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电子科大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电子科大

相关日志

第一堂网课的欢笑与汗水-篇三
热度 2 uestc2014xiaoyu 2020-2-26 11:11
第三篇:苦练内功,挑战自我 提到网络授课,第一反应就是网络主播。以前会对某些炒作的网红大咖,带货直播有点儿嗤之以鼻,觉得都是颜值或者笑点的卖弄。这次真正接触了网络直播,才开始深深的鄙视自己,笑自己的无知,真心觉得不应该轻视任何一个职业,隔行如隔山。 这次网络教学,基于前两个篇章,目标明确了,心态平稳了,计划也制定了,但是接下来的更重要——苦练内功,挑战自我。真正的知行合一,方为真知。 1、基础网络平台的选择和搭建 鉴于前期的培训内容,以及自己和学生们的亲身试验,初步选定腾讯会议作为第一直播平台,QQ群电话会议作为第二备选方案,同时以QQ群、微信群的课程信息同步作为补充。为了避免网络信息不畅,传统的电子邮件传送资料,也是基础手段之一。 当然,也有不少同事选择腾讯课堂、雨课堂、钉钉等等,都依赖于自己的使用习惯、学生的使用习惯、互动效果以及网络条件等。这个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真正的教无定法了。 现在某种程度上微信的使用已经超过了QQ,所以很多信息的发布和沟通,第一时间通过微信比较即时,只是资料分享和公告的发布,借助课程QQ群是不错的平台。 这些工作的开展,都是在整个培训期间,逐步形成的,包括选课学生的联系和导入,也是集合了学院很多老师的帮助。无论如何,这是我们的主战场,必须根据自己的情况,建立越完善越好,后面才能施展你的主播才华! 2、加强同行经验借鉴和实操练习 在选定平台和不断操练的过程中,看用户手册或者自己反复试验,不如多听一下同行的经验和分享的很多实用小技巧。比如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丁熠老师提到的腾讯会议传送声音的分享,我就和助教反复试验了几次,结果还别出心裁地发现了更加好玩儿的应用,那就是助教和学生们可以分享他们的视频和音乐。这也就催生了后面我在进行教学环节设计的时候,与助教的完美场景切换操作。又如,听到吴劲老师的“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实践分享”,激发了我想到可以把混合教学的模式扩展到学生、助教、老师,三位一体的互动模式上。另如,阎波老师的“简网上教学方案分享”,让我对最坏的网络条件做了最托底的预案工作。这些都是相互学习和借鉴的结果,不然自己一个人闭门造车,终究会遇到很多坑。 同时,课程小组内的讨论也非常必要,因为同一门课程,多位行课老师,如果大家可以把一些好的经验和小技巧,及时分享出去,也会给大家带来很多便利。这里感谢钟婷老师、钱伟中老师、蓝天老师、朱钦圣老师、周帆老师、刘启和老师等的全力支持。 对于软件本身的操作,就需要老师们自己多联系,可以以科研团队和小组会议为练手机会,多操练,以备及时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尤其是多练习在网络直播面前自己的言行表达,如何能将一份激情传递给学生,又如何能让大家收回来相对凝神静气。这些都是挑战!没有谁能保证百分百不出问题,但是我们尽到百分百的努力,总是可以达到尽可能好的效果。 3、调整授课内容,设计网络教学环节 面对于网络授课,授课内容与教学环节的设计是需要做调整的,大致分为这样几种情况: (1)有些实时现场互动的传统教学内容,需要瘦身,或者改为屏幕互动,那么就需要设想学生的反应,提前做好预备情况的准备。 (2)需要大量板书的模块,也需要瘦身,很多平台不支持白板功能,即便是支持,效果也不尽如人意,那么这些模块需要进行调整。建议大家可以把这部分改为提前预习和启发式引导教学。 (3)课件的制作上为了保证信息内容传输的更加有效,需要尽量少的动画和视频插入,否则容易导致一些不必要的卡顿和网络掉线。 那么这里为了保证效果,建议把扩展资料提前发给学生,在这个环节就可以调动大家自行打开,或者助教协助做第二现场的屏幕分享。助教是保证网课顺利开展的一个必备要素,以前的传统课堂,助教也就是辅助批改作业或者做一些信息统计。但是这次网课的开展,让我们充分意识到助教的重要性,他们就是我们的眼睛、耳朵和手。当班级人数众多的时候,当你全神贯注网络授课的时候,当你正在回答某一个同学问题的时候……我们都需要助教。因为网络授课,是去中心化的,是实时并发的。学生数量大了,我们就自顾不暇;专注授课时和点对点回答问题时,或许QQ群正有问题冒出、或许有多人打开了语音、或许有人掉线正在微信求助……太多的环节和或许了,所以,如何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充分与助教配合,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有力措施。 (4)授课内容要更加灵活,提前多准备一些扩展素材,上课乏味和劳累的时候,可以以讨论的形式做一些扩展。 (5)对于课程的动手实践环节,尽量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组内的环节设计,这样能增强大家的主动性和交互性。 (6)增设网络讨论环节,给大家网络主播的机会,有其是针对于留学生,让他们主动自组织学习,以讨论的方式强化关键知识点。 以上,只是自己在准备第一堂网课时候所想到和准备到的。可能还不完善,不过会随着课程的推进,不断优化。 4、挑战自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 真实的课堂上,我们讲到兴奋点,或许会有更多的肢体语言来表达那份情感。但是网络教学,对着的是屏幕,一是很难调动自己的情绪,二是自己情绪起来了,也很难准确的传递给学生。所以,挑战自己,如何做到情感传递,还真的是一门硬功夫。这一点,着实佩服网红大咖们! 一说到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可能很多的同事,认为是采用VR、AR的手段辅助教学?差矣。这里买了个关子。此处的虚拟现实,是指将本次的网络授课,作为一次虚拟云端教室的学习经历,不停的模拟、操练、换位思考、亲身体验,以巧妙的教学环节设计、自己的情感投入为基础,唤起学生们在虚拟网络教师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故而,我用了虚拟现实。 那么增强现实,自然是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和改革,达到与真实的物理面对面授课等效的教学效果,进而起到增强现实的目的。课前的内功修炼,说实话,我自己也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里面不妥的,还望大家多交流。
个人分类: 三尺讲台|10105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该受处分的是那些侮辱“侮辱四大发明”的老师的学生
slsql2013 2019-8-27 10:22
下面这篇文章全文转自新语丝网站,非常值得一读。 该受处分的是那些侮辱 “ 侮辱四大发明 ” 的老师的学生 · 方舟子 · 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副教授郑文锋开了一门 “ 创新的实质 ” 的选修课,一些选课的学生对其布置的小论文要求有意见,在QQ群里争了起来,被人截图贴到网上,于是就出大事了。据电子科技大学师德建设委员会《关于郑文锋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决定》: “ 经查,郑文锋在课程 QQ 群上与学生发生争执,发表了 ‘ 中国古代没有实质上的创新 ’ 、 ‘ 都 9102 年了,别总去翻给老祖宗编出来的优越感,四大发明在世界上都不领先,也没形成事实上的生产力或协作 ’ 等错误言论,后被截图发到知乎网站上,引发舆情,造成了比较恶劣的社会影响。 ” 于是该校决定在两年内取消郑文锋评奖评优、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的资格,停止教学工作,停止研究生招生资格。 电子科大的这份文件被人贴到网上后,再度 “ 引发舆情,造成了比较恶劣的社会影响 ” 。从媒体发表的评论看,大部分是为郑文锋鸣不平的。的确,我不明白郑文锋为什么会受到处分,而且还是如此严厉的处分。中国古代有没有实质上的创新、四大发明在世界上有什么样的地位,是一个学术问题,即便郑文锋发表了让人听了不舒服的观点,那也是其一家之言,何以认定就是 “ 错误言论 ” ?即便是 “ 错误言论 ” ,何以就是 “ 师德失范 ” ?如果连对古代的问题发表 “ 错误言论 ” 都要受到如此严厉的处分,何况是对现代、当代的问题发表 “ 错误言论 ” ?在电子科大,还有学术自由吗? 有一些人则是批评那些学生 “ 告密 ” 。严格地说,他们不是告密。告密是指秘密地报告,而按《决定》的说法,他们是 “ 公开地报告 ” ,把郑文锋的 “ 错误言论 ” 发到网上去了,引发了舆情才迫使学校做出处理。这些学生当然有权利对郑文锋的观点表示反对,也有权利去举报郑文锋的 “ 错误言论 ” ,不管是公开的举报还是私下的举报。令人震惊的不是这些学生的 “ 告密 ” ,而是他们在争执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狂妄、粗鲁和蛮横。从贴出来的截图看,在整个争执过程中,郑文锋只是态度比较强硬,并没有失态之处,而那些学生不仅质疑郑文锋的学术水平,要求他晒论文,还嘲讽郑文锋 “ 四节课不知所云,莫名的优越感 ” 、 “ 也许看了老师的论文,我们就能拥有和老师一样高超的精神境界 ” 、 “ 要不你回去试试拉完粑粑不用纸的感觉 ” ,训斥郑文锋 “ 没文化就别说 ” 、 “ 我觉得还是袁隆平让你吃的太饱了,有空还是多读读书吧,没文化很可怕的,人家会笑你的 ” ,给郑文锋开书单: “ 我建议你读读《中国的发明创造(古往今来话中国)》 ” 。给人的感觉是这些学生才是老师,郑文锋反而是学生,那么他们为什么要选郑文锋的课?应该是他们开课,郑文锋来上、听他们的教训才是嘛。 更可怕的是,仅仅是为了一门选修课的一篇小论文,这些学生就不停地给郑文锋扣帽子,要置老师于死地: “ 我严重怀疑你是个美分 ” 、 “ 如果你是美分的话就算了,没资格了解中国古代的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 ” 、 “ 你这样诋毁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注定是要被人民所唾弃的。 ” 这不是学术争论,而是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围攻、侮辱、批斗老师。这种情形, 50 年前在中国的校园里常见,我还以为随着文革的结束销声匿迹了呢,不料现在又在电子科大的校园见到。 在一个正常的社会,这些狂妄自大,对老师缺乏起码的尊重,甚至居心险恶,意图对老师搞政治迫害的学生,是没资格在高校接受教育的,应该被开除才对。然而我们看到的却是遭学生围攻、侮辱、批斗的老师被处理,而这些学生小人得志、前途无量,恐怕不只是一所大学有这种怪事,这才是整个事件的最可怕之处。 2019.8.25. (XYS20190825)
个人分类: 高校生态|0 个评论
互联网时代的数据情缘(2)
热度 4 uestc2014xiaoyu 2018-11-14 23:56
——大数据应用中的“伪命题” 今天和大家谈一点儿大数据应用中“伪命题”的那些事。 最近不少的实体传统行业过来,到我们团队考察和交流,包括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中国联通总部、食品发酵设计研究院等。每次大家畅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如何落地服务的时候,我都有一种很深切的感受,就是2013年兴起的大数据,经过一番泡沫化热炒之后,逐渐回归理性和真切。但是,凡事都是两面的,没有绝对。就像大数据的泡沫切实给社会的方方面面、各个行业带来了很多思维的冲击,掀起了全社会范围的一次思维变革,这是积极和正面的;每次泡沫,作为泡沫还是有其泡沫属性,那就是过度鼓吹、炒作和夸大了大数据的作用和价值。这一点在第一篇讲大数据的几个本质的时候,我已经稍加分析。不见得全面,可供参考。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给了很多非专业人士无限的想象空间,因为他们不清楚数据分析和挖掘工作的前提假设,不清楚信息、数据、知识的数学和软件定义,以一种移花接木的思维模式,创造出了很多的、完全理想的应用场景和需求。 这不禁让我想到一篇网络文章分享的,现在很多所谓的“专家”、“学者”是如何全职传播伪科学的,而我们拼尽全力,都是在兼职辟谣! 我记得2014年的时候,有个自称不差钱的社会老板,雄心勃勃想要打造一个顶级的、全新的智慧酒店。他设想的场景是:当每个入住酒店的宾客,在线上办理完入驻手续后,当他进入酒店智慧范围的时候,大堂里面就有自主服务的机器人,能实时和他打招呼。稍后,当他移步电梯的时候,电梯会自动为他打开,并且根据面部识别和云端数据计算,马上知道他的房间号,主动将其送至对应楼层。同时,会有语音指引他到对应的房间。进入房间后,窗帘自动打开,音乐播放器会根据他的网络行为轨迹以及历史消费行为,为他推荐他喜欢的音乐……其实这个场景,想想确实觉得美好!但是,问题来了,如果住店的宾客,不使用手机网上订房,怎么办?好,即便是他网上订房了,进入电梯的时候,一行多位朋友,其中一位不想马上进入自己的房间,而是随朋友去别的房间,怎么办?在进入自己房间的时候,他突然不想听音乐,怎么办?……无数的现实问题,接踵而至。其实不难想象,这个项目无意是会流产。只是在劝退这位老板的时候,还是很费了一番周折。因为,无论我们怎样解释这些场景应用,在技术上的不完善、在应用上的不实际的时候,他都觉得我们是在给他要求加价码,他不差钱,所以会很真诚的跟我们说,“钱不是问题”,我们只能苦笑个中的荒唐、可笑。更为不可思议的是,他信之弥坚“技术这么成熟了,这些肯定能解决;大数据时代来了,这些都不是问题”,我们还能说什么?!! 这几年,类似案例数不胜数! 这些案例都有一个统一的定义,那就是大数据应用“伪命题”。 首先,“伪命 题”顾名思义,就是指不真实的命题。所谓不真实,有两种情况:1、不符合客观事实;2、不符合一般事理和科学道理。另一种解释是指没有意义的命题,无法断定其真假,既不是先天的分析命题,也不是可以通过经验判断的综合命题(引自:百度百科)。 有了这个基本认知,大家或许会联想那么大数据应用中的“伪命题”如何定义?为何会出现?如何避免?出现了,又该如何应对? 其实,我个人的观点,现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应用中的伪命题,根本原因是没有站在科学技术服务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初心上。只是站在唯心、唯我、唯跟风的角度,盲目的将很多传统行业转型大数据驱动,认为有了大数据,原来的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大数据就是魔术师!这显然是行不通的。比如,企业转型为数据驱动,自然就想到将数据收集的越多越好,收集的越全越好。这是现在大数据落地过程中绝大部分人的认知,也是很多行业应用的大数据解决方案中体现的。这也是很多的科研团队问甲方的关键点“有没有足够的数据?”殊不知数据模型和方案都是理想化的,实操和数据治理是艰难的。整个数据科学链条每一环都是必不可少的,原始数据的采集、收集、汇总;数据的存储、管理、清洗、预处理等;数据的简单分析、挖掘;数据产品的构建、可视化等等。 我们知道大数据强调全体样本而非抽样样本。如何才能做到全体样本?时间、空间数据如何保证数据没有遗漏、没有丢失?如何保证数据在一个广域的时间轴上,都是强关联的?数据集不会分离为一个个的子集吗?即便这些都满足理想模型,那么当数据越来越多,越来越全的时候,是否又会有维度灾难的问题,此时又该如何依托于业务逻辑,进行“抽丝剥茧”?古人云:大道至简!我想对于大数据分析,我们更加应该将其视为工具,运用工具的时候,借鉴哲学上的方法论,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多维的问题降维化。所以,作为数据科研工作者,我建议应该从人才培养入手,为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做更多的引领,让大家有行业业务意识。因为现在每个行业的大数据应用,都缺乏即懂行业又懂大数据的人才。但是这种跨界交叉人才又是急需的。 有了这一步,后续,我们在进行需求剖析的时候,敢于做数据维度、数据集的减法,“垃圾里面淘黄金”,前提是垃圾里面必须有黄金。如果通过业务分析,已经能够百分百断定没有黄金了,那么无论如何努力,终究找不到黄金。基于业务逻辑的“数据孤岛”,有时没有必要全部打通。 那么当伪命题已经出现,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很简单,你都已经意识到是伪命题了,直接叫停就是了。一切推翻,重新开始。 这也是我们做科学研究必须具备的精神——敢于质疑一切假设和前提! 希望我们都能具备鉴真去伪的能力,也希望数据科学能将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银杏又黄了,愿你我安好~
个人分类: 量子机器学习|18906 次阅读|12 个评论
一位成电理工男的本科毕业感言
uestc2014xiaoyu 2018-6-19 12:01
哈哈,其实这个题目是我给自升取得。 本期的主角是去年顺利毕业的本校本科生王自升同学,他呢,典型的电子科大理工男,但是又特别孝顺。 除了这些,再就是他的动手能力超级强,虽然话不多。 不过当他写了这么多的毕业感言的时候,我还是惊艳到了~ 很棒,自升! 还是看下我们自升都说了些什么吧~ ********************************************************************** 我的名字叫王自升,是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 2013 级网络安全专业的本科生。曾经担任班级的代理班长,同样也是晓瑜老师带领的“ Sundata Group ”科研团队的一员,目前是其中思特奇 - 自然语言处理小组(原舆情处理小组)的成员。和大多数同学比较相似的是,我在大学的开始并没有对自己的未来做过太多的规划,考虑到最远的想法也就是随波逐流的毕业,找到一份安稳的工作。最后在很巧合的情况下了解到了晓瑜老师和她带领的科研团队(我们称它为小房间)并且成为了其中一员。现在,我大学本科的生涯即将结束,而我将以研究生的身份继续加入到小房间中。在这里我希望分享我的一些大学经历,能够对那些对自己未来感到迷茫的学弟、学妹们起到帮助。希望你们在思考未来的方向时,能得到一些参考。 大一学年,和其他已经明确了目标同学不同的是,我是按部就班按照学院的最低标准线走过来的。早自习 - 考四级 - 不挂科,三件事情可是说是我大一学年的全部。由于并没有参加其他的课余活动,我觉得大一学年最有价值的事情就是学好了线性代数。不论是我现在涉及到的自然语言处理部分还是其他课题组比如医疗图像识别的图像识别算法,推导过程中都会涉及部分的线性代数知识。不论是为了使用工具走向工程还是为了了解工具走科研的路子,线性代数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矩阵作为一个抽象的数据格式,大一的我无法理解,但是现在才发现实际上一个非常好用的数学工具,如果有空闲不如去温习一下线性代数。 大二学年的我参加了学校的创新工坊,加入了 Linux 工作室。工作室正如其名主要了解的是 Linux 操作系统的相关知识,可惜的是当时的我抱着半个划水的心思没有学到很多。在学长们的帮助下了解到了很多的 Linux 操作系统操作技巧还有一些编程的工具。同年的暑假参加了学长创办的快快鱼公司的暑期实习,参与了 python 的后端系统研发。大二这一年可以说是我工程能力突飞猛进的一年, Linux 操作系统的基础大大提高了我的开发效率(虽然还有很多没学到), python 的后端系统研发让我的编程效率大大提高。同时也让我打下了后来用 python 处理数据的基础。同年我开始对自己的代码和文档开始进行归档分类以及个人 wiki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在我需要复用以前的代码(或者是优化以前的代码模块来使用)或者寻找以前的解决思路时非常的方便。 大三学年刚开始的我,在同学的推荐下加入了“小房间”也就是晓瑜老师带领的“ Sundata Group ”团队。小房间的氛围不同于公司,更加的自由但又不缺乏动力,而且更加注重思路的启发和验证而非单纯的工作量积累。在小房间中你可以碰见更多的同龄人,他们往往比你更加的出色。可能是出于和他们的出色表现的对比,我一下子摆脱了当时混混噩噩的状态,开始思考未来的规划。不得不说小房间的成员们眼光可能更为长远,有的同学很早就确定的要在国内读研、甚至有大一就打定了出国的主意并一直为之努力。我在其中可能属于最晚“开悟”的那批,但所幸还并不太晚。在老师和项目组学长的帮助下,我和其他几个本科的同学顺利的完成了舆情处理的相关任务。 于此我也第一次了解到了学校的科研项目和公司项目之前的差别。请恕我拙于言辞,很难在这里跟你们表述出它们之间的差别。如果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公司的项目需要你在现有的技术中寻找一个更加稳定的方案去解决当前的问题,你需要更快、更稳定、更加强调团队意识。科研项目需要你针对摆在你面前的问题自己思考一个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它不一定是最稳定的、也不一定是最经济实惠的(一般表现在计算资源上),它更鼓励创新、更在意你在解决问题时表现出来的独立思考意识。 大四的一年因为被参加考研的班长忽悠去代理班长的职务,导致本末倒置延误了项目组的进度,在这里真的要和晓瑜老师和耐心带我的邓博林博黄博道歉。因为这部分经历实在难堪回首,我就不细述了。不过大四学年我觉得最大的收获就撰写文档。可能是因为大二实习公司使用的敏捷开发缘故,我大学的前三年基本是和文档绝缘的,可以说是一个“文档无用论”主义者。缺乏文档的撰写经历导致我在撰写毕业论文时直接麻爪,不过在撰写完毕业论文并且整理之前的一些工作编写文档之后,我发现文档并非我之前认为的一无所用。由于并没有编写过完整的工程性质文档我对此不做评述。但就科研方向而言,你可能每一周都会有一个或者多个全新的想法,你可能付诸实验也可能没有。如果你以文档记录下来了,在项目的后期甚至项目结束之后回顾时,你会发现这些思路依旧能够给你提供许多的闪光点和帮助。 前文中也说过我实在是拙于言辞,可能你们读到此处也无法理解我想说什么,于是我写个总结: 1. 数学很重要,特别是线性代数和概率论。还有数据结构与算法,强烈建议不时温习。 2. 尽早明确目标,即使无法确定目标也要尽早了解你将面临哪些选择。比如出国、考研、就业等等。 3. 个人代码仓库的建立和一些学习笔记(个人 wiki )的整理是非常必要的。可以一定程度上免去你的重复工作和学习。 4. 了解文档的撰写是十分必要的,有条理的文档不仅节省他人阅读的时间,也能免去你的重复学习(同上)。另外关于电子格式大学的问题,论文格式确实是比较恶心的问题,但我现在看见别人不符合要求的论文已经开始犯强迫症了。正如同你读别人没有注释的代码会感觉很难受一样,读排版糟糕的文档也不能称得上是一种良好的体验。我相信学校超标的排版标准(确实比较恶心),对未来你们和同事或者同学编写文档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 5. 明确你任务的优先度,当你手头上有好几件事情要忙的时候,搞清楚哪些事情更加重要,哪些事情是次重要甚至是不重要的。不要让一些无所谓的杂事耽误了你更加重要的事情。 6. 良好的时间规划很有帮助,我目前还做不到这一点,但在和其他同等合作时确实尝到了甜头。我目前没有特别好的这方面的建议,做一张时间安排表吧。 7. 尽早迁移到 Linux 操作系统! Windows 是没有前途的! 最后,我现在是学校 13 届网络安全专业的推免生,保送到本院的晓瑜老师团队中(也就是本科所在的团队)。我不想过多的阐述我的选择,但我想指出一点,时间确实我们最为稀缺的东西,一年的时间掰开揉碎了仔细数数也并没有多少。明确你的目标,确定你的选择是最需要优先考虑的事情。 ********************************************************************** 自升是报送了我们本校的,看到他每天的成长,我也是十分的欣慰。因为老师能给到学生想要的东西,是最有价值的。
个人分类: 学生的世界|2233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业余绘画作品1
xiemx 2017-4-1 18:05
这是电子科大沙河校区的校园风情素描,供欣赏和指教。在本博客的相册里还给出了几幅人像和头像的素描。 主楼 微固楼 校园内 食堂前面 食堂后面 毛鈞业教授 张怀武教授和陈星弼院士 杨晓波副校长 老专家 彩色铅笔画像 老专家 老专家
7404 次阅读|0 个评论
电子科大甲子校庆地图导航
uestc2014xiaoyu 2016-9-18 09:39
我们 电子科大 马上就要迎来 甲子校庆 活动了 ~~ 作为 成电人 ,我们很荣幸能参加这意义深远的甲子校庆! 学校各个部门都在紧锣密鼓的安排和布置着校庆的各种事宜,纷杂而有序。 作为参与者,作为见证者,作为服务者,我们也在积极配合学校的各项活动和安排。 今天打开学校的工作邮箱,收到了这封“ 校庆六十周年交通指 南 ”的邮件,也特意贴出来给所有想要前来观礼的朋友们。 原文链接: 学校 60周年总结暨“双一流建设”动员活动期间校内交通保障的通告 http://www.news.uestc.edu.cn/?n=UestcNews.Front.Document.ArticlePageId=55500
个人分类: 三尺讲台|23365 次阅读|0 个评论
《双创之星》序言:“双创”是一个伟大时代的旋律和底色
热度 1 wangxiaog04 2016-9-6 16:35
“双创”是一个伟大时代的旋律和底色 (《双创之星》序言·初稿) “生机勃勃、充满变化的新世界,总是不容易理解和把握。”正因如此,“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也不可避免地伴随着许多的犹豫迟疑或冷嘲热讽。然而,无数“创客”已经坚决地背上了行囊、迈出了步伐。他们选择了“在路上”而且是风雨兼程、前仆后继,完全不去理会“九死一生”的“警世恒言”。 对 “创客”们来说,创业是一种充满未知和风险的奇幻旅程。未知的魅力和创造的快感,就像质量巨大的“黑洞”一样,吸引着很多年轻的梦想围绕着它旋转。他们有的刚从海外回国任教,有的还在大学里读书。他们都受过高等教育,怀抱知识和创意,然后满怀热情、如痴如醉地在“车库”里憧憬“有一天长成参天大树”。 美国 “硅谷”的奇迹已经证明这种看似“稚嫩”的梦想其实并非天方夜谭。在信息化已经如此深入的时代,“硅谷”的模式正在“地球村”里衍生出更多、更新的版本。即便有人郑重地提醒:“别忘了,连美国东部都没能学成硅谷!”但依然有许多“硅谷”之外的“创客”在不断创造一个又一个传奇。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中国的几代创业者 “投石问路”,用他们的光荣与梦想、成功与失败,为今天的朝气蓬勃的“创客”们留下了行动的坐标,也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许多年前的创业者们会感叹:我们缺乏创业的制度支撑、文化基因、金融体制、市场环境……现在,该有的都有了!今天的中国,“硅谷”已经不再是一个令人仰望的“创客天堂”。 (一) 走进电子科技大学的创新创业中心,或是来到其清水河校区西北方约 9 公里处的郫县“菁蓉小镇”,从一个个“工作室”的名称或五颜六色的公司 Logo ,都可以感受到“创客”的智慧和激情。一届又一届青年学子即是一波又一波的“创客”,他们在“互联网 + ”的时代浪潮里,凭靠“一个房间 + 几台电脑 + 几张桌子 + 几个员工”的简单条件,追逐着他们的恢弘梦想。 “面聊”的创始人、电子科技大学在读博士生马天琛在分享创业故事时多次提到一个细节:当初和公司的小伙伴一起擦地板的时候,他就笃信公司未来一定会在“新三板”上市。果然,没过多久,他们缔造的“泰聚泰”(成都泰聚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成了在“新三板”上市的全国首家在校大学生创业公司。 “中国版的 Facebook ”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个案,它只是一个良好的开始。据报道,“菁蓉小镇”已 引进孵化器 30家、创新创业项目1098个,聚集创新创业人才万余人。一个低成本、全要素、便利化、开放式的创新创业 “ 菁蓉小镇 ”已成 为创业者的乐园。 2016年 5月,国务院确定 了 首批 28个 “ 双创 ” 基地, 其中有 17个 “ 区域示范基地 ”,“ 菁蓉小镇 ”所在的 四川郫县是 这 17个“ 区域示范基地 ”中 唯一的一个县。 2016年8月, 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 “2016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名单”,电子科技大学从全国130所申报高校中脱颖而出,成为首批“全国高校创新创业50强”。 这是电子科技大学 “一校一带”行动计划的一个真实写照,也是今日中国“创新驱动”战略深入推进的一个缩影。 放眼全国,电子科技大学只是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众多高校之一, 2017 年将达到 120 万平米的 “ 菁蓉小镇 ”也只是中国诸多“创客乐园”中的一个。 如果再深究 “创客”背后的动力,我们就会发现,“创客乐园”背后既有政府的引导,还有企业的支持、风投的催化、市场的召唤、社会的参与以及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协调支撑…… (二) 身处在这个时代的 “创客”真的是十分幸运的。他们不会遇到“中关村”里的第一代创业者所面临的焦虑与紧张,也不必像工业时代的创业者那样“劳师动众”。在信息化时代,新一代“创客”的资本关系、技术路线和公司结构,已经和他们的前辈们完全不同。尽管他们一但创业就要付出艰辛和努力,但他们可以轻装上阵,看起来行云流水、十分写意。 从 “微机”到“互联网”再到“移动互联网”,一次又一次的信息产业扩张和普及,都在深刻地改变着整个行业的生态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今,“互联网 + ”正在孕育着新的空间,它为无数传统行业的信息化转身提供了可能,也为无数“创客”的羽化提供了精彩的舞台。但问题是,我们做好了迎接它的心理准备了吗? 实际上,要从观念层面很好地适应新时代的逻辑并消除各种顾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许多传统的明星企业就是因为在技术革新的时代缺乏敏锐的洞察而饮恨退场。许多曾经尝试过 “校办企业”但并未成功的高校,或许也在许多人心里留下了失败的阴影。这些不愉快的案例,或许都将成为怀疑者怀疑的理由。但这些显然不是对这个创业时代的准确判断。 实际上,在任何一个时代,创业者都无法准确地预知未来的结局,也没有一个成功者敢断言自己已经 “高枕无忧”,或可轻松地宣称自己的公司会成为“百年老店”。然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候,有的人却能够抓住机遇,抢占高地、勇立潮头;有的人也能够把挑战转化为机遇,羽化飞升、转型升级。这或许并非“纯属偶然”。 马克思曾说: “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其实,创新创业亦然!人生的道路有千条万条,在创新创业的“春天”,每个人都有权选择不做“创客”,但一旦选择做了“创客”,就要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三) 然而,创新创业并非凭借一腔热血就可以贸然行动,当然也不能关起门来造车,或披着黑夜懵头赶路。如果在前行的路上,已经有了 “先锋”的足迹,这何尝不是对后来者的借鉴和帮助呢?因此,本书不吝浅陋,收录、分享了三十多个大学生“创业故事”,皆取自《电子科大报》对电子科大学子创新创业的点滴记录或片段回放,以期与更多的“同 行者 ”交流分享。 电子科大学子的创新创业,当然深刻地打着 “电子信息”的学科烙印,它的初衷就是“发挥学科特色,聚焦科技创业”。但电子信息并不专属于电子信息产业——在信息化不断向各行各业快速渗透的时候,电子信息属于整个世界。 因此,电子科大敏锐地 把握 住 了 这种技术革新和社会变迁的趋势,从战略高度确定了学校从 “电子行业”走向“行业电子”的发展方向,并于2015年提出并大力推动“一校一带”行动计划,与成都高新区管委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合打造电子科技大学(“一校”)与成都高新区高校成果转化产业带(“一带”)融合发展的创新创业示范区。 如果反过来看,对其他行业而言,这又何尝不是传统行业 “信息化”的另一种表达呢?不同的学科在“信息化”的进程中神奇地交叉汇聚了,以之为依托的创新创业也自然而然地消弭了行业之间的传统边界。 于是,电子科大学子的创业故事,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电子科大之外的 “创客”们非常值得一读的丰富案例。透过“电子信息”的“个性”,寻找“信息社会”的“共性”,无论我们所属哪一个学科、哪一个行业,多一点交叉、多一点了解,终将为“创客”们带来更多的启迪。 (四) 据不完全统计,从 2010年至今,电子科技大学已经扶持产生了400余个学生创新创业团队、近2000余个自主研发项目、孵化了75个创业团队注册成立公司。在2015年,全校学生创业团队融资金额突破1亿元,成功孵化多个融资超千万元和产值超千万元的学生创业团队。相对而言,本书收录的创业团队,仅仅是电子科大创业团队的“冰山一角”。 但通过对这些创业经历的解读, 我们 也足以 “尝一脔而知一镬之味”了。在本书收录的故事中,“创客”们可以看到不同的创业团队如何把电子信息与农业、商业、工业、电力、建筑、医疗、安全、教育、家居、餐饮、交友等各种行业相结合 的具体的、有趣的尝试 ,真实地感受到 “行业电子”的博大与精彩,由此 也 可以举一反三,回看自己所处的学科专业与其他领域交叉的可能 路径 。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三两个 “成电合伙人”如何因为一个“只是感觉有点好玩”的“Idea”或一个熬了许多天 做出来 的小作业( 或小 项目)而走到一起,组建了一个起初比较松散的团队,拟定了一个不太成熟的商业计划,得到了学校和老师的支持鼓励,并逐步承接越来越多的业务,最后注册成立自己的公司,并得到天使投资的慧眼眷顾,乃至在 “新三板”成功上市……在他们成长的各个阶段,“创客”们 或许 可以发现另一个自己。 这是因为, 他们都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案例,是大多数大学生 “创客”的同龄人,他们身上存在着大学生“创客”共有的特质,也几乎面对着大学生“创客”共有的不足,因此,他们的理念、想法,他们的苦恼、纠结,他们的兴奋和成就,才会让年轻的读者倍感亲切,因为他们的故事就是大家共有的故事。他们所经历的曲折、解决的困难 ,他们 抓住机遇 的敏锐 、 拓展的业务方法 、寻求的资源 渠道 , 或许 也与其他大学生 “创客”们有着七八分的相似。 这就使本书所讲的故事,比其他 “高大上”的创业案例有了更多的参考价值。 从另一个角度看,即便他们是大学生创业者,他们也并没有退缩在 “阳光温室”的庇护中,他们也要面对生存发展的命题、市场规律的约束、商业环境影响、行业竞争的刺激以及投资/回报的压力。常言说,“商场如战场”,在创业的路上,他们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平等的经济主体,各自面临着各自的考验。因此,对于这些今天依然屹立的“创客”们,我们除了由衷地报以热烈的掌声,或许还应该好好检视一下他们之所以屹立的原因。而这个检视的任务,莫过于交给读者自己见仁见智了! 我们不希望本书能够成为创新的 “宝典”,也不要成为创业的“鸡汤”,而是成为“投石问路”的一颗石子,能在“创客”的心灵里激荡起动人的涟漪。创新创业是这个时代最为强劲的呼唤,也是这个时代最为靓丽的风景。信息社会未来的模样,还有赖于信息产业在今天的渗透和延展;而信息产业的渗透和延展,恰好需要无数富有创新精神的“创客”一路同行。我们希望更多的“创客”与电子科大的“小伙伴们”携手并进,也希望更多的“创客”们准确把握时代的旋律并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4651 次阅读|1 个评论
如何看待电子科大邵振海被学生曝光事件?
