;《古生物化石发掘管理办法》;《古生物化石收藏管理办法》;《古生物化石进出境管理办法》;博物馆;标本馆; 古植物学 相关资料: http://www.mlr.gov.cn/dzhj/gswhs/ http://www.mlr.gov.cn/dzhj/gswhs/zcfg/fgwj/201109/t20110929_972323.htm
个人分类: 古植物学的故事-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 ...|5540 次阅读|0 个评论
是亦不是 不是亦是
wyc 2012-5-14 12:13
是亦不是   不是亦是
你说它是饭店吗? 它又像个博物馆。 而要说它是博物馆吗? 它还给你上菜上饭。 由综合而创造, 巧用创造思维, 原来也是致富之道。 你要想不发财, 也难!
2403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物馆与古植物学 (Museum and Palaeobotany)专题(3rd ed.)
livingfossil 2012-5-13 22:05
博物馆与古植物学 (Museum and Palaeobotany) 专题 (3 rd ed.) 古植物学的故事 158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158): Birbal Sahni 古植物学研究所及其博物馆 ( 标本馆 ) ------ 古植物学研究的“印度模式”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XIII) An Indian model: An autonomous institute of palaeobotany (Lucknow, India)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68666 2012-5-8 22:09 古植物学的故事 157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157): 耶鲁大学 Peabody 自然历史博物馆与古植物学 ------ 古植物学研究的“美国模式”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XII) An American model: Palaeobotanical studies of the Yale Peabody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67922 2012-5-6 22:57 古植物学的故事 156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156): 瑞典斯德哥尔摩自然历史博物馆与古植物学 ------ 古植物学研究的“瑞典模式”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XI) A Swedish model: Palaeobotanical studies of the Swedish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Stockholm)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67568 2012-5-5 22:30 古植物学的故事 155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155): 如何推动中国古植物学全面崛起?(之十) 主题:中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有什么用?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X) The roles of the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of China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67169 2012-5-4 23:25 古植物学的故事 152 期 如何推动中国古植物学全面崛起?(之九) 主题:中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在哪里?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152):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IX) Where is the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of China?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63627 2012-4-25 22:05 【博物馆与古植物学 (Museum and Palaeobotany) 3 】 古植物学的故事 147 期 如何推动中国古植物学全面崛起?(之五) 中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势在必建 ---- 科研是办好博物馆的生命线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147):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V) The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of China should be established---The world-class original research is a life lin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useum.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00218 2011-10-23 22:30 【博物馆与古植物学 (Museum and Palaeobotany) 2 】 古植物学的故事 (133 期 ) 美国古植物学是如何崛起的? ( 之十六 ) 美国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与古植物学崛起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133): How did American palaeobotany rise? (Part XVI) American museums of natural history and the rapid rise of American palaeobotany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485370 2011-9-11 23:17 【博物馆与古植物学 (Museum and Palaeobotany) 1 】 古植物学的故事( 132 期) 如何推动中国古植物学全面崛起?(之一) 中国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与古植物学未来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132):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I) China’s museums of natural history and the futur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481614 2011-8-31 21:41 ============================== “ 博物馆与古植物学 ” 的 理念 针对古植物学的跨学科特点,欧美诸国在漫长的古植物学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了符合古植物学自身发展规律的研究体制和维系模式。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伦敦)、德国柏林和法兰克福自然历史博物馆以及瑞典斯德哥尔摩自然历史博物馆等都是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博物馆,同时肩负着重要的社会服务责任。这些博物馆收藏有丰富的植物化石标本,同时也是古植物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美国古植物学的研究力量主要分布在高水平的研究型博物馆,如:位于美国 首都 华盛顿的史密松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一些大学的古植物学研究也“博物馆化”,即在大学所属博物馆进行,如:耶鲁大学 Peabody 自然历史博物馆、佛罗里达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等,从而构成了美国古植物学研究的国家体系或研究平台。 尽管古植物学是一个冷门传统学科,普遍不景气,但是欧美古植物学拥有相对稳固的研究平台和相对稳定的学术体制,为维系古植物学之学科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现实性的可能。 欧美古植物学的历史经验和维系模式值得中国有关学术机构和广大同仁认真考虑和学习。(参见:《古植物学简史与我们的使命》, p.139 ) =============
个人分类: 古植物学的故事-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 ...|38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印度模式”:古植物学研究所+博物馆(标本馆)
livingfossil 2012-5-8 22:09
“印度模式”:古植物学研究所+博物馆(标本馆)
Birbal Sahni 古植物学研究所及其博物馆(标本馆) ------ 古植物学研究的“印度模式” 印度古植物学的研究力量主要分布在一些大学和研究所,其中位于勒克 瑙( Lucknow )的 Birbal Sahni 古植物学研究所是全印度古植物学研究中心。这个研究所 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植物学研究所,经过 60 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代表印度 古植物学研究实力的“印度模式” 。 一、 Birbal Sahni 古植物学研究所 的创立 1946 年 9 月 10 日,印度勒克 瑙 古植物学协会的行政管理机构举行会议,决定筹建一个古植物学研究所。该古植物学研究所的创建一方面归功于 Birbal Sahni ( 1891--1949 )及其同事们的不懈努力,另一方面得益于时任印度首任总理尼赫鲁先生 ( Jawaharlal Nehru, 1889--1964) 的大力支持。值得一提的是:应 Birbal Sahni 教授的邀请,中国古植物学家徐仁先生( 1910--1992 )于 1948 年赴印度工作。徐仁先生参与了古植物学研究所的创建工作,为该研究所的创立做出贡献。 1949 年 4 月 3 日,尼赫鲁总理参加了古植物学研究所新楼建设之奠基仪式。奠基石非常特别,因为它是 Birbal Sahni 教授和他的助手们用植物化石精心制作的( 图 1 ) 。然而,不幸的是:一个星期后,也就是 1949 年 4 月 10 日 Birbal Sahni 教授积劳成疾,因突发心脏病不幸病逝,终年 58 岁。 图 .1. Birbal Sahni 古植物学研究所的奠基石(姚轶峰 摄影并馈赠) 1949 年 10 月 28 日,勒克 瑙 古植物学协会行政管理机构会议决定将“古植物学研究所”更名为“ Birbal Sahni 古植物学研究所”以纪念病逝的 Birbal Sahni 教授。 1953 年 1 月 3 日,尼赫鲁总理再赴 Birbal Sahni 古植物学研究所,参加该所新楼正式启用之仪式。 二、学术建制的发展与稳定 60 多年来,印度 Birbal Sahni 古植物学研究所的学术建制逐步走上稳步发展的轨道。它的创立和早期发展与印度勒克 瑙 古植物学协会关系密切。 1946—1968 年间,该协会行政管理机构实际上负责研究所的运作。 1967 年底,古植物学协会与 Birbal Sahni 古植物学研究所开始分开,前者定位为纯粹的学术社团,后者定位为单独的学术机构。 1969 年 7 月 9 日, Birbal Sahni 古植物学研究所正式注册为单独的学术机构,开始隶属于印度政府科学与技术部,但实行学术自治( An Autonomous Institute under the 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Government of India )。经费由政府资助。这种学术建制为 Birbal Sahni 古植物学研究所的稳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以博物馆和标本馆依托 Birbal Sahni 古植物学研究所 的主要目标是在古植物学研究中加强植物科学与地球科学的整合,开展各种应用性和基础性研究,传播古植物学知识等。该所拥有 一个收藏化石植物的博物馆 (Museum) 和一个收藏现代植物的标本馆 (Herbarium) 。 目前,博物馆收藏化石植物的模式与图版引证标本 (Type figured specimens)6,600 多份,模式与图版引证载薄片 (Type figured slides)12,700 多份,底片 (Negatives)17,500 多份。博物馆还珍藏着由 Birbal Sahni 教授亲手制作的研究所奠基石。 标本馆建于 1959 年,已积累 51,400 多份标本。这些现代植物标本主要用于化石植物研究的对比分析,包括 4 个部分:①上台纸的植物腊叶标本;②木材标本及其切片;③花粉与孢子样品、载薄片;④果实与种子标本。 孙启高 2012 年 5 月 7 日 本期编目: 古植物学的故事 158 期 Birbal Sahni 古植物学研究所及其博物馆(标本馆) ------ 古植物学研究的“印度模式” 相关资料: 古植物学的故事( 52 ):走进南亚 让印度古植物学的故事在中国流传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38233 发表于 2010-6-24 6:51:55
个人分类: 古植物学的故事-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 ...|6363 次阅读|0 个评论
计算机历史博物馆之旅
热度 4 iKnow 2012-5-7 10:20
计算机历史博物馆之旅
【 2011 年 6 月去加州开会抽时间参观了计算机历史博物馆,后来在新浪微博 ( @ 包云岗 ) 上写了一个系列,现整理成一篇科普文章,与大家一起分享。 】 ---------------------------------------------------------------------------- (0). 2011 年6月份去加州参加美国计算机学会(ACM)四年一次联合大会【 FCRC (Federated Computing Research Conference) 】会议时,找了一个下午专门前往Google总部旁边著名的【 Computer History Museum (CHM) 】参观,见识了计算机的前世和今生。CHM收藏了计算机发展史上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机器和设备。 (1). 说起计算机起源,不得不提中国人发明的算盘。展厅入口就是一个大算盘。从计算的角度来看,算盘的进步主要体现在两点:1)数的表示以及相应的运算法则,比如“一下五去四”;2)具有存储功能,能连续运算。 现代计算机思想基本一样,只是用0,1来表示数,有专门的存储设备。【 算盘的介绍 】 (2). 1819年,英国人巴贝奇设计出能自动计算的机器,被称为【 巴贝奇差分机(The Babbage Engine) 】,但因太复杂一直没有研制成功。过了近200年,英国于2002年根据巴贝奇的设计复制出了第一台原型机。巴贝奇差分机的意义在于实现了自动运算和数据传输,虽然是以机械方式进行。运算部件和数据传输通道是CPU的最基本构成要素(另外还有控制单元),只是现在是用电信号。 (3). 巴贝奇发明自动差分机是受织布机的启发。1801年法国人雅卡尔发明了一种织布机,能根据打有花纹孔的纸带来自动编织出精美的花纹。雅卡尔织布机利用纸带上的孔来对信息进行编码,并作为输入来控制织布机自动工作,这种思想也被早期电子计算机所采用,比如字带输入、针式打印机等。 (4). 在电子计算机发明以前,人们在不断地改进差分机。1950年,Arnold Nordsieck在根据1930年的一个机械差分机成功组装出一台【 电子差分机 】,使用电来传输数据。它虽然比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还要晚几年,但因为便宜、成熟,在当时仍然受到大众青睐。 (5). 1942年Mauchly提出不用机械装置的电子计算机方案,1943年与Eckert进行详细设计。在开发团队帮助下1946年人类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ENIAC 】诞生了;1945年,冯诺依曼发表著名的“101报告”(101页)阐述了【 冯诺依曼结构 】;1948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研制出第一台能运行存储程序的电子计算机【 “Baby” 】;1949年剑桥大学【 EDSAC 】研制成功,标志冯诺依曼结构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6). 一段小插曲 : 【 到底谁发明了计算机? 】 当Mauchly和Eckert为ENIAC申请专利时,被指控他们抄袭了爱荷华州立大学教授 Atanasoff 的想法。有证据表明,早在1940年Atanasoff教授向来访的Mauchly演示过他发明的【 电子计算机ABC 】。而图灵(Turing)在1936年的文章中就提出了图灵机的概念。而德国天才工程师Konrad Zune从1936年开始就研制了一系列能编程的计算机【 Z1~Z3 】。如果算更早的话,前面所说的巴贝奇差分机也算是一种机械的计算机。到底谁真正发明了第一台计算机?已经无从考证。因此,最终法官裁定:计算机是一个概念,不是由某个人发明! (7). 1950年代计算机产业飞速发展。Mauchly和Eckert离开学术界成立了公司开始卖UNIVAC;IBM于1951年进军电子计算机领域,研发了一系列计算机650、701、702等,迅速占领了市场。同时出现了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FORTRAN,计算机编程的效率大大提高,促进了计算机的推广普及。 (8).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个实时系统SAGE。这个项目的初衷 是因为惧怕苏联的核轰炸机,希望能实时预警,整个项目耗费了超过100亿美元。讽刺的是SAGE于1963年研制成功时,苏联洲际导弹技术已成熟,不再需要轰炸机。但负责研发SAGE的MIT、IBM等实力得到跨越式提升,并为后来的大型机发展积累了很多技术。 【 推荐 万赟 博主介绍SAGE的博文 】 (9). 1960年代是计算机发展的黄金期,许多大学斯坦福、CMU等开始成立计算机系。SAGE项目促进了内存技术、交互技术等,并且孵化了一些创业公司,如DEC。实现了“军转民”,推动了计算机产业的发展。而IBM则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参与几乎各种军方项目,形成了一条军用技术转民用的道路,并创造性地推出计算机租赁服务,成为当时技术与市场的领头羊。 (10). 1965年IBM推出了【 System 360 】系列机,彻底改变了计算机的发展。此前程序是与硬件绑定的,只能在一种计算机上运行。S/360设计师Amdahl提出了兼容概念,使一个程序能在不同型号计算机上都能运行,从而程序不再附属于计算机硬件。从此,软件得到了解放,成为了一种产品,最终形成一个新的软件产业。 (11). 1960年代大型机动辄几十万美元,小公司负担不起。于是催生两个新方向:1) 共享技术。一些公司如Tymshare购置机器,小公司通过电话拨号使用,是早期的云计算,Unix和虚拟化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2)小型化低成本技术。代表是【 Intel 】,1968年成立,1971年第一个微处理器4004诞生 (12). 一个“更”字是驱动人类突破自我的本能,制造“更快”的计算机成了一种新的动力。还是那个1960黄金年代, Cray几乎是一个人在推动计算机速度以指数增长:CDC 6600是当时世界上最快机器的10倍,后来Cray-1向量机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快机器的10倍。Cray当之无愧是超级计算机之父。 【 推荐单博炜博主介绍的Cray博文 】 (13). 《乔布斯传》那么畅销,PC时代就不说了。最后用网络来结束这个系列吧。1950年代有人提出用网络连接各种计算机的思想,但难度太大;1960年代包交换技术出现,美国国防部决定用该技术构建ARPANET;1977年Cerf和Kahn发明TCP/IP;1983年ARPANET全面采用TCP/IP,互联网诞生! 花絮:1969年10月29日,UCLA的科学家从洛杉矶向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SRI)的服务器发出登录请求。服务器向ULCA的客户端发送“login”消息,第一个字母“l”顺利抵达,然后是第二个字母“o”,接着服务器崩溃!于是,“lo”有幸成为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由网络传输的消息。 (完) (14).这个系列主要介绍和计算机硬件发展有关的历史,这只是历史博物馆的一角而已。想了解更多的内容可以访问其网站。我在这里做一个简单的导航,主要内容可以访问网站的【 展览区 】。 CHM除了介绍各种历史事件,还有【 名人堂 】,目前上榜的只有61位,都是在计算机发展历史上做出里程牌工作的先驱们。此外还有【 口述历史-大家访谈 】,用文字记录了对一些图灵奖得主的采访。如果想了解计算机历史,一定要去计算机历史博物馆看看。
38403 次阅读|4 个评论
博物馆与古植物学 (Museum and Palaeobotany)专题(2nd ed.)
livingfossil 2012-4-30 23:05
博物馆与古植物学 (Museum and Palaeobotany) 专题 (2 nd ed.) 理念 针对古植物学的跨学科特点,欧美诸国在漫长的古植物学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了符合古植物学自身发展规律的研究体制和维系模式。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伦敦)、德国柏林和法兰克福自然历史博物馆以及瑞典斯德哥尔摩自然历史博物馆等都是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博物馆,同时肩负着重要的社会服务责任。这些博物馆收藏有丰富的植物化石标本,同时也是古植物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美国古植物学的研究力量主要分布在高水平的研究型博物馆,如:位于美国 首都 华盛顿的史密松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一些大学的古植物学研究也“博物馆化”,即在大学所属博物馆进行,如:耶鲁大学 Peabody 自然历史博物馆、佛罗里达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等,从而构成了美国古植物学研究的国家体系或研究平台。 尽管古植物学是一个冷门传统学科,普遍不景气,但是欧美古植物学拥有相对稳固的研究平台和相对稳定的学术体制,为维系古植物学之学科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现实性的可能。 欧美古植物学的历史经验和维系模式值得中国有关学术机构和广大同仁认真考虑和学习。(参见:《古植物学简史与我们的使命》, p.139 ) ======================= 使命、困境与挑战 裴文中,徐仁,郑作新,周明镇, 1980 , 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势在必建,大自然,第 2 期, 3 — 4 《关于建立国家自然科学博物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课题总结报告 ( 节录 ) 《中国博物馆》 1994 年 02 期, 1—22 《建立国家自然科学博物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课题组 呼唤国家自然博物馆 《中国青年报》 2001-2-5 第 5 版 --- 难产的国家自然博物馆 原载 2001 年 3 月 29 日人民法院报 http://www.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id=6731k_author = 作者: 刘海涛 发布时间: 2002-07-15 15:14:30 冷静面对“中国博物馆现象”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07947432529188546.html 作者:李先军 来源: 科学时报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 2007-9-4 0:8:55 83 家国家一级博物馆名单公布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08/5/206998.html 作者:游雪晴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 2008-5-22 13:34:3 高校博物馆:大学的辉煌还是大学的鸡肋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09/3/217619.html 作者:张文凌 黄海萌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 2009-3-25 10:18:50 我国科技类博物馆现状调查:繁荣背后呈现四大症结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09/9/223462.shtm 张巧玲 来源: 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 2009-9-17 23:52:39 它们一直很寂寞 北京高校博物馆走访记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7/234995.shtm 作者:吴晚林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 2010-7-23 15:46:14 我国高校博物馆超 200 座 知名度有限影响力不足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10/238496.shtm 作者:丁肇文 来源:北京晚报 发布时间: 2010-10-9 10:27:11 最多一年关门 10 个月 高校博物馆如何走出“围墙”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7/249662-1.shtm 作者:刘冕 任敏 来源:北京日报 发布时间: 2011-7-18 15:31:50 北京高校博物馆联盟成立 将加速向社会免费开放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4/262561.shtm 作者:李江涛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 2012-4-11 10:40:5 --- 古植物学的故事 152 期 如何推动中国古植物学全面崛起?(之九) 主题:中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在哪里? Where is the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of China?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63627 2012-4-25 22:05 古植物学的故事 147 期 【博物馆与古植物学 (Museum and Palaeobotany) 3 】 如何推动中国古植物学全面崛起?(之五) 中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势在必建 ---- 科研是办好博物馆的生命线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147):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V) The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of China should be established---The world-class original research is a life lin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useum.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00218 2011-10-23 22:30 古植物学的故事 (133 期 ) 【博物馆与古植物学 (Museum and Palaeobotany) 2 】 美国古植物学是如何崛起的? ( 之十六 ) 美国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与古植物学崛起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133): How did American palaeobotany rise? (Part XVI) American museums of natural history and the rapid rise of American palaeobotany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485370 2011-9-11 23:17 古植物学的故事( 132 期) 【博物馆与古植物学 (Museum and Palaeobotany) 1 】 如何推动中国古植物学全面崛起?(之一) 中国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与古植物学未来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132):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I) China’s museums of natural history and the futur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481614 2011-8-31 21:41 ================
个人分类: 古植物学的故事-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 ...|3945 次阅读|0 个评论
都是高价文物惹的祸:英国一博物馆藏中国文物被盗案纪实
热度 1 laserdai 2012-4-18 02:14
2008年以来的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西方社会,本博克的很多博文给予了关注。经济危机带来的是民众生活水平直线下降,穷则生乱,其中英国的盗窃活动日渐猖獗, 经济危机导致大英帝国大量涌现铁道游击队 。 另一方面,最近200年来,近代的中国历史历经浩劫,很多宋代、明代、和清朝的文物流落到西方。现在,中国的经济实力空前强大,所以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的文物在海外或者境外连连拍卖出极高的价格,比如最近的博文谈到的, 又一个清代瓷器将被天价拍卖! 一个破盘子也卖了两千万港币! 一个破碗创2.78亿港元拍卖纪录 在这样巨大的利益驱使下,外国博物馆中的中国文物,早就被盯上了。过去两周,英国一个博物馆发生了中国文物被盗案件,记录如下: 2012年 4月 5日, 盗贼夜袭英国 杜伦大学(Durham University, Oriental Museum )的东亚 博物馆,盗走了两件价值180万英镑的馆藏文物。 被盗的 两件文物分别是18世纪的玉质笔洗和一座瓷雕 。 这两件被盗文物都属中国清代的作品。作为中国的最后一个王朝,清朝从1644年到1911年统治中国。 博物馆的负责人形容这 两件被盗文物,是中国清代“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 被盗的玉质笔洗的年代为1769年,是英国玉石收藏家哈丁奇(Sir Charles Hardinge)提供的,这座笔洗内部还刻有一首诗。 另外一件清德化窑的瓷雕是白色釉瓷,约在30厘米见方,雕有八仙过海人物。 当地警方表示,这两件总价约在180万英镑的文物,有可能在被盗后,销赃给了一名外国收藏者。他们为尽早破案,“还将拘捕其他嫌疑人”,并希望嫌疑人能“自首”。 2012年 4月 16日, 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本月早些时候被盗的两件价值200万英镑的中国文物,已被英国警方追回。 一伙盗贼破墙闯入英国杜伦大学东亚博物馆,花了将近半个小时凿破博物馆外墙,但只用了不到一分钟,就偷盗了这两件中国文物,他们用来照明的工具就是手电筒。这伙盗贼还赶在工作人员报警前逃离现场,警方认定是一次计划周密的盗窃案。据信,这伙盗贼是在有买家的情况下,实施盗窃的。 英国警方此次动用了40名有经验的侦探破案,并通告各英国港口截获这两件被盗文物。 2012年 4月 17日, 博物馆被盗后重新开放 现在,墙上的破洞已经修补好了。 博物馆的一位发言人说,已经对博物馆的保安措施进行了检讨,校方强调,保持博物馆的开放,能让公众看到展品收藏,是最重要的。 警方说,两件文物作将为证据暂时由警方保留,并将进行专家鉴定,检查是否受到了损坏。 警方共逮捕五人,另有两人在逃。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4285 次阅读|3 个评论
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科普工作
热度 1 zhangxiaoliang 2012-4-14 08:33
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科普工作
1928 年 4 月,中央研究院派遣广西科学调查团,赴广西采集动植物标本,并调查地质及当地少数民族的风俗、人种等。半年之中,采得动物标本有哺乳动物 40 余种, 290 余头;鸟类 330 余种, 1400 余只;爬虫类 50 余种, 200 余只;两栖动物 30 余种, 330 余只;鱼类 100 余种, 700 余尾;无脊椎动物 700 种, 5000 余枚。另获得活动物猴、豹、豪猪等 20 余头。植物标本 3400 余号, 3 万余份,其中木本植物超过半数,其余为草本及蕨类植物等。地质及少数民族风俗、人种的调查也获得了丰富的材料。中央研究院认为必须聘请专家来从事研究,决定创办博物馆,作为研究和展览的机构和场所,于是便有了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成立。 博物馆不仅开展标本采集、研究工作,还建有陈列室和动物园,向公众进行科学普及宣传。据《国立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十九年度报告》载:“本馆除研究国产动植物之分布及类别外,对于提倡生物学之研究,增加一般人民对于生物学之常识,唤起其研究之兴趣,素来甚为注意。故特辟陈列室两间,将历年在广西及四川两省所采集之动物标本,分类陈列,加以详细说明,俾阅者一览而知中国生物之丰富,及种类之奇特,油然而生研究之心。同时搜罗各地野生动物,豢养园中,使人民略知各种动物生活之状态,以补充其对于生物之常识。” 据《国立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参观规则》,动物园的开放时间为每日上午 9 : 00 - 12 : 00 ,下午 2 : 00 - 6 : 00 ;陈列馆的开放时间为每日上午 9 : 00 - 12 : 00 ,下午 2 : 00 - 5 : 00 。个人参观者先到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位于南京成贤街 57 号,自然历史博物馆则位于成贤街 46 号,估计相邻不远)领取入门券,凭券参观;团体参观者则领取团体参观券。 从保存的两张照片可以看到,陈列室宽敞明亮,单层、双层及四层的陈列架中有浸制标本和剥制标本,一些大型的标本如猴、孔雀等则置于陈列架的上端,还有一具与真人大小一般的身着民族服装的瑶族妇女模型。据史料记载, 1930 年 1 月(即自然历史博物馆正式成立之时)至 6 月底,就有 5 万余人前来参观,平均每日约 290 人。 1930 年 7 月至 1931 年 6 月,参观人数为 41164 人,月均 3425 人。 1931 年秋因大水为患,博物馆被水淹达数月之久,参观暂停。 1932 年 4 月经整理重新开放,至 6 月共 3 个月的统计,参观人数达 112858 人,平均每日 1250 余人,可见公众对生物学的浓厚兴趣。 动物园还经常收到赠送的活动物。据记载, 1931 年收到雉鸡数只、狐狸 1 头,狗鱼 2 尾、闵猴 1 头、黄麂 1 头、鹰 2 只、刺猬 3 头、蛇 1 条,赠送者有大学教授、中学校长、中央监察委员等。可见国人对自然历史博物馆之关心,及博物馆开展科普宣传之功效。 自然历史博物馆标本陈列室        (张晓良, 2000 年 9 月, 2008 年 9 月补充) 参考文献:《国立中央研究院总报告》
个人分类: 科研院所史料|4991 次阅读|1 个评论
看近现代十二名画家作品展
热度 2 kd652 2012-4-13 21:40
看近现代十二名画家作品展
今天在大连现代博物馆开始展出近现代十二名画家作品: 上图为琵巴行意境画
个人分类: 字画欣赏|6462 次阅读|4 个评论
自然历史博物馆诸位筹备委员简介
zhangxiaoliang 2012-4-13 17:04
中国科学院 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前身是 1930 年成立的国立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 1928 年国立中央研究院成立,蔡元培为院长。时设天文、气象、社会科学、物理、化学、工程、地质、历史语言等 8 个研究所。 1929 年 1 月,蔡元培院长聘李四光、秉志、钱崇 澍 、颜复礼、李济、过探先、钱天鹤 7 人为博物馆筹备处筹备委员会委员,以钱天鹤为常务委员,筹备处设立于南京成贤街 46 号。当月 30 日,筹备委员会开会,决定博物馆定名为国立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由于筹备委员中有出国者,有病故者,当年 7 月,由院长改聘李四光、秉志、钱崇 澍 、李济、王家楫及钱天鹤 6 人为筹备委员,仍以钱天鹤为常务委员。筹备过程中,通过职员名单、筹拟计划,装置标本,修建房屋,布置园场等项工作相继完成。至 1930 年 1 月筹备大致就绪,于是取消筹备处,由院长聘钱天鹤为主任,李四光、秉志、钱崇 澍 、李济、王家楫为顾问,国立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正式成立。   参与自然历史博物馆筹备诸君,均为著名学者。前后 8 人中, 5 人出身清华。清华大学历经游美肄业馆( 1909 年)——清华学堂( 1911 年)——清华大学( 1929 年)阶段。秉志为清华 1909 级,钱崇 澍 1910 级,过探先 1910 级,钱天鹤 1913 级,李济 1918 级。 1929 年之前清华留美学农者 60 余人,对中国农业贡献突出,抗日战争前平均分布在全国 20 余处大学,中央大学之秉志和金陵大学之过探先,尤受人尊敬。秉志( 1886 - 1965 ),康奈尔大学博士,为我国生物学界泰斗,培养人才甚多,创办我国第一个生物系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水生所的元老王家楫和伍献文均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受业于秉志,王、伍于 1948 年与秉志同期被推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 1955 年再一次同期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钱崇 澍 ( 1883 - 1965 ),芝加哥大学硕士,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过探先 ( 1889—1929 ) ,康奈尔大学硕士,中央大学教授,金陵大学农科主任,为我国农界泰斗。钱天鹤,康奈尔大学硕士,曾任实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副所长,农林部次长。李济( 1896 - 1979 ),哈佛大学博士,长于人类考古学。李四光( 1889 - 1971 ),英国伯明翰大学硕士,曾任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颜复礼( Fritz Jaeger,1886-1957),德国学者,汉学家,1928年任中华民国国立中央研究院 社会科学研究所民族学组研究员(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兼任民族学组组长),曾 三赴广西凌云县,次年发表《广西凌云瑶人调查报告》,为“中国民族学实地调查最早之作品”。后回国任 汉堡大学汉学系主任。 王家楫( 1898 - 1976 ), 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中国科学社生 物研究所动物学部研究教授兼任中央大学生物系教授; 1934年自然历史博物馆 改为动植物研究所,王家楫任所长; 1944 年 动植物研究所 分建为动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王家楫任动物所所长, 1950 年 中国科学院将前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的主体、部分植物所的研究人员及北平研究院的部分研究人员合并,于 1950 年组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王家楫任所长。从动植物研究所至水生生物研究所,王家楫共担任所长达 42 年之久。 (张晓良, 2001 年 10 月, 2008 年 9 月补充) 参考文献:苏云峰,《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 1911 - 1929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年 4 月第 1 版
个人分类: 科研院所史料|4505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立中央研究院及自然历史博物馆成立经过
zhangxiaoliang 2012-4-12 05:23
1924 年 11 月,孙中山先生离开广州去北京,提出召开国民议会等主张,并拟设中央学术院为全国最高学术研究机关,翌年 3 月 12 日孙中山先生病逝,设立中央学术院之事亦搁置。 1927 年春,国民政府定都南京。 5 月,决定设立中央研究院筹备处。 1927 年 7 月,国民政府公布《中华民国大学院组织条例》,规定“本院设立中央研究院”。具体设立理化实业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地质研究所、观象台四个研究机构。 1928 年 4 月,国民政府公布《修正国立中央研究院组织条例》,改中华民国大学院中央研究院为国立中央研究院,蔡元培为院长。 1928 年 11 月 9 日,国民政府公布了《国立中央研究院组织法》,第一条规定“国立中央研究院直隶于国民政府,为中华民国最高学术研究机关”;第二条规定国立中央研究院的任务是:一、实行科学研究;二、指导、联络、奖励学术之研究。第六条规定设如下研究所:物理研究所、化学研究所、工程研究所、地质研究所、天文研究所、气象研究所、历史语言研究所、国文学研究所、考古学研究所、心理学研究所、教育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动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 1928 年国立中央研究院成立后,观象台分为天文研究所、气象研究所,均设于南京;社会科学研究所分法制、民族、经济、社会四组,前二组设于南京,后二组设于上海;分理化实业研究所为物理研究所、化学研究所、工程研究所,均设于上海;地质研究所设于上海,设历史语言研究所于广州,旋迁北平。 1929 年 5 月,心理研究所设于北平。 1929 年 1 月,蔡元培院长聘李四光、秉志、钱崇 澍 、颜复礼、李济、过探先及钱天鹤七人,为博物馆筹备处筹备委员会委员,以钱天鹤为常务委员,筹备处设立于南京成贤街 46 号。当月 30 日,筹备委员会开会,决定博物馆定名为国立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由于筹备委员中有出国者,有病故者,当年 7 月,由院长改聘李四光、秉志、钱崇 澍 、李济、王家楫及钱天鹤六人为筹备委员,仍以钱天鹤为常务委员。筹备过程中,通过职员名单、筹拟计划,装置标本,修建房屋,布置园场等项工作相继完成。至 1930 年 1 月筹备大致就绪,于是取消筹备处,由院长聘钱天鹤为主任,李四光、秉志、钱崇 澍 、李济、王家楫为顾问,国立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正式成立。 全馆由研究、事务、顾问三部分组成,研究部分设动物组、植物组,每组由技师一人总其成。动物组技师方炳文,植物组技师秦仁昌。 1932 年 8 月,伍献文从法国归来,与方炳文共同担任动物组技师。 为符合《国立中央研究院组织法》,自然历史博物馆于 1934 年 7 月 1 日改名为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王家楫任所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迁至湖南南岳、广西阳朔、四川北碚。 1944 年 5 月分立为动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王家楫任动物研究所所长。抗战胜利后,动物所由北碚迁至上海。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将前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的主体、部分植物所的研究人员及北平研究院、山东大学的部分研究人员合并,于 1950 年组成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王家楫任所长,所址设在上海, 1954 年迁至武汉。     参考文献:《国立中央研究院总报告》 (张晓良, 2000 年 8 月, 2008 年 9 月补充)
个人分类: 科研院所史料|4604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立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主任钱天鹤事略
zhangxiaoliang 2012-4-10 10:21
钱天鹤(1893—1972年),字安涛,生于浙江省杭县(今杭州市)。农学家、现代农业科学的先驱者,中央农业实验所的主要创始人。1913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学校高等科,1913—1918年就读于美国康乃尔大学农学院并获农学硕士学位。1919—1923年任南京金陵大学农林科教授兼蚕桑系主任,1925—1927年任浙江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校长,1927—1929年任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教育部)社会教育组(司)第一股(科)股(科)长,1929—1934年任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筹备处常务委员、博物馆主任、顾问。抗日战争时期从事农业行政工作,先后任中央农业实验所副所长(常务)兼全国稻麦改进所副所长,重庆国民政府经济部农林司司长,农林部常务次长。对发展大后方农业生产,特别是粮棉生产有重要贡献。台湾光复后,置身台湾,参与农业政策和实施纲要的制定,对恢复和发展台湾农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晚年投身金门、马祖两岛的农业建设,成绩卓著,甚受两岛人民的爱戴。《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钱天鹤》作者评价:钱天鹤一生清廉,对人仁厚友善,肝胆相照,对于后进和部属,常予扶助提携,助人而不求人知。他公而忘私,精明干练,思考周详,审慎从事,用人唯才,实事求是。其品德行为,令人敬佩。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前身是1930年成立的国立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1928年国立中央研究院成立,蔡元培为院长。时设天文、气象、社会科学、物理、化学、工程、地质、历史语言等8个研究所。1929年1月,蔡元培院长聘李四光、秉志、钱崇澍、颜复礼、李济、过探先、钱天鹤7人为博物馆筹备处筹备委员会委员,以钱天鹤为常务委员,筹备处设立于南京成贤街46号。当月30日,筹备委员会开会,决定博物馆定名为国立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由于筹备委员中有出国者,有病故者,当年7月,由院长改聘李四光、秉志、钱崇澍、李济、王家楫及钱天鹤6人为筹备委员,仍以钱天鹤为常务委员。筹备过程中,通过职员名单、筹拟计划,装置标本,修建房屋,布置园场等项工作相继完成。至1930年1月筹备大致就绪,于是取消筹备处,由院长聘钱天鹤为主任,李四光、秉志、钱崇澍、李济、王家楫为顾问,国立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正式成立。 《国立中央研究院十八年度总报告·自然历史博物馆报告》载:本馆以主任综理全馆事务。 《国立中央研究院十九年度总报告·自然历史博物馆报告》载:全馆之事,则由馆主任钱天鹤综理一切。 《国立中央研究院二十年度总报告·自然历史博物馆报告》载:本馆组织,可分三项述之:(甲)研究:动物组、植物组;(乙)事务:主任钱天鹤;(丙)顾问:李四光、秉志、钱崇澍、李济、王家楫。 《国立中央研究院二十一年度总报告·自然历史博物馆报告》所载组织如二十年度。 《国立中央研究院二十二年度总报告·自然历史博物馆报告》载:仍分研究、事务、顾问三项。(甲)研究:动物组主任伍献文,植物组主任邓叔群;(乙)事务:主任徐韦曼;(丙)顾问:钱天鹤、秉志、钱崇澍、王家楫。并列出一表,伍献文、邓叔群、徐韦曼三位主任与四位顾问列在同一层次。 《国立中央研究院二十三年度总报告·动植物研究所报告》载:“本所原名国立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自本年度七月一日起,为符合本院组织法中所规定之名称起见,乃改为动植物研究所,仍暂分动物植物两组,王家楫任所长,七月到所视事。自然历史博物馆主任钱天鹤、徐韦曼相继辞职。顾问七人:钱天鹤、徐韦曼、秉志、钱崇澍、胡先骕、李四光、李济。 《国立中央研究院二十四年度总报告·动植物研究所报告》载:通信研究员四人:秉志、钱崇澍、钱天鹤、胡先骕。 笔者依据现有史料试作如下分析: 1929年1月-1930年1月为自然历史博物馆筹备时期。钱天鹤既有学者之望、又负官员之责,故受蔡元培院长之聘,以常务委员负责筹备工作。 1930年1月-1934年7月为自然历史博物馆发展时期。初期百事待举,钱天鹤以主任综理全馆之事。 中期全馆研究、事务、顾问三项并重,加之钱天鹤兼任浙江省建设厅农林局局长(1930-1931)、担任中央农业实验所筹备委员会副主任(1931年),钱天鹤主任之责稍减。 后期钱天鹤担任中央农业实验所副所长(常务)、兼全国稻麦改进所副所长(1933-1937年),故辞去自然历史博物馆主任一职,改任顾问。此时期研究工作逐渐加强,动物组主任伍献文,植物组主任邓叔群与负责事务之主任徐韦曼并列。 1934年7月起自然历史博物馆改名动植物研究所。钱天鹤任通信研究员,类似于今日之客座研究员或名誉教授,又恢复了他原本的学者身份。1944年动植物研究所分建为动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钱天鹤长期兼任植物研究所通信研究员。 (作者:张晓良,2005年10月一稿,2008年9月补充。) 参考文献: 1、《国立中央研究院总报告》 2、沈志牛,《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农学编·农业综合卷·卷1·钱天鹤》
个人分类: 科研院所史料|4186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访陕西历史博物馆
热度 1 mrzhangli 2012-4-8 12:23
再访陕西历史博物馆 今天晴空万里,也不就“宅”了,出去走了走。不经意间,想去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此行我独自一人,在阳光下,晾晒我心灵的霉味。 对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我还是相对不叫熟悉的,因为路过过无数次,但真正参观这才是第二次,所以还是有很多的期待。 很多熟悉我的朋友说我比较古板,这是事实,我是一个怀旧的人,老认为自己生活在过去。所以,陕西历史博物馆犹如一个历史隧道,跨越了漫长的时空,置身其中,我感觉了人民的伟大和自己的渺小。
5207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山舰纪念馆。。。
热度 1 cxpan 2012-4-6 21:53
。。。中山舰纪念馆。。。
个人分类: 中山舰|3494 次阅读|1 个评论
支持哥哥办民间博物馆
热度 4 xupeiyang 2012-3-29 13:41
支持哥哥办民间博物馆
我的大哥许培法开了一个“越艺博物馆” 私人办博物馆,在当地是第一家,是市文化局批准的。 主要收藏家乡农村的古董,文物,收藏量已具相当规模。 办乡村博物馆,对于研究古越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都很有意义,我支持哥哥,我退休后也去做博物馆工作。 支持哥哥许培法办好养老院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id=523672
个人分类: 我的日记|2931 次阅读|4 个评论
La Brea:沥青中的生命,洛杉矶的前世
热度 5 book 2012-3-26 08:55
La Brea:沥青中的生命,洛杉矶的前世
今天去了位于洛杉矶市内的 George C. Page Museum 。这个博物馆是洛杉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一部分,主要展出 La Brea Tar Pits (拉布雷亚沥青坑)所发现的化石标本,以及对这些有重要价值的化石进行研究。说实话,我之前并不知道这个地方,如果不是教授同志提议,我可能永远不会知道这个地方。去过之后,回来又查了一些资料,觉得这个地方确实很不寻常,有其特殊的意义。这篇博文的题目,“沥青中的生命,洛杉矶的前世”,在我看来有些历史感和轮回的意味,反映了我的感受。 天然沥青是石油从地壳裂缝渗出地表经长期暴露和蒸发后的残留物,这过程包括石油中轻质组分的蒸发,以及进一步的氧化和聚合。拉布雷亚正是这样一个有裂缝的地方,现在的公园里,依然可以看到很多地方,黑黑的沥青不断冒出来,夹杂着气体冒着泡挤出来。 2007 年 4 月,加州大学河边分校的环境微生物学教授 David Crowley 研究组报道了拉布雷亚沥青坑有大量独特石油耐受细菌的存在(见文后参考文献),可能正是这些细菌的代谢,产生了甲烷等气体,以及在公园看到的不断冒出来的泡泡。 想象一下下面的场景。在几十万年几万年几千年的漫长历史中,渗出地表的沥青不断被灰尘、落叶、雨水所覆盖,有时候看上去还真像个合适的水源地和觅食场所。一万八千多年前,猛犸象一家三口在悠闲的散步,妈妈撒欢似的跑到前面的一片浅水中,却突然被陷在里面,任凭她怎么挣扎哀号,只能越陷越深。爸爸和孩子眼睁睁的看着,除了悲伤,再也无能为力。博物馆对面的湖坑以及几具猛犸象的模型,还原的就是这样一幅场景。这样的场景一幕幕上演,剑齿虎、恐狼、昆虫等等,不断的被沥青坑“诱惑着”。 几万几千年之后,它们变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 Page Museum 中的化石。位于洛杉矶市中心的拉布雷亚沥青坑也成为了世界上最有名的更新世冰期化石的发现地。由于在沥青的环境中被保存,化石都是棕黑色的。最早有关拉布雷亚沥青坑的文字纪录在 1769 年,一支西班牙探险队考察洛杉矶盆地时发现了拉布雷亚沥青坑,并赋予它“ La Brea ”这个名字。 1913 年至 1915 年,当时这个地区的拥有者汉考克家族允许洛杉矶博物馆进行为期两年的化石发掘工作,初期的发掘工作主要针对大型脊椎动物。 1969 年,考古学家对 91 号坑进行了重新发掘,尽量收集了所有的化石标本(而非仅关注大型动物),正是这次发掘贡献了现在所知道的超过 600 种的动植物化石。据博物馆官网介绍,目前发现的物种包括 231 种脊椎动物、 159 种植物、 234 种无脊椎动物;化石的时间基本上在 5 万至 1.1 万年前。 最近一次激动人心的发现是在 2006 年 6 月,当洛杉矶艺术博物馆建一个地下停车场的时候,发现了 16 个化石群,其中包括一具成年猛犸象的骨架!为了不影响工程的建设, Page 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用 23 个非常巨大的木箱子将化石群保护起来,他们将这个研究项目命名为 “ Project 23 ” ,预计此发现将使得 Page 博物馆目前约 300 万件化石标本的馆藏量增加一倍。这 23 个大箱子 2008 年被转移到博物馆所在的公园,现在 Page 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正集中对 Project 23 的化石进行发掘和研究。 人们在惊叹大自然造就那么多奇妙的生命的同时,也其实根本无从揣测大自然的无常。看着那些已经灭绝的历史中的生命,想象着它们所经历的沧海桑田,只能想:人类还是好自为之吧。 博物馆对面的湖坑(沥青坑 + 雨水)、不断冒出的气泡、以及被陷其中的猛犸象。 这幅画展现的是正是洛杉矶盆地和拉布雷亚地区更新世时的场景,画中包括了主要的动植物物种和生活环境。我很喜欢这幅画,它不但达到了科普的效果(这幅画其实是物种导览图),毫无疑问也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Page Museum 给我一个非常深的印象就是有多副精美的画。 另一个印象深刻的是,博物馆有一面墙,全部是已灭绝的恐狼( dire wolf , Canis dirus )的头骨化石。貌似还有一种图腾的意味。 在法国和西班牙地区发现的早期人类的一些山洞岩画作品,反映了当时生存的一些动物形象。真是漂亮! 拉布雷亚地区沥青矿开采的场景,以及 1913 年化石发掘的场景。最早的时候,洛杉矶地区的人们会用沥青来做房顶的防水。看着这些反应洛杉矶前世的图画,也忍不住感叹。 博物馆内有一个全是玻璃的工作间,工作人员在里面工作,大家可以从外面看到他们的工作场景。这也让我印象深刻。我今天去看到的四个工作人员正在处理的标本,是 Zed 的,就是“ Project 23 ” 中那头猛犸象。 有名的 91 号坑。还能看到沥青中有动物的骨骼。真的难以想象如何从沥青中发掘化石。那张手写的信息板很有意思。 公园中很多地方可以看到冒出地面的沥青。这几张图片是一个泡泡的生命史,我觉得很奇妙。 几张博物馆外景。 下面是顺便拍的博物馆公园里的蜜蜂。抱歉我给蜜蜂照相的水平没法跟黄智勇老师比。大家也可以从里头看到些好玩的,比如你会看到大大的花粉团。 Kim JS, Crowley DE. 2007. Microbial Diversity in Natural Asphalts of the Rancho La Brea Tar Pits. Appl. Environ. Microbiol. 73: 4579-4591. Page Museum : http://www.tarpits.org/
个人分类: 在路上|13912 次阅读|14 个评论
[转载]美国博物馆里的 “中国文化”
laojing 2012-3-25 23:35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2-03/23/content_1025205.htm?div=-1 谷世强(美国)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2年03月23日 第15 版)   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北京智化寺大殿穹顶木制藻井实物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美国康奈尔大学约翰逊艺术博物馆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中国菩萨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2年03月23日 第15 版)   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北京智化寺大殿穹顶木制藻井实物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美国康奈尔大学约翰逊艺术博物馆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中国菩萨 只有两百多年历史的美国,博物馆却很多,大大小小、林林总总,全美国据说有各类博物馆1万多座。我多次陪同亲朋参观过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费城艺术博物馆,对这两座美国一流博物馆里中华文物藏品数量之多、门类之齐全和珍品之真之难得,都是一见即叹为观止。其实,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艺术博物馆,到同样也是美国东海岸名城的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许多美国大博物馆里面都收藏有许多难得一见的中华文物瑰宝。 每有亲朋和国内客户来访,我都喜欢开车带他们看费城艺术博物馆建筑并从这里俯瞰费城市容。位于费城市中心区的费城艺术博物馆建筑相当有气派。这座面积达1.7万平方米的古希腊神庙式建筑有200年历史,可以说和美国历史一样长。这里有约20个展厅,差不多每个展厅中央都有宽大舒适的长方凳,让需要坐下来休息的游客可以面向四壁任何一面坐着,尽情欣赏巨幅油画等藏品,这对老年人尤其重要。这一点,国内博物馆应该借鉴,让参观博物馆真正成为艺术享受而不必疲于奔命。   费城艺术博物馆是全美国收藏法国印象派作品最多的博物馆,该馆收集的东方艺术品文物也非常多,其中中国馆最受参观者欢迎。这里展出的既有北齐雕像、汉代陶俑、造型各异的唐三彩、南北朝兵俑、隋朝酒具、宋代木佛雕头像、元朝瓷枕、明朝做工精细的黄花梨木椅子、难得一见的景泰蓝清朝宫廷带轮子的宠物狗笼子,也有历代书画等,丰富多彩。尤其是那两个如掌上明珠般吸引观众的清朝大水晶球,晶莹剔透美轮美奂,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那是我灿烂中华文化皇冠上的明珠啊!其实,费城艺术博物馆最著名的中国文物应该是那个巨大的北京智化寺大殿穹顶木制藻井实物了,藻井中央是栩栩如生的“九龙”浮雕,直到今天都令所有到中国馆的游客用力仰望!   费城、纽约、波士顿、华盛顿这些东海岸名城,都有著名的艺术博物馆,而且很多是常年免费对外开放的。从华盛顿国家艺术博物馆到波士顿美术馆,都收藏并展出相当数量的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扛鼎之作。尽管这些著名艺术博物馆都值得一看,但如果时间紧张的话,我个人以为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是非看不可的首选。每次走进大都会博物馆的亚洲馆,面对大量的中华文化艺术珍宝,都会震撼不已,流连忘返。被称为中国早期绘画三大名作之一的五代董源所绘《溪岸图》就在这里展出。中国馆最引人瞩目的要数那幅有6米高、约10米宽的巨幅中国壁画实物了。这是从山西广胜下寺主殿山墙切割下来的“药师经变”壁画实物。该画绘于元代,画中众佛神态自若,栩栩如生。美国收藏家赛克勒于1964年将其捐赠给了大都会博物馆。当你还没有从“药师经变”巨幅壁画磅礴气势给予的震撼中缓过劲来时,就看到了该壁画对面的镇馆之宝——龙门石窟精华“帝后礼佛图”浮雕。这一北魏年间的创作,代表了中华古代浮雕文化的杰出成就,令人赞叹不已。   美国西海岸名城旧金山人口不足百万,但位于市府旁边的亚洲艺术博物馆规模却很大。该馆收藏有纵贯上下6000年的1.8万多件亚洲艺术文物珍品,其中的中国文物最为令人瞩目。今年我和太太卢琳仔细参观了亚洲艺术博物馆,该馆的中国瓷器、玉器和青铜器等馆藏精品之多着实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该馆不仅号称世界上收藏中国玉器最丰富的博物馆,而且现任馆长也是美籍华人许杰先生。亚洲艺术博物馆藏有中国最早的佛像,4000多年前的中国瓷器,约3000年前的青铜器和约6000年前的玉器等。这里,印度、日本、朝鲜、越南、印尼和柬埔寨等亚洲其它国家文物珍品也不少,可谓古老东方文化艺术的圣殿。   中华文化的巨大影响力和生命力并非只有在美国大都市的著名博物馆里。两年前我们到康奈尔大学参加儿子的毕业典礼时,也顺便参观了康乃尔大学的约翰逊艺术博物馆。真没想到,在这所远离大都市的美国大学艺术博物馆里竟然也有很多中国古代青铜器、汉代雕刻和历代书画珍品等中华文物。而且,朴实无华的博物馆建筑还是由美籍华人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设计的,现在已成校园一景。费城的宾西法尼亚大学考古与人类学博物馆里,中国文物收藏也十分可观。该馆不但收藏有汉、魏、隋、唐时代的石刻精品,而且拥有唐昭陵六骏中的飒露紫和拳毛騧,其他四骏现藏于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可见该大学中国文物馆藏水平之高。前不久,宾大博物馆还与国内合作举办了中国“丝绸之路揭秘”展。 每当我站在美国高水平艺术圣殿里面欣赏这些来自中国黄土地的历史文物、艺术珍品时,都会为我们祖先博大精深的艺术文化造诣,感到自豪。同时,也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对包括美国在内的全世界影响之深之远,感到震撼、折服。站在这些来自中国的小到精美瓷器,大到壁画原件和佛雕像前,中华文化的力量让我们激动不已,浮想联翩。这些珍贵中华文物毕竟也无声见证了旧中国的软弱无力,令大量国宝流失海外。所幸,改革开放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强国,“火烧圆明圆”那样的惨剧一去不复返了!
个人分类: 网有网事|267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网上导航博物馆(介绍子午仪导航卫星)
jlpemail 2012-3-25 21:05
http://www.ion.org/museum/ http://www.ion.org/museum/files/TransitBooklet.pdf
个人分类: 资料库|2013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小记
gaojiange 2012-3-25 09:5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位于乌鲁木齐市西北路, 紧挨着新疆大学北校区,对面则是乌鲁木齐乃至西北都有名的奢侈品购物场所,美美购物中心。每次从火车站坐 906 路 公交车经过这里,都瞅上一眼,却无缘进去参观。不像重庆三峡博物馆那样,前面的广场是开放的,很多群众在那里交流、娱乐或者参观,新疆博物馆有大门围栏封闭的。个人认为除了地理位置原因外,还可能在于为将来做规划增加新馆。另外和重庆三峡博物馆不同的是,新疆博物馆是省级综合性博物馆,而前者属于国际级综合性博物馆。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新疆博物馆收藏、建筑、规模等方面无法和重庆博物馆相提并论。 近日幸得机会和朋友参观,十分兴奋。 新疆博物馆于 1953 年筹备 , 1963 年 10 月 1 日 正式开馆。 新馆则在 20 05 年 9 月 20 日隆重开馆 , 地下一层、地上二层,玻璃穹顶 。 建筑平面基本呈 “ 一 ” 字型对称布局 , 外观造型 采用新疆地域特色的维吾尔建筑 风格 ,富有鲜明的民族韵味。近年来,随着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才转为免费参观的。 馆名是朱德委员长 1959 年来新疆视察工作时题写。 进入大厅,映入眼帘的是反映新疆全貌的沙盘图。通过它,可以清楚的看到新疆的全貌,包括山川、河流、盆地、沙漠以及主要城市乡镇的位置。 一楼左侧是“ 新疆民族风情陈列 ”。不同民族的介绍区域用隔板分成了一个个单元。有 蜡像 ,图片,服饰,家庭 生活场景 ,农具,水果,等等,从不同方面 展现 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同时它们也 得到了有效的保护、继承和发扬。 一楼右侧是“ 找回西域昨日辉煌 —— 新疆历史文物陈列 ”。 通过 大量出土 文物 ,发掘现场模拟复原,历史 图片, 微型 沙盘 ,数码荧屏, 等 方式 ,系统 形象 反映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清 朝 的各个历史 阶段 新疆历史面貌。 一系列事实表明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 祖国 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 , 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和聪明才智创造了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作为 多民族聚居和多宗教流行的区域 ,加上 古代丝绸之路的 推动 ,世界文明 在此 交融荟萃 。 新疆地处亚洲腹地,丝绸之路中段,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汇聚古代中原 文化、两河流域文化、古代 波斯文化 、 古代希腊 、罗马文化、古代 美索布达米亚 等文化的地方,外加独特的自然条件,使新疆成为了文化类型多、文物资源丰富、文物种类多的一块宝地。 留下了 蜚声中外的交河故城 、 高昌故城 、 楼兰遗址 、 克孜尔千佛洞 等重要 历史遗迹 。 以上种种, 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古代文明在丝绸之路上碰撞时擦出的绚丽火花 ;也 充分表明,新疆各族人民在创造和发展 自身 文化的基础上,又吸收外来 优秀成果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西域文化,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中发挥 了不可磨灭的 作用。 二楼左侧是“ 新疆古代干尸展览 ”,里面展列着许多 场景复原 图和人物 蜡像 。 举世闻名的楼兰美女 复原图,可以一睹 3800 余年 前 古罗布泊女子的美丽容貌。大唐将军张雄 的蜡像,复原了 他 生前驰骋战场的戎马英姿。由于新疆气候干燥,降雨稀少等特殊自然 条件 ,使新疆成为世界上拥有人种古尸最多,保存最好的地区之一。不同的墓葬和各具特色的 陪 葬品,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文化特色的形象反映,代表着不同地区的文化、经济、生活等特点 , 是研究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考古学的珍贵资料。 二楼右侧 是民族团结教育主题展览 “ 永远和祖国在一起 ” 。雪山天池 , 高楼城市 ,沙漠 油田 , 金色胡杨,喀纳斯 美景 , 身着不同民族服装的孩子绽开笑脸。 和谐社会建设,文化历史传承,都在民族团结的基础上伸枝发芽。新疆 自古是多民族的家园,目前有 13 个世居民族, 即 维吾尔、汉、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达斡尔、满、塔塔尔、俄罗斯。长期以来,他们携手合作 , 亲如一家,建设保卫边疆。 而互联网的发展, 使热衷于了解新疆世界的人们 又多了一个 窗口,不行 一步 ,便知千里。 想欣赏博物馆的珍贵文物,只要登录新疆博物馆网页,点击 “ 数字博物馆 ” ,坐在家里 就 可以 游览 了。与实体馆不同的是,新开通的数字博物馆建在蔚蓝海洋 环绕的 小岛上 。 绿意盎然的岛中央 主馆周围分布着 具有新疆特色的古建筑。 新疆 博物馆里有近 10 万件文物,由于 实体 场馆面积有限, 另外 一些年代久远的珍贵文物不能经常展出。平时在展厅里看到的不足文物总数的 10% 。 大量珍贵文物长年沉睡在库房里,非常可惜。现在,有了全息影像技术, 在 网上 建设 虚拟场馆,丝绸之路上的宝藏 就会一一 展现在公众面前。 而且 说明通俗详尽 ,还 可以 360 度旋转 观摩,比实体参观来劲多了 。 新疆横贯亚欧 , 连接着东、西方文明 , 深藏着世界古文明交汇的秘密 ,期待着人们进一步的探索,而博物馆也会逐步丰满起来。
个人分类: 随记人生【日子月份】|219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李长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成果展
whyhoo 2012-3-18 18:16
新华社北京3月17日电(记者 吴晶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16日下午来到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正在这里举行的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成果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陈至立,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一同参观。 下午5时许,李长春来到中国国家博物馆,仔细欣赏首届动漫奖获奖作品,饶有兴致观看手机和网络动漫创作演示,与参展企业代表和有关方面负责人深入交流,对近年来动漫产业创新发展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称赞动漫产业发展驶入了快车道。李长春说,动漫产业投入的是智力资源、产出的是知识产权,充分体现了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强大力量,体现了文化产业优化结构、扩大消费、增加就业、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跨越式发展的显著特点和独特优势,是文化产业中正处于强劲发展的新兴产业,在传播先进文化、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李长春指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我国文化建设进入了黄金机遇期。要认真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加快改革创新步伐,促进动漫产业大发展大繁荣。要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的丰富资源,推陈出新、鼓励原创,创作生产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推动文化与科技相融合,催生一批有活力有竞争力的自主创新企业,不断壮大我国动漫产业核心竞争力。要充分发挥动漫产业吸纳人才的独特优势,造就更多既懂艺术又懂技术、既善创作又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为加快动漫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要加快我国动漫产品走出去步伐,把我国丰厚文化底蕴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不断提升竞争力和影响力,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方面走在前列。 本次展览由文化部、财政部等10部委组成的扶持动漫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主办,分政策与扶持、平台与企业、品牌与产业、技术与未来四个展厅,通过文字、图片、图表、实物、多媒体技术等多种形式,全面展示了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丰硕成果。 原文见 http://www.gov.cn/ldhd/2012-03/17/content_2093952.htm
个人分类: 文化|1084 次阅读|0 个评论
看齐白石画展(上----早期作品)
热度 3 kd652 2012-3-17 20:35
看齐白石画展(上----早期作品)
今天上午在大连现代博物馆看了齐白石画展: 根据馆方的要求,只要不闪光,可以拍照. 插一段介绍齐白石生平的视频: blob: https://baike.baidu.com/db4ce6d3-ade1-4943-b146-57b605ef8c6f
5991 次阅读|3 个评论
我们为什么不了解中华文明
热度 5 yanjundu 2012-3-12 12:26
想起了前年陪同法裔 Pierre 夫妇去逛位于西安的半坡博物馆。其实原先我给他们的行程安排中是没有半坡遗址的,是他们提出要参观的。 Pierre 夫人问我了不了解半坡博物馆,我说不了解。半坡博物馆很小,如果一个人只看里面不同点的介绍牌和遗址,不出 15 分钟就能看完。可是, Pierre 夫妇逛了一个半小时。她们到一个景点,一定要租一个法语或者英文自动讲解器,若没有就会顾一个导游,然后跟着讲解,仔细反复的对照着看。遇到有 DVD 播放的介绍影片,一定不会错过。从表情上能看出来,他们看的津津有味。 Pierre 问我对中国的丝绸之路那段历史了解吗,我真是不了解。老外问我的问题,我都问过几个博士生同学,他们也和我一样,也基本回答不了。这是怎么了?中国人不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不了解中国五千年的文明,甚至还不如老外了解的多。我想到了两个方面: 1. 中国教育体制对历史的不重视。从小,没有人告诉我们历史知识是重要的,没有人去积极引导我们去了解历史。直到现在,我才发现,历史是如此的精彩,历史故事是多么有趣。历史不是一本本册子,摆在那里的小册子,是历史书。只有去阅读历史书,历史才会活起来。当我后来阅读康熙那段历史的四本书时,清朝的大人物们逐渐生动起来,不再是一个个抽象的人名,而是一段段的故事。《明朝那些事儿》很有趣,让我们了解了明朝的历史;《蒋介石》《蒋经国传》以及《孔祥熙与宋霭龄》让我们地了解了从清末到解放这段历史。 2 。 中国教育中应试教育,没有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我们的教科书中,往往把短短的一段小故事摘出来,没有连续性,很乏味。我们的老师,没有鼓励学生去大量阅读相关课外专著,特别是那些写的生动有趣的书,没有鼓励大家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我们经常会碰到:欧美游客旅行时,会随身带书阅读;她们在机场接人等待时,一手举姓名牌,一手拿着书在阅读;健身房,老外一边在骑自行车,一边在阅读小说。而我们的国民很少有这种阅读习惯。 中国的五千年文明历史,对现在的中国人,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一方面是“惯性”,某种程度上对“创新”非常不利,相反没有历史惯性的美国等年轻国家就容易有开拓精神;另一方面是“沉淀”,如果大家都能多了解些中华文明,多了解些中国的历史,能够借鉴前人宝贵的经验,汲取教训,可以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而现在的情形,大家更多的是不了解中华文明,而让那种历史惯性束缚着我们,可悲!
个人分类: 文化感悟|4259 次阅读|5 个评论
半导体里程_博物馆_开关
WanghuataoHIT 2012-3-12 00:11
半导体里程_博物馆_开关
开关 在有些情况下,切换晶体管可以作为一种电开关,晶体管可以打开或关闭一个电路,就像用点接触的晶体管和两个灯,用左边的部分可以开右边的灯。 晶体管和机械开关的差异在于晶体管不用包括任何可以移动的部件,因此也不是那么容易变化。晶体管可以被电流控制而不是被一个机械力控制,如推手指,这使晶体管的切换和关闭速度远远大于一个机械开关。 译者: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电子封装 090840229-朱泯西 校对: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电子封装 090840217-李新亮 英文原文: http://www.nobelprize.org/educational/physics/transistor/function/switching.html Switching Inthecaseofswitchingthetransistorisusedasanelectronicswitch.Thetransistorcanturnanelectricalcircuitonoroff,justasinthecasewiththepointcontacttransistorandthetwolamps.Withtheleftpartyoucouldturnontherightlamp. Thedifferencebetweenatransistorandamechanicalswitchisthatthetransistordoesn'tcontainanymovingpartsandthereforedoesn'tbreakquiteaseasily.Thetransistorisalsooperatedbyanelectricalcurrentandnotbyamechanicalforce,suchasthepushingofafinger.Thisenablesthetransistortoswitchbetweenon/offmuchfasterthanamechanicalone. 版权 copyright by www.nobeprize.org 开关
2822 次阅读|0 个评论
半导体里程_博物馆_1951_ 第一生长结晶体管的制备
WanghuataoHIT 2012-3-10 09:11
半导体里程_博物馆_1951_ 第一生长结晶体管的制备
在 威廉 · 肖克利的PN结理论被验证 之后(1948年),制造 一个可以工作的结型晶体管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主要问题是缺乏足够纯净,均匀的半导体材料。贝尔实验室的化学家戈登 · 蒂尔认为,将需要大的单晶,锗和硅, 但听从的人很少,包括 肖克利 。 在管理层很少的支持下, 蒂尔建立自己所需的晶体生长设备, 在 机械工程师约翰小和欧内斯特 · 比埃勒技术员的帮助下。 他在 1917 年由波兰化学家 Jan Czochralski 开发的技术的基础上, 用 一个小的 “ 种子 ” 锗晶体在坩埚熔锗 中 慢慢地缩回来,形成一个狭长的单晶。 肖克利这一成就后来被称为 “ 在初期半导体领域最重要的科学 成果 。 采用这种技术,贝尔实验室的化学家 MorganSparks 通过在 熔融锗晶体生长过程中 加入 微小颗粒杂质,制作 pn 结。 在 1950 年 4 月,他和蒂尔开始向熔体中加入两个连续的小球,第一个是 p 型杂质和第二个是 n 型杂质,形成了内层很薄的 NPN 结构。 一年后,这种 “ 生长出的结型晶体管 ” 超越性能最好的点接触晶体管。 在 1951 年 7 月 4 日, 贝尔实验室在一次 会议 上宣布了这一发现,并强调了肖克利的贡献。 Gordon K. Teal(左)和Morgan Sparks在贝尔实验室,1951年 Morgan Sparks在1949年的第一个结晶体管 2006-2007 Alcatel-Lu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1951年,首批微瓦级面结型晶体管中的一只 2006-2007 Alcatel-Lucent. All rights reserve 贝尔M1752型商用结晶体管,约在1951年 Courtesy of: Jack Ward - Transistor Museum 译者: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电子封装 090840111-计孝智 校对: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电子封装 090840114-刘继伟 版权 copyright by www.nobeprize.org 原文: http://www.computerhistory.org/semiconductor/timeline/1951-First.html After William Shockley’s theories about p-n junctions had been validated by tests ( 1948 Milestone ), fabricating a working junction transistor still presented formidable challenges. The main problem was lack of sufficiently pure, uniform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Bell Labs chemist Gordon Teal argued that large, single crystals of germanium and silicon would be required, but few - including Shockley - were listening. With little support from management, Teal built the needed crystal-growing equipment himself, with help from mechanical engineer John Little and technician Ernest Buehler. Based on techniques developed in 1917 by the Polish chemist Jan Czochralski, he suspended a small "seed" crystal of germanium in a crucible of molten germanium and slowly withdrew it, forming a long, narrow, single crystal. Shockley later called this achievement "the most important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n the semiconductor field in the early days." Employing this technique, Bell Labs chemist Morgan Sparks fabricated p-n junctions by dropping tiny pellets of impurities into the molten germanium during the crystal-growing process. In April 1950, he and Teal began adding two successive pellets into the melt, the first with a p- type impurity and the second n- type, forming n-p-n structures with a thin inner, or base, layer. A year later, such “grown-junction transistors” surpassed the best point-contact transistors in performance. Bell Labs announced this advance on July 4, 1951 in a press conference featuring Shockley.
51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半导体里程_博物馆_1971 – 将微处理器的功能集成到一个CPU芯片
WanghuataoHIT 2012-3-9 18:50
半导体里程_博物馆_1971 – 将微处理器的功能集成到一个CPU芯片
1971 – 将微处理器的功能集成到一个 CPU 芯片上 硅栅 加工与成型技术的产生使得计算机中央处理器 (CPU) 压缩到一块单独的芯片上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设计人员致力于把计算机中央处理器的功能集合到微小的 MOS 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上,这种技术被称为微处理器单元 ( 单片机 ) 芯片集合。 1969 年 Lee Boysel 创造了 Four-Phase 系统有限公司,他在一块半导体上设计植入了早期的八位逻辑算术单元(设计 3800/3804 型)。一个 8 位的 AL-1CPU 片被扩展到了 32 位。在 1970 年 , Garrett AiResearch 的 Steve Geller 和 Ray Holt 设计的 MP944 芯片被用于 F-14A 中央大气数据计算机的芯片,它是被 AMI 公司由六个金属栅晶片组成的。 英特尔的第一个微处理器—— 4004 ,来源于 Ted Hoff 和 Stanley Mazor 的构想。得益于 Masatoshi Shima ,在 1971 年, Federico Faggin 根据 Shima 在硅栅 MOS 芯片技术( 1968 年里程碑式的发展)的经验,将一个由 2300 个晶体管组成的四位微处理器放入到 16-pin 封装起来。 Faggin 指导 Hal Feeney 设计的 8 位 8008 设备于 1972 年公布。为 CTC 公司(即后来的 Datapoint 公司)设计的 8008 设备的原型也曾被德州仪器用于 TMX1795 系统,但是却从没有被用于商业用途。第二代 8 位的设计来源于 Intel ( 设计 8080 型 ) 和 Tom Bennett 在 Motorola 领导的一个团队(设计 6800 型), Tom Bennett 在 1974 年建立被广泛接受的微处理器理念。从 MOS 集成电路技术 -6502 体系衍生出的廉价变种 6800 使得个人电脑和来自于 Apple, Atari, Commodore 或其他公司的游戏可以任意连接。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许多供应商提供增强的 8 位结构,其中 Zilog 公司的最为强大。两个 1975 微处理器预示着后来重要发展趋势,包括在 IBM 工作过的 RCA 的 CMOS COSMAC(1802 里程碑 ) 与 John Cocke 801 精简指令集。 译者: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电子封装 090840221-马东超 校对: http://www.computerhistory.org/semiconductor/timeline/1971-MPU.html 版权 copyright by www.computerhistory.org 1971 - Microprocessor Integrates CPU Function onto a Single Chip Silicon-gate process technology and design advances squeeze computer central processing units (CPU) onto single chips. By the late -1960s, designers were striving to integrate the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CPU) functions of a computer onto a handful of MOS LSI chips, called microprocessor unit (MPU) chip sets. Building on 8-bit arithmetic logic units (3800/3804) he designed earlier at Fairchild , in 1969 Lee Boysel created the Four-Phase Systems Inc. AL-1 an 8-bit CPU slice that was expandable to 32-bits. In 1970 Steve Geller and Ray Holt of Garrett AiResearch designed the MP944 chip set to implement the F-14A Central Air Data Computer on six metal-gate chips fabricated by AMI. Intel's first microprocessor, the 4004, was conceived by Ted Hoff and Stanley Mazor. Assisted by Masatoshi Shima , Federico Faggin used his experience in silicon-gate MOS technology ( 1968 Milestone ) to squeeze the 2300 transistors of the 4-bit MPU into a 16-pin package in 1971. Faggin also supervised Hal Feeney 's design of the 8-bit 8008 device announced in 1972. Designed for CTC ( later Datapoint ), prototypes of the 8008 function were also built by Texas Instruments as the TMX1795 but never offered commercially. Second generation 8-bit designs from Intel (8080) and from a team led by Tom Bennett at Motorola (6800) in 1974 established widespread acceptance of the MPU concept. A low-cost variant on the 6800 architecture by MOS Technology (6502) enabled personal computers and games from Apple, Atari, Commodore and others. By the mid-1970s many vendors offered enhanced 8-bit architectures, with Zilog 's Z80 being the most enduring. Two 1975 MPUs that presaged important later trends included RCA's CMOS COSMAC 1802 (1963 Milestone ) and John Cocke ’s 801 RISC device at IBM. Beginning in the mid-1970s, 16-bit MPUs emerged from General Instrument (CP1600), National (PACE), TI (TMS9900), and Zilog (Z8000). Boosted by the PC boom of the 1980s, Intel's 8086/8088 (IBM PC) and Motorola's 68000 (Macintosh) devices enjoyed the widest market success. 四相系统,Inc。AL-1 8位计算机处理器片。1968年十月设计开始。1969年三月配置设备。 金色的内连线突出了Intel 4004微处理器复杂的内部构局 2007年5月,Intel 4004开发团队合影T. Hoff, H. Feeney, S. Mazor, M. Shima, F. Faggin Busicom 计算机的MCS-4内部图片,设置有4004微处理器
6761 次阅读|1 个评论
半导体里程_博物馆_1966-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的开发
WanghuataoHIT 2012-3-8 15:46
半导体里程_博物馆_1966-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的开发
IBM的工程师们开发了用以减少研发错误和设计时间的计算机辅助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 当集成电路开始包含几百个门电路和数以千计的晶体管时,他们所支持的计算机已经可以完成加快设计速度和减少设计错误的任务了。这个方法被称作 CAD (计算机辅助设计)或者 EDA (电子设计自动化)。 IBM 在 20 世纪 50 年代末率先开发了在 700 系列电脑文档下运行的 EDA 程序。到了 1966 年, James Koford 和他的同事们在 IBM 纽约州东费西基尔公司用图形显示器采集 STL 混合电路模块( 1964 里程碑事件)的图案,检查他们的错误并自动将信息转换为掩膜模式。在 Koford 加入 Fairchild RD 后他又与 Hugh Mays 、 Ed Jones 及其他同事一起将这项程序应用于单片集成电路。他们的努力创造了逻辑模拟软件( FAIRSIM )、测试程序生成器软件以及门列阵和标准单元布局布线软件( 1967 年里程碑事件),这些为一代又一代的 EDA 工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EDA 有两个重要项目源于非主流产业。 20 世纪 60 年代, Larry Nagel 和 Donald Pederson 以及后来的贡献者 Richard Newton 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发了 SPICE (模拟集成电路重点项目)电路仿真程序。 1979 年,加州理工学院的 Lynn Conway of Xerox 和 Carver Mead 在他们论著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系统导论》中描述的一个新方法揭开了系统设计和芯片设计过程秘密。 20 世纪 80 年代,益华电脑和美国新思科技公司受到在柏克莱加州大学( SIS )、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 RSAP )和科罗拉多大学( BOLD )所做调查的激发,开始对综合逻辑系统进行商业化的包装。这些和先进的布局布线技术、逻辑模拟技术以及其他厂商已有的设计核查规则共同使集成电路的设计生产能力能够紧跟设备复杂度不断增加的步伐。 IBM 360/67 仙童公司 1967 年的以大型计算机为运算动力的 CAD 设计系统 图 1 编辑者:费尔柴尔德摄像机仪器公司 掩模草图数字化手绘系统工具 图 2 提供者:因特尔公司 20 世纪 80 年代基于集成电路 CAD 设计系统的工作站 图 3 米德和加威的成就获得了 1981 年的美国电子奖 图 4 译者: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电子封装 090840213- 邱东阳 校对: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电子封装 090840229-朱泯西 版权 copyright by www.computerhistory.org 1966 - Computer Aided Design Tools Developed for ICs IBM engineers pioneer computer-aided 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 tools for reducing errors and speeding design time. IBM 360/67 mainframe-powered CAD system at Fairchild in 1967 Credit: Fairchild Camera Instrument Corporation Mask layout drawing hand digitizing system tool Courtesy of: Intel Corporation Workstation-based integrated circuit CAD system 1980s 1981 Electronics Award for Achievement to Conway and Mead As ICs began to incorporate hundreds of gates and thousands of transistors, the computers they enabled were harnessed to speed the design task and eliminate errors. This process is called CAD (Computer Aided Design) or EDA (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 IBM pioneered EDA in the late 1950s with documentation of the 700 series computers. By 1966 James Koford and his colleagues at IBM Fishkill were capturing SLT hybrid circuit module ( 1964 Milestone ) designs on graphical displays, checking them for errors and automatically converting the information into mask patterns. After Koford joined Fairchild RD he worked with Hugh Mays, Ed Jones, and others to apply this process to monolithic ICs. Their efforts created logic simulators (FAIRSIM), test program generators, and place and route software for gate arrays and standard cells ( 1967 Milestone ) that laid the ground work for generations of EDA tools. Two important EDA projects originated outside the mainstream of the industry. Larry Nagel and Donald Pederson, with later contributions by Richard Newton, at U.C. Berkeley developed the SPICE (Simulation Program with IC Emphasis) circuit simulation program in the 1960s. A new methodology described in the 1979 Introduction to VLSI Systems by Lynn Conway of Xerox, PARC and Carver Mead of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emystified the process of chip design for system designers. Commercial logic synthesis packages from Cadence and Synopsys in the 1980s were stimulated by research at U.C. Berkeley (SIS), U.C.L.A. (RASP), and 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 (BOLD). These, together with advancements in place and route, logic simulation, and design rule verification from other vendors, allowed IC design productivity to keep pace with increasing device complexity.
