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科研入门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一个准研究生的暑假该如何度过?
热度 5 Royleaf 2018-5-25 20:49
又是一年毕业季,近几年大学生读研的比例越来越高,随着大学生活的结束,出现了一批准研究生。和高中毕业等待大学入学不同,利用好研究生开学前的暑假,会给你未来三年的研究生活很大的帮助。2016年,在我研究生入学前,曾总结自己暑假两个月的生活,写下了《一个准研究生的暑假该如何度过?》一文,最近几天无意中翻出来,仍是深有感触,故而在2018级准研究生的暑假开始前夕,再一次整理出来,希望能给需要的人一些帮助。 现在想来,写下这这篇文章稍微有些晚了,2016年的暑假已经过去一半,对于读研的同学来说,又要开始一段新的学习旅程。空闲的时候就想写点东西,分享一下准研究生该如何度过这个过渡期。 我本人是16级准研究生,之后会做溶液化学热力学方面的研究,大概就是活度,溶解度,相平衡这些物件儿的。 物理化学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冷门的专业,做研究也比较难,文章一般影响因子(尽管说现如今影响因子的去向还是个问题)不高。物理化学方向也有其好的一面,在研究过程中更能从理论层面研究物质的性质,相比起其他方向,在逻辑思维能力和对化学的认识上都会有更大程度上的提升。既来之,则安之,不管是否心中首选,既然已经确定了这个方向,还是要着眼于未来三年的研究生生活。本科毕业后,导师给了一个领域,让自己去找课题(也有老师会直接给课题来做)。暑假过去一个月,基本有了一个课题的轮廓,目前还在查些文献来评估一下可行性有多大。一个月的时间就这样过去,过程是比较艰难的,到现在大概地总结出如何研究生的生活如何入门: 1 学位论文:面对一个陌生的课题组,如何很快了解这个方向的研究状况,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读导师最近几年毕业的硕博士论文(一般知网都可以找到,即便是在家也不太难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是年轻老师,可是直接读导师的硕博士论文,或者说课题组大老板学生的论文。可以说近几年学生的学位论文基本就是导师研究方向凝缩成的精华,而且是中文的,比起那一推英文文献,更容易读懂一些,不会太让人抓狂。在复试结束之后到现在,零零碎碎地读过了导师学生的4篇博士论文,一篇硕士论文,这个过程对我了解这个研究方向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还可以进一步理解一些化学问题。那我们在读学位论文的时候应该关注什么? (a)研究背景:基本上研究背景都是在讲该领域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现状,大多也会引用一些很古老的文章,阐述基本原 理。 (b)研究方法 : 每个导师都有其特有的风格,一般来说,研究方法也都不会变化太多,从什么角度提出问题,又用什么手段解决问题,最后如何解释实验结果。读过几篇论文之后,会发现,这些都有极大的相似性,这大概也是你之后的研究方法以及撰写论文的思路,当然,结论和整个过程莫轻信。(c)检测方法 :相比起其他方向,物理化学研究所需要的检测已经是少之又少了,但检测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我这里主要涉及到离子选择性电极,ICP,以及滴定等检测离子浓度,当然XRD偶尔也会用,像其他紫外,拉曼,若是做溶液结构,大概还需要更多的光谱数据来支持;热分析的DTA,DSC,TG等可能都是或多或少地要用。尽管说现在并没有机会去真正地做实验,但还是要先从理论上去了解整个实验操作,比如说滴定过程,哪些离子能区分开,哪些不能,用什么掩蔽,什么缓冲液,怎样更精确判断滴定终点;沉淀法测离子浓度有更是很复杂精细。(b)发现问题:一般来说,受时间限制,一个博士或者说是论文只能解决部分问题,或者随着研究的进行,又会发现新的研究点,这些都可以在硕博士论文中发现的,甚至说可以找到以后做的课题。 2 文献:读研究生如果不看文献,大概跟当兵不训练一样了,所以说外文文献无论如何都是躲不过的一关,尤其是对于以后有读博士打算的同学。读过几篇学位论文之后,大概对这个导师研究的领域有了大概了解,那么读些外文文献强化一下技能还是很有必要的。一般来说这个时期还是适合读一些基本理论的文献,可以在学位 论文的引用文献里找,这些都是往届的师兄师姐筛选过的文献,可读性也比较高,相对来说也容易找(如果是在家,这一点可能会比较困难)。其实读过几篇会发现,外文文献也都是那些固定的单词与句式,没有想象中难缠。 3 书籍:无论是做什么方向的研究,教科书上的基本知识都是必不可少的,本科时候的基础化学知识自己学习到什么程度,我想大家都心如明镜,读研究生期间若是很基本的东西还比较模糊,那恐怕做起实验来还是举步维艰。我认为,这个期间,应该把物理化学书中导师研究领域的部分更为认真地去学习一次,可以再结合一些专业书籍,哪个领域都会有大牛写出一些不错的书的,小木虫中资源也很丰富,相对来说找到很容易。另一方面,还是要学习一下仪器分析中自己方向可能用到的检测手段的基本原理,像很常用的ICP,色谱,X射线各种衍射散射等,对于基本原理的理解是选择哪种检测手段的基础,而检测手段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你的实验结果,尽管说我们不是专门研究分析的,但是分析的基本原理还是要懂的,要知道,只有自己才会对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结果用心。最后,我认为,无论是做无机,物化或者是材料也好,都应该对价键理论、以及晶体结构有着较为清楚的认识。 两年过去了,看到这篇文字。也觉得仍受用,也是一直按照这个路子带新来的师弟师妹入门,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看到,但凡有丁点儿的启发,也算达到了写这篇博文的目的。
个人分类: 学习|15068 次阅读|8 个评论
研究生:科研入门读本
热度 7 wangdongsheng 2015-12-31 10:50
