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西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近40年西化宣传的恶果:精神上被俘虏 自甘劣等
热度 21 huangwd99 2017-6-30 22:24
近40年西化宣传的恶果:精神上被俘虏 自甘劣等 产业人网 2017-06-08 14:28:05 本文作者:黄卫东 本网编辑:塞尼 【本文为作者向产业人网(chanyeren.com)的独家投稿,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请保留本声明】 1 、西化宣传历史根源 直到 1979 年,美国才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承认新中国。在此之前,美国一直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中国,在朝鲜越南发动了两场针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在朝鲜战场上,美国制定了入侵中国的计划,在统领 16 国组成的联合国军打到中朝边境的时候,曾部分实施了该入侵中国的计划, 包括在我国东北通过飞机大量投放细菌发动细菌战 ,多次轰炸我国东北 ,针对中国的指控,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奥斯汀 (Warren R. Austin) 在联合国发言,不得不承认了美军对中国东北的轰炸,但以误炸搪塞 。 但在中国援朝志愿军的打击下,不得不承认失败。 按照美国政府在华盛顿侵朝纪念碑上公布的数字, 当时志愿军消灭了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 225 万。在美国对越南的十余年侵略战争,由于中国领导和支持世界各国人民,包括越南的反美武装斗争,让美国物价飞涨,经济濒临崩溃,美国老百姓纷纷反对,美国精英不得不放弃义务征兵制,改为花钱雇佣士兵了,从而不得不放弃了公开敌对中国的政策,改为通过交往来削弱中国了。 但是,精英们上台以后,彻底抹杀了中国人民在过去一百多年和新中国前 30 年的奋斗和牺牲,尤其是文革十多年的努力,抹杀数千万中国仁人志士的流血牺牲。而是将美国打扮成无私帮助中国人民的天使,似乎美国从来没有歧视奴役过中国,无视美国对新中国的军事侵略、威胁和封锁,无视美国和西方对中国近代以来的掠夺和侵略,反诬中国人民封闭落后,不知道对外开放和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从而陷入愚昧贫穷落后的境地。 西方强盗和骗子变成了改开时代精英们眼里人类先进国家的先进代表了。于是,精英们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代,主动延请西方精英指导,努力实施美国精英拿胡萝卜和大棒推销的“华盛顿共识”政策 ,努力发展与美国和西方的关系,使中国融入西方,主动出台优惠外资歧视内资政策,祈求美国精英印美元购买中国资产,控制中国经济资源,形成中国负责生产,美国负责消费的中美国 。按照杨洁篪的总结 ,“中美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交融格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谁也离不开谁”;按照汪洋的总结 ,中美关系象夫妻关系,公开要求美国精英不要闹离婚。于是,精英们救美国就是救中国。现在美军的军舰和飞机可以自由地造访中国的南海,虽然美国精英反而要求中国的军用飞机等不得造访中国的南海 ,在精英们看来,这都是中美精英夫妻间的内部争吵了,小民们不得妄议。其根本原因,是美国对中国的文化侵略。 自 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西方通过侵略和武力威胁,强加了大量不平等条约,其中美国特别重视文化侵略, 其方式主要有在中国传教、办学校、办医院、吸引留学生等 。 1844 年中美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望厦条约》,让美国人第一个取得了在通商口岸建立教堂的特权 (p58)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天津条约》,取得了在华传教自由的特权,清政府还要加以保护 (p162) 。美国人最初采用传教的方式进行文化侵略,其效果并不理想。即使在美国人兴建的教堂周围,中国信教的老百姓也从来没有超过1%。美国人于是改变了文化侵略的办法,1868年美国通过签订《蒲安臣条约》,获得在华自由移民和办学 (p218) 。此后,美国人在中国办了大量学校,远超其他西方国家。比较著名的大学包括北京的燕京大学,协和医学院,上海的圣约翰大学,南京的金陵大学,杭州的之江大学,成都的华西协和大学,广州的岭南大学,苏州的东吴大学等,在中国精英中培养了大批迷信美国,为美国效力的各类人才 。 由于美国长期的文化侵略和渗透,到 1927 年建立的蒋介石政权就完全成了美国的附庸,高层官员主要来自美国留学生。整个三十年代,美国提供战略物资 20 亿美元,支持日本侵略中国,削弱中日实力,从而借助中日战争占领控制了中日两国。日本二战时的军方官员中原茂敏总结了日本侵华战争期间的军事物资供应情况,写成《大东亚补给战》 一书,指出日本是无资源国家,工业基础严重不足,侵华期间,制造武器的机床、石油和废钢铁等战略物资都仰仗进口,大都从美国进口。没有美国人帮助,日本人是否有能力发动侵华战争,都是十分有疑问的。于此相反,美国在抗战期间运抵中国的物资,主要用来帮助英国收复缅甸殖民地,基本没有用于中国本土抗战。但是精英们却宣传美国帮助了中国抗日。抗战胜利后,为了获得美国的军事物资对付共产党,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了从天上到地下,从政治到经济,从思想到灵魂,覆盖一切的协议,将中国的主权都交给了美国精英 。这一切,很大程度上都基于只存在于精英们思维中,实际上不存在的美国对中国的“无私援助”。美国对中国的文化侵略,获得了丰硕的成果。随着新中国成立,美国在中国的势力也就被一扫而空,美国转而对中国实施了 30 年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 2 、改开时代的西化宣传 但是,到了改开时代,王小东先生指出 , 中国的 “ 逆向种族主义 ” 在八十年代笼罩了整个中国的思想界、学术界、文艺界、新闻界。中国官方支持了大量这类观点的出版物的发行,组织或赞助了许多所谓“文化战略”研讨会,将许多持有这类观点的知识分子破格提拔到了各种各样控制舆论的重要岗位上(而不是像西方人想象的那样迫害他们)。比如“《河殇》现象”就很有代表性,由官方拍成电视,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播放,组织学生学习讨论。从而又培养了新一代崇美精英,他们现在占据了我国很多重要岗位和主流媒体,继续向国内老百姓灌输逆向种族主义思维和洋奴哲学。 在我国近年来出版的中小学教材中 ,美国和西方人被描绘成具有各种高尚品德的优质人类,而中国人则是文化酱缸中成长的劣质人类,天生就比西方低下。精英们要通过中小学教育,从小就培养中国人,相信自己是劣质人类。著名学者刘晓波先生公开宣称,中国应被西方殖民 300 年。而北大教授焦国标则声称,如果有一天我执掌了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我一分钱就把她买给美国作他的第五十一个州”;公开发表诗作 “ 假如有来生 , 当兵只当美国兵。假如今生注定死于战火 , 就作美国精确制导炸弹下的亡灵。 ” 2003 年美国大兵入侵一个主权国家,全世界出现了二战以来少见的反战浪潮, 1500 万人游行示威,抗议美国违反国际公法,入侵伊拉克。示威人数之多,打破了三十年的世界纪录。而我们的“精英”却深深地情系侵略者,为之“心焦”、“心疼”,称颂他们“自陷地狱,与战邪恶”,奉为文明的希望,竟痴情地写诗表示,“假如有来生,当兵只当美国兵”——精英崇美固为精英们的时尚,然如此坦率而肉麻,当今之世恐亦绝无仅有,甚至愿意无辜地被美国人炸死,不会反抗。  北大教授焦国标所写的这首诗,既不“朦胧”也不“艺术至上”,洋溢着“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美国兵”比高大全还 高大全,美国民主比天堂还天堂,这是赤裸裸的“政治第一”和主题先行,赤裸裸的公式化、概念化。如果颂扬的不是“美国兵”,恐怕你会以为自己面对的是一株“政治工具论”和“庸俗社会学”的“极左”艺术标本呢。 当然,痴情和激情来自诗人对入侵者的坚信。巡航导弹一“呼啸”,诗人即曾断言:“我相信伊拉克全境将迅速传檄而定——这是我说的,诸位试目以待”。连联合国没有授权英美打伊,他也不以为然。他在他的另一篇文章《质疑联合国的合法性》中,断言从此联合国与英美将进入“犁耙关系”,即只好无奈地跟在英美这“犁”的屁股后面“耙地”。他宣称:“国际秩序和准则从此将重拼重写”,“伊斯兰主义将从此划上句号”,“国际恐怖主义从此进入‘夕阳产业’”,并为这一新时代的到来欢呼。他极力为霸权主义鼓吹,奉之为解放人类的不二法门。他认为“民族自决权便宜了民族恶棍”,朝鲜“比伊拉克还伊拉克”,不光苏联和东欧颠覆活该,即使中国,“周恩来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时,正是中国内政最应该干涉之秋,可惜没有人干涉啊”!……   记得“精英”们一直诅咒战争的“残酷”和“不人道”。如今看来,他们也不是反对所有的战争。在他们眼里,毛泽东所领导的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包括抗美援朝战争固然罪大恶极,而美国攻打伊拉克,不管死了多少人,也是好得很;十月革命处死沙皇,乃是布尔什维克的血腥罪行,而克伦威尔把英王推向断头台,虽然杀的也是封建君主,但是就没有罪过,岂但无罪,简直功莫大焉。 在另外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中,他这样写道: “ 如果当年美军拿下朝鲜半岛,越过鸭绿江,直捣北京城,推翻毛泽东的政权,像满人赶走李自成那样,后来的一切灾难都可以免除,现在中国大陆人民幸福和富裕的程度应该与今天日本、韩国、台湾人民不相上下,根本无须几十年后来邓小平再搞什么改革开放。 ” 在这段话中,焦国标肯定了美军拥有 “ 直捣北京城 ” 的道义合法性,直接否定了我们社会的基本价值 —— 对国家、对民族、对主权的认同。焦国标看不到美国的本性,却宣称到处搞侵略的美国人是来解放帮助他国的。现在美国人更是不事生产,除了生产武器,通过侵略和军事威胁,向各国推销武器,包括向很多国家内部的反对派提供武器,发动内战。美国又是如何帮助他国的? 历史上,以盎格鲁萨克森人为主体的白人,是唯一实现种族灭种的民族,先后灭绝了北美 数千万 印第安人,澳洲土著,建立了美国和澳大利亚 ;美国持续 300 年贩运黑奴;随意残害国内民众的麦卡锡主义;以打击贩毒为名,跨国绑架主权国家总统;以及持续一个世纪直到今天仍然在全世界的血腥杀戮,包括肢解南斯拉夫,无所顾忌的推翻阿富汗政权。耗资 8000 亿美元入侵伊拉克,却将一个世界一流富国,楞推到最贫困国家行列(全国 23% 极端贫困人口)……。这个世界上的坏事,一多半不是美国人干的,就是美国政府干的,美国佬犯下的所有罪行,远远超过纳粹德国和日本军国主义罪行的总和。美国是世界头号无赖,却把自己打扮成自由民主的人权天使,在全世界高唱普世价值,这简直是荒唐,更是纯粹的欺骗。更为荒唐的是,精英们通过洗脑宣传,让很多国人笃信美国的普世形象。 奥巴马总统上任前六年,就向 7 个国家投放炸弹,成为美国历史上侵略国家最多的总统,西方却给奥巴马颁诺贝尔和平奖。而中国的精英,也正是在奥巴马统治时期,公开将中美关系比喻为夫妻关系。 莫言通过写小说,丑化共产党和新中国,妖魔化中国人历史和文化,西方给他颁发诺贝尔奖,称赞莫言的功劳就在于他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吃人文化,这很符合西方对付中国,维护西方利益的需要,是十分自然的。令人难以理解的,是精英们重用莫言,让莫言成了副部级的作协副主席,成了可以参政国家大事的政协委员。 事实上,多年来,精英们通过多种方法,鼓励各种洋奴上位控制主流媒体和网络,进行洗脑宣传。例如,精英们为了推行美国精英推销的私有化,就通过各种主流媒体进行洗脑宣传,让公有制典范,产出和安全性均为世界第一,远超我国私有化的公路交通和航空交通,也超过世界各国铁路,在一段时间内,被妖魔化为不安全的交通工具 。 早在 20 年前,国内电视节目好坏评价工作,就开始由西方控制的央视 - 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公司来做。 在学术界,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所推行的评价标准,都是以在西方权威期刊发表文章为主要依据,让西方决定我们的科研工作水平,推动学者们按照西方思维思考和行动,也推动学者们纷纷出国留学,同时高校和科研院所则提供优惠待遇,吸引海外留学人才,以便在国外发表更多高水平学术文章,增加“科研成果”,提升本单位的“学术形象”。因此,改开以来,尤其是近 20 年来,我国的主要科研成果都基本发表在西方杂志。由于需要高额的订阅费用以及外语水平才能学习这些发表在西方杂志的成果,从而使国内工业界很难利用它们,也使我国的科研工作事实上成了给西方免费劳动。更荒谬的是,由于评判我国自然和社会领域科研工作好坏和优劣的工作被西方控制,在思想上,也就逐步形成了维西方是从的思维定式。 3 、西化宣传的恶果:精神上被俘虏,自甘劣等 经过近 40 年的洗脑宣传,精英们早已在精神上和思想上被西方俘虏,将美国精英看成是高高在上的引路人,按照美国的要求来行动了。例如,中国在 2009 年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上承诺到 2020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40%—45% 。当时中国人均排放不到美国四分之一。而美国总统奥巴马虽然承诺 2020 年美国碳排放量在 2005 年的基础上减少 17 %,但事后并没有得到美国国会批准,成了一纸空文。问题是,在这样的承诺下,中国人均允许排放的温室气体不到美国五分之一,等于承认歧视性的排放分配。当时发达国家划定了 8000 亿吨的全世界碳排放总量限制,然后自己要先划走 44% ,剩下 56% 留给占全世界人口比例 83% 的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等于人均排放量是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的 3.83 倍。在会议上,精英们曾经提出一个中国人均排放等于西方 80% 的要求,根本就不敢提与美国平起平坐,拥有相等的人均排放量,仍然遭到西方反对,精英们也不敢反抗,仍然自愿作出承诺,默认就该被西方大幅度歧视,连让西方减少一点歧视的勇气也没有。 到了 2015 年巴黎会议,情况并无很大变化,中国承诺到 2030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60%-65% 。直到 2016 年 9 月,美国总统奥巴马正式批准加入巴黎协定,承诺到 2025 年,美国碳排放量在 2005 年基础上减少 26% 到 28% 。但还没等到国会批准,新上任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就宣布作废了。即使两国都批准,美国人均排放量仍然将是中国的 4 倍以上,仍然是一个高度不平等的协议,一个高度歧视中国人权的协议。精英们仍然默认这种歧视,甚至在最近美国宣布退出以后,仍宣布将遵守承诺。 上个月中旬,中美通过了在中美全面经济对话机制框架下推进中美经济合作百日计划,达成了十项协议,基本上是中国单方面承诺开放主权,包括开放金融、开放投资和开放农业;美方不需要对等承诺。过去蒋介石时代,中美签订协议,起码在字面上还是平等的,是双方对等的承诺,不平等的是实质内容。但是,现在精英们连追求字面上的平等都不敢了,只能按照美国的单方面要求行动了,这是何等的悲哀? 更加悲哀的是,即使精英们作出这样的不对等承诺,还要经常被美国指责,精英们还常常以为是自己的错误,只敢作无辜辩解。例如,在货币方面,精英们早就承诺美元可自由兑换人民币了,而我们拿人民币去换美国人的美元,是很难换到的。但是美国精英和媒体仍然经常指责人民币不可兑换,同时要求美国人拿人民币也可以从精英们手里自由地换到美元,等于让精英们被动地参与货币兑换,完全交出货币兑换国家主权。而精英们则天天在主流媒体上检讨人民币是不可兑换的,宣传美国精英要求的人民币可自由兑换,而且将美国的无理要求当成金融改革的最终目标,承诺和推进这样的金融改革。 2015 年 10 月在接见美国 前财长鲍尔森表示 “没有开放就难有金融改革,没有改革,中国的金融企业也很难有竞争力。我可以向你肯定,金融改革步伐不会停。我们会一步一步来,但决不允许‘进一步、退两步’。”向美国精英承诺,要按照美国指定的目标进行金融改革。 在人民币汇率方面,也是如此。精英们按照美国拿胡萝卜和大棒推销的华盛顿共识第 5 项要求干预人民币汇率,实行低人民币汇率政策;中国的精英也很清楚,他们是按照美国精英要求,通过政府操纵实行了低人民币汇率政策,但却很少被公开报道。另一方面,美国精英公开方面则经常指责中国政府操纵汇率,要求中国政府升高人民币汇率,还经常挥舞惩罚的大棒,却从未真正实施,而中美主流媒体则大肆报道,更有喜感的是,中国精英会经常辩解没有干预汇率,人民币汇率不低。例如, 2010 年 3 月 14 日,某精英答英国记者说, “ 我认为人民币的币值没有低估。反对用强制的方法迫使一国汇率升值。 ” 从整个画面来看,就是中美精英在合演双簧,愚弄两国的老百姓。难怪哈佛大学弗格森教授称之为中美国。 在低人民币汇率下,我们低价贱卖产品,高价进口美国产品,从而给美国奉送了大量财富。在中美精英双方合演的双簧里,中国单方面给美国免费输送了大量财富,形成了中国生产,美国消费的中美国模式 ,美国人过上了不劳而获的富裕生活,远超殖民地时代,但中国精英却成了经常受美国精英指责的对象,像个经常犯错误的小媳妇,被动地为自己的行为辩解,而且这方面例子数不胜数,诸如贸易争端、南海争端;人权争端等等。这是为什么? 根本原因是近 40 年来,精英们推进西化宣传,洗脑老百姓,从而自己也被洗脑,自觉地接受美国和西方领导,听从西方指挥,不合理也要执行。唯恐不按照美国要求,连免费给美国搞生产,当奴隶的机会也被美国剥夺了。生怕被美国人开除了球籍,一心一意建设为美国服务的生产能力,当好美国的奴隶。 参考文献 1. 孟涛 , 关于朝鲜战争中美军实施细菌战的再考察 . 当代中国史研究 , 2013(05): p. 33-40+125. 2. 外交部 , 我外交部发言人发表声明严斥麦克阿瑟及奥斯汀无耻谰言 . 人民周报 , 1950. 1950 (7): p. 4-8. 3. Austin,W.R., U.S. Plane May Have Strafed China ,in Pittsburgh Post-Gazette . 1950. 4. 黄卫东 . 美国精英是如何治理国家的 , http://www.caogen.com/blog/Infor_detail/63256.html . in 外国经济学说与当代中国经济”学术研讨会暨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 23 次学术年会, 2015.11.15 . 2015. 四川成都 . 5. FERGUSON,N. and M. SCHULARICK, The End ofChimerica. International Finance, 2011. 14 (1): p. 1-26. 6. 杨洁篪 . 中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需弃零和思维 - 中新网,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3/07-12/5032805.shtml . 2013 2013.7.23 2016.5.7]. 7. 汪洋 . 汪洋幽默“首秀”以夫妻妙喻中美经济关系 -- 新闻报道 - 人民网 http://cpc.people.com.cn/n/2013/0711/c64094-22156625.html . 2013 2013.7.11 2016.5.7]. 8. 高石等 , 美质疑中国军机南海救人, http://www.ckxxbao.com/huanqiushibaodianziban/0420110952016.html , in 环球时报 . 2016. p. 1. 9. 张正武 , 浅谈近代美国对华的文化侵略 . 濮阳教育学院学报 , 2003(02): p. 15-16. 10. 丁名楠等著 , 帝国主义侵华史,第 22 页 . 1992,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11. 中原茂敏 , 大东亚补给战 . 1984: 解放军出版社 . 12. 陶文钊 , 1946 年《中美商约》 : 战后美国对华政策中经济因素个案研究 . 近代史研究 , 1993(02): p. 236-258. 13. 王小东 , 民族主义和中国的未来 . 天涯 , 2000. 2000 (2). 14. 宝贝安静 .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已严重西化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424/00/14561708_553255716.shtml . 2016. 15. 黄卫东 . 【原创】从我国铁路产出与安全性均为世界第一谈起,主流媒体急需整顿 - 产业人网 http://www.chanyeren.com/frontier/Manuscripts/2017/05/22/11258.html . 2017 2017-05-22 16. Ferguson,N., 货币崛起 , 高诚译 . 2009, 北京 : 中信出版社 .
