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奇点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专题讨论班:奇点(三)(陈玉柱)
GrandFT 2017-7-15 23:46
题目:奇点(三) 主讲:陈玉柱 时间:2017年7月16日(星期日)下午14:00 地点:天津大学新校区32教学楼302室 提纲: 1.奇点是什么; 2.类时和类光测地线汇(congruence) 3.共轭点 4.最长曲线的存在性 5.奇点定理 这是第n次讲奇点了,这次打算以M.Wald的书为主,从零基础开始重新讲一遍。 参考文献: 霍金《时空的大尺度结构》 卢昌海《从奇点到虫洞》 M.Wald《General Relativity》
个人分类: 专题讨论班|191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专题讨论班:奇点(二)(陈玉柱)
GrandFT 2017-6-7 00:12
题目:奇点(二) 主讲:陈玉柱 时间:2017年6月7日(星期三)上午10:00 地点:天津大学新校区32教学楼343室 提纲: 1.奇点是什么; 2.类时和类光测地线汇(congruence) 3.共轭点 4.最长曲线的存在性 5.奇点定理 这是第n次讲奇点了,这次打算以M.Wald的书为主,从零基础开始重新讲一遍。 参考文献: 霍金《时空的大尺度结构》 卢昌海《从奇点到虫洞》 M.Wald《General Relativity》
个人分类: 专题讨论班|191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专题讨论班:奇点(一)(陈玉柱)
GrandFT 2017-5-26 14:34
题目:奇点(一) 主讲:陈玉柱 时间:2017年5月26日(星期五)下午3:00 地点:天津大学新校区32教学楼343室 提纲: 1.奇点是什么; 2.类时和类光测地线汇(congruence) 3.共轭点 4.最长曲线的存在性 5.奇点定理 这是第n次讲奇点了,这次打算以M.Wald的书为主,从零基础开始重新讲一遍。 参考文献: 霍金《时空的大尺度结构》 卢昌海《从奇点到虫洞》 M.Wald《General Relativity》
个人分类: 专题讨论班|20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评LIGO引力波实验 黄志洵
热度 4 yangxintie1 2016-6-30 09:33
再评LIGO引力波实验 黄志洵 l (中国传媒大学信息工 程 学院,北京100024) 摘要: LIGO的实验装置与Michelson干涉仪相似。不久前Ulianov通过仔细的分析后指出,在GW150914和GW151226事件中LIGO所检测到的或许只是噪声。现在著名物理学期刊《Jour. Mod. Phys.》(《现代物理学报》)发表了中国科学家的论文“LIGO真的探测到 引力波 了吗? ” 该文证明由于电磁相互作用的 存 在LIGO并发现不了 引力波 。那么检测到的是什么?可能是位于两地的激光干涉仪之间位置的某种干扰信号。由于上述情况,不应对LIGO 团队授予Nobel物理学奖。LIGO实验再次引发了对广义相对论(GR)的讨论,这引起了更多科学家的关注。 关键词: 广义相对论(GR);引力波;数值相对论方法(NR);噪声信号 1 引言 LIGO 是Laser Interference Gravitational-wavesObservatory(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的简称,由它出面(很多人署名)的论文“Observation of gravitationalwaves from a binary black hole merger”,发表在《Phys. Rev. Lett.》杂志2016年2月12日出版的那一期上 。 文章的摘要说:“在 2015年9月14日世界时9:50:45,引力波天文台的两个激光干涉探测器同时观察到一个瞬态的引力波信号。信号频率从35到250Hz,引力波的应变峰值为1.0×10 -21 。它与广义相对论预期的旋进、双黑 洞合并,以及单黑洞所产生的铃荡的波形 一致。信号通过匹配滤波器观测,这个滤波器信噪比为24。 在源中两个初始黑洞的质量为36个太阳质量和29个太阳质量,合并后的黑洞质量为62个太阳质量,其中3个太阳质量的能量以引力波的形式辐射出去 。 所有的不确定性限定在90%的可信区间 。 这些观测结果表明双恒星质量黑洞系统的存在。这是首次直接观测到引力波和双黑洞合并。”……在美京华盛顿( Washington)的记者会 是在杂志出版前一天召开的; 之后的 媒体宣传可谓铺天盖地 , 实际上是摆出了Nobel级 论文(Nobel award ’s thesis)的架势。 为了拿 2016年的Nobel 物理学奖,科学 团队通过媒体文章定下调子——“ LIGO 发现了远方黑洞合并产生的波穿过地球时的微弱扰动(引力波),这 是 几十年来的一项伟大的 科学突破 ” 。 2016年6月16日英国广播公司(BBC)网站报道说 , 科学家 探测到更多引力波。所举事实是2015年12月25日22时38分的事件( 信号 )被 LIGO 的两个探测器收到。这次报道明白地说:“今年10月获得Nobel 奖的可能 性 非常大”。尽管这和过去一样都只是 LIGO 单方面的 宣布,没有任何其他 科学机构的旁证(或 LIGO 本身的其他 实验 的旁证),仍然信心十足,并依靠 媒体的放大功能造势。 但是,不同意见一直存在 ; 特别是,近来多个国际 物理学刊物刊登批评 LIGO 实验 文章 ,不仅 证明 关于“ LIGO 是否 真的发现 了 引力波 ”仍在争论中,也显示西方 科学界并非只知沉迷于一面倒的 媒体宣传。本文着重介绍欧美 物理学期刊所发表的不同 意见。 2 《现代物理学报》刊登中国科学家的批评论文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JMP) 在 西方是一本重要的 科学刊物,我们称之为《现代物理学报》。它在 2016年7月 发表的 文章 ,作者是Xiaochun Mei(梅晓春)和Ping Yu(俞平),题目为 “Did LIGO really detect gravitational waves?”(“LIGO 真的探测到 引力波 了吗?”),副题为“The existence of electromagnetic interaction made the experiments of LIGO invalid”(“ 电磁相互作用的存在导致 LIGO 探测 引力波 的 实验 无效 ”)。文章题目与他们二人所 发表的 中 文 文章 ,是完全相同的, 但在国外 发表时内容上作了改进,更严谨也更精炼了。 我们 来 看看他们在国际 性 物理学期刊上讲述了怎样的观点。 论文着重于 证明,由于电磁相互作用的 存 在, LIGO 实验 不能 检测出 引力波 。这其实正是早先的Weber 实验 失败的原因。就广义相对论(GR ) 而言, 引力波 对距离影响的公式只适用于真空中受 引力 作用的粒子。 LIGO 实验 是在 地球表面上进行的,而 激光 干涉仪 固定在地表上,处于电磁力的平衡态。电磁力比 引力 大10 40 倍。故 引力波 是太弱了,无法克服 电磁平衡力而 使两个 干涉仪 的 距离发生变化(即无法改变钢管的长度);这也是Weber 实验 失败的原因。……即使不考虑这个因素, LIGO 实验 也有严重问题: ① 没有真正 发现造成 引力波 的爆发源,所谓“双黑洞合并”只是计算机拟合结果,而非真实 物理现象的 发现; ② 说“ Einstein引力 理论已被证实 ”,其实是 LIGO 的一种循环 论证,在逻辑上不能成立; ③ 关于 引力波 能流密 度 的计算存在尖锐的矛盾; ④ 所 用数值 相对论(NR ) 方法,由于 奇 点的 存在而造成巨大误差; Einstein引力 方程的非线性使误差放大; ⑤ 干涉仪 之间 所谓10 - 18 m的长度变化已被测出的说法超过了现时的技术能力,这种精度已到微观范畴,不确定性原理决定了其不 可能 性;并不是距离变化造成了 信号; ⑥ LIGO 实验 并未 检测出 引力波 ,出现的 信号是由于两个激光 干涉仪 之间 出现的 干 扰 。 以上 是 文献 的中心思想;全文内容分为8部分:“发现”的 引力波 的 波 源在哪里? LIGO 实验 证实了 Einstein引力 理论吗? 引力波 能流密度 引 起 的矛盾; 电磁相互作用的影响不能忽略;数值 相对论方法可靠吗?比原子核半径小1000 倍的长度能否测量? LIGO 是否真的 收 到 了 引力波 的 信号 ? 文章的结论当然是否定的。 综上所述, 西方 物理学刊物 JMP决定刊登这种与主流 意见完全相悖的学术论文,是很不平常的。当然,我们也注意到 并不认为“ 引力波 根本不 可能 存在”,而只是说“目前的 LIGO 实验 还没有把 引力波 测出来”;这 与笔者的观点是不 完全相同的。然而在 黄志洵 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中(见 、 、 、 、 ) , 笔者所表述的 意见是“不存在 引力波 这个东西” ; 而且,直到写作 本文时还看不出必须改变(“纠正” ) 自己 观点的重要理由。因此,分岐是 存在的。 然而 ,只有更多地 读 一些梅先生的著作,才能了解他的 物理 思想。 2015年梅晓春 推出 66万字的 《第三时空 理论与平直 时空中的 引力 和宇宙学 》 一书,集中反映了他多年来的 理论物理学研究成果。在“自序”中他说:“当我进入(学习 ) 广义相对论(GR ) 时 ,以为会看到晴空万里;结果却 发现 到处是丑陋黑洞,到处是时空的错位和无限大的扭曲。为什么那么多 物理学家 对奇异性 黑洞感兴趣?难道他们不知道除了宇宙本身之外,现实世界 没有无穷大?一个奇点无处不在的理论, 本身一定有 问题。”他又说:“我 发现 Einstein引力 理论最初的出发点就是错的。……对于在 地球 引力 场中发射火箭这种最简单的Newton 力 学问题,弯曲 时空 引力 理论竟然无能为力。凡此种种, Einstein引力 理论能比 Newton 引力 理论高明吗?本书 证明, 用 修正的 Newton 引力 公 式 , 可以解释 GR的4个 实验 ;因而没有必要采用几何化的方法来描写 引力 。况且, 弯曲 时空 引力 理论与量子 力 学(QM ) 根本无法相容。” 梅晓春还指出,暗能量和暗物质假设都是由 引力 几何化 造成的,是子虚乌有的东西。 2016年6月中旬,梅晓春完成了新作“ 用修正的牛顿引力理论计算广义相对论的四 个经典实验 ” 。 该文证 明弯曲时空引力理论是没有必要的。文中分析了 GR 的光在太阳引力场偏折的近似解,指出这个解实际上不是 Einstein 引力场方程的解。而 GR 对雷达波时间延迟实验的计算则是错误的,误差达到14 .9%,因此雷达波时间延迟实验并没有证实GR 。此外按照现有理解,如果光子受引力的作用。因此光子向中心引力场下落时被加速,其速度就会超过真空光速。 此 文假设光子在引力场中下落时做减速运动,其引力质量是运动质量的两倍 ; 由此证明光在太阳 引 力场中沿双曲线运动,同样可以解释光线的偏折和引力透镜现象,以及雷达波的时间延迟和光谱的红移。最后讨论平直时空中 Newton 引力理论的改造和未来发展方 向问题。 梅晓春 指出, 对雷达波时 间 延迟, GR 的计算结果很不一致,有很多版本。仔细 计 算了 发现 都是错的。按正确的计算,误差达到14 .9%。可笑的是,他们的实验居然与错误的计算非常一致,据说误差小于0.002% 。 这件事足见 GR 的伪科学性质,不论错得怎样离谱,它总能证明自己是对的。 总之,梅晓春的 物理思想 是 :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认识 引力 完全用 不着GR。笔者 认为,既然他的 观点都是对GR的 否定;如果不 认同GR, 引力波 也不会存在 。因此, 我们与梅先生最终还是一致的。 3 《环球物理学报》刊登巴西科学家的批评论文 《Global Journal of Physics 》(GJP) 也 是 西方的 科学刊物,我们称之为《 环球 物理学报》。它在 2016年5 月 刊登一篇 文章 ,作者是 巴西科学家P.Ulianov ,题目为 “光场也受 引力波 影响,强烈表明 LIGO 没有 探测到 引力波 ”。文章说,按照GR, 引力波 通过时会使物体收缩、长度改变。以此为基础, LIGO 采用 Michelson 干涉仪 原理, 认为依靠激光束干涉以观测臂长变化即可记录到 引力波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 引力波 通过时也会影响光场。当一个 引力波 击中 LIGO 的干涉 仪 ,不仅缩短 干涉 仪 的臂, 还扭曲自身的 时空结构, 也 缩短光束,使 Michelson 干涉仪 输出端观察不到相位差,也就记录不到 引力波 。文章的 分析 认为 LIGO 收到的是随机 噪声信号,而 非 “ 双黑洞 碰撞 造成的 引力波 ”。 在 论文中,Ulianov先对 GW150914事件作 了 分析 , 对 LIGO 在 Hanford 和Livingston的检测器的工作情况作了详细讨论。 关于滤波器,它把周期 信号转换为白噪声(white noise),故仅有 非 周期 信号 通过 滤波器, 这就要连带考虑 引力波 信号的性质。 