为什么要作这件事情? ( 1 ) “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 , 问:我领进门了吗? ( 2 ) “ 名师出高徒 ” 、 “ 强将手下无弱兵 ” , 问:我是名师吗? ( 3 ) “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 , 问:我 “ 熊 ” 吗? 经过十余年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上述问题并没有很好的解答。海事大学土木研究生数量不多,彼此间的相互交流及影响太有限。说得直接点吧,就是缺少与 “ 高手 ” 过招的机会。 佛家说:智慧就是大的视野 ,所以我要作的第一份工作是 “领进门”, 打开研究生的视野。 研究生的目标是什么? ( 1 )获得一份学历:硕士?博士?作为进入社会的敲门砖? ( 2 )学会一份技能:软件?试验技术?理论分析? ( 3 )解决一个科学或工程问题:对硕士要求太高了吧?导师做到了吗? 我经常跟学生讲:你们在我这里能学到什么?我不指望你们能够在科研上有大的突破或创新,我只希望你们学会 “ 认真做事的态度和方式 ” 。 这可能是你受用终生的。 中国学生的缺陷是什么? ( 1 )科学的逻辑思维: 这是长期教育中忽视这方面训练的结果,表现诸如先入为主、以偏概全、循环论证、概念混淆,不胜枚举。 现代科学研究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其中很重要的是在辩论和质询中诞生的逻辑学(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弟子)。我们的科学教育至今仍缺少 “ 逻辑学 ” 部分,以致先天不足 。对于愿意攻读博士学位的同学不妨找本 “ 简明逻辑学 ” 读读,补补“历史”课。 ( 2 )收集资料和语言表达: 包括本科生教育在内,并没有提供更多的学生 “ 自主解决问题 ” 的机会,或者说我们的学生在逐渐丧失这个能力,当然老师这个能力本身也 “ 不强 ” 。研究生之前的所有教育几乎都是已知 “ 答案 ” ,而你最大的快乐是 “ 找到了正确答案 ” ,忽视了 “ 寻找过程 ” 。至于涉及科学的语言表达,培训就更少了。 进入研究生阶段我关心的是: 针对特定的问题,找到合适的资料,基于严谨的科学逻辑阐释资料,经过适当的数学或力学分析,得到你的观点并准确表达。 注意:准确表达就是 驾驭 “ 语言文字 ” 的能力 ,同时这句话还用重要的含义:是 “ 你的观点 ” 而不是所谓 “ 正确观点 ” 。 研究生该如何起步? ( 1 )问题的提出: 对导师而言,给准学生努力的方向可能比给出具体的题目更重要,特别是博士生,他们应该快速地形成 “ 独立思考 “ 的习惯,自觉的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硕士生在选题上仍然较多依赖于导师,题目要体现知识综合运用的特点,同时在选题时应该保证学生必备的 “ 科研技能或生存技能 ” 的训练及实现,如熟练掌握 1 套土木工程分析软件等。 ( 2 )资料的发现: 若你能在 “ 淘宝 ” 上买到最 “ 心仪 ” 的物品,你就具备在网上找到你想要资料的能力。多尝试你就会有大的收获!看看石岩博士的 “ 一个土木小硕的读研体会 ” 吧,网络时代他比我总结的好! ( 3 )学会管理资料 : 科研资料就是你的 “ 财富 ” ,至少在你的读研期间是。 “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 同样适用于此。我将在另外的位置介绍参考文献管理工具 “NoteExpress” 这款软件,是海事大学图书馆订购的,供学生和老师免费使用。国外还有一个参考文献管理工具 “EndNote” ,国内也有很多科研人员用( http://blog.sciencenet.cn/u/yutingtuzi2008 )。 如何进行学术表达? 学术表达就相当于 “ 作事情 ” ,首先想到的是 “ 规则 ” ,必须按照规则办事 。同样进入社会和工作后,你们也要按照 “ 规则 ” 办事。我说的不是 “ 潜规则 ” 。 ( 1 )语言文字要符合语法规则和切忌口语化。 基本的要求是简单句要有主谓宾成份,复杂句(长句)要分清层次及结构。整个段落要有主题句,各个句子先后要符合逻辑关系。其实就是初中语文的基本要求,在满足这些条件基础上再追求 “ 科学术语 ” 的准确性和严密性。作为学生,每写一句话,一段话都要问自己:我想告诉别人什么?这些文字是我意思的真实表述吗?有更简洁的表达方式吗?有更好的逻辑展开顺序吗?初次尝试学术写作的人,可多用简单句和简单段落去说明“一件事”,日积月累,必有所成。 ( 2 )公式、图、表和参考文献等格式要规范。 学术论文是研究生的最终成果,它也是有 “ 规则 ” 要遵守的,如 “GB/T7713.1-2006_ 学位论文编写规则 ” 、 “GB7714-2015 信息与文献 _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 和 “ GB/T 7713.3-2014 科技报告编写规则 ” ,等等。还有我们经常用到的物理量的英文表述格式,是斜体,还是正体,也有规范规定;我们常用的单位,如千牛、兆帕的英文简写 kN , MPa 都是固定的格式。 目前包括我校在内很多学校都给出了 “ 硕士 / 博士毕业论文格式 ” 的要求文件,因编写 “ 格式要求 ” 的老师大多属于管理人员,这些 “ 格式文件 ” 可能并不很符合 “ 国标 ” 的要求。目前这些 “ 国标 ” 在网上都可以下载,因此刚一入学的研究生最好看看,平时就注意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也免去老师修改论文中的许多 “ 麻烦 ” ,对研究生本人则会潜移默化的形成 “ 规则意识 ” , 无形中也培养了一个 “ 好公民 ” 。 ( 3 )坚决杜绝无意识的抄袭和文字过度引用。 抄袭简单的理解就是将别人的资料(图、表、试验数据等)、观点和文字未加引用地加入到你的文章中。 在英文文章中连续几十个单词相同,未加引用就会构成“显著”的抄袭;当超过连续 7 个单词是别人的,就要引用,抄袭定义是很严格的,并且国外学生从基础教育阶段就受到了严格训练。国内研究生对“抄袭”的理解极为欠缺,特别是在文献综述或研究背景介绍时,大量 copy 他人文章摘要、文字或图片,这个习惯很不好。有的同学会说已经引用及列入参考文献了,似乎符合“学术规范”。其实不然,这叫做“过度引用”,在我看来,明确标示引用后, 学术论文(汉语)与原文重复超过 3 行就可认定为“过度引用”,必须要修改,要用自己的语言。 注意:我这里用了 “无意识” 的限定词,若“有意识”去做就是严重的“学术不端”了。 后记:研究生 科研入门读本(Ver 1.0)正式发布。博文仅是其开端。 研究生 科研入门读本 (Ver.1.0版).pdf
11844 次阅读|7 个评论
中国科研界的夹生饭!
