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元胞自动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a ,CA)模型在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中应用
dayon 2020-7-11 23:09
p 元胞自动机 ( Cellular Automata )是一种 时间、空间、状态 都 离散 的模型,具有强大的空间建模和计算能力,能够模拟具有 时空特征 的 复杂动态系统 。 http://www.geosimulation.cn/GeoSOS/index.html 代码程序.pptx CA模型应用.pptx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1 次阅读|0 个评论
量子力学的未来? 元胞自动机型的量子力学解释
热度 2 conjugate 2017-9-18 22:19
从科研圈中看到了一篇多年难得一见的好文章: 对话诺奖得主:量子力学的为来将走向何方 http://www.huanqiukexue.com/a/qianyan/tianwen__wuli/2017/0918/27527.html 。英文链接: http://physicstoday.scitation.org/do/10.1063/PT.6.4.20170711a/full/ 简要地阅读之后意识到,这篇通过对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杰拉德.特.霍夫特 (Genard 't Hooft)访谈涉及的内容,对我们这些孤军奋战,长期坚守在元胞自动机研究前沿,探索量子力学基础原理的研究者们,是喜从天而降的莫大支持! 在霍夫特2016年由SPRINGER出版的Open Access专著《量子力学的元胞自动机型解释》( The Cellular Automaton Interpretation of Quantum Mechanics, Springer, 2016 ) https://link.springer.com/book/10.1007%2F978-3-319-41285-6 中,系统地陈述了从原始的哥本哈根解释到多世界解释等丰富多彩的量子力学解释。值得关注的是尽管各类解释都包含着不同的优缺点,但是霍夫特非常肯定地认为,在已有的系列量子力学解释中,元胞自动机型解释最为靠谱。 在霍夫特传递出来的信息中,我们可以肯定尽管后续的深入探索研究还将继续在泥潭中盲目搜寻,元胞自动机研究领域将会随着进一步的成果,而吸引更多研究者关注。期待优秀的研究者们,能在该方向的后续研究中获得良好成绩。 预祝量子力学基础有一个确切的未来!
个人分类: 量子干涉|5922 次阅读|3 个评论
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的基本过程
jingsam 2016-1-19 16:47
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是挖掘土地利用系统的动态演变规律,以预测未来土地利用变化趋势,辅助区域的土地利用决策。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一直是LUCC的重要主题,其应用包括城镇扩张预测、生态保护区预警、气候变化影响分析等。近年来,由于快速城镇化产生了各种社会、经济、生态问题,使得城镇扩张模拟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热点。元胞自动机(CA)是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最常用的方法,它在邻域影响和转换规则的作用下,模拟土地利用的时空动态变化过程,中山大学的黎夏教授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元胞的结构代表了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属性,而元胞状态转换过程反应了土地利用变化的时间属性,因此元胞自动机在结构和机理上,非常适合做土地利用变化模拟。 然而,利用元胞自动机进行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土地利用是一个人地耦合系统,土地利用变化的产生大部分是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所以人类活动是产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重要影响因素。元胞的位置是固定的,而地上的人类活动是能动的,因而元胞自动机模拟能动的人类行为非常困难。虽然,有些学者试图改进元胞自动机,使其纳入人类活动的影响,然而这些方法对人类活动影响的模拟都是隐式的、不直观的。多智能系统(MAS)能够构建智能主体,模拟土地利用系统中人与人和人与地的动态交互过程,涌现出宏观地理现象和规律。因此,将元胞自动机与多智能体系统相结合是比较好的模型构建思路,其中元胞自动机负责模拟土地利用的环境变化过程,多智能体系统负责模拟土地利用的人地决策过程。 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的一般过程如下图所示: (1)数据准备。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的一般需要搜集研究区两个时期的土地利用数据(一般由遥感影像解译得到,因为数据比较好获取),用来训练转换规则、校正和检验模型。但这也不是绝对的,例如黎夏教授提出的最大熵模型(Maxent)只需要一期影像,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他的文章。 (2)获取转换规则。转换规则是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的核心要素,如果要在模拟方法上进行创新,基本上是要从转换规则的获取方式上着手。转换规则的获取首先要确定产生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例如高程、坡度、距公路的距离、距铁路的距离、距市中心的距离、距镇中心的距离等。至于为什么选取这些影响因素,基本上是通过经验判断,并没有一个实际量化的证明,这是我比较困惑的一点。确定影响因素后,然后在两期数据上进行抽样。最后,根据样点数据,训练转换规则。训练转换规则最常用的方法是逻辑回归,但有学者意识到影响因子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并不是线性关系,一些非线性方法如神经网络也被用于规则的训练。 (3)模拟模型构建。基于前一阶段获取的转换规则,采用元胞自动机或者多智能体系统构建模型。此外,还要对模型进行一些参数设置,比如邻域的形状和大小、邻域作用规则、智能体交互规则。模拟模型是具有时序特征的,所以在构建模型时也要确定模型每迭代一次代表的实际演化时间,例如一个月、一个季度、一年。 (4)模型校正和检验。模型搭建完毕后,输入第一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模型模拟第二期土地利用状态。通过比较模拟结果和实际数据,计算出模型的预测精度。根据模拟精度调整模型的参数,重复“模拟—评估”过程,直到预测精度满足要求。评价模型精度需要计算模拟结果和实际数据的相似度,包括数量精度和位置进度。评定数量精度的指标主要有Kappa系数和ROC曲线,而评定位置精度尚无普遍公认的方法。 (5)模拟未来变化。模拟模型的最终目的是模拟未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因此模型的最后一步是模拟第三期的土地利用状态,分析未来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2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命游戏 Game of Life
热度 1 Zhanglincn 2014-7-6 13:37
