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博物馆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博物馆

相关日志

半导体里程_博物馆_1968年数据转换功能被专用电流源IC整合
WanghuataoHIT 2012-3-5 10:58
半导体里程_博物馆_1968年数据转换功能被专用电流源IC整合
图一仙童公司具有10位模数转换器的电流源-μA722 图二 DAC08 8位输入转换成一个模拟输出 图三单独的双极和CMOS组合包括从1978年年的12位ADCAD574 图四 AD 561和574设计者彼得.霍罗伟 1968 年 - 专用电流源 IC 集成了数据转换功能 将模拟和数字功能结合在一个芯片上制造精度要求,使他们成为众多使用先进单片解决产品问题的厂家之一。 数字是操纵多种信息最有效的形式。然而,现实世界的数据,在本质上是模拟的,必须转换成数字形式进行处理。结合模拟和数字电路的信号,这两种模式之间翻译的集成电路被称为混合信号设备。许多方法被用来完成从模拟到数字(ADC)和数模转换器(DAC)转换,每个方法都需要在不同的精度,速度和成本之间的权衡。 仙童公司的1968年乔治尔德设计的μA722是最早集成电路专用数据转换应用功能的10位电流源之一。在20世纪70年代,许多厂商包括ADI公司,AMD公司,哈里斯,Intersil公司,摩托罗拉,国家半导体,精密整体耐火材料(PMI),德州仪器,和TRW公司开发的家庭设备中的特定部分都集成了数据转换功能。 利用扩散电阻PMI的丹·杜利在1969年设计的第一个完全集成的DAC,6位DAC01。摩托罗拉(MC1408)和PMI(DAC08)随后在1975年的研制了8位器件。由位分辨率表示数据转换器的精度,受制于电阻串的准确性。位分辨率越大,电阻需要的精度越高。在1976年,彼得霍洛威在亚德诺半导体激光通过修剪晶圆薄膜电阻制造的AD561实现了首个单芯片10位DAC的精度要求。使用集成注入逻辑(I2L)双极电路技术,ADI公司的保罗布罗考在1978年设计了第一块单片ADC,10位的AD571。由于ADC比DAC要求更多电路元件,通过双极双芯片和CMOS来解决12位和较高的功能的方案在20世纪80年代初盛行一时。 译者: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电子封装 090840216-鞠伯伦 校对: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电子封装 090840226-王延博 原文: http://www.computerhistory.org/semiconductor/timeline/1968-Data.html 版权 copyright by www.computerhistory.org ———————————————————————————————————————— 1968 - Dedicated Current Source IC Integrates a Data Conversion Function The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requirements of combining analog and digital capability on one chip made them one of the last product areas to yield to monolithic solutions. Digital is the most efficient form for manipulating many kinds of information. However, real world data is analog in nature and must be converted to digital form for processing. Integrated circuits incorporating analog and digital circuitry where signals are translated between these two modes are called mixed-signal devices. Numerous approaches are used to accomplish Analog to Digital (ADC) and Digital to Analog (DAC) conversion; each entails different trade offs between accuracy, speed, and cost. Fairchild’s George Erdi designed one of the first ICs dedicated to data conversion applications, the A722 10-bit Current Source, in 1968. In the 1970s many vendors including Analog Devices, AMD, Harris, Intersil, Motorola, National Semiconductor, Precision Monolithics (PMI), TI, and TRW developed families of devices that integrated specific portions of the data conversion function. Using diffused resistors PMI's Dan Dooley designed the first fully integrated DAC, the 6-bit DAC01 in 1969. Motorola (MC1408) and PMI (DAC08) followed with 8-bit devices in 1975. The accuracy of data converters, expressed as bit resolution, is limited by the accuracy of a string of resistors. The larger the bit resolution, the higher the accuracy required of the resistors. In 1976 Peter Holloway at Analog Devices laser trimmed thin-film resistors on the wafers to achieve the required precision for the first single-chip 10-bit DAC, the AD561. Using integrated injection logic (I2L) bipolar circuit techniques, Paul Brokaw of Analog Devices designed the first monolithic ADC, the 10-bit AD571, in 1978. As ADCs require more circuit components than DACs, two-chip bipolar and CMOS solutions prevailed for 12-bit and higher functions through the early 1980s.
1584 次阅读|0 个评论
半导体里程_博物馆_1968年 - 集成电路的硅栅技术开发
WanghuataoHIT 2012-3-5 10:56
半导体里程_博物馆_1968年 - 集成电路的硅栅技术开发
1968年- 集成电路的硅栅技术开发 费德里 科 法根 和汤姆·克莱 用硅栅结构提高了可靠性,封装密度, MOS集成电路的速度 。faggin设计的 了 一个商业化的硅栅集成电路-飞兆半导体3708。 在贝尔实验室的 RobertKerwin,DonaldKleinandJohnSarace 在1967年 用 硅多晶层取代铝金属栅电极提高 了 速度,可靠性和MOS晶体管的 封装 密度(1960里程碑)。博伊德沃特金斯 在 1965年的一般微电子学中 描述 了一个类似 硅栅自对准 的 结构但直到1969年专利申请延迟。费德里科Faggin作为项目负责人,曾在研发商业化的芯片 的 飞兆半导体技术 中 与汤姆·克莱因 合作 。然后 F aggin采用新技术重新设计现有的P-沟道金属 栅 8通道模拟多路复用电路,并于1968年,推出飞兆半导体的首个硅门集成电路,3708。 继飞兆半导体的概念证明 后 ,英特尔追求的硅栅 作为 半导体记忆体 因为它的 主要技术 传递速度快了 3至5倍在传统的MOS芯片 领域占了 一半。英特尔的第一个商业MOS器件,1101256位的RAM,在1969年推出。 F aggin于1970年加入英特尔 尔 公司。通过 给 逻辑应用等过程添加一个 隐秘 的联系 和过程 增强,他 得以能够设计 4004微处理器CPU 以符合 制造模具 的 大小。(1971年里程碑) 英特尔在硅栅转移到生产的开创性的工作 遇到 了许多挑战,但 通过 允许早期引进的高密度动态存储器给 公司带来了 一个重要的竞争 向导 。(1970年里程碑),这也使EPROM存储器不能 经济性的 完成与金属栅极技术 的结合得到了 (1971里程碑) 的发展 。五年内硅栅MOS 因为 取代双极技术新的IC产品 而 成为 工业发展的进程标志 , 除了 最高速 应用不太尽人意 。 当代的文件 Kerwin,RobertE.,Klein,DonaldL.,Sarace,JohnC ,“ 制造 MIS结构的方法,”美国专利3475234(1967年3月27日提 出 1969年10月28日 发行 )。 Watkins,BoydG. 和 Selser,MichaelJ .“半导体设备和生产相同的方法,”加拿大专利8258​​44(1967年9月5日 提出, 1969年10月21日 发行 )。美国专利3576478(1969年7月22日 提出, 1971年4月27日 发行 )。 Sarace,J.C.,Kerwin,R.E.,Klein,D.E., 和 Edwards,R .“金属-氮化物-氧化物自对准 栅 晶体管 的 硅场效应”固态电子卷。11,第7期(1968年7月),页653-660。 Faggin,F.,Klein,T., 和 Vadasz,L “晶体管集成电路 的 硅 栅 绝缘栅场效应”IEEE电子器件的交易,卷1 6 ,第2期(1969年二月)P。236。 F aggin克莱因,T“硅栅技术,”固态电子,卷。13(1970)第1125至1144年。 口述历史笔录在计算机历史博物馆在线 Faggin,F.,Klein,T (仙童,英特尔,Zilog公司),口述历史“(2004年9月22日) 飞兆半导体“MOS集成电路产品”50周年面板-阿梅里奥Faggin,Phillon,沃克(2007-10-5) 更多的口述历史 Faggin,Federico (仙童,英特尔)硅创采访(1995年3月3日)。特藏部,斯坦福大学图书馆,斯坦福大学,加州。 Faggin,Federico , 电气工程师,2004年在约翰·Vardalas,IEEE历史中心,罗格斯大学,新不伦瑞克,新泽西 , 美国口述历史。 更多信息 Faggin,FedericoandKlein,Thomas 。“硅栅集成电路 , 一个更快的低阈值MOS器件 乘着 新一波的 浪潮发展” 电子 杂志 (9月29日,1969年)88-94页。 Vasdaz,L.L.,Grove,A.S.,Rowe,T.A.,Moore,G.E “硅栅技术,” IEEESpectrum 。 第六章 第10 单元 (1969年10月),页28-35。 