分析 表示 引力波 信号 波 形无法用该 滤波过程而 检测出来。整个讨论建基于 LIGO 所依靠的 方法—— 数值 相对论(NR ) ; 大量的图形 和数据 分析 ,得不出“ 双黑洞碰撞产生 引力波 ” 的 结果,亦即 LIGO 并未 探测到一个真正 引力波 。Ulianov论文对低频率(如32Hz) 噪声的谱和 影响做了大量 分析 工作;还 考虑了 可能的市电 (频率60Hz)的 可能 影响,例如构成60Hz 噪声 源(60Hz noise source ) 。 LIGO 实 际上是在做 与 Albert Michelson 实验 相同的事,只是目的改为测 量 由 引力波 造成的臂长变化。 可以说, LIGO 设计 者 是以一个因 失败而著名的 实验 为基础, 收到的是像 引力波 的 噪声信号。关键之点在于,内部的 光场也受 引力波 影响。 有意思的是, Michelson 是唯一的 由于做了 一个完全 失败 实验 而 获Nobel 奖的物理学家。至于目前 公 布的 LIGO 实验 ,则可 认为它什么东西也 没有观 测到(detected nothing)! 4 西方科学家的诚信问题 不久前 笔者发表了“ 再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科学 ” 一文 ;文中说: “欧 美 科学家 为了搞到科研经费以利生存和研究 ,总 在 忽悠好大喜功的政治家及缺少科学素养的大众, 而 不顾地球上还有那么多贫 困 地 区 及人口。”又 说 : “ 即使前进方向不明,也并未妨碍某些科学家不遗余力地鼓动本国政府投入巨资 上 大项目。然而基础科学的成果常常是模糊的,花钱太多、交代不了怎么办? 他 们 的应对方法,一是不断宣传‘×× 设 备正常运转 ’ 或 ‘××卫星正常完成测试任务’ ,以便让政府和公众安心。另一方面,每过几年他们公布一些 ‘ 成果 ’ —— 一 般人看不出问题,但细心的科学家会发觉其所 谓 成果不明确、不对劲。这些人还有另一高招:游说Nobel委员会,给个奖 , 再大的经费投入也能在后来应付过 去 。我觉得过去的欧洲强子对撞机、美国GP—B项目 , 以及西方一些有关暗物质、暗能量的项目,乃至引力波项目,都有这种不诚实的气味。这与科学精神背道而驰! ”…… 现在 来看 ,这些说法都是对的;甚或已体现在今年的“ LIGO 发现 引力波 ” 的宣传上。 2016年6月16日,LIGO 再次 宣布(宣传) GW151226事件,即在2015年12月26日也曾“观测到 黑洞合并造成的 引力波 ”。中国的《参考消息》报在 科技版报道时所用标 题 为“科学家再次探测到 引力波 ”,这样讲是 完全错误的——这是去年12月的事(收到1 个 信号), 根本不是什么“再次 探测 ” 。耐人寻味的是,为什么今年2月 LIGO 不曾提起?恐怕与世界上出现了质疑和反对有关。他们不愿意“今年 拿下Nobel 奖 ” 的目标受到破坏,所以6月 再作 一次 宣布,以加大对公众的影响。我们知道,N obel物理学奖绝大多数很有威信,但有时不那么合适,例如几年前为“暗能量”课题授奖。 在今年,即使把奖金授给 LIGO ,也不一定能平息质疑的声音。 是 否 还有别的事“散发出不 诚实的气味 ”?有的,最突出的是LIGO 向全世界宣告这一“重大发现”时, 没有讲清楚所用 为 数值 相对论(NR ) 是 计算机模拟 方法,而非天文 观测及 物理 实验 的 结果 。 他们 用 收到的仅仅1个 信号(only one signal) 去与数据库中 NR的海量 计算波形比对,似乎只要对上 一个就完成了 “重大发现”。他们 根本不说自己的工作还有待旁证,需要更多的事实 证明以及别的 科学机构的检查;而立即大吹大擂地 宣布 说,已取得了 可以拿Nobel 奖的成果。这些作法 完全不符合科学精神,也与科学 家的良知相悖! 回顾历史, 西方 科学界曾经创造出了不起的业绩。过去的物理学史,主要由 欧美科学家的名字串接而成,这是事实。但如今为何会这样?我们 认为这与对 相对论的夸大 宣传有关, Einstein 本人如还在世也未必喜欢这种喋喋不休的(甚至是 没有边际的 )宣传。在他的晚年,曾经这样开他的“生日庆祝会”——与会的科学家 发言对他的 理论提出质疑 , Einstein 本人一一作答。 1955年Einstein 去世后,开始时西方 科学名刊仍然 刊登著名 科学家(如H.Dingle ,L.Essen ) 批评相对论 的 论文 ,出版社推出书籍,情况较为 正常。但到后来,对 相对论不容讨论的风气控制了一切,只在个别 情况下在西方 科学刊物上才出现 批评 文章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在本文前面说, JMP最近的做法(刊登中国科学家对LIGO 实验 的 质疑文章)是很不 平 常 的。 5 讨论 引力波是 GR 理论的一 个推论,即 变化的时空曲率 造成引力辐射。 因此 GR必须是正确、无懈可击的 理论,否则“寻找引力波”便无从谈起 ;这 也是“ GR 引力波”这一特定词语的含义。至于 GR,如今的地位似乎不可撼动,早已成为 理论 物理、天 文 学、 宇宙学的 基础 理论之一, 无数人对其顶礼膜拜。但也有人不赞成,几年前 一位在上海工作和生活 的老 科 学家胡素辉 给笔 者寄来一份手稿,题为“对空间和时间的再认识”(后来 刊登在 《 格物 》 杂志 上 ) , 文中 说,Minkowski的4维空间否定了经典力学中的“时间 与 坐 标系位置和运动状态无关”的绝对性,但它 只是一个虚拟的4维 空间, 与现实相抵触 。 特别是,用一个虚 量 取代可测的物理 量 ,是“ 用数 学取代物 理 ” 的典 型 作法。另外, GR 把 万有 引力归结为 时空的 弯 曲 ,说“引 力 等 于 弯曲时 空 ”,这 是 把物 理 现象 几何 化 , 使物 理学 等 于 几何学。 胡素辉 教 授 说 ,他 早 就认为 GR 的前提依据不足、论 证 不 正 确,故结 论 可 疑 。 正 如 SR 中 所谓“动钟变慢”和“动体缩短”,只是研究方法产生的后果,而非实在的物理变化。人类经验也使人们对“ 引 力=弯 曲 时空”的结论存疑。事实 上 , GR中的引力场=加速度的等效原理中,就已隐藏 了 物理学=几何学”的观念。 笔者同意胡老先生的观点;并且我们 曾 经指出,G R 这个 非 常复杂的理论并不能简明地告诉我们什 么 是引力。 但是, 我们在 文献 中已详述对GR的看法, 此 处不 详 述。 2016年6月14日,笔者 收到胡素辉先生来函,进一步谈了对GR的看法。 他 指出, GR 认为空间 可 弯曲 ,程度取决于物质产生的引力场强,而物体在引力场中的运动又 取决于空间的曲率。那么空间是什么? Einstein 对此的看法前后不一致——在GR中他说“一无所有的( 没有场的 ) 空间不存在 ” ,但他的空房推理(思维) 实验 却是 在 一无所有的空间进行的。另外,他的“有限而无界 宇宙 ”经 几十年 研究仍 存在奇点 问题 ,也解释不了宇宙之外为何物;实际上缺乏正确的宇宙观。 笔者无意在这篇短文中 讨论 广义相对论这种庞大的话题,只是说要讨论 GR 引力波 就仍须检查 Einstein引力 理论是否存在 问题 ; LIGO 如有信心就不要怕反对者把意见讲出来。 6 结束语 本文再次叙述了对 “LIGO 发现了 引力波 ”的 不同 意见,以两篇 刊登在 西方 物理学期刊上的 论文作为代表而作说明,对其他发表在预印本 网站(arXiv. phys.)的论文则未涉及。 科学问题需要讨论,成果要经历 时间的考验,仓促做结 论是不妥的。至于追求 Nobel 奖,这是科学 界的最高荣誉,本来无可指责;但总不能由课题参加者 自己说 (或借媒体的嘴来说)“一定得 奖 ”,科学家要有起码的冷静和谦虚。LIGO 当然有权定期公布自己的工作情况,但 依靠媒体的帮助把现阶段的工作说成“几十年来仅有的一项伟大 科学突破 ”则十分不妥。而且,目前的情况是有关 报道再次 引发了 对GR 理论 的争论;在这种形势面前,一些 西方 科学刊物竟也 发表了 提出反面 意见的论文。有关动向值得注意 。 参考文献 Abbott B P, et.al. Observation of gravitational wave from a binary black hole merger . Phys Rev Lett,2016,116:06112 1~16. 英国广播公司(BBC)网站. 引力波太空探测 通过 重大考验 . 参考消息报 , 2016年6月8 日 英国广播公司(BBC)网站. 科学家再次探测到 引力波 . 参考消息报,2016年6月17日 黄志洵.我为什么认为不存在 所谓“引力波”(英文稿: Why am I not buying the story of gravitational wave discovery). 科学网,2016年2月20日 梅晓春,俞平.LIGO真的探测到引力波了吗? . 前沿科学,2016,10(1):79~89 黄志洵 ,姜荣 . 试评LIGO引力波实验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3(3):1~11 Mei X, Yu P. Did LIGO really detect gravitational waves? .Jour. Mod. Phys.,2016,(7):1098~1104 黄 志 洵.引力传播速度研究及有关科学问题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4(3):1~11 黄志洵.关于“引力波实验”的一点看法 .前沿科学,2014,8(2):42~43. 黄志洵.引力 理论和引力速度测量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2 (6): 1 ~20 梅晓春. 第三时空 理论与平直 时空中的 引力 和宇宙学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 Ulianov P Y. Light fields are also affected by gravitational waves, presenting strong evidence that LIGO did not detect gravitational waves in the GW150914 event . Global Jour. Phys.,2016,4(2):404~420 黄志洵. 再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科学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3(4):1~14 Dingle H.The case against Special Relativity .Nature,1967,216:119~122 Dingle H.Science at the crossroads Essen L.The error in the special theory of relativity .Nature,1969,217:19 Essen L.The special theory of relativity .a aritical analysis .Oxford:Oxford Univ.Press 1971 Kostelecky A.The search for relativity violations .Scientific American.2004(9):74 ~ 83.中译本:武晓岚译,找相对论的碴 .科学,2004(11):67~75. 胡素辉.对空间和时间的再认识 . 格物 ,2014(6):1~8 Second Comment on the Gravitational Wave Experiment of LIGO HUANG Zhi-Xun (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24 ) Abstract: The equipment of LIGO experiment is like the Michelson interferometer. By the analysis ofUlianov in recent time, the LIGO system has probably detected only noise in the GW150914 andGW151226 events. In present time, the famous magazine 《Jour. Mod. Phys.》 publish the article byChinese scientist, it named “Did LIGO really detect gravitational waves?” This paper proves that due to the existence of electromagnetic interaction, theexperiments of LIGO can’t detect gravitational waves. But what detected? It may be the signal of disturbances coming from the middle regionbetween two laser interferometers. According to this situation, the Nobel award of physics can’t confer to the LIGO team. LIGO experiment also makes discussion on the basic theory of General Relativity(GR), it has come to our notice for more scientists. Key words: general relativity(GR);gravitational waves ;numerical relativity method(NR); noisesignal 黄志洵 2016年6月29日
