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创新发展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以服务型制造引领中国制造创新发展
WHQ2015 2016-8-17 16:53
发展服务型制造,重塑制造业价值链,是增强产业竞争力、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必然要求,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动选择,是有效改善供给体系、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举措。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形成和我国制造强国进程相适应的服务型制造能力,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协同发展和深度融合,带动价值链整体提升。 服务型制造,是工业化进程中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一种新型产业形态,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制造业企业通过创新优化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不断增加服务要素在投入和产出中的比重,从以加工组装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型,从单纯出售产品向出售“产品+服务”转变,有利于延伸和提升价值链,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 发展服务型制造,重塑制造业价值链,是增强产业竞争力、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必然要求,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动选择,是有效改善供给体系、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举措。 国家从战略层面高度重视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按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的方向推进制造强国建设。“中国制造2025”九项战略任务和重点之一就是“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十三五”规划纲要以及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也都将服务型制造作为制造业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路径。 据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工程院日前印发了《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明确了服务型制造的发展方向和三年目标任务,并迅速启动了政策宣贯和“服务型制造万里行”等工作。 以服务化转型引领中国制造创新发展,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举措,是新常态下精准实施产业政策的新探索,时不我待,任重道远。 首先,要深刻认识我国发展服务型制造的机遇和挑战。 机遇主要来源于3个方面。一是动力和压力同步作用。从国内看,我国已经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资本投入转向技术进步,即创新驱动。行业特征则表现为专业分工进一步细化,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明显增加。从国际看,发达国家经历了金融危机后,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通过效率提升和服务转型维持竞争优势。我们必须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实施同步创新,才能缩短赶超路径,从跟跑者变成并行者甚至领跑者。二是环境和技术同步具备。我国长期以来持续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在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方面,已有很好的实践和示范。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爆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普及,为发展服务型制造带来新的历史性机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提升了制造业的资源配置效率,优化了企业的生产组织和运营管理方式,催生了平台经济发展,为建立柔性化制造系统和推动产业协同创造了条件。三是供给和需求同步升级。我国从2010年起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但从制造业的供求关系看,需求结构变化呈现新的特点,从过去新的消费领域横向拓展为主转向既有消费领域纵向升级为主,模仿型排浪式消费的阶段性特征已发生变化,个性化、品牌化、绿色化消费逐渐成为主流。在供给侧,我国制造业人均增加值大约只有美国和日本的1/20,制造业附加值率只有美国和日本的1/2,还有很大潜力和提升空间。在需求拉动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下,制造业必须更加重视面向客户的研发设计和产品服务等要素投入,将微笑曲线整体抬升,并向高附加值两端延展,才能真正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发展服务型制造也面临三方面主要挑战。一是认识不到位。服务型制造仍是有待探索研究的新领域,对其重要意义和现实路径缺乏足够的认识和能力积累。二是发展不均衡。一些行业领军企业和特色优势企业已将研发设计和系统解决方案等作为重要业务,但大部分企业仍只能提供安装或维修等基本服务。三是公共服务不完备。尚未形成有针对性的技术支撑和政策支撑体系,基础性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能满足服务型制造的发展需要,特别是在引导企业对接市场需求、深化产业链协作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其次,要明确发展服务型制造的总体方向。 发展服务型制造,必须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中国制造2025”总体部署要求,深刻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全球科技革命的新机遇和制造强国战略的新要求,以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为导向,以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为手段,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政府重在营造发展环境,引导和鼓励市场主体瞄准制造业价值链高端环节,加快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推动服务型制造向价值化、专业化、协同化、智能化、高端化方向发展,在实现制造强国战略进程中发挥创新引领作用。 发展导向价值化,就是要引导和支持企业全面对接市场需求,不断提升需求感知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形成同步实现客户价值和企业自身价值的双赢格局。产品服务专业化,就是支持企业聚焦自身核心业务,建立健全基于制造的服务系统和基于产品的服务系统,提升服务型制造的专业化和精细化水平。鼓励优势制造业企业“裂变”专业优势,通过业务流程再造,面向行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组织形式协同化,就是鼓励制造业企业逐步突破生产和服务、企业和社会的组织边界,实现在目标导向下社会分散资源的有机整合,利用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发展平台经济,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服务方式智能化,就是要加大信息通信技术的支撑和保障力度,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推动流程再造,切实推动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的融合发展。业务层次高端化,就是鼓励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和业务形态,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由提供产品向提供系统解决方案方向发展。 我们的发展目标是,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形成和我国制造强国进程相适应的服务型制造能力,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协同发展和深度融合,带动价值链整体提升。在发展绩效层面,要培育一批综合实力强、行业影响大的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和一批带动性强的服务型制造重点项目。示范企业服务收入占企业总收入的比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发展格局层面,大中型企业内部独立开展服务型制造的部门逐步增多,小微企业专业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在发展环境层面,制造业企业对服务化转型的认知程度和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支撑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网络逐步完善,服务型制造的国际交流不断增多。 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把握好四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要把握好强化制造和提升服务的关系。服务型制造是基于制造业的发展基础实现服务化转型,是强制造,不是去制造。服务增值必须以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为基础,如果没有制造所提供的核心价值,也很难有服务创新的衍生价值。必须要牢牢把握强化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这个关键点,通过优化服务机制推动制造业技术能力的创新和升级。二是要处理好全面推动和重点示范的关系。引导服务型制造发展,要全面发力,在制定标准、完善政策、培育人才上下大力气,通过营造环境来引领趋势发展。也要坚持问题导向和发展导向,加强示范引领,在重点领域和重点地区推进项目和企业示范,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带动各项工作扎实开展。三是要处理好扶持领军企业和服务中小企业的关系。要充分发挥领军企业核心技术强、产业链条长、内部交易成本低、产业协作能力强的优势,鼓励企业提升分工协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同时,要通过构筑公共服务平台,扶持专业化中小企业发展。鼓励中小制造业企业积极外包非核心业务,支持中小服务公司面向行业、区域、大型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四是要处理好普及补课和同步创新的关系。一方面要虚心学习先进国家在工业化发展方面的经验,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弥补我国在工业2.0和工业3.0方面的短板。另一方面,也要完善自主创新政策体系,加快创新驱动和跨越式发展,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在国际产业体系中的地位和话语权。 最后,要落实好发展服务型制造的三大任务。 一是要加强服务型制造政策引导。全面落实发展服务型制造的专项行动指南,加强产业政策与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的协同。及时跟踪国内外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新趋势、新模式,加大对新兴产业和交叉领域的调查研究和政策储备。健全服务型制造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探索建立服务型制造的统计核算和评价指标体系。整合国内外专家资源,建立服务型制造专家咨询库,组织专家深入企业开展现场诊断服务。通过案例推广、专著文章、专题报告、媒体宣传等形式,加大对服务型制造理论和实践的宣传推广。 二是要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结合“中国制造2025”确定的重点领域,鼓励制造业企业提高服务要素投入,在研发设计、流程再造、信息支撑、国际竞争等方面加大实施力度,提升制造业企业产品附加值和整体效益。结合“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布局,积极扶持和建设一批区位优势突出、制造基础雄厚、配套服务完备的服务型制造集聚区。在创新设计、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融资租赁等领域,遴选一批示范项目和示范企业,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支持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创新发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促进各行业、各领域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水平,实现服务增值。 三是要夯实服务型制造发展基础。整合政产学研用各方力量,完善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鼓励小微企业运用科技、信息、人才等资源,开展个性化特色服务。充分利用“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推动信息通信和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制造和服务的协同发展,全面支撑业务流程再造和商业模式创新。引导制造业企业、研究机构、社会资本组建服务型制造产业联盟。
