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论文答辩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祝贺我的学生屈侠博士论文优秀,且5个盲审优秀
热度 4 hgiap 2011-5-18 23:29
http://www.iap.cas.cn/xwzx/xshd/201105/t20110516_3133098.html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报告会(屈侠) 2011-05-16 | 【 小 中 大 】 【关闭】 论文题目:热带印度洋海温对南亚高压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影响及其数值模拟 答辩人:屈侠 指导老师:黄刚 研究员,黄荣辉院士 答辩委员会主席:丁一汇 院士 答辩委员会成员:李维京 研究员,王绍武 教授,肖子牛 研究员, 张人禾 研究员,张庆云 研究员,布和朝鲁 研究员,李双林 研究员,陈文 研究员 答辩地点:中关村二楼会议室 答辩时间:2011年5月16日上午9 点00分 祝贺我的学生屈侠博士论文优秀,且5个盲审优秀,向他表示祝贺,特别是5年硕博连读,苦尽甘来。。。祝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附他目前发表的论文: 1 Huang Gang,Qu Xia,Merdional Location of West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in Summer in IPCC AR4 Simulation,Transactions of Atmospheric Sciences,,2009,32(3),351-359 黄刚,屈侠,IPCC AR4 模式中夏季西太平洋副高南北位置特征的模拟,大气科学学报,2009,32(3),351-359 2 黄刚*,屈侠,王鹏飞,气象数据分析和诊断可视化平台的设计和构想及其在互联网络上的实现,大气科学学报,2010,33(2):153-159 Huang Gang,Qu xia,Wang Peng-fei,Design of metrorological data analysis and diagnosis visualization system and its realization on the internet.Trans Atmos. Sci.2010,33(2):153-159 3 Huang Gang*,Qu Xia,Hu Kaiming,The Impact of tropical Indian Ocean SST on South Asian High in Boreal Summer,AAS,2011,28(2),421-432,:doi:10.1007/s00376-010-9224-y (SCI) 4 Xia Qu,Gang Huang*, Impacts of tropical Indian Ocean SST on the meridional displacement of East Asian jet in boreal summer,accepted b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2011 (SCI) 5Kaiming Hu,Gang Huang*,Xia Qu,Ronghui Huang, The Impact of Indian Ocean variability on high temperature extremes across south of Yangtze River Valley in late summer ,accepted by AAS 2011,doi:10.1007/s00376-011-0209-2 (SCI)
个人分类: 课题组相关|4699 次阅读|3 个评论
感受地球科学学院的硕博士论文答辩!
热度 1 jiekevin 2011-5-18 18:29
时间:2011.5.18下午13:30-17:30 地点:地球动力实验室 人物:硕士生:李会军、雒毅 博士生:李小诗 评审委员:曹代勇(中国矿大教授,博士生导师),侯泉林,琚宜文,吴春明等 报告题目:雒毅《淮北煤田典型勘探区现今地温场特征与主控因素及其应用》 李会军《煤变形与其产气机理研究-以沁水盆地南部为例》 李小诗《两淮煤田构造煤大分子-纳米级孔隙结构演化特征及其变形变质机理》 一些收获: 1、三位研究生论文内容都很丰富,支持数据量多,论文结构逻辑性强,很系统,可见他们都做了很具体的科研工作,经历了实验室研究的过程,(李会军还自己设计了实验方案,李小诗更是分析了纳米级孔隙的样本);三位口头表述都比较流畅,首先表明对自己的论文相当熟悉,且之前也参加过很多科研报告会,故表达都很大方,自然,看得出他们都很享受自己的科研成果,这就是所谓的“充实”(研究生该走过的路)。 2、领略了专家的风采和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曹代勇教授(煤田地质专家),他一直强调研究论文中的样品需要原生的,需要在同环境背景(产地,物理条件等)下的样品对比才更严谨更有说服力,我很认同这一观点。侯泉林老师和琚宜文老师是三位研究生的导师,他们除了把握细节更注意学生研究工作的逻辑性和系统性,还有唐老师总能提出一些新的问题,感觉他总能看到科研工作中的岔路口,把大伙从前面拉回来重新认识一个事物。 3、做科研要真正享受它的过程才能感觉到充实;要做足前期工作,包括广泛阅读文献和野外实践,必须坚持下来;多与老师和同行交流,使自己的认识更系统,更深入,更严谨;勤于思考,要用逻辑来解释问题,同时逻辑够不到边的地方要留出探讨的余地;理论最好用实践结果来验证一番,要知道验证方式是多样的,自己可以选择和设计;不放过细节,包括论文中的图片大小、颜色,字体等。 现在要做的就是抓紧自己的时间,向前冲!呵呵
5679 次阅读|1 个评论
研究生答辩
热度 1 zhuchaodong 2011-5-16 22:53
