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坎贝尔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纪录片][刀叉下的秘密 Forks Over Knives (2011)][1080p + 720p
lcj2212916 2015-1-21 13:01
导演 : Lee Fulkerson 编剧 : Lee Fulkerson 主演 : Joey Aucoin / Neal Barnard / Gene Baur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1-05-06 又名: 餐叉胜于手术刀 IMDb链接: tt1567233 电影跟踪了一对有创举的但不受重视的研究者 -- T.柯林·坎贝尔博士(T. Colin Campbell,Ph.D.)和卡德维尔·埃塞斯廷医生(Caldwell Esselstyn,M.D.)的个人经历。   作为一个康奈尔大学的营养科学家,坎贝尔博士在60年代末关注生产高质量动物蛋白质,把它带给那些第三世界的贫穷和营养不良的地区。他在菲律宾时做了改变人生的发现:该国较富有的儿童摄取相对大量动物性食品更可能得肝癌。埃塞斯廷医生是一位顶级手术医生和世界著名的克里夫兰诊所乳腺癌专责小组主任,他发现许多他日常治疗的疾病在世界上极少摄取动物性食品的地区是几乎无人知晓的。当时坎贝尔和埃塞斯廷还互相不认识,这些发现启发了他们去做几项突破性的研究,其中一项是在中国做的,并且仍然是有史以来最全面有关健康的调查,他们的调查导引他们做出一个触目惊心的结论:通过采纳一个纯天然植物性饮食,像心脏病、二型糖尿病、和甚至几种癌症的退化性疾病几乎总是可以预防的——并且在很多情况下是可以逆转的。尽管他们的发现有深远的影响,他们的作品在大众眼里仍然是相对陌生的。   那些制片人与坎贝尔博士和埃塞斯廷医生经过个别但相似的路途,去到他们童年时期的农场,在那里他们都生产了“大自然最完美的食物”;去到中国和克里夫兰,就是在那里他们探索过向传统思想挑战并动摇他们自己核心理念的想法。   食物作为药物这种想法接受了考验,这部电影自始至终摄影机跟随着那些带有从心脏病到糖尿病那样的慢性病的“真实病人”,正当他们经历中的挑战和成就被显示时,医生们教这些病人如何采纳一个纯天然植物性饮食为主要方法来治疗他们的疾病。   《餐叉胜于手术刀》采用了最先进的三维图形和罕见的档案片段,这部电影是以顶尖健康专家为特色,检测了我们为什么不知道的问题,并且处理饮食与疾病问题的方式将会使人们继续谈论多年。   幕后制作   在我们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尽管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医学技术,几乎用每个尺度来衡量我们比以往有更多疾病。我们每三人有两人是超重的,糖尿病病案正在激增,特别是在我们年轻的人群中。我们有将近一半人正在服用起码一种处方药。大型医疗手术已变成常规,把医保费用促进到极高的程度。尽管每年花费了数十亿美元去与这些症状“搏斗”,心脏病、癌症与中风仍然是美国的三大死因,数百万人患有许多退化性疾病。能有个单一解决所有这些问题的方案吗?一个如此全面的、但如此绝对简单的解决方案令人难以置信竟然没有更多的人把它当真?   《餐叉胜于手术刀》检验了那深刻的声言——如果我们拒绝我们目前动物性和加工食品的菜单,大部分,如果不是全部,折磨我们的所谓“富贵病” 是可以控制的、甚至逆转的。   《餐叉胜于手术刀》是在美国全国各地,加拿大和中国拍摄的。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83162326
1746 次阅读|0 个评论
多喝牛奶令女性死亡率倍增,骨质疏松更明显
热度 25 何裕民 2014-11-7 16:43
商业社会,一旦利润驱使,那么,往往就是非混淆,黑白难辨了。牛奶就是典型的案例。 早在70年代末,跨国的比较研究就提示:相对于发达国家,不发达(或发展中)国家妇女乳腺癌、肠癌及许多慢性病等的发病率就低多了。美国著名的营养学专家坎贝尔等为此做了深入的分析研究,揭示导致这些疾病升高的诸多因素中,首当其冲的可能是牛奶。 为此,他在他的著作中,经常会提供一系列的示意图,揭示动物脂肪及牛奶与乳腺癌、肠癌等的发病率、死亡率的关联性。 例如,下图是关乎牛奶摄入量与乳腺癌死亡关系的示意图: 瑞典科学家的一项新近的研究进一步肯定了这一点。他们指出:每天饮用3杯或更多牛奶对女性健康有害。瑞典的研究人员发现: 每天饮用至少3杯牛奶的妇女,与每天饮用不到 1 杯牛奶的其他女性相比,在随后20年中死亡的几率高出近一倍。 随着女性牛奶摄入量的增加,她们患骨折的风险也有明显的上升。瑞典乌普萨拉大学教授、研究报告的作者之一卡尔·米凯尔松说,罪魁祸首可能就是牛奶中的半乳糖,它是存在于牛奶中的一种单糖。他说:“这种化合物可能会导致氧化应激和轻度炎症,而这种炎症可能影响到了死亡率和骨折。” 瑞典的研究团队对61433名志愿者进行了平均长达20年的跟踪观察,这些妇女开始观察时年龄在39岁至74岁之间,年龄跨度很大,追踪时间也够长了(平均20年) , 结果发现:每天饮用3杯(或更多牛奶)的妇女,在随访期内的死亡率,是那些每天饮用不到一杯牛奶的妇女的1.93倍。