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学术会议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青年学者占据了学术报告的讲台
wangdh 2009-4-30 23:21
青年学者占据了学术报告的讲台(王德华) 经过紧张的 3 天学术交流( 2009.4.26 - 4.28 ),第五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在天府之国四川的南充落下帷幕。来自全国 96 个科研和教学等单位的 260 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90 名代表在会议上报告了他们的最新研究进展。尽管有些代表由于交通问题和单位的事情提前离开了会议,但是多数代表还是坚持到了最后。报告人在认真报告着,听众也在认真地听讲着。应该说,会议是成功的。 我们这次会议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青年学者和研究生占了很大的比例,报告人多数也是年轻学者。这种景象,无疑会让我们很欣慰。如果非要按什么零后分类的话,他们多数应该属于 70 后吧。无可非议,这一批青年才俊已经是我们这个行当的骨干力量了。 哪里有年轻人,哪里就充满了朝气。看着他们一个个朝气蓬勃、满怀自信地报告着自己的科研结果,你会沉浸在他们的故事之中,你会在他们报告的瞬间忘却喧哗浮躁的环境。他们的老成,他们的紧张,他们的沉着,他们的诙谐,他们的天真,他们的青春,都是会议一个很美丽的风景。 更让人欣慰的是前几届会议上还没有多少进展的刚离巢不久的学生们,这次会议上许多都有了新的结果。在艰难的条件下,他们坚持着,艰苦着,努力着,憧憬着。终于看到了他们在自己建立的实验室里做出了一些新的结果。作为老师,还有什么比看到自己的学生的成绩更高兴的事情呢?无论他们的结果如何、结论如何,老师心里都是无尽的欣慰和自豪。枝叶长开了,就会有枝繁叶茂的时候;花朵开放了,总有繁花似锦的时刻。我们默默祝福着,殷切期待着。 世代更替是自然规律。这次会议上,三代同堂、四代同堂的现象已经不是新鲜事了。我的老师、我的学生、我的学生的学生也相聚在了这个会议上。当学生的学生走到我跟前问候我的时候,我竟然激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了。我的老师那一代早已经将接力棒交给了我们这一代,我们这一代也必然不久就要将接力棒传递下去。跟同事们聊天时,他们还半开玩笑说我们这一代现在已经是 12 点的太阳了,我说:美吧,我们已经是下午三点的太阳了。伟人曾对青年人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年轻真好。真诚祝愿他们。是雄鹰,总是要飞翔的。祝愿他们的翅膀越来越丰满,祝愿他们飞得越来越高。 (王德华 2009.4.30 )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8434 次阅读|6 个评论
2009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征文通知
rbwxy197301 2009-4-28 11:15
2009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征文通知 转自:http://www.lsc.org.cn/CN/News/2009-02/EnableSite_ReadNews1124228451234281600.html 各分支机构(分会、委员会),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图书馆学(协)会, 各企、事业团体会员,个人会员:   2009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拟于2009年10月召开(具体时间、地点见后续通知)。届时,学会将邀请国内外图书馆界的专家、学者及图书馆学会会员和图书馆员到会,共同研讨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进程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交流学术思想、技术成果及实践经验,增进同行间的相互了解与友谊。为此,特向广大图书馆学会会员和图书馆工作者征文。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征文主题   (一)主 题:中国图书馆事业:科学法治合作   解题:科学、法治、合作,是概括当前图书馆事业发展和学术研究重点、热点问题的三个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是统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在图书馆事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的背景下,图书馆人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图书馆事业怎样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不同系统、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的图书馆怎样共同铸就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各级各类图书馆怎样通过观念变革、技术进步、服务创新为公众提供最好的图书馆服务。   法治建设是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十一届人大常委会把有关图书馆的立法列入立法规划,2008年底文化部正式启动了我国《公共图书馆法》的制定工作。图书馆人有责任以国内外的经验、教训、事实、数据为依据,向全社会阐述公共图书馆立法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对《公共图书馆法》应该和可能解决的重要问题、确立的基本制度作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支撑性研究。   图书馆社会功能的完整实现,需要各级各类图书馆实现广泛的合作与共享。前不久文化部、教育部、科技部召开的吉林会议,推动图书馆之间的联合与共享向纵深发展。同时,图书馆还承担着与其他社会机构携手合作共创地域和社会文化的责任。各级各类图书馆怎样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合作与共享,怎样为推动社会进步、共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出贡献,不仅需要理论性的分析研究,更需要来自实践的探索和经验总结。   (二)分主题(各分主题的解题详见附件)   1.图书馆事业的科学发展   2.