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切入点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奋力推进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的行动纲领
whyhoo 2011-12-10 10:38
内容提要   ●讲话用“两个从此”来概括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完成救亡图存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历史任务的极端重要性。而把这个极端重要性体现得淋漓尽致的,就是我们党90年来所完成和推进的三件大事。同三件大事具有同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概括,是对于我们党90年奋斗、创造、积累过程中形成的三大发展成就的概括,也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讲话阐发了在新形势下如何奋发有为推进我们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问题,其论述的着眼点是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而论述的切入点或聚焦点则是要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讲话提出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认识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讲话从理论和现实、当前和未来的结合上,深刻阐述了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同继续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的关系,继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关系,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关系。   胡锦涛同志的“七一”重要讲话,回顾了我们党90年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总结了党和人民创造的宝贵经验,提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目标任务,阐述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的大政方针,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讲话表明,中国共产党对自己领导的伟大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满信心,也让世界对中国充满信心。   浓墨重彩地勾勒了我们党成立90年来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和与时俱进的伟大理论   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首先阐述了从鸦片战争以后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面对列强侵略步步进逼,封建统治日益腐败,祖国山河破碎、战乱不已,人民饥寒交迫、备受奴役的现状,不甘屈服,奋起救亡图存,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不屈不挠的斗争。但是,从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到义和团运动,虽经一次次抗争,但又一次次失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但也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事实说明,要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要解决中国发展进步的问题,必须找到能够指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先进理论,必须找到能够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社会力量。就是在这样一个关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重大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成立了。   讲话用“两个必然产物”来概括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和极端重要性。“两个必然产物”就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应运而生的中国共产党,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两个必然产物”的论断告诉我们,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在强大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双重压迫下,自身具有软弱性、动摇性特点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得胜利,资本主义的道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也根本行不通。中国革命的领导责任只能由先进思想武装的先进阶级的政党来领导,这个先进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这个先进阶级的政党就是中国共产党。   讲话用“两个从此”来概括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完成救亡图存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历史任务的极端重要性。“两个从此”就是,“从此,中国人民踏上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光明道路,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壮丽征程”;“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正确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发展前景”。而把这个极端重要性体现得淋漓尽致的,就是我们党90年来所完成和推进的三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新中国的成立,使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实现了中国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空前团结,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第二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们创造性地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第三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胡锦涛同志深刻指出,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这“两个不可逆转”表明,我们党决不像某些对党的事业持悲观态度者所担心的那样,也决不像某些别有用心的势力整天掐着秒表计算着我们党的什么执政寿命的大限那样,而是对自己领导的伟大事业始终充满高度的自信心。把建党90年来我们党所做的这三件大事上升到更高的理论层面来说,也就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所概括的三大历史性转变:一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二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三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同三件大事具有同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概括,是对于我们党90年奋斗、创造、积累过程中形成的三大发展成就的概括,也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其中,前两个发展成就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作过深入阐述,而后一个发展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崭新的理论概括则是第一次出现。从这个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它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其中,既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也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还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包括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具体制度体系。   讲话如此详尽地列举在我国政治生活中业已实际存在的这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为了说明什么呢?胡锦涛同志深刻指出:坚持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这里一共是“五个有利于”。其实,从字里行间我们还可以体会出,这还有利于我们建立对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种制度自信。也就是说,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不仅要做到经济自强,而且要做到文化自觉、制度自信。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是否具有合理性,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离开中国的实际和我们已经取得伟大成功的正确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而幻想另外去寻求和依傍什么别的主义、别的模式、别的制度,是注定没有出息、没有前途、没有意义的。   讲话指出,90年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系统回答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并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以创造性的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宝库增添了新的财富。另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一个是毛泽东思想,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就是我们党成立90年来在理论建设和理论创新上取得的既相互承接又内在统一的两大理论成果。总起来说,这两大理论成果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发展阶段的五个根本性问题上,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进行什么样的革命、怎样进行中国革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新觉醒。     正是由于在思想理论上持续实现的这五大新觉醒,使中国共产党在90年奋斗历程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自觉排除了“左”的和右的干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所以,我们要始终牢记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的: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开创工作新局面,赢得事业新胜利,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深入阐发了在新形势下如何奋发有为推进我们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问题   胡锦涛同志的“七一”重要讲话阐发了在新形势下如何奋发有为推进我们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问题,其论述的着眼点是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而论述的切入点或聚焦点则是要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讲话强调,“回顾90年中国的发展进步,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讲话高度概括了90年发展历史进程所昭示的我们党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四个根本点,即“四个坚持”、“四个始终”。随后,尖锐地指出了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党所面临的“四个考验”、“四个危险”和“一个更为紧迫的任务”。在此基础上,讲话提出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认识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始终保持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首先要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主要是由党所拥有的真理的力量和党的各级干部所具备的人格的力量这两个部分组成的。不断提高全党的思想政治水平,正是要不断增强我们党所拥有的真理的力量。这就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是因为,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行动上锐意进取的前提,思想上的统一是全党步调一致的保证。