米凯尔松 具体 分析说:在女性部份,每天喝3杯或更多牛奶的女性,在10年期间死亡的比例是180 ‰ ;若是不计牛奶的摄取量,这些女性的死亡比例则是126 ‰ ;至于那些每天只喝一杯牛奶或更少的女性,死亡比例是110 ‰ 。 这组科学家又进行了长达20年的动态比较,发现研究对象每天喝牛奶的数量每增加1杯,其死亡率就上升15%。因此,量效关系非常明确,这进一步强化了结论的可靠性。 而且, 与通常认定的牛奶可以补钙的观点相反,多喝牛奶的女性,更容易出现骨质疏松。 这一结果在男性中也得到了验证, 这支瑞典研究团队针对6.1万名女性进行研究的同时,又对超过4.5万名年纪在45到79岁的男性进行一项长达11年的研究。这些男性志愿实验者提供自己的饮食及生活型态、体重、抽烟习惯、运动、教育程度及婚姻状况等细节。结果显示,在这项漫长研究快要结束时,志愿者当中有2.55万人死亡、2.2万人骨折。显见饮用更多牛奶者(男性),非但未能降低骨折的风险,更“可能带来较高的死亡率”。 当然,这些研究人员同时发现:发酵过的乳制品(如奶酪和酸奶 , 它们几乎不含半乳糖)具有一定的正面作用:进食或饮用发酵乳制品最多的妇女在研究期内的死亡率要低一些。研究发现,每天摄入发酵乳制品的妇女出现死亡和髋骨骨折的风险会下降10%至15%。 这项与坎贝尔的早先严谨的研究结论一致,只是坎贝尔先生在美国遭到了利益集团(牛奶公司等)的恶意攻击和严密封杀 , 但却得到了科学家的高度认可,被誉为世界营养学界的“爱因斯坦”。坎贝尔的研究报告(《中国健康调查报告》和《救命饮食》)在中国的命运也好不到哪里!原因各位看官应该自能明白! 柯林 · 坎贝尔博士,美国康奈尔大学终生教授,《中国健康调查报告》一书的作者。 这一系列的发现应该引发大家的质疑:是否有必要建议城市里营养过剩的消费者继续饮用更多的牛奶? 本人现已开通微信公共账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何裕民”即可,欢迎关注,也可以扫一扫二维码:
4454 次阅读|27 个评论
[转载]【转】影响因子已扭曲科研本意
lifeangle 2014-1-12 20:37
影响因子已扭曲科研本意 记者 高四维 叶铁桥《中国青年报 》( 2013年12月20日 08 版) 近日,《自然》和《科学》杂志在回应中国青年报记者的邮件提问时,都承认影响因子对科研界的影响已经走向了反面。 《自然》杂志母公司自然出版集团大中华区负责人尼克·坎贝尔承认,目前科研界过度依赖期刊声誉以及影响因子。《科学》杂志高级对外联络官皮诺尔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科学》杂志的首席主编麦克努特博士也认为,影响因子的使用已经扭曲了它的原意。 值得注意的是,《自然》、《科学》以及《细胞》杂志都是以高影响因子著称的,影响因子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一般来说影响因子越高,期刊的影响力越大。目前,三大刊的影响因子都在30以上,这在学术期刊中是极为罕见的,三大刊也因此被视为顶尖学术期刊,在中国科研界常被简写为“CNS”。 然而,日前,2013年诺贝尔奖得主兰迪·韦恩·谢克曼却在媒体上宣称:“我的实验室将抵制顶级刊物,并且鼓励其他人也这样做。” 谢克曼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系教授,同时也是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12月10日,他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领取了本年度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就在领奖前一天,谢克曼在其报纸专栏中发表了题为《自然、细胞和科学这类顶级期刊正如何损害科学的》文章,呼吁“科学界应该推翻顶级期刊的暴政”。 谢克曼认为,现行的机制,使得那些最时髦但不一定是最好的研究获得了最大的回报,这就像丰厚的分红导致金融业扭曲一样,一些专业性的奖励,比如在以CNS为主的著名刊物发表论文的权力,扭曲了科研界。 在对顶级期刊的诟病中,谢克曼主要提到了期刊影响因子的负面作用。他认为,影响因子是一种噱头,这种衡量方法有重大缺陷,引用与质量并不完全相关,“一篇论文被大量引用可能是因为它是好的研究,也可能是因为它吸引眼球,或者是挑衅式的甚至是错误的”。 谢克曼认为,顶级期刊喜欢接收那些容易引起噱头的论文,这导致它们在那些时髦的领域里堆起了泡沫,并且阻止其他重要的研究。 坎贝尔不认同谢克曼对《自然》选稿标准的质疑,强调选稿以科学价值为导向。但他承认,目前研究界确实过度依赖期刊的声誉及影响因子。 今年,自然出版集团一项针对2万名科学家的调查发现,这些科学家选择发表论文期刊的三个最重要的因素是:期刊的声誉、期刊的选题方向以及期刊的影响因子。 坎贝尔说,《自然》杂志同仁也多次表达了对于过度依赖影响因子的担忧。 《科学》杂志高级对外联络官皮诺尔也否认杂志扭曲了科研界,他说,《科学》一直在确保为在严格科学规训下的有趣的、具有突破性的和发人深省的重要研究提供平台,并且一直致力于保证全面和专业的同行评议。 但皮诺尔表示:“《科学》的首席主编麦克努特博士并没有否认谢克曼博士的观点,即影响因子的使用已经扭曲了它的原意。麦克努特博士的前任、前首席主编布鲁斯·阿尔伯特博士曾签署关于科研评价的旧金山宣言。