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医学界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对中医“废医验药”的逻辑根本不值一驳
热度 6 Avalon2013 2012-8-23 17:06
“验药”是对的,可为什么要“废医”呢? 我们废除一个理论的原因只有一条:就是这条理论是错的。而不是他不符合某种学术,包括科学。实在想不通个别自诩理性的学者怎么会喊出这种毫无理性的口号?科研工作者应该做到严谨和实事求是,包括接受和认同某些理论也应该符合基本的逻辑,不应该把偏见带到自己的判断中,这也是基本的科学精神。 我对中医理论了解不多,但像传统药学理论如“十八反”等还是如雷贯耳的,这些东西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我们祖先的智慧,也希望反中医的人士们来点有说服力的东西,来说明一下它们是错的。不要动不动“三段论”、“形式逻辑”什么的都抬出来,那个很幼稚。 黄荣彬教授认为形式逻辑对科研很重要,我认为这是对科研狭隘的解读。牛顿看到苹果落地进而发现万有引力,这用“形式逻辑”就是解释不通的。当然,对于我们这些天天解读别人成果的研究员“形式逻辑”还是很重要的,形式逻辑的重要性也仅限于此。但对于创新,历史告诉我们灵感比什么都重要。形式逻辑那套仅仅是写总结时候用的,这个东西也很好学,小学生训练两天就能出来。张维教授说这个是“神功”我不能理解。我倒是认为我们国家的“形式逻辑”太多了,有点“科八股”的味道。 “验药”也有很多问题,某些人倡导以化学分析的方法研究中药,其目的不是为了让中医药更安全,而是借口“验药”,把中药新药完全扼杀。比如,按照所谓化学分析,宣布大量的中药不安全,从而牵扯到很多中成药的使用。即使是被中医称为“和中之国老”的甘草,也被罗织了很多罪名,什么“大剂量服用甘草的危害,国内外医学界早已知道,中外文献上有大量的报道,对此没有什么异议”云云,实在是骇人听闻。众所周知,一味中药里有大量的化学成分,中医使用中药不是按成分用药,而是组合起来发挥“和实生物”、“和而不同”的作用。 个别“废医验药论”者对中药的复杂成分置之不顾,紧紧抓住其中一个成分说话,把本来不会产生毒副作用的良药,说成为不安全药物;并且只要方剂里包含这味药物,那么整个方剂也就不安全。这其实是一种“株连九族”的低级把戏,目的是“打倒”所有的中药。这样做就能“顺理成章”地把中医药治病的过程,歪曲成“推行毒物、污物入药,坑害患者”的“欺骗”行为。 那些嚷嚷中药缺乏安全研究的人应该多看看报,不要做井底之蛙。我们国家这方面的研究还是非常多的,结合临床似乎也没什么大问题。如果说“中药注射剂”有大问题的话,那么正好说明“废除中医理论”是错的,希望各位仔细思考这个问题。
11293 次阅读|23 个评论
《细胞》:BRDT可望成为男性避孕新靶标
热度 2 王汉森 2012-8-17 05:43
《细胞》:BRDT可望成为男性避孕新靶标
男性药物避孕长期以来一直是医学界具有挑战性的难题。《细胞》杂志本期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睾丸特异性bromodomain(BRDT)或可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突破点。 BRDT小分子抑制剂JQ1 可以透过血睾屏障,干扰精子生成,在雄性小鼠具有可逆转性避孕效果。 请看该研究论文: http://www.cell.com/abstract/S0092-8674(12)00929-4#Summary 图示论文摘要
个人分类: 科技视窗|4929 次阅读|1 个评论
《白色巨塔》值得一看
热度 1 haijunzhouitp 2012-7-22 14:50
汤雷翰教授一个多月以前极力推荐我看日本电视连续剧《白色巨塔》,且这段时间每次见面都要问“看了吗?”。昨天下午雷翰来指导暑期学校学生。晚上我和他以及刘宗华教授一起吃了晚饭。暴雨,不能行,只好回到办公室,三人一边听雨,一边看了《白色巨塔》第一集。 这个电视连续剧共21集,讲日本医学界的那些事情。的确很有深度。
个人分类: 有所思|359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浅谈大学医院的定位
热度 4 孙学军 2012-7-19 17:28
前几天看到“丁香六度”里《临床VS科研:鱼之鲜美,抑或熊掌之朵颐?》,有感而发,留了几句言,但是一直觉得意犹未尽,因为这个话题触动了我一直在心底思考的问题。记得有一次和老板外出,路上谈起美国大学医院的科研问题。我现在所在的医院正式雇员有20,000多人,而科研人员占了接近70%,我就一直很费解这个问题,为什么医院的主要功能工作人员不是临床医护人员?我于是就这问题问老板,老板反问我:你觉得MGH还有什么手术不能做吗?说实在的,MGH水平确实够高,在医学的各个方面都很有建树,不仅在美国赫赫有名,全世界慕名而来的患者也非常多。但是水平再高也不至于所有的手术都能做。我就回答说,除了医学界的少数不可能的手术之外,好像都能拿下。老板又问,那你觉得MGH不能做的手术在其他的医院能做吗?当然不能!那好,这些不可能的手术最终是会在像MGH这样的医院里来解决,还是其他的医院来解决,老板接着问。当然是MGH这样的医院。为什么?因为这样的医院不仅有临床实力,更重要的是有科研实力,有了强大的科研做后盾,会把临床的许多不可能变为可能。聊到这里,我就开始思考,为什么这些大学医院愿意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精力来搞科研呢?我想主要是这一级别的医院首先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认为如此强大医院对人类的贡献不仅仅是局限于在临床上治疗多少例病人,更重要的是引领医学的发展,制定医学的标准,从而指导整个临床医学的实践,惠及更多的患者;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巨大的利益驱动,美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比较好,某些标准会换来巨大的利益。美国的大学医院,他们是“研、教、医”一体的医院,甚至一些医学院就是来自医院。这些大学医院把主要精力放在医学科研上面,他们不仅进行普通医生的培养,还在培养医学家,为推动美国乃至世界医学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回过头想想我们的大学医院,同样是三位一体,但是侧重点不同,我们的提法是“医、教、研”,以临床为重,科研最后。我认为这个提法不合适,短期来看造成了人力物力和精力的巨大浪费,长期来看严重阻碍了医学的发展,并且当下“看病难,看病贵”、医患关系紧张统统和这个提法有关系。大学医院过分注重临床医疗,可以借助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实力迅速提高医疗水平,也可以很容易借助科研优势和患者资源迅速培养医学专家,短期来讲,这是好事。但是,从长远来看,首先大学医院的临床经验不容易为基层医院所借鉴,所以就会形成大学医院和基层医院临床经验交流脱节,逐渐出现大学医院和基层医院的临床处理各自在相应水平上的发展,最终出现大学医院对于高水平临床经验和临床处理的垄断,而基层临床水平始终处于低水平,甚至逐渐降低,于现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步,与普通人群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诉求不同步,造成看病难;大学医院形成高水平医疗垄断之后,由于医疗资源相对短缺,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自觉造成看病贵的问题;对于医学的发展来说,由于大学医院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临床医疗上,很容易早就名医,很容易取得经济利益,但是对于医学科学的发展推动作用不大,产生了很多名医,但是几乎不能产生医学家,一段时间内产生了一批名医,但是不能保证长时间一代代地产生名医,因为没有科研的支持,仅靠临床经验是不足以支撑医学科学的发展的。 所以说,大学医院应该是借助自身科研优势,培养医学家的地方,而临床服务更主要的任务是为了验证医学科学家的研究。说到这里,我想起来去MGH看门诊,在等待医生出现的时间里,秘书和护士会不断拿来好多表格问我是否参加各种各样的测试,实际上就是某些实验,而我去PCP的诊所就没有。我想,我们的大学医院这一点做得还不够,能不能保证患者在就诊期间被询问是否参加10个以上的临床试验?话再说回来,大学医院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医学家,然后由医学家来培养名医,由名医来带动基层普通医生,形成强大的医学后备力量,很容易就能解决目前存在的很多问题。想想我们的大学医院动辄1000多张床,由于很多医院不断扩建,现在甚至几千张床的医院都不稀奇,但是看病问题还是没有解决。为什么呢?别忘了有句话说得好:浑身是铁,能打几根钉子?