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现代物理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现代物理学重新从超流体角度审查以太概念
热度 3 yangxintie1 2014-5-6 01:15
现代物理学重新从超流体角度审查以太概念 (以下内容节选自 http://www.esotericscience.com/Aether.aspx ) 1 重新提出的以太的缘由 2 迈克尔逊 - 莫雷实验 3 其他方面的困难与以太模式 4 以太的工作模式 1 重新出现的以太理论的缘由 以太的概念已经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了,现代版的以太概念是在 18 世纪为了解释光的波动性第一次提出的。但是后来放弃了,因为某些实验似乎与这种想法不符合。 这主要是迈克尔逊 - 莫雷实验的 “ 零 ” 的结果的原因。为了这一点,科学家毫无疑问地接受了光的存在独立于任何介质的想法。 重新出现的以太理论 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有波存在,但是没有做任何物质作用的概念,这种 “ 波动 ” ,似乎本身就是一种荒唐的说法,而且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理由让以太概念的重新被人们审视和完整的进行检验。 但以太模型实际上还有一些其他的优势,其中有许多我们会在后面提到。 当人们对事物本质深入研讨就会发现,现在有很多未解决问题与爱因斯坦的理论有关。 米兰洛维奇曾仔细研究爱因斯坦的原狭义相对论的论文,发现它们含有许多不一致及有问题的假设 。此外,他看着用来证明狭义相对论的理论,如迈克尔逊 - 莫雷实验,光的多普勒效应的实验证据,如通过水测试,星光像差斐索的光。 都表明,大多数的这些试验都可以在非相对论情况下或用地球拖曳以太的假设来理解。 还有涉及到双生子佯谬和时间膨胀的未解决的矛盾(查看我们在相对论页面的这些讨论)对狭义相对论的理论的正确性就增加进一步疑问。 请注意,我们并没有质疑相对论公式的正确性,相对性及其公设的只是特殊的理论。 在爱因斯坦得到相对论公式之前, 洛伦兹是按照电动力学实验的结果得到的并基于以太模型推导就得到了这些公式。 又见 BURNISTON 布朗的经典文章 ,他对相对论的特殊与一般的理论的看法是持批评态度的,还有马库斯科尔曼的文章 ,他在文章里面提出一个目录,里面排了一系列众所周知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他们都反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对于以太的存在,进一步的实验支持由韦伯斯特克尔提供的 。 另一个重要的发现出来自哈罗德阿斯普登的能源旋转实验 。 他转动的永久磁铁转子达到其额定转速。 他发现,如果转子被停到静止以后和停止后再次在一分钟内起转,只需要 30 焦耳能量就可以将其带到第一次尝试时的相同速度!第一次达到此值需要 300 焦耳 !该实验的重要性在于,它强烈地指向该处介质受第一次自旋的影响而这反过来又影响第二自旋的。 最合理的表象解释在于,其中一个可以想见的第一自旋创造的东西像一个以太旋涡(见以太介质惯量部分),其中后物体停止转动持续一段时间。 标准理论无法解释这样的效果 - 这包括零点场理论。 量子电动力学( QED ),导致产生了 “ 真空 ” 的自发电磁波动的概念 。这代表着一种介质,可与内部物质的充电组件进行交互。 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例如已被提议作为用于惯性的解释,其中包括 。这个理论,而在似是而非的惯性的情况下,会有很多无法解释的哈罗德阿斯普登的旋转实验的滞后效应。 现在看来,即使是正统的科学已经开始了以太的重新思考,考虑他的可能性状,他的普遍结构,他在空间的存在。 最近的一篇文章发表在科学美国人西奥多 A. 雅各布森和雷诺 Parentani 指出了流体和光波在弯曲时空,如黑洞周围声波的行为之间的相似性 。 时空赋予流体的的特性的方法解决了史蒂芬 • 霍金作为开发者提出的从黑洞中的光子辐射理论的一些根本缺陷。 这个理论导致了困难,如无限红移虚拟光子逸出一个黑洞,与隐含的零长度的波长和无限能量,等,由于采用了以具有粒度小尺寸的方式存在的流体一样的颗粒状的时空,于是提供了一个低波长截止限,解决了很多此类问题。 然而,他们的模型所带来的后果之一是,光可以有不同的速度,这取决于相对时空里面的 ' 分子 ' 彼此如何移动。 这就包括在一定条件下光子的速度大于 c 的。 显然,这违背了相对论! 我们这里给出,概括这一困境的文章的一个引述: “ 此修正以霍金提出的分析特别有价值 —— 相对论必须修改。和爱因斯坦的假设相反,时空必须像由一个一些未知性质的 ' 分子 ' 那样的流体组成 。 ” 这个工作的进一步支持是由 T. 帕德马纳班 得到的,他提出爱因斯坦场方程广义相对论具有和流体力学的 Navier-Stokes 方程的相同的形式。 他的论文的结论是, “ 引力就是流体 ” 。 此外弗兰克 Delplace 表明,如果像以太流体假定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流体动力学解释显示在所有尺度上有一个一致的动力粘性 。 例如,由于以太产生的剪切压力是和中子星的中子相同的。 他还给出了其他基本论点,以支持像以太为基础的通用流体。 在雅各布森和 Parentani 文章也有一个爱因斯坦大约在他去世前一年发送给他的朋友米歇尔贝索的信中保留的一个有趣的引述。, 在那里, 爱因斯坦对他帮助创建的理论大厦持着非常保守态度。 我们这里把它写在 “ 引号包括的内容内 ” ,以便让我们的读者去深入思考: “ 我认为很有可能这物理概念不能再根据所谓(单纯)场的概念来作了, 即,就连续结构来说。 在我的整个理论城堡中其实将什么也没有留下 我的现代物理学的其余部分包括引力理论都如空气一样也没什么内容。 ” 以太模型使我们能够描述宇宙中,消除了许多的矛盾和标准理论的矛盾更直观的方式。 例如,光的粒子 / 波二象性和物质,惯性和重力和引力和惯性质量,与量子波函数,量子电动力学和广义相对论之间的矛盾,倒塌的概念矛盾的等价原点相对论的双生子佯谬,等等。 2 迈克尔逊 - 莫雷实验(以下翻译草稿未及仔细整理) 之前,我们可以谈论以太模型,我们必须解决的迈克尔逊 - 莫雷实验( 1880 年)的明显的 “ 空 ” 的结果。 该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测量光的传播的时候以太,或光的载体,是走向或远离观察者检测到以太的存在。 时间应该是不同的两种情况下,在该波的水的表面上会受到水,运载波的移动以类似的方式。 这个实验的结果是一个明显的 ' 空 ' 的结果。 也就是说,旅游的时间是相同的,这表明没有以太承载的光波。 我们说清楚,因为有更多的,更广泛,更准确,通过实验顿 • 米勒在 1900 年初完成这产生了一定的差异。 看到詹姆斯保护套的文章 一个有趣的帐户的实验。 事实上,即使是迈克尔逊本人谁反复的实验在 1928 年发现了一个小的积极作用。 但由于观察到的影响比人们所期望的那么假设地球是行驶在通过一个固定的以太背景极快的速度要小得多,小的效果是由于实验误差。自从此开始以太的概念已经退居科学幻想领域。 然而,我们相信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很简单,解释其提出早在 1800 年代和顿米勒本人和其他人,因为这个 ' 零 ' 的结果。 也就是说,在地球拖曳以太,使其与地球旋转。 这似乎假设以太是气态或液态稠度相当合理的,因为如果我们旋转一个物体在空气或水中的空气或水很快就会开始旋转它。 这意味着,以太将旋在地球表面上相同的速度在地球和以越来越低的速度为 1 远离地球。 因此,该模型可以解释为什么地球表面进行的任何实验会产生一个空,或者非常小,导致相对于地球以太的速度。 有趣的是要注意,代顿 • 米勒谁做了他的大部分实验在威尔逊山( 1800 米)的顶部观察到的平均比迈克尔逊 - 莫雷谁做他们的实验在一个地下室接近海平面较高的结果。 这将是与以太拖曳模型的预测,如 1 从海平面移动进一步在那里将是以太相比,地球表面有较大的相对运动是一致的。 如果这个模型是正确的人会想到,如果迈克尔逊 - 莫雷实验是在太空中做了它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同时考虑到太阳将自身拖曳周围的以太。 有这个一定的支持与布莱恩 • 华莱士 谁在 1961 年做了金星表面的雷达距离测量的结果。对数据的分析没有证实一个恒定的光速,而是似乎表明,遵循古典 V 格式的分量。 另外有趣的是数据包含昼夜,月球和朔望变化。 上述模型也由尤里 Galaev 。 他做了多种设计来检测以太测试,使用无线电波和光。他的结果与顿米勒的普遍赞同和有趣的表现与高度从地球,用以太拖曳理论是一致的表面增加的效果。 他甚至有一个去测量以太的粘度。 以太模式理论各方面的困难 提到以太主要的反对者的意见时不得不提到以太模型涉及光的振动的特性是一种横波的传播。 这样就要求以太成为一个非常坚硬的物质,据估计,它需要有钢的硬度,以支持横波中有光的速度。 (编者加入解释,如果是气体,密度极端地低,而分子自由速度又非常高,哪怕是一个分子组成的 “ 气体 ” ,也会有非常高的波动传播速度) 另一方面气体和液体通常并不支持横波。 但是在仔细观察我们发现,液体其实是可以进行横波传播的。最近有实验证据支持这一点,在那里发现过液态氦在非常低的温度下变成超流体,他可以横向传送声波 。 其他困难,如光子或光粒子特性也可以在一个以太模型(查看我们的光节)。 关于以太的概念其他一些有趣的想法和观点请参阅下面的参考资料 , , , , , , 。 4 以太的工作模式 作为一个起点,我们将假定以太是和一致同性接近的液体,内偶尔有固体如核颗粒。那就要象液体流,并有传播纵向和横向振动的能力。 以太粒子将是一个很多比亚原子粒子更小,并且可能包含不同的类型。 也可以将假设该以太延伸到 4 个维度。 这是必需的,以便给充电一个满意的解释和物质的形成。 也允许一个自然结合重力和量子力学效应进入画面。 看到其他的部分细节。 要注意的是以太不应被视为独立于其他物质,但作为其内所有的颗粒形成,并且通过该物理力介导的底物是重要的。 参考文献 米兰 R. 帕夫洛维奇, “ 爱因斯坦的理论 - 科学理论或幻觉 ” , milanrpavlovic.freeservers.com G. BURNISTON 布朗, “ 有什么不对相对论? ” , homepage.ntlworld.com / 学术界 / whatswrongwithrelativity.html 马库斯 • 科尔曼, “ 用相对论的麻烦 ” , www.wbabin.net / 物理 / marcus.htm 韦伯斯特克尔, “ 以太的检测 ” , www.teslaphysics.com 哈罗德阿斯普登, “ 虚拟惯性的发现, ” 新能源新闻,第 2 卷,第 10 期, 1995 年 2 月,页 1-2 。 又见哈尔狐 “ 的阿斯普登效应 ” 页 2-3 。 看 www.scribd.com/doc/76567187/1995-Harold-Aspden-Discovery-of-Virtual-Inertia 托马斯 • 瓦隆, “ 了解零点能 ” , users.erols.com / IRI / ZPEpaper.html 海希二,鲁埃达答,帕特霍夫贺, “ 物理零点场:惯性,重力和质量的影响 ” ,在思考科学 与技术, 20 , 99-114 ( 1997 ),可复制于 www.earthtech.org / 出版物 / spec_sci_tech.pdf 雅各布森 TA & Parentani 河, “ 回声黑洞 ” ,科学美国人, P48 , 2005 年 12 詹姆斯保护套, “ 代顿米勒的以太漂移实验 ” , www.orgonelab.org / miller.htm 布莱恩 G. 华莱士, “ 太空雷达光的相对速度测试 ” ,光谱快报 2:361 1969 喻。 M. Galaev , “ 以太漂移速度和运动粘度以太光学波段内的测量 ” ,时空与物质, 第 3 卷( 2002 年),第 5 ( 15 ),页 207-224 www.mountainman.com.au/aether_6.htm 李华, Haard 以旧换新,霍尔珀林可湿性粉剂,灵魂 JA ,自然 400 , 431-433“ 的超流氦 -3-B 声学法拉第效应的发现 ” ( 1999 年 7 月) 罗伯特 • 尼尔 • 博伊德, “ 物理学 ” www.gewo.info / VE / links.htm 保罗 • 拉维奥莱特, “Subquantum 动力学 ” www.etheric.com 射频 • 诺, “ 以太理论 ” www.amazon.com/Aether-Theory-RF-Norgan/dp/0956602304 弗兰克 Delplace , “ 门户开放对 21 世纪物理学 ” ,书: ISBN 978-2-9535249-0-1 www.priceminister.com 史蒂芬雷达, “Aethro 运动学 ” , Aethron 出版公司,洛杉矶 1994 年,又见 www.aethro-kinematics.com 卡罗琳 H.Thompson ,网站 freespace.virgin.net/ch.thompson1 加布里埃尔 LaFraniere , “ 物质是由波 ” www.rhythmodynamics.com / Gabriel_LaFreniere 帕德马纳班 T. , “ 时空的原子流体力学 ” ,近代物理 D ,卷国际期刊。 20 ,第 14 号( 2011 年) 2817 年至 2822 年 弗兰克 Delplace , “ 液体时空(以太)粘度,这是一种统一物理 ” , www.gsjournal.net (原文 http://www.esotericscience.com/Aether.aspx )