科学让人类集合群体的智慧去认识自然,从而为人自身的生存服务。但反过来看人类的发展,也不过是自然的一场“游戏”而已。 生命是一场游戏,是人类中每个个体都在参与的生命游戏,也是上帝一手制定的游戏。自然法则按照规律制造了一个个人,而每个人都会在某个时刻进入自己的角色,在这个社会之中进行着自己的游戏。游戏结束,个体死亡,又有新的个体被制造出来,参与到人类这场接力的游戏中,永无休止地把这个游戏进行下去。 物理上的生命游戏,源于一个叫元胞自动机的科学模型,其基本思想可以追溯到上世纪的一名伟大的科学家:冯 · 诺依曼( von Neumann )。他在他的生命游戏中,考虑了一个叫机器繁殖的思想,通俗的说就是机器可以自我进化和延续的思想,这个思想在他的一本著作《 Theory of Self-Reproducing Automata 》中集中体现。我们知道冯 · 诺依曼( von Neumann )是人类生命游戏系统中鼎鼎大名的角色,他还是第一台计算机的设计师,也是博弈论的创始人。冯 · 诺依曼的思想激发了智能系统的研究,比如著名的遗传算法之父 John Holland ,人工生命之父 C.G. Langton ,还包括非常著名的 Stephen Wolfram 等角色都继承和发展了冯 · 诺依曼的思想萌芽,如今一种被称为可以自己反馈进化的机器人和程序(程序可以自己优化和修改)成了将来智能系统发展的方向。 提起了 Wolfram 我们必然会想起 Mathematica 这个在世界学术圈非常流行的著名软件。 Wolfram 公司就是以卖这套软件发家的公司,而另类的是 Wolfram 在这家公司开始大赚钞票的时刻退出公司的经营,躲在自己的书房憋一本叫《 A New Kind Of Science 》的巨著,而这本厚达 1000 多页的 “ 重量 ” 级著作在 2002 年面世,并迅速成为亚马逊最叫卖的著作之一。不管怎么这本书便宜, Wolfram 不差钱,他可以补贴自己的钱让这本厚书便宜地成为你书桌上的读物。而且这还不算什么,这本书还非常通俗易读,因为这本书除了文字和图,没有几个数学公式。正是在这本书里,这位老兄大力推广这个称为元胞自动机的概念,这位老兄甚至断言: 这个世界复杂的现象,是几条简单的规则不断运行的结果! 用他原来的狠话说就是: 这个世界的现象是上帝的游戏! 这本书的观念招惹了正统科学家这个群体,正统科学的观念是:世界是数学的,而这哥们竟然说: No, 太温和了,这个世界就是一段代码。用这哥们的原话就是: “ 支持整个宇宙的原理无非就是区区几行程序代码 ” 。 这哥们于是受到了正统科学的狂扁,但Wolfram并不害怕,因为他并不需要参与正统科学群体和社会群体的选择游戏,因为他有的是钱,他可以不做你正统伊利诺伊斯大学物理系的教授,也不参与争夺申请面上的项目,更不需要接受你武断的考核,也能很有尊严地 活着去开展自己喜欢的研究 ,一句话:哥们为了元胞自动机可以不需要你正统科学体系的任何认可,哥们不陪你们玩,哥们自己一个人玩。 其实 Wolfram 看到了世界的一个法则,其实这个世界复杂的现象背后,的确是几条规律或规则支配的。这就如同你去玩一个纸牌的游戏,每一种纸牌游戏的规则都是简单的,但我们看到的现象是:你从来没有看到过完全相同的两次牌局,就如同世界杯的足球比赛一样,规则是超级简单的,但同样你看不到两场完全一样的比赛,这个展现复杂表观现象的背后,依然是那几条简单的游戏规则。这就是元胞自动机所要呈现的逻辑。 而似乎让人感到遗憾的是,人类自己也是一种游戏。也就是说 Wolfram 关于世界的观点是普遍成立的,反过来也包括他自己。 从正统的科学角度,元胞自动机就是给定一种规则,通过演化就可以产生复杂的结果。对这个现象的认识是任何一个学过 Mathematica 的人都可以感知的,通过该软件中一个内部函数 CellularAutomaton 做一个简单模拟,你就会发现非常有意思的图形出现,下面左边这个在分形几何中“响当当”的图形就是该函数的 90 号规则产生的,而右边的来源于规则 30的不同初始条件, 不信你自己试试。这样的图形在 Wolfram 那里被称为一维基本元胞自动机,在全部 256 种规 则中只有 88 种是相互独立的。 当然更为复杂的不是一维的系统,而是二维和三维的元胞自动机,每一个元胞在自己的空间构型中按照一定简单的规则演化,构成系统复杂的表象行为。在基本平面二维元胞自动机里,有一个被称为生命游戏( Game of Life )的有意思的元胞自动机( 英国数学家约翰·何顿·康威在1970年发明的一种细胞自动机 ),该元胞群体的演化遵从生命细胞的生存法则,一个细胞的演化由其周围的构型决定,周围的邻居都是活的,那它的生存空间和资源受到限制,它下一个时刻就是死,而当周围都是死的时候,它又由于失去生存环境(合作)也会死,而其他的情况会延续活这种状态,等等,如果考虑复杂的生存因素而制定简单的规则,这个群体的演化就如同一场生命的游戏不断进行下去。 而人类和人类整体群体的演化也一样是生命的游戏。其规则很简单:你劳动,给你吃的,你存活;你不做事,不给报酬,饿死(哈哈,当然对人类社会来说是温和的方式:你提供更优质的劳动,你得到更多报酬,你就活得更好)。无论如何,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是这样,虽然人类社会中个体的演化有着非常复杂的内涵,但最简单的就是上面的规则。而个体劳动者这个元胞的“空间构型”就是社会合作关系。上帝制造了人,人的规则就是生命的规则:活着。而上帝制造了人这个游戏的棋子,而整盘棋就是上帝的一场游戏。我们人生在游戏之中,一生受这些简单规则的驱使去完成自己的演化,整个人类社会也就这样不断发展。
个人分类: 科学教育|9558 次阅读|2 个评论
在变值相空间中的交互式测量可视化模型和方法
热度 1 conjugate 2013-5-26 16:04
- 基于量子模型的统计力学从概率统计测量,微系综到系综矩阵的相互作用模式 本论文为Intech 2013年5月出版的专著:Emerging Applications of Cellular Automata 中第6章。在这篇论文中系统地描述了如何利用变值相空间体系,对基于量子模型的统计力学特有的相互作用模式,形成从基础的概率统计测量,微系综到系综矩阵描述体系。对不同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系统的系综矩阵描述模式,提供了一系列可视化分布。 利用元胞自动机及其动态表示探索量子交互作用是一类新的探寻模式,希望该类模型和方法对于利用概率统计系统模型深入探讨量子力学的基础统计解释能起到积极推进作用。 对该类前沿探索性论题,欢迎讨论,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论文全文可从网上免费获取: Interactive Maps on Variant Phase Spaces – From Measurements - Micro Ensembles to Ensemble Matrices on Statistical Mechanics of Particle Models This chapter provides a brief investigation into Variant Phase Space (VPS) construction. Using an n variable 0-1 function and an N bit vector, a VPS hierarchy can be progressively established via variant measures, multiple or conditional probability measurements, and selected pair of measurements to determine a Micro Ensemble (ME) and its eight interactive projections. Collecting all possible $2^N$ pairs of probability measurements, a Canonical Ensemble (CE) and its eight Interactive Maps (IMs) are generated following a bottom-up approach. Applying a Maxwell demon mechanism, all possible $2^{2^n}$ functions can be calculated to create a result comprising a {CE} and eight sets of {IM}. Using either a CE or an IM as an element, it is possible to use a variant logic configuration to organize each set of distributions to be a $2^{2^{n−1}}× 2^{2^{n−1}}$ matrix as a CE Matrix (CEM) or IM Matrix (IMM), respectively. Following a top-down approach, a CEM or IMM can be decomposed into two polarized matrices with each matrix having periodic properties tha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a Fourier-like transformation. The main results are presented as ten propositions and four predictions to provide a foundation for further exploration of quantum interpretations, statistical mechanics, complex dynamic systems, and cellular automata. The chapter does not explore global properties in detail, and further detailed investigations and expansions are necessary. Anticipating that the principles put forward in this chapter will prove to be well founded, we look forward to exploring advance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s in the near future.