热度 12 xcfcn 2014-12-28 19:44
【19】 tritiger 2014-12-28 18:51 中国是一批50后,60后升了教授,或者转职教授,没有什么才干,基于目前人事体系,又没有办法。50后马上退休,但一批60后离退休远,你说怎么办?!另外,关键,最主要的是,没有才能的居了高位我指学术上的高位,就会带来一个很坏的榜样,如本文中所指。这才是目前最难解的!而他们又是政策话语者。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79982-854479.html
个人分类: 杂论|2172 次阅读|12 个评论
学科发展规律和科研工作应注意问题(下):写给青年学者
wangdongsheng 2013-10-20 22:39
最近科学网讨论比较多的是基金评审,我申请的项目也不止一次被以“一般性跟踪研究和创新性不足”而被拒。前几年看了一个关于罗布泊相关的记录片,细节记不清了。说的的是当地土著因丰水期和枯水期而迁徙及地理变迁的事,一位国外学者大概四五十年前就明确预言了最近几年该地将处于丰水期,事实确实如此。还有著名的水利专家黄万里教授关于“三门峡大坝”的预言。这些都是真正的学者。在诸位前辈熏陶下仅略 谈及科研创新。 创新是科研工作的灵魂。自本科毕业进入硕士、博士以及毕业后从事科研工作,创新就成为我们职业必备素质,同时也表达着社会和公众对我们的一个基本要求。我们在报刊杂志、电视新闻、互联网上随处可见各类所谓“某某知识创新工程”、“某某创新基金”、“某某科研创新计划”等。 所谓创新,顾名思义是创造出新的不存在的“东西”。它可能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一件物品,也可能是意识世界中的概念、思想。前面提到的有限元、生物学中的基因,这些概念最早的提出者往往称为原始性创新,是科研的最高境界。 关于创新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曾组织了一次有趣的讨论,对话的双方是原微软中国总裁李开复博士和原北大副校长陈章良教授。对关于喜欢什么素质的人才时,陈章良强调了创新,李开复强调了智慧,李强调说,有智慧的人能够判断出哪些可以用现在的东西,哪些需要去创新,而只一味的创新,可能会创造出一大堆没用的东西。对于工程研究而言,我倾向于李的意见,创新中智慧的判断是重要的,不能为创新而创新。 科研工作的特点更多地在它的前瞻性,好的科研工作者在兴趣和责任的双重驱动下能够很好的预见将来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预先给出解决之道,而伴随而来的创新更象科研副产品。强调科研工作者在担负社会责任下的创新。
229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研入门必备。
热度 1 gdkldkygzz 2011-2-28 18:17
一、研究生必备四本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一定要首先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作为研究生下面这几个本子是必不可少的。 1,实验记录本(包括试验准备本),这当然首当其冲必不可少,我就不多说了; 2, Idea记录本 ,每次看文献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先记下,由此产生的idea更不能放过,这可是做研究的本钱,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以后翻翻会更有想法的; 3,专业概念以及理论进展记录本,每个人不可能对自己领域的概念都了如指掌,初入门者更是如此,这时候小小一个本子的作用就大了; 4,讲座记录本,这本子可能有些零杂,记录听到的内容,更要记录瞬间的灵感,以及不懂的地方,不可小视! 这四本是你必不可少的,不过作为我们这些非英语专业的研究生来说,还有一个应该具备的本子就是英语好句记录本。 二、论文写作要点 1、选题要小,开掘要深;不要题目很大,内容却很单薄。 2、写作前要读好书、翻阅大量资料、注意学术积累,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重利用网络,特别是一些专业数据库。 3、“选题新、方法新、资料新”的三新原则(老板教导的) 4、“新题新做”和“小题大做”。 总之,一点之见即成文。 三、如何撰写实验研究论文 论文发表意识:基础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是否急于发表(创新与严谨的关系);发表的论文与学位论文的区别(反映科学事实而不是反映作者水平) 论文格式:原著、快报、简报、摘要。不同于教科书、讲义,更不同于工作总结。 撰写前的准备工作:复习和准备好相关文献;再次审定实验目的(学术思想,Idea);实验资料完整并再次审核。 1.Introduction: 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现状及背景;以前工作基础;本工作的目的;思路(可提假说);对象;方法;结果。在… 模型上,观察 … 指标, 以探讨 … (目的) 2. M M ⑴ 材料的写法和意义; 伦理. ⑵ 程序与指标。操作程序:能序贯,可操作性;方法: 多指标方法的排序;引出参照文献简述;改良之处;哪些详或简? 3. Results ⑴指标归类描述,忌流水帐。不分析不解释,但要体现思路 ⑵ 文字、图、表相对独立,但避免重复 ⑶ 避免统计错误:对照,均衡,随即,重复。计量-计数、绝对值-相对值、专一指标—综合指标的转换。盲判与非盲判。