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胡焕庸线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胡焕庸线:更多的卫星图片
热度 1 zlyang 2014-12-29 19:05
胡焕庸线:更多的卫星图片 (1) Figure 2. (a) Solar-induce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SIF) as retrieved from GOSAT from June 2009 to December 2011. (b) Modeled gross primary production (GPP) for the same time period and locations. 3, 4 GOSAT: Global Greenhouse Gas Observation by Satellite. sr: Steradian. MPI-BGC: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Biogeochemistry. Figure 2 shows a global average of SIF as well as a corresponding map of modeled GPP, revealing strong correlations between both parameters. 8 These observations are directly linked to photosynthesis, provide new information not available from greenness indices, and enable an entirely new perspective on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Observations of SIF can, therefore, have an important role in carbon cycle research and alleviate the large uncertainties in GPP measurements. (2) Figure 1. (a) Global map of plant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as measured by the GOSAT satellite from June 2009 to May 2010. The fluorescence is measured at a spectral wavelength of 757 nanometers and superimposed on a 2°x 2° grid. Areas of higher and lower plant activity can be seen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b) Time variations in the fluorescence signal given off by vegetation, from June 2009 to August 2010. A pronounced seasonal variation can be seen that reflects the growing season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nd seasonal vegetation shifts in the tropics. 相关链接: 2014-12-24,胡焕庸线:清晰可见(美国极轨道碳观测者卫星2号OCO-2的荧光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853546.html Christian Frankenberg, Joseph Berry, Luis Guanter and Joanna Joiner, 15 February 2013, Remote sensing of terrestrial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from space. http://spie.org/x92267.xml Amber Jenkins,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February 29, 2012, Watching the planet breathe http://climatesciences.jpl.nasa.gov/news-release/2012-02-earth-breathe
个人分类: 人类的宇宙环境|6369 次阅读|2 个评论
胡焕庸线:清晰可见(美国极轨道碳观测者卫星2号OCO-2的荧光图)
热度 15 zlyang 2014-12-24 18:53
胡焕庸线:清晰可见 (美国极轨道碳观测者卫星2号OCO-2的荧光图) 不久前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发布了 (pictured, with data averaged from August to October of this year) as measured by the Orbitin g Carbon Observatory-2. The amount mopped up by plants during photosynthesis or released during respiration. Higher resolution fluorescence mapping could one day be used to help assess crop yields and how they respond to drought and heat in a changing climate. 从这张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胡焕庸线:植物生长的情况,可以在二氧化碳荧光图上清晰可见。 图片来自:Satellite captures glowing plants from space http://news.sciencemag.org/climate/2014/12/satellite-captures-glowing-plants-space (1)全球 (2)中国的局部图 (3)胡焕庸线 卫星从太空捕获了植物所发的光芒( 赵斌 老师翻译) 阳光照射在植物上,其中约有1%会再发射出来,形成一种微弱的荧光,这可以作为光合作用活动的一种度量。在今天的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议上,科学家公布了一幅由极轨道碳观测者卫星2号(OCO-2)获取的荧光图(如图,数据来源于今年8~10月的平均值)。 NASA的这颗卫星于今天7月份发射,其目的是绘制大气中净含碳总量。但这幅荧光图,则是利用其意外的辅助功能,提供了一种更为直观的碳通量测量方法: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所消耗的量或呼吸作用时所释放的量。这些发现将帮助科学家解开一些诸如亚马逊雨林的地区究竟是碳吸收还是碳排放的问题,因为那里的森林砍伐可能导致巨大的碳排放,而光合作用也可能形成非常高的碳汇。这幅图揭示出,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正在活跃地吸收碳,而美国东部的玉米带在生长季末仍然是一个碳汇。 有朝一日,高分辨荧光地图还可帮助评估作物产量,以及在变化的气候中它们如何适应干旱和炎热。 相关链接: 中国科学报,2014-12-23,美卫星成功捕捉植物碳汇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12/309847.shtm Eric Hand, 2014-12-18, Satellite captures glowing plants from space http://news.sciencemag.org/climate/2014/12/satellite-captures-glowing-plants-space 王铮,2014-12-02,胡焕庸线的稳定性及其突破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11-847928.html 王铮,2014-12-11,再说胡焕庸线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11-850151.html 王铮,2014-12-14,关于胡焕庸线研究的七篇文章及关 于胡焕庸线的“破线”问 题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11-850852.html 李小文,2014-12-05,【地图之问】关于胡焕庸线答博友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84-848586.html 胡焕庸线(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1269078.htm 黑河-腾冲线(wiki百科) http://en.wikipedia.org/wiki/Heihe%E2%80%93Tengchong_Line
个人分类: 人类的宇宙环境|15714 次阅读|45 个评论
“胡焕庸线”未必不可以突破,但突破未必是好事——地理圈内外谈
热度 2 hillside 2014-12-14 15:27