5月14日下午,我有1个博士研究生,1个硕士研究生,1个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在动物研究所进行论文答辩。原计划选择C101作为答辩会场,可以让答辩委员和研究生有个宽敞的环境,享受答辩的过程。结果小小的会议室,一下去了60余人。我在所里这么多年,很少见到这么多人对研究生论文答辩这么感兴趣。估计这几个学生的选题围绕分子系统学,开展了一定的交叉学科的研究,因而吸引了思路活跃的学子。 这次答辩我最后还是有几点想法,简要列出如下 - 1)研究所是培养研究型人才的地方,我还是希望来组里的学生,利用有限但难得的平台,逐步培养对学科的兴趣,至少了解研究的过程,争取能够享受这个过程; 2)导师和学生教学相长:导师可能涉足的领域宽些,某些领域研究得深些;研究生则可能在自己专门的领域看得文献要多,获得的研究数据要多; 3)研究工作贵在坚持:没有人天生就会做特定方向的研究。经过和导师反复研讨后的方案,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需要一起努力,持之以恒; 4)研究生要有一定的独立性:导师提出的方案,有一定的数据、一定的创新性,学位论文一般可以过委员会。但是如果研究生能够在导师方案的基础上,突破一下,则很可能产生学术论文。 5)研究工作可以考虑一定的交叉成份:不同学科的发展角度、理念、方法不同。适当的交叉,可能提供新的思路。我一般建议研究生首先在一个方向坚持做一段时间,然后考虑引入不同但可能促进已有方向的工作。 再次祝贺罗阿蓉、李文甫、宋奇通过论文答辩。我也感谢他们在我实验室期间的辛勤工作。祝愿他们在以后的研究或工作中一切顺利。
个人分类: 研究生培养|5445 次阅读|2 个评论
论文答辩农忙季节“联合验收机”创新速度
热度 8 黄安年 2011-5-16 18:26
论文答辩农忙季节“联合验收机”创新速度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5 月 16 日发布 现在什么都讲争优创新 , 每年五月是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论文答辩的农忙高峰季节,由于大规模扩张带来的经济和学术收益的驱动效益 , 每年这时候需要答辩的人数一再创新高 , 也有答辩形式的新点子 , 创造“联合验收机”的创新速度。 最近有学术圈内朋友告诉我 , 一次参加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在一个上午多达 9 人 , 令我这个近年没有参与农忙收获之辈惊讶不已。在八、九十年代 , 一个上午按照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三人最多四人已经需要仔细运筹了 , 这涉及论文答辩的基本程序在顺利情况走完的时间是难以过于精简的 , 例如答辩委员会主席宣布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导师介绍答辩人的基本情况 , 答辩人的基本陈述,答辩委员提出问题 , 答辩人的答辩,答辩委员会讨论和合议,复会宣读答辩委员会决议等。如果一个人需总共 45 分钟时间 , 那么四人就是 180 分钟,即整整三个小时 , 一个上午也就差不多了 , 如果平均一个人 30 分钟,那么 9 个人怎么也得 270 分钟,就等于连续 4 个半小时 , 连上卫生间的时间也没有了。 当然现在什么都讲速度,这一个上答辩 9 人的速度实在令我感到赶不上这样的速度。别的不说 , 答辩委员仅仅看这 9 篇学位论文 , 一篇论文三万字 , 也有近 30 万字 , 九个主题论文 , 加上同期的其他论文 , 把答辩委员看得昏头昏脑了。当然,久经沙场的委员们也有办法,论文只看一头一尾和引文和前言就心中有数了 , 在这种情况下 , 能够严格把关 , 天晓得。 笔者对集中安排答辩的行政化做法一直持有异议。依笔者之见 , 理应成熟一个 , 答辩一个 , 这样有利于确保质量。可时下 , 主管部门和导师们也得考虑“经济效益”和答辩委员们的时间安排。如果“农忙季节”状况有实质性改变 , 确保验收关是困难的。
个人分类: 教育改革思考(07-11)|4244 次阅读|14 个评论
论文答辩不过关者,杀!
热度 20 gfcao 2011-5-10 14:08
今天下午学校组织登山,登山前发几句议论。 -------------------------------------- 现在的论文答辩基本上成了一个过场,无论学生事先有没有准备,答辩时的表现如何,都是一概让过,学生间代代相传,大多知道了这个情况,所以很多学生完全不把答辩当回事。学术型研究生(包括硕士、博士)答辩情况要好些,学生总体上还算认真准备了,但教育硕士情况不容乐观,也许是数学学术论文不仅需要陈述结果,还得阐明证明的主要思想,很难完全照着稿子读。而教育硕士都是中小学教师,平时工作很忙,觉得没时间准备,所以答辩时的表现不尽如人意,表现出色者极为罕见。 我本人不是搞数学教育的,但我对数学教育比较有兴趣,因为我们有师范专业,也招收数学教育硕士,中小学数学教育与大学数学教育有相通的地方,大学数学教育能否顺利开展,与中小学数学教育不无关系,所以这些年,我渐渐地开始介入这个领域,曾带过几个数学教育硕士。按我最初的想象,数学教育硕士应该在某些方面强过学术型硕士,因为前者基本上是中小学教师,他们在教育一线有过多年的教育经历,对数学教育有着直接的体验,通过理论上的学习与提高,应该可以写出像样点的论文,但实际的情况并不完全像我想象的那样,可以看出来,有些教育硕士完全没把做论文与答辩当回事。 上个星期,我参加了两个组的教育硕士论文答辩,坦率地说,这一届的论文质量与往年相比有所下降,一些学生答辩时的表现也令人失望,答辩委员问他论文中涉及的概念时,学生声称忘了,你自己论文里的基本概念你怎么能忘了?除非你是抄来的,而且抄写时也没好好领会,否则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 答辩中普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学生完全照着事先准备好的答辩稿念,或者对着电脑屏幕念。我问学生:“你们平时上课也是这样吗?