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项目申请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研三病”预防计划
jingpeng 2011-8-19 09:13
第一次看到“研三病”是在饶毅的《饶议科学》,指的是到了研究生三年级,容易出现对科研的厌烦和对立情绪。很多研究生刚开始读研时,感觉科研是一件很神圣崇高的事业,充满了热情与理想。经过两年多的挣扎,可能发现日常生活也是被一些琐事所累,并不是童话里描述的,散步什么的时候有一个惊天idea,就可以取得突破创新的,更多的是烦人的打杂、跑腿,慢慢地到了研究生三年级,热情消退了。经过两年的科研,也接触到很多不公,特别是在中国的环境中,利益是非常不平衡的。很多所谓的“科研掮客”老板,转包项目,自己不干活,反而名利双收,真正做贡献干活的,往往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在项目申请中,也有各种复杂关系,甚至听说有一瓶白酒,十万研究经费,让人差点喝挂掉的笑话。在研究单位呆了两年,也多多少少接触了一些这些the dark side of science,对于美好的理想,那是重大的打击。部分人理想破灭了,加上临近毕业,没有文章,生活中又没有女朋友陪伴安慰,就很容易走向反面,产生厌烦甚至敌对情绪,觉得科研不过是骗人的玩意儿,各种忽悠卖拐。 马上就进入研究生三年级了,为了预防这种状况,计划采取一些行动。 1. 发表一篇文章。面临毕业,没有paper,会有一种constant pressure。踏实工作,争取发表一篇文章垫底,可以大大缓解压力。目前来看,还是比较有希望实现的。 2. 坚持工作日每天一篇英文科技新闻或者评论。每天锻炼英语阅读,保持语感,对于以后写文章、出国交流都是有好处的。每天接触最新的科技进展,实在是件很愉快开心的事。 3. 直接面对甚至参与一些科研的“阴暗面”。某些时候,为了科研的目的,迎合社会的通常交际方式,也是必要的。引用一句圣经上的话,心要像小孩子,但头脑要像蛇一样灵活。 4. 丰富娱乐活动。科研和实验室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外面还有各种精彩等待发掘。多参加或者组织点娱乐活动,丰富生活的内容。如果能有一场恋爱就更好了,只是一个巴掌拍不响,还得看缘分。 5. 坚持跟进两条线。一个是基础物理的进展,另一个就是意识的物质基础问题了。the journey will never ends。及时在博客上发表自己的最新体会。 饶毅的原文摘录: “研三病”:对科学的幻灭和对科学家的悲观失望 以前,一些崇拜科学的人,常把科学家看得比实际更伟大。而得了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也有隐去实情,在得奖后大谈对科学的热爱, 刻意淡化自己对获奖的重视。 现在,做科学研究的人很多,认识科学工作者的人更多。人们发现科学界很多人并不崇高。原来一些得 奖的人不仅热衷于获得认可,而且为了得奖去做很多学术政治,有的不断和评选委员会拉关系,有的到评奖机构蹲点“合作研究”,有的贬低其他人工作。还有些科 学工作者做研究纯粹为了利益,对学术不感兴趣,甚至造假。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这样导致了我称之为的“研三病”:也就是一些水平相当于研究生三年级的人,对科学研究和科学家群体非常悲观,自认为看破科学界的红尘,愤世嫉俗,走向反面,认定为好奇而做科学的人早已灭绝,断言已经没有纯粹为科学而科学的科学家。 有些科学工作者一辈子都摆脱不了这种病,看不到科学的美,看不到科学家追求美的品味和探索真理的高尚,这不仅影响他们自己的科学研究、动力、动机,而且描黑整个科学界,甚至成为科学界的不良分子。 我近年在一些学校和研究机构讲“科学研究的动力”,总结有三种:好奇、敬业和求胜。为了免疫青年 学子,不犯“研三病”、或者较早缓解,我既说明确实很多科学家做科学的动力比较通俗,但也有科学家是好奇驱动。我希望通过下村修的故事,有助于犯“研三 病”者明了每十年中生命科学都有几项非常重要的、大家公认的发现和发明,从忧郁症中觉悟过来,潜心寻求好的研究方向,自强不息。
个人分类: 技术-方法|20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项目申请的种种益处 ——“苦”中也作“乐”
leen 2011-8-15 22:32
转自: http://www.1000plan.org/superblog/3173/398 科研项目的申请过程,可谓“苦”中有"乐",益处多多: 1. 接到项目启动通知,一阵疾跑,冲到最近的一台电脑前。锻炼并增强了心肌功能。 2. 读了申报表后血压升高30点,瞬间治愈常年的低血压。 3. 读完指南后立马狂打一通电话,寻求新老朋友帮助。克服了平时懒于和朋友联络的毛病。 4. 然后给家人亲人打一通电话,告诉他们我将人间蒸发若干天。归还他们几天清静日子。 5. 赶紧把同事和学生统统调动起来,着实是团队精神建设的大好机会。 6. 到处搜索政策导向、行业发展、及各类统计资料。结果是再次确证并完全彻底信服以下几点:本项目申请解决的是人类现阶段意义最重大的难题;提出的是最具创新性思想;采用的是最切实可行的方案。顿时自信度增加百倍,干劲增添十倍。 7. 然后一阵子狂写,单位时间文字产出量堪比金庸。 8. 一直写到手指抽筋,着实把十指肌肉好好锻炼了一把。(谁让我从小不去学学弹钢琴呢?) 9. 继续写着,头颈僵硬了,腰肌酸木了。又想起了舒筋松骨的诸种自我按摩技法、并逐项复习操练。 10. 低头再写,渐渐感到头昏眼花、四肢发麻。提醒我其它肌肉也需要锻炼了。赶紧到健身房去打一阵子球,或到街上疯跑一圈。烧掉些许脂肪、长了若干肌肉。 11. 终于写完了,还要将文字校对再三,严格分门别类。克服平时散漫无章的坏习惯。 12. 领导看到我们大汗淋漓,一定会过来安慰和鼓励。这样的话语如同大热天的冰激凌,又甜又爽。 13. 当掐着钟点把本子定稿的时候,发现居然我也能成为一个守时刻的人。 14. 把写就的本子在手上掂一掂,一种“作家”的感觉油然而生。 15. 发现皮带又宽松了一些,各样食物都那么好吃。 16. 送走本子的那一刻,一口深呼吸,好清新哦!看天,天是那么的蓝;看人,人人都那么可爱。真想给街上每人一个拥抱!街旁大妈纳闷了,“这大哥今天乐啥子呢?”猜想,那一刻咱为社会增添了一丁点儿和谐!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195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基金委发布2011年度项目申请等事项通告