—— 地理学中的“胡焕庸线”与“经度地带性” —— “胡焕庸线”的内涵与外延是否仍在生长之中? ——“胡焕庸线”可否由民国时期反推至秦皇汉武? ——胡焕庸怎么说?《中国人口之分布》原始论文 “胡焕庸线”在最近的学术界堪称“话题领袖”,很是热闹。 过于神化“胡焕庸线”也未必相宜,在这一点上,张学文博友的“胡焕庸线就那么重要吗? ”未必没有道理。 地理学中,降水、土壤、植被等往往在大尺度上体现出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水平地带性似乎又分为纬度地带性与经度地带性。不过,经度地带性存在一些争议,所谓“经度地带性”也是一个既是规律、又不是规律的规律。很重要的一点是,什么是规律?什么规律? “纬度地带性”、“高度地带性(或垂直地带性)”带有普世价值,放之四海而皆准,可谓全球同庆。“经度地带性”带有强烈的中国特色,与“胡焕庸线”类似,大体上属于经验性特征或规律。当然,经度地带性也大致适用于一些有南北向海岸线分布或者地形地貌呈现南北走向的区域与国家。不过,其他国家是否也称作“经度地带性”我不太清楚。据《土壤学基础与土壤地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介绍:“在南、北美洲,由于北美落基山脉和南美安第斯山脉均呈南北走向伸延,加深了水热条件的东西差异,因此南北美洲西半部土壤分布的经度地带性表现得特别明显。北美大陆西半部,由东而西的土壤类型依次为湿草原土、黑钙土、栗钙土和荒漠土;南美大陆也有相类似的情况。” 胡焕庸眼中的“胡焕庸线”与后人加以各种阐释后的所谓“胡焕庸线”差异何在?“胡焕庸线”在降水、地貌、人口之外是否背负了太多的附庸? 在学术研究层面,我赞同对“胡焕庸线”的奥秘进行深入发掘。在社会层面似以立足在“降水、地貌”层次为宜,这是根本。人口分布只是一种具体表现,有较强的时效性与局限性。人定胜天诚豪迈,顺天应时人方安。 如果对“胡焕庸线”进行瘦身性剥离,剔除附属成份,仅将之限定为“降水、地貌、人口”三个层次,那么,GDP、城镇水平、民众收入等“突破”之说就“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了。 俗话说,理越辩越明,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既然有些上升到“国家”层面,“胡焕庸线”的受众已经突破传统的地理学术圈,对“胡焕庸线”的内涵与外延可以进行充分的讨论,地理圈内外的人士大可各抒已见。 真理跨前一步就可能变成谬误。“胡焕庸线”的本底从自然地理迈向人文地理,又将迈向何方? 附1: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848479 胡焕庸线就那么重要吗? 张学文,2014/12/4 附2: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67937do=blogid=850831cid=3776935 李总理,胡焕庸线是破不了的! 附3: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0808822.html 神奇的中部主轴 不可逾越的“胡焕庸线” 附4: http://www.dili360.com/cng/article/p5350c3d6c8f8d73.htm 中国的突变线——胡焕庸线 中国国家地理 2009年第10期 单之蔷 附5: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11do=blogid=248343 胡焕庸线:还有多少奥秘 附6: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11do=blogid=850852 关于胡焕庸线研究的七篇文章及关于胡焕庸线的“破线”问题 附7: http://www.xjdrc.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9id=15404 以“一带一路”突破“胡焕庸线” 2014-12-07 18:43:44 深圳特区报 李克强总理日前在国家博物馆参观人居科学研究展时,提出“胡焕庸线”怎么破的“总理之问”。 以“一带一路”突破“胡焕庸线” 对普罗大众来说,“胡焕庸线”是一个既生疏又熟悉的词汇。说生疏,这个词学术性强;说熟悉,其反映的现象广为人知。早在1935年,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提出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黑河(爱辉)—腾冲一线”,将我国分为东南和西北人口疏密悬殊的两部分。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按“胡焕庸线”计算而得的东南半壁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3.8%、总人口的94.1%,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85人;而西北半壁占全国国土面积的56.2%、总人口的5.9%,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4人。东南半壁与西北半壁总人口之比为94:6。 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胡焕庸线”以东属于城镇化高度密集的区域,而“胡焕庸线”以西的城镇化则相对滞后。因此,总理提出了“胡焕庸线”怎么突破的问题——研究如何打破这个规律,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让中西部百姓在家门口也能分享现代化的成果。 应当说,“胡焕庸线”现象有地理的因素。比如,“胡焕庸线”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重合,线东南方以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自古以农耕为经济基础;线西北方人口密度极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是游牧民族的天下。但 “胡焕庸线”也有历史的例外 。盛唐时期的长安就是国际化的大都市,其城镇化水平远比“胡焕庸线”以东的城市要高。 从发展角度看,“胡焕庸线”现象根源在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部地区的不断发展,劳动力流动呈现明显的从西向东的趋势,这使得广大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与东部的城镇化水平差距日益拉大。 那么,怎么突破“胡焕庸线”?从现实情况看,恐怕最需要的是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以此激活西部地区的资源红利、区位红利。最现实的就是抓住推行“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机遇,把“胡焕庸线”以西的广大地区直接推向开放前沿,并且形成与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开展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由此,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空间将被迅速打开,从而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不断进入。尽管大唐长安的盛况可能难以再现,但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将不断提升,从而有效缩小与胡焕庸线以东地区的差距。 简言之,突破“胡焕庸线”的关键在于释放“胡焕庸线”以西地区的潜在发展优势,而这就需要实现开放的全面突破。“胡焕庸线”以西地区需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主动推进开放进程,以开放倒逼相关体制机制改革,由此形成发展的强大动力。 附7注:长安是大都市,就说明 “胡焕庸线”有历史的例外? 附8: http://news.ecnu.edu.cn/cb/83/c1850a52099/page.htm 附9:胡焕庸《中国人口之分布》原始论文 中国人口之分布(胡焕庸,1935).pdf 附10: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LGvPULnodYOyhqSoXujXQkwTLxkljmDqq8HEKGpE7g-lmTpevt6mx_okEzVoni7JZGZZlRmFdRBvRyq2BR2Nla 纬度地带性 自然地理现象在地球上的分布具有沿着纬线方向(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条带状规律性,叫做纬度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在广阔平坦的平原上表现最为明显。纬度地带性是由于地球的形态、自转、及黄赤交角导致太阳辐射能在地表分布不均匀,在地表的分布从赤道向两极成带状递减,使气温、降水、蒸发、风向、风化作用、成土过程以及土壤和植被等一系列自然地理要素有规律地变化。 经度地带性 在同一纬度带中,自然地理现象显示呈东西方向更替的规律性。这种自然带的分布大体上与经线平行,并伸展成条带状,称为经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的产生受海陆分布和山脉的南北走向控制,而在大气湿度、降水等水的因素所引起的自然地理特征方面表现的东西差异最为明显。 山地垂直自然带 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温度、湿度和降水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这就形成了山地垂直气候带。生物、土壤等受气候影响也相应地有垂直分布的规律性。自然带的这种垂直地带分布,称为山地垂直自然带。如我国秦岭山地,长白山和西南部横断山等山地垂直自然非常明显。在世界各大山脉都分布着山地垂直自然带,又称垂直带。 附11: http://220.189.228.122/cnsyzx2009/Photo/ShowPhoto.asp?PhotoID=2601 附12: http://www.jydoc.com/article/813438.html
个人分类: 地理科学|3853 次阅读|2 个评论
关于胡焕庸线研究的七篇文章及关于胡焕庸线的“破线”问题
热度 2 王铮 2014-12-14 07:45
