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乡愁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虞美人 乡愁
热度 14 钟炳 2012-4-28 10:03
虞美人 乡愁 兼和杨晓虹诸君之乡愁诗词 当年别去秋光老, 愁绪车尘绕. 如今世味已深尝, 唯有故关山水、意难忘. 海云落日归舟路, 旧日萦魂处. 几回千里梦飞驰, 那得苍颜回到、少年时.
个人分类: 未分类|5174 次阅读|36 个评论
《虞美人.乡愁》荷塘月色版 - 和科学网网友的《乡愁》
热度 3 lixia1962 2012-4-26 20:39
刚看到科学网网友纷纷写起《乡愁》,也立即和一首: 《虞美人.乡愁》 剪来一段时光走, 月色中牵手。 弹一首小荷幽香, 就让那琴音落在身旁。 徘徊四季鱼儿累, 荡漾中流泪。 唱一曲旧日忧伤, 请用这萤火点亮星光。 黎夏2012年4月26日作于明月山下月亮河畔 ◎○◎●○○▲(仄韵) ◎●○○▲(协仄韵) ◎○◎●●○△(换平韵) ◎●●○◎●●○△(协平韵) ◎○◎●○○▲(三换仄韵) ◎●○○▲(协三仄韵) ◎○◎●●○△(四换平韵) ◎●●○◎●●○△(协四平韵 《荷塘月色》 作词:张超 作曲:张超 演唱:凤凰传奇 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 流进了月色中微微荡漾 弹一首小荷淡淡的香 美丽的琴音就落在我身旁 谁为我添一件梦的衣裳 推开那扇心窗远远地望 谁采下那一朵昨日的忧伤 我像只鱼儿在你的荷塘 只为和你 游过了四季 荷花依然香 等你宛在水中央 萤火虫点亮夜的星光 谁为我添一件梦的衣裳 推开那扇心窗远远地望 谁采下那一朵昨日的忧伤 我像只鱼儿在你的荷塘 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 游过了四季 荷花依然香 等你宛在水中央 recite:那时年轻的你 和你水中的模样 依然不变的仰望 漫天迷人的星光 谁能走进你的心房 采下一朵莲 是那夜的芬芳 还是你的发香 荷塘呀荷塘 你慢慢慢慢唱哟 月光呀月光 你慢慢慢慢听哟 鱼儿呀鱼儿 你慢慢慢慢游哟 淡淡的淡淡的 淡淡的月光 我像只鱼儿在你的荷塘 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 游过了四季 荷花依然香 等你宛在水中央 我像只鱼儿在你的荷塘 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 游过了四季 荷花依然香 等你宛在水中央 等你宛在水中央
4161 次阅读|6 个评论
也话游子和乡愁
热度 16 dmi2007 2012-4-26 01:54
也话游子和乡愁
杨晓虹博主把一缕乡愁从古化到了今(见链接 1 、 2 )。同为游子,一提到乡愁二字,免不了同病相怜。 大多数人的一生,注定是要游历的,只不过远近不同而已。远者去国离乡,漂泊在外,故被称为游子。国人深受“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传统思想影响,所以一旦远离故土,成为游子,思乡的情怀注定会十分强烈。 客居海外,在一片于己是一片文化荒漠的土壤上耕种生活,乡愁的浓度自然又醇厚几分。 现在有句网络流行语“神马都是浮云”。意指什么都无所谓。其实,浮云这词在古代常被用来表示“游子离思”之意。如杜甫《梦李白》“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乡愁不但是游子心中的烙印,也是诗人道不尽的话题。古今描写乡愁的诗词俯拾皆是,李白的《静夜思》妇孺皆知;王维的《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问出了浓郁的乡情;晓虹博客里提到的席慕容,还有余冠中等现代诗人笔下的乡愁也是感人至深。 乡愁是促人奋进的催化剂,因为乡愁,才知努力的必要性; 乡愁是点亮思想的蜡烛,因为乡愁,才知孤独并不可怕; 乡愁是维系亲情和友情的纽带,因为乡愁,才知距离产生的美弥足珍贵。 所以,乡愁虽是愁,也不全然。有点乡愁,至少可以远离醉生梦死。 两张摄影小图,一首七律小诗,寄托俺的乡愁: 天涯处处酸甜苦,几度春秋几度迁。 云梦幽幽舟客远,虹桥熠熠水天连。 不惶波静无人影,惟恐更深独月圆。 阅尽沧桑悲皓首,叶归根处待何年? 注释: 1、韵律 ⊙ 平 ⊙ 仄平平仄, ⊙ 仄平平 ⊙ 仄平(韵) ⊙ 仄 ⊙ 平平仄仄,⊙ 平 ⊙ 仄仄平平(韵)(对仗) ⊙ 平 ⊙ 仄平平仄,⊙ 仄平平 ⊙ 仄平(韵)(对仗) ⊙ 仄 ⊙ 平平仄仄,⊙ 平 ⊙ 仄仄平平(韵) 2、云梦 : 古楚地 。 代指俺的家乡 3、 这张照片2006年2月拍于无锡鼋头渚(柯美 alpha5D套头(700元)拍摄,意在给没有好武器的朋友一点信心,呵呵 。)
个人分类: 诗词|10575 次阅读|36 个评论
用新诗诉乡愁
热度 24 BlueAdagio 2012-4-25 07:02