信息素养与目录学的数字化与大众化   3.《公共图书馆法》立法研究:重要问题与基本制度   4.公共图书馆服务标准研究   5.文献编目领域的共建共享   6.不朽的图书馆精神:汶川地震与家园重建   7.古籍保护、利用和服务   8.多学科背景下的地方文献研究   9.图书情报教育三十年   10.建国60年的中国图书馆事业   11.中国图书馆学会30年历程   12.其他   二、征文要求   (一)稿件要求   1.应征论文须为未公开发表的原创性研究成果或实践总结。   2.研究的问题明确、具体。   3.观点鲜明,论据充分且有实际材料(如统计数据、事实、自己或他人的调研发现、工作中积累的观察记录等)的支持,提倡实证性研究。   4.论文结构合理,要素齐全,文笔精炼。   5.论文主题词、参考文献符合出版规范。数据、引文需注明出处。   6.每篇论文署名作者不超过3人。论文后请注明作者姓名、单位、电话、传真、电子信箱、通讯地址及邮政编码。   7.论文字数在5000字以内为宜。   (二)请于4月20日后在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网站的年会征文系统中提交论文的电子文档。   (三)征文截止日期:2009年5月30日。   (四)论文评审费:中国图书馆学会会员每篇论文交纳评审费40元;非会员或未交会费的会员,每篇论文交纳评审费60元。   邮寄方式:   收款人:中国图书馆学会秘书处(请勿寄个人) 邮政编码:100081   地址:北京中关村南大街33号   转帐方式:   户名:中国图书馆学会   开户行:北京银行魏公村支行   帐号:01090303200120105049050   汇寄评审费时请注意如下事项:   1.汇款单的收款人请填写学会秘书处;   2.汇款单的汇款人姓名须填写论文第一作者;   3.在汇款单附言中请注明欲开具发票的单位和项目;   4.若集体或多人一并汇款或转帐时,请同时发送一份电子邮件,并注明交纳评审费人员名单及欲开具发票的单位和项目。   三、咨询联系   联系人:孙建平 胡秋玲   电话:010-88544290   传真:010-68417815   E-mail:zhengwen@nlc.gov.cn   网 址:http//:www.lsc.org.cn   四、征文评选   1.组成论文评审委员会。   2.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各占论文总数的约10%、15%、20%)。   3.向一、二、三等奖论文作者颁发证书(多作者论文只发一份证书)。   4.一等奖论文会前结集出版。   5.评选并颁发征文活动组织奖。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图书馆学会和各图书馆为单位参评。按各分支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图书馆学会和各图书馆对年会征文活动的宣传、发动、组织情况及所辖系统、地区和图书馆应征论文的数量、质量等进行综合评定,评选并颁发2009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征文活动组织奖 。   请各分支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图书馆学(协)会,各企、事业团体会员接到本通知后,及时、广泛地向所辖各图书馆、学会会员和广大图书馆工作者进行宣传,积极配合我会做好征文的组织工作。 中国图书馆学会 2009年4月10日 2009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征文通知附件(2009年4月10日更新版) 分主题解题 1.图书馆事业的科学发展   图书馆学理论专业委员会的分主题将年会总主题中强调的科学,具体化为图书馆事业的科学发展。因为我国图书馆事业目前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更需要考虑怎样才能实现图书馆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例如,图书馆科学发展的历史经验、现实状况、发展趋势、发展规律和发展战略;图书馆科学发展的思想基础、理论渊源、学术流派及其比较研究;各级各类图书馆的科学规划与实践;农村书屋的可持续发展;图书馆的专业化;图书馆的绩效评估;图书馆的质量管理;县以下基层图书馆的发展模式等,都属于图书馆事业科学发展研究中值得关注的问题。除此以外,本分主题征文还欢迎所有对图书馆事业科学发展相关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论文。 2.信息素养与目录学的数字化与大众化   信息素养是21世纪信息社会的基本需要,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录学数字化是当代目录学的重要方向,在数字化环境下,传统的书目、索引、文摘等二次文献转化为数字化的信息平台与检索工具,数字目录、搜索引擎、信息导航、网络书评等成为书目控制和书目情报服务的重要内容。为提高国民信息素养,如何发挥目录学在大众数字阅读指导和大众终身学习中的作用,成为新的课题。   (1)21世纪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指南   (2)数字化阅读中的推荐书目新方法   (3)数字目录学研究   (4)搜索引擎与信息导航的发展方向   (5)大众阅读与书评事业发展   (6)图书馆书目情报服务的创新 3.《公共图书馆法》立法研究:重要问题与基本制度   图书馆法律与知识产权研究专业委员会的分主题呼应总主题的关键词之一:法治。 《公共图书馆法》是保障人民群众利用图书馆权利、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科学发展的基本法律。我国第一次制定《公共图书馆法》,需要对法律应该或可能涉及的重要问题、确立的基本制度展开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为法律制定提供思想、理论、事实、方案支撑。重点研究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国内外图书馆立法的背景、效果、经验、教训研究;(2)《公共图书馆法》立法必要性和重要性研究;(3)现代图书馆观念法律化、中国化研究;(4)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全局性重要问题及解决方案研究;(5)公共图书馆的基本制度及制度设计研究;(6)相关法律法规在《公共图书馆法》中的适用研究;(7)国家图书馆法律规范专题研究。 4.公共图书馆服务标准研究   公共图书馆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文化大繁荣和大发展的重要一员。用户研究与服务专业委员会提出公共图书馆服务标准研究,以期为编制符合时代要求、符合发展趋势、符合现状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标准提供思想、理论、事实(数据)和方法支持。