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单分子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BapA、I27与单分子拉伸
richor 2018-10-28 10:49
与 I27 同属一个蛋白超家族的肠道沙门氏杆菌 (Salmonlla enterica) 分泌蛋白 BapA ,是近年来才受到关注研究的一个蛋白。该细菌是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广泛存在的急性肠胃炎的主要致病细菌。 Arrizubieta et al 2004 发现并命名了 BapA ,当时就发现了受钙离子的影响。 I27 是 Ig 27 的缩写, Ig 是免疫球蛋白结构域的意思。这和 I27 属于 Titin 的一部分不矛盾,因为免疫球蛋白的结构更早被发现。I27常作为单分子拉伸的模型蛋白。 陈虎 2016 年在《物理学报》上对单分子操纵技术的综述: https://wenku.baidu.com/view/27f8b917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dc.html 当蛋白质没有发生去折叠转变时 , 拉力随着拉伸的进行而非线性的增加 . 拉力会使蛋白质的自然构象变得不稳定而增大去折叠转变的概率 . 当蛋白质去折叠突然发生时 , 整个蛋白质分子的总长度会增长 . 长度的突然增加使得微悬臂梁的偏折减小 , 分子感受到的拉力也就突然降低 . 继续拉伸可以使拉力重新非线性的增加 . 这个时候得到的是sawtooth形状的力拉伸曲线: Fisher, T. E., Oberhauser, A. F., Carrion-Vazquez, M., Marszalek, P. E. Fernandez, J. M. (1999) Trends Biochem. Sci. 24, 379–384. 而常力或者按一定速度增大的力(对 assert force 有很好控制)下,才会出现台阶形的拉伸曲线。 目前理论可以对力拉伸曲线的具体形态进行预言: 该文章 给出了公式: A 是高分子的驻留长度。 可以完美解释 1997 年的 science 文章 :(见图 3 ) [问题:] 拉伸速度,对体系的影响。 锯齿比台阶反映信息不是更多吗? 怎么后来很少用锯齿的?
个人分类: 蛋白质|1 次阅读|0 个评论
单细胞测序同时监控基因组和转录组变化及思考
热度 2 gaoshannankai 2015-8-19 21:55
单细胞,单分子测序给癌症检测带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最近nature methods发表了一篇牛逼文章,可以同时 检测基因组和转录组两个层次得变化 In those cells where chromosomal gains or losses (either reciprocal or nonreciprocal) were seen at the genomic level, we observed concomitant increases and decreases in chromosome-wide relative gene expression levels after GT-seq analysis, which established for the first time (to our knowledge) that the effects of gene expression dosage can be rapidly established after the acquisition of aneuploidies during a single cell division. 下面给生物信息群里的老师同学,点评一下这篇文章 看看他的附图,结果好得不得了,以至于我不得不把所有附图也放上来 本文最大的问题就是生物信息分析不够专业,很多 流程都是常用软件加上默认参数,但不是最好的, 特别R语言画图,就是一坨屎,几种颜色分不开,我 600多度大眼睛,还要放大很多倍。 文章的分析稍微有些粗糙,他应该看一下,哪些基因表达变化的倍数与 染色体变化一致,也就是说是染色体变化导致的,还有另外一些基因 的表达变化远远高于低于染色体带来的变化,这要归结于其他原因 比如fusion gene,或者被调控等。 他这个技术最大的这个信息他居然没有充分利用。 文章叫做《GT-seq: parallel sequencing of single-cell genomes and transcriptomes》 macaulay2015.pdf nmeth.3370-S1.pdf 上面的想法,引起一个问题, 如果癌症都会有染色体级别的DNA变化, 必然导致基因表达改变,而且前者变化更大,很可能是主导因素,那么 我们现在大量的基因表达差异分析,又有什么意义呢? 反过来讲,这些染色体级别的DNA变化,又是谁引起的呢? 但是,即使把这些搞清楚了,又能怎么样?将来无非沿着两条腿走下去, 一个是继续寻找致癌机制,这个估计道路漫长啊,另外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 通过检测找到某种癌症表现的共性,然后靶向某些基因,干死他, 后者思路更清晰,不过没那么简单。 由此想到,国内一大片跟着做下去的,无非继续检验了老外设备的技术可靠性。 其实,现在需要更多的临床信息,特别是药物与癌症互相作用等更多 其他方面的研究,对检测和治疗有直接帮助的东西,恰恰没有人做。 当前,医生们大多放弃了自己最有优势的病人资源,去和医学院生科院的 老师抢着杀小白鼠。 下半年嚷嚷的精准医疗,也不要盲目推出为好,无非就是一大堆外显子 测序,对于医院又能挣钱又发文章,对于病人呢,能改进治疗么,或者 根据突变的检测结果给予最恰当的药物匹配。 其实,几年前,我们就想做一个包括3000多种药物的库,与带有突变的 药物靶点进行匹配。几次基金不中,也就懒得多写这样的本子,还不够 浪费纸张的,有空可能会和公司合作,做一点有用的东西,希望能够 帮助一下癌症患者。
1409 次阅读|2 个评论
蛋白质在单分子层次上的变性
热度 1 scicui 2015-1-20 20:52
蛋白质在生理条件下通常以天然的折叠结构存在。最近,我们通过 单分子实验发现肌联蛋白(titin I27(8))在从水溶液进入非极性有机溶剂时,在两相界面自发解折叠,并转变为无特定结构的多肽。这一研究结果得到了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支持。疏水力是稳定蛋白结构的重要因素。非极性有机溶剂中几乎没有水,因而此条件下缺失疏水力,继而导致蛋白的结构失稳。因此在极微弱外力的作用下( AFM 检测不到的水平,小于 5 pN ),蛋白即可发生解折叠。表现在单分子力谱上就是只观测到多肽单分子的弹性拉伸行为,而观测不到水环境下力诱导多聚蛋白依次解折叠的锯齿型力曲线,见下图。相关论文已于近期发表: Nanoscale, 2015,7, 2970-2977 。 Link Protein denaturation at single-molecule level.pdf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2906 次阅读|1 个评论
以C-C为主链结构的聚合物的单链本征弹性
scicui 2013-4-25 09:47
我们发现几种具有C-C主链结构的高分子 单链 具有一致的拉伸弹性,此实验弹性可由量子力学计算得到的理论结果所精确描述。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侧链尺寸和极性并不影响主链弹性,并给出了具有C-C主链结构的高分子的单链本征弹性。 论文PDF.pdf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3273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物细胞中的单分子追踪(综述4)
