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普世价值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论“不合时宜”的民族精英 —— 与周少祥先生的网络对话
pww1380 2010-12-26 19:46
近日,借助科学网,本人与周少祥先生针对博文《 一个不合时宜的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故事 》进行了一次短暂却不乏社会和文化意义的对话。实际上,这一对话又可视为一篇以对话为表现形式的具有一定文化理论深度的理论探讨文章。 现将这一对话稍作文字润色和整理,贴在下面与网友共享: 周: 本人对博主这段评论的回复是:中国历来都有许多这样不合时宜的人。 如果一个人能一辈子保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被世事所动,是值得骄傲的事。 我敬重这种人。 博主回复 : 应该说,只有这些人才是中华民族真正的民族精英。正是这些为数不多的精英人物在用自己的个体生命默默地承载着民族的精魂,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无声地支撑着民族的命运。 他们就这样在社会文化建设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层次上,构筑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长城,延续着具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并将这些精神文化资源融汇到人类文明历史进步的洪流之中,从而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得以传承和不朽,使自己的个体生命得到永生。 这些特立独行的精英,不仅有自己坚定的精神信念和高尚的情操,更有先行者的思想、智慧和圣者的品质。 你在内心里敬重这些民族精英,从而也赢得了我的尊敬。只要敬重这种人,以此作为自己的人生楷模和价值取向,“衣带渐宽终不悔”,就有可能最终成为其中不朽的一员,为民族复兴和人类文明的历史进步充分释放自己全部的潜能。 需要注意的是, 精神是一种人的内在的品质 。因此, 精神重在内在的坚持,而不在于外在的张扬 。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外圆内方”,就是指在外在社会环境和世俗层面的成熟干练与内在精神信念的韧性坚守这两方面功力的内外兼修。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中华传统文化毕竟与中国历史上漫长的封建社会不可分割,这样,中华传统文明既凝聚着普遍的人性和人道主义的人类文明价值精华,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浓重的以封建宫廷政治和官场政治文化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封建文化糟粕。这种封建文化糟粕基本上表现为一种 权谋文化 ,即“厚黑学”所宣扬的那种 阴谋文化 。这种权谋文化在历史上和现实中对中华文明和民族文化最大的危害就是对民族文化精英群体的摧残、迫害与扼杀。在漫长的封建时代,历代封建王朝为实现对思想的禁锢而大兴文字狱,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之前在极左思潮影响下对知识分子的重重压制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政治运动,自始至终都有封建文化糟粕的幽灵在那里徘徊,吞噬着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文化精英群体无比宝贵的生命——现实的生命和精神意义上的生命。正因为如此,鲁迅先生才在封建文化的典籍里看到了重重叠叠的“吃人”二字。 这样,在封建文化糟粕尚有影响力和吃人魔力的文化环境下,具有精英特质的青年尤其要注重 外圆内方 这种内外功力的兼修。用军事术语来表述就是“保存自己,发扬火力”。 没有保存自己的功力,发扬火力也就没有了可能。 总之, 作为民族精英,不仅要具备对具有人类文明普世价值和永恒价值的民族文化价值精华内在坚守的功力,还要具备在各种困难的外在环境下承继文明传统,发扬光大民族文化精华的过人智慧。 显然,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又何其艰难! 参考文献: 1 . 周少祥 . 一个不合时宜的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故事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95298 2 .杨文祥. 读周少祥 《 一个不合时宜的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故事 》 有感.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97319
个人分类: 栏杆拍遍(Facing the Distressing Landscape)|395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一场有意思的辩论-张维为
zhanglin9099 2010-11-20 15:30
今年 6 月下旬,在慕尼黑郊外的一个风景如画的避暑山庄,知名的马歇尔论坛举行了一场中国问题研讨会,由笔者主讲中国的崛起及其国际影响。演讲后,一个欧洲学者问道: 您认为中国什么时候可以实现民主化? 笔者反问: 您的民主化概念怎么界定? 他颇有点不耐烦: 这很简单:一人一票、普选、政党轮替, 说完,还补充了一句: 至少这是我们欧洲的价值观。   笔者表示完全理解和尊重欧洲价值观,但随即问他: 您有没有想到中国也有自己的价值观,其中之一就是实事求是,英文叫做 seek truth from facts( 从事实中寻找真理 ) ,笔者接着说: 我们从事实中寻找了半天,就是没有找到发展中国家通过您所说的这种民主化而实现了现代化的例子。我走访了一百多个国家,还没有找到。 这时,一个美国学者大声说: 印度。 笔者问他: 您去过印度吗? 他说: 没有。 笔者回答: 我去过两次,而且从北到南,从东到西都去过。我的感觉是印度比中国要落后至少 20 年,甚至 30 年。我在孟买和加尔各答两个城市里看到的贫困现象比我在中国 20 年看到的加在一起都要多。   又有学者说: 博茨瓦纳? 笔者同样问道: 你去过没有? 他说: 没有 。笔者答道, 我去过,还见过博茨瓦纳总统。那是一个人口才 170 万的小国。博茨瓦纳确实实行了西方民主制度,而且没有出现过大的动乱。这个国家资源非常丰富,民族成分相对单一,但即使有这么好的条件,博茨瓦纳至今仍是一个非常贫穷的发展中国家,人均寿命不到 40 岁。    那么哥斯达黎加呢? 又有学者问。 你去过这个国家吗? 回答还是 没有。 笔者的回答是, 我 2002 年访问了这个国家。那也是一个小国,人口才 400 多万。相对于中美洲其他国家,哥斯达黎加政治比较稳定,经济也相对繁荣。这个国家 90% 以上的人口是欧洲人的后裔,各方面的起点不低。可惜哥斯达黎加至今仍是一个相当落后的国家,而且贫富差距很大,人口中 20% 还处于贫困状态,首都圣何塞给人的感觉更像个大村庄,有很多的铁皮屋、贫民窟 。   之后笔者干脆反问: 让我举出西方民主化模式在发展中国家不成功的例子?举 10 个、 20 个、还是 30 个?还是更多? 我简单谈了一下美国创建的民主国家菲律宾、美国黑人自己在非洲创立的民主国家利比里亚、美国家门口的海地,还有今天的伊拉克。此时,有一些听众开始点头,一些人摇头,但就是没有人起来反驳。笔者便再追问了一个问题: 在座的都来自发达国家,你们能不能给我举出一个例子,不用两个,说明一下哪一个今天的发达国家是在实现现代化之前,或者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之中搞普选的?   还是没有人回答。我说: 美国黑人的投票权到 1965 年才真正开始的。瑞士是到了 1971 年,所有的妇女才获得了投票权,瑞士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普选。如果要推动西方式的民主化,西方自己首先要向别人解释清楚,为什么你们自己真正的民主化过程毫无例外都是渐进的,都是在现代化之后才实现的?这个问题研究透了,我们就有共同语言了。   不能轻信西方普世价值   我还顺便讲了一个自己的假设: 如果中国今天实行普选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果呢?假如万幸中国没有四分五裂,没有打起内战的话,我们可能会选出一个农民政府,因为农民的人数最多。我不是对农民有歧视,我们往上追溯最多三四代,大家都是农民。我们不会忘记我们自己农民的根,我们不歧视农民,不歧视农村来的人。但是连领导过无数次农民运动的毛泽东主席都说过: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一个农民政府是无法领导一个伟大的现代化事业的,这点你们比我还要清楚。   这时一个不服气的学者说: 民主本身就是神圣的,崇高的,这是普世价值,中国应该接受。 笔者回答: 民主是普世价值,但西方这种民主形式是不是普世价值,还很有争议。你们为什么不能更自信一点呢?如果你们的制度那么好,人家迟早都会来向你们学习。但如果以普世价值的名义,强行在世界推广你们的制度,甚至为此而不惜使用武力,那就过分了。看一看今天伊拉克,据英国广播公司最新的报道,巴格达市的居民开始用 人间地狱 来形容他们的城市,但天真的美国人以为伊拉克人民都会拿着鲜花去欢迎他们呢。   当时因为还有其他许多有意思的问题,民主化的问题就没有继续讨论下去。实际上任何人只要花点时间读上几本西方民主理论的入门书,就会知道西方大部分的民主理论大师,从孟德斯鸠到熊彼特,都不赞成为民主而民主,都认为民主只是一种程序、一种制度安排、一种游戏规则,其特点是 有限参与 ,而不是 无限参与 。当然也有像卢梭这样的理想主义者,呼唤人民主权,不停地革命,但法国为此付出了异常沉重的代价,最后实现的也不是卢梭期望的目的民主,而是工具民主。    2006 年,我曾在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上发表一篇评论,谈到西方强行输出自己的民主模式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问题:西方 意识形态挂帅,推行大规模的激进的民主化,无视一个地方的具体情况,把非洲和不甚发达的地方看成是西方体制可以自然生根的成熟社会。在宽容的政治文化和法治的社会形成之前,就推行民主化,其结果往往令人沮丧,甚至是灾难性的。    多少罪恶都是以推动普世价值的名义犯下的   美国宾州大学教授爱德华 ? 曼兹菲尔德和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杰克 ? 史奈德最近出版了一本著作《选举到纷争:为什么正在出现的民主国家走向战争》。书中的基本观点是:走向西方民主模式的这个过程,最容易引起内部冲突或外部战争,因为政客们只要打 民粹 牌就容易得到选票。整个上世纪 90 年代里,许多国家举行自由选举后,便立即进入战争状态: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开打、厄瓜多尔和秘鲁开打、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开打,还有布隆迪 - 卢旺达的大屠杀,导致 1 百多万人丧生,当然还有南斯拉夫令人痛心的分裂和战争。我去年访问了前南斯拉夫所有的国家,光是波斯尼亚战争中死亡的人数最保守的估计都超过 10 万人,成为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死亡人数最多的战争。多少罪恶都是以推动普世价值的名义犯下的。   再看看中国,走自己的路,在不到 30 年的时间里,保持了政治稳定,经济规模扩大了 10 倍,人民生活普遍提高,虽然仍存有各种问题,有些还相当严重,但中国的崛起,整个世界有目共睹,大多数中国人也对国家的前途表示乐观。中国的相对成功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话语权,这种话语权就是可以和西方平起平坐地讲道理,你有理,我听你的,你没理,你听我的。要是都听西方的,中国早就解体了。   在民主化这个问题上也是这样,西方还是没有摆脱 唯我正统,别人都是异教 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在历史上曾导致了无数次战争,几乎毁灭了西方文明本身,西方本可以从中悟出很多道理。但是,西方,特别是美国似乎还没有从中汲取足够的教训。如果西方真心想要在发展中国家推动民主,就应该认真总结自己民主发展的历史,其中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民主化的顺序,西方原生态的民主社会自己演变的顺序大致可以这样概括:一是经济和教育的发展,二是市民文化和法治社会的建设,最后才是民主化。这个顺序搞错了,一个社会往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现在西方却要求第三世界在民主化上一步到位,把最后一步当作第一步,或者三步合为一步,不出乱子才怪呢。   世界在进步,民主也不再是西方的垄断和特权,新技术革命又为民主提供了各种新的手段,其他非西方文化传统的国家完全有可能,而且也应该探索自己独特的民主发展道路。作为后来者,中国在自己的民主建设的过程中,应从过去发达国家和今天第三世界的民主实践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超越西方那种狭隘的、僵化的民主观,推动符合中国国情的、渐进而又深入的政治体制改革,争取最终后来居上,建立一个繁荣与和谐的新型民主社会。 ▲    ( 作者是瑞士日内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 转自: http://wubloger.blog.sohu.com/67825342.html
个人分类: 未分类|2555 次阅读|0 个评论
只有提倡普世价值,中国才能长治久安(四个不能代替)
baijiab 2010-5-15 09:48
提倡普世价值,中国长治久安。 《惠林极谏》 政治教育不能代替普及道德。 政治思想不能代替心理科学。 政治敏感不能代替以人为本。 阶级分析不能代替和谐社会。
个人分类: 哲学观点|977 次阅读|3 个评论
追寻大学的普世价值
lanjs 2010-3-27 13:53
追寻大学的普世价值
追寻大学的普世价值 ——大学文化研究备忘录 蓝劲松 所谓“访问学者”,按照钱秉毅先生的说法,就是出国“放羊”的。发达国家或许遍地是草,但吃什么样的草,吃到多少草,那就取决于访问学者这头“羊”自己了。环顾左右,先后出国访问者多矣,但大多数人似乎吃到的草并不太多——至少是看起来不那么多——哪怕他(她)在国外N年。 当然,我也不敢妄称自己吃到的草多。我跑出来的时间不算太长,也不算太短。这正合吾意,可以了却寡人三四个不大不小的愿望。其一是完成《高等教育理念》一书的翻译。该书国内有知名教授引用过,北大出版社至少四五年前就打出了广告。但是译事多难,此书转展落入我的手中也近一年有余。初稿在国内时就已译就。但涉及多人,译笔多拙,只好一词一句,见山爬山,见水涉水,一段一段往前挪。水平高低且不说,尽可能把它码成略略可读的方块字才是要事——此事不宜再拖延了。不过此乃后话,按下不表。 其二才是访学本身。访学需要一个申请的名头。我的名头就是“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文化特征”。这访学的大学属于卡内基分类中的二类研究型大学,位置有些偏,为部分同事所小视。不过我向来无所谓,能出来换换空气就可。既然幼时在深山沟里都呆了十余年,何况来美利坚合众国呆几千小时呢。别说得克萨斯,哪怕阿拉斯加也可以(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一语也可自慰 )——反正几个月以后咱就溜之大吉了。 与联系教授Glanzer聊过几次这个主题。作为一位从事全球基督教高等教育研究的专家,Glanzer教授在该领域出版过三本书,且接二连三被我要到手。不过我一本也未及细看,只是口头跟他聊相关主题。在他看来,基督教传统及其伦理就是西方大学的灵魂或说精神内核——尽管已经Secularization(世俗化)。这一点我也同意,因为越早的西方大学宗教色彩越浓,所以即便迁延近千年,西方大学骨子里的宗教色彩仍挥之不去。 西方大学的精神内核比较明确,但反过来中国大学的灵魂何在?我一时没有答案,依稀感觉“儒道(释)互补”或许为中国大学的精神。这里的“儒道(释)”已不完全是古代中国社会儒道论著中的思想,而主流思想基本相同。因为知识分子大多信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前为儒,后为道(释),至今也然。 隔天告知钱先生,钱先生没有直接表态。再聊及此,钱先生逐表示这种中西对立思路不妥。几番来回,于是得到如下大学文化研究相关要点: 1 、无论古代还是现代,无论中国还是西方,有好的有不好的,重要的不在于中西新旧差异,而在于把其中好的一面找出来,寻求大学的普世价值。 2 、文化的问题乃是社会的问题,人的问题。中国要领先于世界,成为世界的领导者,那么就一定要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开放心态。不仅国家如此,而且每个国民也要如此。一个国民,在面对任何他国民众面前,都要具有“不卑不亢、不偏不倚”的仁义中和精神。 3 、西方成功的教育经验当中存在跨文化的普世价值。希腊科学(精神)、罗马法典、基督教伦理乃是西方文化的三大基础。科学态度与方法背后体现的正是求是精神与开放态度。这些不是西方独有的,而是普世价值。基督教与佛教当中都包含着许多人类的共同智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同理,伊斯兰教当中也必定包含着不少具有普世价值的东西。大学的精神(灵魂)乃是社会精神(灵魂)的集中体现。大学文化研究要力图反映普世的伦理价值。 4 、大学的领导、管理与政策乃是大学精神或灵魂的展开。大学领导归根到底是文化的领导。只有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学的兴旺才能长治久安。 (此博文未经钱秉毅先生、Glanzer教授审阅) 普林斯顿大学学生宿舍走廊
个人分类: 海外见思|3373 次阅读|0 个评论
理性、责任、人道与公义是民主和自由的基础(探讨价值观系列之十一)
bochang 2010-2-22 18:17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自由民主法治被视为神圣。但我认为,自由民主法治必须建立在理性、责任、人道和公义的基础上才有意义。与自由和民主相比,理性、责任、人道和公义这些价值观更加根本。这有几个原因:首先,理性与责任以及人道和公义对于保障社会群体的利益有更为直接的影响。其次,利群的价值观应该胜于利己的价值观。自由和民主在于唤起人们去争取自己的权利,属于利己的层次;而人道和公义,是属于利群的层次。第三,原则重于技术。民主基本属于技术层面;例如,一人一票的民主制度乃是一种选举的模式,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原则也只是一种裁决纷争的办法。而人道与公义是属于原则性的道德。只有在人道和公义的基础上,自由民主才能符合大众的利益。否则,自由可能成为强者恣意妄为的借口,而民主也可能会沦为野心家或特殊利益集团操控社会的手段。 我在前面的博文里谈到,人类目前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可以称为后资本主义社会。在这个阶段里,我们要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体系。这套价值观体系的前提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不一样,它不是追求个人的利益,而是追求社会群体的利益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这个前提之下,我认为理性、责任 、人道与公义是最根本的价值观,它们是其他一切价值观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可以吸收历史上不同社会阶段和不同文明的优秀价值,包括西方社会强调的自由、民主、法治和东方社会强调的忠心、守礼、诚信、恭让、廉洁、俭朴等等。 为什么我们认为理性、责任、人道和公义比自由和民主更加根本?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 1.理性、责任、人道和公义对于追求社会群体的利益这个目标有更直接的促进作用。 为了方便讨论,我们可以把理性责任人道和公义称为第一类的价值观,而把自由和民主称为第二类的价值观。要衡量这两种价值观的重要性,我们可以比较这两者谁为主要,谁为次要。也就是说,是第一类的价值观还是第二类价值观更能保障社会群体的利益? 显然,在一个重视理性责任人道和公义的社会,它的公民一定会注意保护群体的利益,而且也会很自然地产生一种尊重自由和民主的精神。但如果倒过来, 在一个宣扬自由和民主的地方,是不是必然能保障群体的利益,而且会同时重视人道和公义呢? 那倒不一定。举例来说,在过去两百年中,许多欧洲国家都号称建立了民主的政治制度,但它们却同时推行帝国主义,在地球的其他地方到处建立殖民地,去欺压别的人种。另一个例子是,在两百多年前当美国建国时,他们高举自由的旗帜,但同时却大批地使用黑人当奴隶,并屠杀印第安人。他们宣传的民主自由并没有使得他们自己采用人道和公义的精神去对待黑人和美洲的土著。事实上,在美国建国的头一百三十年,连白人妇女也没有投票权。所以他们的民主制度只是保障了自己部分国民的权利,而完全剥夺了被殖民者和国内弱势社群的人权。事实上,对于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面的穷人,自由和民主徒有虚名,并没有为他们带来幸福。 为了保障社会群体的利益,第一类的价值观是必不可少的。让我们先从理性谈起。想想看,假如一个社会是违反理性的,它会带来怎么样的后果?如果一个政府的领导人缺乏理性,它的施政肯定会问题重重;不但无法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还往往会做出一些倒行逆施的事情,甚至为人民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如果一个金融家不讲理性,他可能会导致一个银行的破产。事实上,在2008年发生的全球金融海啸,就是由于美国华尔街许多大型投资银行为了追求暴利,而严重忽略风险的不理性行为所导致的。在过去几十年,有大量的例子显示当一些大企业的CEO没有充分理性地做出决定时,他们会导致整间公司的破产。在2008年破产的雷曼兄弟投资银行以及Bear Stearn公司就是一些明显的例子。 同样地,责任对于保障群体的利益也非常重要。假如一个政府是不负责任的,那人民就会非常痛苦,不但社会无法正常运作,人民的生活得不到保障,并可能威胁到国家的安全,甚至会天下大乱。如果一个企业是不负责任的,它的工厂就可能意外频生,这个公司的产品也缺乏质量的保证,而使它失去了市场。在一个家庭里面,如果父母中有一方是不负责任的,他们的儿女就会受到严重的损害。 人道和公义对于保障群体的利益的作用更加是显而易见。如果一个社会不讲人道,这个社会就会冷酷无情,产生种种歧视和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现象。如果一个社会不讲人道和公义,它就会充满不公,充满欺骗和暴戾,充满强权思想。许多人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不惜采取种种瞒骗或者暴力的手段去巧取豪夺。在这样的社会里,即使大力宣传自由和民主,采用一人一票的选举制度,也不能够保障人民的利益和安全。事实上,在过去一个世纪,有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已经采用了一人一票的选举制度,可是许多这些国家还一直处于动乱之中,经济得不到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得不到改善(例如菲律宾和海地)。 