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来历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乙肝疫苗的来历
fqng1008 2020-10-29 22:17
1965 年,在NIH工作的巴鲁克•布隆伯格在一位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血液中发现了乙型肝炎病毒的表面抗原,称之为澳大利亚抗原,使得乙肝疫苗的研制成为可能,他因此共享了1976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1970年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了病毒颗粒,20世纪80年代末完成了乙肝病毒的基因测序。 布隆伯格不是病毒学家,他发现白血病病人的血液中澳大利亚抗原很普遍,又发现唐氏综合症病人也有这种抗原,但他还是不知道这种抗原到底属于哪个病毒。纽约输血中心的病毒学家艾尔弗雷德•普瑞斯一直在病人输血前和输血后采取血样,1968年他发现一位病人患肝炎,输血前的血样没有澳大利亚抗原,输血后的血样里面就有了,因此断定这种抗原和乙型肝炎病毒有关。 纽约大学医学院儿科系主任索尔•克鲁曼得知了布隆伯格和普瑞斯的发现后,从一位乙肝病人身上采了血液,等血液凝固后,将血清取出,注射给纽约威洛布鲁克学校的25名弱智儿童,结果24名儿童得了肝炎,其中一位儿童成为慢性感染者。克鲁曼因此做出结论,病人的血清具有高度感染性。 接下来,克鲁曼用水将血清稀释,加热1分钟,然后给弱智儿童注射,有人注射了两剂,有人注射了一剂,再给他们注射病人的血清,这一次注射了两剂的孩子没有一个孩子生病,注射了一剂的孩子有一半没有生病。克鲁曼为此很激动,因为他只是把血清稀释后加热一下,就做成疫苗了。 但是,克鲁曼没有料到,他这样做是要受到道德的谴责的。1967年1月10日,纽约州参议员西摩亚•泰勒提出严重的抗议,威洛布鲁克学校的校长杰克•哈曼德则认为这样做是对的,因为肝炎是威洛布鲁克学校的大问题,纽约州的卫生部门支持哈曼德,指出由于克鲁曼的成果,肝炎已经从威洛布鲁克学校消失了。 泰勒提案禁止在儿童身上做医学实验,这个提案没有被纽约州议会通过,但泰勒的行动引起了媒体和公众的注意。克鲁曼的实验证明了有甲肝和乙肝两种肝炎,而且澳大利亚抗原可以被用为疫苗,他因此获得很多奖项并被选入国家科学院。但那些因为他在弱智儿童身上进行的不道德的实验而愤怒的人们及那些儿童的家长在他的余生中一直跟随着他到处抗议。 克鲁曼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东西不是疫苗,他只是证明澳大利亚抗原的抗体对乙肝病毒感染有免疫力,乙肝疫苗要靠疫苗专家去完成。 默克公司的莫里斯•希勒曼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研制乙肝疫苗,他的难题是怎样获得病毒。乙肝病毒感染肝细胞的关键是其表面蛋白和肝细胞结合,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会阻止这种结合,使得乙肝病毒不能感染肝细胞。乙肝病毒的对抗策略是产生大量的表面抗原,使得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无法完全阻断它们和肝细胞的结合,以量取胜,因此在感染者的血液中有多达5X1017个病毒表面抗原。 希勒曼从乙肝的高危人群同性恋和吸毒者那里收集来大量的血液,希望从中纯化出澳大利亚抗原来。这是个看起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人的血液中有各种各样的成份,这些乙肝感染者的血液中除了澳大利亚抗原外,还有大量的活乙肝病毒,以及很多未知的东西,包括几年后才被发现的艾滋病毒。 