个人分类: 量子干涉|6149 次阅读|2 个评论
雪花里的数学:四,元胞自动机模型
热度 11 jiangxun 2013-3-13 07:21
作者:蒋迅 这是我的文章“ 雪花里的数学:三,物理学的帮助 ”的后续。本文已发表在《 数学文化 》杂志2012年第4期 (总第12期) 上。请勿转载。 四,元胞自动机模型 Source: Janko Gravner 在数学家中,首先应提到的是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杨可·格拉夫纳教授 ( Janko Gravner ) 和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大卫·格里夫耶斯教授 ( David Griffeath ) 的工作是最出色的。他们花费了四年的时间终于开发出了一种电脑模型,可以随意模拟出具有对称平衡之美的 雪花的数学模型 ( Gravner-Griffeath Snowflakes ,见 视频 )。 格拉夫纳和格里夫耶斯的模型 对雪花的生成提供了一个令人瞩目的数学基础。 Source: Gravner-Griffeath 格拉夫纳他们从2005年起开始研究雪花模型,2006年开始建立3D模型并 在2007年基本完成了建模 。他们的工作首先从二维开始。他们对于帕克雪花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到了一些不可思议的结果。比如,他们从数学上 严格地证明了帕克雪花的“密度”都是严格小于1 ;他们还证明了一个有悖直觉的结论:Hex 14 的密度大于 Hex 134。 前面说过,帕克雪花一直保持着同一个法则扩散,但在自然界中的雪花不一定是按照一个相同的法则扩散的。虽然有人考虑过这样的格状自动机模型,但从数学上研究其可行性还是未知的。 Source: Janko Gravner 在此基础上,他们又向前迈了一步,而这一步是突破的一步,是使人类对雪花的认识又更上一层楼的一步。他们把雪花结晶的动力学归入粒子系统的流体动力学 (hydrodynamics of particle systems),以雪花的物理原理为基础,并力图在 介观体系 ( Mesoscopic ) 的层次上抓住雪花形成过程中的物理、化学特徵,运用非线性动力系统中三维耦合映像格子 ( coupled lattice map ) 模型和布朗运动理论中的粒子内部 扩散限制聚集 (internal diffusion-limited aggregation ) 模型,深刻描述了雪花的结构形态。在研究中大量运用了随机过程、统计物理和偏微分方程理论的新成果,并把它们交会到一起。另外,他们建立的模型也从二维推广到了三维。图9显示的就是其中之一:左边是用Matlab生成的图像,右边是在左图基础上用 光线跟踪 软件 POV-Ray 加工后的效果。我们不可能把他们的结果全部介绍出来,仅仅用下面一组方程式来让大家看一看其复杂度。 Source: http://demianrepucci.com 细心的读者可能发现前面的雪花中有一个是三角形 (还有十二边形的)。人们几百年前就注意到了这种形状,但一直无法解释。尽管三角形雪花很少,他们在实验室里看到的三角形雪花比统计模型显示的要多。这说明,在自然界里的三角形雪花也应该更多,更经常。他们还注意到,有些雪花虽然是六边形的,但仔细看的话,你会发现,它们有三条边长一些,而另三条边短一 些,所以从总的形状上看,它们其实是三角形的。三角形雪花与温度、湿度似乎没有紧密的关系。利伯布莱切特 提出一种假设 :在雪花飘落的过程中,有时一条边会沾上一点点尘埃。这造成了雪花飘落时向上倾斜,而在下面的一条边会在风的作用下更快地成长,使得雪花变成了稳定的三角形。当雪花成了三角形形状之后,它就一直保持着这种形状。 格拉夫纳他们也研究了三角形和十二角形雪花。不过,他们不是按利伯布莱切特的解释做的模拟。他们是从一开始就假定雪花的生成元是三角形的,因此最后生成的雪花也是三角形的。这似乎与利伯布莱切特的猜测不同。其实关键是利伯布莱切特所说的尘埃的影响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如果是在雪花核一开始就已经发生了的话,那么利伯布莱切特的说法就和格拉夫纳的假定相吻合了。当然这个解释还不具有太大的说服力。仔细观察的话可以注意到,自然界的雪花很多都是不对称的。有理由猜测这样的雪花从一开始就是不对称的。三角形雪花只是一个特例。也许,最终的答案还要数学家们去解决呢。 2008年1月,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 宣布 了格拉夫纳他们的工作。 随后 ,包括路透社、发现频道、芝加哥论坛、洛杉矶时报、科学日报等媒体对他们的工作加以报导。可以说,他们的工作在数学领域上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 Source: NASA Source: NASA NASA科学家汤姆·克鲁恩(Tom Clune)和郭国森在他们的基础上 研究了雪花形成的数学模型 。 他们在计算机模拟过程中间有意改变代表物理量的参数值,得到了一些有趣的结果。上面的图片就是先选取适合纵向增长然后在中途变成适合横向增长的参数所得到 的雪花图片。图11与格拉夫纳和格里夫耶斯的图8非常相像,因为他们借鉴了格拉夫纳和格里夫耶斯的模型,也使用了软件光线跟踪软件POV-Ray。重要的是,他们把格拉夫纳和格里夫耶斯的算法在集群计算环境里利用“讯息传递介面”(MPI)和“区域分解方法”来实现并行计算。特别地,他们没有局限于原来的对称性限制。因此更容易实现在现实中常见的非对称雪花结晶。NASA还 建立 了一个 雪花数据库 。 NASA更感兴趣的是 更感兴趣的是宇宙冰 。 现在,在计算机上实现一片雪花已经不是一个太难的事情了。如果读者有兴趣的话,也可以自己在计算机上“制造”出雪花来。格拉夫纳和格里夫耶斯提供了他们的 MATLAB程序 。不过,因为MATLAB是Scripting语言,所以运行起来可能会比较慢。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笔者前面提到过的 分形 ,最早、最著名的 科赫雪花 ( Koch snowflake ) 就是其中之一。 请继续阅读:“ 雪花里的数学:五,相变的有限元解 ”
个人分类: 谈数学|13210 次阅读|27 个评论
写在《A new kind of science》出版10周年
热度 3 vcitym 2012-9-29 22:29
10年前,由于 《A new kind of science》 的出版,使科学界出现了一场不小的喧闹。 今天 在Google 学术搜索 上看到 《A new kind of science》 被引用次数:3709 。在 《A new kind of science》 出版10周年之际,想说两句。 1、昨日重现 (1)在 2002 年 5 月 14 日发行之后的一个星期里,《新科学》初版五万册就全部销售一空。在网上书店“亚马逊”的排行榜上,其销量直逼惊栗小说作家约翰·格雷斯姆( John Grisham )和浪漫小说作家丹妮尔·斯蒂尔( Danielle Steel )的作品,一度高居榜首,成为 2002 年夏天最畅销的书。 (2)在出版后的六个月内,就有近 200 篇关于该书和该书作者的评述文章发表在包括《新闻周刊》( Newsweek )、《商业周刊》( Business Week )、《卫报》( The Guardian )、《每日电信》( The Telegraph )、《纽约时报》( The New York Times )、《连线》( Wired )等各大媒体上。前沿科学杂志《自然》( Nature )也发表了一篇与该书有关的文章和一篇书评。 (3)“支配宇宙的原理无非就是区区几行程序代码”。根据《一种新科学》中的观点,认为截止目前数千来发展而成的全部科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依赖的是一种完全无法预测的方法。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到心理学,甚至各种社会学等现有学术领域本来就不应该进行如此分类。 (4)把沃尔弗拉姆的观点称作是计算机万能理论。以物理学和数学为中心的传统科学是以方程式为基础而演绎推导出来的,但是在自动控制方面,则是通过反复计算单纯的程序代码,也可以说是递归推导而出的。 (5)由于他的思想太具有创新性,因此遭到了来自传统科学界的猛烈反击。甚至有的物理学权威对这部《一种新科学》看都没看,就嘲笑它“荒谬至极!”。    (6) 沃尔夫勒姆的“新科学革命”波及了如此广泛的专业领域,他的一些“过激”言论自然遭到一些领域内专家的反驳。一位评论者写道:“沃尔夫勒姆极端狂妄自大地把他的关于元胞自动机的书取名为《一种新科学》,但这不是新的,这也不是科学。” (7)尽管雄心勃勃地宣称自己创造了一门新的科学,沃尔夫勒姆还是“谦虚”地称自己只是像牛顿一样,在浩瀚的真理的大海边拣到了几个漂亮的贝壳和平滑点的石子。但是他张扬的个性和自吹自擂的作风使他本人和他的著作都遭到了许多人的抨击。但还是有科学家觉得,他是300多年来最接近牛顿的一个。 已从斯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心退休的物理学家斯坦利·鲁比说:“这家伙(沃尔弗拉姆)是350年来和牛顿最接近的人。我感到他在做具有极大意义的事情。” (8)《一种新科学》。很多人认为这不过是又一个科学怪人的自吹自擂:难道现有的科学已“老”得充满谬误吗?但这本书一版再版,发行量持续增长,“新科学”的理念在科学界和社会上的影响越来越大。 (9)有人指责他没有明确标明他所引用的别人的成果,而仅仅是列在冗长的附录中,有剽窃之嫌。 (10)2003沃尔弗拉姆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独自主持了一个有关他的新科学理论的收费研讨会,尽管入场券要325美元一张,但参加者众多,200多名与会者除来自美国外,还来自挪威、以色列和澳大利亚;从职业划分上看,有大学在校生,也有退休人员,有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心理学家、医生、计算机科学家、工程师、经济学家、商人,也有艺术家、音乐人等。一些人说,他们之所以掏钱参加这个会议是因为他们仰慕沃尔弗拉姆的科学理论,还有人为有幸亲历科学思想的历史变革而激动。当然,大部分人还是想探讨如何把他的理论应用到自己的工作领域中去。 (引自 http://news.sina.com.cn/w/2003-09-08/10521698458.html ) (11) 2007年1月,著名科学杂志《Nature》第445期刊登了这样一篇文章:《 Social Sciences: Life's A Game 》(社会科学:生活就是一场游戏)。