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双轨制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浅议食物生产中的“双轨制”现象
热度 2 蒋高明 2018-11-9 09:41
浅议食物生产中的“双轨制”现象 蒋高明 农民自己吃的食物,基本不用农药、化肥、除草剂、地膜、甚至激素。原本他们不知道什么是激素,当提醒他们920时,他们就明白了。为什么不能用920呢?农民的解释是“长得太快了,不正常,口感也不好”。不用地膜可能是受科学家的影响,他们也知道了微塑料、塑化剂、二噁英这些他们原本不知道的化学名词;地膜危害土地,这是他们以前就知道的,他们想为自己保留一片净土。感谢崔永元先生的呐喊,中国大部分乡村甚至偏远地区的农民知道了转基因。为自己生产吃的,他们是不会冒风险的。村民自己生产食物,所采用的办法其实就是有机农业,是不需要有机认证的农业,而且是真的有机。农民自己吃粮加上吃菜吃肉吃蛋等,五口之家有1亩土地就够了,谁说生态农业低产呢?而卖到市场上的食物,还是采用所谓现代的农业技术,农药、化肥、除草剂、地膜、激素几乎是标配。问他们为什么自己吃的与卖到市场上的用不同方法生产呢?农民的回答是,前者费事太麻烦,后者省事省工。 农民种养“双轨制”的出现,是今天食品生产完全依靠市场,且各种逐利性技术应用泛滥造成的必然后果。此事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且十几年前就流行了。    2014年,笔者在河北省某地指导生态农业工作。当地政府感觉我们的理念很好,机会难得,就特地邀请了当地的一些种养大户前来一起座谈。这些大户包括种植蔬菜大棚的,种谷物杂粮的,甚至还有种苗木的,养殖的包括养鸡、养鸭、养牛、养羊、养兔等等。    座谈会上,当地政府的一把手主持,他先介绍了会议的目的,然后吧我介绍给各位农民朋友。现在的农民接受新生事物非常快,大都能够上网,有些甚至知道我们在做的一些工作。我发言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当前农业生产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尤其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发展的前景以及遇到的阻力等等,结合当地实际,建议种养大户们,从保护自身健康和生态安全的角度,多从事健康的种养业。    我的发言引起了他们的共鸣,大家纷纷发言。原来以为农民是腼腆的,不会提问题,其实不是。他们长期在一线生产,亲身经历多,从周边种养大户那里得到的信息也多。当然更多的是他们的困惑,即发展优质安全的食品,在市场上没有地位,会被淘汰,只好按照消费者要求的那样去生产,即要快,要整齐,外观要好看。另外,从资金回报上考虑,生产普通的食品来得快,因为市场上提供让动植物异速生长的几乎所有化学物质乃至激素。    我问他们那样的食品你们自己吃吗?听到这个问题,几乎所有的种养大户都笑着摇头;那么,他们自己吃的怎么来呢?种养大户们告诉我,就是你给我们介绍的办法啊。当然,还有些生态技术他们以前不知道,他们表示今后给自己生产的时候会用的。    这就是典型的农民食品生产“双轨制”现象。农民好心好意按照安全的办法生产,但那样的产品竟然被市场淘汰了,于是就按照市场要的样子生产:    消费者喜欢瘦肉型猪,他们就用瘦肉精,国家禁止后,就偷用地下供应的“小料;消费者喜欢金黄色的小米,他们就在脱壳过程中把黄色染料加进去;消费者喜欢雪白的面粉,加工厂就把增白剂加进去(国家禁止使用的增白剂其实并没有禁止掉,看市场上雪白的面粉就知道了);消费者喜欢红心的鸭蛋,一些养殖户就使用地下交易或者直接添加到饲料里的苏丹红;消费者喜欢个大的苹果,那就使用膨大剂使其长个。等等不一而足。    最令我奇异的是,蔬菜大棚的一名女种植手,告诉我现在市场有四种激素类的药,让黄瓜变成今天的样子,即整齐好看、粗细均匀、带刺还能带花,还能耐储存。什么座花灵、鲜花王、拉直素等,有些名字我以前也没有听说过,尤其是拉直素我是头一回听说。    我问这个女种植大户,自然的黄瓜应当是什么样的呢?她说,自然生长的外观不好,甚至还有带弯的。这样的黄瓜要生长出来,其实很简单,不用那些激素类化学物质即可,但在市场上不好卖,他们留给自己吃,或者亲戚朋友或熟悉的人上门来买。    农民知道问题的根本原因所在,为了自身健康在源头不使用,这是他们的一些“小聪明”,也是一种本能保护,可怜的城市消费者,连本能保护的知情权都没有。种植的源头如此,食品加工的源头呢?是否也存在着“双轨制”?笔者没有调查不好发言,但我判断其严重程度可能不亚于农业生产。但愿我的担忧是多余的。如果要杜绝“双轨制”,其实很简单,城市人多花点钱,买农民自己吃的食品,请他们不要过度使用化学物质尤其激素。要么自己去种地,可能成本会更高。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2687 次阅读|3 个评论
英国创业教育对高等教育期望过高?
热度 2 Caroline2016 2017-2-26 06:28
谈到英国的高等教育,首先得提及英国教育家埃里克·阿什比的著名论断:“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从遗传的角度看,英国的大学素有固执保守的一面,而英国的高等教育长期深受传统大学的影响,体现出独特的英伦风采:崇尚自由教育、绅士教育,忽视科技教育及轻视工程教育。如此这般,显然与密切联系商界的创业教育“风牛马不相及”。不过,从环境适应的角度看,英国的大学并非“不食人间烟火”,英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分槽喂养”的双轨制,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浪潮的冲击下向着多元化发展。在创新创业教育席卷全球的今天,英国高等教育更是深陷其中。 一、英国政府推行创业教育不遗余力 英国政府大力推行创业教育既是欧盟整个政策框架下的反映,也是英国自身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是两种力量共同驱使的必然结果。 在面临发展迟缓、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压力下,欧盟反思欧洲社会现状,认为欧洲的竞争力、创新以及经济增长取决于是否拥有一大批具有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的领导者,要在欧洲培育创新文化,首先需要推进创业教育。欧盟创新驱动发展的两个核心战略,“里斯本战略”以及“欧洲2020战略”,都在相关政策文本中多次出现了创造、创新与创业的表述,且一以贯之地强调教育对创新的驱动作用,尤其特别呼吁采取种种措施以促进创业教育。 与欧盟创新创业政策相类似,英国相关的政策文本表述中都高度阐明了英国经济发展与创新创业的相关性,并特别强调了创业教育的作用。英国上议院指出,创业对于提高就业率、经济增长与竞争力都具有显著贡献。创业教育在培育创业文化、发展创业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上述政策环境中,历届政府都重视创业教育,无不强调创业教育的重要作用,创业教育政策具有延续性。英国工党执政期间的创业与创业教育表现突出。工党号称要让英国拥有全世界最具创业性的经济,并让每个人都具有创业的雄心。为了实现目标,工党采取了两项卓有成效的措施:形成创业人才辈出的创业文化;发展创业知识与技能。而这两个措施都与创业教育直接相关。为此,英国政府推行创业教育不遗余力。 2008 年,继英国工党出台一系列促进创业与创业教育政策,英国工商企业规制改革部( Department for Business Enterprise andRegulatory Reform , BERR )签发了第一个“全球创业周”(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Week ),并承诺再投入 3000 万英镑以全面启动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教育企业无缝对接之旅”。 2012 年,尽管执政党派已经更迭,但仍继续加大对创业的投入,引入了面向 18 岁至 24 岁青年人的 8000 万“启动贷款”计划,以扶持青年人创业。 二、高等教育领域的创业教育成为焦点 随着创业的逐步推进,高等教育对创业教育的作用备受英国各界关注,并形成了一系列政策举措以促进高等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权威与影响性的措施就包括科学与创业中心( Science and Enterprise Centres , SECs )、剑桥——麻省启动计划( Cambridge-Massachusetts Initiative , CMI )、高等教育创新基金( Higher Education Innovation Fund , HEIF )、英国高等教育学会( Higher Education Academy , HEA )属下的学科中心( Subject Centres )、教学卓越中心( Centres for Excellence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 CETLs )、创业视点( Enterprise Insight , EI) );全国大学生创业委员会( National Council for Graduate Entrepreneurship , NCGE )、青年创业计划( Young Enterprise , YE ),等等。 英国政府特别加大了对高等教育领域的创业教育投入,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全方位推动高等教育领域的创业教育。这些政策具体细致:既有号召大学开设更广泛的创业教育课程,也有针对具体学科领域的指导性意见,包括呼吁促进科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的创新创业等。与此同时,通过 “高等教育创新基金”( Higher Education Innovation Fund )、 “科学创业挑战基金”( Science Enterprise Challenge Fund )等,英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以推动高等教育领域的创新创业教育。仅建立大学卓越中心,英国政府就投入了 2500 万英镑,旨在通过大学里的尖端科技项目激发高科技公司的形成。此外, 英国高等教育学会( Higher Education Academy , HEA ) 还发布多种基金项目,用于创业教育课程开发。 三、英国高等教育不可承受之重 对创业的热衷以及对创业教育的大力投入,使得英国政府对创业教育寄予厚望,让高等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具体如下: 1. 目标过高。 在英国政府的政策框架中,创业为理解为直接创办新公司或者是让已有的公司存活与发展壮大。创业被视为创意的商业化、提高生产力以及应对全球化挑战的重要手段。相应地, 14 岁至 30 岁之间的青年人为视为最具创业潜力的群体。政府的责任就是要促使这些青年人释放自己的创业潜能。其结果是,对创业教育赋予太高的期望。这在政策文本中多有表述,譬如,“要让人人都有机会接受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机制”,“创业教育能够增强创新以及经济增长”,“创业教育能够增强创造力和促进个人发展”,“创业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创业人才,而且能够发展未来的领导者与创新者。这些未来的领导者与创新者不仅能够创造新的岗位和社会价值,而且能够带领他人去创造更好的未来”。总之,诸多过于乐观与成就导向的表述被用于创业教育的阐释中,而忽略了创业教育的实施过程。 2. 范围太广。 英国政府及相关推动创业的机构秉持这样的理念:所有的学生,不管他们未来的职业取向如何,都需要接受创业教育,从而在学生群体中形成创业文化。因为对创业教育产出有太多期待,导致许多创业教育课程是硬性插入( insert )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中,而不是整合( integrate )成系统的课程体系。随着创业教育重要性的逐步提高, 创业和商业 开始大量进入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内,这些课程不仅仅是在商学专业里设置,而且也出现在其他专业课程设置中。据统计,英国有 45% 的大学开设了创业和商业方面的课程。 3. 方法太难。 为了让高等教育领域的创业教育卓有成效,相关政策制定者注意到了创业教育方法的重要性,并积极推行创业教育应有的方法,主要包括交互式学习以及以学习者中心的教学法,伴之以仿真游戏以及创业计划大赛。此外,还大力引荐实践项目与实践活动、针对问题的学习以及在做中学的方法。问题是,学生创业教育需求各有不同,有的学生会渴望成为企业家,有的学生只不过是比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所吸引,还有的学生是想成为个体经营者,实现财务自由,更有一些学生对创业根本不感兴趣,因此完全排斥创业教育。 四、警惕过度创业教育对高校师生的负面影响 针对高等教育领域的创业教育热,研究者指出,英国创业教育政策对高等教育期望过高,从而对高等教育产生了不良影响,对创业教育的种种要求缺乏对高校师生的现实考虑与关怀。 从教师角度看,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下几点: 1 )高校教师大多处于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中:大班上课、课堂固定。这种模式显然有碍于创业教育教学活动。 2 )高校教师创业教育资源有限,创业教育教学缺乏支撑条件。 3 )现有的对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与创业教育教学相悖。当然,最不幸的是,上述种种都格外增加了高校教师的负担。 从学生角度看,如果对创业教育的目的、内容与方法缺乏深层次原理性的研究,创业教育就会简化成为学习步骤和按部就班性的活动。那么,借用斯金纳的著名实验而言,这无疑是在“教鸽子跳舞”,即只是教会了鸽子一系列跳舞需要的技能,但鸽子并不懂得成为舞者的意义。套用在学生身上就是,学生只是习得了一些创业的技能,却并不明白成为创业者或企业家的重要意义。
3265 次阅读|2 个评论
与种养大户座谈了解到的食物生产“双轨制”现象
热度 1 蒋高明 2014-10-1 18:28
