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掩饰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镜子
热度 2 mqr 2013-10-19 10:43
镜 子 镜子 太贪婪了 见什么 要什么 可最后 得到了什么 镜子 太会欺骗了 人在两镜中间 把一个 变成了 无数个 镜子 太势力眼了 让“美的人” 锦上添花 让“不美的人” 羞于触摸 镜子 每天 都在捉摸 向人提供 掩饰缺点的条件 这到底 又为什么
个人分类: 新诗|2224 次阅读|2 个评论
深入改革开放,何妨从“头”开始
热度 2 fdc1947 2012-12-24 09:16
这时代真是进步了。首先是技术进步了,我们可以从各种媒体上认识各级领导(县市、地厅、省部直至中央大员)的尊容。第二是体制比几十年前开放了,我们终于可以知道各级领导的年龄了。 把各级领导的尊容和年龄放在一起一对,我们很容易看出,所有这些领导有一个共同点生理特点:头发不因年老而变白。莫非真应了过去几十年常说的一句话,他们是特殊材料做成的?当然,这只是一句笑话,人所共知,他们的头发上染黑的。 人年龄大了,头发变花、变白。这是人的共性,谁也逃不出去。人头发白了,染黑它,显得年轻一点,精神一点,这是他的自由,谁也管不着,谁也不想管。个人私事,别人无权干涉。不过,作为一个阶层,一个集体,几乎所有的人都这样做,这里面必定有内在的原因。 人的社会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集体相同的行为必定有相似的意识,反映出相似的心理。 染发显得年轻,有活力、有朝气,无疑是想给自己更多的信心:我还可以做更多的事情,还可以担任更高的职务,还有更大的魅力,当然总有些人还会有更多的想入非非,甚至做入非非。 但是,明明是近老年花白的头发,却硬要把它染成年轻人的黑发。这样的集体做法深层次的集体心理是什么?我们可以看到些什么? 我看到了两个字: 掩饰 。不单是要掩饰白发,更主要的是掩饰思想。 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在公开场合总是说与直至中央的上级在思想上保持一致,但是,私下里却未必怎么说,他们自己到底怎么想的更是讳莫如深。对外,许多人说的大都是官话、套话,谁都能够听出来,是空话、假话,但是,他们照样说,那样子就像说真话似的。 我想,要进一步改革开放,首要的还是思想解放,首先是头头的思想要解放。 要有创造性的工作,就要有创造性的思想。现在许多领导人在他们的工作中只是原封不动地传达贯彻上级的指示,他们自己所做的只是在那里揣摩上司的想法,或者想办法应付考察的各种指标。而真正要做好一个单位的工作,必须依据那里具体的情况,动脑筋、想办法,有创造性的思想。 领导人的思想应当是开放的。把自己的思想放在铁幕后面,永远不可能有创造性的思想。 只有思想开放了,在交流之中,思想才能不断发展、不断进步 。半个多世纪以来,例如像反右派、反右倾、反自由化之类的大大小小的运动,打击了知识分子、领导干部、广大群众的思想开放。有些人的本领就是只会打棍子。现在有些老百姓的思想负担略小一点,胆子大一点了,因为没有什么好失去的。但是,许多大小领导人却仍然把自己的思想包裹得紧紧,说着不着边际的空话、假话。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各处情况和发展水平差别很大。 要使中国现代化、繁荣、昌盛,想只依靠一个人的某一种思想和几个人的努力是不可能成功的。必须依靠许许多多各级出色领导人和全体人民的聪明才智。他们的思想应当是开放的,有创造性的。只有各级领导的思想开放了,有创造力了,才能使全中国老百姓都思想开放、进步、有创造力,中国的事情才能办好。 所以,头头们的集体染发,看上去是小事一桩,却是一种象征,象征着思想的掩盖和封闭。 十八大开了,新的各级领导人上台了,新年到了。新年、新人要有新气象。思想的开放不是一天就能够实现的,创造性也不是几天能够有的。但是我们总要有所进步,开始哪怕只是极小的、象征性的一步。 那么,我就想说:深入改革开放,何妨从“头”开始。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3377 次阅读|5 个评论