希勒曼用三种不同的化合物来处理血清,先用胃蛋白酶分解血液中的蛋白,但不分解澳大利亚抗原。经过试验,发现胃蛋白酶使得血液中的感染性乙肝病毒颗粒只剩下1%。他接着用尿素来分解朊蛋白。20世纪50年代,研究人员发现是朊蛋白导致苦鲁病,后来又发现其他疾病包括疯牛病也是朊蛋白引起的,这类感染物被称为朊病毒,希勒曼生怕血液中有这样的东西。尿素处理后,他用福尔马林处理,福尔马林可以彻底地灭活很多病毒包括乙肝病毒。这三种办法每一种都可以将乙肝病毒的感染性降低到1%,合并起来是千万亿分之一。 但希勒曼不知道血液中的其他感染性成分是否也被灭活了,他对已知的病毒进行检测,发现都被完全灭活了。证明了乙肝病毒的抗原非常稳定,很难被灭活。之后他经过一系列的过滤,奇迹般地获得了纯化的乙肝病毒抗原。 几年后,艾滋病毒的检测方法成熟了,用这些检测方法在希勒曼的乙肝疫苗中没有发现活的艾滋病毒,这都得益于希勒曼的小心谨慎,使用了额外的步骤对血样品进行灭活处理。 希勒曼的疫苗是第一个用人血液制备出来的疫苗,尽管他认为很安全,但FDA不批准进行临床试验。原因是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发明者沙宾表示强烈反对,如果这个疫苗被告上法庭,沙宾将作为对方的证人,而且连自己的表弟克鲁曼一道告了。 希勒曼只好在默克公司内部找志愿者,他不在实验室人员中找志愿者,因为如果发生意外,疫苗生产就会受影响。他找到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说服他们来到志愿者。疫苗接种后几个月,这些志愿者听说有可能因此而感染艾滋病,陷入巨大的恐慌中,希勒曼把他们召集在一间会议室里,让他们放心,灭活的方法能有效地杀死病毒,不会得艾滋病的。 在这段时间内,希勒曼对他的团队要求非常严厉,每周工作七天,如果谁因为度周末而耽误了试验,后果是被开除。他按军事化管理实验室,对于乙肝疫苗的生产则要求能够完全控制,要一丝不苟地按他的灭活程序生成,不能出任何意外。 1980 年8月15日,希勒曼发现生产部门有人为了提高疫苗的产量而稍稍改动了他的灭活程序。因为没有办法检测是否存在微量的活的乙肝病毒,所以改变程序后生产的乙肝疫苗就不能保证安全,这样接种的孩子们就会有危险。他把生产车间的人叫到一间没有空调的小会议室里,用一连串脏字表达了自己的态度,生产程序不能改动。不少没有遵照他的要求工作的员工被他炒了鱿鱼。 希勒曼给包括克鲁曼、克鲁曼的妻子和九名默克公司高级主管在内的志愿者接种了乙肝疫苗,之后在没有感染过乙肝病毒的一千名同性恋者中进行试验,证明接种疫苗后比不接种疫苗少75%得肝炎的机会。 1981 年FDA为乙肝疫苗颁发了许可,但是医学界对这种疫苗的态度一直很谨慎,尽管这种疫苗属于最安全的疫苗之一,但由于疫苗是用人的血液来制备的,人们还是对它的安全性表示怀疑。 基因重组技术出现后,默克公司马上将之用在乙肝疫苗上,重组酵母疫苗于1986年上市,一直使用到今天。 1983 年,希勒曼和克鲁曼因研制乙肝疫苗而获得拉斯克奖。乙肝疫苗的出现,使美国儿童乙肝感染率降低了95%。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取得了巨大的效果。在台湾,乙肝疫苗将肝癌的发病率降低了99%。在中国,乙肝疫苗使得儿童的乙肝感染率在十年内从15%下降到1%。 由于能减少肝癌的发病率,乙肝疫苗也是第一个癌症疫苗,是现代医学的一项伟大的成就。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390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十二猴子[第一季01 - 12][中英字幕]高清标清下载
lcj2212916 2015-4-6 19:14
