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研究经费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英论阁"科研基金"申请将于3月底截止
Enago 2020-3-6 13:36
自2019年12月英论阁(Enago)推出"科研基金"后,已收到各领域科研人员踊跃的回响,迄今已收到上百件申请案。在全国防疫战的同时,科研的脚步并不停留。科研基金中提供5万人民币给医学研究,我们会给予新型冠状病毒研究项目特别的考虑。申请期限至2020年3月31日截止,请把握申请机会。 研究人员可以根据以下三个类别进行申请: 1) 基础科研基金 :8万元人民币,其中为女性科研人员预留4万元 2) 医学科研基金 :5万元人民币,支持医疗、制药和生命科学领域研究 3) 青年学者基金 :2万元人民币,资助45岁以下学者参与海外国际学术会议 详细申请指南,请参考 官网 。此项科研基金申请向所有研究人员开放,如您身边有科研人员可能需要此项科研基金,欢迎您与他们分享。 除科研基金外,所有申请者均可享受英论阁专属科研服务优惠: ■ 论文润色、学术翻译服务 - 85折优惠 ■ Enago Learn - 1个月免费访问权限 ■ Enago Consult - 85折优惠 评审委员 陈徐宗教授/所长──北京大学 刘永教授──燕山大学 徐开凯教授──电子科技大学科学与技术学院 吕铭方博士/教授──英论阁中国区总裁 科研基金是我们理解到研究人员筹措经费所面临的困难,所推出的特别项目。您可以将申请到的经费用于需要的用途,而不限于英论阁所提供的服务。欢迎各界学者申请,请 访问网站 查阅更多详情,或可洽询request-cn@enago.com。 更多精彩文章,请 点击 订阅 英论阁学术院 或关注英论阁微信公众号EnagoChina
个人分类: 英论阁活动|1817 次阅读|0 个评论
招揽人才与改善科研环境哪个更容易出成果?
热度 3 jiangjiping 2018-5-16 07:35
招揽人才与改善科研环境哪个更容易出成果? 蒋继平 2018年5月16日 昨天在温室进行简苗移栽时, 忽然想起目前中国大陆正在兴起的广招人才的风潮。 这个风潮是在科技兴国的方针下展开的, 以高待遇和优良的科技硬设施为客观条件, 借此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齐聚神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开创一个科技盛世。 据有关信息显示,这个招揽人才的计划完成的比较顺利,其最好的证据就是大量的海外学者纷纷回国效力。 有些知名的外国学者也被这个人才计划吸引而去为中国的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中有的是诺奖获得者。 在这个风潮下,中国的科技发明创造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出现了井喷式的科技成果,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的改善。 在显著卓越的成绩面前, 我们当然应该为之感到高兴和自豪。不过, 在欢庆这些成就的时候, 我们更应该冷静地思考这些成绩是否有美中不足的地方。 我本人的想法是, 招揽人才固然重要, 但是改善科研环境比招揽人才更重要。 我认为, 通过招揽人才获得的科技成就通常是短期效应。也就是说,这些成就很可能是这些人才已经掌握的知识技术。这些知识技术是这些人才在较好的科研环境下做出来的。要是招聘单位不能提供同等的科研环境,那么,这些人才就不能充分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从而造成人才浪费的后果。 科研环境包含两个重要方面,第一是实验基础设施,包括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和科研经费。 这是硬设施。第二是人文环境,这个包括政策导向, 人际关系和团队配套等一系列与科研有关的后勤保障。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应该是第一流的科研设施,充足的研究经费,正常的人际关系, 合理的团队配套和高效的后勤保障。只有在这种良好的科研环境下, 科研人员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进行高效的科研活动,从而使真正的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本来就人口众多, 其中不乏才智过人的人,所以, 用人才济济来形容中国社会并不为过。 近代中国在科技领域落后于西方, 并不是中国真正缺乏科研人才, 而是没有良好的科研环境。 在我的印象中, 中国有的是人才, 可是, 资源很有限。 所以, 我感觉是,中国缺的不是人才, 而是人才无用武之地。 我在温室间苗移栽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每株幼苗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 使它们有足够的空间生长发育,从而可以获得充足的光照和肥水供应。由此我联想到,在一个实验室, 本来只具有给一个博士做科研的条件, 你找来几个研究生和博士后, 他们挤在一个实验室, 即使他们都是顶尖的科研人才,因为没有充分的实验资源可以利用,他们如何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弄不好, 他们为了争取有限的科研资源,互相争斗, 互相排挤, 把主要精力花在捞取科研资源上,哪能高效地从事应该的科研工作。 