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罗汉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屠猪罗汉
satangell 2015-12-11 15:01
江一苇握刀了,村里唯一的杀猪匠的独生子,终于子承父业。乡下交通不便,杀猪匠的存在极重要,红白喜事年关节庆,少了这一把刀,日子就没办法过得像模像样。一苇握刀的消息,着实让村里的老少乡亲松了一口气。 一苇的手艺是家传,从有这个村子起,从他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算起,杀猪刀就没离过手。到了一苇他爹的时候,却出了点意外。一苇他爹结婚早,但一直没有子嗣,后来有个过路的算命先生,说你家杀业太大,这个孩子要想生下来,要么就此放下屠刀,要么就把孩子舍到佛前。 一开始,一苇他爹是要弃业的,歇了几天,村里的餐桌上就没了荤腥,乡邻的脸上也多是菜色。一苇他爹心一软,又拿起了刀子。杀业丢不掉,那就只有一条路了。可生下孩子送到庙里,在老派人的眼里,就是断了香火,跟没生一样。一苇他爹接受不了,最后拗不过老婆反复唠叨,还是去庙里烧了一炷香。进庙前,两口子商量商量,决定和菩萨讨价还价,愿意让儿子皈依,但得续上香火。回家后,也没忐忑几天,就怀上了一苇。 一苇生下来不哭也不笑,接生婆在屁股上拍了几下,力道一次比一次大,然而并没有什么用,眼看着这口气就要接不上来了。当时接生婆就有些发慌,和一苇他爹说这孩子怕是活不下了。老杀猪匠顿时慌了神,莫不是菩萨怪罪下来了,不该讨价还价? 正忙乱间,闯进一个疯和尚,抢过孩子念道:“生来红里出,死去白里卧,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话音刚落,一苇就大哭了起来。老杀猪匠知道是发的愿心到了,可实在舍不得这个孩子,就对疯和尚求个解法。疯和尚鼻孔一掀,怒道,“谁说舍到佛前就是送到庙里了?你让他来,我非撕烂他的嘴。” 老杀猪匠喜极而涕,竟不敢相信,又问道:“那我发的愿心不兑现,会不会伤了这孩子的功德?”疯和尚大笑着拍拍一苇的屁股,回道:“功德就在此法身中,不必外求。”又道:“这孩子不到庙里,但终究是来这尘世一遭,或浮或沉,你又姓‘江’,就叫他‘一苇’吧。一苇渡江,去休!去休!”言罢,飘然而去。 一苇从小就吃素,但有半点荤腥,沾着就吐。村里人一看,这哪里是杀猪的料,都劝老杀猪匠赶紧把手艺传给别人。老杀猪匠看一苇的样子,知道手艺到他这里就算是断了,于是收了几个学徒,可没一个满意的,一刀完事的活,到了学徒手上,总得要补上几刀才行。猪痛苦不说,连带着肉都发酸,村里人也只好将就着对付。 可是,一苇握刀了,村里人问缘故,说是不忍心看猪受苦。握刀后,一苇整整一年都在后山练习,对着一截枯木反复击刺。到了年关,杀第一只猪的时候,全村老少都围过来,要看这个吃斋的小伙子怎么杀猪。杀猪前,一苇先拍拍猪头,念道:“前世业障今世偿,今日脱畜身,许汝来世人,去休!去休!”话音刚落,只见白光一闪,杀猪刀已经在猪身上连刺了三刀,第一刀刺入猪头,第二刀刺入猪心,第三刀刺入动脉。刀落人起,还没等大家反应过来,一苇就抽身离开屠场。再看那猪的面上,竟有了些解脱的意思。 再后来,一苇娶了老婆生了小孩,除了吃素以外,和别的杀猪匠也没什么区别。
个人分类: 夜雨醉话|2545 次阅读|0 个评论
香山枫叶红胜火
热度 2 xin 2013-10-21 11:09
昨天爬香山,锻炼身体,欣赏红叶。去时城里堵车,临近景区车辆拥挤,站了一路,加车里特热,到香山时感觉兴致全无,只有筋疲力尽。 先游玩了碧云寺,感觉罗汉堂、中山纪念堂都是很震撼的。罗汉堂里的僧人塑像有三百多,灯光幽暗,僧人众多,颇有几分宗教氛围。还看了中山先生的墨宝和遗志,心中颇有几分感概。 然后爬香山,人太多,太拥挤,紧张感多于安全感。游山少了趣味性,成了体力活。登到山顶,放眼张望,环顾四周,狂拍几张,仓促下山,坐车回家。下几点感触与诸君分享: (1)人生需要目标和坚持。只要有目标,不断地坚持,就一定能实现。爬山时每个人都喊累,都流汗,都抱怨,但大多数还是坚持登顶。生活和科研同样都需目标,虽然累,总有个奔头,总能实现。 (2)人生来并不平等的。大多数人汗流浃背,步履维艰,一步一个脚印地爬山,就像农民工、青椒为生活吃食挣扎卖命;但也有做电缆车的人,生活中就像富二代、官二代、科研大牛、经费皇帝,不劳而获,唾手可得,只需要命好、权利、手腕。 (3)爬山的心理感受具有阶段性。第1阶段(6岁之前)开始的欣喜,刚开始美景吸引,步履轻松,心情愉快;第2阶段(6-28岁)是初步感到疲劳;第3阶段(28-35岁)是逐步进入痛苦挣扎感;第4阶段(36-45岁)进入冥想混沌阶段,痛苦的感觉没有那么深切了,但只有意志力支配自己继续爬山;第5阶段(45-55岁)麻木困顿,似乎爬山又轻松起来,感觉不了多少痛苦;第6阶段(55-60岁)登顶头的片刻喜悦,感觉和农民看到锄过的庄稼地一样感觉;第七阶段(60岁以后)是下山的居高临下,豁达开明。
