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中国期刊史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再论《吴医汇讲》为中国期刊肇端-人大复印资料
热度 1 kexuechuanbo 2016-11-25 21:01
再论《吴医汇讲》为中国期刊的肇端 作者: 姚远 作者简介:姚远,西北大学编辑出版与传播科学研究所,西北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中心。西安 710069;牛亚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700;陈浩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 北京 100875人大复印: 《出版业》 2016 年 10 期原发期刊: 《编辑学报》 2016 年第 20164 期 第 309-315 页关键词: 《吴医汇讲》 / 中国第一份中文期刊 / 无限期出版意图 / 不定期连续出版 / 摘要:基于无限期出版的意图和具有定期或不定期连续出版的特征是期刊最根本的2个属性,提出了《吴医汇讲》第1卷单卷刊行传播和9册本、6册本、5册本、4册本分卷、分册刊行的文字证据和版本实物证据,彻底颠覆了认为其在“3个年份里2次刻成,故非连续出版物”的错误观点,再次巩固了其为中华第一刊的正确结论。 1 研究背景与《吴医汇讲》的期刊本质 自1955年祝荩梅 、金寿山 等认定《吴医汇讲》(见图1)为中国第一份期刊以来,学界并无异议。《辞海》载明其为“最早的中医杂志”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医史卷》载明“系我国最早具有医学刊物性质的著作” 。《中国医籍大辞典》载明“刊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至清嘉庆六年(1801)……是我国最早的医学杂志” 。《中医人物词典》“唐大烈”条载明“《吴医汇讲》十一卷……为国内最早具有刊物性质之医学文献” 。白寿彝的《中国通史》 、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中国医学通史》 、《中国文化通志》 、《中华文明大辞典》 、《中国科学技术史》 、《汉法双解中医名词术语典》 、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办公室编的《出版专业基础》 等,均将其列为中国最早的不定期刊物。 图1《吴医汇讲》乾隆壬子(1792)岁新镌校经山房刊本和嘉庆元年(1796)补镌本 否定《吴医汇讲》为中国第一份期刊者,所涉文章极少,主要为图书馆学者。其余所持观点与图书馆学者区别不大,或为附会,或为臆测,直到2015年还有人或社团把西方传教士于1815年在马来西亚创办的中文期刊作为“中国第一份中文期刊”诞生200周年纪念 。对此,我们已发表了一些论著进行了讨论 。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期刊概念调查 和《辞海》等中文工具书的定义,期刊最根本的性质:一是具有无限期出版的意图,哪怕它没有实现,但确定已宣示了这种理想;二是具有定期或不定期连续出版的特征,最长出版周期为年刊。其外在特征有:册页装订,有固定刊名,以期、卷号或年、月为序,版式、开本也固定不变,可以数期、数卷合刊,也可改版、合订。其内在特征有:根据一定的编辑方针(如凡例、征稿启事、投稿须知、简则、简章等),将特定领域的作品汇集成册出版,每期的内容一般不重复,即有求新的特征,一般应有创刊辞(序、卷首语、发刊词)表示诞生、休刊说明(或声明)表示终止,以及内容范围、目的、宗旨等文字表述。《吴医汇讲》具备无限期出版和连续出版的本质,外在和内在特征大部分具备期刊的特征。其《凡例》即相当于征稿启事、投稿须知、简则、简章的功用;唐大烈的《自序》则相当于发刊词;前置的缪遵义序、蒋楩序和末置的朱克柔《书吴医汇讲后》均具有发刊词的意义;唐大烈孙庆耆的《爰书数语附于简末》相当于休刊说明。 其编辑特征:古有编辑6艺或7艺之说,6艺即选题、组稿、审稿、加工原稿、整理发稿,7艺则增加获取信息 ,而现有编辑12艺之说,即信息采集、选题策划、修订和优化、审稿、签订出版合同、加工整理、整体设计、发稿、校样处理、样品检查、出版物宣传、信息反馈收集等。《吴医汇讲》不仅具有传统的6艺,审稿也已有编辑初审和同人复审,而且也已有著作权和防止盗版的概念。唐氏常与同人进行中医学术切磋,“(嘉庆元年丙辰,1796年)余去冬曾与邻金子东屏、胡子诚斋、谢子由乔,暨同道唐子迎川、周子思哲、朱子涧润,以及门人王文海辈,谈及是日防受寒邪” 。唐庆耆也指出:“仆先祖笠山公……旧存见闻篇什,及诸公送来佳作,先祖必反复细阅,再商之二三老友,考订尽善,方始付梓。是以采取者果多,存止者亦复不少……不苟采选,可见仆先祖慎且重也。” 这些均表明其编辑工作是严谨认真的。对其他编辑出版要素已有专论 ,本文不再赘述。 2 与主要观点的再商榷 2.1 对3种否定性观点的商榷 1)苏铁戈先生认为其是分2次在3个年份内刊刻完成的,并非在11年间每年出1卷,“应该是一部医论杂著的总集”,因此否定其为期刊 。姚远已经在1997年的论文中与苏先生做了充分、友好的商榷 ,苏先生也于2006年致函姚远,表示所持《吴医汇讲》为期刊的观点自有道理,不再争论。 2)江乃武先生除附会苏先生“根本就不是10年里分11次刻的,而是3个年份里两次刻成”的观点以外,还认为当时“生产力较前发展”“人民言论自由”“科学技术已有所发展”“已有一批思想较以前解放的知识分子”这4大社会条件尚不具备,“没有相应的环境它无从诞生”,而且认为“唐大烈也缺乏相应素养”,因此,“乾嘉时期尚不具备连续出版物的条件” 。田峰、尹玉吉也附会江先生的观点,认为:“当时的中国仍处在封建专制极度强化的时期,不允许有学术产生、发展的土壤”(这是极为武断和罔顾历史的一个看法),甚至用历史上废止中医的极端观点,认为“中医学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达到细胞、分子、原子的程度”,“一直以来遭到质疑”,“封建‘盛世’下没有学术期刊产生的条件”等 ,以此来否定《吴医汇讲》的期刊属性。 3)沈敏等除附会苏先生“最多是分两次出版的”“11卷之间是不相连续的”观点,又提出其“缺乏时效性,无法及时传播学术信息”,“《吴医汇讲》之后,后继乏人”,“分次出版、卷以日增”的“招术”只是为了“防止盗版翻刻”,故“作为中国期刊之源的理由是不充分的”,只是“优秀的中医论文集” 。这里实际上形成了该文一方面说《吴医汇讲》“不具备连续性”,而同时又提供了分卷、分次连续出版的证据,以致前后矛盾。至于文献 引述祝荩梅“《吴医汇讲》之后,后继乏人”的问题,也与历史事实不符。仅 1815—1911 年的清代,在我国境内和海外出版的中文报刊就有1753种,另有国内出版的外文报刊136种 ,表明我国报刊从邸报传统、丛刊传统和西式引进3大方面均在发展生长。仅江苏省就创刊有报刊70余种,包括唐大烈家乡吴县(今苏州一带)的19种,诸如《吴门杂志》《蒙学报》《东吴校刊》《学桴》(《东吴月报》)等。这些期刊,包括清代传教士办的期刊,大都诞生于唐以来的《邸报》背景,或产生于南宋以来《儒学警语》丛书、丛刊(如《吴医汇讲》)的背景。其共同特征是似书似刊,竖排线装、木板雕刻印刷、以卷分期,最初载文大都是国外书刊甚至百科全书知识的译介,就科技知识多为粗浅的、片段的和陈旧的内容。比如,清道光癸巳年(1833年)八月号《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甚至报道558年前的1275年马可波罗到达北京的消息,竟然是报刊关于马可波罗来华的最早报道。因此,指责《吴医汇讲》“缺乏时效性”、不具备“及时流通和广为传播这些新见解”的说法,既不符合史实(中医史学界对其学术创新、新闻出版界对其编辑出版创新已多有论证),也过于苛求和缺乏历史观。即便是唐大烈《自序》提到的《吴中医案》《名医类案》的模仿,也是“仿”中有“或出心裁”和“领新而标异”。如《名医类案》这种明代医家摘录前代和明代医家的医案集成的著作,即使同一医家的治疗不同疾病的案例也会收载于不同条目之下,体现的是编辑者的思想,原作者的片段只是编者的引用材料,原作者并未作为独立作者存在,而《吴医汇讲》则完整保留了原作者的思想,原作者仍作为独立个体存在。这正是二者最本质的区别。于鸣镝先生就此明确指出:“必须历史地、发展地看待《吴医汇讲》”,“用现代期刊的特征去对照,并由此得出它不是期刊的结论是值得研究的”,“我们完全可以说,中国现代期刊并不是一出现就是现在这个样子……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与近代和现代期刊存在着一些差异” 。 简言之,持否定立场者只有苏铁戈先生从图书版本学的视角提出了有价值、有功力的论证,对各种版本作了比前人更为仔细的校阅,也得出了不少正确的结论。本来,就此已与苏先生友好休战。但是,江乃武先生等在不提出新的文献证据的前提下,只是附会苏先生“医论杂著的总集”的观点,又变化为“中医论文集”,故很有必要予以澄清。 2.2 关于《吴医汇讲》连续出版特征的商榷 苏先生否认《吴医汇讲》为期刊的主要论据:以《吴医汇讲》只在第7卷末篇结尾最后一行题刻“吴医汇讲卷七终”为据,认为第2次刊刻(乾隆五十七年八月始至乾隆五十八年二月止的7个月之间)时已有前7卷的内容,第2次(嘉庆元年五月望日前后)又续刻了后4卷,即认为《吴医汇讲》全11卷的选刻是分别在3年中进行的。因此,否认其为连续出版物。这是关于《吴医汇讲》为最早中文期刊之争的关键。 我们认为,刊刻的次数不能作为是否连续出版的唯一判据,还要看各卷刊行传播的次数。因为即便现在,也有的期刊由于稿件积压过于集中,而有一次印刷分期发放,或数期合期出版的做法。有很多迹象表明,《吴医汇讲》是在不同时期由不同的人将11卷合订成册的,苏先生也表明是“后来合订在一起的整部《汇讲》”。由《吴医汇讲》所附缪遵义、蒋楩、朱克柔等作于不同月份的4篇序、跋来看,表明曾分卷传播发行过数次,他们是单卷成册、第1卷单卷本或第1、2卷合订本的第一批读者。其中朱克柔写跋的“壬子仲冬”(1792年11月),在3个月时间内该书大约只能刻完第1、2卷的内容,卷二目录页的尾行也特别注明有“余稿颇繁,分卷续镌”这种未完待续的字样。另外,朱克柔的《书〈吴医汇讲〉后》有“汇为一编,名之曰《吴医汇讲》。自著诸条……” 的字样。这里的“自著诸条”,显然是指唐大烈自己撰写的、刊于卷二的《〈金匮〉上工治未病一节辩论》等9篇文章(之后的卷三~六均无唐大烈的文章),可见唐大烈送请朱克柔为之作序的《吴医汇讲》只可能为第1卷单卷本或第1、2卷合订本。另外,2位被邀作序的缪遵义(笔者注:苏先生将缪遵义“兹手辑《吴医汇讲》一编,请序于余……”误为蒋楩。缪遵义与叶天士、薛生白号称“吴中三家”、乾隆朝进士,因母疾弃官从医,作序时已83岁,次年即逝;蒋楩为现任元和知县,年资较浅,故其《序》置于缪之后,而另一位作序的朱克柔为缪的门生,故其《序》不敢置前与师并为序,执意置后为《跋》。