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挑战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亲历克林顿耶鲁毕业演讲:三大挑战,三点希望
热度 1 Synthon 2010-5-25 05:43
昨天,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同学以2010届毕业生特邀演讲人的身份光临耶鲁,据说来的路上还被追尾,惨。。。作为小克同学的粉丝(详见本人之前博文: 向比尔克林顿 同志学习! ),俺当然也就去追星了一把,旁听了今年的毕业演讲。 在结束了美国特色的笑话开场白之后,小克同学开始讲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他说尽管我们这些人看起来千差万别,但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我们的遗传基因相似度基本上在99.9%以上,嗯,我和奥巴马可能差别比较大,相似度只有99.5%(笑)。绝大多数人这一辈子,就关注他跟别人不同的这0.1%去了,那么,既然这0.1%的不同把你送进了耶鲁,你是否更应该想想,关心一下那些跟你有99.9%相似度的同类呢? 在接下来的演讲中,小克同学指出了人类社会目前面临的三大挑战,并对耶鲁学生提出了三点希望(这话写得怎么这么像国内的新闻稿啊。。。Yale Daily News肯定不会像我这样写。。。)。三大挑战,即unequality(不平等)、unstability(不稳定)和unsustainability(不可持续)。小克同志说,世界和美国都面临着不平等问题,就拿美国来说,贫富差距拉大,中产阶级平均收入下降但必要生活开支上升明显,就全球而言,大量的发展中国家人民没有必要的生活和医疗保证。另外,世界局势越来越不稳定,而且全球变暖、碳排放等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这都要求我们这一代在未来20-30年内解决。 三点希望,第一点是择业的选择。小克同学说,在你选择工作的时候,不管你是挣钱、从政、还是做什么,都希望你能考虑,你的选择,对于解决上述三大挑战,综合来讲是有好处,还是有坏处?If it is positive, I'm for it; if it is negative, I'm against it. 第二点是做事,要想清楚如何去做。小克同学说,如今在美国,做任何一件事情,人们只讨论两个问题,一个是要不要做,第二个是如果要做,钱从哪儿来。但是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大家都忘记了,就是如何去做。希望现在的毕业生,将来做事情的时候,多想一些How。 第三点,是要学会非零和游戏。小克同学说,所谓的零和游戏,就比如每年哈佛和耶鲁的橄榄球赛,一方如果赢了,另一方肯定会输,就算双方打平,也要再比加时赛,总要找出一个胜者和一个败者。零和游戏,就是非赢即输,非正即负的游戏。零和游戏无助于解决世界的unequality、unstability和unsustainability,只有学会非零和游戏,才能够解决问题。 最后小克同学回应了前文,说跟其他人0.1%的不同,让你有机会到耶鲁来学习,希望大家能够看在99.9%的共同点的份上,多关注其他人。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457 次阅读|4 个评论
挑战-浪花淘尽英雄
BaoHaifei 2010-4-27 12:19
挑战 -浪花淘尽英雄 鲍海飞 2010-4-27 嗖嗖,暗箭飞出;咚咚,战鼓敲响。 挑战有的是有声的,有的是无声的;有的是有形的,有的是无形的。 顾名思义,挑战先是挑逗,激怒对方,然后就是厮杀、战斗。 挑战有时候等同于挑衅,说白了就是争和斗。 挑战有时候是试探,有的采用投石问路,有的采用声东击西的战略战术。 挑战需要对手,有明显的对手,有隐形的对手;挑战更需要精神对手和肉体对手。 挑战需要智慧、勇气和胆量。 有人与人的挑战,有人与动物挑战,有人对自然挑战,有人对时代的挑战, 有向世俗挑战,有向权威挑战,有向经典挑战。 有的挑战在明,有的在暗;有的用语言、有的用大炮。有的挑战直接就把对方消灭掉,有多少个惊人相似的一幕! 拳王与拳王是人与人直面的挑战,是表面的肉搏 ,背后斗的是赌注。 个人挑战的极致就是决斗,你一把枪我一把枪, 30步开外,面对面,胆小的别来。 动物之间又何尝没有挑战 : 猴王、狼头是厮杀出来的。蚂蚁还想撼大树那! 挑战是多样的。 人向自然的挑战,是同洪水、地震、疾病和各种灾难的斗争,也是获得真理和梦想之战。 蹦极是向自由落体、速度、失重、高度、胆量和生命的挑战。 海盗船不是对海盗的挑战,时间穿梭机也不是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挑战,却是对生理、旋转、晕眩和肠胃的挑战。 天文学家布鲁诺用躯体挑战烈火、对抗宗教 ,捍卫的是宇宙运动中心和真理。 攀登珠峰是向高度、寒冷、缺氧、孤独和生命的挑战。 着陆火星是同光速赛跑,是和宇宙和荒芜作战。 莱氏兄弟挑战的是飞翔、空气和人类的梦想,于是飞机诞生了。 雷达和隐形飞机挑战的是电子对抗,海关检查是魔高一尺和道高一丈的对抗。 地震挑战着水泥混凝土和钢筋, 全球气候变化挑战者二氧化碳和温室效应以及等等效应, 转基因挑战着大地和人类的子孙后代, 沙尘暴挑战着湿地绿洲和人类的文明。 同对手一样,人最大的对手就是自己,挑战最大的对手也是挑战自己。 唇枪舌战开始,口诛笔伐还闲不够;于是一把长枪、飞机大炮变成了挑战的武器;然而,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再打斗不过就来一把暗器。 挑战是对平淡和平庸的宣誓和冲刺。 借助外援是自己实力欠缺的表现,是内生之力不足矣。 挑战要选择时机。恰到好处的挑战能够掌握主动;盲目的挑战是妄动和被动;趁人之危、落井下石和趁虚而入比比皆是。 被挑战的有的是一忍再忍,挑战方就是在他失去忍耐的时候,失去耐心的时候,失去本性的时候,于是下手。 挑战能卷起波涛,涌起海浪,燃起硝烟;有的于无声之处响惊雷。有的浅尝辄止,有的死缠烂打,不到黄河心不死。 挑战双方有的会破釜沉舟,有的会石沉大海,一蹶不振,有的则越斗越勇。 国家之间的挑战,是领土掠夺和资源争夺的开端,需要强大的军事实力作为后盾。有人挑战,结果失去了一个国家。挑战需要面对对抗,超级大国之间有不动声色的冷战。 挑战的目的不言而喻。挑战的结果,有时候是渔翁得利,有时候真理独显。 张飞一人独对曹军百万,何等的智慧和胆量。 我又想起了唐吉克德,挑战的是风车,还是风车后的虚空,还是无可言状的自己? 有时候会问,人到底能不能胜天! 曾经的赤壁古战场,拿破仑的滑铁卢已转眼成空,销烟不见,也许还蕴藏着硝烟。 曾经的一碧江水,依然滚滚;曾经的一片云朵,随风飘散。 空虚挑战实体,黎明挑战黑暗; 技术挑战道德,思想挑战语言; 青春挑战岁月,痛苦挑战甜蜜; 梦想挑战现实,溪水挑战喷泉, 良知挑战心灵,生命挑战时间。 准备着,挑战无处不在。 敌对有风险,挑战需谨慎,胜败细斟酌,后果要掂量。
个人分类: 社评|3999 次阅读|3 个评论
新的起点,新的征程!
阿路龟 2010-3-22 16:55
201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 春天还没过完,挑战就来了。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稳定中求发展,在平淡中品快乐!
个人分类: 生活|436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生命科学对热力学的挑战
热度 1 zhj71626 2010-3-17 13:37
转帖按:前面的帖子里面说到感谢那些与我讨论中医问题的物理学界的老师们,下面是另外一位对在下启发颇多的物理学界的老师的文章。 生命科学对热力学的挑战 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 王存诚 Ⅰ. 热力学的普遍意义及其前提中的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一种理论,其前提愈简单,所涉及的事物愈多,其适应范围愈广泛, 它给人们的印象就愈深刻。因此经典热力学给我以深刻的印象。它是仅有的具有普遍意 义的物理理论。我确信在其基本概念所适应的范围内,它是决不会被推翻的。 1. 经典热力学的前提简单热力学与牛顿力学一样,是建立在观察与实验基础上的一 门学科, 从根本上来说它只有两条基本原理: 热力学第一定律──运动的守恒性; 热力学第二定律──运动的方向性(不可逆性)。 2. 热力学的适应范围越来越广泛──热力学的原始形式只涉及机械能与热能的转换, 是一种热力发动机的理论。但热力学是一种以热力学系统为分析对象的宏观理论,使用的 是系统论的方法, 而所分析的又是无所不在的能量的迁移和转换,因此随着人们对各种 运动形式的同一性认识的深入,现在几乎在所有科学门类中的各个层次都能够也须要用 到热力学,而热力学的应用又促进了各门学科的发展。例如化学热力学既是化学也 是生命科学的基础之一,对于生命系统甚至获得了生物热力学的专门的学科名称 。而生命现象的各个层次,小到生物大分子 ,大到物种的进化 ,无不须要用到热 力学。 再大到整个宇宙,更离不开热力学 。既然热力学的范围早已超出了热和机械功, 那 么它的更恰当的名称就应该是能学(energetics) 。 3. 热力学不会被推翻,但从来围绕着热力学最基本的前提就不断有争论, 这与牛顿力 学的情况很不相同。 ⑴ 关于哲学前提──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 中说克劳胥斯的第二原理等等,无 论以什么形式提出来,都不外乎是说:能消失了,如果不是在量上,那也是在质上消失 了。这显然不仅仅是对热寂说,而且是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批判。而爱因斯坦曾 评论《自然辩证法》说:不论用现代物理学的眼光看,不论用物理学史的眼光看,这 些札记都无特殊的价值 。 这反映了两位大思想家对待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尖锐冲突 。在这个具体问题上,我们宁肯相信作为自然科学家的爱因斯坦的观点。一般为《自然 辩证法》中关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观点辩护的论据──非孤立体系说,是不能成立的。 如果说热力学第二定律是从对孤立体系的分析建立起来的,因而不具有更大的普遍 性,那么热力学第一定律又何尝不是建立在孤立体系上的?为什么就不怀疑它的普遍性 呢?运动既具有守恒性,又具有方向性,不能用一方面的性质去否定另一方面的性质。 从目前的认识来看,守恒性总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而方向性却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因此应该说,第二定律比第一定律的意义更根本、更普遍。 ⑵ 关于科学前提──尽管恩格斯曾费了不少口舌来说明为什么动能的表达式中要有一个 二分之一, 但毕竟机械能都是可以用更基本的机械量(质量、速度等)来表达的。热能 的情况就不同了,它只能在状态函数的意义上加以理解。因此经典热力学的奠基者 们差不多同时就发展了以分子运动论为基础的统计力学,近来又有人 将热力学─ ─他们称之为热物理(thermal physics)──建立在粒子系统定常量子态的基础上 ,这些都是试图为热力学找到微观依据;另一批学者则在数学的严密性方面提出对热力 学的质疑,从而出现了所谓的理性热力学 。但他们并未能解决热力学的科学前 提上的矛盾。根本的问题是,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具有几乎无限的普遍性,而实际表达它 们的物理量却总是受到具体运动形式的限制,这与牛顿力学定律的情况是不同的。 首先看热力学第一定律,它所建立的基本概念是热内能。这是从机械能引申而来的,不 同的是,它的确定还要依赖对传热的测定,而传热量只有通过热功当量(热力学第 一定律的一种表述)关系才能从机械运动间接地确定。这就无怪乎人们总趋向于将热内 能还原为某种形式的机械能了。当热力学定律扩展到其它运动形式时,问题就更多 了,例如化学能就根本没有明确的科学定义,这是因为一个体系在发生化学变化时 ,必然同时发生物理(热)状态的变化或伴随着物理(热)过程,这时体系的能量变化 (由状态变化反映出来)是根本无法科学地、唯一地区分为物理(热)部分和化学部分 的。许多文献还经常出现化学功的说法,这更是糊涂概念,因为热力学意义上的功 ,必须是不同体系之间的过程行为,而所谓化学功常指的是同一体系内部几个耦联反应 之间的行为。其它各种各样的能与功的情况也类似,以至有人说,所谓能 不过是为了人为地去满足一个守恒定律而勉强规定出来的。 其次看热力学第二定律,它所建立的基本概念是熵。这个概念已被广泛接受,但它的科 学意义却存在着许多疑问。熵的原始表达式是: △S=△Q/T 这是从传热这一很局限的物理现象加以定义的,它为什么能用于其它现象或过程呢?例 如对扩散(传质)这一同属于热运动的形式就出现了 Gibbs paradox。可以从状态函数 的观点出发,直接用 Gibbs 关系作为熵的定义: △S=─(△H - V△p+i△Ni)/T 来建立热力学第二定律。这是很大的改进,这个关系是非平衡热力学的前提之一。但问 题是,这个关系远未包含所有已知的运动形式(例如电磁、核);而化学势这个概念只 是一种转移矛盾的策略,而很少实用的价值,因为一个多元体系中任一组分的化学势都 是所有组分的函数,只有在极简单的情况(理想气体)下才能定量。 微观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深理解和认识,是不应排斥的。但微观的随机性与宏观的 确定性这一对矛盾是永远存在的,不可能彻底地用一个方面去说明另一个方面。例如可 以说:热内能是分子平均运动的动能;而熵是体系(粒子集合)微观状态的概率。但这 不仅破坏了经典热力学这一宏观理论的自足性,而且又引起了新的矛盾:为什么力学基 本定律既不须要也不可能做什么微观解释呢?无论在多大尺度上,力学的概念和定律都 具有相同的意义。而对热力学却总是试图在微观上将它归结到力学上去,这也是一种 还原论。另外,宏观与微观的界线又在哪里?譬如生物大分子,有确定的可以观测的 结构、功能和运动,肯定可以作为一种宏观系统来进行热力学分析 ,这就与分子 运动论中用分子集合的随机运动来说明体系温度、内能等的概念发生了冲突。有人从熵 的微观定义出发,同时利用了Gibbs 关系式,得到了负绝对温度的概念,说什么负 温度比正的无穷大温度还高 ,其实只要用经验事实(实测温度)来检验,就可以知 道这类概念是荒谬的。而这类 拿 概念的不断出现,正反映了热力学本身的弱点。 热力学熵与信息论熵的混淆更是一个突出的例子,文献 已清楚指出,信息论熵(in formation-theoretic entropy)是一种表明概率不确定性,以至同一性、无序性、多样 性和客观性等等的数学概念, 热力学熵只是这一概念在热力学系统中的一种应用。 熵 这个词倒是从热力学借来的, 是Von Neumann 建议 Shannon 采用的,因为Shannon 所 得到的关于信息量的量度恰好与热力学熵的统计力学表达有相同的形式。当信息论熵用 于非物理系统(例如经济系统)时,并不具有热力学熵的意义。因此说甚么宇宙信息可 以与人体的热力学状态互相转换是荒谬的。但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熵概念本身的缺陷 也是部分原因。 Ⅱ. 热力学与生命科学的历史渊源 1. 对热现象的科学认识从一开始就是与对生命现象的科学认识相联系着的 最先建立了能量转化与守恒思想的迈尔不仅本人是医生,而且也是从生命现象中获得启 发的。量热学的创始人拉瓦锡通过量热实验证实了燃烧的本质是氧化反应,同时也证明 了动物呼吸作用的本质也是氧化反应。这说明了热力学和生命科学有天然的内在联系, 这就是能量(与物质)的迁移和转换。 2. 自然科学从经验科学到理论科学的转变以热力学和生命科学中的三大发现为标志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这三大发现是 : 由热的机械当量的发现所导致的能量转化的证明──热力学 有机细 ─生命科学 进化论─┘ 他并且指出:现在只剩下一件事情还得去做:说明生命是怎样从无机界中发生的。 这正是目前人们在做的事。 3. 非平衡(不可逆过程)热力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的利器 现在生命科学已经来到了整个科学的前沿,而人们已认识到对生命本质(与无生命系统 ──例如已死去的生物躯体──的根本区别)不在于生命系统的存在形态而在于发生在 其中的特殊过程 。因此只能对平衡系统的状态做精确描述的经典热力学就不够用了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正是对生命过程研究的需要促进了非平衡(不可逆过程)热力 学──真正意义上的热动力学的发展。它的倡导者们一开始就企图对生命过程甚至 人类的社会行为作出解释(I.Prigogine 和布鲁塞尔学派 ),而对生命现象研究得 是否成功也正在对热力学本身进行着考验。 Ⅲ. 热力学思考对生命科学及对热力学本身的促进 近代科学史上有两位物理学家从物理学──尤其是热力学的角度提出的问题促进 了人们对热力学本身和对生命过程的思考: 1. 动物的机械效率 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 正是在对动物的神经系统和电子控制系统的比较研究的基 础上建立他的学说的。他批评 19 世纪的学者对生命系统的观点说:能量守恒和能量 逸散是当时的基本原理。生命体首先是一部热机,它把葡萄糖、糖元或淀粉,脂肪和蛋 白质燃烧为二氧化碳、水和尿素。新陈代谢的平衡问题是人们注意的中心;如果有人注 意到动物肌肉的工作温度较低而一架具有同样效率的热机的工作温度较高这个矛盾的话 ,那也就避而不谈,只是用生命体的化学能和热机的热能有所不同的说法来马马虎虎地 解释一下。他提出了一个热力学的问题:为什么人体的能量转换不遵从卡诺定律?人 体与环境的温度差异是很小的,若按照说明热力发动机效率的卡诺定律决不可能有这样 高的机械效率(高达20-30%)。但维纳本人也没能回答这个问题,他只是说:今天, 我们认为身体远不是一个守恒系统,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着:它们在 这里所能利用的功率远较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其实,热机又何尝是一个守恒系统? 可见问题不在这里。 现在已经清楚,至少有如下几类发动机,即能够将自然能源转化为机械功的天然的或人 造的系统。它们的能量转化途径是: 热力发动机: 化学能─热能─机械能(遵从 Carnot 定律) 化学发动机: 化学能─电能─机械能 光发动机: 辐射能─(中间形式,可能是热、电、或化学能)─机械能 生物发动机: 化学能─机械能 其中除了热力发动机之外都不遵从卡诺定理,这说明现在应用最广泛的一类发动机是热 力上最低级的形式。而生物发动机则是唯一能够直接将化学能转化为机械功的发动机形 式。日本的人类前沿科学计划(Human Frontier Science Program)两大目标之一 就是研制仿生发动机。这实际上涉及深入研究动物利用能量的方式(呼吸作用)的 问题。试对比以下拉瓦锡揭示的两类氧化反应:     燃烧作用 呼吸作用 反应机理 链式(chain) 级联(cascading) 反应速度 快 慢 反应条件 高温 常温 可控程度 难以精密控制 可以精密控制(通过酶) 反应效果 只能产生热(光效应很有限)可以直接产生功(机械运动、光、电效应、化学合成) 能量效率 低 高 社会效益 不好 好 不难看出,仿生发动机的实现将大大改变机器制造业和人类利用能源的面貌。 2. 生命过程的驱动力问题 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的著名报告 中指出:生命系统须要从环境中吸入负熵( negative entropy),借以使得对生命过程的认识与热力学的基本定律相协调。后来还 有人特意造出了负熵(negentropy) 这个词,并且为热力学范围以外的人所广泛接 受。