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本科毕业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展翅高飞之时——寄语2013届本科毕业生!
热度 2 zqshichina 2013-10-20 16:39
三年前见到的那个怯怯的文弱小女生 今夕已成长成显露出成熟与稳重的女孩 无论悠长的四年大学校园生活 还是短暂的三个月实验室时光 我们见证了小 ❉ 同学的成长历程 对完美实验的不懈坚持 对学业梦的孜孜追求 对爱情的执着 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 总之, 一个追梦的女孩即将振翅高飞 祝愿她在未来的日子里 依旧快乐、 累的时候, 打个电话或发封邮信 ( 件 ) “飞”回实验室的娘家歇歇脚、充充电 …… 后记: 无意间,翻出了给 2013 届 ZX 同学的毕业赠言,不知道去了江南的小 ❉ 是否一切安好?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948 次阅读|3 个评论
代拟给“北京大学某学院”的毕业典礼致辞
热度 51 陈安博士 2013-7-9 12:51
【Blog主人按:不好意思的是,俺几天前自愿当了一把浙大的影子校长,这里又要代拟一把北大某学院的毕业典礼致辞了。按照YC同学的说法,俺真是有官瘾、闲的慌啊。】 【导读:北大的某院长自己 其实 并非弱智,他甚至知道自己的讲话是前后矛盾的,也知道自己的行为和讲出来的东西是完全背离的。但是,由于内心里就充满了对中国人的傲慢与偏见,觉得自己参加毕业典礼是看得起毕业生,不参加是教育毕业生们要热爱家庭,两种行为都无限正确,根本就不把自己的这种乖张表现放在心上,更不会真把学生们的需求放在心上。但是你这么做可以,我们理解,但是却还想着让毕业生们对两个完全相反的行为都来顶礼膜拜或者热泪盈眶,这就不对了——俺们知道你有点聪明,但是北大的毕业生也不是弱智,好不好?!】   我对北大和清华的意见从来都是奔着某些自以为是的管理者的,对于北大和清华的毕业生我总体还是喜欢的,虽然我更喜欢来自科大的学生一些。   科大的学生有自己的特点,我前天在课程班上这样评述:男同学一般穿一大裤衩,上身则是一件T恤,要多简单有多简单,再看脚丫子上面,一般是一双拖鞋。   在所有的学术场合,我一般对于衣冠不整者没有任何另外的看法,一方面自己也是这样的人(最近10年都穿衬衫西装,猛一看也挺学者样了);另外一方面,只要人有学问就行,至于学问外面的包装,俺觉得一点都不重要。   ————————————————   看到某院长充满“傲慢与偏见”的毕业典礼“远程”致辞,俺们有了一种给他当语文老师的瘾。如果做不好,欢迎大家耻笑俺,俺一定不还嘴。   下面起草一篇对毕业生的“远程”致辞(就写第一部分吧):   各位马上就要离开燕园的同学:   你们好!   我感到非常抱歉,因为这是我第一次缺席学院毕业生的典礼。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在固定的时间段中必然会有一个“最后时候”,而毕业尤其特别些——既有欣喜也有不舍,但不管怎么说,都是感情远远大于理性的时刻。作为院长,每思及此总让我感慨万千,之前甚至有过热泪盈眶的冲动。   我这里要解释下缺席的理由,由于我把北大当成了步入中年之后第二个春天的出发地,所以,N年前宁愿抛妻别女,带了年少的儿子到了北大,而且一呆就是5年多的时间,其间,对于家庭,包括妻子、女儿都亏欠太多,对于儿子也是这样,甚至更多些,因为我的选择使得他被迫离开了妈妈和姐姐,而这个时段对于一个儿童又是最重要的成长期,我不知道儿子成年后会不会因此恨他的爸爸。   在决策的多次反复之后,今年我还是选择了带儿子返回美国的家,和妻子以及女儿团聚,但是这样做却又必然地错过了和你们的最后相聚的时刻,内心着实纠结万千。   对于我而言,这5年来的毕业典礼我参加了4次,似乎可以给自己一个交代了,但是,对于你们而言,从北大毕业却是唯一的一次(或者青春时代的第一次)。从你们的角度看自己的缺席,我觉得怎样解释还是无法原谅作为院长的自己。   我只能希望同学们宽恕了,并期待着未来的一天,当你们再次回到北大的时候,路过我的办公室能够驻足并进来,让我为你们当面补上这深深的歉意。   对于未来的挑战和征途,我相信你们已经有了足够的教育训练和知识积累来坦然面对,这些都是作为院长的我和学院乃至整所大学的老师们在能力范围之内能够给予你们的。如果当你们累了,或者在未来的学业或承担社会角色中有了更大的贡献,又或你们遇到了暂时的困难,请别忘记这里曾经是你们的家,且必将成为你们永恒的家,你们随时可以回来。到时迎接你们的除了我期待的目光,老师们的殷殷期望,也许还有我的儿女,他们会很高兴有机会欢迎大哥哥大姐姐们,而此时此刻,他们正在我身边享受着近年来少有的家庭团聚的喜悦,看着我带着郑重和神圣的表情写这一篇字字千钧重的致辞。   最后,再次祝福北大新毕业的学子,道一声珍重, 道一声珍重 ......
个人分类: 事论|7591 次阅读|92 个评论
我指导的三个本科毕业生
热度 8 liuxuxia126 2013-4-1 20:59
指导毕业论文的导师,同时也肩负着帮助学生找工作的任务。 每周一次的就业率统计,让班主任和论文指导老师,很是有压力。 还好,今年我指导的三名本科生,基本上算是全部就业了!一名是我已经招收的免试推荐的研究生,一名虽然获得了免推资格,但因为面试表现欠佳,被淘汰了。但他坚定地要继续报考本校,继续报考读我的研究生。所以毕业论文,自然也由我指导了。研究生成绩一出来,我得知他考取了380多分的高分,很为他高兴,他经受住了挫折训练。 还有一名学生,当年读大学报考志愿的时候他的亲戚就咨询我,问我们学校的情况。我鼓励他报考。他顺利被录取后,四年中学习很努力。他大二时还经我指导获得了SRF创新项目。本来他也有免推研究生的资格,但他一心要考外校。他报考的是人大法学院。这是个很大的挑战!他最终也考取了高分,获得了人大的复试资格,前不久顺利通过复试。今天他的名字已经出现在人大法学院13级研究生的拟录取名单中了。他得到这个消息,第一时间告诉我,我也很为他高兴,并由衷地祝贺他。 我的幸福,其实就来源于这些点滴的小事。因为作为一个教师,自己教过的学生愿意和你分享他的好消息,在自己虽然是常态,在学生却是基于对老师的信任和感恩。 今天在教务室和向老师聊天时,她说每天自己做重复的工作,已没有上进心。感觉到惭愧。,我倒是有不同的看法:每天虽然做类似的工作,但面对的却总是不同的人。在自己是常态的事情,对面对的学生来说却是人生经历的最重要的阶段。对他们好一些,关爱一些,也许只影响那么几个人,但对这几个人却可能是大学的全部了。
个人分类: 教与学|3008 次阅读|16 个评论
再见了,我的“不争气”的本科毕业生们!
热度 9 jlrlmylt 2012-12-23 18:57
因为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所谓的3S技术玩得好,加之景观生态、风景林规划研究方向比较时髦,每年报自己的本科毕业论文的学生人数最多。今年毕业论文,自己带了10个本科生。平心而论,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四年过去,这些学生实在没有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计算机不会,英语不通,办公软件不会操作,缺乏基本科研技能的训练。考研、找工作、忙实习,整个不把毕业论文当回事。到了最后,自己也说不清是教师在写论文、还是学生在写论文。好在教师的威胁+利诱的威逼下,总算磕磕碰碰地完成了答辩,拿到了学位。 师生一场,临别时,几个自己自认为最垃圾的学生还算想起自己的导师,凑了份子请导师到学校旁边的美味店猛撮了一顿。三杯酒下肚,师生的话题都放开了。自己介绍了美国的风土人情,学生们倾诉了找工作过程中的世态炎凉。通过交流,自己也收获匪浅:1、学生的就业与专业越发分离 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法国必胜客、婚庆公司、服装精品店、测量公司、房屋中介,五花八门;2、单位的好坏与家庭出身、人脉关系密切 去规划院、通讯公司的学生,无一例外均具有雄厚的家庭背景;3、毕业时还没有落实工作的学生比例不低,回到家乡二次就业的概率较大;4、若非考研、出国,学习成绩在就业、求职中的优势渐渐消失。 也许是学术界的名声太臭的缘故,在座的学生中,想做学问的确乎没有。然而,条条大道通罗马,大家何必在科学研究这条崎岖蜿蜒的小道上血拼呢?十年、二十年后,他们当中,谁能保证不出个亿万富翁、高级政客呢?
个人分类: 象牙塔生活|2639 次阅读|11 个评论
[求意见]这个本科毕业生该去深圳腾讯还是杭州网易?
热度 2 danfouer 2012-10-31 18:04
这两年实验室里培养出了一名优秀本科学生,农村山里走出来的孩子,上大学前没见过计算机的他在三年内成了编程高手 。详情见 个人简历.pdf 除了在编程方面有很好的表现外,他还酷爱文学,创作过十余首词,见 http://user.qzone.qq.com/770960925 这样一个文武齐备的学生,先签了网易,现在腾讯又在不断的拉拢,希望其毁约改投腾讯。 将来工作都是浏览器后台服务 基本待遇情况如下: 杭州网易研究院:7500/月*16个月(其中13个月固定,3个月类似奖金),包午餐,毁约金3000 深圳腾讯总部:8600/月*13个月+奖金,自己承担违约金 我给他的分析: 公司前景:腾讯是社交网站、产品线丰富,前景广阔;网易是门户网站,目前只有游戏部门赚钱,而网络游戏基本上是现代鸦片,网易的公开课倒是利国利民,但只能是公益事业。 生活前景:深圳压力较大,需要和未来的伴侣一起奋斗多年;杭州适宜生活,可以找一个杭州妹妹做媳妇,有丈人家扶持可以省去许多麻烦。 个人前景:深圳是新兴城市,年轻人来自五湖四海,适合将来自己创业;杭州是千年古城,扎根不易。 不知各位看官有何看法,不妨说来听听!
