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博物馆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博物馆

相关日志

高雅艺术博物馆展出“现代设计”
伍加 2011-6-12 19:18
【作品欣赏(5)】 高雅艺术博物馆展出“现代设计” 伍加,2011年6月12日,周日 亚特兰大的高雅艺术博物馆(High Museum of Arts)最近有个“现代设计”(Modern by Design)主题展,收集了 150 多件展品。前天带着儿子从这个展区的一楼跑到四楼,观看了所有的展品,记下粗浅的印象。    下图所示的是一个书架,它的造型和色彩别具风格,放在艺术创作室既美观,又实用。 下图中的这张桌子你肯定没有见过,因为世界上只有这一张,独一无二,而且是刚刚制造出来。它的造型有点像中国古代的茶几;它的用料更是奇特:这张桌子是用了几万个小铁块拼凑起来的。 更令人惊奇的是,这张桌子是由一部机器人制作出来的。这部机器人的名字叫艾比(Abby),来自于荷兰的 Joris Laarman 实验室。只要人画出物体的图纸,艾比就能“按图索骥”,一步一步地把数字图纸变成物理产品。下图中的机器人艾比正在建造另一张桌子,如图所示,它先从桌面开始,建成的桌子是倒着放置的,桌面朝下,桌腿朝上。 在今天的现实生活里,数字技术无所不在。从模拟信息到数字信息的转变在许多领域都引起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个“现代设计”展览让我们看到科学和艺术的结合,科学家可以运用工程化的手段,创造出充满诗情画意的数字产品和数字物质(digital matters)产品。 在高雅艺术博物馆主楼外面的草坪上,树立着一座小房子(下图)。从远处看,这所房子是“凸出的”,观众看到的是房子山墙和右侧的“外”墙壁“: 直到你走近了才发现,这是你的错觉,这房子其实是”凹进的“,你看到的其实是房子的”内壁“,而且这所谓的”房子“其实只是两片木板呈”V“型摆放在草地上(见下图)。在木板上画出的图案和涂色让人产生的视觉效果其实是一种”错觉“,这也许就是许多舞台魔术常用的方法。 伍加,2011年6月12日,周日 http://blog.creaders.net/invictus/
个人分类: 影视欣赏|4033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博物馆中的科学家
热度 8 Wuyishan 2011-6-5 06:37
科学博物馆中的科学家 武夷山 (发表于《新华书目报 科技新书目》 2011 年 5 月某期) 美国旧金山探索馆是全世界最优秀的科普场馆之一。它为什么这么优秀?因为它的工作人员中包括一些科学家,其资质和水平令我等好生艳羡!该馆的网站是这样介绍其工作人员中的科学家的: Paul Doherty 是物理学家、教师、作家和攀岩爱好者。拥有麻省理工学院的固体物理学博士学位。 1986 年来探索馆工作后,一直在探索馆自己办的“教师学院”里给前来进修的中学物理教师们讲课。 Karen Kalumuck 女士在里斯大学获得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专门研究果蝇。当过大学教授。 1994 年来探索馆工作后,建立了生物学教师专业进修计划。 Thomas Humphrey 从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获得粒子物理学博士学位,是物理学家、教师、展览设计者和吉他演奏爱好者。曾在著名的国立费米实验室搞过研究。 1973 年来探索馆工作,与探索馆创始人、弗兰克 . 奥本海默合作共事多年。他是馆里的首席科学家。 Julie Yu 也在教师学院工作,主要探索如何通过动手活动来改善数学教学。她是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的化学工程博士学位,还在那里辅修了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专业。在她的努力下,一些科普活动(如制造电池、凝胶体电泳)的成本大大降低。她还喜欢烹调。 Hugh McDonald 是探索馆的资深科普作家和项目主任。他 1997 年在印第安纳大学获得社会心理学博士学位。来探索馆工作之前,曾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担任心理学教授。 Linda Shore 女士是物理学家,担任教师学院的主任。在 1993 年调至探索馆之前,曾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教过物理学,在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学中心从事过教育研究,在波士顿大学讲授过科学教育课程。