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中国留学生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中国留学生

相关日志

对马里兰大学中国留学生yangshuping毕业演讲的心理剖析
gswscience 2017-5-26 13:19
一户人家很贫穷,常遭外人嘲笑,设想家中孩子在外的两种表现: 一种是孩子对外人说我家很贫穷,但我们会辛勤劳动,变得更好; 另种情况是孩子和外人一起嘲讽自家的贫穷,并更是加了夸张不实的话来加强效果。 客观上,两种情况都是在说家里贫穷的事实,但你能说两种情况是一样的吗?(“说话的场合、方式与内容同样重要”) 对于家中其他成员,对后种情况的愤怒不满也是最朴实自然的反应,对自家爱之切,才能感受越烈! 对该留学生在国外演讲的反应,一种观点还认为 国人的心理就这么脆弱,见不得对缺点的揭露, 人家说的都是事实啊,怎么能招来这么多过度的不满反应呢?实际上,人需要有自尊自爱之心,于家于国同样也是,国人不满的不是“事实”本身的问题,而是“爱”的问题,是“爱国”的“爱”,“缺爱”的“爱”! 国家发展了,在外小留学生越来越多了,但教育他们“根”在哪里,同样重要! http://news.chinaxiao kang.com/shehuipindao/shehui/20170524/200716.htm l
个人分类: 观点|416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留学生杨舒平辱华遭人肉 杨舒平年纪多大体重多少
热度 2 ericmapes 2017-5-24 21:03
中国留学生杨舒平辱华遭人肉杨舒平年纪多大体重多少 2017-05-2313:09:52 编辑: 美珍 来源:老男人 https://www.laonanren.com/news/2017-05/169864.htm 昨天,中国留学生杨舒平演讲视频在网络上疯狂转载,不是因为赞扬,而是被骂的,原因是侮辱中国了。之后杨舒平就被网友们人肉,各种爆料流出,不仅有个人资料私照,还有大家关注的私生活。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的扒一扒! ·杨舒平辱华· 2017年夏季马里兰大学毕业典礼中,杨舒平代表中国留学生进行发言,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想,毫无根据、以偏概全、歪曲事实,导致全场中国人愤而离席,还有的被气哭,毁了很多人美好的记忆。那杨舒平的演讲大致内容是讲什么呢?下面是总结的内容,大家一起看看! 她的演讲全程围绕两个要点:中国的空气肮脏不堪,而美国的空气竟然好到令她无比惊讶。她说:“美国的空气是那么的甜美清新,而且是一种奇特的奢华。”中国没有自由,只有在美国她才体会到什么是自由,在美国她可以想说啥说啥,想做啥做啥。她甚至表示,“之前在中国历史课上学到的人生、自由对于我毫无意义”。 https://www.laonanren.com/news/2017-05/169864p2.htm 昨天,中国留学生杨舒平演讲视频在网络上疯狂转载,不是因为赞扬,而是被骂的,原因是侮辱中国了。之后杨舒平就被网友们人肉,各种爆料流出,不仅有个人资料私照,还有大家关注的私生活。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的扒一扒! ·杨舒平资料· 杨舒平演讲的视频在网络上传开后,引发热议。在国外公开演讲上这么做,就是在污蔑中国、出卖祖国,为了搏出位在外国黑祖国,取悦了外国人,太可恶。下面是杨舒平的个人资料,大家一起看看! 杨舒平个人资料 中文名:杨舒平 外文名:Charityi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昆明 出生日期:1993年4月16日 职业:大学生 性别:女 毕业院校:马里兰大学 主要成就:为搏出位在外国黑祖国,取悦了外国人 https://www.laonanren.com/news/2017-05/169864p3.htm ·杨舒平哪一年出生的· 我们都知道女留学生作为全校学生代表上台发表毕业演讲,对于在台下,乃至在美国各地留学的中国学生而言,这本该是一件十分骄傲,自豪的事情,但是她却是相反的。 经过这一晚的时间,杨舒平的资料就被网友爆出来了,她是1993年4月16日出生的,今年已经24岁了,刚要毕业。 https://www.laonanren.com/news/2017-05/169864p4.htm ·杨舒平身高体重· 杨舒平演讲的视频在网络上被网友们疯狂转载,很明显不是因为佩服,而是挨批的。随后当事人杨舒平也被人肉了,各种私人信息被扒出,除了年龄,身高体重也出来了,大家一起看下! 爆料的朋友称,杨舒平很矮,大概就155多吧!身材也不是苗条型的,稍微有点胖,还有皮肤有点黝黑。这些相信大家看照片或者是演讲视频都是可以看出的。 https://www.laonanren.com/news/2017-05/169864p5.htm ·杨舒平男朋友是谁· 除了杨舒平的个人资料,家庭背景,她的私生活也被曝出来了,那她有男朋友吗?他是谁呢?做什么的呢? 网上关于杨舒平男友的爆料是没有的,所以小编不清楚她有没有男朋友。如果有的话,相信不久后就会被爆出的。 https://www.laonanren.com/news/2017-05/169864p6.htm ·杨舒平私照· 杨舒平辱华事件一出,她的微博就被扒出来,各种私照也被扒出。虽然后来她删光了内容,但是强大的网友们已经保存下来了。大家一起看看!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997 次阅读|3 个评论
请不要歪曲所谓的辱华的中国留学生
热度 77 gaoshannankai 2017-5-23 21:24
中国特色的东西很多,但是我们的谣言文化源远流长。 太多的人宁可相信谣言,也不愿意费一点事看一下原始资料,也许就在手边。 这里就是百度的视频 http://baidu.iqiyi.com/watch/1176212134517187039.html?page=videoMultiNeed 我们注意,她讲的是什么,其中空气一段, 第一点,她讲了一下飞机就感受到甜美和自由的空气。 顺便借中国的口罩幽默地表达了一下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 实际上主要是表达一下对美国的敬意。 反过来讲,如果美国不好,她会来学习么?作为一个学习者, 表达一下对东道主的敬意是目的,而不是用这个反衬中国空气污染。 这个解读是本末倒置。 我们城市人去了农村也会恭维一下农村的人吃的粮食比我们安全, 只是讲话的套路而已。有些人人话都听不懂,也出来写文章批判我们要值得警惕。 大家看看我这段话,其实就是套路,你到一个朋友家,你可能会说 “你看你们家房子多大,我们那个狗窝太小了; 我们的房子是一样的面积。 是么?可能你们家客厅大,先得总面积大。 真的一样的,绝对一样。 是么?我们家东西多,太乱,还是你们家整洁,所以显得大.... 第二点,她用自由的空气转换意义,借以表达马大 的学术气氛和对马大培养的感谢之情,这里明显是修辞手段。却让少数人 解读为攻击中国政府和中国社会没有自由。 正是这少数人的歪曲和互联网铺天盖地的谩骂才会让人感到中国没有言论自由。 我请问这些人,中国哪所中学可以自由表达对社会问题或者学校的看法, 让一个压抑了很久的中国中学生一下进入没人管的大学,不是自由么? 大家好好看看,科学网的老师们在发表你的解决之前好好 看看,不要让大家感到科学网的人素质也就是这样。 这位女生的稿件写的非常好,而且可以看出,她用修辞手段 弥补了自己语言和用词的弱点,其实她英语基础很差的。 希望这位女生要注意,你在恭维东道国的同时, 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祖国,也就是说这个同学忘记了自己代表中国 留学生在马大发言,这不是你个人行为。所以,在表达中国空气 质量问题时,应该提到中国人牺牲自己的环保才造就了美国人能 有这么多便宜的madeinchina。 这文章写稿件反映了觉悟和水平,各位研究生要都看我的博文, 不仅能够了解真实的信心,更可以提高个人的智商和觉悟。 看了什么网的文章,我就想啊,为什么我们国家要养这样一些笔杆子,平时无所事事,总想找机会想领导们表忠心,表决心。 这些人不要给我扣帽子啊,我说这个讲话没有问题,不代表没有其他问题,这个女生英语和表达都不是很流利,能代表留学生,可见有点背景;另外她爸爸没在场这个细节,极可能是国内干部。
6958 次阅读|124 个评论
[转载]马里兰大学中国留学生毕业演讲涉嫌辱华:我在美国吸到的空气都是
热度 2 ericmapes 2017-5-23 09:51
马里兰大学中国留学生毕业演讲涉嫌辱华:我在美国吸到的空气都是甜的 2017年05月22日11:40:43 来源: 北美留学生日报 http://news.ifeng.com/a/20170522/51136954_0.shtml 作为留学生,在毕业典礼上受校长邀请,当着全校师生做毕业演讲,这本应是一件十分荣耀的事情,我们所有的中国留学生都应该为他们骄傲。 然而近日,马里兰大学的毕业典礼上,中国留学生YangShuping的毕业演讲却让台下的中国同学们感到无比尴尬。 她的演讲全程围绕两个要点: 中国的空气肮脏不堪,而美国“freshandsweet”的空气竟然好到令她无比惊讶。中国没有democracy,只有在美国她才体会到什么是democracy和自由,在美国她可以想说啥说啥,想做啥做啥。 然而,这些不都是美国人天天在街边小报上看到的中国吗? 但她,却在全校师生面前为这些小报背书,把美国人对中国的成见再一次放大。 没错,中国的确有空气污染,美国的空气就真的很好吗?那请问纽约每天空气中弥漫的尿骚味也能美好到让你深深吸上一口气? 图片来源:spoiledNYC 美国的确是很讲究democracy,讲究到一条地铁线路就能商讨个一百多年…… 在这位学生口中,美国就是大同社会,一切都可以用商议民主来自动运转,而中国就像美国人天天看到的洗脑文一样,处处肮脏,社会制度就跟朝鲜一样,而她,就是逃到美国的脱北者。 作为留学生,我们应该深知,自己在美国,学习是任务之一,而另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文化交流。 图片来源:南华早报 何为文化交流?就是破除一切对中国的刻板印象,难道我们还想听到美国人问我们“为什么不留辫子”?“中国人是不是还吃不起肉?”“你在中国没见过汽车吧?” 我们的留学前辈们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努力,终于让美国人对中国有了一定的了解,让他们知道原来中国是个现代化的国家。我们因为他们的努力,现在在美国学习、生活才有了基本的尊严。 我们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尊严被再一次踩在脚下! 以下是YangShuping在马里兰大学毕业典礼演讲的全文: 回复“演讲”可以观看演讲的视频 Goodafternoonfacultystudentsparentsandfriends. IamtrulyhonoredandgratefultospeakatthecommencementfortheUniversityofMaryland,Classof2017. Peopleoftenaskme:WhydidyoucometotheUniversityofMaryland? Ialwaysanswer:Freshair. Fiveyearsago,asIstepofftheplanefromChina,andlefttheterminalatDallasAirport.Iwasreadytoputononeofmyfivefacemasks,butwhenItookmyfirstbreathofAmericanair.Iputmymaskaway. Theairwassosweetandfresh,andoddlyluxurious. Iwassurprisedbythis.IgrewupinacityinChina,whereIhadtowearafacemaskeverytimeIwentoutside,otherwise,Imightgetsick. However,themomentIinhaledandexhaledoutsidetheairport. Ifeltfree. Nomorefogonmyglasses,nomoredifficultbreathing,nomoresuppression. Everybreathwasadelight.AsIstandheretoday,Icannothelp,butrecallthatfeelingoffreedom. AttheUniversityofMaryland,IassumefeelanotherkindoffreshairforwhichIwillbeforevergrateful—thefreshairoffreespeech. BeforeIcametoUnitedStates,IlearnedinhistoryclassabouttheDeclarationofIndependence,butthesewordshadnomeaningtome—Life,LibertyandthePursuitofhappiness. Iwasmerelymemorizingthewordstogetgoodgrades. Thesewordssoundedsostrange,soabstractandsoforeigntome,untilIcametoUniversityofMaryland. IhaveleanedtherighttofreelyexpressoneselfissacredinAmerican. EachdayinMaryland,Iwasencouragedtoexpressmyopinionsoncontroversialissues. Icouldchallengeastatementmadebymyinstructor.Icouldevenratemyprofessorsonline. ButnothingpreparedmeforthecultureshockIexperiencedwhenIwatchedauniversityproductionoftheplay—Twilight:LosAngeles. TwilightisaplaybyAnnaDeavereSmithaboutthe1992LosAngelesRiots TheriotsfollowedacquittaloffourLosAngelespoliceofficersinthevideotapedarrestandbeatingofRodneyKing. Forsixdays,thecitywasinchaosascitizenstooktothestreets. InTwilight,thestudentactorswereopenlytalkingaboutracism,sexismandpolitics. Iwasshocked,Ineversawsuchtopiccouldbediscussedopenly. Theplaywasmyfirsttasteofpoliticalstorytelling,onethatmakestheaudiencethinkcritically. Ihavealwayshadaburningdesiretotellthesekindsofstories,butIwasconvincedthatonlyauthoritiesonthenarrative,onlyauthoritiescoulddefinethetruth. However,theopportunitytoimmersemyselfinthediversecommunityattheUniversityofMarylandexposedmetovarious,manydifferentperspectivesontruth. IsoonrealizedthathereIhavetheopportunitytospeakfreely. Myvoicematters. Yourvoicematters. Ourvoicesmatter. Civilengagementisnotataskjustforpoliticians.IhavewitnessedthiswhenIsawmyfellowstudentsmarchinginWashingtonDC,votinginthepresidentialelectionandraisingmoneyforsupportvariouscauses. Ihaveseenthateveryonehasarighttoparticipateandadvocateforchange. Iusedtobelievethatoneindividualparticipationcouldnotmakeadifference,buthereweare,UnitedTerps. Together,wecanpushoursocietytobemorejustopenandpeaceful. Classof2017,wearegraduatingfromauniversitythatembracesaliberalartseducationthatnurturesustothinkcritically,andalsotocareandfeelforhumanity. Weareequippedwiththeknowledgeofvariousdisciplinesandwearereadytofacetothechallengesofoursociety. Someofusmaygotograduateschool,someusmaystepintoprofessionsandsomeofusmaybeginajourneyofexploration. Butnomatterwhatwedo,remember,democracyandfreespeechshouldnotbetakenforgranted. Democracyandfreedomarethefreshairthatisworthfightingfor. Freedomisoxygen.Freedomispassion.Freedomislove. AndasaFrenchphilosopherJeanPaulSartreoncesaid:freedomisachoice,ourfutureisdependentonthechoiceswemaketodayandtomorrow. Weareallplaywrightsofthenextchaptersofourlives.Together,werightthehumanhistory. Myfriends,enjoythefreshairandneverletitgo. Thankyou.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481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中国留学生毕业演讲涉嫌辱华 美国的空气都是甜的感受到了自由
热度 1 ericmapes 2017-5-22 20:10
中国留学生毕业演讲涉嫌辱华美国的空气都是甜的感受到了自由 http://k.360kan.com/pc/detail/xO5r19EBmRjm?dl=kjxzs_yxxwtc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792 次阅读|5 个评论
《中国留学生的诚信》读后
wyuehua2004 2015-7-24 15:58
早晨看到《中国留学生的诚信》一文,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522052-907743.html随即兴留言如下: 通过你的叙事确实不应该,但是不是如你所说,缺乏证据。就诚信来讲,美国人更不诚信!两面手法是惯用的。 下午再看该文就变成置顶了。因此,有必要再多说两句。 首先,从案例描述本身来说,该学生确实不应该。但整个案例的描述只是作者在说,没有被描述者的话语。这可信度值得怀疑。至少这不是科学研究的方式,即使媒体报道也一般要提供个录音、录像、第三证人话语什么的,就这一点来说,这种描述还不如媒体小报来的真实。我之所以这样怀疑是因为,此前在这个网上也看到有网友报道,外国导师怎样玩弄学生的,把学生骗去为他干活,还控制学生,不准换导师什么的,不信,大家可以在科学网查找,估计这样的文章在5月发布的。凡是出国都不是傻瓜,好像换着导师像换个面馆那样随意决定。事实上,每个人在面对这样的重大的事情时,绝对不会像该文作者描述的那样轻率,一定有什么隐情。至少只听一面之词不可取。 其次,通过一个案例描述来说“中国留学生的诚信”,这是以偏概全的典型逻辑谬误。科学讲究准确,探究规律,这一个案例就能说明整个“中国留学生”诚信问题?仅就个别案例而言,哪个国家没有不好的学生,外国学生在我国吸毒的、嫖娼的也不好,这能说明外国学生都是坏学生?美国在监控多国总统电话,那不是不诚信透顶了嘛! 之所以这样的文章得到欢迎,我觉得跟我以前批评文双春教授文章一个毛病。因为诚信问题确实是当前大家关注的,而且很不满意的问题,所以,拿出一个深描的案例来说事很契合人的心里需要。但,本文并不是在为不诚信问题本身做辩护,我指责的是该文论证力量不够,缺乏说服力。像这样的文章正像前天一个网友通过王林事件就判断出中国人素质最差的两类人一样的毛病,只是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而不是在传播科学。这应该是科学网的大忌,遗憾的是,科学网的编辑却把这样的文章“精选”、“置顶”,可见科学网编辑的水平,也许就是看人下单吧?!
个人分类: 评论|86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载一篇长文:我们真的不如美国人勤奋
热度 2 lbl604 2015-5-7 21:48
一个中国留学生的真实感慨:我们真的不如美国人勤奋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TgzNDM0MA==mid=208043572idx=1sn=49bf1b80b0dcd7f975f4963c88ff58cdscene=1 2015-05-03 小花生网 檩子:小长假最后一天,分享我们的网友xjmomo推荐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一个去美国读研究生院的学生写的,用非常具体的亲身事例来说明这个观点,就是:美国的学习一点也不轻松,美国学生很勤奋,相比之下,中国学生进大学后等同放羊,学的浅,学的弱,还学的很不努力。为此,xjmomo在推荐这篇文章时,评论到: 到了大学,人的大部分已经定型了,要改已经很难。所以小学高年级初中才这么重要。这是我愿意花更多时间在小花生和大家聊教育的原因。很多初三高中的家长孩子已经走了很多歧途,只能被动选择出路了。而小花生的孩子们还小,家长还有很多余地去努力。 比如为什么学习,要怎样的人生,追求什么快乐,我是怎样的人等等。从幼少期点点滴滴有这样的心理素质培养,才会有青年期以致长远的发奋和投入。出发点动机不同,一定导致行为和结果的不同。 美国的教育允许价值观的多元化。所以筛选淘汰后进入优质学校的孩子一定具有潜力和热情,因为那是自己喜欢和想要做的事情,不是被逼出来的。 小孩子的家长们,都还有得是时间去培养孩子的爱好,不要浪费时间金钱在“起跑线”的竞争,而是保证基础知识能力即可,注重艺术体育阅读和广泛的活动,培养自律和责任感,思考判断力等等。 到高中你就能看见结果了。不用等到大学。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研究生阶段,美国学生不光基础好,而且非常勤奋,因为他们知道这是自己主动选择的道路,是自己想学的东西,有很大的内在冲动和自觉去学好。而来读研究生的中国学生,动机复杂,在国内的基础并不扎实,加上目的不明确,学习难度大,学习动力不足,所以会比较苦闷。 所幸文章作者,这一代年轻人,有很好的自省能力,相信未来不会差! 中国留学生的真实感慨:我们真的不如美国人勤奋 在去美国读研究生院之前,我想大部分国人和我一样认为,美国的教育都是人性化的教育,教育方式和观念都以人为本什么的。感觉美国的教育都是让学生一边玩,一边学,一点也不痛苦,学生有很多课外业余爱好。总之一句话,他们是素质教育,我们是应试教育。而在好多人眼中,美国人都不怎么爱学习,学习很次,中国是个人去了就可以称王等等。到这里学了以后,发现以前感觉的完全是扯淡的。美国的高等教育比中国还应试,美国的学生平均学习刻苦程度是中国学生不能比的。 比如,在我的观念里,到大学,作业是可做可不做的,严格说是不会的可以不做的,老师不收,大家在家只要努力做了,做不出来没关系,第二天老师会在课上讲。所以作业都是良心活,好学生都自觉完成了,实在不会的就放着。 我开始还是拿这个观念去对待美国老师的作业。当时看完书已经晚上10点多了,第二天要上这门课,我本来认为估计老师上课对对答案,有问题问问就可以, 估计没做完也没事。不过我还是凭着国内学习养成的老师给的良心活必做的习惯,坚持把题做完了。当时写到了半夜2点半多,其中好几次想放弃睡觉算了,不过最后还是写完了。 我当时还说第一周就写到半夜两点半,当时觉得以后不会这样,这是我自己给自己施加的压力罢了。结果没想到,第二天上课,老师就真都把作业收了,亏了我把卷子都写完了,否则就傻眼了。当时老师说收的时候,我心想还真收啊?后来逐渐才明白原来美国作业是计成绩的,每次作业都会给你按照对错打分,记出成绩, 最后和所有平时考试期末考试一起算最后的总成绩。 而且最让人接受不了的是,题你要是不会做,你不写,或者写错了,你就不得分,最后就会影响你的总成绩。在中国是,平时允许你犯错,允许你不会,你不会可以空着,听老师讲,最后考试时会做就可以。因为从高中以后学得就比较难了,作业有不会做的很正常,老师是允许的。但是在美国就不一样了,老师每周都会给你留一大堆作业,你在下周上课前要交上来,如果有不会的,你要在交作业前去自己去问老师,老师不会在课上给你讲的。如果到交作业时还没有问老师,因为不会不做或者做错了,那么你就要承担这个责任,老师不会因为你实在不会就手下留情的,你的作业就会被扣分。每次作业老师都会记录的,最后会一起给你算总成绩的。 这样每周的作业都相当于一次考试,因为得的分数直接影响你最后的总成绩。 我这学期学选了3门课,分别是经济数学,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最痛苦的是第一次计量经济学作业。计量经济学是我们这里面最难的课,基本就是统计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而且这门课是最近几十年才兴起的,国内教得很浅,以至于我一值认为统计学是门比较好学的课程。 但是在申请美国大学的过程中在论坛经常听他们说外国的经济学要求数学非常高,其中最难的就是计量经济学,还有统计学。数学和统计学最好申请,因为太难,外国人没人去学。当时还不理解,为什么统计学这么难学,现在终于知道了。我们老师用了一堂多课就把前4章讲完了,前四章就涵盖了我本科学的最难的一元线性回归和假设检验的所有内容。然后就留作业了。 到快交作业的前几天,我才拿到课本,于是赶紧做。因为这一部分本科没有学扎实,为了做作业,用了几天把本科的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又看了一遍,感觉还是没怎么看懂,然后就做作业,一点一点抠到凌晨5点多,实在做不下去了,然后就交了。 后来发了作业,20分满分得了16分。 来说说美国研究生科目的成绩是怎样算出来的? 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第一次期中考试占20%,第二次期中考试占20%,期末考试占20%,平时作业占40%。 最后总成绩按照ABCD给你评分,90-100评A,80-90评B,70-8*河蟹*C,70以下D或者不及格。 而且硕士研究生毕业有一项成绩要求就是每学期平均分不能低于B,否则下学期你就留校察看,如果再不行就被开除了。也就是硕士研究生的及格分数是平均80以上。 如果是十分简单的学科考80分以上不算很难,关键是现在学得都是非常难的,作业和考试很难。所以如果保证所有科平均80以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估计了一下,难课程如果都保持80分左右就不错了,所以最后很有可能的结果是大部分都是B,然后如果都是B的话,只要有一科是C,那么平均就是 B以下,那么就可以走人了。而如果得C的这一科是因为平时考试和作业都是刚好80分或平均刚好80分,恰好有一次作业得79分,那么这一门课可能就因为这一次作业的80以下,造成最后这门课B以下(或者说C),如果恰好其他课又都是B,那你很有可能平时表现都不错就因为这一次作业的一分而被开除走人。 当然你要说哪里有这么恰好的事情,我说这个已经是很好的情况了,很有可能你的考试和作业会很多次上不了80分。我这次作业就是在悬崖边上:16 分,20分满分,看似不错,实际上16除以20等于0.8,也就是80分,已经是最低可以接受的分了。所以我以后作业必须要拿尽可能多的80分以上才能避 免因为有80分以下而最后失足的情况。所以这次只是刚刚及格。 说完这次不是很成功的第一次作业,再说说美国的考试。 我在国内时看学校主页上的这学期学习安排,说是10月7日左右期中考试。期中考试对我来说已经8年没有遇到了,因为上了大学以 后,好像就没有期中考试,也许工科的同学有,不过我们经济这种文科的学科就没有了。期中成绩老师大多是以出勤率来计算,而且占30%,期末考试才是大头 70%,最多就是中期可能会有一片论文当作成绩参考。 所以我来之前一直有我们专业不会有期中考试的侥幸心理。结果上了第一周课我就傻了,所有3科都有期中考试,而且期中考试都不只一次,有的课是2次,有 的课是3次,加上期末考试,基本上每个月每门课都会有一次考试,这个我们在应试教育的中学感受过,不过那个叫做月考,或者小测,不计入最后成绩,而且那个 最后成绩对你也没有用,因为最后要看你的高考和中考成绩。而美国这个考试基本上是所有考试各占20%,作业占20%,没有轻重。或者都是25%等,或者老师对这个评分比例进行微调,反正权重基本都是一样的,而且所有的这些平时成绩最后折算成的总成绩会跟你一辈子,找工作时,用人单位会让你出示所有高等教育的平时成绩,因此你那次都不能马虎,包括作业。 在没有考试的第一个月,我们就觉得已经很难了。来之前我认为我只选了3门课,以国内的经验来说应该是很轻松,而且周五,周六,周日三天没课,每周可以休息3天,生活应该很惬意。 可是知道了我上面所说的美国大学的教学制度后,你就发现你每周都要写作业,而且要写好。而老师上课基本上对你写作业是没有什么帮助的。因为课堂时间有 限,老师就讲他喜欢讲的部分,然而你就要把所有书都看了,然后再把所有题都做了。基本上老师每次课都讲一章。一章的内容大概30-40页书,这30-40 页的书是大书就是比国内16开纸大一点的那种书,而且是英文的小子,密密麻麻,比中文的30-40页的内容应该多,而且最关键是书中每一句话都有复杂的数学和逻辑关系,你要看透,都需要你想很长时间,或者自己在草稿纸上推导和画图帮助理解,这样有的时候十几页的书都要看5,6个小时。你每周要读3本这样的书(100多页)然后做3门作业。 每次作业都很费时间,数学作业最简单,不过你要用计算机写,用word打十分复杂的数学符号,矩阵,希腊字母等,很费劲。但是用4个小时应该可以写完 (国内写作业我记得好像能写2个小时的算是比较多的了)微观和计量经济学的作业一般都是十几个小时。因为作业就相当于考试,但是这个比考试要求的时间松, 而且属于开卷,所以老师留的题都很难。最可恨的是计量经济学的老师,讲课非常快,我拿到课本时,他已经结束前7章了,我们每周休息的三天,我都在赶他的进度,讲了一个月到期中考试了他已经讲了12章了,一本近1000页的书,他讲了快一半了,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好在这个课本讲的十分详细,因为我看我本科 的书看了好几天,就是不明白怎么回事,看了这本书前4章以后就彻底明白了,讲得太细了,太系统了。 粗略的算了一下,每周每门课上课看书时间要30个小时,写作业的时间要10小时,那么三门课一周学习就要用120小时。而一周7天每天24小时一共就168小时。你就会发现你完全没有休息时间。和我们一起上课的一个台湾同学发现我们选了3门课很惊讶,说他学2门都快受不了了,我们居然选3门。开始我们还不理解,现在明白了,下学期一定学2门。 就这样我们在紧张学习了一个月以后,开始了长达近2个月的考试之旅。我们这学期,数学有3次期中考试,1次期末考试,一共4次考试,其他两门2次其中 考试,一次期末考试,分别共3次。也就是从9月30日开始到感恩节放假前一天,我们几乎每周都有考试。 我们国家考试数学、物理这种计算为主的考试过去都是以大题的形势出现,这种大型综合计算题最能体现数学能力,过去一般都是考3-4道数学或物理大题, 每道25-30分。但是因为数学物理这种学科确实太难了,所以用这种考试会使很多人不及格的,少做一道就几十分没了,少做两道就不及格了,过于太残酷了。 学数学和物理的很多都是要么满分,要么不及格。虽然很残酷,但是可以体现能力,老师喜欢这种考试,就像语文老师说得,其实语文什么都不用考,什么花样都不 用出,就考一篇作文就可以了。 但是为了照顾大多数考生的面子问题,这种考试好像在改革开放之后逐渐被取消了,因为我们引入了西方的观念,第一是注重学生自尊心培养,总是考不及格会 有阴影的。第二是引入西方的标准化考试,也就是什么选择填空题,因为美国托福,GRE还有美国文职公务员考试都是选择填空题。 这样我从小经历的考试没有纯大题的形式。我经历的有的比较牛的数学和物理老师说都考纯大题才好呢,考什么小碎题。但是到了美国以后,我们引进了西方的观念发现在西方行不通,这里考试完全和我们没有改革开放之前的考试一样,数学、微观经济学都是4-5道大题,每道20-25分。没有一道选择或填空。 国内学经济学,就背背概念。这里经济学基本上是可以说是文科中的物理学。老师上课就是在黑板上用数学推导公式和证明定理,最多在最后根据公式说一下经济意义。 就这样我们在已经被国内淘汰了的过于残酷的纯大题考试中要都保持80分以上,难度有多大了吧?还好,我的高等数学学得还不错,计算基本功还行。所有数学考试全部95分上下。一次,微观经济学考试是拿回家考试,开始我们认为比较轻松,结果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出的题太难了,我做了3天。有一道证明题我把自己锁到厕所里想了6个钟头,最后用欧拉定理硬证出来了。 对于计量经济学,实在是没有办法,太难了。我几乎在开学初的90%时间都用在计量上,在第一次考试前总算大体明白了这门课是怎么回事了,赶上了前12章的进度。 本来开学初我们还信誓旦旦的要拿全A,结果这门第一次考试就考了54分,而全班平均70。第二次拿回家考试,我还说这个还好可以拿回家做,结果我和那个中国同学费了整整一个星期在建立模型,前面1个礼拜试验了近百种可能性的模型,结果就是相关系数不到20%,根本不能用。后来折腾了很久,花了两天时间完善模型和写报告,最后写到凌晨5点。 以为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结果得了66分,说是有一个环节论证方法出了问题。我的心都凉了。因为这门课90分以上才是A,80-90是B,80以下是C,所有学科平均不能低于B,我这科很可能就C了。最后我把总复习的时间全放在这科上面了。最后才有所收获,得了85。 说到美国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刻苦程度,我不得不再说一下我们的认识误区。在来美国之前我一直被美国的青春喜剧给误导,电影上演得都是他们怎么怎么不学习,怎 么怎么调皮捣蛋,以至于我们国家的学生也开始学习和模仿,估计是最先传到港台,然后港台的电影开始影响大陆的。导致大陆的学生也开始变的很痞子。 我不知道美国导演是不是故意的,虽然我问了美国人,他们说他们拍那样的电影只是表达了学生想拥有那样的生活,而不是他们真实生活的写照。但是我还是要对美国导演提出抗议,我们的教育制度不完善,学习还要靠自觉的情况下,你们这是毁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苗子啊。 美国的大学校园生其实是这样的: 每个校园里走的学生都背个书包匆匆去上课,没有一个在嬉皮打闹的,即便是等公共汽车或者做公共汽车上,也在看书。在咖啡店里或者休息的地方,你会发现很多美国学生要么在看书写作业,要么用电脑写作业。非常安静,没有人大声喧 哗。我本来还带着掌上游戏机,有一次在公共汽车上拿出来玩,有外放声音,突然发现大家都在看书学习,我很不好意思的又放回去了。突然觉得我在国内本来是很 自觉学习的好学生,在这里怎么感觉自己跟痞子小混混一样,成了不良少年。 有一次晚上去系里打印讲义,走在在夜色下的校园里,突然想到了我们国内平时大学校园里晚上是什么样子,再对比一下这里,我发现校园里路上没有人,有的 人也都是背着书包匆匆的行走去赶时间学习。而我印象中至少是我们省的高校校园,夜幕下都是一对对的情侣在共享好时光。有一次去这个城市的主街看看,看看那些吧里的人都在干什么,突然发现人们都在那里拿着电脑学习。当时想了想国内酒吧里无数失足男女青年在里面群魔乱舞,不禁感慨万千。 美国真实校园生活就是整个一个中国理想中的好学生的聚集地,美国学生学习这样的场景只有在中国的电影里才能看见,而我国的真实学生却在积极模仿美国电影里的东西。图书馆里学生们都在很安静的上自习,图书馆的机房,学生们都在用来写作业,没有一个干闲事的。我还真的注意观察过。 我在国内上大一的时候觉得学校图书馆和计算机中心的机子比家里的好,而且便宜,就去带着游戏到那里去打游戏。第一学期期末还和全宿舍的人去图书馆包夜通宵打游戏,我们那还要钱,这里用的计算机都不要钱,但是全都是用来学习。我想原因有两方面:第一方面是我们管理不严。我想如果你在美国的学校机子上打游戏,基本就可以准备回家走人了。第二,即便是让你打游戏,就按照我上面说的作业和考试的压力,你有时间打游戏吗? 接着说美国学生的学习,他们在卖星巴克的地方看书写作业是很正常的事情。那个写作业是真写,不是装的。他们学习刻苦还体现在两次计量闭卷考试前,老师都发了去年考试的卷子,因为这不是作业,所以我和那个中国学生都没写。这很不符合我们的风格,因为在国内好学生都是老师越不要求做的,都越做。结果来了美国以后,由于老师逼的太紧,有极度的逆反心理和厌学情 绪。结果只要不计分的坚决不写,也不看。 但是我发现这两次每次美国学生都把所有题目都做在纸上了。我又一次体会到了他们才是好学生,我们都是混混。还有就是他们学习都很积极,我们上的研究生 课程,只有3-4个是研究生,剩下的十几个都是本科生,他们为了将来更好的学习,在本科阶段就自己主动选研究生的课程,而且有的是我们选的魔鬼3门,他们 也都选,他们还有自己的本科课程,我们光这三门就快受不了了,他们要学至少4-5门课。总之美国学生各个很刻苦,永远看不见他们玩。 再说说我们学的东西的难度: 此处,省略部分文字,细述国外国内高等数学难度差异 ... 这些数学还是不是最难的,主要是经济数学和微观经济学在用。我相信国内研究生数学应该也学这些,不过可能不会理解这么深,因为没有人逼你去疯狂做题和不断考试。 此处,省略部分文字,细述国外国内经济数学难度差异 ... 每一章节我们都有综合题去当作业去写(交作业包括:数据文件,gauss或SAS的程序文件,和说明报告)。 说到Gauss编程,这个语言是一个专门运算矩阵的专用语言,所以被统计和计量所广泛应用。编程对于大部分中国学生还是比较难,因为国内计算机教育还是相对比较落后。最开始整理数据都是用excel人工整理,后来有一次和一个美国学生探讨问题,发现他gauss用的极好,都是用gauss的程序直接控制和整理数据,于是我也下载了一本gauss的书,一边看书一 边就把gauss掌握了。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说美国的大学教授的能力。我们这个计量经济学的老师光计量经济学的课本就有20多种,各种统计软件SAS,Gauss,SPSS等等都很 精通,教材也很多。计算机编程也很牛,我还从他那里学了不少技巧。而且他用计算机上多媒体课都是自己接线路(美国老师都是自己接),国内的老师好像都要有 个专门搞计算机的人给他接好,才会用。 美国的老师电脑用的比我这个对电脑很痴迷的人都好,虽然他们都不是学计算机的。要知道这些教授们都50多岁了,年龄和我父亲差不多,国内和我父亲差不多的人,很少有人愿意用电脑的。上课有时候还问问我们微观经济学学得怎么样,然后他会瞬间说出我们学的部分的各种函数的性质和定理。人们都说他要求学生严,但是他说他遇到的老师才严,他上大学时,他老师考他是任何拼写和标点错误这种和学科不相关的错误都会扣分的,他说他不会那么要求我们的,所以他说他对我们要求很松。 美国的教授一般都是像他这样很厉害。有一次上完微观经济学,后面上自然资源课的教授进来看见一黑板数学公式和推导,立即说出是这是Shepherd’s Lama(谢波德拉马定理),后来有说了很多,好像很有感情似的。我想一个教自然资源的居然还对数学定理这么了如指掌。 美国教授都是博士,博士这个词在国内反正对我觉得没什么了不起的,因为我们国内,只要考上了,就都能毕业,所以看这个人厉害不厉害主要看他考这个学历时的考试水平。我国高考参加的人最多,所以竞争最激烈,所以最能体现人的水平,所以名牌大学的全日制本科对我很有威慑力。但是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人就少 了,所以名牌大学的硕士在我眼里也就一般。而博士,参加的人就更少了,博士一般混5-6年就毕业了,没有听说过在国内上博士有人学得要死要活还不能毕业的。所以博士对国内的一般人来说感觉不是那么有影响力。 而在美国,博士这个词是很有影响力的,教授都是博士,在学校人们一般不会称呼他为某某教授,或者某某官衔,这些教授或者当官的有博士学位的更喜欢人们叫他们某某博士,因为这个代表了荣誉。 比如我们微观经济学的助教就是个上博士的,结果他上学期考试有C,被劝退了, 现在正在我们城里的一个商场卖东西。 我不禁很感慨,一个上博士的中途被开除,然后就只能去商场卖东西去了。也许我光经历美国的研究生教育,而没有经历国内研究生教育,就对国内研究生教育 横加指责过于武断了。我相信我前面说的学的内容国内这个专业的研究生肯定也学,但是我敢肯定没有几个能像美国学校出来学这么扎实的。 我同系的那个中国同学,他说他的在国内上研究生的同学整天闲着没事干,咱们却在这里整天一夜一夜不睡觉。而且据说有一个他的同学学计量,先学了一学期 gauss编程课,我们这儿人生地不熟的,上来就很难,然后还要自己看书学gauss编程,每次交计量的作业都比一次考试耗费精力。有一次,我和那个同学写完作业已经凌晨3点了,这个时候,他的QQ上的也在美国留学的同学都在QQ上,都还没睡觉呢。交流一下,全部都很痛苦。 一个在纽约学金融同学说:“也不知是老师有问题,还是我自己太笨没有领会老师的意思,那个题按照老师的意思要用excel算一千遍”。当时我很感慨,美国的高等教育实在是太强了,对人要求太高了, 我来之前还在算我们学校和北京大学在国际上的排名,当时觉得比北京大学高,但是自己说的时候也很没有底气,但是现在不同了,我有一种不管排名谁高,有本事 就出来一起比一比的气势。确实在这种残酷的教育下我们学得非常扎实。 记得有一个老师从美国硕士毕业回来,闲着无聊就去考研报名,去考北京大学的光华管理学院,这个基本是我们经济管理领域的最高学府,多少人挤破脑 袋去考它,竞争十分激烈,这个老师最后就背了背政治,别的什么也不复习然后就考上了。我以前在人大经济论坛问过问题,被他们骂做不懂经济的人。现在我再去那里,有一个人不会做,我瞬间把全部数学推导给写了出来,后来没人敢说什么。而我问的问题,几个月都没有人回答。 我的中学教育很好,以至于大学毕业后工作几年,我仍然对高中的所有知识点记忆犹新,拿起数理化的题就会做。但是大学学的东西什么都记不起来了,只记了几个名词,剩下的什么都没有。大学毕业时,我还抱怨大学没学什么东西,我父亲还安慰我,大学学的是一种思想和方法,有了这种思想和方法就可以了。但是企业不是靠耍心眼,小聪明就可以成功的,靠的是实打实的技术,我们大学的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有几个能拿出真本领的? 再说说美国这种教育下的成果: 如果说美国这种残酷的高等教育不能产生很好的效果,那大可不必去学习。我们学经济学,学得都是方程组组成的模型,然后用模型计算出结论。计量经济学靠 统计量来估计模型的系数。这个如果在中国多数企业中你要用这个,估计会被人嘲笑,骂成书呆子。我当时就想看看美国的真实生活中用不用这个这么理论化的东西。 我们对此问题专门问过美国学生。他们的回答令我们很吃惊。美国人几乎干什么都会用数学计算,比如你要开个超市或者快餐店,老板会找人去建立模型, 然后按照模型去经营,因为他们相信这个是最科学的,最优化的。我问道如果要是不用模型呢,凭自己的经验和感觉呢?美国学生说那基本上肯定是会破产的,因为感觉的东西靠不住,永远也不如数学计算的精确。而且他还说经营一个企业不用模型会破产,用错了模型,也会破产的。 我问他父亲的卖树苗企业用用吗?他说当然用。我问他用不用模型处理日常生活,他说他用,比如买汽车,他要根据当时的利率,油价,汽车的价钱和时间建立一套模型,算出当利率和油价多少时,他能接受的价格范围以达到最优选择(他还不是学经济学的,是学森林学和地理学的)。当时我们听了都目瞪口呆,感觉美国人太强了。原来我们都以为美国人个个都是数学白痴,只有中国人数学最强,看来我们中国是只会计算不会运用的。 还有一个例子是华盛顿州立大学的那个台湾同学说他去年的微观经济学老师太强了,他去年上他的课,由于太难跟不上,在第一次期中考试之后得了十几分后就放弃 了,所以今年重新学这门。他说去年那个老师今年退休了,去年第一次期中考试,全班最高30多分。上课老师基本不怎么讲,留作业都是他外面接的公司的工程,我心想理工科的可以接工程,我们学得这个经济学也有公司信吗? 他说当然有啊。华盛顿州的渔民为了经营的更好,都是请他去做咨询。所以他留的作业是最难的,和实际结合最紧密的。 我们国家人们往往说的和实际结合的意思是,不要去用课本学的东西,因为那个解决不了问题,还是在社会上学本领吧,其实我觉得不是课本的东西解决不了问题,是因为你学的不精不会解决问题,而美国人相信理论一定会指导实践的,他们如果发现理论如果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那么一定是理论不够完整和完善,所以他们会用更复杂的数学去完善理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学美国的东西感觉那么难,因为他们要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而被迫把理论改造的很复杂,实践证明这样复杂的理论确实可以解决问题,我们这学期学的计量后感觉自己就可以做点东西的。 学生们都不会做他的作业,但是不做又没有平时成绩,所以都被迫大家一起课下约个时间,找个空教室一起研究题。 研究题的方法是大家坐一起,谁会哪道题,谁就去黑板上写出来,给大家讲,最后把题都做完。那个台湾同学继续说我们没有赶上那个老师很遗憾。我们想我们一个计量经济学就够受的了,如果再加上那个老师,非吐血不行。 我这个人比较喜欢计算机和电子科技产品。来美国之前,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那么聪明,所有的电子产品的核心的控制芯片,内存芯片都是美国公司或者 日本韩国公司造的,中国自己为什么造不了?虽然大部分电子产品都是中国制造,但是懂行的人都知道,里面的芯片几乎全市国外的,中国所做的只是把芯片,内存买来,焊到电路板上,然后组装上外壳就可以了,干的完全是最低端的,最没有技术含量的活。因此企业赚的钱都是很少的部分,这些电子产品的价格有一半多要被外国的芯片厂赚取。这也就是为什么电子产品不能和国内的农产品,普通小商品一样有适合中国人的价格,而电子产品一般都是和美元国际价格接轨的。因为成本降不下来,产品的主体成本,是外国厂商定的,我们要降价只能降自己不到20%的利润,所以降价空间很小,一旦外国厂商也把同类产品降价,那么我们的国产厂就没有取胜机会了。 现在液晶电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造成这个情况的根本原因上是没有核心技术。为什么没有核心技术?以前总是认为为什么美国那么走运,老天怎么那么照顾他?我来到美国以后,感受了一下美国的高等教育,又回顾了一下自己的高等教育感觉非常正常,太正常不过了。 我在学习的中期,上留学论坛看了看大家在美国的反应,结果这些国内十分优秀的人,在美国也都开始发起牢骚,我可以列举如下: 考,考,考,考死算了。 每两个星期就考一次试,考完试还有一大堆homework,全都算进期末成绩里的。前次考完疯赶作业,拉下两天的课没复习,还没缓过劲来,又要考了。 第一学期上课听不太懂,我觉得我下课要花比别人多很多的时间看书,第二个星期才发现听懂了一些。上的课还是我没学过的,别人听课算复习而已,对我来说全是新的内容。 师兄师姐安慰我说过一个学期就好了,可是大部分的考试都在第一学期,第二学期只有一两个考试了,适应又怎么样呢?大局都定了。 郁闷,继续看书去了。 大家累么? 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感觉这样,上课累死,考试累死,实验累死,写文章累死,专业还不好找工作,于是修外专业的课,作业能写傻,出来找工作吧,认识的人好多因为交流工作不顺 被fire掉,每天神经都处于紧张状态,觉得晚上醒来的时候还兴奋的不行,活的那叫一个提心吊胆。 等等,以上是我在这学期中期的时候看见的帖子,当时大家都在喊累。 到了期末我又上了上论坛,看见有一个博士得了C,教授建议他退学,他想重新申请。 PhD第一年成绩不好,紧急求助-PhD第一年成绩有了一门C,教授建议我Quit,但是还是希望能在美国继续待下去,想问一下各位前辈转学要如何转?对于去年申请过的学校,还需不需要另寄材料?我可不可以把已经读完的两门B的课程的学分转过去? 还有一个一科平均78.5结果B以下,也在人心惶惶: 紧急求教各位如果GPA低于3.0,还能继续做TA吗?我这学期有一门课的总成绩是78.5分,也就是C,这样使得整个的GPA3.0,这样导致了一个scholastic probation,本来下学期已经定好了要去biology做TA的,biology deparment已经给我发了appointment,这样的话就不知道还能不能去做了。 还有一个硕士2年没有读完: 我的master要延期毕业了... 当时拿的奖学金只给两年,今年8月份以后我就要自费了,sigh~ 我一年前还雄心壮志要读phd,现在连个master都读不明白,sigh~ 每次见到朋友和亲戚,别人都问我为什么要延期,我就说课很多,没修完。 实际上,别人都修完了,只有我没修完。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我太挫了,只是我没有说出来…… 所以我说的这种压力和教育模式在美国都是一样的,并不是我们学校特殊。而且我们学校只是美国排名一百多名的学校,据我们系的那个中国同学说,在美国常青藤名校学习的人基本每天只睡2个小时。 在美国的学习使我感到,我们的高等教育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要知道我是在全美排名100多名的学校,并不能算美国的非常好的学校,但是学到的东西确实是实打实的。而我在国内本科的学校在全国的排名也至少在前100,至少是个以省名命名的大学,但是从中出来确实是什么也没有学到,你让我们讲讲什么经济规律,或者让我们的工科同学讲讲芯片怎么回事,基本都讲不出来。 总之,美国为什么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体制上的问题我不想多说,多少经济学家都有很好的建议。我觉得我们最能控制的,也是在整个人类改造自然和世界过程中最有活力和主观能动性的人本身。我们的高等教育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我们的高等教育缺少了监督鞭策和激励机制,而且对于学习的东西也并没有从难从严要求学生,导致反而没有中学阶段学生们学的好。如果说我们的中学教育是在整个中国教育中最有效率的(但并不是最好的,因为对于应付选拔性考试,老师只重视学习好的学生,而学习不好的学生好多都破罐子破摔了),但是这个教育只是基本功训练,距离可以用来指导实践,改造世界还差很远。 所以基础教育再好,高等教育出现问题,我们的科技也上不去,科技上不去,经济也只能做一些最低层次的。每年诺贝尔奖评选结束之后,我看网上有很多中国网友,都在愤愤不平,说就是因为美国的军事政治强大,所以评选委员会迫于压力会给他们评上很多,而我们 国家人很聪明,却总是离诺贝尔奖很远,太不公平了。还说美国出现经济危机了,却都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中国经济这几年发展这么快,却得不了经济学奖,太不公平了。他们不知道世界上除了中国人民勤劳勇敢以外,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民一样智慧勤劳勇敢。如果说一百多年前,林则徐呼吁中国要睁眼看世界,那么现在我们国 人仍需要透过迷雾看世界,不要被外国的种种假象所迷惑,不要再像生活在井底的青蛙一样低估自己没有看到的东西。
个人分类: 论点|2396 次阅读|4 个评论
中国哪些城市赴美留学生最多?