674 次阅读|0 个评论
邓来义:在蒸煮阿胶江湖中的创新发展
热度 1 francy 2016-4-1 02:05
首页 药品频道 正文 邓来义:在蒸煮阿胶江湖中的创新发展 2016-03-31 13:14   来源:光明网   我有话说 2016-03-31 13:14:33 来源:光明网 作者: 责任编辑:孟圆 光明网3月31日讯(记者 沈阳) 3月24-25日,首届中国品牌药店工商峰会暨双品汇24日在重庆南岸区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本次峰会共邀请来自32个省、市、自治区的400多家医药零售连锁品牌企业和200多家医药工业品牌企业参会,参会代表多为公司董事长或企业负责人,总人数超过3000人。光明网记者应邀参加这次展会并采访了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副会长、这次中国品牌药店工商峰会暨双品汇组委会主任唐先伟,还采访了几家参展商其中,有一家是只有不到十年历史的生产企业、山东鲁润阿胶药业有限公司。 首届中国品牌药店工商峰会会场外墙四层楼高鲁润阿胶广告 沈阳 摄影 一、阿胶加工工艺有蒸和熬之分 在我国,每年阿胶消费在300-400亿元人民帀之间,是药店非处方药与非药品之间三大业务创收产品。其中比较有名的有:东阿阿胶、同仁堂阿胶、福牌阿胶和鲁润阿胶等品牌。而鲁润阿胶是本人在一年前参加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健康网络媒体分会之后,所有协会大型活动必定见到的主要参展商。本人第一次吃阿胶这种补身体的非处方药也是在鲁润阿胶展位上,品尝过后而彻底改变了对阿胶吃法的态度。不过,由于阿胶行业一直十分复杂,特别是真假阿胶问题在近两年的媒体报道中一直没有停止过。而在阿胶加工工艺中,又分为传统的熬阿胶和创新的蒸阿胶(鲁润专利)。 下面是本次参加首届中国品牌药店工商峰会暨双品汇开幕式之后,第一次采访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副会长、山东鲁润阿胶药业有限公司邓来义董事长,同他交流阿胶行业中创新发展问题。 光明网记者在首届中国品牌药店工商峰会采访邓来义 沈阳 摄影 二、阿胶的检测标准促进行业自律 光明网:邓副会长您好!很高兴在此次工商峰会上见到您,作为我们中国医药物资协会的领导,我想先问一个最近比较敏感的话题,或者大家比较关注的话题。目前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劣质阿胶,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咱们鲁润阿胶是怎么确保阿胶品质的呢? 邓来义:我们鲁润阿胶自成立之日起,就严把阿胶质量关。我们返聘了原外贸局资深质检员对驴皮进行初步甄选,然后再把所有使用的驴皮剪下2块,每块5平方厘米,一块做为留样,一块送检,二次确保驴皮的正宗品质。并且,我们根据国家药典的要求上了一台价值近200万的阿胶检测设备,其灵敏度极高,用以检验每批次阿胶的品质,每一批检测指标都高于国家标准。 三、鲁润阿胶参加工商峰会的初衷 光明网:鲁润阿胶参加此次工商峰会的初衷是什么? 邓来义:中国品牌药店工商峰会是重庆中盟医药搭建的全国性医药工商企业交流平台,我们鲁润阿胶自中盟医药成立以来就一直是战略合作伙伴。鲁润阿胶参加此次工商峰会能和中盟医药一起推动医药工商交流平台的快速打造,能为行业健康、持续、高速的发展提供帮助。 光明网:中盟医药是一个由多个企业的组成的股份公司,你们是它的股东还是它的战略合作伙伴? 邓来义:战略合作伙伴。不是股东,中盟的股东是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大型的药品零售连锁企业。 光明网:与中盟合作对你们的销售有帮助么? 邓来义:对我们的销售帮助还是非常明显的。 光明网:鲁润阿胶与中盟医药合作多少年了? 邓来义:我们合作5年了。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会长窦熙照到鲁润阿胶展位和邓来义合影 沈阳 摄影 四、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和中盟的不同 光明网:中盟是一个实体的联盟吗?中盟医药是中国医药物资协会的副会长单位,那么,中盟医药与中国医药物资协会是怎样的关系呢? 邓来义:对,中盟是一个实体的联盟。中国医药物资协会是打造平台,让大家自由发挥,中盟医药是平台上的一员,也是实体公司,它具有一种联合采购的功能。 光明网:中盟医药和中国医药物资协会上其他的平台有区别吗? 邓来义:是有区别的。中盟医药有资本的黏性,他们是要注入资本的。 光明网:我想问一下,做为医药工业,中盟是一个商业的联合体,商业的股份公司,在这样的采购平台上进行资金结算,对您来说,是否值得信任呢?您又是如何评价中盟的呢? 邓来义:我觉得中盟这个平台不错,中盟的股东们也非常团结,大家集中力量办大事。我们对中盟是非常信任的,而且在中盟的销售额也是逐年攀升的。 五、鲁润阿胶是制造和服务全产业链创新 光明网:打比方说,消费者进到一个药店,为什么推荐人家购买鲁润阿胶,而不推荐其他品牌的阿胶呢? 邓来义:“鲁润人一生专注于一件事——做好阿胶”。像我刚才讲的,从原材料到成品严把质量关,做到让客户、让消费者放心。另外一个层面就是做好阿胶,怎么讲呢,公司成立至今,严格遵守市场规则,从未出现乱价、串货现象,现已拥有一支能打能拼、口碑良好、对未来充满信心的销售团队!此外,我们对合作伙伴展开金牌店员培训、社区活动、会员健康讲座等一系列的终端动销推进措施,让他们更加信任我们,更加的依赖我们,从而更加愿意的去销售鲁润阿胶,去服务更多的消费者。 首届中国品牌药店工商峰会鲁润阿胶和药药好广告 沈阳 摄影 光明网:我突然想起昨天有人看着我拍摄鲁润阿胶的时候问了我一个问题,阿胶是一口吃进去的,鲁润阿胶是怎么样去做售后服务的呢? 邓来义:我们的售后服务就是让店员把阿胶这个不好服用的产品变成方便的、快捷的、即食性的阿胶产品。我们加上红枣、核桃仁、黑芝麻等辅料让它的口感更好,糖尿病人就给他提供木糖醇阿胶产品。 光明网:有糖尿病的人是不能吃含糖阿胶糕的,我看咱们药店有在制作木糖醇型阿胶糕,那么咱们鲁润阿胶产品里面也有吗? 邓来义:有的。木糖醇型阿胶糕有两种,一个是在药店现场制作的时候,把冰糖换成木糖醇。另外,在我们的即食阿胶糕里面有木糖醇型阿胶糕。 光明网:这是不是就是我们贴心的售后服务? 邓来义:对,我们鲁润阿胶的服务就是时刻为消费者着想。比如说现在天热了,有些消费者喜欢清爽的口感,我们就在阿胶制作的辅料中加入百合、菊花这样的辅料,既美味又健康。 光明网:我看咱们鲁润阿胶是蒸出来的,那么蒸阿胶到底有哪些好处呢? 邓来义:我们鲁润阿胶采用专利蒸锅,恒温蒸馏,受热均匀,不产生火毒,服用不上火,营养不流失,而且在封闭环境下蒸制而成不落灰尘更卫生。 【采访后记】这是本人第一次采访阿胶制造企业董事长,尽管只是在商品展览现场提问,但是,此次采访,加深了本人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因为鲁润阿胶邓来义董事长所介绍的信息,其实是回答了什么是鲁润阿胶的制造和服务全产业链创新内涵。 【相关新闻】 光明网药品频道:邓来义专栏 【鲁润阿胶特约】让更多人像吃糖果一样吃阿胶养生 《对话唐先伟:重庆中盟这4年做了什么事 http://yp.gmw.cn/2016-03/31/content_19522694.htm
个人分类: 中国医药物资协会|1458 次阅读|2 个评论
妨碍创新的观念因素
benlion 2014-12-24 09:49
不发展企业、不培养创新型创业人才,就不会有大学、科学发展的经济基础。科学,本质是发展经济;但是,没有技术创新需求,科学不能转化为技术,就不可能资助科学发展。关键就在于:究竟是什么给企业带来利润,靠特殊关系、各种待遇或靠技术创新、市场竞争? 夕阳西下的企业, 如何能够引领朝阳产业、新兴技术的发展? A 领域的专家,何以能够是 B 领域的权威?这与儒家的家庭尊长爱幼、领导的上下级有别全然不同,也与科举制不看资历、长幼、背景的考试与任命制度完全不同。 妨碍改革的观念因素:古已有之,忽视后来的发展与进步,以今论古,忽视前人的努力与贡献。如果,历史上古人、前人的创造、创新也要加以否定,那么,尤其不会有驱动个人或企业创造、创新的动力。或者讥讽、挖苦现代社会的个人或企业的独特个性,也只会是摧毁创造、创新的环境和氛围。 企业不是不会用新技术和新产品 – 常常引进,而是不投入研发,而是从别处去获取;因为,欠缺促使企业创新的机制。而且,社会的个人和企业都会看,创新的个人或企业没有得益,谁会去创新呢?日本企业不同,美国学术也不同,最大的特征就是激励创造、激励创新的管理机制。 人才不避亲,人才不唯亲,人才难揽,体制必须改革。媒体也是权力,资本、技术和媒体,都可体现为权力;然而,欠缺的是思想家和发明家,无论是科学发展,或是企业创新,缺的都是人才创新体制。诺贝尔奖,不容易预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却难见 - 大学、企业领导关键在是否伯乐。如果,已成就了方知是人才,已成名牌才知是人才,那么,就很容易揽人才,实际上,创新和发展的潜力或机会已经不再 - 却可以做伯乐。 -(科学和产业的社会考察 - 总结)-
个人分类: 201415|1743 次阅读|0 个评论
前沿与尖端 - 保障、继承与创新
热度 4 benlion 2011-8-8 07:23
建立创新型和创新的过程是复杂体系,创新过程需要具备国防安全保障的环境、国际知识和技术的继承,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够有创新的发展。 一、二弹一星不只是科学技术,也不是一般的知识或实体产业的商品,而是一个关系国家安全利益的重大战略军事实力;这不是由创新与否来衡量,就如我已在 “ 也谈创新 - 评论 ” 中所说,而且,当前中国需要更多的拥有国际这类尖端技术 - 需要更多的“二弹一星” - 如,无人飞机、航母、太空船、机器人等。 二、二弹一星是国外的发明 - 创新,当时国人有幸参与了这类当时刚刚发明的尖端技术前沿科学的研究和学习 - 现代就没有这么好机会了 - 所以更强调靠自己;但是,二弹一星的自主研制过程 - 其中,必然有许多(我不是这领域专家不熟悉具体)方面和内容是改进或创新的技术或方法 - 也包括研制的组织管理等方面 - 创新不只是技术,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本身是创新(国际上新增的信息)在二弹一星研制上的系统工程应用也是创新 - 创新有不同层次也有不同领域,等等。 以我自己的学科领域举例: 关于系统生物学,系统生物学词汇、系统方法的生物学研究、抗体的系统观、系统的实验测量、组学芯片、分子相互作用的生物系统研究概念等没有一样是胡德提出或所谓之创新,他的创新在于建立第一所系统生物学研究所 - 以及将功能基因组学( omics )称为系统生物学 - 这一点却恰是导致后来科学界在 “ 系统生物学 ” 用词的争议的原因。 合成生物学 - 一个学科的创新,包括,每一个阶段的创新, “synthetic biology“ 词汇的创新,生物分子人工合成的创新(分子进化实验室模拟),用 synthetic biology 表述人工基因重组概念的创新, 1999 年的基因组智能和工程方法的人工生物系统研究的概念创新, 2000 年及之后的合成生物学研究发表的各种研究论文报道的内容, 2003 年标准部件( biobrick )方法的创新、代谢工程、生物反应器、细胞计算机、人工生命、生物太阳能技术等等许许多多的研究成果创新。 “Synthetic Biology”的词汇,目前国际上追踪到 1910 年法国科学家的一本法文著作,所以,科学历史之所以也是一门科学。 我在 1999 年用 “ 基因组智能( genomic intelligence ) ” 时一点也不知道地球上有这个词汇,但就是今年,我才从 Google 上的书库里查阅到 1998 年就有,还查阅所有资料,我用这个词的新含义或概念是不同与以往文献,在这之前我从来不说 “ 基因组智能( genomic intelligence ) ” 是我提的,现在更只能是说是我用这个词表达了一个新含义或概念。 所以,我以为在科学上的严谨作风就是 - 不要随便说什么东西是谁 ” 创始 ” 、 “ 创新 ” ,而是要有说哪年哪月提出了什么,至今还没有看到更早的记录,用 “ 创始 ” 、 “ 创新 ” 等词汇是需要足够时间考验才能说的话。 创新以发表为优先权,同于专利声请的相类次原则 - 技术上的创新一般是以专利申请与获得批准为依据;但是,创新有关键、重大、开创、一般和改进等类型。 在对以知识产业、实业经济为目的的创新支持上,查阅或检索文献是前提,国内的说法是 “ 查新报告 ” ;但我不主张只限于国内中文文献的检索,如果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话。 创新的前提是继承,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在社会、经济,尤其医学、工程、军事、基础建设等许多领域,首先是继承,然后才是创新,继承,有时只是知道一个概念、一个原理,并非是所有细节,细节上的改进也是改良型创新,创新是没有止境的;但是,源头上的创新是决定型领导地位的创新。
个人分类: 2011|9511 次阅读|4 个评论
桐乡市委 政府关于2009年推进全市经济转型升级创 2009
pikeliu 2010-10-7 21:59