同时还因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党和人民的实践是不断前进的,指导这种实践的理论也要不断前进;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为我们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开辟了广阔前景,也向我们党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新课题,要求我们通过加强全党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深入研究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重点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作出新的理论概括,永葆科学理论的旺盛生命力。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一个有着90年历史的老党、大党,要继续保持先进性、纯洁性,很重要的一条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通过锲而不舍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始终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和历史大势、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做到勇立时代潮头、引领社会进步。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始终保持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要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当今世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政党与政党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各自所拥有的人力资源多寡和人才水平高低的竞争。国家的竞争力、政党的先进性,就是要体现在对人力资源的科学开发和优秀人才的充分集聚上。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对这个问题作了一系列深刻论述。他强调,必须坚持我们党除了人民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这个崇高原则,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广开进贤之路,把各方面优秀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从而为一切忠于人民、扎根人民、奉献人民的人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宽广舞台;并且强调要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的要求,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让所有优秀干部都能为党和人民贡献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不能越走越宽广,中华民族能不能实现伟大复兴,要看能不能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更要看能不能让各方面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华。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一个有着90年历史的老党、大党,要继续保持先进性、纯洁性,很重要的一条是使自己成为优秀人才集聚的执政党。而这就要求全党注重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年轻干部,抓紧培养造就青年英才,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始终保持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必须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途径。胡锦涛同志强调,我们这个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的党,要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最根本的是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七一”重要讲话通篇贯穿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的重要思想,特别是提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五个最”:一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二是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三是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四是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五是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一个有着90年历史的老党、大党,要继续保持先进性、纯洁性,最根本的一条是始终扎根人民、代表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只要我们党始终同人民群众同甘苦、共命运、心连心,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我们就能不辜负人民的信任和期待,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始终保持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要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我们联系历史和现实不难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正确理论、路线、纲领和方针政策,不断增强了党对人民群众的巨大感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而党内存在的种种消极腐败现象,则对党群关系产生了不容忽视的离心力和破坏力。因此,必须站在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七一”重要讲话重申了坚决惩治和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重申了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都要反对腐败,重申了要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举措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坚定不移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各级干部要始终牢记,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行使权力就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决不能把权力变成牟取个人或少数人私利的工具。各级干部都要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一个有着90年历史的老党、大党,要继续保持先进性、纯洁性,就必须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始终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项重大政治任务。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要进一步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所谓党的建设科学化,就是要更加自觉地按照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来指导党的建设,不断把我们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提升到新水平;就是要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提高管党治党水平,使我们党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就是要在党的建设中牢固树立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强化科学管理、建立科学制度。“七一”重要讲话指出,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民主集中制,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讲话强调,建设好、管理好一个有几千万党员的大党,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必须始终把制度建设贯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之中。要推进党的制度建设,坚持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发展党内民主,积极稳妥推进党务公开,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保障党的团结统一,增强党的创造活力,坚决克服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个人独断专行和软弱涣散现象。讲话特别强调,全党同志都要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观念,认真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这些话既语重心长又振聋发聩,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始终保持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长远指导性。   深入阐发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的问题   胡锦涛同志的“七一”重要讲话在回顾党成立90年来我国发展进步的伟大历程的同时,用很大篇幅来瞻望中国发展繁荣的光明前景。讲话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继续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面向未来,全党同志必须牢记,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讲话并且提出,一定要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信心、砥砺勇气,坚持不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奋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强大动力。讲话对面向未来、开创未来、赢得未来的瞻望和论述,从理论和现实、当前和未来的结合上讲清楚了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讲清楚了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同继续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的关系。讲话用“三个根本”对这个问题作出了有力的理论阐述。“三个根本”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是我国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国际地位大幅度提升的根本原因;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讲话强调,只有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才能筑牢国家发展繁荣的强大物质基础,才能筑牢全国各族人民幸福安康的强大物质基础,才能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物质基础,才能不断夯实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今后,我们必须继续牢牢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决不能有丝毫动摇。讲话强调,党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强调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牢牢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我们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也是对我们民族自强能力的重大考验。在此基础上,讲话还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我们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二是讲清楚了继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关系。讲话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把这个问题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讲话强调,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并列举了七个方面的基本事实。这些客观存在的事实充分证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强大生命力,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正确道路。