译者: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电子封装技术 090840217-李新亮 校对: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原文: http://www.computerhistory.org/semiconductor/timeline/1968-SGT.html 版权: Credit: Fairchild Camera Instrument Corporation 英文原文: 1968-SiliconGateTechnologyDevelopedforICs FedericoFagginandTomKleinimprovethereliability,packingdensity,andspeedofMOSICswithasilicon-gatestructure.Faggindesignsthefirstcommercialsilicon-gateIC–theFairchild3708. FedericoFagginandTomKleinatFairchildRDin1967 Credit:FairchildCameraInstrumentCorporation RobertKerwin,DonaldKleinandJohnSaraceatBellLabsimprovedthespeed,reliability,andpackingdensityofMOStransistors( 1960Milestone )byreplacingthealuminummetalgateelectrodewithapolycrystallinelayerofsiliconin1967.BoydWatkinsdescribedasimilarself-aligned,silicon-gatestructureatGeneralMicroelectronicsin1965butpatentfilingwasdelayeduntil1969.Asprojectleader,FedericoFagginworkedwithTomKleinatFairchildRDtocommercializethetechnologyforICs.Fagginthenredesignedanexisting p -channelmetal-gate8-channelanalogmultiplexercircuitusingthenewtechnologyandin1968Fairchildintroducedthefirstsilicon-gateIC,the3708. FollowingFairchild’sproofofconcept,Intelpursuedsilicon-gateastheprimarytechnologyforsemiconductormemoriesasitdelivered3to5timesfasterspeedinhalfthechipareaofconventionalMOS.Intel’sfirstcommercialMOSdevice,the1101256-bitRAM,wasintroducedin1969.FagginjoinedIntelin1970.Byaddingaburiedcontactandotherprocessenhancementsforlogicapplicationshewasabletodesignthe4004microprocessorCPUtofitonamanufacturablediesize.( 1971Milestone ) Intel’spioneeringworkintransferringsilicon-gatetoproductionpresentedmanychallengesbutgavethecompanyasignificantcompetitiveleadbypermittingtheearlyintroductionofhighdensitydynamicRAMs.( 1970Milestone )ItalsoenabledthedevelopmentofEPROMmemories( 1971Milestone )thatcouldnotbeaccomplishedeconomicallywithmetalgatetechnology.Withinfiveyearssilicon-gateMOShadbecometheindustrystandardprocessfornewICproductdevelopmentreplacingbipolartechnologyinallbutthehighestspeedapplications. ContemporaryDocuments Kerwin,RobertE.,Klein,DonaldL.,Sarace,JohnC."MethodformakingMISstructures," U.S.Patent3475234 (FiledMarch271967.IssuedOctober28,1969). Watkins,BoydG.andSelser,MichaelJ."SemiconductorDeviceandMethodforProducingSame," CanadianPatent825844 (FiledSeptember5,1967.IssuedOctober21,1969).Seealso U.S.Patent3576478 (FiledJuly22,1969.IssuedApril27,1971). Sarace,J.C.,Kerwin,R.E.,Klein,D.E.,andEdwards,R."Metal-nitride-oxide-siliconfield-effecttransistors,withself-alignedgates," Solid-StateElectronics, Vol.11,Issue7(July1968)pp.653-660. Faggin,F.,Klein,T.,andVadasz,L."Insulatedgatefieldeffecttransistorintegratedcircuitswithsilicongates," IEEETransactionsonElectronDevices, Vol.16,Issue2(Feb1969)p.236. Faggin,F.,Klein,T."SiliconGateTechnology," SolidStateElectronics, Vol.13(1970)pp.1125-1144. OralHistorytranscriptsonlineattheComputerHistoryMuseum Faggin,Federico(Fairchild,Intel,Zilog),anoralhistory(2004-9-22) FairchildSemiconductor"MOSICProducts"50thanniversarypanel-Amelio,Faggin,Phillon,Walker(2007-10-5) MoreOralHistories Faggin,Federico(Fairchild,Intel)TheSiliconGenesisInterviews(3.3.1995).DepartmentofSpecialCollections,StanfordUniversityLibraries,Stanford,California. Faggin,FedericoElectricalEngineer,anoralhistoryconductedin2004byJohnVardalas,IEEEHistoryCenter,RutgersUniversity,NewBrunswick,NJ,USA. MoreInformation Faggin,FedericoandKlein,Thomas."AfastergenerationofMOSdeviceswithlowthresholdsisridingthecrestofthenewwave,silicon-gateIC’s," Electronics (September29,1969)pp.88-94. Vasdaz,L.L.,Grove,A.S.,Rowe,T.A.,Moore,G.E.“SiliconGateTechnology,” IEEESpectrum, Vol.6No.10(October1969)pp.28-35.
1523 次阅读|2 个评论
半导体里程_博物馆_1970 - MOS动态存储器和磁芯存储器相争
WanghuataoHIT 2012-3-5 10:53
1970 - MOS动态存储器和磁芯存储器相争 约翰 · 施密特设计一个 64 位 p-channel 静态 RAM 在飞兆半导体 (MOS) 在 1964 年。供应商的 1968 萨姆 ( 半导体活跃记忆 ) 项目的十六巴勒斯一般聚集这些芯片在陶瓷基板 , 形成 1024 位混合的数组。整体解决方案和类似的 multi-chip 不久就追上了这个项目在计算机 Microtechnology 、英特尔、摩托罗拉、及 TI(SMA) 。 减少芯片尺寸乔尔 Karp GMe 构思出一种动态的时序方案 Boysel 适应李建造 256 位动态公绵羊在飞兆半导体在 1968 、 1024 和 2048 位装置系统在四个阶段在 1969 年。这些和竞争来自于先进的记忆系统达利克 (AMS6001) 采用晶体管每 4 到 6 点。霍尼韦尔的法案提出了一个 3-transistor 细胞 Regitz 实施 Karp 在英特尔 p-channel 硅门过程 (1968 里程碑 ) 。泰德霍夫提出改进 , 设计了由鲍勃 · 艾博特和调试了鲍勃芦苇于公元 1103 年。提供很多更快的速度 , 标价 1 分 / 一点 , 从 1970 年开始 ,1103 年很快换成了磁性核心技术对计算机内存。沃尔特 Krolikowski 描绘了一幅 Cogar 更快的 n-channel DRAM 于 1970 年。 IBM 是第一个进行这种新的生产工艺技术对系统 1972 年的 370/158 。 Mostek 罗伯特 Proebsting ion-implanted 电阻器用于减少功率消耗及模具尺寸足够装 4 K 位 (MK4096) 进入一个常规 16-pin 包裹于 1973 年。在 16 K(MK4116) 水平在 1976 年 Mostek 采用晶体管单管记忆细胞 , 由 IBM 公司专利的研究员罗伯特 ·Dennard 及设计方法 Karl-Ulrich 斯坦描述西门子。这种做法造成了 64 K 达利克从日本和美国的供应商在最后的十年、大容量的记忆系统 , 半导体 , 更经济可靠比磁芯。 译者: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电子封装技术 090840219--周明川 校对: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http://www.computerhistory.org/semiconductor/timeline/1970-DRAM.html 原文: John Schmidt designed a 64-bit MOS p -channel Static RAM at Fairchild in 1964. Fairchild’s 1968 SAM (Semiconductor Active Memory) program for Burroughs assembled sixteen of these chips on ceramic substrates to form 1024-bit hybrid arrays. Monolithic solutions soon overtook this and similar multi-chip projects at Computer Microtechnology, Intel, Motorola, and TI (SMA 2001). To reduce chip size Joel Karp of GMe conceived a dynamic clocking scheme that Lee Boysel adapted to build 256-bit dynamic RAMs at Fairchild in 1968 and 1024 and 2048-bit devices at Four Phase Systems in 1969. These and competing DRAMs from Advanced Memory Systems (AMS6001) employed 4 to 6 transistors per bit. Honeywell’s Bill Regitz proposed a 3-transistor cell that was implemented by Karp in Intel’s p-channel silicon gate process ( 1968 Milestone ). Improvements suggested by Ted Hoff, designed by Bob Abbott and debugged by Bob Reed resulted in the 1103. Offering much faster speed and priced at 1 cent/bit, beginning in 1970 the 1103 quickly replaced magnetic core technology for computer main memory. Walter Krolikowski