个人分类: 文化|2178 次阅读|35 个评论
张能力老师的“西化”是现代化
热度 1 jiangming800403 2015-1-1 17:23
赵建民 2015-1-1 17:20 您的“西化”是现代化,现代化不分东西, 赵建民 2015-1-1 13:43 莎翁的原著估计已经没有几个人可以看懂,伟大的维多利亚时代已经是前朝往事。
个人分类: 读史方舆|3242 次阅读|2 个评论
西化的道路没有统一范式
热度 1 jiangming800403 2015-1-1 13:37
西方是一个万花筒,没有标准模式,所谓西化也没有统一模式,因此是一个无法证伪的伪命题。 好吧,我们党的理论和纲领也是从欧洲舶来的,那共和国本身就是“西化”的产物。 英国后来居上,就是学习其它文明,包括,希腊-罗马和阿拉伯-中国等文明,美国后来居上,就是学习欧洲文明和欧洲、亚洲移民的人才汇聚。中国,必须虚心学习和研究发达文明,才可能再来一个后来居上,如果,自己传统的不学习和传承,西方的不学习和研究,就会是闭门造车。 博主回复(2015-1-1 12:50) : 当年的意大利、伊比利亚、尼德兰都比英国发达,如果英国学习世界先进水平,意大利化、伊比利亚化、尼德兰化,就可能没有后面的日不落大帝国了。美国也是一样,从全世界最发达、最先进的国家寻求独立不是犯傻吗?走的不是邪路,也是歪路。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855610.html 转载请注明来自科学网博客,并请注明作者姓名。 上一篇: 西方只是我们主观世界投射的幻影
个人分类: 读史方舆|2298 次阅读|4 个评论
西化只是一个伪命题
热度 3 jiangming800403 2015-1-1 12:57
西方是一个万花筒,没有标准模式,所谓西化也没有统一模式,因此是一个无法证伪的伪命题。 我们党的理论和纲领也是从欧洲舶来的,那共和国本身就是“西化”的产物。 英国后来居上,就是学习其它文明,包括,希腊-罗马和阿拉伯-中国等文明,美国后来居上,就是学习欧洲文明和欧洲、亚洲移民的人才汇聚。中国,必须虚心学习和研究发达文明,才可能再来一个后来居上,如果,自己传统的不学习和传承,西方的不学习和研究,就会是闭门造车。 博主回复(2015-1-1 12:50) : 当年的意大利、伊比利亚、尼德兰都比英国发达,如果英国学习世界先进水平,意大利化、伊比利亚化、尼德兰化,就可能没有后面的日不落大帝国了。美国也是一样,从全世界最发达、最先进的国家寻求独立不是犯傻吗?走的不是邪路,也是歪路。
个人分类: 读史方舆|2840 次阅读|19 个评论
谈谈阶层、地域及财富与“西化”之间的关系
热度 9 张能立 2014-12-31 07:05
笔者上一篇博文是谈谈“西化”,本篇博文准备谈谈阶层、地域及收入与“西化”之间的关系。为了避免“西化”这个词带来不必要的误解,本文引用上一篇博文,对“西化”这个词界定的内涵:(1)引入中国完全没有的东西。例如 现代数学、科学及技术及政党制度等等;(2)采用西方元素对中国元素进行改造。例如,采用西方元素对包括思维、语言、政治、经济、教育中等等国元素进行改造。基于这个内涵,谈谈阶层、地域及收入与“西化”之间的关系。 首先看看阶层及收入与“西化”之间的关系。 众所周知,M发动的文化大革命搞的阶级斗争,直接将50多万知识分子打成右派,其中许多知识分子被迫害致死。在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日日讲”的路线方针指导下,最终国家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粉碎“四人帮”之后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方针,确立了“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新长征的革命路线。在新的革命路线引领下,中国经济从濒临崩溃的边缘,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下,一跃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可是,世事难料,祖宗所言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咒语仿佛应验似的,2014年9月24日,社科院院长王伟光一篇“国内阶级斗争是不可能熄灭的”的“雄文”,又将远离了30多年的阶级斗争重新拉入了中国人的视野。 其实,阶级斗争是表,实质问题是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问题。因汉语高文字熵的特点,马克思主义理论翻译成为汉语,已经有很大的失真。因此,用汉语学习和搞马克思主义,肯定搞的是伪马克思主义。这一点,迄今为止,那些自称为马克思主义信徒的中国人仍然蒙在鼓里。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既不是中国左派说的那样:马克思主义是绝对真理,“一句顶一万句”;也不是中国右派说的那样: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完全错误的。真实情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仍然被西方社会学家视为社会学三大主流理论之一。西方社会学有三大主流理论:功能论(functionalist perspective)、冲突论(conflict perspective)和互动论(interactionist perspective)。冲突论流派创始人就是马克思。 上面啰啰嗦嗦地介绍了这么多,是想说明,即使过往30多年不提阶级斗争,还是现在重新有人提阶级斗争,有一点是不容否定的:当下的中国是一个多阶层社会,并且阶层与阶层之间存在冲突关系。最近网上流传一个中国当下阶层的划分:中国社会的九个阶层划分。这个阶层划分是符号当下客观实际的。笔者将这个阶层划分简化如图1所示: 图1 中国阶层划分示意图 社会阶层分高层、中层和底层。每一层又分3个层次。先将网上流传的这份分层类别整理如下: 高层:权力精英、资本经济、知识精英和艺人精英。权力精英是指省部级以上高官;资本精英是指资本大鳄,例如马云、王健林这类;知识精英是指经常请到中南海开会的学者及两院院士,例如施一公这类;艺人精英是指CCTV春晚上的大腕,例如赵本山这类(注:目前赵本山遇到麻烦了) 。 中层:从科级公务员到厅级公务员,大中小学老师(从普通老师到教授)、职业经理人、医生、律师、演艺名人。 底层:不是上面两个层级的人,均属于底层。 底层又分三个类比: 7级:以普通企业工人、边缘化的体制内人员、小个体户、城市底层土著、富裕农民之类为代表。7和8的区别在于,7能够在大中城市立足,8不能。 8级:以血汗工厂工人、普通农民等为代表。8和9的区别在于,8能够自食其力,9不能。 9级:以大城市底层失业人口、偏远山区农民等为代表,以城市的基本生活标准要求,这些人在城市基本不能自食其力。 7—9级是中国社会的底层,是草根阶层。 网上流传的这篇文章很有见地将谁在统治中国,为什么GDP发展速度要保持在8%,改革的成果如何在分配与中国社会阶层关联了起来。 事实上,2010年,国际知名的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的《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机遇无限 挑战犹存》报告称:中国0.4%家庭占有70%财富。这个0.4%家庭就是由A层级的人和B层级的少数人组成。 家庭占有财富的多寡与“西化”的程度相关吗? 笔者在这里提出观察此问题的“窗口”:子女海外留学和奢侈品的拥有量。从子女海外留学来看,可以说A阶层的全部和B阶层相当部分都有子女去海外留学的经历。从权力精英来看,过世的邓公就希望自己的孙子辈们都要去海外留学。从艺人精英来看,靠传统文化起家和发财的赵本山,也将妻儿老小送到新加坡,目的就是让子女接受海外的先进教育。至于奢侈品的拥有量,从过往的政协委员的穿戴就可以看出: 图2 政协委员上演奢侈品秀-恒大地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爱马仕皮带) 图3 政协委员上演奢侈品秀-女电王李小琳 图4 政协委员上演奢侈品秀-杨澜挽Marc Jacobs包包 图5 政协委员上演奢侈品秀-郑明明委员手提鲜花和爱马仕铂金包 图6 政协委员上演奢侈品秀--宋祖英脚踩香奈儿品牌秋冬款金色链条长筒靴 图7 薄瓜瓜惊现美国高档商店 中国社会底层的人们不可能拥有任何奢侈品,也极少有子女能够去国外留学。 上述客观事实告诉人们,在眼下的中国,“西化”程度与家庭财富和社会层次密切相关,家庭财富越多,层级越高,“西化”程度越高。 其次看地域及收入与“西化”之间的关系。 根据网上公开的信息,2013年省会城市GDP排名前3位的城市是:上海(10296亿元)、北京(7870亿元)、广州(6068亿元)。排名最后的3位城市是: 兰州(638亿元)、乌鲁木齐(654亿元)和 南宁(861亿元)。上海是中国的东方明珠,与之相对的是欧美人的优等生日本。北京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的中心,也是洋人常来常往地之一。广州是中国的南大门,毗邻已经高度“西化”的香港。兰州、乌鲁木齐和南宁都是处于老少边穷地区,与欧美文明之间的交流程度远远不如前面三个城市。 从这些统计数据不难看出, 地域收入越高, “西化”程度越高 。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老百姓中流传:要想发,“北上广”。 事实上,“西化”每时每刻都在中国所有地域和所有人群中发生,但也遭到不同阶层人的反对。不过,不同阶层的人反对“西化”背后的动机和原因不同。 中国上层的人是“西化”最大的受益者,也是反对“西化”调门最高的。为什么会这样的呢?照说他们因为“西化”收获了最大的收益,应该热爱和大力推广“西化”才对的呀?解释这个社会现象要采用英国著名动物学家莫里斯所言的“人类仍然在延续类人猿的动物性”来解释。正是当下中国的上层人的动物性战胜了科学性,他们不晓得多建几座金字塔来解决金字塔顶部空间过小这个问题,他们害怕因为“西化”的不断发展,底层人和中层人也提出进入金字塔顶部空间这个要求。因此,他们出于低级的动物性,一方面偷偷暗自大力“西化”(将自己的老婆和孩子纷纷送到国外),另外一方面对中层和下层假装义正言辞,高举民族文化等大旗,痛斥“西化”的种种不是。 中国中层的人“西化”的收益,虽然没有上层那么大,但是也远远高于中国底层人“西化”的收益。照说这部分人也会说“西化”的好话的呀,其实中层的人也有相当大的比例反“西化”,其中尤其以大学老师为甚。这一点可以从科学网上众多的老师发表的博文看出。本来大学老师也是“西化”较大的受益者,为何他们也这么强烈地反对“西化”的呢?解释这个现象,仍然可以采用莫里斯的观点。中国大学老师别看很多人学富五车,其实真正采信科学真理的人少见,他们身上仍然还是动物性战胜了科学性,也仍然还是“屁股决定脑袋”。他们害怕“西化”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底层人不再向他们学习,而是直接绕过他们向洋人学习。他们为了维持洋人文明“代理商”这个角色,为了维护自己对底层人的“差序格局”优势地位,于是,也是纷纷大力反对“西化”。 中国底层人反对“西化”,是所有反对“西化”群体中最不幸的群体。笔者出生和成长于这个群体,深深感受到这个群体的不幸:财富占有极少,受教育程度极低。这个群体最大的不幸就是整体被洗脑了,脑袋不是长在自己肩上,而是随着中国上层和中层来摇摆。 亲爱的读者朋友,当你们看清了“西化”与地位和财富之间的关系,你们还反对“西化”吗?如果你们是上层和中层,那么笔者毫不客气地说:呸!收起你们的假仁假义吧!你们反对“西化”是别有用心!如果你们是底层人,那么笔者对你们寄予无限的同情:我们底层人就是要以“西化”为思想武器,打破上层和中层对于我们渴望进步的种种枷锁! 底层人在“西化”革命中失去的是锁链,获得的是自由!失去的是动物性,获得的是科学性! 与中国所有底层人共勉!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谢弗(Richard T.Schaefer)著,马戎等人译,《社会学与生活》,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p19
个人分类: 政论|2244 次阅读|62 个评论
谈谈“西化”
热度 15 张能立 2014-12-29 12:35
“西化”这个词及内容,对于国人来说,就像三岁的孩子对于鞭炮是又怕又爱那样,既喜欢又恐惧。喜欢的是现实生活,“西化”的内容基本上都是高大上,上档次的东西,例如iPhone6什么的。恐惧的是“西化”这个词带有政治色彩,在中国凡是与政治沾边的东西,中国人仿佛就像被电击过一般,内心很少有不恐惧的。海峡另一边著名台独大老阿扁搞台独是只做不说,相对成趣的是,海峡这一边,搞“西化”也是只做不讲。 不管是否有什么风险,笔者这篇博文谈谈自己对“西化”的认识,不正确之处,请各位同胞批评指正。 要谈“西化”,首先要界定这个词汇的内涵。国人讨论问题有一个非常大的弊端,就是不界定被讨论对象的内涵及外延,这一点,对于一个观点赞同和反对的人都是成立的。看似讨论得热火朝天,其实是鸡同鸭讲。笔者自我尝试改变这一陋习,先给出“西化”的定义:(1)引入中国完全没有的东西。例如 现代数学、科学及技术及政党制度等等;(2)采用西方元素对中国元素进行改造。例如,采用西方元素对包括思维、语言、政治、经济、教育中等等国元素进行改造。 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虽然也存在中西交流,但不存在“西化”这个问题。那个时代,不论是皇上、王公大臣,还是黎民百姓,都沉浸在中国是世界的中心之国这种自豪感之中。但是鸦片战争的失败,特别是甲午战争的失败,打破了中国人的这种春梦。鲁迅、陈独秀、胡适、钱玄同、蔡元培等有志之士看到祖宗的那套东西太落后,不仅仅打不赢正宗洋人,连日本东洋人这种西洋人的学生都打不过,于是,他们以笔为匕首,在中国大声疾呼和呐喊:中国再也不能走祖宗老路了,不然不仅仅是亡国的问题,而且还要亡种!就这样,中国才开始慢慢走上了“西化”之路。 我们不妨从思维、语言、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衣食住行、通信等方面,看看“西化”之前的中国和“西化”之后的中国各是什么样子。 1、思维 “西化”之前的中国,中国人的思维是易经八卦思维和中医阴阳混沌式思维。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 易经八卦图 图2 中医阴阳思维 “西化”之后的中国,中国人的思维开始具有一定程度的现代数学和科学思维。如图3和图4所示: 图3 现代数学思维(不可比数与欧拉公式)示意图 图4 科学研究步骤示意图 2、语言 “西化”之前的中国,中国人的语言是古汉语(繁体字和八股文),如图5所示: 图5 繁体字和八股文 鸦片战争及甲午战争失败之后,中国有志之士开始解剖祖宗遗产的缺陷,发现基于古汉语的八股文科举考试是一条邪路和死路(注:在此之前是一条伟大、光荣和正确的路)。1905年9月2日(光绪三十一年八月),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批准了张之洞与袁世凯等人递呈的《请废科举折》奏请,颁诏《清帝谕令停科举以广学校》,宣布自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起“废除科举制”。辛亥革命之后的中华民国时代,鲁迅、陈独秀、胡适、钱玄同等人发起的新文化运动,引进洋人语言文字的标点符号和语法,将八股文改革成了白话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毛泽东亲自发动了简化字及汉语拼音文字语言改革运动。汉语拼音是完全采用拉丁语拼音方案。 “西化”之后的中国,中国人的语言是现代汉语,如图6所示。图7是汉语拼音方案示意图: 图6 现代汉语 图7 汉语拼音字母表 3、政治 “西化”之前的中国,中国的政治是皇权政治。大臣上朝见到皇帝是要磕头请安,如图8所示: 图8 清王朝 “西化”之后的中国,中国的政治是政党政治。如果没有“西化”,那么,不会有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等政党组织,也不会有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在仍然还会是大清帝国。 图9 第一届中国政协大会 4、经济 “西化”之前的中国,中国的经济是小农经济。如图9所示: 图9 小农经济 “西化”之后的中国,中国的经济是工农业初步现代化的市场经济。如图10、图11和图12所示: 图10 现代农业 图11 现代工业 图12 现代超市 5、文化 “西化”之前的中国,中国的文化是孔孟之道等传统文化,各种地方戏曲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如图13所示: 图13 京剧 “西化”之后的中国,中国的文化业出现了电影、电视等现代文化,如图14所示: 图14 电影“让子弹飞”马拉列车片段 6、教育 “西化”之前的中国,中国的教育是私塾教育,学的内容是孔孟之道,做的文章是八股文。如图15所示: 图15 私塾教育 “西化”之后的中国,中国的教育初步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教育,数学和科学知识教育已经成为了中小学教育的重点科目。图16是用庚子赔款建立起来的清华大学: 图16 清华大学 7、衣食住行 “西化”之前的中国,中国男人是留辫子穿马褂,女人是缠小脚,如图17和图18所示: 图17 男人的辫子 图18 小脚女人 “西化”之后的中国,中国男人穿夹克衫和西装,中国女人不用缠小脚,穿裙子等时装,如图19、图20和图21所示: 图19 夹克衫 图20 穿西装的习近平 图21 女大学生穿婚纱照毕业照 “西化”之前的中国,中国人吃不饱,穿不暖,一有干旱、洪灾等自然灾害,中国人非正常死亡不计其数。红苕、高粱等粮食是中国人的主粮,如图22所示: 图22 清朝农民的生活 “西化”之后的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从根本实现了中国人历来的梦想:吃饱饭,穿暖衣。中国人过生日,也可以吃上蛋糕等西点了,如图23所示: 图23 儿童吃生日蛋糕 “西化”之前的中国,中国农民住茅房和土砖房,如图24所示: 图24 农村土砖房 “西化”之后的中国,中国农民住上了洋房,如图25所示: 图25 新农村 “西化”之前的中国,中国人出行是马车和驴车,如图26所示: 图26 清朝的马车 “西化”之后的中国,中国人出行的交通工具是汽车、高铁和飞机,如图27、图28和图29所示: 图27 东风风神 图28 高铁 图29 飞机 8、通信 “西化”之前的中国,中国人通讯靠烽火和马车,如图30和图31所示: 图30 烽火戏诸侯 图31 清朝的邮政 “西化”之后的中国,中国人的通讯是互联网和移动通信,如图32和图33所示: 图32 互联网 图33 移动通信 上文不厌其烦地从思维、语言、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衣食住行和通讯等方面,梳理了“西化”之前的中国和“西化”之后的中国两者之间的比较。这些已经发生了的“西化”好吗?恐怕只要还自认为有脑子的人,都不敢说不好的吧?即使那种自认为有脑子,但实际没有脑子的人反对上述的这些“西化”,但这些“西化”客观地存在于我们中国。用一句流行的话语说:你看与不看,“西化”都在那里。 事实上,当下的中国,仍然在不断地“西化”。前不久成立的知识产权法院和即将成立的巡回法庭都是从西方来的,我们中国本土不存在这些新鲜事物。 图34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 亲爱的同胞们,不论什么组织、什么人反对上述的“西化”,他们要么是出于无知和偏见,要么是别有用心。如果这些人是男人,你们就可以请他们重新留上辫子穿上马褂;如果这些人是女人,你们就可以请她们重新裹上小脚! 中华民族的历史苦难反复昭示:上述所言的“西化”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不是快了,而是慢了! 任何有良知的中国人,都要为这样的“西化”,鼓与呼! 注:上文中的图片,除了图4之外,均来自网络,特此致谢。
个人分类: 政论|4433 次阅读|40 个评论
反思9——我们就雇不来赛先生?
