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国际竞争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我们的科研,可否改为项目的国际竞标 或 成果的国际采购?
liyou1983 2017-8-30 12:10
科研项目的征集、招标、评审可否国际化竞争? 科研项目从征集、投标、评审、立项、投资(基金或财政拨款),到进度检查、经费支出、成果鉴定,以及人才评聘、成果评审,都需要科研、教育、舆论、财政、审计、司法等一系列的制度支持,如此才可能有效实现知识创新。显而易见,我国现有的相关制度规定和制度运行都存在着一系列的不足或缺陷,导致 70 年特别是改革开放 40 年的巨大人力、财力投入,技术引进和应用虽有一定成绩(如两弹、高铁),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效率长期、整体低下,学术上的跟风研究、重复研究、甚至粗制滥造、弄虚作假现象十分严重,很少有基础性、重大性的科研创新,很少出现华罗庚、吴文俊、袁隆平之类的大家,更不用说陈省身、杨振宁、李政道之类的大师。 我们自鸦片战争以来的现代化进程,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都是在外部压力、国际开放和内部动力、国内改革的双重促进下曲折推进的。比较而言,国际竞争、开除球籍的外部压力是推动国内改革、发展的更为迫切、强大的力量,所以许多人强调中国必须开放、开放、开放、开放! 现代化首先和主要是在欧美国家兴起和发展的,欧美等现代化国家在法律制定、公共管理和企业管理、科研、教育、技术开发、产品制造、市场竞争等方面还处于相对先进或优势的地位,需要我们全面学习和引进。在短期内,由于科研、教育的立法、运营、管理的全方位、系统性改革难以完成,在尽量运用国内资源的同时,应当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竞争,以推动、监督、改进我们的科研、教育事业。 在科研项目的立项、招标、评价等工作上,可否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按照国际规则,实行科研项目的国内、国际共同征集、竞标、评价,实行科研项目的国内、国际竞争性采购、评价?是骡子是马,不能武大郎开店,而在国际大舞台上遛遛?谁能力强,态度正,报价低,创新多,就让谁上! 一句话,可否允许外国的科学家、企业、大学,开放、公正地参与我们的科研项目的征集、竞标、评审?(除非涉及真正的国家秘密;即便国家秘密,通过合同保密方式,也可以允许国外科学家参与竞标、评审,何况过去也有一批国际友人投身了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 竞争,只有竞争,只有自由竞争、开放竞争、公平竞争,只有全面、迅速、彻底地进行国际化分工和国际化竞争, 才是实现和保障我国科学繁荣、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的基本路径!
个人分类: 不求甚解|1191 次阅读|0 个评论
面对国际竞争,中国咨询业发展背景、现状、格局及方向策略
热度 1 zwzyzx2014 2015-5-21 18:00
现今越来越多的国际管理咨询公司来到中国开展业务,抢滩中国市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中国的海外咨询公司足有上百百家。国际上最著名的咨询公司如麦肯锡、科尔尼、埃森哲(安达信)、 BCG 、 PWC (普华)、罗兰贝格、德勤等皆已在中国登陆。目前,中国咨询市场上活跃着两支队伍。一支是本土咨询机构,另一支是世界著名的国际咨询机构。两支队伍各有优劣,国内本土咨询机构缺少完善的咨询知识和技术管理体系,缺少有实践经验的咨询人员;而国际咨询机构明显的特点是不懂中国市场国情。 (一)咨询业发展背景及必要性 国内咨询市场国际化已经使竞争空前激烈,如何构筑在此背景下的竞争力并获得优势,如何推进企业现代化和企业变革,如何应用最新方法、智慧、成果,如何有效获得先进生产力,这是每个企业、地区、行业必须面对的迫切问题。在当今竞争环境下,战略、管理、经营、市场、人力、投资、资本、文化、品牌等一系列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是任何企业和机构都无法独立完成的。这就需要各种专业咨询机构参与,它们不仅可以提供知识、方法、工具,还可以进行企业理念层次、制度层次、文化层次的提升,以便事半功倍获得优质资源、现代管理方法和强大竞争力。一些企业的成功实践有力地证明:合理、有效地利用外部智力资源,利用适合自身的“外脑”,是迎接新一轮竞争,并在竞争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的做法。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也使得国内企业面临着走向国际市场的竞争和压力,国内企业要走出国门,并且在竞争中获得优势,首要的一条就是必须懂得国外的市场、国外的规矩、规范,这绝对不是单个的企业可以做得到的,这也为咨询业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国内市场全面国际化提上日程,使得更多的企业意识到了面临的竞争和压力,增强竞争能力、获得竞争优势的需求使得企业有了引入“外脑”的内在需求。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工业化进入第二阶段,加上全球化、信息化扑面而来。从生产经营到资本经营,由产品经营到品牌经营;可使用的成长工具、扩张工具、竞争工具更多,组合工具更多,难度更大,专业要求更高。