用新诗诉乡愁 前两天填了一首26个字的 《花非花 异国乡愁》 ,有几位网友看到后说想拜我为师学填词。哎呀我也是新手上路经验缺缺啊,科网上高手如林,他们才是我们的老师呢。不过说起用诗词描写乡愁,倒让我想起了几首旧作,包括一首我认为写得极好的友人之作品(相比之下自己的似乎就差远啦 )和齐秦的那首《想念》。这几首应该都算是新诗吧,呵呵,想起来也是因为最近在科网上看到好多篇关于新诗的讨论或介绍,觉得很有意思。 乡愁是个永恒的话题,特别是对那些曾经或长时间在异国他乡生活的人来说。从语言文化到生活习惯甚至时差的不习惯,对以前曾经拥有却似乎失去了的近乎童话般的思念,除了少数,似乎没有谁可以不经过刚开始的那段失落期,似乎没有谁可以不曾有过某种挫折感,还有些人似乎就一直没有从那种失落和挫折里再走出来。。。 泪 (友人旧作,请勿转载) 我流着泪 在分不清日出和日落的霞光中 将我的心愿磨成利剑 我流着泪 在望不见年月和天空的山道上 用我的脚印计数着往昔的时间 我流着泪 在梦的边缘 我流着泪 在那扇半开半掩的窗边 偷窥外面的月缺月圆 我流着泪 在半柱摇摇曳曳的烛光前 傻笑自己昏黄的脸 我流着泪 在孤独的边缘 我流着泪 在无边无际的笑声洋溢中 画上一幅朋友的欢颜 我流着泪 在窃窃私语的情话缠绵里 把初恋织成锦上的婵娟 我流着泪 无论欢乐 我拥有过 无论忧愁 我却失去 乡愁 (旧作修改版) 是窗外远山沉睡的缄默 是檐下雏鸟寻梦的恬悠 是楼前海棠摇曳的感伤 是梦里雨雾弥漫的温柔 是骤明骤暗的数点渔火 是半隐半现的那座码头 是时断时续的几声呼唤 是若即若离的一缕烦忧 是悄然跌落的两行泪珠 是无语问天的几许回眸 是欲说还休的千言万语 是我此时此刻的 乡愁 想念 (齐秦) 我在异乡的夜半醒来 看着完全陌生的窗外 没有一盏熟悉的灯可以打开 原来习惯是那么难改 我在异乡的街道徘徊 听着完全陌生的对白 当初那么多的勇气让我离开 我却连时差都调不回来 我的夜晚是你的白天 当我思念时你正入眠 戴的手表是你的时间 回想着你疼爱我的脸 我的夜晚是你的白天 当你醒时我梦里相见 只为了和你再见一面 我会不分昼夜的想念 歌曲链接:http://www.xiami.com/song/detail/id/387049 补充: 博文发表以后卫军英兄就即兴“ 用《满庭芳》调隐括杨晓虹《乡愁》诗 ”穿越了一把。杨文祥老师也很快写成了“ 乡愁——杨晓虹《乡愁》解读 ”。另外庄世宇老师也提到了余光中和席慕蓉的《乡愁》(见下面)和旧作 《忆秦娥 燕南飞》 。一并致谢,也欢迎大家继续补充。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愁 (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再补充: 本着批评与自我批评,穿越加自我穿越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我决定也填首《一剪梅》来次自我穿越(更得到了从乡愁到闺怨,从史湘云变回了林妹妹的评价,此乃后话啦 )。 一剪梅|乡愁 烟雨绵川雾色稠。粉泪凝眸,渔火孤舟。山自空蒙水自柔,思也悠悠,恨也悠悠。 人倚天涯月倚楼。霜冷清秋,梦缀帘钩。莫问思乡几多愁,欲语还休,欲说还休。
个人分类: 诗词创作|6222 次阅读|57 个评论
故宫乡愁版(余光中都服了)
热度 28 hjf306 2011-5-17 19:55
傍晚看到了一条微博,不知哪位牛人模仿余光中的《乡愁》,写了首小诗调侃故宫。转载过来,与众位博友分享。 小时候 故宫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庄严在那头 长大后 故宫是一集集的电视剧 我在外头 皇阿玛在里头 而现在 故宫是一个不锁门的保险柜 我在外头 文物在里头 再后来 故宫是一个错别字 我捍这头 你憾那头 其实一直, 故宫是一个会所 我在外头 领导在里头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977 次阅读|55 个评论
艺林撷英(22):寄远—— 赠兄(四)
pww1380 2010-12-3 22:47
艺林撷英( 22 ):寄远—— 赠兄(四) 杨文祥 醉里放歌蓬莱路 , 梦回不见黄县城。 登高远望家何在, 一片浮云叹平生。 参考文献: 1.杨学祥 . 兄弟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89475
个人分类: 心香一瓣(Devotional Joss Stick)|3341 次阅读|2 个评论
艺林撷英(17):五绝 —— 答兄长(二)
pww1380 2010-12-3 12:17
艺林撷英( 17 ):五绝 —— 答兄长(二) 杨文祥 三光日月星, 故土在我心。 天风万里路, 长亭送游人。 参考文献: 1. 杨文祥 . 短歌行 —— 答兄长 . 评论与回复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9702
个人分类: 心香一瓣(Devotional Joss Stick)|2776 次阅读|0 个评论
艺林撷英(1):天上的明月 心中的乡愁
pww1380 2010-11-15 11:35