导演: Jeffrey Reiner 编剧: Travis Fickett / Terry Matalas 主演: 阿曼达·舒尔 / 泽利科·伊万内克 / 亚伦·斯坦福 / 柯克·埃斯沃多 / 汤姆·诺南 / 更多... 类型: 剧情 / 科幻 / 悬疑 / 惊悚 / 冒险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首播: 2015-01-16(美国) IMDb: 7.9/10 from 213 users 十二猴子的剧情简介   《十二猴子》根据1995年布鲁斯-威利斯主演的同名电影改编,是一部和《抗争》(Defiance)、《统治》(Dominion)类似的「后末世」(post-apocalyptic)题材剧集——这也是Syfy新总裁最钟情的题材,他上任后开发的所有常规剧集清一色是这种题材。原版电影的剧情描述为:(豆瓣电影)公元2035年,人类被12只猴子军研制的一种病毒侵袭,大部分人类都在这场病毒灾难中死亡,只有少数人侥幸逃生,但也只能在阴暗的地下,苟且偷生。科学家们决定派人穿越时光回到1996年追查12只猴子军的来历。囚徒詹姆斯-科尔(布鲁斯-威利斯)被挑选为志愿者。阴差阳错,科尔回到了1990年,当他向当时的人们描述未来的那场大灾难时,被当作精神病捉了起来并被医生凯瑟琳-雪莉(玛德琳-斯通)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科尔在病友病友杰弗里-戈因斯帮助下逃脱,回到了未来。因为没查清12只猴子军的来历,科尔再次被派回了1996年。科尔这次发现了12只猴子军的起源地在费城,他找到了医生凯瑟琳,二人一起展开了追查12只猴子军的冒险之旅。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89852248
1344 次阅读|0 个评论
“鸡头晕”小考
热度 1 fdc1947 2014-10-11 08:06
“鸡头晕”小考 什么是鸡头晕? “鸡头晕”是吴方言语汇。晕在吴方言中的读音接近于汉语拼音wen。 《苏州方言词典》载“鸡头晕”条,把它释为“头脑一时不清”,例句:“题目亦不难,一个鸡头晕,才忘记光”。例句中的“才忘记光”就是“都忘记光了”。 “头脑一时不清”应该是人头晕,为什么称鸡头晕?为什么不称鸭头晕、狗头晕、猪头晕?这里有什么讲究?想不通。 近日看到汉·许慎《说文解字》頁部有“䫒”字:“䫒, 繫頭殟 也。从頁昏聲 ”。清·段玉裁注曰:“ 歹部曰。殟者,暴無知也。……《集韵》、《類篇》引此條有‘謂頭被繫無知也’七字,當是古注語。《玉篇》引《莊子》云,問焉則 䫒 然。 䫒 ,不曉也。按與心部之惛音義略同。 ” 又据《康熙字典》:“ 殟,… 《唐韻》烏渾切,《集韻》烏昆切,並音溫。” 有些朋友不大习惯看文言文,我把这些话用白话重新解释一下。 《说文》对䫒字的解释是“ 繫頭殟 ”。 繫,简化字为“系”,音ji,我们系鞋带、系裤带,都是这个ji字。殟,音温,是“暴無知”,暴就是突然。《集韵》和《类篇》引用《说文》说“系头殟就是头被系住失去知觉”。这是“古注语”。 这样,䫒的意思就是头脑不清楚,与 惛字的音和义都差不多。而惛,音昏,心不明也(《正韵》)。也就是糊里糊涂。 因此,“系头殟”,就是“ 䫒 ”,就是“惛”,也就是糊里糊涂。上面所说的“头脑一时不清”正应当是这个“ 䫒 ”。 所以,所谓“鸡头晕”者,实际上应当是“系(ji)头殟”。 《说文解字》是过去读书人的常用书,也是那时候的权威字书。读书人用《说文》中的语言来说话是理所应当之事。当说某人昏头昏脑的时候,用“鸡头晕”来谐音“系头殟”也就是说某人“ 䫒 ”,那是很合理的。 传来传去,一代又一代,人们光知道了“鸡头晕”,忘记了其来历是“系头殟”。这就像文人们开玩笑把《诗经》里的“桃之夭夭”用来说某人逃跑了,最后真的弄成了“逃之夭夭”。 当然,人们不可能再去写“系头殟”了,但是我们知道了它的来历,就不会再有“为什么不是鸭头晕”的问题了。您认为是不是这样?