全球化、信息化更是加剧了这种趋势。如:如何合理的利用信息化手段;如何有效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等。复杂的情况使越来越多的企业难以独立应对,这时要在竞争中获胜就客观的需要引入“外脑”,利用外部先进的智力成果。 (二)咨询业发展现状及格局 我国咨询业和改革开放同时起步,从 1980 年开始,由中国企业联合会(当时为中国企业管理协会)开创了这项工作。由中国企业管理协会牵头,通过学习与引进国外管理咨询的理论与方法,结合中国的国情及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展企业管理咨询。目前我国咨询业发展时间非常短,和西方管理咨询业的发展水平有大的差距。总是不能形成专业化合作化的集团作战行为。西方咨询业已发展到以客户为轴心提供个性化扎实的服务,而国内咨询业的人才结构、知识结构还不能承担国际化复杂的业务,零散资源亟待整合。 过去相当一段时期,人们对咨询业功能、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咨询机构多是持怀疑态度,咨询往往是政府行为,企业自身对咨询管理的需求不大,企业决策层的观念也没有根本改变,对咨询的认识比较朦胧。因此,这个阶段的管理咨询发展缓慢,缺乏行业规范,从业人员的素质也不高,行业专家也不热心参与;国家对咨询业重视不够,没能有效地将行业规范、监管起来,缺乏行业管理等等,导致咨询业泥沙俱下,市场容量狭小,更别提行业积淀、良性运行,与国外咨询业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咨询业在我国发展缓慢,最根本的一条是因为体制、机制、竞争等造成的需求动力不足。 国内过去咨询业的发展缓慢,现今国内大企业开始成功利用咨询公司,企业意识到了咨询的作用,企业有了利用咨询的主动意识。我国的企业咨询市场逐步发育成长。首先,随着市场经济逐步发展,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逐步增强,企业对企业咨询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现在要求提供企业咨询服务的企业逐步多了起来,并表现出两大特点,一是要求咨询的课题属于传统性课题如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现场管理等已不是很多,而具有创新意义的咨询课题,如发展战略、市场开发、现代企业制度等方面的多了起来;二是对提供企业咨询服务的主体,即咨询机构选择性很强。这一特点说明中国需要咨询业,企业需要咨询,而且对企业咨询的要求越来越高。其次,随着经济和市场的全球化,企业对企业咨询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三)国际咨询劣势,须符合本土实情 国际咨询的咨询报告动辄几百万,高则上千万乃至逾亿元。同中国企业规模比,所获得的收益已不是超额利润,而是暴利了。尽管企业引进咨询公司的指出,从战略意义上将是一种投资,但对目前中国企业整体而言却是直接增加成本。国际咨询通病是用国外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套中国企业,而忽略管理学的一个基本定律:成功的管理是不能成功移植的。因为每一个企业都有他自己的文化和实情。 目前大多数的国际管理理念已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接受,使国内的 CEO 接受先进的理念并不困难,困难在于如何帮助他们将这些理论实施于国内市场。许多咨询案例的失败在于对本地市场缺乏了解,或只流连于表象的变化。因此,咨询队伍的本地化至关重要,他们必须具有对国际上优秀做法进行筛选的能力,使其适应本地环境,并在本地顺利实施。 目前国内有 95 %以上的企业属于中小企业,它们对企业管理咨询有特定的需求。这一群体对引进现代管理方法非常重视,往往需要包括战略咨询、组织结构设计、人力资源管理和业务流程设计等一揽子管理方案,对咨询机构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咨询业发展方向及策略 我国企业咨询业是 1981 年开始起步的,历经 34 年的发展,虽有了很大进步,但离成熟阶段尚有很大距离。面对竞争日益全球化的残酷现实,提高中国企业整体竞争力,必须加强装备我们企业管理的能力。强化管理,一方面要靠企业自身走向现代化,另一方面要靠咨询机构,走向管理的社会化。 拓宽企业咨询市场要把功夫下在咨询产品的开发上。不只是工业企业有产品,企业咨询机构也有产品,不过不是有形的,而是无形的。咨询机构的产品同任何其他产品(商品)一样,既有价值,也有使用价值。要十分重视咨询产品开发。每一个咨询机构都应当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咨询产品。所谓特色咨询产品,是指咨询市场需要的、能发挥咨询机构专业特长和专业能力的产品。因为受人才的知识和经验的制约,一般地说,一个咨询机构要为企业提供面面俱到的咨询服务往往是不太可能的。咨询机构必须具有自己的专长。只有有了专长,才能为咨询市场所接受。 面对时代发展,我国咨询机构和咨询人员要培育和形成自己的核心产品,迅速提高咨询技术的价值和实用性。咨询机构和咨询人员在咨询实践中要秉持“顶天立地”的原则。所谓“顶天”,即咨询人员必须了解和掌握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前沿脉搏;所谓“立地”,即咨询人员必须深入企业实际,参与企业管理的实践,在实践中才能真正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也可以提升自己的咨询能力。