靠全国有数的几家大学医院来解决十几亿人的医疗保健,实在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只有靠大学医院不断培养高层次医学后备人才,充实到基层医院,并且大学医院依托自身强大的科研和教育实力,不断制定并优化临床标准,对基层医生不断进行继续教育,保证基层临床医生具有较高的临床水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大学医院不能培养医学家,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资源浪费,而依靠强大资源来和基层医院争夺患者,那就真的是在阻碍医学的发展了。所以,大学医院的责任在于制定标准,让其他的医院来认可并执行标准;在于培养医学后备人才,让培养出来的名医来解决临床问题,而不是自己来解决。这些都离不开医学科学研究。所以,大学医院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到医学科研上面来。 对于很多医生来说,收入是很的大制约因素。在大学医院病源多,收入高,而在基层医院收入就不会那么高,从而造成很多好医生尽管不喜欢科研教学的工作,但是也不得不留在大学医院。我认为也是当下这种不正常的定位造成的。大学医院的主要任务是科研与教学,但是科研教学工作本身是花钱的,如果依靠科研和教学来支撑收入的话,注定不会比单纯的临床医生高。但是,在科研和教学过程中会收获其他的东西,比如成就感。如果你的科研很幸运的取得了专利成果,恭喜!你的收入就有保障了。在美国,大致情况就是这样。在MGH从业的医生不见得比下面私人执业的诊所收入高,甚至还要低一些,但是还是会有很多医生愿意待在MGH,就是因为这里的科研环境。麻醉科的老主任,因为当年的专利,会得到公司0.05%的收益,所以收入颇丰,自己捐了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哈佛教授,价值1000万美元。所以,除了大学医院要明确定位以外,有必要逐渐改变对大学医院医生的印象,他们的收入不见得高,但是在科研和教学方面有专长,如果有一天厌倦了或者不适合做科研和教学工作了,可以转到基层医院做名医赚钱。同样,在国家和政府的层面来讲,也不应该把大学医院看作是医疗机构,而应该看作是科研机构和教学机构,享受与科研机构和教育机构同等的政府资助机会,这样才能让大学医院更好的发挥科研教学职能。 一句话,大学医院的定位应该是科研教学,兼顾一部分临床。
2624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我国发现儿童致盲新基因
xuxiaxx 2012-7-1 12:42
日前,我国医学界首次发现了一个导致先天性眼组织缺损的新基因——ABCB6。该研究成果引起了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普遍关注。   据介绍,先天性眼组织缺损是严重的儿童致盲性眼病,有遗传倾向,由胚胎期6—7周时胚裂闭合不全导致,目前该病还缺少有效的治疗手段。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小儿眼科专家王乐今与四川省人民医院教授杨正林,经过近10年对一个中国先天性眼组织缺损家系的研究及116例散发病例的调查,发现了导致先天性眼组织缺损的新基因——ABCB6。   该基因的发现有助于通过产前基因检测,避免患有该类疾病孩子的降生,也为今后进行基因治疗奠定理论基础。 来源: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7445450.html
1277 次阅读|0 个评论
“干细胞治疗”不是万能药,千万不要上当受骗!
热度 2 xupeiyang 2012-5-7 14:32
“干细胞治疗”不是万能药,千万不要上当受骗!
身世复杂的干细胞被注入“病急乱投医”的患者体内,而大把钞票则进入医疗机构的腰包。 伴随着商业资本的介入,从干细胞的获取、制备、生产到医院的治疗,目前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国家早就意识到问题了,全部叫停也许意味着筹备了两年以上的新文件即将颁布。 干细胞是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细胞,是机体的起源细胞, 是形成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原始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或组织器官,医学界称其为“万用细胞”。干细胞治疗是把健康的干细胞移植到病人或自己体内,以达到修复病变细胞或重建功能正常的细胞和组织的目的。干细胞疗法就像给机体注入新的活力,是从根本上治疗许多疾病的有效方法。 全国已经有多少患者上当受骗,倾家荡产,人财两空。 一定要了解清楚,不要轻信。 好好看看以下的调查报告 “干细胞治疗”乱象调查:多数未经审批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5/263697.shtm 当前,大量的医疗机构打着“干细胞治疗”的招牌,宣称可以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干细胞治疗真有这么灵吗?有没有风险?干细胞治疗行业的乱象应如何规范?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 近日,有读者反映,有五花八门的医疗机构都宣称,用“干细胞疗法”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包括肿瘤、肾病、小儿脑瘫、糖尿病、股骨头坏死等非常严重的疾病。 干细胞医疗乱象,部队医院是重灾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563680.html 干细胞治疗的机会窗口(一)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20749do=blogid=550263 干细胞治疗的机会窗口(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0749-567103.html 黄清华:干细胞治疗研究如何“安全科学” http://www.bioon.com/trends/comment/522649.shtml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3562 次阅读|3 个评论
学术界和医学界更适合口碑“营销”
热度 4 陈安博士 2012-4-16 11:56
  在科学网上喜欢自吹自擂的科学家不少,甚至,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科学网上写博客的人都在自吹自擂。俺们勉强也能算入其中之一。   人们对于自我吹嘘都是有防范能力的,象韩寒这般自我吹嘘还能引来无数无脑粉丝的情况在科学界的比例很少,大家基本的质疑精神都有,当自我吹嘘开始的时候,我们在脑中会立刻有警惕的信号升起。   但是,如果用第三者的口吻去吹嘘,就比较隐蔽,我接到过多家期刊的来信来电,说要为我个人宣传,“陈老师您的工作特别出色,应该在《XXX》杂志上登载一下。”云云。   当然,然后就是要钱的具体数额,从五千到几万不等。俺们也不笨呀,就会立刻警惕起来,说,如果觉得我的工作好,你们就宣传吧,我不好主动向你们谈及自己的工作,所以,就不直接接触了吧。   还是会经常看到这类刊物上的科学家写真之类的栏目,看着科学家们灿烂的笑容,俺们觉得很不是滋味,虽然猜测里面肯定有一些是期刊给的免费宣传,比如院士啥啥的;可是必然有一些教授是主动上赶着上去的。   学术其实更需要的是口碑“营销”,如果我们还愿意把宣传、宣扬或宣示当作“营销”的话。和医院一样,做广告绝对是商业行为,而最不应该商业化的一个是医院,一个就是教育和学术界。   那么,酒香如何外溢呢?如陆家羲这般的成果通过论文发表得到了国际组合学界的认可,可是却在国内没有得到相应的学术地位,是否和缺乏“营销”有关系呢?今天还会出现有了陆家羲却没有机会为学界尊重的事情吗?   还是有可能有的。所以,陈景润被徐迟“营销”了一把,终成中国学界偶像,至今依然在孩子们心目中有极大的影响。   我个人相信,当年的徐迟是没有主动营销意识的,只是碰到了一个合适的科学家,又处在一个合适的“科学的春天”,就两项配合,相得益彰了。   但是,长期看,学术成果还是不宜进行类似"报告文学"式的营销,而继续养在深闺,让识货的人知道,就够了。   我们在学术界呆着,究竟是干啥的呢?对此我依然采取很古老绝不一时俱进的看法,那就是:在同行间展示自己的智力,并为同行超群的智力成果喝彩,仅此而已。
个人分类: 事论|3583 次阅读|5 个评论
学术界和医学界更适合口碑“传播”,不宜营销
热度 4 陈安博士 2012-4-15 09:33
每次看到医院的广告,我就恶心,医术高低应该是在患者间利用口碑进行传播的东西,可是,做了广告,自我吹嘘,就让人很不解了。 事实上,那些在电视广播和报纸上营销的医院,确实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在北京,大家都知道积水潭的烧伤最有名,阜外的心血管最厉害,同仁的眼科全国知名,还有诸多医院也有自己擅长的专科,没有见过它们去电视上做广告,而做广告的多属一些民营医院,在资源上可能无法和这种公立医院相比,就只好去电视上频频露脸,吸引那些看电视且身患疾病的可怜患者。 ....