她拥有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物理学与天文学硕士学位和波士顿大学的科学教育博士学位。除了博物馆的工作,她还在大学里讲授教育技术研究生课程,并喜欢创作短篇科幻小说。 R ichard O. Brown 是探索馆的资深神经科学家。 1998 年调至探索馆工作之前,他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的脑与认知研究中心做科研。他是国际知名的视错觉研究专家。他组织和参与了探索馆上百个展览(涉及视觉、听觉、注意力、生物学、艾滋病与免疫学、人体等许多主题)的开发设计。 Isabel Hawkins 女士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天文学博士学位,曾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空间科学实验室工作了 20 年。其间,她就为探索馆的天文学展览项目做过多次咨询,还担任过一次网上直播科普节目的双语(英语和西班牙语)主持人。 2009 年来探索馆工作。这一年,她也因天文学教育和科普方面的成就而获奖。她的业余爱好包括:跳萨尔萨舞,练瑜伽,学习土著语言,等等。 Charles Carlson 是探索馆的资深科学家,自从 1971 年起就从事非正式教育,制作过 150 多个展览。他也是探索馆创办人奥本海默的老战友,探索馆的生命科学部就是他一手建立起来的。 Kristina Yu 从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兹分校获得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博士学位。她从小在父母办的有机梨农场里长大,酷爱大自然。现在是探索馆生命系统部主任。 Ron Hipschman 从 1971 年起在探索馆工作。早在 1993 年,他就创办了探索馆网站,这是全世界最早的 600 家网站之一。目前他负责探索馆的网站建设、流媒体和数字资产管理。 Jennifer Frazier 从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获得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 2004 年来馆工作。她是可视化技术专家。 Sebastian Martin 在德国的一个有玩具制造传统的小城长大,于波茨坦大学获得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 2005 年来探索馆工作后,他能够把科学教育、游戏和器物制作结合起来,感到如鱼得水似的快乐。 Robert Semper 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1977 年来探索馆工作之前,从事固体物理学和核物理学科研。 2006 年获得国家科学教师协会颁发的“法拉第科学传播奖”。他现在是探索馆的执行副主任。 由以上简介可以看出,科普场馆工作人员的水平越高,场馆就办得越兴旺;场馆越兴旺,就越能吸引来高素质人员。这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另外,探索馆的这些科普专家绝大多数有第一线的科研或教学经历,这一点非常重要。我国一些科普场馆已经在注意招聘高学历人员,但往往招聘的是应届毕业生。由于他们缺乏直接科研教学经验,其科普能力的提升将受到严重制约。 参考文献 http://www.exploratorium.edu/who/scientists/bios.php , 2011 年 5 月 12 日查寻
个人分类: 科普小兵|6799 次阅读|15 个评论
科技新闻媒体关注指数排行榜
kejidaobao 2011-6-2 15:44
新闻时段:2011-05-11至2011-05-20 太阳能飞机跨国飞行成功 13日,“太阳驱动”号太阳能飞机,用时12小时59分飞行630km,从瑞士帕耶娜机场起飞,经法国和卢森堡抵达布鲁塞尔,完成首次跨国飞行。“太阳驱动”号重约1600kg,翼展长63.4m。 发现星际飓风 11日,欧洲航天局“赫歇尔”红外望远镜探测到由河外星系吹出的星际飓风,其最高风速超过每秒1000km,比地球上的飓风快万倍。 获得转化型肝脏细胞 12日,中国科学院惠利健研究小组关于转化型肝脏细胞的研究证明,肝脏以外的体细胞可被诱导直接转化为肝脏细胞,有望从病人自身体细胞诱导获得肝脏细胞以进行移植。 发明处理金属玻璃新方法 16日,美国科学家研发出一种快速火花成型的新技术,能低成本、快速地制造出无瑕疵、形状各异的金属玻璃零件。金属玻璃用途广泛,但用其制造零件时成本高昂,且易留下瑕疵。 发现一颗北京猿人牙齿化石 11日,瑞典和中国考古人员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进化博物馆的藏品中发现一颗北京猿人牙齿化石。