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绿色发展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国际绿色行为的动态分析
bigstar0911 2019-1-19 15:00
Dynamic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green behavi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apping knowledge domain 引用格式: Li, X., Du, J., Long, H. (2019). Dynamic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green behavi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apping knowledge doma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6(6), 6087–6098. doi:10.1007/s11356-018-04090-1 作 者: Li Xingwei,Du Jianguo,Long Hongyu 期刊名称: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摘要: Green behavior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tudy of green development. To promote green development, it is necessary to engage in further innovation on the basis of lessons from international advancements in green behavior. To clarify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ational researchers in the study of green behavior, the research focus, and the research frontiers, a visual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n 22,114 articles cited in the SSCI and SCI-EXPANDED databases from 2000 to 2017. This analysis was based on bibliometrics and mapping knowledge domain (MKD) analysis with CiteSpace 5.3.R4, a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ext-mining and visualization softwa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ternational green behavior research has the following main characteristics. First,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the number of papers and time. Second, research is highly valued by researchers in the natural sciences, such as ecology. The USA is involved in major research efforts and maintains a high level of cooperation with other countries and regions.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mong institutions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The co-cited journals are primarily academic journals in the natural sciences. Third, research hotspots mainly focus o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 consumers, attitudes, performance, and environment, all of which evolve according to the phase path of “germination-growth.” Fourth, the research frontier issues are largely related to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methods will become increasingly complex and interdisciplinary over time. 关键词: Mapping knowledge domain,Green behavior,CiteSpace,Bibliometrics,Visualization
348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英对照)连载之十七:从快速GDP到绿色GDP
蒋高明 2018-4-3 18:20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英对照)连载之十七 从快速GDP到绿色GDP 本书由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2014(教学课件光盘版) 作者 蒋高明 2.4.1 从快速 GDP 到绿色 GDP 2.4.1 From rapid growth-oriented GDP to green GDP “先污染,后治理”,这个人类工业化过程中犯下的错误,不幸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重演了。实际上,有了发达国家的历史教训,本章开头提到的环境污染问题是可以避免的,至少是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的。遗憾的是,在盲目追求 GDP 的发展热情下,生态环境问题被忽略了,中国原本美丽的自然环境遭到污染,原本多姿多彩的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在当前的发展模式不变的情况下,生态恢复是非常被动的,大量的艰苦努力和资金投入,也很难遏制生态破坏的速度。要想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单方面重视 GDP ,向重视环境可容的绿色经济发展,从一味追求快速 GDP ,向追求绿色 GDP 发展。这就是中共“十八大”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 “Pollution first, treatment later”. The human error committed in the course of industrialization unfortunately is being repeated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development. Indeed, if we learn from the lessons of developed countrie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mentioned earlier in this chapter can be avoided, or at least largely mitigated. Unfortunately, in the senseless pursuit of GDP growth, environmental issues are ignored. China’s natural environment has been polluted, and the original colorful ecosystem has been severely damaged. If the current model of development remains unchange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s beyond any hope. The large amount of hard work and investment alone are difficult to curb the speed of ecological destruction. To radically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build a beautiful China, we must change our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unilateral emphasis on GDP to a gr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out harming the environment, and from the blind pursuit of rapid growing GDP to the pursuit of green GDP. This is the concept of “green growth” proposed at the 18 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in terms of ecological progress. 第一次听说“绿色 GDP ”这个概念,是在 2003 年 11 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 It was in a symposium at CASS in November 2003 that I first heard of “green GDP”. 2005 年 3 月,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在北京等 10 个省市率先启动以环境核算和污染经济损失调查为内容的绿色 GDP 试点工作;同时宣布,与绿色 GDP 相对应,中国有望在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中加入环保因素。当时,我隐约感觉到,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发生冲突的时候,环境保护再也不是软道理了。这是个很令人鼓舞的消息,我兴奋不已,第一时间撰文,为这个绿色 GDP 叫好。 In March 2005, the 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 and the State Statistics Bureau initiated pilot work in a survey of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and economic losses inflicted by pollution in Beijing and 9 other provinces and cities; they also announced that, to correspond with green GDP, China was expected to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the performance examination system of leading cadres. At the time, I felt intuitively that wh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ere in conflic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ould not budge. Greatly encouraged, I began to write articles singing in praise of this green GDP. 2006 年 9 月,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公布《 2004 年度绿色 GDP 核算报告》。该报告指出,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 5118 亿元,占当年 GDP 的 3.05% 。中国官方首次核算了环境污染对经济的影响。这个核算工作如果持续下去,必定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引作用。当年两部门都表示,正在研究的 2005 年的数据会很快向公众发布。但遗憾的是,直到今天,第二份绿色 GDP 核算报告依然紧锁在抽屉里,未能向社会公布。 In September 2006, the 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 and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released the Accounting Report of Green GDP 2004 . The report noted that the economic loss caused b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was 511.8 billion Yuan, accounting for 3.05% of GDP. It was the first such official accounting of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on the economy. If continued, this work of accounting would certainly be conducive to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two departments involved in the survey stated that data of 2005 was under review and would soon be released. But until today, the second green GDP report is still locked in a drawer somewhere, denied to the public. 充满希望的绿色 GDP 核算报告夭折了,但是绿色 GDP 的理念没有破灭。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 GDP 不是发展的终极目的,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科学发展观的树立,绿色 GDP 一定会再次登上舞台,发挥作用。 实际上,早在 1968 年,美国总统候选人罗伯特 • 肯尼迪就说过: “ GDP 并没有考虑我们孩子的健康、他们的教育质量,或者他们游戏的快乐……它衡量一切,但并不包括那些使我们的生活有意义的、同样十分重要的其他事物。 ” GDP 衡量了经济发展,但是并不是发展的全部。 The promising green GDP accounting report aborted, but the concept is still alive. More and more people have realized that GDP is not the ultimate goal of development. Along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green GDP will still play its role. In fact, as early as 1968, the then US President candidate Robert Kennedy said: “GDP does not consider the health of our children, their education quality, or the joy of their games... It measures everything, but does not include those things that make our lives meaningful or things which are equally important”. GDP measures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not everything that is meant by development. 2013 年 7 月 18 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给“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年会”写了一封贺信,信中说道: “ 中国将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 习 主席再次表达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发出了发展绿色 GDP 的政治信号,令人欢欣鼓舞。 On July 18, 2013, Chinese Chairman Xi Jinping wrote a message of congratulations to the Eco-Forum Annual Global Conference Guiyang 2013, stating “China will raise its ecological awareness of the need to respect, accommodate and protect nature, remain committed to the basic state policy of conserving resources and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and more consciously promote green, circular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China will incorpo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to all aspects of the whole process of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seeking to form spatial pattern for resource conservation and giv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igh priority in building the spatial pattern, industrial structure, mode of production, and lifestyle, to leave a living environment for future generations with blue sky, green earth and clear water.” Chairman Xi once again expressed determination to promote China’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sending a political signal of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GDP. His letter is encouraging indeed! 