该宣言致力于停止使用期刊的影响因子来评估一个独立科学家的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谢克曼将基于互联网的开放期刊视为更好的科学传播途径。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约翰·博安农显然不认为开放期刊值得信赖,前不久,他开了个大玩笑:编了不少假名、假单位,把假论文投给了全球304家开放期刊,而这些假论文,根据他的说法,“任何审稿者,只要有高中水平以上的化学知识,就会发现论文中的问题”。结果,超过一半的开放期刊给他发了录稿通知。 博安农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表示,顶级期刊虽然对科学研究有不当影响,但并非全都是不良影响。他说,发表在CNS上的论文帮助谢克曼获得了诺贝尔奖,“他现在抵制它们,许多科学家认为他是自私的”。 北京12月19日电
170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自然》《科学》承认影响因子扭曲科研
cjxiang 2013-12-28 21:06
《自然》《科学》承认影响因子扭曲科研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3-12-27   近日,《自然》和《科学》杂志在回应《中国青年报》记者的邮件提问时,都承认影响因子对科研界的影响已经走向了反面。   《自然》杂志母公司自然出版集团大中华区负责人尼克•坎贝尔承认,目前科研界过度依赖期刊声誉以及影响因子。《科学》杂志高级对外联络官皮诺尔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科学》杂志的首席主编麦克努特博士也认为,影响因子的使用已经扭曲了它的原意。
2321 次阅读|0 个评论
坎贝尔英年早逝,利害恩怨也随风而去?
xie44025 2012-12-28 20:29
坎贝尔英年早逝,利害恩怨随风而去? 对克隆多莉作出关键性贡献的科学家基思 . 坎贝尔( Keith Campbell )今年 10 月 5 日去世,时年 58 岁。在最近这期( 12 月 2l 日)《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多莉羊之父”伊恩 . 维尔穆特( Ian Wilmut )的对基思 . 坎贝尔的回忆、记念文章,题为“基思 . 坎贝尔( 1954-2012 )”,文章在叙述了坎贝尔简短的一生经历和学术(主要是在克隆多莉羊方面)贡献后说:“基思 . 坎贝尔是一个目标专一而又友好的人。对从事的任何事情,无论是研究工作,还是在苏格兰乡间骑山地自行车,或是烹饪,他都充满激情。他的许多研究成果都在国际胚胎转移学会的年会上报告并讨论了。他一直是这个大会的热情参加者,常常参加讨论会直到深夜。这些都将会被长期铭记。他总是兴高彩烈对人非常友好,但对官僚习气则极为厌恶。他将会被永久地怀念,而永不会被遗忘”。 维尔穆特和坎贝尔这对成功的合作者,被称为多莉羊的共同之父( Co-Father ),无论在成功的辉煌和无情的(诺奖水平的)“产权之争”方面,都被推上了名利的风口浪尖。其实今年戈登和山中伸弥因 “发现成熟细胞可被重编程变为多能性”而 获诺奖后,维、坎二人通向诺贝尔奖之路已被彻底封死。坎贝尔在诺奨宣前三天去世,也省去了许多尘世的纠结。只是维、坎二人从此天地相隔,过去的恩恩怨怨不知能否如浮云般隨风而去。
个人分类: 科学新闻|3842 次阅读|0 个评论
深深怀念Keith
liujiping 2012-10-19 01:59
今晚,科学网的““多利”羊克隆者之一基思·坎贝尔逝世”消息(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10/270522.shtm?log=1 )让我震惊,因为10多年前还是非常健康又健谈的Keith居然说走了,58岁!英年早逝!真的哀伤!在美丽的苏格兰高地上留下一个永久的遗憾!有一位世界科技界巨星损落了!~ 各位兄弟姐妹们,如果对克隆多利羊有想法的,请到 http://url.cn/6KGVVs 去给多利羊的父亲Keith留一点你的悼词吧。
个人分类: 国外随想|3266 次阅读|1 个评论
克隆羊多利之父没能等到诺奖身先死,再回顾当年丑闻
热度 18 laserdai 2012-10-16 18:18
刚才注意到博文, “多利”羊之父坎贝尔逝世,深表悼念!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6952do=blogid=623170 回复到: 戴德昌 2012-10-16 09:36 我大胆推测,是因为没有被授诺贝尔奖气死的!因为这场官司,诺奖委员会不考虑授奖给这个多利羊,因此给了日本人山中。内讧导致大家都损失。 所以,让我想起当年的克隆羊多利之父争议的丑闻,相信因此,诺贝尔奖没有考虑授奖给多利羊,直到山中出了好的结果以后,才在2012年授奖。 综合起来如下: 一. 荣誉迟到十年坎贝尔首开金口,事实真相水落石出     谁是真正的“多利羊之父”?    2006年3月初,曾经人称“多利羊之父”的英国科学家伊恩·威尔默特在法庭上承认,世界上首个克隆哺乳动物——多利羊不是他的科研成果。 此言一出,引起全球科学界内外一片震 惊。