唐大烈将名医之《序》列在现任知县之前,也显示了他对科学的尊重),“时年八十有三”(1792),他所说“兹手辑《吴医汇讲》一编,请序于余,披阅其书……” ,以及元和知县蒋楩于乾隆癸丑(1793)仲春(农历二月)在鸿城官舍作序所说“今笠三……汇订成集”者,也可能只是第1卷单卷本或第1、2卷合订本,亦即《吴医汇讲》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八月创刊至蒋楩作《序》的乾隆癸丑仲春的6个月内,只出版了第1、2卷就流布于一定范围了。我们以为,无论缪氏看到的是1卷还是数卷,《吴医汇讲》再次分卷传播则属无疑。其中,特别是缪序中有“兹手辑《吴医汇讲》一编”和“余披阅其书”等句,表明缪氏看到的是成品,而不是手稿。即便是确认《吴医汇讲》全11卷是在乾隆五十七年八月始至次年的二月间第一次集中刊刻,嘉庆元年五月望日前后的补刻和续编中唐大烈之孙庆耆跋语时的补刻,前后至少已持续六七年时间,加之考虑其在刊刻中曾分卷出版成书,并加以传阅分送,被后人合订,所以其不定期连续出版的概念还是明显成立的。 另外,卷九《申明三年中气候相乖化疫之说》一文编者按有:“本集第二卷,薛一瓢先生《日讲杂記》中有此一则,而语焉未详,书出之后,诸同学迭有来问此说者,爰为之详说于左。”其中的“书出之后”,显然表明起码第2卷曾在第9卷刊行之前流传于“诸同学”之间,再次提供了分次、分卷连续刊行传播的事实。卷八叶天士弟子杨存耕的《保护元阳说》文后,有缪松心(缪遵义)“吾与杨君亦云然”的赞同式的评论,表明此文曾送请缪在1793年逝世前评审,另有叶元符、程清泰的简短评论;卷八国学生陈元益的《辨活人书妇人伤寒之说》一文后,亦有顾业师“本仲圣以论伤寒治法,由正路也……独开生面,斯可谓用古而不泥古,今而后读《活人书》者,当知所择矣”的评论。这种前卷形成问题后卷作答的形式,以及当期附载审稿人对单篇文章评论的做法,也正是连续出版物常用的编辑方式。 2.3 《吴医汇讲》中有关无限期和连续出版的表述 证实《吴医汇讲》具有无限期出版意图和连续出版的证据,首推主编者唐大烈置于序言和目录之间的《凡例》。该《凡例》含有今天编辑体例、稿约、征稿启事的基本要素。它表明出版方式为:“各分版页,不相连属,以便续增”;“随到随镌,不分门类,不限卷数……以冀日增月益,可成大观”,其中镌,即雕刻、雕版,亦即稿件随到随出版;《凡例》另一处表明:“是集,系就先见教者先为付梓,现在广以奉征,正无已时”;“现因卷帙不匀,故亦先刻几条,俟诸同学陆续赐教,余亦渐次补镌,非止限此几卷,便为完书也”,这证明唐大烈一开始就有先期出版数卷,再“广以奉征”“陆续赐教”“渐次补镌”和“卷以日增”的连续出版的考虑。这是在缩短出版周期和加快知识传播方面对传统的丛书、丛刊出版方式的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改造,也是向近代期刊出版方式进化所迈出的可喜的一步。无论以后唐大烈是否随到随镌,是否做到了不定期连续出版,但这种思想肯定是有了。另外,关于“购阅者须认本堂原板,乃得卷以日增,若夫翻刻之本,焉能随补随翻,决非全集”,六七次提到“不限卷数”“随补随翻”“卷以日增”“日增月益”“正无已时”“非止限此几卷”“决非全集”等说法,以及唐大烈在朱克柔于乾隆壬子仲冬所撰的后序之后也说“拙集不限卷数,以俟陆续赐教,随时增订”,均表明其无限期出版的意图和长期连续出版的意愿,已经具备了期刊2个最根本的性质。不管它是否实现,这种意图和意愿肯定已经具备。 《吴医汇讲》无限期连续出版的趋向也是明显的。在唐大烈编辑至第11卷第8页周省吾先生佳章时,突患重病,于康熙辛酉(1801)去世,故第11卷仅有周省吾一位作者的5篇文章。其孙庆耆亦自称“年幼无知”,难以承续,只能以此不完整的形式出版。由此可见,第11卷不是“终卷”,而是“残卷”,如果唐大烈不去世,该刊还会继续编辑出版下去。其孙庆耆也许有“续”意,但终因“不能克承家学”,“虽承佳章赐教,不敢续入集内” 。唐大烈逝世后竟无人能“克承家学”,《吴医汇讲》遂空有无限期连续出版的志向。然而,唐大烈的拓荒之功却永远彪炳中国期刊史册。 2.4 有关连续性出版的版本证据 《吴医汇讲》的版本 有:清乾隆五十七年壬子吴门唐氏问心草堂刻本5册1套合订本;清乾隆壬子岁新镌无锡玉海山房监制4册1套本;清乾隆五十七年壬子扫山房刻本;乾隆壬子岁新镌上海校经山房成记督造4册1套本;清乾隆五十八年癸丑(1793)刻本;清嘉庆元年丙辰(1796)补镌本(附:洞主师白喉治法忌表抉微);清嘉庆六年辛酉(1801)刻本;清嘉庆十九年甲戌(1814)校经山房刻本,应为唐大烈孙庆耆复刊本,最显著的是有附于简末的“嘉庆十九年岁次甲戌春正月孙男庆耆”的跋语;清嘉庆年间(具体年份不详)刻本;清宣统二年庚戌(1910)上海扫山房石印本;年份不明抄本;1923年成都昌福公司铅印本;抄本(4卷,藏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1958年江苏人民出版社铅印本;1983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铅印本。私藏有:杨氏藏本(杨守敬,1814年);朱氏藏本(金华朱颜珍藏,嘉庆年间);乾隆壬子岁新镌桐城龙谟勖尧藏6册本;绍兴名医何廉臣、何幼廉父子原藏的乾隆壬子岁新镌校经山房刊本藏本;钱塘连氏乾隆壬子岁新镌藏本等。 《吴医汇讲》卷七第10页唐立三的《司天运气赘言》“续刻”(在卷七目录和正文均标明“续刻”,实为“待续”,即续1);卷八第17页唐立三的《摄生杂话》“再续”(目录和篇名处均标明“再续”,即续2);卷九唐立三的《〈生气通天论〉病因章句辨》篇首页第3次连载“续三”(目录遗标);卷十目录上的唐立三《司天运气征验》第4次连载“四续”(正文篇首亦标明“四续”,见图2)。在卷十“四续”《司天运气征验》一文开始,作者特别指出“余曾撰《司天运气赘言》,已镌入是编第七卷矣”,并说明这篇“四续”是专为卷十撰写的。这个声明一是清楚地排除了卷十是与卷七同时镌刻的可能,二是表明连载的4篇文章并非一次完成和一次性镌入。这说明苏先生“为了大致平衡每卷的篇数,便分别在八至十卷(正确应为第7~10卷——笔者注)适当地加进了自己撰写的四篇九则文章”的推测,是不准确的。 (1)卷七第10页唐立三《司天运气赘言》“续刻”;(2)卷八第17页唐立三《摄生杂话》“再续”;(3)卷九唐立三的《生气通天论病因章句辨》篇首页第3次连载“三续”;(4)卷十正文唐立三《司天运气徵验》篇首的“四续”;(5)卷七末页的“吴医汇讲卷七终”。 图2 《吴医汇讲》的续刻连载 这里卷七~十的4次“续刻”“再续”“三续”“四续”,至少表明《吴医汇讲》有过在卷与卷之间的4次接续连载。这有3种可能:一是主编者唐立三的稿件尚未完成,有待下一卷付梓;二是为求各卷页码大致平衡,规模相当,以主编者自己所撰稿件垫底;三是为求稿件题材、体裁多元化,将编者自己较长的稿件分卷连载。但是,无论是哪种可能,只有具备连续出版性能的媒介,才具有连载的功能,如果是在11年中一次性刻成或2次刻成,则大可不必使用连载这种会减弱单篇论著的拳头效应、而且阅读不便的编辑出版形式。 2.5 分次、分卷刊行传播的版本证据 今所见大成老旧刊数据库“古籍文献”所藏“乾隆壬子岁新镌桐城龙谟勖尧藏本”,为《吴医汇讲》卷一曾单独刊行提供了证据(见图3)。其卷一按原次序包括:主编者唐大烈《自序》;吴中三大名医之一缪遵义《序》;元和知县蒋楩《序》;唐大烈《凡例》;卷一目录;卷一首页署长洲唐大烈立三氏纂辑,门人沈文爕玉调氏校订;王云林《祷告药王誓疏》、叶天士《温证论治:计二十则》、陈献传《人身一小天地论》、谷雨田《书方宜人共识论》等4篇论文。这个“新镌”本,应该还不是缪遵义和蒋楩作序之前见到的那个卷一单独刊行或卷一、卷二合订册的那个版本,最初的清乾隆壬子吴门唐氏问心草堂刻本《吴医汇讲》5册合订本(卷一、卷二为1册)应该有不含缪遵义《序》和蒋楩《序》的一个样本。这有2种可能:一是唐大烈请缪、蒋作序时“手持一编”为样书,拿到两《序》后,在“新镌”本入编(因为“各分版页,不相连属,以便续增”,故置前插入很方便);二是最初还有一个不含缪、蒋两《序》,在小范围流布的样本。究竟何如留待后人验证。然而,无论如何,《吴医汇讲》曾单卷刊行和分卷、分册多次传播的事实是确凿无误的。 其分6册分卷刊行状态如下:卷一为1册;卷二、卷三为1册;卷四、卷五为1册;卷六、卷七为1册(卷七末页附言“吴医汇讲卷七终”);卷八、卷九为1册;卷十、卷十一为1册。这个藏本的发现,表明为何会在卷二目录页标明“余稿颇繁,分卷续镌”的声明和在卷七末页附言“吴医汇讲卷七终”的字样,原因在于“余稿颇繁”,一开始就有“分卷续镌”和分卷刊行的意图,“卷七终”和“分卷续镌”也表明这种分为6个分册、分卷刊行的方式,并非印刷者图谋卷帙均匀所致,而是编者的本意。 (1)每册均有的封一(刻印“吴医汇讲”,收藏者手书“桐城龙谟勖尧藏本”);(2)封二,只有第1卷有,余以篇首、书眉方式注明刊名、卷号、页码;(3)篇首页,有“吴医汇讲卷一”、“长洲唐大烈立三氏纂辑,门人沈文爕玉调氏校订”、作者署名、作者简介和稿件来历、文章标题;(4)卷二、卷三册封面,依稀可见左上竖排刻印的“吴医汇讲”和藏者手书;(5)卷二目录页。 图3 《吴医汇讲》6册本(乾隆壬子岁新镌,桐城龙谟勖尧藏本)卷一单卷刊行本 在清乾隆壬子吴门唐氏问心草堂刻本《吴医汇讲》5册合订本(见图4)中,见有5个封面。笔者之一姚远于2016年2月18日咨询委托影印的古籍网描述原始件清乾隆壬子吴门唐氏问心草堂刻本的外观为:卷一、卷二为1册;卷三~五为2册;卷五、卷六为3册,卷七、卷八为4册,卷九~十一为5册,共有5个封面。乾隆壬子岁新镌无锡玉海山房监制本(见图5),分为一(卷一~三)、二(卷四、卷五)、三(卷六~八)、四册(卷九~十一)。这表明,《吴医汇讲》有过分为4册各自出版的史实。 (1)、(2)为卷三~五(第2册)的封面和卷二的末页;(1)左边为卷三目录页。 图4 清乾隆壬子吴门唐氏问心草堂刻本《吴医汇讲》5册合订本 图5 乾隆壬子岁新镌无锡玉海山房监制本 乾隆壬子岁新镌由上海校经山房成记督造的《吴医汇讲》4册1套(图略)。 另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见到数个标明“乾隆壬子岁新镌”的版本,其中1部为连自华藏书(图6)。连氏为浙江钱塘人,清末名医,曾应诏入为慈禧、光绪把脉。该书上有连氏藏书印记及朱墨2种笔批注,纸张甚佳,字迹边角清晰整洁,当为早期印本,对于研究版刻风格辨识度较高。该书前有缪遵义、蒋楩、唐大烈自序,接着是凡例,正文9卷,后附朱克柔后序(无卷十、卷十一)。此版本每1卷装订为1册,共9册。该书卷一~八均为9行20字,但各卷刻笔不尽相同,如同为卷三,周思哲和蒋星墀2文的笔刻粗细不同,卷五~八均有这种情况,卷九第1篇文章亦为9行20字,但第2篇《古方权量说》一文,每行多达25字。怡宁居主也注意到,绍兴名医何廉臣、何幼廉父子原藏的乾隆壬子岁新镌校经山房刊本中,“版片多有不同,因刊于不同年代,出自不同刻工之手。如卷九为九行二十五字,而卷一为九行二十字” 。这些均表明其曾由多个刻工在不同时间镌刻,并以多种装订形式、在不同时间刊行传播。 图6 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现存乾隆壬子岁新镌钱塘连氏藏1卷1册本 以上版本流传中的《吴医汇讲》6册本(乾隆壬子岁新镌,桐城龙谟勖尧藏本)、乾隆壬子吴门唐氏问心草堂刻本的5册本、乾隆壬子岁新镌无锡玉海山房监制本、乾隆壬子岁新镌由上海校经山房成记督造的4册本、钱塘连氏藏乾隆壬子岁新镌的全册9卷并单卷装订本,再次表明其分卷、分册刊行流布的事实。其中后2个刻本只比“吴门唐氏问心草堂刻本”多了“新镌”2个字。