总之,我认为招揽人才是对的,但是,改善科研环境比招揽人才更重要,尤其从长远利益来看,改善科研环境一定比招揽人才更见效。改善科研环境本身就是招揽人才的一个重要筹码。 有了大草原,自有雄鹰飞。人才只有在良好的科研环境下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这是因为科研工作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作基础的。可喜的是,中国近几十年来经济大发展为科研环境的改善提供了可靠保障,使科研的硬设施得到很大的改进。担忧的是,科研的软设施现在还不是很理想,人际关系复杂,关卡多,条文繁杂等都对科研成效产生负面影响。 希望这个局面能够很快得到改善。
个人分类: 科研人才|3482 次阅读|6 个评论
“公差”、容许误差与科研经费的报销
热度 7 fdc1947 2017-12-11 08:02
“公差”、容许误差与科研经费的报销 首先要对标题上的“公差”一词作说明。由于后面说到了报销,所以我想人们可能会想到的是出公差( chāi ),所以要报销。不是的,这里所说的公差是技术用词(差的读音是 chā )。 机器设计和制造中,公差是指对于机械或机器零件实际参数值的允许变动量。这与科研经费的报销完全是牛头不对马嘴的两回事情,怎么把它们扯到一起去了呢? 如今,在大学或研究所工作的科研工作者都对科研经费的报销大有怨言,抱怨的对象当然并不在哪些可以报销哪些不能报销上,而是报销的手续太过繁琐,对于各种票据的处理、签字及附加的证明等方面的处理都很麻烦。由于很多规定非常死板,报销经费常常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科学网上一篇博文的标题“ 一入财务深似海,半日报销几人还? ”很生动地描述了很多科技工作者为了报销经费所花费的大量时间。 做科技研究不可能不花钱,花了钱就要报销。但是,我们的科技工作者不熟悉财务制度,往往要花很多精力来应付财务报销。有时候研究生也就帮助来做这些工作,因为我们的教授、我们的科技工作者一般都是没有秘书的,而很多经费的支出也都是研究生们经手的,是他们的实验材料、出差开会支出等。报销时有一个单据不合格,就不能报销,所以常常要去不止一次。有的单位是报销时间需要预约的,那就要另约时间,但是有时候第二次还是有不合格之处,那就更麻烦了。所谓不合格,往往是填写项目不对、票据的证明不全(比如需要除发票以外的另外证明,诸如会议通知、调研报告等等五花八门的证明材料)、领导人没有签字(某些特殊事件的证明材料需要另找领导人签字,如需要用公务卡付款的,由于对方机械故障,无法刷卡,当时缴纳了现金)、有的时候还需要多个领导人签字等等。 有时候非常琐碎的小事情,涉及的金额也不算很多,百十来块钱,但是,如果不报销,让经办人甚至研究生自己拿,也很不合情理,于是只有再跑N趟。教授的时间是时间,研究生的时间也是时间,他们的时间都很宝贵。 我知道财务工作者对于工作中的规定往往是认真地执行的,这是他们的职责所在,认真执行制度是完全应当的。我不是做财务工作的,但是,我想做任何工作,制度的规定都不能过于死板。就像人们做机械加工,讲零件之间的配合,要做一根轴,穿一个孔,要求轴能够穿进孔中能够自由转动。如果设计时只规定孔径是10mm,轴经也是10mm,那就容易产生问题。有可能轴塞不进孔里去,即使硬塞进去了,也转不动。因此,设计时就要规定,孔径要比10mm大一点,轴径要比10mm略小一点,大多少、小多少都要规定好。这称为配合的公差( chā )。公差太小了,就可能太紧,转动很困难,公差大了,就可能转动起来产生太大的晃动。但是,只要有配合,就一定要有公差的问题。要规定,孔径最大允许大多少,最小允许大多少,轴径最大允许小多少,最小允许小多少,都有一个上下限。没有一点松紧度,设计的时候不考虑公差的问题,加工的步骤就无法执行。 在机械加工要规定公差。同样,我们做实验观测、做理论计算,也会有一个测量或计算的误差上下限,这样可以判断结论的可靠程度。在制造产品时,产品质量的标准也会有一个容许误差的问题。当然,这些问题与机械加工的公差不是一个概念。但是,必须允许上下浮动,这是相类似的。 我不懂管理,更不懂财务,但是,我相信世界上的道理总是相通的。我们在规定现在的科技经费报销制度的时候,不妨规定一个“公差”。当然,这里的差,不是针对钱财的数目,钱财的数目是必须准确的, 这里的公差是对于报销所涉及到的单据,报销时可以允许有一点小的不很规范之处 。比如,对于需要报销的十几张单据中,有一张单据,不大符合严格的标准,例如没有使用那个公务卡付款,按某地规定需要上一级领导人签字,但只有主管项目者的签字而没有上级领导人签字,而涉及到的票据金额也不大, 那就不妨给予报销,而把不规范的情况记录在案(如今都是电脑处理,记录在案是很容易的)。 这种情况,只要不规范情况的总量占该项目总的费用的分数比例不大,而且涉及到总的金额也不多,也就可以了。 这里不妨可以规定两个数字,一个是这种不规范情况涉及到金额占项目总金额的百分数,另一个是这种金额的绝对数目。这两个数目可以作为报销过程的“容许误差”。 如果我们的科技项目财务报销制度里,有了这两个规定,我相信事情就会好办一些。 报销的事情,涉及到科技工作者与财务工作者双方的合作,大家都是为了把科技工作做得更好。规定了“公差”,双方就能够“配合”好。没有公差的规定,配合就会“过死”。我记得好像是有领导人说要“松绑”的。怎么松? 还是要有一个规定,一个框框。有了我所说的这种公差,就有可能做到“抓住大的,放开小的”,不让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影响大的工作。 一位科研工作者对于经费报销 “ 一入财务深似海,半日报销几人还? ”的状况 ,说这样的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上面一直说松绑,雷声发作不下雨。”我看是说出来很多人的心声。如果我们在制度上定下来几条规定,把“公差”制定好,运行起来就能够润滑得多。