个人分类: 超光速|4337 次阅读|10 个评论
听说过奇点大学吗?我觉得他们提出了很神奇的思路,有了好的发展
yangxintie1 2015-2-11 23:16
听说过奇点大学吗?我觉得他们提出了很神奇的思路,有了好的发展方法,可以指数式发展,小企业颠覆大公司,这里举了很多例子: http://www.iqiyi.com/v_19rrh7bm7f.html#curid=208635507_96bf1010f5459a6d00b5b7e70e55ea0f 未来机器人像智能手机一样普及,很震撼 奇点大学不说宇宙奇点, 介绍未来科技发展预测 和新企业如何创建奇妙观点,建议有时间的看看这些奇思妙想
个人分类: 趣味科普|2156 次阅读|0 个评论
奇点三问(第1稿复活版)
danfouer 2014-11-30 11:47
著名经济学家 张五常 在《 吾意独怜才 》中曾经说过: “ 我认为拜师求学,不是要求老师的知识,因为他的知识可从书本、文章上谈到,而是求他指点迷津,学他的思考方法。 ” 他还说: “ 很多学生怕发问,是怕老师或同学认为他问得太浅或太蠢,令人发笑。但学而不问,不是真正的学习。发问的第一个黄金定律是要脸皮厚!就算问题再浅,不明白的就要问;无论任何人,只要能给你答案,都可以问。 ” 所以本文,只记录我在这次 百度 Thebig talk 奇点大学公开课 上,想问三位嘉宾的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给 Neil Jacobstein ,没问成;第二个问题给 Brad Templeton ,私下里问了,第三个问题给 Raymond McCauley ,当众问了。 第一个问题之所以没问成,是因为这个问题实在太过冒犯。后来我私下问了 Neil 一个无关痛痒的小问题,吃午饭前又跟他交换了名片,都没好意思把这个问题给抛出来。 这个问题就是: “ 指数性思考( Exponential thinking )目前只存在像您一样极少数科学家的头脑当中,您怎样让普罗大众相信它并跟随您走? ” 这个问题之所以冒犯,是因为我忽然觉得其答案就在我前两天刚写的一篇博文当中,那篇博文的题目是: “ 批判性思考 Vs. 贪婪与恐惧 。 ” 在 Neil 的演讲中,出现最多的是这句话: “ 颠覆,还是被颠覆? ” 颠覆 —— 贪婪 被颠覆 —— 恐惧 所以整个 Neil 的演讲被我自动解构成了两部分,一部分用来刺激我们的贪婪,一部分用来诱发我们的恐惧,这实在是一个标准的,可被任何行业、任何组织套用的宣传模板。 人生最大的痛苦,不在于偶尔会被某些把戏所糊弄,而在于你看清了这些把戏背后的逻辑,永远不能够被任何把戏糊弄。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Neil 人很好,很和气,也没有架子,所以我不向他问这个问题。 问 Brad 的第二个问题比较专业,在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中有两种技术方案一直在竞争,一种是单摄像头 + 激光雷达 + 测速雷达,另一种是基于双目视觉形成立体图像的,我问他哪种方案更有前途。 我之所以问这个问题是因为我刚刚参加完今年 10 月份在青岛举行的,由郑南宁院士和王飞跃研究员担任大会主席的 第 17 届 IEEE 智能交通系统国际年会 ,会上一大半的论文都是关于无人驾驶汽车和汽车驾驶辅助系统的,所采用的也就主要是这两种方案。 Brad 非常肯定的告诉我,第一种方案占绝对优势。这个我可以想像的到,因为激光雷达 3D 测物要比从双目视觉形成全方位的立体图像方便的多。但 Brad 给出的理由很有新意: “ 因为 Google 是这么干的, Google 是第一家,而且成功了,所以其它家都会去效仿它,不会因为可能的成本节省(双目摄像头比激光雷达要便宜)而再去冒风险。 ” 这个思维方式是我以前不具备的,我以前只会从技术的角度考虑问题,总想着 “ 这个事情怎么能干成? ” , Brad 给了我一个新的思维角度 —— 机会成本的角度 —— “ 这个事值不值得干! ” 而且显而易见,后者比前者更重要。 第三个问题引发了会场骚动和争议。 Raymond 是研究基因控制的,他要 Reading,Writing and Hacking 地球上生物的 DNA 。 让我先把我的问题完整的放在这里: “ 我来自一个大面积推广转基因农业的城市,现在在我的亲朋好友当中,我发现了这样一个规律,如果夫妻双方都是在本地土生土长的,他们很难怀上宝宝;如果夫妻双方有一方本地土生土长,另一方来自外地,一般要流产掉一个才能生下一个宝宝;最好的情况是像我这样读大学就到外地去读,然后娶一个外地媳妇,生孩子就比较顺利。请问这种现象跟转基因食品有没有关系?如果有,我们该怎么办? ” 这个问题问完,现场响起了淅淅沥沥的掌声。 Raymond 没有直接回答,他说了说来自不同地方距离越远的人结合可能使下一代的基因更优秀,然后说下一部分将会专门讲转基因的问题。这时候有一位媒体的朋友接过话筒,说道: “ 我严重怀疑刚才那位提问的先生所说的! ” 然后他转过来冲向我,很严厉的发飙道: “ 你是来自哪个城市的?这种事情没有证据不能乱说,特别是在美国人面前 …… 。 ” 他说完这话,现场响起了比刚才热烈一些的掌声。 我没有理他,我心里想,我说的是我的亲戚朋友,我就那么多亲戚朋友,他们就是这个样子的,我爱他们所以我一定要问眼前这个基因专家,你的什么数据、统计、证据、美国人关我什么事? 到了 Raymond 的下一部分,他的 PPT 上写道: “ 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已经不用再怀疑,因为全世界已经有 3.5 万亿份转基因食品被食用。 ” 这句话好像出自哪个转基因环保主义者口中。 好吧,就算不是转基物食品造成的,但按照传统科学因果律的逻辑,凡事出必有因,总得找出一个别的什么理由来吧,不能让老百姓去猜,因为猜来猜去最后还是猜到你转基因食品头上。 或者我们用大数据的逻辑,不看因果,只看关联。我设计了这么一个实验:统计外地来的大学生中男生入学前和毕业前精子质量,然后看看这几年的学校集体生活对他们的精子质量有没有影响,影响是否严重?说不定几年的城市大学生活,吃得好,睡得香,让他们的精子质量越来越好呢? 本文的最后,我要回答我在 批判性思考 Vs. 贪婪与恐惧 一文中提出的一个质疑 —— 为什么演讲的三位嘉宾近年来都没有什么学术文章,这个答案来自中午吃饭时我席上来自硅谷的一对俊男美女,我捡了个耳朵。 之所以说他们是一对,是因为他们真的是一对,微信都可以一起用。 那位满头卷发的帅哥说: “ 美国一个教授往往要经过博士后、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一个漫长的晋升过程之后才敢去研究企业的实际问题,这其实是非常浪费时间且成本高昂的 …… ” 也许这就是原因,写文章多浪费时间啊, 解决问题才是硬道理 ! 参考阅读: 奇点三问(最终提交版)
个人分类: 思考评论|27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奇点三问(最终提交版)
danfouer 2014-11-25 23:58
著名经济学家 张五常 在《 吾意独怜才 》中曾经说过: “ 我认为拜师求学,不是要求老师的知识,因为他的知识可从书本、文章上谈到,而是求他指点迷津,学他的思考方法。 ” 他还说: “ 很多学生怕发问,是怕老师或同学认为他问得太浅或太蠢,令人发笑。但学而不问,不是真正的学习。发问的第一个黄金定律是要脸皮厚!就算问题再浅,不明白的就要问;无论任何人,只要能给你答案,都可以问。 ” 所以本文,只记录我在这次 百度 Thebig talk 奇点大学公开课 上,想问三位嘉宾的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给 Neil Jacobstein ,没 问 成;第二个问题给 Brad Templeton ,私下里问了,第三个问题给 Raymond McCauley ,当众问了。 问 Neil 的问题之所以没问成,是因为我还没想清楚怎么问。这个问题涉及到当奇点来临时人与科技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科技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四个方面,其答案至少应该能够回答以下三个子问题,即在 奇点来临时 , 1. 科技想要什么 ? 2. 拥有 指数思考 ( Exponential thinking )能力的专业人想要什么? 3. 只拥有线性思考能力的 普通民众 想要什么? 人类在这些问题上一直是磕磕拌拌。以前,是 普通民众 压制着专业人,如伽利略、布鲁诺;现在,是专业人引领着普通民众,并日趋神话,如乔布斯,马云,李嘉诚;奇点来临时,会不会出现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被一小部分拥有指数思考能力的专业人所裹挟、所控制?用什么力量和方法 —— 道德、宗教、法律、伦理、文化、教育,来控制住这些人类中的 “ 超人 ” ,使他们的知识与智慧皈依为普通民众的食粮,从而产生对时代的推力?技术元素,会不会真如凯文•凯利在《 科技想要什么 》一书中所预言的那样,成为“第七个生命王国”,并在人类中挑选着它们的代言人?太多太多的问题需要解答,太多太多的思路需要厘清,所以,这个问题并没有被问出来。 问 Brad 的问题比较专业,在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中有两种技术方案一直在竞争,一种是单摄像头 + 激光雷达 + 测速雷达,另一种是基于双目视觉形成立体图像的,我问他哪种方案更有前途。 我之所以问这个问题是因为我刚刚参加完今年 10 月份在青岛举行的 第 17 届 IEEE 智能交通系统国际年会 ,会上一大半的论文都是关于无人驾驶汽车和汽车驾驶辅助系统的,所采用的也就主要是这两种方案。 Brad 非常肯定的告诉我,第一种方案占绝对优势。这个我可以想像的到,因为激光雷达 3D 测物要比从双目视觉形成全方位的立体图像方便的多。但 Brad 给出的理由很有新意: “ 因为 Google 是这么干的, Google 是第一家,而且成功了,所以其它家都会去效仿它,不会因为可能的成本节省(双目摄像头比激光雷达要便宜)而再去冒风险。 ” 这个思维方式是我以前不具备的,我以前只会从技术的角度考虑问题,总想着 “ 这个事情怎么能干成? ” , Brad 给了我一个新的思维角度 —— 机会成本的角度 —— “ 这个事值不值得干! ” 而且显而易见,后者比前者更重要。 问 Raymond 的问题引发了会场骚动和争议。 Raymond 是研究基因控制的,他要 Reading,Writing and Hacking 地球上生物的 DNA 。 让我先把我的问题完整的放在这里: “ 我来自一个大面积推广转基因农业的城市,现在在我的亲戚朋友当中(特指跟我年龄相近,玩的最好的 7 、 8 个亲戚和朋友 —— 作者注),我发现了这样一个规律,如果夫妻双方都是在本地土生土长的,他们很难怀上宝宝;如果夫妻双方有一方本地土生土长,另一方来自外地,一般要流产掉一个才能生下一个宝宝;最好的情况是像我这样读大学就到外地去读,然后娶一个外地媳妇,生孩子就比较顺利。请问这种现象跟转基因食品有没有关系?如果有,我们该怎么办? ” 这个问题问完,现场响起了淅淅沥沥的掌声。 Raymond 没有直接回答,他说了说来自不同地方距离越远的人结合可能使下一代的基因更优秀,然后说下一部分将会专门讲转基因的问题。这时候有一位媒体的朋友接过话筒,说道: “ 我严重怀疑刚才那位提问的先生所说的! ” 然后他转过来冲向我,很严厉的发飙道: “ 你是来自哪个城市的?这种事情没有证据不能乱说,特别是在美国人面前 …… 。 ” 他说完这话,现场响起了比刚才热烈一些的掌声。 我没有理他,我心里想,我说的是我的亲戚朋友,他们就是这个样子的,我爱他们所以我一定要问问眼前这个基因专家。 到了 Raymond 的下一部分,他的 PPT 上写道: “ 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已经不用再怀疑,因为全世界已经有 3.5 万亿份转基因食品被食用。 ” 这句话好像出自哪个转基因环保主义者口中。 好吧,我愿意相信不是转基物食品造成的,但凡事出必有因,总得找出一个别的什么原因来吧,不能让老百姓去猜,因为猜来猜去最后还是会猜到转基因食品头上。 本文的最后,我要回答我在 批判性思考 Vs. 贪婪与恐惧 一文中提出的一个质疑 —— 为什么演讲的三位嘉宾近年来都没有什么学术文章,这个答案来自中午吃饭时我席上来自硅谷的一对俊男美女,我顺道捡了一耳朵。 那位满头卷发的帅哥说: “ 美国一个教授往往要经过博士后、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一个漫长的晋升过程之后才敢去研究企业的实际问题,这其实是非常浪费时间且成本高昂的 …… ” 也许这就是原因,写文章多浪费时间啊, 解决问题才是硬道理 ! 朱宗晓 2014年11月25日于北京南池子大街灯笼巷胡同 (全文1999字,外部链接11处) 参考阅读: 奇点三问(第1稿复活版)