其实这是一个很不严格的概念, 薛定谔在他的报告第六章《有序、无序和熵》的注 解中就已明确说明,他所以用负熵或带负号的熵是一种权宜之计,是考虑到一 般听众不容易理解更严格的自由能的概念;他还指出这是波尔茨曼早期曾经用过的 论点。 薛定谔实际上是提出了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否遵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问题。光合作用的简 化反应式为: 6CO2+6H2O──C6H12O6+6O2 过程前后对比,熵是减少的,而Gibbs 自由能则是增加的,这与当时对定温定压化学反 应的一般热力学判断是相反的。 程 敦、宝田武曾从水循环在生命过程中的作用出发作 出了一种解释 。他们指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应该是: 6CO2+12H2O──C6H12O6+6O2+6H2O(汽) 这是由原子示踪所证明了的。其中有一部分水变成蒸汽,是伴随着熵增的过程。这样一 来,过程前后熵的确有微小的增加。但对于一个非绝热过程来说,熵判据是没有意义的 。而这时 Gibbs 自由能仍然是增加的,仍然与定温定压自发过程的热力学判据有矛盾。 这实际上涉及到如何认识光辐射的热力学意义的问题 。传导、对流和辐射,历来在 学科上归为传热的三种形式,其实从热力学的角度来看,它们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传 导是热力学意义上的传热; 而对流则是通过物质流动而进行的能量交换;辐射的热力学 意义应该说是不明确的。薛定谔的问题正是促进了对这个问题的进一步探讨。现在的问 题是,光合作用基本上是定温定压的,但受到了光辐射,还能否说是自发的呢?如果是 ,就与自由能判据发生了矛盾。如果将光的作用(有能量传入)看作传热,则在与环境 温度平衡的条件下传热,是自发过程。光合作用对光源的频段是有选择性的,但对光源 温度并不一定有特殊的要求,接收辐射的界面(叶面)的温度是与环境大致平衡的。如 果考虑到光源的温度较高,则有温差的传热就不是自发过程,自由能判据不再适用。这 时可以使用更普遍的佣(exergy)判据 ──用通俗的说法,佣大致相当于自由 能,比环境温度高的热量含有佣(或自由能),因而过程的结果可以是自由能增高。但 植物的传热温度不可能很高,吸入热量的自由能很有限,仍不能说明实际光合作用的情 况;若按光源(太阳表面)的温度(高达 6000 K )来计算,则佣很高,但并不符合实 际情况,因为日光灯(温度很低)的光线同样能促成光合作用。如果将光的作用看作做 功:则光合作用是非自发过程,做功传递的能量百分之百是佣(自由能), 可以圆满解 释光合作用的发生。但将辐射看作功而不是看作传热,是非传统的,造成了热力学第一 定律中的概念冲突,需要进一步研究。有人分析,植物光合作用利用太阳能的佣效率只 有 3% 的数量级 。 如果我们掌握了人工光合作用的技术,并且将其能量转换效率 进一步提高,将会找到一个解决能源问题的有效途径。 Ⅳ. 非平衡热力学须要与生命科学同步发展 1. 非平衡热力学基本定律与人体热模型问题 ⑴唯象关系的唯一性问题──非平衡热力学其实就是连续统热力学,这与力学的情况是 相似的。 非平衡热力学的熵方程 建立在以下几个前提上: ① 局部平衡假设──这一点一直是有争议的。 ② 质量守恒方程 ③ 组分的物质量守恒──反应-扩散方程 ④ 能量守恒方程(热力学第一定律)──计及热扩散、热对流、粘性应力、 体积力和物质扩散; ⑤ Gibbs 关系式──熵定义──热力学第二定律。 这样得到的开口体系连续统熵方程又可以表达为: dS ──=∮dV-∮nJsdd V 其中右侧第二项是熵流,即伴随着通过体系边界的物质流和能量流(只有传热引起熵流 ,而做功并不造成熵流,这正是两种能量交换形式的本质差异)而发生的熵的交换。可 以看到,有了熵流的概念,不准确的负熵概念就更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所谓吸入 负熵, 不过是有熵流从体系内部流向环境罢了,而向环境散热就必然伴随着向外的( 负的)熵流。现已知道, 植物的生化反应总是要产热和散热的,甚至已发现了多种能够 像高等动物那样维持高体温的植物或植物器官 。上式右侧第一项是体系内部的熵产 生,它可以写作唯象形式: 溅玻蔵Xi i 其中的 Ji和Xi 分别代表各种热力学流和热力学力,包括物质扩散、热传导、粘性流 动和化学反应的效果。这时热力学第二定律就可以打破孤立系统的限制而更普遍地表示 为: 0 或 剑驭遥溅拨礽0 i Ex=T00 称为耗散函数,具有功率的单位,表明系统中自由能不可逆耗散的速率,其相互耦合 的各个分项 i中有的可能是负值,即自由能增加,但总和一定是正的。Ex是佣耗散 率, 它与熵产生的关系就是著名的 Gouy-Stodola 定律,式中的T0是环境温度,不一定 等于体系温度T。佣判据比自由能判据具有更普遍的意义。 到此为止,仍然是严格的热力学关系,但存在着若干问题: ① 在划分熵流和熵产时,存在着唯一性原则;但在将熵产表达为热力学流和热力学力的 二次型时, 其形式却不是唯一的,带有一定任意性。原因之一就是:通过物质扩散而传 递的能量究竟是计入物质扩散项还是计入热扩散项,一般认为难以明确断定,这其实是 Gibbs Paradox 的一种表现。 ② 未考虑能量源(例如辐射),按现有框架,辐射可以并入热扩散项中, 但二者的物 理机制并不相同。 ③ 原则上任何其他不可逆效应(例如电导)都可类似处理。这是非平衡热力学的一种优 势, 但也带来了问题。有的不可逆现象可以精确表示成统一的唯象形式;有的则是通过 与已有规律的类比加以模拟,普里高津 称之为知识传递(Transfer of knowlege) ,这时得到的已不再是严格的热力学定律, 而是某种具有一定特性的数学模型了(例如 细胞线粒体氧化-磷酰化的黑箱模型)。熵概念的泛化其实也属于这种情况。 ⑵ 人体(生物个体)作为热力学体系的特征──人体作为热力学分析的对象, 是一类 特殊的非平衡开口体系: ① 与环境之间有自然边界──衣服和防护可以看作人体的组成部分,周围还有一热影响 区(aura), 在这个区域内存在着温度梯度,因而有熵产生; ② 是移动边界体系; ③ 与环境之间有物质交换: 摄入──食物、空气、水, 排出──废物、废气、汗; ④ 与环境之间有能量交换──功、热; ⑤ 是非定常体系,而且具有几种不同的时间尺度(周期): a. 发育-生长-生育-衰老周期──贯穿一生, b. 日周期(包括进食、睡眠、规律性生产和社会活动)──代谢活动有明显周期性变化 , c. 其他周期性变化,如呼吸节律、脉搏等, d. 年周期和适应性变化──也是长周期, e. 病理性变化──暂时性的波动; 对于数量级有明显差别的变化,可以用简单性原理将其视为线性叠加而互相不发生 干扰的一些过程, 从而能够分别进行研究。排除短周期的起伏后,就可以观察到贯穿一 生的那种状态变化,这种在短周期观察中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基础态(basal state), 对这种状态的研究有特殊的意义, 例如基础代谢率问题。 ⑥ 是复杂组成体系──内部高度不平衡,热力学状态难以精确描述。 比一般热物理研 究中遇到的任何体系都复杂:三维、非均匀、多组分、多相、结构复杂、多层次;各种 热物理过程(在化学工程中概括为三传一反:流动、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交织 进行。目前任何热物理模型都只能是高度简化的近似模型。有人提出过一种全三维分布 参数的人体热模型 ,据称输入数据就要上百万,但至今未见到有实质性的成果。 ⑦ 是存在着神经调节(表现为对内外变化的各种反馈作用)的动态系统, 与人工系统 不同的是, 在生物体中调节系统与调节对象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无法对其进行开环的 研究。 ⑧ 是在遗传信息支配下进行着演化(evolution)── 一种真正的不可逆过程── 的体系。 生物体与非生命体系的根本区别究竟何在?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早期的活力说已逐 渐被放弃, 因为迄今为止并未发现哪一种不服从普通物理定律而又在生命系统中起重要 作用的活力,相反倒是不断发现各个层次上的生命现象都能够找到可用普通物理定 律说明的结构和功能;即使暂时还不能清楚说明的现象,人们也趋向于相信早晚能够找 到其物理机制。生命系统的特征是非平衡的开口体系的说法曾被广泛接受,但非生命体 系中并不乏这种系统,例如热力发动机就是典型的例子。其实任何一个实际的非平衡开 口系统总是时刻在产生着熵,因为任何实际过程都是不可逆的。要使这个系统维持定态 (作为状态函数的熵也应保持为常数),是必须不断通过熵流将内部产生的熵排出去─ ─也就是薛定谔所说的吸入负熵,这根本不是生命系统所特有的,生命系统只是不违背 这个普遍规律而已。因此又有人说, 生命系统的特点在于其非均匀性 ,这是说的这 种系统难以用有限数目的参数来描述,也不是本质问题。钱学森 把人体科学列 为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并列的科学六大部门之一,将其从从属于自然科学 的一般生命学科中分离出来,其理由是人体是一个巨系统,主张用还原观点与 系统观点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但除了复杂性之外,人体这个系统与其它复杂系 统(特别是其它的高等动物)的本质差别究竟在哪里?钱学森起先将人体科学用an thropic science 这个词表示, 是借用了人择原理的概念,这里似乎确有独立的原 理。但人择原理是用人类的存在来说明宇宙的,用来说明人体本身却不适用。后来又改 用了 somatic science 这个词,意思是从物质的角度研究人体,但人类与其它生物的差 别恰好在精神方面,而这也已有思维科学在探讨其规律,而应用的正是系统科学的 方法。因此钱学森采用了一种不那么明确的说法:脑和神经系统对于人的整体的作用 ,但这种作用无非是生理的、心理的和行为的几个方面,前两个是属于物质的,无非 表现为一定的调节与反馈机制,那甚至也不是生命界所特有的。作为一个系统,生命体 以至人体,在整体上究竟有甚么特征?唯有 Zutin 学派从演化的观点出发,给出过 一个热力学上的答案(见后文简介)。 因此这恐怕是一个还会长期存在的问题。这个问 题的另一个更有实际意义的方面,就是生命体、生命过程能否用普通的物理方法来进行 研究。 对这个问题的答复不是在理论上,而是在实践中,人们正在做的就是不断地将物理的方 法和规律引入生命系统研究的各个层次。而非平衡热力学的发展是人们正在进行着的一 个新的尝试。 ⑶ 人体热模型中的热力学问题──以下列最通用的 Pennes 模型 为例分析一下其 中的热力学问题: dTC──=ˇ2T+wbCbb(Tb-T)+qm+qrd 这实际上就是对简化的人体模型写出的微分型式的近似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方程 ),其中有若干个问题需要澄清: ① 热传导(以衡量)项是包括组织与血液的多相体系的表观效果, 其中的组织 温度也应该是某种平均温度; ② 大血管中血液的对流换热应该表示为矢量迁移(Darcy 项),上式中缺少此项, 在 其它模型(例如多孔介质模型)中有所表现; ③ 毛细血管床中血液与组织的换热,实际上是在血液从动脉向静脉转移的过程中发生的 , 与内部物质(血液)流相联系。上式则是通过与表达氧传递的 Fick定律类比而得到 的。曾有人争论说, 用一种热源型式的项表达对流换热是不恰当的。现可以证明, 这种型式是正确的但要做出不同的物理解释 ; ④ 代谢产热的实质并非一种外热源,而是内部生化反应引起的化学能向热能的转化, 因此与输送营养物质的血液灌注率也有一定的联系; ⑤ 辐射热是外热源,但从传热的角度, 技术上可以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就当作 源(如上式的情况);另一种是当作扩散,与热传导合并考虑。像上面那样从热 物理的角度严格区分各种热效应,理论上较优越;但实践中难以将这些效应区分开并加 以测量。而像 Pennes 模型这类近似模型可以通过辨识技术(反问题)确定其中的各个 参数,但不可忘记,这些参数(例如热导率或血液灌注率等)并不反映物理真实,而且 因所用模型的不同而异,将不同来源的数据用于某种模型往往是不可靠的。 ⑥ 与非生命系统不同的是, 生理的和心理的调节作用使得方程中的表观性质── 热导率、血流灌注率wb和代谢产热率qm等都是随状态变化和时间-空间分布而变化 的,而且由于无法进行开环研究,它们的变化规律也是难以精确描述的。这样一来,建 立精确的人体热模型就更加困难了。到目前为止,采用简化的模型(与工业控制系统类 比)方程和系统辨识的方法进行研究还是唯一可行的途径。 -- 2. 非平衡热力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举隅 ⑴ 耦联过程的效率 ──多个不可逆过程耦合进行是生命系统的显著特点, 单独不 能自发进行的过程(例如 ATP 的生成), 与另一个能够自发进行的过程(例如 萄糖 的分解)相耦合就能够发生。这个耦合体系的自由能仍然是减少的,其中一个过程消耗 自由能(投入)来驱动另一个过程中自由能的收益(产出)。这就存在着这个耦联系统 的效率的问题。例如细胞线粒体中 ATP 的氧化-磷酰化过程, 可以根据化学渗透理论 建立一个黑箱非平衡热力学模型,其中氧化和磷酰化两个过程耦合,热力学流为各自的 反应速率,热力学力则是其亲合势。从有关数据计算得到,这一耦合过程的最大热力学 效率为 56%(或 52%),而实测值为 44%,恰好介于最大效率状态与最大速率( 产率)状态之间, 说明这一生化过程是充分优化了的。类似分析表明,生命过程中的许 多环节都是经过优化了的。 ⑵ 个体发育生物学的热力学研究──西柏林自由大学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中心研究所的 I. Lamprecht 与前苏联科学院发育生物学实验室的 A. I. Zutin 等人长期合作,从1 977 到 1988 共发表 4 部专著 ,系统研究生物个体发育的热力学问题, 同时对 非平衡热力学以至混沌理论也进行深入研究。他们基于量热学的数据,建立了生物个体 发育的模型化热力学理论。他们明确认识到, 对于具有有限速率的生命过程而言, 不能用熵的高低,而只能用熵产率(或耗散函数)的大小才能描述系统的状态;而且只 有熵产生的时间变化率(超熵产)才能说明生命过程的特征。他们的理论为动物个体发 育的热力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其要点是: ①实验基础──量热学数据表明,在动物个体发育过程中,单位体积(或质量)的产热 率(代谢率)总是随时间而递减的,dq/dt0; ②动物个体的耗散函数 =T/V 可以用产热率或耗氧率来衡量; ③生命系统有两种定态:最后平衡态(死亡)和任一特定时刻的非平衡准定态(准定态 是指在长程缓慢变化的背景下保持短程过程的相对恒定),整个生命周期就是经历一系 列准定态向最后平衡态的演化过程,动物个体的演化原理可以表达为: d/dt0; ④生命过程是由若干种弛豫时间相差很大的过程耦合构成的, 根据简单性原理( Si mplicity Principle),总耗散函数可以表达为这些过程各自的耗散函数的线性叠加 。这些过程是: 本构过程(即自然的发育、生长、衰老过程,其耗散函数中应包含基础代谢的成分); 诱发性的短程脉动过程(环境的短期变化、运动、急性疾病、怀孕); 诱发性的长程适应过程(长期的环境变化、慢性疾病)。 准确地说,演化原理只适用于本构过程,诱发过程表现为叠加在本构过程大趋势上的( 耗散函数)涨落; ⑤考虑非线性影响时,可将总耗散函数按另一原则分为两部分: =d+u, 其中 d=q 称为外部耗散函数,而u则称为束缚耗散函数,后者标志直接量热与间 接量热(通过测量耗氧率)的实验差异。Zotin将其解释为未离开系统而用于内部不可逆 过程的耗散。 相应地将演化原理修正为: dd/dt0; ⑥发育过程可以用一些热力学流(质量变化率、器官分异率、形状变化率等)和与它们 共轭的热力学力来表达,如果能依据实验或理论分析建立起力与流的线性唯象关系,就 能够获得生物发育过程的微分方程,从而建立一种定量的热力学发育理论。用这种方法 分析体重的变化已得到与实验符合的结果。 ⑦在发生结构变化 ──形态发生( 器官分异、形状变化)的阶段,更远离平衡,呈现 出自组织的特征,必须应用非线性非平衡热力学理论。在这方面寻求更一般的演化原 理的尝试迄今尚不成功。Zotin 的学说基本上仍然是一种模型化(Modelling)的 理论, 关键变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经验和直觉;他们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指标耗 散函数用第一定律的指标产热率来近似是过于粗疏了, 相应产生的束缚耗散概念也缺乏 坚实的物理基础;另外在定量分析中所用的唯象关系远未达到像Fourier 定律那样的确 定性。此外热力学(包含动力学)的分析只能用来判断系统的稳定性及其一般发展趋向 ,不能说明结构变化──表现为构型(pattern)变化──的图景和机制, 因而须要结 合运用拓扑几何学与分形的理论和方法。但这一学说所提供的理论框架是合理的,开辟 了进一步研究的比较宽阔的领域。 ⑶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环境问题, 目前生态学的研究扩展到包括已经死亡的生物与 环境的相互作用(有人称为死态学)以及人类的活动。这也是非线性不可逆过程热 力学的研究领域,不过所应用的模型更为概括而更少反映物理内容。Prigogine 等人 的研究更多应用了非线性动力学的方法,因此还能不能说是热力学已经成为问题了。 但学科的融合交叉是当前的发展趋势,热力学也必须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发展道路。 Ⅴ. 几点结论 1. 热力学适用于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许多领域还有待开拓。 2. 热力学的基础──经典热力学基本定律──的表述不完善,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应 能促进热力学的基础研究。 3. 生命过程的研究必须引入非平衡热力学,但其目前状态也不能令人满意。 4. 热力学(更广泛地说,热物理科学)与生命科学有内在联系,有同步发展的历史记录 , 今后也需要两个领域研究人员的交流与合作,与其它学科的交叉也是必要的。 1.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许良英、范岱年同编译,商务印书馆,1976 年。 2. 山边茂,生物热力学导论,屈松生、黄素秋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年。 3. 普里戈金,斯唐热,热力学和分子生物学相遇,曾庆宏,沈小龙译,北 4. Brooks, D.R. Wiley, E.O., Evolution as Entropy-Toward a Unified Theory of Biolog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6. 5. Hawking, S.W., A Brief History of Time, New York: Bantom Books, 1989. 6. Spiegler, P.S., Principles of Energetics, Springer-Verlag, 1983. 7.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年,261- 262 页。 8.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杜畏之译,神州国光社,1949 年,61 页。 9. Kittel, C. Kroemer, H., Thermal Physics (Second Edition), San Francisco :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1980. 