绿色 GDP ,是扣除环境的代价后的 GDP ,即减去当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损失后,社会产出的经济增长。绿色 GDP 的提出,突破了过去仅以经济为标准衡量社会发展的局限,把过去广大基层官员忽略的生态环境问题摆到了重要的位置。 Green GDP is the GDP that remains after deducting the environmental costs—the losses caused b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cological damage. The concept of Green GDP breaks through the limitation of measuring social development solely by economic growth prevailing in the past, and attaches much importance to environmental problems previously ignored by governmental officials. 从上一节我们知道,生态恢复工程成效喜人,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发展大有作为。将绿色 GDP 纳入官员考核机制,下决心转变发展方式,开展生态功能规划,规范开发活动,发展循环经济,中国的生态环境改善工作一定能够创造现在很难想象的奇迹,就像 30 年前的中国人无法想象当前中国经济创造的奇迹一样。 From the last chapter, we know that the achievement of any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ject is gratifying, and only the development that is in accordance with environmental requirements has a bright prospect. If we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environmental factors for the performance examination system of leading cadres, make up our minds to transform the growth mode, carry out ecological functional planning, standardize development activities, and develop a circular economy, China’s environment will be incredibly improved like the present economic miracle which could hardly be imagined 30 years ago. 蒋高明 . 2005. 为绿色 GDP 叫好 . 科学网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75do=blogid=5042 Jiang Gaoming. 2005. Applause for Green GDP.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75do=blogid=5042
个人分类: 生态科普|746 次阅读|0 个评论
绿色发展化解环境与发展主要矛盾
热度 1 baocunkuan 2017-11-16 15:5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包括了对青山、绿水、天蓝等美好生态环境的期盼,对生态建设水平与生态产品供给提出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满足新要求、化解主要矛盾是新时代绿色发展的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而十九大报告,把推进绿色发展作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之首加以重要阐述。    党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但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良好环境质量在内的优质生态产品、生态服务与人民需要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所致的生态环境问题已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一方面,钢铁、水泥、化工等重化工业迅速扩张甚至形成产能过剩等“过度”发展导致能源资源消耗量大增,过度依赖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过多依靠规模粗放扩张、过分依托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等发展模式,从而引发产能过剩、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耗绝等问题;另一方面是发展“不充分”导致环保设施建设滞后、企业的污染治理能力和地方政府环境执法能力的不足甚至纵容了环境问题的扩散与恶化,造成欠发地区在生态退化、人口增长与贫困三者间陷入恶性循环,抑或地方财政对“散乱污”企业过度依赖未能算发展的长远账和整体帐。可以说,生态环境问题本质上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和发展的质量与效益不高的具体体现,质量好和效益高的发展是最广泛、最具深远意义的环保。    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当前一切问题的基础。无论是能源资源过度消耗还是环保能力不足,都是环境与发展相对立的传统发展观模式的外在体现,其背后根本原因是发展不均衡和不充分发展。 绿色发展是破除不平衡和不充分发展所导致的环境问题的关键所在 ,无论是打赢防治污染攻坚战还是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更优质的生态产品与生态服务,都需要推进绿色发展。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并以绿色发展破除不平衡和不充分发展所导致的环境问题,以绿色贯穿到整个发展之中,从理念到行动,从过程到结果全过程对传统发展模式的“绿色化”改造。    新时代对绿色发展提出高要求,也赋予了绿色发展新使命:一方面,新时代下经济发展必须是绿色的,要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是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上达到高质量和效益,实现环境与经济二者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环境问题的解决还是要靠均衡发展和充分发展来解决,通过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来降低对环境与生态的不良影响,避免产生恶性污染的果,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因此,绿色发展涉及全方位的和深层次的,实现绿色发展任重道远,须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一是转方向,依靠高质量和均衡的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在环境质量恶化、污染问题突出严重影响群众健康、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地区,相对来说是今后打赢污染攻坚战的主战场。若不在调结构和转方式等方向“动筋骨”,突出环境问题就难以“脱胎换骨”。要利用污染防治的攻坚战等集中发力和精准治污来淘汰落后产能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也需严格控制能源消费结构和提高污染排放标准等狠抓源头和从紧从严引导产业走出“微笑曲线”的底端从而实现高效率的发展。产业转方向和企业自律离不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建激励和约束两端发力的体制机制,将绿色发展真正纳入地方政府决策及引导社会发展,最终依赖产业结构的绿色化破解突出环境污染本源问题。    二是增力度,优化发展逐渐缩小优质生态产品供需矛盾。生态与环境质量较好和经济相对发达,但与人民需求仍有一定差距的地区,相对来说是今后环境治理持续改善和率先达标的领头羊。以公众对环境满意度为核心,更加注重“底线思维”和“率先引领”。把环境保护作为区域全局和长远发展的主要底线,把绿色发展作为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必要条件,以环保引导发展动力转换,强化工业园区环境监管和培育绿色能环保产业新高地;瞄准现代化国际城市生态宜居标准逐渐提高要求,通过建设规划、产业布局和人口分布等方面寓百姓环境高要求于区域发展之中,以绿色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和执行最严国内和接轨国际环保标准,最终推动发展模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变而实现环境质量根本好转。    三是换动能,提高发展衔接生态保护与脱贫开发。生态环境较好而发展“不足”地区,利用生态优势转换为发展新动能,相对来说是今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示范地。产业发展是引擎和产业选择是关键,不能为摆脱贫困而盲目加快发展甚至破坏原有“绿水青山”。人民生活比较贫困和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等问题最终要通过增动能来构建大扶贫格局,将生态美和百姓富有效衔接,依托资源环境生态优势积极发展特色产业。优先发展户外旅游、休闲度假、乡村文化等生态产业,推进社区支持农业和强化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最终使得贫困人口在生态建设、修复与发展等绿色基础上能共享更多实惠,并且让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和更可持续。    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最根本得依赖于均衡发展和充分发展,以绿色发展理念,引导绿色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以绿色的行为方式带来绿色成果,最终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言而总之,新时代须绿色发展书写新篇章,并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毫无质疑且有足够理由相信,优美生态环境将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需品和美丽名片。中国在宁静、和谐、美丽的自然中和无比广阔的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舞台中,成为一个有内涵、有自信、有底蕴和有特色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刊于今日《解放日报》新闻客户端——上观(下图)
272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长江经济带 “金腰带”还要成为“绿腰带”
热度 1 baocunkuan 2017-8-18 21:48
我的三个观点: 1、 长江经济带水环境不容乐观,污染排放量大、水生态功能下降、污染源多样且复杂,这些问题相当突出。由此引发的水质性缺水问题日益严重,难以满足当前绿色发展要求,甚至将影响和阻碍未来发展战略布局。 2、 规划明确了水资源利用上限,环境质量的底线以及生态保护的红线。 以往的单位水耗指标容易“一俊遮百丑”,规划提出的总量控制的要求更科学。但用水指标如何分配,考验管理者的智慧。要实现水资源总量控制目标,必须依靠市场机制,鼓励用水权交易,在总量不被突破的情况下,以市场手段提高用水效率。 3、编 制大流域尺度、部门合作的统一规划,强调了资源环境对发展的约束性,这非常具有开创性。作为一个区域生态保护的战略性规划,它的实施需要很多衔接与支撑的工作。今后还要出台区域的发展规划,按照保护优先的原则,发展规划应该服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长江经济带,“金腰带”还要成为“绿腰带” 来自: 2017-08-17 16:22 人民网——http://changjiang.chinadevelopment.com.cn/gjzc/2017/08/1168685.shtml 提起长江,您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富庶的鱼米之乡、湍急的滔滔江水还是红叶映三峡的绮丽?几千年来,长江一直是中华经济的中心地带,也是滋养灿烂中华文明的区域。然而,如今想到长江,也有小伙伴儿说,是沿岸数不清的化工园区、林立的高大烟囱,家乡已不是山清水秀的模样。 别急!不久前,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日前联合印发《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这是落实长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迈出的重要一步,如果说《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是一张设计图,那么这个规划就是具体施工图。 规划有哪些目标要求、重点任务,实现起来有哪些难点?麻辣财经采访了规划编制者和相关专家,给您呈上第一手解读。 流域每年接纳废水量占全国的1/3,长江水生态环境严峻 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 11省市,面积约 205万平方公里,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 “山水林田湖浑然一体,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 这是规划对长江经济带的评价。这里物种资源丰富,珍稀濒危植物占全国总数的 39.7%。长江蕴藏极其丰富的水资源,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 9958亿立方米,约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 35%。 然而,长江水生态环境状况形势严峻。每年全国的1/3废水量,都是由长江流域接纳的,这个数字令很多人吃惊。污染造成部分支流水质较差,湖库富营养化,中下游湖泊、湿地功能退化,洞庭湖、鄱阳湖枯水期延长。长此以往,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持续下降,多种珍稀物种濒临灭绝。 更令人担心的,还有危险化学品运输量持续攀升,航运交通事故引发环境污染风险增加。目前,长江干线港口危险化学品年吞吐量已达1.7亿吨,种类超过 250种,运输量仍将以年均近 10%的速度增长,发生危险化学品泄漏风险持续加大。 在规划编制前,编制组成员进行过深入调研。编制组成员长期跟踪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等工作,对区域流域宏观层面问题识别以及规划重点等有准确把握。然而调研过程中,也有问题超出了编制组预期。 参与规划编制的环保部环境规划院研究员王东告诉麻辣姐,这些问题包括由于三峡等工程形成的清水下泄,导致的中游江段水沙失衡;鄱阳湖和洞庭湖生态缺水,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等。 “长江经济带水环境不容乐观,污染排放量大、水生态功能下降、污染源多样且复杂,这些问题相当突出。”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包存宽表示,由此引发的水质性缺水问题日益严重,难以满足当前绿色发展要求,甚至将影响和阻碍未来发展战略布局。 水资源利用有上限,生态保护有红线,环境质量有底线 “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的重要讲话确立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的总基调。 长江经济带生态“有恙”,规划就是要保护长江,令其告别伤痛,重新唤发生机活力。 规划提出,到2020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系统稳定性全面提升,河湖、湿地生态功能基本恢复,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 环保部副部长赵英民认为,规划就是从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水环境修复、环境污染治理、流域风险防控等方面,对保护长江生态环境提出更加细化、量化的目标和任务。 包存宽认为,规划概括起来,就是明确水资源利用上限,环境质量的底线以及生态保护的红线。按照赵英民的解读,就是严守水资源利用上限,对用水总量和强度方面提出控制要求,有效保护和利用水资源;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妥善处理江河湖泊关系,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沿江森林、草地、湿地保育,大力保护和修复水生态;严守环境质量底线,切实保护和改善水环境。 规划里面有不少新提法、新亮点。 比如,将合理利用水资源作为首要指标,将2020年用水总量分配到各省。麻辣姐看到,规划设定的各省份水资源利用上限,在现有基础上略有增加。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对此,王东表示,经济社会活动严重挤占生态环境用水,是导致生态系统恶化、生态功能丧失的根本原因。确立水资源利用上限,就是通过水资源的硬约束倒逼地方政府转变用水方式。在充分考虑区域水资源禀赋、生态用水需求、经济社会发展合理需要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的用水总量控制目标,目标确定是审慎的,也是刚性的。 包存宽认为,以往的单位水耗指标容易“一俊遮百丑”,相比之下规划提出的总量控制的要求更科学,但光有总量设定还远远不够。用水目标如何分配,考验各地管理者的智慧。“要达到目标,必须依靠市场机制,鼓励用水权交易,在总量不被突破的情况下,以市场手段提高用水效率。” 也就是说,总量控制、初始权分配机制、用水权交易三者缺一不可,目标设定的政策性意义才会凸显。 规划还首次提出“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并重推进”;首次提出“和谐长江、健康长江、清洁长江、优美长江、安全长江”的概念,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所谓并重推进,就是以保护一江清水为主线,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位一体统筹推进。 “和谐长江、健康长江、清洁长江、优美长江、安全长江是对规划五大战略任务的具象描述,一目了然,容易理解,便于大家仅从关键词上就能明白加强长江保护的重点任务和方向。” 王东说。 规划落地还需相关规划衔接支撑,协调工作将是大考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关键在于规划具体实施,早日达目标要求。现在规划已出,但如何落地不仅是对11省市,也是对相关部门的一大考验。 规划强调,沿江11省市人民政府是规划实施主体,要将目标、措施和工程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相关领域、行业规划中,编制具体实施方案,加大规划实施力度,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损害责任追究制度,确保规划目标按期实现。 包存宽认为,编制大流域尺度、部门合作的统一规划,强调了资源环境对发展的约束性,这非常具有开创性。作为一个区域生态保护的战略性规划,它的实施需要很多衔接与支撑的工作。今后还要出台区域的发展规划,按照保护优先的原则,发展规划应该服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规划实施,需要各级综合统筹协调和整体谋划。”赵英民表示,区域间协调联动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壁垒,建立流域间/区域间联防共治机制,共同制定保护规划和治理方案,形成具体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成中国经济版图上的绿腰带、金腰带,确保一江清水绵延后世,是全国人民的期待。长江经济带的小伙伴,看你们的了!(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麻辣财经工作室 孙秀艳) 【责编:肖睿】