热度 9 shaomingbo 2014-9-22 17:29
美国著名智库布鲁金斯研究所( Brookings )上月发布一份关于美国大学国际生来源城市的报告,列出了 2008 ~2012年 赴美攻读学位人数最多的全球前 20 个大城市名单,其中韩国首都首尔排名第一,中国大陆共有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成都、武汉和深圳七个城市上榜。加上香港和台北,中国上榜城市达 9 个之多。 这份报告是由《华盛顿邮报》披露的。布鲁金斯研究所的这份报告,是基于对 2008 ~2012年间持有 F-1 签证(全日制学生签证)学生有关数据的研究后得出的,这份报告在 8 月 29 日刚刚对外公布。 报告显示, 2008 ~2012年,共有超过110万国际生在美国各类大学攻读学位。仅2012年,美国大学的国际生人数就超过80万人。这些国际生来自全球各地,但相对集中于全球20个大城市。仅来自这20个大城市的留学生,就有32.3142万人,约占国际生总人数的30%。 在美国大学国际生来源地前 20 位大城市中,第一名是韩国首都首尔,共有 56503 名学生在美留学;中国首都北京和中国城市上海,位居第二名和第三名,分别有 49946 名留学生和 29145 名留学生。 在前 20 个大城市中,中国城市就占了 9 位。其中大陆城市 7 个。除第二名北京和第三名上海外,依次是: 第七名中国台北: 15985 人; 第八名中国香港: 12406 人; 第十一名中国南京: 9316 人; 第十六名中国广州: 8167 人; 第十七名中国成都: 8124 人; 第十八名中国武汉: 8001 人; 第二十名中国深圳: 7792 人。 在这中国九大城市中,共有在美留学生 14.8882 万人。其中大陆学生 12.0491 万人。 在前 20 个城市中,有印度城市 5 个,上榜城市数仅次于中国。依次是: 第四名印度城市海德巴拉: 26220 人; 第六名印度孟买: 17294 人; 第十二名印度钦奈: 9141 人; 第十四名印度班加罗尔: 8835 人; 第十五名印度德里: 8728 人。 印度 5 个城市中,有留学生 70218 人。 因近年来沙特阿拉伯出台经济资助政策鼓励学生留美,利雅得和吉达两个城市不但进入前 20 名,而且分别位居第五名和第十名。另外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跻身前十,有点出人意料。 这份报告的作者、美国政治经济学家尼尔•路易斯表示,留学生是美国经济的推动力之一,他们大多数来自全球发展最快的新兴城市。 更有意思的是,这份报告还分析了这 20 个城市在美留学生的消费支出数据。 2008 年至 2012 年间,首尔、北京与上海也同样是全球范围内留学生教育支出费用最高的城市。来自首尔的留学生总花费达 21.19 亿美元;来自北京的留学生为 20.04 亿美元;来自上海的留学生则为 11.90 亿美元。前十大留学生消费支出最高的城市中,南京排名第十,消费总额达到 3.67 亿美元。 而国际生每年为美国经济贡献数十亿美元。据这份报告提供的估算数据,在 2008-2013 年间,外国学生支付了近 220 亿美元的学费,并花费了约 130 亿美元的生活费。
个人分类: 美国大学资讯|28051 次阅读|10 个评论
耸人听闻的“中国留学生美国名校退学率”
热度 40 曹聪 2013-10-27 18:33
近来较忙,这个周末还有几件事得完成,所以只读博而不写博。 但是,看到“ 中国留学生名校退学率达25% ”的报道,觉得有必要较一下真。报道是这么写的: 启德教育集团总裁李朱透露,根据2013年美国常青藤盟校公布的数据显示,进入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14所名牌大学的中国留学生退学率为25%,这些学生的共同特点为都是曾经的高分考生。李朱分析,“中西方教育体制、语言环境的不同,导致留学生几乎都会出现海外教育的不适应,只是适应时间各有不同。”同时他认为无论是普通学生还是高分学生,都可能因为不适应国外学习模式,导致学习跟不上,出现“留学中失败”现象。 感谢Google,上网一搜,还真有 相关信息 。去伪存真,启德集团总裁无疑是个大忽悠。 首先,这14所名为校哈佛、耶鲁、康奈尔、哥伦比亚、斯坦福、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安姆赫斯特、杜克、乔治敦、布朗、达特茅斯、宾州大学、普林斯顿。注意:所谓的常青藤盟校仅8所——哈佛、耶鲁、康奈尔、哥伦比亚、布朗、达特茅斯、宾州大学和普林斯顿。 其次,数据不是2013年美国常青藤盟校公布的。俺不相信常青藤盟校会公布这么个数据。注意:数据来自一个叫Kim Seung-gi的博士论文。论文题目为“ First and Second Generation Conflict in Education of the Asian American Community ”。论文是2008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完成的。但不知何缘故,俺母校的图书馆没有这位Kim先生的论文,Teachers College/Columbia University的图书馆也没有此公的论文。 第三,Kim先生的研究基于1985到2007年间在上述14所学校注册的1400名韩国/韩裔学生。他的研究表明,在此期间,韩国/韩裔、中国/华裔、印度/印度裔学生的退学率分别为44%、25%和21%。作为对照,美国学生从这些学校的退学率为34%。 由于没有查到Kim先生的博士论文原文,俺不无法判断他的研究对象究竟是来自韩国(或中国、印度)的留学生还是在美国长大的韩裔、华裔和印度裔学生。从题目看,他研究的似乎第一代和第二代亚裔美国人在教育方面的冲突,这显然指的是后者。 Kim的一个主要结论是,韩国/韩裔家长迫使子女念书而不是参加课外活动,所以不能融入社会,不适应大学生活。但是,他没有回答为什么美国学生的退学率同样那么高。 其实,每个退学的学生都有各自独特的理由,比如比尔盖茨,比如不久前从香港大学退学的那个辽宁文科女状元。 逃离大学也可能是因为College is for suckers/losers 。
个人分类: |24571 次阅读|68 个评论
[转载]逾150万中国留学生未归国 新华社:为啥不回来
热度 1 aaa0 2013-10-24 21:35
我和老婆分别做着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而且是主要成员,忙的没有假日和夜晚, 深夜回家,睡的是地板,因为房租贵,只能老人孩子睡床,我们睡地板。妈妈70多了,腰椎错位,还在种很多地,孩子要4岁了,不认识父母。去超市只能看黄牌子的打折的,去菜市场,只能买落市便宜的。 你说我还能回来吗?老家邻居的木匠工资都比我们之和还高。 现在做着US 大项目,至少不睡地板,可以开车。 加油,早日进入美国top program,主保佑!
1872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留学生因抄袭被早稻田大学取消博士学位
热度 7 jiangjinsong 2013-10-22 16:50
中国留学生因抄袭被早稻田大学取消博士学位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10-22 15:31:38   中评社北京10月22日电/日本新闻网报道,日本早稻田大学创办以来首次决定取消一名毕业生的博士学位。该校发表的消息说,中国国籍留学生晏英的博士论文多处盗用他人的研究成果,违反了基本的学术道德。   早稻田大学说,中国籍留学生晏英在该校研究生院公共经营研究科学习期间,于2010年9月以《从近代立宪主义原理来看现代中国宪法》的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但是在2011年8月,学校接到了该论文剽袭他人研究成果的匿名检举。学校进行内部调查后发现,这一篇论文至少有64处抄袭了他人的研究文献和网络上的研究成果。晏英本人承认有12处剽袭了他人的研究成果。这篇论文已经在2010年10月出版。   早稻田大学创立于1882年,1920年正式改建成现在的大学。早稻田大学21日作出决定,取消晏英的博士学位。该校称,取消博士学位是学校成立以来的第一次。 蒋科学按:国人在早稻田大学创了先例,可不是什么好事啊,叹! 刚刚在网上搜了一下,发现了这个: 作品《祭奶奶》获“外国人看日本”征文最优秀奖——早稻田大学博士研究生晏英的心路旅程 2010-07-06 10:10:20 | 分类: 最新报道 | 字号 订阅 “这篇文字是我为纪念奶奶去世3周年而写成的,当时因为忙于博士论文,其实只花了3天的时间。能够获奖,我想最大的原因在于——真诚。”记者在早稻田大公共经营研究科专访晏英的时候,他这样评价自己获得“外国人看日本”征文最优秀奖的作品。   “外国人看日本”征文,是日本民间团体Global Voices from Japan举办的征文比赛。征文对象为在日本的外国人和留学生等,应征者可用日、英、中、韩4国语言投稿。在来自44个国家和地区共453份参赛文章中,来自中国江西的留学生晏英,以《祭奶奶》一文夺得了最优秀奖。   在采访中,晏英告诉记者,中国大学毕业之后,他在中学做了10年语文教师,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来到日本——这个奶奶认为最不该去的地方——留学。而经过快满8年的留学生活,晏英开始爱上了这个曾经给奶奶带来巨大困难的国家,和这个国家的人民,因为“这个社会,不用拉关系走后门,大家全身心地用在工作和学习上,有努力就有收获。” 他在获奖文章中告慰逝世的奶奶:“哪个国家都会有好人和坏人,日本也一样。奶奶,用国家为单位来划分好人与坏人是不对的”。 跟随恩师来日留学   2003年,晏英来日,赴冈山商科大学学习。2年之后,跟随恩师熊达云教授,在山梨大学学院修完了硕士课程,之后进入早稻田大学研究生院,攻读博士课程。   “我出生在江西省高安市人。从师范大学毕业后,在中学做了10年的语文老师。说实话,连我自己也没想到会来日本。因为我既没学过日语,也没钱。况且,当时我在一个镇上做老师,一个在最基层工作的人,想要出国,那简直是天方夜谭。”对晏英的采访,从他的实话实说开始:“在我出国之前的3年里,我被借用到镇政府当秘书。快过年的一天,办公室收到一张明信片。我一看,来自日本,是一个大学教授来的,叫熊达云。后来打听才知道熊老师是这个镇上的前辈,而且他的亲弟弟在镇上开着店。这个时候,我就暗自下定决心要跟从熊老师,要去日本。通过熊老师的弟弟,我与熊老师取得了联系,并顺利来到了日本。我如愿以偿,做了熊老师学生,在熊老师手上取得了硕士学位。”   之后,晏英来到东京,进入著名的早稻田公共经营研究科求学。早稻田经营研究科是仿照哈佛大学的肯尼迪政府学院设立的研究院,其最大特点是聘请现在活跃在政界,财界,企业界的知名人士,直接在课堂上就目前发生在政界,财界,企业界的现状进行分析。晏英定于9月份博士课程毕业,他的博士论文的预备审查已获通过。 真诚交流结识朋友   晏英没有正规地学过日语,好在日语有大量的汉字,让晏英并没有觉得日语难学。获奖作品是就是晏英先用中文写成,然后自己翻译成日文的。记日记,是晏英从小坚持到现在的习惯。在日本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晏英领悟到一个道理,那就是外语不能直接翻译,但是和人交流一定要真诚,实话实说。   “当一个人满腹真诚地向你倾诉时,你不会在乎他嗓子的沙哑。我刚来日本时,有人劝告我,要经常说「ありがとう」,说到嘴皮子发麻,说到自己都不知道在说什么。也就是说在日本生活需要一些套话,空话。也正是这样的环境,实话实说,直话直说,往往给人清新之感。”   晏英认为,实话实说和真诚倾诉,正是他这次能够获奖的最大理由,也是自己能够赢得日本朋友尊重的理由——真诚是与人交流的最好方式。   “我和日本人进行交流的方式是:真诚,实话实说。我也跟日本人吵过,如果是真诚的,他反而易接受你。吵过架的人,反而会成好友。”晏英举了一个例子,在他还是米山纪念奖学金奖学生的时候,适逢安倍晋三出任日本首相。在奖学生的讨论会上,晏英直言安倍不应该参拜靖国神社,以免给中日关系造成不良影响。换了一般人,或许会对政治话题避而不谈,晏英的发言,也确实让自己在奖学会的安排人不愉快。但是当他从山梨县搬家前往东京时,发动一家四口人来帮他搬家的,不是别人,正是这名日本朋友。 艰苦努力终有所成   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晏英特别感谢自己的妻子。在得知获奖之后,晏英第一个通知的,也是自己的妻子。“我每年所面临的巨大问题,就是200万日元的学费。因为我由于年龄的限制,很多好的奖学金都没资格申请。学费基本上全是我和妻子打工赚来的。这次获了奖,多少可以减轻一些学费负担。”不过,跟奶奶吃的苦比起来,晏英觉得自己吃的这点苦根本不算什么。而晏英最感到遗憾的,就是来日本后,只回国见过奶奶一面,而且回去时间很短,没能好好坐下来与奶奶聊,因为回国时间越长,耽误打工的时间越多。   晏英不否认奶奶所曾经经受的苦难,祸起日本。但是,他认为那时的一部分日本政治家并不能代表日本的民意。“很多的东西只有经过历史的沉淀,人们才能看清它的本质”,晏英认为。即使是对他去日本不满,奶奶也一定会尊重他的选择。而晏英自己已经越来越爱上日本。晏英表示,在博士课程毕业后,他将继续留在日本,就一些后续课题进行研究。   在采访的最后,晏英表示“我出身的起点很低,知道贫穷的滋味。我对社会有一个最大的愿望:就是在这个社会上,即使穷,只要努力,也能有饭吃。如果一个社会,你无论如何努力,都很难维持生计的话,我想这个社会是很残酷的。”,他寄语和他一样在日本学习的中国留学生:“如果不是从小在日本长大的人,就应该把中文先学好。如果用母语都写不出好文章,用外语更不可能写出好文章。因为,不管用那种语言,文章的构思是相通的。”(本报记者 刘怡祥) 早稻田大学三位著名教授高度评价第 10 届华人学术奖获奖作品 图为 晏英 博士 ( 右 ) 向早稻田大学 县公一郎教授 赠送获奖作品后合影。段跃中摄影 据《日本侨报》报道 9月29日,日本早稻田大学江西籍留学生晏英博士,以日语博士论文《从近代立宪主义的原理看现行中国宪法—基于苏联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一举荣获第 10 届华人学术奖。该作品是第一本运用立宪主义原理全面检验现行中国宪法的专著,受到早稻田大学三位著名教授的高度评价。 早稻田大学公共管理研究生院院长县公一郎教授在推荐辞中称:“这是探索中国宪法未来面貌的积极尝试。 21 世纪是亚洲的世纪。决定这一美好前景的中国宪法的方向在哪儿呢?”晏英通过获奖作品做出了很好的回答。 早稻田大学公共管理研究生院前任院长石田光义教授,和连续四次当选众议院议员、两届连任三重县知事、现任早稻田大学公共管理研究生院教授的北川正恭先生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推荐文。他们在推荐文指出:该书“运用经典马克思主义和近代立宪主义相结合的手法,为姗姗来迟的现行中国宪法特征的解明作出了重要贡献”。“期待该书能唤醒中国人民的宪政意识,为中国的政治改革投石问路。” 推荐文分别刊登在该书的封面和正文的前面。 著名大学的三位著名教授同时对外高度评价一华人论文作品,这在日本还是首次。它寄托了日本学者围绕中日友好主题,对中日意识形态接近、中国宪政改革的热切期待。 早稻田大学是日本最著名的 综 合性私立大学,是日本社会精英的 摇篮 。 该 校 毕业 生遍及媒体、政界及学界,前首相福田康夫、竹下登、海部俊 树 、小渊惠三、森喜朗等都 毕业 于 该 校。早稻田大学也是日本最早接收中国留学生的大学。 许 多中国 现 代人物如李大 钊 、彭湃、廖承志等,都曾在早稻田大学求学。 现 在,早稻田大学的 图书馆 中珍藏着李大 钊 当年的学生档案、成 绩单 等物品, 还 有 孙 中山的 亲 笔信。
个人分类: 尚未分类|3484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从美国名校今年的中国留学生录取来看国人心中的名校情结
热度 1 twhlw 2013-7-10 05:49
信源:心路独舞博客 今年美国大学的本科录取工作早已尘埃落定,各所大学也分别公布了自己新创下的历史最低录取率,今年夺魁的依然是哈佛大学,它从去年已很低的7%录取率上又下降了0.1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在一百个申请哈佛的优秀学生里仅有不到7个能被录取。紧随其后的分别是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他们的录取率都不到9%。根据各校的统计数据来看,美国顶尖大学录取率逐年降低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籍的申请学生逐年在呈几何倍数的增加,而每个学校对每一个国家的录取名额却基本是固定的。注意这里提到的“中国籍学生”可能是在中国申请的,也可能是在美读高中的,但华裔美国人不算在此列。 以下表中是美国一些名校对中国籍学生的录取数量。 点 击 图 片 看 原 图 中国留学生申请人数的增加已经到了逐年降低美国大学录取率的程度,这实在是一个让人惊讶的现象,这其中尤以对美国常青藤名校录取率的降低为显著,而造成这一切背后的社会原因才真正让人不寒而栗,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我们的体制还死抱以“留洋、名校”等来给人分等级、分出身的落后阅人传统,实在不能不说是一朵奇葩。 中国传统的围绕学历展开的人才评价体系,以学历、学校出身来选拔人才、任用人才,本来就是不科学的人才观,而这种人才观不改变,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就必然会缺乏相应的外部环境,不久前媒体报道的清华博士陈达的遭遇就是这种困境的最好诠释。陈达的本科来自于山东一所二本高校,考入清华大学攻读博士之后毕业,在此后七个月的求职中,他连续遭遇“学历查三代”的痛苦,十次求职中的八次他连第一道的“简历关”都过不了,原因是他没有一个能经得起推敲的本科“出身”,最后这个清华博士没有拿到一个心仪单位的录用通知。而在中国大学生本来就十分惨淡的就业市场上,陈达所遭遇的“出身门”绝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但凡条件好些的用人单位都会在其招聘启事上白纸黑字地明确强调“本科非985、211高校不予考虑”等字眼,这种明显带有歧视色彩的招聘要求虽已在教育部目前的清理之列,但是唯出身论的观念在体制里早已根深蒂固,实际录用过程中暗箱操作的潜规则和微妙之处恐怕世人永远无法知晓,但凭想象和猜测大家也知道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形。 一锤子定终身的高考体制、被毕业的学校打上一生烙印的不合理选拔制度、缺乏人才培养标准和淘汰机制的高等教育结构,导致了家长和考生不得不极力去追逐美国的名校,很多家长甚至对实际上是非官方的美国大学排名如数家珍,死死抱住不放。去年冬天我曾采访过弗吉尼亚一所著名私立高中的升学顾问,她专门给我讲述了她遭遇的中国家长的“名校情结”。该校曾有一个中国应届高中生打算申请美国东部一个中等排名大学的著名药理专业,她看中的是那所大学药理专业的设置、师资、和文化氛围,但她在中国的家长却对美国的大学系统不够了解,尤其是对美国一般学校可能有世界上最好的专业和教授的这种常见的情形基本无知,于是千里迢迢从中国专门来美国干预,最后这个孩子只好放弃,去了另一个排名靠前但相关专业却差了许多的另一所大学,为此孩子一直郁郁寡欢,一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总惦着想转学,导致在大学的成绩也不好。有好学校的毕业证但没有好的成绩单,至少在美国想升研究院或找工作的话还不如一般学校成绩好的学生有优势呢,更何况多数情况下名教授的推荐信本身就是敲门砖,这和来自哪个学校无关。 其实,不论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中国雇主还是美国雇主都会或多或少地有名校情结的,没有也不太正常,只是不能过份。美国的考生和家长在选择学校的时候关注的是“最合适”而不是“最好”,也就是要选择对孩子品味和性情的学校,因此在正式申请之前家长都要带孩子到心仪的几个学校拜访,每个学校也倾尽所能地举办“选择日”(Choice Day),在这一天里开放所有的院系、实验室、宿舍、健身房、食堂等供来访的家长和考生体验,学生和家长也有机会和感兴趣专业的教授甚至系主任见面交谈,看看这里能否达到内心的期望值,一句话,在美国上大学不是单纯的考生被挑选,而是双向挑选的过程。在这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中,考生和家长首先要客观地面对自己的水平,了解自己的目标,明确自己对未来的打算,全面客观地评估可能的选择,然后作出最后的决断,也就是每个考生先给自己作出准确的定位,然后在找到最“适合”这种定位的学校。 当然这种选择“最合适”的做法是以以下公平合理的社会体制做底气的。 首先,在美国不同大学之间的设备、教授等水平的差异是不显著的(详见我另一篇文章《在美国教大学有多难》),差别显著的主要是学生群体,一些以本科为主学校的教学水平很可能会超过以博士培养为主的名校,一个普通大学里很可能某个专业上有世界绝对一流的教授,譬如,弗吉尼亚的一所学校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绝大多数中国人可能都没有听说过,但化学专业却有一位诺贝尔奖的得主;再如麻省大学(注意不是麻省理工)Amherst分校和Akron大学的排名都在百名以外,但那里的有机高分子材料专业在世界的排名都是遥遥领先的。所以在美国名校和非名校之间并没有严格的质量鸿沟,专业是否雄厚、是否适合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其次,专业选择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学校。由于政治,人文和一些社会科学相关学科的就业前景比较暗淡,学校的牌子在就业中似乎有着些许优势,比如美国的政界就几乎被名校毕业生掌控,总统奥巴马和共和党总统上届候选人罗姆尼等毕业于哈佛,克里(John Kerry)和小布什等毕业于耶鲁,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竞选面对民众时会尽量低调淡化自己的精英背景,怕民众认为自己贵族化而不切实际,这似乎与中国领导人毕业于清华的高调显示正好相反。但在工程、医学、会计等应用性的专业因为就业前景比较乐观,毕业生本人全面能力则成了主要考核因素,这也是很多中国第一代移民涉足较多的领域,有些华人甚至没有美国的学位,也在美国的这些行业里做得风生水起。 还有,是否名校毕业只在申请第一个工作稍有略微的优势,但如果名校毕业成绩不好(美国找工作人家常向毕业学校索要官方成绩单的)反而可能弄巧成拙,这很像一本破书却装了一个好封面一样。而在雇主来看学生的学校出身只是极小的一部分,学生在学校的全面发展、交流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等占的比率更大。还有一个工作能否做长久,主要看毕业生能否有发展,能否将自己和所在的位置互相定位好。一旦要找第二个工作的时候第一个工作的经验和成绩开始占更大的比重,美国的很多统计数据表明,名校的优势在寻找第二个工作时原本微弱的优势骤减,到了第三个以后几乎不存在了,甚至可能变成负面的因素。所以美国人很少用只看起点不看终点的思维定势来消遣自己的“名校出身”,这一点上很像中国的一句成语“英雄不问出处”,比尔盖茨能从哈佛辍学创业就可以想象了。 有记者对一些进入美国名校的华裔子女跟踪调查表明,进入藤校后一些学生显得有些后劲不足,就是有些在藤校成绩不错的毕业后也不想继续读书了,好多只是在大公司里找上一份四平八稳的工作,他们对采访的记者说:“不要把我当人才,我只不过是小时候比别人走得快,早了一点到达人生的顶峰而已”。 这些华裔子弟在上大学以前也都是一心想上藤校的,也曾非常努力,放弃了许多孩提时代的乐趣争取到了念藤校的机会,但也止于藤校毕业而已。所以在美国进入名校与否实际上并不重要,所谓的大学也不在于“大”而在于“学”,重要的是要找到喜欢和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眼前的兴趣和事业的长远目标能有机结合,不仅学到一技之长,还能全面发展,这样的学生才会更有后劲。
2526 次阅读|1 个评论
在日中国留学生迎来新学年,大三生普遍为工作发愁
ninglz 2013-4-9 12:22
进入四月以来,日本各大学迎来了新的学年。在日中国留学生们也纷纷回到教室,开始了新学级的生活。从对其中一部分学生的采访来看,新大三生普遍在为工作,以及毕业后的去留问题发愁。 上智大学情报理工学科新三年级生齐志鸣(化名)表示,自己来到日本的时间不长,对在这里找工作一窍不通,加上女朋友在国内,他很为毕业后是否回国工作而烦恼。 他的同学张晗(化名)说,自己在读大学的同时,晚上还在读料理专科学校。大三本是学业最为繁忙的一年,她却不得不挤出很多学习的时间,用来研究企业和填报网申。万一最后找不到工作,岂不是哪边都耽误了。 在大阪,关西大学社会学部新三年级生李思雅(化名)则认为,自己毕业后不一定非留在日本,可以再到欧美国家开开眼界,继续深造。不过最终的目标是回国谋求一份好工作,最好能待在父母身边。 今年年初以来,虽然日本经济呈逐渐复苏的趋势,但据日媒统计,大部分企业仍对景气持观望态度,对录用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态度谨慎。为应对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各大学纷纷加强了对家长的培训,希望他们能给予学生更多帮助。 4 月3日 上午,日本法政大学在新生入学仪式结束后,马上对他们的家长进行了就业培训。据悉,参加法政大学入学仪式的家长达4000人,与当天入学的新生人数基本持平。很多父母甚至请假来参加之后的就业培训,有的则由祖父母代为出席。(来源:日本新华侨报网)
个人分类: 教育漫谈|308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留学生极大地提高了美国大学的考试难度
jguonano 2013-4-8 11:40
UTK前两年遇到了中国留学生入学高峰年,中国留学生比例的提高造成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那一届学生的考试难度大幅度提高了。往年80分就可以进入TOP 10 %,这一年只能算是很普通的成绩了。对于长期处于填鸭式教育体系下的中国人来说,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一考试就会莫名地High起来。 但这可害苦了美国本地的学生,只能等到跟着下一届补考,幸运的是在中国人入学小年的这一届,他们发现原来自己学习是这么好,挂科的课程其实可以这么简单.......
