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中国学术期刊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2019年SCI新收录中国大陆期刊及简析
热度 5 ningbi 2019-12-28 22:21
忽然发现,这是 21 世纪 10 年代最后一个周末了! 回顾这十年,这二十年,从 SCI 数据库收录中国大陆 ( 含香港澳门,下同 ) 期刊这一角度,我们真的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依据 2000 年公布的 JCR_S1999 ,中国大陆 35 种 SCI 期刊; 2010 年公布的 JCR_S2009 ,这一数据为 114 ; 2019 年公布的 JCR_S2018 ,这一数据为 224 ;考虑到 2019 年新收录等信息,目前可以预测, 2020 年公布的 JCR_S2019 ,这一数据约为 250 !从 35 到 250 ,绝对是巨大的进步呀!不可妄自尊大,也没有必要妄自菲薄。 单就 2019 年,从 SCI 数据库新收录中国大陆期刊这一角度,也是绝对的大丰收! 一表胜万言: 序 刊名 出版单位 出版周期 创办时间 1 World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浙江大学 季刊 2010 2 High Voltage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季刊 2016 3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四川大学 网络版期刊 2016 4 Cardiovascular Diagnosis and Therapy AME Publishing Company 双月刊 2011 5 Annals of Palliative Medicine AME Publishing Company 季刊 2012 6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武汉大学 双月刊 2009 7 Plant Diversity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植物学会 双月刊 2016 8 Digital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 重庆邮电大学 季刊 2015 9 Ecosystem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中国生态学学会、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月刊 2015 10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Oncology AME Publishing Company 双月刊 2010 11 Horticultural Plant Journal 中国园艺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双月刊 2015 12 Military Medical Research 人民军医出版社 网络版期刊 2014 13 Internation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Research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季刊 2013 14 Animal Nutrition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季刊 2015 15 Genes Diseases 重庆医科大学 季刊 2014 16 Journal of Materiomics 中国硅酸盐学会 季刊 2015 17 Communications in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季刊 2013 18 Stroke and Vascular Neurology 中国卒中学会 季刊 2016 19 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 