研究重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从实现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的目标角度,研究反映公共图书馆服务公益性的服务标准内容和具体指标;(2)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目标视角,研究反映公共图书馆服务多样化的服务标准指标内容和具体指标;(3)从以人为本,达到方便读者使用的目标角度,研究反映公共图书馆服务便捷化的服务标准内容和具体指标;(4)从行业自律,达到规范服务的目标视角,研究反映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化的服务标准内容和具体指标;(5)从达到让读者满意的目标,研究反映公共图书馆服务所需关注的满意度的指标内容。 5.文献编目领域的共建共享   (1) 文献编目工具的合作研究与修订   (2) 区域与系统文献编目合作个案研究   (3) 跨行业书目数据的共享问题   (4) 文献编目领域的国际化与国际合作 6.不朽的图书馆精神:汶川地震与家园重建   (1)图书馆受灾情况的总结与研究   各地各类图书馆建筑、藏书、人员、设备等受灾情况的总结分析与防灾研究。   (2)灾区的图书馆工作与服务   灾后灾区图书馆的自救工作与灾民服务,包括各种流动阅览室服务、文化共享工程服务。   (3)灾后图书馆的规划与重建   各级政府的图书馆重建规划,各类图书馆的重建规划设计,灾区图书馆面临的困难与重建需求。   (4)灾后的图书馆援助与志愿服务   灾后国家和社会各界对灾区图书馆的各种援助,各省市图书馆的灾后对口援助计划与行动,个人和民间的灾区图书馆志愿服务(灾区民办流动阅览室、图书馆家园计划、公司企业的援助计划与行动),国际组织和外国友人对灾区图书馆的援助计划与行动。 7.古籍保护、利用和服务   古籍的保护和利用是分不开的。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实施,带动了全国图书馆古籍工作的开展。近年来有关《古籍保护条例》的起草和修订,力求从法规角度加强古籍保护,非常引人注目。请结合本馆古籍工作实际,探讨古籍保护、利用和服务的理论和实践的最新课题,以及古籍保护工作的法制化问题。 8.多学科背景下的地方文献研究   近年来,随着图书馆界对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视,地方文献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研究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突出的表示之一,是研究视角比较窄,研究队伍还没有形成多学科协同合力的局面,大都囿于图书馆人对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探讨。为此特倡议:将地方文献研究推向社会,推动图书馆界学者和社会各界学者的共同关心和参与,从历史学、文献学、方志学、档案学、目录学、信息学及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等多学科、多层次、多视角对地方文献进行探讨,以期取得新的研究成果,推进地方文献研究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9.图书情报教育三十年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档案学教育走过了不平凡的三十年发展历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本主题拟对三十年间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发展历史和所取得的成绩进行梳理。在回顾的基础上,结合环境的变化,就当前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如何创新发展提出相关建议。主要议题应涉及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学科建设(包括师资队伍建设);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课程建设;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教育需求分析;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教育国际发展动向;新型信息环境对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教育的影响;学科教育对策等方面。具体议题(但不限于)为:   (1)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现状、成就与问题   (2)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模式、需求与挑战   (3)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经验、教训与对策   (4)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国际比较与参照借鉴 10.建国60年的中国图书馆事业   建国60年来,图书馆事业蓬勃发展,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回顾60年的风雨历程,展望图书馆事业辉煌的明天 11.中国图书馆学会30年历程   总结学会自1979年成立以来,紧密团结、依靠广大会员和图书馆工作者,积极开展学术交流、科普阅读、行业协调指导和国际交流等各项工作的经验,规划学会工作新的发展思路 12.其他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3336 次阅读|0 个评论
4月18日参加第3届水科学发展论坛
shangsh 2009-4-21 17:07
4月18日在郑州参加了第3届水科学发展论坛。该论坛由郑州大学水科学研究中心主办,主要参加人为该中心的专职教授、兼职教授、有关领域的专家和研究生。当天约有30个人做了学术报告,涉及水文水资源领域的不确定性方法、水环境与河流健康、水经济与水法律、黄河下游河道演变与水资源利用等内容。听完不同领域的学术报告,对扩展研究思路还是有所帮助的。 我在会上做了《确定河道生态流量的多目标评价方法》的学术报告,报告后与4位学者进行了交流。同时在会上也对其他报告内容进行了探讨。 主要感受:研究需要讨论与多学科交叉。 论坛的进一步信息: http://www.waterscience.cn/waterforum/N3.htm
个人分类: 学术|4493 次阅读|2 个评论
学术会议的评价似乎是个难题