因为上传困难等原因,最后决定删除昨天的 胡焕庸线与西部中国城市化问题及其参考材料 一文。它是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所庆会议的讲演稿。文章的基本观点是,在全球变化推动下,胡焕庸线以西的水资源条件可能会所改善,但是真正打破中国这个道理格局需要:1.推进产业信息化,2.不推行中心-腹地的空间模式,发展枢纽-网络结构空间模式,即在局部水资源条件好的地方发展专业化枢纽城市,这些城市控制为中等规模。部分同志下载了《胡焕庸线与中国城市化问题》的ppt,请注意知识产权保护,特别是上传可能不全,请谨慎。这里提供七篇基础性文章,供大家参考。 中国生态环境过渡的一个重要地带.pdf 此文论述 胡焕庸线的生态基础 中国大陆-出版定稿.pdf 此文从进化经济学的角度讨论胡焕庸线的形成与演变 2000年来中国人口地理演变的Agent模拟分析.pdf 此文重现了胡焕庸线的历史过程 中国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pdf 、 此文讨论了胡焕庸线可能有地球物理背景,同时指出历史时期曾经的“破胡线”现象 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pdf 如题 技术扩散和资本流动作用下中国区域空间结构演化.pdf 中国主体功能区协调发展与产业结构演化.pdf 讨论“破胡线”的经济可能性 本来还有一篇《历史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可惜传不过去。英文的一些文章, 也放弃了。谢谢。 这里的文章,如观点与哪位的重大观点不尽一致,请海涵。百家争鸣而已。欢迎讨论科学论文,不打横炮。 胡焕庸线与中国城市化0.ppsx 这是王铮在社科城环所讲演的核心稿。我等认为全球变化带来 水资源条件变化可能“破胡线”,孙翊、徐程瑾和王铮模拟的结果,在优化结构下,可能把西域人口增加到占全国9%左右,GDP也有相应 ,这或许是一种“破胡线”。事实上,胡焕庸线的基本锁定仍然存在,所谓破胡线是一种适应人地关系变化的“突破”。这种自然带来的突破,需要空间经济组织的调整。如果继续沿用“中心腹地”组织模式,胡焕庸线打不破。 这是一个关于空间组织基础理论观点,它是流行多年并且取得成功的“点轴理论”的一个发展。 枢纽-网络结构:区域发展的新组织模式 (1) (1).pdf 由于发生了删除,我谨向所有推荐者、评论者道歉。同时我向尚未发相应文章而我在上PPT就用了他们图件的课题组成员致歉,这里还用了乐群完成的未来降水模拟,尚未发表,可是不引用就说不清了,请鉴谅。PPT中,QQ分布图、耕地分布图来自网络,原文未注明作者,请慎重引用,尊重原作者知识产权。
个人分类: 为科学而科学|8024 次阅读|3 个评论
再说胡焕庸线
热度 8 王铮 2014-12-11 10:07
再说胡焕庸线 李克强总理提到胡焕庸线以后,学术界对此开展了再研究,科学网博客爆发了对胡焕庸线的热烈讨论,由于我对胡焕庸线具有较多的研究,新闻界也有人不断采访我,故我这里采用问答方式回答一些问题,为保证他们转述的准确性,我把我的一些回答发表在这个博客上,他们说的与这里的矛盾,请以这里为准。2006年,我在德国,看到一个报道说我关于研究生教育的看法,完全不是我的意思,后来那个记者说,因为我的术语专业化,所以她理解有误, 可以理解的。所以,重要观点,请以我自己写的文字为准。 1 胡焕庸线重要吗? 答:重要。在现实意义上,胡焕庸线刻画了中国人口分布特征,也影响了中国产业布局和资源环境利用,作为一种控制规律,或者如克鲁格曼所说的地理 “ 天性 ” ( nature ,本性)影响中国经济发展。这首先是因为胡焕庸线刻画了中国地理环境的自然(生态)禀赋,或者叫原始生产力,或者叫农业生产潜力。其次由于胡焕庸线作为 “ 第一本性 ” ,也就制约了早期发展,影响了人口与产业聚集和交通区位,而后者是克鲁格曼强调的 “ 第二地理天性 ” ,带来了中国经济地理格局的锁定。不承认这种锁定,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在中国,特别是苏联学派的代表,曾经想用另外的线代替它,搞产业布局和城市化,结果摔得很重。实际上胡焕庸线,作为生态环境过渡的梯度带,环境特征不稳定,形成生态脆弱带,也是我国贫困县集中地带。研究它,很重要。 2. 胡焕庸线是一条等值线吗? 答:不是一条等值线,虽然在许多地方胡焕庸线差不多与 400mm/ 年的降水线重合。曾经有人主张用 400mm 代替它,但是不尽合理,因为有些地方它明显受到地貌影响。从本质讲,胡焕庸线是一条生态界限,是生态条件变化的一个梯度带。这种生态条件突变,有些地区是降水条件造成的,有些地区是地貌条件造成的。沿这条界限,形成了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带,这是张新时、牛文元先生等提出的观点,不过胡焕庸先生最先通过人口分布发现了这条界限,具有第一发现权。 3. 胡焕庸线是中国地势的第三台阶吗? 答:不是。把胡焕庸线当作中国地势的第三台阶是望文生义的做法,就像万有引力的衰减是与距离的平方呈反比,电磁力的衰减也与距离的平方呈反比,有人就把二者混为一谈,看不懂他们的本质差别。实际上,胡焕庸线在中国北方并不沿着台阶边缘走。当然由于地貌的这种变化影响了大气降水,但是二者有本质不同。中国的苏联学派带头人就曾经这样强调过,后来发现他们错了。 4. 造成胡焕庸线存在的因子有哪些?它是一套直线吗? 答:根据我的团队的研究,胡焕庸线的存在主要依赖于两个因子,北方的第一因子是降水,南方的第一因子是地貌。地貌不等于地形,它包括海拔、地表崎岖度、地表覆盖物特征、水系特征等。这里的南方、北方以秦岭 - 淮河线为界,在秦岭淮河线附近,严格意义上即生态环境脆弱带中心线位置偏离原直线,但是不影响胡焕庸线的基本走势。 5 你为什么说胡焕庸线是气候变化的产物? 答:这是我们的一个研究结论。在 1990 年代初,我随张丕远先生研究历史气候变化,我们发现用中国古代的旱涝分布做等值线图,在 1200 年前,在中国腹地这个等值线基本上平行经线或者纬线方向,在 1200 年后东部地区则出现了平行胡焕庸线方向的等值线,进一步我们通过降水变化,发现 1230 到 1260 年间中国有一个气候突变,与世界上公认的中世纪温暖期结束时间一致。 2000 年代我和我的学生吴静基于中国历史人口数据采用 ABM (基于自主体的建模)模拟 2000 年代的中国人口分布,发现 1240 年代出现符合胡焕庸线人口分布的特征,所以我们推断胡焕庸线是气候变化的产物。在历史上气候温暖期,汉朝、唐朝和相对温暖的宋朝,不可能出现胡焕庸线刻画的人口分布特征,所以那时候中国西部地区相对富裕,南方出现所谓 “ 江南湿热,丈夫早逝。 ” 换言之,如果气候没有大的变化,胡焕庸线是很难被突破的。其实,即使气候变化了,地貌的约束仍然存在。 这里特别要说明,我没有说当前的全球变暖对中国有利。事实上,我和我的学生乐群、夏海斌、钟章其通过模拟发现,在全球变暖条件下,我国粮食主产区,洪涝灾害增加,农业生产潜力下降,这是很危险的。 6. 你说的“突破”与“打破”有什么差别? 答:我想 “ 打破 ” 主要是经济格局上的东西,是经济布局改变,我用 “ 突破 ” 强调的是自然背景改变。 “ 突破 ” 是 “ 打破 ” 的基础,所以我们要先研究 “ 突破 ” 问题。在自然背景改变条件下,经济上可能会自然地突破某些约束,特别是在西部某些水资源条件好的地方,既然改变不了克鲁格曼所谓的第一地理 nature ,那么我们可以改变第二地理 nature ,通过初始化适度聚集人口与产业,形成某些产业枢纽城市,突破经济格局,从而打破胡焕庸线锁定中国经济发展格局的现象。有人说胡焕庸先生当年就强调西部自然条件的约束,打破是不可能的。实际上胡焕庸当年还没有克鲁格曼的理论,也没有第三产业特别是信息化的兴起,也没有发现全球变暖,所以胡焕庸先生没有就胡焕庸线在突破条件下打破问题做过发言。刻舟求剑的想法是书呆子想法。 目前我主持的一个项目,就或多或少在研究 “ 突破 ” 问题,例如王远飞教授就在研究全球变化下,胡焕庸线附近气候类型取得变化,秦耀辰教授研究胡焕庸线附近农业适应性问题。丁金宏教授和李山副教授在研究气候舒适性与局部人口聚集问题,我与我的助手孙翊、徐、顾等,研究农业生产潜力以及产业发展可能性与区域差距风险。只有解决了突破问题,我们才能回答李克强总理提出的 “ 打破 ” 问题。李总理,你提的问题太难了。 7. 你是胡焕庸先生的第 N 代弟子吗? 答:惭愧。说不上。胡焕庸先生是华东师大教授,研究人文地理学,但是我在华东师大读书的专业是地貌学与第四纪环境演变。后来我到华东师大当地理系主任,胡先生已经离世了。 1990 年,华东师范大学考虑到我数学和物理基础好 , 让我做胡焕庸先生的博士后。但是当时规定不得在原获得博士学位单位做博士后,这事就没有办成。可惜了。后来我到中科院做博士后,合作导师黄秉维先生是非常推崇胡焕庸先生的,并且要求我学习人文地理学和经济学,所以与胡先生还有进一步接触。但是,换一个角度,胡焕庸先生被称为中国现代人文地理的创始人,所以中国所有研究人文地理的非完全海归学者,基本上都是胡焕庸先生的第 N 代弟子。比如去年我在山东师范大学碰到个教授,这个教授就认为自己是胡焕庸先生的再传弟子,第N代吧。我就算 N+1 代吧。当然,当年组织批判胡焕庸的苏联学派的专家的第N代弟子不能算胡先生第N代弟子。这位先生的第N+1代弟子与胡先生的第N+2代弟子,结了婚。很正常。 据我所知,中国经济地理学权威吴传钧先生就是胡焕庸先生的第一代弟子,胡焕庸先生最后直接指导的弟子,叫丁金宏、杨云彦、徐庆凤,丁、杨两位现在分别是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他们分别是全国政协委员和人民代表,是我们国家的精英人才。徐博士很不幸,英年早逝了。1980年代中期,胡先生当年有个弟子,很能干,胡先生想留下做助手,可是华东师大当时的领导人没有见识,让他磕磕碰碰的另外找工作了,胡先生后来经常仰天长叹。胡先生名下最后招收那个博士生,现在就在美国某医药公司搞数据挖掘,挣大钱。最初与我配合研究胡焕庸线的我的学生,现在也在美国波士顿搞软件工程。个中味道,最终品的,恐怕不是我们自己。 读研究生时,我与胡焕庸先生有过较多接触。一次帮他搬家,我们捡到本《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所谓《十六条》,其中有一条, “ 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只要不是里通外国的,一律不整 ” 。胡先生在旁边批上, “ 我没有里通外国。 ” 后来我问他怎么熬过 “ 文化大革命 ” 。他说,从 1953 年的 “ 思想改造运动 ” 开始,他就想:人生是个大舞台,过去他一直唱 “ 须生 ” ,现在要他唱 “ 丑角 ” 了,他就唱吧;但是自己决不唱 “ 白脸 ” 。他还背了几句泰戈尔的诗,好像是《渡口》。另外一次他还说起 1949 年,当时国民政府给他送了机票让他去台湾,他拒绝了,因为 “ 我是研究中国地理的,中国人口问题这样严重,离开大陆就没法研究了。没想到后来让我当自然地理学教研室主任 ” 。后来我知道,他曾经因为公开指责孔祥熙政府腐败,对淮河灾害救灾不力,与国民政府不和。孔祥熙曾经指责他:“有的大学教授,胡言乱语。”我问起事情由来,他说国民党政府腐败了,还不让大学教授批评,所以他对他们失望了。 1994 年,胡焕庸先生推荐我晋升教授,他是没有门派思想的。 1995 年我在上海见过他一面,他已经病重了,也许为了安慰我们,他说:“我要学马寅初活到 100 岁。”哎,留给我们的是遗憾。 胡焕庸线与中国城市化0.ppsx
个人分类: 为科学而科学|11178 次阅读|9 个评论
胡焕庸线的不断突破
热度 4 wya 2014-12-10 00:50
