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罗伯特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关于 Alain Robert
huailu49 2012-3-27 08:24
就在两天前 ,法国蜘蛛人 Alain Robert 借助绳索成功登顶印尼雅加达的巴克利塔。 对于这位 50 岁的闻名世界的徒手攀爬者和冒险家的姓名,我国媒体有两种不同的译法,一为“阿兰·罗贝尔”,一为“阿兰·罗伯特”。 据笔者掌握的资料,在西方各民族中,有不少拼法完全相同的姓名,但在各西方语言中发音可能不同,因而汉译名也不同。比如 Robert ,作为英语姓名可译为罗伯特,而作为法语姓名则译为罗贝尔。 顺带提一下,在英语姓名中有一些通常不被用作姓氏的教名,到了法语里却变成了姓氏, Robert 算一个,此外还有 Martin 、 Bernard 、 Thomas 、 Richard 等,作为英语姓名,其汉译名分别为马丁、伯纳德、托马斯、理查德,而作为法语姓名,其汉译名则成了马丹、贝尔纳、托马、里夏。
个人分类: 西方姓名|514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爱开会的我们为啥总开不好会?
热度 1 charles08 2012-2-28 15:30
爱开会的我们为啥总开不好会? 比较细致的解析开会的关键点,要素以及规则 http://news.cn.yahoo.com/news_yhxt_kaihui/ 附《罗伯特议事规则》and《民权初步》 《罗伯特议事规则》 内容简介 “罗伯特议事规则”是美国最广受承认的议事规范.被广泛地运用于政府、企业、NGO组织的议事活动之中。本书是它的最新官方版本,完整概括了最新发展的议事规则体系,是一本 经典 、全面、权威的议事规则工具书。“罗伯特议事规则”蕴涵着丰富的理念:法治、民主、权利保护、权力制衡、程序正当、程序性竞争、自由与制约、效率与公平。但罗氏规则并不空谈理念,而是把理念融会在规则之中,直接面向实践、面向细节、面向可操作性,用平实而严密的语言陈述规则。 作者简介 亨利·罗伯特 将军,生于1837年5月2日,胡格诺派教徒。他身材略显消瘦,但酷爱集体交往,是一位果断坚毅的美国陆军工程兵长官。“罗伯特议事规则”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这套议事规则已经为数以百万计的会议带来了秩序和效率。在民间组织和教会当中从事了多年的会议实践之后,他开始研究议事规则,并于1876年2月19日出版了第1版《罗伯特议事规则》。1901年他从陆军退役以后开始从事工程咨询工作,并把生命的最后10年全部奉献给议事规则的 编撰 事业。他于1923年5月11日逝世。 http://www.hudong.com/wiki/%E3%80%8A%E7%BD%97%E4%BC%AF%E7%89%B9%E8%AE%AE%E4%BA%8B%E8%A7%84%E5%88%99%E3%80%8B 国人今日亟需“习练演试”的《民权初步》 ——冒昧推荐孙中山 94 年前一本苦口婆心之作 朋友寒川子完成第一部悲剧《四棵杨》(上)之后,正在准备创作第二部悲剧《百年商界》,故而重读了大量近代以来的各种政治经济著述资料。昨天,他转来孙中山 1917 年初写的《民权初步》的序言和目录电子版,不胜感慨。 据称,孙先生这本书是根据罗伯特《议事规则》改写的,目的是教中国人如何结社、如何开会、如何议事、行事。近百年前,孙中山早就写过此书,可今日,中国人仍然不能自由结社、不会议事、不会开会。朋友说不是不会,是不想会,也不能会。我不由得联系去年“两会”第一天,应新浪网新闻中心策划的《民生十议》之约,我写了“民生十议”中的第一篇文章,题目是《百年民生路,亟订 事权法 》。文章引起网友的广泛关注和转载,也给我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问题,我又写了一篇《解决民生问题,为什么要制订 事权法 ?》。 在我看来,中国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到成功制造“两弹一星”,花了 60 年的功夫,对外解决了重工、军工意义上“主权国家”问题;从上世纪 70 年代至今,又花了近 40 年的功夫,最终完成了政治、经济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历史任务,同时,也解决了部分“民生”问题。但是,民生问题的实质,是社会建设的范畴,所以,中国政府和中国执政党现在关注民生,提出解决民生问题,确实是一大进步,然而,由于政府或执政党事实上不可能替代或代表社会来真正解决民生问题,就象政府不可能包办替代国民婚丧嫁娶生儿育女一样,政府事实上不能替代社会每时每刻具体地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己关系。世界现存的福利国家有其特定的历史形成条件,而且欧洲近年出现的主权国家债务危机也显示,“福利国家”遇到了新问题,且未必可以永续存在。尤其是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要搞欧洲那样的福利国家,只能是永远的“画饼”,就算是 GDP 总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就算是人均 GDP 也是世界第一,也不可能实现欧洲尤其是西北欧现在这样的福利国家。把福利国家理解为福利社会,而后有意无意地企图取消、消解社会建设,这一左派幼稚病与右派狂躁症殊途同归的百年纠结,该结束了。 因为,福利国家与福利社会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社会主义也不等于国家主义,更不等于政府主义、政党主义,社会建设的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是“民权”,而民权包括了人权、事权、物权三项基本权利,而其中最基本的是“事权”。我相信,这是中国政府、执政党和中国公民应当集中精力、智慧和勇气,共心协力善思善行,加以解决的时代课题,严格地说是“补课”——即补工商文明中公民基本权利的法权保障的课!什么叫公民基本权利的法权保障?就是把“法大于权”和“契约立法”这两条原则,用国家大法的形式即成文法形式,生动具体地固定下来,就成了公民基本权利的法权保障。说到这里,一个自然而然的问题就是:中国版的《公民权法案》(包括《人权法》、《事权法》、《物权法》,其中最重要的是《事权法》)何时才有可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基础上成文呢? 现在有一对词,一个叫“维稳”,一个叫“维权”。维稳的意思,多半是不惜代价维持现状,这个现状,即现行体制下的经济利益、政治权利格局,而非制度化建设的良治久安,所以,它成了现行体制下经济利益、政治权利得不到保障者维权的对立面。其实,在我看来,如果把维稳之稳,视为中国社会的良治久安,那么,这个稳,必是以善政为基础的,而善政的权利基础,正好是维权之“权”,也就是维稳之“稳”。这个“稳”与这个“权”如何维,就是一体两面,就落到了法规制度建设和社会建设上,而非行政体制机制的难得要领的暂时性、应急性安排(据说到 2010 年上半年止中国的维稳经费已达 5140 亿人民币)。 那么,什么叫维权?维什么权?当然是“民权”。回到元概念的意义上讲,作为人(国民、公民、人民)来说,就是上述三项权,我们平常口语里讲到人、事、物,即人权(生命权、生存权)、事权(行事权、拥有基本资源行事权、选择行事方式权)、物权(获得财产、免于贫困权)这三种“公民个人”权力和权利,即是“民权”。一句话,稳住稳定了国民的三权,还用得着行政性维稳吗? 所以,我们笼统地讲人权,是远远不行、不够的,在中国,必须说清楚人的权力,它是由人权、事权、物权“三权构成”。其中,从政治实践上看,最重要的是“事权”,即做事的权力。这里的首要问题,是要从法权的角度,以成文法的形式及其相应的司法制度,具体地确立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政府及政府性组织与非政府性组织之间,国民与政府之间事权的边界——即政府只能做法律“许可范围内”的事,而国民可以做法律禁止以外的一切事情,尤其是创造性的、尝试性的事情。 孙中山先生 94 年前就在做教导国民如何行使民权的工作,他这本苦口婆心之作——《民权初步》,说的就是国民行使事权的方式。我相信,包括孙先生的另一本书《政治互助论》,依然值得今日中国人认真“习练演试”。 是啊, 94 年过去了,中国的“民族”问题早就解决了,“民生”问题也有了初步的改善,但其节点即“民权”问题,却至今没有提上议事日程,没有明确的时间表、路线图,实在令今日中国人汗颜愧对先人啊! 亲爱的网友,读过之后,你将如梦初醒:孙中山先生被称为国父,国父自有其国父的境界! 钱 宏 2011 年 2 月 1 日 于开关居 孙文:民权初步 序   中华民族,世界之至大者也,亦世界之至优者也。中华土地,世界之至广者也,亦世界之至富者也。然而以此至大至优之民族,据此至广至富之土地,会此世运进化之时、人文发达之际,犹未能先我东邻而改造一富强之国家者,其故何也?人心涣散,民力不凝结也。   中国四万万之众等于 一盘散沙 ,此岂天生而然耶?实 异族之专制有以致之 也。在满清之世,集会有禁,文字成狱,偶语弃市,是人民之 集会自由、出版自由、思想自由 皆已削夺净尽,至二百六十余年之久。种族不至灭绝亦云幸矣,岂复能期其人心固结、群力发扬耶!   乃天不弃此优秀众大之民族。其始也,得欧风美雨之吹沐;其继也,得东邻维新之唤起;其终也,得革命风潮之震荡。遂一举而推覆异族之专制,光复祖宗之故业,又能循世界进化之潮流,而创立中华民国。无如国体初建,民权未张,是以野心家竟欲覆民政而复帝制,民国五年已变为洪宪元年矣!所幸革命之元气未消,新旧两派皆争相反对帝制自为者,而民国乃得中兴。今后民国前途之安危若何,则全视民权之发达如何耳。   何为民国?美国总统林肯氏有言曰「 民之所有,民之所治,民之所享 」此之谓民国也。何谓民权?即近来瑞士国所行之制: 民有选举官吏之权,民有罢免官吏之权,民有创制法案之权,民有复决法案之权 ,此之谓四大民权也。必具有此四大民权,方得谓为纯粹之民国也。革命党之誓约曰「恢复中华,创立民国」盖欲以此世界至大至优之民族,而造一世界至进步、至庄严、至富强、至安乐之国家,而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者也。   今民国之名已定矣。 名正则言顺,言顺则事成 ,而革命之功亦以之而毕矣。此后顾名思义,循名课实,以完成革命志士之志,而造成一纯粹民国者,则国民之责也。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而实行其权者,则发端于选举代议士。倘能 按部就班,以渐而进 , —— 由幼稚而强壮,民权发达,则纯粹之民国可指日而待也。   民权何由而发达?则从 固结人心、纠合群力 始。而欲固结人心、纠合群力,又非从集会不为功。 是集会者,实为民权发达之第一步 。然中国人受集会之厉禁,数百年于兹,合群之天性殆失,是以集会之原则、集会之条理、集会之习惯、集会之经验,皆阙然无有。以一盘散沙之民众,忽而登彼于民国主人之位,宜乎其手足无措,不知所从,所谓集会则乌合而已。是中国之国民,今日实未能行民权之第一步也。   然则何为而可?吾知野心家必曰「非帝政不可」,曲学者必曰「非专制不可」。不知国犹人也,人之初生,不能一日而举步,而国之初造,岂能一时而突飞?孩提之举步也,必有保母教之,今国民之学步亦当如是。此《民权初步》一书之所由作,而以教国民行民权之第一步也。   自西学之东来也,玄妙如宗教、哲学,奥衍如天、算、理、化,资治如政治、经济,寿世如医药、卫生,实用如农、工、商、兵,博雅如历史、文艺,无不各有专书,而独于浅近需要之议学则尚阙如,诚为吾国人群社会之一大缺憾也。夫议事之学,西人童而习之,至中学程度则已成为第二之天性矣,所以西人合群团体之力常超吾人之上也。   西国议学之书不知其几千百家也,而其流行常见者亦不下百数十种,然皆陈陈相因,大同小异。此书所取材者,不过数种,而尤以沙德氏之书为最多,以其显浅易明,便于初学,而适于吾国人也。此书条分缕析,应有尽有,已全括议学之妙用矣。自合议制度始于英国,而流布于欧美各国,以至于今,数百年来之经验习惯可于此书一朝而得之矣。   此书譬之兵家之操典,化学之公式,非流览诵读之书,乃习练演试之书也。若以流览诵读而治此书,则必味如嚼蜡,终无所得。若以习练演试而治此书,则将如嚼蔗,渐入佳境。一旦贯通,则会议之妙用,可全然领略矣。   凡欲负国民之责任者,不可不习此书。凡欲 固结吾国之人心、纠合吾国之民力 者,不可不熟 习此书。而遍传之于国人,使成为一普通之常识。家族也、社会也、学校也、农团也、工党也、商会也、公司也、国会也、省会也、县会也、国务会议也、军事会议也,皆当以此为法则。   此书为教吾国人行民权第一步之方法也。倘此第一步能行,行之能稳,则逐步前进,民权之发达必有登峰造极之一日。语曰「行远自迩,登高自卑」吾国人既知民权为人类进化之极则,而民国为世界最高尚之国体,而定之以为制度矣,则行第一步之工夫万不可忽略也。苟人人熟习此书,则人心自结,民力自固。如是,以我四万万众优秀文明之民族,而握有世界最良美之土地、最博大之富源,若一心一德,以图富强,吾决十年之后,必能驾欧美而上之也。四万万同胞行哉勉之! 民国六年二月二十一日 孙文序于上海 民权初步 孙文 序 ....................................................3 卷一结会 ............................................5 第一章临时集会之组织法 ..........................................5 第二章永久社会之成立法 ..........................................6 第三章议事之秩序并额数 ..........................................9 第四章会员之权利义务 ............................................10 卷二动议 ...................................................13 第五章动 议 .............................................13 第六章离奇之动议并地位之释义 ...........................14 第七章讨 论 ......................................15 第八章停止讨论之动议 ............................................18 五十七节停止讨论动议之用法 第九章表 决 ................................................20 第十章表决之复议 ....................................................22 卷三修正案 .....................................................................25 第十一章修正之性质与效力 ....................................25 第十三章修正案之例外事件 ....................................29 卷四动议之顺序 .............................................................32 第十四章附属动议之顺序 ........................................32 第十五章散会与搁置动议 ........................................34 第十六章延期动议 ....................................................35 第十七章付委动议 ....................................................36 第十八章委员及其报告 ............................................38 卷五权宜及秩序问题 .....................................................40 第十九章权宜问题 ....................................................40 第二十章秩序问题 ....................................................41 结论 .................................................................................46 附录章程并规则之模范 .................................................47 章程 ..............................................................................47 规则 ..............................................................................47 转自: http://blog.china.com.cn/qianhong1/art/5504806.html
个人分类: 指点江山|299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佩里·安德森:霸权之后?——当代世界的权力结构
whyhoo 2012-1-8 09:41
1984年,美国国际关系领军理论家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Keohane) 发表了一篇题为《霸权之后》的著名作品,它的主题是:大国之间对领导权的传统争夺方式正在消逝。在传统的斗争方式中,胜利者占据国际秩序的霸权巅峰,支配所有其他国家,决定全球体系的方向,比如说,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常常被认为是处于这个如日中天的位置。基欧汉认为这种意义上的霸权已经过时,在当代世界,国际关系不再是一个争夺军事和领土优势的零和博弈,它们从根本上已经成为一个正和的经济交换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各国就关税和管制相互协商,以达成互惠的交易,这些交易时间长了,稳定下来,就成为他所说的“国际政体”。这个政体是和平的和基于合意的,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对其他国家颐使气指。在二战以后的金本位体制下,美国也许曾经是西方的霸主,但是自从1970年代早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美国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建立在理性的经济交换和合作基础之上的新的多边秩序的合伙人之一,尽管是比较大的一个。 2006年,中国思想史领军学者、政治思想家汪晖提供了一个截然相反的诊断。在他著名的论述“去政治化的政治”的文章中,他指出当代的世界秩序展现了一个可怕的霸权结构,用他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原初表述来说,这个结构结合了三个不同的、相互关联的组成部分或者层面:第一部分是国家层面的霸权,处于任何给定的社会之中,第二个是国际层面的霸权,处于国际体系之中,第三个是超国家层面的霸权,它穿越了国家的界限,涵盖每个国家内部的社会。我想接过这个非常丰富的理论提议,就每个层面说一点细节。我的进路首先是一个比较语文学的练习,因为像现代性、民主或者合法性,以及许多其他政治概念一样,“霸权”的概念有一段非常复杂的历史。如果我们想要清楚地把握它和我们周围当代图景的相关性,我们就要理解这段历史。那是一段覆盖了四个独特的国家文化的历史。我将以探讨各个文化开始。 欧洲传统中的“霸权”观念 在西语中,“霸权”这一术语最先来自古希腊,但是它的现代用法源于20世纪初沙皇俄国革命运动中的辩论。在这个正在生成的俄国传统里,这个术语 gegemonia,首先是由帕维尔-阿克塞罗德(Pavel Axelrod)创造,然后列宁和他的布尔什维克同事接过这个术语,用来指称俄国工人阶级在反对沙皇专制的共同斗争中,能够和应当对其他社会阶级——首先是农民阶级——实施的领导权。那种领导权应当通过目标的清晰、说服的技艺和组织的效能来赢得。在此基础上, 1905年俄国革命期间,列宁发展出了他称之为工人阶级的民主独裁(专政)理论,作为布尔什维克的战略视野。这个看似自相矛盾的概念基于先前的霸权观念,它指称的是一个政体,在其中,独裁,也就是通过强力(force)的统治,将被实施于敌对阶级——那就是封建地主和资产阶级——身上。而霸权,即通过合意(consent)的统治,将统领工人阶级和联盟阶级,首先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阶级之间的关系。因而,在诞生的时候,霸权的观念是革命斗争中合意维度的工具。 1917年10月,布尔什维克根据这个公式成功地发动了一场革命,以强力镇压了地主和资产阶级权力,用著名的口号“面包、土地、和平”将农民自愿地召唤到革命的目标之下。在20世纪早期,当新的苏维埃国家赢得俄国内战之后,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葛兰西,在被他的党派遣到莫斯科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接触到布尔什维克的霸权概念。然而,当他回到罗马之后,在意大利取得胜利的并不是社会主义革命,而是法西斯反革命。葛兰西被墨索里尼逮捕,在一个法西斯监狱中度过余生。在那里,他写了一系列出色的笔记。他一次又一次地回到霸权这个在莫斯科期间给他以深刻印象的概念。但葛兰西逐渐将它转变成一个比在俄国的辩论背景中更为核心的概念。他所引进的关键修改,产生了第一个系统性的霸权理论。这一修改是将它从工人阶级的策略,扩展到对任何社会阶级的稳定统治模式的描述——首先,也是最显著的,是有产阶级,即地主和工业家,而他们正是霸权这个概念在俄国所反对的对象。葛兰西在他的《狱中笔记》之中,给了意大利复兴运动中加富尔的皮埃蒙特温和党很大篇幅,作为这一类霸权的历史范例——你也许记得,加富尔正是梁启超的英雄之一。葛兰西指出,这个在商业地主和制造业者之间的联盟在19世纪主导和控制了意大利的统一进程,边缘化了更为激进的马志尼的行动党和他的小资产阶级追随者,并且有力地镇压了真正大众——农民或工人——形式的政治表达。 在作出这个社会学上的扩展的同时,葛兰西不可避免地改变了这个俄国术语的意义。很明显,加富尔和他的继承者们在意大利所建立的资本主义统治,涉及到暴力——有很多暴力——包括许多由军人和警察实施的屠杀,但这一统治也涉及到合意。葛兰西作品的霸权总是指称强力以及合意二者的结合。但在同时,和这个概念的俄国起源保持一致的是,葛兰西的着重点落在霸权的意识形态本质上。他将霸权看作一个不仅仅建立在强力基础上,而且也建立在文化优势 (cultural ascendancy)之上的权力体系。换而言之,在这个意大利的传统中,霸权被理解为这样一种类型的统治:它所配备的不仅是军事暴力的决定性权力,而且首先是获得被支配者对他们所受支配的道德同意的能力。葛兰西指出,这样的意识形态支配,必须提出一系列对世界的描述,必须提出统领这些描述的价值,而这些价值大部分将被受支配者内化。和俄国不同的是,在西方,这种霸权仍然紧紧地掌握在剥削者手里,被剥削者必须以剥夺他们的霸权为目标,但是——正如葛兰西在监狱中多么清楚地看到的那样——在1920年代以及1930年代,被剥削者并没有这么做。 葛兰西的健康被法西斯监狱摧毁,他于1937年4月死于意大利,几个月之后,一个成熟的霸权理论在德国完成。