热度 69 gaoshannankai 2016-5-19 20:14
当日,著名社交网站“知乎”上出现一个问题:《如何看待电子科大邵振海被学生曝光事件?》,引发热议。至5月19日已收到了800多个回答,广受关注。 在中国媒体一边倒的前提下,我们无法知道真相,因为这个人一旦被媒体“定罪”,没有发言的机会。 即使定罪,要坚持实事求是,不要片面夸大,或者事实不清 针对,网上罗列的邵振海教授的罪行,我用一句话评价,就是事实不清,鸡毛蒜皮。 一、借学生名义敛财。套取项目经费。比如下图中签字的学生,根本没拿到所谓的劳务费,银行卡根本没有转账记录。还揭露“2014年4月起,所有学生甚至都没有收到一分国家补助,全被他克扣了!” 这一部分很关键,“套取项目经费”应该主要是国家或省一级的纵向经费,如果是导师个人联系的横向,来自企业 的经费,借学生的卡取一些钱,这个主要是逃避一些个人所得税,因此,必须讲清楚。 关于学生的补助问题也要说清楚,工科学生的资助大部分来自导师,而不是学校或国家,这部分钱,有的 导师给了又收回来了,只能是没有诚信。学校或国家那几百直接打入学生卡内,不知道他如何克扣? 有的学生,比如自费生,可能就没有国家补助,没有明确说是什么类型的学生。也有的导师把钱先都收缴 上来,然后根据每个人实际工作量再发,所以这个必须说清楚。 二、欺凌学生。回答者说:邵振海200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随后要求他的学生都要读博,给他做廉价劳动力。2010年招收的学生又被要求读博,不愿读博的学生在读研生涯中被百般刁难。每年毕业的学生都要求给他干活到学校让离校的最后一天,并且必须天天到实验室报到。 这条罪状没有看到什么问题,也许是要求严格?研究生不是给导师干活,那是完成自己学业,至于 为什么要干到最后一天,就算完成好交接也可以说过去,因此这个也算罪状? 三、威胁学生。经常威胁学生不能毕业,要开除学生,不准学生找工作,找工作请假根本不批。学生都是敢怒不敢言。有骨气有办法的学生都换导师了。 现在的学生天天想着找工作,不好好完成学业的人很多,去找工作也确实不是可以请假的理由吧? 四、辱骂师生。回答里还贴出了邵振海在学生的大群里的一小部分言论,其中脏话太多太多。“说是自己的导师都觉得很丢人。在群里那么多学生面前一直骂脏话。” 说脏话的老师太多了,关键要看骂的是谁,为什么骂。朱镕基总理,不也是骂过 王八蛋工程么。 说脏话,也算一条罪状? 总体来看,这导师估计做人是有些问题,对研究生也不负责,但是还不至于到罪大恶极的程度吧? 因此,可以看出里面肯定有故事,曝光的东西,绝对不是核心的。 还是那句话,无论你怎么说,在一个具备清醒头脑逻辑严密的科研工作者眼里,全都是透明的。 我看这个可能和企业或其他单位项目纠纷的因素更大一些,个人看法 我个人觉得,在当前中国国情,敢去拿企业经费的,起码还想做点事,只不过高估了当前研究生的水平,比起那些骗取国家经费,狗屁拿不出来的人,要高尚几百倍。 我只想说一句:您眼里的“鸡毛蒜皮”戳痛了我们学生的心! 博主回复(2016-5-20 11:54) : 这是转移视线,现在重点要查贪污国家经费的大奸大恶,大奸大恶打掉了,风气好了,大家自然都规范做人。 我也很理解广大研究生同学对于当前各种压迫的不满,但是,不要从个人不满角度出发,应该看到问题的关键是社会风气,邵振海只是这个风气下的一个小人物,不打倒大奸大恶,研究生能有机会翻身? 我看到的帖子,大部分是研究生发泄个人不满,没有人从一个高度,对教科文卫的整体性腐败 追究根本性原因,根子不解决,就算打掉几个 邵振海又能怎么样?看了这些罪状,我基本上 事情是很清楚的,邵这类人基本上代表了工科领域普遍现象,如果社会风气好,这类人会好好干, 就是正能量;社会风气不好,这些人就会想,现在骗取国家经费的大奸大恶没人管,我这算什么。 所以,我用了鸡毛蒜皮这个词语,各位老师都清楚。 我就知道,发了这个帖子会招致一批“不明真相”研究生的围攻,而绝大部分老师不敢说话, 这让大家又看到了,作为“受害者”的弱势群体,究竟是什么样子的素质。 我这个社会调查,还是能反映出一些现状的 。
14831 次阅读|121 个评论
[转载]写一篇让同行尊重的论文
llbuaa 2016-3-7 14:11
版权归电子科大周涛教授,只是觉得写得好,转载共勉! 这封信,我们只讲讲从最简单的一种成果形式——学术论文。那么,什么是一篇让同行尊重的论文呢?我们认为,它至少要具备两大两小四个性质。(1) 高价值的问题 。通常来说,对学科进展有重大推进作用的问题是有价值的。判断一个科学问题的价值并不容易,尤其是你们刚开始做科研的时候。一方面随着持续阅读Nature、Science等一流期刊论文,你们会逐渐积累起对科学问题价值的判断感觉;另一方面,我们经常可以闲扯,不一定是有什么目的,要用想象力塑造科学的敏锐。(2) 原创性的贡献 。不管是对新问题的抽象和定义,还是对具有重要意义的新现象的发现,又或者解决问题中新方法的提出,我们希望这个工作中有一些东西是全世界的学者以前没有做过,也不能从以前的工作中简单推广得到,更不是那种不需要研究也能“预测”的结果。那种在算法里面加上一两个新参数,给出稍有不同的损失函数,把一个现成的方法平移到差不多的领域等等工作,在CompleX Lab都是非常不受欢迎的——我们没有权力阻止你们发表,但是你们的声誉会因此下降。(3) 完备的分析 。很多同学的工作做得很不干净,只是得到一些似是而非的统计相关性,没有进一步探索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揭示物理现象背后的隐藏机制——这样的结果很可能是经不起检验的。大家看到我们的一些论文并不长,但是SI中的材料有的有数十页甚至上百页。把一个工作做到你能力的极致,可能还不能说完备,但这是对学术界也是对自己的尊重。(4) 优雅的呈现 。尽管有了很好的结果,你们还要学会用最美的语言,最简洁的公式和最直观漂亮的图表向学术界呈现自己的工作。一篇文章能够写得美,不仅仅是语言,也是在于作者对所在领域几十年上百年的研究成果非常清楚,有文化和知识的积淀,才能够“下笔如有神”。
个人分类: 转载好文|1092 次阅读|0 个评论
致国际精英班学生的一封信
热度 4 uestc2014xiaoyu 2016-1-20 11:17
亲爱的国际精英班青年才俊们: 你们好! 今天是 2015 年的最后一天,从你们成为国际精英班的一份子起,也有小半年的时间了。明年就是 2016 年的第一天,又一个新的起点!和你们接触,和你们一起生活、学习也有小半年了。其实按照缘分来讲,从咱们学院国际精英班计划诞生的那刻起,我就和你们连在了一起。计划的宣讲,面试,录取,双向选择,确定导师,执行开课计划……各个环节,我都参与其中,自然也一直想着给你们写这封信。提笔的瞬间,想到了开复老师当初给中国大学生的几封信。当然,我没有这个高度,我只是把所感、所想、所盼,以唠叨的语句,寄望给你们。今天怀着平静而笃定的心情,给你们写这封信,慢慢梳理这段时间想要写给你们的话。主要是有感于九月份的师生双向选择、联系、确定的一系列事情,有感于和大家讨论出国的规划、源动力,有感于如何从本科阶段引导你们开启科研之门…… 图 1 “国际精英班”开班仪式 首先,你们的优秀毋庸置疑,你们的前途是一片光明,你们的未来是大有可为!但是,时下的教育氛围和价值导向,也不可避免给你们带来一些不确定、浮躁和功利。 何解?这一点源自面试大家时的感受。当我们评委们问到大家:“你们为什么选择出国?家里人支持你们出国吗?你们认为出国所需要的最重要的素质和能力是什么?……”大部分的同学还是比较有抱负和理想的,他们认为:首先,出国开拓眼界,能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对于个人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是一个极大的促进;其次,他们具有很好的国际视野,认为将来世界就是一个地球村,我们应该尽早走出去,具备全局观,无论是将来创业还是工作;第三,有的同学确实已经对个别研究领域很感兴趣,他们就想到国际顶尖学府去深造,去掌握更多改变这个时代的技术和能力……这些认识都是令人振奋的,我们从他们身上也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同时,也深感“长江后浪推前浪”!但是也有个别同学的回答,让我们大跌眼镜“我们家经济不是问题,即使没有奖学金,经济也能完全负担,所以我们需要学院能给予全力支持就行……”甚至有的同学直接说“我认为出国不需要什么格外的能力,只要有钱就可以!”“大家都出国,我学习又不差,为什么不出国!”……这些同学也不免让我们担忧,他们的言论和观点肯定也是代表了一部分人群的。何以他们认为钱就是万能的,何以他们认为学院推出这个政策就是理所应当给他们服务的呢?!难道是伸手惯了?大家都出国,他们就必须也出国?难道他们觉得出国就是适合每一个人的吗?这种随波逐流的出国,又有多少人能真正适合呢? 当然,这些思考和疑问,我也不能强加给每一个精英班的学子们。只希望这点思考也能带给你们思索,希望你们能正确对待出国这件事情。能不断的明确自己真正想要的,不要贸贸然就跟大流。随波逐流的最后,就被滚滚红尘给吞没了。试问,你们何以成长为社会真正的“中流砥柱”呢? 所以,我要肯定那些有理想的精英,积极向上有正能量的精英,敢于为了自己的未来而奋斗的精英;对于那些现在还不清楚自己为什么出国的“精英”们,请你们站在 2016 的新起点上,自知、自勉。我们老师肯定会静静守护你们的成长,给予一如既往的包容、理解与支持。国际精英班面向的是学院精英中的精英,是大家在统一高考进入电子科技大学信软学院之后,根据对自己将来的初步规划,根据对专业的认识,根据各自的语言能力、自理能力、科研能力等,而进行的一个精英教育试点。试点就意味着“成效不可估计”,有好有坏,有成功有失败。所以,我们会不断继续改进,也请精英学子们勤练内功,开启新的 2016 ,期待收获 1 年、 2 年、 3 年后的梦想实现! “ 该班的培养模式与国际并轨,采用(部分)全英文授课;采用导师制,为每位学生配备一名指导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学习、研究方法,挖掘和奠定学生的学习、研究潜力,并进行系统的科研训练或加入到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开源项目、国际项目;实施小班教学,培养过程强调“厚基础、重实践”,对学生的考核和评价机制与国际接轨;与国外知名高校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学院推荐学生到国外一流高等院校继续深造,或到国外大型企业从事信息技术、综合信息管理等领域软件工程研发或管理工作。 ” ——摘自【改革视点】信软学院“国际精英班”助力国际化人才培养 http://www.new1.uestc.edu.cn/?n=UestcNews.Front.Document.ArticlePageId=51696 其次,精英班的孩子们,咱们聊一点关于踏实做事,诚恳做人的老话。 九、十月份是你们联系导师,大家进行双向选择的时间,这期间也是各种小故事连连,我就不再一一赘述。首先,我很感谢大家的信任和喜爱,那么多的同学都来联系我,希望我们能成为师生,我也着实很多不忍,因为名额总是有限的。不过我觉得也是缘分,不管是否是直接的导师,我都愿意为你们分担困惑。好在大部分的同学最后都有了很好的归宿,才心安许多。这中间,我感受到了我们导师们的一些心理,有担忧、有期待、有挑剔、有无奈、有理解、有生气……我想这些都很容易理解,因为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希望自己能结识一个最优秀的学生;或者能多几个学生来联系,这样有选择和挑选的空间;或者能有一些很能干的学生,这样能帮自己多做点工作,……同样,我也看到并感受到了学生的各种心理,有的学生灵活,第一时间联系导师,很快就能确定,然后安心跟随导师,这是典型的一对一;有的学生亦是灵活,第一时间联系多位导师,然后逐一聊聊,择其优而选;有的学生遇到了难题:他联系的导师,同时有很多学生联系,那么那个老师就让他们自己 PK ,这就有点残酷;还有的学生,联系了一个导师,也已经确定了,后来却又毁约,投奔了第二个……种种,皆为常态,皆可理解。但是对于最后一个,我是不接受的。因为,这涉及到了诚信问题。 或许很多同学认为这没什么,就像找工作、应聘、联系导师等等,大家都是本着个人眼前利益最优化的原则,甚至于当事双方都如此做。话这样说,似乎很有道理,也很正常。但是,这也是我这几年一直不认同的!从研究生毕业的时候看到很多同学拿到 N 个 Offer ,到现在大家面临 N 个选择时的种种焦虑和踌躇,我觉得这个“最优法则”似乎有问题。 一,大家的交流成本是 N 倍增加的; 二,不利于大家以后做事的专注度,会让大家陷入一种盲目的挑选和争夺战,却忘记了最本初的理想和目的; 三,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焦虑,因为每个选择都会萦绕在脑子里,不利于健康,现代人有太多的焦虑来自不必要的“庸人自扰之”; 四,最终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并非最优的选择,就像你挑衣服,都挑花眼了; 五,忘记了做人的基本原则——“诚信”,对社会不是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 说到诚信,大家觉得是老生常谈,在我看来,非也!同学们,其实诚信是我们在当下能守住快乐、能守住本心、能取得成功的法宝。因为诚信,我们做事情有底线,我们能快速的从众多的选择中做出决定,我们能安心、静心的做自己的事情,人一旦专注,离成功也就很近了。另外,大家都知道,凡事都是辩证的,那么对于每一个选择,每一个结果都没有绝对的最好和最坏。这样看来,我们又何必用世俗的标准和眼光来评判我们的选择是否最优呢?既然这样,我们只需要跟随自己的内心,你觉得喜欢这个专业,你觉得喜欢这个老师,你觉得喜欢这种风格,你觉得喜欢并认可这个团队,那就坚定的做出判断,并且认真的、踏实的去做!我想你总是能比别人收获更多。这也是我从这一年构建团队的感受中总结出来的。所以,在今年夏天的时候,我就明确的对前来联系我的学生,一再声明的一点:如果你认可我这个老师,认可我的团队,认可这个研究方向,我不在乎你的绩点和基础,只要你认真踏实我就愿意接收你;如果你已经跟随别的老师开展课题了,对不起,请你继续跟随你的导师,除非你们真的已经走到了山穷水尽,并且这件事情你必须和你的导师说清楚;如果你只是把我的团队作为你的备选对象,那也对不起,请你想清楚了再来找我。 或许,有的同学认为,“晓瑜老师,你太较真了!” :) 呵呵,亲爱的同学,不是晓瑜老师较真,只是我有点笨,有点执着,我不想随波逐流,我不想让自己忘记自己的初心,我不想让自己变得很焦虑,我不想失去做老师的神圣。即便这条路有点冷清,我还是“甘之如饴”。另外,我不是一个很死板的人哦,大家都知道的,我是很 nice 的,甚至我的学生总是认为我不够严厉!哈哈哈,其实,我有严厉的时候,就是对于原则性的东西。那么,对于教育,对于指导学生,我一直是秉持鼓励和引导。 第三,开展学术研究和科研训练。 我想和大家说的是你们进入国际精英班,相对与其他的本科同学,学术研究和科研训练的压力是很大的。很多同学都面临如何选择课题,如何进行学术研究等。那么,对于精英班的同学们,对于我的学生: Eric 、凌霄、涵雅、陈喆,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你们把时间点安排好是首要的。然后,根据每个时间节点再来开展你们的研究会更加有的放矢。比如,托福、 GRE 、雅思等的考试时间,申请的时间,论文发表的周期等。大一大二保证绩点是基本的要求,同时开展学术调研和基本功练习,大三是提升学术的训练,争取产生学术成果,大四就要全力准备申请的流程和各种政策了。 有了时间点,就需要我们多讨论,在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方面,依托于不同的课题,来凝练和聚焦自己的方向、兴趣点,指导你们开始练习阅读英文学术论文,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如何做实验,如何做实验结果的分析等。这个方面是个巨大的工程,稍后我会专门用一篇博文来讨论。 好了,可爱的孩子们,最后我想给大家一点建议: 少一些抱怨,多一份踏实; 少一些空想,多一份务实; 少一些功利,多一份自足; 少一些虚度,多一份汗水。 在此,衷心祝愿每一位国际精英班的同学,能收获充实的 2016 !希望 2016 在路上的你们,健康、快乐、向梦想迈进一大步! 晓瑜 2015.12.31 晚
个人分类: 三尺讲台|26467 次阅读|9 个评论
【校园观察】我们的未来不是梦
wangxiaog04 2015-10-10 10:33
我们的未来不是梦 电子科大学生记者团、自动化工程学院 王雪峰 ( http://www.uestc.edu.cn/?ch/12)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不仅是我们共有的“中国梦”,也是我们代代相传的“成电梦”。 “落后就要挨打”在科学技术上体现得尤为真切。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企盼,到“科学技术是第一产力”的论断,无不体现了几代中国人对“科技强国”的追寻与探索。 新中国成立之后,科学技术摆在了国家发展的重要位置,科技创新担负起支撑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 科技发展水平凸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据报道,创新型国家科技创新对GDP的贡献率高达70%以上,美国和德国甚至高达80%。 在我国,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由“十五”末的48%提高到了53%,农业科技发展迈上了新台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成电自其诞生之初,就承载了国家、民族的“科技强国”的梦想。三校合并,成电始出,它承载着总理的嘱托,体现着国家在信息化建设中的战略决策和前瞻性部署。 半个世纪以来,成电人敢于担当,怀揣着“技术强国”的坚定信念和角色自觉,为中国的电子信息技术乃至电子信息产业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被称为“中国电子工业的摇篮”。 半个世纪以来,成电人以育人为本,践行着“人才强国”的奋斗目标,教书育人、桃李芬芳,为祖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水平的建设者。 如今,成电以人才培养为中心,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继续实施“三大战略”……不仅时时刻刻践行着“中国梦”,也通过人才培养,把“中国梦”根植于每一个成电学子心中。 对老一辈成电人来说,他们的未来不是梦,他们的“中国梦”已经实现。他们已经见证了祖国在半个世纪中的繁荣与发展,并作为祖国建设的直接参与者,直接参与了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正所谓“丰收果里, 有你的甘甜,也有我的奉献”。他们的奠基,让我们敬仰、让我们铭记。 对新一代成电人来说,我们的未来也不是梦,我们的“中国梦”必定实现。我们见证了蛟龙入海、天宫对接,见证了航母试水、北斗升天,我们见证了中国步入世界技术大国并进而羽化为技术强国的光辉时刻,见证了我们的前辈们杰出的创造。同时,我们在科研第一线潜心研究、硕果累累,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总结、不断创造、不断突破。 接过强国富民的火炬,传承科技强国的衣钵,播撒“知识就是力量”的自信,站在老一辈成电人的肩膀上,新一代成电人必将更有信心去奋斗、更有实力去创造、更有热情去奉献。 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推动协同创新,继续实施“人才强校、学科拓展和国际化”三大战略,建设特色性、研究型、开放式的高水平大学……成电已经为千万学子营造了成长成功的良好平台,用实际行动回答了如何实现“中国梦”、“成电梦”的问题。 那么,作为学生,我们以什么方式、什么行动实现“中国梦”、“成电梦”?这就是我们自己的“成才梦”。 从一个“少不更事”的中学生步入成电校园,到成为一个满怀信心、跃跃欲试的“成电人”走向社会,我们在成电精神的陶冶下逐步成长成熟,我们的血液里流淌着成电文化,我们的大脑里充盈着成电智慧,我们的身体里集聚着成电人建设社会的实干能力! 梦的实现,并不是“做梦”做出来的,而是“实干”干出来的。我们的梦想可以从老一辈成电人的梦想当中延伸出来,但我们的梦想的实现,并不会在老一辈的基业中自然而然地瓜熟蒂落。“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一股东风,就是我们自身的不懈努力! 成电是个大舞台,它为我们准备了最好的音效、最炫的灯光,但舞台上的青年人能否跳出动人的舞蹈,还要靠我们自己的努力和创新。因此,我们既要继承老一辈成电人积累的学术成果,消化吸收、推陈出新;还要继承并发扬他们心怀天下、敢于担当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扩展眼界、提高境界;并发扬他们奋发努力、刻苦实干的求实、求是的精神,脚踏实地、不懈奋斗。
2892 次阅读|0 个评论
【校园观察】学生要“动手” 校企要“牵手”
wangxiaog04 2015-10-10 10:30
学生要“动手” 校企要“牵手” 电子科大学生记者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薛子威 ( http://www.new1.uestc.edu.cn/?n=UestcNews.Front.Document.ArticlePageId=51003) 近日,信软学院在沙河校区学生活动中心举办“实习生招聘会”,可谓是开先河之举,在我校探索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道路上具有标志性意义。 之所以如此说,并不是因为它在形式上将“实习”与“招聘”结合了起来,把“就业招聘”变成了“实习招聘”,而是因为它在实质上积极主动地迈出了人才培养对接企业需求的又一大步。 为什么重提学校与企业对接的必要性?这是因为,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据报道,我国软件产业总体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2012年软件产业稳中趋升,首次迈上2万亿元台阶,实现软件业务收入2.5万亿元,同比增长28.5%;2013年上半年我国软件产业加速虽然放缓,但增速仍超20%。 按理说,产业规模的增长意味着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剧增。但总量的平衡并不能掩盖结构的矛盾,“就业难”的惊呼之声此起彼伏。 实际上,在人才与岗位的“匹配”过程中,还存在一个关键的问题,那就是“学校培养出的人才是否与产业的需求一致?”回顾过去十几年的教育与就业的矛盾,其本质就在于“市场需要的是包子,学校送出的却是蛋糕”。 解决这一困境的办法,就是把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对接。这也正是高校人才培养不约而同地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并与企业对接的原因所在。 与市场“对接”,除了把企业“请进来”,也可以把学生“送出去”,让学生在企业中切身感受到企业的文化、市场的规则和产业的脉动,让学生在参与企业项目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这不仅是企业建设人力资源队伍的需要,也是学生把握企业和市场需求、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的内在要求。 在更宏观的层面上,作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题中之义,就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信软学院贯彻落实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学生有一年时间在企业学习”的精神,不仅将企业“引进来”联合举办虚拟“企业班”,也牵线搭桥促进学生“走出去”,开展为期一年的“大实习”,正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体现。 当然,促进学生“实习”、对接企业“需求”,并不是要为企业培养普通的“技工”,因为我们并不是“技校”。未来的“卓越工程师”,其能力不能仅限于“编程”层次,而是要秉承“大气大为”的精神,既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又磨练对市场和消费需求的敏锐洞察力,更加重视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更加重视国际化视野的扩大和境界的提高,在未来的行业或产业发展中能够独当一面、中流砥柱。 而要超越普通“技工”成为产业界的引领者,最基本的一点就是不能忽视课堂学习或理论学习。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和前提,“实习”只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无异于只练“剑法”而不练“内功”的“大侠”,看起来“花拳绣腿”耍得热闹,其实中气不足、不堪一击,到了关键时刻没有后劲,总是掉链子。 课堂学习与企业实习是互补互促的关系。对于即将走进企业大门的学子而言,既要充分认识实习的重要性,珍惜实习的机会,又要避免实习的盲目性。过早地将精力投入实习却忽视在校的基础课程学习,往往会导致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后劲不足,是一种拔苗助长、欲速不达的行为。 因此,同学们要把握规律、注重次序,分清楚轻重缓急,首先要学好基础知识,其次要根据自己的学科需要,选择是否去实习、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实习,并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实习工作,避免浅尝辄止、走马观花地穷应付,杜绝自欺欺人地蒙混过关。
2194 次阅读|0 个评论
【校园观察】要羽化成蝶 须拥抱市场
wangxiaog04 2015-10-10 10:28
要羽化成蝶 须拥抱市场 电子科大 学生记者团 、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 杨炜坤 创业是大学生的梦想,也是学校的期望,甚至是整个社会的“共识”。在这个以创新为引领和以创业为风尚的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俱佳的良好环境。 近年来,无论是政府、学校还是社会,都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大力支持,从政策扶持、人才培养、创业指导到资金支持,无不体现出整个社会对创新创业的重视和对大学生群体的期望。 一般而言,创业的外部条件包括政策、资金、技术等基本要素。对于“白手起家”的大学生创业者而言,社会的扶持呵护无异于雪中送炭,可以帮助大学生顺利渡过初创期的各种艰辛。但是,创业的“果实”最终要成为一个在市场体系中经受考验的“企业”,就不可能“一辈子”躺在政府的扶持、补贴或学校的支持、援助里“过日子”。 这就要求创新创业者从一开始就磨练自己把握市场、适应市场并从市场中获取能量维持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方米科技”、“卓拙科技”、“壹比特科技”、“加减法科技”、“千景云图科技”等成电学子创新创业的成功案例中可以看出,他们之所以成功,除了得益于学校的大力支持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敏感而准确地抓住了巨大的潜在市场,顺利完成“羽化成蝶”的发展过程。 从市场调查、市场推广和拓展以及在产品改进过程中对用户需求的尊重和体现,都是学生创业团队凭借自身的“经济头脑”出色地完成的。 这就告诉我们,“技术男神”拥抱市场不仅是可能的,甚至是如鱼得水、游刃有余的。他们一旦把握了市场的脉搏,摸透了市场的规律,就能够在强大的技术力量支撑下,迅速取得突破和成功。 从我们身边的“方米”、“卓拙”,到虽在校园之外但让我们耳熟能详的阿里巴巴、腾讯、百度、新浪、小米、创客、大众点评等新兴公司或新兴服务,都昭示着在互联网时代拥抱市场后的创业空间和成功机遇。 这些与传统产业迥然不同的“新秀”,并不需要多么高的技术门槛和多么复杂的制作工艺,也不需要多么丰厚的人力资源和巨额的固定资产投入,关键就在于对市场需求的判断和把握。近日出现的“微信快递”案例,仅仅是将传统的“快递”与“微信”平台相结合,就催生了更有竞争力、更受顾客欢迎的快递模式。也就是说,“技术”并非是成功创业的“唯一”要素,如果赢得市场,那么市场的馈赠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技术的“不足”或将技术“点石成金”。 反之,如果无法赢得市场、开拓通向消费者的渠道,而是抱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思维,或者单纯的服务外包者的自我角色期待,那么,这个企业就很难做大做强。这一点,不管我们是否承认,都是理工科学校的创新创业者最容易陷入的思维误区。 虽然改革开放已有几十年,但许多大学生面对市场时依然感到陌生,甚至不知所措。无论是在“教”还是“学”的过程中,我们可能都注重“苹果”的制作技术,而没有注意到“苹果”的每一个细节都在努力追求的“用户体验”;许多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期望大多是“CTO”,而没想过自己也有巨大的潜力成为企业的“CEO”。有的人甚至在市场面前保持“清高”的姿态,殊不知这正是自身的不足所在。 从这个意义上说,成电学子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凭借厚实的技术基础,自觉、主动地捕捉市场、拥抱市场,这是让人感到十分欣喜的预兆。 尤其是,创新创业团队内部成员不仅在提升个人素质时注重对经济管理知识的学习,更是在团队的组织架构中设置了专门的市场营销部门,这对团队和公司未来的发展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拥抱市场是一门大学问。我们相信,有了这些先行者的经验,后来者必将付出更大的努力,在拥抱市场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快速,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技术和智慧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服务于受众,造福于社会 。
2527 次阅读|0 个评论
【校园观察】责任越大,能力也要越大
wangxiaog04 2015-10-10 10:25
责任越大,能力也要越大 电子科大学生记者团 舒卓然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电影《蜘蛛侠》中的这句话广为流传,道出了人们对道德正义、社会责任、担当意识的肯定与期待。这句话反过来就是“责任越大,能力也要越大”。 “担当意识”与“担当能力”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没有担当意识,就会缺乏奉献精神,在需要担当之时漠然视之、袖手旁观;而没有担当能力,则会“心有余,力不足”,最终也会使一腔热情变成一张“白条”。 大学是莘莘学子逐步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也是参加社会实践、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担当能力的重要阶段。这两方面的塑造效果之好坏,将影响其将来是“独善其身”还是“兼济天下”的人生选择。 事实上,“兼济天下”也并不仅是一种单纯的价值判断或行为准则,它更是一种对人的“行为能力”的要求。无论是“感动成电”人物,还是“绿色环保” 活动,抑或是其他社会公益活动,我们既看到了成电学子强烈的担当意识,也看到了他们较强的担当能力。他们不仅“敢于担当”,而且“很会担当”,这或许是他 们的公益活动取得成效的主要原因。 在崔海龙的感人故事中,我们既体会到了他对社会公益的由衷热爱,也看到他为此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以及对自身能力的不断提高;既看到“科技报国”的壮志豪情,也看到他为了圆梦而斩获“NS杯电子设计大赛”、迈瑞杯医疗器械大赛等多项大奖的不懈努力。 同样,在植树节举行的“回收废纸,拯救森林”活动中,既可见“微博协会”倡导环保理念的觉悟和热情,也可见这40名会员高效的组织动员能力、出色的协调宣传能力和有力的贯彻执行能力。 的确,支教下乡者,出发前会组织义卖、义捐;救灾扶弱者,行动前会开展技能培训;立志振兴科技产业者,则主动积累创新创业经验;立志强军强国者,会勇敢攀登科学技术高峰……他们无不兼备担当的意识与担当的能力。 “求实求真,大气大为”。担当意识与担当能力是“成电精神”内蕴的含义。“成电人”之所以有成就、受尊敬,就是因为他们既有眼光、有境界、有气度,乐于为民奉献,还能真抓实干,做出了实实在在、掷地有声的大作为、真贡献。 总之,在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逐步培养其担当意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其践行责任的能力。在认识层面,首先要明确责任,清楚地知道自己要“担当什么”;其次要探讨途径,回答“如何承担责任”的问题;最后要践行责任,确保“说到做到”。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能力层面,虽说不必“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但也必须通过有效的实践训练来“增益其所不能”。一方面要加强 专业学习,为以后服务社会练好“内功”,另一方面要重视社会实践,接地气、肯实干、不空谈,将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 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 而要做到这些,不仅需要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的觉悟和认识水平,也要注重总结活动经验,加强经验的分享与传播,通过团队内部、团队与团队之间的联谊、 座谈、自媒体(如空间、博客、微博、BBS、网络社群)等开展横向的经验交流,通过不同年级志愿者之间的“传、帮、带”开展纵向的经验传承,相互切磋、相 互“取经”。 同时,作为教育者和管理者,要注重实践教育,在文化、制度、考核等多方面予引导和支持,同时,也要逐步培养学生社团的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引导学生总结、分享经验,提升学生整体的实践水平和“担当能力”。
2636 次阅读|0 个评论
【校园观察】社会公益:组织好才会有高效率
wangxiaog04 2015-10-10 10:12
社会公益:组织好才会有高效率 电子科大学生记者团 虞梦茜 胡译文 http://www.new1.uestc.edu.cn/?n=UestcNews.Front.Document.ArticlePageId=51369 阳春三月,风暖蓉城。3月5日这天,既是纪念雷锋的特殊日子,全国各地都掀起学雷锋热潮。在我们的清水河畔,各种公益活动也在校团委和各学院的组织下如火如荼地进行。 志愿者活动在全国范围内的兴起,让媒体兴奋地欢呼“公民的觉醒”和社会自组织的成长与成熟;而在成电校园,“感动成电”人物则让广大莘莘学子肃然瞩目。 目前,志愿者活动在整个社会已成风尚,在高校尤其如此。经过校园文化的大力建设,以及志愿者团队的行为示范,“公益”已经成为了广大同学深度参与的共同事业,“奉献”也成了大学生的道德共识,并构成了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要做好公益活动,仅凭一腔热情或一颗善心,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我们最终评判公益活动效果的标准,不是活动的出发点,而是活动的结果。因此, 为了公益活动的健康发展,我们不仅要在精神层面弘扬“雷锋精神”和“志愿者理念”,还要在活动的组织、可行性措施等方面下功夫,以确保志愿者活动的高效和有序。 这一点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如今的公益活动参与度早已超出了它原来的规模,并正在快速普及: 以全国的志愿者为例,其服务范围已经拓展到社会福利活动之外的领域,吸引了青年以外的群体的广泛参与。目前,全国60%以上的市(县)建立了志愿者协会,服务站遍布城乡,截止2008年底全国注册志愿者总数突破3000万名。 以高校的公益活动为例,仅3月5日一天的校园公益活动就有1000余人次积极参与;每年暑期实践的参与规模则更大,2012年暑期实践就有100多支队伍的3000千多名成电学子,踏入偏乡僻壤、走进街道社区,开展服务新农村建设、帮扶留守儿童、开展社会调查等公益活动。 从这种趋势来看,无论是全国范围还是高校内部,随着参与公益活动的热情越来越高、比例越来越大,以后的志愿者规模会进一步增长。而规模的增长,又 必然带来团队内部以及团队之间的组织、协调问题。若组织得好,就能形成巨大的正能量,造福于社会;否则,就会浪费志愿者的时间、精力,甚至会造成劳民、扰 民等负面效果。 “5・12”大地震之后,众多的志愿者走向救灾的第一线,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凭借其机动灵活、行动迅速等特点,在抗震救灾的战场上打了漂亮的一 仗。与以前相比,这次国内NGO和志愿者的救援行动在反应速度、参与的数量上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与海外的NGO相比, 我国的志愿者在组织性与专业性 上依然稍逊一筹,以至于出现了“盲目”、“低效”、“扎堆”、“添乱”等被媒体善意批评过的多处不足。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全国范围内的志愿者活动的长短优劣是校园志愿者活动的一面鉴镜。反观我们3月5日的“纪念雷锋50年”系列活动,正是由于校团委和各学院的良好组织,才使得有1000余人次参与的大型公益活动高效而有序。这是值得我们珍视的宝贵经验。 总而言之,加强志愿者活动的组织建设,不仅能在活动执行过程中提高效率、确保质量,而且能够在活动的扩展、志愿者理念的宣传等环节起到良好的效 果。这就不仅要求志愿者团队在大型公益活动中加强团队间的组织协调,还要求志愿者团队内部重视组织建设和团队文化建设,从而使志愿活动更好地发展。
2165 次阅读|0 个评论
【校园观察】牛人频造访 成电“新常态”
wangxiaog04 2015-10-10 10:07
牛人频造访 成电“新常态” 电子科大学生记者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王宏伟 ( http://epaper.uestc.edu.cn/index/index_ctrl/goPage/6435/699 ) (欧阳自远院士做客成电讲坛讲述中国探月梦) http://www.new1.uestc.edu.cn/?n=UestcNews.Front.Document.ArticlePageId=51186 从去年下半年到如今,“新常态”这个词火了。它表明中国进入了新的经济周期,各级党委政府、社会舆论和公众都在努力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对于成电而言,我们其实也正在经历一种“新常态”,那就是来到学校的“牛人”越来越多,各界巨擘、翘楚频繁来访,成电学子们得以尽享文化盛宴。   从著名主持人杨澜与学子畅谈“正青春”,到诺奖得主根岸英一、格林贝格尔,航天英雄杨利伟、刘洋,奥运冠军陈一冰,解放军少将金一南登临成电讲坛,成电学子频繁地近距离领略众多名家大师的风范。当著名主持人撒贝宁要来成电开讲座的消息传开后,学生活动中心门前便排起了抢票的长龙。大家站上两三个小时,只为求得一张入场券。   如此新常态,对我们而言意味着什么?我们又该怎样努力适应这种新常态?   新常态带来更多新启迪。对于广大同学来说,很多演讲嘉宾都是精神上的导师,有着各自不同的人格魅力。或许他们并不能像课堂上的老师一样传授某门专业的具体知识,也不能明确告诉你明天的路应该怎样走,遇到困难怎么办。但是,也许就是某个人的某一句话让你非常认同,进而改变你的一生。例如笔者十分喜爱的撒贝宁。小时候常看他主持的《今日说法》,由此对法律产生浓厚兴趣,直到现在如愿成为一名法学专业的学生。撒贝宁在成电讲坛中说,“中国青年决定中国的未来”,这让笔者产生极大共鸣,更加坚定了珍惜宝贵时间,努力成长成才的决心。   新常态带来更多新视野。接触这些不同领域的佼佼者有助于同学们扩大视野,开阔眼界。所谓“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在这个多元化、信息化的时代,身处象牙塔之中的我们不能做井底之蛙,而是应该更多地接触不同的文化与信息。同时,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随着信息生产和传播速度的加快,泥沙俱下、信息过载的现象给人带来不少困扰。“新常态”下来访成电的牛人来自科学界、国学界、军政界、文艺界等各领域,他们传播的优质内容,恰恰给予了同学们接触各领域精英文化的机会,也推动着大家综合素质的提升。   面对这种“新常态”,广大同学都实实在在地从名家大师身上收获了不少成长的养分。但也有一些现象引人深思。有位同学说,牛人们纷至沓来,他的成电讲坛登记表终于能盖满章了。还有的同学只是单纯地为了看两眼名人,然后在朋友圈秀两张照片,多收获几个亲朋的“赞”,以此作为日后的谈资。更有甚者,嗅到了其中的“商机”,开始仿制并倒卖门票……凡此种种,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如何适应并利用好成电的“新常态”。   所以,面对这种各界名人在成电常来常往的“新常态”,我们应当正确看待并充分利用学校为大家创造的好机会。在每次讲座后,结合自身实际好好消化牛人们提供的思想大餐。同时,学校邀请的名家大师日益增多,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规划认真筛选,有选择地聆听,而非有讲必去,一窝蜂地入场、拍照、要签名,最后回想起来却收获寥寥。   新常态来了,希望我们都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收获宝贵的成长经历,不断摄取养料,成为一个向上向善、精神富足的人。
2160 次阅读|0 个评论
【校园观察】梦想在奋斗中不断明晰
wangxiaog04 2015-10-10 10:04
梦想在奋斗中不断明晰 电子科大学生记者团、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 张昊 “你的梦想是什么?”这可能是个会让人瞠目结舌的问题,至少被问到这个问题的人会说“额,让我想一想……”如果注意观察,就会发现,诸如此类的现象十分常见,例如当你在简历中填写“特长”时,或者被问到“你最喜欢什么”、“你最喜欢的职业”时。 何以如此?为什么我们做不到不假思索?这是因为,对很多人来说,梦想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十分明晰,而是在奋斗的过程中不断明晰的。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有明确的“自我认识”,“自我认识”又是建立在“社会认识”的基础之上。而要充分认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作出准确的人生定位,就需要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思索,问题的答案是持续思索、不断奋斗的自然结果。 梦想并不是“天外来客”、一觉醒来就会突然闯入我们的脑际,而是源于我们成长的过程,是基于我们对过去的已有认识、对现状的理性判断以及对未来的浪漫期许。那些梦想十分清晰的人,只不过是比我们更早地思考到梦想问题、“成熟得早一点”而已。 对大多数人来说,要清楚地回答“我能做什么?”“我该做什么”是需要时间的,是需要用整个成长过程来实现的。从“成电杰出学生”们的奋斗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并非一开始就具有远大的梦想,而是在不断的尝试中分析、总结自己的特长、定位以及未来的规划。 有人或许会问:他们不是从小就表现出特殊的偏好吗?的确,有的学术“达人”,从小就喜欢数理;有的技术“达人”,从小就喜欢动手拆装各种电器;有的管理“达人”,从小学就开始当班长。然而,这并不能说明,他们从小的时候,就能“梦想”到今天的发展方向。这恰好说明,他们是在不断地成长中强化自己某方面的特长,并在“蓦然回首”之时,发现梦想就在“灯火阑珊处”的。 因此,我们现在不知道自己确切的梦想、没有明晰的人生规划时,不必妄自菲薄,因为我们可能还在探索的路途中摸索前行;在不能看清现在或未来时,不必焦虑急躁,因为我们的认识能力有一天终会提高;在无法做到“矢志不移”时,不必暗暗自责,因为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否定自己、达到“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发展过程本来就是人生的常态。 不过,这样说并不是鼓励我们为自己的“茫然”寻找借口,也不是要我们放弃梦想、安于现状,而只是说,我们的梦想乃至人生都具有现实的阶段性。而且,我们也要认识到,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都需要一个核心动力,那就是不懈的奋斗。 有奋斗,就会有尝试、有探索;有探索,就会有对比、有分析;有分析,就会知道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就会有准确的定位;而能准确地定位,才会使我们对“我的梦想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清晰明了,且具备坚实的现实基础。 从“成电杰出学生”们的奋斗中,我们可以看出,奋斗是他们的一种标志性的存在状态。虽然我们无法肯定他们的付出是最多的,但至少可以肯定,他们无不站在奋斗者的行列。 他们之所以具有明晰的梦想,是因为他们很早就去尝试、去奋斗;他们之所以实现了梦想,也正是因为他们不懈奋斗并在奋斗的过程中成长。 因此,可以说,“梦想因奋斗而明晰,人生因梦想而精彩”。请行动起来吧!我们可能缺的不是梦想,而是持续的奋斗;即便没有明确的梦想,那么,请在奋斗的过程中确立你的梦想。 奋斗既是实现梦想的路径,也是确立梦想的动因。
2472 次阅读|0 个评论
【校园观察】开放的校园更美丽
wangxiaog04 2015-10-10 10:01
开放的校园更美丽 电子科大学生记者团 李昆 谭巍 http://www.new1.uestc.edu.cn/?n=UestcNews.Front.Document.ArticlePageId=51418 又是一年银杏黄。近日,电子科大“魅力金秋,铸梦成电”第二届银杏节拉开帷幕,吸引了不少市民进校观赏留影。在此期间,学校打出一套“组合拳”,富有韵味的“成电记忆”展,答疑解惑的招生咨询,异彩纷呈的机器人展示等系列活动同时开展,美丽的秋色与浓郁的人文气息相互激荡,形成了成电校园的一道靓丽风景。 “银杏节”正在逐步发展成为我校的品牌文化活动。细心的游客惊喜地发现,今年的银杏林下多了一些变化:为了更好地服务游客,学校相关部门赶在银杏节开幕之前,在沙河校区的银杏林下修建了两处木质“观景台”。 这可以看成是学校管理服务方式转变的一个信号,也透露出学校在面对周边环境时具备了更加开放、积极的态度。这一举措,与其说是为市民提供了认识成电的机会,还不如说是为成电提供了展示自身的窗口——它的受益者既是游客,更是学校自身。 诚然,一所大学的声誉最终依托于人才培养的质量,但大学的校园景观也可以为其提供另一张魅力“名片”。一提起享誉全国的北京大学,人们马上能够联想到“未名湖”;一提起清华园,就立即联想到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一提起武汉大学,就立即联想到烂漫的樱花。在蓉城,如果提到电子科大,除了联想到“学在成电”,人们也会立即联想到成电的“银杏黄”。 反过来说,当人们提到樱花,就会想到武汉大学;提到银杏,就会想到电子科大。它不仅为本校学子带来自豪感,也为学校带来知名度。据报道,武汉大学“樱花节”高峰期游客日均可达10万人次,总人数超过百万人次。许多去武汉的外地游客,在登临黄鹤楼之后,总是不忘去武汉大学观赏樱花。对学校而言,这是十分可观的“外宣”方式。 实际上,一所大学不仅可以凭借其知识和技术为地方经济服务,“开放”的校园也可以将自身与周边的环境完美地融为一体,在潜移默化中传递大学的书香文化和高雅品味,达到“化成天下”的积极效用。 在西方国家,自19世纪的工业革命之后,欧美的大学逐步改变了“修道院”式的、相对封闭的传统格局,而代之以开放的、发散的、与社区融合的全新风格,建设出了许多“没有围墙的大学”。 在英国,几乎所有的大学都是开放式的,电影《哈利波特》的部分场景就取自于英国著名的牛津大学;在美国,开放校园已经成了大学精神的象征,匹兹堡大学甚至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校园,教学、科研、管理大楼与市区建筑杂陈相间,只有门上钉的铜牌和盾形校徽标识出是学校的某学院或研究所,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整个大学城都与所在的小镇嵌合在一起。 当然,大学校园的接待能力是有限的,游人纷至沓来势必会对校园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高峰期日均游客可达10万人次,这对高校而言不是一个小数目,武汉大学樱花节期间学校周边交通堵塞、校内游人过量等现象,已经为我们提出了十分现实的管理和服务问题。因此,可以预见,当校园开放的程度越来越深、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活动的效果越来越好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学校到了解决管理和服务资源的稀缺和水平问题。这是高校开放校园时必然会遇到的一对矛盾。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开放校园既是可贵的尝试,也是严峻的考验。自去年的“门票风波”之后,武汉大学今年的樱花节“限流新政”,再一次将其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但这些终究是开放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只要在开放中继续探索,必然能够找到解决的办法。我校别出心裁地设置了“观景台”,就是一次十分成功而体贴的管理服务尝试。 开放的校园需要相应的管理。据介绍,美国的大学虽然没有硬邦邦的《外来人员管理条例》,但也存在间接的管理。比如,海军学院会对游客检查身份证件,其他的校园管理则更多放在停车位的限制等间接管理措施上——美国人惯于开车,要参观偌大的大学校园,步行可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因此限制了停车位也就等于限制了客流量。 国内高校不可能照搬西方大学的全然没有围墙的模式,但国外高校的管理方法可以为我们开展因地制宜的管理服务提供参照。我们相信,当我们以更开放的心态、更到位的管理大力推进校园开放时,社会也将给予我们意想不到的回馈。
2222 次阅读|0 个评论
【校园观察】健康的体魄岂能“宅”出来?