中共桐乡市委 桐乡市人民政府关于2009年推进全市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 桐委〔2009〕3号 (2009年2月17日) 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市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质量,按照保增长促转型、抓改革促发展、重民生促和谐的总体要求,着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现就2009年经济发展提出如下政策意见: 一、农业与农村经济 扶持方向: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培育现代经营主体,加快农业发展方式和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一)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培育新型农民合作组织 1、加速土地流转。对依法组织成片新流转土地面积100亩以上、签约土地流转合同五年以上,一次性给予流出农户每亩100元奖励,村级组织每亩100元工作经费;对利用冬闲田成片季节性流转种植粮油面积20亩以上,给予经营主体每亩20元的奖励,村级组织每亩15元工作经费。 2、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对本市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经营服务组织、直接为农服务的企业、农民购置粮油产业和农业主导产业的机械设备,除上级补助外给予15-30%配套补助;对农机合作社、农机化示范基地创新服务机制,购置新型农机、新建农机库房、开展植保统防统治给予重点奖励。 3、扶持专业服务组织。对各类服务组织或农户创办小蚕共育室一期蚕种饲养量50张以上的给予每张10-15元的奖励;对各类服务组织引进国内外新品种、新技术,开展示范推广应用、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农民增收作用显著的项目给予3-5万元奖励。 (二)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4、扶持都市型生态农业。对新建100亩以上的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业主导产业种养示范基地和接轨大城市合作建立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按类型每亩奖励50-150元;对农业龙头企业、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建无公害以上标准化生产基地,奖励标准提高50%。 5、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对新建成连片50亩以上、签约土地流转合同五年以上的钢管大棚和毛竹大棚(避雨栽培)、梨V型栽培的设施农业基地,分别按每亩1500-2500元、500-600元给予奖励。 6、鼓励规模化生态养殖。对养殖散户搬迁入园,养殖量存栏畜3000头(禽1万羽)以上的规模化生态畜禽小区,新建的畜禽棚舍给予每平方米10-20元的奖励,对利用新技术改进畜禽治污设施的适当提高奖励标准;对小区硬化道路、污水管网和道路绿化的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分别给予每平方米10-30元、每米10-30元和每平方米3-4元的奖励。 (三)扶持农业产业化,增强农业综合实力 7、增强农业龙头组织带动功能。对新评为桐乡市级、省级、国家级的农业龙头企业和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奖励5万元、10万元和15万元;对农业龙头企业、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专业市场实施的生产性投资项目给予投资额3-5%的奖励;对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专业市场新建投资额10万元以上的初级农产品包装、保鲜、储藏项目给予投资额15-30%限额30万元的奖励。 8、发展订单农业。对实施订单农业的农业龙头企业按种植业类每千亩、畜类每万头(禽类每十万羽)0.5-2.5万元给予奖励;经立项农业龙头企业开展订单农业、联结基地开发新产品、拓展市场的项目给予5-10万元的奖励。 9、鼓励创牌争优。对获得嘉兴市级、省级、国家级农博会名牌农产品称号的分别奖励0.2万元、0.5万元和1万元;对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分别奖励1万元、3万元、5万元。 10、经年度考核,对在扩大规模、实缴税金、质量安全、自主创新、社会贡献等综合业绩名列前茅的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专业市场给予2-10万元奖励;对运行规范、经营规模大、带动农户作用强等综合业绩名列前茅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2-5万元奖励。 二、工业经济 扶持方向: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鼓励加大有效投入,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突出提升工业基础平台和装备水平,鼓励集约发展、集聚发展、集群发展,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 (一)提升产业层次,鼓励集群发展 11、鼓励工业生产性投入。设立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对工业生产性投入任务完成好、质量高的镇、街道、开发区的奖励。 12、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鼓励企业引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对设备投资额500万元以上、符合《桐乡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的改造提升类项目,给予单个企业设备投资额1-2%限额100万元的奖励。 13、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重点扶持提升产业层次和企业装备水平的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设备投资额300万元以上、符合《桐乡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的鼓励引进类项目,给予单个企业设备投资额2-4%限额150万元的奖励。 14、加大对企业品牌的培育力度。对新获得中国名牌或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给予一次性50万元的奖励(通过司法途径认定的减半执行);对新获得浙江名牌或浙江省著名商标、知名商号、老字号的企业,给予一次性10万元的奖励,专项用于品牌宣传;对新获得嘉兴市、桐乡市名牌产品、著名商标的企业,由市政府集中宣传。 15、鼓励创建区域品牌。对新获得全国性的产业名镇或制造基地的镇(街道)给予一次性10万元奖励。 16、鼓励企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主导制订国际标准的企业或组织一次性补助100万元,主导制订国家标准的企业或组织一次性补助20万元,主导制订行业或地方标准的企业或组织一次性补助10万元,参与制订国际、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的企业或组织一次性补助5万元;承担组建国家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国家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委会或省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国家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组的企业或组织,分别一次性补助50万元和20万元; 获得国家、省标准创新贡献奖的企业或组织,分别一次性补助50万元、20万元;设立质量奖,对我市实施卓越绩效质量管理模式,并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取得显著社会经济效益的企业或组织,每年评出2家给予一次性20万元奖励。 17、对实施有利于我市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单个项目总投资额在1亿元以上或经确认的国家级高新技术项目单个项目总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产业链长,带动作用明显的重大制造业项目,可采取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的办法,给予专项优惠政策。 (二)培育企业梯队,促进集约发展 18、鼓励优势企业上市。对上市企业,给予奖励和补助,上市挂牌后给予企业团队200万元奖励,企业进入上市程序并经企业上市工作领导小组认定后给予1000万元的补助,用于企业上市前期费用、办理相关手续缴纳的税费(五年内未上市的由财政收回),以及企业上市下年度起五年内缴纳所得税比上市当年度增长部分中的市财政留成中核定补助给企业,上市后首次募集资金在5亿元以上投入我市的再增加500万元补助;对收购市外上市公司,并把上市公司注册地迁入本市的,给予500万元的奖励。 19、发展总部经济。对年销售额10亿元以上的集团公司总部(包括工业和服务业)从外地迁入桐乡的,达到销售限额并纳税在本市的,奖励企业100万元。 20、鼓励企业实施兼并和收购,推动企业资产重组,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实现低成本扩张。在兼并收购中涉及到土地、房产、设备、车船等资产转让过户相关税费,地方留成部分以财政奖励的形式予以一定的补助。 21、实施百家工业企业培育工程,构建新型企业梯队结构。按照竞争入围、动态管理、年度考核、优胜劣汰的原则,着力培育10家大企业大集团,提升20家传统特色企业(其中10家精品名牌企业),壮大30家新兴行业企业,扶持40家创新成长型企业(其中20家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对入围的培育对象,经年度考核合格后,在执行第12条、13条生产性投资项目奖励政策时,在原有基础上提高1-2个百分点,单个企业最高限额再提高100万元;对入围企业总投资超过4000万元的改造提升类项目和总投资超过2000万元的鼓励引进类项目,在建造厂房(含生产需要的配套用房)过程中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额免收或缓缴,其他项目给予现行标准50%减免或缓缴;对百家工业企业培育中年度考核优胜的企业经营者给予奖励。 22、设立企业新型工业化考核奖,鼓励中小型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考核范围为当年度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按照新型工业化考核要求,对年度考核得分前10名企业进行表彰奖励,每个获奖企业经营者奖励5万元。 23、设立成长型中小企业奖,鼓励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在当年企业销售收入在1000万元--1亿元且销售收入和实缴税金比上年增幅20%以上的企业中,评选出年度十佳成长型中小企业,给予表彰奖励,每个企业经营者奖励5万元。 24、鼓励微小企业上规模。实施微小企业成长计划,推动微小企业提档升级。由镇街道和工业主管部门排选出一批规模以下企业,作为发展升级为规模以上的重点企业,加以重点培育和扶持。对当年新升级为规模以上企业的,其上年超过200万元的工业生产性投资项目,在当年按上年投资奖励政策予以兑现。 25、设立企业发展贡献奖,对发展速度快、实缴税金多、社会贡献大的企业经营者,给予表彰奖励。当年实缴税金达到500万元-4000万元,增幅在20%以上的,按以下标准奖励:500万元-1000万元奖励5万元,1000万元-2000万元奖励10万元,2000万元-3000万元奖励15万元,3000万元-4000万元奖励20万元,当年实缴税金增幅在10-20%的按同标准减半奖励;当年实缴税金达到4000万元以上,增幅在12%以上的,按以下标准奖励:4000万元-5000万元奖励30万元,5000万元以上奖励50万元,当年实缴税金增幅在8-12%的按同标准减半奖励。 26、建设面向全市中小企业的管理创新服务平台,安排企业管理创新服务专项资金,用于企业家培训、企业管理优秀成果的推广应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形象策划、宣传和运行监测,以及管理先进的奖励等。 (三)加大平台建设,推动集聚发展 27、加快推进工业区产业配套、基础设施配套和服务配套。对镇、街道工业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实际投资额给予3-6%限额100万元的补助,开发区、临杭经济区、特色产业集群区块给予要素倾斜。 28、加快临杭经济区开发建设。设立专项资金,专项用于临杭经济区西部五镇的平台建设、招商引资,以进一步做大做优西部五镇的发展平台,增强承接杭迁企业等市外内资项目的能力,推进我市招商引资步伐,提升我市在杭州都市经济圈中的整体竞争力。具体办法另行制订。 29、鼓励创办小企业创业基地和建造标准厂房。对列入全市规划的小企业创业基地和标准厂房建设,优先保证建设用地需要,并可按同时期同区域最低工业用地出让价挂牌出让;建设过程中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给予现行标准的50%减免或缓缴;经验收合格、已取得房产证的建设业主,给予每平方米10-60元的补助,分三年到位。开展创业基地和标准厂房示范项目创建活动,被评为桐乡市级示范创业基地、嘉兴市级标准厂房建设示范镇的,分别给予5-10万元、10-15万元工作经费补助。 30、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对诚信担保公司为中小工业企业担保贷款的,按月平均担保余额2%进行风险补偿,最高给予每年注册资金6%限额300万元的补助,并由财政增加10%左右限额500万元的资本金。 31、支持高新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安排1000万元创业风险投资专项资金,对经认定的科技型高成长性创业投资项目,可参与风险投资或实行风险补偿,引导风险投资公司参与本市风险投资项目。 