576 次阅读|1 个评论
长江经济带应高举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大旗
热度 1 baocunkuan 2016-12-4 14:01
12月3日,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主题的2016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论坛在复旦大学举行。论坛由长江经济带(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共同主办,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承功,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前院长毕军,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诸大建,环保部环境规划院水环境规划部主任王东,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区域合作处处长程建新,四川省南充市发改委副主任王斌,上海康桥工业园区开发总公司副总经理舒廷飞,长江经济带相关地区、科研机构的领导和专家,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复旦城市发展研究院的师生代表等近100人出席论坛。 刘承功在致辞中指出,长江经济带走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之路对于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复旦大学应充分发挥环境相关学科优势,牵头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研究综合性平台,在生态文明、环境与健康、城乡环境治理、低碳经济与发展、环境正义与公众参与等重大议题上有所突破。 本次论坛围绕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产业布局优化、生态格局构建”展开。王东就长江经济带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进行了发言,对长江经济带的概念衍生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区保护与技术路线等展开了详细的介绍,指出了长江经济带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方针,解决流域整体保护不足、污染物排放量大等突出环境问题。他强调,水资源利用的上线约束和水电设施的生态调度,落实生态保护红线要求解决突出生态问题,兼顾多种环境要素,促进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程建新在点评发言中介绍了上海市政府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思路和想法,指出上海要在长三角经济带中发挥引领作用,逐步实现“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经济带、服务全国”的目标。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包存宽基于“水平-进步-差距”的维度对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绩效评价作了报告。他指出,应基于长江经济带的发展问题,紧扣生态文明,从目标、行为、结果三方面综合衡量生态文明建设绩效,建设以上海为中心的,跨院系、学科的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学术与政策研究高地;创造性地运用绩效设定、绩效评估、绩效提升等工具和方法,形成从上到下、由内到外的强大激励和动力机制。 王斌在点评发言中强调,应提升理论知识,转化实践应用的范围和深度,实现理论和实践进行互动结合,产生最大的经济环境效益,同时各方共享成果,形成综合的长江经济带研究团队。 毕军阐述了长江经济带的风险管理问题,提出了优化风险空间分布、建设风险防控工程的目标,对长江经济带的环境风险链、风险场、风险管理策略和调控理论进行了剖析。他建议构建以“事前准备—应急响应—事后管理”为主线的环境风险全过程管理框架,建立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城市的层级管理合作模式,制定综合性的环境风险管理战略,建立高效的环境风险公众参与模式,全面推进环境风险管理常态化。 舒廷飞在点评发言中以上海康桥工业园区实例,分享了环境风险管理的经验,提出早期风险评估介入,利用负面清单来解决发展问题。 下午,包存宽就复旦大学开展“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相关研究以及环境管理学科“双一流”发展思想进行了分享。环境管理将立足上海、长三角、长江经济带,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大河流域治理,紧扣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主题,围绕生态安全、绿色发展、社会稳定、人群健康等方向的学术前沿、社会关注重点开展跨学科集成研究,探索学科集群发展的制度设计,构建涵盖“学术影响力、政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的学术评价体系。诸大建、任远、毕军等专家对复旦环境管理“双一流”建设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12月1日,由复旦大学牵头倡议的“长江经济带智库合作联盟”签约启动。本次论坛正是借此契机,进一步对长江流域区域环境规划、现状、风险和社会经济状况的全面反映和梳理。论坛整合各方资源,形成智慧合力,牵头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研究综合性平台,促进多学科、跨学科研究开展,运用政策、市场、技术等多种手段来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4393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为G20杭州峰会打上“绿色“烙印
热度 5 姜文来 2016-9-7 22:02
G20杭州峰会系列解读(七)推动可持续发展:中国为G20杭州峰会打上“绿色”烙印 姜文来 2016年09月07日08:27 来源: 人民网-理论频道 初秋九月,钱江潮起。 出席13场会议活动,发表11次演讲致辞,同27位外方领导人会晤……80多小时密集日程以分钟计算,习近平主席在此次峰会上所作的致辞和主旨演讲等,赢得了各方高度赞赏。纵观此次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国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了中国自有的独特贡献,必将惠及世界人民。 首次引入了绿色金融议题: “绿色”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工具和目标 纵观G20峰会历史,首次峰会于2008年在美国华盛顿举行,至今已经11次,但只有此次杭州峰会将“绿色”主题变为其亮点之一。在2009年4月举办的G20第二次领导人峰会上,与会领导人一致承诺“将致力于在年底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就温室气体减排达成协议,朝着绿色经济迈进”,这是G20首次提及绿色经济,但在此后多次峰会上“绿色经济”的声音销声匿迹,直到2013年9月G20领导人第八次峰会通过《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圣彼得堡宣言》,宣言关注了粮食安全、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包容、人力资源发展、包容性绿色增长和国内资源的流动性六个方面的内容,“绿色”才重新回到峰会视野,“绿色”的声音才重新出现,但只是关注。 杭州峰会首次引入了绿色金融议题,绿色金融的共识和举措被列入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公报。习近平主席在B20峰会主旨讲演中6次提到“绿色”,可见中国对“绿色”高度重视。绿色成为G20杭州峰会重要色彩,中国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它象征着“绿色”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工具和目标,为世界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解决世界经济发展和环境恶化矛盾找出了一条可行的路径,这是中国对G20峰会独特贡献,必将写进G20峰会的史册,并对今后的G20峰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推动绿色发展理念: 中国为世界经济发展贡献独特智慧 习近平主席在B20峰会主旨讲演中表示: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坚定不移推动绿色发展,谋求更佳质量效益;我们推动绿色发展,也是为了主动应对气候变化和产能过剩问题;我们要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让老百姓在宜居的环境中享受生活,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态效益。习主席提出当前形势下全球经济治理特别要抓住4个重点,其中特别强调“共同构建绿色低碳的全球能源治理格局,推动全球绿色发展合作”。 习近平主席在G20上特别强调绿色发展,将中国正在实行的“绿色发展”理念推向世界,是为世界经济发展贡献中国的智慧,开出了“中国药方”。“绿色发展”是中国“十三五”规划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要遵循的新的发展理念,我们正在踏踏实实地将其落实到工作实践中,习主席向G20隆重推出这个理念,进一步确认中国“绿色发展”的理念及信心和信心,摸准了世界经济今后必走的正确道路,将中国的发展新理念融入到世界发展之中,积极影响世界的发展,努力使中国与世界发展理念合拍,中国绿色发展的理念不仅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国为世界绿色发展提供了经验和案例,必将对世界的发展模式产生积极影响,这是中国逐步影响世界发展进程的独特贡献。 促进可持续发展: 中国为世界经济发展描绘行动路径图 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在B20峰会主旨讲演中先后4次提及“可持续发展”:我们将毫不动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消除贫困和饥饿,推动包容和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国际社会的道义责任,也能释放出不可估量的有效需求;今年二十国集团首次把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核心位置,首次就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行动计划,具有开创性意义;并将“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目标,共同增进全人类福祉”作为当前形势下全球经济治理特别要抓住4个重点之一。 之后,习主席在G20杭州峰会开幕辞上又3次提及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促进包容性发展;今年共同制定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行动计划;今年我们在可持续发展、绿色金融、提高能效、反腐败等诸多领域制定了行动计划,要把每一项行动落到实处。 习主席之所以将可持续发展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笔者认为有几大原因:一是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到世界走向,与人类美好未来密切相关;二是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人类共同的愿景,也是世界各国和人民庄严承诺;三是可持续发展是拯救地球的良丹,也是振兴世界经济的妙药;四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合作的抓手,行动的指南。中国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成功地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纳入G20峰会议程,在可持续发展上创造了两个首次:首次在G20上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计划,首次同时讨论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这是中国对可持续发展做出的独特贡献,这份贡献将伴随着可持续发展议程逐步实施更加显现其伟大。 总之,中国主办的G20杭州峰会,以“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为主题,中国积极开出了“标本兼治、综合施策”改善世界经济发展的“药方”,有利推动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中国积极提倡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可持续发展,对G20做出了独特贡献,G20深深地打上中国烙印,这将对世界经济发展将产生深刻积极影响,这是中国对世界发展又一重要贡献。 (作者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
2535 次阅读|7 个评论
《2016中国绿色设计报告》发布,中国各地绿色设计总水平见高低
sciencepress 2016-5-20 08:30
以 牛文元 教授为首的中国科学院研究团队所编纂的 《 2016 中国绿色设计报告 》 , 是国际上第一部系统研究绿色设计的理论成果 , 得益于该团队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研究中的长期积累 。 全书涉及绿色设计的内涵、分类、理论与方法、标准通则、指标体系等内容 , 并首次试对我国各省市的绿色设计能力和水平进行了测评 , 还列举了世界绿色设计案例 , 反映出中国学者在绿色设计领域的研究见解和探索 , 将有助于推动我国绿色发展 , 也是中国学者对于世界绿色发展新的思考与贡献 。 我期望该成果在绿色发展的实践中进一步经受检验 , 并得到不断的丰富与提高 。 —— 路甬祥 中国各地区绿色设计能力的指标体系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和严密的定量式大纲,该指标体系既可以分析、比较、判别和评价中国各地区绿色设计发展水平的状态、进程和总体能力的态势,又可以还原、复制、模拟、预测中国各地区绿色设计能力发展的未来演化、方案预选和监测预警。 《2016中国绿色设计报告》 依据“绿色设计”的理论内涵、结构内涵、功能内涵和统计内涵,建立了由“可创新能力、可循环能力、可清洁能力、可接受能力和可持续能力”五大体系组成的衡量中国各地区绿色设计能力和水平的指标体系。 表1 中国绿色设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中国各地区绿色设计水平数据统计 依照所设计的指标体系,主要应用《中国统计年鉴2015》 《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14》和《中国节能减排发展报告2015》 提供的基础数据,在统计规则的统一比较下,完成2014 年中国各地区绿色设计水平以及五大分项的计算。由于数据标准的原因,排序中暂未列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同时,由于统计数据的缺失,西藏自治区虽然列入,但未进行统计。 中国绿色设计能力总水平由可创新能力、可清洁能力、可循环能力、可接受能力、可持续能力共五个分项能力共同决定,根据领域内专家对中国目前绿色设计水平宏观把控,将各项分能力映射到区间 ,最终由五项分能力综合判定绿色设计能力总水平。 表2 中国各地区绿色设计总水平 在本报告中将绿色设计水平划分为七个阶段,值越大代表绿色设计水平越强。 ① 0.9 ~1.0 为第一级“全绿”阶段; ② 0.8 ~0.9 为第二级“深绿”阶段; ③ 0.6 ~ 0.8 为第三级“重绿”阶段; ④ 0.4 ~0.6 为第四级“中绿”阶段; ⑤ 0.2 ~0.4 为第五级“微绿”阶段; ⑥ 0.1 ~0.2 为第六级“渐绿”阶段; ⑦ 0 ~0.1 为第七级“初绿”阶段。 图1 中国各地区绿色设计总水平 经过测算,目前中国五个地区(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苏) 的绿色设计水平处于第五级“微绿”阶段,两个地区(甘肃、新疆) 的绿色设计水平处于第七级“初绿”阶段,其余地区的绿色设计水平均处于第六级“渐绿”阶段。从整体看,我国绿色设计水平处于初级阶段,还有长期发展的潜力和空间。 中国分区域绿色设计总水平分析 按我国经济区域划分的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分区域对绿色设计总水平和各项分项能力进行对比分析。 东部包括: 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 中部包括: 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 西部包括: 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 东北包括: 辽宁、吉林和黑龙江。 表3 中国分区域绿色设计总水平 图2 中国分区域绿色设计总水平 1. 从2014 年各地区绿色设计水平来看,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苏属于绿色设计水平较好的地区,属于绿色设计“微绿”阶段水平,这些地区均处于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除甘肃和新疆外,我国目前绝大多数地区的绿色设计水平属于“渐绿”阶段水平,亟待提高。 2. 从各地区五项分能力上看,可清洁能力和可持续能力明显优于其他分项能力,其次是可创新能力和可循环能力,可接受能力最差,尤其表现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以上地区应重点发展其可接受能力水平。 3. 中国四大直辖市中,北京、上海、天津均处于绿色设计水平发展较好的位置,分列前三名,重庆也处于全国绿色设计水平发展前十名。北京、上海、天津在可循环能力、可创新能力、可接受能力、可持续能力方面表现优异,但相比其他四个分项指标排名,上海和天津在可清洁能力上有待加强;重庆则在可接受能力和可创新能力方面急需加强。 4. 从中国四大强省来看,浙江、江苏、广东和山东分别处于绿色设计水平第四到第七名,其中浙江和江苏属于“微绿”水平,广东和山东紧随其后,属于“渐绿”水平。浙江和江苏在五个分项能力上均排位全国前十;广东除可循环能力位于全国第十一位外,其余分项能力也均排位全国前十;山东则有可清洁能力、可循环能力和可接受能力三项排位全国前十。 5. 从区域划分来看,中国东部省份绿色设计水平第一,其可清洁能力、可循环能力、可创新能力、可接受能力、可持续能力也均位于四大区域之首;中部和东北部地区在不同分项度量能力上各有所长,其中,中部地区的可清洁能力、可循环能力和可接受能力优于西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东北部地区可创新能力和可持续能力方面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在三个分项能力上均落后于其他地区,绿色设计水平有较大上升空间,也存在重大的挑战。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牛文元 主编、 WGDO绿色设计研究院 编著 《 2016中国绿色设计报告 》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5)一书第六章、第七章,有删减,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978-7-03-047887-0 绿色设计是推进绿色发展的第一杠杆。创意、研发、设计、标准是在源头为转型升级开路的四个先锋。 《2016中国绿色设计报告》 是世界第一份专业研究绿色设计的年度报告。本报告在以下六个方面做出了系统创新: 在世界绿色设计组织框架下,系统提出绿色设计定义、分类和源流;总结出绿色设计的五大理论和五组方法;应用“道格拉斯变体方程” 创建绿色设计贡献率模型;在全球首次推出绿色设计指标体系;独立提出“绿色设计标准通则(草案)”;系统总结绿色设计的世界案例;本报告可为规划者、设计者、科研人员、大专院校提供参考。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414 次阅读|0 个评论