2567 次阅读|11 个评论
对流形变换表达的工程力学问题的求解方法
肖建华 2014-1-15 17:13
理性力学对力学规律的描述是采用流形变换为基本量,这也是现代物理学理论的基本表达方式。在理论论述中,尤其是教科书及发表论文中,为了与经典力学的相应方程对比,往往是引入位移场或标量场,从而,经推演而得到经典力学的相应方程。从科学研究工作看,这是必要的:1)证明新理论包含了老理论;2)有利于读者对抽象理论的理解和领会。 但是,由此而付出的代价也是高昂的:给很多读者一个误导—先建立一般抽象方程,然而引入一般化位移场或标量场构造出抽象量,代入抽象方程后,得到一个关于位移场或标量场的运动方程(一般地说是强非线性的),然后求解。初边值也按此路数引入。 采用这样一个“普遍共识”性的工程力学问题的求解方法,面对的就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方程的求解问题,而如果搞线性近似或化简,则又回到了经典力学的相应方程。如此一来,整个研究工作无非就是戴了一个现代理论的帽子(难听点就是说,挂羊头卖狗肉)。这类论文很多,给读者一个印象:抽象理论并无实用价值。这类现象在国内外都是很普遍的。 因而,可以理性的做出判断:如果采用流形变换为基本量,则方程的求解目标量和初边值的引入也应是以流形变换为基本量。这类求解方法的建立是打开现代科学理论的工程应用的必要条件。 这条道路难在那呢?数学上,对1D流形(杆),其最少的变换参函数是两个(弯和扭),因此,独立的运动方程是两组。如采用位移场的办法,对在3维直角空间的描述而言,每一个变换参函数对应的有3个投影方程(或叫分量方程),从而有6个方程需要求解。用计算机算算也就拉倒了(难于检验)。 而按照流形变换描述的初衷,如果对流形变换为目标量求解,只需要两个独立的方程。但是,这要牺牲直观性和直接性。而初边值的引入则取决于读者对理论的认识水平和对工程问题本质的抽象概括水平(难于列出初边值条件方程)。 无论是那条路在目前都不是很通。 还有一个我最近才发现的问题:对于采用流形变换为基本量的力学方程,还必须根据问题的本质建立对变换的限定性方程(或条件方程)。对这类补充性方程的出现我迷惑不解了好几年,最近才恍然大悟:流形变换的表达能力超强(范围太广),从而,必须针对工程问题的本质排除掉某些类的流形变换,从而在逻辑上限定合理的变换类为求解目标。 应用以上路数,近几年得到了几个很有科学价值的理论解(有的放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上,有的在会议论文集中,有的还没有发表或成文),其可行性得到了证实。还有就是,最终得到的解析解往往是复合函数,其微小变形近似给出的就是经典理论的相应解。也就是说,求解并不是太复杂,难在对力学本质的概括(建立对变换的限定性方程)必须是符合实际的。当然,这只不过是初战告捷,以后的求定解道路有多难还是未知数。 作为新年礼物,特将此最新研究工作进展与研究理性力学或现代物理的朋友们共享。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467 次阅读|0 个评论
现代物理学的哲学基础:有限性和连续性
热度 1 肖建华 2013-7-9 10:09
在经典的微分、导数概念中,无限可分性是连续性最为基础的概念。但是,量子物理学给出了反面的证据:物质不是无限可分的,动量、角动量、能量不是无限可分的。它们不是连续的。基于有限性,量子力学区别于经典力学。 在过去的一百年里,量子理论就是现代物理的代名词,把重力量子化、把电磁场量子化,把熵量子化?等等是热的很可以的。 数学上,用开覆盖概念可以挽救连续性概念;物理上,可以用概率分布概念来挽救连续性概念。 这就是当前的物理学哲学基础思想。我们能走多远呢? 在量子力学的哲学基础中,有限性是本质概念。基于有限性的概念而建立的量子力学数学体系被看成是量子力学的逻辑基础。 这样,现代物理就是在两根绳上跳舞:一根是连续性,一根是有限性。 统计力学、统计物理强调的是有限性,它们是被共识为正统的。把它们的有效性向宏观方向的推广就产生了凝聚态物理这个面向宏观连续性的研究方向。 这条道路能走出多远呢? 如果从连续性出发,哲学上就会问:电子是什么形状的?质子是什么形状的? 它们的形状会变吗?如何变的? 这就好像是回到了经典的弹性力学中的研究对象:壳面,物体,杠(纤维)。换句话说,就是场的概念。它的研究方向就是:由连续性导出有限性。 场的概念基于连续性;量子的概念基于有限性。 在浅层次上调和二者是很简单的。甚至于多数人从来就没有意识到这种调和的存在,而是认为这是自然的、理所当然的。 因而,把连续性和有限性作为同等地位的基础概念也就有了生存的土壤。 色动力学就是这种调和的产物。它把质子等粒子看成是夸克场的产物。而夸克场又是色子形成的。这种调和多少有逻辑循环的味道。 而强子理论则把强子看成是宇宙中的最小连续物质,它有形状和尺度。 物质有有限的尺度概念是经典理论和量子力学的共识点。所不同的无非就是:连续性是导出性概念还是前提性概念。 如果粒子没有形状(球形等价的质点),它周边的空间就是各向同性的,散射实验应给出对称的散射场分布。 但是,不行!有的粒子有自旋,由于自旋的存在,有不对称的散射场分布。我们可以把反对称部分抽取出来研究粒子的自旋。 如果没有形状,则反对称部分只依赖于自旋的方向。与子旋方向正交的横向面是各向同性的。但是,不对!横向散射也有反对称性。 由此看来,只好把粒子看成是非球状的了。既然如此,它就可以变形。变形,多么古老的概念!弹性力学研究的就是可逆变形。 那么,粒子的变形何时是可逆的?在那种情况下是不可逆的? 好像又回到了传统的热力学基本论题。 强子力学声称:研究夸克间的相互作用和夸克 - 胶子的动力学。也就是研究多体产生的连续场问题。 一旦在本质上是多体的场相互作用问题,古老的开普勒三定律、古老的大地水准面理论(等能量面)就又被捡回来了。而水准面(等能量面)的变形与多体系的相互关系就是 GPS 等现代大地测量学的强项。 我们再次回到原点:由宇宙宏观物体的运动推测微观物体的运动。所不同的是,对微观世界,有电子、中子、光子枪可以作为观测工具。 但是,数学结构上有类似性是毫无悬念的。一百年前的超代数学再次的被推到前沿。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74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中国现代物理学的先驱:饶毓泰
xie44025 2013-6-25 23:35
l 中国现代物理学的先驱:饶毓泰 饶毓泰 (1891—1968年)字树人,出生于江西临川。早年在上海求学时,与胡适是中国公学的同学。因胡适兼任英语教师,他又成了胡的学生。1913年饶毓泰考取了省派的公费留学生名额,远赴美国学习物理,1918年获芝加哥大学学士学位,1922年又获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在普林斯顿,他随K.T.康普顿教授从事当时物理学前沿的气体导电研究。他的博士论文《关于水银蒸汽的低压弧光和它对荧光的影响》就发表在美国权威的学术刊物《物理评论》上。这是当时气体导电研究的一项新成就。饶毓泰因此成为中国近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先驱。 1922 年回国。适逢爱国教育家张伯苓主持南开大学,广为延揽人才,当即欣然应聘,并将其在美国定购之仪器全部献出。从此物理学乃有实验室,物理系亦正式成立。饶毓泰为该系创建人,担任教授并兼任系主任。1933年又担任北京大学教授、理学院院长兼物理系主任。他的学生、台湾中央研究院前院长吴大猷回忆道:我国物理学研究的开始,不过是1931年前后的事。1933年饶毓泰接任后,不仅聚集了一批年轻有为的学者,还邀请国际著名科学家前来访问。这种少长咸集、群贤毕至的局面,使当时的研究工作非常活跃,因为理科获得袁述之及美国罗氏基金团之捐助,已开工兴建科学馆——思源堂,美国的吴鲁德( P.I.wold )博士来授课一年,并帮助规划科学馆之实施。饶毓泰同时开普通物理、分析力学和初步光学等三门课。吴鲁德返回美国后,适陈礼教授来校。他是学电工的,讲交流电和无线电课。饶、陈同心协力,为新购置的仪器进行调试与安装、电流导线的布置等均费心尽力。经他们几年谋划与改进,在科学馆建成了普通物理、电学、光学、热学等实验室,为后来培养人才创造了良好条件。 饶毓泰呕心沥血,培育人才。曾在数学、物理、化学等系学习、曾受教于饶毓泰,而成为国内外知名学者有:刘晋年、江泽涵、申又帐、吴大任、陈省身、郑华炽等。有的优秀学生,后来在我国物理学界成为栋梁之才。例如国际知名的物理学家和教育家、台湾 “ 中央研究院”前院长吴大猷即是。吴大猷,1925年入矿科,次年转物理系。据他回忆大学四年他曾随饶师学习大学物理、电磁学、近代物理、高等力学、光学、气体运动学和高等电磁学等多门课程、吴大猷说: “ 学生由他获益处,不在流畅的演讲,而在其对学术了解之深,对求知态度之诚,对学术的欣赏与尊敬.以及为人的严正不阿的人格之影响”因此对吴大猷 “ 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起到了关键的、亦可以说是举足轻重的影响”。饶毓泰十分关心年轻人,对他们多予鼓励、帮助。1927年,正在读二年级的吴大任对现代物理兴趣极浓,课余常到阅览室去看物理杂志。那时宇宙射线刚被发现.对它只有初步观察和分析尚未定名。吴大任写了一篇《大宇中的高频率辐射线》的短文,加以报道,登在学校理科学会的小报上。饶毓泰看后异常兴奋,决定重点培养。饶毓泰对文科学生叶恭绍的帮助,更使人难以忘怀.叶恭绍青年时代就立志学医,1927年她考上燕京大学医学预科而不能去,上了南开大学文科而不愿意读。当时,饶毓泰任理科主任,亲自帮她转科,还为她设计了选课方案,使她按医学预科的要求学习,实现了她学医的夙愿。她回忆道: “ 没有他的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南开大学前副校长吴大任则写了《赞 “ 实事求是”精神》一文,盛赞饶师精湛的学识和高尚的师德。 为了培养现代物理学人才,饶毓泰还常在课内外向学生介绍物理研究的新成果和新思路。当年,吴大猷听过他的《爱因斯坦相对论之原理》演讲。大学三年级时,吴大猷就开始研读‘狭义相对论’。1929年,吴大猷毕业,饶毓泰把这位成绩 “ 极其杰出”的学生留校任教,让他挑起重担,并从中得到锻炼。饶毓泰还与叶企荪联合推荐吴大猷获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资助,赴美深造。在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的资助下,1929年—1932年,饶毓泰先后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和波茨坦天体物理研究所从事科学研究。他在研究铷和铯的原子光谱线的反斯塔克效应时,观察到这两个元素主线系的分裂和红移。这一发现充实了量子力学应用领域中的实验数据,具有重大意义。其论文旋即在德国的《物理学期刊》上发表。 1932 年8月,饶毓泰从德返国。他先在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任专职研究员一年。翌年6月,出任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 “ 研究教授”,后兼任理学院院长,同时担任过中国物理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物理学报》编委。那时,北大物理系正面临着重重困难。饶毓泰花费很多心血进行物理系建设工作。据虞福春说,1934—1935年, “ 在我二、三年级的时候,饶先生聘来了一批新教授,有周同庆、张宗蠡、朱物华、吴大猷等。此时,北京大学物理系除了正常的教学任务以外,还承担了许多方面的研究工作,并招收了研究生如马仕俊、郭永怀等。”