4979 次阅读|2 个评论
半导体-博物馆-1967-核心设备供应商改变工业动向
WanghuataoHIT 2012-3-8 13:56
半导体-博物馆-1967-核心设备供应商改变工业动向
第三方供应商发展到具备了半导体结构的专业知识,并且作为技术改进的及关键部分生产设备的供应商出现。 在半导体工业发展的第一个十年,行业推行了 5 种基本结构的晶体管:点接触式晶体管、生长结式晶体管、合金结式晶体管、表面势垒式晶体管和扩散底层式晶体管。 制造商架构起他们自己的生产设施设备投入到每一代产品的制造中。杰克 ·基尔比( 1958 年里程碑式人物)注意到说:“可能我们用到的设备的最贵的那一部分要花费至少 1 万美金 。 由于产品通过平面法( 1959 年的里程碑)向大型化发展,因此出现了产业的和独立的设备制造商,从而将工艺技术也标准化了。制造商专门研究了前端(晶圆加工)和后端(封装、组配和测试)( 1961 年的里程碑)的生产运行。 前端的生产设备,随着晶圆尺寸从 1958 年的 0.5 英寸增大到今天的 12 英寸( 300mm ),其价格也呈数量级增长。早期的前端的生产设备配套供应商包括赛默公司(扩散熔炉)和它旗下的日本电子有限公司、 DW 工业(沉积系统),以及 GCA Mann 和铂金埃尔默公司(光刻设备)( 1955 年的里程碑)。伊智公司, 1961 年费雅嘉分拆出的一个子公司,生产建造了用于晶圆测试的探测设备。 瓦里安公司建造了蒸发器、真空泵和离子注入系统。成立于 1967 年,为制造外延薄膜( 1960 年的里程碑)提供化学气相沉积系统的应用材料公司,通过鼓励半导体供应商将其对制造工艺开发发展工作转交给他们的设备供应商,从而给行业动向带来了改变。 技术工艺的第三方资源,使半导体公司得以关注产品的体系结构及应用,而不再关注于生产和制造工艺的专业知识。这就造成了晶圆代工工厂的兴起,在 19 世纪 80 年代,这些工厂支持了作为新类型的无晶半导体公司的发展。 译者: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电子封装 090840214葛峰 校对: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电子封装 090840215申聪敏 原文: http://www.computerhistory.org/semiconductor/timeline/1967-Equipment.html 版权 copyright by www.computerhistory.org 1967 - Turnkey Equipment Suppliers Change Industry Dynamics Third-party vendors develop specialized knowledge of semiconductor fabrication and emerge as vendors of process technology and turnkey manufacturing facilities. During its first decade the semiconductor industry went through five basic transistor structures: point contact, grown junction, alloyed junction, surface barrier, and diffused-base. Manufacturers built their own equipment to support each generation. Jack Kilby ( 1958 Milestone ) noted that "probably the most expensive piece of equipment that we used cost less than $10,000." As production moved to high volumes with the planar process ( 1959 Milestone ), techniques were standardized across the industry and independent equipment producers emerged. Vendors specialized in "Front End" (wafer processing) or “Back End” (package, assembly, and test) ( 1961 Milestone ) operations. Front-end equipment prices increased by orders of magnitude as wafer diameters grew from 0.5 inches in 1958 to today’s 12 inches (300mm). Early front-end tool suppliers include Thermco (diffusion furnaces) and its Japanese licensee Tokyo Electron Ltd, DW Industries (deposition systems), and GCA/Mann and Perkin Elmer (photolithography) ( 1955 Milestone ).Electroglas, a 1961 Fairchild spinout, built probe equipment for wafer testing. In 1965 Kulicke Soffa introduced commercial contact aligners. Varian Associates built evaporators, vacuum pumps, and ion-implantation systems. Founded in 1967 to supply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systems for epitaxial films ( 1960 Milestone ), Applied Materials initiated a change in industry dynamics by encouraging semiconductor vendors to shift responsibility for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to their equipment suppliers.Third-party sources of technology allowed the semiconductor companies to focus on product architecture and applications rather than process and manufacturing expertise. This led to the rise of "wafer-foundry" vendors who supported a new breed of "fabless" semiconductor companies in the 1980. Michael McNeilly Walter Benzing pioneered epitaxial deposition equipment at Applied Materials, Inc. (应用材料公司倡导外延沉积设备的先驱——迈克尔 ·麦克尼尔,沃尔特·本辛 ) Credit : Semiconductor Equipment and Materials International (SEMI) Applied Materials Model AMV 800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epitaxial reactor (1969) (应用材料公司化学气相沉积外延反应设备 AMV 800 模型) Credit : Applied Materials Technology, Inc Electroglas Model 131B Motorized/Manual Prober allowed testing of die on the wafer before packaging (伊智公司的用于测试封装前晶圆上芯片的自动 / 手动探测器 131B 模型) Credit : Electroglas, Inc Perkin Elmer Micralign projection mask aligner team 1973 ( 1973 年铂金埃尔默公司的 Micralign 投射掩膜对准器团队) Credit : Semiconductor Equipment and Materials International (SEMI)
369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国家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全面开放
whyhoo 2012-3-6 21:21
国家博物馆自2011年3月1日开始试运行以来,先后共推出大型展览27个,接待观众总数超过210万人次,最大日接待量接近3万人次。完成中央交办的大型专场接待8次,接待外国元首政要28次,同时党和国家领导人也非常关心国家博物馆的开馆情况,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周永康等中央领导及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先后来到国家博物馆检查指导工作。开馆以来累计为观众提供讲解服务超过2万小时,组织高水平的讲座、论坛、对话活动十余场,听众万余人,收到观众留言15万余条。完成2个基本陈列和8个专题展览的语音导览制作工作,涉及8种语言,总时长达到60小时。国博手机导览中文版于7月正式上线运营,现提供500件展品20小时的在线导览服务。以服务广大青少年观众为核心的1500平米观众体验区于9月3日正式启用,活动内容涉及美术、戏剧、音乐、影视、实验和制造等六个门类,目前已推出十余种体验项目。志愿服务工作迅速恢复,现重新注册的志愿者已达96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5月初志愿讲解员已正式上岗服务,暑期还招募了打工子弟志愿者,推出“榜样激励我成长——廉政教育主题巡讲”活动。自3月试运行以来,配合新馆开放和馆内各项业务活动的开展组织了大量的宣传报道工作。半年来,仅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对国家博物馆的报道就多达20次。各项公共服务日趋完善,自主开发的纪念品从3月初的60余种迅速发展到目前的1500余种、图书3000余种,餐饮休闲服务于5月陆续推出、休息座椅也已逐步增加到近400个。在新建的国博剧院,首场演出就来自德国,有着485年历史的德累斯顿管弦乐团在《启蒙的艺术》展览开幕式当晚奉献了一场精彩的音乐演出。之后由林兆华导演,濮存昕和高亚麟主演的话剧《说客》也选择在国博剧院首演。此后,我们还紧紧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组织了多场演出,内容涵盖古典音乐、戏剧和歌舞表演等。总之,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半年来,我们克服重重困难,抓紧进行工程收尾和设备验收、积极推进布展施工和百万文物回迁的同时努力提高开放服务水平,并取得初步成效。   (一)适应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新形势,努力发挥博物馆特有的展览和服务优势   为适应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新形势,国家博物馆努力发挥博物馆特有的展览和服务优势,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公益性文化艺术活动,向国内外观众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展现优秀的世界文明成果,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无偿的文化服务,切实保证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   自2011年3月1日新馆试运营以来,国家博物馆经过精心筹备,陆续举办了27个展览,其中包括“复兴之路”和“古代中国”等2个基本陈列,“馆藏现代经典美术作品”、“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中国古代瓷器艺术”等8个专题展览,“启蒙的艺术”等2个国际交流展以及“中央苏区革命传统主题展览”等15个临时展览。特别是,我馆发挥博物馆展览特色和优势,隆重推出6大献礼主题展览,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这包括我馆自己举办的“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和“馆藏现代经典美术作品展”,包括与江西省委、全国总工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美术家协会等单位合作举办的4个庆祝建党90周年展览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充分体现了博物馆展览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此外,我馆正在筹备多个展览,包括“中国古代玉器艺术展”、“中国古代钱币展”、“小莽苍苍斋藏清代学术法书展”、“新疆古代服饰展”、“仁:设计的善意——首届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及“百年墨缘——山东大学110周年校庆名人名家书画展”等展览。   这些展览组成了丰富多样的展览体系,满足了不同层次观众文化欣赏的需要。中央领导同志先后来馆参观指导,广大观众踊跃参观,社会媒体高度关注,社会公众高度评价,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有计划、分步骤地完善公共服务项目,加大员工培训力度,逐步提升服务水平,观众满意度稳步提高   国家博物馆自3月1日《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开始接待观众,到5月16日《古代中国》基本陈列预展开幕,总计用了68天的时间,完成了从1个展览到10个展览,从1万平米开放面积到7万平米开放面积逐步开放的准备工作。   由于国家博物馆地处北京敏感区域,其所在的天安门地区具有特殊性,一是人员流量大,年游客量达1500-2000万人次,黄金周的游客量更是达到每天100-150万人次;二是管制时间长,为配合中央和北京市组织的重大活动,广场地区经常会遇到禁止游客进入的管制日,广场管制后大量游客都将涌向开放的国家博物馆;三是治安问题多,根据北京市公安局通报的情况,广场地区每年发生的治安事件都在1万起左右,再加上国家博物馆12年没有基本陈列,4年扩建施工,面临全面恢复开放,新馆、新人、新设备都需要“磨合”。在开馆之初,我馆就制订了周密的开展计划和观众接待方案,以此确保快速平稳度过“磨合期”。为确保展厅的参观秩序和文物安全,需要严格控制观众流量,这样就会有大量观众在门外排队等候入场,高峰时西门入口处观众队伍排到天安门广场,北门入口处观众队伍在高峰时一直排上长安街。如何做好大量等候入场观众的疏导和管理工作,不仅关系到为观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更关系到天安门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基于上述考虑,我馆有计划、分步骤地完善公共服务项目,加大员工培训力度,逐步提升服务水平,使观众满意度稳步提高。   1、团体参观强调预约,讲解接待周到顺畅高效——自3月1日国家博物馆恢复开放以来,团体观众在观众总量中始终占有很高的比例。团体观众的参观主要有六大特点:一是人流量巨大,每个团队一般都要在百人以上有的则多达几千人;二是到达和离开的时间相对集中容易造成拥堵;三是各团组均希望多安排提供讲解服务;四是大多数团组希望解决大型车辆停放问题;五是相当数量的团组会提出要有馆级领导陪同参观;六是部分团组还要求协助解决工作餐等问题。针对团体观众的参观问题,馆领导多次召集相关部门领导进行现场办公,逐一协商解决各项实际问题,特别是对安全保卫处、社会教育宣传部、馆长办公室、外事处,这些经常承担团体观众接待任务的部门认真梳理了各种接待工作的细节,规范接待流程,明确接待分工。为了确保参观秩序和参观效果,国家博物馆目前要求20人以上的团体必须提前通过电话进行预约,预约时限为1-7天,预约时段以2小时为一个单元以此尽量避免团体观众到达时间过于集中,预约热线每天晚上会将预约登记表通过联网的票务软件交给票务中心和入口保安用以确认身份。预约接待重要团组时必须将填写完整的预约单签发到各相关部门,确保接待工作万无一失。由于团体观众是由单位统一组织的,其人员成分比较单纯,可靠性高,我馆在北门设立了团体观众进入的快速通道,讲解接待人员在北门接到预约团组后可直接经快速通道进入,最大程度地做好团体观众的参观服务。半年来,已接待预约团组八千余批次,团体观众近百万人次。   2、合理调控人流,文物安全人身安全并重——国家博物馆自3月1日试运行以来,随着展览开放数量的不断增加,日接待观众的参观流量也随之调整,我馆对免费参观的人流量采取了必要的控制与管理,以避免发生极端的安全问题,具体作法如下:   (1)自3月1日-3月26日,因只有《复兴之路》基本陈列1个展览,每日接待观众5000人次(团体2000人次,散客3000人次)   (2)自3月27日-4月10日,因先后有7个专题展览开幕,每日接待观众8000人次(团体3000人次,散客5000人次)   (3)自4月11日-5月15日,因先后有2个专题展览开幕,每日接待观众10000人次(团体3000人次,散客7000人次)   (4)自5月17日-6月10日,因《古代中国》陈列开幕,每日接待观众12000人次(团体5000人次,散客7000人次)   (5)自6月11日-6月30日,因先后有4个临时展览开幕,每日接待观众15000人次(团体5000人次,散客10000人次)   (6)自7月1日至今,逐步放开观众参观人数的控制,不用预约。每日接待观众2-3万人次(团体约6000人次)   3、配套服务日趋完善,最大程度服务观众需求——由于3月1日开始的开馆还只是局部的试运行,直到5月16日《古代中国》基本陈列预展以来,公共区域才全部开放。为此,国家博物馆推出的各项便民服务也是随着开放面积和展览数量的增加而日臻完善的。3月初,馆内销售的纪念品只有60余种,出版物只有百余种,而截至到8月底,馆内销售的纪念品已达1500余种,出版物超过3000种。国博的茶馆、咖啡厅、自助餐饮区等便民设施也相继推出,方便观众选择。由于场馆面积大、人流多,难免会发生意外情况,我馆除了在各服务台配备急救药品外还在西大厅专门设立了医疗站,只要场馆开放就有值班医护人员负责进行医疗处置,同时馆里还专门配备了24小时应急保障车辆,确保发生紧急情况时的交通保障。针对开放工作的特殊性,分别制定了《国家博物馆安全(灾害类)应急处置办法》和《国家博物馆服务(伤害、损失类)应急处置办法》。场馆内如果出现灾害类的紧急情况由安全保卫处负责启动安全应急预案,指挥现场疏导,确保人身安全。场馆内如果出现服务纠纷、观众人身意外伤害和财物损失等紧急事件时,为不延误解决时间,馆长授权社教部的现场值守人员可“先行解决,事后补报”,同时在值班室留存部分现金以备应急使用。为避免观众在场馆内出现意外伤害或财物损失后的被动尴尬,馆里还统一购买了商业保险《观众人身意外伤害和财产损失险》。   4、参观环境逐步改善,细微之处体现人文关怀——国家博物馆一贯注重“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观众到博物馆来参观,享受到的不仅是高水平的文化服务,同时也会感受到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整个殿堂里从绿植品种与摆放位置的选择,到休息座椅样式和摆放位置的设计等都充分考虑了博物馆观众身份的特殊性和博物馆服务的特殊性。就拿在公共区域里摆放的休息椅来说,既要与国家博物馆自身所特有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气质相符,又要考虑到与整个建筑和展览风格的一致性,同时还要兼顾观众休息时对舒适度的要求。整个设计过程馆领导亲自决策,反复推敲式样,并要求制作样品放到现场试用后再作决定,崇尚朴素简约的风格,追求大方得体的效果。博物馆是殿堂,观众进入殿堂是要怀有敬畏之心的,如果休息椅设计得过于舒适就会让人过于放松而少了些敬畏,因此在休息椅舒适度的确定上选择了折中标准,定义为“小憩”。   (三)提早规划筹备、充分整合科技手段,新国博的公共教育服务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办馆理念   国家博物馆经过近4年的改扩建施工,在硬件设施上已然走在国际博物馆界的前列,很多国际大馆的馆长在近期参观新国博后都被新国博宏大的气势和深厚的底蕴所震撼,无不竖指赞叹。然而,国博人深知仅有硬件的一流是远远不够的,要想真正领跑世界还要在“软件”上下功夫。通过改扩建施工,新国博对国际博物馆界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对博物馆业务平台的扩展与延伸和对博物馆学理论发展的推动。“以人为本”是国家博物馆办馆理念的核心,新国博对公共教育服务项目的设计过程很好地贯彻了这一理念,我馆推出的每一个教育服务项目都非常关注公众的切身感受和参与效果,在充分发挥现代科技手段的同时强调观众体验。   1、进新人、抓培训,规范专职讲解服务——国家博物馆一贯注重讲解服务的质量,但毕竟是12年没有基本陈列,4年闭馆施工,老一代讲解员已基本离岗。为做好开馆展览的讲解工作,我们从2009年开始,分3年有计划地进行专职讲解员的招募、选拔和培训工作,目前专职讲解队伍已达36人,全部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其中硕士研究生6人,同时组建了6人英语讲解组,根据工作实际法语和日语讲解员正在接受培训。试运行以来,专职讲解员们分组完成了2个基本陈列和8个专题展览讲解词和导览词的撰写任务,总计约110余万字。展览不仅包括《古代中国》和《复兴之路》两大基本陈列,同时还包括了《启蒙的艺术》和《印加人的祖先》这些来自欧洲和美洲的展览,其内容真可谓纵贯古今,横跨中西。半年来,专职讲解员们一面利用白天开放时间为观众提供讲解服务,一面利用晚间和业余时间加紧熟悉新展览。目前大部分人已通过《古代中国》4小时版和《复兴之路》2小时版讲解考核,基本胜任日常讲解接待工作,累计为观众提供讲解服务近2万小时。   2、转变管理思路,迅速恢复志愿服务工作——国家博物馆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已经有15年的时间了。在闭馆施工的几年里,我馆被迫暂停了志愿服务工作,但却始终坚持定期培训,丰富提高志愿者的个人修养。2011年1月,召开了国家博物馆志愿者协会成立大会,表决通过了《章程》,选举产生了由4名社会志愿者和3名馆内工作人员共同组成的“第一届管理委员会”,这使得国家博物馆的志愿者管理更加规范和透明。此后,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和考核,96名“老志愿者”重新走上志愿讲解岗位,从5月7日开始恢复为观众提供志愿讲解服务。   3、“国博讲堂”推出多场品牌教育活动——“国博讲堂”是国家博物馆自2007年开始推出的面向公众的品牌教育项目,2007-2009年已先后举办过近百场讲座,深得公众喜爱。2011年3月试运行以来,由于硬件设施的改善和办馆理念的变化,我馆对“国博讲堂”的内容从新进行了定位和规划。4月2日,“国博讲堂”在新馆复讲,首讲为《启蒙之对话》的第一讲,此后还举办了多场讲座、论坛和对话活动,听众近万人。   4、依托科技手段搭建综合导览服务平台——国家博物馆的综合导览服务平台包括:传统的语音导览和智能手机导览两种。语音导览已完成《复兴之路》基本陈列中、英、法、西、俄、阿、日、韩8种语言每语种3小时,《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完成中、英、日、韩4种语言每语种6小时,此外还完成了8个专题展览中文8小时语音导览的录制工作。此外,从2009年初开始,我馆就积极联系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这3家电信运营商,试图开发应用于智能手机的国博手机导览,2011年7月,国博手机导览(中文版)得到3大运营商的正式批复,现已上线运营,目前提供500件展品20小时的在线导览服务。   5、精心策划,搭建“观众体验区”——博物馆教育要尊重青少年的感受心理、审美趣味和认知特点,善于与青少年对话、交流和互动。激发青少年的参与意识,引导青少年感受博物馆的氛围,逐步养成参观习惯,进而实现博物馆与青少年的相互认知,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为此,新馆建成后在建筑二层东侧设立了观众体验区,面积约1500平米,外形设计为椭圆形,给人以圆润、灵动之感,造型上错落有致,富于变化,与新国博庄严宏伟的建筑风格形成方中寓圆,圆中有方的韵味对比。体验区内设计的活动涉及了美术、戏剧、音乐、影视、实验和制造等六个门类,目前已开发了十余种体验项目,活动内容以青少年观众为核心同时也兼顾到其他年龄段观众的兴趣爱好。通过参与这些体验项目,让观众能够深层次了解展览内涵,获得美好的博物馆感受,同时也拉近了观众与博物馆的距离,从而实现博物馆的公共教育职能。   总之,在开馆半年多的时间里,我馆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开放展览,提高观众接待量,完善各项公共服务项目,创新公共教育手段,对重大事件做到有预见、有预案,平稳开放,顺畅磨合,全力以赴做好观众服务工作。但由于我馆还处在试运行期间,特别是这样大面积的馆舍,又面临免费开放观众猛增的实际情况,工作中还有不少不适应和不完善的地方,将继续不懈的努力工作,把公共服务工作搞得越来越好。 原文见 http://www.mcprc.gov.cn/preview/special/3425/3429/3443/201202/t20120221_230120.html
个人分类: 艺术|1084 次阅读|0 个评论
半导体里程_博物馆_1956年 硅片在硅谷首次出现
热度 2 WanghuataoHIT 2012-3-6 20:26
半导体里程_博物馆_1956年 硅片在硅谷首次出现
1956- 硅片在硅谷首次出现 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 建造了 加州北部的第一个原型开发半导体设备 来为 硅谷训练年轻的工程师和科学家 。 1955 年 9 月 , 威廉萧克利和阿诺贝克曼同意 建立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作为贝克曼的部门来“积极 、大力开展 关于半导体材料的 活动 ”。肖克利在加利福尼亚州山景城 圣安东尼奥南部道路 租用了 391 号楼,同时,开始招聘“世界上 最有创造力的团队开发、设计、生产晶体管 ”。 他吸引了很 多 能干的工程师和科学家 ,其中 了解和开发硅相关技术和工艺 、 扩散 技术的 戈登 · 摩尔和罗伯特 · 伊斯 都被他招聘来工作。 1956 年 12 月萧克利 因为 发明晶体管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但是,他的助理开始厌倦了他懒散的管理模式。 他们也觉得公司应该追求更直接生产硅晶体管的机会 而不是期盼遥远的目标“他在实验室将硅应用到电话通讯领域”。 在要求肖克利再雇用一名新的管理后, 摩尔 、 尤利乌斯 · 伊斯 、 格里尼克 、 琼 · 霍尔尼 、 克莱纳 、 拉斯特 、 罗伯茨 8 名 萧克利员工 在 1957 年 9 月 辞职并创立了 美国飞兆半导体公司 在 帕洛阿尔托 。 许多 来自 播实之星的员工 随之而来。 在未来十年 里, 快捷半导体 成长为 在半导体产业最重要的和创新的公司 ,引导了硅谷其他企业科技和文化,其中超微半导体和 英特尔 连接技术,但是,他的公司从来没有获得实际的利润。 贝克曼 在 1960 年 把专利卖给了 Clevite 公司 。 萧克利在斯坦福大学成了一个教授的电气工程与应用科学 的老师。 Toasting Shockley's Nobel Prize award at Rickey's Hotel, Palo Alto, CA. Celebrants include G. Moore, S. Roberts, R. Noyce, and J. Last 肖克利诺贝尔奖奖在里奇的酒店,帕洛阿尔托约礼,包括穆尔,罗伯茨,诺伊斯,和 J · The Shockley Semiconductor Laboratory facility, Mountain View, CA. circa 1960. 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设施,山景,约公元 1960 。 Small-scale silicon zone refining in the Shockley laboratory in Mountain View 小型硅精炼的肖克利实验室在山景 Small-scale silicon zone refining in the Shockley laboratory in Mountain View 小型硅精炼的肖克利实验室在山景 1956 - Silicon Comes to Silicon Valley Shockley Semiconductor Laboratory develops Northern California's first prototype silicon devices while training young engineers and scientists for the future Silicon Valley. In September 1955 William Shockley and Arnold Beckman agreed to found the Shockley Semiconductor Laboratory as a Division of Beckman Instruments "to engage promptly and vigorously in activities related to semiconductors." Shockley rented a building at 391 South San Antonio Road in Mountain View, California, and began recruiting "the most creative team in the world for developing and producing transistors." He attracted extremely capable engineers and scientists, including Gordon Moore and Robert Noyce, who learned about and developed technologies and processes related to silicon and diffusion while working there. In December 1956 Shockley shared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for inventing the transistor, but his staff was becoming disenchanted with his difficult management style. They also felt the company should pursue more immediate opportunities for producing silicon transistors rather than the distant promise of a challenging four-layer p-n-p-n diode he had conceived at Bell Labs for telephone switching applications. After unsuccessfully asking Beckman to hire a new manager, eight Shockley employees - including Moore and Noyce plus Julius Blank, Victor Grinich, Jean Hoerni, Eugene Kleiner, Jay Last and Sheldon Roberts - resigned in September 1957 and founded the Fairchild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in Palo Alto. Many other employees, from technicians to PhDs, soon followed. Over the next decade, Fairchild grew into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innovative companies in the semiconductor industry, laying the technological and cultural foundations of Silicon Valley while spinning off dozens of new high-tech start-ups, including Advanced Micro Devices (AMD) and Intel. Shockley continued pursuing his four-layer diode but his company never realized a profit. Beckman sold the operation to Clevite Corporation in 1960. Shockley became a professor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 at Stanford University. 译者: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电子封装 090840120-王开伟 校对: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电子封装 090840117-康志龙
4080 次阅读|1 个评论
半导体里程_博物馆_1953晶体管计算机的出现
热度 1 WanghuataoHIT 2012-3-6 19:08
半导体里程_博物馆_1953晶体管计算机的出现
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半导体设备在数字计算机上逐渐取代了真空管。直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新设备完全晶体管化。 1950年4月,国家统计局的计算机开始工作,它使用了10,500个锗二极管和747个真空管。 在曼彻斯特大学托姆 基尔伯恩 教授手下学习,瑞查德 格瑞斯达尔和道格拉斯韦伯,于1953年11月16号展示了一台晶体管计算机的原型。这台由 卫星试验中心 制造的 48位的机器用了92个点相连的晶体管和550个二极管,装备到 美国埃梯梯 的联合王国的长途电话中继线装备。一代拥有 250个晶体管结 加强版于 1955年完成。MV电子公司制造了具有六个单元结构,同样拥有该结构 Metrovick950已从 1956年在公司内部实行商业推广。 在1954年,JEANH.FELKER领导一个包括工程师JAMES.R.HARRIS的来自贝尔实验室的研究小组为美国空军设计制造了一台全晶体管计算机,称之为TRADIC(晶体管电子计算机),该机包括大约700个 点接触晶体管和10000个二极管。当该试验机型工作在1MHZ的频率下时,功耗仅不到100W。一个更轻的机载版本(飞行版TRADIC)使用了结形晶体管取代了在C-131飞机上用于导航和控制航弹空投的模拟计算机。由WILLIAMPAPIAN领导的来自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的先进技术发展小组的成员在1956年4月使用来自PHILCO公司的高速锗开关晶体管搭建了速度达5MHZ的通用计算机,也就是众所周知的TX-0(晶体管实验性型)。同样在1956年,日本的第一台通用计算机,ETL3型,使用了130个点接触晶体管和1800个二极管。这台机器是由位于东京的电子技术实验室的HiroshiWada领导研发的. The SEAC computer operator's station 图一:东部标准自动计算机操作员的工作台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UK) "Manchester TC" transistor computer 图二:联合王国曼彻斯特大学“曼彻斯特TC”晶体管计算机 J. H. Felker and J. R. Harris work on the Bell Labs TRADIC computer 图三:JH菲尔克和JR哈瑞斯在贝尔实验室的TRDIC计算机前工作 The RCA 501 computer, one of the first commercial transistorized machines in the U.S., was announced in 1958 图四:RCA 501计算机,美国第一台商业晶体管计算机在1958年面世 译者: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电子封装 090840115-刘金鑫 校对: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电子封装 090840116-赵英建 原文 http://www.computerhistory.org/semiconductor/timeline/1953-transistorized-computers-emerge.html 版权 copyright by www.computerhistory.org ———————————————————————————————— 1953 - Transistorized Computers Emerge During the 1950s, semiconductor devices gradually replaced vacuum tubes in digital computers. By 1960 new designs were fully transistorized. Operational in April 1950,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ndards Eastern Automatic Computer (SEAC) employed 10,500 germanium diodes and 747 vacuum tubes. Working under Tom Kilburn at Manchester University, Richard Grimsdale and Douglas Webb, demonstrated a prototype transistorized computer on November 16, 1953. The 48-bit machine used 92 point-contact transistors and 550 diodes fabricated by STC, the UK arm of ITT. An enhanced version with 250 junction transistors was completed in 1955. The Metropolitan Vickers Electrical Company manufactured six units as the Metrovick 950, which they used commercially within the company from 1956. Jean H. Felker led a Bell Labs team including engineer James R. Harris that designed and built a fully transistorized computer dubbed TRADIC (TRAnsistor DIgital Computer) for the U. S. Air Force in 1954. Involving about 700 point-contact transistors and over 10,000 diodes, the prototype operated at 1 MHz while requiring less than 100 watts of power. A lighter airborne version (Flyable TRADIC) using junction transistors replaced an analog computer for navigation and bombing control in a C-131 aircraft. Led by William Papian, in April 1956 members of the Advanced Development Group of MIT Lincoln Labs used fast germanium switching transistors from Philco Corporation to build a 5 MHz general-purpose digital computer known as TX-0 (Transistor Experimental). Also in 1956, Japan’s first transistorized computer, the ETL Mark III, using 130 point-contact transistors and 1800 diodes was built under the direction of Hiroshi Wada at the Electrotechnical Laboratory in Tokyo.
7493 次阅读|3 个评论
美国图书馆、博物馆、书店专题索引目录(黄安年的博客,2007-201
热度 1 黄安年 2012-3-6 08:08
美国图书馆、博物馆、书店专题索引目录(黄安年的博客, 2007-2011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3 月 6 日 ( 北京时间 ) 发布 这里发布的是笔者在科学网撰写博文中的美国 图书馆、博物馆、书店专题索引目录 ,以便感兴趣的网友检索。索引目录顺序是博主自编的美国问题论著目录索引号。 7801 美国图书概述 * 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启示,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 4 月 8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248 ) * 呼吁重视高质量美国问题普及读物的出版,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5 月 31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0537 7810.2 美中图书馆比较 * 北京师大图书馆和美国研究 , 《百年情结——我与北师大图书馆》( 2002 年) ; 黄安年的博客 , 2008 年 1 月 12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4351) 7812 美国各个图书馆 * 丹伯里公共图书馆参观记,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 4 月 12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340 ) * 里根图书馆,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6 月 15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272 ) * 尼克松图书馆,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6 月 15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273 ) * 索默斯镇社会史博物馆 ,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 6 月 15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274 ) * 亨廷顿图书馆,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 6 月 24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03 ) * 俄亥俄图书馆的启示 ,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 6 月 26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78 ) * 富兰克林·罗斯福图书馆图片选(一),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7 月 13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453 ) * 富兰克林·罗斯福图书馆图片选(二),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7 月 13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4536 ) * 美国约巴林达尼克松图书馆和诞生地, 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 8 月 15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6002 ) * 方便读者康州 Danbury 公共图书馆,图 26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11 月 21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10444 7816 美国网上图书 * 网上租用录像店, 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 6 月 17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80 ) * 由亦凡书库网上图书说起 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 6 月 17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83 ) 7817 美国书店 * 光顾美国书店 ,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 4 月 11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308 ) * 光顾美国书店,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6 月 15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269 ) 7851 美国博物馆 * 参观美国康涅狄克州丹伯里铁路博物馆,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4 月 12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341 ) * 哈德逊河博物馆, 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 6 月 23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647 ) *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 6 月 25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18 ) *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 6 月 25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19 ) * 康宁玻璃博物馆参观记,黄安年的部客 , 2007 年 6 月 27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30 ) * 诺沃克 (Norwalk) 洛克伍德 -- 马修士 ( Lockwood — Mathews) 庄园博物馆参观掠影 (2007-06-01) , 黄安年的博客 , 2008 年 3 月 9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7722) *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宇宙、地球演化掠影 , 黄安年的博客 , 2008 年 3 月 11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7840) *Danbury Military Museum of Southern New England 掠影 , 图 21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12 月 3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14634 * 康州 Discovery Museum and Planetarium 掠影(一)( 2010 年 12 月 19 日 ) , 图 25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12 月 4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15043 * 康州 Discovery Museum and Planetarium 掠影(一)( 2010 年 12 月 19 日 ) , 图 23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12 月 4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15052 *The New England Air Museum 掠影 ( 一 ), 图 26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12 月 5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15341 *The New England Air Museum 掠影 ( 一 ), 图 26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12 月 5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15345 *The New England Air Museum 掠影 ( 一 ), 图 24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12 月 5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15348 *NASA 参观掠影( 2010 年 11 月 21 日 ) , 图 20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美东时间)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15738 * 纽约科学厅( NYSCI )掠影 , 图 30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12 月 7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16078 * 珍珠港亚利桑那号纪念馆掠影(一) , 图 26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12 月 8 日 (美东时间)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16366 * 珍珠港亚利桑那号纪念馆掠影(二) , 图 6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12 月 8 日 (美东时间)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163671 *Yale Peabody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掠影 ( 一 ), 图 26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12 月 8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16455 *Yale Peabody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掠影 ( 二 ), 图 26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12 月 8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16468 *Yale Peabody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掠影 ( 三 ), 图 16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12 月 8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16477 *U.S. Army Museum of Hawaii 掠影(一) , 图 26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12 月 9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16876 *U.S. Army Museum of Hawaii 掠影(二) , 图 16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12 月 9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168792 *Hawaii 土著 Polynesian Cultural Center 掠影 ( 一 ), 图 26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12 月 14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18558 *Hawaii 土著 Polynesian Cultural Center 掠影 ( 二 ), 图 24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12 月 14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18559 *Skagway 博物馆掠影 ( 一 ) , 图 26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10 月 25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01097 *kagway 博物馆掠影 ( 二 ) , 图 26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10 月 25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01120 *Skagway 博物馆掠影 ( 三 ) , 图 26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10 月 25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01134 *Skagway 博物馆掠影 ( 四 ) , 图 28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10 月 25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01154 美国图书馆、博物馆、书店专题索引目录(黄安年的博客, 2007-2011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3 月 6 日 ( 北京时间 ) 发布 这里发布的是笔者在科学网撰写博文中的美国 图书馆、博物馆、书店专题索引目录 ,以便感兴趣的网友检索。索引目录顺序是博主自编的美国问题论著目录索引号。 7801 美国图书概述 * 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启示,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 4 月 8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248 ) * 呼吁重视高质量美国问题普及读物的出版,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5 月 31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0537 7810.2 美中图书馆比较 * 北京师大图书馆和美国研究 , 《百年情结——我与北师大图书馆》( 2002 年) ; 黄安年的博客 , 2008 年 1 月 12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4351) 7812 美国各个图书馆 * 丹伯里公共图书馆参观记,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 4 月 12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340 ) * 里根图书馆,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6 月 15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272 ) * 尼克松图书馆,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6 月 15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273 ) * 索默斯镇社会史博物馆 ,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 6 月 15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274 ) * 亨廷顿图书馆,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 6 月 24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03 ) * 俄亥俄图书馆的启示 ,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 6 月 26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78 ) * 富兰克林·罗斯福图书馆图片选(一),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7 月 13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453 ) * 富兰克林·罗斯福图书馆图片选(二),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7 月 13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4536 ) * 美国约巴林达尼克松图书馆和诞生地, 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 8 月 15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6002 ) * 方便读者康州 Danbury 公共图书馆,图 26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11 月 21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10444 7816 美国网上图书 * 网上租用录像店, 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 6 月 17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80 ) * 由亦凡书库网上图书说起 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 6 月 17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83 ) 7817 美国书店 * 光顾美国书店 ,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 4 月 11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308 ) * 光顾美国书店,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6 月 15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269 ) 7851 美国博物馆 * 参观美国康涅狄克州丹伯里铁路博物馆,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4 月 12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341 ) * 哈德逊河博物馆, 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 6 月 23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647 ) *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 6 月 25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18 ) *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 6 月 25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19 ) * 康宁玻璃博物馆参观记,黄安年的部客 , 2007 年 6 月 27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30 ) * 诺沃克 (Norwalk) 洛克伍德 -- 马修士 ( Lockwood — Mathews) 庄园博物馆参观掠影 (2007-06-01) , 黄安年的博客 , 2008 年 3 月 9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7722) *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宇宙、地球演化掠影 , 黄安年的博客 , 2008 年 3 月 11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7840) *Danbury Military Museum of Southern New England 掠影 , 图 21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12 月 3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14634 * 康州 Discovery Museum and Planetarium 掠影(一)( 2010 年 12 月 19 日 ) , 图 25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12 月 4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15043 * 康州 Discovery Museum and Planetarium 掠影(一)( 2010 年 12 月 19 日 ) , 图 23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12 月 4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15052 *The New England Air Museum 掠影 ( 一 ), 图 26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12 月 5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15341 *The New England Air Museum 掠影 ( 一 ), 图 26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12 月 5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15345 *The New England Air Museum 掠影 ( 一 ), 图 24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12 月 5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15348 *NASA 参观掠影( 2010 年 11 月 21 日 ) , 图 20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美东时间)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15738 * 纽约科学厅( NYSCI )掠影 , 图 30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12 月 7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16078 * 珍珠港亚利桑那号纪念馆掠影(一) , 图 26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12 月 8 日 (美东时间)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16366 * 珍珠港亚利桑那号纪念馆掠影(二) , 图 6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12 月 8 日 (美东时间)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163671 *Yale Peabody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掠影 ( 一 ), 图 26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12 月 8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16455 *Yale Peabody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掠影 ( 二 ), 图 26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12 月 8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16468 *Yale Peabody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掠影 ( 三 ), 图 16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12 月 8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16477 *U.S. Army Museum of Hawaii 掠影(一) , 图 26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12 月 9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16876 *U.S. Army Museum of Hawaii 掠影(二) , 图 16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12 月 9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168792 *Hawaii 土著 Polynesian Cultural Center 掠影 ( 一 ), 图 26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12 月 14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18558 *Hawaii 土著 Polynesian Cultural Center 掠影 ( 二 ), 图 24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12 月 14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18559 *Skagway 博物馆掠影 ( 一 ) , 图 26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10 月 25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01097 *kagway 博物馆掠影 ( 二 ) , 图 26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10 月 25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01120 *Skagway 博物馆掠影 ( 三 ) , 图 26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10 月 25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01134 *Skagway 博物馆掠影 ( 四 ) , 图 28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10 月 25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01154
个人分类: 博客专题目录(10-11)|2452 次阅读|0 个评论
半导体里程_博物馆_1958年-3-所有半导体固态电路得以证明
WanghuataoHIT 2012-3-5 11:19
1958年 - 所有半导体固态电路得以证明 杰克.基尔比用半导体材料制造了一个兼有主动与被动部分的微型电路。 随着计算机系统变得更加复杂,工程师们也在寻求更加简单的方法去连接他们所使用的数以万计的晶体管。政府机构资助微型模块和多芯片混合电路工程来解决这个问题。 1952 年,英国电信研究机构的 GWA Dummer 提出“随着晶体管的问世和半导体领域的广泛研究,现在看来可以设想出一种没有连接线的电子设备,并使之封闭于一个固体块中。” 从 50 年代中期到后期,一系列的项目成功地将多个组件集成于一个芯片上。在美国无线电公司, Harwick Johnson 取得了一个无线电振荡器专利, Torkel Wallmark 和 Sanford Marcus 分别创立了移位寄存器和逻辑门。 阿瑟 · 德阿萨罗和伊恩 · 罗斯贝尔实验室制作出了电话应用方面的四阶段计数器。 IBM 公司的乔 · 罗格和里克 · 迪尔制作出了一台使用双基极二极管结构的电脑。日本通产省的 Yasuro Tarui 和德州仪器的 Richard Stewart 提交了多个设备专利。 麻省理工学院的 Dudley Buck 研发了一种超导集成元件制成的低温管。尽管这些成就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功能,但是没有一个可以解决通用性的系统集成带来的挑战。 1958 年 9 月 12 日,来自德州仪器的 Jack Kilby 在锗基片上用 PNP 型晶体管自己刻蚀制作了一个含有晶体管、电阻、电容等原件的电路。通过使用精致的金制“神奇导线”,他将各自分立的原件连接到了一个振荡电路。一个星期之后,他制作出了放大器。德州仪器在 1959 年 3 月宣布了 Kilby 的“固体电路”概念,并在 1960 年 3 月推出其首个商业设备, 502 型号的二进制触发器,每个售价为 450 美元。但是金线互联并不是一个实用的生产技术。 1961 年 10 月,德州仪器推出的 51 系列直接藕合晶体管逻辑 “ 完全集成电路 ” 系统,使用敷金属平面技术( 1959 年里程碑) 。 图一: Jack Kilby with his lab notebook open at his first solid circuit drawing 杰克 · 基尔比与他的实验室笔记本,展示了他的第一固体电路图纸 Courtesy of: Texas Instruments, Inc 图二: Kilby’s original germanium multi-chip "solid-circuit" oscillator Kilby 的原锗多芯片 “ 固体电路 ” 振荡器 Courtesy of: Texas Instruments, Inc 图三: Connection diagram and open package photograph of the Type 502 flip-flop with "flying-wire" internal connections 连接图和 502 型 “ 飞线 ” 的封装内部连接触发器 Courtesy of: Texas Instruments, Inc 图四: G.W.A. Dummer predicted "solid block" circuits in 1952 G.W.A. dummer 1952 年预测 “ 固体块 ” 电路 Credit: Robert Cathles, under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 译者: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电子封装 090840123-薛彦峰 校对: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电子封装 090840125-赵宏博 原文: http://www.computerhistory.org/semiconductor/timeline/1958-Miniaturized.html 版权 copyright by www.computerhistory.org 原文: 1958 - All semiconductor "Solid Circuit" is demonstrated Jack Kilby produces a microcircuit with both active and passive components fabricated from semiconductor material. As computer systems grew more complex, engineers sought simpler ways to interconnect the thousands of transistors they employed. Government agencies funded micro-module and multi-chip hybrid circuit projects in search of a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In 1952, G. W. A. Dummer of England's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Establishment proposed "With the advent of the transistor and the work in semiconductors generally, it seems now possible to envisage electronic equipment in a solid block with no connecting wires." From the mid to late 1950s several projects succeeded in integrating multiple components on a chip. At RCA Harwick Johnson patented an oscillator and Torkel Wallmark and Sanford Marcus built shift registers and logic gates. Arthur D'Asaro and Ian Ross of Bell Labs fabricated a four-stage counter for telephone applications. Joe Logue and Rick Dill of IBM built a counter using a double-base diode structure. Yasuro Tarui of Japan's MITI and Richard Stewart of TI filed multiple device patents. Dudley Buck of MIT developed the cryotron, an integrated superconducting element. While achieving various degrees of functionality, none of these ideas yielded a solution to the challenge of general-purpose system integration. On September 12, 1958, Jack Kilby of Texas Instruments built a circuit using germanium mesa p-n-p transistor slices he had etched to form transistor, capacitor, and resistor elements. Using fine gold "flying-wires" he connected the separate elements into an oscillator circuit. One week later he demonstrated an amplifier. T.I. announced Kilby's "solid circuit" concept in March 1959 and introduced its first commercial device in March 1960, the Type 502 Binary Flip-Flop priced at $450 each. However the flying-wire interconnections were not a practical production technique. In October 1961, T.I. introduced the Series 51 DCTL "fully-integrated circuit" family using deposited-metal planar technology ( 1959 Milestone ).
1568 次阅读|1 个评论
半导体里程_博物馆_1959年 “平面”制造工艺的发明
热度 1 WanghuataoHIT 2012-3-5 11:18
1959 年 “ 平面 ” 制造工艺的发明 Jean Hoerni 发展平面工艺解决了晶体管可靠性问题 , 从而使半导体制造革命化。 与台面晶体管( 1958 里程碑)的可靠性问题寻求解决方案, Fairchild 的物理学家 Jean Hoerni 回忆起他曾在 1957 年 12 月记录的想法 — 一个新的进程,在离开氧化层的硅片上,以保护敏感的 PN 下面的路口。由于专注于首批设备的投入生产,在那时该公司没有追求这种做法。 由于担心可能的污染物,传统的智慧,也需要去除氧化物掩蔽完成后这一层,从而暴露了路口。 Hoerni 观看氧化物,而不是作为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 他的“平面”的方法,成品设备的地势平坦而命名,会保护这些路口。在 1959 年 1 月编写了专利披露后,那年三月,他证明了工作平面晶体管的存在。就像霍尔尼曾预言过的,确实发现氧化层保护的路口。 平面器件也被证明有更好的电气特性 - 尤其是远低漏电流,这是计算机逻辑设计中的关键。他们允许从一个晶圆( 1960 里程碑)侧面制造集成电路的所有组件。 1960年4月,仙童公司推出了商业性的2N1613平面晶体管,并注册了该工艺在工艺中的所有权。今天的 10 亿个晶体管的集成电路全部依靠的是 Hoerni 的突破性理念。一位历史学家称它是“在半导体产业史上最重要的创新。” 虽然平面技术使硅晶体管以满足航空航天工业的严格要求,但是半导体厂商在遇到的每一个重大的技术进步的同时也会遇到新的麻烦。在 20 世纪 60 年代的重大问题,包括金丝上的“紫色的瘟疫”,铝与电的连线,和 MOS 晶体管的稳定。 1964 年(里程碑) 图一: 1 Jean Hoerni with transistor geometry in the background Jean Hoerni 在晶体管几何背景下的的照片 图二: Photomicrograph of a Model 2N1613 planar transistor 2N1613 平面晶体管模型的照片 图三: Figure from Hoerni’s patent on the planar manufacturing process Hoerni 的从图上显示的平面制造工艺过程的照片 图四: Cutaway view of an early Fairchild planar transistor 早期 Fairchild 平面晶体管的剖视图 译者: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电子封装 090840124-于凯先 校对: 原文: http://www.computerhistory.org/semiconductor/timeline/1959-invention-of-the-planar-manufacturing-process-24.html 版权 copyright by www.computerhistory.org 原文: 1959 - Invention of the "Planar" Manufacturing Process Jean Hoerni develops the planar process to solve reliability problems of the mesa transistor, thereby revolutionizing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Seeking a solution to reliability issues with the mesa transistor ( 1958 Milestone ), Fairchild physicist Jean Hoerni recalled an idea he had recorded in December 1957 - a new process in which the oxide layer is left in place on the silicon wafer to protect the sensitive p-n junctions underneath. Focused on getting its first devices into production, the company did not pursue the approach at that time. Due to concerns about possible contaminants, conventional wisdom required removing this layer after completion of oxide masking, thus exposing the junctions. Hoerni viewed the oxide instead as a possible solution - his "planar" approach, named after the flat topography of the finished device, would protect these junctions. After writing a patent disclosure in January 1959, he demonstrated a working planar transistor that March. The oxide layer was indeed found to protect the junctions, as Hoerni had predicted. Planar devices also proved to have better 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 particularly far lower leakage currents, which is critical in computer logic design. And they permitted fabrication of all the components of an integrated circuit from one side of a wafer ( 1960 Milestone ). Fairchild introduced the 2N1613 planar transistor commercially in April 1960 and licensed rights to the process across the industry. The billion-transistor integrated circuits of today rely on Hoerni’s breakthrough idea. One historian has called it "the most important innovation in the history of the semiconductor industry." While planar technology enabled silicon transistors to meet the stringent demands of the aerospace industry, semiconductor vendors continued to encounter new failure mechanisms with every major technology advance. Significant issues in the 1960s included “purple plague” on gold bonding wires, electromigration of aluminum interconnect lines, and MOS transistor stability. ( 1964 Milestone )
1674 次阅读|0 个评论
半导体里程_博物馆_1960-1-第一个平面集成电路的制作
WanghuataoHIT 2012-3-5 11:17
半导体里程_博物馆_1960-1-第一个平面集成电路的制作
1960-第一个平面集成电路的制作 Jay Last引领了基于Hoerni的平面法和Noyce的整体方法的第一个商用IC的发展。 1959年8月Fairchild半导体研发主任Robert Noyce让共同创立者Jay Last开始开发一个基于Hoerni的平面法(1959里程碑)和Noyce的专利(1959里程碑)的平面集成电路。在Wescon用分立晶体管建立了一个多芯片触发器来诠释概念之后,Last组成了一个包括Sam Fok, Isy Haas, Lionel Kattner, 和 James Nall的团队。根据应用部门的Don Farina, Robert Norman提供的特性化数据,用一个改良的直接耦合晶体管逻辑(DCTL)电路设计了一个带有4晶体管和5个电阻器的兼有早期平面处理能力集成电路。 在一个芯片上集成多重相连的装置造成了许多新的工程挑战。1960年5月26日生产的第一个工作的单块集成电路设备使用了物理隔离来实现组件之间的电隔离。硅晶圆的背面刻蚀了深凹槽并且充满了不导电的环氧树脂。由Haas and Kattner研发的用硼扩散技术来实现p-n节电子隔离成为了首选的生产方法,并在1960年9月27日投入了集成电路的生产。 1960年Fairchild在工程会议提出了先进的信息并提供了面向的客户原型样品。在名为Logic (Micrologic)的贸易下,”F” 类型触发器功能在1961年通过一个在纽约的新闻发布会上展示广告和《生活》杂志上的一张照片向社会公告。五个包括" G "类型门功能(1962里程碑),半加法器和一个半移位寄存器的外加的电路在10月被应用。 Jay Last with Gordon Moore in background Jay Last和Gordon Moore在背景下 Credit: Fairchild Camera Instrument Corporation Physically-isolated Micrologic flip-flop compared to a dime from LIFE magazine March 10, 1961 物理隔离的微程序控制逻辑触发器与硬币相比,摘自1961年3月10日的生活杂志 Credit: Fritz Goro, Time Life Pictures Junction-isolated version of the type "F" flip-flop. The die were etched to fit into a round TO-18 transistor package 节孤立版本的“F”类型触发器。晶片被蚀刻来适应一个圆TO-18晶体管封装。 Credit: Fairchild Camera Instrument Corporation Presentation block with a Micrologic wafer and IC in the TO-18 package 一个微程序控制逻辑晶圆和集成电路在圆TO-18晶体管封装中的展示块 CHM collection: Gift of Bob and Marcella Major 译者: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电子封装 090840126-种兆永 校对: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电子封装 090840124-于凯先 原文 http://www.computerhistory.org/semiconductor/timeline/1960-FirstIC.html 版权 copyright by www.computerhistory.org ———————————————————————————————————— 1960 - First Planar Integrated Circuit is Fabricate Jay Last leads development of the first commercial IC based on Hoerni’s planar process and Noyce’s monolithic approach. In August 1959 Fairchild Semiconductor Director of RD, Robert Noyce asked co-founder Jay Last to begin development of an integrated circuit based on Hoerni’s planar process ( 1959 Milestone ) and Noyce’s patent. ( 1959 Milestone ) After building a multi-chip flip-flop with discrete transistors to demonstrate the concept at Wescon, Last assembled a team including Sam Fok, Isy Haas, Lionel Kattner, and James Nall. Based on characterization data prepared by Don Farina, Robert Norman of the applications department designed a flip-flop with four-transistors and five resistors using a modified Direct Coupled Transistor Logic (DCTL) circuit as most compatible with early planar processing capabilities. Integrating multiple interconnected devices on one chip posed many new engineering challenges. The first working monolithic devices produced on May 26 1960 used physical isolation to achieve electrical separation between components. Deep channels were etched from the rear of the silicon wafer and filled with non-conducting epoxy. The preferred production method, p-n junction electrical isolation using a boron diffusion technique developed by Haas and Kattner, yielded working circuits on September 27, 1960. Fairchild presented advanced information at engineering conferences and provided prototype samples to customers in 1960. Under the trade name Logic (Micrologic), the type "F" flip-flop function was announced to the public in March 1961 via a press conference at the IRE Show in New York and a photograph in LIFE magazine. Five additional circuits, including the type "G" gate function ( 1962 Milestone ), a half adder, and a half shift register, were introduced in October.
1663 次阅读|1 个评论
半导体里程_博物馆_1960-2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S)晶体管的论证
热度 1 WanghuataoHIT 2012-3-5 11:16
图1 Dawon Kahang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s)晶体管的图形 M. M. (John) Atalla and Dawon Kahn g 在 1995 年于贝尔实验室成功制造了第一个绝缘栅极场效应晶体管,一直被 Lilienfeld, Heil, Shockley 等人长期期望的通过注入到半导体材料来克服表面态从而封锁电场。通过研究二氧化硅热生长层,他们发现这些 ** 会在一个由金属(金属极),氧化物(氧绝缘层),硅(硅半导体)组成的三明治(也就是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通常被成为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的硅及其氧化物之间有一个明显的减小。因为他们的装置缓慢而起在电话系统中没有很急切的需求,所以它没有进一步的发展。在一个 1961 年的备忘中, Kahng 却指出了它在易于制造和在集成电路方面应用的可能性的潜力,飞兆半导体和美国无线电公司的研究人员认识到了这些优势。在 1960 年 Karl Zaininger 和 Charles Meuller 在美国无线电公司制造了一个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飞兆半导体的 C.T. Sah 制造了一个可控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四极管。 Fred Heiman and Steven Hofstein 随后在美国无线电公司于 1962 年研制出了 实验用 16 个晶体管的集成装置。 图2仙童半导体的FI 100 的p沟道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开关晶体管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的导电区域要么是 p 型 ( 称其 p 沟道 设备 ) 或 n 型 (n- 沟道设备 ) 材料,后者要比 p 沟道的更快,同时也更难制作。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器件 在 1964 年冲击了商业市场。通用微电子公司和飞兆半导体公司将 p 型装置用于逻辑开关。美国无线电公司引进了一种 n 沟道的晶体管用于放大信号。由于它比双极性器件有更小的尺寸和功率消耗,如今超过百分之 99 的微型芯片都用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器件来制作。取得这样的普遍应用耗费了十年努力。 图3 RCA16金属半导体晶体管的电路放大图像 图4 1962年在RCA的 MOS IC开发者 Steven Hofstein 译者: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电子封装 090840127-周超 校对: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电子封装 090840128- 徐涛 原文 http://www.computerhistory.org/semiconductor/timeline/1978-PAL.html 版权 copyright by www.computerhistory.org ———————————————————————————————— 1960 -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MOS) Transistor Demonstrated John Atalla and Dawon Kahng fabricate working transistors and demonstrate the first successful MOS field-effect amplifier. In 1959 M. M. (John) Atalla and Dawon Kahng at Bell Labs achieved the first successful insulated-gate field-effect transistor (FET), which had been long anticipated by Lilienfeld, Heil, Shockley and others ( 1926 Milestone ) by overcoming the surface states that blocked electric fields from penetrating into the semiconductor material. Investigating thermally grown silicon-dioxide layers, they found these states could be markedly reduced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silicon and its oxide in a sandwich comprising layers of metal (M - gate), oxide (O - insulation), and silicon (S – semiconductor) - thus the name MOSFET, popularly known as MOS. As their device was slow and addressed no pressing needs of the telephone system, it was not pursued further. In a 1961 memo, however, Kahng pointed out its potential ease of fabrication and the possibility of application in integrated circuits. But researchers at Fairchild and RCA did recognize these advantages. In 1960 Karl Zaininger and Charles Meuller fabricated an MOS transistor at RCA and C.T. Sah of Fairchild built an MOS-controlled tetrode. Fred Heiman and Steven Hofstein followed in 1962 with an experimental 16-transistor integrated device at RCA. The MOS transistor conducting region is either p -type (making it a p -channel device) or n -type ( n -channel device) material. The latter are faster than p -channel but are more difficult to make. MOS devices hit the commercial market in 1964. General Microelectronics (GME 1004) and Fairchild (FI 100) offered p -channel devices for logic and switching applications; RCA introduced an n -channel transistor (3N98) for amplifying signals. Because of their smaller size and lower power consumption than bipolar devices, over 99 percent of microchips produced today use MOS transistors. Achieving such ubiquity took decades of effort. ( 1964 Milestone )
1500 次阅读|1 个评论
半导体里程_博物馆_1965-2 主机开始采用集成电路
热度 2 WanghuataoHIT 2012-3-5 11:08
半导体里程_博物馆_1965-2 主机开始采用集成电路
1965 主机开始采用集成电路 大型电脑制造商发布了基于定制和特殊用途的集成电路机器。 用于商业和科学计算的大型电子数据处理系统称为“主机”电脑。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主机供应商通过专有的硬件、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在市场上区分他们的系统。他们要求组件能提供不同的特性和比目前可用的通用逻辑系列更快的速度( 1961 年里程碑)。( 1963 年里程碑)由于这些系统提供了大量的商机,飞兆、摩托罗拉、 Signetics 公司、德州仪器及其他手工制作系列的工程师团队都申请定制特殊用途的集成电路。 最早一批设计使用单片集成电路的主机有 1966 年发布的巴勒斯 B2500/3500 、 RCA 光谱 70 系列( 1965 )和科学数据系统西格玛 7 ( 1966 )。巴勒斯的工程师和飞兆的 Robert Seeds 创建了互补晶体管逻辑体系并为惠普的 3000 系列创造了条件。 RCA 创建了电流型逻辑内部电路并与集成电路供应商合作生产它们。 SDS 和 Signetics 及另外几家公司合作完成一个六个设备的系列。 CDC 、通用电气、霍尼韦尔、 IBM 、 NCR 、 SDS 和 UNIVAC 等公司都创建了定制电路系列。 1962 年 1 月, Narud 领头创建了摩托罗拉的 MECL ( Motorola Emitter Coupled Logic 摩托罗拉发射极耦合逻辑)系列,一种单片实施了 IBM 公司基于晶体管的高速逻辑电路。虽然作为标准产品,昂贵的多层印制电路板和系统对冷却的要求限制了数据控制公司、 Cray 公司、通用电气、日立、 ICL 及其他公司对大量电子元件在科学计算机上的使用要求。 1976 年,每个克雷一号机器消耗 25 万对飞兆公司提供的 F100K 元件开关包,每个开关的转换时间都在 1ns 以内。 Describes how to specify a custom IC from Fairchild 图一 介绍如何从飞兆半导体公司定制指定的集成电路 Credit: Fairchild Camera Instrument Corporation A custom TTL gate design from 1964 图二 1964年设计的自定义TTL门电路 Credit: Fairchild Camera Instrument Corporation Burroughs B25/3500 Series used CTL ICs from Fairchild ITT 图三 飞兆半导体和ITT生产的巴勒斯B25/3500系列CTL集成电路 Credit: Burroughs Corporation RCA Custom CML circuits for the Spectra 70 computer 图四 RCA公司为光谱70计算机制造的CML集成电路 Credit: RCA Incorporated 译者: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电子封装 090840209-常青 校对: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电子封装 090840208-汪洋 原文 http://www.computerhistory.org/semiconductor/timeline/1965-Custom.html 版权 copyright by www.computerhistory.org ———————————————————————————————— 1965 - Mainframe Computers Employ ICs Large computer manufacturers announce machines based on custom and special purpose integrated circuits. Large electronic data processing systems for business and scientific applications are called "mainframe" computers. In the 1960s mainframe vendors distinguished their systems in the marketplace through proprietary hardware, operating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 software. They demanded components offering unique features and significantly faster speed (1961 Milestone) than the currently available general-purpose logic families. (1963 Milestone) As these systems offered high-volume production business opportunities, teams of engineers at Fairchild, Motorola, Signetics, TI, and others handcrafted families of custom and special purpose ICs for these applications. Some of the earliest mainframe designs to use monolithic ICs were the Burroughs B2500/3500 announced in 1966, RCA Spectra 70 series (1965), and Scientific Data Systems Sigma 7 (1966). Burroughs engineers cooperated with Robert Seeds at Fairchild to develop a Complementary Transistor Logic (CTL) family that also powered Hewlett-Packard’s 3000 Series. RCA developed Current Mode Logic (CML) circuits internally and worked with IC vendors to manufacture them. SDS worked with Signetics and others on a family of six devices. CDC, General Electric, Honeywell, IBM, NCR, SDS,and Univac also developed custom circuit families. In 1962 Jan Narud led the development of Motorola's MECL (Motorola Emitter Coupled Logic) family, a monolithic implementation of IBM's transistor-based very high speed logic circuits. Although offered as standard products, expensive multi-layer p.c. boards and system cooling requirements limited ECL usage largely to high-performance scientific computer applications at Control Data Corporation , Cray, GE, Hitachi, ICL, and others. In 1976 each Cray 1 machine consumed 250,000 dual F100K ECL gate packages from Fairchild that offered switching times of under 1ns per gate. n
1702 次阅读|0 个评论
半导体里程_博物馆_1965-4-----半导体只读存储器芯片的出现
WanghuataoHIT 2012-3-5 11:07
半导体里程_博物馆_1965-4-----半导体只读存储器芯片的出现
1965-4-----半导体只读存储器芯片的出现 半导体只读存储器(光盘)提供高密度和低成本的单位比特 作为在制造过程中被写入只读存储器的永久数据,使用光盘存储的信息,在整个系统的生命历程中,将保持不变,如微程序代码,查找表,字符代码等。集成电路光盘由放置在行和列组织的信号线之间的二极管阵列组建成。晶圆制造过程中的最后一步是把以实现客户的代码所需的具体二极管连接起来。作为一个最小的存储单元结构的二极管, ROM 器件提供毎比特最高的密度和最低成本的半导体存储器。 在 1965 年,西尔韦尼亚为霍尼韦尔生产了一个 256 位的双极 TTL 电光盘,它由工厂里熟练的技术人员在一段时间内编写的,该人员从事把物理划片的金属环连接到选定的二极管的工作。定制面罩编程设备的生产订单是令人满意的。在 1965 年总微电子还开发速度较慢,但 四倍 1024 位光碟使用 MOS 技术。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初,仙童,英特尔,摩托罗拉, Signetics 公司和 TI 提供 1024 位 TTL 光盘,而 AMD 公司, AMI ,电子阵列,通用仪器,国家,罗克韦尔和其他一些公司提供 4096 位( 4K ) MOS 器件。 首次大批量应用的桌面计算器消费被来自美国和日本厂商的设备其采用亿万 16K 和更大的器件视频游戏墨盒所超越。任天堂的超级马里奥兄弟 NES 游戏单独的生产超过 4000 万单位。由于每个 ROM 有顺序的被供应,客户经常为较长的交货时间和供应商的供货不及时而感到沮丧,以用户可编程的光盘( PROM 的)的形式来缓解。 Credit: Fairchild Camera Instrument Corporation 256-bit ROM number generator programming table 256位ROM数发生器编程表 Courtesy of: Intel Corporation Intel 3301, 1024-bit Bipolar ROM 英特尔3301 , 1024位双极光盘 CHM Collection. Electronic image gift of William Blair Electronic Arrays 8316F 16K MOS ROM with package lid removed 电子阵列8316F 16K MOS去掉包盖的 ROM CHM Dan Rose Packaging Collection. Gift of SEMI Atari video game cartridge board with AMD 4K-bit MOS ROM circa 1982 雅达利游戏机墨盒板与AMD的4K位MOS ROM大约在1982年 译者: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电子封装 090840211-杜伟 校对: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高阳 原文 http://www.computerhistory.org/semiconductor/timeline/1965-ROM.html 版权 copyright by www.nobeprize.org 英文原文 1965 - Semiconductor Read-Only-Memory Chips Appear Semiconductor read-only-memories (ROMs) offer high density and low cost per bit. As data is permanently written into a Read Only Memory during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ROM storage is used for information that will remain unchanged throughout the life of a system, such as microprogram code, look-up tables, character generation, etc. Integrated circuit ROMs are built from arrays of diodes placed between signal wires organized in rows and columns. The last masking step of the wafer fabrication process makes connection to the specific diodes required to implement the customer's code. As a diode represents the smallest possible memory cell structure, ROM devices offer the highest density and lowest cost per bit form of semiconductor memory. In 1965 Sylvania produced a 256-bit bipolar TTL ROM for Honeywell that was programmed one bit at a time by a skilled technician at the factory who physically scratched metal link connections to selected diodes. Production orders were satisfied with custom-mask programmed devices. Also in 1965 General Microelectronics developed slower but four-times larger 1024-bit ROMs using MOS technology. By the early 1970s Fairchild, Intel, Motorola, Signetics, and TI offered 1024-bit TTL ROMs, while AMD, AMI, Electronic Arrays, General Instrument, National, Rockwell and others produced 4096-bit (4K) MOS devices. Desktop calculator consumption, the first high-volume application, was surpassed by video game cartridges that used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16K and larger devices from U. S. and Japanese vendors. Production of Nintendo’s first Super Mario Brothers NES game alone exceeded 40M units. As each ROM is manufactured to order, customers were often frustrated with long delivery times and vendors overwhelmed by production logistics. Relief came in the form of user-programmable ROMs (PROMs). ( 1971 Milestone )
1627 次阅读|2 个评论
半导体里程_博物馆_1966-1
WanghuataoHIT 2012-3-5 11:06
参照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52849do=blogquickforward=1id=544137 格式要求,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52849do=blogid=544164
828 次阅读|0 个评论
半导体里程_博物馆_1966-2
WanghuataoHIT 2012-3-5 11:05
参照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52849do=blogquickforward=1id=544137 格式要求,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52849do=blogid=544164
919 次阅读|0 个评论
半导体里程_博物馆_1967-1
WanghuataoHIT 2012-3-5 11:05
参照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52849do=blogquickforward=1id=544137 格式要求,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52849do=blogid=544164
607 次阅读|0 个评论
半导体里程_博物馆_1967-2
WanghuataoHIT 2012-3-5 11:04
参照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52849do=blogquickforward=1id=544137 格式要求,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52849do=blogid=544164
792 次阅读|0 个评论
半导体里程_博物馆_1968年数据转换功能被专用电流源IC整合
WanghuataoHIT 2012-3-5 10:58
半导体里程_博物馆_1968年数据转换功能被专用电流源IC整合
图一仙童公司具有10位模数转换器的电流源-μA722 图二 DAC08 8位输入转换成一个模拟输出 图三单独的双极和CMOS组合包括从1978年年的12位ADCAD574 图四 AD 561和574设计者彼得.霍罗伟 1968 年 - 专用电流源 IC 集成了数据转换功能 将模拟和数字功能结合在一个芯片上制造精度要求,使他们成为众多使用先进单片解决产品问题的厂家之一。 数字是操纵多种信息最有效的形式。然而,现实世界的数据,在本质上是模拟的,必须转换成数字形式进行处理。结合模拟和数字电路的信号,这两种模式之间翻译的集成电路被称为混合信号设备。许多方法被用来完成从模拟到数字(ADC)和数模转换器(DAC)转换,每个方法都需要在不同的精度,速度和成本之间的权衡。 仙童公司的1968年乔治尔德设计的μA722是最早集成电路专用数据转换应用功能的10位电流源之一。在20世纪70年代,许多厂商包括ADI公司,AMD公司,哈里斯,Intersil公司,摩托罗拉,国家半导体,精密整体耐火材料(PMI),德州仪器,和TRW公司开发的家庭设备中的特定部分都集成了数据转换功能。 利用扩散电阻PMI的丹·杜利在1969年设计的第一个完全集成的DAC,6位DAC01。摩托罗拉(MC1408)和PMI(DAC08)随后在1975年的研制了8位器件。由位分辨率表示数据转换器的精度,受制于电阻串的准确性。位分辨率越大,电阻需要的精度越高。在1976年,彼得霍洛威在亚德诺半导体激光通过修剪晶圆薄膜电阻制造的AD561实现了首个单芯片10位DAC的精度要求。使用集成注入逻辑(I2L)双极电路技术,ADI公司的保罗布罗考在1978年设计了第一块单片ADC,10位的AD571。由于ADC比DAC要求更多电路元件,通过双极双芯片和CMOS来解决12位和较高的功能的方案在20世纪80年代初盛行一时。 译者: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电子封装 090840216-鞠伯伦 校对: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电子封装 090840226-王延博 原文: http://www.computerhistory.org/semiconductor/timeline/1968-Data.html 版权 copyright by www.computerhistory.org ———————————————————————————————————————— 1968 - Dedicated Current Source IC Integrates a Data Conversion Function The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requirements of combining analog and digital capability on one chip made them one of the last product areas to yield to monolithic solutions. Digital is the most efficient form for manipulating many kinds of information. However, real world data is analog in nature and must be converted to digital form for processing. Integrated circuits incorporating analog and digital circuitry where signals are translated between these two modes are called mixed-signal devices. Numerous approaches are used to accomplish Analog to Digital (ADC) and Digital to Analog (DAC) conversion; each entails different trade offs between accuracy, speed, and cost. Fairchild’s George Erdi designed one of the first ICs dedicated to data conversion applications, the A722 10-bit Current Source, in 1968. In the 1970s many vendors including Analog Devices, AMD, Harris, Intersil, Motorola, National Semiconductor, Precision Monolithics (PMI), TI, and TRW developed families of devices that integrated specific portions of the data conversion function. Using diffused resistors PMI's Dan Dooley designed the first fully integrated DAC, the 6-bit DAC01 in 1969. Motorola (MC1408) and PMI (DAC08) followed with 8-bit devices in 1975. The accuracy of data converters, expressed as bit resolution, is limited by the accuracy of a string of resistors. The larger the bit resolution, the higher the accuracy required of the resistors. In 1976 Peter Holloway at Analog Devices laser trimmed thin-film resistors on the wafers to achieve the required precision for the first single-chip 10-bit DAC, the AD561. Using integrated injection logic (I2L) bipolar circuit techniques, Paul Brokaw of Analog Devices designed the first monolithic ADC, the 10-bit AD571, in 1978. As ADCs require more circuit components than DACs, two-chip bipolar and CMOS solutions prevailed for 12-bit and higher functions through the early 1980s.
1584 次阅读|0 个评论
半导体里程_博物馆_1968年 - 集成电路的硅栅技术开发
WanghuataoHIT 2012-3-5 10:56
半导体里程_博物馆_1968年 - 集成电路的硅栅技术开发
1968年- 集成电路的硅栅技术开发 费德里 科 法根 和汤姆·克莱 用硅栅结构提高了可靠性,封装密度, MOS集成电路的速度 。faggin设计的 了 一个商业化的硅栅集成电路-飞兆半导体3708。 在贝尔实验室的 RobertKerwin,DonaldKleinandJohnSarace 在1967年 用 硅多晶层取代铝金属栅电极提高 了 速度,可靠性和MOS晶体管的 封装 密度(1960里程碑)。博伊德沃特金斯 在 1965年的一般微电子学中 描述 了一个类似 硅栅自对准 的 结构但直到1969年专利申请延迟。费德里科Faggin作为项目负责人,曾在研发商业化的芯片 的 飞兆半导体技术 中 与汤姆·克莱因 合作 。然后 F aggin采用新技术重新设计现有的P-沟道金属 栅 8通道模拟多路复用电路,并于1968年,推出飞兆半导体的首个硅门集成电路,3708。 继飞兆半导体的概念证明 后 ,英特尔追求的硅栅 作为 半导体记忆体 因为它的 主要技术 传递速度快了 3至5倍在传统的MOS芯片 领域占了 一半。英特尔的第一个商业MOS器件,1101256位的RAM,在1969年推出。 F aggin于1970年加入英特尔 尔 公司。通过 给 逻辑应用等过程添加一个 隐秘 的联系 和过程 增强,他 得以能够设计 4004微处理器CPU 以符合 制造模具 的 大小。(1971年里程碑) 英特尔在硅栅转移到生产的开创性的工作 遇到 了许多挑战,但 通过 允许早期引进的高密度动态存储器给 公司带来了 一个重要的竞争 向导 。(1970年里程碑),这也使EPROM存储器不能 经济性的 完成与金属栅极技术 的结合得到了 (1971里程碑) 的发展 。五年内硅栅MOS 因为 取代双极技术新的IC产品 而 成为 工业发展的进程标志 , 除了 最高速 应用不太尽人意 。 当代的文件 Kerwin,RobertE.,Klein,DonaldL.,Sarace,JohnC ,“ 制造 MIS结构的方法,”美国专利3475234(1967年3月27日提 出 1969年10月28日 发行 )。 Watkins,BoydG. 和 Selser,MichaelJ .“半导体设备和生产相同的方法,”加拿大专利8258​​44(1967年9月5日 提出, 1969年10月21日 发行 )。美国专利3576478(1969年7月22日 提出, 1971年4月27日 发行 )。 Sarace,J.C.,Kerwin,R.E.,Klein,D.E., 和 Edwards,R .“金属-氮化物-氧化物自对准 栅 晶体管 的 硅场效应”固态电子卷。11,第7期(1968年7月),页653-660。 Faggin,F.,Klein,T., 和 Vadasz,L “晶体管集成电路 的 硅 栅 绝缘栅场效应”IEEE电子器件的交易,卷1 6 ,第2期(1969年二月)P。236。 F aggin克莱因,T“硅栅技术,”固态电子,卷。13(1970)第1125至1144年。 口述历史笔录在计算机历史博物馆在线 Faggin,F.,Klein,T (仙童,英特尔,Zilog公司),口述历史“(2004年9月22日) 飞兆半导体“MOS集成电路产品”50周年面板-阿梅里奥Faggin,Phillon,沃克(2007-10-5) 更多的口述历史 Faggin,Federico (仙童,英特尔)硅创采访(1995年3月3日)。特藏部,斯坦福大学图书馆,斯坦福大学,加州。 Faggin,Federico , 电气工程师,2004年在约翰·Vardalas,IEEE历史中心,罗格斯大学,新不伦瑞克,新泽西 , 美国口述历史。 更多信息 Faggin,FedericoandKlein,Thomas 。“硅栅集成电路 , 一个更快的低阈值MOS器件 乘着 新一波的 浪潮发展” 电子 杂志 (9月29日,1969年)88-94页。 Vasdaz,L.L.,Grove,A.S.,Rowe,T.A.,Moore,G.E “硅栅技术,” IEEESpectrum 。 第六章 第10 单元 (1969年10月),页28-35。 译者: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电子封装技术 090840217-李新亮 校对: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原文: http://www.computerhistory.org/semiconductor/timeline/1968-SGT.html 版权: Credit: Fairchild Camera Instrument Corporation 英文原文: 1968-SiliconGateTechnologyDevelopedforICs FedericoFagginandTomKleinimprovethereliability,packingdensity,andspeedofMOSICswithasilicon-gatestructure.Faggindesignsthefirstcommercialsilicon-gateIC–theFairchild3708. FedericoFagginandTomKleinatFairchildRDin1967 Credit:FairchildCameraInstrumentCorporation RobertKerwin,DonaldKleinandJohnSaraceatBellLabsimprovedthespeed,reliability,andpackingdensityofMOStransistors( 1960Milestone )byreplacingthealuminummetalgateelectrodewithapolycrystallinelayerofsiliconin1967.BoydWatkinsdescribedasimilarself-aligned,silicon-gatestructureatGeneralMicroelectronicsin1965butpatentfilingwasdelayeduntil1969.Asprojectleader,FedericoFagginworkedwithTomKleinatFairchildRDtocommercializethetechnologyforICs.Fagginthenredesignedanexisting p -channelmetal-gate8-channelanalogmultiplexercircuitusingthenewtechnologyandin1968Fairchildintroducedthefirstsilicon-gateIC,the3708. FollowingFairchild’sproofofconcept,Intelpursuedsilicon-gateastheprimarytechnologyforsemiconductormemoriesasitdelivered3to5timesfasterspeedinhalfthechipareaofconventionalMOS.Intel’sfirstcommercialMOSdevice,the1101256-bitRAM,wasintroducedin1969.FagginjoinedIntelin1970.Byaddingaburiedcontactandotherprocessenhancementsforlogicapplicationshewasabletodesignthe4004microprocessorCPUtofitonamanufacturablediesize.( 1971Milestone ) Intel’spioneeringworkintransferringsilicon-gatetoproductionpresentedmanychallengesbutgavethecompanyasignificantcompetitiveleadbypermittingtheearlyintroductionofhighdensitydynamicRAMs.( 1970Milestone )ItalsoenabledthedevelopmentofEPROMmemories( 1971Milestone )thatcouldnotbeaccomplishedeconomicallywithmetalgatetechnology.Withinfiveyearssilicon-gateMOShadbecometheindustrystandardprocessfornewICproductdevelopmentreplacingbipolartechnologyinallbutthehighestspeedapplications. ContemporaryDocuments Kerwin,RobertE.,Klein,DonaldL.,Sarace,JohnC."MethodformakingMISstructures," U.S.Patent3475234 (FiledMarch271967.IssuedOctober28,1969). Watkins,BoydG.andSelser,MichaelJ."SemiconductorDeviceandMethodforProducingSame," CanadianPatent825844 (FiledSeptember5,1967.IssuedOctober21,1969).Seealso U.S.Patent3576478 (FiledJuly22,1969.IssuedApril27,1971). Sarace,J.C.,Kerwin,R.E.,Klein,D.E.,andEdwards,R."Metal-nitride-oxide-siliconfield-effecttransistors,withself-alignedgates," Solid-StateElectronics, Vol.11,Issue7(July1968)pp.653-660. Faggin,F.,Klein,T.,andVadasz,L."Insulatedgatefieldeffecttransistorintegratedcircuitswithsilicongates," IEEETransactionsonElectronDevices, Vol.16,Issue2(Feb1969)p.236. Faggin,F.,Klein,T."SiliconGateTechnology," SolidStateElectronics, Vol.13(1970)pp.1125-1144. OralHistorytranscriptsonlineattheComputerHistoryMuseum Faggin,Federico(Fairchild,Intel,Zilog),anoralhistory(2004-9-22) FairchildSemiconductor"MOSICProducts"50thanniversarypanel-Amelio,Faggin,Phillon,Walker(2007-10-5) MoreOralHistories Faggin,Federico(Fairchild,Intel)TheSiliconGenesisInterviews(3.3.1995).DepartmentofSpecialCollections,StanfordUniversityLibraries,Stanford,California. Faggin,FedericoElectricalEngineer,anoralhistoryconductedin2004byJohnVardalas,IEEEHistoryCenter,RutgersUniversity,NewBrunswick,NJ,USA. MoreInformation Faggin,FedericoandKlein,Thomas."AfastergenerationofMOSdeviceswithlowthresholdsisridingthecrestofthenewwave,silicon-gateIC’s," Electronics (September29,1969)pp.88-94. Vasdaz,L.L.,Grove,A.S.,Rowe,T.A.,Moore,G.E.“SiliconGateTechnology,” IEEESpectrum, Vol.6No.10(October1969)pp.28-35.
1523 次阅读|2 个评论
半导体里程_博物馆_1970 - MOS动态存储器和磁芯存储器相争
WanghuataoHIT 2012-3-5 10:53
1970 - MOS动态存储器和磁芯存储器相争 约翰 · 施密特设计一个 64 位 p-channel 静态 RAM 在飞兆半导体 (MOS) 在 1964 年。供应商的 1968 萨姆 ( 半导体活跃记忆 ) 项目的十六巴勒斯一般聚集这些芯片在陶瓷基板 , 形成 1024 位混合的数组。整体解决方案和类似的 multi-chip 不久就追上了这个项目在计算机 Microtechnology 、英特尔、摩托罗拉、及 TI(SMA) 。 减少芯片尺寸乔尔 Karp GMe 构思出一种动态的时序方案 Boysel 适应李建造 256 位动态公绵羊在飞兆半导体在 1968 、 1024 和 2048 位装置系统在四个阶段在 1969 年。这些和竞争来自于先进的记忆系统达利克 (AMS6001) 采用晶体管每 4 到 6 点。霍尼韦尔的法案提出了一个 3-transistor 细胞 Regitz 实施 Karp 在英特尔 p-channel 硅门过程 (1968 里程碑 ) 。泰德霍夫提出改进 , 设计了由鲍勃 · 艾博特和调试了鲍勃芦苇于公元 1103 年。提供很多更快的速度 , 标价 1 分 / 一点 , 从 1970 年开始 ,1103 年很快换成了磁性核心技术对计算机内存。沃尔特 Krolikowski 描绘了一幅 Cogar 更快的 n-channel DRAM 于 1970 年。 IBM 是第一个进行这种新的生产工艺技术对系统 1972 年的 370/158 。 Mostek 罗伯特 Proebsting ion-implanted 电阻器用于减少功率消耗及模具尺寸足够装 4 K 位 (MK4096) 进入一个常规 16-pin 包裹于 1973 年。在 16 K(MK4116) 水平在 1976 年 Mostek 采用晶体管单管记忆细胞 , 由 IBM 公司专利的研究员罗伯特 ·Dennard 及设计方法 Karl-Ulrich 斯坦描述西门子。这种做法造成了 64 K 达利克从日本和美国的供应商在最后的十年、大容量的记忆系统 , 半导体 , 更经济可靠比磁芯。 译者: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电子封装技术 090840219--周明川 校对: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http://www.computerhistory.org/semiconductor/timeline/1970-DRAM.html 原文: John Schmidt designed a 64-bit MOS p -channel Static RAM at Fairchild in 1964. Fairchild’s 1968 SAM (Semiconductor Active Memory) program for Burroughs assembled sixteen of these chips on ceramic substrates to form 1024-bit hybrid arrays. Monolithic solutions soon overtook this and similar multi-chip projects at Computer Microtechnology, Intel, Motorola, and TI (SMA 2001). To reduce chip size Joel Karp of GMe conceived a dynamic clocking scheme that Lee Boysel adapted to build 256-bit dynamic RAMs at Fairchild in 1968 and 1024 and 2048-bit devices at Four Phase Systems in 1969. These and competing DRAMs from Advanced Memory Systems (AMS6001) employed 4 to 6 transistors per bit. Honeywell’s Bill Regitz proposed a 3-transistor cell that was implemented by Karp in Intel’s p-channel silicon gate process ( 1968 Milestone ). Improvements suggested by Ted Hoff, designed by Bob Abbott and debugged by Bob Reed resulted in the 1103. Offering much faster speed and priced at 1 cent/bit, beginning in 1970 the 1103 quickly replaced magnetic core technology for computer main memory. Walter Krolikowski of Cogar described an even faster n-channel DRAM in 1970. IBM was the first manufacturer to commit to this new process technology on System 370/158 in 1972. Mostek's Robert Proebsting used ion-implanted resistors to reduce power consumption and die size sufficiently to pack 4K bits (MK4096) into a conventional 16-pin package in 1973. At the 16K level (MK4116) in 1976 Mostek adopted the single transistor memory cell patented by IBM researcher Robert Dennard and design methods described by Karl-Ulrich Stein of Siemens. This approach led to 64K DRAMs from Japanese and US vendors before the end of the decade and large capacity semiconductor memory systems that were as reliable as and more economical than magnetic cores. IMG style="FILTER: ; ZOOM: 1; CURSOR: pointer" class=replaced title="Next image " src="http://www.computerhistory.org/semiconductor/assets/images/400x400/1970_1_1.jpg" width=400 height=400 jQuery1331342725637="31" Fairchild 1024-bit SAM multi-chip memory plane uses sixteen 64-bit PMOS Static RAM chips (1968) Credit: Fairchild Camera Instrument Corporation 山姆 multi-chip 供应商 1024 位平面使用内存十六 64 位 PMOS 静态 RAM 芯片 (1968) 贷款 : 照相机和器械企业供应商 IMG style="FILTER: ; ZOOM: 1; CURSOR: pointer" class=replaced title="Next image " src="http://www.computerhistory.org/semiconductor/assets/images/400x400/1970_1_2.jpg" width=400 height=400 jQuery1331342725637="32" IMG style="FILTER: ; ZOOM: 1; CURSOR: pointer" class=replaced title="Next image " src="http://www.computerhistory.org/semiconductor/assets/images/400x400/1970_1_3.jpg" width=400 height=400 jQuery1331342725637="48" IMG style="FILTER: ; ZOOM: 1; CURSOR: pointer" class=replaced title="Next image " src="http://www.computerhistory.org/semiconductor/assets/images/400x400/1970_1_4.jpg" width=400 height=400 jQuery1331342725637="34"
1407 次阅读|1 个评论
半导体里程_博物馆_1971 可编程只读存储器重用迭代设计的灵活性
WanghuataoHIT 2012-3-5 10:51
格式要求,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52849do=blogid=544164
1161 次阅读|0 个评论
半导体里程_博物馆_1971 将微处理器的功能集成到一个CPU芯片上
WanghuataoHIT 2012-3-5 10:44
1971 – 将微处理器的功能集成到一个 CPU 芯片上 硅栅 加工与成型技术的产生使得计算机中央处理器 (CPU) 压缩到一块单独的芯片上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设计人员致力于把计算机中央处理器的功能集合到微小的 MOS 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上,这种技术被称为微处理器单元 ( 单片机 ) 芯片集合。 1969 年 Lee Boysel 创造了 Four-Phase 系统有限公司,他在一块半导体上设计植入了早期的八位逻辑算术单元(设计 3800/3804 型)。一个 8 位的 AL-1CPU 片被扩展到了 32 位。在 1970 年 , Garrett AiResearch 的 Steve Geller 和 Ray Holt 设计的 MP944 芯片被用于 F-14A 中央大气数据计算机的芯片,它是被 AMI 公司由六个金属栅晶片组成的。 英特尔的第一个微处理器—— 4004 ,来源于 Ted Hoff 和 Stanley Mazor 的构想。得益于 Masatoshi Shima ,在 1971 年, Federico Faggin 根据 Shima 在硅栅 MOS 芯片技术( 1968 年里程碑式的发展)的经验,将一个由 2300 个晶体管组成的四位微处理器放入到 16-pin 封装起来。 Faggin 指导 Hal Feeney 设计的 8 位 8008 设备于 1972 年公布。为 CTC 公司(即后来的 Datapoint 公司)设计的 8008 设备的原型也曾被德州仪器用于 TMX1795 系统,但是却从没有被用于商业用途。第二代 8 位的设计来源于 Intel ( 设计 8080 型 ) 和 Tom Bennett 在 Motorola 领导的一个团队(设计 6800 型), Tom Bennett 在 1974 年建立被广泛接受的微处理器理念。从 MOS 集成电路技术 -6502 体系衍生出的廉价变种 6800 使得个人电脑和来自于 Apple, Atari, Commodore 或其他公司的游戏可以任意连接。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许多供应商提供增强的 8 位结构,其中 Zilog 公司的最为强大。两个 1975 微处理器预示着后来重要发展趋势,包括在 IBM 工作过的 RCA 的 CMOS COSMAC(1802 里程碑 ) 与 John Cocke 801 精简指令集。 译者: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电子封装 090840221--马东超 校对: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电子封装 090840223--吴帅 http://www.computerhistory.org/semiconductor/timeline/1971-MPU.html 版权 copyright by www.computerhistory.org 1971 - Microprocessor Integrates CPU Function onto a Single Chip Silicon-gate process technology and design advances squeeze computer central processing units (CPU) onto single chips. By the late -1960s, designers were striving to integrate the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CPU) functions of a computer onto a handful of MOS LSI chips, called microprocessor unit (MPU) chip sets. Building on 8-bit arithmetic logic units (3800/3804) he designed earlier at Fairchild , in 1969 Lee Boysel created the Four-Phase Systems Inc. AL-1 an 8-bit CPU slice that was expandable to 32-bits. In 1970 Steve Geller and Ray Holt of Garrett AiResearch designed the MP944 chip set to implement the F-14A Central Air Data Computer on six metal-gate chips fabricated by AMI. Intel's first microprocessor, the 4004, was conceived by Ted Hoff and Stanley Mazor. Assisted by Masatoshi Shima , Federico Faggin used his experience in silicon-gate MOS technology ( 1968 Milestone ) to squeeze the 2300 transistors of the 4-bit MPU into a 16-pin package in 1971. Faggin also supervised Hal Feeney 's design of the 8-bit 8008 device announced in 1972. Designed for CTC ( later Datapoint ), prototypes of the 8008 function were also built by Texas Instruments as the TMX1795 but never offered commercially. Second generation 8-bit designs from Intel (8080) and from a team led by Tom Bennett at Motorola (6800) in 1974 established widespread acceptance of the MPU concept. A low-cost variant on the 6800 architecture by MOS Technology (6502) enabled personal computers and games from Apple, Atari, Commodore and others. By the mid-1970s many vendors offered enhanced 8-bit architectures, with Zilog 's Z80 being the most enduring. Two 1975 MPUs that presaged important later trends included RCA's CMOS COSMAC 1802 (1963 Milestone ) and John Cocke ’s 801 RISC device at IBM. Beginning in the mid-1970s, 16-bit MPUs emerged from General Instrument (CP1600), National (PACE), TI (TMS9900), and Zilog (Z8000). Boosted by the PC boom of the 1980s, Intel's 8086/8088 (IBM PC) and Motorola's 68000 (Macintosh) devices enjoyed the widest market success. Four Phase Systems, Inc. AL-1 8-bit computer processor slice. Design commenced October 1968. Final working devices March 1969 四相系统,Inc。AL-1 8位计算机处理器片。1968年十月设计开始。1969年三月配置设备。 Gold interconnects highlight the Intel 4004 MPU layout complexity 金色的内连线突出了Intel 4004微处理器复杂的内部构局 The Intel 4004 development team meet again in May 2007. T. Hoff, H. Feeney, S. Mazor, M. Shima, F. Faggin 2007年5月,Intel 4004开发团队合影T. Hoff, H. Feeney, S. Mazor, M. Shima, F. Faggin Internal view of the MCS-4 chip set including the 4004 MPU in the Busicom calculator Busicom 计算机的MCS-4内部图片,设置有4004微处理器
1650 次阅读|1 个评论
半导体里程_博物馆_1974 -通用单片机家族公布于世
WanghuataoHIT 2012-3-5 10:42
1974 - 通用单片机家族公布于世 一个单芯片的计算机设计的出现乃是 TMS 1000 单片机微单位或一个概念 , 引发了通用数字者家庭权力的工具和发达国家的玩具。 单片机为核心的单元 (MCU) 由相同的基本 ROM 、 RAM 和 CPU 因素以一种微处理器 ( 微控制器 ) 控制要求较低的任务如一个玩具或一个微波炉。这些应用程序不需要的终极速度或程序的复杂性 , 可以实现单片机设计 , 用更少的组件功能齐全适合在一个芯片上。 加里 Boone 和迈克尔的 1971 年《德州仪器的设计 TMS1802 计算机设备提供了基础的单片机为 TMS1000 通用 4 比特 MCU 家庭于 1974 年公布。定价为 $ 2 。在数量上 , 它的动力防盗警报、车库门开启器、游戏、玩具 , 如 “ 讲话和拼写 “ 介绍数码电子给消费者。 在 1976 年 , 两 Mostek 英特尔 (3870) 引入更严格的 8 位的体系结构 , 这种结构服务应用于汽车、电脑外设。英特尔 MCS-48 家庭提供了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 (8748) 和 (8048)masked-ROM 版本。可编程只读存储器的版本 MCUs 实用了原型与会收取少许生产体系。 (1971 年里程碑 ) 英特尔更加强大 ,1980 年的继任者 ,8051 年 , 成立了一个标准建筑 , 今天在众多变异幸存的具体应用。 到了 1980 年代 MCU 体系结构从欧洲、日本和美国的制造商众多专用应用。服务贝尔实验室的 MAC-4 遇到了电信的需要。摩托罗拉和日立公司从 68000 年 MCUs 派生高性能微处理器。通用设备的家庭照片 ( 今天微芯片 ) 赢的低成本的消费者设计。隐藏在小几百人在电器、汽车、个人电子产品 , 采用单片机可能是当今世界上最无所不在的半导体器件。 译者: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电子封装 090840222--魏浩 校对: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http://www.computerhistory.org/semiconductor/timeline/1974-MCU.html 原文: A single-chip calculator design emerges as the TMS 1000 micro-control unit or MCU, a concept that spawned families of general-purpose digital workhorses that power the tools and toys of the developed world. A microcontroller unit (MCU) comprises the same basic ROM, RAM and CPU elements as a microprocessor (MPU) for less demanding tasks such as controlling a toy or a microwave oven. As these applications do not require the ultimate in speed or program complexity, MCU designs can be implemented with fewer components so that the complete function will fit on a single chip. Gary Boone and Michael Cochran’s 1971 design of Texas Instruments TMS1802 single-chip calculator device provide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TMS1000 general-purpose 4-bit MCU family announced in 1974. Priced at $2 in volume, it powered burglar alarms, garage door openers, games, and toys such as "Speak and Spell" that introduced digital electronics to the consumer. In 1976 both Intel and Mostek (3870) introduced 8-bit architectures that served more demanding applications in automobiles and PC peripherals. The Intel MCS-48 family offered both EPROM (8748) and masked-ROM (8048) versions. The EPROM version made MCUs practical for prototyping and low-volume production systems. ( 1971 Milestone ) Intel's more powerful 1980 successor, the 8051, established a standard architecture that survives today in numerous variant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By the 1980s MCU architectures from European, Japanese and US manufacturers served numerous special-purpose applications. Bell Laboratories’ MAC-4 met telecommunications needs. Motorola and Hitachi derived high-performance MCUs from the 68000 MPU. General Instrument's PIC family (today Microchip) won low-cost consumer designs. Hidden by the hundreds in appliances, automobiles, and personal electronics products, the MCU may be today’s most ubiquitous semiconductor device. IMG style="FILTER: ; ZOOM: 1; CURSOR: pointer" class=replaced title="Next image " src="http://www.computerhistory.org/semiconductor/assets/images/400x400/1974_1_1.jpg" width=400 height=400 jQuery1331346818939="21" An early version of the TMS 1000 microcontroller Courtesy of: Texas Instruments, Inc. 一个早期版本的 TMS 1000 单片机 由 : 德克萨斯仪器公司
1364 次阅读|1 个评论
半导体里程_博物馆_1974 电子手表是第一个系统芯片集成电路
WanghuataoHIT 2012-3-5 10:27
半导体里程_博物馆_1974 电子手表是第一个系统芯片集成电路
1974 年 - 电子 手表是第一个系统芯片集成电路 Microma 液晶显示 (LCD) 数字表是第一个往单个硅晶片上集成一个完整电子系统的产品,称为系统芯片或 SOC。 一个系统芯片 ( SOC ) 集成电路包含所有电子组件,包括装有一个系统模拟装置和界面电路的单个芯片。1970 年在强尼·卡森展览会上SOC solution 公司首次展示了他们研发的从2,100 美元密尔顿脉冲星“手腕电脑”演变产生的电子表。这块由Electro-Data公司的George Thiess和Willy Crabtree 设计,包含44 块芯片和 4,000 条键合引线的表性能十分不可靠直到RCA 的工程师将 timekeeping 电路缩小到一块芯片才得以改观。但外部晶体管仍需消耗LED显示器的电量。1972-73年 Microma 和Seiko 推出了低功耗液晶显示器 (LCD),从而延长了电池寿命的数量级。Intersil 的创始人John Hall和Jean Hoerni 则设计了Seiko芯片。 1974年当Peter Stoll 将液晶屏驱动晶体管以及计时功能集成到Microma 手表上的英特尔 5810 CMOS 芯片时系统芯片才开始真正出现。( 1963年里程碑) 1976年自从TI推出了低于20美元的单芯片手表,它就与Timex以及几十个其他半导体制造商进入市场的消耗战。National 和 TI公司是在未来SOC的应用——电子计算器的主要竞争者,但当电子计算器的价格下跌到10美元以下时,二者都将这一低端消费产品留给了亚洲供应商。 许多ASIC供应商( 1967年里程碑)在20世纪90年代通过将微控制器( 1974年里程碑)和DSP (1979里程碑)植入系统芯片SOC的机会,开发出了手持式游戏和工具以及语音处理,数据通信等电脑周边产品。 译者: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电子封装 090840223--吴帅 校对: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电子封装 090840221--马东超 http://www.computerhistory.org/semiconductor/timeline/1974-digital-watch-is-first-system-on-chip-integrated-circuit-52.html 版权 copyright by www.computerhistory.org Electronic module from a Hamilton Pulsar digital watch 一只汉密尔顿脉冲电子表的电子模块 Credit: Hamilton Watch "Breadboard" design for the Intel 5810 CMOS watch chip 为 Intel 5810 CMOS 手表芯片设计的"Breadboard” Advertisement for the 1975 Microma LCD watch 1975年 Microma LCD手表的广告 National’s NS 600 calculator sold for $19.95 in 1973 1973年National’s NS 600计算器售价19.95美元
2587 次阅读|2 个评论
众人心目中的宝贝——看看有没有你心仪的?
热度 22 dkysdc 2012-2-7 19:26
众人心目中的宝贝——看看有没有你心仪的?