季刊 2012 20 Green Energy Environment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出版社 季刊 2016 21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季刊 2010 22 Frontiers of Architectural Research(AHCI) 高等教育出版社、东南大学 季刊 2012 23 Matter and Radiation at Extremes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季刊 2016 24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中国矿业大学 季刊 1990 25 Bio-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浙江大学 季刊 2018 26 IEEE/CAA Journal of Automatica Sinica 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双月刊 2014 27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上海长海医院 双月刊 2003 衷心感谢为这些期刊的发展做出贡献的所有人,这其中,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有新晋院士,也有年轻的期刊青年编委;有已经退休了好几年的老编辑,有坚持了十几年的常务副主编,也有刚刚入行的小编。 照例大胆点评几句: 1. 坚持就是胜利!这些期刊中,有 1990 年创刊的《中国矿业大学学报英文版》,有 2003 年创刊的《结合医学学报》 ( 上海的,不是北京的西苑医院的那本 ) ,有幸分别结识两刊的核心人物骆振福教授和周庆辉教授,他们的坚持和长期不懈的努力,成就了刊物。也知悉他们的一些酸甜苦辣,好在现在可以在新的起点上,砥砺前行! 2. 新刊还是建议高举高打。这些期刊中 2015 年创刊的 5 种、 2016 年创刊的 6 种、 2018 年创刊的 1 种。以我对这些期刊的有限了解,多是高举高打策略,即全球范围内组好稿约好稿,适度控制文章数量,加大宣传力度,先“强”起来。我在多个场合提到,世界一流期刊多是又“强”又“大”的,但中国学术期刊业毕竟还不算发达,需要分解动作,先“强”后“大”是比较理想的选择。同时,我们已经欣喜地看到,前些年被 SCI 收录的中国新刊,多数陆陆续续开始增加发文量。 3. 创办一本 SCI 期刊,高原学科足以,不一定非得高峰!大家不要对号,说这其中哪个期刊所在机构的学科一般什么的。但心平气和地看,的确不少期刊所在机构的这一学科,很难说是世界数一数二的,甚至在中国也不是数一数二。我们希望单位的这一学科足够强以支撑学术期刊,但强到什么地步呢?不那么强行不行?值得大家思考一下。再反着思考一个问题,如果要办新刊,单位最强的那个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并不那么重视和投入,我们能否从次强的学科开始呢?管理学上有一个词:次优选择,现实中很多决策最终都是次优选择! 4. 政策还是有效的。听到了关于期刊影响力提升计划 / 卓越行动计划的一点非议。我个人理解,真心不容易,能做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也有实实在在的效果。这些期刊中,不少要不是这些计划,估计连刊号都拿不到 ( 刊号政策好坏是另一回事 ) 。 5. 又想说,空间依然巨大!按照 SCI 的学科分类,依然还有 60 多个学科中国一本 SCI 期刊都没有,其原因多是因为这个学科中国一本英文期刊都没有,比如量子科技这一学科,中国挺强的呀!有些学科,中国有一本 SCI 期刊了,但中国的发文量足以支撑更多的 SCI 期刊的。一直想写一篇文章,类似这样的题目:《中国需要 1000 种左右英文科技期刊》,有约稿的吗? 去年这个时间,我预测了今年的丰收,详见博文: 2018 年 SCI 新收录中国大陆期刊及简析 。 2020 年呢?十有八九继续丰收,让我们拭目以待!
个人分类: SCIE收录|17027 次阅读|10 个评论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入选统计源期刊