4091 次阅读|0 个评论
加州理工学院的中国留学生——郑哲敏院士访谈录
热度 25 scicul 2013-1-25 10:06
加州理工学院的中国留学生——郑哲敏院士访谈录
《科学文化评论》第八卷第 6 期 人物·访谈 加州理工学院的中国留学生 郑哲敏院士访谈录 熊卫民 张志会 访问整理 编者按 自清末民初以来,中国的青年学子就有赴西方先进国家留学、向本国引入现代文明的风气,并掀起多轮出国留学的高潮。 1937 年的日本发起的全面侵华战争中断了这一潮流。 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众多莘莘学子又开始延续从西方引进真理的工作。因欧洲受战争破坏严重,日本除满目疮痍外还属敌国,他们大多选择去美国留学,总人数超过 5000 。几年过去,国共两党在大陆的内战结束,他们渐次归国。据不完全统计, 1950 年上半叶约有 2000 人归国。若不是美国政府设置了种种障碍,相关的数字还会高得多。这与 1980 年代后大部分的留学人员选择滞留海外形成鲜明的对照。当年为什么会有许多学子选择回到中国大陆?那些没能回来的又是出于哪些考虑?归国的学子和滞留海外的学子后来各自的发展情况如何?对郑哲敏院士的访谈有助于回答这些问题。 受访人郑哲敏 是著名的力学家, 1924 年生于山东济南, 1947 年在清华大学毕业,留校做论文指导教师钱伟长的助教, 1948 年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留学, 1949 年获得硕士学位, 1952 年在钱学森的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 1955 年 2 月归国,先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力学研究室工作, 1956 年转入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先后担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所长等职,是中国爆炸力学的主要开拓者,著有《高能成形》和《相似理论与模化》等。因研究成绩卓著,先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0 年)、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1993 年)、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 1994 年)。 在这次访谈中,郑先生回忆了他考取扶轮社奖学金去美国留学的过程,在加州理工学院期间他与其他留美学子的交往,台湾以私人交往形式和大陆以组织形式对海外学子的争取,在回大陆、去台湾和留美国之间不同学子所做的选择,麦卡锡主义对加州理工学院的影响,他艰难的回国旅程,绕道欧洲归国对他日后工作的影响等。其中,对不同学子在是否回归大陆问题上的考量的介绍,与在大众媒体上常见的宣传迥然不同。 受访人 :郑哲敏院士(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访谈人 :熊卫民(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整理人 :熊卫民、张志会(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访谈时间 : 2010 年 11 月 16 日 访问地点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341 室 一 初到美国 熊卫民 (以下简称熊): 郑 先生,我受美国加州州立理工大学普莫娜分校历史系王作跃教授之托,想请您介绍您在美国留学和回中国工作、生活的情况。 1950 年代,留学美国的中国学者有的选择了回国,有的选择了留在美国,王教授想对这两类人进行比较研究,委托我访问您。他自己 则 准备去访问目前还在美国的那些科学家,譬如您的师兄罗时钧 。 郑哲敏 (以下简称郑):罗先生经历比我坎坷。他比我高一届,与庄逢甘 是交大(上海交通大学) 1946 届的同班同学,他俩都比我早一年去美国留学。庄先生比我小 5 个月,刚于 11 月 8 号去世,上礼拜我还去参加了他的追悼会和遗体告别仪式。 我是 1948 年 8 月离开上海去美国的,当时正值国共内战,兵荒马乱。我乘的是美国总统轮船公司的几条船之一—— Meigs (美格斯)将军号。船一共走了 25 天,路线有些绕:先到香港、马尼拉、吕宋,然后经过关岛、中途岛。本来还要停檀香山,却正逢码头工人罢工,没办法装卸船只,所以径直开到了旧金山。 初到美国时挺陌生的,因为我是拿着扶轮社奖学金出去的——扶轮社基本上是美国一个组织,在全世界都有,它设有奖学金——所以当地扶轮社 派一个美国人来旧金山接我,把我放到旧金山一个不错的旅馆。住了几个晚上后,我买了火车票坐到小城市帕撒蒂娜( Pasadena )。它就在洛杉矶东北边,城市虽小,但有钱人很多,因为那里天气好,四季如春。(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是美国出“大王”的时代,很多人退休后就搬到洛杉矶附近,所以帕撒蒂娜住有很多大王,如铁路大王、木材大王等。这些人捐了很多钱给 CIT (加州理工学院),对它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我当时坐的是夜车,第二天一早到洛杉矶,接我的是扶轮社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先生,和一位刚从 CIT 拿到博士学位、到 CIT 航空系做博士后的中国人——冯元桢 。冯先生现在很有名,是美国的三院院士,并被尊为“生物力学之父”,近些年接连获得各种奖项,譬如“美国国家科学奖”等。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冯先生,以后我们变成了交往甚多的朋友,出国访问时我常去看望他。冯元桢的基础很好, 1937 年考的中央大学航空系, 1941 年毕业,留校当研究生,导师是航空系教授流体力学的老师柏实义 。冯先生可能还到国民党位于成都的航空研究院工作过,研究航空,大概于 1945 年去美国, 1948 年就拿到了博士学位。 刚开始几天,扶轮社把我安排在一个老先生家里——他是扶轮社的秘书,叫拉兹( Lutz ),是位电器工程师。开学报到后,我就住在校园里一幢两层楼的房子里。第一年,我的室友是唐有祺 ,他在鲍林 主持的化学系搞物质结构研究。住在隔壁单间的是肖健 ,——他当时在美国的名字是肖积健——学高能物理的,正跟着正电子的发现者安德森 研究高能粒子。唐有祺与肖健本来就比较熟系,我去了之后我们三个就常在一起。后来吴耀祖 也来了,他与罗时钧、庄逢甘在交大是同班同学, 1947 年出国, 1948 年转到加州理工。罗时钧也是头一年不在 CIT ,第二年才转过来的。后来我又认识了罗霈霖 。他与钱学森同代,与钱学森低一年级。我还认识了研究物理的李整武 夫妇,以及研究生物的鲍文奎 和沈善炯 。因学校校舍有限,鲍文奎和沈善炯当时住在校外。那个时候, CIT 没有女生,没有黑人,但有印度人和中国人。 熊 : 住校外是不是要便宜一些? 郑 : 不,还是住校内比较便宜。我们那栋楼,楼上全是宿舍,楼下有一半是宿舍,另有大食堂和理发厅。楼上和楼下各有一个公共浴室。 二 梅贻琦和陈福田 熊 : 你们这些不同专业的中国同学,当时来往多吗? 郑 :刚开始时,我们的来往并不多,没有什么公共聚会。 1948 年晚些时候或者 1949 年——就在罗霈霖去后不久——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简称“留美中国科协”)成立 。然后大伙的聚会才多了起来。罗霈霖是留美中国科协在 CIT 小组的头,记得在钱学森从 MIT 回到 CIT 时,他曾组织我们去欢迎钱学森。 熊 : 那个时候,是不是有海峡两岸争夺留学人才的问题? 郑 :我知道 1949 年离开大陆时,蒋介石确实采取了措施以争取人才去台湾——他不太成功,更多的人才留在了大陆。至于之后国民党政权是否也有争取海外的留学生的政策,我就不太清楚了。我只能就个人的经历谈一谈。梅贻琦等人曾找过我几次。 我的大学一、二、三年级是在位于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念的,四年级时清华、北大、南开复校,我被分到清华。毕业后,我留校做助教。作为学生和小助教,我和校长梅贻琦原本是联系不上的。他之所以认识我,是因为我后来争取扶轮社奖学金的事。在中国华北的西安、北京、天津以及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多个城市都有扶轮社。当时,他们有一个奖学金名额,要在全中国范围内甄选。 有一天,我和清华的二三十个年轻教师一道,参加了北京扶轮社的奖学金考试。主要是考英语,我记得有作文和口试,主考官是陈福田和 Winter ——后者是个诗人,一直单身,“文化大革命”时仍在北大,后来在中国去世。考完后,清华推荐了我。当时,北京的扶轮社委托清华、北大、燕大、辅仁等高校各推荐一候选人,大概他们也是用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候选人的。后来,北京的扶轮社从北京各校的推荐人中选择了我。 然后,他们又去西安、天津挑人。负责此事的为凌其峻。他是清华学堂早期的毕业生,后来留美,回来后搞实业,做进出口贸易等。那些城市的人选也确定后,再在整个华北范围内遴选。我被选中。再后,我又与分别来自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那两名候选人竞争。最终,我被选上。 熊 : 全国才录取一人,您能被选上,真是不简单。 郑 :确实不容易,以至于在“文革”时有人质疑我是否在这件事情上走了后门。但我确实不是靠关系。之所以能被选上,我想主要是由于机遇使然,且与我上中学时学英语的机会较好有关。在斟酌人选的过程中,梅贻琦为我写过推荐信,这是我和他打交道的开始。 1948 年底,梅贻琦离开兵临城下的北京南下。 1949 年底或 1950 年初,我记得是在我刚拿到 CIT 的硕士学位开始念博士研究生时,他突然来找我。没谈什么别的事情, 只是告诉我他也来了美国,任职于华美协进社( China Institute in America ),在纽约有一个办公室, 负责美国给清华的基金,正在收集一些书籍,准备将来运回清华。 熊 : 没有鼓动您将来去台湾? 郑 :没有。 1953 年左右,他第二次来找我,邀我去吃饭。当时正值他或他夫人生日,他的女儿、女婿也来了。席间谈到解放前夕,地下党来找过他,希望他留下,但他没留下,是最后一批从东单机场起飞南京的。他之所以走,是因为无法接受共产主义思想。他向我表明了自己的政治态度,但并没动员我去台湾。之后不久,我又接到原清华大学外语系主任、我参加扶轮社考试时的主考官陈福田 的一封信。陈福田是华侨,解放后就回到夏威夷去了。他在清华曾经颇有影响——那时清华园有 三座小巧的幽雅的庭院,分别称之为 甲所、乙所和丙所,甲所是校长梅贻琦的住宅,乙所是哲学家冯友兰的住宅,丙所就是陈福田的住宅。他给我写了信,但我没回信。 熊 : 他们找您,是不是组织的意思? 郑 :不是。只是私人交往性质,并不代表政府机构。他们也许有劝我不要回大陆的意思,可并没有明说。 三 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 熊 : 共产党方面呢? 郑 :那就是有组织的啦。留美中国科协实际是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其主要工作就是动员留美人员回大陆——刚开始时隐蔽一点,解放后就明确地动员大家回国。它与在英国的留学生组织也有联系。我通过它而收到过从英国寄出来的小册子,对于如何回国,上面说得很详细。那时我哥哥在英国。我 1948 年出国,他 1949 年出国——当时英国有个工厂提供奖学金,他就去了那个工厂。后来,他给我写信说想去美国上学。可美国说中国由共产党当权了,不接受他。 1950 年底他就回国了。 熊 : 参加留美中国科协需要办什么手续? 郑 :当时并不是所有留美的中国学生都参加了中国科协 。我参加了。参加时没什么手续,报个名就可以了。然后大家开会,商量我们能为祖国做点什么事情。冯元桢那时候正在做博士后,他说可以做几件事情:一是买点书寄回去,一是翻译点书寄回去,一是写点书寄回去。当时并没有人在会上明确表态要回国,但不久之后就有好几人回去了。 1950 年,庄逢甘、罗时钧、沈善炯、鲍文奎也陆续回国了。当时有三位前辈在 CIT 。一位是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赵忠尧。 1946 年他应邀到美国参观原子弹爆炸试验,然后到美国的一些实验室访问,后来去了 CIT 。他手里有一笔受中央研究院所托去买原子研究设备的钱。 1950 年,他和罗时钧、沈善炯一道回国,一起在日本被扣 。一位是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黄子卿,他于 1948 年赴美,属学术休假性质,临近解放时回国。他很有趣,经常和夫人一起作诗,然后念给我们听。还有一位叫余瑞璜,抗战时是清华大学金属研究所有名的教授,是应鲍林教授之邀到 CIT 作短期访问的。他回国参加了开国大典,后来服从组织分配去吉林大学(最初叫东北人民大学)创办物理系,再后来被划成了右派。 到 CIT 之后的第二年,我搬到楼下,与罗霈霖一屋。罗霈霖每周末都去钱学森家。我总怀疑他有特殊任务,可至今他都不承认。罗霈霖说,钱学森的名字不适宜在我们留美中国科协 CIT 分会的花名册上出现,所以,那上面真没有他的名字。但是,我们的欢迎会和 CIT 分会的成立会,钱学森一家人都出席了,后来分会的活动他就没再参加过了。 当时冯元桢很积极地准备回国。他的朋友易家训 ,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前,把书都寄回来了。冯元桢是一个很和善的人。他与夫人喻娴士在国内就认识, 1950 年时在美国的一个教堂里结婚。喻娴士的父亲喻传鉴 是南开中学的首届学生,大学毕业后辅助校长张伯苓,成为了他的主要助手。张伯苓后来从政,担任 国民参政会副议长、考试院院长等要职, 南开中学主要由喻传鉴管理。 熊 : 在回不回国的问题上,当时哪些人比较有号召力? 郑 :华罗庚是比较有号召力的。他是留美中国科协的负责人之一,在回国前跟大家写过公开信 。葛庭燧也给钱学森写过信,这是我后来知道的。我们当时与留美中国科协芝加哥总部的联系全靠罗霈霖。丁 儆 当时也是比较活跃的,他与我同岁,目前在北京理工大学。 四 选择 熊 : 你们这些留学生,当时有没有选择去台湾的? 郑 : 在我们圈子里面,人们要么回大陆,要么留在西方,没听说谁要去台湾的。因为都怕蒋介石,他在知识分子中名声已经臭了。像我这种并不积极参与学生运动的中间派,后期也认为国民政府贪污得太厉害,腐败已经是体制的一部分,不可能靠蒋介石来清理,原来曾经对他抱有的希望全都放弃。 1948 年,国民政府派了一个叫于斌的天主教主教,把好几百位高中生——我们称之为童男童女——与我们同船送到美国去。 熊 : 几百个人? 郑 : 那条船上光中国人就有几百个。其中,有十几位年轻教师来自清华,他们多数都是过了一年就回来了,譬如说王补宣、陶渝生。陶渝生是陶孟和的儿子,陶孟和后来当了中科院副院长, 1957 年被划为右派。 熊 : 陶孟和是“内控右派”,当时并未公布在右派名单之中 。你在学成之后为什么没有留在美国呢? 郑 : 我们这一代人深受历史书所记载的自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屈辱的教育,也深受五四运动的影响,有强烈的爱国、救亡意识。我们从小就唱“打倒列强、除军 阀…… ”之类歌谣 ,对包括美国在内的列强有一种复杂的心理。 我们能充分看到美国社会的优点。例如,美国的变化很快,汽车的款式刚推出不久,又会出新型的,衣服样式、料子更是日新月异;而国内在国民党统治之下,几年过去还是老样子,而官方的腐败日甚一日。面对这些强烈的反差,我们对美国当然有好感。不过,与此同时,我们对资本主义社会也还是有所顾忌,对美国社会也还是有点看法。过去在国内时,我们认为国有的就是进步的。在美国看到铁路工业都是私人的,不太能接受;在美国吃的早点都是一盒一盒的,很方便,不过到处都如此,感觉垄断得厉害。更重要的是,我们感觉到了美国社会对华人的歧视。这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例如华人不能入籍的政策,从 19 世纪后期开始,好像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有人说到 1945 年)才解除 。 熊 : 您刚才说的是美国政府的政策。美国人待你们如何? 郑 : 我们一般都感觉美国人是很友好的。例如我的奖学金是美国人提供的;学习期间,我曾接受邀请在两个美国家庭居住,他们待我也都很友好。但是也有例外,有的美国人盛气凌人,有居高临下之感,好像中国人不如美国人似的。 1950 年,我还没毕业;冯元桢已经毕业,在 MIT 有项目。我对冯元桢说,我还有一年就拿学位了,美国哪也没有去过,想出去转转。他就与他夫人和我共三人开车绕着美国,包括南方所谓的 Deep South 区转了一圈。在许多城市,包括华盛顿在内,都发现有饭店在门口贴着告示:我们不接待有色人种。首都也如此,南方更不用说了。在南方的以黑人为主的城市中,上公交时黑人直接走到最后面,前面即使空位黑人也不能坐。在电影院里,黑人绝对不能坐中间——那种好位置只留给白人——进门时,黑人只能旁门进出。加州理工所在的帕撒蒂娜虽然小,也有黑人区。钱学森原来住的房子很好,出事 以后,房东不愿意再租房给他。他只好另找住处,后来租的房子离黑人区很近——过几条街就是黑人区。这种事情使人不舒服。 除种族歧视氛围外,文化上的差异也让人不自在。毕业之后,长期在外单身旅居的我,常感觉自己像浮萍一样,没有根,很孤独,没人可以交流。总的说来,当时的社会气氛非常压抑,我们在美国过得并不愉快。 另一方面,由于朝鲜战争爆发,通讯不便,我们对中国国内所实际发生的情况并不是很了解。我们只是听说社会治安变得很好,通货膨胀等乌七八糟的事情都没有了。与我父亲通信时,我还了解到,解放后,他没再摆钟表摊子,而是办了个钟厂,圆了年轻时想办点实业的梦想。这些都是好消息。事实上,那时我们是听不进坏消息的,只要有人说中国不好,我们这些中国人就一定要跟他顶牛。这种感情是原来的文化培养出来的,无法逃避。有空的时候,我们常常会看科协订阅的香港《大公报》和纽约的《华夏日报》,两者都是倾向中国共产党的。《华夏日报》经常开天窗,以示对美国政府的抗议。 朝鲜战争打起来后,我们看到一个照片——杜勒斯到前线去视察,我们就对美国人说:战争是你们先挑起来的,有照片为证。所以,有时候在学校跟同学吃饭时,也会争论起来。虽然同学并不坏,常和我在一块。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多人都想回大陆。不过后来有些人并没有回来——一旦结了婚、成了家、有了孩子,情况就变化了。所以说,那些没回国的不一定就是反对共产党的。 五 在麦卡锡主义的阴影下 郑: 在对中国留学生归国的事宜上,美国的态度是有变化的。 1950 年罗霈霖回国时,美国是鼓励留学生回中国的。朝鲜战争开始后,就不让回了。 1951 年缓了一年, 1952 年他们就找我事了。 熊: 他们是怎么找您事的?愿闻其详。 郑: 1949 年获得硕士学位后,我成了钱学森的博士研究生。 1950 年下半年,我申请回国,没获批准。 1951 年,我又一次申请回国,仍没成功,不过也没把我怎么样,只是移民局曾经有人把我领到一个房间,有个穿制服的坐在门后的桌子边,问了我很多赤裸裸的政治问题,譬如中国共产党是不是由苏联所控制的,等等,大约有十个这样的问题。 1952 年上半年,来了一封信,让我某天去移民局办公室一趟。我一进去,他们就把我给扣了,还给我念东西,说我是非法居留——他们用这个帽子把我给扣了下来。同时被扣的还有两位 CIT 的同学。一位是冯元桢的夫人喻娴士 ,另一位是机械系一位姓陆的同学。 然后我就打官司。我说,既然你们称我是非法居留,那我就自动离境。 1952 年 7 月份,我接到他们的一封信,说同意我自动离境。可是 4 天后,他们又来了一封信,说:考虑到你回中国不符合美国利益,我们虽然同意了你可以自动离境,但不允许你离境,也不允许你有任何离境企图。我就这样被扣了下来。我于 1952 年 6 月博士研究生毕业,之后就成了没有身份的人,护照也被收掉了。 CIT 对我不错,以助教待遇收容我教了两年书,做了些研究工作。 熊: 既不让居留,又不让离开,您的遭遇与两年前钱学森的遭遇类似。 郑: 我估计,我的事与钱学森可能有关, 1950 年罗时钧他们在日本被扣押也可能有他的因素。 CIT 的留学人员中,最早回来的是肖健。 1949 年,他学业尚未完成,即找了个停靠天津港的货船回来了。罗沛霖是一年后走的。他很敏感,论文没做完,就买了船票准备回国。后来他没在洛杉矶上船,而是买了飞机票,赶到檀香山后再上船。要不是这样走,他肯定会被扣下来。 熊: 真的不容易啊。美国政府设法将你们留了几年。在这期间,有不少人结婚生子,然后,就很难再回去了。您的遭遇是不是也与麦卡锡主义有关? 郑: 麦卡锡主义在我们学校影响挺大的。有个人叫威因鲍姆( S. Weinbaum ),在 CIT 化学系任助理研究员,因被控作伪证否认自己是共产党员而被判刑。他在学校的朋友也遭到怀疑,弄得学校气氛紧张。我后来才知道,威因鲍姆与钱学森相识,钱学森还曾写信推荐他到喷气推进实验室去工作。二人同时参加过不少活动,其中有些是共产党的外围组织的活动,有些可能就是共产党的活动,钱学森本人不一定知道。因此,查威因鲍姆的时候查到钱学森身上来了。这件事情对钱学森造成了压力。化学系的鲍林教授也受了威因鲍姆事件的影响。鲍林是进步党党员…… 熊: 进步党? 郑: 对,进步党,民主党和共和党之外的一个政党。进步党出过一个叫华莱 士的,曾在 罗斯福时代 任 副总统。他在 1944 年访问中国,捎了些美国蜜瓜种子到兰州,后来,兰州的农学工作者试种成功,将其命名为华莱士瓜。在一次政治性的活动中,我曾和鲍林一起吃过早餐,明显感到他受到了压力。当时有一个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 Committee to Investigate Un-American Activities )曾到我们学校搞审查活动。 熊: 这些调查活动是捕风捉影,还是确实有所依据? 郑: 那时候苏联在美国确实布置有间谍网,而美国共产党也确实有地下活动。 1953 年, 罗森堡(Rosenberg)夫妇 被判处死刑,就是因为泄露了机密给苏联。美国政府对共产主义历来警惕,苏联的原子弹( 1949 年)、氢弹( 1953 年)出来后,更是变得恐慌起来,而老百姓也犹如惊弓之鸟,一忽悠就起哄得厉害。麦卡锡主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兴起的,他们在很多地方开展对共产党的追查活动,达到了捕风捉影的程度。美国政府还设立了联邦忠诚调查委员会,要求公务员、军方人士以及大学教授等搞“忠诚宣誓”,声明自己效忠美国政府,不同情共产主义等,否则就会遭到解雇。这些调查弄得人心惶惶。有些人被说成 pink (粉红)。弄得他们也比较紧张。 熊: 博士毕业后,您连合法身份都没有了。 郑: 是啊。我不知如何争取自身的合法权益。后来有人告诉我,移民局使用的是不同于民法的另一套法律系统,什么事情都能干出来。被非法拘留过之后,我就申请自动离境。审批的结果是不让走,还把我的护照也给没收了,使得我没法出去工作。 195 2 ~ 1954 年,我就在学校呆着做助教;还像自由撰稿人似的,做点临时的研究工作,写一个研究报告,得几百块钱。 熊: 您当时的收入状况如何? 郑: 我有社会保险号,学校有助教工资给我,另外,我再打点零工,总的说来,收入是比较差的,跟以前做研究生时差不多。 熊: 您为什么不去做博士后呢? 郑: 做博士后也得有身份啊,还要有工作的资格证明。拿冯元桢来说,他做博士后之前,曾去过墨西哥一趟,以满足美国移民局的要求——博士毕业后要有离境经历才能做博士后。他去了就回,大概在那也就呆了一天,但呆一天也算出去过了。 熊: 在业余时间您做些什么呢? 郑: 主要是看书。毕业后我看了很多文学和纪实作品,尤其是侦探小说。印象较深的是史沫特莱写的一些东西。她是个记者,曾应邀访问延安,写过很多相关的报道和文学作品,被认为是中国共产党的辩护人。我试图通过她的笔而了解中国大陆的领导人。 熊: 您当时与国内有直接的通信往来吗? 郑: 有,但不多,主要是与我父亲通信——直接写给他,至于路上怎么走,我不太了解。大概要经过香港吧。 熊: 当时您父亲在哪里? 郑: 解放时我父亲在香港, 1950 年,我妹把他接回上海。在通信中,我父亲并未向我表达对当局的不满。但我模模糊糊知道,回国后会控制得很严,因为美国社会对中国的情况也有介绍,如报纸上说中国是警察国家、已执政的共产党仍保持秘密组织的作风等。我们还获悉国内正在开展“抗美援朝”运动,反对“崇美恐美”思想。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也即党对知识分子“洗脑”之类的东西也听说一点。清华大学化学系主任高崇熙 在“三反”运动中自杀的消息,我也有所耳闻。对于这些负面的东西,我是将信将疑。所以, 1954 年中美日内瓦谈判后允许我们走,我一方面很高兴,另一方面又有些紧张。我知道,一旦回去,恐怕就不会再有出来的机会。 六 绕道欧洲归国 熊: 听说您当年是绕道欧洲而回国的? 郑: 是的。之所以如此,有点个人原因。我爸在香港时,我妹动员他回来。他给我写信,说自己做了一辈子生意,也就积蓄了不到两万美元,都寄给你吧。我把这笔钱存到了银行。尽管当时我在加州生活很窘迫,也一直没动用它。我胆子小,怕钱会被没收,就在离开美国时,把钱从美国银行取出来,想方设法把它转移到欧洲去。我爸长期做钟表代理商,从瑞士进口钟表。我决定先让钱流经瑞士。但当时不容易拿到瑞士的签证。瑞士人说你来可以,但是你要告诉我你去哪里。我就先办成了去日本的签证,接着就有了到瑞士的签证。瑞士签证办下来后,我又办了去法国、意大利的签证。到瑞士后,为了获得进入香港的证件,我在那等了近三个月。在香港登岸后我就溜了,把去日本的票废掉了。 熊: 您买的是去日本的船票? 郑: 我的全程旅票直到日本,在美国就一口气买好了,花了我 800 美元。一路花销很大,我 1952 年 2 月回到国内时,口袋几乎空了,只好靠父亲给生活费,后来有工资后经济状况才好转。 熊: 回国之前您有什么预期?与后来的实际情况有落差吗? 郑: 我想在回国之后去钱伟长那里工作 。我曾给钱伟长写过信,但他没回信。我妹妹于 1946 年进燕京大学, 1950 年毕业,去北京市政府当翻译。有一次在开会时她遇到了钱伟长,跟他说了一下我的愿望。钱伟长说我可以去他那里。就这样,我有了一个工作的地方。 回国之后,我才发现,因为去了趟欧洲,我的履历出现了“疑点”。我哥哥曾写信质问我父亲:你为什么让哲敏去欧洲?搞得他的个人历史很复杂。 熊: 这件事情影响了组织对您的信任度,以及您以后的工作吧? 郑: 是啊。这段经历没有证明人,是一段历史空白,也许影响了对我的使用。但去欧洲的事不能怪罪我父亲。我被美国政府限制了几年,是一有机会就跑,之前根本没来得及征求家里人的意见。 熊: 那么急? 郑: 因为离境是有限期的。我走的时候也挺复杂,要从纽约走,但我的移民局关系在洛杉矶。我从洛杉矶的移民局拿到一封允许我离开的信,从纽约上船。纽约移民局还真派了人来,跟着我上船,监督我离开。 熊: 护照也发还给您了吧? 郑: 同意我走后把护照还给了我。当时它已经过期,我就去洛杉矶的国民党领事馆延长中华民国的护照。到瑞士首都伯尔尼后,我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使馆,在那里得到一份留学生归国证。由于瑞士和英国只承认新中国,我在美国的公证处办了个无国籍身份证。接着,我再去英国驻瑞士大使馆办理过境香港的签证,这件事以及船期的变更,拖了我近三个月。几年前,我一个妹妹半开玩笑地对我说,凭我这段经历就可以把我划成右派分子。 1958 年,我们力学所调整方向,重要的“上天”、“入地”、“下海”任务与我无关,我只管不被重视的“工农业生产中的力学问题”;“文革”时我的历史也没法说清;我后来当力学所所长较晚 ,也许与这种怀疑有关联。 熊: 那个年代的行政领导多有地下工作经历,习惯于怀疑他人也在暗中搞什么活动。与您类似、因“历史不明”而遭到“控制使用”的科学家还有一些。 郑: 到香港后,我找到中国旅行社,办了过罗湖桥入境的手续。然后到位于广州的留学生招待所,接着回家,到上海。在瑞士办手续时要交 8 美元,说是离开该国后再还我。我到上海后,瑞士领事馆给我来了封信,让去取还我那 8 块钱。我当时没经过组织批准,直接叫了个三轮车就去了。后来一想,这一步我走得很不好。在当时的眼光看来,这是遭人怀疑的事情——是不是去接受什么任务了?所以,我在欧洲走一趟是犯了大忌。如果不走那一趟,我后来的工作性质都会不一样。 熊: 同为钱学森的学生,您的师兄庄逢甘、罗时钧等做的可都是与国防相关的保密工作。 郑: 我现在年纪大了,回首往事,觉得丰富的人生经历也未尝不是一种财富。 七 钱学森、朱兆祥和罗时钧 熊 : 然后您到北京来工作? 郑 :是的。我从上海到北京,等待分配。我申请的是中国科学院。一个月后被批了下来。与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谈话后,我被安排到由钱伟长领导的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力学研究室工作。当时,该室在清华南门一两层楼的房子里,成立才 3 年,人很少。我当时的职称是副研究员,住集体宿舍,大家一般叫我“郑工”。后来我哥哥到清华大学来教书,分到一套房子,我就搬到他那里住。 不久我就遭遇了“肃反”运动。在学习文件时,研究室内搞统计的王寿仁突然遭到点名批判,后来他夫人也被揪了出来。 熊 : 您本人受到冲击了没有? 郑 :我一点事情也没有。我当时对运动很陌生,搞不清楚,不说话。接着就是“反右派”运动、“拔白旗插红旗”。我捅了篓子,动员朱兆祥去看望被打为右派的钱伟长。结果,蒋南翔告状,朱兆祥遭殃。因为这件事情,朱被打成反党分子。尽管当时科学院党组织很信任朱兆祥,可蒋南翔一定要追究,周恩来对科学院也有批评,科学院党组实在扛不住,只好同意批判朱兆祥。在很多年后,朱兆祥终于获得平反,张劲夫对他深深鞠躬——他知道,这是科学院党组的责任。 熊 : “反右派”运动时,你们已经搬离清华大学了吧? 郑 :是的。我在清华呆了一年多,除在力学研究室工作外,还在清华带了一门二年级的课程。然后,数学所搬到中关村来了,力学研究室于 1956 年扩建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由钱学森任所长,钱伟长任副所长。 熊 : 钱学森和钱伟长都做过您的导师,您如何看待反右派运动中钱学森对钱伟长的批判?《人民日报》曾对此有过报道的 。 郑 :我只记得,当时蒋南翔从力学所请了好多人到清华大学礼堂去参加钱伟长的批判大会,钱学森被请去坐在主席台上。当时认为,对于右派分子,不仅要在政治上批倒,还要在业务上批臭,因此组织了一批搞力学的批他。钱伟长在业务上没问题,批起来很难。尽管如此,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清华搞力学的人都不理钱伟长。 熊 : 您还没回答我的上一个问题呢? 郑 :钱伟长有点傲气,钱学森也很骄傲。 熊 : 您是如何成为钱学森的学生的?在美国时您和钱学森的交往密切吗? 郑 :在我印象中,钱学森是在 1949 年暑期从 MIT 回到 CIT 的。那时我已经取得了硕士学位,正在考虑在博士阶段做什么题目、选哪位教授做导师。到校之后不久,钱学森开了一门喷气推进方面的课。我选了他的课程。他让我考虑航空材料在高温时的结构问题,做一个热应力方面的研究。我对此感兴趣,就请他做我的博士论文指导老师,他同意了。 熊 : 您的硕士毕业论文做的是什么题目?导师是谁? 郑 :我是在 CIT 的机械系获得的硕士学位。根本不需要做论文,通过考试就可以了。 熊 : 建立师生关系后,您和钱学森往来亲密吗? 郑 :大概算不上太亲密。他和我一直都是师生关系,并未发展为朋友关系。除了隔两周左右去他的办公室报告一下研究进展,偶尔做做 baby sitter (看孩子的人)帮他照顾照顾孩子、并到他家去吃过几顿饭外,我和钱学森并没有多少亲密的私人往来。 熊 : 钱学森好像有点心高气傲,其内心似乎很少对他人敞开。 郑 :他的自尊心很强。他不但不认为中国人低人一等,在洋人面前,他还常常要表现得高人一等。除了冯·卡门,大概他看得上的人没有几个。在谈话和讨论时,他常给人以盛气凌人之感,这种风格使他不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朋友都少。我记得在我做一个报告之前,钱学森曾对我说:“如果台下的问题问得不好,你要把他顶回去。”他自己经常这么干,以至于别人不大敢问他问题。 1949 年我去上他的课,一学期下来,就我一个人在不熟悉他的风格时提过一次问题,别的人都不敢提问。而只要他在场,别的报告人往往会比较紧张,因为他的问题和点评常常锐利过人,有时甚至显得有点尖酸刻薄。 熊 : 冯·卡门的风格与钱学森的是不是有显著差别?您能比较一下他们俩吗? 郑 :他们俩配合非常默契,感情十分融洽,早已从师生关系进化为了父子关系。冯·卡门有更敏锐的直觉,常能看出问题和猜到答案,而钱学森则能迅捷清晰地把握冯·卡门的思想,将其变成缜密的论文。冯·卡门很喜欢东方的人和物,钱学森曾带我去过冯·卡门家,我发现他家挂有很多中国的绸缎。冯·卡门有贵族风范,亲和力强,人脉关系广阔,这些优点是钱学森所不及的。 熊 : 在培养人才方面,钱学森恐怕也不及冯·卡门。冯·卡门培养出了包括钱学森在内的众多在某些方面要超越他自己的优秀学生,而钱学森似乎没能做到这一点。 郑 :后来钱学森办系统科学讨论班,学生们普遍没有提不同看法的。连不同意见都没有,当然也就谈不上对老师的超越。 熊 : 像您和庄逢甘、罗时钧等取得了很大成绩的人,恐怕也并非仅仅由于受教于钱学森。你们也从很多别的老师那里获益。 郑 :是的。我们也受益于整个 CIT 的环境。 熊 : 时间已经不早,最后,我想请您谈一谈罗时钧先生。 郑 :回国之初,我和罗时钧没有联系。当时他和庄逢甘在军队里,我根本不敢联系他们。为躲嫌疑,我避得远远的。他在“文革”之前的遭遇我不了解。“文革”过后,他到北京来找我,说起了自己在“文革”中的遭遇:被批斗得很厉害,家破人亡。有一次他还说,他想离开西北工业大学,去上海钱伟长那里。但后来他并没有去上海工业大学,而是选择去美国。 2008 年我到美国时,曾去看过他。他住在以前的一个学生—— 加州大学尔湾 ( Irvine ) 分校机械与宇航工程系教授刘锋——的家里 ,身体硬朗,情绪不错,还在发表文章,并通过互联网指导西工大的研究生。他当年费了千辛万苦才回国,可最后又选择了去美国定居。至于后不后悔自己当年的选择,我没有直接问过他。 致谢 王作跃教授阅读了访谈初稿,并提出了宝贵意见,特此致谢。 图1. 郑哲敏院士在办公室(2010年11月2日张志会摄) 访问整理人简介: 熊卫民,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志会,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基金项目: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专项“ 中国科学院院史的编撰与研究”(编号 KACX2-YW-001 )。 罗时钧( 1923- ),空气动力学家。 1945 年毕业于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 1947 年 9 月考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航空工程系, 1948 年 8 月获硕士学位,同年 9 月入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钱学森。 1950 年夏天提前完成博士论文归国,历经艰辛于 1950 年 11 月底方才到达。 1952 年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航空系工作, 1970 年随该系并入西北工业大学, 1978-1983 年任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 庄逢甘( 1925-2010 ),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0 )。 1946 年毕业于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 1947 年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攻读航空工程,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 1950 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教授,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和第一、三研究院副院长,北京空气动力研究所所长,国防科工委基地副司令员等职。 应该是指旧金山的扶轮社。 冯元桢( 1919- )美籍华裔生物力学家。 1941 年从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大学毕业, 1943 年在该系获得硕士学位,不久赴美加州理工学院留学, 1948 年获得博士学位。先后任加州理工学院、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并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1966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1979 )、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 1991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92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994 )。 柏实义( 1913-1996 ),空气动力学家。 1935 年从国立中央大学电机系毕业, 1937 年赴美国留学, 1938 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 1940 年在加州理工大学获航空工程和高等数学博士学位,同年归国,到已迁重庆沙坪坝的母校中央大学任航空工程系任教授兼系主任, 1947 年再次赴美国,先在康乃尔大学任客座教授,后到马里兰大学流体力学及应用数学研究所任研究教授直至退休。 唐有祺( 1920- ),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0 )。 1942 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化学系, 1946 年赴加州理工学院留学, 1950 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做博士后, 1951 年 7-8 月转道欧洲历经艰辛归国,后历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等职。 鲍林( L. Pauling , 1901-1994 ),美国化学家。 1954 年因对化学键本质和对蛋白质结构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62 年因反对地面核试验的行动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肖健( 1920-1984 ),物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 1980 )。 1944 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 1947 年赴美国留学, 1949 年在 加州理工学院 获得科学硕士学位,同年归国,历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等职。 安德森( C. D. Anderson , 1905-1991 ),美国物理学家,因发现了正电子而获得 1936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吴耀祖( 1924- ),美籍华裔流体力学家,加州理工学院教授。 1946 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航空系, 1947 年赴美国留学, 1948 年获 爱荷华 州立大学硕士学位, 1952 年获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 1961 年起任教于加州理工学院。他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1982 年)、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1984 年)、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2 年)。 罗沛霖( 1913-2011 ) , 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0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4 )。 1935 年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 1948 年 9 月接受中国共产党指示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留学, 1950 年夏天提前进行博士论文答辩( 1952 年被授予电工、物理、数学专业特别荣誉衔哲学博士学位), 1950 年 9 月归国,先后在二机部、三机部、四机部、电子工业部担任重要领导职位。 李正武( 1916- ),原名李整武,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0 )。 1938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 1946 年留学美国加州理工学院 , 师从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W. 福勒 、 M . 德尔布吕克等人, 1951 年获博士学位 , 1955 年 10 月与钱学森同船回国,先后在江苏医学院 、 复旦大学 、 交通大学 、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等单位工作。 鲍文奎( 1916-1995 ),遗传育种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0 )。 1939 年从中央大学农学院毕业, 1947 年夏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生物系留学, 1950 年 6 月获得博士学位, 1950 年 9 月归国 。先到四川农业科学研究所任食粮组副主任, 1956 年后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研究员。 沈善炯( 1917- ),微生物生化和分子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0 )。 1942 年毕业西南联合大学生物系, 1947 年底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生物系留学, 1950 年 6 月底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获得的是 1951 学年的博士学位)。 1950 年 8 月底与鲍文奎等同船回国,在日本与赵忠尧、罗时钧一道遭美军无理羁押,经营救, 11 月终于返国。 1951 年后,历任浙江大学副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等职。 陈福田( 1897-1956 ),外国语言学家,哈佛大学教育学硕士, 1923 年起执教于清华大学,曾任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主任、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主任。 1948 年离开中国大陆移居出生地夏威夷。 据统计, 1945-1949 年间赴美国留学的中国人多达 5000 人。而 1950 年初,留美科协极盛时只有会员 800 人。也即,多数中国留学人员没有参加留美科协。据留学生丛书编委会 . 中国留学史萃 .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92 年,第 88-111 页。 详情可参阅《沈善炯自述》(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9 年)的第四章 . 易家训( 1918-1997 ),流体力学家, 1941 年从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土木系毕业。 1945 年赴美依阿华大学留学, 1948 年获博士学位。毕业后曾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科罗拉多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法国南锡大学等校任教和指导研究, 1956 年后一直在密歇根大学任教授,先后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1970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1980 )。据冯元桢 1997. 悼念流体力学家易家训 . 《力学进展》 . (4): 433-435. 喻传鉴( 1888-1966 ),教育家。 1908-1910 年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堂, 1919 年从北京大学法学院大学毕业后,应天津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之召,回南开服务。先任英语教员,从 1920 年起任教务主任, 1930 年赴美深造入, 1932 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获得教育硕士学位。抗日战争结束后,他先后担任天津南开中学代理校长、重庆南开中学校长等职。 1950 年初,华罗庚携全家人乘船离开美国。 1950 年 2 月到达香港后,他发表了一封致海外留学人员的公开信,称“梁园虽好,却非久居之地”,热情洋溢地号召海外学子“归去来兮”,为新的中国服务。 1950 年 3 月 11 日 ,新华社播发了这封信。 丁儆( 1924- ),爆炸力学家。 1945 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 1948 年赴美国布路克会理工学院研究院留学, 1950 年 9 月中断学业回到北京。回国后历任华北大学工学院、北京工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教授、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副校长等职。 参见岳南 2010. 《从蔡元培到胡适——中研院那些人和事》 . 北京 : 中华书局 . 页 86-140. 这是《国民革命军军歌》的一段。歌分三节,全词如下:“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 1943 年 12 月 7 日 ,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法令,全部废除以往通过的一切排华法令。从此,在美国的华侨可以申请加入美国国籍,成为美国公民。但仍然带有一个配额制度,即每年只给予 105 个名额,其中 75% 分配给来自中国出生及居住的移民, 25% 分配给世界其他各国的华族移民。直到 1965 年 10 月 6 日 ,美国总统约翰逊签署“移民与国际法案附录”,才废除种族限额。据刘汉标 1987.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华侨、华人社会的变化 . 《暨南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 . (1): 54-62. 指 1950 年钱学森因试图归国而遭逮捕、拘押、审讯,并被报道为间谍之事。详情可参见张纯如 2011. 《蚕丝——钱学森传》 . 鲁伊译 . 北京 : 中信出版社 . 页 169-194. 喻娴士是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UCLA )获得的数学硕士。据王作跃对冯元桢、喻娴士夫妇的访谈。 高崇熙( 1901-1952 ),无机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 1919 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 1922 年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化学系学习, 1926 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归国,历任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系主任等职。为尽快改变中国化学试剂生产的落后面貌, 1950 年,他倡议并筹备成立了新华试剂研究所。在“三反”运动中,为抗议无理的猜疑和批判,他于 1952 年 2 月 12 日 服氰酸自杀,以死明志。 钱伟长是郑哲敏的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 1947 年郑毕业留校后,任钱伟长的助教。 郑哲敏从 1978 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 1984-1989 年任该所所长。 新华社 . 坚决维护党对科学工作的领导权 科学家揭穿曾昭抡钱伟长制订反动科学纲领的阴谋 . 《人民日报》 . 1957-07-17.
27365 次阅读|31 个评论
昨天在纽约一中国留学生在回家路上被有色人枪杀
fanxh 2013-1-4 14:20
刚得到信息,不知是否确实。昨天在纽约一中国留学生在回家路上被有色人枪杀。元旦、春节是犯案多发期,在外留学生多加注意,多给国内家人报平安!美国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留学有风险出国须谨慎!
