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管理机制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基于虚拟组织理论的我国图书馆联盟管理和运行机制研究
duxingye 2017-2-5 21:04
没有在网上发现自己的这篇学位论文,故而在此贴出。以便保存和查阅。 杜杏叶-基于虚拟组织理论的我国图书馆联盟管理和运行机制研究.pdf 摘 要 图书馆联盟是图书馆组织之间进行合作的一种形式,目前已有的图书馆联盟,在组织形式上多为松散型的虚拟组织,没有强制性的、规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联盟缺乏有效的运转;大多数图书馆联盟在联盟组建、管理、运行和产生效益方面,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存在影响图书馆联盟成功运行的诸多因素;部分图书馆联盟,政府行政力量是推动其建立及运营的主要力量,政府的资金保障也是这些图书馆联盟持续运营的根本,靠联盟自身实现良性发展、达到联盟成员的资源共享和利益互惠较为困难。目前关于图书馆联盟的研究很多,但从企业管理角度,将企业管理的相关理论运用于图书馆联盟管理的还比较少。 图书馆联盟本质上是虚拟组织的一种,虚拟组织理论目前已有一些研究成果,因此,本研究尝试借鉴虚拟组织的相关理论,对图书馆联盟的管理与运行机制进行系统的分析和阐述,以为图书馆联盟的管理和运行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借鉴。 论文第一章主要对国内外图书馆联盟基本情况进行了概述,分析了目前联盟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图书馆联盟相关的研究进行总结,提出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论文第二章主要对笔者对联盟成员馆所开展的调查结果的整理和分析。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联盟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对现有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是否满意,有何改进建议;加入联盟主要考虑的因素,以及联盟成功的主要因素。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得出了目前半数以上图书馆联盟成员对联盟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存在质疑,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 论文第三章笔者将论述的角度转向虚拟组织理论,从虚拟组织的概念、特征;虚拟组织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几个方面对虚拟组织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重点关注虚拟组织的组织结构,虚拟组织的协调管理,虚拟组织合作伙拌的选择以及虚拟组织利益分配机制。 论文第四章是文章的重点。本章首先对图书馆联盟的虚拟组织性质进行论述,接着借鉴虚拟组织相关理论,从图书馆联盟的结构架构与运行模式、图书馆联盟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方面对图书馆联盟的管理和运行机制进行详细论述,旨在为图书馆联盟的管理与运行机制提供系统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论文第五章为最后一章,本章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主要 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对我国图书馆联盟管理与运行中所存在的一些典型问题进行集中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以为我国图书馆联盟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借鉴,同时也提出了图书馆联盟未来的发展趋势。
230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的管理机制几千年来都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
热度 9 jiangjiping 2017-2-1 05:52
中国的管理机制几千年来都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 蒋继平 2017 年 1 月 31 日 这篇文章是在头脑十分清醒的情况下写的。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指出祖国在某个方面存在的客观问题, 并提出个人对这种问题的解决方法。 从国内媒体获得的信息和自身的经历来看,中国政府目前的管理机制仍然没有与几千年来中国一直采用的管理机制有明显的区别。 我这个论点的依据是: 中国几千年来的管理体制就是从上到下发号施令, 是上一级决定下一级的命运,下一级根本没有机会来决定上一级的命运。 这种管理体制的最大特点就是单向的管理, 是权力大的人决定权力小的人命运。 古代皇帝权力最大, 所以, 他可以为所欲为,三宫六院, 72 妃,要杀要砍,他一个人说了算。皇帝下面是宰相,一层层地往下展示权力的威严。 今日中国, 虽然不是这种极端的极权体制, 但是, 仍然是这种单一色的从上而下的权力管理体制, 在根本上和具体措施上没有明显的改变。 鉴于此,中国官场的腐败现象非常严重。大家看到的中国官场腐败仅是表面上的腐败, 比这个官场腐败更可怕的是看不到的基层社会的大面积腐败。这种腐败体现在最基层的办事部门, 每个人只要有一点可以利用的权力,就会利用这个权力为自己争取利益。 因而夸大一点来说, 几乎是全民腐败。 这种全民腐败由两个因素结合而成, 一是管理体制的弊端, 另一个是公民本身的素质问题。 在中国, 除了上级决定下级的命运外,基层办事员们决定普通老百姓的命运, 医生决定病人的命运, 老师决定学生的命运,所以, 处于最底层的平民百姓只有被人任意摆布的命运, 他们唯一使自己办事能够通顺一点的希望在于送红包, 或者通过社交关系来解决。 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管理体制的不合理。这种单向的由上而下的管理体制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衡机制。所以, 为腐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要根治这个弊端, 其实很简单, 只要设立一个便于普通民众对拥有一定权力的人进行评价的措施。 这个措施其实也很简单, 就是每个办事部门都向公众提供一个评审的表格。这种表格在学校是学生对老师的评介,在医院是病人对医生的评介,在各级政府部门是民众对经手办事员的评介。 各部门在提薪晋级, 发放奖金时, 应该根据这个评介的好坏等级来决定, 而不是某个领导或者某些领导个人的喜好来决定。 对于在职位上故意刁难,拖延和不负责任的办事人员应该采取断然的行政措施, 解聘任用。 现代科技工具为广大民众提供了可以随时取证的途径方法,只要采用正当的手段, 用合理的方式申许个人的权益,政府部门有责任处理好这种申许。 我想, 要是能够采用我的建议, 让普通老百姓有实际的途径来监督政府的办事部门, 那么, 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益必定会大大地改善, 腐败就会在根本上失去它生存的环境。 在美国, 我们去政府部门办事, 办完事后, 通常会有这样的表格让我们对经手办事员的评介。 去看一个新的医生, 第一次门诊后, 医生所属单位也会通过电脑问询的方式了解医生和护士的行为。在这样互相监督的环境下, 谁还敢不尽最大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个人分类: 社会体制|1028 次阅读|12 个评论
《江苏省公共图书馆营销管理调查与分析》导读
libseeker 2014-6-30 16:57
《 江苏省公共图书馆营销管理调查与分析 》(王启云,黄跃进,黎汉杰等. 江苏省公共图书馆营销管理调查与分析 . 图书情报知识, 2014, (4): 68-79. )系江苏省社科研究学会专项课题“基于‘两个率先’需要的江苏省公共图书馆营销管理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3SXH-093)研究成果之一。因原文篇幅比较长,特此作一“导读”。 公共图书馆需要正视面临的挑战,引进面向用户的营销理念来获取用户的信赖与支持,通过营销管理塑造形象,实现其社会价值。本项目采用网络调查法、访谈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江苏省公共图书馆营销管理进行调查与分析。为了提高调查研究的信度与效度,本项目采取网络调查、基础调查、深度调查、延伸调查四维一体的调查方法,以求多维度、多层次、多方位进行调查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江苏省公共图书馆营销管理的经验与问题,形成既具备一定理论价值,又具有较强现实意义的完善公共图书馆营销管理机制的对策建议。 本项目通过“四维一体”的调查方法,较好地了解和掌握了江苏省公共图书馆营销管理现状,从“延伸调查”取得的结果观察,并不局限于江苏省公共图书馆,基本能够反映我国更大范围公共图书馆营销管理现状。我国公共图书馆营销实践尚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大多数公共图书馆具备宣传推广的理念与方法,但对图书馆营销管理的认识还不够,甚至存在不少错误认识(比如公共图书馆不需要营销、政策不允许营销、没钱搞营销等),还没有设立图书馆营销的专门部门,缺乏完全意义上的图书馆营销尝试,缺乏有效的营销管理评估体系,缺乏较为健全的营销管理机制。 完善公共图书馆营销管理机制的建议主要有以下4点: ①加快正确认识公共图书馆营销。