个人分类: 思考评论|2872 次阅读|0 个评论
物理学笔记(6):基尔霍夫定律的“盲点”
热度 18 lev 2014-11-2 14:48
物理学笔记(6):基尔霍夫定律的“盲点” 不得不说,我是一个无聊的人...... 曾经有位初三的小朋友来问我电路问题。这位小朋友物理基础似乎不错(至少初中物理基础),这诱使我产生了做个“小试验”(不是“实验”!)的冲动,于是乎故作神秘告诉他:我现在传你一个一劳永逸的“秘术”,但你到上大学之前,只能在草稿纸上演算,万不可轻易示人。如果你不听我的,考试扣分别怪我哦!——估计许多朋友已经猜到:所谓“秘术”,不过就是电路拓扑的基尔霍夫定律(KCL KVL)罢了—— 我以为,就直流电路的情况而言,一位数理基础良好的初中生完全可以掌握它 。 不出所料,小朋友掌握的情况还不错,即使这个两个定律在他上大学前所遇到的电路求解问题中并不实用——除了一些简单的电桥电路外,在初高中阶段使用KCL和KVL,甚至还有点儿“脱了裤子放屁”(谁叫我这么无聊呢!),就算他有点儿“无用的收获”吧。 其实,真正的收获是我的,虽然微乎其微: 由于他们在初中阶段遇到的电路都是“理想电路”(即考虑内阻或内压降为零的“理想电源”),在解算过程中,我不经意地意识到了基尔霍夫定律一个非常隐蔽的“盲点”。之所以隐蔽,是因为我们在使用基尔霍夫定律是主要面对的是“实际电路”,这使得该“盲点”被自然地规避了。换句话说,在实际问题中,无论你有没有意识到这个“盲点”,一般不影响电路的求解 ——要不然怎么说我很无聊呢? 我们现在使用的基尔霍夫定律是古斯塔夫·基尔霍夫( Gustav Kirchhoff )于1845年提出的,它一般被表述为两个定律:基尔霍夫第一定律,也叫电流定律(KCL);基尔霍夫第二定律,也叫电压定律(KVL)。 对一个占据空间体积的V 闭合曲面(高斯面)S ,由电荷守恒定律易知:S 内单位时间减少的电荷等于单位时间从边界 流出的电荷,即 引入电流强度定义,则 由此可得到电荷守恒的数学表达式——电流连续性方程,取其微分形式为: 为体电荷密度。 对某一电流场 ,若任意高斯面内 ,则有描述此类电流场的稳恒电流条件: 电荷守恒定律在稳恒条件下可充分导出电路学中的基尔霍夫第一定律:任一节点处的各电流的代数和等于零,即 也就是说, KCL本质上是电荷守恒定律在电路中的反映。 KVL则是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在电路中的反映 。根据静电场(有势而无旋)的安培环路定理,结合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的积分形式(也就是初中物理教的欧姆定律)I=U/R,可以很容易得到基尔霍夫第二定律 :对任一闭合回路,各支路上的电压代数和等于零,即 KCL和KVL究其本质,都是对称或守恒,且是一种动态的守恒:前者“有进有出”,后者“有升有降”。就其守恒本质和在稳恒电路的应用,初中生是可以掌握的 。 我们有必要保持审慎:物理学中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关于基尔霍夫定律的适用条件,一般文献(教材)给出类似这样的说法:原则上它可以用来解算 任何 复杂电路(当然在推广到交流的情形时,应引入含时电荷密度和元件电感的修正)。 我一般比较警惕有“全称量词”( )与“必然模态”( )的论断表述,比如周衍柏先生的《理论力学教程》中的表述(p326):哈密顿原理是和牛顿运动定律等价的原理......甚至牛顿运动定律也可认为是哈密顿原理的必然结果——我就持保留意见,至少“牛三”应视为基本的实验定律。 那么基尔霍夫定律的“盲点”在哪儿? —— 基尔霍夫定律不适用于存在零电阻回路的电路 。比如下图: 若并联的两个电源为零内阻的理想电源,则电路存在一个零电阻回路(虚线箭头所示)。此时,除非两个电源输出的路端电压(理想电源,路端电压=电源电动势)相等,基尔霍夫定律不适用 。 补记 : 感谢各位老师补充指正! 其实所谓基尔霍夫定律的“盲点”,或者说零点阻回路,正是理想电路模型的“奇点 ”——我时常强调“ 奇点意识 ”,在这里却把它“忽略”了,实在不应该! 这个纯属臆造的“电路”,是否类似于“克里特人”或者那位脾气古怪的“理发师”呢??? 根据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 R=0这个“奇点”是十分明显的,在实际情况中,即R足够小(小到在实验中可以忽略),它的物理意义一般理解为元件的“短路”(若U足够大则意味着“击穿”)。 而在通常的电路分析中, 理想电路模型无法给出自由电荷的微观运动图像 。 基尔霍夫定律在零电阻回路的失效,其实是理想电路模型在“奇点”失效了—— 微观图像则需要依赖其他模型近似给出 ,比如 在经典情况下, 金属电子论 给出的电流微观表达式( 当 然固体物理中还有其他模型近似 ) 其中 为载流子的迁移速率,是外场与介质(晶格)阻碍的结果,是一个平均速率而非瞬时速率。关于此中“细节”,L.Cooper在《物理世界》(An Introduction to the Meaning and Structure of Physics的中译本)中是这么说的(p350~251): 如果在导线的两端加上电位差,导线中就会产生电场,也就是说,将有一个力开始作用于电子。倘若电子可以自由运动,那么它的加速度将等于a=F/m=eE/m,此时它的速度将不断地增大。结果是,电流将随时间和增长。这种景象可以在所谓 理想导体 中观察到。在这个意义上,普通的金属都不是理想导体。一般说来,在一个稳定的电位差作用下将产生一个稳定的电流,也就是说,导体中的电子以某个不变的 平均速度 运动。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电子与物质中的杂质不断碰撞。开始时,电子被加速,但通过某个 平均自由程 距离以后, 电子与杂质相碰撞并失掉它的平移运动的大部分能量。然后,它又开始重新加速,如此等等 。其结果是,电子以某个平均速度朝着电场引起的力的方向运动,因而出现某个平均电流。这个结论与观察结果一致,即纯材料的导电性能优于有杂质的同类材料 。 当我们把一个固有理论(定律、公式或模型)推演到“奇点”附近时,“风险”极大,务必慎之又慎,慎之又慎,当引以为戒 !
个人分类: 格物笔记|16348 次阅读|46 个评论
瞧,黑洞!——Einstein场方程的Schwarzschild解
热度 31 lev 2014-8-9 20:24
瞧,黑洞! —— Einstein 场方程的 Schwarzschild 解 按:本来准备继续“冒充”几天文科......不想天不遂人愿,好吧,写篇“应制博文”,属于“私人定制”...... 引子 霍金他老人家“火”了之后,俺们一干小角色便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 黑洞到底是什么? 凡此类问题,我一般大笔一挥,给个方程或解析式: 然后指着 x=0 处,正色曰:瞧,“黑洞”!!! 初中时,我们就已经知道反比例函数在 x=0 处(反函数存在,则为 y=0 )无意义(中学数学好像一直是这么表述的)。我们把这个无意义位置被称为“奇点”( s ingularity )。如果这个函数关系表征的是物理世界中某个规律,则奇点意味着函数描述的物理规律在这个位置失效了。 黑洞,就是这么个奇点——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的奇点! ...... 从 black star 到 blacl hole 在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定律的基础上,英国的约翰·米歇尔( J.Michell )和“法国牛顿”拉普拉斯( P.Laplace )分别于 1783年 和 1795 年讨论了下面这种物理情境: 对某一大质量天体,质量为 M ,半径为 R ,其表面的 逃逸速度,即该天体的第二宇宙速度 v( 也就是在天体表面发射小质量物体 m 脱离 M 引力束缚所需要的最小发射速度 ), 根据能量守恒有 则 当 v=c, 即这个天体表面逃逸速度为真空光速时, R=r g 定义为质量为 M 天体的 牛顿引力半径 。 如果某天体表面的逃逸速度 v 大于 c ,则表明天体(恒星)发出的光无法逃逸。米歇尔和拉普拉斯把这类看不见的天体称为“黑星”(也叫“暗星”, black star ) 。 1915 年,爱因斯坦在狭义相对论(1905)和马赫等效原理的基础上建立了广义相对论,其中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建立了全新的引力理论——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 这个方程深刻地刻画了相对运动、质量分布、引力与时空结构之间的关系,其中 为 度规张量 ,用以描述时空结构。 什么是度规呢? 狭义相对论建立后,我们不再孤立地看待时间和空间,而是把它们结合到一起视为时空( space-time or time-space )。 对一个给定时空(必须是数学意义上的度量空间)中两个相邻事件间的时空线元的平方就是这个时空的度规,它包含了这个时空的结构信息 。比如狭义相对论框架下,不考虑质量分布及引力作用的 闵可夫斯基时空 中,其度规为(也可以表示为张量形式,为简便从略) 如果是牛顿力学(经典力学)的三维欧氏空间,去掉第四维时间线元( icdt )即可。 1916 年,德国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卡尔·史瓦西( K.Schwarzschild ,其子马丁也是杰出的天文、物理学家)在 静态球对称质量分布的条件 下给出了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的一个严格解—— 原则上,不同的条件就有不同的解,至于解不解得出来,就看造化咯 ! 引力场方程的史瓦西解确定了一个时空的 史瓦西度规 , 在球坐标下,它可以表示为 : 当 时,即 距离球体足够远(物理世界不存在无穷大!)时, 上述史瓦西度规退化为狭义相对论中(平直闵可夫斯基时空)的闵可夫斯基度规(球坐标)。 广义相对论定量得讨论了质量分布导致的时空翘曲(表现为引力),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见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7073-816148.html 。 史瓦西度规中 与 分别表示时间和空间在径向上的翘曲程度,存在两个奇点: 与 其中 r s 称为 史瓦西半径,以 r s 为半径的球面定义为视界( horizon )——瞧,黑洞( black hole ),史瓦西黑洞!!! 请注意 black star 和 black hole 在表述上的差别,虽然都是“黑的”,只有hole刻画了一种时空中的凹陷! 视界被认为是黑洞的边界,是一种 单向膜。 对 经典黑洞 ( 不满足霍金黑洞量子力学描述的黑洞 )而言,视界是“只进不出”的,视界外的物质和能量辐射可以进入,而内部的物质和能量辐射不能出来。 有趣的是, 史瓦西半径与非相对论的牛顿引力半径在数学上等价 (你不得不佩服“牛哥”与“公爵”有意或无意的“洞见”),但在物理意义上,有天壤之别: 经典力学中没有光速极限的限制,黑洞内的光子可以运动到视界外再被“拉回来”。而狭义与广义相对论中存在光速极限,黑洞内的光子最多(在视界上发射)只能在视界上运动 。 史瓦西黑洞模型是静态的,还有一种考虑了旋转(角动量)的 克尔黑洞。 克尔黑洞的视界半径为 J 为黑洞角动量,容易看出(学一下拉普拉斯大人的风格):当 J=0 时,克尔黑洞的视界半径等于史瓦西半径,克尔黑洞退化为史瓦西黑洞。还有考虑了角动量和电荷的 克尔—纽曼黑洞 ,就不在这里赘述咯...... 霍金,你凭什么牛? 在史瓦西度规的两个奇点中: (1) r=0 处,有无穷大的潮汐力(即固有引力理论失效了),是真实的物理奇点; (2)视界或史瓦西半径处,潮汐力有限(固有引力理论仍然有效),不是一个真实的物理奇点。 1965年到1970年间,彭罗斯(R.Penrose)和霍金(S. Hawking)证明:天体在坍缩成黑洞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邻域内)密度和时空曲率无穷大的奇点。 那么,宇宙中会不会出现不被视界(非真实奇点)包围的裸露奇点(真实奇点)呢? 为解决这个问题,彭罗斯提出了 宇宙监督猜想( cosmic censorship conjuecture ):一个物体在完全引力坍缩时,不会产生裸奇点,宇宙中不存在只有奇点没有视界的黑洞! 史瓦西黑洞模型是一个静态的“死黑洞”,为了描述黑洞自身的演化与辐射机制(要不然我们怎么找到它?),霍金与人合作建立了超越经典黑洞模型的黑洞热力学(演化)与黑洞量子力学(辐射) ......这些内容,本文就不讨论啦。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给我一个方程,我还你一个黑洞 ......