多利羊真正的“父亲”是谁?    在克隆多利羊的专利申请上,排名威尔默特之后的基思·坎贝尔,终于打破沉默,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是多利羊真正的“父亲”。 多利羊丑闻事件的来龙去脉    导火索: 2005年11月23日,被誉为“多利羊之父”的伊恩·威尔默特被其前亚裔同事普瑞姆·辛格指控,索赔100万英镑。   罪名1   种族歧视及非法解雇   辛格出生于印度,在指控中,他称自己曾失去升职机会,威尔默特只肯为其提供实验室的二流设备,并强迫他离职,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的亚裔血统。   罪名2   坐享多利羊研究成果   罗斯林研究所所长哈里·格里芬之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法庭尚未裁决,因此不对该案件和与多利羊相关的纠纷作任何评论。而涉及到的其他两位科学家坎贝尔和里奇,前者已离开罗斯林研究所,里奇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也不能接受采访。   罪名3    剽窃其他研究成果   辛格还称,威尔默特曾试图窃取他的另一项和多利羊无关的研究成果,并利用这一研究成果与他人合作。    2006年3月7日,威尔默特在法庭上承认,他不是克隆多利羊的主要技术人员。    1. 真的多利羊之父坎贝尔终于开金口    “我很惊讶,没想到威尔默特真的会把真相说出来。 ”在英国诺丁汉大学的办公室里,坎贝尔接受采访时表示, “在克隆技术上,我做出了绝大部分的贡献。不过,我一直以为,这个‘功劳’只限于部分科学界人士知道,普通人恐怕永远没机会知道真相。”   2006年3月7日,威尔默特在英国法庭上承认:“我没有克隆多利羊。”一时间引起舆论大哗。   坎贝尔说,那之后他接到无数电话,有知道内情的朋友向他祝贺的,也有不知情的科学家来询问真相的。可是坎贝尔并没有受迟到10年的荣誉影响,照常忙碌地开会、工作,日子过得一如平时。   “毕竟,这已是10年前的事情了。”坎贝尔说。 10年前,他曾对一位为多利羊写传记的作家说:在克隆这个技术上,我是有过巨大贡献的,不管这个贡献有多少被承认。当时这句话被淹没在媒体对威尔默特如潮的赞誉中,如今再细想这句话,依然能体会到坎贝尔的愤懑之情。    2. 克隆多利羊的创意来自坎贝尔的猜想    威尔默特在招收坎贝尔 时就意识到,动物遗传工程的未来在于克隆。可他的工作偏重生理学方面,对遗传学研究不足,因此需要熟悉遗传学的专家加入他的团队。(请注意到这层关系!)   “我刚到罗斯林的时候,克隆技术几乎没有进展。”坎贝尔告诉记者。 在两个人的分工上,威尔默特是团队的负责人,而技术方面的探索,则完全落到了坎贝尔身上。   另一个证明,是罗斯林研究所保险箱内的一份“机密备忘录”——发送者:基思·坎贝尔;时间:1995年3月16日;标题:休止期细胞作为细胞核供体。   克隆羊的创意来自两个大胆的猜想:通过细胞核移植获得有活力的胚胎;细胞的分化并非不可逆,在已分化的成体细胞中,基因组也可被重新编码。前一个猜想,威尔默特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第二个猜想是坎贝尔提出的。多利羊正是第二个猜想的实践者。坎贝尔发现,休止期是基因组重新编码的关键阶段。   绵羊容易患上产科症,因此在母羊分娩多利的日子临近时,包括坎贝尔在内的工作人员(不包括老板威尔默特)轮流在羊圈外守夜,每隔一个小时观察一次。有一段时间,坎贝尔每星期有几个晚上在羊圈外守夜,然后次日清晨驱车25公里回家睡一两个小时。有一次,他凌晨2时去一间24小时营业的商店买三明治时,居然被一辆警车全程跟踪。    更没想到的,是多利羊所引出的名利纷争 。作为多利羊排名第二的“父亲”,坎贝尔很快便离开了罗斯林研究所。    3. 克隆羊多利 66% 的功劳归于坎贝尔   坎贝尔不愿再提到与罗斯林研究所,以及与老板威尔默特的恩恩怨怨。“毕竟我们两个人现在已从事完全不同的研究工作,而且也不在一个机构里。”威尔默特此次被前同事辛格指控剽窃。   在法庭上,威尔默特承认了这一点。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威尔默特说,该研究66%的成果要归功于坎贝尔,自己之所以在描述这一历史性事件的报告上署名第一作者,是因为事先已和坎贝尔达成了协议。这里就有了黑暗内幕,相信是老板依仗权势欺压不明就里的手下。    “我不得不这么做,这里面有很多政治因素。”坎贝尔谈到这点时,有些无奈。 一份在法庭上出示的录音证据显示,罗斯林研究所所长曾亲口表示: 威尔默特是罗斯林最出名的人。事实上,威尔默特也已成为全英国最出名的科学家之一 。所以,不久前,饶毅还预测 威尔默特 要获得诺贝尔奖。   目前, 英国媒体对威尔默特剽窃事件的报道非常低调,这明显是遮丑。当外界将威尔默特称为“英国黄禹锡”时,英国媒体未予置评。 据了解,另一位曾在罗斯林供职、目前任职于哈佛大学的科学家杰瑞米·布朗博士对辛格表示支持后,也被迫离开了罗斯林研究所。   辛格和布朗都向法院提出了起诉,坎贝尔则没有这方面的打算。“我一直避免把自己卷入到这样的事情中。”他说。由此看出坎贝尔属于比较温和之人。    坎贝尔   坎贝尔1954年出生于英格兰。