你知不知道 PPT 与黑板或老师的讲解之间是什么关系?”按理说,作为教师,应该知道 PPT 、黑板及老师讲解是互补的关系,老师上课如果照着 PPT 读,其效果可想而知。在中小学教师中出现答辩时照着 PPT 读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是如此的普遍,实在是一件令人疑惑的事情。我对学生说:“攻读教育硕士学位本来是一个提高自己的大好机会,可以借此思考一下平时没时间思考的问题,但你们的目的似乎不是这样的,如果我是中学校长,我不鼓励你们读这样的硕士,纯粹在浪费时间与金钱。” 有些人认为中小学教师不需要多高的水平,我觉得大错特错,为什么我们的中小学教育总是陷在应试教育的泥潭里不能自拔?仅仅是教育体制的问题吗?考试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必不可少的,高考选拔式考试制度不可能取缔,否则老百姓的子弟就再也没有了公平竞争的平台,教育的根本还在于教师。我们的中小学数学教师有多深的数学修养?他知道多少数学史?他能把一个数学概念的来龙去脉讲清楚吗?他能把他所讲授的一门课程的前世今生说清楚吗?他懂得多少教育学、心理学?而身为教师,这些都是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遗憾的是,老师们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他们最关心的是课程考试能否过关,怎样把一篇论文应付过去,并非真的想借读书的机会好好充实一下自己。长此以往,学历层次提高了,可数学修养、教育学修养却在原地踏步,如何提高数学教育水平?同学们可能不服,说我站着说话不腰疼,更有甚者,说不定还要跟我叫板:“你来中学试试,跟我比比,看谁教的班级升学率高。”也许我去中学教书真的没你教的班升学率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可以把一个概念的来龙去脉讲清楚,即使我不清楚的,我也会把他们弄清楚了再去讲,我会让学生知道,我们为什么要思考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如何从特殊现象中发现一般规律从而建立一般的理论?如何通过对一些问题或现象的分析大胆地做出猜测?如何科学地验证你的猜测?等等。请问老师们,你们是这么上课的吗? 周末本来另有事情,但心里牵挂着教育硕士的答辩,所以还是去听了听,感觉问题多多,学生根本没有重视,本来在预答辩时导师提出了不少修改意见,但有些学生未做任何修改,以为答辩就是照着 PPT 念一遍就行了。在答辩委员会讨论时我建议要严格把关,太不像样的不妨杀掉,否则以后的情况会更糟糕,最终有几个同学的答辩没能通过。开了杀戒后果然立竿见影,第二天高校教师专业学位答辩情况好了很多,大家知道了教育硕士答辩有几个没能通过,连夜准备,表现远好于教育硕士。由此可见,不是不能做好,就在于你重不重视,愿不愿意做好。
个人分类: 教育点滴|12070 次阅读|52 个评论
[转载]研究生论文答辩要求及表格下载
zhao1198 2011-4-25 18:03
研究生论文答辩要求及表格下载 2010-09-02 点击: 773 1. 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暂行办法 2. 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暂行办法 3. 博士答辩表格及要求汇总.rar 4. 学历硕士答辩表格及要求汇总.rar 5. 高校教师、农业推广在职硕士答辩表格及要求汇总.rar 6. 经济管理学院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的通知 责任编辑: 王军智 最后更新时间:2011-03-17
个人分类: xn|0 个评论
Priyantha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热度 1 罗帆 2010-6-5 08:24
2010 年 5 月 20 日 下午,在教 4-809 教室,罗帆教授指导的全日制留学生 Priyantha 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由华中科技大学王宗军教授担任主席,武汉大学海峰教授、武汉理工大学谢科范教授、王虎教授、孙泽厚教授、喻金田教授、罗帆教授担任委员,陈云讲师担任秘书。 答辩会议程序是先由学生简要介绍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方法、结论和创新点,再由老师依次提出相应的问题,然后学生回答问题,最后由答辩委员会讨论,确定参加答辩的研究生是否通过答辩。 Priyantha 的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chievement Motivation, Job Satisfaction and Performance of the Administrators in the Sri Lankan University System ”。 在相关研究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模型和理论假设;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了斯里兰卡高校管理人员的成就动机、工作满意度与绩效的相互关系。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检验和识别成就动机的构成因素,并运用克朗巴赫系数进行信度检验;运用皮尔森积差相关和单因子变异数分析,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探讨了性别、年龄、职位和服务年限等变量对高校管理人员成就动机、工作满意度与绩效之间关系的影响;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所建立的研究模型进行了验证性因素分析。研究旨在弄清高校管理人员的成就动机和工作满意度是否预示着今后在管理任务中的绩效,并阐明其因果关系,有针对性地提出管理改进建议。 当天 参加答辩的还有谢科范教授、王虎教授指导的博士留学生。 在各位同学报告论文内容及回答评委提问之后,答辩委员会认真地进行了讨论,一致认为论文选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研究结论具有创新性,达到了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论文的水平,建议授予博士学位。 答辩结束之后,同学们与答辩委员会老师合影留念。 Priyantha在介绍自己的博士论文 Priyantha在回答评委的提问 答辩结束后答辩委员会老师与学生合影
