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最高境界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李培根院士:大学教育最高境界是心灵的抵达
热度 1 redtree 2015-3-4 22:32
李培根院士:大学教育最高境界是心灵的抵达 者:杨桂青 苏文师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5/3/4 10:07:55 李培根院士 ■本报记者 杨桂青 实习生 苏文师 “自打被视为学术机构后,人们就开始抱怨学校把太多的精力用于研究生教育。在一所优秀的大学里,本科教育却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哈佛学院前院长哈瑞·刘易斯在《失去灵魂的卓越》一书中这样写道。在岭南师范学院一场名为“问教问学”的讲座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前校长李培根用这段话来引发听众反思当前的大学教育。 李培根曾在华中科技大学2010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演讲《记忆》,在场7000多名毕业生起立高呼“根叔”,“根叔”尊称不胫而走。 根叔问教问学,对当前教育改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教育是在不断改革中发展的 面临挑战、存在问题,并非现在的教育所独有,而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 记者: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从未停止过教育改革的步伐,几乎每一所高校都在进行改革。您认为高等教育改革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李培根:在谈到高等教育改革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考虑这样几个问题。 教育改革——道耶?术耶?教育改革要避免失去灵魂的改革,这是我们最关键的问题。哈瑞·刘易斯认为,哈佛追求的卓越是失去灵魂的卓越,在科学研究上的确是卓越的,但在把年轻人培养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这一点上做得还很不够。改革中若忘记了教育之道,只是致力于教育之术,则是失去灵魂的改革。 教育宗旨——器耶?人耶?孔子讲,“君子不器”。其实“君子不器”可以从两方面讲,一个是不器己,一个是不器人。不要把自己当成一个工具,特别是教育者,既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教书的工具,也不能把学生培养成工具。当前,我们的教育宗旨是建立在对教育工具意义上的理解,而不是建立在对人的意义上的理解。 社会责任——服务耶?引领耶?大学的一个重要社会责任是服务,但大学的引领作用更重要。哈佛大学前校长福斯特说:“大学的本质是对过去和未来负有独一无二的责任——而不是完全或者是哪怕是主要对当下负责。”我们今天的教育似乎主要是对当下负责。大学应该服务社会,但大学不能仅仅是社会的风向标,而应该是社会发展的发动机。尤其是一流大学,应能引领科技发展、社会思想和文化的进步。 记者:当今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在哪里? 李培根:我们应该承认今天的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我个人认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应该是“人本”教育。《共产党宣言》里面说:“……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不仅仅强调人的自由发展,而且强调每个人的自由发展。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马克思的这些话虽然不是专门针对教育说的,但对教育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记者: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都会在不同程度上进行教育改革。人们如何看待教育改革? 李培根:教育改革并不是某个时代、某个国家的专利,人类教育正是在持续不断的改革中获得发展、进步的。 很多有识之士都在反思时代教育问题。比如,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也曾深刻反省和批评当时的教育:“今天,单个的教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是一个自我牺牲的人,但是,由于缺乏一个整体的支撑,他实际上仍是软弱无力的……一种尝试迅速地为另一种尝试所取代。教育的内容、目标和方法不时地被改变。” 这说明,面临挑战、存在问题,并非现在的教育所独有。关键是要正视问题,科学地分析、研究问题,从而提出有效解决方案。国家层面的、正确的教育理念非常重要,那是对整个国家教育宗旨的宏观指导。至于具体的教育改革方案,政府不宜过多干预,应给予大学充分的自主权。 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学生 教育要晓喻人们让精神充盈人生,与“你”相遇 记者:您认为大学教育应该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 李培根:我认为,大学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主导。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体现的是教育者的人文情怀。 教师可能会说,这不是弱化了教师的作用吗?