1980年,他开始在玛丽·居里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并于1987年在苏塞克斯大学由于细胞周期方面的研究获哲学博士学位。 在多利羊成功克隆之前,坎贝尔在科学界没有什么知名度。当初应聘罗斯林研究所时他的弱点就是:发表论著太少。   成功发展了克隆技术后,坎贝尔收到很多来信。有的严厉抨击,认为这项研究会导致人类的灾难;有的在信中讲述自己患的疾病,希望科学家们早日研究出细胞的奥秘,让更多的人接受器官移植手术。坎贝尔说,正是后者的鼓励成了他继续研究的动力。 我才是“多利羊之父” , http://news.sina.com.cn/w/2006-03-21/16498494507s.shtml 真多利羊之父:我为什么让出克隆成果 ,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057/4220888.html 克隆羊之父竟是剽窃者 , http://world.people.com.cn/GB/41218/4193793.html 二. 再看看事后威尔默特的言论 2010年10月14日,再次访问中国的伊恩•威尔穆特在北京奥运村地区的一家宾馆接受了《财经》杂志的专访。 “不仅仅是我们两个人”   目前担任苏格兰爱丁堡大学再生医学中心主任的威尔穆特教授表示,“ 我们很高兴代表整个研究团队,而不仅仅是我们两个人,接受这个奖项(邵逸夫奖)。像这样的研究,需要各有专长的人通力合作。 ” 这话明显是在2006年法庭判决后的继续和稀泥,所以看起来 意味深长。 长期以来,威尔穆特被称为“多利羊之父”;但从2006年年初起,威尔穆特卷入了一场风波。有人指责他窃取了合作者,尤其是目前任职于诺丁汉大学的基思•坎贝尔的功劳。 一些媒体在报道中,甚至将威尔穆特的名字与学术不端行为联系在一起。    威尔穆特是克隆羊多利研究项目的负责人 。 坎贝尔则在1991年以博士后身份进入罗斯林研究所,随后参与到克隆羊多利的研究项目,完成了很多具体工作。 1997年,关于多利羊的论文发表于英国《自然》杂志,引起轰动。    在学术界,这种研究上的分工其实很常见。研究项目负责人提出项目构思,寻找经费,然后找到合适的人,如研究生或博士后来具体完成项目。而其中某位研究生或博士后,可能在项目中发挥尤为关键的作用。但是,具体成果的归属就另当别论,应该给起了关键作用和决定性作用的人,而不是简单的领导。这里的多利羊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还有另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后来也被发现是剽窃学生的工作。   曾经与威尔穆特共事多年、熟悉多利羊研究的艾伦•科尔曼(Alan Colman)就在英国《自然》杂志上撰文称,多利羊论文的署名并无不当,而威尔穆特也公开阐述其角色是领导多利羊研究,并且肯定了研究团队的其他人,特别是坎贝尔的贡献。   这场风波并未对威尔穆特的名声带来多大影响。今年元旦之前,他被授予爵位。今年9月,他又与坎贝尔、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Shinya Yamanaka)分享邵逸夫生命科学与医学奖。   设立于2002年的邵逸夫奖,没有诺贝尔奖那么知名。不过,其单个奖项的奖金达百万美元之多,不比诺贝尔奖差多少。其评奖标准,也在很大程度上参照了诺贝尔奖。 专访“克隆羊”先驱Ian Wilmut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598-43089.html
个人分类: 科学丑闻|23211 次阅读|40 个评论
《中国健康调查报告》的另一面
热度 1 songshuhui 2011-8-15 22:39
云无心 发表于 2011-07-02 12:47 从观点和文字的角度来说,《中国健康调查报告》是一本很吸引人的书。它的核心观点是“肉类蛋白和奶制品是现代病的根源,而素食可以防治各种慢性疾病”。主要作者柯林·坎贝尔本身是位很有名的营养学家,书里所说的“中国健康调查”更是阵容强大,由美国康奈尔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和中国政府合作进行。这本书的观点与中国社会对于“西方化”和“现代病”的忧虑,以及对中国传统的推崇不谋而合,自然也就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和赞扬。该书是在美国出版的,在美国同样产生了相当大的反响。 与在中国一边倒的“推崇”不同,在美国还有不少对此书的批评反对之声。这里无意去“质疑”或者“批评”这本书,而旨在介绍一些不同的声音,以及它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虽然柯林·坎贝尔是相当有名的科学家,但是这本书并不是学术著作,他也无意去介绍营养学界的各种观点。他用了一章的篇幅来介绍“中国健康调查”这个项目,全书的其它部分都是引用其他研究结果来支持他的核心观点。许多对此书的批评也是针对这种引用文献时“选择性失明”的做法——单看这本书的话,作者的观点有着许多研究文献的支持;但是如果考虑到动物性食物和奶制品对人体作用的整个研究领域,那么作者其实只选取了符合自己观点的一小部分研究,而忽略了数量更多的不符合自己观点的实验结果。