2.利群的价值观应该胜于利己的价值观 价值观可以粗略分为利己、利他和利群三类。利己的价值观包括勤劳、自强、奋斗等等。利他的价值观包括对上司或配偶的忠心、对自己亲人的爱护等等。利群的价值观包括同情心、正义感、守法、奉献等等。自由、民主主要在于唤起人们对个人权利的追求,它们属于利己的层次;而人道主义精神和公义的价值观,包括公平和公正,都是属于利群的道德层次。 西方社会比较注重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所以对于个人的权利比较重视。而且,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是建立在追求个人利益之上,而权利也是一种利益,所以利己的价值观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面自然会受到大力鼓吹。这解释了为什么自由和民主在过去两个世纪里面在西方得到那么崇高的地位。 但是,今天种种迹象已经表明资本主义是不可持续的,我们正在进入后资本主义社会,这个新的社会基础已经变成为追求社会群体的利益。相应于这种改变,我们再不能够把利己层次的价值观摆在第一位,而应该把利群的价值观作为优先。 除了人道与公义,理性与责任也具备利群的性质。一个理性的人当然不会故意做一些损害社会的事情;一个负责任的人,他会尽他的所能为社会服务。事实上,只有社会上每一个人都有高度的责任心,我们才能得到安全的保障,社会才能良好地运作。在现在这个高度互相依存的社会,我们的衣食住行都依靠整个社会的分工来提供。这里面任何一个环节,如果出现不负责人的人,都会对我们造成极大的损害。举例来说,我们使用的食品的安全是依靠农民、食品加工厂、卫生管理员等等尽他们的责任;我们交通上的安全是依赖汽车制造厂、维修工人、司机和其他开车的人的责任心。只要在某一个环节出错,例如有司机醉酒驾驶,我们的生命安全就可能受到威胁。所以在现在这个高度互相依存的社会里面,理性与责任以及人道与公义这些利群的价值观应该比利己的价值观更为重要。 3. 原则重于技术 要判断一些价值观的优先次序,有一种考虑是它是属于原则性的还是技术性的。民主基本是提出一种决策的模式,它的主要精神是让多数的人做出决定。民主这种价值观基本是属于技术层面。民主當然有它的合理性,因为集体的智慧在理论上应该超越一个人或者少数人的智慧。但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假设条件,就是参与做决定的人应该知道与这个决定有关的种种资讯和利弊。但是在今天所谓的民主政治(就是选举制度),选民对于被选举人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他投票的考虑往往只会根据自己的利益或者一些对候选人表面的了解。这就为民主带来了局限性。 对于一件事情的决策,牵涉到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例如,要选择一个人来当市长,他的委任或者选举是一个过程;而被选的人究竟能不能当好市长这个职位是一个结果。多年以来,许多学者都在辩论究竟是过程还是结果比较重要。当然最好的情景是决策过程是完美的,而结果也是最好的。但在现实世界,这种情形不一定能够实现。所以在一个并非完美的世界里面,人们有时候要做一些痛苦的选择,就是要取得良好的结果还是使决定的过程十分完美。民主肯定会有利于决策的过程,但使用民主的手段来做出一个决定,并不保证这个决定是正确的。而相反的,如果一个决定是合乎人道与公义的原则,它的过程是否符合民主的标准只是一种次要的考虑。 只有在人道和公义的基础上,自由民主才有意义 总结而言,我认为第一类的价值观,就是理性与责任以及人道与公义,是最根本的。它们是其他价值观的基础。自由与民主必须建立在追求群体利益与尊重理性、责任、人道、公义的基础上,才能为社会的成员带来幸福。否则,在一个缺乏理性与责任,或者不讲究人道与公义的社会里,一人一票的民主选举制度必然会变质,往往会变为一些野心家(例如台湾的陈水扁)或者特殊的利益集团(例如资本家或者军火工业)操控社会的工具。而自由,尤其是经济上的自由,往往也会成为一些黑心的商人或者贪婪的资本家来欺骗大众,盗取资源的借口。例如在2008年发生的损害全球经济的金融海啸,就是美国华尔街许多投资银行利用经济自由的借口去规避监管的结果。此外,现在许多骗人的广告到处泛滥,基本上也是通过资讯传播的自由来达到他们的目的。 事实上,不但是自由跟民主,其他一些我们崇尚的价值,包括中华传统文明里面重视的道德,如忠心、守礼,诚信,恭让,廉洁,俭朴等等,也必须建立在理性与责任以及人道与公义的基础上,否则这些价值就会变成虚伪、保守,在功能上变成假道德。
个人分类: 社会发展研究|4311 次阅读|0 个评论
最根本的普世价值是什么?人道与公义(《探讨价值观》系列之十)
热度 1 bochang 2010-1-20 19:05
本文是《超越自由与民主:探讨人类未来社会的价值观》系列的第十部分。在一个文明的社会,不但要重视理性和责任,还必须要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否则,这个社会就可能会变成冷酷无情。因此,我以为在后资本主义社会里,最根本的普世价值除了理性和责任以外,还必须包括人道与公义。 事实上,人道与公义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只有重视人道与公义,我们才能保障群体的利益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何谓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是一种群体之爱,它起源于人类天赋的同情心。自古以来,人们就常说,人跟禽兽的分别,就在于我们有着人与人之间的爱心。事实上,不但是人,有很多高等的群居动物,对它的同伴也会表达强烈的爱心。例如,前不久电视上曾报道,在南美某国家的公路上,一只流浪狗被车撞倒了,另外一只流浪狗,为了救它的同伴,不顾汹汹车流,多次试图用嘴把受伤的同伴拖回路边,情况十分凶险。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狗也会非常关心它的同伴的安危,而甚至愿意为此作出牺牲。这种双互关爱是群居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得以胜出的一种重要因素。 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一直强调人道主义。事实上,贯穿于儒家思想的主轴就是以仁为本。在西方,人道主义受到重视的历史比较短,基本在工业革命完成以后才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这里面有几个原因:首先西方社会比较强调宗教和神权,对人的地位一直不是看得太重;另外一个原因是在过去五个世纪,重商主义在欧美的风行。由于在资本主义的思想底下,利益往往被摆在第一位。在西方工业化过程中,曾大力推行帝国主义和殖民政策,对于生产力落后地区的人们曾经进行无情的压迫和掠夺,在美洲甚至实行种族灭绝(genocide)。在西方,在近代比较受到重视的是人权思想(human rights)而非人道主义(humanitarianism)。人权思想在古希腊社会里面已经萌芽,到了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更得到充分的发扬,许多学者开始鼓吹重视个人的价值及对人权的尊重。人权思想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起着反对封建主义的积极作用,也为西方国家脱离宗教控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到了今天,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文明在不同程度上都会采纳人道主义作为它的价值观,因为人道主义的精神可以使人们感到自豪。人道主义的一种具体表现就是扶助弱者的慈善精神,现在几乎在每一个国家都有一些慈善团体,专门关心社会上的弱势社群,去帮助他们改善生活。而在每次突发的灾祸发生时,譬如2004年的印尼海啸,2008年四川的汶川地震和2010年的海地地震,许多政府部门和民间团体都会迅速地动员起来,加入救灾的行列,社会上许多人也积极地参与了捐助。这些都是人道主义的表现。 何谓公义? 另外一种非常重要的价值观是公义,公义同时涵盖了公平和公正。严格来说,公义超越了公平和公正。公平只要求在一些涉及到利益的事情中,做到合理的分配;公正要求一个人的判断要客观,合理;而公义就不只是一种判断,而是一种超越了利益和利害关系、由良心产生的驱动力。中国有一句古语,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里面的不平事,不是发生在拔刀者身上的;他帮助别人,只是为了实现公义,而不惜自己惹上很大的麻烦。可见,公义比公平和公正来得更积极、更主动。 公义存在于大多数人的心中。我们看武侠小说时,会特别喜欢锄强扶弱的英雄,因为他能为人们伸张正义;在现实世界中,当我们在新闻上看到一个弱者被强者欺淩时,会打从心里渴望该弱者能够成功抵抗强者的压迫,例如当我们在报上读到有些贪官污吏或者大财主欺压百姓时,会感到义愤填膺。这就是因为大多数人心中都会认同公义的价值观。 事实上,义是一个法治社会的重要基础。只有在一个讲求公平、公正和公义的社会,法律才能为人们提供合理的保障。相反地,如在一个缺乏公平、公正和公义的社会,法律只能成为强者(当权者或有钱人)的压迫工具。另外,在今日社会里,舆论工具也是保障社会公义的一个重要力量。但是,在某些社会里,有些媒体为了经济或者政治利益,可能会不顾公义,不去尽一个舆论该有的监督责任,甚至误导读者。在那样的社会里,往往就会出现很多社会矛盾。 为什么我们需要公义?公义不但是建立一个和谐社会所必需的,也是对于我们社会每一个成员获得安全的保障。在一个社会里,总有一些自私自利的奸恶之徒,他们常常在找机会去欺淩别人,去抢掠别人,去剥夺别人的权利。要对抗这些奸恶之徒,不但需要公安和警察,法律和法院,还要人们有一种强烈的支持公义的道德观。只有在整个社会都崇尚公平、公正、公义的时候,那些想要作恶的人才有所顾忌,不敢为所欲为。所以,为了社会的稳定,为了要建立一个安全和真正和谐的社会,我们必须发展和巩固这种维护公平、公正和公义的道德观。 人道和公义是密不可分的 在每一个社会里,总有它的强势社群和弱势社群。在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我们要想办法关怀和保护弱势社群。这种对于弱势社群的支持和关心,既发自于人的同情心,就是所谓人道,也因为我们希望弱者能够不受到强者的欺淩,能够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也就是所谓公义。另外,要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我们必须倡导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怀,也必须保证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能受到公平、公正和公义的约束。所以在未来的社会里,我们应该同时宣扬这种仁和义兼备的价值观。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的文化有深厚的推崇人道和公义的传统。儒家思想有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教导。即使对于统治者,也要倡导他施行仁政,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仁和义是儒家精神的根本,也是社会安定的主要力量。孔子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当社会上的人都尊重人道主义的精神,那麽社会上的罪恶就会大大减少。对于义,儒家也是十分地推崇。孟子有一句名言,虽千万人,吾往矣。一个人觉得他站在正义的一方的时候,即使面对极大的压力,也会坚持。这种想法就是要教导人要坚持义。 人道与公义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 中华文明推崇的仁和义,是基于一种奉献精神,这与西方的基督教文明和资本主义思想有所不同。在西方,当然也有宣传人道主义和公平、公正、公义,但他们主要是通过对神的敬畏,或者对个人的肯定和利用法律来达到这些目的。他们更看重的是保障个人的权利。东方的文明主要是教导人们在道德上实践仁和义,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东方文明所推崇的人道和公义精神,应该比西方的人权思想更为淳朴。但在目前,西方的舆论却一直认为他们才是处于道德的高地,而且不少东方人也同意这种观点。这是为什么呢? 这可能包含弱者对强者屈服(或者崇拜)的心态。在过去一个多世纪,中国的现代化思潮主要由西化派主导。他们错认为中国的固有文明是落后的根源。这种心态主要是由于中国在近代一直处于挨打的局面。在过去几个世纪,东西方文明的交锋是通过国际贸易和多次战争来进行的。在这个过程里,工业化的西方国家始终居于征服者的地位。随着西方列强帝国主义的扩张,他们发动了多场侵略战争并在东方到处殖民;亚洲那些古老的农业大国毫无抵抗的能力。由于西方在军事、政治和经济上的压倒性优势,西方的文明得以深重地影响着亚洲的人们。不但日本在明治维新的时候要脱亚入欧,许多中国知识分子在这最近的一百多年里对自己的固有文明也完全失去了信心。一些传统文化里面所倡导的价值观也因此几乎完全丢失。 中华文明固有价值观丧失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受到苏联的影响。在十月革命之后,苏联成立第三共产国际,有计划地向东方输出列宁主义,大力宣扬革命与阶级斗争。人道主义因为不讲阶级性,受到极大的批判。而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口号之下,公义往往也只能让位。幸好这个历史阶段现在已经过去,在今天的中国,我们政府强调的是以人为本、追求和谐的社会,这种想法应该是与人道主义一致的。 我认为, 中国现在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人完全可以重拾自信,去争夺道德的高地 。经历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囯的经济发展已经得到大力的改善。尤其在最近这十年,中国的国力逐渐崛起,我们可以客观地对自己固有的文明进行反思。在我们即将进入的后资本主义社会里,当亚洲的国家不再受西方控制的时候,我们应该重新思考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核心价值,而且要从这两者之中吸收它们优秀的成分。 只有重视人道与公义,我们才能保障群体的利益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一个社会里面,个人的利益和群体的利益经常会有冲突。人对于自身利益的考量是自然的,因为这是一种动物性,是与生俱来的。但是在一个社会里面,为了要照顾群体的利益,有时要牺牲一些个人的利益。这个平衡需要靠人道和公义。只有在人道精神充分发扬的社会,人们才不会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能同时关心他人。要建立一个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人道精神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支柱。 不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需要人道精神,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也需要这种人道精神。举例来说,有些人对于一些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会出于经济利益猎杀它们。在非洲,人们为了夺取象牙,会将象大批杀死;有些人为了获得珍贵的皮毛,不惜大批猎杀某些濒临灭绝的动物。怎么样能使人少做这样的行为呢?这就需要有人道精神。有很多社会立法规定禁止虐待动物,也是基于人道主义精神的考虑。对于自然环境也是这样,我们反对环境污染,也就是因为我们关心当地居民的健康和生活素质,不希望他们的生存环境被恶化。所以,争取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人道主义精神是一致的。 公义的精神是一种是非之心,这种价值观也是制约私利所必需的。要使到社会上的人愿意为了群体的利益而牺牲一部分的个人利益,就需要大家具备公平、公正、公义的思想。一个没有公义思想的社会是恐怖的,因为在那样一个社会里面,许多人都在想尽办法去剥削、欺压别人。公义的精神绝对是我们保障群体利益的一个主要的支撑力量。只有在公义的精神得到充分伸张的社会里,群体的利益才可以得到保障。另外,一些对于自然的破坏,也需要一种公义的精神去纠正。例如,当一些工厂不负责任,排出有毒物质去污染环境时,或者当有些人为了争取暴利,去滥伐原始森林时,许多有识之士就会基于义愤去想办法阻止它。因此这种公义的思想对于保障群体利益和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有正面的作用。 所以总括而言,要保障社会群体的利益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必须努力使到人道与公义的价值观能深入人心。
个人分类: 社会发展研究|6158 次阅读|2 个评论
最根本的普世价值是什么?理性与责任(《探讨价值观》系列之九)
bochang 2009-12-5 23:55
本文是《超越自由与民主:探讨人类未来社会的价值观》系列的第九部分。在 日后的 社会里,我们要建立怎么样的一套价值观体系?我们认爲最基本的价值观,就应该是理性与责任、以及人道与公义。在本部分我们首先讨论理性与责任的重要性。理性 是一种科学 精 神 。 理性的态度就是实事求是 。 责任是社会每一分子应尽的义务。在一个高度互相依存的社会里,个人的安全必须依赖其他人的责任心。理性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主要指导原则。一个社会理性与否关系着亿万人的幸福 。 在新中国成立的六十年里,前三十年国家的状况与后三十年可谓有天壤之别。差距怎么会如此巨大呢?我认为,关键就在于一个政府的施政是否理性,和领导人是否具备足够的责任心。 一旦明確了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價值观体系是建立在追求社會群体的利益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諧的基礎上,我們就可以探讨最根本的 普世价值 应该是什么,我认为那就是理性与責任、以及人道与公义。在這個基本的價值观之上,我們可以進一步倡導自由、民主、法治、礼、智、信等等我們过去熟悉的道德原則。這個價值观体系的最終目的,应是促進社会里面所有成员的安全和快乐。(見图九) 图九 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價值观体系 理性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主要指导原则 人类社会为何在近代取得极大的进步,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它趋向以理性为基础。事实上,欧洲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想,它的主要基础就是强调理性。在过去的封建社会里,君权和神权在思想上处于一种垄断的地位,而理性的提倡,正好可以打破这种垄断。 理性的受到重视,主要得力于两个方面的发展:第一方面是教育与科学的发达,人对于自然界很多不可知的事情慢慢有了合理的解释,因此不会再依靠非理性的假说来解释这些现象;第二方面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独立于贵族的平民阶级在经济上获得比以前重要的地位。随着教育的普及和资讯的流通,国民的知识水平大大地提高。在这个过程中,自主意识逐渐兴起,越来越要求尊重个人的人格。在早期专制的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是受统治者所控制的。现在这种控制已经越来越难,过去那种个人思想被权威支配的现象正逐渐消失。 在历史上,人类有很多非理性的思想和行为 所谓理性(Rationalism ),简单来说就是一种科学、客观、合乎逻辑并有事实根据的思考态度,以及根据客观情况作出最合理的决定的做事方式。与之相反,非理性则是因爲种种原因,包括个人喜好、宗教、迷信、政治宣传或对某些人身分地位的崇拜等,去做出背离事实、不合逻辑的判断。人类历史上不同的社会,都曾经存在过一些非理性的价值观。例如奴隶社会强调强权就是公理;封建社会强调君王拥有支配子民的权力;人的贵贱由血统决定等等。统治者的地位往往也就是靠这些非理性的价值观来合理化。爲了巩固他的政治权力,统治者会用各种手段强迫人民去接受那些非理性的价值观。而倘若有人要挑战这种非理性的政治思想,下场往往会很悲惨,轻则遭受牢狱之灾,重则有亡命之虞。 非理性最显着的表现形式是对神、宗教或政治领袖、伟人、学朮权威等的崇拜。世界上几乎所有宗教都宣扬自己所崇拜的神是全能的,并引用了很多神迹(或神话)来证明他们的神的伟大。信仰这些宗教的人对他们所赞美的神迹,是不会怀疑的,往往会把它们当为事实的根据。在西方文明发展的过程里,宗教与政治、司法、甚至军事系统紧密联系,对社会有着极大影响。例如,它宣扬君权神授,让人们把忠于君主等同为忠于上帝。在历史上,欧洲有许多国家(包括西班牙、意大利等),基督教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是非常残酷的。他们曾经创立了宗教裁判所,对那些反对教会的人或者异教徒施以酷刑,包括活活烧死,这样使人们不敢对基督教的教条有任何的怀疑。这些对神的迷信,大大阻碍了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在东方,虽然神权的色彩没有西方浓厚,但迷信的现象还是十分普遍,它们对社会发展也有负面影响。 个人崇拜是一种主要的非理性现象 至于对人迷信的例子也不少。例如近代一些法西斯主义的国家(纳粹德国),会将他们的领袖(希特勒)奉若神明。即使在一些非法西斯的国家也会如此,例如苏联在斯大林统治时把他神化了。在近代的中国,也有对个人迷信的例子。譬如在新中国建立后的头三十年,毛泽东被神化了。人民认为他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种个人崇拜,在文革期间发展到了一个疯狂的地步。人们在讨论一个问题的时候,不是根据事实、根据逻辑说服别人,而是搬出毛泽东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他怎么想,怎么说,就是对的。结果论辩双方都引用毛主席语录,各取所需。到了文革结束以后,这种非理性的个人崇拜还没有结束,当时有许多舆论工具都在宣传两个凡是(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一个国家的政府竟然凭着一个人的只言片语,而不是对客观情况的调查研究来决定政策。这种做事方式是很不理性的。 即使在今天,很多社会还存在非理性的现象 非理性还可以表现为对意识形态和政治标签的盲目追随。现代不管是在东方还是西方社会,有些学者或官员在讨论某些政策时,往往并不是从这个政策合不合理、对百姓有没有益处出发,而是着重于这个政策的意识形态。例如在中国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很多决策过程都着眼于讨论这个政策究竟是资本主义的,还是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政策就要拥护,资本主义的政策就要批判。在美国,政客或学者们在谈论一个政策或候选人时,也喜欢用保守派或者自由派为其贴上标签。保守派的政客还往往用意识形态来攻击对手,说他是自由派,使到倾向保守的选民不去投票给他。这种用标签方式来打击竞选对手的情况在今日的香港和台湾也经常发生。譬如在最近香港的选举,许多政客都在宣扬自己是最爱民主的;在台湾,各种选举里的候选人,都在拼命说他最爱台湾,本土意识最强。这种用意识形态而不是用具体政纲去打动选民的做法,不能说是一种理性的态度。 