在目前信息技术日益进步、信息来源多种多样、用户需求形形色色的社会环境下,公共图书馆开展营销工作的必然性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应对信息服务市场竞争的需要;改善公共图书馆社会认知的需要;实现公共图书馆社会效益最大化的需要。作为“通向知识的门径”的公共图书馆,有必要通过不断完善营销管理机制来扩大自身的范围和数量,为社会和个人的自由、繁荣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随着社会的进步,为了生存与发展,提升社会影响力,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使命,无论是企业还是公益性机构均需要进行营销。以“用户为中心”、“读者至上”的理念在图书馆界深入人心,这与市场营销追求客户满意的本质是相通的。公共图书馆需要正视面临的挑战,引进面向用户的营销理念来获取用户的信赖与支持,通过图书馆营销管理塑造形象,实现其社会价值。公共图书馆营销大有可为。典型案例之一是清华大学图书馆的“爱上图书馆视频及排架游戏”获2012年第10届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国际营销奖第一名,也是该奖项设立10年来国内图书馆首次获此殊荣。典型案例之二为湖南图书馆《外媒看湖南》(内部刊物)的营销。 ②积极树立图书馆营销理念。公共图书馆的营销理念应为兼顾公共图书馆自身的以读者为中心的竞争营销理念:强调以读者为中心,满足读者需求,其营销的起点来源于读者的知识观念、需求和欲望,终点是读者需求的满足,兼顾公共图书馆自身组织基础上的竞争。虽然公共图书馆由公共财政投资作为支撑,但是还须考虑管理成本、自身的建设与发展及如何更好地服务读者。为了既有的用户和潜在的用户,图书馆必须要从传统的被动服务走出来,推销自己。图书馆营销是通过宣传、推广,进而促进产品或服务的销售。图书馆形象是社会公众对图书馆的整体印象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图书馆的精神形象、行为形象和视觉形象,且为上述三者的有机统一。 ③推动宏观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确保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十二五”规划各项任务的落实保障措施之一是“推动宏观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促进全国公共图书馆统筹协调发展”, 建立政府宏观管理、行业组织专业指导、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的组织保障体系。图书馆管理的方式要与社会政治体制、经济形态相一致,特别要与财税制度相对应,要适合中国的国情。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是指为了实现图书馆法人自主管理而设计的,以形成主要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权力分享与制衡机制为目的的管理体制。图书馆公务法人地位的好处体现在避免官僚习气和保持文化精神自由,容易得到社会上的赞助,获得捐赠人的信任,具有一定的财政上的灵活性。我国公共图书馆领域推行法人治理起步于2007年,深圳图书馆、深圳大学城图书馆、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被列入实施理事会制的事业单位名单,核心是管办分离,政府不直接介入,改由理事会对图书馆重大决策进行管理,作为新的尝试,尚存在诸多不足,王冬阳指出完善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的三大法宝是机构法定、理事会治理、岗位管理。我们以为,步子可以更大一点,给公共图书馆更多权力,而不是多些“婆婆”,容许公共图书馆可以向医院那类事业法人单位学习点经营之道,鼓励公共图书馆开展非营利营销,激发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活力。 ④充分发挥图书馆学(协)会作用。中国图书馆学会前身是中华图书馆协会,是由全国图书馆及相关行业或机构科技工作者自愿结合成立的社会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图书馆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发展我国图书馆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中国图书馆学会在《图书馆服务宣言》、《公共图书馆用地标准》、《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等标准规范的编制推广、我国第一部图书馆专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的研制、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资源共建共享、全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全民阅读推广等诸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绩斐然。进一步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图书馆学(协)会作用,帮助公共图书馆加快正确认识公共图书馆营销并积极树立图书馆营销理念,有效推动宏观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进而达成完善公共图书馆营销管理机制这一目的。 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图书馆作为信息自由、平等和公平的保障制度,使得每一位公民获得了自由平等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权力,调节了社会知识和信息的分配,从知识和信息的角度维护并实现了社会的公正,公益、自由、平等是最核心的公共图书馆思想。2003年江苏省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十六大精神,根据本省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提出了在21世纪头20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公共图书馆营销管理的现状是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现实水平决定的。归根结蒂是由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现代化水平决定的,营销管理水平是和经济发达程度和市场竞争强度成正比的。基于“两个率先”的需求,江苏省公共图书馆营销管理机制研究亟待加强,以利江苏省公共图书馆进一步形成图书馆营销管理共识,将营销纳入自己的战略规划或实施计划中,积极探索如何提高营销质量,使营销计划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更好地为实现我省“两个率先”战略目标服务。与此同时,我们希望本文有助于我国公共图书馆营销管理的进一步深入,推动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 致谢: 本文得到许多图书馆同人的热情支持与帮助;在投稿过程中得到编辑部的悉心指导与帮助。特此致谢! 延伸阅读: 江苏省公共图书馆营销管理调查与分析.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807228.html 提供全文下载等信息。 链接原文: http://manu03.magtech.com.cn:81/Jweb_tsqb/CN/10.13366/j.dik.2014.04.068 或 http://manu03.magtech.com.cn:81/Jweb_tsqb/CN/Y2014/V0/I4/68
个人分类: 圕人堂|2722 次阅读|0 个评论
江苏省公共图书馆营销管理调查与分析
热度 1 libseeker 2014-6-28 05:34
江苏省公共图书馆营销管理调查与分析.pdf 江苏省公共图书馆营销管理调查与分析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Marketing Management of Public Libraries in Jiangsu Province 全文: PDF (3207 KB) HTML (0 KB) 输出: BibTeX | EndNote (RIS) 背景资料 摘要 公共图书馆需要正视面临的挑战,引进面向用户的营销理念来获取用户的信赖与支持,通过营销管理塑造形象,实现其社会价值。文章采用网络调查法、访谈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江苏省公共图书馆营销管理进行调查与分析。为了提高调查研究的信度与效度,文章采取网络调查、基础调查、深度调查、延伸调查四维一体的调查方法,以求多维度、多层次、多方位进行调查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江苏省公共图书馆营销管理的经验与问题,提出完善公共图书馆营销管理机制的建议。 