icstu1 2010-12-2 15:2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向全国,支持基础研究,培养科学技术人才,为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基础。根据科学发展和管理需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不同类型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下简称基金项目)。为做好2011年度基金项目的申请和2010年应结题项目的结题申报等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告如下:   一、关于项目申请   (一) 依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规定,自然科学基金委将在2010年12月发布《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以下简称《2011年度项目指南》)引导申请,2011年申请及资助政策有较大变化,请予关注。   (二) 2011年度基金项目申请的集中接收工作,自2011年3月1日开始,3月20日16时截止(除3月19日和20日外,法定节假日不办公)。自然科学基金委在集中接收期间设立集中接收工作组(以下简称集中接收组),负责接收申报材料。   (三) 集中接收申请的项目类型包括: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联合基金项目、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项目、数学天元青年基金项目等。   非集中接收申请期受理的其他类型项目,将在受理申请前另行公布指南。   随时受理的国际(地区)合作研究与交流等类型项目,请避开集中接收申请期提交申请。   (四) 申请人应认真阅读并遵照《条例》、《2011年度项目指南》、相关类型的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按撰写提纲要求填写申请书,并提交依托单位审核。   (五) 申请人应使用2011年新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以前版本均不接收),请于2011年1月1日后,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以下简称ISIS系统)下载。申请人应提交电子申请书和签字盖章的纸质申请书原件一份(有特殊说明的项目类型除外),并保证纸质申请书和电子申请书的内容一致。难以电子化的附件材料随纸质申请书一并报送。   其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国际(地区)合作研究与交流等类型项目的申请,采取网上在线填写申请书的方式,并有如下的特殊要求:   1. 申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人,须从依托单位获得用户名和密码后,登录ISIS系统,选择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填写申请书,应提交电子申请书和一式二份签字盖章的纸质申请书原件(请将附件材料电子化后直接从网上提交,不要附在纸质申请书之后)。   2. 申请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的申请人,须从依托单位获得用户名和密码后,登录ISIS系统,选择 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填写申请书。   3. 申请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的申请人,登录ISIS系统,选择国际合作项目中资助类别为合作研究项目下的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非组织间协议项目)在线填写中文申请书,同时下载《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英文申请书》离线填写。英文申请书及合作双方的协议书作为中文申请书的附件提交。   (六) 各依托单位应按照《条例》、《2011年度项目指南》和相关类型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的要求严格审核申请书,在规定时间内将电子和纸质的申请材料报送自然科学基金委。具体要求如下:   1. 申请材料应当由依托单位统一报送,申请人应在依托单位确定的截止日期前提交。自然科学基金委不接收个人直接报送和非依托单位报送的申请材料。   2. 各依托单位在报送申请材料时,应出具单位公函和本单位申请项目清单。   3. 纸质申请材料可以直接报送或邮寄的方式至集中接收组。以邮寄方式报送申请材料的,请在截止时间前(以发信邮戳日期为准)以速递方式寄至集中接收组,并在信封左下角标注基金申请材料。请勿使用包裹,以免延误申请。   4. 