非理性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1995年3月20日早上一个名为奥姆真理教的组织于日本东京的地下铁发动恐怖袭击,在三条地下铁路线上发放沙林毒气,造成12人死亡及5,510人受伤。发动袭击的奥姆真理教是一个邪教组织,面临被警方取缔,其信徒于是决定向政府先行报复。这个组织的首领是麻原彰晃。奥姆真理教反科学的言行十分荒谬。麻原自称有特异功能,能上天浮游。他自称是神的化身。他宣称教徒喝他的血液和洗浴后的水后,可以得到智慧。奥姆真理教还制造了一种帽子,叫做脑波同步仪,声称戴在头上可以接收麻原的脑电波。参与这个组织的人显然是违反理性的,这种反理性最终导致了日本历史上最大的一起恐怖袭击,对社会造成重大的危害。(可参考: http://big5.cctv.com/lm/851/-1/61734.html ) 理性的态度就是实事求是 对于一个人或者团体(例如政党),是否理性的一个重要的考验就是他能不能承认自己的错误。任何一个人或者团体,不管他如何伟大,有些时候也可能会犯一些错误。一个理性的人就应该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去面对一切。他不应回避历史上犯过的错误,更不应该想办法去掩盖它,甚至颠倒是非去美化它,而应该去真诚地面对,虚心地反省,努力去吸取教训,使得自己以后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只有这样,这个人(或者团体)才能不断地进步。 事实上,不承认错误不但不能掩盖自己不光彩的一面,反而会失去别人的尊重。举例而言,在过去一百年,日本曾经侵略过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的伤害,但许多日本的右翼却一直否认事实,甚至要在教科书里面篡改历史。这就使到大多数的中国人对日本产生反感。同样地,对于我们自己的政府和政党,我们也希望她能够实事求是地对待历史,而不能够一味地强调一贯正确。这样的宣传其实是很不必要的,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一个社会理性与否关系着亿万人的幸福 理性与否对一个社会的兴衰至关重要。近代中国的发展可以提供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新中国成立的六十年里,前三十年国家的状况与后三十年可谓有天壤之别。在共和国的头三十年,不论在保障人民生活或者经济发展上都非常失败。到了文革末期,国家几乎濒临崩溃的边缘,许多农村里的老百姓连饭也吃不上;后三十年的中国推行了改革开放,经济突飞猛进,国力日渐上升,现在已经成爲全球最有活力的经济大国。 同一个政党、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前后三十年的差距怎么会如此巨大呢?我认为,关键就在于领导国家的政府是否理性。 在前三十年里,执政党把领袖神化,发动一系列的以意识形态爲主导的政治运动,不管是政策的拟定和执行都违反了理性。这些一个接一个的政治运动使干部不再理性地讨论和解决问题,他们做事的唯一准则,就是执行上级的命令,而发出这些命令的最高权威是一个不尊重理性、也缺乏科学训练的领导人。这些违反理性的错误导致天灾人祸接踵而至。例如在50年代末的三面红旗运动中,政府上下充满了浮夸风,捏造的农田亩产万斤、甚至十万斤的报道都被广泛宣传。而事实上,有很多地方的农民已经到了饿死的边缘,可是这些现实的惨况却被官僚掩盖。另一个例子是全民大炼钢,政府提出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超英赶美,所以逼着老百姓把家里的铁器(如饭锅之类)送到土炼钢炉里,去迅速增加钢产量。但事实上这些土法炼钢炼出来的只是一堆废铁渣滓。三面红旗使中国的经济蒙受极大损失,并严重干扰了粮食生产的秩序,造成1959-1961年的三年饥荒。据历史学家最近的考证,那次飢荒饿死的人至少在两千万以上(可参考: http://www.usc.cuhk.edu.hk/wk_wzdetails.asp?id=4243 )。 中国近三十年的理性执政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 在共和国的后三十年,情况变得非常不一样。文革结束不久,中国政府迅速回复到以理性为指导原则。以邓小平为首的改革派在中国推行改革开放,对过去非理性的思想作了严肃的检讨,此后政府的决策变得理性化得多。在八十年代里出现了几句名言,生动地表明了改革是一个以理性爲主导的过程。当时中央大力宣传实事求是,就是要求人们用一种理性的态度来作判断。那时候还出现过一些通俗的说法,例如摸着石头过河,意思是在执行一个重要政策的时候,应该先做小规模试验去逐步探索出一个可行的办法,这样做是符合理性的。当时还流行了另一句话,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这也可以说是理性的实用主义,它指出了一个重要的原则:猫的颜色和它的本领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不能用毛皮的顔色来判定一只猫的本领。同样地,在一个政府里,不能单凴意识形态来判断一个政策的好坏,而应该以其实用效果衡量。这样就大大改变了文革时只有红色政策才是好政策的僵化思维。不久前媒体报道了胡锦涛有提出一个三不主义,其中的不折腾,其实就可以解释为政府不要做非理性的事情。由于现在中国的领导层决策重视理性,中国在三十年间取得了人所共见的突飞猛进,从一个破落贫穷的国家,发展为今天世界第二大的经济大国。 责任是一种必不可少的道德观 未来社会要发展的另外一种基本价值观是责任。责任是个人对社会其他成员和整个社会要承担的义务。它存在的目的,就是要保证一个社会里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得到平衡,这样才能使得人们能和谐相处,使社会稳定。对于责任,东西方文明都十分重视。中国古代经典里,有大量对责任的论述。例如,关于官员对百姓的责任,范仲淹提出了一个很高的标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近代的西方国家,官员上任宣誓时,也特别强调自己对保卫国家、捍卫宪法的责任。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在他的就职演说里有一句名言,不要问你的国家可以为你做什麽,而应该问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什麽( 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 )。这句话得到极大的推崇。肯尼迪要讲这句话,就是感到当时的美国社会里国民对于社会责任的意识不够高,所以他要提起人们的注意,强调在美国的社会里应该树立一个负责任的国民意识。这句话在一个以追求个人利益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里会使人觉得非常新鲜,具有深刻意义。 责任是社会每一分子应尽的义务 在一个社会里,有各式各样的成员在不同的岗位工作,要使得一个社会能够有效地运作,能够不断地进步,需要所有成员一起地努力。而驱使他们去努力做好自己工作的一种主要动力,就是责任心。明显地,对于政府官员来说,他们对国民、对国家当然负有极大的责任。但是,除了政府以外,每一个国民也必须要履行自己的责任。例如,一个公车司机要对他车上搭载的所有乘客及道路安全负责,一个医生要对他所医治的病人负责,一个建筑工人要对他参与的建筑工程的安全负责,一个律师要对委托他的当事人负责,一个厨师要对食用他烹饪的食物的人负责。一个缺乏责任心的国民,必然会对其他社会成员及整个社会带来危害。 在一个高度互相依存的社会里,个人的安全必须依赖其他人的责任心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度互相依赖的社会,在这个严密分工的社会里,我们必须互相依存。譬如说,我们的衣食住行,都靠社会的其他人来提供。就拿吃来说,我们的食物是从市场上买回来的,假如生产食物的农民不负责任,让蔬菜和水果上带有大量农药,那我们食用这些有毒的食物后很容易就会得癌症。假如制造罐头或饮料的厂商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做好充分的卫生保障,让食物沾染了细菌,许多人会因此中毒。在住的方面,假如建筑商偷工减料,或者用了不安全的建筑设计,房子就可能会发生意外倒塌,引致许多人的伤亡。在行的方面,假如一个汽车制造商,没有生产出安全的车辆,又或者是开车的司机不遵守交通规则,就可能导致许多交通的意外事件,使到许多人受伤甚至死亡。所以,在这样的情形下,每一个人生活条件的满足和安全都依赖着社会上许多其他人的责任心。 一个社会的良好运作,需要所有国民具有强烈的责任感 事实上,在一个现代社会里,所有不同岗位的人,都必须负起他自己的责任,否则就可能会出现重大的灾难。在现在的传媒里,很多人都重视对政府官员的监督,因为假如一个政府官员不负责任,会在社会上造成极大的损失,譬如对于一些公共工程,如道路、桥梁之类,假如设计错误,或者因为官员腐化而导致偷工减料,那必然会出现重大的安全事故。但是除了官员以外,社会上每一层面的人,如果不负责,都可能带来严重的祸害。譬如,如果有一个地方,警察(或者公安部门的人)不负责任,当地的治安就会非常之差,甚至会出现黑幕重重,使很多平民受到伤害。在一个医疗单位,如果医生或者护士不负责,可能会开错刀、给错药,严重地损害病人的健康。在司法系统里面,假如法官、检察官和律师不负责,很多人可能会被冤枉判刑,而那些犯罪的人却可以逍遥法外。 因此,为了维护社会群体的利益,国民必须对社会其他成员怀有强烈的责任心。这对企业家尤其重要。在2008年中国发生的一起骇人听闻的毒奶粉事件中,有些奶农爲了虚假增加奶品的蛋白质含量,在产品中混入有毒的三聚氰胺,而许多奶品生産企业(包括三鹿公司)并没有做好严格的安全检测,最后造成全国数以千计的婴儿罹患肾结石,甚至死亡!这事件反映了中国近三十年强调经济发展、强调财富的重要性时,忽视了对民众的道德教育,使得某些人丧失了社会责任感。而这种部分人缺乏责任心的行为,最终伤害了全国很多人。在毒奶粉事件中,这当然有奶农无知和自私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中国的企业缺乏强烈的责任心,没有做好对食品安全把关的工作。 即使一些知名的跨国企业,如果没有强烈的责任心,也会给社会带来严重的灾难。例如在1984年12月3日凌晨,美国联合碳化物(Union Carbide)公司属下一所位于印度博帕尔市(Bhopal)的农药厂发生氰化物泄漏事件。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为的操作不当和许多安全设备失效所造成的,当时泄漏的有毒的氰化物(Methyl Isocynate,简称MIC)溶液达23吨之多。当大量MIC迅速扩散到附近的居民区时,很多民众吸入后马上中毒,有二千多名居民即时丧命,后来更有两万人死于这次灾难。即使有幸逃出的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包括双目失明、皮肤溃烂、呼吸道灼伤、神经系统受损等。二十多万博帕尔居民因而永久残废。现时当地居民的患癌率及儿童夭折率,仍然因这些灾难远比其他印度城市为高。(参考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D%9A%E5%B8%95%E7%88%BE%E4%BA%8B%E4%BB%B6 及 http://www.cpc.com.tw/big5/files/%E6%A1%88%E4%BE%8B4%E5%8D%B0%E5%BA%A6%E6%B3%A2%E5%B8%95%E7%88%BE.pdf ) 根据事后的调查,这次大灾难完全是可以避免的。首先,制造剧毒化学物品的化工厂本来就不应该设在稠密的居民区附近。其次,这个化工厂的安全设施严重不足,而且也因为节省成本而没有足够的维修。这个惨剧反映了企业极端的不负责任。而这个不幸的事故,最后由于长期的法律诉讼而使Union Carbide 公司遭受极大的损失。这个事故表明,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强烈的责任心,它不但造成自己本身的失败,还可以为社会带来极大的灾难。 没有理性与责任,就不可能保障群体的利益,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为什么我们把理性和责任当作一个社会最根本的价值观呢?这是因为假如一个社会没有充分地尊重理性和责任,就不可能保障群体的利益,或者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试想想看,假如管理一个社会的官员是不理性的,做了很多错误的决策,又或者是不负责任,只是千方百计地争权夺利而不顾老百姓的死活,那样的社会怎么可能保障群体的利益呢?更加谈不上会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不只是官员,假如社会里面许多民众都是不理性的,他们也可能会做出一些不合理的暴力事件,譬如在种族之间发生冲突、或者家族与家族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使到很多无辜的平民受到暴力的伤害。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很多不公正的暴力迫害,譬如在过去欧洲和美国的witch hunt (捕杀女巫),在纳粹德国时候的残杀犹太人,甚至最近乌鲁木齐发生的种族冲突,都是因为社会里有很多人是用一种不理性的态度来处理一些社会矛盾。 社会上假如缺乏理性和责任,也会严重地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明显地,如果一些企业缺乏责任,例如排出大量的污染物,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缺乏理性,同样也会损害自然。就拿中国近代的历史来说,在新中国成立的早年里,为了增加耕地面积,政府曾经大力鼓吹开山或者围湖造田,给环境带来极大的破坏。例如洞庭湖原本是调节长江水位的主要水库,但在50-70 年代其面积大大缩减,以至以后每当遇到重大降雨时,往往会发生严重的水灾。此外,由于森林受到大量砍伐,中国的自然环境也被不断地被破坏,直到90年代末这种情况才得到控制。在改革开放以后,这种非理性的政策才得到纠正。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倡导退耕还林,并在荒山大量植树,使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得以重新上升(可参考: http://cn.chinagate.cn/environment/2009-10/09/content_18673017.htm )。
个人分类: 社会发展研究|39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后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观应以什么为基础(《探讨价值观》系列之八)
bochang 2009-12-5 23:35
本文是《超越自由与民主:探讨人类未来社会的价值观》系列的第八部分。后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观体系应该建立在怎样的基础之上呢?我以爲这个基础应该是追求社会群体的利益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人类的社会才可以持续发展。 从本系列前面的讨论可以看出, 我们现在正进入一个新的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这就是后资本主义社会(或者后工业社会)。在这个新的社会阶段里,我们需要建立一套新的价值观。这套新的价值体系以什么为基础呢?从近年大量的学术讨论,我们已经可以得出一些初步的看法。 我们必须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失败吸取教训 我们先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了几百年,既有辉煌的成就,也存在着许多阴暗面,这些阴暗面在最近几十年表现得尤为明显。即使是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譬如美国),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包括频繁的经济动荡,严重的贫富不均,广泛的贪婪(包括精英阶层如银行家、政客、律师等),公义得不到保障,社会鼓吹唯利是图等等。与此同时,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受到了严重破坏和威胁,出现了许多环境恶化、危害人类健康等问题。这些都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过于注重经济利益,而忽略其他社会成本的后果。而且,生活在当今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们,也感受不到人身的安全。不仅贫穷的地区是这样,连富裕的、高度工业化的国家也如此。美国一些大城市治安之差,几乎是难以想象。 群体的利益必须超越个人的利益 我们必须吸取这些教训,在未来的后资本主义社会里,要建立一套基础有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新价值观体系,从而解决上面谈到的种种问题。与以前的资本主义社会不同,新的社会的价值观不能够建立在追求个人利益和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之上。相反的,新的价值观应该建立在一个追求社会群体利益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消除利己主义的思想。不管是个人、机构、还是国家,不应该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应该想到社会(甚至全人类)整体的利益。举例而言,在后资本主义社会里面,法律不应该只为有钱人服务,而应该要维护所有人的正义;企业从事生产也不仅仅是为了创造利润而已,应该要爲人类带来幸福。举例而言,企业有不容忽视的义务去保证产品安全。车厂生产汽车时要想一想自己的产品是否可靠、安全,能不能在乘客发生交通事故时,提供足够的保护。一个食品公司也应该保证自己的产品对消费者无毒无害。2008年中国发现有些婴儿奶粉里掺杂了对人体有害的三聚氰胺,造成数以千计的婴儿罹患肾结石,甚至死亡。这就表示,有许多奶粉的制造商,当时只顾追求自己利润,而忽略了承担对社会的责任,没有严格注意产品的安全。像这样的事情,是绝对不容许的。 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就必须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 除了追求群体利益外,新社会的价值观还要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人与自然和谐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要的条件。资本主义社会强调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所以在过去几百年,人们大规模开采地球蕴藏的化石能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这些化石能源燃烧后最终转化为二氧化碳,排入大气。这种生产能源的方式,造成了很多严重问题:首先,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时会产生很多有毒成分,污染空气;另外,大量二氧化碳排放在大气中,会加剧地球的温室效应。现在大量科学证据已经表明,地球正在逐年暖化,而这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包括气候失控,造成巨大自然灾害;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升高,淹没沿海地区等。有见及此,近二十年来,很多专家、学者及政治领袖就极力倡导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可持续发展还包括很多其他的内容,例如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符合环保标准的废弃物处理、减少工业污染物排放、保护原始森林等。这些措施一旦得到广泛执行,便能够保护自然生态不受破坏。为了人类子孙后代长期的幸福,人与自然的和谐(包括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成为后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观的基础。 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在中华文化里早有根源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思想,在中国很早就被人们认识到。在春秋战国时代,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就主张人们师法自然,顺天而行,回归到大自然里。他们推崇的无为精神,可以理解为对自然不破坏、不干预的一种态度。儒家对于自然也非常崇敬,也主张顺应天道,譬如孟子说过: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儒家对于可持续发展,也非常重视,例如孟子在见梁惠王时,也提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王道之始也。至于佛家,对自然就更加崇敬,尤其是禅宗,把很多自然的规律都投射到做人的态度上。 在中华文化里,崇尚自然的这种思想源远流长,在知识分子里有很大的影响力。有意思的是,这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产生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农业社会,而现代人经过工业革命,在科技高度发达以后,才发现保护自然是何等的重要。两千多年前的哲学家的想法在某种意义上竟然比许多现代人超前,这不能不说是很有趣的一点。今天,受过高等教育、生活在富裕社会的人已经开始大力倡导人们应该适应自然、回归自然、与之和谐共处,而不是勉强地改造她、破坏她。而随着许多国家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解决温饱已经不成问题,人们现在关心的,不是更多的食物或者更好的享受,而是人类还能否继续享有蓝天、青山、绿水,能否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因此,我们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普及和环保意识的深入人心,人们会越来越重视与自然和谐共处。
个人分类: 社会发展研究|3292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类正在进入一个新的社会发展阶段,需要一套新的价值观
bochang 2009-11-22 23:53