grating 2012-7-15 10:19
生物细胞中的单分子追踪(综述4)
单分子阶梯事件分析 Single-molecule detection (SMD) and tracking in living cells is becoming a powerful method for the study of protein local environments, the time course of the enzymatic reaction, and the structure fluctuations of macromolecules, etc. Many single molecule studies have offered new insights into their localization, assembly and activation. Perhaps the dominant advantage of single-molecule fluorescence detection is that it can provide information on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heterogeneity of molecule that underlies the ensemble average in conventional biochemical experiments. These spatial and temporal heterogeneities often appear as step events, for example, the discrete steps of photobleaching of single fluorescent molecules response to the number of subunits in membrane proteins. Hence , the step events analysis is becoming an important method of stochiometry study. However, SMD is also a difficult task. The most experiments of single-molecule fluorescence detection are approaching the limits of optical detection, and that the raw experimental data are inundated with all kinds of noise, especially, the Poisson distributed photon shot noise. These steps are so dim that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them. To leach out the useful information from these noisy raw data is still a challenging task. Perhaps the simplest and most commonly used method for the analysis of step events of single molecule inundated in these noisy data is the thresholding method. When a single-molecule trajectory has sufficient contrast between states, thresholds can be applied to distinguish the states of the molecule. These thresholds are typically chosen manually and introduce subjectivity into the analysis inevitablly. Before thresholding, binning of the data is also required, and this limits the temporal resolution of the measurement to be 1 or 2 orders of magnitude lower than the photon count rate to overcome the effects of shot noise. To mitigate the effects of shot noise, some investigators have applied filters to the data prior to applying a threshold. This can substantially improve the time resolution of the experiment by mitigating some of the effects of shot noise, but there is still the difficulty associated with choosing a threshold. Recently, many methods, such as hidden Markov models, applications of information theory, photon statistics in the context of two colors, maximum likelihood and Bayesian inferential estimation of change points using Poisson statistics, wavelet correlation, and wavelet shrinkage have been developed and applied to single molecule data as a means of extracting more accurate information about the system under observation. Although direct, model-independent information theoretical approaches may also work well, especially when a kinetic model is inapplicable. HMM, which uses all the information from the data prior and posterior, has enjoyed wide applicability and success. However, this method needs a long sequence to train the HMM for the parameter extraction. Many important experimental data sets are far too short to satisfy this requirement, so that the algorithm will converge to a local maximum depending on the initialization of the emission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Another problem of HMMs is the necessary prior knowledge of the number of the states.