此外,还要遵循“宏观把握,中观设计,微观操作”的原则。 附件:国内外咨询企业名单 美国 尼尔森 nielsen 维思达特 Westat 艾美仕 IMSHealth 2 IRI 公司 阿比创 Arbitron BAIN 贝恩咨询 3 BCG 波士顿咨询 PWC 普华永道 通用咨询 4 德勤 DeloitteTouche 安永 (EY) 埃森哲 (Accenture) 5 IBM 咨询 毕马威 (KPMG) 行业调查报告 6 高德纳公司 (Gartner) 摩立特 (MonitorGroup) EssexLakeGroup 裴克铭 7 ZS 咨询公司 柏迩咨询 (BARE) Hay 合益咨询 8 美世 (Mercer) 市场分析报告 TNS 特恩斯 / 索福瑞 9 盖洛普 Career 科锐 科尔尼 (A.T.Kearney) 10 JDpowe 公司 美库尔( Merkle ) 安客诚 (Acxiom) 11 安帕希 NPC 公司 思腾思特 (SternStewart) 行业分析报告 12 ABeam 德硕 Evalueserve 易唯思 国际数据公司( IDC ) 13 博思艾伦 BAH Market 市场研究 BDA 咨询公司 14 AddedValue 艾德惠研 翰威特 (HewittAssociates) 翰威特咨询公司 15 SuperData 公司 麦肯锡 McKinsey 科特勒( KMG ) 荷兰 毕博( BearingPoint ) Newzoo 公司 VNU 集团 英国 思纬 Synobate 坎塔公司 kantar Euromonitor (欧睿) 2 艾意凯( L.E.K. ) ENG 市场调研 FuturesourceConsulting 3 Reportbuyer 公司 Dunnhumby 公司 ResourceMR 公司 法国 益普索 Lpsos Capgemini 凯捷咨询 KurtSalmon 嘉思明咨询 2 Altios 公司 FrcarteInternational 公司 YMZConsultants 公司 德国 捷孚凯 GfK 罗兰贝格 SCIVerkehr 公司 瑞士 IHA.GFM 市场研究公司 -- -- 日本 英德知 INTAGE 日本 MMD 公司 -- 澳洲 Hitwise 公司 McGrathNicol 公司 -- 中国 零点咨询 iResearch 艾瑞咨询 正略钧策 2 北大纵横 和君咨询 汉普管理咨询 3 达闻通用 MIMR 现代国际 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 4 央视市场研究 (CTR) 策点调研 数字 100 公司 5 KMG 行业报告 盖洛特公司 华夏基石 6 AC 尼尔森中国 慧聪研究 行业研究报告 7 捷孚凯(中国) 赛诺公司 北京环亚 8 赛立信研究集团 北京勺海公司 诚予国际 9 简博市场公司 研究报告 明镜市场公司 10 大正市场公司 华通人商用 广州致联 11 中为咨询 中商智业 前瞻资讯 12 中研普华 产业信息网 分析报告 13 尚普咨询 产业洞察网 华南国际 14 睿信致成 AMT 管理公司 中大咨询 15 北京开卷信息 易观国际 新华信 附注: 1 、主要包括产业市场研究咨询机构、市场调查研究机构、市场数据公司、企业管理咨询机构等; 2 、跨国产业市场调查研究咨询机构都在中国设立了分支机构,包括分公司及办事处等。
个人分类: 研究分析|4177 次阅读|1 个评论
没有工业化就无法生存
热度 3 jiangming800403 2014-7-5 11:06
工业化没有田园牧歌,作为个人我宁愿不选择工业化。但是对于帝国,没有工业化就无法生存。不丹那种喜马拉雅山国或许有可能独处世外桃源,尽管NCPMAO已经开始震撼着喜马拉雅山脉,但我们真的可能离开国际竞争吗?对于中国,永远不可能。现在已经不是地理大发现以前彼此隔绝的世界,然而那个时代也有亚历山大、汉尼拔和铁木真艰苦卓绝的远征。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大国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信任,我们必须成为帝国,否则就无法生存。而工业化决定了帝国的命运。 军事重工不可能离开民用工业单兵突进。战争只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单纯去维持一个国防工业体系边际成本太大。只有军民结合、平战结合,才有可能保证军事重工和军事轻工在经济上具有效率。国家的强大首先是制造业得强大,首先是重型制造业的强大,中国一百万辆的重型卡车和重型工程机械制造能力、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造船能力,始终是捍卫国家安全的基石,一旦需要就可以转化为装甲车辆、舰船的生产能力,重建几百个机械化步兵师。 不管我们喜欢不喜欢。农民不需要钢铁,但是帝国需要。只是不需要7亿吨。
个人分类: 读史方舆|3227 次阅读|18 个评论
论共产党苏联、中国的国家战略目标
热度 1 killywen1983 2014-4-30 14:00