依托单位应在截止时间(3月20日16时)之前通过互联网提交电子申请书,提交方式可选择:(1)通过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系统(MiniIRIS系统)打包上传;(2)通过ISIS系统逐项提交。   二、关于项目结题申报   2010年底资助期满应结题的基金项目负责人应按照《条例》、相关类型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的要求,认真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结题报告》(以下简称《结题报告》),通过ISIS系统提交电子文件和一份纸质原件。电子文件及纸质文件内容应一致,难以电子化的材料以附件形式随纸质文件一并报送。自然科学基金委将在批准结题通知发布之后,公布项目结题报告和申请摘要,请项目负责人撰写结题报告时注意保密及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   依托单位应在2011年2月21日至3月1日(16时以前)期间,报送经过审核的结题报告材料。具体要求如下:   1. 依托单位项目结题申报的材料包括:单位公函、结题项目清单、结题项目的《结题报告》及经单位审核签章的《项目资助经费决算汇总表》。   2. 依托单位应登录ISIS系统确认结题报告的电子文件,纸质文件经签字盖章后统一报送集中接收组。未按时报送结题材料的应结题项目,按逾期待结题处理,计入相应的限项申请范围,同时自然科学基金委将按《条例》的有关规定对项目负责人和依托单位进行处理。   项目负责人填报结题报告,要尽量使用成果在线方式收集本项目发表的论文,待发表的论文请不要列入。   3. 以邮寄方式报送纸质结题材料的依托单位,请在截止时间前(以发信邮戳日期为准)以速递方式寄至集中接收组,并在信封左下角注明结题材料字样。结题材料不完整和项目负责人个人寄送均不予接收。   4. 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国际(地区)合作研究与交流项目的结题报告应在线填报。   三、关于项目年度进展报告及管理工作年度报告   (一) 在研项目年度进展报告。基金项目负责人应按要求认真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年度进展报告》,通过ISIS系统提交电子文件和一份纸质原件,电子文件及纸质文件内容应当一致。依托单位应于2011年1月15日前登录ISIS系统确认电子文件,并将经签字盖章后的纸质材料报送自然科学基金委相关科学部。 其中,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国际(地区)合作研究与交流项目的年度进展报告应在线填报。   (二) 管理工作年度报告。依托单位应按要求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管理工作年度报告》,在4月15日前登录ISIS系统在线填写,只须提交电子文件,不用报送纸质文件。   四、关于项目指南、现场接收地点、资料下载及咨询等   (一)《2011年度项目指南》于2010年12月上旬发行,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将于12月底公布。需要预订《2011年度项目指南》请与自然科学基金委机关服务中心联系。   (二)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随时公布最新的项目指南、通知通告和工作动态,请及时上网查询。   (三) 集中接收组现场接收材料的工作地点:3月14日(含14日)以前在自然科学基金委行政楼101房间;3月15-20日在中德中心多功能厅。   (四)各类项目管理办法、申请书表格、项目指南等电子文件和有关操作说明,可到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免费下载。   (五)对ISIS系统操作和电子文件下载、录入、上传有困难的依托单位或申请人,请向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中心或各地区联络网组长单位咨询。 关于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申报等有关事项的通告 http://www.nsfc.gov.cn/Portal0/InfoModule_537/31358.htm 《2011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的通告 http://www.bjkw.gov.cn/n1143/n1240/n1405/n1901/8377690.html 本文来自研究生助手网-原文链接: http://www.chenyuxz.com/a/zxzx/qita/2010/1201/1188_2.html
个人分类: K 释放激情 引爆论战|2033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地学部项目
seoal 2010-11-19 19:17
2010年,地学部基金列表。 2010年地球科学学部资助项目清单
个人分类: 科研体会|3679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一泡尿的差别
phd9992000 2010-10-13 14:19
申请一项十万元的科研项目。只有1个名额,30个人竞争。3%的胜率,与考公务员有一拼;和本单位自然科学基金的得率也差不多。 朋友也申请。交流了一下,但他们是5个名额,只有4个人报名申请。 不同地方,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朋友当年高考,因为憋了一泡尿,志愿填写有点错误,导致又上了1年。 但他现在比我幸福36.5倍。
个人分类: 科教感悟|2315 次阅读|5 个评论
诺贝尔奖获得者是否在不断申请国家级课题?
