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技术路线图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技术路线图及其中的“行动者”(下)
热度 1 lvnaiji 2020-4-23 09:28
吕乃基 1. 技术路线图多与案例,与具体操作相结合,嵌入于行业的语境之中。广东省在长达一年多的“铝工业技术路线图”编制过程中,几十家企业派出技术人员不舍日夜参与其中。广东省科技厅厅长李兴华十几年前去日本考察一家著名电器企业,打定主意要弄清楚他们的企业研发机制,在这家企业住了十几天。终于发现,日本电器行业有几十家企业的技术人员聚集在这家企业,对电器行业的关键技术进行合力攻关,取得成果后整个行业共享 。 Gordon Moore 对半导体历史发展趋势的分析可以被看作是技术路线图应用的前身,这就是为人熟知的“摩尔定律”。摩尔定律为新一代芯片技术的发展设置了里程碑和时间表,并且还预测了未来可能的技术突破方向 。如何解释,行动者们恰好达成18个月的共识,而且屡试不爽? 各个层次的路线图,参与者会有所不同。在国家和长远的战略层面,科技人员的比例更高,例如中国至2050年科技发展路线图,由中科院发布,较多考虑科技本身的发展;而在短期和较为具体个别的层面,企业人员会多些,行动者众,语境复杂交织,利益和价值取向各异。再者,宏观长期战略与具体个别项目,上下层之间的观点如何沟通,利益如何协调? 行动者网络中的观点和概念体系是否可以,以及如何用于技术路线图,如行动者之间的“转译”或界面之间的沟通,怎样界定问题,指出对方利益和目标的实现途径,或所谓“必经点”(OPP: obligatory passage point)。还有诸如摄入、动员,确保各方稳定牢固而不是背叛,以及构建何种游戏规则等。所有这些以及所有行动者都处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背景之中,处于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态势之中,这些背景为技术路线图提供了无缝之网。 技术路线图中,知识的流动、转译、交流、共享,以及最终的创新,显然是重要而复杂的理论课题。由于网络中知识的多样性和不断地发生知识与信息的交流,交流即创造,因而网络作为一种组织形式要比单个企业更容易创造和组合知识,从而为企业创造基于知识的竞争优势 。 2. 相关的研究有必要与产业哲学相结合。不同行业的技术路线图会有相当大的差异,行业内部的整合方式也会起很大影响。例如实施垂直整合的石化业,向前涉足于开采和提炼,向后收购分销网络。在这样垂直整合的行业,如果有一个居于垄断地位的超级行动者,其他行动者微不足道,也就无所谓网络。如果还有路线图,其主要性状多半是线性的。 在非垄断的汽车行业,所拥有的业务层次很多,即使由于某一个环节如引擎的技术进步了,附加值增加了,但加总到汽车上,附加值也不会增加太大的比例,这就要求汽车的所有环节同时进步。 采用分工整合的英特尔,专攻于价值链中的某一个环节,因而当该环节技术进步的时候,就能反映在其产品价格上,从而实现高附加值的收益。各个环节的技术含量不同,相应分配给各个行动者的附加值也不同。而技术路线图为所有的行动者,为行业整体增添了附加值。 在集中于本行业的技术路线图之时,有必要关注行业外技术的渗透和支撑,特别是互联网、绿色能源和环保等技术。 此外,技术路线图只是在微笑曲线的左侧;对称地考虑,是否存在或者需要行销路线图?还可以联想到这样的问题:技术路线图说是要强调需求,但在参与绘制的行动者中,是否会有消费者代表,有多大权重?谁又能代表? 重要的是,在技术路线图中,究竟体现了什么样的“方法”?谈毅认为,网络需要“能创造出强烈的身份认同意识和有效的协调规则”。显然,这是问题的关键,由此才能提供“附加价值的源泉”。科技日报记者总结了这一过程中的“科学化、民主化和程序化”,这“三化”是通用的一般的说法,实际用到技术路线图中则有待详加展开。 中科院在其总报告中这样写,“我们借鉴国际上制定路线图的方法,吸纳我国进行科技战略规划的成功经验,在研究实践中形成了制定重要领域科技路线图的系统方法。”一是建立重要领域科技发展路线图战略研究的组织体系;二是明确领域科技发展路线图的基本要求;三是组织所涉及领域科技发展路线图战略研究队伍;四是建立多层次、经常化交流探讨机制;五是建立重要领域科技发展路线图评议机制;六是晋升重要领域科技发展路线图研究的机制。 3. 通过技术路线图,有可能形成某项技术或行业的标准,这一点对于企业、行业乃至国家来说都极其重要。技术路线图既有对技术的展望,又有对未来市场的争夺(王德禄2008)。然而,由于所有行动者的偏好、利益和社会关系都体现在技术路线和产品的设计中,随着网络因素的增多及问题转译链延长,标准可能无法辨认,因而有必要对行动者加以某种控制。进而,能否剔除不良行动者,以及识别、避免行动者的违规如贿赂等,以保障网络健康完善。再者,如何理解并消解网络中的垄断及其与政府之间的关联? 在技术路线图的绘制和实施过程中,避免垄断也是重要课题。传统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技术随着市场的转移而转移,而产品内分工的发展使市场和技术分离,核心技术往往会被具有垄断性的企业控制。这样就会打击其他行动者的积极性,削弱技术创新的动力,到头来对整个行业造出损害。 在发达国家,技术路线图提出至今的演进是由企业逐级向上的过程,传入发展中国家,必然会有政府因素的强力介入,例如在广东等推进技术路线图的地区,无不可见政府的忙碌身影。