S主要介绍一小群社会科学家用大型网络游戏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工作。无独有偶,2007年8月,著名科学杂志《Science》317卷也刊登了一篇题为:《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Potential of VIRTUAL WORLDs 》(虚拟世界中科学研究的潜力)的文章,指出目前正发生在两个大型虚拟世界:魔兽世界(World of Warcraft)、第二生(Second Life)之中的事情,尤其强调了一批科学家在其中做的一系列有关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试验,它们不仅给各种社会研究提供了平台,而且预示了一种崭新的研究科学的方向。(引自 http://www.swarmagents.com/vm/articles/freebits.htm ) (12)2007年的7月13日晚~7月15日下午,A New Kind of Science(NKS)的 国际会议2007 于美国Burlington的Vermont大学召开。 和之前所有的其他新科学理论产生过程类似,这次争论也从喧闹走向平静。 2、主要内容采拾 《A new kind of science》有12章内容: (1)The Need for a New Kind of Science    这一章讲述wolfram写作这本书的动机,以及作者发现自己的新科学的简单历史。原来wolfram在12岁的时候看到了一本物理书上的随机分子碰撞的图形就想到了要用计算机模拟这一切,于是开始了他的科学生涯。在之后的日子里,作者不断的产生新想法,又不断自己试图找到了答案,于是写成了这本书。这一章还介绍了与该书内容相关的N多领域,包括复杂系统、人工智能、人工生命、系统科学等等。      (2)The Crucial Experiment    大致介绍书中的研究方法,用细胞自动机做实验,然后找到该自动机的涌现规律。其中很多内容是关于一维细胞自动机的基本知识,包括如何对规则编码等等细节。      (3)The World of Simple Programs    这章开始介绍各种各样的计算模型,不仅仅是细胞自动机,还有移动自动机、图灵机、L系统、tag系统、寄存器计算机、符号系统等等模型。也许计算的类型多种多样,但是所有的计算系统的行为都可以大致分为wolfram的四类。这些模型提醒我们,虽然自然界的现象千奇百怪,但我们可能仅仅用一些简单模型就可以模拟。      (4)Systems Based on Numbers    这章用丰富的图形展示给大家细胞自动机是怎样模拟数字运算系统,包括数论的运算,+—*/等,还包括微积分、微分方程等等。本章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凡是基本数学能做的事情,简单的细胞自动机也都能做。      (5)Two Dimensions and Beyond    主要介绍二维的计算系统的行为,以及更多的计算模型,包括动态网络和约束生成系统。其中网络模型则可以直接应用于后面的物理系统,它有望最终解释究竟什么是时空。约束生成系统则直接跟复杂适应系统有关,作者认为复杂系统的适应性行为直接源于简单计算的满足约束行为。      (6)Starting from Randomness    详细的讨论了四类细胞自动机的行为,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单一状态、周期、混沌、复杂类型。其中作者对后两种类型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      (7)Mechanisms in Programs and Nature    介绍了什么是通用计算的概念,并讨论了随机性和复杂性。作者把随机性归为了三类,也就是全是由外部操作生成的随机、初始化微小扰动造成的随机,和系统内生的随机。对最后一种也就是说初始状态可能完全确定,最后行为也可能是随机的。本章还讨论了离散与连续、混沌于秩序、简单行为与复杂行为等问题。      (8)Implications for Everyday Systems    主要讲述细胞自动机在物理系统中的应用,包括晶体问题、流体问题等等,另外,还有对生物世界多彩多样的花纹的解释。      (9)Fundamental Physics    我认为这章的内容很重要,首先,我们要有一个信念:这个世界就是一个计算机,每一件事情都是计算。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来看世界,怎样的宇宙才是从程序上最可行的呢?作者探讨了空间网络、因果网络等模型。究竟宇宙是不是一太计算机,我们实际上不能证伪,但是如果从程序的角度出发,却发现我们可以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得到很多疑难问题的解答。在因果网络模型下,相对论、量子论等等都是系统涌现出来的一种结果。如果这一切正确的话,我们自然能得到一个统一量子论和相对论的工具。另外,本章提出来的时空观是非常关键的,因果网络是最本质的东西,时间和空间甚至都是涌现出来的现象。      (10) Processes of Perception and Analysis    讲述把细胞自动机应用到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信息处理等领域的具体方法。视觉感知、加密解密、思维过程等等都有涉猎。      (11)The Notion of Computation    究竟什么是计算?在很早,丘奇图灵论题就指出,一切与图灵机等价的过程就是计算。那么细胞自动机与图灵机那个更强呢?通过作者特别的证明(运用图形和说明,而不是数学推导),我们看到一类特制的细胞自动机可以模拟任何一台其他的细胞自动机,而且还能模拟图灵机以及其他的计算系统。翻过来,图灵机和其他计算模型也都能模拟细胞自动机。实际上能够执行通用计算的机器仅仅需要简单的规则,也就是101号细胞自动机。作者认为101细胞自动机非常重要,因为它规则简单,而且能够模拟任意的复杂计算过程。      (12)The Principle of Computational Equivalence    本章提出了一个猜想:The Principle of Computational Equivalence,也就是计算等价性原理,作者认为宇宙的一却活动都是一种计算,而且能够完成复杂计算的过程都是等价于通用计算的,所以,原则上讲,细胞自动机110能够模拟任何一个复杂的计算过程。作者当然也讨论了哥德尔定理、不可判定问题,认为对于第四类细胞自动机,我们除了运行它以外,根本无法判定它在未来的行为,即使在原则上,因为它是不可判定的问题。(引自: http://book.douban.com/review/1287160/ ) 3、对今日科学启示 (1)10年磨一剑。一个少年英才,在大学里做教授,又有公司给钱,多么惬意的生活。但是Stephen Wolfram没有停留在这里,而是选择了10年的沉寂。其中酸甜苦辣他自己知道。在总共4000多个漆黑的夜晚里,沃尔夫勒姆敲击了一亿次键盘,移动了一百多英里的鼠标,作了上万页的笔记,产生的研究结果占了10G的硬盘空间,编制了近一百万行的“数学”软件命令,运行了一千万亿次的电脑运算。最后形成了一本1200多页、5磅重的大部头。( http://hi.baidu.com/waynebuaa/item/0ac09aedd4bf62d1eb34c92a )。重新审视我们今天的学术生态,大小环境都不可能允许这样的情况出现。 (2)能接受多大的诋毁就能接受多大的赞誉。沃尔弗拉姆的这本书从书名到书中大量自夸之辞,再到他阐述的理论本身颇令一些人不快不服,比如他说“我的发现之广比我所能设想的还多,事实上我触及了几乎现有每个科学领域,除此之外还有更多方面”。也有人通过各种言辞对其进行反对,但他不在乎,仍然在做着他喜欢的事情。尽管责难声一片,但沃尔弗拉姆和《一种新科学》并没有落得像其他科学怪人一样的命运,相反,其影响在日益增长。他的书又厚又贵,售价为45美元,但卖得很好,到今年夏天已经重印了5版,印量达到20多万册,上百篇科学论文引用了该书中的观点,许多来自不同领域的读者都对他书中讲述的理论、方法和程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应用到各自的研究与实际开发中去。即使批评者也不得不承认,他的书中包含一些过硬的科学发现,其中一些理论有相当的价值。说不定哪一天诺贝尔奖或掉到他的头上。 (3)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2002年以后,既然我的研究成果已经出版,我就把精力主要集中在研究工具上面,也就是Mathematica。他的人生经验是,你必须有一些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然后你应该致力于推动它的发展。 附:斯蒂芬·沃尔夫勒姆( Stephen Wolfram )简介 沃尔夫勒姆 1959 年出生于伦敦,父亲是相当成功的作家,母亲是牛津大学的哲学教授。他幼年聪慧, 13 岁入伊顿( Eton )公学, 15 岁发表首篇粒子物理方面的学术论文,到 17 岁,他的科学论文发到了《核物理》( The Nuclear Physics )杂志上。在获得牛津大学的奖学金并在牛津学习一年之后,即到了美国阿格纳国家实验室( 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 )的理论高能物理小组( Theoretical High-Energy Physics Groups )工作。 1978 年 19 岁的沃尔夫勒姆受著名物理学家穆雷·盖尔曼( Murray Gell-Mann )之邀去到加州理工学院( the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从事基本粒子物理学方面的研究,取得显著成就,一年内获得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 1980 年沃尔夫勒姆成为加州理工学院一员,与费曼( Richard Feynman )共事。 1981 年被授予麦克阿瑟“天才人物”奖( MacArthur "Genius" Fellowship ),并成为该奖最年轻的获得者。