同时,讲话也指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具体制度方面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在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发挥人民创造精神方面还存在不足,并强调指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持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需要也必然会继续向前推进。在此基础上,讲话深入阐述了认识和把握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关系,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讲话还对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了深入阐述和瞻望,使我们对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进一步把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出来,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充满必胜信心。   三是讲清楚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二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缺少了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讲话深刻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空前广泛的社会变革。这种变革在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社会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我们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主动正视矛盾,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不断为减少和化解矛盾培植物质基础、增强精神力量、完善政策措施、强化制度保障,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这就要注意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这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指导方针。一方面,全党同志要牢记,并且还要引导全体人民牢记: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去。另一方面,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原文见 http://www.qstheory.cn/tbzt/jdjszntbzt/zywzjd/201107/t20110720_94140.htm
个人分类: 政治|149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如何找到中国改革的突破口
热度 1 whyhoo 2011-12-5 17:32
今年是中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开局年。开局年怎么走事关重大,决定着今后五年中国的发展方向。已经发表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使用了“攻坚”的概念,甚为贴切。这些年来,在很多方面,中国的改革似乎已经遇到了瓶颈,停滞不前。一些观察家甚至认为有往后退的趋向。毫无疑问,改革必须深化。不改革,就没有出路,这是多年来中国从领导高层到党政官员到民间社会的共识,可能是唯一的共识。   关键在于,如何“攻坚”?“攻坚”就是要找到改革的突破口,或者切入点。而要找到突破口,就首先要回答“从何而来,到何处去?”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是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继续和深化,要“攻坚”就要看看在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期间,什么已经做了?什么还做得不够?什么还没有做?为什么没有做?   很显然,自2002年十六大开始,社会政策的改革和重建逐渐成为中国改革的头等议程。而社会改革第一次比较系统的表述,就是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为什么要进行社会政策改革?从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来说,社会改革就是要完成三大任务。第一就是要配合经济改革。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经济改革,摧毁了原来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政策。早期改革者没有把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区分开来,导致社会政策的很多方面被经济政策化。社会改革就是要纠正这种政策趋势。   第二,社会改革是要深化中国总体改革。经过1990年代的经济改革,中国已经确立了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制度,要深化改革,就必须把重点转移到社会政策领域。第三,要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寻找新的基础,主要是建立消费社会,为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奠定制度基础。道理很简单,在社会政策和社会制度包括社会保障、医疗、教育、房地产等缺失的情况下,消费社会难以建立。 改革没突破导致失衡恶化   在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期间,在很多方面该做的已经做了,主要表现在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等方面。尽管已经把最容易做的做了,但很难说有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和社会的期望相比。中国的主要社会政策的各个领域,包括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教育等等,仍然处于非常低的水平。就是说,没有找到能够促使制度建设的突破口。更为严重的是,在社会政策和制度不能进展的同时,经济发展模式则在更大程度上破坏着社会。客观的结果就是经济和社会政策两个领域之间的发展差异越来越大,越来越不平衡。这就是今天中国社会所面临的现状。   那么,为什么社会改革徘徊不前呢?这里有很多因素。首先,在任何社会,社会改革本身比较困难。社会改革涉及到的是收入再分配。这表明,社会改革需要有钱有势的社会群体,从自己的钱包里面掏出一部分钱和社会的弱势群体分享。这就比较困难。首先,这些强势群体(也往往是既得利益群体)能否自愿掏钱是个问题。其次,即使政府有了钱,钱能否用到弱势社会群体也是个问题。无论是“掏钱”还是“用钱”都是政府、既得利益和一般社会群体之间复杂的政治博弈过程。   第二,从政策思路来说,改革者也需要时间寻找社会改革的经验。尽管国际上有很多的经验,但不能直接应用于中国。任何改革都是一个“试错”的过程。中国的经济改革也是这样走过来的。中国经济改革从1970年代末开始,1980年代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把容易做的做了。但整个1980年代,无论从意识形态上还是在实际政策层面,都没有找到重大的突破口。直到邓小平“南巡”之后,经济改革才有了重大的突破。到1990年代,中国进行了史无前例的经济改革,建立了基本市场经济体制。   很清楚,改革没有“突破”有两层含义。第一,在改革初期,改革者真的不知道突破口在哪里,需要很多时间之后才领会到什么是突破口;第二,知道了突破口在哪里,但是缺少有效的压力,在既得利益面前妥协了,因此不能在实际政策面加以突破。在很大程度上说,今天的中国社会改革就类似于1980年代后期的经济改革,仍然处于探索之中,或者寻找突破口过程之中。   不过,近年来社会改革缓慢最主要的原因,是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可以说,这次金融危机有效地“挟持”了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议程,急剧地改变了这个规划本来的方向。大量的经济资源被导入国有部门,以帮助政府应付危机。这对社会政策有两方面的负面效应。首先是国有部门的大扩张,导致经济结构迅速恶化,主要表现在国有部门和民营部门之间的失衡,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之间的失衡。经济结构的失衡又加剧了社会的失衡。 社会改革或将错过“战略机遇期”   其次是社会政策领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尽管中央政府并没有忘却社会政策,也是想努力推进社会政策,例如保障性住房,不过,包括地方政府在内的经济角色,似乎在危机中找到了发展机会,他们不仅没有动力来推动社会改革,反而以应付危机的名义,大肆破坏社会。房地产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更为严重的是,由危机诱发的经济资源再分配,已经导致了极其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形成和壮大。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社会对既得利益集团问题的讨论多了起来,这是事出有因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强调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不过,把“战略机遇期”用在社会改革方面更为合适。从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来看,社会政策的确立的确需要一个“战略机遇期”,也就是经济发展快、国家财政收入丰厚的时期。在经济发展还处于低水平或者缓慢的时期,很难确立社会政策,原因很简单,建设社会政策需要大量的经济资源。但从这些年的发展来看,中国似乎正在失去这个“战略机遇期”。中国经济高速度发展数十年,并且国家聚集了大规模的财政收入,但没有能力确立社会政策。如果在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期间改革不能找到突破口,那么这个“机遇”或许很难再回来。从这个意义上,强调“攻坚”具有了非常的意义。   那么,如何找突破口呢?很多人想到了政治改革,希望通过政治改革为社会改革找到突破口。政治改革很重要,问题是什么样的政治改革?如果政治改革不能做到有序可控,那么不但推进不了改革,反而会造成国家社会秩序失控。在这方面,无论是俄国和东欧国家的转型,还是其他类型发展中国家的转型,都提供了非常多的经验和教训。中国因为改革难以进行,社会矛盾突出,民怨很深,在这个时候并非简单的政治改革可以解决问题。很多人要求政治改革,主要是鉴于既得利益集团强大这个事实,希望通过政治改革来克服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来推进改革。但从各国的改革经验来看,政治改革搞不好反而会巩固既得利益集团,他们可以摇身一变,用各种“民主”的手段来阻碍改革进程。   这样,中国就面临着一个政治难题。在改革问题上,中国是个典型的危机驱动型的社会,没有危机就没有进步,但危机又会对整个社会和国家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经济改革找到了突破口,但那是邓小平“南巡”的产物。而“南巡”本身又是危机的产物,如果没有天安门事件,没有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的解体,很难说会有“南巡”。   那么,难道一定要等到一场大规模的危机之后才能找到改革的突破口吗?这倒不见得。关键在于执政党一定要有危机意识,或者中国领导层始终再三强调的“忧患意识”。任何一个国家都有既得利益集团,存在既得利益并不见得不能推进改革。改革并不见得不合乎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既得利益阻碍改革,主要在于只看重眼前的利益而没有长远利益概念。执政党要给既得利益集团予强大的压力。在没有压力下,既得利益很难对自己的利益有长远的考量。   也只有有了强大的危机意识,执政者才会产生改革目标,才会动员一切可能的手段来达到既定的改革目标。就社会改革而言,突破口还是在社会领域。1980年代邓小平也强调通过政治改革来推进经济改革。但正如日后的发展所表明的,经济改革的突破口仍在经济领域。要在社会领域寻找改革突破口,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改革所扮演的作用,就是执政党达成改革共识和聚集改革力量来克服各方面的阻力。 房地产改革是个可能的突破口   从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经验来看,社会改革不能全面出击。能够做的已经做了,如果继续进行全方位进行改革,就很难找到突破口。无论是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和住房,如果其中有一个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那么就会带动其他方面的改革。   从现实情况看,这个突破口可能在房地产领域。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来看。   在政治方面,政府在房地产问题上已经花费了很大的精力,但到现在为止并没有取得重大的进展。在这场和既得利益的较量中,如果政府退缩,政府的政策甚至政治“信用”就会受到严重损害。一旦政府退缩,既得利益集团会变得更为强大。   在社会层面看,社会对房地产的抱怨最多。这是因为房地产对社会来说最为重要,是社会生存的基础,尤其在中国文化背景中。房地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产品一旦泡沫化,就会造成社会的泡沫化。   在经济层面,房地产已经俨然成为中国经济,尤其是地方经济的主柱产业,不仅存在着严重的泡沫,而且也有效恶化着中国的产业结构。现在,各级政府拼命地从房地产谋取暴利,不思通过企业改革、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房地产”病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病。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通过发展房地产,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反的例子则有,很多经济体因为房地产病而衰落。   从政策平台建设来看,如果设计得好,房地产改革可以带动其他领域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积金、社区建设(包括宗教和种族和谐)等等方面的改革。在这方面,中国可以向像新加坡那样成功的国家学习到很多好的经验。   如果能够在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期间,甚至更长的时间,把房地产领域改革好,那么就可获取数十年的社会长治久安。社会稳定了,民众怨气少了,就可以为政治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作者是国大东亚研究所所长,文章仅代表个人看法 政治改革搞不好反而会巩固既得利益集团,他们可以摇身一变,用各种“民主”的手段来阻碍改革进程。 原文见 http://www.zaobao.com/special/forum/pages8/forum_zp110104.shtml