通过现代技术可从这颗未经任何处理的犬齿化石了解更多古人类信息。 英国拟探索土卫六 16日,英国科学家团队计划派出宇宙飞船,对土星最大的卫星——土卫六“泰坦”进行探索,将以7年时间飞越太阳系,探索“泰坦”表面的甲烷湖泊表层,藉以找寻外层空间生物的痕迹。 开始监听外星生命迹象 13日,位于美国西弗吉尼亚乡村的一台大型射电望远镜开始监听86个可能的类地行星上是否存在生命迹象。 研制机载SAR测图系统 14日,中国科研人员历时3年研发的“机载多波段多极化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测图系统”通过国家测绘局组织的专家验收,中国复杂地形区域测图将不再受到制约。 发现蜥蜴新品种 12日,柬埔寨环保局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FFI)的动物学家恩格·赛在勘探柬埔寨豆蔻山脉时,发现一种蜥蜴新品种,它没有眼睛和腿,看起来很像蛇或蠕虫。 发现太阳系外首颗适居星球 18日,法国巴黎拉普拉斯学院的科学家在太阳系外部发现了适合地球生命居住的星球。该星球名为葛利斯581d(Gliese 581d),是太阳系外距离地球20光年的一颗行星。 (责任编辑 高靖云(实习生),陈广仁)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新闻排行榜|2511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连营城子民俗博物馆
热度 1 kd652 2011-5-27 10:23
大连营城子民俗博物馆
大连建市才一百一十多年,但是在大连这块土地上早在汉代就有华夏先民的活动,从大连营城子民俗博物馆可略见一斑. 从汉墓移来的砖上印有当时制砖人的手印: 汉墓: 汉代民居: 出土的鼎: 以下为民俗部分,不一定是汉代的: 过去的"冰箱",上格放冰,下格放食物: 民居西屋: 堂屋: 东屋: 剃头挑子: 卖唱: 听唱:
个人分类: 国内旅游|6707 次阅读|1 个评论
洗尘录
热度 1 pekoxfleyu 2011-5-26 06:22
甚嚣尘上的浮躁了一年多,现在才有时间批评人。 我看的中国历史,有种莫名的沉重感,这种沉重感是主流教育的结果也罢,是后天形成的钻 研也罢,都让我不敢有所懈怠,只是像千百万上岸的海龟一样,往前爬。 出国那会儿归类算作愤青吧。但牛津是如此的安静,政治的事情永远觉得她太遥远而懒得去 搭理,而她自己也什么人都有,大家相安无事,各做各的题目,偶尔见了面,也在酒吧里把酒言 欢,决不做伤和气的事情。研究生里有三分之二来自海外,哪个国家都有,各有各的习俗和文化, 就像河边博物馆里的人类学展品,纷繁复杂而错落有致,号称世界上最拥挤的博物馆,来自世界各 个角落。这份拥挤,加上英国天气所带来的宁静,是个读书的好地方。 牛津关于物理学的贡献最早的一个叫虎克。虎克发明了显微镜,发现了弹簧的工作原理,关于 光的理论,虎克和牛顿有非常不同的见解。这种科学上的分歧很快影响了他们之间的关系,而显然 当时虎克的威望和人缘好于牛顿。牛顿有句著名的话,叫做我看得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不是说给学生和公众听的,而是说给虎克听的,因为虎克是个矬子,还驼背。 说回沉重感,我所欣赏牛津的,是它的独立,它可以独立于政治,独立于经济,独立于主流学派, 收天下奇才而听之任之。我敢保证这样的说法是夸张,牛津一样会因为经费的平衡来挤掉一些研究方 向,但在那里做学问的,即使极偏极冷,也能安然自得的做自己的题目。我那时做古典学系的 IT 管理 员,赚点零花钱。那个系有二十多个人,其中一位老先生颇以为得意的是他对古代希腊人名的研究, 据他说世界上专精此道的只有六个人。不要以为这种宽容无厘头,浪费国家资财。学问这件事情多数 是曲高和寡的,但正因为诸如此类的各式各样的曲高,你永远不知道其中能孕育出来什么。非要急功 近利的讲,零三年的物理学诺贝尔奖 Tony Leggett 在牛津念书的时候,就念的是古典学系。 这种对学问的宽容,也培养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公说公理,婆说婆理,一个跟一个之间不那么容 易说服,高尚点说求真理也罢,不那么高尚的说只是对学问的尊重。而这对学问的尊重,却成了不轻 易附庸,不轻易随大流的基础。人民群众的特点是人民能够狂热起来,能够为群情所感染,而因为感染 而影响群情。路易十六的老婆玛里安唐妮嫁到法国的时候万人空巷的迎接这位奥地利公主,好像只有她 这位公主才能配得上伟大的国王。然而大革命推翻了王权,玛丽安唐妮被推上断头台,巴黎又万人空巷, 丢西红柿不算,连她几岁的孩子都不放过,统统砍掉脑袋泄愤。愤从何来?她不过是个不食人间烟火深 宫里的女子。 当大家都去反对的时候,支持反而成了一种个性。《唐山大地震》里徐帆有一句台词,没了,才知 道什么是没了。在国内的人了解不了我们这些漂流着的人的心境。