根治城市病要大力推进城市绿色发展
lijushizao 2015-12-28 17:01
根治城市病要大力推进城市绿色发展 余池明 城市病是指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不良症状,如人口膨胀、交通拥堵、就业困难、住房紧张、贫富两极分化、公共卫生恶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我国突出的城市病问题包括:“ 一些城市空间无序开发、人口过度集聚,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重城市建设、轻管理服务,交通拥堵问题严重,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不足,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加剧,城市管理运行效率不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城中村和城乡接合部等外来人口集聚区人居环境较差。 ”12月20日至21日,建国以来规格最高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以问题为导向明确了今后做好城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重点任务。会议要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笔者认为,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治本之策在于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城市绿色发展。 一、城市绿色发展的目标 自英国社会学家霍华德1898年提出田园城市模式以来, 城市思想家和实践者在不断探索理想的城市发展模式。 1930年,柯布西埃在布鲁塞尔展出的“光明城”规划中首次提出“绿色城市”(Green City)概念。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保护运动和可持续发展的兴起,人们对城市绿色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入。所谓城市绿色发展就是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和社会公平,同时显著降低环境风险和生态稀缺的发展。换句话说,绿色发展可视为是一种低碳、资源高效型和社会包容型的发展。城市绿色发展要实现经济发达、生活富裕、生态环境良好、空间均衡和特色鲜明五大目标,中央城市工作会议“ 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的要求体现了城市绿色发展的目标。后面又从空间均衡角度强调了城市绿色发展的目标,即“ 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其中优良的人居环境是城市绿色发展的核心目标,会议指出:“ 城市工作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 二、城市绿色发展的总体思路 城市绿色发展的总体思路就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创新、依法治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具体来说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作为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城市绿色发展的目的。二是要坚持集约发展,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立足国情,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统筹上下功夫,在重点上求突破,着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这是城市绿色发展的手段。在城市绿色发展的范式下,生态文明给城市发展确定最终目标,五大发展理念为城市确定发展模式,集约发展、紧凑发展为城市确定具体发展手段,生态环境为城市发展提供最终支撑。 三、推进 城市绿色发展的措施 1、以空间均衡发展治理城市无序开发和人口过度聚集。 空间均衡发展包括区域之间的均衡、城乡之间均衡、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均衡和城市内部空间的均衡。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促进区域之间的均衡。严格控制特大城市规模,增强中小城市承载能力,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镇化必须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城市工作必须同“三农”工作一起推动,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工业用地、交通设施用地、绿地等主要用地要有适宜的比例,促进城市内部空间的优化布局。 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实现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采用美国式的大城市无序蔓延发展就会成倍增加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压力,反之采取德国城市均衡布局的发展模式就会成倍节约资源能源消耗和减少环境压力。在规划管理体制上,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为空间均衡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2、 以绿色经济发展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提升城市活力和竞争力。 绿色经济发展政策主要包括可持续规模政策和有效配置政策。可持续规模政策就是要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模、人口规模、建成区规模控制在城市区域生态承载能力之内、环境容量之内,即 将环境容量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作为确定城市定位和规模的基本依据 。实行土地、水、能源总量控制政策,以地定城,以水定城,坚持集约发展,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有效配置政策就是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技术创新、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使有限的资源能源能源发挥成倍的产出效果。大力推进工业、交通和建筑三大领域的节能减排。同时,给自然资产定价,向自然资产再投资,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3、 以共享发展促进城市社会公平和和谐发展。 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战略研究,统筹推进土地、财政、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领域配套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继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城镇棚户区和危房改造,加快老旧小区改造,解决中低收入阶层住房问题。 4、 以环境可持续发展创造优良的城市人居环境。 具体措施包括:一是 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大力开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 二是 控制城市开发强度,划定水体保护线、绿地系统线、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历史文化保护线、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防止 城市 “摊大饼”式扩张 。三是 坚持集约发展,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 四是加强和完善 城市交通、能源、供排水、供热、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 建设 , 提高大气、固废和污水治理能力 。 5、以文化可持续发展治理千城一面和促进城市特色。 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加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保护自然景观,传承历史文化;二加强规划和设计管控,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安全地生活;人们留在城市,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治理城市病,需要攻坚克难,转向绿色发展需要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共同努力,让城市生活更美好需要扎扎实实把绿色发展措施落到实处。 ( 2015年12月23日) 作者单位:全国市长研修学院
个人分类: 生态文明|4176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导报:北京迎冬奥亟需落实绿色化发展战略
蒋高明 2015-12-13 21:15
北京迎冬奥亟需落实绿色化发展战略 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本文以“读者之声”发表在《科技导报》,第33卷第19期第112页 Urgent need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Green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the 2022 Winter Olympics Jiang Gaoming Institute of Botany, the Chinese Academy ofSciences, 20 Nanxincun, Xiangshan, 100093 Beijing, China 7 月 31 日,北京与张家口联合申报 2022 年冬季奥运会获得批准,这是我国继 2008 年成功举办夏季奥运会之后的又一盛事。即将到来的冬奥会在北京和张家口两地同时召开,为迎接冬奥会,两地将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尤其在生态环境、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等方面要做很多细致的工作。而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冬奥会的成功申报,无疑会大大促进首都北京和坝上地区的相关工作。 其实,申冬奥不是目的,当年举办夏季奥运会也不是目的,生态环境的长远优势才是首都北京的软实力所在。北京以什么样的姿态迎接来自五大洲的客人?最直观的印象就是生态环境质量。冬季是北京容易发生雾霾和环境污染的季节,北京生态环境改善的成效,恐怕是冬奥会能否成功举办一个重大筹码。 围绕大气环境质量保护,北京市政府业拟下大力度整治。除严格执行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还退出《北京 2012-2017 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期间,计划压缩燃煤 1300 万吨 , 大力发展风能、光伏能源,降低机动车排污,实行与欧盟等同的“国六”标准,关停并转 1200 家高排放企业。 除了大气污染防治,北京政府还将加强森林、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京张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绿色生态廊道、京津冀生态水源林等。 应当说上述措施对于改善北京生态环境质量,尤其改善坝上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是大有裨益的,然而,想法虽好,还必须要很好的应对措施,否则再好的政策落不了地也是空想。对于污染产业也不能一关了之,在当前经济下行的压力下,就业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还是很尖锐的。如何来解决这一难题呢?这里我们建议北京,借举办冬奥春风,率先落实中央提出的“绿色化”发展战略。 在 3 月份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有一个概念让人耳目一新: “ 绿色化 ” 。这是十八大提出的 “ 新四化 ” 概念的提升 —— 在 “ 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 ” 之外,又加入了 “ 绿色化 ” ,并且将其定性为 “ 政治任务 ” 。换句话说,这是 “ 四化 ” 变 “ 五化 ” 。 要发展绿色化经济,农业首当其冲。自从有人类以来,人类的大部分时间是花在觅食或生产食物之中。第一次绿色革命带来了食物极大丰富,然而人类为之付出的代价也是异常沉重的,酸雨、温室气体升高、雾霾、病人增加、贫民窟出现等,无不与高度集约化、化学化、转基因化、市场化思维的农业模式有关。让少数人养活高度集中的城里人,土地承担不起污染之重;采取对抗的办法控制病虫草害,农田充满的杀机;人工合成的植物五大激素 ( 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脱落酸 ) 进军食物链,产量提高了,营养下降了,污染出现了。当前很多环境污染,是因农业而起。如果从源头解决农业问题,从绿色化思维出发,让农业中的各项元素循环起来,农业完全是能够在健康的环境中生产健康的食物的。为了迎接北京冬奥会,为了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首都农业能否从减少面源污染,生产优质农产品,发展优质都市生态农业做起呢? 对于生态廊道建设,不能仅强调绿地率等数量,还要强调生态功能等质量。 笔者在北方城市中,很少看到由本地森林群落组织的城市生态系统,大部分还停留在园林绿化水平上。对于森林、草原、荒漠、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人类采取停止与大自然对抗做法,充分发挥自然的修复能力,恢复后的生态系统人类提供的各种生态服务,远远高于现在破坏后再治理的效益。“绿色化”不是简单的绿化,绿化也不是简单的树化,绿化祖国不等于树化祖国。 工业也可以走循环经济道路,减少源头排放。 “ 先污染、后治理 ” 这一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弯路,不幸在中国重演了。采取“绿色化”工业思维,即使要求做到 “ 零排放 ” ,这在技术上也是行得通的,如造纸企业如果认真处理污水,业界内能够做到出水口的水可以喝的地步。污染不出工厂,治理成本就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治理环境污染不是什么比登天还难的事,就看你重视不重视环境保护,是真搞环保还是假搞环保。 强调绿色化发展,就必须对遍布城乡的垃圾宣战。未来限制城市发展的瓶颈问题,可能就是垃圾围城问题。城市代谢受阻,加上来自农村的垃圾集中到城市里来,更加大了这一矛盾。垃圾处理的最好办法是要从源头控制,要实现减量化,一些塑料类物质必须从源头停止生产,叫停过度包装。垃圾分类,喊了好多年,为什么进展不大?恐怕还是有利益在作怪。作为首都,北京能否在全国率先叫停一次性塑料餐具、一次性宾馆用具呢?这个叫停,在全国有非常大的示范作用,会让来参加冬季奥会员的各国来宾刮目相看:北京对于环保终于动真格的了。须知道,全球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只有中国等少数国家的宾馆里还提供一次性用品,不要说欧盟那样的发达国家,就连经济落后的非常国家都不提供。我们能将宇航员送到天上去,为什么就不能解决一个小小的白色污染呢?环境问题好多是举手之劳,不会比登天还难的。 其实,只要重视,非常困难的雾霾问题也是能够解决的, 2014 年北京 APEC 蓝的出现就是明证。雾霾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解决雾霾的出路不是简单的煤改油,而是发展思路要转变,要限制过度膨胀的私欲,限制过度产能。当然,技术上寻找替代能源尤其是清洁能源是必要的,但重新思考 “ 雾霾经济 ” ,适当恢复当年一些好的计划经济做法,走共同富裕道路是必要的。 我国过去在生态治理上走过的弯路,就是没有从战略高度上认真思考生态环境恶化造成的后果,没有 “ 青山绿水也是生产力 ” 这样的战略思维。如今,中央强调“绿色化”发展,北京又面临着举办 2022 冬奥这样重大机遇,首都北京应当在全国带个好头,将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理念落实下来,早日还北京青山、绿化、蓝天的美好生态环境。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2157 次阅读|0 个评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普讲座: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5)