关键词 : 公共图书馆 , 营销管理 , 图书馆形象 , 图书馆制度 , 管理机制 , 图书馆治理 Abstract :Public libraries need to face the challenges, introduce the user?oriented marketing idea to obtain the user’s trust and support, shape the image through marketing management and to achieve its social value. The paper uses the web-based survey, interview method, comparative studie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marketing management of public libraries in Jiangsu Province. The paper takes four?dimensional investigation methods, including online survey, basic survey,depth investigation and extended investigation, to pursue multi-dimensional, multi-level,multi-faceted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and to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research.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it summed up the experience of marketing management of public libraries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put forward a sound proposal about marketing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public libraries. Key words : Public library Marketing management Image of library Institution of library Management mechanism Library governance 引用本文: 王启云,黄跃进,黎汉杰等. 江苏省公共图书馆营销管理调查与分析 . 图书情报知识, 2014, 0(4): 68-79. ​ ​ ​ $author.xingMing_EN,$author.xingMing_EN,$author.xingMing_EN et al.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Marketing Management of Public Libraries in Jiangsu Province . DOCUMENTATION,INFORMATION KNOWLEDGE, 2014, 0(4): 68-79. 链接本文: http://manu03.magtech.com.cn:81/Jweb_tsqb/CN/10.13366/j.dik.2014.04.068 或 http://manu03.magtech.com.cn:81/Jweb_tsqb/CN/Y2014/V0/I4/68 ​ ​ 延伸阅读: 《图书情报知识》2014年第4期 http://manu03.magtech.com.cn:81/Jweb_tsqb/CN/volumn/current.shtml 该刊支持开放获取(OA),“ 2014年 0卷 4期 刊出日期:2014-07-10 ”,目前已可免费下载全文。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4283 次阅读|2 个评论
面向国人的特色管理机制:哪怕只收一毛钱,也不能提供免费午餐
热度 16 陈安博士 2013-1-19 21:59
面向国人的特色管理机制:哪怕只收一毛钱,也不能提供免费午餐
  其实我一直相信,中国人在纯西方的环境里生活,素质会和西方人一样高。   这里面似乎假设了中国人当前的素质不高,其实倒也不是,只是中国部分地区部分人的素质确实不高且可以表现到社会上罢了。   陈热闹青岛的姨姥姥有次看到拿空瓶换油的广告,就想着既然家里有胡姬花这个牌子的空油瓶,不妨去换一瓶(1升),结果到得现场一看,发现人山人海,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就立刻决定回来了。   前些日子看《丈母娘的幸福生活》还是什么名字的电视剧,第一集就是“丈母娘”拿了一个什么东西去各处盖章,据说盖满100个章就可以领到一桶免费的油,等老太太满世界盖完章来领油,才发现一桶只有1升罢了。   今天灵隐寺腊八粥的情况类似,免费,所以一定又是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的情景,看着就让人害怕,突发事件不就是这么孕育的嘛。   也所以,凡是参与者均为国人的管理机制,一定要有“成本”设计的考虑,如果是免费,即便搭上时间成本和其他类型的成本,国人一定在所不惜。一碗腊八粥,哪怕收费只有一毛钱呢,排队的人也立刻缩短大半。   还看到说华人旅行团去新西兰蹭圣诞的免费晚餐吃,里面也多是中国人的身影,游客可能无辜,只是带队的人告诉大家这是新西兰的特色安排,而不是事先告知这是给无家可归者准备的圣诞晚餐。俺看那新闻,一时不知道真假,不过,倾向于相信是真的。 下图俺是从搜狐找来的,上面写了来自新华网
个人分类: 事论|6950 次阅读|30 个评论
关于管理机制失效研究:其缘起、脉络、方法与应用
热度 7 陈安博士 2012-11-9 00:09
  我们给东南亚某国提供应急救灾食品的时候遇到了尴尬,因为灾民拿到中国来的食品时,一看生产线上打印的日期,却发现是过期的。于是,中国的信用受到了极大的质疑。   究竟怎么回事?稍作调查就发现了真相何在。原来,中国的食品包装上打印的那个日期往往是生产日期,而在食品的包装袋上早就标注出来的则会有“保质期: 1 年”的字样,当然,不同食品保质期不同,这样,就需要大家自行计算失效究竟是哪天。而当我来到欧洲、美国,以及亚洲的其他国家,看人家食品包装袋上标注时却发现上面的日期全部是请在 XXXX 年 X 月 X 日之前食用的意思,也就是说,最后打印上去的那个日期是到期不能再食用的时间。   中国人太冤枉了,但是这又是我们使用自家的产品标注标准所造成的一个后果,不按照国际标准做事,做了好事也被抱怨,被冤枉倒是有理由的,不能完全怪对方国家的灾民们。   食品从一开始生产出来的那一天起,每一天的效用都会逐次降低,也就是说,其食品效用完全是一个随着时间而不断递降的函数,越接近失效日期,食品的新鲜程度越差。对于食用者来说,吃得越早就越能最大限度地利用食品的功效。   如果我们把食品的过期看做是“失效”的话,怎样想办法防止它的失效呢?事实上,在食品的包装袋上,也会明确地标准清楚保存的方式,当然,这种保存方式是和包装袋上打印出来的过期时间相对应的。如果我们在更加严格的条件下保存,比如无菌、超低温,其实完全可以比规定的过期时间要再延长一些。而如果保存条件还没有达到包装袋上给定的,则过期时间还会提前。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失效与否会部分地取决于外界条件。   食品如此,其他材料也是这样,当你买回某个电子设备时,它会高质量高效能地工作,但是,这个工作状态是一个下滑的曲线,尽管在开始的时候看不出来下降的明显趋势。或者我们用数学语言说,尽管是下降的曲线,但是开始的下降是凸函数,下降的速度很慢;而后来经过一个拐点后,变成一个凹函数,会快速奔着最终完全失效的状态过去。   而还有物质其效用函数则类似于抛物线或正态分布函数,开始是逐渐上升的,然后经过一个极值点,再逐渐下降,汽车从新车状态要经过磨合达到最佳运转状态再逐渐变老就是一个例子。   从古典的自由市场经济到国家从某种程度上介入的现代市场经济的演变过程是一个经济学中关于失效以及失效应对的案例。   材料的失效我们很难去防止,尽管可以从某种意义上去延缓,而材料失效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桥梁到设计期后失效了我们可以再建,电子设备可以再生产,旧的就当做垃圾处理掉就可以了。但是经济学中的失效则会给公众带来极大的冲击,所以,每每遇到失效,我们只能继续寻找一种有效的手段来进行管理,罗斯福总统用凯恩斯主义拯救了 1929 年后的美国就是这样。   管理和经济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几乎无法相互分开来分析,甚至可以说两者是“孟不离焦、焦不离孟”的紧密关系。那么,类似于经济机制的失灵,管理机制也一样会存在失效的现象,如果失效了,作为管理者应该怎么办呢?我们很难将过去的机制完全扔掉,另起炉灶。只能找到之前机制所以无法再适应当前现状的问题之所在,然后寻找改进、完善、变化之前的管理机制为新的机制,并继续使用。   那么,怎么来设计一套管理机制,又如何分析其有效与失效问题呢?有没有一套完整的方法对管理机制的失效进行准确分析,并给出机制改进、修正、完善与变化的策略与方法呢?   本期刊载的唯一一篇论文就希望能够从根本上说清楚这一问题,论文从机械、电子、生物、经济的失效或失灵现象出发,然后将这一概念引申到管理机制失效中去,并考虑到其间存在的相同与差异,给管理机制失效一个符合实际的定义,刻划其基本特征,探讨管理机制失效的原因、过程、逻辑、后果以及影响,并基于失效物理中的基本分析方法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 ( FMEA )和 Failure Mode Effect and Criticality Analysis (FMECA) ,提出我们认为更适合管理机制失效的分析策略与方法,那就是包括参与人分析( Stakeholder Analysis ),规制分析( Regulation Analysis )和关系分析( Relationship Analysis ),希望能够从一个全新是的视角对管理机制的失效进行全方位的审视,并解救那些困扰于管理机制失效的人员于水火之中。   我们在管理机制失效分析的应用战场依然是应急管理,毕竟,应急管理不同与日常管理,现代应急又迥异于传统应急,机制往往在这种新的状态下是失效的,而且由于时间的紧迫性,更需要我们快速提出更好的失效分析方法,将已经失效或部分失效的机制一转而成为能够进行高效应急的新机制,它对于机制失效提出的需求更加迫切与紧急,而一旦无法快速转变应急管理机制,则很可能造成雪上加霜的结果。    我经常会举关于排队的例子,大规模的地震之后,排队机制往往是失效的,尤其是面对帐篷、食品这类生存必需品的时候,争抢几乎是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人群中都会出现的现象,海地当时就是乱象纷呈,甚至逼得大家动用了所谓“私刑”来维持秩序,所谓“私刑”,就是民间自行组织一个行刑队,对于不按秩序排队者直接殴打(甚至至死)。    而这,必定又是悲剧以上的另外一层悲剧了。    当然,除了应急管理的机制失效问题需要特别地进行探讨外,日常管理中,很多机制也是会日久失效,甚至包括美国宪法这种很原则性的管理机制,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需要不断变化,用了很多的修正案来对失效情形进行弥补,更不要说某些本来就试图达到某个短期目的而设置的机制了,在一个简单的目标未达成前可能就需要调整机制,以使其不至很快失效。      我们希望本期汇刊的这篇论文能够成为管理机制失效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起点,也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加入到管理机制失效的研究中来,为未来公共管理的有效性、科学性、公平性作出基础性的贡献。    陈安 2012年7月8日   【Blog主人注:此为第七卷第四期《应急管理汇刊》主编寄语】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5372 次阅读|16 个评论