个人分类: 事论|3574 次阅读|15 个评论
我在丁香园有个博客,欢迎光临
热度 3 xupeiyang 2012-1-13 07:56
xupeiyang's blog http://www.dxyer.cn/530828/ 丁香园博客,主要是医学界的朋友。 我在科学网博客的信息分析、知识发现、信息检索、科技查新、临床证据、科研动态、信息教育、国外科学博客等博文也发布在丁香园博客,欢迎科学网的博友和读者光临。
个人分类: 科学博客|3421 次阅读|8 个评论
我想去美国
热度 2 hcrm 2011-12-15 13:01
我想不只一个中国人这么想,一位医学界的朋友就非常想去美利坚合众国。只是我不知道,美国真的那么令人向往吗? 我对于大洋彼岸的这个国家,谈不上有什么好感,所知的历史比现实多。在我眼里,美国确乎是过去式。 而在那位朋友心中,美国是将来式,是他一生中不能不去的地方。他说:“ 本来不想去 , 但是国内确实不合适知识份 (分) 子的发展。 ”这是朋友的原话,我一个字都没敢更改。 我算不得知识分子,所以很难体味到他们真切的痛苦,如朋友所说的“不适合”问题。 我问朋友:“为什么那么多海归都要跑回来?” 他的回答很特别:“真正牛的都没回。” 可是什么样的人算是“真正牛”?这个问题我不是很清楚,可能只有美国人知道吧。很显然,美国人不是傻子,什么人能留,什么人不能留,他们心底肯定有数。 经朋友这么一说,我也想去美国了。 我想,我若是能留在美利坚合众国,在国人面前至少也算是“牛人”了。在中国不算“牛”,能到美国才算“牛”,这或许不只是那位朋友的想法吧? 可我又不是什么知识分子,到美国去能干啥呢?这让我不禁犯难起来了。朋友是一位医生,他可以给汤姆大叔开刀,这儿切一块,那儿补一块,养活自己是不成问题的。问题是我这儿怎么办?我总不能拿上一把菜刀去吧? 据说,凤姐在那儿放了一句狠话,美利坚合众国就要法办她,给的罪名跟本·拉登无二。这真是太恐怖了!她要是还在中国的话,即使说要把全国人民都杀光,估计国家安全局也不会找她。如此一来,我们中国可算是言论自由多了。 我当然不能跟凤姐比,她可是能够读《故事会》的人,前后五百年就数她第一了。这样看来,我想去美国得缓行。 第一,得等我有钱了,率领一个庞大的采购团,把美国人的好东西都给买回来 ! 第二,得等奥巴马总统邀请我,把红地毯从机场直接铺到白宫,让全世界人民都来一睹中国人的风采! 第三,得等台海问题和平解决了,美国的航空母舰即将撤离东北亚,正好把我带上去夏威夷看草裙舞。 我也只能在这三个条件之一具备的时候,才能远赴重洋去趟 美利坚合众国了。否则,我是怎么去的,美国人就会怎么把我给送回来,甚至连美利坚合众国的草皮都不让踏上。 不过,我要是在美国,卡扎菲肯定死不了,联合国肯定会为第三世界说话, 奥巴马肯定毫无疑问地连任总统。 我现在很想去美国了! 2011年12月15日 午
个人分类: 科学论剑|3466 次阅读|10 个评论
糖尿病营养治疗进入主流医学界的视野
热度 4 lpzhao 2011-12-6 01:58
11月24日应邀去北京参加今年的糖尿病年会,并在“糖尿病的营养治疗”分会做报告。记得姬秋和教授开始邀请我的时候,分会的名称是“糖尿病营养与肠道激素”。没想到最后的会议日程出来,分会场的名称改为“糖尿病的营养治疗”。看到这个改动的确令我激动了一会儿。这说明糖尿病学界已经开始重视用营养干预来治疗糖尿病的问题,这个改动意义非常呀。 希望用肠道菌群为靶点的营养干预能够在糖尿病的营养治疗领域做出自己的应有的贡献。
个人分类: 肠道菌与健康|1309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临终关怀(文字节选, 略图)
热度 2 sqzhang 2011-10-15 19:23
探访哈萨克斯坦临终关怀医院 http://msn.huanqiu.com/photo/whtml/2011-10/2084320.html   生老病死,是人类的自然规律。而对于身患绝症或濒临死亡的病人,无依无靠的流浪者,如何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死亡和生命的存在,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减轻痛苦,安度余生,这是医学界乃至全社会面临的新课题。于本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医疗服务——临终关怀,成为保护生命的重大举措。本组图正是将大众的视角聚焦在 哈萨克斯坦第二大城 卡拉干达的临终关怀医院内绝症病人身上,将一个个即将逝去的生命浓缩到一间房间、一张病床上,给他们的生命以尊严! 临终关怀(英文:hospice或palliative care)并非是一种治愈疗法,而是一种专注于在患者在将要逝世前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除了对那些即将死亡的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医疗外,还包括社会福利和服务性质的帮助的场所。临终关怀是近代医学领域中新兴的一门边缘性交叉学科,是社会的需求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就世界范围而言,它的出现只有二三十年的时间。 临终关怀不追求猛烈的、可能给病人增添痛苦的、或无意义的治疗,但要求医务人员以熟练的业务和良好的服务来控制病人的症状。 临终关怀不同于安乐死,这即不促进也不延迟病人死亡。其主要任务包括对症治疗、家庭护理、缓解症状、控制疼痛、减轻或消除病人的心理负担和消极情绪。所以临终关怀常由医师、护士、社会工作者、家属、志愿者以及营养学和心理学工作者等多方面人员共同参与。临终关怀和肿瘤预防、治疗一样,是癌症研究中不可忽视的方面。 在临终阶段,癌症病人除了生理上的痛苦之外,更重要的是对死亡的恐惧。美国的一位临终关怀专家就认为“人在临死前精神上的痛苦大于肉体上的痛苦”,因此,一定要在控制和减轻患者机体上的痛苦的同时,做好临终患者的心理关怀。 当死亡不可避免时,病人最大的需求是安宁、避免骚扰,亲属随和地陪伴,给予精神安慰和寄托,对美(如花、音乐等)的需要,或者有某些特殊的需要,如写遗嘱,见见最想见的人,等等。病人亲属都要尽量给予病人这些精神上的安慰和照料,使他们无痛苦地度过人生最后时刻。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444 次阅读|3 个评论