创刊次年又有清乾隆癸丑(1793)刻本。这4个刻本出版时,只可能有前几卷。创刊4年后出版的清嘉庆元年丙辰(1796)补镌本,则又“补镌”了新的卷册;清嘉庆六年辛酉(1801)刻本和清嘉庆十九年甲戌(1814)校经山房刻本出版时,则已出齐11卷,故可出全套的合订本,也逐渐消除了逐卷、逐册刊行流布的痕迹,故常常引起初涉者和未考察过版本全貌者的误解。 3 结论 我们提供的以单卷、卷一单卷(余2卷合订)分为9册本、6册本、5册本、4册本刊行传播的实物证据,并以诸版本卷七~十的4次“续刻”“再续”“三续”“四续”和众多文字表述的史实,无可辩驳地证实了《吴医汇讲》无限期出版意图和不定期连续出版的特性,彻底推翻了“3个年份里两次刻成”的错误观点。 《吴医汇讲》承载和传递的信息和文化符号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它根植于中国传统的多卷本图书出版传统,通过改造丛书、丛刊的编辑出版传播样式,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随到随镌”“不限卷数”、无限期连续出版的期刊这种新的刊行传播样式,创造了新的学术文献载体和媒介,在中国新闻传播和编辑出版史上显然具有拓荒意义。这和西方传教士在此之后传入的近代期刊一起,标志着中国期刊的诞生有着2大源流:一为在传统的书籍出版和新闻报纸出版土壤中土生土长的连续出版物;二为在中西文化交融的背景下经由传教士传入的西式连续出版物。我们应该尊重历史,客观科学地地看待《吴医汇讲》的实际出版方式与近现代期刊的一些距离,它毕竟已不同于丛书的连续出版方式,在很多方面也具备了连续出版物的特征,并向期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因此,我们说,《吴医汇讲》及其他尚待发掘的类似的丛刊出版物,应该视为中国土生土长的期刊的萌芽。《吴医汇讲》这株萌芽中的期刊,由于由卓有成就的医家主编,由于处于全国刻书业中心之一的苏州,由于有名医荟萃、学术文化繁荣、医学教育发达的良好地域环境和文化氛围,故一亮相就显示了较高的起点,如:对叶天士温病学说的特约传播,首先提出中国版的“希波克拉底誓言”,首倡“发前人所未发”的求新选题原则,首倡“两说并采”的学术编辑方法,首倡编者先“反复细阅,再商之二三老友”的审稿方法,首倡以随到随镌的连续出版方式防止盗版,等等。另外,期刊出版形式之所以首先出现在中医学领域,也与我国古代最早形成天、算、农、医4大学科,以及较早形成发达的医疗制度这一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人命至重,贵于千金”这样流传千古的观念,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这也奠定了《吴医汇讲》这类连续出版物广泛的作者和读者市场。 综上所述,《吴医汇讲》是在中国传统的丛书、丛刊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同于以往图书总集的出版物,是在丛书、丛刊土壤中生长起来的连续出版物,既带有丛刊的某些特征,更具备了绝大部分近现代期刊的元素,标志着中国期刊的萌芽,是“货真价实的‘中国第一份中文期刊’” 。在中国期刊的肇端已十分清晰的今天,那个发端于1927年出版的《中国报学史》 、后经权威著作《中国新闻传播史》 确认,以及众多论著 附会的错误论断——“中国第一份中文期刊”是1815年由西方传教士在马来西亚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应该寿终正寝了! 参考文献: 祝荩梅.我所看到两种最早的中医期刊 .上海中医药杂志,1955(创刊号):13 金寿山.我国最早的医学杂志:吴医汇讲 .中医杂志,1958(1):3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2073 李经纬,程之范.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医史卷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220 裘沛然.中国医籍大辞典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334 李经纬.中医人物词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 白寿彝.中国通史:第10卷中古时代:清时期:下 .修订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053 李经纬,林昭庚.中国医学通史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中国文化通志》编委会.中国文化通志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卢德平,中华文明大辞典 .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336 卢嘉锡.中国科学技术史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周雪芬.汉法双解中医名词术语词典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中国编辑学会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办公室.出版专业基础:中级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135 谢其章.拿什么纪念中国杂志诞生200周年 .中华读书报,2015-06-24(12) 中国期刊协会.关于颁发“从事期刊出版工作30年”荣誉证书的通知 .(2015-06-03) .http://www.bkpcn.com 姚远.中文期刊源头考:论《吴医汇讲》之归属并与苏铁戈先生商榷 //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科技期刊编辑学论文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72 姚远,陈浩元.《吴医汇讲》:中国第一份中文期刊 .编辑学报,2015,27(4):307 谭秀荣,姚远.《吴医汇讲》期刊性质与编辑出版要素再探 .编辑之友,2009(3):69 姚远.中国科技期刊源流与历史分期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16(3):424 赵含坤,仲辉.期刊 //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234 戴文葆.编辑学 //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40 唐大烈.司天运气徵验:四续 .吴医汇讲:唐氏孙庆耆复刊本,1814(嘉庆甲戌) 唐庆耆.爰数语附于简末(1814) .吴医汇讲:唐氏孙庆耆复刊本,1814(嘉庆甲戌) 苏铁戈.《吴医汇讲》非连续出版物考辨 .九州学刊(台湾),1992,5(2):127 苏铁戈.《吴医汇讲》为连续出版物之质疑 .中华医史杂志,1993,23(3):145 江乃武.《吴医汇讲》并非连续性出版物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5,6(1):50 田峰,尹玉吉.清中《吴医汇讲》及其审稿性质辨析 .管子学刊,2011(4):96 沈敏,庄景春,蒋婉洁.《吴医汇讲》是期刊吗? .中国出版,2010(7上):53 史和,姚福申,叶翠娣.中国近代报刊名录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于鸣镝.历史地看《吴医汇讲》是期刊 .图书情报论坛,2000(2):25 朱克柔.书《吴医汇讲》后(1792-11) .吴医汇讲,吴门唐氏问心草堂刻本,1792(清乾隆五十七年壬子) 缪遵义.序 .吴医汇讲:吴门唐氏问心草堂刻本,1792(清乾隆五十七年壬子) 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馆藏中医现状书目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6:281 怡宁居.绍兴名医何廉臣-何幼廉父子原藏的乾隆壬子岁新镌校经山房刊本藏本 . .http://maoyiningjie.blog.sohu.com/15608843.html/2006-10-04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44 杨勇.近代史上第一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探微 .出版科学,2004(4):60 0 分享 评论 评论区 确定 返回 字号 笔记 收藏 首页
个人分类: 期刊传播史论1|1808 次阅读|1 个评论
孙潇硕士:天主教在华第一份中文期刊《益文录》研究
kexuechuanbo 2016-5-31 15:22
天主教在华第一份中文期刊《益闻录》研究 邮箱接收全文 【作 者】 孙潇 【学位授予单位】 西北大学 【学位名称】硕士 【导师姓名】 卫玲 ; 姚远 【学位年度】2011 【摘 要】为勾勒晚清教会期刊演化轨迹提供文献支持,调阅了1879-1898年间950期一手文献资料,运用文献考证与传播学内容分析法,对天主教机关刊物《益闻录》的媒介组织形态、传者、编辑传播策略以及科学传播内容包括自然科学知识与社会科学知识作了系统分析,并运用把关人理论探讨传者对该刊的把关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益闻录》是天主教在华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期刊,以传教为宗旨。除传播宗教内容外,其中还囊括了大量的科学与新闻时事内容。主编者李杖一生著作60多部,创办了3种天主教期刊,是忠实的天主教传教者与护教者。他不仅是中国天主教第一报人,同时也是传教士期刊中第一位中士主编者。在他的把关下,《益闻录》在编辑传播策略上呈现出了特殊性:采用墨点标明句读的方法;综合运用消息、通讯、评论等多种新闻体裁;坚持删其烦录其要的新闻编辑原则;在思想上对中西和合策略进行哲学延伸;政治上以尊王为条件扫清言论障碍;内容上极力世俗化以及通过期刊二次传播来吸引更多读者。在传播内容上,不仅首次在期刊上刊载中国各行政区划的地图;首次提到了青海湖的面积及边界;首次记载农业机械耕作一事;还较早报道我国第一艘潜艇制造,同时也是最早报道集邮价值的期刊之一,在期刊传播方面具有先见性。介绍天文学知识时,将科学与神学分清,呈现出其在自然科学知识传播中的特殊性。研究结论认为:《益闻录》填补了天主教在华中文传播的历史空白,在扩展天主教社会影响方面有着不可泯灭的历史作用。李杖在天主教中的特殊地位及其中士加西士的特殊身份又赋予《益闻录》中西结合更典型的传播特性。它传播系统的自然科学知识,又能秉着客观科学的态度,在自然科学传播史上具有特殊意义。该刊是第一部由中士独立主编的宗教刊物,在宗教史与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具有开创性。 隐藏更多