三、科技创新 扶持方向:积极推进科技进步,鼓励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自主知识产权,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一)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鼓励技术创新 32、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和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项目,支持企业申报实施省级、国家级科技项目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对列入有经费资助的省级、国家级科技项目按规定给予资金配套支持;对列入无经费资助的省级、国家级科技项目经验收或成果登记的每项给予限额5-10万元资助;对列入市级重大、重点和一般科技项目并组织实施的,分别给予30万元以上、10-30万元和10万元以下的经费资助;对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不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的给予一次性5-10万元奖励;对新认定的省级、国家级创新型试点(示范)企业给予一次性10万元、20万元奖励;对新认定为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一次性5万元奖励。 33、鼓励发明创造。对当年授权的外观设计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专利、国外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每项分别奖励1000元、3000元、2万元、3万元和5万元;企业拥有的专利技术产业化,并取得较好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给予限额30万元的奖励;对新认定为市级、省级和国家级专利示范企业的分别给予5万元、10万元和20万元的奖励;对新认定的市级专利示范镇(街道)给予5万元的奖励。 34、鼓励农业科技进步。对列入市级重大、重点和一般科技项目以及省级、国家级科技项目按工业企业标准支持。对新认定的省级、国家级农业科技企业分别给予10万元和20万元的奖励;对新认定的市级、省级和国家级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分别给予8万元、20万元和50万元奖励;对新认定的新农村科技示范村,分别给予每村20万元的奖励。 35、设立政府科技进步奖。对实施主体在桐乡的单位和个人获得国家发明、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的,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和30万元的奖励;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的单位或个人,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和5万元的奖励;获得市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的单位和个人,分别给予3万元、2万元和1万元的奖励,同时获奖的,按获奖的最高档次给予奖励;对评选为年度十佳科技进步企业的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二)集聚创新资源,推进科创平台建设 36、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进行科技合作。对以企业为主体,引进团队式、高层次人才和核心技术为重点,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大企业、高等院校或个人开展科技合作,并实施项目或共建研发机构等形式创新载体的,经评审验收后,给予实施主体限额30万元的经费资助,对接轨上海、杭州的合作项目给予优先支持;对新认定的市级、省级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等创新载体,分别给予5万元、20万元和50万元的经费资助。 37、支持创建省级重大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安排1000万元平台建设专项资金,建设体现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整合存量资源,优化增量配置,改善创新条件,强化公共服务和区域自主创新与科技进步的重大公共科技创新平台。 38、支持市科技创业中心(科技孵化器)建设。安排孵化器专项资金,用于市科技孵化器建设,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来孵化器转化高新技术成果,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对进入市科技孵化器的高新技术项目,每项给予限额20万元的经费资助。 (三)发展信息产业、推进信息化建设 39、鼓励信息产业发展。对信息产业工业企业技改投入200万元以上的项目,按培育新兴产业政策从高执行;对新获得国家自主知识产权登记并投入实际销售的软件产品,根据实绩给予企业一次性限额5万元的奖励,经省认定的软件企业,给予一次性10万元的奖励。 40、加快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对评定为信息化示范项目的,给予投资额的10-30%限额20万元的补助;对依托块状经济建立的服务平台,为50家以上中小企业服务的网上平台、创建具开放性为行业服务的公共信息技术服务平台,经申报评定后给予投资额的10-30%限额10万元的补助。 四、开放型经济与招商引资 扶持方向: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促进对外贸易健康平衡发展;鼓励企业境外投资,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 (一)坚持招商选资,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和层次 41、鼓励新办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所在镇、街道新办合同外资300万美元以上且符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工业项目,在桐乡经济开发区新办合同外资500万美元以上且符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工业项目,自实际缴纳增值税起,按实到注册资本中的外方出资部分(折算成人民币)的10%以内给予奖励,分二年(50%、50%)到位,同时自实际缴纳企业所得税起,按实到注册资本中的外方出资部分(折算成人民币)的10%以内给予奖励,分三年(30%、30%、40%)到位,当年度享受不足,以后年度不予补足。但奖励额分别不超过该企业当年度实际缴纳增值税(净入库)、企业所得税的地方留成部分的50%。 42、鼓励现有外商投资企业增资扩股。凡符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类或《桐乡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引进类、改造提升类外资工业项目在投产后增资扩股的,对设备投资额200万美元以上的,给予单个企业设备投资额2-4%限额150万元的奖励(享受第41条政策期限未满的除外)。 43、凡符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类、《桐乡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引进类,达到规定投资强度,合同外资在500万美元以上的外资项目(含增资或以并购、合资合作的方式引进的外资项目),在项目报批和建设过程中减免或缓缴有关规费。 44、经市项目评审小组认定的工业、农业、服务业重大项目,实行一项一策,单独制订相关优惠政策。 45、对确认在引进外资过程中作出特别贡献的引荐人,给予一定的引荐奖。对我市产业升级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农业、工业、包括教育卫生等服务业项目引进的市外内资参照执行。 (二)优化进出口结构,增强对外贸易竞争力 46、壮大出口企业群体。对新出口企业自营出口额达到50万美元和100万美元的,分别奖励5万元和10万元;对经市外经贸局认定的外贸出口中介服务机构,每推动自营出口超10万美元的企业1家,奖励1万元。 47、鼓励企业出口。对高新技术、机电产品出口额增长且名列前5位的企业,每家奖励5万元,名列前6-10位的企业,每家奖励3万元;对出口规模列前5位的农产品出口企业,每家奖励3万元;鼓励国际服务外包企业积极拓展服务外包业务,对出口规模列前3位的出口企业,每家奖励5万元。设立出口企业十佳奖,根据企业出口规模、增幅综合评定,前5位奖励10万元,6-10位奖励5万元。单个企业同时获得上述四类奖项的,从优选择一项执行。 48、支持企业争创出口品牌。获得嘉兴市出口名牌、浙江省出口名牌、中国出口名牌的企业,每个名牌一次性分别奖励5万元、10万元、50万元;鼓励企业境外注册商标,申请注册成功后,奖励1-3万元,单个企业全年奖励限额10万元;鼓励企业开展管理体系、产品国际性认证,通过管理体系认证的给予一定奖励,通过产品认证的给予2-3万元奖励,单个企业全年奖励限额10万元。 49、鼓励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对企业投保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按实际缴纳保费的50%予以支持,对获得市级以上(含市级)出口品牌荣誉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按实际保费支出的60%予以支持,单个企业全年补助限额80万元;对企业参加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保的考察、游说、赴境外抗辩、参加听证会、培训费用以及相关工作经费等予以一定的支持。 50、鼓励开展进口贸易。对各类外贸企业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进口额增长且名列前3位的企业,每家奖励10万元。 (三)鼓励境外投资和参展,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51、鼓励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对在境外开办(包括增资)生产型企业、研发中心、资源开发型企业的,自取得各级外经贸部门批准证书起一年内在当地完成工商注册登记的,按中方投资额的1-2%限额30万元奖励企业;对在境外开办贸易公司和办事处的,自取得各级外经贸部门批准证书起一年内在当地完成工商注册登记的,给予单个项目5-10万元奖励。 52、支持企业参展。参加由市相关职能部门组织的境内外展会,按每个标准摊位费用境内1万元、境外2-3万元奖励,费用未达到奖励标准的,按实际发生费用奖励,参加由外经贸局组织的促进桐乡产业发展的境外重点展会给予摊位费全额奖励,对各级出口名牌和服务外包企业境外参展给予摊位费全额奖励,单个企业全年奖励限额10万元;对由市统一组织或行业协会组团本地企业开展招商、商品展示等,规模达到境外10家、境内20家以上的,给予组织方每次10万元奖励;由外经贸局统一组织的境外展览产业宣传、特别装修资金按实补助。 五、服务业 扶持方向:鼓励服务业与生产领域逐步分离,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壮大传统支柱产业,着力培育现代服务业。 (一)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53、鼓励二、三产业分离。鼓励工业企业将科技、物流、贸易、设计、售后服务、后勤物业、餐饮和教育培训等服务分离组建服务业企业,分离后企业新增的负担,地方实得部分三年内给予奖励;鼓励分离后的服务企业为社会服务,其自用的生产经营房产应缴纳的房产税、占地面积较大的服务企业应缴纳的城镇土地使用税等,经税务部门批准三年内给予减征,固定资产可以加速折旧,登记注册、资质认证等方面简化手续、降低费用。 54、发展现代物流业。对建设集运输、仓储、配送、包装及信息处理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企业,用地按照工业用地标准实行招拍挂,地方行政性规费给予50%减免,当年实际新增投资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给予1-3%限额100万元的奖励。 55、发展楼宇经济。对民营新建办建筑面积达5000平方米以上或投资8000万元以上集科技、金融、会展、培训、信息、商务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商务楼宇配套服务项目,给予按其新增投资额1-3%限额100万元的奖励,建设过程中的地方性行政规费给予50%减免。 56、培育有影响力的行业协会。对民间新组建的有助于促进地方特色经济发展的全市性、全省性、全国性行业协会分别给予一次性5万元、10万元、30万元补助。 (二)做大做强专业市场和旅游业 57、提升专业市场档次。对重点专业市场在建设和改造过程中的地方性行政规费给予50%减免;对新办重点专业市场开铺率80%以上,达到不分割比例,按不分割的经营性商铺实际投资额给予1-3%限额100万元的奖励;三年内企业地方性行政规费给予50%减免;从市场开发起上缴地方留成部分的适当比例,建立市场平台建设培育资金进行试点;对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入驻新办重点专业市场设立省级以上地区总代理达到一年以上的,给予经营者一次性5-10万元奖励。经市政府批准的专业特色街,可参照执行重点专业市场的有关政策。 58、增强市场配套服务功能。对新进驻专业市场的省级及省级以上研发机构、检测中心等服务业公共服务机构,给予一次性20-50万元补助。 59、推进农贸市场建设。对新建(改建、扩建)建筑面积达2000平方米以上的农贸市场,在建设和改造过程中涉及的地方性行政规费给予50%减免;新建市场的经营户有关地方性行政规费给予50%减免。 60、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对开发前景好、影响大的旅游建设项目,当年新增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按新增投资额给予1-3%限额100万元的奖励。 61、扩大地接规模。对市内旅行社当年接待来桐游客人数达到1000人次以上且比上年有增长,按增量人数给予限额8万元的奖励;安排地接游客在市内星级饭店住宿人数达到500人次以上且比上年有增长,按累计人数给予限额8万元的追加奖励。 62、鼓励服务业企业创牌。新评上3星、4星、5星专业市场,国家3A、4A、5A级景区的,分别给予5万元、15万元、50万元奖励;新评上省级、国家级服务业品牌(老字号),分别给予15万元、50万元奖励;新评上3星、 4星、5星的饭店(宾馆),分别给予5万元、50万元、500万元奖励(按市场地价取得土地的);新评为嘉兴市十强旅行社、浙江省百强旅行社,分别给予5万元、30万元奖励;对新评上4星、5星的旅游购物点,分别给予10万元、20万元奖励;被命名为省、嘉兴市旅游经济强镇、省特色旅游村的,分别给予5万元、3万元、2万元奖励。 (三)培育拓展现代服务业 63、推进服务业招商引资。对引进的生产性服务业项目投资额达到5000万元,按注册资本的1-2%给予限额50万元的奖励。 64、发展新型商贸业。对新办连锁配送、汽车4S等新型商贸企业,硬件设施和管理系统新增投入200万元以上的,按新增投资额给予1-3%限额30万元的奖励。 65、鼓励发展社会服务业。对民间投资新建建筑面积达5000平方米以上的养老、康复等社会服务业项目,按实际投资额给予1-3%限额50万元的奖励。 66、鼓励服务业企业壮大争优。对个体工商户变更注册为服务业企业的,给予登记费用免除的优惠,并在三年内给予年度新增地方实得部分适当奖励。鼓励中小企业发展上规模档次,按照企业对地方财政贡献大小等指标,采取年终考核,一年一评的办法,设立服务业行业企业优秀奖、企业发展贡献奖、重点建设项目推进奖。 六、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 扶持方向:鼓励生态建设,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推动资源节约集约使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发展循环经济,改善生态环境 67、鼓励实施循环经济项目。对列入桐乡市循环经济年度计划的项目,根据循环经济的贡献和投资规模的大小按培育新兴产业投资奖励政策从高执行。 68、鼓励创建循环型示范企业、工业(农业)示范区、镇街道。对被评为市级及以上循环型示范企业、工业(农业)示范区、镇街道的,给予一次性3-5万元的奖励。 69、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对经认定的绿色企业,一次性奖励5万元,对经审核的清洁生产企业,一次性奖励3万元;对工业资源循环利用改造项目,按其贡献和投资规模给予限额30万元的奖励。 70、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对符合生态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当年新增面积在100亩以上或投资农业景观在50万元以上的生态休闲农业园,给予3-10万元的奖励。 71、鼓励使用有机肥。对农业基地(园区)、种植大户使用本市有机肥厂利用当地畜禽粪便加工的有机肥,给予每吨100元的奖励,对利用生物环保养猪垫料加工有机肥的按比例折算奖励标准提高50%。 72、推进沼气工程建设。对生态畜禽小区、非新增养殖户的规模养殖大户除饲养肉猪外建造的治污处理的沼气工程设施,按投入的30-50%给予奖励。 (二)设立节能专项资金,鼓励节能降耗 73、推进工业企业节能降耗。对社会效益明显、节能效果显著的技术改造项目,节能节水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研究开发及推广应用项目,以及国家、省、嘉兴市鼓励推广的新型能源、绿色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项目,给予项目限额50万元的奖励;被列入国家、省节能推广目录的节能产品,给予开发企业一次性3万元的奖励;开展节能竞赛活动,被评为市级及以上节能示范(先进)企业的,一次性奖励3万元。 74、鼓励建造节能型建筑。凡新建项目被评为省、市级建筑节能示范项目的,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的奖励。 75、对采用节水节电技术,利用太阳能等节能降耗、资源循环利用的市场、商贸、旅游、宾馆酒店等项目,按照节能减排的实际成效给予限额20万元的奖励;对新授予省级、国家级绿色饭店称号的,分别给予5万元、10万元的奖励。 (三)加强环境整治,鼓励减排治污 76、加快污染治理项目建设。污染治理设施改造及减排项目,按工程总投资额的10%限额30万元给予奖励,其中,企业减排工程项目,凡能超额完成国家减排任务的,在与省以上补助不重复的前提下,其投资额在300万元以上并列入年度市重点工程项目的,给予限额50万元的奖励,投资额在300万元以下、不列入年度重点工程项目的,给予限额30万元的奖励;对污泥治理项目,按设备投资额的适当比例给予一次性奖励。 77、企业在完成国家削减任务后有多余排污指标的,可进行排污权交易;可交易排污权的出让和转让优先优惠向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类和桐乡市优先培育发展的主导产业倾斜,通过公开挂牌、拍卖或协议方式取得排污权交易价,属鼓励引进类项目或改造提升类项目的调整为成交价的50%为最终价,属于允许类项目的调整为成交价的80%为最终价。 七、附则 78、本政策意见中涉及农业与农村经济、工业经济、科技创新、开放型经济与招商引资、服务业等相关政策条款,分别由财政局、农经局、经贸局、科技局、外经贸局和发改局等相关部门负责解释;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由发改局、财政局、农经局、经贸局、环保局等相关部门负责解释;上述各部门应会同财政局以及其它相关部门共同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和考核办法。 79、本政策意见实施过程中,市级各相关部门应明确职责,分工协作,确保政策顺利实施。参展部分统一归口在开放型经济与招商引资部分,项目操作和资金使用按职能分工原则分别由农经局、外经贸局、经贸局、发改局实施;循环经济政策的实施,由循环经济领导小组统筹,相关职能部门实施。 80、进一步完善信息共享、集中支付、绩效挂钩的管理办法,进一步强化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由财政局建立奖励信息数据库,及时掌握奖励项目情况;对当年的各种专项奖励资金按性质分块相对集中时间由市财政统一支付;各主管部门要对专项扶持资金的使用严格把关,及时跟踪管理,财政、审计、监察等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奖励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制度,加强绩效评价,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对审计、检查发现弄虚作假的要取消资格、收回奖金。 81、凡同类奖项不得重复享受,应按最优惠的条款执行;除新办企业外,企业获得的各类奖励总额不得超过其当年对市地方财政贡献的50%。 82、企业应严格遵守国家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当年度内出现下列情况的不得享受扶持奖励:(1)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的;(2)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3)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的;(4)企业或企业经营者发生严重违法事件的。当年度出现下列情况的酌情削减扶持奖励资金额度:(1)未完成当年度减排任务的;(2)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高于即期全市同行业平均水平的;(3)亩均产出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 83、本政策意见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除继续执行市政府 10号专题会议纪要和桐外经 20号文件的规定外,原有同类政策同时废止;本政策意见如与上级出台的政策规定相抵触的,则按上级政策规定执行。
个人分类: Yangtze River Delta|25 次阅读|0 个评论
浙江嘉兴推进结构调整创新发展模式 201003
pikeliu 2010-10-1 22:09
逆势而上调结构 抓住机遇促转型 浙江嘉兴推进结构调整创新发展模式 人民网记者 刘晓鹏 新华社记者 杨维汉 光明日报记者 李志伟 2010年03月17日08:2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编者的话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各级党组织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紧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发展实际,坚持解放思想,突出实践特色,从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调结构、上水平、促改革,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等方面取得一批重要成果。近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央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浙江嘉兴、江苏连云港、广东佛山、四川成都、内蒙古鄂尔多斯和中国建设银行、联想集团等地区和单位的典型经验进行了调研和总结。   从今天起,本报和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栏,共同对这些地区和单位经验进行报道,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学习与实践网同步进行报道,并刊登调研报告全文。      【核心提示】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浙江省嘉兴市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把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作为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的难得历史机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坚决打好结构调整这场硬仗为抓手,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初步走出了一条调整经济结构创新发展模式的科学发展之路。      勇者,总敢于在挑战面前奋起,为重新出发赢得先机;智者,总善于在逆境中沉着镇静,寻找宝贵的机遇。   一年多前,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逼近,在浙江省嘉兴市,人们真切感受到了挑战:外需萎缩、订单减少、企业停工减产,就业和社保压力增大   然而,面对挑战,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科学发展不动摇,转型升级不畏难,苦练内功不浮躁,这成为嘉兴人勇气与智慧的最好表达。   将保增长与调结构相结合、抓发展与促改革相结合、抓经济与促稳定相结合,抓住有限时间,全力推进发展。嘉兴以项目增投入,以投入促发展。按照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和创建生态环保宜居城市的要求,对基础设施、产业升级和民生、生态环保等重大项目,进行统筹谋划。   应对金融危机,嘉兴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   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17.96亿元,同比增长9.3%,增幅高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其中服务业保持了13%以上的增长速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   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稳步回升。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4693元和12685元,同比实际分别增长9.8%和9.9%。城乡居民收入比1.95∶1,全市非农业就业人员比重为87.9%,全面小康程度居浙江省第二位。   更让人们关注的则是,嘉兴已经初步走出了一条调整经济结构创新发展模式的科学发展之路。   构建新机制   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人才的协同作用   政府、企业、人才:这成为嘉兴结构调整新机制的三个关键词,成为这一新征程上的几个重要角色。   一曰外部推动力。这个力的主角是政府,内容主要是建立环境、知识产权和劳动者权益保护机制。   探索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以环境的倒逼机制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嘉兴建起了国内首个排污权交易平台嘉兴市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对新、改、扩建项目全面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并探索开展初始排污权有偿使用,将环境污染外部成本内在化。   政府还着力加强了两个方面的保护:知识产权和劳动者权益。   以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为契机,加强生产、流通、进出口等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   打造嘉(加)兴(薪)不欠薪的城市品牌,促进企业转型升级,走技改创新、品牌建设之路   二曰微观活力。以包括国资、民资、外资的企业为主要内容。   地处上海、苏南和浙南三个经济圈交会点的嘉兴,充分借鉴三种发展模式的成功经验,形成了国资、民资、外资相互补充、互促共进的经济格局。   通过制定实施全民创业行动计划和鼓励创业的政策措施,放宽准入领域,降低创业门槛,简化注册手续,使更多农村劳动力进入二、三产业、个体工商户转办私营企业,形成了全民创业的良好局面。   推动国有经济逐步退出竞争性行业,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在为民资腾出发展空间的同时,也提升了国有经济。   嘉兴还大力实施招商选资,2009年嘉兴实际利用外资13.4亿美元,位居浙江三甲,已有90个国家和地区的5612家企业落户嘉兴。   三曰智力支撑力。