在书中,他不止一次地把那些研究结论归结为利益影响的结果。 也有批评者指出该书在论述上并不严谨,在某些地方甚至曲解了所引用的文献。一位叫Harriet Hall的退休医生(现在是一个医学群博客的博主之一)指出了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第一章中,作者写到“……心脏病可以通过良好的膳食得到预防,甚至得到逆转”。这个论述给人的感觉是只需要保持良好的膳食,心脏病就能得到预防甚至好转。这里引用了两篇论文来支持这个说法,但实际上这两篇论文都不能证明这个观点。在第一篇论文中,低脂素食组的病人同时还进行了戒烟、减压训练和适度运动。而对照组则不进行上诉处理。结果低脂膳食组的病人病情要轻一些,但这是低脂素食、戒烟、心理压力减轻和适度运动的综合结果。第二篇论文实际上是病例报告,甚至没有对照组,要说明的观点是“通过低脂饮食和降胆固醇药物的配合,可以把胆固醇浓度降到150mg/dL以下,从而减轻冠状动脉症状”。在这两项研究中,低脂饮食都只是“治疗”的一个方面,完全不能证明“心脏病可以通过良好的膳食得到预防,甚至得到逆转”。而且,文章中的样本量都很小,第一项研究的实验和对照组分别只有28和20人,而第二项研究开始有22个病人而且还有5个人提前退出了。这在科学上只能算是非常“初步”的研究,只能用来引导“进一步的研究”,而不能用来得出结论。而指出这个问题的医生更进一步指出,第二项研究发表十多年之后,也一直没有被重复。不清楚这是该书中的个别例子,还是尚有类似的问题没有被指出——但是这至少说明,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完全遵循科学家应有的严谨。 这本书是在2005年出版的,虽然在社会上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但是并没有在学术界、工业界和主管机构带来相应的影响。学术界还有很多至少跟该书作者一样有名的科学家在从事着肉类蛋白和奶制品对于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而他们的结果依然认为这些食物会为人体带来更多有益的作用。权威机构象美国FDA、NIH以及USDA(美国农业部)等也没有把肉类以及奶制品打入冷宫。经营植物性食物的公司,也没有用这本书的观点来进行推销。即使是柯林·坎贝尔曾任高级科学顾问的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ICR),也并并没有认同“奶制品致癌”这样的观点。在他们所推荐的合理膳食中,只是推荐“三分之二以上的食物来自于蔬菜、水果、全谷以及豆类”。USDA发布的“美国膳食指南”,依然包括脱脂或者低脂奶制品、瘦肉、禽类以及鱼类等优质蛋白。 作为一种观点,这本书是有意义的。推荐植物性食物,不管是从健康角度还是解决人类社会现在面临的粮食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都有着巨大的意义。对健康来说,一般认为植物性食物对于控制体重以及减少许多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许多规模更大的调查或者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这种降低疾病风险的作用是辅助性的,不会代替常规的医疗手段。推荐多吃植物性食物是有益的,但是夸大植物性食物的好处和动物性食物的坏处,不见得就是对公众负责任的态度。如果真的有人相信只要吃素就可以“治疗”癌症、心脏病之类的顽疾而拒绝合理的医疗手段,那可能就是拿自己的生命冒险了。
个人分类: 健康|104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转载:《科学》《自然》两主编受访谈中国科研文化
lionkingxxs 2011-4-30 09:49
英国皇家学会近日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在国际杂志上发表的科学论文数量飙升至全球第二名,并有可能在2013年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多产的科研大国。一些中国分析人士认为,这将对中国科研水平的国际地位产生突破性的影响,另一些人则批评中国巨大的科研产量背后,是中国学术圈的功利主义。甚至有中国媒体称,中国学者每年提交给国际杂志的科学论文,有90%被退回。究竟该如何评价中国的科研现状?美国《科学》杂志主编、前美国科学院院长布鲁斯·艾伯茨( Bruce Alberts )和英国《自然》杂志主编菲利普·坎贝尔( Philip Campbell )日前接受了《环球时报》专访。 科学不是比赛,而应是协作 环球时报: 皇家学会的报告强调了像中国、巴西、印度和韩国这样的新兴国家对传统科学大国的挑战与日俱增。有人认为,科学界的这种变化,实际上意味着新兴世界的崛起。您怎么看? 坎贝尔: 让一百种科学之花怒放吧!中国对科学的扶持一直十分强劲,巴西、印度、韩国这样的新兴国家也都有科学瑰宝。对于科学而言,要紧的东西是创造力,这跟国别无关。如果一个国家能够利用好这种创造力,它的经济实力、文化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一定会上升。 