of Cogar described an even faster n-channel DRAM in 1970. IBM was the first manufacturer to commit to this new process technology on System 370/158 in 1972. Mostek's Robert Proebsting used ion-implanted resistors to reduce power consumption and die size sufficiently to pack 4K bits (MK4096) into a conventional 16-pin package in 1973. At the 16K level (MK4116) in 1976 Mostek adopted the single transistor memory cell patented by IBM researcher Robert Dennard and design methods described by Karl-Ulrich Stein of Siemens. This approach led to 64K DRAMs from Japanese and US vendors before the end of the decade and large capacity semiconductor memory systems that were as reliable as and more economical than magnetic cores. IMG style="FILTER: ; ZOOM: 1; CURSOR: pointer" class=replaced title="Next image " src="http://www.computerhistory.org/semiconductor/assets/images/400x400/1970_1_1.jpg" width=400 height=400 jQuery1331342725637="31" Fairchild 1024-bit SAM multi-chip memory plane uses sixteen 64-bit PMOS Static RAM chips (1968) Credit: Fairchild Camera Instrument Corporation 山姆 multi-chip 供应商 1024 位平面使用内存十六 64 位 PMOS 静态 RAM 芯片 (1968) 贷款 : 照相机和器械企业供应商 IMG style="FILTER: ; ZOOM: 1; CURSOR: pointer" class=replaced title="Next image " src="http://www.computerhistory.org/semiconductor/assets/images/400x400/1970_1_2.jpg" width=400 height=400 jQuery1331342725637="32" IMG style="FILTER: ; ZOOM: 1; CURSOR: pointer" class=replaced title="Next image " src="http://www.computerhistory.org/semiconductor/assets/images/400x400/1970_1_3.jpg" width=400 height=400 jQuery1331342725637="48" IMG style="FILTER: ; ZOOM: 1; CURSOR: pointer" class=replaced title="Next image " src="http://www.computerhistory.org/semiconductor/assets/images/400x400/1970_1_4.jpg" width=400 height=400 jQuery1331342725637="34"
1407 次阅读|1 个评论
半导体里程_博物馆_1971 可编程只读存储器重用迭代设计的灵活性
WanghuataoHIT 2012-3-5 10:51
格式要求,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52849do=blogid=544164
1161 次阅读|0 个评论
半导体里程_博物馆_1971 将微处理器的功能集成到一个CPU芯片上
WanghuataoHIT 2012-3-5 10:44
1971 – 将微处理器的功能集成到一个 CPU 芯片上 硅栅 加工与成型技术的产生使得计算机中央处理器 (CPU) 压缩到一块单独的芯片上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设计人员致力于把计算机中央处理器的功能集合到微小的 MOS 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上,这种技术被称为微处理器单元 ( 单片机 ) 芯片集合。 1969 年 Lee Boysel 创造了 Four-Phase 系统有限公司,他在一块半导体上设计植入了早期的八位逻辑算术单元(设计 3800/3804 型)。一个 8 位的 AL-1CPU 片被扩展到了 32 位。在 1970 年 , Garrett AiResearch 的 Steve Geller 和 Ray Holt 设计的 MP944 芯片被用于 F-14A 中央大气数据计算机的芯片,它是被 AMI 公司由六个金属栅晶片组成的。 英特尔的第一个微处理器—— 4004 ,来源于 Ted Hoff 和 Stanley Mazor 的构想。得益于 Masatoshi Shima ,在 1971 年, Federico Faggin 根据 Shima 在硅栅 MOS 芯片技术( 1968 年里程碑式的发展)的经验,将一个由 2300 个晶体管组成的四位微处理器放入到 16-pin 封装起来。 Faggin 指导 Hal Feeney 设计的 8 位 8008 设备于 1972 年公布。为 CTC 公司(即后来的 Datapoint 公司)设计的 8008 设备的原型也曾被德州仪器用于 TMX1795 系统,但是却从没有被用于商业用途。第二代 8 位的设计来源于 Intel ( 设计 8080 型 ) 和 Tom Bennett 在 Motorola 领导的一个团队(设计 6800 型), Tom Bennett 在 1974 年建立被广泛接受的微处理器理念。从 MOS 集成电路技术 -6502 体系衍生出的廉价变种 6800 使得个人电脑和来自于 Apple, Atari, Commodore 或其他公司的游戏可以任意连接。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许多供应商提供增强的 8 位结构,其中 Zilog 公司的最为强大。两个 1975 微处理器预示着后来重要发展趋势,包括在 IBM 工作过的 RCA 的 CMOS COSMAC(1802 里程碑 ) 与 John Cocke 801 精简指令集。 译者: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电子封装 090840221--马东超 校对: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电子封装 090840223--吴帅 http://www.computerhistory.org/semiconductor/timeline/1971-MPU.html 版权 copyright by www.computerhistory.org 1971 - Microprocessor Integrates CPU Function onto a Single Chip Silicon-gate process technology and design advances squeeze computer central processing units (CPU) onto single chips. By the late -1960s, designers were striving to integrate the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CPU) functions of a computer onto a handful of MOS LSI chips, called microprocessor unit (MPU) chip sets. Building on 8-bit arithmetic logic units (3800/3804) he designed earlier at Fairchild , in 1969 Lee Boysel created the Four-Phase Systems Inc. AL-1 an 8-bit CPU slice that was expandable to 32-bits. In 1970 Steve Geller and Ray Holt of Garrett AiResearch designed the MP944 chip set to implement the F-14A Central Air Data Computer on six metal-gate chips fabricated by AMI. Intel's first microprocessor, the 4004, was conceived by Ted Hoff and Stanley Mazor. Assisted by Masatoshi Shima , Federico Faggin used his experience in silicon-gate MOS technology ( 1968 Milestone ) to squeeze the 2300 transistors of the 4-bit MPU into a 16-pin package in 1971. Faggin also supervised Hal Feeney 's design of the 8-bit 8008 device announced in 1972. Designed for CTC ( later Datapoint ), prototypes of the 8008 function were also built by Texas Instruments as the TMX1795 but never offered commercially. Second generation 8-bit designs from Intel (8080) and from a team led by Tom Bennett at Motorola (6800) in 1974 established widespread acceptance of the MPU concept. A low-cost variant on the 6800 architecture by MOS Technology (6502) enabled personal computers and games from Apple, Atari, Commodore and others. By the mid-1970s many vendors offered enhanced 8-bit architectures, with Zilog 's Z80 being the most enduring. Two 1975 MPUs that presaged important later trends included RCA's CMOS COSMAC 1802 (1963 Milestone ) and John Cocke ’s 801 RISC device at IBM. Beginning in the mid-1970s, 16-bit MPUs emerged from General Instrument (CP1600), National (PACE), TI (TMS9900), and Zilog (Z8000). Boosted by the PC boom of the 1980s, Intel's 8086/8088 (IBM PC) and Motorola's 68000 (Macintosh) devices enjoyed the widest market success. Four Phase Systems, Inc. AL-1 8-bit computer processor slice. Design commenced October 1968. Final working devices March 1969 四相系统,Inc。AL-1 8位计算机处理器片。1968年十月设计开始。1969年三月配置设备。 Gold interconnects highlight the Intel 4004 MPU layout complexity 金色的内连线突出了Intel 4004微处理器复杂的内部构局 The Intel 4004 development team meet again in May 2007. T. Hoff, H. Feeney, S. Mazor, M. Shima, F. Faggin 2007年5月,Intel 4004开发团队合影T. Hoff, H. Feeney, S. Mazor, M. Shima, F. Faggin Internal view of the MCS-4 chip set including the 4004 MPU in the Busicom calculator Busicom 计算机的MCS-4内部图片,设置有4004微处理器