博主注: 总理就城镇化问题提及了胡焕庸线,惹得一群胡先生的后生及地理沾边院士兴奋不已,纷纷阐述自己破线高招。圈点画线,制区造带,好不热闹。 如果真是胡先生的n代门生,何不认真看看1935年胡先生论文结论部分的半句话:“ 此高原而又干燥之西北半壁,决不能开发之使与东南半壁同其繁盛 ,再退一步言,即在此东南半壁之范围以内,其介于五百公尺至一千公尺间之丘陵山地,已足使其人口密度,降至极低限度,读者如披阅我国地形图, 同时参照人口图,而承认惟二百公尺以下之平原地面, 是为最适人居之处(少数内陆盆地除外),即不能不叹我国平原面积之过于缺少,且此等平原多数已为人口密集之区,除此以外,欲求再有容纳大量移民之所,殊属不可多见也。 ” 既然热议破线一说,请那些建言能破线的学究们回答: 1、何谓“破”胡焕庸线?即突破多少才算是破?东西半壁人口比例增减1%还是5%,或者11.25%算破?一个“破”的定义都不清楚的问题如何讨论? 2、如果不破胡焕庸线,是否西部城镇化就发展不好?城镇化是个经济社会结构问题,不是简单的人口分布问题。不是说西部人口多了,城镇化就发展好了,人口布局均衡不等于均匀。地理学看重尺度问题,用在城镇化方面很有意义。 常识告诉我们,胡焕庸线不是生来就有,也不是永远存在的。随着疆域变迁、环境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每时每刻都在变动。与其人为去破胡焕庸线,不如以人为本的切实做好线两边的市场经济工作,也许哪一天就发现,这条线已经破了。 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顺着规律走,就会顺利一点,逆着规律走,就会慢一点,如此而已。这个规律不是靠所谓的科学家从统计年鉴摘些数据,用些教科书上的模型方法就能算出来的。科学是探索规律,不是创造规律! 幸好,咱们的总理被那些打着科学旗号,随意组合统计年鉴数字,主观臆断,喜欢凭空“圈点划带”的所谓学者、院士所忽悠,非常清醒的知道:打破胡焕庸线,不一定就是往西部移民,而是“让中西部老百姓 在家门口 也能分享现代化”! 领导没有被忽悠,国之幸也! 无论哪个国家的城镇化都不是主要依靠远距离、跨区域的人口迁移完成的,而是靠大、中、小不同级别的中心城市向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 人口密度图 重读胡先生论文,最感慨的是其团队花费数月,从各种渠道收集县域人口统计数据的艰辛,以及手工绘图的劳苦。胡先生在论文中提及,以县为单位绘制人口密度图只是初步研究,不够精密,他正收集乡镇人口数据。文中也表达了对中国人口普查数据的期望。 八十年后的今天,我们有了自己国家的六次人口普查,特别是2010年的人口普查还耗巨资绘制了精确到普查小区的GIS电子地图。基于人口普查数据和电子地图,几秒钟之内就可以做出远比县域尺度更精确的人口密度图,得出更准确的胡焕庸线东、西两侧的人口比例。 人口普查是花纳税人的钱完成的国家任务,数据应该及时无偿公开使用。统计局经常派人出国交流,为何不学习一下欧美国家的数据 开放 政策?看看人家统计局网站上免费下载的电子地图和人口数据,提供的已经是精确到数千人的地域单元!对比中国,相当于村居、甚至小区级吧? 距离2010年的六普已经四年过去了,国内即使乡镇、县级的人口数据都不免费公开下载,而在国外却售以近4000美元的高价: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61711do=blogid=838395 请看中国统计数据在国外的售价 希望统计部门改一改过去靠统计年鉴、人口普查数据卖钱、卖人情的习惯,给用户及时提供更多、更方便的数据资源。 数据只有广泛使用才能发现问题,才能有更多的人为国家发展出谋划策。 统计数据时效性较强,烂在统计局自己手里,只能是阻碍国家的发展。 距离2010年六普已经4年多,马上就要迎来2015年人口小普查,六普的县、乡镇的人口普查数据也该公开免费下载了吧?2000年的县乡数据不早就公开了吗?2010年的还等什么呢?难道要等纸质出版物卖不动了才公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984do=blogid=848586 pollen 2014-12-5 13:10 …谁“从东到西、以地级市为中心圈了几百个点”,声称打破了胡焕庸线定律,并交到了李克强总理手上? 以下供李先生参考: 昨天在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食堂,听叶大年先生(院士,政协常委)说:不久前他参加李总理主持的会议,临近会议结束,总理问“谁还有问题?”, 叶先生站起来一边展示他准备好的“以地级市为中心、圈了几百个点”的地图 ,用了约5分钟时间,说了3个问题,1)全国地市级行政不能够取消…; 2) 关于胡焕庸线的“突破”…; 3)…. (大意如此); 可能与您问的问题有关,仅供参考。 http://news.xinhuanet.com/2013-09/07/c_117272895.htm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组织 上百位专家历时1年多就城镇化问题作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一批成果,希望和国务院领导进行交流。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专门邀请两院院士及有关专家到中南海,听取城镇化研究报告并与他们进行座谈。 徐匡迪同志、陆大道院士 分别介绍了工程院、中科院城镇化课题研究成果。 10余位院士、专家 结合各自研究领域,纷纷发表见解建议。李克强认真倾听,与大家互动探讨。 叶大年院士拿出自己最近手绘完成的地级市分布图向总理介绍,经过长期历史沿革,我国自然形成了呈网格规律分布的200多个地级市,依托这些节点推动就近城镇化大有可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39966-505999.html 叶大年创立《城市对称分布理论》这一科学思想的历程,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 原始创新 。《城市对称分布与中国城市化趋势》一书是他追求科学与造福人民的真实写照。叶大年先生创立的“这五个基本原理渗透着新的人地关联思想,为地理学家思考人地关系问题开拓了新方向”、“最后, 特别值得称道的特色是,本书几乎没有实质性的参考文献——最重要的参考文献居然是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这是真正的原创性作品。作者通过长期考察中、外地图发现了 人文地理现象的对称规律,并揭示了城市对称分布格局背后的自然地理过程”(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陈彦光 );欧阳自远先生认为“城市对称分布是人文地理学上的重大发现,是对人文地理学的 原创性贡献 ”。“我读完了这篇专著.我不能不说,这是 理论地理学的一个重要进展.”(王铮)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11do=blogid=847928 实际上在全国范围内,打破中心 - 腹地型的空间结构,倡导以若干产业创新主导的城市为枢纽,加快中小城市的信息化建设和交通网络建设,形成型产业主导的枢纽网络结构,将有效的提高中国下一步的经济增长,换言之,这是中国的增长红利所在, 也是突破胡焕庸线的关键所在。这里有两个关键:第一、发展以信息化经济为龙头的中国新型产业,第二、突破以中心 - 腹地结构为基础的中国经济独立布局,发展枢纽 - 网络型的空间组织,规划发展;全国一盘棋,绝不搞地区封闭,绝不优先保障某些发达地区的发展。 http://baike.baidu.com/view/1269078.htm 1935年,胡焕庸提出黑河(爱辉)—腾冲线即胡焕庸线,首次揭示了 中国人口 分布规律。即自黑龙江瑷珲至云南腾冲画一条直线(约为45°), 线东南半壁36%的土地供养了全国96%的人口;西北半壁64%的土地仅供养4%的人口。 二者平均人口密度比为42.6∶1。 1987年,胡焕庸根据中国内地1982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得出 :“中国东半部面积占目前全国的42.9%,西半部面积占全国的57.1%……在这条分界线以东的地区,居住着全国人口的94.4%;而西半部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5.6% 。 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发现,“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分布比例,与70年前 相差不到2% ,但是,线之东南生存的人已经远不是当年的四亿三千万,而是十二亿两千万。 中科院国情小组根据2000年资料统计分析, 胡焕庸线东南侧以占全国 43.18%的 国土面积,集聚了全国93.77% 的人口 胡焕庸线形成有其自然背景。“它是气候变化的产物。”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教授 王铮 表示,现在认为胡焕庸线是中国东南季风的影响范围,而在1230年以前,气候形势并不如此。 1230年—1260年的气候突变 ,基本奠定了中国的现代气候特征。由此时期开始,各种旱涝灾害特别是大洪涝灾害空间频率分布的走向与胡焕庸线日趋吻合,越到近代越明显。所以说,胡焕庸线表现出中国的现代气候特征。 王铮等学者研究发现,因气候变化导致 农业生产潜力 波动,人口则因农业产出的区域不同作相应变化,从而形成了后来胡焕庸所发现的人口地理分界线——胡焕庸线。这仅是解释胡焕庸线成因的一个主要理论。 中国科学院 国情分析研究小组估测,中国人口承载的最大极限约为16亿人,最理想的人口数量是7亿—10亿 。王铮认为,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胡焕庸线以东的剩余劳动力将日益减少,以西或者西部的剩余劳动力资源将得到开发利用,但西部的人口总量不大,这必将影响到未来中国的发展。这也正是“胡焕庸线的限制或者挑战”。 提出胡焕庸线 中国 人口地理学 创始人——胡焕庸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张新时、 牛文元 等学者提出中国存在一个自东北向西南延伸的 生态环境过渡带(或称脆弱带), 在过渡带上表现出独特的生态脆弱性。1995年,王铮、张丕远等学者陆续撰文论证了 生态环境脆弱带 基本沿胡焕庸线分布的情况。 http://www.pri.ecnu.edu.cn/s/77/t/130/d3/ee/info119790.htm  当看到一张中国地图上的“胡焕庸线”时,李克强更给现场的专家学者抛出一个重大课题。这条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分界线直观地展示出东南地狭人稠、西北地广人稀的现实。   地图旁边的一段字这样写道:“线以东地区以 43.71%的国土面积养育了94.39% 的人口;以西地区占国土面积56.29%,而人口仅占5.61,这些人口主要生活在适宜和基本适宜地区。”   李克强发出了“胡焕庸线怎么破”之问:“我国94%的人口居住在东部43%的土地上,但中西部一样也需要城镇化。我们是多民族、广疆域的国家,我们要研究如何打破这个规律,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让中西部老百姓 在家门口 也能分享现代化。”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3127 次阅读|3 个评论
【地图之问】关于胡焕庸线答博友
热度 29 lix 2014-12-5 01:27