蒋高明 2015-11-21 07:4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普讲座: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5) 蒋高明 二、 如何发展绿色化的产业 通过绿色化的一个新的理念,生态文明,通过这个来指导我们的各种产业,这样可能会减少很多空气污染,减少很多病人,让城乡更加和谐。大家都清楚,(图)这是我们首都北京,这是申冬奥的时候的一个宣传材料。北京3000年的历史,850年的建都史,文化名城,我们已经成功举办过奥运会,7月31日在印尼要宣布和张家口连办冬季奥运会。作为首都北京,怎么发展绿色化,从专业的角度,我提了这么几个建议: 第一,发展高效的都市农业。北京人要吃饭,要喝水。现在舍近求远,自然界就降雨,所以有的地方卖水都比生产粮食值钱,但是从南方调水,成本有多高。但是我们如果发展一个不污染的产业,是不是很好?另外,北京也要吃菜,菜篮子干吗要从山东、内蒙古那么远的地方运菜过来?北京周边为什么不搞?所以我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要搞的话,北京人不要拒绝。有污染的东西不能吃,农药残留高的不能吃,周边我就可以搞一些附加值高的一种生态农业。现在我们知道,北京郊区土地都在发挥这些作用,但是离生态理念还有点远,还是工业化的东西,比如说你们在吃的鸡蛋、猪肉、牛肉都是快速长大的,能不能让它们慢慢长、能不能让生态发挥作用?可以,让北京带头,带头消费,带头布局这个产业,在政策上有意识地引导,我相信绿色农业可以打有作为。最近我们的科研成果,北京的顺义很感兴趣,我们研发出了一种“六不用”的技术,不用化肥、不用农药、不用农膜、不用除草剂、不用添加剂、不用转基因种子,产出来了,而且产量很高,不是说低产,而是高产、稳产,这样就可以在北京生产,也带动了很多就业,减缓了城市的压力。 第二,生态廊道的建设。我们现在可能强调的是绿地率,强调数量,但是质量上还有待提高。这个质量提高就要多用本地树种,形成自生自灭的系统,元素能够循环,稳定下来的群落。我对北京城市里面一些公园、街道老打农药的现象非常不理解。前段时间我们小区也在打,那个味道非常难闻。这个东西又不能产果子,有虫子怕什么,干吗要把赶尽杀绝?它不会爆发。我觉得可以做一些试验,不用打农药,城市的树长得会很好,为什么打农药?就是一个习惯性的东西,一个误区,大家以为虫子来了就要把树的叶子吃光,实际上这是人自己想象的,我们做过试验,不用农药,鸟就多。另外,我们有技术可以提前把虫子控制住,不会爆发。包括枯枝落叶,我们经常把它们扫走,烧掉,不让它到土里去。 真正自然健康的生态系统是不需要打农药、不需要施肥,不需要浇水的。干旱区域有干旱区域的植物,它也能适应,北京是暖温带湿润地区,降水量500-700毫米,这个区域实际上是能够实现的。所以对森林、草原、荒漠、湿地这样的生态系统人不要对抗,我们现在采取的做法大部分都是对抗,虫子来了就杀,病来了也杀,菌来了也杀,草来了也用除草剂灭,但是最终的结果是人类受害。有一部分人收益了,就是生产农药的,卖农药的,经营农药的。所以我就不明白为什么北京的园林部门为什么热衷于买农药,我想这也是一个利益链。如果跟政府多申请点钱,少用点,最后就能余一点。但是小区打农药最终我们的身体受不了。 大家要理解,绿色化不是简单的绿化,绿化也不要理解成树化,我们要强调无处不在的自然力,要尊重生态平衡,尊重自然的原则。大家住在城市里,城市有十大环境特点,人口密集居住,人口密集活动,生活资料依赖于运输,吃喝拉撒睡,需求的消耗品都是从周围的农村运过来的,从很远的地方运过来的。日用品依赖于商店,但是现代的电商出来以后,也改变这种模式了,现在有东西可以直接送到家门口了。水集中处理,管网式的,能源集中供应,垃圾集中清运,路面以硬化为主,这是城市非常重要的特点。我们现在硬化的比例太高,好多应该给植物留的空间我们都用水泥封上了,草就没法长了。建筑以水泥材料为主,动植物种类数量少,是生态失衡的。 (图)这是我在美国纽约拍的片子,大家可以看到在下午四点来钟就开灯了,底下都是暗的,上面是亮的,高楼大厦,摩天大楼非常多。(图)这是我们上海。上海也是寸土寸金,绿色植物都挤在很狭隘的空间,有空间就建楼。实际上我们这几年发展房地产非常可笑的是,建了这么多楼不是给人住的,有的建筑从一出生就注定是建筑垃圾,北京也有很多建筑垃圾,楼还在那搁着,但是没人居住,有人叫它“鬼城”、“鬼屋”,这是对资源的一个极大的浪费,有的城市房地产已经崩盘了,从三四万掉到三四千,有的白给都没人要了,但是玻璃、钢铁、水泥、木材都是巨大的浪费,将来就算处理了也是巨大的浪费。所以以后城市发展一定要理智,不能为了资本的利益,让他赚钱,咱们成了房奴。 另外我也做了一个试验,我们北京发展本地森林能不能做出来,好多人说你不做试验总是感觉这也不长,那也不活,我1987年读研究生的时候,就跟园林部门建议要多种本地树。我和老师,我们的老一辈的专家王献溥先生,我们呼吁了很久种本地树,园林部门的人都反对,说北京树是不会活的,不能越冬,各种理由都有。实际上做了试验就能知道。这是我在山东做的试验,在这之前全是杨树,就相当于北京现在的平原造林,好多杨树林是一样的,我把地租过来,栽上本地树,有20多种本地树,尤其最重要的一种就是枫杨,它本来就是河两边的树,现在绝迹了,我从青岛把它引过来的。引进第一年的时候,草比树高,这是2009年。第二年我就引进了另外一种动物,特简单,鹅就把它吃掉了,动物吃草。到2012年,第三年,它基本上就初步有形状了。到了2015年森林的感觉全都出来了。所以在这么小的地方,大概8亩地左右,如果城市的公园或者城市的小区都是这种本地森林,才能达到自生自灭、落叶归根、不用打农药、不用施肥、不用浇水这种境界,所以在城市是完全能做到的。 我给大家放这张图片大家看看。我住中关村,在我家小区,1米宽的水泥缝,有三个物种,(图)这个是旱柳,这个是榆树,这个是构树,你看种子落错位置了,落在水泥缝里去萌发了,假如它落在土地里,它肯定能扎根下去变成树木。这个榆树落在冬青里面去了,从冬青帐里长出来,园林工人没舍得剪,就长这么大了。但是如果下来个领导说不能要树,要灌木整整齐齐,铁定这棵树活不了。我不知道为什么北京市跟榆树过不去,原来双榆树就叫榆树,榆林堡,慈禧太后逃跑的地方,说是北巡、西巡,实际上是英法联军把她赶跑的。榆林堡就是榆林,榆树是非常好的物种,不需要打农药,它的种子多得是,榆钱吗,度荒的时候还能吃。(图)这是臭椿,在北京大学东门,估计现在这个树肯定也活不了了。所以这是非常怪的一些做法。包括圆明园,到现在我看圆明园还有裸露的地面,荒唐不荒唐,什么都不管它,它也应该是非常丰茂的本地森林了。现在人类净给自然界帮倒忙。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所有的地上一个人都不存在了,那我们的城市植被照样能回来,到时候会爬满了植物,所以它的生命力确实非常旺盛。前两天网上有张片子,我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没有,在浙江有一个小岛,那个岛上的人都撤走了,那些爬山虎爬得满满的,全是绿色的房子,都封闭起来了。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249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政协报:让绿色农业梦想成真
热度 1 蒋高明 2015-8-31 15:11
让绿色农业梦想成真 ——多位专家学者建言:依靠科研成果,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文/本报记者 毛立军 赵丁琪 2015-08-31期05版 本文链接:http://epaper.rmzxb.com.cn/detail.aspx?id=368286 2015年8月22日,由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主办的“中国粮食安全与八百产粮大县城乡统筹发展高端论坛”在京举行,来自农业部、住建部和中科院、农科院、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10余个政府部门及科研机构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参加论坛。其中,面对我国日益严峻的农业生态恶化和土壤污染等问题,陈文新院士等人围绕如何发展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谈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建议。 陈文新院士:用豆科植物和根瘤菌共生体取代化肥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着过量施用化肥的现象,在提高了农作物产量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面源污染和土壤肥力水平下降,我国著名的土壤微生物学家、中国农业大学的陈文新院士对此表示担忧。她认为,要实现生态农业,就必须逐渐减少化肥的使用量,而现在使用量最大的化肥是氮肥。研究发现,除了用化学的方法生产的氮肥之外,还可以有更绿色的办法把氮吸收到土壤中,这就是生物固氮。而在可以固氮的微生物中间,效果最强的是豆科植物和根瘤菌共生体。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全球每年生物固氮量为2.0亿吨(N),而豆科植物根瘤菌所固定的量占65%-70%。 为了能够充分发挥根瘤菌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陈文新领衔的团队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组织全国20个单位、100多人次进行了对根瘤菌的研究和挖掘,研究范围覆盖了全国700多个县。经过30多年的努力,她的团队最后在600多种豆科植物上采集保藏了13000多种根瘤菌,并对7000多株根瘤菌进行仔细的研究,发现了一批耐碱、耐高温、低温环境下生长的根瘤菌,建立了囯际上菌株最多、性状信息最丰富的根瘤菌资源数据库。在这个过程中,陈文新发现了2个根瘤菌新属、40多个新种,约占国际根瘤菌种的1/2。她的实验室成为21世纪初国际上两个最主要的根瘤菌分类研究中心之一。 陈文新认为,如果能够充分发挥豆科植物和根瘤菌共生体的固氮作用,就有希望完全取代化肥,实现绿色生产。她希望能够将她所采集收藏的几千株根瘤菌应用到农业生产领域,这些小小的微生物不但能够吸取空气中的氮分子,转化成大量的天然肥料供植物作为养分,也能够极大地改良土壤结构。而它的廉价与环保则是人们在实验室里创造出的化肥所无法比拟的。 而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利用间套轮作的生产方式,将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体系加入到禾本科粮田中去。陈文新欣喜地看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国办发〈2015〉59号文件)采纳了她和几位老院士的建议,明确提出要推行豆科植物与其他作物进行间套轮作的生产方式。已经89岁高龄的陈文新院士表示还要继续为国家优化种植措施而出力,她建议在我国荒漠贫瘠地区、西部地区多种豆科中草药,能改良土壤并保持水土。种豆必须接种相匹配的高效根瘤菌,才能收到很好的经济和生态效果。 陈文新还建议国家成立根瘤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全国推广应用根瘤菌技术。“因为现在国家已经准备大量推广豆科植物,有了这个中心之后就可以组织更多的人来研究和推广根瘤菌。” 蒋高明教授:期待生态农业梦想能实现 中国科学院的蒋高明教授对于当前我国化肥过量使用的现状极为忧心。他说,国际公认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是225千克/公顷,但目前我国农用化肥单位面积平均施用量达到434.3千克/公顷,是安全上限的1.93倍,而上世纪50年代的一公顷(15亩)土地施用化肥量是8斤多,现在是868斤,这是过去的100多倍。而且,过量施用的化肥并不能被庄稼有效吸收,“这里面用的一些化肥到哪儿去了?并不是被庄稼吸收了,庄稼吸收得很少,蔬菜大棚的吸收率是10%,农田作物是30%-40%。平均下来的话,在我国每年使用的5000万吨化肥中,接近于4000万吨是污染生态环境的。”蒋高明说。 多年来,蒋高明一直建议国家发展生态农业或有机农业,可是总会听到这样的反对意见:“中国搞生态农业会饿死人的。”不施化肥、不打农药、不用除草剂、添加剂、激素,到底能不能产出那么多粮食? 2006年,蒋高明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山东省平邑县蒋家庄,用9年的实验给出了答案。 他承包了村里的40亩试验田,养了140头牛,5000只柴鸡和2000只鹅,创办了“弘毅农场”。农场坚持“六不用”原则(不用化肥、农药、除草剂、添加剂、农膜和转基因技术),经过多年实验,试验田实现了明显的增产效果,成功地将低产田改造成了“吨粮田”,远超过农场外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土地的小麦亩均产量。 蒋高明的农场通过堆肥、深翻、人工+生物除草、物理+生物法防治病虫害、保墒等措施,整合“禽粮互作”优势,实现了粮食增产。“不用化肥,我们用什么?用的是物种。物种有几十万的基因,我们把现在一般被废弃掉的秸秆拿过来养牛,养牛产出牛粪,然后牛粪又回到地里去,增加耕地的潜力。如果有机质变黑的话,土壤的肥力会提高,这样会有更大的产量。”蒋高明说。 蒋高明最后表达了自己的生态农业梦想。他祝愿所有的人都能吃上有机食品,农民可以住进别墅,可以开轿车进城;他希望中国1/3的土地告别大化肥、大农药、除草剂、添加剂、农膜,中国60亿亩的草原因6亿亩低产田高效利用而得到有效保护;他期待通过实现生态农业,农民在家门口就有活干,农业成为稳定的职业,不再有留守儿童和老人 。 张从教授:“三结合”运作模式治理土壤污染 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2014年公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我国部分地区土壤污染问题非常严重。全国土壤总超标率为16.1%,其中重度污染点位比例为1.1%。在调查的690家重污染企业用地及周边土壤点位中,超标点位占36.3%。 中国农业大学张从教授表示,目前土壤污染的问题已经引起了严重的后果,而造成土壤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工矿企业,开采矿山、石油等都会造成污染。同时,农业本身也会造成严重的土壤污染,主要就是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 土壤污染缩小了耕地面积,减少了粮食产量,同时也降低了粮食质量品质,对粮食安全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但是相比于其他污染,土壤污染治理难度更大一些。目前来说,土壤污染的治理技术、思路尚不成熟,治理成本高,周期也比较长。 张从教授认为,要治理土壤污染,首先要加强立法工作。我国已经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跟环保相关的法律,如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但是现在还缺一部土壤污染防治法。张从教授说,环保部正在审议通过一个《土壤污染防止行动计划》,对解决土壤污染问题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措施。 同时,资金问题也是治理土壤污染的重要障碍。虽然中央和一些部委已经下发了一些治理土壤污染的专项资金,但是仍然远远不够。目前我国大约有3500万亩中、重度金属污染的土地,以每亩治理费用3万元的最低标准来算,就需要一万亿元以上的资金,仅靠政府投资远远不够。所以要治理土壤污染,就必须充分利用多方面的资金,既要加强政府投入,也要积极引入社会资金,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合作。 “我们很多部门都在管土地和土壤,农业部在管,国土部也在管,环保部、科技部现在也开始重视这个问题。现在我们希望能够形成一个政府、企业、专家团队‘三结合’的运作模式。赣南实行的正是这种模式。首先要做好诊断工作,不是去了马上就能治理,就像医生看病,要先体检,检查好是什么病,病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方法治疗,要进行调查,要检测、评估。另外要先试点。土壤污染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健康,关系到我们的粮食安全,今天把这个问题抛砖引玉提出来,希望能够引起高度重视。”张从教授说。
个人分类: 生态科普|2963 次阅读|1 个评论
企业社会责任:如果能去,去会上讲什么?
热度 6 Talky 2013-2-28 14:38
两周前接到一个邀请( Global Green Growth Institute, OECD, UNEP, the World Bank ), 4 月 4~5 日请去巴黎参加会议 (GGKP ~ Green Growth Knowledge Platform 第二届年会 ) ,邀请为讨论嘉宾: Panelist 。看来因为经费等原因,不能成行了。但会议的内容是有兴趣的: “The discussions will be framed around the following two headline themes: (i) greening global value chains (GVCs) and (ii) measurement and reporting for green growth .” 希望我参加讨论的部分是: Sub-session 4: Private sector initiatives 可能被问到的问题是(关于中国): Examples of questions for discussion: · How are firms accounting for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their business activity along the value chain? How widespread are such initiatives and what best practices can be identified? · What are some of the valuation methods that firms are using for measuring their use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environmental externalities? What are the key challenges encountered? · To what extent and under which conditions (e.g. regulatory provisions, lending standards, etc.) incentives for such valuation can be provided by financial markets? What is the role played by participation in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schemes (e.g. green stock market indices, etc.)? · What are the benefits and challenges of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porting schemes for firms, governments and investors, especially in emerging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What are some of the lessons learned so far with developing and implementing such schemes, including in situations where there are governance and capacity weaknesses? · How does private reporting interact with public indicator systems? 感到回答困难相当大。 回答这些问题,需要了解中国企业在环保、节能、减耗、生态、绿色方面的措施和行动。但是,在我们媒体报道中,容易找到的,大量是哪个企业犯规、偷排、被罚。。。哪里去找企业社会责任做得好的单位? 跨国企业的例子不少, GM 、 BAYER 、 GE 。。。都组织年会报告企业社会责任,甚至在上海的“香港商会”。但我们大陆的呢?即使是大型国企,能搜到的“环保年度报告”,也是又少又简单。 网友们的意见:如果能去,讲什么? 大型国企,应当带头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吧?
个人分类: 可持续发展|4957 次阅读|16 个评论
中国煤炭产业路在何方?