与种养大户座谈了解到的食物生产“双轨制”现象 蒋高明 最近,在河北省某地指导生态农业工作。当地政府感觉我们的理念很好,机会难得,就特地邀请了当地的一些种养大户前来一起座谈。这些大户包括种植蔬菜大棚的,种谷物杂粮的,甚至还有种苗木的,养殖的包括养鸡、养鸭、养牛、养羊、养兔等等。 座谈会上,当地政府的一把手主持,他先介绍了会议的目的,然后吧我介绍给各位农民朋友。现在的农民接受新生事物非常快,大都能够上网,有些甚至知道我们在做的一些工作。我发言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当前农业生产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尤其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发展的前景以及遇到的阻力等等,结合当地实际,建议种养大户们,从保护自身健康和生态安全的角度,多从事健康的种养业。 我的发言引起了他们的共鸣,大家纷纷发言。原来以为农民是腼腆的,不会提问题,其实不是。他们长期在一线生产,亲身经历多,从周边种养大户那里得到的信息也多。当然更多的是他们的困惑,即发展优质安全的食品,在市场上没有地位,会被淘汰,只好按照消费者要求的那样去生产,即要快,要整齐,外观要好看。另外,从资金回报上考虑,生产普通的食品来得快,因为市场上提供让动植物异速生长的几乎所有化学物质乃至激素。 我问他们那样的食品你们自己吃吗?听到这个问题,几乎所有的种养大户都笑着摇头;那么,他们自己吃的怎么来呢?种养大户们告诉我,就是你给我们介绍的办法啊。当然,还有些生态技术他们以前不知道,他们表示今后给自己生产的时候会用的。 这就是典型的农民食品生产“双轨制”现象。农民好心好意按照安全的办法生产,但那样的产品竟然被市场淘汰了,于是就按照市场要的样子生产——消费者喜欢瘦肉型猪,他们就用瘦肉精,国家禁止后,就偷用地下供应的“小料”;消费者喜欢金黄色的小米,他们就在脱壳过程中把黄色染料加进去;消费者喜欢雪白的面粉,加工厂就把增白剂加进去(国家禁止使用的增白剂其实并没有禁止掉,看市场上雪白的面粉就知道了);消费者喜欢红心的鸭蛋,一些养殖户就使用地下交易或者直接添加到饲料里的苏丹红;消费者喜欢个大的苹果,那就使用膨大剂使其长个。等等不一而足。 最令我奇异的是,蔬菜大棚的一名女种植手,告诉我现在市场有四种激素类的药,让黄瓜变成今天的样子,即整齐好看、粗细均匀、带刺还能带花,还能耐储存。什么座花灵、鲜花王、拉直素等,有些名字我以前也没有听说过,尤其是拉直素我是头一回听说。 我问这个女种植大户,自然的黄瓜应当是什么样的呢?她说,自然生长的外观不好,甚至还有带弯的。这样的黄瓜要生长出来,其实很简单,不用那些激素类化学物质即可,但在市场上不好卖,他们留给自己吃,或者亲戚朋友或熟悉的人上门来买。 农民种养“双轨制”的出现,是今天食品生产完全依靠市场,且各种逐利性技术应用泛滥造成的必然后果。农民知道问题的根本原因所在,为了自身健康在源头不使用,这是他们的一些“小聪明”,也是一种本能保护,可怜的城市消费者,连本能保护的知情权都没有。如果要杜绝双轨制,其实很简单,城市人多花点钱,买农民自己吃的食品,请他们不要过度使用化学物质尤其激素。 从政府监管层面上,应当对那些科学证明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非法添加剂果断叫停,加大处罚力度,加大违法成本。当今各种疾病与食物有密切的关系,以前很少听到白血病、癌症、性早熟、不孕不育病等,就是过去几十年前,我们的食物链中,没有那里乱七八糟的东西。对于城市消费者,要知道食物生产过程,要懂得食物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主动消费安全食品,使之成为良好的产业;政府主管部门,对于认证要严格管理,扶持安全食品生产,停止对有害化学农产品的补助,倒逼那些产品退出食物链;地方政府要看好优质安全食品这一阳光产业,划出专门的区域,采用现代生态科学技术,集中优势资源,带动种养大户,将他们自己留下吃的安全放心食品,变成市场上抢手的产品。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3395 次阅读|2 个评论
最具生命力的德国大学双轨制职业教育制度
热度 5 lgmxxl 2013-10-25 10:10
——德国高等教育发展分析之十一 题记:在对德国高等教育进行为期20天的考察以后,有了一些思考与思想。但委实拿不准这些思考与思想是否反映了实际,请在德学者、学生给予批评指正。本人将十分感谢。 “德国制造”(Made in Germany)是一个令国人羡慕的东西,它是质量、安全、美观、信心的标志。从小物件的“双立人”刀具到德国汽车;从田间的谷物到餐桌上的食品;从柏油路上美观的自行车道到城市上百年的建筑,……德国在用“德国制造”的质量传递着德国人的智慧、认真、严谨。而在德国制造质量背后则是一个庞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德国是一个极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国度,他们自豪地说德国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都有自己的资格证。德国人认为,他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他们只有通过不断地提高人的质量和技能,不断地向世界提供高质量、高科技的产品,才能够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德国从初中开始即进入职业分级教育阶段。德国的中学分为三种:文理中学,学制8年,其毕业生皆可凭中学成绩直接进入大学学习,其优秀者可进入德国最好的综合性大学学习;实科中学,主要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学校,在6年的中学学习中,他至少有15个月在企业学习的经历,其毕业生主要进入应用技术大学;普通中学,6年学制。普通中学、实科中学的学生可以直接进入应用技术大学。德国规定,企业招收新员工,必须有工商会或手工业协会颁发的职业教育证书。 实科中学、应用技术大学的职业教育在企业进行,其学历教育在学校进行,因之被称为“双轨制”。双轨制是以企业为主,企业与社会、学校密切合作,社会各界高度参与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德国普通中学学生毕业,参加工作之前,一般都要经过这种教育。这种教育在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上进行,由师傅传递技术,学生自己钻研,固定时间到各种技术职业学校去学习文化理论知识和法律知识,直到毕业。学生毕业由德国工商会统一组织考试并颁发职业培训证书。 德国工商会是1861年成立的企业联合组织,东西德合并后,有83个地区组织。工商会是社会独立法人,由政府拨款资助、企业交纳会费。德国规定任何企业必须加入工商会或手工业协会。 现在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也开始引入职业培训式的职业技能教育体系。在应用技术大学的六个学期中,学生一个学期在企业工作,五个学期在大学学习。在大学学习中,实践方面的教学内容占全部教学内容的40%以上,其毕业论文也与企业需要技术相关。德国应用技术大学职业教育对教师要求较高,其上课教师一般要求是有5年以上在企业工作的经历,一般具有教授资格。其实习企业有较强的责任意识,能够接触到企业最需要、最先进的技术与技能。 我曾就“企业为何乐意接收学生实习?”向德国专家进行咨询。得到的结论是:一是企业愿景的促使。德国企业认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企业创新发展的必备条件,每个企业都有义务参与到这样的人才培养体系中来。虽然来自己企业实习的人,今后不一定来自己企业工作,但因为所有企业都在做这项工作,最终的结果是每个企业都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人才。二是工商会的规定。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并给予针对性指导是企业的义务,是工商会的要求。三是德国人的契约精神。德国人相信别人会守法、守纪,自己也必须守法、守纪,只有这样才会形成契约社会、法治社会。德国企业都相信,德国的企业都会为社会培养职业人才。 德国职业教育的双轨制是德国教育的精华,也是德国教育最具生命力的地方。近几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正在部分专业中试点“双轨制”人才培养,效果明显。在羡慕这些做法、这些成果的同时,我们发现我国职业教育并不能照搬过来,甚至不能模仿。原因很简单,我们企业缺乏实质性的愿景规划,也没有更为长远的发展规划。企业只愿意照单接收现成的大学生,却不愿意为此付出代价。这可能需要政府层面的制度约束和法律层面的制度制定。但就大学特别是211工程以外的大学来讲,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还是有很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一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我国高校目前并不注重技能型、职业型师资队伍培养与建设,对企业中有经验的工程师,高校并没有兴趣引进或使用。高校更乐意进一些从校门到校门的博士。说实在的,我国博士虽然有很强的论文写作能力,但实践能力甚至教学能力绝对不敢恭维。这说明,我国高校在发展上还是注重层次的提升,而不注重人才培养的定位。二是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目前我国企业尚没有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企业也没有精力做这些事。但通过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建设一些有专业特点和实践意义的基地还是有可能的。这里的关键是务实、脚踏实地,而不是应付检查,让实习、实训基地真正成为人才培养的平台。三是应用项目的打造。在实习、实训平台上,企业与高校要形成人才培养的共识,要把企业中最为先进的技术、最需要攻克的难题拿出来,放到实习、实训平台中去,供学生学习与研究。总之,我们的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学习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真抓实干的精神,为学生现在与未来着想,真真切切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发展潜力。
个人分类: 国外高等教育|14479 次阅读|6 个评论
双轨制
heitiedan2012 2013-10-7 08:25
在计划经济时代,要想向市场机制转型,最初的设计思路就是要一步一步慢慢来,肯定不能一下子就把整个体制完全都改了过来。因为没有经验,因为需要谨慎,所以摸着石头过河是不可避免的。 从计划到市场的转变,这第一步到底怎么试?这也是思考了很久。先是以计划经济为主,以市场调节为辅,试了一段时间,感觉效果不明显,就想到是不是可以试行双轨制,即一部分企业先拿出来试点,搞成部分市场化的运营机制。首钢的改革模式就此产生。这种改革最初还是比较粗糙的,主要是搞责任制。责任制的主要思路就是指标分解。比如,全公司计划年产值指标为一个亿,那么假设下属五个分厂,那么每个分厂平均产值的任务就是两千万。假设每个分厂下有五个车间,那么每个车间的产值任务就是四百万。每个车间又有五个班组,这样每个班组的产值任务就是八十万。而每个班组假设有八个工人,那么每个工人的年产值任务就是十万元。这种指标分解看起来很严谨,但其实没有多少科学性。因为企业生产完全不同于个体生产,这种指标分解硬性地把整个工业生产的系统性割裂开来,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炼铁厂与炼钢厂的设备不同,技术不同,很难做出同类的指标体系。压轧厂与铸锭厂的情况也很不同,也不能做出类似的指标体系。 但是,在首钢刚刚进行这种改革的时候,就实行了一种双轨制。即国家给首钢下达的生产任务中,允许首钢拿出其产量的一部分进入市场。即这部分产品不需要由国家定价,而由市场需求来决定其出厂价格。在八十年代初,全国都在大搞基本建设项目,对钢材特别是盘条需求量极大,所以全国钢材市场上,对盘条的需求供不应求。本来国家的钢产品都是计划供应,而即使是国家批准的建设项目,在投资上也都有缺口,需要各地自己解决缺口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首钢部分产品自行进入市场,就成了极为抢手的香饽饽。首钢这部分拿到计划外的产品,价格一路飙升,给首钢带来极大的利益。 这种由于市场需求很大的局面,掩盖了这种责任制粗糙的管理模式,让人觉得是责任制带来的生产效益,而实际上,是市场上对产品极大需求带来的某种短期效益。一旦国家收缩投资,许多项目被迫下马,这部分钢材市场立刻冷清起来。首钢的好日子就一去不复返了。 但是,这种双轨制立刻吸引了一批掮客。他们通过与领导部门和领导干部的关系,成立所谓贸易公司,整天就是倒腾批条。因为计划外产品的这一块,是需要批条都能拿到了。拿到了批条,就等于拿到了产品,拿到了产品就等于拿到了高于计划价格的这部分利润。所以一时间,“官倒”横行,一部分人就这样首先暴富起来。这种通过权力机制的变更而导致的暴富,引起广大人民群众极大的不满。 如果我们客观地来分析这种双轨制,也实属无奈之举。在那种情况下,不改革肯定是不行的。但是改革这种事原来谁也没做过,必须要试一试。而在试的过程中,就可能出现很多缺陷和漏洞。而人们就完全可能利用这种缺陷和漏洞。所以,尽管我们在改革之前已经想到了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即使我们设立了诸多可能的防火墙,但仍然是防不胜防。问题就在于必须在及时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及时对改革的各种配套措施加以调整,及时堵住漏洞。 生产领域中的双轨制所引起的问题,最终还是在统一的市场化过程中得到化解。大家都通过市场机制来公平竞争,那种倒腾批条的活动就没有任何意义了。也许有人会说,为什么一开始我们就不能堵住双轨制的漏洞,避免让某些人利用国家资财发了自己的横财。这就是说,我们在认识过程中,不可能不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谁都不能未卜先知。诸葛亮都会犯错用马谡而失街亭的错误,何况我们也不比诸葛亮高明多少。 现在在社会福利方面仍然存在着双轨制,如群众意见最大的企业与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在退休金和医疗方面的双轨制。这个问题看上去不太复杂,但是要真的能解决好也决非易事。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所拿到的退休金就要比从企业退休的工程技术人员拿的退休金要多出不少。而后者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并不比前者少。这就是体制双轨制造成的问题,也是一种不公平的现象。如果追到根,事业单位人员的退休金是从企业上缴的利税中提取的,而企业单位退休人员的退休金是从企业利润留成中提取的。两者来源不同,数量的额度也就有所不同。企业单位退休金不可能不受到企业自身利益的局限。虽然现在企业单位退休人员的退休金也是从社会上来领取,但其标准仍然原来企业所上缴利税时的额度来确定的。虽然现在从企业退休人员的退休金已经不再从企业直接领取了,但原来的标准却一直延用至今。 取消双轨制,肯定要触及到一部分人的利益。如果国家有足够的财力,取消双轨制能够不伤及多数人的利益,自然皆大欢喜。但是如果现在国家财力还没有那么足够,这种取消如何进行?简单说来,取消退休金方面的双轨制,是让事业单位的退休金降到与企业单位的同等水平,还是把企业单位的退休金提高到事业单位的水平?当然后者的做法是受欢迎的。只是如果国家一时拿不出那么多钱来又当如何?