《霸权:论居于领导地位国家之书》(Die Hegemonie. Buch der führenden Staaten)于1938年年底希特勒吞并苏台德地区之后在德国出版。这是一个著名的德国法学家海因里希·特里佩尔的著作。原初的列宁主义霸权概念侧重于特定国家内部各阶级之间的关系。葛兰西在继承和转化这个概念的时候,保留了这个侧重点。他的论述霸权的笔记大多考虑国家内部的阶级间关系,然而他也偶尔——虽然是不成系统地——将这一术语用于国家间的关系,当然并没有对这一独特的权力层面进行完整的理论化。而海因里希·特里佩尔,一个因截然区分国内法学和国际法学这样一种二元的法学理论而闻名的法学家,正是把重点放在这一点上,将霸权作为国际关系中一个最为重要的现象来处理。他的长达600页的著作追溯了霸权的历史,从古希腊开始——霸权的概念在那个时候被创造出来指称城邦联盟中居于领导地位的城邦,经过中世纪,最后是西班牙、法国和英格兰作为先后相继的欧洲霸权力量的兴衰。 在发展他的理论的时候,特里佩尔对葛兰西的笔记一无所知,葛兰西的笔记直到1947年才得见天日。特里佩尔对葛兰西笔记背后的俄国传统也一无所知。然而,他复制了这位意大利思想家许多的知识框架,相似程度堪称惊人。特里佩尔解释道,最初激发他对霸权反思的,是普鲁士在德国统一中所扮演的角色。正如加富尔在意大利统一过程当中所扮演的角色成为葛兰西的霸权范例一样。像葛兰西一样,特里佩尔通过跟支配(Herrschaft)的概念比较,来建构他的霸权概念:一个是通过强力(force)的权力,另一个是通过合意(consent)的权力。再一次,和葛兰西非常相似的,他强调了任何霸权所涉及到的文化领导权,以及它引发受霸权统治者的模仿现象的方式。特里佩尔甚至将这个概念扩展到国家内群体或个人对于群体的关系,从而招致了卡尔·施米特的批评。如果不是因为这一点的话,施米特会非常佩服他的著作的,因为施米特将霸权概念仅仅用于国际关系。但是在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特里佩尔和葛兰西有尖锐的分歧,对特里佩尔来说,霸权是一种权力,它处于支配(domination)和影响(influence)之间,霸权比影响更强,但是比支配更弱。而对葛兰西来说,霸权相对于支配来说,是一种更强的和更稳定的权力形式。 这个差异并非偶然,而是有一个结构性的理由,反映出两位思想家各自的原初关注点的差异。葛兰西关注的是国家内的阶级关系,特里佩尔关注的是国际关系。在这个由特里佩尔和施米特所共享,并且传递给二战以后德国领军法学家们的传统之中,非常明显的是,从历史角度来看,在国际关系中,强力总是压倒合意。实际上,特里佩尔观察到,在国际领域,霸权和支配之间的边界从根本上是变动不居的。对于任何霸权来说,总是存在向支配转变的诱惑或者倾向,将支配作为权力的最高形式。然而,甚至这一点,通常也有其限度,因为在国内和国际霸权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国内霸权是一个阶级或者社会集团相对于其他的社会阶级或者集团的统治体系,但是在早期现代欧洲发展出来的国际体系中,没有一个国家在这个意义上统治另一个国家。基于领土的主权概念排除了这一点。 当然,强制作为一种威胁无处不在,用霍布斯的话说,和平只不过是战争的暂时中止。但是,这一点没有,也并不能被制度化,成为类似国家在其国内空间中的压迫性体系那样的东西。同时,在这样一个体系中,合意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弱得多的因素,它只是对于利益或者影响力的追求。因而在国际关系领域,霸权作为强制和合意必要的结合,总是很难获得。和国内领域相比,在国际领域,霸权即便在获得之后,也更为松散、更具有隐喻意义。在俄国和意大利传统中,霸权从本质上说就是国内霸权,而且首先是基于合意的。在德国传统中,它从根本上是国际的,而且是基于强制的。 中国的王霸之道 以上是欧洲的三个关键的思想传统。但是,当然,有一个亚洲的传统,比欧洲传统中的任何一个都更为古老,同时也更为现代。在中国,1963年~1964年之间的著名的“九评”标志着中共和苏共之间的决裂。“九评”中的每一封信都是面向全球听众的论证有力的政治干预。随着中苏裂痕在接下来的一些年中进一步加深,官方文件越来越多地将苏联称为霸权,甚至是比美国更为危险的霸权。中国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抛弃苏联采取的道路。1969年,毛泽东在中国北方向他的人民警告战争的危险,告诫他们“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他所用的术语是新造的——霸权,但这一术语乃是基于一个非常古老的概念。战国时代的中国古典思想很早以前就已经产生“霸道”的概念,作为“王道”的对立面。但是在这个毛泽东对之保持忠诚的传统中,这一术语的意涵被逆转了。对孟子来说,霸道恰恰不是通过合意的统治,而是通过暴力的统治,和通过仁义的统治有天壤之别。而后者是要获取合意。 在《孟子》一书中,二者之间的对比是简单和说教性质的。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公孙丑上》) 我在这里用overlord来表达的意思,中文术语是“霸”,在英文中,早在1920年代就被翻译成hegemon,接近这个词的希腊用法,即附庸盟友的领导者,因为“霸”在汉语中最早指称的是一个脱离了周天子权威的封建等级的头目。或者,正如孟子愤愤不平地说的那样:“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孟子·告子下》。 荀子提供了一个更为复杂的类型学分析。他提供的是对于统治者的三分法:“王”、“霸”和“强”。 王夺之人,霸夺之与,强夺之地。夺之人者臣诸侯,夺之与者友诸侯,夺之地者敌诸侯。臣诸侯者王,友诸侯者霸,敌诸侯者危。(《荀子·王制第九》) 在这个类型学中,“霸”只不过是强制的一种形式。 辟田野,实仓廪,便备用,案谨募选阅材伎之士……存亡继绝,卫弱禁暴……天下无王霸主,则常胜矣。(《荀子·王制第九》) “王”、“霸”区分到底在什么地方?虽然荀子比孔子和孟子看起来像更为严肃的政治思想家,但不免重新落入标准的儒家忠诚的窠臼。 彼王者不然:仁眇天下,义眇天下,威眇天下。仁眇天下,故天下莫不亲也……威眇天下,故天下莫敢敌也。以不敌之威,辅服人之道,故不战而胜,不攻而得。(《荀子·王制第九》) 他怎样才能够创造这样一个奇迹呢?“修礼者王”, 而“霸”只是“为政者强”,比“强”好不到哪里去,而“强”的赤裸裸的暴力则会自我毁灭。 荀子的三分法可以被理解为对特里佩尔的一个反转,德国思想家将权力的形式划分为支配、霸权和影响三种——强制的支配是最高的形式,霸权是中间的形式,而影响是最低的形式。古代中国思想家以完全相反的方式来排序,王者的“修礼”是最高的形式,霸道是中间的形式,暴力是最低的形式。两种分类法之间的差异和他们的核心关切密切相关。虽然荀子是在战国晚期写作,但像那个时代所有的思想家那样,他总是首先考虑给定的国家内部的权力实施,而特里佩尔考虑的是国家之间的权力关系,在那个方面,荀子和后来的俄国、意大利传统更为接近,虽然对他来说,权力的实施者是统治者,而不是阶级。当然,他的建构的弱点,在于他从他的儒家前辈那里继承来的王者的理想形象。尽管从视野上来说,他通常更为现实一点,他仍然无法和他的前辈决裂。 要等到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政治思想家出场,这些迷信才得以驱散。韩非子以激进的方式重新表述了权力的概念领域。他忽略了荀子在王道、霸道和强道之间的三分法。而提出“主道”,这种统治理论,综合了暴力和意识形态、强制和合意,成为一个单一的环环相扣的体系。在三分法的位置上,法家为他提供了一种综合,用以控制大众:正是法律的物质权威——强制和灌输,而不是礼的魔术般的效果,才获得臣民的服从。而道家给他提供了一种综合,用来控制国家机器内部的官员,而这和儒家浮华的礼治方式截然相反。 故明主急其助而缓其颂,故不道仁义。(《韩非子·显学》) 道在不可见,用在不可知君;虚静无事,以暗见疵。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韩非子·主道》) 和荀子一样,韩非子最重要的关注在于一个国家内部的权力机制,虽然他在表述上更为清晰和直接: 治强不可责于外, 内政之有也。(《韩非子·五蠹》) 中国古典思想因而发展出了丰富的关于强制、合意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这样的问题意识的思考,把它们理解成为不同的权力机制,而在西方一直没有出现任何可比的东西,直到在许多世纪之后,这个概念空间被俄国和意大利的霸权观念所占据。当代的霸权术语在20世纪重新出现,但它只能以一种非常奇怪的逻辑,通过改变自身的范围来与古代的用法相连接。因为在这个由毛泽东创建的传统中,霸权指向的并不是国家内的权力关系,正如中国古典思想所关心的那样,而是指向国家间的关系,这一转变是合乎逻辑的。因为正如德国传统所理解的那样,国际关系正是合意要比强制更为脆弱的领域,霸道常常压倒王道。漫长的中国传统因而是唯一的一个传统,同时包括了国内和国际的霸权领域,尽管中间隔着千年的距离。 迈向“霸权之后”的现实可能 现在,让我转向发展了这些不同的反思霸权的传统的最出色的当代思想家们。有两位最为引人瞩目。在意大利,葛兰西的遗产在阿瑞吉那里得到继承和丰富。在1960和1970年代,阿瑞吉在意大利领导了一个以葛兰西命名的革命群体,他在工人和学生运动中是活跃的斗士。在阿瑞吉的作品中,这笔侧重于国家内关系的意大利的遗产,第一次和思考国际关系的德国传统联姻,形成了一个将这些领域关联在一起的历史理论。对阿瑞吉来说,正如对葛兰西来说一样,霸权结合了强力和合意,但合意是占首位的。在国际上,这种合意通过更为优越的组织和消费模式来获得,而这些模式不仅赢得对于霸主的理想和价值的顺从,同时也在其他国家中产生了对于这些模式的普遍模仿。作为回报,这样的霸权给所有国家中的统治群体带来利益,为国际秩序设定可预测的规则,防备共同的威胁。在这种意义上的霸权和“剥削性的支配”并不同,在后者,一个强有力的国家通过暴力的实施来从其他国家那里获取顺从或者贡赋,而并不给予他们利益作为补偿。 阿瑞吉认为,支配应当被设想为首先依赖于强力,而霸权则是“附加到支配性群体之上的额外权力,它的获取,有赖于一种能力——它安排各种问题,使得冲突在一个‘普遍的’层面上得以展开。”这在国际关系中意味着什么?在这里,霸权是世界领导权,授予任何“能够令人信服地宣称自己是一种原动力,促进统治者相对于被统治者的集体权力的全面扩张”或者“能够令人信服地宣称,其针对于某些或者甚至任何其他国家的权力扩张,符合所有国家中的被统治者的共同利益”的国家。对阿瑞吉来说,这一结果的实现,通常并不仅仅通过某种管理,而是通过对先前的国家体系的转化。这样一个转化涉及到什么?从结构上说,它带来的是对于资本主义和领土扩张主义的新的结合,企业层面的资本积累,国家层面的领土扩张,彼此独立但形成相互嵌入的动力机制。 这正是产生出阿瑞吉在《漫长的二十世纪》中所追溯的前后相继的世界─历史霸权的框架。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威尼斯和热那亚这样的原型霸权之后,他的叙事转向了三个强大的近代霸权:第一是17世纪的荷兰共和国;然后是19世纪的英国,最后是20世纪的美国。这个序列的驱动力是什么?从根本上说,在于马克思的M─C─M+公式之下的资本原始积累的周期。最先进的公司集中在霸主那里,资本主义扩张最初是物质性的,即对商品生产的投资和对市场的征服。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竞争降低了利润,以至没有任何一个资本集团能够控制竞争对手,发展出降低最终价格的技术或者产品的空间。在那个时候,霸主的积累转向了金融扩张,竞争的国家在领土扩张的冲动下就流动资本进行竞争。随着对抗,往往是军事冲突的升级,霸权崩溃,产生一段时间的体系性混乱。从这一混乱中,新的霸权力量最终产生,在一个新的基础上开始了物质扩张的周期,新的霸权力量有能力服务于所有其他国家的利益以及他们臣民利益的一部分或全部。在这个序列中,每个继起的霸权都更为全面,比上一个具有更广泛和更强有力的基础。 我们今天处在历史的什么位置呢?很早以前,阿瑞吉就坚定和清晰地认为,在美国领导之下的战后资本主义物质扩张在1960年代就逐渐消逝。自从1970年代初的危机以来,兴起的是金融扩张的周期,美国用它来保持其过时的世界权力。阿瑞吉同样很早就预测,这一轮金融扩张是不可持续的,在其内爆之后,美国霸权会走向终结性的危机。这个预测的第一部分现在正在我们眼前展开。第二部分呢?在他的1994年发表的《漫长的二十世纪》之中,阿瑞吉观察到,美国霸权的黄昏具有一个前所未有的维度,那就是,和荷兰或英国霸权的衰落很不同的是,军事权力和金融权力之间的分野已经开始,美国的军事力量仍然保持了压倒性的全球优势,虽然它逐渐下降到一个负债国家的地位,而世界的钱柜转移到了东亚。以前没有发生过像这样的事情。再一次,随着一个霸主的凋零,体系性的混乱近在眼前。 从这一场混乱之中将会产生出什么?在1990年代中期,阿瑞吉认为有三种可能性:或许是另一场有可能摧毁整个星球的世界大战;或许是欧洲和美国加在一起的西方所管理的世界帝国的痉挛性回归;最后,也是更大的可能,是出现一个更为平等的世界市场社会,在其中,霸权业已消失,因为在国家之内的阶级差别不再严重,国家间的关系基于相互尊敬和平等,换而言之,一个超越资本主义的世界。这个世界的中心是在东亚。在2009年逝世之前,阿瑞吉更为自信了。战争的危险减退了,一个新的泛西方世界帝国的可能性也变得遥远。他的最后一本书《亚当·斯密在北京》,刚刚在中国露面,其中心论题是:中国的崛起以及它对于一个平等的世界秩序的承诺,已经决定性地改变了全球前景。看起来,好像全人类将要把霸权作为不平等的权力的结构甩在身后。阿瑞吉的临时性结论,以一条完全不同的路径达到了和基欧汉在四分之一世纪之前所作出的并无不同的判断。我们现在能够期望迈向一个“霸权之后”的时代,但并不是基欧汉理解的资本家间合作的和谐世界,而是一个资本主义最终被超越的世界。 那么,对阿瑞吉来说,美国的霸权已经奄奄一息,被不断上升的外债、军事冒险主义和中国崛起所削弱。阿瑞吉过去是对的吗?现在是对的吗?所有的这些发展都有一些模棱两可之处。美国的债务规模已经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至于没有债权人敢于催逼,因为害怕美国崩溃给自己带来的结果。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战争结果仍然是不确定的。对于美国来说,二者都算不上很大的经济压力。而在华盛顿的这个被认为是开明的、多边主义的新政权,就像那个被认为是愚昧和单边主义的旧政权那样,相信它最终会胜利。确定无疑的是,从这些华盛顿轻易挨过去的事件中,看不到有和越战可相提并论的失败。而就中国来说,它自身的发展和稳定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美国消费者和美国国债,至少在近期之内,不会轻易打挑战美国权力的主意。那么,阿瑞吉的猜测的另一面,即一个遵照斯密的方针实现的、以东亚为中心的平等世界市场社会的长期愿景,又会如何呢?不管这个前景是多么诱人,必须质疑它的现实性。仅仅谈论一个市场,而不具体分析镶嵌其中的财产关系,只是一种抽象。斯密是在另一个历史时期进行写作,这个时期早于工业革命和现代公司的出现,更不用说后现代的金融资产的证券化了。他对于今天来说,只能提供有限度的启示。 生产和消费的相互嵌入是 资本全球霸权的关键 阿瑞吉的亚洲对应者提供了一个对于时代的不同解读 。对于汪晖来说,“去政治化的政治”才是当下时代的标志。“去政治化的政治”意味着什么呢?从根本上说是取消任何大众的能动性,取消任何为寻求超越现状的替代方案而斗争的能力,而现状只不过是模拟了代表形式,却掏空了对立和冲突。这样的政治是去政治化的,但它并不是去意识形态化。相反,它彻头彻尾是意识形态化的。只要考虑汪晖分析的霸权的三个领域中的第一个层面,即国家层面。就足够了。 我们以过去30年横扫世界的新自由主义的两大母国,撒切尔时代的英国和里根时代的美国为例。正是撒切尔提出了最为著名的新自由主义口号,准确地抓住了去政治化的政治的本质:别无出路。别无出路,是针对去管制化的自由市场来说的,是针对资本的统治来说的。但这是撒切尔和里根政府的唯一意识形态装备吗?根本不是。它本身非常干枯,非常粗鲁,对于那个时代的现实过于直言不讳。因而它总是需要一种补充,为它提供掩饰和缓冲。在英国,补充物是民族主义和“家庭价值”——正如撒切尔所说的那样。在美国,补充物曾经是,而且现在仍然是,民族主义和宗教。这种意识形态的二元性是国家层面的霸权的典型公式。从历史上来说,中国提供了最早的也是最持久的这样的结合。人们只要想想许多世纪以来——正如何炳棣所说——中国的国家权力从表面上看是儒家的,但从功能上来看是法家的,用一个著名的公式来表达,就是“儒表法里”——更不要说它可能的现代的应用了。 那么,国际层面的霸权又如何呢?在这里,中国思想再一次为欧洲传统提供了一个修正。对于那个为德国所主导的思想路线来说,国际体系中的霸权,就其定义来说,就是单数的——每个时代只能有一个霸权。阿瑞吉继承了这个前提。在他的叙事中,首先是荷兰,然后是英国,最后是美国霸权,每个都是排他性的。然而,从历史来看,正如美国保守派大历史学家保罗·施罗德(Paul Schroeder)所指出的那样,在19世纪,当拿破仑最终被击败并流放之后,英国并不是单独对欧洲大陆实施霸权。它和那个时代另一个强大的反革命力量,即沙皇俄国,分享了霸权。但在施罗德之前,毛泽东把握了这种国际结构的可能性。当他在1960年代谈到霸权的时候,他的首要对象是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领导的苏联。但他也没有忘记另一个强权,即约翰逊和尼克松领导的美国。世界上有两个霸权,而不是一个。阿瑞吉的理论从来没有思考双头霸权的可能性。在今天的西方,正是另一个可能性引起了更多注意,那就是某个单一霸权,通过同样的历史序列,取代美国的位置。那个霸权就是中国。当下西方的一本畅销书《当中国统治世界》,正如其标题所表明的那样,根据前面的想法,这个时间点正在到来。本书作者并不是中国的敌人,也不是出于对于这一前景的恐惧而写作,而是一个热心的仰慕者,他欢迎这一前景的到来。而更现实的恐怕是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其他中国的朋友。有许多人期望G2,美国和中国,成为这个星球必要的管理者。在苏联崩溃,世界由单一霸权统治20年之后,世界也许会再次返回双头霸权。如果看到这样一个他所谴责的结构以改头换面的形式出现,毛泽东会感到满意呢?还是不安? 最后,在汪晖所描绘的去政治化的世界中的第三个霸权组成部分,超国家或者全球的部分,即不是在国家或者国际的层面运作,而是超越所有文化和社会的边界的部分,又是如何呢?汪晖正是因为深邃地认识到这一点,才超越了所有以前的关于霸权的理论。这个超国家的霸权组成部分的实质是什么呢?让我以摘录他的语句结束,并且附加一点文字。 “霸权并不仅仅与国家或国际关系有关,而且也与超国家的和跨国的资本主义密切相关。霸权还必须在国际市场领域中加以界定……市场主义意识形态机器的更为直接的表达者是媒体、广告、超级市场和各种各样的商业机制——这些机制不仅是商业的,而且也是意识形态的,它的最为有力之处在于诉诸感官和“常识”,即诉诸所谓日常性和感官需要将人转化为消费者,并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愿地服从其逻辑。” 在这里,汪晖正确地指出消费主义是资本全球霸权的关键。但是在这个层面,今天的霸权结构仍然是双重的。消费──是的,那正是日常生活中一个被意识形态俘获的领域。但是我们千万不能忘记,资本主义是一个基于生产的体系。正是在马克思所说的“异化劳动的枯燥无味的压迫”之中,资本主义的霸权才日复一日地在工作和休闲中被重新生产出来。而这种异化劳动的压迫无情地迫使人们适应既有的社会关系,抑制他们想象任何其他和更好的世界秩序的能量和能力。在生产和消费相互嵌入的世界里,生产和消费是彼此半真半假的补充,正是这个双重的存在结构,组成了今天去政治化的政治的超国家霸权结构。 让我以一个例子来象征性地阐明霸权在今天的意义。我要谈的是美国总统奥巴马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事情。这个奖包括一百万美元的现金和无数其他的公众宣传,它完全属于超国家的名人文化和商业消费。在国家层面,这个奖项在这位现任领导人声誉开始衰落时,对其形象进行打磨抛光。在国际层面,它提醒世界,美国仍然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不过,是以“儒表法里”的形式来操作的。一位领导侵占伊拉克的军队,使阿富汗的暴力升级,在巴基斯坦大打出手的总统因为其为人类所做的工作而被授予西方最高的荣誉——真是具有21世纪特色的仁义。伟大的拉丁美洲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曾经在评论以前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如基辛格——的时候说,最好用它真正的名字,诺贝尔战争奖,来称呼这个奖。从古典时代来看,这也是令人熟悉的。罗马历史学家塔西陀曾经用来描写他所属的征服世界的城市的霸权的言辞,正可以用来描绘伊拉克和阿富汗被蹂躏的村庄和土地: Auferre, trucidare, rapere, falsis nominibus imperium; atque, ubi solitudinem faciunt, pacem appellant. “蹂躏,屠杀,篡夺,他们谎称为帝国;他们制造出沙漠,然后称之为和平。 ” (感谢佩里·安德森先生惠赐大作,他曾于2009年10月14日发表同名演讲于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同时感谢汪晖教授的帮助。) 原文见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1882
个人分类: 思想|115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罗伯特·希勒:“神经经济学”革命
liaodehua01 2011-12-9 11:20