热度 1 mhchx 2012-12-20 10:02
“中国工程院国家能源局第二届能源论坛” 19 日在京举行。该论坛是中国工程院的学术活动之一,每两年举办一次。本届论坛由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能源局共同主办、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承办。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先生 19 日在论坛上透露,我国煤炭行业目前处于供求平衡、相对宽松和结构性过剩的态势。具体表现为煤炭产量、煤炭净进口量和库存量的持续上升。 2012 年 1 至 11 月,全国煤炭产量约 35.1 亿吨,全年煤炭产量将超过 37 亿吨;煤炭净进口量约为 2.45 亿吨,预计全年将达 2.65 亿吨。与此同时,煤炭库存维持高位。截至 11 月末,全社会煤炭库存量约为 2.9 亿吨,其中,煤炭企业存煤约 9000 万吨,市场消化库存的压力依然很大。在产量、净进口量和库存量的持续上升之余,煤炭消费量增幅继续下降,行业利润和煤炭价格也出现跌落。据初步测算, 1 至 11 月,全国煤炭消费总量约为 37.2 亿吨,增幅同比降低 5.6 个百分点。前 10 个月, 90 家大型煤炭企业利润同比下降 22.2% 。王显政说,预计 2020 年,全国煤炭消费总量约 48 至 53 亿吨,我国短期煤炭供应宽松与长期总量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 然而,我国煤炭行业仍存在结构性过剩、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在未来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日益艰难、节能减排压力日益增大、煤炭行业转型升级日益严峻的困境下,如何走出一条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是摆在社会各界面前的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我认为,未来我国煤炭产业要保持产量稳步下降、全过程循环清洁利用、提质增效、节能安全环保等目标,必须依靠我国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而带动能源结构的根本性转变。 要实现这一革命性转变,至少需要在以下方面努力: 首先,需要把煤炭产业发展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节能减排、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及低碳发展、城市化进程与美丽中国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研究制定煤炭产业低碳转型发展战略; 其次,需要《煤炭法》、《电力法》、《环境保护法》、《气候变化法》、碳税法案等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完善及有效实施; 再次,需要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更需要创新集成,即通过各种创新之间的优化组合,提升综合创新能力,提供创新、高效、有力的体制、机制与科技支撑; 第四,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及社会中介等各方的有效参与和联合推动,跨行业兼并、重组,引进民间资本,打破行业垄断,培育与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促进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健康发展,共同形成促进低碳转型、绿色发展的合力。 第五,需要加强国内外合作,本着“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动共赢”的原则,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从研发合作到技术推广,再到产业合作,内外良性互动,强力推进煤炭产业低碳转型。 以上仅为抛砖之举,仅供参考。希望能引出更多的美玉,为我国煤炭产业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增光添彩。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2897 次阅读|1 个评论
听院长报告,促绿色、循环、低碳转型发展
热度 1 mhchx 2012-12-18 09:58
昨天向大家先介绍了徐锭明参事的报告,下面把社科院李扬副院长的报告简要介绍一下。 李院长一开场就结合 2012 中国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论坛 的召开时机开始了报告。本次论坛的召开恰逢三个时间节点: 一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不久; 二是国务院刚刚通过《“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三是今明 2 天在京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因此,论坛恰逢其时,有助于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家园与美丽中国。 随后李院长切入正题,首先提出“把经济发展新阶段必须放在‘稳中增效’中实现”。 2012 年以来,企业经济效益滑坡严重,各级财政收入增长放慢,而改善民生福祉要求不断增加政府支出,各方面压力都在上升。对此,明年及今后一段时期的经济工作中,要求我们必须创新经济工作思路,真正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放在第一位,既要应对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速度放缓问题,促进经济适度增长,又要为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应把“平稳较快”的指导方针转变到“稳速增效”上来。“稳速”就是将经济增长速度稳定在潜在增长率区间并依据其趋势变化进行增速目标调整,绝不刻意追求超越潜在增长率。“增效”就是将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和提升劳动生产率置于更为重要的位置,并藉此改善收入分配,防范金融风险。降低发展的生态环境代价就是“增效”的重要环节之一。这要求把经济的重心放在创造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上,放在对已有产能的绿色化瘀循环化技术改造升级上,放在发展生态修复与环保产业上。 其次,李院长提出“以绿色发展促进经济实现较快增长”。就是加快存量经济的绿色化改造,新产业、新项目的绿色化建设。为此,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是积极创新绿色工业生产技术体系,加速工业生产绿色化转型;二是积极创新绿色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加速农业生产绿色化转型;三是创新绿色产品体系,加速消费绿色化转型;四是发展绿色社会基础设施体系与绿色建筑。 第三,李院长提出“建设循环型社会,协同绿色低碳发展”。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的经济效益,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建立适合循环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通过理念提升形成循环经济文化。因此,明年及整个“十二五”期间,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应在国家循环经济“十二五”规划指导下,在区域、工业园区、企业各个层面上加快典型模式、成功技术的推广应用,继续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推动经济发展模式的整体循环化转型。具体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优化经济布局,降低循环经济成本;二是推动老园区循环化改造,循环化构建新产业集聚区;三是大力发展工农业符合循环经济;四是大力发展“城市矿山”和再制造等新兴循环经济产业。 总之,李院长的报告高屋建瓴,内容比较系统、全面,指导性强,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与落实“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并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把循环经济做足做实,真正促进绿色发展。
个人分类: 观点|2519 次阅读|2 个评论
听参事报告、学“十八大”精神、促绿色发展
热度 1 mhchx 2012-12-17 16:34
12 月 15 日 , 我有幸参加 2012 中国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论坛 ,聆听了相关领导与专家的演讲。下面先简要介绍一下徐锭明参事的报告。 徐锭明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参事、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给大家做了一个关于《新能源与绿色发展》的精彩报告。 首先,徐参事把学习十八大精神概括为“红”与“绿”两个字,“国红山河绿”一句话。红是指反腐败、保江山;绿是指绿色革命,通过两个“五位一体”,共同净化家园。 “红” + “绿”:高举旗帜走复兴路,科学发展圆中国梦,建成富裕中国、小康中国、健康中国、美丽中国。 能源发展的“十八大”指示精神的核心是“革命、低碳、安全”,涉及三大产业:节能低碳产业、新能源产业、可再生能源产业。 其次,徐参事把新一轮能源革命特点和结果概括为: 能源资源地区化 能源来源多元化 能源技术智能化 能源利用高效化 能源应用便利化 能源服务普遍化 能源经济低碳化 通过能源革命实现绿色发展。关键的能源技术主要包括清洁煤高效利用技术、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智能电网与储能技术等。当然由于徐参事用了大量的最新资料,又有自己的分析与结论,但是时间有限,PPT也就一翻而过。所以这里就不好向大家汇报了。 徐参事最后给大家推荐里夫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信出版社)。 总之,徐参事的报告内容新、信息容量大、结论富有创意,很富有冲击力,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演讲一结束,大家就报以雷鸣般的鼓掌声。
个人分类: 观点|1974 次阅读|1 个评论
2012中国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论坛将于12月15-16日在京举行
热度 1 mhchx 2012-12-14 15:44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循环经济发展,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逐步加大。 “ 十二五 ” 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强化,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节能减排的形势严峻,任务艰巨。 国家 “ 十二五 ” 规划纲要把 “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 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从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健全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推广绿色 消费 模式、强化政策和技术支撑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任务。为完成 “ 十二五 ” 时期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国家循环经济专项规划即将出台,将通过 实施 “ 十百千 ” 示范工程等具体措施,重点支持十大示范循环经济工程、百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和千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园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为贯彻 “ 十二五 ” 时期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部署,探讨循环经济的有效政策与实施机制,促进政府、产业、学术、科研、金融等领域的互动交流与协力合作,促进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工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推动循环经济向更高层次跨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研究中心将于 2012 年 12 月 15-16 日在北京举办以 “ 深化循环经济 实现绿色发展 ” 为主题的论坛 , 届时将邀请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环保部、科技部、建设部、农业部等部 委的循环经济主管部门领导出席演讲,并就国家相关规划与政策惊醒解读。 论坛主要涉及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循环经济规划与政策解读、各地区循环经济专题、循环经济先进技术应用与产业发展等。 地 点:北京会议中心 (朝阳区来广营西路 88 号,北苑桥东,北五环南侧辅路) 组委会联系方式 :联 系 人:李老师,杨老师 电 话: 010-52422190 010-57792194 13488857198 电子邮箱: xhjjfzbg@126.com 论坛出席人员: 一 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环保部、科技部、建设部、农业部等部委负责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工作的部门相关领导和专家; 二 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各省市社会科学院专家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研究中心理事长、副理事长、常务理事、理事和工作机构主要领导; 三 各省市发改委、经贸委、科技厅、环保局、农业局等相关负责人; 四 城市矿产、餐厨垃圾等专题的负责人(市长级)、园区(区、县级领导); 五 有关省市和地方政府部门分管循环经济、环境保护的领导及代表; 六 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等领域专家、学者;以及各高校循环经济的学者; 七 各类循环经济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环保产业等相关企业代表; 八 相关环保组织、国际组织代表; 九 媒体代表; 七、论坛议程 论坛日程安排 第一部份 开 幕 式 2012 年 12 月 15 日 9 : 00-10 : 00 1 、主持人介绍与会领导和嘉宾 2 、国家发改委领导致开幕词 3 、国家环境保护部领导致辞 4 、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致辞 5 、地区专场代表致辞; 第二部份 主 题 论 坛 2012 年 12 月 15 日 10 : 10-12 : 30 1 、当前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的形势与任务 (国家发改委环资司领导) 2 、环境保护的趋势与政策措施 (环保部科技司领导) 3 、循环经济、节能减排与产业升级 (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领导) 4 、绿色发展的科技支撑 (科技部社会发展司领导) 5 、绿色发展的机制创新与体系构建 (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 第三部份 政策解读与前沿探讨专场 2012 年 12 月 15 日 14:00-18:00 1 、国家 “ 十二五 ” 循环经济规划解读 (国家发改委有关领导) 2 、农业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 (国家农业部科技司领导) 3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与实践 (国家发改委气候司领导) 4 、低碳经济与气候变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专家领导) 5 、低碳技术与绿色发展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专家领导) 6 、绿色化工发展趋势 (清华大学化工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7 、 冶金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工程院院士) 8 、清洁生产与绿色发展 (环境保护部清洁生产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 第四部分 各省市地区专场 2012 年 12 月 16 日 8:30-12:00 各省市地区专场 地区专场主题 地区专场承办单位 上海市循环经济专场 (待定) 上海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湖北省循环经济专场 (待定) 武汉循环经济研究会 海南省循环经济专场 (待定) 海南省循环经济促进会 西藏自治区循环经济专场 (待定) 拉萨市人民政府 第五部份 技术应用与产业发展专场 2012 年 12 月 16 日 13:30-16:30 1 、再制造技术前沿与产业发展趋势(中国工程院院士) 2 、城市矿产基地的政策措施与发展指导(国家发改委) 3 、城市餐厨垃圾产业的政策措施与发展指导(国家发改委) 4 、绿色发展的投融资与商业模式(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研究中心) 第六部份 闭 幕 式 2012 年 12 月 16 日 16:40-18:00 1 、主持人介绍参加闭幕式的领导和嘉宾 2 、各省市地区循环经济专场负责人讲话 3 、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研究中心主任小结 4 、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致闭幕词,宣布论坛闭幕
个人分类: 新闻|3404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胡鞍钢 :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绿色发展
zhaohaijun 2010-11-15 13:33
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成为21世纪人类发展最大的挑战之一。所谓气候变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造成大气成分的变化,引起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这一人为因素主要是1750年工业革命以来的经济活动引起的,如化石燃料的燃烧、土地利用的变化。   随着中国近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的使用和二氧化碳的排放也在急剧增加。自1750年以来,全球累计排放1.1万亿吨二氧化碳,其中发达国家排放占80%,美国占26.9%居首位,而中国也已经居第二位,占8.2%。19502002年期间,中国的二氧化碳累计排放量占世界同期的9.33%,仍居世界第二位。由此可知,不只是美国负有减排的第一大历史责任,同样即使人均排放量仍然很少的中国也已经负有第二大历史责任。并且根据最新估计,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二氧化碳年排放量的第一大国。因此,随着气候变化影响的加剧,中国也已经面临来自世界的越来越多的减排压力。   实际上本文需要指出的很重要一点是,中国的节能减排不仅仅是出于对国际压力的反应,而是有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内在要求。从可持续发展到科学发展再到现在提出的绿色发展,这体现了中国人发展理念的创新,甚至也可以说是对世界的发展理念的贡献。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很巨大的挑战,但同时又是一个契机,中国需要把握住这次发动甚至领导绿色工业革命的机会,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一、绿色工业革命的兴起   一方面可以说气候变化是人类目前共同面对的最大挑战,但另一方面如果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这也将是人类迄今为止的最大的一次发展机遇,我们称之为绿色工业革命的兴起。那么这次绿色工业革命和前几次工业革命有什么不同?可以说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之前的历次工业革命都是依赖于化石能源,因此在经济总产出增长的同时,二氧化碳排放也在增加。而绿色工业革命的实质是人类第一次实现工业或者经济总产出提高的同时碳排放下降,甚至是脱钩。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也包括核能的使用。   回溯世界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我们更加清醒地意识到中国正处在一次发动绿色工业革命的前沿时刻。我们要成为这场革命的领导者、创新者和驱动者,这就是我们肩负的一个任务。而且这样一个深刻的理念应该被清晰地提出来并传递给社会。   回顾1750年以来全球的现代化发展历程,世界上至少已经形成了三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是英国领导的蒸汽机革命,正是在这个过程之中启动了人类的第一次工业化、现代化。而中国恰恰在这个时期沉溺于清王朝盛世中,而且的确这也正是中国农业文明、农业经济、农业社会的巅峰时期。但是,我们失去了第一次向工业文明、工业经济、工业社会转型的机会。   第二次是美国领导的铁路革命、钢铁革命、电力革命以及化石能源(石油)革命。但是这也促进了二氧化碳的排放,而且是大规模的排放。中国同样也在这场革命中失去了机遇。   