wangxiaog04 2015-10-10 09:59
健康的体魄岂能 “ 宅 ” 出来? 电子科大学生记者团 谭巍 近日,恒大足球亚洲夺冠,让许多人感到扬眉吐气。不过,这只可作为体育事业的“龙头”或牵引,而不意味着“体育事业”的全面繁荣,因为职业化的体育更具“精英”色彩,有所成就者可谓凤毛麟角、屈指可数。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优异的体育竞赛成绩并不是他们参加体育运动的主要目的,健康的体魄才是他们最终的目标。然而,即便是这个十分“退而求其次”的目标,也是许多大学生望尘莫及的。 大学生如何提升身体素质,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从近年的新闻报道、调查报告等资料中可以看出,我国大学生的体质不容乐观,尤其在耐力和心肺功能方面呈普遍下降的趋势。 据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学生肺活量、速度、耐力等素质水平均呈继续下降趋势,19-22岁大学生在立定跳远、引体向上、1000米跑、肺活量等指标上,20年来均呈下降趋势,有些素质指标近10年下降速度加剧。 几年之后,《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又显示,与2005年相比,我国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滑趋势得到遏制,但大学生身体素质却“继续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主要表现在爆发力、力量和耐力等方面。 未来的“栋梁之才”,难道真要成为“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如此羸弱,又如何担当使命?如何“击水三千”、“中流砥柱”? “书生”本不应该“文弱”啊!儒家将“射”、“御”这种“体力活”与“礼”、“乐”、“书”、“数”并列入“六艺”当中,可见其对知识与体魄的并重;在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阿那克西美尼等伟大哲人,不仅有着深邃的思想,更有着健壮的体魄。法国雕塑家罗丹所作的《思想者》雕像,给人视觉冲击最强烈的,不仅包括他紧锁的眉头,也包括那一身强壮的肌肉所彰显出来的力与美。 《中央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特别指出,“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然而,问题在于,大学生不是“宅男”就是“宅女”,足不出户,又如何提高身体素质? 诚然,缺乏运动与课业压力有一定的关系,但更致命的原因还在于,不少大学生平时就忽视体育锻炼,对“非智力因素”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他们或认为运动就是“贪玩”,或认为有意识的运动没有必要,或者找各种理由“宅”在宿舍。这其实是一种认识的误区。 如果观察身边的“宅男”就会发现,即便是课业不紧张的时候,他们也不愿意到户外运动。有的忙于“网游”,“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玩得昏天黑地、不亦乐乎,饭点上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谁去吃饭,帮忙带一份回来!”“宅女”们不仅运动量少,而且在“身体美学”的影响下,以减肥为第一要务,吃饭只用一些水果应付了事,个个都是“素食主义者”或“少食主义者”,纵然头晕也无妨。如此种种,身体素质岂能不每况愈下? 有观点认为,大学生体质下降与体育基础设施的不完善相关。其实不然。如果是在多年前这样认为尚且情有可原,但现在各高校都具备了坚实、完备的体育基础设施,不仅场地宽大,而且环境优美。塑胶场地干净舒适,球场周围绿树成荫。但在一个几万人的大学校园里,又有多少比例的同学常去运动场?因此,缺乏运动不是缺少设施的问题,而是缺乏习惯的问题。 由此可见,要具有健康的体魄,首先要纠正自己的错误认识,高度重视体育运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若有可能,健康也应被纳入我们自己的“生涯规划”。正所谓“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即便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在现代社会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氛围下,身体素质依然是很多用人单位挑选人才的标准。其次,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从改变“宅”生活开始、从改变畸形“身体美学”开始,到户外去寻找灵感和活力。近日大超篮球联赛在我校如火如荼,看过比赛的同学若能亲自到球场练一练、出出汗,岂不更好?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增加激情,运动也增加自信。人们常说,心理疾病会影响身体健康。殊不知,身体的健康程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非常大。相对那些体格健壮的人来说,弱不禁风者更容易自卑。大学生以后要自信地走向社会,何不先从甩掉“宅男”的帽子开始?
1825 次阅读|0 个评论
【校园观察】创业前不妨首先摸底定位
wangxiaog04 2015-10-10 09:57
创业前不妨首先摸底定位 电子科大学生记者团 樊凯旋 我们常听到许多创业者抱怨“无资金、无技术、无经验”,但笔者以为,从创业过程中各环节的先后顺序而言,“资金”并非创业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获得投资之前,创业者首先应该问自己:“如果给我200万,我能用好这笔钱吗?” 随着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增多,大学生创业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政府、投资机构纷纷向大学生创业者伸出援手。可是,创业成功谈何容易?有关数据表明,目前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并不是很高,究其原因,固然离不开“缺少资金”、“缺少经验”等硬性要素,但创业者是否准确定位,也十分关键。 许多创业者没有给自己准确定位就贸然踏上创业道路,所谓“不知己”;有的创业者没有看清市场需求、抓住市场“痛点”,也鲁莽上阵,即为“不知彼”。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不知己也不知彼,必败无疑。 从我校校友王春波的创业经历来看,虽然他中途由于缺乏销售和管理的经验,而使公司一度陷入困境,但他能在困境中及时调整,并最终获得了转机。如果不是及时调整,沿着原有的错误路径一路走下去,即便他有超强的毅力,也无济于事。而他的成功,也正是发现不足、了解市场的“知己知彼”案例。 同时,他紧密结合自己在软件方面的专业特长,给自己的创业方向做出了明确的定位。这就使得他在创业的道路上有着自己的旗帜和方向,即使是在公司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不会茫然迷失。 无独有偶,我校杨伟航同学在创立“恒高科技”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如何定位的问题。他最终没有做“互联网”,也没有做“智能家居”,而是做起了“工业物联网”,这正是基于“知己知彼”的一种明智选择。这不仅让他少走了弯路,也为他减小了风险。 成功创业包含诸多要素。有了正确的定位,并不见得一定能够创出辉煌,但如果没有正确的定位,肯定要吃大亏。科技型创业并不是在路边摆个小吃摊那样的小本买卖,而是一项风险较高且比较“烧钱”的事业,因此,创业者就不能盲目行动,并安慰自己“赔了就赔了”,更不能先从父母那里借50万砸进去没有效果时再从亲友处借钱,这种蛮干要不得! 要想在创业道路上少栽跟头,就必须首先摸底定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短板。这些都无所谓,关键就在于扬长避短。准确的定位就是要在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社会实际,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条正确道路。只有准确定位,创业者才能走得更顺更远。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毕业即创业”的能力。对于大多数创业者来说,稳扎稳打或许不失为一种降低风险的选择。选择继续深造积淀技术或在企业平台上扩展视野、积累经验,逐步从技术向市场渗透,最终也能在市场上立足,走出独立发展的创业道路。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对自我发展的“摸底定位”呢?
1563 次阅读|0 个评论
【校园观察】毕业了我们并非一无所有
wangxiaog04 2015-10-10 09:53
毕业了我们并非一无所有! 电子科大学生记住团 杨炜坤 近日,“80后”青年作家“一草”做客成电讲坛,为我校学子分享了“青春”的悲喜。其幽默的语言、自嘲的姿态、曲折的经历,在赢得喝彩的同时,也为青年学子带来了一股激情、增添了一片希望。 “一草”是一个对“青春”充满希望和乐观心态的人。他的乐观建立在冷静和理性的基础之上,能够以一个旁观者的目光审视青春的脆弱和残酷,以至于他的读者往往以为他是一个冷酷的悲观主义者。其实不然!“一草”之所以揭露青春的脆弱,只是期望读者“丢掉幻想”,然后“踏实奋斗”。 在《毕业了我们一无所有》一书中,“一草”讲述了一群“80后”奋斗成长的故事,这个故事包含着“梦想照进现实”和“现实改变梦想”两个方面。这不仅体现出了“一草”的理性,也体现了他对“青春”的真诚。一部真诚的作品,不仅可以感动青年,也可以为青年提供参照,让他们少走弯路。 “一草”揭露的“事实”是“毕业了我们一无所有”。虽然他做了乐观的解读,认为“一无所有并没有什么不好,因为可以忘记过去,轻装上阵,而每走一步都是进步。”但是,当我们毕业时,真的“一无所有”吗?我认为,毕业之际的行囊里有许多东西都是“一草”没有看到的。 毕业之际我们拥有什么?如果认真清点一下就会惊喜地发现,我们还拥有青春。青春是一个不怕失败或失败了可以重来的人生阶段。许多人习惯于静态地审视自己空空的双手,而看不到未来可以创造的潜在空间。悲观者甚至被“毕业即失业”的传言吓得瑟瑟发抖,而没有认识到:毕业了,正是我们开启新征程的开始,我们可以尝试,失业了就去创业,失败了可以再来。正如“五月天”在歌里唱的那样:“青春是人生的实验课,错也错的很值得。”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先生,曾经历了3次失败的高考,即便在后来考上了北大,在毕业时他的成绩依然排在班级最后几名。他所面临的困厄局面比今天甚嚣尘上的“毕业即失业”要严重得多,但俞敏洪并没有高唱“一无所有”,而是自主创业,做起了外语培训,开始了艰辛的创业之旅。从起初的一穷二白,到现在的社会精英,他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青春最大的奢侈就是可以犯傻,可以犯错误,但是所有这些错误,都是我走向成功的垫脚石。” 因此,如果换一个角度清点我们的“毕业背囊”,我们也可以说,毕业之际我们并非一无所有,我们拥有的只是未来。从毕业开始,我们的身份和角色开始转变,将从一个靠父母、靠老师、靠朋友的“愣头青”逐步转变成了一个成熟智慧的知性青年。我们正处在一个“羽化成蝶”的“拐点”。 我们正在奔向未来,同时,我们也要正视我们的过去。面对过去的正确态度,并不是“一草”所说的“忘记过去,然后轻装上阵”,而是要认真审视它,从而为自己找准定位。 站在毕业的“拐点”上,我们的前方是社会,我们的身后是大学。大学是一个训练思维、积累知识、开拓视野、健全人格的关键阶段。在这里,我们完成了成长成才的重要转变。如果没有荒废大学四年的宝贵时间,如果参加过各类竞技比赛,如果在科协、教研室或图书馆里留下了熟悉的身影,如果学会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那么,即便我们两手空空,毕业的行囊也是丰盈充实的。 我们的杰出校友丁磊便承认,自己能有后来的成就,应该归功于他大学时期经常到图书馆翻阅外文科技资料尤其是计算机书籍。正因如此,他 才“比别人早一步了解到最新的世界科技动态,以及有关互联网的前沿信息。” 那些说“毕业了一无所有”者,或许是的确荒废了大学生活,或许只是因为没有做好迈入社会的心理准备,但更多的还是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以至于无法准确地为自己定位。因此,我们迫切需要的,就是静下心来认真清点“毕业行囊”,然后惊喜地发现,毕业时我们只是告别了过去,走出了大学的围墙,站在了一个广阔天地的入口。那时候,我们就不会哀叹“一无所有”,而会说“I am ready now! Let's go!”
1760 次阅读|0 个评论
【校园观察】“向丁磊看齐”是一个系统工程
wangxiaog04 2015-10-10 09:51
“向丁磊看齐”是一个系统工程 电子科大学生记者团 炜坤 谭巍   在中国IT产业蓬勃兴起的时代,我校杰出校友丁磊声名鹊起,至今依然是一个创业圆梦的“神话”。他曾在IT“江湖”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江湖”中还流传着丁磊的传奇。   正如上世纪90年代末“比尔·盖茨”成为中国年轻人的新偶像一样,丁磊、马化腾、李彦宏、张朝阳、马云、史玉柱等“第一代网络移民”演绎了“知识创造财富”的名言,如今也成了新生代“网络原住民”膜拜的对象。“长大以后我要成为你!”是IT产业进入壮大成熟期后“网络原住民”的成才“标杆”和梦想“宣言”。   不仅如此,“丁磊”还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理想模型”之一。建校50多年,学校为社会各界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有科学家、工程师,也有军政精英和产业领军人才。丁磊就是诸多杰出校友之一,他于1993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10年之后就成为中国IT产业中屈指可数的风云人物,在各大财富排行榜中高踞中国内地首富之位。   我们都期望成为丁磊那样的精英,学校也渴望培养出更多的“丁磊”,但最终结果毕竟还是“凤毛麟角”,远远无法“遍地开花”。有人认为“丁磊”是可遇不可求的,甚至怀疑人才培养工作在这一过程中的有效性。他们认为,“丁磊”的成功缘于“时势造英雄”,是在IT产业风生水起的阶段“抢滩占地”得了先机;而如今的IT产业已经比较成熟,竞争激烈,新手难以找到见缝插针的机会。   其实不然。个人的成功固然有“时代”的因素,但我们所处的时代并不见得没有提供更好、更多的机遇。实际上,我们所拥有的创业环境、市场空间、技术潜力,都要比“24岁的宁波青年丁磊揣着几千块钱孤单地站在广州繁华的街头”时所面临的条件更为优越。   同时,我们也应从他的创业经历中看到,在校学习期间积累的扎实技术背景,为丁磊在IT“江湖”中立足奠定了基础,也为他此后敏锐、准确地把握核心业务发展战略起到了积极作用。即便在获得成功之后,他依然时刻关注着新技术的变化,“密切跟踪Internet新的发展,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其中有10个小时是在网上”。   当然,成功需要更多的“元素”,例如对商业的敏感和智慧,以及纵横商场的魄力、面对挫折时的毅力等“情商”因素。这些都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提升问题。在丁磊身上,他是通过一段曲折的道路——离职宁波市电信局、加盟Sybase广州分公司、创立网易艰苦打拼、经历股市挫折等过程——完成“综合素质”提升的。那么,对更多有条件的年轻人而言,如何打好综合素质基础从而在走向社会之前做好“能力储备”呢?显然,这一问题的答案就是:系统的、全面的综合素质教育。   正如西方的大学不把频繁培养出“诺贝尔奖”得主的原因归结为“时势”或个人资质等“偶然”因素一样,一所有底蕴、有理想的大学能够大批量地培养出“丁磊”一样优秀的人才也并不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系统全面的综合素质培养体系,就是确保优秀人才“规模化”产出的良好土壤。问题的关键在于用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体系,系统地提升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   近年来,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工程技术基础扎实而交往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已成为媒体、企业和高校讨论的重要共性问题。这也恰好说明了提前并系统化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何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实际上,高等教育界对这个问题早有思考,近年来做了很多有益尝试,通过通过强化“第二课堂”、整合学生实践活动或重构人才培养方案等措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这是育人工作的可喜变化,也是适应更高的人才需求的体现。   诚然,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变成“丁磊”,“向丁磊看齐”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学校打造并提供一个能够成长为“丁磊”的成才环境,我们相信“丁磊第二”的诞生就不是“偶然”或“可遇”的。正所谓“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与其空盼“丁磊”诞生,不如从改变育人的大环境开始,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提升空间。同时,作为学生,我们也要摒弃“技术控”的思维,放宽视野、提升境界,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求实求真”的同时争取做到“大气大为”,才有可能站得高、看得远、走的稳,成长为行业精英和领军人才。
2133 次阅读|0 个评论
【校园观察】“文明离校”是毕业前的“最后一课”
wangxiaog04 2015-10-10 09:49
【电子科大学生记者团·思想与智慧】 “文明离校”是毕业前的“最后一课” 电子科大学生记者团 王汉斌 充满离愁别绪的“毕业季”渐近尾声,“文明离校”系列活动也硕果累累。历时一个月的学生宿舍毕业季系列活动,通过“我为我家献良策”、“我为我家传爱心”、“我爱我家倡文明”、“我为我家树榜样”、“我为我家谈梦想”五大版块,同时在线上线下开展,倡导毕业生“平安离校”、“文明离校”、“感恩离校”,营造了良好的气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文明离校”是毕业之前的“最后一课”,是我校多年来一直积极倡导、示范传承的优良传统。以毕业生清理宿舍为例,活动不仅为宿舍阿姨们减少了劳动量、节省了清理宿舍垃圾的时间,也为未来的兄弟姐妹们准备了干净整洁的宿舍环境,更为自己的毕业季划上了圆满的句号,交了一份“整洁”的“答卷”,为毕业生扳回了应得的“素质分”。 对毕业生而言,“站好最后一班岗”也是十分适用的。毕业之际,收拾行装,整理宿舍,“轻轻挥一挥衣袖,不留下一片垃圾”,也是对青春的一种珍爱和缅怀。临走时的那一片整洁,将为我们保持了四年的“宿舍文明”、为好兄弟好姐妹一起营造的创意宿舍布置更增一分魅力。同时,“善始善终”的良好习惯,也会使“站好最后一班岗”的那份坚持和责任通过这个小小的细节进一步在我们身上强化和延续。 清洁宿舍只是“文明离校”的内容之一。如果打开思路就会发现,我们还有更多的方式丰富这个“课堂”的内容,为母校和师弟师妹们做出更多的贡献。正如系列活动中倡导的那样,毕业生还可以通过为母校建言献策、为师弟师妹寄语话别、为未来的新生们留下惊喜等方式,把自己的影响力继续留在母校。如果能为师弟师妹们树立榜样,在他们心目中留下“传说”,何尝不是对我们的最大奖赏呢? 当然,要上好这一“课”,需要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毕业季活动是一个“课堂”,本身是一种组织行为。上好这一“课”,首先需要良好的“师资”以及相关组织体系,而扮演这个角色的正是与毕业生“文明离校”密切相关的部门和管理者。 每年的毕业季的“课堂”是一个涵盖5000多名毕业生的“大型公共课”,要使这堂“课”顺利开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多年来,我校的毕业生工作之所以高效率、有效果,无不得益于学工、宿舍管理等系统的组织和倡导,从而把学生的自发自觉的“文明离校”行动,升华成了有组织、有分工、有效率的大型“素质教育课堂”,起到了“一箭多雕”的功效。 这一“课堂”的持续和传承,使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在走出校园、走上社会之际得到了特殊的锻炼,也为在校的学生树立了值得学习的榜样。这种引导作用,使毕业季的“情绪释放”有了合理的渠道,既尽情又动情,既让人敬佩,又激励莘莘学子奋进。 毕业季,我们不需要哄闹,不需要放纵,不需要各种“恶作剧”的毕业照,我们需要的是小清新式的感动,无论是师兄师姐们藏在书桌背后的“留言”,还是留给师弟师妹的礼物,抑或跳蚤市场上的好书大甩卖、书本漂流瓶等公益之举,以及师兄师姐们的经验交流、宿舍设计、英语高分秘笈、宿舍关系宝典等等,都将是师兄师姐们留给我们的大礼。 正因如此,我们是含着深情和感激目送师兄师姐们离去,并怀着尊敬和钦佩之情发誓“明年的今日我要成为你!”暑假临近,新的学年马上就要开始了,我们相信下一届即将毕业的师兄师姐们必将给我们留下更多的精神“遗产”,让“文明离校”这一课堂丰富多彩、年年相传。 充满离愁别绪的“毕业季”渐近尾声,“文明离校”系列活动也硕果累累。历时一个月的学生宿舍毕业季系列活动,通过“我为我家献良策”、“我为我家传爱心”、“我爱我家倡文明”、“我为我家树榜样”、“我为我家谈梦想”五大版块,同时在线上线下开展,倡导毕业生“平安离校”、“文明离校”、“感恩离校”,营造了良好的气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文明离校”是毕业之前的“最后一课”,是我校多年来一直积极倡导、示范传承的优良传统。以毕业生清理宿舍为例,活动不仅为宿舍阿姨们减少了劳动量、节省了清理宿舍垃圾的时间,也为未来的兄弟姐妹们准备了干净整洁的宿舍环境,更为自己的毕业季划上了圆满的句号,交了一份“整洁”的“答卷”,为毕业生扳回了应得的“素质分”。 对毕业生而言,“站好最后一班岗”也是十分适用的。毕业之际,收拾行装,整理宿舍,“轻轻挥一挥衣袖,不留下一片垃圾”,也是对青春的一种珍爱和缅怀。临走时的那一片整洁,将为我们保持了四年的“宿舍文明”、为好兄弟好姐妹一起营造的创意宿舍布置更增一分魅力。同时,“善始善终”的良好习惯,也会使“站好最后一班岗”的那份坚持和责任通过这个小小的细节进一步在我们身上强化和延续。 清洁宿舍只是“文明离校”的内容之一。如果打开思路就会发现,我们还有更多的方式丰富这个“课堂”的内容,为母校和师弟师妹们做出更多的贡献。正如系列活动中倡导的那样,毕业生还可以通过为母校建言献策、为师弟师妹寄语话别、为未来的新生们留下惊喜等方式,把自己的影响力继续留在母校。如果能为师弟师妹们树立榜样,在他们心目中留下“传说”,何尝不是对我们的最大奖赏呢? 当然,要上好这一“课”,需要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毕业季活动是一个“课堂”,本身是一种组织行为。上好这一“课”,首先需要良好的“师资”以及相关组织体系,而扮演这个角色的正是与毕业生“文明离校”密切相关的部门和管理者。 每年的毕业季的“课堂”是一个涵盖5000多名毕业生的“大型公共课”,要使这堂“课”顺利开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多年来,我校的毕业生工作之所以高效率、有效果,无不得益于学工、宿舍管理等系统的组织和倡导,从而把学生的自发自觉的“文明离校”行动,升华成了有组织、有分工、有效率的大型“素质教育课堂”,起到了“一箭多雕”的功效。 这一“课堂”的持续和传承,使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在走出校园、走上社会之际得到了特殊的锻炼,也为在校的学生树立了值得学习的榜样。这种引导作用,使毕业季的“情绪释放”有了合理的渠道,既尽情又动情,既让人敬佩,又激励莘莘学子奋进。 毕业季,我们不需要哄闹,不需要放纵,不需要各种“恶作剧”的毕业照,我们需要的是小清新式的感动,无论是师兄师姐们藏在书桌背后的“留言”,还是留给师弟师妹的礼物,抑或跳蚤市场上的好书大甩卖、书本漂流瓶等公益之举,以及师兄师姐们的经验交流、宿舍设计、英语 高分秘笈、宿舍关系宝典等等,都将是师兄师姐们留给我们的大礼。 正因如此,我们是含着深情和感激目送师兄师姐们离去,并怀着尊敬和钦佩之情发誓“明年的今日我要成为你!”暑假临近,新的学年马上就要开始了,我们相信下一届即将毕业的师兄师姐们必将给我们留下更多的精神“遗产”,让“文明离校”这一课堂丰富多彩、年年相传。
3886 次阅读|0 个评论
【校园观察】“天之骄子”为何要“接地气”?
wangxiaog04 2015-10-10 09:46
“天之骄子”为何要“接地气”? 电子科大学生记者团 杨上 最近,人民网发布“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公益团队”评选结果,我校机电学院红心支教队从300多所高校的600多支实践团队中脱颖而出,荣获“十佳团队”荣誉。 这则喜讯,透露出了两个基本信息:第一,“公益”是我校学子的良好风尚,且我校学子在这方面成绩不俗,跻身全国高校前列;第二,“公益”也是整个社会推崇的主流价值观,得到了主要新闻门户网站和主流舆论的深度赞许和鼎力支持。 “公益”成为当今社会的关键词,或许会让有的同学感到不解:大学不就是以学习为主嘛,做公益岂不是浪费时间?其实,这种观点只说对了一半。 首先,大学的确是以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为主,但学习知识并不是大学生活的全部内容,责任与担当意识也是成长成才的重要方面。我校勉励莘莘学子“求实求真,大气大为”,就是期望大学生追求卓越,敢于担当,奉献社会。 其次,统观全国各大高校的公益实践团队,他们的活动无不是利用了暑假、寒假或周末等课余时间,非但不会对正常的学习生活造成影响,反而会是学习生活的有益补充。 许多假期不积极参加公益活动的人,也总是拿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以致每次假期过后,常常抱怨说:“这么长的假期又被我睡过去了”、“什么也没干一天又没了”。对于这些把假期变为“睡觉节”或“游戏节”的人来说,无形的损失和弊端就更大了,将自己的活动范围局限在被窝里或电脑游戏中,不仅空耗时间、窄化交往圈子,自制力差者更有可能沉迷于游戏,不能自拔。 当然,的确有同学将全部时间都投入到了知识学习当中,乐此不疲,孜孜不倦。这本无可厚非,因为只要有心奉献,知识也可以为社会带来福祉。关键就在于,既要有担当的能力,也要有奉献与担当的意识。清华校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倡导这样一种精神内涵。 其实,国外大学也大力倡导大学生做义工。无论是在格拉斯哥学院的开学典礼还是IMBA的毕业典礼,英美高校的专家学者无不勉励学生说:“你们是我们社会未来的精英”,“要为人类做出贡献!”他们所谓的精英,其衡量标准并不是金钱和权力,而是一个人为社会提供服务的能力或对人类文明进程的贡献。格拉斯哥大学Scott Roy教授所推崇的杰出校友开尔文、瓦特,无不如此。一句话,精英是从为社会的服务中来的,培养精英也要从社会服务开始。 薛涌在《培养精英要从做义工开始》一文中给出了一组数据:在2004-2005学年,美国有330万16-24岁的大学生做义工,这相当于美国所有1080万适龄学生的30.2%。做义工的行为几乎成为是否受过大学教育的标志。 据介绍,美国的大学在行政、组织和文化上都鼓励学生出去当志愿人员。有不少学校把志愿服务包括在正式的学术课程之中,或者帮助学生在当地社区发现当志愿者的机会。学生通过义工活动了解社会、锻炼自己,强化参与意识和风险意识,奠定了日后事业成功的基础。 由此可见,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的教育中,都有这样的共同认识: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对学生自身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 担当意识与责任感的产生和强化,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要求莘莘学子扎根于现实社会当中,像希腊神话中的巨人安泰那样从大地母亲那里汲取巨大的力量。 参加公益活动正是适合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良好途径。无论是支教、调研、实训、交流等,都具备准入门槛低的特点,很适宜学生积极、广泛参与。而大学生也可借此走出纯粹的“象牙塔”,从社会实践中吸收雨露精华,对自身成长而言具有不可估量的长远效用,对社会发展而言也具有积少成多的促进作用,可谓是“一箭双雕”,两全其美。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天之骄子”也要“接地气”,这既是社会对大学生的殷切期望,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良好途径。
1716 次阅读|0 个评论
【校园观察】理工男不妨多一点人文风
wangxiaog04 2015-10-10 09:43
理工男不妨多一点人文风 电子科大学生记者团 王汉斌 近日,由我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主办的《中国音乐好在哪里?》、《科学与艺术的融合》等“艺术·人生”系列讲座引起了同学们的广泛关注,几乎场场满座。这充分说明我校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重视,也透露出同学们对人文艺术知识的渴求。 理工科学生常常被贴上“不懂浪漫”、“不解风情”、“不善言谈”、“与人文绝交,与艺术绝缘”等等标签,“理工男”这个称号本身就是带有戏谑调侃的称谓。这种“戏谑”背后的事实是:理工科学生的确在人文艺术方面比较欠缺,这不符合全面发展、提升创新能力的成才要求。 由此,我们不得不思考: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其必要性到底在哪里?如果人文素养对理工科学生的成长成才的确是必要的,那么,如何加强这种素质? 我国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在执掌清华大学时就十分强调“通才教育”,因为在他看来,“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我们知道,清华大学曾是一所典型的工科学校。梅贻琦身为清华校长,在上个世纪就倡导“通才教育”理念,可谓识见卓著、富有远见。 如果放眼环球,就会发现,国外也十分重视人文艺术教育。著名的全球软件出口大国之一——爱尔兰,其大多数理工科高校都设有音乐中心,这是因为他们认为艺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美国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MIT)在1946年就组织教授委员会对学院的教育政策、方法和目标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综合研究,并提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刘易斯报告”。该报告强调在科学和人文艺术之间架设桥梁,要求提高人文科学和艺术在学院中的地位。报告的中心论点是,“麻省理工学院应该不仅能够创造新的科学和革新技术,而且还应该能够把它们与人的价值观念和人类的希望联系起来。学院有责任预见科技发展对 社会的影响,学会如何以人道的方式处理新的技术问题”。 对人文素质的重视,不仅体现在人才培养方面,也体现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方面。汇丰银行在招聘人才时也特意招收了很多艺术生,他们发现对艺术生进行金融方面的专业培训后,他们成为金融大腕的可能性反而大于专修金融经济的学生。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人文艺术对提升综合能力的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加强理工科学生的人文修养是我们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也是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对我们提出的外在要求。那么,理工科学生应该如何提升其人文素养呢?这首先需要学校在宏观层面即人才培养体系中为人文素质教育留出位置。例如,麻省理工学院大力支持“刘易斯报告”的主张,为学生开设了音乐、文学、历史和哲学等课程,向他们提供了参加科研的机会,还设置了双重主修课,使学生有获得全面知识的机会,用一半时间学习科学和基础工程学,用另一半时间学习人文和社会科学。 据王英杰的《大学校长与大学办学方向》一文介绍,麻省理工学院时任校长吉利安还强调,学生要有机会和时间进行思考,使自己的智力成熟起来,而智力上的成熟只能来自“自我教育”,因此“我们必须小心避免排课过满,给学生填塞过多的东西。技术学院总是对于它们要求学生刻苦学习的声誉感到骄傲……但是学生需要时间掌握大量的信息,培养判断能力、拓宽生活面。他们需要时间来避免韦布伦(Thorstein veblen)所说的‘受训而致的无能’”。 我校也十分重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目前已经形成了“理、工、管、文”协调发展的学科格局;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也邀请大量人文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做客“艺术·人生”讲坛;“辩论赛”、“青歌赛”等各种学生社团在校园氛围营造中也十分活跃。这些都为成电学子提升人文素养搭建了平台。 然而,从学生自身而言,我们首先要认识到人文素养教育对于自己未来发展的意义。由于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收效都具有长周期性,因此,许多学生可能会觉得人文素质培养“没有用”或“暂时用不上”。于是,就会冒出“听音乐讲座,还不如去做习题呢”等想法,这种急功近利的认识要不得! 如果我们再深入思考,就会发现:科学发明创造的背后大多有着艺术性的奇思妙想(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空观”),麦克斯韦方程也是“一首无韵的诗”;桥梁建筑的设计不仅涉及力学、建筑学,也一定蕴含着丰富的美学理念;算法编程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美的内涵,应用设计也要符合消费者的审美取向和功能追求。正如沈致隆教授所说,科学的艺术化和艺术的科学化,从近代以来就成为了相互交融、相得益彰的一种发展趋势。 我们相信,当“理工男”在“术业专攻”的同时多一点人文风,我们将收获不一样的未来,甚至会发现身边的一草一木都是以“美”的规律而存在发展。
2343 次阅读|0 个评论
【校园观察】“家访”应该常态化
wangxiaog04 2015-10-10 09:40
【电子科大学生记者团·思想与智慧】 “家访”应该常态化 电子科大学生记者团 潘晟 寒假期间,我校百名辅导员实地走访经济困难学生家庭,为学生“送温暖、送鼓励、送信心”。这是继去年开展“家访”工作以来,我校第二次组织的大规模家访活动。 对大学生而言,“家访”似乎是一个“久违”了的名词,但它并不是小学、初中或高中阶段的“专利”。或许有人认为,家访对“大学生”群体而言已经没有必要,这其实是一种认识误区。 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访活动,首先是提高学校资助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举措。资助学生的关键一环就是确认资助对象,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工作队伍很难与家长进行直接、有效的沟通,这就造成了应受资助而未受资助、家长不了解资助政策等情况。而家访正好 可以补上这一缺憾,把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准确地送到需要资助的学生手中。 据报道,清华大学自1999年开始就坚持每年组织家访活动,走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不仅实地了解了学生家庭的真实状况,还向家长汇报了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充分介绍学校的经济资助政策。济南大学也从2009年寒假开始,连续四年开展“百名辅导员访百家”活动,先后有681人次深入到贫困生家庭走访,累计走访学生家庭942个。 这一举措可谓“一箭多雕”,既推进了学校的资助工作,也给家长带来了信心、给学生带来了感动。这对增加学生对母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大有帮助。 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家访是学校自觉对接家庭、开展“联合育人”的有益尝试。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学生的行为逻辑、性格等除了受到学校环境的影响,还受到家庭的塑造。因此,对于学生工作者而言,了解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是深入了解学生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也是做好“人生导师”的必要准备。 从这个层面来看,“家访”其实是一种更具有“一般性”而非“特殊性”的工作方法。家访的实质就在于调查了解、在于沟通、在于学校和家庭的联合,因此,家访的对象不一定非要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也不一定非要针对“问题学生”开展。如果“家访”可以实现常态化,在更大的范围内惠及更多的学生,必将开创学生工作的新局面。 也正是基于这个道理,家访的形式可以推而广之,充分利用QQ群、微信平台、电话、电子邮件等多样化的形式广泛开展。由于家访的对象有城市、有农村,有近有远,差异性很大,因此,“家访”的形式可以灵活选择,相互补充。据了解,我校各个学院的学生工作已经充分利用新媒介形式,与学生家长建立起了广泛的联系,不仅涉及学生的成长,还涉及招生、就业等诸多方面,对提高整个学生工作的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家访”是一种“方法论”,它可以教会我们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家访”也是一种育人机制,在条件允许时应该尽量实现常态化。我校已经开启了“家访”的大门,并看到了家访的切实效果,就更应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使其成为学生工作的优良传统,将学生工作做到位、将育人工作“做到家”。
2426 次阅读|0 个评论
【校园观察】“读书无用论”何时休?
