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博物馆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博物馆

相关日志

史前一万年-国家博物馆免费开放
热度 1 冯用军 2011-3-27 15:14
史前一万年-国家博物馆免费开放
3月25日起免费开放,每天限额8000人: 国家博物馆新馆开放后的首批7项大展已全部开放,并免费接待市民参观。   随着“潘天寿艺术大展”、“李可染艺术大展”、“黄胄艺术大展”和“中国古代瓷器艺术”四大展览昨天(3月26日)下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开幕,国家博物馆新馆开放后的首批7项大展已全部开放,并免费接待市民参观。不过为了保证免费参观的秩序,国博将限定每天的客流量,一天最多接待8000人次。   除了此前已经开放的“复兴之路展”,昨天国博又推出了两项大展——“中国古代青铜艺术”专题陈列和“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专题陈列。其中,“中国古代青铜艺术”专题陈列以国博馆藏文物为主,展示了夏商时期、西周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在器型、纹饰、器物组合以及铭文书法上的变化脉络。在展出的百余件文物中,更名后的“后母戊”青铜鼎(原名为“司母戊”)、大盂鼎、子龙鼎等都堪称国宝,最为引人注目。“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则分为“西域之风”、“中土气质”和“藏传佛教”三个部分,展出文物90余件。
个人分类: CNPI中国国家国力研究院|1890 次阅读|1 个评论
哥伦布艺术博物馆——艺术从孩子抓起
热度 2 xuyingxiao 2011-3-21 09:38
有几个月每天从哥伦布艺术博物馆骑车而过,但从未进去。昨天才知道原来虽然平时每人要10美元门票,但每周日哥伦布艺术博物馆是免费开放,停车也免费。于是今天去参观了一下。 各种现代艺术作品、各种绘画、油画等等和国内的差不多,而且也不让拍照。但大人小孩都可以参与的项目比较有特色。除了用布条做各种造型外,拍了一些照片。 上楼迎面见到毛泽东。 小孩很喜欢的手偶剧场。有很多手偶可以玩,女儿也去即兴表演了一把。 博物馆内景。 博物馆内景。 照着艺术品用橡皮泥自己捏各种雕塑。 Construct a Mobile。发挥想象力利用材料自己搭出各种作品。 让大家用各种厨房用具靠磁性吸附上去做个大头。 制作一个混合动物。动物的身子、头、脚、尾巴都靠磁性吸附起来,可以自己组合一个新生物。 建造自己的堡垒。 厨房用品。 对着艺术品拼图。 桌子上放一些静物,让大家自己摆静物造型。让我想到以前美术课上画过静物。 苹果除了吃以外还能做什么?大家把自己想到的写到苹果上。有人说送给老师,有人说种了它,有人说喂马……
个人分类: 生活|3894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评“不要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
yanhuasanman 2011-3-12 22:13
两会年年开,而且每会皆有雷人雷语。去年的雷人是一位口称政府是父母、不给父母添乱子、从不投反对票的女士。无独有偶,今年的雷人仍被一位女士抢了风头,她就是作为两会代表的北京市民族博物馆的王平馆长。 据报道,王馆长在全国政协会上语出惊人:我们“不要鼓励”农村的孩子上大学。此语一出,舆论大哗,声讨之声四起。其实,王馆长对自己观点的表达还是很委婉的,在农村孩子上大学的问题上,她只是很谨慎地说“不要鼓励”,但从她对这一观点具体的论证、论述来看,其内心真实的想法应是:今后不要再让农村的孩子上大学了。这当然是十分荒唐的。 首先,众所周知,现代文明社会一个基本的理念,就是要给全体公民、特别是全体青少年以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当然,每个人先天和后天的条件不同,即使机会均等,其发展的可能性也会千差万别。但为受教育者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不仅是国家、社会的责任,也是每个公民应该享有的权力。我们的这位王馆长看来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级知识分子,竟缺乏这一普适的现代文明理念,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从现实来看,我国教育的发展已严重失衡,其具体表现就是重城市轻农村,重重点轻一般,重少数人轻多数人;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公,农村中小学在校生流失越来越严重,大学中农村学生所占比例越来越低,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在一些地方已处于崩溃状态。发达国家、甚至中国的台湾都已基本普及了大学教育,而我们农村的孩子即使上个小学都还困难重重,离实现全民享有平等教育机会的文明理念相差甚远。正是基于这种人所共知的事实,所以在今年的两会上,教育部袁贵仁部长才提出了要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特别是要解决城市农民工子女上学和农村贫困家庭子女上学难的问题。而我们的王馆长却无视这种现实,冒天下之大不韪,在政协大会上发出了“不鼓励”农村的孩子上大学的雷声,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是无知,还是一种精神贵族的偏见? 其次,谁都知道,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教育是基础。没有普及的高度发展的教育的,一个民族、国家要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站起来,走在前列,那是不可能的。 因此,早在 19 世纪末,具有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严复就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强国思想。而要实施这一强国思想,最基本的就是要开新学,办教育,使中国之“民”树立新的道德观念,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需知,严复这里所说的“民”,是把农民也包括在内的。此后,一些具有民族危机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志士仁人提出了“教育救国”的观念。他们一些人甚至放弃了自己优裕的生活和各种名利地位,深入落后的中国农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克服各种困难障碍,开展乡村教育,平民教育,为使广大农民子弟能得到良好的教育而呕心沥血。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晏阳初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解放后,党和政府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广大农村贫苦人家的孩子也有了上学读书的机会,高等学校向各阶层的优秀子弟敞开了大门,为新中国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建设人才。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更是明确提出:搞现代化建设,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教育事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中国的高等教育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许多来自农村的学子经过自己刻苦的努力,不仅上了大学,还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成了我国科技战线上的生力军。可谁曾想到,一个从事文化教育事业的博物馆馆长,竟然会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不鼓励”、实际是不赞成农村的孩子上大学的动议。不要说这一动议不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要求,违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就其观念而言,连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和国民党时代的进步人士都不如,真是难以想象。 其三,单从人才的培养上说,大学教育也不应将农村的孩子排除在外。大学教育,一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二是要培养国家建设所需要的各类人才,特别是高精尖的人才。 可如何培养人才呢?只培养城里人吗?这显然是片面的。人才的脱颖而出,无外乎靠两条,一是个人的天赋,二是后天的学习、培养。从天赋上说,中国人的 DNA 除极细微的遗传差异外,总体上是相同的,因而,人的天赋大体也都是相同的。从整体上说,城里人的天赋并不比农村人更高些。不管城里人还是乡下人,其中都有一些天赋较高或者叫做比较聪明的人,关键在于后天的学习和培养。为了把中国人中那部分天赋较高者的聪明才智发掘出来,将其培养成才,就必须给全体受教育者以不分城乡的平等的教育机会,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天赋较好、有望成才的青少年不被埋没,才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即使就质量与数量的关系而论,也不应把农村孩子排除在对优秀人才培养的范围之外。从事实上说,从古至今的优秀人才、杰出人物,许许多多都来自农村,出身于寒门。即便是在当下,据调查,各大学及研究机构中的硕士生、博士生,大部分都来自农村。这是因为农村的孩子,除了具有和城里孩子大致相同的天赋之外,他们还比城里的孩子、特别是富人和官家的孩子多了一个后天的优势条件,即他们大都更刻苦、更勤奋,因而他们比城里的孩子更有条件成为优秀人才。而“不鼓励”农村的孩子上大学,其实质就是要剥夺农村孩子享受高等教育的权力,使大批有可能成为优秀人才的好苗子被扼杀在了摇篮里。而这才是中华民族真正的悲剧! 此外,王馆长为论证自己的观点,还说了一连串的根据和理由。如说,农村的孩子不上大学,留在农村可以传承农业国家的文化。这其实就是要农村、农民永远保持其原始、愚昧、落后的状态,做她的民族博物文化的活标本、牺牲品和垫脚石。这明显是与党和国家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理想目标背道而驰的。至于她所说,农村的孩子上了大学回不了农村而造成的“悲剧”,无非就是当前大学生毕业后就业难、买房难等现实问题。但所有这些问题,都只能通过深化教育改革、发展经济和调整相关政策,逐步予以解决。怎么能由于存在一些现实问题而因噎废食,干脆就不让农村的孩子上大学了呢? 写到此,我们不得不感慨:人们能希望王馆长这一类委员、代表,真正代表民意、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呼声吗?
