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价值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十四 :对若干术语的说明(2)
pww1380 2013-1-21 22:32
信息文明之光( 65-2 ):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十 四 : 对若干术语、概念的说明( 2 ) 杨文祥 (接上文) ③ 机能系统 :正文中的“机能系统”是指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神经心理学创始人鲁利亚在其关于脑的机能系统结构理论中所确立的概念。 鲁利亚教授对这一概念的解释是:“‘ 机能 ’这一概念至少有两种主要的用法: 一种用法是叙述特殊细胞和器官的机能,如说,分泌胆汁是肝脏的机能,分泌胰液是胰腺的机能,发放运动冲动是贝茨锥体细胞的机能; 另一种用法则是指谓那种有诸多细胞、组织的器官综合参与的‘机能系统’的复杂过程,如消化、循环和呼吸的机能。” 鲁利亚认为,“‘ 机能 ’ 的这种系统结构不仅是很简单行为活动的特点,也是更复杂的心理活动形式的特点 。知觉、记忆、认知、运动、言语、思维、书写、阅读、计算等远不是孤立的能力,不能理解为有限细胞群的直接机能,不能定位在一定的脑区。它们全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其来源是社会的,其结果是复杂的、中介的。它们都依赖方式、手段的复杂系统,这种事实要求我们把基本形式的意识活动当作最复杂的机能系统来看待。” ④ 心理机能: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 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 , 一译荣恩,或译容格)把思维、情感、感觉、直觉列为人的四种基本的心理机能。 本书认为,所谓 心理机能 , 就是通过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而实现的人类意识的心理功能 , 即 人类意识处理心理信息的能力及发挥这一能力的过程 。 注: 以上引自《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 13-14 页,为便于理解起见,本文在行文中对段落的划分进行了必要的细化和相应的文字补充和处理。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与延伸阅读: 1 .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2 . 鲁利亚,等 . 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基础 .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4 : 76 , 77. 3 .邬焜 . 试论人的信息活动的生理基础 . 哈尔滨师专学报, 2000 ( 4 ): 21-28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2886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十三 :若干术语、概念的说明
pww1380 2013-1-5 21:36
信息文明之光( 65-1 ):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十三 : 对若干术语、概念的说明(1) 杨文祥 本博提示: 理念坚守: 理论原创,版权所有; 促进信息-知识-思想资源共享,共建信息文明。 行为准则: 平等交流,资源共享,欢迎转载,剽窃必究。 本博文章的合理使用: 具体办法详见本博公告。 ———— 博客 : 信息文明之光 概念是一门学科理论体系建设的基本单元。 一门学科的理论体系,就其语言形式而言,实际就是在一批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由关于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各相关概念内在联系的阐释所构建的逻辑关系明晰的知识系统 。而 术语 则是对相应概念的文字表述和规范形式。 概念和术语体系是否系统,术语的文字表述是否规范是一门学科成熟水平和理论完善程度的标志之一。 关于概念和术语的讨论一般在正文的有关章节内进行。但由于本书的信息资源价值论研究是一个从图书馆学的视角,在图书馆学、信息资源管理、价值哲学等相关学科交叉渗透,相互结合的基础上刚刚起步的崭新研究领域,而本书作为这一领域的一项总论性的综合研究,既不可能一蹴而就地建立起一个由一批界定准确、表述明晰规范的概念和术语构建起来的概念和术语体系,又不可能本末倒置,弃总体理论框架的研究于不顾而在概念和术语的讨论和辨析论证上占用大量的篇幅,投入过多的精力。为避免由于概念不清而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和歧义,在此把正文中出现的有关概念及其文字表述形式 从本书的研究角度 作出必要的说明。为方便阅读,尽可能在正文中有关概念出现的地方加以标注。 对相关术语说明如下: ①信息思维方式: “信息思维方式”是西安交通大学的邬焜教授在其《信息时代的全新思维方式》一文中所提出的概念。信息思维方式是一种建立在信息观念基础之上的新型思维方式。邬焜教授对此的解释是:“信息观念乃是人们将信息作为一种区别于实体和能量的基本存在,以及对其本质、存在方式、意义和价值所作的一般性理解、规定和认识。而依据相应的理解、规定和认识,从现存事物的结构和关系模式、演化程序和过程模式中,去把握和描述事物的本质、特点和属性的方式和方法,将现存事物的结构、关系、过程作为信息的载体或符码,并由此破译出其中蕴涵着的关于事物的历史状态、现实关系、未来趋向等间接存在的内容的方式和方法,以及将现实对象物或信息再行人为符号化,并赋予其特定的代式关系的方式和方法便构成了信息认识方式和信息思维方式,亦即信息思维。” 本书认为,信息思维方式的本质在于在对信息的中介功能这一基本功能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观察世界和思考问题的思想方式和思想方法。 这一思想方式方法与系统思维方式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对系统的形成、存在和发展具有机制性和功能性的联系 。本书对“信息思维方式”的这一阐释是一种在信息思维的基本性质、基本功能和基本特征等方面对信息思维所进行的理论层次的阐释,而上述邬焜教授对“信息思维方式”的解释,则是对信息思维过程在技术层次上的一种细节性的具体描述。二者不但是一致的,而且是相互补充的,分别从理论和技术两方面对信息思维进行了解释,构成了理论与技术的统一。 ②系统思维方式: “系统思维方式”是一种把世界和世界万物都视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 。在这里, 系统就是整体,整体也就是系统 ,二者是同义的。 系统思维的主要特征是 把世界的形成、存在和发展变化视为系统的形成、存在和发展变化,并在系统内部各要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中,在系统与其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中去揭示世界发生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 系统思维方式与信息思维方式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系统思维强调整体,而信息思维强调联系 。 而相关要素相互联系的结果就是系统的整合 。 整合 既是系统形成的基本条件和生成方式,同时也是系统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 没有信息的联系机制和联系功能(中介功能),便无以实现系统的整合。而没有系统的整合,便没有系统这一整体的存在 。 这样, (信息的联系机制)就把信息的中介功能和以此为基础的中介观蕴含于系统的整体观之中 , 从而使人们基于对信息的联系机制和中介功能的认识所形成的中介观构成了系统思维的整体观的题中应有之意。 这样, 信息思维 便构成了 系统思维 的一个具体的思维形式。 注: 以上引自《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 12-13 页,为便于理解起见,本文在行文中对段落的划分进行了必要的细化和相应的文字补充。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与延伸阅读: 1 .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2 .邬焜 . 信息思维:信息时代的全新思维方式 .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 1 ): 43-48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2892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术思考]知识判断与价值判断
热度 1 blueyye 2012-10-28 21:01
完整的哲学体系以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为内核,知识判断溯源于认识论而价值判断溯源于价值论。 科技判断多为知识判断,亦即知识判断多是科技研究的命题,常以“ … 是 … ”或“ … 不是 … ”句式呈现,可以证明或证伪。 人文判断多属价值判断,亦即价值判断多是人文研究的命题,常以“ … 应 … ”或“ … 不应 … ”句式呈现,只能接受或拒绝。 社会科学研究的命题,既有知识判断成分,也有价值判断成分,而越来越实证化的发展趋势则体现强化科技范式 …
个人分类: 学术思考|4040 次阅读|1 个评论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十二(2) :全书目录(英文)
pww1380 2012-10-5 17:31
信息文明之光( 55 ):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十二 (2) :全书 目录 ( 英 文 ) 杨文祥 Theory to Information Resources Value ( IRV Theory ) Contents Preface: Preface One ………………………………………………………………………………… -1- Preface Two ………………………………………………………………………………… -3- Part One : Introduction 1 . Introduction………………………………………………………………………………………3 1.1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the developing Course of Human Civilization …………………………………… 3 1.2 Information Resources Value Research (IRVR)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IRM ) in Certain Managerial Environment of Society ……………………………………………………………………6 1.3 IRVR and Value Creating Practice of Human Society in the 21 st Century…… ………………………………………………………………………7 1.4 The Train of Thought of the Research on IRV Theory…………………………………………………………8 1.5 Explanation on Some Relevant Terms, Conceptions, and Issues ……………………………………………… 12 1.6 Brief Summary………………………………………………………………………………………………….16 Part Two: Basic Issues, Methodology, Relevant Areas and Relevant Theoretical Issues 2 Research on the Basic Issues of IRV Theory …………………………………………………21 2.1 The Fountainhead, Era Background, and Scientific Basis of IRV Theory ……………………………21 2.1.1 The Academic Fountainhead in Library Science of IRV Theory …………………………………………21 2.1.2 The Era Background, and Scientific Basis of IRV Theory ………………………………………………25 2.2 The Research Objective and Contents of IRV Theory …………………………………………………27 2.3 The Study Properties, Discipline Characters and Theoretical Features of IRV Theory………………………………………………………………………27 2.3.1 The Properties of IRV Theory Study………………………………………………………………………27 2.3.2 The Discipline Characters and Theoretical Features of IRV Study ………………………………………28 2.4 IRV Study’s Nowadays Issues and Historical Task ……… … … … … … ………………………………30 2.5 IRV Study’s Academic Significance, Innovation, and Theoretical Nodi …………………………… 33 2.5.1 Academic Significance …………………………………………………………………………………… 33 2.5.2 Academic Innovation …………………………………………………………………………………… 33 2.5.3 Theoretical Nodi……………………………………………………………………………………………36 3 Methodology of IRV Theory ……………………………………………………………………………… 38 3.1 Theoretical Thinking on Methodology of IRV Theory ……………………………………………………38 3.2 Cross- Disciplines Interactional Method in the All and the One Thinking …………………………………39 4. The Course of Change and Development of Relevant Areas of IRV Theory ………………………………………………………………44 4.1 Traditional Areas of IRV Study and Their Development………………………………………………44 4.1.1 Traditional IRV Study in Library Science, Informatics and Philology……………………………………44 4.1.2 Current Evolution of IRV Study in Library Science, Informatics and Philology…………………………47 4.2 Evolution and the Course of Change and Development of IRV Study i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Others …… … … … … … … … ……………… … ……………54 4.2.1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M),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IRM)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KM)………………………………………………………………………55 4.2.2 Origin of Modern IRM ……………………………………………………………………………………57 4.2.3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RM Theory………………………………………………………… 59 4.2.4 Value Chain Management,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 All Sorts of Concrete Information Value Study ……………………………………………………………61 4.3 The Evolution from Classic Value Thinking to Philosophy of Value (Modern Axiology)………… … ……… … … … … … ……………………………67 4.3.1 Western Classical Value Thinking (Before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Philosophy of Value) …………………………………………………68 4.3.2 Chinese Civilization Classic Value Thinking and Its Course of Change and Development …………………………………………………………………72 4.3.3 The Formation of Philosophy of Value and Its Evolution in a Century …………………………………78 4.4 The Rising of the Ideological Trend of Axiology of Knowledge and The Current Evolution of Axiology of Labour ————————Is Axiology of Knowledge a Substitute or Development to Axiology of Labour?……………………………………………………88 4.5 The Intersection and Blending of Psycholog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 Information Theory and Information Methodology Building a Bridge between the Two Disciplines …………………………………………92 5 Study on the Relevant Theoretical Issues of IRV Theory …………………………………96 5.1 Controversy and Rethinking over Human Centralism and the Subject of Value …………………………………………………………96 5.2 Complexity of Value and Value Relationship…………………………………………………………98 5.3 Issues of Resources and Modern Notion of Resources………………………………………………100 5.3.1 Resources and Notion of Resources……………………………………………………………………101 5.3.2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Main Idea of Modern Notion of Resources ………………………………104 5.4 The Inherent Link between IR (IRV) and Information Mechanism of Human Social System, Between IR (IRV) and Human Being Nature………………………………106 5.4.1 Preliminary Thinking and Study on Human Being Nature ……………………………………………107 5.4.2 Thinking and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of Consciousness and Human Being Nature ———— Also the Preliminary Thinking and Study on Consciousness ………………………………109 5.4.3 Thinking and Study on the Inherent Link between IR (IRV) and Information Mechanism Of Human Social System, Between IR (IRV) and Human Being Nature ———— Also the Depth Thinking and Study on Consciousness …………………………………113 5.5 The Inherent Link between IR (IRV) and Information Mechanism of Human Social System, Between IR (IRV) and Human Being Value ………………………………120 5.5.1 Thinking and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of Human Being Value, IR (IRV) and Information Mechanism of Human Social System ……………………………………………………120 5.5.2 Exploration in Depth about Human Being Value ………………………………………………………121 5.6 The Inherent Link between IR (IRV) and Information Mechanism of Human Social System, Between IR (IRV) and Human Being Behavior …………………………125 5.6.1 The Microcosmic Link between IR (IRV) and Information Mechanism of Human Social System, Between IR (IRV) and Human Being Social Behavior………………………125 5.6.2 The Macrocosmic Link between IR (IRV) and Information Mechanism of Human Social System, Between IR (IRV) and Human Being Social Behavior………………………128 Part Three: Basic Research on IRV Theory 6 IRV Theory’s Theoretical Source of Value Theory and Axiology Foundation ………………………………………………………………………133 6.1 Value Thinking and Value Theory Source of IRV Theory ………………………………………133 6.2 Axiology Foundation of IRV Theory …………………………………………………………………137 6.2.1 Essence and Conception of Value ……………………………………………………………………137 6.2.2 Relevant Concepts and Relevant Issues of Value ……………………………………………………142 6.2.3 Categories, Types and Levels of Value ………………………………………………………………144 6.2.3.1 Categories of Value…………………………………………………………………………………144 6.2.3.2 Types and Levels of Value …………………………………………………………………………146 6.2.4 Course of Value Practice ……………………………………………………………………………147 6.2.4.1 