不知道您注意了没有,中文与“财”相关的字大多带贝字旁。“财、账、贿”等。有“贝”才有“财”,“贝”摆的长短多少就是“帐”,“贝”被别人分走了,就“贫”了。买东西要带“贝”才能“购”,给人行“贿”要带宝“贝”,这样的例子在汉字中太多太多了,汉字真神奇。 贝壳美丽坚固,上好的贝壳不是随便就可以得到的,因而从 殷商到西周早期,古代中国广泛使用的是贝币,而不是金属币。宝贝是钱财和地位的象征。本人的博文“龙,人文初祖,黄帝陵--龙年到来之即随想”(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317do=blogid=530348 )中介绍的龙的原形图案也是用贝壳(就是那时的钱)来围成的。当时这个人肯定有大量钱财,又很有本事,可以降龙伏虎,估计他的地位与后来的“黄帝”不相上下。 这组难得的宝贝照片拍摄于2004年11月24日,三亚的贝壳博物馆。相机是Nikon5700.隔着玻璃拍的,有几张拍得有些虚,权当资料保存,没有删除。 当时基本上拍一张贝壳的照片,接着拍一张说明,之后用PS把说明剪下来贴到贝壳图片的角上。但最后这张贝壳忘计拍说明了。哪位博友给补上?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个人分类: 游记往事|5423 次阅读|49 个评论
越王勾践剑与吴王夫差矛
热度 1 zhangqifeng0504 2012-1-17 19:22
越王勾践剑与吴王夫差矛
今天在博物馆见到了真正的 越王勾践剑与吴王夫差矛,以前仅仅在历史书上看到过, 没想到历经几千年的历史,这把越王勾践剑居然还是如此的光亮锋利。 这个馆子一共陈列了十六件国宝,越王勾践剑是其中之一。 相比之下,吴王夫差矛就没有那么闪亮了,上面的铜绿已经是锈迹斑斑。 越王勾践剑 春秋晚期 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 吴王夫差矛 春秋晚期 江陵马山5号墓出土
11579 次阅读|2 个评论
海滩自然博物馆扫描·印象西沙4
热度 9 博物 2012-1-4 23:07
海滩自然博物馆扫描·印象西沙4
也许你已经忘了,刷碗的“海绵”源自人们对海绵的仿生,这是一小团绿色的海绵,可不是“思高”生产的那种,它是这当今世界上最原始的多细胞动物。没有头,没有脸,没有眼,没有大脑......佛祖曾总结说,同学们记住喽,这种动物,“无眼、耳、鼻、舌、身、意......”,哦,扯远了。其实,说白了,海绵这东西,其实就是一套由无数个进水口和出水口构成的,有生命的通水过滤系统,它把海水引入自己的身体,然后将里面微小的食物粒——细菌啦,微藻啦,别的动物吃剩下的肉渣滓啦,对了,还有最重要的——氧气,过滤出来,吸收到身体里,然后,将水排出体外,了事! 这是馒头蟹目大家族的成员,种名还没来得及鉴定,给大家先睹为快!你玩儿过折纸游戏吗?我玩儿的可比那深,我可以把一只螃蟹,在十秒钟之内撅吧撅吧,把它折成一个“大馒头”。先说明白喽,我可不是虐待它啊,这是人家的特异功能,我只是代为展现而已。 可是它不听话,我刚一撒手,它就张牙舞爪起来 来让大家看看腹面,就长这模样您还很害羞那,还敢档脸?! 当真害羞了,躲到沙子里头去了 瞧,这家伙厉害,全身都紫了,还红眼儿病,还敢长腿毛! 来,也让咱瞧瞧腹面,噢,真对不起,不知道您是雌性,神马!居然还长了胸毛和腹毛!至于你见没见过,反正我就是没见过了...... 怎么着吧,没见过!就是不定名儿!鉴定这任务,交你啦!这,就是西沙,什么奇形怪状的生物都能瞧见!不认识的生物实在太多了,我期待更多科学家与我一同来感受我们的南海,发现我们的南海。 嘢,大石蛋,死去脑珊瑚的骨骼 怎么样,有很多沟沟回回的,像脑子吧 这是刚刚死去的珊瑚,骨骼还很新鲜,呈蓝灰色 这是来自礁盘底部很古老很艺术的大型珊瑚骨骼,瞧这颜色,估计跟人类历史差不多大了 这类大型珊瑚的骨骼也很艺术 被海水侵蚀得很艺术的树干 瞧,这纹理、质地、颜色、造型,嘿,真是棒极了!真想扛回家去当“摆件儿”艺术品欣赏,倒不是因为道儿远,飞机上不让带,也不是抠门儿,舍不得运费,关键是抬起来一看这下面哟,原来是无数小螺蛳的家! 真正让人拍案叫绝的艺术品往往在这个位置呈现给您(博物地理 段煦 文/摄影)
个人分类: 水族海洋|5586 次阅读|12 个评论
民航博物馆游览
wangyunwu 2011-12-26 08:54
因喜欢博物馆,故利用空闲游览了民航博物馆。 国民航博物馆是中国民用航空业文明发展进步的标志,其中陈列民航的历史,包括民用航空器发展史、民用机场建设史及民航科技发展展望等,这个历史中包含了民航最重要的文化。为保护、收藏和研究我国民航的历史文物资料和实物样品,全面展示中国民航发展历史和重大历史事略,反映民航建设和发展成就,普及民航科学技术知识,促进民航学术交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航总局建设了中国民航博物馆。 http://www.caacmuseum.cn/
个人分类: 参观学习|570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新中国第一伟人PK新中国第一家族
热度 6 wangxh 2011-12-23 17:47
博主按:又快到12月26日了,毛泽东的诞辰日。大部分人忙着迎新年、圣诞,俺倔人愿意想一想已经被忘却的事儿...... 毛泽东女儿李讷(中)与亲友十二月十九日在北京国家博物馆举行的“毛泽东档案展”开幕式上,观看历史图片和百余件毛泽东书信手迹等陈列品。(中新社记者:邹宪) 十二月十九日,毛泽东的女儿李敏(中)与其子孔继宁(左一)、女孔东梅(前左三)在北京国家博物馆出席“毛泽东档案展”开幕式,并观看毛泽东历史图片及百余件毛泽东书信手迹等珍贵陈列品。(中新社记者:邹宪) 正在香港参加“世纪伟人--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展览”的邓小平女儿邓楠,八月二十七日出席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午餐会。(作者: 钱兴强) 邓小平亲属八月二十七日出席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午餐会,香港友好协进会主席李东海(左一)及纪念展主办方中华文化城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庆淮代表香港各界向邓林、邓楠和邓榕致送“世纪伟人--邓小平金像”。(作者: 钱兴强) 正在香港参加“世纪伟人--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展览”的DXP亲属,八月二十七日出席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午餐会,邓公孙女羊羊身穿一款别具特色的中式印花装出席午餐会。 (作者: 钱兴强) 新中国第一伟人MZD的子女:     毛岸英--抗美援朝牺牲在朝鲜战场(MZD长子)     毛岸青--苏联卫国战争致残。平民(毛次子)     毛岸龙--杨开慧牺牲后兄弟三个流浪到上海,病逝。(毛三子)     毛毛--长征前寄养在井冈山,失踪(毛长女)     李敏--普通老百姓(毛次女)     李讷--普通老百姓(毛幼女) 新中国第一家族DXP的子女:     邓朴方——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DXP之长子)     邓质方——四方集团总裁(DXP次子)     邓 林*——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画研究院画家,东方美术交流会会长(DXP长女)     邓 楠*——科技部副部长(DXP之次女)     邓 榕*——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副会长、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副主席(DXP之小女) 转载于: http://hi.baidu.com/%C3%F7%ED%B5/blog/item/438c404e35a8820db2de05a9.html
个人分类: 社会|6656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崔永元:如果每个人都活得有尊严 国家一定很体面
gaojiange 2011-12-18 23:23
《我的抗战》和《我的抗战2》两部纪录片的相继推出,把崔永元的“不合时宜”一再放大。沧桑的老人,久远的故事,这样缓慢而沉重的纪录片,在当下五光十色的电视荧屏上注定不会抢眼,它引人注目的是每一个镜头背后透出的责任和担当。 在主持人身份之外,央视名嘴崔永元做的事情更接近于个人理想化的尝试:花10年的时间,带领自己的团队抢救式地采访了4000多位抗战亲历者,收集的影音资料超过10万小时。崔永元说,他计划用3到5年时间做一个全数据系统的中国口述历史博物馆,给后人留下一个千百年以后还能和先人内心对话的机会。 通过小人物的口述还原历史 中国青年报:重新审视历史,除了你的个人爱好,还有什么其他原因? 崔永元:现在大家越来越淡忘历史——我们有过什么样的胜利,什么样的失败,什么样的灾难,什么样的痛苦,该就哪些方面的事情反思……这些问题统统都被边缘化了,这样下去挺危险的。 中国青年报:《我的抗战》系列最想传达给观众的是什么? 崔永元:想法特别单纯。不指望大家在其中了解抗战的全貌,也没有可能。大家看到的只是每一个独特的个体生命在战争中的境遇,我们不需要下判断。它给我们提供了超过我们以往教科书上对抗战的认识,包括讲故事的方式。比如在其中一集里,八路军被鬼子包围到群众中间,让群众指认。我们在以往的抗战片子中看到的,都是群众保护八路军,而这里是群众把八路军指认出来,因为不指认所有人都要受害。上纲上线的人可能会说,这是在诬蔑根据地的老百姓。这是很小很小的个例。其实,个体叙述就是这样千奇百怪。 中国青年报:有很多网友问你拍这部纪录片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你的回答是“了解真实”。你觉得自己做到了吗? 崔永元:印在书上的就是真的吗?我们做的也只能是尽可能地接近事实。很多残酷的历史真相被遮蔽掉了,大家永远处在探寻跋涉的过程中,知道得越多就越糊涂。《我的抗战》其实就是一个又一个的细节叠加出来的,我们把判断的权利交给观众。我对采访团队的要求是,采访时,就让当事人讲自己亲身经历的,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不要道听途说,不要加入后来认知经验的综述和评论,要细节要故事。 中国青年报:对于这部真实再现抗战情景的纪录片,很多网友对于它将带来的影响很关注,你希望传达一种怎样的情绪? 崔永元:《我的抗战2》描述战争的血腥和残酷一定比故事片和电视剧更震撼心灵。我非常担心,年少的孩子们有没有毅力看完此片,我们甚至很困惑,要不要把事实真相这样告诉他们?会不会造成他们的困扰?最后我们选择告诉。因为不说不行,那是一段真实的历史。拍这部纪录片,我们是想让大家记住历史,并不是煽动仇恨,也绝不希望简单地激起仇视和对立。我们想让大家知道,战争对人的残害到底有多严重,影响有多久。 中国青年报:抛弃以往抗战题材着重描写领袖、统帅、将军等方式,《我的抗战》为什么选择个人角度口述历史,把镜头对准了战争中那些普通的小人物? 崔永元:也许我们能够记住战场上将军振臂一挥,但是我们记不住冒着枪林弹雨冲上前线的士兵的身影。可是真正的历史,是由所有冲上战场的人组成。 我们以前接受的都是大历史的叙述,“全民抗战”4个字概括了全部。但是做个人口述历史的时候,会发现每一个人的历史都非常鲜活,我愿意用两个字来形容,就是“选择”。有一个场景挺能说明这些问题:在开封火车站,卢沟桥事变之后,很多平津的学生都从北京跑到了这里,是继续跑,还是维持自己的生计先干点什么?正好来了一列火车,往哪开不知道,呼呼呼就上去了。有的火车开到了武汉,这些人很多就加入了国民党的队伍;有的火车开到了郑州,很多人就加入了共产党。你上不同火车,可能你未来的命运就完全不一样了。 我觉得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每一天,就是两个字:选择。到了21世纪,我们尽量少用大叙述,关注每一个人的个人感受,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得有尊严,每一个人都体面,国家一定很体面。 拍纪录片不是为了赚钱 中国青年报:和《我的抗战》相比,《我的抗战2》还推出了动画版,包括你在内的30位明星配音,另外还有网游、图书,看上去是一条挺像样的产业链了。因此,有人质疑这其中有利益、炒作的因素,真是这样吗? 崔永元:这些质疑根本不靠谱儿,在国内做纪录片是赚不到钱的,这就是一次尝试。一个人一辈子也没有多少尝试,更没有多少尝试可以成功,所以要抓住每一次尝试机会。《我的抗战2》是接受了同事们面向市场、商业化的尝试,为的是让沉重的历史看起来更鲜活。要说我心目中的片子是什么样的,就是一个老先生往镜头前一坐,说30分钟,休息10分钟,插点广告,再接着说,一口气说两天,那才叫“口述历史”,但是全世界也没有人这么做片子的。 中国青年报:此前有传言称《我的抗战》投资高达1.3亿元,好像现在中国的纪录片还没有哪部有这样的大手笔? 崔永元:1.3亿元是整个“口述历史”的投资,《我的抗战》只是其中一部分。现在许多商业片喜欢报花账,开口就说斥上亿巨资,为的只不过是吸引更多观众来收回成本。《我的抗战》和商业片不同,它是一部纪录抗战历史中个体喜怒哀乐、命运变迁的纪录片,这是一种宝贵的感情投资,没有哪个投资者在投资之初想过要收回成本。我最近其实也想了解下,到底我们的成本有多少,可实际上成本是没有办法估算的。 中国青年报:听说最困难的时候,你们4个月没发工资,公司都闹“分家”了,当时是什么情况? 崔永元:钱得先用来去国外买资料、采访,这事儿不能等。跟我干“口述历史”,可能每年都有几个月发不出工资,过几个月再补给你。我的团队不是所有人都理解我,甚至很大一部分人都不理解我。那些孩子说,如果咱不做“口述历史”呢?如果咱做电视剧呢?咱做电影呢?哪会发不出工资来啊,只会一年比一年赚得多。所以决定把公司分了,一分为三,各干各的,所有的员工自由选择。做纪录片不是一个赚钱的买卖,它是给民族做一个“口述历史”的记忆,是一个大的慈善工程。 中国青年报:纪录片在国内的市场一直不太乐观,你算公众人物了,在这个问题上有没有被区别对待? 崔永元:2002年刚开始做“口述历史”时,出门吆喝卖片,我觉得这个片子应该比电视剧贵吧,去和电视台谈,人家说纪录片都是500块钱一集,小崔做的呢,就翻两番,1500吧……我一听都蒙了:纪录片在中国这么不受待见。在日本,NHK这样的国家电视台,每天黄金时段里播的都是口述历史纪录片,那种搞对象的节目午夜才播,我们这里反过来了。拍纪录片让我有了点骨气,宁肯贱卖我,也不贱卖自己的片子。 中国青年报:身为央视名嘴,自己做的节目为什么选择在网络上而不是电视上首播? 崔永元:这些年,电视台给弄得功利了,今天采明天就得播,后天就得有收视率。收视率这个水很深,我觉得应该有人去趟一趟。“收视率是万恶之源”是我说的,但崔永元从来都没有做过收视率低的节目,收视率也没有对我们有过妨碍。我只是质疑用收视率来鉴定节目好坏、而且是唯一的标准,这个很可疑。《我的抗战》系列最想吸引的就是年轻人,显然网络是绝大多数年轻人获取信息的渠道。《我的抗战2》在搜狐视频开播一周就突破千万点击率,打破了上一部开播一个月过千万的纪录。 “口述历史”留下和先人对话的机会 中国青年报:“口述历史”已经做了10年,为什么这么多年执著于这件事情? 崔永元:“口述历史”是记录历史的重要方式,早在1948年美国人就开始做口述历史,但中国目前做得很不够,比如我特别想看当年对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等京剧名旦的采访,或者他们的口述记录,想听侯宝林先生讲讲最早的相声是怎么演的、演的都是什么段子、后来又怎么改变……全都没有。 我参观过日本、美国、加拿大的相关机构,我们的“口述历史库”甚至比不过人家的一个大学。我们的GDP赶超了别人,但对历史的敬重、敬仰、尊重、珍爱,却比不过别人,为什么大家不觉着这件事丢人呢?我回来后就呼吁相关部门投资做口述史,但无人响应,只好自己筹钱做了。我们没花国家一分钱,所有的款都是我和我的团队厚着脸皮筹来的。 中国青年报:你认为“口述历史”最大的意义在哪里? 崔永元:于丹“论语心得”为什么火?是因为没有 孔子 的采访。如果《见证·影像志》一天一集孔子的采访,谁还听“论语心得”啊。我们世世代代老听心得,进步速度会非常慢。“口述历史”最大的价值和特点就是真实,之所以做“口述历史”,是为了给后人留下一个千百年以后还能和先人内心对话的机会。 中国青年报:在这10年里,你有没有什么遗憾? 崔永元:很多人都没有采访到,这就是最大的遗憾。差不多天天都能听到这个不在了,那个走了……我们一下子完成不了这么多,有的联系上了、约好了,等了两年还没安排采访。我们的口号是“与时间赛跑”,但拼不过时间。4000位受访者中,平均年龄在85岁以上,2006年我们在云南突击采访了103位抗战老兵,2007年再去寻访时,有一大半人都没了。再比如,大家都知道淞沪会战里的“800壮士”,采访时找到其中三位,才了解到,实际上“800壮士”还不到400人,叫做“800壮士”是为了壮声势,如果我们再晚两年采访,可能就永远没有人能说得清“800壮士”是怎么回事了。 中国青年报:“口述历史”工程现在进展如何? 崔永元:我们正在把这些素材做成数据库,有10万个小时了,但做节目用掉的还不到100个小时。我的想法是希望在三到五年内,做一个全数据系统的中国口述历史博物馆,任何人凭借身份证都可以搜索查看,这听起来像天方夜谭,但现在日本、美国、南非、英国都已经做到了。还原历史的全貌可能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我希望五六十年以后终于有一本被大家公认的书,不管是宏观叙述还是细节描写,大家认为它是真实的,而它在最后写一句“部分资料取自崔永元‘口述历史’”,就行了。 中国青年报:这件事做起来一定非常艰难、非常孤独,你准备一直坚持吗? 崔永元:你随便到我们磁带库里拿出一盘磁带,随便抽出一个采访笔录看看,那里面的悲欢离合、生离死别,根本不是我们这代人能经历的。有人没评上金话筒,就要跳楼了。其实在这些老人面前,我们这些困难真的不值一提。这里所有的人都是九死一生,每天看他们经历的时候,我忽然觉得我这个年龄经历的所有的事都特别淡。
个人分类: 观点碰撞【天下交通】|1189 次阅读|0 个评论
盖提中心的镇馆之宝
热度 10 xinyumri 2011-12-4 10:16
盖提中心的镇馆之宝
上大学时,每逢周末,我喜欢泡在图书馆的社科阅览室里,主要是为了读小说。八十年代是中国文学的繁荣期,除了“诗刊”和“小说月报”这样家喻户晓的期刊,还有许多大型的文学杂志,如“当代”、“十月”、“花城”等,它们很好地充当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食粮。那时要想在第一时间读到这些杂志,必须赶在阅览室开门前就在外面等着。开门后要以最快的速度冲到放杂志的那个书架上,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把杂志抢到手中,然后找个位置坐下来慢慢读。若是去晚了,就只好满阅览室地踅摸,看谁把新到的杂志抢了去,然后拿着一本过刊坐在那人的旁边或对面,一边心不在焉地假装阅读,一边焦急地等着。有时实在无甚可读了,就翻翻美术类的杂志。可是,那些传世的巨作印在印刷质量粗糙的纸张上,豆腐干大小的一块,我怎么也感觉不出好来,只好怨自己悟性太差。 读研究生时,有一年学会的年会在尼斯举行,我第一次踏上神往已久的欧洲大陆。会议结束后,我就北上巴黎投奔我的大学闺密去了。同学带我去了奥赛,我第一次看到了那些曾在美术期刊上看到过无数次的印象派作品,它们以放大了 N 倍的尺寸展示在我的面前,油画那凝重的笔触在画布上呈现出印刷品永远无法传递的立体感与光和影,我当时的感觉只能用震撼两字来形容。 从此以后,逛博物馆成了我的一大爱好。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总会去当地的博物馆看看。只是每次逛美术馆,站在那些巨幅的传世之作面前,深感我的摄影技术根本无力抓住那令人震撼的美感,所以相机基本上是作为实验簿来用了。 李老师特厚道,说我照片拍得不好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相机太差。我的相机其实也不差了,尼康 D5000 ,之所以没敢往更好了买,一是怕糟蹋银子,二是怕升了级以后连借口都没了。 看了李老师拍的那些艺术品,我也斗胆献个丑,把三月份度假时没敢贴的照片贴出来,就算是给红花当绿叶了。 洛杉矶的盖提中心,不收门票,只需付 15 刀的停车费,就可让全家人一饱眼福。您若是让满是商业气的“环球影城”和“迪斯尼乐园”给弄腻歪了,花上一天的时间去盖提转转准不会让您失望。下面仅仅是其收藏中的一粟: 欧罗巴的拐骗 (洛兰) 古希腊神话传说,在地中海东岸有一位非常美丽的公主欧罗巴。天神宙斯很早就有心向她求爱,但一直难以如愿。有一天,欧罗巴带着侍女们来到海滨游玩,宙斯乘机把自己变成一头白色的公牛,将欧罗巴拐骗到克里特岛,他们在这里结婚并生了孩子。(此段转自百度) 局部 散步(雷诺阿) 干草垛(莫奈) 鸢尾(凡高) 悯农(米勒)
个人分类: 音画|10029 次阅读|24 个评论
自然博物馆收藏夹功能上线!
arisaema 2011-11-30 22:23
用户登录之后,在网站的导航栏增加了一个栏目——“我的收藏夹”,地址: http://www.nature-museum.net/User/Favorites.aspx 用户浏览其他人的像册时,像册里在“批量引用”、“批量鉴定”按钮旁增加了“批量收藏”功能,用户鼠标点选或者划线选择照片之后,点击此按钮可以批量收藏。收藏时可以在对话框里输入新收藏夹的名字,然后点击“收藏”按钮完成收藏,或者点击“我的收藏夹”按钮,再点击某个已建立的收藏夹,最后再点击“收藏”按钮完成收藏。 收藏夹也将具有物种名录、物种树、物种鉴定等功能,以及被收藏的照片作者、数量等相关统计,敬请期待!
321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三个精美的昆虫化石-极品标本(5)
热度 3 dkysdc 2011-11-30 08:01
三个精美的昆虫化石-极品标本(5)
以下三个精美的昆虫化石标本摄于2010年末,地质博物馆。
个人分类: 地学科普|5291 次阅读|8 个评论
这博物馆够数学的
热度 4 jiangxun 2011-11-26 08:11
作者:蒋迅 世界上有不少在线数学博物馆,比如,中国科普博览的 数字数学博物馆 ,中国数字科技馆的 数学博物馆 ,还有 台湾数学博物馆 ,日本的 数学博物馆 , Virtual Math Museum ,等等。但是似乎还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建立在地面上的数学博物馆。 Source: 纽约时报 要想建一座以数学为主题的博物馆的人是要有一些魄力的,因为有相当数量的人对数学毫无兴趣,甚至 反感数学 。戈棱·威尼 (Glen Whitney) 就是这样一个有魄力的人。他宣布将在纽约曼哈顿创立一个数学博物馆 ( Museum of Mathematics )。他相信,在他的数学博物馆开馆之后,成千上万的人会涌向这里。“我们希望把数学的活力和美丽展现给观众。”他这样说。 威尼已经收到了2千2百万美元的捐款 威尼对数学的热爱起源于他14岁时的一次数学夏令营 (The Ross Program)。但当时他并不是因为喜欢数学而去参加这个夏令营的,他是想得到离开家后的自由。他没有真的想学数学,因为学校教的数学太容易,太无聊。 没想到,在一次足球赛中他受伤下场了。百般无聊之中,他看起了以前被他忽略了的数学题。他惊讶地发现,这些问题跟学校教的不一样,题目涉及数学的不同分支,但又互相关联。他一下子被数学吸引住了。他说:“我从此爱上了数学。”。 威尼先后在哈佛大学和洛杉矶加州大学获得了数学学士和博士学位。之后他在密西根大学执教三年,然后转到文艺复兴科技公司 (Renaissance Technologies)。这是一家华尔街很牛的对冲基金公司。总裁詹姆斯·西蒙斯也是一位数学家。他的公司里坐满了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博士。用数学模型 捕捉市场机会,由电脑作出交易决策,是这位超级投资者成功的秘诀。在这里,威尼可以将数学应用到实际之中。但是他不满足于此,他心里想着的是另一件事情。 2008年,他离开了这家公司,他要做一件世界所需要的事情,即使不是最最需要的,也是不可缺少的事情。这个事情就是一个数学博物馆。他的脑子里有一个奇 妙的公式。给定变量:专门知识 (E),计算能力 (CP),资本 (C),风险 (R),利他主义 (A),痴迷 (O),漠不关心 (I),有: 威尼找到了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两年前,他和他的团队建立巡回展览 Math Midway ,这是现在筹建的数学博物馆的雏形。后来,他的团队建立了巡回展览,称作“数学在路上”( Math Midway ),这就是数学博物馆的雏形。 但是他的博物馆需要社会的帮助。目前,威尼已经收到了2千2百万美元的捐款,其中有 Google捐的2百万美元。但是这样一个大胆的设想能否成功仍然是一个未知数。在全美国,数学博物馆的数量是零。以前在纽约长岛有一个小小的数学博物 馆,但它早在2006年就倒闭了。当然有不少科技博物馆里有数学方面的内容。而威尼要把恐龙和太阳系都去掉,只留下抽象的数学。这个事实促成了他建立数学 博物馆的决心。 我期待著他们的成功! 下面的两个视频可以让人们感受一下这个未来的博物馆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惊喜 (可能需要翻 墙后才能看到)。 http://youtu.be/qjUbkzfJGp4 http://youtu.be/xJTRkRFbqZc
个人分类: 够数学|9735 次阅读|4 个评论
半日西塘
gongjintao 2011-11-17 16:43
半日西塘
半日西塘 前日,到达期盼已久的西塘,对于这座千年江南水乡古镇,短短半天的游览,如同遇到了一位久远未见的故人,互相倾诉着心怀,迟迟不舍再次分开。 先跟随导游观看了几个景点,其中有酿酒博物馆、瓦当博物馆、西园和王宅。当我看过这些前人用过的普通器物,联想起它们经历的那些生活场景,现在历史早已物是人非时,才又一次理解了中国历史的那份厚重。那尊西北地区收集来的青铜酒壶,让我看到塞外壮士马上狂饮的那份豪放;那片片雕花的砖瓦,则让我忆起那江南纷飞的细雨下,是否有一对男女在瓦沿下卿卿我我地互诉情长。西园和王宅让我想起电影中那秀丽的江南水镇,那屋亭,那门廊,那前厅中摆设的桌椅,记录着那星星点点家族的盛衰兴败,现在却只寥落成了游人驻足的景点了。你我如果生于当时的江南,是否也有机会像王阳明先生那样,博一生功名金榜题名,镇一隅边关攻城略地,创一派儒学名垂青史呢?南方的屋宅很是考究,院子里冷冷的假山石凳,垂柳落杨掩映下的方格小窗,微微凋落的雕梁画栋,古朴的厅间桌椅,木梯发出的轧轧声,房间书画散发的那份雅致之情,置身于中,禁不住惜起那段殷富的江浙古代了。 步行于西塘小巷与河廊,旁边林林总总的小摊,有各色的小吃,有各种稀奇古怪的小东西,激起了我的那份孩子气儿,想品味小摊上每一种美味,想带走那些贴心的小玩意儿,希望永远这样毫不腻烦的闲逛下去。 由于日程的安排,感受西塘夜的时间更短,于是也就觉得愈加难忘了。吃完晚饭,一个人独自走在西塘河的岸边,品味着那份水秀飘零之感。河水荡荡,对岸亮起成串的灯笼,灯光映在河水中,红色的碎地如同醉眠,金色的闪地如同锦缎。河边有很多酒肆,游客们品着那醇香的酒,望着河水中的柔波,猜测着河中的鱼虾大概也一同醉了吧,闹中包裹着静,一切仿佛延绵着这江南小镇的悠远与繁华,很久很久。冷的空气,一缕缕气息穿透了那深秋的夜,与繁闹的酒家相比,有的游人静静驻足于石桥之上,用相机寻找着古镇躲起地那丝灵气。突然偶进一间书写记忆的小店铺,两个年轻女孩儿正伏于桌案记录此刻的心情,店铺的墙上贴着更多游者心境的小纸条,浏览了一些,终于明白为什么西塘让这么多的都市人留恋 ---- 忘却掉平日的繁忙,来此捕捉这稍纵即逝的浪漫与灵趣,寻找这少有的小桥水韵的美妙吧;或独自沉思几日,充实下浮躁的内心,理一理慌乱的思绪,为今后的奋斗增加后续的动力吧! 历史的沧桑,自然的偶成是最能触动人们心灵的了,西塘的包容让我感叹,也让我感激。世间稀美的东西仿佛都躲藏在这里,那南社聚友的西园,那躲于西塘河波上的灯影,那游人置于小店里的思绪,吸引我不想离去。
个人分类: 生活杂事|5483 次阅读|0 个评论
参观新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感受敢为人先的首义精神
WHUSIM2010PHD 2011-11-13 21:26
参观新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感受敢为人先的首义精神 11 月 13 日 上午,图书馆、情报、电商和档案博士组成的调研小组参观了武汉辛亥革命博物新馆,参加此次活动的同学共 12 人,除了图书馆、情报、电商和档案在读博士生外,还有一些未进入正式博士学习的直博生。 新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是武汉市纪念辛亥革命 100 周年的重点建设工程之一,位于武汉阅马场首义广场南端,与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红楼遥相呼应。作为武汉重要的文化地标,该博物馆承担辛亥革命文物存储、辛亥革命历史展览、武汉近现代史研究及学术交流等功能。 来到博物馆,首先便被其鲜明的标志性和肃穆凝重的风格深深吸引,该博物馆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现代手法,从正面看,高台加大屋顶的架构,传承了中国建筑“双坡屋顶”和飞檐翘角的特质 ; 侧面看,三块几何形拼出的“破土而出”意象,颂扬了敢为人先的首义精神。 博物馆内按照 “ 文物展品与场景设计并重 ” 的理念陈列布展,《共和之基——辛亥革命历史陈列》作为其主题陈列内容,分为 “ 晚清中国 ” 、 “ 革命源起 ” 、 “ 武昌首义 ” 、 “ 创建共和 ” 、 “ 辛亥百年 ”5 个部分。除了集中展示了来自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研究院和个人收藏的有关辛亥革命的文献和文物资料以外,还利用场景复原和多媒体等多种展示手段,将百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娓娓道来。其中 3 号展厅实景仿真了武昌首义的“保安街”和“中和门” (今武昌起义门),再现了“武昌古街”,使得参观者们不仅能看到、听到,还能够亲手触摸到历史“遗迹”,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留念, 走过“中和门”,是弧形墙面的环幕影院, 10 分钟的数字电影和下方的大型沙盘生动再现了首义之夜的紧张策动与战火硝烟…… 最后,参观结束,快离开博物馆的时候,博士团的美眉们不忘发扬“严谨”精神,在留言簿上就展厅指示牌上“革命原起”应改为“革命源起”(origin)问题,提出修改意见,O(∩_∩)O哈哈~
5244 次阅读|0 个评论
参观博物馆的感受
热度 2 zhangyunliang 2011-11-6 22:32
最近一段时间周末基本上都是陪孩子度过,每周参观1-2家博物馆,孩子增长了不少见识,对我而言,只要孩子有一些收获就非常欣慰。比如,她知道了远古的动物的名称,接触了不少植物,知道了飞机的螺旋桨,还有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等等。 参观不同的博物馆,感受却不一样,有一些博物馆很多先进的多媒体设备都没有开,如果看,需要一个一个的去找工作人员开,次数多了,无论参观者还是工作人员,估计都很烦。另外有一些博物馆,大门不收票,但是里面一个一个的小场馆都得单独购票,非常的不爽。还有一些博物馆,很大一部分都分给了商业经营,真正可以参观的地方并不多。 博物馆作为进行科学技术、自然、历史、文化普及的重要场所,对于提升国民素质非常重要,作为首都北京的博物馆很大一部分还存在诸多问题,就更不要说全国的水平了,其实我也并不要求博物馆提供午餐,只要该开放的开放,服务到位就行了。 推荐几个个人感觉比较好的,供家长参考。 首都博物馆:可以提前网上预约,可以看很长时间,但还是有一些额外收费的展览。 自然博物馆:可以提前网上预约,恐龙化石不错,但是设备不够先进。 铁道博物馆:酒仙桥那个,收费,但是有一些年票可以免票,东西很多,包括总理专列。 紫檀博物馆:私人博物馆,收费,但是有一些年票可以免票,比较厚道,展品丰富。 世界花卉大观园:在南四环边上,收费,但是有一些年票可以免票,比较厚道,里面可以参观的温室很多,而且不仅仅是热带植物,很多人反映比植物园温室要好,个人有同感。而且有一些花花草草卖,价格还比较公道,小朋友很喜欢。
个人分类: 下一代教育|6067 次阅读|3 个评论
2011国际生物力学会议(ISB)印象
harveyho 2011-11-5 05:01
2011国际生物力学会议(ISB)印象
是两年一届的会议,今年轮到布鲁塞尔。地址在布鲁塞尔大学。 值7月,天气晴好。会议间隙,游各博物馆,画廊,及北部小镇布鲁日,根特。 几张会议照片,是为‘印象’。 招牌: 开幕式上有两个表演,一是柔术表演: 表演者缩进一个箱子里,再放进一条蟒蛇: 第二个表演是手风琴,后来在地铁见到有艺人拉琴索小费,疑为当地吉普赛人的一种民间艺术: 开幕式后欢迎宴会,特别的是又拉风琴之乐师带去场地,边走边演奏,颇有新意: 会议期间的午餐时间。大家走向餐厅: 餐厅外: 1千多人的会,不小。我有一动脉瘤讲座。有一区域可上网,也可做讲座前的排练。的确有用。 布鲁塞尔大学原为一所,后因语言原因一分为二,法语及荷兰语各一大学,会议也是分开两边,一般讲座在法语大学,keynote,及午餐在荷语大学。 图为荷语大学一边的一雕塑:
个人分类: 会议点滴|5061 次阅读|0 个评论
看嘛呢?!说的就是你!
热度 2 陈安博士 2011-10-28 16:01
看嘛呢?!说的就是你!
一,马德里的普拉多博物馆 二,门口第一个艺术品 三,门口第一个艺术品(近一点) 四,门口第一个艺术品(再近一点)
个人分类: 艺论|4019 次阅读|4 个评论
Skagway博物馆掠影(四)
黄安年 2011-10-26 10:00
Skagway博物馆掠影(四)
Skagway 博物馆掠影 ( 四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10 月 25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阿拉斯加边城 Skagway 虽然 人口不足千人,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 , 游高峰期从业人员可以达到近万人,绝大多数是外来季节性人口。 100 年前这里曾有一段辉煌时期, 那是一个淘金和铁路运输的繁忙时期, 24 日 , 我们参观了博物馆把我们带入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年代,并使我们得以了解这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习俗。 照片(一) 26 张 , (二) 26 张 , (三) 26 张 , (四) 28 张是 即时拍摄的。
个人分类: 美国纪行见闻(09-11)|1853 次阅读|0 个评论
Skagway博物馆掠影(三)
热度 1 黄安年 2011-10-26 09:29
Skagway博物馆掠影(三)
Skagway 博物馆掠影 ( 三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10 月 25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阿拉斯加边城 Skagway 虽然 人口不足千人,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 , 游高峰期从业人员可以达到近万人,绝大多数是外来季节性人口。 100 年前这里曾有一段辉煌时期, 那是一个淘金和铁路运输的繁忙时期, 24 日 , 我们参观了博物馆把我们带入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年代,并使我们得以了解这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习俗。 照片(一) 26 张 , (二) 26 张 , (三) 26 张 , (四) 28 张是 即时拍摄的。
个人分类: 美国纪行见闻(09-11)|1251 次阅读|1 个评论
Skagway博物馆掠影(二)
黄安年 2011-10-26 09:17
Skagway博物馆掠影(二)
Skagway 博物馆掠影 ( 二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10 月 25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阿拉斯加边城 Skagway 虽然 人口不足千人,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 , 游高峰期从业人员可以达到近万人,绝大多数是外来季节性人口。 100 年前这里曾有一段辉煌时期, 那是一个淘金和铁路运输的繁忙时期, 24 日 , 我们参观了博物馆把我们带入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年代,并使我们得以了解这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习俗。 照片(一) 26 张 , (二) 26 张 , (三) 26 张 , (四) 28 张是 即时拍摄的。
个人分类: 美国纪行见闻(09-11)|1348 次阅读|0 个评论
Skagway博物馆掠影(一)
黄安年 2011-10-26 09:04
Skagway博物馆掠影(一)
Skagway 博物馆掠影 ( 一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10 月 25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阿拉斯加边城 Skagway 虽然 人口不足千人,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 , 游高峰期从业人员可以达到近万人,绝大多数是外来季节性人口。 100 年前这里曾有一段辉煌时期, 那是一个淘金和铁路运输的繁忙时期, 24 日 , 我们参观了博物馆把我们带入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年代,并使我们得以了解这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习俗。 照片(一) 26 张 , (二) 26 张 , (三) 26 张 , (四) 28 张是 即时拍摄的。
个人分类: 美国纪行见闻(09-11)|155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上谁的力气最大
热度 1 saraca 2011-10-25 10:15
在美丽的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有一个集热带植物和傣族民族文化为一体的民族博物馆。 在博物馆大门的右侧,成列着一系列的木块。其中,有一条长方体的浅色木块,长达2米,宽为20厘米,上书“我是小小大力士”。这个木块质量很轻,一个5岁的小女孩,就可以一手举过头顶。这就是植物界中的冠军,世界上最轻的木材-轻木。相反,旁边的一块棕褐色木块,直径大约为30公分,高不过40厘米的圆木,一个成人想把它双手抱起来却都非常吃力。这也是木材冠军,世界上最重的木材-重木,铁力木。两者相比,一重一轻,宛若两个极端。在科普馆里,这确实很有趣,可以让小孩高兴地来比一比,谁的力气大? 世界上什么东西的力气最大呢?记得上小学时的一篇课文,题为《种子的力量》。开篇就提出这个问题,世界上什么东西的力气最大?答案纷纭,大象?狮子?鲸鱼?作者夏衍给出了一个答案:种子。植物的种子,力量最大。解剖实验中,若要把坚硬的头盖骨分开,有人就用了一些种子,放在头盖骨里,种子萌发后,将头盖骨完整地分开了。除了这个特殊的例子外,作者还举了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见过瓦砾堆中的小草了吗?一棵柔弱的小草,在石块与石块之间的狭缝里,曲曲折折,顽强不屈地钻出来,吸收阳光雨露。根往土里钻,芽往上面挺。 除了种子,什么东西的力气最大呢?我的答案是知识。众所周知,知识就是力量,多么脍炙人口。 不过,也有人说,牛的力气最大。是牛的腿有力?还是斗牛的头有劲?我想说,是牛皮最有力!君不见,有相声说,吹牛聊天者,可以上嘴唇沾天,下嘴片儿接地。 在轻木和重木旁边,梁老师告诉我了一个她小时候父亲常念的童谣:我的力气大无穷,双手举起大灯笼。一拳击向蜘蛛网,一下出个大窟窿。 大家听了,全都哈哈大笑。你笑了吗?
个人分类: 生活浪花|6489 次阅读|3 个评论
我爱收藏 《死海古卷》
xupeiyang 2011-10-24 08:20
今年9月份,在Google的协助下,以色列博物馆终于把《死海古卷》数字化,放到了互联网上,向全世界学者和普通网民开放,此举可谓善莫大焉。   自从《死海古卷》发现以来,有很多学者致力于古卷的翻译工作,其中西奥多·加斯特(Theodore H. Gaster)翻译的The Dead Sea Scriptures已经由王神荫翻译成中文《死海古卷》,并于199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近年来,国际上还出版了两个重要的英译本,分别是MichaelWise等人的《死海古卷新译》和Géza Vermes的《死海古卷全译》。两个版本各有千秋,都在力争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追求语言的优雅。   《死海古卷》的发现和翻译意义重大。虽然没有像《达芬奇密码》所杜撰的那样具有颠覆性,但对于研究早期基督教、对于校订旧约,考证圣经的成书年代,以及希伯来文和闪米特文的发展,有重要价值。古卷除个别段落用亚兰方言、希腊文之外,其余都用希伯来文写成。死海古卷比之前发现的最早的圣经抄本还要早1000年。
个人分类: 珍宝收藏|4296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不胜收的俄罗斯国立特列季亚科夫博物馆
热度 6 Wuyishan 2011-10-8 21:40
普希金像 美不胜收的俄罗斯国立特列季亚科夫美术馆 武夷山 我们这次国际会议的开幕式是借国立特列季亚科夫博物馆的音乐厅举办的。开幕式后我们草草参观了美术馆。 这位紫衣女子是美术馆的英语讲解员,其专业为艺术史与艺术哲学。 这是讲解员重点介绍的作品之一。 这是重点介绍的另一幅作品。 以下一段话(照片之后)是网上找的对该馆的介绍( http://go.byecity.com/guide/14004.html )。讲解员告诉我们,特列奇亚科夫没有儿子,有四个女儿,当时的规矩,女儿没有财产继承权。所以他的全部家产,包括美术藏品,都捐赠给了莫斯科市。 pageCount=1; 俄国收藏家特列嘉科夫于1892年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画廊,后来赠给莫斯科市,1918年改为国立特列嘉柯夫美术馆,成为执行文化与艺术全国性启蒙任务的机构。该馆藏品非常丰富,从11世纪直到现代美术家的作品应有尽有,最著名的有11——15世纪的镶嵌画《符拉基米尔圣母》、《三位一体》;18-19世纪俄罗斯画家布留洛夫、菲多托夫、克拉姆斯柯依、列维坦等的作品;列宾的著名油画《库尔斯克省的祈祷行列》、《意外归来》、《伊凡杀子》和苏里柯夫的著名油画《近卫军临刑的早晨》、《闵希柯夫在贝列佐夫镇》、《女贵族莫洛卓娃》等。 1998年在旧馆的南面开设了新馆,主要用于展示20世纪的美术作品。展品以20世纪10-20年代俄罗斯抽象派的全盛时期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时期的作品为中心。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711 次阅读|11 个评论
镇江博物馆
热度 1 terahertz 2011-10-3 19:42
镇江博物馆
2011年10月3日,参观了镇江博物馆,拍摄了部分照片,由于室内灯光很暗,所以有些照片不是很清晰。 博物馆大门口 工艺品展厅
个人分类: 经典收藏|423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秋季追寻之旅 逛北京三大特色小众 博物馆
dongzg101 2011-9-16 01:56
秋季追寻之旅 逛北京三大特色小众博物馆 2011年09月15日 07:42 来源:凤凰网旅游 0 人参与 0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大钟寺古钟博物馆 大钟寺古钟博物馆是收藏、展览、研究古钟的专题博物馆,原名觉生寺,建于清 雍正 十一年(1733年)。寺内珍藏明代永乐年间铸造的大钟,被誉为中国“钟王”,寺也因此俗称大钟寺。馆内陈列有“大钟寺历史沿革”、“战国编钟”、“古钟简史”、“外国古钟”、“钟王五绝”和“永乐大钟”等,展出藏品共400多件。自1981年以来,每逢新年,大钟寺古钟博物馆都要举行隆重的辞旧迎新撞钟活动。 地址:海淀区北三环西路甲31号 票价:成人10元,本市学生免费 交通:乘300、302、367、718、运通101路大钟寺下车 编辑体验:展品中的精华永乐大钟制作工艺精湛,悬挂技术巧妙,文化内涵丰富。 饮食:鲜兔锅、华堡之家(红民村店)、回到 丽江 云南特色餐厅、花溪米粉、雪中鲜渔村(联想桥店) 购物 :法雅体育名品工厂店 周边景点:国家图书馆、北京海洋馆、北京动物园 1 2 3
1043 次阅读|4 个评论
周二上午动保人士与动物学家讨论狩猎与野生动物保护
jiangjinsong 2011-9-9 23:20
9/13 国家动物博物馆:狩猎与野生动物保护 原文链接: http://www.bjep.org.cn/index4.asp?linkto=27cmenu=1933 图注:马可波罗羊,世界最大野生种羊盘山羊的亚种 , 在海拔 3000m 以上的地方生存 , 深受战利品狩猎者欢迎,目前种群数量不足一万只。中亚国家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被指在批准国际狩猎证中存在腐败行为,威胁该物种的生存。 最近的一个月内, 7 名国际猎人申请来华狩猎的消息受到学者及公众的广泛热议,并最终以代理旅行社撤销申请暂落帷幕,但由此引发的思考并未停止。 有人说,国际狩猎在全球许多国家通行,在中国西部地区开展狩猎,除了用可持续的方式利用野生动物资源并换来一定收益,还能有效缓解因野生动物数量恢复而造成的人兽冲突等现实问题,一举多得。 但也有人说,我国开放国际狩猎 20 多年,并未真正成为行之有效的野生动物保护项目(参见《消逝的荒野 —— 中国西部野生动物保护》,理查德·哈里斯 著);中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艰难而长远,现在谈论开放狩猎,无论国际狩猎还是国内狩猎,都为时过早。 还有人认为,我国野生动物资源开发和利用长期以来缺乏生命伦理观,是野生动物保护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我国实施猎枪收缴 15 年,如今部分野生动物的境况即便得以暂时好转,也应该在考虑资源利用的同时,兼顾生命伦理,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就在网民广泛争议的同时,一组志愿者前往我国第一家国际狩猎场 —— 青海都兰狩猎场展开调查,试图了解更多事实:岩羊和藏原羚的种群恢复真的造成牧民财产损失了吗?开展国际狩猎真的能够提高牧民收入了吗?国际狩猎是缓解人兽冲突的唯一且有效的方法吗?国际狩猎真的促进官方和民间的野生动物保护了吗? 种种答案与狩猎支持方所言并不完全相符,却有消息传来,都兰狩猎场 2008 年已获得国家林业局国内狩猎资质,等待国内高端客户的光临。 国家动物博物馆邀请各方人士举办关于“狩猎与野生动物保护”话题的沙龙活动,旨在增进认识、增强沟通,为中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贡献力量。 【 时间 】 2011 年 9 月 13 日(周二)上午 9:30-12:00 。 【 地点 】中科院动物所 C 座 101 房间(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 中科院奥运村园区或北辰西路 1 号院 5 号) 【嘉宾】(按汉语拼音为序) 郭鹏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 黄乘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研究员;国家动物博物馆 副馆长) 蒋劲松(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 副教授) 刘慧莉(达尔问自然求知社 研究员) 秦肖娜(首都爱护动物协会 会长) 邱仁宗(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研究员;国家人类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伦理委员会 主任委员;卫生部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 委员) 汪松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中国国家委员会 主任委员) 王巍 (北京正安国际旅行社 总经理) 于凤琴(绿叶方舟负责人) 张丹 (中国动物保护记者沙龙联合发起人) 张立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中国动物学会 副秘书长) 张颖溢(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 FFI ) 中国代表;《消逝的荒野——中国西部野生动物保护》译者) 周小波(中国青年动物保护联盟 负责人) 主持人:张劲硕(国家动物博物馆活动策划人) 【注意事项】 由于座位有限,参加者请在 9 月 12 日 17:00 之前,将姓名、单位、参加人数、联系电话、邮箱地址发邮件 至 zhangjs @ ioz.ac.cn 或电话咨询: 010-64807976 。我们将及时回复,以确定报名是否成功。 主办方:国家动物博物馆 协办方:达尔问自然求知社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2352 次阅读|0 个评论
瓷都之旅
热度 1 gyx2650 2011-9-8 19:01
瓷都之旅
20110822-第一天:游岱仙山瀑布 牛气冲天悬崖峭,疑是音叉连九霄。 翩翩仙女轻弹拨,珠帘雾霭缈音绕。 20110823-第二天:参观陶瓷学院、陶瓷博物馆、屈斗宫德化窑遗址、作坊、松峰瓷业、小土楼、廊桥、 德化陶瓷街。 件件瓷器都是宝,道道工序少不了。 青山秀水有灵气,群贤荟萃技艺高。 瓷都之旅 岱仙崖顶银河挂,青山绿野雨林画。 小小县城藏龙虎,两日瓷都收获大。
个人分类: 小诗习作|2615 次阅读|1 个评论
波音公司博物馆的美国总统座机-----空军一号
热度 1 黄安年 2011-9-6 08:59
波音公司博物馆的美国总统座机-----空军一号
波音公司博物馆的美国总统座机 ----- 空军一号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9 月 5 日发布 8 月 28 日 , 我在西雅图美国波音公司的总部,参观了在展览广场展示的 美国总统座机 ----- 空军一号 , 并且登上了机仓 , 参观了内部设施和飞机外景。 展品片段照片 26 张为即时拍摄。
个人分类: 美国纪行见闻(09-11)|4135 次阅读|2 个评论
登上波音公司博物馆的协和号(Concorde)
黄安年 2011-9-6 04:06
登上波音公司博物馆的协和号(Concorde)
登上波音公司博物馆的协和号( Concorde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9 月 5 日发布 8 月 28 日 , 我在西雅图美国波音公司的总部,参观了在展览广场展示的协和号飞机 , 并且登上了机仓 , 参观了内部设施和飞机外景。 展品片段照片 28 张为即时拍摄。 ************************** Concorde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Jump to: navigation , search For other uses, see Concorde (disambiguation) . Concorde Role Supersonic airliner Manufacturer BAC (now BAE Systems ) Sud-Aviation , Aérospatiale (now EADS ) First flight 2 March 1969 Introduction 21 January 1976 Retired 26 November 2003 Status Retired from service Primary users British Airways Air France See Operators below for others Number built 20 (including 6 non-airline aircraft) Program cost 1.3 billion Unit cost 23 million in 1977 (122m in 2008 ) Aérospatiale-BAC Concorde was a turbojet -powered supersonic passenger airliner , a supersonic transport (SST). It was a product of an Anglo-French government treaty, combining the manufacturing efforts of Aérospatiale and the British Aircraft Corporation . First flown in 1969, Concorde entered service in 1976 and continued commercial flights for 27 years. Among other destinations , Concorde flew regular transatlantic flights from London Heathrow (British Airways) and Paris-Charles de Gaulle Airport (Air France) to New York JFK , profitably flying these routes at record speeds, in less than half the time of other airliners. With only 20 aircraft built, their development represented a substantial economic loss, in addition to which Air France and British Airways were subsidised by their governments to buy them. As a result of the type’s only crash on 25 July 2000 and other factors, its retirement flight was on 26 November 2003. Concorde's name reflects the development agreement betwee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France. In the UK, any or all of the type—unusual for an aircraft—are known simply as "Concorde", sans article. The aircraft is regarded by many as an aviation icon and an engineering marvel. Contents · 1 Development o 1.1 Concept o 1.2 Naming o 1.3 Testing · 2 Design o 2.1 General features o 2.2 Movement of centre of pressure o 2.3 Engines o 2.4 Heating issues o 2.5 Structural issues o 2.6 Range o 2.7 Increased radiation exposure o 2.8 Cabin pressurisation o 2.9 Flight characteristics o 2.10 Droop nose o 2.11 Brakes and undercarriage · 3 Operational history o 3.1 Scheduled flights o 3.2 BA buys its Concordes outright o 3.3 Concorde Flight 4590 crash o 3.4 Retirement § 3.4.1 Air France § 3.4.2 British Airways o 3.5 Restoration · 4 Impact o 4.1 Environmental o 4.2 Public perception o 4.3 Records o 4.4 Comparison with other supersonic aircraft o 4.5 Replacements in development · 5 Operators · 6 Specifications · 7 Notable appearances in media · 8 See also · 9 References o 9.1 Notes o 9.2 Citations o 9.3 Bibliography · 10 External links Development Concept Concorde's final flight, G-BOAF from Heathrow to Bristol, on 26 November 2003. The extremely high fineness ratio of the fuselage is evident. Concorde on takeoff Pre-production Concorde 101 on display at the Imperial War Museum Duxford , UK. Concorde G-BOAB in storage at London Heathrow Airport . This aircraft flew for 22,296 hours between its first flight in 1976 and its final flight in 2000. In the late 1950s, the United Kingdom, France, United States, and Soviet Union were considering developing supersonic transport. The British Bristol Aeroplane Company and the French Sud Aviation were both working on designs, called the Type 223 and Super-Caravelle , respectively. Both were largely funded by their respective governments. The British design was for a thin-winged delta shape (which owed much to work by Dietrich Küchemann , then at the Royal Aircraft Establishment ) for a transatlantic-ranged aircraft for about 100 people, while the French were intending to build a medium-range aircraft. The designs were both ready to start prototype construction in the early 1960s, but the cost was so great that the British government made it a requirement that British Aircraft Corporation (which had been formed in 1960 as a consolidation of British aircraft companies, including the Bristol Aeroplane Company) look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pproaches were made to a number of countries, but only France showed real interest. The development project was negotiated as an international treaty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rather than a commercial agreement between companies and included a clause, originally asked for by the UK, imposing heavy penalties for cancellation. A draft treaty was signed on 28 November 1962. By this time, both companies had been merged into new ones; thus, the Concorde project was between the British Aircraft Corporation and Aérospatiale. At first the new consortium intended to produce one long range and one short range version. However, prospective customers showed no interest in the short-range version and it was dropped. The consortium secured orders (i.e., non-binding options) for over 100 of the long-range version from the major airlines of the day: Pan Am , BOAC and Air France were the launch customers, with six Concordes each. Other airlines in the order book included Panair do Brasil , Continental Airlines , Japan Airlines , Lufthansa , American Airlines , United Airlines , Air India , Air Canada , Braniff , Singapore Airlines , Iran Air , Olympic Airways , Qantas , CAAC , Middle East Airlines and TWA . Design work was supported by a research programme that investiga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w ratio delta wing. The supersonic BAC 211 tested the high speed range while the Handley Page HP.115 served for low speeds. Naming Reflecting the treaty between the British and French governments which led to Concorde's construction, the name Concorde is from the French word concorde ( IPA: ), which has an English equivalent, concord ( IPA: /ˈkɒŋkɔrd/ ). Both words mean agreement , harmony or union . The aircraft was initially referred to in the UK as Concorde , with the French spelling, but was officially changed to Concord by Harold Macmillan in response to a perceived slight by Charles de Gaulle . In 1967, at the French roll-out in Toulouse the British Government Minister for Technology , Tony Benn announced that he would change the spelling back to Concorde . This created a nationalist uproar that died down when Benn stated that the suffixed ‹e› represented "Excellence, England, Europe and Entente (Cordiale) ." In his memoirs, he recounts a tale of a letter from an irate Scotsman claiming: " ou talk about 'E' for England, but part of it is made in Scotland." Given Scotland’s contribution of providing the nose cone for the aircraft, Benn replied, " t was also 'E' for ' cosse ' (the French name for Scotland) — and I might have added 'e' for extravagance and 'e' for escalation as well!" Concorde also acquired an unusual nomenclature for an aircraft. In common usage in the United Kingdom, the type is known as Concorde without an article , rather than the Concorde or a Concorde . Testing Construction of two prototypes began in February 1965: 001, built by Aerospatiale at Toulouse, and 002, by BAC at Filton , Bristol . Concorde 001 made its first test flight from Toulouse on 2 March 1969, piloted by André Turcat , and first went supersonic on 1 October. The first UK-built Concorde flew from Filton to RAF Fairford on 9 April 1969, piloted by Brian Trubshaw . Both prototypes were presented to the public for the first time on 7–8 June 1969 at the Paris Airshow. As the flight programme progressed, 001 embarked on a sales and demonstration tour on 4 September 1971, which was also the first transatlantic crossing of Concorde. Concorde 002 followed suit on 2 June 1972 with a tour of the Middle and Far East. Concorde 002 made the first visit to the United States in 1973, landing at the new Dallas/Fort Worth Regional Airport to mark that airport’s opening. These trips led to orders for over 70 aircraft, but a combination of factors led to order cancellations: the 1973 oil crisis , financial difficulties of airlines, a spectacular Paris Le Bourget air show crash of the competing Soviet Tupolev Tu-144 , and environmental concerns such as the sonic boom , takeoff -noise and pollution. By 1976 four nations remained as prospective buyers: Britain, France, China, and Iran. In the end only Air France and British Airways (the successor to BOAC) took up their orders, with the two governments taking a cut of any profits made. In the case of BA, 80% of the profit was kept by the government until 1984, while the cost of buying the aircraft was covered by a state loan. The United States cancelled the Boeing 2707 , its supersonic transport programme, in 1971. Industry observers in France and the United Kingdom suggested that part of the American opposition to Concorde on grounds of noise pollution was orchestrated, or at least encouraged, by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 out of spite at not being able to propose a viable competitor, despite President John F. Kennedy 's impassioned 1963 statement of commitment. Other countries, such as India and Malaysia, ruled out Concorde supersonic overflights stating noise concerns. Demonstration and test flights were flown from 1974 onwards. The testing of Concorde set records that have not been surpassed; the prototype, pre-production and first production aircraft undertook 5,335 flight hours; 2,000 test hours were at supersonic speeds. During one such test flight, on 7 November 1974, 001 performed the fastest civil flight across the North Atlantic, setting a record that still stands. Unit costs were 23 million (US$46 million, EUR 50 million) in 1977, and development costs were six times the projected amount. Design General features Concorde cockpit layout Fuel pitch trim Concorde is an ogival (also "ogee") delta-winged aircraft with four Olympus engines based on those employed in the RAF's Avro Vulcan strategic bomber . Concorde was the first airliner to have an (in this case, analogue) fly-by-wire flight-control system; the avionics of Concorde were unique because it was the first commercial aircraft to employ hybrid circuits . The principal designer for the project was Pierre Satre, with Sir Archibald Russell as his deputy. Concorde pioneered the following technologies: For high speed and optimisation of flight: · Double delta ( ogee /ogival) shaped wings · Variable engine air intake system controlled by digital computers · Supercruise capability · Thrust-by-wire engines, predecessor of today’s FADEC -controlled engines · Droop-nose section for better landing visibility For weight-saving and enhanced performance: · Mach 2.04 (~2,170 kilometres per hour / 1,350 mph) cruising speed for optimum fuel consumption (supersonic drag minimum although turbojet engines are more efficient at higher speed ) · Mainly aluminium construction for low weight and conventional manufacture (higher speeds would have ruled out aluminium) · Full-regime autopilot and autothrottle allowing "hands off" control of the aircraft from climbout to landing · Fully electrically controlled analogue fly-by-wire flight controls systems · High-pressure hydraulic system of 28 MPa (4,000 lbf/in²) for lighter hydraulic components · Complex Air Data Computer (ADC) for the automated monitoring and transmission of aerodynamic measurements (total pressure, static pressure, angle of attack, side-slip). · Fully electrically controlled analogue brake-by-wire system · Pitch trim by shifting fuel around the fuselage for centre-of-gravity control · Parts made using " sculpture milling ", reducing the part count while saving weight and adding strength. · Lack of an auxiliary power unit , as Concorde would only visit large airports where ground air start carts are available. Movement of centre of pressure G-AXDN, Duxford, close up of pre-production engine nozzles. The nozzle/thrust reverser design was altered for production. When any aircraft passes the critical mach of that particular airframe, the centre of pressure shifts rearwards. This causes a pitch down force on the aircraft if the centre of mass remains where it was. The engineers designed the wings in a specific manner to reduce this shift, but there was still a shift of about 2 metres. This could have been countered by the use of trim controls , but at such high speeds this would have caused a dramatic increase in the drag on the aircraft. Instead, the distribution of fuel along the aircraft was shifted during acceleration and deceleration to move the centre of mass, effectively acting as an auxiliary trim control. Engines Main article: Rolls-Royce/Snecma Olympus 593 Concorde needed to fly long distances to be economically viable; this required high efficiency. Turbofan engines were rejected due to their larger cross-section producing excessive drag. Turbojets were found to be the best choice of engines. The engine used was the twin spool Rolls-Royce/Snecma Olympus 593 , a development of the Bristol engine first used for the Avro Vulcan bomber, and developed into an afterburning supersonic variant for the BAC TSR-2 strike bomber. Concorde's intake system schematics Concorde's intake system The intake design for Concorde’s engines was critical. Conventional jet engines can take in air at only around Mach 0.5; therefore the air has to be slowed from the Mach 2.0 airspeed that enters the engine intake. In particular, Concorde needed to control the shock waves that this reduction in speed generates to avoid damage to the engines. This was done by a pair of intake ramps and an auxiliary spill door, whose position was moved during flight to slow the air dow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ntake system is such that, during supersonic flight, 63% of the aircraft's thrust is attributed to the intakes whilst the exhaust nozzles generate 29% and the engines just 8% of the thrust. Engine failure causes problems on conventional subsonic aircraft; not only does the aircraft lose thrust on that side but the engine creates drag, causing the aircraft to yaw and bank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failed engine. If this had happened to Concorde at supersonic speeds, it could theoretically cause a catastrophic failure of the airframe. However, during an engine failure, air intake needs are virtually zero, so in Concorde, the immediate effects of the engine failure were countered by the opening of the auxiliary spill door and the full extension of the ramps, which deflected the air downwards past the engine, gaining lift and streamlining the engine, minimising the drag effects of the failed engine. Although computer simulations predicted considerable difficulties, in practice Concorde was able to shut down both engines on the same side of the aircraft at Mach 2 without any of the predicted control problems. Concorde pilots were routinely trained in simulators to deal with a double engine failure. The aircraft used reheat ( afterburners ) at takeoff and to pass through the transonic regime (i.e., "go supersonic") between Mach 0.95 and Mach 1.7, and were switched off at all other times. Due to jet engines being highly inefficient at low speeds , Concorde burned two tonnes of fuel (almost 2% of the maximum fuel load) taxiing to the runway. To conserve fuel only the two outer engines were run after landing for taxiing. Heating issues Besides engines, the hottest part of the structure of any supersonic aircraft is the nose . The engineers wanted to use duralumin , an aluminium alloy, throughout the aircraft due to its familiarity, cost and ease of construction. The highest temperature that aluminium could sustain over the life of the aircraft was 260 °F (127 °C), which limited the top speed to Mach 2.02. Concorde went through two cycles of heating and cooling during a flight, first cooling down as it gained altitude, then heating up after going supersonic. The reverse happened when descending and slowing down. This had to be factored into the metallurgical modelling. A test rig was built that repeatedly heated up a full-size section of the wing, and then cooled it, and periodically samples of metal were taken for testing. Owing to the heat generated by compression of air as Concorde travelled supersonically, the fuselage would extend by as much as 300 mm (almost 1 ft), the most obvious manifestation of this being a gap that opened up on the flight deck between the flight engineer 's console and the bulkhead. On all Concordes that had a supersonic retirement flight, the flight engineers placed their hats in this gap before it cooled, where the hats remain to this day. To keep the cabin cool, Concorde used the fuel as a heat sink for the heat from the air conditioning, the same method also cooled the hydraulics. During supersonic flight the surfaces forward from the cockpit became heated, a visor was used to deflect much of this heat from directly reaching the cockpit. Concorde had livery restrictions; the majority of the surface had to be covered with a highly reflective white paint to avoid overheating the aluminium structure due to heating effects from supersonic flight at Mach 2. In 1996, Air France briefly painted F-BTSD in a predominantly blue livery (with the exception of the wings) in a promotional deal with Pepsi . In this paint scheme, Air France were advised to remain at Mach 2 for no more than 20 minutes at a time, but there was no restriction at speeds under Mach 1.7. F-BTSD was used because it was not scheduled for any long flights that required extended Mach 2 operations. Structural issues Due to the high speeds at which Concorde travelled, large forces were applied to the aircraft's structure during banks and turns. This caused twisting and the distortion of the aircraft’s structure. In addition there were concerns over maintaining precise control at supersonic speeds; both of these issues were resolved by active ratio changes between the inboard and outboard elevons , varying at differing speeds including supersonic. Only the innermost elevons, which are attached to the stiffest area of the wings, were active at high speed. Additionally, the narrow fuselage meant that the aircraft flexed. This was visible from the rear passengers’ viewpoints. Range In order to travel between London and New York, or Washington, non-stop, Concorde was developed to have the greatest supersonic range of any aircraft. This was achieved by a combination of engines which were highly efficient at supersonic speeds (The world's most energy-efficient jet engine ), a slender fuselage with high fineness ratio , and a complex wing shape delivering a high lift to drag ratio . This also required carrying only a modest payload and a high fuel capacity, and the aircraft was trimmed with precision to avoid unnecessary drag. Nevertheless, soon after Concorde began flying, a Concorde "B" model was designed with slightly larger fuel capacity and slightly larger wings with leading edge slats to improve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at all speeds. It featured more powerful engines with sound deadening and without the fuel-hungry and noisy reheat. It was speculated that it was reasonably possible to create an engine with up to 25% gain in efficiency over the Rolls-Royce/Snecma Olympus 593. This would have given 500 mi (805 km) additional range and a greater payload, making new commercial routes possible. This was cancelled due in part to poor sales of Concorde, but also to the rising cost of aviation fuel in the 1970s. Increased radiation exposure Concorde fuselage The high altitude at which Concorde cruised meant passengers received almost twice the flux of extraterrestrial ionising radiation as those travelling on a conventional long-haul flight. Upon Concorde's introduction, it was speculated that this exposure during supersonic travels would increase the likelihood of skin cancer. However, due to the proportionally reduced flight time, the overall equivalent dose would normally be less than a conventional flight over the same distance. Unusual solar activity might lead to an increase in incident radiation. To prevent incidents of excessive radiation exposure the flight deck had a radiometer and an instrument to measure the rate of decrease of radiation. If the radiation level became too high, Concorde would descend below 47,000 feet (14,000 m). Cabin pressurisation British Airways Concorde interior. The narrow fuselage permitted only 4 seats across the aircraft with limited headroom and locker space. Airliner cabins were usually maintained at a pressure equivalent to 6,000–8,000 feet (1,800–2,400 m) elevation. Concorde’s pressurisation was set to an altitude at the lower end of this range, 6,000 feet (1,800 m). Concorde’s maximum cruising altitude was 60,000 feet (18,000 m); subsonic airliners typically cruise below 40,000 feet (12,000 m). Above 50,000 feet (15,000 m), the lack of air pressure would give a " time of useful consciousness " in even a conditioned athlete of no more than 10–15 seconds. A sudden reduction in cabin pressure is hazardous to all passengers and crew. At Concorde’s altitude, the air density is very low; a breach of cabin integrity would result in a loss of pressure severe enough so that the plastic emergency oxygen masks installed on other passenger jets would not be effective, and passengers would quickly suffer from hypoxia despite quickly donning them. Concorde was equipped with smaller windows to reduce the rate of loss in the event of a breach, a reserve air supply system to augment cabin air pressure, and a rapid descent procedure to bring the aircraft to a safe altitude. The FAA enforces minimum emergency descent rates for aircraft and made note of Concorde’s higher operating altitude, concluding that the best response to a loss of pressure would be a rapid descent. The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would have delivered pressurised oxygen directly to the pilots through masks. Flight characteristics Concorde performing a low-level flypast at an air show While commercial jets take eight hours to fly from New York to Paris, the average supersonic flight time on the transatlantic routes was just under 3.5 hours. Concorde had a maximum cruise altitude of 18,300 metres (60,039 ft) and an average cruise speed of Mach 2.02, about 1155 knots (2140 km/h or 1334 mph), more than twice the speed of conventional aircraft. With no other civil traffic operating at its cruising altitude of about 56,000 ft (17,000 m), dedicated oceanic airways or "tracks" were used by Concorde to cross the Atlantic. Due to the nature of high altitude winds, these SST tracks were fixed in terms of their co-ordinates, unlike the North Atlantic Tracks at lower altitudes whose co-ordinates alter daily according to forecast weather patterns. Concorde would also be cleared in a 15,000-foot (4,600 m) block, allowing for a slow climb from 45,000 to 60,000 ft (18,000 m) during the oceanic crossing as the fuel load gradually decreased. In regular service, Concorde employed an efficient cruise-climb flight profile following take-off. The delta-shaped wings forced Concorde to attain a higher angle of attack at low speeds than conventional aircraft, but it allowed the formation of large low pressure vortices over the entire upper wing surface, maintaining lift. The normal landing speed was 170 miles per hour (274 km/h). Because of this high angle, during a landing approach Concorde was on the "back side" of the drag force curve, where raising the nose would increase the sink rate, the aircraft was thus largely flown on the throttle and was fitted with an autothrottle to reduce the pilot's workload. Droop nose Concorde’s drooping nose enabled the aircraft to switch between being streamlined to reduce drag and achieve optimum aerodynamic efficiency, and not obstructing the pilot's view during taxi, takeoff, and landing operations. Due to the high angle of attack the long pointed nose obstructed the view and necessitated the capability to droop. The droop nose was accompanied by a moving visor that retracted into the nose prior to being lowered. When the nose was raised to horizontal, the visor would raise in front of the cockpit windscreen for aerodynamic streamlining. Concorde with droop nose in fully down position during rollout after landing A controller in the cockpit allowed the visor to be retracted and the nose to be lowered to 5° below the standard horizontal position for taxiing and takeoff. Following takeoff and after clearing the airport, the nose and visor were raised. Shortly before landing, the visor was again retracted and the nose lowered to 12.5° below horizontal for maximum visibility. Upon landing the nose was raised to the five-degree position to avoid the possibility of damage. On rare occasions, the aircraft could take off with the nose fully down. A final position had the visor retracted into the nose but the nose in the standard horizontal position. This setup was used for cleaning the windscreen and for short subsonic flights. The two prototype Concordes had two fixed "glass holes" on their retractable visors. The 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objected to the restrictive visibility and demanded a design change before it would permit Concorde to serve US airports, which led to the redesigned visor used on the production and the four pre-production aircraft (101, 102, 201, and 202). The nose window and visor glass needed to endure temperatures in excess of 100°C at supersonic flight were developed by Triplex . Brakes and undercarriage Concorde tyres and brakes Tail bumper of Concorde G-BOAG at the Museum of Flight in Seattle Because of the way Concorde's delta-wing generated lift, the undercarriage had to be unusually strong. At rotation , Concorde would rise to a high angle of attack, about 18 degrees. Prior to rotation the wing generated almost no lift, unlike typical aircraft wings. Combined with the high airspeed at rotation (199 KIAS ), this increased the stresses on the rear undercarriage in way that was initially unexpected during the development and required a major redesign. Due to the high alpha needed at rotation, a small set of wheels were added aft to prevent tailstrikes. The rear main undercarriage units swing towards each other to be stowed but due to their great height also need to retract telescopically before swinging in order to clear each other when stowed. Additionally, due to the high average takeoff speed of 250 miles per hour (400 km/h), Concorde needed upgraded brakes. Like most airliners, Concorde has anti-skid braking – a system which prevents the tyres from losing traction when the brakes are applied for greater control during roll-out. The brakes, developed by Dunlop , were the first carbon-based brakes used on an airliner. They could bring Concorde to a stop from an aborted takeoff within one mile (1600 m) when weighing up to 185 tons (188 tonnes ) and travelling at 190 miles per hour (310 km/h). This braking manoeuvre brought the brakes to temperatures of 300–500 °C, requiring several hours for cooling. Operational history See also: Concorde aircraft histories Scheduled flights Scheduled flights began on 21 January 1976 on the London–Bahrain and Paris– Rio (via Dakar ) routes, with BA flights using the " Speedbird Concorde " callsign to notify air traffic control of the aircraft’s unique abilities and restrictions, but the French using their normal callsigns. The Paris- Caracas route (via Azores ) began on 10 April of the same year. The US Congress had just banned Concorde landings in the US, mainly due to citizen protest over sonic booms , preventing launch on the coveted transatlantic routes. However, the US Secretary of Transportation , William Coleman , gave permission for Concorde service to Washington Dulles International Airport , and Air France and British Airways simultaneously began service to Dulles on 24 May 1976. Air France Concorde in 1977 When the US ban on JFK Concorde operations was lifted in February 1977, New York banned Concorde locally. The ban came to an end on 17 October 1977 when the Supreme Court of the United States declined to overturn a lower court’s ruling rejecting efforts by the Port Authority and a grass-roots campaign led by Carol Berman to continue the ban. In spite of complaints about noise, the noise report noted that Air Force One , at the time a Boeing VC-137 , was louder than Concorde at subsonic speeds and during takeoff and landing. Scheduled service from Paris and London to New York’s John F. Kennedy Airport began on 22 November 1977. In 1977, British Airways and Singapore Airlines shared a Concorde for flights between London and Singapore International Airport via Bahrain. The aircraft, BA’s Concorde G-BOAD, was painted in Singapore Airlines livery on the port side and British Airways livery on the starboard side. The service was discontinued after three return flights because of noise complaints from the Malaysian government; it could only be reinstated on a new route bypassing Malaysian airspace in 1979. A dispute with India prevented Concorde from reaching supersonic speeds in Indian airspace, so the route was eventually declared not viable and discontinued in 1980. British Airways Concorde making a low pass at Farnborough Airshow , 1978 During the Mexican oil boom , Air France flew Concorde twice weekly to Mexico City’s Benito Juárez International Airport via Washington, DC, or New York City, from September 1978 to November 1982. The worldwide economic crisis during that period resulted in this route’s cancellation; the last flights were almost empty. The routing between Washington or New York and Mexico City included a deceleration, from Mach 2.02 to Mach 0.95, to cross Florida subsonically and avoid creating a sonic boom over the state; Concorde then re-accelerated back to high speed while crossing the Gulf of Mexico. On 1 April 1989, on an around-the-world luxury tour charter, British Airways implemented changes to this routing that allowed G-BOAF to maintain Mach 2.02 by passing around Florida to the east and south. Periodically Concorde visited the region on similar chartered flights to Mexico City and Acapulco. From 1978 to 1980, Braniff International Airways leased 10 Concordes, five each from Air France and British Airways. These were used on subsonic flights between Dallas-Fort Worth and Washington Dulles International Airport , flown by Braniff flight crews. Air France and British Airways crews then took over for the continuing supersonic flights to London and Paris. The aircraft were registered in both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ir home countries; the European registration was covered while being operated by Braniff, retaining full AF/BA liveries. The flights were not profitable and typically less than 50% booked, forcing Braniff to end its tenure as the only US Concorde operator in May 1980. BA buys its Concordes outright By around 1981 in the UK, the future for Concorde looked bleak. The British government had lost money operating Concorde every year, and moves were afoot to cancel the service entirely. A cost projection came back with greatly reduced metallurgical testing costs because the test rig for the wings had built up enough data to last for 30 years and could be shut down. Despite this, the government was not keen to continue. In late 1983, the managing director of BA, Sir John King , convinced the government to sell the aircraft outright to (the then state owned, later privatised) BA for 16.5 million plus the first year’s profits. An Air France Concorde at John F. Kennedy International Airport in 1987 Sir John King realised that he had a premier product that was underpriced, and after carrying out a market survey, British Airways discovered that customers thought Concorde was more expensive than it actually was (because most customers' companies paid for flights). Ticket prices were progressively raised to match these perceptions. It is reported that British Airways then ran Concorde at a profit, unlike their French counterpart. British Airways's profits have been reported to be up to 50 million in the most profitable years, with a total revenue of 1.75 billion, before costs of 1 billion. Between 1984 and 1991, British Airways flew a thrice-weekly Concorde service between London and Miami, stopping at Washington’s Dulles International Airport. Until 2003, Air France and British Airways continued to operate the New York services daily. Concorde routinely flew to Grantley Adams International Airport , Barbados , during the winter holiday season. Air France also used Concorde on flights to Denpasar , Indonesia, from early 1988 into the 1990s, when the route to Denpasar was terminated and replaced by conventional services to Jakarta . The Jakarta route was considered for service by Concorde, but Jakarta's airport did 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aircraft. Prior to the Air France Paris crash, several UK and French tour operators operated charter flights to European destinations on a regular basis; the charter business was viewed as lucrative by British Airways and Air France. Concorde Flight 4590 crash Main article: Air France Flight 4590 On 25 July 2000, Air France Flight 4590, registration F-BTSC, crashed in Gonesse , France, killing all 100 passengers and nine crew members on board the flight, and four people on the ground. It was the only fatal incident involving Concorde. According to the official investigation conducted by the French accident investigation bureau (BEA), the crash was caused by a titanium strip that fell from a Continental Airlines DC-10 that had taken off minutes earlier. This metal fragment punctured a tyre on the Concorde's left main wheel bogie during takeoff. The tyre exploded, a piece of rubber hit the fuel tank, and while the fuel tank was not punctured, the impact caused a shock-wave which caused one of the fuel valves in the wing to burst open. This caused a major fuel leak from the tank, which then ignited due to sparking electrical landing gear wiring severed by another piece of the same tyre. The crew shut down engine number 2 in response to a fire warning, and with engine number 1 surging and producing little power, the aircraft was unable to gain height or speed. The aircraft entered a rapid pitch-up then a violent descent, rolling left and crashing tail-low into the Hotelissimo Hotel in Gonesse. On 6 December 2010, Continental Airlines and John Taylor, one of their mechanics, were found guilty of involuntary manslaughter. Prior to the accident, Concorde had been arguably the safest operational passenger airliner in the world in terms of passenger deaths-per-kilometres travelled with zero, but with a history of tyre explosions 60 times higher than subsonic jets. Safety improvements were made in the wake of the crash, including more secure electrical controls, Kevlar lining to the fuel tanks and specially developed burst-resistant tyres. The first flight after the modifications departed from London Heathrow on 17 July 2001, piloted by BA Chief Concorde Pilot Mike Bannister . During the 3-hour 20-minute flight over the mid-Atlantic towards Iceland, Bannister attained Mach 2.02 and 60,000 ft (18,000 m) before returning to RAF Brize Norton . The test flight, intended to resemble the London–New York route, was declared a success and was watched on live TV, and by crowds on the ground at both locations. The first flight with passengers after the accident took place on 11 September 2001, which landed shortly before the World Trade Center attack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is was not a