艺林撷英(1):天上的明月 心中的乡愁 作者 杨文祥 天上的明月,   心中的故乡。      溶溶的月光,   浓浓的惆怅。      往事悠悠,   村头的溪流。   流不尽,   心中的乡愁。      天上的明月,   村头的溪流。   流不尽,   心中的乡愁。       —— 故乡的回忆总是温馨的,尽管难免几分伤感,几度忧愁。      让我们把这略带几分伤感和忧愁的温馨记忆深藏在心底,将其内化为生生不息面向现实生活的生活意志与生命活力。 作于 2010-10-24 日 参见: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474749PostID=27390081
个人分类: 心香一瓣(Devotional Joss Stick)|3265 次阅读|1 个评论
小城记忆
liwei999 2010-11-14 18:59
小城记忆 从出生到二十岁之前,我都生活在一个江南小城。 它地处黄山山脉边缘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交汇处, 城的西边是起伏的丘陵,城的东边是一望无际的水乡平原。 小城不大,当时城内人口约三万多,仅有一条十字型的街贯穿东西南北, 分别叫东门、西门、北门、南门和十字街口, 其中东西长约二公里许,南北长不到二公里, 尤其是南门的街道很短,大约五百多米。城东和城西各有一条小河, 城东那条河叫漳河,我们习惯叫它为东门大河,是长江的支流,至 芜湖市汇入长江。城西的河叫后街河,是漳河的支流, 该河在城北汇入漳河。不论城东的河,还是城西的河, 当时都十分清彻。每年五一到十一这段时间, 我几乎天天都会去河中游泳,有时泡在河里, 一泡就是大半天,它承载了我青春的悲欢喜乐。 西门后街河的河岸有一种黑色的粘土,是我儿时的最爱。 我常去河旁挖这黑土,用来做手枪等玩具。这黑土很粘, 能塑成各种形状,凉干后坚如石块,用铅笔打光,黝光发亮, 做手枪尤为逼真。当年此土分布不多,也不成片, 不知今天的后街河岸还有此土不?东门的漳河盛产河沙, 小城的建筑用沙,当年全靠此河。包括我上中小学, 它的运动场的跳高跳远的沙坑的沙,都来自东门大河, 而且是我们学生从东门大河一担一担,行走三华里多挑到学校的, 几乎每年运动会前都会去东门大河挑一次。 小城很破旧,以一层平房为主,偶尔有几处二层楼房, 街道门面全是板房,木板揿在石凹中,可拆下。 城内最高的楼是县委大楼,有三层,但只是局部三层, 呈凸型状。当年我们这些小孩特喜欢爬这三楼, 常趁守门人不注意时,混到三楼。在三楼平台上,我们沐浴着细风, 俯视全城,心潮澎湃,油然而生一种立足平台、放眼全国、 胸怀世界的豪迈情怀。看着眼前的小城,远处的小山, 似乎体会到毛泽东当年在长沙橘子洲头的豪情。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解救全世界三分之二仍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穷苦大众的担子, 历史地落到我们的肩上,我们深感责任重大。 在我生活在小城的二十年中,它几于乎没有什么变化,东门还是东门, 西门还是西门,一辆破旧的苏联轿车是县城唯一的豪华,那 是县委书记的专车。我同学父亲是这车的司机,让我们对她好生羡慕。 可数的重大变化是, 十几年尘土飞扬的土石街路终于在文革末期简单柏油化。 到了高中,终于有自来水了。城中医院在我小学时拆迁, 准备建三层的门诊及办公大楼。不过从我小学四年级建起, 到我文革后快进大学的时候,这栋非框架的三层大楼才告落成, 也算创造了一项奇迹。 小城以商业为主,没什么工业, 整个城镇在上世记七十年代中期才建有四个小工厂,即小化肥厂, 小钢铁厂,农机厂和手扶拖拉机厂。 但我第一次看到那钢铁厂高耸的烟囱时, 我为我们祖国工业突飞猛进的成果由衷地感到骄傲。 敌人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生活在毛泽东时代的我们, 生活在社会主义中国,是莫大的幸福。 小城很安静,也很纯朴, 文革的大批判声音也未真正改变它朴实的气质。 多数人穿着打着补丁的衣服,鱼肉是难得的奢侈品, 能填饱肚子就是一种幸福。小城的人们每天或劳作或聊天或晒太阳, 似乎很满足于这贫困单调的生活。我家条件算好的,有一台家电, 那是五灯的电子管收音机,当年是我们那一排房子十来家中唯一的一台( 后期这种收音机就多了)。大家都很关心国家大事,议论着世界, 议论着他人,唯独对自己生活现状没有满腹牢骚。清贫而又满足, 是小城大多数人的现状。 小城只有一个公园,叫中山公园。在小城民众的心目中,它很神圣。 其实那个公园算不上真正的公园,只是个小小运动场, 小城的大型集会都在此进行。小城没有什么古迹,也没有什么风景, 老的夫子庙毁了,城中的一个古塔也推倒了。文革破四旧时, 一切封资修的东西都属摧毁之列。 仅有的几个古建筑也随着高亢歌声被推倒了。虽然没有了古迹, 也看不到美景,但小城有质朴的可爱:有土城墙,有护城河, 有黄黄的油菜花,有青青的水稻田,江南的小城, 总给人无限的遐想。雨巷的韵味,水乡的特质, 这就是我魂梦相萦的小城。 自从上了大学离开小城,一晃三十年了,小城变化之大,让我谅讶。 它已不是我那个小城了。
个人分类: 江城记事|2020 次阅读|0 个评论
乡愁?情愁?
longfo 2010-9-22 21:41
每到月圆时 倍加思亲时 然 月饼 乃是嫦娥所做 是为后羿做的 还是为家人做的?