10. Truesdell, C., Rational Thermodynamics (2nd ed.), Springer-Verlag,1984. 11. 达维多夫,А.С.,生物学与量子力学,李培廉、李景惠、张维华、李德武译,北 京:科学出版社, 1990 年。 12. Kittel, C. Kroemer, H., Thermal Physics (Second Edition), San Francisc o: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1980, pp.460-463. 13. Kapur, J.N. Kesavan, H.K., Entropy Optimization Principles with Applic ations, Academic Press, Inc., 1992. 14.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年,175- 176 页。 15. Weinberg, Stanley L., 生物学-对生命本质的探索,复旦大学等译, 北京:人民 教育出版社,1981 年。 16. Prigogine, I., Introduction to Thermodynamics of irreversible Processes, New York: Wiley, 1967. 17. 维纳,N.,控制论(或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 录救室 ,科学 出版社,1985年,42 页。 18. Schrodinger, E., What is Life? with Mind and Matter Autobiographical S ketch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pp.67-75. 19. 程 敦,宝田武,水、生物、人类与熵的理论,洪时明译,世界科学,1988 年第 9 期。 20. 王存诚,热辐射能的热力学特性研究,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工程热力学与能源利用学 术会议论文集, 1994 年。 21. Szargut, J., Morris, D.R. Steward, F.R., Exergy Analysis of Thermal, C hemicaL, and Metallurgical Processes,New York:Hemisphere Publishing Corp., 1 988. 22. 德格鲁脱,S.R.,梅休尔,P.,非平衡态热力学,陆全康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 出版社,1981年。 23. Seymour, R.S., Plants that warm themselves, Scietific American, Vol. 276 , No. 3, March 1997, pp.104-109. 24. Nicolis, G. Prigogine, I., Exploring Complexity-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W. H. Freeman Company, 1989. 25. Werner, J., Mathematical Treatment of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Huma n Theroregulation System, Biol. Cybernetics, Vol.25, 1977,pp.93-101. 26. 钱学森著,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发展纵横观,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年。 27. Pennes, H.H.,Analysis of Tissue and Arterial Blood Temperature in the Re sting Human Forearm,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Vol.1, 1948, p.93. 28. 王存诚,人体基础代谢的热物理问题,(载于:王存诚、陈槐卿主编,生物医学中 的热物理探索,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年。) 29. Roels, J.A., Energetics and Kinetics in Biotechnology, Elsevier Biomedic al, 1983. 30. Lamprecht, I. Zutin, A.I. (ed.), Thermodynamics of Biological Processe s,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1979. 31. Lamprecht, I. Zutin, A.I. (ed.), Thermodynamics and Kinetics of Biolog ical Processes, Berlin-New York: Walter de Gruyter, 1983. 32. Lamprecht, I. Zutin, A.I. (ed.) , Thermodynamics and REgulation of Bio logical Processes,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1984. 33. Lamprecht, I. (ed.), Thermodynamics and Pattern Formation in Biology, Be rlin: Walter de Gruyter, 1988. 1997 年 7 月 15 日
个人分类: 重点推荐文章|5026 次阅读|1 个评论
品王国维大师的三境界,向祖先和子孙提出挑战!
zhaopingsen 2010-1-6 16:54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总结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可能是将成功人士的奋斗历程做的最凝炼的总结了,同时也是品词的至高境界。我每读这几句都有新的收获,时而迷茫,时而豁然开朗。 可能自己是个懒鬼,不愿意去深究大师吼出这几句的动机,但总是感觉王老板的确是向后人挑战,向炎黄子孙作出的挑战,血的挑战! 我们作为大师的晚辈,是牢记大师的定理为大事业和大学问而奋斗?还是背离规律而糟蹋自己,一败涂地?抑或其他。我们可能不知道答案,但我们知道人类面临最大的危险就是在既定的轨道上奔跑,在历史赋予给我们的幸福中诠释幸福的概念!显然,我们作为儒家思想的继承者难逃于此。 我们留给子孙的可以是高楼大厦、三峡大坝、清洁的空气、美好的生态;以文字、符号、公式为载体的文明产物当然可以传给我们的孩子,孩子的孩子,但是除了这些还有什么东西更值得传下去的?造福子孙不应仅局限于为子孙提供物质层面的富足和所谓精神文明的财富,也应包括向子孙提出的精神上的挑战,超越人类的精神挑战!那就是敢于提出命题,敢于大胆判断,敢于说祖先没说过的,敢于做祖先没做过的,敢于想祖先没想过的! 让子孙知道自己的对手也包括祖先,战胜祖先在自己思想上传承下来的桎梏就是一种胜利,就是向人类更光辉迈进一步! 现在就上路,去挑战我们的祖先,挑战我们的子孙!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171 次阅读|0 个评论
挑战电磁学基本原理
liuxiaod 2010-1-2 07:43
在电磁场理论中,我们知道可以分别做电场多极展开和磁场多极展开,上学的时候,教授明确告诉我们,这两种多极展开在数学上是严格证明的,不再存在其他的多极展开。对于这样的理论,我只有相信,没有其他选择,我估计大部分物理系学生都不会自己去重新证明一遍。 我对教授的说法有疑问,但是自己的水平太低,找不到反驳的依据。我很想知道大家的看法,我列出下面几种意见,请大家选择(为了不影响别人的选择意见,选择的答案可以用悄悄话发给我)。 A) 电磁多极展开在数学上是严格正确的,不可能存在其他展开,这样的疑问是违反逻辑的,荒唐的。 B) 可能有其他理论,但是是等价的,所以没有必要更换。 C) 可能存在额外的展开形式,与已有的电磁展开独立,但是目前不知道。 D) 的确存在额外的展开形式,与已有的电磁展开独立,(请用悄悄话告诉我文献出处)。 谢谢大家!
个人分类: 教育|2823 次阅读|1 个评论
未来10年十大挑战调查结果
xupeiyang 2009-12-24 13:49
详细信息见 http://news.163.com/09/1224/12/5RA545910001124J.html 调查显示腐败问题突破民众承受底线 2009-12-24 12:57:24 来源: 人民网 (北京)  核心提示:人民论坛杂志发起的未来10年10个最严峻挑战问卷调查。第一大挑战为腐败问题突破民众承受底线;第二大挑战为贫富差距拉大,分配不公激化社会矛盾;第三大挑战为基层干群冲突;第四大挑战为高房价与低收入的矛盾。 调查结果 人民网12月24日报道 未来十年,将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机遇期。回顾国家发展历程,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前所未有的机遇,往往伴随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欲把握发展的先机,必然要对可能面临的挑战作出判断,未雨绸缪。 人民论坛杂志发起的未来10年10个最严峻挑战问卷调查,得到专家学者、干部群众和网友的广泛关注与参与。环境危机凸显、贫富差距拉大、基层干群冲突等十大挑战当中,有些精确地切中了时代弊端,有些让我们感同身受,有些可能离我们的生活较远,但这些可以说都是民众真实心声的表达,是大家的共同关切。 国家的命运总是与个人的生计紧密相关。未来十年的挑战,不仅关乎中国发展全局,更关乎你我的平凡生计。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分别就调查结果撰写了分析文章,他们的战略思考高屋建瓴,不仅打开了时代的思维空间,对国家发展和公共决策也有重要参考意义,值得品鉴。 人民论坛特别策划组 调查结果 根据人民论坛千人问卷调查显示,未来10年10项挑战分别为:第一大挑战为腐败问题突破民众承受底线,82.3% 的受访者选择了此项;第二大挑战为贫富差距拉大,分配不公激化社会矛盾,80.6%的受访者选择了此项; 第三大挑战为基层干群冲突,63.2%的受访者选择了此项; 第四大挑战为高房价与低收入的矛盾,62.8%的受访者选择了此项;第五大挑战为诚信危机,道德失范 ,61.7%的受访者选择了此项;第六大挑战为民主政治改革低于公众预期, 52.3%的受访者选择了此项;第七大挑战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51.6%的受访者选择了此项;第八大挑战为老龄化矛盾凸显,老无所依,老无所养 , 44.1%的受访者选择了此项;第九大挑战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诱发不稳定因素, 43.4% 的受访者选择了此项;第十大挑战为主流价值观边缘化危机,36.3% 的受访者选择了此项。 为什么要关注未来10年10大挑战 逢10大庆,这是中国人的传统。2009年10月1日,天安门前一场盛大的国家庆典,让中国人回味了过去的辉煌,展现了国人的自信和骄傲,并对中国未来满怀期待。当人们还沉浸在 60周年 庆典展现出的盛世景象中时,2009年岁末已悄然而至。 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这一重要论断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即使是在财富与实力上升最快的战略机遇期,也会遇到重重考验,越在盛世当中越要头脑清醒。人民论坛杂志09年7月下期中国崛起何其艰难调查显示,如果把美国国家崛起难度系数设定为100,比照之下,69.95%的受访者选择中国崛起难度系数在150以上,只有5.66%的人选择50以下。这说明,广大民众清醒地认识到,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崛起之路将充满艰辛,要实现中国崛起的梦想,还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欢庆过后,我们将迈开新的征程。下一个10年,中国发展将遇到哪些挑战?哪些是最严峻、最需要关注的?该如何去应对?诸如此类问题,需要未雨绸缪。为此,人民论坛杂志发起了盛世危言:未来10年10个最严峻挑战调查。 10大挑战是如何得出来的? 中国未来发展面临的问题很多,但哪些是最为严峻的?为了科学、客观地挑选出未来10年面临的严峻难题,我们进行了两个阶段的调查。 第一阶段为询问、访谈专家学者。为此,我们在11月16日-21日,通过电话、电邮、短信的方式,请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列出未来10年中国可能面临的10个挑战,100余位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了他们的意见,从专家所列问题当中,我们选取了20个排名靠前的问题,作为调查选项。 第二阶段为网络调查。自11月26日-12月8日,盛世危言:未来10年最严峻的10个挑战的专题调查在人民网、人民论坛网上推出。调查推出后,共有8128人参与了投票,我们按照票数的多少,列出了中国未来发展面临的十个最严峻的挑战。这三大网站受众群体各不相同,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调查的代表性。 多少受访者认为未来面临严峻考验? 在调查的第一部分,对未来10年中国的发展,您比较认同哪种判断,我们提供了5个选项,其中有4473人选择的是各类矛盾集中爆发,执政党和民众将面临严峻考验这一选项,百分比为55%;32%的人选择的是各类矛盾、风险加剧,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使发展停滞;10%的人选择虽然会有风险,但中国完全能平稳度过;3%的人选择说不清楚,仅有1%的人选择没有什么风险,中国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中国民众对中国的国情和积累的问题有最深切的感受,因此,他们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不会盲目乐观。55%的人选择各类矛盾集中爆发,执政党和民众将面临严峻考验充分说明,中国在过去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深层的社会问题不断增加,并将成为中国今后发展的桎梏。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将是中国政府未来的重头戏。 10大挑战主要集中在哪些领域? 通过网络投票统计,我们按照百分比从高到低,列出了10个严峻挑战(如图)。政治领域受关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腐败、干群矛盾及政治改革,如分别为第一、第三、第六大挑战的是腐败问题突破民众承受底线,基层干群冲突以及政治民主改革低于民众预期。但从数量来看,民生问题居多,如分别为第二、第四、第八、第九大挑战的是贫富差距逐步拉大,分配不公激化社会矛盾,高房价与低收入的矛盾不断积累并爆发,老龄化矛盾凸显,老无所依,老无所养, 以及大学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诱发不稳定因素。 环境危机为第七大挑战。位居第五、第十大挑战的是诚信缺失,道德失范和西方价值观主流化与主流价值观边缘化的矛盾。可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经济问题已经不是人们关心的首要问题,由经济发展带来的政治、社会、道德问题才是我们的政府和社会所应该反思的。针对每个挑战,我们约请专家进行了深入分析,他们的精到见解切中问题的要害,值得品读。(执笔:高源 马静) 文章导读: 挑战一:腐败问题突破民众承受底线 6688位受访者认为腐败问题突破民众承受底线是未来10年的严峻挑战,占受访人数的82.3% 编者引言 虽然惩治腐败是我们党的一贯立场和方针,而且惩治腐败的力度逐年加大,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但无须讳言的是,腐败并未得到有效遏制,在某些时期、某些地方、某些领域甚至还呈蔓延之势,主要表现在犯罪的人数越来越多,职务越来越高,金额越来越大,腐败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苏共解体和东欧剧变的事实证明,即使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也没有对政权更替的历史周期率获得终身免疫力。相反,腐败现象的蔓延却是加速政权更替的催化剂。 因此,胡锦涛指出: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历史任务。将反腐败提高到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足见党中央对反腐败的紧迫感和腐败危害的危机感。 拨开历史迷雾,我们发现,导致苏联剧变的原因有许多,但有一个被我们忽略的重要原因,就是苏共领导层中的腐败已经发展到这种程度,即他们所攫取的特权和社会财富之多,使社会主义和共产党的外衣已经成为束缚,不便于他们更放手、更放心地去侵占和鲸吞更多的国家财富。可以说,搞垮苏共的主要力量并不是反共分子,而是苏共党内的腐败分子:由腐败导致民心丧失,最终丧失政权。 科学制度反腐的最佳时期 未来10年,在我们党正处在历史上最兴旺发达的时候惩治腐败顽症,无疑是选择了最佳的手术期 王明高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颁布的制度可以说不胜枚举,为什么腐败仍屡禁不止? 惩治腐败是一项世界性的严峻课题。不论东方还是西方,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贪污受贿、权钱交易的腐败行为。面对腐败的严重挑战,世界各国政党、政府都在研究预防和惩治腐败的对策。 制度反腐是人类反腐的经验总结和历史选择,在人类几千年的反腐实践中,历朝历代也制定过许多制度,为什么最终都因腐败而亡?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颁布的制度可以说不胜枚举,为什么腐败仍如此猖獗? 改革开放以来颁布的法律制度,之所以对惩治腐败的效果不佳,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制度设计不科学;二是制度执行没有刚性;三是反腐败工作没有一部统一的纲领性法律。 要提高反腐倡廉制度的执行力,必须提高制度的质量和执行的刚性。一是制度设计必须持定无赖原则。在制度设计时,应有这样一个假设,就是每个人都是无赖,只有以硬性的制度制约,才能让其规规矩矩服从公共利益。英格兰著名思想家休谟提出,制度设计要从最坏情形出发,不能对人的觉悟心存侥幸。 二是制度操作必须具有可行性。制度是运用于实践的,不是用来装饰的。它必须具体、可操作,具有内在逻辑性。既有实体性要求,又有程序性规定;既有宏观架构,又有微观措施。要在实际工作中行得通、用得上。凡是具有不可行性或低度效益性的制度,都是可行性不强的制度,除了造成资源浪费和信誉流失外,没有任何正面效益。 三是好的制度应该上升为法律。只有把制度变为法律,上升为国家意志,才能强化制度的权威性和惩治性。让遵纪守法者在全社会畅通无阻,使破坏法律者在全社会无路可逃。这样的制度才称得上科学的反腐制度。 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腐败的发生有其特殊原因,因而惩治腐败的措施和对策也就有所差异。