2701 次阅读|1 个评论
海外观察:欢聚一堂——中国留学生春节联欢晚会
热度 1 jlrlmylt 2012-11-14 13:06
从 1 月 27 日开始,中国留学生庆祝春节的活动就陆陆续续地拉开了序幕。先是台湾同胞春节联欢会,然后是ISI海外华人联欢会,昨天晚上在学校学生活动中心电影院的“ CSU 中国留学生春节联欢晚会”更是将庆祝活动推向了高潮。 偌大的两层电影院座无虚席,来美国留学这么长时间,很少看到有哪一种联欢活动能这样吸引各国来宾。看到这么多外国人出席春节联欢晚会,作为一个中国人,心中感到由衷的高兴。 与历次活动一样,晚会中唱主角的依然是华星中文学校的留学生子女。客观地评价,在美留学生的生活水平在美国大多处于中下水平,通常是一个人依靠奖学金读学位,另外一方到餐馆打工、给他人看孩子( Baby-sister )、到超市当理货员的方式补贴家用,由于孩子较多(一般 2 个),相当一部分华人的生活水平徘徊在贫困线左右,由于没有获得绿卡和取得美国国籍,他们享受不到美国完善的福利制度。与国内一样,华人父母对子女教育倾注了极大的心血,送子女到当地最好的学校读书,业余时间请家庭教师教授跳舞、唱歌、乐器等技能。也许是少年不识超滋味,在这样一个千里冰封的寒冬之夜,在 FC 市这样一个地广人稀、业余文化生活单调的地方,孩子们用稚嫩的舞蹈、清脆的歌声,表达了对新春的向往,对未来美好的希冀。 比较而言,也许是经济条件限制,也许是读书太多、无暇培养艺术细胞的缘故,与留学生子女相比,留学生及其父母的舞蹈和音乐水平就逊色许多。现代京剧《Red Lantern》、评剧《花为媒》、黄梅戏《天仙配》片段,那么好的戏剧名角的成名之作,硬是让他们给唱砸了:字不正腔不圆,无板无眼。当表演二胡、电子琴、架子鼓音乐三重奏《梦驼铃》时,架子鼓手心情过于“激动”,崭新的架子鼓让他一槌击破,清脆、悦耳的架子鼓突然发出沉闷、枯燥的破锣般的呜咽声,这位艺术家毫不在乎,继续将音乐进行到底。幸亏两个留学生的小提琴《新春乐》艺术水平尚可,给留学生的整体艺术形象加了 2 分。 毕竟是泱泱大国,虽然 FC 市华人男女老少全部加在一起,不过 400 人左右,整个晚会基本上由华人来表演 ( 在华人留学生后代中发现了为数不多的几个漂亮的混血儿 ) ,唯一的例外,传统保留节目——中华武术的表演,让金发碧眼的洋鬼子独占了鳌头。与往日不同,这群似乎在少林寺受过真传、终日忙于在美国巡回表演中国功夫的外国拳师,今天表演的拿手好戏是猴拳、弹腿。与洋鬼子的中国功夫相比,中国小朋友的炮拳,就稚嫩的多,一招一式,只是摆出个武术的架子,缺乏中华武术应用的内功底气和一发千钧的力量。 留学生表演的节目中最成功的恐怕是少数民族舞蹈《竹竿舞》。说其成功,并不是指表演者艺术水平有多高,而是这种节目的开放性。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多集聚于交通不便、文化设施极为落后的偏远山区,舞蹈和音乐成为生活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歌声一起,全村男女老幼纷纷加入舞者的队伍。应表演者的邀请,台下的各国观众纷纷登上舞台,加入跳舞的行列,非洲的黑人、欧洲的白人、美洲的棕色人、亚洲的黄种人一起共舞,好不热闹! 葫芦丝伴舞《草原上升起不落的SUN2》,达了蒙古族人民热爱家乡、热爱和平、热爱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一身牧民男子汉打扮的留学生子弟陈琦葫芦丝吹得抑扬顿挫,幼儿园小姑娘赵佳琪的蒙古舞跳得也是有板有眼。但仔细品来,却觉得颇为别扭。葫芦丝本为云南少数民族乐器,擅长表达委婉悠长的思想感情,但用来抒发天苍苍、野茫茫的蒙古大漠豪放和苍凉,明显是选错了乐器(应为马头琴才对)。另外,伴奏者为一相貌英俊的小伙子,舞者却是一位 4 、 5 岁的幼儿园的小姑娘,怎么看都别扭。没办法,“浔阳地僻无音乐”,这是在美国,条件简陋,只好是因陋就简了。留学生何宗麟演唱的两首男高音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圣塔露琪亚》,虽然和原唱歌手相比,缺乏壮阔雄浑的气势和绕梁三日的力量,毕竟做到了形似,迎来台下观众的一片喝彩。压轴戏舞蹈《欢聚一堂》,由科罗拉多州美中专业人士联合会表演,成员多系来美照顾留学生子女的大妈级人物(美国人工费用极高,留学生子女出生后多请父母来美照料)。在美国这样一个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人手、交通、排练、场地都挺不容易,能达到大城市老年专业舞蹈队的演出水平,看得出表演者付出了相当大的心血。     明天的此时,我已经登上飞往美国加利福尼亚的航班,将在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度过春节。在此,提前向各位网友祝贺新春佳节。借这首《欢聚一堂》的歌词,表达对各位朋友的祝福: “聚一份欢畅,聚一份吉祥;聚一份花好月园的好时光。问候的春风,春风别来无恙;迎接着金秋,金秋衣锦还乡。聚一份祝福,聚一份兴旺;聚一份风调雨顺的好景 象。青青这塞北,塞北春光浩荡;走走这江南,江南鸟语花香。欢聚一堂,欢聚一堂;听一听幸福和美满的二重唱。欢聚一堂,欢聚一堂;看看硕果和笑容上了金 榜。聚一份祝福,聚一份兴旺;聚一份调雨顺的好景象,青青这塞北,塞北春光浩荡;走走这江南,江南鸟语花香。欢聚一堂,欢聚一堂;先饮一杯美酒心花怒放。 欢聚一堂,欢聚一堂;再唱一曲友谊地久天长。”
个人分类: 海外观察|506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我国留学生人数居世界第一 九成靠自费
储成才 2012-10-7 09:01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之前发布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已占全球总数的14%,位居世界第一。“大众化”、低龄化成为中国留学生的突出特点。   留学门槛降低使更多的中国学生获得了留学机会,但与此同时,国外高校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归国就业海归变“海带”等诸多问题却日益凸显。这警示渴望留学的中国学生及其家长:留学不是追潮流,热情之余需要冷静思考。    留学热潮持续升温   《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显示,自2008年开始,我国出国留学生人数保持在20%左右的年增长速度,2011年达到史上最大规模,人数达33.97万人。   近年来欧美留学学费在逐年攀升,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传媒学院普通一年制硕士生为例,2005-2006年度学费为11958英镑,2011-2012年度升至15888英镑,2012-2013年度又升至16512英镑。然而,中国自费留学的人数依然在不断增加。蓝皮书显示,有九成的留学生出国依靠自费,留学“大众化”成为当今中国留学生的突出特点。有些学校甚至给中国学生和家长留下“花钱就能留学”的印象。   与此同时,留学“低龄化”的趋势也日益显著。越来越多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出国读本科,直接出国读中学的人数也大幅增长。    留学面临诸多挑战   顺利完成学业、找到理想的工作是留学的终极目标。尽管留学生中不乏学业、事业有成的成功案例,但现实也并不像一些留学中介、培训机构向学生展示的那样“前途一片光明”。   随着国内家庭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少存在“教育焦虑症”的家长盲目为子女选择出国留学。留学生张敏按照父母的要求申请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读本科,17岁就独自一个人在国外求学,但由于语言和生活不适应,第一年不得已被学校“留级”。   相比于完成学业,就业难更让留学生感到“亚历山大”。英国从2012年4月6日起,取消“本科以上学位外国学生毕业后可在英工作两年”的签证规定,提高了留学生毕业后继续留在英国找工作的门槛。而回国就业也存在预期高、适应难的情况。   留学中遇到的问题没有被充分认知,而一些学生和家长对留学的盲目“追捧”却让一些不正规的中介机构有机可乘。一些留学申请是由中介全权负责,有些留学生读完回国后还连个人陈述(PS)和简历(CV)的区别都分不清。美国迈阿密大学的留学生Molly说,她去年连找三家价格不菲的中介,推荐的却都是美国大学里最“水”且中国学生最多的专业,中介在收取三万块钱费用后,“效率极低,需要一直催才办事”。    “留学热”需要“冷思考”   如今,中国学生越来越受到海外高校的欢迎。比如从今年起,世界排名前50的悉尼大学在其官方网站上宣布将中国高考成绩纳入招生考核标准。   对于不断扩张的留学规模和随之产生的问题,复旦大学教授顾晓鸣认为,不要总期待留学回来就要赚大钱或比国内学生高一等。就业固然是留学是否成功的一个标准,但唯排名和毕业薪资论成败的心态需要转变。尤其对于低龄学生,家长要更多考虑子女到底是否喜欢和适合出国读书。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文军表示,应当引起学生和家长注意的是,一些黑中介利用家长望子成龙的焦虑和学生信息缺乏下的依赖心理,做一些名不副实的宣传。因此,家长和学生要主动对信息做充分了解。比如,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定期公布海外学校名单和留学预警信息,学生应结合官方发布的信息,选择正规有资质的留学中介机构。   出国信息的规范需要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共同推动。文军认为,未来可以由教育管理部门牵头组织公益性的民间社会组织,吸纳和组织有出国经历的公民依托网络平台发布可靠信息。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570 次阅读|0 个评论
于同隐
xyc374527 2012-9-27 19:51
于同隐,高分子科学家和化学教育家,复旦大学高分子专业的创建人和学术带头人。五十余年来,他在教学以外,长期从事高分子化学和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学术上突出的成就是开发了对生产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不等活性缩聚动力学这一新领域,和以高分子硬弹性的理论研究为基础,研制了取得重大社会效益的人工肺。   于同隐1917年8月6日生于江苏无锡,1934年考取浙江大学化学系。抗战爆发后,他随校内迁,1938年毕业。毕业后在兵工署材料研究所工作,鉴于**政治腐败,1943年回到浙江大学任助教和讲师,1946年考取公费留美,1947—1950年在美国密西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的成绩,在200名研究生中名列前茅,获得博士学位,并被推选参加荣誉化学会。1950年任密西根大学研究助理,随着国内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他与一部分志同道合的同学,组成中国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密西根大学分会,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宣传活动,使更多的中国留学生正确认识祖国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1951年于同隐和爱人蔡淑莲冲破重重困难,从美国回国,回国后在浙江大学任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于同隐从杭州来到上海任复旦大学教授,在有机化学教研室工作,后来为配合全国各地的建设,国家决定从复旦大学抽调部分教师支援兰州大学等兄弟院校,有机化学教研室的大部分教授和一部分中年骨干教师被调走,以致造成有些课程停开的局面。这时于同隐出任有机化学教研室主任,在此较困难的条件下,他一方面培养青年教师,一方面整顿和建设实验室,编写了《有机化学》《有机结构理论》等教材,翻译了《有机化学教程习题》。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开出了有机化学教研室承担的全部课程,以后又带领中青年教师逐步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这一时期于同隐的主要研究工作是通过孚兹(Wurtz)反应合成芳基硅烷,如四(对甲苯基)硅烷等,并针对芳基—硅烷容易断裂等问题,成功地进行了它们的硝化、溴化和氧化反应。用硝酸铜和乙酸酐在室温条件下硝化得到三(对甲基间硝基苯基)对甲苯基硅烷,产率接近定量;用N-溴代丁二酰亚胺溴化时,生成三(对溴甲基苯)溴硅烷,水解得出相应的硅醇,其中的溴甲基经索美勒(Sommelet)反应生成醛基;用铬酸酐和乙酸酐氧化时得出四(对羧苯基)硅烷。从对(三甲硅基)甲苯开始,将甲苯基中的甲基溴化成溴甲基,从而制得对(三甲基硅基)苄基取代的乙酰乙酸乙酯等,应用索美勒反应制得醛;将对(三甲硅基)甲苯氧化成相应的羧酸后,用亚硫酰氯和氨水处理,得到对(三甲硅基)苯甲酰,在用亚硫酰氯处理时,克服了硅—碳键的断裂现象。   1958年根据国家迫切需要发展高分子工业的需要,于同隐受命筹建化学系高分子研究所和高分子教研室,一般人往往认为高分子和有机化学差不多,于同隐早就认识到高分子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作为一个教学和科研单位,仅仅只有接近于有机合成的高分子合成是不够的,必须还有高分子物理化学、高分子物理和高分子工艺才是完整的教学和科研体系。但在那时教研室内连高分子化学都是新鲜的名词,更缺乏高分子物理。于同隐虽然学的是有机化学,为了事业的发展,决心带头去搞高分子物理。经过几年的努力,制造和购置了部分仪器,结合实际选定了课题,在出产品的同时,写出了论文,培养了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也充实了教学内容,自力更生地建成了比较完整的高分子教研室。   这一时期,于同隐就聚合反应初期,动力学往往背离理论的现象,找出了聚合反应中初级自由基存在终止的影响。   “**”中,教学、科研、实验室均遭到严重破坏。“**”结束后百废待兴,此时,于同隐重新出任高分子教研室主任(仍兼有机化学教研室主任),以一个老科学家的宽大胸怀挑起了重建复旦大学高分子教学、科研的担子。 放手让青年教师到教学第一线 培养了大批人才   于同隐深谋远虑地认识到,从国家利益,从今后长远、稳定的发展考虑,加速培养中青年一代是当务之急,因而把培养中青年教师和科研人员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倾注了大量心血。他针对每个教师的业务情况,因人而异提出不同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培养。他倡导每星期二下午为教研室的固定学术活动时间,要求每个教师轮流做专题报告,介绍高分子学科的新发展,并开展讨论。他不惜花费时间亲自组织、指导,帮助中青年教师定题,提供参考资料。为尽快赶上国际先进水平,于同隐利用他在国际学术界的联系,有计划地派出人员去美、英、西德各国的著名高分子研究单位,在高分子合成、高分子物理、膜科学、核磁表征、高分子结晶等方面进修、研究,并邀请各国著名高分子科学家来校讲学,从而建立起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关系。   在整顿教学的过程中,于同隐有意识地把中青年教师推上第一线,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他鼓励几位中年教师为研究生开课,为他们提供参考书目,一起讨论教学大纲,耐心指导,亲自听课。他组织教师编写《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实验技术》等教材,以提高课程质量。这些教材后来为不少院校所采用。教研室在翻译国外专著如《大分子》等书籍时,于同隐也从培养人的角度出发,让室内20位教师参加,他担任总审校。有些教师从未搞过翻译,问题不少,给总审校增添了不少困难,但他对此毫无怨言。   在培养中青年教师方面,于同隐踏实细致,殚精竭虑,提掖后进,甘为人梯。加之他平时谦虚诚恳,平易近人,赢得了广大教师的尊敬和爱戴。   1982年,复旦大学根据需要成立材料科学研究所,于同隐出任所长。在此前后,高分子实验室进行了整顿和重建,大规模地更新了仪器设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并接近国外的先进水平。在人才培养和设备更新的基础上,自70年代末组织起较高水平的高分子科研工作。仅就80年代统计,在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两方面,获国家、部委、省市级科技成果奖的项目就有20余项,刊物上发表论文约200篇。   于同隐从事教育、化学工作50余年,在复旦大学创建了在国内外有较高声誉的高分子专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他是高分子化学专业的博士导师、博士后研究站站长,由他指导毕业的硕士生有30余名,取得博士学位的有10余名;在读博士生8名;博士后研究人员2名。在培养研究生的工作中,于同隐充分发扬学术民主,鼓励并放手让青年人去闯,这对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成长很有好处。他培养出来的学生中不少人已经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有的已崭露头角。 在高分子科学前沿开拓 取得多项成果   于同隐在教学的同时,还带领师生不断向高分子科学新的前沿进行开拓。他和他的学生们的研究工作涉及高分子合成反应理论、高分子光化学、高分子粘弹性、高分子结晶、高分子合金等诸多领域,并获得了较好成果。   1.不等活性线型缩聚反应动力学的研究。官能团的反应活性相等是经典缩聚反应动力学研究的基本假定。随着高分子工业和科学的发展,出现了不少其反应官能团直接和芳环、芳杂环相连接的缩聚体系,它们的缩聚反应动力学行为往往是不符合上述假定的。于同隐领导的科研小组,在聚苯醚砜的研制和生产实践中注意到了上述现象,并进行了深入研究,证实了聚苯醚砜缩聚反应动力学的异常行为是由于单体与多聚体上官能团活性不等所致。他提出并推导了含3个或3个以上速率常数的缩聚反应动力学方程,据此,以实验测得的参数,用计算机进行计算或模拟,其结果与动力学实验数据相符。在进一步对其他缩聚体系的研究中,也发现上述单体和多聚体的官能团活性不等现象,有一定的普遍性。同时,他还首次用蒙特—卡洛(Monte—Carlo)法模拟缩聚反应产物的分子量分布,并进而提出用蒙特—卡洛法模拟用不等活性线型缩聚反应合成窄分子量分布的缩聚物,均得到满意结果。这项研究结合实践,在理论上、方法上均有所创新和发展,获1987年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2.高分子光化学反应研究。复旦大学成立材料科学研究所后,当时电子工业的发展需要两种高分子材料——光刻胶和塑料封装材料。对此,于同隐筹组两个科研小组,经过艰苦的研制工作,这两种材料都已投入生产。在试制过程中,于同隐强调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并亲自参加有关光刻胶的高分子光化学反应研究,着重研究了双叠氮化合物的光谱、感光特性及对聚异戊二烯的光敏交联性能、机理、中间体的表征以及抑止剂的作用等等。   3.粘弹性理论的研究。粘弹性是高分子材料在应用上、理论上最重要的一项力学性能。于同隐十分重视这一领域的发展。在他的领导下,编著出版了国内第一本专著《高聚物的粘弹性》。该书从高聚物的分子结构出发,系统地论述了粘弹性的经典理论和分子理论,并介绍了粘弹性与玻璃化转变和高聚物断裂的关系。   于同隐对玻璃化转变和次级松弛也进行了研究,把一种探针分子加到试样中去(一般是一个稳定的自由基),用顺磁共振研究处于高分子环境中的自由基运动,从而得到高聚物的分子运动和玻璃化转变的信息。于同隐对玻璃化转变也提出了一些新看法,他认为高聚物中存在多重结构,非但各个分子链的分子量不一样,它们的结构、构型和构象也千差万别,每个分子链都有各自的玻璃化转变,宏观的转变是许多分子链各自转变的总结果。   就高分子粘弹性的普遍行为而言,链的拓扑结构对其粘弹行为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于同隐及其学生将不同的高分子链结构抽象成具有和链结构相同拓扑性质的链图,仔细考察了图的拓扑结构和链的粘弹性行为的关系,建立了高分子粘弹性和链图的关系,使图论这个古老的数学方法在高分子科学中得到了应用。例如,采用唐敖庆所发展的本征值谱的图论方法可仅用简单的图操作方式来获得高分子链的拓扑及其粘弹性的关系。他们还证明了链图的本征多项式的各级系数与高分子粘弹性和链统计之间的关系。有了这些关系,在无法获得图本征值谱的条件下也可获得诸如零切粘度、剪切回复柔量和均方回转半径分布及其各阶段等关于高分子链的粘弹性和链统计方面的性质。在获得以上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对图的顶点加权的方法将权重图和共聚链相对应,从而使原有的方法扩展到研究共聚高分子链的粘弹性和链统计行为。除了系统地考察了共聚链的拓扑结构、共聚组成和共聚构型等因素对粘弹性的影响外,其另一方面的意义在于将高分子链统计的研究发展到了共聚链统计的新阶段。于同隐的这项研究引起了国际上同行们的关注,他在这方面指导的博士论文《高分子链的静态和动态行为的图形理论》获得中国化学会颁发的全国首届青年化学奖。   4.高分子结晶形态的研究。于同隐及其同事、学生们对聚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结晶行为和形态进行了系统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动态在文献上有不少报道,但都是以商品PET为试样,其中包含了催化剂、稳定剂、齐聚物、二甘醇结构单元等会对PET结晶行为和形态产生影响的成分。于同隐他们用固态聚合方法合成了不含任何杂质的纯PET,研究了纯PET的结晶和形态,在纯PET中逐个引入上述各类添加成分,研究了它们单独存在和共存时对PET结晶行为和形态的影响,澄清了前人结果的矛盾,圆满地解释了许多实验事实,大大加深了人们对PET体系的认识,并对反常球晶的结构及生长机理提出了初步看法。对PET的成核剂、成核促进剂、离子聚合物的成核效应也进行了系统研究,初步阐明了化学成核机理,关于高分子单晶的研究在国际上属领先地位。   近年来,他们还对聚氧乙烷的结晶形态进行了研究。发现了水溶性高分子的新蚀刻方法;研究了球晶内部结构;发现了宏观分凝与微观分凝现象;首次研究和报道了单分子单晶、双层片晶,为深入认识其结晶过程迈出了重要一步。   5.高分子合金体系的相容性研究。70年代中期,于同隐注意到国际上高分子合金领域迅速发展的趋势和它在理论发展和工业应用的重大意义,在复旦大学大力组织和发展了高分子合金的研究。首先在HIPS、ABS等产品研制方面取得了成果,继而在高分子合金体系的相容性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在相容性的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以下成就:(1)关于共聚物和其相应均聚物的相容性方面,文献数据存在明显分歧。日本京都大学对两嵌段共聚物与相应均聚物相容性的研究表明,只要均聚物的分子量较相应嵌段的为小,两者互容。但英国利物浦(Liverpool)大学对ABCP类共聚物和均聚物的研究得到了几乎不相容的结论。上述双方均可在文献中找到支持自己结论的数据。于同隐师生近10多年来合成了多种具有不同链构造(molecul ararchitecture)的共聚物,包括简单接枝共聚物、多支链接枝共聚物、ABCP共聚物、二嵌段和三嵌段及四臂星形共聚物,通过对这些共聚物与相应均聚物的共混体系大量的微观形态观察,发现文献中的分歧来自共聚物分子构造的影响,提出并证实了共聚物的“分子链构造效应”(architec-tural effect),即共聚物链构造愈复杂者,形成微区时的链构象限制愈大,它与相应均聚物的相容性愈小。这一结论使文献中各实验室的结果得到统一的理解。国外权威学者在有关评述中已引用这一结果并以此解释了有关实验事实。(2)关于共聚物与相应均聚物的统计力学理论,文献中理论预测的溶解度与实验存在数量级上的分歧。于同隐师生的研究,基于实验事实提出了相容区域内共聚物和均聚物的“链密度梯度模型”,应用此模型分别对共聚物呈层状结构和球状结构的体系,发展了相应的相容性理论,得到了和实验基本一致的溶解度的理论预期值。这些结果已为国际权威实验室的论文所引用并用来圆满地解释他们新近的实验结果。以上两方面的成果获1988年度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6.聚丙烯硬弹性的研究。70年代中期,国外相继报道了一些结晶高聚物,如聚乙烯、聚丙烯、聚氧乙烯等在特定的加工条件下可形成高模量高回复率的所谓硬弹性材料。于同隐于70年代末在国内较早提出并指导开展了研究硬弹性聚合物材料。首先在国内制备出硬弹性聚丙烯纤维,对这种新型材料进行了结构表征。以后,相继开展了硬弹性材料形成机理的研究。与此同时,高分子教研室接受了微孔聚丙烯中空纤维人工肺的研制任务,而这种微孔聚丙烯中空纤维正是先制成硬弹性中空纤维而后再进行加工处理而成的。于是硬弹性聚丙烯的基础研究为微孔聚丙烯中空纤维的制备奠定了结构基础。经与医疗单位协作,成功地完成了微孔聚丙烯中空纤维人工肺的任务,临床应用达到国外先进水平,现已组织生产,供应全国。该项目获198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优秀科技成果奖。   于同隐曾任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化学会高分子专业委员会成员,担任《化学学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高分子学报》《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编委和《化学世界》副主编等职。   于同隐于1989年72岁时退休。退休后,仍担负着培养博士生和指导博士后研究的工作.并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为高分子事业的发展继续发挥他的光和热。
2364 次阅读|0 个评论
拿到USC学位证的中国留学生
热度 3 Elephantd 2012-9-25 06:16
拿到USC学位证的中国留学生
今天,女儿拿到了南加州大学 Marshall 商学院 (USC Marshall School of Business) 的MBA硕士证书,一张淡黄色的薄纸上写着密密麻麻的洋文。 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但是,没有穿硕士服拍照的欢庆,没有抛硕士帽尖叫的狂热。女儿却是忙着扫描复印证书。因为,刚刚才与纽约那边通了电话,要去应聘工作。 我取笑她,怕是假的?她不以为然。几分钟过去,从房东的架子上取下房东的毕业证,让我仔细对对。哟,房东的毕业证也是那么一张发黄了的纸,而且更薄。大美国的毕业证就这么简单。 这十多天来,够女儿忙的了。白天,陪着我们,开车,旅游,不时接打些电话;晚上,电话多了起来,是些我很关心、却难以跟进的内容。 美国,是个大林子,天高任鸟飞。在这松散的环境里,穷苦人家的孩子是自立、自强的。 看着女儿高兴的样子,我皱巴巴的面皮上,也露出了深深的微笑。 忙了半天,坐下来,从房东的冰柜里,倒出杯冰镇啤酒.......
4688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中国留学生超六成滞留海外
redtree 2012-9-17 22:48
中国留学生超六成滞留海外 作者:张冬冬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2-9-17 14:59:32 9月17日在北京发布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2)》蓝皮书表示,1978-2011年,中国共送出了224.51万留学生,成为全球最大留学生输出国。而同期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到81.84万人,回归率为36.5%,超六成留学生滞留海外。 该蓝皮书由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和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共同编著,是中国第一本系统研究留学发展现状、特点及热点问题的蓝皮书,也是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继《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之后发布的第二本国际人才蓝皮书。 蓝皮书指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占全球总数的14%。在主要留学人员派出国家中,中国学生数量高居榜首,2010年中国超越印度成为赴美留学人数最多的国家。根据加拿大、俄罗斯、日本等国统计,中国已成为这些国家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 留学走向大众化 自费留学达90% 蓝皮书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研究的国际化发展,留学也逐渐从精英教育演变成大众化教育,最典型的体现是自费留学的规模日益扩大和工薪阶层留学人数的增加,自费留学比例达90%左右。 蓝皮书称,自2000-2011年,中国海外留学生总数为191.13万,自费留学人数占91.3%,达到174.57万人。自2001年开始,自费留学比例不曾低于89%,2009年自费留学生比例达到91.63%,2010年达到91.32%,2011年则达到92.67%。 蓝皮书显示,自费留学中的工薪家庭比例日益增加。从出国留学普查数据来看,2009年下半年,前几年出国并且已回国的中国留学生群体中,来自普通工薪家庭的只占2%,而在2010年赴海外留学的学生中,来自普通工薪家庭的比例占到34%左右。 蓝皮书主编、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认为,随着人民币升值,中国人均收入在全球逐步提高,出国留学将越来越平民化,工薪家庭自费留学的比例还会增加。 留学日益低龄化 高考弃考人数增加 王辉耀表示,过去,中国的年轻人习惯大学毕业后出国深造,现在,更多的人开始从高中甚至是初中开始就选择出国留学,留学低龄化成为新特点。留学低龄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高中毕业直接出国读本科的人数骤增。根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2011年底公布的《门户开放报告》显示,2010~2011学年,在美留学的中国学生达15.76万人,其中赴美攻读本科的学生占36.5%,较2010年增长42.7%,远高于赴美就读研究生15.6%的同比增幅。 二是出国读中学的人数大幅增长。美国国土安全部统计,2006年中国仅有65名赴美中学生,2011年赴美中学生人数增长100倍,达到6725人。2010年中国出国留学生中,高中及以下学历学生占19.8%,而2011年中国仅高中生出境学习人数就占中国总留学人数的22.6%。 三是高考弃考人数增加。据教育部统计,2009年高考弃考人数达到84万,2010年接近100万人,其中因出国留学而选择弃考者达21.1%。2010年以来,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中放弃高考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递增。 留学目的地多元 东盟成留学新热点 蓝皮书指出,21世纪以来,中国留学人员分布广泛,同时大部分集中在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的地域分布,在美洲留学的人数达32.1%,在欧洲留学人数达27.9%,在亚洲留学的人数达25.2%,在大洋洲留学的人数则有14.2%。 蓝皮书表示,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关注中等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意大利、荷兰、马来西亚、韩国、爱尔兰、波兰、西班牙、古巴等相继成了留学新热点,还有不少留学生开始选择印度、阿根廷等新兴发展中国家。 蓝皮书特别指出,东盟各国也逐渐成为中国留学生新的留学热点。2006年中国在东盟各国学习的各类留学生总数超过6万人,其中新加坡有3.45万人,泰国约有1.6万,马来西亚约有0.65万人。中国成为泰国高等教育项目的最大生源,也是马来西亚最主要的生源国。
个人分类: 人物|164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载】中国留学生为何毕业不归
rhythm710 2012-9-13 18:52
转载凤凰博客王贵成先生的博文,个人觉得比较客观现实,如想详细了解请移步 http://blog.ifeng.com/7402304.html 正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资料显示:中国是世界上在国外读大学的人数最多的国家,占全球总数的百分之十四。据了解,自 1978 年至今,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近 90万人左右 , 留学回国人员总数逾 20 万人,目前仍有 60 万左右留学人员在国外学习、工作。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在赴海外留学后,选择了留在国外。据中国官方媒体报道称,由于留学生留在国外的人数比例,达全球各国最高水平,中国正面临严重的人才流失。 初看这个报道,让人很是不解,以中国目前飞速发展的经济形势,政府对 留学生创业的大力扶持, 不少外国 留学生 都争相来淘金, 中国留学生为什么不回来呢? 2007 年 4 月 25 日《教育文摘周报》上 有 香港科技大学中国跨国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崔大伟对此的解释,他说,和在中国国内应对日益严峻的竞争相比,国外更高的生活水平和更好的就业机会,对中国学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 对于那些留在国外的人,他们没回来的部分原因,是感到回来以后找不到好的工作。所以说,中国应扩大教育机会以及教学、科研机会,使这些人感到回国是值得的。 ” 崔先生说的有些道理,但我觉得,对于一个有爱国心的留学生来说,他们在国外学业有成了,肯定愿意回国来报效祖国,外国优裕的生活水平对他们的吸引力不会太大,他们之所以没能回国,最主要的一点,是怕“回来以后找不到好的工作”,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也许有人说,以留学生的“海归”背景和雄厚实力,加上国家的支持,还怕找不到好的工作吗?从理论上来说,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但中国的好些事情是不能单从理论上讲的,找工作可不是一个单纯的找工作,它是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综合社会关系能力强弱的检验,这点有时候比个人的能力还重要。现在找工作的学生们没有不清楚这一点的。 《中国青年报》有一个报道,是报道重庆市 2007 年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的,调查表明:近半数( 44.82 %)大学生认为最有效的就业方式是靠家庭和个人的社会关系。不独大学生们持这种看法,海外 留学生也是一样的。 张维是曾在美国留学的一名学生,最近刚刚跳槽,进入纽约一家金融公司从事投行工作。“为什么当初选择出国深造?”面对记者提问,张维回答得很坦然:“理由很简单,国外的师资力量国内根本无法比。最近不是有报告说,中国目前博导力量明显不足吗?国内的博士生导师有2/3的人是既带博士生又带硕士生,平均每名博导要带差不多6名博士研究生,远远高于国外每名导师带两三名学生的比例。”张维的说法应该让中国的那些博导们羞愧了,是他们的不负责任与无能逼得许多学生只能花大价钱远渡重洋到国外学习。虽然现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机会非常多,但是张维还是无奈地表示自己不回去了。“我没有关系!”张维来自湖北农村,父母都是普通农民。“我本科毕业后就出来了,跟社会接触不多,没有自己的关系网,父母也帮不上忙,回去恐怕不好混。”在美国,虽然工作压力很大,但是工作之余的生活却没那么复杂。“我还是喜欢比较简单的生活。”原本打算积累些工作经验就回去报效祖国的张维对此很无奈。 刘杰目前在纽约州的一所大学教书。“人家都说我出人头地了,薪水高,住高尚社区,其实背后付出的努力谁又知道?失去和父母、朋友的生活时间多么可怕?”他之所以选择留在美国,是出于家庭原因的考虑。毕竟在这边已经结婚生子,回国会有很多麻烦。有了孩子的人,考虑的事情也更多。“国内现在大部分城市的污染都很严重,食品安全也成问题,这些对孩子的健康不好。”刘杰说自己喜欢教书、搞研究,因此回国对他来说,也不是很好的选择。国内的大学老师需要应付教书之外的事情太多。评职称要论资排辈,申请科研经费要靠关系,像他这样的外来户肯定会受排挤。“如果成天应付这些事情,搞好‘关系’,哪有时间教书、搞研究啊?但是以后我会争取回国当客座教授,带几个学生的。这样就不用应付那些难缠的‘关系’了。”(《国际先驱导报》 2007 年3月24日) 看看,中国人的人情关系不但在找工作时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还渗透到了工作中的方方面面,深以为苦的有志之士一旦得以摆脱它的桎梏,就再也不愿回来受罪。明白了这一点,我们还好意思责备那些不回国的留学生吗? 好象是专门为了印证这一点,最近海口市秀英区的一次事业编制工作人员招录工作就给人们上了一堂扎扎实实的找工作关系课。这份以秀办发 (2007)22 号文件下发的《秀英区事业编制工作人员招录工作实施方案》除了对招录人员和岗位、条件作了规定外,还对招录对象作了相关规定———只招收秀英区副科职 ( 含领导及非领导职务,退休人员 ) 以上干部的配偶及子女。除此之外,在文化程度的要求中,“报考区教学辅助岗位仅限高中 ( 中专 ) 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员,大专以上学历的不能报考”的规定,更引起了群众的不解。对此,当地人事劳动保障局局长、招录领导小组成员李宁解释说,这是因为就业压力大,所以采取了向干部内部进行招录的办法。至于教学辅助岗位的学历为什么要求是“高中 ( 中专 ) 以下”,李局长说主要是考虑到一些干部的配偶都是下岗职工,学历低,照顾的成分比较大。(《北京青年报》 2007 年 5 月 10 日转载《海南特区报》报道) “萝卜招聘”,这种极具中国特色的新生事物,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如果你没有关系,和一些领导干部没有丝毫瓜葛,即使你学历再高,能力再大,也不可能吃上财政饭;反之,只要你有关系了,关系到位了,即使你是高中 ( 中专 ) 以下的低学历者,也能找到一辈子旱涝保收的工作。我们也大可不必急着指责海口市秀英区,他们毕竟是诚实的,敢把靠关系找工作的黑幕端到太阳底下,那些打着公开公正,号称“实行凡进必考,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部门,暗地里又有几个不是重关系重金钱的呢?比较起来,海口市秀英区还是蛮可爱的。 在这样的时代大环境下,如果有谁还在说留学生不回国工作就是不爱国的风凉话,这样的人不是毫无心肝者,就是不通事理的糊涂蛋。让有才华的留学生回来,只能消磨他们的才华,腐蚀他们的壮志,只能让有识者压抑沉沦,让平庸无能者趾高气扬。还是让他们先留在国外吧!
143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留学生与日本大学国际化浪潮
ninglz 2012-8-9 07:05
中国留学生与日本大学国际化浪潮 作者 : 蒋丰  来源 : 日本新华侨报网  发布时间 :2012/07/02 10:30:28、 眼下,一股国际化浪潮正在日本大学间蔓延开来,且势头正旺。 今年年初,由东京大学牵头的有关 “ 取消本科生春季入学,全面改为秋季入学 ” 的大讨论,在日本全国高校间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目前,在 82 所国立大学中,已有超过 4 成的学校态度积极。 近日,日本横浜国立大学开了推出本科生全员留学计划的先河。该计划要求今后该校所有本科新生入学后,必须先赴海外留学半年。为促进计划实施,学校不仅承诺,学生赴海外留学期间只需负担路费和生活费,其余将由学校补贴,而且对学校的各种课程设置进行大调整。此外,为了今后吸引更多外国留学生,横浜国立大学还改革了考试制度,今后该校的考试将不再用日语进行。 在熊本县,为了鼓励本地学生进军世界名校,该县即将实施一项新的留学支援制度,向县内考入世界排名前 50 位的大学的高中生及复读生支付 100 万日元。据悉,像熊本县这样由地方政府拿出巨额补贴,单独向赴海外留学的学生提供补助的做法,在日本全国并不多见。 日本高校的国际化浪潮如此强劲,中国留学生应该如何面对?也许,每位在日中国留学生都应该向自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这股潮流中,我要做些什么? 首先,中国留学生要对这股潮流及其兴起的原因有清晰的认识。近几年来,日本学生到海外留学的人数持续减少。上世纪 90 年代,日本留美学生曾经雄踞榜首,但 2005 年以后人数一路下滑, 2010—2011 学年较上一学年减少 14.3% ,总人 • 数不及十年前的一半,已跌至第七位。不仅在人数上,日本留学生攻读学位的层次也远远落后,竞争力不断下降。而且,日本学生 “ 宅 ” 在国内的倾向加重,也使得他们学习外语的意愿大大降低,这又导致日本国内高校学生的外语能力不断退化,进而使日本高校的国际化研究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日趋下滑。面对低迷的经济形势,日本企业踏出国门、开拓海外市场的步伐越来越快,而日本学生显示出来的 “ 内向 ” 性格愈发不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由此可见,无论全员留学计划,还是为本国留学海外的学生支付巨额奖学金,根本目的都在于促进学生的国际化程度,弥补留学人才断层,更好地确保日本社会未来发展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需要。 其次,中国留学生要努力改变自身缺点,积极融入这一潮流。当前,无论是日本高校还是日本企业,对于国际化人才的需求都是迫切的。国际化人才需要具有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既要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还要熟悉国际惯例,具备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独立的国际活动能力。对日本来说,中国留学生虽是外国人,但并不等于 就是日本需要的国际化人才。必须看到,在日中国留学生的生活圈子相对封闭狭小,视野不宽,创新意识不够,特别是在日本企业需要的 “ 待人接物的能力 ” 、 “ 团队合作的精神和能力 ” ,以及 “ 灵活性与适应性 ” 等方面,还相差甚远。因此,在日本高校国际化的潮流中,中国留学生一定要有紧迫感和危机感,积极跟进这股国际化的步伐。 最后,中国留学生还要做多元文化的倡导者、宣传者,积极助推这一潮流的发展壮大。作为一名外来者,中国留学生要积极把外来文化,特别是中华文化带进日本的大学校园,丰富校园的多元文化氛围。这就要求中国留学生在学习日语、了解日本文化的同时,不能遗忘自己本国的文化,更要深入体会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掌握中华文化的精髓,进而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将这一优秀文化带进日本的大学校园,为日本大学的校园文化涂上灿烂的一笔。
个人分类: 教育漫谈|334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留学生签名抵制,英国自然杂志向叶诗文道歉
热度 2 蒋高明 2012-8-7 07:58
昨晚,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王立铭博士将一封3页纸的抗议信,连同1500全球华人学者留学生签名(仅实名签名信就长达49页)递交给了英国自然杂志,抗议该刊物对中国游泳运动员叶诗文奥运成绩的歪曲报道。该信在第一时间获得了自然杂志主编Tim Appenzeller Chief Magazine Editor, Nature和Philip Campbell Editor-in-Chief, Nature的公开道歉信。但英人的道歉并不彻底,仅在原文后面发表了note。即使如此,团结起来的中国人让恶意诋毁中国的洋人看到了力量。因为发起人没有授权的缘故,这里不便公布信件与签名的内容。一些相关信息可参考新华社伦敦分社的报道。 英国顶级刊物向叶诗文道歉 中国留学生签名抵制 http://we.sportscn.com/viewnews-1130276.html   新华社伦敦8月6日奥运专电(记者黄堃)“因此,我们向我们的读者和叶诗文道歉。”   英国著名学术刊物《自然》6日发布声明,就其网站刊载了一篇将中国游泳运动员叶诗文和兴奋剂联系在一起的文章道歉,其相关负责人也向新华社记者解释了这场由奥运延伸至科学界的风波中出现的一些误会。   《自然》杂志于伦敦时间6日下午在网站原文下方发布了道歉声明,其中提到:“我们注意到相关讨论中指出的一些错误,以及相关统计中缺乏更多的细节(我们现在回头看对此表示遗憾),造成了我们支持指责叶诗文的印象,而需要强调的是这不是我们的意图。”   这篇名为《为什么奥运会上的卓越表现引发怀疑》的文章作者署名尤恩·卡拉韦,于8月1日发表在《自然》网站上,其中认为叶诗文夺得伦敦奥运会女子400米个人混合泳金牌的卓越表现是“异常”的,即使当前的药检结果清白,也不能完全排除服用兴奋剂的可能。   该文引起了众多读者的愤慨,由于《自然》的主要读者群体是科研人员,他们也从科学的角度进行了非常有力的批评。比如署名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化学系Lai Jiang的网友在《自然》网站上跟帖评论说,该文关于叶诗文表现“异常”的结论,来自不合适的数据比较,在统计学上是“典型的为了目的而选取数据”;此外,即便药检结果清白也不能排除服用兴奋剂的说法属于“不可知论”,并不是科学的态度。   许多中国科研人员向《自然》杂志提出了抗议,北京大学饶毅4日向《自然》总编辑发出了公开信,指出“卡拉韦的报道说得好听是草率,说得难听是种族偏见”。   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留学的王立铭还发起签名行动,提出如果《自然》不道歉就抵制《自然》。据王立铭介绍,他在伦敦时间6日下午向《自然》发送了已收集到的1060个签名,随后不久就收到回信,《自然》表示已经做出了回应。截至发稿时,该行动已经征集到约1500名中国学者的签名。   这份道歉声明由《自然》的杂志主编蒂姆·阿彭策勒和《自然》总编辑菲利普·坎贝尔共同署名。阿彭策勒告诉新华社记者,《自然》杂志除了发表经过同行评议的学术文章外,也还有一些没有经过同行评议的文章,包括此次引发争议的新闻文章,他是这个板块的负责人,对于此次风波,“这份声明正表达了我们想说的。”   他还解释说,一些网友在《自然》网站上的批评性跟帖消失了,不是《自然》故意进行了删除,而是由于跟帖评论实在太多,超出了系统的能力,老的评论就被新的评论挤掉了。   他还提到,这篇引发争议的文章“只是发表在《自然》网站上的新闻类文章,不会出现在正式出版的《自然》杂志中”。   《自然》杂志于1869年在英国创立,在学术界享有盛誉,常与美国《科学》杂志并称为世界两大顶级学术刊物。(完)2012/08/07 05:47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6852 次阅读|4 个评论
新书:柏林大学中国留学生题名录 1898-1949 (英文)
berlindwh 2012-7-14 11:04
Der Verzeichnis der chinesischen Studierenden an der Universitaet Berlin 1898-1949. 德国柏林大学中国留学生题名录 1898-1949 杜卫华编 http://d-nb.info/1023652099  Link zu diesem Datensatz http://d-nb.info/1023652099 Titel The List of Chinese Students in the Berlin University (1898-1949) / Weihua Du Person(en) Du, Weihua Verleger Berlin : Mensch Buch Erscheinungsjahr 2012 Umfang/Format 124 S. ISBN/Einband/Preis 978-3-86387-168-0 Gb. : EUR 24.90 (DE), EUR 25.60 (AT) Bestellnummer(n) 863871680 EAN 9783863871680 Sachgruppe(n) 100 Philosophie Erscheinungstermin Juni 2012
3882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眼中的中国留学生
热度 23 SY2012 2012-6-29 14:51
我眼中的中国留学生 小的时候大年除夕,最爱看春节联欢晚会, 最爱看晚会中播出的海外华人华侨,留学生,在异国他乡,不远万里给祖国人民拜年。每每看到这样的场景我都非常激动,非常羡慕那些留学生。那时侯我在想,长大了,我要是也能到国外读书,也能成为留学生,也能在过年的时候, 上电视,给祖国人民拜年,该多好啊! 上学以后,我知道最早的留学生应该是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他们出国, 与其说是留学,不如说是去寻找拯救民族危亡的道路,革命情怀是他们那代留学生的主旋律。后来是钱学森, 邓稼先 等两弹元勋,可谓是为了中华之崛起,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 出国留学,他们那代留学生更富浪漫主义情怀。再后来,改革开放大潮的势不可当,中国重启出国留学的大门。压抑了多少代的中国青年才俊们,终于走出国门,一展中华儿女的聪明才智。那时好像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在美国最好的大学,如果没有中国人当教授,就称不上最好的大学。这句话真伪无法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八九十年代的中国留学生,绝对都是学生中的佼佼者,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但那个时候中国还很穷,即使这些最出色的留学生在国外给人的印象也是,生活简朴,学业优秀,穷且意坚,不坠青云之志。再后来随着中国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开放,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送孩子出国留学已经不是学校里学习最优秀的孩子的独木桥。越来越多,越来越小的孩子们被送到国外求学。八零后,九零后是现在留学生的主力军。这些新生代的留学生早就一改中国早年那些留学生前辈的拮据,单从衣食住行看,早已和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亚洲国家地区的留学生没有分别。 最近有媒体报道一群中国留学生打麻将的图片新闻,招来了很多家长,老师们的担心,甚至批评。很多留学生自己也很反感,因为这有损中国留学生的形象。那么中国目前这些新生代的留学生在海外到底是什么形象呢?以澳洲为例,以我对这些小留学生的观察,我想说,时代变了,我们的观念也要与时俱进,很多人对留学生的传统观念还停留在八九十年代那批留学生的身上,甚至更早。固然那代留学生是留学生群体中的佼佼者,虽然生活贫困,但学业优秀,但我们更应该看到那是时代造成的,贫穷不是值得骄傲的事情。况且,这么多年我们奋斗的目标不就是过上富裕的生活吗?我们要继承的是那些留学生前辈的自立自强的精神,这是最重要的。那么我们现在这些留学生有没有这种精神呢?我的观察是,绝大多数留学生是很不错的,我们不要低估这些八零后,九零后的能力。我接触的这些学生,不管是家里有钱的,还是没钱的个个都彬彬有礼,甚至低调,并不像很多媒体宣扬的那样纨绔子弟,浪掷青春。更多的学生是专注自己的学业。要知道,国外很多大学是宽进严出,单单完成大学要求的基本学分,都不是件很容易的事, 要想成功拿到学位,都要扒几层皮。所以经常见很多中国留学生在图书馆,家里刻苦努力的身影。另外,我见过不少家庭条件很不错的学生,在学习之余,去餐馆打工。看着这些平日里意气风发,不愁吃穿的孩子,现在在餐馆里挥汗如雨地切肉,而且一副乐在其中的样子,真是让人唏嘘,我们这些大人的有些观念真要变变了。几年前,很多人担心,八零后,九零后如何如何经不起风浪,但后来看到 08 年汶川大地震,看到南方雪灾,洪水,冲在第一线的不就是那些八零后,九零后的战士吗? 说起这些学生打麻将的事,不是我替他们开脱,偶尔打打麻将就没志气了?就堕落了?坦率地讲,不要说这些涉世未深的孩子,就是久居海外的老华侨都感慨在国外奋斗的艰辛。你想想,这些刚刚离开父母的小留学生在异国他乡,什么事不是自己搞定?租房,学车,买车,买菜,做饭,洗衣服,学习。。。。。。这些在国内都根本不用自己操心的事情,现在一下子都由自己来扛,更要命的是,一旦生病了,谁会管你?这个时候很多中国学生抱团,扎堆,互相帮一把,互相扶持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然还有什么办法?而恰恰是这种环境,才能磨练人,才能造就独立自强的品质,这可能也是留学生活的最大收获。试想一下,如果这些小留学生不出国,在家里,在学校可能还是父母,老师呵护的孩子,一旦出国,就打上了中国留学生的标签,承担了远大于国内同龄孩子的压力,这个时候,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与帮助。不经历风雨,难见彩虹,压力与希望并存。国外就这一点好,人不分三六九等,不管你什么背景,只要你努力,奋斗,你就有机会成功,这也是这个国梦,那个国梦的真正内涵。也许有人会说这些打麻将的留学生就知道中国人扎堆,不能融入当地主流社会环境,连英文都提高不大,枉费留学的大好时光。我想说的是,什么是主流社会?大家都是外来移民,无非是早几年,晚几年的区别,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中国人,一个亚洲人其实是很难真正跟欧洲人打成一片的,这里有一个文化背景问题,很多事其实是一厢情愿。与其这样,还不如让自己强大起来,这样自然会有更多的人向你这个"主流社会"靠拢。最后,我想说,我不是为这些孩子开脱,因为在国外生活学习真得是很不容易,大家应该给与这些孩子更多的理解与支持,不要一味的批评,指责,否则会事与愿违。
10940 次阅读|52 个评论
打麻将的中国留学生
热度 10 heitiedan2012 2012-6-27 21:57
今天的《中国青年报》“冰点”特稿有一篇报道,题为《不知身在何处》(http://zqb.cyol.com/html/2012-06/27/nw.D110000zgqnb_20120627_1-12.htm)。说的是一个美国女孩,为她所在的俄亥俄大学(非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中国留学生的日常生活拍摄了一组照片,并且发到了中国的一家网站上。其中有一张照片是一群中国女孩在宿舍里打麻将。别的照片都还好说,唯独这张打麻将的照片引起中国留学生极大的反感。他们强烈要求这个美国女孩把这张打麻将的照片从网上撤下来。美国女孩开始不同意,她很不理解,在她看来,打麻将不过是反映了中国留学生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她也认为,这不过是中美文化间的差异,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是中国留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们一致认为,这张照片损害了留学生们的形象。而且不仅如此,而且因为这张麻将照片,他们将来的文凭会一文不值,这也会让他们将来找不到工作。 这篇文章还说,在这所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很多都是家里花了很多钱送来的。但是他们的英语水平较低,上了一年半的英语强化班,考了五次托福还是没有考过,这些留学生们的挫折感很强。这所大学中的留学生里,有百分之八十是中国留学生。他们在一起说汉语的时间比说英语的时间要多很多。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们具有相当的挫折感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再说那张麻将照片。中国人爱打麻将,现在据说连不少西方人也受影响,打起了麻将。为什么那么多中国留学生自己确实在打麻将,可是又对这张麻将照片被放在网上又感到很愤怒呢?看来,在他们内心深处,打麻将并不是一件很光彩和值得夸耀的事情。在一些中国人的心目中,打麻将很有诱惑力,这主要是这个麻将的打法要带点彩。如果不带彩的麻将,估计很多人就不愿意打了。但与此同时,打麻将又是一个极其消磨时间的游戏,所以那些中国留学生不喜欢他们打麻将的照片被放到网上,主要是不愿意给人留下在国外没有认真读书,反而在大量地浪费时间的印象。 麻将这东西,大约是中国人发明的。是不是应该算做四大发明之外的第五大发明或者第六大发明,这不好说。但是这项发明绝对不会如四大发明那样会让国人为之自豪。至少我是不会的。我对麻将这东西深恶痛绝。它实在是一件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东西。尽管那么多人都喜欢打麻将,但是在很多人心目中,这个打麻将毕竟也算不上能上台面的东西。麻将不仅与赌博有关,而且与很多不好的风气有关。除了白白浪费时间而无所正当收益之外,各种损人利己的做法在麻将桌上都是合理的。更不用说,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利用麻将向贪官行贿,使麻将更具有了某种犯罪的色彩。麻将对于人的身心都是有害的。对于身体,久坐不动,导致各种疾病产生的可能,对于心理,急切地想赢怕输,对于心理的摧残也是很厉害的。有不少人死在牌桌上,可见危害之大。老年人沉溺于麻将就已经是很有害的,而年轻人沉溺于麻将则更是遗害无穷。 我们不否认,这些留学生初到国外,也都是抱有良好的希望能好好学习的愿望的。但是由于他们自身的学习毅力和志向都还有所欠缺,他们的学习方法也都有一定的缺陷。或者说他们学习的动力也都不那么足够强大,在异国他乡,需要完全依靠自己的时候,他们很难有效地坚持下来。说句土话,如果有个有效坚强的组织,对于这些孩子们绝对是有帮助的。可惜,在位于美国偏远小镇的俄亥俄大学,这样的组织还没有建立起来。 对于青年人,能有留学的机会,绝对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即使他们没有在那么显赫的常春藤大学,即使他们在学习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麻烦,即使他们甚至有可能没能拿到学位,但是这样一个留学的经历,对于他们的人生总是一笔财富。再极而言之,即使他们如同《围城》里的方鸿渐那样,在留学期间没能读完一个完整的大学,但是这样的经历对他们仍然是财富。因为他们毕竟开阔了眼界,看到了世界。这对他们的世界观是有意义的。当然,对于这笔财富,他们能不能有效地利用,能不能用在积极的方面,这也不好说,也许有人就会把这笔财富白白浪费了,但财富仍然会是财富。 对于现实中的中国高中生们,大量的事实表明,高中毕业直接出国留学读本科,似乎并不是一个最佳的选择。当然事情总是因人而宜的,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不适合。但是对于高中生这样一个群体,特别是那些本来在高中,学习表现就比较平平的学生,在学习上面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都稍嫌不足的年轻人,轻率地出国留学,是要冒较大风险的。我们有些家长似乎并不明白这样一个现实。
5786 次阅读|11 个评论
中国留学生在国外怎么注意安全?