个人分类: 呼吸生理和社会|1993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异乡的乡愁
fengzhigu123 2010-8-7 22:08
总是会疑惑究竟有些所谓的缘分是上一辈子早就注定,还是因为今生的一次偶然之后故事铺陈着展开。或者两者本自没有分别,你所今生做到每一次抉择都是遵照着某几种自然地规律、沿着某一条固有的必然的道路一路前行,恍惚中觉得一切要发生的都不是命中注定,又恍惚觉得一切正在发生的都活如曾经。而很多个灵魂闪光的瞬间,我们为这些轻微些许的碎碎念头而感动不已! 我们总是生活在命运青铁箭头之上。曾经在某些难以左右的偶然伤感过后我们以为一切都不可避免,大概所有故事都已有了它的结局,可最终当我们远离的时候,却发现一切都不是在走远,我们只是掉了个头放弃了早先的小道开始踏上了环形大道。而早先自己所感受到的一切风景都只不过是眼下风景的最底层而已。 我和成都的故事结局不知道会是怎样,一个本不是故乡的地方,却让我花了不少的时间去琢磨,只是因为一些自己每天都受到影响的人,他们都因为曾经在那个地方或者因为某种缘分而让我们相遇、相聚。 我想那是一种关于异乡的乡愁,靠近害怕失去,远离又会思念。而那种乡愁,仿佛又是镶砌在别人梦境中的故乡的念头,我或者是错把那些人的关于故乡的情感消化在了自己的胃中,然后经过打磨和发酵之后,猛然回首之间,竟然发现有些事情早已不能用错字来马虎,因为自己的呼吸里头有一种关于离别的隐痛,却是因为这个地方。 有一些乡愁,并不是因为那是故乡。一如曾经的成都、刚刚离开的北京......
个人分类: 杂言杂语|2806 次阅读|0 个评论
怀旧
tongqb 2010-5-24 08:51
星期天去景山公园和北海公园,在熙熙攘攘的游人中,最显眼最吸引人的是这两个公园的红歌队和红太阳歌唱队。人们围成一团,在乐器的伴奏下,唱着一首又一首老歌。从《东方红》到《打靶归来》,从《少年先锋队队歌》到《社会主义好》,从《学习雷锋》到《游击队之歌》差不多都是上个世纪5、6年代流行的歌。可是那些参与歌唱的人,有许多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七八十,五六十,最年轻的也是四五十。他们所唱的这些旧歌,那歌词,那旋律,那曲调,那节奏,是他们年轻时候之所爱。不但唱歌,还有跳舞,所眺的也是友谊舞、民族舞之类,那舞步,那音乐,也是人们十分熟悉的。猛一看,猛一听,还以为时间是不是停留在5、6十年代了!这是为什么?难道是时光倒流吗?原来人们是在怀旧。 我自己在闽西故乡,只生活了18年,我在北京生活了55年。可思念故乡之情,如影随形,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无论是清醒的时光,还是在朦胧的梦中,在你面前晃动的,总缺少不了故乡的面影。每当乡愁冲动并无法解决之时,就要去买火车票,不远千里万里,走上返乡之路。你在故乡的旧屋里,看到了似乎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你在田间的小路上徘徊,甚至要和小时候的朋友重走童年砍柴的山路但不用十天半月,你又思念北京,北京那条住过的胡同,那座你住过的楼房,那个你常去逛的公园,那个你讲过课的教室,那个你好久都不想的老师和朋友,又频频出现在你的梦中。怎么回事?你怀念故乡,你这不是回来了吗?你怎么又想起北京来了?原来你在北京生活了半个多世纪,北京已经是你的第二故乡,你思念它,这是理所当然的。于是,你又急不可待地要返回北京。你这样在福建和北京之间徘徊是怎么回事?原来这是怀旧。 有一次,那还是钟敬文先生活着的时候,我到他去闲聊。他突然拿出一本崭新的用塑料纸裹好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给我看。我接过来。发现那裹着的塑料纸还没有开封。钟敬文先生根本没有打开过这本书,我不禁感到奇怪。钟敬文先生不等我发问,就笑着解释说:《共产党宣言》这本书是他在1923年读过的一本书。读过这后,感到那新鲜的思想,像海潮一样涌来,那是他年轻时候读过的一本书。可那本《共产党宣言》是破旧的,几经搬家,早就丢失了。前几天去逛书店,发现了这本新出的《共产党宣言》,他就毫不犹豫地买下来了。我不解地问:难道这本书你还想再读一遍吗?他摇摇头,说:根本不打算再读它。我买这本书只是作为对已经过去的青春的一种纪念。原来,钟先生也是在怀旧。 去年9月,我们大学本科的同班同学又有一次愉快的聚会。蓦然回首,我们大学毕业已经是五十周年了。我们班原本40位同学,先后走了10位。剩下的30位同学,有不少已经身患各种疾病,有的还患了重症。我们所有的人都过了古稀之年,一般是73岁到75岁。身体强健的人,已经很少了。但是,面临着大学毕业50周年,是否还要聚会一次呢?通过多方面的沟通是,大家还是强烈要求聚会。最终经过艰难的组织,聚会还是实现了。来到母校聚会的人,仍然达到20人之多,除了那些已经卧床不起的,身处海外的,能到的都到了。