2019 次阅读|0 个评论
社会现象分析:双轨制与双重人格
热度 6 jlrlmylt 2013-7-29 09:42
双轨制是一种形象的比喻,是说体制的运行有多套制度或方法,典型的如政治体制的一国两制,经济体制上的国有与民营、退休养老金制度上的双轨制。双重人格是一个医学名词,是多重人格的一种,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美国精神病大词典对于多重人格的定义是这样的: “ 一个人具有两个以上的、相对独特的并相互分开的亚人格,是为多重人格。是一种癔症性的分离性心理障碍。 ” 分析一下当下中国社会无处不在的双轨制、日益普遍的双重人格现象,并探析二者之间的联系,对于解析目前各种稀奇古怪社会现象,也许大有裨益吧。 一、无处不在的双轨制 变革时代的中国,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存在着 “ 双轨制 ” 的问题,这种双轨制现象贯穿了平民百姓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从呱呱落地开始,人就被打上了农村户口、城市户口的双轨制烙印。花费时间最长、投入产出比最低的教育更是双轨制的重灾区。幼儿园有公办与民办之分,中小学有重点、普通之分,大学有 985 、 211 与普通高校之分,大学招生有统考与点招之分,研究生教育有自费与公办之分,博士有学术博士与论文博士之别。连贵为辛勤园丁的大学教师的工资与职称评聘,都是双轨制。引进的江河湖海精英,是待遇丰厚的年薪制,辛勤工作的土鳖,则是绩效工资;普通教师职称晋升,需要满足各种水涨船高的门槛条件,人才则可资历、年龄破格。大学毕业后,就业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公务员、事业单位、垄断国企等体制内单位与私企、民企等体制外单位之争。医疗、养老市场也毫不例外。退休干部、离休干部、军转干部医疗费用是国家财政拨款、实报实销,贫民百姓是医疗保险、费用自理;体制内单位的退休金是财政保证,企业单位则是单位自负。 二、日益普遍的双重人格 这里的人包括法人和自然人。相对于自然人的双重人格,掌握雄厚资源、巨大权力的法人的双重人格,特别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国企等法人单位的双重人格危害性更大。统计局的工资上涨、居民收入增加数据总是偏高的,通货膨胀、失业率数据总是偏低的,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各种官方主管的大众传媒报道的信息总是一片莺歌燕舞、欣欣向荣的景象,而内部参考资料则充满了贪污、腐败、下岗等不和谐因素。就连半官方的高等院校汇总的就业率数据,都是 100% ,而无视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实。 至于自然人的双重人格,从政府高官到贫民百姓身上,都可以找到深深的烙印,尤其以贪官的表现最为明显。仔细考察已经落马的贪官,我们不难发现他们攻于心计,精于演艺,善于在不同场合转换角色,把“面子上都是仁义道德,骨子里都是男盗女娼 ” 的双重人格演绎得活灵活现。 勇敢和懦弱、自强与媚权、忘我与自私、吝啬与挥霍、善良与残忍,这种双重人格特征在普通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我们欣羡纯洁的爱情,然而在现实的婚姻面前却过多的强调房子、车子、票子等物质条件;我们指责权贵们的穷奢极欲、为富不仁,却在职业选择上拼命涌入那个自己诅咒的阶层;我们可以大把地为地震灾区募捐,却对身边的穷困阶层无动于衷;我们可以为传媒上的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而涕然泪下,却对身边的暴力事件退避三舍。 三、双重人格与双轨制 双轨制人为地将个人的出身、教育背景、职业选择、甚至生老病死分为体制内、体制外 2 个阶层,从此人们的命运也被分成水火两重天二个不同世界。面对这种不公正的现实,人们普遍发出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慨叹。当这种不公正待遇长期难以改变,以至于成为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的时候,现象就成了改变人们人生观、世界观的水土。按照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人文地理学原理,这种双轨制最终塑造了人们的美好理想与现实行为严重分离的双重人格。 从这个意义上说,目前越演越烈的信仰缺失、道德沦丧现象与无处不在的双轨制体制难脱干系。所谓的“好的制度能鬼变成人,坏的制度能使人变成鬼”,就是这个道理。从另一方面讲,领导者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和高超的智慧,打破双轨制的利益束缚,通过制度的革新重振民族的信仰,具有极为重要的紧迫性。
个人分类: 百态人生|2650 次阅读|6 个评论
“双轨制”驱动下的芬兰高等教育
dxzk 2013-7-7 11:43
与欧洲传统的工业强国不同,芬兰在历史上并不是一个“富二代”,作为一个高福利、高收入的北欧小国,芬兰的“暴富”是从二战后开始的。上世纪50年代末,二战前还是一个农业国家的芬兰,90%的出口依赖林业和木材加工,但到90年代,它却已经成为世界高科技通信技术和信息经济的领头羊。 日前,记者访问了多位在芬兰参与科研项目的学者、久居芬兰的华人、在芬留学的博士生,所有人的共识是:科技与创新在芬兰历史剧变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采用了“双轨制”的高等教育,其作用更是居功至伟。 无缝对接的双轨制 在芬兰,接受过高中教育的学生同中国的学生一样有两个选择:去大学深造成为学术型人才,或去技术院校成为技术型人才。与中国不同的是,这两条道路在芬兰已经无缝对接:3~4年的技术培训后仍然可获得学士或硕士学位,甚至到研究型大学继续深造;而研究型大学中的学生也可以选择到技术院校接受技术培训。 这就是芬兰高等教育的双轨制,其中与众不同的“一轨”便是理工学院(亦称应用科技大学)。 这种灵活的双轨制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高等教育改革。上世纪80年代以前,芬兰为工业部门培养技术人员的职责一直由分布在各地的200多所职业技术学校承担。然而到了80年代末,这种职业教育系统已经难以提供足够的高级职业技术人员。 因此,芬兰在上世纪90年代进行了高等教育改革,其中的重要举措便是设立29所理工学院,负责为劳动力市场以及地区发展所需领域培养输送大量专业人才。 “这不仅为更多高中毕业生提供了深造机会,更重要的是保证了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平衡。”芬兰驻华大使馆科学与教育参赞狄明嘉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这些院校很快发展成为芬兰研究型大学互为补充的独特部门,形成了双轨制的芬兰高等教育体制,即研究型大学和应用科学大学。 洪堡式的学术自由 “在传统上,芬兰高等教育是基于德国洪堡模式发展起来的。”坦佩雷大学管理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蔡瑜琢告诉记者。 蔡瑜琢从国内某高校毕业后便到芬兰,开始高等教育学的学习与研究工作。他告诉记者,洪堡模式主要包括两个原则:一是学术和教学自由,即教师的学术研究和教学都是自由决定的,不受外在的干扰;二是学术和教学的统一,大学的主要职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追求真理。 其中,对于芬兰高等教育在学术和教学上的自由性,中国留学生有着深刻的体会。 从清华大学保送到阿尔托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王蕾告诉记者,在芬兰,攻读博士学位实际上一项研究工作,导师除了在研究方向上给予参考性的指导外,不会过多参与,博士生在自己的研究课题上有相当大的空间。 “其实这种培养制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导师制,而是一种松散的关系。”王蕾说,“我们可以自由邀请1~2位学术泰斗作为自己的导师,甚至都不用非得是芬兰国内的。” 曾在2006年被多家中文媒体共同评选为“影响世界的华人”的张霞昌,曾经在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在赫尔辛基工业大学留学,他回忆在芬留学时说:“我很喜欢这样的学习环境,优越的科研条件,轻松的人际关系,使人内心安宁,思维活跃,尽情享受专心学习和研究的乐趣。” 从低调转向竞争模式 随着教育成为一个品牌在世界上广为流传,注重教育平等化、全民免费的芬兰的教育模式也越来越为国人所知。然而,与整体教育模式的炙手可热相比,芬兰高校还缺乏世界级的影响力。在各大世界高校排行榜中,只有赫尔辛基大学能在榜单的70名左右徘徊,其他的大学则名落孙山。 “这大概是由芬兰人内敛、低调的民族特性决定的,他们没有刻意研究高校排名的参数以及如何利用排名规则提高自己的影响力。”蔡瑜琢告诉记者。 然而近些年,这种局面正在发生一些改变,芬兰高等教育领域也开始摒弃“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旧念,转而提高高等院校的国际范围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其中,阿尔托大学的成立便是明证。 2009年8月1日,赫尔辛基商学院、赫尔辛基艺术设计大学和赫尔辛基工业大学3校合并,组建了全新的阿尔托大学,其目标是在2020年进入世界名校行列。 “其实本来那3所学校在相应的学科就有极高的地位,合并后的学校更有国际竞争力。”芬兰教育部教育、科学与文化部门参事提娜·维玛表示,在高校合并的同时,大学管理体制上也有了较大的改革,其中改革的核心是政府将从高等教育管理中淡出。 如今,这项针对研究型大学的改革正在大学中实施。此前,芬兰的所有大学都是由政府所有,高等教育的绝大部分投入也来自政府。改革后,大学和政府的附庸关系将成为历史。 “经济独立后的大学将推向市场,吸纳多元资本,并且拥有更多的管理权,在国际竞争上也将有更大的自由度。”提娜·维玛表示。
2624 次阅读|0 个评论
激活科学共同体 内生科学道德 形成治理我国科学道德的双轨制
gxfycyyhang 2013-4-3 22:09