个人分类: 弟子学位论文|22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尹晓蓉硕士:清末民初女性期刊的演化与传播探析
kexuechuanbo 2016-5-31 10:37
清末民初女性期刊的演化与传播探析 邮箱接收全文 【作 者】 尹晓蓉 【学位授予单位】 西北大学 【学位名称】硕士 【外文题名】The Evolut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Feminine Periodical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导师姓名】 姚远 【学位年度】2007 【摘 要】为求梳理清末民初(1840—1919)年间我国女性期刊的发展轨迹,并为女性主义视角新闻传播学和现代女性期刊的发展提供历史和理论依据,运用调查研究法、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清末民初女性期刊作了全面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清末民初,西学东渐背景下西人宗教性质报刊对中国近代妇女问题的关注,社会革命中激进新闻话语理论的确立,给予近代女性期刊模仿和承袭的参照范式。西方女性主义文化经由日本这个中介传入中国,在激发中国女学和女权运动发展的同时,形成了颇具中国特色的女性期刊媒介机制和话语体系。《女子世界》是这一历史时期历时最久,影响也最大的女性期刊,它的编辑理念选择,内容方式选择和传播方式选择均遵循了民族民主革命主流话语的规制,民族主义思潮和家国观念在期刊媒介的广泛介入跟观照之下被凸现出来,成为文化控制的主体。近代史上最为豪情的女子秋瑾创办的《中国女报》虽明言致力于女性个体权利和政治诉求的获得,但亦隐性地表现了对于男权和传统回归的无奈。研究结论认为:清末民初女性期刊作为当时最主要的媒介传播方式和话语主体,在传统儒家性别观和西方女性主义启蒙思想及民族主义思潮的合力之下,解构和重构了整个社会思潮和女性主义... 隐藏更多
个人分类: 弟子学位论文|1081 次阅读|0 个评论
尹晓蓉硕士:清末民初女性期刊的演化与传播探析
kexuechuanbo 2016-5-31 10:32
清末民初女性期刊的演化与传播探析 邮箱接收全文 【作 者】 尹晓蓉 【学位授予单位】 西北大学 【学位名称】硕士 【外文题名】The Evolut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Feminine Periodical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导师姓名】 姚远 【学位年度】2007 【摘 要】为求梳理清末民初(1840—1919)年间我国女性期刊的发展轨迹,并为女性主义视角新闻传播学和现代女性期刊的发展提供历史和理论依据,运用调查研究法、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清末民初女性期刊作了全面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清末民初,西学东渐背景下西人宗教性质报刊对中国近代妇女问题的关注,社会革命中激进新闻话语理论的确立,给予近代女性期刊模仿和承袭的参照范式。西方女性主义文化经由日本这个中介传入中国,在激发中国女学和女权运动发展的同时,形成了颇具中国特色的女性期刊媒介机制和话语体系。《女子世界》是这一历史时期历时最久,影响也最大的女性期刊,它的编辑理念选择,内容方式选择和传播方式选择均遵循了民族民主革命主流话语的规制,民族主义思潮和家国观念在期刊媒介的广泛介入跟观照之下被凸现出来,成为文化控制的主体。近代史上最为豪情的女子秋瑾创办的《中国女报》虽明言致力于女性个体权利和政治诉求的获得,但亦隐性地表现了对于男权和传统回归的无奈。研究结论认为:清末民初女性期刊作为当时最主要的媒介传播方式和话语主体,在传统儒家性别观和西方女性主义启蒙思想及民族主义思潮的合力之下,解构和重构了整个社会思潮和女性主义... 隐藏更多
个人分类: 弟子学位论文|1140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静硕士:西学东渐视域中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研究
kexuechuanbo 2016-5-31 10:26
西学东渐视域中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研究 邮箱接收全文 【作 者】 高静 【学位授予单位】 西北大学 【学位名称】硕士 【外文题名】The Study of the Eastern Western Monthly Magazine in the Filed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导师姓名】 姚远 【学位年度】2007 【摘 要】为了廓清西学东渐和跨文化传播背景下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以下简称《东西洋考》)的历史发展轨迹,调阅了1833—1838年间39期影印本期刊,运用文献考证、中西文化对比等方法,对其作了全面的历史考察。研究结果表明:《东西洋考》是第一份在中国大陆出版的,具有近代报刊形态和内容的中文期刊,开创了报刊分类编纂手法,刊发了第一篇新闻学理论专文,开创了刊载地方社会新闻、一句话新闻的先例;《东西洋考》构成了汉唐邸报、南宋以来的丛书连续出版、上帝“赐予”这三大中国期刊出版源流,是西学东渐和跨文化传播中的一块活化石,突出地标志着作为直接经由西方传入的期刊媒介形态;首先传入西方公司制度(“公班衙”),首创物价表,独创了章回体经济新闻写作模式;首次经由期刊媒介传播法国大革命事件,传播了西方的议会政体(“爵房”“乡绅房”“国政公会”和西方司法新体制——陪审团制度(“批判士”);开辟专栏介绍世界和中国地理,首次使用“月球”这个中文名词,最早传播蒸汽机、轮船、热气球等西方科技创新成果,首次提出在中国兴建农会的建议。研究结论认为:《东西洋考》作为直接经由西方传教士传入中国的期刊媒介形态,创造了中文传播的崭新载体。其作为宗教传媒,却完全... 隐藏更多
个人分类: 弟子学位论文|2280 次阅读|0 个评论
陈艳硕士:网络期刊媒介演化与传播机制研究
kexuechuanbo 2016-5-31 10:18
网络期刊媒介演化与传播机制研究 邮箱接收全文 【作 者】 陈艳 【学位授予单位】 西北大学 【学位名称】硕士 【外文题名】Online Journal Medium Evolution and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Research 【导师姓名】 姚远 【学位年度】2007 【摘 要】为了廓清网络期刊媒介的演化轨迹,以及网络期刊形成的社会内在需求和媒介技术演化的外在动力,梳理了媒介载体形态发展的历史脉络,通过比较研究、系统研究、典型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了系统考察。研究结果表明:世界上第一份网络期刊是1991年9月由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和OCLC共同开发的《最近临床实践联机杂志》(The Online Journal of Current Clinical Trials),中国第一份网络期刊是1995年1月由国家教委主办,通过中国教育与研究网向全球发行的《神州学人》;所选择的典型案例《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网络版)创刊于2003年7月,确认为中国高校最早的原创型网络期刊。研究结论认为:网络期刊在发展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将是著作权问题、盈利问题、阅读习惯和长久保存性等问题,网络著作权问题源于对网络期刊媒介载体的定位和著作权主体的模糊;学术类网络期刊,在增加期刊影响力的同时,提升了网络期刊的整体实力,并间接扩大了印刷版期刊的学术地位;媒介载体形态的发展轨迹并不是一个取代另一个,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新旧媒介形态将会表现出共存、互补和比翼齐飞的趋势,在这样的发展轨迹下,“无纸社会”尚遥遥无... 隐藏更多
个人分类: 弟子学位论文|2167 次阅读|0 个评论
杨莹硕士:中国英文对外宣传期刊的发展与传播策略研究
kexuechuanbo 2016-5-31 10:11
中国英文对外宣传期刊的发展与传播策略研究 邮箱接收全文 【作 者】 杨莹 【学位授予单位】 西北大学 【学位名称】硕士 【外文题名】On the Development and Communicative Techniques of China s Own Foreign-language Periodicals 【导师姓名】 姚远 【学位年度】2007 【摘 要】为了廓清中国英文对外宣传期刊的发展脉络,并为当代对外宣传期刊的战略发展提供历史依据和理论依据,运用原始期刊文献考证、典型案例分析和文献统计等方法,对中国英文对外宣传期刊做了全面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英文对外宣传期刊是1938年6、7月间由“保卫中国同盟”在香港创办的《保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中国对外宣传期刊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抗日战争时期(1938—1941)、抗战胜利后(1946—1949)、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以后)三个阶段;《今日中国》是当代最具代表性的多语种对外宣传期刊,其编辑出版主体的民间化、传播内容的生活化、具体化以及出版发行的本土化等传播策略提高了《今日中国》的传播效果;伊斯雷尔·爱泼斯坦(Israel Epstein,1915—2005)是中国对外宣传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其传播思想集中表现为对外宣传中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提高对外宣传的针对性和重视对外语人才的培养。研究结论认为:中国英文对外宣传期刊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其发展紧随中国每一步的社会变革,在对外树立中国国家形象、传播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中国人的思维、文化等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当代中国英文对外宣传期刊还存在着综... 隐藏更多