机制设计理论研究综述
热度 3 陈安博士 2012-6-6 05:41
【Blog主人按:这篇王光辉和我撰写的综述文章初稿刊载在《应急管理汇刊》第七卷第二期,电子版可以在http://emr.casipm.ac.cn下载。】 摘要: 我们认为,机制设计问题是经济与管理世界中的终极问题,它可以是体制设立、法制设计、规则设定的重要基础和依托。就其应用领域而言,机制设计领域包括两个方面的理论:一是经济领域中的机制设计, 2007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就授予了为经济机制设计理论做出突出贡献的赫维茨、马斯金和迈尔森三位教授,虽然他们的理论并没有使用“经济”这一限定词 ,而且他们也号称可以为任何领域提供指导和服务,但是,根据其基本假设——自由选择、自愿交换、激励相容——等条件,可以看到这一基于博弈论的理论并不能涵盖带有一定程度强制性和单向性的管理领域;二是管理世界的机制设计,这方面的成果可散见于各类管理学著作,如果愿意,我们甚至可以将这一理论的雏形追溯到亚里斯多德时代,但是,形成体系化的理论只是最近几年的事情,而且相比于经济机制设计理论,尚不够成熟。 本文从机制的基本内涵出发,探讨其基本特点及分类,并重点对经济机制设计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其应用进行综述,随后对当前管理机制设计方向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计,包括我们自己最近两年基于七元组划分的管理机制设计方面的研究工作,最后提出一些进一步研究的思考和展望。 关键词: 机制;经济机制;管理机制;机制设计理论 1 、引言 机制源于希腊文 mēchanē ,原指机器内部各组件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制动原理 。广义的机制可以借指事物的内在工作方式,具体包括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及各种变化机理。《辞海》对于机制的解释包括:用机器制造的;机器的总体构造和工作原理;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各器官间的相互关系;复杂工作系统或自然现象的演变规律 。机制研究往往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由于各学科得研究方向和侧重点存在差异,机制研究出现了所谓的 “ 丛林现象 ” 。有学者将机制简单对应到现实中的制度和规则,有学者强调机制的可操作性,将其定义为加入现实制约后的机理 ,还有学者从系统的角度,将机制理解为系统内部要素间的耦合关系与作用机理 。 本文将机制的基本内涵总结为三个层次:首先,物理学术语的 “ 机制 ” 是指系统符合物理性质的状态或结果的现象,如自行车传动机制、曲柄连杆机制等;其次,以生物学、医学为代表的其他自然科学领域的 “ 机制 ” 内涵逐渐被扩展为生物的功能,具体包括生物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及其间发生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等,如光合作用、肌肉收缩机制;最后, “ 机制 ” 被扩展为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泛指一般性工作系统的组成及其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在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如市场机制、竞争机制、用人机制、逆向机制等。 2 、机制的特点及分类 机制内涵的多层次性决定其特点及分类的多样性,本节将以机制的基本内涵为基础,通过回顾和总结理论界对机制特点及分类的研究,进一步阐述和扩展机制的基本内涵。 2.1 机制的特点 用系统科学的思想研究机制,可以全面把握机制的一般性特征,成为机制研究初期的主要视角。马维野等人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将机制的基本特点总结为:依存性,即任何机制都需要依存于某系统而存在;自控性,即机制对系统要素运动有自动调节的作用,当某要素出现偏差时,机制会通过自适应机理将其重新调整至系统机制正常运行的轨道上;内在性,即相对于环境因素而言,机制更加强调系统进化的内在因素;规律性,即机制依某种内在规律发生作用,机制的规律性具体可以体现为系统机理的操作性;多重性,即系统往往同时具有多种机制,同一机制亦可以适用于不同的系统;自然性,即机制本身属中性,无 “ 进步 ” 与 “ 反动 ” 之分,其作用效果服从于系统与环境的作用;外依性,即机制的作用效果受限于各种时空因素及其他外部条件的影响 。 郝英奇则从组织管理的视角对机制的基本特征进行总结,并以管理动力学的术语表述为:自然性,即机制的设计和运行应符合基本的自然规律,以顺势而为、自然而为的方式达到预期效果;自为性,即机制设计完成后,只需给定相应的条件,机制就能够按照预先设定的运行轨迹自行运转,类似于上文中的自控性,如 “ 自行车的传动机制 ” 只要有足够的力就能保证自行车的前行;因果性,即机制是由一系列因果关系耦合而成的连动装置,只需给定机制的设计参数,即可根据既定的因果关系实现机制的功能;可控性,即人们能够通过干预机制的因果链,实现对于机制的调整,使其符合人类的需要 。 此外,考虑到不同行业的属性,其机制的内涵和特征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经济领域,市场机制的特点可以总结为自主性、平等性、完善性、竞争性、开放性和有序性 。在管理领域,鉴于供应链机制的基本职能是通过供应链各机制的相互作用,为市场客户提供更完整的产品组合,可以将其特征总结为客观性、相关性和自发型等 。在法律领域,法律的强制性和普世性决定其具有意志性、行为性、普遍性、公正性、确定性和技术性等特点 。在国际合作领域,具体的 “ 金砖四国 ” 合作机制的特点可以总结为开放的对话和合作、成员国间合作的协调和互信、解决分歧的交流平台等 。 2.2 机制的分类 不同的行业属性、不同的形成动因、不同的作用方式、不同的作用强度决定机制的类型具有多样性,且不同机制的特征往往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本节依据不同的分类方式,将机制的类型进行总结和分析如下: ( 1 )按照机制的形成方式,机制可以分为自然机制和人为机制两类。自然机制是指自然形成的机制,如细胞分化机制,火山喷发机制等;人为机制属于控制措施的优化机制,如防洪机制,激励机制,拍卖机制等。由于本文主要考虑社会科学领域的机制,故人为机制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 ( 2 )按照机制的形成动因,机制可以分为自发型机制和助发型机制两类。自发型机制是指伴随系统的建立而自发生成的机制 , 如生物结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助发型机制是指非自发生成、需要系统自身有目的地建设或外部因素促进生成的机制。人为机制一般都属于助发型,如加强某某机制建设、应急机制设计等 。 ( 3 )按照机制的作用方式,机制可以分为拉式机制、推式机制和复合机制三类。拉式机制强调系统的初始动力是由于外界环境因素的需求产生,如市场机制;推式机制的原动力来源于机制的实施者,系统要素在强制性推理的作用下,按照预先设定的规则运行,如军队中的长官意志机制;复合机制是拉式与推式结合起作用的机制,如党内生活的民主集中制。 ( 4 )按照机制的作用效果,机制可以分为导向型机制、均衡型机制和动力型机制三类。导向型机制对机制所需实现的目标进行了设定,通过目标对机制参与者的行为进行指导性的约束;均衡型机制则以达到各参与者目标之问的均衡状态为依据进行设计;动力型机制用以驱动相关参与者或其他元素为依据,使其行为趋向机制设计者制定的目标,如激励机制。 ( 5 )按照机制的作用强度,机制可以分为主导型机制和从属性机制两类。主导型机制是指在系统的多种机制中,对系统运行起主要作用的机制;从属型机制是指那些起次要作用得机制。机制是主导型还是从属型往往视系统的环境和系统的目的而定,条件变化时这两种机制可互相转化,正像矛盾运动所遵循的法则一样。例如高校系统有教学机制、招生机制、就业机制、干部选拔机制、资金运行机制、科学研究机制、后勤保障机制、监督检查机制等。 ( 6 )按照机制所属的领域不同,机制可以分为经济机制、法律机制、管理机制、国际合作机制等。其中,管理机制一般用来规范管理,提高生产效率,随着社会进步和管理学发展,人本身的特点也逐渐成为考虑重点;经济机制往往是定价机制、拍卖机制、委托代理机制、最优税收机制等各类经济活动的总称。 此外,机制还可以从系统分类的角度,将其分为宏观系统机制与微观系统机制、动态系统机制与静态系统机制、开放系统机制与封闭系统机制、线性系统机制与非线性系统机制、实体系统机制与概念系统机制、良性系统机制与恶性系统机制、孤立系统机制与联动系统机制、简单系统机制与复杂系统机制、可控系统机制与不可控型系统机制等。 