激活科学共同体 内生科学道德 形成治理我国科学道德的双轨制( 提纲 ) 作为科学道德的源头和实践者的科学共同体,是治理科学道德的内生力量,而只有内生的科学道德,才具有根本性、长期性、稳定性,这是任何外部社会力量所无法代替的。正是在这一点上,成为我国科学道德治理的软肋。为此,激活科学共同体,内生科学道德,形成治理我国科学道德的双轨制,成为治理我国科学道德的重要途径。 建议: 1 、从观念上提高科学社团在创新社会管理中作用的认识 2 、从制度上变革科学社团的法律地位、对科学社团的登记管理模式 3 、在资源配置上,加大科学社团的权重,增强资源分配的科学性与公平性 高峡 2013年4月3日
3672 次阅读|0 个评论
异地高考:又见双轨制
热度 1 Moneypond 2012-9-7 11:38
异地高考:又见双轨制 彭泉 教育部终于发布了有关异地高考的指导性意见。但是,显而易见,这又是一种“双轨制”:对于那些人在异地的考生来说,又人为地划了一道线,少数人可以站在线的左边,窃喜;多数人只能站在线的右边,哀叹。这一充满双轨制特色的指导性意见,又给了有关部门和人员一把权力寻租的尚方宝剑,又给少数能量通天的人提供了便利。 人们对异地高考成为现实的期待点,在于便利考生和公平高考两点。目前看来,便利考生仍是天方夜谭。别说不符合条件的人,就是“符合”条件的人,恐怕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如意的。至于公平高考,也依然远在天边。 允许异地高考的政策,依然建立在原有“高考地域不平等”传统和基础之上,与人们的期待相距遥远。 尽管如此,这一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而言,仍算是前进了一小步,尽管是微不足道的一小步。 新闻链接 :评论:异地高考依然是“拼爹时代”的缩影 http://star.news.sohu.com/20120907/n352561340.shtml
236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深圳启动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 打破双轨制
胡业生 2012-8-23 20:49
2012年08月23日15:49 新华网 我要评论 ( 33 ) 字号: T | T 深圳将探索事业单位养老保障制度改革,推动退休“双轨制”向“单轨制”的转变。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与深圳市财政委员会8月16日共同颁发《深圳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障实行办法》(深人社规 12号),决定对《办法》实施后 新进入深圳事业单位并受聘在常设岗位的工作人员也试行社会养老保险加职业年金的养老保障制度。 《办法》从8月25日起试行,有效期5年。 “退休‘双轨制’使得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与企业职工退休待遇差距较大,引发公平性质疑;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在养老制度上的双轨制,而制度之间又缺乏合理的转移接续安排,如果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中途离职只能‘净身出户’,阻碍了人才合理流动。”深圳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双轨制”问题引发各界关注,饱受社会诟病,要求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大。 深圳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改革将改变现行的以在职工资为基数核定退休费并由财政现收现付的做法,实行基本养老保险与职业年金相结合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纳入改革范围的人员,其养老金由基本养老保险金和职业年金构成。 “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完全一致,保证了制度的统一,也打通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向企业流动的障碍,并为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和聘用制度提供了保证。” 但该负责人也提到,考虑到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实际情况,原深圳市外机关事业单位在编在岗且未实行养老保障制度改革,通过直聘、选聘方式进入深圳市事业单位常设岗位的人员,暂实行老的退休制度。 (羊城晚报 王俊 李沐涵
2439 次阅读|0 个评论
双轨制:985、211高校、普通高校与私立高校
热度 2 Moneypond 2012-7-26 11:58
双轨制:985、211高校、普通高校与私立高校 彭泉 双轨制(包括多轨制,以双轨制代之),在中国无处不在,被俺总结为“中国特色”、“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 中国的高等教育,当然也根植于双轨制的文化传统里不能自拔。一等高校,是985和211高校,二等高校,是公办高校,三等高校,是民办高校。 国家要集中力量办大事,办名校,提高国际影响和竞争力,都是完全正确的。但办名校的策略,应该是给予想扶持的高校以人财物的重点支持,而不是搞身份制、门槛制,也就是身份上的“双轨制”。 985和211高校,国家给予扶持,俺无话可说。这些名校,招生时优秀学生自然少不了。优秀学者求职,自然也首先会考虑名校。重大科研课题,自然也多是花落名校。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名校自然会形成集聚效应,这已经足够了! 二等公办高校,按教育规划和财政预算,拨款就是了。三等民办高校,给予“国民待遇”,就完了。别再搞“正式工”与“临时工”的划分了! 而时下,高考,非要搞个一本二本,过去还有三本;国家公派出国留学读博士,非要搞个“非985、211高校”不能申请(还好最近刚刚松动),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结果,上行下效,搞得整个社会都在坚定不移地搞“双轨制”:考研,有的学校不接受或事实上不愿接受非985、211高校本科生;就业,单位多首选985、211高校毕业生,甚至在招聘简章上赤裸裸地做出限定。名校的整体竞争力,永远高于非名校的竞争力,这是事实。但用不着非要给贴上个标签吧?弄得有些人,本事没长,先长了自傲,把有些人弄得,本事不小,自卑不少。难怪社会上不断出现“我爸是局长”式的新闻,都是“标签”惹得祸!这标签,就是“双轨制”:我爸是局长,我是特权人,你爸是老土,你是低等人,你惹不起我。 有时候想想,自己会不时流着泪笑出声来:要是每个人脸上贴上或刻上标签,上面写着“我爸是局长”、“我爸是乞丐”、“我是高官”、“我是贱民”……,该是多么荒唐的事儿!可是,这么荒唐的事儿,就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中国高等教育这个引领甚至决定国家与民族未来的领域。 不独高等教育,每个领域,都挂着或明或暗的标签:区别对待(双轨制)。哭,不哭。
4856 次阅读|4 个评论
“一刀切”与“双轨制”
Moneypond 2012-7-26 11:32
“一刀切”与“双轨制” 彭泉 中国的很多事情,在决策和执行时,常搞一刀切。对于“一刀切”,民众颇有微词。有时候迫于压力或出于人性化考虑,搞“区别对待”、“特殊情况特殊处理”,又形成了事实上的双轨制。对于“双轨制”,民众意见更大,因为“被特殊”的常常只有那少数人。 退休年龄 :过去一刀切。现在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引起劳动力不足问题日益严重,“砖家”们又倡议延期退休。人社部的最新意见是:延迟退休拟采取差别政策。差别政策,是“双轨制”。本来,何时退休,就应该是弹性的。个体有能力,有“被需要”的需求,就可以延迟退休。退休政策“一刀切”时,民众有意见,因为有些他们希望那些能力强的人能多干几年;延迟退休一刀切,民众有意见,因为个人(尤其是普通劳动者)要多干活还得晚发退休金,利益受损;弹性退休,民众有意见,怕权贵搞特权。问题的核心是,谁来决定哪些人可以延期退休,是“组织”还是“人民”? 异地高考 :这些年来,国家为了禁止异地高考,不知道出台了多少禁令和措施,然异地高考的冲动,一直绵延不绝。除了客观上人口流动的急剧加快,主观上也有钻高考政策空子的因素。如果全国一盘棋,录取政策统一,异地高考,当然不存在问题。因此,异地高考的核心问题,是高考录取政策的地区差异,也就是“双轨制”。政策“照顾”的,一是偏远地区和落后地区,二是民族考生,三是特权地区(如京沪及各副省级城市),四是优秀考生(如奥赛评优加分等),五是特殊群体(如有杰出和特殊贡献者的后代)。高考政策的“双轨制”,本质是个“效率与公平”问题。所谓效率,是指最优;所谓公平,是指照顾与平衡。其实,随着高考录取率的不断提升,考生上大学的问题已基本解决,主要矛盾集中体现在“上好学”上。因此,今后的高考,完全可以首先执行“一刀切”政策,对所有考生一视同仁,择优录取;在“一刀切”的前提下,再搞“双轨制”,搞照顾和平衡,主要是上文提到的一、二、五类考生,但应公示。至于特权地区与优秀考生,就不必照顾了吧,也找不到照顾的理由。如能这样处理,涉及到“异地高考”的,就只剩下偏远落后及民族地区需要实行“双轨制”了,但双轨制应设立条件:一是只有名校预留“照顾性”名额指标,然后分到各地区;二是凡希望走这条照顾通道的考生,必须回生源地工作(基于权利与义务均衡原则,接受了照顾,就得尽义务)。其他情况,一律不予照顾,实行“一刀切”。在此前提下,想在哪里考都可以。异地高考,也就不再成为问题。我最关心的问题是,谁能让特权地区放弃自己的特权? 同工同酬 :从马克思提出同工同酬的理想至今,年头也不少了,至今也未实现。正式工和临时工(中间还有政府与事业单位的所谓“合同工”),即使干的是一样的工作,收入和待遇却有天壤之别。是谁给了正式工特权?是谁因何获得了盘剥“临时工”的权力?又是谁,纵容了“单位”的“同工不同酬”政策?待遇不同,是“双轨制”,待遇不同区别对待根深蒂固,又是“一刀切”,当今的主要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敢这么明目张胆吗? ………… 凡事一刀切,肯定是错的,只是当下的中国,实行一刀切,多是出于无奈,所以有“对”和“合理”的成分;双轨制,肯定是对的,只是当下的中国,实行双轨制,多是为了保护特殊群体的利益,所以多了“错”和“不公”的色彩。如果双轨制,能暴露于民众的真正监督之下,使特权者不敢特不能特,则甚幸!