热度 30 xying 2014-8-22 06:49
近百年前五四那天,一群爱国愤青激愤于国土沦丧政府无能,上街喊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诉求,为了民族自强,力请“赛先生”和“德先生”。民众流血奋斗到了今天,租界收回了,权臣不再媚外了,国学绝迹于课堂,传统看成封建迷信,学校除中文外已全是西学,两位先生还没到位。 如今已是满腹西学的知识分子耻于祖宗不给力,社会不文明,人民没信仰,科研难获奖,羞与为伍,认定必须清除传统文化的根基,从思想上彻底西化,才能跟上世界的潮流。昔日的主权和民族之战换成了文化传统之争,矛头由外转内,手段改为目的,原来目的无谓了,说要融入西方,才是今天的五四精神。想不通的人觉得,这等于说过去反帝是白折腾了,可是现代殖民主义不过是将领土的占领换为思想的征服,从直接掠夺改成听从教导,殖民地的畸形繁荣和一部分人的富裕,还是要用民族命运和主权来交换的吧? 主张西化的人认为:历史证明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产生不了科学的理论,现在依然是落后,中国“实用主义”的传统,没有客观理性追求真理的精神,不能发展科学。以华夏为荣的人则不以为然,认为过去和现在的落后不意味着永远落后,务实不见得浅薄,传统文化可以吸收科学思想发扬光大,民族的永远是最珍贵的特色,西化才是急功近利的短视。各说各话都不能说服对方。如今的舆论主流,谈国学不科学,赞传统是自慰,那就研究西化的根据吧。 先看中国历史上没孕育出科学理论的原因。 科学是由许多抽象的概念用逻辑构造出来的理论集合,或者说是一类思想生物的种群。抽象和逻辑这相辅相成的思想基因,在各种文化中都出现过。但这些抽象的概念筛选和确立,逻辑规则的形成,以及理论的产生,需在大量的时间和脑力下累积进化,在初期只是一种智力游戏,并没有多少应用价值,在足够长的历史时间里,要有些人持续关注和发展。 自然数是对事物的一种完美的抽象,古希腊人出于对美的追求,将音乐艺术对应于数字,痴迷于数字构成韵律的形式,获得了毕达哥斯学派的数学成就。逻辑是用串行语句来精确表达知识的一种人为规则,在这规则下语言可以和谐地表达概念,亚里士多德师徒们追求这种和谐的美感,创立了逻辑推理的形而上学。欧几里德将事物的抽象与逻辑推理完美结合起来的几何原理,构造了抽象理论演绎推理的范例。这些科学的基础是在古希腊人唯美爱思考文化环境下,思想进化的产物。中国主流文化是入世的,只务实地关心在实践上有用的学问,古代的中国人也痴迷数的抽象,但重应用不重形式规则。两千多年前中国公孙龙对语言概念严谨性的探索,因为缺乏足够多人的持续兴趣,没有得到发展。这是中国务实文化,在历史上错失了建立抽象理论研究基础的原因【 1 】。其他的文明也大致如此。 欧几里德建立起抽象理论演绎推理的范例,如果没有后续的发展,也只是满足少数人的审美兴趣和逻辑爱好,简单经验的方法已足敷应用,其理论成果并不足以引起更多人的兴趣。这也是此后的一千多年里,科学只有萌芽并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和传播的原因。 历史中一些湮没的文明也曾经绽放过灿烂的火花,留下至今未解的谜团。宛如突变而出的优良基因,不一定都有幸得到遗传。时也,运也,命也。抽象与逻辑的思想基因以及构成的抽象演绎推理理论,有幸不在历史长河中遗失,归功于亚历山大图书馆的收藏,和基督教士的继承。这将当时尚不足显出应用价值的抽象理论研究,从仅仅是少数人审美的兴趣,扩大到宗教应用的热衷。有一批不虞生计的职业教士专注于抽象思考,维持了基因复制足够多的思想生物数量,让抽象理论证明的思辨在缓慢地传播和发展。这时多数的思考并不接地气,例如考虑针尖上可以有几个天使跳舞之类的宗教问题,以及证明上帝伟大的主旋律。直至 17 世纪培根,提出以观察和实验来发现和检验理论的务实观点,才落力到现实世界上,发展成对生产技术实用的研究。古希腊人定义的许多抽象的概念,经过几百年的普及宣传,已成为人们心中的真实。这时科学的发现,已能促进技术的发展,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产生物质财富,累积到了一定程度,让科学有足够实用效益,吸引社会广大人群趋利行为,不再依赖于美学和宗教追求的培育,而能自持发展。两次大战,军力的需求,让科研职业化,改变了科研只是少数人业余兴趣的局面,从此进入爆炸性的发展阶段。 有人认为,这说明科学在西方文化环境中才能发展起来,崇尚科学就要放弃中国传统文化! 这是笼统地把孕育过程和持续发展混淆起来。幼苗要在合适的温室里培养,茁壮后就可以生长在大地上。务实的文化虽然没有足够的动力,培育出科学的萌芽,但在显示出应用效益后,推动科学发展的最大动力已经是功利性了。务实的文化将是一片富饶的新土地。 对于难见成效的一些探索,仍然需要非功利的兴趣。这远离尘嚣的精神追求,来自不虞衣食的人们,在古代物质贫乏时,先是希腊贵族,后要依靠教廷供养,然而社会富裕和组织远比文化传统对此更起作用。就像我们现在音乐选秀上,涌出越来越多出不了头仍视音乐为生命的孩子,只要社会足够富裕,就不乏众多的纯粹精神追求者。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即使是西方也是如此,耐得住寂寞的纯粹精神追求者必定是少数,也只需要是少数,大多数人的务实不仅不是障碍,而且是供养精神贵族的社会基础。 从进化的角度发现,学术交流制度对科学的发展远比文化传统来得重要。人的思想就像是一种生物,科学的发展如同生物的进化,新的发现,新的结果,新的理论,新的见解犹如思想基因一个新的突变,有了学术刊物,讲座,学校,专业机构交流的平台,就提供了很好的复制传播的局部环境,减少被淹没的可能。也增加了发掘的动力。在学术交流中,同行的检验、评议和商讨起着进化机制中竞争淘汰的作用,让有价值的思想成果脱颖而出。科学在启蒙运动时期得到长足的发展,实际上得益于建立了学术交流系统,形成高效的进化机制。中国科研要有竞争力,首先要管理好学术交流评判的制度,这不单是模仿形式,而是要落实到有利于学术进化机制的每个环节才行。 在两百多年前西医并不比中医优越。有效的学术交流系统,将细菌致病的发现,迅速引导向消毒手术和杀菌药物的研究,支撑起早期西医治疗的主要理论和手段。围绕其中的细节研究和交流,形成了坚实有效的体系,如同工业化的生产,引导着更多的资金注入。而中医仍然是家庭和学徒式传承的手工业作坊,虽有一些学术研究和交流,大多却是从西医方面找根据和应用,对中医特色的基础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手段、药物炮制等,至今仍缺乏有效率系统的研究和交流。没有这些促进中医进化机制的社会努力,人力和资金的投入,中医怎么会不落后于西医?现在靠的不过是千百年前祖上留下来的遗产,丢失的比发展的还多。要发展中医,就要坚持务实的传统,以能否治病为标准,而不必在意是否“科学”,能否在西医体系里获得解释,在教学、医院、刊物交流和考核上要以中医特色为根本,实效为标杆,充实加强基础理论,精确诊断方法,严格治疗和药物的规范。这样才是发展中医,而不是争贩卖家产的业绩。我们再不自爱,祖上的遗产只会被拆散、贱卖、为人作嫁还要受轻视了。 有人问:“您所认同的中国文化,对于您的数学研究起了哪些作用呢?如果这些对科学发展毫无用处,舍弃了也不可惜。” 我个人的经验,在得到理论结果和证明之前,心中都已看到相关的结构图像。然后才用逻辑来检验和表达其中的细节。这个直观形象在冥想中直接涌现,也许来自联想和类比的推测,沿着的是中国传统的悟道方式。数学不过是表达科学知识的语法,逻辑是用严谨方式传递知识的规则,科学理论的核心内容,即 Idea ,都是由推理之外的途径得来的。 科学的核心是严谨的逻辑,这要求严格的定义,所以分割精细,从具体学科、领域、课题、定义,层层约束,人们入手时已局限在一处,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中国传统的思想方法是自上而下,从包罗万象不拘一隅的一般原理出发,针对具体问题,用联想和类比不断提醒你思考不同的可能和之间的联系,头脑中涌出的景象渐渐清晰。长期浸淫其中,自会触类旁通,恍然而悟。中国自然哲学的经典,如阴阳五行八卦易经其实也是思想方法的训练教材,是给人“玩”的,文王七年狱中演易,孔子玩易韦编三绝,不在学而是悟。知识不是以精确形式化的定理和公式来传承,而是用典型案例的反复捉摸,对其变化模式烂熟于胸,讲究的是知一返三的领悟。在我学过的课程中,所记的也都是反复捉摸过的各种典型事例形象,而不是背诵的定理,多年以后形像在心,知识仍在,定义和定理都可以按此用逻辑重构表达。 中国传统做学问,掌握的是一般事物变化的模式和状态的景象,用于开启眼界,虽然联想而出的想法不见得一定正确,却是可以试行于实践中的猜想,或为科研中待验证的灵感。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吸收了抽象概念逻辑推理的思想后,对于科学研究继续发展不但不成为障碍,而且互补相济。发展科学关键是解决如何发挥进化机制的管理问题。 对科学要供奉膜拜还是用来做事,是不同文化的态度。中西文化最根本的冲突在于对原则的态度,是对其崇拜还是利用,直接推论是,要追求真理还是兼容阴阳。 排它性的真理来自一神论对上帝的崇拜,相信有一个绝对正确的权威,万物必须遵照的真理,普世适用的价值,大家都须遵守的规则。与之相悖的就是魔鬼,就是反动,就是谬误,就是邪恶,就是无赖。人生的意义在于对真理的追求,因此固执热情,黑白分明,正邪不两立,为了心中的理想和正义,不惜牺牲自己和别人,大义澟然悲天悯人地以血和火来推行。我们经过百年来的推崇宣传,革命洗礼,历次运动,这种极端化的追求,对很多人也已成为理所当然的神圣使命,只要竖起一面旗帜来,就可以狂热地用来裁决消灭异端。 阴阳兼容来自务实的感悟,万物皆有阴阳,相生相反相克相成,这矛盾的两端是事物构成的两面,变化的不同阶段,或为应对的不同策略。知识不在乎是否绝对正确的真理,而在于能否提供对实践有用的猜测。不死守定见,反馈调整是做事的常识。人生的睿智在于:视其白,知其黑;知其雄,守其雌;不尚贤,使民不争;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理解包容异端。追求不偏不倚控制均衡状态的中庸。只是现在年轻人有多少人还知其义? 坚持排他性真理还是兼容阴阳是互相对立的观点,造就了不同的文化。前者锐意进取,偏执排他;后者温和保守,兼容并蓄。华夏自古就是一个文化概念,而非血缘种族所限定,靠的是这种宽阔容让的精神,不仅融合了不同的种族,而且包容吸收了外来的文化,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 人性共通,不同文化各有优雅和卑劣的事例,都枚不胜举,但世界各国无不坚守自己文化为之骄傲。文化交融,上述两种处事态度在中西也都有,不同的是何者为尊。文化的传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处事的准则。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西方强调坚持真理,向往亚伯拉罕般信仰的虔诚【 2 】;中国则倾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们的传统文化并不差,与西方各有千秋,为什么要自卑地崇洋媚外? 在人类的思想进步史中,巫术占卜曾经指引过人们,那时真切的感知都是神魔的世界,现在科学主导着我们,看到的是用各种抽象概念构织出的客观物理世界,理性和逻辑能否主宰精神世界?物理世界是否真的如我们所知的那样的客观?世上是否存在着唯一正确的真理?科学的方法能否覆盖人类的智慧?这些都是有争议的哲学问题【 3 】【 4 】。今后的世界未必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世界,也未必是现在科学规范所能涵盖的。竞相追求一种极致的理念,无节制地泛滥科技,沉湎于物质享受和精神快感,未必是造福人类。保有一份开放的心态,不必斩尽杀绝那些不符科学的精神,只把科学当作一种工具,让智慧驾驭科学,而不是成为羁绊思想的藩篱,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也许并不过时。 【参考资料】 反思 8 ——中华文明向何方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6653-814438.html 反思 1 ——以撒的献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6653-794552.html 反思 6 ——走向虚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6653-809592.html 反思 7 ——幻象的世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6653-811471.html
个人分类: 反思|7804 次阅读|80 个评论
[转载]王岳川:感受澳门文化氛围
carldy 2013-4-2 11:59
王岳川:感受澳门文化氛围 2012-09-29 22:28 来源:中国南方艺术 多次到澳门,总想写点什么,但又多次作罢。如今再次动笔,大抵只能凭借自己对澳门的各种名胜的感受,和对澳门文化艺术的过去和今天理解,以及对其双语精英以及后殖民的文化色彩的体验,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在我的理解中,澳门文化在中华文化中有着十分特殊的地位。她是中西文化交汇的一个中介,以岭南文化、妈祖文化、葡萄牙文化、中国文化等多元文化为其文化特征,而西方宗教是经澳门向中国大陆发展传播的,因此在中华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非常重要地位。到了20世纪,澳门文化获得了新的审视视角,即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审视的视角。因此,以多元模式和发展眼光来看澳门,尤其是从文化中国角度来看文化澳门或澳门文化,又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当代视域。   走近澳门,近距离的感受她的文化精神和城市生活气脉,我深深感到,澳门文化具有文化的多元禀赋,你在这里处处都能感到中葡文化的多元共生与互补互立性。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文化在澳门华人圈中继续发扬光大,而且在面对西方文化时并没有完全被同化,而是不断整合进而更新自己。她并不拒斥西方文化精神的新气息,而是使西方文化在这片土地上与本土文化互补互利,产生出一代又一代新的澳门人。应该说,华人与葡人相和谐融合的思维观与价值观,在生活方面以及文化方面多有体现。尽管东方和西方无论是思维观还是价值观都存在着很大差异,但在澳门文化的整合会通上,华人和葡人文化基本上是达到了和而不同的多元融合的。   在中华广袤的版图上,澳门虽为弹丸之地,但其文化上的中西沟通的现代启示意义却不可小看。就其文化的宏观语境而言,澳门在基督教进入中国问题上,已然成为近代中国思维转型的重要维度,甚至可以说,不仅是过去,而且在未来的话语沟通中,澳门均有着极为重要的地域政治学意义。从地理位置上看,澳门具有与香港相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要地位,香港如今在世界上备受重视,而澳门文化的意义却被淹没不彰。这意味着,在中国文化的宏观语境中,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西宗教融合、现代与传统文化互补方面,澳门文化尽管先行了一步,但是她的当代文化和经济地位还有待提高,还应该具有一种自身文化身份重建的微观意义。   从全球语境看澳门的发展,从现代或后现代的视角看澳门文化(包括文学、艺术、政治、思想),对其经济发展和价值观生成的历史和当下的影响加以评估,成为文化中国自我审视的新视角。澳门文化的中西交汇性,使澳门文化在后现代时期对中国和西方都具有全新的启迪。西方宗教背景和中国文化语境使澳门文化拥有了差异性、多向思维性及边缘的特征。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澳门不乏双语精英。澳门人一般都既操中文又操葡语,甚至也操英文,故而能在多种语言组合之下出现一些发散性思维。并且,在澳门的文学艺术中,无论是诗歌、散文、小说,还是音乐、美术,都具有独特的跨文化特性,因此具有特殊的研究意义。而这方面的研究,在大陆还是相当薄弱的。   更深入一层,可以看到,由于长期处在殖民语境与后殖民语境中,澳门文化又具有了某些后殖民文化特性。也就是说,澳门在确定自己的文化身份上,出现了大三巴牌楼和葡京大酒店这两种相互对立的文化象征。大三巴牌楼带有非常典型的西方宗教意味,而葡京大酒店却是一座著名的赌城。这两个文化象征在灵魂与肉体两方面,在向上升华与向世俗复归方面形成一个强大的张力场,单以大三巴牌楼或葡京大酒店来象征澳门都不全面,正是这两个差异性极大的文化阐释代码构成了澳门文化中灵与肉的特色。   澳门文化中不仅包含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特质,也残存着一些区域文化,因而显现出民族的微妙对抗性与和谐性的统一。然而,她的主流文化是西方文化的单向灌注,所以在文化身份认同上有一个逐渐由西化走向多元化,再走向以中国文化为主体的特征。起码在当下,澳门文化是西方文化、中国边缘文化和中国主流文化多元并存的状态,而这多种文化并置并互相阐释,互相融合。   在文化审视中,还需注意她的后现代状态。简单地说,澳门文化典型地体现了后现代的某些特色,在金钱与欲望,狂欢与冷静,富人神话与法制制约等方面得到一些综合,但她又具有文化的焦虑,这种焦虑在于,西方文化尤其是那种淘金文化使人的欲望的合理性获得充分的承认,在澳门的赌场上就呈现出一种狂欢的状态,而严格的法制和纪律又使狂欢与冷静统一。澳门是富人的天堂,在大众文化、法律文化、精英文化和商业文化中独以商业文化为其特征,这就是它的消费主义的平面化状态。   澳门在后殖民语境和后现代状态中也出现了审美文化倾向。在宗教上,无论是信仰佛教、基督教,还是信仰伊斯兰教以至其他各种宗教,都获得了合理性;在艺术上,我看过澳门的几个现代画展和传统画展都有不俗的表现,而澳门画家石虎、郭衡等的艺术,则带有明显后现代意味;在文学上,则一方面具有后现代性,一方面也具有戏拟性、平面性、调侃性和双语杂糅性的市民文化的审美特征;在文化姿态上,具有文化的创造力,即在20世纪下半叶的时间空间中,反对第一世界对第三世界的文化霸权。随着澳门即将恢复中国主权时间的迫近,它反对霸权主义的姿态将会越来越明显。   应该说,澳门文化既是一种具有文化交流考古式意义的博物馆文化,从其文化地层分布中,分明残留了众多中西文化交流时的历史足音和历史记忆,又有知识考古学的价值,从西方传教士经澳门而入中国的种种历史遗迹,也能够从一个侧面考察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并在清理了盲视以后,对中国文化的自我更新提出历史的洞见。