中国的反腐败有中国的特殊性,因此,中国应走中国特色的反腐败之路。经过长达十多年的认真研究,笔者认为,当腐败现象在中国尚未取代经济发展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前,采取措施遏制和惩治腐败,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既是现实之需,更是历史之举。 借鉴世界各国的反腐成果,中国特色的科学反腐制度,主要应包括家庭财产申报制度、金融实名制度、遗产税和赠与税制度、公民信用保障号码制度、反腐败国际合作制度五种,并以此为核心内容,制定和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腐败法》。只有科学设计和强力推行上述五项制度,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腐败法》,使之互相配合、互相衔接、互相支撑,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腐败多发、高发的态势,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和经济保障。 毋庸置疑,随着以阳光法案家庭财产申报制为代表的反腐制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腐败法》的出台,中国社会将面临一场深刻的变革。 既然以家庭财产申报制为代表的反腐制度如此高效,那中国为什么不用? 以家庭财产申报制为代表的反腐制度,实践证明是目前世界上最有效的科学制度,而中国惩治腐败的方略,应该是建立在以家庭财产申报制为代表的科学制度上。对此,人们不禁要问,既然以家庭财产申报制为代表的反腐制度如此高效,那中国为什么现在还不用?这里面既有深刻的历史原因,更有复杂的现实原因。 历史原因是:以君主专制为核心的伦理型政治,在中国占统治地位并长期延续。数千年来,人们可以对现存的政治状况进行激烈的批判,主张各种政治改革甚至进行政治革命,但很少有人对这种以人治为基本特征的君主政治的根本点发生怀疑。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自上而下的官僚网络等等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即使存在着政治腐败现象,也不过是帝王、官僚的道德品质问题,关键在于使统治者权力握有者保持或恢复他们内在的贤明、善良。之所以产生如此认识,都是基于一个基本的理论前提和思想信念人性本善。恰恰相反,在地球另一端的发达国家,为防止政治权力的扩张、垄断和专制,却进行着另一种探索,即建立法理型政治体制,全力谋求对政治权力的外部制约。所以如此认识,也是基于一个基本的理论前提和思想信念人性本恶。 显而易见,发达国家与中国在防范权力异化、政治腐败上所走的路线是有所不同的。但如何评价这两种路线的社会效果呢?无疑,这两种路线在其历史发展中都有过自己的光荣,但从历史必然性和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应该说,伦理型路线过于理想化,它将希望寄托在某些领袖的重视与官吏的自律上,因而往往只能在某些时期或某些个人身上发生作用。中国古代的太平盛世大多出现在王朝之初,而其清官又寥若晨星便是最好的说明。 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的法理型路线则以其突出的稳定性、常规性而更贴近于实际。世界上所有清廉国家在近现代,几乎无一例外地建立了一整套相关的法律制度,来防止、消除政府官员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其中诸多成功经验足以证明廉政制度化的必要和可行。当然,在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中,也有过政治黑暗和官员腐败,但其主要原因在于制度的不完善与制度未得到切实执行。而这又从事物的另一面向我们昭示:建立制度必须科学有效,执行制度必须具有刚性。 现实原因是:实行家庭财产申报制和金融实名制为代表的几项制度,将使党和国家面临三大风险。 一是政治风险。任何政治改革都是为政权巩固服务的,但政治改革常常容易加速政权的丧失,这样的例子在当今世界不胜枚举。如时任韩国总统金泳三实行的金融实名制,导致两位前总统的身败名裂和自身的垮台;意大利、日本的反腐举措使得政府内阁象走马灯似地频繁更迭等。 二是经济风险。家庭财产申报制、金融实名制等制度的实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腐败法》的出台,使腐败成为一种风险极大而收效甚微的事情,使原有巨额的腐败资金成为烫手山芋。 俗话说,狗急跳墙。腐败分子为了逃避法律制裁,必然想方设法掩盖事实、转移财产,势必造成大量国有资产流失,国民经济由此面临重大风险。 三是社会风险。历史上许多动乱最初都是以反腐败的名义发动的。腐败现象的曝光和查处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执政党的决心和勇气,同时也使执政党的公信力面临巨大的考验,容易引发民众不满和社会骚乱,造成执政基础动摇。 上述三大风险,对于一个正处于上升期的发展中国家,尽管有着不可确定的因素,但仍属刮骨疗伤之痛。正如一个身患重病的人,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可能有生命危险,但不动手术几乎没有希望。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在身体免疫力较强的时候冒险救治,其成功的例子不胜枚举。同样的道理,未来10年,在我们党正处在历史上最兴旺发达的时候惩治腐败顽症,无疑是选择了最佳的手术期。 笔者最近出版的新著《科学制度反腐论》,对未来10年如何构建反腐格局进行了系统论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阅,或许会有所启发。(作者为著名反腐问题专家)
个人分类: 有待分类|2411 次阅读|0 个评论
挑战智力极限——盲人分袜
famingkuang 2009-12-14 23:57
有两个盲人兄弟去卖袜子,哥哥买白袜子,弟弟买黑袜子,回到家后,两人都分不清哪双是白的,哪双是黑的了。于是兄弟俩照书上说的把袜子都放在太阳底下晒一会儿,再用手去摸,果然有一双温度高,另一双温度低。哥哥拿走了温度低的,弟弟拿走了温度高的, 他俩都很高兴。 第二次,他俩又去买了袜子,这次他俩每人都各买了一双白的和一双黑的,太阳刚下山的时候他俩才回到家,不幸的是他们的袜子又混在一起了,他俩能在第二天太阳出来之前分好袜子吗?(袜子的大小和材料都是一样的,唯一不同的只是颜色)
个人分类: 挑战智力极限|6043 次阅读|4 个评论
劉威麟:每一堂課都有一個『謊言』(节选转载)
jlxt33 2009-11-29 17:18
博主前言:读到一篇博文,题目 挑戰如喝水,每一天 ,主题是讲挑战的,由一位教授的课堂教学引入,这个教学方法,对学生和老师都是挑战,做的好,当有实效。故,节选该段,转载于此,分享。原文链接: http://blog.ifeng.com//article/3605154.html ================================================= 這星期看到 一篇很有深意的文章 ,它的題目是:「我最喜歡的騙子」,副標題是:「我最喜歡的 教授恩師,竟然是個騙子 !」 大家都被吸引進來看了,看看這傢伙,是怎麼被騙的? 結果 這位教授在第一堂課就告訴滿場的同學們:「我想你們都聽過我特殊的教學方式了,沒聽過的現在也請聽好了!我的教學特色是,從下一堂課起,我 每一堂課都有一個『謊言』 (Lie of the Day),你們每個人幫我注意一下,看看誰能先找到這個『謊言』。」這個教授很有幽默感,因為,稱它為「謊言」(lie)是太誇張,這位教授是故意將每堂課都放一段錯誤的訊息,往往是反過來才是正確的,要求學生當場就糾誤出來! 開始上課後,真的每天都有一個「謊言」,一開始的時候很容易找,幾乎在教授講出來之後,就有同學呼一聲舉手了,「呃這個是不是不應該那樣?」教授就會笑起來,然後說:很好,這位同學!沒錯,這個算式應該是反過來,是除的,而不是乘的。 過了一兩周,課程開始難了, 錯誤也變得愈來愈難捕抓到了 。有時候,要等到好幾十分鐘,才有同學嚅嚅又不確定的舉手表示剛剛講的某件事好像怪怪的。偶爾有些同學會講錯,教授依然歡迎大家盡量發問;有幾次則出現一個現象,那就是到了下課時間,竟然沒有任何同學發現任何的錯誤,通常大學生一下課都是一哄而散,但在這一班,碰到找不到錯誤的那天,教授說,「今天的課就上到這裡?那錯誤在哪裡?」所有學生會靜靜坐在原座位,不解的看著彼此,這時候教授會不慌不忙的說,看,你們每個人的筆記裡現在都記著一件錯誤的事情,今天的回家作業就是回去好好細讀,把它找出來。 有趣的是,到了學期快末了的時候,課程愈來愈難了,果然又有這麼一堂課,沒人糾出任何的錯誤,於是錯誤又變成回家作業,但找來找去,還是找不到任何的錯誤,所有他們以為怪怪的、錯誤的,經查證課本後發現都是正確的!大家帶著不解的心情,回到下一堂課,這一次,教授又是不慌不忙的告訴同學:「各位,還記得我們第一堂課時,我告訴大家今後每一堂課都有一個『謊言』嗎?」 大家點點頭。 「Well,那句話, 就是第一堂課的謊言 !」 學生們哄堂大笑,氣極敗壞、不可思議的看著教授,自己花了整個周末都在找錯誤,原來這次根本就沒有錯誤! 這位教授其實很厲害,他是想告訴學生,就算是專家,也可能出現嚴重的錯誤;不過,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訊息想告訴同學們── 大部份的人,都是從「正確」去練功, 很少人是從「錯誤」去練功的 。 大部份的人都是在「安逸」中學習, 很少人是在「挑戰」中度過每一堂課的 !
个人分类: 海纳百川|319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女性在科学界的挑战
cuncaoxin 2009-8-19 01:00
Barbara Liskov 简介 2008 年度美国计算机学会( ACM )图灵奖( Turing Award )获得者。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计算机学会会员、以及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1972 年, Barbara 成为麻省理工学院( MIT )的教授,并一直主管研究工作,是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编程方法论小组负责人。 2008 年,她被授予学院教授( Institute Professor )的资格,对 MIT 所有教职人员来说,这是一项最高的荣誉。 美国第一个获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的女性( 1968 年,斯坦福大学),其创新性研究给计算机编程领域带来了巨大变革,事实上,它巩固了用户和企业应用计算机的基础。 1996 年,获得女性工程师协会奖; 2002 年,被《发现》杂志评为科学界最重要的 50 位女性之一; 2004 年,获得 IEEE 的 John von Neumann 奖项; 2005 年,获瑞士联邦理工学院苏黎世分校( ETH )的荣誉博士头衔; 2008 年,获美国计算机学会编程语言专业组 (SIGPLAN) 成就奖。 曾发表许多论著,其中一本是与 John Guttag 合著的《编程发展的抽象与规格》( Abstraction and Specification in Program Development ),这本书教育了几代学生怎样编写软件程序。 Liskov 是《美国计算机学会编程语言和系统汇刊》 (TOPLAS) 的副主编,美国计算机学会编程语言专业组、操作系统专业组 (SIGOPS) 以及数据管理专业组 (SIGMOD) 的成员。 此外, Liskov 还供职于美国国家计算机信息科学与工程科学基金会 (CISE) 咨询委员会以及美国国家计算机科学与通讯 (CSTB) 研究会。在进入 MIT 之前,她曾是 Mitre 集团的一名技术人员。她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数学学士学位,在斯坦福大学获博士学位,担任人工智能课题的研究助理。 女性在科学界的挑战 访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图灵奖获得者 BARBARA LISKOV 教授 来源:价值中国 http://www.chinavalue.net/pvisit/BarbaraLiskov.aspx 价值中国: 您什么时候得知自己获得 2008 年 ACM 图灵奖的消息?我们都知道 图灵奖被认为是计算机学界的诺贝尔奖。 当时您的心情如何?同事与家人一定都为您感到高兴? BARBARA LISKOV : 2009 年 6 月的一天,我是通过电话得知这个消息的,当时我接到一个很久之前认识的一个人打来的电话,最近我们都没有见过面,当他告诉我获奖的消息之后,我真的非常惊讶。那是在发布正式公告前的一个月,对方希望这个消息能够保密,因此,我没有告诉任何人。在消息公布之后,我的同事们都很激动,世界上其他地区的业内人士也对我表示了祝贺。 价值中国: 可以想象那真是令人兴奋的时刻,您在计算机领域这么多年的贡献,获得这个奖项也的确是实至名归。(图灵奖在计算机科学界的价值,甚至超过奥斯卡奖在电影界的价值。 编者注)能介绍一下您现在主要的工作是什么吗? BARBARA LISKOV : 目前,我仍然是 MIT 的教授,我与许多研究生一起做计算机科学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在分布式计算领域;此外,作为学校平等委员会( Faculty Equity )的助理教务长,我一直致力于在 MIT 内部为弱势群体的女性争取进入院系的机会,改善她们的不利处境。 价值中国: 获得这么多荣誉,对您关于行业、政府、学术、技术等领域的观念有什么影响吗?您从中能够得到什么帮助呢? BARBARA LISKOV : 这是一个好事情,这使我的工作比以前更加容易预见,在某种程度上,特别在我工作的领域,至少对人们与行业,以及人们与学术之间的沟通是有贡献的。我不确定这是否影响了我的观念,因为我的关注点就是必须要发展计算机科学,我们的许多目标已经实现了,特别是最近所研发的基础性技术。 价值中国: 为什么您会进入计算机行业?背后有什么特别的故事? BARBARA LISKOV : 有点意外,我大学的专业是数学,在我毕业的时候,计算机科学还是一个非常年轻的领域,当时对计算机根本不太了解。走出校园之后,只是想找一份工作,但是一直找不到与数学相关的、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最后,找到一个计算机程序员的工作,因为那时还没有人获得过计算机科学的专业学位,公司认为只要有相关背景能够胜任工作就可以,于是,我就这样得到一个计算机程序员的工作,之后,我发现自己对计算机还的很是有兴趣的,从此便进入计算机行业。 价值中国: 您是美国第一个获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的女性,那时您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您是怎样克服的?哪些挑战存在至今,现在新的挑战又是什么呢? BARBARA LISKOV : 在我开始教书之时,我就 没有停止过思考 女性作为一个弱势群体的事实 。 当我在斯坦福大学上学的时候,我就是班上惟一的女生,但是,我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一个弱势群体,我觉得在斯坦福的日子没有面临过多大挑战,大家都是一起学习,互相帮助。 我真正意识到这个问题是在找工作的时候。那时我想从事数学领域的研究工作,但是只有很少的学术职务是为女性开放的,我战胜这个挑战的方法就是回到企业工作,现在看来这可能是一个好方法,因为我从此改变了研究领域,进入了计算机行业。最终,我在计算机领域获得了几项成绩,并得以重回学术界。 现在的形势已经好多了,当时我所面临的特别公开的歧视,可能已经不再发生了,不过我并不认为这些歧视已经不存在了,还是有许多潜意识的歧视。作为学校平等委员会的助理教务长,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育人们,不要心存一些潜意识的偏见。 价值中国: 您说自己克服困难的方式就是去企业工作,那么,在 Mitre 集团工作时,有什么重要的教训可以与我们分享呢? BARBARA LISKOV : 就像我刚才所说的,我攻读博士学位,是想从事研究工作的,我做了人工智能 (AI) 领域的研究工作。当我刚进入 Mitre 集团时,我获得的是数学学位,我不得不转换领域,我开始学习一个全新的行业,开始在不同的领域工作。在 Mitre 的工作对我来说受益匪浅,这为我以后在计算机领域的学术活动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当我刚开始在 Mitre 工作时,我认为这只是一项工作,而不是事业,我以后可能会因为家庭的原因就不工作了。当我逐渐意识到自己真的是致力于一项事业之时,我就开始以一种不同的观念去考虑我的人生。当我刚开始在 Mitre 工作时,人们都带着有色眼镜看我,因为在那个年代,人们认为女性不应该有什么事业。因此,我必须摆脱那种看法的束缚,以一种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 价值中国: 在您一直试图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方面,您认为自己最重要的创新性成就是什么?它对今天以及未来的影响是什么? BARBARA LISKOV : 我在 Mitre 工作之初,最感兴趣的是怎样编写程序,以及怎样以有效的方式将程序变成一种模式。我第一个最重要的成就就是抽象数据类型的研究,为推动它的发展,我用一种程序语言来表达,将所有的观念用一种程序语言来表达,这也成为所有技术社区交流的一种语言,这导致了名为 CLU 的语言的发展。 CLU 是 群组 ( clusters )这一名词的前三个字母, 群组 是用于抽象数据的语言系统。 在上世纪 80 年代完成 CLU 的研究之后,我开始做与网络相关的研究。现在人们都会发送邮件,不过更有意思的是编写这些使用户便于操作的程序,于是,我开始致力于分布式计算的研究工作,以及开发第二种语言 Argus ,它是基于 CLU 工作,提供一种编程的方式,允许通过网络实现多台电脑的运行。此外,我还致力于分布式计算与容错、复杂容错,以及信息流控制方面的研究。 价值中国: 能否谈谈您目前的研究所面临的挑战、机遇与影响吗? BARBARA LISKOV : 我目前关注的 研究领域是在网络或者在云状态中信息的储存问题。 未来,存储信息的职责将从个人电脑转移到网络提供的存储服务中,事实上,这种现象目前已经出现,你可以看到很多网站已经在提供这种服务。我认为这将成为我们工作和生活的一种普遍方式,例如,你可以将许多信息存放在网络服务器上,在你的个人电脑出现问题后,也不用担心丢失资料。 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序的提供存储服务的地方,在这里我们可以随时提取资料,而且永远不会丢失。我对怎样确保放入存储服务的数据的安全问题也很感兴趣,也就是信息的私密性问题。这是我目前关注的一些问题,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进步,解决这一问题的相关产品也将面世。 价值中国: 在您杰出的职业生涯中,有什么教训想与广大的读者分享呢? BARBARA LISKOV : 我认为没有专心致志的精神就不会成功,创造性偶尔会出现,但这不是人所能计划的。专心做一件事,不一定会有创造性的想法,但是这总会让你有所进步,因此,我第一个经验就是,你必须要专心的解决一些问题;但是,同时要谨记不要时时刻刻都想着它,我的经验表明很多有创意的想法都是在我比较轻松的时刻出现的,我从来不晚上在家工作,我喜欢早晨进入工作状态之后再想应该做什么,这个时候往往会有一些好的想法涌现,因此,你要有精力高度集中的时刻,也需要有喘息的机会。