wangxiaog04 2015-10-10 09:37
“ 读书无用论 ” 何时休? 电子科大 学生记者团 沈世银 古人有“耕读传家”的传统,今人有“知识就是力量”的信念。在科举取仕的时代,经过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就能鲤鱼跳龙门,命运从此改变;在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有知识、有头脑的人,就能够顺应潮流、紧跟时代发展,把知识转化为财富。知识对人的重要性,古今皆同。 大学是一个生产新知识、传播新文化的圣地。然而,当大学教育发展到今天,“读书无用论”的变体——“上大学无用论”,却随着就业问题而沉渣泛起,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 近日,据《成都商报》报道,今年参加高考的考生玲玲(化名)终于拿到心目中理想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她父亲却坚持“读书无用论”的观点而拒绝支付女儿上学的学费。她家并不是负不起学费,而是因为她父亲认为读大学是一个“肯定会失败的投资”。 她父亲的逻辑是:大学四年需要8万,如果高中一毕业就开始打工,四年至少可以赚8万,这样一来一回就是16万。这16万可以拿去投资房子做首付,或者直接开个店做生意也能赚钱。可是拿去读大学,毕业后也许找不到工作,或者找一个工作每个月就两三千元,又要四五年才能赚回这16万,“咋算都划不来。” 这一说法将“读书无用论”话题再次引入了公众视野。据网上的一项调查,在一万多名受访者中,竟然有超过七成的网友认为“读大学不是唯一出路”,其中五成人表示赞成玲玲父亲的观点,认为社会是所更好的大学,两成人表示“在哪里都可以学习”。仅有三成网友认为不应该简单地把读大学看成一场“不划算”的投资。 当前社会多元化,人们的选择和出路也多元化,不走“上大学”的“独木桥”,本无可厚非。但既然有超过七成的网友认为“读大学无用”,就成了不得不分析澄清的问题了。“读书无用论”每有抬头,混淆视听,尤其是在网络时代,不乏跟风起哄的人,传播至广贻害无穷。 上大学有没有用,本来是个常识,没有什么好争论的。几十年前人们一度认为“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但是到了知识经济时代,现在若还坚持这种认识必会引来一片鄙夷。如今,因为就业问题严峻,又有“大学生起薪不如农民工”等大同小异的说法,但都无法否定读书或上大学的积极作用。 不过,“读书无用论”的重现,也需要引起我们反思。首先,在宏观层面需要认清的是经济形势。如果形势好、就业好,毕业有出路,这位父亲 心中的“账本”就会是另一种算法。其次,需要反思的是教育,如果质量好、有竞争力,毕业时受用人单位亲睐,作为“投资方”的家长必然没有后顾之忧。在这两大因素中,经济发展问题涉及面广,十分复杂,暂且不谈;教育质量问题则与高校人才培养、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直接相关,值得重视。 对学生自身而言,虽然不能改变宏观经济,也无法短时间内改变高校教育,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无所作为,因为外在环境并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其实,上大学有没有用,主要还是取决于自己的大学如何上。 如果浑浑噩噩,虚度光阴,学习不主动,以“挂课”为荣,那么,“毕业即失业”就是必然的结局;反之,如果刻苦学习,全面发展,积极参加竞赛,不仅可以拿“国奖”获得实质性受益,也会获得读研深造、出国留学等良好机遇,即便毕业时找工作,也十分抢手,在就业市场上更加具有竞争力。 今天在大学里的付出和努力,必将在10年、20年或更长远的未来中取得丰厚的汇报,这一点,并不是不“搞导弹”而去“卖茶叶蛋”的人所能预见的。如果当初人们以“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为指导,人人都去“卖茶叶蛋”了,还会有“两弹一星”? 如果上大学真的无用,想必大家就不用寒窗苦读了,也就不用汇聚到这个美丽文明的大学校园了。有的人喜欢用“大老板大多是小学毕业”举例 以证明上大学的无用,又何尝知道这些大老板付出的艰辛?有的人也善于用比尔·盖茨创业的故事来证明读书无用,又何尝知道比尔·盖茨恰恰是在读哈佛大学期间碰到了知识经济时代赋予的机遇? “读书无用论”无法遮蔽知识的力量和光辉,而获取知识的捷径就是读书。在当前“知识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青年学子更应该摆脱“农业时代”的落后观念,积极顺应潮流,争做知识经济的弄潮儿,努力学习,自觉抵制“读书无用论”的误导,更不能以“读书无用论”作为我们懒惰懈怠、挥霍青春的托词。 因此,我们要继续发扬勤奋努力、开拓创新的精神,利用好大学的良好平台,过好大学生活,以实际行动使“大学无用论”或“读书无用论”不攻自破。
1846 次阅读|0 个评论
【校园观察】“低头族”:“费流量”请不要“废青春”
wangxiaog04 2015-10-10 09:33
【电子科大学生记者团·思想与智慧】 “低头族”:“费流量”请不要“废青春” 电子科大学生记者团 陈相玮 “小学上课费嘴,初中上课费笔,高中上课费脑,大学上课费流量。”一句戏谑的话道出了大学生上课玩手机的普遍“症状”。手机等新技术非但没有像新技术预言家所说的那样带来“没有边界的课堂”,反而“绑架”了它的使用者,造就了走路也低头、上课也低头的“低头族”。 据报道,过度依赖手机对大学生的视力、心理健康、人际交往、睡眠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学生在课堂玩手机,直接影响了课堂学习的效果,让老师们深恶痛绝,痛斥手机为离间师生关系的“第三者”。 为了遏制“低头族”沉迷于手机的“恶习”,许多高校教师“发明”了各种解决办法,如改变授课方式、提升课堂吸引力、严明课堂纪律等,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学生也行动起来,发起“抬头行动”倡议,营造了“抬起头看看周围世界,低下头倾听书本声音”的良好氛围。 显然,改变学生的使用习惯算是找准了拯救“低头族”的切入点。电视机在诞生之时也曾带来相似的问题,造就了一批看电视如痴如醉的青年人,被西方社会学家形象地称为“容器人”或“沙发人”。当时的“反抗电视”运动提出了“砸烂电视”的激进口号。现在回头审视人们对电视的态度转变过程,就会发现正确地使用某种技术即可达到“让技术造福于人”的效果,并非要采取“砸烂电视”的激进方式来在今天“没收手机”。 然而,习惯的养成也需要一个过程。对于没有自制力的学生来说,通过严明纪律来逐步培养健康的习惯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一种习惯的养成,在其起步阶段往往并不是靠“觉悟”来实现的;进一步来说,在改造“低头族”根深蒂固的不良使用习惯时,也必须借助一定的约束性力量,久而久之,新的“规范”才会成为新的“习惯”。 据新华网的一项调查报道,大学生并不是在所有课堂都玩手机,专业课和公共课之间存在很大区别。专业必修课和部分比较受欢迎的选修课玩手机的情况少一些,而大部分公共课成了玩手机的“重灾区”。学生反映,“专业课人数不多,而且不听课容易跟不上,所以学生不怎么玩手机”,“费流量一般都是在非重点的和只交论文不考试的课上。”这就说明,约束性较弱的课堂往往为“低头族”创造蒙混过关的机会。 但是,约束性只是一个方面。培养良好的习惯和独立思考能力,从根本上还要提升学生对“费流量”的反思和认识。否则,“上课收手机”等约束性措施就会演化成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猫捉老鼠”游戏。 从许多学生的“吐槽”和抵制中可以看出,觉悟不高、认识不够使大学生配合各种“抬头倡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打折扣。有的学生坚信“使用手机是我们的自由”,有的反驳说“上交手机是对大学生自制力的侮辱”,也有不少“吐槽”者把皮球踢给老师:“如果老师上课内容足够吸引人,我们也不会去玩手机啊!” 在笔者看来,反驳者呈一时口舌之快,并不能为自己带来多少益处。大学是最为宝贵的学习阶段,也是走向社会、参与竞争之前的最后一个庇护所。大学生应该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在走向社会之前就做好各种能力储备,而学好课堂知识是夯实专业技术的基础,是未来拿稳“饭碗”的保障。 有的学生或许觉得自己“悟性”还可以,上课不听老师讲,下课靠自学来补救。如果真有超强的自学能力也就罢了,问题是大部分学生并没有自学的能力和习惯,因此,上课时忽略掉的知识点,下课后往往要用更多的时间投入和精力付出才能搞懂。笔者认为,从这种“事倍功半”的选择中实在看不出来多少效率和明智。更大的影响在于,如果长此以往,课程“欠账”越多,就越是难以弥补,最终将导致“挂科”、“补考”等连锁反应,真可谓是“一步走错,步步落空”。 而且,在毕业选择时,没有哪个学校的保研录取考虑学生的“手机使用能力”,也没有哪个公司招贤纳士时考察应聘者的“手机使用能力”。“低头族”一旦错过课堂,蹉跎四年,就不仅耗费了“流量”,更是荒废了“青春”。若如此,“低头”的代价未免过于沉重了一些,小小手机也可以成为“不可承受之重”。 虽然到目前笔者也未听说过“手机害人”的极端案例,但是我们至少可以扪心自问:如果没有在“低头之际”浪费时间,是不是可以在大学期间把该做的事情做得更好?
3618 次阅读|0 个评论
【校园观察】“北大荒精神”为何永不褪色?
wangxiaog04 2015-10-10 09:31
【电子科大学生记者团·思想与智慧】 “北大荒精神”为何永不褪色? 电子科大学生记者团 王雪峰 杨炜坤 神奇的黑土地,传奇的北大荒。曾经的那片沉寂、萧索的土地,经过三代北大荒人60多年的艰苦奋斗,如今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中华大粮仓”。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化农业,北大荒的事业改天换地,走出了一条农业现代化的光辉大道;从第一代筚路蓝缕的开拓者到雄心勃勃的继承者,北大荒人的精神熠熠生辉,其艰苦奋斗的内核依然是时代的财富。 9月28日,为期3天的“我的中国梦”全国大学生记者主题教育活动在北方共青城落下帷幕,我校学生记者团团长、计算机学院2011级任星宇同学代表校记者团应邀参加活动,零距离地感受北大荒精神的灼热和能量。 何为“北大荒精神”?总结起来就是“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十六个字。60多年前,数万名解放军复员官兵、知识青年和革命干部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奔赴东北、扎根东北,将“百里无人断午烟,荒原一望杳无边”的“北大荒”建设成了美丽富饶的“北大仓”,不正是对这十六个字的阐释? 这十六个字不仅是北大荒人抒写一个又一个辉煌的“传家宝”,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汲取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青年报社、共青团黑龙江省委、黑龙江农垦总局主办这样一个实践活动,组织全国各大高校的青年学子走进北大荒,就是想让青年学子切实体验、感受北大荒人的“中国梦”以及“追梦”精神,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坚持“过时论”的人或许认为,“北大荒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繁荣稳定、多元化发展的现代中国已经不再适用了。其实不然! 从北大荒的历史沿革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物质条件一直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积累,但精神传承却一以贯之,更毋宁说,正是因为北大荒人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做到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才有了北大荒从“亘古荒原”到“传统农业”再到“现代大农业”的华丽转身。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除了像北大荒这样的农业现代化典范,我们在国防、科技、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都谱写出了现代化的辉煌篇章。而这些成功的背后,都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建设者的艰苦奋斗和开拓创新。其中,电子工业的起步和发展,带动了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和信息化进程,而这个伟大的历史进程,又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 时代在变,我们所做的具体事情在变,我们奉献的方式也在变,但有一点没有变,那就是我们做事的态度和我们对祖国的热爱。 北大荒已经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到农业机械化的历史性转变;如今,农业技术形态又面临着从机械化向信息化的历史性升级,这正是电子信息学科和电子信息技术人才大显身手的历史机遇。 即便如此,从机械化到信息化的彻底转变,仍然有许多工作要做,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要做好这些工作、走好这一段路,就必须在发挥才智卓识的同时付出艰辛和汗水,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前辈们的艰苦努力,为当代大学生奠定了无比优越的物质基础,但越是如此,青年人就越要继承并坚持艰苦奋斗的精神,“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回看我们身边的创新团队以及各种科技竞赛队伍,哪个不是披星戴月、早起晚归,甚至通宵不归?他们之所以高喊“开拓创新”而不提“艰苦奋斗”,是因为在这些成电“学霸”们看来,“艰苦奋斗”是“默认”的常态,是开拓创新的最基本的时间保障和精力投入。 “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是我们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它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辐射作用,已经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人,也带动、改变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新时代的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更应该深刻领会艰苦奋斗的内涵,发扬“求实求真,大气大为”的精神,在新的领域继续艰苦奋斗,正如当年的北大荒人那样跋山涉水、披荆斩棘,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1260 次阅读|0 个评论
梳理-“卓越计划”之暑期参观
uestc2014xiaoyu 2015-7-30 19:43
暑假生活,对于很多高校大学生而言,可能是轻松的,暑期生活的地点也多半是家里或者学校。但是,对于我们电子科大信软学院的本科生而言,却是忙碌、紧张而充实的,大家的身影遍布全球以及全国各大知名企业!为什么呢?先给大家卖个关子!我们先来看看“卓越工程师计划”。 电子科大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 于 2011 年参加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 卓越计划 ”)。按照“卓越计划”的要求,我们学院的本科生要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学习。学校、学院做了相应的教学计划调整,并将企业学习内容写入学生培养方案。为了更好地推动工程人才实践培养,学院成立了由院长秦志光担任组长的实习实训工作领导小组和院党委书记雷航担任组长的实习实训工作执行小组。工作组对实习实训工作进行顶层设计,详细规划,具体制定了《电子科技大学信软学院学生实习实训实施方案》,建立起“大一到企业参观,大二到企业实训,大三大四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工程实践教育培养模式 。 大家可能有疑问了,那本科生花这么多的时间在工程实习实训上,岂不是课程学习就很弱了?哈哈,恰恰相反,我们学院的学生不但完成了其他学院本科生的全部课程学时的学习计划,还额外多了一年多的企业实习实训的锻炼和学习!这也就是意味着,学生们要用不到三年的时间把四年的知识全部学完,还要有一年多的实战经验。这就相当于本科四年 +硕士一年半!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学院的本科生毕业就能拿到年薪30W+,20W+的待遇! 其实,这么光鲜的背后,我们的学生和学院是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和汗水的。别的学生过暑假,我们的学生在实训;别的学生放寒假,我们的学生在实习!别的老师有假期,我们学院的领导和很多老师,无假期的联系企业,为学生安全、有保证的得到工程实习锻炼而奔波;别的老师有休息,我们的老师却要利用假期和周末给尽可能多的学生,提供科研训练的机会和平台。四年的光阴可以这么充实,可以做这么多的事情!写在这里,为我们电子科大信软的学子做一下宣传,为你们骄傲!为你们自豪!也为我们信软的老师们,加油!自豪!至此,大家也就知道我在本文开始卖的关子了吧?:) 我去年担任了 2014级嵌三班的党员责任教师,很高兴能和这31个可爱、有前途的孩子们一起生活、学习和工作,共同成长!今年暑假他们开始了企业参观和国际游学的项目,很多孩子有了很多的感触和感悟。最近也经常会收到他们的各种信息,收集在这里,供大家思考。 ************************************************************************************ 学生:刘炎东 地点:国网自控和科芯光电 时间: 2015.7.27 感悟: 今天上午去了国网自控和科芯光电俩企业。国网做电气方面,科芯就是制作一些光电设备,摄像头,显微镜,车载电子什么的。很多硬件设备都需要嵌入式的编程控制,比如在国网给展示的一台设备中他们用的是 ARM11和WinCE嵌入式系统。嵌入式能做的东西还是非常多,五花八门的。科芯做了一台显微镜解决了手术室中显微镜成像和手术不同步的问题,虽然是模仿美国的“达芬奇”,但售价只有其十分之一。据园区带队主任介绍,在医疗设备行业稍有突破就有很大的“钱”景。 一些个人愚见: 1.多了解了解行业的一些发展开阔了思维,拓展了视野,为未来的规划又更多的思考。 2.我觉得现在国内论完全的创新现在还为时尚早,很多在国内感觉很前沿的东西在国外早就有了。在现阶段还是要静下心来夯实自己的基础,同时多去了解行业动态。有机会的话争取去国外学习。比较下墙内墙外的世界,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 3.学校和企业的差距还是挺大的,要保持一个谦虚求教的心态,不断学习新知。985的头衔在企业并没有什么用,到了企业他们就将所有毕业生看做是一个起点---零基础。 4.健康。在易康萌思那个负责人讲了很多大实话,IT从业很辛苦,入行须谨慎。在年度体检的时候公司大部分都有颈椎问题。而且加班加点基本不能避免。所以还是要在学校比较轻松的环境下,好好锻炼身体,养成健身的习惯。健康是革命的本钱。 学生:刘炎东 地点:昆山 时间: 2015.7.30 感悟: 昆山的发展的启示 --- 敬贤重士 昆山作为苏州市的一个县级市,凭借着改革开放的契机,东靠上海西依苏州的地理优势,广纳人才。弹指间,昆山这个苏南农业小县,飞一般成长为我国外资企业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昆山的发展可谓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如果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而言,天时和地利是其不能选择的因素的话,那么昆山则是对天时和地利的利用到了极致,充分发挥了人和的作用。昆山的发展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也是对人才的引进和重视。昆山的改革开发发展史,也像是一部创业者奋斗的例程,让人为之热血,成为一段佳话。 这次我们学校在昆山也是受到了当地政府的热情款待,让我们感觉到了极大的尊重感。于是我便对昆山的发展产生了兴趣,为什么是昆山?仅仅是因为地理优势吗?为什么似乎拥有同样地理优势的京津周边地区就相对落后呢?查阅了相关资料后才发现昆山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对人才的引进。十几年前,市政府每天派遣人员在上海虹桥机场大厅“守株待兔”,“拦截”国际航班的旅客,盛邀到昆山考察。 “ 离上海市中心 55 公里,到虹桥机场 40 分钟。”这是昆山人重复无数遍的开场白。 一张张利嘴,一副副笑脸,一个个机灵的脑袋瓜儿。地之利,被昆山人用到极致。一届届领导班子,在感情与理智中侃“晕”了外商。 创办于 1992 年 7 月的沪士电子昆山有限公司,是昆山开发区引进的第一家投资规模最大的台资企业。董事长吴礼淦当时在国内考察近一个月,与多家开发区进行洽谈都没有成功。当他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来到昆山时,使他感到意外的是,县长亲自替他跑批文,仅南京就跑了 6 次。刚来时没有办公室,县长就将自己的办公室让出来给他办公,而自己和别人合署办公。这让吴礼淦十分感动,当即决定斥资 3000 万美元投资办厂。 对于一家企业来说,就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了。同样也是三要素。天时,便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需要我们善于把握机遇。地利,就要选择好一个企业适合立足的地区,交通便利,有市场需求。最重要的也就是人和了,企业做事归结到底还是人在做事。古语也有云,千兵易得,一将难求。不懂得聚集人才、人才的流失才是最大的悲哀。不禁让我想起了傅翀老师今年 5 月多在空间发的一个说说, “ 实验室一个印度哥们,技术高手,毕业后去了 google ,今儿突然看到他走前在座位墙上贴的一张纸 :),如果这哥们会唱中文歌的话,我想他多半唱的是:‘算法 / 工程 / 金融 / 科学,你们曾是我的全部,只是我回首来时路的每一步,都走的好孤独,啊,多么痛的领悟!’纸上写到: Does not matter, algorithms, engineering, finance, science e tc. I f u don’t know how to manage people then u are NOT a real “ Genius ” ... ” 我听过身边很多人都给我讲刘邦的故事。刘邦为草莽却知人善任刘邦手下聚集众多英雄豪杰,其中不少人跟过项羽,但由于不被重用,才投奔刘邦,而刘邦知人善任,终获成功。只有对人才给予足够的重视,给予一片自由奔驰的草原,真正地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受到足够的重视,有很强的存在感,才能聚集人力共同做事不至人才的流失。企业也要为人才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广纳人才,共铸辉煌。 对于我们个人而言,人的总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事情都是擅长的,因此完成一件事就需要有擅长不同方向的人来共同合作来实现。团队高效能的运转也需要每个人的相互尊重。我们学习来说,也需要整合不同的学习资源,多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这样才能将每个人的力量整合为团队的力量,最终聚集成湍急的河流奔腾入海。 ************************************************************************************ 其实,这些孩子们的思考正是“卓越计划”的模式,带给大家学与用,学与生活的撞击和思考!感受着大家的成长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情。祝愿我们班 31 个孩子,每人都收获一个满满的暑假!
个人分类: 学生的世界|23023 次阅读|0 个评论
梳理-栀子花开(2015)
热度 1 uestc2014xiaoyu 2015-7-23 14:25
每年的六月,毕业季的旋律 ~ 这个话题说的有点晚了! :)最近一段时间真的是忙的不可开胶了 ~ 今天把学期末的总结提交的一瞬间,再也止不住的想要写点什么,关于毕业、关于教学、关于学生培养模式……慢慢来吧! 一年一度的毕业,总是带给每位毕业生人生里程碑式的思考和感慨。这里的情绪有兴奋,因为即将开始一段新的人生旅途;有彷徨,因为马上要工作了才发现还有很多东西没有学会;有伤感,因为太多的话都还没有来得及和自己暗恋的人或者自己的朋友诉说;有笃定,因为知道自己进入社会的那一刻,肩上多了份无形的责任……凡此种种,都是美好的感觉和记忆。在大学当老师,真的是最年轻的职业!因为每年都要和这些孩子们年轻一把,每个美丽的青春,都有我们的痕迹,真的是一件天下最幸福的事情。 我刚刚入职一年,今年很荣幸的指导了 5 名本科生。虽然在别人眼里他们的成绩不是最优秀的,但是在我眼里,他们都是最优秀的自己!因为他们 5 个都是对自己负责任的孩子,有担当,有规划!他们中有我们学院今年本科就业年薪遥遥领先者,据说 25W+ ,:),当然是税前。虽然,不能用年薪来衡量他们,但是我感觉的到他们几个很开心,做的是自己想做的职业,而且是靠自己实习期间的真本领和综合素质赢得的,这就很不错了。今年也是第一次参加别人的毕业典礼,却感觉是自己在毕业,真是醉了!有时和学生在一起久了,会发现自己也不愿意长大了 ~ “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个人认为应该再加一个“毕业栀子季”!因为人生每一个重要的时刻,都是那么令人难忘,那么充满憧憬!每个毕业的学子也都收到了来自不同师长的毕业祝福。让我们看看今年我们言荣校长,对毕业季学生的寄语:从一走向无穷大(由于篇幅,我只摘取了核心的几段,全文请大家在引文链接处访问)。 …… 今年 4 月的“世界读书日”,人民日报邀约了一批大学校长推荐几本书,我当时推荐了上大学时曾读过的乔治 · 伽莫夫的《从一到无穷大》,即使现在再读了一遍,感触仍然很大,今天,我就借毕业典礼这个机会,给同学们谈三点希望: 1 .努力把 1 变成无穷大,实现无穷大的抱负,成就无穷大的人生。同学们今天能顺利从本科、从研究生毕业,自然是从 1 而不是从 0 出发,应该说都有一个非常好的起步,更重要的是同学们还面对着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家知道,今天的“互联网 + ”为我们开辟了无穷大的空间,可以成就同学们无穷大的事业,同学们可以为国家做出无穷大的贡献。有人说,“互联网 + ”带来的机遇使得我们每一个成电人都有出彩的机会,可以说在电子信息领域我们电子科大离世界一流从来没有这么近过。 当然要做到无穷大,而不是无穷小,就一定要让优秀成为习惯,就要尽一切可能去追求卓越。大家知道数学里面有个有趣的现象,无数个 0.9 相乘下去,结果会趋近于 0 ,也即凡事只做 9 分努力的自然结果;但是,无数个 1.1 相乘下去,结果却是无穷大,也即凡事 110% 的努力的自然归宿。其实,这相差的 0.1 就是一个人优秀的品质和优秀的标准所决定的。 2 .善于把 0 变成 1 ,跨界创新是关键,交叉边缘上风光无限。把 1 变成无穷大的过程中,关键是要善于把 0 变成 1 , 0 变成 1 就是要无中生有、敢为人先,要靠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技术,我们生活在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惟有创新,才能超越,惟有超越,才能强大。成电近 60 年的发展历程不缺乏把 0 变成 1 的生动例子。吴立人老校长在成都东郊沙河旁,以“成电速度”创建了新中国第一所电子类科技大学。刚才刘丹校友讲的他的成长过程也是无数个 0 变为 1 的积累才有他今天的成功。前段时间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播放的《职来职往》栏目电子科大专场上, 4 位同学都表现优异,特别是数学学院的毕业生何培新同学,他开发的针对理工科男生向暗恋女生表白困难的社交 APP 就是他创业中的一个把 0 变为 1 的故事,只是不知道他应用在自己身上是否灵验。同学们,“互联网 + ”的“ + ”就是跨界,就是要我们学会跨界创新、交叉创新,要敢于跨界,跨入到别的行业、别的领域、别人的地界,世界那么大,等着你们去走走、去看看、去改变! 3 .努力把 1+1 变成大于 100 ,团队的作用、群体的智慧至关重要。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靠单打独斗,今天收获 1 分,明天收获 1 分,你 1 分、我 1 分,实现 1+1=2 , 2+1=3 , …… 这并不难,难的是 1+1 > 100 ,大于 1000 。一个人要有大的成功,要对社会有大的贡献,组织团队、带领团队,吸纳众人所长,引领更多人跟你一块干,这才可能实现 1+1 大于 100 、 1000 ,这就是我们讲的帅才、引领性人才、精英人才的作用。我校校友会有个理念:成电帮、帮成功,其实就是:成电人、相互帮、帮天下。因为成电培养的学生有开拓未来的专业自信、有领导行业的责任担当、更有匡时济世的家国情怀。 同学们,上面我所讲的这三点:把 1 变成无穷大,把 0 变成 1 ,把 1+1 变成大于 100 ,其实就构成了我今天发言的主题 —— 从 1 走向无穷大的人生。 …… 引自: http://www.new1.uestc.edu.cn/?n=UestcNews.Front.Document.ArticlePageId=50451 细细品味校长的话,既有深深的祝福,又有更高的期望;既从学生个体的发展出发,也让我们思考作为一名成电人的历史使命;既高度总结了时代的节奏,也告诫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脚踏实地、求实求真……言荣校长的阅历和学识,他高度凝练的概括和总结,都让我们这些青年教师,深深折服。在这里我也只能“班门弄斧”,从一个 FreshTeacher 的立场,对这些同学们说两句我的个人建议: 1 、健康的体魄 你们虽然还很年轻,但是仍然需要重视身体健康,请尝试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咱们成电人以踏实、勤奋而获得很好的口碑,但是这也说明我们缺少灵活性。成电人工作的时候很容易过度专注,长期处在一个工作的节奏,而忽略身体健康的投资,这样的例子其实也已经很多了。凡事请大家把握一个度,尤其是工作以后,我们以积极的心态去工作的同时,要记住的是:工作永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我们实现价值感和存在感的一种手段!千万不要以专注、敬业等,来作为你对自己健康不负责的借口。合理的规划自己工作和身体锻炼计划,完全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2 、放慢你的人生 当下的时代节奏真的很快,各种压力铺天盖地,各种精神食粮也有文化快餐的趋势。但是,这些大环境我们以一己之力是很难瞬间改变的,能做的就是不断的认识自我,明白自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就像我的一位好朋友说的,“人生需要的,其实远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多”!是的,简配自己的人生,反而能获得更多内心的平静和充实。 很多时候,我亲身经历现在学生繁重的课业压力、亲眼目睹你们面临的各种竞争压力,你们真的很辛苦,你们很少有时间去想什么才是你想要的人生,大学学知识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时间都去哪儿了”?取而代之的是,现在的大学生,很多每天都要想着还有哪些任务没有完成、还有什么比赛没有做完、还有那几位老师没来得及去“套词”、还有什么表格没有交……这种紧迫感,时刻围绕着每一个人。试问,你们有时间去思考吗?那么,现在毕业了,马上工作了,请为自己的人生思考一下吧。 放慢你的脚步,放慢你的人生;不要夹在时代的洪流中,被昏昏沉沉的日子包裹;请慢慢的学会独立思考,思考你的工作、你的生活、你的伴侣、你的家庭、你的人生…… 衷心祝愿,每一位 2015 届成电学子都能获得越来越高的幸福指数!
个人分类: 三尺讲台|22946 次阅读|1 个评论
美国百人会英才奖
uestc2014xiaoyu 2015-5-27 10:27
前些日子,帮助研究生院审查今年学校的几位“百人会英才奖”候选人申请材料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已经不知不觉间与“美国百人会”结缘八年,成为第三届“百人会英才奖”获得者也已经七年。时光荏苒啊! 当自己在敲“百人会英才奖”这几个字的时候,心中总是会莫名的升起一种敬意和感恩。 09 年、 10 年的时候,帮助几位师弟师妹 Polish 过他们的申请材料,那时候,自己是以一个师姐的身份在做这件事情; 14 年和 15 年,应研究生院的邀请,我再次帮助学校的候选人审查材料的时候,自己却已经为人师。身份的转变,意味着人生的成长,阅历的增长。时过境迁,阅历丰富了,年龄增长了,认知加深了,视野开阔了,对待同一件事情,看法和角度自然不同了。 我们还是首先来认识一下“美国百人会”和“百人会英才奖”吧! 美国百人会: 百人会(Committee of 100)是美国的一个华人精英组织,目前有会员140人左右,全部是在美国社会中有影响力与知名度的华裔组成。该组织由著名美籍华裔贝聿铭、马友友等人发起,成立于1990年,常设机构设于纽约。百人会是一个非政府组织,对促进美国与中国以及两岸之间的政治、经济交流起到了特殊的促进作用。与在美国的其他众多华人社团不同的是,百人会的入会资格十分严格,必须由会员推荐,经其他所有会员审核过关之后才会接纳。 百人会英才奖(Leadership Scholarship Program -LSP): “ 百人会英才奖 ” 发起于 2005 年, 2006 年首次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 、复旦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 12 所重点名校中设立,用于奖励具有杰出领导能力、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积极服务社会、拥有出众学术知识的优秀研究生,以支持中国培养学养俱佳、德才兼备的新世纪精英,国家的兴旺发达做出贡献。 “ 百人会英才奖 ” 每年评选一次,每次每校 2 人共 24 名。 2007年“百人会英才奖”在原有的12所高校基础上,新加入电子科技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两所大学,令总获奖人数增加至28人。此英才奖金额为每位一万人民币,获奖者一次全部领取。每位获奖者可以任意选择1位到2位百人会会员,作为自己的人生导师,获得终生的人生指导。 ——引自百度百科 既然由事件而引起的回忆和梳理,自然还是要回到这个事件上。我在审查今年的五位校级“百人会英才奖”候选者的材料的时候,很碰巧遇到了一个“熟人”。确切来讲,有过简单的交集,对学生本身的人品、能力是没有太深入的了解的。很多时候世界真的很小,小到自己都觉得讶异。前面介绍了,百人会英才奖看重的是学生的发展潜力、综合素质、高超情商,它所考察的更多的是候选人的国际化视野、组织管理才能、社会公益心和社会责任感、创新务实以及较高的学术能力。当然,我并没有全部达到这些指标,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天底下完美的人几乎没有吧 ~ 这样一想,我还是欣慰不少哦 ~~ :)只能说,百人会的那些大伽们还是有自己很独特的视角去发现你的,他们就像“伯乐”,而我们每位候选人就是翘首等待的“千里马”。但是,百人会的导师在第一轮挑选的时候,看的是“千里马”的“照片”——候选者精心准备的材料。这些照片都是真实的吗?!不真实,被 PS 过怎么办??当然,我记得我们申请的时候,简历和申请材料中的每项内容都要有佐证。现在,至少这两次,我都没有看到要求提供任何的佐证,除了证书,关于经历几乎无证可查!我看着“熟人”的简历,很漂亮。但是,据我的了解,却有很多地方是在夸大和偷换概念,他确实很聪明,我只能这样感叹!美国人把自己的亲笔签名看的很重,比国内的各种章还要重,还要有法律效力。国内呢?我都不知道学弟学妹们在签自己的名字的时候,是否也想到,这将会涉及个人的声誉呢? 其实,作为学校想把自己的学生展现出去,初衷是好的。只是,现在有些孩子,太过功利。长远来看,对他们的姑息将会导致我们学校在这个重要平台上越显得乏力。因为,“路遥知马力”, LSP 是一个终生的伴随,每年都会有各种导师辅导会,各种资源整合的对接。你一时侥幸得逞,时间久了还是会显露出人性不诚信的一面和投机的特质。进而,也会影响到对我们电子科大学子们的评价。不过学校的很多无奈,在自己当了老师之后,也是深有体会。所以,我们不能只指出问题,只抱怨;而是,应该积极从自己做起,争取“集腋成裘”的效果。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位老师都有激情去带给孩子们正确的引导和人生规划,他们的功利心、他们的浮躁,总是会慢慢减少的。 作为 LSP 的一员我很荣幸,虽然自己做的不是最好的,但我却是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不断的发光发热。 LSP 是一种荣誉,是一个光环,也是一份责任。看完大家的材料,写完最后一点给他们的建议,我也深深的自我反省——不断警醒自己:不能虚妄,不能浮躁,不能矫饰,而是应该真诚真实、不断提升、不断身体力行传播点点滴滴的正能量。总之,活的有奔头!期待明年孩子们在 LSP 上更精彩的表现!