本文来源于 《财经》杂志  2011年12月09日 10:55 我要评论( 0 ) 打印 | 字号: 终有一天,我们将通过更好地理解大脑功能的生理结构,从而更好地了解经济如何起作用或未起作用   经济学正处于一场革命的开端。这场革命的源头出人意料:医学院及医学研究。神经科学正在改变我们关于人类如何决策的看法,这些发现将不可避免地改变我们关于经济如何运转的看法。简言之,我们正迎来“神经经济学”的发轫。   将神经科学与经济学联系起来,是近几年才兴起的事。神经经济学尚处雏形阶段,但其遵循了这样一条路径:科学革命总是起源于以往人们所完全不曾注意的地方。如果不能提出新的方法论,任何科学都会走入死胡同。学者们将陷于现有的方法论无法自拔,其研究也将变成是既循环往复又琐碎的无用功。   但最近在神经经济学领域里,却接连出现几次跨越。令人注目的包括神经经济学家格里姆切在2010年出版的新书《神经经济分析基础》。该书标题显然来自萨缪尔森1947年的经典著作、上一次经济理论革命的起点《经济分析》一书。   虽然格里姆切目前在纽约大学经济学系工作,但对大部分经济学家而言,他就是天外来客。毕竟,其博士学位是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系取得的。   此外,像他这样的神经经济学家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也与他们这些正统的经济学家所采用的方法格格不入。前者试图将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与大脑的具体结构联系起来,以此推动经济学的进步。   现代经济学和金融学理论大体上基于人类理性的假设——人类总是系统性地让自身的快乐程度最大化,即经济学家所谓的“效用”。萨缪尔森在1947年提出这一主题时,并没有将研究目光投向大脑,而是提出了“显示偏好”。在他的指引下,一代又一代的经济学家们将自己的研究建立在理性假设的基础上,并不关注人类的大脑生理结构。   因此,格里姆切对流行的经济学理论充满怀疑,并一直寻找经济理论的生理基础。他试图通过找出背后的大脑机制,从而将“软”效用理论转变为“硬”效用理论。   格里姆切和他的同事已经发现不少证据,但离大体上揭示基础大脑的结构,毕竟还有一段距离。可能的结论是,大脑中并不存在相应的结构,所以整个效用最大化理论都是错误的,或至少需要进行重大修正。如果真是如此,光是这一结论就将从根本上动摇经济学。   另一个令神经科学家们激动不已的新领域,是大脑如何处理模糊情形,即那些概率未知或其他高度相关信息无法获得的情况。根据已经发现的结果,大脑用来处理概率情况一目了然的区域与处理概率未知的区域是不同的。这一成果或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们如何处理像金融市场和危机来袭等情形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凯恩斯认为,大部分经济决策都是在概率未知的模糊情况下做出的。他推论说,我们商业周期的大部分是受“动物精神”波动的推动所致,所谓“动物精神”,是指不为经济学家所理解的精神力量。   当然,经济学本身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当危机来临时,有多少个经济学家,就有多少种干预办法。经济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结构,洞察经济依赖于理解经济的法律、规则、商业活动和习俗、资产负债表等诸多细节。   但终有一天,我们将通过更好地理解大脑功能的生理结构,从而更好地了解经济如何起作用或未起作用。   这些大脑结构是将大脑比作计算机的基础——前者是通过轴突和树突相互交流的神经元网络,后者是通过电路相互联系的晶体管网络。经济将成为新的类比——通过电子和其他通信手段相互联系的人际网络。   大脑、计算机和经济,这三者均是以通过个体单元——神经元、晶体管、个人——的合作和行为解决基本信息问题的机制。只要我们对这三者中任何一者如何解决问题的理解有了突破,都能将其推广到其他两者。   作者罗伯特·希勒为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
121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罗伯特·贝拉:骤变与不变—爆炸式发展与永恒真理
whyhoo 2011-12-3 11:15
粗略算来,人们运用技术已有百万年历史。阿舍利时代的斧在百万年前就已手艺精细,在接下来的成百上千年,人们都以基本上相同的方法来造斧。试问,你多久换一次手机呢?你们中有多少人已经拥有或计划要买Ipad呢?18世纪末在英国发起的工业革命带来了科技的突飞猛进和社会进步,自此以后,世界面貌大为改观。在过去的200年里,美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欧洲文明的附属农业国发展成为如今的超级大国,这个超级大国有能力跨越半个地球,参与两次中东战争。如果回顾中国在过去的200年的历史,那些隐忍和成就,更加令人惊讶。   我想强调一下最近的变化速度。在工业革命之前,科技的发展虽然比阿舍利时代斧的改良要快,但是与今天相比,就显得非常地慢了。那时候变化时断时续,要么缓慢,要么停滞。很多地方是有发明创造,比如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这些发明的广泛传播,对世界文明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这些发明在漫长的岁月中虽有所改进,但长久以来其本质未变。战争和内乱时期,饥饿肆虐疾病横行,一些先进技术遗失了,恢复起来十分缓慢。我们认为,科技对发展有着推动作用,但如果科技的发展依赖于从偶然的试验和失败中获取的成效,不与作为科学的知识产生内在的联系,那么科技便难以推动社会的发展。   是什么使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成为可能的呢?关于这一点,历史学家众说纷纭。即使我们不清楚其中的原因,也不知道它们是如何与其他原因交互作用的,我们仍然会列出以下原因:17世纪的科技革命(它显然并未引发工业革命,可能本该早200年发生,是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市场相对自由的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以及一定程度的民主和法制的萌生。虽然上述因素在18世纪的一些欧洲国家都存在,但只有英国的科技革命得到了长足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在18世纪晚期,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直到19世纪,才惠及其他欧洲国家,并远播日本。在当今的全球化中,中国,一个学者认为在工业革命前与西方国家同样发达或领先于西方社会的国家,在经历了内忧外患的洗礼后,也成为了世界上发展最为迅速的发展中国家。   当今世界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追溯到200年前的工业革命。在这200年里,科技、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变化速度超过了200年之前人类历史进程中发展速度的总和。什么引起了这种爆炸式的发展?这不是三言两语能解释清楚的。但是,能源的广泛应用和蒸汽机的发明是这一发展的主要因素。早先人类依靠体力,圈养家禽牲畜,将风力水力作为主要能源。从1800年开始,矿物燃料被广泛应用,而直到最近,我们才发现对矿物燃料的过分开采会让我们付出沉重的代价。此外,人口增长可以对过去所发生的一切给予解释。在1500年,全球大约5亿人口300年后,到了1800年,人口增长了一倍,达到10亿。127年后,即1927年,也就是我出生的那一年,世界人口再次翻番,达到20亿。现在,世界人口总数70亿,也就是说,从我出生到现在,人口增长了3.5倍。70亿人口能够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来,无疑是对我们社会基础建设发展的颂扬;这在1800年以前,几乎是不可能的。很多人可能会饿死,也就不会有以后的数十亿人口的出生。虽然现在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还生活在极度贫困中,但我们能养活现在的人口,就是对社会进步的贡献。世界上的另外三分之二人口,他们健康长寿,生活富裕,生活状况远远超过了现代化之前的人们。如此说来,我们可以认为现代化是个巨大的成功。   追溯1800年之后的世界历史,特别是20世纪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道德上的进步是落后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二战时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都发生在20世纪,成为人类历史上的惨剧。虽然21世纪初所发生的灾难,相比于20世纪中叶,已经减少了很多,很多国家也正确的运用了现代经济和科技,但是,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在遭受着贫穷,忍受着暴力和压迫,这些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   詹姆斯·乔伊斯曾说,“历史便是梦魇”。对于当代社会的很多问题我们已经见怪不怪了:核扩散、2008年 金融危机 引起的发达国家大规模失业,以及我们不得不正视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我并不否认现代化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化的确带来的前现代化时期人们所无法想象的机会和生存条件;但是我也不能否认现代化的黑暗面,它带来的暴力与苦难,以及所引起的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在让我们来讨论一个更加深入的问题。   二战之前的我年龄尚小。二战之后的复苏期,我研究生毕业,开始任教。那是很多学者,包括发达国家的人们都相信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就是现代化,在不久的将来,它会解决人类的所有问题。只要让全世界都共享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成果,现代化便能普及。   20世纪60年代,一种强烈的幻灭感在欧美社会萌生。这种幻灭感来源于残酷而无意义的越南战争,但越南战争只是导火索而已。人们油然而生了一种疑虑,一直到今天都萦绕在心中:现代化是个骗局,现代化能填补人们空洞的生活,但是填补不了人们空洞的心灵,生活的意义不会取决于科技和金钱。而今,我发现对很多中美两国的年轻青年人来说,现代化似乎能满足他们关于生命意义的探寻。但是仍然有一种绝望,有一种玩世不恭: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为生存所做的一切并不能使人获得真正的满足,人们内心的某个重要部分仍然缺失。   显而易见,并非所有的文明都是以几何速度发展的。科技进步,工业发展都没能引起道德的突飞猛进,也没能给人类提供更有意义的生活方式。回头看看当今社会的道德资源,我们不难发现它们仍是追溯到2000年前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在轴心时代的古人的智慧。举美国的一个例子:托马斯?杰弗森在1776年的《独立宣言》里说“人生来平等”,用现在的话来说,也就是“人人平等”。当然,大家都知道虽然人生来是平等的,但是仍然被区别对待。不仅是妇女,还有黑奴,美国土著,甚至是贫穷的白种人都被剥夺了投票权。呼声越来越高的“人生来平等”在西方社会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圣经》所说,人类是按照上帝的模样而存在的,因此应该受到与生俱来的尊敬,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圣贤。这也是古希腊学者(还有中国古代思想家)所深信的。比约恩?维特罗克认为,1776年杰弗森在《独立宣言》所提出的这种认知相当于一张期票,一张不能马上被兑现的期票。回顾美国历史,19世纪中期废除奴隶制,1920年妇女获得投票权,60年代的人权法案,自60年代起公众对平等问题认知的巨变都可以被认为是“人生来平等”这一期票的分期兑现。这些迟来的分期兑现是道德进步的象征,不是原则上的兑现,因为我们已熟知这一原则有几千年了。尽管如此,在实际意义上的进步,让我们心存感激。   如果这种实际意义上的道德进步伴随着对美国社会过去30年的极度贫困和收入悬殊的视而不见,这是我们并不乐见的。当发觉我们是一个还保留死刑的发达国家,而且我们关在监狱里的囚犯比例让西欧人震惊时,我们知道,前面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们还有很多的期票有待兑现。人非完人,孰能无过,我在这里并不是要加上道德进步,减去道德退步。我只是想指出,我们所能达到的或者不能达到的道德标准并不是现代化的产物,道德标准远远领先于现代化,我们现今仍旧依靠着古人的智慧,所以忽略这种智慧会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危险。   了解今天文明背后源远流长的传统能让我们认识自我,因为即使我们忽略了悠久的历史,我们也会理所当然地认为我们的语言和文化来源于此;此外,了解我们的传统还让我们明确我们的未来,帮助我们畅想更丰富的生命形式,这是科技和金钱所不能做到的。   我曾写过一本书,是以轴心时代的四章作为结尾,关于第一个公元前千年的以色列、希腊、中国和印度。这个话题不是三言两语能阐释的。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西方的圣经传统,一个是东亚的儒家思想。因为这两种思想都是经典甚多,体系复杂,我会集中说说它们是如何影响深层次人类性格的,这种性格从几百万年前的哺乳动物时期就存在,而今仍然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那就是:生育和占领。   《圣经》中上帝的形象是复杂的:上帝是仁慈之主,也是权力之王。希伯来的先知何西阿书就生动形象的描写了在他的心目中上帝爱抚子民,但子民没有给予应当的回报的一面。比如:   我原教导以发莲行走用臂膀抱着他们   他们却不知道是我医治他们我以慈绳爱锁牵引他们   我待他们如人放松牛的两腮夹板   把粮食放在他们面前(何西阿书11:1-4)   何西阿书责备以色列同胞没有对上帝的关爱给予足够的回应。   上帝作为权力之王,在《圣经》的很多章节都有所体现,他是捍卫者,是“万物之主”,是保护神,最重要的,是正义之神,他树立道德规范,如果他的子民跟随他,便会得到成功。在《希伯来圣经》最核心的部分——《申命记》一书中有对人类之王的描绘,强调他“不可为自己加添马匹,不可为自己多添妃嫔,不可为自己多积金银”,也不能“心高气傲”。他应该花时间学习神的律法,以身作则的虔诚信仰和高尚品德会让他成为国王。(《申命记17》)   《新约全书》着重体现了上帝作为仁慈之主的形象。上帝让自己唯一的儿子轮回为圣母玛利亚之子,通过耶稣的苦难,来分担全人类的苦难。虽然在这里,上帝也是正义之神,但他核心的训诫是“爱人”(约翰福音13:34)。当基督教徒打着“上帝是捍卫者”的幌子来为宗教战争和殖民主义正名,这便违背了圣经思想的核心。   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和《圣经》的发源地相隔万里,但两者都有着相似的主题。孔孟思想中“天”也存在,但是相比较于《圣经》更加遥远和模糊,而且“天”不语(《论语》)。孔孟认为“天”关爱大众,是道德典范。孟子所说的“五伦”影响深远,在狄百瑞看来,第一是父子之亲,第二是君臣之义(《孟子》)。很多古代思想都把这些礼义简单理解成为下级对上级的服从,狄百瑞却认为应该是父子之亲、君臣之义。众所周之,孔子主张靠“礼”,靠社会伦理规范来施政;而不是靠惩罚,因为惩罚只能使人偏离正道,是不符合伦理的。   所有的伟大思想,包括圣经和儒家思想都经历了很多坎坷——在历史上也被曲解过很多次。然而,这些伟大的思想并不仅仅给了我们谋求财富和权利的方法,最为重要的是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生活本质是最美好的,而这些恰恰是现代化所不能赋予的。当然,这些经典并不是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唯一需要继承的传统。如果中美两国能在应对现代化所带来的严峻挑战的过程中,好好反思这些优秀的思想传统,我相信中美两国会和谐相处而不是针锋相对。为此,当代中美两国学术界已经做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使两国在了解自身传统的同时,了解对方的传统,但是学者们还任重道远,他们还肩负着恢复传统,传播经典的重任。只有中美两国通力合作,未来才是光明美好的。找到中美两国为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而合作的伦理基础,便会让原本无望的局面变得充满希望。最后,我想以《论语》中的一段来结束我的发言: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颜渊篇》) 原文见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57/232905/232921/16158758.html
77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轴心文明的精神滋养——杜维明对话罗伯特·贝拉
whyhoo 2011-12-3 11:07
公元前1000年到600年之间,希伯来、希腊、印度、中国等几大轴心文明同时出现,其后从工业革命到信息数码化与网络全球化时代,两希文明主导当代文明数百年,成绩斐然,却也危机四伏。人类文明需要一次深刻的创造性的转化过程——重塑多元理念、构建多重核心价值的新世界。   轴心文明,特别是处在非主导地位的中国、印度、伊斯兰文明的精神能够为现代文明提供什么样的资源?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哲学教授杜维明和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贝拉(RobertBellah)在11月5日下午以此为出发点展开对话。    对于宗教的理解   罗伯特·贝拉是美国当代杰出宗教社会思想家,杜维明就此向他提出一个带有根本性探讨的问题:什么是宗教?   “我是一个社会学家,不是一个神学家。首先我不是从基督教角度界定宗教的,我关注的是生活的纬度。从社会角度来说,宗教不仅仅限于佛教和基督教,它无处不在。我最近出版了一本书《宗教和人的进化》,我想从生物进化和宇宙进化的角度,看从几百万年以前到现在宗教伴着人类进化的轨迹。”   罗伯特·贝拉进而说:“很多人认为自己是无神论者就可以不谈宗教,而对我们社会学家来说,无神论也是一种宗教,因为我认为宗教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要追求一个存在的普遍性的规律。”   杜维明将问题继续推进,他提到一些很重要的概念,比如说上帝,比如说阿拉神,很多人认为这是宗教的重要特征。而罗伯特·贝拉似乎是要做一个比较普遍性的定义,而非这样一种限定性的狭义定义。   对此,罗伯特·贝拉回应,在西方文明与犹太文明中,上帝这个词是绝对重要的,是至高无上的,他给予每一个事物一个全面的意义。但是还有其他数千种的宗教,上帝对于他们不是至高无上的,很多宗教是多神论。   宗教可以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追索。他举例,古希腊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辨就是一种混合体。而到了现代,所有的思想者都开始感觉到一些重大的问题,生态问题,秩序问题,对历史感的丧失问题、以及家庭问题等关于人的基本关系的问题,所有这些迫使人们从精神层面进行深层次思考。宗教也参与到这一思考的过程中。    儒学的现代适应性   杜维明引入了另一个与中国相关的话题:“很多人在研究中国或者比较宗教学的时候,很想知道儒学是否是一个宗教。而当有人这样问时,我会问什么是宗教观?”通常,如果有人认为儒学不是一个宗教,这种情况下对于宗教的定义基本上保持着传统性,比如说对基督教或者伊斯兰教的定义;如果有人认为儒学是宗教,那么又需要考虑各种不同性质的意识形态的存在,比如说斯大林主义、毛泽东主义或者是共产主义等等,这又会使得宗教延展面很宽。   罗伯特·贝拉认为,面对儒学我们不需要也不能把它当作一个物去定义“是与不是”,我们需要从多维度考虑,并考虑儒学中一些更深刻的思想。   杜维明提到,德国的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韦伯曾说:对于一个基督徒来说,财富像外衣,遇到信仰的时候可以把外衣扔掉。然而现实是这个外衣变成了一个铁笼束缚着人们,他看到了更强大的事情正在发生。   罗伯特·贝拉补充,韦伯把新教主义当作最理性的教义,这个理性的宗教让资本主义发展起来,并建立起一个现代化的社会。而同时韦伯认为现代化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宗教。   继而他将话题落到了儒学意义探讨:“我认为儒家思想跟现代资本主义的关联性是需要探讨的。孟子所讲的是正直和仁义,是我们不要对这个世界做过多预测。他所考虑的不是利润,而是一种自律。”   “你刚才指出的这点让我很感动,”杜维明将话题接过来,“近30年或者更长时间当中,我都在挣扎着考虑这个问题。刚才说的现代化的理论,理性还有私属世界的产生,这些或许会将我们放置于韦伯所言的那个铁笼里头。我们也会讲到儒家思想面对的是西方世界的侵蚀。如果我们要追求真理并认为正直比利润更重要,那就必须处理市场化还有资本主义的问题。”我们要考虑的不仅仅是经济意义上的市场问题,还有大家对于利润的追求,尤其要引起注意的是个人主义,一种极端的个人主义——“你可以做任何的选择,成功比意义本身更为重要。”   日本有人认为,儒家思想对于日本的崛起是很重要的。但是更应看到传统让我们批判性地反思现在,因此我们必须有一种“转化性的宗教意识”。我们不仅仅要问儒家思想对于市场化有什么样的贡献,更要问儒家思想是否能够让我们建立一些基本的理念,比如说法治社会或者是诚实正直的人生观。    文化多元,让人类“软着陆”   罗伯特·贝拉提到,他现在在写一篇比较长的文章,题目是《人类演进到现代》,讨论过去2000年当中人类的发展。在1800年以前的时期里,人类经历了几次飞跃,发展的过程是起起伏伏的,有繁荣同时也有战争、灾难和饥饿,很多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丧失了。1800年以后,工业化极大地改变了全世界,世界人口从10亿增长到70亿,现代性的问题被提出。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每一个社会指标都以宇宙中前所未有的速度上升。而同时,我们要正视这样的事实:我们对世界所做的事情,是人类以前从来没有做的,也是其他物种没有做的,我们很可能完全没有注意到我们所做的事情的后果。   “我可以做一个比喻,癌症很快会导致死亡,因为癌细胞比人类正常细胞繁殖快。我们现在如果产生了癌症,后果将会很严重。但是不管怎么样,世界在慢慢变好,这是现代性的福音,而同时我们也必须想到地球的脆弱性,必须考虑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有多大的可持续性。我们不能以同样的速度永远发展下去,‘软着陆’就是回归到一种可以承受的速度发展。我所能做和正在做的就是引起大家的注意。”   在现代性之外,我们是否应该并且如何才能寻求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多元?这是杜维明接下来提出的问题。他谈到,很多人认为我们也许正处于一个西化的过程,但是轴心时代也非常清楚地表明古文明会不断发展。因此,关于现代,有两个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现代化形式基本是西方化;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很多不同的文化传统,不仅西方传统,包括印度传统、中国传统等等,可能会发展出不同形式的现代性和现代精神。   罗伯特·贝拉讲到,我们现在对佛教、印度教、基督教、孔学的了解已经大大拓展,但是这些知识为多少人知晓尚未可知。文化遗产存在,但是人们理解它需要时间精力,理解特别需要读很多古书,包括《道德经》等等。现实是人们都非常浮躁,但是如果有足够多的知识分子,他生活在两个不同的社会文化氛围中,能够在两个文化之间转换,就能促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就会帮助大家看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任何文化的发展实际上都是一个重新发现的过程,像朱熹、王阳明的宋明理学就是对儒学的重新发现。我们今天也需要这样做,并不是说现代性就把其他的一切传统都抛出去。   “过速的现代化带来很多问题,这不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所能解决的,只有携手,只有相互理解不同的体制,我们才能够应对现代性带来的挑战。对此我充满希望,因为我看到,联合国在做的事情,北京大学在做的事情,很多人在做的事情,就是要理解文化的多元性。我们需要听取不同的声音,通过对话相互了解,让我们人类实现‘软着陆’。”罗伯特·贝拉最后总结。    杜维明,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以中国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为研究中心,被称为当代新儒家的代表。倡导“文明对话”,创建了“对话文明”的理论与实践,目前是国际上最有前瞻性和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罗伯特·贝拉, 美国国家人文科学奖章获得者、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荣休教授,是当代美国有影响的社会思想家、宗教社会学家,他基于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的神学背景,始终将宗教学的问题纳入当代社会的普遍语境,他的“宗教进化新论”和“公民宗教”的理论在宗教社会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原文见 http://theory.people.com.cn/GB/16203719.html