3 、机制设计的基本内涵 机制设计是对上述机制基本机理和作用方式进行分析,并通过调节相关指标对机制的运行轨迹进行规划。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于机制设计的定义和分析尚未统一,主要包括经济、管理、法律等领域的分析。通过选取几类较为典型机制设计的基本内涵,本节进一步提出管理机制设计定义。最早的经济机制设计是博弈论和社会选择理论的综合运用,其核心思想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通过设计一定的博弈规则,实现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任以及保证机制正常运行。因此,在经济学领域,机制设计可以定义为在预定经济目标的情况下,通过寻找相应的博弈规则来实现该目标。钱颖一将上述定义进行扩展,认为机制设计是指在给定一个组织的目标的前提下,是否可以设计一套规则,使得每一个参加组织活动的人,在掌握私人信息的情况下出于自身利益行事,其最终结果也能够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 。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机制设计可以理解为分析问题的思路、框架和方法,即机制是学术上的说法,对应到实际管理工作中就是制度和规则。例如,平常所说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体现的就是机制制度层面的内涵。 通过总结上述学者对经济机制及社会其他机制设计的界定,本文将管理机制设计的基本内涵简单地总结为:为实现一个确定的目标而设计出来的一种涵盖了原则、模式、规范及流程,基于相关事物的机理,考虑到现实条件的制约,具备一定能动性的解决方案。 4 、经济机制设计理论及其应用 国外理论与实践界已经逐渐形成机制设计与研究的相关领域,且在经济机制设计领域的成就较为显著,故本节将选取经济机制设计理论作为综述的对象,对其历史起源、理论内涵和应用进行回顾。 4.1 经济机制设计的历史起源 经济机制设计理论的基本思想可以追溯至上世纪 30~40 年代,当时经济学界存在一场关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可行性的著名论战,论战发生在以哈耶克( FA Hayek )与兰格( Oskar Lange )为中心的经济学家之间 。以哈耶克为中心的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机制不可能获得其正常运转所需的信息,而市场机制就可以节约大量的信息成本。相反,以兰格为中心的另外一些经济学家则认为他们所设计的经济机制完全可以解决哈耶克所指责的信息问题。随后,哈耶克等人又提出计划机制解决不了激励问题,兰格则执著地认为只要给他一个大型计算机,他会把整个经济运转得井井有条 。此次 “ 社会主义大争论 ” 将能否解决激励问题作为计划与市场之争的主要焦点,为经济机制设计理论的总结提供思路。 虽然这场大争论最终没有得到确定性的结论,但赫维茨( Leonid Hurwicz )注意到哈耶克和兰格等人所关注的共同点。信息及其信息分散是什么?它们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在什么意义下认为信息成本是大还是小? 激励相容的什么?其概念的外延与内涵如何进行界定?随后,赫维茨在其研究中通过统一的模型,研究什么是信息分散化经济机制,提出激励相容的基本内涵,并逐渐总结为经济机制设计理论。 4.2 经济机制设计理论 根据上述分析,不同的机制会导致不同的信息成本、不同的激励和不同的配置结果,即经济机制的信息有效性和激励相容性可设计和评价机制的优劣(图 1 ),学界普遍认为赫维茨 、马斯金( Eric S. Maskin )和迈尔森( Roger B. Myerson )是经济机制设计理论的代表性人物。由于经济机制的运行总是伴随着信息的传递,信息的维度往往是影响机制运行成本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考虑到信息的成本,需要在机制设计过程中减少信息维度及其传递的过程。如图 1 所示,作为经济机制设计理论的另外一个核心的概念,激励相容的内涵是赫维茨 1973 年提出的重要概念,他还同时给出了 “ 激励相容 ” 不可能性定理,并在之后的数篇文章中提出了一个分析制度问题的一般化框架 。然而,在不同的博弈规则下,激励相容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马斯金对各种情形下什么样的社会选择规则是可执行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系统性地研究经济制度的设计和这些制度是如何影响人们的互动行为和配置结果的,并通过其论文 “ 纳什均衡和福利最优化 ” ,提出了纳什均衡实施的充分和必要条件 。迈尔森则通过 1981 年发表在《运筹学研究》上的 “ 最优拍卖设计 ” 一文将经济机制设计理论应用到具体的经济问题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比如拍卖问题和监管问题 。 图 1 经济机制设计的基本框架 总之,机制设计理论可以看作是博弈论和社会选择理论的综合运用,所讨论的问题是对于任意给定的社会目标,能否并且怎样设计一个经济机制以达到既定的社会目标,具体包括激励相容、显示原理和实施原理三项主要内容。首先,激励相容是指在设计机制的时候,要考虑到一个基本的约束条件,即人们会利用自己的私人信息为自己的利益去做选择,设计的机制必须要与人们的自身激励相一致。其次,显示原理是指在激励相容的约束条件下,设计最优机制通常是一个很复杂的数学问题,迈尔森把这个复杂的问题简化成一个较为简单的数学问题,它所对应的是一组特殊的机制,即直接显示私人信息的直接机制。迈尔森证明在寻找最优机制时,只考虑直接机制与全部机制是等价的。最后,实施理论是指给定一个目标,是不是可以设计出一个激励相容的机制来实现这一目标?通常在一个机制下有很多均衡点,有的均衡点能实现目标,有的则不能,马斯金在其研究中对所有均衡点都能实现这一目标的充分和必要条件进行分析。 经济机制设计理论一直是现代经济学研究的核心主题之一,国外众多经济学家在这个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除了赫维茨、马斯金和迈尔森外, Atila Abdulkadiorglu 、 Baron D. 、 Dirk Begremann 、 Vijay Krishna 、 Jena-Jaeques Laoffnt 、 R. Preston McAefe 、 Thomas R.Palrfey 、 Maeleod 等学者在该领域也进行了相应的研究。此外,赫维茨在中国的学生田国强早在 1989 年就通过《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一辑将经济机制设计理论在国内进行介绍。随后,田国强通过 “ 信息效率与激励机制设计 ” 一文将机制设计理论定义为研究在自由选择、自愿交换、信息不完全及决策分散化的条件下,设计一套规则来达到既定目标的理论 。 4.3 经济机制设计理论的应用 随着迈尔森将经济机制设计理论应用于拍卖机制的设计过程中,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进行总结和扩展,具体包括拍卖机制、定价机制、契约机制、垄断定价机制、委托 - 代理机制和最优税收机制等。国内也有相关学者对上述不同经济领域的机制设计进行分析和总结。例如,有学者从传统拍卖机制的基本内涵出发,对单阶段的 VCG 、一级价格和向上叫价组合拍卖机制的理论模型、拍卖过程和机制设计问题进行探讨,并分别对两阶段和三阶段组合拍卖机制的设计问题进行讨论,提出时钟 - 代理拍卖和新型三阶段组合拍卖机制的用户选择策略 。还有学者针对具体的国有资产拍卖,分析比较了单位需求和线性需求条件下同质多物品拍卖的最优机制设计,并尝试分析我国国有资产分离过程中的拍卖方式的选择问题 。 考虑到经济机制的核心思想是信息效率和激励相容,国内学者将这种思想在不同的领域进行尝试和扩展。例如,考虑到电力系统的特点和不完全信息问题引发的发电商策略性行为,而影响到电力市场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有学者应用机制设计理论、供应函数均衡、 cuomot 模型、 stackelbegr 模型探讨发电商的策略性行为和激励性发电上网竞价机制等问题 。通过对技术开发委托代理关系特点的分析,曹兴利用经济机制设计理论的基本思想设计三阶段对策模型,建立同时可以分析隐藏行动、隐藏信息道德风险的总体框架,并运用米尔利斯 - 霍姆斯特姆模型对每种可能情况下的最优合约特征进行分析 。此外,学术界还基于经济机制设计理论的基本思想,对房地产市场博弈、项目管理中激励问题、腐败风险防控、中国农村扶贫机制改革、国有资本营运机制、高校科研管理、医院公益性保障等方面的机制进行设计和分析。 5 、我国机制设计理论研究状况综述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叶,国内市场机制改革以来,我国很多学者逐渐开始关注和延伸上述经济机制设计理论,并提出更为一般性的机制设计思路。本节通过文献调研的方式,对国内机制设计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 5.1 从宏观尺度对 机制设计的研究 机制设计理论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经济、管理和法律等领域,国内学者主要从管理学的领域对国内机制设计理论的相关思想进行研究。继承经济机制设计理论和系统工程的基本思想,张勤生、汪应洛等学者提出管理机制设计理论应该重点研究权责对等、信息和激励问题,合理的权责对等配置、信息运行的低成本和激励相容性的满足是一个可执行机制的必要条件,研究还将经济环境、信息空间、配置规则、行为准则和评价标准等作为机制设计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 。从被管理者激励的角度出发,有学者利用状态与回报的对比分析,提出管理机制设计的四个主要步骤(图 2 ):倾向分析,分析被管理者有哪些自发追求;回报分析,针对每一种倾向分析被管理者有哪些可以提供的回报;状态分析,达到管理目标时被管理者的各种标志进行分析;通过构造 “ 结 ” 把状态与回报相连接 。 