1207 次阅读|0 个评论
评“不要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
热度 25 hcy98765 2011-3-11 11:11
评“不要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 两会年年开,而且每会皆有雷人雷语。去年的雷人是一位口称政府是父母、不给父母添乱子、从不投反对票的女士。无独有偶,今年的雷人仍被一位女士抢了风头,她就是作为两会代表的北京市民族博物馆的王平馆长。 据报道,王馆长在全国政协会上语出惊人:我们“不要鼓励”农村的孩子上大学。此语一出,舆论大哗,声讨之声四起。其实,王馆长对自己观点的表达还是很委婉的,在农村孩子上大学的问题上,她只是很谨慎地说“不要鼓励”,但从她对这一观点具体的论证、论述来看,其内心真实的想法应是:今后不要再让农村的孩子上大学了。这当然是十分荒唐的。 首先,众所周知,现代文明社会一个基本的理念,就是要给全体公民、特别是全体青少年以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当然,每个人先天和后天的条件不同,即使机会均等,其发展的可能性也会千差万别。但为受教育者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不仅是国家、社会的责任,也是每个公民应该享有的权力。我们的这位王馆长看来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级知识分子,竟缺乏这一普适的现代文明理念,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从现实来看,我国教育的发展已严重失衡,其具体表现就是重城市轻农村,重重点轻一般,重少数人轻多数人;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公,农村中小学在校生流失越来越严重,大学中农村学生所占比例越来越低,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在一些地方已处于崩溃状态。发达国家、甚至中国的台湾都已基本普及了大学教育,而我们农村的孩子即使上个小学都还困难重重,离实现全民享有平等教育机会的文明理念相差甚远。正是基于这种人所共知的事实,所以在今年的两会上,教育部袁贵仁部长才提出了要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特别是要解决城市农民工子女上学和农村贫困家庭子女上学难的问题。而我们的王馆长却无视这种现实,冒天下之大不韪,在政协大会上发出了“不鼓励”农村的孩子上大学的雷声,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是无知,还是一种精神贵族的偏见? 其次,谁都知道,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教育是基础。没有普及的高度发展的教育的,一个民族、国家要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站起来,走在前列,那是不可能的。 因此,早在 19 世纪末,具有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严复就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强国思想。而要实施这一强国思想,最基本的就是要开新学,办教育,使中国之“民”树立新的道德观念,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需知,严复这里所说的“民”,是把农民也包括在内的。此后,一些具有民族危机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志士仁人提出了“教育救国”的观念。他们一些人甚至放弃了自己优裕的生活和各种名利地位,深入落后的中国农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克服各种困难障碍,开展乡村教育,平民教育,为使广大农民子弟能得到良好的教育而呕心沥血。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晏阳初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解放后,党和政府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广大农村贫苦人家的孩子也有了上学读书的机会,高等学校向各阶层的优秀子弟敞开了大门,为新中国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建设人才。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更是明确提出:搞现代化建设,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教育事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中国的高等教育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许多来自农村的学子经过自己刻苦的努力,不仅上了大学,还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成了我国科技战线上的生力军。可谁曾想到,一个从事文化教育事业的博物馆馆长,竟然会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不鼓励”、实际是不赞成农村的孩子上大学的动议。不要说这一动议不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要求,违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就其观念而言,连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和国民党时代的进步人士都不如,真是难以想象。 其三,单从人才的培养上说,大学教育也不应将农村的孩子排除在外。大学教育,一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二是要培养国家建设所需要的各类人才,特别是高精尖的人才。 可如何培养人才呢?只培养城里人吗?这显然是片面的。人才的脱颖而出,无外乎靠两条,一是个人的天赋,二是后天的学习、培养。从天赋上说,中国人的 DNA 除极细微的遗传差异外,总体上是相同的,因而,人的天赋大体也都是相同的。从整体上说,城里人的天赋并不比农村人更高些。不管城里人还是乡下人,其中都有一些天赋较高或者叫做比较聪明的人,关键在于后天的学习和培养。为了把中国人中那部分天赋较高者的聪明才智发掘出来,将其培养成才,就必须给全体受教育者以不分城乡的平等的教育机会,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天赋较好、有望成才的青少年不被埋没,才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即使就质量与数量的关系而论,也不应把农村孩子排除在对优秀人才培养的范围之外。从事实上说,从古至今的优秀人才、杰出人物,许许多多都来自农村,出身于寒门。即便是在当下,据调查,各大学及研究机构中的硕士生、博士生,大部分都来自农村。这是因为农村的孩子,除了具有和城里孩子大致相同的天赋之外,他们还比城里的孩子、特别是富人和官家的孩子多了一个后天的优势条件,即他们大都更刻苦、更勤奋,因而他们比城里的孩子更有条件成为优秀人才。而“不鼓励”农村的孩子上大学,其实质就是要剥夺农村孩子享受高等教育的权力,使大批有可能成为优秀人才的好苗子被扼杀在了摇篮里。而这才是中华民族真正的悲剧! 此外,王馆长为论证自己的观点,还说了一连串的根据和理由。如说,农村的孩子不上大学,留在农村可以传承农业国家的文化。这其实就是要农村、农民永远保持其原始、愚昧、落后的状态,做她的民族博物文化的活标本、牺牲品和垫脚石。这明显是与党和国家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理想目标背道而驰的。至于她所说,农村的孩子上了大学回不了农村而造成的“悲剧”,无非就是当前大学生毕业后就业难、买房难等现实问题。但所有这些问题,都只能通过深化教育改革、发展经济和调整相关政策,逐步予以解决。怎么能由于存在一些现实问题而因噎废食,干脆就不让农村的孩子上大学了呢? 写到此,我们不得不感慨:人们能希望王馆长这一类委员、代表,真正代表民意、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呼声吗?