715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美国前5位最顶尖科学家全部是中国人
zhao1198 2012-10-25 01:16
  森路透集团发布了全球顶尖100位材料学家榜单。其中榜单前6位均为华人(5位在美国,1位在台湾)。而在美国的5位世界最顶尖材料学家,全部是中国科技大学的本科毕业生。而在台湾清华的那位,却是高中毕业就负笈美国,完成博士后研究后即回到台湾工作。   进入TOP100的15位华人,按本科院校划分,中科大有7位,大陆其他大学有3位,台湾地区大学有2位,美国大学有3位(分别为台湾留学生、自台湾移民后裔、自香港移民后裔)。   杨培东(Peidong YANG),排名第1,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殷亚东(Yadong YIN),排名第2,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助理教授;   黄暄益(Michael H. HUANG),排名第3,台湾清华大学教授;   夏幼南(Younan XIA),排名第4,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教授;   孙玉刚(Yugang SUN),排名第5,美国阿尔贡国家实验室科学家;   吴屹影(Yiying WU),排名第6,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助理教授;   段镶锋(Xiangfeng DUAN),排名20,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助理教授;   邹祖炜(Tsu-Wei CHOU),排名34,特拉华大学首席工程师;   万梅香(Meixiang WAN),排名43,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有机固体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任志锋(Zhifeng REN),排名49,美国波士顿学院教授;   鲍哲南(Zhenan BAO),排名62,美国斯坦福大学副教授;   蒋业明(Yet-Ming CHIANG),排名66,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马晓龙(Peter X. MA),排名76,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   梁锦荣(Kam W. LEONG),排名80,美国杜克大学教授;   孟祥敏(Xiang Min MENG),排名99,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电镜实验室研究员
个人分类: Econ.经济学家|3336 次阅读|0 个评论
本组刘佳淼同学获2012届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
热度 2 zqshichina 2012-9-9 22:30
前天学校教务处网站( http://jwc.tjpu.edu.cn/jwgl/tztg/2012/9/12616278966.shtml )公布了 2012届 校优秀本科毕业论文。在本组完成毕业论文的刘佳淼同学也位列其中,祝贺刘佳淼同学! 今年,是本人真正独立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第二年,在本组完成毕业论文的同学达到 10 人,也是我带毕业论文最多的一届(以前协助导师指导过)。原本自己只想带材料 088 班刘佳淼、赵亚、石宾、农永增四名同学,但后来教学办又分配了王义政同学;另外,组内 Wu 老师带的李宁和李沐峰也交由我指导;再后来,环化学院的张重玉、张学凯、杨广志三位同学也陆续加入了我们组。这样,在组内的大四本科生达到了 10 人。 万幸的是经过大家的努力,十人都顺利毕业了,算是没有辜负他们的选择。另外,刘佳淼、赵亚同时获得了学院优秀毕业论文,出乎我的意料;刘佳淼同学最终获得校优秀毕业论文,也是我未曾想过的。 因此,感谢你们给课题组所做出的贡献,带给实验室的欢声笑语,还有那些荒唐糗事;祝福你们在新的工作岗位,靠实力站稳脚跟,分清利害得失,耐住诱惑与寂寞,逐渐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最后,欢迎大家路过天津的时候回组里看看,组里的变化是不是也出乎你们的意料? 附录: 2012 年在本组完成实验的本科生及毕业论文题目 1. 刘佳淼:高功率 Li4Ti5O12 负极材料的微 - 纳结构控制研究(学校及学院优秀论文) 2. 赵 亚:纳米 Li4Ti5O12 的一次制备与二次形貌控制研究(学院优秀论文) 3. 石 宾:高容量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可控合成、结构及储锂性能 4. 农永增:中间相炭微球的氧化 - 活化及电容性能研究 5. 王义政: LiFePO4 正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测试 6. 李 宁:酚醛树脂基炭微球的可控制备 7. 李沐峰:氧化石墨烯制备方法的对比研究 8. 张重玉:硫碳复合正极材料的储锂性能研究 9. 张学凯:钛酸锂 (Li 4 Ti 5 O 12 )- 纳米硅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储锂性能的研究 10. 杨广志:钛酸锂表面的氮修饰与电化学性能研究
个人分类: 科研记事|396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中南大学破格聘任22岁的刘路为中南大学教授级研究员
热度 3 woodwest2 2012-3-20 23:08
最近中南大学改革不断,从讲师不上课开始,到讲师也可以有博士招生资格,再到今天的破格提拔应届本科毕业生作为教授级研究员。 作为中南隔壁的一介小僧,表示关注,期待岳麓山下高校群的崛起。 PS.祝福刘路同学。 人物介绍: 刘路,又名刘嘉忆,男,1989年生,中南大学数学科学与计算技术学院2012级研究生。大学期间,自学数理逻辑,大三时,对拉姆齐(Ramsly)二染色定理的证明论强度的研究,被认为彻底解决了英国数理逻辑学家Seetapun于90年代提出的一个猜想,受到数理逻辑国际权威杂志《JournalofSymbolicLogic》的主编、逻辑学专家、芝加哥大学数学系DenisHirschfeldt教授的高度赞赏。 中国科学院三位院士李邦河、丁夏畦、林群对他的科研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在大三时就可以独立解决重要的数学难题,是难得一见的数学人才,并向有关部门建议,采取特殊措施破格录取他为研究生,加强对其学术方面的培养,并在各方面对其进行扶持。 2011年9月,他作为唯一本科生在芝加哥大学举办的数理逻辑方面的专门会议上,报告了他对目前反推数学中的拉姆齐二染色定理的证明论强度的研究。百余家中央及省市媒体对他的事迹给予了极大关注和报道。 2010年,获第二届丘成桐数学竞赛中获代数与数论优秀奖;2011年,获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2012年,破格硕博连读,师从我国著名数学家侯振挺教授。获得凤凰卫视等十余家知名华文媒体和机构联合推选的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希望之星奖项提名,将于3月31日在北京大学领奖。 中南大学人事制度改革方案(讨论稿) http://zndxb.cuepa.cn/show_more.php?tkey=bkey=doc_id=567385 张尧学校长在中南大学三届二次教代会、工代会上的工作报告 http://gonghui.its.csu.edu.cn/newsShow.aspx?newsid=336 学校破格聘任刘路为中南大学教授级研究员 http://zhaosheng.csu.edu.cn/Block/Jjxy/ViewNews.aspx?InfoID=4101
个人分类: 未分类|1885 次阅读|3 个评论
武大本科生照样发CNS论文
热度 5 xupeiyang 2012-3-15 09:27
2012年3月2日,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1届本科毕业生宋卢挺作为并列第一作者的研究论文《Single-Cell Exome Sequencing and Monoclonal Evolution of a JAK2-Negative 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细胞》(Cell,2010年影响因子为32.401),并登上了此期Cell研究新亮点。 http://www.cell.com/retrieve/pii/S0092867412002280 去武大看樱花,顺便看看袁荃、韩晗、宋卢挺等年轻人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id=547785
个人分类: 科技人才|5674 次阅读|1 个评论
鲍元恺——“音乐学”缘何泛滥成灾
byk0104 2012-1-20 21:52
重发2003年旧文:鲍元恺——“音乐学”缘何泛滥成灾 2009年春,我所熟悉的某大学艺术学院在新录取的研究生表格上发现,排在前几名的是本校海洋环境学院和外语学院的本科毕业生,都没有专门学过艺术。由于他们比一般艺术专业的考生具有公共课的优势,所以能够顺利地通过初试并拿到高分。至于复试时应当展现的艺术技能和禀赋,这个艺术学院对攻读艺术学硕士的考生并无此要求。据说,现在有更多非艺术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准备照此办理,开通一条取得硕士学位的捷径(这和建立交叉学科,或扩大音乐学科的人文视野,或改善音乐学科的知识结构等不是一回事)。由此,我想到了我的一篇2003年的旧文,重发于此: —————————————————— 据统计,全国音乐院、系、科近几年已达700多所。其中,绝大多数专业不是作曲与声乐器乐的表演,而是音乐学。 按照教育部的规定,音乐学是二级学科,属于一级学科——艺术学下的分支。规定的音乐学学科研究范围包括: 中国音乐史学,西方音乐史学、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理论、音乐考古学,外国民族音乐理论,音乐美学、音乐教育学、音乐文献编译、音乐比较研究、作曲、和声学、作品分析、复调音乐、配器法,指挥、视唱练耳、管弦乐器演奏、键盘乐器演奏、中国乐器演奏,演唱,乐器修造,音乐音响导演、艺术嗓音医学,音乐治疗学等。 这里,设立了24个“研究范围”,后面还加了一个“等”。实际上,已经囊括了专业音乐教育的全部学科。 问题是,在音乐学院,还有一个一般称作音乐学的专业,它的专业充其量只是如上“范围”中的前九项——中国音乐史学,西方音乐史学、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理论、音乐考古学,外国民族音乐理论,音乐美学、音乐教育学、音乐文献编译、音乐比较研究,而不包括我们通常意义上的音乐实践主体,即音乐表演与创作。 囊括音乐所有专业的二级学科叫做音乐学,而其下分支的专业又有一个不包括音乐创作与表演的也叫音乐学——爸爸和儿子同名。这必然会引起学科建设的混乱。在事实上,由狭义的纯理论的音乐学取代广义的大学科的“音乐学”,在当前已经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大家知道,艺体类的本科、研究生招生,在文化课方面的要求大大低于理工科和普通文科。这是由于具有艺术禀赋和体育禀赋的是人群中的极少数,为了从更广阔的范围选拔艺术、体育人才,我们从50年代就施行这个规定,并先于其他学科进行选拔人才的考试。经过半个世纪的实践验证,这个规定是正确的。 如今,这个规定成了取得本科和研究生学历以及获得相应学位的捷径。本科二百多分的文化课分数线,研究生四十多分的英语分数线,吸引着大批只要文凭,不管专业的考生。许多文化课水平达不到理工和文科最低标准的,就转向艺术院校。又由于他们不具备艺术专业所需要的天赋和技能,便蜂拥而至于以“理论”为特点的“音乐学”(还有其他专业的“美术学”“舞蹈学”等等)。 毕竟,识字的比识谱的多得多,会说的比会唱的多得多,会作文的比会作曲的多得多,会吹牛的比会吹号的多得多,于是,“音乐学”便在几年中不断膨胀,成了中国音乐院校的最大专业。在综合大学音乐系科和各级研究生中,不会唱,不会奏,不会作的,和音乐几乎不相干的人比例越来越高。 这么多人从事与社会音乐生活无关的专业,那么,就业问题怎么解决? 好办!现在,不仅有专业音乐学院,有包括音乐系的艺术学院,有大量的省级、地区级、市县级开设音乐专业的师范学校,还有大批综合大学和工科、农医、外语、财经高校,以及中专、中技、职校都开设了音乐专业。这些并不具备音乐专业教育能力的学校一夜间都成了此类毕业生的好去处。 至于社会文化生活是否需要这么多人挤进这本来就十分狭小的空间,那不是学校和学生考虑的事情。学校赚了钱,学生拿了文凭,毕业生留校或者换一家学校继续按照自己的模式复制下一轮与社会文化生活无关的毕业生就是了。 补充: 教育主管部门对于艺术学科的错误评价体系,是造成“音乐学”泛滥成灾的根本原因。 音乐,是非语义性艺术,它的符号属于非推理性符号。换言之,音乐是超语言的,是用逻辑语言说不清的——“言之不足 歌之咏之”也!否则,要音乐干什么? 在音乐诸专业中,用音乐本体(非语言)表述的作曲与声乐器乐表演是第一性的;用语言表述的音乐学,是第二性的,本质上属于交叉(与史学、或美学、或社会学、或民族学、或考古学、或人类学、或文献学等)学科。 中国目前没有设立用音乐本体表述的艺术学位(2011注:2005年起,终于设立了FMA_艺术硕士学位,作为与“学术型学位”并列的“专业型学位”。2010起,艺术类又从文学类独立出来,成为一个门类。这些进步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只有用语言表述的艺术学的学位。而我们的职称评定要看学位,甚至行政职务也要看学位。于是,要想在职称职务上获得发展,只有走“音乐学”的路。 也正因为只有艺术学学位,目前,教育主管部门对于艺术院校的评价(入学、学位、职称、课题、评估),以文字表述项目和语言能力考核(母语的和外语的)为主,这本身就违背了音乐艺术的规律。 说明:我们厌恶甚至惧怕洪水泛滥,并非厌恶水、惧怕水,或者不需要水。
个人分类: 艺术论点|2744 次阅读|0 个评论
[精] 我国当下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是在误人子弟吗?!