现在有些年轻人整天不停的工作,忽略了朋友,丢掉了爱好,这些都是不可取的,有一个平衡的生活状态是非常重要的。富有幽默感也很重要,我知道有很多人爱抱怨,如果你能微笑着面对许多的不如意,事情往往就会向一个积极的方向发展。最后,要信任他人。 价值中国: 如果要为 ICT ( Information/Communication/Telecom )专业人士总结您的专业经验,您认为有哪些? BARBARA LISKOV : 像上面所提到的,做事情要专心致志等等,同样适于专业人士借鉴。作为一个专业人士,应该加入你的专业团体之中,密切关注最新的文献资料,注意你身边的变化,因为这是你得到专业工具的方法,你要了解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知道更好的工作方法,以及关注行业的发展趋势。 价值中国: 未来的挑战以及影响是什么?人们怎样应对呢? BARBARA LISKOV : 我认为, 应对挑战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断的学习,不仅要掌握专业的知识和技术,而且要有长远的视野,有宽广的知识背景。我认为大学本科教育不应该特别关注某一个特殊的子领域,因为你并不知道自己未来将要做什么,你需要的是一个牢固的基础背景, 这样你将来就可以转换自己的行业,可以适时的做出一些转变。我的经历就是从人工智能研究到计算机系统,再到程序语言直至分布式计算。未来的发展趋势跟今天肯定是不同的,你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所以要做好随时变化的准备。 价值中国: 还有没有其他需要我们现在关注的、即将出现的技术? BARBARA LISKOV : 人们试图设计有许多核心技术的机器,并开始谈论这些机器,但是对怎样编写程序并不真正了解,怎样编写相应程序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人们一直没有找到一个满意的解决方案。现在这些问题开始有了解决方法的线索,不过怎样提供给人们智能工具,允许他们在特定的环境中操作还是不明朗的,我想这将是未来出现的一个主要的技术问题。 价值中国: 您对量子计算( quantum computing )有什么看法? BARBARA LISKOV : 量子计算已经证明了自己的作用, 量子计算与生物计算( biological computing )的研究成果将非常有意义,因为计算是无处不在的。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已经看到科学家看待计算机科学家态度的巨大变化,以前,计算机科学家往往被认为是程序员或者与电脑相关的人员,现在,大家认识到计算机领域所急需的是计算机科学家所从事的基础工作,他们跟生物、物理、化学等领域的科学家一样,通过研究工作推动本行业的发展。 价值中国: 您认为语义网络的理想最终会实现吗?您的研究有许多是与此相关的。 BARBARA LISKOV : 我的猜测是 机器学习能力将有所发展,机器学习是一种技术,它允许程序智能地学习内容。 这种技术与语义网络的协作真的是一个难题,因为不同的人对同一观念的定义都是不同的。有人试图通过定义一个构架,在那里放置这些内容,但是,也许一个更好的方式不是去做,而是替代,允许程序识别相近的工具,我怀疑这种可能性,但是时间将给出答案。 价值中国: 作为在计算机日常应用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创新者,您希望怎样继续为世界以及历史的发展做出贡献? BARBARA LISKOV : 我只是在不断教育学生,这也是我感兴趣的工作, 我认为一个人可以通过培养学生来影响世界。 在我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我已经培养了很多学生,我的学生会在不同的科技企业、领域工作,他们不断与我沟通与技术相关的问题,从而对这些科技企业产生影响。 价值中国: 您所从事的教育工作非常有意义,它将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当前,我们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您认为这些问题应该怎样解决? BARBARA LISKOV : 最大的一些挑战是 全球变暖、能源消耗以及寻找可替代能源、卫生保健、以及寻找价格低廉的优质医疗服务,等等。上述这些问题从表面上看没有一个跟计算机科学相关,但是,事实上所有这些都是计算机科学的问题, 因为一些解决方案要通过计算机提供的自动控制来实现,因此,未来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技术将是计算机科学。拥有计算机科学的背景,你可以从事医药、法律等许多行业的工作,计算机工作在许多领域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价值中国: 计算机界代表着弱势群体声音的机构有哪些? BARBARA LISKOV : 很明显,相较于女性在社会上的比例,她们是少数群体,大概只有 20% 到 25% 的计算机专业程序员是女性。少数民族、非洲裔的美国人、西班牙裔等都属于这个群体。这两个群体有所不同,对于女性,在她们进入大学之前就可以培养她们对于计算机的兴趣,我想通过目前的社会化网络,这个问题将有所改善。女性使用网络的频率越来越高,与计算机的接触也将更加友好。对于少数民族、非洲裔的美国人、西班牙裔等群体,也可以加强对他们的早期教育,不过,这个问题主要不是在大学的范围内就可以解决的,它们更是一种社会问题,我们必须致力于此,特别是通过教育没有机会上大学的人们。
个人分类: 技术创新|1753 次阅读|0 个评论
华裔牛人自制飞行背包 利用水动力飞行(转)
maokebiao 2009-8-4 22:23
2009/08/02 07:23来源:中国经济网 发表评论 引自: http://msn.china.ynet.com/view.jsp?oid=54575426pageno=4 2009/08/02 07:23来源:中国经济网 发表评论 当初雷蒙德-李决定要建造一款以水作为动力燃料的飞行背包时,他的很多朋友听到后都认为他疯了。而他请教的工程师们也肯定得告诉他,要在空中控制水量和保持稳定推进是几乎不可能的。然而,雷蒙德-李丝毫没有要放弃的意思。最终完成了这款名为JetLev-Flyer的飞行器更准确的说其实应该是一款飞行背包。它的设计者雷蒙德-李是华裔加拿大人,居住在加拿大纽芬兰省首府圣约翰斯市。   他认为如果能在这个飞行装置上搭配一条软管,连接单独放置了发动机和水泵的动力浮舱,浮舱漂浮在水面上,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身上的负重。而且理论上来说,充满了加压的水之后,软管会变得僵硬起来,从而起到一定的拖拽作用,让飞行背包在向前飞行时能更加稳定,不会一下子冲出去或向前乱窜。   在获得成功之前,雷蒙德-李前后共制作了四个试验品,并经过了两百多次的飞行尝试。而现在,这款重量仅为30磅的Jetlev-Flyer水动力飞行包已经非常接近量产版了。它可以产生1913牛顿的推进力,飞行时速可达35.8km/h,飞行高度最高可达8米,相当于三层楼高,据说该飞行器可以连续在空中飞行长达两个小时。雷蒙德目前正在制造更新一款的飞行器,预期时速可达56 km/h。你想要一个吗?据悉,这款飞行背包将在今年晚些时候销售,限量推出约130个。雷蒙德认为,JetLev-Flyer的客户将主要是那些开展水上休闲项目的公司。雷蒙德本人已利用JetLev-Flyer进行了数十次飞行。虽然他并未透露JetLev-Flyer的具体销售价格,但有人估计,该装置的售价应与水上摩托艇大致相当。   Jetlev-Flyer是如何工作的呢?   1.固定装置   背包的靠背采用的是纤维玻璃材质,并且在表面粘上了一层厚厚的海绵橡胶,这样在水上起飞和降落时就不会担心下沉(有点相当于橡胶救生圈的功能)。为了将背包固定在身体上,雷蒙德采用了四条类似赛车用的安全扣带。此外,他还加配了一款丫叉形的背带、一个类似单轮脚踏车用的座位,以及一款杂技演员专用的三角吊架作为脚踏板。这一切配置都是为了在飞行中将身体保持在最佳飞行位置上。 飞行时速可达35.8km/h,飞行高度最高可达8米,相当于三层楼高。  2.动力   飞行背包的动力来自于水面上拖拽的动力浮舱。雷蒙德制造的第一款动力浮舱是采用胶合板和玻璃纤维材质专门定制的。不过他最新制造的这款水动力飞行背包原型所用的动力浮舱是直接在一款Jet-Ski喷气式滑水车基础上改装的。舱中搭载的发动机最大马力可达215bhp,通过直接传动轴为船载水泵提供动力。水泵上连接着一条10米长、直径0.1米的聚酯-橡胶软管。雷蒙德表示,之后量产成品所用的动力浮舱体积会更小,重量也更轻,并将搭载一款最大马力可达260bhp的发动机。   3.操作   背部Y形的的支架、水喷嘴以及操作把手都是采用铝管自制而成。雷蒙德将这些组件连接在身体重心点以上的挽具上,这样在飞行过程中,操作者可以感受到一种另类无重状态,不仅能在3个维度自由移动,而且还能保持在空中悬浮的状态。从水面起飞时需要扣动手柄上的扳机,启动身后水面上动力浮舱中的水泵,打开油门,两股高速水流从背包后的喷嘴喷出,其水压相当于七个大气压,这样的水压不会出现高压爆炸的危险,却能将他冲向约9米高的空中。在向前飞行的过程中,利用操作把手将水喷嘴调节到45度的最大弯度,已达到最佳的推动力。如果要停止飞行,操作者只需逐渐关闭油门,就能慢慢落下回到水面。   安全警告!   这款水动力飞行背包在推出之前经过了多次反复实验,以确保其安全性。自己DIY组装制作有可能存在危险,请大家一定不要轻易模仿。此外,在使用这款飞行背包时一定要记得佩戴好保护装置(如安全头盔、护膝、救生衣),采取适当的安全防范措施,并遵守法律规章。(小树)
个人分类: 星星点灯|4596 次阅读|1 个评论
了解自己,挑战自己
jiaojiaojing 2009-4-5 22:04
一转眼,今年都25岁了,想想过去的日子,好像都是上辈子的呢,奇怪的是好像总活在现在了,以前的东西无暇思考了。每天的生活重心是科研和考试。 这是我的选择,愿意做一个有志气的人,不断挑战自我的人,而不想平庸过一辈子的人。人的潜力有时是需要自己去挖掘的。想想自己的大学,好像一直都是以一种要找个好工作,踏实的心理来做每一件事情。为了这个目标,自己就学啊学啊,学的什么自己也不知道,只明白要成绩好,才能报送研究生。现在报送了,但是却让我看到了人生的另一个维度,人原来也是可以这样活的:每天为了自己的科研生活,开心的匆忙的坚持的收获的活着。 其实人认识自己真的不容易,我从来不知道我可以做这么多事情,也不知道自己可以走上这样一条与本科初衷相对背驰的道路,那就是:不需要那么安逸的生活,需要的是生活的内容,即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活的清清楚楚,看好自己的能力,为自己定位,然后走好每一步,而不用担心以后,担心那些没有必要的事情,潜心的,认真的,干好自己愿意干的事情,不去管别人怎么说;透彻的,深刻的,剖析自己想要的生活和要求,而不受他人流言蜚语的影响。活着是个很有挑战的事情,尤其是每个人如果想活自己的话,不混日子的话,真的很难。但是如果不去计较结果,而去开心干自己的,一切都那么简单而顺理成章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4190 次阅读|1 个评论
英国首相布朗要面对金融保护主义的挑战
panfq 2009-1-31 10:25
提要:一方面批评保护主义政策,强调国际合作,另一方面又通过减少国外贷款以增加给国内的贷款,英国首相布朗陷入自相矛盾之中。 英国银行已大幅削减给国外借款人的贷款,官方数字显示,在英国首相布朗警告不要陷入金融保护主义的时 候,也突显了他自己要面对的挑战。 在星期五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发言,英国首相坚持国际合作的绝对必要性以确保资金和银行贷款流向新兴市场。 他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说,如果我 们不这样做,那么将会去杠杆化( deleveraging ,解除杠杆融资的操作),这相当于去全球化( deglobalisation ),相关能力丧失将限制世界经济的增长。 但他的话是针对国际读者的,与他最近面对已部分国有化的苏格兰皇家银行的国外不良贷款时所作的惊人之举相冲突。英国财政部一直坚持让苏格兰皇家银行把面向英国家庭和企业的贷款增加 60 亿英镑,以作为把 50 亿英镑的优先股转换为普通股权的报答。 周五,英格兰银行的数字显示,英国的金融机构都响应政府的压力,通过大量减少给非常驻居民的外币贷款,维持给英国公司和家庭的贷款。去年第四季度外币贷款的减少胜过自 1990 年有记录以来的任何时候。 英国银行家协会统计主任大卫 . 杜克斯( David Dooks )表示,英国银行感到来自政府的压力,贷款时须优先考虑英国借款人,而不是国外借款人。杜克斯说, 政府的每一次讲话的目的是 支持英国公司,这样做的自然结果是,英国银行将主要集中在英国。 摩根大通 (JPMorgan) 的经济学家马尔科姆 . 巴尔 (Malcolm Barr) 说 :当你开始观察英国银行的时候,你会意识到,英国银行所做的大部分工作不在英国。英国银行目前的处境这一事实,主要是他们一直在做英国以外地区的业务。 英国银行贷款给英国非金融公司仍然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去年第四季度未偿还贷款总额下降 30 亿英镑这是自 1997 年有记录以来贷款净额的最大跌幅。 花旗集团的经济学家迈克尔 . 桑德斯 (Michael Saunders) 认为,如果银行去杠杆化继续按这种速度进行,对经济的影响将是极其严重的 。 潘发勤编译自 达沃斯 2009 深度报告 Brown faces protectionism challenge 2009-01-30 。 相关阅读 1. 金融风暴下的蛋:去杠杆化会带来什么 . 2008-10-13 . 上海证券报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8-10/13/content_10186556.htm 2. 英国财政大臣布朗批评欧盟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http://finance.sina.com.cn/j/20050913/00541962180.shtml
个人分类: 国际|3298 次阅读|0 个评论
挑战智力极限------您怎么拿才能赢发发
famingkuang 2009-1-9 10:28
挑战智力极限 ------ 您怎么才能赢发发 题记:迟菲在她博客上写了一篇文章《 一道 象棋的逻辑思维题 》,然后给我留言: 发发,我博客上的那道数学题你有解题思路么,用玉平兄的话说,那是很不错的说。发发今天出这道题算是对她的题目的一个答复吧。 2009 张狂币,您和发发两人去拿,每次都必须拿 1 到 7 张中的某些张数,规定谁拿到最后那张谁输。发发给您先拿的机会,请问:您要怎样拿才能赢发发呢? 下面来几张老祖制币公司印制的狂币让大家欣赏欣赏。 补充说明: 最后谁也赢不了发发。因为 2009=8 X 251+1 ,不管您拿多少,发发都拿用 8 去减后的差数。比如您拿 5 ,发发就拿 3 ,这样每人拿了 251 次后,剩下的最后一张正好轮到您拿了。 这个题实际上是关于余数的问题,您只要保持在您拿了后剩下的数被 8 除余 1 就行。 这道题本来已经是余 1 了,所以第一个拿的人注定是输的。 这道题如果把 2009 改为 2008 ,那么先拿的人就能赢,因为 2008=8 X 251 ,您只要第一次取走 7 张,就变成 8 X 250+1 的形式了。 懂得了这个原理后,您就可以出以任何数为除数的余数题了。最后祝您玩开心。 思路分析: 无趣男同志在 9 楼的评论 前面的随便拿,快到 2000 的时候小心点,让自己眼前的狂币剩下 9 张,发发就要举手投降。,在这里实际上已经给出了这类题型的解题思路了。也就是逆推法,即是最后要剩下 1 张给发发拿,倒数第 2 次必须剩下 9 张给发发先拿,倒数第 3 次必须剩下 8+8+1 张给发发先拿,依此类推,每次给发发先拿的张数必须是 8K+1 ( K 取零或正整数)。而 2009=8 X 251+1 ,如果是您先拿,您便输定了,因为发发先留下了 8K+1 给您先拿了。 和小孩子玩扑克游戏并普及数学知识 春节期间父母终于有更多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了,那么如何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既增强和孩子的亲情又提高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呢? 扑克牌是孩子最喜欢的游戏道具之一,那么我们就利用它来和孩子共同做一些有趣的游戏吧。 1 54 张扑克牌两人轮流拿,每次可以拿 1 张也可以拿 2 张,谁拿最后谁输,您该如何拿才能稳赢?( 54=3 X 18 ,先拿 2 张者可赢) 2 54 张扑克牌两人轮流拿,每次可以拿 1 张、 2 张、 3 张,谁拿最后谁输,您该如何拿才能稳赢? ( 54=4 X 13+2 ,先拿 1 张者可赢) 3 54 张扑克牌两人轮流拿,每次可以拿 1 、 2 、 3 、 4 张,谁拿最后谁输,您该如何拿才能稳赢? ( 54=5 X 10+4 ,先拿 3 张者可赢) 4 54 张扑克牌两人轮流拿,每次可以拿 1 、 2 、 3 、 4 、 5 张,谁拿最后谁输,您该如何拿才能稳赢? ( 54=6 X 9 ,先拿 5 张都可赢) 5 54 张扑克牌两人轮流拿,每次可以拿 1 、 2 、 3 、 4 、 5 、 6 张,谁拿最后谁输,您该如何拿才能稳赢?( 54=7 X 7+5 ,先拿 4 张者可赢) 6 54 张扑克牌两人轮流拿,每次可以拿 1 、 2 、 3 、 4 、 5 、 6 、 7 张,谁拿最后谁输,您该如何拿才能稳赢? ( 54=8 X 6+6 ,先拿 5 张者可赢) 7 54 张扑克牌两人轮流拿,每次可以任意拿 1 到 8 张,谁拿最后谁输,您该如何拿才能稳赢? ( 54=9 X 6 ,先拿 8 张者可赢) 8 54 张扑克牌两人轮流拿,每次可以任意拿 1 到 9 张,谁拿最后谁输,您该如何拿才能稳赢? ( 54=10 X 5+4 ,先拿 3 张者可赢) 9 54 张扑克牌两人轮流拿,每次可以任意拿 1 到 10 张,谁拿最后谁输,您该如何拿才能稳赢? ( 54=11X4+10 ,先拿 9 张者可赢) 10 依此类推,您可以自己出更多的题和孩子玩。 变变变 - ------- 谁拿到最后的牌谁胜 11 54 张扑克牌两人轮流拿,每次可以拿 1 张也可以拿 2 张,谁拿最后谁赢,您该如何拿才能稳赢?( 54=3 X 18 ,先拿者输) 12 54 张扑克牌两人轮流拿,每次可以拿 1 张、 2 张、 3 张,谁拿最后谁赢,您该如何拿才能稳赢? ( 54=4 X 13+2 ,先拿 2 张者可赢) 13 54 张扑克牌两人轮流拿,每次可以拿 1 、 2 、 3 、 4 张,谁拿最后谁赢,您该如何拿才能稳赢? ( 54=5 X 10+4 ,先拿 4 张者可赢) 14 54 张扑克牌两人轮流拿,每次可以拿 1 、 2 、 3 、 4 、 5 张,谁拿最后谁赢,您该如何拿才能稳赢? ( 54=6 X 9 ,先拿者输) 15 54 张扑克牌两人轮流拿,每次可以拿 1 、 2 、 3 、 4 、 5 、 6 张,谁拿最后谁赢,您该如何拿才能稳赢?( 54=7 X 7+5 ,先拿 5 张者赢) 16 54 张扑克牌两人轮流拿,每次可以拿 1 、 2 、 3 、 4 、 5 、 6 、 7 张,谁拿最后谁赢,您该如何拿才能稳赢? ( 54=8 X 6+6 ,先拿 6 张者可赢) 17 54 张扑克牌两人轮流拿,每次可以任意拿 1 到 8 张,谁拿最后谁赢,您该如何拿才能稳赢? ( 54=9 X 6 ,先拿者输) 18 54 张扑克牌两人轮流拿,每次可以任意拿 1 到 9 张,谁拿最后谁赢,您该如何拿才能稳赢? ( 54=10 X 5+4 ,先拿 4 张者可赢) 19 54 张扑克牌两人轮流拿,每次可以任意拿 1 到 10 张,谁拿最后谁赢,您该如何拿才能稳赢? ( 54=11X4+10 ,先拿 10 张者可赢) 20 依此类推,您可以自己出更多的题和孩子一起玩,这类题型对小学生非常有用,所以发发在这里重点介绍。 祝大家春节玩得开心,新年快乐!