个人分类: 创新创业|18404 次阅读|0 个评论
【沉痛哀悼“中国微波之父”林为干院士】林为干院士生平
热度 25 wangxiaog04 2015-1-27 13:48
林为干院士生平 (图:1994年,林为干先生在书房看书。这张安静的书桌,见证了先生的许多个日夜!)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国际著名微波理论学家,“中国微波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副院长,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林为干先生 , 因病医治无效,于2015年1月23日9:30在成都逝世,享年96岁。 1919年10月 ,林为干生于 广东省台山县大纲村 ,饱受战乱之苦,求学期间颠沛流离,随学校南迁长沙、辗转昆明, 193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取得工学学士学位。此后几度辍学,终在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 后赴美学习, 刻苦努力,半工半读, 1951年获美 国加州大学博士学位,取得突出 科研 成绩,博士论文“一腔多模”研究成果 对 近代卫星广播通信 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 林为干先生心怀祖国,矢志微波。 1951年8月回国, 先后执教于岭南大学、 中山大学、 华南工学院 (现华南理工大学) , 致力于中国微波科学技术发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兑现“科学强国”的诺言。 1957年调至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 从此落地生根,勇挑重担,历任无线电工程系主任、院长助理、副院长等职。 林为干院士是 国际著名的 微波理论专家,为 我国乃至 电磁科学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尤其是在 闭合场理论 、 开放场理论和镜像理论 等方面 。 1963年,林为干 和钟祥礼副教授合作研究“林 -钟方法”,便捷计算 “传输线特性阻抗”,赢得世界同行赞誉,并在 20世纪 70年代兴起的光纤通信技术中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了光纤通信事业的发展。 文革期间,林为干先生蛰伏十年,潜心思索,酝酿 《微波网络》、《微波理论与技术》、《电磁场工程》和《电磁场理论》等 四 部学术著作(1978年之后陆续出版), 共计300余 万 字,是中国 微波理论与技术研究领域的开山之作,也是经典之作,对提高我国电子科学技术教学研究队伍的理论水平起了重要作 用。1978年3月,林为干赴京参加全国科学大会, “微波理论与 技术研究”荣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奖,12月被评为“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博士生导师,次年出任成电应用物理所首任所长,该所此后成为我国毫米波研究领域最重要的研究力量。 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 部委员),是“文革”后第一批院士之一。 1979年4月,美国电子学会邀请中国代表团参加美国电子工程师年会。林为干在四机部领导的点名要求下,随我国代表团赴美交流,了解国外在微波研究尤其是激光领域的巨大突破,多次赴美、英、德、加、日等国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到日本九州大学、中国香港城市大学等高校讲学,不仅促进了科学研究的发展,也为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发展牵线搭桥。 林为干先生爱生如子,竭力培养国家栋梁,到21世纪初已为国家培养120多名硕士、80多名博士、10多名博士后。这些弟子遍布海内外,在各高校、科研单位和公司企业工作十分突出,在微波科学前沿领域不懈探索,不仅推动了我国的微波科技和微波产业的发展,也为我国微波人才的培养和微波事业的传承打造了中坚力量。“中国航天飞船的掌舵人”曾令儒、长江学者祝宁华、“教育部跨世纪秀人才”黄卡玛等众多“林门弟子”,皆成国之栋梁。1989年11月2日,他的《矢志育人,硕果累累——探索我国培养高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获国家教育委员会首届优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特等奖;12月12日,又获四川省教育委员会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第一届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林为干先生不知疲倦,硕果累累,古稀之年迎来连续七年(1989年~1995年)发表论文的高峰期,平均每年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1990年发表29篇。1994年在国际学术刊物《电磁波与应用学报》上单独发表四篇论文者,世界上只有林为干一人,单独发表三篇者也只有国外学者Warne。1995年12月他更是一举解开了电磁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点电荷在介质球中的镜像问题。 长期伏案,致使林为干先生颈椎骨质增生,疾痛折磨,1997年腰椎摔伤受损,从此开始轮椅上的学术生涯,但科技之花依然灿烂绽放,90年代他取得一系列成就,荣获机械电子工业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教育部高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奖项。 病痛折磨给林为干先生的学术研究带来诸多困难,但先生虽常坐轮椅,蜗居一室,却依然心怀天下,以期造福人民,从报纸、杂志等零碎信息中努力捕捉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探寻微波输能难题,从2002年至2010年指导团队先后承担了“若干著名经典曲线作为电磁场边界的可能性及应用性研究”、“Jocobian椭圆函数在电磁场微波技术中的作用的理论和实验研究”、“Jocobian椭圆函数波导-电磁输电应用研究”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一系列重要论文,是正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微波输电技术的十分重要的开拓性成果。 林为干先生为微波科学奋斗一生,得到了学界和社会的高度评价。1983年他成为中国电子学会的首批高级会员之一;1988年中国电子学会决定将高级会员这一等级改为会士(Fellow),林为干又成会士之一。1999年,香港何梁何利基金授予林为干“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他与其他64位中国科学家一起登上了光荣榜——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黄汲清、王淦昌等著名科学家先后获得过该奖。 林为干先生在微波领域屡建奇功,为科学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得到了世界学术界的承认。1986年,任意大利《高频》杂志编委,1988年受聘为美国《微波与光技术快报》编委,1990年他就被聘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电磁科学院院士,同年,《高频》杂志与德国《通信》杂志合刊为《欧洲电信与相关技术会刊》后,他又继任《会刊》编委;3年后,又任美国《电磁波与应用学报》的国际编委。他还是美国IEEE高级会员、IEEEMTT北京分会主席,并任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加拿大曼托巴大学等数所世界著名大学客座教授,2003年5月荣获美国伊利诺理工学院名誉博士学位——这是伊利诺伊理工学院首次决定将这一荣誉授予一位中国人,打破了该校100多年的惯例。 林为干先生奋斗了一生,学习了一生,也为“科技强国”的“中国梦”奉献了一生。他没架子、不讲究、工作忙碌、生活将就,但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一生做了“艰苦奋斗、勤奋致学”的注解,他还谆谆告诫学子要“做一辈子研究生”。 他已经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中国的科学事业,在晚年也继续发奋耕耘,想给科学事业留下更多的惊喜。他梦想能够像电磁科学领域的Moray B.King先生那样在100岁生日时还在著名的电磁学学报上发表论文,然而,上苍没有再给先生留下四年时间——先生享年96岁,他的驾鹤仙去,同时为后世留下了无比的遗憾和勉励! 先生忧国忧民,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他无私奉献,鞠躬尽瘁,无怨无悔。他不仅为中国的微波科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辈学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先生音容,犹在昨日;先生精神,光照后世。林为干先生千古!呜呼哀哉,伏惟尚飨!
17541 次阅读|29 个评论
中国“印制电路”跻身世界前列
wangxiaog04 2015-1-27 13:41
电子科大十年磨剑 “印制电 子 ”赶日超美 中国“印制电路”跻身世界前列 ( 电子科技大学 新闻中心 ) 继 2011 年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3 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之后,电子科大的“印制电子”项目成果又赢得了 2014 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 月 9 日,当张怀武教授代表团队领奖归来时,他捧回的不仅仅是一个奖项,而是中国“印制电子”从量的“大国”跻身于质的“强国”的一个见证。 张怀武是电子科大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院长,也是“电子信息材料与印制电子”科研团队的“舵手”。早在 10 多年前,团队就潜心于“印制电子”中印制材料、印制器件、印制工艺的研究。从最基本的材料、器件、设计、工艺、系统的研制到精深的基础理论和高端的热传导与电磁干扰技术研究,团队瞄准“高密度互联混合集成印制电路技术”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创造了多项奇迹。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世界第三个掌握“高密度互连混合集成印制电路”和“印制复合电子材料与集成埋置器件”核心技术的国家。更令人鼓舞的是,核心技术的国产化,推动了中国高端四代“印制电路”产业的从无到有、从弱变强,并使“中国智造”占领了相当的国际市场份额。 受制于人 技术瓶颈亟待突破 从“印制电路”向“印制电子”的跨越是国际里程碑性科学问题。第四代高密度集成印制电路就是现代印制电子的代表。 “ 如果说集成电路是一级封装,所有的电子信息整机产品如:计算机、电视机、手机等为三级封装,那么印制电路就是二级封装。起到承上启下的至关重要作用,哪里有电子信息,哪里就一定有印制电路板。中国是印制电路生产大国,但不是强国。我国的印制电路产品大多没有知识产权、低技术含量、低端、低附加值、简单加工型产品居多。而技术含量高、高附加值得尖端产品均被国外的印制电路场商垄断。但是, 现代电子装备的高度集成化、小型化、轻便化、多功能化,要求印制电路板向高密度、高可靠性、高导热、抗电磁干扰的第四代板方向发展。 以使用十分普遍的“智能手机”为例,手机的“身材”要更加娇小、“才思”更加敏捷、“大脑”更加聪明,乃至变成更加高大上的“艺术品”,就越需要它体内的构造迭代多层、表镀内埋、大量快速发展。“印制电子”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也是目前全世界最前沿的技术首段。 然而,“印制电子”的发展面临一系列公认的技术难题,尤其是第四代“印制电路”对集成度、内埋器件、导热散热、电磁干扰等方面的更高要求,对相关的材料和技术提出了严苛的挑战。为了在单位面积中印制并集成更多的线路,更多的器件与芯片,第四代“印制电路”别出心裁地把元器件埋藏在超薄的电路板里层,在表面印制电阻、电感、电容、磁芯天线等。但导热问题、电磁干扰问题,以及不同材料界面问题、埋制方法、表镀技术、封装技术等难题接踵而至。 在张怀武教授团队取得突破之前,世界上只有美国和日本破解了这些难题,掌握了第四代“印制电路”部分相关技术,并长期处于垄断地位。中国的相关产业也因为技术的落后而受制于人,就连最常见、最普通的“智能手机”,也因为高密度集成四代“印制电路”的瓶颈而“望洋兴叹”。 “苹果”公司的iPhone系列等“洋手机”在国内掀起抢购狂潮,不仅让中国的产业界心焦,也让渴盼成功研制“中国芯”的学者和专家着急。手机尚且如此,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等方面对高水平高密度集成四代“印制电路”的渴求,更是让科研工作者担忧。 直面国家重大亟需,正视如此技术差距,“求实求真,大气大为”的电子科大人深感肩头的重任。作为 “中国民族电子工业摇篮” ,电子科技大学 以服务国家、地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为己任 ,为中国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以及电子工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如今,在高密度集成四代“印制电路”这一重要领域,电子科大人必须有大动作、大作为。 十年磨剑 打破国外技术封锁 以“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根基,张怀武团队十分关心并一直致力于第四代高密度集成“印制电路”相关技术研究。10多年前,团队就默默潜心于“印制电子”相关技术的研发,在柔性基表面印镀 磁电薄膜与微型器件 技术、层内埋置复合双性能材料与组合器件 技术 、 电子聚合物 材料与高导热系数复合材料技术,电子油墨材料与印制工艺技术、电磁干扰与集成密度的相容性理论、散热与导热理论模型等方面取得进展, 解决 了“ 3D 集成与内层盲孔互联设计模型 ”、“ 表镀内埋器件模型 ”、“散热与内层导热理论”、“传到与辐射电磁干扰理论”等重大基础理论问题,为四代“印制电路”的研制积累了深厚的科研基础。 “高密度互联混合集成印制电路技术”项目立项以后, 张怀武负责项目的总体规划和设计,并与团队部分成员专注于“表面印镀与埋置型元器件材料与理论”“内埋置器件散热导热理论模型”的研究。经过深入探索,他在国际上第一次研制出复合双性能材料,通过无界面材料实现超薄内埋滤波器系列,提出薄膜磁路、电路闭合理论模型,实现带磁芯电感、天线、EMI器件和电容、电阻的表面印镀。彻底地解决了四代电路板单位面积提高线、器件密度的技术指标,也为解决高密度电路导热、抗电磁干扰提出有效途径。并创新性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国际上无法解决的印制电路封装中芯片引脚之间信号互相干扰的难题。 何为教授是团队的另一员猛将。他带领团队部分成员突破了印制板任意层互联的技术瓶颈,并使印制电路孔的金属化质量、层间对准度、板厚均匀性等指标优于在印制电路领域全球排名第一的日本Ibiden公司。他还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精细线路制作流体力学理论模型,实现了美国IPC协会(国际电子工业联接协会)公布的全球最高水平线宽/线距,达到了25微米的高密度精细线路制作,解决了印制电路高密度化布线的难题。 一系列创新性成果,不仅使我国掌握了 “高密度互联混合集成印制电路”的核心技术,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甚至在诸多指标上超过了日本和美国的最高水平。 “这项技术,我们已经做了十年了!”张怀武说,团队从最基本的印制电子理论、印制高导热有机材料、内埋元器件复合材料、表镀薄膜材料等做起,逐步深入到元器件、电路、散热导热、电磁干扰、封装系统等,一步一个台阶,终于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道路。 据了解,团队围绕该项目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1项,其他授权知识产权24项;发表论文50篇,其中SCI论文30篇,EI级核心刊物20篇;制定行业技术标准两项,并出版了一部专著。 对接市场 推动国内产业升级 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系列成果,为实现“印制电路”的产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团队并没有等待一切条件具备之后才着手对接市场,而是在研制的过程中就与相关企业展开战略合作。 早在2002年,团队就主动将战线前移至广东,零距离开展校企合作,将技术积累与企业“真刀实枪”的生产结合起来,先后与珠海方正、珠海元盛、博敏电子等企业合作,从而拉开了中国“ 高密度互联混合集成印制电路技术”产业化 的序幕。 2008年1月,学校与珠海元盛、珠海方正及珠海市科学技术局共建的 “ 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珠海分实验室 ” 正式挂牌运行 。 以 此 为 “ 根据地 ” ,各级研发平台陆续建立。 “ 建立各级产学研研发平台,才能可持续发展, ” 回顾产学研合作经历,何为感慨地说: “ 在合作中 才能 实现双赢, 关起门来做学问并非不可,但并不利于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 ” 与珠海方正的合作就颇有代表性。 从 100 多微米的线宽,一直到如今的 25 微米的线宽,团队与 珠海方正 紧密合作,建成了我国第一个技术水平最高、设备最好的高密度互联混合集成印制电路生产平台,完全可与美国和日本的企业比肩 。 在此过程中, 珠海方正 作为项目的第二完成单位,发明了“印制基板埋盲孔对准方法”、“印制电路、埋嵌元器件通孔和埋盲孔电镀方法”、“机械钻槽孔加工方法”等,提高了生产效率、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其优质产品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还远销欧美等发达国家。 从 2011 年 1 月到 2013 年 12 月,珠海方正通过生产系列印制电路板产品,累计新增产值 32 亿元,新增净利润 3 亿元,出口创汇 14742 万美元。该技术还通过多种合作方式,辐射到博敏、四川深北电路、四川海英电子等 20 多家企业,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40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电子科大大数据研究中心简报(第一期):学术进展部分
bhwangustc 2014-12-8 12:34
周涛博文complexityworld 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b00011127 电子科大大数据研究中心简报 (第一期):学术进展部分 已有 154 次阅读 2014-12-8 07:43 | 系统分类: 科研笔记 推荐到群组 预测传播概率与传播规模 已有很多学者在研究复杂网络上的传播动力学问题,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是否能够以及如何才能利用某时刻传播的瞬间状态,预测传播的演化过程呢?这一基本问题 , 目前还很少有学者进行深入研究。而这一问题本身对信息传播与控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针对这一基本问题,大数据研究中心,数据挖掘与推理研究所的陈端兵副教授和瑞士弗里堡大学曾安、肖锐两位博士一起提出了一种简单而有效的传播概率与传播规模的预测方法。基于被学术界广泛接受的 “ 易感 - 染病 - 免疫 ” 动力学模型,陈端兵等人提出了一种迭代计算方法,能够有效估计特定节点在被感染之前,已被感染的邻居数量。陈端兵等人在此之上发展出了一套传播概率的预测方法。在小世界和无标度网络模型以及真实网络中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很好地预测传播概率。在预测的传播概率基础上,采用平均场模型进一步对传播规模进行了预测,也取得了很好的结果。 论文信息: D.-B Chen (陈端兵) , R. Xiao , A. Zeng, Predicting theevolution of spreading on complexnetworks. Scientific Reports 4 (2014) 6108. 论文链接: http://www.nature.com/srep/2014/140818/srep06108/full/srep06108.html 从官僚主义到平等主义:大数据揭示鸽子群集运动的复杂策略 从慌乱的人群,到椋鸟、海洋鱼类,再到蝗虫乃至细菌,不同尺度的生命体都可以自组织,形成模式各异的群集运动。 20 年前,匈牙利科学院院士 TamasVicsek 教授就提出了著名的 Vicsek 模型 ,其中个体下一时刻将选择周围邻居的平均方向作为自己的运动方向 —— 这种简单规则可以再现某些复杂的自然群集运动的统计规律。 几年前, Vicsek 小组的一篇实验论文对自己的模型提出了挑战 。他们通过对十几只鸽子的精密飞行轨迹(通过在鸽子脚上捆绑 GPS 设备)进行跟踪,发现鸽子在飞行的时候存在一种 “ 领导 - 被领导 ” 的层次网络结构 , 这可能是形成高效集群的原因。 大数据研究中心,数据挖掘与推理研究所周涛教授和 Vicsek 小组及其他合作团队一起,对鸽子飞行数据进行了进一步地分析。他们发现鸽子在飞行中实际上混合了 “ 听领导的 ” 和 “ 听周围朋友的 ” 这两种策略。就运行方向而言,当飞行轨迹平滑的时候,鸽子尽力与周围邻居的平均方向保持一致;而当出现突然的急转弯变向的时候,鸽子迅速和领导保持一致。在决定飞行速度的时候,周围邻居对鸽子的影响一直都比领导大。数据显示,鸽子的运动策略并不简单,随着环境的改变,需要不停在官僚主义和平等主义之间切换。 论文信息: H. T. Zhang, Z. Chen,T. Vicsek, G. Feng, L. Sun, R. Su, T.Zhou (周涛),Route-dependent switch between hierarchical and egalitarianstrategies in pigeonflocks. Scientific Reports 4 (2014) 5805. 论文链接: http://www.nature.com/srep/2014/140724/srep05805/full/srep05805.html 大数据帮助你寻找感兴趣的地点 当我们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总是希望能够尽快找到喜欢的地方。而当我们在一个城市居住一段时间以后,也希望能够在重复的生活娱乐场所之外,探索到一些新奇而又符合自己兴趣的地方。一个重要而又被所有以前的研究工作所忽略的特征是,当人们经常光顾一个地点而很少光顾这个地点周围的其他地点的时候,那么他们就有可能对周围的地点没有太大兴趣,而且这个对周围不感兴趣的程度和人们光顾那个地点的次数是正相关的。也就是说,当你注意到两家紧邻的餐馆 A 和 B ,目标用户经常去 A 而从不去 B ,那么即便很多去过 A 的其他用户都常常光顾 B ,也不要轻易给目标用户推荐 B ——如果他喜欢 B ,不用你推荐,早就去了。 大数据研究中心,教育大数据研究所的连德富博士敏锐注意到了这些地理和兴趣交织的复杂心理,提出了一个混合模型来无缝地结合协同过滤技术和地理建模技术。协同过滤可以帮助人们找到符合人们兴趣的地点,而地理建模技术可以过滤那些距离人们活动区域过远的地点,并通过将位于常去地点附近又从未被光顾之处看作负例,来进一步提高地点推荐被接纳的可能性。这个混合方法不仅能够大幅提高地点推荐的精确性,还能克服因人们访问地点过少而导致的数据过于稀疏的问题 —— 数据稀疏是推荐技术面对的最为严峻的问题之一! 论文信息: D.Lian ( 连德富), C. Zhao, X. Xie, G. Sun,E. Chen, Y.Rui. GeoMF: Joint geographical modeling and matrix factorizationforpoint-of-interest recommendation. ACM SIGKDD, pp. 831-840, 2014. 论文链接: http://dl.acm.org/citation.cfm?id=2623638 距离 vs复杂性:大数据帮你导航! 传统的路径规划算法一般基于最短旅行距离或时间来进行优化。然而空间认知学方面的大量研究已表明,人们在选择路径时,其他的一些因素往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实际中,当本地人为外地游客指路时,常常舍弃那些难走、难认的道路,而选择给出那些容易走(例如较少转弯)的简单路径,即便距离并非最短。 在空间数据库的研究中,道路网络上最近邻的查找(如 “ 离此处最近的邮局 ” )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在给定出发点和多个可能的候选目的地的情况下,当路径选择的标准从旅行距离变为通行复杂度时, “ 最易到达邻 ” 这个新概念可视为最近邻的自然延伸。它的查找对于在陌生的城市环境中旅行的人们大有帮助。 大数据研究中心,数据挖掘与推理研究所邵杰教授和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合作者一起,通过融合空间认知学的方法来分析空间簇集的效应和地标物的效应,从而对通行复杂度这一因素加以建模,实现了对道路网络上最易到达邻的高效查询处理。通过对墨尔本市道路网络数据(包括市中心密集网格状区域,以及市郊稀疏道路区域)上的超过 1000 万条的大量路径测试实验发现,最简单路径的旅行距离平均只比最短路径增长 15.8% 。邵杰等人进一步用真实用户研究的方式验证了最易到达邻的实际使用效果: 83.3% 的受访用户表示,偏向于选择去到最易到达邻,而非选择实际旅行距离最短的最近邻作为他们的目的地。该研究还展示了导航系统如何同时兼顾旅行距离以及通行复杂度,为旅行者提供更佳路径建议的可能性。 论文信息: J.Shao (邵杰), L. Kulik, E. Tanin, L.Guo. Traveldistance versus navigation complexity: a study on different spatialqueries onroad networks. ACM CIKM, pp. 1791-1794, 2014. 论文链接: http://dl.acm.org/citation.cfm?doid=2661829.2661861 实时大规模数据流的新分类算法 哲学告诉我们: “ 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而科学的目标就是客观地认识这些变化事物中蕴藏的规律 ” 。数据流作为当前大数据的主要形式,定义为随时间动态产生的各种数据(如电力数据、网络数据、传感器数据等),挖掘和预测流数据中隐含的数据模式及演变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目前,数据流分类算法主要采用集成学习策略,然而,该类方法由于其本身的黑箱特性往往带来学习的不准确性。另外,当前数据流挖掘算法往往侧重于对近期数据进行学习,忽略了潜在重要的历史数据。 针对这些问题,大数据研究中心,数据挖掘与推理研究所的邵俊明教授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基于原型示例的数据流分类算法。其基本思想是从个体分析的新视角出发,通过分类性能启发式地对数据流中每个数据的重要性进行动态甄别和筛选,用以有效捕获当前最新的数据模式(数据中产生的新规律),并用于分类预测。针对数据流的演化特性,邵俊明等人提出了基于主成分分析和统计模型的新方法,来检测数据流中存在的突变概念漂移。此外,针对海量高速的数据流,邵俊明等人提出了基于同步约束聚类的数据压缩方法,从而使得算法不仅具有很高的预测性能,而且具有很低的时间和空间复杂度,为实时进行大规模数据流分析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技术方法。 论文信息 : J.Shao (邵俊明), Z. Ahmadi, S. Kramer.Prototype-basedlearning on concept-drifting data streams. ACM SIGKDD, pp.412-421, 2014. 论文链接: http://dl.acm.org/citation.cfm?id=2623609 图片和视频之间的跨界语义索引 语义视频索引,又称视频标注或视频概念检测,在近些年引起了 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随着呈爆炸式增长的媒体大数据的出现,如何开发快速和有效的语义视频索引技术已经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目前,已有的语义视频索引方法主要基于传统机器学习算法,由于缺乏有标签训练数据,大部分方法往往不能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针对这些问题,电子科技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数据挖掘与推理研究所的杨阳教授提出了一种新颖的语义视频索引方法,能够开发利用海量的用户标注 Web 图片来辅助学习鲁棒的语义视频索引分类器。然而,这个方法面临两个巨大的挑战: (1) 不准确 / 不完整的标签; (2) 视频和图片的域间差异。针对这两个挑战,杨阳等人提出了一种非参数化的方法来估算标签的可信度,然后将可信度整合到一套鲁棒的学习模型中,从而可以使 Web 图片有效的补充有限的视频训练数据。在这套鲁棒模型中,杨阳等人提出了一种新颖的特定于样本的损失函数,并且整合 Web 图片的可信度以控制图片在学习过程中的贡献程度。与此同时,图片和视频之间的差异可以通过一个最优核空间的学习得以完善解决。杨阳教授的研究成果,在未来跨媒体的商业化应用中有巨大应用前景。 论文信息: Y.Yang ( 杨阳), Z.-J. Zha, Y. Gao, X.Zhu, T.-S. Chua,Exploiting Web Images for Semantic Video Indexing Via RobustSample-SpecificLoss, IEEE Transactions on Multimedia 16 (2014) 1677-1689. 论文链接 : http://ieeexplore.ieee.org/stamp/stamp.jsp?tp=arnumber=6813690isnumber=6898894 找出推荐系统中的信息核心 推荐系统可以简单看成一个用户 - 商品的二部分图,推荐算法要做 的就是分析用户浏览、收藏、购买的记录,以及用户和商品的其他辅助信息,自动找到用户喜欢的商品。推荐系统往往规模巨大,以刚刚上市的阿里巴巴为例,其淘宝平台是 “10 亿用户 -10 亿商品 ” 的规模。是不是每一个用户都携带了同样价值的信息,对于算法贡献相同呢? 大数据研究中心,数据挖掘与推理研究所尚明生教授、曾伟博士等人最近的研究显示,在推荐系统中存在一个用户的子集,却包含了推荐系统中绝大部分信息,他们形象地将其命名为推荐系统的信息核。尚明生小组设计和比较了多个挖掘信息核的算法,在豆瓣、 Flickr 、 Last.fm 等真实数据的实验表明,信息核在包含 20% 的用户时,有的时候比用所有信息得到的推荐精确度还要高。最差的情况下,也能达到 91.4% 的精确性,而且对很多方法用这种萃取的核来进行推荐,效果都非常不错。 进一步的统计分析表明,位于信息核心的成员并不是购买商品很多的成员,实际上他们的购买数量还比不上平均值,但是这些人相互之间选择具有多样性,而且倾向于选择流行的商品。这些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理解推荐系统的本质和用户选择的行为心理,并降低推荐系统计算的复杂性。 论文信息: W.Zeng ( 曾伟), A. Zeng, H. Liu, M.-S.Shang (尚明生), T. Zhou,Uncovering the information core in recommender systems,Scientific Reports 4(2014) 6140. 论文链接 : http://www.nature.com/srep/2014/140821/srep06140/full/srep06140.html 徐增林教授在人工智能顶级会议上发表的两篇论文 大数据研究中心,数据挖掘与推理研究所徐增林教授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顶级国际会议,中国计算机学会( CCF )认可 的 A 类会议,第 29 届人工智能大会( AAAI )上发表两篇论文。徐教授为两篇论文的通信作者,并将于 2015 年 1 月份参加在美国德州奥斯汀召开的会议并做口头报告。 徐教授的第一篇论文是神经信息学与机器学习的交叉研究。在艾滋海默症的诊断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利用病人的磁共振图像来对病情进行预测,同时从遗传基因差异方面寻求病理解释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徐教授的论文介绍了如何通过稀疏贝叶斯多视角学习来自动发现基因与脑区之间的相关关系,同时对病情程度进行预测。美国礼来制药公司的神经信息学研究者对论文发现的相关基因进行了分析,验证了其合理性。 徐教授的第二篇论文是关于机器学习中的稀疏核学习的理论研究。核方法是机器学习中一类非常重要的方法,它通过将数据从原始低维空间投影到高维甚至是无限维的空间中,从而实现非线性回归或分类。它的主要瓶颈在于对大规模核矩阵的计算。徐教授使用 Nystrom 近似算法,用对样本的采样来逼近原有较大核矩阵的性能,从而大大提高核矩阵的计算效率。该论文首次从理论上证明了对于稀疏核学习在采用 Nystrom 近似后,得到的解是可以恢复原问题的最优解的,并且可以比传统核方法快上千倍。 论文信息: 1.S.Zhe, Z. Xu (徐增林) ,Y. Qi, P. Yu. SparseBayesian Multiview Learning for Simultaneous AssociationDiscovery and Diagnosisof Alzheimers Disease. In AAAI’15: Proceedings of theTwenty-Fifth AAAI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015. 2. Z.Xu (徐增林) ,R.Jin, B. Shen, S. Zhu. Nystrom Approximation for Sparse KernelMethods: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mpirical Evaluation. In AAAI’15: Proceedingsof theTwenty-Fifth AAAI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015.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75-849251.html 周涛
个人分类: 统计物理复杂系统研究进展|159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电子科大在信息存储与处理、传感等领域的重要新材料取得重要成果
wangxiaog04 2014-10-20 08:54
祖小涛教授团队在《Scientific Reports》上发表高水平研究成果   近日,电子科技大学物理电子学院、基础与前沿研究院祖小涛教授团队的周云刚博士、向霞和肖海燕教授在Nature旗下期刊《Scientific Reports》上连续发表两篇高水平研究论文,展示了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信息存储材料GaS纳米带的铁磁和半金属特性、钙钛矿氧化物异质结在极端条件下的稳定性。电子科技大学为两篇论文的第一署名单位。   论文《 Evidencing the existence of intrinsic half-metallicity and ferromagnetism in zigzag gallium sulfide nanoribbons 》(锯齿形 GaS 纳米带被证实具有本征半金属性和铁磁性)主要由博士生周云刚完成。该工作通过理论模拟计算首次指出一维 GaS 纳米带结构可以表现出优越的铁磁和半金属的特性, GaS 纳米带可能成为理想的单电子输运材料,这为 GaS 纳米带在自旋器件中的应用指明了方向。   论文《 Effects of surface defects on two-dimensional electron gas at NdAlO3/SrTiO3 interface 》(表面缺陷对 NdAlO3/SrTiO3 界面二维电子气的影响),主要由物理电子学院向霞教授、肖海燕教授完成。该工作通过计算机模拟研究了钙钛矿氧化物异质结中表面缺陷对二维电子气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NdAlO3/SrTiO3 界面处能够形成二维电子气,但该材料在辐射环境下极易发生变化,辐射缺陷对载流子密度有较大的调制作用。   GaS 纳米带和钙钛矿氧化物异质结都是信息存储与处理、传感等领域的重要新材料,是开发新型器件的重要基础电子元件。这两项研究工作为设计相关新型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指导方法,对 GaS 纳米带和钙钛矿氧化物异质结在电子器件中的应用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据悉, 近 10 年来, 祖小涛教授率领的极端条件下固体的物理性质研究团队 已在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 Nano Letters 、 ACS Nano 、 Nanoscale等期刊 上发表文章 400 多篇, SCI 他引 3000 多次。   Scientific Reports 目前是 Nature Publish Group 旗下的国际著名科学期刊,主要涉及凝聚态物理、新材料、能源等领域,目前影响因子为 5.1 。 论文链接: http://www.nature.com/srep/2014/140722/srep05773/full/srep05773.html http://www.nature.com/srep/2014/140627/srep05477/full/srep05477.html