zhpd55 2016-10-2 11:24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入选统 源 计期刊 诸平 最近我们收到《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寄来的“统计刊源证书”:经过多项指标综合评定,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入选2016《中国学术期刊2016年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 欢迎校内外作者积极赐稿荐稿,投稿信箱:lkxbb@163.com. 注意:本刊从未委托任何组织或者个人进行组稿,谨防上当受骗!
个人分类: 科技期刊研究|299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吴学先:学术腐败藏污纳垢 专家称中国学术期刊需增10倍
kexuechuanbo 2013-2-28 17:02
学术腐败藏污纳垢 专家称中国学术期刊需增10倍 发布时间: 2013/2/28 12:54:38 作者吴学先:文艺学博士,南方科技大学教授。 发论文难,学术腐败的新闻屡见不鲜,追究原因,一个现实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我国学术期刊太少。 一、期刊数量与学者人数不成比例 新世纪以来, 12 年中,我国的学术期刊数量基本上没增加,我听说,只是在 2012 年,香港的一份杂志在大陆可以发行了,这是唯一多了一份杂志,但那是政论性质的杂志,不是学术的。 那么,需要发表论文的学者增加了多少呢? 1 、我国的大学扩招,在校本科生迅速增加,请看数字: 1977 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为 27 万; 2011 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为 675 万人。 2 、与本科相对应,全国硕士、博士招生也迅速扩大。 2012 年全国招收硕士生 517200 人( 51.7 万); 2012 年,全国招收博士生 67216 人( 6.7 万)。 3 、与扩招相适应,全国高校教职员工迅速增加,具体人数难以统计,按师生比 1:15 计算(研究型高校师生比有些是 1:10 左右),即一个老师带 15 个学生,那么, 2008-2011 在校的四年本科生总数是 2560 万,加上三年的硕士博士约 150 万,全国高校老师人数超过 200 万(不包括退休教授)。这些年留在高校的人员大多是博士毕业,都要发论文以求升迁。 教育部 ( 微博 ) 规定,硕士生、博士生在毕业前必须发表论文不少于两篇,每篇不少于 5000 字。 2012 在校硕博 58.4 万人,每人两篇,就是 117 万篇。 按照规定,在校老师评职称都要看学术成果, 200 万教职员工每人每年发一篇,就是 200 万篇论文。 现在对本科生发表论文不太要求了,还真是缓解了很多压力。 除了这些在校学者需要发表论文以外,社会上还有许多科研机构,那些研究人员也要发表论文,比如科研院所。更大的需求者要数新闻媒体和出版界的编辑、记者,他们评职称也要求发表论文。全国的编辑记者真是数不胜数啊,新媒体出现以来,工作人员就成了天文数字了。 这么多人需要发表论文,我国学术期刊的数量实在太少,而且十多年不增加,真是不合时宜。 二、由于学术期刊少,导致论文发表方面出现了许多怪现象。 本人 1985 年到高等教育出版社任编辑,出版社有几份学术期刊。在十几年里,我们身为编辑,都很正直,作者送礼或 " 花钱 " 买版面,我们认为那是很丢人的事情,杂志收钱是行业腐败。可是到了新世纪,情况逐渐变了。 2009 年,我的一位朋友给我打电话,她要评教授,她说可以出多少多少钱给杂志社,只要论文发了,学校可以报销版面费。 " 版面费 " 公开化了、而且合理化了。 还有一个公开的秘密,那就是:香港作者与大陆作者合作发表论文,基本上,这些论文都是大陆学者写的,只因为大陆发表太难,他们不得不依靠香港人,一则,香港学者有钱,他们愿意出钱,买 " 署名作者 " 的权利;二则,香港学者英文好,他们可以把大陆学者的论文翻译成英文,推荐到海外发表,这样, " 译者 " 成了 " 作者 " 。 这些年,香港学者分享了多少大陆学者的科研成果,那是可以查的:凡是香港学者与大陆学者合著的论文,基本上不用问:论文是大陆学者写的。 香港与大陆学者之间的 " 不平等合作 " 被合理化了。 