王铮博主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11-847928.html 回应了老邪在 【地图 之 问】请教王铮博主:胡焕 庸 线、定律、及 其 “ 打破 ” 中的疑问, 反问老邪文中的“你们”是谁。老邪原文是:【但不久前听到一位领导作报告说:“你们还绘制了一张图给我,上面从东到西、以地级市为中心圈了几百个点,打破了“胡焕庸线定律”,。。。”感觉有些不理解。是最近有什么突出的研究成果吗?请指教。】 老邪不理解的也就是谁“从东到西、以地级市为中心圈了几百个点”,声称打破了胡焕庸线定律,并交到了李克强总理手上。最近( 11 月 27 日),李总理在国家博物馆参观人居科学研究展时,又再一次提出 “ 胡焕庸线 ” 怎么破的 “ 总理之问 ” 。 李总理当天的讲话,表明他并未被以“地级市为中心圈了几百个点”误导,并首次明确了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而不是地;破 “ 胡焕庸线 ” 的关键在于让中西部的家居能享受到现代化的成果 。所以,这个“重大项目”似乎花落住建部(行业、人居环境科学)已成定局。参考: 李克强之问 :“ 胡焕庸线 ” 怎么破 ?-- 时政 -- 人民网 在同一博文评论 17 ,张学文老师提醒,他的博文 胡焕庸线就那么重要吗 ? ,拜读了。王铮博主也作了回复。老邪只能从外行的角度谈谈自己的感想。 张学文老师问: “但是,其他的人也可以指着另外一条等值线说类似的话,这不过把标定的等值线的值改动一下而已。我们为什么在很多等值线中仅分析这一条,而让其他的等值线埋没在视野外?” 这里,就牵涉到地理的“综合”概念。认为胡焕庸线就等同于 400mm 降水线是不严谨的,这可以以雨城雅安为例。总的说来,胡焕庸线综合了降水线、地貌区域分割线、文化转换的分割线以及民族界线,亦即与这些线均存在某种程度的重合,这并不是“埋没”。 张学文老师又问: “我没有否定胡焕庸的意思。但是 80 年后我们的数据更丰富以后,依然围着这一条线去讨论问题,固然体现了我们对胡教授的尊重,是否也显得我们的思维过分局限了呢?” 这有点近似于网友 miracle1 的响应:“或许应该建立多层次多等级的评价体系”。没有谁局限我们的思维。我的一位晚辈学生,甚至挑出了胡焕庸 1935 年文章(胡焕庸,中国人口之分布。地理学报 . 1935. ISSN 0375-5444 )中所用数据的错,例如 1935 年大悟县(礼山县)那么个穷县有 200 万人口是非常奇怪的。查了一下, 1933 年国民政府划湖北的黄安、黄陂、孝感,河南的罗山,四县各一部分,设立湖北省礼山县, 1952 年政务院批准改名为大悟县,县界基本不变。考虑到当时人口数据调查之不便和 1933 年时间之短,很大的可能是数据收集人员使用了正确的县界,但简单地把四县的人口之和,当成新设立的礼山县总人口了。但是,这样的失误,并不能改变胡焕庸线的综合性和简单明了的优势。基础研究之美,往往在于其结论的简单明了。是的,胡焕庸线很简单,简单到它是初中地理课本( 2012 版)绪言“与同学们谈地理”的内容。胡焕庸线也是有用的,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译成英文,供当时军民利用与参考。胡焕庸线这个名称,也是那时先用英文取的。我们完全可以把它整复杂,但是要达到上述的简单性和国际认可的实用性,不太容易吧?达到了这两条,换谁的线,老邪都没有意见。 张学文老师又问: “中国的人口分布自然是在国土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政治家李克强问“胡焕庸线”怎么破?似乎把打破自然规律的革命精神变相地提出来了。” 这有点近似于网友 陈奂生 的评论:“自然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先决条件。这个先决条件不能打破也别想打破。人定胜天的观念导致我们走了很多弯路,今天该回归适应自然、顺应自然这条路了,这才和谐。” 陈奂生 网友说的比较直白,也就比较容易回答:那您进城干吗?回树上去:)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在遵从自然规律的条件下,人类是可以改变环境的。比如调水,古有都江堰、洋有加州的北水南调 http://baike.so.com/doc/1796534.html 。大家好像都没有很大意见。李总理想要以改善中西部百姓的家居为抓手,老邪实在看不出有什么违背自然规律的意图。当然,牵涉面太宽,具体到聚居点的规划和工程,会有五花八门的对策,那是值得注意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4869 次阅读|39 个评论
胡焕庸线的稳定性及其突破
热度 20 王铮 2014-12-2 15:06
【按】:李小文院士在科学网向我提问:《请教王铮博主:胡焕庸线、定律、及其“打破”》,我今天才看到,回答如下: 李小文院士, 由于忙,未能看到你这篇文章,你提到的:“你们还绘制了一张图给我,上面从东到西、以地级市为中心圈了几百个点,打破了‘胡焕庸线定律’”,一事, 我不知道。我近年对胡焕庸线研究较多,也不知道这里的“你们”是谁,是谁“打破”了胡焕庸线。我的研究主要见《地理研究》 2012 年 12 期《中国大陆空间结构的分异的进化》,基本认识是,中世纪温暖期结束后,胡焕庸线就锁定了中国的发展格局,胡焕庸线仍然制约着中国,用进化经济学的词叫“锁定”。但是我们的模拟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和信息化经济的发展,出现突破胡焕庸线约束的迹象。这里“突破”与“打破”是有差别的。突破是从中约束中突出一些来,“打破”指的是什么,我不懂。前几天,《文汇报》问我关于胡焕庸线的问题,正好我在国外,因此,我草草形成一文,今天见报了。我的原文如下,发表时编辑是否有所修改,我不知道。这里我要声明一句: 我对“东水西调”的可行性质疑,对所谓“引渤入疆”不赞成。 另外“胡焕庸线”也不能够等同中国地貌台阶线,而是受到地貌一定影响的气候-生态特征线,它制约的主要是水资源。 题: 胡焕庸线的稳定性及其突破 胡焕庸线的起源 胡焕庸线是胡焕庸先生 1934 年发现的中国人口分布密度特征曲线。这条线从黑龙江省瑷珲( 1956 年改称爱珲, 1983 年改称黑河市)到云南省腾冲,大致为倾斜 45 度基本直线。胡线东南方 36% 国土居住着 96% 人口,地貌以平原、丘陵为主,传统上为农耕区。胡线西北方人口密度较低,地貌或者为沙漠或者为高原,传统上为牧业区。一般认为,胡焕庸线与中国年降雨量 400 毫米的等值线重合,是中国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因此胡焕庸线形成是气候导致的降水差异造成的。事实上,根据中国科学院王铮等的模拟,胡焕庸线是在 1240 左右的气候突变后显现的。这次变化前中国旱涝分布的等值线分布方向,基本上平行于经线,表现为经度地带性。 1240 年后,旱涝分布等值线出现平行胡焕庸线的方向。这种降水差异,导致了农业生产潜力的变化,因此胡焕庸线两侧,农业生产能力、生态条件出现明显差异。王铮、夏海斌等的分析发现,这种有农业自然禀赋导致的差异,锁定了中国农业经济的格局。在工业化发生后,由于发展对早期发展的路径依赖以及城市对水资源和粮食的依赖,胡焕庸线仍然锁定着中国的经济地理结构。在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中,粮食可以通过调配解决,但是水资源的约束作用显然很强烈,所以胡焕庸线很可能继续锁定中国发展的空间格局。 在气候变化下的胡焕庸线 既然胡焕庸线是气候的产物,在气候变化下它会不会被突破。针对这个问题,王铮与华东师范大学乐群、夏海斌等,开展了数值模拟。利用 GCM 模型对中国 2040-2060 的气候变化趋势模拟表明,在气候变化下,中国西部、北部的降水条件将有所改善,但是由于蒸发的增加,水资源条件虽然有所改善,不是太明显。其次,胡焕庸线的农业生产潜力锁定正在被突破。主要在云南省北部地区和川西地区,农业生产潜力明显提高。另外, 中国农业生产潜力提高最大的区域集中在胡焕庸线两侧,升幅最为明显的是藏南地区和东北地区,(后者已经为中国农大刘丽等的研究证实),其次,胡焕庸线以东秦岭淮河线以北的东北、华北、关中地区,以及秦岭淮河线以南的四川盆地地区的农业生产潜力上升幅度最为明显。但是,中国南方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生产潜力明显下降,这个对中国的粮食安全提出了重大的考验和挑战。总之,计算表明,中国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农业供养人口能力,将有所提高。气候变化,为胡焕庸线的突破提供了可能性。 关于胡焕庸线的突破 如何突破胡焕庸线,这是一个科学问题。在中国历史上,看到胡焕庸线以西的人口稀少,主张向西部移民的大有人在,但是这种善良愿望,往往不能实现。据 1985 年王铮对胡焕庸先生的采访,胡焕庸先生当时就是为了解决中国的人口分布问题,研究出这条人口分布界限的。然而,在当时的经济结构下,这种移民首先碰到了水资源缺乏保障的难题,其次是农业供养能力的限制。 2010 年来,王铮课题组针对胡焕庸线的突破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研究表明,在气候变化条件下,西北地区农业大约可以再供养 1200 万人口,西南地区,包括胡焕庸线东侧的环境脆弱带,可以再供养 2700 万人口。换言之气候变化在好的影响方面,可能使得胡焕庸线以西多供养 4000 万略低的人口。(但是气候变暖同时意味着东部地区农业供养人口能力下降,所以气候变暖对中国有损失,而且灾害增加)。模拟还发现,如何加快胡焕庸线以西的信息化建设,发展非耗水的现代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例如西安地区近年高新技术产业和通信服务业都得到了发展,选择了一条新型产业化道路。模拟表明,尽管一中心 - 腹地结构理论为基础的空间组织模式取得了成果,形成的若干以中心城市为基础的巨型城市群发展区,但是适合胡焕庸线以西发展的空间组织模式是枢纽网络结构,应该以某些局部水资源条件好的城市,建立某些具有资源优势的专业化的产业集群的枢纽城市或者说简短说“龙头企业驱动的中心城市”,形成产业链,构造枢纽 - 网络型空间结构,这样可以明显促进西部经济发展,不仅如此,还可以带来中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实际上在全国范围内,打破中心 - 腹地型的空间结构,倡导以若干产业创新主导的城市为枢纽,加快中小城市的信息化建设和交通网络建设,形成型产业主导的枢纽网络结构,将有效的提高中国下一步的经济增长,换言之,这是中国的增长红利所在,也是突破胡焕庸线的关键所在。这里有两个关键:第一、发展以信息化经济为龙头的中国新型产业,第二、突破以中心 - 腹地结构为基础的中国经济独立布局,发展枢纽 - 网络型的空间组织,规划发展;全国一盘棋,绝不搞地区封闭,绝不优先保障某些发达地区的发展。
26848 次阅读|36 个评论
东水西调或能回答李克强之问:“胡焕庸线”怎么破?