个人分类: 社会|883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们设计一种网络名片吧
热度 5 outcrop 2011-11-8 21:01
传统名片早就比较流行了,网络时代,也许可以尝试一下更丰富的电子名片,包含更丰富的个人信息。实际上电子通讯录已经比较成熟,比如通用的vCard格式,用于存储接收到的个人信息;但大家没怎么关注网络上如何有效的留下自己的相关信息。 这里尝试设计一种网络名片,目的是嵌入各种与自己有关的网络场合,便于吸引志趣相投的朋友交流;算是一个简短的自我展现。 因此,先列出网络名片可能需要优先包含的内容,欢迎补充: 网络ID,这是基本信息; 以Email地址,稳定可靠的交流方式; 即时通信ID,如QQ、MSN、Gtalk等; 博客/微博主页,更深入的交流,可作为个人信息门户; 课题组/公司等主页,比较专业的呈现自我; 兴趣组/QQ群等,用来汇聚兴趣、爱好想同的朋友; 其他扩展,比如宗教信仰、个人观点等展示。 由于目前互联网市场上尚无类似网络名片的大规模服务,因此这个点子除了自己玩,也可以作为一个互联网创业的切入点;但风险较大,技术要求不低。以这个点切入,也可以整出一篇硕士的小论文来,欢迎尝试,研究 有兴趣的朋友一起聊聊~
个人分类: 计算机应用技术|3563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如何发出第一篇SCI(科学网论坛)
qmolly 2011-11-4 11:12
http://bbs.sciencenet.cn/showtopic-104081.aspx 第一,合适的切入点:翻阅大量的文献后,往往会有很多灵感,于是不妨逐一写下来,根据实验室条件,再结合文献,猜测是否能发表,然后去有目的查资料,设计方案。有几点需要注意,也决定论文是否发表:创新点在哪里?有没有意义?创新点可以是材料,也可以是方法或者其它条件。总之,要有创新点,有意义。 第二 合理的实验设计:查阅大量文献后,参考外文文献实验设计,设计出符合自己的合理的实验方案。 第三 根据方案进行实验:做实验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坚持坚持再坚持。没有实验,文章是架不起来的。需要做详细的实验记录,以供后来数据分析参考。有些东西当时记住了,日子久了就记不起来了,往往导致很多东西没法分析,即使分析出来也是错误的。我经常犯这个毛病,现在有点进步了。 第四 英文写作:实验完成后,立即着手写作。英文写作对文章是否接受有至关重要的关系。第一篇SCI,最好能参考优秀的英文文章,一句一句的去写,哪怕一天写一句,也是一个进步。前一阵审了几篇国人的英文稿子(实在太垃圾了),这也是很多期刊要求,必须英语是母语国家的人过目的原因,一句话都说不明白,文章接受了,又有何用?一篇文章一共才几页,几乎没有一句是合理的,从Abstract 一直改到conclusion。想我这样英语垃圾的人看着都不舒服,老外能读下去就是对你最大的尊重了! (1)Title:精炼,能吸引人,体现出新意。拟好题目后,上数据库上搜,看有重复的没有?有相似的没有?然后在google上搜?多检查一下。 (2) Abstract:体现文章的核心内容和关键数据。精炼和概括,主要数据和结果。一般为材料,通过什么方法,得到什么结果和结论,有什么意义。 (3)Introduction: **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存在什么问题,目前研究到什么程度,还存在哪些不足(体现你的研究的重要性),因此本文采用什么方法,进行什么研究。 (4)材料与方法:具体,详细。可重复。 (5)结果和讨论:先列出结果,然后讨论对比,分析原因,引用文献证明分析可能的原因,并得出每个小标题下的主要结论。 (6)结论:全文的创新和价值所在。体现出重要结果和意义。 (7)致谢:项目资助。 (8)参考文献:根据投稿须知去整理,一篇一篇的去整理,书写,核对。 第五 多次反复修改。打印出再仔细修改。至少5次以上。 第六 选择合适的期刊。期刊选择合适与否,也对是否接受至关重要。 第七 根据期刊 再修改若干次。 第八 投稿。包括cover letter, 文稿,图,表。看邮箱是否确实投稿完成:一般有至少两个邮件。 第九 心态和运气。投完以后,该做实验就做实验,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无需过分焦灼。 第十 耐心等待。祝你好运!快则两周回信,慢则2月左右。如果是大修或小修,恭喜你,基本中了,仔细修改。如果是拒稿:认真总结,再投合适期刊。
196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zz] 吕布vs赵云,一个没拿到tenure的AP一个千年博士后
cspring 2011-10-29 12:20
抛开三姓家奴这种歧视性的论调,吕布的名气应该说比赵云要高。再说张飞要是在美国 现在这样喊,吕布当场就可以告他歧视了,不用气得瓷牙咧嘴了。 导师 吕布的导师不详,但应该是个超级大牛级别的,没看吕布一出场就非常嚣张。也有人说 吕布师从仙人左慈。关于左慈,在搜神记当中有记载,是通五经,懂星占术的大牛,这 个不展开说了,通了天的,搁现在,少说也是院士级别。 赵云师从常山飞云道长,所以,后来赵云一出场,动不动就是报好常山赵子龙,文献没 有啥关于牛鼻子老道的报道,估计也就一普通profferI搁中国撑死也就一常山学者之类 的。 文章级别 吕布大作,三英战吕布,一直传为佳话,关键一点,这三英当中有赵云后来的老板刘备 ,还有一个武力值一直压着自己的关羽,和一个比自己差不了多少的张飞。所以这篇文 章起码是nature article 而且是封面文章。独立作者杠杠的。 赵云的大作,就是长坂坡七进七出救阿斗的事儿,这篇文章虽然影响因子和引用都不错 ,但是有人质疑有灌水嫌疑,说是editor曹操放话了,所以,水分很大。再说,文章还 被张飞co了一下,人家长板桥一声大喝,桥断水倒流,也传为佳话,不管是idea还是具 体实验人家都有贡献,比如,几个士兵把树枝绑在马尾上瞎折腾,搞疑兵之计。要是没 有张飞,后主刘阿斗一挂,赵云就算活出来,文章也就大跌了。所以到后来,都直接提 长坂坡了。往低一点说这文章顶多也就是pans推荐投稿那种。 仕途职业 吕布 从丁原,董卓,到袁绍,各个都是经费充足的大老板。而且每一次跳槽都是自己 主动跳的。几轮博士后之后,自己成功晋级AP,在徐州也当了几天小老板,而且还搞了 一个合作课题,辕门射戟,同时捞了两家的经费。可惜,那个technician陈宫是个死脑 筋,非得和吕布对着干。最后兵败白门楼,死于万恶的推荐信。本来,tenure不成,吕 布还可以投靠到大老板曹操手下继续做千老的,曹操也想要,结果非得走一下推荐信形 式。刘备这厮小人,当面出恶言:“君不见董卓,丁原之祸否”。结果一代枭雄就直接 挂于推荐信了。 赵云 第一个老板是公孙瓒,地方在尿不拉屎的东北角,又冷又穷,没啥发展,弄了俩 小文章,实在熬不下去了,跳槽,结果跳到一个更烂的AP刘备手下,当时刘备连实验室 都没有,到处蹭,靠的就是满嘴忽悠和哭鼻子,连小命都是千老,关羽张飞给他护着, 赵云就这样跟着蹭。蹭了几十年,大好的青春就没有了,一个博后被 刘备当technician用,尽干些屁事儿,连到江东泡妞,这事儿都带着,而且一呆就是大 半年,老板泡妞,自己只能悲催的撸啊。还好最后刘备tenure了,赵云也就混了一个永 久职位的千老,善终了。 把妹级别 抛开原配不说,吕布好歹把了当时名媛貂蝉,赵云只是一个悲催的接盘男,而且接盘过 程都还是很猥琐的。(呵呵,这个是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赵云接了桂阳太守赵范的嫂 子樊氏)还好当时赵云还把了一个妹,那就是马超的妹妹。 原文首发自: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2/Biology/31593223.html
400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通用航空其实不神秘 "空中看陕西"成发展切入点
热度 3 shxf 2011-8-31 13:41
2010年,拥有“天下第一村”美誉的华西村,花费9000万购买了两架直升机,推出“空中看华西”活动,并申请航线以机场为中心,半径为4公里范围之内,飞行高度在300米以下。目前,华西村已向国家民航局递交申请筹建自己的航空公司。 其实,在航空产业基础雄厚的陕西,“空中看陕西”早在2009年底就已实现。 No.1 通用航空其实不神秘 “在外地,别人问我是做什么的,我说是搞航空的,人家就说以后买机票找我。到陕西,这样一说,大家就一定认为你是造飞机的,然后就问你是不是‘西飞’的。所以说陕西人对航空的理解比别的省份强很多。但是一说通用航空,就又没人懂了。”精功通用航空公司董事长李晨这样对记者说着通用航空在普通百姓间的陌生和自己遇到的尴尬。 什么是通用航空?按照世界民航组织的定义,通用航空指的是在民用航空领域,除了运输航空以外的一切飞行作业活动,都叫做通用航空。什么是运输航空?就是按照固定时刻、固定航线进行人或货物运输的飞行活动被称之为运输航空。“通用飞机的时间不固定,路线不固定,地震、雪灾当中,执行任务的直升飞机都属于通用航空,它给老百姓带来的便利也正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来。”李晨说。 2009年10月在西安航空基地通航产业园举行的国际通航大会开幕式上,国家民航局局长李家祥在讲话时说“通用通用,大家都用,这才是通用航空的真实概念。通用只是少数人用,就不是通用了。”这样足以证明了通用航空在日后广阔的市场前景。 No.2 通用飞机也分“奥迪”“奥拓” 西安航空基地管委会主任金乾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相关统计,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家电业会出现大发展,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时,汽车业会出现大发展,人均GDP超4000美元时,航空业就会大发展,这个数值今年就会达到。 而已于去年底由国务院、中央军委下发的《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指导意见》(下称《意见》)也为通用航空的发展打开了“瓶盖子”。根据《意见》,4000米以下低空飞行无需报批,只需报备。 就在《意见》出台前不久,被称为“中国私人购买商务机第一人”、“中国私人出资购买飞机数量最多的人”——成都市民邓斌购买了62架飞机。“未来买飞机就像买白菜一样方便”。郑斌这样来形容中国未来的通航市场。“私人飞机其实跟汽车一样,富豪可以开‘奔驰’、‘宝马’、‘奥迪’,但也有买‘奥拓’、‘QQ’的,飞机也一样,有上亿的,也有20万以内的,这也就是相当于一辆中档汽车的价格。这样看来,在空域开放的状态下,私人拥有飞机也并非难事。”李晨说。“低空空域开放前景明朗后,整个通用航空的产业链都将陆续受到刺激,各类飞机制造、零部件制造、维修的行业需求会急速增长,中国的私人飞机产业将迎来井喷式的发展。但是,开放低空,并不意味着私人飞机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地上空飞行,它的意义在于推动管理的开放化和飞行的有序化。”金乾生这样看待低空开放。《意见》的出台,给了很多航空人一个明朗的前景,此外,中国民航局于近日发布的《2010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简称《公报》)也让众多航空人感到欣慰,该《公报》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获得通用航空企业经营许可证的通用航空企业111家,通用航空企业适航在册航空器总数达到1010架,其中教学训练用飞机202架。 虽然这样的数量与美国的234000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这也足以证明我国通航产业具有的广阔前景。西安航空基地纪工委书记张炎说:“从产出的效益来看,美国通用航空领域每年产出效益1500多亿美金,占GDP的1%,带动就业126万多人,而我们的比例在上世纪90年代则占GDP比重的0.0087%左右,2002年我查了一下,不仅没有升,反而下降了。这说明我们在通用航空领域重视还不够,发展不足”。 No.3 “空中看陕西”将成通航产业发展的切入点 2009年8月,国家民航局批准将航空基地蒲城通用航空产业园确定为民航试点园区。并且是我国唯一的“通用航空产业试点园区”,对通用航空产业政策试行、地方通用机场管理、低空空域开放试点等具有重要支撑保障作用。 目前,蒲城通用航空产业园拥有2000米以下、半径8公里的珍贵低空空域。2010年2月28日,民航西北地区管理局组织专业团队对机场进行了验收并颁发了民用机场使用许可证,使得蒲城机场成为我国西北地区第五个民航机场。这次颁证也是我国首例对通用机场进行的行业验收和颁证,在我国通用航空发展史上意义重大。 今年3月底,“航空旅游体验季”逐渐拉开了帷幕。并且有两条线路可供游客选择,第一条线路是低空观光旅游,游客既可以亲身感受飞行的乐趣,又可以在空中从全新的角度欣赏三秦美景,更能用最短的时间饱览更多的自然风光;第二条线路是航空工业博览游,一方面游客可以参观西部最大的航空科技馆,感受航空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可以参观飞机制造企业,亲临生产现场,感受飞机制造、维修、培训的神秘。至此,“空中看陕西”也成为了航空基地发展通航产业的一个切入点。 金乾生表示,“空中看陕西”只是通用航空产业这块大蛋糕当中很小的一块。随着政策的开放,从通用飞机的硬件维修、管理人才培训、飞行员培养,到运营基地建设、低空旅游市场开发,一个新产业链将呼之欲出。 目前,通用航空产业的带动作用已引起各地政府的投资兴趣。不少地方政府正在积极规划建设通用航空产业基地,将发展通用航空产业视为优化升级地区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李晨说:“在国外一些国际大都市周边都会有8个左右的通用机场,从这点来说,西安周边还是很少,但是我们有很好的基础,蒲城内府机场就是很好的开端,而这也符合了关天规划中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西安目前很多建筑上都有用于救护、救灾、商务等作用的通用飞机起降点,像省人民医院就有,但是限于空域或是飞机等客观因素,有很多都没有用上,我们也希望通过通航旅游来带动全省的通航产业大发展,推动西安的国际化进程。”西安航空基地通用航空产业园区主任马小琦表示。 同时,马小琦还说:“通航的产业链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有了政策的开放还要有维护、保障飞机的正常飞行,有了这些还要有专业的管理等支撑体系,但是这些都需要专业的人才去做这些事,所以说专业的技术性人才将成为通航产业发展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原文出处: http://news.cnwest.com/content/2011-05/17/content_4595816. htm
个人分类: 信息快递|1794 次阅读|4 个评论
政经随想(3)美国的末日到了吗?