个人分类: 未分类|6187 次阅读|59 个评论
逛耶鲁大学peabody博物馆
sunshuren 2011-3-10 10:39
逛耶鲁大学peabody博物馆
耶鲁 peabody 博物馆是美国慈善家 George Peabody 先生 1866 年捐资建立的,同年该先生也在哈佛捐建了一个peabody博物馆。“ peabody museum ”一词译成国文千奇百怪,有叫“皮博迪博物馆”的,叫“皮博地博物馆”,还有叫“毕巴底博物馆”的,逗人一笑。 在耶鲁大学的 peabody 博物馆第一层是恐龙化石,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化石战争”的见证。 Cope 和 Mash 两位教授为了抢先发现新的恐龙,由最初的学术之争发展为“战争”,其中甚至包括抢劫、爆炸、行贿等犯罪行为。最后两位富贵绅士晚景凄惨,一个妻离子散,一个被迫贩卖心爱的化石。学术做到这种程度,让人感慨万千。 Mash 教授就是 George Peabody 的侄子,他的收藏主要就在耶鲁 peabody ,而 Cope 教授的收藏成为了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4楼的展品。 耶鲁Peabody 同时也是美国古植物学的发源地之一,馆藏据说总计 1100 万份标本和物件,其中植物化石 20 万份, 包括 4200 份模式和插图引证的标本。 让人感兴趣的还有 Peabody 的矿石藏品,最抢眼的当然是 Pedro 二世钻石( Pedro II , 1825 年 12 月 2 日 - 1891 年 12 月 5 日 ), Pedro 二世全名“佩德罗·德·阿尔坎塔拉·若昂·卡洛斯·利奥波多·萨尔瓦多·毕比亚诺·弗朗西斯科·哈维尔·德·保拉·莱奥卡迪奥·弥额尔·加俾厄尔·辣法厄尔·贡扎加·德·布拉干薩 - 哈布斯堡”,肺活量不够是念不全的,哈哈哈哈。该皇帝在巴西开展了废奴运动,却也因此被驱逐,成了末代帝王。由于是彩钻,应该很值钱吧。
65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续(4)
liqin860408 2011-3-7 23:34
PS:也有类似的经历,还不止一次囧 那时也在想,笨笨是个很体贴的男人 本来以为这个寒假到北京好好的玩一趟的,结果,唉,状况百出啊!首先,男友回总公司开会,我又要回家过年,两人时间上的交集就只有四天,本来以为不去的啦,男友又说决定去了就去吧。 历尽千辛万苦找到我们预定的如家宾馆安定下来后我就发现我开始发烧,我一年一度的发烧为什么要挑这个时候!!!真的气到跺脚。当天下午睡了一天,不过幸亏我们一下火车就去了中华世纪坛和经过附近的一些景点,中央电视台,军事博物馆啊什么的,还是一些我忘记名字的,因为对这些没有什么兴趣,呵呵。 第二天因为烧不退,39°了,所以要去看医生。北京医院,我们其中一个景点,晕。下午继续睡觉,晚上烧到40°,以为吃过药之后睡一觉就会好,结果早上醒来的时候还是39.5°,我还狂骂那是黄绿医生。所以第三天又睡了一天,晚上稍微精神一点,我们就去了全北京吃烤鸭最出名的地方,全聚德。那里的菜不是普通的贵,搞笑的是menu上面的菜不标价钱的,我们点了一个芦笋炒鸭舌,当然它上面的名字没有这么不雅,吃完看账单我们才知道那盘东西108块 分量很少的。而且这里要加收服务费10%,我们就点了半套烤鸭,一盘芦笋炒鸭舌,一盅松茸汤,一盅竹荪汤,353元,我还没吃几口,唉! 然后第三天晚上我又闯祸了,因为我来M了,不小心弄脏了饭店的床单,以为没事的,但是回来的时候服务员在我们的房间留了一条纸条说,我们要赔钱,我当时无奈到要疯掉了!最后当然要掏钱啊,说到这里我真的觉得很对不起我男友,他花这么多的钱,又从那么忙的工作中抽时间陪我来北京,结果完全没有好好玩,都在忙进忙出的照顾我,晚上等我睡了才去网吧把工作补上,加上我还闯这种无厘头的祸,真的很内疚!100块钱啊饭店那种白床单。 可以玩的就剩下一个下午,我们去了天安门那一片,毛泽东纪念馆因为我们赶时间没等它开门没有看一下老毛的尸体,看了天安门,人民纪念碑,紫禁城,国旗,但是没有去博物馆,因为我的脚冷到痛了。在回去的路上吃了正宗的北京冰糖葫芦,真的很好吃,还买了很多说打算带回来,但是在飞机上发现糖化了,送进了漂亮空姐手下的垃圾袋了,也买了很多其他的特产,当手信给大家,也给家里带了一只烤鸭。 虽然这次去北京几乎都在睡很贵的宾馆,但是我经历了很多第一次,真的很多,第一次见识到春运,当我们在北京西买不到回程票时我都急哭了几乎,幸亏我的昌昌淡定,最后我们买了全票的北京飞郑州的飞机票,好贵,800一张,不过没办法,这种时候钱也不是万能的;第一次坐现今中国最快的火车,动车组,时速200公里,真的还不错,位置比飞机还宽,相对来说也挺贵的,两百多一张,郑州到北京西,5小时多一点;第一次坐飞机,还一天转了两趟,早上从北京飞回郑州,晚上七点从郑州飞回广州,那跟坐飞机相关的所有程序都是第一次经历。 这几天我时刻都觉得我的黄均昌是一个可以保护我照顾我,我可以完全依靠的男人了,不是那个整天都跟我耍嘴皮子的黄均昌,镇定想办法解决问题他真的很有魅力。 好了,奔波了一天了,睡了,明天还要回家过年呢!
个人分类: 未分类|0 个评论
北京拜见“知心哥哥”
热度 19 lixuekuan 2011-3-3 21:24
北京拜见“知心哥哥”
由于女儿坐早晨的飞机回英国,带的东西很多,只能送她到首都机场。3月1日上午送孩子回来下午没有什么事情,住的地方离动物所很近,就决定去拜见一下科学网上的“知心哥哥”王德华老师。 有意思的是中午吃完饭还看到了李小文院士并与院士打招呼。 下午两点王老师给我发短信,告诉我他在办公室等我,我按预约的时间到他办公室,王老师热情地招呼我。这是我第一次见王老师,仔细端详王老师,中等身材显示出成熟与干练,长相看也是一个和蔼可亲的“知心哥哥”模样。 我们稍许交谈,王老师给我动物博物馆的门票,我先去观看了建在动物所院内的动物博物馆。 博物馆还是很有看头的,不用说4D电影,那么多动物标本让我这个自认为见多识广的人也叹为观止。从巨大的恐龙化石到微小的蚂蚁、蚜虫应有尽有,五彩斑斓的蝴蝶栩栩如生。 观看完博物馆我回到王老师办公室,王老师已经给我泡好了铁观音。 我们首先介绍了自己课题组的情况,对项目争取和经费管理交流了自己的心得。 我向王老师请教了研究生招生与管理,这是我见王老师的目的之一。王老师毫不保留地用很生动的实例介绍了他对研究生管理的经验,我感到受益匪浅,不虚此行。 在这个时候,清华大学的刘立老师开完会也来到了办公室门口,就坐后我们三人进行了比较深入的交谈。 晚饭是王老师请的,这个过程是热烈的、友好的和和谐的。 第二天王老师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要验收,他还能在百忙之中接待我,我感到非常荣幸。再次感谢王老师的盛情款待,感谢刘老师不远万米也来作陪。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066 次阅读|40 个评论
读你千遍不厌倦——记陕西历史博物馆
caoxiaojing 2011-3-2 16:50
读你千遍不厌倦——记陕西历史博物馆
也许是因为曾经离她很近,使我有机会、 有时间看着她从一砖一瓦演变成一座磅礴恢宏的著名建筑;也许是因为她的设计构图出自建筑大师张锦秋女士的创意,很好地体现了盛唐高贵、典雅、自豪、欢畅的风范;也许更是因为她所容纳、收藏、陈列数以十万计的国之瑰宝、人类之瑰宝的巨大文化魅力和意蕴,总之,对于她——陕西历史博物馆,我始终充满着深深的好奇和兴趣,总想去看看她,亲近她。 走近她,首先抓住你视觉的是其色调和气度,她以灰色为主调:深灰色的玻璃瓦 浅灰色的飞檐斗拱、花岗石勒角、台阶、柱子、石灯,让人顿感历史的凝重与旷远;白色的瓷砖墙面,汉白玉栏板与环境四周的绿地和小型雕塑相衬,又透出格调的明朗与典雅;似古似新的空透金属泡钉大门前是一片开放的自由空地,矩形的浅灰色花岗石馆标横立其中,就连小朋友都可以扶着它拍照;沿着省博建筑外围,一路观赏,会发现四周辅楼的钻尖顶与中央大殿的庙宇顶有规律地交错穿插,既有强烈的动感又保持了均衡,大有“众山拱伏、主山始尊,群峰盘互、祖峰乃厚”的气势;同时,深灰色的飞檐与翼角又极富飞扬之神采,在整体稳健与厚重中透着轻灵与飘逸,恰似盛唐醇厚、酣畅有不失清新与洒脱的时代风尚;走进大门,与美妙的空间结构和布置正面相遇,更给人一种舒朗、生气昂然的感觉,用设计者的原话来讲,此所谓“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这是把中国传统宫殿建筑与院落式建筑相结合的产物;同时也是将唐风意韵与现代建筑在空间审美、结构功能等诸多方面的创意融合。 