revenue flight, as all the passengers were BA employees. Normal commercial operations resumed on 7 November 2001 by BA and AF (aircraft G-BOAE and F-BTSD), with service to New York JFK , where passengers were welcomed by the mayor Rudy Giuliani . Retirement Concorde G-BOAD on a barge beneath the Verrazano Narrows Bridge in New York City in November 2003, bound for the Intrepid Sea-Air-Space Museum On 10 April 2003, Air France and British Airways simultaneously announced that they would retire Concorde later that year. They cited low passenger numbers following the 25 July 2000 crash, the slump in air travel following 11 September 2001, and rising maintenance costs. Although Concorde was technologically advanced when introduced in the 1970s, 30 years later its analogue cockpit was dated. There had been little commercial pressure to upgrade Concorde due to a lack of competing aircraft, unlike other airliners of the same era such as the Boeing 747. By its retirement, it was the last aircraft in British Airways' fleet that had a flight engineer ; other aircraft, such as the modernised 747-400 , had eliminated the role. On the same day, Sir Richard Branson offered to buy British Airways’ Concorde fleet at their "original price of 1" for service with Virgin Atlantic Airways . Branson claimed this to be the same token price that British Airways had paid the British Government; however, BA denied this and refused the offer. The aircraft were bought for 26 million each with money lent from the government, who in turn took 80% of the profits. Subsequently BA bought two aircraft for a book value of 1 as part of the 16.5 million buy out in 1983. Branson wrote in The Economist (23 October 2003) that his final offer was "over 5 million" and that he had intended to operate the fleet "for many years to come". Hopes for Concorde remaining in service were thwarted by Airbus's reluctance to continue providing maintenance support. It has been suggested that Concorde was not withdrawn for the reasons usually given but that it became apparent during the grounding of Concorde that the airlines could make more revenue carrying first class passengers subsonically. Rob Lewis suggested that the Air France retirement of its Concorde fleet was the result of a conspiracy between Air France Chairman Jean-Cyril Spinetta and Airbus CEO Noel Forgeard , and stemmed as much from a fear of being found criminally liable under French law for future Concorde accidents as from simple economics. A lack of commitment to Concorde from Director of Engineering Alan MacDonald was cited as having undermined BA’s resolve to continue operating Concorde. Air France Air France made its final commercial Concorde land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New York City from Paris on 30 May 2003. During the following week, on 2 June and 3 June 2003, F-BTSD flew a final round-trip from Paris to New York and back for airline staff and long-time employees in the airline's Concorde operations. Air France's final Concorde flight took place on 27 June 2003 when F-BVFC retired to Toulouse. Air France Concorde at Paris-Charles de Gaulle Airport An auction of Concorde parts and memorabilia for Air France was held at Christie's in Paris on 15 November 2003; 1,300 people attended, and several lots exceeded their predicted values. French Concorde F-BVFC was retired to Toulouse and kept functional after the end of service, including engine runs, for a short while, in case taxi runs were required in support of the French judicial enquiry into the 2000 crash. The aircraft is now fully retired and no longer functional. French Concorde F-BTSD has been retired to the " Musée de l'Air et de l'Espace " at Le Bourget (near Paris) and, unlike the other museum Concordes, a few of the systems are being kept functional, so that, for instance, the famous "droop nose" can still be lowered and raised. This led to rumours that they could be prepared for future flights for special occasions. French Concorde F-BVFB currently rests at the Auto Technik Museum Sinsheim at Sinsheim , Germany, after its last flight from Paris to Baden-Baden, followed by a spectacular transport to Sinsheim via barge and road. The museum also has a Tu-144 on display – this is the only place where both supersonic airliners can be seen together. British Airways British Airways Concorde in the initial BA livery at Heathrow Airport British Airways conducted a North American farewell tour in October 2003. G-BOAG visited Toronto Pearson International Airport on 1 October, after which it flew to New York’s John F. Kennedy International Airport . G-BOAD visited Boston ’s Logan International Airport on 8 October, and G-BOAG visited Washington Dulles International Airport on 14 October. Misleading claims were made that G-BOAD’s flight to Boston set a record for the fastest transatlantic flight from east to west, making the trip from London Heathrow in 3 hours, 5 minutes, 34 seconds. However the fastest transatlantic flight was from London Heathrow to New York JFK airport on 7 February 1996 which took 2 hours, 52 minutes, 59 seconds from takeoff to touchdown. In a week of farewell flights around the United Kingdom , Concorde visited Birmingham on 20 October, Belfast on 21 October, Manchester on 22 October, Cardiff on 23 October and Edinburgh on 24 October. Each day the aircraft made a return flight out and back into Heathrow to the cities, often overflying them at low altitude. Concorde G-BOAC at the Manchester International Airport Aviation Viewing Park (Now housed indoors) On 22 October , Heathrow ATC arranged for the inbound flight BA9021C, a special from Manchester , and BA002 from New York to land simultaneously on the left and right runways respectively. On the evening of 23 October 2003, the Queen consented to the illumination of Windsor Castle , an honour normally reserved for major state events and visiting dignitaries, as Concorde's last west-bound commercial flight departed London. British Airways retired its Concorde fleet on 24 October. G-BOAG left New York to a fanfare similar to that given for Air France’s F-BTSD, while two more made round trips, G-BOAF over the Bay of Biscay, carrying VIP guests including former Concorde pilots, and G-BOAE to Edinburgh. The three aircraft then circled over London, having received special permission to fly at low altitude, before landing in sequence at Heathrow. The captain of the New York to London flight was Mike Bannister . G-BOAE (212) took its retirement flight on 17 November 2003 from Heathrow to Grantley Adams International Airport on Barbados, where the plane is now on display. Mike Bannister (left) in the cockpit of BA002 All of BA's Concorde fleet have been grounded, drained of hydraulic fluid and their airworthiness certificates withdrawn. Jock Lowe, ex-chief Concorde pilot and manager of the fleet estimated in 2004 that it would cost 10–15 million to make G-BOAF airworthy again. BA maintain ownership and have stated that they will not fly again as Airbus ended support of the aircraft in 2003. On 1 December 2003, Bonhams held an auction of British Airways’ Concorde artefacts, including a nose cone, at Kensington Olympia in London. Proceeds of around 750,000 were raised, with the majority going to charity. In 2007, BA announced that the advertising spot at the entrance to Heathrow Airport where a 40% scale model of Concorde was located would not be retained, the model is now on display at the Brooklands Museum . The last commercial Concorde flight took place on 24 October 2003. On its way to The Museum of Flight the Alpha Golf set a New York City-to-Seattle speed record of 3 hours, 55 minutes, and 12 seconds. The Museum's aircraft, registration code G-BOAG, is referred to as "Alpha Golf." It was first flown in April 1978, and delivered to British Airways in 1980. Equipped with four powerful Rolls-Royce/SNECMA Olympus 593 Mk. 610 turbojet engines, the Alpha Golf logged more than 5,600 takeoffs and over 16,200 flight hours while in service. This aircraft is on loan from British Airways. Restoration Although only used for spares after being retired from test flying and trials work in 1981, Concorde G-BBDG was dismantled and transported by road from Filton then restored from essentially a shell at the Brooklands Museum in Surrey . One of the youngest Concordes (F-BTSD) is on display at Le Bourget Air and Space Museum in Paris. In February 2010, it was announced that the museum and a group of volunteer Air France technicians intend to restore F-BTSD so it can taxi under its own power. On 29 May 2010, it was reported that a group comprising the British Save Concorde Group and the French Olympus 593 had begun work on inspecting the engines of a Concorde at Le Bourget Air and Space Museum, with the intent to restore the plane to be able to fly again in demonstrations and air shows. Flying in the opening ceremony for the 2012 London Olympics is also a goal. Impact Environmental Prior to Concorde’s flight trials, the developments made by the civil aviation industry were largely accepted by governments and their respective electorates. The opposition to Concorde’s noise, particularly on the eastern coast of the United States, forged a new political agenda on both sides of the Atlantic, with scientists and technology experts across a multitude of industries beginning to take the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impact more seriously. Although Concorde led directly to the introduction of a general noise abatement programme for aircraft flying out of John F. Kennedy Airport , many found that Concorde was quieter than expected, partly due to the pilots temporarily throttling back their engines (known as "noise abatement" – spoken by the pilots as the command "Noise" during take off) to reduce noise during overflight of residential areas. Even before the launch of revenue earning services, it had been noted that Concorde was quieter than several aircraft already commonly in service at that time. Concorde fuel efficiency comparison Aircraft Concorde Gulfstream G550 business jet Boeing 747 -400 passenger miles/imperial gallon 17 19 109 passenger miles/US gallon 14 16 91 litres/passenger 100 km 16.6 14.8 3.1 Concorde produced nitrogen oxides in its exhaust, which, despite complicated chemical interactions with other ozone-depleting chemicals, are understood to result in degradation to the ozone layer at the stratospheric altitudes it cruised. It has been pointed out that other, lower-flying, airliners produce ozone during their flights in the troposphere, but vertical transit of gases between the layers is restricted. The small fleet operated meant overall ozone-layer degradation caused by Concorde was negligible. Concorde’s technical leap forward boosted the public’s understanding of conflicts between techn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as well as the awareness of the complex decision analysis processes that surround such conflicts. In France, the use of acoustic fencing alongside TGV tracks might not have been achieved without the 1970s controversy over aircraft noise. In the UK, the CPRE have issued tranquillity maps since 1990. Public perception Parade flight at Queen’s Golden Jubilee HM The Queen and HRH The Duke of Edinburgh disembark Concorde. Concorde was normally perceived as a privilege of the rich, but special circular or one-way (with return by other flight or ship) charter flights were arranged to bring a trip within the means of moderately well-off enthusiasts. It is a symbol of great national pride to many in the UK and France; in France it was thought of as a French aircraft, in the UK as British. The aircraft was usually referred to by the British as simply "Concorde". Whilst in France it was known as "le Concorde" due to "le", the definite article, used in French grammar to introduce the name of a ship or aircraft, and the capital being used to distinguish a proper name from a common noun of the same spelling. In French, the common noun concorde means "agreement, harmony, or peace". Concorde’s pilots and British Airways in official publications often refer to Concorde both in the singular and plural as "she" or "her". As a symbol of national pride, an example from the BA fleet made occasional flypasts at selected Royal events, major air shows and other special occasions, sometimes in formation with the Red Arrows . On the final day of commercial service, public interest was so great that grandstands were erected at Heathrow Airport. Significant numbers of people attended the final landings; the event received widespread media coverage. 37 years after her first test flight, Concorde was announced the winner of the Great British Design Quest organised by the BBC and the Design Museum . A total of 212,000 votes were cast with Concorde beating design icons such as the Mini , mini skirt , Jaguar E-type , Tube map and the Supermarine Spitfire . Records The fastest transatlantic airliner flight was from New York JFK to London Heathrow on 7 February 1996 by British Airways' G-BOAD in 2 hours, 52 minutes, 59 seconds from takeoff to touchdown. Concorde also set other records, including the official FAI "Westbound Around the World" and "Eastbound Around the World" world air speed records. On 12–13 October 1992, in commemoration of the 500th anniversary of Columbus’ first New World landing, Concorde Spirit Tours (USA) chartered Air France Concorde F-BTSD and circumnavigated the world in 32 hours 49 minutes and 3 seconds, from Lisbon, Portugal, including six refuelling stops at Santo Domingo , Acapulco , Honolulu , Guam, Bangkok , and Bahrain . The eastbound record was set by the same Air France Concorde (F-BTSD) under charter to Concorde Spirit Tours in the USA on 15–16 August 1995. This promotional flight circumnavigated the world from New York/ JFK International Airport in 31 hours 27 minutes 49 seconds, including six refuelling stops at Toulouse , Dubai , Bangkok, Andersen AFB in Guam , Honolulu, and Acapulco . By its 30th flight anniversary on 2 March 1999 Concorde had clocked up 920,000 flight hours, with more than 600,000 supersonic, much more than all of the other supersonic aircraft in the Western world combined. The last commercial Concorde flight took place on 24 October 2003. The New York City-to-Seattle speed record of 3 hours, 55 minutes, and 12 seconds was set, on its way to The Museum of Flight. Comparison with other supersonic aircraft Tu-144 as a research aircraft for NASA in 1997 The only other supersonic airliner in direct competition with Concorde was the Soviet Tupolev Tu-144 , which was nicknamed "Concordski" by Western Europeans for its outward similarity to Concorde. It had been alleged that Soviet espionage efforts had resulted in the theft of Concorde blueprints, ostensibly to assist in the design of the Tu-144. As a result of a rushed development programme, the first prototype of the Tu-144 was substantially different from the preproduction machines, but both were cruder and less refined than Concorde. The Tu-144 S had a significantly shorter range than Concorde, due to its low-bypass turbofan engines. The vehicle had poor control at low speeds because of a simpler supersonic wing design; in addition the Tu-144 required parachutes to land while Concorde had sophisticated anti-lock brakes. The Tu-144 had two crashes, one at the 1973 Paris Air Show , and another during a pre-delivery test flight in May 1978. Later production versions had retractable canards for better low-speed control, and a 126-seat research version used turbojet engines that gave them nearly the fuel efficiency and similar range to Concorde. With a top speed of Mach 2.35 it was potentially a more competitive aircraft – but was quickly taken out of service due to severe safety defects. The American designs, the Boeing 2707 and the Lockheed L-2000 were to have been larger, with seating for up to 300 people. Running a few years behind Concorde, the winning Boeing 2707 was redesigned to a cropped delta layout; the extra cost of these changes helped to kill the project. The operation of US military aircraft such as the XB-70 Valkyrie and B-58 Hustler had shown that sonic booms were quite capable of reaching the ground, and the experience from the Oklahoma City sonic boom tests led to the same environmental concerns that hindered the commercial success of Concorde. The American government cancelled the project in 1971, after having spent more than $1 billion. The only other large supersonic aircraft comparable to Concorde are strategic bombers , principally the Russian Tupolev Tu-22 / Tu-22M and Tu-160 and the American B-1B Lancer . Replacements in development The desire for a second-generation supersonic aircraft has remained within some elements of the aviation industry, and several concepts emerged quickly following the retirement of Concorde. In November 2003, EADS —the parent company of Airbus —announced that it was considering working with Japanese companies to develop a larger, faster replacement for Concorde. In October 2005, JAXA , the Japan Aerospace eXploration Agency, undertook aerodynamic testing of a scale model of an airliner designed to carry 300 passengers at Mach 2 (working name NEXST ). If pursued to commercial deployment, it would be expected to be in service around 2020–2025. On 18 June 2011, the Zero Emission High Speed Transport or ZEHST concept aircraft was unveiled by EADS at the Paris Air Show . The ZEHST, a hypersonic aircraft to be capable of 3,000 mph (4,800 km/h), is a result of the collaboration efforts between EADS and Japan. The British company Reaction Engines Limited , with 50% EU money, has been engaged in a research programme called LAPCAT , which examined a design for a hydrogen-fuelled plane carrying 300 passengers called the A2 , potentially capable of flying at Mach 5+ non-stop from Brussels to Sydney in 4.6 hours. The follow-on research effort, LAPCAT II began in 2008 and is to last four years. In May 2008, it was reported that Aerion Corporation had $3 billion of pre-order sales on its Aerion SBJ supersonic business jet. In late 2010, the project continued with a testbed flight of a section of the wing. Supersonic Aerospace International 's Quiet Supersonic Transport was a 12 passenger design from Lockheed Martin that was to cruise at Mach 1.6, and was to have created a sonic boom only 1% as strong as that generated by Concorde. Operators · Air France · British Airways · Braniff International Airways (short term lease) · Singapore Airlines (short term wet lease ) Specifications Concorde G-BOAC Data from Wall Street Journal , Kelly (2005) , concordesst.com , Richard Seamen aircraft museum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 Crew: 3 (2 Pilots and a flight engineer ) · Capacity: 92–120 passengers (128 in high-density layout) · Length: 202 ft 4 in (61.66 m) · Wingspan : 84 ft 0 in (25.6 m) · Height: 40 ft 0 in (12.2 m) · Fuselage internal length: 129 ft 0 in (39.32 m) · Fuselage width: maximum of 9 ft 5 in (2.87 m) external 8 ft 7 in (2.62 m) internal · Fuselage height: maximum of 10 ft 10 in (3.30 m) external 6 ft 5 in (1.96 m) internal) · Wing area: 3,856 ft 2 (358.25 m 2 ) · Empty weight : 173,500 lb (78,700 kg) · Useful load: 245,000 lb (111,130 kg) · Powerplant : 4 × Rolls-Royce/SNECMA Olympus 593 Mk 610 afterburning turbojets o Dry thrust: 32,000 lbf (140 kN) each o Thrust with afterburner : 38,050 lbf (169 kN) each · Maximum fuel load: 210,940 lb (95,680 kg) · Maximum taxiing weight: 412,000 lb (187,000 kg) Performance · Maximum speed : Mach 2.04 (≈1,350 mph, 2,172 km/h) at cruise altitude · Cruise speed : Mach 2.02 (≈1,320 mph, 2,124 km/h) at cruise altitude · Range : 3,900 nmi (4,500 mi, 7,250 km) · Service ceiling : 60,000 ft (18,300 m) · Rate of climb : 5,000 ft/min (25.41 m/s) · lift-to-drag : Low speed– 3.94, Approach– 4.35, 250 kn, 10,000 ft– 9.27, Mach 0.94– 11.47, Mach 2.04– 7.14 · Fuel consumption : 46.85 lb/mi (13.2 kg/km) operating for maximum range · Thrust/weight : 0.373 · Maximum nose tip temperature : 260 °F (127 °C) http://en.wikipedia.org/wiki/Concorde
个人分类: 摄影图片集锦(10-11)|8390 次阅读|0 个评论
马德里走马【十九篇】
热度 1 陈安博士 2011-9-3 02:31
  先撂个目录:   1,笼得住人,笼不住眼神——丽池公园的水晶屋   2,从巴黎的卢森堡公园到马德里的丽池公园   3,堂吉诃德1:那漂泊在马背上的长矛岁月和英雄梦想   4,堂吉诃德2:让村妇爱,让君子恨   5,索菲亚博物馆里的毕加索   6,毕加索:世界在二维平面里转过脸去   7,我爱达利1:陈安幻觉中的达利   8,我爱达利2:时空倒错与尺度伸缩   9,让我们画幅同题油画吧:普拉多博物馆走笔   10,普拉多博物馆的16世纪   11,王宫乎?皇宫乎?   12,零公里漫想   13,无腿先生   14,啜饮半瓶马德里餐馆的“行酒”   15,税,还是不税?   16,行与走,街与路   17,在马德里吃块葱油饼   18,阳光,太阳光的   19,从瑞安到瑞安:马德里归去来
个人分类: 新西游记|2564 次阅读|1 个评论
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热度 1 yanguojin 2011-9-2 19:33
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Natural History Museum 里有很多东西,动物、植物、矿物、人类、地球等。 排队等待的人 博物馆大门 大门的上半部分 大厅中的恐龙化石 大厅中的恐龙化石
6111 次阅读|2 个评论
澳洲行之七:因为这张名片,我们忙里偷闲地参观墨尔本博物馆
dhwang 2011-8-19 14:24
旅途花絮 [科学网 王丹红 报道] 1. 出租汽车代金券 在出发的前两天,澳大利亚驻华使馆的官员让我到使馆领取出差津贴和一张出租汽车代金券,让我在从墨尔本机场到宾馆乘车时使用。 这种代金券的使用有特别要求:必须在每张金券上完整地填写每次行程的起点和终点地名、乘车时间、用数字和文字填写车费金额,在递交给出租汽车司机前签上自己的姓名。 “这样做很麻烦,为什么不可以直接用出租汽车票报帐呢?”出发前已经忙得昏头转向的我不仅问道,张虹说:“这是澳大利亚政府出差指定使用的代金券,它的使用实际上很方便,比如,你到墨尔本机场后,可以直接乘出租车到宾馆,使用这种券,不出找零钱,你会快适应的。” 当我从墨尔本机场乘上出租车时,我首先问司机可否使用这种券,司机立即高兴地说:“完全可以。这样很方便。”这时,我才感到对首次到一个陌生地方的人来说,至少不用担心有没有没本地的货币和零钱的问题,而且,如果车费超过平均水平,出租汽车司机就需要做出自己的解释。 到墨尔本后,我们的领队、澳大利亚外部交国际媒体中心的项目负责人沃克先生又给每个人六张出租汽车代金券,供自由时间旅行时使用。其间,我和来自泰国记者去墨尔本博物馆时用了一次。 真正让我领会到代金券意义的是4月25日回国那天,从悉尼的宾馆乘出租车到机场的经历。宾馆通知我,4月25日是澳大利亚的公共节日――澳新军团日,将成千上万的人将涌上市中心街道举行纪念游行,相关街道将关闭,所以,必须比预计时间提前一个小时出发机场。 当我在清晨7:00乘上出租车时,街道几乎空空荡荡。想到自己还没有细看悉尼城,就问出租车司机,这样开车需要多少到达机场?司机说:“最多20分钟。”我说:“我只要8:00时到达机场就可以,您能带我游览一下悉尼城吗?”司机说:“没问题。” 从我所住的宾馆到机场的平均费用是25澳元,但当天我用了65澳元,签字时司机要我注明“城市游览”,我立即写上。这时,我才真正明白代金券的意义:政府出资、使用者灵活使用、司机对行程全面负责。 我想起在北京采访时,一位研究员抱怨说,因担心安全问题,每次有国外教授来访,总是要请实验室的秘书或学生到机场迎接,成本很高。我想,如果有了这种代金券,问题不就应刃而解了吗? 2. 一声Hello 我是在墨尔本展览和会议中心举行的“墨尔本大使”鸡尾酒会上遇见瑞典斯德哥尔摩的科学新闻编辑凯恩先生的。当时我端着酒杯希望找人聊聊,凯恩迎面走过来,一声Hello,我们就相识了,我告诉他:“我的英文不好,交流有些困难。”他说:“你的英文很棒,比我的中文好多了,我现在只能说一个中文词:‘谢谢’。” 我们开始兴致勃勃地谈论今天做科学新闻记者的问题,离别时,他问我明天是否参加第五届科学记者大会?我说要参加,他说:“我会送您一件礼物。” 第二天,在墨尔本君悦饭店的会议厅,我真的又遇见了凯恩,他立即从书包中取出一本2007年的年历说:“这是我自己制作的年历,一月一张,每张上面是我写的科学文章,旁边的配文漫画是我画的,全是讲历史上的科学故事,你好好读一读。”我问他:“您会画画?”他说:“当然,我经常会给自己编辑的文章配图。”说完,他又从书包里拿出一个素描本说:“这是墨尔本街道的素描,这是库克船长小屋的素描。”我问:“你去了库克船长的小屋吗?离这里远吗?”他说:“步行只需要10分钟,午餐后我可以带你去。” 我十分想参观库克船长的小屋。在读澳大利亚的历史时我知道,英国航海家库克船长是澳大利亚新大陆的发现者。1774年4月29日,库克船长乘坐“奋进”号进行金星观察,从新西兰测量后从澳大利亚东海岸的植物湾(悉尼郊外)登陆,宣布澳大利亚东海岸地区英国王室所有,1785年2月6日,英国政府将库克船长宣布的英国占有地命名为新南威尔士殖民地。1788年1月26日,首任总督率领舰队驶入杰克逊港,船上的780名流放犯和海军及家属约1200人踏上这片大陆,开始白人统治澳大利亚的时代。如今,在墨尔本市中心的菲茨罗伊花园,有一幢从库克船长老家――英国约克郡搬运过来的库克船长父母的住处――库克船长的小屋。 但由于时间安排十分紧张,自己又不熟悉墨尔本,正当不知该如何是好时,凯恩的出现让我觉得遇见了救星。他保证我们能在中午2:30前回到会议室。4月17日中午,我们用了近2个时间的参观了库克船长的小屋和美丽的菲茨罗伊花园。 感谢凯恩,他让我没有错过在墨尔本参观库克船长小屋的机会,而对于习惯用相机记录所见风景的我来说,凯恩是另一道风景,他用笔绘出了心了中的感动,恍如隔世。 3. 一张名片 图片说明:在墨尔本博物馆举行的中国长城展 我也是在4月15日晚的“墨尔本大使”酒会上遇见帕特里克·格林(J Patrick Greene)博士的,他是墨尔本大使俱乐部会员、维多利亚博物馆群首席执行官。因为最近刚在报社做了一期“博物馆聚焦”,我对博物馆的科普功能很有兴趣,就问了他一些问题。 格林说,他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让博物馆的展出生动、形象,吸引观众能重复参观,让小学生也能产生兴趣。我的同伴、来自泰国科学记者Tippawan说:“泰国的博物馆非常陈旧、古板,自己都看不懂,别说让小学生看了。我很想到墨尔本的博物馆看看。” 格林给我们每人一张名片,他说:“国际科学记者大会的会址离墨尔本博物馆很近,如果你们去,出示这张名牌就可以免票,因为这属于博物馆的培训和教育项目之一。” 4月19中午用2个小时的休息时间,我和Tippawan去了墨尔本博物馆。走到博物馆门前,我吃惊地看到了中国长城展的大广告。走进大厅里,我拿着格林的名片对售票处的女士说:“我们是来自中国和泰国的科学记者,格林先生说出示这张名片我们就可以参加免票。”女士看了看名片说:“既然这样,你们就免票吧!”我问:“还可以参观中国的长城展吗?”女士说:“我给你们打个电话,就可以进去了。” 走进博物馆才知道这里是南半球最大的博物馆,博物馆有6大主题,展示澳大利亚社会、土著、民族文化、人类心灵与身体、科学、技术,以及环境等。围绕这个主题设立了森林展区,种植了维多利亚州的80多种100多株植物,有25种动物栖息其中,再现了森林原貌。2层还有澳大利亚的传奇名马法拉第的剥制标本。一层儿童博物馆是五颜六色的马赛克巨大建筑,我想,一定将孩子带到这里来玩。 中国长城展在地下一层的特别展馆展出。在异国他乡看到祖国的展览,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当天墨尔本博物馆的普通门票是8澳元,特别展馆的门票是20澳元,因为乘车时我们用的是外交部给的出租汽车代金券,所以,对我们两人来说,整个行程实际上是免费的。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这张名片,我们忙里偷闲地参观墨尔本博物馆。 4. 他乡遇故知 林赛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 英国BBC记者约翰大磁岛录制大海的声音 英国BBC记者约翰采访船长先生 要告别了,在船上合个影吧! 本次国际科学记者访问团的行程十分紧张,但仍有一天让大家放松。这就是4月22日,在汤斯维尔乘船游览大海。 领队沃里克先生在当天清晨宣布说:“今天租了一艘游轮,到磁岛游览大堡礁。大家好好地放松,不工作。”当我们登上Providence游轮时,才发现这可能是一个家族经营的游轮,三位身着相同制服的工作人员像是一家人。也许是看出了我们疑虑。老板娘林赛爽朗地对我们说:“这是我们的家族企业,船长是我先生,水手是我儿子,我是库克大学新闻系的讲师,今天是周末,所以到船上来帮忙了。” 老板娘是新闻系的讲师?这简直就是他乡遇故知!同时又让我十分好奇。我立即拿出采访本开始采访林赛。她说:“我曾经在《悉尼先驱晨报》做过12年的记者,1999年到澳洲东南方的塔斯马尼亚州的塔斯马尼亚大学创建新闻系,10岁那年,我随家人从苏格兰移民到塔斯马尼亚州,我在那里长大。2年前,因为热爱大海,我们搬到了磁岛。”“我的家是一个组合型的大家庭,我和先生10多年前结婚,他有两个孩子,我有三个孩子,突然间,我就成为5个孩子的母亲。我有一对双胞胎孩子,因为带他们很辛苦,所以我写了一本如何带双胞胎的书,我一共写了7本书。” 她哪里来的那么多精力?同时兼新闻系讲师、5个孩子的母亲和作家于一身?她笑着说:“因为我不睡觉啊。我现在还在攻读博士学位,再过几个月就要毕业了。”我问:“你为什么还在读博士?”她说:“因为没有博士学位就不可以带博士研究生,我还想带博士生。我正在库克大学新闻系创办一个国际新闻硕士项目,你可以来申请。” 林赛让儿子从船舱中拿出她2006年出版的一本书,扉页上写着:“献给我的丈夫-格兰特,他是我灵魂的伴侣,陪伴着我探索大海无尽的可能。” 来自英国BBC电台的记者约翰已经带着耳机访问船长格兰特了,他在给大海的录音。他说:“这里的海水和英国的海水不一样在,英国的海水很冻,海边人也很多,在英国我很少下海,可是这里的海水很温暖,很美,我非常喜欢。” 科学网: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077217112886183476.html
个人分类: 海外见闻|3766 次阅读|0 个评论
欧洲暑期旅行记录(13):参观罗丹美术馆+装饰艺术馆+音乐博物馆
xiegming 2011-8-16 16:45
8月14日 通票是4天,12、13已经过了两天,我们才去了三个。后两天要加紧了,上网一看,很多博物馆星期一要闭馆,14日是周日,15日就是周一,所以今天要挑选了一些周一闭关的去了,于是选了罗丹美术馆+装饰艺术馆+音乐博物馆+凯旋门。 罗丹美术馆很近,不用换车,直接13号线就到。美术馆不大,但是那些著名的雕塑都看到了,确实感到罗丹的雕塑风格和古希腊的明显不一样,动感更强烈,表现力很强。孩子们对里面的花园、草坪和水池更感兴趣,在里面跑了很远。 然后去装饰艺术馆,也是在卢浮宫站下车,最后找到位置一看,就是那个麦当劳对面。里面一层有一个临时展示,是各种老式汽车,很漂亮。她们仨不知怎么就让进去了,我存了包之后,也想进去看,结果被拦了。 等她们出来,我们继续上楼参观。这个艺术馆包括三个分馆:装饰艺术、时尚与织物和广告艺术。吸引孩子的自然是各种玩具。我看到了索尼的爱宝狗也作为展品和其他动物型玩具列在一起,真是科技和艺术不分家,我们用机器狗来做多机器人协作的研究,来踢球,艺术家把它当成艺术品展示。同时我心中不由暗想,啥时候我们的机器鱼也能够被人作为玩具,被博物馆收藏啊。老婆被能够变形的时装震撼,我告诉她网上有这个视频。 从这里出来,自然是在麦当劳补充给养,然后杀奔音乐博物馆。这个在巴黎东北方向,距离有点远。本来上网查,说有儿童互动环节,我也告诉孩子们要带她们去做音乐。结果到了之后发现主要是各种乐器的展示,有各种乐器的演变历史,也有世界各地的各种乐器展示,但是没有找到可以做音乐的地方。 有一个人在里面表演一种很奇快的乐器,一个轴上串了很多碗一样的东西横在身前,有电机带动这些碗旋转,他用音箱放一首曲子,然后双手蘸水,合着乐曲去触摸不同的碗,发出不同的音调应和乐曲。 孩子们很快无聊了,最后终于在地下一层发现有个桌子,放着纸笔,让人随便画画,她们才有事情干。亲亲花了一头花奶牛,美美先是画了一个长有怪脸的气球,后来又加了翅膀,美美还让我写上她的名字。 然后再赶往凯旋门。从地铁站出来就发现人很多,孩子们也累了,于是决定歇会儿,给她们吃点饼干。我让老婆可以先去香榭丽舍大街转转,她转了一圈结果也说累得不行了,于是决定今天就不上凯旋门了。 今天计划去4个景点,结果完成了3个,但是也非常辛苦,回来没有给孩子洗衣服就睡了。更糟糕的是,我去家乐福超市买晚餐,居然关门了。我头一次去的时候问过收银员,是否每周天天开,她说是,还说每天都到晚上10点,这怎么说关就关了!幸亏孩子们都吃了饼干,不太饿了。我们吃了点剩的就对付过去了。
个人分类: 旅游|3538 次阅读|0 个评论
欧洲暑期旅行记录(12):参观蓬皮杜现代艺术中心+圣母院钟楼
xiegming 2011-8-16 16:44
8月13日 昨天才参观了一个博物馆,感觉对不起我们购买的博物馆通票,所以决定加快参观强度。今天的主题馆是蓬皮杜馆。我们是从后面的门进入的,首先是一个临时的小展厅,有一个小展示比较有意思,你把一张画片对着屏幕,屏幕上就会把画片上的作品立体的展示出来,其实有点像我们研究机器人的基于图像的特征识别,技术不复杂,孩子们对这个感兴趣。现代很多技术被用来进行艺术创作,我希望将来我们的机器人也能够在这方面发挥作用。 这里要求存包,我为这事楼上楼下跑了三趟。第一趟去存包,结果没拿票,第二趟存好了,上来又发现有重要东西要从包里拿出来,于是又跑了第三趟。我们顺着电梯直接上了最高层,这里可以看到巴黎的街景,非常漂亮,而孩子们最喜欢的是馆外东侧的卡通艺术喷泉。第六层是临时展厅,我们的票不能进。根据展馆人员的建议,我们回到第四层开始参观,然后从第四层里面上帝五层。 馆里展品的风格和卢浮宫的大不相同,现代气息很浓,很多展品说实话都看不懂。展品包括绘画、雕塑、以及各种看上去不太明白的各种展示,比如用很多酒瓶盖压扁作为基本元素构成一幅画;一个展厅里,墙面都用很厚的毡子包住,里面放了一台电脑;还有一个地方四周墙壁立着一些长短不一,颜色不同的木板,这些艺术到底要表达什么,我很难理解。还有一些电影持续播放,其中一个是类似细菌或虫子似的东西,在不断地变形,美美对这个很感兴趣,非常认真的连看了两遍。 最让我感兴趣的也是一部影片。在一个广场上,中间立有一根柱子。一人牵着一只羊进入画面,绕柱子转圈。每当人转回到起始位置时,就会在整个队伍尾部加入一只羊,这样持续进行,最后整个环路上走满了羊。我以为是最后人流掉,然后这些羊就这样自己一直走下去。而影片的发展不是这样,而是人把其牵着的羊放走,自己继续转圈。以后每转一圈,就有一支羊离开队伍,直到最后一支羊走掉,人也离开,影片结束。不管影片本意如何,我感兴趣的是这些羊为何如此听话,就在那里一直按照一个固定的线路转圈,不论羊多还是羊少。这个和我们现在研究的群体控制很相关。 孩子们终于待不下去了,决定出来。门前广场上正有一个滑稽演员准备开始表演节目,广场设计了一个斜坡,人们刚好可以坐下看表演。看的人很多,特别是孩子们。于是我们也坐下观看。演员是一个中年男人,虽然技艺不是很复杂,但是显然非常老练,可以非常灵活的处理各种现场问题,临场应变能力很强。他随机挑选了四个小朋友上台,其实是从小到大各一,然后带着孩子们一起互动,不论是孩子配合,还是不配合,他都能及时调整,让人看得很自然。然后充分利用人们的想当然和思维惯性产生笑料,是个经验很丰富的演员。结束时,很精彩,他故意留最小的孩子在场上,一手拉着孩子,一手拿一个玩具手枪指着孩子的头,意思是威胁大家如果不给钱,就要对孩子下手。大家给钱很踊跃,很多人是派孩子过去。美美旁边的一个青年老外给了她几个硬币,让她去给钱,我让她去了。其实,我也正想给钱,于是就给了亲亲,让她也去了。 还有很多其他的表演艺人,什么吹肥皂泡,杂技,弹琴的。我们没有再看,而是去了喷泉。其实孩子们想玩水,我怕她们又把自己弄湿,没有待很长时间。当时也饿了,刚好看到旁边有一家中餐馆,名字叫“来一碗”。我问了有面条、米饭,都是7.8欧一份,于是就点了牛肉面和炒饭。味道太咸了,不适应,后来晚上我还拉了肚子。吃了这么多天面包,我发现我还没有腻,也没有特别思念中餐,吃这种中餐我反而不适应了。其实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老外坐在路边的餐馆里吃晚餐,我观察了几次后对老婆说:“其实老外挺可怜的。”,她问怎么可怜了,我说:“你别看他们人模狗样的坐在那里吃饭,其实吃的很简单,一人一份,就那么几样东西,哪里像我们在国内一吃饭可以点一大桌子菜。” 然后走路去爬圣母院钟楼,排队的人真多。我让她们仨先找地方转转,我自己排。后来她们果然在圣母院的南面找到一个有儿童设施的地方,孩子们在那里疯玩了起来。等的时间真的很长,估计有一个多小时。总算可以上了,他是一拨一拨的放人,这样保证安全。我们注意到台阶上都已经凹下去一个坑了,看来人爬得确实太多了,连石阶都被磨下去不少。而上面有些地方过道非常窄,我绝对怀疑有些胖子肯定过去不,这样的人是否就不让上了。爬到顶端,风景确实很美,赶快拍照留念。 下来准备再排队进教堂参观,但是似乎里面晚上有活动,不让我们进了。再拍一张和圣母院的合影,美美已经很累了,哭着的时候还被我们要求笑着合影,样子很滑稽。 然后决定回去,答应给她们吃冰激凌,一起去了超市,路上已经睡着的美美,一见到冰激凌,立马精神了。 今天去了两个著名景点,战果不错。抓紧休息,明日再战。
个人分类: 旅游|3534 次阅读|0 个评论
拍摄于南京云锦博物馆
wangyunwu 2011-8-15 17:53
南京云锦博物馆主要展示以南京云锦为代表的我国民族织锦艺术。南京云锦堪称中华一绝,有1500 多年的悠久手工织造历史,古代“锦”代表最高技术的织物,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锦工艺之大成。居古代三大名锦之首。在元明清三朝为皇家御用供品。尤其以“妆金、妆彩、妆孔雀羽”为特色的皇家用品,云锦以它特殊的浮雕、镶嵌的立体效果近表达的审美境界和文化艺术的魅力,反映出中华民族特有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现代科技与古代美学的交融。   云锦具有整体艺术造型华美、彰显晕色和谐艳美、织造技艺创新后的精美、吉祥如意纹样奇美的特点,云锦整体图案效果,丰富文化内涵,挺刮不变形,浮雕镶嵌工艺精巧,中档消费,享受皇家品位。 给人以高雅、华贵、庄重的感觉。图案中的彩蝶纷飞,栩栩如生。 南京云锦因美如天上的云霞而得名, 元 明 清 三朝均为皇家御用贡品,被誉为东方瑰宝、中华一绝。云锦的生产主要采用传统花楼织机手工织造,一天产量只有几公分,目前这种独特的织造技艺还无法用现代机器替代。
个人分类: 旅行|7628 次阅读|0 个评论
五百年来一大千
热度 1 whyhoo 2011-8-8 10:56
周末又逛博物馆,这次是细细品位了一番张大千的画作。山水、花鸟、仕女、临摹壁画无一不精,下笔简练,线条明晰。大师踏遍祖国万里山河,又拜各方名家为师,画风不断寻求突破,是中国画的集大成者。文人画大多是诗书画于一体,大师的书法别具一格,诗也颇有韵味。大师对敦煌壁画的临摹无疑是其艺术创作的又一高峰。敦煌壁画取自佛教题材,气势恢弘,是众多古代艺术工匠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大师的临摹既是对敦煌壁画艺术的继承与发扬,又是一种很好的保护。大师的一生,既是对艺术创作孜孜以求、不懈进取的一生,又是爱国的一生。对于旧中国的贫苦百姓,大师总是倾囊相助,大师一生创作的作品达数万帧,但他将其大部分画作都捐给了国家。大师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艺术文化遗产,真是五百年来一大千!
906 次阅读|2 个评论
英国当代艺术
whyhoo 2011-8-8 10:54
周末去博物馆观赏了英国当代艺术。或许是文化差异,或许是我对艺术的理解太片面,很多作品我看不大明白。一些英文广告、几个小孩坐在那一动不动被拍了五十多分钟、一台老式制冷机、一个躺在地板上因一种不明原因的疾病而痛苦呻吟的病人、垃圾回收利用……我一直艺术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精神上的愉悦的。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有着很大的区别,当代艺术很多的是从个体的角度出发,艺术家对人、动物、自然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怀。艺术家以其独特的视野,以工业化对人及其生存环境的影响为题材,关注人的心理感受,作品的现实性增强了。
875 次阅读|0 个评论
凤凰古城民俗博物馆内的黄永玉艺术品收藏(三)
黄安年 2011-8-7 17:09
凤凰古城民俗博物馆内的黄永玉艺术品收藏(三)
凤凰古城民俗博物馆内的黄永玉艺术品收藏 ( 三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8 月 7 日发布 3 月 23 日下午 , 我们在张世祥和凤凰县旅游局朋友陪同下 , 参观凤凰古城万寿宫内的凤凰城民俗博物馆 , 其中有黄永玉艺术品的珍藏 , 是对吉首大学黄永玉艺术博物馆内容的补充。 照片 ( 一 )26 张 ,( 二 )26 张 ,( 三 )25 张 , 是即时拍摄的。 **************** 凤凰城民俗博物馆掠影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6 月 30 日发布 3 月 23 日下午张世祥和凤凰县旅游局两位女士陪同我们参观凤凰古城和泛舟沱江,在万寿宫岸边上岸,进入万寿宫就是凤凰城民俗博物馆。宫内有著名的 遐昌阁(见附文)。 博物馆内的民俗内容其实并不充实 , 不过二楼的黄永玉展品组值得一看,是对在吉首大学的黄永玉艺术博物馆内容的补充。 下面的照片 8 张为即时拍摄的。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60789
个人分类: 国内所见所闻(10-11)|4272 次阅读|0 个评论
凤凰古城民俗博物馆内的黄永玉艺术品收藏(一)
黄安年 2011-8-7 16:41
凤凰古城民俗博物馆内的黄永玉艺术品收藏(一)
凤凰古城民俗博物馆内的黄永玉艺术品收藏 ( 一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8 月 7 日发布 3 月 23 日下午 , 我们在张世祥和凤凰县旅游局朋友陪同下 , 参观凤凰古城万寿宫内的凤凰城民俗博物馆 , 其中有黄永玉艺术品的珍藏 , 是对吉首大学黄永玉艺术博物馆内容的补充。 照片 ( 一 )26 张 ,( 二 )26 张 ,( 三 )25 张 , 是即时拍摄的。 **************** 凤凰城民俗博物馆掠影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6 月 30 日发布 3 月 23 日下午张世祥和凤凰县旅游局两位女士陪同我们参观凤凰古城和泛舟沱江,在万寿宫岸边上岸,进入万寿宫就是凤凰城民俗博物馆。宫内有著名的 遐昌阁(见附文)。 博物馆内的民俗内容其实并不充实 , 不过二楼的黄永玉展品组值得一看,是对在吉首大学的黄永玉艺术博物馆内容的补充。 下面的照片 8 张为即时拍摄的。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60789
个人分类: 国内所见所闻(10-11)|4392 次阅读|0 个评论
慕尼黑两日游
zhoujg 2011-8-3 23:08
慕尼黑两日游
7月17日到7月22日由于参加 IEEE COMPSAC 2011 学术会议,得以有机会来到德国南部城市——慕尼黑。 由于我的报告是18日,使得我有较充足的时间在参观慕尼黑的一草一木(有些夸张:))。非常不巧的是,这几天的慕尼黑有一半的时间是在下雨中度过的,因此只游览了慕尼黑市中心和郊外的新天鹅堡两大景观,称为慕尼黑两日游。 慕尼黑虽然在德国也算大城市,但其面积(当然有包括人口)如果在中国那只能算个小城。我们开会的地方离市中心(慕尼黑市政厅)只有两站地,无论是座地铁还是不行,去市中心都非常方便。 慕尼黑市政厅位于玛利亚广场,可以说,它是除了教堂之外慕尼黑最高的建筑,见下图。 艳阳高照的时候,玛利亚广场上满是行人和有人,也有做在路旁喝咖啡、吃披萨的当地人,更有一些乐于表演的人(大提琴、吉他手、小丑等),非常繁华热闹。 玛利亚广场旁边有慕尼黑博物馆和一个双子塔教堂(忘了真名,只是连个相邻的塔的形状)。在慕尼黑博物馆可以欣赏慕尼黑的历史、文物展示、皇室建筑、大剧院。以下几张照片就是在这些地方拍的(拍照水平有限,请各位看官将就一下吧:)。 登上双子塔教堂(先是爬台阶,后面有电梯上去),可以瞭望慕尼黑市全景。 慕尼黑的地铁非常发达,加上地上轨道,使得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非常方便。 而最让人向往的还是慕尼黑郊外的小村庄,广阔的草原与庄稼,点缀着些许牛羊,真是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而每户农家都是小别墅的房子,乡村公里发达。 新天鹅堡位于福森州,距离慕尼黑火车总站有2个小时的车程。而且,去了还要排队买门票,由于限制每次进入城堡的人数,所以一般买到票后还要等1到2个小时才能进堡,不过没有关系,可以利用这段时间,爬爬山路,参观一下城堡周围和外部的景色,也很不错吖。 可惜城堡内部不让拍照。 这两天的游历充实,而让人难忘。在慕尼黑自然少不了喝啤酒。尽管在会议宴会上品尝了多种慕尼黑啤酒。但最让人难忘的还是同行的几个新认识的朋友在一起吃烤猪肉、喝啤酒的那顿大餐。这种猪肉是野猪和家猪交配产生的,味道各位好。当然,在这里可以放心的吃,不用担心国内的食品安全问题。 尽管这个时候是夏季,但由于慕尼黑维度较高,这里依然很凉爽,尤其是下雨的时候,真的很冷啊。
个人分类: 杂谈|64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卫星观测站附近的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
热度 1 jlpemail 2011-8-3 20:27
卫星观测站附近的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
上个月去看朋友,发现了地质博物馆。这个馆已经开馆14个月了,当时的报道 没有留心。博物馆在一个三岔路口处,距离北京市房山区长沟镇很近。离我站也不远。 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距离北京市中心不到70公里。 G4(京港澳)高速公路出口为琉璃河(韩村河)。出高速后路过琉璃河、韩村河, 大约西行10公里可见“房山世界地质公园上方山景区”标志,又此南行,见通往云居寺 的(老)公路右拐,西行可抵达。   前天,再次来到这个博物馆门口,记录了预约电话: 010-61368210 。   值勤的保安说,参观免费,但需要提前预约。   朋友测试了该馆到我站的距离,为大约3公里。途径著名的满族文化旅游村—— 长沟镇的东甘池(荷花开得正好,水稻还没有熟)。 周边景点:10KM内 北京猿人遗址(周口店);上方山(属于房山世界地质公园);民俗旅游村:韩村河;东甘池. 皇后台的清朝大学士尹桑阿墓;龙门生态园,辽代古塔,寺庙. ********************** 以下图片来源: http://tqw.bjfsh.gov.cn/gy/5.15.jpg   附录: 万人参与房山国际长走大会 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开馆迎客 2010-05-17 13:39 万人参与房山国际长走大会 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开馆迎客北京国际长走大会,房山世界地质公园。 15日,2010年春季北京国际长走大会在北京的房山世界地质公园举行,近万名来自企事业单位、高校等各行各业的群众,以及韩国、新加坡、古巴等国家的驻华使节和部分国家留学生参加了此次国际长走大会。 长走路线全程16.5公里,起点和终点均设在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在长达3个多小时的跋涉中,大家赏青山绿水,享健康和谐,亲身领略了京南水乡的秀美,也近距离感受了生态房山的魅力,在走进自然、释放心情与锻炼身体中,完成了一次“共建和谐北京、共享活力房山、共行健康之路”的绿色之旅。经过5小时跋涉,80%的参与者在终点领到了《认证书》。 当日,总面积约953平方公里的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开门迎客,参与长走的人员沿途可以欣赏到地质公园8大园区的模拟情景。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包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科普区、石花洞溶洞群观光区、十渡岩溶峡谷综合旅游区、上方山云居寺宗教文化游览区、圣莲山观光体验区、百花山白草畔生态旅游区、野三坡综合旅游区、白石山休闲观光区8大园区。 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由北京市房山区与河北省涞水县、涞源县联合创建,2006年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并授牌。公园总面积953.95平方公里,共分为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科普区、石花洞溶洞群观光区、十渡岩溶峡谷综合旅游区、上方水云居寺宗教文化游览区、圣莲山观光体验区、百花山白草畔生态旅游区、野三坡综合旅游区、白石山休闲观光区8大园区。 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具有典型性、自然性、原始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等六大特性。悠久灿烂的古都文化与巧夺天工的地质奇观交相辉映,为世人提供了巨大的观赏空间。 此外,园内的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也随之开馆迎来首批游客。该博物馆是目前国内建筑面积最大,展陈内容最丰富,科技含量最高,综合功能性最强的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它的4D影院、实物标本厅、地史演化厅等,将成为市民科普教育、休闲旅游、地质研究的好去处。 此外,第十六届房山旅游文化节也将于5月15日开幕。主办方集中向广大游客推出露天音乐会、云居寺“浴佛节”、百花山风情节、“魅力十渡”地质科考游、周口店古文化体验游等11项特色旅游活动。 据介绍,参加长走活动每人报名费为20元,这笔费用组委会将全部捐献给青海省玉树地震灾区。 来源:中国日报网 编辑:加加
个人分类: 消息场|4135 次阅读|2 个评论
50元香港一日游——香港文化博物馆(二)
热度 2 jlxt33 2011-8-3 08:40
广东和香港很重要的文化内容是粤剧,在文化博物馆中,是不可能缺少的,而且是大手笔的粤剧文化的展示。 首先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剧院,看看门外还有上演剧目的公告。推门进去,有几排座椅,正在上映香港拍摄的粤剧电影,给人强烈的现场感。 中间一个展览专区是梁沛锦博士收藏的戏剧文物,种类繁多。 多个大橱窗中是各种行头的展览,这些都是粤剧名伶捐赠的,旁边有人物介绍和该行头出现的剧目。 还有一个巨大的搭建的天后诞戏棚,与真的1:1,还有一个香港中文大学建筑系搭建的模型。在这个戏棚的右侧还有一个相对小规模戏台,大概是一般的村镇上节庆时唱戏用的。还有些模拟化妆间等互动活动。 从历史的文化中出来,就一脚踏进了现代的创意产业。展区叫做《香港:创意生态》。只是这里是不允许拍照的。只好说说能记得住的东西了。 这里有很多很好看的东西,真是创意无限。比如,第一个重大的创意就是港铁的运营设计,合理的线路和运行方案,基本解决了香港的交通问题,让人感觉去哪里都可以乘地铁,而且目的地都在地铁的出口,很是方便;还有八达通卡具有买车票、超市购物等多种用途。再比如,第一个仔细研究了亚洲人特别是中国人头型比例的人,使我们摆脱了采用欧美人的人体比例和标准。还有著名的麦兜,也出现在这里;还有大量的服装设计展示;还有用蓝红条纹的最普通的编织袋制作的大大小小的花瓶等物品。还有这些长的一样,但拥有无限创意的小人,太有趣了(这些小人是摆在展区外面通道上的,可以拍照,展区里面的小人更多)。 最后参观的也是一个个人藏品展,是徐展堂中国艺术馆。这里收藏了太多的珍贵文物了,比如齐白石的画作,从青铜器开始的各个朝代的珍品也不记得有多少件了。 这里令人感动的是徐先生对文物的认识和对国家的热爱,摘录几句: “中国文物是中华民族的共同遗产,我有幸鉴赏摩挲其中极少量的铭心绝品,固然欣然自足;但是对于这些国宝珍品,如何保存研究,公开陈列,藉以发扬我国艺术与文化,实在是我们中国人的共同责任。” “古董就是历史,可以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所谓鉴古而知今,可以潜移默化,怡养性情,真是得益匪浅,其乐无穷。” “许多人奇怪我为什么在国外支持那么多博物馆,我只想让外国人多了解中国。中国文物是中华古代文明的遗产,我不过是有幸可以暂时拥有它们,如果条件许可,应该将之公诸同好。” 这里还有一个珍贵的展览就是西藏文物。展示了大量的唐卡,以及相对应各种教派的简介;大量的金银器具、法器等应有尽有。 把这些都参观完了,腿真的有点软了,出来后见到门外很多排队等待入场的参观者,感到自己早上临时的决定是多么的正确和英明啊。 参观了香港文化博物馆,给人的感觉就是舒服,当然不会是因为免费的。主要是没有什么压力,没有那么多人,特别是保安盯着;没有那么重大的题材和意义;这里与众不同还有就是,博物馆今年举办三个特展,动漫是其中之一,为了鼓励大家参观,设立了鼓励政策,参观了全部三个特展,可以获得一把设计特别而且有意义的雨伞。 相关博文: 50元香港一日游——香港文化博物馆(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93156do=blogid=471039from=space
5931 次阅读|4 个评论
50元香港一日游——香港文化博物馆(一)
热度 6 jlxt33 2011-8-2 14:13
50元香港一日游——香港文化博物馆(一)
前篇写了上海科技馆,东西是不少也能收获一些新知识,但是其间总是掺杂一些不舒服。今天抽空整理了一下五月上旬到香港的一日游。当时在深圳开会,去之前就想好了,到香港去买点儿东西,主要是把放了大概有十年的一些港币用掉,否则越来越贬值了,当初可是一元港币值1.1~1.4人民币的,现在只剩下0.8多了。 于是会后,一大早前往罗湖,RMB2元的公交车票;过关也很顺利;HK$20.5元的港铁车票一站到了上水,原打算在这里买了东西就回去,没想到来早了,除了餐馆主要的商铺还没开门,想想折腾一回就买点东西也不划算,就打算先转转再买东西;于是就想到最喜欢看的博物馆了,查查资讯,在沙田有香港文化博物馆,而且旁边就是新城市广场,也是购物好去处。再用HK$6元就到了,在大厦和风雨桥中穿行了大约半小时,再露天走不到十分钟就到了博物馆。到下午4点左右参观完毕,花两小时买了一堆东西。用HK$26元到罗湖,过关时人稍微多点,再花RMB2元回到酒店,香港一日游结束,除了购物外,只花了差不多50元的交通费。 在这里想跟各位分享香港文化博物馆的一些收藏和展品,照片拍了几百张,不能一一展示在这里,当然有的展区是禁止拍照的,也不能跟大家分享,只是希望能介绍一个大概。 在路上远远地就能看到掩映在绿树丛中的黄色建筑,到跟前后看到正门上方“彼思动漫25年”特展的大幅海报。 门口有很多卡通人物的模型,一般不看动画片,所以这些人物都不认识,只到前天在哈尔滨的酒店中,在出发前往机场时,看了《玩具总动员3》才知道了这些人物的名字,要是早点知道了,也许就会看看特展了。 入得门来,排队买票;前面的人都是看动漫特展的,每人HK$20元;仔细研究了一下价目表,不看动漫,每人HK$10元,于是我就掏钱买票,被告知不看特展不用买票,也没弄清楚为什么。于是就免费参观了一圈。 最先看了一个3D影片,刚好是介绍香港的,就是上海世博会上,香港馆播放的片子,一模一样。旁边就是儿童探知馆。 一进门就是农村生活,这个设计很有趣,房子中是农村生活的一些日常用品和居家摆设,对于城市中孩子来说还是不常见的。 这里收藏很多玩具,展示了不同年代的玩具,各种类型的玩具,居然看到了小时候常玩的陆战棋哦,太亲切了。当然玩具区也有很多互动游戏,小朋友和大朋友可以一起玩。 还有历史的展示,很有趣,符合孩子的特点。比如这个可以转动的装置,可以满足孩子探索的欲望;再比如对出土文物的介绍,除了文字说明,事物展示外,还有修复游戏;还有很多发挥小朋友创意的互动活动。 孩子们当时喜欢动植物了,这里也不能少,从微生物到大型动物,从海洋到陆地高山,种类很多,主要是小模型、毛公仔、图片、影像等等,结合一些高科技手段,远没有上海科技馆的动物标本珍贵和齐全,但是都很符合孩子的认知特点,互动活动很多。 从孩童世界走出来就进入到艺术世界,仔细看了《香港国际海报三年展》,主题是“活在当下”。在这里几乎拍摄所有的海报,有的能看懂,有的看不懂,大概需要一些背景资料;有的很现实,有的很理想;有的幽默,有的深沉。以后专门发布这批图片供欣赏,在此只上一张最为代表。 走廊中有些动漫互动区,孩子们绘画或涂色后挂在墙上展览。也算是小小的艺术世界吧。 再过来就是赵少昂艺术馆,这里展览了部分赵少昂先生的作品,主要是他的弟子的作品。这里是不能拍照的,在不知情的时候拍了一张先生的代表作《白孔雀》,还有大屏幕中播放先生的作品赏析,全面地介绍了岭南画派和先生各时期的代表作,坐在这里慢慢品味,也顺便休息一下。然后欣赏或巨幅或精巧的画作,徜徉在美好中,或宁静或澎湃,都是表达心情的自然景物。 信步走进新界文物馆,看到了香港另一部分的变迁和发展。这里展示了八个主题:自然环境、史前生活、贸易与海防、渔家掠影、乡村情貌、英国管制、新市镇发展及未来建设。不仅展示了文物,也重新构建了祠堂、集市、渔家聚居地、政府建筑物等,还有一些影视节目和互动游戏,使游客能全面地体验新界的传统生活,了解这里的人文环境。 用实物和图片及影像展示了自然环境和史前生活。 贸易与海防是香港的一大特色,这里有以前的船只模型,而且每个箱子是可以打开的,里面展示了汉代到清代中国输往外国的主要商品类型。 在这里可以看到渔家生活状况,还有影像辅助介绍。 祠堂、住家、日常用品、娱乐等都是乡村中的典型。 在英国管制下,有各种标志、文件等,也专门介绍九广铁路英段,也称为香港铁路,这是英国接管新界后最重要的一项建设,于1906初开建,1910年10月1日交付使用。 旧貌展新颜,展示了香港回归的历史见证和发展变化。这些半球中是新界变化的沙盘。 新里程用大幅的图片展示了新界的未来。 欲知其他馆藏和展览,且听下回分解。 相关博文: 1.《50元香港一日游——香港文化博物馆(二)》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93156do=blogid=471280 2. 《上海科技馆》
个人分类: 行者足迹|6765 次阅读|11 个评论
写在唐山地震博物馆开馆之日
kepusuowdp 2011-8-2 10:47
今天早晨在车上听广播,得知唐山地震博物馆已经开馆了,总建筑面积 12000 平方米,科普展厅分为地震科学、地震活动观测、地震灾害防御、地震紧急救援、地震活动体验、人类美好梦想等 7 个部分 , 主要展示地震科普知识、国内观测预报地震的高科技手段 , 又建有地震体验环幕影厅、 4D 影院、逃生演练培训教室等 , 利用声、光、电等各种形式宣传和普及防震减灾科学知识 , 展厅主体装饰工程已基本竣工。 听到这个消息,我喜忧参半。喜的是我们终于有了体现地震的科普场馆,广大公众也可以亲临场馆参观,体验地震,习得应急避险知识,在危险来临的时候可以最大限度地保存生命财产。人们都说,多难兴邦,但是我宁愿没有灾难。天灾人祸让我们的民众再也经不起这么大的折腾了,人们的精神家园在一步步地遭受着震荡。失去家园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失去精神支柱。忧的是这个场馆是我们伟大民族的人们用已经封存在记忆中的人们的生命构筑起来的,它是血的代价。如果让我在没有场馆和没有地震之间做出选择,我会坚决地选择后者,相信各位也是这样的心态和想法。 如今偌大的场馆开馆了,惟愿它的作用可以发挥到极致,把更多的公众纳入其中,向尽可能多的公众传播地震科普知识,尤其是要让公众科学地看待地震,在地震发生的时候科学地避险,挽救自己的生命。而要让这个场馆实现普惠,首先一个问题就应该是场馆的门票问题了,既然它是用纳税人的钱修建起来的,为什么不能对所有的纳税人免费开放呢?我们用纳税人的钱建设了坚固的钢筋混凝土,为什么不继续用纳税人的钱对它进行日常的维护呢?把钱用在刀刃上,我想对于我们这个国家来说,这个场馆就是一个刀刃吧。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专业科普人才的培养了,具备丰富科学知识的人员更能胜任在科普场馆传播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的工作。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不是一两个人的工作,也不是一两个科学家的工作,更不是一两个部门的工作,而应该是全体人民的工作。我们不仅需要攻克科学难题的科学家,需要科学传播管理人才,更需要在基层从事科学传播工作的科普人才。他们才是我们科学传播工作的基石和起点。 科普场馆的数量在不断地增加,希望其社会效益也越来越获得明显的提升。我们的世界有着太多的未解之谜,需要我们坚持怀疑探索的科学精神去发掘,去寻求新的突破,而在培养科学精神的问题上,我想我们的科普场馆可以也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294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当有“观恶博物馆”
热度 2 danfouer 2011-7-29 07:00
国人的文化基因是一切的根源,既有美的凝结,如清明富春、唐诗宋词;又有恶的沉淀,如饿殍杀戮、拆车埋坑。而且周而复始,绵延不绝。今若有人,遍考古今,整出一部中华恶行史,搞一个“观恶博物馆”,其于中华民族之功德,当远大于现存一切之博物馆。但知其美而不省其恶,美终陷于恶。
个人分类: 思考评论|3413 次阅读|2 个评论
艺术丹佛(1)——丹佛艺术博物馆
热度 1 xuyingxiao 2011-7-28 13:44
丹佛用在艺术上的公共资金按照人均算比其他城市都要高。 丹佛艺术博物馆位于州政府广场,每个月第一个星期始建成于1893年,附馆于2006年扩建成,“耗资六千五百万美元,用玻璃和金属构成的三角形和多边不规则形组合而成的抽象建筑,成为美国落基山脚下具有标志性的现代建筑”。 对面的建筑
个人分类: 旅游|3960 次阅读|2 个评论
华盛顿的中国文物
sldream 2011-7-25 05:11
华盛顿的中国文物
今年7月份, 有机会去华盛顿开会,期间参观了白宫周边的一些博物馆。 在参观博物馆时,在赛克勒美术馆发现了太多的中国展品。 从展品的来源看,或者购买或者私人赠送 从小的文物到大的石雕,太多太多.... 一边看,一边心痛... 其中,响堂山石窟在底层的展出, 更是让人震撼... 后来在网上检索了一下,发现CCTV也对此有所报到 为什么中国展品流失国外 历史的伤痛 响堂山石窟在华盛顿展览(下面是CCTV报到的视频) http://newscontent.cctv.com/news.jsp?fileId=110660 下面这些不属于响堂山石窟,但是也是来自中国的文物 如果说小的物品,可能来自赠送或者友好交流,但是这些大型的展品,注定是非法所得(展品大小可以比照展览室中参观人员的高低判断,参观人大约1.75米) 这些展品是上面房里面的 这些展品是上面房里面的 这些展品是上面房里面的 还有其他各种展品 这些展品是上面房里面的 我们的菩萨,在那个墙的背后;请注意旁边人的身高,大约1.75米 这些展品是上面房里面的
3835 次阅读|0 个评论
石勒苏益格(Schleswig)的老房子
热度 4 rczeng 2011-7-18 22:36
石勒苏益格(Schleswig)的老房子
石勒苏益格历史上曾被丹麦统治,近代被德国统治。1920年3月14日南(三分之二)、北(三分之一)两地选区全民公决,南部保持在德国,北部属于丹麦。通过施莱湾往东北经卡珀尔恩(Kappeln)可进入波罗的海。其住房极富历史感,建筑风格不同于汉堡地区的房子,具有丹麦风格。 2006年5月6日,GKSS聘用的退休警察开车带我们几个外国人来到这里,先到南岸的博物馆Wikingermuseum参观(下篇介绍),然后去市区参观。整个城市沿湖而建,早春的小草从草坪里冒出,特别吸引眼球的是绿色草坪上的小白花。城市老房子比比皆是,特别是在市中心的墓地周围。这在德国其它城市中少有。 1760年的房子 1712年的房子 墓地周围的房子几乎都是18世纪建成的,有250-300年历史了。
3437 次阅读|8 个评论
夏游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一)
jxz1963 2011-7-16 21:39
夏游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一)
7月12日是个 周二,上午一上班就为了下午给新员工培训准备新的 PPT,十 时左右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边说她是 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 的,想联系一些业务。我想,一个博物院能与我有何业务联系呢?我忙说:“最近挺忙的,最好到周四再联系吧!” 周四上午那位小姐果真又来了电话,她听说我在办公室,就说她已经在来我单位的路上,我一看是推不过了,就说:“那好吧,我等你!”半个小时后,王小姐如约来了。 当她展开手中的 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 画册时,我有些惊呆了,在我阅读了画册后,我忙问:“这本册子是否能给我留下?”她笑着说:“这个不能,我们每个业务员只有一本!”听她坚定的语气,我问:“你说吧,怎么个合作方法?”她从容地拿出一份协议让我签,我有些发愣了:“一个博物院与我们签什么合同呀?”她彬彬有礼地说:“你们与我签合同后,可以到我们那里去参观旅游,门票可以打七五折。”我忙问:“你们的门票多少钱一张?”她说:“ 120元。 ”我说:“太贵了,人家兵马俑才多少钱呀?打完折多少钱?”她说打完折 90元一张,我想:“一个近现代的民俗博物院标价竟然那么贵?里边都有些啥玩艺儿?” 7月16日,是个星期六,一大早我便约了朋友一家去 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 ,但朋友家里三口中有两人都要减肥,让我等到早上十点再走,我夫人怕到十点时太热了,我们就约定:“我们先走,他们后来!” 我们驱车近三十公里,来到位于西安市南的秦岭山根时,在南五台附近才找到了 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是由 一位名叫 王勇超 的 先生历经20 多 年 、投资近 5.5亿元 创办的 (民营企业) , 主要 是以民俗文化遗产 的 抢救 、 保护、收藏、研究、展示为主的文化项目。该院坐落 于 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中心带、隋唐佛教圣地南五台山脚下,东接翠华山,南拥五台山,西邻草堂寺,北瞰长安城,建设规模 约 500 多 亩 ,可谓中国西部地区以民俗艺术为主的大规模博物院。
个人分类: 编辑感悟|2913 次阅读|0 个评论
杰柯尔岛:海龟博物馆
热度 1 伍加 2011-6-22 19:25
【旅途见闻(12)】 杰柯尔岛:海龟博物馆 伍加,2011年6月22日,周三 杰柯尔岛上的海龟博物馆在乔治亚州首屈一指;带着孩子来岛上玩,一定要到这个博物馆看看。其实这个博物馆的正式名字叫“乔治亚海龟中心”,是全美国仅有的几家海龟保护中心之一,专门建有海龟医院,对生病的海龟进行救治、护理、观察,同时也进行保护海龟的教育活动。 一走进大厅,就有一个大玻璃缸上面写着“Hi! My name is Kathy”。正好到了喂食的时间,工作人员过来介绍了 Kathy 的生活习性之后,就把几根生菜叶子塞进一个塑料管子里扔进水中,她还把鱼肉装入一个小球也扔进水中。这个名叫 Kathy 的小海龟马上游过来吃菜叶子,看来海龟也注重健康食品。 在海龟中心展厅的后面,是一座巨大的棚屋,号称是“海龟医院”,里面放置了许多大缸。生病的海龟们在这里住院治疗,医护人员对这里的每一个海龟都建立了病例档案,把它们的年龄、体重、健康状况都记录在案。 在手术室,几位医护人员正在给一只大海龟做体检(下图): 这里还有全套的医疗设备用于给海龟做化验和手术,包括心电图仪、X-光机、手术台等等(下图)。 世界上共有七种海龟,在乔治亚海岸生活的海龟叫木棍头海龟(loggerhead),又叫红海龟,属于濒危物种,理应受到保护。 一只成年海龟平均身长 36 英寸(90 厘米),体重 250 磅(113 公斤),平均寿命是 50 年。海龟是卵生动物,龟仔的性别是由孵化时的环境温度决定的:温热的环境孵出母龟,寒冷的环境孵出公龟。展厅里有一处很好玩的说明告诉我们如何记住海龟的 这种奇妙的性别取向:“Girls are hot and boys are cool.” 关于海龟,还有一条令人印象极深的事实:从孵化出壳到变成成年海龟,整个过程的存活成功率只有 1/4000,换句话说,每 4000 只龟蛋中只有一个成功长大,其它的幼龟都中途夭折了。 一只成年母海龟每二、三年才生育一次,她总是历尽千辛万苦、旅行几千英里回到自己的出生地去产卵生子。那些埋在沙堆里的龟蛋很可能被动物刨出来吃掉、被海水 冲走、被人类踩烂或者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孵化出来。刚生出来的小海龟只有 2 英寸(5 厘米)长,既没有母亲的照顾,也没有防御能力,随时都有可能被其他动物吃掉。可是它们具有一股强劲的求生意志,面向大海方向,通常是向着有光亮的地方,不 停地爬行,直到进入大海。 即使终于到达了大海,仍然有许多海中的天敌在威胁着海龟的生命。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海龟的形体和习性并没有太多的变化。它的前鳍和后鳍宛若船桨,便于游 泳;可是遇到危险时,海龟的头和前鳍都无法缩进龟壳,这就使得海龟在遇到凶猛动物时很容易受到伤害。另外,龟的肺生长在其它器官的上部,距离龟壳最近;一 旦遇到机动船桨的击打,肺部最容易受损。 由此我们想到了“海归”们,那些在海外留学归国的人士常常被人们称为“海龟”。自然界里海龟的存活率只有 1/4000,而当今中国社会里“海龟”的存活率要远远高于这个比率。 伍加,2011年6月22日,周三 http://blog.creaders.net/invictus/
个人分类: 旅途见闻|4027 次阅读|2 个评论
德国见闻(13)——歌德席勒的故乡-魏玛
rczeng 2011-6-17 18:34
2009年11月在德国魏玛参加第8届镁合金及其应用国际会议,大会主席为U.K.Kainer 教授。 魏玛以德国魏玛共和国(1919-1933)闻名。歌德和席勒在此创作出许多不朽文学作品。魏玛有着22所历史建筑和文学纪念馆、德国国家剧院、魏玛古典主义基金会和每年举办的文化节。 博主温馨提示:本人博客中所有摄影图片版权为本人所有,他人不得下载用于任何商业活动和转 载。 国家歌剧院(前面为歌德、席勒铜像) 邮局 广场 家庭旅馆
个人分类: 德国见闻|7081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雅艺术博物馆展出“现代设计”
伍加 2011-6-12 19:18
【作品欣赏(5)】 高雅艺术博物馆展出“现代设计” 伍加,2011年6月12日,周日 亚特兰大的高雅艺术博物馆(High Museum of Arts)最近有个“现代设计”(Modern by Design)主题展,收集了 150 多件展品。前天带着儿子从这个展区的一楼跑到四楼,观看了所有的展品,记下粗浅的印象。    下图所示的是一个书架,它的造型和色彩别具风格,放在艺术创作室既美观,又实用。 下图中的这张桌子你肯定没有见过,因为世界上只有这一张,独一无二,而且是刚刚制造出来。它的造型有点像中国古代的茶几;它的用料更是奇特:这张桌子是用了几万个小铁块拼凑起来的。 更令人惊奇的是,这张桌子是由一部机器人制作出来的。这部机器人的名字叫艾比(Abby),来自于荷兰的 Joris Laarman 实验室。只要人画出物体的图纸,艾比就能“按图索骥”,一步一步地把数字图纸变成物理产品。下图中的机器人艾比正在建造另一张桌子,如图所示,它先从桌面开始,建成的桌子是倒着放置的,桌面朝下,桌腿朝上。 在今天的现实生活里,数字技术无所不在。从模拟信息到数字信息的转变在许多领域都引起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个“现代设计”展览让我们看到科学和艺术的结合,科学家可以运用工程化的手段,创造出充满诗情画意的数字产品和数字物质(digital matters)产品。 在高雅艺术博物馆主楼外面的草坪上,树立着一座小房子(下图)。从远处看,这所房子是“凸出的”,观众看到的是房子山墙和右侧的“外”墙壁“: 直到你走近了才发现,这是你的错觉,这房子其实是”凹进的“,你看到的其实是房子的”内壁“,而且这所谓的”房子“其实只是两片木板呈”V“型摆放在草地上(见下图)。在木板上画出的图案和涂色让人产生的视觉效果其实是一种”错觉“,这也许就是许多舞台魔术常用的方法。 伍加,2011年6月12日,周日 http://blog.creaders.net/invictus/
个人分类: 影视欣赏|4020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博物馆中的科学家
热度 8 Wuyishan 2011-6-5 06:37
科学博物馆中的科学家 武夷山 (发表于《新华书目报 科技新书目》 2011 年 5 月某期) 美国旧金山探索馆是全世界最优秀的科普场馆之一。它为什么这么优秀?因为它的工作人员中包括一些科学家,其资质和水平令我等好生艳羡!该馆的网站是这样介绍其工作人员中的科学家的: Paul Doherty 是物理学家、教师、作家和攀岩爱好者。拥有麻省理工学院的固体物理学博士学位。 1986 年来探索馆工作后,一直在探索馆自己办的“教师学院”里给前来进修的中学物理教师们讲课。 Karen Kalumuck 女士在里斯大学获得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专门研究果蝇。当过大学教授。 1994 年来探索馆工作后,建立了生物学教师专业进修计划。 Thomas Humphrey 从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获得粒子物理学博士学位,是物理学家、教师、展览设计者和吉他演奏爱好者。曾在著名的国立费米实验室搞过研究。 1973 年来探索馆工作,与探索馆创始人、弗兰克 . 奥本海默合作共事多年。他是馆里的首席科学家。 Julie Yu 也在教师学院工作,主要探索如何通过动手活动来改善数学教学。她是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的化学工程博士学位,还在那里辅修了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专业。在她的努力下,一些科普活动(如制造电池、凝胶体电泳)的成本大大降低。她还喜欢烹调。 Hugh McDonald 是探索馆的资深科普作家和项目主任。他 1997 年在印第安纳大学获得社会心理学博士学位。来探索馆工作之前,曾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担任心理学教授。 Linda Shore 女士是物理学家,担任教师学院的主任。在 1993 年调至探索馆之前,曾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教过物理学,在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学中心从事过教育研究,在波士顿大学讲授过科学教育课程。她拥有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物理学与天文学硕士学位和波士顿大学的科学教育博士学位。除了博物馆的工作,她还在大学里讲授教育技术研究生课程,并喜欢创作短篇科幻小说。 R ichard O. Brown 是探索馆的资深神经科学家。 1998 年调至探索馆工作之前,他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的脑与认知研究中心做科研。他是国际知名的视错觉研究专家。他组织和参与了探索馆上百个展览(涉及视觉、听觉、注意力、生物学、艾滋病与免疫学、人体等许多主题)的开发设计。 Isabel Hawkins 女士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天文学博士学位,曾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空间科学实验室工作了 20 年。其间,她就为探索馆的天文学展览项目做过多次咨询,还担任过一次网上直播科普节目的双语(英语和西班牙语)主持人。 2009 年来探索馆工作。这一年,她也因天文学教育和科普方面的成就而获奖。她的业余爱好包括:跳萨尔萨舞,练瑜伽,学习土著语言,等等。 Charles Carlson 是探索馆的资深科学家,自从 1971 年起就从事非正式教育,制作过 150 多个展览。他也是探索馆创办人奥本海默的老战友,探索馆的生命科学部就是他一手建立起来的。 Kristina Yu 从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兹分校获得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博士学位。她从小在父母办的有机梨农场里长大,酷爱大自然。现在是探索馆生命系统部主任。 Ron Hipschman 从 1971 年起在探索馆工作。早在 1993 年,他就创办了探索馆网站,这是全世界最早的 600 家网站之一。目前他负责探索馆的网站建设、流媒体和数字资产管理。 Jennifer Frazier 从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获得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 2004 年来馆工作。她是可视化技术专家。 Sebastian Martin 在德国的一个有玩具制造传统的小城长大,于波茨坦大学获得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 2005 年来探索馆工作后,他能够把科学教育、游戏和器物制作结合起来,感到如鱼得水似的快乐。 Robert Semper 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1977 年来探索馆工作之前,从事固体物理学和核物理学科研。 2006 年获得国家科学教师协会颁发的“法拉第科学传播奖”。他现在是探索馆的执行副主任。 由以上简介可以看出,科普场馆工作人员的水平越高,场馆就办得越兴旺;场馆越兴旺,就越能吸引来高素质人员。这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另外,探索馆的这些科普专家绝大多数有第一线的科研或教学经历,这一点非常重要。我国一些科普场馆已经在注意招聘高学历人员,但往往招聘的是应届毕业生。由于他们缺乏直接科研教学经验,其科普能力的提升将受到严重制约。 参考文献 http://www.exploratorium.edu/who/scientists/bios.php , 2011 年 5 月 12 日查寻
个人分类: 科普小兵|6777 次阅读|15 个评论
科技新闻媒体关注指数排行榜
kejidaobao 2011-6-2 15:44
新闻时段:2011-05-11至2011-05-20 太阳能飞机跨国飞行成功 13日,“太阳驱动”号太阳能飞机,用时12小时59分飞行630km,从瑞士帕耶娜机场起飞,经法国和卢森堡抵达布鲁塞尔,完成首次跨国飞行。“太阳驱动”号重约1600kg,翼展长63.4m。 发现星际飓风 11日,欧洲航天局“赫歇尔”红外望远镜探测到由河外星系吹出的星际飓风,其最高风速超过每秒1000km,比地球上的飓风快万倍。 获得转化型肝脏细胞 12日,中国科学院惠利健研究小组关于转化型肝脏细胞的研究证明,肝脏以外的体细胞可被诱导直接转化为肝脏细胞,有望从病人自身体细胞诱导获得肝脏细胞以进行移植。 发明处理金属玻璃新方法 16日,美国科学家研发出一种快速火花成型的新技术,能低成本、快速地制造出无瑕疵、形状各异的金属玻璃零件。金属玻璃用途广泛,但用其制造零件时成本高昂,且易留下瑕疵。 发现一颗北京猿人牙齿化石 11日,瑞典和中国考古人员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进化博物馆的藏品中发现一颗北京猿人牙齿化石。通过现代技术可从这颗未经任何处理的犬齿化石了解更多古人类信息。 英国拟探索土卫六 16日,英国科学家团队计划派出宇宙飞船,对土星最大的卫星——土卫六“泰坦”进行探索,将以7年时间飞越太阳系,探索“泰坦”表面的甲烷湖泊表层,藉以找寻外层空间生物的痕迹。 开始监听外星生命迹象 13日,位于美国西弗吉尼亚乡村的一台大型射电望远镜开始监听86个可能的类地行星上是否存在生命迹象。 研制机载SAR测图系统 14日,中国科研人员历时3年研发的“机载多波段多极化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测图系统”通过国家测绘局组织的专家验收,中国复杂地形区域测图将不再受到制约。 发现蜥蜴新品种 12日,柬埔寨环保局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FFI)的动物学家恩格·赛在勘探柬埔寨豆蔻山脉时,发现一种蜥蜴新品种,它没有眼睛和腿,看起来很像蛇或蠕虫。 发现太阳系外首颗适居星球 18日,法国巴黎拉普拉斯学院的科学家在太阳系外部发现了适合地球生命居住的星球。该星球名为葛利斯581d(Gliese 581d),是太阳系外距离地球20光年的一颗行星。 (责任编辑 高靖云(实习生),陈广仁)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新闻排行榜|2497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连营城子民俗博物馆
热度 1 kd652 2011-5-27 10:23
大连营城子民俗博物馆
大连建市才一百一十多年,但是在大连这块土地上早在汉代就有华夏先民的活动,从大连营城子民俗博物馆可略见一斑. 从汉墓移来的砖上印有当时制砖人的手印: 汉墓: 汉代民居: 出土的鼎: 以下为民俗部分,不一定是汉代的: 过去的"冰箱",上格放冰,下格放食物: 民居西屋: 堂屋: 东屋: 剃头挑子: 卖唱: 听唱:
个人分类: 国内旅游|6685 次阅读|1 个评论
洗尘录
热度 1 pekoxfleyu 2011-5-26 06:22
甚嚣尘上的浮躁了一年多,现在才有时间批评人。 我看的中国历史,有种莫名的沉重感,这种沉重感是主流教育的结果也罢,是后天形成的钻 研也罢,都让我不敢有所懈怠,只是像千百万上岸的海龟一样,往前爬。 出国那会儿归类算作愤青吧。但牛津是如此的安静,政治的事情永远觉得她太遥远而懒得去 搭理,而她自己也什么人都有,大家相安无事,各做各的题目,偶尔见了面,也在酒吧里把酒言 欢,决不做伤和气的事情。研究生里有三分之二来自海外,哪个国家都有,各有各的习俗和文化, 就像河边博物馆里的人类学展品,纷繁复杂而错落有致,号称世界上最拥挤的博物馆,来自世界各 个角落。这份拥挤,加上英国天气所带来的宁静,是个读书的好地方。 牛津关于物理学的贡献最早的一个叫虎克。虎克发明了显微镜,发现了弹簧的工作原理,关于 光的理论,虎克和牛顿有非常不同的见解。这种科学上的分歧很快影响了他们之间的关系,而显然 当时虎克的威望和人缘好于牛顿。牛顿有句著名的话,叫做我看得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不是说给学生和公众听的,而是说给虎克听的,因为虎克是个矬子,还驼背。 说回沉重感,我所欣赏牛津的,是它的独立,它可以独立于政治,独立于经济,独立于主流学派, 收天下奇才而听之任之。我敢保证这样的说法是夸张,牛津一样会因为经费的平衡来挤掉一些研究方 向,但在那里做学问的,即使极偏极冷,也能安然自得的做自己的题目。我那时做古典学系的 IT 管理 员,赚点零花钱。那个系有二十多个人,其中一位老先生颇以为得意的是他对古代希腊人名的研究, 据他说世界上专精此道的只有六个人。不要以为这种宽容无厘头,浪费国家资财。学问这件事情多数 是曲高和寡的,但正因为诸如此类的各式各样的曲高,你永远不知道其中能孕育出来什么。非要急功 近利的讲,零三年的物理学诺贝尔奖 Tony Leggett 在牛津念书的时候,就念的是古典学系。 这种对学问的宽容,也培养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公说公理,婆说婆理,一个跟一个之间不那么容 易说服,高尚点说求真理也罢,不那么高尚的说只是对学问的尊重。而这对学问的尊重,却成了不轻 易附庸,不轻易随大流的基础。人民群众的特点是人民能够狂热起来,能够为群情所感染,而因为感染 而影响群情。路易十六的老婆玛里安唐妮嫁到法国的时候万人空巷的迎接这位奥地利公主,好像只有她 这位公主才能配得上伟大的国王。然而大革命推翻了王权,玛丽安唐妮被推上断头台,巴黎又万人空巷, 丢西红柿不算,连她几岁的孩子都不放过,统统砍掉脑袋泄愤。愤从何来?她不过是个不食人间烟火深 宫里的女子。 当大家都去反对的时候,支持反而成了一种个性。《唐山大地震》里徐帆有一句台词,没了,才知 道什么是没了。在国内的人了解不了我们这些漂流着的人的心境。离开英国又踏上去美国的路的时候, 我疯狂的喜欢了切。他英勇,他执著,他理想主义。我觉得我会像他,永远去追寻自己的路。然而实践 了的,却不一样,那思念,像风筝的线,它贯穿了我的神经,贯穿了我的胃。这个不是愚忠不愚忠的问 题,只是一种简单的选择,我选择了一种贯穿了中国人一生的信仰。这种对信仰的执著,无关乎对错, 只是它潜在内心里我深夜的时候能想起来,能祭奠一番,有时候也能摧自己努力,不从此的安于堕落。 如今能畅快的呼吸了,但又看到为了特立独行的不满,为了哗众取宠的叫唤,自己不是清流,也懒 得去当别人财路。只是这个一队一队,一堆一堆的这样跟了去,不分青红皂白的又要刮起大流的兴风作 浪,而媒体们也乐于煽风点火,制造新闻和事端,捧红谁,封杀谁,纷繁复杂的,一团乱麻的不给人喘 气的机会,呜呼,这是得罪了谁。时时在旁边看着,有时候也不由自主地被前浪后浪推着走几步,我越 来觉得累了。放在枕上的书,也变旧了,我也马齿徒增,但两者绝没有联系了。 听着《给自己的歌》,能了解的越来越少了,这种深沉变成寂寞,但不孤单,因为即便是清晨起来 形单影只的走在自己的路上,也有一样早起的人,走在别的路上跟你打招呼。我们的年代,我们的年纪, 是去寻找一些能够沉淀下来的东西的时候了。历史,洗净了铅华,总会留下一点让后人思考的东西,而 这些值得思考的东西也是曾经走过的人本该留下的痕迹。
个人分类: 也还年少时|3261 次阅读|4 个评论
鸟人-拍于湖北省博物馆
热度 1 郑玉峰 2011-5-23 08:11
鸟人-拍于湖北省博物馆
430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历史上的今天 国际博物馆日
xupeiyang 2011-5-18 07:50
每年的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国际博物馆日是由 国际博物馆协会 (ICOM)发起并创立的。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为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吸引全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和关注,向全世界宣告1977年5月18日为第一个国际博物馆日,并每年为国际博物馆日确定活动主题。2011年的5月18日为第35个国际博物馆日。 五月 18 1804年, 拿破仑·波拿巴 称帝 1980年,我国第一枚 洲际导弹 成功发射 1990年,南京天文台命名“ 吴健雄星 ” 1997年,北京至 九龙 直通客车开行 2008年,“ 爱的奉献 ”大型赈灾晚会举行
个人分类: 我的日记|133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全球博物馆TOP10失窃案
xupeiyang 2011-5-17 08:03
全球博物馆TOP10失窃案 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1-05/16/c_121423171.htm
个人分类: 历史事件|1509 次阅读|0 个评论
走过看过之文化杂交
zhangt10 2011-5-6 14:06
走过看过之文化杂交
这几天逛到了西雅图,听朋友说这里的亚洲博物馆比较有影响,最近的特展也不错-日本明治时期和显示制造工艺成熟的成对中国艺术品。这个博物馆其实不大,看下来的感受是收藏的精品确实很多。中国的历代陶瓷占了很大部分-尤以宋元的瓷器为上。战国到汉唐的陶器也很出色。 这些展览的另一个伏线其实是这个世界从古到今的各地文化的杂交-以中国唐代来说,民间偶人表现的是犹太小贩,精美的陶塑是中亚来的骏马,飞奔的马上载着玩着马球的贵族女子,这个兴盛的帝国,吸引的是世界各国的人才和资源。另一个精彩的文化杂交是阿富汗的佛像。上次阿富汗国宝来美,看到了70年代发现的古希腊学院遗址的照片。亚历山大东征留下的希腊人在中亚建立的文化绿洲。这些两千年前的建筑是阿富汗前国王发现的,已经在俄国人的占领中夷为平地。这些希腊人的文化痕迹留在了公元二世纪的佛像的面孔和衣折里,回想起来,塔里班为了宗教炸掉的那两个大佛是多大的损失啊。 正巧赶上在博物馆雕塑画廊的弹奏室内音乐会,则是现代的文化杂交。日本的koto(继承中国的古琴)和巴罗克时代的竖琴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吉他一起表达东西方的旋律。交流,借鉴,创新。 (手机拍的照片,比较模糊) 中亚的骏马 犹太小贩? 希腊鼻子的佛像 阿富汗佛像 交叉,室内弦乐,后脑勺系列
个人分类: 东游西逛|4147 次阅读|0 个评论
五一人潮高峰到来前的上海博物馆(宝贝——青花瓷)
suxudong 2011-4-29 15:03
五一人潮高峰到来前的上海博物馆(宝贝——青花瓷)
青花瓷,中国瓷器的主流,白色和青色的协调搭配,赋予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传说欧洲人也以珍藏青花瓷来炫耀自己的富有,15世纪的萨克森国王,竟用4队近卫军向邻国君主换取12个青花瓷瓶,来取悦新的王后。呵呵,青花瓷居然成就了爱江山更爱美人的传奇故事。(关于照片,声明一下,物品为上海博物馆馆藏,本人仅拍摄后在照片上加了水印,别无他意)因中国风的青花瓷而了解周杰伦,了解时尚元素和传统文化的缔结,在他身上的体现。同时领悟到教育的理念--有传承有发展。 还有几个小物件,点缀一下 唐三彩 陶品 陶品 陶品
3465 次阅读|0 个评论
参观中医药博物馆奇闻
热度 1 moxj 2011-4-17 21:38
参观中医药博物馆奇闻
今天组织大家参观中医药博物馆,内容丰富自不用说;没想到中医的发展如此坎坷,古代一些破旧保守的东西扼杀扭曲了中医外科领域的发展自不用说,从业内人士那里才得知硫磺熏制的劣质药材并不是现在才有的事情,已经存在数十年了。合格的药材往往更是早早被国外药商订购一空、、、上几张大勇的照片,药史馆、标本馆、敦煌医药馆都很值得参观。
个人分类: 生活随记|3028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印刷博物馆
热度 3 liuqingshui 2011-4-17 20:52
中国印刷博物馆
今天参观中国印刷博物馆 。博物馆的印刷术源头古代馆以图片、文字说明和实物展示了上起新石器时代晚期,下至清代,印刷术起源、发明和发展的历程。对先人的智慧以及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更加增添了崇敬之情。
个人分类: 岁月一叶|4172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龚龑博士来民族服饰博物馆交流科研进展并展望合作前景
Bjqdsx 2011-4-2 18:07
龚龑博士来民族服饰博物馆交流科研进展并展望合作前景 3月25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龚龑副教授来我馆交流一年来的科研合作心得及进一步合作的事宜,为贯彻我校“艺工融合引领时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办学理念提供了更多新的思路和科研实践的机会。 龚老师提到,“民族服饰博物馆馆藏丰富精美,堪称古代时尚的‘服饰绘’。其中有不少馆藏精品代表着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年代的服装艺术设计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巅峰,研究这些‘曾经的时尚之作’,可以让我们在欣赏服饰的同时,也能够品味历史、感受人文、发现科技。近几年来,北服材料学院购置了不少高端检测分析仪器,硬件设备基础雄厚,如果和民族服饰博物馆在服装检测和材料工艺上有所合作,将是一次艺工融合最佳的实践机会。” 一年多来,龚老师与博物馆多位年轻老师在科研上的“亲密接触”——文物无损鉴定和检测、古代服饰材料及工艺传承、点翠银饰工艺及检测等,取得了不少“闪亮”成果,为博物馆和材料学院未来更加紧密的合作开拓了方向。 这些研究和探索不仅仅需要材料学院和博物馆的合作,也需要诸如服装设计、材料学、艺术专业等专业人士加入,从文物检测鉴定,到探究古代服装的时尚元素、工艺技术、人文科学以及民族服饰变迁规律。通过合作研究,深入挖掘传统服饰工艺,实现“工艺再造”,即所谓的“科技协力,艺术考究”,最终为服装设计师提供更多的科技支持,以实现设计思路的“灵感再现”,也就是我们追求的“仿古再创新”。 有句名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服饰博物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探究中国传统服饰工艺的过程,实际是探究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人文观的过程。我们需要的就是吸收借鉴传统文化的“通感”,以更好地服务现代服饰的发展。博物馆就是这样一个“品读经典”的静心之地。潜心于此,探索发现“中国风”的元素,如能够领悟之至,古为今用,定将为中国服装设计开辟全新理念,带来崭新特色。 贺阳馆长很赞赏龚老师的见解,并表示我馆会尽快和服装艺术与工程、艺术设计学院、材料学院等院系相关领导、教师沟通,争取能成立一个跨院系、跨学科的研究团队,为我校成为国内外服装专业的领跑者,为把北京建设成为“时尚之都”贡献力量。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 时尚|19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史前一万年-国家博物馆免费开放
热度 1 冯用军 2011-3-27 15:14
史前一万年-国家博物馆免费开放
3月25日起免费开放,每天限额8000人: 国家博物馆新馆开放后的首批7项大展已全部开放,并免费接待市民参观。   随着“潘天寿艺术大展”、“李可染艺术大展”、“黄胄艺术大展”和“中国古代瓷器艺术”四大展览昨天(3月26日)下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开幕,国家博物馆新馆开放后的首批7项大展已全部开放,并免费接待市民参观。不过为了保证免费参观的秩序,国博将限定每天的客流量,一天最多接待8000人次。   除了此前已经开放的“复兴之路展”,昨天国博又推出了两项大展——“中国古代青铜艺术”专题陈列和“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专题陈列。其中,“中国古代青铜艺术”专题陈列以国博馆藏文物为主,展示了夏商时期、西周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在器型、纹饰、器物组合以及铭文书法上的变化脉络。在展出的百余件文物中,更名后的“后母戊”青铜鼎(原名为“司母戊”)、大盂鼎、子龙鼎等都堪称国宝,最为引人注目。“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则分为“西域之风”、“中土气质”和“藏传佛教”三个部分,展出文物90余件。
个人分类: CNPI中国国家国力研究院|1890 次阅读|1 个评论
哥伦布艺术博物馆——艺术从孩子抓起
热度 2 xuyingxiao 2011-3-21 09:38
有几个月每天从哥伦布艺术博物馆骑车而过,但从未进去。昨天才知道原来虽然平时每人要10美元门票,但每周日哥伦布艺术博物馆是免费开放,停车也免费。于是今天去参观了一下。 各种现代艺术作品、各种绘画、油画等等和国内的差不多,而且也不让拍照。但大人小孩都可以参与的项目比较有特色。除了用布条做各种造型外,拍了一些照片。 上楼迎面见到毛泽东。 小孩很喜欢的手偶剧场。有很多手偶可以玩,女儿也去即兴表演了一把。 博物馆内景。 博物馆内景。 照着艺术品用橡皮泥自己捏各种雕塑。 Construct a Mobile。发挥想象力利用材料自己搭出各种作品。 让大家用各种厨房用具靠磁性吸附上去做个大头。 制作一个混合动物。动物的身子、头、脚、尾巴都靠磁性吸附起来,可以自己组合一个新生物。 建造自己的堡垒。 厨房用品。 对着艺术品拼图。 桌子上放一些静物,让大家自己摆静物造型。让我想到以前美术课上画过静物。 苹果除了吃以外还能做什么?大家把自己想到的写到苹果上。有人说送给老师,有人说种了它,有人说喂马……
个人分类: 生活|3881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评“不要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
yanhuasanman 2011-3-12 22:13
两会年年开,而且每会皆有雷人雷语。去年的雷人是一位口称政府是父母、不给父母添乱子、从不投反对票的女士。无独有偶,今年的雷人仍被一位女士抢了风头,她就是作为两会代表的北京市民族博物馆的王平馆长。 据报道,王馆长在全国政协会上语出惊人:我们“不要鼓励”农村的孩子上大学。此语一出,舆论大哗,声讨之声四起。其实,王馆长对自己观点的表达还是很委婉的,在农村孩子上大学的问题上,她只是很谨慎地说“不要鼓励”,但从她对这一观点具体的论证、论述来看,其内心真实的想法应是:今后不要再让农村的孩子上大学了。这当然是十分荒唐的。 首先,众所周知,现代文明社会一个基本的理念,就是要给全体公民、特别是全体青少年以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当然,每个人先天和后天的条件不同,即使机会均等,其发展的可能性也会千差万别。但为受教育者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不仅是国家、社会的责任,也是每个公民应该享有的权力。我们的这位王馆长看来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级知识分子,竟缺乏这一普适的现代文明理念,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从现实来看,我国教育的发展已严重失衡,其具体表现就是重城市轻农村,重重点轻一般,重少数人轻多数人;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公,农村中小学在校生流失越来越严重,大学中农村学生所占比例越来越低,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在一些地方已处于崩溃状态。发达国家、甚至中国的台湾都已基本普及了大学教育,而我们农村的孩子即使上个小学都还困难重重,离实现全民享有平等教育机会的文明理念相差甚远。正是基于这种人所共知的事实,所以在今年的两会上,教育部袁贵仁部长才提出了要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特别是要解决城市农民工子女上学和农村贫困家庭子女上学难的问题。而我们的王馆长却无视这种现实,冒天下之大不韪,在政协大会上发出了“不鼓励”农村的孩子上大学的雷声,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是无知,还是一种精神贵族的偏见? 其次,谁都知道,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教育是基础。没有普及的高度发展的教育的,一个民族、国家要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站起来,走在前列,那是不可能的。 因此,早在 19 世纪末,具有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严复就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强国思想。而要实施这一强国思想,最基本的就是要开新学,办教育,使中国之“民”树立新的道德观念,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需知,严复这里所说的“民”,是把农民也包括在内的。此后,一些具有民族危机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志士仁人提出了“教育救国”的观念。他们一些人甚至放弃了自己优裕的生活和各种名利地位,深入落后的中国农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克服各种困难障碍,开展乡村教育,平民教育,为使广大农民子弟能得到良好的教育而呕心沥血。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晏阳初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解放后,党和政府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广大农村贫苦人家的孩子也有了上学读书的机会,高等学校向各阶层的优秀子弟敞开了大门,为新中国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建设人才。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更是明确提出:搞现代化建设,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教育事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中国的高等教育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许多来自农村的学子经过自己刻苦的努力,不仅上了大学,还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成了我国科技战线上的生力军。可谁曾想到,一个从事文化教育事业的博物馆馆长,竟然会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不鼓励”、实际是不赞成农村的孩子上大学的动议。不要说这一动议不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要求,违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就其观念而言,连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和国民党时代的进步人士都不如,真是难以想象。 其三,单从人才的培养上说,大学教育也不应将农村的孩子排除在外。大学教育,一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二是要培养国家建设所需要的各类人才,特别是高精尖的人才。 可如何培养人才呢?只培养城里人吗?这显然是片面的。人才的脱颖而出,无外乎靠两条,一是个人的天赋,二是后天的学习、培养。从天赋上说,中国人的 DNA 除极细微的遗传差异外,总体上是相同的,因而,人的天赋大体也都是相同的。从整体上说,城里人的天赋并不比农村人更高些。不管城里人还是乡下人,其中都有一些天赋较高或者叫做比较聪明的人,关键在于后天的学习和培养。为了把中国人中那部分天赋较高者的聪明才智发掘出来,将其培养成才,就必须给全体受教育者以不分城乡的平等的教育机会,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天赋较好、有望成才的青少年不被埋没,才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即使就质量与数量的关系而论,也不应把农村孩子排除在对优秀人才培养的范围之外。从事实上说,从古至今的优秀人才、杰出人物,许许多多都来自农村,出身于寒门。即便是在当下,据调查,各大学及研究机构中的硕士生、博士生,大部分都来自农村。这是因为农村的孩子,除了具有和城里孩子大致相同的天赋之外,他们还比城里的孩子、特别是富人和官家的孩子多了一个后天的优势条件,即他们大都更刻苦、更勤奋,因而他们比城里的孩子更有条件成为优秀人才。而“不鼓励”农村的孩子上大学,其实质就是要剥夺农村孩子享受高等教育的权力,使大批有可能成为优秀人才的好苗子被扼杀在了摇篮里。而这才是中华民族真正的悲剧! 此外,王馆长为论证自己的观点,还说了一连串的根据和理由。如说,农村的孩子不上大学,留在农村可以传承农业国家的文化。这其实就是要农村、农民永远保持其原始、愚昧、落后的状态,做她的民族博物文化的活标本、牺牲品和垫脚石。这明显是与党和国家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理想目标背道而驰的。至于她所说,农村的孩子上了大学回不了农村而造成的“悲剧”,无非就是当前大学生毕业后就业难、买房难等现实问题。但所有这些问题,都只能通过深化教育改革、发展经济和调整相关政策,逐步予以解决。怎么能由于存在一些现实问题而因噎废食,干脆就不让农村的孩子上大学了呢? 写到此,我们不得不感慨:人们能希望王馆长这一类委员、代表,真正代表民意、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呼声吗?