热度 6 fouyang 2011-8-24 07:15
由于美国的经济困难和应对过程中表现出的政治无能,引来了很多“美国末日”的言论。对于我们海外华人来说,与祖国经济高速发展,建设蒸蒸日上的新闻对比,更是很难对美国的未来建立信心。这篇文章里,我就想谈谈自己的看法。首先要说明的是:讨论美国的前途有两个切入点。一个是因为自己生活在美国或其他西方国家,美国的国运和走向与自己有切身的关系,也是自己观察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所以讨论美国的前途对于自己在知识上和利益上都有现实意义。我这里就是采取这个角度。另一个角度是通过美国的困境来证明中国制度的优越和不用改变。这篇文章将不涉及这个问题。 我对美国前途的认识,主要来自对于美国历史的了解。美国的政治制度从来就不是高效率,而是有意设计成一个混乱,缓慢的过程。虽然美国宪法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我们人民(We the People)”,但正如制宪和建立联邦政府的积极推行者麦迪森(James Madison)所指出的,由于美国之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不存在一个单一的“人民”。有的只是各种相互博弈的利益集团。这个特点保证了以前只在古希腊等小国实践过的民主与共和制度可以在美国这样的大国实行,而不会导致像刚被唾弃的英国“中央政府”那样的暴政。的确,美国宪法中也充满了模糊含混的条文,特别是在一些如联邦与州的权力分配,蓄奴制度的前途等关键问题上。至今,为了宪法是否允许个人拥有枪支还有激烈争论。美国的政治体制也充满了模糊和矛盾。宪法墨迹未干,“国父”们依然健在的时候,就在第三任总统的选举中,政见不同的国会与新任总统就在选举程序上僵持,差点造成总统难产。两党政治成形后,政治僵局更是成了政府运作的常态。然而,从宪法通过到现在已经二又四分之一世纪了,美国人口增加了100倍,疆界从13州增加到50州,从荒蛮之地变成了世界唯一强权。而宪法和政治制度却一直在演变和发展中延续了下来,除了一次内战以外没有受到过严重的挑战。我的意思不是说美国制度就是天下最好的制度,也不是说美国在自己制度的框架中没有改进的可能与必要。我只是想指出,美国制度的优点和缺点是相互依存的。我们考察这个制度,也需要把两者联系起来考虑。 从战后的历史看,在每个十年美国都遇到过貌似“无解”的困境。五十年代与苏联的对峙,历史上第一次输掉了一场战争(朝鲜战争),麦卡锡主义;六十年代总统被刺,越战泥潭和种族冲突;七十年代能源危机和严重经济衰退;八十年代经济低迷,赤字高企,日本和德国步步紧逼;九十年代末的道康泡沫;本世纪起的恐怖主义威胁。。。有趣的是,这些困境大多数不是因为政府的“英明决策”而解决的,甚至大多数都谈不上“解决”,而只是时过境迁让位给了新的“困境”。如果你读报的话,任何一个时期美国都好像在朝不保夕的危机之中。关于“美国末日”的专著,在美国也从来没有缺席过。然而,那么多年美国也就磕磕碰碰地走过来了。 就拿中国从文革走向改革开放的转折点——七十年代中期开说吧。那三十多年中,中国无疑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美国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七十年代中期的美国,刚经历了越战的失败,又将要面对大使馆人员被伊朗劫持的奇耻大辱。国内政治上刚发生了水门事件那样史无前例的丑闻。经济上面对油价飞涨,国内通货膨胀与经济衰退并存,失业率居高不下(在八十年代初曾超过10%)。想来当时“美国末日”的呼声不会比今天少吧。在社会进步方面,“反歧视法”1968年刚刚通过,1971年还在为黑人白人同校上学而打官司。民权运动方兴未艾,马丁路德金1968年刚被暗杀。当时谁能想到一代人以后,一个黑人能当上总统?那时大学生中少数民族比例是17%,今天是37%。而人工流产也是1973年才全面合法化的。在生活水平上,当时有50%的人家没有空调(今天贫困线以下的人家中也只有22%没有空调)。当时连美国首都都没有地铁。如此“忆苦思甜”并不是要说今天我们不应该抱怨,而是想说明,“发展的眼光”对于美国也是适用的。 当然,正如投资界常说的,“过去的表现不能保证将来”。我也认为,美国目前遇到的挑战是结构性的和长期性的,不是“挺一挺”就能过去的。而且从长远看,美国二战后“超级大国”的地位其实是特殊历史形势造成的,并不代表美国的应有地位。比如说,中国人勤劳聪明,吃苦耐劳一点不比美国人差,完全有理由过上同样水平的生活。只要不犯大的错误,中国经济总量超过美国,甚至人均GDP接近或超过美国,都是早晚的事。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值得大惊小怪的。但是美国是否会从此堕入深渊,走向灾难?当然谁也不能打包票,特别是谁都看不到“隧道口的亮光”时。但是考虑到以上所说的种种,我觉得有乐观的理由。
个人分类: 政治经济|4233 次阅读|12 个评论
版权研究选题的思考
热度 2 zhaodl 2011-7-12 14:45
在版权专业委员会的学术研讨会上,我将准备的话题向入会的代表进行了报告。为了帮助新参与版权工作研究的编辑开阔思路、熟悉版权保护的内容,我自己给自己出了个题目——《版权保护研究选题的切入点》 http://zhaodal.blog.163.com/blog/static/55838420115250556840/ ,相关的内容我已经在前几天的博客上发布了。幻灯的制作,只是一个提纲,我讲课有个特点——很少照本宣科。回头想起来,在会上即兴报告的时候还是有一些亮点。现在仅凭记忆整理一下,供你参考。如果有听过的朋友,也请帮忙补充一下。不得不承认,现在记忆力衰退的很厉害,呵呵,总希望有人能给我录音,以免一些临时的闪光点,报告完以后也就忘记了。另外,在报告后的讨论过程中,我和张小强一起也回答了大家提出的与版权有关的问题。想起来有这样几点: (1)版权研究也是研究,而人们研究的目的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次。 第一个层次是为了短期的眼前利益而研究,最典型的就是眼前的需要,比如评职称、毕业答辩等等,如果没有这些事,往往不会研究。这种研究动机不得不说是最低层次的,也是最疼苦的。你说不评职称、不毕业是否就会影响一个人的生存?会!评上了只是可能使生存变得更好一些罢了。不,不是生活更好而是待遇更高。这种动机产生的研究也是短期的,主题是分散的。 第二个层次是为了生存——工作、生活和职称等而研究,这种研究动机是大多数人都有的,也就是将研究作为工作来做,或者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改进生存环境。在这种研究动机下,根据人们积累和感悟各自有着各自的生存状态,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人生哲学支配下,平平淡淡、忙忙碌碌地过着每一天,即所谓的痛并快乐着。 第三个层次是为了充实和提高自己而研究——可以将研究当着兴趣、或玩艺。如果个人的天分并不是很差,自己又比较勤奋,那么这应该是人们追求的一这种境界。许多人会感觉很难达到这种境界,但我认为并不难。这种境界追求的是一种状态,但并不一定是结果。也就是说,不能保证结果——获取的现实好处比其他层次会多,但是将投入与物质结果和精神享综合起来比较,那么一定是比其他研究动机要来的多,因为这种研究是愉悦的,是个人兴趣寻找或实现的过程,结果的取得并不是以痛苦为代价的。 (2)不会玩不说是不会工作至少也是不会轻松工作,我特别主张努力将玩与工作和生活结合起来,在工作中寻找乐趣。将工作中的部分内容在转换为玩的内容,寻找乐趣,调剂生活。在玩的时候,感悟玩的规则,世上万事上升到思维方法上往往会有共同之处,将玩中的感悟应用到工作和生活中,来梳理工作和生活。 因为,人的生命和时间是有限的,如果能够将玩和工作生活结合起来,享受和生存一起解决,必然是会提高效率。比如说,上网聊天不要放任感情的发泄而是感悟人性和人的想法——为什么会这样,将这样的观察用到工作和生活中来处理人际关系,一定会有帮助。再比如说,网上种菜不是简单的收收种种,而是对游戏规则的体会——级别低时的任务是如何挣金币,而级别高时的任务是如何享受财富。有金币的时候升级——提升自我就是主要任务,而升级还需要有一定的时间时,那就应该积累经验值和挣金币并重,根据情况适当调整偏重,偶尔也不妨耍耍二劲——做点洒脱的事也是一种放松和调剂。而这些不也是人生中的一些技巧吗。 (3)版权研究对于编辑来讲并不是“工作”所必需的,不懂版权也一样可以办期刊。版权主要是用来实现版权的经济价值而设计的法律体系,我国的版权分为人身权和财产权,重点是实现财产权,美国的著作权法甚至连人身权都不调整。学术期刊的出版实际也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学术活动,另一部分是出版或叫经营,从学术的角度来讲并不关心版权可以换来多少财富,而经营不得不关注版权的财产权的实现。我们在考虑版权时需要想一想我们是站在什么角度上来讲,因为角度不同观点也就不同——屁股指挥脑袋。 (4)版权研究的选题很多,我今天临时提几个。 第一个,数字化环境下,数字出版的普及,我们原来传统的出版定义是否需要重新界定?没有在有书号的论文集、在内部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被收录到数据库,是否是正式出版?不是,那么读者可以查询到两份;是,那么正式期刊就不应该再发表,否则就是多发。那么硕博论文既然已经上网(这个题目参会的张博士已经开始做了),是不是出版,能不能拆分后发表?有人说“只有经过审查”的才算出版,显然是将学术期刊的定义借用过来或者是将学术期刊的定义拿来定义学术论文,更不能拿来定义出版。出版不仅仅是学术出版。 第二个,期刊赖以生存的是“汇编权”。在数字化环境下,期刊的汇编权已经被肢解了,那么期刊还算什么?学术数字出版的汇编权已经转移到数字出版商的手中,传统出版这的角色如何定位。如果单篇文章的版权还是作者的,那么期刊还有什么! 第三个,现在的编辑部没有法人资格,法人编辑部与主办单位是上下级或二级法人,那么版权所有者是主办单位的,还说的过去,而如果出版单位与主办单位没有隶属关系,那么是什么关系?我认为那是“投资者和经营者”的关系,版权自然是属于出版者而不是主办单位。出版者通过对版权的经营向投资人——主办单位回报财产 。 这是我今天报告比幻灯多讲的内容,如果你以此作为选题研究,注意“版权保护”噢。博客的发布是否享有版权!