热度 1 jimmy198360 2012-1-16 11:16
国内硕士研究生招生数量和报考数量连年刷新记录,升学硕士研究生在学校官方有完成就业指标提高就业率的作用,以此为导向,学校给本科毕业生洗脑灌输考研思想在国内大学很是风行,民间也有硕士研究生是“就业缓冲”或者“逃避就业”的说法。 随之而来的也是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总体连年下降,这也是拔苗助长、大跃进膨胀带来的必然问题吧,一个导师一届指导3个以上甚至10个以上的研究生屡见不鲜,如果连带算上博士研究生就更多了。加之导师们由于各种原因大多忙的不可开交,和各个学校研究生培养体系不够系统化和程序不够规范化, 研究生教育沦为典型的放羊式、自谋毕业式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自我培养模式的教育,切切实实的沦为学士后教育。 这样的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研究生质量可想而知。当然不能一概而论,肯定也培养出来很多优秀的硕士研究生走入了phd培养进而进入职业化的学术研究,或者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从另外一个角度---实验室发展和导师学术研究的发展---来讲,其实导师为完成指标和领到相当程度的培养费招进来如此多的研究生,也很另导师以及实验室管理大为头疼:一来忙中偷闲指导众多嗷嗷待哺、求知若渴、急需毕业的研究生,要好歹琢磨出来点东西给他们做,还要在他们危机的关头给他们指条毕业的明路;二来为实验室和自身研究长远的发展,想要留住他们之中优秀、勤劳、能干的研究生继续通过攻读博士研究生或者在实验室工作为延续实验室的良好发展和课题项目的顺利,大家都明白两三年能很好survive下来的学生,已经通过各种方式掌握了比刚毕业的本科生更扎实的和本实验室研究相关的可操作性极强的基础知识和前沿性信息,也掌握了所需的项目相关各种实验技能,这些学生留下将为后续的研究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成本,有时候甚至是项目延续的关键,这些学生一旦离开将导致后续研究的直接断裂。这也是硕士研究教育的短学制所导致的。 对自然科学研究人才的培养,短期的而又不专业化不规范的职业化教育带来的效果和弊端是不言而喻的。 以上诟病是老生长谈,想必科学网很多博友在博文博客,以及平时朋友们师生们常聊时都对此类问题发表过类似的以及更深刻的看法。这么多的讨论,依然没有改变研究生培养的继续非良性膨胀,尤其是伴随着国家的“大科学”“大转型”计划,为完成转型的和提升国力的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才吸引投入进了科学研究领域,但是这么多资金砸下来,真正要干活的还是要落到以硕士研究生为主力军之一,以博士研究生为主力军之二,还有以占相对很少量的博士后人员和实验室固定实验技术人员的人的身上。 鉴于我们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硕士研究生已经在沦为活生生的临时工。而且正由于这种转型趋势,这样的临时工群体还会继续增加。 这样培养出来的大量“人才”显然要浪费大量的研究资金以及学术资源包括优秀的教师资源。一方面攻读研究生和要攻读研究生的个人要不断也在不断思考自己的命运和未来,更重要的是在更加有指导性层面的知识分子群体和长者群体(研究生培养管理者、导师、社会管者理等等)对于我们的硕士生研究生培养的方向做个深入又长远性的思考。 1、总体上,我们现在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规模是在误人子弟吗?又是在多大程度上在误人子弟呢? 2、我们能否通过切切实实加强本专科教育的水准来缩减硕士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的规模?! 3、我们能否通过 有节奏有长远规划性的通过扩大和加强博士研究生培养 ,以及通过一定的方式 加强硕士研究生培养和博士研究生培养的耦合连接度 来缩减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规模与来消化和吸收优秀的硕士研究生,从而形成完善良好的 学术职业化教育体系 ? ...欢迎大家继续提出问题,也欢迎博友们拍砖。 更多相关不相关文章: 打开中国困局的钥匙 2--- 走出学术界与教育改革的泥淖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41376do=blogid=508048 ; 打开中国困局的钥匙 1--- 迷茫的中国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41376do=blogid=508042 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千人”“百人”们身上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41376do=blogid=527634 当代的科学世界是平的,我们缺少什么?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41376do=blogid=524150 让“公平”飞一会!步子太大容易扯着蛋!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41376do=blogid=517645 博士生的“吃饭研究”---兼与饶、施、王、邓等教授商榷学术改革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41376do=blogid=511825 国内人才低层次、后娘养?特权横行无正义的国家和学界有希望?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41376do=blogid=516289 中国人把院士制度弄成了造"神"的制度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41376do=blogid=516727
2790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留学香港后对人生的思考
热度 1 kim.possible 2011-12-12 17:20
网上看到的一篇文章,写的很深刻,转载来与大家分享。 98年本科毕业,又顺利地被保研,当时的我只是一个憨憨的书呆子,纯洁的如同高中生,在清华这种和尚庙一般的理工学校里呆了四年,女孩似乎是山下的老虎,神秘得让我一见就脸红心跳。未来是什么对于我就是“读完研再说”,反正成绩还行,不读白不读。天上掉了馅饼,用我的兄弟的话来说。香港正好回归一周年,教育部要选派一批本科毕业生去香港科技大学读研,以加强两地的教育和科研交流。清华当然要占不少名额,系里的几个牛人去了美国,所以这个饼就掉到了我头上,确实是个不错的饼,不用考G、考托、全额奖学金,连什么手续都是学校和教育部包办了,我分文不花,后来香港科大的联络人抱怨中国的办事效率和程序烦琐,至于怎样的麻烦过程,我至今都一无所知。   香港科大   就这么糊里糊涂地来到了香港。依山傍海的科技大学美得如同世外桃源,现代感的建筑更让我们爽眼。当时的一个哥们说:“妈的,就是用银子在荒山野岭堆出来的,这样的物质条件算是让我满足了。”后来得知就是亚洲最美丽校园,倒也丝毫不怀疑。据说是香港政府感到了贸易和服务的优势正受中国沿海城市的挑战,而科技就是竞争力,就下了狠心投钱建了这学校,请来了学者。耗资400亿港币,相当于微软公司一年的纯利。组织的参观,教授的讲话,英语的培训很快就过去了,当时的新奇兴奋也褪得干净,每天面对这青山海景,最后也麻木得没有感觉了。由此可以推测娶一个漂亮老婆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如果不是为了炫耀。教授大多是华人,台湾和大陆出身的不少,反倒香港人是少数派,很多都是在北美的名校里拿了PhD,奔这里的高薪来了,他们的PhD头衔总要和名字相片挂一起,挂一辈子,Harvard和Standford之类的当然就香了。正教授可以一年拿到一百多万港币,也就是一个月可以买小汽车,比一般的美国大学高。知识真的值钱了,让我们充满了对未来的向往。有回和教授们吃饭,谈及大陆大学教授的待遇,他们就感慨:“知识分子真被廉价到了可耻的地步。”我们也无话可说,反正不是我的错。然而钱不是好拿的,很多教师正是三十出头,教授职称还未到手,和学校只是几年合同,其他的学者也不断在申请进来,所以压力颇大,辛勤程度比公司打工仔有过之而无不及。既然自己做学问要紧,培养学生的事就要往后排了。刚进来时很多教师和我们亲切讲话,之后就不见了,好久不见就不认得。研究生当然有导师的,只要自己不去找他,他是肯定不会找我的。上课之后就是绝对的自由,当时自由得很是惬意。 萧伯纳说人生的苦闷有二,一是欲望没有被满足,二是它得到了满足。这话的确是部分的真理。当我住在这绝世美丽的地方,可以随心所欲的去商店买东西不用担心付不起帐,可以任意的支配自己时间时,最初的半年里,却发现情绪每况愈下。西方化的建筑设计将个人的所谓privacy保护发挥到极致,进了宿舍就基本感觉不到他人的存在,同单元的人也有独立的卧室,大家都是进了房,将门一关,隔离了,谁也不好意思去敲门。刚来时认识的一伙人,后来发现根本遇不着,如同消失了一般。同住一起的是三十好几的叔叔级人物,偶尔可以说上一两句话,却永无可能说很多。大家都像是住在不同的空间里做研究,忙碌的无瑕顾及他人。   平心而论,对于一个成熟的研究者,如果他有确定的目标和兴趣,对生活人生都不再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准备投身科学研究中,那么这里真是一个好环境。但是我种茫茫睁着无知的眼睛的毛头小子,却是完全另外的感觉。那种茫然的苦闷感觉真是难以描述,找不到人玩,只是将窗户开了又关,关了又开,不停的喝水,仍然感觉不舒服。 怀念在清华的破楼里相互串门打闹的日子,怀念抱着篮球在走廊里叫一声就应者云集的日子,可是怀念解决不了问题。以孩子的心理去进入成熟严谨的环境,不可不说是一次考验。   多年的功利教育的辛勤培养,我一路顺当地走过来,发现完全的上当。我在成功的通过了一次次考后,最终都不知道我为什么要通过这些占距人生的 考试 ,这个所谓的 优秀 学生只是在不停地让自己去符合那个“优秀”的外在标准来麻痹自己的虚荣心,而自己,那个真正的自己却一直没有存在过,没有发育过。我学的任何课程都无法帮我解决当时的苦恼,那么每天学那些微分方程又是为了什么?还去为了父母的微笑,人们的赞许吗?年年得奖学金的清华毕业生是了这么一个怪物: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也不知道生活是什么,对社会毫无接触,二十出头,可是见女孩子就一身不自在,会解各式各样的方程,却不能解决自己的困惑,硕士博士的路就在眼前,可是不知道还应不应该这样走下去,这状态难道就是我的追求?一个智商还不错的人努力多年就变成这样?   这是一个问题,很早就有了,只不过太晚地暴露出来,我相信这样的问题依然将被很多师弟师妹们面临,我相信在清华依旧有很多像我当年一样的学生。当看到他们天真的讨论: G 2***, 托 6**,GPA 3.*, 学校名次Top **, 仿佛几年的辛劳就只为那么点数字,人生的终极标就是goabroad. 我无法不为他们忧虑。这也是促使我写这篇文章的主要原因。   