819 次阅读|0 个评论
认识SCI论文 A. 原创性和显著性是论文的生命 B.充分评价已有工作
geneculture 2011-11-24 01:16
(一)科学研究重在以著述的形式贡献自己具有原创性和显著性的知识成果。 附录1: “ 对一个 科学家 的评价 , 从研究生开始,就 主要 不是 看他在实验室操作的机敏, 不是 看他对或宽或窄的研究领域固有的知识, 更不是 看他的智能和魅力, 而是 看他的著述 。他们 因此而出名,或依然默默无闻 ”。 (二)关键在于能够以著述的形式贡献自己具有原创性和显著性的知识成果。 附录2: A. 原创性和显著性是论文的生命 B. 充分评价已有工作,体现作者学术水平 C. 特别重视论文题目、摘要、图表和结论 D. 花大力气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三) SCI的研究成果代表着世界 基础学科研究的最高水准 ,科技论文被SCI收录和引用是评价其国际学术地位、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科技创新实力和科技论文质量的国际通用依据。 附录3 : 发件人:国家级期刊《软件》 收件人:xiaohui zou 2011年9月13日, 星期二, 下午 2:12 邮件内文 认识SCI论文 罗伯特戴在其 名著《如何撰写和发表科学论文》的序言 中指出 ,“对一个科学家的评价, 从研究生开始,就主要 不是看他在实验室操作的机敏,不是看他对或宽或窄的研究领域固有的知识,更不是看他的智能和魅力,而是 看他的著述 。他们因此而出名,或依然默默无闻”。 A. 原创性和显著性是论文的生命: 国际核心刊物发表的论文,原则上都应当是“在国际上首次”描述的新的观测和实验事实,首次提出的概念和模型,首次建立的方程,也包括对已有的重大观测(实验)事实的新的概括和新的规律的提炼。 与原创性相联系,任何期刊都不希望发表已见于其它杂志,或由其它语言发表、或以稍有不同的形式发表的论文。 公认的原则是:作者不能把已在经过审稿的杂志发表的主要结果以不同形式投寄给其它杂志再发表。国际核心刊物的论文,不仅应该是原创的,其结果还必须是显著的,并对学科发展有所推动。 用Harvey的话来说,“至少有一两个其他研究者会读这篇文章,并利用这些结果发表他们自己的工作。”对成果显著性的检验是论文被引用的多寡。作者应当关心自己论文被引用的情况,注意国际学术界对自己工作的评价,包括肯定和批评的方面, 特别是注意同行们对自己发表结果的不同的理解;这是提高自己研究水平的重要途径 。 B. 充分评价已有工作,体现作者学术水平: 是否客观而充分地评价了以往的工作,常常是审稿人和读者衡量作者学术水准和学术风范的重要方面。 C. 特别重视论文题目、摘要、图表和结论: 每位作者都有阅读大量论文的经验。读者阅读论文的习惯一般是先浏览目录,对题目有兴趣才愿翻到有关论文;题目有兴趣的论文,读者又先读论文摘要;如果对摘要还有兴趣,接着会去看论文图表,因为图表往往最清楚地反映了论文结果。看过图表之后,如还有兴趣,会读论文的结论。通常只有少数读者会读论文的全文。作者应当清晰地知道,论文的题目将被数以千计的读者读到。对题目的每一个字都要审慎地选择,用最少的词语最确切反映论文的内容。 D. 花大力气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我国SCI论文和引述偏少,除了基础研究水平的限制,语言的障碍不容忽视。每一位基础研究工作者必须把提高英语写作能力作为一个艰巨的任务。 二、论文进入SCI的影响因素 (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CI)是美国科技信息研究(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ISI)编辑出版,用来查询科技文献及其引用情况的检索工具,内容涉及科技领域150多个学科,分为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微生物学、农业、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临床医学、神经学、药学、计算机科学、生态与环境等,以基础科学研究为主。 SCI对其收录期刊采用了多种严格而科学的定量和定性筛选,所收载的均是集中了各学科高质量优秀论文精萃的期刊,全面覆盖了世界最重要、最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SCI的研究成果代表着世界 基础学科研究的最高水准 ,科技论文被SCI收录和引用是评价其国际学术地位、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科技创新实力和科技论文质量的国际通用依据。 A. 原创性和影响力:    原创性也就是原始性和创造性 。原创性不等同于新颖性,新颖性可以是别人研究的延续,而原创性意味着一个新事物、新领域、新问题的开创。原创性研究通常是指对新的观测和实验事实的描述,首次提出的概念和模型,首次建立的方程,以及对已有的重大观测 (实验)事实的新的概括和新的规律的提炼等。任何期刊都不希望发表已经见于其它杂志,或由其它语言发表、或以稍有不同的形式发表的论文,国际核心期刊更是如此。要想在国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原创性是最基本的要求;原创性课题通常来源于实践或对各种有关信息的研究,而不是来源于现成文献。 影响力以论文被引频率来衡量。引用频率已被科学界公认是衡量特定研究价值的最为客观公正的方法。在 1961-1971年间,SCI一般作者平均引用频率约 50次,而同期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平均引用率为222次,并且SCI中某学科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作者获该学科诺贝尔奖的情形也多次发生。高水平的论文不仅具有原创性,还具有影响力,必须对他人的研究有所帮助,并由此推动科学发展。 B. 论文撰写:   (1)撰写英文论文。被SCI收录的我国期基本上为英文,英文文种优势是论文进入SCI期刊的重要因素。1997年SCI收录我国论文10033篇,其中 83%发表在国外刊物,国内发表17%。从语种上看,英语论文占总论文数99.78%,中文论文占 0.09%;法、德、俄、日文论文占 0.12%。东西方语言差异是中国科技工作者学术成果走向世界的一个很大障碍。   (2)英文摘要全面深入,反映研究要点,强调自己的独创。 论文要进入SCI,除投SCI来源期刊处, 另一途径是为国外读者引用 。 因此, 英文摘要的撰写 显得非常重要。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94143do=blogid=486697
个人分类: Science|2339 次阅读|4 个评论
对一个科学家的评价,从研究生开始,就主要是看他的著述。
热度 1 geneculture 2011-10-8 12:57
为什么? 请有关各位思考! 附录1: ZouXiaohui 12:51:05 请注意: 最重要的事情(什么人员做的事情)与最紧迫的事情(救火队员做的事情)之间的关系 附:2: 罗伯特戴在其 名著《如何撰写和发表科学论文》的序言 中指出, “对一个科学家的评价, 从研究生开始,就主要 不是看他在实验室操作的机敏,不是看他对或宽或窄的研究领域固有的知识,更不是看他的智能和魅力,而是 看他的著述 。他们因此而出名,或依然默默无闻”。 A. 原创性和显著性是论文的生命: 在《再论科学道德问题》中指出, 国际核心刊物发表的论文,原则上都应当是“在国际上首次”描述的新的观测和实验事实,首次提出的概念和模型,首次建立的方程,也包括对已有的重大观测(实验)事实的新的概括和新的规律的提炼。
个人分类: 高教研究所|3438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说服的科学
xiasw 2011-10-4 13:19
罗伯特•西奥迪尼 (Robert B. Cialdini) 有种能力只属于少数幸运儿;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不具备——某些人“生来”就知道如何吸引听众的注意、影响举棋不定的人改变想法,以及让反对派放弃自己的阵营。看着那些“说服大师”施展魔法的样子,你会感到既钦佩又沮丧。令人钦佩的不仅仅是他们借助个人魅力与能言善辩,能够轻而易举地说服别人按照他们的要求行事,而且,更令人叫绝的是,那些被说服者如此热切地服从他们的要求,似乎说服本身就是一种恩惠,让被说服者迫不及待地想要报答。 但同时令人沮丧的是,这些天生的说服大师往往无法解释自己的非凡才能,也无法将其传给他人。他们与人沟通的方法是一门艺术,而众所周知,艺术家都是擅长于做而不擅于分析原因的。他们无法向我们提供多少帮助——我们中的一些人无论魅力 或口才都称不上出众 , 但仍然要应付管理者所面对的基本挑战 , 即通过他人完成工作。这个挑战让企业高管感到痛苦。每天 , 他们都要挖空心思考虑如何激励和指挥 一 支高度个性化的工作队伍。 “ 我是老板 , 必须昕我的 ” 这样的手段已经过时了 —— 即使这样做不会令当事人感到屈辱或士气受挫 , 在当今社会 , 它也已经不合时宜了。如今 , 跨职能团队、合资企业和公司之间的合作关系已经让权限范围变得模糊。在这种环境下 , 与凭借权力发号施令相比 , 说服技巧对他人行为的影响要大得多。 这又让我们回到开始的话题。说服技巧也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必不可少 , 但如果最具天赋的说服大师无法将其传授给他人 , 那么管理者如何才能获得这些技巧 ? 我们必须依靠科学 ! 在过去五十年中 , 行为科学家经过多次实验 , 已经掌握了大量关于导致人们让步、服从或改变的互动方式的信息。此项研究显示 , 只要触及人类根深蒂固的几种欲望和需求 , 说服行为就可以奏效并获得期望的结果 。 换句话说 , 说服有其基本原理 , 而我们可以传授、学习和应用这些原理。通过掌握这些原理 , 管理者就可以将科学的力量带入到工作中 , 从而达成一致意见、完成交易 , 并赢得他人的妥协。在以下段落中 , 我将逐一描述说服的六种基本原理 , 并向管理者推荐一些可以在组 织中应用的方法。 好感原理 : 人们喜欢那些欣赏自己的人。 应用方法 : 发现真正的相似之处并给予真心的赞美。 被称为 “ 特百惠直销会 ” (Tupperware Party) 的零售方式正是对这一原理的生动诠释。特百惠产品展示会均由个人举办 , 而且几乎都是女性 , 举办者邀请许多朋友、邻居和亲戚到自己的家中。出于对女主人的好感 , 客人们往往都会向她购买产品 —— 这种因好感而产生的购买动力已经在 1990 年一项关于展示会购买决策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在为《消费者研究》杂志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撰写的文章中,研究者乔纳森·弗兰森 (J onathan Frenzen) 和哈里·戴维斯 (Harry Davis) 发现,这些人在做出购买决策时,对女主人好感所起的作用是对产品好感所起作用的两倍。因此 , 当特百惠聚会的客人购买产品时 , 他们不仅是通过购买东西来取悦自己 , 而且也是在取悦女主人。 对特百惠聚会的发现同样适用于一般企业 : 若要影响他人 , 先要与之交朋友。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 ? 有关的研究已经确认了好几项可以增加好感的因素 , 不过有两项格外具有说服力 : 相似性和赞美。相似性可以将人们真正聚在一起 。 根据《个性》杂志 (J ouma1 of Personality)1968 年的一篇文章 , 在一项实验中 , 当参加者了解到他们拥有共同的政治信仰和社会价值观之后 , 站在一起时就会靠得更近一些。另外,《美国行为科学家》 杂志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s) 在 1963 年也 刊登过一篇文章, 研究者埃万斯 (F.B.Evans) 利用保险公司记录中的被保险人的统计数据证明,如果销售人员与潜在客户的年龄、宗教、政治,或者甚至吸烟习惯相似,那么销售人员成功销售保单的可能性会更大。 管理者可以利用自己与他人的相似之处 , 与新聘员工、其他部门的主管 , 或者是新老板建立关系。工作时的非正式交谈可以为你创造理想的机会 , 帮你发现至少一个共同的兴趣领域 , 如某项业余爱好、某个大学篮球队 , 或《宋飞正传》 (Seinfeld) * 的重播等。重要的是必须尽早地和他人建立起友谊 , 因为这样一来 , 人们就会对你形成好感 , 在随后的交往中会始终认为你是个和善且值得信任的人。如果你试图说服的人早就对你心生好感 , 那么你会更容易为某个新项目争取到他们的支持。 赞美是另一个产生好感的可靠因素。它既能令人陶醉 , 又能消除敌意。有时 , 你说出的赞美未必一定是让人受之无愧的。在《实验社会心理 学》杂志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上发表的文章中,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当听到别人对自己大加赞美时,人们都会对赞美者产生最大的好感,即使那些溢美之词不是真的。而且,在他们的著作 《人际吸引力》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一书中 (Addison-Wesley 出版社, 1978 年 ) ,埃伦·贝尔谢德 (Ellen Berscheid) 和伊莱恩·哈特菲尔德·沃尔斯特 (Elaine Hatfield Walster) 通过实验数据表明,对他人品格、态度或表现的积极评价可使被赞美者对赞美者产生好感,并心甘情愿地遵照后 者的意愿 故事。 除了用来培养有利的关系 , 精明的管理者还可以利用赞美来修补受损的关系。假设你是某个大部门的经理 。 因为工作原因 , 你需要经常接触另一位经理 —— 我们可以叫他丹 , 但你对此人十分反感 。 不论你为他做了多少事 , 他永远都嫌不够。更糟的是 , 他似乎从不相信你已经为他竭尽所能。由于憎恨他的态度 , 以及他对你的能力和诚意的明显不信任 , 你和他相处的时间远远少于工作所要求的。结果 , 你和他的部门业绩都开始下滑。 面对这种情况 , 你可以利用赞美战略来修补关系 。 丹身上一定有值得你真心佩服的东西 —— 虽然也许你很难发现 。 例如 , 他对部门人员的关心、对家庭的奉献 , 或者仅仅是他的职业道德 。 当你下次遇到他时 , 可以对他的这些品质表达欣赏之情。此时 , 你至少要让他明白 , 你们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如果你这样做了 , 我猜想丹对你一直以来的否定态度一定会有所缓和 , 而且他还会给你机会证明你的能力和善意。 互惠 原理 : 人们会以同样的方式给予回报。 应用方法 : 施予别人你所想要的。 赞美也许会让丹变得更加温和友善 , 因为就算他再执拗 , 他也是一个正常人 , 具有人类共同的性格特点 , 即以别人对待自己的方式回报于人。 如果你曾经在不经意中发现自己正对着一个同事微笑 , 仅仅因为他或她先朝你微笑 , 那么你就知道这个原理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了。 慈善机构正是利用互惠原理筹集资金。例如 , 多年来美国残疾退伍军人协会 (Disabled American Veterans) 只是靠着一封精心制作的筹款信 , 就获得了高达 18% 的捐款回复率。后来 , 当该协会开始随信附上一份小礼物之后 , 回复率居然几乎翻了一番 , 达到了 35% 。这份礼物非常简单 , 只是一套个性化的地址标签 —— 其实让更多人做出了捐款的决定并非是这套标签本身 , 而是因为他们得到了点东西。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办公室。每当节日来临之际 , 供应商们都会向各公司的采购部大肆送礼。当然 , 他们这么做绝非仅仅是为了表达节日的问候。一些采购经理在 1996 年接受某杂志采访时承认 , 当他们接受了某个供应商的礼物之后 , 都会倾向于购买该供应商的服务和产品 , 而他们原本是会拒绝的。令人惊叹的是 , 礼物还会起到留住员工的效果。我一直鼓励我的读者给我写信 , 用实例说明影响力原理是如何改变他们生活的。有位读者在俄勒冈州工作。她在信中列举了以下让她忠于其主管的原因 : 他会送圣诞礼物给我和我的儿子 , 而且还会送我生日礼物。我的工作职位没有什么晋升机会 , 唯一的可能就是换去其他部门。但我发现我根本不 想 走。我的老板很快就要退休了 , 我想等他退休以后 , 我也许会离开 —— 至于现在 , 我觉得我有义务待在这里 , 因为他一直对我这么好。 不过 , 从根本上讲 , 赠送礼物仍是互惠原理的一种初级应用。在更高级的应用中 , 如果管理 者希望在办公室内培养积极的态度和融洽的人际关系 , 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真正的先行者优势 —— 只要管理者能率先展现出自己所期望的行为方式 , 就能引导同事和下属员工做出同样的行为 。 不论是信任感、合作精神 , 或是和善友好的举动 , 如果领导者希望在他人身上看到这些行为 , 领导者自己应当首先做表率。 那些负责信息处理和资源配置的管理者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当其他经理人 手 不足而且离任务最后期限越来越近时 , 如果你能将自己的手下借给他 , 那么当你需要帮助时 , 你获得帮助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而且 , 当他对你的帮助表示感谢时 , 如果你能回答说 ,“ 没什么 , 我很乐意帮忙 。 因为我知道当我需要帮助时 , 你的帮助对我会有多么重要 ”, 那么你得到帮助的可能性就会更大。 社会影响力原理 : 人们会仿效与其相似的人的做法。 应用方法 : 在一切可能的情况下 , 利用同等群体的力量。 作为社会动物 , 在如何思考、感觉、行动等方面 , 人们对周围的人有很强的依赖性。我们是从直觉上认识到这一点的 , 但实验也证实了这种直觉。例如《应用心理学》杂志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最早在 1982 年刊登过一篇关于该实验的文章 。 在北卡罗莱纳州的哥伦比亚市 , 一批研究人员挨家挨户为一项慈善运动募捐 , 并向每户人家出示一份该住宅区己捐款人的名单。研究人员发现 , 捐款人的名单越长 , 后续者捐款 的可能性就越大。 对遇到捐款请求的人来说 , 名单上朋友和邻居的名字就像一种社会规范的证明 , 提示他们该如何做出回应。但是 , 如果那些名字只是一些不相干的陌生人的名字 , 那么其说服力就会大打折扣 。 20 世纪 60 年代 ,《 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杂志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刊登 过一项实验的报道。该实验要求纽约市的居民将捡到的钱包归还失主。当他们了解到另一个纽约人曾经这么做了时 , 他们便非常希望将钱包物归原主。然而 , 当他们了解到是某个外国人曾试图归还钱包时 , 他们的决定就丝毫不会受到影响。 这两项实验告诉管理者 , 来自同等群体的说服会异常有效。这项科学研究也证实了大多数专业销售人员早已了解的事实 : 当满意客户与潜在客户的境遇相似时 , 满意客户所说的话最能起到证明作用。对于在公司内推行新举措的管理者来说 , 这一经验十分有益。假设你正打算精简部门的工作流程 , 而一群老员工对此表示抵制 , 你与其亲自出马说服这些员工相信该举措的好处 , 还不如让一位支持该举措的老员工在团队会议上发表支持言论。这样一位老同事所做的陈述比老板的话更具说服力。简言之 , 影响力在水平方向上而非垂直方向上 , 发挥效果最好。 言行 一致 原理 : 人们会兑现自己明确的承诺。 应用方法 : 让人们做出积极、公开和自愿的承诺。 仅仅是让人们对你的产品、你的想法 , 以及你本人产生好感 —— 你不仅要让人们喜欢你 , 而且要让他们对你希望他们做的事情产生责任感 。 互惠方式是让其他人萌生责任感的一种可靠方法。另一种方法是让他们做出公开承诺。 我自己的研究显示 , 大多数人一旦采取了公开立场或书面表明支持某一观点 , 他们就会更愿意坚持自己的选择。其他人的研究不仅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现象 , 而且还发现 , 即使是看似微不足道的承诺也会对未来行动产生强有力的影响。以色列研究人员曾于 1983 年在《个性与社会心理学 期刊》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上发表过一篇文章, 该文描述道,他们要求一个大型公寓住宅区的半数居民在一份请愿书上签名,请求为残障人士建立一个娱乐休闲中心。这是一项善举,而且需要的资金不多,因此几乎每个被请求的人都同意签名。两周后 , 在该国 “ 为残障人士募捐 ” 活动的当天 , 研究人员联络了该住宅区的所有居民 , 并请求他们为此项目捐款。他们发现 , 那些未被要求在请愿书上签名的人中 , 有略微超过半数的人捐了款。但令人吃惊的 , 那些已经在请愿书上签名的人中有 92% 都捐了款。该公寓住宅区的居民觉得他们有义务兑现自己的承诺 , 因为这些承诺是积极、公开和自愿的。对于这三大特征 , 我们有必要逐一进行讨论。 有许多实证例子显示 , 与未明确说出的承诺相比 , 积极做出的选择 , 即大声宣布、郑重写下或以其他方式明确表示的承诺 , 对人们未来行为 , 的影响要大得多。《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期刊》在 1996 年发表过一篇迪莉娅·乔菲 (Delia Cioffi) 与兰迪·加纳 (Randy Gamer) 合写的文章 , 文中描 述了一项实验 : 一组大学生被要求填写一份表格 , 表示自己愿意为一项针对公立学校的艾滋病教育项目做志愿者 ; 另一组学生也要求为同一项目做志愿者 , 但确认的方法是放弃填写一份声称不想参加的表格。