个人分类: 弟子学位论文|2241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期刊史的社会价值
kexuechuanbo 2016-3-5 17:03
诚 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期刊亦有创刊、休刊、复刊、停刊,生死不息。其诞生、成长、发展由于承载着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各种信息,故其代谢、往来遂成古今。不仅其所载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即便其媒介载体本身也成为一种独特的历史——期刊媒介演化史,也同样承载着主办者、编者、作者、读者、办刊宗旨、报道方针、报道范围、议程设置、栏目演变、内容变化、题材、体裁、文体等大量信息。这同样是重要的。 习主席又说:“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世界的今天是从世界的昨天发展而来的。今天世界遇到的很多事情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情也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所以说,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中国人自古重视历史研究,历来强调以史为鉴,我们的前人留下了浩繁的历史典籍。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发展历程,应该尊重彼此的选择,加深彼此的了解,以利于共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因此,期刊史的研究,是一切期刊研究的基础。今天的一切各种文种、各种类型的期刊都是从历史发展而来的,今天的办刊人遇到的一切问题都可以不同程度地在历史上找到答案,找到似曾相识的影子。这就是说重视期刊史、借鉴于期刊史研究、借鉴于期刊发展的史,可以给我们发展今天的期刊事业带来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经验与教训。 1588 年创刊于德国法兰克福的《书市大事记》半年刊被认为世界上有固定刊名的第一份期刊, 1665 年 1 月 5 日 创刊于法国巴黎的《学者杂志》为世界上最早的科技学术期刊,至此,期刊的历史也已有 400 余年的历史。中国期刊从清乾隆五十七年 (1792 年 ) 的《吴医汇讲》算起,也已有 225 年的历史。“任何一门学科大厦的建立,都不可能凭空而成,必然坚实的历史基础,没有历史积淀的学科不成其为学科,或者是极为苍白薄弱的学科。现代科学的诞生,就是循着生产→技术→科学的顺序在数千年间生成的 。期刊的产生也有着悠久的生产实践和生产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期刊丰富的内涵与外延、风格与特色、发展历史和实践经验、技术和原理、思想和方法。另外,从社会需求来看,期刊日益成为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现在全世界至少有 10 万余种期刊,有个别期刊甚至拥有数千万读者。截止于 2003 年底,我国已有 9 074 种期刊,总印数达到 29.47 亿册,远高于报纸的 2 119 种 。我国图书馆的采购种类分布,也发生较大变化,期刊 ( 包括电子期刊 ) 的采购费用已占到图书馆总采购费用的 75% 以上,有的大学图书馆甚至占到 80% 以上。 这说明,期刊史的研究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历史基础。
个人分类: 期刊传播史论1|1295 次阅读|0 个评论
姚远,李楠:《点石斋画报》及其编辑传播策略研究
热度 1 kexuechuanbo 2011-10-11 18:02
_点石斋画报_及其编辑传播策略研究(1).caj —— 欢迎点击阅读全文 姚远,李楠:《点石斋画报》及其编辑传播策略研究,《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4):86-92 《点石斋画报》及其编辑传播策略研究 姚远,李楠 (西北大学编辑出版与传播科学研究所、数学与科学史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69)  在对光绪十年(1884)创刊于上海的《点石斋画报》进行原始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梳理其编辑出版传播策略历史脉络,为中国近现代新闻传播史研究提供新线索。结果表明其具有全新的石印印刷技术传播保障、清一色的中国主编者与主笔者、以《申报》为依托的发行传播、以天干地支八音六艺为主的独特编序,以及以“颖异”、“新器”和“新物”为主的传播旨趣等传播特色。完全不同于《小孩月报》以文字为主插图为辅的做法,与《寰瀛画报》的报道内容多以外国为主亦不同,与此前画报或人物画像报道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从新闻的视角,通过图文并茂的新闻画报样式,将“奇闻”、“新知”、“时事”等图文信息传播到了上至官衙学堂下至市井街巷的广泛空间,产生了空前未有的广泛影响。  《点石斋画报》;吴友如;画报;图像传播 G20     A      1672-0040(2011)04-0086-07 三、结语 截至1919年底,我国在历史上创办过118种画报, 656-679早期的画报多集中在上海、天津、北京等地,多为西士所办,亦多系外文。在《点石斋画报》之前最早的为美国长老会传教士范约翰持的清心书馆于光绪元年(1875)在上海创刊、J.R.布来克主笔的《小孩月报》,内容涉及故事、名 人传记,亦涉博物、科学,插图均为雕刻,铜板印刷, 1915年停刊;次有约创刊于1876年的《远东》 (TheFarEast)画报,刊载有关中国和日本的照片和图画;创刊于1877年6月6日的不定期刊《寰 瀛画报》(“瀛寰画报”为误),由英国画师绘制,在英国印制后申报馆主美查再以散页邮回上海,复 由申报馆蔡尔康编辑补序和图注后与图合订成册发行,主要反映外国事件与人物,亦有诸如“印度 所造火车”和“火车行山洞”等个别科技图画,于1880年6月停刊,仅出5期(卷);另外在光绪六 年(1880)创刊有《华图新报》(一称《画图新报》)。1879年美国总统格兰特访问上海,《申报》除发布文字新闻外,复于5月24日石印了1万份格兰特半身单张画像随报附送读者,是为报纸刊载新闻人物画像之始。创刊于光绪十年(1884)的《点石斋画报》完全不同于《小孩月报》以文字为主插图为辅的做法,严格说来尚非画报,虽有博物和科学内容,亦未形成主要内容之一,其主笔者的身份亦为西士而非中士。与《点石斋画报》关系最密切的要数《寰瀛画报》,二者均与申报馆和英商美查相关,其二者最大的区别是《寰瀛画报》的报道内容多以外国为主,因寿命短暂亦尚与《点石斋画报》鲜明的“奇闻”、“新知”、“时事”三大特征相差较大,另外《寰瀛画报》出版时上海尚不具备印刷制版条件,要到英国印刷成单页邮寄回上海再补文字与图合订成册发行,另一区别就是西士为画师,中士仅承担补写文字说明而已,与《点石斋画报》完全由中士主笔和全部在上海石印完成全然不同。然而,即便是吴友如在脱离《点石斋画报》以后创刊的《飞影阁画报》也与其之前的风格渐异,因为逐渐脱离了“时事新知”的基本特征而最终失败。《点石斋画报》与此前画报或人物画像报道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从科技事物新闻的视角,通过图文并茂的新闻画报样式,将新的西医进展、新科学发明、新的工程技术等图文信息传播到了上至官衙学堂下至市井街巷的广泛空间,产生了空前未有的广泛影响。
个人分类: 团队发表论文|4357 次阅读|1 个评论
李婧,姚远:《格致新报》及其天地之学传播
kexuechuanbo 2011-10-11 17:36
李婧,姚远: _格致新报_及其天地之学传播(1).kdh —— 欢迎点击阅读全文 《商洛学院学报》2011,25(4):62-66 《格致新报》及其天地之学传播 李 婧,姚 远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西北大学编辑出版与传播科学研究所,陕西西安 710069) 摘 要:重新整理 《格致新报 》传播的天文学和地理学知识 , 为研究 19 世纪末中国科学传播史提供新的文献线索。研究结果给出了:涉及天文学、地理学知识篇目共 68 篇,占全部期刊946 篇的 7.1%,其中以日心地动说、新行星的发现、经纬度测量等较为先进,同时对潮汐的成因及北极探险亦作出详细介绍。结论认为《格致新报》中天地之学内容的传播,虽然比较零散,但对中国民众的科学启蒙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格致新报 》(1898);中国期刊史 ;科学传播史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033(2011)04-0062-05
个人分类: 团队发表论文|3105 次阅读|0 个评论
姚远《中国大学科技期刊史》书评、消息、引用
热度 1 kexuechuanbo 2011-9-5 09:33