而且还有不少是带着自己的老伴来的。来北京聚会,无非是彼此见见面说说话,看看母校的变化,看看我们一起上过课的教室,看看因为开过奥运会而以新貌出现的北京。我们久久站立在鸟巢,回忆着,回忆着,似乎那里原本是一个村庄,是我们当年扫盲来过的地方。在餐桌旁,一首又一首地唱学生时代的唱过的苏联歌曲,但大家还是很在意,很激动,很热烈,很开心。并且做出了一个决定,每人都要写诗文,写自己的独特故事、生活体验和生命感悟,然后共同出资,结集出版《昨日今日》诗文集(这是我们班在1992年聚会后合著的作品)的续篇。到目前,书稿已经编就,资金也筹备完成,出版社已经落实。为何大家乐此不疲呢?原来也是怀旧。 怀旧是人的特性,是人性的表现。人会有人类意识,会有民族意识,会有阶级意识,会有性别意识,会有地域意识,其实还会有一种场所意识。所谓场所意识是目前西方的生态批评所用的批评范畴之一。在西语中,场所不但是一个物理的空间,一块土地,同时也获得了精神文化意义,这种精神文化意义,可以是一种氛围,或一种情感,或一种社会关系,以及由这氛围、情感和社会关系等所形成的地方的独特环境特征。一个人在整个场所生活久了,自然就会对这个场所产生眷念的感情,而长期保持在记忆中,成为一种难以割舍的根性。中国的场所意识的特征是农耕文明所赋予的。农耕文明的特点是人们稳定地在一个村庄长期劳动与生活,不但对田园产生离不开的感情,而且对周围的一草一木都难于割舍。汉语中有故土难离的词语,就是场所意识的突出表现。所以重农思想贯穿了古代思想家的著作中,和诗人、作家的作品中。场所不仅指一个地方,如一条河流,一座山岭,一所学校,一条道路,一个班(因为总是在同一个教室上课)当然最重要的是故乡,总之是与场所相关的对象。钟敬文眷念的《共产党宣言》,景山公园里人们唱旧歌,要是用场所意识来解释,可能就不行,一时还想不好。或者要与书与场所、歌与场所联系起来解释才行吧!按照我的理解,场所意识,就是对某个特定的场所对象的依附的意识。怀旧就是场所意识的发酵,激发起对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场所对象的记忆、、回想、思念、想象和兴奋,进一步就要付诸实践,返乡、聚会等活动就这样发生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怀旧也属于生态批评里的一个概念,但怀旧似乎不能仅仅用单一的场所意识来解释。 (2010年5月23日)
个人分类: 未分类|3053 次阅读|2 个评论
《朝华午拾:乡愁是一张无形的网》
liwei999 2009-12-25 13:33
《朝华午拾:乡愁是一张无形的网》
因为讨论离开水牛城搬家的事,甜甜最近很伤感。我对甜甜说:“你知道么?美国报纸排名最受欢迎的居住城市,水牛城是倒数的十个(bottom 10)城市之一呀(最受欢迎的 top 10 居住地包括旧金山,波士顿,西雅图,华盛顿和圣地亚哥等),哪里不比水牛城强呀?”确实,水牛城冬季漫长,天气寒冷,极易受风寒侵袭,水质低劣,病毒流行,更主要的是,没有像样的工业,经济发展落后,人口逐年下降,年轻人大都“南下”(叫 going south)寻求发展。可是,甜甜不以为然,流着眼泪说:”Who cares about this stupid rating. I have been living here for eight years and all my friends are here. Plus, I like snow. ” 甜甜自记事起,就住在这里,水牛城自然是她心目中不可替代的唯一故乡。记得四年前第一次带甜甜回北京探亲,第一天的晚上住在姥姥家,一切对她是那么陌生,没有她已经习惯的美国卡通电视,她满脸委屈地吵着闹着要回家(“I want to go home!”)--当然是回水牛城的家。我告诉她这就是家呀,是妈妈的家,她怎么也无法认同。 为了列举水牛城的好处,甜甜根据她有限的知识,自己独创了一种平衡理论(balancing theory):水牛城有著名的湖区效应(lake effect),所以多雪,而地球正面临可怕的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导致全球变暖(global warming),她自作聪明地说,”You see, the two effects balance each other. Nowhere else can balance the global warming as effectively as in Buffalo!”。她还能举出一千条水牛城优越的理由:”You got to admit, Buffalo is not bad. We have no earthquake like in San Francisco. No hurricane like in Florida. Our Christmas is always white.” 其实水牛城确实有很多公认的好处,最著名的是拥有号称“世界第七大奇迹”(Word’s 7th Wonder)的尼亚拉加大瀑布。