Cognition to Value …………………………………………………………………………………148 6.2.4.2 Creation of Value …………………………………………………………………………………148 6.2.4.3 Realization of Value ………………………………………………………………………………157 6.2.5 Consciousness of Value, Idea of Value, and Cultural Values ………………………………………161 6.2.5.1 Consciousness of Value, Idea of Value, and Values………………………………………………161 6.2.5.2 Cultural Values ……………………………………………………………………………………163 7 Basic Research on Information Resources Ontology……………………………………169 7.1 Essence and Concept of Information ………………………………………………………………169 7.2 Types and Levels of Information ……………………………………………………………………175 7.3 Properties and Functions of Information …………………………………………………………182 7.3.1 Properties of Information……………………………………………………………………………184 7.3.2 Functions of Information ……………………………………………………………………………184 7.4 Relevant Concepts of Information …………………………………………………………………185 7.4.1 Information, Knowledge, and Thought ……………………………………………………………186 7.4.2 Inherent Links between Information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 (IR), Information and IT, Information and Informational Industry, Information and Information-based Economy, Information and Information-based Society,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based Economy,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based Society, Information and Information Civilization…………………………………………………………187 7.5 Essence and Conception of IR ……………………………………………………………………187 7.5.1 Essence of IR………………………………………………………………………………………187 7.5.2 Conception of IR …………………………………………………………………………………190 7.6 Attributes of IR ……………………………………………………………………………………192 7.7 Contents, Types, Levels Structure of IR ………………………………………………………194 7.7.1 Contents and Types Structure of IR………………………………………………………………194 7.7.2 Levels Structure of IR ……………………………………………………………………………197 7.8 Constitution, Substance Forms, and Functions of IR …………………………………………199 7.8.1 Constitution and Substance Forms of IR…………………………………………………………199 7.8.2 Functions of IR……………………………………………………………………………………200 8 Basic Research on Axiology of IR (IRV Theory) ……………………………………207 8.1 Concept of IRV ……………………………………………………………………………………207 8.2 Basic Levels of IRV ………………………………………………………………………………208 8.3 Types of IRV ………………………………………………………………………………………209 8.3.1 Basic Types of IRV………………………………………………………………………………209 8.3.2 General Types of IRV……………………………………………………………………………210 8.4 Analysis of Types and Levels of IRV …………………………………………………………214 8.5 IR-Based Value Creating and Value Realizing ………………………………………………215 8.5.1 Substances Value Creating and Realizing of IR…………………………………………………215 8.5.2 Spiritual Value Creating and Realizing of IR ……………………………………………………217 8.5.3 Creating and Realizing of Value of People of IR ………………………………………………220 8.5.4 Basic Mode of the Course of Value Creating and Realizing of IR ……………………………222 8.6 Values of IR, Values of Information Culture, And Information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226 8.6.1 IT and IR in the View of Value and Values of IR ……………………………………………226 8.6.2 Values of Information Culture and Information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229 8.6.3 Values of Information Culture and The Hard and Tortuous Journey of Human Civilization…………………………………………234 Part Four: Study on Value Forms of IR 9 Sketch of Value Forms of IR ………………………………………………………239 10 Consciousness and Psychology Form of IRV ……………………………………240 10.1 Sketch of Consciousness and Psychology Form of IRV …………………………………240 10.2 Value Contents and Value Course of Consciousness and Psychology Form of IRV ………………………………………………242 10.2.1 Value Contents of Consciousness and Psychology Form of IRV…………………………242 10.2.2 Value Course of Consciousness and Psychology Form of IRV …………………………247 10.3 Levels and Manifestations of Consciousness and Psychology Form of IRV ……………………………………………249 10.3.1 Levels of Consciousness and Psychology Form …………………………………………249 10.3.2 Types of Consciousness and Psychology Form (Manifestations) ………………………250 11 Substance and Practicing Form of IRV…………………………………………254 11.1 Sketch of Substance and Practicing Form of IRV ………………………………………254 11.2 Forms, Contents, and Course of Value of Substance and Practicing Form of IRV …………………………………………………256 11.2.1 The Whole Study of Forms, Contents, and Course of Value of Substance and Practicing Form of IRV…………………………………………………256 11.2.2 Concrete Study of Forms, Contents, and Course of Value of Substance and Practicing Form of IRV…………………………………………………257 11.3 Levels and Social Manifestations of Substance and Practicing Form of IRV ………269 11.3.1 Levels of Substance and Practicing Form of IRV ………………………………………269 11.3.2 Social Manifestations of Substance and Practicing Form of IRV ………………………269 12 Social Informationization : The Macro Social Manifestation of The Substance and Practicing Form of IRV ……………………………………273 12.1 Conception and Connotation of Informationization …… ……………………………273 12.2 Fields and Levels of Social Informationization …………………………………………279 12.2.1 Fields of Social Informationization ……………………………………………………279 12.2.1.1 Macroscopic Fields of Social Informationization ………………………………………279 12.2.1.2 Special Fields of Social Informationization ……………………………………………280 12.2.2 Levels of Social Informationization ………… … ………………………………………294 13 Historical Culture Form of IRV …………………………………………………318 13.1 Sketch of Historical Culture Form of IRV ………………………………………………318 13.1.1 Defining the Relevant Conceptions ………………………………………………………318 13.1.2 Historical Culture Form of IRV: Inherent Links between IR-IRV and Historical Culture …………………………………321 13.2 Social Manifestations of Historical Culture Form of IRV ……………………………321 13.2.1 Social Manifestations of Historical Culture Form of IRV…………………………………321 13.2.2 Historical Culture Form of IRV in Historical Conditions of Civilization of Information ………………………………………………………………325 14 Analysis of the Whole Structure of IRV Forms System ………………………328 Part Five: Study on IR-Based Value Practicing Mechanism 15 Basic Mechanism: Information-Knowledge-Thinking Circulating and Managing Mechanism ——Information Running Freely and IR Sharing Mechanism ………………335 15.1 Theoretical Thinking on Information-Knowledge-Thinking Circulating and Managing Mechanism ——Information Running Freely and IR Sharing Mechanism ……………………335 15.2 The Circulating Course and Mechanism of Information-Knowledge-Thinking Resources …………………………………………340 15.2.1 The Circulating and Managing Course of Information flow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Mechanism (IMM) …………………………………………342 15.2.1.1 Theoretical Thinking on How to Construct A Scientific IM Course and Its Rational Circulating Mechanism ………………………342 15.2.1.2 Information Communicating Mode ……………………………………………………344 15.2.1.3 Ways of Information Exchange ………………………………………………………352 15.2.1.4 Analysis of Impacting Factors on Information Communicating Mode and Ways of Information Exchange………………355 15.2.1.5 Analysis of the Barriers to Information Communicating and Information Exchange ………………………………357 15.2.1.6 Construction of the Scientific Information Managing Course And Its Rational Information Managing Mechanism …………………………………358 15.2.2 The Circulating and Managing Course of Knowledge flow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Mechanism (KMM) …………………………………………359 15.2.2.1 Sketch of KM: Deepening the Managing Course and Managing Mechanism ——Moving From IM towards KM ……………………………………………………359 15.2.2.2 Origin, Concep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KM ………………………………………361 15.2.2.3 Managing Contents and Managing Course of KM ……………………………………362 15.2.2.4 Relevant Factors and Managing Mechanism of KM …………………………………364 15.2.3 The Circulating and Managing Course of Thinking flow And Thinking Management Mechanism (TMM) …………………………………………373 15.2.4 Social Manifestations of Information-Knowledge-Thinking Circulating and Managing Mechanism……………………………………………………375 15.3 Accomplishment of Basic Mechanism: Setting Up Information-Knowledge-Thinking Circulating and Managing Mechanism ——Information Running Freely and IR Sharing Mechanism ……………………377 16 Mechanism of Social Foundation ………………………………………………383 16.1 Mechanism of IR Foundation ……………………………………………………………383 16.1.1 IR Foundation in Reality Space …………………………………………………………383 16.1.2 IR Foundation in Virtual Space …………………………………………………………384 16.1.3 IR Foundation in Consciousness Space …………………………………………………385 16.2 Mechanism of Social Organizational Foundation ………………………………………386 16.2.1 Mechanism of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387 16.2.2 Mechanism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389 16.2.3 Mechanism of Organizational Stimulation ………………………………………………390 16.2.4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among Mechanism of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Mechanism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Mechanism of Organizational Stimulation …………………………………………391 16.3 Mechanism of Self-Organizational Foundation ………………………………………391 17 Mechanism Based on Motive Force …………………………………………394 17.1 Mechanism Based on Psychology-Behavior Law ………………………………………394 17.2 Mechanism Based on Benefit Driving-Market Competing ………………………………396 17.3 Mechanism Based on Public Welfare-Benefit Equilibrium ………………………………396 18 Mechanism of Technology ……………………………………………………398 18.1 IM Technology and Mechanism of IM Technology ……………………………………398 18.2 KM Technology and Mechanism of KM Technology……………………………………399 18.3 Prospect of TM Technology and Mechanism of TM Technology………………………403 18.4 Mechanism of IM-KM-TM Technology …………………………………………………405 18.5 Web Technology and Mechanism of Web Technology …………………………………405 18.6 Social Manifestations of Mechanism of Technology ……………………………………405 19 Mechanism of Soci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Security ……………………407 19.1 Social Issues IRV Practice Confronts ………………………………………………407 19.2 Legislative Environment and Mechanism of Legislative Security …………………409 19.2.1 Intellectual Property System ……………………………………………………………410 19.2.2 Legislation of Library……………………………………………………………………411 19.2.3 Law of Freedom of Information ………………………………………………………412 19.3 Environment of Policy and Mechanism of Policy Security …………………………414 19.4 Environment of Administration and Mechanism of Administrative Security ………417 19.5 Environment of Culture and Mechanism of Cultural Security ………………………418 19.6 Integration and Analysis of System Structure of Mechanism of Soci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Security ………………………………421 20 Whole Structure Analysis of IR-Based Value Practicing Mechanism System ………………………………422 20.1 Concrete Analysis of System Structure of IR-Based Value Practicing Mechanism System ……………………………………………422 20.2 Integration Analysis of System Structure of IR-Based Value Practicing Mechanism System ……………………………………………424 Part Six: Study on Evaluation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Value (IRV) 21 Principles, Criterions, and Methods of IRV Evaluation ………………………431 21.1 Evaluation of IRV and Evaluation Principles …………………………………………431 21.1.1 Basic Principle ……………………………………………………………………………431 21.1.2 Concrete Principles ………………………………………………………………………433 21.2 Evaluation Criterions of IRV ……………………………………………………………436 21.2.1 Basic Criterion of IRV Evaluation ………………………………………………………436 21.2.2 General Criterions of IRV Evaluation……………………………………………………437 21.2.3 Concrete Criterions of IRV Evaluation …………………………………………………438 21.3 Methods of IRV Evaluation …………………… ………………………………………439 21.3.1 Sketch of Methods of IRV Evaluation …………………………………………………439 21.3.2 System Structure of Methods of IRV Evaluation ………………………………………440 21.3.3 Method of Philosophy of Value (Method of Axiology)…………………………………440 21.3.4 Basic Method ……………………………………………………………………………441 21.3.5 Concrete Methods ………………………………………………………………………442 22 Value Evaluation of IR and Evaluation of Beneficial Result of IR-Based Value Practicing ……………………………443 22.1 Value Evaluation of IR …………………………………………………………………443 22.1.1 Value Evaluation of Subjective IR and Corresponding Principles and Methods ………443 22.1.2 Value Evaluation of Objective IR and Corresponding Principles and Methods…………444 22.2 Evaluation of Beneficial Result of IR-Based Value Practicing ………………………449 22.2.1 Evaluation of Beneficial Result of IR-Based Individual Value Practicing ………………450 22.2.2 Evaluation of Beneficial Result of IR-Based Organizational Value Practicing …………453 22.2.3 Evaluation of Beneficial Result of IR-Based Social Value Practicing ——City, Nation, and the Whole World ………………………………………………455 22.3 Evaluation Mechanism of Beneficial Result of IR-Based Social Value Practicing …456 23 Measuring of Informationizational Level of the Society: Basic Form of Evaluation of Beneficial Result of IR-Based Social Value Practicing ……………………………………………458 23.1 Status Quo of the Study on Measuring of Informationizational Level of the Society ………………………………………………458 23.1.1 Measuring Based on M. U. Porat’s Measuring Model of Information Economy ………458 23.1.2 Measuring Based on Informationizational Index Model (RITE Model)…………………460 23.2 Analysis of the Index System of Comprehensive Measuring at Present in China ………………………………………463 23.3 Theoretical Rethinking and the Way Out of Social Informationizational Level Measuring …………………………………………467 23.4 Brief Summary of This Chapter …………………………………………………………472 Part Seven: Conclusions —— The Whole Theoretical Frame and Main Points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Value Theory (IRV Theory) 24 Conclusions: The Whole Theoretical Frame and Main Points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Value Theory (IRV Theory) …………475 References ……………………………………………………………………………………493 Epilogue ………………………………………………………………………………………498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2824 次阅读|0 个评论
书讯一则:巨乃岐教授的《技术价值论》
热度 1 老李 2012-7-17 11:36
书讯一则:巨乃岐教授的《技术价值论》
昨天下午到学院办事,收到一个邮件,打开一看原来是师弟巨乃岐教授的新作《技术价值论》,仔细想来,我们可能是在2003年非典时期或者更早的2002年,我们就没有见过面了,这样算来也有近十年光景了。白驹过隙,无法停留。记得期间通过一个电话,就这样默默地惦记着,我是一个不喜欢打电话的人,偶尔想起与巨兄一起饮酒聊天的日子,也是很美妙的人生体验。 这些年由于忙着别的事情,我已经很少写技术哲学方面的文字了,不过,这是一个技术的时代,没有人可以绕过技术对于人类社会的宰制,因而,有些哲学家说:技术哲学是一门有着伟大未来的学科,对此,我并不怀疑,这些年也参加了三届全国技术哲学的会议,因此,国内技术哲学圈的朋友我也大多认识或者知道。 巨乃岐教授的这本《技术价值论》是在博士论文基础上改写完成的。全书共六章,洋洋洒洒40万字,这应该是国内搞技术价值论方面最全面的一本著作了。粗略翻来,我比较喜欢第五章技术价值的社会评价与第六章技术价值的历史进化。巨兄做文章很细致,而且目标专一,很多文章写得很漂亮,也是我内心很羡慕的。在我的理解中,这本著作应该算是巨兄前半程工作的总结。其实,这几年我也有一些对于技术的困惑,期待有朝一日路过郑州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的时候与巨兄一起小酌畅聊! 书籍信息: 巨乃岐著,《技术价值论》,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出版,定价:40元 难度系数:3.0 适合人群:喜欢哲学的各领域朋友。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6453 次阅读|2 个评论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十一:旧作新编:《信息资源价
热度 2 pww1380 2012-7-16 08:01
信息文明之光( 50 ):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十一 ——旧作新编:《信息资源价值论 —— 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作者对信息资源价值论研究的自我期许 杨文祥 当代人类的生存危机不仅仅是表现为环境与生态方面的物质环境危机,更表现为貌似价值多元实为价值缺失、价值空洞为特征的精神危机。 人类的环境危机是一种外在的危机。而人类的精神危机则是一种内在的危机。外在危机是人类内在危机的外化、外延和外在表现形式,也是人类的内在危机的外在结果。而人类的内在危机既是外在危机的根源,也是在外在危机基础之上的进一步深化。 精神是人之所以为人,也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本质性因素 。 因此,就其对人类生存的威胁而言,人类精神危机比物质环境危机要更为严重的多,也更为根本得多。 与此同时, 今日的人类世界又是一个建立在信息资源基础之上的世界 。 价值是信息资源的灵魂 。 于是,当今世界实际上是一个没有价值目标的信息洪水泛滥的世界。 信息文明的本质在于在统一的基本价值追求基础之上,基于对人类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以多元的实现形式对人的价值的充分实现 。 真正的价值多元是一个建立在统一的人性和人类基本价值追求基础上的人的价值的多种实现形式。一个缺乏统一的基本价值基础的世界只能是一个价值混乱的世界。 作者试图为人类的信息文明构建一个具有统一的基本价值基础的多元一体的价值系统,这是解决当代人类精神危机的必要的理论尝试 。 因此,作者希望这一尝试能够成为引玉之砖,更希望能够成为点燃人类信息文明智慧的火种,引起当代人类世界对这一从人的本质层次上威胁人类生存的精神危机的关注。 在此基础之上,希望通过人类的共同努力,构建信息文化价值观这一漂泊在滔天的信息洪水之上的信息文明时代的诺亚方舟,在解除当代人类精神危机的同时,实现人的价值的充分实现和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挥这一旷世人类理想,从而完成信息文明建设的历史使命。 附原稿: 打造信息洪水中的诺亚方舟 ―― 自评《信息资源价值论 ―― 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 ( 精 ) 见:广购书城:广州购书中心网上书店 http://www.gg1994.com/Product.do?id=527479 发表于 2007-07-10 23:44 当代人类的生存危机不仅仅是表现为环境与生态方面的物质环境危机,更表现为貌似价值多元实为价值缺失、价值空洞为特征的精神危机。人类的环境危机是一种外在的危机。而人类的精神危机则是一种内在的危机。外在危机是人类内在危机的外化、外延和外在表现形式,也是人类的内在危机的外在结果。而人类的内在危机既是外在危机的根源,也是在外在危机基础之上的进一步深化。 精神是人之所以为人,也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本质性因素。因此,就其对人类生存的威胁而言,人类精神危机比物质环境危机要更为严重的多,也更为根本得多。 与此同时,今日的人类世界又是一个建立在信息资源基础之上的世界。价值是信息资源的灵魂。于是,当今世界实际上是一个没有价值目标的信息洪水泛滥的世界。 信息文明的本质在于在统一的基本价值追求基础之上,基于对人类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以多元的实现形式对人的价值的充分实现。真正的价值多元是一个建立在统一的人性和人类基本价值追求基础上的人的价值的多种实现形式。一个缺乏统一的基本价值基础的世界只能是一个价值混乱的世界。 作者试图为人类的信息文明构建一个具有统一的基本价值基础的多元一体的价值系统,这是解决当代人类精神危机的必要的理论尝试。因此,作者希望这一尝试能够成为引玉之砖,更希望能够成为点燃人类信息文明智慧的火种,引起当代人类世界对这一从人的本质层次上威胁人类生存的精神危机的关注。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共同努力,构建信息文化价值观这一漂泊在滔天的信息洪水之上的信息文明时代的诺亚方舟,在解除当代人类精神危机的同时,实现人的价值的充分实现和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挥这一旷世人类理想,从而完成信息文明建设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 .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北京 : 科学出版社 ,2007 . 2 . 杨文祥 . 论信息文明与信息时代人的素质 —— 兼论信息、创新的哲学本质 . 河北大学学报 ,2001 , 1 期 3 .杨文祥:《 “ 需要 —— 激励 ” 理论及其在人员管理中的运用》 ( 管理世界, 1989 .5 期 ) 4 .杨文祥:《社会化新论》 ( 山东社会科学 , 1991.6) 5 .杨文祥:《百科全书社会功能的历史演变及对编撰体例的影响 —— 兼论 不列颠百科全书 15 版的体例与功能特征 》 ( 上海社会科学院 学术季刊, 1993 , 2 期 ) 6 . Wenxiang Yang.On Social Information System and Libray’s Position and Function in the Society of Information. At: Proceedings of the 1996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7.Lynch. P. Wenxiang Yang . Evaluation of Public Libraries: The 2001 IFLA Standards and the 2003 Standards for Provincial Libraries in China. Libr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Vol. 54, No. 3, September, 2004. ( SSCI ) 8 . Lynch. P. Wenxiang Yang .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he Role of the Library in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 The Third China_US Library Cooperation Conference, Shanghai, March, 2005 ; Chinese Librarianship: an International Electronic Journal, ISSN: 1089_4667, June, 2006 9 . 杨文祥: 《从公共图书馆精神到 21 世纪新图书馆运动》(图书馆, 2005 , 2 期) 10 .杨文祥:《图书馆职能的历史阶段性 —— 兼论建立中国图书馆学》 ( 图书情报论坛, 1989.1 期 ) 11 .杨文祥:《关于开展 “ 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研究 ” 及有关问题的探讨》(图书馆建设, 1993.6 期) 12 .杨文祥:《百科全书发展规律初探》( 图 书馆学研究 , 1994.1 期) 13 .杨文祥:《关于信息管理科学学科建设和专业教育的若干思考》( 中国图书馆学报 , 1999 , 3 期) 14 .杨文祥:《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历史回顾与现实任务》( 大学图书馆学报 , 2000 , 2 期) 15 .杨文祥:《论 21 世纪图书馆学学科建设方向、学科性质与学科定位 —— 兼论图书馆在社会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社会信息化进程中的社会功能》 . 在: 21 世纪图书馆:发展与变革 . 北京: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 2000.7 16 .杨文祥:《 21 世纪图书馆事业与图书馆学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1 , 1 期) 17 .吴慰慈,杨文祥:《从传统图书馆学向现代图书馆学的转型与过渡 ——1996~2000 年的中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图书馆, 2001 , 1 期) 18 .彭斐章,杨文祥:《国内外图书情报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河北大学学报 ,2002 , 2 期 ) 19 .杨文祥:《 21 世纪理论图书馆学研究的理论起点、历史任务与研究思路》(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3 , 2 期) 20 .杨文祥, Lynch. P :《知识管理的层次与层次结构系统》 (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7 , 2 期 ) 21 .杨文祥:《论数字时代的信息资源共享 —— 兼及现代资源观、信息资源共享观与现代社会管理》(图书馆杂志:理论年刊 . 上海 : 上海图书馆 , 2002.12. ) 22 .杨文祥:《论信息管理学的若干基本问题》(河北大学学报, 1999 , 4 期) 23 .杨文祥:《论信息管理学的概念与概念体系上、下》(情报科学, 2000 , 3 、 4 期) 24 .杨文祥:《论信息管理学与文献信息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河北大学学报, 2000 , 3 期) 25 .杨文祥:《论信息管理学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 ( 河北大学学报, 2001 , 3 期 ) 26 .杨文祥:《论信息管理科学的科学基础、历史任务、学科定位与学科建设方向 . 》在: 21 世纪情报学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 .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2002.7. 27 .杨文祥:《论信息资源与现代资源观》 (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3 , 4 期 ) 28 .杨文祥:《全球化、信息化与构建和谐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当代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情报科学 ,2008 , 3 期) 29 .杨文祥:《谈汉语 “ 同词异体 ” 现象及处理》( 香港 )语文建设通讯, 1999 , 10 , 61 期 30 .杨文祥:《人生梦想、职业生涯、专业理念、精神诉求 —— 一个图书馆人的漫漫心路信息文明的价值追求》(山东图书馆学刊, 2009 , 4 期) 31 . 系列论文:   ①.吴慰慈,杨文祥: 《现代产业观与图书馆散论》 三篇系列文章(《现代产业观与图书馆的产业属性分析》、《现代产业观与图书馆社会组织结构的优化》、《现代产业观与图书馆的改革实践》图书馆, 1996 , 5 期 ~ 1997 , 1 期)   ②.杨文祥: 《文献信息社会学三论》 三篇系列文章(《文献信息 —— 信息时代历史发展的社会资源》、《文献信息资源社会需求结构形态特征分析》、《文献信息资源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社会科技、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 —— 文献信息社会学三论之三(上)》、《文献信息资源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社会科技、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 —— 文献信息社会学三论之三(下)》图书馆学研究, 1996 , 5 期, 1997 , 4 期, 1998 , 4 期, 1999 , 2 期)   ③.杨文祥: 《图书馆精神跨学科历史思考》 系列论文四篇(《图书馆精神研究综论与若干基本问题的思考》、《论图书馆精神的载体系统》、《论图书馆精神的历史阶段性》、《论当代图书馆与当代图书馆精神》图书馆, 2005 , 3 、 4 、 5 期, 2006 , 1 期)    ⑷ . 杨文祥等: 《关于 21 世纪图书馆学方法论体系及相关问题的若干思考》 系列论文六篇,现已完成四篇(《图书馆学研究方法与方法论体系影响因素分析》、《国外图书馆学学术源流与方法论思想的历史演进与嬗变》、《美国图书馆学学术源流与方法论思想历史嬗变的理论反思》、《俄罗斯图书馆学学术源流与方法论思想历史嬗变的理论反思》图书与情报, 2007 , 2 期、 2008 , 2 、 3 、 4 期) ⑸.杨文祥: 《论功能图书馆学》 系列文章五篇(《功能图书馆学理论思辨》、《功能图书馆学若干问题的理论思考》、《功能图书馆学理论体系概述》图书馆, 2008 , 3 、 5 期, 2009 , 2 期;《图书馆功能的理论思辨》 重庆图情研究 , 2008 , 3 期;《图书馆功能的理论思辨与建立功能图书馆学的理论再思考》河北大学学报, 2009 , 1 期)   32 .作者早年在《外国文学》、《 当代外国文学 》等重要期刊上发表的 12 篇外国文学译作。 33 .贾东琴. 新思维 新方法 新境界——《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述评 . 《山东图书馆学刊》2009 年第06 期 : 89-92 34 . 信息文明之光: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七: 青年学者贾东琴《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评述摘编( 1 )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96942-561653.html 35 . 信息文明之光: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八: 青年学者贾东琴《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评述摘编( 2 )——思维方式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68013.html 36 . 信息文明之光: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九: 青年学者贾东琴《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评述摘编( 3 )——研究策略与研究方法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quickforward=1id=574496 37 .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十:青年学者贾东琴《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评述摘编( 4 )——信息资源价值论研究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90184.html 38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一之六及相关文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40182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40183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40183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40183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40183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46951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41139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2709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2747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2803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2922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2968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3163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4012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4157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4268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4647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4706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5133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5170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6659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69551.html http://bbs.gmw.cn/thread-425865-2-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7140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7320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8952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91586.html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3074 次阅读|5 个评论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十:青年学者贾东琴《信息资源