个人分类: 汉语言|4725 次阅读|2 个评论
【屌丝】的来历与含义
热度 8 outcrop 2012-11-11 19:51
【屌丝】是个流行的网络用语,其诞生比较随机;流行久了,也就成了一种文化,其根源倒没多少人注意。陈老师博文《 “屌丝”也能漫天叫,真“他妈的 ” 》提到这个词,我就把我原来的笔记分享出来,这是我觉得比较贴切的一种解释。 “屌丝”一词最早出自百度贴吧,是“雷霆三巨头吧”的网友对“李毅吧”粉丝的恶搞称谓。一说“屌丝”发音与意大利语duce相似,duce意为“领袖,首领”,是对“李毅大帝”的嘲讽。一说屌丝就是文言中的“氂”,指动物阴部周边的毛,是对“李毅吧”粉丝的轻蔑。孰料,“李毅吧”粉丝却欣然接受“屌丝”的称呼,赋予其独特内涵,迅速在网络流传开来。 “屌丝”究竟是些什么人?较为人们接受的一种群体划分是:屌丝包括二代农民工、城市小手工业者、青年产业工人、不满现状的企业小雇员、流氓无产者、困厄的专科生等。总的来说属于社会底层。 由此出发,我们可以得出“屌丝”的10个特征:1.多为年轻男性,但随着“屌丝文化”走红,女屌丝阵容也日趋扩大;2.其心中敌人是“高富帅”,因而嘲弄自己是“矮穷挫”;3.其心中女神是“白富美”,但不敢对之表白,最后只能得到“黑木耳”;4.对职场缺乏热情,称自己的工作为“搬砖”;5.无所事事,爱网游、爱贴吧、爱女神也爱幻想;6.缺乏行动力,想做而不敢做,但声称自己不是“不敢”,而是“不想”;7.自卑但并不掩饰;8.懦弱但不以为然,甚至引以为豪;9.多有贱贱的小市民心态,不过心地倒也不坏;10.没心没肺,自以为是。 典型的“屌丝”,其实就是拒绝打鸡血的普通人。他们不喜欢宏大叙事也不喜欢励志故事,集辛酸、自嘲、恶趣味于一身。他们很少被感动,也绝不被当枪使。“屌丝”不是有志青年,更非职场精英。他们在餐馆吃饭总躲在角落里,看演出也喜欢坐最后一排。在简历“受过何种奖励”那一栏,他们很多只能填“获得过雪碧"再来一瓶"奖”。屌丝对自己嘲笑得相当狠,但丝毫没有以此“控诉社会”的意思。他们不觉得自己怀才不遇,也懒得成才,反而坦白自己三本或专科的学历,甚至精心编造蓝翔技校、八依军烹校的出身。 从年龄上看,“屌丝”多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出生的年轻人。他们相对较独立,但际遇和机会却比60后、70后更差。更大的不幸是,他们多是独生子女,在孤独中成长,养成自己跟自己开玩笑的习惯,也不足为奇。 总之,“屌丝”就是这么一类人,他们身份低微、生活平庸,不满无聊生活却又接受现状。他们不被社会认可又渴望维护自尊,但不知道该怎么去做。他们仍有自我实现的欲望,但没有明确目标,懒洋洋毫无生气。这种生存状态和心态,在年轻群体中甚为普遍,于是在网络广泛共鸣、流传,最终形成“屌丝文化”。网友laojiu说得不错:“屌丝走红不奇怪,它是到了季节必然产生的物质,就像草芽和花蕾之于春天”。 究其实质,“屌丝文化”是种解构文化,既有自我调侃的淡定,也有蔑视主流的骨气。“屌丝”看上去轻薄而肤浅,却藏着双重嘲弄的意味:既是对自己缺乏资源、缺乏向上流动机会、日益边缘化的生存现状的嘲弄,也是对主流品位以及成功学的嘲弄。“屌丝”不相信卡耐基也不相信李开复,他们甚至连自己也不相信。反抗主流品位与成功学的同时,他们形成了小人物的集体自我认同,有点像网络时代的阿Q,只是比阿Q更清醒。他们知道理想遥远、现实残酷,于是用逃避来忘掉理想的遥不可及,用自嘲来消解现实的残酷迷离。某种意义上,他们也可被视为古希腊犬儒在当代的W EB2.0版。 还记得古希腊犬儒第欧根尼那些有趣的故事吗? 有人请第欧根尼去富人家做客。守门人说,你进去可以,但别随地吐痰,弄脏了咱们主人的豪宅,你可担当不起。结果他就朝守门人脸上吐痰,说再也找不到比这张脸更脏的地方了。 他还曾被众人暴打,之后在脖上挂个牌子,写上打他的人的名字,在街上游荡,觉得这样就可以让打人者丢脸了。 当然,第欧根尼最出名的故事还是跟亚历山大对话。那位史上最有权力的帝王之一,堪称极品“高富帅”,有天屈尊降贵,来第欧根尼的木桶旁找他,说可以满足他提出的任何要求。结果第欧根尼连头也不抬,说:“我只有一个要求,就是你丫赶紧滚蛋,别挡着我晒太阳”。 看了这么些故事,您有没有觉得,原来第欧根尼就是最早的“屌丝”呢? 来自: http://www.jdgcs.org/wiki/%E4%BB%80%E4%B9%88%E6%98%AF%E5%B1%8C%E4%B8%9D =============================关于博主============================= 博主的主要兴趣是:知识管理;相关兴趣有:语义网、机电及DIY、哲学与心理、信息安全、科幻等。 我的常用博客在科学网 (访问可点链接,下同); 新浪微博是@outcrop ,欢迎互粉;建了一个超级QQ群:17662971,希望能闲聊无白丁,欢迎加入;自己打理着一个 机电工程师 小网站,欢迎来玩。最近在科学网关注“ 科学网大学 ”,欢迎加入 科学网大学群组 讨论、尝试。
个人分类: 科技八卦|7767 次阅读|18 个评论
【牛人】这个网络语的来历