之后他又到了爱因斯坦度过后半生的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 th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工作,再后来又成为伊利诺斯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的物理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教授。   1986 年 27 岁的沃尔夫勒姆创立了以他的姓氏命名的沃尔夫勒姆研究公司( Wolfram Research, Inc )后,离开了学术界,成为一位企业家。 1988 年 6 月 23 日他的公司发布了一种著名的数学软件――“数学”( Mathematica ),该软件使得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各种复杂的数学运算,解方程、求导数、求积分、求矩阵的逆、画三维图形等等不再是一件烦人的苦差事。温伯格说他学会使用“数学”软件的那一天是个快乐的日子,因为那样他可以摆脱叫研究生助手解算微分方程而产生的窘迫感。 加州大学圣迪亚哥分校通讯和信息技术研究所主任拉雷·斯马尔( Larry Smarr )把该软件称作有史以来最重要的科学软件。 沃尔夫勒姆本人则因发明该软件被认为是“人类的伟大赞助者”。 目前该软件在科学家、工程师以及其他各种职业中有大量的使用者,其数目超过一百万,沃尔夫勒姆因此也成为千万富翁。(引自 http://shc2000.sjtu.edu.cn/030301/wolfram.htm ) 延伸阅读: 1、 http://www.techcn.com.cn/index.php?edition-view-122497-1 2、 http://www.swarmagents.com/vm/articles/freebits.htm 3、 http://www.stephenwolfram.com/ 4、 http://hi.baidu.com/waynebuaa/item/0ac09aedd4bf62d1eb34c92a 5、Stephen Wolfram自述, http://www.ruanyifeng.com/blog/2011/07/stephen_wolfram.html
个人分类: 技术相关|6075 次阅读|2 个评论
丁中俊博士论文摘要
bhwangustc 2012-5-29 11:49
丁中俊博士论文摘要 元胞自动机交通流模型中的 相变现象和解析研究 丁中俊 交通运输能力对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较高的交通运输能力可以减少人们的旅行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促进资源更好更快捷的流通。一个国家或城市的交通运输状况已经成为衡量该地区增长潜力的重要标志。 当前经济的迅速发展与交通建设的相对滞后,已构成非常突出的世界性难题。虽然一直以来各国政府对交通的改善投入了巨资,但是交通拥堵现象还未从根本上得以解决。此外在世界范围内,每年因交通堵塞和尾气过量排放造成的污染环境等问题,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如何充分地利用现有的交通资源,采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交通的规划、设计、管理和控制,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交通流研究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学科便由此诞生。 交通流研究除了具有上述工程价值,还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因为交通系统是由大量存在相互作用的车辆(非牛顿力)组成。可以将其看做一种远离平衡态的系统。交通流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人类社会中具有复杂相互作用的系统在远离平衡态时的演化规律。促进统计物理、非线性力学、流体力学、应用数学和交通工程等学科的交叉发展。 全文的工作和主要创新如下: 1. 采用元胞自动机方法,研究了信号灯控制的单个 T 形交叉口的交通流。我们采用具有三个相的信号灯来解决交叉口的车辆冲突。首先,我们采用现实中经常使用的固定的信号灯切换顺序和信号灯周期策略。通过计算机数值模拟得到了系统的相图和总流量。并且与没有信号灯控制的模型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在某些情况下,固定的信号灯切换顺序策略在控制交叉口时效果并不好。 2. 因此,我们接着又提出了一种新的信号灯控制策略:自适应的信号灯切换顺序策略。通过数值模拟,得到了新策略下系统的相图、流量和平均行驶时间。并和固定的切换顺序策略的结果进行了比较。模拟结果显示自适应信号灯策略好于固定切换顺序控制策略。 3. 以往的二维元胞自动机模型中的车辆都是按照并行更新规则行驶。而我们将二维元胞自动机模型 Biham-Middleton-Levine(BML) 模型改为随机更新。在周期性边界条件下,系统从自由流相到堵塞相的相变为一阶相变。 BML 模型中的中间态由于随机更新而消失。在开放边界条件下,我们发现了自由流相和堵塞相共存的现象。共存相中的自由流区域的面积不随系统尺寸的变化。我们对自由流相进行了平均场分析。这个平均场方法成功地考虑了相关性并和模拟结果符合的很好。 4. 我们基于 BML 模型研究了随机慢化对城市交通动力学的影响。在周期性边界条件下,从自由流相到堵塞相的相变是一阶相变。原先 BML 模型中的中间态由于随机慢化的引入而消失。自由流相的平均速度和临界密度随着随机慢化概率的增加而减小。尽管并行更新模型中的相关性很强,我们还是发展了一种新的解析方法。这种解析方法成功地得到了自由流相的平均速度。在开放边界条件下,系统只存在两个相,不存在最大流量相。我们同样采用平均场方法得到了自由流相的平均速度、密度、流量和入口概率之间的关系。 5. 我们还基于 BML 模型研究了驾驶员闯红灯行为对城市交通动力学的影响。根据闯红灯者身份是否是固定的,我们分别研究了两个模型。模型 I 中的驾闯红灯车辆不是固定的,在每个时间步是随机选择的。模型 II 中的闯红灯车辆是在初始时刻随机选择的,并在以后的时间步中一直固定不变。虽然两个模型相似,但它们的结果却并不相同。 模型 I 在各种闯红灯者的比例下都会出现中间态。由于闯红灯者的出现,自由流相的平均速度增加了,但是临界密度阈值降低了。但是临界密度阈值随闯红灯者比例不是单调变化的。自由流相下车辆分布比较随机和均匀。因此可以通过忽略相关性得到自由流相平均速度的表达式。 在模型 II 中,只有在闯红灯者的比例为 时才会出现中间态。这是由于堵塞前沿的头车一直被另外一个方向的车辆阻挡。系统的临界阈值随着 的增加而减小。然而在 =1 时,它又突然增加。这是由于在自由流条带中出现很长的尾巴。一旦尾巴和上游的条带接触并相互作用,很有可能导致堵塞。我们在自由流相中发现了一种新的位形。新位形中条带的斜率不同于 BML 模型的自组织条带的斜率。我们同样对自由流相的平均速度进行了平均场解析,并和模拟结果符合的很好。 6. BML 模型是建立在周期性的规则网格上,其中每个格点表示一个十字路口。而在实际的城市网络中,两个交叉口之间是由一条道路组成的。因此我们提出了一个接近真实的、类似于曼哈顿城市系统的元胞自动机交通流模型。 数值模拟发现这个系统存在三个状态:自由流态,饱和态和全局堵塞态。系统从饱和态到全局堵塞态的相变区域是亚稳定的。我们采用网格粗粒化方法得到了自由态和饱和态的车辆分布。发现了一些有趣的车辆分布结构:风车形,T恤衫形和Y形。我们还研究了先进的旅行者信息系统( ATIS ),交通灯周期和交通灯切换策略对系统的影响。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已发表论文 : Ding ZJ, Wang BH. Traffic behavior of T-shaped intersection system under signal controlling compared with unsignalized model. 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 ( 吉林大学学报 ), 2009, 39: 83-86. Ding ZJ, Sun XY, Liu RR, Wang QM, Wang BH. Traffic flow at a signal controlled T-shaped interse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C, 2010, 21:443-455. Ding ZJ, Jiang R, Wang BH. Traffic flow in the Biham-Middleton-Levine model with random update rule. Physical Review E , 2011, 83: 047101. Ding ZJ, Jiang R, Huang W, Wang BH. Effect of randomization in the Biham–Middleton–Levine traffic flow model. Journal of Statistical Mechanics, 2011, P06017. Ding ZJ, Sun XY, Wang BH. Violating traffic light behavior in the Biham-Middleton-Levine traffic flow model. Procedia Engineering, 2012, 31: 1072–1076. Li M, Ding ZJ, Jiang R, Hu MB, Wang BH. Traffic flow in a Manhattan-like urban system. Journal of Statistical Mechanics , 2011, P12001. Sui QH, Ding ZJ, Jiang R, Huang W, Sun D, Wang BH. Slow-to-start effect in two-dimensional traffic flow. Computer Physics Communications , 2011,183: 547–551. 待发表论文: Ding ZJ, Jiang R, Li M, Li QL, Wang BH. Effect of violating traffic light rule in the Biham-Middleton-Levine traffic flow model. Europhysics Letters , 2012.