热度 7 Bobby 2012-6-2 08:32
看到《 中国留学生在加拿大惨遭分尸 》,感到痛惜。根据本人的经验,简单谈谈中国留学生在国外怎么注意安全。 国外虽然总体上治安不错,但由于中国留学生属于少数的外族人,因此,中国留学生仍然需要进行安全防范。 我个人在英国就有两三次遇到非英国人(似为拉丁美洲移民或东南亚裔移民)女人的骚扰,在街上逛着,就有黑而矮胖的女人过来,操着非标准英语叽哩咕噜急切地说着什么,似乎是她需要救助的之类的,我一看就知是骗子,我说听不懂就离开了。此外,英国人晚上泡酒吧实为恶习,也有无良少年筹钱泡吧的。有一次晚上外出,一个人走到街上,酒吧旁边一两个英国年青人,跟我说要钱去喝酒,我借口说我听不懂,就离开了。好在他们也没有再纠缠。 中国人在租房或交友时也可能遇到烂人。盖因国外子女教育相对比较放任,尤其是中下层阶级,子女教育不够,很多年青人毛病不少。交友或租房,遇到这种教育不够的青年人也要多留心眼。 另听中国留学生劝告,在国外与本国同胞打交道也需要加以注意。往往很多人对本国同胞的戒心很重。原因是现在的留学生不似以前,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现在什么人都可在国外留学,交友不慎,骗钱骗色的还真不少。 据《 中国 留美学生自编《安全手册》 网上发布 遇到抢劫 生命放第一位 》,《留美学子安全手册》网址: www.uscssa.org ,国外留学生可以看看。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5268 次阅读|14 个评论
[转载]有一种爱我们还很陌生
tengyj06 2012-5-9 22:53
有一种爱我们还很陌生 余 虹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事件发生的时候我正在波士顿大学做访问学者。一位凶手开枪打死了 32 个人,凶手本人也饮弹自尽。刚听到这一消息时有些震动,毕竟死了那么多人,但震动很快过去了,因为这种事听多了见多了;当风闻凶手是中国人时有些不安,毕竟自己是中国人,仿佛自己也脱不了干系,但不安很快消失了,因不久便有更正,凶手不是中国人;再听说美国人在悼念活动中连凶手一起悼念我惊讶了,这惊讶久久不能平息。 一天在去波士顿大学的途中一位同行的中国留学生对我讲了事发第二天晚上他们社区的守夜祈祷。她告诉我在守夜仪式上他们点了 33 根蜡烛,为 33 个生命祈祷,这让我惊讶。她向我转述了守夜仪式上人们的悲伤以及它们的言谈,其中一位牧师的话让我惊讶。这位牧师看着 33 根蜡烛说: “ 这里的每一根蜡烛都象征着一个生命,它们现在都很平静,我相信他们都在上帝那里得到了安息。当那位凶手在开枪的时候,我相信他的灵魂在地狱里,而此刻,我相信上帝也和他的灵魂在一起,他也是一个受伤的灵魂 ” 。之后我又看了一些相关报道,这些报道继续让我惊讶。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 4 月 20 日中午举行的悼念仪式上,放飞的气球是 33 个,敲响的丧钟是 33 声。次日,安放在校园中心广场草坪上半圆的石灰岩悼念碑是 33 块,其中一块碑上写着 “2007 年4 月16 日 赵承熙” 。赵承熙的悼念碑旁边也放着鲜花和蜡烛,还有一些人留下的纸条。其中有两个纸条这样写着: “ 希望你知道我并没有太生你的气,不憎恨你。你没有得到任何帮助和安慰,对此我感到非常心痛。所有的爱都包含在这里。劳拉 ” ; “ 赵,你大大低估了我们的力量、勇气与关爱。你已伤了我们的心,但你并未伤了我们的灵魂。我们变得比从前更坚强更骄傲。我从未如此因身为弗吉尼亚理工学生而感到骄傲。最后,爱,是永远流传的。艾琳 ” 。 后来,我在网上和报上发现,不只是我一个中国人对美国人的做法感到惊讶和意外,很多中国人都如此。就在我听到那位波士顿大学中国留学生对守夜仪式的转述之后,我便打电话问了国内的几位研究生和朋友。我的问题是: “ 如果我们要为这次事件举行一个悼念仪式,我们会烧几柱香? ” 他们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32 柱。当我告诉他们美国人的做法时,他们也惊讶了。于是,一个问题缠绕着我,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33” 这个数字为什么让我们惊讶?为什么我们只想到 “32” 而想不到 “33” ?那让我们惊讶和意外的 “33” 究竟意味着什么?没有 “33” 的地方缺少什么?为什么我们只有 “32” 的悲伤经验,而没有 “33” 的悲伤经验?换句话说,为什么在我们的悲伤经验中没有凶手的位置?为什么凶手理应是愤恨的对象,而非悲伤的对象? 悲伤的经验起于爱,我们因爱被害者而悲伤,当悲伤将凶手包含在其中时,爱同样给予了凶手。我们所惊讶并陌生的就是这种爱:对凶手何以不恨而爱?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 在枪击事件发生后,我们至少看到三种截然不同的感受与反应:第一种是为受害者悲伤,憎恨凶手,这是最为通常的悲伤经验,它的前提是善恶区分,特点是爱憎分明;第二种反应因受害者是敌人而幸灾乐祸,这里没有悲伤只有快乐,没有爱只有恨,它的前提是敌我区分;第三种反应是既为受害者悲伤也为凶手悲伤,它的信念是一切生命都有同样的价值,或者说生命的价值高于一般的善恶敌我区分的价值。我们熟悉第一、第二种,而惊讶陌生于第三种。那第三种感受与反应中就有我们不熟悉的爱。于是我想问:我们熟悉的爱是什么?它与我们不熟悉的爱有什么不同?我们熟悉的爱乃有分别的世俗之爱,不熟悉的爱乃无分别的神圣之爱。 一般来说,世俗之爱主要有两种形式: 1 、以亲疏敌我区分为基础的爱; 2 、以善恶是非区分为基础的爱。第一种爱是最原始本能的爱,是本能的自我之爱或自爱,它的基础是利害关系,即对我有利者爱,对我无利者不爱,对我有害者恨;对我有大利者大爱,对我有小利者小爱;对我有小害者小恨,对我有大害者大恨。由于血缘关系是最原始本能的利害关系,所以血缘上的亲疏远近决定了爱的等差或爱与不爱,而当亲疏关系恶化为敌我关系时,等差之爱便转换成了恨与爱的对立。通常的自私自利、狭隘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地方主义中深藏的就是这种爱,而所谓阶级斗争中也活跃着这种爱。在这种爱的背后可能潜藏着对他国、他族、他乡、他人、别的阶级的疏离、冷漠、甚至仇恨。这种爱是我们最熟悉的爱,也是我们习以为常而在无意识中践行的爱。在那种因受害者是敌人而幸灾乐祸的感受中,我们看到了这种爱的极端样式。第二种爱是文明程度很高的爱,它的根据是社会正义和道德善恶,即对义者爱,对不义者不爱,对大不义者恨;对善者爱,对小恶者不爱,对大恶者恨。这种爱也是我们所熟悉的,在为受害者悲伤而怨恨凶手的悲伤经验中,我们看到的是这种爱,在狭隘的道德主义情感和律法主义情感中我们看到的也是这种爱。 显然,让我们惊讶的爱是另一种爱。这种爱超越了所有世俗之爱的偏爱与选择,它不以亲疏敌我,义与不义、善恶是非的区分为前提和条件,它爱人如己,爱义人也爱不义的人,爱善人也爱恶人, “33” 这个数字就是这种爱的见证。这种爱只有爱而没有恨,那是一种来自基督启示并在长期的信仰实践中培育起来的神圣之爱。 一种 “ 爱敌人 ” 、 “ 爱恶人 ” 的爱的确让我们惊讶,一种 “ 与恨彻底割断了牵连 ” 的爱的确让我们意外。尽管在我们的传统中也有宽恕、大度、以德报冤、相逢一笑泯恩仇的美德,但却是一些太过脆弱的美德,它不仅缺乏强大的文化观念支持和信仰实践的支撑,更是在以牙还牙、爱憎分明的腥风血雨中不堪一击。 “ 恨 ” 是一种原始的非理性情结,也是一种传统的道德理性情结,它们都寄生于世俗之爱。爱亲友与恨敌人二位一体,于是有 “ 对敌人的同情就是对同志的残忍 ” 之论;爱善人与恨恶人一体不可分,于是有 “ 疾恶如仇、爱憎分明 ” 之说。有爱就有恨,仿佛天经地义,亘古不移。然而,十字架上的真理却见证了另一种爱,一种与恨分离的爱。耶稣说: “ 爱你们的敌人并为那些迫害你们的人祷告。 ┅┅ 天父的光既照好人也照坏人;天父的雨既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 ” (《马太福音》)耶稣一生的讲道与践行都在向人们启示这种无条件、无分别、化恨为爱的爱。这种爱经过两千多年的基督信仰传播,已成为西方文明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并铸造了一种相当普遍的信念和实践态度,于是才有了 “33” 那个令我们惊讶的数字。 一种化恨为爱的爱不是一种与社会正义冲突的爱,不是一种不要社会正义的爱,而是一种在正义的要求与实施中将爱贯彻到底的爱。一个有圣爱情怀的人也会主张惩罚凶手,因为一个人必须为自己的罪行承担责任,这是社会正义的基本要求,但他不会怀着对罪犯的仇恨来实施这种惩罚,而是在惩罚中有一种巨大的悲伤和怜悯,他会因一个生命被罪行所毁而痛惜,他会为罪人的不幸堕落而伤心。这种爱对己是一种悲剧性的告诫,因为自己也可能犯罪;对罪犯是一种同情式的惋惜,它会撼动罪犯内心那顽固的恨。与之相反,如果我们把惩罚罪犯的正义要求变成对他的深仇大恨,把对罪犯的惩罚变成一种泻恨的方式,恨就不仅会中断我们对自己可能犯罪的警醒,还会强化我们由正义要求而滋生的恨。至于对罪犯,这种恨会让他更为凄凉地走上不归路,并与自己的恨纠缠不清。 其实无论是民众对凶手的恨,还是凶手对被害者的恨,都可能是一种出于正义要求的恨。赵承熙杀人的直接心理意向是恨。在遗书中他说: “ 你们要什么有什么。光有宾士轿车还不够,你们这些被宠坏了的家伙,有了金项炼还嫌不够,有了伏特加酒和干邑白兰地酒还嫌不够,你们放浪形骸还嫌不够。 ” 在录像带上他充满怨恨地说: “ 你们原本有 1000 亿个机会可以避免今天这种下场,却把我逼到墙角,让我只剩下一个选择,这是你们自己决定的。 ” 显然赵承熙的恨出于他对社会公义和道德之善的坚持,这种恨的积累使他失去了以恰当的态度来对待不公与不善的理性,最后致使他疯狂地走向犯罪,并将这种犯罪看作是伸张正义的壮举,为此他才说: “ 我死得像耶稣基督一样悲壮,得以启发后世的弱者和弱势族群。 ” 赵承熙的凶杀让我想起了三年前杀死四位同学的马加爵。在执行死刑前记者问他: “ 你是想通过杀人发泄什么? ” 马加爵回答: “ 恨,反正那段时间真的是很恨他们。 ┅┅ 他们不光说我打牌作弊,而且说我平时为人怎么怎么样。他们说的与我一直以来想像中的自己很不同,我恨他们。 ” 记者又问: “ 有没有想过去和他们谈谈,交换一下看法呢? ” 马加爵回答: “ 没想过,不可能的,当时只想到恨。 ┅┅ 那段时间每天都在恨。必须要做这些事,才能泄恨,至于后果是什么,没去想。 ” 在遗书中他说: “ 我决定给那些歧视穷苦人、蔑视穷苦人的人一个教训,我决定给那些无情践踏、残忍蹂躏穷苦人人格尊严的人一个教训。 ” 显然,马加爵的恨也有道德正义的理由:人格尊严不容侵犯,他也把杀人看作伸张正义的方式。 恨是一种非常危险的非理性激情,不管它来自何处,都可能导致罪,尤其是来自正义要求的恨。历史上形形色色以 “ 正义之剑 ” 杀人的罪实在是太多了,马、赵只不过是其中的小巫而已。以伸张正义之名而产生的恨可能导致十分邪恶的罪,于是,爱的问题最终将我们引向恨的难题。恨是一种非常隐蔽而顽固的罪恶之因,尤其是在正义的名义之下,因此,重要的不是道德上的是非,而是心理上的爱恨。也许,如何消除恨?才是杜绝罪恶的首要问题。显然,只有爱可以否定恨并战胜恨,而恨不仅不能否定恨和战胜恨,还是滋生恨的土壤,所谓 “ 因恨生恨 ” 。世俗的爱恨情仇之所以轮回不已,其主要根源就是它们之间割不断的纠缠。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不就在这种爱恨情仇中轮回吗? 与 33 根蜡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马加爵被枪决后的骨灰至今还孤独清冷地在那里没人收留,包括他的父母。马加爵的父亲说: “ 骨灰我们不要了,就当我们没有这个儿子,让一切都过去吧! ” 马父真的不想要儿子的骨灰吗?马加爵所在村子的村主任马建伦对三年后来采访马家的记者说: “ 马建夫一家老实本份,善良处世,但马加爵这个事天下皆知,让全家背上恶名,再把骨灰弄回来,他们怕再被人指脊梁骨啊! ” 不单有普通人指脊梁骨,还有社会机构的歧视,甚至执行死刑也不通知家属。种种不光彩的压力都让这个父亲难以坦然地处理儿子的后事,以至于马加爵的姐姐在听到弟弟被枪决后绝望地恳求社会和人们: “ 我们会接受事实,但却有一个请求:请善待我们! ” 与马加爵家人的不幸遭遇相比,赵承熙的家人就幸运多了。因为在美国社会的大多数公众眼里,他们也是受害者,甚至是更大的受害者。当赵的姐姐代表家人公开道歉后,马上有人在网上回帖说: “ 这不是你或你家人的错误。 ” 我在前面提到的那位波士顿大学的中国留学生还告诉我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她和一位美国教授谈起这次凶杀事件,脱口而出说这次凶杀让 32 个家庭失去了亲人,这个教授马上纠正她说: “ 不,是 33 个家庭失去了亲人 ” 。对凶手及其家人的宽容,在美国已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精神。 1991 年在美的中国留学生卢刚开枪打死了 5 名教师和同学,最后自尽。事后第 3 天,受害人之一的副校长安妮女士的三位兄弟就发表了一封给卢刚家人的公开信,信上说: “ 安妮相信爱和宽恕。我们也愿意在这一沉重的时刻向你们伸出我们的手,请接受我们的爱和祈祷 …… 此刻如果有一个家庭正承受比我们更沉重的悲痛的话,那就是你们一家。我们想让你们知道,我们与你们分担这一份悲痛 ……” 一个经过了神圣之爱洗礼的社会,是一个共同以爱来承担罪恶与不幸的社会,是一个化解仇恨的社会,那里的人有福了;一个没有经过神圣之爱洗礼的社会,是一个爱恨情仇轮回不已的社会,在此人们不仅世世代代饱尝了世态之炎凉和仇恨的苦果,也混混噩噩地参与了这种炎凉与仇恨的铸造。唉,十九世纪德国诗人里尔克的诗句又在我的耳边响起来了:   既不了知痛苦 亦不懂得爱 那在死中携我们而去的东西, 还深深地藏匿。   这,还是中国人的历史命运吗?什么时候那陌生的爱才会进入我们的灵魂?才会成为中断爱恨情仇轮回的力量?    2007/5 于波士顿
244 次阅读|0 个评论
声援中国留学生 抗议菲律宾
热度 2 xupeiyang 2012-5-4 12:04
个人分类: 国际外交|322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中国留学生在菲驻联合国代表团门前示威:滚出黄岩岛
热度 2 xupeiyang 2012-5-2 13:13
[转载]中国留学生在菲驻联合国代表团门前示威:滚出黄岩岛
http://www.shm.com.cn/newscenter/2012-05/02/content_3766263.htm
个人分类: 国际外交|2028 次阅读|1 个评论
悼念、祈福——视频:南加州中国留学生自制视频讲述枪击案真相
adamliu800 2012-4-20 16:50
悼念、祈福——视频:南加州中国留学生自制视频讲述枪击案真相
不用过多的解释,大家看了就能明白! 两个年轻的生命离我们远去! 他们都有父母亲人牵挂,和你我一样。 他们曾和我们一样,为了人生的理想而刻苦努力。 他们只是千万普通留学生中的两个人。 他们努力过,优秀过。 他们从一个国度到了另一个国度。 我们,在这样的惨剧发生后。 本应为他们祈祷。 但是,很多真实被妖魔化了。 不客观的报道正好迎合了某些人的情趣。 或许我也曾是这样的一些人中的一个。 现在。 为自己曾经的冷漠反思。 为自己易于听信谣言惭愧。 为这两个年轻的生命惋惜。 为双方的家庭祈福。 为仍在外留学的同胞们祈福。 不多说了,默哀!
个人分类: 世间百态|571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南加大中国留学生被害案
dongzg101 2012-4-14 19:47
南加大中国留学生被害案 2012-04-13 09:54:00 |分类: 人在美国 |标签: | 字号 大 中 小 订阅 南加大中国留学生被害案 姚鸿恩 悲剧发生 4月11日凌晨,1点左右,南加州大学(USC)附近马路上响起了枪声。警察赶到后,发现一个女青年在车里,身上都是血。一个男青年倒在离开车子不远的公寓的门口。 后来查明,两个被杀者是南加州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女的叫吴颖(Ying Wu),男的叫瞿铭(Ming Qu)。两人都是电子工程研究生。 车子驾驶座一侧的玻璃被枪弹打碎,车身上也有弹孔。 警察说,瞿铭被枪击后,走出车子,挣扎着跑向附近的一个房子,但倒在门前。据分析,可能他想求救,但无力支撑而倒下。 枪击者已经逃逸。尚没有目击者提供凶手的模样。 附近公寓的一个女子听到了枪声,下楼来看,但没有出门,因为当时下雨。她说,她只听到一声枪声。听说死了两个人,她感到奇怪:一枪怎么打死两个人? 但警察调查人员说,两个死者身上中了数枪。急送往医院,但回天无术。 最初的英文报道说,警察推测,枪击事件可能是有人试图劫车或抢劫引起的。那辆车是深色的宝马3系新车,在美国售价为6万美元。中文网站发布此新闻时,以此作为要点,取标题为 《两中国学生在洛杉矶宝马车内被枪杀》。 报道误导 随后,网上出现一篇帖子,对媒体报道表示极度愤怒。全文如下: 作为双方遇难者在USC的同学好友的代表,我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和对媒体不实报道的极度愤怒,对目前网络及媒体不顾其职业道德对遇难者情况的不实报道,做出如下澄清:   1.被害双方在来USC近两年的时间里,一直生活节俭,每学期都各自与其他同学合租房子,共用卧室,以节省房租。而女生更是为了把房租降到最低,选择了相对不太安全的学校西边居住。   2. 被害双方来美已经近两年的时间里,一直没有买车。本学期由于即将毕业找工作需要,遇难男生花一万美金于二手车行购买了03年已行驶八万英里的二手宝马轿车。该车之所以被误认为新车,是因为遇难者至今未收到正式车牌,仍然在使用车行临时广告牌照。而遇难女生至今仍未买车。   3.惨案发生的时间为2012年4月11日约凌晨一点。当时被害女生于学校实验室做完实验,男生开车送女生回家时遇难。 同学追思 星期三当天夜晚,南加大的数百名学生举行烛光追思晚会(Candlelight vigil),在雨后的瑟瑟寒风中,手捧蜡烛、鲜花,沉痛悼念瞿铭和吴颖。他们是一对情侣。吴颖的邻居常看到瞿铭来跟吴颖聊天。两人很是低调,对人和善。 瞿铭来自吉林。本月12日是他的24岁生日。假若没有11日的枪声,他会跟女友以及其他朋友共度他24岁的生日。瞿铭从小学到大学,成绩都是第一名。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到美国留学,学业优秀,生活也很简朴。 吴颖23岁,来自湖南常德。读书也很用功,成绩非常优秀。她几乎每天都要到半夜才离开图书馆或实验室。她的室友说,吴颖几乎每天都跟家里视频通话。她是个乐观开朗的女孩。 许多人到吴颖生前居住地献花。 引以为戒 南加大全校38000个学生中,有19%是国际学生,其中2500名来自中国。一些国际学生得知此枪击悲剧后,要求校方加强警察巡逻。“否则,父母送孩子来这里读书不放心。” 惨剧发生后,警方第一时间通知校方和中国驻美大使馆。 南加大校方午间在学校官网首页发布通告,确认死者为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吴颖与瞿铭。校方并在公开信中,向家属表达对此悲剧的愤慨与哀悼。校方吁请全校师生注意安全,尤其是校园外街区的安全。校方并表示会立即加强校外警察巡逻。 中国领事馆教育参赞陳准民和多位领事,11日下午前往案发现场了解情況。陈准民说,已经联系被害者在中国的亲人。领事们表示会跟校方商谈加强校园内外安全。 南加大位于洛杉矶市区。美国市区通常不是安全的居住区。吴颖居住的区域,在南加大校外西面。曾是帮派活动之处。近几年因大量留学生租借该区的房子,安全性已经改善不少。但仍然不属于安全区域,许多房子装有铁窗。 有经验的留学生通常情愿多花点钱,在较安全的区域租房。毕竟,生命安全是最宝贵的。 在不太安区的地区,夜晚不要外出。犯罪分子通常都是夜晚出来活动。白天不要单独外出,否则很容易成为犯罪分子的目标。 姚鸿恩推荐阅读: 美国人怎么养鸟 2012.04.09 美国人怎么养鸟 美国人开些什么车 2012.03.21 美国人开些什么车 哈佛奖学金 很难很容易 2012.03.12 哈佛奖学金 很难很容易 在美国如何申请驾照 2012.03.05 在美国如何申请驾照 “美国就好比大便盆” 2012.02.10 “美国就好比大便盆” 美国租户是大爷 2011.12.09 美国租户是大爷 美国高考作文考什么? 2011.06.10 美国高考作文考什么? 美国有没有中考? 2011.06.18 美国有没有中考? 在美国哪些人坐公交 2011.05.20 在美国哪些人坐公交 你敢坐在悬崖边上吗 2011.03.04 你敢坐在悬崖边上吗 我所知道的骆家辉 2011.03.11 我所知道的骆家辉 背单词的那点事(转载) 2011.03.02 背单词的那点事(转载)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转发至微博 2 人 | 分享到: 阅读( 6538 ) | 评论( 52 ) | 引用 (6) | 举报
个人分类: 海外观察|253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留学生在国外要注意安全
热度 5 xupeiyang 2012-4-12 20:46
瞿铭的同学钱坤回忆说,瞿铭生活节俭,从不张扬,虽然他家庭条件还可以,但绝非网络上盛传的“富二代”。 美国南加大两名中国留学生当地时间11日凌晨在汽车盗窃案中双双开枪打死。两人乘坐的宝马车有多处弹孔。 中国留学生要低调行事,不要招摇、显富,以免树大招风,让自己成为抢劫、盗窃犯罪的受害者。 两名中国留学生被枪杀,女生20岁,为南加州大学的学生,男生20出头。 南加州大学的国际留学生中,有三分之一来自中国,约有2500人。
个人分类: 突发事件|3843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两中国留学生在洛杉矶被枪杀 死于宝马车内
fanxh 2012-4-12 07:40
http://www.sznews.com 2012-04-12 07:24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位于美国洛杉矶南郊的南加州大学校园附近11日凌晨发生一起枪击案,一男一女两名中国留学生被枪杀。   据此间媒体报道,两个中国留学生遭枪击时是在一辆宝马车内。警方称,这可能是一起劫车事件。两人乘坐的汽车有多处弹孔,司机一侧的车窗玻璃被击碎。警方已经把车拖走进行刑事鉴定。   枪击事件发生在凌晨1点左右,两人在送医后死亡。女生20岁,已经被确认为南加州大学的学生。男生20出头,据信也是一名学生。警方目前没有公布两人的名字,将先通知家属。   报道引用目击者说法称,枪击发生时,汽车是在路中,而非路边。   警方称,枪手已经逃脱,是一名男子,但警方没有提供这名嫌犯的体貌特征。   目前南加州大学校方也证实了这一消息,并且向全体学生通报了这起案件。   中国驻洛杉矶总领馆有关人员表示,目前,美方已通知其中一名死者亲属,正在通知另一名死者亲属。具体案情有待查明。总领馆将立即派人赶赴学校了解情况,请校方配合家属处理善后;还将召集中国籍留学生开会,安抚情绪,提请注意安全。   据此间媒体报道,南加州大学的国际留学生中,有三分之一来自中国,约有2500人。
2126 次阅读|0 个评论
抄袭剽窃的后果有多严重?
热度 23 yzhang111 2012-3-22 08:10
抄袭剽窃的后果有多严重?
因在院研究生招生/工作委员会里服务, 今天不幸经历了一次令人扼腕叹息的会议。会议的第一个议题是三个中国学生涉嫌剽窃抄袭(plagiarism)的问题。 事情的经过大致是这样的:一次开卷考试中,某女同学因语言或其他未知原因公然违背开卷考试第一页的说明,私下 向同学求助。这考试的第一页明确说明必须自己去找答案,不准互相讨论互相帮助。她向两位同学求助后,竟然得到大力协助。两位同学毫不犹豫地把答案发给了她。最大的问题是这位女同学竟然一字不改(word by word) 从两位同学的答案中选A同学的做第一段,B同学的做第二段,然后如此重复 完成第三四五段,最后的答案逻辑都不通!实在是太猖獗!会议讨论的结果可想而知:除名(dismissal)。因证据太确凿且本人已经承认,想帮她说话都没办法。 可怜的是另外两个同学也顺便被拖下水。两个提供帮助的同学中一个已有前科,这位同学已经因为作业抄袭的问题收到留校察看(probation)处分,而且他也在保证书中签过字保证不再犯。这次虽是从犯,但也违反了规定,所以按律也被除名,立马走人。感觉这处分非常严厉但也还没有丢掉人情味,每人各多发一个月的学生津贴。另外一个同学因是初犯且提醒过“主犯”不要照抄,所以处分较轻,但也是留校察看。 知道这几位同学的同事都说这几位都非常聪明,也算努力。但在剽窃抄袭的问题上大家都是接近零容忍的态度,聪明努力对不诚实的问题丝毫没有帮助。不知道国内现在怎么教学生的。去年一共没招几个中国学生,竟然就有三个拿抄袭剽窃当儿戏,害得我们几个坐在委员会里的中国人都感觉无地自容,好像自己做错了事,感觉好像大家都在盯着我们看。这以后谁还敢替来自中国的申请者说话呢?会后还听到一些人窃窃私语:给这两个学生的津贴算是打了水漂了(evaporated)。丢人啊! 最后奉劝能看到此贴的同学:科研不是唯一的饭碗,感觉自己科研不灵,可以去找点儿其他事情干干。千万不能做错事啊!尤其是剽窃抄袭!这个东西不要命但处理结果可以让你严重抑郁。另外,感觉学校和教工同仁们也要多对学生强调诚实的重要性才是。 后记:被除名的同学第二天发愁,开始找人帮忙了。我为她的申诉提了个小建议不知道灵不灵,死马当活马医吧。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啊? 后记2:两位同学上诉未果,维持原判。估计他们已经在国内了。叹息中。。。 图片来自网络。
13232 次阅读|66 个评论
【微博】新加坡国大处惩说"狗"留学生 中国"一流大学"情何以堪
热度 41 曹聪 2012-3-14 13:14
据新加坡 《联合早报》 报道,就读于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孙旭上月18日在社交网站上称“最烦的就是新加坡那些不小心碰一下,就在那边瞪着你,或嘴里絮絮叨叨的中老年瘪三,在新加坡狗比人多。 ” 来自中国江苏的孙旭(25岁)于2003年底到新加坡读书。过去八年,他获得新加坡政府奖学金在立化中学、莱佛士初级学院和国立大学读书,成绩优异。他目前是国立大学机械工程系四年级学生,即将毕业。 国大常务副校长(学术事务)兼教务长陈永财教授表示,国大不会纵容学生发表“不敬言论”。 由国大高级学术人员和学生会代表组成的纪律委员会昨天上午就此事举行了听证会。会后纪律委员会将决定采取怎样的纪律行动,结果将在一两个星期内出炉。 看到此消息,不知已“进入国际一流大学俱乐部”的PKU作何感想? 附PKU教授的言论: “这种人(香港人)就是给人家英国殖民者当走狗当惯了,到现在都是狗,你们不是人。” “当年英国人怎么对付香港人这帮狗的,拿着鞭子,不老实就抽啊,生生给抽老实了,用老百姓的话、北京人的话说,就是他妈‘欠抽’,就是‘欠抽’。现在我们香港回归了,但是人心并没有完全回归,还有很多殖民主义者留下的狗崽子。” “香港人素质高吗?我认为香港是中国各地里面素质比较差的地方之一。” “香港现在全靠内地人去旅游,维护你们的生存,不然你们都得饿死,变成臭港。” “跟新加坡一样,抽烟罚5000块钱,凡是用法治维护起来的秩序,说明你们(香港)的人没有素质,没有自觉,不打就不好好干,不打就不好好活,还说明什么呢?一个字:贱。欠抽。”
个人分类: 微博|14287 次阅读|84 个评论
[转载]一个中国留学生眼中的新加坡外交
whyhoo 2012-2-29 21:19
狮城脉搏 何 涛 依靠强国而不受制于强国,是新加坡安全战略的核心。   去年,我从北京考入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硕士。带着若干疑惑,我踏上了这个许多华人既熟悉又陌生的岛国。弹丸之地,资源匮乏,种族复杂,强邻环伺,它如何将地缘劣势转化为区位优势?不少人觉得,既然全世界犹太人都向着以色列,那全世界华人也该都向着中国。这个华人为主的国家,对同文同种的中国到底是何态度?一年的所见所闻,让我对这些问题有了新的理解,对新加坡的外交理念、外交策略,有了新的认识。 在相互制衡中实现以小博大   新加坡身处“四战之地”,近有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虎视眈眈,远有中国、日本隔海相望;加上极度外向型的经济模式,新加坡的不安全感根深蒂固。在其看来,仅靠自我防卫无法求生存,必须有大外交,借助利用大国的力量均势才能保障自身安全。依靠强国而不受制于强国,是新加坡安全战略的核心。   “和而不同”是以小博大的必要资本。李光耀先生曾说,必须跟邻国有所不同,才能超越地理与资源局限,在国际上被认真视为一员。建国40多年来,新加坡一直致力于塑造自身独特价值:一是打造世界枢纽,发挥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十字路口的优势,跻身世界海运中心、航空中转中心。二是政治相对中立,通过发展与各方友好关系,扩大了外交空间,也成为国际投资的理想目的地。三是坚持以质取胜,重视人员素质,反映在军事上就是建设一支“小而精”的军队,在地区安全事务中十分活跃。   依附美国是均衡外交的不变主题。立国伊始,新加坡就把美国视作均衡外交的重要支柱。在新加坡看来,美国是良性霸权,是唯一可以制衡中国的力量。要避免中国垄断区域化过程,必须依赖美国发挥主导作用。值得关注的是,近年两国防务合作不断提升,在亚太联合行动能力日益提高。樟宜军港成为美国从菲律宾基地撤出后在东南亚的重要落脚点。从樟宜出发,美国舰队可在24小时内西出印度洋,东入南中国海。新加坡已成为美军重返东南亚的首要锚地,是美国长期介入南中国海事务的地缘支点。   拉入印度是平衡中国的重要动向。东南亚自古是印度和中华两大文明的交汇区,Indochina这个词典型地反映了这一地区的地缘政治特点。地理和文化上的深厚渊源,中国的快速崛起,为印度东进东南亚提供了天时地利人和,而新加坡是这一进程的重要推手。新加坡在东盟(亚细安)内率先倡导东盟-印度合作,第一个与印度进行联合军演。随着南中国海问题升温,新加坡的倡议越来越受到其他东盟国家响应。 在更大的群体中寻求安全 国家的特殊性和地缘的复杂性,决定新加坡必须广结安全网络,成为一条“融入鱼群的小鱼”。新加坡是东盟的倡导者和推动者,是亚太经合组织、香格里拉对话会等各种地区机制的建设性参与者。东盟的成长发展,是新加坡外交的成功实践,也为其对外运筹提供了有力平台。   新加坡在多边舞台的成功,首先得益于其秉持共同安全、协调发展的理念。新加坡高度重视邻国的发展,认为只有地区共同稳定繁荣,新加坡才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李光耀做过生动比喻:骑脚踏车和路人走在一起,可能不会有什么感觉;可如果开着奔驰(马赛地)与扛着锄头的人走在一起,就会感到紧张。新加坡一直推动东盟内部合作,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最大限度维护了东盟的团结,赢得了成员国的支持和尊重。   另一方面,新加坡也得益于其甘当“军师”、依靠思想领导的外交艺术。东盟在经济、政治一体化中需要领头雁。就经济竞争力和外交影响力而言,新加坡最有资格。但新政府的高明在于,它主动把领导者的角色让给印尼,自己则当好“精神领袖”,获得了广泛认可。新加坡不仅是贸易巨人、金融巨人,也是思想巨人。它提出亚洲价值观、东方模式等有影响的观点,善于发出代表地区国家利益的声音,成为地区的代言人。   新加坡的对外政策特别是对华政策,既有一以贯之的意识形态色彩,更体现灵活务实的实用主义本质。新加坡领导人认为,必须预测哪些国家将对新加坡的持续发展有帮助。不同时期中国对新加坡的不同价值,决定了新加坡对华政策的调整演变。冷战期间,新加坡一方面与台湾保持官方往来,坚持做“最后一个与中国建交的东盟国家”;另一方面支持“一个中国”,与大陆保持密切关系,为自己留有余地。越南战争结束后,新加坡准确把握美国在亚洲脱身、苏联咄咄逼人的形势变化,欢迎中国参与亚洲事务,希望中国发挥更大作用,而这与现在它对印度、日本说的如出一辙。随着近年中国发展强大,新加坡旋即调整政策,拉住美国印度平衡中国的倾向更加凸显。所谓“朋友的朋友可以是我们的朋友,但朋友的敌人却不一定是我们的敌人。”新加坡的实用主义,恰恰使新加坡在中美博弈中获得了更大空间,也成为各方争相倚重的对象。   国小不一定式微。新加坡这个城市国家,将是影响未来亚太大棋局的一个关键棋眼。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硕士研究生 原文见 http://www.zaobao.com/yl/yl120229_002.shtml
个人分类: 外交|1231 次阅读|0 个评论
围观:假文凭之风烧到美国,丢人丢到国外,中国形象何在?