lycee 2009-3-27 21:57
在计算机领域,会议论文的重要性几乎要高过期刊。而且在摩尔定律的支配下,计算机领域的学术会议基本上都是一年一度,不像基础领域经常有两年一度甚至更久一度的会议。计算机领域的国际会议有很多,从组织者上来分有ACM系列、IEEE系列、以及其他系列的会议;从学科方向上说,从体系结构、网络、智能信息、软件等很多个方向。但是评价会议则是个难题:期刊有影响因子( ImpactFactor,IF ),而会议则没有,也没有公认的排名;对于数量很大、重要性很高的会议论文,该如何去评价呢? 我咨询过有关文献机构,关于学术会议的研究是比较少的;我倒是读过一篇对大陆在ACM系列会议上发表论文情况的探讨,是由水木CSArch版一位网友写的,他的分析表明,ACM有近一半的顶级会议大陆至今无人发表,这说明大陆在这些领域离世界顶级还相差甚远。那位网友是位计算机博士,写那篇文章估计也是出于个人爱好吧。 当然了,评价会议总归是会有办法的,不过对它的评价有没有一定的准则呢?能否像影响因子那样直观呢?EI收录的会议太多了,恐怕很难通过是否被EI收录来评判。更况就算SCI,也一直被人诟病。看起来,只能通过研究会议的学术影响力来得出一些结论。
个人分类: 关于学术|5245 次阅读|2 个评论
年轻科学家是科学发展的未来
wangdh 2009-3-2 11:12
(照片引自Emory University网站) 年轻科学家是科学发展的未来:参加学术会议感想 (王德华) 2009 年 2 月 28 日 参加了一个专题会议: 田鼠研究学术会议 ( Vole Meeting 2009 ) 。会议由 Emory University 的 Larry Young 实验室主办,在亚特兰大的 Decatur 镇举行。 这个会议的主要参加者主要是在美国利用田鼠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人员,学科包括行为神经内分泌学、遗传学(基因组学)、行为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等等。会议分为特邀报告( 30 分钟)和一般报告( 12 分钟),还有研究技术和基金会的报告( 12 分钟)。 会议代表 100 多人,一个不大的会议室坐的满满的。一天的时间里,有 24 个口头报告(包括历史回顾荣誉报告 2 个,特邀学术报告 3 个,基金会报告 2 个,研究技术 4 个等等), 28 个墙报。会议从早上 9 点开始,晚上 8 : 30 结束。一天下来紧紧张张,有些劳累,信息量很大。感觉收效很大,确实是个很成功的小型会议。 利用野生动物实验模型进行相关医学和生物学研究,是应该鼓励的。大自然中不同的进化选择压力,造就了不同的物种。不同的物种,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进化出了各自的生存适应策略。它们会告诉我们很多很多。这个会议的代表以野生田鼠作为实验动物模型,从基因、分子、神经内分泌到行为学特征等等,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系统研究,积累了众多实验数据和发现,为人们认识一些生物学现象,提供了一些新的视角。从报告看,每个实验室都具有系统性很强的工作,每个实验室的工作也都有自己的特色。当然有的工作出色些,有的逊色一些,但是大家都各有特色、各有所长。有的实验室依靠多年的积累,稳步发展,明显具有学科引领作用,有的是刚开业不久的年轻学者,处在艰难的积累和发展阶段。较多的是还处在训练阶段的研究生们的工作,大都是实验室的主要发展方向和正在承担的课题方向。 会议的特点 : 1. 年轻代表是主流, 100 多代表中,研究生 和 博士后占 60% 以上。有些实验室是三代学者同时参加会议。走出去的学生,创建了新的实验室,开创了新的方向;导师领导着新的研究生继续着自己领域的积累。每个学科和领域都是后继有人,事业蒸蒸日上。谁看了,都会很欣慰。 2. 会议没有主席台,没有领导致辞,没有兄弟单位贺词。会议召集人只是简单几句介绍会议基本日程,就开始了报告。会议结束也很简单,报告部分结束后,会议召集人还是简单几句话,说会议很成功,感谢各位参会代表的贡献。然后大家就奔墙报去了( 2 个小时的墙报交流时间)。 3. 基金会的人员参会也没有讲话,有口头报告。根据美国当前的科技政策,重点介绍了基金会当前会有哪些方面重点和择优支持,以及如何申请的问题。报告人最后都是说:有问题,或者需要咨询,请直接给我或者具体项目主管打电话。基金支持的原则是:有潜力的研究者和好的想法相结合。课题要考虑:创新性(智力方面)和广泛的影响(大众和国家的需求方面) 会议最感动人的地方 :会议邀请了两位老科学家,一位是国际上第一位研究草原田鼠并发现这种田鼠的婚配制度是一夫一妻制(单配制)的 Lowell Getz 教授;另一位是国际上第一个在实验室内将草原田鼠作为实验模型,并从激素和神经内分泌学角度阐述这种田鼠单配制机理的 C. Sue Carter 教授。会议还专门为 Getz 制作了一个精致的证书,称为田鼠金奖,感谢他在田鼠研究上的突出贡献,他被主持人称为草原田鼠社群单配制的鼻祖(Grandfather),甚至还用了两个Grandfather形容。 两位科学家进行了田鼠研究的历史性回顾演讲。 Getz 讲了自己的科研经历, Carter 详细回顾了自己的研究历程和学科发展历史。两位受尊敬的科学家报告结束后,全场起立,热烈鼓掌,持续很久,表达大家对两位学者的无限尊敬!响亮的持续的掌声,在小小会议室里回荡,让人感动,难以忘怀。科学家能够得到这样的掌声,也就值了。 两位老科学家,一直坐在前面,认真地听着每一个学术报告。 人都有老的时候,都有交接接力棒的时候。老师有责任将事业向下传承,学生更有责任延续这种传承。参加学术会议,看到青年学者出色的研究、对工作的热情和朝气,你就会坚强这种信念:青年科学家才是科学的未来,是学科和领域发展的主力。不重视青年学者的培养,是要付出代价的。 (王德华 2009.3.1 )
个人分类: 走南闯北|7545 次阅读|7 个评论
ICOCN 2009 会议情况
liangsheng 2009-3-1 20:22
会议主页: http://www.icocn.org/
个人分类: 学术|682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举办学术会议一般要领
yangwenzhi 2009-2-10 23:00