2984 次阅读|0 个评论
“双轨制”,中国骨子里的文化特色之一
Moneypond 2012-7-25 16:15
“双轨制”,中国骨子里的文化特色之一 彭泉 据科学网电子杂志 2012265 期:《中国青年报》 2012 年 7 月 18 日消息, 国务院学位办禁止公务员攻读工程博士。读到这一消息,心中不禁一乐:又一条“双轨制”政策出台了。 “双轨制”的本质,是区别对待,对不同的人实行不同的政策。 既然学位办允许高校颁发工程博士学位,那么理论上将,所有符合条件(学术条件)的人都可以申请。现在不允许公务员攻读工程博士,本意是防止腐败。事实上,只要存在双轨制(标准不一),漏洞的大门就会一直敞开。 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来看,“双轨制”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性特色之一,是渗透到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世界上自古至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像中国这样娴熟地运用“双轨制”。可以说,“双轨制”在中国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它存在于中国的每一个角落,存在于历史与现实中的每一寸光阴里。双轨制或明或暗,但一直都在那儿实际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古人的封建世袭制,其本质是双轨制;“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是双轨制;“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是双轨制;建国后改革开放前的工农业剪刀差是双轨制;新政策出台时为了平稳推进改革而实行的“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是双轨制;汇改前的黑市白市是双轨制;垄断与市场是双轨制;罪无可赦情有可原与情有可原罪无可赦是双轨制;大众的计划生育与权贵的想生就生(事实上的)是双轨制;高考招生录取政策的地区和人群差异是双轨制;正式工与临时工是双轨制;………… 双轨制的好处是,“兼顾了一般情况和特殊情况,很好地处理了各类现实矛盾,为特殊利益群体提供了方便”。从推进改革与平稳过渡的角度而言,是一种政治智慧。然而,只要双轨制合理合法地存在着,腐败的大门就永远关不上或关不严,后门木马就永远无法清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的呼声就永远不会消失。 所谓“中国特色”,就是“双轨制”。如何解读,诸君明断。
588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养老金双轨制深圳破冰 公务员也缴养老保险
dongzg101 2012-7-6 12:35
养老金双轨制深圳破冰 公务员也缴养老保险 2012-07-06 04:38:01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广州)  有 8071 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转发到微博 6 ( 6 ) 一直饱受社会诟病的“养老金双轨制”有望在深圳市破冰。 通过新一期深圳市政府公报公布的《深圳市2012年改革计划》显示,今年深圳将力推22个改革项目,其中包括研究探索公务员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建立既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相统一,又体现公务员职业特点的养老保障制度。 目前,我国的养老制度在设计和执行上形成了多轨制,造成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员、企业员工和社会个体劳动者之间的严重不平等——公务员不交养老金,退休后却能领到工资替代率达80%左右的养老金,公务员群体比事业单位的额度还稍高一些。而企业员工的退休金替代率只有45%左右。 据本报记者了解,2008年,新成立的国家公务员局将全国唯一的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试点任务交给深圳市。而深圳公务员养老保障制度改革亦随着公务员分类管理体制改革而深化——从易到难,分别从聘任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员到委任制公务员逐步推进。 据了解,深圳市对聘任制公务员实行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与职业年金相结合的养老保障制度——目前深圳全市逾1800名聘任制公务员全部参加,聘任制公务员购买养老保险的标准为每月工资的18%,其中单位缴10%,个人缴8%。购买地方补充养老保险,缴费比例为缴费工资的1%,由单位缴纳。考核合格的,由财政每月按工资的一定比例缴交职业年金,待退休后领取,按2008年出台的方案,缴交比例暂定为8%。 与此同时,深圳市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新进人员的养老制度改革方案在今年4月已经深圳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2010年7月13日之后新进入事业单位的职员,取消退休制度,基本养老和社会养老直接接轨。其中,个人按工资的8%缴交养老保险,政府按13%的比例缴交。政府为个人储备职业年金,标准为月工资总额的8%,若超过社会平均工资3倍以上,超过部分按9%缴交。 深圳市人社局局长王敏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经测算,在几个参数大致确定的情况下,(改革后的事业单位职员养老金)和现行的退休待遇大致相当。 在此基础上,深圳将全面总结聘任制公务员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经验,正积极向国家争取委任制公务员养老保障制度改革试点,改变以在职工资为基数核定退休工资并由财政统包的做法,实行社会养老加职业年金的办法。其中,财政缴交职业年金将弥补社会保险的不足,而职业年金将与公务员奖惩情况挂钩。对于仍在职且未到退休年龄的委任制公务员,财政对其改革前工作年限补缴社会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再整体过渡实施新制度,并使待遇水平大体相当。 “主要担心退休工资是否会降低。目前公务员的退休工资是在职工资的80%左右,由财政统筹。”深圳市一位委任制公务员向本报表示。 相关报道 18省份月人均养老金排行榜:西藏2700元居首 媒体称公务员养老靠财政保障 不占用养老金 中国十二五时期将研究制定公务员养老保险办法 美公务员退休年龄及养老金:55岁可领全额养老金
个人分类: 退休生活|1408 次阅读|0 个评论
延长退休年龄引发的
热度 2 imthere 2012-6-14 11:52
人保部表示,延迟退休年龄已是一种必然趋势,将适时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政策建议。 有报告称养老金缺口扩大建议延迟退休年龄 我觉得延长退休与否只是一个不重要的方面! 关键是筹集足够的社保金! 建议:所有劳动者都应缴纳养老保险! 退休金双轨制 http://bbs.sciencenet.cn/blog-325385-300880.html
2539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从“双轨制”下的利益冲突看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whyhoo 2012-4-20 12:50
养老金双轨制成了近两年的热点话题。双轨制指不同工作性质的退休人员实行不同的养老金制度: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退休实行由财政统一支付的退休养老金制度;而企业职工则实行由企业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缴纳的“缴费型”统筹制度。是什么使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后,养老金存在明显差异,又当如何突破?“双轨制”将如何改革?记者就此话题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功成。 一 记者: 我国2006年施行的《公务员法》第七十九条规定,公务员退休所需经费,由国家财政予以保障。您认为,当初这样的制度设计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郑功成:我记得当年参与审议《公务员法》时,大家关注的主要是公务员的界定、考录、职责等问题,对社会保障倒没有太多讨论,这主要是大家觉得公务员的社会保障应通过专门立法来规范,同时,在渐进改革的大背景下,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都没有经过试点,要在立法中明确几乎不可想象。我个人多次参与过《公务员法》的立法调研、讨论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公务员法》的二次审议,对公务员的社保制度改革亦提出过相应的立法建议。但该法确实留下了一些缺憾,如未能明确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目标与方向。 记者: 养老金的双轨制在当下还是否有它的合理性?公务员退休金基本水准需要与企业持平吗? 在“双轨制”下,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后,养老金存在明显差异,您如何看待? 郑功成:当然,这一现象是历史遗留问题,即在“摸着石头过河”年代里的渐进改革,往往是针对某一地、某一行业、某一群体先进行改革试验,然后再逐渐扩展,这种改革不可能是成熟的改革。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95年正式建立统账结合模式的养老保险制度,但并未对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同步改革,此后的养老保险改革也一直围绕着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进行,近几年又增加了农民、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等,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一直停留在原地并延续着以往的做法。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两大群体养老金待遇悬殊并不是两个制度并存的必然结果。因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基于对公职人员受财政供养与队伍稳定的特点,为了方便管理与控制,通常也是单独建立制度,德国、日本等国甚至在职工队伍中也存在着多元制度安排,但不同制度安排的养老待遇差距极小,从而并未构成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冲突源。因此,理性地看,当前问题的关键不在“双轨制”而在最终的待遇差距。 “双轨制”伴生着三个问题:一是筹资环节,企业职工要缴纳养老保险费,而机关事业单位不需缴费,这是个人义务方面的不公平;二是基金财务管理环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采取统账结合模式,机关事业单位采取现收现付模式,前者受缴费多寡与基金收益的影响,后者可以旱涝保收;三是待遇发放环节,职工基本养老金待遇随物价上涨等因素而调整,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待遇却与在岗者工资增长直接挂钩,前者符合养老保险制度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的初衷,后者显然增加了退休者直接分享国家发展成果的福利份额。这样,两个制度下的人群的养老保险权益日益失衡,待遇水平差距日益扩大。 当前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待遇与企业职工养老金待遇的差异,当然不具有合理性。纵观世界,各国的法定养老保险制度都是基于促进公平而非放大不公而设计的,不可能出现不同群体相差几倍的现象。当然,公务员退休制度改革也不是简单地等同于要与企业持平,而是应追求同一代人的平等。既要避免同一批老年人因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或在国有企业工作而出现养老待遇悬殊的现象,也不应当让同一批年轻人因到不同岗位工作后再继续着以往养老待遇悬殊的现象。 记者:您认为改革双轨制需要突破哪些问题? 郑功成:不能说政府未做任何努力,而是这种努力尚未见到切实的效果。之所以改革难以取得突破,我认为阻力来源于两个方面:首先当然是机关事业单位不情愿放弃待遇优厚的退休制度,现行做法甚至还在让年轻一代继续传承,这应当是高校毕业生报考公务员热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也有准备不足的原因,如事业单位是中国特色的组织,其中既有公益的也有赢利的,在未能合理分类并理顺其与国家财政关系的情形下,要顺利推进养老保险制度变革显然不可能;再如机关事业单位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是一个整体,其工作人员都是依靠国家财政供养的国家雇员,现在要将其分割开来,让事业单位向企业看齐,公务员继续不动,这种取向不仅不能真正化解当前“双轨制”下的矛盾,还会增加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公务员的新的利益冲突。此外,缺乏合理的改革方案,亦是导致这几年来呼声很高、行动迟缓的重要原因。 二 记者: 今年 两会 期间,您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的时候提出了一个“三步走”的改革方案,为什么不能一步到位?您说的三步走的第一步又如何实现? 郑功成:作为专业研究者,我不仅注意到许多人对“双轨制”的批评,而且收到过不少正在遭受不公待遇的企业退休人员的来信,他们要求将两种制度合并成一种制度的主张与我的专业理念是完全一致的,这就是要缩小养老待遇差距、实现养老保障权益公平,最终建立起平等的、统一的国民养老金制度。然而,基于现实,基于过去5年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并不顺利的客观事实,理性告诉我,所谓“一步到位”可能等于遥遥无期。因为这两个制度无论是筹资机制、财务机制还是待遇调整机制都完全不同,要一步整合成一个制度根本无法取得共识,路径依赖的惯性要改变并非易事。因此,我关注的是此事不能再等待了,而是应当尽快积极、理性地行动起来,而分步推进制度变革可能不失为可行之策。否则,再过五年也难有进展。我的基本主张概括起来就是在人民网与网友交流过的观点,即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刻不容缓,与其数年来坐而论道,不如立即起而行动。 尽快推进改革是基本出发点,而分步走可能会极大地减小阻力。第一步是尽快为机关事业单位建立公职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让其工作人员承担相应的缴费义务,同时实行统账结合财务机制,即先实现与企业职工义务平等与财务机制统一的目标。第二步是对其待遇进行结构分解,即将退休金分解成基本养老保险金与职业年金,用双层结构替代单一层次,其中的基本养老保险金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相同,职业年金与企业年金相对应,逐步降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金,使之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待遇接近。