个人分类: 科教与社会|7993 次阅读|14 个评论
NIH预算或被“狂砍”,生物医学研究的冬天还将继续
热度 1 Enago 2017-10-18 19:18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是美国最高水平的医学与行为学研究机构,亦是美国生物医学研究的主要资助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在全美国拥有27所研究中心,每年的科研经费高达300多亿美元。自成立以来,NIH在生物和医学领域做出了大量的成绩,比如由它资助的国立医学图书馆(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下属的PubMed/MEDLINE是世界上使用最频繁的科学与医学数据库;在2000年到2013年,NIH的资助导致了20441项专利的产生;对阿兹海默症、慢性阻塞性肺炎(COPD)等研究的资助让全世界对这些病症的致病因素、治疗方法与预防措施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影响巨大,从1998年至2003年期间,NIH的经费翻了一倍。然而近十年来,由于预算削减、封存和通货膨胀的影响,NIH得到的经费一直在减少。这直接限制了NIH提供研究资助的能力,2012到2013年受到NIH资助的研究人员数量骤降了1000人以上,这也导致了生物医学突破的减少。鉴于NIH研究对健康和经济的影响,美国实验生物学会联合会(FASEB)建议增加生物医学研究经费。FASEB建议,在2018财政年度,NIH的预算至少为350亿美元。它还建议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预算至少为80亿美元,科学能源部的预算为58亿美元。 然而这只是学者的一厢情愿,由白宫对外发布的“2018财政年度预算案”,对包括NIH以及美国环保局(EPA)在内的众多科研机构的经费再次进行大幅削减。如果预算案最终通过, NIH的总体经费将削减58亿美元,这可是 高达20%的削减幅度 。更惨的是美国环保部的预算,如果通过,则将狂减30%。“2018财政年度预算案”引发了美国科学界的强烈不满,为了对抗预算削减等不利于科研的行为,科研人员走上街头,举行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科学大游行”(Marchfor Science)。 生物医学研究是发现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至关重要的环节,只考虑通货膨胀以及生物医学领域的发展趋势,NIH预算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的,这样才能够为研究和创新提供更大的支持。但事实上,在2003年至2015年期间,NIH的研究经费却在逐步下降。如果这次的预算案真的通过并实施,就意味着NIH能支持的新研究项目会更少,并直接导致大量的人才流失。尤其初级研究人员将受到最为严重的打击。年轻的研究人员如果无法获得资助,最终只能选择离开科术界另找出路,这样对整个行业的人才储备将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各方人士对于科研经费的削减都表示担忧,美国医学院协会主席表示预算对NIH和其他健康项目的削减简直就是“devastating”。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也认为如果实施这份预算,它将危害到美国的教育、科研和健康事业,还将严重制约人们急需的心理和行为健康服务。还有众多研究人员认为,即使这次的预算案最终未能通过,但缩减科研经费的趋势和其中暗含的不确定性也会让科研人员失去安全感,如果科研人员没有办法安心做研究,那怎么能出成果呢? 理性的分析,国会应该驳回这个预算计划。但大家也都清楚,特朗普政府“瘦预算”的执政方针是很难改变的。科研预算在最近几年仍然还会是冬天,经费增加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在未来一段时间里,科研机构和政府之间将在经费削减和不削减之间进行拉锯战。 更多精彩文章 请造访 英论阁官网 和 【英论阁学术院】 --- --- 或关注 【 英论阁微信公众号】 ( 搜索enagocn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 § 博客内容皆由 英论阁 资深学术专家团队撰写提供 §
个人分类: 英论阁活动|10589 次阅读|1 个评论
做研究真的需要钱钱啊
hahasalon 2016-1-20 00:36
最近为了验证两个Idea,找科研助理整理一批数据,我不是一个克扣的人,希望籍此补贴学生。 但算算,第一个Idea,目前大概要支付3000元了。第二个Idea,需要支付2000元。并且,还不知道我所设计的论证方案是否恰如其分啊,这批数据能不能获得好的结果。 其后的调查,问卷或者访谈,按照行规,也需要支付费用。 唉,我有点难以承担的感觉啊。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2920 次阅读|0 个评论