我觉得,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恰恰越是有弱化教师的作用。目前,我们的教育多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形式,即我教什么,你学什么。如果教育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就要依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最基本的莫过于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有时候,学生的问题对教师是挑战。对教师的挑战越大,教师的作用也越大,也越难以做到。总而言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就是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实践,让学生更好地成为他们自己。 记者: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发挥引导作用呢? 李培根:这里,要思考一个问题:入世为师——征服耶?适应耶? 现代化理论的重要奠基人、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现代化的核心是理性。学者何爱国认为,西方的理性主义以“入世而不属世”为特征,与现实世界保持着一种高度紧张的对抗和征服关系,即“理性的征服”。这实际上是批判精神。东方的理性主义,比如儒教,特点是“入世而属世”,即“理性地适应”现实世界。 我认为,教育中“理性的征服”和“理性的适应”都需要。但中国大学教育中非常欠缺的恰恰是批判精神。大学以及大学教师对社会最重要的作用是引领作用。为了实现这种引领作用,教师首先要有批判精神,同时也要引导、启发学生,让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这对他们的成长是大有好处的。 记者:您怎样定位大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李培根:哲学家马丁·布伯在《我与你》中将人与人的关系分为两种,一种是“我与你”,一种是“我与它”。他赞成“我与你”的关系,不赞成“我与它”的关系。 “我与它”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当我带着预期和目的去和一个对象建立关系时,这个关系即是我与它的关系。不管那预期或目的看起来是多么美好,这都是我与它的关系,因这个人没被我当作和我一样的存在看待,他在我面前沦为了我实现预期和目的的工具。”这是马丁·布伯所不推崇的。 “我与你”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马丁·布伯谈到教育时说:“教育的目的非是告知后人存在什么或必会存在什么,而是晓喻他们如何让精神充盈人生,如何与‘你’相遇。真正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便是这种‘我与你’关系的一种表现。”也就是说,教师一定要把学生看作一种真实的存在、神性的存在,而不能只是看成教师职业生涯的一种工具。要把学生视为伙伴而与之相遇,根据对方的一切因素来体会这种关系。 把思维带到从未抵达的地方 最高的境界不是知识的抵达,而是心灵的抵达 记者:您认为大学生怎样理解学习的目的,什么样的学习是真正的学习? 李培根:真正的学习就是要不断地去完善自己,更好地成为你自己。具体细化为完善人格、树立崇高理想、培养看问题的视野、关心社会和未来等方面。 我们所接受的教育中,培养完善人格是很重要的。大学生在毕业后不能仅仅成为一位专家,还要成为一个和谐的人。完善人格的关键是要懂得人的意义,具备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及对人的尊严、人的权利、人的责任等的认识。当然,不仅要认识自己的尊严、权利等,还要尊重别人的尊严、权利。 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代青年,应该是真正社会意义、政治意义上的青年,应该有理想。比尔·盖茨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中说,“哈佛大学是否鼓励他的老师去研究解决世界上最严重的不平等?哈佛学生是否从全球的那些极端的贫穷中学到了什么……”大学生要有社会责任感,有担当。所以,同学们在理想与现实方面,既承认现实有不足,又恰恰因为现实有问题,更有责任去改善它。一个人的力量很微小,如果所有人都有这个意识,就会逐步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 记者:经过几年大学生活,大学生最应该收获的是什么? 李培根:现在很多大学的教育以就业为目的,一些学生的学习也是以就业为目的。这个层次是很低的。大学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知识的抵达,不是就业的抵达,而是心灵的抵达。 记者:这样的教育就是博雅教育或通识教育吗? 李培根:谈到博雅教育,有些人把博雅教育看作通识教育,有些人把博雅教育理解成创新教育,也有一些人具体理解为书院教育。澳门大学全球事务总监兼校长特别助理冯达旋先生说,奥摩姆(Ollmom)博士曾告诉他,“把你的思维带到你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对这句话的另外一种理解是,要从大学教育中获得心灵的自由,而不是只学到一些知识。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崔琦曾在奥古斯塔纳学院读书,他说:“在此大学,我能自由自在以我个人的速度阅读、学习及思考。”“自由自在”是说处于一种心灵自由的状态。所以,冯达旋先生说:“‘博雅’不只是行动,不只是课程,不只是学习过程,最主要的是一种‘心灵的思维’。” 记者:在您看来,真正学习好的标志是什么? 李培根:严复有一段话:“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中国人认为懂得的东西越多越好,学到的东西越多越好,而西方人尊崇新知,即新的发现、创造或创新。