不是大陆学者愿意出卖自己的科研成果,只是因为,他们在大陆买 " 版面 " 可能更贵,也可能买都买不到。现在,这种合作已经蔓延到了海外,即中国教授与外国教授合作发论文。 再说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老师教书育人,希望 "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多么崇高的职业,可是,近些年,教育部评估片面追求 " 科研成果 " ,迫使教师们轻视教学,人人都去搞科研,人人都去抢课题,忽视学生,忽视教学。结果,关心学生的好老师越老越少,各级教育机构以 " 重视科研 " 的名义使教书育人的好老师越来越少。 在读硕士和博士大多没有发表论文的渠道(有渠道的人大多出国 留学 ( 微博 ) 去了),基本上靠老师。老师认识的杂志编辑也是有限的,自己所在专业的杂志就那么几份(各专业的杂志不会超过十份),比如我所在的学科 -- 外国文学杂志,只有四五种,成千上万的人要在这几份杂志上发论文(增刊不算成果,论文集不算成果),要了导师的命也不可能给名下所有的硕士、博士推荐发表的渠道。 导师只能关注重点学生。于是,各种各样的学术腐败就产生了,导师与学生联名发表还算最好的结果了。 有良心的导师只好少招或者干脆不招在校学生了,也有些导师只招政府官员和媒体工作人员,这样的学生自己有门路发表论文。 这又是一个怪圈,导师少招应届学生,就有很多应届生读不了硕士博士,读不了硕博,山村里来的孩子,找工作就更难。 近十余年,学校留校教师都是博士,说实话,他们从本科到博士读书 10 年,真的穷到家了,若没有父母给买房子,他们靠 " 讲师 " 的工资是很难结婚生子快乐生活的。于是,学校老师各找各的门路,靠搞科研评职称提工资,这是最好的老师了;更多的人是出去兼职、兼课,很少人关心自己的教学工作。 每年,家长们把 600 多万大学生送到大学,遇到的是这样的教师队伍和教育管理体系,实在令人伤心。 三、开闸放水,允许新注册一批又一批学术期刊,让论文发表活跃起来。 文化部、新闻出版署,也许还有教育部,应该解放思想,放手办科研,迅速扩建 " 期刊 " 这个科研阵地。 1 、允许每一所大学办 1-2 份研究性杂志。大学办杂志成本很低,教授们都可以做兼职编辑,办一份杂志,一年费用 30 万左右就够了,再收点 " 版面费 " ,很容易维持。 2 、允许企业办研究性杂志。所有企业都在讲 " 企业文化 " ,企业文化不仅仅是 " 管理 " 类的,他们也有自己的 " 专业 " ,比如医药企业,他们生产药品,也研究药效。企业办杂志那就更容易了,他们有钱、有科研人员,依靠杂志他们还可以汇集全国的科研成果,何乐不为。 3 、允许社会力量办研究性杂志。 学术杂志迅速增加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1 、把版权留在国内,而不是流落海外。说不定哪一篇论文就获了诺贝尔奖,科研具有超前性,本国多多留着,总比送给别国好。我国大学扩招如此迅速,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产生科研的 " 井喷效应 " ,当我们走在科研前列的时候, " 版权 " 就无比重要了。 2 、科研论文一般不涉及政治,只是研究成果,好管理,不会像管里网络那样费力。 3 、能树立科研好风气,遏制学术腐败。 4 、当论文发表比较容易的时候,学校评估系统会得到调整,会把 " 科研能力 " 与 " 教学能力 " 平等看待,不再片面强调科研,忽视教学,这样一来,我们的学生才可能有机会聆听好老师的教学,学到真本事。 因此我建议: 2013 年开放杂志审批权,让学术期刊迅速多起来,让学术成果繁荣起来。 " 发表论文 " 要比 " 写论文 " 容易,这才对;写了论文没地方发表,那是不应该的。 大学的主体是学生,老师的任务是教学。任何时候都要记得:老师是因为学生的存在而存在的。 想让老师们安心教学,就要打破这个怪圈:一方面用 " 科研成果 " 考核老师,一方面又把发表科研成果的 " 期刊 " 限制到十年不增加。与此相反,要迅速增加期刊数量,不再用 " 科研成果 " 这个单一维度考核教师。 作者吴学先介绍: 文艺学博士,南方科技大学教授。现供职高教出版社。曾任职教育部高等教育出版社编审、华润集团高级研究员,主要著作有《燕卜荪早期诗学与新批评》、《无奈也多彩》、《红色华润》等。 来源:腾讯教育 原文链接: http://edu.qq.com/a/20130221/000236.htm