个人分类: 综述|2941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物细胞中的单分子追踪(综述2)
grating 2012-7-8 12:32
生物细胞中的单分子追踪(综述2)
膜蛋白分子扩散运动模型 从单分子追踪(SPT)技术获得的单分子轨迹中,可以计算单分子扩散的均方位移( MSD : mean square displacement ),一般说来,该均方位移是单分子三维扩散运动的函数,我们这里只介绍二维扩散运动(膜运动)的形式。 根据 MSD 的不同,一般使用五种运动模型来描述膜蛋白的运动形式,分别是: 1) 稳态模型,也就是在观察时间内,蛋白分子几乎没有运动,在数量上定义为扩散系数 D 小于 4.6X10 -12 cm 2 /s ,如图中的 A 所示。 2) 布朗运动,蛋白分子进行简单地布朗运动,这种情况下, MSD-t 曲线是一条直线,如图中的 B 所示。 3) 直线扩散运动,分子以一个固定的速度沿着某个固定的方向进行扩散运动,同时叠加一个随机的扩散运动,,如图中的 C 所示。 4) 受限运动,这时分子是在一个受限的区域内进行布朗运动。直观地说,当膜蛋白陷在某个膜区内时,就会发生这种扩散运动,比如由蛋白骨架设定的膜区,如图中的 D 所示。这种情况下,我们通过对 MSD 曲线的拟合,可以获得模糊系数 D 、运动速度和约束区间尺度等重要信息。 5) 障碍扩散,这时蛋白分子的扩散运动受到周围其它障碍物的影响,而随着障碍物的不同,这种扩散也呈现出不同的运动轨迹,如图中的 E 、 F 所示。 应该注意到,上述是基于统计意义上的五种蛋白分子扩散运动分类模型,而实际上,由于所处细胞环境的复杂性和不断变化,分子往往呈现几种运动模型的混合状态。
个人分类: 综述|5695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物细胞中的单分子追踪(综述1)
热度 3 grating 2012-7-6 13:44
生物细胞中的单分子追踪(综述1)
生物细胞中的单分子追踪 细胞参与生命活动的基础是细胞内外大量的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发展能实时检测单个生物分子随时空变化的单分子探测和追踪技术,可以加深人们对这些交互过程的理解,研究生命过程的分子机制。 单个生物分子的探测与追踪技术大体包括三个方面:分子探针、探测技术(仪器)、图像或者数据处理方法(算法)。分子探针主要包括荧光探针(染料、蛋白、量子点等)、拉曼探针(拉曼散射子、纳米金属颗粒等),其中荧光探针已经发展非常成熟,具有各种波长和不同发光特性荧光探针。针对不同的分子探针也发展了不同的单分子探测技术,其中针对荧光探针的单分子探测技术包括荧光漂白恢复技术( FRAP :fluorescence recovery after photobleaching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 FRET : (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荧光相关光谱技术( FCS : Fluorescence correlation spectroscopy )等。针对拉曼探针的单分子探测技术主要包括拉曼光谱和成像技术,相干拉曼散射技术,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技术等。所有上述技术基本都是使用显微镜平台完成,特别是全内反射荧光显微镜( TIRFM )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LSCM )等。受到光学衍射极限的限制,上述光学显微镜的探测分辨率一般在波长量级,即 300-500nm 范围,这就要求探针的分散标记,统计意义上在探测体积内只具有一个可探测的单分子,这严重影响了单分子探测应用的进一步发展。可喜的是,从 2006 年以来,出现了各种超分辨成像技术,包括结构照明显微术( SIM ),光活化蛋白定位显微术( PALM ),随机重构光学显微术( STORM ),受激辐射耗尽光学显微术( STED )等,这些显微术从不同原理上打破了光学衍射极限的限制,分别实现了 100-10 纳米的光学分辨率,已经接近或达到了单个生物大分子尺度,可以真正实现单个生物分子的探测。 单分子追踪的技术的第三个方面,单分子数据处理技术却遇到了很大的障碍。