步入展厅,沿着近 2000 米 的展线漫游一周,你会感觉到这里浓缩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更是周秦汉唐灿烂长安文化的亘古印证。从 370000 多件珍贵文物中挑选出展的精品有近 3000 件,从史前蓝田猿人的头盖骨化石到大秦帝国威武逼真的兵马俑,从商周原始的、带有神秘意味的青铜器到明清朝代工艺精湛、薄亮见影的美丽瓷器,从官员们上朝佩带的礼器、笏板、印章到平常百姓使用的茶具、铜镜,从建筑使用的巨大石砖、细小铆钉到娱乐玩耍的乐器、棋子……凡是与人类生存生活有关的物件器具在这里都可以找到真实的存在或曾经存在的“蛛丝马迹”。珍宝们被陈放在特制的展柜中,在厅内适宜灯光及背景装饰的衬托下,愈发显得熠熠生辉,个个都透出久经沧桑之后欲与人说的勃勃生机与灵气;尤其是唐代文物,那流光溢彩、浑然天成的“三彩”,那雕镂完美、追求豪奢的皇家金银器,那双目圆睁、不可侵犯的镇墓独角兽,还有那身着宽衣大袖、敢于袒臂露胸的胖美人陶俑,以及皇家在墓道里的装饰壁画上所描绘的种种接见外域来客、皇家游猎娱乐的宏大场面 都无言地勾勒着盛唐的豪迈、自信与开放。 世界著名历史学家威廉 . 德里克 . 房龙曾打过这样一个比喻:“历史是时光老人在过去的无数领域中间修筑起来的经验之塔。它能帮助我们获得新的胆量,在我们回到日常工作中去之后,将会勇气百倍地面对遇到的各种问题。”陕博作为一个历史文化的容纳者、承载者,无疑为我们每一个面对、品味她的人,搭就了一座阶梯、打开了许多扇窗户,她引领着我们登上了人类伟大的经验之塔(虽然只是一部分)。 为此,作为西安人,便拥有了一份永远的荣幸与自豪,同时也领受了一份她赋予我们的深沉和厚重! 图片简介:牛首玛瑙杯,据说为陕博镇馆之宝 发表于 1996 年 5 月 25 日 《西安晚报》 上传时有改动 图片来自“旅行者”网页: 沧海一粟 - 陕西省博物馆的藏品一瞥
个人分类: 家在西安|3354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的金山上-中央部委礼堂食堂部分向社区开放
冯用军 2011-2-13 10:16
继北京农民不用交税、义务教育免费、博物馆、艺术馆免费开放、纪念馆免费参观、经常上CCTV看现场节目、夺年货、小孩400来分就可以上211大学之后,今天开始享受新福利——10余家中央部委礼堂食堂向社区开放。 北京人民就是有力量,每天每日休闲忙! 首都,首善之区,首堵也好啊,不然为什么那么多人挤破脑袋也要去北京呢??! 到广电总局的内部食堂用餐,去国家发改委的礼堂开展文娱活动,来国资委的活动中心展示、交流书画作品……曾苦于社区高楼密布,没地儿活动、没处用餐的西城区月坛街道居民,如今用上了中央部委的内部设施。昨天,记者获悉,该街道与驻区国家机关的服务保障部门广泛建立联系,目前已有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广电总局、铁道部等10余家单位,开始尝试与社区居民资源共享。 不用为了找家物美价廉的餐馆劳心费力,月坛街道的老人,可以去家门口的广电总局内部食堂用餐。卢继红与老伴儿都已到了古稀之年。昨天中午,风刮得正紧,卷起路边残存的积雪。可二老还是穿戴整齐,照旧要到广电总局302食堂吃饭。“出了门走几步就到,用不了10分钟。”说着两位老人手挽手踱出楼门。 这家位于月坛街道白云观社区的302食堂,原本是广电总局机关家属区的内部食堂。百十来平方米的就餐大厅,干净亮堂。进门一眼就能看见“今日菜单”:除了地三鲜、咖喱小丸子、香干快菜,还有孜然肉丁、梅菜扣肉、圆葱爆羊肉等等。加上一份米饭或馒头的主食,菜价都只在十几元左右。餐厅负责人李怀阳介绍说,他们从周一到周五每天都有六种菜品,一周下来基本没有重样,且提供免费汤,夏天有绿豆汤、冬天是棒子面粥。 刚说完,卢继红老两口已买好了适合自己口味的三菜一汤。“这里的饭菜口味清淡适合老年人,便宜还能用养老助残券,要是去旁边的小餐馆吃,价钱要贵上三四倍呢!”卢继红一边吃着一边笑说。 现在每天中午,像卢继红老两口这样到302食堂就餐的已达400余人。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食堂还提供送餐入户服务,送餐覆盖周边13个社区,平均每天入户就达100多次。“外卖每份荤素搭配3或4个菜,只要10几元钱,不想出门的老年人打一个电话,就能在家里吃上可口的饭菜。”李怀阳说,他们每周将菜谱在覆盖整个街道的《人文月坛》报上公布,老人们可以提前预知,按需订餐。 解决老人用餐难曾让街道办事处费尽了心思:自己设老年餐厅吧,楼群密集的社区内竟找不到适合的地方;引入社会单位参与吧,无奈不是价钱高,就是质量没保证。左右为难之中,街道想起了资源充足、设施精良的驻区中央单位上。没想到竟然不谋而合。“我们也在着手解决离退休老同志的就餐问题,考虑到驻区单位应充分发挥 资源优势 ,于是决定把改造后的302餐厅,专门拿来为老干部服务,同时也作为月坛地区居家养老示范点,向周边社区的老人开放。”国家广电总局机关服务局负责人刘成斌介绍说。 双方一拍即合,街道投入12万元为送餐人员和就餐老人购买了保险,还购买了送餐专用的面包车,既保温又卫生。广电总局机关服务中心也拨出15万元专款,支持开展便民工作。 302食堂目前已经成为街道老年餐桌服务的主力,用餐高峰时曾达到了2000人。在其带动下,辖区内的国家发改委也开放了一个餐厅,为社区老人就餐提供服务。 向社区敞开的设施不只食堂。月坛街道与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铁道部、国家海洋局等10余个机关,联合组建了月坛社区建设协会。协会举办活动,会员单位的活动中心、排练大厅、礼堂,也就顺理成章实现了共享。于是,擅长唱歌跳舞的月坛居民,走进了广电总局老干部活动中心的专业排练大厅自娱自乐;爱好书画、摄影的,则来到发改委、中华全国总工会、财政部、国资委的展览室,与老干部一起交流探讨;喜欢体育锻炼的,还能到部委宿舍区的封闭场馆里玩个痛快…… 采访手记 从“邻居”到“家人” 中央机关单位与驻区居民,曾经只是毗邻而居,却彼此互不来往,好像陌生的邻居。国家广电总局等10余部委,开放内部设施与社区居民共享,一下把陌生的“邻居”变成了亲热的“家人”。应该为此击节称赞。 中央机关单位将优质资源与周围的居民共享,这是国家早就力促的一件惠民实事。2009年11月,国务院民政部网站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工作意见》,鼓励社区内或周边单位向社区居民开放内部食堂等公共设施。月坛地区这10余部委带了好头,他们的做法值得有关单位借鉴。 令人欣喜的是,这10余部委的率先垂范已经开始影响到周边街道。今年,该区的15个街道都出现了社会单位与社区资源共享的合作计划,如 金融街 上的 建设银行 开放食堂、牛街的总参第三招待所开放各类活动场地及设施等。希望更多的单位能打开大门,把周边居民当“家人”,这样,更多的资源将得到更合理的配置,如此,整个社会也会更像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本文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巩峥)
个人分类: Life Comments|1693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众的费城艺术博物馆
热度 2 laijiangtao 2011-2-9 10:10
费城艺术博物馆是美国著名的博物馆之一,以其经典的希腊建筑造型而闻名于世。其内藏有无数著名的艺术大师杰作,譬如《向日葵》、《日本桥与睡莲》、《大浴者》、《拾稻穗的人》、《思考者》等等,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完整的法国教堂、英国宾馆、美国室内建筑、日本的茶室、中国的佛堂和清代建筑、印度的神庙等等,是一个非常值得待一天的地方。 虽然今天是星期二,一周开馆的第一天,赫然发现原来“艺术就是大众的”这句话在这座美丽的艺术殿堂内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法国式庭院写生
2117 次阅读|2 个评论
期刊杂谈3:汉语拼音的“多此一举”与“求之不得”