(《探讨价值观》系列之七) 本文是《超越自由与民主 :探讨人类未来社会的价值观》系列的第七部分。在今天的社会,生産力与生産方式都已经发生质的变化,各种活动的社会化程度也大大地提高。人类正面临新的生存环境的挑战,社会结构和人与人的关系也因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个新的阶段,我们称之爲后资本主义社会。从旧有社会发展而来的价值观体系,已经无法满足未来社会的需要。新的社会,将会更注重追求群体的利益和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它必须发展出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新的价值观。 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在物质文明(经济)发展上取得巨大成功,但是它也给人类带来很多问题。而且, 资本主义社会在精神文明这方面是比较不发达的,而且往往存在双重标准。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目前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观只是某一历史阶段的产物,未来社会的价值观肯定会超越目前的。事实上,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必然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在最近半个世纪,人类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都实现了巨大的进步。尤其是生产力的提高更可谓史无前例。这种生产力的质变,必然会带来社会结构的改变,以及新的思维和新的价值观。这个新的社会阶段,我们可以称之爲后工业社会 (post-industrial society)或者后资本主义社会(post-capitalism society)。 资本主义是不是人类的终极社会? 在过去几个世纪,资本主义国家无论在政治还是经济上,都在全球占有领导地位。虽然二十世纪曾出现过一个向它挑战的反资本主义阵营(所谓社会主义阵营),但是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反资本主义社会基本上已经随着苏联集团的解体而结束,只剩下很少数的国家(例如朝鲜),仍然实行反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在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包括俄罗斯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已经广泛地实行市场经济。在目前,资本主义俨然成为世界的主流。但这是否表示资本主义就是人类社会的终极模式呢?很多西方人认为确实如此。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苏联刚解体的时候,美国有位著名作家福山( Francis Fukuyama )写了一本畅销书《历史的终结》(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引起很大轰动,也得到非常多的支持者。它的观点,就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主义是人类社会的终极模式,随着苏联的解体,资本主义社会不会再有新的挑战。 但是,这种看法是有问题的。大量的证据表明,资本主义不可能是人类社会的最终模式。无可否认,资本主义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取得过巨大的成功。它推动工业革命,大大提升人们的生产力。它同时创造了条件,推动近代科学的快速发展。今天人们享受到的商品与服务,是史无前例的丰富。但是,资本主义的成功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很多问题,甚至埋下了让人类毁灭的因素。举例而言,由于生产的恶性竞争,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不稳定性。大大小小的经济危机一浪接一浪:例如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有大萧条,本世纪初有科技网络泡沫的爆破,最近又有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等。另外,严重的贫富分化也是发展资本主义带来的代价。贫富悬殊已经成为一个最突出的问题,这不但存在于一个国家不同阶层之间,也同时存在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与国家之间。2009年夺得多个奥斯卡奖项的电影《一百万零一夜》以印度孟买的贫民区为背景。那里的生活条件就像地狱一样房子破漏、垃圾堆积、污水横流与欧美的富人能拥有私人飞机、游艇、豪宅,成强烈的对比。最后,资本主义的发展更带来环境的恶化。为了生产效率和享受,人类正在大量地消耗地球的资源,造成严重污染和全球暖化。因此许多有识之士纷纷呼吁,人们要改变过去的发展模式。 从价值观的角度来说,由于资本主义的基础是追求个人的利益,这种不断扩张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向外掠夺市场和资源,而这种掠夺往往要通过武力才能成功。欧洲航海开拓殖民地,美国向西开拓领土,都是资本主义发展扩张性的表现。早两个世纪,世界上还有大量的所谓处女地(即当地土著没有自卫能力的地方),所以欧洲人才能在美洲、澳洲、非洲到处殖民,掠夺当地的资源。然而,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地球已经再没有处女地供开拓和掠夺了。况且,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发展中国家一心按照资本主义的模式发展,人们将陷入无休止的斗争与残杀。人们将不断生活在战争的阴影里。何况,现代战争中使用的武器,威力是非常巨大的,任何两个大国之间如果发生全面战争,都会为地球带来大幅度的破坏。有人说,第三次世界大战肯定是人类的最后一次大战。因爲,如果发生这样的战争,人类本身就会被毁灭! 根据上面的种种分析,我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是人类的终极社会,自由主义也不可能是最后的答案。人类的终极社会应该是可持续发展,人们和平相处,共同发展,并且是健康、安全的。在全球化的进程里,人与人、社会与社会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一个地区的灾难瞬间就能扩散到别处。人类的命运互相联系,资本主义的以追求个人利益为基础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合时宜了。 种种迹象都表明,我们正要进入另外一种形态的社会,就是所谓后资本主义社会,因此必须发展一种新的价值观 a. 生产力与生産方式的改变 人类从资本主义向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生産力和生産方式的改变。先从生产力的变化谈起。在过去的五个世纪,欧洲日渐发达的国际商品贸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了市场经济。到了十八、十九世纪,又刺激了工业革命的发生,因而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从此以后,人类不断利用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去提升生産的效率。在最近几十年,这种生産力的提升更是出现了新的变化,达到了质的飞跃。随着生産力的改变,交通及通讯的发达,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人类的生産方式也随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首先,由于机械化和高度分工,现在的生产效率非常高。在目前,光是珠江三角洲的鞋厂一年就能生产几十亿双鞋子,足以满足全世界的需要。第二,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的趋势日渐明显。举例来说,汽车是一种复杂的产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生产汽车需要很多人工的劳动程序,可现在的汽车装配线,许多工序都由机器人来完成的。另外,生产电器(例如电视机)也大量利用自动化来完成,甚至把元件嵌入电路板也是由机器做的。从前由人手操作的车床,现在已大部分变成「数控车床」。自动化、智能化深入到生产的方方面面,使生产又快又好。 对应于生产力的变化,现今的生产方式也发生着显着的改变。最突出的一点当数生产的「大规模集成化」(large integration)。再以制造汽车为例,生产一台汽车需要数千个,甚至上万个零件。这些零件有机械的、电子的、化工的,也有玻璃、钢板、塑料等材料的。它们现在是由不同的厂家供应,而这些厂家往往分布在很广的区域,包括不同的国家。比起生产汽车,生产飞机更加复杂,所需的零部件比汽车更多,参与生产的组织就更是分布在世界各地,跨越各行各业了。在目前,一台飞机是被拆分成多个部分,由不同的公司生产,最后才统一装嵌。譬如空中巴士A320的机翼是由一家西安飞机公司生产的,它的发动机、起落架和机身也有专门的公司负责。当今的生产,尤其是复杂产品的生产已经不是单靠一家工厂、一个集团或者一个国家完成了, 生产全球化( Globalization)已经成爲普遍的做法 。而实际上,连简单产品的生产也变成全球性。例如美国餐饮公司麦当劳在香港的一家分店,它的牛肉可能来自美国,土豆来自中国大陆,玉米来自巴西,鸡肉来自越南,很难说清楚麦当劳卖的究竟是哪个国家的产品。与之类似,耐克(Nike)球鞋是美国的牌子,但它们大都在亚洲生产(越南或者珠三角),面料也来自其他地区。美国总部负责的就只有设计 、销售和广告而已。总之,生产全球化在现在已经相当普遍,估计在未来更加会成爲主流。 在这种情形下,企业之间既有竞争,也需要合作。而且许多合作是跨国进行的。例如空中巴士是由法国、德国、英国和西班牙等多家飞机公司协作生产的。它的竞争对手波音公司,也采取类似的策略。又如上海汽车公司是中国的汽车制造商,可它也与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合作,生産通用汽车其中一种型号(Buick)在中国销售。实际上,上海汽车与通用的关系远不止于此。它们互相生产对方的零件,既是竞争对手,也相互依存。在现代社会,这种既竞争,也合作的生产方式将越来越明显。生产效率的提高将不单纯依靠竞争,还要求企业、生产单位的合作。 最后,生产力的变化还体现在服务业的兴起上。以前人们生产的主要是「硬件」,即有形的产品,可现在生产更多的是看不见摸不着,却有重要功能的东西。举个例子,一台计算机的母板、键盘、屏幕是有形的,是计算机的硬体。而它的操作系统是无形的,就是它的软体。毫无疑问,软体是计算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没有软体,计算机只是一堆废铁罢了。而生产这个操作系统是需要庞大的人力和时间的。微软的视窗系统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经过大量的投资,才成为今天功能强大的操作软件。服务业不单体现在仪器和设备上,它还满足人类各种各样的需要。例如金融服务满足人们理财的需要,各级学校满足人们受教育的需要,医疗服务满足人们保健的需要等。还有娱乐事业、文艺事业、饮食、旅游,不一而足。而服务业创造的财富是巨大的,它带来的GDP 占美国经济将近70%,比工业、农业还多。 生産大规模机械化、智能化、全球化的趋势和服务业的繁荣都爲人类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改变,这必将带动人类社会结构以及价值观的变化。 b. 人类活动的社会化程度已大大提高 在现代社会里,人们高度分工,社会对人们互相配合的要求大大提高。在不久之前,人们可以单靠自己就能完成多样事情来满足生存的需要。例如,他们可以自己耕种粮食,自己挖井取水,自己砍柴获取能源,自己建房子来居住,稍有学问的,还会自己教育下一代。现在的情况却完全不一样了。一个大学教师的工作,就是教学。他通过提供教育服务来换取满足衣食住行的必需品,再也不需要亲自种田、打水、砍柴,也不需要自己缝衣服,修理车子。同样的,政府官员的工作就是处理好政务,警察的工作就是维持治安,工人专注生产,医生则专心为病人治病。他们完全不需要为食品、安全、能源等事情操心,因为这些物品和服务都由社会上的其它人提供。只要他们做好自己本分,就可以换取这些东西。 事实上, 在现代社会,一个人的生存完全依赖社会系统的良好运作 。当人类的社会越来越发达,社会化的趋势便越来越明显。在现在的城市里,基本上没有人可以独立于社会的其它成员生存。譬如我们生活用的主要能源电力,就要靠发电厂、煤矿和石油工人等的工作来保障。生活最基本的能源不是由我们自己提供,而是依赖于一个庞大的工业系统。至于生存必须的水和食物,人们也越来越依赖整个社会。水的取得、过滤,都在水厂完成,然后输送到千家万户。粮食、肉类等食品,再也不用靠个人自己耕作、打猎获取,人们可以到市场里购买,而它们的供应,就要靠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农民、牧民、食物运输工人等通力合作。而当我们驾车出行时,车用的汽油,车的维修保养,和它行走的道路都不可能由我们自己来提供和完成。因此在现代社会里,没有社会多方面的配合,我们的基本生存,包括衣食住行,都会成爲问题。陶渊明诗中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给自足的闲适生活,已经成为遥远的过去。至于医疗、教育和安全保障,人们更加要依赖于整个社会。如果碰上盗贼持械打劫,我们要靠警察帮忙;如果有外国武力入侵,我们要靠军队抵抗。这些事实都说明,现在的人们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已经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生活。个人的利益因此也与社会的利益密切相关。没有人可以在一个贫穷,不安全或是卫生条件差的社会里独善其身。我们已经到了一个地步, 个人的利益必须依存在社会的整体利益之中 。 不但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大大提高,由于交通和通信的高度发达,人与人的距离也明显缩小。以前,一个人要到数百里之外的村子,往往要走上几天;而现在乘汽车,几个小时就到了。在清政府组织留学生出国的年代,甚至杨振宁出国留学的时候,从中国到美国要在船上颠簸一个月;可现在乘飞机,不要一天就到了。以前把信寄到千里之外,要花上几个月;而现在打电话、发电邮,几秒钟就能接通,真是天涯若比邻!由于人与人之间接触紧密,我们感觉到个人生存的空间已大大缩小,好像 生活在一个地球村里 。这些生存环境的变化固然带给人们很多方便,但同时也造成一些潜在的危险。一方面它过分扩大了个人的影响力,例如一个人的恶性谣言可以通过电话、网络迅速传播到四方,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另一方面,交通的发达也加速了传染病的传播。以前的瘟疫仅侷限在一个区域,可现在,它可以在二十四小时之内传遍世界每个角落。 c. 人类正在面临地球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问题 人类现在面临的挑战还包括地球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恶化问题。在联合国两百多个会员国中,实行资本主义的高度发达国家只有二三十个,仅占全球人口的十分之一,他们能享受到很高的生活水平。而占全球人口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生活素质远远落后。从一些简单的数据可以看出,当这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改善时,他们不可能采取现在这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活方式。举例而言,美国有全球5%的人口,能源消耗却几乎是世界的25%(注:根据CIA数据,2007年美国石油消耗是每天两千一百万桶,而全球的消耗是每天八千五百万桶)。近年来,有些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和印度,在经济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倘若这些国家都模仿目前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地球的资源将不堪负荷。就拿中国来说,假如以后的中国人都按照美国人目前的生活方式生活,地球的石油、水都将很快耗尽。这提醒我们不能照搬资本主义的模式谋求发展。 不仅这样,目前人类生存的环境也有不断恶化之虞。由于工业化,在许多国家带来了很多的环境污染,威胁着许多人的健康和人类整体的生存环境。例如工厂排放废水使许多淡水资源不宜饮用,这在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尤其严重。汽车、工厂排放的废气含有多种致癌污染物,污染大气,危害人类生存。 另外,由于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造成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剧上升。在最近几十年,由于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能源的需求大幅增加。一个研究就表明,2000年的全球耗能量是二十世纪初的16倍(注:资料来源 http://www.altenergyaction.org/mambo/index2.php?option=com_contentdo_pdf=1id=11 )。如此大的能源消费,对地球环境造成沉重负担。其中最受人关注的是全球暖化问题。由于人们无节制地燃烧化石能源,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造成地球的暖化(Global warming)。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包括气候异常、极端天气状况和海平面升高等。 所以,在今后的社会里,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标准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了。资本主义的价值体系以追求个人利益和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为基础,在此之上鼓吹竞争、自由和民主。但是现在地球的资源已经不堪重荷了,人们的联系也因为全球化而更紧密,例如一个地方的人制造的电脑病毒可以很快影响全球的电脑,一个实验室不小心泄漏的病毒能威胁全世界人的生命,人们不可能仅仅考虑自身的利益,也不能再不负责任地追求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未来社会的价值体系,应该以追求集体的利益为根本,为联系日渐紧密的人们建立一个安全、文明的社会。它也应该考虑地球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把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转变为对资源的尽量保护;还要把资本主义发展中不曾计算的环境代价算入经济发展的成本,并试图恢复已经被破坏的生态系统。总之,追求集体的利益和可持续发展是未来社会的两个根本考虑。 在一个高度社会化、高度分工的现代社会,互相依存的关系更是重要,因此必须取得个人与社会利益的平衡 从现在的趋势可以明显看出,人类活动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生産分工也越来越细,每个人都要依赖他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才能生存,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在追求自身利益(或者权利)的同时,也需要履行对他人的义务。争取个人利益是人的本能,就像动物有觅食、自保、交配等本能一样。但在一个社会里,人们互相依赖的程度如此之高,如果每个人都只顾争取自己的权益,而忽视对他人的义务,这个社会就不能运作了。同样,对于政治权利的争取,每个人、每个团体也不能只顾自身利益,而不考虑社会整体的需要,否则社会也会陷入一片混乱。总之, 权利与义务是相辅相成的,每一个人的权利的保障依赖于其他人忠实地履行他们的义务。 社会内的成员必须互相配合,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也尽对他人的义务,一个社会才能安定繁荣,社会的每个成员才可以生存、发展。但是在目前资本主义社会里,它的价值观强调个人的利益和权利,而很少谈论到每一个个人的义务,这样的价值观是不能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的。 因此,我们需要发展一套新的价值观体系,去作爲未来社会管理的软工具。这套价值观不能是凭空捏造的,它应该一方面能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要植根于人类过去受到广泛尊重的道德观。 详细的内容我们会在这系列的下一章讨论。
个人分类: 社会发展研究|4431 次阅读|4 个评论
回顾反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观(《探讨价值观》系列之六)
bochang 2009-11-18 19:04