热度 1 pww1380 2012-7-8 21:55
信息文明之光( 47 ):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十: 青年学者贾东琴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评述摘编( 4 ) ——信息资源价值论 研究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杨文祥整理 信息资源价值论 研究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在《信息资源价值论》一书的绪论部分,作者写有这样一段话“ 一部学术著作的面世,意味着对学术界和广大读者对其学术价值的审查、评价和批评的期待,意味着对历史检验的接受。” 青年学者贾东琴在题为《 新思维 新方法 新境界——〈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述评 》的书评中对这句话作出了积极的回应。她认为,《信息资源价值论》具有“ 全新的理论境界和深远的意义 ”,“ 作者从人的本质、人的价值和人类社会价值实践的层次上我们开拓了一个信息和信息资源价值研究的新境界。这一境界的理论价值可以从学术和现实两个方面加以概括 ”。 一、关于《信息资源价值论》的学术价值 关于《信息资源价值论》的学术价值,她认为是“ 奠定了信息文明与信息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展现了信息资源管理和图书馆学的学术生机 ”。 上述这一学术价值具体又表现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①宏观价值与意义: 《信息资源价值论》写道:“ 在人类文明历史发展过程中,越是先进的和高级的社会发展形态和社会历史进程,其社会实践就越需要科学理论的理性指导 。 ” “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农业文明的灿烂和工业文明的辉煌之后,又迎来了信息文明的曦光。” “ 信息文明是以信息资源为基础资源,以完成社会信息化进程为历史目标的人类文明历程 。 社会信息化的核心问题是信息资源问题,而信息资源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充分实现人类社会的信息资源价值问题 。在这一形势下,人类理性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信息资源对于人和人类社会究竟具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以信息资源为基本资源的信息文明对当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对人类社会未来的历史走向和人类终极命运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是一个需要当今知识界、理论界和学术界尽快做出科学解答的历史课题 。” 为回答这一问题,《信息资源价值论》前瞻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通过对 信息资源与人的本质、人的价值及价值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 , 通过对人类的信息资源价值实践与信息文明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 的深入探讨,系统阐述了 信息资源与人、人类社会、人类文明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之间的价值关系 ,构建了一个具有鲜明理论特色的信息资源价值论理论体系,形成了一部具有鲜明的信息文明时代色彩的学术著作。 《信息资源价值论》这一 在人类社会由工业—半工业文明向信息—知识文明转型和人类社会信息化、全球化历史进程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 , 基于人类共同利益所进行的关于信息资源价值、人的本质和人类未来命运的前瞻性理论研究 不但 是人类对工业文明历史反思的延伸 ,也 为当今世界的信息文明建设和信息化实践提供了基础性的理论支持 。 ②微观价值与意义: 《信息资源价值论》的微观学术意义分别表现在 信息资源管理学、图书馆学和综合性学科的研究策略与方法论 三个方面。 信息资源管理学价值与意义: 信息资源管理是上世纪后半期伴随人类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启动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年轻学科领域。这样一个年轻的学科,面对人类社会信息化建设实践日益迫切的理论需求,难免呈现一种基础研究不深,应用研究乏力,有深度的综合性研究严重不足的窘迫局面 。 《信息资源价值论》在对信息和信息资源本质、概念、属性、功能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纵深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信息资源与人、社会、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之间的价值关系的研究,构建起以信息资源价值本质、价值关系、价值范畴、价值形态、价值实现机制为基本内容的信息资源价值论体系,解答了当前人们关于信息、信息资源、信息文明、社会信息化等与信息资源管理密切相关的多方面理论问题 ,因此,贾东琴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研究的被动局面。 图书馆学价值与意义: 《信息资源价值论》的专业理论基础是图书馆学的文献资源建设和信息资源建设理论。因此,这一研究是图书馆学理论在信息 - 知识时代背景下向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延伸和深化 。这样,以人类社会的图书馆事业为基本研究对象的图书馆学就有必要结合信息资源价值论的研究,将关于信息 - 知识资源及其科学管理的研究作为当代图书馆学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信息资源价值论》的理论视角上看,图书馆就是人类社会信息资源价值存在和价值实现的一种具体的社会组织形态。而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就构成了信息资源价值生成和价值实现社会机制的要素之一 。 《信息资源价值论》的作者曾在一篇论述 功能图书馆学 的文章中指出,“ 只有从图书馆社会功能的理论视角对图书馆现象进行全面考察和深入研究,建立功能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才能够更为充分地体现图书馆社会存在的现实依据和现实基础,才能够充分揭示图书馆和图书馆学在人类文明历史发展和进步中的历史价值 。” 书评作者贾东琴根据这一论述认为, 《信息资源价值论》在实际上构成了功能图书馆学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当代图书馆学研究开拓了一个全新的理论境界,展现出图书馆学在信息文明时代的无限活力与生机。 学术研究策略与方法论意义: 《信息资源价值论》的研究所采用的是一种具有独创意义的“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交叉互动 ”的研究策略。与此同时,还相应地创立了“ 整体思维 - 交叉研究 - 关联互动 - 双向互动 ”这一独特的方法论体系。 贾东琴认为,“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交叉互动”这一研究策略是整体性科学思维的具体理论体现 。这种研究策略不仅适应信息资源价值论这种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以满足当代人类社会信息化建设实践日益紧迫的现实需要,而且适应信息机制的自组织规律和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与发展的内在要求 , 从而 为建立信息资源价值论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 从研究策略角度丰富和发展了信息资源管理科学的学术思想 。 而相应创立的“整体思维 - 交叉研究 - 关联互动 - 双向互动”这一科学独特的方法论体系,不仅能够在信息资源价值论和信息资源管理科学的深入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能够为图书馆学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特别是像《信息资源价值论》这类跨学科和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和综合研究提供一种通用性的方法论体系 。 关于《信息资源价值论》的学术价值与意义,书评作者做出了以下总结: 总之,通过这种多学科交叉研究,作者旁征博引,运用大量翔实的材料, 在对信息和信息资源本质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与信息资源的价值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并 在此基础上,在信息机制与人的心理机能的相互关系中深入研究了人的心理和人的行为与信息资源的关系以及人的心理机能、人的行为机制和人类社会系统的信息机制与人的信息资源价值实践的关系 。通过这些研究, 《信息资源价值论》得出了一系列关于信息资源价值和人类社会价值实践规律的科学认识 。 根据文献调研, 上述研究的方方面面几乎全部都是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前人所未曾涉及的领域,从而从信息资源价值研究的角度,将信息资源管理科学的研究推向了一个全新的理论境界和科学水平 。 二、 关于《信息资源价值论》的现实意义 书评作者以“ 人与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基础 信息 - 知识时代的文明之光 ”这样一个标题概括了 《信息资源价值论》的现实意义。 《信息资源价值论》在对价值哲学利、真、善、美、自由五个价值范畴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指出 信息资源对于人的价值实践具有五个基本价值方面和价值层次 : ①作为基本动力的功利价值(实用价值); ②作为科学理性前提的认知价值(科学价值); ③作为社会理性前提的社会伦理价值(社会价值); ④作为审美理性和精神动力的审美价值(美学价值); ⑤作为人和人类社会最高价值目标和理想境界的自由价值(终极价值)。 与此同时, 《信息资源价值论》在对信息和信息资源本质与人的本质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结合《联合国千年宣言》提出的 21 世纪国际社会的共同基本价值和中国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对信息文明与信息资源价值观的内在联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关于信息文化价值观的观念体系 。 伴随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深化, 人类社会在信息文化价值观不断形成的历史进程中,在对信息资源的 实用价值 、 科学价值 、 社会伦理价值 、 审美价值 和 自由价值 不断升华的人文追求中,不断推进文明的进步,不断实现人类的自我完善,不断实现人与社会的充分发展和自由发展 。 基于上述认识,书评作者认为,《信息资源价值论》这一科学成果 为人与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信息时代的精神基础,闪烁着信息文明的价值之光 。 “人的本质是意识,意识的本性是自由”,是超越物质形态限制的精神自由;“意识的本质是与人的个体生命过程相联系的一种特殊形态的信息资源系统”;“ 真、善、美的有机统一是自由 ”,即自由寓于人类的认知理性、社会理性和审美理性的统一之中。 书评作者写道,“从《信息资源价值论》这一系列简明而精辟的论述中,我们看到了生命的真谛、人文精神的本真、人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信息资源价值论》透射出的这一束束信息文明的价值之光是我们青年学子在人生旅途上的北斗,是在价值多元,物欲横流的苍茫大海中的航标。” 在《信息资源价值论》一书的扉页中,作者写道,“ 谨以此书献给关切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关怀人类未来和人类命运,关注并致力于民族复兴和人类信息文明建设的人们 ”。为此,作为一名青年学者的书评作者,她由衷地希望“我们青年学子人人都能成为这种具备现代文明修养的优秀分子。” 书评作者继续写道,面对工业文明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采所造成的生态失衡和人类的整体性生存危机,面对形形色色层出不穷的专家犯罪、“三鹿毒奶”这类 认知理性与社会理性相悖,科学价值与社会伦理价值冲突的病态现象 ,《信息资源价值论》指出了这样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 无论人类在历史上曾经创造了多么辉煌和灿烂的人类文明,也无论人类在改造自然和变革人类社会方面曾经取得了多么伟大的历史成就,但在由工业文明正在向一个崭新的文明形态——信息文明进行转型和跃迁这一历史巨变的时代,今天的人们竟全然没有任何值得自豪的理由。作为人类文明基石的价值和价值追求,如今居然复归于文明的原始起点——实用价值(功利价值)。这就是说,就当今世界的价值实践和价值评价的社会现实而言,一切都刚刚重新开始 …… 对于具有数千年历史发展进程的人类文明来说,上述这一事实无疑是极其残酷的。然而, 正是这一无比残酷的现实,反证了《信息资源价值论》开展关于信息文明和信息资源价值的理论研究,树立信息文明文化价值观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 最后,书评作者用这样一段话对全书做出了总结: 总之,《信息资源价值论》是一部见解独到、思想深邃的学术专著 ,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当然,如果这部专著的语言能够多一些生动,少一些艰涩,一定会产生更好的社会效果。正如作者在他后来的一篇博文中所写得那样,“我们穷其一生,执著地追求完美,却又不得不面对现实中无法摆脱的缺憾 …… ” 书评原文参考文献: 1 .杨文祥 . 信息资源价值论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2007: 135 , 26 , 475 , 3 , 3 , 472 , 98 2 .杨文祥 . 图书馆功能的理论思辨与功能图书馆学的理论再思考 . 河北大学学报, 2009 ( 1 ): 8-14 3 .杨文祥 . 功能图书馆学若干问题的理论思考———“ 21 世纪理论图书馆学新视野”系列论文之二 . 图书馆, 2008 ( 5 ): 6-8 本文参见: 1 .贾东琴. 新思维 新方法 新境界——《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述评 . 《山东图书馆学刊》2009 年第06 期 : 89-92 2 . 信息文明之光: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七: 青年学者贾东琴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评述摘编( 1 )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96942-561653.html 3 . 信息文明之光: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八: 青年学者贾东琴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评述摘编( 2 )——思维方式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68013.html 4 . 信息文明之光: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九: 青年学者贾东琴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评述摘编( 3 )——研究策略与研究方法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quickforward=1id=574496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3532 次阅读|4 个评论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九: 青年学者贾东琴《信息资
pww1380 2012-5-24 16:41
信息文明之光( 44 ):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九: 青年学者贾东琴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评述摘编( 3 ) —— 研究策略与研究方法 杨文祥 研究策略与研究方法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评述》作者认为,《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一书建立了一个“ 独具特色的研究策略和方法论体系 ”。 在研究策略上,“ 《价值论》以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相结合 , 解决信息资源管理实践所提出的现实问题为理论目标,通过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交叉互动 , 构建一个在交叉中同步深化、在互动中共同发展,富有生命活力的动态发展和整体发展的理论和方法论体系。 ” 在研究方法上,“ 作者提出了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方法论思想并建立和有效地运用了一整套相应的方法论体系:‘以整体思维为基本原则,以跨学科研究方法为基本方法,强调跨学科多维交叉研究方法的应用’。 ”与此同时, “在整体思维和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强调‘关联互动’研究方法的运用 ” ,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强调“‘横向 - 纵向 - 横向’双向度交叉运用的研究方法”。 信息资源价值研究的跨学科、多学科交叉研究和综合研究的性质决定了任何一个单一的学科都无从有效地和全面地解决信息资源的价值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构建一种“ 以整体思维为基本原则,以跨学科研究方法为基本方法,强调跨学科多维交叉研究方法的应用 ”的研究方法体系就成为开展这一“跨学科、多学科交叉研究和综合研究”的复杂课题在研究方法上的唯一选择。而“ 在整体思维和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强调‘关联互动’研究方法的运用 ” ,“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强调‘横向 - 纵向 - 横向’双向度交叉运用的研究方法 ”则是在研究实践中为落实上述基本方法而创造的两种操作层面的具体研究方法。 据此,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评述》一文的作者认为,“ 这种独具匠心的方法论体系的创立和有效运用,反映了作者广博的知识视野和纵深层次的理论探索能力 ” 。 原文参考文献: 1 .杨文祥 . 信息资源价值论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2007: 135 , 26 , 475 , 3 , 3 , 472 , 98 2 .杨文祥 . 图书馆功能的理论思辨与功能图书馆学的理论再思考 . 河北大学学报, 2009 ( 1 ): 8-14 3 .杨文祥 . 功能图书馆学若干问题的理论思考———“ 21 世纪理论图书馆学新视野”系列论文之二 . 图书馆, 2008 ( 5 ): 6-8 本文参见: 1 .贾东琴. 新思维 新方法 新境界——《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述评 . 《山东图书馆学刊》2009 年第06 期 : 89-92 2 . 信息文明之光: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七: 青年学者贾东琴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评述摘编( 1 )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96942-561653.html 3 . 信息文明之光: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八: 青年学者贾东琴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评述摘编( 2 )——思维方式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68013.html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2676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息文明之光: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八:青年学者
pww1380 2012-5-7 09:29