水牛城周围原始生态保护很好:郊外从大瀑布开始,沿尼亚拉加河车行,宛如驶进仙境画廊,州立公园一个接一个,参天古树,连绵草地。不过,这里除大瀑布外,空旷的公园即便周末亦无人问津,让人真觉得可惜了这些资源。水牛城市中心(Downtown)虽然日渐衰落杂乱,人们聚居的郊区乡镇(比如我们居住的Williamsville村落)却日益兴旺,而且民风淳朴,整洁安全,环境优美如花园。水牛城房市全美最便宜,十万美元出头就可以买到前庭后院的 house(国内叫“别墅”),绝对价格低于国内沿海城市!二十万就是豪华大屋,宽敞奢侈得让人发愁,这个价钱在纽约、旧金山不够买一个房角。生活便宜也方便,到处是免费停车场,基本没有堵车现象。有一流的公立学校,课外教育(学琴,学球等)的学费只是沿海城市的一半价钱。更不用说,还有温暖的华人社区和热闹的周末中文学校。几乎所有日常活动都在离家不到半小时的范围内可以解决,确实是养家的好地方。生活方面唯一头疼的是,没有像样可口的餐馆,经常晚上发愁,不知道到何处去解决肚子问题。大大小小餐馆都尝遍了,让人想到就开胃的所在,还真没有。不由得不让人怀念国内,每次回国探亲,随便挑一个馆子,也觉得吃得象皇帝一样。 对于很多年轻人,去国和留守是一对纠缠不清的矛盾:《围城》内外,城内的人看外面的精彩世界,哪怕城里舒适顺遂,也终觉没有亲历外部生活的遗憾;远游的人历尽艰辛终于明白,乡愁无法用物质来填补。我当年就是这样心情。研究生毕业一扎就是五年,工作生活蒸蒸日上,前途一片光明,可看见身边的同学朋友一批批出国,心里觉得空落落的。终于赶上了末班车。然而,异乡的天空却如此陌生,小时候夏夜乘凉所识的星空,连同当年的童话和遐想,从此再也无法拼接完整。 想起初到英国的情形:尽管已经三十出头,尽管有很多同学一起来到曼城,尽管此前早已经历过离开家乡在京城的多年飘荡,尽管奖学金充足没有生活压力,但远离故国仍然伴随着难以名状的痛苦:好像一棵连根拔掉的小草,任由风吹雨打,内心充满着深不见底的空荡和恍惚。学期伊始,学生会楼前各种学生自发的俱乐部正招兵买马,熙熙攘攘,一片欢声笑语,我却似乎处在另一个时空,与现实错置,不能理解身边的喧嚣,也无法排解莫名的惆怅。这样的惆怅失落持续了半年多,直到Mary来英才慢慢平缓。 继而是十年的隔绝:除了《华夏文摘》和《大参考》的一面报道,和偶然逢年过节给家人电话贺卡问候以外,完全失去了和祖国的交流。殊不知,这正是中国翻天覆地的十年。直到四年前第一次回国探亲,才猛然发现又一次时空错置。站在熟悉又陌生的北京大街上,看着熙熙攘攘的人流,不可救药地感觉到,这个世界已然与我无关。这就是曾经留给我那么多温馨回忆的城市么?我梦牵魂萦的北京,如今形如陌路!在我引为自豪的故都,我不能理解身边的喧嚣,也无法排解莫名的惆怅。 只有我的童年故乡,在我的脑海永远鲜活,永不退色。三十年时光把家乡化成了浓浓的油彩:金黄、火红。那是一望无际的油菜花,和漫山遍野的映山红。 走过无数城市乡镇,看到过许多摄人心魄的美景,澳大利亚的 黄金海岸(见《朝华午拾:澳洲之行散记》) ,温哥华的海湾和森林(见 《朝华午拾:入籍加拿大》 ),美国国家公园的红叶和水牛城的尼亚拉加大瀑布,一路寻觅,可就是见不到家乡那样的油菜花和映山红。直到今年回国,正赶上油菜花开的季节,才重温了田野的片片金黄,嗅到了家乡的土地芬芳。我把这片片金黄摄入录象镜头,收藏起来,生怕它再次丢失。 思乡与爱情一样,是文学艺术的永恒主题。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从齐豫的《橄榄树》到费翔的《故乡的云》,从马思聪的《思乡曲》到美国民歌《离家500里》。夜阑人静,异国他乡,轻柔舒缓的民歌象涓涓流水,浸润着我的心,那是 Kinston Trio 演唱的《Five Hundred Miles(离家500里)》: If you miss the train I’m on, You will know that I am gone, You can hear the whistle blow a hundred miles. A hundred miles, a hundred miles, A hundred miles, A hundred miles, You can hear the whistle blow A hundred miles. Lord, I’m one, Lord, I’m two, Lord, I’m three, Lord, I’m four, Lord, I’m five hundred miles a way from home. Away from home, away from home, away from home, away from home, Lord, I’m five hundred miles away from home Not a shirt on my back, Not a penny to my name. Lord, I can’t go back home this-a way. This-a way, this-a way, This-a way, this-a way, Lord, I can’t go back home this-a way. 乡愁是一张无形的网,流浪的路何处是尽头? 2005年十月六日 于美国水牛城 《朝华午拾》总目录(置顶)