本文是《超越自由与民主: 探讨人类未来社会的价值观》系列的第六部分。在二十世纪,有些国家受到社会主义的鼓励进行了革命。但在革命以后,执行的政策却往往并不符合社会主义的理想。我们只能把它称为反资本主义(或者列宁主义)。许多实行反资本主义的国家在今天已经不再采用那样的制度了,而想办法与西方的社会接轨,采用市场经济。反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强调革命与阶级斗争,它的最高目标是追求社会的平等,但这个理想从来没有实现过。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反资本主义不管是在经济效率还是价值观的吸引力上,都难以跟资本主义竞争。 反资本主义(Anti-capitalism)是资本主义的逆流,或者反模式(anti-model)。它的兴起与社会主义有关,但并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当人类社会开始工业化,进入初级资本主义社会时,产生了很多社会问题,包括严重的剥削,极度的贫富不均和频密的经济衰退周期。于是一些学者(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构想出另一种社会模式,就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最大区别表现在三个地方。第一,在经济模式上,资本主义社会强调自由经济(市场经济);而社会主义主张计划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论创始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曾清楚地指出:市场仿佛一只看不见的手,有自然的反馈调节能力。一个人需要什幺,自然有另一个人为他生产;一个人生产过剩了,市场信息也会提醒他,使他自动减少生产的数量。政府对生产的管理,根本是多余的。而社会主义社会则认为,放任自流的市场机制是行不通的。国家必须了解人民的需要,并根据这种需要,计划和指挥生产。第二,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上,资本主义社会鼓吹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个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不仅一个人不能侵犯另一个人的财产,政府也不能侵犯私人的财产。与之相反,社会主义社会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主。其理由是劳动力是生产中最关键的元素,提供劳动力的劳动者理应分享大部分生产成果。其他资源,如资本、土地的所有者,不应该剥削劳动者的劳动所得。第三,在生产成果的分配上,资本主义社会既不是按劳分配,也不是按需分配,而是根据市场价值进行分配。例如,现在一些影视歌星担任一个公司的代言人,拍一些广告,收入是很可观的。但在落后地区的一名医生,纵使医术精湛,能救活很多人,每天长时间地工作,得到的报酬却很少。若论需要,这些高收入明星或者资本家并无比其他人更大的需要。至于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理论上初级阶段应该实行按劳分配,在高级阶段应该实行按需分配。 反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并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受到这个社会主义理想的鼓舞,在二十世纪有很多国家进行了革命,建立了所谓社会主义政权。不过后来发现,这些政权虽然自称是社会主义,他们在实践中却与社会主义的理想有很大的距离,因此我们只能统称他们为反资本主义社会。西方一直称实行反资本主义的国家为共产主义国家,这些国家包括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国家(如东德、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如白俄罗斯、格鲁吉亚、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独立的南斯拉夫和东方的北朝鲜、(统一前的)北越、红色高棉和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等等。事实上,把反资本主义社会等同于共产主义社会是不准确的,因为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应当出现人尽其能,各取所需的理想境界,但显然,这种天下大同的理想在前面提到的国家里都不曾出现。那幺,把反资本主义社会看作社会主义社会又如何呢?我认为这也并不妥当。因为社会主义是一种理想,不同的国家和政党对它有不同的理解,实践的方式也很不一样。例如目前北欧的福利国家,他们把福利社会当作社会主义社会;苏联时期实行的是国家资本主义,它也自称是社会主义社会;更为极端的是红色高棉,他实行文革式的社会改造模式,把城市人民强迫迁到农村,为此制造了许多家破人亡的惨剧。但红色高棉的领导人也自诩在柬埔寨实现了社会主义。所以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政权很多,但所做的却有很大的分别,很容易造成一种误导。 另外,反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况,也不符合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理论。根据马克思的构想,社会主义社会应该产生在高度工业化以后。当生产资料集中在少数人手上,大部分人被迫成为无产阶级。这些无产者最后联合起来革命,成功夺取资产阶级的政权。但历史的发展却并非如此。所有反资本主义国家在建立时,他们的工业化程度都不高。苏联、朝鲜、越南、中国建国时基本上都是农业社会,并没有庞大的工人阶级。所以,发生在这些国家的所谓社会主义革命,并不是工人阶级革命。另外马克思认为,工人阶级革命应当是国际性的。因为它发生的时候世界大部分国家都已经高度工业化;同时,被压迫的工人阶级实际上应该没有祖国,他们革命成功后,国与国的界限会减弱,国家机器会自然消亡。可事实上,当反资本主义社会建立后,国家机器却越发严密,国与国的冲突也日益严重。还有,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模型强调基层民主,他所推崇的治国模式,是巴黎公社。理论上,基层民主在社会主义里应该得到充分的发挥。但实行反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基本上与此背道而驰,不论是苏联、早期的中国或朝鲜,权力几乎集中在一个人手里,领导人也不受任期的限制。因此,历史上出现过的反资本主义国家并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它们实行的只是国家资本主义或者列宁主义,有些甚至具有封建色彩。 反资本主义宣扬的价值观是革命和阶级斗争 在反资本主义社会里的价值观体系是什幺?它的基础当然与资本主义不一样,资本主义的基础是追求个人的利益,而反资本主义宣称的是追求阶级的利益,更确切的话,是追求无产阶级的利益。在这个基础之上,反资本主义宣扬的价值观是革命和阶级斗争。这种价值观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头三十年一直成为对人民教育的主流。到文化大革命更加成为神圣的口号。至于这些价值标准给人们带来什幺好处,能许诺什幺?它追求的就是平等(见图6)。很明显,资本主义跟反资本主义的价值标准是不一样的。前者强调自由和民主,后者强调平等。但事实上,不论是资本主义和反资本主义,它们在实践上和理论上往往有很大的矛盾,本系列在以后会有更详细的讨论。 图6 反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观体系 反资本主义社会只在人类的历史长河里昙花一现,发展的历史比资本主义社会短很多。反资本主义社会只在二十世纪短暂出现,苏联是第一个反资本主义国家,从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到1991年苏联解体,前后不足八十年。在它的解体之前,许多东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反资本主义国家,包括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东德、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都相继抛弃反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了。在1949年成立的新中国也属于反资本主义社会,但在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后,在经济政策上已基本放弃列宁主义。今日的中国实行的是市场经济,政治上也不再强调阶级斗争(现在推崇的是建设和谐社会)。所以中国的反资本主义历史只有三十年。目前仍然存在的反资本主义社会可能就只有北朝鲜了。 反资本主义为何失败 在人类历史里,没有一个反资本主义社会是成功的。为什幺它不成功?第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落后。它在实行计划经济的时候,完全否定商品经济,否定市场的功能。国家制定的生产计划没有经过一个市场反馈,所以制造出来的产品不一定是人们需要的东西;而人们需要的东西他们不一定制造。这就造成很大的浪费。第二,它的经济没有再生能力。它不能通过竞争使产品的质量提高,或者扩大生产的规模。由于生产单位不能创造利润,它无法进行再投资使它的技术提高,产品也不能改善。因为缺乏这种反馈的资本的积累,它的制度跟工业化的发展是不适应的。第三,由于缺乏竞争,不能优胜劣汰。生産和行销的效率不能得到改善。第四,由于生产落后,供应不足,人民的生活自然难以满足,只能靠使用一些票证(如粮票,肉票等)来限制人们的需要。这就使得生活在反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民非常羡慕资本主义社会的富裕,在政治上失去向心力。第五,在反资本主义社会里,它宣扬的平等往往是假的。它不但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给予不同的人不同的待遇,并有许多政治上的歧视。在中国文革时期,人会被分为红五类和黑五类。理论上人人都应该有受教育的机会,但是在当时,谁能上大学,看的不是他的学习成绩,看的往往是他的家庭背景,靠的是他的政治考核。所以平等就仅仅是一个口号。 反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观没有稳定社会的功能 反资本主义社会失败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它的价值观不能发挥稳定社会的功能 。当一群革命党人在推翻一个旧的制度,他们要号召人民起来革命。但当旧的制度被推翻了以后,他们还要鼓吹革命吗?他们革谁的命啊?到最后就只能革自己的命。(这就是为什幺在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当中,许多当权派的人要拿出来斗)。现在中国有许多年轻的人,很愤世嫉俗,总觉得很多政府的政策不公平,或者没有照顾到自己的需要,所以就要闹。在网上许多言论都很冲动,这肯定有受到不断革命论教育的影响。所以,宣扬不断革命不但不能安定社会,反而是给社会造成不安定的因素,它使人更加不满现状。而阶级斗争,也有他的后遗症。阶级斗争长期下去,就容易造成社会的疲劳、残酷,使得人与人之间不能互相信任。 暴力革命只能是社会发展历史里的非常态 在历史上,当一个社会模式向另外一个社会模式转移时,例如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或者从封建社会到反资本主义社会,往往会经历一个暴力的革命过程。在马列主义里面,革命被放在了最高的地位,因为它认为,只有把旧社会的秩序打破了,人们才能建立一个新的社会秩序。但是 这种暴力革命的办法,只能是社会发展历史里的非常态,只有在当一种模式已经再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时,才可以采用。鼓吹不断革命论是危险的,因为那样会使社会难以得到安定,也难以得到和平发展和自我完善,它可能会导致一连串的暴动,为社会带来严重的损失。 所以,在我们讨论人类未来社会的价值观时,我们不能把革命当做是主要的价值观。未来的社会,应该有一个和平过渡、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一些能维持社会上安定与和谐的价值观会更加重要。
个人分类: 社会发展研究|3907 次阅读|1 个评论
回顾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观(《探讨价值观》系列之五)
bochang 2009-11-9 13:02
本文是《超越自由与民主: 探讨人类未来社会的价值观》系列的第五部分。本文主要回顾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观的发展。它的价值观基础主要建立在两个原则之上:一个是肯定追求个人的利益(权利)的正当性,另一个是对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在这个基础之上,它首先强调的价值观是自由和竞争。这种竞争不但在经济方面,也包括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爲了使竞争和自由受到规范,它同时鼓吹了民主与法治。事实上,民主也是资产阶级打败封建社会一个有力的武器。资本主义最顶层的价值观,是富裕和享受。资本主义的发展,爲人类带来了很多好处,但它也有它黑暗的一面。它不仅同时孕育了一些潜价值,包括自私、贪婪、功利和伪善等,也往往导致社会上严重的不公平,并对世界和平带来威胁。 回顾历史,当人类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时,他的价值观也起了相应的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近几个世纪经济的发展。首先,是商业,尤其国际贸易,快速的兴起。这主要发生在西欧。而贸易的推广,又导致了对外寻求商品及市场的需求。第二,由于商业的兴旺,带动了制造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动力去改善生产的效率。由于生产技术的不断的改良,愈来愈多使用机器,最终导致工业革命。第三,贸易带动了对殖民地的需求,造成帝国主义在全球扩张。 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资产阶级的形成。这些资产阶级,大多数是从平民中发展出来的。当资产阶级的力量逐渐壮大,原来在国家里面占据统治地位的贵族,已经成为他们经济发展的一个绊脚石。拥有了经济实力的资产阶级就要争取他们的政治力量。所以这就产生了一个权力的要求,要推翻旧的制度。这个要求首先体现在思想领域,就是18世纪的启蒙运动。这个思想上的改变又为日后的政治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最后导致法国大革命。 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观的基础是追求个体的利益及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资本主义在发展的过程中,建立了一套新的价值体系。这个体系里面最根本的原则,就是肯定追求个人的利益的合理性。这明显跟封建社会的强调君权和神权不一样。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面,宗教当然还是存在,但已经不是这个社会的主导思想。当然,宣扬基督教,是欧洲早期帝国主义扩张的主要目的之一,但到了工业革命以后,已经不再起主导作用了。资本主义社会跟封建社会最大的不同,就是把君权抛弃了。取而代之的是追求个人利益的权利。另外,由于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的利用必须最大化。工业革命的发展,导致大量的采矿和开发各种能源,包括煤矿和石油。在最近两个世纪,几乎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在全球扩张,其主要原因,就是要掠夺资源。他们到非洲去抢夺黄金,钻石和其他矿产;到亚洲去抢掠森林木材、橡胶、锡矿和石油等;到美洲去开采金矿和银矿。 图5 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观的结构。 资本主义社会强调自由与竞争 总结而言,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体系的根基就是建立在两个想法上面:一个是对资源的最大利用,另一个就是追求个体的利益。这个利益归属的个体可以是个人,可以是一间公司(比如东印度公司),或者一个政府。在这个追求个体利益的基础上面,要建立一套怎幺样的价值观呢?图五显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观的结构。在基础上面的第一层,就是自由和竞争。 自由,自然是一种美好的理想,在欧洲启蒙运动中尤其受到极大的宣扬。自由,在英语里有两个不同的词,即是Freedom和Liberty。这两者意义稍有不同。Freedom主要指不受限制;例如自由地选择宗教,自由恋爱等;而Liberty主要指不受压迫,例如反对贵族对平民的压迫,反对奴役等。美国所重视的自由,主要指Freedom,这里面最有代表性的是宗教自由,这在美国历史上有一个特别的根源。当年最早移民到北美的欧洲人,主要是逃避欧洲宗教迫害的清教徒。美洲当时一片蛮荒,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从欧洲到美洲的海上旅途也是危险重重。欧洲移民们不惧艰险,誓要到达美洲,就是为了逃避欧洲的宗教迫害,要到新世界追求自己的信仰,获得宗教上的自由。这种宗教自由,与法国大革命时鼓吹的不受阶级压迫的自由(Liberty)是不一样的。这也部分解释了为什幺追求自由(Freedom)的美国先祖,会剥夺其他肤色人种的自由(Liberty)。他们在享受自己宗教自由的同时,并不觉得侵犯其他人的人权(包括蓄养黑奴、对美洲印第安人进行种族灭绝),有何不妥。 资本主义是一套以经济发展为主的思想模式,它建立的价值观自然也是为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推崇自由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鼓吹自由经济。这种自由经济思想最早期的代表是英国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国富论》;较近代的有美国芝加哥学派(以Milton Friedman为代表);更有现代意义就是过去十几年Wall Street投资银行家鼓吹的虚拟经济(Virtual economy)及反对政府对金融衍生产品监控的自由经济主义。至于推崇竞争,这也是资本主义的重要精神支柱。市场经济必须鼓励竞争。通过竞争,优胜劣败,可以淘汰落后的生产者,而使到生产更有效率。 不过,我们必须注意到,资本主义思想不单是仅仅指导着经济的发展,它同时也指导着军事、政治以及社会整体的发展。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国家与国家之间不单在经济方面竞争,同时也在政治和军事上面竞争。因此在最近的几个世纪,西方国家之间不但战争不断,战争的规模还越来越大,到二十世纪,甚至演变成为两次世纪大战,死的人以千万计。 在资本主义社会,竞争是绝对重要的。竞争不但在国与国之间,在同一个社会里面,人与人之间,公司与公司之间,也在强调竞争。这种对竞争的重视,也成为19世纪西方帝国主义在全球扩张的理论根据,他们甚至把它称作社会进化论(social Darwinism)。进化论本来是用来解释自然界生物的演化。它认为物种之所以能够变得越来越先进,是因为他们不断的改变基因,然后通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就可以产生一个进化的过程(evolution)。但是,把一个生物体系的理论,用在社会发展中,来合理化无情的竞争是不道德的。因为野兽处在一个蛮荒的环境,弱肉强食,并不具备道德的约束。把这种野兽的竞争规律,应用到人类的社会当中,是极端不合理的。 可是,由于资本主义奠基在经济利益之上,很自然的,它必定要强调自由和竞争。只有通过自由竞争,才能实现个体利益的最大化,才能汰弱留强。当然,在强调自由和竞争的时候,也需要有些规则,让竞争能有序地进行。那就好比人们在参加一项运动时,必须有比赛的规则,否则这个运动就无法进行。这就是为什幺要创立民主与法治,使得在社会里面自由和竞争都有个规范。 资本主义社会也重视民主与法治 民主和法治,是人类现代文明里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主是一种十分美好的理念,也是一种非常进步的思想。相对于奴隶社会或者封建社会里面依靠武力或者血缘来取得政治权力,民主制度当然合理的多。在近代的文献中,有无数的作品,对民主进行歌颂。尤其在法国大革命之前的启蒙时代,有过许多对于民主重要性的论述。一般认为民主的起源主要在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当时有些希腊的城邦,就采用了民主的政治模式。在东方,民主的思想,也有一些相当古老的根源。比如在先秦的时期,儒家思想里面,就有提出民本的概念。譬如孟子就有明确的提出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但是,在封建时期,由于君主要实行独裁的统治,他不可能让国家实行一种民主的制度。所以,只有在当社会的生産力发展到某一个阶段,出现可以向贵族挑战的另一阶级时,民主的政治制度才有可能得以施行。 同样,法治也是一个美好的概念。在人类社会中,很早就出现了法律。在西方,最早出现的法典有:古代两河流域乌尔第三王朝创立者乌尔纳姆颁布的《乌尔纳姆法典》,为世界第一部成文法典;古巴比伦第6代国王汉穆拉比制定的《汉穆拉比法典》,约公元前621年古雅典颁布的《德拉古法典》,和公元前450年古罗马颁布的《十二铜表法》,为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基督教《圣经》里面的十诫,也可说是一部简单的法律。在中国战国时代,有法家一派,而且该派的商鞅,在秦国受到重用,为秦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但在封建社会里,往往君主的意志就是法律,即使有成文的法律规章,也只是一纸空文,不足以保护人民的权利。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法治得到大大地加强。这反映在几个方面:(1)法律的独立性得到保障,立法与司法不再从属于行政系统;(2)立法权力归于议会,人民可以通过代议制影响立法;(3)确立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概念,比以往的社会公平。由于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也使得社会里正当的经济活动得到保障,并有序地进行贸易。这样,又带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繁荣。 资本主义社会最顶层价值观是富裕和享受 有了民主与法治,资本主义更上一层的价值观是什幺呢?那就是富裕与享受。在一个自由经济的体系里,致胜的关键是占领和扩大市场。因此,为了推销商品,他必须鼓励人们去消费。而且,消费的价值愈高,利润愈丰,经济愈发展。所以资本主义社会崇尚追求富裕,追求享受。我们可以看到,现在不管报章杂志等平面媒体,或者电视跟网络,都充满了广告,吸引人去消费。有些节目甚至直接宣扬那些有钱的人,怎幺了不起,能有怎幺样的享受。享乐主义的盛行,不但可以促进经济的繁荣,而且还可以争取民心,吸引资本主义社会以外的人,使他们想加入资本主义社会。富裕跟享受,有非常强的吸引力,因为它符合人性。事实上,资本主义在这方面也的确交出很好的成绩。在过去几个世纪里,由于生产力飞速的发展,人类的生活极大改善。我们活在现代的社会,能享受到的比几百年前的许多王公大臣还好的多。所以资本主义对于物质文明的发展,的确有极大的贡献。 资本主义有它的黑暗面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资本主义也有它黑暗的一面。在几乎每一个社会里,除了正面宣传的价值观外,还有一些光做不说的潜价值。就像一个人一样,每个人的心中有佛也有魔,有向善的一面,也有自私的一面,在不同的情况下可能表现不一。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除了自由、民主跟法治等正面的价值观外,同时也有一些负面的潜价值,包括自私,贪婪,功利和伪善等。由于过分强调竞争及个人利益,功利和贪婪有时候到了失控的程度。这两种潜价值在金融及政治领域中尤其突出,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海啸就是一个显着的例子。而在各个资本主义社会中,政府里的各种贪腐丑闻,也从不间断。 另外,资本主义也继承了奴隶社会和西方封建社会的强权思想。在国与国之间,公义几乎不存在。实际上奉行的是 Might is Right (强权就是公理)的原则。因此,世界和平一直受到威胁。
个人分类: 社会发展研究|4003 次阅读|0 个评论
回顾封建社会的价值观(《探讨价值观》系列之四)
bochang 2009-11-9 00:18