热度 1 outcrop 2012-11-1 11:30
【牛人】一般指很厉害的人,是一个很流行的网络语。 有人说牛人指的【牛气的人】,也有人说是甘愿做牛马的人;但我觉得,【牛人】的【牛】,就是夸人时常用的【牛!】。 这个【牛】的全称,应该是【牛逼】。 【牛逼】这个词,就有不雅的源头了;http://baike.baidu.com/view/54728.htm 这里的介绍我比较认同。 所以【牛人】的全称,应该是【牛逼的人】。 和【沙发】这个词类似,【牛人】这个词的起源,可能也有粗俗的一面;但目前似乎已经完全是褒义了。 =============================关于博主============================= 博主的主要兴趣是:知识管理;相关兴趣有:语义网、机电及DIY、哲学与心理、信息安全、科幻等。 我的常用博客在科学网 (访问可点链接,下同); 新浪微博是@outcrop ,欢迎互粉;建了一个超级QQ群:17662971,希望能闲聊无白丁,欢迎加入;自己打理着一个 机电工程师 小网站,欢迎来玩。最近在科学网关注“ 科学网大学 ”,欢迎加入 科学网大学群组 讨论、尝试。
个人分类: 科技八卦|3798 次阅读|4 个评论
请问水泥一词的来历
热度 2 fdc1947 2012-7-5 08:06
本人在 7 月 3 日的博文《老家门口》中顺便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水泥这个词是从什么时候出现的,什么时候成为了正规的技术用词的? 由于该文见到的人不多,至今未见有人回答。我再写一文,正式专门提问。 众所周知,最早我们称水泥为水门汀,这是 cement 一词的音译。那时,北方人称水泥为洋灰。 泥和灰都是中国人对于建筑粘合剂的称呼。过去称建筑工人为泥水匠、泥瓦匠。有抹泥、抹灰、上泥等说法。我估计,水泥一词系音译加意译。水字来自水门汀之水,泥则是建筑粘合剂。但是,不知道谁最早使用“水泥”这个词,又是何时成为了正规的技术用词的。 科学网上有各个专业的能人,不知谁能教我。
个人分类: 随口说说|8325 次阅读|4 个评论
话说“砼”字
zhangwb2010 2012-3-3 00:17
对于工程建设人员来说,“砼”是最为常见的一个专业名词,也就是“混凝土”的意思。但对于工程以外的广大读者来说,不仅不知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恐怕也不知道读什么?于是难免会问,这个字是古来就有之,还是一个外来词,或者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民国时期,“砼”字已开始出现。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对“砼”进行规范的工作是 1954 年中国科学院编译局编订的《结构工程名词》(草案)一书中,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据该书序例介绍,综合对比“砼”与““ 人石(上下结构) ”,认为“ 人石(上下结构) ”在中央铁道部公文函电及图表中普遍采用,因此建议采用“ 人石(上下结构) ”。此后,在 1956 年正式出版的《结构工程名词》中,从音、义,以及传统习惯综合比较,建议采用“砼”字。其一,根据我国文字读音的方法,很多字是读半边音的,“砼”字是“石”和“仝”两个字所组成,本身已包含“仝”的音,而且读作“仝”又可符合俄、德、法等文的一部分发音;其次,“砼”字按字面的形式具有两种含义,一是“人工造的石”,一是“与石相仝”,比较“人石(上下结构)”只具有“人造石”一种意义为佳;最后,“砼”字在中英对照本草案阶段也曾提出介绍,一般人留有印象,并非另造新字。此后,“砼”字得到推广,广泛见诸于各类建筑工程的书刊中,并为各类辞书、字典所吸收。但此后不久,即收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通知,认为“砼”字是复音字而不再采用。 1985 年,当时的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编制《建筑结构设计基本术语》,再次向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请示“砼”字与混凝土等用。 6 月 7 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了“砼”与“混凝土”同义、并用的法定地位。 此后,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主持编制的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设计通用符号、计量单位和基本术语》中 , 采用“砼”字。该书解释:“砼”字与“混凝土”同义,可并用,但在同一技术文件、图纸、书刊中两者不宜混用。这样“砼”字取得了与“ 混凝土”一词同义并用的法定地位 , 这是我国土木工程基本术语中的一项革新。 