200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技动态】电子科大首次发现绝缘体“自旋流阀”巨磁电阻效应
wangxiaog04 2014-10-10 09:23
近日,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张怀武课题组博士生金立川、王棋在Sci. Rep.,Appl. Phys. Lett.,J. Appl. Phys.,J. Phys. D: Appl. Phys.等国际高水平刊物上发表8篇文章,展示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自旋阀效应”和二维磁振子晶体模型方面。   该工作由电子科技大学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在张怀武教授指导下,金立川、王棋博士生完成了大部分研究工作并分别作为相关论文的第一作者,张怀武教授为论文的通讯作者,实验室的相关老师与在读研究生为合作作者,电子科技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 电子作为“电荷”的载体,引起了上世纪50年代半导体革命。同时电子也是“自旋”的载体,正在本世纪引起自旋信息存储、传感与探测领域的变革。金立川博士生正是在此背景下,首次提出单晶YIG/Pt异质结界面的自旋流阀效应模型,在100纳米YIG/Pt自旋霍尔器件中成功发现了“自旋流阀”效应。这一成果使磁性绝缘体的自旋输运特性变得更重要起来,磁性绝缘体不再绝缘。Appl. Phys. Lett.主编S. Dader教授评价:“本文最新报道了YIG/Pt异质结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磁电阻效应实验结果,发现是非常有兴趣的,在未来的绝缘基自旋逻辑器件和自旋存储器件方面有极大应用潜力!”   微波器件小型化在云数据时代是一个挑战。自旋调控器件是全面实现微波有源和无源集成器件向微米、纳米尺寸过渡的有效途径。王棋博士生通过建立二维磁振子晶体理论模型,首次提出了多激励源激发自旋波干涉调控自旋波禁带宽度的思想,为动态调控自旋波提供一种可行之法,也为未来的纳米波、毫米波器件以及集成系统奠定一种行之有效的理论方法。Sci. Rep. 审稿人评价:“用干涉法调控自旋波禁带,有较大的优势,提供了一种新的调控自旋波的思路。”Appl. Phys. Lett.评审人评价:“此工作第一次详细报道极化电流对磁振子晶体的调控,是一篇高质量具有物理应用潜力的论文。”   据悉,Scientific Reports目前是Nature Publish Group旗下的国际著名科学期刊,主要涉及凝聚态物理、新材料、能源等领域,目前影响因子为5.1。Applied Physics Letter和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是America Institute of Physics旗下的著名应用物理学期刊。Journal of Physics D: Applied Physics是英国IOP旗下的应用物理期刊。 (新闻链接:http://www.new1.uestc.edu.cn/news/index/id/4233) 相关论文连接: http://www.nature.com/srep/2014/140801/srep05917/full/srep05917.html http://scitation.aip.org/content/aip/journal/apl/105/11/10.1063/1.4896027 http://scitation.aip.org/content/aip/journal/apl/105/13/10.1063/1.4897359
2419 次阅读|0 个评论
【追寻成电精神】扎根成电,一生相守
wangxiaog04 2014-9-29 17:46
寻访历史足迹: 扎根成电 , 一生相守 ——聆听我校“钻石婚”、“金婚”、“寿星”老人忆往昔论人生 ( 王晓刚 学生记者团 张露瑶 ) 【编者按】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成电处处 桂花 香。满头银发,胜似春光,相守一生无相忘。“九九”重阳节即将来临,我们走访、聆听了“钻石婚”、“金婚”夫妇以及“老寿星”们“长长久久”的故事 ,并与广大读者分享 。 今年,我校离退休教职工有4对“钻石婚”夫妇、29对“金婚”夫妇,90岁、80岁、70岁的“寿星”分别有9位、5 3 位和65位。半个世纪之前,他们就来到了成电,在这里扎根、奉献。 他们融入了成电的发展,见证了成电的脚步。他们很乐意分享自己的故事。在他们看来,他们所述的“只是自己过去的平淡生活”。但对我们而言,这份平淡中蕴藏着我们想要的一切启示。 一、“钻石婚”夫妇:携手60年, 最想说声“珍重” 1990年,彭才栋和李毓芳一起退休了。此前几十年,因为工作都很忙,俩人一天只能见两面。直到退休后,才真正过上了朝夕相伴、形影不离的生活。 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建校后,她和他就前脚跟着后脚来了成都。她1955年到了成电 的 团委工作,他则先到成都市郊的天回中学教书,后来辗转到“红旗拖拉机学校”。 文革后,李毓芳从校团委调任宣传部,但学生工作并没有卸下担子,加上宣传工作后,就更忙碌了。但彭才栋对此帮不上什么忙,因为他1977年调任成电子弟学校(现“电子科大附小”的前身)校长后,工作也很多。 无数个白天,他们都忙着各自的事情,甚至很少有机会一起吃饭。李毓芳说“我吃了半辈子食堂!”其实,他也是,即便是俩人都在一个单位,也只有偶尔回家共进晚餐,谁先到家谁就去 买 菜做饭。 孩子们常常在家里自己做饭,“所以从小就独立性很好,长大了有出息!”儿子后来成为成电1979级的学生。 不过,同在一个单位,距离毕竟更近了一些,接送孩子上学就更加方便。李毓芳忙外不忙里,彭才栋就当上了“贤内助”,接送孩子上学、照顾家小一肩挑。 从1957年至1959年,是家里最困难的日子。当时彭才栋患上了肺结核,到省医院医治月余没有效果,终致吐血不止。她心疼他,但无能为力。后来他也“看开了”,干脆出院,再不理睬这事儿,专心地在成电周围开荒种菜,不仅喂饱了一家人,还使身体渐渐好了。 结婚60年,磕磕碰碰难免有,但这些只是他们生活中的小插曲,相互帮助才是他们家的“主旋律”。60年里,他从没有对她说过“我爱你”,但她心里最有数。 问起她最想对他说的话,她认真地说:“我很珍重他——他能体谅我、包容我一辈子,我很感谢他!”他则谦虚地说:“几十年过来了,她对家的贡献比我大,做得比我多!” 他们把一生辛劳都奉献 给 了成电,也把一生的美好回忆留在了成电。 二、“金婚”夫妇:脉脉 50载 ,都说“找对了人” 周鸿仁1996年退休,但他并不闲着。虽然近两年耳朵有点背了,但带上助听器之后,依然可以在 学校“老干部时政学习小 组 ” 里纵论国内外时事。 孩子们都很争气,工作顺利,家庭和睦,因此,他很安心。每天除了看报,就是听广播。内政外交大事,都能让他慷慨激昂。这时候,她的老伴儿苏超华常常在一边静静地陪伴,听他“唠唠叨叨”地做评论。 1956年成电建校时,周鸿仁就随南 京工学院 (今天的东南大学) 的师生一起来到成电, 后 在无线电 零件 系(今天的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工作。他们先坐火车,后坐汽车,没有汽车的地方就骑马、步行,最终来到成都,就此扎下根来。 那时候,苏超华正在建设路小学当老师。当年的相识造就一生姻缘。1964年,两人在成电沙河校区举办了简朴的婚礼,从此相互携手,一起走过了50个春秋。 在苏超华的印象中,周鸿仁是个急性子,“啥子都要管”,但他很精干,喜欢较劲儿,在工作中更是如此,常在实验室加班,做不完 工作 “不下火线”。他科研和教学都做得好,被系里评了先进,也没空告诉她。 后来 ,她 才 在学校 的 公告里知道了这些消息。 苏超华在小学当老师,一点也不比周鸿仁闲。因此,对孩子的教育都是由周鸿仁来管。他每天起得早、睡得迟,除了接送孩子上学,还要辅导孩子做作业。在孩子读书时,他俩都不看电视,一家人安安静静地在家里做自己的事情。 那时候日子过得紧 巴 ,周鸿仁是家里的经济支柱,所有大项开支都从他的钱包里出。苏超华自己把工资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对于家庭经济收入,他俩虽然自管腰包,但一直互相信任、共同商量。她还会主动接济他的亲友,免得他工作分心。 有时候,他俩也会在具体问题上产生分歧,她生气时会好几天不理他,但她知道他“心直口快但心眼很好”。因此,她自己生气时常会自问:“同事之间都需要忍让,何况是我俩呢?”于是气就消了。 回顾这么多年的生活,苏超华说,她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他把身体养好,少操点心,时代这么好,一定要多活几年”。周鸿仁乐呵呵地说:“老伴这些年对我照顾得无微不至,这一辈子我都很感激她,我找对了人,找了个好人。” 三、“九旬寿星”: 教书一辈子,授人以渔 很欣慰 博学多德,仁者多寿。90岁高寿的顾德仁 依然身体健朗, 但和以前相比,下楼锻炼的次数少了一些。儿女苦劝他下楼去“接地气”,老人却更愿意在楼上“观天象”,并以一贯的睿智反驳说:“天高几万里, 26 楼跟1楼相比,能少 接 多少‘地气’呢?” 顾德仁 是在 1956全国院校调整 时,从华南工学院(今天的华南理工大学)来成都的。他 是成电第一批被国务院授予博士生导师的4人中的一位。 同时,还参与学校筹建事宜,是“筹委会”的重要成员之一。 初建时期, 成电周边还是一片稻田,大家吃住都在工棚 。顾德仁来成电时, 沙河校区 主楼 依然在 建。后来担任成电院长的王甲纲 曾 带着 顾德仁 在学校里 视察 , 从 5楼 施工的木架板上大踏步走过去, 顾德仁心一横 也跟着走 了过去 。当时 的 那种后怕,现在 说起来也依然 历历在目。 他的一生 和讲台、和学生、和成电 紧密 地 联系在一起。改革开放后,顾德仁走上了学校的领导岗位, 1980 年担任成电 的 副院长,后又任院长,直至1986年离任。 他 从事高等教育事业45载,先后讲授过电工基础、电路理论、半导体电路、电磁场、微波技术、天线与电波传播、有源网络及反馈放大器、脉冲与数字电路、电视技术、电视设备等诸多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 , 培养博士生30名,硕士生数十名。 在他女儿的印象中,“父亲对学生很好,但对自己的孩子一直很严厉,是‘外松内紧’、‘宽人严己’型的。 平日里公私分明,不占公家一分钱便宜,我们兄妹 一直比较怕父亲。” 其实,“外松”只是 一种 生活方面 的印象 ,在指导学生做研究时,顾德仁一点都不含糊, 要求不仅特别严而且特别高, 特别 是 博士生的学位论文 ,他强调“ 要用世界水平来严格要求 ” 。 他花费了大量精力指导研究生 , 1993年 被 四川省教育委员会授予“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荣誉。 他说, “ 这一生没什么追求,也没多少成就,把子女教育好了,把学生培养成 才 了,就是最大的收获 ” 。 顾 德仁 不抽烟、不喝酒,至今如此;每天 8:00准时起床 ,晚上按时休息,生活十分规律。妻子生前曾每天给他做洋葱吃,说是对心脑血管很有好处,直吃得一见就反胃; 2002年,为了照顾生病的妻子,80岁高龄的他立志学做家务,下厨为妻子炒菜。有人曾问他长寿的秘诀,他常告诉别人,“只喝茶,不喝酒,不求名利,与世无争”。 四、“八旬 寿星” :乐做育苗人,无心插柳柳成荫 吴家藩身材清瘦,但脚步轻盈。走起路来,完全看不出有80岁的样子。他几乎天天到老年活动中心阅览室看报纸。 成电建校初期,三校合并,但师资仍然短缺。吴家藩刚从中山大学毕业,就被举荐,与其他四位毕业同学一起来到了成电。其中,数学专业2人、外语专业2人,吴家藩是5人当中唯一搞物理的。 在此之前,成电由三校无线电相关专业合并,根据院系调整方案,华南工学院的电讯系,除留下几人担任全院“电工基础”课程以外,其他员工、设备全部都要迁往成电,林为干、冯秉铨、卢文、高兆兰、邓韵秋等“华南五教授”以及电讯系其他骨干力量都在抽调名单当中。 吴家藩在中山大学读书时,作为“华南五教授”之一的高兆兰教授曾给他带过课。因此,当冯秉铨致信请高兆兰推荐新秀人才时,高兆兰一下子就想到了吴家藩。 1956年9月14日,他到成电报到,9月17日就走上了讲台做助教,给学生做辅导并指导实验。开课时间很紧,他根本没有时间做什么心理准备。同时,他还给当时大名鼎鼎的冯志超教授做助手,边干边学,成长十分迅速。 吴家藩试讲之时,成电的时任院长吴立人亲自来听课,并提出了宝贵意见。那时的教工宿舍十分简陋,但吴家藩曾和陈星弼(现中国科学院院士)同住一个宿舍,平时相互交流,其乐融融。 吴家藩先从讲授大学普通物理开始,逐步涉及专业物理,如统计物理等高等物理课程。此后,他也随大批教授到“干校”锻炼。复课后,他立即参与编写物理教材。此后,他逐步加强对低温超导材料的研究。在中山大学期间曾跟随中国科学院院士洪朝生研究低温物理与低温技术研究,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教学一直是他的重心所在。但凡有“统计物理”相关的课程,都得吴家藩出马授课。相对而言,对低温超导的研究只能算是“业余爱好”。但是,我校在“低温超导”方面的平台,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积淀的。 吴家藩是一个“不容易急躁”的人。虽然过去吃了不少苦,但他的心态一直很好,从来都是“有多大能耐就做多大的事儿”。他没有刻意地从事教学、科研或生活,在他自己看来,这几十年平平淡淡、自然而然地就走过来了,但最终结果还是让他感到欣慰,有一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感觉。 他的妻子是教外语的。现在,俩人虽然退休,但都保留着“教师”的职业习惯。孩子们都在外工作。每当小孙子来看他们,两人一个负责物理、一个负责英语,抢着当“家教”。他俩已经收获了“金婚”,现在正平静地迈向“钻石婚”。他说,“人这一生,平平静静也很好!”
6948 次阅读|0 个评论
【电子科大学生记者团·原创】李小文:学生就像我的孩子
热度 2 wangxiaog04 2014-9-29 17:34
■ 文/学生记者团 王雪峰 杨炜坤 张雅倩 编者按: 9月23日,专程回母校参加校庆纪念周活动的李小文院士接受了校学生记者团独家专访。 嚼得菜根,百事可做 学生记者:在我们看来,您已经在学术上达到高峰,那对于还要奋斗的科研工作者们,您有什么经验向他们分享呢? 李小文: 首先,你说的我在学术上达到了一个高峰,这话我就不敢当。如果说有些经验的话,它也没办法复制。因为人是在不同环境中,而环境是没法复制的,所以我一般就不讲什么经验。 学生记者:一些媒体的报道说您“不太关心自己”、“一天到晚吃点米粥、咸菜”,并且还因“营养不良住院”,这些说法与事实是否有所出入? 李小文: 有部分是事实,我营养不良的话大概是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开始的,我们叫困难时期,正好是我长身体的时候。当时条件比较艰难,什么东西都是定量,对粮食、布票的数量控制是非常严格的,像肉、油、豆腐乳、豆花都是根据供需情况调整的,城镇居民每个人都定量。 但我刚才说的那些吃不饱的情况,基本是从1959年后面有一段时间,后来成电换新领导,更加重视抓学生的营养、抓修路。1964年,食堂打饭就不定量了,吃多少就打多少,但是菜还是不怎么够,不过肉开始多起来了。之后,院领导又说以后不仅米饭不定量,还要给大家牛奶,还要修游泳池,修路,这些都是比较有深刻印象的。 反对“去中国化” 学生记者:您曾说过,您支持“有教无类”,那么您更欣赏哪一类学生? 李小文: 咋说呢,你说像我们这种年龄,没什么压力,看学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希望他们幸福、有成就,这样我就比较满足了。专门欣赏什么样子的,还真说不出来。只要学生们有长处、想学习,我能帮的就帮帮忙,没有什么要求,希望他们能幸福,希望他们成才。科研这东西不能勉强,兴趣不同,顺其自然,能帮就帮一下。 学生记者:您能否预测一下2024年,也就是未来十年后的中国教育? 李小文: 讲到预期和预设,这就涉及到模型问题。必须认清历史上的变化,合理解释已知的历史和现状才敢预期将来。明天的事情往往可以近似为线性的(一些特例除外),预期相对来说还容易一点。十年以后的事,我还没有这样一个预测的模型。 我认为,教育没有现成的、固定的模式。有中国传统的经验,历史上也有学苏联、日本、美国、英国的,还有学德国的。哪一个模式是对的,不好说。但是我的态度在博客上有反映,那就是反对“去中国化”,因为历史证明“去中国化”都是失败的。如果不根据国情和教育现状,盲目追随国外成功的例子,最终都会失败。 学生记者:那么您认为高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怎样在政策上,支持青年教师们进一步振兴中国教育呢? 李小文: 当然,这其中牵涉到很多政策问题。我只能比较笼统地谈谈我个人的观点。很重要的一个就是评职称要做到公平;第二个就是现在的级差也存在问题,比如说从讲师、副教授到教授,这个级差太小,而从教授,特别是二级到一级的跨度又太大。所以低的职称跨度要拉大,而高一级的需要缩小,才能保持一个比较均衡的布置,这样的话应该对青年教师有更好的积极作用。 爱看小说的“黄老邪” 学生记者:您在繁忙的科研工作之余,闲暇时间都会做些什么呢? 李小文: 这个出国前后差别比较大,我出国前,兴趣比较广泛,看小说、打牌、下棋等等都有。出国后,就不容易找到牌友、棋友,所以后来就渐渐的淡化了这些。但是不变的就是看书,看小说。小说的面比较广,当然武侠小说我看得比较多一点。 学生记者:我们看到在您的博客里面,大家都亲切地称您为“老邪”,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 李小文: 其实一开始并没有怎么仔细考虑的。我比较喜欢武侠,欣赏令狐冲这样的人物和性格。但是他比较年轻,而取网名又要跟年龄相符合。我的情况、性格也与黄老邪稍微有点像,所以就随便取了这么一个“黄老邪”的网名,没怎么仔细考虑。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而且大家也这么叫我,也就不想换别的名字。 学生记者:您多久看一次博客?您所有的评论都会回复吗? 李小文: 一般在不影响工作的休息时间看或者回复博客,而且写的博客也一般比较短,有点话想说就去说几句,尽量说得比较短,说完还要忙我的工作。不会说一律不回复或者一定要回复,自己想说点话就回复。
5061 次阅读|2 个评论
【电子科大学生记者团·原创】“布鞋院士”李小文畅谈大学生活
热度 3 wangxiaog04 2014-9-29 17:27
■文/学生记者团 景艺琳 曾菊华 图/唐笛 (视频连接:http://www.video.uestc.edu.cn/video/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52id=643) 9月23日,杰出校友李小文院士应邀做客“成电讲坛”,分享他的大学梦和对大学生活的思考,希望学弟学妹们牢记并弘扬“求实求真,大气大为”的成电精神。 开场白:“要开溜得找个好位置” 三周前,李小文很爽快地答应了资环学院的邀请,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才到成电。晚上6点半,他提前1小时来到讲座现场,有4位同学已经守在休息室门外想要跟他合影。他知道后立即答应:“没问题,让同学们进来吧。” 67岁的李小文着装朴素,虽然身体不太好,说话时带有沉重的呼吸声,但他风趣幽默的讲座,引来了阵阵掌声,他也频频向听众表达谢意。 讲座开始,李小文坚持要站着讲,“因为这是对听众的尊重”,但因为话筒较矮,在工作人员的劝说下,才坐下来讲。“我的口才一直很不好,所以,大家如果不喜欢听可以打断我”。 不仅如此,他还给学生支招:“‘地理位置’特别重要。我是做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进入了‘地学’界。我们有个‘传统’,如果你开会时准备开溜,就最好选一个靠近出口的位置;如果想打瞌睡,最好坐到后排去。” 谈“读书”:图书馆义工是个好差事 李小文1963年考入成电。那时候,他“不爱上课,不爱做作业”。大学第一学期好几门课的老师都找他去“置疑”,所谓“置疑”就是在补考前做个补习,免得补习都不及格。好多同学都觉得被老师叫去“置疑”很丢脸,但他却挺高兴,临走时老师总会说“你别置疑了,去考试吧!” 不过,在大学里,李小文还是有别样的收获,那就是给图书馆当义工,“阅尽天下书”。追忆起自己当义工的两年时光,他认为“确实很有收获”。和图书馆工作人员熟悉之后,他获得了一些其他同学不能得到的“福利”,“当时图书馆所有的图书对我都是开放的,下班关门的时候,也允许我借两本回家去看。我一坚持就是两年。”后来,“二系”的一个同学十分羡慕图书馆义工的美差,也申请到图书馆来帮忙。 谈“求真”:千万别说伤人的假话 “有谁能告诉我,成电校训是什么?”李小文问。“求实求真、大气大为”。学弟学妹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他认为,八字校训是希望同学们敢于担当、有大肚量、有大作为。“‘求实求真’讲得就是实事求是。”他强调,这不仅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能力。“大家都会认可这样一种价值,即要从事实出发寻求真理。由于种种原因,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非常难”,因此,要完全做到实事求是,光有态度是不行的。 他以“说真话”为例,反问到:“实事求是”要求我们不说假话,但谁能做到这一点呢?正因如此,他要求学生至少不说假话,尤其是不能说伤害别人的假话。“有时万不得已说几句假话,也要知道这是不好的,今后要想办法改过来,说假话迟早要露底。”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他认为这句话有一定的规律性。因为说假话也许能把一个人骗一辈子,也可能把很多人骗一段时间,但不可能把所有人永远地欺骗。他特别警告说,“工科学生如果说假话,一定要纠正过来,因为工科做假的后果特别严重”,一旦出现错误,贻害无穷。 谈创新:要“生根发芽”开拓创新 求真与创新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李小文用“集合论”中的一大一小两个“圆圈”做了形象地说明。他说,一个人首先要认识到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有限的,只是一个很小的“集合”,而全人类的知识则是一个很大的“集合”。 “集合”之外的世界是什么呢?我们并不知道。因此,孔夫子告诫我们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是说,人的认识有一个边界,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要承认不知道。他强调说,人一定要弄清楚自己的小“集合”和整个大“集合”的边界,如果在认识范围之外胡说八道,就不是“求真”。 当然,人类的知识边界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他说,人可以通过学习来扩大自己的知识“集合”,尤其是,个人要充分利用整个人类的知识文化宝库,用“大集合”中的知识充实自己的“小集合”。 在扩大你的知识边界时,一方面要“生根”,从人类的知识宝库中汲取营养;另一方面,要“发芽”,即寻找突破口、开拓创新。这就叫“原始创新”,它能为整个人类的知识宝库增添新的财富。 但是,如何寻找“发芽”的突破点呢?李小文说,“我的一个体验就是,要自己认真观察,发现新的现象,并尝试用现有的理论去解释它。一旦无法解释,那就意味着这个点就是很有可能‘发芽’的地方;或者,当你用一个模型进行解释或验证时,无论如何都解释不了现象,那就意味着你需要一个新模型了——创新的机会就这样来了。” 谈未来:地理信息现代化大有可为 在回答“实践和理论的关系”的提问时,李小文结合他所研究的地理信息学科,给大家做了深入分析。他说,地理信息是新兴的交叉学科,涵盖了遥感、GIS、GPS等多个领域。随着国家发展的需要,遥感科学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在的地理学已经不仅仅是“问奇于名山大川”,而是拓展到区域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农业政策、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地球信息科学等领域,成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科学支柱。 他说,地理信息学对摸清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特点、分布规律,对提出一系列具有科学价值和应用意义的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整治方案和建议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国家资源开发和生产布局、工农业基础建设等方案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大家如果以后投身地理信息,正逢其时,不要错过了历史机遇!” 当被问到遥感科学的未来时,李小文严谨地说:“我也不敢预言遥感的未来会怎样,但这几年确实是遥感发展的机遇期。”他认为,如果不能充分了解地理信息,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就无法有效开展,就没有基本的决策依据。 他还引用习近平主席“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的论断,强调了地理信息现代化的重要性,并号召同学们抓住历史机遇,积极投身于遥感科学,为地理信息现代化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2690 次阅读|7 个评论
【启梦成电】肖鸣宇副教授:复杂计算的简单之道
热度 10 wangxiaog04 2014-7-8 13:06
复杂计算的简单之道 ——记校“学术新人奖”获得者、计算机学院肖鸣宇副教授 作者:王晓刚   肖鸣宇副教授又攻下了一个基础性计算难题——改进独立集问题的精确算法,打破了国际著名算法理论大师罗宾逊在1986年创下的纪录。这个难题已经让算法理论界头疼近30年,肖鸣宇从博士毕业到扎根电子科大,一直坚持不懈地潜心研究了整整五年。   这是理论计算领域应用十分广泛且最为基础的难计算问题之一。近30年来,围绕这个独立集问题精确算法的研究论文不下20篇,但都没有超越罗宾逊的研究——肖鸣宇却使“罗宾逊”又往前走了一大步。   2013年底,当肖鸣宇应邀参加在香港举行的第25届国际算法与计算大会(ISAAC)时,此文作为重要研究成果,入选大会“最佳论文”候选论文,并受到业内学者的高度关注。   肖鸣宇没有拿过多少“大项目”,而是一门心思深入到“收效周期很长”的基础计算理论研究,并乐此不疲。虽然这项研究的更大价值或许要在5年之后才能充分显现,但他认为,作为基础与前沿理论的研究者,这已足以让他感到快慰了。 发现天赋:算法奇才让人眼前一亮   肖鸣宇本科时就读于中南大学数学系,做的最多且最有乐趣的事情,就是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当时,他在同学们眼里是当之无愧的数学建模高手,曾在美国数学建模竞赛中连续两次斩获一等奖。   从数学到计算机,只有一步之遥,数学建模或算法研究就是这样一种数学与计算机交叉融合的典型。很多学科都会遇到数学建模或算法研究,肖鸣宇的所有努力可以划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是对问题进行优化建模,第二是对优化模型进行算法设计来求解。   他对算法很感兴趣,但一直没有系统学习过,而是随着“求解”的需要,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现学现用。2002年和2005年他在中南大学分别获得数学学士和硕士学位,并获得湖南省优秀毕业论文和湖南省优秀毕业生称号——但这些与算法没有多少关联,直到上博士当助教时,为了给香港中文大学的本科生讲课,他才系统接触了算法课程。   以此为标志,他彻底从数学转入算法研究,再也没有变更过方向。算法是计算机领域内十分基础的理论,他说,“计算机是死的,你得用算法告诉它做什么、怎么做,因此,计算机的智慧就取决于你的思想!”   其实,肖鸣宇并非从一开始就选择算法为毕生事业,当他在数学的海洋遨游时,甚至从未想到自己以后会和算法结下如此深厚的情谊。促使他发生转变的是一个“中南传奇”:二十年前,有一位数学天才转行做了算法研究,并成为算法领域的巨擘。   这个人就是美籍华人学者、当时中南大学的“长江学者”陈建二教授。陈建二多年来主要从事计算机理论及应用技术的研究,在计算复杂性理论、图理论与算法、计算优化理论、网络理论等领域内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理论成果。   一位数学奇才何以转入算法领域?带着这个困惑和对自己未来方向的思索,肖鸣宇鼓起勇气求教陈建二教授。他听完肖鸣宇的疑问之后,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随口出了几个算法难题;肖鸣宇略加思索,即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这让陈建二顿时对眼前的这个小伙子刮目相看,他认为,肖鸣宇的解决思路与算法领域近十年来的前沿思想十分吻合,甚至有一些思路独辟蹊径,有过之而无不及。   于是,陈建二果断建议肖鸣宇向算法研究转型,“虽然做数学研究也可以做出杰出的成就,但如果不做算法研究就太可惜了!”在肖鸣宇硕士毕业时,陈建二欣然为他写了推荐信,荐他到香港中文大学蔡雷震教授麾下学习。不料,蔡雷震怜爱肖鸣宇之才,立即鼎力推荐给了学界泰斗——姚期智院士。   姚期智是世界著名计算机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0年“图灵奖”得主。2004年9月,他辞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终身教职,正式加盟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成为清华的全职教授,并于2005年成为香港中文大学的博文讲座教授。   2005年,肖鸣宇在蔡雷震的推荐下,在香港中文大学见到了他的博士生导师姚期智。3年后,他就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成为姚期智在香港中文大学培养出的第一位博士,也是2008年香港中文大学计算机系仅有的两位三年毕业的博士之一。 得遇名师:在算法领域落地生根   第一次与导师见面时,肖鸣宇并没有立即引起姚期智的特别注意。与如此大师级的学者面对面交谈,让他感觉很紧张。见面之前他已做了充分准备,“以为会问到很高层次的问题,所以准备时和见面回答时,都努力往哲学方面靠,结果适得其反,给姚老师留下了一种夸夸其谈的形象!”姚期智的考察很实在、很直接,只说了一句“你把某某定理给我证明一遍”。这次见面,让肖鸣宇学到了很多,也对导师的求实和严谨精神由衷地敬佩。   半年后,姚期智给了第二次见面的机会。经过半年的调整和摸索,肖鸣宇把自己半年来的思考和想法实实在在地做了汇报,让姚期智十分满意,他认为肖鸣宇的进步超乎想象。肖鸣宇也从此获得了更多的见面机会,并有机会聆听更多的指导。   经过几次见面交流,姚期智对肖鸣宇在算法方面的灵感和问题意识非常看好。在第三次见面时,他对肖鸣宇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充分的评估,建议他在“图算法”和“NP难问题”领域开疆扩土。当时,姚期智主攻“量子计算”,肖鸣宇也曾考虑这个方向,但姚期智却认为肖鸣宇在“图算法”和“NP难问题”方面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此后,肖鸣宇不负所望,在算法领域非常前沿的“图多优化分割问题”研究中取得巨大进展。当时“图多优化分割问题”研究中有多个悬而未决的“公认难题”,肖鸣宇沉浸其中,高度专注,在一周内破解了其中一个难题。当他把最终研究结果报告给“副导师”蔡雷震后,蔡雷震十分重视,但没有立即给出答复,而是报告给姚期智。   事后才知道,两位导师都在独立地对该研究进行科学严谨的验证。一个月后,肖鸣宇再次见到姚期智,惊讶地发现办公桌上有100多页的手写演算稿纸,对自己研究中的每个步骤都给予了推导和证明——结论是正确的!   以此为开端,肖鸣宇在博士期间获得了大丰收,不仅成为国内算法理论方向最为活跃的科研者之一,也是多个基本NP难问题最佳参数算法和精确算法的保持者。姚期智、王鲁生等教授曾这样评价肖鸣宇:“他研究的这些问题都十分重要,其中大部分问题被国际顶尖学者广泛研究。我们相信,他将在这些领域取得更显著的进展!”   在参数算法基本问题的“Benchmark列表”中,收录着肖鸣宇的两项研究结果,是仅有的两项来自中国的研究结果。他提出的复杂参数方法简化并改进了很多基本参数算法,被国际同行评价为“有趣并有前景”。 潜心研究:在基础与前沿领域驰骋   一个又一个公认难题的解决,让肖鸣宇在学术界声名鹊起,姚期智也大力推荐这位得意弟子参加相关的国内外高级别学术会议,让肖鸣宇大开了眼界,同时也在国际学术界获得了声誉。   博士毕业后,日本京都大学每年都邀请肖鸣宇赴日本访问交流,并且每年都派人来中国学习。肖鸣宇加盟电子科大后,京都大学的学者每年都来清水河畔拜访他。京都大学为肖鸣宇专门留出宽敞的办公室,并邀请他“任何时候都可以来京都大学办公”。   “成名”之后,肖鸣宇本来有更多的机会获取更多的资源做“应用研究”,但是,他一直不肯迈出这一步。导师姚期智也十分希望肖鸣宇坚持做“理论研究”而非“应用研究”,他曾对肖鸣宇说:“我相信你有能力在应用研究中解决一些重大问题,但如果在基础理论研究中取得突破,将会对学术界和产业界产生更大、更为深远的影响。”   因此,从博士毕业到现在,肖鸣宇都把自己定位在基础计算理论研究。“解决大家都解决不了的难题或不愿意投身研究的基础问题,也是一种成功的学术路径”,他说,“我就是那种专注地解决难题的人!”   肖鸣宇说到做到,从2008年加盟电子科大,他一直致力于基础研究,没有接过任何“横向项目”。“图多优化分割”理论在计算机、集成电路的生产中具有十分广泛而重要的应用价值,华为等公司多次邀请肖鸣宇做“横向项目”,助力解决相关技术难题,但肖鸣宇都决然地拒绝了。2009年,他只做成了一件事情,就是成功申请了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图上若干基本NP难问题的算法研究》。   “从理论研究到产业应用有一定的距离,我的精力有限,没有更多的时间去解决应用领域的问题,所以只能集中力量深入研究基础理论!”肖鸣宇说,“我相信,只要基础理论获得突破,从理论到应用的实现环节肯定会有其他优秀的人才努力完成!”   然而,纯粹沉浸在基础理论研究,对心态和定力是一种极大的考验。经济收入、量化考评、职称晋升等,既是对基础理论研究者的压力,也是对他们的极大诱惑。但是,肖鸣宇对此淡然处之,一直选择在基础理论领域坚守!   由于“图算法”和“NP难问题”等领域曲高和寡,国际上相关的学术期刊影响因子较小,论文引用数量不大。而国内的相关研究因起步较晚,气氛并未广泛形成,目前大陆仅有清华、北大、上海交大等少数几所高校致力于此。但是,肖鸣宇并不在乎“热门”还是“冷门”,而是持之以恒,并希望把我国西南地区的这个学科方向撑起来!   近几年来,肖鸣宇每年都参加许多次各种计算理论方向的重要国际会议,从最开始的“默默无闻”逐步发展为今天的“备受瞩目”,肖鸣宇也将“电子科大”推介到了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使其成为国际国内同行最为熟知的内地高校之一。“做大做强计算机基础与前沿理论,这是我的兴趣,也是我的责任!”肖鸣宇说,“做基础理论研究需要静心静气,在这条路上,我将一如既往、风雨兼程!” !-- input id="btnPrint" value="打印" type="button" style="padding: 5px 18px;font-size: 12px;float: right;margin-top: 20px;"/ --
9640 次阅读|11 个评论
【专题摄影】我在电子科大等你!(电子科技大学学生记者团奉献)
热度 6 wangxiaog04 2014-5-30 15:39
青春点燃梦想,梦想照亮青春。年轻的小伙伴们,一起追梦吧,我在电子科技大学品学楼等你! 在这里玩转“电子”,捉弄“原子”,折腾“比特”。实验室不是“地狱”,而是“乐园”。一起嗨起来吧,我在电子科技大学实验室等你! “品学楼”的名字来源于它的形状,更来源于我们对知识的渴求、欣赏和享受。一起学习吧,我在电子科技大学品学楼等你! “技术控”的精彩世界,比夺得竞赛冠军更让人着迷!机械设计的创意,算法改进的智慧,鏖战通宵的苦乐……一起奋战吧,我在电子科技大学机器人队等你! 八角书斋,书韵飘香。既有高大上的现代化设施,又不乏古色古香的雅致韵味。享受这一方宁静,在知识海洋尽情遨游,不止有我。一起读书吧,我在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等你! 体育馆的盛名来自中国建筑最高荣誉的“鲁班奖”,它的生命和活力却来自我们青春的汗滴。我不是“姚明”,我是电子科大的学生!一起来释放激情吧,我在电子科技大学体育馆等你! 既有理工科的慎密和逻辑,又有人文艺术的优美与活泼,科学与艺术在这里交相辉映。一起舞动吧,我在电子科技大学艺术团等你! 享受学习,享受风景!漫步银杏大道,一路领略生态校园的多彩,和那些匆匆而过的单车和背影。一起奔驰吧,我在电子科技大学银杏大道等你! 背靠着散发书香气息的图书馆,面朝着闪烁着粼粼波光的西湖,在这片绿油油的草地上,看看书、发发呆。一起来电子科技大学吧,我在电子科大西湖等你! 奇妙的磁场、电场,美观的波形、电路,复杂的器件、系统,无尽的智慧火花,方寸之间的精彩,比用风筝捉雷电更刺激,比用钨丝做电灯更好玩!创新有我,一起来体验创新的乐趣吧,我在求知的路上等你! 闯入纳米世界,窥探原子奥妙,制作神奇材料,设计集成系统。微观尺度的“蝴蝶振翅”,牵动宏观世界的壮阔浪潮。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一起用新材料改变世界吧,我在梦想的大门口等你!