个人分类: 教学花絮|7435 次阅读|5 个评论
2010年医学情报学研究生论文答辩完成
xupeiyang 2010-6-3 17:16
6月3日我所五位医学情报学研究生通过论文答辩 单克隆抗体信息分析可视化应用研究 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 研究生 李海存 导师 许培扬 采用 文献调研法、文献计量学方法、专家咨询法,总结国内外常用科技论文、专利信息分析可视化的方法和信息分析可视化的流程,采用对比分析法对常用的信息分析可视化工具进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单克隆抗体信息分析可视化应用研究, 把握我国单克隆抗体领域发展趋势、研究热点等,同时对分析可视化的效果做简单评价。 词频分析法、引文分析法、共引分析法、共词分析法等文献计量学方法和聚类方法、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是与信息分析可视化结合较为紧密的方法,对比分析对国内外常用信息分析可视化工具进行比较,为开展科技论文和专利信息分析与服务奠定基础。 通过使用 SCIE 和 DII 数据库,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和可视化方法,对单克隆抗体科技论文和专利进行分析。发现美国在单克隆研究领域是占据主导地位,无论是科研论文和专利的数量上还是其影响力上,美国独占鳌头;单克隆抗体领域发展已经进入平稳发展阶段,中国在单克隆抗体研究方面与美国、英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结合单克隆抗体信息分析的结果,提出我国开展单克隆抗体科研的一些建议,同时结合可视化应用的效果,提出进一步开展信息分析可视化研究的建议。 肿瘤疫苗领域的信息分析研究 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 研究生 刘晓婷 导师 许培扬 通过选取相关的数据库作为分析数据源,分析国内外肿瘤疫苗文献、专利以及市场信息,了解肿瘤疫苗研发现状、竞争态势、市场格局,把握国内外肿瘤疫苗的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为我国制定相关政策、研究机构和企业开展肿瘤疫苗研究和发展提供决策支持。本文所完成的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如下: SCIE 、 Pubmed 数据库作为分析数据源,检索肿瘤疫苗相关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共词分析方法,结合 Thomson Data Analyzer 、 Citespace 等分析工具,对肿瘤疫苗相关文献进行分析。 肿瘤疫苗科技论文分析发现,各国对肿瘤疫苗研究均较为重视;美国在在论文数量、国际影响力和机构分析中占绝对优势,在国际科研合作中占核心主体地位;中国的论文数量较多,但是国际影响力较小、国际合作较少;经前沿分析发现,目前的肿瘤疫苗研究前沿主要集中在个体化癌症治疗、树突状细胞、 T 淋巴细胞的免疫应答、给药方式如肌肉注射、肿瘤细胞抗原、葡萄膜黑色素瘤、人乳头状瘤病毒、热休克蛋白等方面。 Derwent Innovations Index 数据库作为国际肿瘤疫苗专利分析数据源,选取上海知识产权(专利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检索系统的数据作为国内肿瘤疫苗专利分析数据源,采用基于统计的专利分析法,结合 TDA 分析工具,对肿瘤疫苗专利文献的优先权年、优先权国、申请人(机构)、分类号等进行分析。 国际肿瘤疫苗专利的时间分布呈现升 - 降 - 升的趋势,国内肿瘤疫苗专利数量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除中国外,申请肿瘤疫苗数量前 10 位的国家全部为发达国家;申请肿瘤疫苗专利较多的机构是企业,其中葛兰素史克拥有肿瘤疫苗专利最多; A61K 、 C12N 、 C07K 、 A61P 是申请专利较多的 IPC 分类。 Pharmaproject 药物研发数据库作为分析数据源,对目前已上市的肿瘤疫苗和在研的肿瘤疫苗进行分析,为我国相关研究机构和企业开展肿瘤疫苗的研发提供竞争情报依据。 目前上市的肿瘤疫苗主要有膀胱癌疫苗、宫颈癌疫苗、结肠癌疫苗、黑色素癌疫苗、前列腺癌疫苗;研究人员关注较多的疫苗是黑色素瘤疫苗,其次是乳腺癌和前列腺癌;进行肿瘤疫苗研发的国家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 对肿瘤疫苗研究机构、药物研发企业等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建议对该领域加大投入,开展广泛国际合作、提高国际知名度、注重专利形式向药物产品形式的转化、加快产学研结合等。 还有三位是: 研究生 林云锋 导师 田玲 我国生物技术药物安全策略研究 研究生 刘辉 导师 池慧 县区级医院引进MRI设备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研究生 孙灵芝 导师 阮雪平 网络免费生物医学电子图书的现状与利用研究