饶毓泰在北大除了亲自给学生讲课和指导实验外,为了改变物理系的面貌,他还制定了计划,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教学和科研工作。他特别重视实验室建设和开展实验研究工作。他和吴大猷、沈寿春等人开展了斯塔克效应和喇曼光谱等研究工作;还建立了金工车间,利用进口摄谱仪的光学组件自制大型摄谱仪一台。当时系里教师少,教学任务繁重,饶毓泰就同时讲授二至三门课。饶毓泰还强调教师一定要做科研,坚持教学和科研不可偏废。在他的领导下,青年教师都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在分子光谱理论和光谱学实验研究等方面做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在教学上,他重视演示实验,并决定把原北大理学院的一个小礼堂改为阶梯教室,建立了演示实验室。1937年5月底,被誉为 “ 现代理论物理大师”的丹麦物理学家N.波尔来北大演讲。据郑华炽教授回忆:演讲前,波尔参观了物理系的实验室,他看到我国竟能制造这样大型先进的光谱仪,并能拍照出984谱线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经过饶毓泰和教师们的不懈努力,北大物理系在许多方面呈现崭新的面貌。那几年教出的学生,如马仕俊、郭永怀、马大猷、虞福春等后来皆出国学习物理,大有成就。 “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北大、清华、南开等高校奉教育部命令迁往长沙合组临时大学。饶毓泰偕同夫人,辗转跋涉,历经艰苦,才抵达长沙。11月,他送夫人返沪岳母家,自己则随校到昆明执教,任西南联大物理系主任。不幸,夫人在沪旋得伤寒病去世。饶毓泰忍受着丧妻之痛,孤寂至极,又患胃溃疡病。但仍然坚持教学和科研。在滇六年中,他不辞辛劳,勤勤恳恳、孜孜 矻矻 ,因而留下了许多 “ 师生谊、世罕有”的佳话。饶毓泰身体不好,住在离校很远的乡间,交通不便,他只能坐农村的马车或步行到校上课或办公,亲自讲授 “ 光学”和 “ 光的电磁理论”等课程。学生郭沂曾回忆说: “ 他讲课全用英语”, “ 喜欢课堂上向学生提问。他给学生打分也不单凭考试卷子,而是结合平时提问来打。” 饶毓泰主张在艰苦的条件下也不应放弃科研。例如:有的教师把棱镜装置在木架上拼凑一台光谱仪就可进行喇曼效应的实验研究。此外,他严格督促青年助教写出论文,优秀的可在《物理学报》和美国《物理评论》上发表。饶毓泰甚至为自己的学生吴大猷教授校对专着《多原分子的结构及其振动光谱》。该书出版后即荣获‘文江奖金’并饮誉海外。他还关怀流落在沦陷区的研究生虞福春,帮助他辗转抵达昆明任教。为了扶植物理学的后起之秀黄昆,他设法腾出编制,聘其为助教。这些事情,他从不向人谈及,表现出高尚品格。饶毓泰德高,资深望重,他是 “ 部聘教授”。他和联大许多知名教授,如吴有训、叶企荪、赵忠尧、周培源、吴大猷、王竹溪、张文裕、郑华炽、霍秉权等人齐心协力,精心培育了不少优秀人才,如杨振宁、黄昆、张守廉、邓稼先、李政道等。这在中国科学教育史上堪称辉煌的一章。 抗日战争前后,饶毓泰指导并与他人合作进行分子光谱研究。1944年,他自费去美访问,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和俄亥俄州立大学从事高难度的研究。他精通英、德、法语,可以很顺利地与国外科学家交流、合作。例如在俄亥俄州立大学期间,与 A . H . Nielsen 等人合作进行分子光谱研究,并获得公认的突出成果。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 “ 抗战军兴,弃教从政”的胡适,在被蒋介石解职三年后,又起用为北京大学校长。北大随即扩建至文、理、法、医、农、工六个院,聘饶毓泰为理学院院长兼物理系主任,同时还开设 “ 理论物理”等课程。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8 年底,平津战役尚未打响,饶毓泰已看出国民党反动统治必然垮台,决心留在北平迎接新中国的诞生。当年国民政府计划抢救的学者共60人,其中就有胡适和饶毓泰二位,飞机一直在机场等候。但饶毓泰不为胡适劝说所动,毅然留下,并劝其它教授不要南飞。1949年后,饶毓泰以实际行动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他潜心于教研,而淡泊名利。1952年院系调整后,他不再担任物理系领导工作,但仍以花甲之年关心系里的发展,亲自参加光学专门化建设工作。他体弱多病,医生只允许他半天工作。他除了指导研究生外。还亲赴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编写讲义,先后开设了 “ 原子光谱”、 “ 光的电磁理论”、 “ 气体导电基本过程”等课程。尤其令人难以忘怀的是,当激光问世后,光学和光谱学得到迅速的发展,饶毓泰为了帮助中、青年教师提高业务水平,专门为他们讲授了 “ 光的相 干 性理论”、 “ 光磁双共振”等反映当时科学发展前沿的课程。 “ 桃李成林师成叟”。饶毓泰终因健康原因,没有实现别人希望他写 “ 光学”著作的愿望。他甘为人梯,愿做 “ 铺路石”的献身精神,却留在人们心间。 1966 年“ 文革”狂飙袭来,玉石俱焚。即使是饶毓泰这样居功至伟、而又老迈年高的大科学家也不能幸免。饶毓泰是物理学界许多人的老师,或者是老师的老师。但文革开始,北大校园里不但贴满了充满暴力语言的大字报,而且很快就开始了打人甚至打死人,游街,带高帽子,挂黑牌,抄家,在 “ 斗争会”上 “ 坐喷气式飞机”,还建立了校园 “ 劳改队”以及 “ 牛棚”即校园监狱。据北京大学文革期间的记录,文革中北京大学所有的教授,除一人外,全部被 “ 立案审查”。仅北京大学有63人被迫害致死,正教授中被害死的比例为10%。饶毓泰是一级教授,正好是‘文革’的主要打击对象—— “ 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后来,他又被指控为 “ 里通外国”。这是文革中所列的主要重罪之一。原因是:1949年后,不允许中国人出国留学或者旅行;而早年出国留学的饶毓泰自然成为众矢之的了。 1968 年8月,毛泽东派 “ 工人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全国所有大中小学以及科研文化机构 “ 占领上层建筑”。军工宣队来到北大后,立即对已经开展的 “ 清理阶级队伍”加大力度。9月底,全校所有的教员职工,不论年龄、性别以及家中是否有婴幼儿,都必须集中住宿在教学楼里.二三十人一间,每天早中晚三班, “ 揭发”, “ 斗争”, “ 交代”。有的人还被单独 “ 隔离”,或者遭到昼夜连续审讯和殴打。物理系的人则集中住宿在北大东门外的物理大楼。在这座大楼里,天天开 “ 斗争会”, “ 游街”,所有的老师都必须互相 “ 揭发”。在那一阶段,先后有24人自杀。当时饶毓泰已经77高龄,但是仍然要承受这一切。当他无法承受时,只好亲自动手结束自己的生命了。1968年10月16日(星期三),饶毓泰在北大校内燕南园41号家中的自来水管子上吊身亡。
个人分类: 人物|2642 次阅读|0 个评论
涌现和分形需要调和
yanghualei 2013-1-18 07:12
现代物理学的萌芽阶段,科学土壤更多早期数学和天文学,所以近代物理学发轫离不开数学和天文学这两个引擎,早期物理大多从数学和天文学中获得营养,这也是为什么物理学发展的初期,数学和天文学处在核心区域 ,而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又或多或少的从物理学中吸取营养。当然近代经济向数学学习,使得其并没有遭受实验的检验。而后来的物理更多强调是实验,当然经济物理也应是,而非数学,从这个角度上说,经济物理学可能是替代主流范式的一备选范式。 今天看两种模拟,感觉挺有意思的。一个是 MonteCarlosimulations ,一个是 moleculardynamics 。两种都使用大量的粒子,前者让粒子按照 exp( −  Δ E/kBT) 的概率转移, T 是绝对温度, k 是波尔兹曼常数, Δ E 是能量该变量。后者用牛顿那一套,对粒子定义力,即质量和加速度。 还有其说,物理和物理外,可能存在一些不同,其举个例子,说无穷大对于物理学没有太大意义,但是无穷 可能 在物理外将有一大作为。 涌现的又一名字叫自组织,就是大量粒子展示的复杂行为,其明显不同于单个粒子的行为 ,我想,涌现是不是和分形是对立的?分形讲究的是微观和宏观的自相似形,就是世界是嵌套的,而涌现就强调的是不同,不相似性,不连通性 ,微观和宏观所现象和所遵从的法则是不一样的。从这个意义上,这两大自然界的普适性法则:分形和自组织是不是存在一个需要调和的矛盾。
个人分类: 交叉科学|297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武术与医学
热度 2 rbhuang5907 2013-1-9 21:43
武术与医学   作者:闲士   这里说的武术是指中国的传统武术,医学也是指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医。   古老、悠久的中国历史给中国的传统文化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这种神秘 感甚至影响了很多外国朋友,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超自然的魔法。甚至想 要学习、掌握这种魔力。当然也让相当大一部分中国人自己也晕头转向。   以中国医学为例,如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治活已经死了半日的虢太子、练气 功给别人也能给自己治伤等。这在今天现代医学完全可以证明是绝对不可能的。 中国的传统武术也有很多美丽的传说。现在也有很多媒体制作播放类似内容的电 视节目,甚至军队里也训练类似的项目。   但很多传说的情节内容违背现代物理学中的定理定律。物理学足可以证明这 些情节在地球上绝对不能发生。如果把这些看到的经过加工处理的情节当作是真 事,这就上当受骗了。   象隔山打牛、金钢罩、铁布衫,踏雪无痕,等。最好玩的就是点穴术了,用 手指一点人体的某一点,就能把这个人任意摆布。   至于人体上是不是存在这种穴位(加尔开关),现代医学可以提供足够的证 据证明不存在。这种点穴术只能是神话。我在小的时候就完全相信这些传说,甚 至学过、练过,就像小时候喝过中药汤、针灸治过病一样愚蠢。当时能够相信这 些传说故事是真事,是因为当时的知识少,没有分析判断能力。但也不是一点没 有疑问。   例如,对于中国武术中的“千金坠”,说的是一个人站在地上,运气发力, 就会使身体产生很大的重力,几个人也扳不倒,也不能扳起或者抱起。当时就很 想知道这么大的重力是从哪里来的,如果让这个人站在秤上运气发力,秤的读数 应该是多少。和小伙伴们讨论这个问题时,有的说不明白,有的说是气,还有的 说是脚抓住了地面。说是用脚抓住了地面的,这就更不靠谱了。   甚至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也看到过播放这样的节目,中央电视台全然 不顾地球人都能看得到,真是光腚照镜子:里外的丢人!   通过这些现象,我发现几千年来,中国人只知道作用力,却不知道反作用力。 对于那些违背物理学原理的武术表演节目,在《趣味物理学》、《十万个为什么》 等书中,都有很详细的讲解,就是不知道中国人为什么仍然麻木呆滞。每当我再 看到电视节目中播放、表演类似节目,看到那些激动、兴奋的观众,就想起恩格 斯说的一句话:这些庸俗的观众。   我很想再加一句:还有无耻的骗子!   中国的传统武术和中国的传统医学一样,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赘肉。欺骗别 人也欺骗了自己,在精神上给中华民族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XYS20130108) ◇◇新语丝( www.xys.org)(xys7.dxiong.com)(xys.ebookdiy.com)(xys2.dropin.org )◇◇
2777 次阅读|6 个评论
纪念德国著名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
xupeiyang 2013-1-5 07:49
1895年1月5日,德国著名物理学家伦琴发现 X 射线。他因此于1901年获第一次诺贝尔物理学奖金。这一发现宣布了现代物理学时代的到来,使医学发生了革命。
个人分类: 科学名人|468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第二个爱因斯坦为人类做出了哪些重大贡献?