xuecw 2010-10-6 16:18
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是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1974年出生,今年36周岁。 有谁能查询一下,看看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申请过几个国家级或别的什么级别的课题,得到的研究资助有多少? 是不是课题项目越多者,经费越多者越有可能获得此类奖项? 教育评论者熊丙奇为此写评论感叹中国的高等教育: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青年教师、研究人员,为挣够可以兑现工资的学术工分,把宝贵的时间用于无限地填表格、申请课题、撰写论文、寻找期刊发表的过程中,每个人每年都貌似撰写了不少的论文,但学术理想和学术追求却日益淡漠。
个人分类: 高教评论|869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于“指南”的建议
Nancyback 2010-9-30 16:50
2010 年 7 月 28 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指南,征求与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联合资助的中美合作项目 ( 见附件 1) 。由于多年来对国家科技资助机构指南的用意不能很好理解,前些年曾经被指南过很多次,搞得筋疲力尽,最终也得不到项目资助。近年来年龄越来越大,身体渐有老态,就不敢关心这些指南了,很少主动去看这些网页,对这一次的指南也没有看到。但过了几天,收到一位朋友的邮件,善意的建议关注这一指南,并建议与美方一位教授合作。于是下载了这一文件,阅读以后,回复了朋友的建议,因为之前没有见过这位美方教授,所以短时间内很难满足申请资格的第 3 条,决定试图建立联系后明年再尝试。又过了几天,有一位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林跃生 (Jerry) 教授实验室做过交流的学生看到了这个指南,写来邮件,建议与林先生合作申请这一资助。实际上 10 年来和 Jerry 一直有合作,已经联合培养了多位博士生。 Jerry 和我们的实验室都一直在活跃的进行氢能和二氧化碳捕集等等课题的研究。这下没得说了。于是下载了指南转发给了 Jerry 。 Jerry 很快回信,说看了那个指南,并与美国国家基金会网页上发布的 Call( 见附件 2) 做了比较,好像两个对不上。一个是广泛意义上的材料科学,一个是能源材料。写一个申请书化很多时间,你是不是问清楚再考虑写作。于是打电话到基金委询问,回答是美国的 Call 是针对所有的国家,我们自己的兴趣是能源材料,所以对中国的合作就仅限于能源相关材料。于是约了 Jerry 在网上讨论,提出个什么命题,由于近两年我们关于富氧燃烧的课题,感觉对能源领域有重大意义,同时我们双方也对此课题的科学基础有很强的兴趣,并且,我们的合作实际上已经开始,已经在国际期刊发表了一篇共同署名的论文,近期正在整理新的工作结果准备投稿给另一个国际期刊。于是按照基金委指南的要求,填写了予申请表 ( 附件 3) ,并按时提交。 在此之后, Jerry 不断来信询问,基金委是否有答复,认为要申请就应该尽早开始写申请书,因为科学基金的项目竞争激烈,要写,就要写好才有可能命中。在这期间,我还盲目乐观,说,既然指南上写的是招标能源材料科学的项目,我们研究富氧燃烧中的材料科学,非常对口。应该可以开始准备了吧。不期然,昨天下午收到了基金委的答复 ( 附件 4) ,申请简表未通过初审,原因是所申请的研究领域不符合我委于 2010 年 7 月 28 日发布的项目申请指南( http://www.nsfc.gov.cn/Portal0/InfoModule_396/30541.htm )的要求。。今天只好赶紧给 Jerry 写信,道歉,不该如此主观。但是看来看去,怎么也看不出来,我们这一项目怎么不符合指南的要求。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指南,在 11 五期间有重大改进。原来重点和重大项目的指南和科技部的一些项目类似,每年支持的领域都要变化,而且具体到课题,从发布到申请,时间给的很短,这让很多严肃的科学家望而生畏。一者时间不允许写一个严肃的申请书,在短时间内凑个东西去申请,这和平常的写作习惯不符;二者既然这样发布,看来是有人有准备的预先知道了内容,再去参与面临不平等竞争的可能性很大。这样的指南当然让广大科学家反感。 11 五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重点项目指南,有了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各个学科的重点资助领域每年基本上变化不大,稳定的指向各学科的前沿,而且基本上涵盖了该学科大部分科学家的兴趣。这样给各位科学家提供了较充裕的构思申请书的时间,不仅有助于实现学术上公平,也使得申请书的质量有很大提高。这次遇到的问题,有一个予申请是很好的,可以节省科学家和管理者用于评审的时间,但是要写指南还是要有一个公平原则,用词也要严谨,不然还是会使很多科学家浪费时间。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2010 年 9 月 29 日于天南大联合楼。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348 次阅读|9 个评论
美国科学基金的分配制度
热度 2 jianwu 2010-9-26 11:00