信息文明之光( 40 ):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八: 青年学者贾东琴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评述摘编( 2 ) ——思维方式 杨文祥 《信息资源价值论》的思维方式 书评作者认为,《信息资源价值论》 “关于信息资源价值问题的研究,是中华文化学术思维对 21 世纪人类文明与文化观的理论探索,是对当代信息资源管理领域发展趋向的深度把握 , 深刻反映了当前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在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上的新进展。” 在书评作者看来,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这一“在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上的新进展”主要表现在《信息资源价值论》关于信息资源价值研究的研究性质上。而信息资源价值论关于信息资源的价值研究,其研究性质就是一项“ 统一对象的多学科跨学科交叉研究和整体研究 ”。 书评作者指出,《信息资源价值论》“ 这一信息资源管理研究成果是在众多相关学科之间进行跨学科交叉研究和整体性综合研究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在不同的学科之间寻求跨学科的知识建构不但需要独具魄力的科学勇气,还需要科学的思维方式,足够的学术智慧和不可或缺的艰辛探索。在这里,整体性科学思维方式居主导地位。 ” 与此同时,书评作者“举贤不避亲”,对自己的专业教师,《信息资源价值论》作者的学术勇气和理论功力作了“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肯定——“ 将‘价值’这一 ‘困扰人类数千年的历史难题和与瞬息万变的信息现象和奥妙无穷的信息机制相联系的信息和信息资源问题合为一体’ 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学术魄力、勇气和理论功底。 ”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及后来的突变论、协同论、耗散结构论等经典理论结合图书馆学的信息资源建设和社会共享理论;心理学的心理机能理论;社会学和管理学的社会管理与社会整合理论;价值哲学和文化价值论的相关理论共同构成《价值论》的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这一针对一个统一的研究对象,由众多相关学科理论相互融合构建起来的统一完整的科学理论基础奠定了《价值论》具有 21 世纪历史高度的以整体思维为基本特征的科学思维基础。 ” “《价值论》在关注信息资源价值问题的同时,必然涉及对信息资源管理领域前沿问题的探讨。作为全书结论的 81 条理论要点 ‘既是各相关学科经典理论向信息资源价值研究领域的理论延伸,也是当代人类科学理性在信息资源价值论研究基础之上所实现的学术思想的系统化与理论整合。’ 显然,这些基于多学科跨学科交叉研究所形成的整体性思想成果必然处于当代科学思维的前沿。” 本文参见: 1 .贾东琴. 新思维 新方法 新境界——《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述评 . 《山东图书馆学刊》2009 年第06 期 : 89-92 2 . 信息文明之光: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七: 青年学者贾东琴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评述摘编( 1 )——引言与概述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96942-561653.html 原文参考文献: 1 .杨文祥 . 信息资源价值论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2007: 135 , 26 , 475 , 3 , 3 , 472 , 98 2 .杨文祥 . 图书馆功能的理论思辨与功能图书馆学的理论再思考 . 河北大学学报, 2009 ( 1 ): 8-14 3 .杨文祥 . 功能图书馆学若干问题的理论思考———“ 21 世纪理论图书馆学新视野”系列论文之二 . 图书馆, 2008 ( 5 ): 6-8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3684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息文明之光: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七: 青年学者
pww1380 2012-4-20 13:06
信息文明之光( 38 ):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七: 青年学者贾东琴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评述摘编( 1 ) ——引言与概述 杨文祥 引言 《信息资源价值论》一书所阐述的理论较为抽象,与此相应的理论语言,对大多数青年学子来说也颇为艰涩,完全不符合近年来诸多出版物着眼于市场需求的“可读性”。这样,人们在阅读和理解上必然存在一定的困难。 我旧时的一个学生,眼下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青年学者贾东琴,她曾为《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写了一篇述评。这篇文章从概述、思维方式、研究策略、研究方法、研究意义五个方面,对本书的学术思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评论。 考虑到这篇文章对青年学生理解此书所阐述的理论有比较好的诠释功能,作为本书的作者和书评作者的专业教师,在对本书的理论和这篇书评的内容均具有较为透彻的理解的基础之上,在此把这篇书评进行摘编,以期对有志于深入探讨信息资源价值与信息资源管理规律,有志于思考信息资源价值与人的本质与价值诉求的内在联系,进而深入探索人类文明历史发展规律,深入研究信息文明理论与信息文明建设的青年学子有所裨益。 概述 《信息资源价值论》全书七部分 24 章,包括 绪论 ; 信息资源价值论的基本问题、研究方法、相关领域与相关理论问题 ; 信息资源价值论基础研究 ; 信息资源价值形态研究 ; 信息资源价值机制研究 ; 信息资源价值评价研究 ; 结论 七个部分。这七部分分别构成 基本问题研究 、 基础研究 、 应用研究 、 由基础研究向应用研究过渡的中间研究 四方面研究内容。全书通过这四方面研究内容,构建了信息资源价值论的整体理论框架。 在对前六部分内容深度概括的基础上,最后在“结论”一章总结出关于 人的本质 、 信息本质 、 信息资源本质 、 人的本质与信息资源的内在联系 、 信息资源价值与人的价值以及人的价值实践的内在联系 等方面理论的 81 条要点,以此作为全书的结论。 结论部分的这 81 条理论要点不仅是全书信息资源价值论理论系统整体框架的 81 个理论支点,也是全书理论内容的高度浓缩。 书评原文参考文献: 1 .杨文祥 . 信息资源价值论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2007: 135 , 26 , 475 , 3 , 3 , 472 , 98 2 .杨文祥 . 图书馆功能的理论思辨与功能图书馆学的理论再思考 . 河北大学学报, 2009 ( 1 ): 8-14 3 .杨文祥 . 功能图书馆学若干问题的理论思考———“ 21 世纪理论图书馆学新视野”系列论文之二 . 图书馆, 2008 ( 5 ): 6-8 本文参考文献: 1 .贾东琴. 新思维 新方法 新境界——《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述评 . 《山东图书馆学刊》2009 年第06 期 : 89-92 2. 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年出版 3 .杨文祥. 信息文明之光: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作者告白 . http://blog.gmw.cn/blog-136083-286646.html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383813 4 .杨文祥. 信息文明之光: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一:关于题名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401829 http://blog.gmw.cn/blog-136083-295609.html http://blog.gmw.cn/blog-136083-295612.html http://blog.gmw.cn/blog-136083-295615.html http://blog.gmw.cn/blog-136083-295616.html 5 .杨文祥. 信息文明之光:《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学术思想诠释之二:关于扉页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527471 http://blog.gmw.cn/blog-136083-398802.html 6 .杨文祥. 信息文明之光: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学术思想诠释之三: 版权页内容简介 . http://blog.gmw.cn/blog-136083-400993.html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96942do=blogid=531633 7 .杨文祥. 信息文明之光: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学术思想诠释之四: 关于《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的序言(一) . http://blog.gmw.cn/blog-136083-406919.html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542682 8 . 杨文祥. 信息文明之光: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学术思想诠释之五: 关于《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的序言(二) . http://blog.gmw.cn/blog-136083-40912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547063 9 . 杨文祥. 信息文明之光: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六: 关于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后记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553314 http://blog.gmw.cn/blog-136083-411235.html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3984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对当代结婚彩礼的一些看法
热度 8 zjnjnu 2012-4-15 19:02
【题外话】:首先感谢科学网邀请我担当第四届博主委员。作为一百多个博主委员中的一份子,我时刻告诫自己要认真履行好职责,以免落下尸位素餐之嫌疑。故不管工作多忙,每天都会抽时间在博客平台上转转,收集一些博主的意见,以略尽绵薄之力。此外,时至第三届全国青年科学博客大赛进行之际,也希望通过更多的访问发现一些有意义的话题或优秀的博文。值得庆幸的是,还真有很多的发现。 陈永金博主一篇题为 “ 从订婚礼金看知识的价值” 的博文给了我很大的灵感。他提到了现在社会普遍存在而又颇受争议的问题,那就是关于婚嫁当中的订婚礼金,以及由此衍生出经济压力下的知识价值论。文章中,陈永金博主详细罗列了神舟各地网友关于订婚礼金的金额和看法,数目差异明显,观点五花八门。该文章话题意义毋庸置疑,不过排版稍显混乱,对自己的观点未提供详细的分析或数据支持。此外,最近关于山西煤老板7000万嫁女儿的事情也是吵得沸沸扬扬,甚至引起了相关地方政府的反感,特意出台文件强调私营企业家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企图引导他们建立一个良性的价值认知。作为最近也忙于婚礼筹备的升斗小民,我没有资格谴责煤老板嫁女的奢侈豪华,但对于订婚礼金这个问题发表一点看法还是可以理解的,有可能我的看法将更加犀利或意味深长。 我不打算像陈永金博主一样谈知识的价值,因为知识的价值毋庸置疑没有什么好谈。这是一个多元化的开放时代,知识的价值不等于赚钱的多少,而在于对一个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对于订婚礼金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剖析。 第一,现代社会结婚需要礼金么? 首先大家要搞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结婚礼金是怎么来的。实际上,关于礼金这个风俗由来已久,大概可以追溯到封建社会前中期。那个时候是绝对的男权主义时代,男女不平等现象非常普遍,当女方嫁女到男方后,如果没有男方的许可,是不能私自回家的,这从当时的女子“三从四德”可以看出。所以男方在迎亲之前一般都会提供丰厚的礼金作为对女方父母的补偿。所以封建社会时代,女方嫁女儿总是有点家破人亡,人各一方的感觉,显得无比凄惨。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反歧视及公平制度的推进,目前已经实现了男女平等,女方的权利和能力都得到了释放。而这种索要礼金的现象却坚强的保留至今。经过分析不难发现其缘由。 1、中国社会现在是一个没有信仰和英雄的社会,大家的崇拜对象齐刷刷的看向了人民币。在这种拜金主义盛行的时代下,婚嫁中的礼金无疑成为了相互攀比或提升面子彰显财大气粗的一个绝佳机会。同时由于社会转型的不完全,国际行业资本或产业资本的虎视眈眈或强力介入使得现在国内投资营商环境极速恶化。大家心中再投资的意愿受到重大打击,与其将财富投放社会迅速稀释,还不如用来回馈自己的家人。所以我非常理解那些企业暴发户们为女儿一掷千金的行为。我们除了说他们炫富外没有其他的办法。 2、中国的计划生育从1976年提上议程至今已经走过了36个年头,上一辈“爱儿嫌女”的糟糕观念使得国内男性比女性超出2000多万,女人顿时成为了稀缺资源。但凡学过一点经济学的人都知道,物以稀为贵。这样的人口比例注定使中国成为女方市场。因此出现“丈母娘”现象也在情理之中。同时由于独生女现象的普遍和女儿富养观念的作祟,使得新一代适龄女青年都略显娇惯和无理取闹。女方父母也认为自己女儿任性一点有啥关系,自己并非养不起,为啥要让自己的宝贝儿女跟着一个穷小子过着水生火热的生活而让老两口独守空房?所以她们在选择女婿的时候,总是会考虑男方的经济能力,即使你不是“高富帅”,最起码也得是个“潜力股”,如果你是一个“屌丝”,那几乎没戏。 所以,我觉得之所以现在还出现订婚礼金的现象可以理解。同时听说现在很多男方给女方的礼金都会交给自己的女儿成为随嫁物资。这样看来其实男方的钱并没有损失。 第二,订婚礼金多少合适? 关于订婚礼金多少这个问题,可能每个准“丈母娘”或是每个准“新娘”要求的不一样。陈永金博主文章中各地网友提到的礼金数目我觉得真实性肯定没有问题。但绝对不排除集体打肿脸充胖子的情况。个人觉得在给礼金的时候要量力而行。我丝毫不觉得给礼金多就是对女方好,给礼金少就是不重视女方。毕竟这个社会婚姻自由,既然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说明两小年青已经充分理解并认为可以相互托付终身。如果因为纠结礼金问题搞的亲家双方不合实属下策。具体来讲,我的看法如下: 1、男方:首先男方要综合考虑自己家的经济能力。如果你很富能买房买车,那么我想如果你愿意给,没有问题;如果你不愿意给,我想那个爱你的女人不会傻到就认为你不重视她非得跟你纠结那点礼金的程度;如果你不能买房买车但有点积蓄,那最好还是给一个女方认可你也能吃得消的数量,以表达你对女方的重视,给女孩一个跟着你奔前程的希望;如果你不但买不起车买不起房子家是农村的父母也没有什么钱,那就是最麻烦的情况了。那么你就得跟你的另一半沟通,看她的想法,我想如果女方真的看上你的人,看上你对她的好,她是不会为难你的。而且她的谅解和支持会在你心里种下了内疚的情愫,以后的日子中她的地位将会更高,你对她的爱也会更深。如果女方得知你的家庭情况还刁难非给不可,我只能说,第一,你看走了眼,第二,她看走了眼。那这样的情况下,趁早结束将是上策。 2、女方:从实际情况来看,女人对订金的要求普遍喜好平均值的150%。在这里对女方的建议是:如果你找的是“高帅富”,那我告诉你,钱已经没有意义。给你再多的礼金你都难以抓住男方的心,你的家庭地位不见得有多高;如果你找的是“潜力股”,根据男方情况多加理解,不易过于蛮横不讲理,你跟着他本来就不是看现在,而是在经营你们的未来;如果你找的是“屌丝”,那我只能说,你眼光还真“高”,那请自便吧! 综上所述,我觉得大家对于礼金问题也不易过于紧张或义愤填膺,存在即合理。能做的就是根据自身情况多加交流,加强理解及合理变通,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找到一个对的人!礼金多少不等于价值和幸福感,双方心心相印的默默支持和理解才是爱的永恒。
个人分类: 社会评论|10801 次阅读|13 个评论
信息文明之光:《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六:人文社科版
pww1380 2012-3-30 09:25
信息文明之光( 37 ):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六: 关于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后记 后记新编 (散文版) ——学术专著后记 心路历程回眸 杨文祥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是在我北京大学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完成的一部学术著作。在北大近六年的专业学习是我终生难忘的时日。这是我北大寻梦的六年,也是我实现学术思想跃迁的六年,更是我人文理念升华的六年。 毕业后,我一直忙于这篇论文的修改,增删数次,几经反复,甘苦自知。今天,这部专著终于定稿出版。此时此刻,百感交集思绪万千。在这万千思绪里,有对不堪回首往事的追忆、有对人生的思索,更多的则是感激。 我是国家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一年—— 1977 年参加高考的。尽管取得了比北京大学在当地招生成绩高出五六十分的优异成绩,但在当时乍暖还寒的形势下,还是被剥夺了报考北大的权力——从读小学到插队下乡,再到求学深造,我不止一次遭遇到这种说不清道不明难以言说的经历。当然,在那个同样难以言说的年代,绝不仅仅我一个人曾有过类似的经历和个人命运。 从此,我走上了坎坷曲折的寻梦北大的心路历程。 1980 年,北大图书馆学系恢复了函授招生制度。虽然当时我已经具备了中文专业的学历,但仍然重入考场,争取到生平第一次求学北大的机会。而多年后再次有机会报考北大时,我已经是一位具有多年正高级职称资历的专业教学人员了。 如今人们求学大都为谋生计,或为求职或为职称。而我却反其道而行之。于是坊间的各种猜疑、揣测甚至责难之声不绝于耳。“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此时,我才真正明白了,我们的先祖在春秋时期的《诗经》中留下的这句感慨,何以竟成了一曲数千年的绝唱,令人至今难以释怀。 北大,其精神的感召何以如此强烈?我不时扪心自问,却始终不得其解。直到结合北大的百年校庆,将中国的近代屈辱史与北大校史联系起来,我这百思不解愚钝至极的大脑才豁然开朗——萌生于危难之时,砥砺于忧患之间,发展于奋争之日——北大百余年的校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史。一代又一代优秀中国人的代表就是在这里,留下了他们挥之不去的身影。 北大,中华现代文明之源头,中国现代精神和民族灵魂之渊薮。 曾翻译过外国文学作品的短暂经历使我对西方文化略有涉猎。滥觞于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是近现代西方文化的主流意识。其影响到了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尼采那里,就有了“上帝死了”这一旷世名言。但是,在人类摆脱了宗教和神权枷锁,宣告“上帝死了”一百余年后的今天,人类却为自己的非理性行为所导致的生存危机和人类灾难而大感震惊。于是,有了对工具理性和工业文明的历史反思,有了关于价值和价值理性的再思考。 回望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家园,值得“庆幸”并令人些许“欣慰”的是,在这片国情特殊被西方世界视为异端的土地上,尽管中华传统文化与思想先哲被后世的不肖子孙一次又一次地“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可是竟丝毫没有影响其独特而强烈的“造神情结”。这样,我们中国人所创造出来的“本土上帝”和遍布九域的东土诸神不但虽死犹生,而且似乎具有西方神祗所绝对不可能拥有的一种“永垂不朽”的生机与活力。 即便如此,在古老的中国社会急剧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过程中,人们仍不难发现,西方社会导致人类生存危机的巨大灾难,悄然无声之间,在东方的土地上也在迅速蔓延。一时间,价值混乱,道德沦丧,物欲横流。追求一夕成名,一日暴富,“一朝得道,平步青云”的浮躁之风日甚一日,为此铤而走险的恶性案件也层出不穷。 我深知,浮躁的极致,不是走向全面的反思,必然走向彻底的疯狂。 怀着本能的对疯狂的恐惧,沉默过后,我选择了沉思。而这一颇为沉重的深入反思所得出的结论就是: 不断深入地寻梦北大,寻回那久违的北大精神和济世情怀,寻回那民主、科学、变革、求新、进取这一现代中国的民族之魂。 感激命运之神,让我有机会走进这梦寐以求的精神圣殿,开始了我梦想成真同时也是梦境寻幽的历程。 北大的每一堂课和每一次学术讲座的听讲机会都足堪珍惜,置身燕园的分分秒秒更是“寸金难买寸光阴”。就是在燕园这分分秒秒的时光里,不同领域名师巨擘的学术思想、北大的学术传统和人文情怀,点点滴滴地融为我精神的内涵和生命的活力。 如果说,学术意义上的求学北大是我个人命运的人生寻梦的话,那么,人文意义上的北大寻梦就具有了几分民族复兴使命甚至是人类命运关怀的终极意味。 这样,学术寻幽的人生之梦和民族复兴、人类命运关怀的使命情怀,也可说是一种“春秋大梦”和价值与理想之梦的寻梦之旅,便构成了我北大寻梦的两条并行不悖的心路历程。而眼前这部关于信息资源价值研究的学术著作,就是在人类社会信息化、全球化历史进程不断走向深入,人类文明的一个全新的历史形态——信息文明正在姗姗而来的历史背景下,这两条心路历程交相辉映融为一体的思想结晶和精神成果。 如今,这一怀胎十月的婴儿终于呱呱落地,尽管这第一声啼哭绝不会是一首绝妙的好诗,但毫无疑问的是,这是一个新生命的开始。 伴随学位论文的完成,我的北大求学生涯也圈画上最后一个句点。这一句点既告慰我学业的完成,也敲响了我北大寻梦的下课“钟声”。 我知道,这无声有韵,绵绵不绝的“钟声”,将伴我静静地走完这一个平凡而富有内涵的生命历程。这是一个个体人生及其精神升华与人类文明的历史形态及其文明内涵的历史跃迁融为一体的历史过程。 如果人的生命历程本身就是一篇关于人生的论文的话——这是一篇必须完成并交由命运之神来审阅评判的论文 , 那么,北大寻梦的历程就是我的这篇人生论文最为核心的内容,也是这篇论文最高潮的篇章。 在《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一书即将出版之际,我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吴慰慈先生。恐怕很少有人了解我在内心深处对吴慰慈先生的感激之情。早在上个世纪当我参加北大图书馆专业首届函授学习时,吴先生就是我基础理论研究的专业启蒙恩师,尽管当时我并未给吴老师留下太深的印象。但我十分清楚的是,无论后来我在专业上有怎样的进步,这些进展无不发源于吴老师在《图书馆学基础》课上为我开掘的学术源头。这次以博士生的身份入学北大以来,吴老师的悉心指导,使我在更为广阔的视野下来审视和思索图书馆学的诸多理论问题,使我的学术思想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提升。我时常感到惶恐不安的是,自己有限的学术功力和几年来的学业进展,不知道是否能够令吴老师满意。 我由衷地希望没有辜负恩师的厚望。 感谢王锦贵教授、王余光教授、马张华教授、李常庆副教授、周庆山博士、王子舟教授,这几位老师在我论文的开题、预答辩和答辩时,提出了十分宝贵的指导意见,开拓了我的视野,避免了有可能出现的失误。 感谢《中国图书馆学报》李万健研究馆员和中国科学院徐引篪研究馆员,他们的著述和学术指导使我受益匪浅,他们的关心、鼓励给予我极大的精神动力。 感谢美国 ALA 前会长,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育与情报学研究生学院的资深教授贝弗莉•林奇博士( Beverly P Lynch )。她的鼓励、学术建议和她所提供的具有重要价值的学术资料,对我的学位论文的完成意义重大。 感谢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的赵立莘老师、学友刘兹恒教授、张广钦副教授、张久珍副教授和各位学友的鼓励和无私帮助,对此我将铭记心中。 感谢河北大学前后两届领导班子的各位领导,感谢河北大学管理学院与河北大学图书馆的各位领导和同事,没有这些领导和同事的理解和支持,我不可能完成在北大的紧张学业。 我尤其感谢我的妻子黄文杰女士。没有她自始至终的理解、支持和在资料整理、绘图等多方面的倾心协助,我绝无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学业和论文的写作。 最后,我还必须感谢科学出版社的李敏、张震两位编辑。他们高效率的工作和令人尊敬的敬业精神保证了这部著作的顺利出版。 感激与感恩之情将伴我终生。 谨将这一感激与感恩的真情献给所有提到的和由于行文与篇幅的限制与我的疏忽而没有提到的诸多关心和帮助我走过这一寻梦之旅的人们。 注: ALA :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美国图书馆协会 参考文献: 1 . 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年出版 2 .杨文祥. 信息文明之光: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作者告白 . http://blog.gmw.cn/blog-136083-286646.html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383813 3 .杨文祥. 信息文明之光: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一:关于题名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401829 http://blog.gmw.cn/blog-136083-295609.html http://blog.gmw.cn/blog-136083-295612.html http://blog.gmw.cn/blog-136083-295615.html http://blog.gmw.cn/blog-136083-295616.html 4 .杨文祥. 信息文明之光:《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学术思想诠释之二:关于扉页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527471 http://blog.gmw.cn/blog-136083-398802.html 5 .杨文祥. 信息文明之光: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学术思想诠释之三: 版权页内容简介 . http://blog.gmw.cn/blog-136083-400993.html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96942do=blogid=531633 6 .杨文祥. 信息文明之光: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学术思想诠释之四: 关于《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的序言(一) http://blog.gmw.cn/blog-136083-406919.html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542682 7 . 杨文祥. 信息文明之光: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学术思想诠释之五: 关于《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的序言(二) http://blog.gmw.cn/blog-136083-40912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547063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2456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六: (科研笔记版)