热度 1 gongshiliang 2011-2-8 15:08
期刊杂谈 3 :汉语拼音的“多此一举”与“求之不得” 国家标准“中文书刊名称汉语拼音拼写法”( GB3259-92 )要求:“国内出版的中文书刊应依照本标准的规定,在封面,或扉页,或封底,或版权页上加注汉语拼音书名、刊名。” 目前绝大多数期刊都已按此在封面或在期刊的其他规定“场合”加注了刊名的汉语拼音,科技期刊更是有法必依、有章必循,率先执行,从无二话。法制社会理当令行禁止,办刊人自然应与时俱进,循规蹈矩,这也是最起码的职业操守,无须多议。 只是本人迂腐,总觉迷惑:按目前的数千种中文期刊,就是初小文化水平的人,刊名还是认得的,哪怕极为专业的科技期刊,尽管刊文内容高深莫测难明就里,也不妨碍刊名的通俗性,其刊名的汉字还是认识的多啊,还要加注汉语拼音是否多此一举?何况有些人能认字却还不见得懂拼音呢,或许是借此推广下汉语的拼音方案? 有个地方倒是对汉语拼音求之不得却始终难觅踪影:国内或大或小的各式博物馆,很多出土文物的标示铭牌总是充斥大量生僻字,青铜器考古专业的或许能认全,汉语专业或历史专业没准也有不认识的,真是太费思量,高雅太不亲民,以致于印象中那些玩意除了煮酒喝酒之用连个称呼都叫不上。现在有些铭牌和介绍文字还附上英文、日文、韩文等,却把字典里也少露面的古汉字也没想到用拼音注一下,如此下去,博物馆再免费开放,也难以真正深入人心呐。这应是举手之劳之举,功德无量矣。没几个参观者会当场临摹下来,回去再查康熙字典的。就是通晓外文,却反而不知其物尊名大姓,岂不枉然? 国家文化部门或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对此出台个相关规定倒是更有针对性一些。鄙人愚见,不知然否?
个人分类: 科技期刊|3525 次阅读|1 个评论
历史上的今天 1月31日博主日记
xupeiyang 2011-1-31 07:41
回家过年,归心似箭。 1870年,美国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建立 1916年, 燕京大学 成立, 司徒雷登 任校长 1929年,德国物理学家 鲁道夫·穆斯堡尔 出生 1976年,现代文艺理论家 冯雪峰 逝世 1997年, 欧洲投资银行 首次发行 欧元 债券
个人分类: 我的日记|235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位反法西斯英雄
热度 2 antq 2011-1-25 23:02
一位反法西斯英雄
在盐湖城的航空博物馆里,有这样一幅照片: 照片有个简单介绍,说这位华人是个航空工程师,名叫Tung-Sheng Liu, 曾帮助美国空军轰炸日本。原来这是一位反法西斯的英雄。不知道他的中文名字怎么写?请熟悉这段历史的朋友们介绍一下,让大家了解了解。
个人分类: 清谈|4700 次阅读|7 个评论
“返本开新”的文化研究之方法与使命
热度 3 周可真 2011-1-24 22:04
围绕天安门博物馆前立起孔子青铜像一事,科学网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无论论者对于此事持有何种态度,是赞同还是不以为然,对此事的关注本身就是好事,这在科学网这样的场合尤其难得,表明中国科学界对于文化也给予了应有的关心和重视。 对于立孔子青铜像一事,我的观点认为,这是以官方姿态来表示我们中国人对于自己文化的认同,而孔子正是这种文化的代表或象征,并且在儒、释、道合流以后孔子的确可以代表整个中华文化,但是肯定孔子的这种地位,这并不等于肯定孔子个人以及由他所开创的儒家的思想。 事实上,不仅中国官方,就是民间主张“复儒”的学者,其主张“复儒”也不等于他们认为当代中国人的思想应该回归到先秦时代的孔子那里,以孔子的思想来指导当今中国的社会实践。这种形式的“复儒”是没有可能的,实际上也没有哪个人会愚蠢到竟然要求这样一种形式的“复儒”。现代新儒家主张“返本开新”,这就是表示“复儒”(返本)只是再造或发展中华文化(开新)的一种手段,这分明意味着是要从儒家文化中吸取某种价值观,以此作为导向来重建中华文化。至于究竟要从儒家文化中吸取何种价值观以及怎样来重建中华文化,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现代新儒家内部并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 我个人认为,以儒家有“三纲”之类的糟粕性观念来否定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是站不住脚的。事实上,从孔子时代(春秋)到清代的整个古代,中国社会并非静止不变,而是一直在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发展不仅表现在国体上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转变,在政体上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变,还表现在官制上从世卿世禄制到军功制,从征辟、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的演变,在学术上从诸子蜂起的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从有今、古文之争的经学到儒、道兼综的玄学的转变,从儒、释、道三教并立到合流以至于融合的演变,如此等等。与古代中国社会的这种演变相应,儒家思想也在演变,这种思想演变是通过后儒(包括儒学者和经学者)根据自己时代的要求对包括孔子在内的前儒和由孔子所整理的“六经”(秦火以后为“五经”)的思想加以新的诠释和阐发来实现的。被后儒重新诠释和阐发的思想与前儒和“六经”的思想本身显然并不是一回事,前者乃是对后者的继承和发展,只是在名称上它们常被学者们不加分别地笼统称作“儒家思想”罢了。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演变是孔子及后儒和“六经”的思想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以儒学和经学方式不断得到改造的过程。到了近现代,这种改造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进行,近代维新派的思想和现代新儒家的思想都是这种新的改造活动的产物。但是,近代维新运动的失败表明,维新派的改造并不成功。而现代新儒家的思想至今也未转变为一种现实而普遍的社会运动——有“中国最后的儒家”之称的梁漱溟曾在山东邹平进行的乡村建设运动不仅是极为有限的局部性实验,而且这种实验也并未取得成功。这说明,现代新儒家“返本开新”的努力至少到现在为止还是徒劳无功的,其思想不过是停留在纸面上,并未掌握中国大众而由中国大众的社会实践转变为现实。 那末,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儒家思想是否还有可能得到继续发展呢?我认为是有可能得到继续发展的。但是,需要发展的不只是儒家思想。 我们可以推出孔子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但中华文化不只是由孔子所开创的儒家及其后学的思想,它还包括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农家、阴阳家、纵横家、名家及其后学的思想以及佛教思想等,所有这些思想都是有可能也需要得到发展的。这就是说,“返本开新”之“返本”,不应像汉武“独尊儒术”那样独“返”儒家思想之“本”,而是应当“返”中华文化之“本”。 中华文化之“本”到底是什么,这是需要研究和讨论的问题,但无论如何,它不能被归结为儒家思想之“本”。 现在举国上下都在讲“和谐”,认为“和谐”是中华文化固有和特有的一种观念,而且许多人以为这种观念是来自主张“和为贵”的儒家。其实,主张“知和曰常”的道家何尝没有“和谐”观念呢?更何况“和”的观念并非孔子或老子首先提出,春秋时史伯就讲“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是春秋时代许多学者都提倡的,根本不能被归为儒家或道家所特有的观念。 