个人分类: 莫名其妙|27372 次阅读|85 个评论
生物人与智能人的较量?
jiaqiangzheng 2014-7-23 22:09
2014年7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向”‘超人类智能’奇点迈进“的文章,似乎有点”危言耸听“,但作为生物人的我们,未来是否需要与我们所创造的智能人(超级人类)抗争呢?其中大阪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所石黑浩所长一直研究的人形机器人及其智能化水平,似乎预示这一趋势。我们拭目以待! 附:科技大观- 向 “ 超人类智能 ” 奇点迈进 2014 年 7 月 21 日 来源 : 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 : 黄培昭   人工智能是个热门话题,前段时间在英国举行的图灵测试还一度引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发展空间的热议和想象。举行测试的英国雷丁大学称, “ 尤金 · 古兹曼 ” 聊天机器人模拟一名 13 岁男孩,骗过了 33% 的测试者,成为首台通过图灵测试的机器。   说起图灵测试,不能不提英国数学家、计算机之父图灵。他在 1950 年的时候提出了人工智能的概念,并在《机器能思考吗?》一文中首次勾勒出人工智能的前景。他发明的图灵测试用以验证机器是否具备与人类相同的思维能力,一直影响至今。测试的具体内容是:如果机器能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超过 30% 的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就算通过测试,表明机器也在 “ 思考 ” 。   当然,对于这场在英国举行的测试结果,不少科学家提出了质疑。纽约大学智能科学教授马库斯是其中之一。他认为,测试简单借助了软件上的编码来实现,可信度不高。其实,对测试的结果相信也好,质疑也罢,都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图灵测试所反映出的是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趋势,这才是应当讨论的核心。   作为一门交叉科学,人工智能囊括了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生理学、伦理学等在内的多个分支学科,其形态大体可分为操作层、感知层和认知层三个层次。操作层是最容易实现的,如目前机器代替大部分人工劳动;感知层是指,将人类感知到的信息通过传感器变成信号传输给计算机进行处理;认知层则是让机器模拟、学习人类大脑的一些特殊思维方式,譬如审美、喜怒爱好和判断等。   有学者指出,人工智能说到底不过是机器对人的思想、意识、思维模式和信息处理过程的一种模仿,终究不是智能本身。而人工智能先驱、未来学家雷蒙德 · 科兹威尔则大胆预言:到 2020 年,人类将成功通过逆向工程制造出人脑; 2030 年末,人工智能将赶上人类; 2045 年,人工智能将左右全球科技发展。不少科学家还预测, 2050 年以后,人工智能将为人类大脑所望尘莫及。   这些预测的理论支撑是:宇宙学中存在着一个让所有物理定律都失效的奇点,计算机信息技术也正朝着 “ 超人类智能 ” 的奇点大步挺进。众所周知,计算机的运算速度越来越快,将来有一天,当其运算速度快得令人难以置信时,电脑掌控人工智能的时刻就会到来。届时,电脑将能创造性地效仿人脑产生意识,这个时间点在信息学上被称为 “ 奇点 ” 。   按照科兹威尔的观点, “ 信息奇点 ” 到来后,人将成为与机器融合的 “ 超级人类 ” 。到那个时候, “ 超级人类 ” 如何演化?是与机器共生还是毁灭 …… 都将令人类十分纠结。英国物理学家霍金认为:在不远的将来,人工智能可能成为真正的危险。从这个角度说,如果机器有朝一日完美通过图灵测试,恐怕人类在欢呼的同时,就需要开始担心子孙后代的未来了。   《 人民日报 》( 2014 年 07 月 21 日 22 版)
个人分类: 引述|2535 次阅读|0 个评论
玄奇歌英文版:Mystical song
warlong 2012-11-30 23:32
Mystical song By Geongs Zhern (郑中) 2012.11.30 Yu! It’s dark and dark,quiet and quiet, Has it disappeared or existed? Oh! It’s phantom and phantom, It originally had no name. Who have mixed it to form a whole? Ifeel like something flowing is so cool! It can be so small that have no inside, but they are in the same state; It can be so large that have no outside, this is super-symmetrical universe. If it only has space but no time, this is so-called the beginning; If the volume is limited but no border, this is so-called occult. Getting stationary has no direction, so the initial number is the pure quantity; Quantum tunnel through potential barrier, and conformate the magical superfield. Perhaps global entanglementwasat the beginning, justit dominated the singularity of Taiji; Vacuum ripple by interfering and perturbation, souniversal gravitation be present in it. Among fluctuations of the field of vacuum, quantum bubbles are spinning; Between zero and one, quantum information be transmitting. Each point in space follows the same rule, and their metric keep covariant; The observation in any directions is uniformity, and their distribution follow the fractal law; The cosmic brane is inflating constantly, those galaxies fly away us after redshift rule ; In the 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 Be still echoing the music of Big Bang. Ah! Though the vacuum is so unreal, the quintessence existinit after all; Oh! Ifthe intuition see through everything, wecan wanderwith Dao freely. 博主《玄奇歌》中文版原帖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5c10c50100too3.html
个人分类: 道法自然|312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事件视界”望远镜首次测量星系巨黑洞半径
crossludo 2012-9-29 22:21
“事件视界”望远镜首次测量星系巨黑洞半径 麻省理工学院海斯塔克天文台科学家小组首次测量黑洞吸积盘最内侧的半径,验证了吸积盘两端释放的相对论喷流理论。 据国外媒体报道,黑洞作为宇宙中最神秘的天体之一在于其拥有强大的引力场,哪怕是光也无法逃脱。在大多数星系的核心区域都存在质量达太阳数十亿倍黑洞,超大质量黑洞具有强大的引力场,影响范围可波及整个宿主星系。日前,由麻省理工学院海斯塔克天文台(Haystack)研究人员领导的国际科学家小组首次测量了遥远星系中央区域黑洞的半径,在物质彻底落入黑洞之前可以抵达的最远事件视界边缘。 计算机模拟生成的M87星系中央区域黑洞极端引力场扭曲周围物质的效果图 典型的超大质量黑洞吸积盘(橙色区域)模型以及两端释放的相对论喷流 描述本次黑洞半径测量区域与事件视界之间的位置关系图,吸积盘最内侧的测量半径达到事件视界的5.5倍 图1中显示了由计算机模拟出的室女座M87星系中央黑洞极端引力场扭曲位于事件视界附近喷流的情形,其中部分辐射被引力严重弯曲成一个环形,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黑洞“影子”。科学家们将位于夏威夷、亚利桑那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的射电望远镜阵列联合,形成一个“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其观测能力是哈勃空间望远镜的2000倍。天线指向M87星系方向,这是一个距离银河系5000万光年的椭圆星系,其中央存在一个超大质量黑洞,质量达到太阳质量的60亿倍, 科学家通过“事件视界望远镜”可观测到黑洞边缘附近发出的光线,这个可视的区域就被称为事件视界。 根据麻省理工学院海斯塔克天文台助理主任、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天文台助理研究员夏普·多尔曼(Shep Doeleman)介绍:“一旦物体坠入事件视界之内,它们就永远消失,这就如同一个宇宙的出口,但只要走进这扇门就回不来了。”本项研究结果刊登在本周的《科学》期刊上。黑洞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预言的极端天体,这里的引力将是无法想象的,可将巨大质量的天体(如恒星)物质吸入至一个奇点上。而在黑洞的边缘,强大的引力使得一定范围之内的天体都围绕着黑洞旋转。 被黑洞引力控制住的天体并非立刻落入 奇点 ,而是在 黑洞周围形成盘状物质螺旋 ,这就是由气体和尘埃等弥散物质构成的吸积盘,其上的物质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运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吸积盘的角动量将会使得黑洞的自转方向与物质流的方向一致。图2中显示了典型的存在于大多数星系中央区域的超大质量黑洞吸积盘(橙色区域)模型,在吸积盘两端都出现了相对论喷流,落入黑洞的物质螺旋盘面磁场受到自转方向的扭曲,沿着两个方向释放出强大的喷流。 喷流外围可看到呈现螺旋状的磁场,可加快吸积盘上形成高速喷流。从黑洞吸积盘面上向两个方向释放的喷流携带呈现 电中性的粒子束,可影响数十万光年的星系区域 ,其中就包括有些恒星快速形成之谜。然而,爱因斯坦是正确的吗?相对论喷流的轨迹或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在黑洞引力场主导区域内的动力学特性,夏普·多尔曼认为如此极端的引力环境完美证明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 爱因斯坦的理论在非极端引力场的条件下符合观测结果,比如地球或者太阳系中,但科学家们还没最终核实广义相对论在黑洞边缘的自洽性,这里是宇宙中唯一可能打破该定律的地方。广义相对论推出 黑洞的质量和自转决定了物质在落入事件视界之前的轨道, 天文学家对M87星系中央大质量黑洞相对论喷流大小的详细测量以评估黑洞的自转。但目前为止,还没有望远镜可以放大该黑洞的信号到观测所需的精度。 通过这项技术,夏普·多尔曼和他的研究小组测量了吸积盘最内侧的轨道,只有黑洞事件视界半径的5.5倍。根据物理学定律,吸积盘最内侧轨道半径大小表面吸积盘的旋转方向与黑洞的自转方向相同,这也是首次确认星系中央超大质量黑洞吸积盘两端释放的相对论喷流理论。该研究团队的科学家计划扩大“事件视界”望远镜阵列,增加位于智利、欧洲、墨西哥、格陵兰和南极的射电望远镜阵列,以便将来获得更多关于黑洞的详细照片。
个人分类: 量子计算|1493 次阅读|1 个评论
译诗:奇点颂(ODE TO A SINGULARITY)
warlong 2012-2-24 20:10
译诗:奇点颂(ODE TO A SINGULARITY)
奇点颂( ODE TO A SINGULARITY ) 作者:齐菲( R. E. 'Keefe ) 译者:郑中( Geongs Zhern ) 越过事件视界 惊叹我的发现 --- 伸出长手的上帝 或是一个非人之域 我将能思考 还是转眼死去? 我将拉长到一英里 还是瞬间变得更长? 我将总是到处存在, 或者无处存在,乃至永不存在? 答案在于暗物质? 爱翁疯癫像个傻帽? 为何根本不能想象普朗克时间之前, 这没有原因,没有诗意。 难道最好不去追问? 也许更好不要知道 … 宇宙是弯曲的吗? 这可能更难理解 Beyond the Event Horizon, I wonder what I will find -- God with an outstretched hand, or a no-Man's land? Will I be able to think, or will I be gone in a blink? Will I be stretched to a mile, or will I linger awhile? Will I be everywhere forever, or nowhere, and never? Do the answers lie in that dark matter? Was Einstein mad as a hatter? Why, we can't even imagine before Planck time, there's no reason, no rhyme. Is it best not to go? Perhaps it's better not to know... Is the universe cursed? It could be worse. 评注:作者诗中表现出对量子论的迷惑,对相对论的怀疑。作者或许骨子里是欧氏几何主义者,而非量子论或相对论者。或许这也是种特有的“天问”修辞。
个人分类: 道法自然|349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点投稿经历
热度 12 zhanlikui 2011-11-26 00:00
一点投稿经历
My work: Discussion on Mass in a Gravitational Field has been published 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s, 2013, Vol. 1, No. 5, 110-114 http://pubs.sciepub.com/ijp/1/5/3/index.html The work proposes: Mass of an object decreases with it close to the center of a gravitational field . △U = △mc^2 Where U is potential energy, m is mass, c is light speed We wish the hypothesis provides some ideas for the gravitational singularity, and make the meaning of gravity more accessible. For three years, I really appreciate that many Editors help to improve my work, and sincerely thank for that scientists worldwide examine my work carefully, their opinions are very precious, and have led to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 must say thanks again. I respond editors, and try to explore the prospect of the work so that motivate new ideas. 1. The conclusion originates in from gravitational field, in view of E=△mc^2 can be applied to chemical reactions and nuclear reaction, the E equal to change of potential energy, thus, the conclusion might be extended to electromagnetic force, weak force and even nuclear force, and explain the source of mass loss. If it is the fundamental law of the universe, it might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physical world and explore the origin of mass and the nature of field. People always want to use one theory to describe the microscopic world and the macroscopic world. 2. Why the universe is homogeneous on large scales? Why does the matter not concentrate to some point? What are the quasars? How their extraordinary redshift come about? We wonder if MF could answer some of the issues. A super massive star has powerful gravitational field which will cause time dilation and distance extending (light speed remains c), radiation capacity of the star declines, when it collapses, it will hardly luminous (a black hole). We think that observations of far infrared band might be conducive to study of black holes, the singularity might be not. MF indicates that matter cannot go through the schwarzschild radius in the form of mass, it might be a bad news for the big bang. 3. Subatomic particle cannot be seen. There is a lot of puzzle in the field. MF might provide a new research tool in the field. For example, like the advance of the Mercury's perihelion, MF indicates that spectrum theory has a tiny error with the actual, especially in ultraviolet band. MF might be provided a new equation for the research of the fine structure of atomic spectrum,and takes into account the fine structure of atomic spectrum in magnetic field or electric field. The Standard Model deviate tests at high energy region. MF might be more obvious in strong interaction. We look forward to explore some non-accelerators, for example, some physical and chemical experiments in a strong electric field or in the border of the electric field. We think that two magnets attract and close each other. A certain external work can be supplied in the process. Mass of the magnets would be decreased if a balance is accurate enough. 4. We spent ten years studying moving clocks. Two clocks (327.68 MHz Oven Controlled Crystal Oscillators) were installed on both ends of a revolving bar. The two clock signals were transmitted into a mixer in the middle of the bar to get a beat frequency (53Hz). The sine wave of the beat frequency was adjusted to a square wave. A high speed counter (80MHz) was used to count the width of the square waves. When the bar rotated in a horizontal plane on the ground, the count values were always the same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Earth magnetic field is shielded, the clocks are not interfer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is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locks . The results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the speed of the earth in the universe. In view of a lot of high precision experiments at various elevations nowadays, we think that physics laws are the same in all reference systems is sustainable. Experiments at different gravitational radius should get the same charge to mass ratio. Thus, the elementary charge should decrease in a gravitational field. MF is universal, the elementary charge also should decrease in a electric field. In other words, the process that an electron enters a nucleus, will cause two changes. First, their respective mass decrease. Second, their respective charges decrease. Changes in mass can be verified from the mass-energy equation. Decrease of elementary charge in a gravitational field can explain the gravitational redshift. Exploratory experiment: change of atomic energy level can be observed when a electric field is applied atoms of a receiver of a Mossbauer spectrometer (The atoms should embed in surface of a ceramic). 5. The detection of gravitational waves: If MF can unify the four fundamental forces, research of gravitational waves can use achievements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and greatly amplify the research process . We suggest increasing the size of gravitational wave detectors. Perhaps we will become accustomed to study gravitational field from outside, as with electromagnetic waves. An experiment as fig. 4 in my work is significant. It might be a method of research gravitational waves indirectly. The direct method is two mass close and separate at a high-speed. The experiment might be used to measure the radiation efficiency of gravitational waves, so as to determine the dynamic equation in a gravitational field. Once we have carried out a test. A gyro is installed lying on a rotary table. Two motors are used, the one (M1) drives the rotary table revolves, the other one (M2) drives the gyro spin (it is necessary, a gyro will lose speed fast when direction of its axis is forced to change). The power dissipation that the two motors are powered on simultaneously is P12. Next, M1 is powered on, M2 motionless, the power dissipation is P1. Then, M2 is powered on, M1 motionless, the power dissipation is P2. We can obtain P12=6(P1+P2). The difference of power dissipation is great. The coppery gyro does not heat. Where the lost energy go? Of course, the test is still very primitive. 