第三步是放弃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与工资增长挂钩的机制,代之以与企业职工养老金计发办法一样的机制。至此,导致两者之间差距的因素就消除了,制度并轨也就水到渠成了。当然,在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的同时,我认为还应对企业退休人员特别是那些原来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者具有相同身份与工资水准的老年人给予相应的补偿。这一方案最早源于我在2008年前主持完成的《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报告中,如果前几年按这样的思路推进,现在或许已经走完第二步而进入第三步了。 至于第一步,只要放弃机关单位与事业单位分割而行的思路,而是采取整体联动的做法,应当是可以迅速启动的。因为任何人都不应拒绝为自己的养老保险承担相应的缴费义务。 我要再三强调的是,“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人选择过渡办法”是整个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都应遵循的根本原则,即老一代人无论是在机关事业单位还是在企业,都不能待遇差距大,而应当按照贡献大小、职级与工龄等享受相应的待遇;新参加工作者无论是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职员还是企业职工,都应平等参加养老保险并享受相应的待遇。当前存在的不同群体老年人养老待遇悬殊和年轻人因在不同单位工作而享受待遇悬殊的保险与福利待遇,都是不正常现象,必须通过改革来矫正。 记者: 您的“三步走”方案中的第二步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金”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相同,“职业年金”与“企业年金”对应。可是我国的企业年金发展缓慢,贯彻起来不太容易。“职业年金”与“企业年金”如何对应呢? 郑功成:将退休金分解成两个层次是对这一制度的结构优化,因为根据现行制度安排,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后只有一种待遇,而企业职工将来还会有企业年金作为补充(事实上已有部分企业职工享有企业年金),如果不实行结构分解,不仅改革无法推进,也绝对不可能建立统一的国民养老金制度。结构优化已成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前提条件,也是促使其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殊途同归的必需途径。当然,在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进行分解的同时,还需要同时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并普遍性地建立企业年金。在当前的情形下,不能指望单纯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便可以解决问题,它必定要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作为背景。 三 记者: 有专家认为,对于养老金双轨制改革,不要再做试点,直接启动改革,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郑功成:我不知道这位专家讲的养老金双轨制改革是什么意思,如果是指将两个制度立即并成一个制度,恐怕只能是画饼充饥,结果仍可能是原地踏步。因为若将机关事业单位优厚的退休金迅速削低到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水平,改革的阻力可想而知;若将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待遇立即提升到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待遇的水平,也会引发讨论。因此,还是在明确目标与方向的条件下,迅速启动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同时对企业老一代退休人员给予相应的补偿,尽快缩小两者之间的待遇差距。无论在哪种制度下都应当实现同一代人的养老待遇走向公平。不过,我赞同这位专家的另一个观点,即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要再做试点,而是直接全面启动。客观而论,我国社会保障改革早期试点先行是一个经验,但也留下了诸如现实中的“双轨制”矛盾等教训,适宜的做法是,认真调研,审慎决策,果断快速推进。否则,将始终处于被动之中。总之,“双轨制”下的现实矛盾必须尽快化解,它既需要坚定不稳地推进,也需要理性与智慧。 (光明日报记者柳 霞光明日报通讯员 韩建凤) 原文见 http://politics.gmw.cn/2012-04/20/content_4002992.htm
个人分类: 社会|96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养老不公十大怪相
sunapple 2010-12-29 10:06
退休养老费用是由国家掌控的社会再分配资源支出的,因而更容易体现一个国家的社会分配的公平程度。通过完善民主与法制建设,消除分配上的不合理,正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人民群众对政改的支持和参与程度,又是政改能否成功的决定因素。    我国自试行社会统筹开始,也就开始了企业职工养老金的另灶吃饭,这种积极的探索,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由之路。探索的同时也说明职工的老有所养从此与非企业职工井水不犯河水,以后由点到面的完善过程,只局限于这个封闭的小系统之内。刚开始,系统内外差别不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人们越来越多地享受到改革开放成果的时候,春风难度玉门关,小系统由于先天不足,资金运转日见窘迫。虽然有关方面作出了最大努力,连续多年提高了职工退休金水平,却较之于物价上涨和系统以外退休金的上调幅度,显得十分的苍白。无奈下的延迟退休几次提出均遭到封杀。    由于职工养老统筹与系统外退休金的资金来源、支付渠道、享受标准不一样,被人们称之为退休双轨制。其实它是改革走向完善的过程表现,并不是真正的制度。消除这种不合理现象,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正是我们体制改革所要努力的方向。    职工养老制度的积极探索的过程本身证明了,重大制度性的社会问题必须放在社会大局的高度上来认识和处理,否则实现公平的过程将必定艰难,后果也难以预期。从人本、民生、人权的角度看,社会的养老应该与公民本身曾从事的职业、社会地位无关,这也正是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初衷。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和十二五规划建议的提出,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制度改革被正式启动。启动后的第一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于2010年10月28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上通过。它除了从法律上明确了社保制度外,同时具有推进政改的象征意义,因此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部法律第一条规定,为了规范社会保险关系,维护公民参加社会保险和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合法权益,使公民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宪法,制定本法。依此说明,本法所调节的对象是公民,是《宪法》界定的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依据宪法或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这部法律同时又在第十条规定:职工应当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可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由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养老保险的办法由国务院规定。根据本条内容,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不涵盖在本法调节的范围之内。    同一部法律的总则与分则在调整对象上出现外延矛盾,是我国立法史上极罕见的。分则无疑将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排斥在公民之外,这种法理上的逻辑混乱必将为今后的执法造成极大的困难。    法律是组成上层建筑的主要内容,一部法律出台,是从制度上确立被调节对象的法律关系。社保法第一、第十条可以理解为,公民参加社会保险和享受社会保险待遇属于本法管,而非公民?的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养老保险的办法由国务院规定。退休双轨制原本不是制度,随着《社保法》的颁布,退休双轨制作为制度得以在法律上确立了。从法律概念的矛盾,又显现了立法的仓促性。    退休双轨制的不公平是显而易见的,人大和政协的许多代表曾多次提出相关立法的建议。十一五也曾将缩小差距作为目标。事实上,退休双轨制不仅带来严重的社会稳定问题,有损于党和政府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形象,还严重阻滞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退休双轨制本应在政改过程中逐步解决。    在政改揭幕之际,仓促颁布矛盾百出的《社保法》是何用意?人大常委会将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抛给国务院另行规定又是什么意思?中国的政改如此起步? 当下,网络世界,民意沸腾,不平声起,万炮齐轰最具中国特色制度意义的官民退休双轨制。舆论几乎一边倒地对其进行愤怒声讨与批判。就在本届两会召开前夕,由官方网媒人民网发布的两会期间最受网友关注的十大话题中,养老保险,以 57956票位居第一,成为公众关注之首。其中超过八成以上的网友怒斥退休双轨制。 必须率先打开的维权通道 所谓退休双轨制,就是官方为维护自身利益,搞了两套官民等级差别的游戏规则:一种是官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国拨退休制度;另一种是社会企业单位的缴费型统筹制度。国拨就是从国库里拿纳税人的血汗钱来高薪包养退休官员及其僚属;缴费型就是纳税人自己从工作时起就开始用自己微薄的活命钱预支缴费,才能晚年低薪苟活。 在退休双轨制的区别对待下,公务员不仅退休金拿得极高,而且在长达30年的时间内全部让纳税人为其缴纳养老保险。相对而言,企业职工只能拿公务员退休金的两三成,却要多缴纳十几万的养老保险。由此可见,退休金双轨制体现的是最典型的中国特权等级与贫富差距的不公平政策。这种退休金双轨制始于上世纪 90 年代初。资料显示,从 2000~ 2005年,全国机关退休金年均增长13.07%,同期企业退休金只增长 6.92 %。尤其从2006年7月1 日,公务员实行新的工资制度后,退休金有了大幅增长,尽管企业退休人员连涨三年,但涨幅过小,不仅没有弥合与机关退休金差距,反而越拉越大。今天,养老双轨制正成为社会普遍诟病,公众追求公平、 正义的必须率先打开的维权通道。 眼下,一首直击双轨制要害讽刺诗,风靡网络:本是同根生,贡献也相同,收入差三倍,何以论公平?。如此官员僚属退休金高薪养老,而百姓退休金 低薪活命,两轨道差距达35倍之多!多年来,成了一个众矢之的的话题。网友认为退休金双轨制就是最典型的造成贫富差距的歪政策,导致众多企业退休职工长期生活在贫困底线,网友纷纷呼吁废除有悖社会公平的退休工资双轨制。讥讽执政为民的当政者如此操纵天平,才是当今中国的最大集体腐败,这叫做在国际上是史无前例、独树一帜的腐败。   如此制度腐败,导致5000万企业退休人员以及企业退休高级工程师们愤满不易,并已引发了全国性的怒吼。今年两会,民众在忍无可忍的10多年中,最终发出了海潮般的咆哮!     少数人通吃法则已成为制度本质 有网友发帖呐喊道:退休、医疗等等方面的双轨制伤透了几千万企业退休人员的心!我们同样有学历、有职称,甚至有职级,为国企贡献了一辈子,为什么退下来只有人家的几分之一的养老金呢?我们强烈要求取消双轨制,还公正、公平于民。 今天我们那些由为人民服务,到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中国特色制度安排中,不仅仅是退休双轨制,更有医疗双轨制。此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一份《调查报告》数据称:中国政府投入的医疗费用中,80%是为了850万以党政干部为主的群体服务的;另据监察部、人事部披露,全国党政部门有200万名各级干部长期请病假,其中有40万名干部长期占据了干部病房、干部招待所、度假村、疗养院,每年开支约为500亿元。这笔特权制度安排大大挤占百姓医疗资源,每年特供给红色贵族们养生、享受消耗掉的巨额资金,足可挽救那些因无钱就医而死去的无数贫困者的生命。 如此以来,在这样一种中国特色的体制安排中,制度的本质究竟体现了谁的利益,又为谁服务,不是已经昭然若揭了吗?那些创造社会财富的劳苦大众,一面要被捧出来作为社会的主人;一面却又把他们排除在社会服务之外。那些满嘴跑火车,大谈学雷锋、讲奉献、艰苦朴素、为人民服务、三个代表的红色贵族们,哪个不是以公家的名义,住豪华宾馆、豪华别墅,坐高档轿车,以级别、权力大小不同,身边分别配有秘书、保镖、司机、医生、保姆、厨师、勤务人员等等,不仅为他们个人,且为他们家庭无偿服务。他们用人民公仆的金字招牌为免费证券,在一切社会资源领域通吃免费大餐。社会保障 少数人通吃法则已经成为了这个制度的本质。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他们还要谆谆教导人民,即使总统下野也不能享有特权的崇尚普世价值的西方国家,是为少数人服务的剥削制度,而他们才真正代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社会公平。这是对社会主义中国多么巨大的一种嘲讽。 这些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税收大幅度提高,不能说政府手里没有钱。但各级政府除了把钱用于保障红色贵族利益阶层的享受消耗,还花于大建好大喜功的面子工程,政治工程,甚至贪污腐败,挥霍浪费,以至于对百姓生老病死的现实疾苦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如今城市到处都是高楼大厦,楼堂馆所林立,各地政府机关大楼修得比欧美等发达国家还要豪华气派。各级官员不仅暗地权力寻租,而且工资一调再调。他们吃喝玩乐、公费疗养,公费旅游,出国观光、各地考察,即使调息、养病、养老都由国家统包,大把、大把花钱,从不受纳税人的制约。中国社会的问题,恰恰就在于,一些公共政策在制订出发点上,就不是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而是保护垄断权力、财富的特权阶层。如果不是这样,为什么不允许民主监督,舆论公开,阳光法案出台? 人民对社会制度公正性的渴望 中国除了退休、医疗等等方面的双轨制外还有还有教育、户籍等双轨制,以及产品、信息特供等等特权制。如今民众万炮齐轰的退休双轨制,仅仅是透视这种制度本质的一个窗口而已。美国学者萨托利在其《民主新论》中说,每一代人都应有平等的起点,也就是为了平等地利用机会,从一开始就应具备平等的物质条件,在社会保障少数人通吃法则成为制度本质的现实中,当摆脱贫穷的努力遭遇到不公正社会制度制约的时候,首先产生的是人民对社会制度公正性的渴望。