笔者曾写过一篇题为《和谐与自由》的文章(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2394 ),提出了“和谐以自由为旨归,自由则存在于和谐中”的观点,认为“离了自由则和谐为无根之谈;离了和谐则自由为无稽之谈”,这是试图重新诠释中华文化固有的“和”的观念,将现代人所普遍信奉的“自由”观念注入其中。按照这种观点,崇尚“和”的中华文化中难道压根儿就没有某种“自由”观念了?这种“自由”观念是什么?它与现代“自由”观念相比具有什么特点?这些问题难道不值得我们去研究?另外,中华文化中有没有与现代人所普遍信奉的“平等”观念、“人权”观念相通的观念呢?就先秦诸子百家而言,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以及其它学派,它们无不重视民生问题,例如,老子讲“实其腹”,孟子讲“制民以恒产”,这都是肯定人民百姓有其生存的权利,并要求统治者充分尊重这种权利,并为实现他们的这种权利而创造必要的条件。诸如“生之谓性”、“生生之谓易”之类的观念能否被理解中华文化中固有的“天赋生命权”的观念呢?这种权利能否被理解为“人权”呢?它与现代“人权”观念相比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我们不去研究和挖掘中华文化中固有的“自由”、“平等”、“博爱”、“人权”之类的观念,并根据我们自己时代的要求来重新诠释和阐发这些观念,以构建与现代民主社会的普遍价值观相一致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价值观呢? 在笔者看来,曾经为毛泽东所提倡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等方针,可以作为“返本开新”的文化研究之基本方法。反之,把文化研究搞成像清代朴学家们钻进古纸堆里进行考据那样的所谓“纯正学术”,这是无法达成“返本开新”的文化研究之目的的。 文化研究应该成为一种创造活动,对文化研究的文本进行“还原”的努力是注定要失败的,因为这样的“还原”是不可能的,除非这种研究可以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实验方式来进行,但是这种实验在文化研究领域是不可想象的——有谁能够通过实验方式来检验某个学者对“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或“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解释是否为唯一正确的解释呢?无法通过实验来验证的解释不可能是知识性的东西,只能是观念性的东西。“返本开新”文化研究所追求的是某种观念,而不是某种知识。 但是,自从人类有了可以被称作观念的东西以来,任何一种观念的创新都不是从零开始或“无中生有”的,而是必须借助于既有的观念,这就是为什么要“返本”的理由。“返本”不是对既有的观念进行“还原”,而是对既有的观念进行理解和解释。 理解的前提是理解者心中有“理”。有“理”才有“解”,无“理”则无“解”。而生活在不同时代或生活在同一时代不同环境中的理解者,其心中之“理”是会有差异的,而且是必定有差异的,因其如此,人们对同一文本所表达的观念就可能做出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事实上,像《论语》或《老子》这样的本文所表达的观念,迄今为止人们对它的理解和解释都不知道有多少种了,而其中任何一种都不能说是唯一正确的,对此人们只能公推或公认其中某种或几种是比较权威的,如此而已。 愚见以为,理解者心中的“理”是文本所表达的观念和理解者所处时代所需要的观念之间的一致关系,能够把握到这种关系的人才能对文本所表达的观念做出权威性的理解和解释,即这种理解和解释能被理解者所处时代的人们所普遍认可。而如果这种权威性的理解和解释不仅为这个时代的人们所普遍认可,而且由这种解释所表述的观念为该时代的人们所普遍信奉的话,那末,这种观念就是表达该时代的时代精神的观念了,从而它也就能成为该时代的主流观念或核心观念了。“返本开新”的文化研究能达到这样的结果,其研究才是完成了时代所赋予它的使命。
个人分类: 理论探讨|2105 次阅读|2 个评论
再谈博物馆前的孔子青铜像
热度 19 QFL 2011-1-22 08:55
当孔老夫子像被 矗立在天朝国家博物馆北门 时,很多人的心立刻就沉甸甸起来了,犹如那 N 吨重 的青铜块就放在自己的背上。当然,有不同的声音,这是一种大好事;如果众口一词的赞同声、或者反对声,那反而是很恐怖了。 如果仅单纯地针对这一孤立的立像行为,我更想知道: 孔子像被官方矗立在天朝博物馆前,是否经过合法的立项程序以及纳税人同意?…… 至于官方再后一步的任何行为,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但就事论事,这都与孔子本人无关。 然而,事情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 毫无疑问,用今天的眼光看,老夫子的那一套宿命论和政治思想如三纲学说等无疑是陈腐的糟粕。然而,绝大部分的正常人肯定不会愚蠢到再把它们拾起来的地步,更不要说始终以伟大英明而著称的执政者了。从这个角度上说,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现代民主思想深入民心,笼统地反对所谓的“封建”复辟、“封建”思想(如三纲学说等)基本上是没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连离帝王时代最近、最有势力的袁大头都没有做到复古,现在任何权贵者同样也做不到开历史倒车;否则,那就太侮辱当今民众的智商了!难道当今民众的思想开化程度还比不上一百年前袁大头时期的民众吗? 毋庸置疑,任何古代先贤们的政治理论或思想,现在都是不能套用的 ;同样,孔子也不例外。对于当前的政治体制, 现代民主制度才是目前唯一最合理的规则,这是再高尚的道德价值观和阶级先进性都不能取代的,否则必然会导致种种问题, 这早已被历史所证明的。 再说了,现在的天朝人,都是多么的猴精呀 ( 哈,是托教育部扩招政策的福 ) ,谁心里没有个小九九,恐怕对当局的“三个代表”、“八荣八耻”等伟大的口号都会给打个问号;所以, 如果我们还郑重其事地忧虑老夫子的那一套腐朽的政治理论或天命观等、会搞乱民众的思想,岂不是效杞人吗? 例如,身为众多草民中的一员,我个人非常赞叹孔子的很多学说;但无论是儒家中政治思想有多么腐朽,它们都不能愚弄我,任何权贵者也不能用它们来绑架我、而让我成为 ( 例如服从 儒家“天命观”的 ) 一个“顺民”,我依旧会去痛恨现实的种种不良现象。反过来说, 孔子学术的缺陷会让人们更清楚地明白“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道理,即个人崇拜是要不得的 。 然而,除那些糟粕性的政治与宿命的学说之外, 孔子还有更多的正确言论观点呀 :例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些对人文精神领域思考的言论,其思想深度,恐怕到如今还难以被突破 ! 然而, 任何事物,无论它多么美好,一旦被政治官僚所染指,就很难完全干净了;儒家文化也同样不能例外。另一方面,对于任何一种思想、主义或人物等,如果人们太过于虔信它们,都会容易出现一些狂热情绪,从而偏离理智或科学精神。所以我认为: 从根本上讲,我们只能是自己愚蠢自己,我们只能是自己开化自己 ;但个人如何选择,这干孔子何事。 另外,天朝惟有以孔子名义的几百所学院,能够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全球遍地开花,难得不是因为孔子的这些正确言论吗?我就诧异了:老外们怎么太弱智,只能看到孔子的正确思想;而有些天朝民众咋就恁聪明,专门去死盯着那些被抛弃的腐朽政治言论与天命观呢?我们天朝人常常有否定中华历史人物的癖好,因为我们只能看到他们的缺点,而任何历史人物又都是有缺点的,无论他的成就有多大;所以,无论给任何人立碑,都会遭到很多的反对声,因为在我们心里只能是“ 天老大、地老二、我老三 ”。 最后,让我们做一个假设: 如果只能仅用一人来代表中国文化,还会有谁更合适呢?再退一步讲,如果用三人来代表中国文化,那你又会选谁呢?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2067 次阅读|23 个评论
旧文:到底应该怎样看待孔子?