个人分类: 朝华午拾|717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样的中秋
weijia2009 2009-9-28 00:21
邻居 Marjie家的屋后种了一排小小的桂花树,这两天散步路过都会闻到一阵浓郁的桂花香,恍惚之中犹如身在上海徐家汇的住所。这里没有阴历,估计中秋节快到了。天气在转凉,秋虫的声音变得越来越小,而这几棵矮矮的桂花树让我们的小区在秋天的落叶中顿时温馨起来。 前几天从网上订了月饼,拿了一盒到办公室,Eileen头一次看到中国的月饼,不住地赞叹。小邱、小谢、明明和倪艳也都很兴奋,大家都会心地在笑,似乎在说以前在交大时中秋月饼是个负担,你来我往地互相馈赠,包装精美的盒子在办公室每年都要堆起来,此一时彼一时,物以稀为贵了。我们几个人盯着一盒月饼,还没吃到口里,心里就已经开始甜蜜起来。 其实人就是那么怪,不易得到的东西总是好的,再好的东西也会出现“审美疲劳”,总要到了“一切已成往事”,才由衷地感觉出先前的那份“好”。上一个博文我怀念交大的食堂,就是因为这里好吃的太少了。科研上我们常常需要发现一种物质的动态变化,观察其变化的“时间依赖”性,而生活中还有个“距离依赖”性,当你拉开了物理距离,从河对岸回首看过来,很多不同的感受和观点便油然而生,像秋天金黄色的落叶一样在西风中升腾、曼舞,或许这就是“人生阅历”吧。 记忆中最好的月饼是小时候在农村里吃到的。童年时的我随父母从江南“下放”到江苏盐城的农村,中秋节时收到从上海徐汇区岳阳路的外公家里寄来的一个木盒子,里面装着几只苏式和广式月饼。当时的苏北农村很穷,每家一天只能吃两顿饭,全是玉米粥和玉米饼子,我们家里的这盒月饼只怕是方圆几百里最贵重的美食了。趴在桌上盯着父亲把一个月饼切成四份,那种心驰神往无法形容了,莲蓉的、百果的、豆沙的,每一口的感觉都是那样的精美绝伦。而后来不论是在无锡还是上海,中秋月饼的品种越来越多,包装越来越漂亮,却在记忆中留不下什么痕迹了。直到今天,这一盒网上订来的月饼又重新让我们兴奋起来。 上个月和明明去Lexington 出差,见到了淡墨,她说很想家,问我当年做研究生时是怎么样渡过这段难熬的时间的。我跟她说当初我也很想家,事实上刚来美国半年到一年的时间里是个“关”,起初的新奇感消褪以后就是漫长的孤独和乡愁。记得第一个中秋的夜晚我独自跑到学校盛满了月光的球场看台上静守了大半夜。后来是音乐把我从孤独中“救”了出来,我参加了由中国学生自发成立的“哥城华人合唱团”,每周都参加训练。我是团里唯一的来自大陆的成员,不过我唱歌不算外行,在国内时常登台表演。团里其他成员都是来自台湾和新加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些同学多才多艺,合唱、独唱、钢琴、指挥样样在行。记得第一次合唱就给我带来一种从未有过的震撼,四十个人一起发声,男女四个声部交汇时形成的和音响起,我空旷的内心一下子充盈起来。“在那金色的沙滩上,洒满银色月光,追寻往日旧梦,往日旧梦迷茫……。”我能感觉到乡愁在消融,渐渐地随着音乐飘散出去了。练了一个学期后,我们在学校的音乐厅举办了一台正规的中国民歌演唱会,这可能是密苏里大学华人学生组织的第一次音乐会。当时会场爆满,“在银色的月光下”、“春朝”、“踏雪寻梅”、“闻笛”等民歌一首接着一首,合唱穿插着独唱,听众和演唱者一样的如痴如醉。那一晚的夜风中弥漫着悠远的中国故土的乡音,那一晚的UMC校园是属于中国的。不知道学校后来的华人学生中有没有搞合唱团和公演,即便有,只怕也很难超越我们当时的“梦一队”的水准了。 每一个留洋学生登上西行班机的那一刻,无形无质的乡愁便扎根于心灵深处了。在餐桌上、在月光里、在瑟瑟秋风中,乡愁会不知不觉地浮出来,牵扯你的心。余光中把乡愁比喻成“一枚小小的邮票”,对于八、九十年代的留学生来说,和故乡互通一次音讯的确就得寄托在那枚要跑一周到两周的小小的邮票身上。现在通讯工具先进了,留学生大多用网络电话和视频,越洋沟通变成了一个瞬间动作。但沟通上的方便对于年轻的学生来说或许更意味着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无奈,就像冬天往燃烧的壁炉里轻轻地添加一把干柴,乡愁因此而变得更灼热、更缠绵、更加挥之不去。而我们这样的“老一辈”的留学生,乡愁更像是席慕容笔下的“一支清远的笛”,在有月亮的晚上轻轻响起。如同我们当年合唱团里演唱的一首来自唐代的民歌 – 《闻笛》: 谁家吹笛画楼中?断续声随断续风。 响遏行云横碧落,清和冷月到帘栊。 兴来三弄有桓子,赋就一篇怀马融。 曲罢不知人在否,余音嘹亮尚飘空。 ——谨以此博文祝大家中秋快乐!