liyibo666 2013-1-2 09:31
第二个爱因斯坦为人类做出了哪些重大贡献? 第二个爱因斯坦存在的意义!㈣ 湖北省荣军医院基础医学研究室,王汉成 武汉430079 20世纪是爱因斯坦相对论世纪,没有相对论、量子力学现代物理学两大支柱,就没有今天的许多高科技产品,就没有今天的物质与精神文明。然而,20世纪后期,物理学的地位开始下降。世界物理年再一次宣传爱因斯坦百年前的成就,也不是特意“寻找第二个爱因斯坦”而是要我们直接面视物理学发展面临的危机,物理科学决不会止于爱因斯坦。事实上物理学并没有止步不前,物理正在以另一种渠道进军生物。为了揭开DNA结构之秘,一大批优秀的物理学家先后加入到探索队伍中来,说明物理对生物学研究的注重性。直到1953年克里克、沃森和英国物理学家威尔金斯建立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人类才弄清DNA是呈双螺旋结构的线性分子,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它宣告了分子生物学时代的来临,为物理与生命两学科的突破与超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DNA相对论发现指出;现代生命科学还处在用化学解释生命物质的初期阶段,后基因组学功能结构(功能基因)一DNA物理时空研究才是生命物质的最高科学。到那时生物学同样运用物理学基本原理来解释生命的现象和本质,进而成为一门精确而系统的科学。因此现代生命科学化学初期阶段也好,后基因组学DNA物理时空研究也好,必定会归结到DNA相对论和DNA量子力学、物理科学上来,在基因时空概念上统一起来。基因是物理生物系统,也是物理学的统一场(参阅DNA时空统一场论)。 虽然现代分子生物学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但是以DNA结构模型为基础的原核生物遗传学研究仍然占有很大的比重。面对于表观遗传学以及癌生物学中出现的问题,癌基因分化时间逆转问题,更加暴露了DNA结构模型理论对现代分子生物学研宄的局限性。原核生物基因是一个双链环状的DNA分子,这个DNA分子是裸露的,不与蛋结合白质结合。真核生物有细胞核,DNA在细胞核内则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体。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区别虽然就是DNA与不与蛋白质结合问题,实际上结合蛋白质问题是一个重大时间、空间问题..,它完全改变了生物基因时空构象与表达调控的时间分化问题。原核生物是比较简单的生物体系,没有细胞时间分化与发育等问题。因此在DNA结构模型时代是不具备、不需要时间观念的时代。沃森和克里克创立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生物中的牛顿力学,沃森和克里克就是生物中的牛顿。DNA相对论指出;分子生物学DNA结构模型绝对时空与牛顿经典力学绝对时空同出一辙,人们在分子生物学的限制下费劲地理解DNA时空。癌是细胞分化时间上的逆转问题,分子生物学不懂时间,也不理解时间,癌生物学又谈何细胞癌变机制?直到DNA相对论时空观的建立,才能打破绝对时空这个框架。DNA一旦与蛋白质相结合,物质、能量、时空、力等观念都产生了。DNA相对论是关于DNA、蛋白质时间、空间和引力的基本理论,DNA相对论极大的改变了人们“常识性”DNA观念,提出了DNA相对性,DNA量子性,癌是分子核裂变等全新的科学概念。 从物理发展史上看牛顿的经典力学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科学发展还将经历量子力学、统一场论,物质科学革命..。物理科学统一的路我们还没有走过一半。21世纪物理第二次进军生物学,DNA相对论己成功在分子基因中建立起基因物理场体系,爱因斯坦统一场理论己经在基因中得到了实现,分子核物理学也即将建立。物理科学已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生命科学决不比物理科学简单。物理深入生命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现代经典分子遗传学DNA结构模型理论还在经历着细胞机械论(牛顿力学)时代。距离基因物理统一场理论十万八千里。也就是说想彻底了解基因,实现基因统一场理论。单靠自然科学本身发现所具有的力量而自然地实现这一目标,起码还得几十个若干年。(肿瘤科学实际上就是物质科学革命,对它的认识完全要在DNA统一场理论建立之后)。第二个爱因斯坦DNA相对论为我们找到了另一条捷径;从历史地存在的形态中仔细研究辩证哲学。(上一节中所讲21世纪分子遗传学危机与19世纪经典物理发生的"严重的危机" 有着十分惊人的重复和相似)。 恩格斯在谈到自然科学家复归到辩证思维的问题时曾指出,科学家到达辩证思维,可以走自发和自觉的不同道路。他们"可以仅仅由于自然科学的发现本身所具有的力量而自然地实现",也可以"从历史地存在的形态中仔细研究辩证哲学"。恩格斯认为,走前一条道路"是一个比较长期,比较缓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大批多余的阻碍需要克服",而走后一条自觉学习辩证哲学的道路,则可以从这一过程"大大地缩短" 。如果理论自然科学家愿意从历史地存在的形态中仔细研究辩证哲学,那末这一过程就可以大大地缩短。"然而,历史的发展往往不像人们设想的那样顺利和简单,"历史有它自己的步伐,不管它的进程归根到底是多么辩证的,辩证法往往还是要等待历史很久。" 第二个爱因斯坦;DNA相对论为人类做出了哪些重大贡献? 1、DNA相对论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21世纪经典分子遗传学危机,解决了物理学止步不前的局面。生命科学也就是物理科学。使人们从经典分子遗传学DNA结构模型绝对的时空限制下解救出来。使人类远离癌魔的痛苦与折磨。各种病毒的转录与感染,蛋白质的时空问题、折叠问题,表观遗传学的基因修饰等生物表观纵多的复杂性,都将迎刃而解。 2、DNA相对论的发现在分子中建立起了基因物理场体系,调和了牛顿力学绝对时空与爱因斯坦相对论之间的矛盾。(原核生物基因结构(DNA结构模型一牛顿力学绝对时空)与真核生物基因结构是DNA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核蛋白形式(DNA与蛋白质相对论)与真核生物基因表观修饰结构(DNA量子力学)..。这一切都是生物物质进化演绎结构。牛顿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玻尔量子力学它们都是宇宙物质进化演绎结构,是宇宙物质进化不可能缺少的必须物质结构。 http://bbs.sciencenet.cn/showtopic-4255.aspx http://bbs.sciencenet.cn/showtopic-10369.aspx 3、 DNA相对论建立了基因经典物理场,提出了DNA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DNA激发分子的形成问题。 DNA电子从低速到高速的运动,激发跃迁产生了DNA时空遗传学一DNA量子力学。DNA时空遗传学一DNA二级结构遗传学的建立,调和了爱因斯坦相对论与量子力学之间的矛盾。建立了DNA二级结构遗传学,解决了经典分子遗传学危机。 http://bbs.sciencenet.cn/showtopic-8662.aspx http://bbs.sciencenet.cn/showtopic-8719.aspx 4、生物基因引力场的发现。DNA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引力的发现,发展牛顿宏观物质引力相互作用。 http://bbs.sciencenet.cn/showtopic-4476.aspx 5、基因DNA时空统一场的建立,成功完成了爱因斯坦梦想的物理统一场 http://bbs.sciencenet.cn/showtopic-9559.aspx 6、氢键H介子的发现,完善了汤川秀树量子核动力学理论 7、生物基因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的发现:DNA堆积能、氨基酸、糖弱电相互作用力,DNA与蛋白质强电相互作用力,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引力的产生。氢键H介子诱导引力相互作用 http://bbs.sciencenet.cn/showtopic-22813.aspx 8、DNA相对论揭示了癌细胞裂变质能关系满则溢现象,癌就是分子核裂变 9、分子核物理学的建立,分子能时代的来临 10、DNA相对论建立了DNA质能公式,DNA质能公式的建立将标志着21世纪科学的进步。DNA质能公式突破了爱因斯坦物质的惯性质量是其能量内涵量度的真正认识。揭示了能量内涵的本来面目一能量是氢键介子结合能Eh。近代物理学基本概念认为物质的质量概念应退居次要的地位,能量、动量等概念要比质量、力等概念要重要得多。其实不然,癌生物学、表观遗传学、DNA相对论的发展,清楚揭示了细胞物质质能关系,原癌基因至癌基因质能关系的分子形态学变化;质量转换能量,能量转换质量,质量随着物体的运动速度增加等概念,基因物理学充分表现了牛顿宏观物体引力与物体本身相互作用的质能关系,无不显示出质量概念与能量、动量等概念同样重要,这才是质能关系的最全面发展。 http://bbs.sciencenet.cn/showtopic.aspx?topicid=68644page=end 11、DNA相对论在分子水平清楚阐述了时间、空间、质量、能量的正确关系。 DNA相对论在分子层次上发展了爱因斯坦相对论时空关系;DNA相对论认为DNA结构模型理论是绝对时空的,它有绝对的时间、绝对空间和绝对的运动。在DNA结构模型绝对时空里,时间、空间和运动可以分别进行描述。然而DNA时间相对论就不同了,它决定着DNA的空间特性与物质运动特性,它们是相互作用不可分的割的时空因果律关系。DNA相对论双螺旋时空结构把时间、空间特征描述得淋漓尽致。 http://bbs.sciencenet.cn/showtopic-4679.aspx DNA相对论空间; DNA相对论空间是DNA、蛋白质物质位形的空间变化,DNA这个大分子空间变化能够概括所有物质的空间特征则有过之而不及。有DNA一级序列因素的结构空间变化,有DNA、蛋白质相互作用扭曲周围空间的功能结构变化, 有因DNA时间、DNA电子运动造就的功能基因空间变化等,丛多因素而导之DNA、蛋白质空间超螺旋卷曲、超螺旋折叠,相对清晰地发展了爱因斯坦时空变化的因素和内容。 DNA相对论时间; DNA相对论时间表示DNA上专一性氢键电子在DNA、蛋白质诱导相互作用力一基因引力场下激发运动形成为激发介子H,激发介子H衰减的长度即表示该细胞的生命时间。物理时间的定义即为物理场中激发π介子衰减的长度来表示该物质的生存时间。科学的对"时间" 进行了定义。DNA时间研究由原核生物绝对DNA时间到真核生物基因DNA相对性时间,DNA特异性电子从低速进入到高速领域,DNA时间介子由生命生长时的红移而趋向蓝移,细胞分化时间发生了逆转形成了癌去分化时间。DNA相对论时间是可逆的,时间是二维的。进一步发展了爱因斯坦时间一维、时间相对性等模糊观念。 DNA相对论能量概念; 能量是氢键介子结合能Eh,能量等于物质的惯性质量,物质引力场具有总的惯性质量,它包括物质场氢键介子结合能Eh以及场组元ml、m2粒子场氢键介子结合能Eh。能量等于爱因斯坦质能公式E=mc2。m等于惯性质量。能量与时间的正确关系;能量以物理场介子衰减的方式(复制衰变)来释放能量即为时间。能量以瞬间裂变的形式来释放能量即为能量。 DNA相对论质量概念; 质量是物质是由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分别具有产生引力作用和感受引力作用应具备的结构,感受引力作用大小的量度,叫做引力质量。产生的引力获取其它场的能量使物体具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属性——惯性质量。质量包括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质量等于牛顿物质质量概念表示方法(ml.m2)。 12、DNA相对论突破了生命与物理学的界线,生命与物质、物理学一样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生命科学就是物理科学。DNA相对论时空观使人们更深刻的认识到生物体多样性、是迅速开展DNA螺旋时空研究,认识宇宙,实现物理学统一场的地方。物质结构层次牛顿力学绝对时空观到狭义相对论、量子力学时空观,人类建立认识物理现代时空观用了300年。分子层次DNA结构模型到DNA相对论时空观,分子生物学仅仅用了50年时间,噬菌体、病毒DNA量子力学研究物理时空观只需在一天时间里就可完成。关健的是人们如何利用生物体多样性这一优越的条件来观察DNA螺旋结构上时间和空间变化,进而上升到物理、哲学中去全面认识宇宙时空观。DNA相对论时空观科学性的变革和统一了新时空观的建立! 本文作者: 第二个爱因斯坦 文本出处: 博客中国 链接地址: http://hcw666.blogchina.com/914947.html 20 0
11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反相对论类似反鬼神论
physics100 2012-10-9 15:14
在狭义相对论诞生一百年之际,有关狭义相对论的争论再次被推向一个高潮。争论的焦点有:(1)光速不变原理及其数学表述是否正确;(2)时间延长效应、尺寸缩短效应、同时性的相对性效应是否存在;(3)质量与能量是否能互相转化;(4)狭义相对论是否得到了实验验证。狭义相对论的维护者(维相派)认为:(1)爱因斯坦的光速不变原理及其数学表达正确;(2)时间延长效应、尺寸缩短效应、同时性的相对性效应确实存在;(3)质量与能量可以互相转化;(4)狭义相对论得到了实验验证。狭义相对论是伟大科学理论、现代物理学基础。部分人因智商太低,读不懂狭义相对论,而反相。狭义相对论的反对者(反相派)认为:(1)爱因斯坦的光速不变原理荒谬、数学表达错误;(2)时间延长效应、尺寸缩短效应、同时性的相对性效应都不存在;(3)质量与能量不能互相转化;(4)狭义相对论没有得到任何实验验证。狭义相对论是一个建立在错误的数学基础和虚妄的假设上的理论体系。整个相对论大厦子乌虚有 。部分人因贪图既得利益而维相。在反相派与维相派就相对论正确与否的辩论中,反相派要求维相派拿出证据以证明相对论的正确性时,维相派只讲假设,而不拿出证据。与此同时,维相派用同样的方... http://dlib.cnki.net/kns50/detail.aspx?dbname=CJFD2007filename=KJXI200717077
26 次阅读|0 个评论
google 纪念尼尔斯 玻尔诞辰127 周年
热度 1 laserdai 2012-10-7 20:45