肾与衰老的内在联系
热度 4 daodezhenjing 2011-10-14 09:00
肾与衰老的关系中国医学中论述很多,如《上古天真论》明确指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青春腺发育),任脉(子宫)通,大冲脉(卵巢)盛,月事(月经)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葵竭,地道不能。故形坏而无子也。”男子“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葵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葵竭,精少,肾气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五脏皆衰,筋骨懈堕,天葵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又如明代虞搏在《医学正传》中曰:“肾气盛则寿延,肾元衰则寿夭。”明确指出了肾之元气得盛衰,决定着人之寿命的长短。 清代叶天士认为:“男子向老,下元先亏” 、“高年下焦,根蒂已虚”等。所谓下元亏,下焦虚即指肾虚。 另外,北京某大医院曾对460例6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检查,结果肾虚最多占78.2%;上海某医科大学对932名老年人调查结果,肾虚者(阴、阳、气虚)占92.7%,进一步说明了肾精气不足在人体衰老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可人们要问,肾不过是组织液调节的一个普通器官,何以有这么大的功能。要了解这一点,就必须从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说起。 人与自然的关系就象是企业和社会的关系一样,企业为什么会死,不顺应社会需求变化而已,人何以会亡,不顺应自然变化而已。而人与自然联系的主导物质就在于人体的组织液。大家都知道潮汐效应,大海有潮汐,固体同样有潮汐,但它们的能量幅度差异巨大,大海的潮汐波涛壮阔,而固体的潮汐几乎看不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来,自然物质对大自然变化能量的吸收是不一样的,水分子有一种特殊的机制,可以更强地吸收大自然能量。这是因为水分子的特殊性,即当外在能量作用于它时,水分子中的氢键会断裂,使其中一个氢原子失去一个电子从水分子中游离出来,成为一个自由氢质子,自由氢质子是活化能量,它很快就会作用于另一个水分子,把这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置换出来,产生一个新的自由氢质子,以此类推,一种全新的能量形式出现了,它就是通过自由氢质子在水分子链上的快速递进传递能量。组织液在人体分布是不均匀的,因此,身体各部对大自然变化的能量吸收也是不均衡的,组织液多的地方对自然变化的感应比组织液少的地方要大得多,人体组织液的流动就是这种对自然能量吸收的不均衡引起的,组织液多的地方产生的自由氢质子量大,它引起的电位就高,而组织液少的地方产生的自由氢质子就少,它引起的电位就低,组织液就是从电位高的地方向地位低的地方流动。 我们再来看看肾,为什么称它为先天之本,就是因为它周围有两个大水包,一个是膀胱,一个是穴位命门,膀胱大家都知道,而穴位很多人并不清楚,它其实就是神经血管和微循环联系的点,神经血管负责信息和能量的快速传递,而微循环负责将这些信息和能量传递到每一个细胞,穴位就是整体和局部之间联系的关键点。从形态结构上,它不是一个点,而是富集组织液的一大片,特别是软组织部位的丹田和命门,它们的范围更大,这使他们可以更大限度地吸收大自然能量。肾为什么重要,就是因为它是人体吸收大自然能量的关键区域的管理者,人体能量的起点。况且它管理着组织液的代谢,直接影响着人体对大自然能量的吸收,作用不可谓不大。 在现代医学中,人们整体忽视了大自然变化对人体的决定性作用。人为什么会衰老?就是人的体质是相对不变的,而自然却在不对称变化当中,当人体的体质适应不了自然变化的时候,人就会衰老。从分子学的角度来说,它就是自由氢质子对基因的破坏。我们都知道,生物大分子主要是靠氢键连接起来的,它最怕自由氢质子,它可以把氢键打断,使基因变异。所有细胞都生存在组织液当中,可组织液当中的自由氢质子数量和自然的变化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因此,随着自然的不对称变化,组织液中自由氢质子数量也在不断变化,细胞对它的适应能力越来越差,这就是衰老的根本原因。 人有两种生活,一种是自然生活,一种是社会生活,人顺应社会则事业顺遂,人顺应自然则身体健康,疾病就是大自然对不顺应它的人的一种惩罚,而衰老就是人逐渐无法适应大自然变化的一种物质性反应。肾作为沟通人与自然最主要的器官,当然它的作用极为重要,它功能强,人就能够顺应自然,身体就会健康,它功能差,人对自然的顺应就会越来越差,身体就会自然地衰老,当这种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人就会死亡。 现代人对衰老的研究,总是忽视了衰老的根本,那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单纯地从内在分子的变化来分析。不错,我们可以分析到这种变化,但这能够解决衰老的问题吗?这就象一个企业,你只看到了员工动力越来越低,虽然你可以用一些胡萝卜和大棒来暂时加强这种动力,但它能解决根本问题吗?不能,因为真正的原因在于管理,你不从管理上解决问题,而只知道胡萝卜和大棒,注定企业要灭亡的。人体也是一样,人们总是倾向于用什么外来药物来抗击衰老,这其实就是胡萝卜和大棒,它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衰老的问题。要真正地控制衰老,就需要从管理上下功夫,而肾作为调节人与自然矛盾的核心,其作用之大无以言表,当然,其它组织器官也相当重要,如脾胃,它是人的后天之本,关系着人体对营养的吸收能力,自然也要关注。要真正地使人长寿,就需要从改善器官的功能入手,特别是先天之本的肾和后天之本的脾胃,它们是控制衰老的核心。 看到不少人谈论衰老,就由敢而发,谈谈自己的想法,无知者无畏,我敢想却不知道天高地厚,权当笑话!