政府究竟是技术路线图的守望者还是行动者,或者是具有特殊身份和权限的行动者? 或许正是政府在某种意义和某种程度的参与,建构了技术路线图的中国特色。这一点显然在发布不久的中国至2050余年科技发展路线图中体现得最为充分。一是捆绑在一起的“科”与“技” ,如果说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划”,那么科学就是自由探索。二是规划的基调,悲观、乐观,还是中性。通常而言,乐观,是中国特色规划的基调。这一点将对路线图产生深刻影响 。 最后,技术路线图并非一劳永逸,而是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反复,构成某种循环。前文提及,G.Dan Hutcheson则曾计算过SIA (半导体行业协会)技术路线图每一个周期的净收益。同时,也正是在这样反复的实践过程中,加深了对技术路线图的认识并丰富这一理论工具,广东省科技厅的曾路这样回答网友评论 。 技术路线图可能依然题目太大,可以再缩小到不同行业,乃至其中某一项具体的技术,“下沉”到底,然后再做比较和整合的研究。 科技日报 2008 年 12 月 3 日 http://www.jykyjdjd.cn/news/?type=detailid=475 谈 毅 仝允桓 李雪凤 , 基于技术路线图的产业创新模式 : 一个选择性评述 ,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7 年第 04 期 谈毅,技术图构过程中知识流动模式与创新效率, 公文易文秘资源网 2008-10-18 。 吕乃基, 在 “ 科技 ” 的背后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5227 李侠,科学是可以规划的吗?——浅谈科技发展的路线图问题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5083 曾路,产业技术路线图在广东的缘起, http://www.casted.org.cn/blog/index.php?blogId=324  2009-01-04
个人分类: 科技|2264 次阅读|4 个评论
技术路线图及其中的行动者
lvnaiji 2020-4-19 19:36
吕乃基 原文“技术路线图vs.行动者网络:特定语境中的两种文化”,刊于《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6,《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以“技术哲学语境中的两种文化”为题摘登2010,10。原文较长,此处做了较大删减后分两次上传。 一、技术路线图 1. 有技术路线图,产品技术路线,以及产业技术路线图和国家科技发展路线图,大致构成由微观到宏观的系列。各个层次的技术路线图,在实际上无论对于企业、行业还是国家的发展都十分重要;在理论上,关系到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方法,关系到技术哲学中的行动者网络和产业哲学等。 宏观层面把握大趋势, 由政府机构制定;部门层面由行业协会制定,或者多客户的咨询公司;公司层面主要涉及特定的技术和新产品,常常由公司来制定。2008年,美国三大信息产业协会高层访华推销其国际半导体技术路线图,希望中国成为世界半导体行业委员会成员,将中国纳入其战略体系之中。 2. 各方对这些路线图的定义、功能和意义等的分析、评价不一。以技术路线图(本文中,“技术路线图”的含义包括绘制和实施过程)为例,大致可以分出三类观点。一类强调技术本身的趋势,另一类较多顾及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关系,第三类较为均衡,主张“一场科技民主运动”。 表:关于技术路线图的三种观点 技术本身趋势 因果决定论 利益相关者的共识 目的论 一场科技民主运动 观点 前美国总统科学技术顾问、哈佛大学教授L.M.Branscomb等:以科学知识和洞见为基础的、关于技术前景的共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顾刚:按既定方针,有时间性和阶段性地实施计划。把握技术发展中的规律性 技术路线图的价值体现在制定过程,而不是其本身。重大科技专项不能只依靠科技精英和个人权威,不是以“技术推动”为动因,不是关于现存技术有何作为。技术进化论和建构论兴起导致对技术和社会关系的全方位研究。“技术和制度共同进化”(Nelson,1993)。协调技术开发中不同的利益主体的合作方向,参与者的知识、信息、能力和偏好分布不均匀,构造新型创新网络。打破企业路径依赖。个体的表现依赖于其他行动者的行为。 集群体之研究成果和该领域权威专家对在那个领域变化需求的想象构成,描绘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路径,利益相关者达到一致的过程。分析市场需求、产业目标和技术壁垒,结合广东省无铅技术现状、提出目标,解决相关环节的合作。 案例 摩托罗拉公司较早绘制产品技术路线图,成功实现企业内部的技术进化,有效规避了在产品和工艺进化过程中可能忽略的一些重要的技术元素。 