学术会议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现代学术会议经过长期的摸索和逐步规范,其组织管理已基本成为一种有序的规则和安排。掌握学术会议组织管理的基本要领,对于有效地组织好学术会议,提高学术会议的水平和成效具有重要意义。 会前准备: 拟定会议计划:拟定会议主题、名称、地点、出席人员;确定会议日期、日程及议程;排出会议作息时间及注意事项;做出会议经费预算和筹资方案;成立会务组,明确会务分工; 发出会议通知、回执; 准备会议材料:开幕词或致词稿代拟稿;收集、评审会议论文,编辑出版论文集;编印会议指南; 准备会议标识 :代表证(出席证、列席证、旁听证等);其它证件(记者证、出入证、工作证、坐席卡等);会标;宣传标语; 安排会议生活 :预定交通工具;安排住宿、餐饮;联系安排参观、访问活动;确定医疗、保卫人员; 选定布置会场 :排定会议座次;布置环境;检查并配置电化设备; 会议进行: 会议报到接待 :接站;填写报到单;分发会议材料,安排住宿;收取代表费用;通知有关事项; 组织会议进行 检查会议设备;会场点名;会场安全保卫;保证会议主席、发言人到位;编组和召集人到位;注意调动、启发与会者进行讨论;会议记录; 会议生活服务:及时定购代表回程票;打印并分发会议代表通讯录;检查住房设施;征求膳食意见;保证参观、访问及娱乐活动顺利进行; 会议结束: 送别会议代表:分发回程票;结清会议费用;安排车辆; 整理会议文件:整理会议记录;收全会议文件、材料;形成会议决定(简报、纪要);写总结向上级汇报情况或发布;将会议材料分类、立卷、归档; 会后工作:结算会议开支费用;归还会议所借物品。 学术会议的筹备,主要包括学术会议方案的制定、会议通知的起草和发送、学术论文的征集和评定、参会代表的确定和邀请、会议经费的筹措、会议地点和日程安排、参会人员食宿和接待安排、会议文件的准备、会议场所的布置等方面内容。下面重点介绍论文的征集和评审,以及参会人员的确定等主要筹备事项。 第一,论文的征集和评审。召开学术会议最重要的环节是征集论文,这是学术会议水平和质量的基本保障。学术论文的征集通知应至少在开会前6个月或更早一些时间发出。国际会议一般要在12个月之前发送通知。通知中要写清楚学术会议的目的意义、会议主题、论文议题、论文选录标准、论文报送时间、论文格式体例,以及开会时间、地点等内容,以便投稿和确定参会否。也可以根据会议需要,直接选定某一专家或学者征集特邀论文。 论文的评审是确保学术会议学术水平的关键,通过论文的评议审查,不仅可以保证论文的学术水平。论文评审一般由会议的学术委员会或专门的评审小组,按照会议录选标准完成。入选的论文一般要出版论文全文集或论文摘要文集,提供学术会议交流。有不少主办单位,将入选的论文载入专门为会议编辑出版的学报增刊。一些高水平的学术会议文献还申请国际学术文献检索机构收录。一些主办单位也在评审论文过程中评选优秀论文。 第二,学术会议代表的确定。学术会议的主体是与会代表,组织好代表是开好会议最重要的环节。经过评审被录选的论文作者,应当是参加学术会议的当然代表。一般学术会议具有开放性,参会代表并不仅仅局限在入选论文的作者,常常许可一些从事本领域工作的专家学者参会,甚至特邀一些专业人员参会。有的学术会议,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设一定名额的列席代表,列席代表的经费自理。 第三,其他必备要素的准备。学术会议的召开,还有一些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要做。如,会议地点应尽量选择环境较好,交通便利,接待能力较强或与会议研讨内容相关的地区,最好在当地有依托单位;会场的布置,包括主席台的设置、横幅标语、背景幕布、桌签的摆放、投影设备的安装使用、茶水服务、位置安排等;通知与会人员;编好会议日程指南,对会议学术内容和会务内容要尽量详细明了;要会议紧急预案等。 经过充分准备的学术会议,一定要按期召开。会议期间应当就讨论的主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学术会议要安排紧凑,紧扣主题,对会上所作的大会报告和宣读的主要论文,要围绕重点议题认真组织评议,通过讨论力求解决一些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要贯彻双百方针,倡导学术民主,提倡各种不同学术观点的碰撞,对与会者应一视同仁,努力营造学术自由、平等的气氛。要注意发现和选拔优秀人才,参加学术会议的资深专家要注意发现优秀的青年人才,并向有关部门进行举荐,使优秀人才更好地成长。学术会议期间,除进行学术讨论外,还要根据情况,鼓励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提出针对科学发展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在会议的形式上,也要力求多样化,要灵活采用大会报告、墙报、辩论会、学术沙龙、设问和答辩、自由发言、头脑风暴、圆桌座谈、冷餐会、成果展示等多种学术会议形式,营造学术会议的宽松氛围,提高交流成效。学术会议不要安排与学术会议内容无关的讲话、报告和其他活动。 学术会议的总结,对于今后提高学术会议的质量,改进会议组织具有重要意义。应从学术上、会务组织上、经费情况上进行总结。收集学术活动中的新特点、新的闪光点、总结和吸取会议组织工作方面的经验。一般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作好以下工作:采取总结、纪要、综合简报等不同形式,着重总结学术讨论会的收获、争鸣的情况以及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评选优秀的论文,优秀人才的情况及推荐意见,科技工作者建议和意见,表扬积极发现优秀人才和提出重要建议的人员等。做好学术资料和有关资料的保管、整理和存档工作。将会议以简要或纪要形式报送有关方面,以扩大影响。作好学术会议的总结,使学术会议有始有终,并为今后的学术会议提供经验,使学术会议越办越好,使科学家、科技工作者通过学术活动获得更多益处。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5274 次阅读|0 个评论
2009年信息组织的相关会议
xuechunxiang 2009-2-6 15:15
, 1、 Secon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Practical Semantic Astronomy,2-5,March,2009 Glasgow,UK. http://www.dcs.gla.ac.uk/workshops/semast09/ 2、Content Architecture - ISKO UK Conference 2009 - London, 22-23 June http://www.iskouk.org/conf2009/index.htm . 3、 International UDC Seminar 2009 CLASSIFICATION AT A CROSSROADS - MULTIPLE DIRECTIONS TO USABILITY The Hague, 29-30 October 2009 http://www.udcc.org/seminar2009/index.htm. 4、全国第五次情报检索语言发展研讨会, 上海 征文截止日期 2009-4-30 5、DC-2009 Semantic Interoperability of Linked Data 12-16 October, 2009, Seoul, Korea, http://www.dc2009.kr/ 6、《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第21次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研讨会, 2009年5月 , http://www.lis.ac.cn/infomation.asp?id=45 不完整,暂记之!
