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教学创新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热力学课程教学创新第一人: 延边大学理学院郭振平教授
jitaowang 2016-11-15 10:12
郭振平教授是一位深受同学们赞扬的好老师 , 他主讲的本科生课程中就包括《热力学与统计物理》 . 以下就是延边大学网站上对他的介绍 : 郭振平,男, 1959 年 4 月出生, 1982 年 1 月延边大学物理系本科生毕业, 1988 年 7 月延边大学物理系研究生毕业, 1991 年 9 月至 1992 年 6 月在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系作国内访问学者,研修非平衡态统计物理博士生课程, 1994 年 6 月被评为吉林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1997 年 9 月被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 1999 年 1 月被评为教授, 1999 年 6 月被评为延边大学学术带头人, 1999 年 12 月被评为延边大学优秀教师, 2001 年 1 月获延边大学( 1999 - 2000 年)教学三等奖, 2004 年 9 月至 2005 年 6 月在清华大学作国内访问学者 , 参与国家 “973” 项目研究。现已从事高校物理专业教学 30 年,已发表科研论文和教学研究论文百余篇。现任延边大学理学院物理系书记、大学物理教学与研究中心主任、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硕士生导师、学科教学(物理)教育硕士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纳米物理(纳米尺度功能材料的光磁电性);物理教育技术。 主要讲授的研究生课程:《固体元激发》、《固体量子理论》、《量子统计物理》、《相变与重整化群理论》、《非线性光学》、《量子光学》、《辐射场理论》、《凝聚态物理专题》等课程。 主要讲授的本科生课程: 《力学》、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 《固体物理学》、《信息光学》、《量子力学》、《数据库原理》、《 C 语言程序设计》、《大学物理》和《大学物理实验》、《大学物理演示实验》等课程。 I. 2007 年全国高校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教学及学术研讨会在延边大学举行 延边大学的规模不大 , 从上面的介绍可知 : 郭振平教授担任的本科课程就达到十多门 , 再加上研究生的课程,极其繁忙 . 这次又担任举办单位的会议主席或负责人是极其不容易的 . 按照规定举办单位的会议主席或负责人必须在前一年同样参加全国 “ 热统 ” 会议 , 并在那时提出申请的 . 因此郭振平教授可能已经不止一次听过我的报告 . 不管如何 , 我的 2007 年在延边所作的大会报告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 此后 不久就从延边大学的网站发现 : 在郭振平教授的本科生课程 “ 热力学 ” 的教学大纲中我的 “ 现代热力学 ” 专著 已经被指定为唯一的教学参考书 . 相应地可以说 : 郭振平教授就是热力学教学创新第一人 . II. 2007 年 “ 热统 ” 会议上对 “ 热力学教学 ” 现状的尖锐批评 . 在参加会议的人员报到以后 , 北京大学林宗涵教授就把一本刚刚出版不久的 教科书送给我 . 我把其中热力学部分看了一下就非常气愤 , 原来它把在 2003 年 “ 热统 ” 会议上受到批评的“热力学教学”现状 , 原封不动地保留着 . 我在 2007 年 “ 热统 ” 会议的第一天作第一个大会报告时 , 就尖锐地批评说 : 用这样的热力学教科书 , 即使教好了 , 也解决不了低压人造金刚石的热力学现实问题 ! 因为这次我的录像没有成功 , 很遗憾 , 不能在此作更多的精确表述 . 很可能就是这次会后 郭振平教授就开始了他的热力学教学创新 . 在这一系列会议中 , 中山大学物理系的热力学老师也当面告诉我 , 他在课程中也作了现代热力学的介绍等 . 在美国滨州大学材料学院 ( 也就是美国第一家重复做成低压人造金刚石而轰动全世界的学院 ), 刘梓葵教授 ( 应该是美籍华人 )2013 年前后访问复旦时就告诉我说 : 他们学院的热力学老师也在介绍我的 “ 现代热力学 ”( 英文版 ), 科学出版社 (2009); Springer(2011). 从时间上估计也要晚于郭振平教授 , 所以可以说 : 郭振平教授就是国内外热力学教学创新第一人 . III. 最早对“热统教学”现状提出批评改革的是内蒙古大学梁希侠 , 班士良 , 宫剑 就在 2003 年第一次的全国 “ 热统 ” 会议上 , 梁希侠教授就作为会议主席作了第一个报告 . 明确提出要把 “ 热力学统计物理 ” 课程内容合成一门以“系综理论”为纲的 “ 统计热力学 ”, . 我是刚刚接触到 “ 热统 ” 的教学 , 没有发表任何意见 . 我估计此中涉及教育部的教学计划规定 . 实际上是对当时“热力学教学”现状的不满 . 因为直到如今 , 国内很多物理系 “ 热统 ” 的热力学部分仅仅重复讲了大学物理的热力学第二定律的 “ 克氏表述 , 开氏表述和开氏的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 ”, 而其他部分几乎都是虚假的 , 例如用 “ 热电偶效应 ” 代替 “ 第二类永动机 ” 的数学推导和描述等 . 这样的情况确实很早就应该加以批判 . 在此我要感谢班士良 , 宫箭等 , 2003 年全国 “ 热统 ” 会以后的系列会议 , 基本上是由班士良教授主持的 , 他一再为我提供了第一个大会报告的机会 , 并由他亲自主持我的报告 . 同时我也非常支持班士良教授等为推动教育部课程计划改革所作的努力 . 因为随着 “ 热力学课程 ” 发展的中学化 , 在物理学科的大学一年级讲授 “ 热力学课程 ” 的大学数学较多部分是合适的 . 在物理学科的大学二年级讲授只需要讲授 “ 统计物理课程 ”.