几天后 , 当这些志愿者报到时 , 到场者中的 74% 是第一组学生。 对希望说服下属遵循某一行为方式的管理者来说 , 这个实验的含意显而易见 : 将决定写成文字。假设你希望某个员工在提交报告方面能够更加及时 , 一旦当你认为对方已经同意 , 就应该要求他将决定写成备忘录 , 然后发给你 。 如此一来 , 他履行承诺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 因为人们通常都会兑现他们写下的书面承诺。 关于承诺的社会性特征的研究显示 , 当书面声明被公开后 , 其效力将更加强大。《变态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杂志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在 1955 年刊登的一篇文章中描述了一项经典的实验 。 该实验要求大学生对投射在屏幕上的线条长度进行估计。一些学生根据要求将他们的答案写在一张纸上 , 并在签名后将其交给实验人员。另外一些学生将自己的答案写在一块可擦掉笔迹的小木板上 , 然后立即将答案擦掉。还有一些学生按照要求 , 只在心里默默地做出了选择。 接着 , 实验人员向所有三个小组出示证据 , 说明他们所选择的答案可能是错的 。 那些只是将答案记在心里的学生最有可能重新考虑自己的估计。将答案写下并立即擦掉的那组学生则更加忠于自己最初的猜测结果 。 然而 , 最不愿意改变最初选择的 , 是那些已经签名并将答案交给研究人员的学生 , 而且其人数比例要大得多。 该实验还显示出大多数人希望与他人保持一致的愿望 。 再以那个总是迟交报告的员工为例 。 当你意识到言行一致原理对一个人的影响力时 , 你就应该在他认识到及时交报告的必要性之后 , 立即将他的承诺公开 , 以强化该承诺的约束力。你可以给这位员工发一封电子邮件 , 如此写道 :“ 我想你的计划正好是我们所需要的。我已经把它发给制造部的黛安娜和运输部的菲尔过目了。他们也认为这正是他们需要的。 ” 不论采用何种方法 , 一旦这些承诺成为正式表态之后 , 它们就再也无法像人们心中默许的新年决心那样 , 总是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被放弃。它们应当被公开 , 并且要显眼。 300 多年前 ,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作家塞缪尔 巴特勒 (Samuel Butler) 用一句精辟的话解释了为什么只有自愿的承诺才会持久和有效 “ 违心服从的人仍保留着自己的看法 。” 如果某项保证是在外界的强加、逼迫或重压下做出的 , 它就不算承诺 : 它只能成为一项不受欢迎的负担。试想当你的老板迫使你为某政党候选人的竞选活动捐款时 , 你会怎样反应。当你独自一人在投票亭内时 , 你会因为老板喜欢他而更倾向于这位候选人吗 ? 不可能。事实上,沙伦·布雷姆 (Sharon S. Brehm) 和杰克·布雷姆 (Jack W. Brehm) 在 1981 年出版的《心理阻抗》 (Psychological Reactance) 一书中,通过数据表明,为了表达对老板强迫你捐款的憎恨,你反而会去投另一方的票。 这种强烈反应也会出现在办公室里。我们再以那个交报告拖拉的员工为例。如果你想让他长久地改变行为 , 就应当避免采用威胁或强迫手段。否则 , 在他看来 , 他行为上的任何改变都是恐吓而非个人承诺的结果。一个较好的办法是找到他在工作 中真正看重的东西 , 比如高超的工艺技术或团队精神 , 然后向他说明及时交报告是如何与这些价值观保持一致的。如此一来 , 该员工就会在自愿的情况下进行改进。而且 , 因为他接受了改变的理由 , 所以即使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 , 他也会自我约束。 权威原理 : 人们愿意听从专家的意见。 应用方法 : 把你的专长展露出未 ; 切勿想当然地认为那是不证自明的。 两千年前 , 罗马诗人维吉尔 (Virgil) 对那些希望做出正确选择的人 , 提出了这个简单的忠告 :“ 相信专家的话。 ” 他的话未必是一个好建议 , 但 作为对实际情况的描述 , 却无可置疑。例如 , 当某个著名专家对某个话题的看法在新闻媒体上出现后 , 它所产生的舆论效果是十分惊人的。根据《舆论季刊》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在 1993 年刊登的一份研究,《纽约时报》上一篇专家观点的新闻报道就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引起 2% 的舆论转变。而且, 1987 年研究人员在《美国政治科学评 论》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上发表文 章说, 当专家观点在全国性电视节目中播出后,舆论改变可高达 4% 。愤世嫉俗的人可能会争辩说 , 这些发现充其量说明公众容易受到控制、容易轻信和顺从。但是 , 更公正的解释应当是 , 面对现代生活的纷繁复杂 , 一位经过慎重挑选的专家可以为我们提供宝贵而高效的捷径 , 帮助我们制定出色的决策。事实上 , 有些问题 , 不论是法律 、 财务、医学或技术方面的 , 都需要具备非常专业的知识才能解答 , 因此我们别无选择 , 只能依靠 专 家 。 既然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听从专家建议,那么管理者应当在尝试发挥影响力之前,确保让自己的专长得到认可。但令人吃惊的是,人们往往会误以为自己的专业经验会自然地得到别人的认可和欣赏。我和同事曾提供咨询服务的一家医院就出现过这种情况。令该医院的物理治疗师感到十分懊恼的是,许多中风病人在离开医院后,都随即放弃了例行的身体锻炼。尽管这些理疗师一而再、再而三地向病人强调在家里做日常锻炼的重要性 —— 事实上,锻炼对恢复肢体的独立功能至关重要 —— 但病人始终把这些话当成耳旁风。 通过采访某些病人,我们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他们对专科医生的学术背景和所受的培训都很了解,但对督促他们锻炼的理疗师的资历却知之甚少。弥补这种信息缺失的方法很简单 : 我们只是要求物理治疗负责人将所有治疗师的奖状、文凭和证书挂在治疗室的墙上。结果相当惊人 : 服从锻炼指令的人增加了 34% , 而且此后该比率一直都没有下降。 让我们备感得意的不仅是服从比例的显著提高,还有我们实现的方式。我们并没有欺骗或吓唬任何病人,我们是通过向他们提供信息而赢得了他们的服从。你无需编造什么 ; 也不必花费任何时间或资源。理疗师的专业经验都是真实的,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让更多人了解到这一点。 但是对管理者来说,建立起自己的专家权威却是二项比较困难的任务。他们不能单单把文凭钉在墙上,然后等着所有人注意到它。这里需要采用一些较微妙的手法。在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人们第一次打交道时,都会先花些时间进行一些 礼节性的社交, 然后才开始谈工作。他们还会在会议或谈判举行的前一晚一起聚餐。这些聚会可以让讨论变得更容易,而且还能缓和争执 —— 我在上文介绍过好感和相似性有助于关系的培养。而且,这类聚会还可以为树立个人权威创造机会。你可以在谈及逸闻趣事时, 顺 带讲述你如何成功解决了一个与明天的会议议题相似的问题。或者,你可以在晚餐的时候描述你经过多年努力,如何掌握了一项复杂的学科 ; 但不要大肆炫耀,而是当成普通交谈的一部分。 当然,你未必总有时间进行长篇的自我介绍。但是,在大多数会议开始前的初步交谈中,你总能找到机会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相关背景和经验,作为社交性谈话的自然的一部分。通过提前展露个人信息,你能够在谈判或会议刚开始时就确立自己的专业权威 ; 因此当讨论转入正题后,你所说的话便会得到应有的尊敬。 稀缺性原理 : 东西越少,想要的人就越多。 应用方法 : 强调稀有性与独家信息。 研究一再显示, 当物品和机会变得越匮乏时人们就越会认为其有价值。对管理者来说,这是个绝对有用的信息。他们可以借鉴稀缺性原理,把组织中有限的时间、有限的供应以及类似的限制性资源作为论据,来说服对方。比方说,坦诚地告诉同事有个机会即将错过 : 老板马上要去休长假了,如果不能赶在他动身前把建议告诉他,就没戏了。这样一来,你的同事肯定会迅速行动 。 管理者可以学习零售商的做法。零售商在推荐自己的产品时, 总是一再强调如果人们不理会其提供的产品信息,将会有什么损失,而不是强调将获得什么。《应用心理学》杂志在 1988 年刊登了一篇关于加州私人住宅拥有者的调查研究,证明了这类 “ 强调损失的语言 ” (loss language) 的威力。在研究中,一半的屋主被告知,如果他们给整栋房子加绝缘层,每天就可以节省一笔费用。另一半则被告知,如果他们没有加绝缘层 , 每天就会损失一定数量的金钱 ( 数量和前一种告知方式的一样 ) 。结果,被告知将遭受损失的屋主多数都给房子加了绝缘层 , 其人数比例远远超出那些被告知可以节省费用的屋主。商业领域也存在同样的现象。根据《组织行为与人类决策过程》杂 志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在 1994 年刊登的一篇研究,管理人员在制定决策时,对潜在损失的关注要比对潜在收益的关注大得多。 在推销产品时,管理者还应当记住独家信息比众所皆知的数据更有说服力。我曾经指导过一位名叫阿姆拉姆·尼辛斯基 (Amram Knishinsky) 的博士生。他在 1982 年所做的毕业论文是以牛肉批发商的购买决策为主题。他发现 , 当这些批发商得知近期会因为天气状况而导致外国牛肉货源短缺时,他们的订单数量马上会增加一倍以上。但是,当这些批发商得知其他人尚未听说这个消息时,他们的订单就会增加 600% 。 如果管理者掌握着某个鲜为人知的信息,而该信息又正好为他本人所倡导的某个点子或建议提供佐证,那么他就可以运用稀有性原则来说服大家。下次当这类信息摆到你的办公桌上时,你应当将公司内的重要人员召集起来 。 信息本身也许十分枯燥, 但独家性会使它散发出特殊的吸引力。你可以将该信息的文件资料推到他们面前,然后说 ,“ 我今天刚刚收到这份报告。下个星期它才会被公布,但我想让你们先了解一下里面的内容。 ” 接下来,坐在桌子对面的听众就会急切地凑上前来。 请允许我在这里明确强调一点。除非你能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否则绝对不能凭借独家信息来告诫他人立即采取行动、切勿错过机会。靠欺骗手法让同事 听 从自己的意见,不仅会让人对你的职业操守产生反感,而且这么做也相当鲁莽。一旦你的欺骗行为被察觉 ( 而且肯定会被察觉 ) ,你引发的任何关注都会烟消云散。这还会让你背上欺骗者的恶名 —— 记住我在前面提到的互惠回报原理。 综合运用 这六大说服原理并非深奥晦涩的东西。事实上,它们清晰诠释了我们对人类评估信息和制定决策的方式的直觉理解。因此,大多数人都可以轻松掌握这些原理,即使是没有接受过正式心理学教育的人。不过,在我主持的研讨会和讲习班上,我发现有两点值得反复强调。 第一点,虽然为了表达上的清晰性,我们对这六大原理及其用法单独进行了讨论,但是在实际应用时,应当将它们结合起来 , 以增强说服力。例如,在讨论个人专长的重要性时,我建议管理者利用非正式的社交性谈话,树立起别人对自己的信心。不过,他们也同样可以通过交谈获取一些信息,而不仅仅是传递信息。当你向餐桌旁的 同伴展示自己具备解决经营问题的技能和经验时, 你也可以了解到对方的背景及喜好 ——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你发现彼此的相似处,并给予对方真诚的赞美。通过展示你的专长和建立融洽关系,你可以让自己的说服力加倍。而且,如果你能成功说服餐桌上的同伴,那么也会有其他人加入你的阵营一 - 这正是社会影响力原理在发挥效力。 我要强调的第二点是,在应用社会影响力原理时,正如应用其他任何一门技术那样,都要遵守职业道德。欺骗或诱使别人同意不仅不道德,而且在实际工作中也是不明智的。即使能够有任何效果,欺骗和高压手段也只能短期奏效。而它们的长期效果非常有害,尤其是在组织内,因为信任与合作是组织正常运作的基石。 在我主持的一次培训讲习班上,一位来自某个大型纺织企业的部门主管向我讲述了一个故事,生动地说明了上述要点。这位主管告诉我,她所在公司的副总裁总是以操控手段,逼迫各个部门主管做出承诺。他的做法是不给下属时间认真讨论或思考他的提议,而是选择在他们最繁忙的工作时段,单独与这些主管会面,然后仔细地描述自己方案的优点,其详尽程度简直让人无法忍耐。最后,他会使出他的杀手铜。 “ 作为我团队的一员,你的存在对我很重要 ,” 他会这样说 ,“ 我能得到你的支持吗 ?” 这时部门主管由于害怕 、 疲劳 , 以及很想把这家伙从办公室里赶出去以便继续工作,他们无一例外都会答应他的请求。但是,由于这些承诺并非出自本意,所以部门主管们从来都不会遵守诺言,结果这位副总裁的计划不是无法执行,就是不了了之。 这个故事对 讲 习班的其他学员产生了强大 冲 击。当部分人意识到自己也采用了这样的操控行为后, 都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但是,让所有人感到不寒而栗的是这位部门主管的表情 —— 在讲述上司的计划如何以惨败收场时,她一直都在微笑。 以欺骗或强迫方式运用社会影响力原理不仅不道德,而且在实际工作中也属于方向性错误,这点我已经说得再清楚不过了。然而,如果能对同样的原理做恰当的运用,你就可以正确地引导决策。合理的专长、真正的责任、真实的相似之处和社会影响力、独家拥有的消息、以及自愿做 出的承诺, 可以产生让双方获益的决定。而且,任何能够满足所有人共同利益的方法都是好方法,你不觉得吗 ? 当然,我可不想强行让你接受这个观点 ; 但是,如果你同意的话 , 我十分欢迎你发一封信给我,简短地告诉我它的效果。 ■ 翻译 : 何锦
个人分类: 基本功|2610 次阅读|0 个评论
购书目录:201107武汉书3册一份全年期刊 20110730郑州2册
tangminqian 2011-7-30 11:22
2011年7月20日上午11:31在武汉光谷广场图书城,购得一书: 一、黄达人 著: 大学的观念与实践.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1年6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45.00元。 2011年7月22日中午12:21:33(印象中当日下午3:30导师在办公室约见我们几个,我中午未回宿舍是为采买礼品,买此书是课上教授推荐)在武汉华科校内西一路东图书馆对面一个新华书店内,购得一书(留有购书发票为证): 二、【美】罗伯特.金.默顿 著,范岱年 等译: 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 北京. 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2000年11月第一版,2002年4月第二次印刷. 20.00元(定价);16.00元(折扣价)。 2011年7月在武汉华科经班级集体购书1册: 三、周光礼 主编:中国院校研究案例.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371千字. 46.00元。 2011年7月25日上午课间休息时,在华科教院705教室对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编辑部订阅 四、2011年全年《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期刊,其中第1~3期当时领取,其余期刊由编辑部寄送给我,我当时手写了一个地址给接待我的张老师(男,未从期刊查到其姓名)。 2011年7月30日上午在郑州经当当网购书到货2册: 五、朱九思 著:开拓与改革.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300千字. 24.80元(定价);12.40元(网购价)。 六、【英】托尼.比彻 等著:学术部落及其领地——知识探索与学科文化.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北大高等教育文库.大学之道丛书.第二辑)2008年6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200千字. 33.00元(定价);23.80元(网购价)。
个人分类: 亲情纪念与生活|2287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大学生物学院转播 网易生物学公开课
xupeiyang 2011-6-12 13:12
学员请进 http://v.163.com/special/opencourse/introductionbiology.html 本课程提供一套完整的课程视频,授课者有麻省理工学院Broad研究所主任以及人类基因组计划主要负责人埃里克兰德尔教授和温伯格罗伯特教授,他是1997年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得主。这些入门生物学课程教育发展努力是由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教育集团在麻省理工学院进行了多项活动之一。这个小组的重点课程建立在生物学课程的本科教学工具的开发工作。
个人分类: 网络大学|168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猕猴的思想
welcomezp 2011-6-11 09:53
[转载]猕猴的思想
猕猴通过了记忆绘图测试,它们可能具有尚未发现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它们与人类的记忆能力相似。 在早期的研究中,猕猴识别出了之前见过的东西。心理学家认为回忆和识别涉及不同的认知能力。识别使用的是不同于回忆的另一脑区,且对功能要求不高。识别只是配对过程,而记忆则意味着思维更加缜密。“吸引我们的问题是‘怎么知道动物是否能想起或者记得此刻并不存在的东西?’”埃莫里大学的心理学家本杰明•巴塞尔(Benjamin Basile)说,“识别和记忆之间的区别非常关键。” 4月28日出版的《当代生物学》的一篇报告中,巴塞尔和埃莫里大学的心理学家罗伯特•汉普顿在电脑触摸屏上给五只猕猴展示了一些简单图案,然后显示这些图案的一部分,让它们完成剩余部分。 那些猴子通过了测验。如果猴子的记忆能力可以在其他实验室重复实现,研究人员就应该开始仔细分析它了。“我们并不知道猴子是否会坐下来回忆往昔,不过研究表明它们可以在短时间内回忆起简单的信息。”巴塞尔说,“我们也不知道它们是否每天都会使用该能力,这些都是迷人的问题。” 问题指向了猴子思考与感受的能力,而目前的研究方法还不能完全得出答案。此外,一些研究人员也表示,长期观察猴子活动的作用被低估了,它们本可以为设计的实验提供比对。但那些实验是认知科学的基准,猴子的认知是引人注目的智力课题。美国的实验室里有超过10万只猴子,但伦理问题同样无法回避。 一个值得讨论的开放性问题是猴子是否拥有心理学家所说的“心理理论”,也就是思想和理解其他生物精神状态与感受的能力。某些研究人员认为黑猩猩在某种程度上进化出了心理理论,但猕猴的认知能力会弱一些。不过,一些研究表明猕猴具有自觉意识,明白自己的经验与它人之间的区别,也能在镜子里认出自己。这些都是心理理论的一部分,记忆也是。“它们的记忆能力有多复杂呢?我们不知道。它们记忆信息的方式很可能与我们一致,但却不能像人类一样记忆复杂信息并长久储存。”巴塞尔说。 达特茅斯大学的生物伦理学家罗兰德•格林表示要警惕对实验结果的过度阐释。动物能够表现出一些心理能力并不意味着它们就是人,至少不是人类定义的人的概念。不过,这些发现凸显了我们在研究中观察猴子的重要性,他说。“仅仅因为猕猴拥有一些认知能力就把它们定义成道德生物是个错误,”格林说,“人类是道德生物,意味着我们必须对实验中使用动物的行为做出评价。” 文章转自《当代生物学》
个人分类: 人类学|2319 次阅读|0 个评论
比投票有效的决策方式 zt 老亨 老板的议事规则
热度 2 windlight 2011-5-30 09:40