个人分类: 我思我在|4118 次阅读|1 个评论
学术会议之怪现象
deminglei11 2009-1-15 13:11
参加学术研讨会,交流经验,切磋学术,本来是好事情。可是开了几年会以后,发现学术会议变了味。 学术会议成了领导朋友会。广东某协会,每年聚会一次,本来以为谁也可以参加。不料,想参加还真不容易。原来,这个协会的年会,成了各大学该专业的系主任、院长以及党委书记的碰头会。还搞得很神秘,外人事先根本不知道。这样的学术会议,跟行政会议没有什么两样,干脆取消了,还可以为各学校节省一笔开支。 山头主义的会议。不同观点的人,会拒绝某些学术会议。有的会议,主题发言人不谈学术,而只谈对某些人或某类人的意见。其实,应该把学术跟权术分开。 政治观点不同,到人大、政协去争论。学术观点不同,则应摆事实,讲道理。而且,即使观点不同,也应该容忍。 吃饭旅游会议。轮流开,换地方。伙食不好,就有意见,说上次在哪儿哪儿开会吃得真好。甚至女士也会抱怨 没有什么油水 , 一会儿就饿了 。 讨论会议成了批评会,甚至批判会。评论别人的论文,容易一下否定。还有讽刺别人的情况。有次,一位发言人说咱们应该用英语发言,半中间却不由自主地换成了汉语。主持人就说,你不是要英语发言,怎么变成汉语了? 国际会议越来越多,国内会议论文很多学校都不认了,参加会议的目的不是学术交流,而是为了毕业和评职称等,往往只投论文,而作者并不参加会议。国内办学术会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赚钱,基本上只要你投论文,就能录用。随便找几个国外的华人,就号称国际会议。明明是全球华人 ** 会议,却要求与会者用英语交流,好像不会英语,很低级似的。
个人分类: 未分类|4052 次阅读|0 个评论
参加国家纳米中心2008年纳米科技年会
guoxiangyun 2008-12-3 17:50
12月2号在北京国家纳米中心参加了纳米科技分会第一届年会,会议组织者邀请了几位院士和专家报告了各自实验室在纳米研究领域的一些最新进展。应该说,每个报告都很精彩,大家的反映都不错。 大会安排的第一个报告是清华大学朱静院士的报告,她讲了实验室如何利用共振频率测量氧化锌纳米线的拉伸和弯曲摸量,发现氧化锌纳米线的摸量都和纳米线的直径有关。听到这儿的时候,我就想:对于一些特殊形貌或结构的纳米线,例如我们做出来的碳化硅纳米链和具有周期性孪晶结构的纳米线,它们的摸量除了受直径的影响外,是否还受到其它因素(如珠或孪晶之间的周期等)的影响?报告结束后,主持人允许大家问一个问题,我等了一下看见没有人提问,就举手向朱院士提出了我的问题,成了会议的第一个提问者。紧接着做报告的欧阳院士,在他的报告中也提到了我问的问题。他说,刚才报告结束后有提问者问到珠串状结构的问题,实际上在纳米尺度范围内这种结构很容易出现。看来,我的提问也不是毫无水平。 我觉得参加会议时重要的不是每一个报告都认认真真地听下来、记下来,而应该是通过报告人的一些只言片语或某个实验结果,联系到自己的工作,使自己脑海里产生一个哪怕很小的火花。这样,开会就没有白来。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187 次阅读|6 个评论
情报学系列会议评介:青年科学家论坛
huabolin 2008-11-27 15:17
化柏林 11 月 14 ~ 17 日在武汉参加了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承办的第 182 次青年科学家论坛。至此, 情报领域已办过四次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分别为 126 次青年科学家论坛、 150 次青年科学家论坛、 170青年科学家论坛 次、 182 次青年科学家论坛。下面对四届会议的特征进行简单总结(会议综述请参见中国科协网站青年科学家论坛栏目, http://www.cast.org.cn/n35081/n35668/n35758/n36810/n36915/index.html )。 序号 主题 地点 时间 126 次 面向自主创新的情报学创新与发展 哈尔滨 2006 年12月27日 -29 日 150 次 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知识组织与服务 合肥 2007 年11月28日 -30 日 170 次 情报在国家风险防范中的作用 石家庄 2008 年6月27-30日 182 次 情报支持决策的理论创新和实现技术 武汉 2008 年11月14-17日 四次论坛综合分析如下: 1.论坛代表分析:准入门槛高、珞珈派多 准入门槛高,正式代表须有博士学位,这是青年科学家论坛的基本要求,而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也认真执行了这一规定。 珞珈派实力强劲,在 150次与182次论坛上,珞珈派都占到了半壁江山(来自珞珈与源于珞珈,后者主要指从珞珈毕业的博士)。 2.论坛主题分析:结合时代特征、紧扣情报主题 论坛主题紧扣情报学科,四次论坛中有三次的主题中明确标有情报字样,而 150次主要探讨知识组织与服务,这也情报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结合时代特征,包括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家风险防范、决策支持,突出情报学的地位与作用。 3.论坛开幕式分析:等着盼着藏龙诗 每次青年科学家论坛的开幕式上,武夷山总工在开幕式讲话上奉献一首藏龙诗,分别为自主创新、知识服务、风险防范、决策支持。这已经成为大家的一个期盼,正如大家看春晚要看赵本山的小品一样,开幕式上等着武总的藏龙诗。 详情请参阅武夷山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0786 4.论坛内容分析:爱学科、有困惑、重技术、喜方法 四次论坛从内容上来讲主要有以下特征: (1).青年科学家们对情报学的热爱一如既往; (2).对学科发展的困惑依然存在; (3).运用先进技术处理海量信息的研究越来越重视; (4).从实践中总结理论与方法的需要越来越迫切; 5.论坛形式分析:专家点评见功底 每次论坛都学术气氛热烈,代表发言积极,讨论争分夺秒,反映出论坛的高水平、高效率。126次是情报领域第一次办青年科学家论坛,请了十多位重量级老专家集中点评, 150次请马费成教授与叶继元教授点评,182次请马费成教授与邱均平教授点评。会议点评是需要很高的水平,而马费成等前辈的点评也让青年科学家们见识到了前辈的功底与水平。 不到两年时间就举办了四次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足以反映出情报学会的组织活动能力强、情报学界学术气氛浓郁。进入这个圈,便不想跳出来也反映出情报学的学科魅力。