很多人没有对做研究的真正兴趣,但是用尽了精力去获得一个去国外做科学研究的机会,就洋溢在掩饰不住的喜悦里,甚至对人生毫无真正规划,对自己的兴趣一无所知,为出国而出国,那将在告别父老乡亲后去迎接苦闷的开端。   香港的学生很实际,决大多数本科毕业就去赚钱,三十之间为结婚买房奋斗,如果告诉一个香港人说你二十八了还在读博士,他会觉得你很失败,可能是根本不会赚钱。而留下来读博士的香港学生,就是真的很喜欢作研究的人,扎实地做事,他们的认真让我们一批朝三暮四,心猿意马的大陆学生汗颜。   生活在香港   都说香港是弹丸之地,其实一千多平方公里的面积也不算小,不过大多是山,可利用的地方不多,很多商业区都是添海造出来的。亚热带的气候,又在到处是山和海湾的地方,风景当然好。香港的气候比北京舒适一万倍,冬天冷不了,夏天也不太热,甚至没有明显的四季感。只是上半年天气有些潮。成天都有湿湿的感觉,北方人有点受不了。   香港的交通极其发达,公共车从不拥挤,也很少堵车,可是香港的道路比北京的窄得多,车也不会少,布局和管理更好而已,看来北京走向国际化还须努力。这里是名符其实的购物天堂,东西也不算贵,电器和服装可能比北京便宜,特别是国际名牌,由于没有关税,肯定要比大陆便宜。所以不必带很多衣服来,足够便宜了。但是服务业,比如吃饭,理发,涉及到员工劳动和地租的就要比大陆贵好几倍。可以随便往来深圳也是在香港的一大好处,一天可以轻松来回好几次,在香港读书的学生可一得到香港的临时身份证,加上护照上盖个章,就可以自由出入境了。   常有人问及香港的影视明星,可是到了香港就觉得那些人也只是打工仔,背后是更有影响力的老板,一旦老板不想捧了,明星就会很快消失,新人会取而代之。看到他们卖力地载歌载舞,其实也是生存需要,在商业社会里那是绝对的驱 动力 。   香港的金融和资讯服务相当发达,在所谓第一世界里也算相当突出,可以很便宜的享受到信用卡,电讯,互联网服务,因此有些人在香港呆久了再回来反而不适应了,主要就是这些方面,当然还有其他制度等软件原因。   说到学校的生活,物质条件比国内任何大学好,甚至条件好过美国不少学校,香港的学生很少住宿学校,所以一到周末放假学校就很冷清。通常大陆学生独享学校设备,偌大电脑房和运动场,舒服的游泳池,都有不少美好回忆。学生宿舍条件不错,可以做饭,自己做比在餐厅里吃来的便宜,所以大陆学生会乐此不疲,周末常三五成群,做吃的为乐。餐厅里中西餐都有,中餐以广东口味为主,忙起来时以营养为重,口味不对也只能将就吃了。   现在在香港的大陆学生不算多,总共有四五百人,各个学校都有学生联谊会,是比较松散的组织,也有一些机会认识 朋友 。周末会组织放放电影,搞舞会。临近考试或论文时,谁也没心思搞活动。香港的学生很好打交道,在成熟的社会里长大的人,心理相对简单且好玩,不像一些大陆学生常常过分盘算自己的 明天 ,将自己逼的很累。他们对大陆也渐渐感兴趣,虽然他们常常不知道湖南和四川,只说得上秦始皇和毛泽东。只要主动点和他们交流,是可以结识不少朋友的,粤语不是障碍,很多人可以听普通话,而且,广东话不难学,不留神就长进不少。   关于 工作 机会   很多人就终于跳到北美去了,大多还是接着读书,从这个意义上讲,香港只是跳板。   在香港留下工作的机会不多,如果在进香港的第一天了解这一点,是有好处的。也有回祖国的,我就是,所以我在这里写文章了,看到很多朋友询问去香港读书的问题,作为过来人,就写了这些,如果能给这些朋友提供一点有益的信息,就很满足了。   上次写了文章发表在海外学子版,很多朋友给我回信,给了我很大的鼓励,真的没想到过自己的东西会给别人带来影响。留学的经历给了我很多,几乎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在一篇文章里是不可能都讲完的,所以我再写一个续集,好莱坞搞续集纯是为赚钱,我呢是什么都不图,万一有ppmm看了之后找我,最爽不过。将心底里的一点点“龌龊” 都暴露出来,可以痛快讲了。   凡事都是虚空   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人,难免在神情上都多一丝生存紧张,中国在海外的留学生尤其让人感觉到这一点。看不到出自内心的笑,连谈话时也似乎只有一个主题:今后有什么打算?每做一件事,都在问自己:对我有没有好处?   坦白的说我自己刚到香港时就是这样,只觉得自己多么没着落,无根无底的飘在他乡,我要努力啊,绝不可浪费自己的任何精力,房子,车子,名誉,地位,还有漂亮老婆,我什么都要啊。要学最能给我带来利益的东西,去做最有利自己的事情,直到我成功。当时我就是这么典型功利,到现在我都想这样痛骂自己。   数学指出函数的极大值往往在最不稳定的点取到,人追求极端就会失去内心的平衡,到时候就不难体会到数学原理的深刻。我很快让我的功利心理逼到无路可走了,对所学的东西怀疑,担心自己变成书呆子,对自己有信心,找不到真正的朋友,找不到让身心平静的乐趣,每天都在心潮起伏。最后我去找学生辅导员。愚蠢的诉说倒不多提了,不过我记得他大胡子的脸有了微笑,眼睛里放出宽容而温和的光。他告诉我觉的我很有意思,他第一次遇到这么坦白的学生。“那些东西有什么意义呢,你怀疑得很好。“之后就翻出圣经来,给我读某些章。   Everything is meaningless.竟是圣经里的话语。那是我看到的最为震惊的一句话,也是我后来觉得最深刻的一句话。中国人很难理解,对在功利教育里熏陶过来,缺少人格教育的中国学生,更无异于晴天霹雳。成绩,offer, 学位,这样那样的好处,每天拼命算计的东西有什么意义?假设你突然死掉,世界将会怎样?世界将一样绚丽,地球转的一样快,太阳系每天在宇宙中换一个位置。大海还是大海,波涛还是波涛,一样的花开花落,潮起潮落。你的亲人可能会掉眼泪,但是周围的人在三个月内将你忘个干净,那是你曾经那么在乎他们怎么看你的一群人啊。如果上帝存在,在他的眼里,你是多么可怜的小虫子,在活着的短暂岁月里,在最美好的青春里,都不曾快乐过,用尽心力去聚集一大堆外在和心灵没有关系的小东西,只是出于对未来的没有信心,小小的心灵在接近熄灭的一天还在发出那个愚蠢的声音,让你忙碌,让你忧虑的声音:我要,我还要。天底下充满了这样的小虫子,当一个离开了,又有一个来了,做着同样的事情,汹涌着同样的小小念头,受着同样的煎熬。于是上帝要感慨了: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已过的世代,无人纪念;将来的世代,后来的人也不纪念。    ——圣经 旧约 传道书   我不是在传教,当时的辅导员也不是在传教,但是让我立刻看到自身的渺小,物质追求的虚妄,内心的愚昧。看看资本主义的学生辅导,是不是比我们这边高明多了?马哲曾帮助过我们什么?   不要忧虑   “不要为明天忧虑,天上的飞鸟,不耕种也不收获,上天尚且要养活它,田野里的百合花,从不忧虑它能不能开花,是不是可以开得和其它一样美,但是它就自然的开花了,开得比所罗门皇冠上的珍珠还美。你呢,忧虑什么呢?人比飞鸟和百合花贵重多了,上帝会弃你不顾吗?”   一个朋友告诉我,他在等美国 offer 的时候,常常梦到接到牛校offer, 过度兴奋到醒,更为郁郁,感慨“但愿长醉不复醒”。这样的故事大家听了不会太惊诧,由此不难理解《儒林外史》中的进中举了。而得到offer的人到了海外,往往要经历更多的梦醒时分。   为什么活得这么累?生命本是如此美丽,连飞鸟和野花都可以尽情地享受上天的恩赐,而这些有高等思维的聪明人,却活活让思维搞得神情郁郁,哀声叹气。   常有人感叹西方人笑起来那么真实,那么出自内心,探讨起来,又归结到他们更有钱,他们的社会更发达。可我觉得那不是原因。原因就是他们比中国学生更接近飞鸟和野花罢了,更接近《阿甘正传》里的弱智罢了。他们更天真,相信那个万能的上帝会永不遗弃他,所以他们可以少想很多的问题,反而过得更顺利,在团队里表现得更凝聚,因为过分的私心是无法向大家共同的上帝交代的,他们可以很快做出一个Microsoft,一个Dell,但是大家可以看看中国的北大方正,联想,新浪,管理层一年的地震比台湾还多, 这么多年来,连冲出亚洲的野心都没有真正实现过。 这难道不是上帝给西方人带来的好处,耶稣说信我就可以得救,不管这个上帝是不是虚拟的,但他在事实上填补了人性的巨大空白,人家的Microsoft就证明了他的存在,正如计算机的虚拟内存,尽管虚拟,但事实上的作用是巨大的。中国学生总是怀疑这个看不见的上帝是否存在,更在私下里说,他对我能带来好处吗?其实中国人什么都不信,只信好处,从古时的考八股起,读书就是为了好处。因此,大家每天活在害怕没有好处的忧郁里,想靠自己小小的思维,在着巨大的世界系统里去谋取好处,上帝忍了泪水,背过脸去。   思维的无奈   我并不主张虚无,尽管我在上一篇文章里尽力去指出物质追求的虚妄。正如萨特认为,人生本是本无意义,但是怎样摆脱虚无却是有意义的。王朔的意义在于砸碎那些没有意义的假崇高,伍迪.艾伦的意义就在于不断指出人生的荒谬。如果一切都是那么可笑,我们怎样面对每天的24小时?但是活着就是这么简单,它只是一个过程,简单而自然地发生,以至于任何干扰和关注都是多余。就像飞鸟掠过天空,野花静静地开放。能把什么东西叫做现在吗?你能占有什么东西吗?一切的意义只在时间的流动的河中。就像一团火,哪个燃烧的过程才叫火,一旦过程停止了,火不存在了。人的思维在作怪,它是一个双面的东西,它不总是带给我们好处,虽然我们对它有那么多 自信 。思维在很多时候严重地干扰了那个自然的生命过程,它在想单个的状态好不好,值不值得,合不合规范,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所以我们很快变得不快乐,不安稳,再也无法享受那种自然的喜悦了,正像被摄像的人,他的表情立刻不自然起来。恐怖片里的鬼魂可能一直不曾出现,人们却开始牙齿打颤,是被自己思维折磨而已。学计算机的朋友肯定知道操作系统将一个进程悬挂起来的意思。人的那个蠢笨不堪的思维,凭什么要常驻内存?它那么长期的运转,又真正解决了多少问题?为什么不在必要的时候悬挂它,去享受生命的自然?明白这一点将改变你的生活,思维会使你陷入矛盾,很多时候它是多余的,用心去体会,甚至用毛孔去感受就足够了。当你不再判断,不再分辨,不再比较,不再权衡,你就立刻、和谐起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时,还用考虑什么呢?“此间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连言语都是多余,因为言语来自思维。佛陀的捻花一笑,详和的神情,虽静坐,似乎已飞跃世间一切,他坐在了那个生命的根本之上, 再也没有一丝的不和谐。   读书的时候,我常常到海边听涛声,坐下来看着太阳落下,那会是我一天最美好的时间,当太阳没下去,晚霞渐渐褪去颜色,波浪依然轻轻拍打岸边,幕色从四周将我围过来,静默中我会在心灵里升起喜悦,感觉到冥冥中那个永恒的力量,它在紧紧将我抱住,天地万物和我一样同在,也被温和地抱着,我将永不孤独,永不伤心,永不绝望,因为那力量就一直在那里,将永远在那里,我是它的恩赐,我的灵魂从未像那时一样枝繁叶茂,内心从未像那时一样宁静和谐。   我不用去分辨那种力量,是上帝也好,上天也好,老子说的道也好,有什么关系呢?分辨只是是思维常干的蠢事罢了。所有的心灵都是一样的,所以我相信所有人都有那个和谐的状态,就像收音机有那个频道一样,只不过太多人没有调到过。太阳,大海,清风明月,鸟语花香,生生不息的物种,是多么大的恩赐啊,只在我们断暂的生命里才可以感受到,可是太多的人从不念及。他们将自己全部地交给了少得可怜的脑细胞,心灵交给了那个拙劣的 CPU,时时刻刻在做狭窄不堪的运算和判断,所以才会长时间挣扎 焦虑 ,只看到85分和90分的区别,5000元月薪和10万年薪的不同,牛校和烂校的分辨。所以“郁闷”,“无耻”,“倒霉”,“不爽”,“急”,这样的词汇就开始在嘴边泛滥了,就像破电脑的出错提示一样多。 本没有打算再写很多了,关于人生的刨根问底本来就是沉重的课题,无异让学业繁多的学子们再怀疑自己,平添忧虑。