个人分类: 教育问题|3461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果你还没有(正在准备)举行学位论文答辩的话… …
热度 2 wangdh 2010-5-13 01:09
如果你还没有举行学位论文答辩的话 (王德华)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高峰了,老师和学生都要紧张忙碌一段时间。如果你还没有举行但正在准备论文答辩,除了那些常规的注意事项,我个人觉得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或许是有益的: 1. 从思想上重视学位论文答辩 。如果是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一生就这一次。不管社会多么浮躁,不管现在答辩如何走过场,自己还是要对得起自己。坚持做最好的自己,把自己最出色的一面展示出来。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表演要保证精彩。 2. 务必熟悉报告内容 。自己从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从撰写到多少遍的修改,再到试讲,花费了多少心血,理应对自己的每个数据、图表都非常熟悉,对自己学科领域的发展比较熟悉。如果自己能试讲 10 遍以上,如果做到一开口就能一口气讲下来,一定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3. 做到能脱离幻灯片演讲。 按照一个故事的开始、进展、结束进行讲述,有详有略,有简有繁,有重点,有核心,前呼后应,有内在逻辑性。辅以优美潇洒的肢体语言,缓而紧凑的语速,抑扬顿挫的声调,那一定是一场精彩的报告。 4. 开场很重要。 故事是否吸引人,如何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是很有技巧的。认真设计一下是必要的。但不管怎么花哨,一项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是必须要给听众介绍清楚的。别以为答辩委员都是行家,该科普的要科普。 5. 报告 最后也很重要。 忙活了这么久,图表展示了一大堆,那么到底发现了哪些重要的结果?获得的结论有哪些新意?不要以为每项结果都是重要发现,不可能的。一定要舍得花费时间,把精华的几句话凝练出来。本质上说一个人能够获得学位的条件是由于他(她)对人类创造了新的知识。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第一要求,演讲要体现这一点。 6. 回答问题也很重要 。实事求是,不绕圈子。知道的,一定发挥出水平来;不知道的,直说也没问题的。当然,通过回答问题会反映出几年来你肚子里装了多少货,长了多少见识和本事。别大意。 7. 礼貌、真诚 。 我们学生说了,答辩人开始感谢一下参加答辩会的专家和来宾是必要和应该的;论文内容介绍完后,满怀激情地感谢几年来所有对自己有过帮助的人也是必不可少的。记住不要把导师夸得那么伟大,那么神圣,有些词语很好听很华丽,但导师听了会冒冷汗、虚汗。感谢,是真情的流露,真情表达。失去了真,虚头八脑的就不必了,那直接走过场就算了。 8. 打扮得精神点 。女生穿上自己喜欢的裙装,男生穿上整洁干净的衬衣;修整一下发型也是需要的。整洁庄重大方,把美好的形象留给大家,留给自己,很值得的。 9. 留影 。 别忘了答辩后照张相。几十年后会给你很好的回忆。 10. 其他?问问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 真诚地祝福! (王德华 2010.5.12 )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22203 次阅读|29 个评论
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后的一个重要内容
wangdh 2009-6-9 00:48
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后的一个重要内容 (王德华) 前些年关于研究生论文答辩有一种说法:毕业答辩和论文答辩,主要是区分达到(所在单位)获得学位要求和还没有达到学位要求的这两类学生的。这种表述尽管有其时代的烙印,但是显然不妥。仔细琢磨就明白:答辩一定是学位论文答辩,不是毕业答辩(不能这么称呼),答辩委员会针对学位论文提出问题,答辩人对此作出合理的回答。这个过程是研究生经过几年培训后个人能力和学术水平的展示,答辩委员会对其水平和能力进行考核(整个过程包括学位论文评审和学位论文答辩)。 我在国外访问的时候,曾询问过国外同行博士生学位论文答辩的过程。他们描述的有一个过程我的印象很深,值得国内重视,就是研究生答辩后的论文修改过程(不知道是否具有普遍性)。论文答辩后,答辩人如果幸运得到答辩委员会的肯定并要求进行论文修改的话,答辩人需要根据答辩委员会对于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和质询的问题,进行认真修改。修改后,答辩委员会(或者某些主要成员)需要对答辩人修改后的学位论文再次进行详细检查,看是否按照要求修改了,是否认可答辩人的修改,等等。如果这一关再过了,学校学位委员会就可以考虑授予学位了。 这是一个重要的过程,是保证学位论文完善的过程,有时候也很漫长。但是,国内似乎还没有重视这个过程。 国内的学位论文答辩结束后,如果通过了答辩,有些学生和导师就不再理会论文的事情了。上交到研究生管理部门的学位论文和图书馆存档的论文,几乎还是老样子,有些甚至还是错误百出。有些单位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为了严肃这个过程,强调答辩后,答辩人要根据答辩委员会质疑的问题和论文评阅人的意见,对论文进行相应修改。但是由于现在申请学位时间都有一个统一截至日期,这样每年的答辩时间就很集中,多数研究生往往是在截至日期前后几天进行答辩。接着就是单位的学位委员会审核申请学位的会议,会议上要求上交学位论文、原始数据等各种材料,学生如果不是很好的计划时间,几乎没有充足的时间对论文进行认真细致的修改。因此许多的学位论文仍然存在不少错误,留下了许多遗憾。 这只是个人的一点心得,写出来与大家交流。 (王德华 2009.6.8 )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14442 次阅读|11 个评论