主角是人才,办法就是人才强市。   2009年,嘉兴改变了以往以学历论人才的观念,制定了引进领军人才和建设创新团队的办法,采取按个人贡献实绩予以奖励、购房安居补助等更具针对性的政策。为实施以高端载体引进高端人才,嘉兴市已投入10亿元,吸引了一批领军型人才,带来了一批新项目、催生了一批新产业,培育了一批创新型团队。仅嘉兴科技城内就集聚了116名博士,146名硕士,124名高级职称专家,8名兼职的两院院士。   探索新途径   优先发展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这成为嘉兴加快形成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产业结构的一条重要途径。   2008年嘉兴第三产业占比只有34.4%,比全国和浙江全省低67个百分点。对比差距嘉兴人看到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发展的空间,确定围绕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积极发展生态高效都市型农业的思路,加快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着力构建以服务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近年来,嘉兴服务业年均增长14.3%,成为支撑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主要力量。   嘉兴以区域块状特色经济闻名全国,但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传统区域特色经济集群低、小、散的弊端不断暴露。   嘉兴市以海宁皮革制品产业集群和平湖光机电产业集群两个省级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为抓手,从战略规划提升、空间布局优化、龙头项目实施、区域品牌引领、服务平台建设等入手,培育了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形成了企业集聚度高、产业竞争力强、社会服务体系完善的现代产业集群。   嘉兴是传统农业大市,为推动农业与服务业的融合,还不断创新农业经营和发展方式。   当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很快,但普遍遇到信息不畅、规模不大、带动作用不强、技术含量不高、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等问题,嘉兴着力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2008年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地市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到2009年底全市已成立527家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26.34万户,占总农户的40%。   注入新动力   创新发展平台,提升城市承载力、自主创新力、开放带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嘉兴走出了一条以县域经济为重点的区域跨越发展之路。面对区域合作与联系日益密切、城市对区域发展带动力日渐增强、经济转型升级极为迫切的新趋势,地处长三角大城市包围圈中的嘉兴,充分认识到只有走区域统筹发展之路,才能脱颖而出。   嘉兴编制完成市域层面的总体规划,提出了推进市域一体化、建设现代化网络型大城市的战略决策。同时,加快公用设施建设步伐,建立了以规划管理、财政结算、投融资为重点的市域统筹运作机制,推进全市重要资源、重点领域、重大项目的共建共享。   为强化经济转型的科技支撑,嘉兴建设浙江省区域创新体系副中心。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企业为主体,集聚创新要素,激活创新资源,转化创新成果,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建设了嘉兴科技城,先后引进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嘉兴中心、乌克兰国家科学院中国(嘉兴)中心等33家国内外科研院所。   2009年全市地方财政科技投入5.9亿元,增长13%,带动全社会科技投入63.64亿元,其中研究开发经费支出35.24亿元,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84%。   上海是嘉兴获取先进理念和要素资源、开拓国内外市场的重要平台。嘉兴延续了1992年就提出的接轨上海战略,2008年又出台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接轨上海扩大区域合作交流的政策意见。全力打造长三角综合交通枢纽,在产业衔接方面,主动承接上海辐射,积极与之形成资源互补、错位发展态势。   营造新环境   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健全社会管理   熟悉嘉兴市社会管理的人,常会讲起近些年这里成立的两个机构,一个是市委的社会工作委员会,一个是在全国首设的新居民事务局。   设立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主要是突出社区、社工、社团等社会管理的基础性力量,着力构建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社会管理格局。   新居民事务局则是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增多的情况,在2007年设立的。不仅仅是设立专门机构,嘉兴还开展了居住证制度改革,根据新居民年龄、学历、技能,以及在嘉兴工作时间长短、社会保险参保等具体情况,分别实行临时居住证、居住证和专业人员居住证,并赋予相应的政策待遇,逐步纳入公共服务体系,激发了新居民在第二故乡创新创业的活力和热情。   嘉兴市坚持把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作为重要的软性基础设施来抓,在全国率先构建覆盖城乡所有居民的全民社保体系。   2007年,制定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将社会养老保障从企事业单位职工扩大到城乡所有人群。嘉兴的新型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也走在前列。目前全市农民参保率高达97.5%,人均筹资额从2003年的35元提高到2009年的245元,人均筹资水平、年门诊结报率、住院补偿率等均列全省第一,被列为全国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衔接的城乡居民合作医疗试点城市。   科学发展之路的探索永无止境。目前,嘉兴正处在人均GDP加快向1万美元迈进、经济社会加速转型的新阶段。   嘉兴人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他们目标远大:努力把嘉兴建设成为长三角创新型经济强市、江南水乡生态型文化大市、杭州湾宜居型滨海新市,力争到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   相关链接:《逆势而上调结构 抓住机遇促转型关于嘉兴市推进结构调整创新发展模式的调研报告》
个人分类: Yangtze River Delta|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嘉兴市推进结构调整创新发展模式的调研报告 200912
pikeliu 2010-10-1 22:07
 逆势而上调结构 抓住机遇促转型 关于嘉兴市推进结构调整创新发展模式的调研报告 2010年03月17日08:15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嘉兴市位于浙江东北部,东接上海、北邻苏州、西连杭州、南通宁波,地处长三角经济圈中心区域。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嘉兴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把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作为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的难得历史机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坚决打好结构调整这场硬仗为抓手,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初步走出了一条调整经济结构创新发展模式的科学发展之路。   一、成效与变化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嘉兴市委、市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去年下半年以来,面对外需萎缩、订单减少、企业停工减产及就业和社保压力增大的情况,嘉兴市委、市政府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结合本地实际,研究提出了保增长、促转型、抓统筹、重民生的工作部署,把保增长与调结构结合起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各项措施,创新机制,优化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经济企稳向好。2009年1-3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29.45亿元,同比增长8.3%,增幅均高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前3季度经济增长率分别为4.6%、7.1%、8.3%,分别高于全省平均1.1个、0.8个和0.6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227.3亿元和113.1亿元,同比增长9.7%和9.6%(增速均列全省第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服务业保持了13%以上的增长速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   (二)市场消费信心稳步提振。2009年1-3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分别为15.2%、15.1%, 15.2%,分别高于全省平均2.1个、1.4个和0.9个百分点。消费信心增强,发展预期继续向好,1-3季度全市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108.7、116.3、119.5;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07.1、123.6、133.1。   (三)外贸出口降幅逐季收窄。1-3季度,全市实际利用外资8.22亿美元,新批三资企业157家;进出口总额为124.31亿美元,降幅比上半年减少1.8个百分点,其中外贸出口额达到89.68亿美元,降幅比上半年减少1.4个百分点。一般贸易好于加工贸易,降幅小于加工贸易11.4个百分点。   (四)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截止3季度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9021元和8984元,同比实际分别增长9.5%和9.6%。城乡居民收入比2.11:1,低于3.36:1的去年全国平均水平。全市非农业就业人员比重为87.5%,全面小康程度居浙江省第二位。   (五)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2009年以来,全面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新办法,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市覆盖。新型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健全,农民参保率达96.51%,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健全。平安嘉兴建设继续推进。全市所辖5县(市)全部进入中国百强县前32强和浙江省小康县行列,先后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和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   二、思路与做法   (一)统一思想、加强调研,全面落实应对金融危机的新举措   1、统一思想聚共识,坚定应对危机的信心。百年不遇的全球金融危机,给嘉兴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外需萎缩、订单减少、企业停工减产,就业和社保压力增大,对这些突如其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嘉兴市的班子成员高度重视、积极应对,早动手、早安排,特别是把提振全市上下的信心摆在了突出位置。市里多次召开会议,深入分析研究嘉兴发展的基础、条件和机遇,着力统一思想认识,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抢抓危中之机,推进发展。要求全市上下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转型升级不畏难,苦练内功不浮躁,进一步坚定应对危机、促进发展的信心。提出要把保增长与调结构相结合、抓发展与促改革相结合、抓经济与促稳定相结合,进一步增强紧迫感,抓住有限时间,全力推进发展。   2、深入调研谋思路,完善应对危机的举措。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为进一步梳理思路、寻找对策,去年底,嘉兴市委全会认真贯彻省委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工作思路和要求,部署了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确定了保增促调的工作主线。