此外,网络上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是“砼”字的来历与我国著名的结构学家蔡方荫教授有关。说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大约 1952-1953 年间,蔡方荫教授执教于清华大学。当时教学科技落后,没有录音机,也没有复印机……学生上课听讲全靠记笔记。“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最常用的词,但笔划太多,写起来费力又费时。蔡方荫于是开始采用“人工石”三字代替“混凝土”。因为“混凝土”三字共有三十笔,而“人工石”三字才十笔,可省下二十笔,大大加快了笔记速度!后来“人工石”合成了“砼”!并在大学生中得到推广,一传十,十传百……。黄存汉先生的论文也采用了这一说法,但根据九三学社网站蔡方荫先生的简历,蔡方荫先生 1930 年回国后,主要从事教学工作,并兼从事工程设计。主要简历为: 1930 至 1931 年在东北大学任教授 1931 年至 1939 年在清华大学任教授 1938 年至 1940 年,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土木系主任 1940 年至 1949 年任国立中正大学工学院院长兼土木系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 1949 — 1951 年任江西省人民政府委员兼文教委员会委员、南昌大学工学院院长等职 1951 — 1953 年在重工业部兵工局任总工程师 1953 至 1956 年在第二机械工业部任职 1956 至 1963 年任建筑工程部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土木工程学报》主编、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第二届和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文化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等职。 可以看出,蔡方荫先生执教清华大学的时间是 1931 年至 1939 年,即使考虑战时的西南联合大学,也只是到 1940 年。新中国成立后,蔡方荫先生并为再执教清华大学,因此,这一说法在时间上是矛盾的,并不足以可信。 汉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鲁迅先生明确指出:“文字在人间萌发”。“砼”字的产生以及法定地位的确定,是我国土木工程基本术语中的一项革新。不管是否蔡方荫院士最先创造使用的,相信蔡院士肯定使用过的,在此也权用来来纪念著名结构学家蔡方荫教授。 黄存汉 . “ 砼 ” 字的释义 . 工业建筑 ,1985,(11). 中国科学院编译局编订 , 《结构工程名词》 ,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54 年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办公室关于“砼”与“混凝土”同义并用的批复 . 建筑结构 ,1985,(4). (有批复时间)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关于“砼”与“混凝土”同义并用的批复 . 硅酸盐建筑制品 ,1985,(5). (没有批复时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 . 建筑结构 ,1985,(4). GBJ83 - 85 《建筑结构设计通用符号、计量单位和基本术语》 GB2312-80 《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 1980 年发布
个人分类: 学术随笔|34 次阅读|0 个评论
春夏秋冬的来历
sheep021 2010-10-26 10:15
洛书 历图(《中华五千年科学精典》803页。杨力著) 4000多年前的《鹖冠子》说: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在北部天空,有七颗明亮的星星,排列成一个勺状,称为北斗星。其中4颗星排列成斗勺,其余3颗星排列成斗柄。在我国北方,这个大勺一年四季总是处在地平线以上,围绕北极星转圈。随着地球围绕太阳做公转运动,每晚看到北斗的位置和斗柄的指向总是在变化的。 3月21日春分,标志着天文春季的开始。当晚23时,斗柄正指向东方。不过,这一东指的时间会逐日提前4分钟。如果每天晚上同一时间抬头仰望北斗星,会看到斗柄指向逐渐偏南。夏至23时正指南,标志着天文夏季的开始;秋分晚间23时正指西,标志着天文秋季的开始;冬至晚间23时正指北,标志着天文冬季的开始。 