自从上网以来,看到网络上对苏联、中国一些政治运动和政治事件的评论,贬多褒少,和小学中学形成的观念很不相同。现在也有一些人把苏共和中共(特别是斯大林和毛泽东时期)过度妖魔化,比如残暴、专制、集权、奴役、屠杀、对内部兄弟和党内高层人士都很残忍。 原来我也很触目惊心。现在了解多了,觉得人类残忍的地方多了去了,也就对苏共那些行为见怪不怪了。而且,一件事情的发生,有许多征兆;一大批“不合理”事件的发生,总有其产生的特殊背景和原因。一些在文革中被关入大牢的人也说,产生这种结果是必然的,如同地球自转一般,挡也挡不住。 于是,按照我们写科技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目标的方式,引申出来而疑问,共产党成立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社会现状是什么? 他们成立这个党派,又是为了完成何种目标? 我们可以发现,苏共(布尔什维克)和中共成立的背景是类似的。1900年左右的俄罗斯逐步处于颓势,1850年代在克里米亚被英法打败,在1905年被日本打败,1914年的一战对德国又是屡战屡败。俄国对世界列强作战均失败,虽然国土还比较完整,但迟早有天要出事。同样的道理,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对外屡战屡败,丧权辱国,西方列强的触角进入国内。就算辛亥革命成功后,仍然受国际列强摆布,毛泽东和他的朋友在1918年就认为,20年内中日必有一战。很明显,苏共和中共的成立,是两国里面有先知先觉的先进分子为了救亡图存而采取的一种革命方式:从头做起,成立一个全新的组织来领导这个国家,以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民众利益。 而我们看到的评判共产党的材料,都是从那种私心很重,看不到世界背景和国际潮流的人流传出来的,说共产党党派的领导人主要为了自己当领袖,为了打天下而享福,为了当上像刘邦这种帝王而出名,一切为了个人权力而不择手段迫害政敌。这些人满脑子功利思想,阴暗面也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当然了,不可否认任何人都有私心,起码自己要吃饱喝足,位置要坐稳。但完全以这个来评价领导人,就过于可笑了。如果仅仅为了个人过得舒服,这些领导人以他们自己的才能,何不学现在大批留学生去美国过好日子呢?一方面生活有保障,另外一方面也不用遭受权力压力和责任造成的心理折磨。谁想过着天天算计人,然后被别人算计和攻击的日子? 于是,引出来了苏联和中国的国家战略目标:为了国家和民族的保全,为了对抗国际上邪恶势力的入侵。苏联的敌人是德国和日本,中国的敌人就是日本。但是当美国打败日本,顺便打了德国的一部分,爆炸了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后,美国就取代了日本和德国的地位。日本和德国的势力范围,自然由战胜它们的美国来接管。于是,苏联和中国的敌人就变为了美国! 苏联和中共的做法,道理就是很简单,以一切方式增强自己的国家军事能力,任何反对、抵抗这一做法的,都遭受冷酷的清洗。这也是这种大而弱的国家,保全自己,提高自己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好比一户人家过得好好的,但是山上来了一匹狼或者老虎,对他们生命造成威胁。这户人家就放弃幸福舒适的生活,而整日准备武器、锻炼身体而备战,等到把狼虎打死或者赶跑,才停下来自由生活。 一家农户为了生命安全,而压制大脑里面安逸、自由的思想,全力备战,和一个国家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清洗形形色色的流派,道理是一样的。这样,从个体,到整个国家群体,实现了相似的结构!一个国家和一个农户,表现的行为方式居然差不多。这里所有人都是聪明人,几乎都是博士以上,笔者就没必要再解释什么了。 于是,以后的苏联解体也可以用这套理论来解释。苏联成立,是为了抵御外敌的,若外敌消失,苏联自然就可以解体了。外敌是谁?就是美国。美国在朝鲜遭受了打击,但美国还不死心,继续接管日本英法的势力范围东南亚,但在越南被彻底驱逐了出去,经济也受到极大摧残。这种情况下,美国连中-越都打不过,何谈打苏联? 苏联和苏共终于可以闭上眼睛了。苏联解体,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恰恰是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胜利!只是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而要转向全方位自由发展的模式了。 但是,对于中国来说,斗争还没结束。一是由于自己工业化、军工部门还不完善,另外自己的海权仍被美国控制和威胁,台湾不就还没收回来吗,日本、菲律宾在美国支持下,对周边岛屿蠢蠢欲动。所以,中共的使命还没结束。 中共救亡中国的历史使命,不能由中共一家承担,也应当由广大的知识分子来承担。以自己的行动,为中国的科技、国防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而不是去受到那些境外势力和私心分子的鼓动,做一个乌鸦学舌的精细的利己主义者。
1415 次阅读|2 个评论
杨家将,关宁铁骑,海归学者
热度 3 sudayanglijian 2013-6-5 01:45
史上的杨家将第一人杨业,其家族源于山西,有观点认为他其实属当时的胡人。从杨家将的传说来看,杨六郎的母亲佘太君,杨文广的母亲穆桂英,有的都是胡人姓氏。说到这儿,我不是史学家,请大家不必过于较真儿。我想表述的意思是,所有中国人都敬仰的,保卫北宋时代汉族人民生存权的英雄杨家将,很可能不是汉人,而是北方胡人。 与此类似的是,抗击满清最有战斗力的明朝军队关宁铁骑,其成员由长期生活在辽东的汉族边民和蒙古族等北方少数民族构成。袁崇焕看重这些边缘人群有长期与满清打交道,斗智斗勇的经验,像女真人一样善骑射,耐严寒,不似来自明朝内地的南方兵体弱又惧怕八旗辫子兵,不敢主动进攻。 我一直认为由于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强调和谐,避免冲突,在崇尚暴力的外族(从辽兵,金兵,元兵,八旗兵,到后来的英法联军,八国联军,侵华日军)面前,多数情况下惧战畏缩,不惜一切代价屈服求和,致使中华民族的利益屡受重创,令人扼腕。