个人分类: 千里旅行,万卷阅历 Travelling and reading help yo|14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胡适打麻将为什么不和牌- 谈“全盘西化”论的失败
热度 3 JRoy 2013-1-24 10:07
[转载]胡适打麻将为什么不和牌- 谈“全盘西化”论的失败
全盘西化不是什么新创举,可以追溯到天演论翻译家严复。他从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得出人类也需顺应“运会”(意同进化)。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人类都是自私的,而自私带来自营,自营带来自治,自治带来自由。 这就是严复认为当时处于鼎盛时期的大英帝国为什么富强的原因。中国也应追循此进化之道。 晚清维新人物容闳(1828-1921)提出的“西学东渐”之说,把西学看作是中国富强之唯一可行之道: “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 借西方文明之学术以改良东方之文化,必可使此老大帝国,一变而为少年新中国”。不过,提倡全盘西化的鼻祖并不是严复或容闳,而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从“适者生存”给自己取笔名的“胡适”。 胡适毕生终身致力于全盘引入西方的人文思想,哲学体系和民主自由治国信仰。他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把孔子和儒学与诸子进行对等比较研究,产生了开创性的影响。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和《白话文学史》虽只出版了上卷,有下卷,可都是以西学研究方法作为学科基础的经典性著作。他的“大胆假设, 小心求证”的方法论对也对中国学术发展影响深远。 胡适参加过中国新文化运动中的几次著名的观点论战,这几次论战对于中华文明进步和转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过可笑的是,胡适在这几次论战中多数都站在落败的一方。在上世纪十年代与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等人的“问题与主义”之争中、胡适所反对的共产主义在中国取得了胜利。20年代的中西文化论“人权论战”以反党治的胡适和罗隆基被迫辞公职去,离开上海而转赴京津另谋生路而告终。在与学贯中西的胡先骕的“文学之争”中,胡适所宣称的文学的“时代精神”终敌不过胡先骕的“勿鹜于时代精神”的观点。事实证明趋时的文学作品无法禁受时间的考验。只有含有“不朽”的要素,超越时代的文学作品才具有传世的价值。只有在与张君劢,梁启超为代表的玄学派的“科玄论战”中,胡适所支持的科学派吴稚晖占了上风。 胡适的全盘西化是在华夏文明处于最低谷的五四时代提出的,如果把当时的历史特定条件放进去,胡适的观点对于封闭的中国有其警醒功效,对于国民们摒弃封闭盲目的唯我独大的精神,敞开胸怀迎接西方文明,科学技术,人文伦理,哲理思辨方法,华夏文明的升华有着积极意义。可这种对西学的投降式的俯首称臣一直被诟病,挑战。经过近一个多世纪的历史验证,“全盘西化”论渐现颓势,破绽百出,无法自圆其说。胡适的一些推崇西方文明的惊世骇俗言论如今听起来也不再振聋发聩,只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妄自菲薄和无缘无故的自残趋向:中华民族是“又愚又懒的民族……一分像人九分像鬼的不长进的民族。 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 《介绍我自己的思想(胡适文选自序)》 华夏文明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的洗礼,已经从西方文明里汲取了大量的养分,从愚昧封闭解脱出来,形成了一个新生的儒文化,既有自身固有的兼容凝聚的优点,又包含了基督文明的重要元素如科学技术,逻辑思辨等等。这种新生的儒文化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之中迸发其他文明无法比拟的活力。这和经历过文艺复兴时期猛烈批判的基督教一样,并没有因此而退出历史舞台,而至今仍然是西方的民族主体价值。它同新的价值观一起,共同构成了现代西方的基本价值体系。当然,这已不是原本的中世纪的基督教,而是经过宗教洗礼的基督教。同文艺复兴思潮一样,改革之后的基督教也渗透着人本主义和个人主义精神. 西方是权力本位的道德价值(right-based morality),所强调的是个人权力的合法性和不可剥夺性, 这种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公民对抗国家权力的武器,常常在个人和国家对抗的脉络中被论述。 而中国是德信本位的道德价值 (virtue-based morality), 强调的是与人俱来的责任(obligations)如孝道,家责,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等。儒文化是把家国的利益至于个人权力之上。 前者是契约责任关系,后者是人依其职何人应尽的职责。责任重于权力,职责先于契约。 西方的经济结构是建立在以纳什非合作的自我利益的基础上的,是自下而上的,每个成员把合作看做是获得最大利益的唯一途径。 而儒文化则是自上而下的,把自我贡献看做是成员获利的最佳方式,即“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成员通过自我牺牲和贡献和来构筑坚强的集体,以达到给每个成员提供最大的利益。这种儒家文化观念在现代经济竞争中体现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60年代的日本,70年代的亚洲四小龙均是以儒家文化基础形成的经济竞争优势迅速富强起来。自80年代至今,中国大陆更展现出无可比拟的经济竞争力,实现了经济连续30年两位数的增长,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进入本世纪以后,东盟之中另一个儒文化国家越南,也遵循了同样的发展途径,加入了经济高速增长国家之列。这就了证明了一个事实,儒文化体现了其他文明不具有的现代经济所需的文化价值体系,这是具有规律性的必然。儒文化优越的东西,像勤劳的人口,单一民族,重视家庭,讲究人与社会整体的和谐,是西方国家没有的,能够象火箭助推剂一样让儒文化圈国家取得了欧美或世界其他地方的国家在任何此类时间段内都望尘莫及的突飞猛进。这种优势不仅能在劳动密集型的经济结构里凸显其无私耐劳的优势,还能在经济转型后的技术经济结构里继续得以保持。有人说二十一世纪经济发展属于亚洲,这不无道理。而另一反面,西方价值体系的种种弊端日益呈现,“人人为我,我不为人”的极端自私,贪婪造成的社会经济弊端已让西方社会陷入无法解脱的价值观陷阱和财务债务之中。对于地球有限资源的不合理的霸占让西方无法忍受其他文明崛起,短视的民选政体缺乏历史责任感,行政效率低下,严重的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在亚洲,儒文化圈以外的国家的发展速度就远远比不上儒文化圈国家。以菲律宾为例,被西班牙殖民三百三十多年,后又被美国殖民半个世纪 ,是基督教国家。又是民主国家。基本上全盘西化。但是其腐败、落后、贫穷、内乱非常严重,且暴力恐怖主义盛行,菲律宾的经济如果没有少数华侨撑着,更是糟透。综合所有社会指标如发达、清廉、高效,或仅从富裕程度上看,和儒文化圈,如日韩港台新相比,差距可谓天壤之别。 不仅如此,其他非儒文化国家如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的经济命脉几多都由华裔后代控制。这些这些大多已是3-4后代的华裔的儒家文化烙印依然非常显著。在这种情形下,再奢谈什么“全盘西化”就是仰短避长了。 这个函数可以解读为每个参与者的贡献为 ½, 则获利总和为1(最大值),减掉成本函数,就是参与者的获利。 反之,如果如果参与者的贡献小于1/2,则获利总和小于1,参与者的获利也就相应减少。 这种利他性的价值观只有在单一文化体系主导的社会里才能发挥其优越性。 胡适老先生不是学理科的,所以他的论点经不起数理的推敲,他的观点也经不起历史的验证。胡适死于1962年,没有看到儒文化国家上世纪后半期的经济上的崛起正是得益于儒文化的的活力这个历史事实。如果他能活到今天,估计会为自己的“全盘西化”观点扇自己的嘴巴。 胡适的晚年弟子唐德刚在《胡适杂忆》中对胡适有个非常精彩的评论。有一次胡适打麻将,抓了一手杂牌,连呼“不成气候,不成气候!”可是“好张子”却不断的来,他东拼西凑,手忙脚乱,最终还是和不了牌,而牌桌上家那位女太太则慢条斯理,运筹帏幄,她只摸清一色,而不管“好张子,坏张子”只要颜色不同就打掉再说。很快就和牌了。这恐怕就是胡适一生的写照吧,手忙脚乱,七拼八凑,无法为自己的理论圆场,敌不过打清一色的对手。 注: 数学推导参见Can Altruism Hinder Cooperation? by Keisuke Nakao
个人分类: 分享|2379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外媒热议胡锦涛《求是》文章:中国奋力抵御西方文化
热度 3 wliming 2012-1-5 11:59
博主评: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不在乎东方西方,只要是先进的文化,就是好的文化,就是中国共产党应该吸收并代表的,否则,马克思主义,以及民主,科学这些西方的先进文化就不会进入中国。愚昧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必须对愚昧文化有更清醒的认识。无论中国的还是西方的,只要是愚昧落后的,就是我们应该鄙视的。胡总书记的八荣八耻,说得很清楚。 【美国《纽约时报》网站1月3日报道】题:中国国家主席抵制西方文化 本周出版的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发表了国家主席胡锦涛的一篇文章。他在文章中说,西方正试图通过传播其文化和意识形态来控制中国,中国必须加强其文化产品来抵御这种进攻。 胡锦涛的讲话表明,中国共产党去年10月份提出的一项重要政策将在2012年得以延续。 这篇发表在《求是》杂志上的文章源于胡锦涛去年10月在一次会议上的演讲。该文章鲜明地区分了中西文化,并指出双方的文化战正在升级。 胡锦涛说:“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国际敌对势力正在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思想文化领域是他们进行长期渗透的重点领域。” 他还说:“我们要深刻认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严重性和复杂性,警钟长鸣、警惕长存,采取有力措施加以防范和应对。”胡锦涛指出,这些措施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去年10月,在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官员们讨论了加强中国“文化安全”的必要性。 胡锦涛在文章中说:“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我国国际地位还不相称,‘西强我弱’的国际文化和舆论格局尚未根本扭转。” 《求是》杂志发表胡锦涛的文章和其他一些加强中国文化实力的文章表明,这将成为2012年的中心任务。中国已经在采取措施增强其在海外的文化影响力,即“软实力”。中国政府在世界各地开设了 孔子 学院,帮助外国入学习中文。 国家还投入大量资金,让大型国家新闻机构在世界各大城市开设分支机构,包括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官员们表示,他们希望这些机构对世界事件的报道能与西方媒体的报道一样普及。 【彭博新闻社网站1月3日报道】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党刊上发表文章说,西方正在利用文化手段分化中国,中国需要警惕这种威胁。 胡锦涛的文章是中国共产党强调其在电视和艺术等社会文化领域影响力的广泛行动之一。 据官方新华社报道,中共在去年10月15日至18日举行的六中全会的公报中说,要在电视电影等领域推出更多优秀的文学和艺术作品。 去年,当局还宣布了控制电视中播放“过度娱乐化和低俗”的现实类和选秀节目数量的新规定。 胡锦涛在文章中写道,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背景下,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1月2日报道】题: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警告西方的文化战(记者彼得·辛普森发自北京)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警告说,西方正在利用文化战分化中国。 胡锦涛号召8000多万中共党员对抗“国际敌对势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这一号召是在中国政府最近大力宣扬加强“软实力”之后发出的。 中国共产党投入巨资扩大媒体在海外的影响力,海外孔子学院也快速崛起,努力赢得对中国经济成就印象深刻但对其心存忌惮的国际受众。
个人分类: 哲学|971 次阅读|2 个评论
余光中先生关于“西化”
carldy 2010-12-23 11:51
【备注】 The following three passages written by YU Guangzhong discuss the serious problems in Chinese: the influence of English and how to deal with the westernization of written Chinese. 这里录下的是 余光中 先生的三篇谈中文受英文影响的文章(《中文的常态与变态》、《从西而不化到西而化之》及《论中文之西化》),入情入理,对本人感触颇深。出处: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余光中谈翻译》( 2002 )。 余光中:中文的常态与变态 1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七十年间,中文的变化极大。一方面,优秀的作家与学者笔下的白话文愈写愈成熟,无论表情达意或是分析事理,都能运用自如。另一方面,道地的中文,包括文言文与民间文学的白话文,和我们的关系日渐生疏,而英文的影响,无论来自直接的学习或是间接的潜移默化,则日渐显著,因此一般人笔下的白话文,西化的病态日渐严重。一般人从大众传媒学到的,不仅是流行的观念,还有那些观念赖以包装的种种说法;有时,那些说法连高明之士也抗拒不了。今日的中文虽因地区不同而互见差异,但共同的趋势都是繁琐与生硬,例如中文本来是说「因此」,现在不少人却爱说「基于这个原因」;本来是说「问题很多」,现在不少人却爱说「有很多问题存在」。对于这种化简为繁、以拙代巧的趋势,有心人如果不及时提出警告,我们的中文势必越变越差,而地道中文原有的那种美德,那种简洁而又灵活的语文生态,也必将面目全非。 中文也有生态吗?当然有。措词简洁、句式灵活、声调铿锵,这些都是中文生命的常态。能顺着这样的生态,就能长保中文的健康。要是处处违拗这样的生态,久而久之,中文就会污染而淤塞,危机日渐迫近。 目前中文的一大危机,是西化。我自己出身外文系,三十多岁时有志于中文创新的试验,自问并非语文的保守派。大凡有志于中文创作的人,都不会认为善用四字成语就是创作的能事。反之,写文章而处处仰赖成语,等于只会用古人的脑来想,只会用古人的嘴来说,绝非豪杰之士。但是,再反过来说,写文章而不会使用成语,问题就更大了。写一篇完全不带成语的文章,不见得不可能,但是很不容易;这样的文章要写得好,就更难能可贵。目前的情形是,许多人写中文,已经不会用成语,至少会用的成语有限,显得捉襟见肘。一般香港学生目前只会说「总的来说」,却似乎忘了「总而言之」。同样地,大概也不会说「一言难尽」,只会说「不是一句话就能够说得清楚的」。 成语历千百年而犹存,成为文化的一部分。例如「千锤百炼」,字义对称,平仄协调,如果一定要说成「千炼百锤」,当然也可以,不过听来不顺,不像「千锤百炼」那样含有美学。同样,「朝秦暮楚」、「齐大非偶」、「乐不思蜀」等语之中,都含有中国的历史。成语的衰退正显示文言的淡忘,文化意识的萎缩。 英文没有学好,中文却学坏了,或者可说,带坏了。中文西化,不一定就是毛病。缓慢而适度的西化甚至是难以避免的趋势,高妙的西化更可以截长补短。但是太快太强的西化,破坏了中文的自然生态,就成了恶性西化。这种危机,有心人都应该及时警觉而且努力抵制。在欧洲的语文里面,文法比较单纯的英文恐怕是最近于中文的了。尽管如此,英文与中文仍有许多基本的差异,无法十分融洽。这一点,凡有中英文互译经验的人,想必都能同意。其实,研究翻译就等于研究比较语言学。以下拟就中英文之间的差异,略略分析中文西化之病。 2 比起中文来,英文不但富于抽象名词,也喜欢用抽象名词。英文可以说「他的收入的减少改变了他的生活方式」,中文这么说,就太西化了。英文用抽象名词「减少」做主词,十分自然。中文的说法是以具体名词,尤其是人,做主词:「他因为收入减少而改变生活方式」,或者「他收入减少,乃改变生活方式」。 中文常用一件事情 ( 一个短句 ) 做主词,英文则常用一个名词 ( 或名词词组 ) 。「横贯公路再度坍方,是今日的头条新闻」,是中文的说法。「横贯公路的再度坍方,是今日的头条新闻」,就是英文语法的流露了。同理,「选购书籍,只好委托你了」是中文语法。「书籍的选购,只好委托你了」却是略带西化。「推行国语,要靠大家努力」是自然的说法。「推行的国语,要靠大家的努力」却嫌冗赘。这种情形也可见于受词。例如「他们杯葛这种风俗的继续」,便是一句可怕的话。无论如何,「杯葛继续」总嫌生硬。如果改成「他们反对保存这种风俗」,就自然多了。 英文好用抽象名词,其结果是软化了动词,也可以说是架空了动词。科学、社会科学与公文的用语,大举侵入了日常生活,逼得许多明确而有力动词渐渐变质,成为面无表情的词组。