离开英国又踏上去美国的路的时候, 我疯狂的喜欢了切。他英勇,他执著,他理想主义。我觉得我会像他,永远去追寻自己的路。然而实践 了的,却不一样,那思念,像风筝的线,它贯穿了我的神经,贯穿了我的胃。这个不是愚忠不愚忠的问 题,只是一种简单的选择,我选择了一种贯穿了中国人一生的信仰。这种对信仰的执著,无关乎对错, 只是它潜在内心里我深夜的时候能想起来,能祭奠一番,有时候也能摧自己努力,不从此的安于堕落。 如今能畅快的呼吸了,但又看到为了特立独行的不满,为了哗众取宠的叫唤,自己不是清流,也懒 得去当别人财路。只是这个一队一队,一堆一堆的这样跟了去,不分青红皂白的又要刮起大流的兴风作 浪,而媒体们也乐于煽风点火,制造新闻和事端,捧红谁,封杀谁,纷繁复杂的,一团乱麻的不给人喘 气的机会,呜呼,这是得罪了谁。时时在旁边看着,有时候也不由自主地被前浪后浪推着走几步,我越 来觉得累了。放在枕上的书,也变旧了,我也马齿徒增,但两者绝没有联系了。 听着《给自己的歌》,能了解的越来越少了,这种深沉变成寂寞,但不孤单,因为即便是清晨起来 形单影只的走在自己的路上,也有一样早起的人,走在别的路上跟你打招呼。我们的年代,我们的年纪, 是去寻找一些能够沉淀下来的东西的时候了。历史,洗净了铅华,总会留下一点让后人思考的东西,而 这些值得思考的东西也是曾经走过的人本该留下的痕迹。
个人分类: 也还年少时|3274 次阅读|4 个评论
鸟人-拍于湖北省博物馆
热度 1 郑玉峰 2011-5-23 08:11
鸟人-拍于湖北省博物馆
431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历史上的今天 国际博物馆日
xupeiyang 2011-5-18 07:50
每年的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国际博物馆日是由 国际博物馆协会 (ICOM)发起并创立的。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为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吸引全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和关注,向全世界宣告1977年5月18日为第一个国际博物馆日,并每年为国际博物馆日确定活动主题。2011年的5月18日为第35个国际博物馆日。 五月 18 1804年, 拿破仑·波拿巴 称帝 1980年,我国第一枚 洲际导弹 成功发射 1990年,南京天文台命名“ 吴健雄星 ” 1997年,北京至 九龙 直通客车开行 2008年,“ 爱的奉献 ”大型赈灾晚会举行
个人分类: 我的日记|133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全球博物馆TOP10失窃案
xupeiyang 2011-5-17 08:03
全球博物馆TOP10失窃案 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1-05/16/c_121423171.htm
个人分类: 历史事件|1509 次阅读|0 个评论
走过看过之文化杂交
zhangt10 2011-5-6 14:06
走过看过之文化杂交
这几天逛到了西雅图,听朋友说这里的亚洲博物馆比较有影响,最近的特展也不错-日本明治时期和显示制造工艺成熟的成对中国艺术品。这个博物馆其实不大,看下来的感受是收藏的精品确实很多。中国的历代陶瓷占了很大部分-尤以宋元的瓷器为上。战国到汉唐的陶器也很出色。 这些展览的另一个伏线其实是这个世界从古到今的各地文化的杂交-以中国唐代来说,民间偶人表现的是犹太小贩,精美的陶塑是中亚来的骏马,飞奔的马上载着玩着马球的贵族女子,这个兴盛的帝国,吸引的是世界各国的人才和资源。另一个精彩的文化杂交是阿富汗的佛像。上次阿富汗国宝来美,看到了70年代发现的古希腊学院遗址的照片。亚历山大东征留下的希腊人在中亚建立的文化绿洲。这些两千年前的建筑是阿富汗前国王发现的,已经在俄国人的占领中夷为平地。这些希腊人的文化痕迹留在了公元二世纪的佛像的面孔和衣折里,回想起来,塔里班为了宗教炸掉的那两个大佛是多大的损失啊。 正巧赶上在博物馆雕塑画廊的弹奏室内音乐会,则是现代的文化杂交。日本的koto(继承中国的古琴)和巴罗克时代的竖琴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吉他一起表达东西方的旋律。交流,借鉴,创新。 (手机拍的照片,比较模糊) 中亚的骏马 犹太小贩? 希腊鼻子的佛像 阿富汗佛像 交叉,室内弦乐,后脑勺系列
个人分类: 东游西逛|4169 次阅读|0 个评论
五一人潮高峰到来前的上海博物馆(宝贝——青花瓷)
suxudong 2011-4-29 15:03
五一人潮高峰到来前的上海博物馆(宝贝——青花瓷)