技术资料直接概率法与卡方检验;多组资料与两组资料;等级相关与直线相关;多因素与单因素分析;配对资料与独立样本资料;非正态分布资料;例数不当;平行管,混合样本;突出差异(绝对值, Δ值,变化%; 联合×、÷ 比值,分亚组等)有效位数的保留。统计学结论与专业结论。 4. Discussion ⑴ 背景材料:展开问题的提出;有关本研究的一些基本知识内容(不要离题太远) ⑵ 本实验结果分析:各指标的意义(与文献值比较),结果说明什么问题 ⑶ 进一步对结果机理分析:结合文献 ⑷ 本工作的意义、结语或小结,进一步提出的新问题 其它注意点: ① 引证讨论文献知识太多(不同于学位论文),掩盖了本工作的贡献 ② 分析不合逻辑,结论不当 ③ 讨论太浮浅,文献知识不熟悉 ④ 写成工作总结,缺乏学术高度 ⑤ 要正确使用缩写词,尤其是组别缩写词 5. 参考文献:为什么要引文献 ⑴ 立论依据的文献:新,权威性文献,不用快报或摘要 ⑵ 自己工作的自引:工作连续性 ⑶ 实验结果与文献资料比较:新,可用快报, 会议及个人咨询资料 ⑷ 方法学:经典文献,注意引文准确,不要转引 6. 摘要: 问题的提出(Background);本工作目的;对象;方法(指标,分组);主要结果(数据,统计);结论与展望。 7.再推敲文章题目:不切题,过大、过小 8.投稿:按杂志稿约修定(留底).引用该杂志文章.忌一稿两投 9.致命伤:目的不明确;重复性工作无创新;方法学问题致结果不可信.临床研究:伦理;病例和对照选择;临床关系充分分析。 四、如何写好论文讨论部分:科学论文的讨论需要结构化 建议科学论文讨论部分使用的结构:陈述主要发现,本研究的长处和短处、同其它研究比较的长处和短处;特别要讨论结果中的差别、研究的意义、未解答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讨论一开始要重新说明主要发现,用一个句子表示较为理想。接着全面说明本研究的长处和短处,两者不可偏废。实际上,编辑和读者最注意研究的短处,这是所有医学研究不可避免的。编辑和读者一旦发现研究的短处,而作者未加讨论,他们对文章的信任会发生动摇,心生疑窦:是否还有他们和作者都未发现的其它弱点呢?   其次,将该研究与以前的工作联系起来,不炫耀自己的工作比以前的工作如何好,而是比较其优劣。与其它研究进行对照,切忌将自己的缺陷掩盖起来。重要的是应该讨论为什么会得出不同于别人的结论,作者可以放开去推测;但是如果弄不清自己的研究结果为什么与别人的结果有差别,就不便作这种推测,也不该断言自已的研究结果正确,而别人的错误。   接着应该讨论自己的研究“表明”什么,如何解释自己的研究发现,以及对临床医生或决策者有什么意义?此刻,作者的境地是危险的,多数编辑和读者能够理解作者的谨慎,不逾实证界限。由读者自己去判断研究的意义:他们是会做到的。作者甚至可以指出研究结果证明不了什么,防止读者得出过度、不实的结论。最后,应点明哪些问题尚未解答,以及要继续做的工作。显然,编辑和读者不喜欢夸大的作法。事实上,作者对论文的这一部分常常写得乱糟糟的。虽然无法阻止作者写一篇充满推测的文章,但切不可因推测而毁了证据。   讨论部分有时也许需要别的小标题,但我们以为,现在提出的结构适合大多数研究论文。尽管统一结构有难度,甚至受限制,我们相信这种结构会降低总的文字长度,防止不恰当的推测和重复,减少报道偏差,提高报道的总体质量。这种设想是完全经得起检验的。我们欢迎BMJ的作者和读者发表观点,如果反映好,我们将使用结构式讨论。 五、关于写英文文章的秘诀 我老板平均每个毕业的博士都有6篇以上的SCI,他从来不强求学生发文章,只教如何做研究。下面的问题,他只和我说过一次,之后我的行动与之不相符就会被骂。现在成了习惯来这样思考,做事,发现真是事半功倍。 1. 你在做研究之前,想过结果能不能发表没有?往哪里发? 2. 写文章的高手是先把文章大框写好,空出数据来,等做完实验,填完空就可以发了。正谓心中有沟壑。 3. 在想不清楚要写什么,要发到哪里去,自己做的与同行做的有什么出色之处,之前,就不要动手做事。去看文献,去想。想不清楚就做,不如不做要想这样子做,就得先看文献不是?要知道如何把文章架起来,要知道别人是如何讨论的,要知道你自己的数据是不是说明了与别人不一样的东东或别人没有做过。这个过程就是看文献,想的过程,这些搞清楚了,写就简单了。要是先做事,做完发现别人做过,或无法用理论解释,岂不是冤大头? 六、写论文的技巧 优秀论文的要素:1、正确选题;2、合适的切入点;3、简洁明了;4、说清自己的贡献;5、可靠的/可重现的结果;6、可重复的过程;7、好的文章结构和逻辑流程;8、精选的参考文献 优秀论文的误区:1、Idea越多越好;2、一味追求革命性的,突破性的成果;3、数学、理论和公式越复杂越好——显示自己的聪明;4、追求最好,史无前例;5、显示权威性,引文中大量引用自己的论文。 写文章的条件:1、与研究工作相关,确实有了好的想法,不是为了写而写;2、取得了有价值的成果,对学术界有贡献;3、实验成熟,经得起检验;4、已经需要记录下来和其他人分享 写论文的要点:1、写出3~4层的纲要反复修改多次。2、从Introduction开写,回顾已有的工作。3、要声明文章结构,不要直接进入细节。4、声明工作的动机和基本原理,提出潜在的问题,自己进行回答。5、讲明自己工作与前人的不同,说明自己的贡献及其实际应用前景。6、最后写Summary和Abstract,反复斟酌后确定标题。 Reviewer Check List: 1、论文是否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或者给出了已有问题的一个新的解决方案。2、论文的主要结果是什么?3、实验结果是否充分?4、论文技术含量如何? 