个人分类: 统计物理复杂系统研究进展|4521 次阅读|0 个评论
变值配置函数空间整体编码族的 2 维对称性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热度 1 conjugate 2012-3-7 20:22
变值配置函数空间整体编码族的 2 维对称性 此文为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优先出版 论文 本文研究 0-1 多元变量的逻辑函数及其整体配置函数空间变值编码表示特性。根据对称特性,系统地定义一批整体编码结构:邵雍-Leibniz 码、广义码、文王码、伏羲码和共轭码。展示变值向量配置函数空间规模以及函数群集的状态空间组织结构。对各类编码系列的可区分数目,给出计算公式。2 维变值展示框架展现在变值配置函数空间中不同编码族具有的内蕴对称特性。分层结构编码配置函数空间和 2 维展现描述体系,为基于东方逻辑传统的现代逻辑架构:变值逻辑体系,利用高维分析工具探讨 0-1 序列非线性超复杂逻辑变换开辟道路。 Two Dimensional Symmetry Properties of Global Coding Family on Configuration Function Spaces of Variant Logic Global coding schemes of configuration function spaces are investigated on multiple0-1 logic functions using variant approaches. Under symmetric properties, a series of global coding schemes are defined: SL code, G code, W code, F code and C code respectively. The whole construction is composed of four spaces: variable, state, function and configuration function respectively. Their structures and distinct numbers are defined and formulated respectively. This set of essential results will be useful to provide higher dimensional representation and useful tools to analyze and explore ultra complex properties of 0-1 sequences in future oriental logic explorations. 参阅: 免费下载相关英文论文: A Framework of Variant Logic Construction for Cellular Automata 简要中文解释: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变值逻辑体系 免费下载相关中文论文: 多元逻辑函数的基础等价变值表示
个人分类: 变值逻辑|5315 次阅读|2 个评论
地学相关模型(2)
vcitym 2011-8-5 18:11
2、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a,简称CA) (1)背景 摘自 http://tieba.baidu.com/f?kz=422257383 , http://www.cnblogs.com/maweifeng/archive/2006/04/11/372093.html 诞生:从游戏到科学 元胞自动机本来是现代计算机之父(冯·诺伊曼,Von Neumann)及其追随者提出的想法,但是Wolfram却将这种带有强烈的纯游戏色彩的原始想法从学术上加以分类整理,并使之最终上升到了科学方法论。元胞自动机的基础就在于“如果让计算机反复地计算极其简单的运算法则,那么就可以使之发展成为异常复杂的模型,并可以解释自然界中的所有现象”的观点。 受挫:主流眼中的异端 20世纪1980年代这一理论成了人们议论的话题,比如“雪花的结晶”、“海螺的图案”或者“基于相对论的扭曲时空”等自然界的各种各样的模型都确实可以由这种“反复计算”而生成,这一切不断地证明了Wolfram的观点。但是他的观点当时却被科学界中的主流斥为“异端”。 淡出:十年磨一剑 此后,Wolfram开发了名为Mathematica的、在工作站上使用的Calculus(以微积分为主的解析计算)工具,并在商业上获得了成功,由此也积累了相当的财富。他利用这笔财富成立了专用于科学计算的Mathematica软件开发公司,该公司进入正常发展轨道后,他实际上就已经脱离了经营领域。 进入1990年代后Wolfram完全沉默了。悠然自得的他把生活中的全部时间都用在了思考和计算上,专心致志地从事阐明宇宙原理的工作。Wolfram在2002年出了一本他写了十几年的科学巨著,象辞海那么厚,名字叫《A New Kind Of Science》。甚至有人传言就连Wolfram本人也自信地表示,这部著作是“与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基本原理相媲美的科学金字塔”。甚至有人说,如果一个理工科大学毕业生不知道Mathematica软件或者Stephen Wolfram这个人,那么他的学位应该算不合格的。Wolfram认为,传统的科学建立在数学基础上,新的科学建立在计算机程序上;数学只能表达相对简单的科学规律,不能描述复杂现象,比如生物世界、湍流、社会、思维、经济、股票等。他的新科学的要点在于,宇宙的一切规律都可以由简单的程序经过反复计算而得到。这可能揭示了前所未知的科学本质。 颠覆:学科分类 根据《一种新科学》中的观点,认为截止目前数千年来发展而成的全部科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依赖的是一种完全无法预测的方法。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到心理学,甚至各种社会学等现有学术领域本来就不应该进行如此分类。 这些科学领域中各种各样的现象,说到底实际上都在受同一种运算法则的支配,利用各种方法对此反复计算就可以生成各种领域的复杂现象。Wolfram认为,“支持整个宇宙的原理无非就是区区几行程序代码”。 从“完全打破现有的学术体系,按照完全不同的原理来理解自然界”。 核心:计算机万能 也可以把Wolfram的观点称作是计算机万能理论。以物理学和数学为中心的传统科学是以方程式为基础而演绎推导出来的,但是在自动机方面,则是通过反复计算单纯的程序代码,也可以说是递归推导而出的。在牛顿生活的17世纪,由于还没有像现在一样的先进计算机,因此当时的科学家不得不依赖于演绎的方法(算式计算)。这一切也可以说是历史上的必然、科学上的偶然。Wolfram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正确的科学方法是利用像现有那样的计算机来进行的算法运算。 元胞自动机是一种时空离散的局部动力学模型,是复杂系统研究的一个典型方法,特别适合用于空间复杂系统的时空动态模拟研究。CA自产生以来,被广泛地应用到社会、经济、军事和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应用领域涉及社会学、生物学、生态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歹境、军事学等。 附注: Wolfram1959年出生于伦敦,父亲是相当成功的作家,母亲是牛津大学的哲学教授。他幼年聪慧,13岁入伊顿(Eton)公学,15岁发表首篇粒子物理方面的学术论文,到17岁,他的科学论文发到了《核物理》(Nuclear Physics)杂志上。在获得牛津大学奖学金并在牛津学习一年之后,即到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的理论高能物理小组工作。1978年,19岁的Wolfram受著名物理学家穆雷·盖尔曼(Murray Gell-Mann)之邀赴加州理工学院,从事基本粒子物理学方面的研究,一年内获得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1981年他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麦克阿瑟“天才”奖(MacArthur "Genius" Fellowship)获得者。