而象杨家将,关宁铁骑这样的突起异军常常起到特别的作用。其他的还有: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其生母是日裔;马本斋领导的回民支队,面对日寇利用回汉之间的矛盾进行调拨离间,深明大义,为祖国而战,忠勇可嘉;驾驶美式战机打击日寇的国民党空军飞行员中,有很多回国投身抗战的华侨,等等。 列举以上史实,并不是要否认岳飞,梁红玉,文天祥,狼牙山五壮士这些本土的,汉族的英雄们对保卫中华民族利益所做的巨大贡献。我的目的,是探讨学术界一个类似的问题:海归学者是否可以帮助中国的大学在国际舞台上与外国人竞争?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在国外知名大学工作过多年的海归教授在本学科发展的主流方向从事科研,甚至本人就是在引领这些主流方向,同时也积累了与外国同事合作,交锋的丰富经验,特别是以国际通行的语言方式,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的技巧。关于最后一点的重要性,是怎么强调也不过分的。我指的不仅仅是英语水平,也不是所谓的了解西方文化,而是多年在西方大学的环境下发表自己的重要研究成果,求职,申请基金,以及帮助别人做这些的激烈竞争过程中体会出来的,什么行得通,什么行不通的一种职业本能。这就好像游牧民族的孩子们从小就会骑射,说起来有点儿只可会意。 我所在的苏州大学是所211高校,有个目标是“国内一流,国际知名”。说实话我对“国内一流”没兴趣,就算有一天,苏州大学的统计学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又如何呢?超过其他的中国大学能算哪门子的英雄呢?欧美大学的很多终身教授只有前苏联的副博士学位而没有西方教育背景,务实的西方人对于自己的意识形态敌人培养的人才的学术水平却是完全相信。 我的希望是中国的大学越来越着眼于与外国同行竞争,取得的成果和发表的论文水平超过洋人,而不是过多专注于内部竞争,与中国的其他大学角逐国内的各类“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这些荣誉和带来的资源当然都是非常好的,如果使用得当,相信会造就越来越多“内战外行,外战内行”的名牌中国大学,直到有一天,欧美的学子花钱来中国读博士。为什么不呢?我们中国的教授们作为自己学科的守望者,使用着政府和人民给予的越来越充裕的资源,真的有责任和义务在自己的领域作出世界领先的成绩,才对得起这些资源背后的信任与期望。
5205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对外开放的两种前途(《红旗文稿》,技术发展与外部环境
wangxiaog04 2012-10-28 13:49
对外开放的两种前途 作者:易涤非 来源:《红旗文稿》 中国的对外开放来之不易。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强烈敌视和严密封锁,当时除了苏联东欧国家给予的援助,中国只有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重重封锁中舍此别无他法。中苏交恶之后,外部封锁更趋严酷,给新中国建设事业造成了进一步的困难。一直到毛泽东重新开启中美交往大门,这种局面才得以改观,西方封锁至此才稍有松动(但种种限制时至今日依然很多、很严)。没有 1972 年毛泽东与尼克松的握手,上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中国人民即使想实施对外开放政策,恐怕也无从谈起。 通过 30 多年实施对外开放政策,中国有机会了解世界大趋势,并积极引进资金、技术及商品,有效地发展了经济,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中国企业也抓住时机,参与经济全球化,志在 “ 杀出一条血路 ” 。从积极方面说,对外开放政策顺应了世界科技进步、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促进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为全球经济增长创造了条件。当然,从消极方面说,在 “ 与国际接轨 ” 、 “ 遵守国际规则 ” 的名义下,中国经济对国际市场、技术和资源的依赖也不断加深。 因此,对外开放政策实际上存在两种不同的前途。第一种前途,以对外开放实现经济繁荣和自主,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的科学发展,踏上强国富民的复兴之路。第二种前途,在对外开放中日益丧失自主性,国家最具赢利能力的企业以及土地资源,以种种理由被境外资本收购,绝大多数人民沦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无产者,国民经济则丧失独立性、自主性,沦为国际垄断资本的附庸。从世界经济史看,前者是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走过的成功之路;后者则有拉美、俄罗斯、东欧诸国的前车之鉴。 一、对外开放政策的经济实质 何谓对外开放政策,不同国家给出的解释并不一致;甚至同一个国家对本国和他国的开放要求也不一样。 究其经济实质,所谓对外开放,就是一个国家在哪些领域赋予外国资本在本国多大的自由。这些自由的主要内容,包括投资自由、贸易自由(主要指货物贸易)、移民自由(可包括迁徙自由)、知识产权(重点是专利、版权和商标权)贸易自由;此外,还有对经济发展影响极大的驻军自由以及信息传播自由等政策选项。 