1650 次阅读|1 个评论
半导体里程_博物馆_1974 -通用单片机家族公布于世
WanghuataoHIT 2012-3-5 10:42
1974 - 通用单片机家族公布于世 一个单芯片的计算机设计的出现乃是 TMS 1000 单片机微单位或一个概念 , 引发了通用数字者家庭权力的工具和发达国家的玩具。 单片机为核心的单元 (MCU) 由相同的基本 ROM 、 RAM 和 CPU 因素以一种微处理器 ( 微控制器 ) 控制要求较低的任务如一个玩具或一个微波炉。这些应用程序不需要的终极速度或程序的复杂性 , 可以实现单片机设计 , 用更少的组件功能齐全适合在一个芯片上。 加里 Boone 和迈克尔的 1971 年《德州仪器的设计 TMS1802 计算机设备提供了基础的单片机为 TMS1000 通用 4 比特 MCU 家庭于 1974 年公布。定价为 $ 2 。在数量上 , 它的动力防盗警报、车库门开启器、游戏、玩具 , 如 “ 讲话和拼写 “ 介绍数码电子给消费者。 在 1976 年 , 两 Mostek 英特尔 (3870) 引入更严格的 8 位的体系结构 , 这种结构服务应用于汽车、电脑外设。英特尔 MCS-48 家庭提供了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 (8748) 和 (8048)masked-ROM 版本。可编程只读存储器的版本 MCUs 实用了原型与会收取少许生产体系。 (1971 年里程碑 ) 英特尔更加强大 ,1980 年的继任者 ,8051 年 , 成立了一个标准建筑 , 今天在众多变异幸存的具体应用。 到了 1980 年代 MCU 体系结构从欧洲、日本和美国的制造商众多专用应用。服务贝尔实验室的 MAC-4 遇到了电信的需要。摩托罗拉和日立公司从 68000 年 MCUs 派生高性能微处理器。通用设备的家庭照片 ( 今天微芯片 ) 赢的低成本的消费者设计。隐藏在小几百人在电器、汽车、个人电子产品 , 采用单片机可能是当今世界上最无所不在的半导体器件。 译者: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电子封装 090840222--魏浩 校对: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http://www.computerhistory.org/semiconductor/timeline/1974-MCU.html 原文: A single-chip calculator design emerges as the TMS 1000 micro-control unit or MCU, a concept that spawned families of general-purpose digital workhorses that power the tools and toys of the developed world. A microcontroller unit (MCU) comprises the same basic ROM, RAM and CPU elements as a microprocessor (MPU) for less demanding tasks such as controlling a toy or a microwave oven. As these applications do not require the ultimate in speed or program complexity, MCU designs can be implemented with fewer components so that the complete function will fit on a single chip. Gary Boone and Michael Cochran’s 1971 design of Texas Instruments TMS1802 single-chip calculator device provide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TMS1000 general-purpose 4-bit MCU family announced in 1974. Priced at $2 in volume, it powered burglar alarms, garage door openers, games, and toys such as "Speak and Spell" that introduced digital electronics to the consumer. In 1976 both Intel and Mostek (3870) introduced 8-bit architectures that served more demanding applications in automobiles and PC peripherals. The Intel MCS-48 family offered both EPROM (8748) and masked-ROM (8048) versions. The EPROM version made MCUs practical for prototyping and low-volume production systems. ( 1971 Milestone ) Intel's more powerful 1980 successor, the 8051, established a standard architecture that survives today in numerous variant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By the 1980s MCU architectures from European, Japanese and US manufacturers served numerous special-purpose applications. Bell Laboratories’ MAC-4 met telecommunications needs. Motorola and Hitachi derived high-performance MCUs from the 68000 MPU. General Instrument's PIC family (today Microchip) won low-cost consumer designs. Hidden by the hundreds in appliances, automobiles, and personal electronics products, the MCU may be today’s most ubiquitous semiconductor device. IMG style="FILTER: ; ZOOM: 1; CURSOR: pointer" class=replaced title="Next image " src="http://www.computerhistory.org/semiconductor/assets/images/400x400/1974_1_1.jpg" width=400 height=400 jQuery1331346818939="21" An early version of the TMS 1000 microcontroller Courtesy of: Texas Instruments, Inc. 一个早期版本的 TMS 1000 单片机 由 : 德克萨斯仪器公司
1364 次阅读|1 个评论
半导体里程_博物馆_1974 电子手表是第一个系统芯片集成电路
WanghuataoHIT 2012-3-5 10:27
半导体里程_博物馆_1974 电子手表是第一个系统芯片集成电路
1974 年 - 电子 手表是第一个系统芯片集成电路 Microma 液晶显示 (LCD) 数字表是第一个往单个硅晶片上集成一个完整电子系统的产品,称为系统芯片或 SOC。 一个系统芯片 ( SOC ) 集成电路包含所有电子组件,包括装有一个系统模拟装置和界面电路的单个芯片。1970 年在强尼·卡森展览会上SOC solution 公司首次展示了他们研发的从2,100 美元密尔顿脉冲星“手腕电脑”演变产生的电子表。这块由Electro-Data公司的George Thiess和Willy Crabtree 设计,包含44 块芯片和 4,000 条键合引线的表性能十分不可靠直到RCA 的工程师将 timekeeping 电路缩小到一块芯片才得以改观。但外部晶体管仍需消耗LED显示器的电量。1972-73年 Microma 和Seiko 推出了低功耗液晶显示器 (LCD),从而延长了电池寿命的数量级。Intersil 的创始人John Hall和Jean Hoerni 则设计了Seiko芯片。 1974年当Peter Stoll 将液晶屏驱动晶体管以及计时功能集成到Microma 手表上的英特尔 5810 CMOS 芯片时系统芯片才开始真正出现。( 1963年里程碑) 1976年自从TI推出了低于20美元的单芯片手表,它就与Timex以及几十个其他半导体制造商进入市场的消耗战。National 和 TI公司是在未来SOC的应用——电子计算器的主要竞争者,但当电子计算器的价格下跌到10美元以下时,二者都将这一低端消费产品留给了亚洲供应商。 许多ASIC供应商( 1967年里程碑)在20世纪90年代通过将微控制器( 1974年里程碑)和DSP (1979里程碑)植入系统芯片SOC的机会,开发出了手持式游戏和工具以及语音处理,数据通信等电脑周边产品。 译者: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电子封装 090840223--吴帅 校对: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电子封装 090840221--马东超 http://www.computerhistory.org/semiconductor/timeline/1974-digital-watch-is-first-system-on-chip-integrated-circuit-52.html 版权 copyright by www.computerhistory.org Electronic module from a Hamilton Pulsar digital watch 一只汉密尔顿脉冲电子表的电子模块 Credit: Hamilton Watch "Breadboard" design for the Intel 5810 CMOS watch chip 为 Intel 5810 CMOS 手表芯片设计的"Breadboard” Advertisement for the 1975 Microma LCD watch 1975年 Microma LCD手表的广告 National’s NS 600 calculator sold for $19.95 in 1973 1973年National’s NS 600计算器售价19.95美元
2587 次阅读|2 个评论
众人心目中的宝贝——看看有没有你心仪的?
热度 22 dkysdc 2012-2-7 19:26
众人心目中的宝贝——看看有没有你心仪的?