个人分类: 期刊传播史论1|208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清华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仲伟民眼中的人文人文社科学术期刊
热度 4 JYH64J98Y99H 2011-5-24 09:27
中国有六千余种学术期刊,社科学术期刊占了大多数。近年由于期刊数字化的加速发展,纸本期刊订户越来越少,这是无可奈何之事。为了扩大影响,学术期刊免费赠送越来越多。我每天都会收到各种各样的学术杂志,地方有限,必须随时处理,而处理这些杂志的方式不外乎以下几种:有的根本不必开封,直接扔进了废纸箱;有的多停留了几分钟,看看目录后,照旧扔进了废纸箱;有的则在大致浏览后,不舍得立即扔掉而摆上了书架。到年底,书架也满满当当的了,于是继续清理:有的依然直接扔进了废纸箱,有的在某篇文章被撕下后扔进了废纸箱,有的则是恭恭敬敬的又摆在了书架上。而这几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可以说基本代表了中国学术期刊学术水平的由低而高的基本特点。 我这种处理学术期刊的方式可能会遭致诸多同行的不满,可除此之外,能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吗?我想大概没有,而朋友们对学术期刊的处置方式可能同我也差不多。因为,将这些期刊送到图书馆,人家并不欢迎,说没地方放;我自己留着吧,也不可能,因为既没有地方摆放它们,也没有时间和兴趣阅读它们。因此,我们这些编辑部就成了收购废品的农民朋友最喜欢光顾的地方。 我想,大致描述一下中国学术期刊的现状是有必要的。中国的学术期刊大致有如下三大类:一是专业期刊,比如《历史研究》、《考古》、《社会》、《外交评论》等,这些杂志数量不多,大多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或大学科研机构主办,总体水平高,数量较少,可以说基本代表了中国学术研究的最高水平,因此一般是舍不得扔的,即使非本人专业的期刊,我也把它们都整整齐齐摆在书架上。当然,毋需讳言,有些原来很好的专业期刊也出现了注水现象,水平下降,如《××评论》。其次是地方社科院和社科联系统的综合性期刊,比如《学术月刊》、《学术界》、《山东社会科学》等。此类期刊原来普遍水平较高,社会影响也很好,但近几年因为经营困难以及进行所谓的市场化改革,出现了大面积的买卖版面的现象,因此此类期刊两级分化严重,有的杂志不仅由双月刊变为月刊,而且页码也越来越多,拿在手里,感觉不是一本杂志,而是沉甸甸的一块大砖头,本来是学术公器的学术期刊变成了赚钱的工具,因此这类杂志逐渐失去读者和高水平作者就在情理之中了。于是,我的书架上此类期刊越来越少。第三类学术期刊数量最多,这就是大学学报。这类期刊比较复杂,我想对中国的特有的学报现象多说几句。 在中国的人文社科类期刊中,学报队伍最为庞大,大约共有1500家。数量之所以如此巨大,是由中国特殊的体制原因和偶然因素造成的,我们不去说它。可这样如此众多的学报,别说在社会上不被人了解,就是在学界也是较少为人全面了解,曲解和误解就更多了。比如两年前影响甚大的“学报垃圾论”,甚至惊动了教育部。不过,有一点可以澄清,即将学报统统称为垃圾的观点,是不负责任的说法。学报的现状极其复杂,只有区别对待和分析,才能做到客观和公正的评价。我不否认相当一部分的学报学术水平不高,也有买卖版面的现象,可从近年的发展趋势来说,学报的学术水准在逐步提高,这一点同前述地方社科院和社科联的学术期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批名牌大学的学报脱颖而出,正在占领学术制高点,比如,除了北京几所著名高校的学报之外,像《文史哲》、《复旦学报》、《南京大学学报》、《南开学报》等,其整体水平已经全面超过了地方社科院和社科联的学术期刊(读者如疑虑,请参看《清华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发表的文章)。这个成绩的取得同教育部在2003年搞的名刊建设工程有极大关系,正是通过这个富有创意的学术期刊发展计划,使这批高校学报的学术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学术影响力大大增强。 名刊建设工程毕竟只有少数学校的学报有机会争取,为了鼓励更多的学校把学报办好,教育部随后又搞了名栏建设工程,使地方学校的学报有机会参与竞争,这一举措带动了全国中小学校的学报努力提高质量和水平。