1207 次阅读|0 个评论
评“不要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
热度 25 hcy98765 2011-3-11 11:11
评“不要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 两会年年开,而且每会皆有雷人雷语。去年的雷人是一位口称政府是父母、不给父母添乱子、从不投反对票的女士。无独有偶,今年的雷人仍被一位女士抢了风头,她就是作为两会代表的北京市民族博物馆的王平馆长。 据报道,王馆长在全国政协会上语出惊人:我们“不要鼓励”农村的孩子上大学。此语一出,舆论大哗,声讨之声四起。其实,王馆长对自己观点的表达还是很委婉的,在农村孩子上大学的问题上,她只是很谨慎地说“不要鼓励”,但从她对这一观点具体的论证、论述来看,其内心真实的想法应是:今后不要再让农村的孩子上大学了。这当然是十分荒唐的。 首先,众所周知,现代文明社会一个基本的理念,就是要给全体公民、特别是全体青少年以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当然,每个人先天和后天的条件不同,即使机会均等,其发展的可能性也会千差万别。但为受教育者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不仅是国家、社会的责任,也是每个公民应该享有的权力。我们的这位王馆长看来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级知识分子,竟缺乏这一普适的现代文明理念,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从现实来看,我国教育的发展已严重失衡,其具体表现就是重城市轻农村,重重点轻一般,重少数人轻多数人;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公,农村中小学在校生流失越来越严重,大学中农村学生所占比例越来越低,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在一些地方已处于崩溃状态。发达国家、甚至中国的台湾都已基本普及了大学教育,而我们农村的孩子即使上个小学都还困难重重,离实现全民享有平等教育机会的文明理念相差甚远。正是基于这种人所共知的事实,所以在今年的两会上,教育部袁贵仁部长才提出了要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特别是要解决城市农民工子女上学和农村贫困家庭子女上学难的问题。而我们的王馆长却无视这种现实,冒天下之大不韪,在政协大会上发出了“不鼓励”农村的孩子上大学的雷声,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是无知,还是一种精神贵族的偏见? 其次,谁都知道,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教育是基础。没有普及的高度发展的教育的,一个民族、国家要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站起来,走在前列,那是不可能的。 因此,早在 19 世纪末,具有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严复就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强国思想。而要实施这一强国思想,最基本的就是要开新学,办教育,使中国之“民”树立新的道德观念,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需知,严复这里所说的“民”,是把农民也包括在内的。此后,一些具有民族危机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志士仁人提出了“教育救国”的观念。他们一些人甚至放弃了自己优裕的生活和各种名利地位,深入落后的中国农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克服各种困难障碍,开展乡村教育,平民教育,为使广大农民子弟能得到良好的教育而呕心沥血。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晏阳初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解放后,党和政府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广大农村贫苦人家的孩子也有了上学读书的机会,高等学校向各阶层的优秀子弟敞开了大门,为新中国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建设人才。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更是明确提出:搞现代化建设,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教育事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中国的高等教育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许多来自农村的学子经过自己刻苦的努力,不仅上了大学,还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成了我国科技战线上的生力军。可谁曾想到,一个从事文化教育事业的博物馆馆长,竟然会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不鼓励”、实际是不赞成农村的孩子上大学的动议。不要说这一动议不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要求,违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就其观念而言,连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和国民党时代的进步人士都不如,真是难以想象。 其三,单从人才的培养上说,大学教育也不应将农村的孩子排除在外。大学教育,一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二是要培养国家建设所需要的各类人才,特别是高精尖的人才。 可如何培养人才呢?只培养城里人吗?这显然是片面的。人才的脱颖而出,无外乎靠两条,一是个人的天赋,二是后天的学习、培养。从天赋上说,中国人的 DNA 除极细微的遗传差异外,总体上是相同的,因而,人的天赋大体也都是相同的。从整体上说,城里人的天赋并不比农村人更高些。不管城里人还是乡下人,其中都有一些天赋较高或者叫做比较聪明的人,关键在于后天的学习和培养。为了把中国人中那部分天赋较高者的聪明才智发掘出来,将其培养成才,就必须给全体受教育者以不分城乡的平等的教育机会,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天赋较好、有望成才的青少年不被埋没,才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即使就质量与数量的关系而论,也不应把农村孩子排除在对优秀人才培养的范围之外。从事实上说,从古至今的优秀人才、杰出人物,许许多多都来自农村,出身于寒门。即便是在当下,据调查,各大学及研究机构中的硕士生、博士生,大部分都来自农村。这是因为农村的孩子,除了具有和城里孩子大致相同的天赋之外,他们还比城里的孩子、特别是富人和官家的孩子多了一个后天的优势条件,即他们大都更刻苦、更勤奋,因而他们比城里的孩子更有条件成为优秀人才。而“不鼓励”农村的孩子上大学,其实质就是要剥夺农村孩子享受高等教育的权力,使大批有可能成为优秀人才的好苗子被扼杀在了摇篮里。而这才是中华民族真正的悲剧! 此外,王馆长为论证自己的观点,还说了一连串的根据和理由。如说,农村的孩子不上大学,留在农村可以传承农业国家的文化。这其实就是要农村、农民永远保持其原始、愚昧、落后的状态,做她的民族博物文化的活标本、牺牲品和垫脚石。这明显是与党和国家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理想目标背道而驰的。至于她所说,农村的孩子上了大学回不了农村而造成的“悲剧”,无非就是当前大学生毕业后就业难、买房难等现实问题。但所有这些问题,都只能通过深化教育改革、发展经济和调整相关政策,逐步予以解决。怎么能由于存在一些现实问题而因噎废食,干脆就不让农村的孩子上大学了呢? 写到此,我们不得不感慨:人们能希望王馆长这一类委员、代表,真正代表民意、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呼声吗?
个人分类: 未分类|6174 次阅读|59 个评论
逛耶鲁大学peabody博物馆
sunshuren 2011-3-10 10:39
逛耶鲁大学peabody博物馆
耶鲁 peabody 博物馆是美国慈善家 George Peabody 先生 1866 年捐资建立的,同年该先生也在哈佛捐建了一个peabody博物馆。“ peabody museum ”一词译成国文千奇百怪,有叫“皮博迪博物馆”的,叫“皮博地博物馆”,还有叫“毕巴底博物馆”的,逗人一笑。 在耶鲁大学的 peabody 博物馆第一层是恐龙化石,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化石战争”的见证。 Cope 和 Mash 两位教授为了抢先发现新的恐龙,由最初的学术之争发展为“战争”,其中甚至包括抢劫、爆炸、行贿等犯罪行为。最后两位富贵绅士晚景凄惨,一个妻离子散,一个被迫贩卖心爱的化石。学术做到这种程度,让人感慨万千。 Mash 教授就是 George Peabody 的侄子,他的收藏主要就在耶鲁 peabody ,而 Cope 教授的收藏成为了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4楼的展品。 耶鲁Peabody 同时也是美国古植物学的发源地之一,馆藏据说总计 1100 万份标本和物件,其中植物化石 20 万份, 包括 4200 份模式和插图引证的标本。 让人感兴趣的还有 Peabody 的矿石藏品,最抢眼的当然是 Pedro 二世钻石( Pedro II , 1825 年 12 月 2 日 - 1891 年 12 月 5 日 ), Pedro 二世全名“佩德罗·德·阿尔坎塔拉·若昂·卡洛斯·利奥波多·萨尔瓦多·毕比亚诺·弗朗西斯科·哈维尔·德·保拉·莱奥卡迪奥·弥额尔·加俾厄尔·辣法厄尔·贡扎加·德·布拉干薩 - 哈布斯堡”,肺活量不够是念不全的,哈哈哈哈。该皇帝在巴西开展了废奴运动,却也因此被驱逐,成了末代帝王。由于是彩钻,应该很值钱吧。
650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续(4)
liqin860408 2011-3-7 23:34
PS:也有类似的经历,还不止一次囧 那时也在想,笨笨是个很体贴的男人 本来以为这个寒假到北京好好的玩一趟的,结果,唉,状况百出啊!首先,男友回总公司开会,我又要回家过年,两人时间上的交集就只有四天,本来以为不去的啦,男友又说决定去了就去吧。 历尽千辛万苦找到我们预定的如家宾馆安定下来后我就发现我开始发烧,我一年一度的发烧为什么要挑这个时候!!!真的气到跺脚。当天下午睡了一天,不过幸亏我们一下火车就去了中华世纪坛和经过附近的一些景点,中央电视台,军事博物馆啊什么的,还是一些我忘记名字的,因为对这些没有什么兴趣,呵呵。 第二天因为烧不退,39°了,所以要去看医生。北京医院,我们其中一个景点,晕。下午继续睡觉,晚上烧到40°,以为吃过药之后睡一觉就会好,结果早上醒来的时候还是39.5°,我还狂骂那是黄绿医生。所以第三天又睡了一天,晚上稍微精神一点,我们就去了全北京吃烤鸭最出名的地方,全聚德。那里的菜不是普通的贵,搞笑的是menu上面的菜不标价钱的,我们点了一个芦笋炒鸭舌,当然它上面的名字没有这么不雅,吃完看账单我们才知道那盘东西108块 分量很少的。而且这里要加收服务费10%,我们就点了半套烤鸭,一盘芦笋炒鸭舌,一盅松茸汤,一盅竹荪汤,353元,我还没吃几口,唉! 然后第三天晚上我又闯祸了,因为我来M了,不小心弄脏了饭店的床单,以为没事的,但是回来的时候服务员在我们的房间留了一条纸条说,我们要赔钱,我当时无奈到要疯掉了!最后当然要掏钱啊,说到这里我真的觉得很对不起我男友,他花这么多的钱,又从那么忙的工作中抽时间陪我来北京,结果完全没有好好玩,都在忙进忙出的照顾我,晚上等我睡了才去网吧把工作补上,加上我还闯这种无厘头的祸,真的很内疚!100块钱啊饭店那种白床单。 可以玩的就剩下一个下午,我们去了天安门那一片,毛泽东纪念馆因为我们赶时间没等它开门没有看一下老毛的尸体,看了天安门,人民纪念碑,紫禁城,国旗,但是没有去博物馆,因为我的脚冷到痛了。在回去的路上吃了正宗的北京冰糖葫芦,真的很好吃,还买了很多说打算带回来,但是在飞机上发现糖化了,送进了漂亮空姐手下的垃圾袋了,也买了很多其他的特产,当手信给大家,也给家里带了一只烤鸭。 虽然这次去北京几乎都在睡很贵的宾馆,但是我经历了很多第一次,真的很多,第一次见识到春运,当我们在北京西买不到回程票时我都急哭了几乎,幸亏我的昌昌淡定,最后我们买了全票的北京飞郑州的飞机票,好贵,800一张,不过没办法,这种时候钱也不是万能的;第一次坐现今中国最快的火车,动车组,时速200公里,真的还不错,位置比飞机还宽,相对来说也挺贵的,两百多一张,郑州到北京西,5小时多一点;第一次坐飞机,还一天转了两趟,早上从北京飞回郑州,晚上七点从郑州飞回广州,那跟坐飞机相关的所有程序都是第一次经历。 这几天我时刻都觉得我的黄均昌是一个可以保护我照顾我,我可以完全依靠的男人了,不是那个整天都跟我耍嘴皮子的黄均昌,镇定想办法解决问题他真的很有魅力。 好了,奔波了一天了,睡了,明天还要回家过年呢!
个人分类: 未分类|0 个评论
北京拜见“知心哥哥”
热度 19 lixuekuan 2011-3-3 21:24
北京拜见“知心哥哥”
由于女儿坐早晨的飞机回英国,带的东西很多,只能送她到首都机场。3月1日上午送孩子回来下午没有什么事情,住的地方离动物所很近,就决定去拜见一下科学网上的“知心哥哥”王德华老师。 有意思的是中午吃完饭还看到了李小文院士并与院士打招呼。 下午两点王老师给我发短信,告诉我他在办公室等我,我按预约的时间到他办公室,王老师热情地招呼我。这是我第一次见王老师,仔细端详王老师,中等身材显示出成熟与干练,长相看也是一个和蔼可亲的“知心哥哥”模样。 我们稍许交谈,王老师给我动物博物馆的门票,我先去观看了建在动物所院内的动物博物馆。 博物馆还是很有看头的,不用说4D电影,那么多动物标本让我这个自认为见多识广的人也叹为观止。从巨大的恐龙化石到微小的蚂蚁、蚜虫应有尽有,五彩斑斓的蝴蝶栩栩如生。 观看完博物馆我回到王老师办公室,王老师已经给我泡好了铁观音。 我们首先介绍了自己课题组的情况,对项目争取和经费管理交流了自己的心得。 我向王老师请教了研究生招生与管理,这是我见王老师的目的之一。王老师毫不保留地用很生动的实例介绍了他对研究生管理的经验,我感到受益匪浅,不虚此行。 在这个时候,清华大学的刘立老师开完会也来到了办公室门口,就坐后我们三人进行了比较深入的交谈。 晚饭是王老师请的,这个过程是热烈的、友好的和和谐的。 第二天王老师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要验收,他还能在百忙之中接待我,我感到非常荣幸。再次感谢王老师的盛情款待,感谢刘老师不远万米也来作陪。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051 次阅读|40 个评论
读你千遍不厌倦——记陕西历史博物馆
caoxiaojing 2011-3-2 16:50
读你千遍不厌倦——记陕西历史博物馆
也许是因为曾经离她很近,使我有机会、 有时间看着她从一砖一瓦演变成一座磅礴恢宏的著名建筑;也许是因为她的设计构图出自建筑大师张锦秋女士的创意,很好地体现了盛唐高贵、典雅、自豪、欢畅的风范;也许更是因为她所容纳、收藏、陈列数以十万计的国之瑰宝、人类之瑰宝的巨大文化魅力和意蕴,总之,对于她——陕西历史博物馆,我始终充满着深深的好奇和兴趣,总想去看看她,亲近她。 走近她,首先抓住你视觉的是其色调和气度,她以灰色为主调:深灰色的玻璃瓦 浅灰色的飞檐斗拱、花岗石勒角、台阶、柱子、石灯,让人顿感历史的凝重与旷远;白色的瓷砖墙面,汉白玉栏板与环境四周的绿地和小型雕塑相衬,又透出格调的明朗与典雅;似古似新的空透金属泡钉大门前是一片开放的自由空地,矩形的浅灰色花岗石馆标横立其中,就连小朋友都可以扶着它拍照;沿着省博建筑外围,一路观赏,会发现四周辅楼的钻尖顶与中央大殿的庙宇顶有规律地交错穿插,既有强烈的动感又保持了均衡,大有“众山拱伏、主山始尊,群峰盘互、祖峰乃厚”的气势;同时,深灰色的飞檐与翼角又极富飞扬之神采,在整体稳健与厚重中透着轻灵与飘逸,恰似盛唐醇厚、酣畅有不失清新与洒脱的时代风尚;走进大门,与美妙的空间结构和布置正面相遇,更给人一种舒朗、生气昂然的感觉,用设计者的原话来讲,此所谓“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这是把中国传统宫殿建筑与院落式建筑相结合的产物;同时也是将唐风意韵与现代建筑在空间审美、结构功能等诸多方面的创意融合。 步入展厅,沿着近 2000 米 的展线漫游一周,你会感觉到这里浓缩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更是周秦汉唐灿烂长安文化的亘古印证。从 370000 多件珍贵文物中挑选出展的精品有近 3000 件,从史前蓝田猿人的头盖骨化石到大秦帝国威武逼真的兵马俑,从商周原始的、带有神秘意味的青铜器到明清朝代工艺精湛、薄亮见影的美丽瓷器,从官员们上朝佩带的礼器、笏板、印章到平常百姓使用的茶具、铜镜,从建筑使用的巨大石砖、细小铆钉到娱乐玩耍的乐器、棋子……凡是与人类生存生活有关的物件器具在这里都可以找到真实的存在或曾经存在的“蛛丝马迹”。珍宝们被陈放在特制的展柜中,在厅内适宜灯光及背景装饰的衬托下,愈发显得熠熠生辉,个个都透出久经沧桑之后欲与人说的勃勃生机与灵气;尤其是唐代文物,那流光溢彩、浑然天成的“三彩”,那雕镂完美、追求豪奢的皇家金银器,那双目圆睁、不可侵犯的镇墓独角兽,还有那身着宽衣大袖、敢于袒臂露胸的胖美人陶俑,以及皇家在墓道里的装饰壁画上所描绘的种种接见外域来客、皇家游猎娱乐的宏大场面 都无言地勾勒着盛唐的豪迈、自信与开放。 世界著名历史学家威廉 . 德里克 . 房龙曾打过这样一个比喻:“历史是时光老人在过去的无数领域中间修筑起来的经验之塔。它能帮助我们获得新的胆量,在我们回到日常工作中去之后,将会勇气百倍地面对遇到的各种问题。”陕博作为一个历史文化的容纳者、承载者,无疑为我们每一个面对、品味她的人,搭就了一座阶梯、打开了许多扇窗户,她引领着我们登上了人类伟大的经验之塔(虽然只是一部分)。 为此,作为西安人,便拥有了一份永远的荣幸与自豪,同时也领受了一份她赋予我们的深沉和厚重! 图片简介:牛首玛瑙杯,据说为陕博镇馆之宝 发表于 1996 年 5 月 25 日 《西安晚报》 上传时有改动 图片来自“旅行者”网页: 沧海一粟 - 陕西省博物馆的藏品一瞥
个人分类: 家在西安|3317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的金山上-中央部委礼堂食堂部分向社区开放
冯用军 2011-2-13 10:16
继北京农民不用交税、义务教育免费、博物馆、艺术馆免费开放、纪念馆免费参观、经常上CCTV看现场节目、夺年货、小孩400来分就可以上211大学之后,今天开始享受新福利——10余家中央部委礼堂食堂向社区开放。 北京人民就是有力量,每天每日休闲忙! 首都,首善之区,首堵也好啊,不然为什么那么多人挤破脑袋也要去北京呢??! 到广电总局的内部食堂用餐,去国家发改委的礼堂开展文娱活动,来国资委的活动中心展示、交流书画作品……曾苦于社区高楼密布,没地儿活动、没处用餐的西城区月坛街道居民,如今用上了中央部委的内部设施。昨天,记者获悉,该街道与驻区国家机关的服务保障部门广泛建立联系,目前已有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广电总局、铁道部等10余家单位,开始尝试与社区居民资源共享。 不用为了找家物美价廉的餐馆劳心费力,月坛街道的老人,可以去家门口的广电总局内部食堂用餐。卢继红与老伴儿都已到了古稀之年。昨天中午,风刮得正紧,卷起路边残存的积雪。可二老还是穿戴整齐,照旧要到广电总局302食堂吃饭。“出了门走几步就到,用不了10分钟。”说着两位老人手挽手踱出楼门。 这家位于月坛街道白云观社区的302食堂,原本是广电总局机关家属区的内部食堂。百十来平方米的就餐大厅,干净亮堂。进门一眼就能看见“今日菜单”:除了地三鲜、咖喱小丸子、香干快菜,还有孜然肉丁、梅菜扣肉、圆葱爆羊肉等等。加上一份米饭或馒头的主食,菜价都只在十几元左右。餐厅负责人李怀阳介绍说,他们从周一到周五每天都有六种菜品,一周下来基本没有重样,且提供免费汤,夏天有绿豆汤、冬天是棒子面粥。 刚说完,卢继红老两口已买好了适合自己口味的三菜一汤。“这里的饭菜口味清淡适合老年人,便宜还能用养老助残券,要是去旁边的小餐馆吃,价钱要贵上三四倍呢!”卢继红一边吃着一边笑说。 现在每天中午,像卢继红老两口这样到302食堂就餐的已达400余人。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食堂还提供送餐入户服务,送餐覆盖周边13个社区,平均每天入户就达100多次。“外卖每份荤素搭配3或4个菜,只要10几元钱,不想出门的老年人打一个电话,就能在家里吃上可口的饭菜。”李怀阳说,他们每周将菜谱在覆盖整个街道的《人文月坛》报上公布,老人们可以提前预知,按需订餐。 解决老人用餐难曾让街道办事处费尽了心思:自己设老年餐厅吧,楼群密集的社区内竟找不到适合的地方;引入社会单位参与吧,无奈不是价钱高,就是质量没保证。左右为难之中,街道想起了资源充足、设施精良的驻区中央单位上。没想到竟然不谋而合。“我们也在着手解决离退休老同志的就餐问题,考虑到驻区单位应充分发挥 资源优势 ,于是决定把改造后的302餐厅,专门拿来为老干部服务,同时也作为月坛地区居家养老示范点,向周边社区的老人开放。”国家广电总局机关服务局负责人刘成斌介绍说。 双方一拍即合,街道投入12万元为送餐人员和就餐老人购买了保险,还购买了送餐专用的面包车,既保温又卫生。广电总局机关服务中心也拨出15万元专款,支持开展便民工作。 302食堂目前已经成为街道老年餐桌服务的主力,用餐高峰时曾达到了2000人。在其带动下,辖区内的国家发改委也开放了一个餐厅,为社区老人就餐提供服务。 向社区敞开的设施不只食堂。月坛街道与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铁道部、国家海洋局等10余个机关,联合组建了月坛社区建设协会。协会举办活动,会员单位的活动中心、排练大厅、礼堂,也就顺理成章实现了共享。于是,擅长唱歌跳舞的月坛居民,走进了广电总局老干部活动中心的专业排练大厅自娱自乐;爱好书画、摄影的,则来到发改委、中华全国总工会、财政部、国资委的展览室,与老干部一起交流探讨;喜欢体育锻炼的,还能到部委宿舍区的封闭场馆里玩个痛快…… 采访手记 从“邻居”到“家人” 中央机关单位与驻区居民,曾经只是毗邻而居,却彼此互不来往,好像陌生的邻居。国家广电总局等10余部委,开放内部设施与社区居民共享,一下把陌生的“邻居”变成了亲热的“家人”。应该为此击节称赞。 中央机关单位将优质资源与周围的居民共享,这是国家早就力促的一件惠民实事。2009年11月,国务院民政部网站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工作意见》,鼓励社区内或周边单位向社区居民开放内部食堂等公共设施。月坛地区这10余部委带了好头,他们的做法值得有关单位借鉴。 令人欣喜的是,这10余部委的率先垂范已经开始影响到周边街道。今年,该区的15个街道都出现了社会单位与社区资源共享的合作计划,如 金融街 上的 建设银行 开放食堂、牛街的总参第三招待所开放各类活动场地及设施等。希望更多的单位能打开大门,把周边居民当“家人”,这样,更多的资源将得到更合理的配置,如此,整个社会也会更像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本文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巩峥)
个人分类: Life Comments|1693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众的费城艺术博物馆
热度 2 laijiangtao 2011-2-9 10:10
费城艺术博物馆是美国著名的博物馆之一,以其经典的希腊建筑造型而闻名于世。其内藏有无数著名的艺术大师杰作,譬如《向日葵》、《日本桥与睡莲》、《大浴者》、《拾稻穗的人》、《思考者》等等,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完整的法国教堂、英国宾馆、美国室内建筑、日本的茶室、中国的佛堂和清代建筑、印度的神庙等等,是一个非常值得待一天的地方。 虽然今天是星期二,一周开馆的第一天,赫然发现原来“艺术就是大众的”这句话在这座美丽的艺术殿堂内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法国式庭院写生
2117 次阅读|2 个评论
期刊杂谈3:汉语拼音的“多此一举”与“求之不得”
热度 1 gongshiliang 2011-2-8 15:08
期刊杂谈 3 :汉语拼音的“多此一举”与“求之不得” 国家标准“中文书刊名称汉语拼音拼写法”( GB3259-92 )要求:“国内出版的中文书刊应依照本标准的规定,在封面,或扉页,或封底,或版权页上加注汉语拼音书名、刊名。” 目前绝大多数期刊都已按此在封面或在期刊的其他规定“场合”加注了刊名的汉语拼音,科技期刊更是有法必依、有章必循,率先执行,从无二话。法制社会理当令行禁止,办刊人自然应与时俱进,循规蹈矩,这也是最起码的职业操守,无须多议。 只是本人迂腐,总觉迷惑:按目前的数千种中文期刊,就是初小文化水平的人,刊名还是认得的,哪怕极为专业的科技期刊,尽管刊文内容高深莫测难明就里,也不妨碍刊名的通俗性,其刊名的汉字还是认识的多啊,还要加注汉语拼音是否多此一举?何况有些人能认字却还不见得懂拼音呢,或许是借此推广下汉语的拼音方案? 有个地方倒是对汉语拼音求之不得却始终难觅踪影:国内或大或小的各式博物馆,很多出土文物的标示铭牌总是充斥大量生僻字,青铜器考古专业的或许能认全,汉语专业或历史专业没准也有不认识的,真是太费思量,高雅太不亲民,以致于印象中那些玩意除了煮酒喝酒之用连个称呼都叫不上。现在有些铭牌和介绍文字还附上英文、日文、韩文等,却把字典里也少露面的古汉字也没想到用拼音注一下,如此下去,博物馆再免费开放,也难以真正深入人心呐。这应是举手之劳之举,功德无量矣。没几个参观者会当场临摹下来,回去再查康熙字典的。就是通晓外文,却反而不知其物尊名大姓,岂不枉然? 国家文化部门或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对此出台个相关规定倒是更有针对性一些。鄙人愚见,不知然否?
个人分类: 科技期刊|3511 次阅读|1 个评论
历史上的今天 1月31日博主日记
xupeiyang 2011-1-31 07:41
回家过年,归心似箭。 1870年,美国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建立 1916年, 燕京大学 成立, 司徒雷登 任校长 1929年,德国物理学家 鲁道夫·穆斯堡尔 出生 1976年,现代文艺理论家 冯雪峰 逝世 1997年, 欧洲投资银行 首次发行 欧元 债券
个人分类: 我的日记|233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位反法西斯英雄
热度 2 antq 2011-1-25 23:02
一位反法西斯英雄
在盐湖城的航空博物馆里,有这样一幅照片: 照片有个简单介绍,说这位华人是个航空工程师,名叫Tung-Sheng Liu, 曾帮助美国空军轰炸日本。原来这是一位反法西斯的英雄。不知道他的中文名字怎么写?请熟悉这段历史的朋友们介绍一下,让大家了解了解。
个人分类: 清谈|4686 次阅读|7 个评论
“返本开新”的文化研究之方法与使命
热度 3 周可真 2011-1-24 22:04
围绕天安门博物馆前立起孔子青铜像一事,科学网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无论论者对于此事持有何种态度,是赞同还是不以为然,对此事的关注本身就是好事,这在科学网这样的场合尤其难得,表明中国科学界对于文化也给予了应有的关心和重视。 对于立孔子青铜像一事,我的观点认为,这是以官方姿态来表示我们中国人对于自己文化的认同,而孔子正是这种文化的代表或象征,并且在儒、释、道合流以后孔子的确可以代表整个中华文化,但是肯定孔子的这种地位,这并不等于肯定孔子个人以及由他所开创的儒家的思想。 事实上,不仅中国官方,就是民间主张“复儒”的学者,其主张“复儒”也不等于他们认为当代中国人的思想应该回归到先秦时代的孔子那里,以孔子的思想来指导当今中国的社会实践。这种形式的“复儒”是没有可能的,实际上也没有哪个人会愚蠢到竟然要求这样一种形式的“复儒”。现代新儒家主张“返本开新”,这就是表示“复儒”(返本)只是再造或发展中华文化(开新)的一种手段,这分明意味着是要从儒家文化中吸取某种价值观,以此作为导向来重建中华文化。至于究竟要从儒家文化中吸取何种价值观以及怎样来重建中华文化,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现代新儒家内部并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 我个人认为,以儒家有“三纲”之类的糟粕性观念来否定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是站不住脚的。事实上,从孔子时代(春秋)到清代的整个古代,中国社会并非静止不变,而是一直在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发展不仅表现在国体上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转变,在政体上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变,还表现在官制上从世卿世禄制到军功制,从征辟、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的演变,在学术上从诸子蜂起的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从有今、古文之争的经学到儒、道兼综的玄学的转变,从儒、释、道三教并立到合流以至于融合的演变,如此等等。与古代中国社会的这种演变相应,儒家思想也在演变,这种思想演变是通过后儒(包括儒学者和经学者)根据自己时代的要求对包括孔子在内的前儒和由孔子所整理的“六经”(秦火以后为“五经”)的思想加以新的诠释和阐发来实现的。被后儒重新诠释和阐发的思想与前儒和“六经”的思想本身显然并不是一回事,前者乃是对后者的继承和发展,只是在名称上它们常被学者们不加分别地笼统称作“儒家思想”罢了。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演变是孔子及后儒和“六经”的思想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以儒学和经学方式不断得到改造的过程。到了近现代,这种改造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进行,近代维新派的思想和现代新儒家的思想都是这种新的改造活动的产物。但是,近代维新运动的失败表明,维新派的改造并不成功。而现代新儒家的思想至今也未转变为一种现实而普遍的社会运动——有“中国最后的儒家”之称的梁漱溟曾在山东邹平进行的乡村建设运动不仅是极为有限的局部性实验,而且这种实验也并未取得成功。这说明,现代新儒家“返本开新”的努力至少到现在为止还是徒劳无功的,其思想不过是停留在纸面上,并未掌握中国大众而由中国大众的社会实践转变为现实。 那末,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儒家思想是否还有可能得到继续发展呢?我认为是有可能得到继续发展的。但是,需要发展的不只是儒家思想。 我们可以推出孔子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但中华文化不只是由孔子所开创的儒家及其后学的思想,它还包括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农家、阴阳家、纵横家、名家及其后学的思想以及佛教思想等,所有这些思想都是有可能也需要得到发展的。这就是说,“返本开新”之“返本”,不应像汉武“独尊儒术”那样独“返”儒家思想之“本”,而是应当“返”中华文化之“本”。 中华文化之“本”到底是什么,这是需要研究和讨论的问题,但无论如何,它不能被归结为儒家思想之“本”。 现在举国上下都在讲“和谐”,认为“和谐”是中华文化固有和特有的一种观念,而且许多人以为这种观念是来自主张“和为贵”的儒家。其实,主张“知和曰常”的道家何尝没有“和谐”观念呢?更何况“和”的观念并非孔子或老子首先提出,春秋时史伯就讲“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是春秋时代许多学者都提倡的,根本不能被归为儒家或道家所特有的观念。 笔者曾写过一篇题为《和谐与自由》的文章(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2394 ),提出了“和谐以自由为旨归,自由则存在于和谐中”的观点,认为“离了自由则和谐为无根之谈;离了和谐则自由为无稽之谈”,这是试图重新诠释中华文化固有的“和”的观念,将现代人所普遍信奉的“自由”观念注入其中。按照这种观点,崇尚“和”的中华文化中难道压根儿就没有某种“自由”观念了?这种“自由”观念是什么?它与现代“自由”观念相比具有什么特点?这些问题难道不值得我们去研究?另外,中华文化中有没有与现代人所普遍信奉的“平等”观念、“人权”观念相通的观念呢?就先秦诸子百家而言,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以及其它学派,它们无不重视民生问题,例如,老子讲“实其腹”,孟子讲“制民以恒产”,这都是肯定人民百姓有其生存的权利,并要求统治者充分尊重这种权利,并为实现他们的这种权利而创造必要的条件。诸如“生之谓性”、“生生之谓易”之类的观念能否被理解中华文化中固有的“天赋生命权”的观念呢?这种权利能否被理解为“人权”呢?它与现代“人权”观念相比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我们不去研究和挖掘中华文化中固有的“自由”、“平等”、“博爱”、“人权”之类的观念,并根据我们自己时代的要求来重新诠释和阐发这些观念,以构建与现代民主社会的普遍价值观相一致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价值观呢? 在笔者看来,曾经为毛泽东所提倡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等方针,可以作为“返本开新”的文化研究之基本方法。反之,把文化研究搞成像清代朴学家们钻进古纸堆里进行考据那样的所谓“纯正学术”,这是无法达成“返本开新”的文化研究之目的的。 文化研究应该成为一种创造活动,对文化研究的文本进行“还原”的努力是注定要失败的,因为这样的“还原”是不可能的,除非这种研究可以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实验方式来进行,但是这种实验在文化研究领域是不可想象的——有谁能够通过实验方式来检验某个学者对“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或“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解释是否为唯一正确的解释呢?无法通过实验来验证的解释不可能是知识性的东西,只能是观念性的东西。“返本开新”文化研究所追求的是某种观念,而不是某种知识。 但是,自从人类有了可以被称作观念的东西以来,任何一种观念的创新都不是从零开始或“无中生有”的,而是必须借助于既有的观念,这就是为什么要“返本”的理由。“返本”不是对既有的观念进行“还原”,而是对既有的观念进行理解和解释。 理解的前提是理解者心中有“理”。有“理”才有“解”,无“理”则无“解”。而生活在不同时代或生活在同一时代不同环境中的理解者,其心中之“理”是会有差异的,而且是必定有差异的,因其如此,人们对同一文本所表达的观念就可能做出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事实上,像《论语》或《老子》这样的本文所表达的观念,迄今为止人们对它的理解和解释都不知道有多少种了,而其中任何一种都不能说是唯一正确的,对此人们只能公推或公认其中某种或几种是比较权威的,如此而已。 愚见以为,理解者心中的“理”是文本所表达的观念和理解者所处时代所需要的观念之间的一致关系,能够把握到这种关系的人才能对文本所表达的观念做出权威性的理解和解释,即这种理解和解释能被理解者所处时代的人们所普遍认可。而如果这种权威性的理解和解释不仅为这个时代的人们所普遍认可,而且由这种解释所表述的观念为该时代的人们所普遍信奉的话,那末,这种观念就是表达该时代的时代精神的观念了,从而它也就能成为该时代的主流观念或核心观念了。“返本开新”的文化研究能达到这样的结果,其研究才是完成了时代所赋予它的使命。
个人分类: 理论探讨|2105 次阅读|2 个评论
再谈博物馆前的孔子青铜像
热度 19 QFL 2011-1-22 08:55
当孔老夫子像被 矗立在天朝国家博物馆北门 时,很多人的心立刻就沉甸甸起来了,犹如那 N 吨重 的青铜块就放在自己的背上。当然,有不同的声音,这是一种大好事;如果众口一词的赞同声、或者反对声,那反而是很恐怖了。 如果仅单纯地针对这一孤立的立像行为,我更想知道: 孔子像被官方矗立在天朝博物馆前,是否经过合法的立项程序以及纳税人同意?…… 至于官方再后一步的任何行为,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但就事论事,这都与孔子本人无关。 然而,事情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 毫无疑问,用今天的眼光看,老夫子的那一套宿命论和政治思想如三纲学说等无疑是陈腐的糟粕。然而,绝大部分的正常人肯定不会愚蠢到再把它们拾起来的地步,更不要说始终以伟大英明而著称的执政者了。从这个角度上说,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现代民主思想深入民心,笼统地反对所谓的“封建”复辟、“封建”思想(如三纲学说等)基本上是没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连离帝王时代最近、最有势力的袁大头都没有做到复古,现在任何权贵者同样也做不到开历史倒车;否则,那就太侮辱当今民众的智商了!难道当今民众的思想开化程度还比不上一百年前袁大头时期的民众吗? 毋庸置疑,任何古代先贤们的政治理论或思想,现在都是不能套用的 ;同样,孔子也不例外。对于当前的政治体制, 现代民主制度才是目前唯一最合理的规则,这是再高尚的道德价值观和阶级先进性都不能取代的,否则必然会导致种种问题, 这早已被历史所证明的。 再说了,现在的天朝人,都是多么的猴精呀 ( 哈,是托教育部扩招政策的福 ) ,谁心里没有个小九九,恐怕对当局的“三个代表”、“八荣八耻”等伟大的口号都会给打个问号;所以, 如果我们还郑重其事地忧虑老夫子的那一套腐朽的政治理论或天命观等、会搞乱民众的思想,岂不是效杞人吗? 例如,身为众多草民中的一员,我个人非常赞叹孔子的很多学说;但无论是儒家中政治思想有多么腐朽,它们都不能愚弄我,任何权贵者也不能用它们来绑架我、而让我成为 ( 例如服从 儒家“天命观”的 ) 一个“顺民”,我依旧会去痛恨现实的种种不良现象。反过来说, 孔子学术的缺陷会让人们更清楚地明白“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道理,即个人崇拜是要不得的 。 然而,除那些糟粕性的政治与宿命的学说之外, 孔子还有更多的正确言论观点呀 :例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些对人文精神领域思考的言论,其思想深度,恐怕到如今还难以被突破 ! 然而, 任何事物,无论它多么美好,一旦被政治官僚所染指,就很难完全干净了;儒家文化也同样不能例外。另一方面,对于任何一种思想、主义或人物等,如果人们太过于虔信它们,都会容易出现一些狂热情绪,从而偏离理智或科学精神。所以我认为: 从根本上讲,我们只能是自己愚蠢自己,我们只能是自己开化自己 ;但个人如何选择,这干孔子何事。 另外,天朝惟有以孔子名义的几百所学院,能够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全球遍地开花,难得不是因为孔子的这些正确言论吗?我就诧异了:老外们怎么太弱智,只能看到孔子的正确思想;而有些天朝民众咋就恁聪明,专门去死盯着那些被抛弃的腐朽政治言论与天命观呢?我们天朝人常常有否定中华历史人物的癖好,因为我们只能看到他们的缺点,而任何历史人物又都是有缺点的,无论他的成就有多大;所以,无论给任何人立碑,都会遭到很多的反对声,因为在我们心里只能是“ 天老大、地老二、我老三 ”。 最后,让我们做一个假设: 如果只能仅用一人来代表中国文化,还会有谁更合适呢?再退一步讲,如果用三人来代表中国文化,那你又会选谁呢?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2067 次阅读|23 个评论
旧文:到底应该怎样看待孔子?
热度 5 mingmingde 2011-1-19 23:51
【注:这是几年前写的一篇文章,所针对的事情已经时过境迁,但其基本精神应该没有过时。这几天看到不少朋友对天安门附近博物馆门前竖起孔子像,有些愤愤然,好像天要塌下来了,其实笔者倒以为没必要大惊小怪。我们应该反思的倒是:孔子毕竟为我们中华后人留下了一笔是是非非可能永远也说不清楚,但不论是赞成者还是反对者都深受其影响的思想文化财富,以至于今天依然有相当多的中国人乃至外国人(还不是一般的外国人)感到孔子思想的现实价值;那么我们自己呢?我们能为后人留下什么哪怕让他们也议论不停的人文思想材料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倒是觉得: 我们在孔子面前保持一种谦卑和恭敬没什么不好,因为在人文思想方面,我们其实并不比孔子更聪明、更智慧、有更高的道德境界 。关键是: 我们要有像孔子那样的承传和创新独立的属于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人文思想的精神 !】 最近关于孔子,各种媒体议论纷纷,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对这位已经仙逝将近2500年的古人指手画脚议论一番,如果用现在的话说必定也是“明星”、“偶像”之类,不仅有那么多的“FANS”,而且也有那么多的反“FANS”;不是有人把孔子和章子怡之类“星”们放在一起褒褒贬贬吗?呵呵,真难为当代的学人们了。不过有所不同的是,你不管说孔子什么,孔子将永远保持沉默,不会沉默、不懂沉默的永远是我们这些孔子的子孙们! 当然,这种议论纷纷也有它的好处,就是能够使人们更完全、更彻底地认清孔子的“真实面目”,使之“原形毕露”,或者用某些人的话说使孔子的“假仁义”、“伪君子”、“伪圣人”的丑恶面目、“狰狞面目”展现在世人面前,从而让那些尊孔的人们无地自容!——看你们尊崇、敬仰的“圣人”到底是个什么货色!哈哈哈哈…… 有人以标榜能背诵《论语》而对孔子大加鞭罚,以为《论语》纯粹一封建专制糟粕;有人以史书为据,证明孔子乃一以权谋私诛杀异己之法西斯“屠夫”;有人以孔子学说不能与时俱进而否定其现代价值;有人甚至要让孔子思想为中国近现代科技落后、社会停滞乃至列强入侵、沦为殖民地而负责;有人认为孔子及其思想是我们社会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温床或罪魁祸首;等等不一而足,洋洋大观,可谓盛矣!如果套用现代“法治”理念,孔子的种种劣迹甚至其中的任何一项都足以使他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因为,在一些人看来,中华文明几千年,有价值的东西都与孔子无关,甚至相反,而一切反动的、腐朽的、落后的、保守的总之一切的“民族劣根性”无不与孔子相关——不是孔子之所为,就是孔子思想之欲为或者是尊孔者之必为…… 但我想,你会背诵《论语》固然不错,但这不意味着你就真懂《论语》;如同鹦鹉会学人说话“你好”、“晚安”,但它知道“你好”“晚安”的真正含义吗?也如同我们的一些已经与“国际接轨”的时尚或前卫学者满口洋文、洋人、洋思想,但他真正理解“洋”的本来含义吗? 孔子怎么能承担起他的后人们打着他的旗号所做一切的责任呢?难道孔子要为秦始皇焚书坑儒负责吗?孔子要为三国两晋南北朝以及唐宋之间的十六国等分裂状态负责吗?孔子要为明清的闭关锁国负责吗?要为晚清时期中华民族的屈辱史负责吗?要为甲午海战的失败负责吗?要为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负责吗?要为台湾李登辉、陈水扁的“台独”负责吗?要为我们的一些高级官员用EMBA方式管理自己的二奶团队负责吗?要为陈希同、陈良宇之类高级干部的贪污腐败负责吗?要为我们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进而人类的不可持续生存负责吗?要为我们现在的两极分化、社会的不和谐负责吗?………………他负得起这些责任吗?!一个两千五百年前的古人! 我想说的是,尊孔者尊孔子为圣人,人家说的还是“人”,而不是神,但就有人偏偏说尊孔者所尊之孔子是一尊“神”,然后予以痛打。我倒以为,应该明确的是, 孔子是圣“人”,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上帝般的“神”,他是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有理性有激情,有优点有缺点的活生生的人;没有人强制规定圣“人”必须是完美无缺只有优点而没有缺点的“神”人。有些人批孔子、骂孔子,首先靶子就立错了,你先想象尊孔就是把孔子神化,而后狠批被神化了的孔子,拿作为人的孔子的各种缺点来打倒被你神化了的孔子,这是你自己在打自己,你并没有伤着尊孔者的一根毫毛!因为日常生活的道理十分明显:你尊敬一个人,只是因为他有令你敬慕的优点和长处,而不是他有令你讨厌的缺点和短处!希望批孔的人也学点辩证法,辩证法在对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也包含着对事物否定的理解,同样,辩证法在对事物否定的理解中也包含着对事物肯定的理解!对待孔子何尝不能如此呢?! 其实还有一个道理,那就是,历史上孔子的确被神化过,但你能说这是孔子的罪过吗?现实中也的确有人在神化孔子,但这肯定不是孔子的过错!我看有些批孔骂孔的人还真有林彪、四人帮的遗风! 所以我觉得,对待孔子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第一,孔子是人不是神,是活生生的、现实的、具体的、丰富的人,而不是抽象的、单调的、僵死的“神”!第二,孔子是两千五百年前的人,而不是公元21世纪的人,他有他的历史合理性,也有他的历史局限性,他有他的历史进步性,也有他的历史保守性;其合理性、进步性曾经推动了中华历史的进步,其局限性和保守性也对历史起过阻碍的作用。第三,孔子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笔财富随着历史的变迁而被无数的后人演绎着、取舍着、发展着、完善着或者说扬弃着,这是符合历史规律的。第四,我们也是孔子的后人,也担负着继续演绎孔子思想遗产的文化使命,根据我们时代的需要,扬弃孔子(当然也包括其他中华文化圣人们)的思想,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血脉,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第五,为此我们必须首先搞清楚孔子的历史、孔子的思想之本来面目(原意),把孔子原发的思想与他的后人的思想、批评者抑或褒扬者的思想区别开来又联系起来、辨证地统一起来又辨证地区分开来。第六,有人担心尊孔会导致复古、导致封建专制的复辟、导致中国重新沦为几百年殖民地、导致我们重新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等等,我看都是杞人忧天!因为任何一个时代在诠释前人的思想的时候,总是在这个时代的条件下、在这个时代的背景中进行的,按有些人的话说“实用主义”(严格说来是务实主义的、唯物主义的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不可避免的,绝对的复古、彻底的复辟是根本不可能的。我们要知道,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孔子之重新登上历史舞台,那也是历史的必然,闭眼不看时代的需要,只是想当然地推论一些杞人忧天之思,进而十分恐惧地猛批孔子,好像孔子就是洪水猛兽,孔子比核武器还可怕,比艾滋病、比全球性的瘟疫、比军国主义、比帝国主义还可怕!第七,必须明确:孔子不能为他的后人们借他的名义所做的一切好事或者坏事负责,孔子的缺点和错误还没有到那种成为民族罪人的程度,相反,随着历史的变迁,人类目前所面临的各种危机也日益紧迫和尖锐,孔子的一些思想愈益闪烁其人性的光辉,愈益彰显其拯救人心的功能和价值——这就是他被全世界越来越多有识之士所推崇的原因。第八,但是作为孔子的后人,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孔子的思想没有为我们渡过危机提供万灵妙药,摆脱危机依然要靠我们自己,靠我们当代人的智慧和才能,当代人的人心和道德!…………(原创 于2006-10-07 11:38:14)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3078 次阅读|6 个评论
什么让听众沉入梦乡?
yaoyaxin 2011-1-2 15:26
前不久媒体报导,北京市文物局文物安全工作会议上出现了听众大面积沉睡的怪现象,沉睡者所现文物安全管理意识的淡漠,一时成为广受诟病的焦点。 听众大面积沉睡现象发生在首都博物馆地下一层报告厅,做一个未必恰当的类比如同发生在某一地区的某种流行性疾病,少数病症之所以可能汇为流行,就不能不考虑该地区的环境问题。同理,会场中的沉睡者如果不是少数,而沉睡转为与会听众中的一种较多数行为,那么,沉睡者所处场地的建筑设计与内部装修存在的细节问题,对于业主方与设计方,就不能继续忽视,而需做出重新估量与改进设计了。 博物馆报告厅通常用于举办日常中型会议、学术报告、观演、文化交流等活动,功能定位需考虑到使用者在这里的学习取向、休闲式学习取向大于单一的文化休闲取向,积极动脑大于被动接受;即使用于观演,博物馆演剧亦多为启智型或欣赏型的高雅主题,观众情态显然有别于普通剧院相对单一的娱乐休闲。因此在博物馆报告厅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中,必须以营造宜于学习的情境为基调,进而兼顾观演休闲之需,座椅、灯光、室温、空气流通、色彩、光线等硬件设施与软环境,都离不开专业使用者与专业设计师在深度沟通的基础上,做出细致精准的设计。在建筑细节与软环境方面,博物馆报告厅的应用元素须区别于普通剧院,而真正符合博物馆大中型会议空间的使用特点。 座椅是博物馆报告厅确定观众基本情态的关键元素,为创造宜于学习与思考的坐态起见,在专用座椅规范允许的区间内,座椅材质宜韧不宜软,座椅靠背宜直不宜仰,座椅高度不宜偏低,尽量选择带折叠式书写板的座椅,以便于使用者书写,延伸座椅为使用者提供的活动空间。 会议前后,报告厅应持续启动新风系统,加速室内空气流动,保证室内空气清新。夏季,身处中央空调营造的低温环境,相较于凉爽的室温,听众对空气清新度的感受退居其次;冬季则不然,暖风薰薰中,室内空气的流通与清新就显得尤其重要,需强化新风系统工作,而不能仅凭暖风循环带动室内空气流通。很大程度上,报告厅的环境质量决定着听众的精神状态与头脑活力,召开工作会议的场所不宜选在剧院或较多应用剧院元素的报告厅。 首都博物馆报告厅位于博物馆建筑综合体的地下一层,由机械系统调节室内环境。室内温度偏高,新风系统不够通畅,人多盈室时常伴有气息窒闷感,上午开会时间超过一小时,注意力集中者或血压偏高者也常感面红耳赤。特别是座椅设计,仰、软、宽大有余,扶手无可折叠书写板,有摇椅之休闲,不适于听讲与工作状态。体态丰满者陷落椅中,沉入梦乡在所难免。思考者的聆听,通常需要正襟危坐,以极力抵抗功能不当座椅塑造的坐姿。 近年我国不少大中城市相继建成一批大型现代化博物馆建筑,传统博物馆依附于古旧建筑的工作环境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但是在现代化博物馆前期设计阶段,作为业主的博物馆方,缺少对现代化博物馆建筑的使用经验,通过国外考察调研获得的关于现代化博物馆的认识,又远不足以弥补现代博物馆运作与建筑使用经验的缺失。由此导致在博物馆建筑诸多细节设计方面,对于建筑各专业设计顾及不到的空白,以及需要博物馆专业与专门建筑使用经验共同支撑的特殊要求,业主方同样显得捉襟见肘,随之埋下影响建筑使用质量的设计盲点。1990年代末以来,我国建成的现代化博物馆建筑投入使用已近十年,当初建筑设计中存在的设计不当、设计缺位等问题陆续显现,首都博物馆报告厅听众沉睡现象不过是大型现代化博物馆建筑设计存在问题之一隅。博物馆方有必要系统总结新建筑使用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在使用中不断改进并完善不当设计,做现代化博物馆建筑的真正主人。
个人分类: 老房子|11297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将建贪官博物馆”
antiscience 2010-12-16 13:43
http://www.zaobao.com/wencui/2010/12/others101216zd.shtml 另据新蛙社报导,中国将建贪官博物馆,地点选择在天安门广场中国革命博物馆[国博]旁边。据说赞成者为50.001%,反对者为30%,另有若干弃权。 博物馆将于2014年建成,届时将辟为旅游胜地。据悉,入展的条件是5000万元以上。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134 次阅读|2 个评论
英国感受(5)
phd9992000 2010-12-14 17:11
英国的一大感觉就是,博物馆很多,并且大多不要花钱买门票。 在剑桥时候去过一家。展品很多,印象比较深的是日本人的塑像。男人看起来凶狠而奸诈,女人则妖媚蚀骨。我对日本人并无偏见,相反很欣赏他们的敬业、认真精神。但真实的观感就是如此。 上个周六去了大英博物馆。中国馆面积最大,里面好东西多的是。例如乾隆时代的瓷器,康熙年间的大钟;随便一个都可以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地方换套别墅------尽管这些地方的房子极贵。 国家之间实际上和老百姓过日子没有多大差别。例如邻居偷了你的东西,不仅不还,还摆在家里炫耀,你能不生气?因此这就是一个各国国耻馆。展室33,33a,33b都有大量中国的好东西,上下2层还带拐弯,所以中国国耻最严重。试想,若非迫不得己,有哪个强国会把自己祖先留下的圣物,弄到异国他乡,供外人淫亵的目光逡巡?当然,惊叹、艳羡的目光也有,但这种荣耀宁可不要:在北京故宫得到的惊叹除外。比较之下,我更欣赏《大染坊》里面的林家,宁愿把国宝大碗失手在家里打碎,也不愿被洋人抢去。这就是一种气节。 文物的流失通常都是内乱、外敌入侵联系在一起的。当特殊利益集团和下层民众利益严重冲突、势如水火不容,则战乱频仍,文物流失。中国历史就这么点事,来回兜圈子,了无新意------实在乏味得很。 今天,很多爱国华侨高价收购文物送返中国,爱国之心可嘉;而洋人的讹诈则可鄙、可恶。 但是,博物馆可以很好的发挥科普功能:教化国民,广开民智。这点很佩服英国人不谋蝇头小利的长远目光。 大英博物馆藏品1 明代铸钟 大英博物馆藏品2 墨西哥玉龙 大英博物馆
2469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文 革藏品博物馆到国家文 革博物馆
jiangxun 2010-12-10 09:55
作者:蒋迅 按:读到许小可转载的 文革期间的知识分子自杀档案 ,突然想起自己在2003年写的一篇旧文。 在五月十二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的一个不起眼的栏目里有一个不起眼的杂文碧玉流淌的 地方,谈的是博物馆文化。锦溪以其博物馆之多、种类之杂被人们称作是民办博物馆之最,其本身也可称作是博物馆之博物馆了。这篇杂文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 它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有一段关于文 革博物馆的描述。这令我意外,因为在我的印象中,国内别的博物馆可以建,就是不允许建文 革博物馆。这才导致了海外关心文 革史的人们在《华夏文摘》上建立了网上的 文 革博物馆 。难道是我记错了?或是没跟上时代的步伐?如果这是大陆上的第一个文 革博物馆,那么它在文 革史上是应该记上一笔的。 杂文中关于文 革博物馆的一段并不长。我们不妨摘录如下: 在 一个又一个博物馆的参观中,唯有一处我的心情是沉重的,那就是《文 革》藏品博物馆。望着当年撒满城乡的造反派传单、红卫兵小报、五花八门的《严正声明》,仿佛那疯狂的年代就在眼前;看着当年家家户户不可须臾离开的粮票、 布票、棉花票、糖票、肥皂票,仿佛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岁月就在昨天。锦溪办起这个博物馆,不就是昭示人们:结束过去、开拓未来吗? 我没有机会去锦溪。不知这段介绍是否全面。但可以看出,这个文 革博物馆所向人们展示的是可以流传下来的物品。作者写的很清楚:那是个《文 革》藏品博物馆。作者看到这些东西时的心情是沉重的。显然,带给他沉重心情的不是那些他三十五年前所熟悉的东西,而是它们给全体中国人们带来的痛苦和 灾难。如果不看到这一点,不认真地记取文 革的教训,那么建立一个只见物的文 革博物馆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锦溪的这个博物馆所应该向人们昭示的是:总结过去、改革现在,开拓未来。 文 革是中国人民的一块无法痊愈的伤疤。文 革是中国人民必须认真回忆和反省的历史。而有些人却在忘却这块伤疤,有些人却不愿意回忆这段历史。发动文 革的人们走了,参与文 革的人们也在相继走着,被文 革利用和耽误了的当年的红卫兵小将们也已进入了不惑之年。难道这段历史就永远不能记录下来吗? 巴金是第一个倡议建立文 革博物馆的。老先生若知道有这样一个藏品博物馆终於建立起来了,一定会想去亲眼见一见。 在海外,前面提到了《华夏文摘》上的网上文 革博物馆,那里已经收集了一百多万字的文字资料,是一个不断膨涨的巨大的无形博物馆。其中的五月十九日的文 革博物馆通讯第一七七期上有一篇冯 骥 才的关于文 革博物馆的文章值得一读。与之相应的是一个浓缩了的文 革博物馆:那就是杨健利博士为文革三十周年编辑的《》 (此处删去九个字) 一书。这是一本有关文 革的研究文集,由七个部分组成:关于文 革研究;文 革前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及文 革起因;文 革中重要事件再讨论;文 革中的经济、文化;毛 泽 东及文 革遗产;文 革一代与世纪交替;文 革再评价,历史教训和民主化。这是关于文 革研究的一个重要文献。还有一个是网上的《 中国文 革受难者纪念园 》,在那里,我看到的不是粮票、布票、棉花票,而是一个个血泪控诉!我看到一个夫妇双双含冤跳楼自杀的故事,而作者至今没有找到那夫人的名字,还在请读者帮忙寻找。 我想,一个真正有意义的文 革博物馆应该包括以上所有的方面,而且这样的博物馆应该是在国内、在北京的一个国家博物馆。於是我突然醒悟过来:不是我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而是我期待的那个博物馆还在孕育待出之中。当它诞生的时候,我知道我会飞回北京去参加它的开幕式。 2003年7月
个人分类: 天下|487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次在空军博物馆享用的会议晚餐
harveyho 2010-12-9 13:34
Combio是一个大型的生物医学科研方面的会议。09年在基督城举办。 会议正餐说是在一个神秘地方举办,上车前我们都不知道目的地。最后原来是在空军博物馆(airforce meuseum). 利用博物馆的空间办晚餐,一可欣赏展品,二可品尝美食,三是气氛轻松,利于networking, 真是好主意. 食物其实简单,葡萄酒, 啤酒, + 两道菜two courses,+ 甜点 + 舞会dancing party, 吃个气氛。 价格非学生价95 (450元人民币),并不便宜。 既然是空军博物馆,看看旧式的军机。一些照片: 会议场地:
个人分类: 会议点滴|3025 次阅读|1 个评论
LVR,从尼安德特人到现代人类文明历程的博物馆
热度 1 cunyp 2010-12-3 02:27
LVR ( Rheinisches Landesmuseum Bonn , or LVR-LandesMuseum Bonn )博物馆位于波恩市中心。早就听说她收藏了世界上第一具完整的尼安德特人骨架。带着对尼安德特人化石的好奇,我去拜访了 LVR 。 马普演化人类学研究所的 Svante Pääbo 在 20 多年说服了 LVR 的馆长,从LVR的这具骨架上取样品,然后去做古 DNA 测序(严格地说 mtDNA 测序),并揭开了我们用分子手段去研究尼安德特人起源于演化的序幕。 2010 年,美国 Science 科学杂志发了马普演化人类学所 Svante Pääbo 牵头的尼安德特人全基因组的项目。他们在用克罗地亚发现尼安德特人化石头骨作为材料,经过 3 年多努力,从 3 万多年前的尼安德特人化石头骨中提取出可用于测序的 DNA 物质。德国人做事风格的踏实、精准的精神是他们完成这个高难度、长时间的科研难题的保证。他们的研究表明了现代人和尼安德特人在局部地区存在基因交流,这位尼安德特人的消失之谜提供了一种可能的科学解释:尼安德特人没有消失, 只是和现代人融合了! 由于我一点德语也不懂,而 LVR 的介绍都是德文的,所以只有凭自己有限的知识和图片去感受历史的厚重。 LVR 的外景,很有包豪斯学派的风格 开始尼安德特人的化石之旅吧 里面躺着的就是第一具被发现和鉴定的完整的尼安德特人化石 这就是第一篇尼安德特人 mtDNA 文章的取样部分 尼安德特人的头骨和大腿部分的化石 这些曾经都是尼安德特人用过的器具 从原始的古陶器中就可以发现古人对美的追求。 他们也曾经在欧亚大陆幸福的生活着 尼安德特人是广袤的矮灌木丛中的好猎手 这些工具和遗迹都是他们生活的反映 古人的经验也证明了,没有无用的东西,只是摆错位置罢了 人类从类人猿演化到现在的智人,短短的几厘米之间,他们用了近 5 万年的时间。 而在欧亚大陆上雄霸一时的尼安德特人在人类演化沧海中的一粟。 在这个蔚蓝的星球上走过许多古人,他们的中大部分消 失在历史的尘埃中,而其中一小部分将沿着“没有设计者的演化”,继续前行 橱窗中的尼安德特人复原图。人类的命运将走向何方,这也许是我们探究尼安德特人基因组和消失之谜的自私动力吧 参考: LVR-LandesMuseum Bonn : http://en.wikipedia.org/wiki/Rheinisches_Landesmuseum_Bonn The Neandertal Genome Project: http://www.eva.mpg.de/neandertal/index.html 尼安德特人: http://zh.wikipedia.org/zh-cn/%E5%B0%BC%E5%AE%89%E5%BE%B7%E7%89%B9%E4%BA%BA
个人分类: 杂谈|10092 次阅读|3 个评论
淌过博物馆 - 写在上海世博会结束时的结束语
liangjin 2010-10-31 08:01
世博会圆满结束了,我因世博会而写的淌过博物馆系列也选择世博会结束的今天画上句号。 这个系列从去年11月17日开始,包括首尾,历时几乎一年,整整写了19篇,大大超出了我的预算。期间我也经历了患病的 摧残,系列几乎夭折。好在得到大家的鼓励,加上我追求做事有始有终的性格,跌跌撞撞,终于写完了。 停笔掩砚,感到非常欣慰。其实在写这个系列的过程中,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将回忆的碎片 用文字和图片串起来,我经历了一次再学习的过程,收益鉴赏皆丰。 结束前,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讨论一下。在我写时令篇的时候,二傻哥哥质疑,定期的博览会算不算博物馆?它和 商业目的的展销会有什么不同。 标题: 发表评论人: 隔壁家的二傻子 删除 回复 哈哈!这种形式一般叫EXPO(展览会或博览会或广交会)?是一种BUSINESS的临时推介会,与CULTURE的永久普及形式博物馆好像有些本质不同? 博主回复:是不是博物馆的观察点在于1.目的性:是文化性还是商业性;2.展品特点:着重知识层面还是着重实用层面。商业目的展览叫交易会或展销会,现场可以做买卖。而很多展览会或博览会虽然没有商业目的却大都是临时的,不会同地重复。该农展每年同地举办,有各种评奖,也多少有点参展单位推介的意思,却没有生意。但因为展品为农业品,有其时鲜性的特点。而且会上有很多介绍和讲座,很有博物馆的特征。农业品也可以算进博物吧,所以我还是把它算进了博物馆系列。其实,有时界限也很难分,很多商业团体,特别是名牌,都有自己的博物馆,例如我曾参观过一个著名威士忌酒厂的博物馆,介绍了威士忌的生产过程,该厂各种产品的样本等。博物馆本身不卖酒,但外面有个小卖铺,可以买到很多不同年份的该酒厂名牌产品。对于这样的东东,我觉得仍然应该算作博物馆吧。 这个问题,说实话,我在写这个系列前并没有深入考虑。同样的质疑也存在于我写这个系列目的的世博会。 为此,我查下资料。 维基百科的定义 ( http://zh.wikipedia.org/zh-cn/%E5%8D%9A%E7%89%A9%E9%A6%86 ): 博物馆(英语:museum),又称博物院,是安置一套文物典藏的建筑物或机构。 博物馆蒐藏并维护具有科学、艺术或历史重要性的物件,并透过展示(常设展或特展),使公众得以 观看这些物件。大多数的大型博物馆位于世界各地的重要城市,更具地方性质的博物馆位于较小城 市、城镇甚至乡村。 早期的博物馆始于富裕的个人、家庭或艺术的私人蒐藏,而且是珍罕或奇特的自然物件与文物。 现在博物馆遍布世界各地。在古代的博物馆,例如亚历山大港的缪斯(Musaeum),其地位相当于 现代的研究所。 英文Wikipedia的定义 ( http://en.wikipedia.org/wiki/Museum_(disambiguation )): A museum is a building or institution that houses and cares for a collection of artifacts and other objects of scientific, artistic, or historical importance and makes them available for public viewing through exhibits that may be permanent or temporary . Most large museums are located in major cities throughout the world and more local ones exist in smaller cities, towns and even the countryside. Early museums began as the private collections of wealthy individuals, families or institutions of art and rare or curious natural objects and artifacts. The museums of ancient times, such as the Musaeum of Alexandria, would be equivalent to a modern graduate institute. 重要的是博物馆所富有之功能为:典藏、研究、展示、教育四大项。英文的定义特别强调 exhibits that may be permanent or temporary。 所以我在时令篇中提到的农业展览会和世博篇谈的世博会都应该属于博物馆的范畴。它们与商业性的展销会的根本区别是目的,即前者以展览为目的,后者是以商业为目的。特别是世博会,几乎集中了我所写的各篇的特点:科学、艺术、文史、专题、综合、时令、巡回、杂类等等。 这个系列,受到了相当的欢迎,非常感谢大家有耐心陪我一路走来。很多博友鼓励我整理出书,这虽然不是我的初衷,也觉得我学识初浅,博物馆也不是我的专业,但我现在也想斗胆试一试。 我已经把所有这个系列的博文集中到左边的淌博物馆板块里,欢迎大家继续访问、讨论、批评、指正。 最后,再次感谢大家!
个人分类: 淌博物馆|6550 次阅读|8 个评论
中国的地质“金钉子”
热度 1 gongshiliang 2010-10-11 04:21
地质学上的金钉子实际上是全球年代地层单位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的俗称。 金钉子的由来   金钉子一名源于美国的铁路修建史。1869年5月10日,美国首条横穿美洲大陆的铁路钉下了最后一颗钉子,这颗钉子是用18k金制成,它宣告了全长1776英里的铁路胜利竣工。鉴于这条铁路的修建在美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对美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特别是对于美国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纪念这一事件,美国在1965年7月30日建立了金钉子国家历史遗址。   全球年代地层单位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在地质年代划分上的意义与美国铁路修建史上金钉子的重要历史意义和象征意义具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金钉子就为地质学家所借用。   要了解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即通常所称的金钉子)及其意义,首先要懂得什么是年代地层单位。就像历史学家把人类的历史划分为不同时期(如我国的唐、宋、元、明、清)那样,地质学家按地球所有岩石形成时代(时间)的先后,建立一套年代地层单位系统,并依次称为太古宇(宙)、元古宇(宙)、古生代(界)、中生代(界)和新生代(界),每一个代的时间内,又进一步划分出次一级的年代地层单位(如系、统、阶)。类似每一个人类历史时期都占据人类历史的一定时间间隔或段落,包含一定的人类活动内容和事件那样,每一个时间地层单位则包括在这个时间间隔内在地球上所形成的所有岩石和与其相关的地质事件。   按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简称地科联)(IUGS)和国际地层委员会(地层委)(ICS)的规定,全球统一地质时代(年代)表要通过建立全球不同时代(年代)地层单位界线层型和点位(GSSP)(俗称金钉子)的方式来建立,以便于按统一时间(时代)标准去理解、解释、分析和研究世界不同地区同一时间内发生的或形成的各类地质体(岩石、地层等)及地质事件及其相互关系。所以,年代地层单位界线层型和点位(金钉子)是国际地层委和地科联,以正式公布的形式所指定的年代地层单位界线的典型或标准。是为定义和区别全球不同年代(时代)所形成的地层的全球唯一标准或样板,并在一个特定的地点和特定的岩层序列中标出,作为确定和识别全球两个时代地层之间的界线的唯一标志。   每一个时代的全球界线层型和点位(金钉子)的选取,都必须在对全球包含这个时代地层序列(即界线剖面)进行调查,并组织有关专家对所申报的有可能成为该代年代地层单位界线金钉子剖面的建议和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详细研究、检验和讨论的基础上,由国际地层委员会下属的有关地层分会的各国专家通过投票的方式产生,然后报国际地层委和地科联批准公布。   全球层型剖面和层型点(GSSP)是指特定地区内,特定岩层序列中的一个专有的标志点,藉此构成两个年代地层单位之间界线的定义和识别标准。金钉子是全世界科学家公认的,全球范围内某一特定地质时代划分对比的标准,因此,它的成功获取往往标志着一个国家在这一领域的地学研究成果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其意义绝不亚于奥运金牌。如夏商断代工程不仅是历史学,还包括考古学、文献学、地理学、天文学等等众多领域学者的广泛参与,历经数十载才基本确定大致年限,可见断代的界线厘定是多么艰辛和繁杂!而对于久远至数亿年前的界线推定,并确立被世界公认、引为经典的标准地层剖面,自然更绝非易事。   1977年于捷克确立的全球志留系/泥盆系界线层型剖面和点(GSSP)是全球第一枚金钉子。   全球地层年表中一共有金钉子110颗左右,而目前已经确立的有近60颗。 中国的金钉子 GSSP 黄泥塘金钉子GSSP   1997年01月,在中国确认的位居浙江省 常山县 黄泥塘金钉子。这是我国第一枚金钉子。 长兴东岩金钉子GSSP   浙江湖州长兴煤山剖面既是二叠系与三叠系界线的标志,又是中生界与古生界之间的标志,被认为是地质历史上三个最大的断代金钉子之一。   地质学界100多年来,一直沿用耳菊石化石作为标志,但由于耳菊石分布的局限性,无法充分解释全球范围内的地质现象。 1986年,殷鸿福院士提出,将我国地质工作者在浙江长兴煤山发现的牙形石化石作为划分古生界和中生界的标准化石,以此确定古生界和中生界的分界线。1996年,中、美、俄、德等国的9名科学家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联名文章,推荐以中国浙江长兴煤山的牙形石化石为划分古生界和中生界的标准化石。此后,经过国际学术组织三轮投票,最终由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阿根廷会议认可。 花垣排碧金钉子GSSP   2002年7月,位于湖南省花垣县排碧乡的金钉子,被国际地层委员会批准为全球地层年表寒武系的首枚金钉子。它也是寒武系确定的第一颗金钉子。 蓬莱滩金钉子GSSP   广西自治区来宾市蓬莱滩。二叠系 古丈金钉子GSSP   湖南古丈,寒武系。 大平金钉子GSSP   湖北大平,奥陶系。 王家湾金钉子GSSP   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牵头取得的王家湾奥陶系赫南特阶的金钉子。   这是宜昌第1枚金钉子,地点位于夷陵区分乡镇王家湾村,距今约4.56亿年。 黄花场金钉子GSSP   2007年07月,由国土资源部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牵头取得的黄花场全球中和下奥陶统暨奥陶系第三个阶的金钉子。   这颗金钉子是奥陶系最后一颗,标志着全球奥陶系年代系统的最终建立。   这也是世界第66枚、中国第7枚、宜昌第2枚金钉子,距今约4.72亿年。 碰冲金钉子GSSP   2009年初,位于中国广西柳州的碰冲剖面日前经国际石炭纪地层委员会表决,以全票21票当选为国际石炭纪维宪阶金钉子,这是全球石炭纪首个阶一级的金钉子,也是中国科学家取得的第9颗金钉子。
个人分类: 地学科普|14181 次阅读|7 个评论
解密“犯罪”----参观维也纳犯罪史博物馆
schuetzenhof 2010-8-22 19:21
+ 维也纳犯罪作案博物馆隶属于维也纳市警察局,建于 1685 年。 在一座风景如画的古典小楼里,在一片富丽堂皇的建筑艺术氛围中, 20 个小展厅带给了人们对于人类历史的一种新认识,深刻地反省着人类古老辉煌历史中阴暗与丑陋的角角落。这些罪恶就像肥皂水般在人类的生活中翻滚起伏,泡沫蒸腾,骚扰着人们正常的生活和幸福。这也就是为什么这座博物馆又被诙谐地称作肥皂泡楼的缘由了。 + + 警察体制和教育、研究 博物馆展示着从中世纪末叶至今的司法警察历史发展,以及同期的犯罪历史和犯罪的时代特征。 在博物馆里,奥匈帝国皇帝弗兰兹 . 约瑟夫时代的警察复活了,黑暗维也纳的最后三百年就活生生地浮现在眼前。 + + 案件的记载 在博物馆中,参观者不仅经历了战争期间对 国防部长 拉图尔( Latour )的暗杀行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时期的投毒案件,在维也纳的最后一次公开处决,而且,参观者也拜访了中世纪的监狱,被执行死刑后走入断头台的全过程。无论是恐怖的无政府主义者,还是谋杀诗人女仆的杀人犯许国 . 申克,他们的兽行都给参观者带来视野上震撼性的冲击。 罪恶的妓女 + 刑具和惩罚 什么是古老维也纳人生活的准则,和杀人的动机,为什么他们的生活出现了损失和痛苦。他们是怎样欢乐的,他们又是怎样死亡的?在这个博物馆里,你绝不是仅仅被恐怖和血腥所笼罩,你更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反思。 惩罚女人奇特的刑具 断头台是多么的简陋呀!真令人吃惊!!
个人分类: 维也纳写真|6366 次阅读|1 个评论
想见你不容易
xinyumri 2010-8-15 22:40
话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读到了历史博物馆要扩建的消息,喜不自胜。是呀,咱华夏文明这么长的历史,用一位朋友的话来说,画历史图标,我们是粗粗的黑箭头,人家美国是细细的小箭头,得有多少宝贝能展示呢,早改扩建了。 2006 年夏天头一回带小朋友们回国,时差还没倒过来呢就奔天安门去了。出租车把我们撂在了前门,我们一行四人顶着骄阳穿过了大半个天安门广场,来到了历史博物馆门前,迎接我们的是休馆整容的告示和一面巨大的奥运会倒计时的牌牌。 2008 年的冬天我们顶着寒风又去了,继续休馆整容,倒计时的牌牌变成了世博的。 2010 年的春天我们又去了,倒计时牌牌上的数字已经成两位数了,容还是没有整完。 两星期前领导回国工作一月,这周末回北京看望家人,又动了去历史博物馆的念想。不过这回学乖了,先上网查查,结果我不说您也能猜出来了。 唉,我心仪的司母戊大方鼎,何时能见到你经历风霜后的容颜?
个人分类: 走马观花|5263 次阅读|0 个评论
淌过博物馆 - 14.杂类篇
liangjin 2010-8-4 07:40
有很多博物馆相当独特或者另类,很难归于本系列前面各篇讨论过的类型。在短短的博文中,我也不可能一网打尽。所以我立了一个杂类,谈 谈几个这样的博物馆,也算是一个补充。 首先不能不提的是蜡像馆。蜡像馆归到杂类实有点委屈,因为其影响力不输于很多传统的博物馆。但其主题在人物,其展品 却不是真品而是仿造品。但考虑到真人的确难以做成标本,而蜡像虽然没有唯一性但也的确起到博物馆展品的功能。即便 从艺术角度来欣赏,蜡像馆作为博物馆当之无愧。最有名的蜡像馆当属伦敦的杜莎夫人蜡像馆。这个杜莎夫人以 卓群的蜡像艺术所创建的蜡像馆以其人物生动、水平高超而闻名,现在其分馆已遍及全球,上海也有个分馆。 蜡像馆陈列着当今世界历史和当今名人,能塑一尊蜡像挤进这样的博物馆 不是件容易的事,能够长期驻扎更是难上加难。对普通老百姓来说,虽然见不到真人,和高度仿真蜡像一起照张像也算过了把追星梦。当年我陪父母参观伦敦的蜡像馆,这是伦敦的博物馆少有要排队的馆。那天博物馆给我们和施瓦辛格一起拍了张像, 时过境迁,这张照片现在居然找不到了。 随着蜡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应用这种技术复原名人,仿照场景,使得 博物馆更加生动,例如在古老的城堡里用蜡像重复贵族生活场景。有一次在一堆制作钱币的蜡像工人中忽然有一人给我打招呼着实把鬼怪都不怕的我吓了一大跳。 接着要提到的是恐怖博物馆。这类博物馆真假参半。有实实在在的地牢、刑具、杀人器具和真骷髅的展出,也有复制的残肢断臂, 血淋淋的内脏的陈列,还有传说的吸血鬼、冤魂、幽灵的杜撰,更有一些灾难和超自然场面的模拟。反正什么恐怖什么来, 吓死人不赔钱。供好探奇喜刺激的游客观赏。我在欧洲公园参观过一次这样的博物馆,坐着轨道车滑过博物馆,时不时跳出个 青面獠牙的鬼怪或凄厉大叫或惊悚怪吼,加上各种灯光声音的背景效果,的确恐怖的可以。可惜本人定力太高,未能所动。 不过这类博物馆,如果可算博物馆的话,商业的意义大于研究教育的意义。 最后想提的是一类开放博物馆。展馆就是一个城市,展品就是这个城市的建筑和风俗。例如西班牙城市巴塞罗那简直就是 建筑天才高第的个人作品博物馆,我在本系列艺术篇提过(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8386 )。葡萄牙中南部的世界文化遗产城市vora也素有博物馆城市之称, 那是因为该城市除了葡萄牙人外还曾被罗马人(Roman)、西哥特人(Visigoth)、摩尔人(Moor)占领过, 从而难得在一座城市里集中了从古罗马到文艺复兴等时期哥特和阿拉伯等不同风格的建筑。其中最著名的是人骨祈祷室 (Capela dos Ossos)。这种另类教堂欧洲还有几个,而葡萄牙的这个人骨祈祷室是圣弗朗西斯科教堂(Igreja de So Francisco) 的一部分。 祈祷室内从墙壁到柱子都由人骨、头颅和骷髅叠筑而成,但看起来怎么都觉得这些骷髅的尺寸太小,不太真实。但昏黄的灯光打在墙壁上, 鬼影憧憧。 这个祈祷室汇集了五千具人骨,据说是为了处理坟场土地有限同时解决建筑材料短缺问题。但真正的目的恐怕没那么简单, 是不是有宗教的意义,乃至影射博物馆的实质?入口有警示为证: Ns ossos que aqui estamos pelos vossos esperamos ( We bones here, for yours await)。还有诗感叹(译自葡语): Where are you going in such a hurry traveler? Stop do not proceed; You have no greater concern, Than this one: that on which you focus your sight. Recall how many have passed from this world, Reflect on your similar end, There is good reason to reflect If only all did the same. Ponder, you so influenced by fate, Among all the many concerns of the world, So little do you reflect on death; If by chance you glance at this place, Stop for the sake of your journey, The more you pause, the further on your journey you will be. by Fr. Antnio da Asceno (translation by Rev. Carlos A. Martins, CC (本文图片摘自网上)
个人分类: 淌博物馆|4661 次阅读|5 个评论
淌过博物馆 - 13.陵墓篇
liangjin 2010-8-1 08:49
陵墓开发是考古的重要内容。因为随葬品是古人留给今天不多的实物,这些东西携带着很多墓主时代的神秘信息,等着今人解读。古墓成功开发后,文物大都被移送之文史博物馆,而墓穴本身也常成为一个特殊的故所博物馆对外开放。 古来中外,只有皇家贵人亡故后才有可能随葬当时的珍宝,而这些珍宝又被盗墓者觑觎,于是盗墓从没间断过。然而当一个墓穴被盗,很有可能这个墓与现代的纽带便被掐断,从而这个墓失去了价值。本来蕴含古代文物的墓就不多,能够保存下来的更是凤毛麟角,所以有限的几座,尤其被确认为历史悠久,墓主地位尊贵而有保存完好的古墓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说到古墓,我国比较有名的是北京郊区的明十三陵。此外尸身保存较好的还有湖南马王堆女汉墓、湖北凤凰山男汉墓和连云港海州女汉墓。我在二十多年前访问过其中的十三陵的长陵和定陵。我印象中的墓穴宏大、幽暗、阴森、潮湿。虽然随葬文物都已移送历史博物馆,但那里的一砖一石都强烈地散发着历史的气息。 在本篇中我主要要介绍的是更古老的埃及陵墓。 (金字塔远望,摄于1995年) 世界闻名的金字塔就是埃及法老的寝墓。那漫漫沙漠上明快优美的几何形状简直就是一个悠远历史与繁华今天的纽扣。其中最著名的三座金字塔建于公元前两千六百年左右。这些法老们考虑身后事只想着怎样到另一个世界去继续享福奢华的生活,压根就没有意识到死了也摆脱不了这个世界,他们也完全没有被盗墓可能性的概念。所以那些法老才不会向他们的继任者那样把自己的墓做得那么隐蔽,还会杀掉所有知情者,而是把自己的墓做得那么张扬,一幅不可一世,傲视永远的气派。 (金字塔内部一窥,摄于1995年) 位于开罗郊区Giza的最大的胡夫(khufu)金字塔的内部复杂曲折,尽管上下有三个墓室,但我一直不敢相信那是墓穴,不知这样的结构出于什么样的考量。传说中古埃及藏宝之处有重重叠叠的机关可能源于此。加上奇特的狮身人面怪兽的陪伴和神秘的传说中法老的咒语的照护,这金字塔真有一种震慑凡人的力量。更诡异的是墓主胡夫的遗体至今没有发现,是藏在这个金字塔至今未发现的某个密室,还是早被古老的盗墓者摧毁,抑或这座宏伟的金字塔本来就是个疑冢?不过在如此遥远的年代有如此壮观的工程实在令人叹为神迹。事实上,其内部的繁复和外观的简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充分体现了艺术美于简,技术立于繁的理念。 离开罗向南700公里的一片荒无人烟的石灰岩峡谷里和断崖下隐藏着帝王谷(Valley of the Kings)。 (帝王谷,摄于1995年) 那是古埃及比金字塔晚些的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70年~前1090年)安葬法老的地点。据说酷似金字塔式的山脉是选中墓地的原因之一。由于这段时间的国王是已知的,所以帝王谷有多少坟墓也是已知的。可惜的是,尽管已有了防盗意识的法老王却没有想到,地点明确,王坟集中的帝王谷后来成了盗墓者的天堂。绝大多数坟墓惨遭洗劫,豪华不再,很多还被盗墓者翻了一遍又一遍,只留下一个空穴,成为沙兽和野鸟的巢穴,甚至还为遭伊斯兰教迫害的基督徒们充当过避难所。 在被盗墓者报废的群墓中有一个侥幸存活者图坦卡蒙墓。这个墓是英国探险家Howard Carter在Carnarvon伯爵资助下,先从理论上推断出这个墓的存在,然后耗费了几十年时间的研究探索,在上个世纪20年代发现。 由于这个墓藏得极为隐秘,几千年来从未被盗,所以那些令人眩晕的的大量随葬品极为珍贵,带来了那个时代完整又真实的信息,也给文史研究者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现在其大多数出土文物保存于开罗的埃及国家博物馆,我在本系列文史篇(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2373 )中有过叙述。发现古墓后,Carter终其余生也没有将所有的随葬品完全整理出来。而埃及古墓的研究则从那个时候有上了一个新台阶。然而,风险投资成功的Carnarvon伯爵在发现古墓后还没来得及享受成功就神秘死亡,也给法老的诅咒谶语的传说加上了一笔扑朔迷离的注解。 (图坦卡蒙墓室,扫描于书Art and History of Egypt ) 图坦卡蒙(Tutankhamun,公元前1341-前1323年)是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第十八王朝的法老,英俊帅朗。他少年登基,19岁暴毙,死因疑团重重。图坦卡蒙对古埃及历史贡献平平,但却因其古墓完整地贡献于今,才成为最著名的法老之一。 (攀爬帝王谷的驴友,摄于1995年) 那天去帝王谷,起得很早。骑了一段毛驴走山路,又翻爬 了几个山头才到。从外观看帝王谷原始、空旷,寸草不生,颇为苍凉。 帝王谷现在开放几个包括拉姆西斯三世(Ramses III)和图坦卡蒙陵墓供来访者参观。那里的墓口大都细窄,弯弯曲曲进入墓室,真不知当初棺木是如何运进去的。棺面上一般有法老安躺的雕像,法老浮雕棺盖也成了古埃及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墓室里有的有至今色彩鲜艳壁画, 有的有精美绝伦的浮雕,有的陈列花岗岩刻的石棺, 还有的有几千年不腐的木乃伊。壁画内容大多是描述神灵的崇拜和记载法老王的伟业。彩壁画是埃及墓穴的一大特色,法老们也希望他们往生的世界也色彩斑斓,精美纷呈吧。 (DeirEl-Bahari,扫描于书Art and History of Egypt ) 值得一提的是位于DeirEl-Bahari的 哈采普苏特庙墓( TempleofQueenHatshepsut)。 哈采普苏特(Hatshepsut)是古埃及传奇的女法王,登基曲折,政绩卓著,喜欢女扮男装。她的经历和我们历史上的武则天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只不过她更多利用了神的传说。她的陵墓有座神庙陪伴,势宇磅礴。有趣的是,她既不跻身于帝王谷,也不屈就于王后谷,而是对望两谷、依仗山雄、独傍气势恢宏的神庙。她身前身后的传说也是云雾光闪,似真似幻。 与帝王谷不远处与之相衬的王后谷(Valley of Queen),是古埃及王后、王子们和王室成员下葬的地方。我奇怪的是,古埃及人 为什么要把国王和王后在死后分开?可见古埃及妇女是很难和她们的丈夫们平起平躺的。埃及很多法老雕像也说明了这点,同行的宠妾的大小不及法老的一半。如果可以推知帝王谷有64座坟墓,那么没有人可以说出王后谷到底有多少座坟墓。除了目前发现的70多座坟墓,还不断有新发现的可能。王后谷的壁画相比帝王谷更加生动、活泼。那里最有名是娜法塔瑞墓。娜法塔瑞(Nefertari)是著名的拉姆西斯三世的宠妻,相传美艳无比,和我们历史上的四大美人有一拼。其坟墓也绚丽辉煌,每天限制参观人数,并要另外收钱。可惜的是我去的那天,该墓停电,未能造访。 古埃及的等级在葬地也森严,除了帝王谷、王后谷还有贵族谷和工人谷。墓葬水平的高低也一目了然。 与陵墓有关的还应该提到:因葬着许多名人而出名的巴黎先贤寺、拉雪兹神父公墓和伦敦的西敏寺等。那里的墓志铭、浮地石棺和与葬者齐名的教堂都很有意思。事实上很多人都以死后可以入葬这些名地而荣耀,甚至为此等上许多年。还有因埋葬方式奇异 而闻名的福建等地的悬棺群,那里周边的风光很绮丽。 对一个人来说,生是暂时的,死是永恒的。然而人类社会却生生不息,后来人可以通过陵墓了解他们那些缺少文字、影像流传下来的前辈。那么生与死的界限究竟在那儿?