尼尔斯 玻尔 是现代物理学上的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生于 1885 年 10月 7日,现在是诞辰127周年日。为此,google 专门使用了下面的图标。 Niels Henrik David Bohr ( 7 October 1885– 18 November 1962) was a Danish physicist who made foundational contributions to understanding atomic structure and quantum mechanics , for which he received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in 1922. Bohr mentored and collaborated with many of the top physicists of the century at his institute in Copenhagen . He was part of the British team of physicists working on the Manhattan Project . Bohr married Margrethe Nørlund in 1912, and one of their sons, Aage Bohr , grew up to be an important physicist who in 1975 also received the Nobel Prize. Bohr has been described a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scientists of the 20th century. 有网站专门发表文章纪念他: http://www.mirror.co.uk/news/uk-news/niels-bohr-10-things-you-1365579 尼尔斯 玻 尔:关于这位物理学家和诺贝尔奖获得者你需要知道的十件事情 Niels Bohr: 10 things you need to know about the physicist and Nobel Prize winner Google has today celebrated his life with a homepage doodle on what would have been his 127th birthday To mark the 127th birthday of physicist Niels Bohr, Google has created a doodle to showcase his contributions to science and features his Bohr atomic model. Here are 10 things you need to know about the scientist... 1. Niels Henrik David Bohr was a Danish physicist, born in Copenhagen on October 7, 1885 尼尔斯 玻 尔是一位丹麦物理学家,1885年10月7日出生在哥本哈根。 2. His father was Christian Bohr who observed the phenomenon called Bohr shift 他的父亲曾观察到一个现象,被称为 玻 尔移动。(此 玻 尔不是彼 玻 尔) 3. Niels took his Master's degree in Physics in 1909 and his Doctor's degree in 1911 玻 尔在1909年(24岁)得到物理学硕士学位,1911年(26岁)得到博士学位。 4. Niels married Margrethe Norlund - the sister of the mathematician Niels Erik Norlund - in 1912 after dating for two years 玻 尔和马格丽特 诺兰德在1912年结婚,之前约会了两年。马格丽特是数学家尼尔斯诺兰德 的姐姐/妹妹。 5. In 1913 Niels published his model of atomic structure and also the idea that an electron could emit a photon of discrete energy as it dropped from a higher-energy orbit to a lower one 1913年 玻 尔发表了他的原子结构模型,并指出,电子从高能级轨道掉到低能级上会辐射出据有确定能量的光子。 6. In 1922 he was awarded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for his services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atoms and of the radiation emanating from them" 1922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基于他在原子结构及其光辐射方面的贡献。 7. He was a keen footballer and he played in goal for Akademisk Boldklub 玻 尔是位热衷足球的运动员,在Akademisk Boldklub 足球俱乐部踢球。 8. Fearing arrest by the Germans, Niels fled to Britain during World War II and then to New Mexico to work on the Manhattan Project - 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by the US and UK - that produced the first atomic bomb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害怕被纳粹德国逮捕, 玻 尔逃到英国,再到美国的新墨西哥,为曼哈顿项目工作,该项目是美国英国一起合作的研发项目,后来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枚原子弹。 9. Niels appears on the Danish 500 Kroner 玻 尔的头像出现在丹麦货币 500 克罗纳纸币上。 10. He died from heart failure in Copenhagen in 1962 玻 尔 1962年在哥本哈根死于心脏病。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4551 次阅读|2 个评论
现代物理学的方向:明确而又漠然
热度 4 肖建华 2012-6-23 12:20
在自然哲学的视角下,陈至达先生对现代理性力学的方向给出了如下的观点。 对于任意形状的物体,其存在是可以由其质心所在的位置来表达的。这是牛顿力学最基本的概念。一旦用位置坐标来表达物质的几何唯象存在,则定义在该位置上的物理场也就能够表达物质的存在。从而,物质的运动也就是几何的位置变化和物理量的相应变化。这就是经典力学的全部精髓所在。 如果把连续介质(时空)看成是牛顿物质的数学集合,则除非人为的规定质点的形态,否则,在连续介质内部一定会有“空隙”。为克服困难,各向同性就作为一个必要条件引进来了。这样,用场来表达物质存在和运动就是一个比牛顿质点表达方式更为深刻的概念。由此也就不难理解牛顿和胡克间在自然哲学上的差别了。 但是,在那个时代,微积分工具是非常适当其时的强有力的工具,而张量微分几何是百年后的事情,数学工具上的失败是胡克观点被牛顿观点压垮的根本原因,但是,在思想上这是一个退步。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如果当年是胡克观点获胜,我们现在可能也就没有张量微分几何这个数学工具。因而,胡克观点的胜利大大的推动了胡克观点的进步。 各向同性就作为一个必要条件引进连续介质力学是把牛顿观点与胡克观点和谐起来了,但也从此抛弃了最重要的一点:场的物质存在观和运动观。 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是对胡克观点的发扬,但是,与此同时,也是把牛顿的时空观点极端化,也就是:时间空间是处处“可入”的。洛仑慈基于以太的变形概念所能作出的必然推测是时空长度的变化一定是存在的。因而,把自己逼上梁山:被迫引入电磁场应力张量。但是,这种定义又缺乏对应的应变概念来给出合理的唯象解答。 爱因斯坦对此的解答办法是简洁有力的:用一个度规张量来表达物质的存在,用一个在给定度规上的微扰张量代表应变,从而描述物质的运动。这样一来,与牛顿的运动观(位置变化,矢量描述)相区别,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运动观是张量描述(胡克的运动观)。但是,其中的一个问题还是没有克服:时空是处处“可入的”。 量子力学给出了反驳的论证:时空不是处处“可入的”。量子力学中的物质运动无法用位置变化表达,从而是否定了牛顿的运动观,但是,并没有否定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运动观。 但是,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这个矛盾激化并被放大了。只是到了迪拉克的手上,他创造性的引入了度规张量不变的正交变换概念,把运动用变换表达,而把存在用度规张量的基矢来表达。这就是量子力学取得成功的最为关键的哲学要点。 如何把时空定义为:由可入和不可入的局部组成的宏观连续介质呢?这就是现代理性力学必须面对的问题。大概的可以这样看:可入的部分以相对论为代表,它是以对称张量为中心展开的;不可入部分是以量子力学为代表的,它是以反对称张量(李代数)为中心展开的。 物理学的困惑在于:它们之间应该是可以在运动中相互转化的;如果的确是这样的话,则在一开始,就应该规定物质存在的基本方式是非对称张量度规。这条路线虽说是很吸引人的,但是,是失败的。因为它否定了没有张量度规变化的运动的先验存在。换句话说:它否定了自旋的先验存在。这是与客观情况不合的。 这样我们又再次的被迫放弃用度规张量描绘连续介质的期望。这就要再次的审查迪拉克的概念了。也就是说,使用基矢表达存在,使用基矢变换表达运动。 有了这样一个宏观的看法,回头看理性力学的道路就明了了: Truesdell 等的路线是追随爱因斯坦的物质存在概念,同时又追随迪拉克的物质运动概念,但是,把迪拉克的物质运动概念(群变换)偷换为坐标变换概念,和把爱因斯坦的物质运动概念作为唯一的运动量从一开始就排除了量子力学运动,这是非常错误的。在后期,引入微极介质概念进行补救是出于理论上的困惑。但是,即便是如此,他也远远的走在了同时代的物理学家的前面。之所以叫理性力学而不叫物理学的原因就概出于此。 因而,理性力学的方向与现代物理的方向是相同的:统一量子力学、相对论、和经典力学。无论哲学家们和那么些“伟大的”科学家们如何的反对,如何的刁难,我们从物理学的历程,从连续介质(理性)力学的历程,从量子力学的历程,所看到的就是这样一个方向。 因而,现代理性力学的基本特征是:用基矢表达物质的存在,用基矢变换表达物质的运动。这是有大量的具体研究工作需要完成的: 1 )如果基矢是正交的单位基矢,形式上,整个理论也就退回到 Truesdell 等的路线,因为二者在数学上是等价的;但是,物理思想上大的进步,也就必定等得到某些新的结果;但是,也必定把量子力学排斥在外。 2 )如果基矢是任意的,非正交的,则必须发展新的数学工具;这将是整个大夏能否建立的关键。 3 )即便是找出了有效的数学工具,也还必须面对:可入性和不可入性如何协调的问题。这两个属性的排斥性必须在力学层面上解决,而不是满足于数学层面。 而要在这样一个层次上来发展理性力学,前提条件是吸收现代物理学的成果、吸收现代数学的成果,充分了解有关概念、理论的历史背景,但是,又不能沉醉于其中的形式上的美,而是要紧紧把握力学的立场。 我们无法知道最终的结果如何,但是,我们应该能够判断,我们是否走在前进的方向上,而不是退步的方向上。时时用自然哲学来进行审视是有必要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034 次阅读|4 个评论
灵魂穿越——新的科幻题材
热度 2 gzchengzhi 2012-6-2 09:46
  刚刚看了迪士尼的电影《异星战场》,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科幻电影。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其中涉及到一种可行的穿越方式——就是灵魂穿越。影片中男主人公穿越到了火星上,但是自己的躯体却留在地球。从现有的科学理论来理解,这并非不可能。因为如果我们能够保存一个人的全部信息,然后在另一个地方将这个人重组出来,应该就可以拥有一个外观上完全相同,且自我意识也完全相同的人。不过难以解释的就是为何电影里穿越到了火星上以后,地球上的原来的那个人就会只剩下一个没有意识的躯体?这用科学就不好解释了。显然穿越的时候传递过去的只是信息而已,人体、人的大脑神经网络还保留在地球上,自然这个人还是会很生猛地活着,然后外星球上的复制人和地球上的本人按照各自的方式生活下去。基于这样的缺陷,为了能够自圆其说,影片只好借助宗教里的一些观念来进行叙述。   先从科学角度来谈谈“灵魂”穿越的问题。现代物理学已经告诉我们,任何物质的速度不可能超越光速。因此以人的非常短暂的寿命来理解,人是不可能在有限的一生中穿越出太阳系的。自然也永远不可能达到太阳系外的类地星球上。而这部电影给出的灵魂穿越方式则显得更可行一些。影片中的灵魂可以视为“信息”。尽管目前已知的信息传播的载体也不可能超越光速,但只要我们仔细审阅一下宇宙大爆炸理论,就可以发现其中存在一个致命问题,就是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宇宙爆炸了,各种物质分崩离析,而物质运动速度又不可能超越光速,那么,那些已经分离出去的物质岂不是相互之间无法联系?如果这些物质之间无法通过某种方式相互联系在一起,宇宙的整体性又如何保证?因此我们有把握预言,宇宙中一定存在一种瞬间的信息传递机制,能够确保因爆炸分离出去的物质之间保持联系,进而确保宇宙成为一个整体。目前已经有一些征兆预示这种瞬间的信息传递机制的存在。比如黑洞、虚数空间等。拿虚数空间来说,通过相对论的公式可以看出,任何物质的速度不可能超越光速,但是如果我们允许公式里面使用虚数,则这种光速不可超越的神话就被打破了,其结论就正好反过来,在这样的虚数空间中,光速是最低的速度。   在宇宙存在这种瞬间信息传递机制条件下,人类要移民外星球,就不再需要借助宇宙飞船了,光速限制也完全可以抛在脑后。人类只需要将自己身体的所有信息备份下来(呵呵,数据量一定非常大,可能要以TTB来计算),并将如何进行生物体重组的信息也复制过来(生物学家可能做不到,她们只会做实验,还是要物理学家和数学家来完成),最后通过宇宙的这种信息瞬间传递机制发送到另一个星球上去,这样人类就可以在另一个星球上幸福地生存下去了。   再谈谈影片涉及到的宗教问题。由于故事有点牵强,因此影片不得不借助宗教中的一些观念来进行叙述。我观察了一下,发现其中涉及到佛教和基督教的一些观念。其中灵魂转移,尽管部分内容可以用科学理论来解释,但影片中更多的还是借助了佛教中的“转世”的观念。意图控制宇宙的邪恶的势力,他们能够腾云驾雾,踩着云就来到人类面前,这模仿的是西游记中的场景。而那个邪恶的外星人说能够掌握地球等星球的产生和灭亡等整个过程,则如同佛主那样神通广大。   影片中有关世界末日的观念,则源自基督教,因为人类之间相互争斗,所以要来一次世界末日,推倒重来。而火星上的一条清澈的河流则是源自天堂的观念。   当然影片最后少不了一个非常老土的结局:“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这是影片票房的基本保证。
个人分类: 博客大赛|4198 次阅读|4 个评论
现代物理学工作者·映像
mdymww 2012-4-18 18:21
匆匆地我走了,正如我匆匆地来。 匆匆地我一瞥物理学的风采…… 这里太单调、刻板。 青春催促我的脚步,外面的世界太精彩…… 弦、十一维、上帝粒子、中微子超光速…… 匆匆地我走了,再也不回来 在话题《是谁把哲学家从自然科学中赶走?》聊天时,有人认为是哲学家自己,有人认为是物理学家,后来猛然醒悟,是大众、是大众传媒把哲学家从自然科学中赶走,同时把物理学家从自然科学中赶走了,在物理学中留守的是一群科幻工作者。今天的物理学时代( 1920-2012 ),在以后历史中会被称之为科幻时代。 有感而发!