《中国大学科技期刊史》 目录.pdf 《中国大学科技期刊史》 ( 独著, 50 万字 ) ,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ISBN7-5613-1692-5Z) 书 评 1. 刘正怀,高立勋 . 探求中国科技期刊之源――读我国第一部科技期刊史专著 . 图书情报工作, 1999 ( 12 ): 58-59( 书评 ) 2. 陈浩元 . 喜读我国第一部大学科技期刊史 . 编辑学报, 1998 , 10 ( 2 ): 114-115( 书评 ) 3. 王禾 . 姚远《中国大学科技期刊史》一书获陕西省政府优秀成果二等奖 .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 2 ): 142 4. 侯晋公 . 中国大学科技期刊的历史画卷――读《中国大学科技期刊史》 . 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 , 16 ( 4 ): 99-100 5. 苗木 . 报刊同源说的意义――评姚远新著《中国大学科技期刊史》 . 报刊之友, 1998 ( 4 ): 39-40( 书评 ) 6. 刘可风 . 《中国大学科技期刊史》的科技史学价值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 ( 2 ): 161-162( 书评 ) 7. 霍松林 . 文理融通的桥梁――《中国大学科技期刊史》评析 . 西安晚报, 1998-01-10 ( 6 )(书评) 8. 陈宗兴 . 区域文化史研究的力作 .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 28 ( 1 ): 4( 书评 ) 9. 王树林 . 报刊同源说的意义――评姚远新著《中国大学科技期刊史》 . 中国报刊月报, 1998 ( 8 ): 47 (书评) 10. 曲安京,王辉 . 中国大学科技期刊史 . 台北:中国科学史通讯, 1998 ( 15 ): 122-125 (目录,书评) 11. 侯晋公 . 《中国大学科技期刊史》读评 . 三秦论坛, 1998 ( 4 ),总第 137 期: 48 (书评) 12. 张惠民 . 中国科技期刊史研究的开拓之作――《中国大学科技期刊史》评介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 , 25 ( 4 ):封三(书评) 13. 卫玲 . 报刊演化史研究的新探索――评《中国大学科技期刊史》 . 唐都学刊, 1998 , 14 ( 3 ): 105-106( 书评 ) 14. 高起元 . 读姚远新著《中国大学科技期刊史》 . 编辑之友, 1998 ( 6 ): 58-59 (书评) 15. 雷永利 . 中国大学科技期刊的历史画卷――《中国大学科技期刊史》评介 . 光明日报, 1999-06-04 (9 书评周刊 ) (书评) 16. 雷永利 . 《中国大学科技期刊史》――生动的历史画卷 . 中国教育报, 1999-06-06 (2 出版界专栏 ) (书评) 17. 谢其章 . 中国历史两千年,独缺一部期刊史 . 科学时报, 2000-07-24 ( 2 ,图书周刊)(文章) 18. 李汝燊 . 我国首部《中国大学科技期刊史》面世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1998 , 9 ( 1 ): 60 (书评) 消息、报道 19. 杨前进,高立勋 . 学者式青年编辑的楷模――记西北大学学报理科版副主编姚远 . 陕西日报, 1999-01-03 ( 3 ,科教卫生版――科技之星)(事迹报道兼书评) 20. 边及 . 《中国大学科技期刊史》出版 . 西北大学报, 1998-05-20 (总 342 期)(消息报道) 21. 编者 . 《西北大学学报》前身――《学丛》始末 .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 , 28 ( 1 ): 7 (书摘) 22. 徐象平 . 姚远新著《中国大学科技期刊史》出版 .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 , 27 ( 5 ):学术动态(消息报道) 23. 平子 . 姚远新著《中国大学科技期刊史》获普遍好评 .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 , 28 ( 2 ): 7 (学术动态) 24. 编者 . 姚远新著《中国大学科技期刊史》出版 . 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研究会会讯, 1997-12( 总第 29 期 ) :封四(书讯) 25. 高立勋 , 王百战 . 探求中国科技期刊之源――我国第一部科技期刊史专著出版 . 科学时报, 1999-05-19 (8) (书评) 26. 高立勋 . 《中国大学科技期刊史》面世 . 陕西日报, 1998-09-27 ( 2 )(消息报道) 27. 陕西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陕西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西安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在 1998 年 8 月至 10 月相继多次播出《中国大学科技期刊史》出版的新闻 引 用 28. 任定华 .1815 - 1949 年我国期刊演化、分布的某些特征 . 编辑之友, 1998 ( 4 ): 54-59 (参文 8 ) 29. 迟玉华 . 科技期刊在科技传播中的特征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1998(3) : 133-136 (参文 8 ) 30. 荆树蓉 . 交通大学早期科技期刊史纲 .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 ( 2 ): 88-94 (参文 2 ) 31. 刘鸿章,张行勇,刘顺义 .20 世纪陕西农业期刊发展史研究 .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增刊): 199-205( 参文 3) 32. 郑书英 . 高校学报模式分析 .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增刊): 199-205( 参文 1) 33. 姚远 . 西安近代科技源流以及西学引入的催化作用――清代西安科技文化发展史 . 陕西省科协主编 . 新世纪科学论坛 . 西安:陕西科技出版社, 1999 : 85-97 (参文 3 ) 34. 荆树蓉 . 交通大学管理学科及其高等教育期刊发轫 . 陕西省科协主编 . 新世纪科学论坛 . 西安:陕西科技出版社, 1999 : 85-97 (参文 2 ) 35. 亢小玉,姚远,陈镱文 . 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学办数学期刊――《数学季刊》 . 编辑学报, 2007 , 19 ( 4 ): 261-263( 参考文献 1) 36. 王睿等 . 中国近现代科技期刊起源与发展的特点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7 , 18 ( 6 ): 1089-1092 (参考文献 14 ) 37. 段玉思 . 国外学术期刊商业化出版竞争格局演进分析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7 , 18 ( 6 ): 981-983 (参考文献 6 ) 38. 孙毅 . 张培富教授指导 . 留学生与中国近代科学期刊的创办 . 太原: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参文 4 ) 39. 龚维忠,方提 . 中国近现代期刊出版析论 . 宁夏社会科学, 2007 ( 1 ): 156-162 (参文 7 ) 40. 史庆华 . 科技学术期刊的社会功能及其变异 . 现代情报, 2007 ( 1 ): 17-20( 参文 2) 41. 薛龙 . 《三联生活周刊》的社会性建构及其修辞分析――一种“杂志新闻学”视夜中的尝试 . 西安: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007( 参文 12) 42. 胡爱玲,任定华 . 上海中文期刊在我国近代期刊史上所处的中心地位 . 编辑学刊, 2001 ( 2 ): 56-58( 参考文献 8) 43. 亢小玉 , 姚远,宇文高峰 . 《北直农话报》传入的格致学及强国论 .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 35 ( 4 ): 487-491 (参文 1 ) 44. 姚远,亢小玉 . 中国文理综合性大学学报考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参文 4 ) 45. 宇文高峰 . 我国农学会的创立与农学期刊的传播 .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2005 , 7 ( 4 ): 16-18( 参文 17) 46. 朱联营,李晓霞,贺小林 . 中国科技期刊文化交流思想源流考(三)――应用性科学文化交流思想的深入渗透 .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2005 , 7 ( 4 ): 21-25( 参文 4) 47. 徐象平等 .20 世纪前期中国地理学期刊的发展演变 .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2005 , 7 ( 4 ): 39-43( 参文 2) 48. 王强 . 大学数学期刊的起源及其科学传播意义 .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2005 , 7 ( 4 ): 59-63( 参文 1) 49. 李斌,刘家平,白茂瑞 . 我国科技期刊的历史发展、社会功能及其评价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 35 ( 2 ): 131-135 (参文 1 ) 50. 姚远,陈浩元,李兴昌 . 中国高等学校学报 50 年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1999 , 10 ( 3 ): 177-180( 参文 1) 51. 颜志森,姚远 . 科技期刊信息传播功能的演进 . 编辑学报, 2001 ( 1 ): 9-11 (参文 1 ) 52. 亢小玉,姚远 . 中国数学期刊的演进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1 , 12 ( 2 ): 154-156( 参考文献 4) 53. 王睿,井小梅,姚远 . 我国医学教育的开山之刊《医育》 . 编辑学报, 2002,14 ( 5 ): 333-345 (参文 1 ) 54. 姚远,柏一林,徐怀东 . 《西北大学学报》的孕育、诞生及其社会地位 .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 33 ( 4 ): 115-120 (参考文献 1 ) 55. 姚远 . 《西北大学学报》的赓续和演变 .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 33 ( 5 ): 618-623 (参文 13 ) 56. 徐象平,姚远 . 抗战烽烟中的《地理教学》 .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 33 ( 5 ): 741-743 (参文 3 ) 57. 宇文高峰,姚远 . 《北直农话报》的刊物特色及其社会作用 . 编辑学报, 2004,16 ( 5 ): 329-330 (参文 5 ) 58. 姚远,陈浩元 . 泛期刊学的概念与定义 . 编辑学报, 2005,17 ( 1 ): 1-3 (参文 7 ) 59. 姚远 . 中国科技期刊源流与历史分期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5 , 16 ( 3 ): 424-428( 参考文献 3) 60. 