一些原来水平比较一般的学报,想方设法把某些栏目办好,从而带动了整本学报质量的提升,比如《云南师范大学学报》、《邯郸学院学报》、《中国联合大学学报》等。有的学报甚至通过名栏建设工程,而进入了名刊建设工程。有的学报则坚持走特色化之路,办刊水平也有大幅度提高,比如《中国农业大学学报》、《艺术设计研究》(北京服装学院主办,原来叫《饰》)等,可惜这样的学报还不是太多。 我上面反对将学报称为垃圾,并不是说现在的学报就没有问题了,我只是想提请人们改变对学报普遍存在的偏见。最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学术期刊生存困难、大批社科学术期刊“下水”(指收取版面费)的情况下,相当一部分的学报逆水行舟,坚持学术导向,坚持以提高学术质量为办刊宗旨,这需要多么大勇气和多大的付出啊!可以这么说,以名刊为代表的一大批学报现在成为了学术的中坚力量,尤其是成为了抵制学术不端和不良学术风气的先锋。从发展趋势来看,学报在向好的方向发展,而这一点并没有多少人给予关注。 当然,我们也无需否认学报目前存在的很多问题,从现状来看,突出的问题有两个,一是数量庞大而平均质量偏低;二是过于综合而缺少专业性特点。正是基于这两个问题,现在名刊学报正准备携起手来,共同打造高校系统的专业期刊。我想,如果高校学报的专业化转型能够取得成功,将极大促进中国学术的发展,也将极大促进目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期刊结构的良性转变。 中国社科学术期刊目前最主要的问题不是数量多,而是结构不合理,即综合性学术期刊多,而专业期刊少。政府倡导的期刊市场化改革的大方向没有错,但对于学术期刊不能一刀切,不能盲目地将学术期刊推向市场——那是扼杀学术。因为,学术研究需要不断的积累,而承载学术成果的最主要的平台——学术期刊——则更需要支持,尤其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一个国家的GDP可以在短时期迅速增长,而高质量的社科学术期刊则可能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办成。目前,我们国家对学术期刊的建设和发展尚无具体的规划,在政策上甚至有些乱作为,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正是因为这样,导致目前的社科学术期刊相当混乱,一批原来很好的期刊(包括综合刊和专业刊)质量下滑,甚至变成了敛钱的工具,长此下去,必将对中国的学术发展造成极大的危害。相比之下,一批名刊学报能够抵制诱惑,坚持学术理念,是值得敬佩和大加鼓励的。 ( 原载《中华读书报》)
个人分类: 边看边说|2995 次阅读|7 个评论
中国学术期刊有救了:是胁从不是主犯
杨学祥 2010-9-20 09:48
中国学术期刊有救了:是胁从不是主犯 杨学祥 《自然》杂志导演了一场《中国学术期刊》罪该万死的闹剧,迫使中国科技决策者挥泪斩马谡。 《科学》杂志最近发表文章,表明学术论文水平低的源头在美国,为中国学术期刊洗清了冤狱。 9月17日出版的《科学》杂志刊登美国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和英国阿伯泰大学(Abertay University)两位科学家的来信,就目前学术界论文的过度增长现象进行了讨论。上世纪50年代早期,美国学术界兴起了一种被称为不出版就出局的概念,到80年代中期,很多大学开始将每年的文章发表数量看做研究人员科研能力评定的指标之一。他们认为,靠学术出版来对科研进行把关的日子也许并不长久了。在任何情况下,论文发表数量都不能作为职称评定或者学术评价的标准;大学不能只是把同行评审看成研究人员理所应当的职责,而是更要将其看做是评价研究人员学术贡献的一种至关重要的方式,并对此进行奖励。 我在9月16日指出,中国学者为什么发表论文?大部分是为了达到岗位考核标准、为了评定职称、为了获取奖金、为了毕业文凭。本科生毕业需要论文,硕士生毕业需要论文,博士生毕业需要论文,博士后毕业需要论文,各种职称评定需要论文,各种基金申请需要论文,各种科研和教学奖励需要论文,算一算人数,算一算论文数量,5000份中国学术期刊的数量未必够用。这样的官样文章根本就没有人看,即使是抄袭的论文也很少被发现。如果相关的考核不是看论文数量,而是其学术水平和独立观点,制造这么多垃圾论文又有什么用? 如此看来,论文水平低不独是中国期刊的问题,中外敌对势力大可不必口诛笔伐,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中国学术期刊不过是跟风,真正的源头在国外。