个人分类: 淌博物馆|6885 次阅读|6 个评论
淌过博物馆 - 12.综合篇
liangjin 2010-7-20 17:37
综合类博物馆是很多博物馆具有的类型。这类博物馆没有明确的主题,收藏和展出的品种五花八门,只有一些较弱的联系。这类博物馆的 典型如大多数地方博物馆,超级私人博物馆等。在地方博物馆里,展品之间的联系就是有地域特点、地域特产、地域民俗、地方名人、 地方事件、地区历史等。当然也并不局限于此,有些藏品、展馆也是闻名遐迩的。这些地方博物馆因为资金、场地、大小等原因又不想 分得太细,所以各种类型的展品都在同一处展出。 而私人收藏的联系就是收藏人的爱好。 不过私人收藏多半针对性极强,要成为综合性博物馆,收藏人一定 资金实力雄厚,个人爱好广泛,收藏水平极高,所以其收藏多半是超级等级。 ( 苏格兰皇家博物馆,图片从网上摘取 ) 在这里,我主要介绍的是座落在爱丁堡古城区的苏格兰国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Scotland - Royal Museum, http://www.nms.ac.uk/ )。这个博物馆是我最喜欢的博物馆之一。在我呆在爱丁堡期间,我已不知多少次 访问过这个博物馆,而且朋友来访时,我着重推介的也是这个免费但卓越的博物馆。 ( 苏格兰博物馆,图片从网上摘取 ) 这个博物馆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也叫苏格兰皇家博物馆(Royal Museme of Scotland)是一栋始于1861年维多利亚时期的建筑。这个建筑本身就是件艺术品,它仿照了在第一次世博会 上出尽风头的伦敦水晶宫。 皇宫模样的身架上冠以一个巨大的拱形玻璃顶罩。内部像是一个很大的鸟笼,鸟笼的中心就是著名的Royal Albert Hall。这个大厅上下 通透,开阔敞亮。鸟笼四周分布着 三层36个笼格,每个笼格就是一个展厅。埃尔伯特亲王 (Prince Albert of Saxe-Coburg and Gotha (Francis Albert Augustus Charles Emmanuel; 26 August 1819 14 December 1861) )是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喜爱艺术,收藏。第一届世博会成功举办后致力于奠基和发展各种博物馆。爱丁堡的这座就是其中之一,所不同的是 这座博物馆一开始就显示出其综合性质,集科学、艺术和文史于一身。馆内的展品开始来源于爱丁堡大学, 很有些私人博物馆的味道,在后来的发展中不断丰富,使其 跻身于第一流博物馆的行列,并成为英国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可惜的是埃尔伯特亲王41岁的早逝,不仅使女王走不出悲哀,也是博物馆们失去了一个巨大的支持。1998年,博物馆扩建了内部相连的第二部分,也叫苏格兰博物馆,主要展出苏格兰历史、文化和艺术。其建筑极大地 融合了古城的风格,和不远处的爱丁堡城堡遥相 呼应,也和带着水晶冠皇宫般的主馆对应成趣。两者像是优美的古城堡下一个高贵的王子携带者一个典雅的美人。 ( 苏格兰皇家博物馆内览,摄于2003年 ) 作为综合性博物馆,博物馆分涵括了科学、艺术和文史等几部分。 ( 多利羊标本,图片从网上摘取 ) 科学部分有名的是展出了包括一具巨鲸骨骼的各种动物标本,我在科学篇里提过。望着栩栩如生的动物标本,看着如何做标本的解说,真感叹 如此巨大的工程饱含多少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良苦用心。 已经过世的名震世界 的第一只克隆动物多利羊 的标本现在成了这个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可惜的是我在爱丁堡时,多利还活蹦乱跳,没有荣升入博物馆。活的多利因为太有名又怕打搅是限制人参观的,只有 在它进级博物馆后才可以无忧无虑地与游客交流。所以这个多利要等我下次去爱丁堡时再去观赏了。 展馆生物部分的丰富内容足可以告慰让爱丁堡大学自豪的学子达尔文了。博物馆 还有一个矿石展厅,各种矿石五彩纷呈,美轮美奂。边上还有对矿石的分布、性能和用途的详细介绍。展品中还有珍贵的陨石。科学部分的 工程技术有很多展厅。在上上个世纪工业革命期间,苏格兰人有很多如发明蒸汽机的瓦特等引以为豪的工程师,所以各种记载那段 辉煌时期的仪器,机械和工业展品不胜枚举,甚至包括最早的瓦特蒸汽机。科学部分做的活泼、有趣,极富教育意义。 是孩子们喜欢呆的地方。关于标本,这个博物馆还有一段趣闻。1975年4月1日愚人节,该馆展出了一个人造鸟模型。这就是著名的 Bare-fronted Hoodwink, 学名叫 Dissimulatrix spuria。鸟类学家 M.F. Meiklejohn 在1950发表在 Bird Notes 的一篇文章中研究的观察鸟。这种鸟据说天生就有逃离 观察者视线的能力。配以模型,当时还展出了一些模糊的鸟群飞离的照片。不过仔细观察模型,不难发现该鸟是由几种不同的鸟缝合而成。 与正龙拍虎有同工异曲之妙,看来老周的创新能力值得商榷。这严肃的博物馆也会开玩笑?不过鸟笼关过假鸟,也不失为一段佚事。对我来说, 遗憾没有早点到爱丁堡去当愚人捉假鸟。 ( Bare-fronted Hoodwink,图片从网上摘下 ) 艺术部分着重的是工艺品,当然也包括有文史意义的古艺术品。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展馆中展出的中国古瓷器,各朝代的典型,精美绝伦, 令人爱不释手。当然更多的是由皇室背景或苏格兰特色的欧式工艺品。 文史部分的收藏很有几件珍品,除了苏格兰本地大量的珍贵古物也有很多外来宝贝,如古埃及的木乃伊和黄金面罩,古法国的断头机,古新西兰的神力独木舟, 古中国精致巨大的韦陀菩萨雕像。苏格兰展品印象最深的是Seringapatam 宝剑,这支宝剑凝聚着苏格兰人的骄傲。 博物馆有有几个展厅是流动展,经常展出一些和文化交流有关的内容。我知道的与中国有关的有清朝皇服展和文革期间的政治和宣传艺术品展等。 如此丰富的内容,这个博物馆真是综合得可以!
个人分类: 淌博物馆|6288 次阅读|5 个评论
幸福的“未来”(续)
fealock 2010-7-18 03:05
Experimenta博物馆里最吸引我的两个主题是能源和赌博。 对于不可再生性能源的控制使用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是德国科技政策方面的重要主张,也是其政策制定和实施的重点所在。且不说那些复杂而具体的政策内容,单就宣传方面来看,突出这个重点就做得比较到位。从这个博物馆里可见一斑。 PS: 这里编辑窗口太小,图片编辑真的很成问题,希望以后有所改进!! 解释潮汐产生能量的原理 水坝工程的原理 植物油(来自种子或茎秆)也是一种新能源 光合作用的原理(能量也同时被储存到植物体内) 屏幕上,不同颜色显示了人体不同部位的热量 地下岩层的分布,深藏其间的地热也是一种可用能源 最早利用风能的是帆船 电磁转化 运动也能产生能量,现在已经有利用此能的健身设备了 氢气是最安全环保的燃料,这是一个将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的设备 下面是赌博展区的照片,玩一玩,想一想,gambling is not about luck but a theory of probability.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0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上鼓浪屿
kd652 2010-7-14 10:24
差不多三十年前在厦门开学术会议时到过鼓浪屿,并巧遇原同班老同学肖建如。这次是大学同班老同学毕业四十周年聚会,由在鼓浪屿长大的老同学肖建如作向导,重上鼓浪屿,别有一番感受。 郑成功塑像 参观管风琴博物馆 芒果原来是这么样长在树上的 鼓浪屿上的老建筑 鼓浪屿堪称音乐之岛,殷承宗,郑小瑛都是在这里长大的,这里钢琴的拥有量在全国比例最大,建有钢琴博物馆,可惜不让拍照 从日光岩看鼓浪屿 原清华大学体育教授马约翰也出生在鼓浪屿,记得他当年的一个提法是:锻炼好身体,为祖国工作半个世纪! 相关连接 颓败之美,鼓浪屿的前世今生: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1950do=blogid=409242
个人分类: 国内旅游|3534 次阅读|1 个评论
上海天文台博物馆
terahertz 2010-6-20 09:57
2010年6月12日 上海天文台博物馆
个人分类: 经典收藏|4236 次阅读|0 个评论
《脚下有路,行者无疆》之33:中国地质博物馆物华天宝
pony1984621 2010-5-23 00:00
摄影时间:2010年05月22日 摄影地点:中国地质博物馆 摄影:马志飞 参观博物馆时看到国家领导人写给地质行业的很多幅题字,他们对地质和矿产资源行业的大力支持给予了我们很好的发展机遇,是我们工作的精神动力和奋斗前进的指南针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次参观居然还见到了我们温家宝总理当年从事地质工作时所用的地质包、野外记录薄、罗盘、放大镜等工具。总理作为地质前辈,当年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都值得我们年轻人努力学习,是我们工作和学习的榜样,鼓舞着我们一步步前进
个人分类: 原创摄影|4335 次阅读|2 个评论
博物馆研究的三重忧虑
yaoyaxin 2010-5-18 10:34
M 雷德曾担任加拿大自然博物馆展览服务部经理, B 内勒曾在加拿大皇家蒂勒尔古生物博物馆工作,两位有着50多年工作经验的老博物馆人,虽然专业背景不同,在博物馆的职责各异,但是他们长期与博物馆研究人员密切合作。基于深厚的博物馆工作阅历,以及对博物馆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切身感受,他们从资金与捐助、实体文物与虚拟世界、整体性与分化等三方面,提出当代博物馆研究的忧思。加拿大博物馆案例对当代中国的博物馆事业具有启示意义。 近半个世纪以来,国际上博物馆规划与管理的趋向几经转易,曾经作为创业者、快乐教育者和历史讲述者的老博物馆人,历经全面质量管理( TQM )和目标管理( OM )两种管理体系,对于文物和博物馆工作经验格外关注,并敢于质疑任何程式化的方法。作为保存、研究和教育机构的传统博物馆定义,赋予博物馆活动实用而富有成效的描述,同时也为博物馆目标如何实现,以及能否实现的问题,留下继续探讨的空间。 由于不同的专业经历,我们对博物馆的运作模式有不同的理解,但共识在于,博物馆通过展览确立自身最重要的公共形象,尽管并非唯一的形象。我们不断深入理解博物馆的目标、历史、功能,怀着博物馆重要性持续增长的信念,博物馆同人多次指出,当前博物馆对展览的信赖日益超出对文物鉴赏的重视。 博物馆收藏通常是建构性的,需要数代人的长期积累和经营。在此过程中,收藏重点与规模屡经变化。某种程度上,收藏是社会需求的反映,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蕴含着变化。近年发生在巴尔干和伊拉克的战争业已证明,收藏甚至存在消逝的可能。博物馆藏品的变化不可避免,但无需绝对化。 通常在一个组织完备的博物馆,文物藏品是研究的基础,基于文物藏品的研究则是展览陈列的基础。理论上如此,实践中却存在来自博物馆各部门或研究者自身的诸多挑战。如何获取可信赖的益智知识,如何将这些知识向公众传播,这些当前博物馆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长期以来博物馆、各类科研人员颇费思量的难题。特别在博物馆界,经费短缺、藏品地位、整体性分化等三个问题极具普遍性,本文对其做重点剖析。 一、博物馆资金之忧 博物馆经费无论如何安排,都面临短缺的困境,因而需要从不同渠道募集资金。当然,博物馆必须对其资助者负责,注入的每笔资金都会伴随一些附加条件,或支持某种政治主张,或期望将捐赠人肖像永久悬挂于博物馆入口。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不会有纯然的资金,不同的是,现在募集资金的附加条件越来越少。过去,私人通过向博物馆捐款,期望为自己创造广泛的社会合法性,当然也有出于真正的慈善原因。如今,捐赠者更希望传播自己的独到见解,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能够提供自己的研究支持独到己见。 捐赠者很少强迫受捐方去执行自己的工作方案。事实上,履行捐赠者的工作方案通常需要一个良好的形式。除资金之外,捐赠者还提供其他方面的帮助,例如对某些专题素有研究的捐赠者,可以引荐博物馆人员与相关研究者进行交流,这确实非常有益。当然,不只是私人捐赠者有自己的捐赠方案,政府也不例外。加拿大联邦政府曾资助过几个气候变化展览,一些省级机构对此抱怀疑态度,认为此举对于联邦政府支持《京都议定书》的立场有误导之嫌。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主题是什么,外部机构向博物馆提供研究主题和内容的事实本身,就是对博物馆自身研究的挑战,并导致博物馆研究与展览之间的隔膜。作为一种必要的冒险,博物馆对来自外部的研究主题应持欢迎态度,又不能漠视它对博物馆自身研究潜在的影响。 2003 年,加拿大自然博物馆( CMN )举办基因组中的基因展览(已证实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流动展),资助来自加拿大基因组和加拿大健康研究所。资助方除提供资金外,还带来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从多方面对基因组研究反复论证,各类观点交锋碰撞。尽管加拿大自然博物馆认识到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领域,但它在基因组方面的研究能力十分有限,因而博物馆研究人员在展览中担当的角色亦十分有限。展览在渥太华开幕时,有一些自然博物馆的研究成果,但这些内容并未参加随后的流动展。从展览全过程的科学家参与来看,自然博物馆缺少足够的基因研究专家。令人担忧的是,诸如此类的临时展览将进一步导致博物馆研究与博物馆公共展览项目相分离,公共展览项目的成功则会加剧二者的分离。这有可能带给策展人和科学家欣慰的同时,博物馆人必须意识到,这对于博物馆决非有益的趋向,但此趋向仍存在发展之势。 二、实体文物的孤独之忧 文物对于博物馆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使博物馆的地位稳固,赋予博物馆持久潜在的吸引力。人类对文物的欣赏需求,使博物馆成为实在的、固定的场所,而不仅作为 历史、艺术与科学的 象征或隐喻。 在博物馆学争论中,文物的地位日益受到挑战,这一趋向在展览中亦清晰可辨。建构主义者的教育模式将关注点从实体文物转向观众、语言和陈述。事实上,我们所做的是讲述故事、创造经验,接下来可能发现更有效的故事讲述法,而超出承载故事的文物本身。科技馆通常运用建构主义者教育模式,博物馆一旦克服了对新方法的恐惧,将从中获得新知。 然而,对叙事的关注超出对实物的关注会导致危险,正如艺术可能被艺术展览取代一样( Debord 德波, 1995 ),展览的重压会使实物窒息。经验表明,我们在为多媒体、复制品、虚拟世界兴奋之时,必须谨慎地保持对实体文物的关注。 叙事超越实物,是现实世界转向虚拟世界的普遍社会征候。在哲学界,这个趋势至少可以上溯到柏拉图、尼采,更近于对人文社会科学产生重大影响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大众媒体的世界既是起因又是表征,通过互联网智能的无穷影像和事件层级来表达时间。网络空间中,空间化作隐喻,情感变为图符(米歇尔, 1993 )。我们相信,隐喻和图符并不能构成世界的全部。不仅限于哲学与网络理论,抽象也是科学的必要组成部分。理论物理学作为最抽象的科学,其进展有赖于某种程度的抽象。即使在注重实物标本的古生物学科,可能听到研究者说:真正的古生物标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从中获取的信息。尽管如此,科学基于可测量的真实世界和物质实体,是无可辩驳的。 我们所争论的实物,坚如恐龙,脆若鸟卵,但并非单纯的物体。作为博物馆藏品的物体,与它所存在的历史语境( context )息息相关。实体文物经历了去语境化和再语境化的过程,但未关注观众的理解方式。我们不反对后现代的叙事性建构,但是博物馆必须在现实社会中发挥其功能,因此博物馆知识需要以真实世界为基础。必须承认,我们有时热衷于举办主要由展品、说明牌构成的传统展览,但对这种展览形式深感厌倦。然而,坚持这种展览可以实现建构主义的叙事策略,以此强化博物馆的生存能力,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但是,现实并非如此。 最令人忧心的是,如同展览正在远离实体文物一样,许多研究者也在远离文物。与急剧变化的现代世界相适应,博物馆同样孕育着转变。自博物馆诞生之日起,原本来自士绅阶层的博物馆馆长,如今多数转由职业经理人以首席执行官( CEO )的身份履任,负责博物馆的运营;传统意义上从事研究的馆长徒具象征意义。这样一来,在许多博物馆,馆长成为单纯的研究者,对于文物藏品的责任感和依附性逐渐淡化。馆长一旦以自己的研究作为首务,管理和利用藏品的职责不可避免地构成对其研究方向的干扰或约束,由此而偏离了博物馆馆长职责的本意。 博物馆研究、展览都远离了文物的事实表明,日益孤独的实体文物在如何组织方面存在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欧洲博物馆馆长正在考虑建立无收藏博物馆的可能性,加拿大魁北克文明博物馆即为此例。如果博物馆展览者、管理者,甚至研究者都被迫远离文物藏品,导致实体文物处于不稳定的孤独状态,这就引出博物馆的第三重忧虑。 三、博物馆整体性的分化之忧 长期以来,博物馆定义重在突显博物馆包容多种专业、多样活动的整体性。我们时常质疑博物馆整体性的实质:展览者和研究者很少密切合作;来自资金、教育理念、专业合作方面的压力,日渐造成博物馆内相关学科之间的疏离。对此,博物馆 能否继续保持其 整体性,成为许多博物馆必须思考的发展战略问题。 综合化作为大型工商业发展的重要理念之一,亨利福特自己冶炼钢铁、种植橡胶,麦当劳自办养牛场。 1960 年代,相对于成品,零部件构成全球制造业贸易的 20% , 1990 年代中期,情况完全转变,零部件构成比上升到 80% 。事实上,大公司作为整合零部件生产加工的实体,已成为当代商业实践的主流。分化的表征之一即被外化。事实上,博物馆从安全保障到软件开发与应用的多种工作已经外化。博物馆工作的核心可以外化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如果对当前博物馆工作的重点合作关系略作思考,合作不失为对外化的美化。确切而言,博物馆内外面临许多分裂的机会,因此博物馆仍需强化自身的综合性和整体性。我们建议,对博物馆文物抱永久珍惜的态度,博物馆的整体性才可能充分实现。 以加拿大自然博物馆(安大略省)和皇家蒂勒尔古生物博物馆(阿尔伯塔省)为例,均尝试在展览项目中应用本馆相关的研究结果。但是许多展览的思路来自研究者,思路形成后,必需经过初步的综合评估:展览思路是否适合于博物馆的明确目标?能否得到博物馆收藏和研究的支持?实际问题诸如:是否有足够的空间,环境控制或相关资源能否支持该项展览。 在加拿大自然博物馆,如果展览思路通过初步评估,经进一步充实的思路将由博物馆项目委员会审查。委员会由研究部主任主持,包括保管、市场、社会教育等部门负责人。该委员会从更尖锐的角度,提出类似初评的深化问题。展览思路如何与博物馆理念相契合?博物馆收藏和研究在何等程度上可以支持展览思路? 在皇家蒂勒尔古生物博物馆,展览思路也需经历类似的过程。展览思路可能有多种来源,经常由博物馆研究者和展览设计者共同充实。任何实质性展览的最终决定权,取决于博物馆项目委员会主任及其团队。 皇家蒂勒尔古生物博物馆作为阿尔伯塔省政府的分支机构,必须确保与政府意志和决策的兼容协作。 博物馆如何知道自己首先需要做什么?加拿大自然博物馆一直积极与各地民众进行交流,了解他们最喜闻乐见的博物馆交流形式。几年前,在全国各地举办市镇会议进行投票,通过关注社群,充分获得民众对博物馆的评价。 此外,加拿大自然博物馆和皇家蒂勒尔古生物博物馆还努力发展全国的自然历史博物馆联盟。联盟由拥有丰富的自然历史收藏并积极举办相关活动的博物馆组成,代表自然历史机构努力发出集体的声音,就博物馆政策、展览、研究等问题发挥更具合力的影响。联盟不仅创生着新思路,也为博物馆人和相关群体提供更为广泛可靠的专业支持。显然,博物馆努力倾听公众中支持者的声音,并为他们的需求提供服务。 总之,像气候变化、基因组展览蕴含的变化一样,完成各种展览的过程,使博物馆人不断面对各种可能产生的新问题。当然,这个过程不可能完美,但仍不失为理性、明晰和具有整体性的过程。如果没有实体文物,一切皆为空谈。无论整体性还是分化,博物馆临时展览和公共展览计划面临许多挑战,尤其与博物馆研究密切相关。当前博物馆研究面临被边缘化与被遗忘的危机,避免或遏制这种危机的发生,则是赋予博物馆公共展览计划的第一使命。 原载《中国文物报》2010.2.24
个人分类: 过眼译|668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不同地质年代岩石“大团圆”
pony1984621 2010-5-15 21:33
不同地质年代岩石大团圆 时间: 2010-05-15 00:16:03 来源: 京华时报 易靖    发表评论 关键词: 岩石 地质年代 博物馆 大团圆 地壳运动 内容摘要: 博物馆第一展厅内,5个由多层岩石排列堆积而成的大石柱矗立其间,分别是太古柱、元古柱、古生柱、中生柱和新生柱,代表地质历史中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5个时代。博物馆的第二大厅通过岩石演化、构造演化、生物演化三条主线,展现我们所居住的星球曾经历的数次沧桑变迁和惊心动魄的地壳运动。 展览中的地史演化和星球变迁。本报记者周民摄   本报讯(记者易靖)昨天,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首次对媒体开放。5个不同地质年代的岩石首次齐聚,展示40亿年以来华北地区的地质沉积历史。本周六,博物馆将正式对外开放。   博物馆第一展厅内,5个由多层岩石排列堆积而成的大石柱矗立其间,分别是太古柱、元古柱、古生柱、中生柱和新生柱,代表地质历史中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5个时代。   北京市地质研究所有关专家介绍,这些不同地质年代的岩石经过地壳运动后,在不同的地区呈现在地面,能反映北京乃至华北地区的地质沉积历史。将它们集中到一起展示,在北京尚属首次。   置身博物馆,还能感受地史演化历程。博物馆的第二大厅通过岩石演化、构造演化、生物演化三条主线,展现我们所居住的星球曾经历的数次沧桑变迁和惊心动魄的地壳运动。 房山世界地质公园5月15日正式开园(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14日02:34 新京报 展览中的地史演化和星球变迁。记者周民摄 5月13日,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石花洞溶洞群观光区。   昨日,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石花洞溶洞群观光区。周六,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将正式开园。本报记者 浦峰 摄   本报讯 (记者林文龙)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将于5月15日开园,这是全球第一个首都城市世界地质公园。作为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也将于5月15日开馆。   房山世界地质公园2006年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并授牌。共分为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科普区、石花洞溶洞群观光区、十渡岩溶峡谷综合旅游区等八大园区。   将在15日开门迎客的公园博物馆有开篇厅、地史演化厅、八大园区厅等六大展厅。这里将展出40亿年前至今,北京地区形成的所有岩石,据悉,这是北京岩石首次集体亮相。   ■ 探访   5根岩石柱展北京地质史   走入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第一展厅,5根耸立的岩石柱扑面而来,它们分别代表北京地质历史中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个时代,时间从距今40亿年前至现在。   从这5根柱子上,大家能看到北京地区形成的所有岩石。负责这个项目的是北京市地质研究所,一位专家介绍,一年多来在北京山区搜寻到了120种岩石。这些岩石采集到后,还要进行加工,打磨成条块状,然后砌起来,形成岩石柱。这位专家说,陈展的岩石柱上,不同的岩石按形成时代的先后顺序从下往上排列。   50人17天微缩十渡景观   十渡的蝙蝠山、石花洞的月奶石在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的第三展厅,游客可以看到浓缩的八大园区景观。实际上,它们都是雕塑家们造出来的仿真山水。   走入第三展厅的十渡园区,迎面而来的是壮观的冲蚀峰丛,可以清晰地看到山体中的岩石都是呈接近水平的层状岩石。   所有的外观都100%仿真。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处规划建设科科长李连柱介绍,他们先到实地拍照,再按照照片刻画。为了达到逼真的效果,专门搞雕塑的艺术家,一刀一刀地刻画,十渡园区,大约50人同时雕刻,也花了17天。
个人分类: 转载精品|3403 次阅读|0 个评论
复活节假期美国洛杉矶、圣地亚哥、纽约之旅流水账
yangjunchao 2010-5-14 12:05
4月2日, 经过12个小时的飞行,下午到Los Angeles, 从机场租了车,爸爸往预定的Hollywood Celebrity Hotel(好莱坞名人酒店)开,中间走错了路,多花了若干分钟才到酒 店。这个酒店过去是好莱坞影星扎堆的地方,不过是个两层小楼,只有几十个房间。酒店内外到处用鲜花装饰,墙壁上挂着电影海报,早上的一缕阳光斜射入内,非 常迷人。房间很大,也很干净、舒适,很有情调。逛好莱坞大道这儿是最理想的落脚点了。这条短短的Orchid街南端有6家旅馆,这家从外观看是最好的。Charles和妈妈在酒店休息,爸爸出门,走几十米穿过Orchid街头商业中心一个通道,就到了好莱坞大道,沿着镌刻有两千多位著名影星的名字的walk of Fame 溜达一个来回,其实也没什么好看的,街道两边的建筑类似的已见 得很多,一些商店卖小商品,比如T-shirt,5件10美元的,应该是针对游人的。有好几个刺青店,好几个另类酒吧前面时尚青年排着长队等位,不少装扮成电 影主角的街头表演,这是与美国别的城市不同的地方。 4月3日,Hollywood Universal Studios,这里是制作美国电影大片的流水生 产线,应当说是更偏向于成人的Disney, 有些场景太过于恐怖和惊险。Charles应 当再大一些看比较合适,不过来这里玩的孩子仍然很多。所有的项目一天可以看完,但行动要比较快一些。这里很能体现美国文化,就是把自动化技术和想象力与创 造性发挥到极致。不管是疾风暴雨、山洪暴发,还是地震、火灾、列车脱轨、飞车,等等,几乎是生活中能够想象到的所有事件,都在几分钟之内全自动的通过实物 重现出来,又很快复原如初,象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所以看这样的电影,看的时候很刺激,看过之后也象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爸爸没有兴趣去看阿凡达,有人竟 很惊奇。如果象阿凡达都要去看,那实在是看过的好电影太少了。Water World很能体现美国人的气质,个人英雄主义,精湛的个人技术,玩命。美国是一个各种技术几乎都被开发到极致 的社会,Hollywood Universal Studio大概是一个集中的体现。中国长春也有一个仿造的,叫做电影世纪城,在长春市郊。但在硬 件的技术含量方面,和Hollywood还是 差得太远,看看美国大片和中国大片在技术含量方面的差异就知道了。Charles最喜欢的是Curious George, 以前看过书,一看见就能摸到些门道。也有大小朋友穿泳衣淋水的,女孩居多,阳光下很有视觉冲击力。Charles玩的时候也把自己弄湿了。原计划还要去看看美国西部博物馆,但影城这里花的时间太多,再加上路没有 走对,时间有些来不及,就放弃了。美国的博物馆大多5点左右关门,只有少数在特别的一两天会延长到晚上8、9点。美国人对生活享受的重视要远大于工作,大概华人和日本人是最敬业的。 4月4日,从Los Angeles开车到San Diego,一路的自然环境非常优美。迷人的阳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最好的写照。中间拐到La Jolla小镇,看了两个研究所,Salk Institute和The Neuroscience Institute,分别是诺贝尔奖获得者Salk(开发出脊髓灰质炎或小儿麻痹症疫苗)和Edelman(弄清免疫球蛋白结构揭示免疫机制)创建的私立研究所,着重强调创造性 研究。Salk研究所前面一个翠绿山谷,开满鲜花,再往前是野生的草地, 再往前就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了,有人在玩高空滑翔,很漂亮。Salk的楼群非常有特色,方正、厚实而又错落变化,给人一种非常坚定有力的感觉。在里面从事研究工作的有十 几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主要是生物技术。神经科学研究所主要集中在意识的物质基础和活动机制的研究方面。虽然对意识物质活动机制的研究进展不顺利,不知道往 前面该怎么走了,但Edelman比Crick(和 沃森一起揭示DNA双螺旋结构,并参与弄清楚中心法则奠定分子生物学基础,60年代获诺贝尔奖,之后认为生命的基本问题都清楚了,转入人类认识的最后一个 难题,意识、思维的分子、细胞机制的研究,2004年去世,之前在Salk研究所工作)看得清楚、做得更好一些,没有象Crick一样走上歧路。还有几个别的科学研究所也在这里。这里还有 个当代艺术博物馆,大量的特色餐厅,酒吧。是高尚人士居住区,建筑比较时尚。然后到Sea World, 据说是美国最有名的一个海上世界,看了杀人鲸表演,这个项目国内没有,其它的项目和国内的海洋馆也 差不太多。今天爸爸吸取了昨天开车出错的教训,计算好里程,到了需要拐弯的地方提前注意路标,所以没有出差错,一路比较悠闲,晚上住在San Diego的shelter Island上的Humphrey Half Moon Inn and Suite,一个波希米亚风格的酒店,林木葱茏,鲜花盛开,还有游泳池, 小桥流水,彩色的游渔和鸭子,几片草坪,音乐会舞台,滨海餐厅,旺季要很贵了。现在淡季,两天才250美元,算是非常便宜的酒店了。在洛杉矶住的那个小酒店两天还要300美元呢。 4月5日,早上Charles起得比较晚,11点多才出门,先到San Diego的Old Town,一个墨西哥风格的公园,里面有马车博物馆、小商品店、住宅博物馆等等,在一家地道的墨西哥餐厅吃午 餐,其实不太合我们的口味。然后到Balboa Park,这里有多个博物馆,我们时间有限,只看了航空航天博物馆。一进里面就是阿波罗载人飞船的指令舱,外星异形生物模型,还有各种飞机,令人眼花 乱乱,不过没有华盛顿DC的那个航空航天博物馆规模大。华盛顿的那个还有真实的太空站。这里的东西Charles比爸爸妈妈清楚多了。还看到了美国当年支援中国抗日战争的飞虎队的飞机,还有蒋介石、宋美龄当年的 嘉奖题词,这让人有些意外。这里的博物馆关门更早,3、4点就关了。然后我们到了Midway航空母舰博物馆,这可是个真的航空母舰,服役近一个世纪,参加过科威特战争后就退役了,已退役二十 年左右。世界上航空母舰的数量不多,能进到各处看看的机会还是比较难得的。除了个头巨大、甲板上可以停放很多飞机之外,其实和军舰的差别也不是很大。之后 本来想到一个据说很优雅的岛上去看看,要过一个跨海大桥,但地图上路标的不清楚,没有走对,放弃。拐到了小意大利,是San Diego城中建筑色彩极绚丽、布满酒吧餐厅的一处街区,在这儿吃了晚 饭,美国的pizza、色拉和汉堡不错。在国 内的大多变形了。然后回酒店。 4月6日,一大早在San Diego机场附近还了车,飞New York city。美国国内航线的飞机也很一般,和国内差别不大。5个多小时,加上时差,到达的时候就下午了。早上起得很早,于是睡觉。 4月7日,一早到美国自 然历史博物馆。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自然历史博物馆了,有3千多万件标本,还有无数的影像、实物。爸爸去年曾经匆匆看过一遍,从宇宙大爆炸(Big Bang)到星球演化、地球月球形成、各种矿物宝石(同时有元素、分子 结构和晶胞的模型)、生物出现和进化、各个时期各个地域各种生物标本、各个地域的人种和人类文化,即便对于专业研究人员,这么多标本和实物,把从自然到人 类的演化历史都直观地展示了出来,也是很好的学习机会。作为一学年的课程来学,估计能很有收获。爸爸最近灌输一点原子、分子和化学结构的概念给Charles,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读本,这些模型很能说明问题。还有四个临时实物展厅,热带蝴蝶(近距离观察大量蝴蝶)、 蜥蜴和蛇、丝绸之路(可以看见真实的蚕、电影图示如何抽丝织布、丝绸之路上的国家概况等)等。任何书籍都不可能有这么丰富的内容,想一想3千多万件标本和实物有秩序地组织在一起,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在这个博物馆泡了一整天,也只能是匆匆 浏览一遍。 4月8日,先直接打车去 看停泊在曼哈顿Pier 86的Intrepid航空母舰,侧翼装备有火炮,比San Diego的那个先进。甲板上的飞机也要先进很多,有两架隐形飞机,特别那架黑色的,很酷。还有一艘潜艇,但 排队太长,要等45分钟,就放弃了,Charles对此一直耿耿于怀,嚷嚷着非要再去一次。然后我们去乘地铁,顺便看了纽约设计艺术博物馆。然后去Brooklyn博物馆,有一件新石器时代的文物是珍品,很多书上会有它的图片。其它方面与别的博物馆类似,这虽是 一个区级博物馆,但比上海、香港的博物馆的藏品不知要丰富多少倍了,当然不如费城、波士顿的市立博物馆大,因为纽约最大的博物馆是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隔 中央公园相望的大都会博物馆,那是与巴黎的卢浮宫、英国的大英博物馆可比拟的,算是世界最大的博物馆之一了。这个Brooklyn博物馆也是路过,顺便进去看看。主要目标是Brooklyn Children's Museum,是美国可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为孩 子设计的一个博物馆,后来这样的博物馆很多了。我们到的时候快要闭馆了,匆匆玩了一遍,这里更适合5、6岁或更小的小小孩玩。旁边一个大操场,很多小朋友在玩,春天里,大树舒展着青翠的枝条,或吐着嫩黄色 的苞芽,或繁花似锦,是最适合孩子玩的季节了。Charles在这里玩得满头大汗,然后找地方吃东西,乘地铁回到炮台公园旁边的酒店。这个酒店位置很好, 在房间里可以远眺自由女神雕像。 4月9日,先看纽约城市 历史博物馆,在中央公园北部东边,然后沿着中央公园往南走,巨树葱茏,鲜花招展,像是走在画中。走过那个大水库,把中央公园走了1/3,后来还找了一个开阔的地方,躺在草坪上睡了一会儿,吃东西,然后接着走。后 来Charles可能感觉累了,不愿意走了, 就打车到美国民间艺术博物馆,匆匆一览。然后到隔壁的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即MoMA,the Museum of Modern Art。这个博物馆可以与巴黎的蓬皮杜现代艺术中心媲美, 是世界最有影响的现代艺术博物馆之一,可以看到大量二十世纪美术名作。爸爸问Charles,你觉得这些画好看吗?有你画得好么?Charles对有的画说,好看,对有的说不好看,没我画得好!不过也只能匆匆看一遍,让Charles对现代艺术有个大致印象吧。2007年带Chares去看卢浮宫、奥塞、蓬皮杜等等的时候,他才4岁,还是个小累赘,对这些东西没有多少兴趣,这次好多了。然后到大都会博物馆,这个博物馆实在太大了,走一遍都要花不少时间,爸 爸去年也只是走马观花,没能看完一遍就到闭馆时间了。这次匆匆忙忙,Charles最终也没能浏览一遍,就已经很累了。这天晚上9点闭馆,我们8点不到就出来了。 美国每个城市都有众多的博物馆,以华盛顿DC(集中在National Mall区域)和New York为最多。比如New York的博物馆就有近百个,有不少都有世界级的影响力。除了展示西方文化、历史、艺术、习俗之外,自然、人 类学方面的展品也很丰富。也兼顾其它文化的,比如纽约中央公园旁边的博物馆区,有个犹太博物馆,就是世界最大的犹太文化博物馆。中国的艺术品在大都会博物 馆就有不少,有一些是历史珍品,如一件商代青铜器极精美,大部分的史书上都会有它的照片,还有比如中国书画等。若干年前更是把苏州园林搬进了大都会博物 馆,也还真有些感觉。华盛顿DC的博物馆大多 免费,美国其它城市的博物馆大多要收费,但一般都有几天或一周的通票,那些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展品的数量极为丰富,相对来说票价不算贵了。但一些小的专业 性博物馆,展品不多,票价相对来说不便宜。 对文化、历史和艺术,博物馆提供了最集中的直观的体验。这是书籍无论如何无法替代 的。一本书能有几百幅图片不错了,但一个博物馆少的有几千件实物或模型、图片,多的有几十万件、甚至几百万、几千万件,书籍可以提供一些线索或脉络,但信 息量怎么也无法和博物馆相提并论。当然,实地考察的收获往往更大,因为文化和地域直接相关,实地考察有助于了解这些东西是怎么做出来的,为什么要做这些东 西。比如到法国南部走走,你知道为什么梵高会画那些画,为什么哪里会出产印象派。但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对大多数人,看博物馆还是最便捷的方式。在欧 洲、美国的博物馆,经常可以看到小朋友或学生在博物馆上课。但是中国的博物馆,相比之下差得实在是太远了,博物馆数量少,展品也少。文化艺术的繁荣和经济 实力直接相关,二战以后美国变得强盛,所以印象派以后的艺术品美国的博物馆收藏的就比较多。印象派以前的,当然是欧洲要多得多了。印象派作品数量最多的当 属巴黎的奥赛博物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的环境实在是太好了,很多地方还有大量的荒地。New Jersey一带的森林覆盖率很高,用爸爸一个同学的话说是很多大树。 他们家在New York city附近的Bridgewater,有13英亩的Yard(类似我们的院子吧,但没有围墙),13棵上百年的大橡树,还有观赏树木,他们夫妇特意跑到南卡买回来的竹子,合围一片草坪。辟有菜地,有 秋千架。房屋大致居中,地上实用面积一百三十多平方米,卧室铺着厚厚的极 柔软的地毯,在上面走走,脚感极好,比美国白宫的要高档很多,是房子以前的主人留下的。他们竟让 他们家的大狗从外面回来时在上面随便跑,留下脏脏的蹄子印。屋子两人住,显得很空。地下一层同样的面积,完全闲置。屋外房檐下,长条茶几上,都有盆栽鲜花。在院子里坐着,晒太阳,或喝茶赏月,整个一世外桃源。中国普 通人在国内想拥有这样的居住环境,可能性已不大,但在美国,还是比较容易的。这一带几乎每家都这样。附近的Princeton小镇非常古朴、美丽、恬静,二十世纪初的几个大牌物理学、数学家,爱因斯坦、冯诺依曼、哥德尔、奥 本海默等,都在这儿扎堆儿。中国的杨振宁、李政道以前也在这儿工作过。Princeton高等研究所是一处不大的建筑,隐藏在一大片私人捐献的原始森林中,研究所前面一片开阔的草地,一个沉 静的池塘,经常有人钓鱼,还有几条很原始的trails,落叶松果厚积,一般只有几丝密林缝中透过来的光线,所以地面经常湿漉漉的。在这里散步,总有一种从混沌中艰难的走向光明的感觉。过去的爱因斯 坦,现在这个研究所的科学家们,都很喜欢在这里散步。这片很大的原始森林是Princeton高等研究所的私有财产,但也对公众开放,不过除这个研究所的人外,并不怎么有人来这儿散步。 相对于东部,感觉美国的西海岸更令人心旷神怡,San Diego附近的La Jolla(音拉霍亚)小镇也是科学家和艺术收藏家比较喜欢扎堆的地方,仅Salk研究所就有十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工作。加州大学San Diego分校、一个规模很大的世界著名的Scripps Institution of Oceanography也在这个小镇,就在神经科学研究所的对面。夏季这里是度假胜 地,人满为患。 中国很多摄影师或摄影爱好者喜欢拍风景照,很少见欧美人拍风景 照,因为他们每天都生活在风景之中,太习以为常的东西,谁还有兴趣去拍照片? 4月10日一早到Kennedy机场乘飞机回香港了。15个小时的航程实在是有些累人,Charles往返坐了商务舱,可以躺着睡觉。中间飞过北冰洋上空,天气很好,可以清晰看到真正的亿万年玄冰和蓝色 冰缝。回到香港已是下午,睡觉,倒时差。今天香港时间是12日了,Charles早上很早起来,玩,结果下午一回来倒在沙发上就睡,据Helper说在校车上就睡着了。这趟美国之行来往的航程对Charles不容易,小孩子对时差不太能有意识的克服,影响过几天才能消除。但应当是长了不少知识,印象比较深 的应该是两个航空母舰和航空航天博物馆,对艺术博物馆里感兴趣的东西已比较多了,比4岁半的时候去法国(逛卢浮宫、奥赛、蓬皮杜、毕加索博物馆等时还觉得不好玩)、3岁多的时候到日本能够记住的东西多很多了。这次美国之行前,爸爸有意识地给Charles看了中国远古到夏商周时期的文物图片的书籍和通过大英博物馆的文物展示西方远古时期几个国家文明状 况的书籍,让Charles对古代人的生活状况有一个基本的概念,Charles对有些东西还挺感兴趣,所以这次爸爸就有意识的多带Charles看了一些博物馆,不管能吸收多少,先有一个粗略的直观印象吧,以后读书读到这些东西,这些直观的印 象应该就会起一些积极的作用。 爸爸这次也拍了不少照片,来不及整理,以后如果认真地写一些专题性的旅行札记,再 配照片吧。
个人分类: 儿童教育|6270 次阅读|0 个评论
淌过博物馆 - 10.时令篇
liangjin 2010-4-3 20:54
博物馆给人的印象一般是沉重,冗暗、滞缓。然而有一类博物馆却是活泼、亮丽、时鲜的。这多半是因为这类博物馆的展品是生物。 除了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等相应固定的生物展馆外,还有一类,应该也属于专题类,却只按季节开展。 小时候,在上海中山公园看过一个菊花展,印象非常深刻,为那时单调的生活抹添了一缕五彩缤纷的亮色。记得花展分成几个区:品种区里几百种 品种争奇斗艳,五大珍品(绿牡丹、墨荷、十丈珠帘、绿衣红裳、帅旗)各显风采。造型区里 大立菊、小立菊、树菊、塔菊、球菊、悬崖菊、盆景菊妖娆多姿。大型造型透露着时代特征:天安焰火、钢水奔腾、喜庆丰收等。大大小小的配盆 花更是到处可见。后来也看过各种专题花展:南京的梅花,洛阳的牡丹等。世界各地有名的花展还有荷兰的郁金香、日本的樱花等。当然这些花展 都是时效性极强的。 不过在这里我特别介绍的是苏格兰的一个农业展。这个农业展每年在夏季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开展。展出的内容与农业有关的方方面面。 有农林类,有禽畜物,有观赏品,也有农业机械。每个展品都有详尽的说明。除了实物还有虚品如 农业新技术的介绍。展出期间有各种活动,如赛马,比牛,评瓜,秀花等。每年都要选出羊王、菜头等各种奖项。 展区与其说是馆,不如说是场大多数展品和活动都在露天 场所。在明媚的阳光下,整个展区充满活力和生机。所以开展期间象是进行着一场嘉年华。 ( 展场一瞥,路边是农业机械 ) ( 蔬菜展 ) ( 冠军羊 ) ( 菊花汹涌 ) ( 骏马秀 ) ( 花冠 ) ( 针叶植物 ) ( 鸡王 ) ( 灿烂的葵花造型 ) ( 剪羊毛比赛 ) ( 百合妖娆 ) ( 造型花金奖 ) ( 另一类斗牛 ) ( 倒挂金钟 ) ( 水鸟之骄 ) ( 盆景,学中国的? ) ( 白色婚礼马蹄莲 ) ( 蓝刺头,紫刺头 )
个人分类: 淌博物馆|5158 次阅读|4 个评论
Palmer艺术博物馆中展出的中国瓷器
panfq 2010-3-31 17:45
参观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大学Palmer艺术博物馆,发现这里展出的中国古代的瓷器 另观一些油画,近看油漆斑斑,远看则明暗对比分明,人物栩栩如生,静物如葡萄晶莹剔透,方觉油画的妙处。欣赏油画须保持一定距离才行。 其他照片参见相册。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pp.aspx?ppid=31236userid=108262u=panfq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3023 次阅读|0 个评论
淌过博物馆 - 9.专题篇
liangjin 2010-3-29 16:08
专题类博物馆虽然不是博物馆的主流,但因其专题突出,范围较窄,对相关领域挖掘深透,展品齐全,资料详尽,所以对该领域感兴趣的参观者来说,收获不菲。 这类博物馆的主题可以是五花八门,稀奇古怪。理论上说,所有事、物和人都可以入主专题类博物馆的主题。专题博物馆的举办方也是 各色各样,可以是政府,可以是民间团体,可以是学术机构,可以商业公司,也可以是个人收藏。对于参观者来说,也会兴趣和关注程度不一。 然而,布展者,特别是小主题的布展者多少有点寻觅知音的味道。关于布展的方式也是根据主题的特点形式多样。 很多城市有几十个博物馆,除了作为城市名片的大型博物馆外,大都是些故所博物馆和专题博物馆。我淌过的专题博物馆除了前面的该系列 博文提到的外,闪过脑海的还有服装博物馆,玩具博物馆,仪器博物馆,昆虫博物馆,矿石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威士忌博物馆,汽车博物馆, 垃圾博物馆等等,甚至还有牛奶容器博物馆。 有些专题博物馆是很多城市都有的,例如军事博物馆,交通博物馆等。在本篇中,我特别介绍的一类就是这样的专题博物馆:海洋博物馆。 据说西方文化是海洋文化,所以这样的博物馆在欧洲很多,尤其是欧洲的港口城市。这些博物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方向外扩散的文化特征,按当地特色,它们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例如,葡萄牙里斯本侧重探险开发,西班牙巴塞罗那侧重发现新大陆,荷兰鹿特丹侧重海港春秋,德国汉堡侧重 国际航海史,挪威奥斯陆侧重海盗文化,而我们 的香港澳门侧重的是中西海上纽带,如果把香港的海洋公园也算上的话,那里侧重的是海洋生物。有着郑和下西洋航海骄史但文化内敛含蓄的中国, 在大陆通海的埠口上海,国家航海博物馆正在筹建中。 ( 里斯本的海事博物馆所在的Bleme,有一个标志性的帆船雕塑,面向大海,船上的人物栩栩如生,展示着古葡人开航远行的志向,摄于2002年 ) ( 这是葡萄牙标志性的建筑Bleme塔,与海事博物馆比邻,是古葡人航向大海的桥头堡,摄于2002年 ) 在这些海洋博物馆中,作为世界上最早的航运大国葡萄牙,其海事博物馆(Museu da Marinha)应该是首屈一指的。葡萄牙的航海史有其地理有密切的关系。葡萄牙国家不大, 面对大西洋, 有绵长的海岸线。与其强大的邻国西班牙一直心有芥蒂。于是古葡萄牙人成天遥望大海,想入非非。血液里流淌着扩张探新的他们要往外发展, 只有面对大海的方向。事实上,尽管其航海成就较其他欧洲国家如英、法、西班牙逊色,但在早期的航海开发中他们是相当成功的,现在世界上还有六个葡语国家, 包括大国巴西。他们涉足的地方还包括我们的澳门,并在那里呆了很多年。直到1999年他们才将澳门归还我们。不过今天的葡萄牙人,比起他们的祖先,扩张的因子正在退化。 ( Museu da Marinha 的外观,部分连Jernimos Monastery修道院,摄于2002年 ) 葡萄牙航海博物馆,也译为海事博物馆,坐落在里斯本郊区出海口Bleme。在著名的白色大理石修道院Jernimos Monastery边上,建筑古老美丽。博物馆的门口醒目地旱锚着一首古舰,上面有三颗圆圆的铁炮弹,一颗直接打在船上,一颗穿越了甲板,另一颗嵌在船舷上 以此揭开了血淋淋航海扩张史的序幕。博物馆里介绍了葡萄牙著名的航海家,展示着从古至今的航海器具、海炮、航船模型和航海地图等17000项珍贵文物,其中包括18和19世纪两艘著名的古礼船。博物馆为参观者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海上画卷。 下面几张博物馆内部的照片从网上摘下。
个人分类: 淌博物馆|6226 次阅读|10 个评论
淌过博物馆 - 8.故所篇
liangjin 2010-3-25 08:55
故所类博物馆本身由于其所在场地或者曾经发生过著名事件,或者生活过著名人物而开展。这类博物馆一般面积不大,却闻名遐迩,访者如潮, 因为人们在这里可以更直接地触摸历史,和故人对话。 例如在上海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和宋庆龄故居等就是这样的故所博物馆。本篇中,我想介绍的两处故所是比较特别的。 一处故所是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号(Her Majesty's Yacht Britannia)。这艘游艇不是很大,是艘三桅船,前桅41米,主桅42米,后桅36米; 船重5769吨,长126米,最高速度39.8公里/小时。Britannia游艇1953年4月16日 由英女王伊丽莎白II世开航,1954年1月11日服役,1997年12月11日退役。在其近44年的服役期中,她载着英女王和英国皇室成员访问了世界各地, 其中696次外访和272次内巡,航程1,087,623 海里。游艇多次远渡大西洋赴美,在艇上欢迎过多位外国首脑,也曾带着查尔斯王子和戴安娜公主度蜜月, 还在亚丁湾救过1000多难民。由于现代交通模式的改变,随着Britannia的退役,从某中意义上说,也结束了皇家专艇远洋的历史。 ( 退役的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号,图片摘自网上 ) 然而,对我们中国人来说,这艘游艇最具意义的一次远航是她的外航收宫之旅: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典礼。我相信,很多人都难忘那中国人激动而英国人忧伤的一幕 英王储查尔斯王子和末代港督彭定康公爵随着萧萧降落的米字旗,乘Britannia号在暮色雨声中缓缓地离开维多利亚港口。于是,这条游艇游进了 历史,也游进了中国人的情感海洋。 ( 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号博物馆入口,摄于2002年 ) ( 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号解剖图,摄于2002年 ) ( 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号甲板,摄于2002年 ) ( 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号救生艇,摄于2002年 ) Britannia游艇退役后,定居在苏格兰爱丁堡的里斯港,供人们参观,成为一个故所博物馆。在这里,英国人感兴趣的可能是皇家设施,而对中国人来说有了更深一层 的意义。 另一处故所Anne Frank House是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所普通民居,位于Prinsengracht 263, Amsterdam。这所民居出名并不是由于那个重要人物住过,而是因为一个十三四岁的犹太小姑娘的日记: 安妮日记。 ( 安妮日記1995版,图片摘自网上) ( 安妮日記手稿,图片摘自网上) 要明白这段凄惨的故事,先要了解一下沿着荷兰那些依运河而立的民居特点。我在荷兰的莱顿曾经做过一个月的学术访问,就住在这样的 民居里。那里的房子沿运河并列而建,一般有3-5层。外观看来整齐划一,而内部却各有千秋。里面的楼梯极窄又陡,占地很少,仅容一人通过。 我一直纳闷,身材高大的荷兰人,怎么喜欢这么窄的 通道?而且大型家具根本运不上去。不过荷兰人有办法,沿街的房屋最高屋檐下都有一个大大的钩子,用于吊家具从窗子上进。这些房子还有一个 特点,就是内部结构极为复杂,从沿街的门进去,很难搞清楚该门洞里的房间是如何安排的,到底有多少乾坤。只见到左一个房间,右一个房间,看得人 晕头转向,眼花缭乱。我住的地方的结构,我搞了好几天才弄明白,而我访问过的另一位荷兰朋友家的结构又不一样了。阿姆斯特丹Prinsengracht 263 就是这样一所典型又特别的民居。从大门进去,走过上下几个房间,就以为就是全部的公寓,没想到却暗藏玄机,在不惹人注意的一个书架后面, 别有一番洞天。那后面还藏有一个较大 的房间。就是这个狭小的空间,安妮和她的家人以及另外两个犹太家庭共八个人为了躲避纳粹日夜挤居度过了不是一天两天,不是一周两周,而是整整两年零一个月 的地方。安妮日记就是在这里诞生的。静立在 这个房间里,凝视安妮透过照片流露的那清澈无瑕的眼神,隔柜抚摸着安妮日记的原稿,很难 想象,这段日子他们是怎么捱过来的。 ( Anne Frank House 的前门,注意屋檐下的钩子,图片摘自网上) ( Anne Frank House 内安妮避难的密室之门的书架,图片摘自网上) 安妮.弗兰克(Anne Frank)1929年6月12日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一个犹太商人家庭。二战德国纳粹排犹后,举家迁往荷兰阿姆斯特丹。然而很快荷兰沦陷,可怜 的安妮一家躲过了初一,没有躲过十五。在荷兰朋友的帮助下藏进了Prinsengracht 263。十三四岁,一个如花的年龄,本应该在学校里学习读书, 在花园里嬉笑玩耍,在阳光下茁壮成长,却在纳粹的阴影下,只凭着一个收音机和荷兰朋友的帮助这么点微弱的外界联系,挤在这么小的空间里担惊受怕, 压抑度日。安妮用她的笔以日记的形式真实地记录了这段时间的生活、感受和期盼,读来心碎。令人唏嘘的是,这八个人最终没有逃脱纳粹 的魔掌,吃了那么多苦后还是被人告密抓进了集中营。他们中间只有安妮的父亲侥幸存活下来。安妮在临近自由前在纳粹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里死于伤寒,一个本应该灿烂的花朵就这样过早地凋谢了。稍值欣慰的是,安妮日记流传了下来,被译成55种文字,印刷了三千多万册,跻身于二战中最重要的文献之列,也成为纳粹罪恶的铁证。 在这个故所博物馆里,我们读到了人类历史上曾经发生的巨大悲剧,读到了人性和尊严是怎样地被无情践踏又怎样地顽强挣扎, 也读到了即便是最黑暗的时候也在闪亮的希望之光。
个人分类: 淌博物馆|5482 次阅读|7 个评论
淌过博物馆 - 7.遗迹篇
liangjin 2010-3-20 16:08
漫漫历史长河,天灾不断,地害不停,人祸不息,毁灭了许多人类文明。这些消失的文明在挣扎中顽强地留给我们点滴痕迹, 有的以文字的形式流传下来,有的只留下了废墟。这些废墟的价值在于其古老程度,宏伟水平,生前的地位,所隐含的历史信息以及对后来的影响力。 它们以一种沉默的方式揭示和解释着历史。所以这些废墟的本身就是遗迹博物馆最珍贵的展品。本篇就谈谈这些废墟。 世界各地有很多重要的遗址。也有不同的排名,这些排名见仁见智。我在这里只谈谈我淌过的几个我认为重要的遗址。 我一直以为,人类最伟大的古老建筑非长城(始建于公元前220年-206年)莫属。然而,长城的原始功能却是性价比严重失调。当时耗资巨瀚后又不断扩建为的是抵御外敌,然而 纵观历史,这个功能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改朝换代的深刻原因还是归于内乱。雄伟坚实抵不了孟姜女的痛哭,也挡不住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 然而建造者始料未及的是其另一项隐含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秦始皇和他的后人们没想到的是他们的耗用的民脂民膏和民工血泪为后代栽下了一个庇荫丰果的大树。正 是这个遗迹为他们的子孙后代带来了无尽的旅游资源,让现代人们见证了不可思议的古文明的伟大。我站在长城上浮想联翩,现代人无疑可以建摩天大楼, 但有赖于机械和计算机,所以他们难以想象古人没有这些辅助设备是如何造大型建筑的。就像有了计算机,现代人的直接计算能力下降。相信有一天, 未来人很难想象,我们的前辈利用几百个算盘进行大型计算是如何地不可思议。 中国的古建筑大都是木质结构,很难撑过历史的漫漫烽烟,连废墟都只剩下地基。很多著名的场地如阿房宫只能从文字记载和学者的论文里一睹风采。 少有的仿西石头建筑圆明园大水法也只 剩下了一堆石头,成了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在我看来,作为遗址博物馆,始建于1709年的圆明园虽然历史不长,却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那是国人不堪回首的一段历史见证。 我上北大时,圆明园就在北大后面。 周末,我常常骑个车子到那儿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念书,一念就是一天,念累了就在那荒凉的田园风光里踏寻曾经繁华历史的痕迹,试图读懂那些 残石所隐含的故事。但后来,圆明园要票了,我只去过一次,觉得那里多了些雕凿,少了些沧桑。再后来,听说有人要斥巨资重建圆明园,让我 不寒而栗。我不敢想象,一个全新的圆明园,无论多么豪华,你还能读到它传递的历史信息吗?关于圆明园,最近读到孟津老师的一篇好博文: 春访圆明园 ,推荐一下,那里有丰富的图片。 古文明的国家能保留的遗址常有着令人叹为观止的恢宏。遗址再次证明了最豪华的建筑是皇宫(陵)和神殿。希腊由于是多地震国家,神殿几乎 都成了废墟。 (希腊波塞冬 (Poseidon) 海神殿废墟,公元前440年,树立的柱子像是爱琴海的琴弦,摄于1993年) 在埃及,很多神殿,法老宫殿是从沙漠中挖出来的,也有从水中抬起来的。 ( 从沙堆里挖掘出的位于卢克索的巨大的卡纳克(karnak)神殿,公元前14-13世纪,图中神像为拉美西斯II世,膝下雕像为其爱妻,摄于1995年 ) (菲莱神殿(Philae temple,公元前380-362),位于埃及阿斯旺(Aswan)城南尼罗河中的菲莱岛上,供奉的是爱神ISIS,其石雕及石壁浮雕上的神话闻名,是保存古埃及宗教最久的地方。阿斯旺水坝修建蓄水以后,原址就被淹没。后埃及政府逐渐将神庙拆卸分解后搬迁到距原址500多米的阿吉勒基亚岛上,按照原样重建。1980年3月,神殿重新开放。摄于1995年) 在意大利罗马市中心,留下一大块废墟,这是古罗马广场废墟。在此令人抚今叹古,幽往绵长。 ( 神庙林立的古罗马广场废墟遗址,摄于2003年 ) 除了神殿,也有例外,在罗马,我印象最深的是位于古罗马的斗兽场(Colosseum,建于公元72-82年间)。这个建筑的目的纯粹为了娱乐,尽管从现代人的眼光看是太残酷的娱乐。当然也可以算作贵族的游乐场,也可以看成是皇宫的延伸,但也允许平民观看。但这些遗址多了些人文的味道。古罗马斗兽场的意义在于以后的大型群体性观赏比赛场所,竟然没有逃脱其椭圆形模式,一个个奥运主场的形状都可以看到那斗兽场的影子,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公元七十多年的古罗马斗兽场外观,摄于2003年) (古罗马斗兽场内窥,摄于2003年) 在意大利,还有令人称奇的还有世界上最大的大澡堂卡拉卡拉大浴场(Terme di Caracalla,建于公元200年左右),这在当时可是实用得很,相比别的建筑更加生活化,恐怕也是古罗马人重要的社交场合。只不过由于人们现代生活习惯的改变,其痕迹在今天的生活中慢慢消退。 ( 公元200年的卡拉卡拉大浴场入口,边上散落着的精美雕刻和大理石马赛克揭示着当时是何等的奢华,摄于2003年 ) ( 卡拉卡拉大浴场内部的宏大令人叹为观止,摄于2003年 ) 在我另一篇博文 地球狰狞(续) 写到了另一个不可不提的遗址:给火山灰掩埋后又发掘出来的整个城市庞贝。 在英国和欧洲大陆,还有很多小城堡的遗迹,因为其石质建筑,保存地较为完好。 ( 位于英国Dunbar 的 Tantallon Castle,建于公元14世纪中叶,摄于2001年 )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谜团遗迹,典型的是英国的巨石阵(Stonehenge),建筑的目的和工程的考证众说纷纭,给人们留下无数研究课题。 ( 公元前 2500年-2000年的Stonehenge, 摘自网上 )
个人分类: 淌博物馆|9186 次阅读|10 个评论
Birmingham美术博物馆(照片)
SNPs 2010-3-19 10:15
小孩放春假,怕在家玩游戏把时间全浪费了(浪费一部分是应该的),带他们去附近的Birmingham博物馆看看。许久没有去了,记得那里有很好的亚洲收 藏,还有几幅范曾的画,可惜这次没看到。
个人分类: 旅游摄影|3809 次阅读|1 个评论
参观芝加哥科学与工业技术博物馆
nevergu 2010-3-3 02:03
这个周末,正好借到了科学与工业技术博物馆的门票,芝加哥的公共图书馆有各个博物馆的游览门票,居民可以像借图书一样,免费借取,一周内必须归还,一张票可以带3到5人。但是数量有限,并不是经常能够借到。科学和博物馆就位于密西根湖的边上,离芝加哥大学只有数步之遥,所以每年都会带女儿参观几次。 以下内容摘自 http://www.techcn.com.cn/index.php?doc-view-115496 芝加哥科学与工业博物馆初建于1893年,是美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现代科技馆。博物馆的外表为气派雄伟的古希腊式建筑,展馆共有三层,75个展厅,每层有四个楼梯,以红、黄、蓝、绿四种颜色区分,非常醒目。 如果你一直认为逛博物馆是一件单调静态的高雅行为,那是一定还没有见过这个以14公顷面积、2000多个展位展示科学的伟大和工业的重要的庞大展馆,其展品囊括一百多年前的邮政火车、二战期间的德军潜水艇、人造卫星太阳神8号等等独一无二的实物。它最独特之处在于摒弃了别的博物馆必须轻声细语、眼看手勿动的规矩,欢迎观众动手动脚亲身体验:或者利用温控器孵化小鸡、驾驭庞大的联合收割机耕耘,或者深入矿井挖煤、飞上太空探险,或者倒回中古世纪、闯入明日世界一游这里永远洋溢着欢快热闹的气氛,被誉为全世界最受小朋友喜爱的科技游乐。 更多介绍请到: http://www.msichicago.org/ 尽管已是三月,芝加哥还是冰雪覆盖。 上面一张从网上找来的,夏日博物馆外观。下面是我自己拍摄的,技术和相机都有待提高。 在博物馆里,有一非常著名的展品:德国U505 潜水艇,是美军二战时期从德国军队缴获。这可不是模型,是真正的U505, 馆里面有介绍是如何将这一巨型战舰请进馆里的过程 http://www.msichicago.org/online-science/videos/video-detail/activities/moving-the-u-505-submarine/ 。 你不得不佩服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像我们经历的空洞理论说教,这里到处营造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气氛, 潜移默化让人不由自主产生民族的自豪感。 二战开始了。 . 正在放映着反映二战美国海军的电影。 女儿正在研究潜水艇携带的水雷,不过这里是她最不喜欢来的地方,是我好不容易哄进来的。 艇上的反飞机机关枪。 接下来就进入了航天馆,这里用许多实物和模型,图片,电影生动地展示了人类征服宇宙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 航天飞机 火星探测器模型,儿童可以像操作遥控汽车一样指挥探测器行进。 人造卫星 阿波罗登月号,准备登陆月球。 小小航天员 看看火箭是怎么发射的? 尽管每一个展品的设计和介绍都考虑到儿童的需要,都是寓教于乐。馆内还是专门设有一儿童乐园。 齿轮墙 儿童可以亲身体会滑轮的作用。 看看那种材料是导电的? 光的反射,如何引导一束光线从一侧通过不同的反射到达另一侧? 杠杆原理 看到这个巨大的联合收割机,心里不由自主想到了我在农村收割麦子和玉米的情景,真是收割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看看我们的农民后代是怎样收割玉米的。 下面进入了能量馆,女儿正好学习能量转化的知识,可以借机好好教育一番。 奥巴马总统极力倡导的绿色能源之一-风力发电 老听新闻说,美国密切关注伊朗大规模铀浓缩试验,呼吁国际社会制裁。看看我能不能发现这种昂贵的核原料。 找到了 终于进入了自己擅长的地方,可以对女儿谆谆教导了。 一进生物展厅就看到了DNA双螺旋的模型,兴高采烈说了半天,女儿最后摇摇头:不懂 讲解老鼠的克隆过程,里面有一对真的小老鼠,女儿对克隆没有什么兴趣,只是对小动物有兴趣。 基因变异及其影响 看看染色体究竟是什么? 人类基因组的研究 里面有一很大的孵化器,说明小鸡的孵化过程,里面有的小鸡正在破壳而出,有的已经自由活动,潇洒觅食,还有最惨的呆在蛋壳里,等待时机。 现在是网络信息社会,下面就进入了展馆内的网络信心中心。 看看网络是怎么样连接的? 试试一封电子信箱包含的字节有多重? 看看可爱的蝴蝶怎样落在女儿的小手上。 最后看看未来世界会怎么样? 未来的计算机键盘也许会是这样的,下面是它的介绍,可惜我没有能够理解。 移动这些小东西,可以产生美妙的音乐。 展馆内的内容还有很多很多,最遗憾的是一直还没有机会下矿井看看,每次都因为女儿拒绝而作罢,以后有机会再继续。 从博物馆网站上看到一个预告: Science Storms recreate seven iconic natural phenomenalightning, fire, tornadoes, avalanches, tsunamis, sunlight and atoms in motionand explore the basic physics and chemistry within them。科学风暴大型展览再现7种自然现象,包括闪电,大火,龙卷风,雪崩,热带风暴,太阳光以及原子运动,探索其中蕴含在这些现象中着物理和化学基本原理。 从博物馆网站看到的矿井。
个人分类: 图片记录|9678 次阅读|2 个评论
欧洲游记30:法国的伏尔泰博物馆
kd652 2010-2-24 21:07
伏尔泰老年移居法国小镇FERNEY,其原因有说是在瑞士受政治迫害之故. 在FERNEY有一条路叫伏尔泰路,路中间的塑象基座上写着1694+1758-1776,意思是:伏尔泰出生于1694年,1758年移居法国小镇FERNEY,1776年去世. 法国的伏尔泰博物馆正面: 侧面: 卧室内: 伏尔泰庄园里的雕塑: 伏尔泰庄园里的陵墓,哪位会法语的看看基座上写的是什么? 睿智的目光: 中国人员参观博物馆并留言,解说员说该人的英语老好了,哈哈,中国前外交部长李肇星的外语能不好吗? 相关连接伏尔泰小镇探幽: http://www.10000study.com/culturelife/view/17415 中国外交部驻在人员写的探访伏尔泰故居: http://www.fmprc.gov.cn/chn/gxh/tyb/ywcf/t647195.htm 在日内瓦附近的法国边境,有个小镇名叫菲尔奈,我在日内瓦工作时,几乎每个星期都要去光顾一番,不为其它,只为买菜。瑞士的生活费用昂贵,法国要便宜些,开车去这个小镇买菜,路上只需十几分钟,且可观赏沿途风景,何乐不为。      记得我头一次去这小镇,是十月的一个下雨天。在当地超市采购完毕,正准备打道回府,与我同去的使馆的同事说:“这小镇上有一座纪念伏尔泰的雕像,附近还有他的故居,所以小镇又叫伏尔泰小镇。可惜今天下雨,不然可以去看看那雕像和故居。”我一听这是伏尔泰小镇,不禁兴奋起来,说:“我现在就想去。”   我们开车穿过两条狭窄的街巷,来到一个小广场,伏尔泰雕像出现在眼前。这是一座不太高的青铜雕像,此时的伏尔泰,正笑眯眯地站在一块岩石底座上,微弓着背,长发披肩,身着大衣,手拄拐杖,仿佛刚从什么地方回来。如注的雨水从他突棱的眉峰和大衣的衣襟上滴落下来。我不知这雕像的作者是谁,但他却能把伏尔泰这个小老头、大思想家的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从雕像的面部表情中,特别是那带着揶揄的微笑中,你可以看到一种坚韧的意志、讽刺的才智和洞察毫末的颖慧。距今300多年前,在18世纪的法国和欧洲,就是这个小老头,曾作为启蒙运动的旗手,思想界的泰斗,使整个欧洲都不能不倾听他的声音。   在这雕像的石座上,镌有一段简短的介绍伏尔泰生平的碑文。我发现在碑文列举的伏尔泰的主要作品中,竟然也有他的剧本《中国孤儿》。这使我甚感意外。      我知道伏尔泰生前仰慕中国文化,曾自称是孔子和康熙的学生;我也知道他曾根据元代杂剧《赵氏孤儿》写了一部悲剧《中国孤儿》,很为之得意。但他的这部悲剧与原来的《赵氏孤儿》,或与我们后来看到的由马连良等演出的京剧《赵氏孤儿》相比,完全是两码事;从艺术角度来看也并非他的杰作。何况伏尔泰集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其全集多至上百卷,单是剧本就有50多部呢。然而在这碑文中,他的许多作品未能提及,却把《中国孤儿》列举出来,可见建立此雕像者是多么理解伏尔泰的心意,又是多么看重中法以及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   在离伏尔泰广场不远的地方,有一个伏尔泰协会,那里陈列着伏尔泰著作的各种版本,还出售有关伏尔泰的纪念品,如他的小雕像、印有他头像的书签等等。从伏尔泰协会出来,经过一座小教堂和一条僻静的小巷,便来到了伏尔泰故居。这是一座规模巨大的庄园,伏尔泰于1760—1778年曾在此居住。据说这庄园原属一位法国侯爵的产业,现为一私宅,平时有人家住着,只在每年7月15日—9月15日对公众开放。可惜我们错过了时机,只好隔着庄园大门的铁栏向里张望。但见园中碧草如茵,古木参天,矗立着一座古堡似的巨宅。庄园的围栏和雕饰都已锈迹斑驳,显示着久远的年代。      在后来的几年中,我终于有机会参观了伏尔泰故居,并了解到伏尔泰是为躲避政治迫害才到小镇居住。他在这里完成了许多重要著作,包括著名的哲理小说《老实人》和《天真汉》。同时他还从事各种政治社会斗争,以“铲除卑鄙”为口号,抨击封建专制政体和教会的愚蠢、固执和残忍。特别是他为科拉事件等宗教迫害案平反昭雪所进行的斗争,轰动整个欧洲,为他赢得了崇高的荣誉。欧洲进步人士尊称他为“菲尔奈教长”,他所居住的菲尔奈小镇则被称为伏尔泰小镇,一度成为欧洲舆论的中心。   光阴荏苒,300年后的菲尔奈小镇,古风犹存。每逢星期六,伏尔泰广场就变成了农贸集市,有卖蔬菜、水果、奶酪、葡萄酒的,也有卖旧衣服和工艺品的,人来人往,热闹非常。我时常去集市转转,买点时鲜蔬菜,或挑选几件旧工艺品。只见伏尔泰雕像笑眯眯地站在人群中,似为这小镇的富足祥和的景象而欣慰。  
个人分类: 海外游记|3762 次阅读|0 个评论
欧洲游记29:瑞士的伏尔泰博物馆
kd652 2010-2-21 18:17
伏尔泰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我们熟知的我可能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坚决维护你说话的权利。和生命在于运动都是伏尔泰的名言. 这座在日内瓦的博物馆,实际上是伏尔泰早年在瑞士的住所,从日内瓦的博物馆指南上可以查到,具体地址在日内瓦火车站后面大概两站路远. 伏尔泰博物馆门口没有明显标识,只是在门上有留言来访者请按门铃: 奠基石: 少年伏尔泰: 青年伏尔泰: 一度有军职: 著作之一: 手稿: 这是开博来第7次被推荐为首页头条:
个人分类: 海外游记|735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5月开馆
pony1984621 2010-2-8 15:07
房山世界地质公园 博物馆5月开馆 地质勘查导报 (2010 年2 月2 日 ) 本报讯(记者段金平通讯员菅锦红)记者从北京市地质研究所获悉,由该所参与策划的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主体工程日前完工,预计今年5月可开门迎客。该博物馆位于北京房山区长沟镇,是世界地质公园的地标性建筑。 据北京市地质研究所所长刘连刚介绍,该博物馆占地面积91.65亩,主要包括博物馆主楼、室外标志碑、地质公园室外展区、室外工程等。主楼外观造型成阶梯形,寓意地壳变化,内部分为上下两层。主体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馆内布展面积5800平方米,分为标本陈列区、游客信息咨询服务中心、科普教育与科研交流中心、4D动感电影厅、展品销售厅和办公接待中心六大区域。馆外设有1.8万平方米的科普广场,馆内外展示区集中了岩石、动植物标本100余种类型3000余例,模型装置20余处、多媒体演示40余处、模型场景1000平方米。展陈内容以地球演化、生物演化、人类进化为主线,具有科普教育、休闲旅游、地质研究、宣传展示、信息交流五大功能。 房山世界地质公园主要包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科普区、石花洞溶洞群观光区、十渡岩溶峡谷综合旅游区、上方山云居寺宗教文化游览区、圣莲山观光体验区、百花山白草畔生态旅游区、涞水县野三坡综合旅游园区和白石山拒马源峰丛瀑布旅游区八大园区。
个人分类: 转载精品|2744 次阅读|0 个评论
欧洲游记21:慕尼黑德意志博物馆
kd652 2010-1-27 22:01
倒飞机的有限时间里走马观花看慕尼黑的德意志博物馆: 这是开博来第六次被推荐为首页头条:
个人分类: 海外游记|6190 次阅读|2 个评论
淌过博物馆 - 6.悬疑篇
liangjin 2010-1-21 22:18
世界上有许多悬疑:例如百慕大海域的神秘失踪,玛雅文化的难解消亡,大西洲的无端消失,法蒂玛圣母疑惑显灵,UFO的不明乱飞, 尼斯湖怪的莫名出没等等。为这些悬疑出版了无数的书,还有特别的网站,粉丝、发烧友也有专门的博物馆。本篇就谈谈我去过的两个悬疑所在地法蒂玛和 尼斯湖以及那儿的博物馆。这两个典型的悬疑事件以及当地的关于这两个事件的博物馆反映了人们从宗教和科学两方面对悬疑的态度和理解。 在淌博物馆的上一篇宗教篇提到的法蒂玛与梵蒂冈圣廷外观相似,由一座大教堂和一个可容纳数十万人巨大的圆形广场组成,于1928年建成。每天都可见到来自各地的 虔诚信徒从广场尽头一直跪行数千米到大教堂门口。这里每年5月13日和10月13日,有两次朝圣活动,届时人山人海,蔚为壮观。 (法蒂玛广场摘自网上) 法蒂玛(Ftima)之所以成为天主教圣地是因为发生在1917年的法蒂玛事件。这个事件具有很浓的宗教色彩,关于事件的传说我这里摘一段。 法蒂玛----位在葡萄牙的里斯本东北方150公里处的一个山中小镇,如今却成为全世界天主教徒朝圣祈祷的圣地了。一九一七年的五月十三日, 三个小牧童----路济亚、雅琴达、方济各,在一棵小橡树上,看到一位光耀无比、温柔美丽的夫人,她身穿镶金边的白色长衣,头巾直垂到脚跟, 她说:「我从天上来。」孩子们认出她是圣母玛利亚;圣母要求三个孩子奉献自己,做刻苦补赎,并为世界的和平常念玫瑰经,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 大战,西班牙也卷入欧陆战争,葡萄牙赖圣母保佑,没有燃起战火。六月十三日第二次圣母显现时,圣母清楚的说:「方济各和雅琴达不久要去天堂 了,路济亚要留在世上一段很长的时间,圣母无玷圣心会帮助她。」方济各和雅琴达在第二年就相继去世,路济亚留下来为法蒂玛的奇迹作证,今年 已经九十岁了,住在隐修院里。每位教宗都来拜访她,因为圣母交给路济亚一些秘密讯息,只能告诉教宗,教宗就会领导普世教会,走圣母指示的 道路。 法蒂玛圣母在每月十三日显现,第六次显现是在十月十三日,当时有几万人在场,圣母告诉他们:「我是玫瑰之后,我希望在这里盖一座圣堂,让罪 人在这里痛悔罪过。」接著出现异象,人们看到太阳跳动,又自行旋转像个火轮,众人纷纷跪下呼喊:「天主,垂怜我们!」天空出现圣家三圣, 耶稣婴孩祝福了他们。第二天,当地报纸大幅报导了这个圣迹,各地教友络绎不绝地来到法蒂玛朝圣。玫瑰之后大殿兴建起来,教宗庇约十二世正式 将全人类献给圣母无玷圣心,玫瑰经的祷声在法蒂玛响彻云霄。。 摘自 http://tieba.baidu.com/f?kz=548067258 法蒂玛事件尽管鉴于当时的科技条件,没有留下什么影像资料,但其真实性很难质疑。据说当地组织过资深记者、专业警员和当地官员分别对三个 小童进行问话,没有发现任何破绽。更何况有万人同时目睹的记载。于是科学家们试图 从科学的角度进行了解释。主要有如下假说:一是因宗教的狂热和集体 幻觉所致,另一是外星人来访。不过天主教则认为是圣母显灵的证明。参观法蒂玛时,我一直试图寻找确切的答案,最后发现是徒劳的。和其它宗教事件一样用目前的科学手段对法蒂玛事件是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这件事信不信由你。 法蒂玛博物馆(Museu de Cera de Ftima)是个蜡像馆,这个蜡像馆的蜡像重现了1917年5月13日-10月13日的法蒂玛事件,所以这个博物馆实际上是 将传言再现,满足游客们的好奇,也为宗教作了贡献。 相比于法蒂玛博物馆,另一个有关悬疑的尼斯湖博物馆更具有科学精神。 尼斯湖是苏格兰高地的一条湖,很久以来就一直有记录有人看见湖里出没无名怪物。关于怪物的争论就一直不休。 (美丽的尼斯湖) 我第一次去高地,是刚到英国不久,前途未卜,于是匆匆未择时。那是冬天,我天未亮就赶公交车,紧赶慢赶赶到尼斯湖,已经下午。高地 纬度很高,冬天下午两、三点天就黑了。到了尼斯湖只能盯着湖面二十分钟就要往回赶,虽然拎了一个塑料袋,但想抓湖怪时间也太短了。博物馆更是在一点钟就关门 谢客了。第一次去就这么灰溜溜地回来了。后来,在爱丁堡呆下来,陪亲友又多次重返。不仅为了水怪,更为了高地那绮丽而苍凉的景致和风光。 关于尼斯湖水怪,人们给它起了一个可爱的名字尼斯儿(Nissie),关于尼斯儿我引一段(有简略): 尼斯湖水怪是苏格兰尼斯湖的传疑生物。它的形象是蛇颈龙一般的生物。此怪每年都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前往, 希望能一睹水怪真面目;同时也吸引著许多科学家和探险者的目光,数百年来已经有无数次的搜捕水怪行动,尽管最后都是以失败告终。 尼斯湖(Loch Ness)在英国苏格兰北部,迤逦的格兰特山脉从西南向东北绵延,层峦迭幛,气势磅礴,主峰尼维斯山海拔1,343米,是英伦三岛上 的最高峰。尼维斯一词在英语中的意思就是头顶云彩的山。山峰上常年白雪皑皑,云雾缭绕,怪石嶙峋;山中林海茫茫,苍翠的林木盖满 了起伏的峰峦,远远望去,就像碧波万顷的绿色海洋。 从尼维斯山向东北到茵沃内斯市附近延伸着一条名驰寰宇的苏格兰大峡谷,谷中有一连串细长而深的湖,从西向东的是:尼斯湖,洛奇湖,奥斯湖。 本来,这三个湖是互不相连的,而且只有尼斯湖的水通过尼斯河向东北注入默里湾,而洛奇湖和奥斯湖都不通大海。但由于这三个湖处于同一峡谷 中的同一条线上,当地人利用地理位置上的这一特点,开凿了一条名叫喀里多尼亚的运河(全长96.6公里)把这三个湖连结起来,沟通了大西洋一侧 的洛恩湾与北海一侧的默里湾,成为苏格兰北部重要的水路交通线。 三个湖中以尼斯湖最大最深,它深约213-293米,长约39公里,平均宽度为1.6公里(最宽处约2.8公里)。它是淡水湖,终年不冻。适宜于生物饮 用,因此,湖中鱼虾众多,水鸟翔集。优越的自然环境为怪兽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大名鼎鼎的尼斯湖水怪就出现在这里。    早在1500多年前,就开始流传尼斯湖中有巨大怪兽常常出来吞食人畜的故事。古代一些人甚至宣称曾经目击过这种怪兽,有人说它长着大象的长鼻, 浑身柔软光滑;有人说它是长颈圆头;有人说它出现时泡沫层层,四处飞溅;有人说它口吐烟雾,使湖面有时雾气腾腾....各种传说颇不一致, 越传越广,越说越神奇,听起来令人生畏。近一百多年来,此怪兽像幽灵似地时隐时现,不断有人声称亲眼看到过它。根据那些声称见过它的人们 描述,它那蛇一样的头和长脖子,一般伸出 水面一米多高,人们较多看到的是怪兽的巨大背部,有人说是两个背,有人又说是三个背;有时它突然露出水面,水从它的肋腹部上像瀑布似的泻 下来,一下它又迅速潜到湖下,在湖面掀起一阵恶浪。 自古至今,有不少学者对尼斯湖水怪之谜一直持怀疑甚至完全否定的态度。他们认为,尼斯湖根本就没有什么怪兽,而是一种光的折射现象给 人们造成的错觉。有的则认为很可能是在尼斯湖底有一些具有浮力的浆沫石,这些浆沫石在一定的条件下浮上水面随波飘荡。当人们站在湖岸边时, 远远望去,由于视觉的错误,往往把奇形怪状的浆沫石误认为是怪兽。 但是,全世界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坚信在尼斯湖中确实存在有一种至今尚未被 人们查明的怪兽。他们认为,几亿年前,尼斯湖一带原是一片极目 浩瀚的沧茫海洋,后来由于地壳运动频繁,经历了多次海陆变迁,才逐渐演变成今天的面貌。因此,很可能有一种尚未被人类认识的远古动物-- 独特的海栖爬虫类至今仍然生活在尼斯湖里。这只是一种假设和推测,还需要有充分的实物证据才能证明,仍有待科学家今后进一步去深入探索和 研究。 摘自 http://baike.baidu.com/view/19765.htm (Ness Loch Exhibition Centre 摘自网上) 传说还是事实,这是一个问题。矗立在尼斯湖边的博物馆( Ness Loch Exhibition Centre )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博物馆并不大,但却是对科学如何对待悬疑的最好诠释。博物馆 没有卖弄玄虚,也没有枉加断言, 而是很严肃而又实事求是地展出了所有可以收集到的关于尼斯湖的照片、目击记录、记载和关于湖怪的科学探索活动。几百年来,人们为了解惑释迷,想尽了各种方法,信实和信虚双方都有很严肃的科学家。随着技术的越来越发达,研究手段也越来越先进。 英国人为了弄清楚湖怪 先后斥资组织过多次大规模的科学考查活动, 博物馆里详细阐述了这些活动的计划、人员、设备、实施方案、预算和结果 参加的人色括地质学家 生物学家、考古学家、测量学和 物理学家等, 出动了高级科考船,用声纳、红外和摄像等手段把湖底探了个底朝天 什么也没发现。尽管几次活动都铩羽而归,湖怪仍是即不能证存也不能证空。然而失败并不能阻挡人们继续探索的脚步。现在还有人在湖面、湖底多处布置了 摄像头,联网24小时观察。 挫折不就是 我们搞科学研究必须要付的代价吗?它为以后弄清楚这个问题铺了路,也可以激发孩子们对大自然的兴趣并 对普通百姓进行科学普及。 (这就是一张著名的尼斯湖怪照片,人们把它翻来覆去地研究摘自网上) 博物馆参观后的收益匪浅,知道了许多科学 研究方法,也增长了古生物学、地质学和探测学方面的知识。特别感觉强烈地是科学家们那种对大自然永远的好奇心和锲而不舍的探索。这个博物馆的确起到了很好的科学普及的作用。我相信,和法蒂玛事件不一样,尼斯湖怪之谜应该有一天可以大白于天下。 (哇呀,尼斯儿游到岸上来啦!) 记得有次回来,我和同去的一位生物博士吵了一路,他坚持尼斯湖怪根本不存在,连博物馆都没兴趣细看,就断言湖怪只不过是苏格兰人为旅游的 目的搞出的噱头。而我认为这个问题只能暂时存疑。在证据不足的前提下,先不要急着下结论,历史上不就是有许多悬疑而今天都已经找到了科学 答案了吗?我们目前的科学知识和认知太有限了,不能仅凭着目前这点有限的知识不能解释的现象就断定一切。 (尼斯湖边尼斯儿的模型 - 它好象正在和人对话,蛮可爱滴哟) 我们也有许多悬而未决的自然之谜,如喜玛拉雅雪人、湘西赶尸、巫蛊、特异功能等等,其研究并不在主流,大都流于传说,更少见有专门的博物馆 我觉得我们的态度应该是先分清楚是不是故意的编造、操作。而对无法解释的事情不要先急着下结论。 其实前段时间沸沸扬扬的华南虎事件以及最近吵吵闹闹的曹操墓疑云,其背后都或隐或现当地政府的旅游考量。我们不妨学学苏格兰人,认真去质疑去探索,如果没有答案就存疑。存疑的东西 完全没必要那么肯定,让大家去好奇,让其吸引人们去探险启不更好。 关于华南虎,有位林业局的官员曾说:不知道在坐的记者有没有到过 尼斯湖旁 的一个国家博物馆去看过,它也有很多尼斯湖水怪的照片。人们并不知道那些照片是真是假,而更关心的是水怪存不存在。  听到这段话,我不禁哑然失笑,尼斯湖怪,如果只有一个人拿出一组照片是没有人会当回事的。尼斯儿之所以引起人们兴趣,是因为长达上百年, 不停的有目击记载,又有不同的人的不同照片为证,尽管这些证据并不充分。尼斯儿神秘现身的频率足够不能让人们忽视,这和周老虎 的照片不能同日而语。在没有照相机的年代,你不能要求目击者拿出相片;在照相技术不高的年代,你不能要求摄像者的照片很清晰;但是今天PS如此发达,人们当然有理由追讨相片的真伪。而且对尼斯儿的兴趣来自民间,权力是不能用来证明一个客观事实的,假的东西够不上悬疑,更不能成为真实。 再说曹操墓,不是有七十二疑冢的传说吗?文物局的官员不要 动不动就居高临下拿专业吓人,声称的墓没有铁证就是没有铁证,没有考古训练的老百姓也有权质疑。还不如也建个博物馆, 把所知道的疑冢全列出来作出探险图,将每个地方挖掘出的文物都展示出来并给予专业的解说,列出专家的各种不同观点和支持观点的证据。这样普及考古和历史知识,让大家自己去做判断启不更好? 只有如此才不违背 科学精神 又可以普及科学知识,对当地政府来说旅游业来说,留存悬疑只会让旅游业更发达