下面是几个常见的例子: apply pressure: press give authorization: permit send a communication: write take appropriate action: act 在前例之中,简洁的单音节动词都变成了含有抽象名词的片词,表面上看来,显得比较堂皇而高级。例如 press 变成了 apply pressure , 动作便一分为二,一半驯化为静止的抽象名词 pressure , 一半淡化为广泛而笼统的动词 apply 。 巴仁 (Jacques Barzun) 与屈林 (Lionel Trilling) 等学者把这类广泛的动词叫做「弱动词」 (weak verb) 。他们说:「科学报告不免单调而冷淡,影响之余,现代的文体喜欢把思路分解成一串静止的概念,用介词和通常是被动语气的弱动词连接起来。」 巴仁所谓的弱动词,相当于英国小说家奥韦尔所谓的「文字的义肢」 (verbal false limb) 。当代的中文也已呈现这种病态,喜欢把简单明了的动词分解成「万能动词 + 抽象名词」的片词。目前最流行的万能动词,是「作出」和「进行」,恶势力之大,几乎要吃掉一半的正规动词。请看下面的例子: ( 一 ) 本校的校友对社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 二 ) 昨晚的听众对访问教授作出了十分热烈的反应。 ( 三 ) 我们对国际贸易的问题已经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 四 ) 心理学家在老鼠的身上进行试验。 不管是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样的语法都是日渐西化的现象,因为中文原有的动词都分解成上述的繁琐词组了。前面的四句话本来可以分别说成 ( 一 ) 本校的校友对社会贡献很大。 ( 二 ) 昨晚的听众对访问教授反应十分热烈。 ( 三 ) 我们对国际贸易的问题已经详加研究。 ( 四 ) 心理学家用老鼠来做试验。 ( 或:心理学家用老鼠试验。 ) 巴仁等学者感概现代英文喜欢化简为繁、化动为静、化具体为抽象、化直接为迂回,到了「名词成灾」 (noun-plague) 的地步。学问分工日细,各种学科的行话术语,尤其是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夹杠」,经过本行使用,外行借用,加上「新闻体」 (journalese) 的传播,一方面固然使现代英文显得多彩多姿,另一方面却也造成混乱,使日常用语斑驳不堪。英国诗人格雷夫斯 (Robert Graves, 1895-1986) 在短诗 ( 耕田 ) (Tilth) 里批评这现象说: Gone are the sad monosyllabic days When agricultural labourstill was tilth ; And 00% approbation, praise; And pornographic modernism, filth- And still I stand by tilth and filth and praise. 「名词成灾」的流行病里,灾情最严重的该是所谓「科学至上」 (scientism) 。 在现代的工业社会里,科学早成显贵,科技更是骄子,所以知识分子的口头与笔下,有意无意,总爱用一些「学术化」的抽象名词,好显得客观而精确。有人称之为「伪术语」 (pseudo-jargon) 。 例如:明明是 firstst step , 却要说成 initial phase : 明明是 letter , 却要说成 communication , 都属此类。 中文也是如此。本来可以说「名气」,却凭空造出一个「知名度」来,不说「很有名」,却要迂回作态,貌若高雅,说成「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真是酸腐可笑。另一个伪术语是「可读性」,同样活跃于书评和出版广告。明明可以说「这本传记很动人」,「这本传记引人入胜」,或者干脆说「这本传记很好看」,却要说成「这本传记的可读性颇高」。我不明白这字眼怎么来的,因为这观念在英文里也只用形容词 readable 而 不用抽象名词 readability 。 英文会说: The biography is highly readable , 却不说 The biography has high readability 。 此风在台湾日渐嚣张。在电视上,记者早已在说「昨晚的演奏颇具可听性」。在书评里,也已见过这样的句子:「传统写实作品只要写得好,岂不比一篇急躁的实验小说更具可看性?」 我实在不懂那位书评家以不能说「岂不比一篇更耐看 ( 更动人 ) ?」同理,「更具前瞻性」难道真比「更有远见」要高雅吗?长此以往,岂不要出现「他讲的这件趣事可笑性很高」一类的怪句?此外,「某某主义」之类抽象名词也使用过度,英美有心人士都主张少用为妙。中国大陆文章很爱说「富于爱国主义的精神」,其实颇有语病。爱国只是单纯的情感,何必学术化为主义?如果爱国也成主义,我们不是也可以说「亲日主义」、「仇美主义」、「怀乡主义」?其次,主义也就是一种精神,不必重复,所以只要说「富于爱国精神」就够了。 名词而分单数与复数,是欧语文的惯例。英文文法的复数变化,比起其它欧洲语文来,单纯得多。请看「玫瑰都很娇小」这句话在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里的各种说法: The roses are small. Les roses sont petites. Die Rosen sind klein. Las rosas son chiquitas. Le rose sono piccole. 每句话都是四个字,次序完全一样,都是冠词、名词、动词、形容词。英文句里,只有动词跟着名词变化,其它二字则不分单、复数。德文句里,只有形容词不变。法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的三句里,因为做主词的名词是复数,其它的字全跟着变化。 幸而中文的名词没有复数的变化,也不区分性别,否则将不胜其繁琐。旧小说的对话里确有「爷们」、「娘们」、「ㄚ头们」等复数词,但是在叙述的部分,仍用「诸姐妹」、「众ㄚ鬟」。中文要表多数的时候,也会说「民众」、「徒众」、「观众」、「听众」,所以「众」也有点「们」的作用。但是「众」也好,「们」也好,在中文里并非处处需要复数语尾。往往,我们说「文武百官」,不说「官们」,也不说「文官们」、「武官们」。同理「全国的同胞」、「全校的师生」、「所有的顾客」、「一切乘客」当然是复数,不必再画蛇添足,加以标明。不少国人惑于西化的意识,常爱这么添足,于是「人们」取代原有的「人人」、「大家」、「大众」、「众人」、「世 人」。「人们」实在是丑 陃 的西化词,林语堂绝不使用,希望大家也不要使用。电视上也有人说「民众们」、「听众们」、「球员们」,实在累赘。尤其「众、们」并用,已经不通。 中文词不分数量,有时也会陷入困境。例如「一位观众」显然不通,但是「观众之一」却嫌累赘,也欠自然。「一位观者」毕竟不像「一位读者」那么现成,所以,「一位观众来信说」之类的句子,也只好由它去了。 可是「之一」的泛滥,却不容忽视。「之一」虽然是单数,但是背景的意识却是多数。和其它欧洲语文一样,英文也爱说 one of my favorite actresses, oneof those who believe , one of the most active promoters 。 中文原无「之一」的句法,现在我们说「观众之一」实在是不得已。至于这样的句子: 刘伶是竹林七贤之一。 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 目前已经非常流行。前一句虽然西化,但不算冗赘。后一句却恶性西化的畸婴,不但「作为」二字纯然多余,「之一的」也文白来杂,读来破碎,把主词「刘伶」压在底下,更是扭捏作态。其实,后一句的意思跟前一句完全一样,却把英文的语法 as oneof the Seven Worthies of Bamboo Grove, Liu Ling 生吞活剥地搬到中文里来。所以,与其说「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以嗜酒闻名」,何不平平实实地说「刘伶是竹林七贤之一,以嗜酒闻名」?其实前一句也尽有办法不说「之一」。中文本来可以说「刘伶乃竹林七贤之同侪」;「刘伶列于竹林七贤」;「刘伶跻身竹林七贤」;「刘伶是竹林七贤的同人」。 「竹林七贤之一」也好,「文房四宝之一」也好,情况都不严重,因为七和四范围明确,同时逻辑上也不能径说「刘伶是竹林七贤」,「砚乃文房四宝」。目前的不良趋势,是下列这样的句子: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的名著之一。 李广乃汉朝名将之一。 两句之中。「之一」都是蛇足。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其同俦同类,每次提到其一,都要照顾到其它,也未免太周到了。中国文学名著当然不止一部,汉朝名将当然也不会 祇 有一人,不加上这死心眼的「之一」,绝对没有人会误会你孤陋寡闻,或者挂一漏万。一旦养成了这种恶习,只怕笔下的句子都要写成「小张是我的好朋太之一」,「我不过是您的平庸的学生之一」,「他的嗜好之一是收集茶 壸 」了。 「之一」之病到了香港,更变本加厉,成为「其中之一」。在香港的报刊上,早已流行「我是听王家的兄弟其中之一说的」或者「戴维连一直以来都是我最喜欢的导演其中之一」这类怪句。英文复数观念为害中文之深,由此可见。 这就说到「最之一」的语法来了。英文最喜欢说「他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好像真是精确极了,其实未必。「最伟大的」是抬到至高,「之一」却稍加低抑,结果只是抬高,并未真正抬到至高。你并不知道「最伟大的思想家」究竟是几位,四位吗,还是七位,所以弹性颇大。兜了一个大圈子回来,并无多大不同。所以,只要说「他是一个大名人」或「他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就够了,不必迂而回之,说什么「他是最有名气的人物之一」吧。 3 在英文里,词性相同的字眼常用 and 来连接:例如 man and wife, you and I, back and forth 。 但在中文里,类似的场合往往不用连接词,所以只要说「夫妻」、「你我」、「前后」就够了。同样地,一长串同类词在中文里,也任其并列,无须连接:例如「东南西北」、「金木水火土」、「礼乐射御书数」、「柴米油盐酱醋茶」皆是。中国人绝不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以及茶。」谁要这么说,一定会惹笑。同理,中文只说「思前想后」、「说古道今」。可是近 来 and 的意识已经潜入中文,到处作怪。港报上有过这样的句子: 在政治民主化与经济自由化的发展道路,台北显然比北京起步更早及迈步更快,致在政经体制改革的观念、行动、范围及对象,更为深广更具实质 这样的文笔实在不很畅顺,例如前半句中,当做连接词的「与」、「及」都不必要。「与」还可以说不必要,「及」简直就要不得。后半句的「更为深广更具实质」才像中文,「起步更早及迈步更快」简直是英文。「及」字破坏了中文生态,因为中文没有这种用法。此地一定要用连接词的话,也只能用「而」,不可用「及」。正如 slow but sure 在中文里该说「慢而可靠」或者「缓慢而有把握」,却不可说「慢及可靠」或者「缓慢与有把握」。「而」之为连接词,不但可表更进一步,例如「学而时习之」,还可表后退或修正,例如「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可谓兼有 and 与 but 之功用。 目前的不良趋势,是原来不用连接词的地方,在 and 意识的教唆下,都装上了连接词;而所谓连接词都由「和」、「与」、「及」、「以及」包办,可是灵活而宛转的「而」、「并」、「而且」等词,几乎要绝迹了。 ( ※英:但也不要不当而而而!) 4 介词在英文里的用途远比中文里重要,简直成了英文的润滑剂。英文的不及物动词加上介词,往往变成了及物动词,例如 look after, take in 皆是。介词词组 (prepositional phrase) 又可当作形容词或助词使用,例如 a friend in need,said it in earnest 。所以英文简直离不了介词。中文则不尽然。「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两个词组不用一个介词,换了英文,非用不可。 「欢迎王教授今天来到我们的中间,在有关环境污染的各种问题上,为我们作一次学术性的演讲。」这样不中不西的开场白,到处可以听见。其实「中间」、「有关」等介词,都是画蛇添足。有一些圣经的中译,牧师的传道,不顾中文的生态,会说成「神在你的里面」。意思懂,却不像中文。 「有关」、「关于」之类,大概是用得最滥的介词了。「有关文革的种种,令人不能置信」;「今天我们讨论有关台湾交通的问题」;「关于他的申请,你看过了没有?」在这句子里,「有关」、「关于」完全多余。最近我担任「全国学生文学奖」评审,有一篇投稿的题目很长,叫「关于一个河堤孩子的成长故事」。十三个字里,「关于」两字毫无作用,「一个」与「故事」也可有可无。「关于」有几个表兄弟,最出风的是「由于」。这字眼在当代中文里,往往用得不妥: 由于秦末天下大乱, ( 所以 ) 群雄四起。 由于好奇心的驱使,我向窗内看了一眼。 由于他的家境贫穷,使得他只好休学。 英文在形式上重逻辑,喜欢交代事物物的因果关系。中文则不尽然。「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其中当然有因果关系,但是中文只用上下文作不言之喻。换了是英文,恐怕会说「因为清风徐来,所以水波不兴」,或者「清风徐来,而不兴起水波」。上列的第一句,其实删掉「由于」与「所以」,不但无损文意,反而可使文章干净。第二句的「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并没有什么大毛病 ( 注四 ) ,可是有点 啰 嗦,更犯不着动用「驱使」一类的正式字眼。如果简化为「出于好奇,我向窗内看了一眼」或者「为了好奇,我向窗内看了一眼」,就好多了。第三句的不通,犯者最多。「由于他的家境贫穷」这种片语,只能拿来修饰动词,却不能当做主词。这一句如果删掉「由于」,「使得」一类交代因果的冗词,写成「他家境贫穷,只好休学」,反觉眉清目秀。 5 英文的副词形式对中文为害尚不显著,但也已经开始了。例如这样的句子: 他苦心孤诣地想出一套好办法来。 老师苦口婆心地劝了他半天。 大家苦中作乐地竟然大唱其民谣。 「苦」字开头的三句成语,本来都是动词,套上副词语尾的「地」就降为副词了。这么一来,文章仍然清楚,文法上却主客分明,太讲从属的关系,有点呆板。若把「地」一律删去,代以逗点,不但可以摆脱这主客的关系,语气也会灵活一些。 有时这样的西化副词词组太长,例如「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地还是去赴了约」,就更应把「地」删掉,代之以逗点,使句法松松筋骨。目前最滥的副词是「成功地」。有一次我不该为入学试出了这么一个作文题目:〈国父诞辰的感想〉,结果十个考生里至少有六个都说:「国父 孙中山 先生成功地推翻了满清。」这副词「成功地」在此毫无意义,因为既然推而翻之,就是成功了,何待重复。同理,「成功地发明了相对论」、「成功地泳渡了直布罗陀海峡」也都是饶舌之说。天下万事,凡做到的都要加上「成功地」,岂不累人? 6 白话文一用到形容词,似乎就离不开「的」,简直无「的」不成句了。在白话文里,这「的」字成了形容词除不掉的尾巴,至少会出现在这些场合: 好的,好的,我就来。是的,没问题。 快来看这壮丽的落日! 你的笔干了,先用我的笔吧。 也像西湖的有里外湖一样,丽芒分为大湖小湖两部分。 他当然是别有用心的。你不去是对的。 喜欢用「的」或者无力拒「的」之人,也许还有更多的场合要偏劳这万能「的」字。我说「偏劳」,因为在英文里,形容词常用的语尾有 -tive, -able, -ical, -ous 等多种,不像在中文里全由「的」来担任。英文句子里常常连用几个形容词,但因语尾变化颇大,不会落入今日中文的公式。例如雪莱的句子: An old, mad, blind, despised, and dying king ── 一连五个形容词,直译过来,就成了: 一位衰老的、疯狂的、瞎眼的、被人蔑视的、垂死的君王── 一碰到形容词,就不假思索,交给「的」去组织,正是流行的白话文所以僵化的原因。白话文所以 啰 嗦而软弱,虚字太多是一大原因,而用得最滥的虚字正是「的」。学会少用「的」字之道,恐怕是白话文作家的第一课吧。其实许多名作家在这方面都很随便,且举数例为证: ( 一 )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 二 ) 最后的鸽群也许是误认这灰暗的凄冷的天空为夜色的来袭,或是也预感到风雨的将至,遂过早地飞回它们温暖的木舍。 ( 三 ) 白色的鸭也似有一点烦躁了,有不洁的颜色的都市的河沟里传出它们焦急的叫声。 第一句的「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和「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都是单调而生硬的重迭。用这么多「的」,真有必要吗?为什么不能说「参差而斑驳」呢?后面半句的原意本是「弯弯的杨柳投下稀疏的倩影」,却不分层次,连用三个「的」,读者很自然会分成「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第二句至少可以省掉三个「的」。就是把「灰暗的凄冷的天空」改成「灰暗而凄冷的天空」,再把「夜色的来袭」和「风雨的将至」改成「夜色来袭」、「风雨将至」。前文说过,中文好用短句,英文好用名词,尤其是抽象名词。「夜色来袭」何等有力,「夜色的来袭」就松软下来了。最差的该是第三句了。「白色的鸭」跟「白鸭」有什么不同呢?「有不洁的颜色的都市的河沟」,乱用「的」字,最是惑人。此句原意应是「颜色不洁的都市河沟」 ( 本可简化为 ) 「都市的脏河沟」,但读者同样会念成「有不洁的、颜色的、都市的、河沟」。 目前的形容词又有了新的花样,那便是用学术面貌的抽象名词来打扮。再举数例为证: 这是难度很高的技巧。 他不愧为热情型的人。 太专业性的字眼恐怕查不到吧。 「难度很高的」是什么鬼话呢?原意不就是「很难的」吗?同理,「热情型的人」就是「热情的人」;「太专业性的字眼」就是「太专门的字眼」。到抽象名词里去兜了一圈回来,门面像是堂皇了,内容仍是空洞的。 形容词或修饰语 (modifier) 可 以放在名词之前,谓之前饰,也可以跟在名词之后,谓之后饰。法文往往后饰,例如纪德的作品 La Symphonie pastorale 与 LesNourritures terrestres , 形容词都跟在名词之后;若译成英文,例如 The Pastoral Symphony , 便是前饰了。中文译为「田园交响乐」,也是前饰。 