个人分类: 医学|200 次阅读|10 个评论
乳房纤维腺瘤的症状特点与自我检查
xupeiyang 2011-10-12 09:25
患乳房纤维腺瘤的女性一般发病年龄偏小,大多在20岁至25岁之间,因此被医学界认为发病与雌激素的活跃有关。虽然这是一种乳房的良性疾病,但是也有癌变的可能哦!因此一经发现和确诊还是应当及时予以手术,此类手术基本可以选择在局部麻醉下完成,术后切除的肿块别忘记常规送检进行病理学检查。 乳房特点与自我检查方法:   如果在乳房的外上方触及到一个肿块(此症大约四分之三的情况为单发肿块),质地坚韧,表面光滑,边界清楚,与周围组织没有粘连,很容易被推动,同时肿块的增长非常缓慢,根本没有任何其他感觉。
个人分类: 女性健康|152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白血病,很好治——吴锡铭自治白血病的故事
sheep021 2011-6-19 11:24
民间中医师潘德孚 “白血病,很好治。”这就是一个名叫吴锡铭的患者说的。白血病是令病人与医生都吓半死的病名。不久前,我拜访了这位吴先生,并与他作一次长谈。虽然他不是医生,但我相信他的话是现实给出的真道理。如果人们理解这个道理,它就与圣经一样有同等的价值。(但有一个问题是应该加以探讨的:每个人的白血病都不一样,不能统一视之。现在西医确定一个病名,使用一种统一的治疗方法,统一标准,统一用药,是违反生命的个体特异性的基本原理的。现在还把这种方法叫做“量化、标准化”,称之为“科学”。)有很多人死于白血病,而且,不是因白血病死的,而是因被命名为白血病后,由于过重的思想负担,或加上错误的治疗而死的。 人们如果懂了这个道理:现代医学治疗白血病的方法,完全是一种假说,并非真正的、实打实的科学。所有的患者只不过是这种假说实验祭坛上的试验品而已。医学的目的是为了生命的健康。可是,什么是生命,什么是健康,医学界那一个权威能回答得出来?既然整个医学界还不知道生命与健康是怎么回事,而我们怎么能认为通过医学权威们的语言,可以维护自己的生命与健康呢?所以,得了病,千万不能过分相信医学与医生。美国的伊利诺伊州医生资格证书委员会主任门德尔松医学博士说:“没有比走进医生办公室、诊所和医院更危险的事了。”这不是对医学的否定,而是提醒大家不能盲目相信医学和医生。 白血病又名血癌,被现代西医认为必死之症。我得告诉读者,这只是西医的判断。可是如果你问他:“既然‘必死’,何必又加以治疗?”上 个世纪70年代美国的哈克博士,对癌症治疗做了一次调查,最后得出结论是:“那些不治疗者比治疗者,生存的希望要大。” 这说明,癌症治疗——切除、化疗、放疗——失败了,不可数计的患者生命,因这样的治疗而消失了。可是,社会已经产生了癌症的治疗“机器”——从病理与药物的研究者,到制药公司与它们的营销网络和销售人员,以及外科所要求的所有人员:医生、护士、麻醉师、化疗师、放疗师等等,这样的一台巨大的社会机器,仍然在继续运转,庞大的机器已经停不下来了。要使它停下来,需要人们的觉悟。由于觉悟的不均衡,无知者仍然会上这台绞肉机。最近,美国发布的癌症治疗信息:自1991年以来,美国癌症患者的死亡人数一直保持下降趋势。一份调查报告中说,美国癌症死亡率并没有因为老年人口数字的增加而上升,相反却逐年下降。从1991年至2004年,美国的癌症死亡率逐年下降,共计下降了13.6%。这说明,哈克的调查已经逐渐被美国人民认同,他们正在慢慢摆脱原来那一套致人死命的治疗方法。 陈林莲律师告诉我,她有一个同事的亲戚,名叫吴锡铭,得了白血病,在某医院化疗几次。他看看形势不对,赶紧出院吃中药——自学中医自开药方,竟然把自己治好了。现在三年过去,身体越来越好。我听了赶忙要陈律师给我找到他的联系方法。 与吴锡铭电话约好,7月13日下午去他家拜访,他很爽快地同意了。锡铭58岁,长得高大魁梧,肌肉坚实,满面红光,语声朗朗,谁能想得到就在三年前的这些日子里,他曾被诊断为白血病而住院,被治得差不多上鬼门关了。当时他担任村长,因工作劳累,觉得多日来疲惫乏力,就随着乡里的干部体检,验了血,还看不懂验血单。他儿子是个学西医的研究生,在医院实习。看了验血单后也不说是什么病,就叫他住院。住院后做化疗,才知道自己得了血癌。血检幼稚白细胞已占25%,指标正好“合格”,还做过骨穿。骨穿就是抽骨髓化验,进一步证实得的确实是白血病。 锡铭做了第四次化疗后,全身浮肿,走路、俯仰都有困难了。我说:“还好没再做下去,”他妻子说:“也许再做一次就没有现在的吴锡铭了。”他说,高高兴兴健健康康地走进医院,变成这个样子,问谁能相信。于是他问医生,是什么原因使他得白血病的。医生说:“不知道。”“不知道原因就治疗,不是瞎子打拳——乱来吗?”想想真倒霉:天下怎么会有这样的一种医疗方法,不知道原因就可以乱用药。于是他决定停止治疗,立即出院。他儿子却仍然坚持他要继续治疗。中国有句俗话:“路湿早脱鞋”,这涉及一个人的生死攸关的决策,为什么学了西医的高级知识分子会一点都不懂呢?批评西医的人都说西医的头脑建立在机械论上,因此,学西医学的人头脑不免会机械化。病人把生命与健康交给头脑机械化了的人真是危险。现在许多人不懂得这个道理,没有了那种见不好就回头的机智,自己把自己送进鬼门关。医生当然不会说是治疗错误死的,而是说生了这个病死的。嫁祸于病名而不反思医疗的错误,这才使得现代西医长期停滞在技术的层次上。学术界的学者们发生争论,对立双方都喜欢说别人不懂常识,却不知道有许多常识经不起推敲。生了病就送医院似乎也是常识,但美国有个医学博士叫门德尔松,他说:“没有比走进医生的办公室、诊所和医院更危险的事情了。” 锡铭出院后便自学中医,给自己开药方。正好他的亲家是个草药医生,懂得药性,他就请来当参谋。他认为自己得病无非是血热血瘀,相火虚衰,处方应该解毒活血、补肝补肾、补气补血。就这样拿着中药学自己开方自己用,几帖药下来就觉得有效,越来越有信心了。三四个月后,恢复了健康。而在医院里与他同个一病房的7个白血病患者,已全部死亡。后来曾有17个患者找过他,他就让他的亲家翁按这个方法给开药方,据说,死了三位,14位恢复了健康。(可惜的是他的亲家翁没有病历记录,我无法寻访)他认为这个白血病本来就很好治的,却把许多人弄得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真是罪过。我认为锡铭讲的话,也许有点过头,白血病人中,当然也有不好治的。但是,绝大多数应该说是好治的,把它们都认为是死症,其目的不是为治疗,实则为买化疗。 白血病在癌症中是最难治的。因为,西医认为这是人的造血功能造不出正常的白细胞,而造出幼稚的白细胞来。幼稚白细胞不但对人无好处,反而会吃掉正常的血细胞。于是他们认为只能采用化疗的方法杀死幼稚白细胞,与此同时,移植正常人的骨髓,使它生出正常的细胞。这种讲法都来自现代医学的研究者。不过,我觉得这些讲法并不可信。首先是判断白血病的标准有问题,如果判断方法错误治疗方法还有正确的吗? 据说血检血液中幼稚白细胞达25%以上就可以诊断为白血病。依上说,既然25%以下不算白血病,是正常的。就可以想得到:人的血液中,必然可允许存在一定数量的幼稚白细胞,就好比任何工厂的生产过程中,都一定会产生次品一样不可避免。它们之所以不会为害,乃是生命也存在着控制它们的能力。骨髓的干细胞产出幼稚白细胞后,送到血液里还有一道检验关,可能也只能清除一部分,另一些便随着血液在身上循环了。这才有百分之几的说法。因此,我认为,说幼稚白细胞就是癌细胞,会吃掉正常的细胞于理不通。因为癌细胞是不受人的生命控制的。现在,血液中只存在25%以下的幼稚白细胞就不算白血病,说明它们数量少的时候是受控制的。