6. Exploration of gravity: Based on MF, an object is attracted by gravity, because its microscopic particles trend to lower state and release energy. People expect to reduce gravity in some way, for example, local spatial structure would be changed by a strong electric field, or the quantum level of the particles would be increased by ultra low temperature, and other ways. We think: a meteorite is captured by a gravitational field, and an electron is captured by an atom. Both of them send out light, and mass of the two systems have reduced. The both might be the same thing if the rule of quantization were not enforced. Perhaps, people could reduce gravity after fully understand the gravity some day. 7. Exploration of ultra-low temperature: Based on MF, atoms would lose a part of mass and release energy when they enter into a electric field, when the energy has been released, suddenly, dropping the electric field, the atoms need add mass and absorb heat, it is possible to achieve or overstep the absolute zero. 8. Light and electromagnetic fields: We have tried a number of experiments, and have found that various clocks (oscillators) are strongly affected in an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 We guess that the light speed slows down in a glass relate to the atomic electric field, and all field will change the light speed and directions.. We wish to study light speed in a strong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 and the principle of Michelson-Morley experiment may be referred. 9. Example device: a. scan of the gravitational field: a high-frequency oscillator keep synchronized with satellite signal (voltage-controlled oscillator, divider, phase comparator, feedback), the high-frequency signal and another local high-frequency signal are fed into a mixer, and the output beat note signal could be monitored by a mixer. The device can be placed on a ship to scan the gravitational field of the earth. b. A number of laser beams are adjusted, electric field in local space are superimposed and delayed, to explore to reduce the ignition energy of nuclear fusion. c . Mf indicates strong electric field or strong magnetic field can decrease the energy of combination reaction or temperature, this might have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Etc. The relevant principle shall not be used for any military purposes. The work also appears on http://www.paper.edu.cn/index.php/default/releasepaper/content/201012-174 And http://vixra.org/abs/1011.0075 △U=△mc^2 U-势能,m-质量,c-光速 我们试图回应编辑,展望一设想前景以激发新的 思路。 1. 这一设想来自于引力场,鉴于 E=△mc^2 适用于化学反应和核反应,这里 E 等于势能的变化,因此,这一设想有可能推广到电磁力、弱力甚至核力,从而解释质量亏损的根源。如果这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有利于人们理解物质世界,探索质量起源和场的本质。长久以来,人们想用一个理论描述微观粒子和宏观天体 。 2. 为什么宇宙在大尺度下是均匀的,而不是向某些点集中?类星体到底是什么?它们的超常红移是如何产生的?我们思考MF能否解答其中一些问题。超大质量的恒星具有强大的引力场,这使得其附近时间变慢和距离变长(光速仍然为c),其辐射能量能力下降,如果进一步坍塌,亦或不能发光(黑洞),远红外波段观测或许利于研究黑洞,中心 不会有 奇点。MF预示物质不能以质量形式穿越史瓦西半径,对大爆炸也许不是个好消息。 3. 亚原子粒子不可见,这一研究领域疑难很多。MF有可能做为微观研究的一种办法。例如,类似于水星近日点的进动,MF预示光谱理论与实际有微小的偏差特别是紫外波段。MF有可能提供一个新方程研究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同时考虑到磁场或电场中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标准模型在高能区发生偏离,MF在强相互作用中有可能更加明显。我们期望探索一些非加速器试验,例如,强电场或其边缘的一些物理或化学实验。我们思考:两块磁铁吸合靠近,这一过程对外做功,磁铁的总质量应该减小,如果一个天平足够精确。 4 . 我们 花费十年时间研究地面运动的 钟,两只时钟(327.68 MHz恒温晶体振荡器)安装在一个旋杆的两端,两路信号传输到中点的混频器从而得到53Hz的拍频信号。正弦波拍频信号被整形成方波,一个80MHz的高速计数器用来计数方波的宽度。当旋杆在地面水平旋转时,不同方向得到的计数值相同(屏蔽地球磁场以不干扰时钟)。结果表明:这两只时钟是没有差异的,与地球在宇宙中的运动无关。 考虑当今许多高精度实验不在同一海拔高度,我们认为“物理规律在所有参考系中都相同”是可信的。不同引力半径的实验应该得到相同的荷质比。那么,基本电荷在重力场中减小了。MF具有普遍性,那么电荷在电场中也减小。换句话说,电子进入原子核这一过程,有两个变化,首先,它们各自的质量减小了,其次,它们各自的电荷也减小了。质量变化可以从质能方程得到证实。引力场中电荷减小可以解释引力红移。探索性实验:利用穆斯堡尔谱仪,施加电场于其接受原子,以观察原子能级的变化(接受原子嵌入陶瓷 表面)。 5. 引力波探索:如果MF有助于统一4种基本力,引力波研究可以借鉴电磁波成果,加速其研究进展。我们建议增加引力波探测器的尺度。也许,我们将逐渐习惯从引力场之外研究它,就像对待电磁波一样。文章中图4的实验很有意义,这可能是一种间接研究引力波的方法,更直接的方法是两个质量块高速靠近和分离。这一实验可以测定引力波辐射效率,从而确定引力场动态方程。我们当年的一个试验尝试:一个陀螺横躺着安装在回转台上。用两个电机,一个电机(M1)驱动回转台旋转,另一个电机(M2)同轴驱动陀螺旋转(这是必要的,改变陀螺方向会导致陀螺急剧减速)。两个电机同时通电总功耗为P12。接下来,仅其中一个电机供电(另一个静止),两个电机的功耗为P2+P2,则:P12=6(P1+P2)。这种功耗差异是很大,铜质陀螺并不发热,这些能量哪里去了?当然,这个实验还很简陋。 6. 重力探索:基于MF,物体被重力场吸引,因为它的微观粒子具有向低能态跃迁的趋势,并释放能量。人们希望尝试减小重力。例如,用强电场改变空间结构,超低温加大微观粒子的量子能级,等等。我们思考:一个陨石被重力场俘获,一个电子被原子俘获,两者都会发光,质量都会减少,这也许是一回事,如果量子化规则不起作用。也许人们充分了解引力后可以减轻重力。 7. 超低温探索:基于MF,原子在电场中要丢失部分质量且释放多余的能量,等待能量释放后,这时,突然撤去电场,由于原子要补充质量,吸收热量,有可能实现或超越绝对0度。 8. 光与电磁场:我们尝试过一些实验:电场或磁场强烈地影响各种时钟(振荡器),猜想光速在玻璃中变慢与原子电场有关,并且所有的场都会改变光速和方向。我们希望进行强电场或磁场与光速的实验,原理可参考 Michelson-Morley 实验。 9. 装置举例: a. 重力场扫描,高频振荡器保持和卫星信号同步(压控振荡器,分频,相位比较,反馈),此高频信号和本地高频振荡器被送入混频器,监测混频输出。放在轮船上可以扫描地球重力场。 b. 调整多束激光,实现局部空间的电场的叠加和延时,探索降低核聚变点火能量。C. Mf 预示强电场或强磁场可降低化合反应能量或温度,这方面可能有着广泛的应用。等等。有关原理不得用于军事目的。 ) ******** I do not know how to choose a journal. I show some of comments for reference. Perhaps, the valuable comments can help us to think about some issues. Some results in 2011 Initial Data Submitted 27 Jul 2011(We omit the submission process). Editor's decision: 22 Sep 2011 Dear Dr. Zhan Likui, I have received the decision from the Editor on your manuscript, IJTP5102 Is Mass Constant in a Gravitational Field? We thank you for your kind offer to let us publish your manuscript, but regret to inform you that we have decided not to accept your offer. The paper did not undergo technical review and is not being declined for any technical error. We wish you every success in finding an alternative place of publication. With best regard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oretical Physics ( ) Editor in Chief ******** Submission Data 26th January 2011 (We appreciate the improvements that the Editors have proposed ). Editor's decision: 7th March 2011 Dear Dr Likui, Many thanks for your submission to Scientific Reports. However, we regret that we cannot consider it for publication. Thank you for the opportunity to consider your work. I am sorry that we cannot be more positive on this occasion. Best regards, ( ) Editorial Board Member Scientific Reports ******** Early comments: In the present case, we appreciate that your study of gravitation may provoke useful discussion with others working in this area of physics. But I regret that we are unable to conclude that the paper provides the sort of solid conceptual advance in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that we look for, for publication in Nature Physics -- one that would be likely to excite the immediate interest of researchers in a broad range of other areas of physics. We therefore feel that the present paper would find a more appropriate outlet in a specialist journal, rather than Nature Physics. I am sorry that we cannot respond more positively, and I hope that you will rapidly receive a more favourable response elsewhere. Yours sincerely ( ) Chief Editor, Nature Physics ******** Dear Dr. LiKui, We regret to inform you that the above referenced manuscript is not considered suitable for publication in the Physical Review. As a family of research journals, the Physical Review publishes articles in which significant advances in physics are reported. Such advances must be placed in the context of recent developments in research. There is no discussion in your manuscript of how this work relates to other current physics research and adequate references to the recent research literature are lacking. Your manuscript therefore is too pedagogical for the Physical Review. We must suggest that you submit it to another, more suitable journal. Yours sincerely, ( ) Physical Review A ********I append a referee to respond to our readers:******** Submission Data 01-Oct-2010 Dear Dr. Likui, Your manuscript entitled Is Mass Constant in a Gravitational Field? has been successfully submitted online and is presently being given full consideration for publication in Annalen der Physik. Your manuscript number is andp.201000128. Please mention this number in all future correspondence regarding this submission. You can view the status of your manuscript at any time by checking your Author Center after logging into http://mc.manuscriptcentral.com/andp . If you have difficulty using this site, please click the 'Get Help Now' link at the top right corner of the site. Thank you for submitting your manuscript to Annalen der Physik. Sincerely, ( ) Editorial Office, Annalen der Physik Editor's decision: 8-Nov-2010 Dear Dr. Likui, I write you in regards to Manuscript ID andp.201000128 entitled Is Mass Constant in a Gravitational Field? which you submitted to Annalen der Physik. In view of the criticisms found at the bottom of this letter, your manuscript has been definitely denied publication in Annalen der Physik. Thank you for considering Annalen der Physik for the publication of your research. Sincerely, ( ) Editor, Annalen der Physik REFEREE(S)' COMMENTS TO AUTHOR: Reviewer: 1 Comments to the Author (note this will be transmitted to the Author) The paper is incorrect and mixes up a number of concepts. (i) The rest mass is a local concept in special relativity. For particle with nonzero rest mass, in the locality of any world point (4-dimentional space-time point), general relativity reduced to special relativity, and one could use special relativity to treat problems. In special relativity, one is allowed to use any noninertial frame to treat any problem according to convenience. In special relativity, rest mass of a particle is constant and rest mass of photon is constrained by experiments to be nearly zero (See, Photon and Graviton Mass Limits by Alfred Scharff Goldhaber and Michael Martin Nieto, Rev. Mod. Phys. 82, 939-979 (2010)). (ii) Another concept is energy. Energy is a concept in special relativity. It is not a scalar, but the time component of a vector. Therefore it depends on frames. In general relativity, there is no general concept of energy for an extended system. Only in special situations, a working (effective) energy concept can be defined (for example, isotropic homogeneous universe, average energy density for gravitational waves for length scale larger than the typical wavelength of gravitational waves and smaller than the curvature radius). (See Misner, Thorne, Wheeler: Gravitation 1973). In general relativity, there could be a useful concept of quasi-local energy; Please see arXiv:0909.2754, Optimal Choices of Reference for Quasi-local Energy by Chiang-Mei Chen, Jian-Liang Liu, James M. Nester, Ming-Fan Wu,and references therein. (iii) The author sometimes mixed up coordinate velocity with physical velocity. In defining physical velocity, one needs to first define consistently the clocks and rods. A few specific points: p.2 Photon propagation equation is needed for photon energy from one place to the other place, this is lacking in the manuscripts p.4 For the formulas on this page, force also needs to be transformed. “The law of conservation of energy states that energy can be transferred from one form to another but cannot be vreated or destroyed”; this is true in special relativity; in the general situation in general relativity, this statement cannot even be formulated. How to lift an object needs to be formulated. ******** We are grateful the editors and the reviewers. In view of general relativity has been referred in the past, we come to realize the work is not incompatible with general relativity. we try to express our view. General relativity based on local reference frame. And a local experiment always gets the same results. The work based on a reference point in outer space. For example, change of a clock could not be found in local experiments in a gravitational field, however, change of a clock in different radius in a gravitational field can be found from outer space. We suggest that concept of external work might be easy to understand. The two are not contradictory. For example, light from centre of a galaxy has more redshift. Similarly, more external work is needed when a satellite comes from the centre of the galaxy. It might be beneficial to develop theory of gravity. I am sorry I cannot express myself in English very well. In fact, We have received an offer from famous journal once , later, significant revisions have be requested. I am sorry for my radical response on this occasion. The notion of gravitational singularity is constantly changing . (Black hole theory) on Web of Science.1995-2014(Jun.14) =SCI-EXPANDED, CCR-EXPANDED, IC.