春节刚过,市级班子成员分别率队深入基层一线开展专题调研,了解和把握基层和企业面临的困境,分析经济运行态势,积极寻找应对办法,出台了减税让利、优化融资、简化审批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指导全市面上工作的推进。班子成员还结合年初确定的调研课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进一步探求应对危机、加快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牵头完成新时期新阶段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科学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调研课题,对化解国际金融危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进行系统、全面的思考,并及时出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今后一段时间,特别是后金融危机时期嘉兴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科学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任务和要求。   3、推进项目保增长,找准应对危机的抓手。为应对危机,嘉兴市提出以项目增投入,以投入促发展。在项目规划上,着眼长远,立足实际,并结合十二五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按照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和创建生态环保宜居城市的要求,对基础设施、产业升级和民生、生态环保等重大项目,进行统筹谋划。突出全市四个双百和市区政府 百项百亿项目建设。1-9月,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63.1亿元,增长21.3%。在项目投资上,实施三四五六战略,即:突出项目引导、推进和服务三个环节;强化项目准入和后评价、项目推进、落实装备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加快盘活存量和腾笼换鸟四项措施;抓好零增地、存量优化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创新产业化和生产性服务业五个一批480项重点项目;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石化、电子信息、汽车关键零部件、新材料和新能源等六大产业。在项目实施上,要求每个重大项目都要实行领导联挂,靠前督战,面对面进行指导,及时帮助和协调解决遇到的难题。   (二)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人才的协同作用,为结构调整构建新机制   1、以政府为主导,建立环境、知识产权和劳动者权益保护机制,增强企业转型升级的外部推动力。面对危机,嘉兴人深切感受到粗放式发展模式、对知识产权重视不够和对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不力,已经影响到嘉兴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高投资、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探索调整结构和转型发展之路。一是保护环境。积极探索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以环境的倒逼机制促进企业转型升级。2007年9月,嘉兴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嘉兴市排污权交易办法》,成立了国内首个排污权交易平台嘉兴市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对新、改、扩建项目全面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并探索开展初始排污权有偿使用,将环境污染外部成本内在化。截至2009年9月,全市共有329个项目通过排污权交易获得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交易COD 1329吨,SO2 915吨,交易总额达到1.09亿元。通过有效的环保机制探索和合力整治,嘉兴水环境明显改善,地表水环境质量逐年提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过94%。二是保护知识产权。以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为契机,加强生产、流通、进出口等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强化行政执法,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2009年1-8月,全市专利授权量2948件,同比增长51.2%,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倒逼机制作用下,企业创新积极性明显提高,亿元以上企业均建立了研发中心。三是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嘉兴有180万外来人口,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是一项紧迫任务。为此,嘉兴率先提出打造嘉(加)兴(薪)不欠薪城市品牌,全面提高劳动者社会保障水平。通过加大对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存压力,促进企业转型升级,逼迫企业走技改创新、品牌建设之路。通过实施上述三大保护,既营造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也促进了产业结构的改造提升。   2、以企业为主体,鼓励国资、民资、外资齐上,增强经济转型升级的微观活力。地处上海、苏南和浙南三个经济圈交会点的嘉兴,充分借鉴三种发展模式的成功经验,形成了国资、民资、外资相互补充、互促共进的经济格局。一是大力扶持民营企业。通过制定实施全民创业行动计划和鼓励创业的政策措施,放宽准入领域,降低创业门槛,简化注册手续,使更多农村劳动力进入二三产业、个体工商户转办私营企业,形成了全民创业的良好局面。民营经济已成为推进富民强市的主体,占经济总量的近70%,占全部税收、财政收入的2/3以上,农民的非农收入绝大部分来自民营经济。二是大力调整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方向是使国有经济逐步退出竞争性行业,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在为民资腾出发展空间的同时,也提升了国有经济。十年来,市级国有资产总量增长13倍,全市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总额达到900多亿元,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为增强和发挥国资在转型升级中的主导力量,嘉兴加大了招央企、引国资步伐,一大批国企大项目先后落户嘉兴。三是大力实施招商选资。2008年实际利用外资13.6亿美元,位居浙江三甲。目前已有90个国家和地区的5400家企业落户嘉兴,有26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嘉兴投资,外资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比重超过30%。外资的投入,不但为嘉兴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还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推动了嘉兴产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3、以人才强市,抓住结构调整的关键,增强转型升级的智力支撑。一是明确提出人才强市战略。嘉兴连续出台了优化人才、引进智力的政策规定。2009年,嘉兴改变了以往以学历论人才的观念,制定了引进领军人才和建设创新团队的办法,采取按个人贡献实绩予以奖励、购房安居补助等更具针对性的政策措施等更具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加大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力度。二是通过抱团引进大院名校。为实施以高端载体引进高端人才,嘉兴市已投入10亿元,吸引了一批领军型人才,带来了一批新项目、催生了一批新产业,培育了一批创新型团队。仅嘉兴科技城内就集聚了116名博士,146名硕士,124名高级职称专家,8名兼职的两院院士。通过培养和引进,2008年,全市拥有各类人才132万,占常住人口的30%以上,共涌现出160多个市级以上的创新团队。人才作用的发挥,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强的智力支撑。   (三)优先发展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转型升级,为结构调整探索新途径   1、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形成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去年嘉兴第三产业占比只有34.4%,比全国和全省低6-7个百分点。嘉兴从与国内外的发展差距中看到了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围绕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积极发展生态高效都市型农业的思路,加快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着力构建以服务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立足区位优势和经济基础,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金融、现代物流、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出台了放开投资领域、加大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等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以服务业集聚区为载体发展服务业块状经济,鼓励工业企业主辅分离,打造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争创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近年来,嘉兴服务业年均增长14.3%,成为支撑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主要力量。   2、推进区域块状经济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促进区域特色经济集群化。嘉兴以区域块状特色经济闻名全国,并因此催生了一批以海宁皮革城、濮院毛衫市场为代表的专业市场,进而带动了产业的集聚发展。进入新世纪,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传统区域特色经济集群低、小、散的弊端不断暴露。为此,嘉兴市以省级海宁皮革产业群和平湖光机电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建设为抓手,从战略规划提升、空间布局优化、龙头项目实施、区域品牌引领、服务平台建设等入手,培育了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形成了企业集聚度高、产业竞争力强、社会服务体系完善的现代产业集群。这些企业集群以创新服务平台为载体,在产业升级中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探索出了一条生产性服务业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3、创新农业经营和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嘉兴是传统农业大市,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为推动农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嘉兴不断创新农业经营和发展方式。近年来,嘉兴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虽然很快,但普遍遇到信息不畅、规模不大、带动作用不强、技术含量不高、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为解决这些问题,嘉兴着力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2008年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地市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如今全市已成立480多家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26.34万户,占总农户的40%,有194家合作社拥有品牌,合作社基地面积36.92万亩。专业合作组织的兴起,为广大农民提供技术推广、产品销售、融资担保等服务,催生了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基地,发展壮大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近千家,其中市级143家、省级17家,国家级3家,总资产55亿元,涌现了五芳斋、金平湖、膳博士等一批知名农业品牌。 (四)创新发展平台,提升城市承载力、自主创新力、开放带动力,为结构调整注入新动力   1、推进市域一体化,建设现代化网络型城市,提升城市承载力。