倒不如多说点逗乐的事,每天多嘻嘻哈哈一阵。 前不久见到北大的一个女生,说我前面介绍香港的文字很实用,后面的文章就越来越看不懂了,可以理解,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要像我一样想这些问题的,特别是女孩,一天多说几声“挺好的”“好温馨哟”就算过得不错了,古今中外都不曾出过一个女哲学家。但是,这位未曾谋面的北大师弟在等我的续集,谢谢你,xmdl(阿扁鱼), 我不愿让你失望这一篇是为你而写的。   我们看的人文书前面提到的女生就问我,在留学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回答是长了见识。就像在小地方呆久的人出来见了大海,这个收获大得很。所以我渐渐地学会了真正的谦虚态度,越来越承认自己所可以理解到的,可以认识到的只是这世界的太小一部分。在我的脑力范围外有太大的空间,从这一点来看,我们每个人都对自己有过多的自负,每天都在或多或少的干着作井观天的蠢事,争论着盲人摸象的争论。   清华北大的学生的人文素养,我想,很多来源于图书馆的人文书籍,因为喜欢读书的学生多半在那里搬书回来看。可是那些书多产于七十,八十年代,基本上是被一把姓马的刀阉割了的太监式的书,我不怕得罪人。怎么阉割法?举个例子,“总体而言,宗教是唯心的,错误的世界观,被统治阶级利用来麻痹被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从此,你知道了这一点,你么读释迦,读耶稣,读老庄,都觉得如同太监一般阴阳怪气。 在红色的年代里,马刀所向无敌,包括孔夫子到孙中山,从曾国藩到蒋介石,都少有可以逃脱的,因为他们有“阶级局限性”。   但是我到了香港,就看到了很多台湾的书,很多香港的书,原来这些书本不象太监的,甚至不比姓马的书少阳刚之气,可以读得让人忘食,哎,可怜它们的被阉。这些都是我以前脑子以外的东西,所以我立刻知道要谦虚了,人总是受着他的经历和环境的巨大局限,他甚至不意思到,没有选择地被限制隔离着。   耶稣呢,用我们的眼光看,他太失败了,没有妻子,没有儿子,没有房子,没有财产,没有地位,最后还要被钉死,他只是游走于四方去救助受苦受难的人们,他有余的眼光总是看到了世界的外面,因为他也到过更高的维度里。   庄子至今看来还是活得最浪漫最洒脱的中国人,他是超脱的同义词,他也是高维空间的蚂蚁。   去读他们,去体会那种来自另外一个维度的 智慧 的震撼,尽管你可能无法改变无奈的现实,但是可以深刻地改变自己,尽管无法摆脱沉重的肉身,依旧无选择地活在平面上,但是,心灵获得了自由。愿意升起你的心灵吗?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我们永远只能是自己,卢梭说的,对于整个世界我微不足道,但是我对于自己确是全部。事实上我们只对于自己重要,如果我死掉了,没有几个人会在三年后保持对我的记忆,如果我痛苦,没有几个人会有真正的同情,因为太难了,每个人都无法了解我的意识。所以我们要独立,活着就是成为自己,那个独一无二的自己,去寻找自内在的完美与和谐,去实现句那没有选择的话: I am who I am。   Simply because I am not and can not beanyoneelse.可是我们受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教我们忘掉自己,去变成一个称为标准的人,不是这样吗?从小学起我们就要评三好,树标兵,学雷锋,学赖宁。老师总是看到我们的恶习,“你那样子不合行为规范,不可耻吗?”   到了大学,我们又自由了多少呢?我们依旧看别人,看典型,看所谓成功者,我们依旧活在要忘掉自己的标准包围中,去bbs看看,似乎所有人都统一了口吻,GRE 2400,拿了牛校offer, 签了著名外企,找到了ppmm,牛啊,羡慕啊,爽啊,历史走到了21世纪,北大和清华人只剩下一副面孔了,每年招了很多新生,最后就剩下了一个。   比较是有意义的吗?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作为自己的全部主宰,为什么要什么都和人家比才可以找到意义?为什么当别人考G的时候,我也一定要考,为什么考不过2200就要郁闷?为什么billgates成功的时候,我也一定要学计算机?可是自己和别人是多么的不同,些不同难道可以在一些欲念的驱动下轻易的忽略?   崇拜是有意义的吗?明星是需要那样追捧的吗?中国的那支烂球队是需要那么多关注的吗?   当我们倾注希望的时候,他们借此赚到了更多的银子,活得更加嚣张,更加让我们失望,我们是在给富翁们献爱心,爱心那么多,为什么不献给需要爱心的更多的人们,为什么不献给自己,独一无二的自己?   当我们崇拜自己,热爱自己,追捧自己,关注自己,我们就都也是明星了。这样盲从将无法发生,起哄将无法发生,个人崇拜将无法发生。这个意义大的很,至少大跃进将不发生,文革将不发生,我们的经济有可能早三十年走上正轨,现在我们不需要拼命飞跃重洋,中央到地方的官员就不要象现在一样,在亿万人没有工作时还竭力吹嘘7%的GDP增长,就像阳痿的人,为了脸面,郑重地去声名:请看我浓密的胡须,年增长率7%。 不知道多少人可以耐心有共鸣的看完这个帖子,但是看完后却激动的想向每个好朋友推荐。关于人生的追求、香港的开明及其他、大陆人被蒙蔽太久、海外学习生活的好处和收获、是否出国以及为了什么出国,好多好多曾经是我想过滴为之郁闷过滴,幸好有留美归来的老师点拨,有Joe的严厉“质问”,才让我度过了当初的挣扎和煎熬,如今的心境已经远离那种浮躁和焦灼了。因为学会欣赏不同的美,懂得珍惜和付出,因此每一天都很开心。这一篇帖子真的是让我看到绚烂浮躁下面自己真正缺少什么,好好珍藏!有机会还是要出去看看好好体会。
1832 次阅读|1 个评论
成功源于爱与责任
热度 1 liuxianxiang 2011-6-25 09:24
日前,在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度自然科学技术贡献奖颁奖大会上,化学化工学院陈波教授获得“科技项目贡献奖”。谈及获奖感受,陈波教授认为,在科学研究上之所以能取得一些成绩,对专业的热爱是最大动力,而对社会有所贡献是他进行科学研究的终极目标。      一个人要在他的一生当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而陈波就是其中的幸运儿。大学毕业后的陈波被分配到湖南省卫生防疫站工作,工作中的陈波发现自己对化学的兴趣日益浓厚,而姚守拙院士就是他事业的领路人。“在我求学的道路上,我要特别感谢一个人,那就是姚先生,是他让我找到了我的兴趣所在。姚先生当时是我的导师,带领我做本科毕业论文,我在他的实验室里做了3个月的实验,实验后的成果还发表在一本权威性的杂志上,这对一个本科毕业生来说是特别难能可贵的,正是这件事激发了我对学业学习的热情,并看到了自己从事科学研究的潜力。我慢慢喜欢上做实验,觉得很有意思。毕业时,姚先生建议我继续深造,让我坚定了从事科学研究的信念。”就这样,陈波一边工作一边读研,1999年拿到了湖南大学的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的陈波,被调到湖南师范大学从事研究工作,主攻的方向是中草药化学、药物代谢动力学、分离分析理论及应用、化学和生物传感器方面的研究。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并不是每一粒种子都会结果,但勤劳的园丁一定会把幼苗浇灌成参天大树。在陈波眼中,那些在科研道路上遇到的挫折和坎坷因为兴趣的存在而缩小、消融,它们不再是通往成功道路上的绊脚石,而成为了陈波勇于挑战和攻关的跳板,一次次把他送达成功的彼岸。曾经,科研经费不足是陈波心中的一大困扰。“我们要做深层次的研究,需要很多昂贵的设备,设备的维修和护理成为我们科研路上的一道坎,因为我们拿不出那么多的钱去维护。记得我到师大的第3个年头,一台大型尖端设备出了故障,而仅仅是维修费就报价14万元,可是当时我们根本拿不出那么多钱,可没有了设备整个实验室就要停摆。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我只好赶鸭子上架,自己动手维修。因为我本身也懂一些器材的维修,最后雇了一个技术工人,只花了十几块钱就把问题解决了。”现实的困扰为陈波提供了另一个思考问题的角度,科研经费不足,我们为什么不自己动手制造一些仪器呢?我们能写出高水平的论文,一定也能造高水平的仪器。毕竟,要解决科研中的实际困难,与其等、靠、要,还不如自己动手干起来。      对科学研究孜孜以求,陈波得到了丰硕的回报。近年来,他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目前承担及参加了国家中草药“十五”攻关项目、国家计委中药产业化专项课题等研究项目。在色谱分离及中草药成分研究等方面发表论文20余篇。兴趣的驱使给了陈波无限的动力,让他在科研的道路上越走越顺利。      “真正的科学研究是要立足现实,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服务社会的,而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为了论文而论文。”这是陈波进行科研工作的宗旨。近年来,陈波致力于科研成果的转化,并取得可喜成绩。在中药标准化提取物产品研究及中药保护品种“降酶灵”产业化开发中,与湖南宏生堂制药有限公司合作,获得年产值4000万元的良好经济效益。多年研究食品安全检测问题的经历,让陈波看到现实的严峻。如何提高国家的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但现实令他感到深深的无奈。“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某些不法厂商不讲道德诚信,见利忘义,所作所为已对人民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要做的就是为食品安全提供技术支持。而食品安全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随着陈波入选第一届食品安全标准审评委员会,也让他离食品安全第一线更近了一步,并能随时拿起科学的武器为之战斗。他曾经建立的对病毒、食品和医药的鉴定测定方法,成功地对望城县和长沙农校种猪场的进口种猪中毒事件进行处理,挽回经济损失30多万元;建立的毒鼠强、氟己酰胺等分析测定方法,成功的解析了津市、安乡等地发生的大型食物中毒、投毒事件,为病人的抢救、治疗提供了明确指导。      一名科技工作者,对社会对公众要常怀责任心,也只有这样,科学研究才更有意义,也才能获得认可。陈波教授这样要求自己,也经常这样教导他的学生。作为教师,他也看到学生中常有责任心不强的现象,一些80、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太强,凡是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这让陈波很担忧,他对学生提出: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大至对待研究课题,小到对待实验室的每一件器具。只有胸怀责任,方可立足社会,才能获得事业的成功。对自己的学生,陈波也是尽心尽责。为了培养学生的责任心,陈波让同学们观看了一部揭露美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纪录片《食品公司》,想通过片中反映的社会道德问题,引导学生树立一种对公众及社会的责任意识。这部片子给了学生很大的触动,认识到作为一个社会人,人人都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人人都对社会负有责任。      在陈波看来,一名好的导师不仅要带领学生做出好的课题,还要帮助他们渡过人生一大难关“找工作”,这是他为人师的责任。陈波不仅在研究课题上激发着同学们的兴趣点,还动用自己的人脉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岗位。陈波曾经带过的6位学生现在都在日本的岛津实验室工作,而陈波的实验室也被戏称为“岛津公司的黄埔军校”。      在今后的几年里,发表高档次的学术论文是陈波急于突破的目标。这就要跨学科交叉合作,也需要他投入更多的精力在科研上面。而在陈波的眼中,对化学永不停息的兴趣和一颗有社会责任感的心是比任何科研课题都重要的,因为课题是随着时代的变更不断改变着的,而兴趣和责任心则会陪伴他一生,坚如磐石,不离不弃。 (本文作者为《湖南师大报》记者 吕瑾) 《成功源于爱与责任》是一篇反映我院教师风貌的一篇很实在的文章,值得深思和研讨,建议全院师生读读。 尹笃林 2011 年 5 月 4 日