艾伯茨: 科学并不是比赛,而是一个高度协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名科学家的研究都在证实、挑战或者发展其他科学家的发现,从而建立起一个不断升高的全球知识平台,在此平台上,人们可以取得更大进步。因此,全 球科学成就的急剧扩张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大好消息,它会提升人们应用科技改 善生存条件的几率。此外,发展中国家的新研究所涉足的问题,将是欧美国家 鲜有人关注的问题。比如科学家和工程师将越发致力于建设一个可持续的世界 这个重要问题。换句话说,我们怎么去用更少的资源做更多的事情?我期待我们所需要的低成本发明,很多都将来自美国以外其他国家的研究。 环球时报: 欧盟科研与创新的负责人敦促欧洲国家迅速采取行动,与中国进行合作,否则10年后他们将处于被动的位置。您怎么看这种担忧,美国有类似担忧吗? 坎贝尔: 中国的科学投资和科学远景让它富于吸引力,任何一国的科学界都乐意与之合作。但我并不觉得在科学方面,整个欧盟很快就会衰落。 艾伯茨: 今天的美国跟中国科学家有大量活跃的合作正在进行。其中部分原因是美国有数量庞大的杰出华人科学家,他们跟中国保持着密切联系。但类似合作不应该由自上而下的指令来安排;对科学家自己来说,它们得是有意义的才行。而且,随着科学的演进,这种合作应该有一个形成一解散的过程。 如果欧洲想增加跟中国的合作,它应该支持更多联合科学会议和科学交流,同时意识到,在很大程度上,有了中国科学家和欧洲科学家之间的碰撞,才会产生富有成效的合作研究项目。 对论文数量的激励机制会严重阻碍创新 环球时报: 皇家学会的报告称中国论文的引用率在过去几年从O上升到4%。您怎么看中国科学论文的质量?有报道称中国学者投给国际杂志的论文中有90%被退回,这是真的吗? 坎贝尔: 每个人都想在顶级杂志上发表文章,这的确很难。但在科学论文的重要性序列上,中国正向上端移动。这不仅能通过NPI(自然杂志发表指数)看出来,还反映在“自然中国”网站上,该网站从包括《自然》出版集团杂志在内的科学文献中集锦了中国最好的研究。几年前,“自然中国”可以轻易地覆盖大多数得以发表的最优秀的论文,但现在,它只能覆盖有限的、经过筛选的研究。 艾伯茨: 在《科学》杂志,所有国家提交的论文里都有90%以上被退回。近年来,第—作者来自中国的论文在《科学》杂志的接受率一直在上升。 2010年在900篇左右这样的论文中,有21篇得以发表。尽管这种接受率远低于我们的平均接受率,但它也许反映了这样的一个事实:其他国家的科学家们更了解何种研究能引起我们的兴趣;比如我在实验室里进行的大部分研究都发表在像《生物化学期刊》这样的杂志上,我很少向《科学》、《自然》或者《细胞》提交论文。 环球时报: 很多中国分析人士认为,鉴于庞大的科研人数和雄厚的国家资助,中国科研产出的爆炸式增长不足为奇;但科学论文的高产出、低质量却暴露出中国学界的功利主义,学者们只关注科学论文的绝对数量,从而取得晋升和政府资助。因此,中国的论文产量并不能说明中国是一个科学强国。您同意吗? 艾伯茨: 我们知道,依靠发表论文数量无法有效地衡量科研产出。事实上,首先注重发表论文数量的激励机制会严重阻碍创新。创新对杰出的科学至关重要,真正的创新包含冒险和改变,在研究任何一个冒险性的、新的解决办法时,研究者在最初几年里都不应期望发表论文。衡量科学家的方法跟各个国家的文化有关。中国的科学决策者们应该密切关注这一事实。 维持一种富于成效的科学文化十分重要。我会推荐这样一种制度:在每一个研究团体里,如果有人平均一年只有一篇论文。这篇论文也应被大家仔细地阅读和评价,这比一个只讲求论文数目的制度要可取得多。在评价科学家时,应该强调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 坎贝尔: 像NPI这样的指标以及其他文献计量学分析显示,在过去几年,中国对筛选性强的杂志的投稿正在大力增加。具有高度影响力的研究在中国的科研产出中的确仍是相对较小的一部分,但毫无疑问,像吸引中国科研人才回国这样的政策正在刺激中国科学影响力的长足提升。 中国科学领袖应共同探讨如何对科研之路纠偏 环球时报: 西方分析人士把相对成功的科学教育看作亚洲国家的重要优势,而中国人则常常怀疑本国的教育体制缺乏创造力。您怎么看? 坎贝尔: 在我对中国的多次访问中,中国官员都评论过中国的中学里缺乏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一些科学家也对来西方实验室里工作的中国科学家说过同样的话。但中国实验室里的确存在一些批判性思维得以高度发挥的地方,我确信这种地方会越来越多。这种乐于批评科学权威和科学前辈的观念与知识传统的精神,是科学进步的根本。科学在中国社会享有颇受欢迎的崇高地位,政府需要保证学生们得到良好的资助。 艾伯茨: 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强调改善科学教育的重要性。事实上,我们需要做出重大改变,在美国,我觉得我们需要重新定义所谓的科学教育。大体说来,科学教育包括学习过去的几百年里科学家对自然世界运转方式的发现。同样重要的是,学习如何像一个科学家那样解决问题,使用证据、运用逻辑,真正理解科学过程是如何进行的。这需要学生们积极探寻,靠死记硬背是学不会的。 环球时报: 有人认为,中国在像材料科学这样的应用科学领域领先,但在像物理这样的理论领域缺乏活力。