个人分类: 会议感发|6211 次阅读|1 个评论
学术会议问题的一些感想
huangyy 2008-11-22 12:46
看了陈安研究员关于学术会议的博文,觉得他说得还是比较有道理的。学术会议本来是各方仁人志士携弟子相会,学术交流,共商发展策略等。显然过于看中是否被检索不太必要。但论文集、摘要集其实在国际上有规定,不管是否有刊号,都是有知识产权的。即只要进入文集,就是正式的公布方式之一。因此,不管其是否被哪个数据库检索,都不是重要的。当然,会议文集还有可以继续作为论文全文发表的权利,这也是学术会议的特点。在刊物上发表的全文还有权进行调整和修改。 当然,对于现在的一些规定,研究生要有什么样的文章,要参加几次国际会议等的要求,也就难怪一些年轻学者想会议文集被检索。 现在国内的一些会议,是有忙者做了报告就跑,闲者,参加了开幕式就旅游,闭幕式回来的现象。显然不对或相当不对。首先,将会议的氛围搞差了。第二,交流、商谈、探讨的成员少了,信息量就少了。第三,给研究生的影响显然也不理想。学术还是要有严谨、认真的态度。 大牌的学者更应该多些在现场倾听其他学者或研究生的报告,一方面,也能吸收到不少来自不同地方和各自有不同特点的研究方向的成果;另一方面,也是对这个学科的关注和给予更多的支持,也鼓励年轻的学者和研究生们,让他们更热心地参加到该学科的研究队伍中和努力工作。在国家级的一些学会上,许多著名专家,在这一点上还是做得较好的。但也确有相当一部分,是自己做了报告就跑的。这本身可能是太忙了,也是比较忽略了上面的几点的。但很容易让人误解为学术态度上也有一点问题。今后能改一些更好。做些榜样嘛。 国外的学术会议,或在国内开的有许多外国学者参加的会议,这些方面好许多的。那些著名科学家、学者都很细心的倾听年轻学者的报告,提问、鼓励等等。这样多好!使得会议达到很多的促进性的作用。 仅一些想法,供各位参考。 黄玉源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5129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谈参加国内的学术会议
scaukzcai 2008-11-19 00:22
前面谈论过参加国内学术会议的一些感想,这几天又参加了一个国内学术会议,从会议的组织来说很不容易。事先安排做报告的,到正式会议时,竟然有超过一半以上的报告者没有到会,只得临时发动部分原来没有安排报告的人,以及延长做报告的时间。而据了解在开会前几天那些被安排做报告的人曾经确认会到会。 联想到其他多次参加的国内会议,大致情况也是如此。可见国内学者对国内举办的会议不重视,有的来了也不听报告,到处想办法会朋友、游景点,会议反而成了配角。 今天看到科学网的文章 李曙光院士等联合撰文:警惕并杜绝一种新的学术不端行为, 对其中部分人单纯以在SCI检索杂志发表摘要为目的,虚假报名参加会议的做法加以抵制和批评。 说的是近年来有相当数量中国学者仅报名国际戈尔德施密特大会,并提交论文摘要刊登在国际地球化学和宇宙化学学报(SCI检索高端杂志)上,但实际不参加会议也不通知会议组织者,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不良影响。 文章呼吁国内学者充分认识这种行为的危害性,并坚决抵制这种新的学术不端行为,共同维护中国学术界的声誉。同时建议所有高校和科研单位和国家有关科技管理部门及相关学术评议机构不仅要拒绝承认此类虚假的国际会议论文摘要,而且还要将这种做法视为学术不端行为予以批评。 看来报名参加国内会议并做报告最后又不参加会议的不好风气已经传染到了国外,着值得我们科技工作者的深思。
个人分类: 学术感悟|5068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国索引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工作报告:回顾
timy 2008-11-11 22:46
中国索引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论坛于2008年11月5日7日在北京理工大学召开。此次会议诞生了第四届理事会成员。 第三届理事会理事长徐忠教授了工作报告,回顾了过去五年的工作,总结了五年的工作经验和体会,并对今后学会工作提出几点思考。 一、五年工作回顾 1. 组建坚强有力的工作班子,积极开展学会各项活动; (博主注:大家普遍感觉这5年,第三届理事会做了不少工作,并且工作很负责); 2.坚持以会员为本,加强学会组织建设; 3.加强合作与交流,提高学会的国际地位; 4.办好学会刊物,提高学术研究水平; (博主注:1. 《中国索引》杂志至今还是内部刊物,没有正式刊号,现在理事会成员和会员们都迫切希望《中国索引》刊物能称为正式刊物。 2.《中国索引》编辑部将承担英国索引学会 《索引家》杂志 一期的客串编辑,初步定于2009年第9期出版。) 5.促进索引学术专著编译出版和数据库编制研究,推动中国索引事业现代化发展; (博主注:会上提到北京印刷学院出版系王彦祥老师开发中文索引编制软件,以前我也用过这个软件。作为5年工作工作回顾,王老师的工作应该值得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的注意,也许情报学、计算语言学(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合作进行研究和开发,能进一步提高索引自动化相关软件的研究和开发水平。) 6.起草《索引编制规则(总则)》,推动索引标准化工作; (博主注:本次会议上提到,《索引编制规则(总则)》,2008年底即将正式推出,《标准编制规则》起草小组进行了长达3年多的讨论和修订)。 