个人分类: 编辑出版|3599 次阅读|2 个评论
期刊编辑版权研究的人切入点
热度 3 zhaodl 2011-6-25 17:48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版权工作委员会,是我于2001年丹江口常务理事会上倡导建立的。首任主任是北京大学学报的陈进元编审,就在今年5月26日,陈老师不幸因病离开了我们。陈老师兢兢业业,将版权工作委员会的工作搞得红红火火,不仅为同行的交流提供了平台,也产生了许多研究成果。本届专业委员会有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学报主编钟紫红编审担任主任,钟老师也是一位认真的、潜心研究的学者,活动注重学术性。在去年专门开设分会场报告研讨之后,今年又要专门召开专题研讨会,新加入的年轻编辑的积极性很高,准备了七八个报告。尽管我没有负责过委员会工作,但一直是一位积极参与者,每次开会我都会准备一个发言,与大家交流研讨。担任副理事长之后,更是理所当然地由我分管。这一次,年轻人的积极性比较高,本来我不想发言但钟老师还是希望我做个报告。原来我提供的题目是“出版过程中的法律问题”,这个题目以前讲过2次,再讲总感觉对不起大家。 呵呵,水平不行但挺勤奋,老婆说我这是自虐。也许在外人看来有点,但我总新欢玩点新东西,不是块做学问的料。编辑培训8月在宜昌举办,我原来讲的是数字出版,我总感觉讲过两遍了,也该换一换,交替着讲,也好让人有点新鲜感。所以也再次“挑战一下自我”,希望深入到网络学、传播学之中,来探讨期刊数字环境下的出版。拟了个题目叫“期刊的网络传播”,框架是:网络——传播——期刊网络——期刊传播——网络传播——期刊网络传播。 因此,在版权专业委员会的活动中,我提出给自己“找点麻烦,增加点难度”,给年轻委员谈谈“版权研究的切入点”,希望对大家今后开展研究有所帮助。思考了几天,今天形成了一个提纲,发出来,听听意见。——赵大良 1 版权工作内容 版权立法、司法与管理研究; 有关版权信息交流、传播和宣传普及; 版权专业的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 版权法律咨询和政策建议; 版权集体管理,版权鉴定; 版权代理、版权贸易; 侵权打击和权利维护。 2 版权研究:版权理论 不同角度、不同文化条件下对版权概念的理解和解释: 书商版权理论, 财产权利学说, 人格(精神)权利学说 , 无形财产权学说 , 知识产权(权利)学说, 商品化权学说 “权利人一使用权”模式——基于经济法, “作者一支配权”模式——基于民法。 作者主导与公益优先, 作者权利与自然法则——“事实与创作的 3 版权研究:版权保护 法律制度和体系:法律的实施,法律的完善,体系间的比较和冲突; 保护的现状研究:文化和认识以及社会环境,法律后果的预测与推理,现象的分析与归类以及调查研究; 版权的客体形式变化(数字化等); 侵权的现象分析和法律界定,预防和惩罚; 保护技术开发; 4 版权研究:版权利用与贸易 版权所有的确定 版权的行使和转让 版权的贸易规则与实践 财产权和人身权的区分 版权与经营风险 5 研究的思路 由具象到抽象 方法论:哲学意义上,文化层面的思考; 规律性:指导性、预测性和发现性; 对策性:难点、疑点和共同点。 由点到面 主体研究:特点、责任、需求等; 过程研究:流程、规则、条件等; 关系研究:相互作用、影响和适应等。 6 研究的方法 实证研究:设计好方案,花时间处理数据就可以形成一篇文章,包括文献数据和调查数据。 问题研究:现实中碰到或可能的问题,解决了就是研究成果,在习以为常中找问题——从科学和理想的高度来审视,就会发现方向。 跨学科研究:借助已有的理论——自己的专业知识来审视版权问题,寻找解决办法。 法律解读:结合政策、法规、标准和规范的理解,阐述意义,明确界限,贯彻落实,提高效率。 比较研究:经验的介绍,数字化与传统出版的比较,不同形式间的异同,不同文化、历史环境的不同,不同法系的不同,比较中发现规律。 谢谢!
个人分类: 编辑出版|3381 次阅读|3 个评论
自然和社会在研究上的某些同一
热度 1 yanghualei 2011-5-27 09:30
作用量原理:作用量等等自然界的物质作用规律制对社会中行为研究同样是有效的,这可以成为文理融合的切入点。譬如在经济系统中理性的厂商人都追求成本最小,收益最大,理性的消费者都追求效用最大化,而在自然界中光沿最短路传播。人既要有实力,又要灵活变通,类似粒子即是粒子又是波。正如李德昌先生所说:“作用量原理支配了物体的惯性运动,下落物体运动的先慢后快,在自然和社会中“豹子抓羚羊先慢后快和小偷抢银行先慢后快多么类似” 社会力:力就是对相互作用的一种作用,把作用看做一种力是人类在把握自然法则中一次飞跃,同样其给我们重要的启示,在研究社会系统时候,能否把行为的作用抽象为一种社会力,正像自然力是对物质的作用一样,社会力就是对行为的作用,而文明正是在力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具体怎么定义,特别是抽象的距离空间,更确切说,是行为活动的背景空间,因有了这文化和制度才能定义和测度,还有待商榷。 对称性研究,自然有自然的对称,社会又社会的对称,在对称性研究和构造上其是同一的,物质研究讲究对称,即粒子的发现;制度设计也讲究对称,即是公平。信息的研究更讲究对称,研究对称性几乎成了物理和经济学家获得诺贝尔的重要途径,说明对称性的确是物质和行为作用的基本特征。 相对论方面:制度塑造了资本活动的空间,进而其决定资本如何取向,资本在被制度塑造的空间上活动,故其运动轨迹也间接反映出制度如何扭曲;多类似物质反映空间如何弯曲,空间使得物质如何运动,感觉这也是活性行走模型产生的理论依据。 刘仲林 . 中国交叉科学 (第二卷),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 01 ) :21-22
个人分类: 交叉科学|2452 次阅读|2 个评论
Geocenter motion
ppthelion 2011-4-20 22:26
个人分类: Study_little_thing|0 个评论
浅谈论文的选题
热度 2 zhaodl 2011-4-19 11:58
我最近在琢磨:如何指导作者的科技论文写作。今天在思考是:论文选题的确定。无意中,我想起了昨天我接到的一个电话。电话是北京打来的,据称是《中国出版年鉴》编辑部。开始,我认为:又是拉广告的。当我正准备着如何拒绝的时候,对方提出要我的通讯地址,说是我2009年12月发表的一篇文章“谈科技期刊体制改革的重点、难点和切入点”被收录进《年鉴》,要给我寄一本。当我报上通讯地址以后,电话对面也就没有在说什么,就再见了。看来不是拉广告的,我暗自松了一口气。 今天在思考论文选题的时候,我又想起了昨天的事和我那篇文章的原因就是选题。感觉选题还是比较重要的,否则我如何会被人家看上?因此我对论文选题做出如下概括: 论文选题(新韵) 观照现实勤问求,选择热点上层楼。 引领未来常思量,菜鸟亦能创精优。 【补充】我初略的论文选题概括,引来了朋友的质疑。抱歉,我的确还需要深入研究和概括。 在谈到论文选题的时候,许多人会困惑于科研选题和论文选题的关系。我是这样理解的:论文选题是围绕于科研选题来展开的,但又不应该局限在科研选题之中。一般来讲,论文选题是科研选题的分解和具体化,是为完成科研选题而开展的具体工作。一项科研选题的完成,并不能仅仅局限于预先审定的范围之内,需要围绕选题开展一些相关的研究和探索,而这每一次探索的成果都可能成为一篇论文的选题。如果决定作为一篇论文的选题,又有可能为此展开与原科研选题关联性不太大的一些研究。 研究的选题设定并不能等同于“项目申请”,因为任务型选题并不一定是科学研究的开始,常常是以往科学研究成果的利用和研究的深入。当然,代表科研选题主体内容的论文是科研成果的报道,必然与选题的关联度更大,或者说论文的选题是事前已经确定的,没有选择的余地。
个人分类: 闲思偶得|3880 次阅读|3 个评论
从最新发表的文献中找灵感
热度 23 qpzeng 2011-3-28 13:28
即使是最新发表的研究论文,其所报道的成果也是一两年前完成的,似乎无甚新颖可言!但是,对于任何一篇文献而言,都只能追踪一种现象并作出有限的科学解释,而不可能穷尽这种现象的全部可能解释。因此, 对于处在研究前沿领域的科学家,阅读最新文献就容易找到进一步阐明科学问题的切入点,便于从不同的侧面开展研究,并启发创新性思维及灵感,最终通过实验验证而取得突破性成果! 我们从2009年起开始涉足青蒿素分子药理学研究,在查阅最新文献中发现Science上有篇论文,谈到细菌可以利用一氧化氮降低抗生素的毒性,由此可增强细菌耐药性,并指出利用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有望解决细菌对抗生素不敏感的棘手问题。我们当时立即意识到, 鉴于“超级细菌”尤其是多药耐药结核杆菌肆虐,如何提高抗生素的杀菌效率必将成为研究热点,而且很可能在医药领域取得突破。 于是,我们迅速开展文献追踪,偶然看到青蒿素可以结合血红素,而一氧化氮合酶合成一氧化氮必须依赖血红素辅基。因此,我们推论青蒿素可能通过结合血红素而抑制一氧化氮合酶活性,从而减少甚至阻断一氧化氮合成。这个思路形成后,我们立即在细菌中进行验证,结果不仅跟我们的预想完全一致,而且还新发现青蒿素能以相同机理抑制过氧化氢酶活性,进而提高过氧化氢水平,最终使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大大提高。通过这项研究, 我们首次阐明血红素是青蒿素作用的分子靶点之一,并为进一步开发抗生素增效剂打下了基础。 目前这篇文章正在BMC子刊处于终审阶段。 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设想, 肿瘤细胞是否也以类似的机制抵御抗癌药物的杀伤呢? 于是,我们又在肿瘤细胞中开展了同样的实验,结果发现青蒿素可以同时抑制肿瘤细胞的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及过氧化氢酶活性,使一氧化氮合成减少,过氧化氢增加,这样就缩小了一氧化氮对肿瘤细胞的保护作用,同时又放大了过氧化氢对肿瘤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一举两得啊!熟悉本领域的同行都知道,有关一氧化氮对肿瘤细胞作用的研究结果常常很矛盾,我们通过这个研究得出一个结论, 低浓度一氧化氮对肿瘤细胞具有保护作用,而高浓度一氧化氮对肿瘤细胞具有杀伤作用。 当我们将青蒿素与常规化疗药(5-氟尿嘧啶)联用时,其肿瘤杀伤效果大大优于单药。 这项研究的部分结果已经发表在Nitric Oxide期刊上。 最近,我们又在Science上看到一篇在线发表的论文,其中有一句对我们启发很大的表述: 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小鼠模型中,主要分子特征是肿瘤坏死因子(TNF)作用于TNF受体,促进巨噬细胞释放一氧化氮,中性粒细胞释放过氧化氢! 另一篇文献报道, 一氧化氮的氧化产物亚硝酸盐及过氧化产物过氧亚硝酸盐可以与免疫复合物发生共价交联,从而破坏关节组织,诱发风湿性关节炎。 聪明的同行们,你大概已经猜到我们要如何开展研究了。不过,由于研究尚在进行中,在此不便透露更多细节。 总之,结合自己的专业研究领域,善于从国内外最新研究文献中寻找切入点,并寻找研究灵感和激发创造性冲动,也许是从事稍显枯燥的科学研究工作中的一件趣事!