这里好像又出了矛盾。幼稚白细胞占25就不受控制,只24%就受控制,道理何在呢?我相信现代医学是无法解答的。 吴锡铭还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就是那王先生按他的药方,治疗那17个白血病患者中的一个女人。她吃了中草药后完全好了。有一次去打羽毛球,因为出汗脱衣服,受了寒发高烧,在医院里检查大概白细胞又升高,来问那王先生是不是要去做化疗。王先生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不能说不要,因为治这个病谁也没把握,只能说你自己决定。这女的于是决定去做化疗,第一次化疗后,果然幼稚白细胞下降了,据说只有7.8%,这不是很好吗?然而,一个星期后,死了。幼稚白细胞少了,少到比规定的25%还少得多,为什么死了?幼稚白细胞高的人,为什么反而不会死?这里可以想到的是有两个可能。化疗杀死的不仅是幼稚白细胞,更多死亡的是那些好的细胞,也就是好细胞大量死亡使患者的元气受到严重的伤害,无法复原了;第二个可能是从表面上看,幼稚白细胞比例减少了,那实际只是表面现象,没多久便反跳,可能过高了,因而死亡。其实,发高热白细胞升高,那是很自然的事,西医医生认为她过去既已得了白血病,当然建议她去做化疗。这个建议就把她送了命。据说现在医患纠纷很多,医生个个小心翼翼,害怕被人找把柄。化疗既已成为治癌的常规,如果医生不叫做化疗,死了人,人家就会说因为没有做化疗才死了,有可能借这个问题来闹事。医院的领导,也可能会给医生穿小鞋,为什么他不叫做化疗,那会给医院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呀。这样的社会现实,想想做医生也挺难的。医生只是医院的一颗螺丝钉,不能自行其是,不能按良心做事。 为什么幼稚白细胞占25%就是白血病,24%就不是白血病?为什么血液中有了25%的幼稚白细胞就能吃掉血液中的红细胞,难道只有24%的幼稚白细胞它们就不能够吃红细胞了?一群狼会吃人,一只狼也同样会吃人,而且可能更凶。我这么讲,不否定幼稚白细胞于人有害,而是认为人的血液中有幼稚白细胞是极其正常的现象,就好比工厂出废品一样非常正常。它们占比例多少只反映工厂的管理好坏,谁也不能把以出一定比例废品的工厂判“死刑”,因为工厂是活的,时刻在变化的。管理层的管理能力有可能一下子变好了,次品的比例就迅速降低。吴锡铭使用的方法错了——化疗,身体就一天不如一天;吴锡铭使用的方法对了——吃中药(当然也有药开得对不对的问题),病就很快好了。 我的理发魏小康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上个世纪80年代他是市农科所所长。所里的一个女同志还只有28岁,发热住院,医院给用了最好的进口抗菌素就是治不好,后来说她得的是白血病,全家为此惊慌不已,就去找小康商量,要求医院请全市最好的医生来会诊,被海陆空负责治疗的医生拒绝。这医生说,自己的医院是全市最好的医院,最好的血液专科了,还有什么医生比他的血液科更好的?后来家属又来找小康,说联系好有个亲戚在省医院血液科工作,只要医院同意给办转院手续(那时候当干部的,看病百分百报销,但是,必须取得医院同意,否则就不能报销)。于是小康出面与医院打交道,便转治疗。岂知到了杭州,住下来还没有用药,病人的体温已恢复正常了,也就是不治自愈了。这是什么道理?唯一的解释是:这叫做药物性发热,停了药,热就没有了,白细胞自然下降了。这个病例告诉我们:所谓血液科专家,还不知道用某些抗菌素,尤其是特贵重而稀用的抗菌素,对某些病人,不但退不了热,还会助长发热。因为它的毒性重,病人机体产生了自我防卫反应,使体温升高,白细胞升高。过度的刺激,使白细胞升高过快,就容易产生较多的幼稚白细胞。这好比一个工厂,超负荷完成生产定额,工人便得日夜加班,次品不能不因此增加。这就是医生觉得自己已经写了最好的抗菌素,而病人体温反而越来越高。体温升高,白细胞随着升高,于是就变成了“白血病”。这个故事片还告诉我们另一个道理:现代西医使用幼稚白细胞的百分比,来作为诊断白血病的标准,可能有问题。 现在诊断白血病的方法是抽骨髓化验。检验它们“生产”的幼稚白细胞的数量是否超标,以说明这是造血功能障碍。方法是应该给输入外来的干细胞增加造血的能力。问题是花的力气很大,收获却不多,即成功率不高。我说的“成功率不高”,也就是死多活少。少数成功者成为宣传的标本,多数人则成了失败的牺牲品。如果认为这种方法是唯一的,那么,西医学能证明得白血病必死无疑吗?吴锡铭的例子就是个否定的证明。因为,有别的方法可以使白血病患者存活,何必要把他们送上这条死多活少的路上去呢?而且,这条路是最劳民伤财的。 成功的存活者是否就是因为给输进了造血干细胞而活下来的呢?答案是:现代医学没有办法予以证明,它们的证明只是那个活着的患者。这种证明没一点意义。因为,首先判断为必死,然后死不了,就能证明治疗正确,这种做法实在笑话。我行医几十年,病人痊愈了,难道就是我治好的?这么想的人,一定是世界上最大的笨蛋。扁鹊治好了虢太子后,他说:不是我救活了他,而是他没有死,我不过是使他能起来走而已。这话的意思很明白:会死的人是治不好的!也就是说,人依靠生命的自组织能力活着,没有了自组织能力的人是治不好的。基于此,我觉得我们就可以判断那种治病方法是对的,那种治病方法是错的:凡是损害生命自组织能力的治疗方法是错的;凡是维护生命自组织能力的方法就是对的。 我很赞同陈树祯先生说的:“不论任何情况下,医生绝对无权任意推测或确定病人的死期,原因是人就现今的科学技术和测量仪器,并没有任何一种可以确定人类死期的方法。所以任意告诉病人的死期是一种毫无科学根据、危言耸听的谎言。胡乱猜测只会增加病者的心理负担,是一种毫不负责任雪上加霜的做法。”(《顺势疗法》198页)试想:谁允许医生随便判人的生死? 附件:我把这个报道摘录下来让读者看,让大家知道西医的白血病治疗是怎么回事。这里讲的只是输入造血干细胞的过程和方法,过去叫骨髓移植,还有一种是脐血配对,都是利用干细胞建立新的造血功能的意思。这种方法是基于一种学术思想,即白血病是因为人的造血功能出了问题,不能造正常的白细胞,而造了幼稚的白细胞。既然是造血功能不好,骨髓是个造血系统,也就证明这个系统不好,因而需要重建。重建的方法就是植入新的骨髓,使这些新骨髓生出一个新的造血系统。看报道才知道植入骨髓的方法已被造血干细胞的方法取代,只剩下个名字了,也就是有名无实了。其中的内涵还是一样,虽然不说废止使用植入骨髓植的方法,而代之以输入造血干细胞了。现在的输入干细胞的方法,会不会与骨髓移植一样命运还得等着瞧。总之,现代医学有个不能揭的黑幕,就是失败了不讲失败,而是讲更先进了。下面的报道让我怀疑这种方法的科学性。 其一是先将病人的血液像犁田一样犁几次,就是先进行多次放、化疗,将血中的幼稚白细胞杀死,让血液清洁。这种方法仅一厢情愿。众所周知的是放、化疗不仅杀死幼稚白细胞,更多的是杀死正常的红细胞和正常的白细胞。这就使得病人的体质大大减弱,它如何能利用外来的干细胞建立新的造血系统呢?这种方法之不可靠就如一个工厂车间经常出次品,经理把管理人员和熟练工人统统开除,建立一个新的领导班子,换一批新工人。这么做,可以说不仅是生产不出正品,而且,有可能会比以往生产出更多的次品。 其二是从一个人所抽出的外周血里过滤干细胞的数量,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据说一个人的外周血只有4000毫升,它只能过滤出患者所需要的干细胞40%,全部解决则需要提供者的血液循环的2圈半,也就是要把这个提供者的血中的干细胞全部绞干还不够。那么这个人的血液,难道就不需要干细胞造他的血了?当然,内行的人一定会说,提供者可能要经过一段休息生养的时间后再供应。我不内行,但当然有这个可能。不过,这种愈病的方法似乎在牺牲一个健康者而去救一个病人,而且能不能救谁都不能保证,也不知道存在百分之几的希望。 其三是,给患者输入造血干细胞的数量,竟然比患者自身的全部干细胞还多,这简直是在打“人海战术”了。这不是在建立新的造血系统,而在在更换造血系统。使用这么多的外来干细胞理论依据何在?这么做能建立起新的造血系统吗? 看来,建立新的造血系统实质只是一种假想,并非真实。 见: http://www.zj.xinhuanet.com/special/2011-06/09/content_22974081_1.htm