个人分类: 淌博物馆|6750 次阅读|9 个评论
淌过博物馆 - 5.宗教篇
liangjin 2010-1-10 22:40
历史上财富最集中的有两个地方,一是皇宫王室,二是宗教寺院。 很早以前,有人曾给过我一段心理问答:如果你在路上走着,碰到一根树枝碍事,你怎么办?绕过还是搬开,或者停下?如果你接着走, 碰到一块大石头绕不过去,你怎么办? 自己翘开还是找人来一起搬开,或者停下?如果你接着走,碰到一条岔路,你怎么办?走左边的路还是走右边的路,或者停下?如果你接着走,碰到 一堵墙,高不可越,有人告诉你墙的那边无比美好,你只要按他说的去做,你就有可能到墙的那边,看看周围,信他话的人不少,你怎么办? 信还是不信? 据说,你的回答基本上表达了你的人生态度:树枝是小困难,石头是大障碍,岔路是政治倾向,高墙是宗教信仰。 宗教是人类社会社会意识形态发展和文化传承的主观精神形式。宗教所构成的信仰体系和社会群组是人类思想文化和社会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宗教相信存在超自然的力量或神秘实体,能主宰现实万物和自然变化,从而使世俗的人 由此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且由此进行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关于科学和信仰 的关系,在我另一篇博文 星空*人类*科学*信仰 中试着进行过阐述。 在人类发展早期,宗教和行政大都融为一体,宗教还承担了宇宙解释、司法审判、道德规范和心理慰导等功能。随着人类进步,政治和司法已从 宗教中分离出来,在今天乃至以后林林总总的宗教在不同的国家仍然并将继续或强或弱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各地的宗教圣地和场所也就成了 重要的博物馆, 那里展示着历史物件,重要法器,先师遗物(包括舍利子、真身、浮棺)等,由此可以了解该教乃至触摸到人类发展的脉络。前段时间着迷过《达芬奇密码》,为小说涉及的宗教历史、知识、文物和悬疑而赞叹不已。 目前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宗教: 1。基督教(Christianismus)。基督教是以信仰耶稣基督为救主的宗教,目前信仰人数最多,影响也深远,我们的公元纪年法也与此有关。它包括天主教(Roman Catholicism)、新教(Protestant churchs)、东正教(Easten Orthodoxy) 等等,教派林立。 基督教一世纪起源于耶路撒冷。 目前主要集中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经典是《圣经》。 2。伊斯兰教(Islam)。伊斯兰教也称为天方教、清真教、回教等。伊斯兰系阿拉伯语音译,原意为顺从、和平,指顺从 宇宙唯一的最高主宰真主安拉,以求和平。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统称为穆斯林(Muslim,意为顺从者)。 伊斯兰教 产生时间为6世纪,7世纪初兴起于阿拉伯半岛 由麦加人穆罕默德(约 570~632)所创传。主要传播于亚洲、非洲,以西亚、北非、中亚、 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最为盛行。经典是《古兰经》。 3。佛教(Buddhism):由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他就是释迦牟尼(Buddha,公元前563-483年),俗名叫悉达多,姓乔达摩,因为他属于释迦 (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佛教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东汉时自西向东传入我国。 现在主要分布在亚洲的 东部和东南部。佛经有很多,最重要的是《华严经》。 历史上,宗教冲突不断,至今硝烟弥漫。在埃及,我就看到基督教徒被伊斯兰教镇压,逃到国王墓穴里避难的遗迹。反过来的也有许多例证。 英国皇家的西敏寺大教堂(Westminster Abbey),德国的二战中神奇保留下来的科隆大教堂(Klner Dom) ,法国充满传奇的巴黎圣母院(Notre-Dame de Paris)都是闻名遐迩的基督教的大教堂。不过天主教最重要的教堂当属教皇 所在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 (圣彼得大教堂内一瞥) 梵蒂冈(The Vatican City State)),拉丁语中意为先知之地。位于意大利罗马,是一个国中之国。不过作为一个国家鸟,五脏俱全,它可以以主权国家的身份签订 国际性条约或加入国际组织,并向其他主权国家互换外交使节。行政上教皇是最高首领,其授权的主教 委员会负责管理梵蒂冈的日常事务。梵蒂冈的法律体系是基于教会法,当天主教法典不适用时,则使用罗马市的法律。所谓军队,只有一个 100多人的近卫队,负责教皇安全。它的官方语言是唯一一个地方还在使用的拉丁语,也是仅存不多的政教合一的国家。但其功能是不完整的,它没有任何工业农业,只有旅游业和大量的金融投资。梵蒂冈 大部分公民都是神职人员。这个国家对于天主教来说是多么重要,它是全世界教会的最高机构。 所以这个国家实际上只有一个功能。 (在圣彼得大教堂园顶上接近教皇窗口的位置俯瞰梵蒂冈,圆形是圣彼得广场) 这里座落着世界上最大最华丽的天主教堂圣彼得大教堂和收藏丰富而价比天高的梵蒂冈博物馆还有教皇的官邸。在本系列的艺术篇中我提到了 梵蒂冈的西斯廷 教堂那壮美地令人眩晕的壁顶画,还有圣伯多禄大殿美轮美奂的雕塑。隔壁家得海的鱼有一个精辟的论述:艺术比宗教更高...宗教需要艺术...米开朗基罗为了画天顶画,得了颈锥病,俺师傅古子用针灸救了他... 。梵蒂冈还有一个很大的圣彼得广场(Saint Peter's Square),在这里举行重大的宗教活动。 梵蒂冈博物馆有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等艺术家的旷世艺术品。 (梵蒂冈博物馆的庭院,前面的圆顶是圣彼得大教堂的圆顶) (梵蒂冈博物馆内的走廊也布满雕塑) (教堂艺术拱顶的美不胜收) (被艺术壁画和雕刻装饰地精美绝伦而又神秘悠远的梵蒂冈教堂长廊) 去梵蒂冈访问有了意大利签证即可不需要另外 签证。但进入梵蒂冈却要注意不可穿短裤、短裙、拖鞋。我去的季节倒是冬天,但有一个朋友夏天造访正是穿了条短裤。她一看形势不对,从背包里抽出一件上衣,将两个 袖子往腰间一扎,衣服勉强过膝盖,才蒙混过关。 回教的圣地是麦加,所有的伊斯兰教徒有能力的话一生中至少应该去朝拜一次。伊斯兰教的清真寺我印象最深的是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Mohamed Ali Mosque)。这是一座非常华美而典雅的清真寺。内部的装饰充满着伊斯兰风格的图案。无独有偶,进清真寺参观,不仅要求不穿短袖短裤,还要求把鞋包起来,女性游客更要求把头包起来。我去访问的季节也是冬天,但开罗的天气还是比较热的。我还好穿着长袖衣裤,但没有带头巾。我只好脱下外套把头包了起来,只差没有蒙面纱了,看起来活像一位阿拉伯姑奶奶。 (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 这座清真寺是一座模仿伊斯坦布尔奥斯曼帝国清真寺的样式建造的寺庙,建于1830年至1848年间,带有浓厚的土耳其建筑风格,它的中间有一个大圆穹顶,环绕四个小穹顶和四个半穹顶作为扶撑。角有两座细长的光塔,象两支伸向天空的火炬。整幢建筑顶是乳白色的,给人以素净的美感,墙内外层均敷以黄色雪花石膏。又称雪花石清真寺。寺院正面刻有阿拉伯文铭文、《古兰经》文和伊斯兰教四大哈里发(Khalifah, 伊斯兰教职称谓,原意为代理人或继位人)艾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和阿里的名字。寺西南有一黄铜围栏,为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的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的坟墓。他于1849年卒后葬此,故清真寺以其名命之。 寺院内部的正厅宽敞气派,装饰精美,地上铺着波斯风格的地毯,整个建筑给人以洁净庄严的感觉,传达这伊斯兰教的理念。 佛教的发源地是印度,不过现在的佛教在印度已不那么张扬了。印度我还没有踏足但一直神往,只是在电影《印度之行》里和那些英国人一起去观光了一番。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可以成行。 不过在国内也有不少佛家圣地,最著名的四大名山圣地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还有名满天下的少林寺等。可惜的是经过连年战乱、外人偷抢和文革破坏,很多寺庙都受到冲击,大量文物流失,佛像受损。现在正在逐渐修复。然而当下这些地方旅游和商业的氛围多于宗教的氛围。在这里我想多泼点笔墨的是宗教气氛依然浓烈的藏传佛教的布达拉宫。 去访西藏,时常可以看见一路长拜虔诚前行去布达拉宫朝拜的藏民。想起圣母曾经显灵的葡萄牙法蒂玛(Ftima),有很多人在膝盖上绑上皮革跪走过广场去朝圣,那比起长拜几个月去拉萨的藏民来说是差远了。 布达拉宫(the Potala Palace)屹立在拉萨西北的红山上,是一座恢弘的宫堡式建筑群。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殿。由于巧妙地倚仗山势,宫殿显得格外巍峨雄伟。这座宫殿最初是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兴建的,17世纪重建后,成了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居所,从而成为旧西藏政教合一的中心。宫殿的主体建筑分白宫和红宫,主楼十三层,高一百多米,由佛殿、灵塔殿、喇嘛寝宫、经堂、僧舍和庭院等组成。从五世达赖喇嘛起,重大的宗教、政治仪式均在此举行。这里同时又是供奉历世达赖喇嘛灵塔的地方。整座宫殿金顶金碧辉煌,红白相间的墙体和经幡交相映辉,色彩艳丽,还有石木交错,分部融合,层层叠装,之字递进的建筑型体,都体现了藏族古建筑迷人的风采。在背后洁白雪山的相衬下宫殿显得圣洁高贵,气象万千。宫殿里还珍藏了大量佛像、壁画、唐卡、经典等无数瑰宝,所以它也是一座艺术的殿堂。 (布达拉宫) 我去的那天,高原反应还没有过去,走平路都不敢快走,爬楼更觉吃力。拜访布达拉宫,沿着之字形阶梯艰难地攀爬,颇有些朝圣的感觉。 那些珍贵的文物,精美的艺术品颠覆性的改变了以往我对偏远的藏文化的弱见。同时体会到了佛教博大精深的内涵,也看到了有古以来西藏是中国 不可分割 的一部分的铁证。 还有那用大量黄金(据说有几十万两之多)和珠宝装饰起来的灵塔,联想起大昭寺里文成公主带来的佛像被普通藏民用倾家财富换来的金子厚厚地贴装起来,令人感叹不已。这些都证明 了本博文的开首之言。 (本文的照片除了清真寺,皆为博主所摄)
个人分类: 淌博物馆|4304 次阅读|5 个评论
淌过博物馆 - 4.皇宫篇
liangjin 2010-1-4 00:36
有过皇族历史的国家,皇宫往往就是一个巨大的博物馆。所以皇宫类的博物馆应该属于历史类博物馆。与普通历史博物馆的 不同之处是皇宫里展出的一定是皇家用品, 所以金碧辉煌,用料极佳,工艺超群,珍奇无比。这些展品纪录着皇家的故事,而皇家的故事又和国家的历史紧密相连,所以 皇宫类博物馆在历史类博物馆中有着举足轻重 的地位。又由于皇宫内往往珍藏着大量艺术价值极高的绘画、雕刻和其它艺术品,所以皇宫博物馆同时 也是一个水平极高的艺术博物馆。另外, 皇宫的建筑同时又展示了当时建筑的最高水平,含有各种不同功能的不同建筑,这样,皇宫还是一个建 筑博物馆。 不知道是哪儿来的排名,但据说世界上的五大宫殿是:1。中国北京的故宫;2。法国的凡尔赛宫(Chateau de Versailles);3。英国 的白金汉宫(Buckingham Palace);4。俄罗斯的克里姆林宫( Московский Кремль) ; 5。美国的白宫(White House)。安理会5剑客? 始建于明永乐4年(1406年)的故宫住过中国历史上明清两代几十位皇帝,是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凡尔塞宫原是 法王路易十三的狩猎行宫,后王室为躲平民暴动从巴黎迁出落于扩建后的此宫,成为欧洲最豪华的宫殿,但好景不长,到了路易十六就被法国大革命扫平; 白金汉宫自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即位后就一直是英国王室的府邸;克里姆林宫曾是历代沙皇的宫殿,后成为前苏联党政机关,现俄罗斯的政府所在地; 白宫是美国总统们居住和工作的地方,某种意义上也算是皇宫 吧。 我同意中国的故宫(应加上台湾故宫的收藏)应该排名第一,不过我不是非常 赞同其它排名。 不知这个排名是不是根据历史事件、宫殿大小、目前使用程度等因素来考量,事实上,有很多很重要的皇宫并不在列。 首推的皇宫博物馆北京故宫紫禁城,以其恢弘的气派、严谨的结构、丰富的内涵、珍贵的藏品而闻名于世。台北的故宫博物院尽管拥有大量最珍贵的皇宫用品,但因 展示地点并不是皇宫遗址,不应该归于皇宫类博物馆。真希望有一天这些宝贵的藏品可以回到北京故宫展出,这样物地同辉,相得益彰。 (凡尔赛宫) 欧洲皇权历史很长,所以几乎每个国家的首府都有这么一个皇宫博物馆。加上欧洲文化相近,皇室间通 婚,互相来往送礼很多,所以这些皇宫构建非常相近。 但在历史上,这些皇宫的遭遇却各有所别。有的国家暴力革命了,有的国家和平共和了,有的国家君主 立宪了。所以这些皇宫们,有的倒了, 有的展览了,有的还用着。我淌过的欧洲皇宫中,最大的当然 属于法国的凡尔塞宫。由于法国经历过法国大革命,皇宫惨遭洗劫,所以内容受到很大损失,但仍然可以感受到皇家生活的奢华雍贵。望着精雕细刻、金碧辉煌、彩画飞扬的卧室,我很怀疑在这里King和Queen晚上能不能睡得好。不过印象最深的是长达近百米的镜子廊厅(Galerie des glaces),一面是面向花园的多扇落地玻璃窗,另一面是巨大镜面。细木雕花的地板,大理石的墙壁、柱子和雕塑以镀金修饰。天花板上还有一列巨大的波希米亚水晶吊灯,以及歌功颂德的油画。这里经常举行盛大的化妆舞会。法国的另一个名宫卢浮宫以其艺术知名在我该系列的艺术篇有过阐述。 德国的皇宫由于二战,很多成了废墟,留下来的也只剩了一个空壳,德国政府经过努力修复了一些。 英国的皇家, 从来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所以其居住地白金汉宫一直讳莫如深,但因英国比较保守,皇宫前特殊礼服的换岗仪式一直不变,成为一道旅游风景线。至于皇宫内部,普通民众 只能看几个行宫和别宫。当然有段时间为了集资,英女王下令在夏季开放白金汉宫的部分皇室,人们才可以排很长 的队去一窥其奇。爱尔兰和西班牙皇宫可能就是 一个凡尔赛宫的缩小版。维也纳的奥地利的皇宫保存地很好,但由于 茜茜公主的名头太响,所以维也纳皇宫现在几乎成了茜茜公主的后宫。当时我就想,如果不是戴安娜闹离 婚,英国皇宫大概以后也会成为戴安娜公主的 后宫。 (凡尔赛宫的镜廊大厅) 欧洲的皇宫和紫禁城的的差别是设计、建造和功能上的不同。前者是大都是大理石建造而后者主要是木质结构;前者相对集中于一栋或数栋宏伟的厅楼而后者以平铺对称突出主堂;前者花园宽大精美而后者花园只是点缀。我一直觉得紫禁城的后花园面积比较小,又被各种奇花 异木珍石所挤堆,给人的感觉只能是乱糟糟, 成了一个储藏园, 还不如苏州的几个贵族园林来的精致。 而欧洲皇宫的花园一方面面积巨大,另一方面经过巧妙设计,有大量的雕塑、喷泉和精心修剪的绿化,甚至让人感觉花园才是皇宫的主体。欧洲的皇宫还有一个特点是和教堂关系紧密,而中国的皇室和庙看不出什么直接的关系。皇家庙宇和祭坛都在皇室外。 (The Royal Pavilion) 除了主宫,各地的皇家行宫也是很有意思的。首先是与那个要美人不要 江山的公爵齐名的温莎城堡(Windsor Castle)以及爱丁堡 的荷里路德宫(Holyrood Palace)分别是现英女王的冬宫和夏宫,都很漂亮,每年英女王都会在这儿度过很长时间,不住的时候游客可以参观。著名的苏格兰爱丁堡城堡(Edinburgh Castle)在我另一篇博文中进行了描述: 思系梦牵爱丁堡 。不过我想多费点笔墨的是另 一个在英国布莱顿(Brighton)的东方风味的行宫(The Royal Pavilion)。这是乔治IV世按照自己的想象的东方所建造的行宫。据说乔治III世一生吝啬节 俭,却总占着皇位,他的儿子乔治IV世却 放荡无度(现在的查尔斯王子和他有点同病相怜,都为国王的职位进行了大半辈子的培训),这个行宫就是他的 挥霍的杰作,行宫花了巨资,历时数年,几改设计。 行宫的顶尖建成了大大小小的俄罗斯风格的洋葱头,内部装饰了许多西方画师用西方的技法画的穿着中式服装却长着西方面孔的东方画。厅内有中国家具,竹子做成了楼梯,东方风韵到处可见,却把中国的、印度的、阿拉伯的等各种元素揉和在一起,多少有点不伦不类 。建好后亨利IV世不久去世,他继承者的王妃就拒绝再去,说是被大厅里的巨大水晶吊灯( 这个吊灯倒绝对是西方式样但做成荷花形状还雕着龙的)压得直做恶梦。以 后,行宫长期空着,70年代发生了一次火灾,烧掉了第三层楼。后来当地政府拆巨资根据幸存的照片、图 片和记忆修复。不过,我十几年前去访问时, 倒是觉得这修复的三楼 可以让我做恶梦了那层修复的新楼新得惨不忍睹,尤其墙上的一些中国书法,不知哪儿找来的人, 可能也就认得几个中国字,也敢秀那几个烂字。 现在不知有没有改进。除了那不成功的修复,这个大杂烩行宫倒是绝对有意思,因为你从这里可以看出西方 人眼里的东方。 (Royal Pavilion 的宴会大厅) 英国皇室为了不同的目的还有许多别宫。我印象比较深的是Sudeley Castle。那是一个亨利VIII世第六任妻子的后宫别墅。 亨利VIII世是个传奇的皇帝,一生娶过六个妻子,尽管 比起咱嫔妃三千的中国皇帝是小巫见大巫。但这六位妻子出最后一位因因国王先死逃过一劫外都命运极惨,有打油诗为证:亨利八世,结婚六次,一死一活,两离婚,两砍头。(King Henry the Eighth, to six wives he was wedded: One died, one survived, two divorced, two beheaded)。不过也有说英国的宗教改革是由于亨利VIII世不满天主教的严格的婚姻制度,为再婚另娶与天主教会又吵又闹,翻脸打架最后不得不杀妻而又杀得不耐烦所致。野史胡论,听完一笑。 德国有名的行宫,有在海德堡的古城堡(Schlo-Heidelberg),非常优美,和海德堡大学融为一体;有离柏林不远的波茨坦的采琪莲霍夫宫 (Schloss Cecilienhof ),由于二战后在这里 签下的历史性协议《波茨坦协定》而有名。 还有一个行宫是1869年始建的处在巴伐利亚的新天鹅城堡(Neuschwanstein Castle)。经过二战洗礼,在德国能保留下来 的行宫屈指可数,象新天鹅石堡这样由于深处山岭 腹地保存较完美的更是难齐左右。这个行宫虽然没有法国的皇宫那么富丽堂皇,但精巧优雅,是路德维希二世国王得意之作。那弥漫烟撩的梦幻气氛、璀璨相衬的悠远山脉、环绕倒影的静谧湖泊使得城堡犹如人间仙境。我去的那天先晴后雨,城堡时丽时隐,美妙无比。这 个行宫之所以有名,不仅 因为它有童话般的浪漫,更因为美国的迪斯尼乐园的灰姑娘城堡就是仿照其风格建成的。据说, 老布什的太太芭芭拉随夫到德国访问,指定要去新 天鹅城堡,到了后喋喋不休地说,终于到了,终于到了大有一付不到城堡非好娘的派头。 (新天鹅石堡) 还值得一提的是非常气派壮丽的布达拉宫,这个旧西藏政教合一的宫殿,不好算皇宫,我把它留在下一篇宗教篇里再谈。 ( 注:我虽然有许多皇宫的照片,因为拍得较早,不是数码的,效果不太好。为本文配得照片仍然从网上摘下,申明无商业用途。 )
个人分类: 淌博物馆|11971 次阅读|3 个评论
行走在甲骨与数字之间-------游中国文字博物馆
liudongyang 2010-1-2 19:35
2009年12月31日,与家人参观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位于安阳市东郊人民大道东段,紧临安阳市客运东站。由京珠高速安阳北下路,西行不远即到。现在实行身份证免费素票制度。索票电话0372--2266059。 馆内收集有文字雏形的陶片,商代甲骨,西周青铜器,篆书拓本,战国官私印,汉朝简牍官印,隶书碑刻与拓本,北魏墓志,唐朝墓志等。乃是学习中国文字演化的好去处,也是学习书法篆刻的资料库. 在入口一楼大厅留影,远处是保安(到处都有,很精神) 江泽民的题字 考古用的器械,其中的洛阳铲,在家中也跟着别人学用过。 仓颉造字传说泥塑 司母戊方鼎的复制品 以下八幅为青铜器制造示意图 西周来盘,出土于宝鸡,盘底金文大篆。 战国玺印?以前只见照片,实物在前,仔细观看。 数字化的造字体验终端 试着用触摸屏来写字 数字化--中国文字演化的方向?
个人分类: 见闻评论|1554 次阅读|3 个评论
淌过博物馆 - 3.文史篇
liangjin 2009-12-29 23:27
文史类博物馆是历史悠久的国家和地区最珍贵的博物馆。由于我们有悠久的历史,我淌过的国内的北京历史博物馆(正规名字叫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以及地方博物馆: 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河南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都是展品丰富,价值连城,水平很高的博物馆。广州天高皇帝远,最早的南下干部南越王称王称霸,其墓葬之奢华敢叫板皇室,我十年前已领教了;陕西历史悠久,兵马俑闻名世界,博物馆不厉害也难;河南博物院是新的,我在郑州念书的时候还没有,回国后回郑州时去参观,欣喜地见到这座大气典雅的博物馆,而且馆藏丰富,和中原大地的厚重相配;至于上海博物馆也是我回国后才移过来的新馆。上海虽然历史不长,但人文气氛浓厚,又有大城市的气派,新馆的展览水平相当高,也收集到许多重要文物,尤其是青铜器和古代艺术比较有名。台北故宫博物院非常特殊,由于历史的原因珍藏着故宫皇家最珍贵的文物,而且展示水平超高。我去的时候正在展出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让我一饱眼福,当然我也没放过那颗名满天下的翠玉白菜。其它国家我淌过的印象深刻的有罗马的意大利罗马国立博物馆(Museo Nazionale Romano),雅典的希腊国立考古博物馆(National Archaeological Museum)和开罗的埃及古物博物馆(Museum of Egyptian Antiquities)。 然而最负盛名、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 集世界各地个时期各文化的重要文物于一身的当属建立于1753年的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The British Museum)。 (大英博物馆大厅)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世界各地的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价值之珍贵在全世界其它博物馆难望项背的。 大英博物馆之所以可以有如此众多 的世界各地的重要文物,这是和英国的殖民史有着密切的联系,换句话说,大多数文物都是他们于18世纪至19世纪抢来的,主要受害国家有 希腊、埃及及中国等。我们是受害者,有着沉痛的记忆。那里藏有超过2万件中国古代文物,包括 敦煌文物、甲骨文、古画,古瓷器等。 当然,英国为保护这些文物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大英博物馆每年承担着维护,保安、研究和管理的开销巨大而且至今免费开放。在经济每况愈下的今天,资金 的巨大压力来自各方面,但大英博物馆仍然惨淡经营,坚持免费。只是在入门大厅放着一个大大的捐钱缸。 好像某任大英博物馆的馆长说过,这些文物 是属于全人类的,我们只是守护者,所以没有理由收费。可这话也就是说说,近年来希腊、埃及以及我国都在进行索回珍贵文物的艰苦努力, 但还没听说哪个守护者肯放手的。 不象科学类博物馆的一见倾心,艺术类博物馆的可觅知性,文物类博物馆我是慢慢品出味来的。记得第一次去北京的历史博物馆我还太年轻, 在文革期间长大,历史也没学好,见到那些破破烂烂的碗碗碟碟,实在看不出任何 兴趣。好像还有一些农民起义的地图还留下点印象。以后好长时间都没去过历史博物馆。但随着文史类知识的慢慢积累,也开始具备了欣赏文史类 博物馆的能力。我也慢慢意识到,人类文明是有继承性的,我们正是试图通过祖辈留下的保存着他们那个时代信息的物品读懂他们。人类不了解自己 的历史,就象一个人失去了记忆。每一件 古物都珍藏着一些神奇的故事,而且也一定还有更多不为我们所知的传说。那些可敬的文物工作者就是穷其一生从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物品中 挖掘这些信息。 然而第一次让我真真动心的文物类博物馆正是大英博物馆。当时是我第一次去伦敦,大英博物馆太有名,访问大英博物馆多少有点冲 着它的名声为到此一游而去的。然而访问的结果却让我惊奇。那种人类历史的厚重,古代文明的灿烂让人 不得不感到敬畏和震撼。以后我去伦敦,只要时间允许,我都会去大英博物馆淌一淌。 后来大英博物馆我去过多少次我已记不清楚了,它的藏品太多, 每次去都会有不同的展览,都会有新的收获。我亲历着这个博物馆的扩容改建。新的展馆更加漂亮舒适。然而身在这个博物馆,并不仅仅体会了 建筑带给你的环境的感受,而更多的是领验到文物递给你历史的意念。 (大英博物馆东方馆) 我听说我们的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甲骨文以大英博物馆收藏得最多,我却始终未睹其芳容。据说 大英博物馆珍藏的中国文物,展出的不及十分之一。最珍贵的是很少拿出来展示的。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在大英博物馆里我是五味杂陈的 一方面为有机会近距离,全方位地欣赏 人类古文明而暗自庆幸,一方面又为国宝流失他落而扼腕痛惜。那敦煌壁画的割痕象是刺在心上,那圆明园瓷器的精美象是堵在心头。 当看到其它的古文明我还是为之倾倒。那希腊帕特农神庙宣示着宏伟,埃及神像弘扬着庄严,印度的宝石戒指散发着神秘。还有木乃伊,据说 这里的精致的装有木乃伊的棺木比埃及博物馆的还多。我一直奇怪,英国历史并不悠久,那些鬼佬 怎么就这么早意识到这些东西的珍贵,还费时费力地把这些巨石巨木搬过来?而古国的当地人只拿一点点可怜的劳工费就起劲地帮这些鬼佬 搬运自己的国宝。 (罗塞塔碑) 我久久凝立在埃及罗塞塔碑(Rosetta Stone)前,试图读懂碑上的刻文。是一块制作于公元前196年的大理石断碑,原本是一块刻有埃及埃国王Ptolemy V诏书的石碑。石碑最上面用的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中间是古埃及的草书体象形言语字(亦称民书本文字),下面是希腊文字刻了同样的内容。这就是解开埃及象形文字的钥匙,从而也就成为了大英博物馆 的镇馆之石。后来我去埃及,见到随处可见的现在人们可以读懂的象形文字,也就更体会到这块石碑的重要了。人类的文明曾经以各种原因被割断,人类有过失忆,中国的甲骨文和这块石碑就是连接今天和古代文明的游丝,是唤醒我们忘却了的历史的法门。然而这些是多么地微小,多么地脆弱。 这块近3000年前的多文石碑是世界上仅找到的唯一的一块。而不多的中国的甲骨文却飘零世界各地,至今没有 完全读懂。 后来,踩着探索文明的脚步,我又去拜访了意大利罗马国立博物馆,希腊国立考古博物馆和埃及博物馆。这些都是赫赫有名的 博物馆分别展示了辉煌典雅的古罗马文明,艺哲精美的古希腊文明和灿烂绝伦古埃及文明。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埃及博物馆。 (埃及博物馆大门) 走进埃及博物馆就象走进了阿里巴巴的宝库。由于古埃及的国王都被埋在一个叫帝王谷的地方,而埋法王的金字塔有那么醒目。早年埃及文物被盗被抢,文物流失的非常严重。所幸得是由于埃及特殊的干燥沙漠天气,埃及保留下来的文物比我们的出土文物更丰富。我甚至看到了5000年前的草鞋,更不用说其它大量的生活用品。令人称奇的工艺品,做工精巧,构思奇妙,想想那5000年的历史就让人喘不过气来。还有那大量的纯金制品,感觉那时黄金遍地。在这博物馆,有个最有名的国王图唐卡门(King Tutankhamen)。这位国王生前毫无建树,年纪轻轻就驾崩了,然而由于他的墓入口比较隐秘,没有被盗墓者发现,从而墓里的陪葬品被神奇地完整保留到文明开发。在这个博物馆里可以窥视到那时埃及文明所达到的叹为观止的水平。博物馆里还存放着很多法老的木乃伊,包括著名的拉姆休斯三世(RamessesIII)。这位叱诧风云,风流倜傥,神勇传奇的法老树立了无数的塑像想要流芳百世却最终静静地躺在那里。还有那辉煌的壁画,过了几千年仍然色彩鲜艳。雕塑和壁画虽然没有千年后的古希腊文物来得生活和逼真,也没有跳出神灵和国王的圈子,但已经不知道找什么词来形容那种辉煌的冲击度了。 然而,离开埃及的古迹只谈博物馆是单薄的。埃及的故事太多,容我以后再慢慢博。 战战兢兢地写文物博物馆,动笔才知有多难。深感自己的幼稚浅微,无法表达那种历史的穿透力。有人说,我每次淌都要拜个码头。倒也是,让我这个外行不至于滑到。这回,就拜武夷山老师和周可真老师吧。武老师,周老师及诸位高手请指正。 (文中图片皆从网上摘录,无商业用途)
个人分类: 淌博物馆|6340 次阅读|14 个评论
欧洲游记06:日内瓦的MEG博物馆展示的始祖留声机
kd652 2009-12-15 19:23
日内瓦的博物馆很多,大约有几十个吧,但是多数都不大.甚至在同一建筑内有两类不同性质的展出. 日内瓦的MEG博物馆,左侧展示的是非洲文化,右侧展示的是乐器和记录声音的留声机.
个人分类: 海外游记|4137 次阅读|1 个评论
淌过博物馆 - 2.艺术篇
liangjin 2009-12-14 01:48
在科学网谈艺术有点心虚,感觉是有祖门弄斧之嫌。但要淌博物馆,艺术类博物馆是绕不过去的,所以只好硬着头皮上。老祖,还有诸位,请手下留情,别笑话我这三板斧。 艺术类博物馆,几乎每个大城市都有。如果说科学类博物馆首推德国称雄,那么艺术类博物馆当属法国夺冠。 法国巴黎是当之无愧的艺术之都。在那里,有精美绝伦的古典艺术珍品,也有文艺复兴后的旷世之作,还有现代前沿的多维探索。在那里,艺术 收藏最珍贵,艺术品类最丰富,艺术探索最前沿。走在 巴黎的大街上,街头艺术雕塑随处可见,连呼吸的空气都是带艺术味的。 在巴黎,最负盛名的是卢浮宫(Muse du Louvre)。巴黎我去过六次,几乎每次都会去卢浮宫。第一次去,就冲着那三件镇馆之宝:胜利女神,断臂维纳斯和蒙娜丽莎。由于 这三件宝太有名,没去之前已满耳充雷。对那胜利女神,原来看到照片时,不明白为什么有名。见到这件无头实物时才可以感受到那从身体昂扬 的姿态,衣服流畅的皱褶中传达出的那种骄傲,那种喜悦。维纳斯也是残缺却唯美,不会有要给她穿衣的冲动,不过据说很多艺术家都有给她接臂 的冲动,但接来接去都没有原来的美。而见到蒙娜丽莎却有点失望,因为画面并不 大,还被严严实实地包在保护框架后,观众里外三层,效果还不如直接看照片。以后再去,就会更多理性地去欣赏卢浮宫的丰富精美馆藏。卢浮宫 本身,也是一件大艺术品。它的主体充分体现了古典宫殿的华美和尊贵,华裔建筑师贝聿铭为其扩建设计的金字塔入口为其嵌上了一颗璀璨的珍珠。 纵观西方绘画的历史,早期的绘画的主题都是宗教题材,在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Museu del Prado)的很多展品 就属于这个类型。对圣经知之尚潜的我,看这些画 觉得很闷。后来的绘画从文艺复兴开始进入了生活,但推崇维美真确,那段时间的绘画精品美轮美奂却是生活片段的拷贝或者说是想象的生活场景。杰出的 画家虽然创造空间不大, 却有着过人的敏感和洞察力,可以将某些难以置信的瞬间在画布上重现。 这个阶段我推崇的画家是意大利艺术家是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14751564)。除了卢浮宫,他的很多作品在梵蒂冈博物馆( Musei Vaticani) 展出。他的辉煌壁画《创世纪》和《末日的审判》直接就是以一种匪夷所思 的方式,画在西斯廷教堂的穹顶上。那《创世纪》中的《创造亚当》的神指和人指的轻触是多么神奇。 意大利佛洛伦萨的乌菲兹美术馆(Galleria degli Uffizi) 也收藏大量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珍品,可惜那天我千辛万苦地跑到佛洛伦萨,竟然搞错了时间,去的那天该博物馆闭馆,气得我至今牙痒痒。 艺术家将自己的感觉和体验融进画布是从印象派画家开始。 从绘画的角度上讲,我更喜欢藏有大量印象派画作的巴黎的奥赛博物馆(Muse d'Orsay)。印象派的画画不再简单地重现生活,而是揉进了画家的感受,所以耐人寻味。这时的艺术家已经把重点重绘画对象转移到画家自己身上,他们的作品更多地融进了作者的主观意念。仔细地观赏他们的画好似和作者进行着交流。这些画的颜色大胆,想象丰富。画面流淌的信息要丰富的多。 莫奈(Claude Monet, 18401926),使我喜欢的画家之一,据说他晚年只有一只眼有点视力,但那是怎样的一只眼呀,能看到生活中我们两只眼也看不到的那一面。他应用色彩和光影的手法简直出神入化。莫奈,画了很多各种池塘里的睡莲。睡莲画象是对印象派画的注解:真正的生活就象睡莲,而想象和感受就象池塘里的水,随着季节,天空的变化反射出绮丽幽幻的色彩。我们再来欣赏一副典型的印象派画作莫奈的《持阳伞的妇人》。画中的妇人脸部轮廓模糊,但整个画面色彩的基调明亮,黄和绿色中洋溢着青春的气息,使我们感到画面人物的年轻美丽;云的飘忽动感极强,加上草和头巾的舞动,使你有如阳光沐面,和风袭脸。画中天地不分,人物的视角由下而上,头巾和天的颜色一致,伞裙和地的颜色调合,让人觉得少妇和大自然溶为一体,那么富有生命力。 莫奈的画大都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收藏家手里,在巴黎还有专门的博物馆(Musee Marmottan-Claude Monet)收藏莫奈的画。 后来,在爱丁堡的苏格兰国家美术博物馆(National Gallery of Scotland)参观了一次印象派画巡展,那次展览收集了世界各地印象派 最著名的杰作,我也总算有机会欣赏到莫奈各种睡莲争香斗艳,让人大快朵颐。 我喜欢的另一个画家是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如果说莫奈在他的画布上豁然袒露自己的奇妙的感受,那么梵高则是用他的画笔恣意宣泄内心的激荡的感情。 欣赏莫奈的画感到的是愉悦,而见到梵高的画感到的却是震撼。当我站在梵高的真迹面前,竟有一种被摄魂的感觉。梵高那个时代是悠慢而 舒缓的年代,但梵高那超时代的感觉沟通了我们的心,使我们觉得他理解了我们今天动荡、焦虑和不安。然而与时代的格格不入导致了他的幻灭, 他后期 的画是绝望的,相对于莫奈的睡莲系列,梵高有个向日葵系列,那些向日葵就象梵高心中的太阳,一个一个地在熄灭。他最后画的麦地在沉重扭曲的天空下没有出路。 梵高的画不多,也散落在世界各地。收藏比较多的是他家乡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 Van Gogh Museum ),那个博物馆里许多展品都是私人藏品。近年来他的画拍卖 不断地刷新着天价纪录。 印象派画后是以后里程碑的艺术家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他在用平面静画去表现立体变化走得更远。所以他的画已脱离了原形而强调 更浓更厚的表现力。毕加索生前已功成名就,一生画作浩瀚。毕加索的大半辈子在巴黎度过,过世后留下的那些他自己保留的画成了巨大的 宝藏,以至于他的六个继承人无法负担巨额的遗产税。经协商,这些继承人同意出让部分画作,这些画作由专家们精选,建立了毕加索博物馆, 因此巴黎的毕加索博物馆(Muse Picasso)最珍贵。 不过,在毕加索的家乡西班牙巴塞罗那他的故居也有个他的博物馆(Museu Picasso)。然而,他那最著名的《格尔尼卡》(Guernica)陈列在西班牙马德里索非亚王后国家艺术中心(Museo Nacional Centro de Arte Reina Sofia) 。这幅画极大程度地表现出格尔尼卡这个小镇遭德军施暴后哀鸿遍野的状态。画面很大,看实图很受冲击。 以后的艺术家更在画作中加进了哲学的思考,如西班牙的达利(Salvador Dali,1904-1989)试图在物理空间表现时间的扭曲和荒诞,俄罗斯的康丁斯基(Kandinsky, Wassily,1866-1944)的画几何和逻辑味最浓,荷兰画家埃舍尔(Maurtts Cornelis Escher,1898-1972)的画充满着拓扑意念。作为学数学的我,对他们的画都是很喜欢的。在各地的博物馆不时可以欣赏到他们天才的大作。 再往后,画家越来越强调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画也就越来越抽象,越来越看不懂了。不过宽容的巴黎还是为这些艺术家的发展创造了足够的空间。 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Site du Centre Pompidou)不停地展出各种流派的现代艺术。圣心教堂前的小丘广场(Place du Tertre)也为民间艺术家提供了展示自己,寻求共鸣的天地。 至于雕塑还要回到米开朗基罗。他的传世之作如《大卫》、《圣母恸子》等。观看到他的雕塑,那女性柔和的线条,男性健美 的肌肉反映出温柔和力量,其感染力太强了,那种迸发出来的柔度和力度几乎可以触摸。我只感觉米氏达到的古典艺术高度几乎不可逾越,以至于后来的艺术家们只能寻找别的出路...其后,只有杰出的雕塑家罗丹(Auguste Rodin,1840~1917)可以与其媲美,他承前启后地打开了现代雕刻的大门,巴黎的罗丹博物馆( Muse Rodin )收集了这位艺术家许多大作:如《地狱之门》、《思想者》和《吻》(如图)。现代雕塑家,我选米罗( Joan Mir,1893-1983),他的雕塑和绘画作品很童话,包括巴黎的很多地方可见。米罗博物馆( Fundaci Joan Mir ) 也在巴塞罗那。 西班牙的巴塞罗那是个神奇的城市,整个城市就是一座建筑艺术博物馆和一个天才的建筑家高第(Antoni Gaud i Cornet,1852-1926)的名字连在一起。整个城市的建筑灵动神奇,处处闪烁奇特的亮点。那里还有一个高第设计的,建了100多年也没建完,好像永远也建不完的恢弘教堂。我问当地朋友,这个教堂怎么总也建不完?朋友一笑,建完了,还有想象的空间吗? 关于国内的艺术博物馆,最好的应属中国美术馆。三十年前,我在那里参观过从场外到场内的星星画展 那个和朦胧诗一起成为中国新文化里程碑的精彩画展,我也在那次 画展中得到了艺术启蒙。 (本文图片都是从网上摘下,无商业用途)
个人分类: 淌博物馆|9393 次阅读|14 个评论
旅美杂忆(二十三)海外国宝
热度 1 zhangqy 2009-12-9 10:00
旅 美 杂 忆 张庆营 (二十三)海外国宝 文物是历史的实物见证,对于人们了解天体、地球、生物、人类进化和文明发展史,都极其重要。出土文物常常为人们解开了长期的历史谜团。例如,以前有人认为《史记》中所记载的夏、商两朝,仅仅是传说,不可信。后来发现甲骨文,证明《史记》对殷商的记载是准确的。上世纪我国所做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找到了早于商朝的城市和宫殿遗迹,夏朝和尧帝时代的存在得到了实物印证。其中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朝王城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历史学家认为《史记》对夏朝的记载是可信的, 4 千年前的夏朝和尧帝的历史不再是传说了。 2007 年 11 月,浙江发现了 5000 年前的良渚古城,这是继发现河南殷墟甲骨文之后的又一个重大考古发现,证明中国确实有 5 千年的文明史。 前面第十七篇讲过,孙子兵法曾经长期被人怀疑不是孙武所著,而是孙武后代的传奇大军事家孙膑所著,也有人认为是曹操所著,等等。甚至有人认为历史上根本就没有孙武其人。直到 1972 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出土了《孙子兵法》和失传已久的《孙膑兵法》,证实了《史记》的记载的真实性,才最后结束了这场久争不决的悬案。可见出土文物多么重要,能解决重大的历史疑案。 最近居然有人说,《史记》记载的某些事情,其经历太曲折离奇,不合常理,还记载有神怪现象,因此断定《史记》不可信。《史记》是一部十分可靠的信史,早已为史学界所公认,也被上述的种种考古成果所证实。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十分曲折离奇不可思议的奇迹肯定很多,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史记》中记载有某些神怪现象,那时的人们是相信的,是时代认识的局限,不能因此而全盘否定《史记》。没有任何可信的根据和证据,就以所谓不合他们理解的常理,以有点神怪记录来否定《史记》这部极其重要的伟大史籍,十分荒唐。按照此人的标准和逻辑,过去的史书都记载有神怪现象,还有某些人认为不合常理的七擒七纵之类的史实,都不可靠了。书写的历史(第二历史)当然不等同于真实的历史(第一历史),但不能因为其中可能有某些问题或缺点而全盘否定第二历史。如果认为某些史书上的记载不可信,就要拿出使人信服的证据来,而不能信口开河地乱否定一通,那就没有历史可言了。我们的老祖宗是谁,历史上发生过什么事,谁都没有亲自看到过,都搞不清楚了,都不可信了,这不是历史虚无主义吗?这不是十分可笑吗! 美国在 1969 年开始,多次登上月球。在火箭发射现场和亿万电视直播观众众目睽睽注视之下发生的大事,居然有人怀疑,指责这是美国政府和航天局导演的一场大骗局。从总统和宇航局到参加工作的成千上万的人都在做骗人的把戏,这样史无前例的惊人的大骗局,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人出来揭发,真是不可思议!有科学家指出,所谓不合常理的照片,都能给出合理的科学解释,只是质疑者的科学知识不能了解罢了。从月球上取下来的岩石也作过研究,证明绝非地球上的东西,严肃的科学家从来没有人怀疑过人类登月这件事。我国嫦娥一号绕月卫星所拍的第一张月球照片,居然有人指责说是抄袭美国的,好像只有美国所拍的照片才是可信的,未免太可笑了。证据确凿的当代大事,尚且有人不相信,更不用说古代的历史了。 我们看到,以上所谓的种种考证,以及种种某些人的主观断言,都只能说是猜测,拿不出可信的证据,类似的例子有很多。不少人,有些甚至是名家,也有这样拿不出根据的乱猜,也有这样不可信的考证,我不知道这些人为什么要这样胡猜。当然,质疑和争论,对学术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提出论据,必须有可靠的人证、物证等证据,而不能毫无根据地乱猜乱炒作。拿不出可信的证据,等于无证据,就不能随便否定史书的记载。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对于重现迷失的历史,还原历史的真相,确实非常重要。 举世闻名的宾夕凡尼亚大学考古学和人类学博物馆( Museum of Archaeology and Anthropology ),其馆藏文物极其丰富,我不止一次参观过。这里有远古的出土文物,有古希腊古罗马的精美石雕像。单是维纳斯的雕像就有大大小小好几个,只不过没有常见的断臂维纳斯那么大,那么优雅,那么漂亮,那么有名。这里放着几具埃及木乃伊。有的仍然被层层包裹着,外表漆上人形的彩绘;有的则被剥去一切包装和衣服,露出的是一具干枯的黑褐色僵尸,静静地躺在棺材里。这就是几千年前的古埃及人啊!我平时很害怕我看见死尸,可是看见躺在这些棺材里干瘦如柴的黑褐色僵尸,一点也不觉得有什么可怕。 1985 年,其中一具木乃伊第一次被借到台湾展出,观众如潮水般涌来,引起极大轰动。 宾大的博物馆不收门票,和一些博物馆一样,在大门口放一个捐款箱,上面写着:请捐 2 元,明码实价。有一个保安站在大门口,一旦有人进门,他就紧紧盯着你,好像要你捐钱似的。当然,不捐钱,保安也不会干预,他又不认识你,没有什么大了不起。不过,我一进大门,就会向捐款箱丢进两块钱,不然就会觉得很尴尬。我在前面讲过,在美国,不少博物馆都在门口标明请观众捐款的钱数。在我国,捐多少钱,完全由自己决定,从来没有看到有什么地方标明请捐多少钱的。捐款明码实价,也算是美国一怪吧,这是美国十怪之八。 在这个博物馆里,有一个很大的中国展厅,展出我国古代各种大量的文物,其中有 青铜器、石雕像、唐三彩、壁画等等, 其中最著名的展品是昭陵(唐太宗陵墓)六骏中最精彩的两个浮雕:飒露紫和拳毛騧。 1914 年,美国文化商人毕士薄,是专门来中国盗窃贵重文物的奸商。他勾结北京古董奸商黄鹤舫,买通袁士凯的次子袁克文,通过陕西督军陆建章,将这两座浮雕盗走,把它们打碎成好几块,装进木箱偷运出去,后来辗转卖给了北京的大古董商 卢芹斋。卢芹斋 和一些人合伙开办了一家通运古玩公司,在纽约和巴黎还开设了子公司。我国很多国宝级的雕刻、古字画、陶瓷和青铜器等古文物,经过卢芹斋倒卖,大量流入了欧美各国大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之手,他当然发了大财。 1918 年,宾大博物馆馆长高登,结识了来美国做古董生意的大奸商卢芹斋。卢想以高价将昭陵两骏出手,正准备寻找合适的买主。此时高登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仓库里看到了昭陵两骏,如获至宝,惊喜异常,要求卢芹斋将这两骏卖给宾大博物馆。但是他要价 18 万美元,当时是一笔很大的数目,宾大根本无力支付。最后高登找到了美国富豪约翰逊,由他出资,经过讨价还价,最后以 12.5 万美元买下,并捐增给宾大博物馆。 约翰逊是当时的大富豪、大慈善家兼大收藏家,他收藏过大量的名画,后来捐赠给了华盛顿国家艺术馆,我去参观这个艺术馆时,看到该馆有一个约翰逊藏品展室,专门展出约翰逊捐赠的名画。 毕士薄尝到了甜头,又偷偷将其余四骏打碎成几大块装在 4 个大木箱子里,运往西安,勾结丝绸商人陈配岳(新督军陈树藩的父亲),偷偷将这些箱子盗运到美国。在宾夕凡尼亚大学博物里,毕士薄的宾朋好友云集,他们都急不可待地等待着打开大木箱,一睹四骏的尊容,毕士薄也正在做着美梦,等这些稀世珍宝露面后,宾大就会当场授予他考 古学 博士学位。等到打开箱子一看,大家都傻了眼,里面装的竟然是几块大石头,才发觉古董被掉包了。原来,毕士薄将四骏装船偷运出国途中,民间爱国人士马鑫和马振华父子用了掉包计,将装了四骏的四只大木箱用另外四只箱子换掉了,这就是在陕西流传着的智斗洋人夺四骏的传奇故事,这个故事不太可信。当场授予博士学位的情节,不可能有这种搞法,明显是不了解情况的人加油加醋编出来的。事实是,当地(今礼泉县)的爱国士绅警惕性很高,察知四骏被人偷走后,立即派人跟踪,发现了毕士薄和陈配岳等人的阴谋,向省议会报告,一时舆论大哗,指责陈树藩卖国,才被拦截了下来,免遭劫难。幸存下来的四骏,现藏陕西省博物馆。 我曾经在 1975 年去陕西省博物馆参观过,看到了昭陵四骏,我觉得这些奸商和军阀官僚,竟将我们的国宝盗卖给美国的奸商,实在太可恨了,也为没有能够看到在美国的两骏而深感遗憾。不想后来居然在美国看到了这两个国宝。 1991 年,我再次到了西安,又去陕西省博物馆看了这里展出的六骏,其中有飒露紫和拳毛騧两骏的复制品。我真希望我国今后能设法争取将流落到美国的这两骏完璧归赵,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昭陵六骏是根据大画家阎立本(后来当过唐高宗的宰相)画的底稿刻成的浮雕,唐太宗亲自作赞词, 高度赞扬六骏的威猛和战功。 飒露紫的 赞语是:紫燕超跃,骨腾神骏,气訾三川,威凌八阵。拳毛 騧 的赞语是:月精按辔,天驷横行,弧矢载戢,氛埃廓清。 由大书法家欧阳询手书,被称为三绝。 因年代久远,所刻赞语已被风化,看不清了。 六骏 雕工精细,形体准确,造型十分生动,是初唐大型浮雕的代表杰作,尤以人马情感交融的 飒露紫最为出色,它们 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阎立本的一些画作一直流传到现在,都是无价之宝。他的名画古代帝王图也被掠夺到国外去了,现珍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我国故宫博物院珍藏有他的彩色名画《步辇图》。画的是肥胖的唐太宗坐在步辇(简易轿子)上接见吐蕃王松赞干布的使者禄东赞的情景。禄东赞的使命是向唐太宗表达松赞干布同唐朝和亲的愿望,于是就有了唐太宗派遣文成公主去西藏和亲的千古佳话。 昭陵六骏是我国艺术史上最伟大的杰作之一, 鲁迅 先生对它极为欣赏,称赞它是前无古人的杰作。这些骏马大都身中敌箭,仍然带伤在战场上飞驰,勇敢地冒着枪林箭雨在冲锋陷阵。 浮雕飒露紫所讲的故事,是发生在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 521 年),李世民(时年 24 岁)带领千军万马和军阀王世充决战,准备一举把强敌歼灭。在攻打洛阳的一场恶战中,飒露紫中箭负伤,大将丘行恭将自己的坐骑让给李世民,又为飒露紫拔出利箭,然后徒步执刀猛冲,斩杀数人,突出重围。这座浮雕刻划了拳毛騧中箭后,仍然镇定自若,巋然不动,忍着疼痛安静地站在丘行恭面前,听任丘行恭为它拔箭,生动地表现了这是匹忠心耿耿,能征惯战的战马。正因为猛将丘行恭救了李世民的命,立了殊勋,所以特地将他的英勇行为勒石,永久地陪伴着长眠在陵墓中的唐太宗,传之后世。丘行恭由于拳毛騧而扬名万世,是他的极大荣耀。 看了这些雕刻,遥想在隋朝末年的乱世,遍地烽烟,群雄四起,这些战马的年青主人, 18 岁时就胸怀大志,劝父李渊起兵,逐鹿神州。他年纪轻轻就统率大军,东征西讨,剿灭群雄,平定战乱,统一了中国。李世民是历史上少有的军事奇才,常胜将军,他常常以少胜多,力克顽敌。例如,在虎牢关战役中, 窦建德率领十万大军,号称三十万,飞速直扑虎牢关。当时手下只有 3 千多兵马的 李世民,只好仓促应战 。他率少数轻骑,身先士卒,冲入敌阵,来回冲杀,最后用计大破敌军,擒杀 窦建德,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他在多年的征战中,历尽艰险,出生入死,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辉煌的盛唐时代。唐太宗将忠实地伴随他出生入死、南征北战、有的还救过他的命的战马,守卫在自己的陵墓前,表彰了这六匹名马的功勋,也表现了他对这些战马的深厚感情,更告诉人们创业的艰辛。 到过费城来访问的我国各级领导干部和各方面人士,凡知道这里存放有这两件著名的文物的,往往都到这里来一睹这两匹名马的风采。当然,我国很想争取将飒露紫和拳毛騧浮雕要回来,和宾大谈判时,宾大认为他们当年是通过正当途径购买的,而不是通过非法手段取得的,所以不愿意归还。他们说,只有满足他们的一个条件,就可以将它们送还中国,这就是用一个秦始皇陵的兵马俑来交换。我们没有同意他们的要求。据说,某国曾想用 1 亿美元的价格,买一个秦始皇陵的兵马俑。秦始皇陵里虽然有几千个兵马俑,个个都是希世珍宝,即使用很高的价格来买,也不能随便卖出去,这些都是不能再生产的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 1 亿美元相当于 7 亿多元人民币。在一个小城镇里,建造一座一百多平方米的两层楼房,只要十几二十万元。 7 亿多元足以建造出大大小小的楼房 1 千多座,还可修建马路和其他市政设施,一个规模不算很小的小城镇就能建成了。所以说,这些文物价值连城,一点也没有夸张。 1986 年,我父亲以 88 岁高龄从台湾来美国见我时,我特意领他来看这两座著名的浮雕,我们高兴地站在飒露紫面前,摄下了珍贵的镜头。看到这两匹战功赫赫的名马,被劈成好几块,伤痕累累,流落异国他乡,真令人心痛不已。 一天,中美友协组织留学人员到巴尔的摩市游玩,我们参观了巴尔的摩大型水族馆,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十分美丽的鱼虾、海龟和小白鲸,还有形形色色的奇花异木。这是我看到过的规模最大的水族馆。水族馆对面的海岸边,停泊着一艘海盗船,船上配置有火炮,我们都上去参观了。我们也参观了巴尔的摩的自然博物馆,其中有各种自然现象的演示仪。例如,一个人站在平台上,手摸大金属球,然后将金属球通上高压电,头发就竖起来了。有一个半人高的小柱子,上端装一面很大的长方形魔镜,魔镜由 20 块左右的小方镜子组成。两个人分别站在镜子各一端指定的地点上,通过镜子观看站在另一端的人,这个人就好像被分割成好几块,有几块看得见,有几块好像光线穿透人体。原来有几块镜子是透明的,有几块用一定的方法安装,并且镀上了反射膜,在周围的背景下,看起来就像是观看者的视线穿透了人体。还有种种十分奇妙有趣的演示仪,好像进入了一个魔幻世界,不要讲是中小学生,就是成年人,都会很感兴趣,玩得乐而忘返。通过这些极富趣味性的科学演示仪器,使美国小孩子从小就种下喜爱科学的种子,很有可能其中就有将来的大科学家。 费城还有自然博物馆,海洋博物馆,各种历史博物馆等等。美国人很喜欢博物馆,各地都有各种不同类型博物馆,美术馆等。他们十分重视对青少年的科普教育,十分重视博物馆,每个县至少都有一个自然博物馆。 我曾经在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前驻足看了一会,很想进去看一看,这里面也有大量的中国的文物,很多都是清朝时期的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劫掠而去的。因为时间关系,我只好遗憾地离开了。 我国从 19 世纪中到 20 世纪中的一百余年间,饱受世界列强欺凌和侵略,不但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文物古迹也惨遭大肆掠夺和破坏。在日本侵略中国的五十年间,被日本强盗劫掠而去的文物,据不完全统计,有三百余万件之多,其中有大量国宝级文物,我国的文物遭受惨重损失。其中最为惨重的一次是 1960 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圆明园是世界建筑艺术的杰作,被这帮强盗烧得只剩下破壁残垣了,而其中收藏的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大量珍贵文物,包括古书古画,全被烧毁、劫掠一空。《永乐大典》原来全书正文 22877 卷,凡例和目录 60 卷,装成 11095 册,总字数约 3.7 亿字。经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洗劫之后,基本上散失了,后来找回的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现在全世界仅存约 370 册, 810 卷,不足原书的 4% 。 法国大文豪雨果对圆明园有极高的评价。他说: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世界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荟集于圆明园。圆明园如同月宫似的仙境,一个令人震撼的无可比拟的杰作。雨果对圆明园评价之高,真是无以复加。他强烈谴责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掠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从他们的行为来看,胜利者也可能是强盗。一场对圆明园的空前洗劫开始了,两个征服者平分赃物。真是丰功伟绩,天赐的横财 ! 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历史。圆明园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宝贵遗产,对于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雨果愤怒到了极点。圆明园遭此浩劫,雨果和我们中国人一样,都感到十分心痛。美国也是这样的强盗, 美国博物馆里的文物确实很丰富,他们也以此为荣,常常向别人炫耀。可是,一件件从国外掠夺而来的文物,却是一桩桩不光彩历史的见证。 五十年代,我到北大读书时,一进北京城,步出前门车站,首先看到的就是巍峨壮观的古城墙,有高屋建瓴,睥睨四邻之势,顿感个人的渺小,祖国的伟大,心情激动不已,为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而感到无比自豪。梁思成说过:北京城是世界上现存最完整、最伟大之中古都市,全部为一整体设计,对称均齐,气魄之大举世无比。他还说过:中国的古建筑物,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将愈来愈觉得它的珍贵。当拆毁北京城墙的时候,梁思成说:拆掉城墙,就像抽我的筋,剥我的皮,真是痛彻骨髓啊!他也极力反对拆掉北京的牌楼。 梁 先生为了旧都多保留一些有价值的牌坊、琉璃宫门等古建筑,在扩大的国务院办公会议上,和自称 改革派 的吴晗争得面红耳赤,记得有一次,吴晗竟站起来说 : 您是老保守,将来北京城到处建起高楼大厦,您这些牌坊、宫门在高楼包围下岂不都成了鸡笼、鸟舍,有什么文物鉴赏价值可言 ! 气得 梁 先生当场痛哭失声。 1953 年的一个夏夜,林徽因与吴晗也发生了一次面对面的冲突。那是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局长郑振铎邀请文物界知名人士在欧美同学会聚餐。席间,郑振铎感慨道,推土机一开动,我们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物,就此寿终正寝了。林徽因则指着吴晗的鼻子,大声谴责。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回忆道,虽然那时林徽因肺病已重,喉音失嗓, 然而在她的神情与气氛中,真是句句是深情。 梁思成致信中央领导,认为以 纯交通观点 来决定牌楼存废是片面的,应该从城市整体规划的角度来考虑文物保护以及避免车祸的办法,例如可建设交通环岛,将牌楼保留为街心景观等。 当时北京市的主要负责人召见他说,我们已经组织了很多批判你的封建思想意识的文章,如果你还继续反对的话,就会拿出来准备发表。看到这样严重的态势,梁思成只好不再做声了。拆牌楼的时候,梁思成特地跑去看,他说,我是来和牌楼告别的。著名的古建筑学家、园林学家陈从周,在 1958 年也曾经当着当地官员的面,声嘶力竭地反对拆掉苏州古城墙,照样不但没有任何作用,反而遭到批判。古代遗留下来的体现我国悠久和灿烂的文化的很多历史遗产,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和文革中,被当作封建的四旧捣毁了。 现在,又按原物一比一的比例,重新修建了永定门,还重建了前门的牌楼,苏州也修复了不少古城墙。各地看到古董能吸引游客,能提高知名度,有利于发展经济,也在纷纷修建复古建筑和古文化街区,大造假古董。在我的老家梅州市,在文化街区后面,有一座数百年前的破败不堪的文庙,据说是因为修复有麻烦,把它拆掉了,重新修建一个碧瓦红墙的十分壮观的文庙,这不是可气又可笑吗!很多地方的官员和开发商,为了眼前的利益,搞过度开发,使文化遗址遭到损坏,甚至不顾国家禁令,将宝贵的文化遗址摧毁掉来搞开发,都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有人说,这是继文革之后又一次对文物的严重摧残和破坏。 在我国,已经很难看到旧牌楼了,北京的牌楼都被当作四旧拆掉了。可是,在国外,却常常能看见中国式的牌楼。费城的唐人街前,耸立着一个十分华丽的中国古典式牌楼,上书费城华埠四个大字。不论是中外人士,看到这座古色古香的牌楼,谁也不会把它和封建联系起来,只会想到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伦敦唐人街口,也有一座写有伦敦唐人街的比较简陋的牌楼。 2003 年,故宫博物院的资深研究员、九十高龄的孙家溍老先生提及此事时,万分感慨地说:圆明园是外国人烧掉的,北京城墙可是自己人拆掉的啊!老先生说完这句话才过了几个月,就带着遗憾离开人世了。现在大家终于认识到反对拆掉北京城墙的梁思成确有先见之明。要是北京城墙还在,向联合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批准决不会有任何问题。我从七十年代初开始,多次重游北京,再也没有初次看见高大雄伟的北京城墙时的惊叹心情了,一想到再也看不到巍峨壮观的北京古城墙了,只有遗憾、痛惜的感觉,真对不起后人啊! 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萧伯纳,曾经感慨地说:人类文化,一半被未受教育者所摧残,另一半被饱受教育者所摧残。 故宫曾经两度几乎遭灭顶之灾。 60 年代初,北京市要拆除故宫去修马路。陆定一的儿子陆德在他的回忆录中说:父亲(时任中宣部长)冒死进谏,才使这座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得以保存下来。说是冒死进谏,是因为毛泽东主席已把不同意拆除古建筑看成是政治态度问题,说:这些遗老运少啊,当亡国奴(日本侵占北京)他们没有哭,拆几座牌楼古坊,就要哭鼻子?!上级领导终于接受了陆定一的谏言,同意不拆故宫。(见 2006 年 12 月 3 日 的《新民晚报》,或同年同月 22 日的《作家文摘》)。文化大革命期间,红卫兵到处破四旧,捣毁了很多文物古迹,他们又要去冲击故宫,周恩来总理闻讯,立即下令关闭故宫,禁止任何人进去,使故宫免遭劫难。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故宫,能够完整地保存下来,他们两人功不可没。 美国、日本和欧洲的很多博物馆,珍藏有从敦煌和园明园等处盗走和掠夺而去的大量的我国的文物,有的小博物馆也因为珍藏有很多从中国盗走的珍贵精美文物而大大出名。这些珍贵文物,都是无价之宝,现在虽然国内一些博物馆和不少爱国人士,将其中一些流落在国外的国宝高价收购,送还祖国,只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
个人分类: 未分类|5987 次阅读|1 个评论
淌过博物馆 - 1.科学篇
liangjin 2009-11-24 10:13
既然在科学网上,就先从科学类博物馆淌起。 科学类博物馆,印象最深的当属位于慕尼黑的德意志博物馆(Deutsches Museum, http://www.deutsches-museum.de/ ,下图是博物馆外观),号称是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博物馆。 德国博物馆密集林立,光是慕尼黑就有十几个博物馆。最有名的就是这个建于上世纪初的拥有50多个科学领域约3万展品的科学博物馆。十多年前的那天早晨,我带了一瓶水,早早地赶到了博物馆,没想到的是博物馆竟如此之大,在以后的开馆8小时内,我不吃少喝,腿不停、 手不停、眼不停、脑不停得来回穿梭, 还是来不及消化博物馆的巨大含量。当闭馆时,我走出博物馆,见到外面的阳光,忽然感到眼前发黑,一阵虚脱。我无力地扶住了门框,才没有使自己倒下。 博物馆的内容太多,只能挑一个交通馆的部分内容简单讲讲。交通馆里展出着各种人力的或机动的陆用、水用、空用或混用交通工具。 先说自行车,展厅里展示着最早的自行车以及以后的演变。有实物,有照片,有模型。你如果不过瘾,还可以在那一大一小的轮子组成的 模型车上骑一骑,体验一下老自行车的魅力。还有很多奇奇怪怪形式的自行车,有的昙花一现,有的没有走出实验室。 然后是汽车,从最老的汽车到现代汽车,每个时代的代表车一应俱全。一辆典型的车被大卸八块, 详细实解动力系统、传送系统、刹车系统等等。边上还有一个汽车装配流水线模型,一个大大的机械手正在实际装配着一辆汽车。这边还有一段纪录片, 反复不停地放着汽车破坏试验的全过程。那边详细图解高速公路的结构,作了一个高速公路的剖面图,并详细解释着每一层的作用,下面还有一个 模型剖面实体供参观者摸一摸。 还有飞机,这是大头。从风筝,从赖特兄弟的早期飞机、滑翔机、热气球到现代民用和军用飞机都有模型。飞行的原理有很清楚地说明,还通过一些小实验进行解释。 有一战斗机模型的驾驶室每个人都可以上去坐一坐,动一动操纵杆, 瞄一瞄射准镜,还可以体验模拟飞行的感觉。对于飞行失败的案例也不避讳,典型案例有 详细分析,飞机那神秘的黑匣子醒目地展示着,还有部分失事飞机的残骸也触目惊心地辅示一旁。机场的引导和控制系统也用详细的图解和模型显示。 还有一部分是概念飞机。有最新的还有在实验室里的飞机,各种先进之处一一揭秘。 飞机发展到航天器,展览更是不厌其烦地细说。从航天的原理到火箭、卫星和航天器的构造和模型,航天员的衣着甚至是食品都有展示。 航天飞行的成功、进展或失败都会一一分析。 展览馆里还有各种科学小实验,鼓励参观者动手实验。当时多媒体还不那么发达,展厅里只有有限的虚拟影像。但实物和图片已经令人 叹为观止。交通馆的展览使你真切地听到了人类走向宇宙的脚步声。我想有一天可以回去那儿看看,现在有了丰富多媒体的展厅一定更加精彩。 其它值得一提的科学博物馆有英国伦敦的科学博物馆和自然博物馆,虽然没有德国的大,但也很精彩,印象深刻的是那里的光电奇幻以及那儿设计精巧的科学实验,特别鼓励孩子们动手。感谢玄德三十拍了不少照片介绍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2950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0753 ,可惜没找到他伦敦科学馆的博文。另外他对中国科技馆的介绍是专家级的: 科技馆的一个新功能:政治家与青年对话的场所 , 中国科技馆新馆开馆:国际论坛,及酒会20090916 , 关于我的科技馆观点的两个花絮 , 我的科技类博物馆 报告摘要 。 法国巴黎的科学和工业城(Cit des Sciences et de l'Industrie, http://www.cite-sciences.fr )也很大,号称欧洲第一大(我一直疑惑它和慕尼黑的那个博物馆,哪个更大?还是大得方式不同?当然所谓最大都是动态的)。因为远在郊外,而巴黎有太多东西看,那天我千辛万苦地跑到那里已快闭馆,没有好好看透,一直遗憾。 爱丁堡的皇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Scotland - Royal Museum, http://www.nms.ac.uk/ ,下图是博物馆内览)的自然科学展厅展出的是各种海陆空动物栩栩如生的标本,大到恐龙,大象,小到小鸟,昆虫。边上有这些动物生长环境的录像片和详细介绍该动物的分布、习性的文字。也解释了标本制作 的过程。按一下按钮, 可以听到该动物的叫声。昆虫的标本就更多了,如蝴蝶标本有几千种。标本的好处在于小小的展厅可以收集如此众多,生活环境如此不同的生物于一室,知识的含量和浓度当然是很重的。参观那里相当于参观一个丰富而浓缩的动物世界,甚至可以看到已灭绝的动物, 如都都鸟。中国的大熊猫已归入了濒临灭绝的动物行列,展览正呼唤抢救。展览馆里还有一些互动小游戏,如让你标出某动物的分布地等。 爱丁堡还有一个模拟地球演变的博物馆, Dynamic Earty,是一个完全利用现代的影像和其它技术手段进行模拟地球的各个阶段如冰川时期等和各个不同的地区如沙漠、热带雨林等。 博物馆还模拟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现象。每个阶段典型的动植物,如恐龙、原生虫都有模型。当然这个展览馆里的展品 都不是真物,而是替代物。这种展馆里球型影院的虚拟环境是必不可少的。不过这样的科技馆并不很独特,上海科技馆也有相似的功能。 动物园、植物园和水族馆应该也属于科学类博物馆。还有一些科学博物馆是有专题的,对一个专题可以充分展开,淌起来也很有收获,如我参观过的光学仪器博物馆、火车博物馆、 矿石博物馆等等。 感谢玄德三十介绍武夷山老师的美文: 旧金山探索馆40岁了! 为这篇博文添彩。另外他也补充了伦敦科学博物馆的博文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3600 。他能拍到那么多那么好的博物馆照片让我倾慕不已。因为大多数博物馆不让拍照,我手中的博物馆照片太少了。
个人分类: 淌博物馆|7533 次阅读|12 个评论
淌过博物馆 - 引言
liangjin 2009-11-17 21:42
写出题目吓一跳,博物馆可以淌吗?淌有趟的意思,但更有湿淋淋的感觉,比较传神,想起过去的几十年,因为喜欢博物馆,到一处就去当地的博物馆溜一圈,又涉馆不深。回首一看,大大小小的博物馆竟然也泊过上百个,说淌应该不过分。我自知学识浅薄,没有资格高谈阔论博物馆的厚重沉淀,但却可以和大家分享淌世界部分地区的博物馆种种经历。尤其是在爱博人的大节日 -- 上海世博会的开博前夕,谈这个论题应该可以找到一些共鸣,可惜的是大多数博物馆禁止拍照,所以这组博文的照片不能丰富。 博物馆,自然紧系物,收藏了各种好物,老物,奇物,贵物,证物,例物... 因其不同的主题,粗略可分为文物类,艺术类,科学类,宗教类,皇宫类,综合类,特殊类等等。一个城市的文化水平的高低,只要看看这个城市的博物馆就可以大致判定。 我也就基本按照这几个类,分博文谈谈我的感受。 我淌博物馆的经历,应该从我12岁时参观上海工业展览馆开始。 那一年,我独自一人,坐了两天三夜的小船,沿京杭大运河从下放地附近的刘老涧到镇江,然后深更半夜从镇江码头走到火车站,再搭上去上海的火车,来到上海爷爷奶奶家。当时的大上海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大博物馆,满眼都是新奇。我一下子泡进了大街小巷,身揣5元钱,舍不得坐公交,成天在南京路、淮海路上野。那时最渴望的就是去文化场所。可是去图书馆没有借书证,为一张电影票可以在电影院门口站半天,书店的书一本要好几毛,所有的钱不够买几本。后来听说原来的中苏友好大厦改名为上海工业展览馆,正在展出。于是便杀到了静安寺,来到工业展览馆。 但到了展览馆门口,人家不让进,说是要单位介绍信。我从农村来,哪来的介绍信?莫不是要按手印?或再坚决点,按血手印?我绕着展览馆转了几圈,试图寻找可钻的洞,可爬的墙未果。只好掏出张纸,慢慢地把手指放进嘴里。忽然,我看到了一批中学生在一个老师带领下正向另一个入口走去。我定了定神,整了整衣服,快步走上前,大大方方地跟上了队伍,昂首挺胸地走过门卫,混进入了展览馆。 工业展览馆展示了当时国内工业和科技的最高水平。但因正处文化大革命期间,科研、生产都几乎处于停顿状态,自然也没什么好展的。但对于我这个乡巴佬来说,还是大开了眼界。直到现在还记忆深刻的是国产设计的1/3大小的十二万五千千瓦双水内冷气轮发电机组模型。这个缩小了的模型仍然占据了一个大展厅,让当时的我心潮澎湃,激动不已。这个模型的说明不多,我的物理知识也很有限,我还是不停地缠着工作人员问个不停。不过展览的大多数是各种工艺品,有刺绣、牙雕、漆器、景泰蓝等等,漂亮地不得了。我一个展馆一个展馆地转,流连忘返,直到闭馆,被工作人员轰赶出来。 但也许有了这次经历,博物馆对我很神奇。每到一地,总要打听当地的博物馆去淌一淌,更何况大多数博物馆很友好,参观免费,更不要介绍信。然而,前不久路过我心目中博物馆圣地 -- 已更名为上海展览中心的原中苏友好大厦,发现那里正在进行房展,商业气氛浓烈。
个人分类: 淌博物馆|5385 次阅读|4 个评论
旅美杂忆(二十二)绝世奇珍
zhangqy 2009-11-9 10:57