pww1380 2012-3-25 23:07
信息文明之光( 37 ):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六: 关于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后记 后记新编 (科研笔记版) ——学术专著后记 心路历程回眸 杨文祥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是在我北京大学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完成的一部学术著作。在北大近六年的专业学习是我终生难忘的时日。这是我北大寻梦的六年,也是我实现学术思想跃迁的六年,更是我人文理念升华的六年。 毕业后,我一直忙于这篇论文的修改,增删数次,几经反复,甘苦自知。今天,这部专著终于定稿出版。此时此刻,百感交集思绪万千。在这万千思绪里,有对不堪回首往事的追忆、有对人生的思索,更多的则是感激。 我是国家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一年—— 1977 年参加高考的。尽管取得了比北京大学在当地招生成绩高出五六十分的优异成绩,但在当时乍暖还寒的形势下,还是被剥夺了报考北大的权力——从读小学到插队下乡,再到求学深造,我不止一次遭遇到这种说不清道不明难以言说的经历。当然,在那个同样难以言说的年代,绝不仅仅我一个人曾有过类似的经历和个人命运。 从此,我走上了坎坷曲折的寻梦北大的心路历程。 1980 年,北大图书馆学系恢复了函授招生制度。虽然当时我已经具备了中文专业的学历,但仍然重入考场,争取到生平第一次求学北大的机会。而多年后再次有机会报考北大时,我已经是一位具有多年正高级职称资历的专业教学人员了。 如今人们求学大都为谋生计,或为求职或为职称。而我却反其道而行之。于是坊间的各种猜疑、揣测甚至责难之声不绝于耳。“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此时,我才真正明白了,我们的先祖在春秋时期的《诗经》中留下的这句感慨,何以竟成了一曲数千年的绝唱,令人至今难以释怀。 北大,其精神的感召何以如此强烈?我不时扪心自问,却始终不得其解。直到结合北大的百年校庆,将中国的近代屈辱史与北大校史联系起来,我这百思不解愚钝至极的大脑才豁然开朗——萌生于危难之时,砥砺于忧患之间,发展于奋争之日——北大百余年的校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史。一代又一代优秀中国人的代表就是在这里,留下了他们挥之不去的身影。 北大,中华现代文明之源头,中国现代精神和民族灵魂之渊薮。 曾翻译过外国文学作品的短暂经历使我对西方文化略有涉猎。滥觞于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是近现代西方文化的主流意识。其影响到了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尼采那里,就有了“上帝死了”这一旷世名言。但是,在人类摆脱了宗教和神权枷锁,宣告“上帝死了”一百余年后的今天,人类却为自己的非理性行为所导致的生存危机和人类灾难而大感震惊。于是,有了对工具理性和工业文明的历史反思,有了关于价值和价值理性的再思考。 回望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家园,值得“庆幸”并令人些许“欣慰”的是,在这片国情特殊被西方世界视为异端的土地上,尽管中华传统文化与思想先哲被后世的不肖子孙一次又一次地“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可是竟丝毫没有影响其独特而强烈的“造神情结”。这样,我们中国人所创造出来的“本土上帝”和遍布九域的东土诸神不但虽死犹生,而且似乎具有西方神祗所绝对不可能拥有的一种“永垂不朽”的生机与活力。 即便如此,在古老的中国社会急剧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过程中,人们仍不难发现,西方社会导致人类生存危机的巨大灾难,悄然无声之间,在东方的土地上也在迅速蔓延。一时间,价值混乱,道德沦丧,物欲横流。追求一夕成名,一日暴富,“一朝得道,平步青云”的浮躁之风日甚一日,为此铤而走险的恶性案件也层出不穷。 我深知,浮躁的极致,不是走向全面的反思,必然走向彻底的疯狂。 怀着本能的对疯狂的恐惧,沉默过后,我选择了沉思。而这一颇为沉重的深入反思所得出的结论就是: 不断深入地寻梦北大,寻回那久违的北大精神和济世情怀,寻回那民主、科学、变革、求新、进取这一现代中国的民族之魂。 感激命运之神,让我有机会走进这梦寐以求的精神圣殿,开始了我梦想成真同时也是梦境寻幽的历程。 北大的每一堂课和每一次学术讲座的听讲机会都足堪珍惜,置身燕园的分分秒秒更是“寸金难买寸光阴”。就是在燕园这分分秒秒的时光里,不同领域名师巨擘的学术思想、北大的学术传统和人文情怀,点点滴滴地融为我精神的内涵和生命的活力。 如果说,学术意义上的求学北大是我个人命运的人生寻梦的话,那么,人文意义上的北大寻梦就具有了几分民族复兴使命甚至是人类命运关怀的终极意味。 这样,学术寻幽的人生之梦和民族复兴、人类命运关怀的使命情怀,也可说是一种“春秋大梦”和价值与理想之梦的寻梦之旅,便构成了我北大寻梦的两条并行不悖的心路历程。而眼前这部关于信息资源价值研究的学术著作,就是在人类社会信息化、全球化历史进程不断走向深入,人类文明的一个全新的历史形态——信息文明正在姗姗而来的历史背景下,这两条心路历程交相辉映融为一体的思想结晶和精神成果。 如今,这一怀胎十月的婴儿终于呱呱落地,尽管这第一声啼哭绝不会是一首绝妙的好诗,但毫无疑问的是,这是一个新生命的开始。 伴随学位论文的完成,我的北大求学生涯也圈画上最后一个句点。这一句点既告慰我学业的完成,也敲响了我北大寻梦的下课“钟声”。 我知道,这无声有韵,绵绵不绝的“钟声”,将伴我静静地走完这一个平凡而富有内涵的生命历程。这是一个个体人生及其精神升华与人类文明的历史形态及其文明内涵的历史跃迁融为一体的历史过程。 如果人的生命历程本身就是一篇关于人生的论文的话——这是一篇必须完成并交由命运之神来审阅评判的论文 , 那么,北大寻梦的历程就是我的这篇人生论文最为核心的内容,也是这篇论文最高潮的篇章。 在《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一书即将出版之际,我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吴慰慈先生。恐怕很少有人了解我在内心深处对吴慰慈先生的感激之情。早在上个世纪当我参加北大图书馆专业首届函授学习时,吴先生就是我基础理论研究的专业启蒙恩师,尽管当时我并未给吴老师留下太深的印象。但我十分清楚的是,无论后来我在专业上有怎样的进步,这些进展无不发源于吴老师在《图书馆学基础》课上为我开掘的学术源头。这次以博士生的身份入学北大以来,吴老师的悉心指导,使我在更为广阔的视野下来审视和思索图书馆学的诸多理论问题,使我的学术思想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提升。我时常感到惶恐不安的是,自己有限的学术功力和几年来的学业进展,不知道是否能够令吴老师满意。 我由衷地希望没有辜负恩师的厚望。 感谢王锦贵教授、王余光教授、马张华教授、李常庆副教授、周庆山博士、王子舟教授,这几位老师在我论文的开题、预答辩和答辩时,提出了十分宝贵的指导意见,开拓了我的视野,避免了有可能出现的失误。 感谢《中国图书馆学报》李万健研究馆员和中国科学院徐引篪研究馆员,他们的著述和学术指导使我受益匪浅,他们的关心、鼓励给予我极大的精神动力。 感谢美国 ALA 前会长,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育与情报学研究生学院的资深教授贝弗莉•林奇博士( Beverly P Lynch )。她的鼓励、学术建议和她所提供的具有重要价值的学术资料,对我的学位论文的完成意义重大。 感谢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的赵立莘老师、学友刘兹恒教授、张广钦副教授、张久珍副教授和各位学友的鼓励和无私帮助,对此我将铭记心中。 感谢河北大学前后两届领导班子的各位领导,感谢河北大学管理学院与河北大学图书馆的各位领导和同事,没有这些领导和同事的理解和支持,我不可能完成在北大的紧张学业。 我尤其感谢我的妻子黄文杰女士。没有她自始至终的理解、支持和在资料整理、绘图等多方面的倾心协助,我绝无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学业和论文的写作。 最后,我还必须感谢科学出版社的李敏、张震两位编辑。他们高效率的工作和令人尊敬的敬业精神保证了这部著作的顺利出版。 感激与感恩之情将伴我终生。 谨将这一感激与感恩的真情献给所有提到的和由于行文与篇幅的限制与我的疏忽而没有提到的诸多关心和帮助我走过这一寻梦之旅的人们。 注: ALA :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美国图书馆协会 参考文献: 1 . 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年出版 2 .杨文祥. 信息文明之光: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作者告白 . http://blog.gmw.cn/blog-136083-286646.html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383813 3 .杨文祥. 信息文明之光: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一:关于题名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401829 http://blog.gmw.cn/blog-136083-295609.html http://blog.gmw.cn/blog-136083-295612.html http://blog.gmw.cn/blog-136083-295615.html http://blog.gmw.cn/blog-136083-295616.html 4 .杨文祥. 信息文明之光:《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学术思想诠释之二:关于扉页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527471 http://blog.gmw.cn/blog-136083-398802.html 5 .杨文祥. 信息文明之光: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学术思想诠释之三: 版权页内容简介 . http://blog.gmw.cn/blog-136083-400993.html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96942do=blogid=531633 6 .杨文祥. 信息文明之光: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学术思想诠释之四: 关于《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的序言(一) http://blog.gmw.cn/blog-136083-406919.html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542682 7 . 杨文祥. 信息文明之光: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学术思想诠释之五: 关于《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的序言(二) http://blog.gmw.cn/blog-136083-40912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547063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3313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六:关于《信息资源价值论——
热度 1 pww1380 2012-3-25 23:00
信息文明之光( 37 ):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六: 关于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后记 后记新编 (散文版) ——学术专著后记 心路历程回眸 杨文祥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是在我北京大学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完成的一部学术著作。在北大近六年的专业学习是我终生难忘的时日。这是我北大寻梦的六年,也是我实现学术思想跃迁的六年,更是我人文理念升华的六年。 毕业后,我一直忙于这篇论文的修改,增删数次,几经反复,甘苦自知。今天,这部专著终于定稿出版。此时此刻,百感交集思绪万千。在这万千思绪里,有对不堪回首往事的追忆、有对人生的思索,更多的则是感激。 我是国家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一年—— 1977 年参加高考的。尽管取得了比北京大学在当地招生成绩高出五六十分的优异成绩,但在当时乍暖还寒的形势下,还是被剥夺了报考北大的权力——从读小学到插队下乡,再到求学深造,我不止一次遭遇到这种说不清道不明难以言说的经历。当然,在那个同样难以言说的年代,绝不仅仅我一个人曾有过类似的经历和个人命运。 从此,我走上了坎坷曲折的寻梦北大的心路历程。 1980 年,北大图书馆学系恢复了函授招生制度。虽然当时我已经具备了中文专业的学历,但仍然重入考场,争取到生平第一次求学北大的机会。而多年后再次有机会报考北大时,我已经是一位具有多年正高级职称资历的专业教学人员了。 如今人们求学大都为谋生计,或为求职或为职称。而我却反其道而行之。于是坊间的各种猜疑、揣测甚至责难之声不绝于耳。“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此时,我才真正明白了,我们的先祖在春秋时期的《诗经》中留下的这句感慨,何以竟成了一曲数千年的绝唱,令人至今难以释怀。 北大,其精神的感召何以如此强烈?我不时扪心自问,却始终不得其解。直到结合北大的百年校庆,将中国的近代屈辱史与北大校史联系起来,我这百思不解愚钝至极的大脑才豁然开朗——萌生于危难之时,砥砺于忧患之间,发展于奋争之日——北大百余年的校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史。一代又一代优秀中国人的代表就是在这里,留下了他们挥之不去的身影。 北大,中华现代文明之源头,中国现代精神和民族灵魂之渊薮。 曾翻译过外国文学作品的短暂经历使我对西方文化略有涉猎。滥觞于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是近现代西方文化的主流意识。其影响到了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尼采那里,就有了“上帝死了”这一旷世名言。但是,在人类摆脱了宗教和神权枷锁,宣告“上帝死了”一百余年后的今天,人类却为自己的非理性行为所导致的生存危机和人类灾难而大感震惊。于是,有了对工具理性和工业文明的历史反思,有了关于价值和价值理性的再思考。 回望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家园,值得“庆幸”并令人些许“欣慰”的是,在这片国情特殊被西方世界视为异端的土地上,尽管中华传统文化与思想先哲被后世的不肖子孙一次又一次地“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可是竟丝毫没有影响其独特而强烈的“造神情结”。这样,我们中国人所创造出来的“本土上帝”和遍布九域的东土诸神不但虽死犹生,而且似乎具有西方神祗所绝对不可能拥有的一种“永垂不朽”的生机与活力。 即便如此,在古老的中国社会急剧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过程中,人们仍不难发现,西方社会导致人类生存危机的巨大灾难,悄然无声之间,在东方的土地上也在迅速蔓延。一时间,价值混乱,道德沦丧,物欲横流。追求一夕成名,一日暴富,“一朝得道,平步青云”的浮躁之风日甚一日,为此铤而走险的恶性案件也层出不穷。 我深知,浮躁的极致,不是走向全面的反思,必然走向彻底的疯狂。 怀着本能的对疯狂的恐惧,沉默过后,我选择了沉思。而这一颇为沉重的深入反思所得出的结论就是: 不断深入地寻梦北大,寻回那久违的北大精神和济世情怀,寻回那民主、科学、变革、求新、进取这一现代中国的民族之魂。 感激命运之神,让我有机会走进这梦寐以求的精神圣殿,开始了我梦想成真同时也是梦境寻幽的历程。 北大的每一堂课和每一次学术讲座的听讲机会都足堪珍惜,置身燕园的分分秒秒更是“寸金难买寸光阴”。就是在燕园这分分秒秒的时光里,不同领域名师巨擘的学术思想、北大的学术传统和人文情怀,点点滴滴地融为我精神的内涵和生命的活力。 如果说,学术意义上的求学北大是我个人命运的人生寻梦的话,那么,人文意义上的北大寻梦就具有了几分民族复兴使命甚至是人类命运关怀的终极意味。 这样,学术寻幽的人生之梦和民族复兴、人类命运关怀的使命情怀,也可说是一种“春秋大梦”和价值与理想之梦的寻梦之旅,便构成了我北大寻梦的两条并行不悖的心路历程。而眼前这部关于信息资源价值研究的学术著作,就是在人类社会信息化、全球化历史进程不断走向深入,人类文明的一个全新的历史形态——信息文明正在姗姗而来的历史背景下,这两条心路历程交相辉映融为一体的思想结晶和精神成果。 如今,这一怀胎十月的婴儿终于呱呱落地,尽管这第一声啼哭绝不会是一首绝妙的好诗,但毫无疑问的是,这是一个新生命的开始。 伴随学位论文的完成,我的北大求学生涯也圈画上最后一个句点。这一句点既告慰我学业的完成,也敲响了我北大寻梦的下课“钟声”。 我知道,这无声有韵,绵绵不绝的“钟声”,将伴我静静地走完这一个平凡而富有内涵的生命历程。这是一个个体人生及其精神升华与人类文明的历史形态及其文明内涵的历史跃迁融为一体的历史过程。 如果人的生命历程本身就是一篇关于人生的论文的话——这是一篇必须完成并交由命运之神来审阅评判的论文 , 那么,北大寻梦的历程就是我的这篇人生论文最为核心的内容,也是这篇论文最高潮的篇章。 在《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一书即将出版之际,我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吴慰慈先生。恐怕很少有人了解我在内心深处对吴慰慈先生的感激之情。早在上个世纪当我参加北大图书馆专业首届函授学习时,吴先生就是我基础理论研究的专业启蒙恩师,尽管当时我并未给吴老师留下太深的印象。但我十分清楚的是,无论后来我在专业上有怎样的进步,这些进展无不发源于吴老师在《图书馆学基础》课上为我开掘的学术源头。这次以博士生的身份入学北大以来,吴老师的悉心指导,使我在更为广阔的视野下来审视和思索图书馆学的诸多理论问题,使我的学术思想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提升。我时常感到惶恐不安的是,自己有限的学术功力和几年来的学业进展,不知道是否能够令吴老师满意。 我由衷地希望没有辜负恩师的厚望。 感谢王锦贵教授、王余光教授、马张华教授、李常庆副教授、周庆山博士、王子舟教授,这几位老师在我论文的开题、预答辩和答辩时,提出了十分宝贵的指导意见,开拓了我的视野,避免了有可能出现的失误。 感谢《中国图书馆学报》李万健研究馆员和中国科学院徐引篪研究馆员,他们的著述和学术指导使我受益匪浅,他们的关心、鼓励给予我极大的精神动力。 感谢美国 ALA 前会长,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育与情报学研究生学院的资深教授贝弗莉•林奇博士( Beverly P Lynch )。她的鼓励、学术建议和她所提供的具有重要价值的学术资料,对我的学位论文的完成意义重大。 感谢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的赵立莘老师、学友刘兹恒教授、张广钦副教授、张久珍副教授和各位学友的鼓励和无私帮助,对此我将铭记心中。 感谢河北大学前后两届领导班子的各位领导,感谢河北大学管理学院与河北大学图书馆的各位领导和同事,没有这些领导和同事的理解和支持,我不可能完成在北大的紧张学业。 我尤其感谢我的妻子黄文杰女士。没有她自始至终的理解、支持和在资料整理、绘图等多方面的倾心协助,我绝无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学业和论文的写作。 最后,我还必须感谢科学出版社的李敏、张震两位编辑。他们高效率的工作和令人尊敬的敬业精神保证了这部著作的顺利出版。 感激与感恩之情将伴我终生。 谨将这一感激与感恩的真情献给所有提到的和由于行文与篇幅的限制与我的疏忽而没有提到的诸多关心和帮助我走过这一寻梦之旅的人们。 注: ALA :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美国图书馆协会 参考文献: 1 . 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年出版 2 .杨文祥. 信息文明之光: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作者告白 . http://blog.gmw.cn/blog-136083-286646.html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383813 3 .杨文祥. 信息文明之光: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一:关于题名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401829 http://blog.gmw.cn/blog-136083-295609.html http://blog.gmw.cn/blog-136083-295612.html http://blog.gmw.cn/blog-136083-295615.html http://blog.gmw.cn/blog-136083-295616.html 4 .杨文祥. 信息文明之光:《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学术思想诠释之二:关于扉页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527471 http://blog.gmw.cn/blog-136083-398802.html 5 .杨文祥. 信息文明之光: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学术思想诠释之三: 版权页内容简介 . http://blog.gmw.cn/blog-136083-400993.html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96942do=blogid=531633 6 .杨文祥. 信息文明之光: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学术思想诠释之四: 关于《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的序言(一) http://blog.gmw.cn/blog-136083-406919.html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542682 7 . 杨文祥. 信息文明之光: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学术思想诠释之五: 关于《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的序言(二) http://blog.gmw.cn/blog-136083-40912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547063