5、论文是否对所提出的技术/结果的有效性和局限性进行了评价?6、论文写作是否清晰,从而令本行业内多数研究人员可读?7、论文是否适当地引用和介绍了与之相关的历史文献?8、论文是否应该给予嘉奖? IEEE Transactions on CSVT Review form: 1、在多大的程度上满足本期刊读者的兴趣?2、论文所使用的方法的评价?3、结果是否具有新颖性?4、主要结果是否正确?5、论述是否清晰?6、是否具有一致性(前/后,论述/结果)?7、引文是否充足?8、Reviewer的意见:(Accept / Accept after a minor revision / Reject / Reject but resubmit after a major revision / Submit to another journal)。 七、论文写作技巧: 1、宣传自己——说明论文的重要性。流程:a)问题X是重要的;b)前人的工作A、B曾经研究过这个问题;c)A、B有一些缺陷;d)我们提出了方法D;e)对D进行实验,和A、B进行比较;f)实验证明D比A、B优越;g)解释为什么D是更优的,而其他的思路(比如E)是不行的;h)阐述D的有效性和局限性;i)对D进一步发展的讨论。要点:j)简洁最重要;k)不犯粗心的错误,仔细验证结果和适当选择用词。 2、细心修改。步骤:a)30%的时间细心思考,70%的时间认真写作初稿;b)把写好的论文放一段时间;c)逐字逐句地阅读论文;d)请其他人帮助阅读和修改;e)在修改的时候,从别人的角度来审视论文(Reviewer / boss / colleagues / proof-reader);f)仔细修改的次数 3;修改的总次数 5。要点:g)自己读自己的论文很乏味,并且不易找到错误;h)为了论文的小的层次提升,要付出大量劳动。 3、优化英语。步骤:a)自顶向下地组织论文(大纲/逻辑/流程);b)用其他的优秀论文(尤其是同期刊/同系列的论文,优秀书籍)作为范例;c)请别人帮满阅读和修改语法和用词;d)记录自己用词和语法的错误,进行积累。要点:e)用词和语法固然重要,但是结构和逻辑更加重要。 八、优秀论文结构范例: 1、Abstract—— 对自己工作及其贡献的总结:a)阐述问题;b)说明自己的解决方案和结果。 2、Introduction——背景,以及文章的大纲:a)题X是重要的;b)前人的工作A、B曾经研究过这个问题;c)A、B有一些缺陷;d)我们提出了方法D;e)D的基本特征,和A、B进行比较;f)实验证明D比A、B优越;g)文章的基本结构,大纲。 3、Previous Work——说明自己与前人的不同:a)将历史上前人的工作分成类别;b)对每项重要的历史工作进行简短的回顾(一到几句),注意要回顾正确,抓住要点,避免歧义;c)和自己提出的工作进行比较;d)不要忽略前人的重要工作,要公正评价前人的工作,不要过于苛刻;e)强调自己的工作和前人工作的不同,最好举出各自适用例子。 4、Our Work——描述自己的工作,可分成多个部分:a)从读者角度阐明定义和表示法;b)提供算法的伪码,图解和相应解释;c)用设问的方式回答读者可能提出的潜在问题;d)复杂的冗长的证明和细节可以放在附录中,这里关键是把问题阐述清楚;e)特例和例外应该在脚注中给予说明。 5、Experiments——验证提出的方法和思路:a)合理地设计实验(简洁的实验和详尽的实验步骤);b)必要的比较,突出科学性;c)讨论,说明结果的意义;d)给出结论。 6、Conclusion——总结、前景及结文:a)快速简短的总结;b)未来工作的展望;c)结束全文。 7、References——对相关重要背景文献的全面引用:a)选择引文(众所周知的结论不必引用,其他人的工作要引用);b)与前文保持一致。 8、Others——致谢、附录、脚注。 处理被拒: 1、理解被国际权威期刊拒稿是一件正常的事情(70%以上被拒),保持良好心态。 2、感谢编辑和Reviewer的意见和工作。 3、询问副主编,自己可以怎样处理这篇论文最合适(重投/改投/撤回)。 4、继续新的研究或补充修改后改投其他杂志。 常见问题: 1、是否可以一稿多投?千万不要!但是一篇会议论文经过修改以后可以再投期刊。 2、是否可以建议副主编如何处理自己的论文呢?不行,但可建议他别让某人评阅。 3、如4月都未收到副主编回复怎么办?写一封友好的询问信,别催得太紧,别找主编。 4、如和副主编意见严重不和怎么办?可以找主编,但是别经常这样做。 5、如果和主编的最终决定严重不和怎么办?没有办法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3148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在科研入门时遇到的问题(科研篇)
热度 3 toptip 2010-12-30 06:45
8. 动手能力 要说我在研究生中遇到的最大最深的挫折,就是课题进展不顺。进展不顺的主要原因是自己的动手能力不强。 我从小成绩很好,而我们那里的乡村又没有训练男孩做家务的概念,所以对做事没有全局的概念,手也笨。 而我研究生的导师是刚从美国回去的博士后。他没有多少训练学生的经验,开始时也过于相信我的能力,沿袭了美国的传统,让我自己去折腾(那时刚建实验室不久,他在处理各种杂事也没多少时间就是了)。实验室没有师兄师姐带我,我大学的毕业实习也没有得到好实验室的训练,结果就是上手很慢,不知道如何解决实验遇到的问题。最初的一个PCR试了两个月也没有试出来。课题的迟滞不前不仅自己备受煎熬,后来也受到了来自导师和同事的压力。现在想来在我研究生二三年级的时候,有一定的抑郁症状,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自卑,生活节奏混乱,不能控制自己的实验和时间,做事非常拖沓,通常都要到最后一刻熬夜准备组会报告。 这个问题是等到四年级的时候才开始缓解,一个是自己实验技能慢慢提高了,课题也有一些突破,另外开始带师弟师妹也收获了一些信心。 前不久科学网上还在争辩导师应该严格管理学生还是给学生自主权,或者导师应该 nice 还是 pushy , 我觉得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导师的水平要高,能保证课题的质量和可行性。学生初入门一定要给予良好的训练,实验技能上的,思想上的。