深商研究会(因特虎)是我几年学习参与的一个网络交流小组,在这个小组里学到不少东西,此文所述学习和实践《罗伯特议事规则》是一个靓点,诺奖经济学证明单纯的投票由于其发散性,不可能达到一致。但总归要有个更有效的方式来决策。而这个议事规则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zt 因特虎报告0010:老板的议事规则 (2011-05-29 13:59:07) 中国的会议传统源于天下独尊的皇帝主持的朝会,这种御前会议只对皇上负责。西方的会议传统源于“公民集会”,城邦贵族、城市市民、部族长老以相对独立的姿态协商议事。希腊的城邦政治、盎格鲁 - 撒克逊习俗、基督教教规,都对西方会议影响深远,但是影响最深、最远、最普遍、最持久的还是商人的游戏规则。 因特虎报告 0010 老板的议事规则 “金牌司仪”与中国式开会 就在朱雨晨热情地向因特虎老亨推荐袁天鹏以及他翻译的《罗伯特议事规则》的时候,老亨也正在频频地与“深商”们讨论“老板的会议游戏”。 老亨屡屡被老金介绍为因特虎的“金牌司仪”,这确乎是一种赞誉。从 2001 年起,因特虎各式各样的聚会大多是老亨主持。因特虎的“圆桌会议”、“嘉年华会”一度是引领风骚的深圳会议时尚。《因特虎报告 0007 》推荐的深圳“叽喳酷茶会”引起很多设计圈外人的兴趣。而朱雨晨就是在慕名参加因特虎双周沙龙时对沙龙讨论形式有了亲身体验和由衷感慨才专门约老亨聊聊“会议规则”的。 对于我们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开会似乎总是一种不愉快、不舒服的体验。我们不情愿去开会,可不得不去;我们去开会了可多我们一个不多,少我们一个不少;我们想忘却过去的开会经历,可马上又要参加一个雷同的会议……。 2006 年 10 月号的《深圳青年》(星期 8 )就把“中国式开会”作为封面专题,特邀“老末”主笔作如是说。 网友对中国式开会则是这样总结的:人多的会不重要,重要的会人不多;解决小问题开大会,解决大问题开小会,重大问题不开会;上会的事不一定要真干,真干的事不一定要上会;会上的意见不要太当真,会下的意见一定要认真;开会的人基本不干事,干事的人基本不开会;会上说的越正,会下干的越邪。 中、美“国父”的会议观 而中国会议学的真正发轫者是孙中山。早在 1917 年,他就编了一本《民权初步》,原名就是《会议通则》。把“会议规则”等同于“民权第一步 ” ,中山先生是这样解释的:“民权何由而发达?则从固结人心、纠合群力始。而欲固结人心、纠合群力,又非从集会不为功。是集会者,实为民权发达之第一步。” 他在《民权初步》的自序中说:“中国人受集会之厉禁,数百年于兹,合群之天性殆失,是以集会之原则、集会之条理、集会之习惯、集会之经验,皆阙然无有。以一盘散沙之民众,忽而登彼于民国主人之位,宜乎其手足无措,不知所从,所谓集会则乌合而已。”所以,中山先生要把学习如何开会作为治理现代中国的基本功、基础课。 对于稍有留意西方的近现代中国人来说,美国国父华盛顿是令人印象无比深刻的人物。作为美国的开国元勋,华盛顿将军只做了两任总统就坚决不干了,回去再当“田家翁”,人格魅力直追中国古代的尧与舜。稍微深入一点的中国知识分子还注意到,在美国制宪会议上,华盛顿作为会议主席,每天除了宣布会议开始,就是宣布会议结束,几乎没有更多的说辞。这与中国的“一言堂”,反差真是十万八千里。 深商,是“罗伯特议事规则”的教徒和主顾 中国的会议传统源于天下独尊的皇帝主持的朝会,这种御前会议只对皇上负责。西方的会议传统源于“公民集会”,城邦贵族、城市市民、部族长老以相对独立的姿态协商议事。希腊的城邦政治、盎格鲁 - 撒克逊习俗、基督教教规,都对西方会议影响深远,但是影响最深、最远、最普遍、最持久的还是商人的游戏规则。 商人是独立的自由人,商人之间的交易是平等交易,商业谈判是独立权利人之间的协商与妥协,为了各自商业利益的最大化而捍卫和扩大整体的商业利益。最重要的是,商业已经渗透到现代社会生活每一个角落,遍及毛发,流淌于血液。商人的游戏、商业的规例,已经成为全社会不可须臾或缺的东东。 商人是真正的市民、真正的城市公民。雅典的公民社会是理想国,威尼斯的市民社会才是真真切切的现实浮世绘。 基督教的契约精神是人与上帝的美丽传说,商业契约才是需要兑现的权利义务。摩西十诫,是基于教义的经典训诫;商业惯例,才会不断推新、增厚《民生法典》。 商人阶级与国王的税收谈判,是近代议会中真正的实质内容。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与和平,议会中辩论最多、最激烈的还是商业利益的得与失。 《罗伯特议事规则》作为“会议通则”,应用得最多的不是在国会,不是在 NGO ,而是在多如牛毛的公司股东会、董事会。因此,因特虎老亨在接过袁天鹏亲笔签名的《罗伯特议事规则》中译本时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向他建议,把这本书的推广名改为《老板的议事规则》。 通用议事规则的根本原则是,谨慎仔细地平衡与会个人和群体的权利,使一个会议的全体成员通过协商的方式表达其总体的意愿。这套游戏规则的前提条件是:每个人必须是自己的老板,自己可以独立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如果会议参与者之间不是相对独立的权利主体,自己不是自己的老板,而是存在人身隶属关系、利益隶属关系、意愿隶属关系,那么平等协商就没有可能。 因此,行政系统或公司内部行政会议,对中国式开会更感兴趣。小公司、小老板,也会觉得罗伯特议事规则太麻烦。中国农民向来比知识分子更独立,更像“老板”,所以跟农民讲“老板的游戏规则”更容易,而知识分子对“御前会议”更驾轻就熟。 深圳在短短的 30 年中孵化出了一个庞大的“老板”阶层,老板们合伙开公司,合作办协会,对“老板的议事规则”开始有了需求。袁天鹏就是在王石、张朝阳等老板们张罗的“阿拉善”公益组织中找到了推销“罗伯特议事规则”的市场的。“深商”,正是“老板的议事规则”的教徒和主顾。因特虎的这份报告以相关的三篇报道,为这套游戏规则的推介做一次义务宣传—— 朱雨晨:与袁天鹏面对面 袁天鹏生于 1976 年,是学通讯出身的理科生。他曾在国内担任学生会主席。到美国留学之后,他发现学生会的开会方式完全不同。后来他回国创业,合伙人中出现了会上一团和气,会下相互撕咬的问题。这让他无比怀念《罗伯特议事规则》。后来他干脆推开一切工作,花一年时间翻译了《议事规则》一书。现在,他的工作就是,全职推广《罗伯特议事规则》。 Q :你把《议事规则》引入到了 SEE 这样的企业家组成的协会,也到农民中做过推广,就你的感觉,他们对这个规则的理解和运用程度,谁更好一些? 袁天鹏:从目前依然存在的问题来说,其实水平差不多,都会跳起来先说问题,而不是提 “ 动议 ” ,还都爱挑毛病发牢骚,而且也都喜欢插话打断别人。如果真要比细节,农民比企业家学得好,因为他们更有耐心听我们讲《议事规则》的细节,也更容易按照规则来做。我发现,相对来说城里人有个通病,喜欢发挥,滥用 “ 动议 ” 、 “ 附议 ” 这些术语,而且动不动就表决。 其实这还只是个表面问题,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好像我们都喜欢终极思考。无论是谁,讨论一个问题的时候很容易游移,说: “ 这个问题其实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什么什么,根本问题是什么什么 ⋯⋯ ”然后第二个人跳起来说: “ 你那个不是根本问题,真正的问题在这里 ……” 于是大家就一起步步深入,层层分析这个 “ 根本问题 ” ,慢慢就跑题了。原来的动议是什么?全忘了。 你别光说你分析了什么,怎么分析的。你要拿出结论,说明怎么解决问题。其实,你管他终极问题是什么呢,大家一起干一个事而已。思想是不能统一的,甚至根本就不应该统一,但是大家可以联合在一起做一件事。 Q :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议事规则》能纠正吗? 袁天鹏:当然可以。当大家讨论一件事的时候,一旦有人开口说: “ 这个问题不重要,我认为更重要的是什么什么 ⋯⋯ ”会议主席马上要打断他,说先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总得一个一个来,其他的问题即使重要也以后再说。这样,会议的主题就拉回来了。 Q: 王石在这方面做得好吗? 袁天鹏:总体上讲,王石已经是我在中国公益组织圈子里,看到的最好的会议主席了。他的难得,在于他很接受 “ 制衡 ” 的概念,因此很欢迎任志强和武克刚来放大炮。他还说过,没有两门大炮会议不好玩。你知道王石属于那种不怒自威的人,对于规则没有说很多话。我曾经怀疑他对规则是不是有些漠然。其实不是的。 2008 年 8 月那次执行理事会,有一位不是会员的女企业家来旁听,后来很直接地问王石: “ 你们怎么这么磨叽,这么没效率?说来说去的。 ” 王石跟她解释说: “ 其实我们背后有很明确的架构,各方面意见都会发表。别看乱,最后肯定会有个表决的,来决定通过还是不通过。 ” 你看,他完全理解这个规则框架。在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里,公平其实促进了效率。我们总有这样一种误解,一个势能最强的老大说了算最有效率。其实从长远的效率来看,会上解决了,会下不开小会不去拉帮结派抵制决议,或者出工不出力,才是长远效率。辩论的时候,我说我反对这个方案,表达完了,气也出了,最后还投反对票。但是这个我反对的决议还是通过了,我就得去执行。这就是愿赌服输的精神。 Q: 我们假设,坐在主席位置上的不是王石,而是一个比较主观的,容易犯规的企业家,情况会有不同吗? 袁天鹏:我觉得问题不大。按照我观察研究过的 NGO 看, SEE 的《章程》可能是最完备的一个,很多 NGO 的章程其实都是一纸空文。更重要的是 SEE 的会员认这个《章程》,吵架的时候大家都会说: “ 违反规则了,违反章程了。 ” 其实刚开始,王石也不自觉犯规过,可能是任志强还是武克刚叫了一句: “ 主持人不能说话。 ” 现场一片大笑这事就过了,后来王石基本没再犯规。这是执行理事会这帮人很较真的一条规则。如果换做任何一个人坐在主持人这个位置上,情况也一样。 Q :所以,《议事规则》的运行和个人能力、背景的不同没什么关系? 袁天鹏:当然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而且可以灵活应用。我举一个不插话原则的例子。有一次我在北大 EMBA 讲《议事规则》。有个学生 —— 其实年纪比我还大 —— 回家去用了这个规则。他和他老婆谈小孩教育的问题,开口之前双方约定,轮流说两分钟,对方不许插话打断。 其实老婆一张嘴他就很生气,因为又在发泄情绪,一堆子抱怨、废话,说了足有一分钟都说不到点子上。这个学生很难受,想打断,但忍住了没打断。一分钟以后,老婆废话说完了,开始有建设性的内容了,他的折磨感也结束了。老婆说完,这个学生开口,先把老婆的废话批判了一堆 —— 其实也是废话嘛。 不过,最后双方的情绪都宣泄掉了,保持在理性和建设性的道路上,得出了一个结论,老婆还吻了他一下。其实,所谓的 “ 要聆听 ” 、 “ 要尊重别人 ” 、 “ 要放下自我 ” 之类的理念,都包含在《议事规则》里,只要你按照规则去做,这些东西都有,你还能得到平和的心态。反倒是没有规则,空谈了很多年理念,根本无法落实。 Q :慢,按照《议事规则》,说废话的时候主持人得打断,拉回正题。 袁天鹏:《议事规则》不是这么僵硬死板的东西。况且刚才那个例子是夫妻之间。《议事规则》其实不压制情绪。它允许说气话,甚至表达情绪,只要是通过程序不让情绪激化到争执不下伤和气的程度。 比如,我们一群人开会,越是熟的人,其实越容易争执吵架。听到了一个自己很讨厌的观点,立马火冒三丈,情绪激动起来。也许这种情绪稍微平静 30 秒钟就压下去了。这 30 秒里,你要举手,等待主持人的允许,然后起立。这个过程里,你的无名火气已经下去很多了。当你站起来,所有人的眼光都集中在你身上的时候,对你的原来那种愤怒可能又是一次约束。所以真到开口的时候,也许你已经想起来了,我要用道理去说服别人,而不是用情绪去打压别人。当一个人真正接受了这套体系,和它背后的逻辑,在生活中运用的时候,他会一点一点地感受到这些东西的微妙和价值所在。 Q :你现在推广《议事规则》,都是面向思维已经固定的成年人。是不是这套《议事规则》也可以让孩子从小开始做起? 袁天鹏:实际上是绝对有必要从孩子做起的。我是 “ 美国议事专家协会 ” 的会员。我看到国外有专家介绍案例,让小学生用《议事规则》,去集体讨论点什么样的匹萨,然后再集体讨论匹萨上用什么样的酱,放什么样的肉和蔬菜 ⋯⋯ 专家们在辩论,这样的问题会让孩子们觉得规则很烦呢?还是会让孩子们感觉到生活中的事情其实都可以用规则来平衡,让规则养成习惯。 Q: 这个《议事规则》有没有不适用的地方? 袁天鹏:一个关键问题是,一个群体只能表决这个集体有权决定的事情,不能表决任何纯属个人权利的事情,比如你不能表决是不是把其中一个人的嘴给缝上,再也不让他参加会议的时候发言。这个群体也不能表决涉及其他权利主体的事情,例如修改合同。 SEE 曾经让我帮他们培训签约的其他环保 NGO 学员,演练《议事规则》。有学员提出了一个动议,把中午 12 点半下课改为 12 点。大部分学生都同意,于是这个动议就通过了。 通过以后杨鹏突然觉得不对头,因为这事不仅仅和学生有关,也和签约的主办方有关,这么一来不成单方面修改合同了?所以就这一点上讲,学生们可以集体讨论,提出这样一个动议,要求修改合同。但如果契约的另一方不同意,那这个动议也不能生效。 翟明磊、寇延丁: “ 萝卜白菜 ” 规则在南塘 《罗伯特议事法则》不仅被引入了 SEE ,教中国最顶级的企业家们怎么开会,也被引入了中国的农村。农民们对这套议事规则的运用,与企业家们相比,一点也不含糊。 2008 年 8 月,袁天鹏应安徽阜阳南塘村的农民杨云标的邀请,来为村里的 “ 兴农合作社 ” 农民们举办 “ 议事规则 ” 培训。杨云标是合作社的理事长,他感觉合作社会议中有三个问题最为突出。 一,跑题:你说李连杰,我扯到成龙,你说猪八戒,我扯到奥巴马。而且老人们还特别爱摆掌故,一开头就是,我给你们讲个故事,这一讲,就讲到中饭了。 二,一言堂:总有那么几个人特别爱讲话,占据话语权就说个没完,然后能从中饭讲到晚饭。 三,野蛮争论:一讨论具体问题,就会说起你上次多报了五元钱,你不是好孩子,怀疑别人的品德。一百句话中抓住人家一个词不放。甚至打起来。这会就没法开了。 袁天鹏来村里介绍《罗伯特议事规则》时,有大爷大娘一时绕不过,有人就说: “ 什么规则,罗伯?萝卜白菜? ” 从此之后,南塘的《议事规则》就被谑称为 “ 萝卜白菜规则 ” 。 SEE40 条被删成南塘版的 13 条,而且只讲大白话 2008 年8 月6 日 晚上齐聚南塘村的,还有一些NGO 的志愿者,以及几位暑期下乡做社会调查的大学生。志愿者们一起开会时,从美国阿拉斯加大学留学回来的袁天鹏打开电脑,读他带来的《议事规则》 40 条,就是为 SEE 修订过的《议事规则》。按照他的设想,由杨云标和志愿者们把这些内容用当地方言读出来,就可以了。 40 条规则开头是这样:第 1 条、本议事规则的宗旨,是在尊重每位参会者平等的意见表达权的前提下,使会议有效率地进行,并形成有效力的行动共识。第 2 条 ⋯⋯ 杨云标和志愿者们马上叫停,都说 “ 兴农合作社 ” 的乡亲们平均年龄 50 岁以上,许多人不识字,把文绉绉的这一套拿来,绝对行不通,必须精简。 之后两天,袁天鹏与杨云标,和其他志愿者间的讨论更象讨价还价。每删一条袁天鹏都说像剜了自己一块肉: “ 这么重要的一条,你们也敢删! ”“ 这么简单的你们也删! ” 最后他红着眼睛护着仅剩的规则嚷道: “ 不能再删了。 ” 就这样, SEE40 条被删成南塘版的 13 条,而且只讲大白话,不用书面语,只列出可执行的条文,删掉了所有理念。 大家共同讨论,还设计出了一套面向农村的培训方法:请参与培训的大学生志愿者用情景剧的方式,把农村常见的问题演出来。针对这些问题,再把解决的方法也演出来,从执行细节入手反复练习。也就是说,让参加培训的乡亲们不必正襟危坐地 “ 听讲 ” ,而会有一大半时间 “ 看戏 ” 甚至 “ 演戏 ” 。 老外也不是省油的灯 学习会开始后,首先是志愿者表演的三个开会的小品。演的是村里合作社开理事会,讨论是上桔秆项目,还是奶牛项目。分别展现了一言堂、跑题、野蛮争论的场景。特别是野蛮争论的一场,一个志愿者戴着村里常见的蓝帽子,别人指责他想上奶牛项目是因为供货方是他亲戚,蓝帽子恼羞成怒一拍桌子,开始破口大骂,接着不开会了,上演全武行。当村民笑成一片时,主持会议的杨云标让村民们针对这些问题,分成五个小组去制定南塘村的开会规则。然后讨论,哪条有道理,哪条没有道理。 汇总之后,志愿者们发现,其实这些内容已经涵盖了南塘 13 条的大部分内容。 这会儿,袁天鹏再开讲《议事规则》。他首先用投影打出一幅画(图 1 ),然后告诉大家伙,其实开会打架不稀奇,不光咱们村里会这样,英国美国的绅士们开会时也会这样的。画里就是美国议会早年开会的样子,这不,连火钳都用上了。不过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他们找到了一些办法。 村民们开始议论纷纷,笑出声来,原来人家老外也不是省油的灯啊。 怎么解决吵架,野蛮攻击的问题呢。 首先就是主持人中立,不发表意见。想发言的人一定要先举手,被主持人允许之后起立发言。而且,每个人的发言次数有规定,让每个人都有机会。主持人必须掌握均衡原则,一方发言后,肯定让意见相左的另一方发言。 不同意见的对手之间直接对话,是规则所禁止的。所以发言人要面向主持人。否则的话,发生分歧就互不相让,各持己见,马上会吵得不亦乐乎,很可能永远达不成统一的决议,什么事也办不成。 还有就是不准对别人进行人格上的道德评判,对事不对人。这个好理解,但《议事规则》严格到什么程度呢?绝不可指责对方说假话 —— 即使他真的说了假话。更不许指责对方是骗子,想行骗。这个大家就不理解了,那家伙的确是说假话骗人,我为什么不能指出呢,这是正义啊。 袁天鹏回答说:《议事规则》中有一条,是不能以道德的名义去怀疑别人的动机。一来动机是不可证实的东西;二来会议要审议的不是某个人,而是某件事情,对动机的怀疑和揭露本身就是对议题的偏离;第三,利己性是人类共有的本性,在不侵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追求利益最大化并不为过。指责他人的动机本身毫无意义,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增加矛盾。 袁天鹏一条条讲下来,村民听得很认真。似乎大爷大娘们还蛮客气。这时志愿者为打破有点沉闷的气氛,频频提问。没想到村民们一听,大家这么有水平,更加胆怯了。另一个问题是,袁天鹏尽管用了他所能最通俗的话,但还是夹了不少术语。 第一天效果如何?大家觉得需要很大的改进,当天晚上又开了碰头会。志愿者们首先提出,天鹏应当坐在村民中,而不是站着讲,这样显得不贴近。另外志愿者提问多,反而让村民不愿积极提问。 不准 “ 抱粗腿 ” 第二天,袁天鹏果然坐在村民中,摆出了聊天的架式,蛮有崔永元的味道,把话筒给大爷大娘一送: “ 大爷,你给说说 ” 、 “ 大娘你说几句 ” 。后来他谈起体会:原来村里和城里人不一样,主持人发问后,城里人往往会主动回答,而村里人有时需要把话筒塞过去才扭扭捏捏说几句。 会场重新布置,座位摆成马蹄铁型,村民与袁天鹏的物理距离也缩小了。志愿者全部退出坐到外围,并尽量少提问,让村民和袁天鹏能聊起来。这一改,效果果然好多了。 这一天讲的是 “ 顺大溜 ” 的问题。杨云标说,在农村开会表决是个大问题。主要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有了动议,大部分人不反对,也不支持。这是面子问题,怕得罪人,所以弃权多,这一点非常普遍。 杨云标说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人先发言,两三个人支持,会议表决就一边倒,顺大溜。能坚持个人意见的少。 志愿者演出了小品,村长开会,一提意见,村民个个赞同,连不赞同的一看架式不好就不吭声了。这时一个老大爷在下面用土话说: “ 这不是抱粗腿嘛,尾巴摇得晃啷晃啷的 ” 。这一说,村民们全爆笑开了,轮到城里人一起发呆了: “ 什么意思啊? ” 杨云标赶忙解释:在阜阳乡下, “ 粗腿 ” 是形容有权有势的人, “ 抱粗腿 ” 就是拍有权人的马屁。那一刻起,袁天鹏也学上了,常常捎上几句 “ 抱粗腿 ” 什么的。他与村民中的陌生感一下子消失了。 那么,怎样鼓励反对者说出自己的想法,减少 “ 抱粗腿 ” 呢?袁天鹏搬出《议事规则》的规定 —— 弃权票不计入投票总数。他举了一个极端的例子:比如一个动议有 9 个人开会讨论,只有一个赞成,没有人反对, 8 个人弃权,那么也能通过。这样一来,大家就明白了,弃权对自己不利,弃权越多,自己不喜欢的动议被通过可能性越大,所以一定要鲜明表示出赞同或反对的态度。 杨云标看天鹏说得抽象,赶紧补充了一个例子说: “ 我提个动议,谁偷国家的东西,合作社奖励五十元。如果大家碍于我的面子不反对,都弃权,这样荒唐的规定就会通过。 ” 村民们马上炸开了,议论道: “ 内心反对,却说弃权,是虚伪,这样不负责。 ” 还有的说: “ 弃权不是为人民服务。 ”“ 不做老好人。 ” 最后达成一致,反对的人必须明确表示自己的态度,鼓励大家真实的表达自己。后来,南塘 13 条的第 11 条加上了一句: “…… 如果主持人有表决权应该最后表决,防止抱粗腿。 ” 动议,动议,行动的建议 在《议事规则》中有 “ 动议 ” 一词。城里人一看就明白,但对于农民可难了。 志愿者们想了许多办法,后来又演了一个小品:村委主任开会说刚从市里开了个会,要大力发展精神文明,大家议一议。 村民 A 说:好,我赞同,早就要搞了嘛。 村民 B 一拍腿,说:奥运会都开过了,老少爷们在电视前看得嗷嗷直叫,咱也不能什么动静也没有,整天老婆孩子热炕头。 村民 C 说:精神文明要抓上去,我们村女人老吵架。 村民 D 说:我们村都是老头老太,精神文明能抓上去吗? 村民 B 又说: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上,谁说我们老胳膊老腿不行了,我给大家唱个快板鼓鼓劲,当里个当,当里个当,东风吹,战鼓擂,这个社会谁怕谁 …… 最后大家一致通过,要把精神文明搞上去。 杨云标问大家:这会开得咋样?大部分村民都说: “ 这不是喊口号嘛。 ”“ 挠不着痒痒。 ” 这时杨云标说,对了,这和我们开过的许多会一样,没有实质内容,热闹是热闹,啥也不解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用 “ 动议 ” 。 按照袁天鹏的解释,提出的议题要包含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资金来源,方法,效果,才算是 “ 动议 ” 。这样讨论才能落实。 这时,有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志愿者白亚丽,带着村民喊了几遍口号: “ 动议,动议,行动的建议! ” 这样就解释了什么叫 “ 动议 ” ,马上这个定义深入人心。 袁天鹏接着讲动议的特点:一是 “ 针对性 ” ,必须具体明确,例如不能动议 “ 要完善个税制度 ” ,而必须是 “ 应该把个税起征点调整到 3000 元 ” 。二是 “ 建设性 ” ,规定同时只能有一个议题,每个议题有一个表决结果,代表会议的一个多数意见;三是 “ 深入性 ” ,就是通过 “ 修改 ” 机制,让大家真正深入和务实地讨论问题。 第三天, “ 附议 ” 又成了一个难题。村民们认为一个动议提出来就可以讨论嘛,为什么要附议,还要有另外一个人同意才能讨论?这个新名词,不光是农民搞不懂,连志愿者之一的高琳都开始抗拒。 志愿者们还是用小品来展示附议的微妙。一位志愿者扮演了一个自私的村民,提出动议,用合作社的钱在自家门口盖一个公共厕所,而公厕所有的粪肥都要归他家肥田用。结果没人附议,会议就不讨论这个话题。 这下大家明白了:附议可以不伤和气地,把大家都认为自私或无聊的话题压制下来。如果没有附议,象这种自私的话题一进入讨论,就会有人指责动议者自私,反而伤和气。 另一个志愿者提的动议是,让宇航员带上一个横幅 “ 萝卜青菜议事规则好,南塘合作社好 ” 的横幅,上太空展示。这种不切事际的动议当然没有人附议。 最后一个志愿者提的是,雇用北大学生来管理南塘合作社图书馆,月工资二千。这时另一志愿者附议,于是进入讨论。第一个跳起来反对的,居然就是那个附议者。他说这个方案提了好多次,应当讨论。但他认为合作社没有这个钱,杀鸡用不起斩牛刀,所以要否决这个方案。最后大家投票一致否决了这个动议。 小品清楚地说明,附议不等于同意。不同意一个议案,也可以用附议的方式让动议进入讨论,然后用讨论来否决。 村民们终于弄懂了附议是怎么回事。志愿者们又编了口号: “ 附议附议,同意讨论! ” 没有领导,这会咋开? 最难让村民理解的是:为什么主持人不总结?因为在农村的习惯中,领导主持开会,到最后都要总结发言,好象归纳了大家的意见,其实把自己的意见说了。《议事规则》里,主持人是不准发表意见的,如果不影响结果,主持人甚至不用表决。村民们就更不理解了。袁天鹏和志愿者们费尽全力,才让大家明白了:主持人不是领导,领导可以当主持人,任何村民也可以当主持人。 袁天鹏进一步解释,说主持人中立,是因为主持人只是功能性角色,一旦发表意见,就会创造侵害别人权利的机会。村民们安静地听着,接下来的讨论看得出他们都懂了。有村民说: “ 主持人不能最先把手举得老高的。 ”“ 主持人先表决,就得不到真正解决 ” 。 “ 咱虽然抱粗腿,但不服气呢。 ” 四天的培训结束,袁天鹏和一部分志愿者踏上归途。 接下来,合作社要开下个阶段工作会议,杨云标提议立即用 “ 萝卜白菜规则 ” 开一次动真格的理事会,还推举志愿者高琳主持。 说来有趣,高琳本来就对 “ 议事规则 ” 的某些部分有抵触。比如附议和表决,她就觉得没必要那么正儿八经的,随随便便也可以把会开好嘛。 会议开始不一会儿,高琳就用 “ 同意的举手 ” 混同表决程序了。作为观察员的另一位志愿者马上提醒: “ 建议主持人明确表示现在表决开始,同意的举手,不同意的请举手,再宣示,决意通过,或没通过。但高琳作为主持人可以决定采不采纳我的意见。 ” 高琳说,没这个必要嘛。没想到,这时几乎全体的农民理事都表态,一定要高琳按严格的程序走,要走规则。大家急了,脖子都红了,认真劲谁都没预料到。高琳只好服从大伙。 这一次理事会开得非常快,大伙儿迅速解决了一堆子问题,比如下次研讨会场地的改进,展览布置,参观的点选在哪等等问题。大家还让会长杨云标当场表态钱从哪儿出。杨云标的意见,有的被大伙采纳,有的就否决了。 会后,高琳说这场实战下来,她开始觉得罗伯特规则的一些程序还是真有道理的。于是, “ 萝卜白菜规则 ” 又有了一个新粉丝。 朱雨晨:王石的沉默 多年以来,王石一直以词锋锐利而著称,即使是 2007 年的“拐点论”、 2008 年的“十元论”之类言论,让他成了万炮齐轰的靶子,他依然没有停止演讲和接受采访。 而在公共生活的另一面,却有一年多的时间,王石却保持沉默。这一面,是作为阿拉善生态协会(英文 Society of Entrepreneurs Ecology 简称“ SEE ”)的会长。这个诞生仅 5 年的协会,已经成长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环保 NGO 之一。刚刚过去的 2009 年 11 月, SEE 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而代表 SEE 的签字人之一就是王石。不过,根据 SEE 的章程和议事规则,作为会长的王石甚至比其他会员的权力更小,因为他连表达权没有。 2007 年,王石当选为 SEE 的第二任会长,接替他的好友,即提议创办 SEE 的刘晓光。出于对前任会长的尊敬,和工作的认可,王石在当选后的第一次执行理事会上谦逊地说,他打算 “ 萧规曹随 ……” 。 话还没完,就被武克刚打断了,而且是颇为来势汹汹地质问: “ 什么叫萧规曹随?