个人分类: 挑战智力极限|1751 次阅读|12 个评论
一个人向整个教育系统发出的挑战(1)
famingkuang 2009-1-3 22:47
--- 是教育那个东东病了还是全体中国人都病了? 今 天看了王德华老师的 《 寄 语家长:新年里多关心 孩子的身心健康吧 》 和英老的《 教育倍增自由 》,心里感到特别的堵得慌。 今天我们几乎人人都在谈论现在的教育制度这么不合理,那么的不如人意,有孩子在读的父母更是恨之入骨,可是大家都宁愿逆来顺受也不愿站起来反抗。所有的恨和不满仅仅表达为骂几声娘、叹几声气而已,难道这真的仅仅是《 教育 这 个 东 东 病 了 》吗? 不!教育那个东东病了只是表面现象,真正病了的是全体中国人,整个中华民族。 如果说以前我们还能算是沉睡的雄狮的话,那么现在则是行将就木的昏狮了。甚至我们连绵羊都不如的某种新新物种了,因为我们的思想已经被禁固,我们不知道什么叫反抗,我们只有在骂骂咧咧中慢慢的等待死亡。 自由,我们有自己吗?没有,我们连选择正确的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子女都没有,我们连把自由思想的种子都从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早早的剥夺了,孩子有自由吗?他们长大了懂得什么叫自由吗? 没有!连我们都没能理解自由的真义,他们能理解吗?因为至少我们没有象他们一样从幼儿园时期就被剥夺了自由的种子。我敢断言,长此以往,我们中华民族将一代不如一代的理解不了自由,也不需要什么自由。因为他们全变成了没脑子的猪,唯一不同的只是关着他(它)们的东东一个是无形一个有形罢了。如果那也叫自由的话,不妨叫做猪栏里的自由,外人看是猪,自己看是人。 危言耸听? 看看你,看看我,看看他,对如此毒害自已子女的教育,有人敢站出来说半个不字吗?有人敢站出来反抗吗? 没有!你,你,还有你,通通的都是懦夫! 发明狂将是第?个向中国教育说不的人! 滚你的蛋吧,中国教育,发明狂的儿子不用你来教育,发明狂将用自己的生命捍卫自己孩子的自由。
个人分类: 反思|1362 次阅读|21 个评论
谈中国面临的可贵机遇与严峻挑战
黄安年 2008-12-18 08:38
谈中国面临的可贵机遇与严峻挑战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2 月 18 日发布 今年 11 月 6-29 日 , 我为超星数字图书馆讲授《 20 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研究》课程 ( 实况录像 , 制作后供高校图书馆和社会使用 ), 总共 20 讲 60 课时 , 内容涉及对 20 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经济的实事求是的整体定位研究、对现当代资本主义整体经济和政治运行机制的研究、对 20 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同类型研究、对现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各种理论的评价以及对现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思想和文化的考察。通过整体发展、制约因素、模式和类型研究 , 以期推进对于 20 世纪以来资本主义深入务实考察,为走向 21 世纪的发展战略提供可靠的历史依托和理论与实践上的启迪。 第二十讲的题目是 :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走向现代化的中国分以下三个问题讲授 : 一 . 当代世界经济发展认识上的误区 ; 二 . 社会主义中国特色中的资本主义形态 ; 三 , 中国面临的可贵机遇与严峻挑战。现在发布的是第三部分的文字稿。 ***************************************************** 三 , 中国面临的可贵机遇与严峻挑战 当代中国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 机遇前所未有 , 挑战也十分严峻 , 但总的来说机遇大于挑战。 1 新世纪中国的可贵有利机遇 A. 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民主化大潮中 , 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走向多极化、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主题 1991 年美苏两极雅尔塔体制解体后的当今世界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 , 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加快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 求和平、谋发展、促和平的潮流不可阻挡,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方向发展,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 处于维护和平与发展的相对有利地位,可望继续保持国际和平环境所提供的机遇。   在这个当今世界和平大潮中 , 和平与发展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世界仍然很不安宁 ,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动荡此起彼伏,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特别是近年来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能源、粮食安全问题突出,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南北差距拉大 , 对全球经济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但是中国并没有处在国际恐怖行动活动、新冷战风波、金融危机的最前沿,有着政治和经济上的较大回旋余地。   尽管新世纪以来局部战争增多 , 但是,这些局部战争主要不是发生在中国的周边 , 新的世界大战的现实可能性总的说来不是越来越大了 , 而是相对缩小了。中国有赢得更长的世界和平的国际环境的可能性 , 来建设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大业。在新的格局形成中 , 一个超级大国为所欲为的时代已经结束 , 多极共存中新兴力量发展机遇增多 , 有可能突破政治和经济的旧格局的传统框架开创新的局面 , 问题在于能否及时捕捉机遇。邓小平 1990 年 3 月在谈到国际形势时说 : 我们可以利用的矛盾存在着 , 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存在着 , 机遇存在着 , 问题是要善于利用。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 , 第 354 页 , 人民出版社 , 1993 年)   国际形势在利弊相较的总体上说是利多弊少的。 B. 新科学技术革命引起的新产业革命同步发展的机遇 当代世界的新技术革命在世纪之交已进入新的突破时期 , 以信息高速公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为先导将会引起了一场新的产业革命 , 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结构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新的革命性的变化。在这场大变革中固然现代化强国、科技大国占有基础和实力等多方面的优势。但是和前两次科技革命时引起的变化一样 , 后起之秀往往会异军突起的。面对世界科技革命日新月异 ,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 国际经济交往与合作更加密切 ,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大的总形势 , 发达国家和包括我国在内的有一定基础的发展中国家在这场新的大变革中 , 在一定程度上是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的。 ( 阿尔温托夫勒在 第三次浪潮 中说 : 第三次浪潮对穷国和富国 , 却开辟了崭新的 , 也许是解放的可能性。 , 三联书店 , 1983 年第 424 页 ) 这就给处于起飞时期中的中国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开发生产力的难得机遇。 C. 经济和科技竞争为主要竞争形式提供的机遇 和 1945-1990 年代时的美苏两极冷战格局以激烈的政治、军事较量不同 , 走向 21 世纪的冷战后多极化格局 , 转向了以军事、政治斗争为后盾而以经济和科技竞争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形式。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 , 意识形态的较量虽然一直存在 , 但是它实际上并在许多情况下是以退居后台的形式表现的 , 并不总是将意识形态因素或什么反共主义作为处理国际的和国家关系的固定不变的原则基础的。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求同存异 , 各国有选择发展制度、发展模式的自由、不干涉它国内政等原则已越来越为国际反对霸权和强权政治的国家所肯首。尽管西方国家不喜欢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 我们也不喜欢西方国家坚持资本主义道路并把他们那一套制度和价值观强加在中国和世界人民头上。然而这并不是说 , 我们警惕西方国家的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就意味着要把意识形态因素夸大到其他因素之上 , 以至忽略了导致苏东解体和新中国在一个相当长时期里发展不快的关键性原因。实际上对于不同会制度国家来说都不容以意识形态作为处理国家关系划线的准则 , 都在实际上以利于国家利益的和平与发展为准则。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力的发展和速度、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情况实际上是至关重要的。在跨世纪的 90 年代 , 世界经济在起伏中保持增长势头 , 而站在发展浪尖上的是亚太地区 , 这处于亚太地区中心地位之一我国来说 , 显然是一个有利的发展机遇。 D. 新世纪以来 , 西方国家周期性危机阴影的断续困扰、前苏东国家解体后尚未摆脱困境和某些发展中国家政局动荡危机 , 特别是 9 11 国际恐怖主义袭击美国事件,以及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 , 客观上提供了中国的发展机遇 邓小平在 1983 年说 : 要抓住西欧国家经济困难的时机(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 , 第 32 页 , 人民出版社 , 1993 年) 1985 年又说 : 我们要抓住时机 , 现在是改革的最好时机。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 , 第 132 页 , 人民出版社 , 1993 年) 1991 年说 : 现在世界发生大转折 , 就是个机遇。 ...... 机会难得阿 !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 , 第 369 页 , 人民出版社 , 1993 年) 1992 年他又说 : 抓住时机 , 发展自己 , 关键是发展经济要抓住时机 , 现在就是好机会。(《邓小平文选》第 3 卷 , 第 368 、 375 页 , 人民出版社 , 1993 年) 别国的困难或动荡自然会影响自身的发展及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当然 , 这样的机遇并不总是常在的。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发展建立在别国的困境和大发展缓慢的基础下 , 而主要靠自身的政策调整和改革。在当代世界的改革潮中 , 我国正是在世纪末改革潮中后来居上 , 从这个意义上说 , 我国在改革开放政策调整上有较充分的回旋余地。(参见拙文 : 《跨世纪的当代世界改革潮》 , 《历史教学》 , 1994 年第 3 期) 2008 年金融危机及其蔓延中国经济稳定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 但是确实也是十分有利的转机, 19000 多万亿的外汇储备和大量国内储蓄 , 使得政府拥有强大的财政货币实力杠杆来实现扩大内需 , 缩小地区差别、社会居民财富收入差别,实现产业升级换代和技术转型 , 有利于危机缓解和结构调整后 , 经济走上新的台阶。 E. 振兴民族和文化新精神提供的新机遇 在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思想文化多元化的时代 , 有一个在新的条件下再创民族文化新精神并在全球发挥影响的问题。中华民族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明 , 有过举世公认的辉煌。自 15 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开始落后了。正如邓小平同志说 : 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 , 到鸦片战争 , 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 , 如果从康熙算起 , 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 , 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 , 愚昧无知。(《邓小平文选》第 3 卷 , 第 90 页 , 人民出版社 , 1993 年)我们知道 15 世纪前后正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 这个一个由中世纪转向近代世界的时代 , 在这个关键时期的反差是中华民族迄今仍深受它的影响 , 整整 500 多年的被动和挨打局面是我们永远难忘的。在走向 21 世纪的今天 , 人类社会似乎正面临着一场文化崛起的新浪潮。它的影响要比文艺复兴时期要广泛和深远得多 , 但是人们对这场已悄然到来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大革命的认识还相当滞后。这对于一个走在全世界全方位开放前列的中华文化无疑带来了一个极其难得的机遇。它既要在新的条件下充分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 又可以充分地借鉴近现代西方和世界其它国家的优秀文化 , 从而创造新文化 , 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一个团结振兴的新兴中华民族 , 在民族矛盾激化的当代世界具有竞争力 ; 一个改革开放的中华文化 , 更具有竞争力。相形之下 , 基督文化在总体上已经走过了它的高峰期 , 而伊斯兰文化在一些方面与现代化的协调和创造生机的活力方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2. 新世纪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尽管中国发展的机遇难得 , 但是面临的挑战同样是不能掉以轻心的。这里涉及社会生产力能否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能否建立经济发展 , 生态环境和人口增长 , 政治经济社会改革协调的良性循环机制、能否真正实现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 , 共同富裕 , 缩小贫富差距的目标、能否保持和发展健康富有活力的民族精神、以及开创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国际环境等问题。客观地说 , 在这些方面同样面临这十分严峻的挑战。    A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要求是一个需要全力以赴的艰巨任务 我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多次提出到本世纪末达到人均 800 美元的小康目标。(邓小平文选中的提法还有 : 二十年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 ( 文选 39,70,79,102,117, 161,223,266,289,305,320 下同,它意味着到本世纪末 , 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万亿美元 (3-57,64,98,162); 到本世纪末 , 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 800 至 1000 美元 , 看来 1000 美元是有希望的 (1987.4.16, 3-215,224,); 到本世纪末 , 再翻一番 , 人均达到 1000 美元 , 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 (3-226)) 这是按 GNP 十年翻一番的速度来计算的。 据 1995 年 2 月 28 日国家统计局公布 1994 年全年 GDP 总值是 43,800 亿元人民币 , 比上年增长 11.8 %( 1995 年 2 月 28 日人民日报。并见 1995 年 3 月 5 日国务院总理在八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按当时 1 美元等于 8.45 人民币的美元比价汇率和全国人口 12 亿计算为人均 GDP3,650 元 , 合 432 美元。(据 1995 年 2 月 15 日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宣布 :1995 年 2 月 15 日凌晨中国人口已开始进入第 12 亿。人民日报等各大报 1995 年 2 月 16 日报导 ) 而按 1995 年 10 月的通常 1 美元等于 8.31 人民币的美元比价汇率计算为 439 美元。从 1995 年 1 月 1 日到 1999 年 12 月 31 日结束后的 2000 年只有 5 年。以 1995 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同样是 11.8 %来预测 , 则到 1995 年底为 48,968 万亿人民币。这样原定到 2000 年国民生产总值比 1980 年翻两番的任务将于 1995 年提前完成。 ( 1995 年 9 月 28 日中共中央第 14 届 5 次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 2010 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按此测算 , 1980 年时的国民生产总值 13,686 亿人民币左右。 1979 年时我国大陆总人口为 97,542 万。据此,当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 1,411 元人民币。中共中央《建议》提出 : 要在 2000 年 , 在我国人口将比 1980 年增长 3 亿左右的情况下 , 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 1980 年翻两番。 这一目标不经已经实现而且大大超过。    2002 年 11 月中共十六大报告说 : 2001 年 ,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95933 亿元 , 比 1989 年增长近两倍 , 年均增长 9.3%, 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六位 . 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右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按照《世界银行 2002 年世界发展指标》显示的数据 ,2000 年中国的 GDP 为 10799.48 亿美元,人均 855.74 美元 ( 全国人口 12620 万人 )   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国内生产总值到 2020 年力争比 2000 年翻两番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共十七大则明确提出 : 确保到 2020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 2020 年比 2000 年翻两番。   国家统计局 2008 年 4 月 11 日发布 2007 年 GDP 数据初步核实结果 :2007 年 GDP 现价总量为 249530 亿元,比初步核算数增加了 2911 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 11.9% ,比此前公布的数字提高了 0.5 个百分点。从 2003 年开始,我国经济增长率一直在 10% 平台上加速。 2003 年 GDP 增速为 10.0% , 2004 年为 10.1% , 2005 年为 10.4% 。 2006 年 GDP 现价总量为 211923 亿元,同比增长 11.6% 。根据国家统计局 2008 年 2 月 28 日发布的 2007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 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 132129 万人,按此计算 ,2007 年人均 18885 元人民币 , 按照人民币和美元比价计算 , 则相当于人均 2360 美元。 新华网北京10月27日电(记者 刘铮 周英峰)国家统计局27日公布的报告显示,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已从1978年的1.8%提高到2007年的6.0%。 国家统计局报告说,改革开放30年国民经济迈上大台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举世瞩目的巨大转变。 统计显示,1979年至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实际增长9.8%,不仅明显高于1953年至1978年年均6.1%的速度,而且也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3.0%的速度。与日本经济起飞阶段GDP年均增长9.2%和韩国经济起飞阶段年均8.5%不相上下。 报告指出,中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缩小。30年来,中国GDP居世界的位次由第10位上升到第4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中国2007年GDP为32801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23.7%、日本的74.9%、德国的99.5%,分别比1978年提高17.2、59.7和78.9个百分点。 