“演示”应“演实”,而无需“掩饰”
热度 5 boxcar 2011-4-19 11:28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Normal0 唐常杰老师的博文“ 怎样讲解较复杂对象的演化过程 ”【 1 】,先讲了一个 年轻教师 “ 精心准备而又多灾多难的演示课 ”的故事,然后介绍了一些讲解较复杂对象演化过程的方法和技巧,读了以后很受启发 。 不过在我看来,能 看 到 这种多次失败的演示, 或许 比一次成功的演示收获更大。 所以,“演示”的过程尽可以尽量“演实”,而无需“掩饰”。 在实际的教学中,历来都很强调教师的备课,也很注意要求学生尽量在课前做些预习。这样的教学效果当然会很好,老师在课上讲得清楚明白而且流畅,学生听课时也能跟上进度,理解也会比较到位。在有些课上,老师会做些计算推导、实验演示或者编程演示,这些教学过程其实都有些风险,如果预先没做好准备,进行不下去甚至挂掉的可能性都是存在,所以应该是课前重点准备的内容。不过,准备工作中百密一疏的情况总是有的,而且很多突发的意外更会对精心准备的演示产生巨大的杀伤力。碰到这种倒霉的情况,演示难免会变成演失——表演如何失败,如果处置失当,老师的信心会受到不小的打击,如果不能正确对待,甚至形象都会受损。 演失过程发生演失,倒也未必有那么可怕,关键要看如何对待这种失败。如果不想正视这种偶发的失败,采取的措施通常是极力掩饰,文过饰非。这样做在很多时候也确实可以蒙混过关,如果糊弄得好,旁人甚至完全看不出破绽来。例如,推公式的时候忽然有一个步骤卡住了,会掩饰的人会来一句“显然”或者“显而易见”甚至“众所周知”(言下之意,大家都知道的如果你还不知道,自己回去面壁看书吧)就顺过去了。实际情况可能是,这个“显然”显然是很“不显然”的,一两句话根本说不清楚,专门写篇论文甚至还要商榷争论好几个来回。如果老师在演示的时候总是搞掩饰,结果学生就只能学会“显然”之类的词语,而不能真正掌握对一些关键问题的处理。所以,演示中掺入太多掩饰是不好的。 教学中的演示,就应该是“演实”——把实实在在的现象和过程展示给学生。道理很简单,老师在课堂演示中都会发生的错误,学生一样会在做作业、考试甚至未来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如果学生们不知道这里容易犯错误,就很难引起高度的注意而努力避免这种错误的发生。一次曾经出了错的演示,显然会比行云流水般顺畅完成的演示更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一辈子不忘。这就像我们出去旅游的时候,发生的小意外会让我们经常提及而印象深刻。教学中的“演示”要搞成“演实”而不“掩饰”,就像军事训练中的“演习”不能搞成“演戏”,点验成就和验证已有的理论和方法不是唯一的目的,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会带来更大的提升。 最后,举一个我亲身经历的事例。我在给本科生讲大学物理课的时候,就曾经在做偏振片演示的时候遇到过一次突发事件。当时我突发奇想,决定用投影机射向屏幕的光作为光源进行演示,本来期待着用两个偏振片重叠放置转动角度的时候屏幕上出现影子的明暗变化的,结果却看到除了这个预期的现象以外,投影仪出射的白光在穿过一个幻灯片后打出来的偏振片影子居然带有颜色,而且转动偏振片时颜色还是变化的。当时我没掩饰,根据对这个现象的迅速思考,简单地说了句投影机发出的不同颜色的光大概是偏振光。下课以后,赶紧上网查了投影机的原理示意图,发现和我的猜测基本相符,于是我在下一堂课开始的时候,先给学生讲了一下投影机的工作原理。我相信,因为这次演实而不掩饰的演示实验,会有很多学生意外地了解了投影机的光路原理。 参考: 【 1 】唐常杰: 怎样讲解较复杂对象的演化过程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7179do=blogid=434497
个人分类: 教育|4240 次阅读|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8 08: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