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信息革命,主要发生在20世纪的下半叶。在这场革命过程中,其实中国一开始是落伍者、边缘化者(Marginalized)。也正是在这场革命日益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中国领导人邓小平意识到了世界新技术的革命,并且打开国门开始改革开放,才使得我们抓住了最后的机会。由此我国开始从落伍者变成了追赶者,从信息与通讯技术的边缘化者很快成为了积极采用者、进而成为世界最大的用户国、生产国和出口国。当然我们也希望能够为一个新的技术创新国。   以上就是我们看到的三次工业革命中我国的不同表现。另外如果从中国GDP占世界比重的变化角度可以更清楚地看出这一过程,如表1所示。在1820年第一次工业革命发展初期的时候,中国正处于农业社会发展的顶峰。此时中国GDP占世界的比重将近1/3,达到了32.9%,而此时英国的GDP只相当于中国的15.81%。到了1870年,英国基本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它的GDP占世界比重已经上升到了9.1%,而中国则迅速下降到了17.2%。之后世界进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开始迅速崛起。1870年美国的GDP相当于中国的大约一半,而到了1950年已经相当于中国的6倍。并且1950年的时候中国GDP占世界的比重也降至历史的最低点,仅有4.5%。而从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主动应对现代化的挑战并积极地追赶,于是中国的GDP占世界比重也从1980年的5.2%迅速上升到了2006年的16.78%,也迅速缩小了与美国之间的相对差距。   这三次工业革命的历程告诉我们,必须顺应世界发展浩浩荡荡的潮流。当世界潮流来临之前或者是来临之中,我们必须要对外开放,积极地迎接并参与。当前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绿色工业革命更是如此。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这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30年前邓小平同志发动的思想解放运动使中国脱离了计划经济时期的传统体制和观念,而这一次我们实际上是要摆脱传统的发展模式和观念,来主动地参与第四次工业革命。而这次绿色革命最大的创新点也是与前几次工业革命最大的区别,就是要使得经济增长和二氧化碳排放脱钩,即经济发展的同时二氧化碳的排放并不随之增加。具体来说,绿色革命也伴随着绿色能源、绿色制造业、绿色消费以及绿色住宅,等等。因此尽管目前中国因气候变化问题面临前所未有的国际压力和挑战,但是这同时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人类历史上的历次工业革命,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理解当前所面临的形势。因此实际上历史已经不允许我们再犯过去那样的错误,未来更不允许我们犯这样的错误。因为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面前,任何一个国家都会不进则退,甚至进慢了也是退。我们现在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要把挑战转化为机遇。这就是现在的全球背景,第四次工业革命绿色工业革命即将来临。   二、中国发展模式转变   在讨论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绿色发展的时候,其实我们不仅仅是对国际社会做出承诺,更重要的是中国自己需要去主动减排。实际上这是出于中国自身的利益,而不只是迫于国际上的压力。这也涉及中国发展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我们要发展什么样的现代化?过去总是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但是盲目地追求发展还会产生发展悖论。这就需要认识清楚什么是中国自身的核心利益,首先也需要讨论一下中国的自然国情。   (一)中国的自然国情   我们对于中国自然国情的认识并非一开始就具备的。1991年中国科学院地学部第一次对中国的灾害国情做了一个描述,作者本人也参与了。当时的提法就是中国是世界上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发展不平衡、自然资源相对紧缺、生态环境相当脆弱、自然灾害发生极为频繁、影响损失巨大的国家。这是当时我国科学家的共识,但还不是社会共识,更不是政治共识。   当我们受到了自然界的严重惩罚之后,这个共识才逐渐形成。在我国受到南方雨雪灾害、汶川地震等一系列自然灾害之后,我们才形成了对自然灾害国情的政治共识。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谈到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重新认识中国的自然国情: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我们要深刻认识这一基本国情。①其实当胡锦涛讲这句话的时候,新中国已经建国快60年了。这段话并不是在新中国建国时1949年由毛泽东提出的,也就是说我们花了很长时间才认识到这一点。   其实通过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国已经是受到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受灾人口最多的国家。从1990年到2007年,全世界因为气候变化引起的自然灾害受灾人口平均每年大约2.1亿人,而中国占到了其中的1.1亿人,相当于全世界受灾人口的52.4%,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基本国情。正是这个基本国情告诉我们,中国本身是气候变化最大的受害者。尽管在温室气体的制造和排放上中国是后来者,但是我们的受害却是最严重的。   另外从灾害造成的粮食减产量来看,在上个世纪50年代全国每年因灾害造成的直接粮食减产是380万吨,相当于当时每年粮食总产量的2.1%。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平均每年的直接粮食减产就达到了3290万吨,相当于同时期年均粮食总产量的7.0%,因此我们可以视自然灾害为当前对粮食和农业的最大威胁。   再从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来看,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每年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GDP的比重就已经是相当高了。后来由于我国GDP规模迅速增大,所以这个比重有所下降,但是损失的绝对数还是在大幅度上升。例如,仅2008年的南方雪灾就造成了1561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随着经济的发展,单位土地面积上的GDP越来越多,单位土地面积的粮食产量也在提高,因此灾害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此外,灾害经济损失占当年新增GDP的比例同样也很高。作者本人曾经直接参与了国家综合减灾防灾十一五规划,里面规定得很清楚,要求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GDP的比重要小于1.5%,但是最近两年的实际情况已经超过了这个比例。   另外,以上列出的损失指的只是直接经济损失,并没有包含人员的伤亡数。实际上人的生命的价值是无法衡量的。因此我们也提出在十二五规划中应该有两个明显减少,第一是直接经济损失占GDP的比重明显减少,第二就是人员的伤亡数要明显减少。   (二)中国发展模式的转变   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制定九五规划的时候,首次明确提出要转变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如果回溯一下从那以来我国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努力是先成功后逆转。如表2所示。在九五时期(19962000年),尽管遇到了亚洲金融危机和内需不足的影响,我国仍保持了8.63%的经济增长率,而且现在看来这也是比较符合中国长期增长潜力的一个数字。而这个时期一个很好的现象是我国实现了能源消费的低增长,只有年均1.10%,从而使得能源弹性系数非常低。这一时期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能源消耗的增长只有0.127个百分点,因此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有所脱钩。最重要的是,这个阶段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绝对量在下降,年平均下降2.85%,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首次。所以由此我们可以判断,九五时期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的确得到了转变。    然而很可惜的是在十五规划中,节能减排没有得到很好的强调,并且也没有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提出来。因此在2002年以后,中国经济开始新一轮高增长的同时能源消耗也出现了急剧的增加。如表2右边一栏数据所示,从2001到2008年,中国年均经济增长率与前一个阶段(19962000年)相比只提高了1.6个百分点,但是资源代价和污染代价都是巨大的,例如能源消费的增长率就比前一阶段提高了8.3个百分点,达到9.4%。因此我们称之为高代价的高增长。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经济发展的净福利应该等于名义GDP减去各类损失,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的话,我国在这一阶段的高增长其实是得不偿失。   中国目前所遇到的基本问题不是要不要发展,而是如何科学发展、绿色发展。针对十五时期我国发展模式的逆转,2005年10月份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首次做出独立的第三方评估,尖锐地批评了十五规划期间没实现节能减排,也没能很好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份报告当时给国务院主要领导同志留下了深刻印象。针对十五规划期间的两个突出问题二氧化碳排放增加和单位GDP能耗上升,本届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节能减排的定量指标,并且首次将其作为政府的约束性指标,通过法定程序在2006年由全国人大通过并正式开始实施。   过去30多年我国创造了辉煌的经济奇迹,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取得这些经济成就很关键的一个前提条件是我们在这一时期成功地创造和维持了30多年的国际和平环境。假如我们未来想要进一步发展现代化,则必须继续构筑新的国际和平环境,而这个国际和平环境本质上就已经需要中国能够为全球提供公共产品,稳定全球气候变化,推动全球减排。这既是中国的机会,也是中国的责任。这就是我们今天讨论十二五规划时重要的国际和国内背景。   三、2050:中国绿色现代化   2050年中国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现代化?简单来说,就应该是绿色现代化。20多年前,也就是1987年的时候邓小平给出了中国现代化的路线图,简称为到2050年的三步走战略。邓小平同志作为一个战略家,他的伟大性就体现在能够提出这样既有长期宏伟目标又有脚踏实地精神的长期战略。当时邓小平就谈到,到本世纪末(指20世纪末),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八百至一千美元,看来一千美元是有希望的那时人口是十二亿至十二亿五千万,国民生产总值就是一万至一万二千亿美元了 。这段话的重要含义在于,我国领导人第一次使用了国民生产总值或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这样的专业化语言去描述中国的发展阶段和国家目标。另外值得指出的是,当时邓小平同志是在没有任何经济学家或专家给他提供科学研究依据和参考的情况下提出这些设想的!   邓小平同志的这个中国梦是一个伟大的梦,是一条富民强国之路,既有相当的务实主义,又具有相当的理想主义。从他提出的前两步走设想来看,1987年我们提前实现了1990年的目标,1995年我们又提前实现了2000年的目标。现在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到2020年后不久我们将提前实现小平同志的2050年设想,实现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的目标。因此我们作为后人就应该提出新的发展目标,为中国的2050年发展战略赋以新的内涵。对此我们提出,应该进一步建设绿色中国,实现绿色现代化。   绿色中国的建设是我们在参与讨论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20092020)时所涉及的。事实上绿色中国的建设不止是到2020年,而应该一直持续到2050年。那么,绿色现代化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如何更好地理解绿色现代化?这就涉及前面所提到的中国不是要不要实现现代化,而是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这一问题。因此,受到邓小平同志思路和方法的启发,我们也提出了中国绿色现代化三步走的战略:   第一步,2006年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根据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所确定的战略目标,这一时期需要将我国纳入科学发展轨道。这也是我国减缓二氧化碳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阶段,我们希望中国争取能够在2020年前后实现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最高峰。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国需要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大大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速度,也就是说从高增长变成低增长,甚至零增长。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例,降低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比重,并提高服务业比重。   第二步,2020年到2030年是提前实现小平同志提出的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目标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我国也应该进入到二氧化碳大规模减排阶段,力争将203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到2005年的水平,这个减排比例即使在全世界来看也还是比较高的。   第三步,2030年到2050年是我国实现发达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我国需要实现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进一步大幅下降,并且与世界同步。根据世界的减排路线图,全球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减少到相当于1990年水平的一半,因此中国也应该将自己205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削减到1990年一半的水平。   2000年,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同志签署了联合国MDG目标(千年发展目标)。MDG就是到2015年使得全球绝对贫困人口比例要比1990年减少一半。可以说中国已经能够在2015年之前提前实现这个目标。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我们对全球做出了减排承诺,可以预计中国也会提前实现上述那些减排目标。过去我们曾经对世界做出过重要的减贫贡献,而现在是需要中国对人类做出绿色贡献的时候了。   四、十二五规划的定位:绿色发展机制   随着十二五规划开始进入到设计阶段,我们需要思考整个规划的定位应该是什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从2003年开始参与国家十一五规划的研究,并在2005年正式为国家发改委进行设计。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期间,气候变化就已经成为了我们必须考虑的最大的限制因素和国内外制约条件。因此节能减排与应对气候变化就需要成为国家核心发展目标和核心发展政策之一,这既是巨大的挑战,又是巨大的机遇,并且还是重要的创新。我们提出来这一次十二五规划的创新性定位就应该是绿色发展规划。   那么在十二五规划中应该如何凸显绿色发展规划?前面说过绿色发展的核心就是使得经济增长和二氧化碳排放开始脱钩,那么在十二五时期我们需要进一步淡化和缩小经济指标。根据对过去几个五年规划的系统分析,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五年规划中经济指标比例的一个显著变化。在1981到1985年的六五时期,也就是当我们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当时的五年规划中经济指标占了60%以上,非经济指标仅占不到40%。但是到了十一五规划,经济指标的比例已经下降到了21%,非经济指标包括节能减排等所占比重大幅度提高,达到了将近80%。因此我们在十二五时期还会进一步缩小经济指标,并且强化和增加绿色发展指标,形成有助于激励和促进绿色发展的政绩考核体系。   接下来可以看看我们提出的十二五规划具体的指标和设计,如表3所示。这是在总结和研究了十一五规划,以及我们在2008年8月和2009年的2月两次对十一五规划进行中期评估的基础上提出的。   第一,首先我们必须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实行节能的定量指标,即要求单位GDP能源消耗量下降20%。   第二,把原来作为次优先级指标上升为核心指标的包括可再生和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该比重应该由目前的9%、2010年的10%提高到2015年的13%。这表示我们将提前实现2020年15%的目标。也就是说不用到2020年,在大约2016、2017年之前就能实现,而且这几年已经出现了一个很好的态势。   第三,比较重要的是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在绝对量上减少10%。   第四,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20%。这次等于是首次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减排指标。实际上假如我们能够完成前面的第一和第二条指标的话,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可以超过20%的。因为首先单位GDP能耗下降了20%,同时消耗的能源中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比重又进一步上升,从而综合起来就能使得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幅度超过20%。   第五,就是森林覆盖率。十一五期间我国的森林覆盖率是从18%提高到20%,十二五期间我们希望能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2个百分点。   以上是绿色发展的国家核心指标。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次优先的指标,如表4所示。包括在十二五时期林木蓄积量增加5亿立方米,清洁利用煤炭比例无论是发电还是煤炭直接燃烧要提高8个百分点,空气质量特别是二级以上的城市提高5个百分点,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小于1.5%,绿色生态空间(定义为四个方面:第一是森林,第二是草场,第三是湿地,第四是水面面积)的比重要提高到57%以上。最后一个指标就是我们的环境污染治理的总投资占GDP比重,争取从1.22%提高到2%以上,如果这方面能够采取重大措施的话,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实现绿色发展,或者使十二五规划成为绿色发展的一个重要起点。   上述指标旨在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并且利用了可测量、可评估、可比较的指标,从客观上衡量了我国不同地区的科学发展和绿色发展情况。因此,我们在对十五、十一五规划进行评估以及在参与十二五规划的设计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创新就是把国家的发展目标用一些可量化的指标来进行表征。 邓小平文选: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15-216. ①资料来源:胡锦涛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08-10-08)。 胡鞍钢 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责任编辑陈羽) 文章来源: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年第2期  
个人分类: 未分类|178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zhaohaijun 2010-11-15 13:29