今天硕士生论文答辩未通过
热度 1 xiegming 2009-6-7 00:28
今天下午,我的两个硕士生答辩,一个强军计划学生,4年了,答辩通过了。一个是二年级第二个学期才找到我确定导师关系的,答辩没有通过。5个评委,只有一个本校的,一致认为没有达到硕士论文水平,建议暂不授予硕士学位。 答辩之前我就告诉过他,你想答辩可以,但是答辩是否能够通过我无法保证。 不论对学生,还是对我个人,这个都是一个教训。学生答辩未过,对老师当然是非常丢人的事情。总结几条经验教训如下,希望以后不要再犯: 1 招生要谨慎,不要有学生想跟你,你就接受,要学会拒绝诱惑。 2 自己指导能力有限,不是什么样的学生都能够指导好。 3 指导学生要更严格,不够答辩资格,坚决不让答辩。 4 对一些不努力的学生,要做强制要求,不要期望总是用教育感化的方式,那样学生只会觉得你软弱。 5 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还是差,教育引导是一方面,必要的时候要用强硬手段,否则时间根本来不及, 到毕业的时候达不到毕业的水平和要求而影响毕业,到头来还是害了学生。 其实我设想的理想状况是:学生到毕业的时候,是经过认真努力使得自己素质水平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高,而毕业只是一个水到渠成的副产品。但似乎很多学生想的是如何花最小的力气获得一张文凭。 希望以后招生都能招到和我想法一致的学生,哪怕他不是特别聪明,或者来自很一般的学校。 从今年招生做起,没有合适的就不招。
个人分类: 记忆·感触·工作|22552 次阅读|31 个评论
博士论文答辩是否可以取消SCI论文要求
liushengmin 2009-6-4 10:45
自从南京大学将SCI引入学术水平评价指标以后,许多高校纷纷效仿,也对对博士论文答辩引入了发表SCI论文的要求。目前对SCI持反对和支持声音的都有。   对SCI持反对声音的理由是:(1)各个专业的性质不同,有些专业很难发表SCI论文,将SCI作为学术水平评价指标,对有些专业未免不公平。(2)会导致研究生为了满足SCI论文要求,不去深入钻研那些很难出成果、很难发SCI论文的领域,而去找那些容易发SCI论文的领域或期刊。甚至为了能使论文发表,而不惜造假数据。   对SCI持支持声音的理由是:(1)目前的博士导师鱼龙混杂,一些搞应用领域的导师招学生进来就是干私活,帮导师赚外快。曾报道上海交通大学的博士生因不满一直忙于为导师干私活而耽误自己学业论文的撰写,于是炒了老板鱿鱼。如果没有SCI作为评价指标就会导致这些导师不是培养学生,而是招工,导师成为名副其实的老板。(2)如果没有SCI论文要求,一些人员(例如官员或急于通过高学历文凭找工作的人员)通过贿赂导师,只要征求导师同意就可容易获取学位。其结果造成大量腐败现象滋生,博士水份大增。 除了我们外,没有哪个国家会傻到将自己的核心科研成果放到什么国外核心期刊上换取职称评定的本钱的。科技的一味跟随使我们的自主研发能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如果不打破这个窠臼,我们的科技水平就不可能谈到什么超越。
个人分类: 研究历程|4890 次阅读|2 个评论
五月份忙碌的两件事儿
jianxu 2009-5-30 22:39
五月里,学术圈子大概都在忙碌着两件事儿:一是学生毕业,二是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的评审。 (一)学生毕业。 (所内外)学生们的硕士、博士论文要评审,摊到每位教授手上,少则两三本,多则十来本。 读完一本博士论文需要多少时间?写一份评语需要多少时间? 名义上,评审时间有 deadline ,可时间未到有的学生就会来催你,说他答辩的日子已经定好了。让你身不由己。(看在他导师的面子上,也只得去加个班,把它做了。) 学生们的论文答辩蜂拥于五月底。少则大半天里有一个学生答辩(好像还有那么点答辩的意思),多则在一个半天里将四个学生一起“批处理”搞定。教授们忙得不亦乐乎,甚至连周末都不得休息。少者要参加一两拨,多者有几拨。 (二)基金项目评审。 据说基金委收到的申请书逐年递增。各类项目的评审指派到每位“专家”身上,少者 5-6 份,多者数十份。最多者据说可达到 80 多份。 看一份申请书要花多少时间?写一份评审意见要花多少时间? 如此下去,如何保证评审质量?如果真的是每一份申请书都认认真真地去看、去评,时间何来? 有人将中国的科研说成是“蝗虫般”的行为 (铺天盖地,人满为患,成灾) 。也有人苦恼地困惑过“为什么我们这么累,却没有多少成果? (无用功太多)”说来说去,还不都是中国的“国情”闹的。人口多,“研究型大学”多,教授多,博士多,大家都要吃饭,都要生存。竞争激烈呀!博士也好,项目也好,数量多了,质量还用问吗? 对于低水平上重复所导致的资源(包括钱、人力、智力、时间)浪费,我们好像真的是很无奈。试问, 我们真的是需要培养这么多的博士吗?我们真的是需要有这么多的人来做“基础研究”吗? 五月份如此忙禄(折腾),真的是很有意义吗? 非洲蝗灾(图片来自网络)。
个人分类: 科研感悟|10524 次阅读|20 个评论
又见学生答辩时的泪水
wangdh 2009-5-28 00:15