3716 次阅读|3 个评论
用佛教名词谈“教师”的境界
arithwsun 2010-11-1 08:25
我因为5岁孩子的缘故, 今年接触了北京海淀区的一些家长们尝试建立一个培育型小学的过程 ,期间也接触了几位民间教育人士。 结合自己多年修学中所接触的人和事,不妨用佛教名词,来谈谈 教师的境界,也许,可以将来用在某位教师的寿辰讲话上, 就像爱因斯坦在普朗克寿辰上的那次讲话一样。 从下往上谈吧,起点的称作善知识,这些人啊,或曰教师, 心中已有正见,但是并不能自觉地应用于实际,不能结合于自身。 很多理想包括一些不重要的技术,都能谈的很好,悟得出来, 可是牵扯到关键技术上,牵扯到大智大慧大勇上,就做不到了, 临到事头,往往因为自己心中的小利,而失却了勇敢, 与理想的初衷背道而驰。 善知识之上,则是罗汉,罗汉是能行之人,敢想敢干, 而且会干得非常出色,是真的出色。罗汉比起更高一级的菩萨, 不足之处是,菩萨是善言善行,无有暇缺,可是罗汉呢, 所行未必能让所有的人高兴,即使论起自身,也有可能是大善、 大恶兼具。 我当年读书的时候,看到陈省身自传,他自言只做到了罗汉 这一层,让我感到非常惊讶,在我看来,他至少应该是菩萨了, 他如何这么自谦。现在年岁大上一轮多,有些感悟, 觉得陈先生也许并非完全是自谦吧,其他几位顶级华人科学家,虽然没有自传的个人自我评估,但是估计也不离罗汉这一层。相比于陈省身先生,他们的某些个人恩怨之争,伤害到了中国学术的整体声誉,用大善、 大恶兼具形容,可谓贴切。 一个自然的问题是, 华罗庚能算是菩萨么,他当年挺身回国,如此献身之举,是否属于 菩萨行的级别,是否属于善言善行这一层, 从我读到的听到的来看,庶几近乎! 数学高手们,在祖国贫穷积弱之时,挺身回国,行为菩萨, 不回国,独善其身,能为罗汉。 菩萨之上,自然是佛,佛的原始定义是,觉悟之人,在我看来, 应该多加几个字,即,能使别人觉悟的人,也就是说, 佛是制造菩萨和罗汉们的老师。华先生的一位学生, 邵品中当年讲座时介绍,所谓数学大师,是培养出(博主增注: 世界级)顶级数学家的数学家,若能于贫穷积弱之母国, 培养出一群世界级顶级数学家,当可称之为佛了吧,时也、命也, 这点,华先生并未做到,参看王元先生写的《华罗庚传》, 以此标准,日本数学家中,看来是有佛这一级别的。 善知识---罗汉---菩萨---佛, 是可以逐渐提升的,有时候只在顿悟的一刹那, 毕竟都有相同的理想,都在修行的一条线上。这个提升过程, 应该是非常痛苦的,应该是绝大多数人做不到的, 因为要大智大慧大勇,要舍弃个人私小之利。但是,从善知识 起,他们这些教师们,与普通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有理想, 这辈子做不到,下辈子继续修。 现在,要说说在善知识之下,甚至在普通人之下的 等而下之之人,这种人,学问不见得低,也不会太高, 钱不见得少,也不会太多。他们误入歧途, 不再可能走上立心求志之道,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对别人的要求, 跟对自己真正的要求,完全是两码事,相差完全是两个方向。 这些等而下之的教师们,在谈起教育时, 要求别人工作和贡献时,都是要讲究理想, 要大家不要谈个人私利的,要想着法儿的把别人的权益剥夺的。 但是,一当提起要他做点什么时,他谈的都是自己的私利, 自己的个人情况和准入条件,大言不惭之态,让善知识 都能羞愧不已。 可笑的是,有些家长们,竟然将一点希望,放在这种人身上, 可见对教育的认识之低。 不怕言利清楚之人(这一点上, 我倒是很喜欢接触的西方人的做法),怕的就是这种等而下之 之人(是中国文化么?),谈起自己时讲利, 涉及别人时要求别人不要讲利,连普通人亦不如也。 尝试培育型教育的家长们,对于教育界人士,不管是民间的, 还是官方的,亦要有所认识,大多数人跟你们一样,不过普通人而, 能偶尔遇到一两个善知识,就已经很是不错了,应当善加护持。 若是不幸,遇到等而下之之人,对人对己双重标准, 赶紧远离为上策,什么样的老师将来会教出什么样的学生, 大致不离此义。 有感而发,展望将来,希望此篇的语言, 将来有在国人庆寿之时应用之地。
个人分类: Book-W|5263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20: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