一您怎么看待中国科学的比较优势? 坎贝尔: 中国目前最显著的进步可能是在生物领域。一开始强调应用科学,这种策略没什么错。但好的决策者都明白,无论在哪个学科,基础科学都会迅速带来深远的实践效果,因此长远看来,对基础科学的投资也是至关重要的。 艾伯茨: 中国在各个科学领域都有一些杰出的科学家,但没有哪个国家能在所有领域都领先世界。中国在材料科学领域的工作得到广泛认同,这个领域不仅包括应用研究,也包括基础研究。在某一个特别的科学领域,年长的科学家们去敦促一些最有天赋的年轻科学家精益求精,去指导他们、支持他们,将是一个培养比较优势的方法。科学家们会自然而然地彼此竞争,争着做第一个做出重大发现的人。一个国家在研究领域保持一个有高度竞争性的文化,对于它在世界上取得科研领导地位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一个领域的繁荣程度,正取决于该领域科学家们彼此帮助、取得成功的程度。 环球时报: 在中国,由于学术腐败案的频繁曝光,有人对于科研发展前景感到悲观。您怎么看待未来中国的科研能力? 艾伯茨: 在科学方面,中国无疑还有巨大潜力。政府慷慨地为科研提供资助和设备固然重要,但这还不够。缺乏道德标准会导致学术腐败。中国的科学领袖应该更多地强调让他们的同事坚决保持行为得当,应该一起清楚地探讨科学怎么样就会走偏,走偏了怎么纠正,从而将这些标准传授给年轻的科学家们。 坎贝尔: 中国的科学领袖决心要提升这个国家正直、诚实的科学精神——每一个科学国家都需要这么做。但最重要的是,中国要保持对科学的长期、稳定的支持,保持创新的勇力,保持与其他科学国家的公开接触。如果这些政策一直保持下去,中国的科研天才将层出不穷,这个国家也将因此获益。
1569 次阅读|0 个评论
《坎贝尔泌尿学》对肖传国等有关反射通道的动物实验的记载
harveyho 2010-9-25 01:51
一直感到疑惑,这个反射弧的弧字到底是指什么? 查阅《坎贝尔泌尿学》(Campbell-Walsh Urology)(第九版)对肖传国等有关反射通道的动物实验的记载后恍然大悟,原来这个弧是指pathway,即通道的意思。所谓反射弧原文乃 Reflection Pathway。 这本权威泌尿学专著很客观,记载了肖传国与其同事在1999年所写文章,在动物(猫)实验上的一些结果。原文几处使用could这个字眼以示其谨慎。 未提及Xiao's (肖氏),及肖在人身上的实验。 TO FACILITATE BLADDER EMPTYING Promotion or Initiation of Reflex Contractions ...... One fascinating set of experiments that relates to the concept of establishing or promoting a reflex pathway for micturition is that reported by Xiao and de Groat (1999) . These individuals created a skin to central nervous system to bladder reflex pathway in cats by intradural microanastomosis of the left L7 ventral root to the S1 ventral root, leaving the L7 dorsal root intact to conduct cutaneous afferent signals. A detrusor contraction was able to be initiated by scratching the skin or by percutaneous electrical stimulation in the L7 dermatome. This new reflex pathway could initiate voiding without striated sphincter dyssynergia. This reflex could be elicited after transecting the spinal cord at the L2-L3 or L7-S1 levels. The pathway is mediated by cholinergic transmission at both ganglionic and peripheral levels, as shown by cholinergic blockade experiments. Thus, in this experimental model, somatic motor axons can innervate parasympathetic bladder ganglion cells and thus transfer somatic reflex activity to the lower urinary tract. 我认为,不可因为肖最近的事而否认这篇文章的价值; 同时亦要还原肖氏反射弧的本来面目。
个人分类: 观点|4818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04: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