今天我国政府和大学都很强调创新,但大学教师做研究真正凭好奇心驱动的很少,而好奇心更能驱动创新。另外,我认为,“创新教育不是奢侈品”。创新教育不只是重点大学的事情,也是高职、中专、技校的事情,它们也有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同样,创新教育也不只是优秀学生的事情,每一个大学生都有创新潜能,只不过很多学生的潜能还没有发挥出来罢了。 记者:大学生应具备怎样的看问题的视野? 李培根:这涉及“知识视野”和“问题视野”哪个更重要的问题。我认为问题视野比知识视野更重要。问题视野就是要发现问题,即使不能发现新问题,也要善于观察问题、关注问题,这是一种很好的素养,也是一种能力。仅满足于教师教给我们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聪明的学生要去关注问题,尤其是那些大问题,包括社会的、科技的问题。(原标题:大学教育最高境界是心灵的抵达——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前校长李培根教授)
个人分类: 教育|1253 次阅读|0 个评论
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最高境界
蒋高明 2014-6-19 20:43
蒋高明 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在高人眼里,看什么人都是人,不管他级别有多高,财富有多少,名气有多大。 做事的最高境界是:做自己喜欢的事;要么不做 , 做就做好;事不找我,我不找事。 做学问的最高境界是:在科学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没有权威,只有学问。 子曰“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随欲,不逾矩”,大约是在50岁才明白了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最高境界吧。愚以为,达到了上述境界,就可以做一个大写的人了,是开启大智慧了,简称“开智”。
个人分类: 精神历程|726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医,如一片温暖的阳光;中药,像一缕淡淡的茶香
热度 1 sheep021 2012-9-28 11:05
中医 , 如一片温暖的阳光,中药 , 像一缕淡淡的茶香 中医中药,诞生于远古,完善于先秦,兴盛于汉唐,后世历代,皆有发展。流传至今,日益式微。虽集中于中国,散布于世界,但风风雨雨数千年,早已历尽沧桑,摇摇欲晃,急需与时俱进、博采众长,补充新鲜血液,整修一新,以新面目示人。 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草药,但是,只有中华民族,以其特有的文化和智慧,孕育出了独特的中医理论体系。中医,与中华文化相伴而行,相辉相映。为了黎明百姓的健康,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诞生了中药。所以,每一味中药都很沧桑,甚至,很悲壮,无不都散发着深深浅浅的苦涩,清清淡淡的芳香。千万年来,中医中药,默默地维护着中华民族的健康。 淡泊的养生理念,氤氲的中医文化,无时无刻不在诠释着中医的本意——中和。 中医中药有着优秀的哲学思想,例如个性化治疗和辨证论治,这应该是 治病的最高境界 。 中医不仅能治病、治大病,治急病,还能治未病。 目前,人们更重视解决由于工作、生活紧张而带 来的“亚健康”问题。中药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使用得当,可将人们的“亚健康”状态调节到正常,当然这也需要患者的积极配合。 更重要的是,中医还能延年益寿。甚至可以说,治病只是中医的一个“副作用”, 中医真正的价值是调神养生,延年益寿 —— 身心健康、长生久视才是中医的最高目标 。如果只是用来治病,真有点大材小用了。如果治病都想不到中医,那简直是暴殄天物。 中医不仅是医术,而且是仁术 。“但祁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仁爱之心在医患之间互动交融。已故老中医裘沛然晚年曾感赋一绝: “ 学如测海深难识,理未穷源事可疑,诗到换年浑是梦,世犹多病愧称医。 ” 寥寥数语,既体现了他好学不倦,老而弥笃追求真理的精神,也体现了其“ 医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消灭医生 ”的医学思想。他认为养生的根本在于 “ 全神 ” 。 所谓 “ 全神 ” ,就是努力使自己的精神完美无缺,要运用各种修心养性、澄心息虑的方法,使自己的心态保持至善至美、恬澹宁静的境地。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具有一种高尚的思想境界,摒除邪恶和贪欲之心,不慕求浮荣,不损人利己,破除私心杂念,要有忠恕仁厚、纯一无伪的精神。只有在心神极其安宁、 “ 碧海无波 ” 的情况下, “ 神 ” 的功能才能得到高度的发挥,而使人体气血和畅,五脏安宁,精神内守,真气从之,这是保持和达到人原来应享的年寿的关键。 中医中药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系统。只要懂得望闻问切、辨证论治,见过的、没见过的病,各种疑难杂症,都可迎刃而解,药到病除。天下万物,什么都可入药,“生梨润肺化痰好,抑制癌症猕猴桃,番茄补血助容颜,韭菜补肾暖膝腰,益肾强腰吃核桃,健肾补脾吃红枣。” 也就是说 我们每天吃的蔬菜,饭食,每天喝的茶水,都可以用来调理身体,甚至喝茶、聊天,听音乐、读书、散步等等,一举一动,一笑一颦都有健身作用 。 中医 , 如一片温暖的阳光,恒古不变,历久弥新,普照万物,生养万类…… 中药 , 像一缕淡淡的茶香,一篇浓浓的古诗 , 百品不厌,越品越有味,清神醒脑,沁人心脾…… 晒着和煦的阳光,品着淡淡的清茶,聆听优美的古诗,作为一个中国人,该是多么的惬意!