个人分类: 奇闻怪病|155 次阅读|0 个评论
甭限制二氧化碳排放,而要发明新技术从二氧化碳中回收碳和氧
热度 2 Flyingriver 2011-6-3 16:52
那些研究全球变化的人们有许多人在嚷嚷人类导致的大气二氧化碳释放持续增加,而且整天要求大家减排,并实行了神马碳交易。不知是出于神马目的? 如果把精力放在寻求一种技术,利用它来浓缩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分离成碳和氧两部分,那么这些碳将会成为一种再生能源,为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服务;同时,这些氧也成为工业界、医学界的原材料,也会为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作出贡献。这不是变废为宝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吗?
个人分类: 小品——不止一笑|2699 次阅读|3 个评论
SMT C1100:有望对所有杜氏肌营养不良症发挥特效
热度 4 zhpd55 2011-5-9 16:53
SMT C1100:有望对所有杜氏肌营养不良症发挥特效
《科技日报》2011年5月7日报道了黄堃从英国伦敦5月5日发来的消息,英国牛津大学5日发布公报说,该校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可简单口服的药物能治疗杜氏肌营养不良症,动物实验显示这种药可提高实验鼠的肌肉强壮度。与以前一些疗法只对部分患者有效不同,这种药可能会对所有患者都有效。   杜氏肌营养不良症是一种主要影响男孩的遗传疾病,全球平均每3500名男婴中就有一人罹患此病。患者在两三岁时就会出现肌肉无力症状,行走困难,一般到十多岁就会彻底丧失行走能力,需要坐轮椅,到二十多岁还可能会因心肌、肺肌无力而死亡。目前医学界尚无有效疗法。   过去研究显示其病因是基因缺陷导致肌肉中缺乏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因此现在一些疗法探索集中在基因手段上,试图修正这个基因缺陷,但由于每个人的基因组都不完全一样,每个具体的基因疗法往往只适用于部分患者。然而,牛津大学研究人员及其国际同行寻找了一个新思路,即探索用一种名为utrophin的蛋白质来替代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实验显示,对患有杜氏肌营养不良症的实验鼠而言,如果用药物提高这种蛋白质的含量,实验鼠的肌肉能力可得到明显改善,在行走测试中的成绩可提高50%。研究人员测试了大量的药物,发现一种名为SMT C1100的药物在这方面效果最好。来自牛津大学、意大利和美国的三个小组分别对其进行了测试,都得出了一致的结果。领导研究的凯·戴维斯教授说,由于相关测试结果的支持,这项研究现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接下来将根据临床试验结果对这种药物的配方进行优化。重要的是,这种药物可能会对所有患者都有效,并且可以口服。 其实关于SMT C1100的研究,早在 2008 年 4 月 29 日 英国顶尖的生物技术公司——牛津的 Summit 公司就 对外公布了该公司研制的治疗杜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药物 SMT C1100 ,开展的临床前实验中积极的数据。在一系列标准化的临床前对杜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实验鼠的实验中,服用 SMT C1100 的杜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较之没有服用 SMT C1100 的同伴肌肉的力量有了明显的增强,同时减少了运动期间的肌肉疲劳 ( 有能力行走更长的距离 ) 。 2008 年 4 月 27-30 日在美国新奥尔良召开了肌肉生物和疾病新方向会议上,该公司将最新研究的数据呈现在神经肌肉疾病领域的科学家和生物技术公司面前。这项实验在意大利的 Bari 大学进行,由神经肌肉疾病领域的顶尖专家具体操作。该公司准备在 2008 年末结束临床前的实验,并马上开展一期临床实验。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神经肌肉疾病研究者在评论这一研究成果时说:“这一令人鼓舞,如果能够在杜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患者身上复制,将有希望对杜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患者进行长期的治疗。” Summit 公司的首席科学官 Richard Storer, DPhil 说:“我们的治疗杜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项目能够得到进展,使我们感到高兴。在临床前的实验中, SMT C1100 显示了积极的结果,也使我们有信心不久将这一药物运用于杜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患者,如果能够在人体的临床中也获得成功,这将是第一种对所有杜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患者都有益处的药物。” 杜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是一种儿科的致命的神经肌肉疾病,患者几乎都是男孩。由于遗传缺陷的原因,患者肌肉细胞膜上缺失保持肌肉细胞膜完整的抗肌萎缩蛋白,导致患者肌肉组织萎缩,患者的行动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而且大多数患者会在30岁之前,死于心力衰竭或者呼吸肌麻痹,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用皮质类激素,使用皮质类激素可以使患者延长行走的时间,但是皮质类激素有很强的副作用。 Summit 公司拥有专利的 SMT C1100 ,是一种小分子药物,它被用于调高与抗肌萎缩蛋白相类似的 utrophin 蛋白,以弥补抗肌萎缩蛋白的不足。该公司认为这一新颖药物的优点在于该药可以被制成口服药,而且可以针对所有的杜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患者,而目前其他正在研究的治疗杜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方法,只针对某一特定基因突变的杜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患者。SMT C1100的结构式如下: 更多信息请浏览: http://doc.sciencenet.cn/DocInfo.aspx?id=809 or http://www.ox.ac.uk/media/news_stories/2011/110505_1.html