春夏秋冬与东南西北有关,但指示北方的北极星却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几颗星轮流坐庄: 不同于西方以 黄道 坐标为中心的天文体系,中国古代发展了 以赤道坐标为中心的天文体系,北极星在这一体系中处于 天球 正北,无疑具有独特的地位,在中国古代往往作为帝王的象征。现在的北极星是小熊星座星 ( 中国 古代称它为 勾陈一 或北辰 ) ,。但小熊星座星并非自古以来就是北极星由于 地球自转 轴存在周期性的缓慢摆动。因此,地球自转轴北极指向的天空位置也在发生变化: 事实上,小熊星座星在北天极附近纯属巧合。估计他还有1,000年的时间能被称为北极星, 勾陈一 成为 北极星 只是25,700年的 岁差 周期中的一小部分时间而已。在1,000年之后,仙王座 少卫增八 (仙王座)将成为离北天极最近的恒星(即北极星)。在大约西元7,500年之时,(仙王座,中国星名为天钩五)将成为北极星;在西元14,000年之际, 织女星 (天琴座星)将成为北极星,但到时他离北天极仍有6的距离。 地球自转轴这样摆动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6000年(根据岁差常数精确计算,一个 岁差周期 需要25786 年 )。这说明一切事物都是在运动的,静止只是暂时的,是相对的,运动变化才是永恒的。而且在公元2000年后大约13200年后北天极又会指向小熊座星。 -------- 岁差 在太阳,月亮和其它 行星 的引力作用下,地球 自转 轴在空间并不总是保持在同一方向上,而是不断发生变化。其长期变化使地球自转轴饶着地球 公转 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垂直轴(黄轴)旋转,以大约26000年的周期在空间描绘出一个圆锥面,平均半顶角约23度半,即所谓 黄赤交角 。这种天文现象就叫岁差。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67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庆节的来历
malidan 2008-10-5 18:07
国庆节的来历 国庆长假很快就要过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庆节是10月1日,中国人都知道。但这国庆节的来历未必就人人知道了。 鲁迅几乎也是中国人人熟悉的名字,相信许广平的名字对中国大多数人来说也不陌生。 以 10 月 1 日为中国国庆节是许广平第一个提出来的。 1949 年 10 月 9 日,中国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京召开。会上,鲁迅夫人许广平发言时说到:马叙伦请假不能来,他委托我说,中国成立应有自己的国庆日。我希望本会定 10 月 1 日为国庆日。 毛泽东听后当即表态:把这作为一个提议,向政府建议,由政府决定。 1949 年 10 月 1 日,首都 30 万人在天安门广场聚会,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用洪亮的声音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第一号公告,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1949 年 12 月 3 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决议, 10 月 1 日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 。从此天安门成了新中国的象征,因为他是毛主席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地方,从这一天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儿女们从此站起来了,成了新中国的真正主人! 从1950 年起, 10 月 1 日就成为中国人欢庆的一个隆重节日。现在国家又法定是黄金周大欢庆,让有了闲钱的人们有时间得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欢庆我们伟大的祖国节日。 王金池教授的《国庆节的来历》有载:一是许广平第一个提出以 10 月 1 日作为中国的国庆日;二是这个建议最初是由马叙伦提议的;三是许马二人一定很熟悉,很了解,才能委以大事;四是毛泽东同意和支持许广平的意见,最终成为中央人民政府的决议。
个人分类: 杂感杂记|2422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5 22: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