本文是《超越自由与民主:探讨人类未来社会的价值观》系列的第四部分,主要是回顾那些价值观是在封建社会发展起来的。为了维持政权的连续性,封建社会采用了血缘继承制度。在这个基础之上,东方跟西方分别发展出两套不同的价值观体系。在西方的封建社会,权力的基础是神权和君权;在东方社会则是君权和父权。西方重视虔诚、征服、忠心和服从,并在其上创立了荣誉、尊严和对神的敬畏;而在东方,则强调忠和孝、仁和慈,并推崇一些有利于社会和谐的价值观,包括礼、义、廉、耻、诚、信等等。 在奴隶社会末期,随着生产技术的改善,跟人口的增长和集中,社会变得更复杂了,而且它的生产方式也不一样了,它就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形态,就是农业社会。在这个时期,它的主要生产方式是农业。不但广泛地开荒造田,其他配套的工程,包括水利、道路运输,都相当地发达。另外畜牧业也得到大力的发展。那时候的人的群居的规模更大了,逐渐从乡发展到镇,从镇在发展到城市,有些城市可以很大,甚至有几十万人。这时候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就是土地,谁拥有了土地的所有权,谁就是统治者。在这样的生产关系下,就产生了封建制度。主要控制土地的,有两个阶层,主要的一个是贵族(包括君主,诸侯或者封建领主),另外一个是平民的地主。 血缘继承权的确立 在封建社会里面,政府是比较庞大的,有一个严密的官僚组织。封建社会可以经历很多个不同的朝代,它的政权相对稳定,有时可以持续几百年。为了维持政权的稳定,不能一切问题都靠武力来解决,需要一些明确的规章制度。为什么封建社会不能够像奴隶社会那样完全靠武力来统治呢?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说明:在某一个王国里面,当这个王国刚刚建立的时候,也许它的国王是非常能征善战的。他能带着军队,冲锋陷阵,打败原来的统治者,建立他的王国。但是在获得政权以后,他希望有一个稳定的长期的统治。就是说,我当了国王以后,最好让别人心甘情愿地接受我的统治,那样我就不需要经常用武力来巩固我的地位。另外,当国王年老或死去的时候,是不是下面那些将军和大臣,又要发动一次战争,决定谁的武力最强,来担任新的国王?如果那样做的话,每隔十几二十年,就要打一次战争,这样不但国家不稳定,人民的生活也很苦,而且当权者也没有任何安全感。所以后来人们就发明了继承权,让王者的后代,来继承他的王位。这样,别人就不必争这个位置。国王的后代,在继承王位的时候,也同时继承了一群原来在政府里面当官的人,他们还可以继续掌权,不会失去他们的地位。这样子,政府的组织就会相对地稳定了。 继承权不但适用于王位的转移,也可以适用到贵族的特权,并扩大到私人的财产。比如说一个平民拥有一些田产,当他年纪大的时候,或者临死的时候,他可以把这些田产交给他的子女。所以他不必担心在他力量衰弱的时候,人家会把他的田产抢去。其实,继承权是人类历史中一个很重要的创造。它为人类社会发明了两个重要的概念,第一个是承认私有的财产,就是为财产的私有化给予一个合法的地位。第二个,财产是可以通过亲属关系来继承的。这样就免除了很多对于财产拥有权的争议,让社会得以安定。当然,它也有负面作用,就是造成社会的阶级分化;统治阶级跟被统治阶级往往代代相传,使得穷人难以翻身。 封建社会是人类历史上发展最长的一个阶段。从人类开始有文字记载的文明一直到工业化开始,中间经过了几千年的时间。这个阶段,人类主要都是生活在专制的封建社会里面。因为有长时间的发展,所以封建社会在后来已经变得非常的庞大和复杂。像在中国,从汉朝到明朝,人口保持在五千万左右。为了管理那么大的帝国,就需要有一套庞大的官吏系统。同时它也要发展出一套适用于那样一个社会制度的文化和思想的体系(里面包括价值观体系)。这套价值观体系有两个主要的目的:一个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使得统治的基础得以稳固;另外一个是为了社会的和谐,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一个良性的规范,帮助维系着社会的秩序。这样就使到当时的社会变得稳定。这些封建社会的价值观是什么呢?东方的环境跟西方的环境是不一样的,文化也不一样,所以就发展出两套不同的价值观体系。下面让我们分开来讨论。 西方的封建社会以君权和神权为基础,崇尚征服及对神的敬畏 在西方的封建社会,它的价值观体系主要是建立在君权和神权的基础上。事实上这两者是相关的,因为国王的权力往往号称是来自神的意志,就是所谓君权神授。跟东方的封建社会不一样,西方封建社会的文明和思想长期以来都是建立在宗教的基础上面。自从罗马的君士坦丁大帝把基督教定为国教以后,整个欧洲几乎都在神权的统治之下。 在过去两千年的欧洲,神权几乎有绝对的权威,基督教的教义是神圣的,绝对不容许怀疑的。一个人的道德,最大的标准就是他是否对宗教虔诚和对上帝敬畏。如果一个人不相信神,或者说相信别的宗教,那么他就是异端,就可以把他关起来甚至烧死。不但在欧洲如此,当清教徒移民到美洲以后,他们对于宗教也是极端排外的,在历史上曾记录过多次宗教迫害的事件。譬如在美国早期,在一些农垦场(plantation )里面,曾多次发生Witch-hunt的惨剧。有人怀疑一些女人偏离了正统的基督教信仰,认为她们是女巫,而把她们活活地烧死。其实,所谓女巫往往是一些比较有医药常识的女性(例如助产妇),她们可能有些言论或主张跟当时的长老不一致,就被认为是异端或者违反教义。 在欧洲,君主的地位不管来自征服或者继承,都必须由教会来确认,这样子才是合法的。在新君主加冕时,都是大主教把皇冠放到新登基的国王的头上。所以国王的统治,也需要神权的认可。 在西方的封建社会里面,君权和神权是绝对的基础。他们的价值观体系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面的。这个体系的的第一层,包括有几种价值,相对于神权的就是虔诚,相对于君权的就是征服(对统治者而言),跟忠心和服从(对被统治者而言)(见图4.1 )。关于征服,它的需要跟奴隶社会很像。因为君主的地位在最开始是打出来的,以后也要靠武力来维持。所以征服就成了成功的必要手段,征服了对手以后就可以把他的地抢过来,把他的人民抢过来。他们把人民叫做Subject,意思是把被统治的人当作一种财产。所以他们的第一个价值观就是征服。 图4.1 西方封建社会的价值观体系 事实上,从很多西方的历史故事里面,可以看到他们歌颂的英雄,主要是一些征服者,比如凯撒、亚历山大大帝等等。这些征服者都是很残酷的,他们其实是侵略者,当他们攻陷一些别的国家的城堡时,往往屠杀了很多无辜的平民。这种崇尚征服的思想,一直影响着欧洲。所以当西方国家开始工业化的时候,推行了帝国主义。通过武力,向世界的其他地方大力扩张,这就是延续着他们在封建社会的征服主义。 西方的封建社会同时推崇荣誉和尊严 为了使得被统治的人服从封建贵族的统治,他们还培养了另外一种价值观,就是忠君和服从。比如一个贵族住在城堡里面,附近的土地归他管辖,他需要平民对他供养,需要征税征兵。如何让那些平民甘愿去供奉那些贵族呢?一方面需要用武力的胁迫,另一方面又要培养一种道德观,教导平民要服从要忠于贵族阶级,鼓吹服从是一种美德。而且不但是平民要忠于贵族,贵族所养的一些武士也要甘心乐意的为贵族卖命。例如,当国王命令一个武士做一件事情,即使要冒着生命的危险,武士也必须去执行命令,因为服从就是那时候的价值标准。 这样在君权和神权的基础上,就发展出了征服、忠心、顺从跟虔诚这些普世价值。为了让人们觉得忠心与服从是光荣的,同时就创出了荣誉(honour) 和尊严(dignity),来把这些价值神圣化。对于一个武士或者贵族来说,荣誉跟尊严可能比生命更重要。不过在封建社会,荣誉有时候会变成美化强者支配这种野蛮规则的包装。比如在西方许多的文学著作里面可以看到(例如大仲马的《三剑客》),荣誉是靠比武来捍卫的。如果一个贵族跟另外一个贵族发生冲突,他可以提出决斗。而另一方为了捍卫他的荣誉就必须接受这个挑战。在这种情形之下,荣誉是靠武力来决定,而不在事情的对错。 封建社会培养的另外一个价值观是尊严。这对军人尤其重要,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经常都要面对战斗,得冒着生命的危险,但是怎么样让他们愿意接受命令,去奋勇作战呢?就需要教导他们有一个必要的价值观,这就是尊严。为了保护他们的尊严,他们就不能够打败仗,或者临阵逃脱,或者投降,成为俘虏。尊严于是成了驾驭军人的一个软工具,因此也巩固了统治者的权力。所以荣誉和尊严在一个贵族社会里面都有非常崇高的地位。 东方的封建社会偏重道德力量而非神权 东方的封建社会,跟西方并不一样,宗教并非一个主宰的力量。在中国过去几千年以来,没有信仰一个很具体的神。中国当然也有很多重要的宗教,包括道教佛教等等。但是在封建社会的早期阶段,这些大规模的宗教还没有出现。比如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只有道家思想而没有道教,佛教也还没有传入中国。所以在中国的文化形成的早期,宗教不是处于一个支配的地位。即使到后来,有些朝代曾经盛行过佛教,譬如隋朝和南北朝时,在有些地方佛教几乎成了国教。但是佛教跟基督教不一样,它没有很强的排他性,所以不致造成宗教迫害。 在中国,代替宗教的是伦理思想。因此在中国,尊崇的是天地君亲师。天跟地都是自然,天就是天命,是一种超自然(super-nature )的力量,但是这个天并不是拟人化的,不像基督教圣经里的上帝那样,或者像希腊神话里的宙斯。中国当然也有其他的神话,比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啦等等,但并不是我们祈祷的对象。当然也有君主受命于天的说法,而这个天并不是指神,而是天命,也就是自然的规律。所以宗教在中国的影响力远低于西方。 由于宗教在中国社会的影响力比较弱,所以社会的秩序主要是靠一套道德规范来维持,因此古代的中国需要一套更强的道德观。这套道德观是经过长期的发展而形成的。事实上在先秦时期,中国的文明已经相当发达。不但农业、畜牧业已经非常有规模,一些其它的生产技术,包括陶瓷、冶金、纺织、建筑等等都已经相当发达。尤其在人文思想领域,在先秦时期,中国已经发展出一系列先进的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包括道家的顺乎自然的思想,法家的法治制度,儒家的民本思想等等。在过去两千年里,中国的文官制度有了高度的发展。中国从商代开始,每个朝代基本上都能够统治两三百年,这就表示她有一套能够稳定社会的统治办法。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是地球上唯一几千年连续不断的古老文明。事实上,在十六世纪以前,许多西方的学者非常仰慕中国的文化。 伦常与和谐是东方封建社会的重要支柱 中国价值观的基本想法主要是伦常:天、地、君、亲、师。天和地其实都是虚的,只有君、亲、师是真实的。君就是君权,亲就是父权。像西方一样,东方的封建社会也宣扬忠君这种价值观。事实上不但是忠君,还要忠于贵族。中国有一句古语叫做士为知己者死。这个知己往往就是统治阶级的贵族。关于对忠的推崇,中国有无数感人的故事。例如,据 《韩诗外传》 上记载,在春秋的时候,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在外, 有一次逃到卫国,他的粮食被偷光了,饥饿难当,将要饿晕了。为了让重耳活命,他的一个追随者名叫介子推暗地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野菜同煮给重耳吃。 想想看,在他们断粮的时候,介子推自己没得吃,已经很痛苦了,但是他还愿意把腿上的肉割出来,这需要多大的牺牲精神!这就是忠这种价值观的威力!介子推这样做并不是为了日后得到国王的宠信。因为当重耳后来成为晋国的君主(晋文公)之前,介子推就退隐了,并没有到朝廷去做官。所以他对重耳的忠心并不是一种谋略。 君之后,就是亲和师。亲主要是指父权。为什么父权重要?就是因为后辈能够继承先辈的财产,所以必须对先辈十分尊重。这其实是配合继承权的一种价值观。至于师为何也受尊重?因为在古代,受教育是一种特权。大部分的农民并没有受教育的机会。知识分子有很高的地位。而且为了巩固教育制度,必须宣扬尊师重道。比如私塾的老师,在基层是很受尊敬的。对知识的尊重,是中华文明一种优秀的传统。 图4.2 东方封建社会的价值观体系 不论西方和东方,继承权都是封建社会的重要支柱。在东方的封建社会,价值观体系的最下层基础就是君权和父权。(见图4.2 )。但是和西方有点不同,东方比较不强调征服。事实上东方社会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宣扬的是王道而不是霸道。以德服人者王,以力服人者霸,这种想法跟西方不一样。西方尊崇的是霸道,而东方尊崇的是王道。那靠什么来巩固社会秩序呢?这就要对被统治的人民宣扬忠跟孝。为了巩固君权,必须宣扬忠;为了巩固父权,必须宣扬孝。东方文明比较强调利群,所以忠的思想可以扩大到对上司要忠,甚至对一个人的平辈,比如朋友,也是要忠。事实上,忠也包括信。忠跟信是分不开的,忠发展到平辈的时候就是信。曾子在《论语》里面提到:吾日三省吾身。其中两种他要经常反省的就是:为人谋而不忠乎?及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所以,在儒家思想里,忠跟信是做人的一些基本准则。 在东方,孝道是非常重要的。在很多文学作品里都加以颂扬。而且许多民间故事,都在宣扬孝的精神。例如《二十四孝》,里面讲述了很多戏剧化的关于孝的故事,还包括一些非常荒谬的事情,比如卧冰求鲤之类。但是在西方,孝道却并没有得到重视。这可能因为他们看重的是个人主义。另外一个可能,是他们更强调神(天父)比人父更重要。 忠跟孝是下级对上级的态度,不只是简单的服从,而是把它升华成一种道德。在古代(甚至到文化大革命),忠是很光荣的事情,孝子也是很受人尊敬的。但在王道的精神里,不只要求下级对上级必须尊敬和服从,同时也要求上级对下级要有一个爱护的态度。因为只有这样子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所以中国的传统文明也推崇仁跟慈。仁是对君来讲;统治者,要行仁政。好的帝王就应该爱民若子。在家庭里,长辈要慈;一个模范家庭必须父慈子孝。忠和孝是服务于君权和父权的,仁跟慈就是对忠和孝的适当回应。这两者同时规范了上下级之间互动的正确态度。在这样一个道德的基础之上,就能有效的维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中国的封建社会,经历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套卓有成效的价值观体系。当然,这套价值观主要是为农业社会服务的。与西方社会的取向不同,他强调维持群体的利益,而非拓展个人的利益;他强调谋求社会的协调与稳定,而非对外扩张;他强调以德服人,而非以力服人。经过几千年文明的积累,这个价值观体系内不但包含有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价值观(例如忠与孝),也包含许多发扬人性光辉的思想(例如仁与慈),和促进社会和谐的一些文明规范(例如礼、义、廉、耻和诚信等)。事实上,诚和信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因为当时没有完善的法制系统,要使到贸易得以推行,就必须要有诚信才能互相信任。人都有自私的一面,如何去平衡个人和社会的利益,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深入人心的道德观,可以从心理上抑制一些损人利己的冲动。这对于一些掌握权力的官员尤其重要。由于官员一直都是从知识分子中提拔,故先贤们一直告诫读书人要建立明确的道德观,以减少他们当官后贪腐的危险。
个人分类: 社会发展研究|5153 次阅读|0 个评论
回顾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的价值观(《探讨价值观》系列之三)
bochang 2009-11-5 10:53
本文是《超越自由与民主: 探讨人类未来社会的价值观》系列的第三部分。在探讨未来社会的价值观之前,我们先要分析人类的发展历史中四个较为重要的时期,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工业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及反资本主义社会)和后资本主义社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会建立一套与当时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体系。本文首先回顾奴隶社会的价值观。我们可以发现,那些奴隶社会的价值观在许多目前的社会里仍然有受到保存。 在人类历史里,有过多种的社会制度。这些制度往往依存于当时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些政治经济学家(马克思),把人类社会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不同阶段,划分为:( 1 )原始共产主义社会,( 2 )奴隶社会,( 3 )封建社会,( 4 )资本主义社会,和( 5 )社会主义社会。这种分类并非无争议的,因为在生产力尚未充分发达时,社会制度的选择可以很多的。由于文化和自然环境的不同,在世界不同的地方,可能产生不同的社会制度。比如说,有些地方在最早期实行了奴隶制度,有些地方却可能会实行一种原始的民主制度。另外由于处在地球不同角落的社会在生产力的发展并不同步,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会有多种社会制度在地球上同时存在。这些不同的文明既有互相冲突,也有互相影响。即使在同一个国家里面,也会并存着多种社会制度。例如二千年前的罗马,她既是一个封建社会,也同时实行大规模的奴隶制度。再以十九世纪的美国为例,她既是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号称实行民主的政治制度,但又广泛地使用着奴隶。这种国家内部的不调和最后导致南北战争。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愈来愈发达,生产方式对社会结构的影响愈来愈大。而且,有些制度的产生(例如资本主义),它必须依赖生产力和生产方式达到某种程度的发展(例如工业和商业的发达)。我们很难想象,在一个以游牧为主的民族,会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或者一个资讯高度发达的社会能容许奴隶制度。 人类的社会发展可以粗分为四个阶段 所以,社会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本系列不是一本描述人类社会发展史的专着,我们主要是要探讨价值观与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关系,因此,我们只能抽取一些主要的人类社会发展阶段作为样本来加以分析。本系列的基本观点是:一个社会里的价值观往往是为当时的社会制度服务的。而社会制度,又取决于当时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因此,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价值观。 根据这个基本的想法,我们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探讨其中较为重要的四个时期(见图 3.1 )。第一个是奴隶社会,第二个是封建社会,第三个是工业社会,第四个是后工业社会(后资本主义社会)。另外,在第二时期和第三时期,又可以分作两个部分。在封建社会里面,东方的封建社会跟西方的封建社会并不一样,所以他们有不同的价值观。另外在工业社会的时候,有一个主流跟一个支流。主流就是资本主义社会,支流就是反资本主义社会(或者称作列宁主义社会)。现在我们就从不同的历史时期,来看他们是怎样建立一套与当时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体系。 图3.1 人类的发展历史中较为重要的四个阶段 让我们首先回顾奴隶社会的价值观 在最早的奴隶社会里,生产力基本就是人力,生产工具是比较粗糙的。它的生产方式也比较简单,主要是狩猎或者游牧,还有比较初级的农业。它的社会组织往往以部落为主。少数地方,可能是族群。部落和族群里面,有明显的领导层。社会成员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最上面的是统治者(如部落首领及其家人),中间是平民,平民的下面就是奴隶。更原始的奴隶社会可能只有两层,就是统治者跟奴隶。 奴隶与平民的最大区别是奴隶失去了人身的自由,成为一种财产,可以被买卖,可以与别的生产资料交换。奴隶的命运是非常悲惨的。奴隶如果逃跑或者反抗,会受到非常残酷的对待,甚至被杀。欧洲在罗马的时期,逃跑或者反抗的奴隶会被钉在十字架上,让他痛苦地慢慢死去。 奴隶的来源是什幺,主要是战败者及其后人。当一个国家(或者族群),征服了别的国家(或者族群),被征服的人民就变成征服者的奴隶。直到现在还会发现,一些住在亚马逊 (Amazon) 河流域原始森林里的少数部落,有时候,他们一个村会攻击另一个村,被掳掠的村民,就成为奴隶。奴隶的另外一个起源是奴隶贸易,譬如在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时,有些非洲人被欧洲人掳走,然后被运到美洲去当奴隶。 奴隶社会的基础是强者支配 那幺在早期的奴隶社会里面,它的价值观是什幺?我们认为一个社会的价值观体系,分很多层,就像一个金字塔,它是建立在一个基础 (foundation) 上面(见图 3.2 )。这个基础就是当时社会里得到普遍接受的原则(类似于数学里面的公理)。在奴隶社会,它的基础是什幺呢?很明显就是强权。谁当奴隶,谁当统治者,并不取决于你道德是否比人家更高,你的学问是否比人家更好。真正的决定因素是你的力量!而这个力量,纯粹是武力,没有什幺道理可讲的。如果我这个族的人,把你这个族的人打垮了,把你的人抢过来了,你就是我的奴隶。所以在那样的一个社会制度里面,它的基础就是力量。它的规则,就是武力决定一切,社会是由强者支配。 图3.2 奴隶社会的价值观及其基础 奴隶社会的主要价值观是征服和忠顺 在这样的一个游戏规则里,它的价值观是什幺?第一位的,就是征服!统治者必须保持强者的身份,他也要训练他的下一代成为强者。而且这个社会里面崇拜的英雄,就是能够打胜仗的人。但是,在一个社会里,主宰的统治者毕竟是少数,被统治者是多数。而且在奴隶社会里面,奴隶的日子是非常悲惨的。所以必须要找一个软工具,让那些被统治着的人,能够安分守己。不然,如果奴隶经常造反的话,统治者也很麻烦。所以要鼓吹另外一些价值标准:那就是忠跟顺。使到这些被统治者,相信忠于统治者是一种光荣的事情。于是,对于那些忠心的人会加以奖赏;而对于那些不忠心的人,想挑战的人,会很残酷地对待他。 所以,为了使社会稳定,需要有多层的价值观(见图 3.2 )。对强者,有一套价值标准;对弱者,也要有另外一套价值标准。这样才能使得强者能够继续强,弱者,能够继续安分守己的坐在他的弱者的位置。事实上,要训练弱者当顺民,不仅是在奴隶社会。在封建社会,或者当帝国主义者入侵一个国家去建立殖民地的时候,他们也要训练那些被征服的人民去忠跟顺。譬如,当满清入关的时候,他就强迫汉人剃发: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剃不剃发为什幺那幺重要?它其实就是要强迫汉人表示效忠。 我们可以发现,那些奴隶社会的价值观在许多目前的社会里仍然有受到保存。在本系列以后的博文中,我会再回顾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及反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观。
个人分类: 社会发展研究|349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孔子的普世价值和美国的强大
lvnaiji 2009-11-2 19:04
( 2009-11-02 ) 思维空间   对于民主、自由这样的普世价值,一些人甚至并不承认是普世价值,更有人极其不屑,认为那是西方欺骗人的把戏,因而把这样的普世价值拒之门外。 张田勘   美国众议院 10 月 28 日 通过决议,纪念孔子诞辰 2560 周年,认可他为世界哲学和社会政治思想做出的巨大贡献。   尽管孔子的思想并非都是精华,但美国众议院能通过决议,称孔子理念体现 最高境界的道德品质 和 促进人类和谐 ,这无疑是对孔子思想中普世或普适价值的认可。显然,作为孔子的传人,中国人从美国人认可孔子思想中的精华这一事实固然可以感到自豪和骄傲,甚至可以极大地提升中国的民族自信心,但恐怕更深的意义在于是否认同人类所谓的普世价值,也同时能比较出中国与美国人对普世价值认可的不同态度,以及对于人类思想文化精髓的不同思考。   美国众议院通过的决议,是由得克萨斯州众议员格林代表另外 41 名众议员提出的,这是美国的最高权力机构代表美国人民对中国人民思想、智慧、道德和理想的认同。吸收、接纳并采用人类所共有的宝贵精神财富,正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强盛、富裕、兴旺和发达的重要因素。美国的强大早就为世人所承认和赞美,然而美国为何强大和发达,尽管探讨得很多,如吸纳世界各国的人才,以科技兴国等等,但还有一些重要的原因没有被中国人所关注。 开放性是美国强大的原因   今天,美国众议院的决议给出了一个答案,包括吸纳孔子在内的世界上许多先进文化、思想和哲学中的精华并体现在行动上,是美国文明、强大和发达的重要原因。这也正是中国古代其他思想家所提出的理念:泰山不拒抔土,故能成其高;江海不辞细流,故能成其深。不过,其间的差距在于,中国人能提出这种思想,但不一定能落实在行动上。美国人不仅能理解这种思想,而且能做到。所以,美国的强大其实是思想观念上的强大,是虚心好学的强大,是敢于吸收全人类普世价值的强大,也是这些观念能落实到行动上并形成制度的强大。   当然,美国的拿来主义并非是全盘照收,而是吸取孔子思想中的核心和精华。例如,孔子倡导的自省、自修、真诚和社会关系中的相互尊重,以及在个人和公共生活中实现公正和道义是美国人认可的;孔子对于政府的要求,如忠诚、尊老和承认家庭重要性,以及政界人士必须成为诚实和道德的模范等,也是美国人认可的;同样,孔子为促进和实现社会和谐而提出的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是美国人所认可的。   在能否接纳和吸收人类思想和文化结晶方面,也能找到中国与美国的一些差距,甚至也就是中国在很多方面依然落后,依然并不如意的原因。例如,对于民主、自由这样的普世价值,一些人甚至并不承认是普世价值,更有人极其不屑,认为那是西方欺骗人的把戏,因而把这样的普世价值拒之门外。 其实,并非中国人不认同这样的普世价值,早在上个世纪的 40 年代,有识的中国人就认识到, 中国人对美国的好感,是发源于从美国国民性中发散出来的民主的风度,博大的心怀 美国在民主政治上对落后的中国做了一个示范的先驱,教育了中国人学习华盛顿、学习林肯,学习杰弗逊 (中共大型机关报《新华日报》 1943 年 7 月 4 日 )这实际上也是对民有、民治和民享的普世或普适的民主理念和价值的认同。   因此,中国人并不是不会思考,也并不乏学习他人长处改变自己落后面貌的动机,只是如何落实和如何操作是一件难事。当然,对其他国家和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和思想的借鉴和学习,并非一定要像美国众议院一样搞一个议案,而是要把学习和借鉴作为一种创新,一种手段,一种脱胎换骨的思维,并体现在行动上。   一个强大先进的国家仍然能虚怀若谷,向一个相对贫弱和落后的国家汲取思想和文化的精华和优点;那么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就更没有理由不向先进的国家汲取思想精华和取经,并转变自己的观念,用普世价值来促进自己的发展。这才是美国众议院通过决议,承认孔子、学习孔子向中国人传达的重要意义。 http://www.zaobao.com/yl/yl091102_003.shtml