7.推动索引事业走向社会、走向应用、服务大众。 (博主注:中国电信黄页与索引学会合作,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个人感觉索引应该和做科普一样,要深入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做索引了是为了快速查找到想要的信息,这是索引最基本的用途。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些时候利用索引,可以提高办事效率,例如,对QQ,MSN中的好友进行分组(根据小世界模型,一般超过200个人的群组就要进行细分),可以快速辨别对方信息,有时候还对有些好友进行特殊标记,比如给一个醒目的绰号,方便进行快速定位。从这个角度来说,索引的本质还没有变,依旧是对数据进行标引,并按一定的组织方式存放。) 二、五年的工作经验和体会 1. 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挂靠单位的支持是做好学会工作的前提; (博主注:挂靠单位复旦大学对索引学会的工作做了大量贡献,学会的经费几乎是来自于复旦大学的资助。作为一个非盈利性的学会,经费支持是一个学会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之一,希望索引学会能得到更多的相关IT企业的资助。) 2. 广大会员的积极投入是索引事业发展的基础; (博主注:索引学会从成立时的200人发展到现在的1500人。会员分布的领域主要集中于图书情报、历史文献、IT企业等。) 3. 发挥秘书处桥梁与纽带作用是开展学会工作的保证; 4. 面向国家信息化战略、面向社会需求是索引学科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动力; 5. 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是提高中国索引学会地位的有效措施。 三、对今后学会工作的几点思考 1. 进一步健全和发展学会的学术机构和组织网络; 2. 进一步丰富学会的活动,改进学会活动的形式、内容和机制,充分发挥各专业委员会的作用和积极性; 3. 中国索引标准的宣传; 4. 办好会刊《中国索引》; 5. 深化中国索引学会与国际有关索引团体的合作和交流,提高学会的国际地位。 博主后记:希望今后能持续关注索引学会在索引自动化和智能化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个人分类: 同行交流|4231 次阅读|1 个评论
文献、情报与智能(近期学术会议信息三则)
timy 2008-10-16 22:56
到年底各种学术会议特别多,近期在北京开的学术会议中,有三个不同领域和不同规模会议,拟去交流和学习一下。 这三个会分别是:文献、情报、智能相关的会议。 文献相关会议: 中国索引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论坛 (11月5日7日,北京理工大学国际交流中心) 情报相关会议: 中国情报学研究生教育创建30周年学术研讨会 (11月7日-8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智能相关会议: 高等智能联合国际会议 (包括ICAI-08、IFIP IIP-08、IEEE NLPKE-08)(10月18-21日, 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大厦) 第一个会参加者主要是图书馆界中研究和运用索引的,第二个会参加者主要情报界研究人员,第三个主要是AI界研究人员。将这三个会议用文献、情报、智能这个链条串起来,无特别含义,只是为以后想做这几个领域交叉研究的朋友提供三则信息。
个人分类: 同行交流|3930 次阅读|0 个评论
参加学术会议到底有多用
scaukzcai 2008-10-11 19:47
最近几天参加一个全国的学术会议,结合以前参加会议的经历,有些感概。 国内举办的会议有一些特点: 出席会议的领导、学术带头人很多,主席台就坐的也是他们,大会报告和主题报告的也是他们。但是从他们的学术报告里收获的很有限。我总结一下: (1)这些报告的特点往往是从全国或很广很大的角度来讨论问题,讲的是大道理、普通理论,少部分能结合实际,特别是与农业或生态有关的主题。很多内容实际上在重复教科书的内容,听众听了昏昏欲睡。 (2)记得2006年在北京参加一个国际会议,两个院士做大会报告,英文讲得不怎么样,内容完全是大道理,讲完竟然没有一个提问,太尴尬了。接下来的外国人和年轻学者做报告,有实际研究案例,得到许多新颖的结果,与会人员纷纷提问,讨论气氛热烈。 (3)这些领导或牛人做报告制作的PPT水平实在太有限,而且有些有照着念,经常超过规定的时间,从而影响下面被告人的时间,更不用说有时间讨论了,效果可想而知。 (4)与之相反,许多年轻学者的报告大多有实质性结果,内容新,讨论气氛热烈,可是他们的机会太少。 因此,除了某些会议外,实际上我是不太喜欢参加国内举办的学术会议。论资排辈严重,年轻人没有得到多少展示的机会。再联系到一些学术团体的负责人,有的两鬓斑白还不退位,搞得下面的年轻人上不去,学会死气沉沉,没有发展后劲。如果这些学术气氛不改变,学术进步很难有大的作为。 而参加国外的学术会议则感觉要好很多: (1)不管你多牛,在规定的时间目前人人平等; (2)除了特邀报告之外,会议的报告者主要从论文提交中筛选,不是论资排辈而是凭水平而说话,讨论气氛热烈; (3)会议的主要内容学术性强,内容新颖,官话、套话很少,听众也不会开一天走了一大半。 (4)重视墙报的作用。国内会议除了口头报告外,墙报很少。 因此国内每年举办那么多的学术会议,组织单位花了那么多的钱,参会者又花了那么多的旅费和会议费(还包括旅游费),到底对促进学术交流能起多大的作用呢?如果这些钱用在真正的研究上,又会起到怎样的作用呢,我也不知道。
个人分类: 学术感悟|607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8: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