热度 2 bioxncai 2014-11-30 18:55
近日媒体报道了李克强之问:“胡焕庸线”怎么破? 所谓“胡焕庸线”即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线以西地区占国土面积56.29%,而人口仅占5.61%。 东水西调或能回答李克强之问,当年孙中山先生曾经提出建国方略,一些设想在那时似乎是天方夜谭,而今天的条件完全能够实现。例如南水北调工程、三峡工程、中国通往世界的高速铁路。 中国的传统教育磨灭了人们的创造力,循规蹈矩者受到赞扬,标新立异者被视为异类。 东水西调究竟是不是天方夜谭?特搜集了一些资料附后。 霍有光:李克强之问:“胡焕庸线”怎么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3560-847461.html 檀成龙:李克强之问:“胡焕庸线”怎么破?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blogid=847044cid=3755123 新疆研讨将渤海水西调入疆 内蒙古已启动 http://club.st001.com/thread-1733-13643323.html 引渤海入新疆工程惹争议 恐改变内陆土壤结构 http://news.qq.com/a/20101111/000580.htm “引渤入疆”为何不靠谱 http://discover.news.163.com/special/bohai-xinjiang/ 关于实施引渤入疆、恢复罗布泊大型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建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3560-738002.html 引渤入疆部分工地开工 项目一期投资628亿 http://news.163.com/10/1112/04/6L8VH7JE0001124J.html 视频: 中国工程院10余专家称“引渤入疆”不可行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IzMjYwMTcy.html 视频: 专家称中国拟从雅鲁藏布江引水入疆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c5NDUzMzU2.html?from=y1.2-1-91.3.3-2.1-1-1-2 引渤入疆:是泽被苍生还是忽悠治国 http://star.news.sohu.com/s2010/xinjiang/ 丁晓宇:引渤入疆沙漠变绿洲生态设想之提出 http://blog.ifeng.com/article/27585401.html 专家回应引渤入疆5大质疑 称应存在设想勇气 http://news.sina.com.cn/c/2010-11-12/151621461337.shtml 实施陆海统筹引渤入疆 恢复罗布泊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探讨 http://www.xbxkzz.com/html/enews/201402/1392701057000.htm “引渤入疆”工程未经政府立项 尚存线路之争 http://news.qq.com/a/20101116/000651.htm 罗布泊“粘土或淤泥沉积层”与引渤入疆 http://xjtuhyg.home.news.cn/blog/a/0101004A25E90BAC5A203FDB.html 南水北调,引渤入疆。“水汽通量”应该如何计算 http://emuch.net/html/201301/5432958.html
1830 次阅读|2 个评论
李克强之问:“胡焕庸线”怎么破?
热度 6 xjtuhyg 2014-11-30 16:19
李克强之问:“胡焕庸线”怎么破? 李克强27日在国博参观人居科学研究展时,指着中国地图上的“胡焕庸线”说…… 关键词:胡焕庸线, 李克强 ,陆海统筹,海水西调    李克强 27日在国博参观人居科学研究展时,指着中国地图上的“ 胡焕庸线 ”说,我国94%的人口居住在东部43%的土地上,但中西部如东部一样也需要城镇化。我们是多民族、广疆域的国家, 要研究如何打破这个规律,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让中西部百姓在家门口也能分享现代化。   资料:   1935年,胡焕庸提出黑河(爱辉)—腾冲线即胡焕庸线,首次揭示了中国人口分布规律。即自黑龙江瑷珲至云南腾冲画一条直线(约为45°), 线东南半壁36%的土地供养了全国96%的人口;西北半壁64%的土地仅供养4%的人口。二者平均人口密度比为42.6∶1。   在工业文明的今天,胡焕庸线所揭示的人口分布规律依然没有被打破。    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工程设计研究院院长 周集体教授 深有感触地说: 我认为突破该线的可能性之一就是东水西调(海水西调),只有改变了西部生态环境,才能养得起这么多人口,才能吸引得来这么多人口! 学术争鸣有助于科学进步! 调查与思考: 西北地区人口问题与水资源、国家粮食安全 摘自《开发大西北与绸缪水安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06)第八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3560-668582.html 《实施陆海统筹引渤入疆 恢复罗布泊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探讨》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BXK201401002.htm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xbxk201401001.aspx http://www.cqvip.com/QK/71699X/201401/48435987.html 《绸缪中国水战略》(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获西安市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http://xjtunews.xjtu.edu.cn/zhxw/2012-10/1349687369d38900.shtml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2874321 (当当网) http://www.suning.com/emall/prd_10052_22001_-7_3257368_.html (苏宁购物图书馆) http://www.wl.cn/7794859 (买书就上蔚蓝网) http://www.amazon.cn/gp/product/B009IEBLIE/ref=fs_rd_1/477-6488282-5724467 (亚马逊网) http://www.winxuan.com/product/1200423101 (文轩网) http://yuedu.baidu.com/ebook/e0592dc52cc58bd63186bd35.html(百度阅读 )
1541 次阅读|9 个评论
【微博】也谈“李克强之问”
热度 6 dongping2009 2014-11-30 05:41
【微博】也谈“李克强之问” 魏东平 多家报载:“ 李克强指着中国地图上的“胡焕庸线”说,我国94%的人口居住在东部43%的土地上,但中西部如东部一样也需要城镇化。我们是多民族、广疆域国家,要研究如何打破这个规律,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让中西部百姓在家门口也能分享现代化。 ” 不过,如果不考虑人口分布对于我国西部地区国防安全等影响的话,这本不是一个问题,也不需要回答。反过来设问,如果足够数量的人口集中到我国水源与资源的上端,对中国大陆地区环境的不利影响,甚至是毁灭性的破坏,可能比现在还要严重得多了吧? 可能的话,留得“胡焕庸线”西部人口数量的少量存在,保持西部广大地区一片“纯天然”的状态,不是更好一些吗?只是事实上,连这样的可能性,也已经不复存在了。
个人分类: 仰望天空|3301 次阅读|12 个评论
《李克强之问:“胡焕庸线”怎么破?》与我的研究成果
热度 7 zhgatcl 2014-11-28 19:11
《李克强之问:“胡焕庸线”怎么破》与 我的研究成 果 各位老师:我主张向西北特别是新疆特大规模调水(调淡水、不调海水),并写了十几篇预印本论文,这些论文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 “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恶劣气候” 的论点,它们可能就是《李克强之问:“胡焕庸线”怎么破?》的答案。到目前为止,我的博客全部都是宣传向西北调水的,请各位老师仔细审查我的博文及其预印本论文,特别推荐“ 2015版调水增雨论文 ”、 “ 调水增雨论文 ” 、“ 调水增雨观点 ” 和“ 反驳质疑 ”四个栏目的博文, 欢迎各位老师的理性质疑。 转载:李克强之问:“胡焕庸线”怎么破?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11-28 11:02 来源: 中国政府网 原载网址 http://www.gov.cn/guowuyuan/2014-11/28/content_2784332.htm 【李克强之问:“胡焕庸线”怎么破?】 李克强27日在国博参观人居科学研究展时,指着中国地图上的“胡焕庸线”说, 我国94%的人口居住在东部43%的土地上 ,但中西部如东部一样也需要城镇化。我们是多民族、广疆域的国家,要研究如何打破这个规律,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让中西部百姓在家门口也能分享现代化。 【李克强鼓励大学生:到西部施展专业才华】 李克强27日在国博参观人居科学研究展时,遇到几位在此参观的大学生。一位城市规划专业的博士生说,她计划明年毕业后去西部工作,总理连声称赞。他说,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程度与东部地区有不小差距,但差距也意味着潜力,要靠你们规划设计,到西部施展专业才华。 延伸阅读: 人民网:《李克强之问:“胡焕庸线”怎么破?》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128/c1001-26113082.html 新浪网:《官媒首提“李克强之问”:胡焕庸线怎么破》 http://news.sina.com.cn/c/2014-11-28/105231217034.shtml?cre=newspagepcmod=floc=1r=u 腾讯新闻:《李克强:城市须处理好水、雾霾问题》 http://news.qq.com/a/20141129/003430.htm 蔡小宁:《东水西调或能回答李克强之问:“胡焕庸线”怎么破?》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89923do=blogid=847486
个人分类: 博客导读和总论|3568 次阅读|15 个评论
【地图之问】请教王铮博主:胡焕庸线、定律、及其“打破”
热度 13 lix 2014-10-27 23:58