个人分类: 教研心得|8574 次阅读|47 个评论
无心插柳柳成荫
kejidaobao 2011-2-21 15:05
——《艺术中的科学密码》评介 文/金 涛 通常的科普著作,往往是将现有的科学技术知识通俗化。与一般科普著作不同,中国台湾科普作家、科学史家张之杰的《艺术中的科学密码》的内容主要来自作者本人的研究成果,采用了大众易于接受的传播方式,作品的原创性是显而易见的,可说这是一本学术性很强的科普图书,或说是一本普及型的学术著作。而且,这本书似乎是大陆笫一次出版台湾科普作家的著作(以前出版的多限于科幻小说或面向少儿的读物)。此书内容令人耳目一新,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台湾学界治学理念的开放。作者探索科技史的切入点和研究方法独辟蹊径,别开生面,这对大陆学术界有重要启示。 《艺术中的科学密码》最初在台湾出版时名为《画说科学》,副标题是“科学与美术的邂逅”,非常清晰地点明作者是从一个前人很少涉及的独特视角,由中国传统画作等艺术领域入手,考察或澄清中国科学史上一些疑难问题。正如台湾学者洪万生教授在序言中指出:“他从传统画作、科技古籍插图、考古工艺成品以及古代建筑素描入手,而掌握了‘美术史与科学史的交集’之意义。”因而“得以看到一般史家(包括科学史家)所不及的面向,从而开拓出一个结合科学史与艺术史的跨领域的学问。”这个评价是恰如其分的。 从绘画、雕塑、岩画、建筑以至工艺品的图案、瓷器的彩绘、陵墓的壁画等历代艺术品保存的蛛丝马迹的信息,进而揭示科学技术的秘密,这本身就存在很大难度。例如,由中国传统画作入手去探索古代科技史,必须有一个前提,即画家应注重写实,才有可能像录像机一样无意中存留古代的若干信息。 有学者研究发现,中国宋、元之际画风改变,从元朝起,文人画注重内心世界感受而忽略客观事物的真实性,因此从古代绘画去印证历史,也要考虑绘画创作的年代和画家的风格。有了这一重要前提远远不够,还必须具备专门学科的知识,才有可能以超越历史的火眼金晴,去辩识其中的奥妙。 该书内容广泛,涉及古代绘画中的鸟类、羚羊、狮子、猎豹、长颈鹿、猞猁、细犬等外来动物的考订,也有关于画中置于山涧溪流中的机械装置——水磨的辩识,对于中西科技插图的比较研究和文艺复兴艺术家对科技的贡献,古代建筑的屋顶随时代而变化的探索,从历代仕女图中单眼皮与双眼皮的演变所透露的人种交流信息,明代大画家徐文长的绘画成就与精神疾病,以及含羞草一名的起源和台湾原住民种植芋头的历史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发掘与发现。 该书中的“为李约瑟补充一点点”,对科学史家李约瑟的煌煌大巨《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之“机械工程学”卷所收的一幅元代佚名水磨图提出质疑,恰是从传统画为切入点,探索古代科技史的一个典型例子。 李约瑟以一幅元代佚名画家的《山溪水磨图》,作为“汉代及以后的水磨”一节的附图,并写下将近300字的图说,指出画中机械结构含混不清,是因为中国画不重写实。而且李约瑟指出,王祯《农书》(1313年出版)中的一幅版画插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水磨图绘。 作者查阅了中国大量古代绘画,发现这个“首次”要往上推移,比元代早得多。最有名的是五代(907-960)传世名作《闸口盘车图》(现藏上海博物馆),比王祯《农书》早三四百年,图中表现的是卧式水轮驱动的水磨。难能可贵的是,这幅画不但详尽表现了水磨的机械装置,还展现了整座官营磨坊的各种工序和劳作的民工,以及官员、仆役等众生相,是一幅有着浓郁文化氛围的风俗画。 作者又陆续“发现”若干幅画有水磨的古代绘画作品,如五台山岩山寺东壁水磨图壁画,作于金大定七年(1167年);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年代为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北宋大画家郭熙的《关山春雪图》,作于1072年……无不早于王祯的《农书》,由此对李约瑟的结论进行了纠正:“他为一幅不适合作为附图的绘画,写下不切合中国美术史发展实情的图说。” 《艺术中的科学密码》的可贵之处,在于作者不仅告诉读者研究的最终结论,而且用比较多的笔墨介绍发现某一课题的背景,写质疑也写思考,写困惑也写探索经过,毫不讳言其中的挫折,以及最终柳暗花明的喜悦。他写的科学史,如同一篇篇生动的散文,娓娓道来,引人入胜。不同于学院派的繁琐考证,这是一个很大的特色。这些发自内心的感悟,不仅显示了作者治学的严谨、为人的坦诚,也给予读者更多的思考。 张之杰在许多专业领域都有不俗的成就,而科学史研究不过是其兴之所至的业余爱好。然而,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位自谦“业余科学史研究者”的科普作家,十余年孜孜不倦,忘情于艺术史与科技史的交叉学科的探究,取得了嘱目的成就。这本《艺术中的科学密码》即是明证。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资深出版人,经他之手出版的书籍不知多少。但他在“‘登陆’的喜悦”为题的序言中坦言,得知《艺术中的科学密码》在大陆出版,“不禁喜出望外”。笔者更希望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征兆,像报春花一样,预示着海峡两岸的科普界从此开始频繁交流,更多的台湾优秀的科普著作“登陆”,大陆优秀的科普著作纷纷“上岛”,共同营造中华大地万紫千红的科学之春。 (责任编辑 陈广仁)
个人分类: 栏目:书评|350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高中化学易错题评析
yaoronggui 2011-2-13 08:57
本书以知识块为单元,综合历届高考中的典型试题和在教学中学生经常出现错误的典型题、习题为切入点,进行错解分析。力求通过正反两方面思维的展示,使学生抓住化学基础知识和内在规律的本质,找出错误原因、正确的解题方法,并举一反三地分析、解答类似问题中应注意的问题。 本书旨在帮助参加高考的学生,加强基础训练,提高综合能力和应考能力。 本书可作为高考学习同步参考用书,特别是对高三学生总复习有一定的指导性;同时也是广大青年教师研究教学的参考资料。 下载地址: 高中化学易错题评析.pdf
个人分类: 高中化学|2280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主创新内涵之深化
kejidaobao 2011-2-9 09:05
文/孙国际 新中国自建国以后我们从“两弹一星”就开始了自主创新的里程。先是跟踪式的自主创新:在国外采取封锁、封闭、不支持的态度下,自力更生,成功研制了以“两弹一星”为集中代表的一系列产品。随后是开放式的自主创新:在与世界广泛交往的改革开放中形成了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如家用电器、汽车等;集成创新,如大型(三峡)水利工程、船舶、飞机制造等。其间也有原始性的自主创新:杂交水稻和汉字激光照排技术。 但深入分析以上创新就会发现,这些都还是集中在技术领域内的创新,并无科学理论、科学本源上的创新。目前我国仍然少有人去思考或研究、产出具有原创性的基础理论性的科学问题及其成果。我们习惯于遇到问题首先看、找、查别人怎么做的。而往往不太注意从科学的本源,从事物、客观(体)世界运动的内在规律本身的基础性问题来思考问题,从而无法深入、快捷地找到创新切入点,缺乏理论思维的归纳能力来实现理论创新。“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恩格斯)没有站在科学的最高峰,这是我们不能在科学的源头上做出重大创新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具体的科学理论(知识)创新,是发自主体内心深处的意向性地创造,还是接收、学习、拿来别人的东西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是两类不同的创新。只有能引领时代发展的才是科学本源创新。否则,就只能在别人创造出的理论影响、作用下,甚至是话语下,尾随式地 “创新”,不仅永远无法超越,而且更有丧失与丢掉自身特色文化主体、民族自信的危险。 首先,原始性创新必须是建立在勤奋努力,不断地有优秀工作的积累之上,付出艰苦的努力之中。在研究条件、环境以及起步时间不如人家时,如果没有高超的、独特的、更为深邃的创新思想和研究方案(路径)思路,是不可能有所超越,取得跨越式发展而有所成功。而这个创新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呢?必须是在正确的即科学精神的支配下,建立在一点一滴的勤奋努力、不断地做出优秀工作的基础上才可能逐渐地产生出别人没有的创新萌芽。 其次,突破,往往要在经过长期积累,即由一滴一点创新、发现的“点”的量的增加到“线”的深入发展、发掘之中;再由“线”到“面”的普适性的展示与应用后水到渠成。 基础性研究是为应用积累知识、人才,创造基础,发现路径、途径、方法,是实现技术突破的内在保障。对多数研究而言没有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拓展,没有一个聚焦的应用目标,发散性的基础研究会导致方向感缺失,从而渐渐地失去内在动力,而无法生根开花。这就是“基础研究每一个阶段的成果往往不一定很显眼,但是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可能有大的科学发现。现在很多人缺乏作长期努力的耐心。”(中国科学院邝宇平先生语)的原因之所在。 