个人分类: 物理思考|21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欧洲科学家再证实超光速粒子存在 挑战相对论
fendi 2011-11-20 23:30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11月18日报道,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物理学家们日前再度推翻“光速最快”的说法,他们通过实验反复证明中微子的飞行速度的确可以超过光速,这很有可能会颠覆支撑现代物理学的爱因斯坦相对论。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认为,光速是宇宙速度的极限,没有任何物质可以超越光速。但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们在今年9月宣布,他们发现一些粒子,如中微子等可能以快于光速的速度飞行。当时,该中心发声明称,这个结果的潜在影响巨大,急需重复实验及其他实验室的独立检测。 在最近的实验中,该中心与意大利格朗萨索国家地下实验室进行了合作。研究人员们不但优化了最先的实验方案,而且还利用新方案进行了多达20次的重复实验,所得结果与先前的发现完全一致。 一些物理学家指出,一旦有些粒子确实被证实跑过了光速,那将彻底改变人类对整个宇宙存在的看法,甚至改变人类存在的模式。其中一种观点认为,宇宙中可能还存在其他未知维度,中微子正是抄了其他维度的“近路”,才“跑”得比光快。
个人分类: 关注社会|1751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的发展也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
热度 3 daodezhenjing 2011-10-29 09:42
  恩格斯说过:物质的相互作用是一切现象的原因。我们在探索自然的时候,坚持用物质的相互作用来认识自然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出发点。可我们现在呢?科学上早已把物质的相互作用抛在一边,甚至否定了哲学上“物质不灭”的基本定律,没有了物质,研究自然就失去了它最坚实的根基。为此,不少思想家都对科学上这种发展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如列宁就指出:现代物理学的危机的实质就是,旧定律和基本原理被推翻,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性被抛弃,这就是说,唯物主义被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代替了。他同时指出,这个“物理学”唯心主义产生的两个认识论上的原因:第一,夸大了数学的作用,以致认为方程式就是一切而遗忘了物质;第二,由于物理学家不懂得辩证法,在反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机械性时,把小孩和水一起从浴 盆里泼出去了。   在当代的物理学家中,恐怕只有一个人是最清醒的,那就是爱因斯坦,他明确地指出:本世纪初只有少数几个科学家具有哲学头脑,而今天的物理学家几乎全是哲学家,不过他们都倾向于坏的哲学。为此,他还同玻尔进行了长达三十年的量子论战。什么是坏的哲学?那就是抛弃物质的相互作用这一物理学的根基,否定自然内在的必然性。难道不是吗?自从质能转换现象被发现以后,物质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它既可以无中生有,也可以从有变无,真的会这样吗?不然,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认识,物质是不可能消失的,消失的只是物质的可观察形式,能量是物质存在形式的转换产生的,而不是物质消失变成了能量,反过来,物质也不可能无中生有,它只不过是物质从不可观察的无序形式向可观察的有序形式转化而已。可我们的物理学家们却盲目迷信所谓的精密仪器,观察不到就不承认它的存在,结果把物质的相互作用这一物理学最坚实的根基给否定了,从此物理学就走向了神秘主义和不可知论。   今天,物理学上的乱象是磬竹难书的,从大的方面来说,人们只看到了孤立系统中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单调性,却忽视了隐藏在自然背后的走向秩序的力量,结果把宇宙描述成一个单调走向死亡的东西,能量最后也消失了;就连我们所依赖生存的太阳,也被描述成一个纯粹无私奉献的东西,燃烧自己的质量,无私地对外发光发热,而自己却单调地走向灭亡。这样的东西严重地违背了唯物辩证法的精神,可人们却迷信它为科学。从小的方面来说,所有的物质都可以转化为能量,而能量又可以造出所有已知的粒子,如果你相信唯物辩证法,那么这样的事实已经在明确地告诉我们,自然的物质是统一的,所有粒子都不过是同一种基础物质的不同花样而已,如果条件合适,无数的花样都可以被制造出来。可我们的物理学家却连物质的统一性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都不相信,盲目迷信什么最基本的粒子,最终不可自拨地陷入了对复杂细节的无穷探索之中。从我们人类自身来说,科学的目的就是用来指导人类的生存,关于人的科学就是科学中的科学,可我们对生物的本质了解多少,对我们人类自身了解多少,难道它只是一堆堆基因的组合?生命之所以能够成为生命,只是因为它在不断变化之中,研究变化的规律才是科学的终极目标,而我们的科学家们却专注于研究那些死的东西,把生命的灵魂都弄丢了,这种南辕北辙的研究能出什么样的重大成果?   爱因斯坦说过,哲学可以为所有自然科学之母。这是因为自然是统一的,它不仅在物质组成上,而且在运动原理上也是统一的,哲学和科学的目标都是发现这个最基本的原理,只不过是哲学从认识自我来领悟这个原理的,而科学则是从外在的观察来认识它的。那么哪一种方式更接近于真理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哲学。因为人与万物一样,不仅由同一种物质组成,也由同一个原理支配,认识了自我存在与发展的原理,就可以用这个原理来科学地理解万物。而我们的科学呢?它所能观察的只是这个世界有秩序的那一部分,而对支配这个世界的那一部分无序的物质却无能为力。因为我们的精密仪器也是由它组成的,而且组成精密仪器的原子还不断和空间中的物质发生着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如果盲目相信所谓的精密仪器,就会闹出科学上的笑话,如光的传递,我们就是只看到了它的粒子状态,却忽视了前后两个粒子之间的混沌过程。   我之所以推崇爱因斯坦,只是因为他是一位真正的辩证唯物主义大家,他的成就也是和他始终坚持一元论的观点分不开的。从彻底的一元论观点来看,这个世界是连续的,物质在组成上也是统一的,正是基于这一点,爱因斯坦才否定了引力的存在,同一种物质之间怎么可能产生无中生有的引力?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爱因斯坦并没有真正揭示自然的本质,只是用一种唯象的方法来描述了它,但这就足以让物理学翻天覆地。更为重要的是他的思想,已经为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他在晚年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这样说过:“我认为这样事情完全是可能的,物理学不是建立在场的概念之上,就是说不是建立在连续结构之上,这样一来,包括引力理论在内的我的整个空中楼阁以及现代物理学的剩余部分就没有什么会保留下来。”是的,物理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间断和连续观念之间的斗争史,在牛顿时代,自然被看成是间断的实体组合,而到了十九世纪,光电磁的统一使连续的以太说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但由于三大实验的发现使爱因斯坦否定了以太观,造就了量子力学的革命,可爱因斯坦是清醒的,他很快就在相对论中重新引入了以太,因为他发现,统一和连续是一对双胞胎,有统一必然有连续,他对以太观否定的同时并没有否定连续,而是一种暂时的解决方案,他一直认为物理学发展的下一步就是将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有机地统一起来,而这必然要将连续引入。   现代的物理学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的时刻,那就是重新认识自然的连续性。本来连续和间断都是自然的一种属性,单调地否定连续性是不符合辩证法思想的,从连续的观点我们再来看宇宙,一种唯物主义自然观就出现了。统一的物质在自然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可观察的有组织形式,一种是不可观察的无组织形式,自然界的所有物质都处于这两种形式的不断变化之中,从无组织到有组织是事物的生,它吸收能量,从有组织到无组织是事物的亡,它释放能量,连续物质的有组织与无组织周期变换就是自然能量的一种流动方式,光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传递的,而自然规律就存在于一个事物的生死存亡的过程之中。
个人分类: 自然科学|115 次阅读|3 个评论
“超光速粒子”掀起现代物理学风暴
热度 1 kejidaobao 2011-10-26 09:09
文/杨书卷 从9月22日开始,深受震动的科学界用“疯狂”二字形容并不为过——现代物理中最著名的科学公式,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也许是错了。 掀动这场物理学风暴的,是被称为“幽灵粒子”、不足电子质量百万分之一的中微子。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这所拥有世界最大的粒子加速器的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宣称,在一项名为中微子震荡(OPERA)的实验中,他们已经记录下来,中微子的速度越过299792458米/秒的光速界线,达到299799953米/秒——即每秒钟多“跑”出7495米。虽然仅仅是0.0025%的区别,但“超光速”的结论确是放置于前。 爱因斯坦于1905年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被誉为“现代物理学所有理论的基石”。该理论认为,光速是宇宙速度的极限,没有任何物质可以超越光速。百年来,光速不变理论从本质上奠定了我们对于空间、时间和因果关系的理解,被各项实验反复验证,还解释了从黑洞到大爆炸等种种现象,到目前为止并无问题,使“先有因后有果”成为物理世界的绝对基础。 但是,“超光速粒子”却会将这一切搞得“一片混乱”。如果超光速真的存在,穿越时空、模糊过去与未来、严重扰乱因果关系基本规律的现象都可能出现,现代物理学将被彻底颠覆,整个物理学的理论结构有可能推倒重建! 由于实验结果的意义太过震惊,瑞士伯尔尼大学物理学家、项目发言人Antonio Ereditato博士的发言异常谨慎:“我们在三年的时间中总共有1.6万次中微子发射,而每一次的结果都指向同一事实:这些中微子,就是要比光速快。我们在好几个月中反复研究核对,想找到一个错误,但都没有找到。”因为担心“系统误差”造成速度测量的不准确,科学家一直没有公布这一惊人发现,直到现在此次实验公开,Ereditato也不认为自己是在挑战相对论,而是“对数据找不到任何解释,那只好逼自己说出来”,也就是说,Ereditato只是迫切希望对这个“疯狂”的数据结果来一次全世界科学家范围的“同行评议”。 “名闻天下”的OPERA实验中,中微子束源来自位于瑞士日内瓦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接收方则是意大利国立核物理研究所(Gran Sasso,),之间相距730公里。粒子束以近光速运行,在两地之间的地下管道中穿梭,并通过其最后运行的时间和距离来判断中微子的速度。结果发现,中微子比光速快60纳秒(1纳秒=10-9秒)到达,实验误差为10纳秒。 OPERA的实验原理非常简单:测量距离和时间,算出速度,但难点在于“精度”。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中微子研究专家曹俊对媒体解释,将中微子产生点到探测点的距离误差测量到20厘米以内和两台GPS仪器的时间同步准确到1纳秒,OPERA中微子实验采用的距离和时间测量技术,原则上都可以做到,虽然不排除某个环节出错,但原理和技术不用质疑。一般来说,粒子物理中的新现象达到4倍标准偏差即可确认,而这个结果达到了6倍。Gran Sass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粒子物理实验室,其OPERA中微子实验非常著名,由200多名出色的科学家完成,结果肯定也是经过反复推敲验证的。同时,曹俊还澄清了另一个问题,OPERA测量的并不是每一个中微子的飞行时间,而是全部中微子的时间分布。 但尽管如此,“他们出错的概率,肯定要大于相对论。”曹俊如此认为,这也是大多数科学家的看法,认为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实验可能出现了系统或计算错误。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就认为“目前对中微子发表评论是言之过早,还须进行更多实验及澄清工作。”而“我敢打赌,超光速是不可能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George Smoot)”、“如果这是正确的,我们就要将所有已知的事物重新思考了。我认为这个实验结果几乎可以确认是错误的(牛津大学能源研究部主任Chris Smith)”、“历史上曾有过多次物理实验,其结果均挑战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但最终都被证明是错误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等等质疑之声不绝于耳。不过,也有更加激进的科学家,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的首席理论学家Stephen Parker就猜想,可能宇宙中还存在其他未知的维度,中微子就是抄了其他维度的“近路”而“跑”得比光还快。 无论如何猜测,现在全世界最需要进行的,就是“一次重复的实验”。其实,“超光速粒子”的数据出现并非首次,2007年,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研究人员取得类似实验结果,但对实验的精确性存疑,未引起太大的反响。据悉,美国的费米研究室和日本的T2K研究组都已经受邀验证这一实验。受此次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数据的激励,费米实验室的研究团队表示,他们将从费尔米实验室向明尼苏达北部的索丹煤矿发射一道中微子粒子束,以获取更多关于中微子活性的信息。接受上次实验的精度“教训”,研究人员将改进实验方法,计划使用更为精密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发光二极管和原子钟,追踪中微子的运动。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在一份声明中也表示,这个结果的潜在影响巨大,急需其他实验的独立测量进行重复实验,接受更广泛、更严谨的考验。目前,研究中心已将此实验论文上传到公开网站上,并对全球物理学界进行在线说明。现在,超光速粒子已成为全球“明星”,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可以即时“跟踪”其最新消息的进展。 究竟这是一次系统误差,还是一次改变世界的重大发现,我们还需要足够的耐心等待更多的实验室证实。而超光速,这个原来我们认为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主题,从未像现在一样离我们如此之近,而这一次,我们是抓住它了么?■