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中国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国家统计局报告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由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至2007年的2360美元。      从 2000 年到 2020 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就是到 2020 年 GDP 达到 383732 亿人民币(以 2001 年人民币计算) 2007 年 GDP 已经达到 249530 亿元,即使按照年均增长 GDP 7% 来计算 , 则到 2014 年 GDP 也达到了 400690 亿元人民币, 按照平均每年增加 1300 万人计算 , 则 2014 年人口为 14.12 亿人口左右。( 1980 年 9 月 25 日《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公开信》中号召 : 争取在本世纪末把我国人口总数控制在 12 亿以内。 1988 年 6 月 30 日我国总理在亚洲 30 亿人口日的电视广播讲话中还号召 : 力争做到在本世纪末把总人口总数控制在 12 亿左右。 1987 年 11 月 11 日我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人口抽样调查结果 : 1982 年 7 月大陆总人口为 100,818 万 , 1987 年 7 月为 107,233 万 , 自然增长率为千分之 14.8 。 1995 年 9 月 25 日我国总理在九五计划和远景目标建议的 说明 中说到 2000 年和 2010 年分别把人口控制在 13 亿以内和 14 亿以内 , 而 2000 前每年大约增加 1400 万人口 , 这样 2010 年就会突破 14 亿大关)   那么 2014 年的人均 GDP 为 28377 元人民币,按照人民币和美元汇率 1:6.8 计算 , 则为人均 4137 美元。人均就美元来计算比 2000 年翻两番相当于人均 3423 美元,这个目标事实上提前七八年实现了。这既得益于 GDP 连续 5 年两位数的增长 , 也得益于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 我们假定 2014 年后 GDP 增长率、人口增长率和人民币对美国的汇率不变 , 那么到 2020 年时的人均 GDP 为 6208 美元。 我们知道所谓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是一个相对的随时调整的水平标准。在一定意义上说 , 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人均 GDP 就相当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人均 GDP 。 按照世界银行 1992 年和 2004 年的标准计算 , 中等收入国家的标准和全球人均收入标准差距扩大。 2004 年的上中等国家收入还达不到全球的平均水平。 2004 年高收入国家的人均 GNI 高达 32112 美元。 年代 全球 中等收入国家 上中等收入国家 下中等收入国家 人均美元 人均美元 人均美元 人均美元 1983 1310 2050 750 1992 4280 2490 4020 ( GDP ) 2004 6329 2274 4769 1686 ( GNI ) (世界银行《 1985 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 ,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1985 年;《 1994 年世界发展报告》表 1,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4 年;《 2006 年世界发展指标》,表 1.1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年)   但是 , 第一人口的增长控制每年增长在 1 %内 , 是十分艰巨的任务。   第二 , 从 1979 年以来连续保持 40 多年保持年增长率为 7.2 %以上的增长速度 , 这在世界历史上 , 包括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发展史上是没有先例的。   第三 , 保持人民币和美元的稳定比价 , 使人民币成为国际上的硬币同样是十分艰难的。   第四 , 通货膨胀率务必控制在两位数以下 , 否则 GNP 和人均 GNP 的实际增长率在相当程度上被抵消了。   第五 , 减少国际金融动荡和国际经济政治波动对中国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的影响 , 是一个难以控制的难题。   最后还有一个国际激烈竞争因素 , 世界在发展 , 中国的经济发展不是以包括发达国家的停滞发展为条件的 , 世界银行几乎每年都提高了划分上中等国家和发达国家人均 GDP 的标准。    B. 实现追赶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是一项新的攻尖任务   由全面小康不如丰裕的发达地区行列将是一项更为艰巨的攻尖任务。由于中国人口相当于美国四倍多。中国在 GDP 总量上赶上德国、日本和美国需要时日,在人均产收入赶上更是需要长期奋斗。   我们不妨以便 2004 年的情况来比较中国、德国、日本、美国的经济实力对比    GDP ( 10 亿美元) 人均 GDP (美元)   中国 3010 2280   德国 3280 39710   日本 5290 41480   美国 13980 46280    1992 年我国的 GNP 是 5462.34 亿美元 , 而美国是 59,355 美元 , 中国是美国的 9.2 %。 2004 年我国的 GDP 是美国的 21.15%, 差距在缩短。 按美国 GDP 年增长率为 2 %计算则 36 年翻一番, GNP 年增长率为 3 % , 则 24 年翻一番。 照此推算 : 按美国 GDP 年增长率为 2 %计算, 2040 年美国 GDP 为 279600 亿美元 按美国 GNP 年增长率为 3 %计算 , 2028 年美国 GDP 为 279600 亿美元, 2052 年为 559200 亿美元 按中国 GDP 年增长率为 7.2% 计算 , 则 10 年翻一番 , 照此推算 : 2017 年中国的 GDP 为 60200 亿美元 ,2027 年为 124000 亿美元 ,2037 年为 248000 亿美元, 2047 年为 496000 亿美元 按中国 GDP 年增长率为 10% 计算 , 则 8 年翻一番(相当于 214% ) , 照此粗算 : 2015 年中国的 GDP 为 60200 亿美元 ,2023 年为 124000 亿美元 ,2031 年为 248000 亿美元, 2039 年为 496000 亿美元 这就是说 , 在美元汇率和人口增长率大体不变的情况下 , 即使以中国年增长率 10% 的速度增长 , 美国仅以 2% 的速度增长 , 那么两国经济实力持平的交汇点在本世纪的 30-40 年代间而绝非 20 年代。 这个前提是中国高速增长和美国的低速发展 , 是人口增长率和汇率不变 , 而保持这样的前提,美国回心甘情愿地接受吗?我们能够掌控吗〉 美国人口只为中国的四分之一多 , 所以在经济总量稳超美国后 , 按人均 GDP 超过美国,则是 21 世纪下半世纪为之持续奋斗拼搏的宏伟大业了。 C. 中国在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个问题上形势相当严峻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 , 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 , 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 , 第 137 页 , 人民出版社 , 1993 年)是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邓小平文选〉第 3 卷 , 第 110-111,142,172,216,229,265, 364,373-374 页 , 人民出版社 , 1993 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 各地区、行业、集团、阶层的不平衡发展呈现扩大趋势 , 解决好贫富悬殊问题显得日益突出 , 它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社会主义道路。 GDP 和人均 GDP 并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界线。贫穷绝不是社会主义 , 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人均 GNP 的情况说明整体富裕水平 , 但是说明不了共同富裕问题的全部问题。下面所列中国和几个发达国家收入分配所占百分比中所反映出来的情况是值得深思的。 占收入或消费的百分比份额 (世界银行 : 〈 1994 年世界发展报告〉 , 表 30,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4 年) ----------------------------------------------------------------------- 最低的 20 % 最高的 20 % 最高的 10 % 基尼系数 中国 1990 年 6.4 41.8 24.6 美国 1985 年 4.7 41.9 25.0 日本 1979 年 8.7 37.5 22.4 英国 1988 年 4.6 44.3 27.8 法国 1989 年 5.6 41.9 25.0 德国 1988 年 7.0 40.3 24.4 最低的 20 % 最高的 20 % 最高的 10 % 中国 2001 年 4.7 50.0 33.1 44.7 美国 2000 年 5.4 45.8 29.9 40.8 日本 1993 年 10.6 35.7 21.7 24.9 英国 1999 年 6.1 44.0 28.5 36.0 法国 1995 年 7.2 40.2 25.1 32.7 德国 2000 年 8.5 36.9 22.1 28.3 (世界银行 : 〈 2006 年世界发展报告〉 , 表 2.8,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年)   世界银行公布的这两个统计数字说明 , 在贫富悬殊问题上社会主义的中国比发达资本主义的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要严重。 90 年代以来的中国的最低和最高两个 20 %之间的差距呈现会扩大趋势。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共同富裕的问题,不能解决好效率和平等的原则关系 ,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保障社会安定将遇到相当大的麻烦 , 也势必影响长期稳定和持续的经济发展。 1995 年 9 月 28 日中共中央《建议》已经指出在全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同时 , 地区发展 , 差距扩大、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别悬殊 , 中共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 :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 在分配更加注意公平。保护合法收入 , 调节过高收入 , 取缔非法收入 . 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 , 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 , 整顿分配秩序 , 逐步逆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单行本 , 第 38-39 页,人民出版社, 2007 年版)可见,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贫富差距扩大同再的问题,已经到了关系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的地步了。 D. 保障可持续发展是一项极其严峻的挑战 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 :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方针,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机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下生产生活 , 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 (单行本 , 第 16 页,人民出版社, 2007 年版) 我们面临着发展速度和环境质量、生活质量、人口素质改善的严重矛盾。 以下一些指标取自 2006 年世界银行发展指标报告是需要非常重视的。如 : 环境质量 : 二氧化碳排放量人均吨数 二氧化碳排放量人均吨数 : 中国 1990 2002 美国 1990 2002 2.1 2.7 13.9 20.2 获得改善水源的人口比重占人口的 % 中国 1990 2002 美国 1990 2002 70 77 100 100 使用改善卫生设施的人数占人口的 % 中国 1990 2002 美国 1990 2002 23 44 100 100 有机污水排放量 千克 / 日 1990 2003 1990 2003 中国 7,038,131 6,088,663 美国 2,565,226 1,897,480 土地使用 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的 % 人均耕地面积 ( 公顷 ) 中国 1990 2005 2001-03 16.9 21.2 0.11 美国 1990 2005 2001-03 32.6 33.1 0.60 化肥消耗量 ( 千克 / 公顷 , 可耕地 ) 中国 1989-91 2000-02 美国 1989-91 2000-02 2222 2578 1006 1101 颗粒物浓度 ( 每立方米中 10 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的毫克数 ) 1990 2002 中国 113 80 美国 30 24 大气污染 国家城市数 颗粒物 二氧化硫 二氧化氮 毫克立方米 毫克立方米 毫克立方米 2002 1995-2001 1995-2001 24( 中国重庆 ) 137 340 70 3( 美国洛衫矶 ) 36 9 74 生活质量 卫生保健支出 (2003 年 ) 占 GDP 的 % 人均美元 占 GDP 的 % 人均美元 中国 2.0% 61 美国 6.8 5711 卫生保健工作者 ( 医生护士接生员 ) 密度 ( 千人拥有 ,2003-04) 中国 2.7 美国 13.2 可再生内陆淡水资源 , 人均立方米 (2004) 中国 2170 美国 9535 人均石油千克当量 1990 2003 中国 775 1094 美国 7772 7843 机动车每千人拥有量 1990 2003 中国 5 15 美国 758 858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 % 1990 2004 中国 27 40 美国 75 80 人口素质 大学教育占相应年龄组的 % 中学教育占相应年龄组的 % 中国 2004 美国 2002 中国 2004 美国 2004 15 83 70 95 E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改变二元结构需要付出高昂的学费 如何搞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 这是一个完全崭新的伟大试验 , 资本主义的一套有用的应当借鉴 , 但决不能照搬。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负面影响对推行改革开放 ,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无干扰。习惯势力、保守思想、改革过程中受到利益损害的集团及个人的不满情绪对转轨观望以至消极抵制。还会有一些人乘机混水摸鱼以图私利者 , 给改革转轨大抹其灰。加上转轨没有经验 , 无先例可行,有可能出现失误。所有这些说明中央提出的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 , 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 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之事。要求建设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曲折是不现实的。问题是不要有大的反复 , 有了缺点和失误及时纠正 , 以免学费的代价不要太高。借鉴当代世界各国改革的经验教训 , 这里尤为重要的关键是必须切实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 协调好经济改革、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的关系 ; 必须坚持实事求是 , 实践第一和社会生产力第一的检验标准。 F. 在实现现代化的同时保持社会主义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 布热津斯基在《大失败》一书中曾预言说 : 在今后的数十年中 , 一个更加现代化、更加强大的中国可能会在世界政治和经济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在指导中国进行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复兴过程中 , 共产党统治者们也在经历着一场指导思想方面的重大变革。他们的主要观点 , 甚至他们的政治语汇愈来愈不像一个自称代表了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政党所应有的东西 , 而更像一个代表了正在中国兴起的、商业阶级专政的和致力于现代化政党的特点。中国正在发展着的、有时甚至是腐败的商业共产主义 , 几乎不能当作社会革命的楷模。在将来的某一时刻 , 几乎可以肯定就在一、二十年内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必然要面临生产上的富有创造性的社会经济多元化与反对政治多元化的一党专政互不相容的情况。在中国 , 取得经济成功所付出的代价是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淡化。中国政权努力使自己的国家迅速进入环太平洋繁荣国家之列的努力很可能成功而不是失败。然而 , 要取得成功 , 它采取的政策就必须与马列主义的理论越来越远 , 而与其非共产党邻国的经济上十分成功的政策越来越相似。商业的、部分腐化了的共产主义可以获得很高的增长率 , 但意识形态方面的正统观念必须大大淡化。中国经济上的成功将要求进一部摒弃马列主义学说。 ( 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著 , 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 : 《大失败 ---- 二十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 , 第 175 、 235 、 273 、 295 页 , 军事科学出版社 ,1989 年)      最有力回击布热津斯基一厢情愿的预测是中国政府和人民以实际行动 , 坚持改革开放。如果在我们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的同时 , 也是社会道德的大沦丧、政府官员的大腐败、传统美德的大抛弃 , 封建腐朽的大泛滥、拜金主义大流行 , 那岂不是不幸被老外言中了 ? 那不是自我演变了 ? 我们不能再也走穷社会主义的老路 , 再也不能重捡起阶级斗争为纲的大棒 , 高唱唯意识形态论。但是 , 我们绝不能以淡化、软化精神力量和弱化文化道德素质换来现代化 , 如果那样 , 就不会是社会主义的四化。 G. 新世纪以来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实际上被推上了前台   冷战结束后全球经济和政治的激烈竞争已见端倪。新世纪以来火药味更浓了。和苏联在前台不同 , 新世纪以来的新形势越来越显示中国的社会主义被推上了前台 , 成为不同社会制度的一极。中国总理 1995 年 9 月 35 日在九五计划和远景目标的《说明》中说 : 我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与科技方面占优势的压力 , 如果搞得不好 , 这种差距还有可能扩大 , 某些西方大国不愿意看到中国按照自己的发展模式所取得的成功 , 总是想方设法对我国进行牵制。这种情况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有些人很清楚中国的进一步强大 , 中国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壮大对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 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将意味着什么。前面提到的布热津斯基 1993 年出版了一本《失去控制 : 21 世纪前夕的全球混乱》的书 , 书中称 : 从总体来看 , 必须说中国取得的成绩是极为令人钦佩的。 . 如果这种速度保持下去 , 到 2010 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四个经济大国 , 仅次于美国、欧洲和日本。经济蓬勃发展、军事力量强大而又日益成为国际关注目标的中国 , 面前可能摆着三种全球性战略选择 :( 一 ) 中国即使非常务实 , 实行可以称为商业共产主义的政策 , 但仍称自己属于共产主义制度 , 在这种情况下 , 它可能非常有意识地扮演世界穷国领袖的角色 , 与以美国、欧洲和日本为首的捍卫现状的联盟对抗。第一种选择无疑地将在世界许多地区引起反响。中国目前执行的政策在某种程度上似乎就是朝着这一方向发展。( 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著 , 潘嘉玢、刘瑞祥译 : 《大失控与大失败》 ( 原名《失去控制 :21 世纪前夕的全球混乱》 , 第 207-209 页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1994 年 ) 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美国参考》 11 月 27 日(美国时间 26 日)少有地发表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 (NIC) 在《 2025 年全球趋势:世界格局变化》报告摘要和评论。这份报告完成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和奥巴马走马上任前 , 显然带有影响新政府决策的意图。报告假定美国仍然是最强大的国家,但其领导能力会有所减弱。由于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削弱,美国在外交政策与国内重大项目之间可能必须进行一些取舍。报告说,在今后 20 年内,预期中国将比任何其他国家产生更大的世界影响。如果目前趋势继续下去,至 2025 年中国将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和主要军事强国。中国还可能成为最大的环境污染国和自然资源进口国。 报告全文 ( 英文 ) 载于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网站: http://www.dni.gov/nic/PDF_2025/2025_Global_Trends_Final_Report.pdf 可以看出,美国已经不是仅仅将中国看作潜在的对手,而是浮上水面的主要竞争对手,我们在高歌美中关系谁也离不开谁是千万别忘记了这份报告。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评论(07-11)|9946 次阅读|0 个评论