热度 5 mingmingde 2011-1-19 23:51
【注:这是几年前写的一篇文章,所针对的事情已经时过境迁,但其基本精神应该没有过时。这几天看到不少朋友对天安门附近博物馆门前竖起孔子像,有些愤愤然,好像天要塌下来了,其实笔者倒以为没必要大惊小怪。我们应该反思的倒是:孔子毕竟为我们中华后人留下了一笔是是非非可能永远也说不清楚,但不论是赞成者还是反对者都深受其影响的思想文化财富,以至于今天依然有相当多的中国人乃至外国人(还不是一般的外国人)感到孔子思想的现实价值;那么我们自己呢?我们能为后人留下什么哪怕让他们也议论不停的人文思想材料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倒是觉得: 我们在孔子面前保持一种谦卑和恭敬没什么不好,因为在人文思想方面,我们其实并不比孔子更聪明、更智慧、有更高的道德境界 。关键是: 我们要有像孔子那样的承传和创新独立的属于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人文思想的精神 !】 最近关于孔子,各种媒体议论纷纷,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对这位已经仙逝将近2500年的古人指手画脚议论一番,如果用现在的话说必定也是“明星”、“偶像”之类,不仅有那么多的“FANS”,而且也有那么多的反“FANS”;不是有人把孔子和章子怡之类“星”们放在一起褒褒贬贬吗?呵呵,真难为当代的学人们了。不过有所不同的是,你不管说孔子什么,孔子将永远保持沉默,不会沉默、不懂沉默的永远是我们这些孔子的子孙们! 当然,这种议论纷纷也有它的好处,就是能够使人们更完全、更彻底地认清孔子的“真实面目”,使之“原形毕露”,或者用某些人的话说使孔子的“假仁义”、“伪君子”、“伪圣人”的丑恶面目、“狰狞面目”展现在世人面前,从而让那些尊孔的人们无地自容!——看你们尊崇、敬仰的“圣人”到底是个什么货色!哈哈哈哈…… 有人以标榜能背诵《论语》而对孔子大加鞭罚,以为《论语》纯粹一封建专制糟粕;有人以史书为据,证明孔子乃一以权谋私诛杀异己之法西斯“屠夫”;有人以孔子学说不能与时俱进而否定其现代价值;有人甚至要让孔子思想为中国近现代科技落后、社会停滞乃至列强入侵、沦为殖民地而负责;有人认为孔子及其思想是我们社会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温床或罪魁祸首;等等不一而足,洋洋大观,可谓盛矣!如果套用现代“法治”理念,孔子的种种劣迹甚至其中的任何一项都足以使他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因为,在一些人看来,中华文明几千年,有价值的东西都与孔子无关,甚至相反,而一切反动的、腐朽的、落后的、保守的总之一切的“民族劣根性”无不与孔子相关——不是孔子之所为,就是孔子思想之欲为或者是尊孔者之必为…… 但我想,你会背诵《论语》固然不错,但这不意味着你就真懂《论语》;如同鹦鹉会学人说话“你好”、“晚安”,但它知道“你好”“晚安”的真正含义吗?也如同我们的一些已经与“国际接轨”的时尚或前卫学者满口洋文、洋人、洋思想,但他真正理解“洋”的本来含义吗? 孔子怎么能承担起他的后人们打着他的旗号所做一切的责任呢?难道孔子要为秦始皇焚书坑儒负责吗?孔子要为三国两晋南北朝以及唐宋之间的十六国等分裂状态负责吗?孔子要为明清的闭关锁国负责吗?要为晚清时期中华民族的屈辱史负责吗?要为甲午海战的失败负责吗?要为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负责吗?要为台湾李登辉、陈水扁的“台独”负责吗?要为我们的一些高级官员用EMBA方式管理自己的二奶团队负责吗?要为陈希同、陈良宇之类高级干部的贪污腐败负责吗?要为我们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进而人类的不可持续生存负责吗?要为我们现在的两极分化、社会的不和谐负责吗?………………他负得起这些责任吗?!一个两千五百年前的古人! 我想说的是,尊孔者尊孔子为圣人,人家说的还是“人”,而不是神,但就有人偏偏说尊孔者所尊之孔子是一尊“神”,然后予以痛打。我倒以为,应该明确的是, 孔子是圣“人”,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上帝般的“神”,他是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有理性有激情,有优点有缺点的活生生的人;没有人强制规定圣“人”必须是完美无缺只有优点而没有缺点的“神”人。有些人批孔子、骂孔子,首先靶子就立错了,你先想象尊孔就是把孔子神化,而后狠批被神化了的孔子,拿作为人的孔子的各种缺点来打倒被你神化了的孔子,这是你自己在打自己,你并没有伤着尊孔者的一根毫毛!因为日常生活的道理十分明显:你尊敬一个人,只是因为他有令你敬慕的优点和长处,而不是他有令你讨厌的缺点和短处!希望批孔的人也学点辩证法,辩证法在对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也包含着对事物否定的理解,同样,辩证法在对事物否定的理解中也包含着对事物肯定的理解!对待孔子何尝不能如此呢?! 其实还有一个道理,那就是,历史上孔子的确被神化过,但你能说这是孔子的罪过吗?现实中也的确有人在神化孔子,但这肯定不是孔子的过错!我看有些批孔骂孔的人还真有林彪、四人帮的遗风! 所以我觉得,对待孔子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第一,孔子是人不是神,是活生生的、现实的、具体的、丰富的人,而不是抽象的、单调的、僵死的“神”!第二,孔子是两千五百年前的人,而不是公元21世纪的人,他有他的历史合理性,也有他的历史局限性,他有他的历史进步性,也有他的历史保守性;其合理性、进步性曾经推动了中华历史的进步,其局限性和保守性也对历史起过阻碍的作用。第三,孔子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笔财富随着历史的变迁而被无数的后人演绎着、取舍着、发展着、完善着或者说扬弃着,这是符合历史规律的。第四,我们也是孔子的后人,也担负着继续演绎孔子思想遗产的文化使命,根据我们时代的需要,扬弃孔子(当然也包括其他中华文化圣人们)的思想,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血脉,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第五,为此我们必须首先搞清楚孔子的历史、孔子的思想之本来面目(原意),把孔子原发的思想与他的后人的思想、批评者抑或褒扬者的思想区别开来又联系起来、辨证地统一起来又辨证地区分开来。第六,有人担心尊孔会导致复古、导致封建专制的复辟、导致中国重新沦为几百年殖民地、导致我们重新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等等,我看都是杞人忧天!因为任何一个时代在诠释前人的思想的时候,总是在这个时代的条件下、在这个时代的背景中进行的,按有些人的话说“实用主义”(严格说来是务实主义的、唯物主义的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不可避免的,绝对的复古、彻底的复辟是根本不可能的。我们要知道,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孔子之重新登上历史舞台,那也是历史的必然,闭眼不看时代的需要,只是想当然地推论一些杞人忧天之思,进而十分恐惧地猛批孔子,好像孔子就是洪水猛兽,孔子比核武器还可怕,比艾滋病、比全球性的瘟疫、比军国主义、比帝国主义还可怕!第七,必须明确:孔子不能为他的后人们借他的名义所做的一切好事或者坏事负责,孔子的缺点和错误还没有到那种成为民族罪人的程度,相反,随着历史的变迁,人类目前所面临的各种危机也日益紧迫和尖锐,孔子的一些思想愈益闪烁其人性的光辉,愈益彰显其拯救人心的功能和价值——这就是他被全世界越来越多有识之士所推崇的原因。第八,但是作为孔子的后人,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孔子的思想没有为我们渡过危机提供万灵妙药,摆脱危机依然要靠我们自己,靠我们当代人的智慧和才能,当代人的人心和道德!…………(原创 于2006-10-07 11:38:14)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3078 次阅读|6 个评论
什么让听众沉入梦乡?