你是不是不想作为?刚当会长就不想作为了你?! ” 有在场者回忆说,那会儿王石的脸色极其难看,青着脸握着拳绷着嘴沉默了足有几十秒说不出话来。 他知道,从这个协会的第一天起,谁就没服过谁,因为所有会员都是商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企业老总,虽然各人的企业规模不一,产值不一,每一个企业家的年龄、经历、学历等等背景也有很大差异。但在这个协会里,所有人都缴纳了每年 10 万元的会费,所以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无论是权利还是义务,因而没有谁会服从谁。 事实上,这一天给新会长王石的下马威,和前任会长刘晓光上任那天的尴尬相比,可算优待至极了。 说来也怪,这么一群谁都不服的 “ 草头王 ” (王石对本刊的比喻),却一起磕磕绊绊地走了 5 年,一直走到今天。 张朝阳: “ 什么叫原则通过? ” 2003 年,北京房地产大亨宋军,在宁夏阿拉善腾格里沙漠腹地的月亮湖边,建了一所度假酒店。那年 10 月,他邀请了刘晓光等十几个企业家受邀去那里参加会议。有目击者说,刘晓光 “ 跪在沙地上,望天长叹 ” ,慨叹 “ 人类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在毁灭自身 ” 。 当时就有这种想法,能不能把中国的企业家们弄到一起治沙? ” 刘晓光和宋军都来自北京,很快还了解到,北京的沙尘暴直接来自阿拉善这片沙漠。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分头拉人入伙治沙。 刘晓光打了足有 100 多个电话,甚至这样 “ 威胁 ” : ” 我说你必须参加,不参加以后别见我,大家别谈别的事儿了。 ” 多年以后,王石提起当时的情况还想笑: “ 沙尘暴在北京又不在深圳,我想,你治沙就想到我们,赚钱的时候怎么没想到我们?不过晓光的面子,值这一年 10 万。邀请我当副会长,我也顺水人情同意了。 ” 2004 年6 月4 日 晚上,刘晓光和宋军拉来的67 名企业家汇聚到了月亮湖边 —— 这帮人一共掌管着大约两万亿元的财富,他们背景不一,民企、国企,本土、海归,大陆、港台,尽管不少人都和王石、宋军和刘晓光一样,是公众耳熟能详的商界领袖。但这天晚上,当他们一桌一桌围坐在大帐篷里时,每个人都只能用三句话来介绍自己:叫什么,在什么企业担任什么职务,所在企业是干什么的。 筹备了三个月,到这天晚上的成立大会上,刘晓光准备的《 SEE 章程》(以下简称《章程》)已是第三稿,甫一亮相就处在被围攻之中。 第一个站起来的是王维嘉: “ (《章程》规定)投入现金十万元以后连续投入十年,投入总量达到 100 万元,才有成为理事的资格。这是不是说我们除非一次性投入一百万元,否则还没资格成为理事呢?这个定义不严谨。 ” 紧接着有人提出第二个问题: “ 我们这一桌有个共识:为什么要限制一百个企业家?是要分红呢还是不分红?为什么要设定这个数字? ” 眼看意见越来越多,场面有些混乱。来自台湾的企业家韩家寰,提出了一个建议: “ 是不是来一次类似选举的过程,这样大家是不是能原则通过? ” 当时已是晚上 10 : 50 。主持会议的筹备组马上同意了这一提议,立刻让大家举手表决,数出赞成的是 47 人。还没等主持人宣布 “ 原则通过 ” ,但张朝阳跳起来质问道: “ 原则通过是什么意思?原则通过没有定义啊! ” 哄笑声中,筹备组组长,也是后来的第一任秘书长杨平不得不哀求道: “ 我希望老总们能够理解我们的苦衷 ……” 那边张朝阳还不依不饶地追问: “ 沙尘暴和阿拉善沙化之间的关系,是不是环保局或者中科院研究的结果,确认了没有? ” “ 我们了解到,阿拉善是中国四大主沙尘暴的发原地之一。这是中科院和专家委员会开会介绍的情况 ……” 杨平刚刚开始解释,又被打断跑题了,因为另一侧张树新拿起话筒说: “ 我觉得《章程》的第三条写得很好,以阿拉善为起点治沙。不过全国都是沙化问题,是不是只治理阿拉善的沙漠化问题太局限了?以阿拉善为起点如何? ” 不得已,筹备组的专家杨鹏只能建议再次投票: “ 那我们表决吧。同意只在阿拉善范围内治沙的请举手? ” 筹备组数出这一条的表决结果是 29 票同意, 22 票反对。张朝阳又扔出了一连串的问题: “ 通过《章程》的过程中,什么是重大决策?什么问题必须全体会员通过?而什么问题必须是执行理事会通过?什么是重大问题?什么是多数通过?哪些问题又应该是三分之二通过?程序应该更加精确吧?还有,到底是全体会员的三分之二,还是到会的三分之二 ……” 大部分时间沉默着的王石,站起来试图摆平局面: “ 我发现按照张朝阳的意见,今天这会就没法开了。你怎么假定这个原则是正确的呢?我们今晚不要进入误区。 ” 这时张朝阳跳起来又想插话,看王石还没说完又坐下了。另一边,马蔚华也来帮腔: “ 今天不可能研究透了,这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我建议不如原则同意保留修改。好吧? ” 许多人应和。 于是,在掌声和欢呼声中, SEE 协会的第一部章程就这样通过了。 胡葆森: “ 请为各位企业家的正常智商鼓掌。 ” 刘晓光刚松了一口气,却没想到更让他傻眼的事情还在后面。 筹备小组拿出早就拟好的一份执行理事候选名单,说明是等额选举。跟章程一样,刘晓光原本以为,让大家把这份名单通过一下就完了,没想到,现场立刻 “ 炸开了锅 ” 。 “ 这 15 个提名,我们为什么要选举他们? ” 有人在下面喊。 “ 筹备小组的提名权利,也是需要经过大家同意的! ” 有人附和。 当时筹备组的人都 “ 懵了 ” 。刘晓光坐在那儿生闷气,又觉得有些委屈。 “ 要知道,这份名单可是经过充分考虑的啊! ” 他事后说。杨鹏回忆,在筹备会议上,大家其实已经达成一些初步共识,协会不能是某个人的组织,必须按照平等参与的原则来组建,章程要按照权力制衡的原则来制定。然而他发现,有些习惯性的东西却在不知不觉中起着作用,比如,讨论选举办法和名单时,思维定式就冒出来了:最早的发起人总该有点不同待遇吧?如果全面开放选举,能保证他们选上吗?地域的代表性要不要考虑?男女性别要不要考虑?然后呢,要不要有点行业代表性 …… 但是,到了月亮湖边的那一刻,面对前来参会的 67 名海内外企业家,没有任何人可以控场,大家七嘴八舌表达反对意见的,当不少人同意在保留这 15 人名单的基础上再新增候选人时,军人出身、以嘴硬而出名的任志强抗议: “ 可以加人,也可以删人! ” 任志强事后解释说: “ 我们当然很反对刘晓光自己拟定一个名单,等于他在指定 ‘ 内阁 ’ 。因为我们在国企,我们更反对。国企是任命制的,而我们现在参加一个社会组织,不喜欢任命制。 ” 已经是午夜了,可企业家们丝毫没有罢休的意思。混乱之中,开始重新提名。杨鹏拿着笔往白板上写名字,底下喊道: “ 加冯仑! ”“ 我们有两桌推荐王维嘉! ”…… 这天夜里,工作人员连夜重新赶制选票。 那一晚,刘晓光彻夜未眠: “ 我没想到我们设计的选举程序全部被推翻了,没想到我们辛辛苦苦干这么长时间就这么被推翻了。 ” 这种冲击的背后,是让刘晓光开始思考,怎样才能让这样一支将军、元帅组成的部队有效结合在一起行军打仗。 第二天一早投票,选举执行理事会和监事会的成员,监票人胡葆森来了句冷幽默: “ 发出选票各 67 张,回收选票各 67 张,有效选票各 67 张,请为各位企业家的正常的智商鼓掌。 ” 底下一片哄堂大笑后,开始唱票,像小学生选班长那样在黑板上写正字。 最终,刘晓光还是如愿当选会长,王石也被选为副会长。那天较真无比的张朝阳被选入了监事会。不知是不是企业家们存心恶搞,把当时他的商场对手汪延也选进了执行理事会。监事长马蔚华召集开会,刘晓光踱进去想旁听。结果,被 “ 请 ” 了出去,对方说: “ 这里是监事会,是监督你的。 ” 王维嘉是落选者之一,他还主动要求上台发表落选感言: “ 因为我们的落选,你们的当选才有了合法性。 ” 在他看来,那一晚,大家在混乱之后最终达成共识, “ 一下就把协会的文化基因形成了 ” 。 那一晚发生的一切,也一下把王石吸引住了: “ 我当时的兴趣点就不是治沙,而是通过治沙大家走到一起,后来突然发现,大家在找一种共同语言,这种共同语言就是最基本的程序。 ” 尹德川: “ 我没有看过这样的开会。 ” 没人说得清,协会成立的标志,到底是《章程》的通过,还是刘晓光当选为会长,总之在一片喧闹中, SEE 诞生了。之后很长时间,也未见得安静。 考虑到企业家们都是成天飞来飞去的大忙人,《章程》规定,所有会员参加的理事大会每年举行一次,而在闭会期间,由执行理事会负责决定协会的各项事务,后者每季度开会一次。具体的工作则由专职的秘书处负责完成。这些都是理论上的划分,实际的工作中,混乱、越权、职责不分、瞎指挥之类的事情时常发生。 只要交纳了每年 10 万元的会费,会员就在这个协会里有平等的建议权和表决权。 10 万元对于这些老板们来说不算什么,但他们竟在这个平等游戏里认真无比,拿着放大镜研究自己的捐款会花到哪里去。 其中一个典型是任志强,他当选为第二届监事长后,要求把执行理事参与 SEE 的时间投入,列为审计项目。任志强对本刊说,他计算过自己的投入时间,大约是每年 32 个工作日。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任志强的抠门儿。 2008 年,王石免费提供了万科集团的一处物业,作为 SEE 秘书处的办公室。任志强还不依不饶地想赚便宜,在 2009 年理事大会上发问: “ 能不能也免了物业管理费? ” 而每当大家吵得一锅粥难解难分时,就会有会员举起《章程》说: “ 《章程》里是这样规定的 ……” 然后大家就一起去研究《章程》。一研究,就会发现《章程》规定不够严密的地方。王维嘉记得,就是在 SEE 成立后一年,第二届理事大会上,秘书处提出了第二年的预算。有会员问道: “ 这预算需要我们表决通过吗?如果你不要我们表决,念给我们听一遍而已又有什么意思呢? ” 很不幸,这个问题在当时的《章程》上没有规定。于是王维嘉提议修改《章程》。大家都赞同,而且就让王维嘉牵头去做这个事。一次一次吵架,被一次一次化作章程的修改和变化。 后来有人提议,干脆在协会里成立了一个章程委员会吧,专门负责《章程》的修改和解释。这个提议很快获得响应,最后王维嘉当选为第一任主席,至 2009 年卸任。他的体会是: “ 会员们会不断发现结构上的漏洞,然后不断补充。每年吵架都会吵出一些新规则。 ” 从第一天起,吵架就是 SEE 开会的常态。虽然争吵不断,企业家们却觉得乐在其中,就一起吵了 5 年。 问题是,这种会议效率低下,往往拖得很长。每一年理事大会上,会员们照例轮流拿起话筒说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一个好的想法之后,往往话筒传到另一人手里出现了一个更高明的建议。于是大半天的会开下来,留下的东西却很少。 2005 年入会的香港企业家尹德川,听了半天语出惊人: “ 我没有看过这样的开会,有提议没有复议,所以这个就不叫正式的提议。因为一个提议是必须要有正式的复议才算是提议,然后讨论,然后表决。我看到只有意见没有表决,我不太明白。 ” 所有人都笑出声来,却也有些发愣: “ 什么是提议和复议呢? ” 王石: “ 什么?主持人不能发表意见? ” 2007 年,刘晓光完成首届会长的三年任期,换届选举后,王石成为第二任会长。 2008 年春天, SEE 秘书处的一位工作人员郭霞偶然看到一本新书《罗伯特议事规则》,发现这是规定怎么开会的,读毕大喜。她把书推荐给了秘书长杨鹏,他也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于是俩人一起找到了这本书的译者袁天鹏,来 SEE 实验怎么用《罗伯特议事规则》开会。 《罗伯特议事规则》(以下简称《议事规则》)是美国的一位名叫 “ 罗伯特 ” 的将军,在 1876 年出版的一本书。它实际上是对当时在美国已经比较流行的几种议事规则做了一个总结和提炼。经过一百多年的使用,这本《议事规则》几经修改,到袁天鹏翻译时已是第 10 版。究其实质,《议事规则》是把有效率的开会程序做了归纳。所以按照袁天鹏的话来说,这是 “ 制定规则的规则 ” ,是 “ 元规则 ” 。 袁天鹏接受了 SEE 的邀请后,先好好研究了一番 SEE 已有的《章程》,又忙活了两三个月,把 62 万字的《议事规则》精炼成 40 条,到一次执行理事会上推荐给了 SEE 的企业家们。 首先表示疑惑的是任志强,针对《议事规则》中,弃权票不算作投票总数的规定。袁天鹏回答说这是很常见的一个误区,假定 9 人投票, 4 人赞成, 3 人反对, 2 人弃权,这算多数通过了吗?如果以总数 9 人, 4 人赞成计,没有达到半数所以就没通过。但这种算法其实是把弃权票等同于反对票了,所以《议事规则》规定,投票结果应该刨除弃权的两票,以 7 人为总数,以 4 : 3 多数通过。 看到《议事规则》时,王石也大惑不解: “ 什么?主持人不能发表意见?这是为什么? ” 他现在已经是会长,也是每次开会时的主持人 —— 《议事规则》上叫 “ 主席 ” 。 按照《议事规则》,主席掌控着会议的节奏,分配发言时间 —— 谁要是插话打断别人,或者在发言的时候跑题,主席会立即打断,把会议的方向拉回正轨。但是主席的权力也仅限于此。从会议开始的第一分钟起,他就再也没有发表个人意见的机会,除非他愿意让渡自己主席的位置,将会议交由旁人支持,而自己降格成为普通参会人。到那时,他能否开口就得看新主席会不会同意了。袁天鹏对王石的回答很简单: “ 这是为了 ‘ 制衡 ’” 。没想到,王石悦然接受了这个解释。 面对本刊记者,王石笑着回忆当时的情景: “ 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我也有发言权啊。后来我明白了,实际上主持人这个位置,是起一个引导作用。因为主持人的话语权和一般人不一样,会产生主导力量。我对于这种理念是接受的。 ” 从此之后,会长王石就被剥夺了 “ 话语权 ” 。给他的补偿是微不足道的 —— 袁天鹏送他的一把木锤。 每到执行理事会开会时,王石会像个法官一样 “ 当 ” 地敲一下,宣布会议开始。接着,任何人说话之前都得先举手,得到主席同意后,还必须面向主席说话,即使他在反驳别人的意见。 任何人 “ 提议 ”—— 《议事规则》叫 “ 动议 ”—— 某件事,只要有人提出 “ 附议 ” ,就是希望该 “ 动议 ” 能进行彻底讨论,然后表决,那么主席就必须同意,引导大家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正、反、中立意见都说完了以后,主席再组织所有人投票表决此事是否通过。在这整个过程中,主席都只是一个裁判,除了维持会场秩序,引导议题的过度,没有自由发言的权力。 根据袁天鹏的观察,王石在主持人中立这一点上做得很好。一旦确立了这一原则之后,他就不再发表个人看法,安心做一个只引导议程的主席: “ 就像一条堤坝,他会去引导洪水怎么走。 ” 《议事规则》引入 SEE 一年多的时间里,只有一次王石没有忍住,终于打破了沉默。那是 2008 年底的一次执行理事会上,执行理事们为了新一年的预算计划相持不下,争了足有二三十分钟。王石以主席身份呼吁大家去寻找一个折中方案 —— 这是《议事规则》允许的 —— 却没有人有如此智慧,倒是王石自己想到了一个,于是笑眯眯地说: “ 杨鹏你来替我主持一下,我实在想发言了。 ” SEE 开会时都是绕圆桌,或是椭圆桌而坐,所以也没有什么上台下台的问题。沉默了一年的王石第一次加入讨论,后来妥协方案的形成,与他的发言有很大关系。 不知不觉间, SEE 执行理事会的开会时间越来越短。秘书处的一位工作人员说,以前总是拖到老晚,至少比预定时间延长一两个小时才能结束,引入《议事规则》最大的好处是效率提高,甚至有一次提前两个小时结束所有表决。 另一方面,执行理事会和秘书处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清楚,再有会员直接向秘书处提出建议,就会被直接顶回来: “ 请先向执行理事会提出动议,那边讨论投票通过成为决议以后,我们就会执行。 ” 现任秘书长杨鹏谈起这一点觉得特别庆幸: “ 那差不多一百个企业家,只要每年,每人只给我打一个电话,嘱咐一件事,我就非忙死不可! ” 2008 年的理事大会上,由袁天鹏修改精炼的《罗伯特议事规则》被纳入为 SEE 《章程》的附件。 韩家寰: “Amazing……” 以袁天鹏的经验, “ 主持人中立原则 ” 是一切组织机构的分水岭。这道坎跨过去了,开会效率会呈几何级数上升,而且内部组织建设会越来越好;如果这条坎跨不过去,那就只能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打转。 本刊记者向王石提起这个判断,他深表赞同。王石还提到, 2008 年 10 月 28 日换届大会是他作为会长的最后一天 ——“ 但那天几乎所有参会的人都有这样一个感觉,我几乎不存在。 ” 那天的主角是冯仑、武克刚和任志强,因为他们又吵了一架。按照《章程》,那天王石为首的第二任会长、执行理事会、监事会和章程委员会卸任,这些职务都会由选举产生。冯仑上台发表竞选演说时,刚夸了自己 1 分钟,突然话锋一转说: “ 另外一个呢我代表马蔚华 ……” 开始为当天没有到场的马蔚华拉票。 底下武克刚和任志强先后跳起来大叫: “ 你严重违规!怎么能用自己的时间为别人拉票 ……” 现场秩序马上又乱了。冯仑忙不迭地解释: “ 他委托我了,有短信,有书面委托。 ” 一团糟的时候,还有几小时卸任的会长王石站起来,用很重的话控制了秩序: “ 我作为选举委员会的召集人说一下。我对刚才任志强和武克钢的这种行为提出批评。我们的会议有秩序,你可以监督,但是主持人没有让你发言,不允许大喊大叫。这样很粗鲁,很野蛮。我们不是说因为你们声音大,没有你们的声音大,我们就感到寂寞。如果这样的话,这个会就没法开了。我们一定要听主持人的。 ” 那天的大会主持人是张树新,面对新情况她也无可奈何,提议道: “ 请选举委员会开个小会商量一下,确定一下我们的竞选演说的规则。 ” 大会立即暂停,由即将卸任的会长王石、监事长任志强、章程委员会主席王维嘉等组成的选举委员会闭门讨论,并很快得出裁决,由王维嘉宣布:第一,选举委员会没有规定,一个候选人是否可以用自己的时间替另一个候选人拉票,所以判决冯仑没有违规;第二,从现在开始规定,不许用自己的时间替别人拉选票,所以冯仑此举成了历史的绝版;第三,当有人发现选举中有违规的情况,他必须举手,等待主持人点名发言。 于是,一场危机很快被化解,而 SEE 的规则又得到一次推动。 那天当选为第三任会长的韩家寰对本刊回顾 SEE 的 5 年历史时,用了 ”amazing“ 这个形容词: “ 这样的一个架构,你会觉得越来越有秩序,越来越可爱。一旦开始启动这些机制,自然就慢慢出现新的结果,然后很自然地走到今天。 ” (由于本文只涉及作为环保 NGO 的 SEE ,文中所有企业家所在的公司名称、职位均被隐去,文中部分内容引自《中国青年报》 2009 年 10 月 28 日包丽敏撰《企业家们的公共生活》一文) 《因特虎报告》 总编 老亨 interhoo@qq.com
个人分类: 经爱沙|3473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哪些人最在意面子-关于罗伯特·蒙代尔
kinsuo 2011-5-14 21:00
[转载]哪些人最在意面子-关于罗伯特·蒙代尔
获得诺贝尔奖,是每个时代的精英们梦寐以求的盛誉。那盛大的场面、热烈的气氛、闪烁的灯光、万分艳羡的目光、慷慨激昂的演说,无不令人心向往之。 出人意料的是,在1999年度诺贝尔颁奖典礼上,经济学奖的得主没有作一番慷慨演讲,却当着一帮经济学家的面,肆意大展歌喉,一扫会场的庄重严肃气氛,让台下人惊讶不已。他的演唱成为诺贝尔奖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经典场面。这位特立独行的学者,正是罗伯特·蒙代尔。 蒙代尔年轻时曾先后在英国和美国就读,23岁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哲学博士学位,其后在芝加哥大学做政治经济学博士后。在人们印象中,顶尖级的专家学者都是深居简出、不苟言笑的。然而,罗伯特·蒙代尔就习惯与人在酒吧里讨论经济问题。那时,在华尔街三一教堂近旁的米歇尔一号酒吧,经常出现三四位奇装异服、落拓不羁的人物,他们就是蒙代尔和他学术上的伙伴拉弗、巴特利和万尼斯基。他们在酒吧聚会,享用美酒美食,晚餐后开始讨论经济学,时常通宵达旦。蒙代尔这种出格的研究方式,为自己招来了白眼和骂名。 他在校园教书的时候,也因长发飘飘,在课堂上嬉笑怒骂不修边幅而出名。他会常常独自一人通宵达旦看电视,甚至连续几天不出门,在家里拿着画笔在一面墙上乱涂乱画;在失意的时候,他甚至跑到意大利北部花巨资购买一幢于12世纪、年久失修的古堡…… 这位学界另类让人瞠目结舌甚至惊世骇俗的事情,一再发生。 一些学者写文章或者在演讲时猛烈抨击他“斯文扫地,自己不爱惜个人的面子,还让美利坚学者颜面尽失”。对此,蒙代尔总是一笑而过。他对家人和朋友说,他之所以要选择丢面子的做事方式,是因为那种做法易于激发他的灵感和潜力。为了有朝一日能获得属于一个经济学家的真正的声誉,他愿意不要面子。 这种特立独行的生活方式,让蒙代尔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思考和研究路径,并最终成为世界级的经济学大师。他提出“通过大幅度减税和提高利率刺激经济增长”的思想,催生了美国历史上最长的经济增长周期。里根政府的一位智囊曾说:“里根总统和供应学派站在蒙代尔的肩膀上,打到振兴美国经济之路。”他所倡导的“区域货币一体化”,在今天已成为现实,这一理论直接催化了欧元的诞生,他因此也被誉为“欧元之父”。而他关于“最优货币”和“经济稳定政策”的理论,不仅奠定了开放经济中货币与财政政策理论的基石,至今仍是国际宏观经济学教学的核心内容。 对于这位人生中实现了激情与厚重、自我与外界、严谨与求新完美结合的经济学天才,学术界和媒体用得最多的一句评价是:“他哭过,他笑过,但是最重要的是要走自己的路……”这句话,正是他在1999年度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唱的一句歌词。 蒙代尔自己也说过:“ 世界上哪些人最在意面子?当然是那些除了依赖面子找不到别的来证明自己的庸人。立志成大事的人,应该放下眼前的面子,寻找历史赋予自己的那一份无上的光耀!” 罗伯特·蒙代尔 PS: 如今,这位“善走国际象棋、喜好美酒美食、爱游泳、网球和马术”的经济学家有了一个新任务:撰写剧本,拍摄电影。在上海,他告诉记者:““这也不是一件太令人意外的事情,我一向对电影很感兴趣,这次计划完全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电影情结。” 对中国经济的关注,引发了蒙代尔研究中国历史的热情。“有一次,他到中国来,大箱子有70多本是关于鸦片战争的书,他说他在研究鸦片战争后中国和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 事实上,蒙代尔正在亲自撰写剧本,电影的故事发生在广州。“我还看了很多关于慈禧太后的书,因为这部电影是关于清末传教士的,”他眨眨眼睛:“到时候,我希望它可以在全球上映。”
3167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超长投稿经历——bu仅仅供娱乐
热度 5 zxczxc0417 2011-5-11 06:11
看了那么多高手投稿,我也来说说我的一个投稿经历,就当是茶余饭后的小故事,也来娱乐一下。 我在2004年6月准备了一个稿子,十月份投了出去,由于是第一次投稿,所以直接把文章用email寄给了主编,现在想来真的是很危险,那个编辑还算比较有耐心吧,把它送审了。我想还有个原因可能是我的文章超长,超过60页(排版前),主编不好随便据吧。另外,主编是个日本人,从此可以看出日本人办事还是比较敬业的。 后来,到了2005年2月是在忍不住了,写了一封信问了一下。说是在审,就只有等了。终于到2005年5月来了审稿意见,要大修,然后就修改,花了一两个月。 到8月份又收到审稿意见。 最后到十月份才接收,到2006年8月才在网上发表。总共历时1年又2个月。我知道这个事件不是最长,也应该算比较长了吧。我后来投的文章早就接受了,这篇才姗姗出来。 虽然这篇文章下了不少功夫,但是到现在没有一个人引用。我写的文章里面有很多垃圾文章,这篇算是垃圾中的垃圾了。看来工作量和质量不一定成正比,还是说我的研究太冷门。幸好早有先见之明,文章发表后再也没做这方面了,转方向罗!嗬嗬!