4520 次阅读|1 个评论
急遽贬值的研究生学历
fanquanwei 2011-6-7 21:36
打开QQ闲聊的时候,看到了一大学同学给我发来的信息,由于我一贯于QQ隐身,很少和她在网上碰到过,虽然我有她的手机号码,但却没有主动和她联系过,因为我知道她会很介意有哪个男生没事和她闲聊,毕竟她是已经结了婚当了两岁孩子的妈妈了。网上相互寒暄了几句后,她又开始问我上次问过的问题,上次网聊的时候她问及我考研的事情,我记得给她的建议是最好不要冒这个社会风险,今天我还是给她这个建议,可是她考研的决心已下已经不能理性地听从我的这个建议了。 之所以给她这个建议,不是没有原因的。首先,硕士研究生学历已经大大贬值。这几年国家为了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特别出台了一些鼓励考研的政策,以期达到缓解政府维稳压力的目的。由此以来,每年全国各高校的考研录取率节节高,几乎每年的研究生毕业数量都创新高。高学历的研究生毕业后找工作不再像以前那样占尽了优势,现在的高校研究生已经不算什么珍贵品了,以至于不少高校毕业研究生和本科毕业生同台竞技进入了同样的企业或事业单位。其次,这些年来一些专家学者教授在公众媒体上不够严谨的言论降低了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高期望值,使他们对这种环境下中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产生怀疑,市场环境下用人单位由原来的学历主义转向了现在的实用主义,用人单位发现那些低学历者不乏他们所需要的人才,中国的高等教育造就了不少高学历低能力的奇怪现象。第三,我这位同学已经没有多少年龄优势了。她今年28岁了,就算今年考上研究生,三年后已经31岁了,等她毕业后等待她的将是严酷的就业现实,她会面临着许多用人单位普遍歧视大龄女性的严苛眼光。再有,我这位同学研究生毕业后想找一份清闲安逸的工作,最后去大学教书。我们都知道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她的这个心愿如能实现,她将会比别人付出很多很多,而她已经是一个有两岁孩子的母亲了,不可能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实现她的这个想法的。最后,在中国现行的研究生培养体制和她目前的现况下,她很少能学到多少有用的东西,与其浪费三四年的光阴,不如出去找个工作,多积累某方面的工作经验,培养某方面的工作技能,总比研究生毕业后又回到生活的原点要好多了吧。 她听了我的建议后,心情很难过,她最后反问我说:“高学历总比低学历好吧?”我说不一定,并给她建议,让她找个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注重自己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里,不一定非得从事自己想要的工作,无论从事哪一项工作,只要自己能工作的开心和满足,就是一份好工作。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02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留学美国 反思北大
热度 1 conductor 2011-6-2 21:41
留学美国 反思北大 我在美国学习的第一件事,是基本的讲和写;第二件事,是如何读文献;第三件事,是如何做一个自由的人。回过头来看,北大究竟欠缺了什么?我向往北大差不多有十年,又在北大学了四年本科物理。北大百年校庆之际,很有一些感触。据我的观察,北大的毕业生谈起母校来,总是以调侃批评为主;而清华、科大的毕业生谈起母校来,总是以赞美为主。北大百年校庆之际,众多的校友已经唱了不少赞美北大的颂歌,北大更是借着人民大会堂大大地张扬风光了一番。所以我想在此做做恶人,品评一下今天的北大和北大人,以维继母校长久以来的自由和批判的传统。   北大是不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学之一?我想从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谈一下我个人的体会。   在北大学的课,不可谓不深不难。四年中的三年,都是在苦读中渡过的。我念书的那几年,读书仍旧是校园里的头等大事,入校时本系的毕业分配竟然是按照成绩挑选。北大理科本科的课程,差不多已经是美国研究生的课程。北大物理 研究生的入门课程如高等量子力学,可能连美国名牌大学中某些专业的物理教授都没学过。所以北大的本科毕业生到美国念研究生和考试,并不费力气。可能是基于同样原因,中国大陆留学生在美国念研究生课程并不费劲,因此而自傲并瞧不起旁人的人挺多。但是在北大的几年里,我对科学的经验只是考试和做题,不要说没有学到如何做科研,听过多少科学报告,就是如何查文献也基本没有学过。有外宾的科学报告总有把门的,大四以前根本没有资格进资料室。顺便提一句,北大的科技文献大多是盗版影印的,最新的也是半年以前的;导师不签字,研究生连复印机使用不成;从图书馆借英文科技书一般都是精装旧板,署着“燕京大学”的名,被同学们戏称为“珍本善本科技书”。现在北大似乎建了许多华贵的新楼,我但愿新瓶装了新酒才好。   我在美国学习的第一件事,便是学习基本的讲和写。   语言的听和写其实不是主要的问题,语言的内容才是主要的问题。我们大陆留学生说话,总有《人民日报》的底子,哪怕说点儿简单普通的事,也爱“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弄点什么理论来打底充气。所以在美国,搞文科的学“后现代”那几套最轻车熟路。某些北大的老师,爱在芸芸学子面前,将科学讲得高深莫测,用哪本教材和指定哪本参考书也是攀比的题目之一。实验课也是涵盖得越多越好,哪怕学生们其实是在机械地照单照做照抄。比照一下生动活泼的美国的普通物理,放任自流的物理教学实验,中国的普通物理一上来便是抽象的教条,既象《易经》又象《圣经》。我在美国,才学会如何将一个复杂的问题讲和写得简单易懂,领略到科学的精神其实就是将一个复杂的问题表述得简单易懂。不信你便去听听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学报告,再去听听研究生的资格口试,一定前者易后者难。可能,讲和写的方式便是带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精神,我们的老祖宗们便喜欢引经据点地把简单的想法复杂化和神秘化。同样是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中国的“阴阳五行说”便要比西方的“原子说”要艰深博大得多。   不仅说话不同,学习的方式也不同。一般地讲,北大的专业课程总是很难的,老师课堂上往往一句废话也没有,同学们下课便是“消化吸收”和做作业,学得好不好也是看考试成绩来定。不仅学生如此,老师也是如此。在国内参加科学报告时,我经常看到老师们如众星捧月般簇拥着科学名人,几次看见因为一个不深入的提问,台下问的人灰溜溜地无地自容,台上讲的人趾高气扬地不屑一顾。偶尔听到老师谈老师,也是某某于某年某日向某个名人问了某个愚蠢的问题,或者是某某曾受到过某位名人的赞赏。一切有点象武侠小说里高手对掌,一口气喘不对便要粉身碎骨。想必在北大呆久了,在专业上沉默是金;偶尔一开口,也一定要点到穴位上。所以,在北大的几年里,能听到的科学报告很少,倒是关于气功的讲座很多。总之,北大在做学问上,“认真”和“宽容”调和得并不好;学生和老师,在科学的领域里,精神上是不太自由的。   在美国上课,便要轻松得多。课堂上有问有答,老师如鱼得水,学生妙语连珠,彼此汤姆、彼德地称兄道弟。即使是荒诞不经的问题,老师也要借机引申一番。的确,科学上有什么是坏的问题吗?我们如果让中国的“杞人”一直忧下去,不怕他忧变了天――中国便可能是牛顿的故乡和爱因斯坦的故乡。美国学生一般没有中国学生知道得多,问的问题也天真;但好的学生往往能问出好问题,让老师大大地引申一番兴奋一场。和好的美国学生一起上课,仿佛是在看别人在做有趣的猜谜游戏,自己因为预先知道了答案而只能旁观,心中充满懊恼和羡慕。美国学生还有一个特色,就是他们十分热爱自己的专业,比如学生物的从小便做野外观测,案头常常放有自己幼时亲手采来的标本,有的假期依然重操旧业;学物理的十分熬得住,四十出头一无所有依然热忱不减。而决定中国学生所学专业的其实是高考分数和毕业分配,所以中国留学生们在这里一有风吹草动便纷纷跳槽转业。也许过多的知识让我们早熟了,失去了在科学上的童贞和热情。现在,看看国内教育更加起劲地制造小天才和小专家,我但愿中国未来的人才别个个都是小老头了。当然,美国并非到处如此,一般工学院的课堂风格便比较近似于国内。可能,这也正是美国工业界在高科技上拔尖的人物中,工学院科班出身的人并不多。总之,这种培训式的教育严格训练出来的人中,在科技上勤恳有用“成名”的挺多,开辟新路“成家”的不多。   在美国听名人演讲也是如此。名人孤单地来,孤单地去。并不因他有名,台下问问题的人便显出胆怯。在美国,自由的含义之一便是尊重每个个体,哪怕他是多么默默无闻。相反,在中国做个孤独的普通人,是最危险和最寂寞的。一个人稍微在某件事上与众不同一点,便可引祸上身。我们老祖宗的智慧,便是尽量消灭自己的个性,多往人多的地方站。中国近代史上运动来运动去,一大原因便是大家因恐惧而跟着形势走。在中国做学问,也要依附成理;大学各系里的老师往往都是本校本系毕业的同门,学术上以校为派。在美国学界,年轻人总想独树一帜,弄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来玩玩。留校教书被当做“近亲结婚”而被人不齿。热爱自由的人说起话来,当然少有顾忌而充满个性,即使说的是科学上的术语。   我在美国学习的第二件事,便是如何读文献。   中国式的读书最适合用来读课本和考科举。书中的每一条都是真理、因为每一条都可能被考到。老祖宗传下来的读书方法是:读书要以书为主,掌握了一个“正确”的理论体系,就是掌握了真理本身,就象武侠小说里的真功夫,都在“秘籍”里一般。迷信理论体系,也是我们中国的特色之一。我们几千年曾捧着孔孟之道不放,孔孟不行了,便去找其它的主义;找到了马列主义,便当做救国的真理;后来又去弄民族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类玄学。“现代化”便意味着当官的都要去弄文凭。