最近 施一公、饶毅共同在《 Science 》上撰文抨击中国的科研基金分配制度,引起了极大反响。这里结合我对美国国家科学基金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SF) 的了解,谈谈美国的科学基金分配,期望给中国的基金分配改革做一借鉴。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支持了除人体健康相关科学外的大部分基础研究。一年预算大概是 70 亿美元。所有的经费都通过竞争性申请来分配。一年约有 4 万个项目申请书,大约资助 1 万多个,所以资助比例大约是 25% 。 申请者可以在其学科内任意选题申请。为了引导学科发展, NSF 也经常开出一些引导性的题目,比如,最近鼓励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 评审过程: 1 、申请者递交申请书; 2 、同行邮件评审:即评审者用 Email 寄出评审结论; 3 、同行面申:即评审者聚集到 NSF 总部,讨论邮件评审的结果,确定评审结果; 4 、项目官员根据专家评审结果,上报最终结论。 我认为, 几十年来 NSF 成功地支持了美国基础科学的发展,其主要环节在于: 1. 同行评审。评审意见主要依赖同行评议(一般 3-5 人,详细的评议结果公布给申请者)。 2. 回避制度。 申请者要注明其利益相关(支持或冲突)人( conflict of interest ),包括近 5 年的课题合作者、论文合作者、导师、学生等。申请者的利益相关人是不能来评审的。这一回避制度有效地保证了评审的公正性。 3. NSF 项目官员的轮替制度。除了主管官员,一半以上基层项目官员来自科研人员本身,临时抽调到 NSF 工作 2 年左右,然后轮替,筛选新的项目官员。这一轮替制度保证了一线项目官员的公正性,避免权力集中或滥用。项目官员的短期工作可以避免圈子的形成。因为他们还要回归自己的科研部门,所以一般不敢滥用权力。除非有特殊原因,主管官员一般不能左右基层项目官员的结论。 4. 鼓励年轻的项目负责人( PI )。 第一次申请基金者有优先照顾。每年经费分配统计表里都有首次申请者的百分比。这样可以避免资深 PI 长期占用资源。另外,还有专门针对年轻 PI 的青年基金。 我相信,这些制度在中国完全可以实施,其效果将是明显的。如果在某个领域在国内找不到合适的非利益相关的评审者,完全可以在海外华人或者非华人中寻找。对于评审所花的时间,可以给与一定的补偿。 后记:美国没有与中国科技部对等的部门控制着巨额研究经费。除了 NSF ,美国的其它国家科研资助机构都有专业限制,包括国家健康研究所( NIH ,年度预算 320 亿美元),能源部( DOE , 51 亿美元),农业部( USDA , 4 亿美元),海洋管理局( NOAA , 10 亿美元),宇航局( NASA , 110 亿美元)。 大幅度提高运行较好的中国自然科学基金会的年度预算,有助于改进中国的研究基金分配体系。
个人分类: My Life|20416 次阅读|14 个评论
感谢各位专家老师对我自然科学基金本子修改提的建议
maokebiao 2010-8-26 08:21
由于三年没有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前几天我将自己的基金本子向各位老师征求了改进本子的写作方式( 自然科学基金申请—请提修改意见) 。有人跟我说,把自己的本子上载不是太合适,于是我删除了(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54483 ),但最近几天有好几个人跟我说大家提的修改意见和注意事项不要删除,经验可以共享,所以我把各位老师和同行的意见贴出来与大家共享。 另外,感谢科学网各位博主的推荐与支持。当前推荐数: 43 推荐人: ldh qhliu fumingxu yaoyangxu 陈安博士 xinliscau jsnjjlj weah0500 cllipe Guoxiangyun dongping2009 wenwen boxcar 罗帆 KONGX DNAgene yuewenzhu wangdh 杨学祥 miraclemeli weizhaojun chrujun lix xupeiyang 艾云灿 jizx971 hanson21 kfysdszy jinsblog wangsean 飞跃骑士 qqy86 solarize zhangxianwei shuishousong mqjiang scientist zlyang zls111 zdlh nwnugis book huangxy04 各位专家的回帖建议见后面附件,由于太长,放在WORD文件里(注:悄悄话已经删除),希望对大家都有用: 基金修改意见 对照大家的意见,确实有很多不足,会做事(写论文),不见得能写好本子,确实有道理,以后多改进!!!
个人分类: 星星点灯|9147 次阅读|1 个评论
优中择优?----晒晒我的基金申请书的review
saraca 2010-8-26 00:25
静寂的清秋之夜,有些凉。从导师家里出来,对植物系统学的讨论余热还没散去,就感觉到初秋夜凉。 回到电脑前,收发邮件,看到一封感兴趣的,那就是盼了几天的国家基金回复信赫然列在收件箱里。 逐字逐句,仔细看,想看看前辈评委有何指教和点拨。三位评语皆为赞誉之词,最后一句都是给予支持。不解的事情在后头,学科评审组专家讨论,投票的结果为:建议不予资助。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没有任何理由,只能自己去寻找缘由。在邮件的开头,寻找对应的答案,那就是:由于科学基金实行竞争机制,择优支持,在有限的经费条件下,只能优中择优。 看来,我的项目还是不够那么优秀。何以为优呢?纳闷ing.