个人分类: 科技风云|331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观照中立国 : 佛法解释物理学 - 一五一十部落
zhping 2011-10-17 23:52
佛法解释物理学 / 观照中立国 ——《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   3月8日下午3时开始,朱清时院士发表了精彩的讲演:《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引起了听众的极大兴趣,对这一惊世骇俗的论点,报以热烈的掌声。   主题讲演完了后,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著名经济学家王连洲、著名美学家韩玉涛,和松竹书院主持刘正成等与会学者,进行高端对话。   朱清时先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国际书协顾问。他作为国际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家,立足于现代物理学后最新成果,与佛教哲学相结合,探讨了物质与意识的本质意义。   他以爱因斯坦的统一场论和霍金的“弦论”,与佛学经典《成唯识论》的“藏识海”进行比较研究,他认为是相通的。物质世界,是无数宇宙弦的交响乐,与眼前世界是藏识上因风缘而起的波浪,是极其相似的。   他不无幽默地说:“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这一论点,可以说,彻底动摇了二十世纪以来作为主流认识论——“唯物主义”的基础。   著名历史学家、清华大学文科高等研究中心主任李学勤教授,对朱清时院士的讲演给予了高度评价。   李学勤教授说,人类已习惯于用一种思维方式来认识世界,而今天科学的进步,有可能让我用多科思维途经去认识这个世界。他还说,其实,从二十世纪中期已有学者提出了一时切关认识。今天,朱清时先生让这一问题,推到了哲学的高度。   著名经济学家全国人大《证券法》起草组组长王连洲教授也十分赞赏朱清时院士的讲演,他结合国际经济学界“重回马克思”现状,谈到了金融海啸已经远远超出经济学范畴,它实际上已是一个经济、政治、社会、哲学等跨学科的问题。   松竹书院主持刘正成先生,结合余英时先生最近围绕“李约瑟问题”著文,讨论西方科学渊源,并认为西方科学是建立在天文学和数学这个核心基础上,向朱清时院士提出问题:“蝴蝶效应能不能运用数学模式来表述?如果可能的话,就能马上找到应对金融海啸的最佳方案。”朱院士断然说:“不行。”他说:“高级计算机也只能处理小数点以后9位数的计算,如果9位数以后的数无限放大,计算机的结论就是错误的。” 李学勤、韩玉涛和参加今天松竹书院讲坛活动的学者,均十分赞赏,认为这种跨学科对话既新颖又有重大的学术意义,并希望今后能定期举行。 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    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前校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清时   序言   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有趣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人类一面尽情地享受着自然科学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 核能、激光、电子技术,等等,一面却不了解甚至不接受它的一些基本观念。其实这些观念有大量严谨的科学根据,不过真正懂得它们的人太少,因此没有被人们重视和接受。   下面这则消息,就说明了这种状况:   中新网北京8月19日消息:霍金在昨天的科普报告过程中只赢得了两三次掌声,全场几乎没有会心的笑——他的理论太玄奥,以至于大多数来自北大、清华的学子都说没太听懂。   据北京晨报报导,昨天下午,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排起数百米的长队。门口有人私下兜售门票--最少500元一张。询问退票的人也不少,大家都期待着一睹霍金风采。但两个小时的公众科普报告尚未结束,已有人提前退场——实在听不懂。   霍金这次讲的《宇宙的起源》,其基础是当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弦论。真正懂得这个理论的人,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敬畏、惊讶和震撼感。本文尝试用大家听得懂的语言,大致解说一下弦论的主要概念,以期让读者体会些敬畏和震撼,并一窥宇宙的奥秘。   我们从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施太格缪勒(Wolfgang Stegmuller)在《当代哲学主流》一书中写的一段名言开始。   他写道:“未来世代的人们,有一天会问: 二十世纪的失误是什么呢? 对这个问题,他们会回答说:在二十世纪, 一方面唯物主义哲学(它把物质说成是唯一真正的实在)不仅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成为现行官方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而且即使在西方哲学中,譬如在所谓身心讨论的范围内, 也常常处于支配地位。   “但是另一方面,恰恰是这个物质概念始终是使这个世纪的科学感到最困难、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的概念。”   这就是说,一方面以“唯物主义”为标记的哲学广为流行,而另一方面“物质”究竟是什么?却又说不清。施太格缪勒正是在这里看到了“二十世纪的失误”。   你可能会问,究竟什么是物质?它为什么是科学感到最困难、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的概念?   早在古希腊时代,原子论者就猜想,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永恒的砖块,万物从它所出,最后又复归于它,它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是世界过程绝对同一的起点和终点。物质作为普遍的、不变的东西,必然是绝对的实体和基质。实体者,“实实在在”的客体之谓也。物质及其性质必须独立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是客观的实体。   后来,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经典物理学,继承了上述古代原子论的观点,把物质归结为具有某些绝对不变属性的质点的集合。质点概念本来是对作整体运动的固体的一种抽象,但它在液体、气体乃至热现象中的应用也获得了成功。   对于所有这些能够具有机械运动的物质形态,物理学称之为实物。在当时的自然哲学中.又称之为实体。把物质归结为物体,进而把物质看成实体,这同质量在牛顿力学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有关。   牛顿之所以把质量定义为“物质多少”的量度,就是因为在任何机械运动过程中,乃至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始终如一。质量被理所当然地看成是物质本身所绝对固有的,被看成物质不灭或实体不变原理的具体表现。   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经典物理学在十九世纪末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得认为物质是绝对实体的唯物主义成了在二十世纪处于支配地位的哲学,正如前面引用的施太格缪勒的名言所讲的。   然而,二十世纪爱因斯坦发明的相对论开始揭示出了物质的实体观的谬误。首先,相对论证明质量与速度有关,同一个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考系,其质量就有不同的值。   想象一个人在推一辆没有任何阻力的小板车,只要持续推它,速度就会越来越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质量也越来越大,起初像车上堆满了木柴,然后好像是装着钢铁,最后好像是装着一个地球……当小板车达到光速时,整个宇宙好像都装在了它上面——它的质量达到无穷大。这时,无论施加多大力,它也不能运动得再快一些。   当物体运动接近光速时,不断地对物体施加能量,可物体速度的增加越来越难,那施加的能量去哪儿了呢?其实能量并没有消失,而是转化为了质量。爱因斯坦在说明物体的质量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时,提出了著名的质能方程: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   不久后,科学家们发现了核裂变和链式反应,把部分质量变成巨大能量释放出来。现在知道原子弹的人,都相信质量可以转化成能量。   既然质量不再是不变的属性,那种认为质量是物质多少的量度的概念就失去了意义。既然物质与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能量并非“实体”,物质也就不能再被看作是实体。   与此同时,科学家对物质结构的认识也迅速深入发展。在本世纪30年代以前,经典物理学一直认为: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砖块”。1932年,科学家经过研究证实:原子是由电子、中子和质子组成的。   以后,科学家们把比原子核次一级的小粒子,如质子、中子等看作是物质微观结构的第三个层次,统称为基本粒子。   1964年,美国物理学家马雷。盖尔曼大胆地提出新理论:质子和中子并非是最基本的颗粒,它们是由一种更微小的东西——夸克构成的。   为了寻找夸克,全世界优秀的物理学家奋斗了20年,虽然一些实验现象证实了夸克的存在,然而单个的夸克至今未找到,人们始终不识庐山真面目。   对此,粒子学家们的解释是:夸克是极不稳定的、寿命极短的粒子,它只能在束缚态内稳定存在,而不能单个存在。   不仅如此,迄今人们所知道的300多种基本粒子中,除少数寿命特别长的稳定粒子(如光子、中微子、电子和质子)外,其它都是瞬息即逝的,也就是说,它们往往在诞生的瞬间就已夭折。   例如,通过弱相互作用衰变的粒子有20余种。其中,π±介子的寿命大致为2.6×10-8秒,即π±介子经过一亿分之一秒就衰变成了其它粒子。   通过电磁相互作用衰变的粒子共两种,它们的寿命就要短得多了。π0介子的寿命是0.84×10-16秒,η介子的寿命是3×10-19秒。比起π±介子来,它们的寿命竟分别要短8~11个数量级。   寿命最短的,则要算通过强相互作用衰变的“共振态粒子”(如Δ粒子、Σ粒子等)。它们的伙伴特别多,占基本粒子家族成员的一半以上,共200多种。它们的寿命之短达到了惊人的地步,以致于人们很难用确切的形容词来描述它们的衰变过程;粒子物理学家即使利用最优的实验手段也已无法直接测量它们,而只能用间接的方法推算出它们的寿命。它们只能生活一千万亿亿分之一秒左右, 即寿命大致是 10-28秒。   为什么绝大多数基本粒子都如此短命?如何理解我们的物质世界就是建立在这些瞬息即逝的“砖块”上?   在二十世纪的后期,物理学的一个前沿领域-弦论的发展又使我们对物质的看法更进了一步。   什么是“弦论”呢?   爱因斯坦在后半生中,一直在寻找统一场论,即一个能在单独的包罗万象的数学框架下描写自然界所有力的理论。他渴望以前人从未成功达到过的清晰来揭示宇宙活动的奥秘,由此而展示的自然界的动人美丽和优雅。爱因斯坦未能实现他的梦,因为当时人们还不知道自然界的许多基本特征。但在他去世以后的半个世纪中,人们已构筑起越来越完整的有关自然界的理论。   如今,相当一部分物理学家相信他们终于发现了一个框架,有可能把这些知识缝合成一个无缝的整体——一个单一的理论,一个能描述一切现象的理论,这就是弦论。它正在实现当年爱因斯坦满怀热情追求的统一理论的理想。   弦论可以用来描述引力和所有基本粒子。它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自然界的基本单元,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看起来像粒子,实际上都是很小很小的一维弦的不同振动模式。正如小提琴上的弦,弦理论中的宇宙弦   (我们把弦论中的弦称作宇宙弦,以免与普通的弦混淆)可以作某些模式的振动。每种振动模式都对应有特殊的共振频率和波长。小提琴弦的一个共振频率对应于一个音阶,而宇宙弦的不同频率的振动对应于不同的质量和能量。   所有的基本粒子,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都是宇宙弦的不同振动模式或振动激发态。每条宇宙弦的典型尺度约为长度的基本单位,即普朗克长度(10-33厘米)。   简言之,如果把宇宙看作是由宇宙弦组成的大海,那末基本粒子就像是水中的泡沫,它们不断在产生,也不断在湮灭。我们现实的物质世界,其实,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壮丽的交响乐!   