不知道您注意了没有,中文与“财”相关的字大多带贝字旁。“财、账、贿”等。有“贝”才有“财”,“贝”摆的长短多少就是“帐”,“贝”被别人分走了,就“贫”了。买东西要带“贝”才能“购”,给人行“贿”要带宝“贝”,这样的例子在汉字中太多太多了,汉字真神奇。 贝壳美丽坚固,上好的贝壳不是随便就可以得到的,因而从 殷商到西周早期,古代中国广泛使用的是贝币,而不是金属币。宝贝是钱财和地位的象征。本人的博文“龙,人文初祖,黄帝陵--龙年到来之即随想”(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317do=blogid=530348 )中介绍的龙的原形图案也是用贝壳(就是那时的钱)来围成的。当时这个人肯定有大量钱财,又很有本事,可以降龙伏虎,估计他的地位与后来的“黄帝”不相上下。 这组难得的宝贝照片拍摄于2004年11月24日,三亚的贝壳博物馆。相机是Nikon5700.隔着玻璃拍的,有几张拍得有些虚,权当资料保存,没有删除。 当时基本上拍一张贝壳的照片,接着拍一张说明,之后用PS把说明剪下来贴到贝壳图片的角上。但最后这张贝壳忘计拍说明了。哪位博友给补上?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个人分类: 游记往事|5455 次阅读|49 个评论
越王勾践剑与吴王夫差矛
热度 1 zhangqifeng0504 2012-1-17 19:22
越王勾践剑与吴王夫差矛
今天在博物馆见到了真正的 越王勾践剑与吴王夫差矛,以前仅仅在历史书上看到过, 没想到历经几千年的历史,这把越王勾践剑居然还是如此的光亮锋利。 这个馆子一共陈列了十六件国宝,越王勾践剑是其中之一。 相比之下,吴王夫差矛就没有那么闪亮了,上面的铜绿已经是锈迹斑斑。 越王勾践剑 春秋晚期 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 吴王夫差矛 春秋晚期 江陵马山5号墓出土
11623 次阅读|2 个评论
海滩自然博物馆扫描·印象西沙4
热度 9 博物 2012-1-4 23:07
海滩自然博物馆扫描·印象西沙4
也许你已经忘了,刷碗的“海绵”源自人们对海绵的仿生,这是一小团绿色的海绵,可不是“思高”生产的那种,它是这当今世界上最原始的多细胞动物。没有头,没有脸,没有眼,没有大脑......佛祖曾总结说,同学们记住喽,这种动物,“无眼、耳、鼻、舌、身、意......”,哦,扯远了。其实,说白了,海绵这东西,其实就是一套由无数个进水口和出水口构成的,有生命的通水过滤系统,它把海水引入自己的身体,然后将里面微小的食物粒——细菌啦,微藻啦,别的动物吃剩下的肉渣滓啦,对了,还有最重要的——氧气,过滤出来,吸收到身体里,然后,将水排出体外,了事! 这是馒头蟹目大家族的成员,种名还没来得及鉴定,给大家先睹为快!你玩儿过折纸游戏吗?我玩儿的可比那深,我可以把一只螃蟹,在十秒钟之内撅吧撅吧,把它折成一个“大馒头”。先说明白喽,我可不是虐待它啊,这是人家的特异功能,我只是代为展现而已。 可是它不听话,我刚一撒手,它就张牙舞爪起来 来让大家看看腹面,就长这模样您还很害羞那,还敢档脸?! 当真害羞了,躲到沙子里头去了 瞧,这家伙厉害,全身都紫了,还红眼儿病,还敢长腿毛! 来,也让咱瞧瞧腹面,噢,真对不起,不知道您是雌性,神马!居然还长了胸毛和腹毛!至于你见没见过,反正我就是没见过了...... 怎么着吧,没见过!就是不定名儿!鉴定这任务,交你啦!这,就是西沙,什么奇形怪状的生物都能瞧见!不认识的生物实在太多了,我期待更多科学家与我一同来感受我们的南海,发现我们的南海。 嘢,大石蛋,死去脑珊瑚的骨骼 怎么样,有很多沟沟回回的,像脑子吧 这是刚刚死去的珊瑚,骨骼还很新鲜,呈蓝灰色 这是来自礁盘底部很古老很艺术的大型珊瑚骨骼,瞧这颜色,估计跟人类历史差不多大了 这类大型珊瑚的骨骼也很艺术 被海水侵蚀得很艺术的树干 瞧,这纹理、质地、颜色、造型,嘿,真是棒极了!真想扛回家去当“摆件儿”艺术品欣赏,倒不是因为道儿远,飞机上不让带,也不是抠门儿,舍不得运费,关键是抬起来一看这下面哟,原来是无数小螺蛳的家! 真正让人拍案叫绝的艺术品往往在这个位置呈现给您(博物地理 段煦 文/摄影)
个人分类: 水族海洋|5626 次阅读|12 个评论
民航博物馆游览
wangyunwu 2011-12-26 08:54
因喜欢博物馆,故利用空闲游览了民航博物馆。 国民航博物馆是中国民用航空业文明发展进步的标志,其中陈列民航的历史,包括民用航空器发展史、民用机场建设史及民航科技发展展望等,这个历史中包含了民航最重要的文化。为保护、收藏和研究我国民航的历史文物资料和实物样品,全面展示中国民航发展历史和重大历史事略,反映民航建设和发展成就,普及民航科学技术知识,促进民航学术交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航总局建设了中国民航博物馆。 http://www.caacmuseum.cn/
个人分类: 参观学习|570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新中国第一伟人PK新中国第一家族
热度 6 wangxh 2011-12-23 17:47
博主按:又快到12月26日了,毛泽东的诞辰日。大部分人忙着迎新年、圣诞,俺倔人愿意想一想已经被忘却的事儿...... 毛泽东女儿李讷(中)与亲友十二月十九日在北京国家博物馆举行的“毛泽东档案展”开幕式上,观看历史图片和百余件毛泽东书信手迹等陈列品。(中新社记者:邹宪) 十二月十九日,毛泽东的女儿李敏(中)与其子孔继宁(左一)、女孔东梅(前左三)在北京国家博物馆出席“毛泽东档案展”开幕式,并观看毛泽东历史图片及百余件毛泽东书信手迹等珍贵陈列品。(中新社记者:邹宪) 正在香港参加“世纪伟人--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展览”的邓小平女儿邓楠,八月二十七日出席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午餐会。(作者: 钱兴强) 邓小平亲属八月二十七日出席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午餐会,香港友好协进会主席李东海(左一)及纪念展主办方中华文化城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庆淮代表香港各界向邓林、邓楠和邓榕致送“世纪伟人--邓小平金像”。(作者: 钱兴强) 正在香港参加“世纪伟人--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展览”的DXP亲属,八月二十七日出席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午餐会,邓公孙女羊羊身穿一款别具特色的中式印花装出席午餐会。 (作者: 钱兴强) 新中国第一伟人MZD的子女:     毛岸英--抗美援朝牺牲在朝鲜战场(MZD长子)     毛岸青--苏联卫国战争致残。平民(毛次子)     毛岸龙--杨开慧牺牲后兄弟三个流浪到上海,病逝。(毛三子)     毛毛--长征前寄养在井冈山,失踪(毛长女)     李敏--普通老百姓(毛次女)     李讷--普通老百姓(毛幼女) 新中国第一家族DXP的子女:     邓朴方——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DXP之长子)     邓质方——四方集团总裁(DXP次子)     邓 林*——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画研究院画家,东方美术交流会会长(DXP长女)     邓 楠*——科技部副部长(DXP之次女)     邓 榕*——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副会长、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副主席(DXP之小女) 转载于: http://hi.baidu.com/%C3%F7%ED%B5/blog/item/438c404e35a8820db2de05a9.html
个人分类: 社会|6656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崔永元:如果每个人都活得有尊严 国家一定很体面