个人分类: 现代热力学|7651 次阅读|0 个评论
倪光炯, 王炎森教授的国际领先热力学基础理论教学创新
jitaowang 2015-12-20 15:42
倪光炯 , 王炎森教授的 国际领先热力学基础理论 教学创新 前不久 , “ 倪光炯 , 王炎森 . 物理与文化– 物理思想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 第三版 )” 一书已由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作为国内文科物理的一本权威教材出版发行 . 这本书深受国内广大师生们的欢迎 . 高等教育出版社对最这本书的出版和再版 , 三版非常重视 . 正如作者在第三版序中所说 : “ 本书于 2009 年 3 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以来,广受同行和读者厚爱,累计印刷 13 次,印数达 6 万多本。目前全国约有 100 多所学校在使用本教材。 ” 高等教育出版社对该书的出版也很重视 . 并且作过详细的介绍 : “ 《物理与文化 : 物理思想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 第 2 版 ) 》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书以物理基础知识为载体,通过对物理学发展史上一些重大发现过程以及对相关著名科学家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介绍,充分展现了物理学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 作者力求将物理思想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贯穿于全书之中,注重对学生的科学素质的培养。《物理与文化 : 物理思想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 第 2 版 ) 》对物理基础知识的介绍亦有较强的系统性。全书基本概念清晰,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反映新的科技进展以及有关的社会问题。全书内容深入浅出、通顺易懂、图文并茂,并附有一定量的习题和思考题。 ” 对第三版的介绍也指明是 “ 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主讲教材 ”. 该书的两位作者都是很出色的教授 . 从网上介绍可知 : 倪光炯教授 1955 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历任复旦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现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高级物理学会理事,上海市科技史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 曾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专于理论物理。对莱文逊定理及相对论量子力学作了深入研究。 我恰恰是 1955 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 , 和倪光炯教授是同届不同系的 . 早就知道 , 倪光炯经常是他们班上的第一名 , 非常优秀 , 也因此留校 .1956 年向 “ 科学进军 ” 的年代中 , 我还听过倪老师的本科生 “ 数学物理方程 ” 的第一章 (2 学时 ) 的课程 . 确实非常生动 , 概念清晰 . 特别是作为学校的老师 “ 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 是凤毛麟角的 . 王炎森教授也是我校获得 “ 名师奖 ” 的一位教授 . 特别是 “ 文科物理 ” 课程 , 众口称赞 . 显然 , 在如此广泛使用的教科书第三版中增加了热力学发展的最新内容 , 肯定是一项重要的国际领先的热力学 基础理论教学创新 . 一定会进一步带动热力学 基础理论教学领域的国内外发展 !
个人分类: 现代热力学|4141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育部该请我系统设计中国“教学系统”了
热度 3 shehuiguanli 2015-12-14 14:36
经过多年研究,终于找到“解决问题思维规律”,这既是世界第一次找到“科学研究的方法”,也是世界第一次找到“系统化方法”。 按照这一思想,终于使教学方法(系统)取得突破,这是全世界第一次教学方法的真正突破。 解决世界 3 大教学难题,教学时间效率提高 4 —— 6 倍,学习效率提高更多,所有内容极易学会和学好,学习变成一件极为简单的事情。 同时,找到中小学教学内容系统化方法和教学模式(教学系统)的改变方法,按照新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的信息量将实现 20 倍以上的增长,而学习时间和学习强度、以及学习效果有极大改善。同时实现教师教学强度大大降低。 我国一直希望实现“教学改革”,但基本上没有任何改变,甚至“越改越差”。当然是没有找到恰当的解决方法。 而我现在都找到了。 为了中国的教育,为了中华民族。 教育部该请我系统设计中国“教学系统”了
350 次阅读|6 个评论
让教授当助教
热度 1 smilesun 2010-9-30 20:46
自08年首开这门课以来,一直在想如何通过这门课让学生学到更多实用的东西。虽然这门课程介绍文献检索知识、文献管理、信息分析等知识,确实对大家很有用,而且得到同学和网友的积极评价。但这种表观的满足并不是我的初衷。 有些想法想去实施,但需要太多的精力,对于我这个业余搞教学的来说几乎是无法实现的。 找助教很难,原因是选课的同学大都没什么研究经验,对文献也不熟悉。 刚刚突然想到,何不利用这些学生的导师当助教呢?也许这是一个不错的注意。具体怎么实施还在考虑中。有相关经验的朋友不妨介绍介绍经验。 而且,让几十位教授当助教听起来很牛X的样子。
个人分类: 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4794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04: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