单分子数据处理技术基本包括单分子定位和单分子追踪两个方面,它所遇到的障碍主要是因为:(一)单分子成像的信噪比很低,已经接近当前探测器的探测极限,使得单分子定位精度降低;(二)单分子追踪图像中存在单分子的暂时消失、合并、分裂、交叉等现象,导致单分子追踪的错误;(三)有些单分子探针不能承受长时间的探测(如荧光染料漂白),使得追踪时间很短;(四)单分子不存在形状、纹理等识别特征,使得追踪困难;(五)资金和人员的投入不够,由于这种复杂的算法需要有较深的数学和计算机算法基础,同时又要对上述单分子探针和探测仪器有深入的了解,还要具有对研究对象(生物样品)的相关知识,具有多学科交叉的性质,显然这方面的科研人员极其缺乏。 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单分子定位和追踪技术主要包括基于最小邻域的单分子追踪算法和基于多假设的单分子追踪方法( MHT : multi hypothesis tracking )。基于最小领域的单分子追踪算法的思想比较简单,就是在帧间单分子连接时,只连接与上一帧单分子点几何距离最短的单分子,以形成单分子的时间轨迹。该算法尽管简单但是运行的鲁棒性却很高,尽管他忽略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基于多假设的单分子追踪方法考虑了大分子的统计运动规律,将符合某种统计运动规律的单分子点进行连接,同时也考虑了单分子的几何距离,因此是一种更高级的单分子追踪算法。由于细胞结构及内外环境的复杂性,细胞内单分子的运动规律也具有明显的差异和多样性,现有的基于多假设的单分子追踪方法主要考虑了单分子具有布朗运动规律的情况,对于非布朗运动的单分子将不能正确处理,而细胞内受限的单分子运动却具有更高的研究价值,更能反映细胞内单分子周边环境和单分子交互的丰富信息。 我给个链接 http://www.microimage.com.cn/bbs/read-htm-tid-10925.html ,里面有我自己写的追踪软件,欢迎指正。
个人分类: 综述|8292 次阅读|6 个评论
单分子电机问世
热度 1 zhpd55 2011-9-7 11:01
单分子电机问世
回想一下在过去 , 当一台纳米电机 500nm 宽时是多么的笨重啊 ? 但是科学家的努力很快就突破了 200nm ,现在纳米电机的宽度更小,仅有 1nm 左右,相比之下 , 约为一根头发丝直径的 1/60000 。美国麻萨诸塞州塔夫茨大学( Tufts University )的科学家首次报道,已经研究出由单个分子构成的新电机。更确切地说 , 这种新电机是由一个丁甲基硫醚化合物 (CH 3 SCH 2 CH 2 CH 2 CH 3 ) 分子构成 , 位于一个导电铜( 111 )表面。 S 原子两侧的烷基链就像 2 个手臂,其中一个手臂有 4 个 C 原子和 9 个 H 原子组成,另一个手臂则有 1 个 C 原子和 3 个 H 原子组成, 2 个手臂由 S 原子链接在一起。当丁甲硫醚分子中的 S 原子与铜表明成键时,与其链接的 2 个烷基( CH 3 和 CH 2 CH 2 CH 2 CH 3 )即双臂则可以围绕 S 原子自由转动。通过低温扫描穿隧显微镜 (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 ) 的金属尖端提供电力,即可使分子旋转。改变温度会影响到的分子旋转速度 , 演示结果表明, 5 K(-268 ℃ /-450 F) 时运动速度较为理想,在更高的温度下,使其旋转速度明显变快 , 难以跟踪和控制。化学副教授 E. Charles H. Sykes 说,我们要使用这些纳米电机的功能,必须掌握好温度,可能的实际应用就是在一些传感和医疗器械的微小管道。在微小管道中流体与管壁的摩擦力增加,但是纳米电机可以帮助流体加速流动。用电信号来使分子运动也可能产生纳米电路中的微型齿轮,这些齿轮可用于小型延迟线 , 即用于类似于移动电话的设备之中。塔夫斯大学的团队计划提交破吉尼斯世界纪录的纳米电机申请。相关研究结果 2011 年 9 月4 日刊登于 Nature Nanotechnology 网站 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 of a single-molecule electric motor Heather L. Tierney , 1 Colin J. Murphy , 1 April D. Jewell , 1 Ashleigh E. Baber , 1 Erin V. Iski , 1 Harout Y. Khodaverdian , 1 Allister F. McGuire , 1 Nikolai Klebanov 1 E. Charles H. Sykes 1 Journal name: Nature Nanotechnology Year published: (2011),doi:10.1038/nnano.2011.142 Received 23 May 2011, Accepted 26 July 2011,Published online 04 September 2011 nnano.2011.142-s1 .pdf 电机转动情况可以浏览: http://the-scientist.com/2011/09/09/next-generation-single-molecule-motor/