“终于要了50个亿下来建立北大清华生命科学特区”的说法有趣
热度 5 liwei999 2011-9-4 23:57
“终于要了50个亿下来建立北大清华生命科学特区”的说法有趣。 作者: mirror (*) 日期: 09/04/2011 10:25:09 这样的说法也有意思。 Quote 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实行顶层设计、统一 规划与管理,两校将加强在创新机制体制、联合培养人才、协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强强合作, 务实发展,动态调整, 共同探索科教体制改革之路。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揭牌 50个亿分5年花,1年10个亿,折合美刀1.25亿刀。如果这些钱都买了美国人的设备仪器和消费品,很可能就是为减少中美的贸易逆差做贡献呢。这大约是 务实发展 说法的背景。至于 动态调整 ,是说事态也许会变。不过这些都不是什么大事情。 从搞研究的立场看,要解决什么科学问题、采取什么形式是个很值得讨论的东西。但是从给钱人的立场上看,在规定时间内花完所有预算才是首要任务。政府的财政收入不断增加。收上来的钱比预计(预算)的要多,这在世界的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大约国人的上一次,是发生在大跃进的前一年。国家主席级别的可以搞大跃进,全国、全民规模的。如今部长、国务院一级,也就是可以成立个“中心”折腾一下了。 这类事情无疑为几十年后的研究打下了“物质基础”,那时候人们就可以有一些“研究课题”了。只是不知道允许不允许有“鞭尸”的制度。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想起来有朋友也说到要几十个亿,搞个大项目的话题。 作者: mirror (*) 日期: 09/04/2011 20:33:37 镜某总是泼冷水,以为多活几年比什么都好。现在看起来,还是要“大力支持”了。不要白不要 !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cf: 《本不想说 - 施一公与饶毅:规则的破坏者还是建立者?》 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12/shiyigong.txt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4638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1985年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经费由拨款方式改为基金制和合同制
livingfossil 2011-2-3 22:34
1985 年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经费由拨款方式改为基金制和合同制 资料来源: http://www.cas.ac.cn/jzzky/ysss/bns/200909/t20090928_2529249.shtml 1985 年 1 月 6 日 ,中国科学院工作会议上讨论了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措施— “改变研究经费拨款方式,实行基金制和合同制”。 1985 年 4 月 1 日 ,院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院内科学基金暂行条例》、《重大科技项目合同制暂行条例》。 1985 年 7 月 6 日 ,《关于院部机构调整的通知》决定成立科学基金局和科技合同局。 按照分类管理,择优支持的原则,在全院实行研究经费的基金制和合同制的管理方法。   对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中的基础性工作,采用基金制予以支持。 1982 年 3 月,面向全国的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成立。经过 4 年来的工作,在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和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985 年 3 月,《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对基础研究和部分应用研究工作逐步试行科学基金制”,并决定在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会基础上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 4 月,中国科学院决定设立院内科学基金,用于资助院属单位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中的基础性工作,并鼓励各研究所自行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7 月,又决定从院长基金中安排一部分经费,设立青年科学基金。 1985 年度有 656 项科研课题经过同行评议,获得院内科学基金资助,另有 140 位年龄在 35 岁以下的青年获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对于应用研究课题、一些重大项目和攻关项目,采用合同制的办法给予支持。科学院从 1983 年开始组织“六五”攻关项目时,就试行了合同制,即组织招标,经专家评议后,由院有关部门与项目承担单位签订合同。但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如合同项目取得的各项成果 ( 包括发明、专利 ) 的持有权,成果的推广、转让和收入分成办法等,都是伴随体制改革出现的新问题。通过颁布《重大科技项目合同制暂行条例》,合同制的实施和管理逐渐走向规范化。   对于大型工程和重大设备,以及图书、情报、出版、测试等科技服务部门,继续沿用拨给专款的办法。