图 2 管理机制设计的主要步骤【略】 不同于经济机制设计理论的基本思想,李学栋等学者认为管理机制设计理论应纳入管理系统设计理论,并将具体的机制设计流程总结为:情景分析;机制选择与机制体系确定;机制内容确定;机制作用方式设计;机制作用强度确定;机制作用范围确定;机制系统化研究;机制对系统支撑要求分析等 。陈砣则从还原论的角度将管理机制分为机制运行的对象 S 、机制运行的目标 O 、机制运行的规则 R 、机制设计者 M 、机制的外来干预 — 强制力 P 、系统的均衡 E 等部分,并提出目标 - 系统均衡的 OE 设计模式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思想,郝英奇提出组织管理的动力机制,并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将组织管理的微观机制总结为权力、责任和利益的均衡;将相应的宏观机制总结为导向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控制机制的统一 。陈安从机制的本意入手,将其构成元件分为参与者、关系及约束三个类别,参与者又可分为主体、客体与介质,约束又可分为时间规制、空间规制及能量规制,他们之间的关系如图 3 所示。该学者还围绕公正、公平、秩序、利益、效率等管理机制的特定目标展开,提出机制设计的基本模式、间接模式、变制模式及理想模式 。 5.2 机制设计的应用类研究 不同于 4.3 经济机制设计理论的应用,本节主要总结和分析某些特定行业或领域的机制研究。企业成长机制主要是探讨企业通过什么方式实现成长,对应于企业资源基础理论、环境学派、资源依赖学派和集群理论的战略思想,可以将企业成长总结为内部成长、并购成长和网络化成长三种基本方式和机制 。对于企业产权安排存在权利与责任不对称的问题,通过提出规范的责权利安排,重新界定各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和权利,并通过先改后“股”的方式,可以对企业内部的收人分配和治理结构作出新的安排设计 。对于企业具体的供应链运作环节,考虑到合作型供应链组成成员的自治性利益要求,必须制订相应的利益协调和激励机制,保证供应链合作总收益的合理分配并激励各个成员按照合作目标行动,从而实现供应链整体的优化和协调。鉴于此,通过对一般合作型供应链的分析,可以提出一个供应链协调支持的 3 层结构模型 , 并给出利益激励机制设计问题的一般描述和一个基于静态线性转移效用的激励机制设计思路 。对于企业具体的债务运作环节,公司债务为经理提供了风险转移激励,有学者通过考察银行监管下的消除风险转移激励机制的设计问题,证明了银行的监管降低了股东消除风险转移激励的机制设计成本 。借鉴系统动力学的思想,可以从动力机制、发展机制、约束机制和风险机制等角度,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进行分析。 针对某些特定的行业,不同运作环节设计的机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对于具体的环境排污问题,从合作的角度研究监督者如何设计机制引导多成员在环境排污问题上进行合作以优化使用环境资源的问题,并通过预算非平衡方案的 Nash 均衡结果为 Pareto 最优,得出环境排污合作的激励机制 。然而对于排污的申报机制而言,基于不完全信息 Stackelberg 动态博弈模型,有学者建立了排污权交易制度中政府管理机构让各排污企业申报排污量的博弈模型,并分别就政府管理机构的平均主义与非平均主义偏好两种情况对模型进行了分析 。 5.3 应急机制研究综述 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于应急领域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且主要集中在应急机制的基本分类角度。例如, “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 的第三部分将 “ 运行机制 ” 分为预测与预警、应急处置、恢复与重建和信息发布四部分 ;基于应急管理的全生命周期,某些研究将应急机制具体分为监控与启动机制、处置与协调机制、运行与评价机制、监督与奖惩机制和终止与补偿机制 。然而,国内学者对于某些特定应急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且研究层次相对较浅。针对应急过程中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存在的冲突,信息效率低下,沟通不畅以及信息成本过高等问题,利用激励相容机制的思想,可以完善应急激励机制,实现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间的相容;疏通信息传导机制,提高信息效率,降低应急机制的信息成本等 。对于具体的应急指挥机制,有学者通过分析应急指挥体制的基本构成,并利用计算组织理论对指挥机制上下级间的任务关系和平级间的协调关系进行分析和优化,提出较为一般的指挥机制设计思路 。对于具体的应急终止机制,基于有限情形的最优停止理论对应急管理的终止机制进行建模,通过进一步分析模型改进和完善的可能性,将该终止模型进一步扩展至整个应急过程,可以部分解决应急中的动态终止决策问题 。 6 、总结与展望 在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以 “ 机制设计 ” 为关键词或题名进行检索,分别获得 6312 、 3849 和 1398 项相关研究成果。如果按照发表日期对上述文献资料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近年来机制设计的研究已经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且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通过将其与国外相关研究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当前国内外对于机制设计理论的研究具有文献资料量大、文献资料体系性差、应用类文献的论证不足以及仅经济机制设计理论自成体系等特点。因此,本文通过分析总结机制及机制设计的基本内涵、特点和分类,分析经济机制设计理论的发展过程、基本思路和具体应用,并通过广泛总结一般性的管理机制设计理论及其应用,对机制设计理论的研究进行综述。总之,鉴于当前国内外机制设计理论尚未成熟等特点,后续研究可以基于还原论的思想,在明确机制基本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图论、博弈论及多目标规划的思想,对机制主体、客体、介质、关系、时间规制、空间规制及能量间的联系进行分析,并提出机制设计理论的一般性设计流程及其思路。 参考文献 37篇【略】
个人分类: 专论—管理学论稿|9860 次阅读|7 个评论
《应急管理汇刊》第七卷第二期主编寄语
热度 5 陈安博士 2012-4-19 23:54
  当我们研究管理现象的时候,会发现里面存在各类不同的问题,但是,当你的研究涉及过这些问题中的多数之后,你会发现自己一定会遇到管理研究的终极问题——管理机制的设计与应用这一最大问题。 对于管理科学研究者来说,这几乎是一个无法避开的,但是又极其难以解决的大问题。   原因如下:   1,世界上存在的一切管理问题最终都可以归结为运行机制究竟怎样才能做到效能最好的问题。   2,对于一个给定的环境,或者给出设计者希望达到的目标,适用于这一环境或达到某个目标的管理机制可能有很多(比如用于管理国家的基本架构——政体国体——可以是君主立宪,也可以是民主选举一人一票,还可以是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且我们也很难说英国的君主立宪比法国的总统制差多少),但是如何在其中选择一个最好(或更好)的运行机制,使得尽量避免管理的低效能。而且管理机制必然会带来的失效问题如何在一个给定框架内予以解决。   3,所有的管理运行机制都是可以被设计的,有些可能是逐渐形成的(或历史上约定俗成的),有点的可以完全由人们设计出来。不管怎样,管理机制都应该可以被分解为几个重要的基本组件,在现实的设计与运行过程中,这些组件可以在进行高效配置和调整,以做到用最短的路径和最小运作成本达到目标。   4,从柏拉图时代的理想国设计到19世纪时的著名科幻小说《平面国》,都看得到刻意人为的机制设计理想模式,而现实运行的各类管理机制(可以从国家管制到一个小团体的管理),又使得几乎每个人都必须考虑选用一个更优的机制做好管理。而一旦机制运行过程中出现问题,则必然要求有权力设计机制者改变当前的机制。   包括赫维奇在内的学者从20世纪中期就开始不断地研究机制设计,中国的几名管理学者也涉入过这个大的研究题目,大致思路也多是将机制设计涉及到的元组进行基于还原论的拆分(比如责、权、利),然后确定一些设计准则(比如激励相容)和设计流程,考虑到利益相关者在其中的诉求,然后给出一个或几个方案。   在研究了多年的供应链管理和应急管理之后,我们也终于站到了这个终极问题的眼前。我们的思路是将构成机制设计的元素进行了七元拆分——主体、客体、介质、关系、时间规制、空间规制、动力与约束规制等,然后将机制所应达到的目标进行了分类,随后提出几个典型模式,再将流程一步一步如计算机算法一般地植入,再考虑到环境的特殊性,使管理机制的设计成为任何管理者都可以进行操作的简单事情。   本期汇刊刊载的论文都是管理机制设计中的问题,其中第一篇在研究“关系”定义的前提下,研究了影响关系的权力、利益和责任等三大因素,采用科学网博主,目前在巴西做教授的李伟钢曾经用过的负熵算法分析了某国应急管理体系,对其权力关系和责任关系组织结构的有效度分别做了计算,认为:权力关系的组织结构和责任关系的组织结构的质量熵是相同的;责任关系的组织结构比权力关系的组织结构有效度略高。   当我们试图找一篇好的中文综述性文献的时候,发现得到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领域机制设计理论却没有一篇比较完整的综述,所以,尽管我们自己并没有在经济机制设计理论上有什么好的工作,我们还是斗胆做了一篇综述论文,将经济机制设计理论的代表人物——赫维茨、马斯金和迈尔森——的工作进行了简要介绍。这篇综述文章从机制的基本内涵出发,探讨了机制的基本特点及分类,并着重介绍了经济机制设计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其应用,当然,文章也对国内在机制设计方面的相关研究也做了回顾和总计,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思考和展望。   博弈论是经济领域机制设计的核心分析手段,事实上,博弈确实是改变了人类认知与思维模式的伟大理论创造。在应急救灾过程中,我们认为存在动态的多阶段博弈过程,而每个阶段的行为决策都是动态博弈的结果,论文分析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多阶段博弈模型,刻画了两者在应急救灾过程中的动态博弈行为,并给出博弈均衡求解的算法,进而得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最优合约”以及地方政府的最优努力水平确定方法。它也可以成为管理机制的一个分析起点,对于设计最好的应急救灾管理提供了参考。   今后,我们将以应急管理和管理机制设计作为两条可以并行的“腿”,继续深入研究,并期待在十年左右的时间里,说清楚管理机制设计的基本架构、模式、流程,并将其应用在应急管理的过程中。   陈安   2012年3月8日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982 次阅读|11 个评论