个人分类: 出差在外|4934 次阅读|8 个评论
申请基金:“乞讨”VS “推销”
lix 2009-10-2 16:49
几位大侠交流了基金申请的经念,是挺好的。但我觉得乞讨这个词可能有些误导。所以有的网友讲起练哭功来了。一般说来哭功是没有用的,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基金委不是慈善机构,他们资助的成绩,也是要上报、考核的。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误导,我感觉有些文化差别。在西方,讲推销自己的产品,推销自己的思路,是正大光明的事,是公平交易。要成功推销,需要技巧,需要人脉,这些算软实力,是没错的。但买卖双方地位是平等的,基金委是买方,申请人是卖方。 我们文化中那种等伯乐来识才,等刘备来三顾茅庐的因素多了一些,所以有些鄙视自我推销,也就更不注意推销技巧。 所以写申请书,不能委委屈曲地写,心里想着为什么陈主任不带上支票,亲自送来;还要逼我写这玩意去乞讨。要主动替买方考虑,让买方看了我本子,买得心里很踏实。
个人分类: 课件科普|5151 次阅读|7 个评论
申请基金的成功之道=学术硬实力+乞讨软实力
livingfossil 2009-9-28 10:55
《古植物学的故事》背景资料 申请基金的成功之道=学术硬实力+乞讨软实力 经费问题是国内外绝大多数科学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极为头疼的大问题。这个问题确实使许多人困扰一生。有些科学工作者往往因为申请不到科研经费而被迫关门或改行。这是非常残酷的事情,也是很现实的事情。因为每年春季是我国科学工作者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要季节,然后到秋季公布申请结果,所以有人开玩笑道:我们中国科学工作者申请基金好像农民种地一样---“春种秋收”。“人若误地一时,地则误人一年!”如果我们不及时提交基金申请,一般是不可能有获得基金资助的机会。实际上,大多数人即便提交了基金申请,评审结果是“拒绝资助”,这种情形无异于“颗粒无收”,让人十分泄气和沮丧! 从某种意义上看,申请基金类似于行乞。我认为,这种类比并不夸张,也不损害我们科学工作者的职业与社会形象,而是大多数科学工作者实际工作的真实写照。由于研究领域的冷热程度或人脉差异,有的捧着金饭碗,有的捧着铜饭碗,有的捧着铁饭碗,不一而足。 按照是否被迫(forced)申请经费之原则,也许我们可以将科研工作者大致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钱找人”中的人,第二类是“人找钱”中的人。 第一类人通常是很牛气的科研人员,有的不屑亲自申请经费之俗务。那些掌控大量经费的老板、或基金组织、或政府部门、或大公司主动找上门来,几乎是敬“送”经费让他们搞科研。这种情形经常是“锦上添花”的效果,但有时并不全然出于科学研究的考虑。如果有人说他在学术界“轻轻松松当老板”,或“轻轻松松玩科学”(play with science),那么他应该属于这一类人了。事实上,美国、英国、中国许多拥有院士头衔的人或Senior Professors也不属于此列,这说不上是好事,也说不上是坏事。不管怎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第一类人的数量在学术圈子里非常稀少。 第二类人应该占学术界的绝大多数,基本上是过着“人找钱”的日子,渴望“雪中送炭”,几乎一生都在不停地忙于申请经费。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大多数科学工作者在退休之前都要面对这种颇伤脑筋的事情。当然,科学工作者申请经费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另一方面是为了维系或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这是现代科学制度使然----学术界要遵循优胜劣汰之法则。 就科研经费的申请形势看,国内与国际的情况似乎永远是僧多粥少的局面!问鼎科学基金之路的确是一条羊肠小道。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如果一年或连续多年没有申请到经费,这是非常不幸的事情,有时会导致失去工作等生存危机。因此,现在从事科学研究是一种风险很高的职业。有些科研人员,尤其是那些从事冷门专业基础研究的人,如果完全依靠科研经费生存,没有经费就意味着失去一切。在国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的现实条件下,科研人员拼命申请经费有时是为了生计所迫,有时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端问题也是可以理解的。 事实上,由于缺乏科研经费有些人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半途而废,或有始无终。如果一个科学工作者能有机会将他(或她)所热爱的工作一以贯之地干一辈子,这是十分幸运的事情,通常也是十分艰辛的事情。绝大数科学工作者一生默默无闻,为知识积累和科学进步而奉献青春和生命,应该值得全社会的关心与尊重。 在国际与国内科研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准备科研经费申请书是非常必要的训练,尽管申请书已明显“八股”化。对于beginning scientists来说,这很重要,能否成功申请科研经费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将来能否独立开展科学研究,能否完成由“异养”到“自养”的根本转变。对于很多资深PI(principal investigator)来说,他们通常是非常老道的“ proposal writers”,他们的核心工作之一就是撰写基金申请书寻找科研经费。 申请科学基金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个人、学术机构和国家的综合实力。尽管国内的学术生态环境问题颇多,但客观地说我们科学工作者却遇上了千载难逢的好时候,因为自“十五”以来国家财政对科学研究的投入已大幅度增加。显然,基金申请不仅涉及个人的切身利益,也涉及学术机构等多重利益关系。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属于申请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最具竞争力的部门和单位。截止2009年9月1日,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2009年度已决定资助项目17858个。