英文的形容词照例是前饰,例如前引雪莱的诗句,但有时也可以后饰,例如雪莱的另一诗句: One too like thee--tameless, and swift, and proud 。至于形容词片或子句,则往往后饰,例如: man of action, I saw a man who looked like yourbrother 。( ※英:此例极佳,请注意!) 目前的白话文,不知何故,几乎一律前饰,似乎不懂后饰之道。例如前引的英文句,若用中文来说,一般人会不假思索说成:「我见到一个长得像你兄弟的男人。」却很少人会说:「我见到一个男人,长得像你兄弟。」如果句短,前饰也无所谓。如果句长,前饰就太生硬了。例如下面这句:「我见到一个长得像你兄弟说话也有点像他的陌生男人。」就冗长得尾大不掉了。要是改为后饰,就自然得多:「我见到一个陌生男人,长得像你兄弟,说话也有点像他。」其实文言文的句子往往是后饰的,例如司马迁写项羽与李广的这两句: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 这两句在当代白话文里,很可能变成: 项籍是一个身高八尺,力能扛鼎,同时才气过人的汉子。 李广是一个高个子,手臂长得好像猿臂,天性就会射箭的人。 后饰句可以一路加下去,虽长而不失自然,富于弹性。前饰句以名词压底,一长了,就显得累赘,紧张,不胜负担。所以前饰句是关闭句,后饰句是开放句。 7 动词是英文文法的是非之地,多少纠纷,都是动词惹出来的。英文时态的变化,比起其它欧洲语文来,毕竟单纯得多。若是西班牙文,一个动词就会变出七十八种时态。中文的名词不分单复与阴阳,动词也不变时态,不知省了多少麻烦。 ( 阿房宫赋 ) 的句子:「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就这么一个「哀」字,若用西文来说,真不知要玩出多少花样来。 中文本无时态变化,所以在这方面幸而免于西化。中国文化这么精妙,中文当然不会拙于分别时间之先后。散文里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议论未定,而兵已渡河。」诗里说:「已凉天气未寒时」。这里面的时态够清楚的了。苏轼的七绝:「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里面的时序,有已逝,有将逝,更有正在发生,区别得准确而精细。 中文的动词既然不便西化,一般人最多也只能写出「我们将要开始比赛了」之类的句子,问题并不严重。动词西化的危机另有两端:一是单纯动词分解为「弱动词 + 抽象名词」的复合动词,前文已经说过。不说「一架客机失事,死了九十八人」,却说「一架客机失事,造成九十八人死亡」,实在是迂回作态。另一端是采用被动词语气。凡是及物动词,莫不发于施者而及于受者。所以用及物动词叙述一件事,不出下列三种方式: ( 一 ) 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 二 ) 新大陆被哥伦布发现了。 ( 三 ) 新大陆被发现了。 第一句施者做主词,乃主动语气。第二句受者做主词,乃被动语气。第三句仍是受者做主词,仍是被动,却不见施者。这三种句子在英文里都很普遍,但在中文里却以第一种最常见,第二、第三种就少得多。第三种在中文里常变成主动语气,例如「糖都吃光了」,「戏看完了」,「稿写了一半」,「钱已经用了」。 目前西化的趋势,是在原来可以用主动语气的场合改用被动语气。请看下列的例句 ( 一 ) 我不会被你这句话吓倒。 ( 二 ) 他被怀疑偷东西。 ( 三 ) 他这意见不被人们接受。 ( 四 ) 他被升为营长。 ( 五 ) 他不被准许入学。 这些话都失之生硬,违反了中文的生态。其实,我们尽可还原为主动语气如下: ( 一 ) 你这句话吓不倒我。 ( 二 ) 他有偷东西的嫌疑。 ( 三 ) 他这意见大家都不接受。 ( 四 ) 他升为营长。 ( 五 ) 他未获准入学。 同样,「他被选为议长」不如「他当选为议长」。「他被指出许多错误」也不如「有人指出他许多错误」。「他常被询及该案的真相」也不如「常有人问起他该案的真相」。 目前中文的被动语气有两个毛病。一个是用生硬的被动语气来取代自然的主动语气。另一个是千篇一律只会用「被」字,似乎因为它发音近于英文的 by ,却不解从「受难」到「遇害」,从「挨打」到「遭殃」,从「轻人指点」到「为世所重」,可用的字还有许多,不必套一个公式。 8 中文的西化有重有轻,有暗有明,但其范围愈益扩大,其现象愈益昭彰,颇有加速之势。以上仅就名词、连接词、介词、副词、形容词、动词等西化之病稍加分析,希望读者能举一反三,知所防范。 常有乐观的人士说,语言是活的,有如河流,不能阻其前进,所谓西化乃必然趋势。语言诚然是活的,但应该活得健康,不应带病延年。至于河流的比喻,也不能忘了两岸,否则泛滥也会成灾。西化的趋势当然也无可避免,但不宜太快、太甚,应该截长补短,而非以短害长。 颇有前卫作家不以杞人之忧为然,认为坚持中文的常规,会妨碍作家的创新。这句话我十分同情,因为我也是「过来人」了。「语法岂为我辈而设哉!」诗人本有越界的自由。我在本文强调中文的生态,原为一般写作说法,无意规范文学的创作。前卫作家大可放心去追逐缪思,不用碍手碍脚,作语法之奴。 不过有一点不可不知。中文发展了好几千年,从清通到高妙,自有千锤百炼的一套常态。谁要是不知常态为何物而贸然自诩为求变,其结果也许只是献拙,而非生巧。变化之妙,要有常态衬托才显得出来。一旦常态不存,余下的只是乱,不是变了。 从西而不化到西而化之 余光中 新文学迄今已有六十年的历史,白话文在当代的优秀作品中,比起二三十年代来,显已成熟得多。在这种作品里,文言的简洁浑成,西语的井然条理,口语的亲切自然,都已驯驯然纳入了白话文的新秩序,形成一种富于弹性的多元文体。这当然是指一流作家笔下的气象,但是一般知识分子,包括在校的大学生在内,却欠缺这种选择和重组的能力,因而所写的白话文,恶性西化的现象正日益严重。究其原因,读英文的直接作用,看翻译的间接默化,都有影响。所谓翻译,并不限于译书与译文,凡举报纸、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介惯用的译文体,也不无污染之嫌。有时候,文言也可以西化的。例如甘乃迪总统曾就此一举世瞩目之重大问题,与其白宫幕僚作深夜之紧急商讨一句,便是半吊子文言纳入西文句法后的产品。中文通达的人面对无所不在的译文体,最多感到眼界不清耳根不静,颇为恼人。中文根抵原就薄弱的人,难逃这类译文体的天罗地网,耳濡目染,久而习于其病,才真是无可救药。 我曾另有文章抽样评析成名作家笔下西化的现象,下文我要从目前流行的西化用语和句法之中,举出一些典型的例子来,不但揭其病状,还要约略探其病 根。我只能说约略,因为目前恶性西化的现象,交茎牵藤,错节盘根,早已纠成了一团,而溯其来源,或为外文,或为劣译,或为译文体的中文,或则三者结为一体,浑沌而难分了。 1 、那张唱片买了没有? 买了(它了)。 (它)好不好听? (它)不太好听。 2 、你这件新衣真漂亮,我真喜欢(它)。 3 、他这三项建议很有道理,我们不妨考虑(它们)。 4 、花莲是台湾东部的小城,(它)以海景壮美闻名。 5 、舅舅的双手已经丧失了(它们的)一部分的灵活性了。 西化病状很多,滥用代名词是一种。前面五句括弧里的代名词或其所有格,都是多余的,代名词做受词时更常省去。文言里的之却是例外:李白诗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正是如此。第五句整句西而不化,问题还不止于滥用代名词所有格。其实还原为自然的中文,无非是舅舅的双手已经有点不灵了。 6 、一年有春、夏、秋和冬四季。 7 、李太大的父亲年老和常生病。 8 、我受了他的气,如何能忍受和不追究? 9 、同事们都认为他的设计昂贵和不切实际。 目前的中文里,并列、对立的关系,渐有给和字去包办的危机,而表示更婉转更曲折的连接词如而。又、且等,反有良币见逐之虞。这当然是英文的and在作怪。在英文里,名词与名词,形容词与形容词,副词与副词,甚至介系词与介系词,一句话,词性相同的字眼之间,大半可用and来连接,但在中文里,和、及、与等却不可如此揽权。中文说笑而不答,顾而乐之,顾左右而言他,何等顺畅;一旦西化到说成笑但不答,顾与乐之,顾左右以及言他,中文就真完了。此外,中文并列事物,往往无须连接词,例如生老病死、金木水火土等,都不应动员什么连接词。句6当然应删去和字。句7可作年老而多病或年老多病。句8可以而代和,句9亦然。 10 、(关于) 王 教授的为人,我们已经讨论过了。 11 、你有(关于)老吴的消息吗? 12 、(关于)这个人究竟有没有罪(的问题),谁也不敢判断。 介系词用得太多,文句的关节就不灵活。关于。 有关之类的介系词在中文里越来越活跃,都是 about 、 concerning 、 with regard to 等的阴影在搞鬼。前面这三句里,删去括弧内的字眼,句法一定干净得多。有人曾经跟我抬杠,说关于老吴的消息是听别人说的,而老吴的消息是直接得自老吴的,怎可不加区别?英文里 hear from 和 hear of 确是判然有别,但在中文里,加不加关于是否可资区别,却不一定。加上关于,是否就成间接听来,不加关于,是否就来自老吴自己,在中文里还作不得准。所以这一点精密还只是幻觉。 13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怎能不爱中国? 14 、作为一个丈夫的他是失败的,但是作为一个市长的他却很成功。 15 、缇萦已经尽了一个作为女儿的责任了。 表示身份的介系词早已渗透到中文里来了。其实在中文里,本来只用一个做字。句14大可简化成:他做丈夫虽然失败,做市长却很成功。句15也可改为:缇萦已经尽了做女儿的责任了。句13的毛病,除了作为之外,还有单复数不相符合,最自然的说法该是:身为中国人,怎能不爱中国? 16 、(对于)这件事,你们还没有(作出)决定吗? 17 、敌方对我们的建议尚未作出任何的反应。 18 、对法西斯的暴政他(作出)强烈的抗议。 19 、报界对这位无名英雄一致作出哀痛与惋惜。 20 、兄弟两人争论一夜,最后还是哥哥(作出)让步。 在英文里,许多东西都可以作出来的:赚钱叫做钱,求欢叫做爱,眉目传情叫做眼色,赶路叫做时间,生火叫做火,生事叫做麻烦,设计叫做计划,决策叫做政策。在中文里,却不是这种做法。近年来,作出一语日渐猖撅,已经纂夺了许多动词的正位。这现象目前在祖国大陆上最为严重,香港也颇受波及。结果是把许多现成而灵活的动词,贬成了抽象名词,再把这万事通的作出放在前面,凑成了一个刻板无趣苍白无力的综合动词。以前建议原是自给自足独来独往的动词例如他建议大家不妨和解现在却变成了作出建议综合动词里的受词。其实建议之为动词,本来就已是一个动词(建)加名词(议)的综合体,现在无端又在前面加上一个极其空泛的动词(作出),不但重复,而且夺去了原来动词的生命,这真是中文的堕落。近年来这类综合动词出现在报刊和学生习作之中,不一而足:硬牵到作出后面来充受词的字眼,至少包括主动、贡献、赞叹、请求、牺牲、轻视、讨论、措施等等,实在可怕!其实这些字眼的前面,或应删去这万恶的作出,或应代以他词。例如采取主动,加以讨论,极表轻视,就比漫不经心地代人公式来得自然而道地。 在现代英文里 , 尤其是大言夸夸的官样文章 , 也颇多这种病状 : 《一九八四》的作者欧威尔在《政治与英文》 ( Politics and the English Language: by George Orwell) 里早已慨乎言之。例如原来可用单纯明确的动词之处 , 现在大半代以冗长杂凑的片语原来可说 cause, 现却说 give rise to; 同样地 , show, lead, serve to, tend to 等也扩充门面 , 变成了 make itself felt, play a leading role in, serve the purpose of, exhibit a tendency to 。欧威尔把 prove, serve, form, play, render 等一拍即合的万能动词叫文字的义肢 ( verbal false limb) 。 作出 , 正是中文里的义肢 , 装在原是健全却遭摧残的动词之上。 21 、杜甫的诗中存在着浓厚的人民性。 22 、台北市的交通有不少问题(存在人) 23 、中西文化的矛盾形成了代沟(的存在)。 24 、旅伴之间总难免会有磨擦(的发生)。 25 、我实在不知道他为什么要来香港(的原因)。 有在中文里原是自给自足的大好动词,但早期的新文学里偏要添上蛇足,成为有着,甚至具有着,已是自找麻烦。西化之后,又有两个现象:一是把它放逐,代以貌若高雅的存在;一是仍予保留,但觉其不堪重任,而在句未用隆重的存在来镇压。这大概也算是一种存在主义吧。句21中存在着三字,本来用一个有字已足。不然,也可用富于来代替存在着浓厚的。至于句24末之发生及句 25 末之原因,也都是西化的蛇足,宜斩之。 26 、截至目前为止,劫机者仍未有明确的表示。 27 、《汉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名剧(之一)。 28 、李白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29 、在一定的程度上,我愿意支持你的流行歌曲净化运动。 30 、 陈 先生在针灸的医术上有一定的贡献。 英文文法有些地方确比中文精密,但绝非处处如此。有时候,这种精密只是幻觉,因为精密的隔壁就住着繁琐。中文说他比班上的同学都强,英文却要说他比班上的任何其他同学都强。加上任何其他,并不更精密多少,就算精密一点,恐怕也被繁琐抵消了吧。英文的说法,如果细加分析,当会发现任何的意思已经包含在都里;至于其他二字,在表面上的逻辑上似乎是精密些,但是凭常识也知道;一个学生不会比自己强的。同样,英文说汉城气候比台北的(气候)热,也不见得就比中文的汉城的气候比台北热精密多少。句26之首六字如改为迄今,意义是 一样的。句27删去之一,毫无损失,因为只要知道 莎士比亚是谁,就不会误会他只有一部名剧。句28如写成李白是中国的大诗人或者李白是中国极伟大的诗人,意思其实是一样的。英文最高级形容词十名词十之一的公式,其客观性与精密性实在是有限的:除非你先声明中国最伟大的人在你心目中是三位还是七位,否则李白这之一的地位仍是颇有弹性的,因为其他的之一究有多少,是个未知数。所以最伟大的某某之一这公式,分析到底,恐怕反而有点朦胧。至于之一之为用,也常无必然。例如这是他所以失败的原因之一,就等于这是他所以失败的一个原因,因为一个原因并不排除其他原因。如果说这是他所以失败的原因,里面这原因就是唯一无二的了。同样,这是他所以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也可说成这是他所以失败的一大原因。 至于句29,有了句首这七字,反而令人有点茫然,觉得不很一定。这七字诀的来源,当是 to a certain degree , 其实也是不精密的。如果说成我愿意酌量(或者:有限度地)支持你的运动,就好懂些了。句30里的一定,也是不很一定的。中文原有略有贡献,颇有贡献,甚有贡献,极有贡献,最有贡献之分;到了一定的贡献里,反而分不清了。更怪的用法是他对中国现代化的途径有一定的看法。附带可以一提,肯定原是动词,现在已兼营副词了。找真见人这么写过:你作出的建设,肯定会被小组所否定。前述一定和肯定的变质,在祖国大陆上也已行之有年,实在令人忧虑。 31 、本市的医师(们)一致拒绝试用这新药。 32 、所有的伞兵(们)都已安全着陆。 33 、全厂的工人(们)没有一个不深深感动。 中文西化以前,早已用们来表示复数:《红楼梦》里就说过爷们、丫头们、娼妇们、姑娘们、老先生们,但多半是在对话里,而在叙述部分,仍多用众人、众丫鬟、诸姐妹等。现在流行的人们却是西化的,林语堂就说他一辈子不用人们。其实我们有的是大家、众人、世人、人人、人群,不必用这舶来的人们。人人都讨厌他岂不比人们都讨厌他更加自然?句 31 至33里的们都不必要,因为一致、所有、都、全厂、没有一个等语已经表示复数了。 34 、这本小说的可读性颇高。 35 、这家伙说话太带侮辱性了。 36 、他的知名度甚至于超过了他的父亲的知名度,虽然他本质上仍是一个属于内向型的人。 37 、王维的作品十分中国化。 中文在字形上不易区别抽象名词与其他同性,所以 a thing of beauty 和 a beautiful thing 之间的差异,中文难以翻译。中文西化之后,抽象名词大量渗入,却苦于难加标识,俾与形容词、动词等分家自立。英文只要在字尾略加变化,就可以造成抽象名词,甚至可以造出 withness 之类的字。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术语传入中国或由日本转来之后,抽象名词的中译最令学者头痛。久而久之,安全感、或然率、百分比、机动性、能见度等词也已广被接受了。我认为这类抽象名词的汉化应有几个条件:一是好懂,二是简洁,三是必须。如果中文有现成说法,就不必弄得那么学术化,因为不少字眼的学术性只是幻觉。句34其实就是这本小说好看。句35原意是这家伙说话太无礼或这家伙说话太侮辱人了。跟人吵架,文绉绉还说什么侮辱性,实在可笑。句36用了不少伪术语,故充高级,反而噜苏难明。究其实,不过是说:他虽然生性内向,却比他父亲还更有名。16个字就可说清的意思,何苦扭捏作态,拉长到36个字呢?句37更有语病,因为王维又不是外国人,怎么能中国化?发此妄言的人,意思无非是王维的作品最具中国韵味罢了。 38 、这一项提案已经被执行委员会多次地讨论,而且被通过了。 39 、那名间谍被指示在火车站的月台上等候他。 40 、这本新书正被千千万万的读者所抢购着。 41 、季辛吉将主要地被记忆为一位翻云覆雨的政客。 42 、他的低下的出身一直被保密着,不告诉他所有的下属。 英语多被动语气,最难化入中文。中文西化,最触目最刺耳的现象,是这被动语气。无论在文言或白话里,中文当然早已有了被动句式,但是很少使用,而且句子必短。例如为世所笑,但为后世嗤,被人说得心动,曾经名师指点等,都简短而自然,绝少逆拖倒曳,喧宾夺主之病。还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是除了被、经、为之外,尚有受、遭、挨、给。教、让、任等字可以表示被动,不必处处用被。其二是中文有不少句子是以(英文观念的)受词为主词:例如机票买好了,电影看过没有,就可以视为机票(被)买好了,电影(被)看过没有。也可以视为省略主词的(我)机票买好了,(你)电影看过没有。中文里被动观念原来很淡,西化之后,凡事都要分出主客之势,也是自讨麻烦。其实英文的被动句式,只有受者,不见施者,一件事只呈现片面,话说得谨慎,却不清楚。他被怀疑并没有真正进过军校:究竟是谁在怀疑他呢?是军方,是你,还是别人? 前引五句的被动语气都很拗口,应予化解。句38可改成:这一项提案执行委员会已经讨论多次,而且通过了。向39可改成:那名间谍奉命在火车站的月台上等候他。以下三句也可以这么改写:句40:千千万万的读者正抢购这本新书。句41:季辛吉在后人的记忆里,不外是一位翻云覆雨的政客。(或者:历史回顾季辛吉,无非是一位翻云覆雨的政客。)句42:他出身低下,却一直瞒着所有的部属。 43 、献身于革命的壮烈大业的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44 、人口现正接近五百万的本市,存在着严重的生存空间日趋狭窄的问题。 