有人会说,把物质世界看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交响乐,不正是与物质的对立面-意识有些相同了吗?是的。按照当前流行的观点,意识是完全基于物质基础(我们的脑)而存在,但意识不是一种具体的物质实在,因为没有人在进行脑科手术时在颅骨内发现过任何有形的“意识”的存在。   我们都知道贝多芬的交响乐,可以用一套乐器把它们演奏出来。但这套乐器本身并不是交响乐。意识是大脑演奏的交响乐。这个图像为理解“心物一元”,即意识和物质的统一,开辟了新途径。   有人还可能说,无论宇宙弦多小,无论人们能否观察到它们,宇宙弦总归是客观实在,它们是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元,因此物质世界也应该是客观实在。此话不准确。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元是宇宙弦的各种可能的振动态,而不是宇宙弦自身,就像组成交响乐的单本单元是乐器上发出的每一个音符,而不是乐器自身一样。   在弦论之前,物质的实在性体现在组成客观世界的砖块是上百种原子,这些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等基本粒子组成。这些基本粒子都被当作是物质实体,都是组成物质世界的“超级砖块”,因而可以把物质世界看作是物质实体。   在弦论之中,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过去认为是组成客观世界的砖块的基本粒子,现在都是宇宙弦上的各种“音符”。多种多样的物质世界,真的成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物理学到此已进入了“自性本空”的境界!   有人会想,天啊!物质都不是客观实在了,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实在的吗?   回答是,有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就是实在的。   我们根据二十世纪自然科学的进展,可以用关系实在来取代绝对的物质实体,即主张事物不是孤立的、由固有质构成的实体,而是多种潜在因素缘起、显现的结果。每一存有者,都以他物为根据,是一系列潜在因素结合生成的。“现象、实在和存有被限定在一组本质上不可分离的关系结构中”。   哲学家们在论述“关系实在”时,使用的哲学词汇,对你可能生涩难懂,我们还是用例子来解说。   我们看见一束红光,这是一个事件,是一个“果”。这个果,是由多种因缘聚合而产生的。   首先,是光的波长值,借用哲学家们熟悉的语言,这是“第一类性质”,这类性质还有如物体的广延性等,是物体自身内在所固有,它既不依赖于观察者,也不依赖它物,也就是说,它是无对而自行确立的。我们把这些第一性质,又称为“因”。   其次,我们还需要具备一些其它条作,如眼睛正好睁开,没有色盲,往正确方向看,以及眼与光源之间无障碍物,等等。我们把这些条件称为"关系参量",又称为"缘"。   这些因缘聚合,产生了红光这个果。“红色”这类颜色性质是“第二类性质”,其存在,至少部分地依赖于观察者。   “关系实在论”就是说,关系参量是不可消除的,没有它们,就不会有“看见红光”这个果,因而是实在的。   再举一个更清楚的例子。   要得到一棵苹果树,首先要有一粒苹果的种子,这是“因”。但是,单靠这粒种子,也不会长成一棵苹果树,比如:把种子放在仓库里,无论放多久也不会长出树来。所以,单有因,是结不出果的。一定要将种子放在土壤中,并且要有适当的水分、阳光、温度、肥料等等的配合,种子才会发芽、长大,最后长成一棵苹果树,结出苹果来。这里的土壤、水分、阳光、温度、肥料等等,就是“缘”。所以,“因”一定要配合适当的“缘”,在因缘和合之下,才能生出果来。   缘,是许多的配合条件。缘有好缘,也有不好的“恶”缘。因此即使是同样的种子,结出的果也就很不相同了。比如,把种子放进贫瘠的泥土里,或者施肥不够,苹果树必然长得不大,结出的苹果,也不会好吃。假如把种子放在肥沃的土壤中,加上细心照料,结出的果实就会香甜、好吃。   由此可见,同样的因,遇到不同的缘,结出的果,便会很不相同。   同时,由于缘是由很多条件配合而成的,所以缘会不停地变化着。既然缘会影响果,而缘,又在那么多条件配合下产生作用,假如某个条件改变了,甚至消失了,那么,果便可能不再存在。   在苹果的例子中,如果天旱缺水,苹果树便会因之枯萎。所以,当因缘散尽之时,果就会灭。换句话说:“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散尽而灭。”   有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以上这些关于苹果的文字,是转述潘宗光《佛教与人生》一书有关缘起法内容。所谓“关系”者,“缘”也,“关系实在论”其实与佛学缘起说的基本思想一致。   总之,在二十一世纪开始的时候,以“弦论”为代表的物理学,真正步入“缘起性空”的禅境了!   回头再看一下本文起头的那则消息,不难明白为何人们难以听懂霍金的那么生动的报告,原因就是:“物质是实体”的观念,在人们的心中太执着了!   佛学认为,物质世界的本质,就是缘起性空。藏识海(又名“如来藏”)是宇宙的本体。物质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风缘引起的海上波涛。   换言之,物质世界,就是风“缘”吹奏宇宙“本体”产生的交响乐。   《入楞伽经》云:“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流鼓冥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这句偈语说:譬如一个大海,风平浪静,澄然湛寂,当阵阵烈风吹来时,使平静的大海,生起重重无尽的浪波。从此,便如万壑怒号,天地晦冥,再没有停息澄清的时候了。宇宙的本体——藏识海(如来藏)本是澄然湛寂,随缘常住而不变的。因内外境风的吹荡,便使寂然清净的本体,随变为浪潮起伏,跟着生起前面七识的种种作用。由此波浪互相撞击,奔腾澎湃,便转生一切境界,而无有止境了。   如经文所说:“青赤种种色。珂乳及石蜜。淡味众华果。日月与光明。非异非不异。海水起波浪。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这句偈语说:须知世间种种色相,乃至如地下的矿物,林中的植物,与天上的日月光华等等,追溯根源,也都是由如来藏识一体的变相。这些物体和藏识,在本质上并非相异,可是当它们形成为万物之后,却不能说与心识的作用是无异的了。   譬如海水,既然转变成为波浪,波浪的形式与作用,和整个的海水便不同了;可是,波浪的根本,还是由海水所转变而来的。   由物的方面来说,万类的分齐差别(分化和归类)也都是从此一体所化生。由心的方面来说,七种识的分别作用,也都是由如来藏识所转生。又因心与物的和合,发生世间种种事情,于是,本来澄清的识海,便永无宁日了。   (按:青赤等种种物色,是指眼根色尘的对象。珂佩是指耳根声尘的对象。乳及石蜜,是指鼻根香尘的对象。淡味众华果,是指舌根味尘的对象。日月与光明,是指身根触尘的对象。)   这里,海水与波浪的关系,正是弦与音乐的关系。它们也正是物质世界与宇宙本体的关系。当我弄懂了这个道理的时候,心里充满了敬畏和震撼。   读到这里,你可能感到:“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
1548 次阅读|0 个评论
21世纪以来诺贝尔物理学奖——四大方向轮流坐庄
热度 4 sturman 2011-10-7 19:48
我大概6年前就注意了这个现象,所以一直在怀疑诺贝尔奖委员会是在刻意找平衡。 20世纪的前半页,是现代物理学奠基的时候,是人类从经典物理学走进现代物理学的时候。奖项给予的是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发现。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验。那个岁月是标志是量子力学的诞生,以及原子结构的发现,人类第一次认识到了质子和中子组成了原子核,原子核和电子组成了原子,原子又组成分子,也是第一次知道了有反物质的存在。那个时候人类刚刚进入微观世界,还没有把物理学的领域分得那么明显。 二战是个分水岭。 二十世纪后半页,即二战之后,物理学是“粒子物理”的黄金岁月,也是“凝聚态物理”引导信息革命的时代。因此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大部分都被这两个领域瓜分。量子场论的建立,和打碎原子核的加速器的出现,使得粒子物理发展极其迅猛,到标准模型的建立以及它预言的粒子均几乎都被发现而达到顶峰。凝聚态物理的两个最主要标志就是半导体和超导现象,尤其前者奠定了整个信息革命的基础。当然也有液晶,磁性等方面的成就。 那个时候“原子分子和光物理(AMO)”与这两个领域相比显得比较小众,得奖数也比较少,最大的标志就是激光器的发明。那个时候“天体物理和宇宙学”虽然确立了恒星形成的机制以及大爆炸理论,但也无法分得更多的奖,显得比较非主流。 新的世纪到来,楚汉之争变成了四国军棋。 “凝聚态物理” 继续延续着信息时代的强势,占据了头把交椅。因像微观世界探索的路日益艰难, “粒子物理” 到了一个激情回落并平稳发展的阶段。 “原子分子和光物理” 因为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技术的出现,以及量子信息学的需求而发展迅速,大有和“凝聚态物理”分庭抗礼的架势。 “天体物理和宇宙学” 因观测技术的发展也发展迅速,与粒子物理的交叉也日渐增多,宇宙射线和加速器某些地方做到很好的互补。 于是诺奖委员会开始对这四个领域找平衡,奖励给30年内他们各领域很多的重要先驱工作。从2001年的诺奖开始,十一年的奖项成了这四个领域的轮流坐庄,而且非常有规律: 2001,原子分子与光物理:原子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 2002,天体物理与宇宙学:探测宇宙中微子和X射线源。 2003,凝聚态物理:超导和超流理论。 2004,粒子物理:量子色动力学(QCD)。 2005,原子分子与光物理:量子光学和飞秒光梳。 2006, 天体物理与宇宙学:微波背景辐射的各向异性。 2007 , 凝聚态物理:巨磁阻效应。 2008,粒子物理:对称性破缺。 2009, 原子分子与光物理:光纤技术和CCD镜头。 2010 , 凝聚态物理:石墨烯。 2011, 天体物理与宇宙学:超新星和宇宙加速膨胀。 如果把2010年和2011年调换一下位置,这将是多么完美的四年轮回!诺奖委员会想让这个平衡继续下去的话,2012年毫无疑问要给粒子物理。如果Higgs Boson恰巧在这之前在LHC上被发现,那么铁定是Higgs拿奖了,当然Goldstone也可能分一杯羹。拭目以待。
12885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多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质疑光速被打破实验
热度 1 daodezhenjing 2011-9-27 10:27
“我打赌他们是错的”。26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乔治·斯穆特半开玩笑地对记者表示。他说,最新证明光速被打破的实验结果不太可能是真的。   近日关于光速被打破的消息传遍了世界各地,据英国《自然》杂志22日刊载消息称,欧洲研究人员发现了难以解释的超光速现象。据报道,意大利格兰萨索国家实验室下属的名为OPERA的实验装置接收了来自著名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中微子,两地相距730公里,中微子跑过这段距离的时间比光速还快了60纳秒。   在北京举办的“2011诺贝尔获奖者北京论坛”也将对当前世界最前沿科学研究的讨论带到了中国,三位世界顶级的物理学家在论坛前的采访中对光速被超越这个热点进行了回应。   “如果这是正确的,我们就要把所有已知的事物重新思考了,”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奠基人之一、牛津大学能源研究部主任克里斯·史密斯说,“我认为这个实验结果几乎可以确认是错误的。”   乔治·斯穆特说,这个发现需要研究人员的进一步验证。据了解,若该实验是正确的,爱因斯坦理论中广为人知的“光速无法超越”将被打破,若证明超光速存在,则将现代物理学彻底颠覆,人类的物理知识将上升到另一个高度。穿越、平行空间、多维度、星球大战……这些只有电影中才存在的东西或许将离我们越来越近。   “我不会用完全不可能这样强烈的字眼,但是仍然是非常非常不可能,”克里斯·史密斯说,“如果有人做了一个非常规的理论声明,你就需要非常规的例子去证明。所以我们需要在其他实验中也进行非常规的证明。”他说,但是我们目前没有其他的证明,所以我不能认为这是正确的。   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工作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卡罗·卢比亚用通俗的语言详细阐述了这个实验的过程:“我对这个项目非常熟悉,这个项目主要研究中微子,宇宙中有大量的中微子,但是它们通常没什么作用。我所在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有个加速器,我们从该加速器发射中微子到700多公里之外的研究室,通过追踪器追踪该信号,从中会有很多新发现。”尽管在场的人听得一头雾水,卡罗·卢比亚仍然兴奋地尽力描述。   这次的发现受到全世界关注,对穿越时空等的质疑更夹杂其间。不过,卡罗·卢比亚对发布这个结果的做法并不赞同,“这是我们第一次这么长距离地传输中微子,有很多新情况发生,而且很多在目前看来都是异常的。”卢比亚说,“但是,我认为将该结果公诸于众是个错误的决定,因为公众更需要了解的是被认可后的结果。”   卡罗·卢比亚说,这是个很难而且很微妙的实验,是难以置信的惊奇,因为它将挑战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而百年来挑战爱因斯坦的人没有一个成功。这不仅是发现了一个异常,而是要推翻爱因斯坦的全部理论,我们目前还没有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同的东西。   对于是否会进行相同的实验来验证此次结果,卡罗·卢比亚说,所有人都在尝试做相同的实验,结果三、四年就会出来。   对于国际合作和中国在此类尖端研究中扮演的角色,卡罗·卢比亚则肯定地说,这种高难的实验中,国际合作都是必须的。中国人已经在这类实验中参与了很多,目前有很多中国人和我们共同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工作。
210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15: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