浅议管理机制设计理论
热度 3 陈安博士 2011-8-13 18:08
   谈到机制,很多人会想到这应该是国家或地方政府层面上的事情,其实不然。我们经常会在现实生活中见到很多关于机制设计的问题。比如,为了使应急电话能够在第一时间被相关部门接起来,应该怎么设计一个机制才能够在保证在成本足够小的情况下达到目的?这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事实上,通过增加用以监督的人手,或者加大对职员的监控检查力度等方法虽然可以达到目标,但是太不经济,而且没有必要。现实中,如应急办或者火警电话的设计都是使电话铃声非常刺耳做到这一点的,铃声刺耳的程度可以设置到相关人员无法不接。而这个问题的学术化表达可以是:应该设计怎样的机制才能够使突发事件信息在第一时间传递给应急管理者?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设计一套机制才能使大家对于公共资源的占用尽量缩短时间?这看上去也是一个很学术的问题,可是在现实中,有非常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个很严肃的问题。那就是,公共场所厕所资源有限时的机制设计,在一些国家,他们是通过撤掉马桶上的双层盖板来实现这一目标的,应该说,做到了成本低廉而目标可达。    以上的两个例子看上去都十分简单,可是,当我们将其进行学术化表达时,就会发现它可以一一对应着现实管理中一直没有解决好的重大问题。 一,经济学中的机制设计理论    机制通常与机理、制度相联系。我们可以简单地将“机制”一词分解为“机理” + “制约”。而管理机制是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过渡点。    事实上,机制设计一直是各领域中的研究热点,美国经济学家莱昂尼德•赫维茨及埃里克•马斯金、罗杰•迈尔森为机制设计理论奠定了基础而获 2007 年经济学诺贝尔奖,可见经济机制在经济领域中的重要性。    经济机制也是目前已经较为成熟的典型机制,我们可以从中获取许多机制设计理论的思想。关于经济领域中的机制设计理论,赫维茨的定义是“研究在自由选择、自愿交换、信息不完全及决策分散化的条件下,能否设计一套机制来达到既定目标的理论 ”。赫维茨的早期研究主要是机制的信息和成本计算方面,后来的研究者又将“激励”加入进来。可以看出,经济机制的核心是博弈论与社会选择理论,即“如何在信息分散及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设计激励相容的机制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    这一套源于经济学的机制设计理论能够分析很多经济学中的现象,但是它虽然叫做“设计”理论,却并没有给出一个设计机制的流程,比如,需要操控那些要素才能形成一套新的机制,更多依然停留在对于某一类机制存在性的说明,或者机制某个特性是否可达,更没有给出达到目标的流程。    因此,在扩展至其他领域的机制设计中时,经济机制的设计理论依然具有局限性。经济机制设计理论是建立在较为严格的数学分析基础之上,并且主要研究特定经济环境下个体间的博弈,最终结果是个体在均衡状态时都会选择与目标一致的行为。而在除经济外的其他的环境中,个体间的博弈可能难以控制或对目标的影响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致使经济机制设计理论难以效仿,或者,在一些管制环境下,机制设计中本无自由选择的博弈成分,而多是弱强制或半强制的。也因此,我们需要一套能够包容经济学中的机制设计理论的管理机制设计理论,它能够为达到一些管理目标而设计一些做法,使得通过这些做法能够达到既定的目标。 二,机制的概念及分类    “机制”一词最早源于希腊文,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当然,现在的机制概念早已不限于此,但还是可以从起源看出其本质。下面在机制的以往研究及一些具体机制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机制概念的辨析并进行归类。    由于机制设计有一个明确的既定目标,所以机制往往会伴随着问题诞生,以解决问题为目标。    机制可以划分为几个主要的构成元件,而一套有效的机制设计一定是以规律和流程为核心来发挥主要作用的。机械、工业等专业化领域的机制,其规律和流程一般均以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为主,而经济、管理等社会领域的机制,由于大多不以实物本身为目标,则会偏重于事件和所处环境的分析,最终的表现形式也是解决问题的模型结果或指标体系。图 1 表示机制的形成过程。    图 1 机制衍变示意图(略)    我们认为:机制由问题引起,由问题环境中某些具有确定关系的特定元件组成,以模型的形式来揭示(或引导)事物(或事件)的规律,并以此设定一套流程来实现既定目标的解决方案。    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机制,例如经济领域中的市场机制、产权交易机制,管理领域中有应急机制、激励机制。事实上,这些机制各有特点亦有相通之处,我们把机制按照几种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 1 )按照形成方式的不同    从宏观角度讲,机制的形成分为自发和人为两种,因此机制可以分为自发机制和人为机制。自发机制是顺从现有机制,如细胞分化机制,市场机制等;而人为机制属于控制措施的优化机制,如防洪机制,激励机制,拍卖机制等。由于自发机制无法创造,只能顺势发现,本节提到的机制一般指人为机制。    ( 2 )按照作用效果的不同    机制内容的不同也会带来不同的实施效果,按照作用效果的不同,机制可以分为导向机制、均衡机制和动力机制。导向机制对机制所需实现的目标进行了设定,至少确定实施方向,主要对机制中的各参与者行为进行指导性的约束。均衡机制则以达到各参与者目标之间的均衡状态为依据进行设计。动力机制用以驱动相关参与者或其他元素,使其行为趋向机制设计者制定的目标,如管理学中的激励机制。    ( 3 )按照所属领域的不同    机制存在于各个不同的领域,即使是宏观层次的机制也难以覆盖所有的领域。不同领域的机制各具特色,例如管理机制一般用来规范管理,提高生产效率,随着社会进步和管理学发展,人本身的特点也逐渐成为考虑重点;而化学领域中许多机制是建立在各元素、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基础之上,设计时需考虑两两间的化学反应等原理。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单个机制无法完全覆盖各个领域,但各领域都有特定的机制在发挥作用。 三,机制的目标选择    我们说,“机理”是上帝创生的客观规律,它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而机制则是人自行创造的东西,机制要以机理刻划的客观规律为基础,并有自己设计时需要达到的目标。也就是说,机制的存在以目标( Goal )为基础。机制的设计都是围绕着特定的目标展开的。例如监控机制的目标是使监控者将监控对象更优地组织在一起,获得更有针对性的监控信息。设定的目标奠定了整个机制的设计框架,也可以确定主体、客体等对象。目标的改变,有可能使主体、客体互换,或者增加了新的介质。    一个机制应当只有一个目标,这样才能描述与其相关的环境。当然,很多情况下,机制也许并不只有一个目标,而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如果多个目标属于同一参与者,比如补偿机制中主体的目标是补偿的公平性与成本最低两种,则该机制可拆分为单目标机制,这与本书设定相符。如果多个目标分属于不同的参与者,则需确定一个主要的目标,一般以主体的目标为主。在理想状态下,各方的目标趋于一致。
个人分类: 专论—管理学论稿|6289 次阅读|5 个评论
关于“老婆老娘先救谁”的论文在多轮修改后被safety science录用
热度 7 陈安博士 2011-7-17 00:17