辨证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被官方奉为学科学的指南,反过来大学里同学们昏天黑地的看佛洛伊德、康德、尼采和萨特的理论体系,把它们当作“救国救民救自己”的武功秘籍。在北大,“科学”是被当做“真理”来看的。更不幸的是,在中国的其他地方,“科学”是被当做“技术”的工具来看的。而“技术”更是搞“政治”的工具,比如芝麻大一点成果,甚至是抄袭照搬引进别人的,也要和政治联系上、和民族的尊严联系上。   而林林总总的科学文献中,有对的,有错的,所以读科学文献,要怀疑、要分析、要推理、要就事论事、和要旁敲侧击――要“不信邪”,要以“我”为主。美国的研究生课程中,读文献才是重头。发展快一点的学科,如生物,研究生课程常常没有教科书,只有文献,甚至于象听科学报告一样,十几位老师轮流传,每个老师讲他那一方向的科研,留一堆令人头痛的文献。美国教育体制似乎并不在乎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而在乎给学生一个分析信息的方法,“少谈主义,多谈问题”。我因转学生物物理而旁听了一年的遗传学,就是这种风格;第二年正式选课时,发现内容已经有了许多更新,文献有一半是新的。有的老师还要故意给学生指定“牛屎”文章请学生分析,让学生上上大当,让我们明白即使是科学也有不完美的地方和撒谎的地方。遇到问题,美国学者的第一本能便是想想“图像”――想想已知的事实的前后顺序,而不是像我们中国人那样开始一头扎进理论体系,或是象俄国人那样开始解方程式。在美国,一个好的研究生不光要做好项目,还要会看文章、能拿主意、懂得究竟为什么要做这个项目,并能放眼未来。而一个研究生如果只被动地读导师指定的文献,他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最多只能成为一个科学上勤勤恳恳的跟屁虫。可惜,读文献的意识在我们中国留学生中并不十分强烈,许多人一说便是个人手头的项目做得有多好,但对其它人在做什么却所知甚少。在西方,“科学”不是从理论体系开始的,而是从事实和信息开始的;人与理论体系的关系是自由平等之下人人玩理论体系、而不是象在中国那样理论体系一直在玩人人。我这里并不是说理论体系在科学上不重要,而是说理论体系不应管得过宽过细,成为□□人的思想的东西。在西方,“真理”是被当做“科学”来看的。半个多世纪以后,我终于理解了北大老校长胡适忠告要“少谈主义,多谈问题”的苦衷。我在美国学习的第三件事,便是如何做一个自由的人。   记得在北大参加“草地沙龙”时,那时北大学生对北大不自由的一致定义便是:一、要上政治课;二、晚上要熄灯;三、早晨听大喇叭;四、食堂太定时……在美国几年后,我对自由的理解完全变了,自由不是无法无天、随心所欲、或是御风而游、心驰神想等等。自由包涵着义务、责任、尊严、尊重、法治、平等、和社会的公正。自由不再是一种个人的状态,自由其实是一种社会的公德。首先,自由的第一要素便是平等。如前所述,我觉得国内的教学是在培养科学上的奴仆门徒。那么国内的科学研究又如何呢?我有一个很有天赋的同学,在北大跟一位有名的学者做研究生,常常私下抱怨老师管得太严了,不容任何不同的想法,当研究生简直就是在当计算器和仪器的按钮。对学生的不尊重发展到这样的一种程度:个别老师在做关键的研究实验时,要把自己的研究生请到门外站着。不仅当学生的没有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尊严,当老师的也没有;小小的名气便是瞧不起他人的基础,四十多岁头发都斑白了还被叫做“小某”、还要去给别人当助手,连独立开课也不被允许。   与此相比,在美国立志从事科学研究的中国留学生便要幸运得多,一上来便能挑大梁,两年以内便在最权威学术杂志上发表文章的人很多。同样的中国人,在海外当当响,在国内窝窝囊,我想制度是主要的原因。美国的研究生导师一般只给学生提供钱和给项目上开个头,其它由学生自己去闯去做。学生遇到问题,老师给出点子和打气。学生做不下去了,老师帮忙转向。学生和老师是十分平等的。有几次我和导师有学术上的分岐,两人拍着桌子对吵――我的导师平时是一个非常温文和蔼的人,也是学术上一个方面的权威――如果导师见的确说服不了我,便与我共同分析一下我的方法会不会损坏仪器、浪费过多的经费和耗费过多的时间,然后让我自己去试去体会。果然有一半时间上我最终明白导师的意见是对的,但是也有一半时间上我能向导师证明我的想法是对的,导师这时便很是高兴,认为我为项目带来了突破。几年以来,我与导师既有争论的时候,也有共同庆贺的时候,导师真心地希望我能超过他,师生的情感日笃。美国人一般十分尊重有主见的人,更看重能坚持正确己见的人。   当然,导师和学生也可能有利益上的冲突。本系与我同届有一位中国学生,不到三年就完成了博士论文的课题,但他的导师不让他马上毕业,阻挠、并在他的论文答辩上使坏。该同学一状告到学校,结果不仅他顺利毕业、由系主任推荐找到了不错的博士后,而且他三年来的成果属于他个人、而与他的导师不再有关联。所以,自由的第二要素便是法治保障下的社会公正。表面上“金钱至上”的美国社会有《反垄断法》和《遗产法》等限制个人财富和自由的立法,就是为了保障个别人的影响力不过度地干涉到社会公正。相反,在法律上少数民族可能拥有更多的个人权利,美国的新闻也更加关注社会上的弱者和受害者。退一步讲,美国是一个自由的社会,在一个地方呆得不痛快,大可换一个地方继续干。所以,我认为北大校友卢刚几年前枪杀导师和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全体并杀及无辜的行为,既是卑鄙的和残忍的杀人犯行为,又是对“自由”的完全无知――而不是象网上某些自封的“爱国狂”所说的那样是个“自卫”的“爱国”的行动:因为他杀了不认同他的美国白人。自由更加重视个人的尊严和个人的责任。   我国司马迁在伟大的《史记》里,为重信义、一诺千金的人专门做了一篇《刺客游侠列传》。反过来看,几千年封建□□之后,在中国做重信义、一诺千金的人,便如做刺客一般。解放以来,中国有那么多的民族苦难和政治运动,敢于仗义直言的人是那么少,他们和他们家人的结局一般比三千年以前战国时代的刺客更加悲惨;相反,随波逐流落井下石迫害他人的人是那么众多。在我,刚上学便开始学写“在马路上拣了五分钱”、“给军属李奶奶挑水”式的日记,写过无数的决心书和誓言,批判过无数一无所知的人和事,背诵过无穷无尽的政治答题。统治者的心态,是即使不能给年轻人洗脑,也是要把他们变成不敢说实话和负责任的胆怯的小骗子――对于习惯撒谎的灵魂们,重信义、看事实、定量办事的个人,便如刺客一般;按塞万提斯的说法:侠士和好主教大人的故事使胆怯的小市民心安理得,因为他们不会武功不是主教也就不必去想着打抱不平。   所以我们一旦到了一个自由的世界里,应该检讨一下个人灵魂深处撒谎的习惯。我到美国的第一个震惊,便是美国人对“撒谎者”的极度鄙视。个人的言行一致、前后一贯,是美国老百姓判断一个人的“试金石”。几年以后,可能是被“西化”了吧,我对许多同胞的办事方法实在不敢恭维。比如这几年国内的TOEFL和GRE成绩越来越高,许多人便另辟蹊径,给教授写决心书式的自荐信,言辞诚恳、声情并茂;并千方百计找到在这里素不相识的校友做联系人;其实一面已经在暗中着手转校和转专业;来了不到一年,便神秘失踪,把系里和恩师急得团团转――以为出了什么刑事案件;其人千里之外打个电话过来让联系人去给他擦屁股和邮寄行李,苦劝之下也绝不给系里和恩师打个电话说明情况和给联系人留个电话号码。言而无信过河拆桥,这样做其实很伤人心,许多教授已经立誓不从中国大陆招研究生,一些系开始象防贼一样地防大陆来的留学生,老生再也不愿给新生做联系人。其实在美国,转校和换专业是天经地义、受法律和校规保障的。许多人这样做的小算盘,只是多拿一、两个月资助。撒谎的习惯,也被一些人带到科学研究里。有些人对于导师的所有要求,一概满口答应,下来便造数据和程序输出,从并不工作的仪器里也能得出最好的结果,仿佛是在国内做学生实验一般。在民主的社会里,真正的自由是无法“法定”的,多数自由基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默契。而撒谎的人是无法让别人信任的,我们不尊重自由的结果将是做为整体地失去部份自由。我个人有时觉得在美国最受不了的“妖化”,便是被别人在内心深处当做说谎的种族。   我常常想,北大究竟要为过去的历史事件负怎样的责任。不错,北大也许是中国最民主和自由的地方,但是北大似乎欠缺了什么。从北大发起的历次政治运动,几次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历次要求民主与自由的政治运动里,冲锋陷阵的都是年轻的学生。而当你一旦看到这些运动的领导者,都是一些刚上大学的“青少年”,你便不再奇怪这些运动非理性的特征和悲剧的结局。北大的中年老师们曾一再向学生们灌输民主与自由好的理念,风雨既来,他们怕受连累连“幕后”也不愿当,只愿自成一体高谈阔论;风暴一来,纷纷去讲学问做聪明人,使少数敢于坚持社会责任感的老师这样突出和孤独――所以我觉得北大的老师们并没有尽到全部的历史的责任。作为学生来讲,在运动高潮自己对前途也迷茫,就不该再去号召老百姓们去做什么,让群众去为自己铺路和堵枪眼,把人民当作做政治实验的小白鼠;北大的学生们也把历史当成作戏,十分追求戏剧效果,一旦不如意就丢开不管,对于历史也是不够负责任的。   自由的人真正懂得如何尊重他人和他人的工作。我记得中国有一位受尽苦难的老歌唱家,在北大某年校庆时,带着对北大深深的敬意来为北大歌唱,他人老了,一个高音没有唱准,立刻引来台下一片嘘哄之声;我因恰巧坐在前排,而看清了他眼中老花镜后的泪水;不知有多少读此文的北大校友还记着这一幕?   所以有时我生气地觉得,北大八十年代的民主热与自由热,不是出于对基本人性的追求,而是出于时尚的偏好。现在,坦率地说,我与九十年代的北大校友很有隔阂,因为他们一般不太看重我们八十年代这一批人视为基本人性的东西,而谈得更多些中国人与西方人在人性上不同,和站在纯粹民族主义立场上的“中华抱负”。几年以来,在与“洋人”们的交往上,我深切地觉得“老中”和“老外”在人性上是相通的,相信众生平等、世界应该大同。而我的许多同学和同胞,在这里不读书不看报也不与洋人交往,却天天大肆批判别人,一直生活在“受迫害”的臆想里。   在北大时人人大谈特谈自由与民主,我们那一代的大学生大概个个如此。而一旦到了民主与自由的社会里,大家往往热衷于破坏与滥用民主与自由的体制。举个例子来说,留学生一般都是自费生,拿W-2津贴,照理该交税。但大家不交税的办法五花八门,理由也很多很充足:虽然我拿W-2津贴,但我认为这是奖学金不用交税;美国反正钱多,不缺这一点;我已经交过税了――我的科研比钱对美国更重要;我将来“要回去”,我应该从现在就享受公费生的待遇;美国反正花钱白养黑人西班牙人白人,为什么不能白养几个中国人;美国不是讲人权吗?它就应该讲我的人权,养养我。聪明些的到中国城请人代办偷税。而中国留学生有了小孩却要拿美国的社会福利,因为我们是在养“美国孩子”。有绿卡一定要拿,因为“美国需要我”。来探亲的父母若有病,送到急诊室不要签任何字,让社会福利和教会出钱……其实,讲“人权”的社会里的许多好处,都是别人奉献给你的,现代民主社会的基石之一,便是在自由公开基础上的“公益”二字。税收是按照民主方式定的,在法律监督下使用。也许分配制度不是尽善尽美,但对个人,它不仅提供了比□□更公平的机制,而且也给个人充分的抱怨修正的机会。如果大家都像某些同胞那样只会索取不奉献,占便宜只嫌不多,那么再好的社会制度也是要垮台的。   “以恶度人”的态度,也被许多同胞用来看美国。美国人笨,做题和考试远不如老子;我们偷税、不讲公德,不是也有美国人这么干吗?美国人让我们上学,不就是想将来靠着我们压榨我们吗?同胞们关起门来私谈,说白人多是男盗女娼,称黑人必叫黑鬼,但对任何对中国人的不利评价都要跳,动辄就是“围堵中国”“妖魔化中国”等帽子。别人说了什么、是不是事实,有多少是事实,都不重要,只要不是正面报导就不行。说实话,每个人到了海外,都有一段对有关祖国的事过分敏感的时期,因为在我们的爱国教育中,有着过多的“受害教育”和社会达尔文主义“民族至上”的旧货,从未客观地分析看待中华民族历史上与其它民族的关系,而一直把自己当做别人的家长和恩人。近年来一些同胞到美国并千方百计地留下来,似乎就是专门留在这里“恨”它的。如此,不仅美国先进的东西学不到,中国落后的东西也看不见;留学爱国的目的又在哪里呢?   尊重他人,也包括尊重他人的信仰。在美国,基督教是主流。一些中国人为了增加社会关系和受教会的庇护,便积极入教和受洗;但私下对宗教并不以为然。国内政治上的积极分子在这里往往是另一种积极分子。其实,没有很多人是傻子,西方的传教士早就观察到:中国人什么都可以信,其实什么都不信。中国留学生应该认认真真地学学基督教深刻自省、平等博爱和切实奋斗的精神――这些我们传统文化中缺少的东西。   好了,我从北大谈起,已经谈到民主、自由和道德上。我所谈的,是北大和我们同胞身上最阴暗的一面。其实我在美国,遇到过许许多多献身科学有所建树和道德高尚的同胞和校友。北大和北大老师留给我的记忆其实是十分美好的,对我的培养也使我终身受益不尽――我写此文,就是缘于“北大精神”的感召,希望整个世界象北大未名湖那般纯洁和秀美。