个人分类: 感悟中医|1700 次阅读|4 个评论
知足,做人的最高境界
sheep021 2012-9-25 12:36
有一个县官和他的朋友打赌:县官的朋友说世上没有知足的人,县官非要说世上有知足的人。就这样争论着,忽然看见墙根下躺着一个要饭的,只见那个要饭的铺着一个草垫盖着一个草垫。太阳照在他的身上,见到他还很舒服的样子。县官走上去问道:要怎么样你才知足呢?要饭的说:我很知足呀,如果再有个馒头吃我就更知足了。 县官对他的朋友说:你看就像他这样的都知足还有谁不知足呢?县官的朋友笑着说:那好,咱们把他带回去吧也好有个榜样。于是这个要饭的就被县官和他的朋友带回了县衙。要饭的一日三餐有吃有喝的可美了。可过了一段时间,要饭的就找到县官说:县太爷,我每天是不是该有点鱼呀,肉呀,啥的,不能总吃素啊。县官说,给他每天吃一顿大鱼大肉。又过了一段时间,要饭的就找到县官说:县太爷,我是不是该娶个媳妇呀? 县官很惊讶,但他的朋友却笑了。要饭的又回到了那个墙根下面。仍然是那样懒洋洋的晒着太阳。 人,几乎从不满足,总是觉得自己的生活还不够好,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即是暂时知足,可是不知道哪一天又会从知足中走出来回到不知足中去。不知足,人的本性也。 知足,也许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出凡入圣的必由之路。 《金刚经》说:“如是降伏其心” 《道德经》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1448 次阅读|0 个评论
怕老婆的最高境界
热度 3 sheep021 2012-9-25 11:00
怕老婆的最高境界是你从来不知道自己的工资是多少,而对于老婆提出的要求有多少满足多少。 PS: 貌似俺早就进入这个境界了啊。而且原文中列举的那么多最高境界,俺也只有这个层面进入最高境界了,还要努力…… 见: 最高境界 来源: 广州日报   代淑蓉   开车的最高境界是明明你开的是一辆二手的奔奔,却开出了全新奔驰的速度。   怕老婆的最高境界是你从来不知道自己的工资是多少,而对于老婆提出的要求有多少满足多少。   蹭饭吃的最高境界是你天天都有大鱼大肉侍候着,可被你蹭饭的人没有一个认识你。   抠门的最高境界是把一粒米分成早、中、晚三顿吃,而且米还是去超市捡来的。   吵架的最高境界是骂人不带一个脏字,句句用诗词,而且还是用汉语、外语轮流骂的。   聊天的最高境界是和你一起聊天的那一群老太太一句话都没有机会说就被你聊得睡着了。   炒股的最高境界是一穷二白进去,开着运钞车出来。   堵车的最高境界是一对素昧平生的青年男女在车上聊着聊着都确定恋爱关系了,车还一直堵着。   开会的最高境界是不仅会场里的参会人员一个都没有减少,而且开着开着还多出了许多自愿前来的“旁听生”。   逛商场的最高境界是商场里的所有营业员都认识你了,你却连一件商品都没有买过。   喝酒的最高境界是你知道和你一起喝酒的人是谁,而和你喝酒的人全都不知道你是谁。   无聊的最高境界是对着镜子数自己的头发玩,或者是拿着剃须刀等着自己的胡须长出来。   不解风情的最高境界是你的女朋友撒着娇对你说:“亲爱的,如果你真的爱我,就给我买一个‘苹果’吧!”你二话不说,屁颠屁颠地跑到超市去买了一个很大很红的“红富士”。   贪小便宜的最高境界是冬天在公司上厕所时将卫生间里的卫生纸系成白围巾状围在脖子上,将其席卷回家。   化妆的最高境界是化妆前上街没有一个人认识你,而化妆后地球人全都认识你,一看到你都冲着你整齐划一地大叫——“鬼”啊!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374 次阅读|11 个评论
反思“最高境界”
热度 10 lvnaiji 2012-9-23 08:52
吕乃基 日前上载了 出题的最高境界 和 讲座的最高境界 回过头来再看,感觉还得再说几句。 先说讲座。第一重要的是内容。就博主讲座在大多数情况下所涉及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而言,一方面需与大的语境相一致,另一方面又要有自己的观点。没有独到之处的讲座是不足取的。有些讲座感性十足,甚至从头骂到尾,讲座者和听众当时都很过瘾,过后想想没什么东西留下来。所以一定要有自己的观点,而自己的观点一定要有深度,看到他人没有看到的东西。然而观点必须有坚实的事实和严密的逻辑作为基础。正如有听众说,吕老师是以理科方式讲文科内容。