个人分类: 社会评论|2463 次阅读|6 个评论
价值观必须配合社会的发展(《探讨价值观》系列之二)
bochang 2009-10-31 18:16
本文是《超越自由与民主 :探讨人类未来社会的价值观》系列的第二部分。本文的主要论点是:(a) 价值观的起源有多种,(b)价值观可以具有多重身份:它既是一种理念或者精神,也可以是一种基于这种理念而衍生出的政治或经济制度,也同时可以成为一种为政治服务的软工具,(c)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会建立不同的价值观。 价值观(Values)是一种理想精神,或者是一种被推崇的原则。价值观是个现代的名词,但它的内涵其实相当古老。自从人类发展成一个群居的社会,人们就需要有一套相适应的道德原则,以维持社会的秩序。这些原则就组成了当时的价值观体系。这个体系是社会文化里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现在很多人把一些目前社会公认的价值观也称爲「普世价值」(universal values)。但是,从下面的讨论可以看出,不同的社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道德价值可能是不一样的,所以这些价值能不能被称爲普世,是值得研究的。 价值观有多种的起源 价值观的来源有多种,主要可以分爲两类。第一类起源于对人性的满足,即当某些想法或精神让人们感到自豪,并受到其他人的充分肯定时,这些精神就很可能发展成为当时的价值观。这些从人性出发的价值观,往往是天赋的,人们甚至会因它而愿意承受肉体上的痛苦。还记得2008年四川发生汶川大地震时,有一个母亲在倒塌的房屋下,用自己的身体抵挡倒下来的墙壁和石柱,来保护她怀里的婴儿。当她被石头压住,临死之前,还继续为婴儿哺乳。此后的两三天里,她的婴儿就靠吸着这位垂死的母亲的奶来维持生命,直到被救出来。这种「母爱」是多幺的伟大!这种母爱的价值观,就是人的天赋。 而和「母爱」一样,有很多受尊崇的价值观,也是人性里天赋的本能。譬如人有恻隐之心(也就是人道主义的根源儒家的所谓「仁」);人也有是非之心,追求公义(儒家的所谓「義」)。这种天赋的仁义之心,驱使我们去帮助别人。这种本能在遇到一些危难的事件的时候,往往会显现出来。举例来说,在汶川大地震的时候,不只是母亲要保护婴儿,我们还听到了其他很多感人的故事,譬如有些老师,为了在地震里面疏散学生,他们自己却不幸被掩埋在瓦砾之中。有一位老师甚至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倒下来的墙来保护他的几个学生。另外还有很多学生在地震发生时都奋不顾身地把他的同学救出来,自愿冒着生命的危险。这就是仁和义表现的例子。 第二类价值观的起源是出于社会的需要,包括对社会秩序的维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统治的需要。西方强调民主、法治,主要就是为了有利于稳定社会的秩序;东方过去推崇孝、悌、忠、信,也是为了更好地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达至社会和谐的目的。 经济需要是价值观一个重要的起源。西方所强调的法治,不单是爲了维持社会秩序,也是要为社会上的经济活动带来规范。譬如在刑法里面有很多条文就是为了阻止经济犯罪(包括偷盗、抢掠和诈骗)。而民法在经济领域的实用价值就更大,它直接提供了经济活动中人们应遵循的准则。而在旧日的中国,人们不太注重白纸黑字的法律条文,却特别重视信用。「诚信」是东方社会推崇的价值,「一诺千金」是过去中国商人们成功的必备条件。所谓合约,往往只是一个口头承诺而己。在清代,山西商人的钱庄通行全国,他们靠的就是「讲信用」。 有很多价值观是直接出于统治的需要而产生的。「服从」在西方奴隶社会被塑造成一种美德,因为接受了这种价值的奴隶就不会反抗,任凭他们主人摆布。「忠」在东西方的封建社会都备受推崇。这种下级对上级,百姓、臣子对帝王的忠诚,非常有利于君王对臣民的统治。另外,在西方基督教社会里,神是统治社会的一种威慑力量,对神的敬畏就成为一种基本的信仰。在基督教圣经旧约里,一个人的好坏,是以他对上帝是否虔诚来判定的。 价值观可以具有多重身份 由于价值观有多种起源,有些价值观可以同时具有多重身份。以自由或民主为例,它既是一种理念(concept)或者精神(spirit),也可以是一种基于这种理念而衍生出的政治或经济制度,也同时可以成为一种为政治服务的软工具(political tool)。 价值观往往要有一定的社会功能。一个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需要有很多种力量来支撑这个社会的架构。这些支撑依靠着不同的硬工具和软工具,而这个软工具,主要就是一套价值观体系。这个体系由多种价值观组成,里面包括一些信仰,或者政治口号。事实上,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结构越来越复杂,对软工具的要求就越来越大。也就是说,价值观的社会功能越来越重要。比如说,在奴隶社会,支撑的它主要就是武力。我把你打败了,我是征服者,你是被征服者,你就是我的奴隶,没有什幺好说的。你只好认了!但到了封建社会,事情就比较复杂了。统治者虽然也是靠武力,但不是每样事情都是可以拿刀来架在脖子上办的,因此他们在武力之外,也加强思想的控制。统治者需要一种无形的软工具,要制造一种信仰,宣扬忠于君王、忠于贵族的思想,使人民能更加自然地顺从统治者的意志。 到了近几百年,重商主义在西欧得到大力的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向旧的贵族阶级夺权。在这个夺权的过程中,新的阶级需要发展一套新的软工具来打破原有的崇尚忠于贵族的价值观。这套新的软工具就是自由和民主。自由跟民主是唤起人们对于自己权利的诉求。自由是一种本能,民主也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这二者比「忠」的道德价值更能打动人心。所以他们一出现,很快就能打倒旧的以忠为本的封建思想,基于民主这种理念而产生出来的民主选举制度也很快取代了封建的世袭制度。所以,在资产阶级向封建阶级夺权的这个过程中,自由和民主就成了一种重要的政治工具。 价值观与社会及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得出,价值观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它是要跟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经济发展体系,价值观就会跟着改变。从人类的历史来看,社会的进步跟生产力的发展是直接相关的。对一个社会来说,最根本的,是它的生产力(或者生产技术)。生产力直接影响着这个社会的生产方式(包含生产关系),而生产方式又影响它的社会结构。事实上,生产力、生产方式、社会制度和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不同的元素,这些元素可以互相影响,并非只有生产力影响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社会制度决定它的价值观。相反,思想(包括价值观)的变化,也可以影响到它的社会制度,或者影响着它的生产方式。举例来说,中国大陆自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人的思想。思想的开放,使得经济得以飞跃发展,而政治上也有了极大的进步。再举个例子,欧洲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基督教的教会严格地控制思想,到了十四、十五世纪的时候,教会的控制减弱,文艺复兴才得以产生,使得欧洲在艺术、科学和技术上得以有长足的发展,为工业革命奠下了基础。工业革命又大大促进了欧洲的生产力的发展,新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从而建立。 不论是起源于人性满足的价值观(第一类)还是起源于社会需要的价值观(第二类),都有一定的历史社会背景。相对于第一类的价值观,第二类的价值观更加受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影响。譬如在封建社会里,非常强调人民对统治者的「忠」,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则更加强调民主和法治。在农业社会里,人们非常歧视商人,认爲做买卖来谋利是一种不道德的行爲。但是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谋取利益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企业家成了社会上最受尊敬的一群人。而在实行所谓「社会主义」的国家(例如苏联和毛泽东统治下的中国),资本家成了罪恶的代表。显然,对于争取经济利益,不同的社会有非常不一样的价值观。 总结而言,价值观有它的社会背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会推崇不同的价值观。当生产力或者生产方式改变的时候,社会组织跟着改变,往往也需要产生一套新的价值观体系。当然,这并不表示,所有的价值观,在下一个社会发展阶段就一定会被遗忘了。有些价值观是紧紧依附于某种社会制度的,譬如封建社会的「忠君」,或者中国文化大革命中的「阶级斗争」,它会随着社会组织的变化而消失。但另外一些价值观,譬如「仁爱」,或者「公义」,它是依附于人性光辉的一面,它不会因为生产方式的改变而丢失。至于自由与民主,它既有符合人性要求的一面,也有依附社会制度的一面,它在未来人类社会的地位,是很值得研究的。这在本系列下面有更多的讨论。
个人分类: 社会发展研究|2467 次阅读|0 个评论
超越民主与自由:探讨人类未来社会的价值观
热度 1 bochang 2009-10-29 16:41
关于中国现在要建立怎样的一套价值观,我准备写一系列的文章来讨论这个问题。我认为中国目前要发展的就应该是符合人类社会未来需要的价值观。本文是这个系列的第一篇,可以算是序言。 一个成功发展的社会,不但要有强大的物质文明,还要有一个有吸引力的精神文明。中国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更加需要建立一套进步的,足以自豪的价值观,这样才能凝聚国人的力量,并获得世界其他国家的尊敬。本系列就是讨论我们要建立怎样的一套价值观。我们的着眼点,并不是要跟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后面模仿,而是根据人类整体的发展趋势,去建立一套更适合未来社会的价值观。这套新的价值观,应该比目前资本主义社会所采用的更为先进,更为合理。它还应该能够同时吸收东西方文明的优良传统。 有些价值观被认为是人类社会应该共同遵循的,它们被称为普世价值(Universal Values)。在目前,自由和民主是两种谈论最多的普世价值。问题是:它们是否是指导未来社会发展的最高原则?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探讨:其一是它的道德层次;另一个是它的实用价值(utility)。让我们先从后者谈起。 为何民主在理论与实践上会有很大的差距? 在最近一两个世纪,许多人把民主与自由当作所有政治改革的基础,似乎它是万能的,一个国家(或社会)一旦推行了民主制度,一切基本的问题可以很快地得到解决。但从现代历史的发展中来看,事实却并非如此。许多长期实行民主选举制度的发达国家,不但国力日衰,无力解决社会里一些根本的矛盾和问题,有些更是丑闻不断 (如英国、法国、意大利等);而另一些在后来加入民主制度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菲律宾、台湾、泰国等),社会内不同阶层(或族群)间的矛盾演化得更为激烈,政府更加没效率,甚至导致贪污和腐化更加猖狂。而相反的,某些被认为民主程度较低的政府(如新加坡和中国大陆),管治却似乎较有成效。这种反差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地探索:为何民主在理论与实践上会有如此大的差距?我的看法是:民主作爲一种理念是十分美好的,但据此而设计的选举制度却有极大的缺陷。 政治制度的设计,基本上应是一个系统工程的问题 ,而非意识形态的问题。 自由和民主并非最伟大的道德 另外,从道德层次上考虑,自由和民主也很难说是最伟大的。普世价值有不同层次,包括利己、利他和利群的。西方文明比较强调个人的权利,自由与民主基本上是权利的诉求,属于「利己」层次。东方文明比较强调社会的和谐和个人对群体的责任,故更推崇「利群」的普世价值,如仁和义等等。在人类社会中,经常存在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及群体与群体之间利益的矛盾。民主与自由,固然是每一个人应该享有的权利,但每个人权利的扩张也必然会带来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这就需要有别的普世价值来平衡和规范这些权利的诉求。这些平衡的普世价值包括:理性,法治,合作和互相尊重。另外,人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不能单一强调自身的权利,而不同时重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假如在一个社会里,人人只争权利而不顾责任,这只能是个自私自利的社会,它一定会问题成山,它的成员不可能有安全和快乐。 我们正在向后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随着经济以及生产技术的发展,人类经历过多个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民主与自由,在资本主义社会推翻封建社会的过程中,在思想战线上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在今天,人类面临的是另外一场大变革,就是要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后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我们在思想战线上面对的挑战,是怎样克服资本主义社会里的利己主义和贪婪,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另一套新的价值观,来实现这个历史任务。从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有许多种反资本主义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并提出以「阶级斗争」来对抗「自由主义」。随着苏联和华沙公约的解体,以及中国的改革开放,这种论点已经被证明行不通。因此,要解决资本主义所带来的问题,既不能单纯依靠自由和民主,也不能用阶级斗争的思想。一种比较可行的办法,是重新发掘人类长期发展出来的文明,去芜存菁,把那些行之有效、久经考验的价值观,给以一个合理的组合和发扬,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去应对人类面临的生存环境的变化。 新的社会基础应该是追求群体的利益,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我认为,在我们正在进入的后资本主义社会里,不能像资本主义社会一样以追求个人的权利为基础。新的社会基础应该是追求群体的利益,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可以发现,人类精神文明里面 最根本的普世价值,应该是「理性」与「责任」,以及「人道」和「公义」 ,它们是人性里面最光辉最崇高的几种天赋(attributes)。只要大多数的人坚守上面这些原则,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个崇尚自由与民主精神的社会自然会形成。 在人类进化的历史里,社会制度可以变迁,生产方法可以不断推陈出新,但社会是否演变得更美好,人能不能得到安全和快乐,终究还是要看社会是否建立在一个「以仁和义为本」的基础上。而今日国际上许多纷争之所以长期得不到解决(例如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对抗),也就是因为当事人考虑的主要是政治利益而非理性,也缺乏了仁和义的精神。(他们并不欠缺自由和民主)。 我国正要发展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但其主要内容目前并不明确,也欠缺一些有系统的讨论。本系列所讨论的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也许可以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
个人分类: 社会发展研究|352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要忘得那样快”——汶川地震周年祭
lvnaiji 2009-5-7 23:40
不要忘得那样快,这是一首歌的名字。 汶川地震过去已近一年,期间又相隔了奥运和金融危机,似乎已离我们远去。固然,世事日新,未必对此耿耿于怀;然而,地震后所发生的一切似乎尚未深入挖掘。地震,是一次从肉体到心灵的归零。归零的根本意义在于显现和提升普世价值。时至今日,尽管也有各种纪念活动和灾后重建项目,然而去年的热血,去年的坦诚,人性的相通,身份的隐退,渐渐让位于冷漠和信用缺失,以及官本位的愈加强盛。为什么忘得那样快? 归零,回到一切的起点和原初之处。各个学科,各行各业都广泛应用这一概念。胡锦涛任总书记 20 天后的西柏坡之行被认为是一次归零之行。其实是在将面对重重危机和挑战的中共拉回到了一个理想的基本面,也就是执政之初。其言下之意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在某些方面和某种程度上背离了初衷。 归零,在社会领域是如此艰难!在西柏坡之行之后, SARS ,雪灾,火车事故,冥冥之中提供了一次又一次归零的机会,然后是更为惨烈的 8 级大地震,更为彻底的归零。这次归零在于四个方面:权、钱、人工自然,以及血缘。 权力归零。权力在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古往今来的中国社会(不知是否有少数例外),权力一直居于中心地位,左右社会中的其它一切。在地震后的灾区,权力短暂消失,代之以社会的自组织。中国其它地区的权力并未消失,全力以赴为了生命,回归了在一个社会中权力最基本的职能。这无疑也是一种归零。权力的滥用、腐败、甚至侵犯人权等在这一时刻销声匿迹,至少退避三舍。 其次是钱或财产归零。钱在社会中同样具有重要地位,权钱交易,由此可见一斑。在当代中国社会,钱的地位正在冉冉上升。然而,在灾区,地震在瞬间摧毁一切财物;灾区外,一切钱财都失去其本来意义,倾举国之力抢救生命。 第三,多少年来,依靠科学技术所建造起来的设施顷刻间灰飞烟灭。房屋(宁可当时没有房屋!)、通信、公路桥梁,还有水电,灾区的人们在两分钟内退回到原始社会,直接暴露于大自然的威严之下。可见人类对人工自然的依赖之深及后者之脆弱。 最后是血缘。灾区里,多少毫无血缘关系的人彼此相救,同住一个屋檐(帐篷)下,灾区外,多少无亲无故的志愿者开往汶川。彼此有过节者,一笑泯恩仇。还有国外的多少救援者。前不久还在圣火传递中持不同观点,转眼就伸出救助之手。一切都落实到人的身上,而这个人,不是汶川或北川人,不是四川或甘肃人,甚至也不在于国籍,就是具有最普遍意义的人。 正是在这样的归零中,我们看到了启蒙运动的自然状态,看到了罗尔斯的无知之幕。 正是在权力归零的日子,民间的伟力得以释放。多年来,拥有强大权力的组织几乎包揽了一切,民间在享受组织温暖之时也失去了自信和独立行动的能力。地震发生后,民间迅速行动起来,什么添乱之类的话别说。四川的十几家 NGO 组成 5.12 民间救助服务中心,覆盖政府难以顾及的灾区。早在官方发布消息 5 天前,远在千里之外的北京、上海、南京的新妈妈们凭本能发起向灾区婴幼儿捐赠奶粉的行动。各种车友会、登山俱乐部一马当先深入灾区。不被长辈们和社会看好的 80 甚至 90 后如 韩寒、超女们二话不说奔向灾区充当志愿者,从中看到了下一代身上怀有的对社会的担当。大学女生为男生的突变惊讶:一直玩乐队的男生,现在去给灾区搬运卫生巾。这么熊的事情,一句话不说就去干了。在自然状态的丛林法则下,也自然发生 哄抢、偷盗的行为,但大多被制止。 在这些民间的行动中,看到了由下而上的自组织能力。卢梭的社会契约就是这样形成,公民社会就是这样成长起来。 在钱财归零的日子, 私企高管甘当志愿者, 5 昼夜救 20 多名孩子 。 志愿者为运送伤员,放下自己的食品和水,再细心写上可食用,留给任何需要者。在救灾过程中,见证了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 企业的力量。长虹、九洲、新希望,他们的主动行为填补了社会的空白,让灾民,更让社会看到企业担当的责任和中国的希望。 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 在返回原始社会之时, 自然的伟力将大地撕开了裂痕,人与人之间的裂痕却暂时得以弥合。血缘不再成为屏障,国际社会纷纷伸出援手。 在 权、钱、人工自然,以及血缘 归零的日子, 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温家宝总理以其表现说明了一切。 官员们再不需要通过察言观色来确定官场行事逻辑,拯救就是唯一任务。面对那么多孩子的亡灵,面对那么多破碎的家庭,四川省教育厅副巡视员林强反省,如果生命的价值还不能战胜官场潜规则那我们就太没有良心。在强烈的负罪感驱使下,林强请求转让其火炬手及观摩北京奥运会资格。 现场直播来自政府的信心,政府的信心来自对普世价值的尊重。对生命的关爱难道还需要保密,还要排斥民间和国际的参与?正是这一点,让中国政府一步站到现代政府之列。也正因为此,中国政府与民间、与国际社会达成了如此之和谐。前所未有的新闻开放,令人惊讶的秩序井然。 一位半身被压在废墟下的大娘,在救援成员冒着余震危险多次抢救未果之后,试图割腕自尽,以让救援力量得以去抢救较容易获救的人员。面对掩埋在废墟中生命正在流逝的孩子,广元市市长马华希望变成吊车。在他们的身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无论是平民还是官员,超女还是私企高管,中国人没有与生俱来的劣根性,中国人并不丑陋。在归零的瞬间(对于人类历史来说),中国人向世界展示了比任何一个民族毫不逊色的高贵的人性。这就是归零的根本意义。在普世价值的平台上,中国和世界站在一起。 归零的权力如何执政? 从人民大众身上汲取执政力量 ,以及在于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同。归零的权力,实际上拥有最大的权力。不少国人因西方国家惊讶中国在抗震中所显示的强大国力而沾沾自喜。其实,真正让中国强大起来的不是物质,而是在归零中显示出的精神,是政权与民众之间的高度吻合。而这样的中国绝不会让世界感到恐惧。 汶川地震过去已近一年。虽然 没有明显的证据说我们正在遗忘,但我们担心遗忘终究会到来 。 多难兴邦。要是如此惨烈的归零尚且不能把中国震往一个新的方向,中国还要承受什么样的磨难!? 对地震,对难,对归零的挖掘越是深入,就越难以遗忘。文革,一场发生于几十年前的人为的灾难正在或者已经被年轻一代遗忘,原因就在于没有深入挖掘。那么汶川地震呢?归零之中显示出中国人的人性之美不亚于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 那么丑陋的是什么,抑或,是什么让中国人变得丑陋? 揭示丑陋,是为了不再丑陋,是为了培育归零之中所显示的善,让其永葆青春。 国人惯于运动。既然如此,不妨试着换一种,或至少加一种:归零,以汶川的名义。 此文完成于汶川地震后月余,贴在科学网是在 2009-1-28 ,逢周年祭之时稍加修改后再次上载。只是难以忘怀。 难以忘怀的是在中国人身上所显示出来的普世价值和社会由下而上的自组织。