个人分类: 未分类|7861 次阅读|9 个评论
乡愁
zff 2009-1-21 18:41
过节的气氛越来越浓,鞭炮声不时从远方传来。对于在异乡的我们来说,这个城市还是不能完全属于我们。不禁又想起余光中那首著名的乡愁,当时还是读初中吧,80年代,文学诗歌还拥有崇高的位置,当时读到余光中,对他的文字真是惊为天人。至今那种绕梁三日依然不绝于耳、口齿留香的感觉还是荡存于心中。 这几天,心里也一直默默想着念着,一起重温这美丽的文字吧。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另一首 乡愁四韵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787 次阅读|0 个评论
青岛——熟悉的家园
jesonlee 2008-10-22 02:08
很久没有回家了,家乡在记忆里渐渐变成一种符号了。 从上大学到现在,暑假就经常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留在了外地,只有过年才算是真正可以确定下来的回家的时候。 今年国家法定节日做了调改,原本计划五一期间回到家乡,盘算一番觉得划不来又泡汤了。 也许真的忙碌的鸟儿总有归巢的时候,今年暑假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出差了,单单福建就跑了将近一个月。东南沿海的闷热与潮湿,再加上是不是有台风的骚扰,父母的电话成了家常便饭,回到南京,终于鼓起勇气向领导提出请求,想回家看看,领导的开朗与通融,让我得到了这次久违的回乡之行。 天还是那样蓝,海还是那样迷人,一百年前,康有为先生送给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成了对家乡最好的写照,今年适逢奥运年,奥运北京,扬帆青岛的家乡像一个新媳妇一样变得越发美丽了,变得越发可爱了,而这种美丽和可爱就是青岛人对于家乡的感受。 谈论青岛,总也回避不了一个关键词大海正向一位青岛籍的诗人所说,青岛人离不开大海,如果没有大海,那么很难想象青岛人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的确如此,小时候,不管是心情好时,还是不好时,我总会喜欢到海边去。迎着海风,看着大海,听着她的呼吸潮涨潮落,心中似乎会有很多特别的感受,还是一位诗人说的:在海边,哪怕仅仅坐坐也是一种温馨。人就是这样,当你走到天的尽头,看到海的边际,心中的那一点困惑就变得沧海一粟,还有什么想不开呢? 第一次对大海有这番感悟是小学时候,参加一次作文比赛,得了一本记事本,淡彩的纸张上有几首小诗,其中的第一首是我特别喜欢的,叫《看海》。 走,让我们看海去, 为了实现那个蓝色的梦想, 也为了让年轻的心变得更加坦荡和宽广。 在海边哼一支心底的歌, 有浪花为我们轻轻伴唱, 眼望着无际的大海, 心中有无数的梦在轻轻畅想。 守望着大海, 我们无限遐想, 属于我们的 不是死水, 是波浪。 好一个不是死水,是波浪。如果说,不同的城市会造就不同的性格的话,那么,青岛人豁达与开朗的性格正是大海给予的恩赐。 走在熟悉的已经不能再熟悉的街道上,对于家乡的感怀之情更加强烈,沧桑的建筑好像是一位多年情深的老朋友,日新月异的市容市貌又好像是一个充满生机的新伙伴。我爱你,这给了我童年,给了我无限遐想的家乡! 青岛的德式建筑 美丽的青岛,旁边就是青岛的标志性建筑栈桥 蒋介石曾经住过的哥特式建筑,德式小楼花石楼 青岛的标志性建筑栈桥,到青岛来,这里是无论如何不能错过的。背后的三层阁楼廻澜阁,正是青岛十景之首,廻澜听涛。 气派的天主教堂,当年这是青岛最高的建筑,一方面也是建在一片高地上,据说,当年德国人在海上辨别是否到达青岛的标志就是这高高如云的塔顶。 在这里你真的会有对上苍的通灵感受奥!! 青岛人称作钟表楼子,是德国留下来的基督教堂,里面的钟楼上有一座1901年的钟表,即使现在也分秒不差。小时候,在奶奶弥终前,为了安慰她,能够找到心中的慰藉,我每周到这边来做礼拜,为她祷告。 青岛市的老市政府,以前德国殖民地时的胶澳总督府,承载着青岛百年的耻辱,如今成为青岛的一处景观。 我最喜欢的一座建筑德国胶澳总督官邸。青岛人称作迎宾馆,据说这座建筑的所有石料都是从德国运来的,总督也因此被罢免官职。五十年代,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在这里召开,一座老房子进入了新时代。怎么很像童话中的小屋吧? 美丽的中国海洋大学。据比较可靠的评价,是中国最美丽十所校园之一,我绝对赞同这个说法,这个学校太适合谈情说爱了,呵呵:-)。学校最早是德国的俾斯麦第二兵营(第一兵营是今天的北海舰队总司令部),学校三面环山,一面冲海,背后依靠的就是迎宾馆。山东大学的前身也正在此,五十年代,山大迁到省会济南,留下了海洋学院(今天的海洋大学)和医学院(今青岛大学医学院),也许山大也没有想到,留下的两个学院今天竟然如此之强,呵呵! 这是让我最早知道大学是什么的地方。 美丽的汇泉湾青岛第一海水浴场。因地理优势,所以成为得天独厚的游泳场所,盛夏,每天会同时有几十万人同时入浴。呵呵,看这些人,像下饺子吧? 青岛的新标志五四广场 奥帆比赛场地距离五四广场特别近。我们去那边的时候,当天的帆船比赛刚刚结束,工作的船只正在回港。
个人分类: 未分类|2734 次阅读|0 个评论
雨夜乡愁
lixie6110532 2008-10-6 19:31
风吹树影动 雨打窗玻流 谁家小儿啼 夜半更添愁
个人分类: 原创诗歌|145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8: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