7472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电子科大诚邀国内外英才参加青年论坛
Fangjinqin 2014-2-3 14:37
电子科大诚邀天下英才参加青年论坛 2014 年 3 月 30-4 月 1 号将举办青年论坛。 目的是“促进海内外青年学者之间的交流,增强不同研究领域之间的合作”。特别是,为了广聘杰出学者,共谱未来蓝图。 这个青年论坛,我把它看着是《2014第10届中国网络科学论坛》中的“青年论坛专题”的前奏。热烈欢迎青年学子和英才积极参加两个论坛!大展才能!马到成功!万马奔腾! 请看: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075do=blogquickforward=1id=764016
个人分类: 信息通报|235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诚邀天下英才——电子科大青年学者论坛
热度 1 bhwangustc 2014-2-2 14:22
转发周涛博客 诚邀天下英才——电子科大青年学者论坛 已有 125 次阅读 2014-2-2 12:09 | 个人分类 : 生活点滴 | 系统分类 : 科研笔记 推荐到群组 2014 年 3 月 30-4 月 1 号,值此良辰佳节,我们在成都邀请天下英才,举办青年论坛。论坛包括:校领导、人力资源部、特邀嘉宾做交流报告,以及相关领域集中学术交流。 这次论坛的表面目的是“促进海内外青年学者之间的交流,增强不同研究领域之间的合作”,实际上是为了广聘杰出学者,共谱未来蓝图。 我博士毕业就在电子科技大学,工作了 4 年,感觉这边简直是年轻学者的天堂。简单说起来,有四个方面的优势。 电子科大是 985 , 211 高校,虽然和“前七所”相比依然有明显差距,但是他一方面又相当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基础和不错的生源,另一方面又留给青年学者很大的成长空间,是一个非常好的 Tradeoff 。 电子科大对于青年学者有非常特殊的优惠政策,除了工资很高,更重要的是给出了一系列定制化的政策和个性化的服务。不管你是愿意加入一个有很多大牛学者的成熟团队,共同成长;还是想自己成为领军学者,搭建自己的研究所、研究中心,我们都提供尽可能好的服务和政策(包括给你很大的自由招收博士、博士后甚至教师)。我加入电子科大的时候刚刚通过论文审查,还没有拿到博士学位( 1 年后才正式发证书), 3 年多来已经形成了包括 16 名教师(包括 8 名正教授, 1 名长江学者), 5 名外聘研究员, 9 名博士后, 20 余名博士, 100 多名硕士,加上本科生和一些美工、数据分析师等等超过 200 人的研究中心。从计算机学科的特点而言,这种建制可以调用的资源远远超过本学科很多高层次人才,可以支持的应用研究的深度和规模也是比较可观的。另外,我们团队的发展在我们学校的青年教师团队中不算快的,因为学校的思路就是集中力量推动青年学者发展,他们是未来。 电子科大在行政和学术上都不官僚、不搞按资排辈。学校职能部门从校领导到各个部处的部长、处长,都是真真正正以服务为本的,学院的院长书记也是一样。他们考虑学院和学校规划的时候是专家,在你去找他们(她们)办事的时候就是一级棒的客服人员,极好沟通。学校也不搞学术上按资排辈,虽然你可能只是一个什么都没有的青年教师,但是只要你自己能 Hold 住,你可以搭建一个团队,招聘长江学者,千人,万人…… 成都好吃好喝好气候,生活舒逸。成都也是去年《福布斯》评出的全球发展最快城市,有很好的机会在这里。学校新校区占地 4000 多亩,绿化极佳,旁边很好的精装修住房, 4000-6000 一平方米——北京卖个马桶窟窿,成都换一个精装修的客厅啊!! 中国有北京上海这样一流的城市,和北大清华这样一流的大学。但是我觉得,到一个亚一流但是发展很快的城市,一个亚一流但是发展很快的学校,会有更多及会,也更快乐。 申请者最好要年轻, 40 岁以下,具有海外知名大学博士学位,或者具有国内博士学位并在海外工作 3 年以上,或者中了青年千人、青年拔尖人才、优青、百篇优博等咚咚,又或者你觉得自己比上面那些都更牛逼(如果你对自己牛逼程度没有把握,也欢迎你们申请,或者发个邮件给我)。不管你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我们都管吃、管住、管玩、管交通。 网上报名请登录: http://www.scholar.uestc.edu.cn 有任何不明白的问题请联系高洁或者张希琳,电话: +86-28-61830504 , 18615768175 ,邮箱 gaojie@uestc.edu.cn ; uestc-hr@hotmail.com ,这两个人永远不休息。 也欢迎邮件联系我, zhutouster@gmail.com 正式邀请涵: 成电论坛通知 (1).docx 可以直接填表并发邮件给高洁或者张希琳报名,参考附件: 成电国际青年学者论坛参会申请 V1.xlsx 备注:如果是会议论文就把期刊改成会议名称,表格可以自己任意修改,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填写。 看到的兄弟姐妹们帮我转发和推荐,谢了 。 用王大锤的名言作为结束语吧:“不用多久我就会升职加薪 当上总经理 出任CEO 迎娶白富美 走向人生巅峰 想想还有点小激动呢”。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75-764016.html 上一篇: PLoS ONE 文章影响范围高于 ScientificReports 吗? - 分享到: 收藏 分享
个人分类: 会议信息|2410 次阅读|1 个评论
【专访】电子科技大学田书林教授:提升创新能必须加强基础研究
wangxiaog04 2014-1-15 10:49
【专访】田书林:加强基础研究 提升创新能力 作者: 王晓刚 / 来源: 党委宣传部 / 时间: 2014-01-15 / 点击: 38 / 评论: 0 / 【编者按】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何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添砖加瓦、做出“成电贡献”?为此校报记者专访了从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载誉归来的2013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团队负责人、自动化学院院长田书林教授。 打破技术垄断 多项指标世界领先 记者:田教授您好,恭喜您的团队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请问“宽带复杂信号实时捕获与合成技术”面对的是什么样的技术需求? 田书林:宽带复杂信号的实时捕获与合成技术是推动电子仪器领域深刻变革的引领技术。随着电子系统频率越来越高以及电子信号复杂度的急剧上升,对电子测试及仪器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而宽带复杂信号的实时捕获与合成技术就是其中的核心。 现代科学研究和国家重大工程对宽带复杂信号的捕获与合成技术的需求十分迫切。例如,要评估大型爆轰试验的效果,就须对预定球面空间中的100多路持续时间极短、带宽数GHz的瞬态信号进行精密的、同步的测量分析;在雷达等电子系统中,要对偶发干扰进行长时间的无缝测量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和排除故障,也需要借助这种技术。 因此,多路、宽带、复杂信号的同步、实时、无缝捕获与合成技术是反映国家科学研究基础能力的重要共性技术。然而,由于目前国际上只有美国等少数国家掌握这种技术并实行技术垄断和封锁,以致我国在该项技术上长期受制于人,对相关尖端科学研究和国家重大工程形成极大的制约。 据统计,电子仪器产业的全球产值超过千亿美元,其中基于复杂信号捕获与合成技术的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时域仪器占比超过50%,这表明了该技术在整个电子仪器领域的重要和基础性地位。今天,我们在该项技术上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对提高我国电子测试技术的整体水平,推动电子仪器行业的技术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记者:既然目前只有美国等少数国家掌握这项技术,想必其难度是极大的。那么,您的团队又是如何攻克这个难题的呢? 田书林:的确,该技术一直是测试领域公认的国际难题。这是因为,实现宽带复杂信号实时捕获与合成技术,其核心是提高采样率和处理速度,而器件性能的提升根本无法应对信号带宽、波形任意化程度的急剧上升;多路信号之间最高皮秒量级的精密同步要求已接近系统时钟抖动,以至于传统技术手段无能为力。 针对高采样率、高捕获率、高精度同步等技术难题,我们通过方法创新突破了器件的瓶颈,利用国产核心器件成功实现了相关测试设备的研制,从而打破了国外垄断和封锁。主要发明创新包括: 第一,提出了非均匀校正的大规模并行采样方法。针对规模化ADC组时间交替采集可能引入的非均匀采样问题,提出了大规模并行(20路)下非均匀性失真的表征与自适应信号重建方法,突破了单个采样器件的性能瓶颈,实现了数十倍于单个器件性能的采样率,利用国产器件使实时采样率达到20GHz,突破了国外的禁运和封锁。 第二,提出了基于信息熵的无缝测量方法。对宽带信号长时间无缝测量是确保获取信号随机、偶发特征的基础,但在高采样率下的长时间无缝测量,会带来有限存储容量与极度膨胀的信息量的矛盾,传统方法是难以克服的。因此我们发明了基于信息熵的无缝测量方法,解决了这个难题,实现了最高每秒200万幅的波形捕获率,高出当前国际最高指标一倍,居于国际领先水平。 第三,提出内嵌式相位校准和主动补偿方法,发明多通道精密信号同步技术,突破了布局布线和时钟抖动的制约,实现了100皮秒内的同步精度(目前仅美国安捷伦公司达到相同指标),解决了多目标信号合成的核心难题,在飞机防撞测试应用中,模拟出多达154个不同方位、高度和距离的飞行目标信号,达到目前国外唯一商用机载防撞系统(TCAS)测试设备美国Aeroflex公司IRIS2000水平。 实现产业应用 闪亮登上世界舞台 记者:这项技术是否已在我国实现产业化并得到广泛应用呢? 田书林:已经应用好几年了。我们在这项技术上取得了一系列应用成果,这些成果是在项目过程中不同时间段陆续形成的,部分成果已经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了产业化和应用。例如,我们研制出的高性能示波器、任意波形发生器等仪器,经全球知名仪器仪表制造商优利德量产,新增产值6.44亿元,产品约30%远销美国、德国、巴西等国家,使我国从该类仪器的完全进口国跃居为重要出口国。 在国内,成果被成功应用于现代雷达、军民通信、航空电子、深空探测、模拟核爆等众多涉及复杂信号的领域,为尖端科学研究和国家重大工程提供了有力支撑。例如,在爆轰试验中,它解决了飞片轨迹等瞬态信息的获取问题;在深空探测中,它实现了深空波形的捕获,大幅提高了探测目标精度;在国产大飞机、大型运输机和新型战机中,它有效解决了重大机载装备的研制和保障难题。 同时,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我们还作为第一负责单位制定了GB/T15289等3项电子仪器国家标准和2项军用标准;申请发明专利68项(美国专利1项),授权41项,获转让费858万元;登记软件著作权3项;在IEEE等刊物发表SCI/EI论文65篇;获省部级一等奖3项。 记者:这项技术在部分指标上已经超过美国,是否意味着我国的该类电子仪器在功能和价格上都具有了比较优势? 田书林:我们在宽带信号的无缝测量等部分技术上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产品部分技术指标高于当前同类最高产品。而且,由于我们通过技术创新,利用低性能器件大规模并行实现更高的系统性能,产品在性价比方面与国外相比具有较大的优势。 但电子仪器技术属于一项复杂的系统技术,涉及到材料、器件、工艺、系统设计等方方面面。尽管我们在部分技术上做到了国际领先,但就整体能力和水平而言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这份荣誉面前,我们真的不能有丝毫的自满和懈怠 。一方面,技术发展到这个水平,再往后面走,越走越困难,要有新的突破不仅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而且更加依赖原始创新;另一方面,我们面临着一个激烈竞争的国际环境,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国外也不会原地踏步等我们来追赶,他们已经在研究更先进的技术、更高指标的系统,赶超的任务十分艰巨。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会义无反顾地继续走下去,努力提升创新能力,争取使我们在该技术领域能够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加强基础研究 继续提升创新能力 记者:那么,如何提高整体的创新能力呢?您对本年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有什么整体印象,我国的创新能力是否有所提升? 田书林:今年的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表明,我国在基础研究、农业科技、重大科学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防与国家安全领域以及医药卫生、环境保护、能源资源与安全等群众普遍关注的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突破,让人十分振奋。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国家自然科技奖一等奖在连续三年空缺之后,终于在今年被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忠贤等人完成的“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研究”摘取。自然科学奖被视为基础研究水平的象征,自然科学一等奖的诞生也标志着我国基础研究水平的提升。 实际上,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在数量和比例结构上,每年都有大幅增长。2009年有28项,2010年是30项、2011年是36项,今年的数量则增加到41项。从奖项的结构看,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等三大奖项的比例从2011年的10%、15%、75%调整为今年的15%、25%、60%,结构趋于合理。这一结构变化表明,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加强。 就国家科技进步奖看,一方面进步奖的总数和比重逐年减少,另一方面获奖完成单位中企业占比显著提高。这一变化表明,随着我国整体科技水平的提升,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正在逐步强化,高校与企业在科学技术领域各自的关注重点也逐步与国际接轨,更趋合理。因此,作为一所研究型大学,我们应该更加专注于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努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 记者:既然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对我们如此重要,请问从学校、学院或团队层面,您认为应该怎么做? 田书林:强化基础研究已经成为理工科学校的共识,现在的问题就在于如何做。我们学校是一个在电子信息领域具有传统优势的高校,但学科单一极大制约了我们在基础研究上的表现。要突破这一困局,必须从“根”上从手,大力和大跨度拓展学科,实现从“电子行业”到“行业电子”的转变,做到“根深、枝繁、叶茂”。近年来,学校在学科拓展方面的诸多举措,可谓是对症下药,对我们的基础研究和学科水平的提升意义重大。 自动化工程学院的仪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两个学科,都具有应用性极强、与背景学科关联性高、学科渗透性强的特点。为了进一步强化特色、巩固优势,首先我们要继续狠抓大团队建设。建设大团队对于承担重大工程项目和解决重大技术难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从应用需求中发现本领域的科学问题和重大技术难题,从而持续投入经费和力量展开研究,大团队具有突出的优势。因此,大团队建设也是加强基础研究的一种极为有效的途径。 我们团队以“电子科技大学测试技术与仪器研究所”为主体,从“八五”开始在陈光踽教授带领下起步,在王厚军、黄建国教授等的共同努力下发展壮大,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形成了拥有专任教师和研究人员近40人、年研究经费近3000万的集体。“坚持、创新、协作、包容”是团队发展的秘诀。尽管我们团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基础研究相对薄弱也是制约我们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为此,我们近几年已着手逐步调整研究布局,坚持基础和应用两手抓,着力提高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 为了加强基础研究,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无论是学院还是我们团队,下一步都要大力推进学科交叉,充分发挥我们学科适应面宽、渗透性强的优势,在交叉应用中寻求新的学术增长点;此外,还要坚持不懈地推进海外高端人才引进工作,弥补我们在前沿研究方面的不足。我相信,通过不断努力,我们的基础研究和创新能力一定会逐步提升,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多贡献。 | 【田书林 简介】 现任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院长、电子测试技术与仪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电子测量仪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测控技术与仪器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在宽带实时信号获取与处理、高速波形合成、电子系统综合测试诊断与预测、电子系统可测性设计、网络/通信测试等研究方向上,先后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防基础科研、博士点基金等国家和部委研究课题20多项。2005年获“第八届四川省青年科技奖”,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1项,其中一等奖3项;主持制定《GB/T 15289数字存储示波器通用规范》等电子仪器国家标准3项;在IEEE Trans.、电子学报、仪器仪表学报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撰写《现代测试技术》等国家规划教材和专著3部。2013年,与团队研发的“宽带复杂信号的实时捕获与合成技术”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5398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国宽带复杂信号实时捕获与合成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热度 1 wangxiaog04 2014-1-12 11:03
我国宽带复杂信号实时捕获与合成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电子科大喜获国家 技术发明二等奖 田书林教授从北京载誉归来 1 月10日上午,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10位科技专家和313项成果获奖,我校《宽带复杂信号实时捕获与合成技术》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项目负责人、自动化学院院长田书林教授代表团队领奖归来。 该项目针对信号实时捕获与合成技术中的高采样率、高捕获率、高精度同步等技术难题,发明了非均匀校正的大规模并行采样技术、基于信息熵的无缝测量方法、精密时钟分配以及内嵌相位校准技术,成功研制了一系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性能测试仪器,打破了国外垄断和封锁,改变了我国宽带复杂信号实时捕获与合成技术长期受制于人的局面。 目前,该成果已实现产业化应用,近三年来销售8万多台,产值达6.4亿,产品近30%远销美国、德国、巴西等国家,从而使我国从该类仪器的完全进口国跃居为出口国。 该成果为我国尖端科学研究和国家重大工程提供了有力支撑,不仅解决了爆轰试验中的飞片轨迹等瞬态信息获取问题,大幅提高了深空探测目标的精度;在国产大飞机、大型运输机和新型战机中也有效解决了重大机载装备的研制和保障难题。产品应用到中科院上海技物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研究单位,满足了我国深空探测等领域的科研急需。 该奖项是我校在电子测试技术及仪器领域所获的最高荣誉。“这是我们团队坚持不懈的结果,是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我校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提升的一个写照”,田书林教授说,“这项技术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将继续努力,通过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提高核心竞争力,使我们在该领域能够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据了解,本年度共评出国家自然科学奖54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5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71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69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88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24项、二等奖161项;8名外籍专家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王晓刚) 【项目简介】 电子仪器是科学仪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测试基础水平的重要标志。据统计,该产业全球产值超过千亿美元,其中,基于捕获与合成技术的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时域仪器占比超过 50% 。 随着电子技术发展,宽带实时捕获与合成技术,不但直接决定时域仪器的水平,而且由于该技术已跨入微波段,成为推动整个电子仪器领域深刻变革的引领技术 。 现代科学研究和国家重大工程,对宽带复杂信号的捕获与合成技术提出了迫切的需求。 例如,为了评估大型爆轰试验的效果,必须对预定球面空间中 100 多路,持续时间极短、带宽数 GHz 的瞬态信号进行精密、同步的测量分析。再如,雷达等电子系统中,偶发的干扰往往是故障和失效的深层次原因。对其进行长时间的无缝测量,是发现和分析故障的重要前提;同时,通过合成技术复现这种随机现象,对系统性能验证必不可少。 因此, 多路、宽带、复杂信号的同步、实时、无缝捕获与合成技术是反映国家科学研究基础能力的重要共性技术。 提高采样率和处理速度是实现宽带复杂信号实时捕获与合成的核心。但器件水平的提升无法应对信号带宽、波形任意化程度的急剧上升;多路信号之间最高皮秒量级的精密同步要求,已接近系统时钟抖动,传统技术手段无能为力。这些突出矛盾使得该技术成为测试领域公认的国际难题。 项目针对高采样率、高捕获率、高精度同步等技术难题,通过方法创新突破器件瓶颈,利用国产核心器件实现相关测试设备的研制,打破了国外垄断和封锁。主要发明创新如下: 1 、提出非均匀校正的大规模并行采样方法。针对规模化 ADC 组时间交替采集可能引入的非均匀采样问题,提出了大规模并行( 20 路)下非均匀性失真的表征与自适应信号重建方法,突破了单个采样器件的性能瓶颈,实现了数十倍于单个器件性能的采样率,利用国产器件使实时采样率达到 20GHz ,突破了国外的禁运和封锁。 2 、提出基于信息熵的无缝测量方法。对宽带信号长时间无缝测量是确保获取信号随机、偶发特征的基础,但在高采样率下的长时间无缝测量,会带来有限存储容量与极度膨胀的信息量的矛盾,传统方法是难以克服的。本项目发明了基于信息熵的无缝测量方法,解决了该难题,实现了最高每秒 200 万幅的波形捕获率,高出当前国际最高指标一倍,居于国际领先水平。 3 、提出内嵌式相位校准和主动补偿方法,发明多通道精密信号同步技术,突破了布局布线和时钟抖动的制约,实现了 100 皮秒内的同步精度(目前仅美国安捷伦公司达到相同指标)。解决了多目标信号合成的核心难题,在飞机防撞测试应用中,模拟出多达 154 个不同方位、高度和距离的飞行目标信号,达到目前国外唯一商用机载防撞系统( TCAS )测试设备美国 Aeroflex 公司 IRIS2000 水平。 作为第一负责单位编制 GB/T15289 等 3 项国家标准和 2 项军用标准;申请发明专利 68 项(美国专利 1 项),授权 41 项,获转让费 858 万元;登记软件著作权 3 项;在 IEEE 等刊物发表 SCI/EI 论文 65 篇;获省部级一等奖 3 项。 研制出高性能示波器、任意波形发生器等仪器,经全球知名仪器仪表制造商优利德量产,新增产值 6.44 亿元,产品约 30% 远销美、德、巴西等国,使我国从该类仪器的完全进口国跃居为重要出口国,推动了仪器行业的技术进步。 成果应用于爆轰试验中,解决了飞片轨迹等瞬态信息的获取问题;实现了深空探测波形的捕获,大幅提高了探测目标精度;在国产大飞机、大型运输机和新型战机中,有效解决了其重大机载装备的研制和保障难题。成果改变了我国宽带复杂信号实时捕获与合成技术长期受制于人的局面,为尖端科学研究和国家重大工程提供了有力支撑。
4093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电子科大两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
wangxiaog04 2013-1-22 16:53
电子科大两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 作者: 安澜 / 来源: 新闻中心 / 时间: 2013-01-22 / 点击: 1204 1月18日上午,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习近平、温家宝、李克强、刘云山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习近平主持大会,温家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宣读了《国务院关于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授奖330个项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哲敏,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获得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5名外籍科学家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我校共有两项优秀科技成果获得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光电学院蒋亚东教授团队“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计算机学院张小松教授团队“分布式计算的平台与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蒋亚东教授团队创建了国内第一个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的技术与工艺平台,率先研制出了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相较传统制冷型红外探测器具有高集成度、重量轻、体积小、无需制冷、低成本等特点,在精确制导、跟瞄、火控、夜视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国际第三代凝视焦平面探测器领域的研究热点与难题,打破了国外垄断和技术封锁,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法国后第三个拥有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 网络空间安全是世界强国高度重视和激烈角逐的热点,张小松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该领域的前沿理论和核心技术的研究研发,提出了一种分布式计算模型,突破了网络空间安全的三项关键技术,所研制的系统在应用中取得重大社会效益。这也是迄今为止由高校牵头,在网络空间安全相关领域所取得的第一个国家级科技成果,对于巩固和提升我校在信息安全学科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2029 次阅读|1 个评论
电子科大开学典礼演讲(6分钟)
热度 66 pb00011127 2012-9-4 08:54
电子科大开学典礼演讲(6分钟)
时间:9月3日上午9点30 地点:电子科大清水河篮球馆 人员:2012年入学本科生+研究生 --------------------------------- 大家好,从今天起,你们就是大学生了!诸位一生中最刻骨铭心、最慷慨激昂、最辗转反侧、最痛苦沮丧的时光,都将在这四年里铺陈开来。 站在全新篇章的第一页,或许你们纠结难决的是移动联通之间的选择,惴惴不安的是可怕的男女比例。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大学是一个神圣崇高的场所,所传授的并非“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人之学、君子之学,沉淀了华夏文明内圣外王的千年理想!此种意义,诸位一生中必须铭记在心,须臾不可懈忘! 君子之学,首在治学为人之道。 治学之道,一曰深,二曰广。 大学生不能满足于教材和考试,而要通过学习大量专著和文献,深入理解一门课程的理念和方法——不仅要了解内部各概念、理论、方法之间的脉络联系,还要理解这门课程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思考困难的问题能够帮助你们深入,希望在你们裤兜里随时都能摸出若干小抄,记录着国内外各种教材里还没有解决的有趣问题。“中国的很多学生被容易宠坏了”,请你们以此为戒。 大学生不能满足于“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具体技术,而要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这要求广袤的视野和丰厚的知识。除了学好本专业以外,对于数学、物理、计算机、生命、经济、社会、管理、心理等学科最重要的几本教材,你们都应该在这四年中自己阅读学习,做好笔记!电子科大没有富丽堂皇的大门,却有设施一流的图书馆,请诸君于其中找寻方向。 为人之道,一要感恩,二要质朴。 若无父母养育、师长教化、朋友关爱、社会经济秩序和安全健康保障,绝无诸君今日济济一堂,共襄盛典!若无家国,便无你我!淡看世事如烟,铭记恩情如血。愿诸位常葆感恩之心,以孝悌报答父母兄弟,以友爱报答朋友恋人,以学识报答师长,以贡献报答祖国!籍由此感恩心,方能生出宽容和责任! 存在主义有一句名言:“拥有就是被拥有”。有些人渴望名车豪宅、权势地位,殊不知当你成为他们的主人时,也同时成了他们的奴隶。鲁迅先生说:“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为生活所累”。要过简单的生活,不役于外物,不追求虚荣,真正点燃你们青春梦想的,不是金钱地位,而是你们对问题和爱情孜孜不倦的追求!诸位应怀揣质朴之心,相信努力既有收获,相信友谊,相信爱情,即使受到伤害也不要改变信仰。籍由此质朴心,方能生出从容和坚毅!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五色斑斓、泥沙俱下的时代,求实求真勇攀高峰的学术精神与大气大为治国安邦的胸怀气度似乎已成为遥远的回响。同学们,你们不仅要学到一流的知识,还要用你们治学的态度影响你们的时代;你们不仅要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还要用你们为人的原则影响你们的时代。 100 年前,前辈们为了中华的崛起而读书,如今,希望诸君的大学梦中包含着祖国的尊严和人类的发展! 谢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0671 次阅读|156 个评论
[转载]电子科大汪劲松校长2012年毕业典礼致辞
pengou 2012-8-19 17:11
作者: 汪劲松 / 来源: 新闻中心 / 时间: 2012-06-26 / 点击: 12118 / 评论: 0 老师们、同学们、家长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是一个难忘的日子,电子科技大学将有近7000名同学顺利毕业,成为成电记忆的一部分、成电精神的一部分、更成为成电希望的一部分。作为校长,我代表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向2012年毕业的同学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祝贺!感谢你们用青春与创造力延续着成电的历史和生命力;祝贺你们在把学士、硕士、博士帽抛向空中的同时也向世界抛出了自信与激情。作为校长,我也代表毕业生们,向我们的老师、父母表示真诚的感谢,感谢他们对我们的培养、关爱与认同,感谢他们在我们求学阶段为我们付出的所有心血和洒下的每一滴汗水! 还记得几年前,作为新生的你们,在父母的陪同和学长的带领下来到学校,那时的成电对你们还只是一个概念;今天,要送你们离开了,昨天的新生已成为今天的毕业生,昨天依赖父母或他人的孩子已经成长为自信成熟的青年,成电成为你们人生的重要坐标,成为能让你们动情的母校;你们则将成为成电的牵挂,成为成电的自豪。在这离别的时刻,最难割舍的应该是数年的成电时光。对你们而言,成电时光是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经历,这段经历里有许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有些和学习考试、实验研究相关;有些和宵夜啤酒、球赛晚会相关;有些和爱与哀愁、诗与吉他相关;有些和选择担当、责任奉献相关。这些每天不经意间发生的事情渐渐地改变着你们的思想和行为,激发你们从稚气到成熟的转变,塑造了今天的你们,并将深远影响未来的你们。而成电时光对学校来说,就是见证一批批学子的成长, 我们看到你们在图书馆上自习、在实验室做课题,看到你们国际赛事获奖时灿烂的笑容、赛场上拼搏时矫健的身影,还看到你们给山区小学送书、为受灾地区募捐;我们听到你们在课堂上睿智或稚嫩的提问,听到你们辩论场上激昂时的妙语连珠或窘迫时的语无伦次,还听到成电会堂里绕梁的《蓝色狂想曲》和《春江花月夜》;我们当然也忘不了你们是第一届带着对地震的丝丝惶恐来校报到的同学,是第一届在清水河畔响起军训集结号的同学,是第一届也是唯一一届在新校区的雨中举行开学典礼的同学。经历了这么多,我相信无论以后你们将经历多么不同的人生历程,都会记住这段成电时光,记住你们在这段时光里对知识的追求、对梦想的执着、对生活的热忱。亲爱的同学们,请还要记住,成电不光给了你们回忆和故事,也给了你们面向未来的智慧与力量。 这几天,我看到有很多毕业生抓紧最后的几天时间在校园四处留影,主楼、品学楼、图书馆,鹭栖湖、水杉路、湿地公园,丹桂、银杏、栀子花……美丽的成电校园被你们留在相机里、更印刻在记忆里——大家以这样的方式表达着对大学校园的留恋。我也听说最近的一段时间,是“再认识”、是“表白”、是“道歉”的高峰期,“再认识”是因为有的同学虽是同学院、同专业甚至同班却总是擦肩而过或仅限于点头之谊,等到毕业聚会的时候突然发现他的幽默、风趣、真诚、善良,让你们感到十分投缘、值得深交;“表白”,我想不用过多解释大家也都懂。最后一刻突然爆发的勇气,我想无论被接受还是被婉拒,都是一种美好,即使收获不到爱情,也会成为你对那些年难忘的回忆;“道歉”,多半是曾有的芥蒂和误会在即将分别的这一刻冰释前嫌了——大家以这样的方式表达着对大学情感的留恋。感动之余,我想说的是,人生不见得总有机会留影和聚会,请大家在拼搏奋斗的同时,别忘了欣赏那些就在你我身边的美景,把握那些带给你我成功的机会,呵护那些就在你我手中的幸福。亲爱的同学们,请记住,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懂得珍惜就意味着从未得到。 今天,你们满载着学业的收获和对未来的憧憬走出校门,你们中有的要留学深造,有的要去大都市打拼,有的要去基层奋斗,也有的要去创新创业。作为你们的师长,我很欣慰看到你们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并将为之奋斗,因为有梦想才会有思想,有思想才会有追求,有追求才会有卓越。同学们,请坚守你们的梦想,在前进的路上不断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加你们人生的厚度,以宽广的视野拓展你们人生的宽度,以崇高的境界提升你们人生的高度。我相信,只要你们不局限于自己能得到什么,更多去想能为社会做什么,你们的未来都十分精彩、十分卓越。我想说的是,卓越不见得只有挤入福布斯榜,更为重要的是,在你拥有的物质和财富不断攀升时,请让精神和道德与之并肩,因为精神和道德本身无利可图,但如果抛弃了精神和道德,你的整个人生也将无“利”可图。亲爱的同学们,母校期待你们创造财富神话、成就梦想,更期待你们铸造精神和道德的丰碑、引领社会。 同学们,你们就要离开学校了,却永远不会离开成电,因为她已经融入你们的血液、烙印在你们的内心。我们今天送你们毕业,更随时欢迎你们想家的时候回来看看。最后,作为校长,我衷心希望你们对梦想永远充满渴望,对未来永远充满激情。衷心祝愿同学们青春灿烂,梦想成真,一生无悔!谢谢。
0 个评论
素质拓展小记
chens 2012-8-1 08:42
旧文收集:该文最初写于2007年10月,原文经过删减后发表在《电子科大报》,原题目为《飘逝的思绪》;原博客地址已散轶,现重新粘贴出来并改名为《素质拓展小记》以作为纪念。 我习惯性地伸平了双腿,尽量让酸痛的大腿能够放松;然而似乎并没有什么效果,大腿上的肌肉仿佛胶固了一般,竟不能得到丝毫的舒展。你轻轻一动,就仿佛要拉断肌肉,有点刀子刮过大腿上骨头的味道。我只好让双腿稍稍回收一点,然后将它们交叉,期望它们能够让我舒服点。 这又是何必呢?我暗自告诫自己,我是不是应该不参加这次活动,我似乎后悔了。可我的意识里又没有什么可后悔的,我自己将双腿弄成这样的,我又能抱怨什么呢?我甚至还有点暗暗的喜悦,只是那喜悦是那么的微弱,我在呼吸声里才能感觉到它的存在。 我双手撑着椅子,改变了坐姿,期望这样能让我舒适垫;我常用静坐法来缓解身体的疲劳。 我的身体的确感到有点疼,但我参加的那场活动也很让我骄傲。只是内敛的性格告诉我不能太过张扬,所以我在别人面前都是很小心翼翼的。我的队友他们现在还好吗?我拿起电话想问问他们。但我拨了8个数字时,我又按“返回”键取消了,我打通了说什么呢?问他们还好吗?这又是什么意思呢?是关心还是得意?他们的情况也许差不多;我的情况也许还算不错的,想起有的队友站在高高的断桥上几乎哭了,我那点虚荣心也不知不觉膨胀起来。要使人不骄傲多好呀,那我的思想也许比现在更加自由些。 我抱怨的时候,自然想起了天桥。那个天桥还是挺吓人的,我远远望见时,自己也有一点担心呢,更何况那些平时柔弱的女孩子?两根相互平行的柱子从地面立起,在它们的顶端各向中心伸了半截木板;木板之间的距离大约在1.7米左右,远远望去,好像一个通向天空的梯子中间的横杠别人锯断了,所以叫它断桥;而你要从一边向另一边跳去。站在上面那窄窄的面板上,我想能够听见风吹得声音,传说还能把人的衣服吹动——如果你不小心,完全有可能把你吹下来。我看见有的同学站在上面战战兢兢的样子;如果是我,我也许不一定做得很好。女孩子做不好很正常的。我怎么会这样想呢?我平时没有大男子主义呀。 我不想责备自己,因为我觉得那样太残酷,对自己何必那么苛刻呢?我也不想禁锢我本来就很干瘪的想象力和被现实挤压的自尊。我无意识地扭了扭脖子,好像我的脖子也优点酸,我这才意识到自己今天很疲惫,我在素质拓展营里训练的是天梯,不是断桥。我内心是不喜欢断桥的,因为白蛇娘子和许仙就是在断桥相识又分手的,我很同情他们的爱情故事。 天梯的主要部件是过心十多厘米的橼木,我怎么会过心这个词呢,过心在我们家乡特有的词汇,指的是直径。这些橼木的两端平行地用钢丝连起来,每两个橼木相间1.6米(我想起了教练总结时说的话),一共有6根。我初次看见它时,我觉得叫天梯也许被夸大了,但它可能是软梯的同胞兄弟,它实在要大得多。这个怎么玩呢?我还没有回过神来,教练就让我们开始集中注意了。那时的阳光很好,很柔和的,晒在身上就像母亲用自己在被子里捂热呼的双手抚动那样的美妙,我很不想集中精力。教练让女孩子背对着我们,脱下鞋子放到一旁去,然后命令我们去捡鞋子。这有什么用意呢? 我向来反映很慢,想不起也没有放在心上。其实我得思维的骨子里是趋于懒惰的,在不需要懂脑筋时我怎么也没办法开动脑袋。我走过去时,地上的鞋子已经被其他男同学捡得差不多了,可以让我选择的只有两双。我朝那双小巧的红运动鞋走了去,拾起后顺手在上面打了个蝴蝶结。有的同学已经将鞋子放到女同学面前了,我在寻找我手上鞋的主人。我很快地发现在队的最左边有个白衣女孩正等着呢,她的左脚架在右脚上,而右脚正是那小巧的红色的运动鞋。我微微弯了腰,将鞋放在她面前。原来教练用这种认为的缘分让我们选择伙伴。她小声说道:谢谢。可这个谢谢也太小声了,我想,我离她的距离再多0.4米我可能什么也听不到。 我如果再次选择,如果又冲在第一个,我还会选择那双红运动鞋吗?我想是的,我内心里很喜欢那种文静的女孩子,而文静的女孩是和小巧联系起来的。我听教练说,我和那位小巧的红运动鞋得相互帮助爬上那高高的天梯。我望望她,又望望天梯,1.6*6=9.6,将近十米的距离,她能行吗?我记起了一个故事:话说岳飞选马的时候,特别挑了那种瘦瘦的和别的马有距离的马,它既不离群也不合群,故事解释说这是表现自己的一种方式。我看着她,也是和其它同学稍稍有点分开,也许我们的合作会变得很快乐呢。 她挺文静的,我其实看见文静的女孩子感觉特别的温馨,我内心将文静女孩子和在春天里的柳树联系在一起;它们时时姗姗随风舞动地轻盈,展露柔嫩的肌骨。那枝头颤抖的露水是如此的晶莹,让人不爱都欲罢不能;其实她也很像柳树,更何况她还很瘦。我记得有一个词叫做弱柳浮风,我想这多么符合她呀,如果她愿意,也许她比柳树还更加多情和婆娑。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是绛珠仙子转世,她的前世会是柳树精吗?蒲松龄笔下的妖精常常是很厉害的。如果配合不好,她会在夜间专门来陷害我吗?我还是比她做茶杯里旋转的碧螺春好,一边转动一边舒展,像美丽的金鱼在水中嬉戏。就算她是茶叶精,我也可以把她吞掉,这样就没有什么害怕了。我听别人说过好女人像茶而不是茶叶,我怎么会把她和茶叶联系起来呢?我不小心撞在石头上,我回过神来,有必要将别人妖魔化吗?我是多么的幼稚呀,还停留在儿童的幻想时代,我暗自责备自己。 我们被安排在最后一组,我看见有的组进行的很困难,我不禁有点担心,我们能够上去吗?也许不久就会传出笑话,某某和他的同伴从高空摔了下来,多么愚蠢啦。但别人笑就笑吧,也没有什么大不了了。我想到了但丁那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吧。其实孔夫子业说过的,人不知要不愠呐。可孔夫子怎么就没有但丁出名呢?我想不通也不想再花费精力。我这是精神胜利法吗?我记得鲁迅笔下那个阿Q其实很可怜,他最后糊里糊涂死去也很可怜。可是如果是我在那种环境下,我会和他一样吗?我想了半天才发现答案是我也不敢保证, 我又要自我责备了。 马上就轮到我们组了,带队的李老师走过来,她笑着对那个红色的运动鞋女孩说:小庆,我敢打赌你会哭的。原来她叫小庆。我习惯性地用泥土搓搓手,这样可以去掉手上的虚汗。我的体质很差,自己在打棒球时连扔球20米都成问题。我记起了傅雷翻译《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一句话:豪华的外表,繁嚣的喧闹,都笼罩着死的阴霾。我也许会从上面掉下来,可能吗?不可能的,我转而轻快起来,因为保险措施很好。我跑到那个叫小庆的女孩后背,用手拉了拉她系在腰上和大腿上的安全带,还算不错吧,我一会儿可是要借着她的安全带上去的,我还是自己检查好点。 等教练为我们系好安全带,我们的攀爬正式开始了,我面对着她,跨出左腿,半蹲着,这样她好踏着我的左边大腿根部和肩爬上第一根横木。看来她还是很吃力的,我几乎听见了她紧张得呼吸,微弱的喘气声,还闻到了她淡淡的体香。我突然记得我母亲告诉我的一句话:千万不能让女孩子踩上了你,不然你这一辈子就要怕老婆了,我心里不禁一颤,下意识的第一反应就是作为男子汉这样太冤了。我正疑惑间,她已经横跨在横木上。我多想不得,按照教练的要求,我转过身来,和她的脸朝在一个方向,弯着背双腿做马步状,头顶在横木下,她就可以踩着我的肩,从横木上站起来,双手抓住上面的横木。她的身材不是很高,大约抓起来有点困难,她犹豫了一会儿,大家的加油声在我的耳边响起了,我可以想象他面临的挑战,她举起双手离上面的横木还差30多厘米吧,前面几组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好多女同学都很犹豫,站起来是两股战战,好像赴身死地。我心里有点担忧,我的身体渐渐变得麻木,全身好像变得酸软。我脑海一片空白,仿佛时间已经不复存在,只剩下白茫茫一片真干净……好久,好久,听见旁边的掌声,我知道她已经上去了,我抿了抿嘴,放松放松紧张的身体,用衣袖擦了两把汗。接着在衣服上擦了擦汗渍沁透的双手,我的心稍稍放宽。接着我应该上去了,她向下半蹲着,我拉着她腰上的保险带,她轻轻说:“你准备好了吗?我喊1-2-3时我们就一起起立。”我点了点头,却又记起了她根本不可能看见我的,我们的脸都朝一个方向。我说了声好,表示同意了。她用很小声音喊:“1-2-3。”然后毅然站了起来,我借着她站起来的力量,右脚先跨上横木,然后左膝跪在横木上,顺势抱着她的腰站了起来。同学们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有的同学还打起了口哨,他们大叫:你太有才了,竟然能够一步到位!我回忆起他们组的同学都是先借着女同学起身那一刻的力量横跨在横木上,然后再起立的,我却在一次中完成了所有的动作,他们才这样说的。其实是我习惯性,在家乡有的时候背东西时 ,就是这么起立的,根本算不上什么的,可是他们当着新鲜事传播。我很久都习惯了不激动,抱紧了横木休息起来。 我想到这里,心中不禁快乐起来,我再次把双腿伸直,期望它好受点,其实这时双腿已经不痛了。外边很黑了,我微微前倾左手打开了台灯,然后整个身子又靠过去了。 我在第二根横木上时,小憩后又开始了第二次攀爬。被事后同学们所津津乐道的困难,我实在没有什么感觉,我可不敢这样告诉同学们,我估计大家的舌头一定会一致向我,到时我真的就百口莫辩了。我们重复着刚才的动作,很快就到了最高处,她兴奋地说:“拥抱庆祝一下吧。”她的身子轻盈地向我移过来,我又一次感觉到她的身体真的很单薄。我向旁边的高墙望去,墙外的油菜花已经开了,一朵朵堆叠起来,连成了金黄的地毯。我几乎能感觉到风吹过的芳香。我忽然记起王选说过:当你失去常人的快乐奋斗时,你就可以感受不到常人感受不到的快乐。花,还是那油菜花;墙,还是那高墙;可是高墙外的景物却让人感觉特别美;这就像雪莲,当你只能通过艰苦的奋斗才能得到时,它对你便有了特别的意义。有人说人的生命历程是通过不断战斗困难后才走向昂奋和深度的。 当同学放松保险绳时,小庆和我从十米的高的天梯滑下来了,听着耳边呼呼的风声,心里蓦然想到了古人的名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此时,我的脚已经好受多了。
个人分类: 旧文收集|2151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类空间行为对传播动力学的影响
热度 4 pb00011127 2012-7-5 08:01
从电子科大学院的网站上转过来的~~ 唐明兄总结得很好~~ -------------------------------------- 近日,我院互联网科学中心博士生赵志丹在唐明老师的指导下,与博士生刘影合作在《CHAOS》上发表了“Epidemic variability in hierarchical geographical networks with human activity patterns”一文。CHAOS是SCI一区的顶尖数学杂志,刊登非线性动力学和非线性物理具有重要原创性的高水平研究论文。赵志丹博士生为论文第一作者,唐明老师为通讯作者。 自从人类交互行为和迁移行为的非泊松特性被发现以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将研究重点转移到非泊松特性对复杂系统动力学行为的影响上来。近年来,很多研究结果显示个体的时空特性对传播过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这些研究把时空特性隔离开来,仅仅考虑单一的时间或空间特性所带来的影响。实际上,人类的时空特性是紧密关联的,不可分割的。例如,对于人类接触活动,个体间的空间距离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接触活动的时延。因此,探索人类行为的时空相关特性对于动力学过程的本质影响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最近,一些研究验证了个体时空行为的非泊松统计特性源于人类社会的空间层次网络结构。基于此,我们研究了空间层次网络中不同接触模式对于信息/病毒传播的影响。我们发现,与同质/随机的接触过程相比,因层次结构和距离相关联而导致的时延能够显著降低传播速度,并呈现逐级递增的波峰,这看起来似乎非常有利于监控工作的开展。然而,更为深入的研究表明:高层的初始感染节点将导致极大的可变性,而低层初始节点则导致了长时间的多峰可变性,从而揭示了空间层次网络中传播过程的不可预测性,这给舆情/疫情的监测与防控带来巨大挑战。这一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时空行为特性对于舆情/疫情传播的本质影响。 论文信息: Zhi-Dan Zhao, Ying Liu, Ming Tang, “Epidemic variability in hierarchical geographical networks with human activity patterns”, Chaos 22, 023150(2012). 全文可通过链接 http://dx.doi.org/10.1063/1.4730750 获取 --------------------------------------- 其实我想说的是,这篇文章的模型来自于 X.-P. Han, T. Zhou, B.-H. Wang, “Scaling mobility patterns and collective movements : Deterministic walks in lattices”, Phys. Rev. E 83 , 056108 (2011).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这个模型简直是非常好~~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6794 次阅读|8 个评论
新闻:电子科大蝉联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
热度 5 pb00011127 2012-4-10 09:19
---- 2012年新闻 ---- 近日,2012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ICM)成绩在官方网站揭晓,我校学子继2011年荣获特等奖(Outstanding winners)后再获该殊荣。此外,我校参赛队还获得1个一等奖(Meritorious winners)和10个二等奖(Honorable mentions)。 由计算机学院周涛教授指导的学生郭方健、苏江、高见等3名本科生组成的参赛队,与康奈尔大学代表队等六支队伍一同获得ICM总体成绩特等奖。我校学子曾在2004年和2011年两次获得MCM/ICM赛事特等奖,同时我校也是继国防科技大学和浙江大学之后第3个蝉联特等奖的中国高校。 2012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ICM)吸引了来自中国(电子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美国(哈佛大学、西点军校、麻省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等)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5026支队伍、15078名学生参赛。本次大赛共评出特等奖17个,约占参赛队伍的0.3%。 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包括数学建模竞赛(MCM)和交叉学科建模竞赛(ICM),是由美国自然基金协会和美国数学及其应用联合会共同主办,运筹学与管理科学学会、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等多家机构协办的一项面向世界各国大学生的国际性权威赛事,享有数学建模“奥林匹克”之称。竞赛以三名本科生或高中生为一组,在四天时间之内,就指定的问题完成模型的建立、求解和验证,最终以条理清晰、流畅的英文撰写一篇20页左右的论文提交给竞赛组委会。自1985年以来,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已经成功举办28届,电子科技大学凭借优异的战绩,目前占据MCM/ICM特等奖总数排行榜(中国高校)第三位。 ---- 2011年新闻 (2011年新闻稿提供者没有统计ICM的数据)---- 据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官方网站的消息,我校学生在2011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中,再次获得最高奖(Outstanding winners)。我校数学学院数学建模队指导的学生还在2011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MCM)及交叉学科建模竞赛(ICM)中获得1个 Meritorious winners和4个Honorable mentions。 由计算机学院周涛教授指导的学生王文强、曹跃、杨紫陌等3名学生组成的参赛队,获得总体成绩最高奖(Outstanding winners)、最具创意奖(INFOEMSBen)及美国管理运筹与管理科学学会奖(Fusaro Award)。这也是我校学子继2004年获得该项赛事最高奖(Outstanding winners)后的再次突破。本次竞赛仅有7个参赛队荣获最高奖(Outstanding winners),占参赛队近0.3%。国内参赛高校仅电子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及北京大学获得最高奖(Outstanding winners)。 2011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共有来自中国(电子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985高校)、美国(西北理工大学、明尼苏达大学、杜克大学等高校)等16个国家、2775支队伍、8325名学生参赛。 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ICM),是一项国际级的竞赛项目,更是现今各类数学建模竞赛之鼻祖。大赛共设置Outstanding winners、Finalist winners、Meritorious winners、Honorable mentions等4个奖项等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2317 次阅读|9 个评论
羽毛球——三英战穆桂英
热度 4 zhanghaifeng 2012-3-25 13:36
昨天在电子科大体育馆在唐明的天才想法下,进行了一场别出心裁的羽毛球赛。我和唐明,外加小潘三人共同挑战大名鼎鼎的杨紫陌童靴。当我们三个人正和紫陌童靴杀的难分难解之时,突然出来一个自告奋勇的SB13程咬金(所有人都不认识他!)。他说他要顶替小潘出战,他自认为他很牛逼。谁知道他上来连续发三个失误球,导致了我们的溃败!我们一直纳闷是不是紫陌的卧底,可是她也不认识他。 唉!自此成就了一段惨不忍睹、不堪回首的历史惨案!