热度 2 wya 2012-2-15 08:55
呵呵,老外竟向中国的潜规则承担责任!太幼稚了啊! http://firefox.huanqiu.com/world/roll/2012-02/2437317.html 美一大学院长自杀 向数百中国学生滥发文凭 美国一大学副校长辞职 院长自杀   多家中国高校与其有合作   继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后,三周时间内美国高等教育界又曝出一起丑闻。   对美国北达科他州狄克森州立大学的审计报告发现,数百名不具备入学资格的外国学生被这所大学录取,并且在没有完成课程的情况下被授予学位。   这一由美国北达科他州立大学系统和北达科他州高等教育委员会进行的审计报告指出,这些外国学生中的大多数是中国人,也有一些来自俄罗斯。   狄克森州立大学在随后的一项声明中说,学校将帮助学生取得真实的学位。不过狄克森州立大学的声誉已遭到极大破坏。该校副校长辞职,教育、商业及应用科学学院院长则开枪自杀。   学生入学前不会说英语   “极度缺乏控制和监管”是该份报告对此次入学丑闻的评价。报告称,绝大部分学生在还没有修完所有必修课程的情况下就拿到了毕业证书,还有许多留学生并没有达到相应的入学要求(平均成绩“C”级以上),更有甚者在进校前根本不会说英语。   此外,审计报告中还披露,这些学生的档案中,缺乏许多必要的行政性文件,比如入学成绩单、对口学校的文件、替代课程的相关表格、语言能力评估等。   作为回应,狄克森州立大学在其官方网站上已公布一份声明。据查,2003年起,共有816名学生参与了该校的国际课程,然而经调查后发现,其中743 名学生的档案文件存在问题;被授予联合学位的410名学生中,只有10位完成了所有的必修课程;120名在读学生中,仅39名学生修完所有课程,并有资格获取学位;584名学生之前已获得过其他证书或者学位。    据悉,在狄克森州立大学的留学生中,中国学生的数量最为庞大,其次是俄罗斯学生。两国为该校的联合学位课程提供了最稳定的生源。    该报告给学校上下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狄克森州立大学主管留学生事务的副校长乔恩·布拉迪格已于上周五辞职。此外教育、商业及应用科学学院院长道格·拉普兰特开枪自杀。 校长考斯顿表示他并不知道拉普兰特的死与审计是否有关。   多家中国高校与其有合作   美国高等学府资质良莠不齐、部分学校管理松散的现象并不鲜见,发生在狄克森州立大学的入学丑闻,或许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就在两周前,美国的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才刚曝出类似的新闻,该校为了扩大声誉,擅自篡改、抬高新生的标准化考试成绩。   近几年来,石油产业使得北达科他州财源滚滚, 却面临大学生源不足的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狄克森州立大学开始采取各种途径,大肆扩张海外留学生,最终导致了丑闻的发生。    事实上,狄克森州立大学与中国国内不少学校签署过合作协议。   仅2011年,就有包括 湖南衡阳师范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湖南科技学院 等在内的不少学校与狄克森州立大学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而在上述几个中国高等学府的官方网站上,也有狄克森州立大学的相关介绍。这些合作多为留学项目,如迪士尼学院项目和中美双学位交流项目等。   狄克森州立大学位于美国中北部北达科他州的狄克森市,是一所公立综合性大学,可授予副学士和学士学位。   据《东方早报》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874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美国1所大学向中国留学生滥发文凭
热度 1 beepro 2012-2-15 01:16
“不过狄克森州立大学的声誉已遭到极大破坏。该校副校长辞职,教育、商业及应用科学学院院长则开枪自杀” --建议我高校干部学习一下他们出来问题后的辞职和自杀的精神。 美国1所大学向中国留学生滥发文凭 2012-02-14 14:07:01 来源: 新华网 据东方网报道 继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后,三周时间内美国高等教育界又曝出一起丑闻。 对美国北达科他州狄克森州立大学的审计报告发现,数百名不具备入学资格的外国学生被这所大学录取,并且在没有完成课程的情况下被授予学位。根据上周五公布 的这项报告,自2003年开始,狄克森州立大学410名被授予学位的外国学生中,只有10个人真正完成了所有必需的课程;743名外国学生的档案文件存在 问题。 这一由美国北达科他州立大学系统和北达科他州高等教育委员会进行的审计报告指出,这些外国学生中的大多数是中国人,也有一些来自俄罗斯。 狄克森州立大学在随后的一项声明中说,学校将帮助学生取得真实的学位。不过狄克森州立大学的声誉已遭到极大破坏。该校副校长辞职,教育、商业及应用科学学 院院长则开枪自杀。据悉,狄克森州立大学将因为违反联邦学生签证计划面临美国国务院的处罚,同时也势必接受美国教育部、国土安全部门和高等教育委员会的处 罚。 学生入学前不会说英语 “极度缺乏控制和监管”是该份报告对此次入学丑闻的评价。报告称,绝大部分学生在还没有修完所有必修课程的情况下就拿到了毕业证书,还有许多留学生并没有达到相应的入学要求(平均成绩“C”级以上),更有甚者在进校前根本不会说英语。 此外,审计报告中还披露,这些学生的档案中,缺乏许多必要的行政性文件,比如入学成绩单、对口学校的文件、替代课程的相关表格、语言能力评估等等。 作为回应,狄克森州立大学在其官方网站上已公布一份声明。据查,2003年起,共有816名学生参与了该校的国际课程,然而经调查后发现,其中743名学 生的档案文件存在问题;被授予联合学位的410名学生中,只有10位完成了所有的必修课程;120名在读学生中,仅39名学生修完所有课程,并有资格获取 学位;584名学生之前已获得过其他证书或者学位。 据悉,在狄克森州立大学的留学生中,中国学生的数量最为庞大,其次是俄罗斯学生。两国为该校的联合学位课程提供了最稳定的生源。 狄克森州立大学在声明中称,他们正在经历一系列整改,包括:关闭或缩减课程;暂停发放“问题学生”的学位直至所有文件补全;终止与海外留学机构的合作项目 等等。该校将联合北达科他州大学系统以及高等教育州立委员会,确保以后的入学监管及学位发放不再发生问题,并计划重新修订入学政策、程序,同时承诺将只接 受官方认可并推荐的留学生。 “我们会告诉那些被查出有问题的学生,他们在我校的记录并不能有效证实他们符合入学及毕业资格。”狄克森州立大学新任校长D.C。考斯顿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我们会就完成学业的相关问题,与每一位学生进行沟通。”校长表示,将给这些未达到学位标准的留学生完成学业的机会。 除了那些在读的学生外,该报告给学校上下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狄克森州立大学主管留学生事务的副校长乔恩·布拉迪格已于上周五辞职。此外教育、商业及应用科 学学院院长道格·拉普兰特开枪自杀。校长考斯顿表示他并不知道拉普兰特的死与审计是否有关。不过,包括拉普兰特在内的学校教职人员在审计结果公布前就已被 告知。 多家中国高校与其有合作 美国高等学府资质良莠不齐、部分学校管理松散的现象并不鲜见,发生在狄克森州立大学的入学丑闻,或许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就在两周前,美国的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才刚曝出类似的新闻,该校为了扩大声誉,擅自篡改、抬高新生的标准化考试成绩。 近几年来,石油产业使得北达科他州财源滚滚,却面临大学生源不足的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狄克森州立大学开始采取各种途径,大肆扩张海外留学生,最终导致了丑闻的发生。 事实上,狄克森州立大学与国内不少学校签署过合作协议。 经记者粗略统计,仅2011年,就有包括湖南衡阳师范学院、西门农林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湖南科技学院等在内的不少学校与狄克森州立大学签署 了校际合作协议,而在上述几个中国高等学府的官方网站上,也有狄克森州立大学的相关介绍。这些合作多为留学项目,如迪士尼学院项目和中美双学位交流项目 等。 狄克森州立大学位于美国中北部北达科他州的狄克森市,是一所公立综合性大学,目前拥有约2700名本科学生。该校采取学期制,分春、秋两学期。可授予副学士和学士学位。共设有29个4年制本科专业,3个2年制大专专业和19个职前教育专业。 (本文来源:新华网 )
个人分类: 教育|191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新留美一族让中国教育很受伤
热度 4 beepro 2012-1-25 03:23
世纪80年代,到美国自费留学的学生基本上都是一种模式,那就是国内某大学毕业,通过托福、GRE等考试,然后到美国大学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其中大多数 理工科学生都是申请的硕博连读,且一般都能拿到全额奖学金(最起码也有“半奖”),否则,家庭根本供不起,再说,没有奖学金的学生,签证也很难获得。这些 学生基本上是国内重点大学里的优秀学生,给美国的大学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节俭、谦虚、聪明、勤劳,再累也毫无怨言。那时,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中,以中国 科大学生为最多,人们都戏称中科大是留美预科。有些来自农村的学生到美国后,极为节省,每月还将数额不高的奖学金省出两三百美元寄给父母,家庭的经济状况 也由此立即改观,形成了“一人留学,全家享福”的局面。 今天,中国赴美自费留学生的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到美国上高中到攻读博士学位的都有,数量最多的是本科阶段的留学生。据不完全统计,这三年来,到美国读 本科的中国学生数量翻了3倍,总数达到近5万人。例如,美国某著名大学2008年的本科生中只有二十几名中国留学生,而到2011年就猛增到七百余名,以 至于这家大学的校园边上增加了两家中餐馆。中国赴美的留学潮来势之猛,让美国大学有点措手不及,也给美国大学的师生们带来不小的震动。这些1990年前后 出生的留学生,让美国的大学对中国现阶段的中、小学教育有了切身的体会,有些方面可以说把美国大学搞得哭笑不得。 这些到美国读本科的留学生除少数学习成绩优秀、语言交流没有大碍,大多数都是在国内学习成绩欠佳或对中国教育体制不满的。但不管如何,他们的身上常常打上了四个典型的烙印:有钱、不善交流与合作、对公益事业不关心、习惯作弊和撒谎。 有的学生有钱的程度令美国学生咋舌。在通常依靠勤工俭学挣得学费、生活费的美国同学看来,中国留学生虽然不舍得捐款,但开的是价值5万美金以上的高级轿 车,用的是高级电脑,穿的是名牌,连一个钢笔的套子都舍得花几百美元,请一顿饭花几百美元简直小菜一碟……怪不得有些美国人认为中国的经济哪里是世界第 二,简直已经远远地超过了美国!由于在国内接受的是填鸭式教育,在中国留学生选修较多的课程的课堂上,中国留学生很少发言,基本上不提问和发表观点,以至 于有些美国学生觉得这样的课堂死气沉沉,感觉没有意思而退出这门选课。美国大学里面有许多参与社会服务的公益活动,可这些活动中却鲜有中国留学生的影子。 “他们(指中国留学生)总觉得这些事情与他们无关,”一位担任学生环保组织召集人的美国学生曾这样说,“中国留学生下课以后总是和来自中国的学生一起去聚 会、飙车甚至泡妞去了。”另外,由于美国大学发现中国的某些留学生善于作弊且精于作弊,所以,现在美国大学的考试,只要中国留学生较多的,就加强监考力 度,更有甚者,教师在考试之前,要求学生把课本上交到讲台旁边,以防止作弊。美国的大学现在也意识到,这些通过中介“包装”过来的学生有许多文件、资料是 伪造的,所以有的大学在中国学生入学时还增加了一个再审查的程序,有些大学甚至要到中国来“外调”。 总之,1980年代中国留美学生留给美国的“朴实、聪明、勤劳、节俭”等等的印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的留美新一族,让美国大学如同接了一个烫手的山 芋。“如果你有渠道,请你转告这些学生的家长们,美国大学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我们有信心把这些孩子改造成像美国学生一样,或者,接近美国学生素质的毕业 生!”一位美国大学校长这样对我说。 南方周末 作者: 聂圣哲(作者为民营企业家)
个人分类: 国内|2177 次阅读|11 个评论
中国大学的领导到美国访问要作什么
热度 17 changliu8888 2012-1-5 02:48
在美20年,见过的国内访问人员和校长书记也不可说不多。见到这些领导日程满满,东奔西跑,我只想和他们说一句(但从没有说过),就是”你们瞎忙什么?“ 一般的日程安排里,这些领导和美国的校长院长系主任恳谈。一般美国的领导不会中文,中国的领导不懂英语(如果会蹩脚的英文,其实更糟)。硬是要一个一个谈,有时连招生办,人事处的科员科长都要谈,以为这些人会告诉你什么重大的秘密。谈的口干舌燥,也要完成会见任务。 这些领导到了美国, 唯一一个不见的,就是大陆来的学生和在美工作的教授 。即使见面,也是集体见面会,开成国内的报告会阵式。这些报告会,看出国内的领导到美国实际不是来学习的,而是来指导和汇报的。 我只想说,你们这些领导和美国的领导聊能取出什么真经?他们可能根本不待见你的国家,当然面上不好说。他们根本不了解你的民族和秉性。他们可以给你一大堆的报告手册,这些有用吗?可能会有一点。可是你要知道,如果你们和海外的教授学生好好坐下来聊聊,能知道比美国人告诉你们的多的多的东西。这些美国领导能告诉你的,中国的留学生和教授都可以告诉你,而且会多的多。 可是这么多年下来,就是没有见过一个国内的领导到国外取真经的。都是按照中国的会客礼节,拜见一堆美国”领导“。国内的访问团来美,也是自成一体,照相吃饭都在一起,从来不和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和教授好好聚聚。
个人分类: 教育研究|5448 次阅读|23 个评论
海归已死
热度 5 陈安博士 2011-12-27 10:27
   【Blog主人按:海归,以后在我国将成为无数大学(含博士)毕业生中普通的一份子,也许海归整体素质在全国大学里处于中间偏下的位置也未可知,当然,也正常】       【 文章来源: 网易新闻 】 90%以上自费留学,其中不乏花几十万混一张洋文凭,却证明不了任何能力的“镀金”海归   本世纪头十年的出国留学大潮中,体制外自费留学生占到总数90%以上,这一时期出国留学没有选拔标准,甚至连学费和语言的门槛都一降再降,学习优异者可以留学、投机钻营者可以留学、奋发图强者可以留学、家财万贯者也可以留学,于是留学生这个群体也成了三教九流的大杂烩。其中不乏一部分并没有花心思在学习上,而是仰仗父母有钱玩乐享受,花几十万混一张洋文凭,却证明不了任何能力的“镀金”海归。 语言不过关的留学生混迹于中国人圈子,缺乏适应能力表现糟糕   中国青年报记者袁铁成2002年在日本、德国对中国小留学生进行调查和采访后出版《留学与垃圾》一书,描述了众多留学生出国后缺乏社会适应能力,表现糟糕。在另一位留学生王莒宁的讲述中,国外纯开放式的环境让语言不过关的中国留学生更加封闭,只能每天混迹于中国人的圈子,基本上躲避和老师的主动交流,成为课堂上“沉默的大多数”。生活上,不少有钱学生频繁出现在赌场、酒吧、夜总会。平时考试漠不关心,一到考试和写论文就熬通宵、临时抱佛脚或者雇佣“枪手”。 学历、资质造假屡见不鲜,针对200名中国学生的调查中90%提交虚假推荐信   自2010年中国职业经理人唐骏学历涉嫌造假被媒体公开后,“野鸡大学”的说法被国人熟知。事实上,为出国、为毕业不择手段,买卖学历、代发论文、代为在海外出版论文书籍、夸大成绩等在留学生圈子里屡见不鲜。Zinch China咨询公司为美国多所高校招收中国学生,该公司采访了代理中介和招生顾问以及200多名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90%以上的学生提交了虚假的推荐信;70%的学生由他人代写自己的申请论文;一半的学生提交了伪造的高中成绩单。   2008年10月,法国土伦大学发生了一起暴力袭击事件,一个应将一大笔钱交给中间人的中国学生在校园遭到攻击。警方对该大学行政部门的调查发现,当考生为中国人时,考试过关机率明显提高。几乎100%的中国学生都能拿到硕士文凭,其他国籍的人,包括法国人,获得硕士文凭的比例也只有60%至70%。当年土伦大学中国学生暴增,约有650名,其中100多名新生不会讲法语。4年来,几百位中国学生从企管学院取得文凭,中国学生的注册率越来越高 中介与私立大学合谋,上当受骗的冒牌留学生学历不被认可   不仅留学生主观上有“买学历”的动机,跨境教育机构和私立学校也看中巨大利润,在没有得到国家权威认证机构认证的情况下,授予欺诈性的或毫无价值的学位造就了一批冒牌留学生。教育部自1993年到2010年1月总共发布的47条留学预警中,共有34个涉及到留学教育服务质量的预警公报。2003年法国东部某大学的几百名中国留学生向当地政府和校方提出抗议事件,就是由于该大学只有350名学生的接待能力,但却招了500名中国留学生,他们缺乏生活设施,教学水平也得不到保证。2009年澳大利亚环球教育集团破产,旗下5多私立学校倒闭,约3000多名学生受到影响,其中有中国学生1265名 30年回国率仅28%,难以立足才回来,在美获得理工类博士的2139名中国学生5年后仍有92%在美国   教育部2009年公布的数据称,改革开放30年间,我国公费、自费等各类出国留学生总数达139.15万人,其中仍留在海外的有近100万人,只有39万人归国,回国率仅为28%。这就意味着,本就良莠不齐的留学生队伍中,多数人可能是在国外难以立足才回来。一个可以佐证的数据来自美国奥克·里奇大学联合会的调查,中国留学生在美国获得理工类博士学位后4—5年内仍继续居留美国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国家留学生的居留比例。2002年在美国获得理工类博士学位的中国学生共2139名,其中92%到了2007年还留在美国 名不副实让企业对雇佣留学生态度消极 ,工资要求高、不了解国内环境是回避雇佣海归的两大原因   遭遇就业难的海归有一些共同特点,在海外没有工作经验,并不能发挥相对本土人才的国际化优势,在国内也缺乏工作经验,跟“老外”没有区别,缺乏熟悉本土的竞争力;在国外就读的相对本土大学也并不是很好的学校,专业能力与成绩并不怎么样;能力没有问题,但期望值过高;需要一个适应、过渡的过程。   在国内人才市场上,名不副实的海归已让不少企业在雇佣留学生问题上表现出消极态度。一项关于回避雇用海归留学生的原因调查中,“认为没有必要”的回答占一半以上,“要求的工资偏高”的占39.7%,“不熟悉国内环境”的占25.8%。 扎堆读商科的海归并非企业最短缺的技术、创新人才,仅有的外语能力不具竞争力   具体而言,目前有57.24%的海归专业为经济管理类,选择工科类专业的总比例为26.31%,其中计算机电子通信类专业最多,而理科类专业所占比例最小,还不足5%。鉴于此,专业过于集中在商科的海归并不是企业最短缺的技术型、创新型人才,甚至在很多企业家看来,不少海归的最大优势仅仅是掌握一门外语,在专业学识上、创业能力上,与国内一些顶尖高校毕业生相比并没有太大竞争力。 没有工作经历的海归占一半以上,但调查显示拥有1年以上工作经历的海归最受企业欢迎   “务实”已经成为用人单位的共识。有公司人力会明确要求海归在国外同行业企业中真正从事过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而不是一些低层次、接触不到企业核心管理理念和技术的辅助性岗位,而这恰恰正是许多海归的软肋。有关留学生调查显示,没有工作经历的海归占比例在一半左右,年龄越小,该年龄阶段中这类比例越大。但在就业市场上,同时拥有2年以上海外留学经历和1年以上正式工作经历的海归最受国内企业欢迎,其中已经在企业中担任中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技术人员的比例超过了9成   如今外国的月亮并不比中国圆,出国读书也不再是光宗耀祖的大事件。当海外留学市场越来越大,把出国留学当成“镀金”而不求“炼金”的投机分子越来越多,成色不足的海归终究会在竞争中原形毕露。
个人分类: 人论|3617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为何中国留学生不回国(转载)
热度 5 cissyludai 2011-12-24 20:34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7771760102drt4.html 为何中国留 学生不回国 小事反映美国的吸引力:为何中国留学生不回国 1978年中国开启公派留学生赴西方国家留学的大门。三十年来,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中国留学生已达百万之众,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从1978年到2005年,中国出国留学总人数达93.34万人,留学回国总人数为23.29万人,回国人数只占出国留学人数的两成。在回国的两成人数中,又有相当一部分人供职于在华的外国公司,还有少数领导干部的子女回国并在领导岗位上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的出国留学生基本都是公派,花纳税人的钱就是为了让他们为纳税人提供更多、更好的聪明才智。为什么派往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留学生都如同孔雀东南飞,一去不复返呢?美国人用庚子赔款帮助中国建起了清华大学,如今的清华、北大都成了美国所需人才的培训中心。百万留学生,百万科技大军,插在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增添腾飞的翅膀,你们为什么不回来呢? 美国等国家有富饶的生活,有造就人才的环境,这肯定是吸引中国留学生的重要因素。追求富贵是人们的共同愿望,但嫌贫爱富也不是全部留学生的品质。上北美论坛网,看到留学生的文章,留学生在美国的日常工作生活中,不经意遇到许多令他们感动的事,美国令他们成功,美国也令他们留下来。原汁原味的文章更真切,怒我原文照搬: 来美快6年了,先读书,后工作,其中也算尝遍酸甜苦辣,但我想写写让我深受感动的几件事: 1、刚来美国没多久,有一次去医院的时候,进门就看到前台摆放着一张长卡片,上面写的东西让我终生难忘,翻译出来就是:“不论你是什么种族,不论你有没有钱,也不论你是什么身份,你都有权利在这里得到治疗”。也就是,穷人,甚至非法移民来治病,医院也不会拒绝治疗。我听到非法移民有大病时去医院,一般给个假地址,出院后反正也收不到帐单,医院自然有基金来付这笔费用。 有个朋友的妻子(也是学生)做了个阑尾手术,因为前期炎症严重在医院共住了一个礼拜,朋友说他有一天在医院不小心看到帐单,8万多美金,这还不包括医生的费用,但最后他也用不着付一分钱,因为学生的医疗保险付了一小部分后,剩下的就可以申请医院的慈善基金。还有朋友的父亲从国内来探亲,作了个心脏手术,也没有花钱。读书期间不少同学或家属生小孩,因为收入在设定限之下,不但怀孕期间的检查,生产等不花钱,小孩出生后还可以领牛奶,食品等。有几次隔壁的提着牛奶到我这,说我们喝不完,拿给你们一点。 2 、有次去学校接儿子,在学校走廊上看见一则公告,内容是根据某年某法案,此辖区内所有孩子有权在这所学校受教育,不管你是这儿的居民,或者你是寄居在这儿的亲戚家,甚至你是无家可归者。也就是说,你即使住在这个地区的某个桥洞下,你的孩子仍然可以在这所学校得到免费教育。要知道,这是本地最好的学校。 3 、几年前与朋友出去玩,到了一荒凉之地,不幸车子陷入沙丘,手机无信号,无法叫拖车,正手足无措之际,一四轮驱动越野车开来,司机花了6次将我的车拖出,其间拖断他车上几根绳子。离开之际,司机告诉我们,刚跟我们错车时,就在想我的两轮驱动车会陷入沙丘,于是特意返回察看,果不其然。 4 、几年前与朋友出去钓鱼,因为我刚买的渔具包装怎么也打不开。于是问旁边欲开车离去的老美是否有剪刀,告知没有,于是只得在一旁看朋友钓鱼。10多分钟后,突然发现刚刚离去的老美开车返回,从家里特意拿来剪刀。 5 、每次看到校车将停车标志一伸出来,同向和反向车流乖乖停住,静等孩子们上车,下车,过马路。还有每次只要听到救护车的声音,所有车辆往边上靠,等待救护车过去。 6 、儿子前年上幼儿园时,调皮捣蛋让老师告了不少状.说到上课从来不能安静,中午饭不好好吃,还要去打搅别的小朋友,喝水的时候不排队.因此老师说让我到幼儿园参加会议谈谈儿子的教育.本以为是随便聊聊,没想到学校来了三个老师,还从外面请来两个儿童教育专家先在头一天去观察儿子在班上的表现,然后参加会议. 并且一起聊了一个半小时,从儿子的问题分析到家长,老师该怎么做来帮助儿子,并且还建议之后每月一次的后续会议,以评估儿子是否有改进.儿子上幼儿园不但一分钱不交还有早餐和午餐免费供应,有时组织去游乐园,动物园也不交钱(大部分地方上幼儿园不是免费,可能我当时读书的地方属于低收入区,有不少政府补贴,所以免费).为帮助儿子的成长这么兴师动众,并且让我受益非浅,也深受感动。 7 、买了东西后,如不满意,退货之方便是国内不可比的。一般3个月之内不需要任何理由就可退货。所以我现在买东西是尽管放心大胆买,如果不满意拿来退就行了。 8 、前年在纽约某政府部门实习的时候,有一次各区县头头(相当于国内的一把手)来单位开会,中午吃饭大家都是各自去外面吃快餐,还有的就在售货机上买瓶饮料,一点小点心当午餐,然后下午大家继续开会。到现在的政府部门上班后,也是有各市长,乡镇长参加的会议,9点开会,10点多散会,各自回单位。据说没饭吃是因为没有这方面的预算。 9 、现在的单位一年掌管和下拨联邦政府来的几千万的项目资金,每年员工聚餐资金来源是靠同事们喝完可乐后回收的可乐瓶换来的钱。并且单位没有一辆公车,需要用时开自己车,然后按里程数报销。 驻美留学生的9个感动是心中的油然而生,不是美国政府刻意为他们送的温暖,诸如为他们盖一栋知识分子住宅楼,开一次关心他们的团拜会。给留学生心里烙下的9个感动来自于整个社会体系,来自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它惠及的是包括中国留学生在内的全体国民。笔者从赴美留学生的文章中体会9个感动,但笔者和笔者所在地的许多人却感受了加拿大的感动之处。我们这里的一个老人,其儿子在加拿大留学并工作,前几年儿子将老人接到加拿大并加入了加拿大的国籍。令老人意外惊喜和感动的是,不托熟人,不拉关系,不送礼金,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加拿大当地政府依据加拿大法律为他办理了养老保险,领取了养老金。老人在他的祖国辛苦劳作了一辈子,饱受生活及精神的沧桑,晚年却在加拿大领取养老金,怎不令老人感动,怎不令老人热爱他新的国家,怎不叫老人鼓励、督促儿子为他的新国家努力工作。又怎不令老人在国内的亲朋好友、邻居们羡慕! 刘亚洲有一篇著名文章,题为《美国真正的可怕之处在哪儿》,文章中刘亚洲强调自己的一个观点:美国是由千千万万不爱自己祖国的人组成的国家,但他们都很爱美国。有很多领导人,一边骂美国,一边却把子女往美国送。反差巨大!那么美国可怕之处何在呢?刘亚洲归纳为三点:第一,美国的精英体制不可小觑。他的干部制度,他的竞选机制,能够确保决策者是一批精英。而我们是有思想的人不决策,决策的人没有思想。有脑子就没位子,有位子就没脑子。美国却正好相反。第二,美国的大气与宽容。美国人可以把国旗当裤衩穿在身上,美国人可以在大街上焚烧自己的国旗,作者引用一句话说:如果一个国家连自己的国旗都可以烧的话,你还有什么理由去焚烧它呢?第三,精神和道德的伟大力量。文章用“9. 11”事件中发生的三件事来感受美国人的精神和道德力量。 第一件,世贸大楼顶部被飞机撞击之后,烈焰奔腾,形势千钧一发。楼上的人们通过EXIT向下逃生的时候,并不特别慌乱。人往下走,消防队员往上冲。互相让道,并不冲突。有妇女、小孩、盲人到时,人们都自动地让出一条道来,让他们先走甚至还给一条宠物小狗让道。刘亚洲感慨:一个民族的精神不强悍到一定的程度,断然做不出这种举动。面对死亡,冷静如斯,恐怕不是圣人也接近圣人了吧。 第二件事,“9. 11”的第二天,世界就知道这是阿拉伯恐怖分子所为。很多阿拉伯商店、餐馆被愤怒的美国人砸了。一些阿拉伯商人也受到袭击。这个时刻,有相当一批美国人自发地组织起来,到阿拉伯人的商店、饭馆为他们站岗。到阿拉伯人居住区巡逻,阻止悲剧的进一步发生。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啊。 第三件事,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坠毁的那架767客机,本来是要撞向白宫的。后来机上乘客与恐怖分子搏斗,才使飞机坠毁。因为当时他们已经知道世贸大楼、五角大楼被撞的消息,他们决定,不能无所作为,要和恐怖分子进行殊死斗争。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还做了一件事:决定投票通过,是不是要和恐怖分子作斗争。在这么一个生死悠关的时刻,我都不把我的意志强加给别人。后来全体同意,才去与劫机者搏斗。 这样的民族,这样的国家,他不兴盛谁能兴盛。这样的民族,这样的国家,他不可爱,谁还可爱。刘亚洲说美国的“可怕之处”何尝不是美国的可爱之处呢?就是这些可爱之处令近几十万中国留学生乐不思蜀!
1905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中国留学生在美一年花44亿美元
laojing 2011-12-5 10:05
美国大学为创收,招收留学生数目不设上限 新快报讯据《法制晚报》报道,最新统计显示,中国留学生一年为美国经济至少贡献了44亿美元。而我国的留学生也出现了越来越低龄的趋势,国内高中校纷纷开设专门的“出国班”,参加“美国高考”SAT的中国学生也在大幅增加。 中国成美国顾问行业财富新来源 根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2010-2011年度,外国留学生仅向美国大学支付的学费就高达143亿美元。再加上生活上的各种花费,留学生对美国经济的贡献总值高达202亿美元。 美国商务部的数据没有单独列出中国留学生在这笔资金中所占的份额,但考虑到15.7万名中国留学生已占到了全部在美留学生总数的近22%,中国留学生为美国经济做出的贡献,至少在44亿美元以上。 实际上,中国留学生的贡献还远不止于此。随着中国学生申请美国大学的数量增加,美国的大学录取顾问行业也尝到了不少甜头。 大学录取顾问是美国一种很成熟的职业,如今这些顾问们开始把中国学生当作新的财富来源。 让大学多赚“外快”美国也搞扩招 多数美国大学不认为留学生的涌入会影响教育质量,反而表示扩大留学生规模大有益处。《高等教育纪事报》称,很多高校都正通过各种途径扩大招生,尤其是一些政府正在减少拨款的公立学校。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过半美国大学正在增加投资、增派人手来招收留学生,不少州政府也乐得让手下的大学多赚“外快”。根据美国国际教育家协会的统计,这是一个高达200亿美元的巨大市场。 例如,从去年开始,科罗拉多州不再对公立大学招收外国留学生的人数设限,而当年该州一所州立大学招收的中国留学生数量就增加了两成。 留学材料作假赴美后学习困难重重 然而,在美国大学看来,中国留学生也并非都是“天使”。 《纽约时报》就指出,中国赴美留学人数的爆炸式增长中,也暗藏了不少作假行为。报道称,美国学校急于加强多元性和扩展国际影响力,因此争先恐后地到中国招生;而中国学生则因高考竞争激烈,再加上招生中介把美国的大学教育吹得天花乱坠,使他们热切盼望到美国上大学。然而,近年来美国大学屡屡发现中国学生的申请资料广泛造假,包括论文找人捉刀、找枪手代考托福英文能力测验等。由于对中国市场不熟悉,美国学校很难分辨真正优秀和有问题的申请人。 美国媒体对本国教育的担心也许是杞人忧天,但愈演愈烈的留学热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却是实打实的。2010年,国内的一项对计划出国留学学生学历的调查显示,本科生占62%,高中生占22.6%,研究生占近10%;在有出国意向的被调查高中生中,70%计划高中毕业后出国读大学,24%计划出国后继续高中的学习。留学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出国学习人群的年龄正在发生变化。虽然本科生申请出境学习仍是主体,但高中生的比例不断增大,出境学习人员有低龄化趋势。 媒体视点 在北京、上海等中国大城市,来自美国的顾问公司正在积极开展业务,不少公司凭借自己的母语优势和在美国长期运作的经验,做出了“不成功100%退款”的承诺。当然这些公司的收费也高得惊人,普通美国本科入学的收费就高达10万元人民币。 —《华尔街日报》 中国留学生对美国大学的吸引力是显而易见的,他们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往往游历甚广,丰富了生源的多样性,也给大学带来了更广阔的视野。更重要的一点是,中国留学生很少占用美国的教育经费,反而会给大学带来不少的收入。 —《华盛顿邮报》 中国留学生大多来自中国迅速崛起的富裕阶层,他们负担得起全额学费,这对于近年来预算紧缩的美国大学有如“天降甘霖”。—《纽约时报》
个人分类: 网有网事|160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媒体称中国留学生1年为美国经济贡献44亿美元
热度 2 杨学祥 2011-12-5 09:33
媒体称中国留学生1年为美国经济贡献44亿美元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05日08:35 金羊网-新快报   美国大学为创收,招收留学生数目不设上限   新快报(微博)讯 据《法制晚报(微博)》报道,最新统计显示,中国留学生一年为美国经济至少贡献了44亿美元。而我国的留学生也出现了越来越低龄的趋势,国内高中校纷纷开设专门的“出国班”,参加“美国高考”SAT的中国学生也在大幅增加。   中国成美国顾问行业财富新来源   根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2010-2011年度,外国留学生仅向美国大学支付的学费就高达143亿美元。再加上生活上的各种花费,留学生对美国经济的贡献总值高达202亿美元。   美国商务部的数据没有单独列出中国留学生在这笔资金中所占的份额,但考虑到15.7万名中国留学生已占到了全部在美留学生总数的近22%,中国留学生为美国经济做出的贡献,至少在44亿美元以上。   实际上,中国留学生的贡献还远不止于此。随着中国学生申请美国大学的数量增加,美国的大学录取顾问行业也尝到了不少甜头。   大学录取顾问是美国一种很成熟的职业,如今这些顾问们开始把中国学生当作新的财富来源。   让大学多赚“外快”美国也搞扩招   多数美国大学不认为留学生的涌入会影响教育质量,反而表示扩大留学生规模大有益处。《高等教育纪事报》称,很多高校都正通过各种途径扩大招生,尤其是一些政府正在减少拨款的公立学校。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过半美国大学正在增加投资、增派人手来招收留学生,不少州政府也乐得让手下的大学多赚“外快”。根据美国国际教育家协会的统计,这是一个高达200亿美元的巨大市场。   例如,从去年开始,科罗拉多州不再对公立大学招收外国留学生的人数设限,而当年该州一所州立大学招收的中国留学生数量就增加了两成。   留学材料作假赴美后学习困难重重   然而,在美国大学看来,中国留学生也并非都是“天使”。   《纽约时报》就指出,中国赴美留学人数的爆炸式增长中,也暗藏了不少作假行为。报道称,美国学校急于加强多元性和扩展国际影响力,因此争先恐后地到中国招生;而中国学生则因高考竞争激烈,再加上招生中介把美国的大学教育吹得天花乱坠,使他们热切盼望到美国上大学。然而,近年来美国大学屡屡发现中国学生的申请资料广泛造假,包括论文找人捉刀、找枪手代考托福英文能力测验等。由于对中国市场不熟悉,美国学校很难分辨真正优秀和有问题的申请人。   美国媒体对本国教育的担心也许是杞人忧天,但愈演愈烈的留学热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却是实打实的。2010年,国内的一项对计划出国留学学生学历的调查显示,本科生占62%,高中生占22.6%,研究生占近10%;在有出国意向的被调查高中生中,70%计划高中毕业后出国读大学,24%计划出国后继续高中的学习。留学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出国学习人群的年龄正在发生变化。虽然本科生申请出境学习仍是主体,但高中生的比例不断增大,出境学习人员有低龄化趋势。   媒体视点   在北京、上海等中国大城市,来自美国的顾问公司正在积极开展业务,不少公司凭借自己的母语优势和在美国长期运作的经验,做出了“不成功100%退款”的承诺。当然这些公司的收费也高得惊人,普通美国本科入学的收费就高达10万元人民币。 —《华尔街日报》   中国留学生对美国大学的吸引力是显而易见的,他们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往往游历甚广,丰富了生源的多样性,也给大学带来了更广阔的视野。更重要的一点是,中国留学生很少占用美国的教育经费,反而会给大学带来不少的收入。 —《华盛顿邮报》   中国留学生大多来自中国迅速崛起的富裕阶层,他们负担得起全额学费,这对于近年来预算紧缩的美国大学有如“天降甘霖”。   —《纽约时报》 http://news.sina.com.cn/c/2011-12-05/083523575557.shtml
个人分类: 备忘录|167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英国内政部证实:1518名中国留学生被送离出境
热度 1 xupeiyang 2011-12-3 09:17
自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的18个月间,有1518名中国留学生被英国移民当局驱逐出境送回中国。 http://www.chinanews.com/hr/2011/12-02/3505169.shtml
个人分类: 国际外交|1630 次阅读|1 个评论
荣耀还是羞耻?一位中国人在英国剑桥大学成功地民主实践事件丑闻
热度 6 laserdai 2011-11-30 19:23
最近,剑桥大学的中国学联被关闭的丑闻,最早就注意到了新闻报导,后来, 科学网上都有了转载的报导 ,忍了几天,还是忍不住了,因此这里留下一段。 同时,这也敬告那些想在中国推行西方民主的人士,这条道路根本走不通! 《南方周末〉的措辞是: 一位不按规则上位的剑桥中国学联主席,在剑桥掀起一场难得的选举风波,让一个拥有27年历史的中国留学生社团遭遇被注销命运。 这所名校最大的华人社团——剑桥大学中国学者学生联谊会(以下简称“学联”),因其主席选举违反程序而被校方注销。 科学网上有关博克: 周涛 : 中国官腔响彻剑桥-非凡言论-二十年闻过之最臭屁 故事的主人公简要情况(绝对没有人肉搜索,仅仅从网友处转贴): 常非凡,女,2002年来到英国剑桥,先后毕业于 伦敦大学UCL 和 剑桥大学政治系 ,长期热忱服务于剑桥学生学者社群,除在剑桥大学里正式担任海外项目管理工作外,自2006年始,在中国还从事着国家部委的示范项目,现担任山东济南市 “国家电动汽车示范运行863课题组”主要负责人和山东省电动汽车动力总成工程实验室主要负责人。她领导组织实施了两项国家可再能源示范建筑项目的建设,领导组织编写了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济南市示范推广工程实施方案,以及国家863 课题项目实施计划,领导组织建立了纯电动汽车总成实验和动力电池材料研究平台。 这位学联原主席,在换届选举的时候没有开任何会员会议就对外宣称自己“全票连任”;凡是不在这个全票范围内的反对派,不好意思,都被一脚踹出。 这是神马民主?在英国的 剑桥大学 ,一般情况下可是没有人监管的西方式民主,除非你闹腾得太不像话,就必须有一只手来处理了,所以,中国学联给关闭了,让你这帮 黄色的虫子 瞎胡闹?? 回头再看这位学联主席,可是 先后毕业于伦敦大学UCL和剑桥大学政治系的高材生,这两个大学,别说在英国,在全世界都很有影响力的,英国也是西方民主的一个典范国家,称为‘希望和荣耀之地’(Land of Hope and Glory),这样的大环境下和土地上,两个著名大学政治系培养出来的高材生,竟然是这样实践民主的!你把 ‘希望和荣耀之地’(Land of Hope and Glory)变成了‘无望和羞耻之地’(Land of Hopelessness andShame )! 回头看看国内,声称要西方民主的,你们和这位‘ 非常不平凡的 ‘学联主席比一比,你们还差的太远了吧,她把西方式的民主轻易地就 操 成了这个样子,怎么能让人相信其他人能够比这位常主席做得好哪怕一点点。 所以,鼓吹在中国实行西方民主的,该shut up了。 最后,篡改名人诗一句,作为结尾: 轻轻的,我把西方民主操烂了,不留下任何疑问。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3804 次阅读|21 个评论
[转载]剑桥校园选举风波:中国社团的悲剧
miran 2011-11-25 15:21
[转载]剑桥校园选举风波:中国社团的悲剧