旅 美 杂 忆 张庆营 (二十二)绝世奇珍 我很喜欢参观博物馆,一有机会,就会去各地的博物馆参观,看到那些古代的珍贵文物,可以得到很多闻所未闻的直观的知识。 我曾在湖北省博物馆看到一方关公的汉寿亭侯的铜印,表面积和我们现在的私章差不多大小,大约只有两三平方厘米,印章厚度大约半厘米,背部有一个短短的印把。这大大出乎我的想像。我年幼时看过的连环画,古时侯的官印都是很大的,没有想到关老爷的侯爵官印如此之小。 《史记》记载,在秦始皇陵墓内,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驱动水银流动的机器,自然要用到齿轮。显然,在秦朝,甚至更早的时候,中国就发明了齿轮。 1975 年,我出差到陕西省时,在西安的陕西省博物馆看到有一个西汉时期的小齿轮。至少在西汉就有实物证明了中国是齿轮的故乡。我原来以为齿轮是外国人发明的,这个时候,我才知道,原来这样重要的发明,还是中国人的专利呢。我不明白,为什么在媒体的宣传中,没有看到这方面的报道?在我们的教科书里,没有给予特别的强调? 在陕西省博物馆里,我还看到了一个残破的小小纸团,是西汉时期所造,纸的纤维十分粗糙,看来很难用于写字。近来又发现了西汉时期写有字的纸片。事实证明,西汉就有纸了,于是就有人认为不是蔡伦首先发明造纸术。发明任何一种新东西,都有一个过程,都是从简陋到完善。例如,爱迪生之前,已经有人在实验室里研究过白炽电灯,但是并未走向实用,没有多少人知道,没有产生过什么影响。现在,大家都公认电灯(准确点说,有实用价值的电灯)是爱迪生发明的,造纸术也是如此。 据古籍记载,一天,太后送给蔡伦一包物品,蔡伦发现包物品的包袱皮可以写字,大感兴趣,询问之后,得知这种包袱皮叫做絮纸,是用蚕丝制成的,絮纸太贵了,连贵族都嫌贵了,很少用,平民百姓更不用说了,根本无法普及。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后汉书》卷七十八 ) 纸字的偏旁是纟,可见最早的纸是用丝制成。蔡伦是宦官,当时任尚书令,负责监督宫廷物品的制作,后来被封为龙亭侯。受絮纸启发,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布、鱼网以为纸。(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 105 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同上)由于他的发明,廉价实用的纸,才广泛流传开来。很显然,是蔡伦首先发明了能生产出大批廉价纸张的有实用价值的造纸术,使得平民百姓也能享用他发明的廉价的纸。 蔡侯纸出现以后,又陆续造出了品种繁多的纸,于是纸张得到广泛使用,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其功至巨,应该予以肯定,不然,史册就不会大书特书蔡伦的发明了。美国著名科学家 迈克尔哈特所著的《历史上最有影响100人》一书中,把蔡伦排在第7位,名列几位重要宗教创始人和牛顿、孔子之后,而在爱因斯坦、巴斯德和很多重要思想家和政治人物之前。他阐明了,蔡伦的造纸术出现以后,中国的文明得到迅速的发展和传播。蔡伦造纸术传到西方,所到之处,文明也跟着迅速发展起来。显然,纸的出现和文明的发展有密切关系,所以他说,不能低估蔡伦发明纸的价值,纸是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极重要因素。 2007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阿基米德、爱迪生和蔡伦等33位人类历史上最佳发明家。可见蔡伦的巨大贡献,为全世界所公认。 蔡伦原籍湖南耒阳,这里有蔡侯墓,蔡侯词,蔡子池等古迹。耒阳至今还有 1000 多家古法造纸的小作坊。 两千多年前的《墨子》一书,阐述了凹面镜、凸面镜和针孔成像等的光学原理,是世界上最早的光学著作。在上海眼镜博物馆里,珍藏有 1800 年前东汉时期的用水晶做的单片镶圆装柄放大镜和明朝的茶式镜,都是世界上最早的老花眼镜和太阳镜。事实证明,眼镜是我国最早发明的。 美国有很多有名的博物馆。费城有一个世界有名的费城艺术博物馆,馆藏文物极其丰富,星期天上午免票,这时候人们大都做礼拜去了,不会来这里参观。我就利用星期天去参观,不但不用花钱,而且观众寥寥无几,可以一个人慢悠悠地仔细欣赏难得 一见的艺术珍品。这个博物馆平时的门票为 4 美元,美国的博物馆都是几美元一张的门票,我也参观过英国的博物馆,一张门票只有几英磅。这样的价格,相对于他们的收入来说,是很低的。他们认为博物馆是民众受教育的场所,而非赢利的机构,不应以赚钱为目的,而应该有公益的性质。反观我国的博物馆,门票价格都是十几元、几十元之多,一般民众难以承受,往往望而却步。门票价格这么高,按相关单位的说法,是需要用来保证博物馆的正常运转和维护。这就是说,用老百姓的钱来为博物馆的员工发工资、奖金和对博物馆进行维护。博物馆应有公益性质,其主要经费应该由政府提供,不应再向老百姓伸手要钱,否则对很多收入不高的人来说是不公平的。也不利于文化的传播,不利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知识水平。珍藏有曾侯乙编锺和越王钩践剑等稀世国宝的湖北省博物馆, 2007 年 11 月起向观众免费开放,这是令人十分高兴好开端。此后不久,全国的博物馆都免费开放了,这确实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一进这个博物馆的门厅,抬头一看,天花板上垂吊着几根弯弯曲曲向四周展开的纤细的褐色铁丝,每根铁丝上都稀稀疏疏地挂有小小的几个褐色叶片,每根铁丝上的每个叶片之间都相隔相当长的距离,在宽大的门厅内,并不十分显眼,不细心的观众,很可能不会注意到有这样一件艺术品,我是第二次来参观时才发现的。起初我还以为是博物馆的一件装饰品,看到了墙上的说明牌,才知道是一件艺术品,名称叫做灵魂。在弯弯曲曲细细长长的藤蔓上,稀稀落落挂上几片叶子,开头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怎么就算是灵魂了呢?后来细细体味,觉得还是有点道理。几片在空中飞来飞去的落叶,飘飘荡荡,游踪不定,有点虚无缥缈的样子,似乎有些像四处游荡的灵魂,不注意还发现不了呢。这件作品很有创意,有其独特之处,是一件颇为耐人寻味的现代艺术品。这自然只是我个人的看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联想,不同的感受。 说到现代艺术品,我想提一下宾大校园里的现代雕塑。有些雕塑作品是用钢铁做成的,分布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有的像门,有的像东倒西歪的铁架子,被涂上了赭红色的防锈漆。这些奇奇怪怪的抽象派雕塑,我觉得并不好看,没有什么美感,反倒平添了几分破败的景象。不知道它们代表什么意义,有什么特别的艺术价值。 在大图书馆前的草坪上,有一尊富兰克林的全身铜像,立在高高的底座上,面向图书馆。在的图书馆大门口旁边,有一个直径约 3 米 的白色大理石大纽扣,纽扣断裂成大小不等的两块,据说是一位著名雕塑家的著名作品,我实在想不出它有什么意义,有什么好看,大概是这位雕塑家想标新立异吧。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才了解到,晚年的富兰克林是个大胖子,一次穿衣服的时候,衣服实在太紧了,他的上衣纽扣忽然崩了出来,断裂成两半,原来这颗纽扣和富兰克林有这样特别的关系,要是不知道这个轶事,即使绞尽脑汁,谁也想像不出这颗纽扣雕塑有什么特别的含意和价值,想像不出和富兰克林有什么关联。 现代艺术品,有些是很不错的,但是,有些我却不敢恭维。费城艺术博物馆有一个展品,我记不清叫什么名字了,是一个取去车胎全部漆成黑色的旧自行车车轮,作者将车架倒转过来,轮子朝天,把车架固定在水泥基座上,我觉得一点美感也没有,这像是艺术品吗?还有一幅抽象派画家的画,在一张很大的画布上,涂上乱七八糟的颜色,把它当作图案都很不合适,这也算是名画? 十多年前,中央电视台直播过一位著名现代艺术家现场表演他的绘画过程。他手拿一把大提琴,涂上各色油彩,然后将提琴使劲向画布摔去,画布溅上了斑斑驳驳的油彩,提琴却被摔得粉碎。然后他又用第二把大提琴依法炮制,不消几分钟,这幅画就这样画好了。看到这位画家接连摔碎了两把制作精美的提琴后,主持人赵忠祥情不自禁地连呼可惜呀!可惜!。我很怀疑这幅乱七八糟的画有什么人会买,可是,第二天就传出消息,这幅画被一位没有透露姓名的女士以 23 万元人民币的高价抢先买去。我不知道她是欣赏这幅画呢,还是为了猎奇,或者是看重画家的名气?我不怕人家笑话我不懂艺术,我觉得这个现实中的故事有点像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衣。更有甚者,有的画家在驴子、猴子等动物身上涂以各色油彩,让它们在画布上打滚,就这样画出了抽象画。还有人在飞轮上绑上几枝画笔,使飞轮在画布上旋转,能批量生产出各色各样的画来。有谁能分辨出这些画是轮子画的?是驴子画的?是猴子画的?还是人画出来的呢? 路透社在 2004 年 8 月 29 日 报道说:英国泰特艺术馆的一位清洁工在打扫卫生时,看见一幅抽象画前面的地上放着一个透明的塑料大袋子,里面装满了报纸、纸板和纸片等等,她嘟囔了一句是谁到处扔垃圾?就把它毫不客气地扔进了垃圾箱。艺术馆馆长知悉后,急忙将它检回来,可是已经严重挤压变形,无法再展出了。原来,这是德国著名艺术家梅茨格在 1960 年创作的著名艺术品中的一部分。梅茨格只好将另一个装满废纸的塑料袋来代替原来的作品。 看来,有些现代艺术品和垃圾还真不容易分辨清楚呢。 我特欣赏中国书法,它才是真正的最高级的抽象艺术。有 篆、隶、楷、行、草等的各种形式,有王、颜、柳、赵、张旭和怀素等等的各类书体。 它不是画,胜似画, 变化多端,韵味无穷, 都是有章可循,是好是坏,不难分辨。法国总统希拉克钟爱中国文化,他说,书画同源,是中国特有的。他特别提到伟大诗人杜甫的诗句时说:书贵硬瘦方有神,书法要苍劲有力,才能达到神奇的境界,中国做到了。中国书法是中国独有的艺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字能像汉字一样,有这样极高级,极抽象的艺术,有这好的书法艺术神品。一件好的书法作品,能令人百看不厌,没有一定汉字基础的人,是无法真正了解、欣赏中国的书法艺术的。人们认为,书法艺术是最能代表东方艺术的典范,最能体现中国的传统艺术,是我们中国的国粹。好画配好诗,再配上好的书法和印章,就是绝好的艺术品,是最有中国特色的独特魅力的艺术品。我参观了不少国外的博物馆和美术馆,都没有看到有哪一个博物馆和美术馆把中国的书法作品拿出来展览的,因为懂得中国的汉字和书法的外国人实在是太少了。 我参观费城艺术博物馆的时候,正值巴赫诞辰 300 周年,大厅里演奏巴赫的作品,展出巴赫的手稿。该馆经常举办专题展览,世界名家的艺术名作和遗物差不多都有收藏,可见其馆藏量之丰富。巴赫的 《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划时代的作品,他被认为是十二平均律的鼻祖。其实十二平均律是16世纪中国明朝人朱载堉首先发明的,后来传入欧洲,早在19世纪,就有欧洲著名学者指出这一点。现在有人认为,十二平均律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说到音乐,中国古代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成就。两千五百年前,孔子教学生,音乐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俞伯牙弹琴,锺子期能听出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可见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水平是非常高的。1978年,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大约公元430年前制作的 隋侯 编锺,每个编锺能发出两个不同频率十分动听的声音,这组大型铜质乐器,就是演奏十分复杂的现代乐曲,也不在话下。显然,我国远在两千四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就已经掌握了十二平均律,并且用于制造出发音精准的大型乐器,这是十分惊人的成就。 隋侯编锺 就是当时达到很高的乐器制作水平和乐理水平的实物见证。 湖南大学的岳麓书院里,有一个编锺演奏室,是由书院请来的长驻书院的私人演奏团体进行表演的,每天都有游客到这里聆听他们的演奏。有时候,我有客人来访,也会请他们来看演出。男女演员穿上古代服饰,有的弹古琴,有的撞编锺,听着美妙动人的古乐,仿佛回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如梦如幻,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真有三月不知肉味的感觉。 费城艺术博物馆有一个很大的中国展厅,展出来自中国的各种稀世珍宝。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有古老的珍贵家具,有一个很高很大的红木衣柜也被他们搬到这里来了。在一个很大的玻璃柜子里,有一个很大的皇室的水晶玻璃球,还有好几颗皇帝御用的大印,其中有用大块整体水晶雕刻的乾隆御笔之宝、太上皇帝之宝等等,都是稀世国宝。这些仅仅是馆藏中国文物中的一小部分,大量的文物放在仓库里,定期拿出来轮流展览。美国不是文明古国,建国至今只有短短的两百余年,本土的文物很少,美国博物馆里珍藏的绝大多数宝物,都是近代从国外多方搜罗、巧取豪夺而来。我国的宝贵文物被略夺、盗卖到到国外的,数量极其惊人,很难统计出一个确切的数字。在异国他乡,看到落难的国宝,真是痛在心头,很不是滋味。 上世纪末,中国和美国就知识产权问题展开马拉松式的多次艰难谈判。美国人不顾我国在维护知识产权和打击盗版取得很大进展的事实,一再指责我国。一次,谈判刚刚开头,美国的谈判副代表沃夫就出言不善:中国人盗版是小偷。我们是同小偷谈判。想给中国人一个下马威。时任外贸部长的吴仪当即毫不客气地回击说:我们是同强盗谈判。 请看在你们的博物馆里,有多少文物是从中国掠夺来的。 好像一记重拳,狠狠地击中美国人的头部,打得横蛮的美国人晕头转向,说不出一句话来,会场顿时鸦雀无声,陷入短暂的沉默状态。这一拳打得真过瘾啊! 由费城艺术博物馆向前走,这一带可以说是艺术长廊。费城艺术博物馆门前是一个宽阔的平台,在平台前面的高高的花岗岩台基上,耸立着一个骑着一匹高头大马的古代勇士铜像,我不知道这个人是谁,也许是美国独立战争中的英雄,也许什么人都不是,只是某个艺术家雕塑的无名骑士罢了。沿着铜像前的台阶往下走,就到了一个大草坪,这个草坪广场可用来举办大型集会,摇滚歌星常常在这里举行过盛大的演出。我在电视画面上看到过这样的场景:平台上是歌星热歌劲舞的激情表演,广场里是人山人海的歌迷大军手舞足蹈在观赏。伴随着高亢而强烈的旋律,下面的听众反应异常热烈,如醉如痴,叫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这里一旦有群众集会,就会开来一辆长长的高大的集装箱汽车停在草坪边上,车厢侧面开了一排一排的小门,门前都放有木梯子,原来这就是大型的流动公厕。草坪前面不太远的地方,有一个很大的圆形喷水池,喷水池中放有六尊斜躺着的巨型裸体男女全身铜像,头部靠近水池中央,双脚放在水池边上,按辐射形放置在水池里。盛夏酷热难当之际,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群大人和小孩纷纷跳进浅浅的水池中,尽情让喷泉淋湿全身,小孩子们在水池里蹦蹦跳跳地玩水、打水仗,好不凉快,好不开心,好不热闹。 费城艺术博物馆位于富兰克林大道和 16 街。 离喷水池不远,在富兰克林大道和 22 街处,有一个大亭子,就是小型的罗丹博物馆。馆藏品有一百多件,一进门就能看到大大小小十几件罗丹的青铜雕刻,有《青铜时代》、《思想者》等经典名作。参观的人不多,不过常常可以看到有两三个或跪或坐的艺术院校的青年男女学生,每个人的前面都摊开一张白纸,对着雕像在专心致志地画素描。罗丹博物馆只有一个保安在看门,不收门票,门口放一个捐款箱,参观者可以自愿捐钱。捐款箱上写着:请捐 25 美分 ( 据说现在涨到 1 美元了 ) 。参观者进馆时,保安老盯着你,如果不捐点钱,未免有些难堪,似乎也有失绅士淑女风度,好在捐的钱不多,所以参观者一般都会向捐款箱丢一个 25 美分的硬币。每个人捐的钱这么少,来参观的人又不多,我看捐款的收入恐怕连这个保安的工资都不够。这个罗丹雕刻艺术馆虽小,里面放的都是价值连城的国宝级文物,艺术馆有玻璃墙,站在外面就可以看到里面的东西,可是整个艺术馆只有一个保安在看守,要是遇到劫匪,肯定无法对付。我当时很纳闷,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胆子,敢把一大批珍贵稀有的艺术瑰宝放在这里呢?所以我猜这些青铜雕刻不会全部是原作,应该有复制品。可是又没有标明是复制品,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后来才知道这里有一些雕塑的确是复制品。例如,《思想者》原作是石雕,后来制作了 5 个石膏模子,被翻铸成几十个青铜像,存放于世界各地。《青铜时代》原作确实是青铜雕像,但是被法国政府收购了,所以这里陈列的一定是复制品。复制品虽然不是价值连城,但也价格不菲。可以想见,其他很多陈列品应该是复制品,照理应该加以说明才好。可是在这里,除了说明铜像名称的简单标签以外,什么说明文字都没有,也没有书籍和小册子卖。在我国的博物馆,每个展品都会有一些说明文字,也有大量的图书卖,对观众了解展品多少是会有所帮助的。 费城还有很多博物馆,有自然科学的博物馆,航海博物馆,美国黑人博物馆,犹太人博物馆等等,我没有时间去一一参观。
个人分类: 未分类|3938 次阅读|0 个评论
霸王如狗
songshuhui 2009-11-8 22:44
dinosaur 发表于 2009-09-15 11:29 半夜跑到走廊里舔几口纯净水,爱玩抛骨头游戏已经到了偏执的程度,没骨头时可将就玩玩三节绳结。这是我家小泰迪狗经常会做的事情,但当一个霸王龙,一个只剩下骨架的霸王龙如此为之呢?不得不佩服好莱坞影片《博物馆奇妙夜》的创意。只是,当霸王龙卸下自己一根肋骨丢给本斯蒂勒,并像上了发条似地摇臀摆尾时,银幕史上最雷人的霸王龙形象便赫然登场了。 作为电影的取景地,著名的美国自然史博物馆(AMNH)坐拥世界上最精彩的恐龙化石收藏,其四楼的脊椎动物演化展厅面积为5000平方米,是全世界展示真化石最丰富的展厅,其比例高达95%!而国内几个藏有化石的博物馆,其大件展览品,几乎是清一色的模型。 话说回来,AMNH是有资格把霸王龙整成任何形象的,因为正是该馆的布朗与奥斯本发现并命名了霸王龙。 追溯到1902年,钢铁大王卡内基正在匹兹堡修建卡内基自然史博物馆,新馆需要大量的标本与管理人才,于是这位财大气粗的腕儿四处挖角。时任AMNH执事的奥斯本此时倍感压力,于是便委派绰号农场男孩的布朗前往怀俄明州,希望找到够酷的展品,比如巨型的肉食龙类,以图技压群雄。 布朗是4年前才加入AMNH的,但他对化石有着天生的敏感。不过,即便如此,这趟野外挖掘起初并不顺利,他挖到的三角龙残片,乌龟等杂七杂八化石的价值甚至还抵不上运费。所幸的是,正如很多动听的故事一样,布朗得以峰回路转。这位贵人是纽约动物园(这又是一部好玩的电影:《马达加斯加》)的首任执事、自然学家赫勒得博士,那时的他正20年为一日地为保护北美野牛而奔走。为了给野牛保护区找到合适的地点,赫勒得沿着密苏里河一路考察拍照,还捡到一块牛角化石。他高兴地将这个意外收获带回纽约,并邀请布朗鉴定。当布朗鉴定出化石其实是三角龙的犄角时,也看到了化石点照片上大片的沉积岩。 那里可能有化石!布朗脑子里闪过这个念头,他决定去实地看看。 于是,布朗来到了迈尔市。这是个鸟不生蛋的恶地,雨季在4至6月,但通常不会下雨,异常燥热的空气好像随时都会焚起。布朗在此地开始四处勘查,并组织挖掘,其间发生了许许多多奇怪的故事。到了1908年,当野外挖掘告一段落时,AMNH已经有了2副几乎完整的大型肉食龙骨骼,其中一具于1905年由奥斯本命名为霸王龙。 霸王龙的出现引发了极为巨大的轰动,加上这个学名新奇而又恐怖,几乎一瞬间,霸王龙就俘获了所有大人小孩的心。甚至有人用来吓小孩:你再哭就会引来霸王龙!,哭声立止。毕竟这是当时所知的,有史以来生活在地球上最大型的肉食性恐龙! 霸王龙整个身体就是专为袭击其他恐龙而设计的:长1.5米的头颅长而窄,颈部短粗,身躯结实,后肢强健粗壮,尾巴向后挺直以平衡身体;前肢细小得不成比例,仅有两根孱弱的手指。最要命的,霸王龙两颊肌肉发达,口中密布60多颗牙齿,形状类似香蕉,被称为致命的香蕉。 为了更好地炫耀这个史前怪兽,奥斯本请纽约动物园爬行动物馆馆长迪马尔斯设计出尽可能吸引人的造型:白垩纪早晨,湖畔,一只涉水觅食鲜嫩水草作早餐的糙牙龙被一只巨大的肉食性恐龙霸王龙捉住,并一口口撕咬着吞食。正当这只巨兽蹲伏在猎物旁忙着大快朵颐时,另一只霸王龙也被吸引到了这里。为了争抢美味,后来者一步步接近猎物,然后猛然站直了身体,扑向那只用餐的霸王龙。正在进食的霸王龙自然不愿放弃嘴边的食物,于是投入战斗,它拱起身子面对着敌手。装架正是选在这场战斗一触即发时,虽是骨骼,但形态生动的呼之欲出,达到借尸还魂最高境界。 遗憾的是,当两只霸王龙都拼装完成时,一个令人沮丧的问题出现了。很明显,当时的白垩纪恐龙展厅放不下这两位爷。直到1915年秋,AMNH终于把其中的强盗骨骼正式展出,这具霸王龙骨架高5.6米,长14.3米,正用后腿直立,准备迎战对手。为了给新展厅筹资,强盗被摆放在展厅中央最显眼处,而旁边不再放其他展品。 那具无处可放的护食霸王龙则不能蹲伏着保护它的糙牙龙肉了,直到1941年,它都一直呆在库房里。当时,世上最好的霸王龙都存放在AMNH,为了避免鸡蛋篮子的悲剧,布朗极不情愿地将护食霸王龙出售给了卡内基自然史博物馆。布朗去世前几年曾回忆道:当时,我们担心德国人可能会把战火延伸到美国,殃及AMNH,所以我们希望至少有一件化石标本可以保存下来。 后来的后来,AMNH终于有了新的展厅,但护食霸王龙则一去不复返,它呆在千里之外,等着它的强盗,已经快70年了。如今,在AMNH达33米高的罗斯福纪念大厅中,一件采用内装架的重龙高高站立,从11.6米高空死死盯着一只异特龙,成为AMNH的招牌菜。可是,我每次去AMNH,还是会小小地憧憬一下,希望有朝一日,这里能摆上护食和强盗,圆奥斯本,圆布朗,圆迪马尔斯一个梦。 最后回到电影事件去。前年,馆方借电影热播之际,推出夜宿博物馆销售主题,针对8至12岁的孩子。每位收费79美元,便可自备睡袋,享受馆方提供的折叠床和曲奇,在成人陪同下在馆内共眠度夜。报名者踊跃,一挚友的幼子便屁颠屁颠去入住,入夜拿着狗咬胶去找霸王龙,却看到眼前各路小诸侯正各显神通,有嘴里念念有词的,有内裤外穿变超人的,有化身中世纪法师的,还有为安全起见穿铠甲的皆不果,力竭,不禁满腔豪情化为乌有。
个人分类: 生物|2604 次阅读|1 个评论
《脚下有路,行者无疆》之14:北京自然博物馆生机盎然
pony1984621 2009-10-24 21:35
摄影时间:2009年10月24日 摄影地点:北京自然博物馆 摄影:马志飞 北京自然博物馆位于 首都南城中轴线上的天桥地区,背靠 世界文化遗产天坛公园,面对现代化的 天桥剧场具有特殊的文化环境。她的前身是成立于1951 年4 月的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处,1962 年正式命名为 北京自然博物馆。 北京自然博物馆占地面积12,000 平方米,建筑面积24,000 平方米,展厅面积8,000 平方米。由 香港实业家 田家炳先生和北京市政府共同投资500 万元兴建的标本楼 田家炳楼 ,总面积达3600 平方米,是国内同类馆中规模最大、设备最好、功能最全、使用价值最高的标本馆,92 年落成并启用。 , 北京自然博物馆的馆藏标本约20余万件,其中有相当数量为国家一、二类保护的动物植物标本,还拥有一定数量的模式标本以及具有特殊意义的珍贵标本,许多标本在国内、国际上都堪称孤品,包括世界闻名的古黄河 象头骨化石、长26 米的巨型 马门溪龙 、世界上最早鸟类之一的三塔 中国鸟以及完整的整窝 恐龙蛋化石等。馆内还收藏着世界各国友好人士赠送给我国国家领导人的部分礼品标本,如 科摩罗总统访华时赠送给 江泽民同志的珍贵的 拉蒂迈鱼(矛尾鱼)标本、早年 越南送给 毛泽东的 亚洲象标本、 朱德转送的 鳄鱼标本等各类礼品标本。其中比较珍贵的还有 澳大利亚赠送我国的恐鸟骨骼标本,这种 地球上最大的鸟已经于1885 年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灭绝,而这件标本也是保存在我国的唯一的恐鸟标本。
个人分类: 原创摄影|3230 次阅读|1 个评论
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的“虎座鸟架鼓”
热度 2 毛宁波 2009-10-10 22:41
在MIT访问期间利用周末参观了著名的波士顿艺术博物馆。我有MIT的ID,免费进入,其他游客大概20美元不等的门票。 波士顿艺术博物馆 (Bostons Museum of Fine Arts) 是全美四大博物馆之一,也是西半球列名第二的美术馆。本馆建於一八七 ○ 年,由於馆内收藏品的快速增加,乃於一九 ○ 九年迁至芬薇公园与亨廷顿之间的现址,这是一座灰色花岗岩建造的新古典建筑,一九八一年七月又开放馆内的西翼馆,作為展示主要的国际巡迥展览作品的场所。馆内的东翼馆也於一九八三年开放,有独特的风格,其中的新艺廊使各地的收藏品能容纳在同一个屋簷下。波士顿艺术博物馆一星期开放六天及三个晚上,馆内收藏有来自世界各国的文化艺术品,时间自公元三千年前一直到现在,地点包括亚洲、埃及、欧洲及美洲的绘画与雕塑,尤其是以东方的美术品收集量最多,其中叫回教、日本及中国的作品最具特色,对埃及文物的收藏也特别丰富,在中国的展览室中,更有不少稀世奇珍的铜器、玉器和古画。 由于我来之湖北荆州,对楚文化独有情钟。在参观中国展厅的时候突然发现了一件展品,十分熟悉,十分亲切--------虎座鸟架鼓。 虎座鸟架鼓,距今2200多年,是中国古代楚国特有的一种乐器,迄今为止只见于东周楚国贵族墓葬中,并且只见于湖北、湖南、河南等楚国属地。荆州最早发现虎座鸟架鼓是在1963年,此器很难保存,出土物完整的很少,目前少有的几件完整器都出自荆州。该器造型别致,融猛虎、祥凤、乐鼓于一体,两只昂首卷尾、四肢屈伏、背向而踞的卧虎为底座,虎背上各立一只昂首引吭高歌的凤鸟。背向而立的凤鸟中间,一面大鼓用红绳带悬于凤冠之上。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凤与虎的组合形象中,凤高大轩昂,傲视苍穹,虎却矮小瑟缩,趴伏于地。选择这两种动物作为造型,有人的推测是这样说的,虎是巴人的图腾,而巴人是被楚所灭,所征服的,把它兼并了的,这座虎座鸟架鼓象征着楚人不畏强暴,战胜了猛虎。 在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展出的 虎座鸟架鼓的展品是由John ware willard fund提供的,没有出土时间和来源,但是在此能展现楚文化的一件精品让美国人民欣赏已经很欣慰了。 俺在波士顿艺术博物馆正门留影 波士顿艺术博物馆步入二楼展厅的走道两侧是中国的艺术品 波士顿艺术博物馆步入二楼展厅的走道左侧 波士顿艺术博物馆步入二楼展厅的走道右侧 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的虎座鸟架鼓展台 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的虎座鸟架鼓展台(正面) 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的虎座鸟架鼓展台(英文说明) 俺在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的虎座鸟架鼓展台前留影 湖北荆州博物馆的虎座鸟架鼓
个人分类: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见闻|10379 次阅读|0 个评论
《脚下有路,行者无疆》之12:中国电影博物馆有声有色
pony1984621 2009-10-6 16:10
摄影时间:2009年10月6日 摄影地点:中国电影博物馆 摄影:马志飞 简介(来源互联网):中国电影博物馆是由国务院批准、国家广电总局与北京市政府合建、由北京广电局管理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是迎接2005年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周年的标志性建筑。该项目将于2005年11月落成,12月开馆。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建筑规模最大的电影博物馆,将为首都增添一处展示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历程和传世精品力作,开展国际、国内交流的重要的公益性公共文化设施,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中国电影博物馆由美国RTKL国际有限公司和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联合设计。其设计新颖、气势恢宏、功能齐全,突出电影特性,具有电影艺术博览、电影文化教育、电影艺术交流和电影放映四大功能,馆内分为:展示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历程的电影展览区;以电影技术发展为主线的电影博览区;设有(IMAX)巨幕影厅及数字影厅和3座100Dl50座位影厅的电影放映区;以及库藏品区、业务科研区、综合服务区等。 中国电影博物馆馆内展区主要分为: 电影展览区:展示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历程。通过剧照、人物照片、拍摄场景,文物资料、模型等介绍中国电影各个发展时期的艺术成就。主要有电影的发明,电影传入中国如最早的无声电影,30年代至世纪末各时期的电影,港澳台电影,科教、美术、新闻电影等展厅。 电影博览区:以电影技术发展为主线,通过高科技手段介绍电影技术成果。采用观众可动手参与等方式,使观众体验电影是科技发展的产物,电影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揭示电影摄影、录音、剪接、洗印、合成、特技、动画制作等奥秘,使观众受到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 电影放映区:设有巨幕影厅、数字影厅和3座100-Dl50座位影厅,采用先进的放映、音响设备,可放映巨幕立体电影、数字电影和各种技术要求的国内外优秀影片。 同时馆内设有库藏品区、业务科研区、综合服务区等。 中国电影博物馆网址: http://www.bjrt.gov.cn/museum/index.jsp
个人分类: 原创摄影|60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脚下有路,行者无疆》之11:首都博物馆异彩纷呈
pony1984621 2009-10-5 22:39
摄影时间:2009年10月5日 摄影地点:首都博物馆 摄影:马志飞 简介(来源:互联网):首都博物馆是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位于复兴门外大街16号,乘地铁1号线和公交1、4路等多条线路均可到达。是一座从历史、城建、民俗、文化等多方面反映北京发展变化的综合性、现代化、大型博物馆。2006年5月18日开业。 首都博物馆建筑为地上五层、地下二层,用地2.4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6690平方米,建筑本身就是一座融古典美和现代美于一体的建筑艺术品。巨大的屋顶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挑檐;灰色的石质幕墙蕴含着北京古老建筑的风格;广场的坡道似乎向人们暗示着北京古代宫廷建筑的宏伟气势。北门外地面上镶嵌的丹陛以及大厅内的牌楼,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椭圆形的青铜展馆斜出墙面寓意着古代文物破土而出。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展览陈列以北京地区出土的文物为基本素材,并吸收了北京历史、文物、考古及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借鉴国内外博物馆的成功经验,形成了独具北京特色的现代化展陈。展览由基本陈列、专题展览和临时展览三部分组成。基本陈列中的《古都北京历史文化篇》与《古都北京城建篇》是首都博物馆展陈的核心,表现了源远流长的北京历史文化和辉煌的都城发展史;《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将清末民初老北京人的生活习俗生动地展示在广大观众面前。《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等七个专题展将馆藏文物精品集中展示,体现出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临时展览是展示国内外展览的平台,是各地文化、中外文化交流的大舞台。 首都博物馆是北京地区文物保护、文物研究的基地,也是面向公众、广大青少年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历史及科学知识的基地,在这里观众可以欣赏到丰富的藏品,聆听到专家的讲座,参与制陶、印年画等各种活动;同时,2000多平方米的礼仪大厅,还是举办庆典活动和大型文化活动的理想场所;竹林庭院、纪念品商店、书店、茶座、餐厅等,也是观众休闲的好去处。 首都博物馆以其丰富的馆藏、优美的环境、优质的服务为展示古都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地 址: 北京市复兴门外大街16号; 咨询电话: 01063370491、63370492; 乘车路线: 乘1、4、52、728路公交车至工会大楼下车即到;或乘26、114、308、319、650、708、717、727,937路公交车至白云路下车即到;或乘特1、802路公交车至木樨地东下车;或乘地铁1号线至木樨地站下车即到。
个人分类: 原创摄影|4321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曾经的生活
wangdh 2009-9-6 11:54
我们曾经的日子 (王德华) 共和国 60 岁生日,整个北京忙得热火朝天。相信 9 月下旬的北京一定是百花齐放、五彩斑斓,一派节日气象。 记忆,是生物的一种生理功能,更是一种重要的生存能力。既然是一种生存能力,一定有其进化的基础,不知道达尔文怎么解释这种能力的起源、演化、调节。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失去记忆能力的生物,生存会受到极大的挑战,甚至很快就会被淘汰。没有记忆的(人类)社会,一定是一个百花齐放的社会,很难想象是个什么样子。家庭还存在吗?银行还存在吗?还有警察吗?还有国家总统吗?也许是金子满地的社会,满地雷锋的社会,强盗横行的社会 . 人们的喜怒哀乐没有了痕迹,心目中没有了敌人,没有了朋友,没有了责任,没有了诚信,也许正好相反,四海皆兄弟,没有了欺诈,没有了痛苦 . 所以,一旦失去记忆,将会意味着什么?(典型的老年恐惧症特征!)。所以,瞬间记忆、长期记忆、空间记忆能力...是动物行为生物学(神经生物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健忘症、记忆力衰弱也是老年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 所以,就有了交流,有了文字,有了语言,有了信号,有了记载,也就有了传承。就有了那些不知真假的历史、演绎、传记、传说、故事,有了那些警世良言,处世大全,增广贤文,诸子百家,有了厚黑学 ,有了画家、摄影师和电影 这都是记忆的功劳,也是帮助我们找回失去的记忆,留住那些记忆。 人老了,就喜欢怀旧。见到过去熟悉的东西,心底里就会有一些涌动,想说,想笑,也想哭,是一种说不出的打翻五味瓶的感觉。 时下京城首都博物馆举行的《城市记忆》展览,就会带给你这种感觉。站在那里,时光就会倒流。站在那里,高兴的成分多。回家坐下的时候,时光也会倒流,这时伤感的成分多,感叹的时候多,想家的成分多。当然不同人的感受不同,不同年龄段的感受不同,不同家庭背景的感受不同。 突然感悟,那个时候,我们过得跟北京人差不多的日子呀。好像有一点点兴奋。知足。这就是生活,是我们曾经的生活,是已经成为记忆的生活。 (王德华 2009.9.5 ) 是不是唤起你许多往日的记忆啊? (注:照片为博主拍摄于首都博物馆《城市记忆》展厅)
个人分类: 人生漫笔|6549 次阅读|13 个评论
[达文西行走中队第3期]非典型动物园穿梭记
eloa 2009-7-21 19:05
达文西 发表于 2009-07-17 18:47 友情提示:本文很长很技术 点击需谨慎 7月4日那天很热,同学们都准时出现在上海科技馆。活动历时3小时,科技馆内藏品丰富,各分馆独立。每次行走到下一个分馆时,总有同学还流连在上一个分馆或拍照,或额头紧贴玻璃窗目光如炬 按照惯例,上感谢名单:(排名不分先后,不以职位高低,而是以本次活动前期洽谈出场人物顺序罗列) 上海科技馆 公众教育处 王晨 王晨听说松鼠会有行走中队项目后,主动透露科技馆暗藏珍稀动物标本室。她帮忙联系各部门的负责人,打报告,写申请。流程比较复杂,其间还差一点无法成行。有一天王晨突然致电我说,成了! 上海科技馆 馆长 金老师 金老师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秘人物,我只知道此次活动得成,金老师一直默默促成。金老师看了之前几次活动介绍、回顾之后,很欣赏松鼠会的风格。所以我们才得以推开游客止步的牌子,长驱直入藏品区。 我相信金老师一定也会喜欢这次回顾文的,是吧,金老师! 上海科技馆 藏品区标本研究员 刘老师 生物昆虫学硕士,第一次在藏品区见到她,风风火火,非常热情。现场讲解风格幽默,妙语连珠,常把听众笑到不行。除了专业知识,刘老师的触类旁通发散思维令人印象深刻。说到蟋蟀,她说了好些斗蟋蟀的南北传统,自蒲松龄《促织》,到现在人家小区里能听到哪种类型的蟋蟀夜鸣大家听得入迷,我不得不拨开围观群众狠心打断,刘老师,时间有限据王晨透露,刘老师虽然上班穿白大褂,但平时装扮可是朋克得很! 白大褂是掩饰不住朋克风范的,刘老师! 上海科技馆《自然与科技》杂志 社长 贾清 贾老师请来两位专业人员为活动作讲解、答疑,赠送当天参与者们人手一本《自然与科技》杂志,还为我们申请到6张IMAX电影票!那天舒舒服服笃笃定定坐在影院看《外星人在地球》3D影片的同学们,你们内心感谢贾老师了吗? 上海科技馆《自然与科技》杂志 主编 周保春 和 编辑夏建宏, 当天陪同、引导大家参观标本馆,大家都放弃了休息时间,义务为我们服务。这么热的天,他们全程陪同,我看到他们额头上时常渗着汗,不知是热的还是被各种奇奇怪怪的问题给雷到的 以下为松鼠会工作人员: Chole、四月、YOYO、朱机 ,此次帮忙收发报名确认邮件、现场签到、协调等,同学们辛苦了! 另,此次有若干同学在没有打招呼的情况下自己跑来现场,在此就不一一点名批评了。希望下次大家都能按正规报名流程走,否则对候补名单上的同学们不公平。 以下回顾来自YOYO、朱机、陈滢,她们分别录音、整理笔记、核对笔记等。 Keep Walking,Keep Recording! 我以为我只听到了一点点,没想到记录下了这么多。。。 古生物篇 科技馆共收藏标本27万多件,其中古生物标本6000多件。很多标本来自于亚洲文会,已经上百年的历史了。 科技馆有很多很多的恐龙 我说的是真正的恐龙,恐龙化石。遗憾的是完整的恐龙化石很难保留下来,多数情况下我们只能见到它们的零件,比如,恐龙的大腿骨、或者一块一块的脊椎骨。 (from 程大刚) 我们印象中的恐龙都是些庞然大物,其实绝大部分恐龙都很小,山羊大小是最标准的恐龙体型,有的恐龙甚至很迷你,只有松鼠般大小。 母鸡生蛋只能一个一个生,生不出什么花样,恐龙生蛋那是批量生产的,要讲究style,所以有的恐龙选择蹲点生,生出来那就是一堆一堆的,有的恐龙喜欢转着圈生,生出来的蛋就会排成一个环儿,比如像下图这样的。 (from renard) 恐龙是爬行类动物,但它们的体温很高,我们知道至少有一种恐龙是亲自孵蛋的,然而绝大部分的恐龙并不抱蛋,它们和海龟一样,下完蛋,匆匆掩饰一下,便任由它们历经风吹日晒。恐龙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所导致的后果是,我们目前仍不能从恐龙蛋辨别出它是哪种恐龙,因为,找到恐龙骨骼的地方往往找不到恐龙蛋,而找到恐龙蛋的地方又找不到恐龙骨骼。 鱼化石是很容易发现的等等等等,有同学好像想到了什么,她们在讨论淡水鱼和咸水鱼哪种比较好吃?(⊙﹏⊙b汗)哦,原来是在研究怎么从鱼的骨骼判断它是淡水鱼还是咸水鱼。关于这一点,老师也给出了很专业的答案。 你看到了吗,这是一群鱼!!!这可能记录了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个突发事件,比如忽然的塌方的事件于是一群鱼,就这样的被固定了。 (from snakex) 菊石:无脊椎动物,是鹦鹉螺的亲戚,中生代的时候还有,在新生代就已经灭绝了。 (from renard) 蓝藻的化石:蓝藻是一种很小的单细胞植物,小到不可见,它附着在石头上,会在石头表面形成一层粘糊糊的粘膜,这样会有一层一层的沙子粘到石头表面,我们看到的这个漂亮的瓷砖,其实就是粘上去的沙子形成的构造。 叠层石:专门指蓝藻形成的构造。 (from renard) 贵州龙:生活在淡水中的小型爬行动物,属于幻龙目。是我国特有的物种。注意,它可不是恐龙啊,只有蜥臀目(Saurischia)和鸟臀目(Ornithischia)这两个目的动物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恐龙。这么说来,天上飞的翼龙、水里游的幻龙、还有鱼龙原来都不是恐龙啊。 (from renard) 孔子鸟、圣贤孔子鸟:生活的时代稍晚于始祖鸟,是除德国的始祖鸟之外的最早的鸟类化石,它有很多始祖鸟没有的进步性状,也就是说它比始祖鸟更鸟。听听它的名字就知道这鸟非同寻常,它如此的出名是因为,它的出现打破了始祖鸟一统天下的格局,开始让人们意识到始祖鸟那只是鸟类进化过程中的非主流。 这些孔子鸟的化石来自辽西,此外,世界上最早的开花植物的化石,以及带羽毛的恐龙的化石等等很珍贵的化石也都来自辽西,后者让人们重新思考了恐龙和鸟类的关系,也就是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鸟类其实就是恐龙的后代。 孔子鸟(from RoseAsh) 圣贤孔子鸟(from taso) 麋鹿:俗称四不像,曾是我国特有的珍惜动物,曾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滩涂上,由于人类的狩猎已经灭绝了。(野外灭绝状态,全世界幸存不到两千只。其中中国有一千多只,主要在江苏大丰。拇姬注) 照片拍摄于哺乳动物标本馆,请忽略前面那头抢镜头的牛(from 小丁) 云南澄江动物群:5亿多年前,寒武纪大爆发,在短短的两、三千万年间,生物物种爆发性爆发式的出现,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大的生物门类均来自于这个时期,云南的澄江由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将5亿多年前生活着的各种海洋生物栩栩如生的保存了下了,澄江动物群化石比被称之为加拿大五大国际奇迹之一的布尔吉斯页岩动物群早了足足1500万年以上。 云南虫:有人认为是脊索动物最早的祖先。 (from 小丁) l 很多同学对标本标牌中最末尾的单词Young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明明是古生物,为什么还要说它很年轻呐?恩,所以最后有必要普及一下古生物的命名法则。 古生物学命名与生物学命名基本一致,命名使用的词汇多来源于拉丁文和希腊文,后面还会注上命名人的姓氏,所以,那些标牌里出现的Young其实是命名者哦。 命名有单名法、双名法、三名法及四名法,其中单名和双名的种名在古生物领域内应用较为普遍。 单名:属以上生物单位的学名,由属名+命名者的姓氏+命名年代所组成。 比如Yimenosaurus Bai,1990 翻译成中文那就是:易门龙属 一个姓白的人(白子麒)命名于1990年 双名:是种名和亚属名的学名。 一个完整的种名是由属名+种名+命名者的姓氏+命名年代所组成。 一个完整的亚属学名由属名十亚属名十命名人的姓氏+命名年代所组成。 我是第一章的分隔线 昆虫篇 展出的蝴蝶中最珍贵蝴蝶是枯叶蝶和绢蝶。 枯叶蝶:是峨眉山最名贵的一种蝶类,它是典型的闷骚蝶,平常收起翅膀扮低调让人以为它只是一片不起眼的枯叶,其实翅膀的背面艳丽无比。 (from renard) 绢蝶:生活在高海拔的地区,比如青海、西藏和甘肃,翅白色或稍带淡黄色,半透明。 (from taso) 阴阳蝶:你听说过阴阳眼、阴阳师,你听说过阴阳蝶吗?是的有些蝴蝶雌雄的翅膀花纹不一样,如果蝴蝶不幸发生变异,成为一个一半儿是雄蝶一半儿是雌蝶的合体,也就是阴阳蝶,虽然这种蝴蝶对于分类学家来说那是nonsense,但是在收藏家那里就价格不菲了,可惜这种蝴蝶太珍贵了,科技馆中没有珍藏,叫嚣无图无真相的同学,请自己google。 蝶角蛉:蛉类都是捕食类的昆虫,仔细看蝶角蛉它的长相酷似蜻蜓,但是却有长着一对蝴蝶风格鲜明的棒状触角。 (from renard) 大蚊:真的很大,好在它只吸食植物的汁液,对我们的汁液不敢兴趣。 你知道它们是蝴蝶还是蛾子吗? (from taso) 从触角来看,有句俗语叫蝴蝶头上一根棒蛾子头上多花样,意思是除了弄蝶科略有变形外,大部分蝴蝶的触角是顶端膨大的棒状触角,而蛾子的触角是丝状或者羽毛状的。从体型来看,蛾子的体型非常粗壮而蝴蝶则比较纤细。从生活习惯上来说,幺蛾子幺蛾子指的是蛾子们都是夜猫子,喜欢夜生活,而蝴蝶是大自然的精灵,喜欢白天活动。从停落方式来看,蛾子停落时成屋脊状,而蝴蝶停落时翅膀不张开是竖起来的。从前后翅膀的连接方式来看,蛾子的前后翅有翅间钩搭在一起,蝴蝶则没有。 鸣虫类:鸣虫是指能鸣叫发声的昆虫,上海的鸣虫共有20多种,它们各有不同的拿手好歌来吸引mm,平常在我们的院子里一般能听到至少5种鸣虫的叫声,比如黄脸油葫芦,它的鸣声如同洒落的铃声嘀铃铃嘀铃铃,棺头蟋会哒哒哒哒哒的作响,针蟋的鸣声则为吱~~吱~~的响声,有人用听得见的月光来形容鸣虫们的叫声,当真是月夜乐动听啊。从5月份开始一直到11月份我们都可以听到不同鸣虫的叫声,不过开始的时候虫儿们生命力旺盛,声音委婉动听,到了后来它们逐渐老去,声音也就开始变的微弱,显现出苟延残喘的颓势,仔细听听不同时期 优雅蝈 螽(俗称蝈蝈)的叫声,你会深刻的体会到这一点。 鸣虫历史悠久,千百年来形成了我们特有的虫文化,斗蛐蛐儿那更是我们的国粹之一。蟋蟀,又叫蛐蛐儿、促织,男蟋蟀们为了争夺美女和领地常常发生争斗,人们将它的好斗天性加以利用,不想竟发展出斗蛐蛐儿这么一项全民娱乐活动,还一直流传至今百代不衰,只能说人们都是酷爱围观打架的,老幼皆是、古今亦然。不过,蟋蟀打架可不是什么普通的街头斗殴,它们很有武德,决斗之前要振翅鸣叫一番,给自己加加油、灭灭对手的威风,打完之后胜者绝不会穷追猛打,而是忙着振翅高歌,宣告胜利,输的那个则耷拉着脑袋、不吭气、悄悄躲到一边,有趣的是倘若打赢的蟋蟀没有凯旋后高歌,那么它虽胜犹败,这真真像一场角斗表演,打的怎么样并不重要,咱要的是一个气场一个范儿。 蟋蟀种类众多,北京人喜欢黄脸油葫芦,上海人则喜欢迷卡斗蟋和黄蛉,台湾人就又不同了,他们喜欢油葫芦类的花生大蟋,大蟋个体很大,斗蟋比起来,完全就是大象和牛的区别,所以它们精力也要充沛一些,打个架往往需要2个小时,而迷卡斗蟋只要十几分钟、甚至是五分钟就可以解决战斗,所以我们可以负责任地说,《就是那只蟋蟀》里的蟋蟀其实并不是那只蟋蟀。 既然称斗蛐蛐儿是国粹那就得有个国粹的样儿。首先,玩家众多,有很多那是真正的骨灰级人物,比如明朝的蛐蛐皇帝朱瞻基,《聊斋》之《促织》的故事原型就发生在这位皇帝当政期间,只可惜现实版的故事并没有什么美好的大团圆结局;其次,蛐蛐儿也讲究出身,山东宁阳就是著名的蟋蟀产地,从这里走出的蟋蟀猛将辈出;再者,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如何鉴别出好蛐蛐儿十分重要,相面由此成为一种很高深的学问,现在,人们更期望利用现代科技找出蟋蟀的好斗基因并帮助厉害的蟋蟀优生优育,一代一代绵绵无绝期,可惜天不遂人愿,人工饲养的蟋蟀卖相虽好但斗性始终很差;最后,蟋蟀好不好,生活质量是关键,营养自然要好,蛋黄、蟹肉泥、虾肉泥那只是常规食谱,养蟋蟀的人常常还会偏执的加入一些他们自认为能增加斗性的东东来当小菜,他们甚至还要照顾到蟋蟀的性生活,可见,要保证蟋蟀的精神愉快着实需要下一番功夫。所以,有人会用投机取巧的办法给蟋蟀用兴奋剂,这样的蟋蟀被称之为药虫,为了保证比赛的公正性,国际奥委会已做出规定,所有参加比赛的运动员要必须先在公众场合饲养一短时间,之后还要洗个澡才能上场。 上海夏夜能听到的鸣虫之一:草螽 上海夏夜能听到的鸣虫之一:迷卡斗蟋 上海夏夜能听到的鸣虫之一:棺头蟋 上海夏夜能听到的鸣虫之一:黄脸油葫芦 (from renard) 甲虫:鞘翅目的昆虫通称甲虫,是昆虫中最大的一个目,种类非常多,它们有的吃肉、有的吃素、有的食腐、有的食粪有的漂亮、时尚,在台湾和日本,常被当做宠物饲养,比如独角仙、秋甲,有的很会装死,比如金龟子。 (from renard) 我是第二章的分隔线 鱼类篇 标本的制作:分为干制和浸制(浸置在福尔马林或者酒精中)两种,鱼类的干制标本很少,而且标本主要是一些大型鱼类,这是因为制作鱼类的干制标本那是相当的有难度。首先,要给穿着皮的鱼儿量个尺寸,然后把鱼儿的皮脱下来,给脱了皮的鱼儿量个尺寸,并依据这个尺寸制作一个鱼型塑模,最后将脱下来的鱼皮套在模型上,再装上假的眼睛,才算大功告成。所以,我们看到的干制鱼标本实际上只是一张鱼皮而已。 软骨鱼:包括鲨、鳐等等,是比较古老的物种。 鲨鱼:世界上的鲨鱼差不多约有380种,真正危害人类的只有四种,所以,我们完全不必闻鲨色变。(是会无缘无故攻击人类的有四种:大白鲨、虎鲨、远洋白鳍鲨和牛鲨不要捏着鲨鱼尾巴玩哦~) 鲤科鱼:你知道最能代表我国鱼类族群的是那一种鱼吗?鲤鱼、鲫鱼竟然就是最有中国特色的鱼! 胭脂鱼:我国特有的一个物种,生活在长江流域,背鳍处高高隆起,成年的胭脂鱼身体两侧中轴会有一条深红色的宽纵纹,雄鱼颜色鲜艳。 翻车鱼:世界上产卵量最多的鱼,英雄母亲。 (from taso) 石斑鱼:一只巨大的石斑鱼,从饭馆里抢来的石斑鱼。 (from renard) 中华鲟:一个有趣的特点是,它每当繁殖产卵的时候会回到内陆江河,但孵化后却常年在海中生活,中华鲟是如何找到自己的出生地并在那里继续繁衍下一代的?这对我们来说仍然是个谜。 比目鱼:是不是所有眼睛长在一侧的鱼都叫比目鱼呐?Bingo!事实上比目鱼只是一个俗称,它们在浅海的海床上底栖生活,包括鲆、鲽、鳎的鱼类。人们认为这样的鱼需要两只背靠着背互相扶持方能行动,因此称它为比目鱼。有趣的是,当比目鱼还是小比目鱼的时候,它们的眼睛和别的鱼一样是每侧一个,对称生长的,后来一侧的眼睛还是移动,经过头顶绕道对侧,一直到接近另一只眼睛的地方方才安分下来,形成它们特有的长相。 (from renard) 鸟类篇 原鸡:家鸡的祖先,现在生活在云南。 (from yxm127) 白冠长尾雉:穆桂英头上的花翎就是从它的尾巴上拔下来的。 (from renard) 鸻形目:鹬蚌相争中的鹬就是这个目的。它们大部分是冬候鸟或着过境鸟,上海的崇明岛就是从澳大利亚飞来的鸻形目鸟类喜爱的中转站。 金雕:这就是神雕侠侣里面的那只神雕。 (from renard) 几维鸟:是新西兰的国鸟,当原产中国的猕猴桃引入新西兰的时候,因为它毛茸茸的外形与几维鸟非常相似,新西兰人便把猕猴桃命名为几维果,所以,所谓几维鸟用我们的话说其实就是猕猴桃鸟。可惜大名鼎鼎的几维鸟,原来是个可怜的残疾鸟,它既没有翅膀也没有尾巴不能飞翔,视力还不好,要不是作为国鸟被保护相信它早就挂掉了。有mm说它是一只长得很欠扁的鸟,因为打它,它是没有办法还手的,这样形容它,很形象! (from renard) 大鸨:是沙漠中能够飞的最大的鸟,印第安头人喜欢把从它身上拔下来羽毛插在自己的头上。 (from renard) 我是第三章的分隔线 无脊椎动物篇 l 珊瑚:造礁珊瑚(比如鹿角珊瑚)生长在浅海50米内,而树叶状的珊瑚(比如红珊瑚、柳珊瑚)喜欢泡冷水澡,生长在深海中,不参与造礁。 造礁珊瑚 红珊瑚(from renard) 法螺:用来做法器。 芋螺:是很有特点的一类螺,拥有可以和蛇媲美的剧毒,尤其是大型的芋螺,人被它们咬伤后4个小时就可致死,大家要努力认清它们的样子,在海边捡贝壳的时候要千万小心哦。 (from renard) 珍贵的长鼻螺 (from renard) 唐冠螺、虎斑宝贝:这类壳质比较厚的螺,常被艺术家作为雕刻的原料。 (from renard) 翁戎螺:被收藏家们称为百万富翁螺,名字好好听,可是它好像大便啊。。。 (from yujan) 货贝:就是我们老祖先最初的钱啊。 荣螺:因其内层珍珠质比较厚,人们常用它制作这种贝壳镶嵌画。 荣罗、鲍鱼这类有珍珠质的贝类都能产生所谓的珍珠,但真正用于产珍珠则是珠母贝。 双鞘类:牡蛎、海红(南方人称之为淡菜,又叫翡翠贻贝) 都我们盘中的珍馐啊,口水。。 拂子介:很像道士的拂尘,是海绵动物门的动物。 (from renard) 携老同穴:是海绵动物门硅质海绵纲的动物,它的名字来源于人们YY出的一个美丽的故事:它扎根在海底,在水中露出中央腮板,最初它的腮板并不是很致密,这时会有一雌一雄两只小俪虾,顺着缝隙进入它的内部,携老同穴与小俪虾一同成长,后来它的腮板开始变的致密,小俪虾再也无法游出去了,最后合葬于此。日本人喜欢在结婚当日以这种携老同穴作为礼物祝福新人百年好合。 (from renard) 鹦鹉螺:古代生活在浅海中的鹦鹉螺多达3500多种,现存只有六种,且多生活在200-400米的深海。从它的剖面来看,鹦鹉螺被分为一格一格的气室,有一根很粗的管子连通所有的气室,鹦鹉螺靠调节管子中体液的多少来控制自身的沉浮,是个天然的潜水艇,美国的第一个潜水艇就被命名为鹦鹉螺号。 (from renard) 海绵:真正的海棉,纯天然,非人工合成。 鲎:从远古走来,有3、4亿年的历史了,三叶虫都死翘翘了,它还活着,可见生命力足够旺盛。在厦门很常见,有人喜欢吃鲎,但幼鲎是有毒的。它的血液中含有铜离子因而是蓝色的,人们用它做成鲎制剂用于快速检测是否被细菌感染或用来验毒。 (from 小丁) 两栖爬行篇 五大海龟,海龟都是国家保护动物,其中最有名的是玳瑁,用它的壳做成的玳瑁眼睛很高级。(东亚地区常见的有五种海龟拇姬注) 赤练蛇:听起来名字很唬人,像是和赤炼仙子李莫愁有什么瓜葛,实际上它没有毒,反倒是海蛇的毒性非常强,它们和眼镜蛇是近亲,但毒性是眼镜蛇的50倍,只是它们潜伏在海水里一般没什么机会咬人,另外它是后牙槽型的,即使咬到毒液也不容易注入人体,所以我们才会以为它是病猫。 这是根据活动当日的录音整理的出的电子文档,我以为我只听到了一点点,没想到记录下来才发现原来我们学到了这么多还有很多很多的东西没有被记录下来,比如哺乳动物馆;还有很多很多的震撼,无法用语言描述。我们只能感激,感激渊博的老师们耐心的讲解,让我们有机会参加这个很高级的行走。 让下一次的行走来得更猛烈一些吧! 达文西及其行走中队的分割线 达文西,魔都失足中年少女,误上科学松鼠会贼船,悔之晚矣。 普通的科学场馆,您自己个儿去。 达文西行走中队讲究品牌形象,你听也没听说过的、你想也想不到的、不对外开放的和科学搭边的场所,想去吗?来报名。 松鼠会出品,必属佳品! - LOGO设计By UNITAG Design UNITAG Design,上海设计单位。 目前主要关注和从事平面、空间、网络多媒体等相关领域的设计与实验。 TAG本义标签,同时也是一种捉人游戏。成员中来自不同领域的四人希望与内协作,与外联合,游戏更大的空间,UNITAG就是彼此合作的平台。 Aether也为LOGO设计过两个版本,现在大家看到松鼠手中的不明物体就是达芬奇那幅著名的《维特鲁威人》,人体张开手臂模拟十字架,与外围圆框共同形成一个内十外圆的经典构图。 这个灵感最初由Aether贡献,后来的设计团队完善。 在此,感谢为达文西行走中队LOGO出谋划策的各位同学,你们将终生(此处为夸张修辞手法)享有参加小分队各种活动的优先权!
个人分类: 达文西行走中队|2348 次阅读|0 个评论
建筑数字博物馆
soonfound 2009-6-29 11:5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建筑数字博物馆 http://museum.xauat.edu.cn/
7760 次阅读|0 个评论
《脚下有路,行者无疆》之一:红楼文化(艺术)博物馆北京大观园
pony1984621 2009-6-28 13:48
北京大观园是京城一处极富特色的古典园林。在占地13公顷的范围内,40余处亭台楼阁、佛庵庭院配以山形水系、繁花名木、鹤鸣鹿啼,宛若人间仙境。红学界认为它实现了《红楼梦》的梦外梦,是展示红楼文化的,建筑学认为它把红楼学术、古典建筑、传统造园艺术三术融为一体;文学家认为它创造了影视置景和园林建设相结合的新模式;园林界认为它给中国园林界增加了“名著园” 的新内容 ;文物界认为它造就了潜在的文化遗产,是红楼文化(艺术)博物馆,也是百年后的真文物。大观园的艺术魅力和深远价值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公认。十五、六年来已接待游客近2600万人次,其中包括几十个国家的元首和军政要人。北京大观园渴望众多的红楼寻梦者亲临其境一睹芳容。 网址链接: http://www.bjdgy.com/ 以下图片为 马志飞 摄影
个人分类: 原创摄影|7435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家动物博物馆开馆
gazelle 2009-5-17 16:03
国家动物博物馆于5月17日举行开馆仪式。和大家分享参观后所拍馆内PP。
个人分类: 杂谈|8108 次阅读|4 个评论
被遗忘的上海自然博物馆 (Shanghai Natural History Museum, do
热度 3 baoyu 2009-5-11 23:56
被遗忘的上海自然博物馆 (Shanghai Natural History Museum, do not PASS BY) By Baoyu 昨天去了上海自然博物馆。 正逢中午,天气炎炎,转了半天才找到了正门。工作人员笑脸相迎,认真指路,心中的烦躁消解了大半。 大学时就知道这个近百年历史的博物馆了,可一直没去。很多次去上海书城,去上海美术馆,竟没时间去两站路之隔的自然博物馆,看来没有时间不是理由。 原因主要还是人的惰性,对它缺乏了解,只知其名;另一个原因就是偏见——大学课堂上已对鱼类学、甲壳动物学、水生生物学等课程的标本产生了审美疲劳,再多看一些化石、标本,并不能保证我成为当代的达尔文。 年前看到一篇报道,说上海自然博物馆参观者日趋稀少、展品陈旧,但为什么西方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往往是游客竞相参观的好去处呢?伦敦的英国自然博物馆,纽约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华盛顿特区的斯密斯森研究院( 号称世界之最),哪一个不是年过百万的参观人数。 上海自然博物馆像缺乏宣传? Google 一下,还真找不到上海自然博物馆的网站,也鲜见上海自然博物馆与其它博物馆的联展。缺乏精品、珍品?动物史展馆中恐龙化石( 马门溪龙、青岛棘鼻龙 等)、铲齿象化石、 黄河象化石 ,具有特色的古代尸体馆,哺乳动物馆,鱼类馆中的 腔 棘鱼 标本 (活化石, 3.6 亿年前就已在地球上出现),都是全国独一无二的。 中国人不关心自然史?这个问题我没调查过,不好回答。但我知道北京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都是做着国际一流的研究工作。 期待入住浦东科技城的 上海自然博物馆 新馆早日开放。 上海自然博物馆 位于延安东路上,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自然博物馆之一,面积为 4 千余平方米,包括古代自然博物馆动物史、古人类史、中国古代古尸、无脊动物、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哺采取动物 9 个陈列室。自然博物馆拥有 24 万多件藏品,其中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模式标本有 100 种,计 184 件,按地质年代的先后,展示了动、植物的发生和发展,兴盛和衰亡,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进化的漫长过程。 上海市规划在浦东新建大科技城,届时自然博物馆将移址浦东科技城内 ,并将改变封闭陈列模式,采用电、光、声的先进技术,以促使参观者参与实验性展示活动。 开放时间 周二 - 周日 09 : 00-16 : 00 ( 周一休息 ) 门票票价 5 元(儿童免费) 地址 上海市延安西路 260 号 交通路线 574 路、 112 路、 123 路、 71 路、 934 路、 145 路、 46 路、隧道六线等 具爱奥尼亚柱式新古典主义风格的门廊 自然博物馆建筑背面照 (图片均来自网络)
个人分类: 生活博物|22000 次阅读|5 个评论
今朝风日好——[达文西行走中队] 昆虫博物馆回顾
eloa 2009-5-3 22:49
达文西 发表于 2009-05-02 22:46 行走中队第二次活动,看到了很多熟悉的面孔。比起第一次30人的规模,此次人数增加了一倍。看着坐满一教室的同学们,我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一开始咱这组织名字是哒哒哒小分队,临了改成行走中队,看这架势,我马上能做大队长了。 老规矩,先介绍几位重要人物: Anakin 中科院植生研究所硕士在读,是他推荐中科院昆虫博物馆的,并且主动联络了负责任人,为行走中队长驱直入昆虫馆秘书长殷老师办公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殷海生老师 昆虫博物馆负责人,殷老师虽然崴了脚,但是活动当天他仍然到场,讲解、带领大家参观。殷老师还特地进了一批蝴蝶,连夜用报纸包好,等着我们来放蝶~~~太高级了! 小单讲解员 小单是昆虫馆的专业讲解员,他也放弃了周六休息,从显微镜使用方法、到解剖家蚕事项、安排看片、蝴蝶放飞一直到昆虫博物馆全程讲解,他基本上没有休息过。参观博物馆的时候,我已经累得倒在沙发上,小单还持着扩音器中气十足介绍、回答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 中科院植物研究院内有乾坤,花草树木、鸟语花香、廊桥小河、天气适宜、云淡风轻。整理各位发来的活动照片时,看着大家的笑脸,回忆真美好。 感谢志愿者风小石同学及其女友,提前半小时到,驻守在门口做签到工作! 第一站,互动实验室。殷老师、讲解员小单和Anakin一早就在里头等大家了。 满满一教室的人,我马上就能做大队长了。前排右边一男一女两位同学,不认真听讲,交头接耳在干什么?叫你们家长来一趟。 开场时,我照例为松鼠会的书《当》做了广告,统计了下与会同学中的80%都已经买了。那些20%的同学们,你们为什么不买?叫你们家长也来一趟。 老孙和四月都是本书的作者,分别上台简单介绍了自己。 staryguo插播广告,作为天文爱好者协会会长,为了将天文和昆虫扯上关系,抓耳挠腮想了个问题出来:天上88星座中哪几个是以昆虫命名的? staryguo一个星期来都在为这个事情辗转反侧、汗流浃背答案是错的!活动结束后他第一时间发来邮件,开头就是周六我犯错误了:蝎子不是昆虫。。。真丢人,气死我了。怎么回事呢,请看文末。 讲解员小单开始讲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其实这里的显微镜应该称之为放大镜,只是简单地用来放大观察物,并不是中学生物课用的显微镜。 先试试用放大镜观察自己指纹如果用显微镜看的话,得把手指斩下来做切片处理。 开始教大家如何解剖家蚕,同学们在底下跃跃欲试。 殷老师分发家蚕,有个别同学被这一缸浓稠的软体动物尸体吓倒,临阵脱逃。 光头小师傅Anakin同学现场帮忙答疑。 有的同学十分认真,比如这位手绘家蚕结构的。 就是她!放出特写,以资鼓励。 然而,也有的同学插科打诨,既不严肃,也不认真。 同时,不参与解剖环节的同学们在隔壁看片子《昆虫的伪装》。 进入下一环节:蝴蝶放飞。 厚重铁链后面,别有一番天地。 博物馆连夜为我们准备的蝴蝶,用报纸小心地包着,大家都领到至少一个。 放生开始。 皇阿玛,快和容嬷嬷出来看香妃! 香妃娘娘们 香妃 四月 香妃娘娘们照片太多,此处就不一一放出了。 殷老师教大家辨别蝴蝶性别。 虹吸嘴巴的蝴蝶 今 朝 风 日 好 最后一个环节:参观昆虫博物馆。 蚁巢模型前停留了起码20分钟,辛苦小单了。 竹节虫,活的哎! 有翅膀的竹节虫 闪蝶 好shan好shan 猫头鹰环蝶 无辜且讨打的眼神! 提灯腊蝉 人面虫 自由参观时间 彩色蚕茧好大的棉花糖阿。 这些都是用蝴蝶翅膀拼的艺术品 本次活动最小的参与者同时也是最大的花蝴蝶 活动结束后小规模腐败的证据 最右边的是上海科普作协李乔老师(坐者)和她的先生刘老师(站者),超有范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The En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下为买一送一超级大酬宾,献上StrayGuo日志。 周六我犯错误了:蝎子不是昆虫。。。真丢人,气死我了。 最近一懒不可收拾,创造不写博时间最长纪录,11天空白,想必这块自留地已经是荒草丛生。不过,花花草草倒是蛮对昆虫胃口的,正好应了景:昨天下午参加松鼠会昆虫博物馆探访活动,有趣的很。 13:30左右,来到预定地点,一不留神开过了,只好绕了一大圈再回来。这昆虫博物馆坐落在枫林路300号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这么长的名字一口气没上来差点憋死),外面围墙看看没啥,一进门豁然开朗,大片大片的草地,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蝴蝶纷飞,不时有猫咪走过,喵喵喵喵,真是别有洞天,俨然世外桃源。晚到了几分钟,不知道在哪里集合,随便往里面乱走,网球场旁边看见一个七八层楼高的巨型透明建筑,招牌好像是人工气候实验室,能看见好多不同的植物,一个个不同的小房间,感觉就是模拟世界各地自然生态的小世界,看得我着了迷,可惜活动不在那里。打了两个手机,绕过七八个弯角,误闯乒乓室,闻味来到食堂,几乎晕头转向之后,终于找到树荫下的一个大房间,这就是活动第一站:互动试验室,我们的核心活动:解剖家蚕就在这里。 大概有四十多位热心朋友已经就座,我算是迟到的,只好先灰溜溜坐在最后面。竖起贼眼四处瞄瞄,然后找了半天才看到小许家的小仙女站在凳子上像个指挥家一样挥舞双手不知道在用肢体语言表达何种情感总不会是为即将被剖尸的家蚕奏哀乐吧,坐过去拿出特意多带一个的苹果讨好小仙女被义正言辞拒绝讨个没趣,不吃我吃,全然不顾实验室内禁止吃东西的禁令开啃苹果,丝毫不受剖尸影响。 达文西致开场白,先介绍松鼠会活动,再介绍为此次活动提供大力协助的昆虫博物馆,然后介绍了两位松鼠会在上海的代表:老孙和四月。两位分别上前自我介绍,老孙一如既往嘻嘻哈哈大大咧咧,四月倒是温婉一派,害得我坐在后面都没听清楚。博物馆老师用PPT介绍了解剖的基础准备,在正式解剖开始前,达文西让我上去也说两句,于是我就结合天文+昆虫的交叉领域,让大家猜猜全天88星座中都有哪些昆虫星座?奖品嘛,就用那个小仙女嫌弃的苹果好了。 (插播一个重要说明,由于当时突发奇想,准备仓促,凭借传统印象出了这个题目,对答案求证确认不足,因此对当时在场的朋友们造成很大误解,后来我知道我犯了一个最常见的错误,在此向各位参加活动的朋友表示歉意:蝎子不是昆虫,属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蛛形纲(arachricla)、蝎目(scorpionida),估计在场的博物馆老师是明白的,但没好意思第一时间当众指出这个GLARING ERROR。达文西,这活动能再来一次吗?我内疚啊我。。。。。。) 估计这个问题太冷,没人一下子答得出,只好采取逐步提示的方法循循善诱:这是一个黄道星座、10.20-11.19之间出生的都是这个星座。。。然后有人小声说是蝎子座,在进一步提示下才明白此蝎非彼蝎,天上的蝎子当然是天蝎座,其实这是一个著名的夏日星座,应该是大多数人最容易知道的答案,难度一星级。后面几个就难了,我只好继续提示,这是一种女孩子特别讨厌的昆虫,下面就说蟑螂座,一片爆笑,我还屎壳螂座呢。再提示,这是一种出现在夏天的昆虫,下面就说蚊子座,想像力真丰富啊,看来都被蚊子咬怕了。我几乎要揭开谜底:它和蚊子同样臭名昭著!大家都用不敢相信的眼光看着我,不会是苍蝇吧?没错,就是苍蝇座!然后小小解释一下这个位于南十字星下边的南天小星座,难度三星级。继续寻找第三个昆虫星座,提示这是一个五星级难度的组合星座:第一个字是一种昆虫,第二个字是一种猛兽。众人思考间,一白面书生猛然大声说:人马座!全场哄笑,我靠,人是昆虫,马是猛兽,可以写科幻小说去了。看看不会有人猜得出,只好把第二个字:虎透露出来,好像有人反应过来了,小声质疑是否还是蝎,确实如此,蝎虎座,北天的一个小星座,位于仙女座和天鹅座之间。好了,我的小游戏就暂时做到这里,当时我能想到的就这几个昆虫星座。 (再次插播后话,回到座位之后,和老孙交谈,说是不是还有一个蝘蜓座,都是虫字旁,似乎很像昆虫,当时存疑,隐约觉得不是。回头一查资料,发现蝘蜓是一种体形较小的蜥蜴,分类是:蜥蜴目、石龙子科、蝘蜓属,属于爬行动物!果然,还好当时没有贸然将其作为答案之一,否则就要闹一个笑话了,不过这也说明自己对基本的星座知识还是不了解呀,不然应该心中有数的。蝎子,这个这个,实在汗颜。) 老师开始分发家蚕尸体,大家纷纷动刀子开始解剖,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居然还有一位准妈妈挺着大大皮兴致勃勃下刀,在下的钦佩之情若不是水泥地板太凉必将五体投地。和我搭档的一位小伙子相当有个性,头发很短,露出一个M字样,我还以为这哥们家里有人在麦当劳卖命,他说这代表他喜欢的两个女人,好像一个是仓木麻衣,还有一个忘了,总之很喷血很强悍。解剖过程相当不血腥,也比较EASY:剪开皮,扯开两边,大头针固定,把肉挑掉,找出丝腺,大功告成。被酒精浸泡过的家蚕没有鲜血淋漓的惨状,倒是一团烂泥般的糜肉让我以后吃蟹粉豆腐或者蟹糊的时候肯定无法抹却这一刻的回忆。 解剖完毕,大家去放飞蝴蝶,活动前某位同学要求的化蝶心愿实现了。一个大纸箱,叠成三角形状的纸片,这里面居然就是等待放飞的蝴蝶。包裹在报纸里面的蝴蝶似乎活力不足,憋死了,还是闷傻了,总是要过一会儿摇摇摆摆才飞起来。不过五颜六色、彩的蝴蝶好看的很,一会儿落在肩膀上,一会儿又扑向眼前,引无数MM大呼小叫。小仙女更不用说了,披了个小披风,笑嘎嘎的,一跳一跳的,好像自己是只大蝴蝶。还有一种枯叶蝶,真的和枯树叶一模一样,简直就是奇迹,估计可以作为刘谦的下一次魔术道具。 化蝶完毕,大家去参观真正的博物馆展厅。馆长亲自做导游,向我们一一介绍博物馆的前身后世,万千昆虫的起源与发展,我们所熟悉昆虫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等故事。展厅布置的很精美,5大部分分为昆虫仿生区、多媒体互动区、鸣虫文化区、昆虫标本区等四个区域,有图片,有文字,有道具,有模型,有标本,有活体,还有邮票、火花、剪纸、艺术画等丰富多彩的内容,让人大开眼界。如果配合电子讲解器,还可以得到及时、有趣的知识讲解,不但知其然还可以知其所以然,相当不错。来到蝈蝈区域,文字解释说,在南方蝈蝈又称叫哥哥,有着长长的前肢、圆圆的大眼、粗大的肚子和有力的后腿,因为繁殖能力强,所以在中国古代作为多子多孙的美好象征。。。看来社会形象不错啊,呼呼。 后面还有事情,近16点左右,来不及继续后面精彩的活动就先撤退了,依依不舍啊那个,下次有时间再去一次,那个透明实验室还是很诱人的。 (注:此处省略拍达文西马屁文字若干) 以后松鼠会在上海地区的活动可以多多关注网站更新,春暖花开,小蝌蚪小猫咪小蚊子小苍蝇都出来活动了,小朋友你呢? 达文西及其行走中队的分割线 达文西,魔都失足中年少女,误上科学松鼠会贼船,悔之晚矣。 普通的科学场馆,您自己个儿去。 达文西行走中队讲究品牌形象,你听也没听说过的、你想也想不到的、不对外开放的和科学搭边的场所,想去吗?来报名。 松鼠会出品,必属佳品! - LOGO设计By UNITAG Design UNITAG Design,上海设计单位。 目前主要关注和从事平面、空间、网络多媒体等相关领域的设计与实验。 TAG本义标签,同时也是一种捉人游戏。成员中来自不同领域的四人希望与内协作,与外联合,游戏更大的空间, UNITAG就是彼此合作的平台。 忘记说了,这个行走中队LOGO,还要加上一段: Aether也为LOGO设计过两个版本,现在大家看到松鼠手中的不明物体就是达芬奇那幅著名的《维特鲁威人》,人体张开手臂模拟十字架,与外围圆框共同形成一个内十外圆的经典构图。 这个灵感最初由Aether贡献,后来的设计团队完善。 在此,感谢为达文西行走中队LOGO出谋划策的各位同学,你们将终生(此处为夸张修辞手法)享有参加小分队各种活动的优先权!
个人分类: 达文西行走中队|2734 次阅读|0 个评论
参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yaoronggui 2009-4-4 20:05
今天上午我参观了九 一八历史博物馆。历史博物馆按照历史时间顺序对九 一八事变的前因后果及最后取得胜利做了非常详细的生动的展现。看完之后,受益匪浅,觉得非常适合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下面我按照我参观的顺序发几张照片。 1.警钟长鸣 2. 日历 3.江泽民题词 4.博物馆入口处 5.博物馆出口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077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都会博物馆看到的中国文物
热度 1 nipy 2009-2-24 13:55
大都会博物馆看到的中国文物 . 美国旅游印象之六 今天听到在法国公开拍卖 1860 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流失的中国珍贵文物铜兽首的消息,不仅想起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中看到公开展出的许多中国文物 . 。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被称为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齐名的世界三大博物馆之一,我们在美国旅游期间,在团内一些年轻人的鼓动下也自费去浏览了一下,并且重点看了中国馆。因为听说该馆藏有我国珍宝宋朝的明清上河图原件,我们仔细搜寻未找到,后问管理人员才知道该馆确有此珍品,但因中国馆展品太多展馆面积不够,不少展品需隔年轮流展出,明清上河图现在正好轮空未展,所以没有看到。确实,我们匆匆走马观花,中国馆四、五个展厅,历代名贵字画、瓷器、雕塑、出土文物以至整块壁画不下数千件,作为中国人看到祖国珍贵文物和艺术品公然在美国博物馆展出,心里真不是滋味。下面是随手拍下的几张照片: . 大都会博物馆外貌 . . 可能是敦煌壁画,整块盗来 . 中国的巨型大佛,不知从那里盗来? . 大型中国古画卷 . 这肯定是从中国流出的名画 . 这也肯定是从中国掠来的 . 这是从埃及掠来的整个石棺 .. 在网上搜索到一篇文章: 中国流失海外文物知多少 ?,称文物流失海外数量超过一千万,大多数都是 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战争手段从中国掠夺去的,也有一些是非法偷盗、盗掘、盗凿和非法贸易流出的。据说,英、法、美、日、俄等国外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数量比国内博物馆的还多,真是奇耻大辱!我们在大都会博物馆参观时,有人愤慨地说联合国应该制定一条国际法,凡是从他国掠夺的东西都应无条件归还!哪有把抢来、偷来的东西公开展览、公开炫耀的道理!愤慨归愤慨,说说而已!联合国总部就在旁边,有什么用?六年前美国入侵伊拉克使著名的伊拉克国家博物馆遭到毁灭性浩劫,一万多件珍贵文物流失(中东是人类最早发源地之一,那些文物真是无价之宝),联合国有什么办法?现在的国际关系还是强权霸道。中国只有更快发展、更强大起来才能不被欺侮,才能在耍还流失文物问题上有更多发言权。 倪鹏云
个人分类: 旅游见闻|6877 次阅读|4 个评论
爱因斯坦的“红颜知己”:考察爱因斯坦博物馆 瑞士伯尔尼20090215
热度 2 liuli66 2009-2-19 17:33
曾参加过一个科技馆的课题研究,所以这次欧洲游学,特别注意考察科技馆,比如柏林的,斯德哥尔摩的,伯尔尼,卢采恩的。 这次欧洲科技馆实地考察,有一个重要的发现,我跟儿子讨论过,他表赞同。考虑到该发现的优先权和知识产权问题,恕我在博客里不说。[ 补充20190309:cluster of museum ] 这里先说爱因斯坦博物馆;关于其他博物馆,日后细水长流。 爱因斯坦博物馆和伯尔尼历史博物馆大门 先说有趣的:爱因斯坦是个大情种。他爱过好多女人,好多女人也爱他。这些女人中,有物理学家,图书管理员,夜总会女郎,还有一个苏联女间谍。 我在爱因斯坦的ldquo;红颜知己rdquo;们前面,看了好久,旁边还有一位女士也在看。在博物馆多次碰到她,好像她是爱因斯坦的粉丝。 爱因斯坦在书房;完成了广义相对论 诺贝尔奖证书:关于爱因斯坦这位诺贝尔奖属于哪个国家:德国,瑞士,美国?引起了很多的争论。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这个问题,可能在今后几十年的中国,也会出现。个人希望,中国本土将来出现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是ldquo;纯rdquo;的中国人:中国国籍,中国本土做出来的发现。 但是,持有外国国籍的人士(包括华人),在中国作出重大发现发明包括作出获诺贝尔奖的发现,当然是欢迎的,毕竟我们要有开放的心态,不能还没有结婚,就想到孩子跟谁姓的问题。 说个故事:据考证,当年清华大学聘请了MIT的维纳教授,他在清华思考了控制论的问题,回到美国后发表了《控制论》。我们科技界的一个最高层领导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发现,把这个历史发现拔高并点破:控制论是在中国产生的! 爱因斯坦小学毕业照:看看你的眼力,谁是小爱因斯坦? 像封面女郎一样,爱因斯坦成为封面人物 成名了,无所谓了,可以不修边幅了,可以从心所欲了
个人分类: 科学传播与普及|4725 次阅读|22 个评论
在博物馆中探究,在科学家身边成长
bjchc 2009-2-13 15:17
在博物馆中探究,在科学家身边成长
个人分类: 未分类|27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试论博物馆是否应与考古所合并!
junjieyuan 2009-2-7 23:08
当下在国内很多省区,都有(省立)的博物馆和考古所,看似都属于文博单位,彼此联系也甚紧密!似有珠联璧合之效!但它们确实不同的实体,各有各的业务。今天出此小文,仅仅想谈谈个人的看法。 笔者也曾参观过不少国内的知名的大馆,有很多藏品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河南博物院的莲鹤方壶、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鎏金兽首玛瑙杯、山西博物院的鸟尊等等。这些珍贵的国宝都静静的放在条件很好的展柜中,等待国人的膜拜!与博物馆的宁静不同,考古所那边是一派的救火的壮观场面:今天有这工程,明天有那基建,忙得不亦乐乎!不晓得那些从土中挖出来的宝物,是否都一个安稳的家!出于对文物的保护的忧虑,个人极力主张考古所应该与博物馆进行合并,至少在省级层面应该如此,这样既可以发挥博物馆的收藏展览之效,有能够及时的将考古所发掘的文物及时的典藏,真正的相得益彰! 个人思虑如是,初写此文----
个人分类: 未分类|2975 次阅读|0 个评论
广州小灵通记者参观博物馆记
fayuyu 2008-11-18 14:36
去年小记者来博物馆参观也是我接待的,那时就已经领教了这群10岁不到的小孩的威力。所以今年老师通知我过去为他们见解时,我不由心中警惕。果然,即使没了去年排队打架的插曲,那群小孩也把我刁难得哭笑不得。有个9岁的小孩问我世界上有多少种虎,我头皮一麻正一个一个数出来,他已经狡猾一笑,说错,世界上只有一种虎,其他都是亚种。我随即无语。其他比如这匹斑马有多高,有1米3吗?,袋鼠的袋子为什么那么小之类的问题数不胜数,差点招架不住。 今天老师发给我一网址,原来那群小记者们已经把通讯稿写好,连同照片发上了网站。看着他们天真的文字,回想当时情景,不由失笑。不过8,9岁的小朋友能有这么广的知识背景,是我料所未及的,看来现在的小孩真的越来越聪明了。 以下转自小灵通记者工作站 http://www.gzxjz.com/1/news_detail.asp?id=790 难忘的中山大学生物科普之行 今天是个快乐日子 , 因为我们小记者们要去中山大学生物科普基地参观学习。 一来到生物科普基地,我们首先看看周围的环境,哇,这个地方好宽敞好美丽哟!里面有高大伟岸的亚洲象,魁梧威猛的北极熊,调皮好动的小浣熊我们来到了化石与生命演化。这时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一种在山东出土的龙,名叫新中国龙。这个龙的名字怪,身体也怪:头像生活在白垩纪里的大眼鱼龙,脖子只有一只滑齿龙的脖子那么长,而脚就像现代鸭子的脚。 我们来到了三楼,这里是收集动物标本的地方。最引人注目的是那翻车鱼,瞧,它那肥胖的肚子几乎占了身体长度的三分之一!为什么翻车鱼是产卵冠军呢?讲解员姐姐忽然问了小记者们一个问题。因为翻车鱼身体肥胖,容易被天敌发现,为了保持更好的繁殖下一代,它们也就只能产三亿枚卵我高声地回答。对了!讲解员姐姐微笑地告诉我。这时,我想考考这位导游姐姐,想知道她的知识如何,便问:导游姐姐,我问你一个问题,欧洲大陆上一共有多少种老虎?那就有很多了,有爪哇虎,有华南虎没等姐姐说完,我便反驳道:错了,错了!应该是一种!因为爪哇虎等这些都是老虎的亚种!哈,原来如此,小家伙,你的知识比我还丰富呢!姐姐笑了。 我们来到了另一个室,姐姐又问:这个是什么?是鸸鹋!我问答道。对,是鸸鹋,它是澳大利亚的国鸟!导游说,那你知道驼鸟与鸸鹋有什么区别吗?那我可说不上了。我回答道。告诉你吧,是它的脖子,驼鸟的脖子是光秃秃的,没有一根羽毛,而鸸鹋却不一样,它的羽毛一直长到脖子。哦,原来是这样,我可没想到这一点。我惭愧地低下了头。 时间很快不知不觉地过去了,最后,讲解员姐姐问我:你家里有很多书吗?我回答道:是的。我家有很多书,特别是关于动物的书,差不多占了书架的五分之一。姐姐听后,拍拍我的肩膀对我说:平时要多看课外书,对学习会很有帮助的。我赞同地点点头。 之后,大家依依不舍地离开中山大学生物科普基地。 小记者 客村小学 三( 1 )班 杨滨
1725 次阅读|4 个评论
津门印象
jxz1963 2008-11-12 00:56
在北京的日子,除了开会,就是阅读资料、整理思路、上网查资料,刚开始时打了不少电话,核实数据和寻问某些地方的最新情况,这些都是写东西前最基本的工作,一旦开始写了,就有些收不住了,这可能就是人们常说的一气呵成吧。 对于工作来说,我是从来都没有害怕过的,可以说是经过了比此次更艰巨的任务,我们的工作是很紧张的,但也是很快乐的,特别是比我大一些年龄的老师们,更是给了我无限的帮助和关怀。 周六晚上终于交了初稿,满怀欣喜地想着:这下可以休息几天了! 北京到天津的城际高铁 9日上午在独自去了鸟巢和水立方后,我就想到了要去一趟天津,一是有一件事情要去处理一下,二是天津有我的一位亲戚的小孩于先生,刚刚从西安硕士毕业,分配到了天津一研究院工作,很想见一见他。 现在到天津去可方便了许多,从木樨地坐一公交车到北京南站,乘坐上京津城际高铁,稍稍地眯了一会儿,临坐的天津人送给我水时,我说:不用了,谢谢你!那天津人说不用谢我,是车上发的纯净水,我才知道这车上还有此项服务。 列车在飞速前行,虽说是深秋初冬季节,但高铁窗外的景色还是那么地迷人,特别是天津的一些农田还有那么多,真让人没有想到。 不知不觉中,30分钟就到了天津站,于先生听说我要去天津,当即从宿舍赶到天津站,正好我们在出站口相会,那一刻我才感到了高铁飞一般的速度了。 天津的街道和博物馆 虽说是第二次到天津,但前两年来的那趟天津只是去了塘沽,而真正到天津老城区这还是第一次了。于先生听说我是第一次到津门,就建议我去金融街转转,从火车站出来经过世纪钟就到了金融街,这是一段很近的路。但到了金融街,才知道这个街道是比较长的,由于是周末,许多古建筑都没有开门,给人一种闲置不用的感觉,见到这么多清末民初的建筑,在我的脑季里不时浮现着天津卫当年繁华的影子,认识老天津还是在电视剧《霍元甲》里。 拉着随行的箱子在古香古色的津门大道上行走着,心里有许多感受,特别是天津的街道上稀少的人群,让人感觉最深的是天津的街道竟是那么的明亮和干净,这无形中就给人一种压力了。 据陪我游玩的于先生讲,天津的街道没有西安和北京那么东西直行或南北直行,而是随着海河的曲线沿河而修,因而也就没有特别直的马路了。 到金融街对于正在发生的世界金融危机就有了许多感慨,唉,这个金融危机的发生要是在一百年前该有多好呀!那时我还没有出生,管它是什么危机,都与我没有一点关系,可现在不行了,相信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都受到这次金融危机的冲击! 天津有一处据说是私人收藏的博物馆,整个博物馆的外墙面几乎都是用破碎的瓷片拼着贴到墙面上的,这一点我没有想到竟成了一大景观。然而所谓的真人不露馅,博物馆里的收藏还真不少,几乎都是一些宝物了,不光有器皿、瓷器、古书画,以及明清的古家具和民间的稀世珍品。 说句实在话,如果此博物馆真的是民间天津人物收藏的话,那这里的好东西可真是价值连成了啊! 价格不菲的狗不理包子 到了天津吃狗不理包子那是自然的事情了,这就象到了西安要吃牛羊肉泡馍是一个道理。外地人到天津最吸引人的可能也就这个独门了! 在南开大学附近的一家狗不理分店用餐,虽说是周末的晚上,但客人似乎并不是太多,入坐后拿了菜单着实吓了我一跳。这包子也太贵了吧,大众化的一笼8个小包子竟卖36元钱,小笼特别馅的一个小包子就要10-18元不等了,真是有些做外地人生意的味道了。说实在话,这大笼包子的味道和小笼特别馅包子的差别就是一个味道了,着实好吃的包子也让我忘记了这个十多元钱一个小狗不理包子的的价钱。 想想也是,天津本地人为何都不成天吃这狗不理的包子,想起在高铁上那个天津人的话:贵死了,还没有南方的灌汤包子好吃!当然,南方的灌汤包子我也吃过,除了味道有差别以外,价钱可就没有办法相提并论了! 在离开狗不理店时,服务员的话让人更了解了这狗不理的经营之道:想着北京的烤鸭有多贵,我们天津好不容易就这么一个包子,再贵您来了也要吃呀!。 我说这狗不理包子不是明着抢外地人的钱吗? 周一闭馆的周邓纪念馆 据于先生介绍,在南开区要说最好参观的地方就属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了,那里的老照片特别地多,也特别有纪念意义。 吃完狗不理包子已经是晚上8点多了,说好了11月10日上午就去周邓馆参观。 天津的一夜我和于先生拉着一些家常话,于先生给我介绍他工作上的一些成绩及天津的各种人文环境,甚是欣慰。睡着了就不再说话了,早上起床后匆匆办完事情就奔了周邓馆,无奈这个让人羡慕的周邓馆居然会在周一闭馆。不巧,周邓馆的家人周一休息,我们只能待下一次再参观了。 在周邓馆周围转悠时,我们还遇到了几位外地游客,从他(她)们的口里听出了对周一闭馆的不满,出来玩就是要有一个大一点的心胸,这次没有参观成,下次我们再来呀!起码给下一次来天津留下了充分的理由。 周一闭馆,这可能就是天津当地人做生意的绝招吧! 我在回北京的高铁上给于先生的短信中说:在天津期间,吃得好,玩得好,让人有一种乐不思蜀的感受! 谨以此文感谢于先生不知疲倦地陪我行走在天津卫的大街小巷,让我感受津门的风土人情,并花大钱拿天津最好吃的狗不理包子招待我,让我欣慰!
个人分类: 趣味人生|3101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于波士顿博物馆中的概率仪的计算的简单解释
曹晖 2008-9-26 18:31
前阵子我在博客上提到了波士顿博物馆中的概率仪,后来何毓琦教授也给了个 wiki 的链接,但是这个链接是英文的,公式也比较多,我在这里就再简单地解释一下吧: 当小球从装置最上方中间的孔中落下,碰到第一个挡杆时,它有两个选择,向左或者向右,如果我们记向左的概率为 p ,向右的概率为 q, 那么显然有 p+q=1 。当它遇到第二个档杆时,又遇到同样的问题, p 还是 q? 如果有一个小球,每次都往左掉,也就是一次也没有往右掉,那最后它到达的位置显然是所有小球能达到的最左边的一格。我们把这个格记为 0 号格,根据概率论的计算方法,得到这样一个结果的概率应该是:在 N 次选择中,一次也不选择往右掉 。同样地,在 0 号格右边依次可编号为 1 、 2 、 3kN 号格,那么第 k 号位的概率为 N次 选 择中选k次往左掉的概率。 像这样的分布,我们称为二项分布,意指每一次选择只有两种可能。具体到这个问题,由于 p=q=0.5 ,所以当 N 不是太小时,该二项分布近似于正态分布且其最大概率的位置刚好在分布区域的正中。
个人分类: 统计学|4056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4 10: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