正如诚实的两位美国科学家所说:上世纪50年代早期,美国学术界兴起了一种被称为不出版就出局的概念,到80年代中期,很多大学开始将每年的文章发表数量看做研究人员科研能力评定的指标之一。 在不可告人目的驱使下,英文版被看成是拯救中国期刊的灵丹妙药,英语化被看成是拯救中国科学技术的万能法宝,其用心何其毒也。炮舰政策失败了,该用黄油了。 学术跟风者:中国人的话可以不听,外国人的话也可以不听吗? 先不要惩罚中国学术期刊,先改变学术水平评价标准吧! 中国学术期刊有救了:是胁从不是主犯!!! 附件: 学者杨学祥 发表于 2010-9-20 5:34:07 论文数量不是评价科研成果的标准:英雄所见略同 杨学祥 9月17日出版的《科学》杂志刊登美国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和英国阿伯泰大学(Abertay University)两位科学家的来信,就目前学术界论文的过度增长现象进行了讨论。上世纪50年代早期,美国学术界兴起了一种被称为不出版就出局的概念,到80年代中期,很多大学开始将每年的文章发表数量看做研究人员科研能力评定的指标之一。他们认为,靠学术出版来对科研进行把关的日子也许并不长久了。在任何情况下,论文发表数量都不能作为职称评定或者学术评价的标准;大学不能只是把同行评审看成研究人员理所应当的职责,而是更要将其看做是评价研究人员学术贡献的一种至关重要的方式,并对此进行奖励。 我在9月16日指出,中国学者为什么发表论文?大部分是为了达到岗位考核标准、为了评定职称、为了获取奖金、为了毕业文凭。本科生毕业需要论文,硕士生毕业需要论文,博士生毕业需要论文,博士后毕业需要论文,各种职称评定需要论文,各种基金申请需要论文,各种科研和教学奖励需要论文,算一算人数,算一算论文数量,5000份中国学术期刊的数量未必够用。这样的官样文章根本就没有人看,即使是抄袭的论文也很少被发现。如果相关的考核不是看论文数量,而是其学术水平和独立观点,制造这么多垃圾论文又有什么用? 如此看来,论文水平低不独是中国期刊的问题,中外敌对势力大可不必口诛笔伐,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中国学术期刊不过是跟风,真正的源头在国外。正如诚实的两位美国科学家所说:上世纪50年代早期,美国学术界兴起了一种被称为不出版就出局的概念,到80年代中期,很多大学开始将每年的文章发表数量看做研究人员科研能力评定的指标之一。 在不可告人目的驱使下,英文版被看成是拯救中国期刊的灵丹妙药,英语化被看成是拯救中国科学技术的万能法宝,其用心何其毒也。炮舰政策失败了,该用黄油了。 时隔一日,中美学者同时指出学术论文质量降低的原因,这不是时间巧合,而是看到了问题的本质。中国学者用的是中文,《科学网》又很年轻,影响面不如世界名刊,传播不远,听到者少;美国学者用的是英文,《科学》杂志誉满全球,影响面大,传播久远,无刊能敌。相信《科学》期刊的公正评论能阻止《自然》杂志错误社论的误导。 学术跟风者:中国人的话可以不听,外国人的话也可以不听吗? 先不要惩罚中国学术期刊,先改变学术水平评价标准吧! 美英学者致信《科学》探讨学术论文过度增长 过度重视数量为通病;同行评审有新用途 9月17日出版的《科学》杂志刊登美国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和英国阿伯泰大学(Abertay University)两位科学家的来信,就目前学术界论文的过度增长现象进行了讨论。以下为信件主要内容: 学术界一直都觉得,目前这种正式的学术出版流程能够很好地区分哪些研究确实做得好,而哪些研究是蒙混过关的、劣质的。可不幸的是,靠学术出版来对科研进行把关的日子也许并不长久了。 上世纪50年代早期,美国学术界兴起了一种被称为不出版就出局的概念,到80年代中期,很多大学开始将每年的文章发表数量看做研究人员科研能力评定的指标之一。 学术出版也因此发生了改变:研究人员开始将一篇完整的论文切割成几个在可发表范围内的部分,将其独立成文,分别发表以积攒论文数量,或者未等到更合适的研究结果出来,就急匆匆地发表文章;越来越多的论文有好几个作者,即使其中有些人对研究没有任何贡献;博士生开始将学位论文当成发表的文章来写,甚至在答辩前就把论文提交了。最后导致的结果是,90年代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论文数量比80年代增长了200300%。 中国与印度的情形和西方大致一样,只是有时候他们甚至把在顶级期刊上发表文章和金钱奖励挂钩,使得很多人的目光只盯着顶级期刊。