听众细细想来,那些论据都是历历在目,甚至亲身经历,只是以前没有这样想。一旦点明,就会有豁然开朗之感。这大概是听讲座的最高境界吧。 讲座者所达到的最高境界,应该同样是听讲座者所感受的最高境界。 并列第一重要的是,讲座者和听众之间的高度匹配。内容可深可浅,讲座的方式同样可详可简。必须对听众有充分的了解。博主有这样的经历,同样的题目,在一本大学讲效果不错,拿到二本大学,在效果上会有很大差异。在东部和西部对同样层次的听众讲同一题目,效果上也会有落差。所以先要匹配,然后渐次提升听众的水平。一旦听众的水平得到提升,讲座的境界也就随之提升。 只有提升听众的境界,才会达致讲座的最高境界。 社会的氛围同样与讲座是否成功息息相关。从大的讲,纯科技的讲座问题不大,像博主这样涉及社会的讲座,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后的思想解放就没有可能。从小的讲,每次讲座,听众间是否熟悉,是否有领导在座,等等,都会影响效果,特别是最后的提问。须知,国人本不愿抛头露面,尤其是涉及社会的敏感话题,以及现场有熟人甚至领导,更是三缄其口。这一点和娱乐界恰成全面对比,后者是想方设法出位博眼球。不知二者之间是否呈反比关系。在这一点同样可见东西部的差异。 讲座的最高境界,有赖于社会的宽松。 出题的最高境界同样有待反思。 第一,出题者拥有充分的权威,可以独立以及自由命题和改卷。集体备课集体改卷免谈。 第二,答题者没有思想包袱,可以自由答题。 正是这两项 “自由”,赋予双方更大的责任: 出题者需摒弃任何内容上的好恶,纯粹从答题的内容评分;答题者需认真回忆全部课程,发现问题,以及就此提出自己的观点,而不能随意为之。 出题的最高境界,需要最大的自由和最大的担当。 第三,双方之间的充分信任,其中主要是答题者对出题者的信任。博主在改卷中发现,学生多有溢美之辞,在提出自己的见解后还要加上一句,不成熟的想法,请老师指正,或不必介意,云云。从中折射出答题者对自主答题的某种担忧。 于是, 出题的最高境界,并不仅仅是出题这一环节,而是依赖于整个课程的过程中,师生双方在互动中所建立起来的信任。
个人分类: 教育|7232 次阅读|26 个评论
出题的最高境界
热度 26 lvnaiji 2012-9-15 09:26
吕乃基 日前曾写了“ 讲座的最高境界 ”。眼下又有新的感悟,那就是“出题的最高境界”。首先声明,所谓“最高境界”,只是博主的个人感受,而非客观标准,实际上也不可能有什么“标准”,每个人都可以而且应该有自己的境界。 从教 44 年,可以说出了一辈子的试题。在层次上从中学生一直到博士生,对象上有学生、教师、企业人员,以及干部等,目的上有纯粹的教学所需,公务员考核、培训班考试,还有招聘和干部升迁等。数后者的出题最难,难就难在“多项选择”:这些选项既要是现实的,又要有错误的,而且彼此要十分相近,几乎就如同让狗在圆和椭圆之间做出痛苦的判断一样。博主曾经应江苏省人事厅之邀出此类试题,当真是绞尽脑汁,最后的“选择”是放弃。想想博主关于科技黑箱的论文,居然高手会由此设计出这样的高考题,真是难为这些出题者了( 新编 2013 年语文高考题 )。 出题,除了那些常规类型的题目外,往往是围绕出题者近期所思所想的内容,看看答题者会怎么想。但结果往往是答非所问,或无关痛痒。怎么可能要求他人想我之所想呢? 最后,终于在今年 7 月思得一题: 对老师所讲的某一部分内容的补充、修正,或反驳。(需明确说明这部分内容在整个课程中的位置和前后文) 此题必答。 自己感到真乃神来之题。 其一,博主上课,几乎从不点名,理由就不去说了。总会有学生不来。那么这道题目大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测试出学生的到课情况。 其二,每个学生对课程的感受不同。此题不做任何限定,提供了充分的空间。 其三,学生在课堂上有些感受不会说,不想说,现在作为试题,就会说,以及必须说。 其四——博主这两天正在改卷,自己收获良多。有些上课的内容已经讲过多遍,从来没有人就此提出过问题,博主也自以为是。现在从改卷发现,原来大有改进的余地。学生提出很多博主意想不到的问题和有价值的建议,实在是受益匪浅。真是,你给学生留下多大空间,也就是给自己创造了多大空间!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促使学生培育反思和批判能力。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没有唯一解,没有颠扑不破的真理。 怎么到现在才想出这道题目呢?