1440 次阅读|1 个评论
赠言送给我的毕业生
热度 14 王中任 2011-5-31 08:38
我今年指导的8个本科毕业生,都表现不错,其中有5个录取了较为理想大学的研究生,有3个到企业就业了。答辩也结束了,3优5良。临别了,给你们一些赠言,也送给其他即将毕业的同学。 1、管住你的嘴,迈开双腿。这句话看起来是老中医们、养生学家们说的话,你们确实要记住,不仅仅指要注意节食、多锻炼,还指你们的生活和工作的言行,要“敏于行而慎于言”。不要图一时痛快,说一些影响社会安定和别人情绪的话;不要图一时痛快,讲一些目前环境还不能满足的条件;不要图一时痛快,跟你的未来的导师或者上级顶撞。 2、伟大都是熬出来的。至少在目前大部分工作单位都是这样,不排除一些新兴产业,25岁的年轻人就能挑大梁。从事机械工程的,没有5年以上的经验,谈什么对企业的重要贡献。虚心学习吧,向工人师傅学习吧,学习他们娴熟的技术和螺丝钉的精神;向门卫师傅学习吧,学习他们忠于职守,勤勤恳恳。伟大基本都是熬出来的,安心的熬几年,快乐地熬几年,无论你读硕读博还是想成为优秀工程师。 3、正确对待得失,快乐生活,开心学习。我所带的一个同学,没有考上自己期望的华科大机械学院,没有调剂,去东风工作了,情绪一直有些低落。我要告诉你的是,得与失是相伴的,祸与福也是相随的。《孔子家语·好生》记载:“ 楚王出游,亡弓,左右请求之。王曰:‘止,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之!’孔子闻之,惜乎其不大也,不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看看,我们的古人都有何等的开阔的得失胸襟。到工程一线去锻炼自己,是金子总会发光,想读研嘛机会太多了,想读的时候再考一个吧。对于考上研究生的同学,千万不要得意忘形,要记住如果不认真学习,把握好每一天,读研只是延迟了你工作的时间。 就要送别我的毕业生了。同学们,不要犹豫,挥挥手,潇洒一点奔前程去吧。
个人分类: 学生工作|9151 次阅读|25 个评论
[转载]复旦本科毕业生在美国TOP10名校的正教授人数排名第一
热度 1 pikeliu 2011-1-5 16:27
中国在美TOP10名校正教授人数统计 可能是复旦学生做的统计,可能漏了不少其它高校毕业生的功名 发布时间:2010-12-07 阅读次数:966 复旦大学 25人 哈佛大学 统计系 孟晓犁(数学系本) 哈佛大学 艺术和建筑史系 汪悦进(英语系本) 哈佛大学 细胞生物学系 袁钧瑛(生物系本) 哈佛大学 病理系 施 扬(医学院本) 耶鲁大学 管理学 李乐德(数学系本) 耶鲁大学 遗传学系 许 田(生物系本) 耶鲁大学 金融学 何 华(数学系本) 耶鲁大学 医学院 林海帆(生化系本) 耶鲁大学 眼科与视觉学 Z. Jimmy Zhou(生物系本) 耶鲁大学 生物与生物医学 Junjie Chen(生物系本) 耶鲁大学 放射物理 Zhe(Jay)Chen(物理系本) 普林斯顿 统计学 范剑青(数学系本) 宾夕法尼亚 沃顿商学院 郑渝生(数学系保) 宾夕法尼亚 经济学 方汉民 (经济系) 哥伦比亚 统计学 应志良(数学系本) 哥伦比亚 运筹学 姚大卫(数学系本) 哥伦比亚 金融与经济学 魏尚进(经济系本) 斯坦福 数学系 李 骏(数学系本) 斯坦福 社会学系 周雪光(国际政治本) 斯坦福 物理系 沈志勋(物理系本) 斯坦福 物理系 张首晟(物理系,未毕业就赴美深造) 斯坦福 生物统计系 陆盈(数学本) 杜克 物理和数学系 刘建国(数学系82本/85硕) 芝加哥 社会学系 赵鼎新(生物系82本) 芝加哥 病理学系 傅阳新(医学院83本) 北京大学 22人 哈佛大学 化学 谢晓亮(化学系本) 哈佛大学 统计 刘 军(数学系本) 哈佛大学 统计      寇星昌(数学系本) 哈佛大学 东亚语言文化  田晓菲(英语系本) 耶鲁大学 统计系 ZHOU,Harrison Huibin(数学系硕) 耶鲁大学 物理系      曹 慧(物理系本) 耶鲁大学 分子细胞发育生物 邓兴旺(生物系本) 耶鲁大学 公共卫生系 赵宏宇(数学系本) 宾夕法尼亚 化学系 GAI, Feng (化学系硕) 哥伦比亚 生物系 Tong Liang (生物系本) 哥伦比亚 生物系 Yang Jian (生物系本) 哥伦比亚 生物医学工程系 Guo X. Edward (力学系本) 哥伦比亚 亚洲人文 Wei Shang 哥伦比亚 物理 顾敏 达特茅斯 地球科学 冯夏红(地质系本硕) 耶鲁大学 细胞分子生理学 Tong Wang(医学院74本) 哥伦比亚 麻醉系 李国华(医学院本) 麻省理工 数学系 田 刚(数学系硕) 加州理工 化学系 王振纲(化学系本) 杜克 政治系 史天健(82本) 杜克 生物医学工程系 袁 凡(力学系83本) 芝加哥 Human Genetics系 蓝 田(1986-1989年生物系肄业) 中国科大 13人 哈佛大学 物、化双聘 庄小威(物理系本) 耶鲁大学 计算机 邵 中(计算机本) 普林斯顿 电子系 周 郁(物理系本) 普林斯顿 计算机 李 凯(计算机硕) 普林斯顿 经济系 熊 伟(物理系本) 普林斯顿 数学系 鄂维南(数学系本) 宾夕法尼亚 医学院 郭文生(计算机本) 哥伦比亚 工业工程系 寇星罡 (数学系本) 斯坦福 材料系 王善祥 (物理系本) 斯坦福 生物系 骆利群 (生物系本) 麻省理工 物理系 文小刚 (物理系本) 芝加哥 化学系 何川(94本) 芝加哥 放射学 高家红(84本) 华中科技大学 7人 哈佛大学 神经系 贺 熹(本,硕) 哈佛大学 营养学系 胡丙长(同济医学院本) 宾夕法尼亚 沃顿商学院 张 忠 (本) 耶鲁大学 环境健康科学系 郑同章(同济医学院本) 哥伦比亚 麻醉系 李国华(同济医学院硕) 麻省理工 机械工程系 陈 刚(本、硕)美国工程院院士 斯坦福 管理科学系 叶荫宇(控制系本) 上海交大 7人 宾夕法尼亚 沃顿商学院统计系 蔡天文(数学系89硕) 哥伦比亚 运营管理 Fangruo Chen(上海交大本) 哥伦比亚 电子工程 王晓东(电子系92本) 哥伦比亚 机械工程 Lawrence Yao(机械工程) 斯坦福 生物统计系 陆盈(应用数学硕) 麻省理工 大脑与认知科学系 冯国平(上二医大85硕) 麻省理工 斯隆管理 潘军(物理系90本) 浙江大学 6人 宾夕法尼亚 机械工程系 胡浩川(浙大机械系82本) 宾夕法尼亚 沃顿商学院 郑渝生(浙大管理系81硕) 杜克 放射肿瘤学系 殷芳芳(浙大物理系82本) 芝加哥 化学系 俞陆平(浙大化学系82本、84硕) 宾夕法尼亚 沃顿商学院统计系 蔡天文(杭大数学系86本) 麻省理工 大脑与认知科学系 冯国平(浙医大临床医学系82本) 清华大学 5人 哈佛大学 生物统计系 林希虹(数学系本) 哈佛大学 生物统计系 刘 军(数学系硕) 斯坦福 化学系 戴宏杰(物理系本) 斯坦福 艺术和艺术史系 谢晓泽(建筑本,美院硕) 杜克 物理系 高海燕(88本) 南京大学 4人 耶鲁大学 药理学系 吴殿青(生物系本) 普林斯顿 数学系 田 刚(数学系本) 哥伦比亚 商学院 王 能 (化学系本) 麻省理工 金融系 王 江(物理系本) 武汉大学 4人 麻省理工 生物系 陈建柱(生物系本) 耶鲁大学 经济系 陈晓红(数学系本) 哥伦比亚 牙医学院 Mao Jeremy (湖北医大牙医系博) 杜克 药理和分子癌症学系 王小凡(生物系82本) 中山大学 3人 斯坦福 经济系 洪 翰(经济学本) 哥伦比亚 数学系 张寿武(数学系本) 杜克 经济系 洪瀚(93本) 北京师大 3人 哈佛大学 东亚语言文化 冯胜利(历史系本) 斯坦福 医学成像 Lei Xing(物理系硕) 杜克 心理系 冯刚(94本) 西安交大 2人 哈佛大学 力学和材料 锁志刚(西交力学系本) 宾夕法尼亚 机械工程系 胡浩川(西交86硕) 吉林大学 1人 普林斯顿 数学系 李 凯(数学系本) 华南理工 1人 加州理工 数学系 侯一钊(数学系本) 兰州大学 1人 麻省理工 电子计算机 胡 青(物理学本) 河海大学 1人 斯坦福 医学成像 Lei Xing(应用物理本) 华东师大 1人 斯坦福 东亚研究 孙朝奋(英语系本) 北京外语 1人 斯坦福 比较文学 王 斑(英语系本) 国防科大 1人 耶鲁大学 金融学 陈志武(管理学硕) 南京信大 1人 耶鲁大学 气象学 李旭辉(气象学本) 江西师大 1人 耶鲁大学 公共卫生 张和平(数学系本) 华中师大 1人 耶鲁大学 公共卫生 张和平(数学系硕) 南开大学 1人 哥伦比亚 经济学 Jushan Bai(经济系本) 厦门大学 1人 杜克 电子工程系 柳清伙(物理系86届本科) 山东大学 1人 杜克 化学系 刘杰(87本) 注:以上数据来自日月光华BBS,感谢FOCK等网友更正。 如仍有遗漏或错误,欢迎联系 admission@fudan.edu.cn
个人分类: 美国科技与教育|714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国大学本科毕业生的起薪是多少?
热度 2 majorite 2011-1-4 06:47
美国大学本科毕业生的起始年薪是多少? (据万维网 http://news.creaders.net/headline/newsViewer.php?nid=456790id=1032939dcid=18 , 2010年最新资料,单位:美元) Engineering 工程:$53,400 Construction, Trades and Labor 建筑、专业工匠:$51,100 Energy, Oil and Gas 能源、石油、天然气:$50,900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elecommunications 资讯技术和电子通讯:$46,000 Biotechnology and Pharmaceuticals 生物技术和药剂学:$43,900 Manufacturing 制造业:$42,700 Insurance 保险业:$40,800 Government, Military and Civil Service 政府、军职、公务员:$40,300 Business and Finance 商业和金融业:$40,200 Warehouse and Logistics 仓储和物流:$39,600
个人分类: 论大学|2430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07: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