科研是建立在前人基础上的创新活动,没有基础训练的放羊不是 nice ,那 绝对是不负责任。 9. 做实验和准备工作 由于缺少别人的指导和教导,我在实验摸索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首先在观念上就觉得实验实验就是动手做实验,对实验之外的准备工作重视不够。比如寻找和整理 protocol ,请教别人,订购、准备材料和试剂,寻找设备,都被我在潜意识里纳入杂事的范围,实验进度计划里也没有把这些事情留够时间,心理上也不太愿意花过多的时间在这上面,一心想的就是实验的那些步骤。 有道是 汝果欲学诗 , 功夫在诗外 。 其实按部就班地照 protocol 来做实验是最容易的步骤。恰恰,实验之外的准备,思考,计划才比较难,也比较花时间。 一般说来,做实验的时间不需要超过总的工作时间的一半。如果每天平均动手时间累计超过 6 个小时,那么实验结果会非常可观的。实验之前的充分准备,实验之后整理分析,加上看文献想问题等等,这些东西的重要性不亚于动手。没有这些整理活动,有计划有节奏的实验活动就难以为继,实验的成功率也会大大下降。 我经常看到一些学生做实验陷入死循环。实验不 work ,没动什么脑筋去系统地思考请教改进,稍改点条件就反复做。我见过的例子是一个研究生做了 1 年多的实验没有进展,一个新生查文献想了个办法,两个星期就做出来了。还有一些学生到了高年级还宣称说自己的动手能力差。实际上 99.9% 的生物实验再笨的手也做得出来。如果别人做得出来你做不出来,那肯定不是你的手有问题,而是你在实验之外的东西下功夫不够,或者说由于经验不够理解不深,没有想到和注意到 protocol 的小细节,小 trick 。 10. 面对实验失败 做实验跟以往拿着好成绩一路高歌猛进完全不同。初学者尤其要面临着一个又一个实验失败。我曾经有一段时间就接受这样的煎熬。每次实验的时候期望都很高,但是多数时候是打击。心理上也产生畏惧感和挫折感。 其实说来正是有那么多的失败的衬托,有限的成功才闪闪发光。要完全避免失败是不可能的,但是却可以改变面对失败的心态。把实验失败当作探索活动的常态,把痛苦当作人生的常态,承认它,接纳它,那人的心理才会变得真正强健和乐观。 11. 做实验与做报告 我现在还有朋友跟我抱怨说很烦整理数据做报告,他还是想着做纯的科学,做实验出 data 。以前我大概有类似的想法,就是有时间就想着做实验,觉得因为实验错过组会和讲座是理所当然的事。如果其它事情干扰做实验会觉得浪费时间。 其实科研是一个很综合的活动,它要求处理各种事情。比如当天实验结果的记录,实验 protocol 的整理改进,实验的缜密设计,写进展汇报,组会报告,参与写 grant ,写文章,准备 Poster 参加会议,或者准备 PPT 在会议上宣讲自己的科研结果等等。 参加会议跟同行交流本来应该是一件比较有趣的事情。在大会上用流利的语言,优美的逻辑,向同行骄傲地展示自己的思考和科研成果,这是非常多大科学家十年如一日地工作的动力来源。很多科学家为了准备大会的报告, PPT 修改几十遍,自己口头演练几十遍,目的就是要让自己完美地在同行 show 一把。科研本身除了思索的乐趣,得到理想结果的乐趣,理所当然还应该加上交流的(也许是秀的)乐趣。 12. 要哲学还是要应用 中国的学校教育真的是纯粹的教育。纯粹的意思是没有功利的色彩。我这样说不一定是夸,从某种角度这种教育太过脱离社会现实。 我在研究生最初阶段,想的完全是做一个课题能解决一个什么科学问题。完全没有想到的是它有什么用,它是否对社会有实质的应用价值,它能否给你自己本身带来利益。 我这么说完全没有贬一者重另一者的意思。科研活动本来就有两个完全不同的驱动力,一个是纯知识方面的,纯智力挑战的;一个是应用导向的,金钱和利益驱动的。 研究生阶段我印象最深的一堂课,是(饶毅?)讲解的细胞趋化运动:细胞有方向地做趋化运动可以解析成两种可能的模式,一种是细胞通过感受到空间(细胞前端后端)趋化因子的浓度差来决定运动方向;一种是小的细胞先通过随机的运动,然后比较不同时间感受的趋化因子浓度差,来决定偏向于哪个方向运动;然后实验者用一个设计精巧的实验来验证这两个假说。我当年觉得类似于这样思考和实验才是真正的科研。对类似于进化论的思想等也很着迷。脑袋里压根没有概念说生物研究还能对社会对人类健康有用。 那现实是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资金的资助都越来越倾向于应用,至少在生命科学领域是有这个趋势的,一些低等模式生物的基础研究越来越难以为继。 每个人念研究生的目的不同,兴趣不同,动力也不同。有的人偏向于喜欢思考哲学问题,希望发现新知识,有些人则喜欢自己做的东西对社会有用。我很后悔研究生阶段完全没有这种应用的概念,也没有认清整个科学研究的现实,从而限制了自己的选择和思考。 13. 超越和创新 遥想当年刚进实验室,抽个质粒都沾沾自喜,觉得导师应该会认为自己满厉害的。我们在不同的阶段可能都可以感受到自己的进步,比如从不知道如何想一个问题,到可以想很多问题,到可以想很多重要的问题,到想很多领域外的问题,到不满足力图找一些具有全局意义的有创新的想法;从不知重点的提问,到不具可行性的乱想,直到能写一个有价值的完整的 proposal 。不少人会在不同的阶段固步自封,要么觉得自己很牛,要么觉得看透了科研,就那几个套路,做科研没什么意思。 实际上我们都太小看科研工作了。真正的科研其实是最复杂最有挑战性的活动之一。你在初入门的时候导师比你看得远得多,当你觉得超越导师了之后,科学还在你导师看到的更远处。 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初中,高中,大学毕业,感觉良好的时候会觉得宇宙就踩在我们脚下,自己以后可以无所不能,前途无量。但是回过头来想想,若干年后的今天,我们是否像当初想的那么无所不能?研究生其实不必还总是把自己当学生看,还在幻想着4 0 岁的时候怎样怎样,应该尽快成长起来向导师看齐。研究生高年级已经接近于学习和培训的最末端,如果要想自己牛,现在,当下,就应该要求自己的能力和你认为的牛人比肩。 现在拿一篇 AnualReview 来看,我也时常在感慨,这辈子何时能像这些作者有这么广博的知识,深入的思考。再想想那些里程碑性的工作:干细胞的发现, iPS , RNAi ,深度测序技术你永远感到不满足,感到谦卑,感到振奋。 科学是永远追求不完的梦!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23859 次阅读|6 个评论