改革开放以来,嘉兴走出了一条以县域经济为重点的区域跨越发展之路。面对区域合作与联系日益密切、城市对区域发展带动力日渐增强、经济转型升级极为迫切的新趋势,地处长三角大城市包围圈中的嘉兴,充分认识到只有走区域统筹发展之路,才能在强手如林的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脱颖而出。一是编制完成市域层面的总体规划。2003年以来,嘉兴基于区域发展相对均质、城镇密度相对较高等特点,提出了推进市域一体化、建设现代化网络型大城市的战略决策。明确了以市区为中心、县(市)城和滨海新城为副中心、新市镇为骨干的城市框架体系。在统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基本形成了三纵三横三连的高速公路框架和市与县之间、县城与中心镇之间的交通圈,实行了城乡公交一体化。二是加快公用设施建设步伐。通过跨区域统筹建设污水处理工程、垃圾焚烧厂和固体废物处置中心,推进重大设施高效利用,防止重复建设和低效运行。嘉兴通过统筹区域饮用水、天然气设施建设,实现了全市域城乡供水一体化,天然气管道逐步向农村延伸。同时,立足不同区域产业基础,打破内部行政区域壁垒,统筹区域产业分工,并明确了中心城市与市镇的产业功能定位。三是着力提升市域一体化层次。出台了建设现代化网络型大城市意见,建立了以规划管理、财政结算、投融资为重点的市域统筹运作机制,推进全市重要资源、重点领域、重大项目的共建共享。   2、集聚创新要素,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提升自主创新力。为强化经济转型的科技支撑,嘉兴采取了三方面的措施:一是建设浙江省区域创新体系副中心。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企业为主体,以构筑浙江省区域创新体系副中心为重点,集聚创新要素,激活创新资源,转化创新成果,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二是建设嘉兴科技城。为加快嘉兴科技城等创新平台建设,先后引进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嘉兴中心、乌克兰国家科学院中国(嘉兴)中心等33家国内外科研院所。此外,全国还有20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嘉兴2000多家企业建立创新联盟。到2008年嘉兴科技城共组建12家高科技公司,被科技部评为首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009年1-6月,来自中科院嘉兴中心的15个转化项目分别在19家合作企业中转化,新增项目转化实现产值6.47亿元,同比增长167%。三是增加科技创新投入。2008年全市地方财政科技投入5.22亿元,增长26.1%,带动全社会科技投入58.1亿元,其中研究开发经费支出32.1亿元,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77%。如今,嘉兴已形成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为主体,市、县两级科技孵化器和创业服务中心为补充,各类科技园、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等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各类创新平台的建设,带动了科研成果和当地企业相互融合,有力地推动了嘉兴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3、发挥区位优势,深化接轨上海战略,提升开放带动力。上海是嘉兴获取先进理念和要素资源、开拓国内外市场的重要平台。为充分发挥与上海接壤的地理优势,嘉兴早在1992年就提出了接轨上海战略,2008年又出台了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接轨上海扩大区域合作交流的政策意见。一是在交通运输方面,以高速公路、铁路、内河航道等为重点,全力打造长三角综合交通枢纽,与周边的上海、杭州、苏州、宁波等城市均以高速公路连接。二是在产业衔接方面,立足自身产业基础,促进与上海及周边城市的产业互动共进,找准为上海产业提供配套服务的功能定位,通过在上海建立办事处、投资办厂、投资参股等方式,主动承接上海辐射,积极与之形成资源互补、错位发展态势。近6年来共引进上海企业近500家,引进上海投资资金近百亿元。三是在社会事业方面,制定了上海市基本医疗参保人员在嘉兴居住期间医疗费用代办报销办法,率先开展并解决上海参保人员异地就医报销难题。通过联合办学,积极引进上海的大院名校,实现借脑发展,已建成同济大学浙江学院,东华大学平湖服装技术研发中心也在2009年正式成立。四是在分区合作方面,以全面接轨上海战略为大背景,鼓励各县(市)积极创新接轨上海举措,不断提升以开放带动发展的能力。嘉善县通过借力上海、走向世界,每年在上海举办招商推介活动,与20多家国外驻沪招商咨询机构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从上海引进的专家超过1500人,通过上海引进的内外资项目,占全部引资总额的90%左右。   (五)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健全社会管理,为经济结构调整营造新的良好环境   1、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一是重视文化建设,以文化发展提升嘉兴的软实力。近年来,嘉兴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三体系一创建,图书馆总分馆模式、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示范市、嘉兴端午习俗等日益成了展示嘉兴文化风采的新名片,人文优势逐步转化成嘉兴发展的新优势。二是坚持教育优先,全面提高教育发展水平。各县(市、区)均为省级教育强县,基础教育走在前列,中职教育实现统筹招生和专业设置,拥有8所高等院校、在校生6万余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40%。三是重视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实现城乡全覆盖,三大类12项公共卫生服务综合达标率97.8%,城乡居民健康水平逐年提高,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7.35岁。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嘉兴市坚持把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作为重要的软性基础设施来抓,在全国率先构建覆盖城乡所有居民的全民社保体系。2007年,制定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将社会养老保障从企事业单位职工扩大到城乡所有人群,对70周岁以上未享受各类社会保障待遇的高龄老人,实行每月50350元不等的养老基本生活补助。嘉兴的新型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也走在前列。目前全市农民参保率高达97.5%,人均筹资额从2003年的35元提高到2009年的245元,人均筹资水平、年门诊结报率、住院补偿率等均列全省第一,被列为全国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衔接的城乡居民合作医疗试点城市。同时,城乡低保、基本住房保障和社会救助保障等制度初步构建了与嘉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乡民众基本需求相适应的社保体系。   3、创新社会管理体制。面对社会管理的新形势,嘉兴市积极探索社会管理新体制。一是设立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主要是突出社区、社工、社团等社会管理的基础性力量,着力构建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村)居民自治机制,扩大两委无候选人直选比例,2008年分别达到60.3%和66.2%,比上届提高41.2和39.8个百分点,实现了政府依法行政与居民依法自治良性互动。通过培育各类社团、中介等社会组织,发展壮大社工和志愿者队伍,进一步拓宽了公众参与管理社会事务的渠道。二是成立新居民事务局。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增多的情况,2007年嘉兴在全国首设新居民事务局,开展居住证制度改革,根据新居民年龄、学历、技能,以及在嘉兴工作时间长短、社会保险参保等具体情况,分别实行临时居住证、居住证和专业人员居住证,并赋予相应的政策待遇,逐步把新居民纳入公共服务体系,激发了新居民在第二故乡创新创业的活力和热情。三是高度重视平安嘉兴建设。嘉兴社会和谐稳定,连续四年实现省级平安市,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2008年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率达97.71%,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启示与展望   启示一:正确分析形势,果断决策,抢抓机遇,是从容应对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前提。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嘉兴没有怨天尤人,而是见事早,动作快,深入研判形势,充分估计宏观经济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把握有利时机和积极因素,抓住2010上海世博会和国家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的机遇,深化细化接轨上海战略。发挥区域优势,转危为机,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启示二:充分发挥政府、社会中介和市场的功能和作用,是有效配置资源、促进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在一个资源相对短缺、外贸依存度较高的地区,如何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嘉兴的经验弥足珍贵。他们的做法是将应由政府承担的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职能真正承担起来,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将社会性、公益性事务交给社会中介组织承担;将应该交由市场承担的职能真正让渡给市场,重视用市场这只无形之手优化配置社会资源,各方协同配合,共同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启示三:优先发展服务业,加快构筑现代产业体系,是优化经济结构、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嘉兴的实践说明,长期依靠传统制造业简单叠加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对工业化的推动曾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但对产业层次和增加就业容量的提升水平明显不够。只有一、二、三次产业融合推动,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制动,并注意培育新兴产业,才能加快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才能提升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启示四: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推进结构调整、加快经济转型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嘉兴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重视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坚持把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繁荣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保障,创新社会管理,不断弥补短板,做大长板,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初步实现均衡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嘉兴应对危机、调整结构的经验归结起来,就是必须走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的率先发展之路,必须走统筹兼顾、协调推进的科学发展之路,必须走以人为本、惠及民生的和谐发展之路。   科学发展之路的探索永无止境。嘉兴正处在人均GDP加快向1万美元迈进、经济社会加速转型的新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宏观环境发生的新变化,嘉兴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浙江省委两创总体战略要求,抓住长三角区域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创业创新,扩大对外开放,完善体制机制,全面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努力把嘉兴建设成为长三角创新型经济强市、江南水乡生态型文化大市、杭州湾宜居型滨海新市,力争到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报告完成时间为2009年12月)
个人分类: Yangtze River Delta|5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2: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