一个国家倘若完全拒绝赋予外国资本上述自由,显然是闭关锁国的做法,说不上对外开放;反之,一个国家如果对上述自由化政策照单全收,则与沦为殖民地无异。 因此,所谓开放与否,通常是相对而言的,过犹不及。 即使是美国这一所谓 “ 开放社会 ” 的典型、世界第一强国,在技术转让、贸易、移民、投资甚至信息传播方面,均设置了大量限制,以确保美国的安全、繁荣和霸权。至于赋予外国在美国的驻军自由,则是世人无法想象的事情。 但是, 对美国在海外建立大量军事基地并驻军,绝大多数美国人则又视之为天经地义 —— 把这当成各盟国对美国的合理开放政策。 从历史经验和现实形势看,一个国家赋予外国资本在本国无限制的自由,将使它无法合理保护本国及其人民的正当权益,从而危及国家的独立生存和健康发展,正常情况下极其罕见。但是,某些国家的统治集团在各种外部压力和诱惑下,可能失去保护本国人民利益的决心、意志和能力,从而赋予外国资本极大的自由。近代各帝国主义国家强迫掠夺殖民地、强迫落后国家签订不平等条约等,就是其中的典型。晚清至民国期间,当时的中国政府与列强签署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何尝不是被迫对外开放的事实? 可见,正常的对外开放,是有限度、有选择的对外经济自由化。近代以来荷兰、英国、美国等三大霸权的经济兴衰史表明, 一个国家在由弱变强的过程中,往往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壮大;随着其经济实力不断加强并 “ 君临绝顶 ” ,则转而采取经济自由化政策。越是发达、富有竞争力的资本主义国家,越希望其他国家与其一道实施彻底的经济自由化。 霸权国家因而往往威逼利诱其他国家与其共享 “ 世界是平的 ” 这一虚幻理念,追求绝对的贸易、投资自由化。但即使如此,在知识产权转让、移民自由化方面,强国却只允许有限自由化,有利则行、无利则废 —— 发达国家设置了绝少妥协的重重障碍、阻止知识产权的自由转移;除非能够吸引投资和技术,各发达国家均严格限制移民规模、并严厉打击非法移民活动。 此外,只有在军事结盟的前提下,各发达国家才可能允许外国驻军。 两国之间即使对等开放,也不等于是互利双赢的选择。 考察各国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实力差距很大的国家,彼此即使赋予对方同样的经济自由,其后果也并不一样 —— 在强国一方,它具备实施这一自由的充分能力,既可巧取又可豪夺,将不断在竞争中高奏凯歌;而在弱国一方,虽然名义上享有投资、贸易、信息传播等自由,但由于缺乏实施此类自由的实际能力,自由的结果必然是弊大于利。 历史上,英葡之间的《梅休因条约》、英法之间的《伊甸条约》都貌似平等,但其实施的结果是,前者几使葡萄牙沦为英国殖民地;后者则陷法国经济于困境,并诱发了法国大革命。 需要强调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霸权国家的操纵下,一些国际组织不断成立、形成 “ 超国家力量 ” 。布热津斯基直言不讳地指出: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可以说代表全球利益, …… 但实际上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受美国利益的左右。 ” (《大棋局》,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11 页)诸如世界贸易组织(前身为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 “ 资本联盟 ” ,它得到强国政府支持,同时能迫使弱国政府就范。通过以政治、军事压力相胁迫、以意识形态操纵相诱惑,强国及其操纵的国际组织常常使欠发达国家签署城下之盟。这样,经济弱小的国家遵守 “ 国际规则 ” 、 “ 国际惯例 ” 的结果,完全可能是丧失自主发展能力,进而沦为跨国资本积累利润的外部条件。 二、对外开放的方式与步伐 各国对外开放,必须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历史上,貌似强大、盲目自信的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曾长期向意大利诸城市国家开放经济,在经济上为后者 “ 输血 ” ,最终导致国弱民贫,以至崩溃。大英帝国的强国之路,其始则千方百计以保护主义摧毁荷兰霸权,其后则引诱欧陆诸国如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等实施自由贸易,其盛则倚仗工业品输出、掠夺遍及全球的殖民地,终成世界霸主。美国立国后,最初选择汉密尔顿保护主义的经济路线,积极发展制造业、海运业,增强国防能力。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工业实力已成为世界至尊,但其保护主义政策依然不容稍动。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携摧毁德国、战胜日本、瓦解大英帝国的声威,才转而推进所谓 “ 公平贸易 ” (实即可选择的贸易自由化),并成为取代英国的新霸权。 可见,开放不是问题,如何开放才是大问题。其一,通过有选择地实施经济开放政策,加强经济的自主性、独立性,增强本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最终实现强国富民的目标,这是英国、美国以及德国、日本所走过的道路。其二,在对外经济开放中,无论是主动还是被迫为之,听任外国资本在本国随心所欲,自主性日渐削弱,最终沦为国际资本的附庸。这是历史上莫卧尔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波斯帝国、我国清王朝走过的绝路,也是今日拉美、东欧等国的现实处境。 