Callon(1980) 对法国1960至1975年电动汽车研发使用情况的分析表明:几乎所有事情都可以协商, 国家铝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铝加工行业骨干企业代表近百人直接参与,企业参与的专家人数最多(广东)。 趋势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进步和技术路线图数据库建立,制定过程有一个逼近产品技术和技术进化的“自组织”虚拟进化过程。产业技术路线图软件的制作在技术上没有重大障碍。可以按照不同国别的需求在程序上实现。趋势是智能化 技术发展的各个环节都存在着社会的选择,选择是社会塑造技术的总结,集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国家意志和公众对待技术的态度 带来一线的技术问题和最为直接的市场需求 G. Dan Hutcheson 计算了SIA (半导体行业协会)技术路线图的影响,发现每一个周期的净收益,芯片行业是160亿美元,装配行业是50亿美元,而成本低于5千万美元。投资回报率是640%。 表中的资料来自博士论文: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叶继涛,专利地图、技术路线图和技术预见融合集成研究 , www.chinaqking.com 期刊门户 - 中国期刊网 2009-5-5 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 2009 年第 1 期。科技日报的三篇报道:析广东率先启动产业技术路线图计划(一)、(二)、(三) 。
个人分类: 科技|2227 次阅读|0 个评论
IEA与WBCSD:到2050年水泥技术路线图将CO2排放量削减24%
mhchx 2018-4-8 14:53
2018年4月6日,IEA官方网站发布消息称到2050年水泥技术路线图将CO2排放量削减24%。 巴黎和日内瓦 - 根据国际能源机构(IEA)的新报告和水泥可持续发展倡议(CSI),技术和政策解决方案的组合可以为到2050年将水泥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24%至目前的水平提供途径。 水泥行业是全球第三大工业能源消费 者 ,占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 7%(照片:Shutterstock) 称为水泥行业低碳转型的技术路线图更新了 2009年制定的第一份全球 水泥 部门路线图。该路线图旨在确定和发展国际合作努力,并为公共和私营部门决策者迈向更可持续发展的水泥行业提供证据 , 可为长期气候目标做出贡献。 水泥行业是全球第三大工业能源消费 者 ,占工业能源使用量的 7%, 并且 是第二大二氧化碳的工业排放 者 ,约占全球排放量的 7%。 水泥是混凝土的关键成分 - 用于建造住宅,学校,医院和基础设施,所有这些都对生活质量,社会和经济福祉至关重要。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的发展,到 2050年全球水泥产量将增长12%至23%。 尽管效率提高,但到 2050年,根据国际能源署参考技术情景(RTS),水泥行业的直接碳排放量预计将在全球范围内增长4%,该情景考虑到巴黎协议下的现有能源和气候承诺。 到2050年实现IEA更加雄心勃勃的2°C情景(2DS),旨在将全球平均温度上升限制在2°C,这意味着要大力减少水泥制造商的排放。 只有在支持性的监管框架以及有效和持续的投资下,才能实现水泥行业的低碳转型。与现状相比,迎接 RTS已经需要额外的累积投资。与RTS相比,实现2DS所描述的转型可能意味着将这些投资增加一倍。 各国政府与工业界合作,可以在制定政策和监管机制方面发挥决定性作用,以释放促进投资所需的私人资金。 作为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 WBCSD)的旗舰部门项目,CSI是一项全球性工作,目前 汇 集了 24个主要水泥生产商,业务遍及100多个国家,并将可持续发展融入其业务战略和运营。 “ 水泥行业是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全球能源需求和碳排放的重要来源。 因此,决策者和行业必须共同努力,确保采取最佳做法,使该行业走上符合我们长期气候目标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道路, ” 国际能源署的执行董事 Fatih Birol博士说。 WBCSD CSI总经理Philippe Fonta先生补充说:“CSI与国际能源署合作制定了 水泥低碳转型技术 路线图更新,我感到非常高兴和自豪。 2009年进行的第一次 演练 证明了 它 的附加价值 ,以 帮助 水泥 部门确定解决方案 并使有能力者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并且必须根据 CSI获取数字权利(GNR)数据库中最新的强劲排放数据 以及由欧洲水泥研究院( ECRA)开发的最新技术潜力 调整此预测。 ” 该路线图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以水泥行业最低成本技术分析为基础,根据 IEA 的 2DS 减少其直接二氧化碳排放量 ,探索可能的过渡路径。