个人分类: 特别推荐|3303 次阅读|6 个评论
普世價值與文化多樣性
jiangjinsong 2009-3-11 17:15
普世價值與文化多樣性 (2008-07-03 11:25:35) var $tag='杂谈'; var $tag_code='4d70973802118335a36179db55047b6f'; 标签: 杂谈 分类: 口无遮拦 老蔣按:最近關於普世價值的討論似乎正在成為熱點,我雖然缺乏系統研究,也愿意湊湊熱鬧,簡單地談談我的一些想法,問題還是不少,就算是記錄一下我思考的軌跡吧。歡迎各位網友的批評指正! 普世價值從本質上說是現代性的產物。處於高速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提 倡 普世價值似乎是天經地義,順理成章的。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部普世價值逐步為中國人民所接受的歷史。科學、民主、自由、法制等等價值,正在 中國 日益成為政治正確性的標誌。對於努力推進現代化的人來說,回首歷史,這不能不讓人感到欣慰!當然,這些價值的 準確 理解和真正落實,仍然存在諸多問題,需要持續不懈的努力。 但, 在許多媒體 上 以及大多數知識份子、青年 網 民心中,普世價值在合理性上似乎已經不容置疑,只需利用一切資源,採取各種方法予以落實了。 然 而,經歷了文化大革命對神聖語彙史無前例的惡搞,經過後現代主義的洗禮之後,啟蒙運動的樂觀情緒成了樸素幼稚的標誌,一切宏大敍事都不可避免地成 為懷疑和警惕的對象。普世價值同樣也不應該成為可以挪用透支的空洞口號,不應該成為可以兜售其他私貨的騙人幌子。不要以為只有像鬥私批修、塑造社會 主義新人、革命工作需要、階級利益這樣的話語才會被濫用。我們今天推崇的普世價值,也常常被無知和偏見者所誤用。例如,今天在中國對科學的 崇拜與迷思助長了科學主義的氾濫,產生了諸如假借科學之名以排斥中醫等傳統文化,將宗教當作迷信打壓排斥的現象。又如,假借自由的名義,違反必須遵循的職 業倫理,逃避應盡的社會責任等等。普世價值並不會赤裸裸地現身,所以,我們必須要認真鑒別,警惕偽普世價值的魚目混珠。名實必須相符。 更 重要的是:尊重文化多樣性也同樣是當今世界所強調和推崇的普世價值。如何處理好普世價值與文化多樣性的複雜關係,就構成了當今世界深刻的理論課題和迫在眉 睫的現實挑戰。一方面,不能以文化多樣性作為藉口來否定普世價值的意義,為各種傳統中所包含的所有落後、野蠻、愚昧的成分辯護。另一方面,也不能以普世價 值為藉口來否定文化的多樣性,推行西方文化的文化霸權。 諸如科學、民主、自由、法制等所謂普世價值也不是一種可以簡單 搬運 的物件,它必須要與本土文化相融合,相適應。科學、民主等 原本并非一切文化中原發的現象,而 是在 少數、特定 的 歷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其意義與作用都不能脫離具體的語境。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本土的社會文化固然不能無視科學、民主之類的價值,必須要隨科學、民主的引 入而作相應的調整、改變,這就是魯迅先生等人所提倡的改造國民性的合理性所在。而在另一方面,科學、民主的表現方式也必須要隨所在地的文化傳統做相應的調 整和本土化,要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資源,要借用本土的符號象徵等等。 空間 上 如此,時間 維度同樣 也 如此。普世價值並非固定不變的現成之物,它同樣也要更新生長。隨著時代的變遷,普世價值也要與時俱進,不斷改變。比如,人權的概念就有一個不斷擴展的過 程,從白人擴展到有色人種,從男性擴展到女性,從異性戀擴展到同性戀,甚至有將權利的概念擴展到動物保護的趨勢。所謂普世價值,剛開始的時候毫無例外都不 過是少數人提倡的異端邪說,在大多數人眼中都是荒誕無稽的。而過去廣為接受的普世價值,隨著歷史的演進, 也會在成為批判的對象,也 將會轉變為落伍的意識形態。 在 流行的普世價值之外,傳統的、似乎已經過時的文化價值仍然具有不可忽視的文化意義。因為,價值的更替並不是單向的、一勞永逸的事情。歷史的發展具有複雜 性,人類的文化常常會在新的層次上向傳統回歸。所謂過時的文化價值,可以幫助我們對流行的所謂普世價值保持一種批判的態度,幫助我們對時代的偏見與盲 區保持一種警惕。保留過時的文化價值,其實就是保留了人類面對複雜多變的未來適應的豐富可能性。 所有 的 普世價值都是具體的, 都 有其特定的內容和規定性,因此也都是 有限 的,有其內在局限性的。歸根結底 , 普世價值是服務於人類生活的。人類活生生的實踐是檢驗普世價值的最後的唯一標準。普世價值並非絕對神聖,不可批判的偶像,它 今天之所以 廣為世界所接受並不是天經地義的,而是因為經過了人類漫長歷史的多次檢驗,其中不乏痛苦的血淚教訓;而人類生活仍然在繼續,過去通過檢驗的 普世價值 現在 和未來 未必能通得過,它今天仍然要在人類的新的經驗中接受檢驗。普世價值並非是僅僅衡量其他事物的尺度,同樣要接受批判。 臺灣 3.22 大選之後,有人發表文章說, 就 算民進黨再次贏得大選,民主的自我修正機制失靈,也不能否定民主選舉的價值。這當然是對的,因為,即使民主選舉的結果不理想,民主選舉也可能在其他方面產 生正面影響:如促進公眾參與,非暴力的方式決定領導人選擇等等。但是,這些對民主選舉的肯定評判,必須是在具體語境下經驗性的評判,也就是都要根據民主選 舉過程所產生的具體後果來得出,而不能無視實際後果,先驗地認定只要是民主選舉就一定是好的。這種評價就不是一種理性的評判,而是一種盲目的信仰了。 因此,理性的態度就是在具體的經驗研究之前至少在理論上承認這樣的可能性:在特定的政治、經濟、文化條件下,民主反而會是不太合適的解決方案。這樣的 態度同樣也適用於法制、科學、人權等等。 各種普世價值之間也存在者複雜的相互關係,並非鐵板一塊,完全一致,所適用範圍也並非邊界清晰,可以劃疆而治。在不同價值之間出現衝突時,並不存在著什麼元價值,可以程式化地決定這些價值之間如何取捨、協調、兼顧。比如,科學事務並不遵循民主原則, 不是多數人意見所決定的。而當代政治事務則往往循多數人決定的民主原則。然而,當某些科學事務涉及到與公眾利益相關時,則既不可簡單地交由少數專業人士代為決定,也不可簡單地通過表決由多數人的意志所決定。其他各種普世價值 之間 的關係也同樣如此。我們必須在不同普世價值的相互衝撞、糾纏之間,保持一種冷靜的心態,從人類生活實踐出發,以一種批判的態度審慎反思普世價值。 總而言之,普世價值凝結了人類痛苦探索的寶貴經驗,為我們解決人類的各種實踐問題提供了極其重要的文化資源,我們應當善加利用;卻不能將其變為新的神圣教條。普世價值應該成為促進我們深入思考的推進器,而不是終結我們思考、探索和批判的緊箍咒。
个人分类: 胡思亂想|2780 次阅读|1 个评论
你不能代理我的爱情
pingguo 2008-10-2 13:39
我承认 你是传说中最光荣的白马王子 爹亲娘亲不如你亲 可我的爱情必须由我做主 你不能代理我的爱情 你吻着她与我吻着她不同 关于这一点 我的心跳是最好的证明 你要二奶三奶的特色生活 我要贫贱不移的道德人生 我承认 你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武林高手 真传的枪杆子功夫登峰造极 可我的人权必须由我做主 你不能代理我的人权 你说的话与我想说的话不能等同 关于这一点 我的内心再明了不过 你要骑在多数人头上的和谐 我要我的井水不犯你的河水 我承认 你代表世上最正确的主义 放之四海而皆准 可我的思想必须由我做主 你不能代理我的思想 你想要的并不是我想要的 关于这一点 我的良心无法欺骗 你要把世间的权利都代表了去 我只要成为我自己 2008-9-26
个人分类: 诗歌|3572 次阅读|2 个评论
普世价值与文明进步
可真 2008-9-29 05:54
我在《 大师者大肆媚俗之师也 》一文中揭示了普遍存在于当今中国学界的媚俗现象,这种媚俗现象无疑与现行学术体制有关。不过,就象现行政治体制下,贪官污吏多多,但毕竟不是所有官员都是这样,清廉者也不在少数。同处于一种体制之下,为什么这些清廉者就正直,而那些贪官污吏就腐败?这说明, 在同一体制下,是否奉公守法,个人的思想意识是关键因素 。学术也是如此,同一学术体制下,为什么有些学者正直,另一些学者邪乎?也是个人的思想意识问题。 所以,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既有制度因素的作用,更有个人心灵因素的作用。制度是外在约束机制,心灵是内在自律机制,它们固然有联系,但并不是一回事。外在约束机制是否有效,是制度设计方面的问题;内在自律机制是否有效,是个人生活信念方面的问题。 正直、清廉者所信奉的生活观念是正确的,因为它使他们知道做人的起码尊严与为人的起码责任,这种尊严与责任是天理良心的要求,也就是人类普世价值的要求。也因为有这种普世价值的存在,所以古今中外总有那么一些人,尽管其所处的具体历史环境千差万别,但他们在普世价值的引导下,正直为人,清廉为官,正是这些人保证了他们所在社会的稳定发展,从而促成了人类文明的累积与进步。 普世价值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内在根据,也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同形态的文明之间赖以开展对话与交流的精神基础 。承认普世价值,就是意味着承认价值世界也是多样而统一的世界,就象物质世界是多样而统一的世界一样。物质世界的多样统一,是我们赖以认识物质世界普遍规律的现实基础,因为这种普遍规律恰恰是存在于多样的物质现象之中。从物质世界的多样现象中寻求其统一的规律,这是科学的任务。同样道理,价值世界的多样统一,也是我们赖以认识价值世界普遍精神的现实基础,因为这种普遍精神恰恰是存在于多样的价值现象之中。从价值世界的多样现象中寻求其统一的精神,这是人文科学的任务。 所谓普世价值,就是价值世界的普遍精神 。 普遍与特殊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即在某一领域内普遍的东西,在另一更大领域中就是特殊的东西,反之亦然。普世价值作为价值世界的普遍精神也是相对的,即在某一领域中是普遍的东西,在另一更大领域中就是特殊的东西,反之亦然。具体言之,在中国历史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它们都各有其时代的价值,这种时代价值相对每个时代中具体的人和民族及社会阶层而言是普遍价值,相对整个中国历史而言则是特殊价值。就整个人类世界而言,各个民族、各个国家都各其本族、本国的价值,这种民族价值、国家价值相对每个民族中具体的成员、每个国家中具体人和民族及社会阶层而言是普遍价值,相对整个人类世界而言则是特殊价值。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这个时候、这个状态下的普世价值,就是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普遍价值。这种普世价值是其民族、国家内部开展社会交往的精神基础,也是维系其民族、国家的稳定而保持其统一的精神基础,离开这种普世价值,民族就会解体,国家就会分裂。 当着人类社会发展到全球化时代,各个民族、各个国家以及各个地区之间在经济以及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各个层次、各个领域都是相互联系、影响、制约着的,这种全球化( globalization )状态,客观上要求有一种比以往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普遍价值更加普遍的普世价值,这种全球性的普世价值是全球化时代条件下各个民族、各个国家赖以开展互相对话与交流的精神基础,也是维系全球稳定而保持其统一的精神基础,离开这种普世价值,各个民族、各个国家以及各个地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便缺乏其精神基础,从而全球化进程就会因各个民族、各个国家以及各个地区之间的价值冲突而遭受严重阻碍,从而这个统一的世界将面临分崩离析的危险。 但是,普遍与特殊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普遍只能通过特殊而存在,决不可能有脱离特殊的普遍,脱离特殊的普遍只是关于普遍的幻想,而非现实的普遍。因此,全球化时代的普遍价值也只能通过各个民族、各个国家以及各个地区的特殊价值而存在,亦即必须在尊重这些特殊价值的前提下才能建构起来。这种价值尊重,就是不强迫人们接受某种新的价值,而是通过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来逐渐消除其价值隔阂,从而使人们自觉自愿地接受某种合于彼此共同利益的新价值。这种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以及在这种对话基础上普世价值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任何急于求成的做法都只会使原有的价值隔阂变得更加严重,从而势必造成更加严重的文明冲突,致使全球化进程遭受更加严重的挫折。 在全球化进程中的文明冲突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它是处在这个历史进程中的人们所无法回避的,人们只能正视这种冲突并设法化解这种冲突,使自己在这种冲突中尽量付出较小代价或使所付出代价减少到最低程度。 对在这种文明冲突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人们来说、他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 文明有进步与落后之分 ,这种文明差异是历史地造成的客观差异,它与人的主观愿望无关,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相反,人的主观意志应当如实反映这种客观差异,根据这种现实的差异来决定自己的所思所为 。 文明的进步与落后,在感性世界中主要表现为各个民族、各个国家以及各个地区之间在与一定科技发展水平相应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等方面的强弱,这种强弱差异是从有形可见的物质形态上所表现出来的这些民族、国家和地区的文明差异,这种差异我们可称之为文明之器的差异。然而,文明之器实有与之相应的文明之道,它们是不可分离的统一体。 从本质上说,文明的进步与落后,并不于文明之器的差异,而是文明之道的差异。 器有强弱之分,道有高下之别。器的强弱与道的高下固然不是直接的同一关系,因为器作为道的现象形态,它总是多样性的存在,这些现象性存在既有表现道之真相者,也有表现道之假象者,故仅仅依据器的某些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是不足以判别道的差异的。但是,就器的整体而言,它必是道的显现,道就存在并且表现于器的整体上。就文明的进步与落后关系来说,某个国家在科技、经济、军事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硬实力的总和,即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它作为这个国家文明之器的整体,无疑是体现着这个国家的文明之道的。在这意义上,其器之强弱是体现其道之高下的,其器之强是意味着其道之高,其器之弱是意味着其道之低。 所以, 根据较长时期内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可以判断这个国家的文明之道的高下:在这个较长时期内,其综合实力总是强于别国,就说明其文明之道高于别国,从而也说明其国之文明高于别国文明,也就是比别国文明较进步;反之亦然 。 文明的进步与落后本质上是文明之道的高下,而文明之道的高下蕴含着价值的高下,因此在文明冲突过程中就有强势价值与弱势价值之分: 文明之道较高者的价值是强势价值,文明之道较低者的价值是弱势价值 。面对来自文明相对进步者的强势价值的挑战,文明相对落后者不应采取死守其弱势价值的自我封闭态度,而是应当积极地迎接强势价值的挑战。这种迎接挑战的方式,应该如一个社会共同体中某些具有自己独特价值的个人对待在其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的主流价值那样,努力学习这种主流价值,在其学习过程实现自我价值的转换,从而使自己能够融入到这个社会共同体中;反之, 如果这些个人拒绝对主流价值的学习,一味坚持自己所独有的价值,他们就融入不了这个社会共同体,甚至会被这个社会共同体所抛弃 。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一直都面临着来自西方文明的强势价值的挑战,至今依然。清末时,中国人普遍的态度是拒绝西方文明,只有部分人愿意学习西方的文明之器,这部分人以洋务派为代表,但包括洋务派在内的几乎所有中国人,都一致拒绝学习西方的文明之道,只有极少如严复那样的人物才注意学习西方文明之道中的科学之道。在面临西方强势价值的挑战时举国上下都采取这种自我封闭的态度,由此就造成了中西文明之间极其严重的冲突,其冲突的结果就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中国人差不多都变成了亡国奴。直到五四运动时,中国的一些进步青年、进步学者才表示了学习西方文明之道的强烈愿望,他们不仅像严复那样主张学习西方文明之道中的科学之道,还主张学习西方文明之道中的民主之道,即主张同时向西方的 D (德)先生和 S (赛)先生学习。这种 同时向 D 先生与 S 先生学习的主张,就是所谓五四精神。 五四精神是面对来自西方强势价值的挑战所应取的应对方式。事实上,正是在五四精神的熏陶与影响之下,才有中国现代史上民主运动(包括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两个阶段)的开展,从而才有新中国的诞生。 但是,新中国建立以后曾经有一个阶段,五四精神遭到了阉割,人们普遍地拒绝学习西方 D 先生之道(民主、平等、自由等观念),只是部分地吸收了其器 的方面(如民主、平等、自由等词句以及民主体制的某些外在形式),同时非常有限地学习西方的 S 先生,并且就是这种非常有限的学习,也只注重学习 S 先生之器(科学知识、科学技术等),而并不重视学习 S 先生之道(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等)。当然,这种情况是在整个世界处于冷战条件下发生的。在冷战后期,冷战双方关系得以缓和,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这种相对缓和的国际大背景下开展起来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先后在科学的春天的 号召之下 和科教兴国政策的引导之下,大规模地开展向西方 S 先生学习的运动。但是,这场延续至今的学习运动,仍然只是注重学习 S 先生之器(科学知识、科学技术等),而不重视学习 S 先生之道 (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等),至于对西方的 D 先生,尽管较诸过去有所重视,然其学习态度依然显得犹犹豫豫,时冷时温,缺乏坚定的意志与热情。 诚然, 改革开放以来所开展的向西方文明的学习运动,也有超越五四精神之处,就是从经济方面学习西方的 E 先生(市场经济),并在其学习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 。 但是,热情地请来了 E 先生,却冷冷地仍把 D 先生拦在大门口,由此便造成了这两位原本相依为命而处在 ED 合一状态的先生之间 ED 相分的格局。 其实, 离开 D 先生的帮助, E 先生是难以独立成事的 。所以,现在中国所请来的这位 E 先生感到十分为难,其心情郁闷,常常发脾气,闹得市场上假货贼多贼多,至今更是被他闹得四处发生矿难,连祸及千百万婴幼儿的三聚氰胺罪案都出来了。看这形势, 要是 E 先生总是脱离 D 先生而单独行动,那 E 先生迟早要把中国闹腾得一团糟! 不请 E 先生也就罢了,既然请了他,却又不请他的老 撘 档 D 先生,把他们硬生生地分开,这让 E 先生如何单独开展工作呢? 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大背景下,被请来的 E 先生无论如何被改造,都不能把他改造得无法在全球经济环境中开展工作,也就是说, 中国的 E 先生和西方的 E 先生在其性质和功能上应该是同一的 ,否则,他们便无法物以类聚地聚集到一起。所以,既然从西方请来了 E 先生,就得同时请他的原配 D 先生一道过来,而不能用他所根本不熟悉的中国土产的 D 先生来做他的 撘 档,如此乱点鸳鸯谱,是根本无法让他们精诚团结地协同工作的。 更何况,西方的 E 先生不仅和他的 D 先生是老 撘 档,他和他的 S 先生其实也是老 撘 档,现在 E 先生请来了, S 先生也请来了,就是不请 D 先生,这样实际上 E 先生和 S 先生就都只是请来了一半,所以,他们工作起来自然只能是半心半意,心不在焉。而且,离开了 D 先生,不只是 E 先生会经常发脾气, S 先生也会发脾气,也会闹腾,如今中国的环境给污染得都快不成样子了,这主要就是 S 先生闹腾的结果。 总而言之,照中国现在的形势, 如果再把 D 先生拦在大门口,不让他进来,不让他和已经请来的 S 先生和 E 先生合作而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中国的鼎是难以立得起来的 ,就是给它配上一只脚(中国土产的 D 先生),因非其原配,其性质和功能都与其它两只脚不相协调,其鼎就还是立不起来,就是勉强立起来,也绝不稳定,其倾覆之势必不可免,则总有一天要倒下来。 其实,近代以来,直到今天,中西文明之间所屡屡发生的碰撞与冲突,已经一再地证明了西方近现代文明是比中国固有的文明要进步得多的先进文明,这是谁都抹煞不了的客观事实,也是我们所不能不面对的客观现实,尽管对我们来说这是一种严酷的现实,是我们所并不情愿接受的现实。 但是,主观情愿是一回事,科学理性又是另一回事。中国的生存与发展决不是我们一相情愿的事,而是必须依靠科学理性来解决这个现实问题。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如今面对西方强势价值的挑战,无疑该是到了我们毫不犹豫地学习这种价值的时候了!如果仍然拒绝学习这个在当今世界占统治地位的主流价值,中国必难以最终融入这个为全球化过程所历史地和客观地造成的世界共同体, 除非我们自认为中国可以离开这个世界共同而独立生活如果真是这样,那末,为了保证中国社会的稳定,就不妨让刚从西方请来了一半的 E 先生连同早就请进来一半的 S 先生一起混蛋,省得他们这两个半吊子把中国闹腾得如此乱七八糟,还是重新过我们曾经过过的那种田园牧歌式的小农生活好了 。
个人分类: 伦理学|4734 次阅读|1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23: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