后2008国际经济、政治、军事态势初步分析
guyz101 2008-11-16 18:27
顾又彰 2008年11月14日 1、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新变化 2008年已经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会因发生的几件重大事件对世界经济、政治和军事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而载入史册。中国国内方面:1)年初南方的严重冰雪灾害;2)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3)台湾地区选出新的领导人,两岸关系缓和并呈现积极的变化;4)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和残奥会。国际方面:1)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金融动荡和经济危机,首当其冲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采取的应对行动已经事实上部分抛弃了他们奉为经典的自由市场理念;2)世界各国联合维护世界金融稳定;3)世界各国纷纷寻求与中国的战略合作,中外关系的深层对抗态势发生微妙变化;4)奥巴马当选美国新一任总统,所受到广泛关注和支持的程度历史罕见。 综合上述情况,初步对未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做以下几方面的展望。 ( 1)人类在自然面前的弱小和无奈通过重大灾难的演示得到更加广泛而深刻的认识和接受。人类文明发展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加强人类的自我保护将更加深入人心。人类将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与自然和谐相处和人类的自我保护上,面对人类共同挑战是今后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2)西方国家对资本主义精神、自由市场信条的反思和反动将由思想学术界发展到社会和政府层面。新的国际金融秩序、经济秩序、政治秩序和军事秩序将经历重新洗牌。因为人们忽然发现,全球化趋势不仅仅是经济和金融上的,而是有着更丰富的内涵。新的全球化趋势将以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融合为基本特征,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谅解与合作将加强。然而矛盾的根源并没有消除,只是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弱化了,而源于生存利益和生存空间之争的矛盾会得到强化。如果国际社会的组织力量无法遏制这种矛盾的进一步恶化,矛盾的爆发则不可避免。值得相信的是经过痛苦、复杂甚至残酷的过程之后,人类社会必将迎来更加和谐的曙光。 (3)美国和中国将更加容易取得合作和谅解,意识形态的分歧趋于缓解。长期由美国主导的台海局势将变得由两岸互动和博弈来主导。中美的矛盾冲突将更大程度体现在自然资源占有和消耗的不平衡上、产业结构的不平衡上、贸易的不平衡上和全球市场份额不平衡上,这些矛盾未来的发展具有不确定性。 (4)中国将在全球事务上取得更大的话语权和权威性。中国地缘政治和军事环境将得到改善。中国与美国、欧洲、澳洲、非洲、中东的合作关系会得到加强。但世界会强加给中国更多的责任义务,也会产生新的矛盾。中国要从这些矛盾和压力中摆脱的唯一途径是建立更加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影响力和威慑力,同时强化文化辐射力。中国的军事存在将扩大范围。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在建设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和谐社会取得实质性进展,老百姓富裕程度大幅度提高,同时资源消耗控制在适度范围。 (5)美国未来的变化将是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格局变化的关键。这一次奥巴马和美国民主党的执政将会对美国进行实质性的变革,而这种变化会朝着理性和善意的方向发展,但可能不会一帆风顺。美欧关系变数增加,而与其他地区的矛盾暂时可能趋于缓解。美国传统的霸权形式即军事强权和金融掠夺会被遏制和弱化,主动联合中国维持其霸权地位的动机可能出现。 2、世界军事对抗格局的新变化 以上从偏于乐观的方面分析了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在肯定乐观目标的前提下应该看到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一个民族主动纠正自己的文化信念、生活哲学和发展模式非常不容易。因此未来几十年老矛盾可能加剧,新矛盾不断发生,军事对抗的格局更加复杂化。乐观的预期以经历更加悲观的现实之后才达到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如经历二次大战后,人类的历史才步入一个更加文明的新纪元。 首先传统的军事对抗格局继续存在,大国之间的矛盾时有激化,冷战时期的格局有可能再现,且呈现出多极化特征。主要表现在美欧、美俄、美中、中俄、中印之间。各大国在非洲和中东的争夺也有可能白热化。这个层次上的冲突将主要以军备竞赛和军事威慑的形式存在。不过一旦发生现实的军事冲突,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其次,由于世界各大经济体维持体量和战略纵深、保持独立性的要求更加强烈,大国对内部分离主义势力会采取更加强硬的态度,对周边小经济体的兼并欲望会变得强烈。小经济体集中区域可能有“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趋势。因此,内部冲突和地区军事冲突的问题会更加突出。随着大国军事存在的撤离,非洲、中东、巴尔干地区、朝鲜半岛、独联体地区可能成为自由主义火药桶。
394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技期刊面临的挑战及发展机遇
suqing1961 2008-10-9 14:06
陈广仁,苏 青 本文将在《科技导报》2008年第19期上发表 进入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新时期,中国科技期刊既面临严峻的挑战,也迎来了创新发展的历史机遇。 1 明晰科技期刊功能作用, 承担科技强国历史责任 期刊自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传承优秀文化、推动人类进步的重任。经过 400 多年的发展,期刊的功能不断丰富和拓展,已全面服务于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发展。科技期刊是科研成果的主要载体,是科技交流的重要园地,是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国家科技竞争力的标志。促进科技期刊发展,不仅是促进出版事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加强学术建设、推动科技发展、激发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社会进步的需要。 科技期刊是反映一个时代及一个国家科技创新水平的窗口,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水平和轨迹可从其创办的科技期刊的数量和质量上得到反映。从数量上看,中国科技期刊占全国期刊总数的一半多,成为世界上数量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科技期刊大国,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数量规模、门类比较齐全、基本满足科技发展需要的科技期刊体系。从质量上看,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距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要求还有明显差距,目前还缺少具有国际影响的科技期刊,未能有效传播中国科技创新成果,影响了中国科技进程和国际影响力的持续提升。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非常重要的要素、环节和平台,科技期刊不仅是创新人才培养和成长的园地,科技创新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还是创新知识获得运用的必要条件。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稳步推进不仅为科技期刊创造了新的良好环境,也给科技期刊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科技期刊必须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由科学记录本、科学备忘录转变为科学创新启示录、科学评议书;要根据科研重心的转移来创新期刊内容、关注前沿进展、预测科技趋势,以形成相互推动、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过程。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实力的重要方面。科学技术乃是强势文化及第一生产力,相应地,科技期刊拥有引领科研方向、凝聚科技力量、汇集创新成果的科技制空权,在提升国家文化实力、创新动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具有强大文化软实力的国家,能够孕育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科技期刊。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时期,中国正由科技大国走向科技强国,科学技术发展进入重要的跃升期,科技期刊迎来了新的发展历史机遇。科技期刊界必须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提高自身竞争力,谋求快速发展,充分展现科技期刊的核心价值、重要功能和社会责任,为科技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2 端正科技期刊办刊理念,引导科学技术创新发展 科技期刊承担着确认科学发现优先权、传播科学知识、积累科学文化、促进成果转化、引导科技创新的重任,还承载着学术评价、学科建设、学风净化、人才培养、交流合作等重要功能。但是,在现实中国,科技期刊的许多功能和作用还没有完全体现或发挥出来,受社会转型、市场经济、学术浮躁、量化评价等影响,科技期刊的功能有被异化的苗头和趋势,完善期刊评价体系、促进期刊回归本源成为迫切任务。 科研成果量化考评方法的推广、科技期刊量化指标的引入,期刊界对检索期刊收录、相关引证指标、核心期刊目录等重视度的日益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科技期刊的发展动力。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他引率、基金论文比、国际论文比、参考文献量、平均引文数等指标,可从不同侧面、不同程度上反应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但却不能完全代表其科技影响力。学术水平是科技期刊质量的主要衡量指标之一,科研论文是学术期刊的基础,论文质量是学术期刊生存发展的根本,应把提高刊载论文的学术水平作为学术期刊质量建设的核心内容,以此提升中国科技期刊在全球科技发展和文献交流中的影响力、贡献率。 当前,科技研究重心由化学、物理学等传统学科向生命科学等新型学科转移的趋势日趋明显,而中国科技期刊并未跟上这一科技发展潮流,在反映学科发展变化、引领科技创新、体现前沿进展等方面还不尽如人意,为此,应学习、借鉴国际一流学术期刊的办刊思路,加强作者、审稿人、读者、编辑四位一体的学术期刊队伍建设,遵循以科学发现优先权、学术规范、同行评议为核心的学术期刊规则,严格审稿程序,强化国际审稿力度,健全编辑、出版、营销、传播机制,动员并团结科技共同体成员承担期刊发展重任,促进科技期刊乃至科学研究的繁荣和发展。 3 顺 应出版改革形势要求,促进科技期刊发展繁荣 随着市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出版业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文化水平、传媒技术、运行机制、国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其 宏观管理层、微观操作层都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制度创新和机制再造,在重塑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加快政府职能转移等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从根本上消除束缚出版业发展的制度障碍,为观念创新、内容创新、技术创新、经营管理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前,体制机制创新已经成为出版业发展的根本问题 。 2006 年 7 月,新闻出版总署印发了《关于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对实行事业体制的公益性出版单位和转企改制的经营性出版单位的改革目标、根本任务提出了相应要求。从出版管理层面看,中国科技期刊目前仍处于出版审批、主管主办的计划体制管理状况,科技期刊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探索、完善并实施 符合科技期刊自身发展规律的体制机制改革势在必行。 图书等出版物的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试点单位成功经验的不断推广,既增强了科技期刊创新发展的紧迫性,也给科技期刊创新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同时还引出了诸多科技期刊改革发展新的探索课题。受历史、经济、文化条件的限制,中国期刊出版偏重教育出版、大众出版,而对学术出版、专业出版的服务功能及其重要性还认识不足,科技期刊在出版业和国家科技文化战略中的科学定位尚未形成共识;面对出版发行体制改革持续深化的宏观政策环境,科技期刊的体制机制如何变革,是出版界和科技界共同关注、需要探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科技期刊出版有其特殊性,在推行出版体制改革、促进出版事业市场化的进程中,要在政策上对科技期刊给予倾斜和扶持,确立其公益性事业地位,建立健全促进其发展的相应配套政策,探索建立符合其自身发展规律的体制机制。出版管理部门应根据科技发展趋势,在从严审批新刊的同时,每年新批一定数量的新兴学科、热门学科或有特殊需要学科的科技期刊。科技期刊界要正确审视发展的内、外部形势,抓住机遇,改革创新,乘势而上,积极推进科技期刊的发展和繁荣。 4 适应出版方式变革需要,推进期刊网络化建设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信息的生产模式、传播方式、传播速度、覆盖范围和应用方式等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数字化、网络化给期刊社原有的编辑、出版、管理、经营模式带来了重大影响,科技期刊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较之纸质版期刊,数字化、网络化科技期刊具有信息传播快捷、覆盖范围广泛、各方便于互动等优点,因而是对期刊整个编辑业务流程、编排格式体例、出版传播方式的一种革命性的整合和再造;它模糊了编辑、印刷、出版之间的界限,淡化了刊与期的概念,改变着期刊的信息采集、内容编排、形式表达、媒体组合、信息链接等方式,在数字化、网络化处理中把刊载内容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和功能,为编辑工作的创造性思维、期刊样式的精致化设计、读者定制的个性化需求等提供了广阔空间。 当前,中国的一些期刊在数据库和数字期刊平台建设以及网络期刊、电子杂志、手机杂志创办等方面已经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其出版正以纸质版、影像版、光盘版、电子版、网络版等多样化形式发展。但是,由于受发展思路、体制机制、技术手段、人才资源、经营管理模式等制约,对于如何把现有的内容优势转化为信息化条件的传播优势还缺乏可行的手段,许多期刊利用数字化创新期刊反应模式的动力不足,在期刊数字化进程中居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科技期刊的网络化发展大致经历复制纸质版内容并搬上网络、编制首发信息和形式创新的期刊网络版、创立原创性网络门户期刊 3 个阶段。目前,国际主流科技期刊已全面实现编辑出版的数字化、网络化,而中国科技期刊的网络化出版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网络化的水平、程度、时效、绩效较低,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极大。出版管理层已将推动传统期刊实现数字化转型作为工作重点,通过实施数字出版基础项目建设、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来推动出版界数字化出版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中国科技期刊应抓住机遇,本着开放进取的态度,努力推进全文电子化,大力发展网络学术期刊,逐步实现开放存取,努力适应国际期刊界网络化出版的发展趋势。 5 重视科技期刊品牌建设,促进科技期刊国际化 随着经济和信息的全球化、科技 - 文化 - 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中国科技期刊出版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科技期刊的国际化竞争,具体表现在人才博弈、资本博弈、理念博弈等方面,其核心是争夺科技话语权、优质出版资源和期刊市场份额。中国大多数科技期刊国际化程度较低,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不高。面对内外夹击日益严峻的生存竞争局面,中国科技期刊应从战略层面制定与国际出版业接轨的体制创新目标和实施方案,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扩大中文期刊的国际认可度和科技影响力,以较快速度走向国际化,继而提高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应该注意的是,科技期刊国际化的最终命运取决于其学术水平、科学质量、历史价值、品牌效应。品牌是彰显 科技期刊内容质量、服务品质、产品价值、市场信誉的特定标志,是科技期刊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坚实基础。面对国际化的竞争压力,中国科技期刊界必须创新办刊理念、找准期刊定位、提高内容质量,秉承理性、务实、开放、进取、创新的科学精神,塑造科学共同体认可且特色鲜明的核心价值观,锁定作者、读者和编者的认同和忠诚,保持兴盛持久的发展活力和动力,坚定不移地走品牌建设、国际化的发展之路,努力创办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品牌科技期刊。 6 加强期刊集团化建设,确立市场竞争优势地位 出版业的集团化发展,就是通过整合人才、信息、资金、物流等资源,实现业务重组、市场拓展、潜力深掘、优势互补、合纵连横,以达到规模发展、集约经营、做大做强的目的,继而提高出版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取得最大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期刊集团化发展既是国际出版业经验的总结,也中国出版体制改革的要求,更是科技期刊发展的形势所迫。当前,中国科技期刊呈现实力弱小、格局分散、管理多头、效益不佳等局面,多数科技期刊资源利用率较低,尚未形成相对稳定的、符合期刊发展规律的市场盈利模式,没有具备进行市场化运作及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受数字化、网络化发展趋势的冲击,纸质出版物及其广告收入大幅萎缩,期刊出版的业务形态和结构将产生巨大变化。科技期刊通过强强联合,打造专业化信息平台,创办有影响力的网络期刊,建立新型的数字化、网络化出版业态,打造现代化商务渠道,有利于朝着集群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继而提高科技期刊的竞争力,并在市场经营中 取得更大的主动权。 目前,一些期刊出版单位已在组稿、编辑、出版、印刷、营销、广告经营、财务管理等方面探索并实践着集群化模式,但大都存在集而不团问题,从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转移的阶段性目标还远未实现。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重点是继续推进经营性出版单位的转企改革和股份制改革,通过跨地区跨行业联合、兼并、重组和股份制改革,重点培育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出版发行传媒企业,以提高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经营水平。因此,科技期刊界的首要任务就是转变观念,认清所处的改革形势和政策环境,及时掌握与改革相关的政策动向和改革试点单位的最新进展,为蓄势待发的科技期刊体制机制变革、集团化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个人分类: 编辑心得|5831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2: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