  我曾经在科学网上掀起过一轮对于“老婆老娘先救谁”的大讨论。回忆当时的情形,似乎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讨论还热烈些。   我甚至扬言,我已经完全彻底地解决了这一困扰中国男人数千年的大难题。【当然,科学网的新人对此事大约是不知情的】   这一问题等价于另外一个问题,我们完全可以将其学术化为“资源有限约束下的救援对象选择”问题,后来同济大学的梁进说这是一个“弃保优化”问题,我想她这四个字更简洁些。   其实,我们同步提出的概念有三个,这个老婆老娘的问题我将其取名为“可挽救性”评价问题,或者又可称为“可救援性”评价,另外两个姐妹概念则是“可减缓性”评价和“可恢复性”评价。   应该说,这三个所谓的新概念是很有趣的,完全可以体现应急管理的特征、特色、特异之处,如此排比又使得非常容易记忆。   糟糕的是,我发现英文里没有相应的词,就专门造了几个英文单词:   “可挽救性”=Salvability   “可救援性”=Rescuability   “可减缓性”=Mitigibility,或Reducability   “可恢复性”=Recoverability (这个词英文词典里有)   今天知道,我生生造出来的这些词和它们背后更有价值的模型终于在多轮修改后正式为英文学术期刊录用,还是安全领域的Top Journal,让我感觉很好。尽管这些词有原来的词根垫底或者兼有其他的词性形式,不过我依然觉得很有趣,甚至比我看一本新的《故事会》还更有趣些。      我“玩”应急管理已经玩了6年多的时间了,自己感觉玩得不亦乐乎,玩得神魂颠倒,玩得酣畅淋漓。   下一步,我们还会继续玩应急管理,顺便说一句,我从去年夏天开始玩另外一个新的玩意儿——管理机制设计理论,现在有了一个初步的框架,下一步将继续形式化下去,并会在应急机制设计中进行初步试探性应用,如果对于这个新东西俺们展望一下未来,认为也许会改变人对于管理的思维模式,不过,也许需要20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这个目标,好在我有的是耐心。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4192 次阅读|12 个评论
第四次“现代应急管理”暑期班之“管理机制设计理论及应急应用”
陈安博士 2011-7-7 16:52
  2011年6月19日上午9:00,在第四次“现代应急管理”暑期课程班上,陈安老师向大家讲述了“管理机制设计理论及应急应用”相关课程。   此节课程共分五个部分:机制的概念及分类、机制的目标选择、机制的构成元件及数学表示、机制的设计模式、机制设计的具体实现。   在讲述机制的概念及分类之前,陈老师首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了经济学中的机制设计理论的概念,即经济机制设计理论是研究在自由选择、自愿交换、信息不完全及决策分散化的条件下,能否设计一套机制来达到既定目标的理论。在认可其重大意义的同时,陈老师也深入分析了其局限性。   在机制的概念及分类一节,在对“机制”的内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陈老师给出了机制的不同分类方式,如按照不同的形成方式,机制可以分为自发机制和人为机制,按照不同的作用效果,可以分为导向机制、均衡机制以及动力机制,按照不同的领域属性,可以分为机械机制、管理机制、化学反应机制等。   在机制的目标选择一节,陈老师首先指出了机制设计的五大目标:公平、公正、秩序、利益及效率,接着举了几个单目标机制设计的经典案例,如紧急电话接听机制、京藏高速公路堵车解决机制等,最后指出了科学创新是机制设计的另外一个重要目标。   第三节是机制的构成元件及数学表示。在这一小节,陈老师指出“机制一般由目标及7元件组成”。这里的7元件主要包括主体、客体、介质、关系、时间规制、空间规制以及能量规制。其中,前三者统称为参与者,而后三者统称为规制。接着,陈老师对7元件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网络和机制元件四面体这两种数学表示。   第四节是机制的设计模式部分,陈老师指出机制主要包括四种设计模式:   直接模式,即利用主体对客体的作用方式来设计机制,主体客体的地位有时可以交换,如交易机制,卖方与买方间的博弈等;   间接模式,即主体与客体通过介质产生联系,此时可通过改变介质来进行机制设计,其中,介质对目标的影响相对较小,并可以分为关系从属型、资源互斥型、作用传递型以及第三方评价型四种;   变质模式,即在不改变主客体关系的情况下,通过改变规制来实现目标,这种模式的优势是,不直接作用于主客体的行为,通过环境的改变来迫使主客体改变行为以适应环境,并给出了改变时间规制、空间规制以及能量规制等各自案例;   理想模式,即各参与方目标一致,没有主体、客体之分。   最后一节是机制设计的具体实现。陈老师首先指出机制设计的模块由规则、规律和流程三部分组成,并以应急机制的组成为例,指出应急机制是由监控机制、启动机制、协调机制等十部分组成。接着,针对应急协调机制、监控机制、启动机制、处置机制、运行机制、评价机制、监督机制、奖惩机制如何设计进行了详细阐述。在本小节最后,陈老师分析了机制失效分析在机制设计理论中的重要性。   本节课程于上午10:30左右结束。   编辑:张昊宇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2562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管理机制设计理论及其应急机制设计
热度 9 陈安博士 2011-3-10 07:21
  每年年底盘点,我们往往会看到突发事件要占到全年热点问题的十之八九。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确如智者所说:“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   突发事件就是不同于日常运行状态的“变化”,它是永恒的,而且是有“魅力”但难以“接近”更难“走进”的致命诱惑。   正如去年的云南旱灾,我的一位学者朋友说,当她们作为专家还在昆明研讨如何应对旱灾的时候,突然间几声霹雳,尚未离开云南,再讨论的主题却已经是如何对付涝灾了。   但是,不管突发事件如何多变,对于掌握了地球上最高智慧的人类来说,也必然要研究因应的策略,原来我们喜欢以“不变应万变”,那更多是一种无奈,因为我们尚未拥有应对变化的策略和能力;之后我们又试图以“万变应万变”,但是时空变化多端且很多都要求即时响应,所以也是无法做到的,至少是目前还没有方法;也所以,有学者提出应该“以百变应万变”,也许这才是我们未来一定可以做到并从现在就可以努力的现实策略。   而应急管理机制正是帮助我们实现“以百变应万变”这一目标的不二法门。   不说应急管理机制,单说机制本身,它究竟是什么?   有读者可能会知道,经济学中的机制设计理论方向的研究已经在前几年获得了诺贝尔奖,里面主要基于博弈论的基本假设,利用发现的一些经济学准则,给出了模型描述和实证说明。   经济学是一个独特的领域,而管理学是与经济学最为接近但是又有差异的另外一个领域,管理中是否也有一套完整的存在与运行机制?   当然有!我们耳熟能详很多类型的机制,如奖惩机制、分配机制、排队机制等等,于是,这让我们想到是否可以提出一套完整的管理机制设计理论( Managerial Mechanism Design Theory )对其进行形式化地刻划与分析呢?甚至,我们最好还想提供出一套工具给大家,如果谁想要设计某个机制,只要输入几个基本变量,如目标、时间空间要求、资源约束等,工具就可以立时给你这套机制的设计方法或启发式的想法,你只需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再做些微改变就可以了。   这正是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一项研究,目前已经有了一点可以展示给大家的成果。比如,我们把机制划分为“目标 + 七元组”的基本组成成分,然后再就这七元组内部或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最后给出一套完整的从基本模式到完美模式的设计方法。   本期《汇刊》就特别地对“现代应急指挥机制设计理论”进行了初步探讨,局限于指挥本身,实际上,在我们的现代应急机制体系里,有 10 个机制需要一一进行研究,而指挥只是其中的一个。不过,如果能够利用管理机制设计理论出这套指挥工具,那么,即便还有 80 个机制需要设计,也都可以迎刃而解。   《 现代应急管理事中机制研究 》也是对于管理机制在应急中的一个具体化,是我指导下两个学生的习作,虽然文章还嫌稚嫩,但是基本的形式和内容还有点意思,也期待着得到大家的批评和指正,以使文章能够慢慢成熟起来。   在两篇关于机制的文章之外,我们还刊载了陈士青和李龙涛分别对于“应急避难场所标准化建设”与“应急管理的国际合作机制”的探索,标准化之重要不需多说,你就看全世界的道路交通规则有极大的相似之处就可以知道了,如果没有这样相似,那么,换到另外一个国家和地区,就必须重新学习“走路”,那这个世界的交流会更加困难。而“国际合作机制”的探讨是来自在我们团队学习的人文领域研究生的作品,角度和我们数学背景的稍有不同,也许会给大家一个不同的视角。   要问为什么本期《汇刊》刊载的文章差不多都是我们团队的成员所为,那主要是因为刚好 1 月份接近一年年底,更多学者忙于其他事务所致。      陈安   2011 年 1 月 8 日   注:本文为《应急管理汇刊》2011年第六卷第一期“主编寄语”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2969 次阅读|20 个评论
关于管理机制
huguangwei 2010-9-13 19:54
很多时候我们都把组织管理的问题归结为管理机制不好。仅从企业管理的角度而言,我也曾认为过企业只要有一个良好的管理机制,那么管理工作就很好做了。且不说这个命题太玄乎,就什么是良好的管理机制?管理工作就多好做了?都没有给出具体的可测量的标准。记得有位管理大师曾说过,无法管理尚未测评和难以跟踪的问题。 我当时提出这个命题的时候,还是正跟同学筹划公司的时候,头脑热得发烫,激情也相当高涨,想法也很多。经过7年的实践与思考,很多想法实现了,很多想法也证伪了。总之收获量多,受益良多,感触良多! 今天再提出这个命题,是因为课堂上提出来测试学生的想法,居然也都同意我7年前的观点。 在MBA智库百科( http://wiki.mbalib.com/wiki/%E7%AE%A1%E7%90%86%E6%9C%BA%E5%88%B6 )上对管理机制有一个定义:指管理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机理。管理机制本质上是管理系统的内在联系、功能及运行原理,是决定管理功效的核心问题。1 细细想来,从静态的角度来讲当时提出的命题也没什么问题。但企业不是生存在静态环境中,因此这个命题也就很难成立了。 参考文献: 1、MBA智库百科, http://wiki.mbalib.com/wiki/%E7%AE%A1%E7%90%86%E6%9C%BA%E5%88%B6 .
个人分类: 时间漫谈|628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4 22: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