个人分类: 教育|7559 次阅读|54 个评论
讲座的最高境界
热度 32 lvnaiji 2012-8-31 08:56
吕乃基 近年来,应邀在各地各部门作各类讲座 2 、 3 百次,有些心得,有些体会。 要有独到之处。不重复主流媒体的观点:否则人家为什么要听你的呢?错开网络上一般的批判性言论,但可以综合各家之言。最终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自己独到的见解要有理有据,也就是有事实依据和逻辑支持。一环扣一环,就像几何证明题一样。在这样的推理过程中,听众说,必须全神贯注,洗手间都不敢去。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弦不能绷得太紧,也不能一直紧绷。适当场合辅以案例,来段幽默,可以很好的调节气氛。 讲座要有激情以调动听众,但不能以情感代替观点。听众说,乱象纷呈,有些讲座从头骂到底。痛快是痛快了,但听众在讲座后得到了什么呢?博主对自己的进一步要求是,不能感情用事,不带事先的价值判断,强调客观和科学。不少博主上过课的学生和讲座的听众反映说,吕老师是以理科方式讲文科内容。 最后一定要留有提问时间。博主赞同这样一句话:讲座最后如果没有人提问,那么讲座就是失败的。记得某跨国公司总裁在一次会议上拿出一套新方案,与会者一致赞同。总裁没有因“一致通过”而高兴,反而休会以再度征集意见。一周后,与会者提出各种补充甚至异议,方案因此得到完善,员工也因亲身参与而“吃透精神”,尤其是渗透了自己的“精神”。博主曾经历过无人提问的尴尬,身心疲惫之极,一整天提不起精神。 日前,在给江苏省“ 876 干部培训”的讲座《诚信缺失的文化根源》后,有多人提问,范围之广,涉及之深,前所未有,遍及博主的知识领域,深入到博主所想到的核心问题。正是在这样你来我往的交流中,博主感到前所未有的“畅”(一种心理状态,如同开普勒发现行星运动的三条规律时的感受)。问题几乎“搜尽”了博主的“内存”。这样的感觉博主在 1978 年考研究生时也有过,考题几乎搜尽了在铁路工地和边疆小镇所度过的 10 年光阴。我想大概也类似林丹面对李宗伟这样的感觉。 这就是讲座的最高境界。 忽然想起,国外的讲座,甚至上课为何仅 1/3 的时间,甚至更少;为何国外的学生即使不听课,也要参加讨论? 又,博主将在今后逐步上载高校从教 30 余年上课的大纲和课件,在各地各部门各类讲座的课件,以及所发表的论文,以使这些知识得以共享和留传。
个人分类: 教育|9951 次阅读|70 个评论
说假话 的 最高境界
dongzg101 2011-9-26 11:59
说假话的最高境界就是一直说真话,当然是把几个人的经历混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文章是一种艺术创作!偶尔夸大一些,也不妨,但基本事实一定要是真的。
2657 次阅读|0 个评论
修炼的境界
dongzg101 2011-8-23 19:18
任何一门武功,修炼到最高境界是不可能的事情。说话是一门艺术,我看了十年小说,才有今天的水平!够用了,不用再继续修炼了,如果十年前有这水平就好了。导师要求考博士的时候直接拒绝,当时还是面子问题放不下,报了个名,考博的时候,还辅导了几个人,好像都考上了。每次英语考试,我英语考试估分还没有差过两分,如果不考的话,估计没几个人注意到我。那时和我合作的其他人有两篇文章初稿,有一篇准备发国内的文章,我是帮他们做实验的,导师都准备给我个第二作者,他第三作者。后来因为我突然离开了我的工作都交给其他人做了,也就不了了之。后来看到国内的一篇排在靠后的位置。好像是03年发表的,又加了好几个人,当然也是一起做这项工作的。
205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5: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