到2008年,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论文数量产出国了(欧洲位居第一)。 面对论文数量的无节制增长,文献计量学指数相继产生,比如h因子,g因子等等,通过被引用次数来评价论文的影响力。这也许比单纯通过论文数量来评价更具科学性,但却容易造成研究人员故意自我引用,或与他人相互引用。 研究人员需要对当前论文数量的过激增长进行控制:在任何情况下,论文发表数量都不能作为职称评定或者学术评价的标准;大学不能只是把同行评审看成研究人员理所应当的职责,而是更要将其看做是评价研究人员学术贡献的一种至关重要的方式,并对此进行奖励;同行评审的效果也要作为一项基本能力纳入到博士生的考核当中;每提交一篇文章,作者必须提供自己针对他人文章做过的三份评议。如此一来,论文数量可得到很好的控制,而质量也将有所提高。(科学网 张笑/编译)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9/237730.shtm 学者杨学祥 发表于 2010-9-16 16:14:38 中国学术期刊的使命 杨学祥 9月16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刊登社论《出版或灭亡》(Publish or perish),阐述中国学术期刊目前的颓势,并建议制定详细计划来挽救衰退的中国学术期刊。 事实上,《自然》杂志尽管提出了问题,但并不了解问题发生的原因,所以其开出的药方就未必有效。 问题一:中国学术期刊的数量已达到5000份还多,然而,其发表的文章很多都未被关注,无人引用。这不得不让人产生疑问:这样的研究还有没有意义? 中国学者为什么发表论文?大部分是为了达到岗位考核标准、为了评定职称、为了获取奖金、为了毕业文凭。本科生毕业需要论文,硕士生毕业需要论文,博士生毕业需要论文,博士后毕业需要论文,各种职称评定需要论文,各种基金申请需要论文,各种科研和教学奖励需要论文,算一算人数,算一算论文数量,5000份中国学术期刊的数量未必够用。这样的官样文章根本就没有人看,即使是抄袭的论文也很少被发现。 如果相关的考核不是看论文数量,而是其学术水平和独立观点,制造这么多垃圾论文又有什么用? 问题二:比较在英文国际期刊中发表的学术文章数量,中国科学家位居第二,仅次于美国。在中国国内开始质疑为什么自己的期刊发表的高质量文章那么少。 这还是考核标准问题。由于考核标准重外轻内,正如学者王德华所言,中国国内的自然科学的学术期刊的质量(包括主流期刊),也是让人担忧。主要原因大家都清楚,就是几乎所有的质量稍微好一点的文章,无论学生还是导师都会毫不犹豫地投向国际英文期刊 (SCI期刊),不少被退回来的稿件或不是很好的稿件(希望出版快的稿件)再投向了国内的那些SCI期刊,这都是为了课题交差,为了学位,为了经费,为了职称,为了荣誉。所以,说中国的科技期刊质量不错,那是说胡话。这个现实是必须承认的,但是认识到问题的根源才是根治的第一步。 我认为,中国的学术期刊要办好必须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症下药才能找到出路。 首先是语言障碍,英文不过关,中文不通用。其实,其它非英语国家也有相应的问题。为此,为了引进和交流,需要中国学术期刊做好为著者和读者语言服务的工作。 对于国外投来的论文,在发表其母语论文的同时,也转译成中文,为中国读者服务,还可录入英文版,做国际交流,扩大论文交流范围,吸引更多有国际语言交流障碍的著者和读者。 对于国内投来的论文,在发表中文版的同时,代转译为英文,录入英文版,扩大交流,吸引英文较差的著者。 其次,如《自然》杂志社论所说,政府部门应该起强势主导作用。必须制定相应政策保障国内最好论文首先投向中国学术期刊,包括考核标准。对于国外论文,除了通过多种语言交流扩大其影响外,也可采取一定的激励政策。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63667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64752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5387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00: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