个人分类: 新科技|3431 次阅读|2 个评论
由“之”字形上坡路想到的高分子运动
热度 1 pengcd0632 2011-3-5 11:04
示意图.tif 大家都知道陡坡是很难上的,所以在修路时一般是盘山路。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小学时学过的詹天佑同志创造性的设计“之”字型路轨,修建了我国第一条自主设计的京张铁路。那么,微观上的分子运动扩散不知道是不是也懂得这样一种策略呢?下面给一个简单的示意图: 注:高分子是一类物质,特征是靠共价键结合起来的,分子量非常大(通常不小于一万) 是采取费时省力呢?还是费力不一定省时呢?联想下蛇前行时的运动方式,我想分子应该采取的是之字形行进的,虽然有很多关于曲面影响下的单分子链的运动的数学模型但是太过深奥不好理解,不知道有没有人研究过这种曲面效应下的单分子链的扩散的形貌学模型, /^\/^\ _|__| O| \/ /~ \_/ \ \____|__________/ \ \_______ \ `\ \ \ | | \ / / \ / / \\ / / \ \ / / \ \ / / _----_ \ \ / / _-~ ~-_ | | ( ( _-~ _--_ ~-_ _/ | \ ~-____-~ _-~ ~-_ ~-_-~ / ~-_ _-~ ~-_ _-~ ~--______-~ ~-___-~
3598 次阅读|1 个评论
石墨烯:好运气剥出一个单分子层
chemicalbond 2010-10-6 11:15
今天早上看到新闻里面介绍2010年的诺贝尔物理奖,颁给了对石墨烯做出突破性实验的 Andre Geim和 Konstantin Novoselov。 查了一下原始论文,那个石墨烯的制备实验竟然是那么的简单。 原创: Our graphene films were prepared by mechanical exfoliation (repeated peeling) of small mesas of highly oriented pyrolytic graphite 【science, 306, 666, Oct 22, 2004】 (这篇文章的页码也够运气的;据报道,那个方法在此之前也有人试过,不过由于没有使用合适的检测方式,不知道是否得到了单分子。) 细节在文章的补充材料:The starting material was 1-mm-thick platelets of highly -oriented pyrolytic graphite (HOPG). We used commercially available HOPG of grades ZYH ( www.ntmdt.ru ) and HOPG-1 ( www.2spi.com ) with m 100,000 cm 2 /V s at 4K. Using dry etching in oxygen plasma ( S1 ), we first prepared 5 m m-deep mesas on top of the platelets (mesas were squares of various sizes from 20 m m to 2 mm). The structured surface was then pressed against a 1- m m-thick layer of a fresh wet photoresist spun over a glass substrate. After baking, the mesas became attached to the photoresist layer, which allowed us to cleave them off the rest of the HOPG sample. Then, using scotch tape 【胶带纸】we started repeatedly peeling flakes of graphite off the mesas. 