然而,眼下红色权贵阶层利益却对民众利益不断挤压,这种挤压的结果就是社会始终处于一种恶性循环之中:权贵阶层凭助公共权力挤占下层民众的权益,公正分配与调节社会资源的机制失衡,贪婪的权贵阶层与下层民众之间形成强烈的官民对立、贫富对立格局,外部性的制约因素导致大量贫困人口处于生存难境。公众感觉和国家宣传的截然背离,反衬了官方太平盛世说的虚假。 一个政府回避公民的民主权利,何谈公共财政会有阳光惠及全体人民?前些年为什么国家医改失败?就是因为在没有民主监督下解决看病难问题,结果只能让老百姓反受其害。事实充分印证,在没有舆论评判与民众监督权下解决民生难的方案,只能成为社会不公与腐败的牺牲品。当下民众借两会之际,万炮齐轰 退休双轨制。体现的恰恰是人民对社会制度公正性的渴望。 企业退休双轨制是不稳定的源头之一    企业退休双轨制,是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对 5000 万企业职工实行掠夺证据,是分裂工人阶级队伍的毒辣手段。    群体性上访是中国政治生活的一大特征。    引起群体性上访的一大社会源头,就是企业退休双轨制。    企业的退休干部,高级技术人员,部队转业干部是群体上访事件的中坚。    现在不少地方成立撤销企业退休职工双轨制协会,全国 5000 万退休职工,组织起来奋力抗争,可能影响亿万人。    洛阳周王城广场红歌会,北京景山红歌会聚集的人群,相当大的一部分人是被退休双轨制掠夺了的企业工人。他们在企业改制中被下岗,被失业。有幸到了退休的和早就退休的,却被双轨制置于不公平之下。    愤怒之余只能用红歌来呼唤毛泽东思想,呼唤人们觉醒,呼唤人间公平正义。    必须指出,退休双轨制,不仅仅是已经退休了的企业人员的待遇问题,也不仅仅是对已经退休了的企业人员的不公平问题。这种退休制度,直接威胁到今后陆续退休的企业工人,甚至祸及工人的子孙。   尊重人才,必须废除退休待遇 双轨制 周 洋 今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和《人民网》做了件很有意义的热点调查,投票结果是 养老保险 问题以绝对高票位居首位, 贫富差距 问题也进入前五位,可见在这些问题上呼声之高、民愤之大。当人们正在产生怎么会在热点调查之后不见下文的疑问时,《人民日报》又推出了 社会财富怎么分 的系列报道,发表了多篇有关建立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的文章进行探究,让人们又见到了希望。 近年来,我国政府、企业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居民收入的比重却不断下降,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有扩大的趋势,基尼系数已越过红线,使社会稳定受到了严重影响。对此,已引起各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要减小贫富差距,就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这是件事关我国战略目标能否实现的大事。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做的事情很多,建立公正合理的养老保险制度便是其中一件重要的工作。 胡总书记指出,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的确,我国能从一穷二白的烂摊子,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初步繁荣强大的国家,正是和老一辈科技人才坚持求真务实、尊重客观规律,恪守科学精神、大胆探索创造,注重工作实效分不开的。特别是一批长期在一线苦干实干的科技人才,为我国工农业生产和国防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立下了汗马功劳。 可是,这一批当年服从国家分配,倾心本职岗位、淡泊个人名利、无私奉献的人才,在职期间的前几十年,虽然拿的是低工资,却任劳任怨埋头苦干,当改革开放之后工资提高、可以进行人才流动之时,他们已接近退休年龄或者已经退休。遗憾的是这批从一线退下来的科技人才在退休待遇上,遭到了极不公正、极不合理的 双轨制 养老政策,使同等科技人才,只因为退休前所在单位不同,退休待遇竟然有几倍之差。这让这批退休老人想不通了,于是不断向政府提出诉求,可是一封封诉求信无论是邮寄的、或是在网络上发的、或者是进京呈送的,都石沉大海,毫无回音。于是这批来日无多的老人们气愤之极,迫切要求能有个说法。 温总理说, 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氛围 , 关心和改善人才的生活条件,解决好他们在住房、医疗、就业、子女教育、社保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习副主席指出 要营造尊重人才、见贤思齐的社会环境,鼓励创新、容许失误的工作环境,待遇适当、无后顾之忧的生活环境,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这些说得都很正确,很英明,很得人心。尊重人才,首先要尊重为国家发展无私奉献了一辈子的人才,不能把已经退休的一线科技人才当成被遗忘的一族。不废除退休待遇 双轨制 政策,已经退休的一线科技人才感到寒心,尚在一线干的科技人才只有担心,而不会安心。这种氛围,必将带来诸多严重的负面影响,其结果非常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发展。 (  2010-5-26   周工博客访问地址 ZY5222239 )    当今的中国有自主创新吗? 一、改革开放三十年,养老改革近二十年,企业养老改革也已十几年了,机关公务员作为这项改革政策的制定者和操控者,自身的养老保险改革却至今尚未启动,且仍无时间表。干部干部,先干一步是党的优良传统,党和政府历来要求,党员干部在各项改革建设事业中必须率先垂范,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国家从1991年6月发布国发(1991)33号文件,正式启动养老保险改革,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社会保障政策要统一,管理要法制化,城镇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金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此后历次党代大会都对机关事业养老保险改革提出明确要求。近二十年过去了,企业早就改革十几年了,机关却以循序渐进、摸石头过河为托词,一拖再拖,至今拒不参加养老保险改革。事业单位养老改革试点所以屡次搁浅,就是因为以公务员作参照系认为极不合理,同时惧怕向企业靠拢养老金水平会大幅降低。只改别人,不改 自己,公务员群体实际上成了养老改革的最大阻力。如今,不参加养老保险的人却在操控着亿万人的养老改革事宜,岂非咄咄怪事! 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公务员的计划经济养老方式难以相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章第十五条 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机关的退休养老却仍在继续执行计划经济的一套办法。目前从全国看,几乎所有能够实行市场化、社会化的领域都实行了改革,甚至连住房、教育、医疗都早已市场化、社会化了,企业养老实行社保也已十几年了,唯独机关人员至今仍保留着计划经济的一套福利性的养老方式,成为市场经济海洋中遗留的一块计划经济的绿洲。尹蔚民说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仍实行原来的单位退休养老制度,与社会化的社会保障要求不相适应。 杨宜勇也说:公务员养老金不是脱轨了,公务员养老金30年来没改过,不是脱轨,一直是沿着计划经济的轨。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有30多年,公务员养老却30年一贯制,一直沿着计划经济的轨道运行。这与宪法规定的我国的市场经济的性质显然是不相容的,存在违宪之嫌。计划经济时代,机关与企业一样实行的低工资,仅能维持基本生活,不可能缴养老保险,为保退休后基本生活,也只能保持高替代率。改革开放后,这种只适合于低工资时代的不缴费,高替代率的计划养老方式拖延至今坚持不改。而机关人员的工资却早已市场化了,进而还要国际化,急于与国际接轨。早在上个世纪就开始实行了高薪制,并且大幅增加了津补贴和各种福利待遇,津补贴的数额接近甚至超过了名义工资。这就意味着,机关人员一方面享受的是市场经济的高薪高补贴,另一方面却又享受低工资时代不缴费高替代率的计划式福利性养老方式。在职时高薪不缴费,退休了高替代率,实现了终生不退休。这显然是一个萝卜两头切,占尽了好处,这就造就了他们终生享受荣华富贵的超国民待遇。 三、公务员养老保险办法另起炉灶,反映了公务员养老的超国民地位。在百姓的广泛质疑和反对声中,《社会保险法》中关于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养老保险的办法由国务院规定的条款终于面世了。公务员养老保险办法不是由人大直接制定,而是脱离公民统一的养老保险体系,授权国务院单独规定。这等于是公务员自己为自己规定养老保险办法,明显违背了基本的程序正义原则。公务员不得自我增加福利,是各国立法的基本原则,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一切社会福利都必须由立法机关直接作出规定。授权国务院制定公务员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就等于授权国务院自行颁布行政法规增加公务员的社会福利,可以说是自定规则,自我受益,逃避了纳税人的监督。一些国家为了避免此类现象发生,明确规定凡是政府机关提出增加工资和社会福利的法案,国会表决通过之后,本届政府工作人员不得从中受益。而我国却将这种有违基本程序正义原则的条款堂而皇之地写入法律。 四、我国企业养老保险缴费率世界最高,而替代率却最低的反常现象,是养老不公的集中表现。根据有关资料,我国社保缴费率在世界181个国家中排名第一,五项社会保险法定缴费之和相当于工资水平的40%,有的地区甚至高达50%,约为金砖四国其他三国平均水平的2倍,是北欧五国的3倍,是G7国家的2.8倍,是东亚邻国和邻近地区(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的4.6倍。 社保缴费率如此之高,养老金替代率反而处于世界末位。郑秉文的文章披露,养老金替代率据官方统计,2007年为42%。 国际劳工组织《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目前规定,养老金的最低替代率为55%。目前在实行养老保险制度的160多个国家中,低于40%的只有海地(33%)一个国家,替代率在40%的有6个国家,45%的有2个国家,78%的国家超过60%,说明绝大多数国家在《公约》的指导和约束下,都通过高于《公约》限定的最低替代率来保障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而我国企业养老金替代率竟然跌落至40%左右。如果考虑到我国畸高的缴费率,应该说实际替代率水平已居于世界160多个国家排名的末位 。更加出奇的是,同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公民,有一小部分人即机关人员却可以不缴费而享受高替代率。据有关资料显示,其退休金替代率竟然达到92%至107%,可谓世界之最。零缴费却能享受(高薪的)高替代率:不尽缴费义务,却享优厚待遇:退休了甚至比在职时拿的还多(替代率高者达107%),而且还要与在职的同步增加待遇,实际上等于终生不退休。照理,养老保险缴费率高,替代率应该相应地高,缴费率世界最高,替代率也应世界最高,这才是正常的,合理的。缴费率高,替代率反而低,这就明显不正常了。缴费率世界最高,替代率却世界最低,这就极端不正常了!特别是不缴费者替代率反居世界之最,就更加异乎寻常了。这种极端反常的怪相,说明我们的养老改革存在严重问题。 五、退休双轨制造成的巨大养老鸿沟有悖于党的宗旨和执政理念。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执政理念是要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党章说: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然而事实却是,企业机关养老待遇两重天。企业的养老保险缴费率世界最高,替代率反而最低,养老金水平十分低下。机关公务人员零缴费,却享受着世界最高的退休金替代率(92%107%),甚至达到了终生不退休的程度,同类人员在机关的退休待遇要远远超过企业好几倍。公务员的这种超国民养老待遇,与我们党的宗旨和执政理念显然相去甚远。人们不能不质疑,公务员究竟是为人民服务还是为自己服务?究竟是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还是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究竟是同甘共苦还是拥权自肥?究竟是人民的公仆还是人民的主人? 六、企业养老保险缴费率世界最高替代率却最低的反常现象,与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养老改革的初衷形成强烈反差。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重大进步的情况下,职工的社会保障水平理应随之得到明显提高,而且应该显著优于那些非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充分体现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然而事实却是,我们的缴费率世界最高,而替代率却连国际劳工组织《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目前规定的最低替代率55%的水平都远未达到,不仅赶不上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水平,甚至排到了160多个实行养老保险制度国家的末位。这显然未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与企业养老改革前比,那时由于实行低工资高积累的分配政策,职工剩余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全部上缴,个人不需缴纳养老保险费,退休金按照不同的工龄划段确定,工龄满三十年的可以拿到退休前工资的90%。而养老改革后不但个人必须扣除工资收入中一定比例缴纳养老保险金,而且缴费率逐步提高,由1993年开始时的3%经过4%、5%直到8%。而养老金替代率反而大幅降低,并逐年下降至40%左右,比改革前的90%降低了一半还多,来了个腰斩!显然这是与养老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驰的。改革的目的只能是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只能是越改越好,越改保障水平越高,怎么能改革后反而缴费从无到有,从低到高,而替代率却越来越低呢?难道非要牺牲几千万企业职工的基本权益不可吗?这样的养老保险改革与改革的初衷不是背道而驰的吗? 七、社会保障制度本来应当具有缩小社会收入差距的功能。但近年来,由于退休双轨制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社会保障反而出现了明显的反向调节、反向配置作用。养老金差距不仅不能缩小,反而在加速倍增,严重失控。中国体改研究会会长宋晓梧指出:十年前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的差距不过一倍,目前达到了三四倍 ,近十年来,这一逆向配置的现象不仅没有得到扭转,反成扩大趋势。由此引起一系列明显违反公平正义原则甚至违宪的怪相。如企业纳税人在为国家财政贡献之后,必须另外掏钱购买养老保险,为自己养老,而由财政供养的机关人员却可以分文不需缴纳。买养老保险的企业职工养老金很低,目前名义养老金月均仅1300元,若从中扣除个人缴纳的保险费返还部分,实际从社会得到的养老保障净收入不足1000元。而不缴费的机关退休金实际净收入(含各种补贴福利等)却相当于企业的三到五倍。同是司机,在企业退休养老金1000多元,在机关退休三四千元。