剑桥校园选举风波:中国社团的悲剧 (Fri Nov 25 12:16:45 2011) 一位不按规则上位的剑桥中国学联主席,在剑桥掀起一场难得的选举风波,让一个拥有27 年历史的中国留学生社团遭遇被注销命运。 剑桥大学的一群中国博士、硕士们最近被卷入了一场选战。 这所名校最大的华人社团——剑桥大学中国学者学生联谊会(以下简称“学联”),因其 主席选举违反程序而被校方注销。 被指不遵守社团章程的是2010年当选的学联主席常非凡。一些学联成员向校方投诉,常非 凡三个月前未经大会选举宣告自己连任,此行为无效。他们要求按照学联章程规定,组织 竞选委员会,征集候选人,重新选举。 在得知投诉之后,常非凡一方随即送给反对方一顶“分裂学联”的大帽子,“中国人民追 求和平和友谊,大家还是学生,更不应该搞政治斗争。” 双方隔空喊话,互联网上一度出现两个剑桥中国学联的官方网站。剑桥大学的学生报也跑 来看热闹,他们显然很好奇。 2011年11月3日,校方决定介入这桩中国人的家务事。这在一贯主张社团自治的剑桥大学非 常罕见。 校监约见了这个中国学生社团的两派代表人物。现在,两派的网站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网页 ,上面是校监的声明:为了组成统一的学联,2011年12月2日将举行主席、副主席、秘书长 、财务长公开竞选。 这是学联成立27年来第一次四个职位同时公开竞选,此前只有主席由选举产生。 伦敦城市大学学联选举的一份海报,画面动感十足,竞选重点、主要诉求,比如全面提升 女性在城市大学学联中的比重的目的一目了然。 选举产生的,才令人信服 2011年7月中旬,在一封发给学联全体成员的邮件中,常非凡称学联执行委员会一致同意她 连任主席。学联网络部部长陈奇说,看到这个邮件时,他感到非常震惊。 “按照学联章程,主席必须由全体成员选举产生,我们之前没有接到任何关于选举的通知 。”陈奇说。 另一位学联成员陈鲁滨参加了邮件提到的那次执委会会议。当日,在学联工作总结大会后 ,常非凡要求到会执委留下开个小会。小会开始后,她“让我们举手对她的工作表示支持 ”。 然感到有点奇怪,但见大家都举了手,陈鲁滨也就一起举了,但“我们几个人都说举手只 是支持她的工作,没有其它意思”。 不过,学联事后提供给外界的新闻通稿中的表述是,大会经过讨论、表决,按照换届选举 办法的精神,全票通过了常非凡博士就任第二十八届剑桥中国学联主席的决议。 看到邮件震惊之余,陈奇还发现自己已经不是学联邮件列表的管理员了。 此次剑桥中国学联选举风波后,反对派贴出的选举招募启事。启事明显被“蹂躏”过。不 过,仅就启事设计而言,中国人搞选举要学的还很多。 邮件列表是学联成员的网上交流平台,成员只要通过Email订阅,就能收看列表的所有邮件 。当然,邮件必须经管理员认证。除了主席,学联中的几位成员也有管理员资格。 “管理员列表里只留下了她和支持她的人。”陈奇说。 陈奇马上查看了学联的官方网站。网站日志显示,常非凡对网站也进行了同样的操作—— 删除部分管理员或对一些管理员进行降级。 因为官方网站的域名是其他学联成员以私人名义注册,常非凡没有最高权限,她还要求陈 奇采用技术手段,帮她夺取整个网站。 “她以为这样就控制了舆论。”熟悉网络技术的陈奇说,他无意介入权力斗争,但反感这 种暗箱操作,“我一边敷衍她一边将网站恢复”。 夺取网站未果,常非凡后来新注册了一个域名,于是,出现了两个剑桥中国学联的网站。 对于那场“举手支持”、接管邮件列表等说法,常非凡不愿回应:“他们说是我做的,我 是主席,我做得过来吗?作为主席,我也没有时间去澄清这些事。” 常非凡坚持,她所代表的是合法的、正统的、官方的学联。“那些闹事的人都是极个别的 学联成员。” 她的回应官气十足:“因为某些私利和个人目的激化成这种情况,是我非常不愿意见到的 ,但是不管怎么样,这个阵地一定要守住。我们现在正尽一切努力,希望维持学联的稳定 ,不要让个人主义影响中国人团结的形象。” 在专门针对此事的民意调查中,88%的参与者认为,通过选举产生的主席才能令人信服。 剑桥中国学联的选举风波,在对选举已经习以为常的剑桥可谓新奇。 (吴吕明/图) “我们的干部权力大过天” 学联内部先进行了协商,在未能达成一致之后,反对派才向校监投诉,需求校方的仲裁。 中国学联是在剑桥大学注册的社团。在剑桥,社团可以自由选择是否在学校注册。校方对 是否给予注册也有规定,比如,必须有符合学校社团指南的章程,社团的主要负责人必须 通过选举产生,等等。社团一旦申请注册并获得通过,必须遵照章程行事。章程出现任何 细微的改动,都必须向校方报备。 校监查阅学联的章程发现,学联被记录在案的是1992年的章程,近20年来经多次修改,最 近一次是在2008年,都没有向校方备案。 不过,不管按照哪个版本的章程,只要候选人不止一个,主席就必须公开竞选。不止一位 学联成员告诉记者,在常非凡自行宣布连任前,已有几位成员表示过要参选。 校监注意到常非凡连任违反了章程,但希望学联能内部解决:如果学联内部能够达成一致 ,在10月1日之前提交一份符合规定的新章程,学联就不会被学校注销。但学联最终错过了 这个机会。 陈奇写邮件催促常非凡开会商议章程的事,但既没有回复,也没见学联有任何动作。陈奇 说,“她一直在拖。” 剑桥中国学联终于被学校注销。反对派于是决定自行组建社团,修订章程,重新争取学联 在学校获得注册。 陈奇特意找来剑桥大学一些著名社团的章程和学校提供的章程模本作参考。他发现,学校 的模本要求社团必须向大学所有学生开放,而学联的章程规定会员必须是华人;模本规定 社团的主要官员都必须由选举产生,学联的章程规定只有主席需要选举,其他官员由主席 任命;其他社团的章程中都有限制主席权力的条款,甚至规定了如何弹劾主席,而学联20 08年章程中则完全没有……“我们的干部权力大过天。” 限制主席权力,成为新章程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以前没觉得章程还有这么多讲究。” 一位关注此事的留学生告诉记者。 “我就是学民主政治的,他们这些人根本就不懂什么是民主,民主不是流氓政治街头民主 ,不是无政府主义的瞎闹。”常非凡说,“剑桥这个地方,各种思潮、立场混杂,我们已 经非常开明和民主,才允许这些声音发出,也允许这些人团结在学联周围。” “大学社团的权力斗争会到这个程度”剑桥中国学联的选举传统悠久,为不少中国留学生津津乐道。 学联一位前任主席说,这次的事情如果发生在其它学校,可能也就过去了,因为发生在习 惯了领导人选举的剑桥,才引起这么多人关注。 往年,主席选战从7月份开始征集候选人,接下来就是竞选拉票。曾在剑桥做过访问学者的 许知远在《剑桥杂忆》一文中描述过这种情景:新生是主要的争夺对象,他们初来乍到, 急需一些指引与帮助,也没有养成嘲讽的态度,很容易被热情的言行打动。临时搭建的竞 选班底,在火车站接新生,请可能投票者吃饭,分发来自不同商店的优惠券。一些惊人之 举也偶尔出现,候选人会邀请一百位到某学院吃Formal Hall,这是牛津、剑桥日常最重要的社交方式。 拉票是所有竞选中的当然环节,但其间充斥的庸俗、带有贿赂性质的拉拢,也让很多留学 生感到不舒服。本科在读的周楠杰告诉记者,这次候选人征集刚刚开始,已经有候选人跟 他说,如果能在竞选中支持一把,日后可以在学联中给他安排位置。“他说这对以后回国 内发展会有帮助。” 在更多的中国留学生来到剑桥之前,学联主席的竞争并不激烈,很多人甚至记不起以前到 底有没有竞选这回事。不止一位中国留学生回忆,大概是在2006年前后,主席的职位突然 变得炙手可热。他们中有人认为,这跟到剑桥读书和交流的中国人越来越多有关。“学联 的管理层更容易接触到国内的政商人士,一些人把这些看作潜在的资源。” 2010年刚从剑桥博士毕业的苗千对这次选举风波一点都不感到惊讶。他认为,这恰恰是有 的中国人不懂民主为何物的结果。 2009年,他以异类的面目参加了主席竞选。他在演讲台上慷慨激昂:“投票只是民主的表 象,民主的实质在于对于权利的监督与制衡。这最终依赖于每个人对于自身权利和自由的 追求。在剑桥,我看不到这样的群体。没有监督,那么这次选举也只能成为个人野心和权 力欲展示的舞台而已。” 他的竞选姿态与其他两位志在必得的候选人形成了极大的落差。其他两位都在表达了一番 爱国激情之后,话锋一转,说自己已经与剑桥多少家商户签订了协议,将在未来的一年中 组织多少次旅行。 也是那届选举,后来爆出了性丑闻、贪污门,导致接下来的2010年无人愿意出来竞选主席 。在这种情况下,常非凡作为唯一候选人,经过执委会通过后,当上了学联主席。 苗千形容他曾经在学联工作的两个月,就是“买饺子皮、糊抽奖箱”。学联主办的春晚最 令他反胃。“还有节目拿日本人开玩笑,在剑桥搞这个太不合适了。” 据苗千观察,在剑桥,很少看到以国家为名义召集的社团,“更多的是像划艇、击剑这样 的协会”。 在剑桥,学联一般被认为是博士生和硕士生们的组织,本科生有自己的社团,中国文化协 会就是其中一个。陈奇更愿意参加文化协会的活动,因为没有学联那么多“政客”。 一位往届的学联主席说,也有欧盟为名的社团,但是参加的人很少,他们的管理层更少。 不像学联,“主席团就有十个人,很多事情都要上头先发话”。 周楠杰一直参与本科生创立的华新基金,为中国贫困山区募款建小学。“我们的活动形式 很多,比如组织长跑捐款,没有参加的可以给参加的人捐钱,在网上都有账户。钱都是假 期打工挣来的。”类似的活动,在学联就不多见。周楠杰自信能把更纯粹的文化带到学联 。 陈鲁滨希望打破学联现有的架构:“不用搞那么多主席副主席部长,只要谁有兴趣,谁就 来组织。”周楠杰和陈鲁滨打算分别竞选学联的秘书长和主席。 “难以想象在英国的大学里,(中国)社团的权力斗争会到这种程度。”三个月来经历的 一切让陈奇感到不可思议。他觉得这次风波能使学联以后更民主,但又对学联的前途感到 悲观,认为以后愿意加入的人会减少。” 常非凡带领的学联已经投入对春晚的准备。她告诉记者,如果是从正统的官方的角度介绍 学联,朝着积极正面的方向采访的话,她可以谈一谈。如果只是谈这次选举,她希望记者 不要“搅这个事情”。 风波没有给常非凡带来太大的触动,她始终认为,就是个别人在闹事。 不过,她也担心,“要跟那些闹事的人竞选,对于我们的执委来说,还没有准备。” -- -------------------------------------------------------------------------------- 1 发信人: kakaluote (long), 信区: Forum 共产主义合格的接班人啊 -- -------------------------------------------------------------------------------- 2 发信人: wugou (吴钩), 信区: Forum 丢脸丢到国外去了 难怪老外听到中国学联都是各种不屑 -- -------------------------------------------------------------------------------- 3 发信人: cy1983 (cy), 信区: Forum “我就是学民主政治的,他们这些人根本就不懂什么是民主,民主不是流氓政治街头民主 ,不是无政府主义的瞎闹。”常非凡说,“剑桥这个地方,各种思潮、立场混杂,我们已 经非常开明和民主,才允许这些声音发出,也允许这些人团结在学联周围。” -------------------------------------------------------------------------------- 4 发信人: blueskyzyy (不要拿法律当挡箭牌), 信区: Forum “我们已经非常开明和民主,才允许这些声音发出,” 实在太牛逼了!任何人在剑桥发出任何声音并不需要经过剑桥官员或首相或女王的“允许 ”或恩典,却需要经过一个社团领导人的允许。丫拿剑桥当大邱庄华西村了吧? -- -------------------------------------------------------------------------------- 5 发信人: sonicblue (sonicblue), 信区: Forum 这叫输出价值观啊 -- -------------------------------------------------------------------------------- 6 发信人: wangxiaofang (别问我是谁), 信区: Forum 技术性官僚绕开大民主直接委派现在是欧盟内部时髦的行为。 -- -------------------------------------------------------------------------------- 7 发信人: blueskyzyy (不要拿法律当挡箭牌), 信区: Forum 输出价值观,我也正想说这句话 -- -------------------------------------------------------------------------------- 8 发信人: sonicblue (sonicblue), 信区: Forum 任何政府间组织都肯定有democratic deficit,欧盟么,一体化程度强一点所以更有感觉 而已。你们远远没达到那个层次呢 -- -------------------------------------------------------------------------------- 9 发信人: wangxiaofang (别问我是谁), 信区: Forum 还好远远没达到那个层次,哦弥陀佛。 -- -------------------------------------------------------------------------------- 10 发信人: bluestart (【SCDA】乔老大和小巴), 信区: Forum 拿临时、特殊当通行做法,深得腊肉的逻辑啊 -- -------------------------------------------------------------------------------- 11 发信人: sonicblue (sonicblue), 信区: Forum 区域和周边国家事务方面,政府直接代你们操办了,要收买呆丸绿阿伯一个招呼也不用打 。像欧洲议会这种体现一下民众控制的地方完全阙如。至于这个政府本身的可问责性更是 大家都懂。不管哪方面都和欧盟相差不可以道里计,佛什么佛呢。 -- 218.94.6.35] -------------------------------------------------------------------------------- 12 发信人: ZHLHP (ZHUHP), 信区: Forum 这件事再次证明了,中国人,哪怕是收到过良好教育的,哪怕是在国外待过多年的,仍然 是不懂得民主,不懂得选举的意义,也再次证明了,民主/选举等这些西方的游戏不适合中 国。 -- -------------------------------------------------------------------------------- 13 发信人: sonicblue (sonicblue), 信区: Forum 看来呆湾的水土果然怪异,吃了几十年就不是中国人了,不错。 要不调查看看他们或别的“华人”的组织有无如此丑态? -- -------------------------------------------------------------------------------- 发信人: wangxiaofang (别问我是谁), 信区: Forum (Fri Nov 25 14:41:18 2011) 任你再怎么天花乱坠, 执行效率的差距,这个就足够致命了。 纠错和监督也不过是效率组成的一部分而已。 要是最根本的执行实在太低效,那么纠错和监督的意义压根没那么大。 纠错和监督为什么不能有效提高执行效率呢? 这本身也说明“纠错和监督”是不是真正起到了“纠错和监督”的作用。 -- -------------------------------------------------------------------------------- 发信人: sonicblue (sonicblue), 信区: Forum 你们效率高?是不是要拿最高指示传达不过夜来做例子? -- -------------------------------------------------------------------------------- 16 发信人: wangxiaofang (别问我是谁), 信区: Forum 决策和执行的效率比欧盟高就行了,可见你说的全面差距。 -- -------------------------------------------------------------------------------- 17 发信人: sonicblue (sonicblue), 信区: Forum 你们连和欧盟的对应物都没有,比毛比啊。哪天日本对华货物人员自由流通了来比一下两 国共同层面决策效率不迟。 -- 218.94.6.35] -------------------------------------------------------------------------------- 发信人: WangZhaojun (蛇口的海就是悲剧), 信区: Forum 不知道阁下嘴里的日本对华货物人员自由流通和决策效率有一毛钱关系? 难道禁止和开放日本对华货物人员自由流通的决策过程彼此差异很大么? 对应物都没有,你就开始说天朝和欧盟全面差距,比毛比啊。 真是幽默,明明是自己挑出来的话题。 -- -------------------------------------------------------------------------------- 19 发信人: sonicblue (sonicblue), 信区: Forum 天朝在周边国家关系中既缺少欧盟国家的一体化,自然更缺少欧盟国家对一体化的民主控 制。全部是政府主导的外交,还不如欧盟好歹还有直接选举的中央机构。 在本国层面上政府也不可问责。所以各个层面上都是全面差距,比毛比。看不懂么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370 次阅读|0 个评论
浅谈华人形象里的瑕疵
热度 12 ssg334 2011-11-22 19:29
华人浪迹海外,谋求生路,是百年前的事。而五十年前起,青年华人在海外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的传奇,树立了中国人刻苦坚强的形象,也奠定了祖国起步发展的基石。时至今日,华人在海外声明直落,不复当年。Russell Peters在他万恶的脱口秀节目中奚落华人,句句讽刺。仔细想来,纵然国人本性中有些方面不容于欧美,但也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地方,之所以形象如此,有些方面值得深思。 我所听到的对中国留学生地腹诽,主要是:富而无德,穷则奸诈。很多二世祖在海外买房买车,交着高昂的学费,过着逍遥的生活。这一点无不让鬼佬们(请勿介意用这个词)眼红:中国人果然有钱,不愧是什么都能生产的民族。而这些满身名牌学生们,考试作弊,坐车逃票(即使平时玩乐时铺张浪费),甚至有些还有乱丢垃圾烟头的行为。另有家境贫寒,发奋努力的学生,本要成为榜样,但有时计较金钱,贪图公家便宜的行为往往引人侧目。总的讲,不分贫富,共有的几点是:1.喜欢攀比,看到别人成绩高就会眼红,有时甚至容不下自己同胞;2.自私,有的学生不愿意分享自己找来的资料,甚至总是有所保留;3.爱占便宜,看到免费的宴会往往趋之若鹜,华人云集;4.没有公众意识,插队,吐痰,在图书馆等地聚众喧哗等行为还是常常可见。。。 大部分去海外追求梦想,刻苦历练自己的学子,无时无刻不美化着华人的海外形象,但害群之马难防,总有个例(其实决不在少数)丑化着它。我们不需要刻意美化自己的形象,但是,我们需要他人真心的尊重。记得在Westmead Hospital做实习医生时,我常去一位日本同事家里与他的朋友(很多都是学生)聚餐。在一群日本人中,并没有什么压力,但感受到的是他人的尊重。开饭时他们都会对大家表示自己开动了,彼此也很尊重,如果你开玩笑说一句Fuck U,他们会正式的问:为什么?;对于我的问题,他们总是耐心回答,甚至记录下来,等自己查清楚了在告知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周计划、月计划,很少参与放纵的夜生活;虽然家底丰厚,但吃穿简朴。他们遵守本地的各种制度,功课也业务总是一丝不苟的按时并独立完成。日本人在海外的形象,好过中国人,自然更好过韩国人和阿三,他们受到的,无论贫富,是他人的尊重。我有时感慨,在陌生的国度里,因为自己的作为和国人的形象而受到尊重,是多么让人温暖啊。 树立一个令人尊重的形象,是要每一个人都有身为华人的骄傲和尊严,而不是时刻想着:我来自穷苦的中国,我到美国就是来投奔现代化的,就是来享受生活的。。。欧美人强调“绅士”,咱们的古人也喜做“君子”。年轻的学子们,爱护自己的形象,尊重他人的习惯,努力地、独立地做好自己的事情,于己于人,不都是好事么?
5766 次阅读|24 个评论
欢聚一堂
热度 2 等离子体科学 2011-11-22 12:09
欢聚一堂
这是参加53rd APS/DPP Meeting的部分国内外中国研究人员和留学生的聚会合影:
个人分类: 学海无涯|3830 次阅读|8 个评论
ITER一代
热度 4 等离子体科学 2011-11-18 12:35
美国物理学会等离子体分会第53次年会在盐湖城召开。明天中午会议结束,今晚是会议的最后一个晚上,来自中国大陆的留学生和在国内外从事等离子体研究的与会人员在一起聚餐。人没来齐,就有50多,如果都来了,至少要70多人——超过参加会议全体的十分之一! 这种盛况只有1980年代末才有过,而且这次国内各单位来的代表接近20人,是创纪录的数字。 来晚餐的50多人中,科大毕业生占80%。这些年科大等离子体物理专业对中国和世界聚变能源研究的贡献功不可没。 笔者20年前从Columbia毕业,10年前回国工作。在这次会上看到、听到在美国学习工作的年轻人取得的成绩,感觉他们比起我们那一代留学生做得更出色。而且他们对回国工作的选择表现出的热情,也是前所未有的。 ITER计划在2018年放电,2025年开始氘氚运行。现在的年轻人,那时将是聚变能源研究的主力。他们是真正的ITER Generation. 长江后浪推前浪,从这些年轻人身上,感觉到聚变能源研究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
个人分类: 学海无涯|3821 次阅读|10 个评论
留学热持续升温 国际名牌大学锁定中国
热度 7 zhpd55 2011-11-17 11:21
据 伦敦2011年11月14日的有关报道, 由于我国海外求学热的持续升温,多所国际顶尖大学将在我国多个大城市参加全球大学巡展活动,吸收我国的优秀学生。尽管全球高等教育的学费近年来不断上涨,但是选择到海外求学的中国学生数目却持续上升。全球一流大学也趁着在这个蓬勃生机的海外留学市场吸纳我国最优秀的人才。TopUniversities.com主编Danny Byrne先生指出:“现今全球大概有130万中国留学生。随着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毕业回国,许多一流大学在早已锁定中国为其2012及2013年招生的首选之地,甚至为优异的自费生提供丰富的奖学金和补助。以澳大利亚邦得大学(Bond University Australia)为例,此大学为所有在攻读本科及硕士课程的学生提供高达相当于50%的学费的奖学金和助学金。国际顶级的一些大学,也包括澳大利亚的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美国的George Mason University以及英国的Manchester Metropolitan University等都将参加在我国的巡展招募活动,除了招纳贤才之外,也是为了满足欲出国留学者的选择需求。 如需查询更多的信息,请访问 www.topuniversities.com/tour/east-asia 据 中国日报 报道,2010年赴国外留学的中国学生人数超过28.5万人,比2009年学生人数上升了20%. 285,000 Chinese went abroad for study in 2010 Statistics releas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n March 15 show that a total of nearly 285,000 Chinese citizens went abroad for study in 2010, an increase of 55,400 from 2009, and the total number of foreigners that studied in China in 2010 exceeded 260,000. Statistics show that from 1978 to 2010, the total number of Chinese citizens that studied abroad has reached more than 1.9 million, of which, 632,200 chose to return to China. There were a total of nearly 1.3 million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at the end of 2010, including 946,400 who received professional training, took undergraduate courses, master courses and doctorate courses, and engaged in post-doctoral research or academic visits. According to sources, in 2010, the number of foreign students studying in China exceeded 260,000 for the first time. In addition, the number of China's foreign student source countries and regions, the number of Chinese units accepting foreign students and the number of foreign students obtaining the Chinese government scholarship hit a record high since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as founded in 1949.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more than 265,000 international students from 194 countries studied in 620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ot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in China's 31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excluding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in 2010. Among them, the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under the Chinese Government Scholarship Program reached over 22,000, up nearly 23 percent from 2009. The largest group amo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in 2010 was from Asia (over 66 percent), followed by Europe, North and South America, Africa and Oceania. South Korea sent the largest number of students to China last year, followed by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Thailand, Vietnam, Russia, Indonesia, India, Kazakhstan and Pakistan. An official from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said China will make efforts to lift its international student population to 500,000 by 2020 and develop itself into Asia's most popular destination country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By People's Daily Online
个人分类: 新观察|3659 次阅读|7 个评论
德国小镇巴格特海德(Bargteheide)观国际象棋比赛
热度 1 rczeng 2011-9-23 22:19
德国小镇巴格特海德(Bargteheide)观国际象棋比赛
小马的老婆小齐与我是同事,在同一层楼。他的孩子爱好国际象棋,水平位居全德(国)少年组前5位。为了提升孩子的象棋水平,他们花高薪专门聘请大师级教练来家辅导,并对每次授课进行了录像。后来,因为我爱好摄影,他把他的三脚架借给我用了一年。虽然照相机不好,水平一般,可大多数片子都是用小马的三脚架拍摄的。 为了赢得积分,提升段位,孩子必须定期参加在德国甚至欧洲举办的各种国际象棋比赛。一般比赛时间安排在周末。所以,周末他常常驱车带孩子出去比赛。 小马家住在离研究所不远的村里。在家的日子,几乎每晚来与中国留学生打乒乓球。2006年5月27日是我去德国的第80天,这天又是周六,小马周五晚上告诉我他将带孩子去小镇巴格特海德(Bargteheide)参加国际象棋比赛,如有兴趣,可随他一起去看看比赛。周六一大早随他一家三口去巴格特海德,小镇在汉堡与吕贝克之间。驱车约一个多小时我们就达到目的地。 会场在一所学校里,只有一间大会议室大小。第1次近距离观看国际象棋比赛,挺有意思。有许多成人参加,这种比赛似乎不分男女老少。我心想,这不是大人欺负小孩吗? 比赛开始了,孩子与一位中年男子对垒。每走一步,按一下计时器。刚开始,节奏非常缓慢,到外面转了一圈,一步棋还没有走动。我还为孩子担心,以为会输掉这盘棋。中间我到镇上晃悠了2个小时,11点半回到赛场,桌面上的棋子还有一大半没有动静,马上进入读秒阶段了。围观的人越来越多,连孩子的教练也过来了。我的心紧了一下,男子以极快了速度按着计时器,似乎要打乱孩子的节奏,乱中取胜。令人惊讶的是,孩子竟然胸有成竹,从容应对。两只手在读秒计上来回穿梭。大家屏住呼吸,只听见读秒计滴答滴答的声音。2分钟之内,对方举手投降。最后围观的人群报以热烈掌声,教练也露出了愉快的笑脸。 1 穿红色衣服的中国小男孩 2 3 4
4582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中国留学生涌入美国读研
dongzg101 2011-9-11 10:43
中国留学生涌入美国读研 美国学校录取率提高 2011年09月10日 09:56 来源:华尔街日报 作者: 关博元 译 0 人参与 0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美国《华尔街日报》原题:中国学生涌入美国研究院 根据美国研究生院产业集团上周二发布的一份调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进入美国研究院。 美国研究生院理事会发布的报告显示:上一个学年申请来美国留学的研究生增加了21%,美国学校的录取率也相应的提高到23%,这是中国学生连续第六年两位数字的增长。 这份报告分析了2011年秋季国际学生向美国研究院递交的总计591739份入学申请。根据这份报告,国际学生总体的申请率与录取率相对于2010年增长了11%。 特别是商学研究院正在接纳更多的中国及其他国际留学生。根据美国研究生院理事会提供的数据,与上学年相比,商学研究院计划为今年秋季入学的国际学生增加16%的录取率。这是策略上的重要转变,2010年,尽管申请人数增加了11%,录取率仅仅提高了3%。 美国国际教育协会是一个管理富布莱特奖学金项目和在世界范围内大力促进高校合作的非盈利机构,其高级顾问佩吉·布卢门撒尔认为,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中产阶级家庭可以承受美国的学费。不过由于经济不景气,筹集研究生教育的学费对部分美国学生反倒成了难题。 她接着说:“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让学生和家长产生了投资教育的财力和意愿。” 根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提供的信息,相比上一学年,在2009至2010学年美国大学与研究院录取的中国学生增加了将近30%。沙特阿拉伯于2006年发起了一个国家奖学金项目,因此来自那里的学生,在同一时期增长了大约25%,直至15810人次。这是国际学生迅速增长的两个重要来源。 巴西与中国都在为学生提供留学资助,希望他们能带着学到的新技术和新观念回国。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研究院副院长与教务处长帕特里克·欧斯莫说,“我很惊讶的看到这么多国家都认为这些(教育上)的投资对于他们的发展很重要,”并补充说,根据他自己的经验,这些学生回国后,将在很短的时间里成为他们国家的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国际学生,特别是那些来自中国的学生现在都具有十分出色的 英语 (论坛)能力,这让他们自身对美国学校很有吸引力,录取官员表示。 美国的各个学校同样希望让学生接受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和思想,通过提供“国际化”的教育来提高自身的声誉。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司寻求可以在国际大型联合企业中工作的求职者,对于商业学校来说,他们正在努力培养满足招聘人员要求的人才。 密歇根大学的玫瑰商学院希望这个秋季,国际学生参加其课程的总数,可以从去年的30%提高到34%。而在上一轮的招生工作中,国际学生的申请率已经达到了12%。 在斯坦福大学商学研究院,相对于去年的33%,今年已经有37%的学生来自于美国以外的国家。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商学院都在调整其学生比例。正如麻省理工学院深资招生助理朱莉·斯通所言,尽管国际留学生的申请数量在不断提高,该学院的斯隆商学院近些年将其国际学生的比例控制在40%左右。 朱莉·斯通女士说:“我们是美国的一所研究院,所以我们有必要在我们的项目中保留几分美国的味道。”(关博元 译) 相关新闻: 经济不景气 美国增发中国留学生签证 “吻瘫”美国机场 中国留学生被判社区服务 毕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标签: 录取率 美国学校 中国大学生
123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外语旅游系应用泰国语专业
dongzg101 2011-9-7 23:47
佛统皇家大学为增强中国留学生文化视野免费带学生游览大王宫 [ 作者: 外语与旅游系 来源: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 点击数:599 更新时间:2010-10-29 文章录入: 外语与旅游系 ] (都乐网讯)2010年10月17日,泰国佛统皇家大学100多名来自于中国的新一届留学生,包括柳州城市职业学院08泰语班,在外事办主任潘婷老师的带领下到曼谷游览了泰国著名的大皇宫和玉佛寺。此次游览,增加了学生对泰国历史的认识,同时也拓宽了同学们的文化视野。像这样的免费旅游,在今后一年的学习中还有3次。 图:美丽的大王宫 大王宫是泰国曼谷王朝一世王至八世王的王宫。位于首都曼谷市中心,依偎在湄南河畔,是泰国历代王宫保存最完美、规模最大、最有民族特色的王官,现仅用于举行加冕典礼、宫廷庆祝等仪式。建筑以白为主色,风格主要为暹罗式。庭园内绿草如茵,鲜花盛开,树影婆娑,满目芳菲。大王宫主要由几个宫殿和一座寺院组成。大王宫内的寺院,即著名的玉佛寺建筑群。 图:大王宫建筑群 --EndFragment-- 玉佛寺位于大王宫的东北角,是泰国最著名的佛寺,也是泰国三大国宝之一。玉佛寺是泰国王族供奉玉佛像和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因寺内供奉着玉佛而得名。玉佛高66厘米,宽48厘米,是由一整块碧玉雕刻而成。每当换季时节,泰国国王都亲自为玉佛更衣,以保国泰民安。每当泰国内阁更迭之际,新政府的全体阁员都要在玉佛寺向国王宣誓就职。每年5月农耕节时,国王还要在这里举行宗教仪式,祈祷丰收。 --EndFragment-- 图:恢弘大气的玉佛寺建筑群1 图:恢弘大气的玉佛寺建筑群2 寺内四周有长约一公里的 壁画长廊,上面绘有178幅以印度古典文学《罗摩衍那》史诗为题材的精美彩色连环画,并附有泰文译诗。 让人惊异的是, 玉佛寺内的几块大瓷屏风上彩绘着中国《三国演义》的故事。 图:玉佛寺内的壁画长廊 --EndFragment-- 外事办主任潘婷老师说像这样的免费旅游,佛统皇家大学在今后的一年内还会提供三次,分别是到阿育他亚府看历史古城、到华欣府欣赏美丽的海景,最后一次就是到著名的海滩芭堤雅欣赏美丽的人妖表演。潘婷老师解释说此举的目的是想让中国学生对泰国多些了解,同时提高他们学习泰语的兴趣。 图:外事办主任潘婷老师(左一),右一为副校长索拉教授 (编辑:欧松华) --EndFragment-- 上一篇文章: 外语与旅游系08应用泰语班赴泰后得到佛统皇家大学的热情招待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1414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加大2011中国留学生会迎新讲座
fanxh 2011-8-24 09:55
对2011年的留学生和准备出国留学的人非常有帮助吆.
192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数十万中国留学生为何留在“可爱的美国”
热度 2 lzxun123 2011-8-15 17:17
刚才看到一篇博文(转自 归一 ),不知内容真假,想到如果是内容真的,我们就参照改之;如果是假的,我们也可以参照加勉。于是转帖在这里。 小事反映美国的吸引力:为何中国留学生不回国 1978年中国开启公派留学生赴西方国家留学的大门。三十年来,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中国留学生已达百万之众,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从1978年到2005年,中国出国留学总人数达93.34万人,留学回国总人数为23.29万人,回国人数只占出国留学人数的两成。在回国的两成人数中,又有相当一部分人供职于在华的外国公司,还有少数领导干部的子女回国并在领导岗位上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的出国留学生基本都是公派,花纳税人的钱就是为了让他们为纳税人提供更多、更好的聪明才智。为什么派往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留学生都如同孔雀东南飞,一去不复返呢?美国人用庚子赔款帮助中国建起了清华大学,如今的清华、北大都成了美国所需人才的培训中心。百万留学生,百万科技大军,插在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增添腾飞的翅膀,你们为什么不回来呢? 美国等国家有富饶的生活,有造就人才的环境,这肯定是吸引中国留学生的重要因素。追求富贵是人们的共同愿望,但嫌贫爱富也不是全部留学生的品质。上北美论坛网,看到留学生的文章,留学生在美国的日常工作生活中,不经意遇到许多令他们感动的事,美国令他们成功,美国也令他们留下来。原汁原味的文章更真切,怒我原文照搬: 来美快6年了,先读书,后工作,其中也算尝遍酸甜苦辣,但我想写写让我深受感动的几件事: 1、 刚来美国没多久,有一次去医院的时候,进门就看到前台摆放着一张长卡片,上面写的东西让我终生难忘,翻译出来就是:“不论你是什么种族,不论你有没有钱,也不论你是什么身份,你都有权利在这里得到治疗”。也就是,穷人,甚至非法移民来治病,医院也不会拒绝治疗。我听到非法移民有大病时去医院,一般给个假地址,出院后反正也收不到帐单,医院自然有基金来付这笔费用。 有个朋友的妻子(也是学生)做了个阑尾手术,因为前期炎症严重在医院共住了一个礼拜,朋友说他有一天在医院不小心看到帐单,8万多美金,这还不包括医生的费用,但最后他也用不着付一分钱,因为学生的医疗保险付了一小部分后,剩下的就可以申请医院的慈善基金。还有朋友的父亲从国内来探亲,作了个心脏手术,也没有花钱。读书期间不少同学或家属生小孩,因为收入在设定限之下,不但怀孕期间的检查,生产等不花钱,小孩出生后还可以领牛奶,食品等。有几次隔壁的提着牛奶到我这,说我们喝不完,拿给你们一点。 2 、有次去学校接儿子,在学校走廊上看见一则公告,内容是根据某年某法案,此辖区内所有孩子有权在这所学校受教育,不管你是这儿的居民,或者你是寄居在这儿的亲戚家,甚至你是无家可归者。也就是说,你即使住在这个地区的某个桥洞下,你的孩子仍然可以在这所学校得到免费教育。要知道,这是本地最好的学校。 3 、几年前与朋友出去玩,到了一荒凉之地,不幸车子陷入沙丘,手机无信号,无法叫拖车,正手足无措之际,一四轮驱动越野车开来,司机花了6次将我的车拖出,其间拖断他车上几根绳子。离开之际,司机告诉我们,刚跟我们错车时,就在想我的两轮驱动车会陷入沙丘,于是特意返回察看,果不其然。 4 、几年前与朋友出去钓鱼,因为我刚买的渔具包装怎么也打不开。于是问旁边欲开车离去的老美是否有剪刀,告知没有,于是只得在一旁看朋友钓鱼。10多分钟后,突然发现刚刚离去的老美开车返回,从家里特意拿来剪刀。 5 、每次看到校车将停车标志一伸出来,同向和反向车流乖乖停住,静等孩子们上车,下车,过马路。还有每次只要听到救护车的声音,所有车辆往边上靠,等待救护车过去。 6 、儿子前年上幼儿园时,调皮捣蛋让老师告了不少状.说到上课从来不能安静,中午饭不好好吃,还要去打搅别的小朋友,喝水的时候不排队.因此老师说让我到幼儿园参加会议谈谈儿子的教育.本以为是随便聊聊,没想到学校来了三个老师,还从外面请来两个儿童教育专家先在头一天去观察儿子在班上的表现,然后参加会议. 并且一起聊了一个半小时,从儿子的问题分析到家长,老师该怎么做来帮助儿子,并且还建议之后每月一次的后续会议,以评估儿子是否有改进.儿子上幼儿园不但一分钱不交还有早餐和午餐免费供应,有时组织去游乐园,动物园也不交钱(大部分地方上幼儿园不是免费,可能我当时读书的地方属于低收入区,有不少政府补贴,所以免费).为帮助儿子的成长这么兴师动众,并且让我受益非浅,也深受感动。 7 、买了东西后,如不满意,退货之方便是国内不可比的。一般3个月之内不需要任何理由就可退货。所以我现在买东西是尽管放心大胆买,如果不满意拿来退就行了。 8 、前年在纽约某政府部门实习的时候,有一次各区县头头(相当于国内的一把手)来单位开会,中午吃饭大家都是各自去外面吃快餐,还有的就在售货机上买瓶饮料,一点小点心当午餐,然后下午大家继续开会。到现在的政府部门上班后,也是有各市长,乡镇长参加的会议,9点开会,10点多散会,各自回单位。据说没饭吃是因为没有这方面的预算。 9 、现在的单位一年掌管和下拨联邦政府来的几千万的项目资金,每年员工聚餐资金来源是靠同事们喝完可乐后回收的可乐瓶换来的钱。并且单位没有一辆公车,需要用时开自己车,然后按里程数报销。 驻美留学生的9个感动是心中的油然而生,不是美国政府刻意为他们送的温暖,诸如为他们盖一栋知识分子住宅楼,开一次关心他们的团拜会。给留学生心里烙下的9个感动来自于整个社会体系,来自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它惠及的是包括中国留学生在内的全体国民。笔者从赴美留学生的文章中体会9个感动,但笔者和笔者所在地的许多人却感受了加拿大的感动之处。我们这里的一个老人,其儿子在加拿大留学并工作,前几年儿子将老人接到加拿大并加入了加拿大的国籍。令老人意外惊喜和感动的是,不托熟人,不拉关系,不送礼金,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加拿大当地政府依据加拿大法律为他办理了养老保险,领取了养老金。老人在他的祖国辛苦劳作了一辈子,饱受生活及精神的沧桑,晚年却在加拿大领取养老金,怎不令老人感动,怎不令老人热爱他新的国家,怎不叫老人鼓励、督促儿子为他的新国家努力工作。又怎不令老人在国内的亲朋好友、邻居们羡慕! 刘亚洲有一篇著名文章,题为《 美国真正的可怕之处在哪儿 》,文章中刘亚洲强调自己的一个观点: 美国是由千千万万不爱自己祖国的人组成的国家,但他们都很爱美国。有很多领导人,一边骂美国,一边却把子女往美国送。反差巨大!那么美国可怕之处何在呢?刘亚洲归纳为三点:第一,美国的精英体制不可小觑。他的干部制度,他的竞选机制,能够确保决策者是一批精英。而我们是有思想的人不决策,决策的人没有思想。有脑子就没位子,有位子就没脑子。美国却正好相反。第二,美国的大气与宽容。美国人可以把国旗当裤衩穿在身上,美国人可以在大街上焚烧自己的国旗,作者引用一句话说:如果一个国家连自己的国旗都可以烧的话,你还有什么理由去焚烧它呢? 第三,精神和道德的伟大力量。文章用“9. 11”事件中发生的三件事来感受美国人的精神和道德力量。 第一件,世贸大楼顶部被飞机撞击之后,烈焰奔腾,形势千钧一发。楼上的人们通过EXIT向下逃生的时候,并不特别慌乱。人往下走,消防队员往上冲。互相让道,并不冲突。有妇女、小孩、盲人到时,人们都自动地让出一条道来,让他们先走甚至还给一条宠物小狗让道。刘亚洲感慨:一个民族的精神不强悍到一定的程度,断然做不出这种举动。面对死亡,冷静如斯,恐怕不是圣人也接近圣人了吧。 第二件事,“9. 11”的第二天,世界就知道这是阿拉伯恐怖分子所为。很多阿拉伯商店、餐馆被愤怒的美国人砸了。一些阿拉伯商人也受到袭击。这个时刻,有相当一批美国人自发地组织起来,到阿拉伯人的商店、饭馆为他们站岗。到阿拉伯人居住区巡逻,阻止悲剧的进一步发生。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啊。 第三件事,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坠毁的那架767客机,本来是要撞向白宫的。后来机上乘客与恐怖分子搏斗,才使飞机坠毁。因为当时他们已经知道世贸大楼、五角大楼被撞的消息,他们决定,不能无所作为,要和恐怖分子进行殊死斗争。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还做了一件事:决定投票通过,是不是要和恐怖分子作斗争。在这么一个生死悠关的时刻,我都不把我的意志强加给别人。后来全体同意,才去与劫机者搏斗。 这样的民族,这样的国家,他不兴盛谁能兴盛。这样的民族,这样的国家,他不可爱,谁还可爱。刘亚洲说美国的“可怕之处”何尝不是美国的可爱之处呢?就是这些可爱之处令近几十万中国留学生乐不思蜀!
个人分类: 博览|1861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小事反映美国的吸引力:为何中国留学生不回国
ellapan 2011-8-15 14:59
1978年中国开启公派留学生赴西方国家留学的大门。三十年来,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中国留学生已达百万之众,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从1978年到2005年,中国出国留学总人数达93.34万人,留学回国总人数为23.29万人,回国人数只占出国留学人数的两成。在回国的两成人数中,又有相当一部分人供职于在华的外国公司,还有少数领导干部的子女回国并在领导岗位上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的出国留学生基本都是公派,花纳税人的钱就是为了让他们为纳税人提供更多、更好的聪明才智。为什么派往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留学生都如同孔雀东南飞,一去不复返呢?美国人用庚子赔款帮助中国建起了清华大学,如今的清华、北大都成了美国所需人才的培训中心。百万留学生,百万科技大军,插在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增添腾飞的翅膀,你们为什么不回来呢? 美国等国家有富饶的生活,有造就人才的环境,这肯定是吸引中国留学生的重要因素。追求富贵是人们的共同愿望,但嫌贫爱富也不是全部留学生的品质。上北美论坛网,看到留学生的文章,留学生在美国的日常工作生活中,不经意遇到许多令他们感动的事,美国令他们成功,美国也令他们留下来。原汁原味的文章更真切,怒我原文照搬: 来美快6年了,先读书,后工作,其中也算尝遍酸甜苦辣,但我想写写让我深受感动的几件事: 1、 刚来美国没多久,有一次去医院的时候,进门就看到前台摆放着一张长卡片,上面写的东西让我终生难忘,翻译出来就是:“不论你是什么种族,不论你有没有钱,也不论你是什么身份,你都有权利在这里得到治疗”。也就是,穷人,甚至非法移民来治病,医院也不会拒绝治疗。我听到非法移民有大病时去医院,一般给个假地址,出院后反正也收不到帐单,医院自然有基金来付这笔费用。 有个朋友的妻子(也是学生)做了个阑尾手术,因为前期炎症严重在医院共住了一个礼拜,朋友说他有一天在医院不小心看到帐单,8万多美金,这还不包括医生的费用,但最后他也用不着付一分钱,因为学生的医疗保险付了一小部分后,剩下的就可以申请医院的慈善基金。还有朋友的父亲从国内来探亲,作了个心脏手术,也没有花钱。读书期间不少同学或家属生小孩,因为收入在设定限之下,不但怀孕期间的检查,生产等不花钱,小孩出生后还可以领牛奶,食品等。有几次隔壁的提着牛奶到我这,说我们喝不完,拿给你们一点。 2 、有次去学校接儿子,在学校走廊上看见一则公告,内容是根据某年某法案,此辖区内所有孩子有权在这所学校受教育,不管你是这儿的居民,或者你是寄居在这儿的亲戚家,甚至你是无家可归者。也就是说,你即使住在这个地区的某个桥洞下,你的孩子仍然可以在这所学校得到免费教育。要知道,这是本地最好的学校。 3 、几年前与朋友出去玩,到了一荒凉之地,不幸车子陷入沙丘,手机无信号,无法叫拖车,正手足无措之际,一四轮驱动越野车开来,司机花了6次将我的车拖出,其间拖断他车上几根绳子。离开之际,司机告诉我们,刚跟我们错车时,就在想我的两轮驱动车会陷入沙丘,于是特意返回察看,果不其然。 4 、几年前与朋友出去钓鱼,因为我刚买的渔具包装怎么也打不开。于是问旁边欲开车离去的老美是否有剪刀,告知没有,于是只得在一旁看朋友钓鱼。10多分钟后,突然发现刚刚离去的老美开车返回,从家里特意拿来剪刀。 5 、每次看到校车将停车标志一伸出来,同向和反向车流乖乖停住,静等孩子们上车,下车,过马路。还有每次只要听到救护车的声音,所有车辆往边上靠,等待救护车过去。 6 、儿子前年上幼儿园时,调皮捣蛋让老师告了不少状.说到上课从来不能安静,中午饭不好好吃,还要去打搅别的小朋友,喝水的时候不排队.因此老师说让我到幼儿园参加会议谈谈儿子的教育.本以为是随便聊聊,没想到学校来了三个老师,还从外面请来两个儿童教育专家先在头一天去观察儿子在班上的表现,然后参加会议. 并且一起聊了一个半小时,从儿子的问题分析到家长,老师该怎么做来帮助儿子,并且还建议之后每月一次的后续会议,以评估儿子是否有改进.儿子上幼儿园不但一分钱不交还有早餐和午餐免费供应,有时组织去游乐园,动物园也不交钱(大部分地方上幼儿园不是免费,可能我当时读书的地方属于低收入区,有不少政府补贴,所以免费).为帮助儿子的成长这么兴师动众,并且让我受益非浅,也深受感动。 7 、买了东西后,如不满意,退货之方便是国内不可比的。一般3个月之内不需要任何理由就可退货。所以我现在买东西是尽管放心大胆买,如果不满意拿来退就行了。 8 、前年在纽约某政府部门实习的时候,有一次各区县头头(相当于国内的一把手)来单位开会,中午吃饭大家都是各自去外面吃快餐,还有的就在售货机上买瓶饮料,一点小点心当午餐,然后下午大家继续开会。到现在的政府部门上班后,也是有各市长,乡镇长参加的会议,9点开会,10点多散会,各自回单位。据说没饭吃是因为没有这方面的预算。 9 、现在的单位一年掌管和下拨联邦政府来的几千万的项目资金,每年员工聚餐资金来源是靠同事们喝完可乐后回收的可乐瓶换来的钱。并且单位没有一辆公车,需要用时开自己车,然后按里程数报销。 驻美留学生的9个感动是心中的油然而生,不是美国政府刻意为他们送的温暖,诸如为他们盖一栋知识分子住宅楼,开一次关心他们的团拜会。给留学生心里烙下的9个感动来自于整个社会体系,来自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它惠及的是包括中国留学生在内的全体国民。笔者从赴美留学生的文章中体会9个感动,但笔者和笔者所在地的许多人却感受了加拿大的感动之处。我们这里的一个老人,其儿子在加拿大留学并工作,前几年儿子将老人接到加拿大并加入了加拿大的国籍。令老人意外惊喜和感动的是,不托熟人,不拉关系,不送礼金,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加拿大当地政府依据加拿大法律为他办理了养老保险,领取了养老金。老人在他的祖国辛苦劳作了一辈子,饱受生活及精神的沧桑,晚年却在加拿大领取养老金,怎不令老人感动,怎不令老人热爱他新的国家,怎不叫老人鼓励、督促儿子为他的新国家努力工作。又怎不令老人在国内的亲朋好友、邻居们羡慕! 刘亚洲有一篇著名文章,题为《 美国真正的可怕之处在哪儿 》,文章中刘亚洲强调自己的一个观点: 美国是由千千万万不爱自己祖国的人组成的国家,但他们都很爱美国。有很多领导人,一边骂美国,一边却把子女往美国送。反差巨大!那么美国可怕之处何在呢?刘亚洲归纳为三点:第一,美国的精英体制不可小觑。他的干部制度,他的竞选机制,能够确保决策者是一批精英。而我们是有思想的人不决策,决策的人没有思想。有脑子就没位子,有位子就没脑子。美国却正好相反。第二,美国的大气与宽容。美国人可以把国旗当裤衩穿在身上,美国人可以在大街上焚烧自己的国旗,作者引用一句话说:如果一个国家连自己的国旗都可以烧的话,你还有什么理由去焚烧它呢? 第三,精神和道德的伟大力量。文章用“9. 11”事件中发生的三件事来感受美国人的精神和道德力量。 第一件,世贸大楼顶部被飞机撞击之后,烈焰奔腾,形势千钧一发。楼上的人们通过EXIT向下逃生的时候,并不特别慌乱。人往下走,消防队员往上冲。互相让道,并不冲突。有妇女、小孩、盲人到时,人们都自动地让出一条道来,让他们先走甚至还给一条宠物小狗让道。刘亚洲感慨:一个民族的精神不强悍到一定的程度,断然做不出这种举动。面对死亡,冷静如斯,恐怕不是圣人也接近圣人了吧。 第二件事,“9. 11”的第二天,世界就知道这是阿拉伯恐怖分子所为。很多阿拉伯商店、餐馆被愤怒的美国人砸了。一些阿拉伯商人也受到袭击。这个时刻,有相当一批美国人自发地组织起来,到阿拉伯人的商店、饭馆为他们站岗。到阿拉伯人居住区巡逻,阻止悲剧的进一步发生。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啊。 第三件事,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坠毁的那架767客机,本来是要撞向白宫的。后来机上乘客与恐怖分子搏斗,才使飞机坠毁。因为当时他们已经知道世贸大楼、五角大楼被撞的消息,他们决定,不能无所作为,要和恐怖分子进行殊死斗争。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还做了一件事:决定投票通过,是不是要和恐怖分子作斗争。在这么一个生死悠关的时刻,我都不把我的意志强加给别人。后来全体同意,才去与劫机者搏斗。 这样的民族,这样的国家,他不兴盛谁能兴盛。这样的民族,这样的国家,他不可爱,谁还可爱。刘亚洲说美国的“可怕之处”何尝不是美国的可爱之处呢?就是这些可爱之处令近几十万中国留学生乐不思蜀!