回顾强国发展的历程, 中国的对外开放也将经历漫长的 “ 四步曲 ” 。第一步,在现代化经济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引进外部的技术和设备、加快建立现代工商业。第二步,保护国内市场,为处于幼稚期的产业创造健康成长的有效空间和时间。第三步,促进国内竞争,迫使各企业变市场压力为创新动力,在技术研发、工艺制造、品牌建设中快速壮大实力。第四步,实施对外开放,产业在国际竞争中谋求优势,力求后来者居上。值得强调的是,所谓 “ 跨越式发展 ” 极其罕见,强国成长的每一步都曾付出巨大努力。 三、兴利避害的长久开放之计 第一,人类文明史表明, 富国不强军,到头一场空 。一个富裕而缺乏自卫能力的国家,在弱肉强食的世界中,将必然沦为对强国最有诱惑力的 “ 猎物 ” ,也往往最早招来杀身之祸。与此相反,一个国家穷兵黩武、四面树敌,或早或晚将丧失道义上、物质上的优势,民心向背因而逆转,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此二者,中国皆不可取。未来若能严守坚定的积极防御政策,增强国防的自主发展能力,即 “ 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 ,坚信 “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 ,中国就能在长期竞争中赢得主动权。任何国家只有具备强大的国防能力,对外开放政策才能从容实施;否则,在军事侵略、经济劫掠的压力下,难免功败垂成。 第二,国家竞争能力既取决于物质发展能力(包括经济和国防能力),也取决于精神领导能力(主要表现为理论、新闻和文艺信息的传播能力)。一个体格健壮的壮年白痴,斗不过一个机智勇敢的孩童。世界历史上一些盛极一时的大国,最终土崩瓦解,其根源在于这些国家的统治集团精神早已崩溃。 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强国可以利用周密的信息战、心理战和有效的意识形态操纵,通过理论传播误导对手的认识、新闻传播瓦解对手的判断、文艺传播扭曲对手的感情,从而引诱对手盲从 “ 四面楚歌 ” 之音,落入 “ 自刎乌江 ” 的绝境! 在中国对外开放过程中,某些似是而非的理论屡屡在精心选择的时机得到大力传播,导致了市场万能论、私有经济效率论、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论、土地私有保护农民利益论等怪论大量泛滥,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极大隐患。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种种理论,并无历史事实和实践经验作基础,逻辑上也多有矛盾之处。不过,有些人往往以特定新闻事件为 “ 爆破点 ” ,吹捧某些 “ 权威性 ” 分析,施加一波波舆论压力,诱导公众和官员渐入歧途而不自知。因此,大力弘扬实事求是的学风,加强理论、新闻与文艺等各类信息传播中的自主性、创造性,既是对外开放的内容,也是取得成功的条件。舆论导向正确,是国家与人民之福,也是成功实施对外开放的基础条件。 第三, 大力推进互利的货物贸易和知识产权贸易的自由化。 合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两个大局,是中国发展的经验之一。 未来仍需积极利用国内外资源,不断增强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工业的竞争力、提高商品附加值,从而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 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大力自主研发新技术、保护版权贸易繁荣发展、打造富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同时 要排除障碍、积极重视引进知识产权、消化创新。 规模巨大的市场需求、具有战略控制力的资源、日益先进高效的制造业,是中国实施对外开放的有利因素;如果策略得当,中国有能力取长补短,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何况,中国巨大的经济纵深也创造了他国难以企及的发展空间。 强国依靠跨国公司,早已事实上垄断了大部分世界资源和商品输出市场,还频频采取保护措施(如进口配额、反垄断、反倾销、技术标准限制、生态环保限制、国家安全限制),阻碍发展中国家的进步。中国的对外开放将长期受制于这一 “ 成长的烦恼 ” 。 时至今日,中国各产业尽管发展水平不一,但大多处于第三步、第四步之间,即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阶段。如果能在核心技术、战略产业赢得优势,中国将摆脱所谓 “ 中等收入国家陷阱 ” ,而站上更高的经济舞台。 第四,实施合理且有限度的投资自由、移民自由政策。一个国家能否保持对绝大多数骨干企业、银行及土地资源的所有权,是它能否在当代世界分享经济发展果实的基础。一个失去了本国主要企业、银行及土地资源所有权的国家,只能依赖出卖劳动力为生,在对外开放中将步履维艰。 为此,中国需要进一步保护好一定数量、竞争力强的国有企业和银行,使之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 有赢利能力的中国企业在实施股份制改革中,应当选择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市,优先面向中国投资人出售股份。 