4129 次阅读|7 个评论
入选The UMAP Journal的三篇论文-清华、电子科大、洪堡州立
热度 10 pb00011127 2011-7-17 06:12
经过又一轮盲审,本届全美数学建模邀请赛A/B/C三题的最佳解决方案出炉。 清华大学-A题 电子科技大学-B题 洪堡州立大学-C题 最佳方案(稍微有些缩略的版本)将在The UMAP Journal第32卷第2期刊出 ----来自组委会发给所有Outstanding/final papers导师的信的一部分---- The Outstanding MCM and ICM papers to be published in The UMAP Journal Vol. 32, No. 2 are those from: A. Tsinghua University B.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 Humboldt State University The papers were selected "blind," that is, without knowing which institutions they came from. I regret that we could not publish all the Outstanding papers.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2894 次阅读|17 个评论
[转载]西安电子科大1万学生“被信用卡”
热度 1 冯用军 2011-5-27 00:52
宣传部长:你先别走,你要这样,我可以让保卫处来扣留你!我可以马上扣留你! 记者:你为什么让保卫处来扣留我呢? 宣传部长:你学习过这个没有,请坐,学习一下,让我们秦老师给你学习一下。 记者:我的采访已经结束了,谢谢您配合我的采访。 宣传部长:干嘛啊?!啊!找门卫把她扣住。 记者:您刚刚说什么? 宣传部长:叫门卫把她扣下来!我今天要做一个轰动全国的事情!来!我要做一个轰动全国的事情! 记者:可是办信用卡的时候一定是要本人签字,本人知道啊? 财务处长:这是常规啊,我们中国讲一般情况下,这个东西,还有个二般啊。 记者:您指的二般是什么? 财务处长:还有个特殊情况嘛。这样办快嘛,银行效率高嘛,迟早会让他们知道的,对不对! 记者:那为什么不能通知学生本人,他现在名下有一张卡,那这张卡你可以透支也好…… 财务处长:这就是我们做的不对的嘛,这是我们大人做的不对!这个跟学生讲了! 记者:办一张卡都会有提成,有一个工作量是吧? 业内人士1:对。 记者: 大概提成会有多少钱呢?一张卡。 业内人士1:上了一定量以后一张卡就会有十块(提成),多的二三十块的都有。 业内人士2:银行内部他有一个考核指标,比如说每个业务人员一年要开拓多少个客户,你一个学校一万个客户,他一下就能完成全年的工作指标。第二个问题是,银行通过这种途径,他可以培养自己潜在的客户,你大学毕业的时候,第一时间你接触了这家银行,你就有可能一生都会和这个银行打交道。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冒用学生信息办上万张信用卡 近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生向记者反映,他们从未申请办理过工商银行信用卡,但在当地工商银行查询发现,自己名下平白无故多出一张信用卡。记者前往西安调查采访,发现共有一万多学生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校方冒用信息办理了信用卡。 一张小小的工行信用卡近日搅动了整个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整个事件的起因是12月8号一位西电学生在网上发布帖子,称自己去学校旁边的工商银行办理网上银行,被告知不能办理,原因是他名下已经有一张牡丹信用卡,并且已经开通网上银行,可他从未办理过工行信用卡。由此这起学生个人信息被盗用事件揭开冰山一角。此后很多学生开始查询工行的客服电话95588,发现自己的名下都有一张从未见过的工行信用卡。 学生:宿舍里的、班里的同学都办了嘛。然后就说大家都打听问一下,95588,打了之后他就说7月3号办了这样一张卡,我从来没有办过信用卡,但是(电脑)体现是有一张(信用卡)。我没有拿到卡片嘛,我就说能不能注销,(客服)说一个月之后再说吧,不太清楚。我们就没有办过信用卡,学生嘛嫌那个麻烦,也不想透支。 学生2:好像学校财务处给办的,学生根本不知道,我们根本什么都不知道,突然就有张卡了,都不知道这个卡怎么来的。他凭啥用我们的身份证啊。网上就有人说,我就不认可这张卡,因为没有我的签字嘛。 记者:大概多少人有这种情况? 学生:网上说至少是四位数的,上万了吧。 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记者做了深入调查,发现在老校区的研究生和博士生被办卡的比例很大,在新校区 06、07、08级通信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都有学生反映,被冒用信息办了工行信用卡。 办理信用卡有着严格的规程,必须本人提出申请,提供详细信息,亲笔签字办理。可是这么多学生竟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办理了信用卡,银行方面是怎么操作的呢?记者查到这些冒名信用卡的办理银行是中国工商银行西安分行南关支行。信用卡部两位负责人承认,从今年4月份到7月份,一共给一万多名学生办了信用卡,卡都是由学校统一办理的,那就是说连持卡人本人签字这样的事都由学校代劳了。 银行:这个卡我们就是针对学生批量办,办这个卡第一你是免五年年费,信用额度是零。办卡的流程呢,我们首先跟校方签这个协议,我们是批量办卡的性质,双方都是在给学生做好事的基础上签了一个协议的,这是经过校方认可的。 记者:学生跟我们反映说,他们根本就没有拿到卡,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卡,是不是咱们之前在申请这个卡的时候应该对学生有一个告知,或者说本人有一个签字? 银行:这个我们应该是跟学校谈的,学校在发卡的时候他应该宣传,他们校方今天也谈到这个。 记者:是发卡还是说办卡的时候就应该告诉学生? 银行:我们办的时候就是学校给我们提供身份证,然后给我们提供一些相关的资料,我们给他办了,这也是符合我们办卡条件的。发卡的时候你可以进行选择,你可以不要,你不要我们可以进行销卡。 记者:针对学生现在反应这么大,很多学生说他根本不知情,或者说他不想要这个卡,还有无法注销的情况,咱们下一步准备怎么办? 银行:针对这个,我们前期也跟学校协商过了,学校也把他们几个部门安排到一块也开了个会。他们现在要针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宣传,宣传的途径就是如果你学生要的话,那你就填表办理;如果你不要,我们就集中进行销户。现在目前这批卡已经做销户处理了。 记者:全部做销户处理了? 银行:对,这个流程里面,我们以后唯一要借鉴的就是我们跟校方在谈的时候要把这件事情让所有的学生知悉。 在学生们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办了一万多张信用卡,中国工商银行西安分行南关支行有关人员竟然说符合程序,不违规。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真的是仅仅出于好心?记者采访了多位银行界业内人士。 记者:办一张卡都会有提成,有一个工作量是吧? 业内人士1:对。 记者: 大概提成会有多少钱呢?一张卡。 业内人士1:上了一定量以后一张卡就会有十块(提成),多的二三十块的都有。 业内人士2:银行内部他有一个考核指标,比如说每个业务人员一年要开拓多少个客户,你一个学校一万个客户,他一下就能完成全年的工作指标。第二个问题是,银行通过这种途径,他可以培养自己潜在的客户,你大学毕业的时候,第一时间你接触了这家银行,你就有可能一生都会和这个银行打交道。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冒办万张信用卡已被注销 在学生不断反映以及舆论关注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有关负责人终于承认:学校配合中国工商银行为学生集体办理了信用卡。 12月17号上午9点多,记者见到了学校宣传部长强建周以及一位自称是财务处处长的人。他们表示马上一个小时后就要发布一个情况说明,并向全体学生致歉。然而面对如此大规模的盗用学生个人信息,两位领导却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歉意。 记者:怎么最后留的是财务处的电话啊?联系电话。 财务处长:这个没有问题,有啥问题? 记者:这个没有问题吗?可是为什么都说不知道呢? 财务处长:不知道就不知道嘛,不知道咋了? 记者:他不知道就给办了信用卡这不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吗? 财务处长:这给你省事了不好吗? 记者:学生被办了信用卡,没拿到卡也没签过名,他不知道,这个您觉得是省事了? 财务处长:不知道就不是你的卡了!就完了嘛! 记者:就在我的名下怎么能假装不是我的卡呢? 财务处长:这个卡呢让我理解就是低成本无风险,这么好的事情为什么不去给学生做呢? 记者:可是办信用卡的时候一定是要本人签字,本人知道啊? 财务处长:这是常规啊,我们中国讲一般情况下,这个东西,还有个二般啊。 记者:您指的二般是什么? 财务处长:还有个特殊情况嘛。这样办快嘛,银行效率高嘛,迟早会让他们知道的,对不对! 记者:那为什么不能通知学生本人,他现在名下有一张卡,那这张卡你可以透支也好…… 财务处长:这就是我们做的不对的嘛,这是我们大人做的不对!这个跟学生讲了! (念学生的信)在同学的提醒了下,我尝试去了工商银行,确认该行为我办了一张信用卡,这应该是我们的个人信息,怎么能透露给第三方?这是我给这个同学的回复,原话是,据我了解,你所反映的是在我校与工商银行密切合作过程中出现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事?我理解的是,这几年我校跨越式发展需要银行给予资金上大力支持,比如说,没有钱,我们咋建新校区?与此同时,银行也需要学校帮忙给他做一些事情,通过学生这种潜在的消费群体,完成一定量的办信用卡的任务,我认为合情合理!你在最困难的时候求银行,银行反过来也求你,双赢互利才是合作的基础,这个道理你们学生应该懂吧! 校方为了回报工商银行的支持,竟然毫不吝啬的将并不属于自己的学生个人资料拱手相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第十七条明确规定,冒用他人居民身份证由公安机关处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或者处十日以下拘留。如果校方稍有法律常识的话也不会对擅自使用学生身份证的行为表现的如此满不在乎。在采访中,当记者询问到学校对保护学生个人信息有何规定时,宣传部长强建周勃然大怒。 记者:学校对学生的个人信息的管理上有什么样的规定吗?比如说能保障学生的个人信息不被泄露? 宣传部长:你这个,我跟你说啊,你现在别按照你的思路,你跟着我的思路走。我们马上要在网上公布消息,而且要占领天涯,占领你们所有得到信息的渠道,所以你再不要挖这个事了,这是学校的一个集体行为。你一问我就理解你想做啥,你想说学校对学生的信息是否应该保密? 记者:那你觉得应该吗? 宣传部长:不是应该不应该,我们为啥要向银行保密?银行他是个信用单位。 财务处长:银行还要替储户保密,你懂不懂?! 记者:但是你们不应该对银行透露啊! 财务处处长:我为什么不应该向银行透露,为什么不能给银行呢。 记者:行,那谢谢你吧,我们了解情况了。 宣传部长:您稍等一下,既然来了啊,既来之则安之,西电是阳光的…… 记者:那我们就先走了啊,谢谢。 宣传部长:先请坐,先请坐。 记者:不用了不用了,我们还有别的工作! 宣传部长:你先别走,你要这样,我可以让保卫处来扣留你!我可以马上扣留你! 记者:你为什么让保卫处来扣留我呢? 宣传部长:你学习过这个没有,请坐,学习一下,让我们秦老师给你学习一下。 记者:我的采访已经结束了,谢谢您配合我的采访。 宣传部长:干嘛啊?!啊!找门卫把她扣住。 记者:您刚刚说什么? 宣传部长:叫门卫把她扣下来!我今天要做一个轰动全国的事情!来!我要做一个轰动全国的事情! 记者:我的采访已经结束了,我为什么不能走呢?我的采访没有任何违规的地方! 反思整个事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得到学生的身份证等个人信息后,当做学校资产回报给了支持学校建设的银行,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而中国工商银行西安分行南关支行,为了追求业绩,违反操作规程,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强制办卡,也体现出监管的缺失和法律意识的淡漠。 因个人信息被泄露给当事人带来损害的事情时有发生,例如网站泄露用户信息、医院泄露病人信息等等。而这次学生戏称的“西电卡门事件”再次为我们敲响警钟。有关专家呼吁,应尽快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只有通过立法,才能使困扰公众已久的个人信息泄露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更多阅读 西电好网BBS原帖——平白无故多张信用卡,大家赶紧查查! 作者:杨超 韦晓敏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发布时间:2008-12-19
个人分类: 国家教育科学院|244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第七届全国复杂网络学术会议海报
bhwangustc 2011-5-17 21:09
第七届全国复杂网络学术会议海报 转载自周涛的科学网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075do=blogid=444304 第七届全国复杂网络学术会议 中国 成都 2011.10. 21-10.23 “2011 年第七届全国复杂网络学术会议 ” 将在电子科技大学召开。 会议将就复杂网络相关的理论与应用研究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并将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做特邀报告。欢迎高等院校教师、科研院所和企业科研人员及研究生踊跃参加。 此次会议是由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主办,香港城市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协办,电子科技大学联同西南科技大学、后勤工程学院具体承办。会议主题包括与复杂网络相关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 1 ) 复杂网络结构与功能分析 ( 2 ) 复杂网络模型 ( 3 ) 复杂网络上的动力学 ( 4 ) 生物、技术、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网络分析 ( 5 ) 复杂网络应用 主办单位 主办单位: 电子科技大学、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 协办单位: 香港城市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地方协办单位: 后勤工程学院、西南科技大学 大会组织 (排名按拼音序) 一、大会荣誉主席: 陈关荣 教授,香港城市大学 郭 雷 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李德毅 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部主任 马志明 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二、大会主席: 汪秉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汪小帆,上海交通大学 周 涛,电子科技大学 三、大会副主席: 曹进德,东南大学 狄增如,北京师范大学 方锦清,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史定华,上海大学 四、程序委员会主任: 吕金虎,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李 翔,复旦大学 刘宗华,华东师范大学 五、程序委员会委员: 陈增强(南开大学) 谢智刚(香港理工大学) 段志生(北京大学) 关治洪(华中科技大学) 胡晓峰(国防大学) 胡岗(北京师范大学) 何大韧(扬州大学) 陆 君安(武汉大学) 李 兵(武汉大学) 吕琳媛 ( 瑞士弗里堡大学 ) 刘建国(上海理工大学) 李春光(浙江大学) 欧阳颀(北京大学) 尚明生(电子科技大学) 史玉明(山东大学) 唐 明(电子科技大学) 谭跃进(国防科技大学) 王青云(北京大学) 许伯铭(香港中文大学) 郑志刚(北京师范大学) 周 进(上海大学) 张子柯(电子科技大学) 章忠志(复旦大学) 周昌松(香港浸会大学) 六、最佳学生论文评奖委员会 主任:方锦清 副主任:狄增如,陆君安 最佳学生论文评奖委员将在申请论文提交后根据同单位回避的原则确定。 七、研讨班召集人 人类动力学研讨班:闫小勇、韩筱璞 复杂网络应用研讨班:吕林媛、张子柯 八、组织委员会 主 任:傅彦 副主任: 赵静、任学藻、佘莉、刘震、 会务组成员:张琳艳、杨慧、熊佳佳、罗曼、陈彦聪、雷震 九、会务组联系方式 1. 会务联系 通讯地址:成都市高新西区西源大道 2006 号 电子科技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互联网科学中心 邮政编码: 611731 联系人:张琳艳 电子邮箱: zhly0121@163.com 联系电话: 13808214574 2. 论文提交 联系人:唐明 电子邮箱: tangminghuang521@hotmail.com 联系电话: 18728409318 3. 会议注册 联系人:闫小勇 电子邮箱: kaiseryxy@163.com 联系电话: 13833143094 重要日期 征文截止日期: 2011 年 8 月 31 日 录用通知日期: 2011 年 9 月 30 日 注册截止日期: 2011 年 10 月 10 日 会议日期: 报到: 2011 年 10 月 20 日 正式会议: 2011 年 10 月 21-23 日 离会或旅游: 2011 年 10 月 24 日 征文 第七届全国复杂网络学术会议将于 2011 年 10 月 21 日 - 23 日在电子科技大学召开,欢迎全国的专家学者踊跃参加。 会议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 1 ) 复杂网络结构与功能分析 ( 2 ) 复杂网络模型 ( 3 ) 复杂网络上的动力学 ( 4 ) 生物、技术、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网络分析 ( 5 ) 复杂网络应用 论文提交的形式可以是扩展摘要(不超过 1 页)或者全文,论文语言可以是英文或者中文,使用 MS word 格式,提供 3 到 5 个关键词。全文格式请参考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版),链接 http://www.xb.uestc.edu.cn/ 具体格式请参考: 中文扩展摘要模板 CCCN11_ 中文摘要模版 .doc 英文扩展摘要模板(与中文类似) 中文全文示例 复杂网络链路预测 .pdf 英文全文模板(与中文类似) 会议论文将以论文集形式出版(全文出版每页版面费 150 元)。优秀的论文将推荐到以下杂志,通过杂志的正规审稿流程发表(部分期刊待确认):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中)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中、英) 系统工程学报(中)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中) 物理学报(中) 中国科学 G (中、英) Communication in Theoretical Physics (英)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英) Front Physics in China (英) 论文提交 欲向会议申请最佳学生论文奖 (CCCN Best Student-Paper Award) 的学生,请将您的论文全文、研究生导师或具备高级职称老师的推荐函、在读证明(提供学生证扫描件)以及不超过 400 字的申请理由集中放在一个 .doc 文档中,以“ CCCN7_ 学生最佳论文 _ 某某某”作为文件和电子邮件题目,发送至: tangminghuang521@hotmail.com 。 其他论文提交时,请相应以 CCCN7_ 摘要 _ 某某某和 CCCN7_ 全文 _ 某某某命名。 重要日期: 征文截至日期: 2011 年 8 月 31 日 录用通知日期: 2011 年 9 月 30 日 最佳学生论文奖条例 1 、为鼓励中国青年学生在复杂网络研究上努力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特设立中国复杂网络学术会议最佳学生论文奖。 2 、最佳学生论文奖的授奖对象为中国复杂网络学术会议的投稿论文,论文第一作者必须在投稿时为在读学生 ( 需提供学生证扫描件 ) 且年龄不超过三十五周岁( 1976 年 1 月 1 日 以后出生)。 3 、经有关专家评审,选取不超过 8 篇最佳论文提名奖,获得提名奖的学生有 20 分钟答辩时间,评选出最佳论文奖不超过 3 篇。 4 、投稿论文需注明申请最佳学生论文奖,并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 )未正式发表的论文; 2 ) 2011 年在期刊或其它会议上正式发表或录用的论文(需在投稿和报告时注明)。 5 、每位学生以第一作者名义申请最佳学生论文奖的投稿论文不能多于一篇。 6 、获得最佳论文提名奖的论文应由第一作者在中国复杂网络学术会议上宣读,由评奖委员会根据论文质量及宣读水平,评出获奖论文,在会议闭幕式上宣布评选结果并授奖。 7 、本条例的解释权和修改权属于评奖委员会。 会议注册 注册费 注册类型 注册费 (元 / 人) 教师 800 学生 400 学生(有张贴论文者) 200 学生(有报告者) 100 注:现场注册需另外多交 200 元注册费,出版费用另计。 会议注册费请通过邮政汇款汇到:(小勇申请好账号后补上) 住宿预定(回执单中) 交通指南(回执单中) 大会日程 时间 日期 10 月 20 日 10 月 21 日 10 月 22 日 10 月 23 日 10 月 24 日 上午 会议报到 (地点:) 8:30~12:00 1. 大会开幕式 2. 会议报告 (地点:) 8:30~12:00 会议报告 (地点:) 8:30~12:00 会议报告 (地点:) 代表旅游参观及返回 下午 会议报到 (地点:) 13:30~17:40 会议报告 (地点:) 13:30~17:40 会议报告 (地点:) 13:30~17:30 1. 会议报告 2. 大会闭幕式 3. 最佳学生论文颁奖 (地点:) 晚上 会议报到 (地点:) 18:00~19:30 招待晚宴 (地点:) 20:00~22:00 Workshop: 人类动力学 20:00~22:00 Workshop: 复杂网络应用 2011 年 10 月 2 1 日(第一天) 8:30 ~ 8: 50 开幕式 主持人 : 地点: 8:50 ~ 10:20 大会报告 —— 主持人: 地点: 8: 50 -9:30 大会报告 1 9:30-10:10 大会报告 2 10:10-10:20 中间休息 茶点 10:20 ~ 11:35 : 大会报告 —— 主持人 地点: 10:20-11:00 大会报告 3 11:00-11:40 大会报告 4 11:40-12:00 会议代表合影 地点: 12:00-13:30 午餐 13:30-15:10 报告主题:主持人:地点: 13:30-13:50 口头报告 1 13:50-14:10 口头报告 2 14:10-14:30 口头报告 3 14:30-14:50 口头报告 4 14:50-15:10 口头报告 5 15:10-15:20 中间休息 茶点 15:20-17:40 报告主题:主持人:地点: 15:20-15:40 口头报告 6 15:40-16:00 口头报告 7 16:00-16:20 口头报告 8 16:20-16:40 口头报告 9 16:40-17:00 口头报告 10 17:00-17:20 口头报告 11 17:20-17:40 口头报告 12 18:00-19:30 招待晚宴 地点: 主题: 人类行为时空复杂性的统计物理分析 20:00 - 22:00 Workshop: 人类动力学 召集人 : 韩筱璞,闫小勇 地点: 20:00-20:20 Workshop 报告 1 20:20-20:40 Workshop 报告 2 20:40-21:00 Workshop 报告 3 21:00-21:20 休息 21:20-21:40 Workshop 报告 4 21:40-22:00 Workshop 报告 5 2011 年 10 月 2 2 日(第二天) 8:30 ~ 10:30 大会报告 —— 主持人: 地点: 8:30-9:10 大会报告 5 9:10-9:50 大会报告 6 9:50-10:30 大会报告 7 10:30-10:40 : 中间休息 茶点 10:40 ~ 12:00 报告主题:主持人:地点: 10:40-11:00 口头报告 13 11:00-11:20 口头报告 14 11:20-11:40 口头报告 15 11:40-12:00 口头报告 16 12:00-13:30 午餐 13:30-15:10 报告主题:主持人:地点: 13:30-13:50 口头报告 17 13:50-14:10 口头报告 18 14:10-14:30 口头报告 19 14:30-14:50 口头报告 20 14:50-15:10 口头报告 21 15:10-15:20 中间休息 茶点 15:20-17:40 报告主题:主持人:地点: 15:20-15:40 口头报告 22 15:40-16:00 口头报告 23 16:00-16:20 口头报告 24 16:20-16:40 口头报告 25 16:40-17:00 口头报告 26 17:00-17:20 口头报告 27 17:20-17:40 口头报告 28 18:00-19:30 招待晚宴 地点: 主题: 已经产生或将要产生社会经济价值的复杂网络的应用研究 20:00 - 22:00 Workshop: 复杂网络应用 召集人 : 吕琳媛,张子柯 地点: 20:00-20:20 Workshop 报告 6 20:20-20:40 Workshop 报告 7 20:40-21:00 Workshop 报告 8 21:00-21:20 休息 21:20-21:40 Workshop 报告 9 21:40-22:00 Workshop 报告 10 2011 年 10 月 23 日(第三天) 8:30 ~ 10:30 : 大会报告 —— 主持人: 地点: 8:30-9:10 大会报告 8 9:10-9:50 大会报告 9 9:50-10:30 大会报告 10 10:30-10:40 : 中间休息 茶点 10:40 ~ 12:00 : 报告主题:主持人:地点: 10:40-11:00 口头报告 29 11:00-11:20 口头报告 30 11:20-11:40 口头报告 31 11:40-12:00 口头报告 32 12:00-13:30 午餐 13:30-15:30 报告主题:主持人:地点: 13:30-13:50 口头报告 33 13:50-14:10 口头报告 34 14:10-14:30 口头报告 35 14:30-14:50 口头报告 36 14:50-15:10 口头报告 37 15:10-15:30 口头报告 38 15:30-15:40 中间休息 茶点 15:40-16:00 口头报告 39 16:00-16:20 口头报告 40 16:20-17:30 闭幕式,闭幕报告(大会报告 11 ),最佳学生论文颁奖 主持人:地点: 闭幕式完毕后晚宴 联系我们 1. 会务联系 通讯地址:成都市高新西区西源大道 2006 号 电子科技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互联网科学中心 邮政编码: 611731 联系人:张琳艳 电子邮箱: zhly0121@163.com 联系电话: 13808214574 2. 论文提交 联系人:唐明 电子邮箱: tangminghuang521@hotmail.com 联系电话: 18728409318 3. 会议注册 联系人:闫小勇 电子邮箱: kaiseryxy@163.com 联系电话: 13833143094 墙报张贴论文 会议报告下载 联系我们 1. 会务联系 通讯地址:成都市高新西区西源大道 2006 号 电子科技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互联网科学中心 邮政编码: 611731 联系人:张琳艳 电子邮箱: zhly0121@163.com 联系电话: 13808214574 2. 论文提交 联系人:唐明 电子邮箱: tangminghuang521@hotmail.com 联系电话: 18728409318 3. 会议注册 联系人:闫小勇 电子邮箱: kaiseryxy@163.com 联系电话: 13833143094 function errorhandle_clickhandle(message, values) { if(values ) { showCreditPrompt(); show_click(values , values , values ); } }
个人分类: 会议信息|513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杨振宁先生到电子科大访问讲学
yyn0452 2010-9-11 12:28
9月9-10日,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应邀到电子科技大学访问讲学,受到全校师生的热烈欢迎。 9日下午,在浓郁的喜庆气氛中清水河校区迎来了杨振宁先生。校党委书记王志强、校长汪劲松等校领导与杨振宁先生进行了亲切会见。王志强书记代表学校对杨振宁先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说: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全校师生怀着兴奋的心情,迎来我们仰望已久、期盼已久的杨振宁先生。他向杨振宁先生介绍了我校建校历史、学科特点、教师队伍、学生培养等情况。杨振宁先生对我校的学科特色和人文素质教育非常感兴趣,询问了详细情况。他说,非常高兴能到电子科技大学来讲学,与老师和同学们交流。他表示,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竞争形势,希望电子科技大学越办越好。 10日下午,杨振宁先生与电子科大四十余位教师共度教师节,畅谈他的学习和研究经历,交流研究经验和人生感悟。 杨振宁先生在与老师们探讨高等教育和科技发展时说,成功的教师不只是一种类型。爱因斯坦不大会演讲,但他的每篇文章都很有远见。只要工作努力专心又有所成,就是对社会的贡献。在青年教师刘永问到高校教师如何做出一流的科研工作时,杨先生强调兴趣的重要性。他说,今天科研人员面临的领域比我做研究生时宽广了很多倍,要从中找到你特别喜欢的东西。杨先生还关切的询问学校一年级学生有没有开英文和国文的必修课。他说任何人都要训练写作能力,理工科学生尤其如此。 杨先生表达了对中国教育、科技、经济发展的信心。他回忆幼年在清华园时,中国极少大学有工学院。学校有个小风洞,和现在比,非常的小,但那时却很轰动。他动情的说,我亲身经历了中国从贫弱的过去到富强的现在,感受到惊人的发展。 杨振宁先生对我校的办学和学科特色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电子事业对任何国家将会越来越重要。电子科技大学面向国防、社会,培养大量电子技术类的尖端人才。这是一所很重要的大学,为国家做出了贡献。 长江学者尧德中问信息、生命、物理交叉领域,有哪些值得做的方向,杨振宁先生谦逊地说:我对生物只有最粗浅的认识。他表示,如果自己早生二十年,机遇不对,也难以做到这些成就。 杨振宁先生还就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科研能力的提升、理工科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中美高等教育的比较、国内基础理论研究等与老师们作了探讨。 座谈会由学校党委书记王志强主持。王书记感谢杨振宁先生对老师们的指导,并祝全校教师节日快乐。 http://www.news.uestc.edu.cn/NewsRead.aspx?newsID=45047
个人分类: 未分类|223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3 04: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