个人分类: 心香一瓣(Devotional Joss Stick)|2666 次阅读|2 个评论
信息文明之光:《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五:关于《信息
热度 1 pww1380 2012-3-12 21:38
信息文明之光( 35 ):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五: 关于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序言(二) 杨文祥整理 徐引篪研究员退休前长期担任 中国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任,为中科院文献情报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奉献了她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徐先生不但是我仰慕和尊敬的学界师长,也 是本人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的主席。 对《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一书的出版,徐先生十分欣慰, 特为之作序奖掖后进。 在本书的绪论中,我曾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学术专著一经面世,便意味着在期待和接受学术界和广大读者对其学术价值的审查、评价和批评。 ”对此,徐先生深表赞同,并进一步指出,“ 杨文祥教授的《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是一部具有一定理论深度关于信息资源及其价值问题的学术专著。 为这样一部专著写序,不但必须从理论上溯本求源,从现代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经济、信息时代、信息文明和社会信息化谈起,还要对其作者的知识结构、学术背景及其对人生的价值思考与理解有所了解。否则就很难对这部专著做出准确的理解和评价。 ” 在序言中,徐引篪先生提纲挈领地论述了信息资源管理在当代人类社会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她认为,“ 20 世纪中叶至 20 世纪末,伴随现代信息技术的日渐成熟,电子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覆盖全球的卫星远程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逐渐融合为一体,形成了具有信息时代历史高度的现代信息技术群。现代信息技术所形成的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和以 Internet 为代表的覆盖全球的信息资源网与电子信息通信网的结合,使以企业为主体的信息经济实体具有了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资源组织和市场组织的能力。这样,以信息资源为资源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技术手段,以电子信息网络环境为社会基础设施的全球范围的社会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形成了一个相互促进、相互推动、互为条件、互为手段、互为目标的统一进程。在这一进程中,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其核心问题,而对信息资源的合理组织和科学管理便构成了解决这一核心问题的前提。于是,信息资源管理不但成为当今世界管理实践的核心领域,也是发展最为迅速的研究领域之一。 ” 关于信息资源管理与价值问题的关系和信息资源价值研究的理论意义,徐先生作出了这样的阐述:“ 20 世纪中叶以来,世界学术界对关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诸多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历史反思和前瞻性的学术思考,价值问题是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在这一历史条件和学术背景下,人类理性不能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信息资源对于人和人类社会究竟具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使得人类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以如此巨大的热情来不断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以便更为有效地传递、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为回答这一问题,本书作者站在人类社会从整体上处于日渐由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时代转型的过渡时期这一历史高度上,提出并进行了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关于信息资源价值问题的专题研究。这一基于人类共同利益所进行的关于人类社会信息化和信息文明建设、关注人类未来命运的理论思考和研究,不仅是当代人类社会对工业文明历史反思的延伸,其理论思考的前瞻性和对信息文明和信息化建设实践的现实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 ” 在此基础之上,徐先生对当代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基于这种共同利益基础之上的共同的基本价值观和信息文明文化观与信息资源价值研究的内在联系也进行了深入地思考。她指出,“ 全球范围的资源组织和市场竞争,不但使得世界各国出现了全球性的国家经济利益之间的冲突,而且这种国家利益的平衡与冲突又“史无前例地”和企业与企业之间、人员与人员之间不同层次的经济利益关系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空前复杂的世界经济政治关系图景。为平衡这种日益复杂的利益关系,缓解利益冲突,各种地区性、全球性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合作组织及其交流活动日益活跃。这一现象有力证明了在全球化进程日益深化的信息知识时代人类共同利益的形成、存在和不断深入地发展。这样,建立在人类共同利益基础之上的人类共同的基本价值观和信息文明文化观这一事关世界和人类整体文化建设和人类未来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便提到了 21 世纪人类社会的议事日程。信息资源是信息文明建设的现实基础,信息文明的信息文化价值观只有在对信息资源价值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得以确立。由此看来,杨文祥博士关于信息资源价值论的理论阐述有可能为 21 世纪人类文明共同文化观的探索提供一条可供参考的科学思路。 ” 关于本书的理论深度,徐先生认为,“ 本书的信息资源价值论在心理机能的层次上对人类社会系统信息机制的探讨;在人的本质和意识本质的层次上对人的本质、意识与信息资源的关系的探讨,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人的价值、人的心理和人的行为与信息资源的关系;人的心理机能、人的行为机制与人类社会系统的信息机制和信息资源的关系的探讨等方面,均达到了信息资源管理基础研究领域前人所未曾涉及的深度和水平。 ” 关于本书的研究广度,徐先生认为,“ 在理论研究广度上,本书 突破目前图书馆学和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认识局限,通过图书馆学和信息资源管理与价值哲学、文化学、社会学、管理学、行为科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的跨学科研究,对信息资源价值与信息资源价值实践规律进行了深入探讨。这样的学科 广度,在目前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研究中也未见有先例。 ” 关于本书的研究方法,徐先生也做出了肯定的评价。她认为,“‘ 以整体思维为基本原则,以跨学科研究方法为基本方法,强调跨学科多维交叉研究方法的运用 ’ ;‘在整体思维和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强调‘关联互动’研究方法的运用’;‘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强调‘横向 — 纵向 — 横向’双向度交叉运用的研究方法’是本书信息资源价值论方法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建立和有效运用 这种具有自身特色的方法论体系 需要研究者具有较广博的知识视野、较强的理论把握能力和深层次理论的探索能力。 ” 徐引篪先生对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一书的总体评价是,“ 本书作者从信息资源本体论到信息资源价值论,从信息资源价值形态到信息资源价值实践机制,从价值实践机制再到信息资源的价值评价,建立了一个全面、系统、完整的关于信息资源价值问题的理论体系。 ” 关于本书作者人生阅历与其本人学术特色的内在联系,徐先生认为,“ 本书作者文革前所受到的良好的基础教育,文革时期 12 年之久的上山下乡的艰苦磨练,文革后 1977 年首届高考的严格筛选,中文专业较扎实的语言学功底,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两大名校系统的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以国内外学术大师和各领域名家为导师队伍的中国书院“中外比较文化研究班”的学术熏陶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国际视野,长期的图书馆事业建设实践、专业教学实践和基于这一实践所进行的图书馆学理论研究,数十年求学与探索 的人生阅历形成了作者讷于言而敏于思的学术品格。作者的这一学术品格与其基于这一品格的学术执着构成了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 这部学术著作在 选题角度、研究方向、研究层次和研究策略;研究广度和研究深度;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等多方面 致力于学术创新的基础。尽管对这些学术创新的评价必然是见仁见智,但有一点是确信无疑的,那就是,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信息资源价值问题研究的新境界。 ” 根据上述序言,可以明显看出,徐先生对学生的了解和把握是全方位的,对学生的呵护更是无微不至。当然,作为学生和作者本人,只能将先生的高度评价和认可作为对自己的鼓励和鞭策,以不辜负先生对自己殷殷的学术期待。 饮水思源,在此,谨以学生的名义向徐引篪先生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参考文献: 1 . 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年出版 2 .杨文祥. 信息文明之光: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作者告白 . http://blog.gmw.cn/blog-136083-286646.html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383813 3 .杨文祥. 信息文明之光: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一:关于题名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401829 http://blog.gmw.cn/blog-136083-295609.html http://blog.gmw.cn/blog-136083-295612.html http://blog.gmw.cn/blog-136083-295615.html http://blog.gmw.cn/blog-136083-295616.html 4 .杨文祥. 信息文明之光:《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学术思想诠释之二:关于扉页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527471 http://blog.gmw.cn/blog-136083-398802.html 5 .杨文祥. 信息文明之光: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学术思想诠释之三: 版权页内容简介 . http://blog.gmw.cn/blog-136083-400993.html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96942do=blogid=531633 6 .杨文祥. 信息文明之光: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学术思想诠释之四: 关于《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的序言(一)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542682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3566 次阅读|2 个评论
信息文明之光:《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四:关于《信息
pww1380 2012-2-29 23:56
信息文明之光(33):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四:关于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的序言(一) 杨文祥整理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一书是在本人的博士学位论文《信息资源价值研究》的基础上所完成的一部信息资源管理学学术专著。我的博士导师,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吴慰慈先生和我的博士学位答辩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任徐引篪研究员分别为本书写了序言。在此,对吴先生的序言简述如下: 吴先生在序言中强调,“论文选题本身的内容及其学术高度以及当时相关研究领域的理论关注点往往构成了这篇学术论文学术价值及其评价的决定因素。而一篇具有较深理论意义的学术论文,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和以人文社会科学为背景的综合性应用学科的学术论文,对其学术价值更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就不仅仅是‘选题本身的内容及其学术高度以及当时相关研究领域的理论关注’,还需要融合作者本人的人生阅历、专业背景、知识结构和作者对选题的深入理解。” 出于导师对自己的门生的深入了解与爱护,吴先生在序言中对本人在专业教学和理论研究中的学术风格也作了评论和诠释。他指出,“杨文祥的学术风格最显著的特点是理论化、抽象化、有时甚至给人以‘玄’和‘空’的感性印象。但事实是,他的研究,无论选题有多么抽象,无不直接来源于实践,特别是来自于他长期在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实践的人生经历。无论是其早期发表的《试论图书馆的基本属性 ── 知识性、传递性、时代性》、《图书馆学的反思 社会与哲学的思维 ──关于图书馆本质、职能的再认识 》、《图书馆职能的历史阶段性 ──兼论建立中国图书馆学 》、《关于开展‘当代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研究’及其相关问题的理论思考》、《文献信息社会学三论》系列论文还是后来与我合作的《现代产业观与图书馆散论》系列论文、《从传统图书馆学向现代图书馆学的转型与过渡》、《关于图书馆学研究的理性思考》,以及他后来撰写的《论 21 世纪图书馆学学科建设方向、学科性质与学科定位》和《 21 世纪理论图书馆学的理论起点、历史任务和研究思路》等,都反映了他的‘ 理论虽然源于实践,但必须高于实践并能够指导实践 ’的理性思维。” 与此同时,吴先生对我二十余年来“在图书馆工作实践中始终坚持图书馆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功能,并将这一实践层面上的坚持自觉地转化为在理论研究,而且是抽象性很强的基础理论研究层面上的坚守”这一点做出了充分的肯定,认为“这一实践上的坚持和理论上的坚守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图书馆事业的执著和对图书馆学理论建设的执著。” 关于 图书馆学与信息资源价值研究的关系, 吴先生充分肯定了本书所提出的“ 图书馆学理论及其学术思想与本书的信息资源价值论研究的关系是源和流的关系 ”这一学术思想。吴先生进一步指出,“信息资源价值研究,不仅是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基础性研究,也是图书馆学发掘图书馆赖以发挥其社会职能,实现其社会价值的理论基础的基础理论研究。作者以人类的价值思维和价值哲学研究为其价值理论来源,以图书馆学的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为专业基础,依据系统论构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方法体系,分别从信息资源的本体论和价值论两个层次,对信息资源价值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理论探讨。” 师恩难忘,在此,谨向授业恩师吴慰慈先生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参考文献: 1 . 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年出版 2 .杨文祥. 信息文明之光: 《信息资源价值论 —— 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作者告白 . http://blog.gmw.cn/blog-136083-286646.html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383813 3 .杨文祥. 信息文明之光: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一:关于题名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401829 http://blog.gmw.cn/blog-136083-295609.html http://blog.gmw.cn/blog-136083-295612.html http://blog.gmw.cn/blog-136083-295615.html http://blog.gmw.cn/blog-136083-295616.html 4 .杨文祥. 信息文明之光:《信息资源价值论 —— 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学术思想诠释之二:关于扉页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527471 http://blog.gmw.cn/blog-136083-398802.html 5 .杨文祥. 信息文明之光: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学术思想诠释之三: 版权页内容简介 . http://blog.gmw.cn/blog-136083-400993.html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96942do=blogid=531633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351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古典哲学与现代化
热度 3 jiangming800403 2012-2-7 13:17