个人分类: Foundation of Palaeobotany古植物学基金会|3229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指南”的建议
Nancyback 2010-9-30 16:50
2010 年 7 月 28 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指南,征求与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联合资助的中美合作项目 ( 见附件 1) 。由于多年来对国家科技资助机构指南的用意不能很好理解,前些年曾经被指南过很多次,搞得筋疲力尽,最终也得不到项目资助。近年来年龄越来越大,身体渐有老态,就不敢关心这些指南了,很少主动去看这些网页,对这一次的指南也没有看到。但过了几天,收到一位朋友的邮件,善意的建议关注这一指南,并建议与美方一位教授合作。于是下载了这一文件,阅读以后,回复了朋友的建议,因为之前没有见过这位美方教授,所以短时间内很难满足申请资格的第 3 条,决定试图建立联系后明年再尝试。又过了几天,有一位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林跃生 (Jerry) 教授实验室做过交流的学生看到了这个指南,写来邮件,建议与林先生合作申请这一资助。实际上 10 年来和 Jerry 一直有合作,已经联合培养了多位博士生。 Jerry 和我们的实验室都一直在活跃的进行氢能和二氧化碳捕集等等课题的研究。这下没得说了。于是下载了指南转发给了 Jerry 。 Jerry 很快回信,说看了那个指南,并与美国国家基金会网页上发布的 Call( 见附件 2) 做了比较,好像两个对不上。一个是广泛意义上的材料科学,一个是能源材料。写一个申请书化很多时间,你是不是问清楚再考虑写作。于是打电话到基金委询问,回答是美国的 Call 是针对所有的国家,我们自己的兴趣是能源材料,所以对中国的合作就仅限于能源相关材料。于是约了 Jerry 在网上讨论,提出个什么命题,由于近两年我们关于富氧燃烧的课题,感觉对能源领域有重大意义,同时我们双方也对此课题的科学基础有很强的兴趣,并且,我们的合作实际上已经开始,已经在国际期刊发表了一篇共同署名的论文,近期正在整理新的工作结果准备投稿给另一个国际期刊。于是按照基金委指南的要求,填写了予申请表 ( 附件 3) ,并按时提交。 在此之后, Jerry 不断来信询问,基金委是否有答复,认为要申请就应该尽早开始写申请书,因为科学基金的项目竞争激烈,要写,就要写好才有可能命中。在这期间,我还盲目乐观,说,既然指南上写的是招标能源材料科学的项目,我们研究富氧燃烧中的材料科学,非常对口。应该可以开始准备了吧。不期然,昨天下午收到了基金委的答复 ( 附件 4) ,申请简表未通过初审,原因是所申请的研究领域不符合我委于 2010 年 7 月 28 日发布的项目申请指南( http://www.nsfc.gov.cn/Portal0/InfoModule_396/30541.htm )的要求。。今天只好赶紧给 Jerry 写信,道歉,不该如此主观。但是看来看去,怎么也看不出来,我们这一项目怎么不符合指南的要求。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指南,在 11 五期间有重大改进。原来重点和重大项目的指南和科技部的一些项目类似,每年支持的领域都要变化,而且具体到课题,从发布到申请,时间给的很短,这让很多严肃的科学家望而生畏。一者时间不允许写一个严肃的申请书,在短时间内凑个东西去申请,这和平常的写作习惯不符;二者既然这样发布,看来是有人有准备的预先知道了内容,再去参与面临不平等竞争的可能性很大。这样的指南当然让广大科学家反感。 11 五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重点项目指南,有了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各个学科的重点资助领域每年基本上变化不大,稳定的指向各学科的前沿,而且基本上涵盖了该学科大部分科学家的兴趣。这样给各位科学家提供了较充裕的构思申请书的时间,不仅有助于实现学术上公平,也使得申请书的质量有很大提高。这次遇到的问题,有一个予申请是很好的,可以节省科学家和管理者用于评审的时间,但是要写指南还是要有一个公平原则,用词也要严谨,不然还是会使很多科学家浪费时间。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2010 年 9 月 29 日于天南大联合楼。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391 次阅读|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05: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