我在科研入门时遇到的问题(心理篇)
热度 9 toptip 2010-12-29 01:13
回顾自己的研究生生涯,发现很多让我备受挫折的问题和观念,这些问题和错误的观念有一些是我本身的问题,一些则是此前教育的问题。现在我虽然已经超越了这个阶段,但是稍加回顾总结一下,也许能引起某些人共鸣,对新人兴许也有一些帮助。 1. 导师应该不求回报并且无所不能 产生这样的概念跟我们接受的教育大有关系。我们听到的都是说教育是阳光底下最神圣的职业。我们的小学中学老师大体上是这么做的。大学的老师因为没有学费和上课的对价关系,基本上感觉也是一心为学生考虑的。还有一层概念就是老师是很高大的,你需要尊重和仰视,他们说的都是正确的不可置疑的。因此,他们感觉上也是无所不能的。 我在研究生阶段最让我感受到观念的冲突,最惊讶的就是发现原来导师不是这样的。他不仅很少表扬你,还经常会对你表达不满,甚至批评你。这在我过去的求学生涯中是前所未有的,因为在中国好成绩的学生从来都是被家人包括老师同学吹捧和表扬的。这种观念的冲突使我最初感到了极大的不适和困惑。另外导师不会以你为中心来考虑问题,相反,通常他是从实验室或者他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他会对你有要求,他让你做他的学生是希望你出成果的。这种观念的冲突用一个简化的例子来说:如果这一天时间你用来读文献对你提高自己是最有帮助的,而用来做实验是对导师或者实验室发展最重要的,导师会希望你去做实验而不是坐在桌子上看文献。 导师也曾跟我们坦诚地说,他跟学生一样会犯错,对整个研究领域的理解也有限,学生在自己的研究课题上完全应该成为专家,而不是期待处处依赖导师的指导。这跟自己心目中高大全的老师形象大相径庭。 其实现在想来我的研究生导师是个相当 reasonable 的人,他对学生是相当 supportive 的,并且也有培养学生的善意和热情。要说问题主要出在自己不够成熟,以及整个教育系统在灌输真善美的同时,跟社会现实完全隔绝脱钩。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说到底,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有义务对你负责,给你铺路做贡献,无偿献爱心。我见过很多导师抱怨学生不成熟的帖子,这是现在很多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只接受过学校教育的农村孩子可能尤其如此。导师要有接受这样的学生的准备,了解他们的心理,积极引导他们转变观念。 2. 共享和集体 一心为公为集体这个概念是根深蒂固的,我最初进实验室的时候,完全没有你的课题我的课题的概念,所以会很热心地给别人打下手,帮同年级的同事做实验配试剂。后来发现同事禁止别人用他的试剂,以及听说有的实验室相互抢课题才恍然大悟。哦,原来每个人是有私利的。不得不慨叹当年的天真无知! 3. 以实验室为家 我们在课本里还有科普读物中读了太多的科学家一心工作的故事了。介绍科学家从来就是介绍他的工作,他的废寝忘食,而没有介绍他的家庭如何,他如何培养他自己的孩子,又如何感受自己的生活。 研究生多数没有家庭,但是整日整夜地呆在实验室,长期这样对科研的热情是难以为继的。我现在比较崇尚高强度有效率的工作,并且平衡家庭和工作。导师不应该无条件地鼓励学生长时间地工作。当他状体好,课题进展顺,有激情的时候可以鼓励;在状态萎靡处于低潮的时候则是要鼓励他适当地运动,多接触人,多参加自己有兴趣的各种活动。我发现美国有很多实验室,导师就是通过时不时地烧烤,漂流,滑雪来保证实验室活力的。 对于这点,王晓东曾经在讲座中打趣道:要成大家,先成小家(大意)。十年前的事,某研究所还禁止研究生结婚呢。我不知道现在多少导师还有这些老思想的残余:希望学生为科学献身, 24 小时都在围着实验转,不希望学生有自己的生活和业余活动。如果还有那么一点痕迹,那我说两个观念:一个是以人为本,一个是看问题要看长远。 4. 分配时间 我觉得自己的另一个蜕变是在听了余世维讲座以后。其实很多东西人并不是天生就是会的。就像现在我周围的人有的还号称自己不会煮饭。掌握自己的时间每个人都有概念,但是呢没有别人的指导或者自己真正静下心来想,却是不知道如何去实施。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们实验室整天在放余世维的讲座,他鼓吹的是将时间分成四大块:紧急重要的,紧急不重要的,重要不紧急,不重要也不紧急的。科研活动是很耗时间的,每天有做不完的事情,学习不完的文献,思考不完的问题。余世维告诉你的是,如果没可能在一天做完所有的事情,但是做掉紧急重要的事情,你就可以收获一个相对轻松的心情。一般的人都有意无意地先处理简单熟悉的事情,再来耗难的事情,每天都会觉得很累很拖沓。还别说,余世维的幽默和冷酷,以及无数的实例,让我这个做科研的也狗窦大开。看来任何人接受一些心理或者管理的培训对自己的发展都是大有助益的。 5. 看文献还是做实验 还有一层关系我没有处理好就是学习和工作的关系。我最初总觉的只有自己完全地了解本领域,掌控本领域的时候才可以开始想课题,做实验。所以花了巨大的时间来看文献。实际上,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没有真实的工作开展,和围绕课题的思考,对各种东西的理解都不深,看文献也是头脑昏昏,收获甚少。