他早年研究粒子物理,后来转搞元胞自动机,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绩,开创了复杂系统研究这一新领域。 (2)概念 CA是一时间和空间都离散的动力系统,是一类模型的总称,或者说是一个方法框架。其特点是时间、空间、状态都离散,每个变量只取有限多个状态,且其状态改变的规则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局部的。CA不同于一般的动力学模型,元胞自动机不是由严格定义的物理方程或函数确定,而是用一系列模型构造的规则构成。凡是满足这些规则的模型都可以算作是元胞自动机模型。 元胞自动机的构建没有固定的数学公式,构成方式繁杂,变种很多,行为复杂。故其分类难度也较大,自元胞自动机产生以来,对于元胞自动机分类的研究就是元胞自动机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和核心理论,在基于不同的出发点,元胞自动机可有多种分类,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S. Wolfram在80年代初做的基于动力学行为的元胞自动机分类,而基于维数的元胞自动机分类也是最简单和最常用的划分。除此之外,在1990年,Howard A.Gutowitz提出了基于元胞自动机行为的马尔科夫概率量测的层次化、参量化的分类体系(Gutowitz, H. A. ,1990)。下面就上述的前两种分类作进一步的介绍。同时就几种特殊类型的元胞自动机进行介绍和探讨S. Wolfrarm在详细分忻研究了一维元胞自动机的演化行为,并在大量的计算机实验的基础上,将所有元胞自动机的动力学行为归纳为四大类(Wolfram. S.,1986): (3)原理 在一个有限的规则格网 (Lattice Grid)中的每一元胞(Cell)取有限的离散状态,遵循同样的作用规则,依据确定的相同的局部规则作同步更新。大量元胞通过简单的相互作用而构成动态系统的演化。 元胞自动机最基本组成:元胞、状态、元胞空间、邻居、规则五部分。 元胞。 元胞又可称为单元,是元胞自动机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元胞分布在离散的一维、二维或多维欧几里德空间的晶格点上。 状态。 状态可以是{0,1}的二进制形式。或是{s0,s2,……si……sk}整数形式的离散集,严格意义上,元胞自动机的元胞只能有一个状态变量。但在实际应用中,往往将其进行了扩展。例如每个元胞可以拥有多个状态变量。 元胞空间。 元胞所分布在的空间网点集合就是这里的元胞空间。 目前研究多集中在一维和二维元胞自动机上。对于一维元抱自动机,元胞空间的划分只有一种。而高维的元胞自动机,元胞空间的划分则可能有多种形式。对于最为常见的二维元胞自动机,二维元胞空间通常可按三角、四万或六边形三种网格排列。 邻居。 在一维元胞自动机中,通常以半径,来确定邻居,距离一个元胞内的所有元胞均被认为是该元胞的邻居。二维元胞自动机的邻居定义较为复杂,但最常用的规则四方网格划分,如冯-诺依曼(Von. Neumann)型(一个元胞的上、下、左、有相邻四个元胞为该元胞的邻居)、摩尔(Moore)型(一个元胞的上、下、左、右、左上、右上、右下、左下相邻八个元胞为该元胞的邻居)、扩展的摩尔(Moore)型(邻居半径扩展为2或者更大)、马哥勒斯 (Margolus)型等。 规则。 决定一个元胞下一时刻的状态动力学函数,简单讲,就是一个状态转移函数。我们将一个元胞的所有可能状态连同负责该元胞的状态变换的规则一起称为一个变换函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 时间。 元胞自动机是一个动力系统,它在时间维上的变化是离散的。在上述转换函数中,一个元胞在t+1的时刻只(直接)决定于t时刻的该元胞及其邻居元胞的状态,虽然,在t-1时刻的元胞及其邻居元胞的状态间接(时间上的滞后)影响了元胞在t+1的时刻的状态。 (4)软件 CA的程序很多,由于其变种很多,因此没有固定的软件。一下是一些连接可以借鉴: 萝卜驿站 http://luobo.ycool.com/archive.57000.html (图片来自互联网)
个人分类: 杂谈|5513 次阅读|0 个评论
楚泽与楚泽论题(4)
gl6866 2010-5-8 11:04
第二部分 之于楚泽论题,既有赞成,也有反对的意见。在此,我首先要简单提一下该论题提出的背景。 首先,物理学家总是希望找到一种能解释一切的万有之理(a theory of everything),根据著名物理学多伊奇(David Deutsh)的说法,所谓万有之理有两个版本。一个是由于知识的不断增加而导致旧的理论被包含在新的理论之中,如牛顿力学被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所包含的那样。而另一种则是某些物理学家所寻求的大统一理论。其目的是将物理学已知的所有基本力引力、电磁力、核力统一为一个理论。前面的那个版本的万有之理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后者却走入了死胡同。 其次,非定域性(nonlocality)的问题随着远程传态得到了验证,这恰恰给持有实在论观点的物理学家致命一击。例如,爱因斯坦就不相信他所谓的量子力学中的鬼魅效应。这种鬼魅般的超距作用(spooky action at a distance)在众多实验中一再出现,因此直到过世前他都没有完全接受量子力学是一个真实而完备的理论,一直尝试找到一种更加合理的诠释。爱因斯坦是位实在论者,他不接受这种spooky的现象是可以理解的。上个世纪,爱因斯坦曾经和物理学家玻尔(Niels Bohr,18851962)的争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爱因斯坦甚至说出这样绝情的话,量子论越是成功,它看起来也就越傻。(The more success of the quantum theory is, the sillier it looks.) 从某种意义说,物理学家基本都是实在论者,这与他们原子论学术传统有关系,总是希望找到一个踏踏实实的落脚之地。既然物理学家无能为力,那就让楚泽试试吧!实际上,楚泽也是希望建立一种万有之理。尽管他并没有宣称在精确的算法计算中,我们的宇宙中有一个万有之理。但他还是比较仔细的。譬如,在他1967年发表在 Electronische Datenverarbeitung 上的文章的第337页中说,目前在尚无完全的物理学的数字模型,但这却不能阻止他追问:将自然定律完全离散化的后果会是个什么样子?由于缺乏完整的自动机理论导向(automata-theoretic)的关于宇宙的描述,他只能研究一些简单的模型。他讨论了根据周围元胞的值更新相邻元胞的现象,实现了基本粒子的传播、创生和湮灭。在第341页他写道,在所有这些例子中,我们都涉及到各种人们熟知自动机元胞自动机。在文献中他引证了冯诺依曼1966年的著作:《自我复制的自动机理论》( Theory of Self-reproducing Automata )。在第342页,他简单地讨论了相对论与元胞自动机的兼容性的问题。 在第343页,楚泽指出熵增不可能出现:如果我们考虑宇宙是一台巨大的元胞自动机,那么它就不会受到外面的影响,从而这个系统的信息内容就不可能增加。但是,他1967年的论文明确的表明他是该领域的第一份出版物。1969年他又将其扩展为一部书。 楚泽提出宇宙正在由某种庞大的元胞自动机,对长期认为物理学定律本质上是连续的观念提出了挑战。楚泽尽可能将其讨论集中在计算的底层,并指出(除此之外)经典的熵的概念其熵增在决定论的计算的宇宙中是没有意义的。 贝尔定理有时被认为与楚泽论题相悖,但在决定论的宇宙中贝尔定理却不能应用,这一点贝尔自己就曾指出过。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呢?也同样如此。该原理的适用范围只限于观察者能够观察的范围,当观察者本人是他企图观察的这个宇宙的一部分时,这条原理也无法逃脱楚泽命题,因为它将任何观察者都视为假定是决定过程的一部份。因此,也就不存在任何含混不清的物理学证据来反对万物仅仅是计算的可能性,自从楚泽的出版以来,有关数字物理学的成果倍出。 荷兰1999年诺贝尔得主Gerard t' Hooft说。他原则上同意楚泽的决定论。因为量子物理学、量子计算、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以及贝尔不等式等并未提供任何物理学的证据来反对关于元胞自动机计算的宇宙的楚泽论题!