45 、男女之间的一见钟情,是一种浪漫的最多只能维持三四年的迷恋。 英文好用形容词子句,但在文法上往往置于受形容的名词之后,成为追叙。中文格于文法,如要保留这种形容词子句的形式,常要把它放在受形容的名词之前,颤巍巍地,像项大而无当的高帽子。要化解这种冗赘,就得看开些,别理会那形容词子句表面的身份,断然把它切开,为它另找归宿。前引三句不妨分别化为:句43:他献身于革命的壮烈大业,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句44:本市人口现正接近五百万,空间日趋狭窄,问题严重。句45:男女之间的一见钟情,是一种浪漫的迷恋,最多只能维持三四年。英文里引进形容词子句的代名词和副词如 which ? who ? where ? when 等等,关节的作用均颇灵活,但在中文里,这承先启后的重担,一概加在这么一个小的字上,实在是难以胜任的。中文里的,的成灾,一位作家如果无力约束这小的字,他的中文绝无前途。 46 、当你把稿子写好了之后,立刻用挂号信寄给编辑。 47 、当 许 先生回到家里看见那枝手枪仍然放在他同事送给他的那糖盒子里的时候,他放了心。 48 、你怎么能说服他放弃这件事,当他自己的太太也不能说服他的时候? 英文最讲究因果、主客之分什么事先发生,什么事后来到,什么事发生时另一件事正好进行到一半,这一切,都得在文法上交待清楚,所以副词子句特别多。如此说来,中文是不是就交代得含糊了呢?曰又不然,中文靠上下文自然的顺序,远多于文法上字面的衔接,所以貌若组织松懈。譬如治军,英文文法之严像程不识,中文文法则外弛内张,看来闲散,实则机警,像飞将军李广。当之后、当的时候一类的副词子句,早已滥于中文,其实往往作茧自缚,全无必要。最好的办法,就是解除字面的束缚,句法自然会呼吸畅通。句46可简化为:你稿子一写好,立刻用挂号信寄给编辑。句47只须删去当的时候之四字咒,就顺理成章,变成: 许 先生回到家里,看见那枝手枪仍然放在他同事送给他的那糖盒子里,就放了心。句48的副词子句其实只关乎说理的层次,而与时间的顺序无涉,更不该保留当的时候的四字咒。不如动一下手术,改作:这件事,连他自己的太太都无法劝他放手,你又怎么劝得动他? 49 、我决不原谅任何事先没有得到我的同意就擅自引述我的话的人。 50 、那家公司并不重视 刘 先生在工商界已经有了三十多年的经历的这个事实。 51 、他被委派了明天上午陪伴那位新来的医生去病房巡视一周的轻松的任务。 英文里的受词往往是一个繁复的名词子句,或是有繁复子句修饰的名词。总之,英文的动词后面可以接上一长串字眼组成的受词,即使节外生枝,也顿挫有致,不嫌其长。但在中文,语沓气泄,虎头蛇尾,而又尾大不掉,却是大忌。前引三句话所以累赘而气弱,是因为受词直到句末才出现,和动词隔得太远,彼此失却了呼应。这三句话如果是英文,任何人一定紧跟在饶恕后面,正如事实和任务一定分别紧跟着重视和委派,所以动词的作用立见分晓,语气自然贯串无碍。中文往往用一件事做受词(字面上则为短句),英文则往往要求找一个确定的名词来承当动词:这分别,甚至许多名作家都不注意。例如 张 老师最讨厌平时不用功考后求加分的学生,句法虽不算太西化,但比起张教师最讨厌学生平时不用功,考后求加分来,就没有那么纯正、天然。同样,我想到一条可以一举两得的妙计也不如我想到一条妙计,可以一举两得。关键在受词是否紧接动词。兹再举一例以明。石油涨价,是本周一大新闻比石油的涨价是本周一大新闻更像中文,因为前句以一件事(石油涨价)为主词,后句以一个名词(涨价)为主词。 要化解句49至51的冗赘,必须重组句法,疏通关节,分别改写如下:句49:任何人事先没有得到我同意就擅自引述我的话,我决不原谅。句50: 刘 先生在工商界已经有了三十多年的经历,这件事,那家公司并不重视。句 51 :院方派给他的轻松任务,是明天上午陪伴那位新来的医生去病房巡视一周。(或者:他派定的任务轻松,就是明天上午陪伴那位新来的医生,去病房巡视一周。) 以上所论,都是中文西化之病。当代的白话文受外文的影响,当然并不尽是西化。例如在台湾文坛,日本文学作品的中译也不无影响,像 林文月 女士译的《源氏物语》,那里面的中文,论词藻,论句法,论风格,当然难免相当和化。读者一定会问我:中文西化,难道影响全是反面效果,毫无正面价值吗? 当然不尽如此。如果六十年来的新文学,在排除文言之余,只能向现代的口语,地方的戏曲歌谣,古典的白话小说之中,去吸收语言的养分如果只能这样,而不曾同时向西方借镜,则今日的白话文面貌一定大不相同,说不定文体仍近于《老残游记》。也许有人会说,今日许多闻名的小说还赶不上《老残游记》呢。这话我也同意,不过今日真正杰出的小说,在语言上因为具备了多元的背景,毕竟比《老残游记》来得丰富而有弹性。就像电影的黑白片杰作,虽然仍令我们吊古低回,但看惯彩片之后再回头去看黑白片,总还是觉得缺少了一点什么。如果六十年来,广大的读者不读译文,少数的作家与学者不读西文,白话文的道路一定不同,新文学的作品也必大异。中文西化,虽然目前过多于功,未来恐怕也难将功折罪,但对白话文毕竟不是无功。犯罪的是恶性西化的西而不化,立功的是善性西化的西而化之以致化西为中。其间的差别,有时是绝对的,但往往是相对的。除了文笔极佳和文笔奇劣的少数例外,今日的作者大半出没于三分善性七分恶性的西化地带。 那么,善性西化的样品在哪里呢?最合理的答案是:在上乘的翻译里。翻译,是西化的合法进口,不像许多创作,在暗里非法西化,令人难防。一篇译文能称上乘,一定是译者功力高强,精通截长补短化淤解滞之道,所以能用无曲不达的中文去诱捕不肯就范的英文。这样的译文在中西之间折冲樽俎,能不辱中文的使命,且带回俯首就擒的西文,虽不能就称为创作,却是西而化之的好文章。其实上乘的译文远胜过西而不化的无数创作。下面且将 夏济安 先生所译《古屋杂忆》 ( The Old Manse: by Nathaniel Hawthorne ) 摘出一段为例: 新英格兰凡是上了年纪的老宅,似乎总是鬼影幢幢,不清不白,事情虽怪,但家家如此,也不值得一提了。我们家的那个鬼,常常在客厅的某一个角落,喟然长叹;有时也翻弄纸张,簌簌作响,好像正在楼上长廊里研读一篇讲道文奇怪的是月光穿东窗而入,夜明如画,而其人的身形总不得见。 夏济安的译文纯以神遇,有些地方善解原意,在中文里着墨较多,以显其隐,且便读者,不免略近意译,但译文仍是上乘的,不见西而不化的痕迹。 再从 乔志高 先生所译《长夜漫漫路迢迢》 ( 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 by Eugene O'Neill ) 录一段对话: 你的薪水也不少,凭你的本事要不是我你还赚不到呢。要不是看你父亲的面子没有一家戏园老板会请教你的,你的名声实在太臭了。就连现在,我还得不顾体面到处替你求情,说你从此改过自新了虽然我自己知道是撒谎! 夏济安的译文里,成语较多,语气较文,句法较松动。乔志高的译文句法较紧,语气较白,末句更保留倒装句式。这是因为夏译要应付19世纪中叶的散文,而乔译面对的是20世纪中叶的对白。二译在文白上程度有异,恐怕和译者平日的文体也有关系。兹再节录 汤新楣 先生所译《原野长宵》 ( My Antonia: by Willa Cather ) : 隆冬在一个草原小镇上来得很猛,来自旷野的寒风把夏天里隔开一家家庭院的树叶一扫而光,一座座的房屋似乎凑近在一起。屋顶在绿荫中显得那么远,而现在却暴露在眼前,要比以前四周绿叶扶疏的时候难看得多。 三段译文相比,夏译不拘小节,几乎泯灭了原作的形迹;乔译坚守分寸,既不推衍原作,也不放任译文;汤译克己礼人,保留原作句法较多,但未过分委屈中文。换句话说,夏译对中文较为照顾,汤译对于原作较为尊重,乔译无所偏私。三段译文都出于高手,但论西而化之的程度,夏译化得多,故西少;汤译化得少,故西多;乔译则行平中庸之道。纯以对中文的西化而言,夏译影响不大输入的英文句法不多,当然教唆读者的或然率也小。汤译影响会大些--输入的英文句式多些,诱罪率也大些;当然,汤译仍然守住了中文的基本分寸,所以即使诱罪,也无伤大雅。 本文旨在讨论中文的西化,无意深究翻译,为了珍惜篇幅,也不引英文原作来印证。善性西化的样品,除了上乘的译文之外,当然还有一流的创作。在白话文最好的诗、散文、小说,甚至批评文章里,都不难举出这种样品。但是并非所有的一流创作都可以用来印证,因为有些创作的语言纯然中国韵味,好处在于调和文白,却无意去融会中西。例如 梁实秋 先生精于英国文学,还译过莎氏全集,却无意在小品文里搞西化运动。他的《雅舍小品》享誉已久,里面也尽多西学之趣,但在文字上并不刻意引进英文语法。 梁 先生那一辈,文言底子结实,即使要西化,也不容易西化。他虽然佩服胡适,但对于文言的警策,不肯全然排斥,所以他的小品文里文白相济,最有弹性。比他年轻一辈而也中英俱佳的作家,便兼向西化发展。且看张爱玲的《倾城之恋》: 流苏吃惊地朝他望望,蓦地里悟到他这人多么恶毒。他有意的当着人做出亲狎的神气,使她没法可证明他们没有发生关系。她势成骑虎,回不得家乡,见不得爷娘,除了做他的情妇之外没有第二条路。然而她如果迁就了他,不但前功尽弃,以后更是万劫不复了。她偏不!就算她枉担 了虚名,他不过口头上占了她一个便宜。归根究柢,他还是没得到她。既然他没有得到她,或许他有一天还会回到她这里来,带了较优的议和条件。 张爱玲的文体素称雅洁,但分析她的语言,却是多元的调和。前引一段之中,像势成骑虎、前功尽弃、万劫不复等都是文言的成语;回不得家乡,见不得爷娘近乎俚曲俗谣;蓦地里悟到,枉担了虚名,像来自旧小说,至少巴金的小说里绝少出现;其他部分则大半是新文学的用语,他还是没得到她之类的句子当然是五四以后的产品。最末一句却是颇为显眼的西化句,结尾的带了较优的议和条件简直是英文的介系词片语,或是分词片语译成英文,不是 with better terms of peace , 便是 bringing better terms of peace 。 这个修饰性的结尾接得很自然,正是善性西化的好例。下面再引钱钟书40年代的作品《谈教训》: 上帝要惩罚人类,有时来一个荒年,有时来一次瘟疫或战争,有时产生一个道德家,抱着高尚到一般人所不及的理想,更有跟他的理想成正比例的骄傲和力量。 这显然是善性西化的典型句法,一位作家没有读通西文,或是中文力有不逮,绝对写不出这么一气贯串、曲折而不芜杂的长句。这一句也许单独看来好处不很显眼,但是和后面一句相比,就见出好在哪里了: 当上帝要惩罚人类的时候,他有时会给予我们一个荒年,有时会给予我们一次瘟疫或一场战争,有时甚至于还会创造出一个具有着高尚到一般人所不及的理想的道德家这道德家同时还具有着和这个理想成正比例的骄傲与力量。 后面这一句是我依恶性西化的公式从前一句演变来的。两句一比,前一句的简洁似乎成了格言了。 我想,未来白话文的发展,一方面是少数人的善性西化愈演愈精进,一方面却是多数人的恶性西化愈演愈堕落,势不可遏。颇有不少人认为,语言是活的,大势所趋,可以积非成是,习惯成自然,一士谔谔,怎么抵得过万口嗫嗫,不如算了吧。一个人抱持这种观念,自然比较省力。但是我并不甘心。一个民族的语言自然要变,但是不可以变得太快,太多,太不自然,尤其不可以变得失尽了原有的特性与美质。我们的教育界、文化界和各种传播的机构,必须及时警惕,须为良谋。否则有一天恶性西化的狂潮真的吞没了白话文,则不但好作品再无知音,连整个民族的文化生命都面临威胁了。 1979年7月 论中文之西化 语言和钱币是人与人交往的重要工具。同胞之间,语言相通,币制统一,往来应无问题,但是和外国人往来,钱币就必须折合,而语言就必须翻译。折合外币,只须硬性规定;翻译外文,却没有那么简单,有时折而不合,简直要用现金交易。所以 Kung Fu 在英文里大其行道,而新潮、迷你之类也流行于中文。外来语侵入中文,程度上颇有差别。新潮只是泽意,迷你则是译音。最初的外语音译,例如巴立门、海乙那、罗曼蒂克、烟土彼里纳、德溪克拉西等等,现在大半改用意译,只有在取笑的时候才偶一引用了。真正的现金交易,是直引原文。这在20年代最为流行:郭沫若的诗中,时而 symphony , 时而 pioneer ,时而 gasoline , 今日看来,显得十分幼稚。 英国作家常引拉丁文,帝俄作家常引法文,本是文化交流不可避免的现象。今日阿刺伯的数字通行世界,也可算是一种阿化:西方书中,仍有少数在用罗马数字,毕竟是渐行淘汰了。中国的文化博大而悠久,语文上受外来的影响历来不大;比起西欧语文字根之杂,更觉中文之纯。英国九百年前亡于法系的诺曼第,至今英文之中法文的成份极重,许多体面字眼都来自法文。例如 pretty 一字,意为漂亮,但要意指美得高雅拔俗,却要 说 beautiful 究其语报,则 pretty 出于条顿族之古英文,故较村野; 而 beautiful 出 于古法文,更可上溯拉丁文,故较高责。在莎剧中,丹麦王子临死前喘息说: Absent thee from felicity a while , And in this harsh world draw they breath in pain 历来评家交相推许,正因前句死的舒解和后句生的挣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而 absent 和 felicity 两个复音字都源出拉丁,从古法文传来, harsh 、 world 、 draw 、 breath 四个单音字却都是古英文的土产。在文化上,统治者带来的法文自然比较高贵。相对而言,中国两度亡于异族,但中文的蒙古化和满化却是极其有限的。倒是文化深厚的印度,凭宗教的力量影响了我们近两千年之久。但是,尽管佛教成为我国三大宗教之一,且影响我国的哲学、文学、艺术等等至为深远,梵文对中文的影响却似乎有限。最浅显的一面,当然是留下了一些名词的音译或意译。菩萨、罗汉、浮图、涅醒、头陀、行者、沙弥之类的字眼,久已成为中文的一部分了。我们习焉不察,似乎和尚本是中文,其实这字眼也源于梵文,据说是正确泽音邬波驮耶在西域语中的讹译。又如中文里面虽有檀越一词,而一般和尚却常用施主而不叫檀越。 梵文对于中文的影响,毕竟限于佛经的翻译,作用的范围仍以宗教为主,作用的对象不外乎僧侣和少数高士。刘禹锡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李贺楞枷堆案前,楚辞系肘后,柳宗元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其实真解梵文的读书人,恐怕寥寥无几。到了现代,英文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不但藉基督教以广传播,而且纳入教育正轨,成为必修课程,比起梵文来,实在普遍得多,但对中文的害处,当然也相应增加。佛教传入中国之初,中国文化正当盛期,中文的生命厚实稳固,自有足够的力量加以吸收。但本世纪以来,西方文化藉英文及翻译大量输入,却正值中国文化趋于式微,文言的生命已经僵化,白话犹在牙牙学语的稚龄,力气不足,遂有消化不良的现象。梵文对中文的影响似乎止于词汇,英文对中文的影响已经渗入文法。前者的作用止于表皮,后者的作者已达周身的关节。 六十年前,新文化运动发轫之初,一般学者的论调极端西化,语文方面的主张也不例外。早在 1918 年 3 月 14 日,钱玄同在《中国今后文字问题》一文中就说:中国文字,论其字形,则非拼音而为象形文字之末流,不便于识,不便于写;论其字义,则意义含糊,文法极不精密;论其在今日学问上之应用,则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论其过去之历史,则千分之九百九十九为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记号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20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至废汉文之后,应代以何种文字,此固非一人所能论定;玄同之意,则以为当采用文法简赅,发音整齐,语根精良之人为的文字 Esperanto 。唯 Esperanto 现在尚在提倡之时,汉语一时亦未能遽尔消灭;此过渡之短时期中,窃谓有一办法:则用某一种外国文字为国文之补助照现在中国学校情形而论,似乎英文已成习惯,则用英文也可;或谓法兰西为世界文明之先导,当用法文从中学起,除国文及本国史地外,其余科目,悉读西文原书。如此,则旧文字之势力,既用种种方法力求灭杀,而其毒焰或可大减既废文言而用白话,则在普通教育范围之内,断不必读什么古文发昏做梦的话新学问之输入,又因直用西文原书之故,而其观念当可正确矣。 在钱文之前,《新世纪》第四十号已发表吴稚晖的意见:中国文字,迟早必废。欲为暂时之改良,莫若限制字数;凡较僻之字,皆弃而不用,有如日本之限制汉文老为限制行用之字所发挥不足者,即可搀入万国新语(即 Esperanto ) ;以便渐搀渐多,将汉文渐废。 钱文既刊之后,胡适和陈独秀立表赞同。胡适说: 我以为中国将来应该有拼音的文字。但是文言中单音太多,决不能变成拼音文字。所以必须先用白话文字来代替文言的文字,然后把白话的文字变成拼音的文字。陈独秀则说: 吴 先生中国文字,迟早必废之说,浅人闻之,虽必骇怪;循之进化公例,恐终无可逃,惟仅废中国文字乎?抑并废中国言语乎?此二者关系密切,而性质不同之问题也,各国反对废国文者,皆破灭累世文学为最大理由,然中国文字,既难传载新事新理,且为腐毒思想之巢窟,废之诚不足惜当此过渡时期,惟有先废汉文,且存汉语,而改用罗马字母书之。 六十年后重读这些文章,其幼稚与偏激,令人不能置信。所谓世界语,始终不成气候,将来可见也难成功。至于中文,岂是少数一厢情愿的革命家所能废止?六十年来,中文不但废止不了,而且随教育的普及更形普及,近年西方学生来中国学习中文的,更是越来越多。我国学者和外国的汉学家,对中国古典文学不但肯定其价值,而且加强其评析,并不当它做腐毒思想之巢窟。六十年来,我国的作家一代接一代努力创作,累积下来的成就足以说明,用白话文也可以写出优秀的诗、散文、小说、评论。 但是六十年前,所谓文学革命的健将,一味鼓吹西化,并未远瞩到这些前景。 1919年2月11日, 傅斯年在《汉语改用拼音文字的初步谈》长文里说:近一年来,代死文言而兴的白话发展迅速的很,预计十年以内,国语的文学必有小成。稍后此事的,便是拼音文字的制作。我希望这似是而非的象形文字也在十年后人墓。 傅斯年此文论调的激烈,和他的那些新派老师是一致的。此文刊出前一个半月,他已发表了一篇长文,叫做《怎样做白话文》。他认为中国白话文学的遗产仍太贫乏,不足借镜,要把白话文写好,得有两个条件。第一就是乞灵于说话,留心听自己说话,也要留心听别人怎样说话。傅氏说:第一流的文章,定然是纯粹的语言,没有丝毫羼杂。任凭我们眼里看进,或者耳里听进,总起同样的感想。若是用耳听或眼看,效果不同,便落在第二流以下去了。不过,傅氏立刻指出,语文合一的条件并不充足,因为口语固然有助文章的流利,却无助文章的组织,也就是说,有助造句,却无助成章。所以,要写独到的白话文,超于说话的白话文,有创造精神的白话文,尚有赖于第二个条件。 这第二个条件,傅氏说,就是直用西洋人的款式,文法、词法、句法、章法、词技( figure of speech ) 一切修词学上的方法,造成一种超于现在的国语、欧化的国语,因而成就一种欧化国语的文学。 傅氏又说,理想的白话文应该包括 1 )逻辑的白话文:就是具逻辑的条理,有逻辑的次序,能表现科学思想的白话文。 