做课题和看文献来进一步思考课题,开展下一个课题是相辅相成的两件事,应该同时进行而不是先后进行。 还有就是精读和泛读的关系。初入门的时候固然是要精读一些经典文献的,但是不要意图把每篇文献都研究透,文献根本读不完。这个跟我们以前接受教育的时候,啃透几本书就能保证好成绩有很大的不同。 6. 处理杂事 我自己应该算不得是不肯吃苦的或者生活不独立的人,因为自己是农村出生的,并且从小学就一直寄宿。然而学校的寄宿生活是怎样的呢?教室 - 寝室 - 食堂。要处理的事情也很重复简单,读书,锻炼,洗衣,淘米,菜是买现成的。其它的事情学校包了,也不做什么要求。并且由于长时间寄宿,来自于家庭和社会的教导教育非常微弱。读书的时候以读书为中心,做研究的时候当然是以研究为中心了。这造成我面临更多杂事的时候,通常的心态都是希望在一秒钟解决,然后回到研究中来。 研究生阶段我开始要走十几分钟时间到教室或实验室;要自己买衣服看病;要处理不同的人事关系,要面临找女朋友的任务等等。这些在我独立到美国,成立家庭以后看来真的是太小事一桩了,然而当年这些竟然有点困扰。对于离所的时候要跑不同的部门(而不是它们在一起办公)盖章竟然颇有怨言。 这一点跟前面的时间分配混乱,以实验室为中心的概念有关。从大学出来,从书本到社会,我相信不少人或多或少存在这样的问题。这种转变是个人成熟的重要过程。 7. 掌控自己 以前总觉得实验是压倒一切的东西,所以意识上就是强迫自己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扑在课题上,而且也非常在意导师对自己是否满意。后来终于有一天,我发现自己有点抑郁消沉,不快乐,做事情死耗,效率不高,课题也做得一般。我也发现导师对我本身也没有那么在乎,做好做坏对他也没有什么影响。那我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 醒悟之后我觉得不必太在乎别人怎么看我,怎么对待我,最重要的是自己想要什么,想做到怎样的自己。对别人,完全可以不要指望。不必把自己当成实验室的附属导师的助手,而是可以把实验室看成是实现自己科研理想的平台。这样想之后,我的心态和行为完全变了。我在工作之余去参加各种自己喜欢的活动,打羽毛球球,参加合唱团,还组织网友玩杀人游戏,黄山自助游,并积极约会网友,准备找个女朋友。还别说,加上这一切比起我在实验室死扛,研究没有耽误,而自己的状态和信心也大好。 总结说来,拨开纷纷杂杂的说法和事情,我觉得对一个研究生心理成长最有帮助最金贵的字眼是自立。你是你自己,你要掌控你自己,掌控自己的生活节奏,掌控自己做事做实验的步骤,做你自己的主人。你为自己负责,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也敢于对不属于自己的责任说不,包括对同事,导师,实验室的责任。而从导师培养学生的角度来说,无论学生怎样折腾,无论你期待怎样的师生关系,你都要懂得欣赏学生的独立人格。只有学生自己真正自立自强,他才能在研究生的后半段充分地为实验室做贡献,你也才能在若干年后欣喜地看到自己的学生成家成才。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18152 次阅读|29 个评论
关于“不停步”的感慨
热度 1 Keryfluid 2010-9-16 14:04
前一段时间读到饶海教授的博客,对他的一句话印象颇深:“该如何赶上,不是件难事,人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难做到的是,赶上后,不停步。不停步,就不知不觉的到了个新境界。” 我应该属于经历平平的那种人,从小学开始勤奋学习(但也没勤奋到悬梁刺股的地步)然后一路顺风顺水的读了初中、高中、大学,系内直推到直博,所以属于典型的前期求学经历没啥传奇可秀的人,看到差生转优生的经历只好心里暗中佩服。搞科研以来被老外paper的水平所诱惑,抽以往看电影和浏览网页时间苦读流体力学,晚上为张量扰清梦。就我做为一个学生的自身体会而言,影响到“不停步”的因素主要包括: (1)惰性。惰性和疲劳是相关的,一般科研如果真的投入的工作了一段时间还是非常的伤神,公式看多了真是会头发胀,虽然心里明明知道不合适,但还是很容易选择玩电脑这种最直接的休息方式。因为定计划的时候多数是精力充足豪情万丈的时候,那个时候的心态和疲劳了的时候的心态根本不一样,人一劳累自制力就全面减弱了。 (2)环境。‘科研就是混口饭吃’是很流行的。不过我觉得这点不应该板起脸来批评,其实那些说混口饭吃的学生多数可能其实是工作非常努力的,只不过诙谐一下说自己是混。不过我感觉身边的很多人努力科研是因为要强而不是因为兴趣,和很多同学交流,他们都不是希望毕业搞科研的,但他们工作需要这个学历,同时他们也不想荒废读博5年时间,希望学点东西。在这种环境中,感觉是大家都在拼命干活,但身心比较辛苦,而且不想深究一些和paper关系不太明显的基础知识(后面会说)。我对科研本来是很感兴趣的,但很多问题别人不愿意讨论,如果我总是谈论就会显得自己很另类,尽管别人并不会觉得你不好,但总是没有共同话题你自己是很郁闷的,因此我补习了一些流行的八卦新闻以便交流。所以如果想搞科研,有的时候会觉得有点孤单,好像解决了这个问题自己一个人开心看起来傻乎乎的。 (3)谈恋爱。这个好像这个年龄的年轻人都会分很多心的哈(不管是成功的还是暂时是棍儿的,我感觉棍儿们天天都在谈论这个)当然可能也是不可避免的:) (4)评价。很多时候成果是阶跃型的,尤其是基础知识。没有基础知识分析水平就是上不去(我只针对我自己目前的感觉说),但基础知识一时半会儿培养不出来,你多学一点不见起色,必须长期坚持学,而学起来又很难,也不会有人天天给你打气,所以全靠自己毅力。 目前的问题就写到这里吧。
个人分类: 科研交流|4272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9: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