18313 次阅读|23 个评论
地球、大脑、太极图、宇宙、奇点和喷火龙
sheep021 2009-11-10 11:06
图一: 大西洋洋中脊 . 图二 海底汗腺 图三:大脑 . 图四:太极阴阳图 图片说明: 1. 前三幅图片来自《环球科学》2009年第3期 2. 图2 海底汗腺说明,地球内部不是铁板一块,而是有很多缝隙或汗腺,各种气体或液体可以周流运行。应了一句老话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3 . 加上洋中脊的脊线,地球、大脑与太极阴阳图竟然超级相像!自然之妙,造化之奥,难以理解,只能以神名之,神乎其神! 4.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5.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 相关评论: 奇点与喷火龙《环球科学》2009年第3期卷首语 本期《环球科学》封面故事似乎与一条成语异曲同工。春秋时期,有人想敲碎一口大钟,再把它一块一块偷回家中,又怕敲钟的声音惊醒街坊四邻,于是把自己的耳朵堵了个严严实实只要自己听不到,钟声再响也不成问题。 两千多年过去了,现代科学从无到有,发展到了几乎可以预言一切的境界。恒星的生死轮回已被勘破,只有大质量恒星死后留下的奇点,让所有已知科学定律都无能为力。不过,最初的结论曾经让科学家喜出望外:大自然似乎主动解决了这个难题,把奇点关在了黑洞内部只要我们看不到,奇点再怪也不成问题。 掩耳盗铃当然是自欺欺人,千百年来一直被人嘲笑。因为被关在黑洞里面就当奇点不存在的科学家,是不是也在自欺欺人呢?在《魔鬼出没的世界》里,美国天体物理学家、科普作家卡尔萨根举了一个例子,或许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我的车库里有一条喷火的龙。可是,在我的车库里,你只看到一架梯子、一些空油漆桶和一辆旧三轮车。龙在哪里?你问道。噢,它就在这儿,我胡乱挥了挥手,它是一条看不见的龙。 你建议在车库地板上撒面粉来获取龙的爪印。好主意,但龙是浮在空中的。那用红外线探测仪检测龙喷出的看不见的火。好主意,但看不见的火也不会发热。那干脆在龙身上喷漆让它现身。好主意,但龙没有实体,油漆无处可粘。总之,每提出一种物理检测方法,我就有个特殊理由说明你的方法不会有效。 现在,一条看不见的、无实体的、浮在空中的、喷着没有热度的火的龙,与根本没有龙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科学有一条判别准则,被称为奥卡姆剃刀:如果某一现象有好几种解释都能自圆其说,那就去繁留简,采纳最简单的那种。不存在龙,显然比存在一条能够躲避一切检测手段的龙简单得多,因此科学会采纳车库里没有龙这种解释。 同样,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任何信息都传不出来、不论发生多少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都不会对我们造成任何影响的奇点,与根本没有这个奇点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因此,只要奇点全都被囚禁在黑洞内部,科学家就能心安理得地假装它们不存在这不是自欺欺人,而是奥卡姆剃刀的合理运用。 不过为什么要假装奇点不存在,而不像喷火龙那样,干脆认为它们不存在呢?喷火龙没有任何理论支持,说它存在不过是书里那个我的个人主张。奇点则不同。英国物理学家霍金和彭罗斯证明,奇点是大质量恒星坍缩的必然结果。任何人从广义相对论出发,都能推导出相同结论。因此,假设奇点不存在,就等于假设广义相对论不成立与此相比,奇点就在黑洞内部只是我们看不见,显然更加简单。 现在,就连假装奇点不存在都成了无法实现的美好愿望。奥卡姆剃刀保留下来的不一定是永恒真理,一旦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新现象,再简单的解释也要自动作废。如果那条喷火龙突然现出真身,龙不存在自然不攻自破。裸奇点可能出现也让科学家无法再心安理得。 面对藐视一切科学定律的奇点,唯一的选择只能是迎难而上。 本博评论: 不可否认,宇宙中的很多问题,目前科学还不能给出自圆其说的解释,但是,运用中国传统的观点则可以给出自圆其说的解释。 假装阴阳不存在,可能只不过是部分人的一个美好愿望而已。 如果那条喷火龙突然现出真身,龙不存在自然不攻自破。同理,阴阳的出现也让科学家无法再心安理得。 科学要发展,传统不可丢,此两者,缺一不爽。(不是不可,是不爽!) 融汇古今,贯通中西,众妙之门。 以科学为基础挖掘先进文化、推动先进文化,实现人的生命价值、生命潜力的飞跃,推动文明进步。这才是真正代表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所在,才是生产力大解放、大发展的基础所在。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1846 次阅读|2 个评论
【开卷有益】:物理学中的奇点
等离子体科学 2009-5-17 20:18
描述一种物理过程的数学物理方程经常会有奇点。 数学上我们尽量避开奇点。因为我们总是希望我们得到的结果是解析的。当然有时候数学上我们也很喜欢奇点:在用留数定理计算积分的时候。 一个实轴上无穷区间的积分为什么可以从几个极点(被积函数的奇点)得到? 在物理上,这些极点一般代表着表征这个物理过程的运动模式:简正模或者本征模。 更多的情况是:数学物理方程的奇点表明,原来赖以得到这个方程(或者这组方程)的物理假设或者近似在这一点及其邻域不再成立,需要引进新的物理效应甚至新的物理模型。 一个最著名的例子是黑体辐射谱的紫外灾难。其直接的结果是 20 世纪的物理学革命。当然,更一般的是在连续介质中波方程的奇点:描述在此介质中传播的波的频率与某一本征模式连续谱色散关系的某一频率的共振。 为了 resolve 这个奇点,在物理上我们或者引进耗散效应(如粘滞或者电阻)、或者引进构成介质的微观粒子本身的分立效应(如带电粒子的回旋半径这样的动理学( kinetic )效应)。 这里我们再次看到了宏观的 continuum 与微观的 kinetics 这样层次上的宏观微观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类似经典力学和量子力学之间的宏观微观两者关系! 那么对大爆炸、黑洞这样的广义相对论方程的奇点呢?是不是我们现在的物理理论在这些奇点及其邻域(比如黑洞的视界)不再是好的近似,需要新的物理模型?