个人分类: 学术论文|4162 次阅读|2 个评论
楚泽与楚泽论题(3)
gl6866 2010-5-1 16:36
第一部分 从现在其开始切入关于楚泽论题的正题。 爱因斯坦说过,一个概念愈是普遍,愈是频繁地进入人们的视野,我们要想理解它们的意义也愈困难,计算就是这样一个概念。人类早就学会了加、减、乘、除等运算,但直到20世纪30年代以前,还没有什么人能真正说清楚计算的本质是什么。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由于哥德尔(Kurt Gdel,1906-1978)、丘奇(Alonzo Church,1903-1995)和图灵(Alan Turing,1912-1954)等人的工作,人们终于对计算的本质有了清楚的理解,由此形成了一个专门的数学分支:递归论和可计算性理论,从而导致计算机科学的诞生。 楚泽论题正好与计算机,而且是庞大的计算机有密切关联。楚泽论题是他于1967年和1969年的两项研究的成果。前者是后者的一个摘要,发表在 Electronische Datenverarbeitung ,8,336-344。题目叫 Rechnender Raum (《 计算机运作的空间 》)。1969年,他以同样的题目将其扩展为一本只有70页的小册子。该书1970年被译成英文,叫 Calculating Space ,由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出版,有人认为,这是第一部有关数字物理学(digital physics)的著作。这是它的科学名称;而在哲学领域则有对应的数字本体论(digital ontology)、数字形而上学(digital metaphysics)和数字哲学(digital philosophy)。那么究竟什么是楚泽论题呢? 楚泽论题大致由五个部分组成: 论题一、宇宙的本质(时间、空间以及时空中的每个实体和过程)都是离散的。这个论题与其他三个是有密切关联的。 论题二、宇宙能像整数的离散值那样进行适当的建模。 论坛三、宇宙的演进(状态过渡)是可计算的,就像(假定是短的)算法的输出那样。 论题四、主导宇宙的定律是决定论的。 论题五、信息要比物质和能量更基本。 论题一和论题二揭示了数字本体论的新毕达哥拉斯主义:实在能被分解为终极的、离散的不可分的状态。哲学家们迄今为止尚未对数字的(digital)和模拟的(analogue)的精确定义达成一致。但是他们接受所谓数字的必然性质就是它是离散的。 论题三以计算的术语解释了新毕达哥拉斯主义的本体论:最终的、离散的不可分状态实际上就是可以计算的位数(digits),出于典雅以及奥卡姆剃刀的原因,要求算法理论尽可能简单。因此,数字本体论基于两个概念:比特(bits):计算机内的二进制数字对应于表征最微观层面的状态信息;以及时间演化的状态是数字信息过程,与计算机过程的线路类似。总之,我们被一短小的算法所支配。 至于论题四,支持数字本体论者是论题一到三的直接后果,而且明确与爱因斯坦不接受宇宙的内在本质可能是概率性的(上帝不掷骰子)有关。根据决定论的状态过渡的物理定律的分析,这一建议可能在表面上与量子现象的概率性本质兼容,因此也使它具有充足的灵活性来克服其他批评。 至于论题五明显是强调 比特( binary digit,简称bit)取代原子(atom) 成为主导地位 。这便是惠勒(John A. Wheeler,1911-2008)所谓的It from Bit的另一种表述 楚泽论题(ZT):宇宙正在被某种巨大的离散计算机以决定论的方式计算着。 该 计算机可能(could be)是一台巨型元胞计算机(楚泽,1967),或一台通用图灵机(Schmidhuber,1997); 这便是持有数字本体论立场的学者所总结出来的。 楚泽论题提出后引起很大的争论,有人对它表示赞同,同时也有人反对。赞成的人包括弗里德金(Edward Fredkin)、施密德胡伯(Juergen Schmidhuber)、沃尔夫勒(Stephen Wolfram)、荷兰的诺贝尔奖得主特胡弗特(Gerardus 't Hooft)以及蔡廷(Greg Chaitin)等。他们认为量子物理学典型概率性本质与可计算性的观念并非不兼容。最近,有劳埃德(Seth Lloyd)提出了一个数字物理学的量子版本( Programming the Universe )。劳埃德将其理论称为量子力学的(quantum mechanic)。可是,他同时也认为将宇宙设想为一台计算机是有争议的。 涉及到楚泽论题,某些人企图将单个物理粒子等同与简单的比特。譬如说,电子这种粒子在量子态下相互转换,可以比作从一个比特(0)转换为另一个比特(1)。这样就足以描述某给定的粒子的单个量子开关。如果实在是有基本粒子构成的而它们的行为可以由它们的量子开关所执行,那么实在作为一个整体就可以由比特进行描述。每个状态都是信息而每个变化都是信息中的的变化。据此可以得出结论,一台能够模拟宇宙的计算机要有10 90 比特的存储能力来操作。它可能是个模拟。如果情况果真如此,那么建造这样一台超级计算机就会是不可能的。 虽然人类无法建造如此强大的计算机,但却知道,计算就是基于规则的符号串的变换过程。从一个已知的符号串开始,按照一定的规则,一步一步地改变符号串,经过有限步骤,最后得到一个满足预先规定的符号串。比如,从1+1变换成2,就是一个加法计算;从x 变换为3x 就是微分计算。按这个定义,文字翻译等也都是计算,因为它们都是一种符号串变换过程。数学家已证明,凡是可以从某些初始符号串开始在有限步骤内得到计算结果的函数都是一般递归函数,或者说,凡是可计算的函数都是一般递归函数。这与物理学有很大区别,计算不去预测什么,而是根据现有状态推知未来状态,是一种扩展的推理(ampliative inference)。 当代世界正处在新的历史转折时期,比特(binary digit,简称bit)取代原子(atom)的主导地位是其标志性特征之一。原子思想的源头是古希腊原子论,而比特思维的先驱是中国的《易经》。我曾在 算法为王的世纪 、 二进制算数与先天图 、 莱布尼茨与他的二进制级数 、 莱布尼茨与易学的数理派 以及 通向信息哲学的东方进路 有所议论,在此不须赘述。 Rechnender Raum 楚泽论题:宇宙是台计算机 宇宙是计算机吗? 劳埃德的著作
个人分类: 学术论文|5026 次阅读|1 个评论
元胞自动机与研究生学习
vcitym 2009-12-9 20:31
前几天转过一篇《 沃尔夫勒姆和他的新科学》(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3621 )。 百度一下,找到相关网页约6,430篇,Google搜索 一种新科学 获得约 11,900,000 条结果(2009-12-09-19:40),可谓关注程度之高呀。 元胞自动机自产生以来,被广泛地应用到社会、经济、军事、政治、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应用领域涉及社会、生物、生态、信息、计算机、数学、物理、化学、地理、交通、医学、地质、军事等等几乎所有人类涉及到的科学领域。 这些科学领域中的各种各样的现象,说到底实际上都在受同一种运算法则的支配,利用各种方法对此反复计算就可以生成各种领域的复杂现象。当然,按照 沃尔夫勒姆的观点,元胞自动机可以解释宇宙万物(大意),研究生学习当然也可以用元胞自动机来加以解释了。 元胞自动机的核心概念有:元胞、状态、元胞空间、邻居、转换规则、演化等。有关元胞自动机的原理这里就不再详细叙述了,网上有很多介绍。主要针对研究生学习嫁接一下。 考上研究生,每个人就有了一个元胞及其状态(在读研究生);同一个学术团队(广义来讲,同一个导师的学生、同一个专业的学生和导师以及这些老师、学生延伸的领域同行等)就是一个元胞空间;邻居规则可以是冯-诺依曼(Von. Neumann)型、摩尔(Moore)型、扩展的摩尔(Moore)型、马哥勒斯 (Margolus)型等还是其他,可类比为同门邻居、同专业邻居、同系邻居、同学院邻居、同校邻居等;转换规则可就千差万别了,面对不同的状态、元胞空间及邻居,可以有多种转换规则;然后就是从研一开始演化,直到毕业甚至一生。 如果入学时每个人有自己的初始状态,每个人给自己设定的元胞空间及邻居不同,转换规则犹如16种创新原则(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4078 )及其组合一样,每个人演化到下一个状态的情况将会大不相同,出现复杂性。 因此,研究学习要甄别自己的初始状态,网定自己的元胞空间,优化自己的邻居,调整自己的转换规则,至于如何演化,结果就会自明。
个人分类: 技术相关|5833 次阅读|2 个评论
概率与复杂性之二:元胞自动机
zhouda1112 2009-4-20 11:34
统计物理主要是研究一些相互作用粒子系统(interacting particle systems)。有学者认为,这是物理学界对于复杂系统微观机制的最初尝试。 数学家,特别是概率学家关注粒子系统是在上世纪中叶。美国概率学家Spitzer和苏联概率学家Dobrushin是该领域的元勋。半个世纪以来,粒子系统得到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概率论领域的核心课题之一。 以大家熟悉的Ising模型为例,粒子系统概括起来有这么一些特点: 1)一般,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局部的(短程) 2)粒子都处于某种空间结构当中,以Z^d格点最为普遍。 3)高维粒子系统一般存在相变现象。 4)粒子系统的研究方法较为缺乏,这重要是因为不同的空间结构,其拓扑性质的研究多半依赖组合数学和图论技巧。 在复杂科学领域,有一个概念和粒子系统十分相似,叫元胞自动机( Cellular Automata )。是时间和空间都离散的动力系统。散布在规则格网 (Lattice Grid)中的每一元胞(Cell)取有限的离散状态,遵循同样的作用规则,依据确定的局部规则作同步更新。大量元胞通过简单的相互作用而构成动态系统的演化。只是,复杂性的研究手段主要依赖计算机仿真,已经有科学家通过对元胞自动机不同参数的仿真,发现了一系列复杂现象,并称之为混沌的边缘。 个人认为,元胞自动机和粒子系统所针对的动力系统是基本一致的,只是研究手段和关注的问题不同。
个人分类: 概率论问题讨论|478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7: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