其中,中国科学院获得2201个项目(不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占资助项目总数的12.33%。北京大学获得441项,清华大学获得413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197 项。 科学工作者申请基金如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人申请基金“百发百中”,这种情况确实存在,但堪称奇迹,值得细心的专家们对这种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有的人一生与科学基金无缘,但有可能从别的渠道申请大量经费。有的人先易后难;有的人先难后易。任何科学基金申请的“游戏规则”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如果没有特殊的背景支撑或人脉关系,如果不属于“第一类人”,我们只有执著奋进、提高实力、完善自我、充分准备、势在必夺,才能增加基金申请的命中率。即使不成功,我们也输得体面、败得淡定。 一般说来,申请基金主要靠实力说话。有些人很有实力但却难以拿到基金,其中的变数很多。常言道:“爱哭的孩子有奶吃。”也许人类具有天生的“乞讨”求生之本能。尽管基金申请的技巧五花八门,很难用三言两语加以概括,“爱哭”恐怕是一种很奏效的技巧。这似乎属于申请基金的“软实力”。 然而,一般而言,大多数人过了50岁以后申请科研经费越来越困难,这并不奇怪,却符合科学自身发展规律。不能不提及的是:中国的院士比较例外,可他们为了立项、为了申请诸如科技部“973”之类的大项目有时显得很不轻松,有时也显得很不体面。 申请科研基金似乎是大多数科学工作者不得不走的“羊肠小道”,这是现代科学研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内容。也许我们可以这样说:申请科学基金不仅需要势在必夺的学术硬实力,而且需要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乞讨”策略与技巧,即“软实力”。 孙启高 2009年9月11日星期五晚完稿,9月27日修改于美国
个人分类: Foundation of Palaeobotany古植物学基金会|10046 次阅读|7 个评论
半年来的项目申请
maczone 2009-7-13 21:27
半年来好像什么事都没干成,科研记录如下 : 1.团队里写一个国家基金,不知道这次上会没有; 2.导师那里也参加了一个基金,这是二进宫,胜算不知几何; 3.自己写了一个省科技计划,听说评审完了,但就是不知道结果;还写了一个教育厅项目,直接K掉,不够格参评; 4.接下来要写一个省基金,任务啊,必须在暑假完成。 教学方面的研究也做了一些工作,但大多失败了 : 1.省教改在院里就给拿下了,校教改排名第20,但只选18个; 2.还好,一个成教改革项目给批了。 继续努力吧。
个人分类: 工作|27 次阅读|0 个评论
反思
jyx123321 2009-5-17 15:08
突然接到一位正在做本科毕业论文的同学的短信,告诉我再过一个星期就要上交本科毕业论文,很是吃惊,原以为6月初才进行毕业答辩!搞得有些紧张,不得不调整科研进程,以应付毕业答辩! 由这件事,不由得反思自己今年来的工作。从1月份以来,两个国家科研项目、一个省基金项目的申请、多项国家科学基金项目与江苏省科学基金项目的评议,断断续续,占据了很多时间。同时,还参与了职称晋升,也费了一些精力。本课题组的学术论文的发表,也是要尽力处理的事,不敢有丝毫的怠慢。这个学期,本课题组毕业两位博士、一位硕士,其毕业论文的关键部分,需要反复推敲与修改。在稍有闲暇的时候,就与其他同学研讨课题。当然了,还要承担一门课的教学。就这样,忙忙碌碌,不知不觉之间,竟到了本科生毕业答辩的时间! 自己感觉真的是满负荷运转!而有些事情的结果并不是很理想!而且在持续强力工作之后,自己的脾气有时会变坏,也许不经意间伤害了身边的人! 有所为,有所不为,看来是有道理的!学会拒绝,也是要考虑的!
个人分类: 未分类|4091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个关于“怎样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学术报告
rbwxy197301 2009-3-18 20:10
今天有幸聆听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王永贵教授关于怎样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学术报告。 他介绍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学术性、前沿性、先进性、理论创新、文献五个方面的特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与批准流程等内容。其中他提到了两个模型,我觉得可以与大家分享。 一个是哪吒模型。哪吒有三件宝贝:乾坤圈、火箭枪和混天绫。这三件宝贝可以代表国家自然科学项目申请时三个方面的内容。 乾坤圈代表了项目的选题和立论依据,是一个跑马圈地的过程。乾坤实的大小有限,太大的物件圈不住,太小了有点浪费。这部分内容是通过项目申请书中选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前人在研究过程中的创新和贡献;项目研究的基础和学科优势等内容。这是一个项目的定位的问题,就是申请者的研究在研究领域过程中应该处于一个位置,项目的选题从可而来。总之,这部分内容要说清楚申请项目的必要性,重点在于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归纳和吸收。 火箭枪代表了是研究内容。火箭枪的特点是集中一点进行攻击对方的要害。这部分表明在申请书当中要前人研究成果融合的基础上,申请者把研究目标、解决的问题、研究的关键所在,通过准确的描述来表达清楚。 混天绫代表了是研究方法。混天绫的特点是非常柔软,但运用得当,可以把很多东西串在一起。研究方法就是要把研究的内容通过具体的方法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它反映出申请者对项目研究的可行性如何。研究方法应该具体、正确、合理、可行,注重先进性与创新性。 另一个是营销学视角的项目申请模型:4P+3P+1R+1I。 4P是研究团队、有形的依据、研究基础、立论依据。 3P是流程、研究的方法、技术路线等。 1R是readable,也就是申请书的可读性。 1I是interesting,是指申请书要能够引起别人的兴趣。 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成功申请者与大家分享的成功经验,但是把这些经验付诸于实践需要百倍的努力。 每个成功申请的项目都有许多相同的地方;每个申请失败的项目却各有各的不足。 祝愿大家都能够得偿所愿!