胡焕庸线是我国地学界人口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的扛鼎者胡焕庸先生于 1935 年绘制的中国第一张人口密度分布图。从图中总结出瑷珲-腾冲一条近直线,显示了我国自宋元时期形成的南重北轻的人口分布格局,同时还承载了许多自然与社会的地理要素。复杂现象综合成一个超简单的描述,堪称奇迹。 随着国家对西部开发的重视,变化是巨大的,但胡焕庸线究竟在多大程度上需要修正,还有多大的指导意义?这是可以研究、可以讨论的,例如 “ 胡焕庸线 ” 揭示的人口分布 规 律仍未被打破 -- 中新网 一文,还是讨论性质的。 但不久前听到一位领导作报告说:“你们还绘制了一张图给我,上面从东到西、以地级市为中心圈了几百个点,打破了“胡焕庸线定律”,。。。” 感觉有些不理解。是最近有什么突出的研究成果吗?请指教。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3425 次阅读|20 个评论
胡焕庸线:还有多少奥秘
王铮 2009-8-9 14:23
一般认为,完全由中国人完成中国地理学的现代成就有两个标志性成果,其一是竺可桢的中国近 5000 年气温变化曲线,其二就是胡焕庸线。胡焕庸线的意义在于它指导了中国的产业布局、人口控制和减灾管理。 胡焕庸 1934 年在中国地理学会(南京)成立大会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论中国人口之分布》,次年该文发表在《地理学报》第二卷第二期上。在《论中国人口之分布》中,胡焕庸根据当时中国分散的人口统计资料,补充于自己学生的调查,得到了中国第一张完整的人口分布图。在当时国家缺少统计资料室,胡焕庸自己动手完成这幅人口分布图,是十分辛苦的。分析这张图,胡焕庸发现空间上中国人口分布有一个突变的界限,即通过中国东北部的爱辉(现名黑河)和西南的腾冲的一条直线。可以发现,此线以西(含蒙古),人口约为中国总人口的 6% ;此线以东,人口约为中国总人口的 94% ,因此此线是中国真正意义的东西部界线。后来经过多次人口统计结果的验证,如 2000 年的人口普查(蒙古已经独立),中国大陆的这个两个数据为 5.6 : 94.4 。这个稳定性说明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人必然适应自然。后来黑河 - 腾冲线被西方学者命名为胡焕庸线。 1949 年后,中国的地理学得到了许多科学观察的支持, 1950 年代的许多的发现认为,胡焕庸在中国中部和北部实际上是东南季风影响的尾闾线,在西南地区实际上是西南季风的影响西界。随着 1970 年代,中国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完成, 1980-1990 年代初,许多学者发现中国山顶面高程等值线的研究揭示存在平行于胡焕庸线的走势。胡焕庸线的自然地理背景得到了说明。 1980 年代张兰生、张新时、张丕远、牛文元、史培军等开始强调沿着胡焕庸线由于季风边缘区降水波动,形成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带,这个脆弱到具有波动性。 然而,胡焕庸线尚有诸多疑问。 1990 年代王铮、张丕远等发现有证据表明,在所谓中世纪温暖期对应胡焕庸线的降水特征分布消失。同期, 1990 年代,王铮等在研究自然灾害分布特别是地震活动的空间活动特征时,发现一个地震幕期间,强震活动震中连线具有近于平行胡焕庸线的特征,这提示胡焕庸线的形成似乎有地球物理背景,但是未被证实。 目前,胡焕庸线还有许多未解之谜。 问题: 1 胡焕庸线有没有地球物理背景? 2 是谁最早发现胡焕庸线与季风的联系? 中国地理学会百年纪念就要开始,中国地理学会鼓励写出百年地理发现,我这里整理了一些学说性成果,有些疑问,连续公布出来,希望得到指正,也随便介绍一些中国地理学的科学成果。我依据发表的时间发出。
个人分类: 为科学而科学|11677 次阅读|3 个评论
陷害绝不能掩盖着学术问题
王铮 2008-10-19 16:24
克鲁格曼获得经济科学诺贝尔奖之际,中国区域科学协会正好与日本应用区域学会联合召开学术年会,我应参加了一天半的会议。克鲁格曼的好朋友藤田昌久到会介绍了克鲁格曼的成就,作为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常务理事,我应会议主 席杨开忠 教授的邀请,参加了会议并且发表了《两个剑桥(集群)现象的分析》。下午散会,发现嵇 ** 博客对我的攻击上升到了陷害。在他的博克的新文章里,不仅指责我是质疑陈进行为的金伯利岩,而且挑拨我和中国科技大学的关系,进而无中生有指责我是恶毒攻击我们研究所、攻击华东师范大学、攻击中国地学院士,攻击全体中国院士的人,总之我曾经保卫的东西,被反诬。其结果显然是陷害我。 其实管理学家梁、穆是高智商人,不可能上当,院士也是高智商的人,也不可能上当,那么为什么他们要这样疯狂呢?本来是学术争论呀。我认真看了金伯利岩在《新语丝》的文章,没有特指,为什么嵇 ** 这么冲动呢? 尽管如此,我仍然坚持我的学术观点: 1 中国东灾害活动域,在这一幕地震活动中表现得相对安全,理由是这个区域没有明显的 GPS 地形变形位移,按照弹性回跳模式是相对安全的。 东域地区人民不应该担心,东域地区也暂时不需要布局地震监测井,太花钱,而且还是西部取得经验再说吧。 2 中国这一幕的地震表现出主要位于大致平行于胡焕庸线的过渡带灾害活动域,对这个地区要加强监测,我不反对在这个地区开展为地震预测服务的有限的深井钻探计划,但是要恢复周恩来总理和李四光部长提倡的群测队伍。 3 基于汶川地震前没有明显的 GPS 地形变形位移被观察到,过渡带灾害活动域的本阶段地震活动很可能不是弹性回跳型,而是新的类型,我猜测是一种流变 + 相变的类型,所以应该允许多学科探索。特别是要加强地貌以外的地球物理量时空变化的监测。 4 我已经离开灾害学研究多年,我对通过打 2000m 深的钻孔监测地震的有效性不太懂,不宜表态。但是根据过渡带域这次地震活动很可能是一种流变 + 相变的类型的猜测和我在地质队搞测井的经验,这种钻进,即使不能为最近的地震预报服务,但是对于基础研究也是有意义的。 5 我赞同刘宝君院士关于成都平原 200 年内不会发生大的破坏性地震的说法。理由是基底结晶古老、坚实,不可能发生岩石的大规模相变,而且其上覆有厚层沉积物。对于我家乡云南省,康滇地轴以东地区应该是相对安全的。全国人民没有必要产生地震恐怖震,影响资金的投资行为。 6 不存在所谓嵇**地震线,嵇**线的西侧线实际上是郯庐断裂带,郯庐断裂带主要活动在太平洋板块直接俯冲欧亚板块的新生代以前,一位教授的观点是郯庐断裂带的活动可能主要表现拉张型,能量积蓄有限。我的看法是拉张大约符合弹性理论,应该加强的是传统的地震监测。如果有证据显示郯庐断裂带重新活跃,那么郯庐断裂带也不应该成为一个不安全区的西界,而是一个不安全区的中心,根据郯庐断裂带过去活动的性质,这个地带国家实在不应该花太多的钱去布设地震钻孔。 科学网编辑部通知我: 其他几方已经住手,希望您也能就此偃旗息鼓。 我认为与事实不符,但是我为了尊重科学网,关于地震的争论先行偃旗息鼓。 我对某游客使用我妈妈的小名(我在否定文化大革命的博文中提到)对我谩骂,我表示对这种不道德行为的鄙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91 次阅读|6 个评论
“胡焕庸线”冲击波与费厄泼赖应该实行
王铮 2008-10-10 20:31
前言 没想到我的胡焕庸线与地震的文章引起了冲击波。许多朋友劝我不要踩浑水,本来不想写了,没想到 嵇少丞教授今天给我留言,逼我表态, 我还最后写一次吧。 正文 今年我参加了两次地震讨论,第一次是地震能不能预报,我不小心与陈学雷先生和一个匿名的大气科学家发生争论,那次争论很好,加深了我们对复杂性的认识,我很感谢两位先生。只是至今不知道那个一个匿名的大气科学家的名字,有些遗憾。 这次发言本来是因为我的学生问到上海、深圳会地震吗?他们天天看科学网,紧张了。那天讨论经济问题,有专家谈到,成都房价跌了一半,深圳也一直跌,上海市场业在动荡,重庆在跌宕、昆明在晃动。我感到这是一个社会新问题,现在世界已经面临金融危机了,不要在经济上雪上加霜了。本来 4 月初我参加一个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我是主张让房地产先行跌下来,让公众用剩余的钱买汽车,拉动制造业,克服经济衰退,我怕危机一起涌现吃不消。可是我辩论不过他人,原因是节能减排怎么办,房地产被强调维持(见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0790 #)。现在国家就像头上顶着一盆水,盆被灌满了,不满时放下来就好,还是现在有些晚了。宣传到处地震,就像往盆里再加水,用欧元、加元的人不要紧,我们靠人民币吃饭的紧张。所以我分析了地震安全性,觉得地震这个水没有必要往盆里加,我认为上海、深圳一般来说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就是发生了小震,也别紧张。 关于科学网的各种地震观点,尽管 tonglezi 先生(女士)说 嵇少丞线先生没有创新观点,我认为嵇少丞先生是主流观点 ,他说的有一定道理,但是我认为他的地震观点并不可取。 嵇少丞先生 的是地质学方法,地质学的东西应该在万年尺度上有意义,所谓活动断裂就是第四纪时期有活动的断裂,时间尺度是 1 万年。龙门山断裂是早期发展的断裂,所以 2008 年初地震专家没有把龙门山断裂列入活动断裂;偏偏它动了。由此可见由活动断裂推断地震不一定可靠。 嵇少丞教授的分析实际上是借助对白垩纪以来的地质构造活动的理论认识的,即大地构造理论,这个时间尺度的理论,分析成矿行,分析地貌也凑合,分析地震就太粗了。 tonglezi 先生说嵇少丞先生有错误,我认为嵇少丞先生的东西没有错误,就是太粗 。但是这个理论容易被公众接受,因为相对浅显。如果地震搞到陈龙珠教授的尺度,大家就不懂了。所以陈龙珠教授的点击率低。从地震学的规律看,陈龙珠教授才是真正的地震专家,或者说需要有意义的。一般游客。如果你说不清 GPS 地形变矢量是什么意义,就不要批评 陈龙珠教授。 我作这点地震的工作,用的是地理学方法,注重表象,当然不是主流,但是比 嵇少丞教授的时间尺度要短一些,我想追索到幕这个 10 年数量级尺度上。 杨学祥先生用的是地球物理学方法、张学文先生用的是物理学方法、陈龙珠先生用的是相对正宗的工程力学方法,似乎还没有完全正宗的,廖永岩先生背景我还看不清。预报地震,应该正宗为主,其他为辅。我在地质队时,有一句话叫物理勘探小打小闹,大地构造胡说八道,找准矿还需要钻机报到。这当然不是全面的,但是它反映了地质勘探队员对自己要解决问题的科学认识选择。地震预报,还是要信正统。王铮的这种小打小闹,只能供大家参考。就像孟菲斯大学与成都理工大学的学者发现了北川的应力聚集,他们也不敢立即预报,因为他们认为可能几年后会地震,也可能几百年后地震。大地构造尺度的,只能说在一万年尺度上,成都平原会发生破坏性地震。有人 怀疑 Amsel 是 嵇少丞教授 ,我认为不可能,因为我约杨学祥先生打赌时,他说要 1 : 100 才公平。这个水平不是 嵇少丞教授水平的,太低。活动断裂是一万年尺度,我就赌一年。所以应该 1 : 10000 才公平,杨学祥先生输了,他只要付我 1 分钱就行。不过杨学祥先生,你有一分钱吗?现在很难找了,就要 1960 年的一分钱。一分钱已经退出了流通领域,为什么?从 1960 年到现在物价涨了许多倍,物价上涨有发展的原因,也有经济危机,在经济危机要袭来之时,全国人民要有信心。我模拟过, 1997 年东亚经济危机,如果没有民众当时的慌慌张张就没有那么严重。面对经济危机,成都市民、昆明的父老乡亲、重庆的亲朋好友,大可不必抛房子。深圳、上海的人们,不要为万年等一回的破坏性地震自己制造经济危机。年青小伙子,与其这样,不如拿把伞在西湖边上待着,说不得碰上个峨眉山下来的漂亮妹妹,因为那才是千年等一回的机会。不过如果高建国、 陈龙珠先生说要地震了,千万要相信。 结语 最后我正式抗议 嵇少丞教授顺带讽刺了胡焕庸先生。你的嵇少丞线,如果正式发表了论文,请通知我,我会反驳的。费厄泼赖应该实行。博文,恕我没时间回答了 我感谢杨学祥先生、陈龙珠先生开拓了我的思想,特别是他们提出的中国地震的太平洋机制、印度洋机制问题我认为可能是一个重要问题。 附图 是1966-1976年胡焕庸线以东中国大陆6.0级以上地震震中位置的平均走向(蓝线)和胡焕庸线(等角圆锥投影),平均位置是按震中的经度为x,纬度为y用最小二乘估计的。王铮,姚梓璇,顾高翔作图,引用请注明出处。地图为中国局部。
个人分类: 为科学而科学|2649 次阅读|19 个评论
地质学家杨学祥先生,我们赌深圳一把?