gaojiange 2011-12-18 23:23
《我的抗战》和《我的抗战2》两部纪录片的相继推出,把崔永元的“不合时宜”一再放大。沧桑的老人,久远的故事,这样缓慢而沉重的纪录片,在当下五光十色的电视荧屏上注定不会抢眼,它引人注目的是每一个镜头背后透出的责任和担当。 在主持人身份之外,央视名嘴崔永元做的事情更接近于个人理想化的尝试:花10年的时间,带领自己的团队抢救式地采访了4000多位抗战亲历者,收集的影音资料超过10万小时。崔永元说,他计划用3到5年时间做一个全数据系统的中国口述历史博物馆,给后人留下一个千百年以后还能和先人内心对话的机会。 通过小人物的口述还原历史 中国青年报:重新审视历史,除了你的个人爱好,还有什么其他原因? 崔永元:现在大家越来越淡忘历史——我们有过什么样的胜利,什么样的失败,什么样的灾难,什么样的痛苦,该就哪些方面的事情反思……这些问题统统都被边缘化了,这样下去挺危险的。 中国青年报:《我的抗战》系列最想传达给观众的是什么? 崔永元:想法特别单纯。不指望大家在其中了解抗战的全貌,也没有可能。大家看到的只是每一个独特的个体生命在战争中的境遇,我们不需要下判断。它给我们提供了超过我们以往教科书上对抗战的认识,包括讲故事的方式。比如在其中一集里,八路军被鬼子包围到群众中间,让群众指认。我们在以往的抗战片子中看到的,都是群众保护八路军,而这里是群众把八路军指认出来,因为不指认所有人都要受害。上纲上线的人可能会说,这是在诬蔑根据地的老百姓。这是很小很小的个例。其实,个体叙述就是这样千奇百怪。 中国青年报:有很多网友问你拍这部纪录片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你的回答是“了解真实”。你觉得自己做到了吗? 崔永元:印在书上的就是真的吗?我们做的也只能是尽可能地接近事实。很多残酷的历史真相被遮蔽掉了,大家永远处在探寻跋涉的过程中,知道得越多就越糊涂。《我的抗战》其实就是一个又一个的细节叠加出来的,我们把判断的权利交给观众。我对采访团队的要求是,采访时,就让当事人讲自己亲身经历的,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不要道听途说,不要加入后来认知经验的综述和评论,要细节要故事。 中国青年报:对于这部真实再现抗战情景的纪录片,很多网友对于它将带来的影响很关注,你希望传达一种怎样的情绪? 崔永元:《我的抗战2》描述战争的血腥和残酷一定比故事片和电视剧更震撼心灵。我非常担心,年少的孩子们有没有毅力看完此片,我们甚至很困惑,要不要把事实真相这样告诉他们?会不会造成他们的困扰?最后我们选择告诉。因为不说不行,那是一段真实的历史。拍这部纪录片,我们是想让大家记住历史,并不是煽动仇恨,也绝不希望简单地激起仇视和对立。我们想让大家知道,战争对人的残害到底有多严重,影响有多久。 中国青年报:抛弃以往抗战题材着重描写领袖、统帅、将军等方式,《我的抗战》为什么选择个人角度口述历史,把镜头对准了战争中那些普通的小人物? 崔永元:也许我们能够记住战场上将军振臂一挥,但是我们记不住冒着枪林弹雨冲上前线的士兵的身影。可是真正的历史,是由所有冲上战场的人组成。 我们以前接受的都是大历史的叙述,“全民抗战”4个字概括了全部。但是做个人口述历史的时候,会发现每一个人的历史都非常鲜活,我愿意用两个字来形容,就是“选择”。有一个场景挺能说明这些问题:在开封火车站,卢沟桥事变之后,很多平津的学生都从北京跑到了这里,是继续跑,还是维持自己的生计先干点什么?正好来了一列火车,往哪开不知道,呼呼呼就上去了。有的火车开到了武汉,这些人很多就加入了国民党的队伍;有的火车开到了郑州,很多人就加入了共产党。你上不同火车,可能你未来的命运就完全不一样了。 我觉得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每一天,就是两个字:选择。到了21世纪,我们尽量少用大叙述,关注每一个人的个人感受,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得有尊严,每一个人都体面,国家一定很体面。 拍纪录片不是为了赚钱 中国青年报:和《我的抗战》相比,《我的抗战2》还推出了动画版,包括你在内的30位明星配音,另外还有网游、图书,看上去是一条挺像样的产业链了。因此,有人质疑这其中有利益、炒作的因素,真是这样吗? 崔永元:这些质疑根本不靠谱儿,在国内做纪录片是赚不到钱的,这就是一次尝试。一个人一辈子也没有多少尝试,更没有多少尝试可以成功,所以要抓住每一次尝试机会。《我的抗战2》是接受了同事们面向市场、商业化的尝试,为的是让沉重的历史看起来更鲜活。要说我心目中的片子是什么样的,就是一个老先生往镜头前一坐,说30分钟,休息10分钟,插点广告,再接着说,一口气说两天,那才叫“口述历史”,但是全世界也没有人这么做片子的。 中国青年报:此前有传言称《我的抗战》投资高达1.3亿元,好像现在中国的纪录片还没有哪部有这样的大手笔? 崔永元:1.3亿元是整个“口述历史”的投资,《我的抗战》只是其中一部分。现在许多商业片喜欢报花账,开口就说斥上亿巨资,为的只不过是吸引更多观众来收回成本。《我的抗战》和商业片不同,它是一部纪录抗战历史中个体喜怒哀乐、命运变迁的纪录片,这是一种宝贵的感情投资,没有哪个投资者在投资之初想过要收回成本。我最近其实也想了解下,到底我们的成本有多少,可实际上成本是没有办法估算的。 中国青年报:听说最困难的时候,你们4个月没发工资,公司都闹“分家”了,当时是什么情况? 崔永元:钱得先用来去国外买资料、采访,这事儿不能等。跟我干“口述历史”,可能每年都有几个月发不出工资,过几个月再补给你。我的团队不是所有人都理解我,甚至很大一部分人都不理解我。那些孩子说,如果咱不做“口述历史”呢?如果咱做电视剧呢?咱做电影呢?哪会发不出工资来啊,只会一年比一年赚得多。所以决定把公司分了,一分为三,各干各的,所有的员工自由选择。做纪录片不是一个赚钱的买卖,它是给民族做一个“口述历史”的记忆,是一个大的慈善工程。 中国青年报:纪录片在国内的市场一直不太乐观,你算公众人物了,在这个问题上有没有被区别对待? 崔永元:2002年刚开始做“口述历史”时,出门吆喝卖片,我觉得这个片子应该比电视剧贵吧,去和电视台谈,人家说纪录片都是500块钱一集,小崔做的呢,就翻两番,1500吧……我一听都蒙了:纪录片在中国这么不受待见。在日本,NHK这样的国家电视台,每天黄金时段里播的都是口述历史纪录片,那种搞对象的节目午夜才播,我们这里反过来了。拍纪录片让我有了点骨气,宁肯贱卖我,也不贱卖自己的片子。 中国青年报:身为央视名嘴,自己做的节目为什么选择在网络上而不是电视上首播? 崔永元:这些年,电视台给弄得功利了,今天采明天就得播,后天就得有收视率。收视率这个水很深,我觉得应该有人去趟一趟。“收视率是万恶之源”是我说的,但崔永元从来都没有做过收视率低的节目,收视率也没有对我们有过妨碍。我只是质疑用收视率来鉴定节目好坏、而且是唯一的标准,这个很可疑。《我的抗战》系列最想吸引的就是年轻人,显然网络是绝大多数年轻人获取信息的渠道。《我的抗战2》在搜狐视频开播一周就突破千万点击率,打破了上一部开播一个月过千万的纪录。 “口述历史”留下和先人对话的机会 中国青年报:“口述历史”已经做了10年,为什么这么多年执著于这件事情? 崔永元:“口述历史”是记录历史的重要方式,早在1948年美国人就开始做口述历史,但中国目前做得很不够,比如我特别想看当年对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等京剧名旦的采访,或者他们的口述记录,想听侯宝林先生讲讲最早的相声是怎么演的、演的都是什么段子、后来又怎么改变……全都没有。 我参观过日本、美国、加拿大的相关机构,我们的“口述历史库”甚至比不过人家的一个大学。我们的GDP赶超了别人,但对历史的敬重、敬仰、尊重、珍爱,却比不过别人,为什么大家不觉着这件事丢人呢?我回来后就呼吁相关部门投资做口述史,但无人响应,只好自己筹钱做了。我们没花国家一分钱,所有的款都是我和我的团队厚着脸皮筹来的。 中国青年报:你认为“口述历史”最大的意义在哪里? 崔永元:于丹“论语心得”为什么火?是因为没有 孔子 的采访。如果《见证·影像志》一天一集孔子的采访,谁还听“论语心得”啊。我们世世代代老听心得,进步速度会非常慢。“口述历史”最大的价值和特点就是真实,之所以做“口述历史”,是为了给后人留下一个千百年以后还能和先人内心对话的机会。 中国青年报:在这10年里,你有没有什么遗憾? 