因此,无论是研究集(团)体还是个人都务必在研究上要有系统性的积累,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文化氛围、研究成效之特色;自己系统性工作的优势能“长期积累、偶然得之”地在时机成熟之际,使这一特色转化、升华为突破。为此,创新者(集体)一定要清楚地使其研究积累形成系统性的工作,并不断地深入下去。 第三,始终坚持系统的开放性。当代科学技术在经过了数百年的分门别类、专业分工式的纵向发展后,在学科、系统林立的种种体系、领域、专业越来越庞大、复杂的情况下,要使其进一步地向新的纵深发展,就必须充分运用相关联专业领域学科的分工协作之横向支持,才能有所作为,运用最新发明、技术手段(工具)来促进自身发展。只有克服传统的自我闭合式(封闭式)的“具体单一性项目”研究,才会跨越专业、学科领域间的新的飞跃。20世纪末期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核能利用、电子通信、生物工程技术等如此迅猛的发展就是证明。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一种新的科学观念或理论并不是随时可以纳入科学知识体系的。在我们迫切希望公平参与竞争的交流中,急于在世界公共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时,切忌不顾客观实际地渴望全社会认可。因为,只有科学知识体系结构的其他相应部分完成后,只有在社会需求的呼唤下,已往、现有知识体系不能满足要求之时,才可能被人们、社会所重视、认可、接受,这种新知识才可能被纳入科学知识体系之中。为此,对需要长时间研究的课(问)题要钻得进、等得起、沉得住气,在韧性中体现出坚毅与睿智。 这就要求具体的科研组织及个人在不断地做出优秀工作的基础上善于定期地把自己工作中的“亮点”汇集起来,供自己适时地反思,思维迁移地形成系统性优势的积累。注意广泛涉猎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关注相关领域的新成果及其进展。既提高自身认识、升华的能力,又能在优势积累到一定程度后,顺势萌发出新的突破。 (责任编辑 王芷)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纵横捭阖|2514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术三个过程;人生四个阶段
热度 1 laizhouwan 2011-1-23 21:09
学术三个过程;人生四个阶段
一、学术三个过程 王国维说,大凡成大事者必经三种境界: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姝诗:一夜的西风把碧绿的树叶都吹黄了,大有悲秋的感觉,人生的路还很长,看前途渺茫,不知往何处走,不知何处是我要找的方向。 新解——一个刚刚进入科学领域的研究生,面对着高校的毕业要求,心情悲重。如果不能在国家规定的时间里顺利毕业,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挑灯夜战,浏览如海如江如繁星般的文献后,似乎知道了很多,却又找不到切入点,骑虎难下,奈何!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的诗,要想达到你的目的不论是古人的科举还是今人的考大学都要付出辛苦,为伊消得人憔悴。 新解——进入试验阶段,为了做出结果,写出文章,用尽了古人的“头悬梁、锥刺 股”、“凿壁借光”,经历了“劳其劲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为了抢得仪器先作,早晨起的比鸡还早;无奈让给别人先用,那就睡的比伎还晚。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的诗。 新解——结果啊,结果,你在哪里!为什么总是不能得到老板的预期?日思夜想,辛劳成疾……突然有一天,不小心做出了条带,虽然有些模糊,却感觉眼前明亮! 人的一生,应当分成四个阶段: 1、会干啥就干啥; ——初入人世,天生就会吃奶,会爬,会哭会笑,只要会做的,尽管去做,即使会打妈妈的脸,妈妈也高兴地笑… 2、想干啥就干啥; ——步入学堂,充满理想,憧憬未来,想做科学家,就把家里工具翻了个遍;想做艺术家,就把墙上涂鸦一片;想做老师,就把布娃娃摆在脚下… 3、该干啥就干啥; ——到了中年,专业已定,工作已定,老婆孩子已定,工资收入已定…该下厨房,就不要去酒店用掉一个月的收入;该在家里厮守,就不要外面一夜风流… 4、能干啥就干啥。 ——古稀之年,莫要叹息。能走路,就出去嗮嗮太阳;能吃饭,就到特色小吃去尝尝;能唱歌,也可去歌舞厅逛逛;能发挥余热,也可继续年青时的理想… ( 辛弃疾 ) 附: 蝶恋花① 宋·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 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黄梅
5236 次阅读|1 个评论
给自己一点鼓励吧!
热度 1 guijunyang 2011-1-16 21:08
虽然还是科研领域的新兵蛋子,但也为了自己小小的目标而努力付出了,当然付出了总归要有点收获,收获到少则取决于多因素:(1)从事的科研方向是否是国际前沿和热点?光前沿可能深度够,但没有热点的话广度和影响不会太大;(2)科研平台和科研氛围是否充分适合你的科研习惯。或者你有能力驾驭你身边的科研资源为你所用;(3)你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能够静下心来多想想idea,毕竟idea就创新,idea就是成果。我个人以自己微不足道的几年工作经历证明,idea产生于思考,思考来源于现实,现实就是分享他人已有的研究成果,从而继续前进。(4)严格按照计划完成个人年度目标。压力才能激发潜力,现在中国科研工作者太多浮于形式的东西太多,最大的压力是争取项目,而不是踏踏实实的做研究。 我的短期目标很简单,因为我看不到5年或者十年的事情,现在的关键是利用2-3年时间把自己沉淀下来,从广泛涉猎的研究兴趣中找到长久的切入点,所以做好目前的各种探索和尝试,并把他们付诸于实际。 前天接到《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主编发来的通知,论文被接受了,圆了自己的一个小小愿望。鼓励一下自己吧。 今天走在路上突然有种想法: 一杯白水是否无味,取决于饮者是否有心。心中有苦,似黄连;心中甜蜜,水似糖;无心者水亦无味。 做研究也是这个道理。经历了才知道既是难又是易。 附文章及审稿信息: Guijun Yang, Ruiliang Pu, Chunjiang Zhao* , Wenjiang Huang and Jihua Wanga.Estimation of subpixel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using an endmember index based technique: A case examination on ASTER and MODIS temperature products over a heterogeneous area.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 2011(Accepted) Reviewer #1: This manuscript presents a new method to estimate the subpixel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LST) based on an endmember index technique... The method is technically sound and has some innovations ... Reviewer #2: The innovative aspect of this manuscript is the introduction of different treatment to different land cover. By that, the authors clearly have identified an important knowledge gap. Therefore, I think that this manuscript deals with a very important subject, very relevant to the scope of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
3218 次阅读|1 个评论
切入点与交叉学科
pinjianlu 2010-10-9 09:37
交叉学科是各学科边缘之间交叉并比较前沿的领域。但是读博士搞交叉学科的研究,并不需要把相关领域都去学一遍吧?有的只需要了解,最重要的是根据自己以前的背景找到切入点,在切入点上深入研究,否则读博只能怠哉矣。甚至终身碌碌无为,忙碌不可怕,可怕的是无所作为,成天压抑和郁闷。 我这里有个博士生就是如此,做磁流变,结果他一天什么专业的书都看:土木、机械、材料、流体力学、控制,等等。这样如何才能找到突破口而博士毕业呢?这样读博只能读得很压抑,甚至变得痴呆,我上一篇博文已经提到他了,就是河南的那个博士生。 读博对很多人来说真的是一种折磨: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67550
个人分类: 科研随笔|3477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7: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