188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國南加大中國學生會推多重服務迎新
fanxh 2011-8-12 10:45
据美国《侨报》报道,中国来美留学生数量有望再次创下纪录,作为招收国际学生最多的南加大,中国留学生的人数也再次突破纪录,开学在即,这些即将踏入校门的新留学生则面临住宿、出行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对此南加大中国学生会则为这些新生准备了多方面的服务,以让他们顺利入学。   南加大学生会副主席范兆虎说,尽管他们今年缺少经费和志愿者,但还是尽量给新生们安排接机服务、临时住房和银行、手机开户服务。范兆虎说,他们和学校附近的几个提供学生住宿的公寓还有协议,为这些中国留学提供租房折扣,有的有10%的折扣,有的每个月提供10到50块钱的优惠,有的则提供200到300元的优惠。对于刚到洛杉矶没有驾照的新生,他们建议这些新生在学校北面租房,这样可以通过搭乘校车和走路到学校上学。   这次面对学生数量激增、经费不足和人手紧缺的情况,该学生会的成员还是积极义务为这些新生提供服务,与此同时学生会这次还特别获得了全美中华青年联合会、一些华人旅行社和律师事务所的帮助。   据悉,学生会副主席范兆虎本来在暑假期间拿到了在花旗银行实习的机会,但是为了能帮助这些来自中国的新生,他放弃了实习机会,全职为新生提供服务。南加大中国学生会的接机活动也受到校长办公室的关注,学校将对接机服务进行全程录像,并在该校的全球办公室播放,作为学校的宣传片。范兆虎说,“通过这些服务,我们希望人们看到的是我们的年轻朝气以及互助的精神。”
个人分类: 海外学子|156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留学生存在的10大问题
chnfirst 2011-8-5 21:18
http://edu.sina.com.cn/a/2011-08-05/1202205298.shtml 敲响安全警钟 中国留学生存在的10大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05日 12:02 环球网    随着加国警方的调查,扑朔迷离的留加女生离奇死亡案逐渐接近真相,对于留加女学生裸死案的被害人柳乾,我们深表痛心和惋惜。但是中国留学生在海外频频爆发命案,透过留加女学生裸死案件,我们更应该看到案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为什么遇害的又是我们的同胞?在经过深思之后,认为以下原因是中国留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的问题:    原因一:中国留学生太易相信他人   或许我们中国人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因此,就算是再恶的人,他的内心也是从善良处来过的。因此,我们中国人很愿意相信别人是好人,而不愿意把别人想象成坏人。因此,当我们遇到事情的时候,例如有陌生人敲门的时候,中国的留学生根本想都不想就会把门打开,或者是当有人问路一类的,或者是别人提出需要帮忙的时候,中国的留学生都愿意提供帮助。这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在中国的时候,我们提倡大家这样做。可是你要知道你现在已经不在中国,而是在别的国家,因此,你要懂得,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因此,过份相信别人其实就是给别人机会来伤害你。凡事,凡人要多留几个心眼,三思了而再行。就像留加女学生裸死案的女主角刘乾,如果不是轻易让嫌犯进入自己的住处,可能就不会有悲剧的发生。唉,都是轻信惹得祸    原因二:中国留学生缺乏保护意识   大家不同错误地认为,出了国就很好,很安全,很享受。事实上,我们出国后,面临着太多太多的问题。有时候,我们遇到的事情,根本就不是我们能想象的。中国学生因为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就算是在那里生活了好几年以后,依然存在着一个很大的毛病,那就是缺乏保护意识。许多中国留学生正因为缺乏保护意识,所以常常在生活的细节上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例如午睡或者是夜晚的时候不懂得关好门窗,或者是行走的时候不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千万不要把生活上的这些小细节给忽略了,实际上,这些小小的细节都有可能给别人一些可乘的机会,他们利用你没有保护自己的准备而选择伤害你。就像留加女学生裸死案的女主角刘乾,在深夜竟然给嫌犯开门。即使是熟人,独处的女孩也是不应该在夜间让一位彪形大汉进入住处的,还是缺乏必要的保护意识。    原因三:中国留学生普遍过于单纯   中国留学生的智力结构或者是为人处事,甚至是思想都过于单纯,许多人都只是奔着一个方向而去的,就是我要学好习,努力把成绩提高,但是却忽略了如何处理过于复杂的事情。就算是你因为要好好学习,这种想法的确没有错,但是有可能你的这种行为也会导致其他人的不满。为什么,就是因为你只是重视的成绩,而忽略了和其他人的,尤其是和你的同学进行交流,有可能会被大家看成是怪物。许多人很讨厌怪物,他们很奇怪,就是看不习惯这样的怪物,因此,如果这些人想要伤害的时候,他们就会选择这样的中国学生下手。可能这些人的心理都有问题。但是,为了保护我们自己,适当的和善的人际关系是非常必要的。    原因四:中国留学生缺乏生活常识   我们一般到了某一个国家,应该先要好好地了解一下这个国家的禁忌,或者是需要注意的某些细节。千万不要祸从口出,或者是祸从行出。常常我们带着在中国的生活习惯去衡量别的国家的生活习惯,这是不正确的。人要学会适应环境,而不是要环境去适应你,因此,你要多和你身边的人进行交流,多观察一下他们的为人处事,甚至是他们所忌讳的东西。只有多地增强你的生活常识,才能更好地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去。不要过于把自己单纯地放在一个角落里苦闷,只有知道了他们的生活常识,才能让自己成为他们中的一份子。    原因五:中国留学生人际关系较差   有一项调查,是针对中国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当代的中国大学生头疼的并不是未来的工作,而是当下的人际关系最令他们头疼。为什么?这就充分证明了,中国当代的孩子们人际关系处理的并不好。现在大多数的年轻人,都是独生子女。因此他们娇生惯养,只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照顾身边人的情绪和感受。常常,这种性格,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不仅会让他身边的人觉得难受,也会让自己的心情常处于不开心。所以,如何让年轻一代人学会人际关系的处理,是至关重要的。而就算是出了国的那些优秀的中国留学生,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也不见得就优秀于在国内的大学生。因此,他们的人际关系交往不得不令人担忧。    原因六:中国留学生相对比较懦弱   我们都在提倡,和谐,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种教育方式真的对吗?其实这种教育方式至少我认为是不对的,这样其实完全把中国人给奴化了,完全没有了斗志。实际上,出国留学的这些孩子们,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也选择了这样的方式,他们尽量躲避,绕道走。可是实际上,当有事的时候,你躲避和绕道走,就完全可以避免灾祸吗?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不,完全不可能。有些人他甚至看到你选择了这样的方式,就完全可以了解到你的内心的胆怯,因此,他们才会选择你这样的人实施犯罪行为。因此,中国的留学生,应该懂得怒时而争,当然要明白审时度势。什么时候要争什么时候要躲,千万要看透了。    原因七:中国留学生带有种族歧视   大家可能在中国不会感觉到这种情况,觉得在中国见到一个黑人外国人或者是白人外国人会觉得好奇多看几眼,这也无可厚非,毕竟这是在我们中国。可是到了外国后,到处是白人和黑人,你都会看到眼睛疲劳,也就不会有什么新奇好奇的了。可是实际上,在国内体现不出来的种族歧视,在国外却体现得很严重。中国的留学生,他们有时候虽然嘴上不说,可是内心却存在着对某种肤色的偏见。或许可以和某个肤色的同学聊几句,转一圈。但是内心却依然抵触。大家不要把外国人当傻子,他们很聪明,自然能体察到你的某些情绪,尤其是当你的情绪里加入了种族的歧视后,是很危险的。    原因八:中国留学生不修言行举止   我们中国人的习惯是大声讲话,随意乱坐,垃圾乱丢,或者是这样那样的坏毛病。于是,我们留学出国了,自然而然地就把某些毛病带了出去。比如大声讲话,尤其是在公众场合里大声讲话。这些坏毛病会让他国的人对我们华人产生极大的反感。或许也是因为我们是来自不同国家的公民,离我们自己的国家太远,缺乏国家的保护和关注,因此,那些人就会选择又不注意言行举止,又远离家乡的人进行犯罪活动。其实说白了,这还是要尽快地融入到你所在国家的文化里去,只有这样,你才会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和对方配套了,才不至于发生这样那样的,伤害自己的事情。    原因九:中国留学生缺乏艺术修养   许多中国的留学生到了海外后,都只活自己一个人的生活,就算是连自己国内的同胞也不愿意接触,更别说是和其他的人接触了。为什么?一方面是中国学生怕出事,害怕自己在交往的过程中会和别人发生冲突,毕竟文化不同。但是,中国学生们不愿意扩大自己的交际生活范围,就让人头疼了。而且中国的学生除了书本知识外,其他的知识内容结构缺乏,不懂得艺术影视体育,这种单纯的求学知识度,不会讨人喜欢。因为在交流的过程,他们无法融到别人的生活中去。在欧洲其他的国家,艺术修养至关重要,你可以不懂文化,可是你要懂得音乐还有体育,他们整天探讨艺术,因此,要懂得知识更多,不要把自己的知识层面单调化,才是最大的砝码。    原因十:中国留学生不够团结涣散   许多中国的学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不得不选择在当地的某些比较贫穷的地方居住。一般当地贫穷的地方,也是他们治安最不好的地方。当中国的留学生们选择这些地方的时候,就不应该单独租房,而是应该几个人一起合伙,就算不住在一起,也应该选择住到相对近一些的地方,这样大家可以彼此相互照顾。但是,事实上中国的学生根本不会这样选择。他们认为和同胞们住在一起,有时候会影响他们的私生活。例如,有些人私生活混乱,害怕会被其他的同胞们传到国内自己家人的耳朵里。因此,中国学生都选择独来独往,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不是很团结,显得相当涣散,这就给那些犯罪份子提供了有利可乘的机会。   当然,这些原因并非全是透过留加女学生裸死案件看出的,而是诸多留学生遇害案件的综合性思考,希望能够给各位同胞一点帮助。如果海外的留学生们能够从以上10个方面进行改善,那么我相信,留加女学生裸死的悲剧一定不会再重演。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0 个评论
[转载]中国留学生在境外的人身安全问题 精选
热度 1 dongzg101 2011-7-18 10:14
中国留学生在境外的人身安全问题 精选 已有 1259 次阅读 2011-7-17 13:45 | 系统分类: 海外观察 | 关键词:中国留学生 境外 人身安全 今天看到一个帖子,说中科院基因组研究所毕业孟凡军、张春阳夫妇不幸于美国旅馆溺水,家属欲赴美维权,急需人道及司法援助! 看到这个不幸的消息,让我不禁想起了周英博,我曾经的本科同学。她于 09 年 11 月 24 日 在美国遇车祸不幸身亡。据说如果肇事者能早点将伤者送到医院也许还有救。 相关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29471do=blogid=289581 太多这样的事情了,交通意外,溺水,甚至谋杀,很多都是不了了之。那么留学生在境外的人身安全到底谁负责呢?出了事情,是否有一套较完善的体制能够帮助遇难者家属处理和解决问题。值得思考! 以下内容来自: http://www.newsmth.net/bbstcon.php?board=CASgid=63744 4 孟凡军,男, 29 岁,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毕业;张春阳,女, 26 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毕业。两人均系河南省信阳固始县(国家级贫困县)人,家境贫寒,但从小异常刻苦努力(张春阳考入大学时年仅 16 岁,英语四级考试竟接近满分;孟凡军在读博士期间非常出众,为中美联合培养,并主要承担和完成了美国方面实验室的筹建工作)。高考时两人同时考入河南大学生物系,他们在大学相恋,考研时又相约一同考到了向往已久的北京,考入了无限神往的中国科学院,并最终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今年 6 月,孟凡军的论文发表,即将取得博士学位(已在密苏里大学医学系转为正式职位);张春阳也完成了植物所的硕士学业并办理好一切手续到美国与孟凡军团聚(亦在孟所在的实验室找到全职职位)。没想到,在他们经历完种种磨难和考验,就要 “ 熬出头 ” ,刚刚迈入幸福大门和事业的开端的时候,噩运降临!命运无情地夺走了这两个年轻而美丽的生命! —— 7 月 2 日晚 ,孟凡军夫妇二人双双溺亡于密苏里 Branson 市的旅店中!尽管警方宣称暂时排除恶性案件和醉酒的可能,夫妻二人一同在旅店的游泳池内遇难的消息不能不让人生疑!是不是该旅店的管理缺位和失责直接导致了他们的死亡? ! 警方的鉴定是否公正?!有太多的疑问需要解答了! 孟凡军和张春阳不仅仅是两个家庭的骄傲,更是两个家庭的精神和经济支柱!他们都来自农村(国家级贫困县),孟凡军是单亲家庭,他和妹妹是由母亲含辛茹苦的拉扯大的,非常不容易!目前凡军的妹妹无固定收入,一家人都依赖凡军从美国寄来的收入过活;张春阳的家庭也不宽裕,父亲是老实本分的农民,母亲是乡村教师。他们的罹难已经使两个家庭陷入了绝境!两位母亲都处在崩溃的边缘!然而,更让人不忍的是,这两个不幸的贫困家庭还要面对赴美料理两人后事,将两人遗骨接回,为两人维权讨说法,起诉旅店等等必定开销巨大的事宜!对于这两个贫困的家庭来说,没有外界的帮助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 孟凡军和张春阳在基因组所、植物所、河南大学时的老师和同学在得知消息后,在最短的时间内组织募捐,并协助双方的家属以最快的速度顺利办理护照和签证(感谢中国外交部、外事办的大力协助)。但他们的赴美维权仍然困难重重!一方面仍然是经济上的拮据,另一方面,双方家属都几乎没有外语沟通能力,如果没有在美同胞的帮助,维权之旅注定将困难重重! 我们急需在美国的,最好是在密苏里州,密苏里大学的翻译、律师志愿者。因此,我们面向全球的校友和同胞,寻求人道、经济和 / 或司法方面的援助!如果您能提供任何形式的帮助,或者有任何的建议,都请和我们取得联系!当然,最好是能找到身在密苏里大学的校友和同胞,你们的帮助可能是他们唯一的希望! 我们谨代表天堂里的凡军和春阳,谢谢大家!!!
1343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留学生在境外的人身安全问题
热度 16 babyann519 2011-7-17 13:45
今天看到一个帖子,说中科院基因组研究所毕业孟凡军、张春阳夫妇不幸于美国旅馆溺水,家属欲赴美维权,急需人道及司法援助! 看到这个不幸的消息,让我不禁想起了周英博,我曾经的本科同学。她于 09 年 11 月 24 日 在美国遇车祸不幸身亡。据说如果肇事者能早点将伤者送到医院也许还有救。 相关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29471do=blogid=289581 太多这样的事情了,交通意外,溺水,甚至谋杀,很多都是不了了之。那么留学生在境外的人身安全到底谁负责呢?出了事情,是否有一套较完善的体制能够帮助遇难者家属处理和解决问题。值得思考! 以下内容来自: http://www.newsmth.net/bbstcon.php?board=CASgid=63744 4 孟凡军,男, 29 岁,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毕业;张春阳,女, 26 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毕业。两人均系河南省信阳固始县(国家级贫困县)人,家境贫寒,但从小异常刻苦努力(张春阳考入大学时年仅 16 岁,英语四级考试竟接近满分;孟凡军在读博士期间非常出众,为中美联合培养,并主要承担和完成了美国方面实验室的筹建工作)。高考时两人同时考入河南大学生物系,他们在大学相恋,考研时又相约一同考到了向往已久的北京,考入了无限神往的中国科学院,并最终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今年 6 月,孟凡军的论文发表,即将取得博士学位(已在密苏里大学医学系转为正式职位);张春阳也完成了植物所的硕士学业并办理好一切手续到美国与孟凡军团聚(亦在孟所在的实验室找到全职职位)。没想到,在他们经历完种种磨难和考验,就要 “ 熬出头 ” ,刚刚迈入幸福大门和事业的开端的时候,噩运降临!命运无情地夺走了这两个年轻而美丽的生命! —— 7 月 2 日晚 ,孟凡军夫妇二人双双溺亡于密苏里 Branson 市的旅店中!尽管警方宣称暂时排除恶性案件和醉酒的可能,夫妻二人一同在旅店的游泳池内遇难的消息不能不让人生疑!是不是该旅店的管理缺位和失责直接导致了他们的死亡? ! 警方的鉴定是否公正?!有太多的疑问需要解答了! 孟凡军和张春阳不仅仅是两个家庭的骄傲,更是两个家庭的精神和经济支柱!他们都来自农村(国家级贫困县),孟凡军是单亲家庭,他和妹妹是由母亲含辛茹苦的拉扯大的,非常不容易!目前凡军的妹妹无固定收入,一家人都依赖凡军从美国寄来的收入过活;张春阳的家庭也不宽裕,父亲是老实本分的农民,母亲是乡村教师。他们的罹难已经使两个家庭陷入了绝境!两位母亲都处在崩溃的边缘!然而,更让人不忍的是,这两个不幸的贫困家庭还要面对赴美料理两人后事,将两人遗骨接回,为两人维权讨说法,起诉旅店等等必定开销巨大的事宜!对于这两个贫困的家庭来说,没有外界的帮助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 孟凡军和张春阳在基因组所、植物所、河南大学时的老师和同学在得知消息后,在最短的时间内组织募捐,并协助双方的家属以最快的速度顺利办理护照和签证(感谢中国外交部、外事办的大力协助)。但他们的赴美维权仍然困难重重!一方面仍然是经济上的拮据,另一方面,双方家属都几乎没有外语沟通能力,如果没有在美同胞的帮助,维权之旅注定将困难重重! 我们急需在美国的,最好是在密苏里州,密苏里大学的翻译、律师志愿者。因此,我们面向全球的校友和同胞,寻求人道、经济和 / 或司法方面的援助!如果您能提供任何形式的帮助,或者有任何的建议,都请和我们取得联系!当然,最好是能找到身在密苏里大学的校友和同胞,你们的帮助可能是他们唯一的希望! 我们谨代表天堂里的凡军和春阳,谢谢大家!!! 我们的联系方式: 娄晓敏 13466739693 louxm@genomics.org.cn 基因组所 韩 冰 13146943158 hanbing82@sina.com 植物所 赵 欣 13552814309 zhaox831106@163.com 植物所 河南大学 张利利 13488752316 zhanglili@big.ac.cn 河南大学 基因组所 张 军 13521463503 zhangjun@genomics.org.cn 基因组所 郭 娇 15811023402 guojiao@genomics.org.cn 基因组所 李瑞丽 13426330885 liruili213@126.com 植物所 张晓然 15001086896 zhangxiaoran524@163.com 河南大学 植物所 相关链接: http://casms.org/?8865 http://casms.org/?action=vieweventnid=46
10908 次阅读|35 个评论
你害怕了吗,在日同胞
热度 2 welcomezp 2011-3-16 14:13
你害怕了吗,在日同胞
此时此刻,每一位在日华人的心情复杂而脆弱。我们背井离乡,在国外独自闯荡。经历了地震、海啸和核电站爆炸等一系列打击之后,每一句来自国内的慰问和关怀,都让我们这些游子格外感动! 在日本的华侨华人留学生总数达70万人左右,主要集中在东京及其周边地区。本次受灾严重的宫城、岩手、福岛、茨城4县有华侨华人留学生约3万人。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发生了9.0级特大型地震,截止3月16日,已有1.2万死亡或失踪。地震导致核电站的损坏,导致周边30公里的40余万人住民避难。 我们,每一个在日华人都紧张的关切日本局势发展。是否会出现更大的地震,在哪里?是否会出现更严重的核辐射,有多严重? 昨天在日本东北大学的两个 中国留学生朋友几经回国了,回国的飞机票价格从以往的4-5万日元爆涨到20-30万日元,3月下旬之前的机票已经预定一空。于是更多的在日华人选择了留下。 在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我们七十万在日同胞站在一起没有屈服,表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和难得的镇静。以后,我们会继续坦然面对这次灾难,小心保护自己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感谢 祖国人们的关怀! 下面转载网名‘江离’留学生的博客,也许反映了很多在日同胞的复杂心态。 你怕了么? 当看到那些残不忍睹的照片与视频 你怕了么? 当看到新闻中不断增加的死者的人数.. 你怕了么? X 当余震连连不断还未熟睡又被惊醒.. 你怕了么? 当此时窗外狂风大作似乎要将整个屋子吞噬.. 你怕了么? : 当超市与便利店永远不会空的货架不知何时已经空空如也.. 你怕了么?当下一个传说的7级以上的大地震不知何时在何地到来. 你怕了么? 当回国的机票已经漫天要价接近脱销.. 你怕了么? 当入管的大厅里现在还排着700多人等待办理再入国许可.. 我怕,真的怕. 可是,怕又如何? 有那么多人,还站在这里和我们一起..那些人们与我们走过春,走过夏,走过或者温暖或者悲凉的秋冬.. 无论你觉得这是2012的预演,又或者是世界灭亡前的小插曲..无论你是依旧在日本等待这一切的到来,还是已经做好准备离开..假如可以把今天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那么,我们可否毫无遗憾地离开? L 那些还未来得及敬的孝道.. 那些还未来得及告白的爱..那些曾经争吵得面红耳赤的人..那些曾经让我们咬牙切齿的不公..那些我们想忘记却一生难以忘记的故事.. 5 那些,那些我们生命中的种种..别怕,真的别怕.. 人生就是如此.,淡然微笑或者惊慌失措 我们面对的东西不会改变.. ; 唯有能改变的,是我们可以笑得再灿烂些. 让别人觉得再温暖些..或者,在微笑的瞬间,鼓舞了自己,也鼓舞了别人.. 镇静、乐观在自然灾害面前尤为重要 --时事通讯 温暖 --时事通讯
个人分类: 看日本|281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简报震后在日华人状况 3.13日更新
welcomezp 2011-3-16 10:25
[转载]简报震后在日华人状况 3.13日更新
目前在日本的华侨华人留学生总数达70万人左右,主要集中在东京及其周边地区。本次受灾严重的宫城、岩手、福岛、茨城4县有华侨华人留学生约3万人。他们的安否受到国内亲人朋友的关注。 新华网东京3月13日电 日本东北部海域11日下午发生里氏9级地震并引发强烈海啸。以下是截至当地时间13日22时,新华社记者从日本政府部门、中国驻日使馆及中国留学生组织了解到的最新涉华人员情况。 关东等地中国留学生 :据统计,受日本大地震影响较大的16个都道县(东京都、北海道、青森县、岩手县、宫城县、秋田县、福岛县、山形县、茨城县、枥木县、群马县、琦玉县、千叶县、神奈川县、静冈县、长野县)共有中国留学生近65000人。截至目前, 中国驻日使馆已与中国留学生较集中的东京大学、东京工业大学、筑波大学、早稻田大学、横浜国立大学等学校的学生成功取得联系,尚未接到中国留学人员伤亡的消息 。据在日本各高校设有分支机构的全日本中国留学生学友会了解,目前在关东地区等地50多所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已确认安全,东京地区没有关于中国留学生在地震中伤亡的消息。 地震发生后,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大使馆教育处第一时间组成应急工作小组,公布24小时值班电话,设法与在日留学人员取得联系,以便全力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救援。震中地区中国留学生最多的东北大学学生报告,目前有100多名中国留学生集中在学校附近的避难所内,没有人受伤,食物饮水基本能够得到保障。 由于此次地震震级大,波及范围广,震中部分地区电力中断尚未恢复,许多留学人员手机因没电暂时无法使用,全面掌握留学人员情况还有较大困难。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教育处将继续全力收集各方信息,并及时在中国大使馆网站发布 中国旅游团队 :据中国国家旅游局初步统计,地震发生时,中国在日旅游团有215个、4578人, 确认安全 ,没有人员伤亡报告。 灾区华侨华人 :截至当地时间13日17时,中国驻日使馆共接到求助信息4406余次, 确认平安信息5250人 。截至记者发稿时,中国驻日使领馆尚未接到华侨华人及中国公民伤亡的报告,目前正继续加紧搜集灾区华侨华人信息。 为在日同胞祈福! 图为宮城県石巻市,--时事通讯
个人分类: 看日本|212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留学生与期刊1:留学高等教育形式的发展
kexuechuanbo 2011-3-13 15:50
引用形式:姚远,中国大学科技期刊史,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一、留学教育的肇始 早在康熙时代 (1662 ~ 1722) ,我国就有学生随传教士西去留学者。但是,较大规模的留学教育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推行的,其中以道光二十七年 (1847 年 ) 容闳 (1828 ~ 1912) 、黄宽留美为肇始。其同行留学原有 3 人,同入美国麻萨诸塞州孟松学院读大学预备班。其中黄胜因病于 1848 年秋回国。黄宽在美学习两年以后又去英国爱丁保大学习医,于咸丰七年 (1857 年 ) 以优异成绩学成回国,在武汉行医,成为近代留学西方科技归国第一人。容闳于道光三十年 (1850 年 ) 就学于美国耶鲁大学,咸丰四年 (1854 年 ) 回国,曾向太平天国的洪仁玕提出改造中国的建议,后又为曾国藩幕僚,推行洋务运动。他于同治九年 (1870 年 ) 向清政府提出关于留学生的建议,促成“幼童赴美留学预备班”于同治十一年 (1872 年 ) 开办,并于当年率上海广方言馆 ( 上海同文馆 ) 的应届毕业生共 30 人赴美留学,是为中国第一批公派留学生。后因顽固派担心学生数典忘祖、轻视传统礼教而将学生撤回国内。学生中只有两人毕业,其中之一就是著名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另有 10 名留美未归,成为早期的美籍华裔科学家。 19 世纪 70 年代,清政府又从福建、天津派遣留学生往英、法、德等国习军工、造船、驾驶等工程技术。戊戍变法后,清政府于光绪二十五年 (1899 年 ) 曾向东西各国派出留学生 64 人,学习时间亦延长至 6 年。庚子赔款兴办的清华留美学校的学生,仅在 1909 ~ 1924 年间就达 689 人。 中国政府派遣留日学生始于光绪廿二年 (1896 年 ) ,是年派出第一批留日学生 13 人。八国联军入侵 (1900 年 ) 之后,经过维新运动的日本,一跃而成为东方的强国。中日之间也一改 1 000 年来日本派遣留华学生的历史,而反由中国派出留学生。留学国别亦逐渐由欧美转向日本,并逐渐集中至日本,仅光绪二十六年 (1900 年 ) 至光绪三十二年 (1906 年 ) 的留日学生即达万人以上。辛亥革命以前的官费留日学生已达 2 万人以上,而仅光绪三十二年 (1906 年 ) 滞日中国留学生即达 7 000 人以上。 二、理工留学教育的加强 留学生学习的科目早期以习语言者居多,而在光绪二十五年 (1899 年 ) ,总理衙门出面予以干预,命令嗣后出洋学生应分入各国农工商各学堂,专门肆业,以便回华后传授”,光绪三十四年 (1908 年 ) 则更规定官费留学必须是理工科。庚款留美学生习理工者,亦十之八九。辛亥革命后,习理工的留学生已占到 82% 以上。 1915 年,蔡元培、吴玉章组织的勤工俭学会和稍后成立的由蔡元培任中方会长,毛泽东、李大钊等积极赞助的华法教育会,促成四川、湖南相当一批青年赴法勤工俭学,亦大部分习理工。留学期间,由张昆弟、李维汉还发起组织工学励进会,后改名工学世界社,成员由 40 多人发展到 300 多人。 1922 年 8 月,在法勤工俭学的周恩来、赵世炎也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这些留学生组织大多办有刊物,其中留法学生邓小平就是当时积极的办刊者。其刊物宣传用马列主义救中国的真理,在旅欧学生和工人中产生积极影响。 留学高等教育形式的出现是我国废除科举、兴办新式教育之后出现的近代新生事物。它对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引进西方高等教育学制、引进西方大学先进的期刊出版技术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留学生在世界各地创办的一些期刊,更在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直接实习体验和引进西方近代出版科技,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 文章和文件都应当具有这样三种性质: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准确性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问题,这些都是逻辑问题。鲜明性和生动性,除了逻辑问题以外,还有词章问题。现在许多文章的缺点是:第一、概念不明确;第二、判断不恰当;第三、使用概念和判断进行推理的时候又缺乏词章。看这种文件是一场大灾难,耗费精力而又少有所得。
个人分类: 期刊传播史论1|2338 次阅读|0 个评论
走近“大师”、感受伟大——科教救国之二
热度 2 adamliu800 2011-3-1 11:39
走近“大师”、感受伟大——科教救国之二
接着前文的大师寻访,教育家与科学家仍是我关注的焦点。因为,科技与教育是衡量一个从封建藩篱中解脱出来的国家现代化程度的最好标准。在一个世纪前,一项名为“庚款留学”的计划得以实施,即当时美国政府将八国联军向清政府勒索巨额白银(史称“庚子赔款”)中付给自己的部分拿出,作为在华开办学校及招收中国留学生赴美的费用,实际是想用中国自己的钱培植亲美势力。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使得中国留学生向西方学习的步伐加快了。 1911 年初,利用庚款而专门为培养赴美留学生的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正式成立。在此后十多年间,据统计,由清华派出的留美学生就达 1000 多人。今年恰是清华建校百年华诞。今日追忆大师,则其意更深。此番追忆两位“庚款留学生”的杰出代表。 梅贻琦:为清华而生的校长,是他为这所学校奠定了校格。在他就任清华大学之前,由于清华师生反对国民党的“党化教育”,名校清华曾出现了长达 11 个月无校长的状态。几经遴选,身在海外考察的教务长梅贻琦进入了大家的视野,平时,他是一个“寡言君子”,许多人对他的能力心存疑虑。之后,他在回国述职时提出了著名的大师说:“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举征服了清华师生。从此,他担任了 23 年的清华校长(清华大学 1931-1948 年,“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后扩展为新竹清华大学) 1956-1962 年)。成为教育界的奇迹。梅校长是一个不善谈的人,他远没有同样考上庚款留学的胡适博士高调,一生兢兢业业,在清华校长的岗位上默默耕耘,他提倡“教授治校、学术自由”并将其培养成为了清华人的精神。他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健全人格,把通才教育提到了极高的地位。八年抗战期间,梅贻琦仍是清华大学校长,并主持西南联合大学的校务(任联大常委,另两位常委是北大的蒋梦麟校长与南开的张伯苓校长)。西南联大的存在和发展,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重要篇章。抗战胜利后,清华大学回到北平,梅贻琦继续担任校长,直到 1948 年 12 月清华园解放前夕。此时,梅贻琦面临艰难的选择,他实在舍不得离开他精心呵护的清华大学。最终他选择远赴美国, 1956 年去台湾复校。很多人说他离开大陆是为了追求自由的思想,亦或是海外优厚的条件。但更可信的理由应该是如他自己所说:“我一定走,我的走是为了保护清华的基金。假使我不走,这个基金我就没有办法保护起来。”这里所指的基金就是“庚子赔款”的一部分,使用该基金必须有清华校长与民国教育部长的两人签字,梅贻琦为了延续清华血脉不落入党国之手,选择了离开。清华在台湾新竹复校,起初名为“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这是老校长的主意,在他生前,台湾没有一所“国立清华大学”,因为在他心中北京的“清华园”才是它的魂魄所在。梅先生生前留给身边人一句话:“能有勇气去做一个最平凡的人,不要求轰轰烈烈!”这便是他的人生写照。 竺可桢:浙江大学的保姆,气象报国的先驱。竺老 1910 年与胡适同期考取公费留美的资格,他自幼立志科技救国,农业乃国家之根本,他初赴美国便入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学习,在发现中美两国农学巨大的差异后,他转变了自己的研究方向,指导农业的气象学。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投身科研教育工作。他在担任中国国气象协会副会长和气象研究所所长期间,白手起家,积极着手建立中国的国家气象台站网,在上世纪 30 年代参与建立了中国地理学会。 1936 年 4 月,他担任浙江大学校长,他曾提出三项条件:第一,财政须源源接济;第二,校长有用人全权,不受政党干涉;第三,时间以半年为限。当时他仍身为国家气象学研究的掌舵人,他放不下手头的研究工作,同时他也争取了做大限度的人事、财务管理权。然而国内外局势的急剧变化,使他的第三条要求未能满足,也正因为如此,他主持浙大校务 13 年,将这所东南省级名校培养成为了世界级著名学府,号称“东方剑桥”。他以“求是”为校训,明确提出中国的大学,必须培养“合乎今日的需要”的“有用的专门人才”的进步主张。他同时一再强调“大学教育的目的,决不仅是造就多少专家如工作师、医生之类,而尤在乎养成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抗战期间,为避战火,竺老带领全校师生开始了著名的“文军长征”,途经浙、赣、湘、粤、桂、黔六省,行程 2600 多公里,最终于 1940 年初,抵达贵州遵义湄潭,在及其艰苦的环境下,竺校长依然以严格标准主持办学,在大山中创造了奇迹,浙大老校友至今仍自豪地回忆:湄潭时期的浙大是浙大校史上科研教学水平难以企及的高峰。当时,竺老被学生们亲昵地称作“浙大保姆”。 1949 年解放后,竺老调往中科院工作,开展了大量的科学考察,并继续他的气象学研究, 1961 年他撰写了《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 1972 年他又发表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学术论文,较早关注了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作为中科院气象学专家,他还撰写了多篇科普文章,介绍我国的自然环境状况与气候变化知识,晚年致力于物候学的研究与推广,服务于我国的农业生产,实现了他科技报国的夙愿。 注:图片来自网络,仅供欣赏,谢谢!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历史人文|4877 次阅读|3 个评论
给外国输送优秀留学生,中国是赚了还是赔了?
热度 6 wangxh 2011-2-22 20:47
首先声明这里的“资本家”意思是“老板”,由于科学网上的“老板”经常被理解为“导师”,故用“资本家”,以防混淆。 刚才看了曾庆平的博文《 培养中国留学生:美国人赚了还是赔了? 》,第一反应就是本文的标题: 资本家给工人发工资,赚了还是赔了? 当然,工人给资本家干活的同时,也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培训过程,尤其是学徒期间,所以也可以这样说: 资本家培训工人,赚了还是赔了? 这个问题还用回答和论证吗? 俺倒想问一问: 名牌大学给外国输送优秀留学生,中国是赚了还是赔了?
个人分类: 社会|2911 次阅读|6 个评论
培养中国留学生:美国人赚了还是赔了?
热度 47 qpzeng 2011-2-22 07:02
据说当年钱学森准备离开美国回到中国时,美国国防部海军次长金贝尔通知司法部: “ 决不能放走钱学森,无论在哪里,他都抵得上五个师 ”。 钱学森回国后,毛泽东紧握住他的双手说: “ 听说美国人把你当成五个师呢!我看呀,你比五个师的力量大多啦 ”!金贝尔和毛泽东都说得没错,钱老后来作为“中国导弹之父”所取得的惊人成就令美国人“仇痛”而中国人“亲快”!钱老可以说是美国人一手培养起来的高级专门人才,他不仅是世界航空理论权威冯·卡门的得力助手,而且是美国火箭领导四人小组成员之一。 由此看来,钱老的回归,美国人亏大了! 不过,美国人并不是全做“赔本生意”。在我们那个时代,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通过 TOEFL 、 GRE 、 GMAT 考试赴美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包括大学生和研究生)几乎全靠美方的全额资助完成学业,他们绝大多数毕业后都留在了美国生活和工作(笔者家就有四位)。这就意味着中国的各级学校免费为美国的后备人才完成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甚至研究生教育,美国人只需要再花五年时间让他们获得博士学位后,就能为美国社会尽“犬马之劳”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美国人培养中国留学生可以说“稳赚不赔”! 2006年时任国务卿的赖斯就促成美国推出“远见计划”,吸引国际学生赴美学习,并留在美国工作。 最近几来年,中国自费留美学生比例逐年攀升,其中读大学的占大多数,也有去上高中的。由于中国父母“不差钱”,美国不仅不需要为他们提供奖学金,还能从中收取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据估计, 中国学生一年至少为美国经济贡献 30 亿美元。 尽管这批小留学生赴美求学为中国节约了部分教育资源,但最终受益的还是美国人,因为这批留学生后来都会拿到博士学位而留在美国服务。 由于 美国经济衰退,就业不景气,移民改革困顿不前,中国留学生想通过 “ 移民跳板 ” 在美国寻找工作机会的难度加大。同时,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 “ 海归 ”的 吸引力相对增强,使得近年来中国留学生的回归率明显上升。 不过,理工科博士生的回归率仍只有 8%,有教职的高层次人才回归的比例就更低 。 尽管目前国内实施了一些较为宽松的吸引海外人才政策,允许在美国工作的华裔或中国籍高级人才短期回国服务,但这些举措都不会从根本上影响这些高层次人才所在美国大学或科研机构的正常运作。 从表面看来,中国自费留学生大量赴美求学无疑成为美国服务贸易支柱产业——国际教育的一颗“摇钱树”,而一批批中国留学生学成后献身美国建设更成为美国社会的一笔宝贵财富。从深层次看, 美国将国际教育放到开展国际公共外交、促进人文交流、推广美国价值观、吸引国际人才的战略高度来经营,其价值更是无可限量! 因此,中国应该大幅度扩大招收国外学生来华就学,而不仅仅是学中文和学中医,同时应该制定允许并鼓励外国学生学成后留在中国服务的配套政策。中国要赶超美国,首先要在国际教育和吸引海外人才方面有所建树,否则一百年后都不可能!
个人分类: 名人轶事|12452 次阅读|122 个评论
[转载]广岛大学原中国留学生抄袭论文被褫夺学位
热度 1 freedom110110 2011-1-20 09:06
作者:冯江皓  来源:日本新华侨报网 经过几年努力后,到毕业时要提交毕业论文,一者向导师回到自己的学习成果,二者也是对自己综合能力的检验。但是近日,在日中国留学生中,有人违反这个游戏规则,抄袭论文,以获取学位。中国有句民谚——“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据来自日本《产经新闻》的消息,日本广岛县广岛大学1月18日做出决定,剥夺该校于2007年3月授予原某中国女留学生的博士学位,理由是经过查实,这名33岁的中国籍女留学生的博士论文系抄袭所得。 这名中国籍原留日女博士生提交的论文是“中国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制度”相关内容,经过大学相关负责监督职能的机构查证,这篇论文相应的结论部分内容, 在未经作者允许情况,抄袭了庆应大学副教授驹形哲哉于2005年的著录内容。整篇论文中,大约有45%的内容都是从驹形哲哉的著作中抄袭而来的。 该留学生2009年提交论文并获得了博士学位后即行归国。2010年8月,被抄袭者驹形哲哉副教授向广岛大学相关管理部门提出了申诉。由于被抄袭的 原著已经绝版,因此监管委员会未做到明察秋毫。经过查实,确认该留学生博士论文为抄袭作品,广岛大学做出了剥夺学位的处分决定。
213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15: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