【 http://www.sciencemag.org/cgi/data/306/5696/666/DC1/1 】 ACS的新闻介绍: Yet in 2004, Geim and Novoselov, who was a postdoc at that time, worked out a surprisingly simple method for exfoliating little chips of graphite by folding adhesive tape against the crystals and peeling apart the tape repeatedly http://pubs.acs.org/cen/news/88/i41/8841news4.html 当然,真正重要的是石墨烯分子特有的物理性质和实际应用。不过,如果得到了那个纯的石墨烯单分子层,后面的实验很多实验室都能够做到。 那么,为什么那两个俄国佬能够把单个的石墨烯分子从石墨晶体中用 胶带纸 给剥出来呢? 这里面的化学知识好像中学老师都教过。石墨的晶体结构是由一层层的分子组成,每个碳原子与周围3个碳原子形成3个完全等价的共价键,键长为1.421A(0.1421纳米),这样碳原子还剩下一个pi电子,同一层所有等价的碳原子的pi电子就形成了一个向2维空间无限扩展的共轭体系。而上下两层分子之间没有化学键,靠的是一种非键相互作用【说了白说】,英文里面有个词叫做stacking, 即pi电子之间的弱的静电作用。到底如何弱,看看分子之间的距离就明白了。 下图显示石墨烯之间的距离大约是3.354A。考察分子间的势能函数,可以计算出这个距离的作用力非常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范德华作用力( van der Waals force)。 【图片来源:(1)w ikipedia(2) http://acigjapan.com/graphite.html 】 从英国剑桥的小分子晶体库( CSD )里面可以找出一个结构(代码是 OVALEN,分子式为C34H14,末端的氢原子没有显示)。虽然和石墨的晶型不同,但是上下两个分子堆在一起和石墨也蛮象。从它的3维SPACEFILL模型可以看出那个距离差不多就是原子间的密堆积了。 http://rspa.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content/220/1141/157.abstract 为了帮助理解,我从PNAS的一篇文章里面找出一个理论模拟的结果。下图显示的是两个甲烷分子的势能曲线受压力的影响。因为有氢原子连在碳原子上,那个最低能量点比石墨晶体中分子间距离略微大一点 。【在微观尺度,1nM=10A=10亿分之一米】 http://www.pnas.org/content/95/4/1552.full 那个距离又是啥概念?不知道有多少读者会感觉到那个尺寸其实在生物里面也是非常的普遍和重要。 在生物体系,分子之间的非键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这里面一个是极性原子之间的氢键,它控制着生物微观过程的方向【过于简化,不过基本上就是那么回事】,另外一个便是非极性原子之间的 疏水相互作用 (hydrophobic), 它使得生命现象成为可能【更玄乎了点,举2个例子,这种作用使得蛋白质折叠成稳定的3维结构,也成就了形形色色的生物膜】 下面图示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药物分子(抑制剂)在酶的活性中心的结构,图上标有3个药物分子和蛋白之间的碳碳非键相互作用距离,都在3.6A左右。 【 有读者知道那是什么药吗?】 DNA分子中上下碱基对之间的距离也是在那个尺寸。 这个疏水相互作用的表象便是非极性的原子(团)聚集在一起,最常见的非极性原子便是碳了。人们分析过蛋白质晶体结构中(饱和)碳碳原子之间的非键相互作用距离,统计数据表明,那个距离的分布在3.6A左右有个峰。这个距离和石墨晶体中分子间的距离是很接近的,不同之处大概来自原子周围环境的细微差别。 下图显示的是碳元素的3种理想模型,来自炸药奖的官方网站。里面有本次获奖作品的详细介绍。第一个是足球烯C60,是1996年的化学奖项目。第二个是纳米碳管,有不少人都认为它比石墨烯的工作更应该得奖。第三个就是石墨烯了。 http://static.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physics/laureates/2010/sciback_phy_10.pdf
个人分类: 科普与新知|13885 次阅读|1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6 19: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