个人分类: 好好学习|3047 次阅读|4 个评论
罗伯特.肯尼迪对马丁.路德.金遇刺的评论
热度 1 techne 2011-5-5 22:24
必须承认差距:看过不少材料,老美的政治家虽然不可避免地仍然是政客,仍然要忽悠要撒谎要卖拐,但他们讲话确实有水平,引经据典,阳光大气。由此就能看出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差异。什么时候,中国的政治家也能达到这样的水准和修养,就算中国不想当全球领袖,世界人民也会哭着喊着让中国上啊。 罗伯特.肯尼迪 对马丁.路德.金遇刺的评论 发表于1968年4月4日,印第安纳波利斯,印第安纳 rfk_onmlkdeath.mp3 女士们先生们,   今晚我只想对你们讲几分钟,因为我知道了某个令你们所有人非常悲伤的消息,而且,我认为,它也是个令我们所有的公民伙伴,以及令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非常悲伤的消息。这个消息是马丁.路德.金今晚在得克萨斯的孟菲斯遭遇枪击而被杀害。   马丁.路德.金把他的生命献给了在人类伙伴之间的友爱和正义。他死在对这一成就的促进中。在这艰难的一天,在这个令美国艰难的时刻,可能很适合去追问我们是个什么样的国家,以及我们想要向什么样的方向前进。对于作为黑人的你们——考虑那些对此负责白人的明显证据——你们可能填满了苦涩,填满了敌意,以及复仇的愿望。   我们可能会向着那样一个国家的方向前进,以更加两极化的形式——黑人拥簇黑人,白人拥簇白人,彼此填满敌意。或者我们能够努力,像马丁.路德.金所做的,去理解,去领会,并取代那种暴力,那种在我们的土地上散布的流血的污点,通过一种对于理解、同情以及友爱的努力。   对于那些作为黑人的你们,而且试图填满——填满对这样一个行为的不公正的敌意和误解,反对所有白人,我只会说我在自己的内心深处也能感受到同样的情感。在我的家庭中曾有一位成员被杀害,而他是被一位白人所杀害。   但在美国,我们必须努力。我们必须努力理解,去获得超越,或超越这些相当艰难的时刻。   我最喜欢的诗歌。我的——我最爱的诗人是埃斯库罗斯。他有一次写道:     即使在我们的睡梦中,痛也不能遗忘     点点滴滴滑落到心头     直到,在我们的绝望中     有违我们的意愿     智慧却降临     经由神的威严优雅   在美国,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分裂;我们所需要的不是敌意;我们所需要的不是暴力以及违背法律,而是友爱,智慧,和彼此间的同情,以及对于那些在我们的国家中仍承受痛苦的人的一种正义感,无论他们是不是白人或者是不是黑人。 (掌声)   因此今晚我请求你们回家,为马丁.路德.金的家庭祈祷——是的,确实如此——但更重要的是为我们所有人所爱的,我们所拥有的这个国家祈祷——为我说过的理解和同情而祈祷。   在这个国家我们能够做得好。我们将会遇到艰难时刻。我们已经在过去遇到艰难时刻,但我们——而且我们将会在未来遇到艰难时刻。这不会是暴力的结束;这不会是违背法律的结束;并且这不会是无序状况的结束。   但在这个国家,绝大多数白人和绝大多数黑人想要共同生活在一起,想要改善我们人生的品质,并且想要在我们的土地上所遵循的适用于所有人的正义。 (掌声)   让我们致力于希腊人在很多很多年前就曾写下的内容:驯服人的野蛮并创造这个世界的温雅生活。让我们把自己奉献于那种生活,并为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人民祈祷。   非常感谢你们。 (掌声) (译者:王键)
个人分类: 翻译作品|172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世界第一高楼 160层 高828米
xupeiyang 2011-3-29 12:01
中新网3月29日电 据媒体综合报道,攀爬高手、49岁的法国人阿兰?罗伯特于28日开始攀爬当今世界第一高楼——阿联酋迪拜的哈利法塔,并于当地时间28日傍晚成功登顶。   据了解,哈利法塔原名迪拜塔,这座摩天大楼有160层,总高828米,是人类历史上首个高度超过800米的建筑物。
个人分类: 文化艺术|1173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爆炸宇宙论质疑
热度 2 shujie100 2011-3-27 18:45
大爆炸宇宙论质疑      大爆炸宇宙论认为,宇宙是由大爆炸产生的。即宇宙最初是不存在的,是由于一个点的大爆炸从而产生了宇宙。这种论点现在似乎己成为正统的认识。当然其也有一些观测的所谓依据。但对于这种论点有以下几点质疑,表明其论点本身就是一种悖论。   大爆炸论起于1930年乔治.伽莫夫基于康奈尔大学的拉尔夫.阿尔法(Ralph A, Alpher)和罗伯特.赫尔曼(Robwrt G, Hermann)预言的有一种辐射的回音作为辐射背景自始至终充满了宇宙,提出了大爆炸宇宙说。1965年发现的宇宙背景辐射引起许多人的深入研究,从而改进了大爆炸理论,直到20世纪八十年代初似乎才得到人们的一致赞同。该理论认为,大爆炸在10∧-45 秒时突然开始,从而回避了0.0秒时的宇宙状态。在10∧-45秒时,宇宙呈现出幽灵般的对称性,它的体积是无限小的一点,热到10∧37K,密度为10∧100克/厘米3,或相当10∧120尔格。在大爆炸的进行过程中,到10∧-43秒,相变破坏了无特色的对称性,将引力从量子力中分离出来。半径达到10∧-3厘米时,密度减小到10∧91克,温度降到10∧32K,对应的能量为10∧19GeV。大统一相变在10∧-37秒后,这时强相互作用力与电、弱相互作用力分开。在10∧-12秒后电弱力分裂开为弱相互作用与电磁相互作用,当宇宙产生10∧-9秒后,温度到10∧15K,才最后完成了四种力的最后分离。这时的宇宙中充满了由夸克、轻子、光子组成的浓雾。从此宇宙间的粒子才开始诞生,宇宙也就开始爆炸后的膨胀。在宇宙诞生的三分钟后,才有稳定的原子核形成。大爆炸30万年后,温度降到3000K,才形成氢原子。大爆炸发生100亿至200亿年后的今天,温度已冷却到3开尔文,四种力也就破缺成现在这样子。而从现在起再过10∧40秒则宇宙将消亡。       “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为宙”。宇宙乃空间与时间,而空间与时间正是运动物质的存在形式。大爆炸宇宙论也就是说空间与时间是由大爆炸产生的,也就是说宇宙是由点爆炸而形成的。这里就有一个先有什么的问题。   首先来讲,这是一个先有点还是先有空间的问题。固然点是零维的,这个零维的点可以膨胀成三维的空间,但这个点一定是空间中的一个点,没有了空间点在那里呢?这里也就存在是空间中的点爆炸,还是点爆炸形成了空间这样一个先后问题。这是大爆炸宇宙论的问题之一。   大爆炸宇宙论认为点爆炸形成了空间,即点爆炸形成了宇宙。开始这个点还是零维的,它的体积是无限小的一点,热到10∧37K,密度为10∧100克/厘米∧3,或相当10∧120尔格。这也就是说在这个点中不存在任何物质,因为只在当宇宙产生10∧-9秒后,温度到10∧15K,才最后完成了四种力的最后分离,这时的宇宙中才充满了由夸克、轻子、光子组成的浓雾。那么在10∧-9秒前这个点所具有的温度是谁的温度呢?密度又是谁的密度?能量又是谁的能量呢?这是问题之二。   问题之三是大爆炸宇宙论违反了自然规律。能量守恒是被人类实践证实了的,而点的大爆却一下子凭空产生了全宇宙间的所有的能量(包括实物粒子静质量所具有的能量)。这违背了人类己认识了的科学,这似乎又要借助类似牛顿的第一推动力的上帝之手了。   所谓爆炸是指一个实体物质的强烈反应而发生的极速膨胀。而宇宙的大爆炸又是什么的爆炸呢?同时宇宙间所有的实物粒子都是大爆炸的产物,也就是大爆炸在空间中造就了所有的实物质。但据现己被实践证实了的事实是,实物粒子的产生是由于荷电粒子发生强相互作用形成的,这正是粒子物理学完全由加速器技术所制约的原因所在。但宇宙大爆炸之初,宇宙间是不存在任何东西的,那么是什么相互作用造成了实物粒子的产生呢?这真是又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的变种。这是问题之四。   现在己知的事实是所有粒子的产生都是成对的,有一个正实物粒子产生,必然同时有一个反实物粒子产生;同时这正、反粒子对相遇又会湮灭成γ射线。这时就会出现两个问题:其一为由于空间的各向同性,点爆炸必然是由点向外的均匀辐射,如太阳的光辐射一样,这样爆炸所形成的正、反粒子将基本上相互湮灭掉,不可能余有宇宙间如此多的星系实物质。其二为现实的宇宙间观测到的大都是正实物粒子,反实物粒子怎么都没有了?现实的理论解译是这是由于对称性破缺造成的,但就算是对称性可以发生破缺,也决不会将对称的另一半完全破缺没有了,如这样那就是完全没有对称性了。这是大爆炸宇宙论的问题之五。   按大爆炸宇宙论,显然宇宙是一个孤立系统,在宇宙外不存在任何物质,甚至也不存在时间、空间。那么宇宙间的所有实物质运动形式的结果都只能是其之间的物质相互作用结果,而这种相互作用都 是点向外的均匀辐射状的,不可能产生物质的旋转运动。现己观测到所有星系甚至是星团、星体都一无例外的有旋转,即存在有大量的角动量。而大爆炸应当是由点向外辐射形式的爆裂,且没有外界的任何物质与之相互作用,是不可能产生角动量的。宇宙中存在的这些大量角动量又是如何来的呢?要知道,现在的物理规律中有能量守恒、动量守恒同时角动量也是守恒的。这就是大爆炸宇宙论的问题之六。   大爆炸宇宙理论现有的所谓依据有三点,其一为3K微波背景辐射,这也正是这一理论的起点,而3K微波背景辐射己经被观测到;其二为星系光谱线红移,这被认为是爆炸后物质膨胀分离的表现,这也是己被观测到的事实;其三为现今宇宙中元素的分布,有大量的氢与氦存在,这种元素分布是大爆炸宇宙论的推论结果,也己是天文观测的事实。也正为此这种大爆炸理论就成为现代正统的理论学派,由于学术界的认可与教育,似乎成为人们的共识。现在对此谈谈看法。   现在对宇宙的观测的确发现,从地球的任何方向看去,遥远的星系都有星光红移现象,且红移与距离有关,而与观测方向无关,这就是哈勃定律。哈勃定律就是一个关于星系之间相互远离速度和距离的确定的关系式,表明了宇宙的运动和膨胀。其关系为:        V=H×D 其中,V是远离速度,单位为(Km/sec);H是哈勃常数,单位为(Km/sec/Mpc);D是星系距离,单位为(Mpc),1Mpc=3.26百万光年。由于这是根据观察得到的经验公式,故哈勃常数随观测的发展存在有不同的变化。这样如果认为谱线红移是多普勒效应的结果,则意味着河外星系都在离开我们向远方退行,而且距离越远的星系远离我们的速度越快。这正是一幅宇宙膨胀的图像。而这种关系真正来自观测、推论没有掺进任何假设的是红移-视星等关系。在此基础上再加上一些假设,才可得到距离--速度关系。由此红移与视星等的关系则成为问题的关健。   天文观测的结果是客观存在,但红移存在的原因却可能有多种。多卜勒效应确实可能引起红移,但决不能说引起红移的原因就一定是多卜勒效应。故而不能武断地讲观测到红移就一定是由于多卜勒效应引起的,由此宇宙就在膨胀,而应当从多方面寻找红移原因才对。比如光由光疏媒质到光密媒质就会发生红移现象,这是科学常识。我们现在测量到的星光,是在地球上的环境上测量的,但我们看到的星光是从遥远恒星上发出的光。而恒星发光的外层是一层很厚的发光气体,这层气体的密度显然是由内而外的由密到疏分布的。从单位体积的发光强度而言,显然密度越大发光越强,观测自然会测到发光强的部分发出的光,但随着观测距离的增加,由于观测视角的变化,所观测到的光就会由观测内层而逐渐向观测外层变化,正如我们看蜡烛发出的光,近时光较明亮,但随着观测距离的增加,光就会逐渐变红了。何况现己知道还有其它原因可引起光红移。这样就不能只从看到了光的红移就确定是由多卜勒效应而相互间远离。也就是说对观测到光的红移不能简单的就认为是宇宙在膨胀,而是应当仔细研究确认。   如果宇宙是永恒的,存在3K本底辐射则是理所当然的,且这种本底辐射在宇宙中也基本上是各向同性的,不随时间变化的。也就是说对其它的宇宙模型而言,也同样会得到存在2K本底辐射的结果,这点并不是只支持大爆炸宇宙论。   现在观测到的事实氢与氦的丰存度为氢占25%,氦占75%,这点同样对其它宇宙模型而言同样也是可能的。   宇宙并没有开始,自然也就不会有结束。宇宙是永恒的。但这永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因为宇宙是物质运动的宇宙,在宇宙中的物质是不停运动的,且这不停运动的物质,随着运动量的变化会发生质的变化。也正是在这物质运动的不断量变----质变的变化中,才使得宇宙得以永恒。就是说宇宙是永恒的,但宇宙中的运动物质却是不断运动变化的,是由一种运动物质形态变成另一种运动物质形态,由此宇宙中的所有物质运动形态都有开始与终结,都有出生与死亡,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宇宙正是在这物质的运动变化中永恒的。   大约也正是觉得大爆炸宇宙论的一些问题,故而现在又有人提出所谓的平行宇宙、子宇宙等等的说法。其实宇宙只有一个永恒的宇宙,而在宇宙中倒是有很多的不同物质运动系统,如各种星系团、星系等等。
41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十句电影台词彻底搞定面试官
llcokcn 2011-3-1 10:38
1、“There is no certainty, only opportunity.”V for Vendetta (2005) - V (Hugo Weaving)   没有一定会怎样,只有可能会怎样。--《V字仇杀队》,V(雨果-威明)   2、“A good plan today is better than a perfect plan tomorrow.” Wag the Dog (1997) - Conrad Brean (Robert De Niro)   今天的好计划胜过明天的完美计划。--《摇尾狗》,康拉德-布瑞恩(罗伯特-德-尼罗)   3、“Failure is never quite so frightening as regret.” The Dish (2000) - Cliff Buxton (Sam Neill)   比失败更令人恐惧的是懊悔。--《天线》,克里夫-巴克顿(山姆-内尔)   4、“It's what you do right now that makes a difference.” Black Hawk Down (2001) - Jeff Struecker (Brian Van Holt)   你现在所做的是改变现状的关键。--《黑鹰降落》,杰夫-(布莱恩-范-霍尔特   5、“No point in punching things you can't see.” Cinderella Man (2005) - James Braddock (Russell Crowe)   打击那些你看不到的东西没有意义。--《铁拳男人》,詹姆斯-布拉德克(拉塞尔-克劳)   6、“Constantly talking isn't necessarily communicating.”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2004) - Joel Barrish (Jim Carrey)   说个不停不一定是交流。--《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乔尔-巴瑞士(金-凯瑞)   7、“It's not who you are underneath, it's what you do that defines you.”Batman Begins (2005) - Rachel Dawes (Katie Holmes)   你真正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所做所为。--《蝙蝠侠:开战时刻》,雷切尔-道斯(凯蒂-赫尔姆斯)   8、“Men don't follow titles, they follow courage.” Braveheart (1995) - William Wallace (Mel Gibson)   人们追随勇敢者,而不是位高者。--《勇敢的心》,威廉-华莱士(梅尔-吉布森)   9、“If work has no intention, it's not work at all. It's an empty motion.”The Razor's Edge (1984) - Raaz (Saeed Jaffrey)   如果工作没有目标,那就不是工作,而是空洞的行为。--《刀锋》,里兹(萨伊德-杰弗瑞)   10、 “It is not our abilities that show what we truly are, it is our choices.”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 Secrets (2002) - Dumbledore (Richard Harris)   决定我们成为什么样人的,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哈利-波特与密室》,邓布利多(理查德-哈里斯)
1459 次阅读|0 个评论
什么是体外受精与试管婴儿技术
qpzeng 2010-10-4 20:34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今日宣布,将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有“试管婴儿之父”之称的英国生理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 试管婴儿技术又称为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IVF-ET)技术,包括 超数排卵 (使用克罗米芬、人卵泡刺激素、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或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活剂等药物)、 取卵 (B超引导阴道穿刺取卵术或尿道、膀胱和腹腔穿刺取卵术、子宫直肠窝切开取卵术、腹腔镜和穹窿镜阴道取卵术)、 体外受精 (10万活动精子:1-3个卵子)和 胚胎移植 (手术法或非手术法)等步骤,其技术要点是:先从卵巢内取出经过超数排卵诱导产生的卵母细胞,经体外成熟处理后与体外获能的精子结合而受精,然后在培养液中使受精卵分裂到8-16细胞期(桑葚胚期),再择机移植到子宫内获得妊娠。 在育龄夫妇中,约有10%的不育患者。虽然 宫腔内授精 (IUI)、 输卵管配子移植 (GIFT)等人工助孕技术的应用对大多数不孕症有效,但仍有3%的治疗困难者不得不采用试管婴儿技术。自第一代试管婴儿技术问世以来,世界上已有几百万个试管婴儿出生。1992年发明的 单精子卵细胞浆内注射 (ICSI)新技术还能克服男方少精、弱精或无精引起的不育,被誉为第二代试管婴儿技术。
个人分类: 科普集萃|4827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8: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