崔永元:很多人都没有采访到,这就是最大的遗憾。差不多天天都能听到这个不在了,那个走了……我们一下子完成不了这么多,有的联系上了、约好了,等了两年还没安排采访。我们的口号是“与时间赛跑”,但拼不过时间。4000位受访者中,平均年龄在85岁以上,2006年我们在云南突击采访了103位抗战老兵,2007年再去寻访时,有一大半人都没了。再比如,大家都知道淞沪会战里的“800壮士”,采访时找到其中三位,才了解到,实际上“800壮士”还不到400人,叫做“800壮士”是为了壮声势,如果我们再晚两年采访,可能就永远没有人能说得清“800壮士”是怎么回事了。 中国青年报:“口述历史”工程现在进展如何? 崔永元:我们正在把这些素材做成数据库,有10万个小时了,但做节目用掉的还不到100个小时。我的想法是希望在三到五年内,做一个全数据系统的中国口述历史博物馆,任何人凭借身份证都可以搜索查看,这听起来像天方夜谭,但现在日本、美国、南非、英国都已经做到了。还原历史的全貌可能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我希望五六十年以后终于有一本被大家公认的书,不管是宏观叙述还是细节描写,大家认为它是真实的,而它在最后写一句“部分资料取自崔永元‘口述历史’”,就行了。 中国青年报:这件事做起来一定非常艰难、非常孤独,你准备一直坚持吗? 崔永元:你随便到我们磁带库里拿出一盘磁带,随便抽出一个采访笔录看看,那里面的悲欢离合、生离死别,根本不是我们这代人能经历的。有人没评上金话筒,就要跳楼了。其实在这些老人面前,我们这些困难真的不值一提。这里所有的人都是九死一生,每天看他们经历的时候,我忽然觉得我这个年龄经历的所有的事都特别淡。
个人分类: 观点碰撞【天下交通】|1189 次阅读|0 个评论
盖提中心的镇馆之宝
热度 10 xinyumri 2011-12-4 10:16
盖提中心的镇馆之宝
上大学时,每逢周末,我喜欢泡在图书馆的社科阅览室里,主要是为了读小说。八十年代是中国文学的繁荣期,除了“诗刊”和“小说月报”这样家喻户晓的期刊,还有许多大型的文学杂志,如“当代”、“十月”、“花城”等,它们很好地充当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食粮。那时要想在第一时间读到这些杂志,必须赶在阅览室开门前就在外面等着。开门后要以最快的速度冲到放杂志的那个书架上,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把杂志抢到手中,然后找个位置坐下来慢慢读。若是去晚了,就只好满阅览室地踅摸,看谁把新到的杂志抢了去,然后拿着一本过刊坐在那人的旁边或对面,一边心不在焉地假装阅读,一边焦急地等着。有时实在无甚可读了,就翻翻美术类的杂志。可是,那些传世的巨作印在印刷质量粗糙的纸张上,豆腐干大小的一块,我怎么也感觉不出好来,只好怨自己悟性太差。 读研究生时,有一年学会的年会在尼斯举行,我第一次踏上神往已久的欧洲大陆。会议结束后,我就北上巴黎投奔我的大学闺密去了。同学带我去了奥赛,我第一次看到了那些曾在美术期刊上看到过无数次的印象派作品,它们以放大了 N 倍的尺寸展示在我的面前,油画那凝重的笔触在画布上呈现出印刷品永远无法传递的立体感与光和影,我当时的感觉只能用震撼两字来形容。 从此以后,逛博物馆成了我的一大爱好。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总会去当地的博物馆看看。只是每次逛美术馆,站在那些巨幅的传世之作面前,深感我的摄影技术根本无力抓住那令人震撼的美感,所以相机基本上是作为实验簿来用了。 李老师特厚道,说我照片拍得不好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相机太差。我的相机其实也不差了,尼康 D5000 ,之所以没敢往更好了买,一是怕糟蹋银子,二是怕升了级以后连借口都没了。 看了李老师拍的那些艺术品,我也斗胆献个丑,把三月份度假时没敢贴的照片贴出来,就算是给红花当绿叶了。 洛杉矶的盖提中心,不收门票,只需付 15 刀的停车费,就可让全家人一饱眼福。您若是让满是商业气的“环球影城”和“迪斯尼乐园”给弄腻歪了,花上一天的时间去盖提转转准不会让您失望。下面仅仅是其收藏中的一粟: 欧罗巴的拐骗 (洛兰) 古希腊神话传说,在地中海东岸有一位非常美丽的公主欧罗巴。天神宙斯很早就有心向她求爱,但一直难以如愿。有一天,欧罗巴带着侍女们来到海滨游玩,宙斯乘机把自己变成一头白色的公牛,将欧罗巴拐骗到克里特岛,他们在这里结婚并生了孩子。(此段转自百度) 局部 散步(雷诺阿) 干草垛(莫奈) 鸢尾(凡高) 悯农(米勒)
个人分类: 音画|10029 次阅读|24 个评论
自然博物馆收藏夹功能上线!
arisaema 2011-11-30 22:23
用户登录之后,在网站的导航栏增加了一个栏目——“我的收藏夹”,地址: http://www.nature-museum.net/User/Favorites.aspx 用户浏览其他人的像册时,像册里在“批量引用”、“批量鉴定”按钮旁增加了“批量收藏”功能,用户鼠标点选或者划线选择照片之后,点击此按钮可以批量收藏。收藏时可以在对话框里输入新收藏夹的名字,然后点击“收藏”按钮完成收藏,或者点击“我的收藏夹”按钮,再点击某个已建立的收藏夹,最后再点击“收藏”按钮完成收藏。 收藏夹也将具有物种名录、物种树、物种鉴定等功能,以及被收藏的照片作者、数量等相关统计,敬请期待!
324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三个精美的昆虫化石-极品标本(5)
热度 3 dkysdc 2011-11-30 08:01
三个精美的昆虫化石-极品标本(5)
以下三个精美的昆虫化石标本摄于2010年末,地质博物馆。
个人分类: 地学科普|5318 次阅读|8 个评论
这博物馆够数学的
热度 4 jiangxun 2011-11-26 08:11
作者:蒋迅 世界上有不少在线数学博物馆,比如,中国科普博览的 数字数学博物馆 ,中国数字科技馆的 数学博物馆 ,还有 台湾数学博物馆 ,日本的 数学博物馆 , Virtual Math Museum ,等等。但是似乎还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建立在地面上的数学博物馆。 Source: 纽约时报 要想建一座以数学为主题的博物馆的人是要有一些魄力的,因为有相当数量的人对数学毫无兴趣,甚至 反感数学 。戈棱·威尼 (Glen Whitney) 就是这样一个有魄力的人。他宣布将在纽约曼哈顿创立一个数学博物馆 ( Museum of Mathematics )。他相信,在他的数学博物馆开馆之后,成千上万的人会涌向这里。“我们希望把数学的活力和美丽展现给观众。”他这样说。 威尼已经收到了2千2百万美元的捐款 威尼对数学的热爱起源于他14岁时的一次数学夏令营 (The Ross Program)。但当时他并不是因为喜欢数学而去参加这个夏令营的,他是想得到离开家后的自由。他没有真的想学数学,因为学校教的数学太容易,太无聊。 没想到,在一次足球赛中他受伤下场了。百般无聊之中,他看起了以前被他忽略了的数学题。他惊讶地发现,这些问题跟学校教的不一样,题目涉及数学的不同分支,但又互相关联。他一下子被数学吸引住了。他说:“我从此爱上了数学。”。 威尼先后在哈佛大学和洛杉矶加州大学获得了数学学士和博士学位。之后他在密西根大学执教三年,然后转到文艺复兴科技公司 (Renaissance Technologies)。这是一家华尔街很牛的对冲基金公司。总裁詹姆斯·西蒙斯也是一位数学家。他的公司里坐满了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博士。用数学模型 捕捉市场机会,由电脑作出交易决策,是这位超级投资者成功的秘诀。在这里,威尼可以将数学应用到实际之中。但是他不满足于此,他心里想着的是另一件事情。 2008年,他离开了这家公司,他要做一件世界所需要的事情,即使不是最最需要的,也是不可缺少的事情。这个事情就是一个数学博物馆。他的脑子里有一个奇 妙的公式。给定变量:专门知识 (E),计算能力 (CP),资本 (C),风险 (R),利他主义 (A),痴迷 (O),漠不关心 (I),有: 威尼找到了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两年前,他和他的团队建立巡回展览 Math Midway ,这是现在筹建的数学博物馆的雏形。后来,他的团队建立了巡回展览,称作“数学在路上”( Math Midway ),这就是数学博物馆的雏形。 但是他的博物馆需要社会的帮助。目前,威尼已经收到了2千2百万美元的捐款,其中有 Google捐的2百万美元。但是这样一个大胆的设想能否成功仍然是一个未知数。在全美国,数学博物馆的数量是零。以前在纽约长岛有一个小小的数学博物 馆,但它早在2006年就倒闭了。当然有不少科技博物馆里有数学方面的内容。而威尼要把恐龙和太阳系都去掉,只留下抽象的数学。这个事实促成了他建立数学 博物馆的决心。 我期待著他们的成功! 下面的两个视频可以让人们感受一下这个未来的博物馆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惊喜 (可能需要翻 墙后才能看到)。 http://youtu.be/qjUbkzfJGp4 http://youtu.be/xJTRkRFbqZc