绿色发展沉寂了一段时间,如今又被重提,希望能够借生态文明的春风真正成为中国的发展动力。 新华社北京11月11日电 11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主席李克强出席国合会2010年年会开幕式并讲话。他指出,中国将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本次年会以生态系统管理与绿色发展为主题。在中外代表致辞后,李克强发表了讲话。他说,中国人口多,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不足,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日趋强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否见到实效,一个基本的衡量标准是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是否降低,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是生态环保的力度有多大。我们将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努力走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发展路子。   李克强指出,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绿色发展,有利于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也有利于培育发展新优势、拓宽发展新空间。我们将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以节能环保为重点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继续淘汰落后产能,着力构建有利于节约环保的产业体系、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既为当代提供发展的支撑,又为未来留下发展的基础。   李克强强调,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发展问题,也是一个民生问题。改善人居环境,是公众的强烈愿望和政府的重要责任。我们将顺应人民群众提高生活质量的新期待,加大污水垃圾处理、清洁能源等设施的建设力度,着力解决水、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人民身体健康、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使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   李克强指出,生态系统安全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们将加强规划与管理,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开发,构建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格局,实施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保护好重点生态功能区、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好生物多样性,建设好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   李克强说,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各国应加强对话与合作,在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基础上,推进《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全面有效持续实施,推动坎昆会议取得积极成果。   会前,李克强与加拿大国际发展署署长比格斯等参会的外方主要代表见了面。   开幕式由环境保护部部长、国合会中方执行副主席周生贤主持。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是一个由中外环境领域高层人士和专家组成的、向中国政府提供政策建议的咨询机构。国合会中外委员、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驻华使节代表、国内外专家学者200余人参加会议。
个人分类: 未分类|1787 次阅读|0 个评论
绿色发展:多年前一篇没有发表的文章
xiqingchen 2010-11-14 09:32
21世纪初,由于我研究许多问题都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关,另外,知识分子素来有杞人忧天的毛病,所以曾专门撰文论述我国未来走绿色发展道路的问题。这篇论文寄给《文汇报》,但一直回复,当然也没有发表。我给报社经手这篇稿件的同志打过电话,但也没有明确答复。我想:大概该报那时对这一问题没有兴趣吧!在整理磁盘空间中,我又发现了它,并一字不改地把该文附上。君不见:多年前文中论述的主要问题,不就是近二年的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吗? 附文: 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陈西庆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绿色发展( greendevelopment )是当今世界人类社会发展的潮流。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对这一重大问题上的立场。联合国发展署(UNDP)2002年发表的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提出:选择绿色发展是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社会的长治久安的必然选择。 绿色发展虽没有赋予严格的定义,但它的思想内涵就是可持续发展,即满足现代人类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人类满足他们自己需求的能力。用绿色发展来表达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更为形象生动,更贴近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 绿色发展是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特点。新中国成立后,长期饱受战乱、饥饿、疾病和西方列强欺凌的中国人民,把发展经济、摆脱贫穷落后作为新中国的首要任务。但是,经济建设政策的冒进、政治运动造成的社会动乱与巨大的人口增长压力交织在一起,不但浪费了宝贵的发展良机,而且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抓住最后的机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纪第6位。在新世纪,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仍有着强大的驱动力。但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形势是严峻的,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关系到未来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我国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 ,这种低水平不但表现在人均享有财富量低,更表现在资源利用水平低、能耗高、环境代价大。毫无疑问,中华民族要建设的未来小康社会,是在绿色道路上迈进的小康社会,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小康社会。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着眼我国自然和社会的特点,认识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中国人口多,增长速度大,2050年人口总量将升至16亿左右;人均资源量少,特别是水资源、土地资源、油气资源等这些对发展至关重要的资源。耗能、耗水、耗材、排废型企业仍然是当今工业的主要特征。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增长,我国资源与生态环境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1972年以来黄河经常性的断流;高强度的开发改变了流域水文系统,加剧了洪水灾害的影响,1998年长江洪水是一个典例;农用化肥、含磷洗涤剂 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造成我国主要湖泊的富营养化十分严重,国家虽已投巨资进行治理,但是收效依然甚微。 200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显示: 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湖 ,即太湖、 滇池 与 巢湖 ,多处于 富营养 状态,湖泊水质部分或全部 劣于 Ⅴ 类 (Ⅳ类、Ⅴ类水均劣于国家规定的饮用水标准 ) 。 我国是世界上的燃煤大国,巨量的含硫化合物的排放,不但污染了大气,而且导致酸雨的范围不断扩大,如2001年北方出现的大范围酸雨。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的破坏与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导致沙尘暴发生的频率和范围出现增大趋势,并影响长江以南地区。目前 我国每年废污水排放总量620亿吨 。2000年 长江流域排放 233.9 亿吨,比上年增加27亿吨 。入海的有害物质和营养元素的逐年增加,使我国沿海水域的赤潮灾害日趋严重。赤潮、过度捕捞、沿海湿地的丧失对沿海渔业资源、生物多样性乃至整个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走绿色发展的道路,不仅是由于国内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需要,而且是进入 WTO 后的中国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的需要。工业革命以来,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利用使大气中CO 2 气体的含量不断上升,导致近百年来全球性的气候增暖,海平面上升。这一过程如果任其发展,将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灾难性的影响。所以,限制CO 2 的排放量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愿望。围绕《京都议定书》的论争正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尽管这一议定书的签署暂时遇到了挫折,但是人类保护自己地球家园的潮流是不可逆转的。要使我国在国际政治、经济和贸易关系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主动地、有步骤地走绿色发展的道路,控制我国CO 2 的排放量。事实上,在当今国际贸易活动中,环境质量指标已经成为工农业产品出口的绿色壁垒。 在地球大家庭中,中华民族历来是热爱绿色家园和关怀人类后代的一员。中国政府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可追溯到1972年,当时仍处在10年浩劫的中国政府就派出了第一个代表团参加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从此,中国在环境领域开始融入国际社会,认识到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面临环境退化的问题。1978年以来,改革开发的有利环境使环境保护获得了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首次明确国家将保护环境与自然资源。1979年又专门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3年我国政府明确提出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1992年巴西里约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中国是第一个颁布二十一世纪行动计划的国家,进入新世纪以来,可持续发展成为国家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 邓小平同志指出:发展是硬道理。这里的发展不能片面地认为是经济的增长或GDP的增加,而是经济、政治、文化、资源与环境保护等各个层面的均衡发展。我们要与时俱进,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调整发展的内容和模式。近年来由于排污导致的相邻地域矛盾表明,绿色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的稳定,推进绿色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社会的长治久安具有深远的意义。 如何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道路,是我国政府要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手段和轻重缓急等,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我国正处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学习利用市场的手段,体现政府决策的导向,实现绿色发展的目标,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目前,政府已利用市场导向,在某些领域开展资源与环境保护,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针对不同的用户、行业、水源等制定不同的水价,鼓励节约用水、减少污水排放,推广节水技术,引导工农业的产业结构向节水、低污染和耐旱作物的方向调整与发展。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环境治理的工作才刚刚开始,然而,我们已经开始支付昂贵的费用。例如:为了治理太湖和滇池等湖泊的富营养化,国家已经投入几十、几百亿的巨额资金,但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今后工作的重心应更多立足以防为主的方针,初期的工作目标应集中在控制环境进一步恶化方面,不能期望在短时期内就能实现山清水秀、碧海蓝天的宏图。必须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行业法规、通过市场、管理与技术进步推进绿色发展的进程。 实现绿色发展呼唤体制改革,绿色发展与我国经济、政治与文化体制的改革密切相关。对于我国目前这种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来说,各级地方干部对于绿色发展的作用至关重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传统观念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评价。不能单纯以GDP评价干部的业绩。我们不能要求每个领导干部都成为生态环境的专家,但是必须要求领导干部具有环境意识,在决策中自觉接受环境法规的约束。一个生态系统,例如河流和湖泊,往往地跨多个省、市或自治区。所以,必须通过改革、整合和协调及其建立相应的法律环境为绿色发展扫清障碍。 绿色发展是当今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但是,必须充分估计我国面临的困难,联合国中国人类发展报告认为:中国要踏上可持续的道路,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这是一条充满艰辛的旅途。我们相信,在党的十六大三个代表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将在不远的将来,彻底扭转生态环境的退化趋势,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为世界发展中国家应对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楷模。 (写于2003-2004年左右)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与绿色发展|2205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科学发展报告 2010
fuyuncas 2010-9-13 16:29
目录 序言 第一篇 科学发展理论  第一章 绿色发展的理论解析   第一节 从增长到发展的转变   第二节 发展理论的历史演进   第三节 绿色发展的内涵诠释   第四节 绿色发展的属性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绿色发展的战略内涵   第一节 绿色发展的战略演进   第二节 绿色发展模式的引领绿色新政   第三节 绿色发展模式的核心绿色经济   第四节 绿色发展模式的基础绿色能源   第五节 绿色发展模式的载体绿色城市   第六节 绿色发展模式的导向绿色消费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绿色发展进程的宏观判定   第一节 绿色发展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宏观判据   第二节 绿色发展的发展与公平的宏观判据   第三节 绿色发展的环境与发展的宏观判据   第四节 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绿色发展进程的宏观识别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绿色发展的战略目标   第一节 绿色发展的经济战略目标   第二节 绿色发展的社会战略目标   第三节 绿色发展的生态战略目标   第四节 绿色发展的文化战略目标   第五节 绿色发展的科教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绿色发展的路线图设计   第一节 绿色发展的第一台阶:人口零增长   第二节 绿色发展的第二台阶:资源消耗零增长   第三节 绿色发展的第三台阶:生态退化零增长   第四节 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绿色发展路线图设计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绿色发展的道路选择   第一节 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二节 新型城市化道路   第三节 新型社会化道路   第四节 新型市场化道路   第五节 新型国际化道路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绿色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   第一节 绿色发展科技支撑体系的内涵   第二节 绿色发展的科技支撑战略部署   第三节 绿色发展的若干科技支撑领域   第四节 绿色发展的战略性产业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绿色发展的若干建议   第一节 建立绿色GDP国民核算体系   第二节 打造绿色发展的两大经济长城   第三节 建立绿色发展的三大保障线   第四节 构建绿色发展的四大示范体系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二篇 科学发展案例分析(唐山)  第九章 唐山市以五化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第十章 迁安科学发展示范市建设进展  第十一章 路南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进展  第十二章 乐亭科学发展示范县建设进展  第十三章 迁安市沙河驿科学发展示范镇建设进展  第十四章 遵化市新店子镇沙石峪科学发展示范村建设进展  第十五章 迁安市沙河驿镇唐庄子科学发展示范村建设进展  第十六章 河北钢铁集团唐钢公司科学发展示范企业建设进展  第十七章 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科学发展示范企业建设进展  第十八章 唐山市妇联积极推进科学发展示范家庭模式  第十九章 唐山市农合联积极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  第三篇 科学发展指标体系设计  第二十章 科学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原理   第一节 科学发展的三大元素:动力一质量一公平   第二节 科学发展的五大基本表征  第二十一章 科学发展指标体系的基本表达   第一节 科学发展指标体系的统计原则   第二节 科学发展指标体系的框架设计  第二十二章 科学发展指标体系设计   第一节 中国科学发展指标体系   第二节 科学发展指标体系的指标解释 第四篇 中国科学发展统计报告  第二十三章 中国科学发展数据统计图表   第一节 中国新型城市化数据统计图表   第二节 中国科学发展资产负债分析  第二十四章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资产负债分析   第一节 北京科学发展资产负债分析   第二节 天津科学发展资产负债分析   第二节 河北科学发展资产负债分析   第四节 山西科学发展资产负债分析   第五节 内蒙古科学发展资产负债分析   第六节 辽宁科学发展资产负债分析   第七节 吉林科学发展资产负债分析   第八节 黑龙江科学发展资产负债分析   第九节 上海科学发展资产负债分析   第十节 江苏科学发展资产负债分析   第十一节 浙江科学发展资产负债分析   第十二节 安徽科学发展资产负债分析   第十三节 福建科学发展资产负债分析   第十四节 江西科学发展资产负债分析   第十五节 山东科学发展资产负债分析   第十六节 河南科学发展资产负债分析   第十七节 湖北科学发展资产负债分析   第十八节 湖南科学发展资产负债分析   第十九节 广东科学发展资产负债分析   第二十节 广西科学发展资产负债分析   第二十一节 海南科学发展资产负债分析   第二十二节 重庆科学发展资产负债分析   第二十三节 四川科学发展资产负债分析   第二十四节 贵州科学发展资产负债分析   第二十五节 云南科学发展资产负债分析   第二十六节 西藏科学发展资产负债分析   第二十七节 陕西科学发展资产负债分析   第二十八节 甘肃科学发展资产负债分析   第二十九节 青海科学发展资产负债分析   第三十节 宁夏科学发展资产负债分析   第三十一节 新疆科学发展资产负债分析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51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18: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