卫玲,姚远 . 编辑学研究的功利倾向与制度化建设 . 编辑学报, 2004,16 ( 5 ): 329-330 (参文 3 ) 61. 姚远,陈镱文 . 中国科技期刊史研究评述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7 , 18 ( 1 ): 15-20 (参考文献 13 ) 62. 吴幼叶,王睿,杜月英等 . 最早的高校科技学报《利济学堂报》及其中医传播 .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 37 ( 5 ): 852-856 (参文 2 ) 63. 郭华 . 浅谈科技编辑活动 .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 9 ( 1 ): 50-51 (参文 1 ) 64. 姚远,陈镱文,许国良,于方 .. 建国初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及其科学传播 .( 参文 2) 65. 赵蕴,欧阳柳青 .20 世纪上半叶中国体育期刊的发展特征 .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3 , 19 ( 3 ): 12-14 (参考文献 3 ) 66. 王睿,姚远,姚树峰,吴幼叶 . 晚清《利济学堂报》的科技传播创造――兼论我国高校专业科技期刊的起源 . 编辑学报, 2008 , 20 ( 3 ): 206-208 (参考文献 2 ) 67. 姚远,汤晰,赵军平,高静,王强,陈艳,尹晓蓉 .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现状调查与分析 . 编辑学报, 2008 , 20 ( 1 ): 15-17 (参考文献 1 ) 68. 吕建荣 . 中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历史与现状 . 博士学位论文 . 西安:西北大学数学与科学史研究中心, 2007 (引为参考文献) 69. 高静 . 西学东渐视域中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研究 . 硕士学位论文 . 西安: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2007 (引为参考文献) 69. 尹晓蓉 . 清末民初女性期刊的演化与传播探析 . 硕士学位论文 . 西安: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2007 (引为参考文献) 70. 杨莹 . 中国英文对外宣传期刊的发展与传播策略探析 . 硕士学位论文 . 西安: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2007 (引为参考文献) 71. 陈艳 . 网络期刊媒介演化与传播机制研究 . 硕士学位论文 . 西安: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2007 (引为参考文献) 72. 王强 . 《格致汇编》 的编者与作者群体及其科学传播实践研究 . 硕士学位论文 . 西安:西北大学数学与科学史研究中心, 2008 (引为参考文献) 73. 阎斐 . 编辑传播视角之守门理论与科技期刊审稿制度研究 . 硕士学位论文 . 西安: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2008 (引为参考文献) 74. 吴幼叶 . 《利济学堂报》及其传播研究 . 硕士学位论文 . 西安: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2008 (引为参考文献) 75. 姚璐 . 《无线电广播年刊》 . 学士学位论文 . 西安: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2008 (引为参考文献) 76. 吕静 . 学术期刊著作权研究 . 硕士学位论文 . 开封:河南大学, 2007 (引为参考文献) 77. 牛迈程 . 任氏编辑定义及其编辑学构建思想 . 编辑之友, 2000 (引为参考文献) 78. 陈万红 . 高等学校期刊群体管理创新的研究 . 硕士学位论文 .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006 (引为参考文献) 79. 张冬冬 . 清末民初的农学期刊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倡导 . 硕士学位论文 . 天津:天津师范大学, 2007 (引为参考文献) 80. 龚维忠 . 我国期刊编辑学研究综述 .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4 (引为参考文献和评论) 81. 王咏梅 . 丰富而有趣的书——简评《中国新闻事业图史》 . 新闻记者, 2006 (评论) 82. 张楚民 . 改革创新 走跨越式发展之路——纪念中山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创刊 50 周年 .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引为参考文献) 83. 葛赵青,刘扬,杜秀杰 . 论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生存基础 . 编辑学报, 2005 (评论) 84. 高建辉 . 论高校文科学报的办刊特色 . 怀化学院学报, 2006 (引为参考文献) 85. 张建国,赛力克波力 . 对学报特色化办刊的几点思考 . 伊犁师范学院学院学报, 2003 (引为参考文献) 86. 陕西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委员会公告 . 陕西日报, 2000 (内有《中国大学科技期刊史》获二等奖) 87. 张积玉 . 办出特色 提高质量 开创学报工作新局面 .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 4 )(有评论) 88. 龚维忠 . 杂志与期刊概念辨析 . 湘潭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 6 )(引为参考文献) 89. 《黑龙江畜牧兽医》投稿须知 .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6(1) (列为标准参考文献样例) 90. 马建华 . 高校学报在高校建设中的功能定位问题探讨 .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 ( 2 )(引为参考文献) 91. 金得存 .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特色的全方位思考 .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 6 )(评论) 92. 曹大刚 . 传统审稿体制的反思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 2 )(引为参考文献) 93. 林舒 . 学术质量:高校文科学报发展的首要前提 .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 5 )(引为参考文献) 94. 王春林 . 科技编辑大辞典 .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1 ( P486 列为辞条) 95. 苏青,游苏宁,周文辉 . 中国科技期刊现状分析研究 . 科技导报, 2006 , 24 ( 6 ): 76-79 (参考文献 ) 96. 温晓平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发展变迁研究 . 硕士学位论文 . 杨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 (引为参考文献) 97. 吴文帧 . 石油期刊史 .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 38 ( 5 ):(引为参考文献) 98. 姚远 . 《西北大学学报》 95 年回顾 .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 38 ( 6 ):(引为参考文献) 99 谭秀荣 . 《 国立贵阳医学院院刊》与地方高等医学文化的构建 . 编辑学报, 2009 ,(引为参考文献) 100 尹玉吉 . 大学学报“特色论”质疑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8 , 19 ( 3 ): 466-471 (引为参考文献 ) 101 赵大良 . 以史为鉴 开创未来 .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 38 ( 6 ):(引为参考文献) 102 司有和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传播史 . 重庆出版社,(两处摘要介绍《中国大学科技期刊史》) 103 姚远 . 西南联大学术期刊及其科学传播——兼与西北联大比较 . 伊继东,周本贞主编 . 西南联大与现代中国研究 .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 313-325( 引为参考文献 ) 104 王春林 . 科技编辑大辞典 .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1 : 486 (专列“中国大学科技期刊史”词条) 105 谭秀荣,姚远 . 《吴医汇讲》期刊性质与编辑出版要素 . 编辑之友, 2009 ,总第 147 期 ( 3 ): 69-71 (参考文献 ) 106 王颖 . 《安徽建筑工程学院学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之路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9 , 20 ( 2 ): 312-314 (引为参考文献 ) 107 谭秀荣 .1946 年创刊的《中国营养学杂志》与营养学的奠基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9 , 20 ( 3 ): 312-314 (引为参考文献 ) 108 胡澜 . 省属医学院学报的定位思考 .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07 , 22 ( 2 ): 180-183 (列为参考文献 ) 109 王咏梅 . 