个人分类: 学海无涯|6619 次阅读|1 个评论
《相对论》及其发展 (23)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09-4-15 10:21
《相对论》及其发展 (23) 22 . 罗杰 彭罗斯 (R. Penrose) ,史蒂芬 霍金 (S. Hawking) 的全局方法 (接( 22 )) 因无 相应的矢量表达和矢算工具 ,广义相对论仅是被表达成在单独坐标系的一堆繁复、难解的偏微分方程。人们曾经只注重寻找其解,而忽略研讨其物理意义,致使其长期受到冷落。 罗杰 彭罗斯 (R. Penrose) ,史蒂芬 霍金 (S. Hawking) 先后引进和采用不必准确地解方程,即能研讨其一般特性,物理地分析一些宇宙学问题,特别是对奇性和黑洞的研究,新概念的全局方法,使广义相对论展现出新的活力。 霍金得出的两项预言: (1) 在暴涨期小微扰的发展, (2) 黑洞应有热辐射,还分别可为最近观察到的微波背景起伏所证实和在原则上可以检验,而名声大噪。 但是,这种对时空大尺度因果性结构进行物理分析,和进而用围绕由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的一些经典解 ( 例如将史瓦西 (Schwarzschild) 、克尔 (Kerr)) 的度规作 通常场论的微扰 处理,研讨引力场自身相互作用的方法,都显得非常间接和带有猜测性。 特别是,其关键技巧是建立在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对坍缩尘埃云的解里有一个被事界包围的奇点,并将它一般化的基础之上的。 人们熟知,虽然引力场在 r=0 处确实有一奇点,但它却是相互作用的两物体的质心重合于该点,这是不可能的,因而,并无实际意义,而须在其单连通区域内从相应的 Green 函数积分中扣除。 显然,这种研究方法还存在一些原则上 的缺陷。 ( 未完待续 )
个人分类: 物理|3367 次阅读|0 个评论
二傻西天取经记 (小游记@小小说@小探索)
热度 5 隔壁家的二傻子 2008-9-26 18:41
二傻西天取经记 . ( 小游记 @ 小小说 @ 小探索 ) 话说当年的二傻,在得到许多师傅的栽培之后,号称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 东通易经,西贯逻辑 、 明察亘古,倾听未来 等等。。。还专门给 霍金 写过三封信,其中问了他三个问题: ( 1 ) . 如果您不知道真理在哪 您如何去逼近真理? ( 2 ) . 如何正确理解爱因斯坦的这句话 : 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子? ( 3 ) . 科学 到底是在带领人类加速进化 , 还是在加快人类灭亡的进程 ? (请参阅二傻的博文: 给霍金先生的一封信( 1 )( 2 )( 3 ) ) 结果,霍金给二傻来个王顾左右而言它,不予正面回答!并说这些问题太偏哲学,不是他的长项 二傻很生气,您不敢谈哲学? OK !那咱们就谈物理。。。于是,专门到霍大侠的宇宙黑洞武学馆踢场子,又下了三道战书如下: (1). 角动量的定义需要一个各向异性的空间背景 , 而角动量守恒却是空间各向同性的结果 ! --- 您 为何说 黑洞三毛定理 中有一毛是黑洞的角动量 ? 地球的角动量到底是多少? 如果地球的角动量无法定义 , 又如何定义黑洞的 ? . (2). 熵的定义是系统整体的概念,无法象局部物理量那样满足加减规则! --- 黑洞的存在是否违反 热力学第二定律 ?一个完美的鸡蛋 ( 未受精 ) 、一个不完美的鸡蛋 ( 受精卵 ) 和一个刚出生的小鸡,这三者谁的熵更高 ? . (3). 科学崇尚 简单就是美 但是, 完美即意味死亡 ! 因为 熵 极大了、没有发展了!宇宙热寂了 ... 死了 ! --- 阿罗不可能定理 和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 对人类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 (请参阅二傻的博文: 宇宙学交响曲系列 ) 霍大侠看二傻不屈不挠的样子,心中暗喜,特邀请二傻到他在英国牛津的老巢,专门给他老人家一个人讲讲 宇宙万有智慧定律 ,有照片为证: 二傻兄弟在英国牛津的时候 结果,霍大侠听了大为感慨: 智慧从东方来 !咱以后也不搞科研了,就写点科幻和科普吧 哪个什么能够让标准模型一劳永逸的 HIGGS 粒子 ,俺赌一百块大洋,绝对不可能被 LHC 发现!一些未知的东东(如 额外维 )倒没准会出现! 不过,霍大侠同时也告诉二傻,英国学术界向来以严谨著称,特别是牛津大学,特牛!前 英国首相布莱尔 仅仅因为想帮人走走后门上牛津未果,不高兴发了几句牢骚,就被剥夺了其本来会有的 牛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 不过,布莱尔自己也牛 , 这不 ? 他今年 9 月份将到美国的 耶鲁大学 任教 , 专门讲授 宗教与全球化 课程。。。 看来美国比英国思想开放一些?于是二傻专门飞到美国,找到其最牛的大学 哈佛大学 ,想找几个高手切磋宇宙万有智慧,结果发现人家最牛的其实是 哈佛商学院 的 经济学导论 ,专门为 华尔街 培养百万富豪的。。。唉!俺对股市向来不感兴趣,而且师傅说过: 什么时候你隔壁家的二傻子也开始炒股了,股市就要崩盘了! 。。。所以俺牺牲自己发财的机会,一直不炒股,其实不就是 博弈论 加上 厚黑学 吗?纯属歪门邪道,师傅不让学!。。。而且,师傅说那些所谓经济学全是骗人的把戏, 房丽美 和 房地美 都不美了吧? 雷曼兄弟 倒下了吧? AIG 破产了吧? 后来,听说哈佛大学去年新开了一门选修课,叫什么 幸福课 ,据说比其王牌课 经济学导论 还受欢迎! 听听大家的评论 : 它的奇妙之处在于 , 当学生们离开教室的时候 , 都迈着春天一样的步子 ! 。。。二傻一激动,赶紧去旁听了一把,果然不错!有点 宇宙万有智慧的味道了。。。看看俺的这些傻同学,是不是个个都春风满面,全然不知当下 美国已经陷入自二战以来最危险的经济危机 ? 幸福的哈佛学生 不过 , 二傻对哈佛确实已经有点失望,于是想找个思想更深刻而且开放的地方 于是问了上图中右下角那个穿白色运动鞋的漂亮妹妹,去那里找思想开放的高手切磋?(因为俺觉得她好象有点同性恋倾向?思想应该比较开放?)。。。她说:要不您去 布朗大学 看看?它号称是全美最自由的名牌大学,而且学生的 幸福指数 也是全美第二高的! 吔!高手原来不在哈佛。。。二傻兴冲冲赶到布朗大学,在 洛克菲勒图书馆 对面的草坪上赫然发现一堆稻草!与环境极不协调,而且有很大的火灾隐患!...赶紧找到布朗大学校长,指出其违反 NFPA 防火标准 之处...没想到该校长大笑说:这才是自由的真蒂啊! 自由是没有规则和标准的,必然也一定要与危险相伴的...定义了规则和标准的所谓自由已经不是自由了! 你想要 规则? 去 MIT; 你想要 博弈? 去哈佛; 你想要 自由? 来布朗! 布朗大学的自由鸟巢雕塑 . 高!实在是高! 守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没有危险...... 跨过没有人爬过的高山则很危险...... 但是, 山的那边是什么? --- 房龙的大作 宽容 里的那个年轻人真的很想知道!您不想知道吗? . ... 。。。。。。。。。 于是,二傻告诉布郎大学校长,说自己走南闯北几十年,就是要找高手切磋宇宙万有智慧。。。目前在中国找到了几个: 呆、傻、疯、痴、癫 ,不知美国有没有类似的高手? . 没想到他在草坪上大喊一声:有谁想听听中国来的二傻子讲宇宙大智慧? . 您猜怎么着?就一眨眼工夫,自由鸟巢周围已经聚集了一堆老少,个个衣冠不整,却仙风道骨、神光内敛... . 二傻喜出望外,拿出中国带来的二锅头,连喝三口...咳咳咳!好酒! . 可从哪里开始跟他们讲起呢?对了,就从多年前的那个梦讲起吧(请参阅科学网李亚辉的打打基础系列和杨玲的考磐笔记系列): 天狼梦 那天二傻喝高了,连作了好几个梦,如黄粱梦、蝴蝶梦等,可惜都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不过瘾!在梦中暗自一使劲,便又做了个外星梦,至今记忆犹新。。。 曾几何时,因开采无度,地球能源枯竭、环境恶化,已经不适合人类生存!地球人都想移民天狼星。。。可天狼星人要求贼高!要面试!还要按指印。。。 BULL SHIT ! 天狼星人面试地球人的两个基本题目就是 : . (1). 如何将一个圆球里的水一滴不剩地全部装到并装满一个立方体中 ? (2). 如何再将这个立方体中的水全部装到并装满一个长方体中 ? 一般地球人如是回答 : 答问题 (1): --- 与 圆周率 PAI 有关 ... 但是我们无法准确知道 PAI... 所以总会差那末一 点点 .... 无法准确做到 ! 答问题 (2): --- 与 黄金分割 PHAI 有关 ... 但是我们无法准确知道 PHAI... 所以总会差那末一 点点 .... 无法准确做到 ! 天狼星移民官对此类回答的评价是 : --- 如果这末简单的两件事都做不到 , 如何知道宇宙的秘密 ? --- 如果总是这里差 一点点 , 哪里差 一点点 ... 最后搞出的东东会差多少 ? --- 而你们的 微积分 还就靠差的这 一点点 来推动世界了 ! --- 哈哈 ! 回去吧 ! 本次拒签 ... 下次再来! ...... ...... 后来 , 二傻面试的时候 , 二傻的师傅 赤脚大仙 在一旁自言自语道 : --- 俺以前也穿过很多鞋 , 有皮鞋 , 有草鞋 ... 皮鞋不能登山 , 草鞋不能跳舞 ... 没有一双是可以穿上就不用换的了 ... 于是再也不穿鞋了 !(偷偷地: 其实俺穿的是真皮 ! 嘿嘿...) 于是俺醍醐贯顶 , 对天狼星移民官说 : --- 您的第一道题出错了 ! 球形处处光滑可导 , 而立方体存在许多不可导的 奇线 和 奇点 ! 它们是属于 不同层次 的东东 , 原则上没有 可比性 ! 天狼星移民官使劲瞪了俺师傅一眼 , 说 : ---SHIT! 那第二道题呢 ? 它们都有一样多的 奇点 ... 该有 可比价性 了吧 ? 俺正想听听师傅 赤脚大仙 又 会如何自言自语 , 却见他已经被几个异形架到门外去了 ... 完蛋了 ! ...正 左顾右盼 , 却猛然见 一锅粥 在一旁与几个异形讨论作粥的诀窍 ... 只听他问道 : . 你们熬粥时都见过滚粥冒泡 ... 你们见过方形的泡泡吗 ? . 二傻何等聪明 ! 立即又大彻大悟 ... 于是如是回答移民官 : --- 你们熬粥时都见过滚粥冒泡 ... 你们见过方形的泡泡吗 ? --- 没有吧 ? 为何没有 ? 方形皆有 奇点 ... 而形成 奇点 所需要的能量是无限大 ! 比整个宇宙加起来的总能量还大 !... 可能吗 ? --- 所以 , 自然界根本不可能存在 奇点 !... 也不存在包含 奇点 的任何图形如 方形 ( 和 三角形 等 )! --- 您先造一个真正的 正方形 或 长方形 给我 , 我就能回答您的第二问题 ! 移民官又一声 SHIT! 让几个异形又把 一锅粥 赶出去了 ... 俺回头看移民官 , 他的表情已经有点和缓了 ... 他看俺半天 , 笑问道 : --- 你到底有几个师傅 ? 阿凡提 也是你师傅 ? 您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怎么那末象阿凡提回答财主问他 脑袋有多重 ? 的问题 ... . 看来这个大脑袋可以保住了...俺也放松了 ...于是 说 : --- 阿凡提也是俺师傅 无道子 的徒弟吔 ! . 移民官又问 : --- 无道子 是诡辩分子的祖师爷 ? . 俺不高兴地说 : --- 无道子 不信上帝 ! 上帝是人造的 ... 就象奇点 ! --- 反过来说 , 包含奇点的理论体系是人造的 ... 就象上帝 ! --- 俺智商已经到 250 了吧?可以给俺天狼星签证了吗? 移民官笑笑: --- 没那末容易!您的智商虽然已经达到天狼星幼儿水平了...不会被无理(自欺欺人)的问题骗倒了。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需要真正能干活的,所以您还要回答以下两个没有奇点的真实的问题: . ( 3 ) 如何将两个小圆的东东全部装到并装满一个大圆 ? ( 4 ) 如何将两个小球的东东全部装到并装满一个大球 ? . 我靠!虽然到处都是圆和球,二傻已经知道答案其实与圆周率 PAI 完全无关! 以下是回答的思路线索: 问题( 3 )的解决方程为 : A2=B2+C2 , 即: A2=B2+C2 。 --- 整个就是 毕德哥拉斯定理 嘛!( 勾股定理 只是其 3/4/5 的特例) --- 其整数解 ( 丢番图方程 ) 存在性问题涉及到 HILBERT 第十猜想 和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及蔡汀定理的证明 。。。存在无法证明的解!!! 问题 (4) 的解决方程为: A3=B3+C3 ,即: A3=B3+C3 。 --- 其整数解存在性问题 ... 其实就是 费马大定理 ... 无解!!! 为什么 整数解 如此重要? 因为 整数 极其重要 ! (1). 所有的数理逻辑问题最后都可以化为对整数 ( 自然数 ) 的研究 ! --- 参阅哥德尔定理的证明过程 ... 特别是集合论部分 ... (2). 所有的数理逻辑问题最后都可以化为对图灵机的研究 ! --- 参阅图灵机停机定理 ... (3). 已经证明哥德尔定理和图灵机停机定理是等价的 ... (4). 图灵机就是 0/1 信息处理器 , 是离散的 , 也就是只涉及整数 ! (5). 人类所有知识都可以化为 0/1, 以 1 比特为最小信息单位 ... 信息量本身就只有整数 ! (注:反对集合论最激烈的克洛耐克认为只有他研究的数论及代数才最可靠。他有一句著名的话: 上帝创造了正整数,其余的是人的工作 。他认为除了由数经过有限多步推出的事实,其他一概无效。他甚至认为圆周率 都不存在,证明 是超越数也毫无意义。) 。。。。。。。。。。。。 听了二傻一通胡吹之后,移民官有点高兴了 : --- 不错!不仅不要奇点了,连非自然数也想抛弃了!。。。 --- 问题是,如果只要整数,那末多无解的问题和不可证明(或证伪)的问题怎么办? . 二傻有点幻晕, 便给他来个厚黑学回答: ---该咋办咋办! . 这老哥直摇头, 说: --- 唉! 当然其中许多定理的证明和意义你们地球人可能还不太清楚,如四色定理、庞伽莱定理和哥德巴赫猜想等等...但至少你已经能够摘下有色眼镜,开始直面真实而惨淡的现实了!... . 突然想起师傅 一锅粥 最爱唱的那首歌谣 (他至今还十分痛苦地呆在地球上): 那无边无际的苦难啊, 像一口鼎沸的大锅, 不惮辛苦不惮烦, 要把一切都化成羹汤。 莎士比亚《麦克佩斯》 . 参考资料 : 百度 - 哲学吧 - 第三次数学危机 --- http://tieba.baidu.com/f?kz=37018031
个人分类: 科学反思|12674 次阅读|7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9: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