个人分类: 药物动态|11222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国医节 3月17日
xupeiyang 2011-3-17 14:28
“中国国医节”源于中国上海。大约在1929年,国民党政府卫生机构的主管俞云岫要求取消“旧医药”,遭到中医药界人士的强烈反对和抗争。为纪念此次抗争的日子,为了保护和弘扬中医药学,医学界人士将3月17日定为“中国国医节” http://baike.baidu.com/view/160937.htm
个人分类: 历史事件|2063 次阅读|0 个评论
医学界的一个惊天阴谋-(请各位内行人士给予指导意见吧)
热度 16 ellapan 2011-2-22 20:43
我从初中就开始戴眼镜,早就恨透了眼镜这个东西。本想高考完也去做手术。家人有朋友在医院当医生,用医生自己的话说,因为咱是朋友,建议不要做手术,要不为了挣钱,怎么能不让你做呢。。。眼科主治医师自己家女儿也近视,都大四了,也没做手术,至今还戴着眼镜。。。。。。今天找到了有关文章,给大家分享一下。 希望有此念头的童鞋们,还是打消吧! 在当前,我国近视眼发病率超过30%,而在中学生中,其发病率超过一半,而在大学生中的发病率竟高达74%!针对这一问题,出现了一种治疗近视眼的方法:LASIK。LASIK激光手术作为最近风靡一时的治疗近视眼的方法,从1997年开展第一例LASIK手术以来,至今为止,全中国约有几百万例病人实施了这一手术。LASIK能在短时间内使患者提高了视力,从而吸引了成千上万迫切想要摘除眼镜的人。然而,这些人中,绝大部分都是对这一手术一无所知的人,而在许多医院的眼科中心,为什么仍有那么多医生带着眼镜?为什么放着那么好的手术不做?一直在几个月前,我才弄明白这是个阴谋!近视手术是近年来医学界最大的阴谋!    本人的一位朋友在2002年的3月在全国一家具有眼科特色的、非常有名的三级甲等医院实施了LASIK手术,在手术前,通过了医院的所有检查,且检查结果为一切正常,角膜地形图未发现任何异常,我那位朋友如愿地摘掉了那副850度的眼镜, 然而就在一个月前,我那位朋友发觉自己的视力竟大幅回退,且有大量不规则散光,后来到另一家医院检查,最后确诊为圆锥角膜。圆锥角膜的最终结果就是角膜移植,而角膜供体又十分紧张,我的那位朋友现在的感觉是生不如死。要知道我那位朋友只有30多岁啊,现在丈夫等着和她离婚。而她做手术前,我得知其在该三甲医院手术,当时也未表示任何异议。    作为一名医生,对于眼科知识略知一二,下面我就对于这一问题发表我个人的看法。首先,LASIK的原理是在角膜上130-160um(1um为1/1000毫米)处做一个瓣,相当于一个在角膜上的凹透镜,通过改变角膜基质的曲率,以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然而,角膜基质不能无限制地切削,必须保留一定的安全厚度,一般公认为410um(至今还无确切的证据证明),或者说,角膜基质的厚度必须保留250以上 ,否则就会出现圆锥角膜。而一个正常人的角膜厚度约在500到600um之间 ,而每减少100度近视,按照6.5mm的切削直径(切削范围)要切削14um的深度,而按照6.0的切削直径,则每100度要切削12个单位,此外,散光所要切削的厚度和近视是一样的。所以,度数越深越容易发生危险。而由于410是个下限,近视加散光共600-800度左右的人一般切削好以后就濒临这个下限,很容易出现问题。   那么,LASIK致命的缺点是什么呢?我们知道,正常的角膜足能抵挡的住眼内压对于角膜的压力。而由于LASIK切削的是角膜组织,切削后的角膜组织无法抵挡得住眼内压对于角膜的压力,因而角膜会逐渐变尖,最终形成圆锥角膜,圆锥角膜的后果是使视力永远丧失。而一些医院为了获取暴利,没有将这一后果告知患者.另外,医院所说的激光手术不会致盲的观点是错误的,而圆锥角膜就可以被认为是间接的致盲。此外,一些医院认为保留410就是安全底线,那么请问有何依据?低于410会产生圆锥角膜,那么谁能保证那些角膜厚度濒临下限的人不会在10年左右时间内,角膜逐渐变形而产生圆锥角膜?又有哪位眼科权威人士能站出来保证那些因高度近视(600度以上)而需要切削较多角膜组织的人不会在15年或是20年后出现问题呢?   我们知道,一项医学技术从发明到适用于临床,必须经过一个观察期。LASIK技术在中国开始实行才不过仅仅8年不到时间,而中国的广大眼科医生却将其广泛适用于临床,他们明知道这一手术的危险性(稍微对于眼科有所了解的人都能理解,更何况是医生),却冒天下之大不韪,欺瞒广大患者,把广大患者的眼睛当作试验品,请问你们还是人吗?医生被称做是白医天使,你们的职责是救人,而不是为了瓜分一个市场而去把一项不成熟的技术用来害人!实行了LASIK后所产生的圆锥角膜目前在医学上被认为是绝症,最后只能用角膜移植来解决问题!每一例手术能为你们带来上千元的利润,而为了这些利润,你们竟然把广大的患者当实验品,隐瞒手术风险,而使广大的患者冒着在若干年后要成为盲人或准盲人的风险,你们心中何安!在几百万人的眼中埋下一颗定时BoB!!!,你们良心何存?!现在大城市的三级甲等医院都出现了问题,请问你们那些不发达地区的小医院又拿什么担保手术的安全性呢?    任何一个看到这篇文章的有良知的人,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道理的,请你分享到别的地方,让更多的人了解事实的真相。 广大患者尤其是青年朋友,如果你们不怕在若干年后正值事业颠峰且作为家庭鼎梁柱的你们成为一个盲人或准盲人这一事实,请你们大胆地去成为医生的实验品吧
6373 次阅读|30 个评论
中国医学界是学术腐败的重灾区
xupeiyang 2010-9-27 08:41
中国医学界是学术腐败的重灾区,最近爆发的肖传国事件是典型代表。日本药事局明文规定:中国大陆和韩国的临床医学文献不得引用,足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而中国医学界不以为然。中国的临床试验和数据结果,只有天晓得。 我在博客里发布了大量的医学论文抄袭的证据,发现抄袭、剽窃的论文至少有25%,只有极少数作者作出了反应。 方舟子的打假名单中医学界的真不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67158
个人分类: 学术不端|405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02: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