简评《中国新闻事业图史》:丰富而有趣的书 . 人民网 http://www.people.com.cn/2006-08-14 (文中提到:“目前对中国近代科技期刊研究最为系统的《中国大学科技期刊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也未作探讨”) 110 陈浩元,杜文涛,颜帅等 . 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发展与改革 . 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建议,第 7 期(总第 21 期), 2003-08-20 (引为参考文献 ) 111 风风雨雨的 BLOG. 谈中外高校学报的差异及我国高校学报的发展 .http://blog.sina.com.cn/s/blog49000 509010006fp.hlpn/2009-04-08 (列为参考文献 ) 112. 于鸣镝,张怀涛 . 简明期刊学词典 . 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1999.P308 “三、专著选录”有:“《中国大学科技期刊史》词条”; P329, “三、著者选介”有:“姚远”词条 . 113. 谭秀荣 . 《国立贵阳医学院院刊》与地方高等医学文化的构建 . 编辑学报, 2009 , 21 ( 4 ): 300-302 (参考文献 ) 114. 刘小燕,姚远 . 农学报》之前西方农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 .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 39 ( 6 ): 1107-1112 (参文 1 ) 115. 姚远,亢小玉 .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 60 年回顾与前瞻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特约), 2009 , 20 ( 5 ): 967-974( 参考文献 1) 116. 《农学报》之前西方农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刘小燕,姚远(通讯作者)),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 39 ( 6 ): 1107-1112 (参考文献 1 ) 117 姚远,陈镱文,许国良,于方 .. 建国初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及其科学传播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8 , 19 ( 2 ): 306-310 (参考文献 ) 118 原付川,姚远,卫玲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07XXW004 ):《西国近事汇编》的期刊本质及其出版要素再探,今传媒, 2010 ( 5 ) :104-107( 参考文献 ) 119 亢小玉,姚远 . 《西北学术》与现代数学在西北的传播,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41 ( 2 ): 369-371 (参考文献 ) 120 张薇 . 中国科技期刊文献渊源及研究价值 . 情报杂志(中文核心期刊), 2011,30 ( 7 ): 38-40,44 (参考文献 )
个人分类: 姚远纪事|3735 次阅读|3 个评论
《西国近事汇编》传播的西方经济学思想
kexuechuanbo 2011-3-30 13:12
《西国近事汇编》传播的西方经济学思想.pdf 原付川,姚远,卫玲 . 《 西国近事汇编》传播的西方经济学思想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1,11(1):129-134 摘 要 : 《 西国近事汇编》是洋务运动时期由江南机器制造局翻译馆主办的惟一一份周刊 , 采用原始文献分析法研究了 《 西国近事汇编》 传播的西方经济学思想 。 该刊在 《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开辟经济贸易专栏和 《 遐迩贯珍》论述自由贸易重要性的基础之上 , 首次系统传播近代西方财政管理思想 , 首次全面传播近代西方政府调控经济的思想 , 把西方的专利保护制度 、 金融资本的魅力 、 国际贸易的两面性等经济思想引入中国 , 大规模地传播近代西方经济学思想及其实际运用 , 在中国近代期刊传播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 在中国新闻传播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 关键词 : 《 西国近事汇编》 ( 1873- 1900) ; 期刊传播史 ; 财政管理 ; 西方经济学 ; 新闻传播史
个人分类: 弟子学位论文|2547 次阅读|0 个评论
《益闻录》编辑传播策略探析
kexuechuanbo 2011-3-30 13:03
《 益闻录》编辑传播策略探析.pdf 孙潇,卫玲 . 《 益闻录 》 编辑传播策略探析 . 西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40(6):60-65 摘要 : 为勾勒晚清教会期刊演化轨迹提供文献支持 , 运用原始资料分析与考证法 , 从传播学角度对创刊于 1879 年 3 月 16 日的天主教在华第一份中文期刊 《 益闻录 》 的编辑策略 、 出版宗旨 、 缘由及栏目设置等作系统研究 。 认为 《 益闻录 》 以传播天主教教规教义为宗旨 , 填补了天主教在华中文传播的历史空白 , 在拓展天主教社会影响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 其主笔李杕系中国天主教第一报人 , 深厚的国学根基与对西方文明的推崇 , 使 《 益闻录 》 在内容设置上呈现出了用中国传统文化解读西方文明的特殊风格 。 关键词 : 《 益闻录 》 ( 1879 — 1898) ; 李杕 ( 1840 — 1911) ; 编辑传播 ; 中国期刊史
个人分类: 弟子学位论文|2535 次阅读|0 个评论
周东华,姚璐:中国早期播音期刊的发展演化
kexuechuanbo 2011-2-14 18:41
周东华,姚璐:中国早期播音期刊的发展演化,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5,7(4):54-58 摘􀀁 要: 通过文献查阅和考证, 全面考察了1929 年至1949 年我国30 余种播音期刊的发展历史。认定1929 年12 月创刊的《广播无线电年刊》为中国最早的播音期刊, 并重点剖析了《播音教育月刊 》。认为, 播音期刊的出现形成 了电磁波媒体与纸质媒体的完美互补, 是播音学社会化和制度化的重要标志, 它完整记载了中国播音事业发展的历程。 关键词: 播音期刊; 无线电广播; 新闻传播学; 中国新闻传播史 周东华, 姚璐:中国早期播音期刊的发展演化.pdf
个人分类: 团队发表论文|24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姚远:《点石斋画报》与我国第一例剖腹产
kexuechuanbo 2010-10-30 08:20
作者:姚远 王睿 来源: 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11-27 0:53:15 《点石斋画报》与我国第一例剖腹产 1896年1月10日《点石斋画报》文二(434号)剖割怪胎 1892年8月27日《点石斋画报》竹九(309号)剖腹出儿全文及图 我国虽在南朝时传说已有类似今天的剖腹产手术,然已无从考证。倒是清光绪十八年七月初六日(1892年8月27日)出版的《点石斋画报》竹九(309号)剖腹出儿,以及清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1896年1月10日)出版的文二(434号)剖割怪胎两篇图文报道,成为我国近代最早的成功剖腹产和失败的连体婴儿剖腹产的图文报道。由于《点石斋画报》从属于《申报》,每期出版前要在《申报》刊登目录广告,故可从两个媒体报道去印证这一事件。 第一则图文报道配文为:粤垣筑横沙某蛋妇,身怀六甲。至临盆时,腹震动而胎不能下。阅一昼夜,稳婆无能为计,气息奄奄,濒于危矣。或告其夫曰:是宜求西医治之。其夫遂驾舟载妇至博济医院,适女医富氏因事他出。男医关君见某危在旦夕,恻然动念,为之诊视,谓儿已至产门,只因交骨不开,故碍而不下,若剖腹出之,幸则尤可望生,不幸而死,亦自安于命而已。其夫遂侥幸万一计,听其剖视。医士乃施以蒙药,举刀剖腹,穿其肠,出其儿,则女也,呱呱而啼,居然生也。随缝其肠,理而纳之腹中,复缝其腹,敷以药,抚之安卧。数日寻愈,妇乃将儿哺乳以归。如关君者,真神乎其技矣。 第二则图文报道配文为:本地人张云彪向操淮南王术,住南市,临码头。娶妻某氏年已三九,迩来珠胎暗结,将近临盆,肚腹膨胀,如五石瓠。前日忽觉腹痛,张邀收生婆至家伺应,不料孩至产门进退两难,甚为棘手,该收生婆以无能为力而去。张惊慌失措,不得已至西门外国医院求救,医生亦无法可施,只得用刀将孩儿头割落,嘱其抬回。张见事不佳,复送至同仁女医院求治。经女医生验得,如欲取出孩胎,非将肚腹割开不可。张至此无法可施,惟有唯唯从命。女医生乃先敷以麻药,继而用刀将肚割开,孩胎始出,视之已毙。但见四手四脚,手若两人对抱者,除前割去一头外,尚有一头,惟身躯仅一耳。医将肚腹缝好,外敷丹药,究以受创过深,气虚而脱死于院,而死孩尚浸以药,储在割剜房内,以备博物院中考验。人皆咄咄称怪云。 《点石斋画报》的这两则报道,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等新闻要素俱全,惟无具体手术时间,却可从期刊出版时间和在《申报》的预告大致推得,而且既有图示,又配发有文字,故极具新闻价值和学术文献价值,是研究我国剖腹产术起源与发展以及研究期刊传播史的珍贵史料。 《科学时报》 (2008-11-27 B3 科学 文化)
个人分类: 期刊传播史论2|4935 次阅读|0 个评论
姚远《新青年》的经营与传播创造
kexuechuanbo 2010-10-22 09:17
姚远2
个人分类: 团队发表论文|26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谭秀荣,姚远:《吴医汇讲》期刊性质与编辑出版要素再探
kexuechuanbo 2010-9-10 17:34
《吴医汇讲》期刊性质与编辑出版要素再探 《吴医汇讲》期刊性质与编辑出版要素再探
个人分类: 团队发表论文|227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1: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