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佛语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可怕的引语
sstone2009 2013-5-28 09:16
有位朋友转引“梵心佛语”:“人之所以活得累,一是因为太认真,二是因为太想要。欲望和诱惑,迷乱了心,常常让我们挣扎追求与放弃之间,纠结在取舍与得失之间。其实在我们快乐时,就要想着快乐不是永恒的;当我们痛苦时,就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我们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了。” 我回复了一段留言,说:“换个说法:认真,使我们对生命充满敬畏,便一生充实而美丽;想要,使我们从来不缺乏抱负,便对明天始终期待。我们需要把握度,但度是什么?度常常只是我们思想的枷锁!” 我突然想,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人生箴言、至理名言等等,却有许多看似高明,实则还需要我们用加倍的智慧予以分别,不然难免会有误导。人们追求幸福,希望轻松,不要活得很累,这是常情,如何才能不累?按照朋友所引的话,那就是不要太认真、太想要!但,这个“太”字,又会指引我们走向哪里?在追求与放弃之间,取舍与得失之间,到底是什么左右着我们?是内心的欲念,还是智慧、意志、经验、阅历……?欲念与他们之间又有怎样的关联? 这些疑问,我们要认真想明白还是随便它们了?认真,或太认真,便累了;不认真,或不太认真、太不认真,焉能不累?如若不累,该被愚弄一生罢! 想想,这个“引语”,实在可怕得很!
个人分类: 随笔|248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感悟佛语:放下了,就拥有了
babyann519 2010-10-2 23:12
佛语:放下了,就拥有了 这句佛语可用一句歌词来形容其博大精深:一句话,一辈子。谁感悟了这句佛语的禅韵,谁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进入了高深境界的大写人。然则,如何来解读这佛语呢?先从一个故事说起。 当佛陀在世的时候, 有位婆罗门贵族来看望他。婆罗门双手各拿一个花瓶,准备献给佛陀作礼物。 佛陀对婆罗门说: 放下。 婆罗门就放下左手的花瓶。 佛陀又说: 放下。 于是婆罗门又放下右手的花瓶。 然而,佛陀仍旧对他说: 放下。 婆罗门茫然不解: 尊敬的佛陀, 我已经两手空空, 你还要我放下什么? 佛陀说: 你虽然放下了花瓶, 但是你内心并没有彻底的放下执著。只有当你放下对自我感观思虑的执著、放下对外在享受的执著, 你才能够从生死的轮回之中解脱出来。 此故事讲的是佛语,劝导我等凡夫俗子们要学会放下。我们普通的人只知道不断占有,却很少有人学会如何放下。经商的人,得到了百万,梦想着千万;从政的人,当上了县长,还想当市长;赌博的人,赢了这一次,还想赢下一次。结果是越放不下,越得不到,越想得到更多,反而失去越多。这就应验了佛语:放下了,就拥有了。其实一笔生意,一个官位,一件事情,能不能放得下,关键在哪里?不在口里,不在行动处,而是在心里。 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浮躁心、是非心、得失心和执著心学过茶道的人都知道有一道工序叫做舍弃,超脱红尘的人都知道有一种境界叫做舍弃,深谙人生的人都知道有一种智慧叫舍弃。舍弃了五斗米,陶渊明吟出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舍弃了官场名利,李白道出了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的清幽;舍弃了富贵生活,杜甫看到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见长江滚滚来的悲怆;舍弃了浮世华美,王维也悟到了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雅致。 其实,舍弃不是失掉幸福,而是成就完美经过淘洗的完美。人生不能追求绝对的完美,但我们可以追求经过舍弃的完美。就像背上包袱太多,我们需要舍弃一些轻松上路一样。 生命亦如是,生命只是我们借来一用的资本,经营的项目由我们自己选择,但资本有限,这样我们就须舍弃一些非必需的项目,那么当生命归还时,我们可以仰望苍天自豪地吟啸:我是最后的赢家!纵然归还了资本,我们还有盈利,可供世人享用。 我记不清是哪本书中写道:我不会抓紧任何我拥有的东西!我学到的是:当我抓紧什么东西时,我就会失去它,如果我抓紧爱,我也许就完全没有爱,如果我抓紧金钱,它便毫无价值,想要体验拥有任何东西的唯一方法,就是将它放掉! 如何放掉?关键是要放下两张皮──脸皮、肚皮。 放下脸皮不是说你不要脸,耍赖皮,而是要你忘记自己的地位、名利,谦虚诚恳地从最底层开始,老老实实地学习做人。放下肚皮是要你断掉贪欲。这都是一个目的──破我执。我执不能破,你永远开不了悟。 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若如此,你何愁放不下、开不了悟、成不了佛。这岂能是人人能做得到的? 原文出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1a5b1f0100lmeb.html?tj=1
个人分类: 未分类|5087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9: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