青花瓷,中国瓷器的主流,白色和青色的协调搭配,赋予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传说欧洲人也以珍藏青花瓷来炫耀自己的富有,15世纪的萨克森国王,竟用4队近卫军向邻国君主换取12个青花瓷瓶,来取悦新的王后。呵呵,青花瓷居然成就了爱江山更爱美人的传奇故事。(关于照片,声明一下,物品为上海博物馆馆藏,本人仅拍摄后在照片上加了水印,别无他意)因中国风的青花瓷而了解周杰伦,了解时尚元素和传统文化的缔结,在他身上的体现。同时领悟到教育的理念--有传承有发展。 还有几个小物件,点缀一下 唐三彩 陶品 陶品 陶品
3483 次阅读|0 个评论
参观中医药博物馆奇闻
热度 1 moxj 2011-4-17 21:38
参观中医药博物馆奇闻
今天组织大家参观中医药博物馆,内容丰富自不用说;没想到中医的发展如此坎坷,古代一些破旧保守的东西扼杀扭曲了中医外科领域的发展自不用说,从业内人士那里才得知硫磺熏制的劣质药材并不是现在才有的事情,已经存在数十年了。合格的药材往往更是早早被国外药商订购一空、、、上几张大勇的照片,药史馆、标本馆、敦煌医药馆都很值得参观。
个人分类: 生活随记|3038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印刷博物馆
热度 3 liuqingshui 2011-4-17 20:52
中国印刷博物馆
今天参观中国印刷博物馆 。博物馆的印刷术源头古代馆以图片、文字说明和实物展示了上起新石器时代晚期,下至清代,印刷术起源、发明和发展的历程。对先人的智慧以及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更加增添了崇敬之情。
个人分类: 岁月一叶|419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龚龑博士来民族服饰博物馆交流科研进展并展望合作前景
Bjqdsx 2011-4-2 18:07
龚龑博士来民族服饰博物馆交流科研进展并展望合作前景 3月25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龚龑副教授来我馆交流一年来的科研合作心得及进一步合作的事宜,为贯彻我校“艺工融合引领时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办学理念提供了更多新的思路和科研实践的机会。 龚老师提到,“民族服饰博物馆馆藏丰富精美,堪称古代时尚的‘服饰绘’。其中有不少馆藏精品代表着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年代的服装艺术设计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巅峰,研究这些‘曾经的时尚之作’,可以让我们在欣赏服饰的同时,也能够品味历史、感受人文、发现科技。近几年来,北服材料学院购置了不少高端检测分析仪器,硬件设备基础雄厚,如果和民族服饰博物馆在服装检测和材料工艺上有所合作,将是一次艺工融合最佳的实践机会。” 一年多来,龚老师与博物馆多位年轻老师在科研上的“亲密接触”——文物无损鉴定和检测、古代服饰材料及工艺传承、点翠银饰工艺及检测等,取得了不少“闪亮”成果,为博物馆和材料学院未来更加紧密的合作开拓了方向。 这些研究和探索不仅仅需要材料学院和博物馆的合作,也需要诸如服装设计、材料学、艺术专业等专业人士加入,从文物检测鉴定,到探究古代服装的时尚元素、工艺技术、人文科学以及民族服饰变迁规律。通过合作研究,深入挖掘传统服饰工艺,实现“工艺再造”,即所谓的“科技协力,艺术考究”,最终为服装设计师提供更多的科技支持,以实现设计思路的“灵感再现”,也就是我们追求的“仿古再创新”。 有句名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服饰博物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探究中国传统服饰工艺的过程,实际是探究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人文观的过程。我们需要的就是吸收借鉴传统文化的“通感”,以更好地服务现代服饰的发展。博物馆就是这样一个“品读经典”的静心之地。潜心于此,探索发现“中国风”的元素,如能够领悟之至,古为今用,定将为中国服装设计开辟全新理念,带来崭新特色。 贺阳馆长很赞赏龚老师的见解,并表示我馆会尽快和服装艺术与工程、艺术设计学院、材料学院等院系相关领导、教师沟通,争取能成立一个跨院系、跨学科的研究团队,为我校成为国内外服装专业的领跑者,为把北京建设成为“时尚之都”贡献力量。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 时尚|191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4: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