同是研究员级高工,在企业退休1000多元,在机关退休则高达五六千元以上,出现了养老收入三个企退高工,比不上一个机关勤杂工的世纪怪相。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缩小养老金差距的目标任务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大幅增至三四倍以上。亿万人民翘首盼望的缩小养老金差距的目标行将落空。目前退休双轨制的反向调节作用仍在加速加剧。解决退休双轨制问题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而有关方面却至今仍然无动于衷。 八、政府对企业社保欠账久拖不还. 对社会保障投入又严重不足,造成企业养老金水平严重低下的状况。早在企业养老改革之初,就有部分经济学家和经济工作者提出归还社保历史欠账的建议。指出:在国家承诺包揽国有企业职工的养老、医疗等保险,实行现收现付的情况下,职工的社会保障缴费在发放工资以前已经作了扣除。这笔钱积累在国家手里,用来兴建国有企业,职工不需要也没有个人账户积累。因此,当老职工的养老保障由现收现付制转向统账结合制时,政府就必须履行原来的承诺,按照国家与职工之间的隐性契约,将原来上缴给国家已移作他用的这部分本属于职工养老、医疗等的费用返还给他们,用于补充社会统筹基金并做实老人和中人的个人账户。这是国家在养老改革过程中对企业职工的一种隐性负债,属于必须承担的转型成本。经过采用不同方法测算,欠账数额高达数万到十几万亿。虽经多年的呼吁、提案,还账事宜至今杳无声息。致使企退老人视同缴费账户长期空白。社科院专家郑秉文指出,我国目前是三个人工作缴钱,其中有一个是退休的,等于三个养一个,每个人缴的钱是工资的28%, 三个养一个这个替代率应该是退休的这个人拿的退休前工资的84%才行,而现在不是这样,现在仅仅是相当于退休时的50%。实际上只有40%左右。原因就在于三个人中老人的视同缴费账户其实是空的,中人的视同缴费账户也是空的,等于三个人中只有一个半人缴的钱。资金缺了一半,替代率当然只有40%左右了。这就是养老金替代率水平超低的根本原因之一。为了给现有退休职工发养老金,不得不挪用在职人员账户资金,寅吃卯粮,结果又造成新的巨额空账,窟窿越来越大。今年七月,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主任陈佳贵介绍说多数地区的个人账户有名无实,空账运转的账户总额高达1.7万亿元。专家说我国养老改革学习拉美不成功,个人账户失灵了。其实早在养老改革开始时就有专家忠告过,说社保巨额欠账不归还,新的养老保险体系无法正常运作,现在已被事实所证明。为什么学习拉美不成功,个人账户失灵了?有人故意回避巨额欠账问题,将失败原因归咎于养老基金投资收益率低于工资增长率,通胀侵蚀等原因。郑秉文则说学习拉美不成功,是因为拉美较好地解决了养老保险制度转型成本问题,但中国一直未能解决该问题。这就点出了问题的实质。俗话说:没有钱玩不转。试想这么大的窟窿不补,老是东拼西凑,新的体系如何能正常运行?养老金替代率又怎么能提高?如果一开始就把空账做实,建立起正常的调整机制,哪会出现如此天文数字的空账?养老金替代率又怎么会大幅跌落至40%的超低水平?造成企业养老金水平严重低下的另外一个原因则是国家对于养老保障的资金投入比例严重低下。今年7月13日,中国养老金制度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截至2009年底,我国养老金总规模为2.25万亿人民币,仅占当年GDP的6.62%,而发达国家平均占比为40%~50%。6.62%比之于40%~50%,仅占后者的七分之一左右,相比之下,这个比例显然太低了。人家占比40%-50%,我们达到人家的一半行不行?20%行不行?起码也得上两位数吧,作为社会主义国家,6.6%的比例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吧!社保欠账不还,新的资金投入又严重不足,养老金替代率怎么能提高?企业机关养老待遇巨大鸿沟又怎么能填平? 九、维护社会稳定不着重抓好养老不公的源头治理,反而打压诉求养老公平的上访职工。早在五年前政府就强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费水平形成差距,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并将缩小养老差距列为五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目标任务。同时,能否及时妥善地解决好对企业职工的巨额社保历史欠账问题,也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源头。早在企业养老改革之初吴敬琏就提醒说:对老职工的这笔养老保险欠账问题不解决,新的养老保险体系无法正常运作,建立社会安全网、保持社会稳定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可见,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就必须下决心及早解决养老待遇差距过大和归还社保欠账这两个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源头。可是人们发现,缩小养老待遇差距虽然被列入十一五规划,实际上并没有认真落实,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由原来的一倍扩大到了三四倍。归还欠账,做实账户也至今久拖不决。这两个影响稳定的源头并未得到及时治理。广大企退职工深受退休双轨制和社保欠账之害,一直对这种歧视性的制度和做法强烈不满和持续抗争。多年以来,企退职工、企退高工、企退军转干、企退教师等上访诉求接连不断。奇怪的是,对于他们的合理诉求,有关当局不但不分析原因,抓紧解决养老待遇差距过大和及时归还社保欠账问题,进行源头治理,反而采取种种方式打压上访人员。明知差距过大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不去缩小,反而任其扩大;明知欠账不还建立社会安全网、保持社会稳定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却长期不予解决,这些责任都在政府。不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反以维稳名义打压合理诉求的企退职工,岂非本末倒置! 十、养老保障信息极端不对称,其实是事实上养老不公的真实写照。十几年来,企业广大职工对现行退休双轨制强烈不满,要求缩小企业机关养老待遇悬殊差距,实现养老公平的呼声风起云涌,日益高涨。在近几年两会的民生热点调查中,诉求养老公平的意见遥居榜首。八成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退休双轨制不合理。近年来,因退休双轨制引起的群众信访活动不断增加,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提出的建议废除退休双轨制和归还社保历史欠账的提案也比往年明显增多。这些表明,诉求养老公平已上升为当前最大的社情民意。党中央提出: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养老公平问题不可谓不突出,反映也不可谓不强烈!奇怪的是,有关当局迄今不做回应,不置可否。国家主流媒体特别是平面媒体也始终不做正面报道、不予置评,不给说法。主流网站的论坛上,有关养老不公的帖子审查极严,措辞稍显激烈即遭删除、封贴或转移。部委留言板上的有关留言也是只见发表,不见回应。E政广场反映养老不公的数以百计的提案,递交的不过轻描淡写的一两个,且至今没有回应!即使列入十大牛案之一的提案也被束之高阁。退休双轨制俨然成了敏感区、禁区,媒体和当局都在躲猫猫,委员代表都避嫌。对于事关上亿职工基本权益的一件大事,群众的质疑之声如此强烈,诉求之声如此高涨,长期避而不答,漠然置之,实属一大怪相!还有一件怪事,机关事业的养老待遇信息长期秘而不宣,阳光收入 不阳光。多年来机关事业增加退休金、津补贴都是秘密进行,每次几百上千元从未见媒体吭气。而企业每次增加百十元,却是大张旗鼓,三年连调提前告知,每次事前事中事后各媒体都要发布信息,大张旗鼓造势。什么赢得退休老人的热烈掌声啊,这不仅在我国是空前的,在国际上也独树一帜的啊,煞是热闹,成为一道特殊风景。另外,企业机关养老差距明明在加速扩大,2006年相差仅一倍,据宋晓梧讲目前达到了三四倍。而人社部胡晓义去年回答网友提问时,却说差距在缩小。究竟怎么个缩小法,却不明说。比如差距原来是多少,现在缩小到了多少,企业平均水平是多少,机关事业平均水平是多少,这些都应该拿数据说话,给个实事求是的解答吧!否则怎么能令人信服?企业缴费的养老金与机关不缴费的退休金性质不同,没有可比性,仅以名义养老金、退休金简单作比较,得出的差距是失实的,虚假的。企业的名义养老金中包含了个人缴费的返还部分,必须从中将其扣除,计算出社会保障净收入,即从社会实际得到的保障收入。机关的名义退休金只是其退休收入的一部分,也必须加上其他的津补贴等实际收入,计算出社会保障净收入。以二者的社会保障净收入作比较得出的差距才是真实的合理的。否则就会得出虚假数据,从而掩盖真实差距。胡晓义所说差距在缩小,究竟葫芦里装的什么药,是真实差距还是虚假差距不得而知,不能不令人生疑。 有! 在哪里? 在文件上、在口号里!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自主创新被退休双轨制给撞了一下腰! 退休双轨制是不是一定不利于自主创新? 那倒不一定! 自主创新的主体是中国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如果退休双轨制向这些企业的从业人员倾斜,就有利于中国的自主创新! 问题是,问题是中国的事情总是那么吊诡! 时下中国的自主创新的主体非但没有享受到政府的正面照顾,反而连基本的公平也不能保证。时下的政府不仅将公务员的工资一长再长,而且变本加厉地用退休双轨制继续拉大差距。 时下中国的退休双轨制不仅向食利阶层倾斜而且是变本加厉!这对自主创新的主体--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从业人员的打击是双重的,物质打击,精神打击。特别致命的是精神打击! 在当今以钱论英雄的价值观下,那些肩负自主创新重任的技术人员的地位每况愈下,甚至都有一些不知死活的寄生虫公然叫嚣:技术人员就是狗! 而国务院推行的这个向食利阶层一边倒的退休双轨制不仅消解了中央自主创新的决策,而且加剧了当今中国的浮华堕落! 退休双轨制,向食利阶层极端倾斜的退休双轨制,已然成了当今中国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爱滋病)! 退休双轨制 是用原子弹也炸不掉的!       昨天晚上,我在此读了一篇题为《万众炮轰 退休双轨制 》 的文章,写的不仅是文情并茂,而且是事实如铁,真可谓是一篇义正词严、豪气冲天的好文章,故而引起了不少人强烈地共鸣。然而,我却要在此向作者和大家泼一点冷水: 退休双轨制 是用原子弹也炸不掉的!    我为什么要违心地扫作者和大家的兴呢?让我们还是先来认真地学习一下人民领袖毛泽东的下列教导吧:    【现在有些同志,很怕群众开展讨论,怕他们提出同领导机关、领导者意见不同的意见。一讨论问题,就压抑群众的积极性,不许大家讲话。这种态度非常恶劣。民主集中制是上了我们的党章的,上了我们的宪法的,他们就是不执行。在我们国家,如果不充分发扬民主和党内民主,不充分实行无产阶级的民主制,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无产阶级的集中制。没有高度的民主,不可能有高度的集中,而没有高度的集中,就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我们的国家,如果不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呢?就会变成修正主义的国家,变成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的国家,无产阶级专政就会转化为资产阶级专政,而且会是反动的、法西斯式的专政。这是一个十分值得警惕的问题,希望同志们好好想一想。】(摘自毛泽东一九六二年一月三十日《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毛主席在这里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    ①没有高度的民主,不可能有高度的集中,而没有高度的集中,就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    ②我们的国家,如果不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呢?就会变成修正主义的国家,变成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的国家,无产阶级专政就会转化为资产阶级专政,而且会是反动的、法西斯式的专政。这是一个十分值得警惕的问题,希望同志们好好想一想。    既然毛主席希望同志们好好想一想,那我们就认真而彻底地回想一下吧:    在那党风比较纯正的岁月里,尚且【有些同志,很怕群众开展讨论,怕他们提出同领导机关、领导者意见不同的意见。一讨论问题,就压抑群众的积极性,不许大家讲话。这种态度非常恶劣。民主集中制是上了我们的党章的,上了我们的宪法的,他们就是不执行。】那么,在明令禁止了工农民众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 的权力、公开实行一把手说了算 不争论 必须与领导保持一致 不问姓公姓私 不问姓社姓资 、甚至公开让资本家入党作官和买官卖官的今天,还有何脸面面对这民主 二字?    毛主席为什么要说【没有高度的民主,不可能有高度的集中】呢?这当然是以中国共产党党旗上的那个最能引人注目的标志为出发点的。请回想一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没有了党旗上的那个最能引人注目的标志所代表的工农民众,何来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在把一些反党反社会主义的人奉为主流精英、而却把工农民众变成弱势群体的今天,又有何脸面妄谈民主 与 集中 ?更何谈高度的民主 与 高度的集中 呢 ?    还记得那个想当春秋霸主的齐威王吗?为了强国,他奖励那些向他提意见和建议的人甚至弄到了门庭若市的程度,遂成就了一代霸业。倘若能够将几千年前的这段往事与讯息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时代相比,则那些口口声声表示要通过互联网倾听民意的达官贵人们,难道就真的不了解广大民众长期以来对 退休双轨制 的深恶痛绝么?那为什么却长期不予改正呢?    原来还是人民领袖毛泽东说的好:    ①没有高度的集中,就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    请注意:毛主席在此所说的高度的集中,自然是建立在高度的民主基础之上的集中,也即真正能够广泛代表工农意愿的集中,而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则当然是指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基础上的经济。    ②我们的国家,如果不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呢?就会变成修正主义的国家,变成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的国家,无产阶级专政就会转化为资产阶级专政,而且会是反动的、法西斯式的专政。    试想,没有了人民领袖毛泽东所说民主与集中,没有了在此前提下所建立的社会主义的经济,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呢?这一点,毛主席早就有了上述明确回答。试问,在这样的状况之下,你我一帮小小的屁民,纵然是可以万众炮轰 退休双轨制 ,那又有何用呢?还是让我们齐心协力地去摸修正主义者的老虎屁股吧。          秦川牛    2010.8.28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1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5 05: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