中国古典哲学与现代化 ——中国诸子百家的学说更关心价值论 与西方古典哲学浓厚的本体论、认识论氛围不同,中国诸子百家的学说更关心价值论。古希腊哲人关注的是世界本源的问题,中国则关心社会关系和人生态度。 儒家哲学本质上属于唯心主义先验论。朱熹所讲求的理恐怕也不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本质规律,而是社会中、人际关系中的 “ 理 ” ,也就是社会关系和社会等级制度,社会关系和社会等级制度一直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否则孔子也不会感叹 “ 礼崩乐坏 ” 。 当然诸子思想都有其先进的一面。易中天先生说过 “ 大体上说,墨家关注社会,道家关注人生,法家关注国家,儒家关注文化。 ”“ 墨家留下了社会理想,就是平等、互利、博爱。 ”“ 道家呢留下了人生追求,就是真实、自由、宽容(当然,这主要是庄子提出的)。 ”“ 法家留下了治国理念,就是公开、公平、公正。 ”“ 儒家留下了核心价值,这就是仁爱、正义、自强。仁爱,主要是孔子的概念;正义,主要是孟子的概念;自强,主要是荀子的概念。 ” 但是除了墨学外,中国古典哲学对科学技术和生产实践大体上持漠不关心的态度。儒家诸子中也只有荀子对自然科学注意些。从儒家 “ 仁爱、正义、自强 ” 的道德理念中寻找实证科学的精神恐怕拿着放大镜也找不到。 诸子百家是我们优选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抽象的继承、批判的继承。我们应该继承墨家的社会理念、道家的人生态度、法家的法制思想,更应该基础儒家的道德追求。这是我们一脉相承的精神家园。但是我们也不应该把中华文化封闭起来,只有吸收起源于希腊经过文艺复兴的西方民主与科学精神,才能实现现代儒学的复兴。 儒家本身反映的是宗法制社会的道德理念和社会关系,并不具有工业文明的要素。中国明朝没有出现像西方宗教改革的儒教革新,这也许是李约瑟难题的原因之一吧。 先秦诸子不论儒家也好法家也罢,都是制定出一套社会规范,都是想为当政者服务的,都没有多少人民性。而且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与李斯 “ 俱事荀卿 ” ,也就是出身儒门。 先秦诸子中也只有墨家那里有多少人民性,但是我们不要苛求于古人,因为任何人都无法摆脱时代与阶级的局限。当然与法家相比,儒家更强调教化即意识形态工作,而法家则更看重国家机器的直接专政。 儒家反映的当然是私有制下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关系,但是儒家思想是对整个社会关系做出的规范,而不是强调一方面对一方面的服从。 “ 君惠臣贤、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 ” 如果去除当中的人身依附关系,在什么时代作为道德基础都是正确的,虽然君王没有了,但人总要忠于国家,忠于民族,单位里总要遇到上下级之间关系的问题,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合作的,而不是对抗的。而且 “ 臣贤、子孝、弟恭、妇顺 ” 前提是“君惠、父慈、兄友、夫义”,这是三纲五常的基础。但是人总要只是后代腐儒阉割了儒学精髓,进一步破坏了儒学中不多的人民性与民主性。其实新文化运动针对的也是这种庸俗化的儒学,即明清时代的官方哲学 —— 宋明理学,当然这和孔孟已经没有太大关系了,或许我们的口号应该不是打到孔家店,而是回到孔家店,回到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前的传统儒学。 相比之下,法家更缺乏民主性和人民性,法家是直接为国家政权和君王服务的,所以说儒家思想还多少有些乌托邦(天下大同)色彩,法家则更像赤裸裸的马基雅维利主义。 法家与儒家之争的主要矛盾还是集中在继续保留分封制还是君主集权上,就如同文艺复兴后的西欧国家的宗教革命,而道家则采取了后退的态度,寄希望于回到天下万邦的小国寡民。周礼谈不上是宗教,但也是一种社会秩序和类似于宗教的社会意识形态。至少以周代商,用周礼代替商的原始巫术文化,这无论如何也是历史的进步,西周以后,大规模的人牲人殉已不存在,就是这样孔子还说过 “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 ,相比较而言,秦在这一点还比较落后,所以孔子周游列国到了函谷关就回去了,就是商鞅变法以后好多年,秦始皇还做陶俑。但是只有丢掉了周礼,新兴的强大的诸侯才有可能成长起来平定天下,由乱到治。法、儒、道三派主要的差别是面对天下大乱的局面采取了不同的态度,是向伊尹、姜尚一样辅佐明君匡扶天下呢?还是维持现状,甚至采取后退的道路?如果从这个角度看,当年武王、姜太公、周公面对殷商没落的原始巫教,例行革新,制周礼、封诸侯,这也算法家吧,一代总有一代之法。当然从政治上讲,孔子的理想肯定是行不通的,因为周礼的基础 —— 周王室的权威已经不复存在了。法家的先驱 —— 管仲还是尊王攘夷,至于到了商鞅、韩非、李斯这样的集大成者那里已经完全没有周王的位置了。但是至少不能因为儒家在政治实践上的失败,就否定儒家道德上的价值。 而且历史上儒法也是不分家的,而是阳儒阴法、礼法并用、德刑兼用、王霸杂之的政治文化模式。 当然儒学也有不好的一面,特别是它看不起劳动和生产实践,歧视妇女。其实我更喜欢墨学,墨学是诸子百家中科学素养最强的。墨家有点像民主集中制,可能是我国黑社会组织的源头。儒家组织民主制的色彩更浓一些,当然这主要是先秦。汉以后儒学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后,它的民主色彩逐渐淡化了。当然孔子以后,儒家学说和学派迅速发生了分裂。因此儒家诸子的观点也有不同,孟子就认为王道政治也不是不关心老百姓的物质生活。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孟子•梁惠王上》 ) 由此可见,解决好老百姓的物质生活正是王道政治的基础。只有老百姓的物质生活解决了,才能实行王道政治,这是孟子明确的政治主张! 儒家诸子中荀子是比较重视生产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在《荀子》中,就有专门的《富国》、《强国》、《议兵》篇讲如何富国强兵的,又有专门的《解蔽》、《正名》篇讲认识论的,而《天论》篇是荀子的科学儒学,正是在这一篇中,荀子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人类要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思想。 中国哲学史上,最先直接地系统地提到儒学分化的大概要算韩非子了。“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孔、墨不可复生,将谁使定世之学乎?”(《韩非子•显学》) 在韩非子之前,荀子事实上已经提到儒学五个流派。荀子在《非十二子》篇中反对当时学术界十二个大人物,其中儒家有子思和孟子、子张、子夏、子游。荀子在批评他们的同时,对孔子、子弓则是褒扬有加。荀子把子弓与孔子并列,表明他认为子弓才是孔子的嫡传、儒学的正宗。自己自则以孔子、子弓的传人自居。 在子思和孟子、子弓、子张、子夏、子游五家中,韩非子只提到子思、孟子、子张,没有说到子弓、子夏、子游。韩非子把子思和孟子当作两家,而荀子则看作一家。 在孔子以后宋以前,一般都是周孔并称,孟子在儒学中并没有特殊的地位,从学术地位上看,在当时孟子与荀子、董仲舒和扬雄四人难分伯仲。 孔孟道统的统始作俑者是韩愈,他是出于反佛的需要(为了与佛教的法统相对抗)才提出这个道统的。他认为,“道”是古圣贤一脉相承的:““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杨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原道》)他自认是这个道统的继承人:“释老之害过于杨墨,韩愈之贤不及孟子。孟子不能救之于未亡之前,而韩愈乃欲全之于已坏之后。呜呼,其亦不量其力,且见其身之危莫之救以死也!虽然,使其道由愈而粗传,虽灭死万万无恨。”(《与孟尚书书》) 后来这个道统得到宋明理学家的承认,朱子首先提出“道统”一词,他曾说过:“子贡虽未得道统,然其所知,似亦不在今人之后。”(《与陆子静·六》)“若谓只‘言忠信,行笃敬’便可,则自汉唐以来,岂是无此等人,因其道统之传却不曾得?亦可见矣。”(《朱子语类》卷十九)“《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中庸章句序》)。至此孔孟的道统在中国儒学史上才获得正式的确立。 可是,按照宋明儒们自己的说法,宋儒自己也都承认,孔孟之道这个道统在中国历史上已经失传了一千四百年之久了:“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无善治,士犹得以明夫善治之道,以淑诸人,以传诸后;无真儒,天下贸贸焉莫知所之,人欲肆而天理灭矣。先生生千四百年之后,得不传之学于遗经,志将以斯道觉斯民。”(《二程集》,中华书局, 1981 年,第 640 页) 在这孔孟之道失传的一千四百年里,谁是正统呢?当然不可能是孔孟之道!在历史上,宋以前,正统是两汉经学,在宋以后,正统是宋明理学。而两汉经学又有今古文之争,宋明理学也有理学与心学之争。但宋明理学不能说仅仅是心性儒学,道德儒学,它同时也是政治儒学。至于北宋王安石的新学和南宋朝与朱熹同时的陈亮、叶适的功利学派,则历来被视为儒学的异类。清初的反理学的致力于“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最后却以钻故纸堆告终。 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求理的方法。要求 “ 理 ” ,就需要通过 “ 格物致知 ” 的方法,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 “ 理 ” 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这实际上还是给人定规范、下套子,用至圣先师的言行还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 “ 格物致知 " 一词出自《礼记 . 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格,至也。物,犹事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朱熹认为, " 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 这是朱子对 " 格物致知 " 最概括、精确的表述。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对于朱熹的的解释,我们的理解是,格物就是即物穷理,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致知,即做个真正的明白人,为人行事决不湖涂。 格物致知是诚意,正心的前提,诚意正心则是修身的前提,也就是说,做人首先要修身,使自己符合 “ 理 ” 的要求,对治家,能够使家庭和睦,大到治国,平天下。 总之,这是儒家给每个人立的规矩。修己安人,可以顾名思义。修己,是修身,使自己的行为,言论符合 “ 礼 ” ,符合自己的身份,举止得体;安人,使别人能够安心和睦相处,讲求和谐。 当然我们不能苛求朱熹老夫子能走到历史 5-6 世纪前面。当然我们不要指望朱熹老夫子提出科学认识论,把中国文明带到了科学时代的门前,因为那个时代的社会存在使这方面的研究既无必要也无可能。不管程朱理学是否有近代性?但是朱熹老夫子对自然现象的描述明显带有猜测、定性、局部的特点,而与近现代科学思维所关注的实证、定量、系统差异甚大。不论明清,程朱理学一直是官方哲学,儒生们所治的就是程朱之学,但是这使得程朱理学不断庸俗化,并逐渐走向反动。并造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臭毛病,即热衷于功名,缺乏实验科学家所具备的献身精神,直到今天我国的学术界仍然是浮躁的,缺乏清醒、冷静、执着、追求真理、发现未知的科学精神,它使知识分子热衷于考据,热衷于功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现代科学思想的萌芽。 儒家哲学本质上属于唯心主义先验论。朱熹所讲求的理恐怕也不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本质规律,而是社会中、人际关系中的 “ 理 ” ,但是理的实质和核心到底在哪里?人的正确思想,人对自然界的正确认知是从哪里来的。来自观察与实验。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老夫子一心只读圣贤书得来的,儒家存在一个至圣先师,从传统儒家中不可能产生出真正的科学认识论。当然认识论也不是儒家哲学的核心。儒家不关心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因为至圣先师已经勾划出了一个理想世界。 17 世纪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黄金时代,明清交替并未影响西学东进。西方传教士分别在为南北方不同的政权服务,汤若望、南怀仁总不能被轻轻地忽略吧。只是到了康熙晚年,由于儒家与罗马教廷的严重冲突,康熙才禁绝天主教。而且传教士东来主要也是传播福音而不是传播科学精神,基督教会在科学发展史上一直是一个反面角色,他们带来的也主要是一些称为 “ 奇巧淫技 ” 的事物,封建士大夫集团并不认为这些可以登大雅之堂。明清之际,中国知识分子醉心于功名,从中从来没有分离出一个实验科学家、 “ 大自然的观察者 ” 集团。传统儒家思想是不利于现代科学思维发展的。虽然这是儒学原教旨主义者不愿意承认的,但是复兴儒学必须要对儒学进行革命。而不是去论证朱熹老夫子已经提出了 “ 科学认识论 ” 。如果什么事情都是前辈做的,只有说我们自己无能。 在 19 世纪以前东亚传统中华文明圈中的所有国家,都没有发展出科学思维,这是因为思维、历史文化的惰性。因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以前,西方文明对东方文明尚没有取得压倒性的优势,东亚古国缺乏一种自我革新的动力,因为变革就意味着权力与利益的重新分配。 中医直到现在都还是属于前科学的知识形态,徐霞客游记很大程度上是文学而不是地质学、地理学专著。中国古典文明对认识客观世界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始终没有突破宗教、迷信、技能等前科学形态,成为现代意义上的科学认识论。中国古代哲学中仅墨学重视自然科学实践与辩证逻辑。 墨学中绝,使我国的土壤里并没有产生出实证主义的科学哲学。每忆此,无不扼腕,没有经过科学哲学的启蒙, 500 年来中华文明开始走下坡路。 我们的精神家园应该有三 一是起自上古兴于春秋两年多年来延绵不绝的诸子百家思想。 诸子百家是我们优选的文化遗产。但应该抽象的继承、批判的继承。我们应该继承墨家的社会理念、道家的人生态度、法家的法制思想,更应该基础儒家的道德追求,也应该借鉴兵家、纵横家的谋略机智。 二是发轫于希腊罗马、繁荣于意大利、不列颠、法兰西,几百年来西学东渐的欧洲古典文化、科学与民主精神。 汉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是丰富多彩的,但可能正因为。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描述往往是定性的、模糊的、多变的,而缺乏科学认识论的定量、精确和严密的实证逻辑。因此,虽然战国百家争鸣中虽然从来不缺乏逻辑环环相扣的精彩对辩,但我国一直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逻辑学。逻辑学的缺失可能是制约我国文化从古典文明走向近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因素。 三是当代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和 1840 年特别是 1895 、 1921 年以来无数志士仁人的革命传统。 但是 “ 打到孔家店 ” 清算了第一种精神, 20 世纪 50-70 年代的历次运动又把第二种精神冲得七零八落,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第三种精神也不吃香了 当前的危机就是精神的危机、信仰的危机 但是儒学原教旨主义不是解决之道。中国传统文化关注于人类社会内部的关系与秩序。但是人与人矛盾背后还是人与物之间的矛盾 .............. 指导我们的应该还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只有基于此,只有经过吸收西方古典文明精髓,才能实现现代儒学的复兴。
个人分类: 读史方舆|4219 次阅读|1 个评论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学术思想诠释之三:版
pww1380 2012-1-25 21:07
信息文明之光( 30 ): 《信息资源价值论 —— 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学术思想诠释之三: 版权页内容简介 杨文祥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一书是在图书馆学信息资源建设理论的专业基础之上,在当代人类社会由工业 - 半工业文明向信息 - 知识文明转型和人类的社会信息化、全球化历史进程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形成和展开的一项学术研究。 本书通过对信息资源与人的本质、人的价值及价值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对人类的信息资源价值实践与信息文明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深入探讨,系统阐述了信息资源与人、人类社会、人类文明和人类社会未来发展之间的价值关系,由此构建了一个具有鲜明理论特色的信息资源价值论理论体系。 本书可作为信息资源管理学、哲学、文化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行为科学、信息科学等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和信息咨询、图书情报、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决策人员的理论参考书,也可作为大专院校信息资源管理类专业及相关专业(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管理、新闻、编辑出版、信息资源管理等)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参考文献 1 .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 —— 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年出版 2 .杨文祥.信息文明与21世纪的精神家园.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378023 3 .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作者告白.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383813 4 .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一:关于题名.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401829 5 . 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二:关于扉页.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527471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4385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学术思想诠释之二
pww1380 2012-1-9 22:46
信息文明之光( 26 ):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学术思想诠释之二: 关于扉页 杨文祥 一、《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一书的扉页题词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一书的扉页题词是: 谨以此书献给 关切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关怀人类未来和人类命运,关注并致力于民族复兴和人类信息文明建设的人们 —————— 作者 二、扉页题词学术思想诠释 对上面这一扉页题词所蕴含的学术思想暂作如下诠释: 人的本质是人作为一种特定的客观存在形态之所以区别于他物的内在规定性。因此,人的本质又是人与他物相区别的根本标准。 人的价值既是人的内在本质的现实体现,又是人的内在本质向外部世界的延伸 。具体而言,人的价值是人在与其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与外部环境所构建起来的一种被外部世界所需要的对应关系。而人的社会实践就是建立在这种对应关系基础之上的价值实践。换言之, 人的社会实践就是人的价值实现过程 。 由于人的一切社会实践都是具有明确的价值目标的理性活动, 人对自身内在本质理性认识的准确程度必然决定着人的价值取向的正确程度,而人对自身内在本质理性认识的深度则决定着人的价值实现的充分程度 。因此,人对自身本质的认识和人生价值取向的确定不仅事关人类个体的前途和命运,同时也决定着民族的复兴、人类的未来和人类的整体命运。 根据本书《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的理论研究,构筑在意识基础之上的精神世界的现实存在不但是人与他物的本质区别, 意识的本质又是一种特定形态的信息资源系统 。这样, 在意识统摄之下的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仅是一种价值实践,更是一种信息资源的价值实现过程 。于是,有了这一理论的理性指导, 人类建立在信息资源这一基础之上的社会实践和价值实践就主动并能动地与信息文明建设建立起了内在的联系 。 关于信息文明,本人去年在一篇题为《信息文明与21世纪的精神家园 》的博文里是这样写的:“ 信息文明既是对物质型文明的充分发展,又是对畸形物质文明的历史否定 。”“ 信息文明是人类真、善、美、自由这些古往今来普世的精神价值充分实现的历史文明。信息文明是人类个体自由、全面、充分发展和完善与人类社会的自由、全面、充分发展和完善相统一的历史文明。信息文明是人类智慧的充分发展和人的潜能的充分释放相统一的历史文明。信息文明是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充分实现的历史文明。信息文明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与共产主义理想境界相统一的历史文明。信息文明是人类的精神追求、社会理想与历史实践相统一的历史文明形态 。” 这样,在信息文明和信息文明建设的历史条件下,人类历史和人类文明不仅对人的社会实践提出了更高的时代要求,与此相应,对人认识自己,把握自身本质,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性高度也提出了更高的具有 21 世纪历史高度的时代要求。 总之,“谨以此书献给关切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关怀人类未来和人类命运,关注并致力于民族复兴和人类信息文明建设的人们”这一扉页题词不仅明确了本书的读者对象,也明确了本书“ 关切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关怀人类未来和人类命运,关注并致力于民族复兴和人类信息文明建设 ”这一理论宗旨和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 . 杨文祥 . 信息资源价值论 —— 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7 年出版 2 . 杨文祥 . 信息文明与21世纪的精神家园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378023 3 . 杨文祥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作者告白.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383813 4 . 杨文祥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一:关于题名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401829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2449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息文明之光(4):《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作者
pww1380 2010-11-14 23:36
信息文明之光(4):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作者告白 作者 杨文祥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一书于2007年5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目前已经退休,离开了教学岗位。作者认为,无论是作为退休教师还是作为本书的作者,都有责任和义务对这部没有任何“可读性”的论著做一必要的诠释,以便关注信息文明和信息资源管理学研究的同人对其进行指正和批评。当然,更希望自己的学生和有志于这一领域研究的青年学者在这些远非成熟的学术思考的基础上,把关于信息资源和信息文明的理论探索引向深入,为人类文明从物质型文明转向精神型文明的划时代跃迁累积足够的理性支持。 对《信息资源价值论》一书的理论诠释是一组由或长或短的随笔性文字构成的系列文章。这组文章日后将在这一园地陆续刊出,冠之以 《信息文明之光——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 作为这组系列文章的总题名。 岁月催人,来日无多。为此作者在此仅作诠释,无意争鸣,更不想因此而停下自己匆匆探索的脚步,尽管这些脚步是如此地蹒跚而凌乱。 互见: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474749PostID=27960961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342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6: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