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结合技术解决方案、支持性政策、公私合作、融资机制和社会认可度。 提高能源效率并转用替代燃料,同时降低水泥中的熟料含量,并部署新兴和创新技术,如碳捕集和使用替代性粘结材料,这是水泥生产中可用的主要碳减排方法。 考虑到水泥,混凝土和建筑环境的整个生命周期,可以进一步节省排放。 这可以包括通过最大化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设计寿命来优化混凝土在建筑中的使用 、鼓励再利用和再循环、减少浪费并从混凝土的性能中受益,以实现建筑物供暖和制冷所需能源的最小化。 该路线图概述了政策重点和监管建议,讨论了投资激励机制,并描述了研究、开发和示范方面的技术挑战。 文献来源:http://www.iea.org/newsroom/news/2018/april/cement-technology-roadmap-plots-path-to-cutting-co2-emissions-24-by-2050.html
个人分类: 节能减排|3108 次阅读|0 个评论
IEA与NEA联合发布《核能技术路线图——2015》
热度 1 mhchx 2015-2-9 13:09
2015年1月底,由国际能源机构(IEA)和经合组织核能机构(OECD-NEA)联合发布《核能技术路线图-2015》报告,该路线图是2010年版本基础上的更新版本。 该 报告中指出,核能是限制全球变暖的最重要技术,并指出核能如何能够帮助实现全球升温不超过2℃的目标。 根据该设想,实现2050年930GW需要未来每年平均新增核能装机容量12GW,但IEA主席Maria van der Hoeven表示目前并未达到这一水平。 根据该技术路线报告设想,未来能源的综合情景 是到2050年全球核能 装机容量 达到930GW,占全球总发电装机容量17%。即使考虑到2050年电力需求将有 所增长 ,核能从现在的396GW实现这样的涨幅也将帮助降低13%的碳排放,从而限制全球 变暖。这与2010年的核能技术路线图相比,2010年预计2050年核能的总发电容量及站全球总发电装机容量比例分别为1200GW、25%,这显然是受到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的影响而下降的,但是这种由目前全球核能 装机容量 达到396GW到2050年的930GW的增长仍然代表了核工业未来强劲的发展。 就全球而言,核能是OECD国家低碳电力最大的来源,占其2013年电力生产总额的18%,而全球核电则占电力生产总额的11% 。 短期而言,很多国家的核电受到日本福岛核事故的影响,不仅更加关注对核电的安全、降低了公众对核电的接受程度,而且在德国等不少国家改变了核电政策。 中长期而言,核电的前景仍是积极的、正面的。2014年开始在建的72座核反应堆,这在25年里是最大的数量。根据2度温升方案(2DS),中国占据新增装机容量最大的增长,从2014年的17GW增加到2050年的250GW,到2050年将占全球核能装机容量与发电量的27%。其他增加的核能市场包括印度、中东与俄罗斯联邦。除韩国、波兰、土耳其、英国外,大多数OECD国家的核电装机容量要么减少,要么持平。 核安全在核部门仍保持着最高的优先权。虽然核安全的首要责任在于经营者,但是管理者在确保最高安全的原则下扮演着主要角色。福岛核事故的教训特别强调管理者应该强大、独立。安全文化应该在核部门全面推进(经营者与工业,包括全供应链、管理者),尤其是新建核电国家。 政府在确保安全、长期投资方面发挥着作用,考虑将资金密集型项目用来开发所有低碳技术,并为其提供长期的足够的电力价格。政府应该持续支持核电研发,特别是在 核安全、先进燃料循环、废料管理及创新设计等方面。 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s)可以拓展核能市场,通过为较小的电网系统,为不适合更大核电站的孤立市场提供电力。这些设计的模块化性质也可能帮助解决融资障碍。
个人分类: 报告|3381 次阅读|3 个评论
IEA:2050年风力发电上升到全球电力的18%
热度 2 mhchx 2013-10-23 13:59
IEA刚刚发布的技术路线图:风能——2013版,是2009年首次发布版本的更新版。该报告发现,与现在2.6%风力发电比例相比,到2050年风电能够占到世界发电的18%。全球目前将近300GW的风电必须增加8到10倍才能实现技术路线图的愿景。2012年全球风电支持了超过780亿美元,以后每年需逐步增加到1500亿美元。 在首次路线图中设想到2050年规模较大的风能占全球发电的市场份额超过12%。在2020年或者2025年中国超过经合组织欧洲成为风力发电的主要产地,美国排名第三。到2050年为止,在这一愿景下部署的风力发电每年将节省下4.8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中国提供迄今为止最大的减排量。该减排量相当于超过当前欧盟年度排放量。 目前海上风力发电是昂贵并具有挑战性的技术,但是其具有长期重要的发展潜力。路线图列出了由政府、产业、研究中心等的行动,希望实现到2050年降低陆上风力发电成本25%及海上风力发电成本45%的目标 。
个人分类: 风能|3095 次阅读|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8: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