又见学生答辩时的泪水 (王德华) 今天我的学生举行学位论文答辩会。今年只有一名研究生毕业,相对轻松了许多。 我对今天的答辩很满意。学生准备得很充分, PPT 做得很漂亮,报告讲得不错,科学问题突出,逻辑性很好,简洁精炼。今年的答辩,我只听过一次试讲。鉴于当今研究生答辩会走过场的现状,我对我们组的学生说,只要导师同意答辩,没有不通过的,大家不要担心这个问题。但是,一个人的博士论文答辩一生只有一次,你的答辩演讲也是三年来在研究组的最后一次学术报告。你的毕业答辩表现,在导师面前,在师弟师妹面前,在答辩委员面前,都只有这一次。这一次会永远留在大家的记忆里。所以,不要理会大环境如何,我们要做最大的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今天答辩委员会的提问还是很尖锐的,有些问题很重要,很有建设性,多数问题不只是学生要考虑的,导师也很受启发。各位专家的建议和问题,对于研究组的工作会有很大的促进,相信组里的研究生们也会有些启发。生理学问题要解释功能和机理,生态学问题要考虑自然和环境。任何一个生物学现象(结果)都要有一个合理的解释,从机理上和进化上。 学生介绍完论文内容,在致谢时,有点激动,几度哽咽。这种情景在我的学生答辩中已经出现很多次了。这个时候我也是百感交集,从学生刚进研究组时的一幕幕情景就在眼前浮现。学生说:我今天能站在这里,王老师是最高兴的了。这话不假,这个时候我感觉很自豪,很兴奋。学生还说她至今保留着 3 年前我复试她的试题和我通知她同意到我们组学习的 mail 。我的邮箱里也保存着学生的每一次汇报,开题报告的每个版本,论文稿件的每个版本 学生感慨的是这个过程,老师感慨的也是这个过程,享受的也是这个过程。 学生的泪水是感情的自然流露。我的老师对我说,每次看到学生发自内心的这种感情,他都很感动。这种真,这种情,研究组要珍惜。我感谢我的老师对我的学生们的厚爱。我打趣说,隔辈亲在学术界也很严重。我的老师对我的学生们从来就是赞扬和鼓励。他们嘴里对我的学生们就没有几句重话。有位老师说,真羡慕你们这种氛围,几代人在一起讨论问题,这么和睦。我很知足。我也很清楚:老师们的支持和爱护,学生们的努力和协作,才有我们研究组的今天。 学生的泪水里混杂着自己三年来的酸甜苦辣,这里面有对自己家人的感激,有对亲朋好友的谢意,有对研究组人和物的留恋 也有对导师几年来严厉和无情的哭诉。 这个时候我很感谢我们研究组的所有成员。他们在这个时刻,可以放下自己的工作,全力帮助毕业的学生度过这段紧张时间。他们认真帮助修改学位论文,他们主动组织试讲,他们对报告提出各种建议和批评,他们协助布置会场。今天他们都在答辩现场助威捧场。是他们的努力和协作,成就了我们组每一次答辩的成功,自然也成就了我们研究组。 (王德华 2009.5.27 )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8684 次阅读|13 个评论
从事编织复合材料研究的同学顺利通过了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jyx123321 2009-5-21 19:00
昨天下午,我们课题组的QP同学顺利通过了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值得祝贺! QP同学的硕士学位论文是《二维二轴编织复合材料细观力学分析》,做得很系统,工作量很大,在2*2编织结构的三维实体建模与复合材料等效力学性质的数值预测方面颇有创新!相信QP同学能好好整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发表一篇较好的国际期刊论文。 祝愿QP同学在接下来的博士学习阶段能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大力引入新理论与新方法,同时使几何模型与边界条件更逼近实际情况,取得更有理论创新的成果,为大飞机的复合材料优化设计技术做出贡献!
个人分类: 未分类|3950 次阅读|0 个评论
漫谈学生答辩中的知识产权
gl6866 2008-12-31 21:20
我曾经参加过不少学生的毕业论文的答辩工作。有的学生还真有好的思想火花和独到的见解。这说明学生的工作还是相当不错的。可是,由于参加的次数逐渐多了起来也发现一种比较奇特的现象,这就是一个我们当下所谓的知识产权或智力财产(intellectual property)的问题。现在我国开始逐渐对知识产权重视起来,这必然涉及到利益的问题。但由于我国科研管理体制的特殊性,许多课题都不是一个人完成的,而是一个科研团队完成的。这其中也有学生的功劳,因为导师有了课题,肯定要让学生帮助做一些事情的。学生一方面从中锻炼了自己的科研能力,一方面又得到了一定的科研补偿。我想这是个老生常谈了。 可我在这里说的并非仅限于此,有的学生由于认为参加了某课题组,并完成了一定的工作量,就会误认为这个课题的所有材料都有利用权。因此就在自己的毕业论文中利用这些材料。这样做就是侵犯了整个课题组的知识产权。我想提出的是,学生一定没有注意这个问题。因为课题组的成果就是属于课题组全体成员的,而不是学生的。有一次我在参加学生毕业论文答辩中,答辩委员会便对学生提出这个问题。而且这个学生还差点过不去学位论文答辩这一关。实际上,我也挺同情学生的,因为当前工作紧迫,就业困难,论文的写作难免考虑不周到,因此获多或少就偷懒了。在自己的毕业论文中直接利用了课题组的材料。这样自然会引起课题组成员的不满或谴责。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使学生有较好的见解和思想,但由于触及了整个课题组的利益,就会使自己的聪明才智遭到埋没。 当然,由于我国学术界的独特性,导师在组织挑选答辩委员会时都要找一些与自己关系较好和观点相似的导师组成。但问题就在这里,答辩委员会通过了,甚至是全票通过了,学生也不一定拿下学位来。因为还要通过学校的审查,据说有的学生往往就是到了学校那个层面通不过去,而缓一年毕业或重新答辩。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对学生可是个比较大的打击。好不容易写出来的论文却因为这点小事情而无法拿到学位,真是太不划算了。另外,我还觉得导师在指导学生的论文写作过程中,也应注意到这一点,时不时提醒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答辩委员会也一定注意这一点,在学生答辩时注意审查是否有侵犯知识产权之嫌。从而让学生能够顺利毕业,走向社会。
个人分类: 杂谈散论|3592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准备博士论文答辩?