个人分类: 够数学|9769 次阅读|4 个评论
半日西塘
gongjintao 2011-11-17 16:43
半日西塘
半日西塘 前日,到达期盼已久的西塘,对于这座千年江南水乡古镇,短短半天的游览,如同遇到了一位久远未见的故人,互相倾诉着心怀,迟迟不舍再次分开。 先跟随导游观看了几个景点,其中有酿酒博物馆、瓦当博物馆、西园和王宅。当我看过这些前人用过的普通器物,联想起它们经历的那些生活场景,现在历史早已物是人非时,才又一次理解了中国历史的那份厚重。那尊西北地区收集来的青铜酒壶,让我看到塞外壮士马上狂饮的那份豪放;那片片雕花的砖瓦,则让我忆起那江南纷飞的细雨下,是否有一对男女在瓦沿下卿卿我我地互诉情长。西园和王宅让我想起电影中那秀丽的江南水镇,那屋亭,那门廊,那前厅中摆设的桌椅,记录着那星星点点家族的盛衰兴败,现在却只寥落成了游人驻足的景点了。你我如果生于当时的江南,是否也有机会像王阳明先生那样,博一生功名金榜题名,镇一隅边关攻城略地,创一派儒学名垂青史呢?南方的屋宅很是考究,院子里冷冷的假山石凳,垂柳落杨掩映下的方格小窗,微微凋落的雕梁画栋,古朴的厅间桌椅,木梯发出的轧轧声,房间书画散发的那份雅致之情,置身于中,禁不住惜起那段殷富的江浙古代了。 步行于西塘小巷与河廊,旁边林林总总的小摊,有各色的小吃,有各种稀奇古怪的小东西,激起了我的那份孩子气儿,想品味小摊上每一种美味,想带走那些贴心的小玩意儿,希望永远这样毫不腻烦的闲逛下去。 由于日程的安排,感受西塘夜的时间更短,于是也就觉得愈加难忘了。吃完晚饭,一个人独自走在西塘河的岸边,品味着那份水秀飘零之感。河水荡荡,对岸亮起成串的灯笼,灯光映在河水中,红色的碎地如同醉眠,金色的闪地如同锦缎。河边有很多酒肆,游客们品着那醇香的酒,望着河水中的柔波,猜测着河中的鱼虾大概也一同醉了吧,闹中包裹着静,一切仿佛延绵着这江南小镇的悠远与繁华,很久很久。冷的空气,一缕缕气息穿透了那深秋的夜,与繁闹的酒家相比,有的游人静静驻足于石桥之上,用相机寻找着古镇躲起地那丝灵气。突然偶进一间书写记忆的小店铺,两个年轻女孩儿正伏于桌案记录此刻的心情,店铺的墙上贴着更多游者心境的小纸条,浏览了一些,终于明白为什么西塘让这么多的都市人留恋 ---- 忘却掉平日的繁忙,来此捕捉这稍纵即逝的浪漫与灵趣,寻找这少有的小桥水韵的美妙吧;或独自沉思几日,充实下浮躁的内心,理一理慌乱的思绪,为今后的奋斗增加后续的动力吧! 历史的沧桑,自然的偶成是最能触动人们心灵的了,西塘的包容让我感叹,也让我感激。世间稀美的东西仿佛都躲藏在这里,那南社聚友的西园,那躲于西塘河波上的灯影,那游人置于小店里的思绪,吸引我不想离去。
个人分类: 生活杂事|5503 次阅读|0 个评论
参观新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感受敢为人先的首义精神
WHUSIM2010PHD 2011-11-13 21:26
参观新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感受敢为人先的首义精神 11 月 13 日 上午,图书馆、情报、电商和档案博士组成的调研小组参观了武汉辛亥革命博物新馆,参加此次活动的同学共 12 人,除了图书馆、情报、电商和档案在读博士生外,还有一些未进入正式博士学习的直博生。 新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是武汉市纪念辛亥革命 100 周年的重点建设工程之一,位于武汉阅马场首义广场南端,与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红楼遥相呼应。作为武汉重要的文化地标,该博物馆承担辛亥革命文物存储、辛亥革命历史展览、武汉近现代史研究及学术交流等功能。 来到博物馆,首先便被其鲜明的标志性和肃穆凝重的风格深深吸引,该博物馆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现代手法,从正面看,高台加大屋顶的架构,传承了中国建筑“双坡屋顶”和飞檐翘角的特质 ; 侧面看,三块几何形拼出的“破土而出”意象,颂扬了敢为人先的首义精神。 博物馆内按照 “ 文物展品与场景设计并重 ” 的理念陈列布展,《共和之基——辛亥革命历史陈列》作为其主题陈列内容,分为 “ 晚清中国 ” 、 “ 革命源起 ” 、 “ 武昌首义 ” 、 “ 创建共和 ” 、 “ 辛亥百年 ”5 个部分。除了集中展示了来自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研究院和个人收藏的有关辛亥革命的文献和文物资料以外,还利用场景复原和多媒体等多种展示手段,将百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娓娓道来。其中 3 号展厅实景仿真了武昌首义的“保安街”和“中和门” (今武昌起义门),再现了“武昌古街”,使得参观者们不仅能看到、听到,还能够亲手触摸到历史“遗迹”,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留念, 走过“中和门”,是弧形墙面的环幕影院, 10 分钟的数字电影和下方的大型沙盘生动再现了首义之夜的紧张策动与战火硝烟…… 最后,参观结束,快离开博物馆的时候,博士团的美眉们不忘发扬“严谨”精神,在留言簿上就展厅指示牌上“革命原起”应改为“革命源起”(origin)问题,提出修改意见,O(∩_∩)O哈哈~
5274 次阅读|0 个评论
参观博物馆的感受
热度 2 zhangyunliang 2011-11-6 22:32
最近一段时间周末基本上都是陪孩子度过,每周参观1-2家博物馆,孩子增长了不少见识,对我而言,只要孩子有一些收获就非常欣慰。比如,她知道了远古的动物的名称,接触了不少植物,知道了飞机的螺旋桨,还有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等等。 参观不同的博物馆,感受却不一样,有一些博物馆很多先进的多媒体设备都没有开,如果看,需要一个一个的去找工作人员开,次数多了,无论参观者还是工作人员,估计都很烦。另外有一些博物馆,大门不收票,但是里面一个一个的小场馆都得单独购票,非常的不爽。还有一些博物馆,很大一部分都分给了商业经营,真正可以参观的地方并不多。 博物馆作为进行科学技术、自然、历史、文化普及的重要场所,对于提升国民素质非常重要,作为首都北京的博物馆很大一部分还存在诸多问题,就更不要说全国的水平了,其实我也并不要求博物馆提供午餐,只要该开放的开放,服务到位就行了。 推荐几个个人感觉比较好的,供家长参考。 首都博物馆:可以提前网上预约,可以看很长时间,但还是有一些额外收费的展览。 自然博物馆:可以提前网上预约,恐龙化石不错,但是设备不够先进。 铁道博物馆:酒仙桥那个,收费,但是有一些年票可以免票,东西很多,包括总理专列。 紫檀博物馆:私人博物馆,收费,但是有一些年票可以免票,比较厚道,展品丰富。 世界花卉大观园:在南四环边上,收费,但是有一些年票可以免票,比较厚道,里面可以参观的温室很多,而且不仅仅是热带植物,很多人反映比植物园温室要好,个人有同感。而且有一些花花草草卖,价格还比较公道,小朋友很喜欢。
个人分类: 下一代教育|6121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05: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