个人分类: 生活随想|539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信所第二期青年学术沙龙之回忆
timy 2008-10-22 16:17
10月21日,中信所第二期青年学术沙龙在中信所419会议室召开。参加对象主要为博士后研究人员(中信所在站或出站博后和来我所工作的所外博士后)、所内青年研究人员、从所外聘请的客座研究人员、以及其他应邀参加者。会议还专门邀请了万方数据研究院孙卫总工出席。 记得去年来所里做博后时,与青年学术沙龙的发起人之一朱礼军博士进行过多次交流,一直有这样的设想,通过学术沙龙,邀请所内外的青年研究人员,增加相关方向研究人员的沟通和交流。终于在近一年后,也就是今年7月11日,在北京农科农科大厦那举行了第一期学术沙龙,当时的主题是本体技术讨论,重点讨论模块化本体技术。 经过酝酿,第二期学术沙龙定题为科研项目申请经验交流。主持人是张运良博士。这次讨论相对上次,是比较充分的。三个报告人(一位所外客座、一位所内青年研究人员、一位所内在站博士后)各自从自身申请项目的经历、申请书撰写、申请项目失败原因分析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孙卫总工则对每个报告进行了点评,给出了项目申请的若干注意事项,并且提供了一则很重要的信息: 科技部开展10000个技术难题征集活动 ,希望大家都去努力一试。我个人感觉,通过这次沙龙还是非常有收获的。 最后分享一下所内青年研究人员化柏林的藏头诗,希望今后参加青年学术沙龙的研究人员越来越多(注:由于刚办不久,还两次还是相对小的规模,今后可能争取更大规模),同时希望沙龙越办越好。
个人分类: 同行交流|4794 次阅读|3 个评论
NSFC项目申请和评议的两点体会
陈龙珠 2008-10-7 13:07
一年一度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评审今年已经落下了帷幕。由于高校管理层对此评审过程相对公平、公正的基础或应用基础性课题的申报相当重视,高校各档教师尤其是准备晋升副教授或教授岗位的青中年教师,不少人都有一次或多次申请和煎熬等待结果的经历。 昨日傍晚,和一位参加过今年基金申请项目同行评议的教授,聊起各自身边年轻同事明年课题申请的准备事宜。尽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额度和项目数逐年有所增加,但总申请数有增无减,获准资助率还是令人痛苦的偏低。面对这种情况,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申请书的内容就得更加用心去准备。 关于项目申请书,我个人感觉其核心在于简明扼要地阐述:拟研究课题的立项依据要充分(包括具体的客观需求)、国内外现状尤其是值得研究的科学问题(非纯技术性的)认识要清晰、自己打算有把握解决的确实属于关键问题。 对一个较新的专题领域,开始关注、查阅文献、分析思考和着手进行有价值的研究工作,或许要经历1~2年的时间过程。因此,平时没有积累,只是到了NSFC项目申请时间前匆忙地着手撰写申请书,不便于看准选题及其关键科学问题的可能性增大,研究计划内容也会显得较为含糊。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获得满意的评审效果,或许就难了。 本人获博士学位工作以来申请NSFC项目有失有得,但从中逐渐体验的自我评估做法包括,若申请获批的话,自己及课题组成员确实可以很快地开展申请书中阐述的大多数工作并能获得主要预期成果,则说明自己对该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基本上是到位的,申请获准的可能性相对就大些的。 对待工作时间不长的年轻学者,项目申请书除了上面的问题要重视外,既有科研成果(主要体现在发表于高水平期刊上的论文数量等)的情况,或许也会影响评议专家对申请项目研究及其预期成果的判断。为鼓励有潜力的年轻人脱颖而出,评议时可能会出现不特别在意与拟申请项目研究很相关的既有研究基础和成果的现象,但同时会看重其已经有一定的相关性甚至只要是本学科领域的既有成果的质量和数量。因此,在没有自己负责获得国家基金会等资助的重要基础性研究课题前,积极参与其他课题的研究和勤奋撰写科学论著,也是非常重要的积累过程。 以上两点只是个人看法,欢迎博友指正和补充。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6443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8: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