热度 10 jianxu 2008-10-11 12:01
(仅供本组学生参考,未见得有普适意义。) 博士论文最终定稿、印刷、外送专家评审之后,学生可以有一个短暂的歇息,喘上一口气。评审(决定是否可以进行答辩)意见的返回大约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学生的任务便是全力以赴地准备论文的答辩,这也是获得学位的最后冲刺。 第一项工作便是准备演讲报告的 PPT 。 一般说来,答辩报告的演讲时间不要超过 40 分钟,尽可能在这样有限的时间里介绍清楚自己的工作。实际上,即便是国际会议的大会特邀报告( plenary talk )也就是 30-40 分钟。因此, 40 分钟时间应该说是足够用的了。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出色地完成对自己工作的介绍本身就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不必要的时间冗长,只能使听报告的人感到乏味厌倦,导致负面效果。 按照一般的经验和语速,演讲一张 PPT 播映片的时间大约为 1 分钟。因此, 40 分钟的报告,所准备的 PPT 片子大致上应该控制在 50 张以内。要尽可能做到对每一张片子的合理、有效利用。每张片子上的图表、文字不要太多,文字的字号不要太小,应该使听众易于看清。 接下来便是对演讲时间与 PPT 片子的分配。工作背景与 Motivation 的介绍可控制在 8-10 分钟,也就是演讲 8-10 张片子。实验过程不必介绍。论文工作部分一般有 3-4 章,根据内容的多少,每一部分(章)的介绍也控制在 8-10 分钟,即 8-10 张片子。重点或者自认为最精彩的部分可略多出 2-3 张片子。这样加合起来,在时间上也就差不多了。 报告的 PPT 准备好之后,至少需要比较正式地演练、试讲 2 次。检验一下时间是否合适,自己的熟练程度。在听取他人的意见之后,对 PPT 片子作进一步的反复修改与调整,直至令人满意为止。演练与试讲的时间最好选择在正式答辩的前一周之内。相当于热身。 另一项准备工作是回答答辩时教授们有可能提出的问题。 要将自己的论文进一步熟悉,回顾一下实验过程、重要的参考文献和基本概念。参加答辩的教授们不可能对你的研究领域都非常熟悉,很可能会针对一些基本的概念、原理或者实验上的细节(如测量精度、数据误差等)提问,有些学生恰恰在这个环节上暴露出问题,显示出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当然,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但临阵磨枪、亡羊补牢有时也会有些效果。 答辩演讲时的注意事项: 演讲要流利,语速适中,不要过快,使听众 follow 起来很累。声音要响亮,显得自信,不要过于紧张。要像讲故事那样娓娓道来。衣着最好要正式些,男士最好穿上西装,以表示对这一事件的重视和对参加答辩教授们的尊重。这也是通常的国际惯例。 回答提问的注意事项: 首先要听清楚问题的核心是什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要在人家的提问还没结束时,就没有耐心地抢话、抢答,很不礼貌。花上片刻时间想一想应该怎样回答?尽可能做到简洁地回答到问题的实质上,而且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对于个别问题,可能回答不上来,或者不够全面,也不必求全,不要因此而乱了阵脚。事实上,出现 1-2 个问题回答不上来原本是很正常的事情。比较忌讳的是,明明回答不上来,却在那里扯东扯西,穷于应付,反而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甚至有可能造成提问人反感,导向进一步提出更加尖锐的问题,使你尴尬难堪。对个别感到十分尖锐,甚至是颠覆性的问题,很有可能是你自己前面的演讲没有到位所致,对此亦应该冷静,进一步详细地陈述清楚,加以补充。 心理上的准备: 不要误以为论文答辩只是走走过场,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精心准备,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不要自食“大意失荆州”的恶果或者是让参加答辩的教授们感到很为难,勉强通过,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影响自己的今后的声誉。也不必过于紧张,要相信自己已经准备充分,有把握和信心通过这一关。 俗话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历经数年寒窗苦,答辩时刻理应最后一搏,力求有一完美结局,在人生中写上精彩的一笔。
个人分类: 为师之道|37223 次阅读|1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01: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