2 )哲学的白话文:就是层次极复,结构极密,能容纳最深最精思想的白话文。 3 )美术的白话文:就是运用匠心做成,善于人人情感的白话文。照傅氏的看法,这三层在西洋文中都早做到了。我们拿西洋文当做榜样,去摹仿他,正是极适当极简便的办法。所以这理想的白话文,竟可说是欧化的白话文。 最后,傅氏又说:练习作文时,不必自己出题、自己造词。最好是挑选若干有价值的西洋文学,用直译的笔法去译他;径自用他的字调、句调,务必使他原来的旨趣,一点不失自己作文章时,径自用我们读西文所得,翻译所得的手段,心里不要忘欧化文学的主义。务必使我们作出的文章,和西文近似,有西文的趣味。这样办法,自然有失败的时节,弄成四不像的白话。但是万万不要因为一时的失败,一条的失败,丢了我们这欧化文学主义。总要想尽办法,融化西文词调作为我用。 博斯年的这些意见,六十年后看来,自然觉得过分。实际上,新文学运动初期的健将,例皆低估了文言,高估了西文。胡适在当时,一口咬定自从三百篇到于今,中国的文学凡是有一些儿价值有一些儿生命的,都是白话的,或最近于白话。他认为我们爱读陶渊明的诗,李后主的词,爱读杜甫的《石壕吏》、《兵车行》,因为这些全是白话的作品。但是证以近年来的文学批评,不近于白话的李贺、李商隐,也尽多知音,甚至于韩愈、黄庭坚,也不曾全被冷落。杜甫的语言,文白雅俚之间的幅度极大,有白如《夜归》之诗句峡口惊猿闻一个和杖黎不睡谁能那,也有临终前艰奥多典的《风疾舟中伏枕书怀》那样的作品。年轻一代的学者评析杜诗,最感兴趣的反而是《秋兴八首》那一组七律。 新文学的先锋人物对旧文学那么痛恨,自有其历史背景,心理的反应该是很自然的。前面引述的几篇文章,大都发表于1918年,与废科举(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相距不过十三年,科举的桂桔犹有余悸。年事较长的一辈,如梁启超、吴稚晖、蔡元培、陈独秀等,且都中过举,具有亲身经验。所谓八股文,所谓桐城谬种选学妖孽,对他们说来,正是吞吐已久的文学气候。我们不要忘了,曾国藩死的那年,吴稚晖已经七岁,很可能已经在读桐城派的古文了。曾国藩说:古文无施不宜,但不宜说理耳,乃被钱玄同抓到把柄。当时的轧记小说多为聊斋末流,正如胡适所嘲,总不外如下的公式:某地某生,游某地,眷某妓。情好綦笃,遂订白头之约而大妇妒甚,不能相容,女抑郁以死生抚尸一恸几绝。林琴南译小说,把女儿怀了孕,母亲为她打胎的意思写成了其女珠,其母下之,一时传为笑柄。这些情形,正是新文学先锋人物反文言的历史背景。 不过胡适、博斯年等人毕竟旧学深邃,才能痛陈文言末流之种种弊病。他们自己动笔写起文言来,还是不含糊的。以博斯年为例,他最初发表《文学革新申议》和《文言合一草议》,是用文言,到了发表《怎样做白话文》时,就改写白话了。一个人有了傅斯年这么深厚的中文根底,无论怎么存心西化,大致总能西而化之,不至于画虎类犬,陷于西而不化之境。1950年, 孟真 先生殁前数月,传来萧伯纳逝世的消息,他一时兴感,写了三千多字的一篇悼文《我对萧伯纳的看法》,刊在《自由中国》半月刊上。文中对那位滑稽之雄颇有贬词,但是令我读之再三而低回不已的,却是那简洁有力的白话文。足见真通中文的人,体魄健全,内力深厚,所以西化得起。西化不起,西而不化的人,往往中文原就欠通。今日大学生笔下的中文,已经够西化的了,西化且已过头,他们所需要的,便是华化。 1946年,朱自清在《 鲁迅 先生的中国语文观》一文中,说鲁迅赞成语言的欧化而反对 刘半农 先生归真返朴的主张。他说欧化文法侵入中国白话的大原因不是好奇,乃是必要。要话说得精密,固有的白话不够用,就只得采取些外国的句法。这些句法比较难懂,不像茶泡饭似的可以一口吞下去,但补偿这缺点的是精密。在该文结尾时,朱氏又说鲁迅主张白话文不该采取太特别的土话,他举北平话的别闹、别说做例子,说太土。可是要上口、要顺口。他说做完一篇小说总要默读两遍,有拗口的地方,就或加或改,到读得顺口为止。但是翻译却宁可忠实而木顺;这种不顺他相信只是暂时的,习惯了就会觉得顺了。若是真不顺,那会被自然淘汰掉的。他可是反对凭空生造;写作时如遇到没有相宜的白话可用的地方,他宁可用古语就是文言,决不生造。 就这两段引文而言,鲁迅的白话文观可以归纳为三点:第一,白话文的西化是必要的,因为西文比中文精确,而忠实不顺的直译也有助于西化。第二,白话文不宜太用土语。第三,白话不济的时候,可济之以文言,却不可生造怪语。这三点意见,我想从后面论起。 白话不足,则济之以文言:这是好办法,我在写散文或翻译时,就是如此。问题在于,今日的大学生和不少作家,文盲读得太少,中文底子脆薄,写起白话文来,逢到笔下周转不灵,山穷水尽之际,胸中哪有文言的词汇和句法可以乞援?倒是英文读过几年,翻译看过多本,于是西化的词汇和句法,或以折合,或以现金的姿态,一齐奔赴腕底来了。五四人物危言耸听,要全盘西化,毕竟因为复笥便便,文理通达,笔下并没有西化到哪里去。受害的倒是下一代以至下两代,因为目前有些知识分子,口头虽然侈言要回归文化传统,或者以民族主义者自许,而将他人斥为洋奴,却很少检点自己笔下的中文已经有多西化。 至于白话文不宜太用土语,当然也是对的。酌量使用方言,尤其是在小说对话里,当有助于乡土风味,现场感觉,但如大量使用,反成为外乡人欣赏的障碍。有所得必有所失:要走方言土语的路子,就不能奢望遍及全国的读者。不过鲁迅说北京话如别闹、别说之类太土,不直入白话文,却没有说中。别闹。别说、别东拉西扯等等说法,随着国语的推广,早已成为白话文的正宗了。 和本文关系最密切,而我最难接受的,是鲁迅白话文观的第一点。忠实而不顺的译文,是否真为忠实,颇成问题。原文如果本来不顺,直译过来仍是不顺,才算忠实。原文如果畅顺无碍,译文却竟不顺,怎么能算忠实?不顺的直译只能助长西而不化,却难促进西而化之。天晓得,文理不顺的直译误了多少初试写作的青年。至于西化之为必须,是因为西文比中文精确这一点,不但鲁迅一口咬定,即连钱玄同、胡适、傅斯年等人,也都深信不疑。西文果真比中文精确周密吗?中文西化之后,失之于畅顺者,果真能得之于精密吗? 凡熟悉英国文学史的人,都知道16世纪的英国散文有一种优浮绩思体( Euphuism ),句法浮华而对称,讲究双声等等效果,又好使事用典,并炫草木虫鱼之学。照说这种文体有点近于中国的骈文与汉赋,但因西文文法繁复,虚字太多,语尾不断变换,字的音节又长短参差,所以比起中国骈文的圆美对仗来,实在笨拙不灵,难怪要为文豪史考特所笑。此后厂世纪的文风渐趋艰奥繁复,去清新自然的语调日远,几位散文名家如柏尔敦、布朗、泰勒等都多少染上此体。至于米尔顿,则无论在诗篇或论文中,都好用迂回雕琢的句法,生僻拟古的字眼,而典故之多,也不下于杜甫或李商隐。直到朱艾敦出现,这种矫揉造作的文风才被他朴实劲拔的健笔所廓清,颇有文起八代之衰的气概。 至于英诗的难懂,古则有邓约翰、白朗宁、霍普金斯,现代的诗人更是车载斗量,不可胜数。艾略特、奥登、狄伦 汤默斯等人的作品,即使经人注解诠释,仍是不易把握。拜伦与华兹华斯同时,却嘲其晦涩,说只有妄人才自称能懂华兹华斯的诗。丁尼生与白朗宁,同为维多利亚大诗人,却说白朗宁的长诗《梭德罗》,他只解其首末两句。有这么多难懂的作品而要说英文如何精密,总有点勉强吧。 莎士比亚的诗句: Most busy lest, when I do it ; 有四家的诠释各不相同。莎翁另一名句: All that glitters is not gold. 按文法意为凡耀目者皆非黄金,但原意却是耀目者未必皆黄金。这些,也不能叫做精密。也许有人要说,诗总不免曲折含蓄一些,那么,梅礼迪斯、乔艾斯等人的小说,又如何呢?再看《史记》中的名句: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汉学名家华兹生 ( Burton Watson ) 的英译是: Li Kuang was out hunting one time when he spied a rock in the grass which he mistook for a tiger. He shot an arrow at the rock and hit it with such force that the tip of the arrow embedded itself in the rock. Later, when he discovered that it was a rock, he tried shooting at it again, but he was unable to piece it a second time. 华兹生是美国年轻一代十分杰出的汉学家兼翻译家,他英译的这篇《李将军列传》我曾选入政大的《大学英文读本》。前引李广射石之句的英译,就英文论英文,简洁有力,实在是上乘的手笔。为了追摹司马迁朴素刚劲而又明快的语调,华兹生也尽量使用音节短少意义单纯的字眼。但是原文十分浓缩,词组短而节奏快,像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八字四组,逼人而来,颇有苏拭白战不许持寸铁的气势,而这是英文无能为力的。此句原文仪33字,英译却用了70个字。细阅之下,发现多出来的这37个字,大半是中文所谓的虚字。例如原文只有1个介系词中、3个代名词之,但在英文里却有7个介系词,12个代名词。原文的因字可视为连接词,英文里的连接词及关系代词如 when 、 which 、 that 之类却有五个。原文没有冠词,英文里 a 、 an 、 the 之类却平添了十个。英文文法的所谓精密,恐怕有一大半是这些虚字造成的印象。李广射虎中石的故事,司马迁只用了33个字,已经具体而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谁也不觉得有什么含糊或者遗漏的地方,也就是说,不觉得有欠精密。中英文句相比,英译真的更精密吗?原文一句,只有广一个主词,统摄八个动词,气贯全局,所以动作此起彼伏,快速发展,令人目不暇瞬。英译里,主词李广却一化为七,散不成形。同时,中文一个单句,英文却繁衍为三个复合句,紧张而急骤的节奏感已无从保留。也许英译把因果关系交代得显眼一些,但是原文的效果却丧失了。我们绝对无意苛求于华兹生,只想说明:英文的文法机器里,链条、齿轮之类的零件确是多些,但是功能不一定比中文更高。 再以贾岛的五绝《寻隐者不遇》为例: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四句话都没有主词。在英文的文法机器里,主词这大零件是缺不得的。为求精密,我们不妨把零件全部装上去,然后发动新机器试试看: 我来松下问童子, 童子言师采药去。 师行只在此山中, 云深童子不知处。 这一来,成了打油诗不打紧,却是交代得死板落实,毫无回味的余地了。这几个主词不加上去,中国人仍然一目了然,不会张冠李戴,找错人的。这正好说明,有时候文法上的精密可能只是幻觉,有时候恐怕还会碍事。 有人会说,你倒省力,把太史公抬出来镇压洋人拿《史记》原文跟英译来比货色,未免不公道。这话说得也是。下面且容我以洋制洋,抬出英文的大师来评英文吧。哲学家罗素举过这么一个例句: Human beings are completely exempt from undesirable behavior pattern only when certain prerequisites, not satisfied except in a small percentage of actual cases, have, through some fortuitous concourse of favorable circumstances, whether congenital or environmental, chanced to combine in producing an individual in whom many factors deviate from the norm in a socially advantageous manner. 罗素是哲学家里面文笔最畅达用字最淳朴的一位,他最讨厌繁琐又浅陋的伪学术论文。他说,前引的长句可以代表晚近不少社会科学论文的文体,其实这长句翻来覆去说了半天,拆穿了,原意只是: All men are scoundrels, or at any rate almost all. The men who are not must have had unusual luck, both in their birth and in their upbringing. 罗素只用28个字就说清楚的道理,社会科学家却用了55个字,其中还动员了 prerequisites, concourse 一类的大名词,却愈说愈糊涂。这种伪学术论文在英文里多得很,表面上看起来字斟句酌,术语森严,其实徒乱人意,并不精密。 另一位慨叹英文江河日下的英国人,是名小说家欧威尔 ( George Orwell ) 。他的《政治与英文》 ( Politics and the English Language ) 一文,犀利透彻,是关心此道的志士不可不读的杰作。欧威尔此文虽以英文为例,但所涉政治现象及原理却极广阔,所以也可用其他语文来印证。他认为一国语文之健康与否,可以反映并影响社会之治乱,文化之盛衰,而专制之政权,必须使语言的意义混乱,事物的名实相淆,才能浑水摸鱼,以巩固政权。他指出,由于政党和政客口是心非,指鹿为马,滥用堂皇的名词,诸如民主、自由、正义、进步、反动、人民、革命、法西斯等等字眼已经没有意义。他在文中举出五个例句,证明现代英文的两大通病:意象陈腐,语言不清。下面是其中的两句: 1) I am not, indeed, sure whether it is not true to say that the Milton who once seemed not unlike a seventeenth--century Shelly had not become, out of an experience ever more bitter in each year, more alien to the founder of that Jesuit sect which nothing could induce him to tolerate. 2)All the best people from the gentlemen's clubs, and all the frantic fascist captains, united in common hatred of Socialism and bestial horror of the rising tide of the mass revolutionary movement, have turned to acts of provocation, to foul incendiarism, to medieval legends of poisoned wells, to legalize their own destruction of proletarian organizations, and rouse the agitated petty--bourgeoisie to chauvinistic fervour on behalf of the fight against the revolutionary way out of the crisis. 第一句摘自拉斯基 ( Harold Laski ) 教授的《言论自由》一书。拉斯基是牛津出身的政治学家,曾任英国工党主席,在二次大战前后名重士林,当时费孝通等人几乎每文必提此公大名。但是前引论述米尔顿宗教态度转变的例句,在53个字里竟一连用了5个否定词,乃使文义反复无定,简直不知所云。同时,该用 akin ( 亲近)之处,竟然用 alien ( 疏远),又使文义为之一反。至于第二句,欧威尔说,这样的句子里,语言几乎已和所代表的意义分了家;又说这种文章的作者,通常只有一腔朦胧的情绪,他们只想表示要攻击谁,拉拢谁,至于推理的精密细节,他们并不关心。 欧威尔前文曾说现代英文意象陈腐,语言不清,兹再引用他指责的两个例句,加以印证。其一是: TheFascist octopus has sung its swan song. (法四斯的八脚章鱼已自唱天鹅之歌意即法西斯虽如百足之虫,如今一败涂地,终于僵毙。)这句话的不通,在于意象矛盾:法西斯政权既然是章鱼,怎么又变成了天鹅呢?章鱼象征势力强大无远弗届的组织,天鹅是一个高雅美妙的形象,而天鹅之歌通常是指作家或音乐家临终前的作品。两个意象由法西斯贯串在一起,实在不伦不类。其.二是: In my opinion it is a not unjustifiable assumption that... (意为在我看来,下面的假设不见得不能成立。)其实,只要说 I think 两个字就已足够。这种迂回冗赘的语法,正是精密的大敌。英文里冠冕堂皇,冗长而又空洞的公文体,所谓高拔的固格 ( gobbledygook ), 皆属此类文字污染。 鲁迅认为中文西化之后,失之于生硬者,得之于精密、傅斯年认为逻辑、哲学、美术三方面的白话文都应以西文为典范,因为西文兼有三者之长。从前引例句的分析看来,西文也可能说理含混,往往不够精密,至于入人情感之功,更不见得优于中文。鲁迅、博斯年等鼓吹中文西化,一大原因是当时的白话文尚未成熟,表达的能力尚颇有限,似应多乞外援。六十年后,白话文去芜存菁,不但锻炼了口语,重估了文言,而且也吸收了外文,形成了一种多元的新文体。今日的白话文已经相当成熟,不但不可再加西化,而且应该回过头来检讨六十年间西化之得失,对恶性西化的各种病态,尤应注意革除。( 1979 年 7 月)
个人分类: 我所景仰的学者 My Respected Scholars|422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别说科学无国界
caojian123 2010-9-17 21:23
最近,有关中国期刊的发展成为热点话题之一,众说纷纭。归纳有二:一曰英文化;二曰中文化。前者认为期刊要与国际接轨,必须英文化,以便洋人翻阅。后者主要考虑阅读群体,认为中文是世界上应用最广的文字之一,期刊理应中文化,洋人学中文是理所当然。 期刊究竟英文化还是中文化实际上应由科学的属性来界定。如果是自然科学,本着理通天下的原则,可与国际接轨,即英文化。不过这要注意一个度,有些科普性或应用性极强的期刊,在英文化的同时,还必须出版中文稿,以便普通读者阅读。如果是社会科学,去中文化要慎重,因为社会科学的国别性较强,很难与国际接轨。 科学既具有国际性(共性),也具有国别性(特殊性)。说科学无国界实际上是对科学特殊性的抹杀。时下,如无选择地把所有期刊英文化,很有可能造成本土科学的流失,甚着被改头换面的其它科学所取代,西方文化的大肆入侵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西方文化能在在众多中文期刊具存的眼皮底下渗透过来,足见其用心与威力。假如众人了解中国文化的媒体被西化,中国文化衰退不远矣!!!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119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 06: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