坚决保护好耕地资源、确保粮食安全。严格限制向外国资本出售,或长期出租土地资源。如稀土等具有战略意义的矿产资源,必须受到最严格的保护。 一个 13 亿人口的大国,不可能靠对外移民解决发展问题。 当前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吸引技术移民、投资移民,使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和资本不断流失。 这种卑劣的 “ 掐尖儿 ” 行为,既给技术和资本流出国造成物质伤害,还损害其凝聚力。 西方列强在发展中都曾主动引导移民携技术、资本进入本国;同时严密防范技术外泄,甚至追究泄密者的刑事责任。 因此,对所谓 “ 富人移民潮 ” ,虽然不必大惊失色,但也必须认识到,引发技术和资本外流是限制弱国的惯用手段。发展中国家可以考虑设立与之相应的移出限制,比如规定技术移民的技术失效期、投资移民的资产转移税等,从而降低强国 “ 掐尖儿 ” 带给发展中国家的伤害。 总之,对外开放不是问题,但如何开放却事关成败。从远期看,拉美各国与美国获得独立的时间相差无几,相当一部分国家的自然禀赋与美国相比也毫不逊色。尽管美国的繁荣、拉美的停滞与各自国内因素有很大关系,但是,是否在开放中盲从比较优势理论、是否坚持产业自主发展、是否选择明智的产业保护和竞争政策,是美国迅速崛起为超级大国,而拉丁美洲至今陷于泥泞的重要外因。从近期看,俄国、东欧诸国在上世纪末经济转轨后,不仅彻底摧毁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还将自己最有赢利能力的企业、银行甚至土地资源出卖给西方投资人,结果除了少数官僚、买办因此攫取了巨额财富外,本国人民除了出卖劳动力,别无选择。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来之不易,在对外开放问题上倘能审时度势、不务虚名、不迷信教条,而致力追求经济的自主自强,则中国的开放大业必有笑傲江湖的一天。 (作者单位:中国联通集团综合部)
1420 次阅读|0 个评论
拿出办中国乒乓球队的气度办中国科学院
热度 17 qpzeng 2011-5-19 21:59
中国乒乓球队实力超群,战无不胜,在国际重大赛事中“包揽”金牌几无悬念! 就连禅精竭虑、挖空心思多次主导修改竞赛规则的国际乒联主席沙拉拉都不得不承认: 打破中国队的垄断,无解! 那么, 中国队成功的秘诀究竟在哪里?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看看中国羽毛球队和中国足球队,我们就不难得出结论 :“群众基础”当为原因之首。 乒乓球是中国的“国球”,有着广泛而扎实的群众基础,说一个中国人一生从来没有打过乒乓球,就像说一个巴西人一生从来没有踢过足球一样。 多年以来, 全国各个乒乓球俱乐部源源不断地为国家队和省队输送人才,确保了乒乓球运动队伍高手云集,人才辈出, 如辽宁鞍山乒乓球俱乐部就向国家队输送了郭跃、李晓霞、马龙、张超等国手,现在他们都已成为中国102个乒乓球世界冠军中的一员。 国家队严格的“多级”选拨制也是致胜的法宝。 运动员的去留,没有任人唯亲,唯有选拨成绩话事! 第一级选拨是 “资格”选拔 ,凡是入选国家集训队的运动员都要经过严格的选拔,能进也能出; 第二级选拨是 “晋级”选拨 ,成绩优异者晋级国家一队,仍有培养潜力者继续留在国家二队,成绩差者直接淘汰; 第三级选拨是 “选手”选拔 ,每次国际比赛之前队内都举行“直通赛”,由此决出参赛者的名额。 另外,中国乒乓球队的历届教练都是打乒乓球出身的“内行”,蔡振华、施之皓、刘国梁,哪个不是?分管教练,孔令辉、秦志戬、阎森,更是如此。 中国科学院堪称中国科研的“国家队”,跟中国乒乓球队同为国家“包办”,也就有着跟中国乒乓球队同样的“牛气”,你不冲天谁冲天?! 中国的科研人员总数已达 110 万,接近美国的 140 万和欧盟的 130 万,不可谓没有科研队伍的“群众基础”,关键是要形成配套的选拔与淘汰体制。位于首都北京的中国科学院是科研“国家队”,分布在全国各地的12所分院就相当于科研“省队”,“优胜劣汰”是否可以先从“国家队”和“省队”开始? 为此,建议 中国科学院的在编人员不要搞“铁饭碗”,任人唯贤,能进也要能出! 科学家可以从国内外优秀人才中选拨,必要时可以淡化或摈弃国籍、人种的界限,以人设岗或按岗招人,待遇从优,经费保证,定期考核,末位淘汰。对于有潜力的年轻科研人员,可以放在后备人才库中进行培育(如中科大、中科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应逐渐淡化行政管理体制,尤其在纯科研领域(如研究院所、重点实验室、实验研究基地),要尽量 提拔资深科学家(如身体力行的两院院士、全职回国的留学人员或国内优秀学者)担任科研主管和分管 ,让他们以“主人翁”的身份,本着对国家负责任的态度,率领自己的研究团队,为办好中国科学院及把中国的科研搞上去发挥“光”和“热”! 中国科学院要提倡科学家站在世界前沿参与国际竞争 ,争取多在国际顶尖杂志上发文章,在挤进国际主流学术圈的同时,更多地创立中国独特的优秀学术品牌,诸如“两弹一星”。要鼓励科学家们“出名”、“冒尖”,对外即使不能搞个世界排名,对内也要建一堵“名人墙”。 中国科学院,你要在国际科研竞争中拔得头筹,你就要拿出中国乒乓球队的气度,先培养出几个科研领域的“冠军”再说! 附注: 此文应科学网总编辑赵彦先生之邀而作,并授权赵先生及科学网将此文 上传至 “ 我心中的中国科学院 ” 征文网站。谢谢!
个人分类: 建言献策|6880 次阅读|7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4 17: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