yaoyaxin 2011-1-2 15:26
前不久媒体报导,北京市文物局文物安全工作会议上出现了听众大面积沉睡的怪现象,沉睡者所现文物安全管理意识的淡漠,一时成为广受诟病的焦点。 听众大面积沉睡现象发生在首都博物馆地下一层报告厅,做一个未必恰当的类比如同发生在某一地区的某种流行性疾病,少数病症之所以可能汇为流行,就不能不考虑该地区的环境问题。同理,会场中的沉睡者如果不是少数,而沉睡转为与会听众中的一种较多数行为,那么,沉睡者所处场地的建筑设计与内部装修存在的细节问题,对于业主方与设计方,就不能继续忽视,而需做出重新估量与改进设计了。 博物馆报告厅通常用于举办日常中型会议、学术报告、观演、文化交流等活动,功能定位需考虑到使用者在这里的学习取向、休闲式学习取向大于单一的文化休闲取向,积极动脑大于被动接受;即使用于观演,博物馆演剧亦多为启智型或欣赏型的高雅主题,观众情态显然有别于普通剧院相对单一的娱乐休闲。因此在博物馆报告厅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中,必须以营造宜于学习的情境为基调,进而兼顾观演休闲之需,座椅、灯光、室温、空气流通、色彩、光线等硬件设施与软环境,都离不开专业使用者与专业设计师在深度沟通的基础上,做出细致精准的设计。在建筑细节与软环境方面,博物馆报告厅的应用元素须区别于普通剧院,而真正符合博物馆大中型会议空间的使用特点。 座椅是博物馆报告厅确定观众基本情态的关键元素,为创造宜于学习与思考的坐态起见,在专用座椅规范允许的区间内,座椅材质宜韧不宜软,座椅靠背宜直不宜仰,座椅高度不宜偏低,尽量选择带折叠式书写板的座椅,以便于使用者书写,延伸座椅为使用者提供的活动空间。 会议前后,报告厅应持续启动新风系统,加速室内空气流动,保证室内空气清新。夏季,身处中央空调营造的低温环境,相较于凉爽的室温,听众对空气清新度的感受退居其次;冬季则不然,暖风薰薰中,室内空气的流通与清新就显得尤其重要,需强化新风系统工作,而不能仅凭暖风循环带动室内空气流通。很大程度上,报告厅的环境质量决定着听众的精神状态与头脑活力,召开工作会议的场所不宜选在剧院或较多应用剧院元素的报告厅。 首都博物馆报告厅位于博物馆建筑综合体的地下一层,由机械系统调节室内环境。室内温度偏高,新风系统不够通畅,人多盈室时常伴有气息窒闷感,上午开会时间超过一小时,注意力集中者或血压偏高者也常感面红耳赤。特别是座椅设计,仰、软、宽大有余,扶手无可折叠书写板,有摇椅之休闲,不适于听讲与工作状态。体态丰满者陷落椅中,沉入梦乡在所难免。思考者的聆听,通常需要正襟危坐,以极力抵抗功能不当座椅塑造的坐姿。 近年我国不少大中城市相继建成一批大型现代化博物馆建筑,传统博物馆依附于古旧建筑的工作环境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但是在现代化博物馆前期设计阶段,作为业主的博物馆方,缺少对现代化博物馆建筑的使用经验,通过国外考察调研获得的关于现代化博物馆的认识,又远不足以弥补现代博物馆运作与建筑使用经验的缺失。由此导致在博物馆建筑诸多细节设计方面,对于建筑各专业设计顾及不到的空白,以及需要博物馆专业与专门建筑使用经验共同支撑的特殊要求,业主方同样显得捉襟见肘,随之埋下影响建筑使用质量的设计盲点。1990年代末以来,我国建成的现代化博物馆建筑投入使用已近十年,当初建筑设计中存在的设计不当、设计缺位等问题陆续显现,首都博物馆报告厅听众沉睡现象不过是大型现代化博物馆建筑设计存在问题之一隅。博物馆方有必要系统总结新建筑使用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在使用中不断改进并完善不当设计,做现代化博物馆建筑的真正主人。
个人分类: 老房子|11316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将建贪官博物馆”
antiscience 2010-12-16 13:43
http://www.zaobao.com/wencui/2010/12/others101216zd.shtml 另据新蛙社报导,中国将建贪官博物馆,地点选择在天安门广场中国革命博物馆[国博]旁边。据说赞成者为50.001%,反对者为30%,另有若干弃权。 博物馆将于2014年建成,届时将辟为旅游胜地。据悉,入展的条件是5000万元以上。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134 次阅读|2 个评论
英国感受(5)
phd9992000 2010-12-14 17:11
英国的一大感觉就是,博物馆很多,并且大多不要花钱买门票。 在剑桥时候去过一家。展品很多,印象比较深的是日本人的塑像。男人看起来凶狠而奸诈,女人则妖媚蚀骨。我对日本人并无偏见,相反很欣赏他们的敬业、认真精神。但真实的观感就是如此。 上个周六去了大英博物馆。中国馆面积最大,里面好东西多的是。例如乾隆时代的瓷器,康熙年间的大钟;随便一个都可以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地方换套别墅------尽管这些地方的房子极贵。 国家之间实际上和老百姓过日子没有多大差别。例如邻居偷了你的东西,不仅不还,还摆在家里炫耀,你能不生气?因此这就是一个各国国耻馆。展室33,33a,33b都有大量中国的好东西,上下2层还带拐弯,所以中国国耻最严重。试想,若非迫不得己,有哪个强国会把自己祖先留下的圣物,弄到异国他乡,供外人淫亵的目光逡巡?当然,惊叹、艳羡的目光也有,但这种荣耀宁可不要:在北京故宫得到的惊叹除外。比较之下,我更欣赏《大染坊》里面的林家,宁愿把国宝大碗失手在家里打碎,也不愿被洋人抢去。这就是一种气节。 文物的流失通常都是内乱、外敌入侵联系在一起的。当特殊利益集团和下层民众利益严重冲突、势如水火不容,则战乱频仍,文物流失。中国历史就这么点事,来回兜圈子,了无新意------实在乏味得很。 今天,很多爱国华侨高价收购文物送返中国,爱国之心可嘉;而洋人的讹诈则可鄙、可恶。 但是,博物馆可以很好的发挥科普功能:教化国民,广开民智。这点很佩服英国人不谋蝇头小利的长远目光。 大英博物馆藏品1 明代铸钟 大英博物馆藏品2 墨西哥玉龙 大英博物馆
246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5: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