王铮 2008-10-9 02:56
地质学家杨学祥对我的文章作了讨论,本来学术讨论我很欢迎,不过杨先生曲解我的意思讨论,我不能不答复。 杨文一开始就写道: 学者王铮最近提出这个地震活动幕的相对的安全区,其根据是胡焕庸线。这是典型的歪曲。看我的文章就知道,我画出当前地震安全区不是根据胡焕庸线,而是根据过去地震活动的规律画出相对安全区,由于这个安全区在胡焕庸线以东,我就用胡焕庸线表达出。杨先生写出我介绍作胡焕庸线的方法,不引用我关于安全去分析的文字,明显是误导。 其次,我清清楚楚写道现 1965-1976 年发生的大地震,除少数地震外,几乎都在胡焕庸线以东,而且震中的连线与胡焕庸线只有小的交角。 胡焕庸线以西的震中没有平行胡焕庸线排列的现象 。可是在杨先生他的文章中反驳道: 胡焕庸以西地震带发生强震,两震中连线平行于胡焕庸线的几率就非常小。杨先生反驳的正是我也反驳的观点。最后杨先生写道是否有这样的规律:中国西部发生强震,则东部就不会发生强震?事实上,由表 1 所列, 7 级以上的强震在胡焕庸线东西部交替发生的事例是屡见不鲜的。他接着举出大量的 1946-1955 年的例子反驳我,使我感到哭笑不得, 1946-1955 , 1965-1976 完全是不同的时期。在他的例子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 1946-1955 , 1965-1976 两个地震幕中,第一个幕,地震主要发生在海域与西域,第二幕主要发展在东域和过渡带域,过去,也正是由于这些材料使我提出地震按幕仿佛全球性的地震幕具有从东西向传播的趋势,因此,我推测当前的地震幕应该主要活动在过渡带域和西域。杨先生提供的材料支持了我的推测,谢谢。 第三,我对于安全区的提法是相对安全区,杨先生批评我无法完全排除其发生强震的可能性,相对安全与无法完全排除是一个事物的两面,杨先生对我的质疑逻辑上不能矛盾。 我请各位看看杨先生的文章,实际上他的证据都是支持我的观点的。所不同的是我认为胡焕庸线有某种地球物理背景,我的解说不是解析是可能垂直于早期的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和现代的菲律宾板块俯冲方向有关,按照构造力学沿着它或者垂直它容易发生断裂,至于它的北端,挤压来的板块方向可能不一样。最后一句是说明黑龙江和吉林省附近有些异常的,因为那里有别的板块活动。我信奉的是板块学说。杨先生用的是所谓华夏、新华夏体系,是地质力学。我多年不搞地质学了,我无意评价地质力学。地质力学这个东西曾经一度是反对不得的,而且把其他学派打入了资产阶级学派、形而上学学派。我不反对地质力学,但是希望地质力学学派还是要也许别的观点存在的。 作为一个管理学者,我的确不欣赏几乎天天报地震。如果一个人当然不是指杨先生,天天报,结果每一场地震当然都报对了,有意义吗?用成都人话说:比地震厉害的是余震,比余震厉害的是报了不震。所以我抛砖引玉,希望现在地震学家报一报那个地区相对安全,不要弄得人心惶惶的。中国当前面临经济危机挑战,如果在月月震,天天震,这个日子还怎么过。所以我狗拿耗子报了安全区。我不是地震学家,我提出的解释可能是错的,不要紧,请对我给出的现象深入研究,告诉全国人民哪里是安全区。一个现实的问题是,深圳会不会地震,深圳靠近活动断裂带。按杨先生的理论 只要在活动的地震带上,就无法完全排除其发生强震的可能性 应该是会地震的,我的看法是最近一年不会地震。饭照样吃,房子照样住。霍金喜欢与人打赌,我也学一次。霍金打欧洲对撞机可能引起黑洞威胁宇宙,打一百美元。宇宙才值一百美元。我们就打人民币把,如果一年内深圳及其附近地震了,我输 100 人民币给杨先生,如果不地震,杨先生自己说吧。深圳人,全宇宙才值100美元,你们就值100人民币,你们在我们心中永远沉甸甸的哟。 表 1 1946-1976 年中国 7 级以上强震表(据杨学祥) 时间 震级 地点 1946-01-11 7.20 黑龙江宁安南 1947-03-17 7.70 青海达日南 1947-07-29 7.70 西藏朗县东南 1947-09-27 7.40 台湾宜兰东海 1948-03-03 7.20 南海东沙群岛 1948-05-25 7.30 四川理塘 1949-02-24 7.25 新疆库车东北 1950-02-03 7.00 云南勐海西南 1950-08-15 8.60 西藏察隅、墨脱 1951-10-22 7.25 台湾凤林 1951-10-22 7.10 台湾凤林 1951-10-22 7.10 台湾凤林 1951-11-18 8.00 西藏当雄 1951-11-25 7.50 台湾台东东北海 1951-11-25 7.30 台湾大港口 1952-08-18 7.50 西藏当雄 1954-02-11 7.25 甘肃山丹东北 1954-07-31 7.00 内蒙腾格里沙漠 1955-04-14 7.50 四川康定折多糖 1955-04-15 7.00 新疆乌恰西 1955-04-15 7.00 新疆乌恰西 1957-01-03 7.00 黑龙江东宁西南 1957-02-24 7.20 台湾花莲 1958-03-11 7.00 台湾赤尾屿南海 1959-04-27 7.50 台湾宜兰东海 1959-08-15 7.00 台湾恒春东北 1963-02-13 7.00 台湾宜兰东南海 1963-04-19 7.00 青海阿兰湖附近 1964-01-18 7.00 台湾台南东南 1966-03-13 7.80 台湾花莲东北海 1966-03-22 7.20 河北宁晋东南 1969-07-18 7.40 渤海 1970-01-05 7.80 云南通海 1972-01-04 7.20 台湾火烧岛东南 1972-01-25 8.00 台湾火烧岛东海 1972-01-25 7.60 台湾新港东 1972-04-24 7.30 台湾花莲南海 1973-02-06 7.60 四川炉霍附近 1973-07-14 7.30 西藏亦基台错 1973-09-29 7.70 吉林珲春东南 1974-05-11 7.10 云南大关、永善 1974-07-05 7.10 新疆巴里坤东北 1974-08-11 7.30 新疆乌洽西南 1975-02-04 7.30 辽宁海城南 1975-03-23 7.00 台湾火烧岛东 1976-05-29 7.30 云南龙陵 1976-05-29 7.40 云南龙陵 1976-07-28 7.80 河北唐山 1976-07-28 7.10 河北滦县 1976-08-16 7.20 四川松潘平武间 1976-08-23 7.20 四川松潘平武间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151 次阅读|1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 06: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